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

by , at 18 September 2022, tags : 科研 中国 论文 研究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以匿名,就这样吧。

结论我原来觉得是差,现在改成是虚和差之间,我能体会到的重点是给差留的生存空间很大。

1、**现在的学术是谁在做?**想着毕业的博士生、达到要求可以申请留校的博士后和非升即走的青椒。问题是能评上教授的青椒很多还是拿组里的博士生的文章给自己,只要有大老板同意或者安排;这还只是科研,课题和投票更没法说。所以能发展起来的团队都是把一群人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这中间有多少水,后面就有多少坑。真正做学术的主力就是些没有基础的博士生,导师很多时候给不了指导,就等着文章。比如我(听说有的学)校,可以规定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文章可以毕业,于是教授坐享其成,活分给副教授,副教授就负责把活分给博士生,把文章拿走。然后一大堆文章就是学生 / 副教授分别是一二作,大导师通讯,哪天副教授发现了这样出文章快,他还会自己写么?没学生的副教授们可能也同时没课题,他们有什么出路呢?评价的时候真的有脸说他们是水平差么?**青椒的内卷很多是集团作战对于单兵作战的碾压。但是一旦集团作战,一线的科研又变成了博士生在承担,老师坐享其成,甚至不需要有水平。**可是博士生很多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卷出来的。有机会各位问问自己相熟的老师,一群没经验的博士生,能做出什么来呢?我自己有几斤几两拜登心里没数我心里还没数么?

2、**培养体系平均水平真的不好说。**教授当了领导就会给自己课题组优先留人,留的人不行的话就要不断招学生养着,养一辈子。然后这些人什么都不会就敢当老师带学生,最后一个组可能什么都干不出来,然后后果全是学生担着,老师一句术业有专攻就算糊弄过去了,实际上这帮人藏着一些人什么术业都没做通,攻啥也攻不下来。我们老校长说 “重使用轻培养”,我们听说了以后都觉得老人家太能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是只是用不培养。学校层面除了喊毕业要求,培养上什么举措都没有。如果数据都好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应该反思数据中是不是漏了什么关键信息。你指望靠着这个上去的规则制定者砸自己的饭碗呢?

3、评价体系有问题。简单举例:对于学生,培养单位对于学生的考核和找到典型报到上级邀功是两个互相矛盾的需求。所以为了塑造个学生典型,甚至可以默许或者主动进行材料造假:比如为了塑造一个典型导师帮忙整文章然后拿出去吹,比如在各种科技竞赛中拿到评委名单挨个打电话,都等着拿到个名头找领导邀功,端上来一盘子翔还得说这摆盘多么精致。到头来很多时候是隆重表彰一群混混,比如拿着 IEEE ACCESS、Applied Sciences 出来说自己发了几篇 SCI 的能评国奖、能拿表彰当典型,不看文章列表和引用次数,那都很优秀。反正不是一个方向的互相都不懂,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不懂。但是这些人拿奖得钱,他们的导师把这个当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学院拿出来当成典型,学校汇总起来好大喜功,说白了就是一条船上搞行政的敲锣打鼓,一线科研负责划船的默默骂娘,没下过水不知深浅的跟远远掌热血沸腾。

我想中国总是有人(哪怕就是一个)是在认真做科研的吧,那这个认真在做科研的人除了可能遇到技术上或者例如没有先进仪器的问题和相关项目权威领域里最前沿的信息(可是现在不是有网络吗)**还有什么是在中国做科研遇到的最大问题?**到底是不是国家科研经费的问题?这个经费问题在现在中国的科研到底占多少比重?

经费不是问题。经费怎么产出效果是问题。远的不说,你就看看多少个做芯片的学院成立了?哪个不是德高望重,哪个不是志存高远,哪个不是盆满钵满?不说自己有把握有重大突破怎么拿经费建平台?要是真没有平台怎么出成果?可是成果真的那么容易出么?

我认为的最大问题:氛围不对。

如果科研资源的分配不依赖科研水平,科研的动力在哪里呢?这是态度问题么?是教育科研人员认真做科研能解决的么?

仅我在高校圈看到的:导师拿课题给学生做,很多时候又给不了指导;树大根深德高望重的组里整一群博士把成果拿出来往一个人身上堆,成就了无数科研新星;这些人开枝散叶,继续这个模式;最根本的科研就是一群没啥经验还可能没人教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当然这群学生里有能独立做出东西的,然后你觉得国内给他们活路了么?**教师队伍和学生之间只注重分配论文成果和工作量,对于教师队伍既没有系统有效的培养,也没有清晰务实的评价,遑论适当的分流和淘汰。**你觉得这个状态是谁受益呢?恐怕不少都在前排就坐呢。

你看看多少学生在问本科怎么写综述怎么发 sci?你看看多少硕士在问知网怎么降重复率?你看看多少老师在发愁博士生的指标不够用?你看看多少学校歇斯底里的在抢生源?网上的慕课搞了这么多年了,去年基本上是所有的课程都线上上了一遍,你看看有多少课程是学生主动去找的?你看看有多少教材是学生都在主动推荐的?你看看 top2 以外有几个学校的课是有人去蹭的?

一提这种事就把真德高望重的拿出来替所有人挡着,资源下面聚集的人不少也能撑起门面,更何况已经这样了人不像资源集中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人员这种形式的聚集,现阶段还是能维持一点点向前进的,毕竟研究有突破依然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事,但是主要动力到底是人数基数之下的撞大运,还是系统的正常运行,懂的都懂吧。

有很多数据很好看的,是因为一个团队的很多人的成果加在了这一个人身上;也确实涌现了很多先进,但他们绝不是典型代表,他们的土壤不代表正常水平,也很难复制,他们作为楷模让大多数基层工作者只能楷的不情不愿,模是模不出来,组织者喜欢树立榜样把自己的不作为转化为别人的不努力,无奈只有刺激没有激励,还给投机取巧的纯粹利己主义者营造了自称精致的空间。

如果说这样做出来的科研水平能领先世界,除非世界毁灭吧。

“**饶毅**坦言,自己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对中国的看法很相像,“对远景乐观,对现状很担忧。

我很钦佩饶毅先生,不关心他对国家的看法,但是对于科研,现状是迭代到远景的初始条件,我不知道对于现状的担忧如何能累积到远景的乐观,拐点在哪里,他没有说清楚,只能说就是美好的祝愿吧,毕竟只要继续让他担忧,就说明远景并没有到。

利益相关:帝都工科的 985。以及,最近好像拜登给钱多,如果有钱到账了我会先建自己的实验室,如果有剩的捐出来在贵乎给你们设立个打牌奖学金?

【20211019 更新】

跟大家说几句大白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你倒霉。

咱说最简单的,人、财、物。

人:

一流的生源、师资都在国外,一流的培养体系未必在国外,但不像在国内。科研上,我们在食物链中端,你把各个学校宣传部所有的稿子加在一起,也摞不到食物链高端那去。所以比较那些有水平的部分,别老看着国外也有水的,哪都有水的,这是句永远不会错的废话,不代表这句废话的推论不会错。我跟学霸一天都睡 7 个小时,所以我学习好么?

科研水平,很多是要很聪明的人在一个很合适的条件里工作一辈子的时候才能看出来的。而且需要他出现在学术界的盲区内,而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盲区内。

规则是维护制定规则者的利益的,这句话背下来,下次让你默写。现在的方向是向着培养出优秀科学家的方向,现在的水平不是。一个博士入学,只要有成果就会算是他导师的;一个博士后入校,只要有成果就算是他学校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工夫是为了培养这个博士生 / 博士后,又有多少心思实在培养这个导师 / 合作导师?

本质上十年内退休的同志们,和十年内毕业的同志们,是两代人,也是两种人;现在是哪种人在养哪种人?有奖问答,答对了你会收获内心的平静。二十年后,我们的高校剩下的是按今天的标准淘汰以后的人,核心问题:你觉得会不会都是因为科研做的好而剩下的?如果不全是,有多少?

题目问的是科研水平,不是什么职称应该有给别人挂名和找人做 ppt 的待遇,讨论区有些同学说的德高望重的都对,但是跟科研好像没什么关系。

如果以文章来看,理工科科研水平(不分领域,加权平均)的平均值应该在四年级下学期博士生的水平附近。

财:

年轻人的压力不说了,凡尔赛请退散。现在不升也不走的,他们的人生动力来自横向还是纵向啊?这又是一个有奖问答,你要是还要猜,说明你横向纵向都不够。

其实这又涉及到一个驱动力的问题:以我们的技术水平,有创新、有改进,就会有有进步,哪怕是去致敬经典,也能创造不少价值。但是这种更多适用于技术革新,科研水平这种事基本上导向都是瞄准国际前沿的,也就实打实的搞定了之前学不到买不着的技术,才会拿出来宣传一波,否则脖子到底被那个指头卡着一般不会天天拿出来说的。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很现实的处境:搞技术创新的队伍里夹杂着一群卖学生赚大钱的;搞科学探索的队伍里夹杂这一群蹭热点跳大神的。

当然可以说这都是积累,但是也应该想清楚:什么样的积累是有效的?显然很多只收账不下本的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的实质性贡献是有限的。

物:

简单理解为等慢慢积累吧。我只能说有脚印的路好走,但是没脚印的路很长。有些东西叫体系,体系中的短板也是很扎眼的,是要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很多 CNS 大牛最后也没在科研道路里奋斗终生,毕竟他们优秀的原因可能是冷冻电镜更优秀。可是有冷冻电镜总是比没有强。

路还长。走这条路的很艰难,但是还是要走。

很遗憾,你们很多人点了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圈子小,匿了。

遥感专业,我们国内号称武大世界第一,但是实际上这份排名就是我们国内做的,国外根本就没有单独的遥感专业,多光谱领域用的最多的还是 Landsat,MODIS,Sentinel 等卫星,又怎么好意思排人家前面。另外,武大的排名国外不少老师都不知道,国内不少老师也不承认,曾经和我导提到国内武大排名第一,我导一脸懵逼,然后和我说,早些年这个世界第一有点类似自封的,前面有中科院遥感所,北师大和北大,但这些年喊着喊着也就变成真的第一了。。。

另外,前阵子我国中科院完成了_美国 LANDSAT_-9 卫星国际地面站的全部认证工作,网民的议论声不大友好,说我们国内这么多卫星为什么还和美国合作,这样不会泄露机密吗?可是,我们的高分如果真的那么好用可用,为什么我们研究生用的最广泛的还是人家的 Landsat 呢?

而且,部分国人发论文真的很能水。。。

当然,在国内发展怎么能不学会水论文呢。。。

————————————补充一下——————————————

看到自己的一段吐槽引发这么多同行议论,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

首先,我对国内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报以乐观态度。

短短 100 年间,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 0 到 1 的突破,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位前辈的努力。老一辈科研人员没有环境创造环境,并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各个领域输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而推动科研进步及相关理论应用落地需要大量的积累,我们需要从 Copy 模式转变为创新模式才能实现科研领域的真正超越

但这不代表我们有理由做鸵鸟,脑袋插进沙地就能敢说自己世界第一。 冒昧问一句,我们各个专业有多少人还在用国外的盗版软件,或者国外科研团队提供的开源环境。以遥感来说,Arcgis,ENVI,eCognition,ERDAS, GEE, osgeo 提供的一系列开源环境(SAGA,GDAL, QGIS), 以及其中集成的一系列重要算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外在构建科研生态的贡献。正视差距才有机会缩短差距,否则我们只能永远追齐别人的脚后跟了。

最后,愿各位同行在吐槽声中不吝努力,积极验证灵光一现的 idel,在灌水保证不被清退的前提下,多多发表对有益于推动遥感理论和应用的成果,欢迎下个十年回来打脸。

知乎用户 历史环游记​ 发表

不是。

介绍一个「最胆大」的诈骗犯。

他只用一块装修用的磨砂纸,就轻松骗过一众专家院士,骗走国家 11 个亿的科研经费。

也正是这个人,让中国芯片的研发整整停滞了 13 年。

(一)

2003 年 2 月 26 日,上海锦江小礼堂。

在这里,正举行一场被认为「即将改变中国技术命运」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 title 如果放到现在,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但在当时,这场发布会却有实打实的分量。

首先,锦江小礼堂是上海最有名的礼堂之一,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发表的。

其次,发布会由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

至于出席发布会的人物,更是不简单——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 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发布的芯片进行专业鉴定。

在会场的正前方,是一块巨型蓝色大幕布,上面展示着这场发布会的主题:

「上海『汉芯一号』高端 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

汉芯一号。

一款 32 位的 DSP 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 0.18 微米工艺。

研发者名叫陈进,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这里解释一下,DSP 与电脑 CPU 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DSP 研发技术。

所以,「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

很快,发布会正式开始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轻快地走到演讲台前,微笑着拿起了话筒。

他穿着精致干练的西服,金边眼镜里透着学者的睿智,看起来丝毫不逊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人。

他就是 35 岁的陈进,「汉芯一号」研发团队的领导者。

这时,台下的观众们无一不在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为为中国芯片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进」,竟然如此年轻!

台上的陈进,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内敛和羞涩,也没有学者们独有的书生气。

他更像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企业家。

他先是恭敬地向各位领导致谢,之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研发的「汉芯一号」。

陈进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汉芯一号」的重要参数,偶尔还会穿插着介绍自己和团队在研发「汉芯一号」时所经历的艰难。

每每说到这里,他的嗓音都会有些哽咽,台下的人也动容不已。

研发芯片的苦,在座的大部分专家院士都懂。

当介绍完「汉芯一号」后,他又拿出了一个装载这款高端芯片的 MP3,向大家展示。

随着 MP3 的成功运行,礼堂里爆发出了好一阵掌声。

在这之后,陈进又对着一排排的媒体镜头,自信地将「汉芯一号」举起来讲解。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记者们想拉近镜头拍摄芯片细节时,陈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一点。

毕竟「汉芯一号」现在是中国芯片界的「宝贝」,保护好它是理所应当的。

当发布会接近尾声,台下的领导和专家都已经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的期待。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也刚刚起步,更缺少诸如 Intel、IBM、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所以在芯片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各领域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芯片就成了「宠儿」。

在当时,「DSP 芯片技术」风靡全球,但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研发能力。

我国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不可否认,芯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刚需要,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核心科技,随时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所以,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不惜代价地支持芯片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陈进出现了。

他作为一个「芯片天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研发出了「高端 16 位 DSP 芯片」。

要知道,当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DSP56800E 芯片的研发共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参与研发的工程师有上百人,后期芯片流片(又叫试生产)也进行了 10 多次。

所以,当「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但很快,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说服了所有质疑者。

那天,专家组在鉴定后得出了重要结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极具权威的鉴定结果,彻底打消了外界对「汉芯一号」的疑虑,也将年轻的陈进一步步推向了神坛。

(二)

发布会之后,陈进成了科研界的「明星」。

他的「华丽背景」也被记者媒体挖出来,一次次展现在大众面前。

陈进先是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 1994 年和 1997 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

即使现在放在国内,这样的背景都是「香饽饽」,更何况还是在急需人才的 90 年代。

陈进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而是入职了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成为了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美国的老牌科技巨头。

当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这家公司就已经涉足通信行业,科技实力世界领先。

也正是在摩托罗拉公司的这段履历,为陈进的归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1 年,陈进回到国内。

像陈进这般不可多得的海归博士,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专门为他成立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聘请陈进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汉芯」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项目、团队、资金、设备等资源一应俱全。

中国自产芯片的出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万事俱备,只待功成。

没过多久,功成时刻就到了。

2003 年 2 月 26 日,「汉芯」项目的首创成果「汉芯一号」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当媒体的聚光灯聚焦在这位天才青年的身上时,一切都是那样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

这研发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汉芯一号」。

在「汉芯 1 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 年 1 月,汉芯二号、三号先后横空出世。

其中一款是 24 位 DSP 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 32 位 DSP 芯片。

之前陈进预设的「四年规划」早已超额完成。

而陈进,自然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这之后,一大波荣誉被冠在了陈进头上:

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陈进还兼任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人预测他能坐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位置,有人奉他为「中国芯片的先锋」。

陈进对此言论总是笑着摆摆手,表现出了足够的谦虚和谨慎。

事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年轻的陈进,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芯片发展的「功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些知情者终于看不下去了。

(三)

2006 年 1 月 17 日,「汉芯一号」发布会三年后。

这天,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 BBS 上发布的一则帖子——《汉芯黑幕》。

在帖子里,神秘人称陈进凭借弄虚作假的「汉芯一号」骗取国家上亿经费,还透露了「汉芯一号」研发过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脉络。

神秘人也非常懂得拿捏媒体和大众,爆料并非一气呵成。

他首先爆出的,是陈进的国外履历。

在铺天盖地的通稿中,陈进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芯片设计经理。

但实际上,这是假的。

陈进确实进入过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但职位只是「芯片测试」。

这一点从陈进的博士论文可以证明。

在帖子爆出后,有记者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扒出了陈进的博士论文——《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正如神秘人所说,陈进的论文方向主要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

要知道,科研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芯片测试和芯片设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的理论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研究芯片测试技术的博士生,却任职芯片设计经理。

在常人看来,这一点几乎不攻自破。

很显然,陈进的简历上如果如实写着「测试工程师」,可能根本不会被上海交大抛出橄榄枝。

在当时的我国,什么词汇最能吸引人眼球,陈进比谁都懂。

所以在回国之前,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模糊学术研究方向,伪造简历。

并且临时学了两个月的芯片设计,知道了一些「专业术语」。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验证理论那么简单,肯定是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

陈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知道,包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展现「实力」才是关键。

2001 年,陈进踏上归国的航班。

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聘用合同,合约里是价值不菲的酬劳。

还有数亿人民币的「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经费」。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个不懂芯片技术的「四人团队」就造出了「汉芯一号」。

那么,他们是怎么造出号称国际领先的「汉芯一号」呢?

又是怎么通过「863 专家组」的鉴定的呢?

其实,这还要得益于陈进的老东家——摩托罗拉公司。

陈进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和手下团队的真实能力,设计一个 DSP 芯片是不可能的。

但没有芯片,就拿不到钱。

于是,在 2002 年,陈进利用一次去美国的机会,托他曾在摩托罗拉共事的朋友从摩托罗拉的工作站下载 DSP56800E 芯片的源代码。

正是利用这个源代码,陈进做成了真正的「汉芯一号」。

但毕竟是不专业的人,做出来的芯片必然也是不专业的,根本没办法拿给专家组鉴定。

由于没有获取芯片调试接口的 IP(核心知识产权) 模块,即便有了源代码,设计出来的芯片也只是中看不中用,无法进行人机互动。

因而,外界无法对芯片进行任何的系统应用。

该怎么办呢?

反正发布会上要让大家看到「汉芯一号」,至于是不是真正的「汉芯一号」,那就不知道了。

一招「妙计」在陈进心中萌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匿了。

先从申请国家级项目来说吧,跟着单位领导参与申请国家级项目,项目的流程都是预申报→申报→签订任务书→执行→结题验收,就会这样,背后还要领导去运作,“运作” 大家懂得,这还是国家项目。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说吧

(1)预申报

这个不是很难,也没有文字,主要你的单位有没有这个实力承担这个项目。

(2)申报

这个阶段,申报单位科研人员,项目设计,进行计算各个任务需要经费,这个经费每一项都要有依据的,所以需要很多人大量精力。

其中挺奇葩的,项目申请要求里面,竟然有人工费每天不让超过 80 元 / 天的要求,我就呵呵了,现在市场行情,80 元谁干,所以这里只能 “造假”,多预算人工数,不然到时候经费真的不够用的。

另一个奇葩的,项目申请要求里面,就是租赁温室大棚,不超过 2000 元 / 年,市场价格一年最少都大几千,没辙也要 “造假”。

还有一些奇葩规定,不过好在可以,通过凑数量,来平衡保证总经费够执行项目的。

(3)签订任务书

这里还有一个财政评审,大家都知道,有一些财评专家认为不合理的,会拿掉,这个本人也正常。

最大奇葩在签订任务书时候,我们当时承担某部委项目,部委直接把你的项目总经费几乎打了一个六折,跟菜市场似得,而且项目任务一定不允许减少,实际这样的话,项目不可能正常完成,部委人家还说签不签任务自愿,可以不签,不签的后果,以后部委项目不要想了;签了,还要完成任务,只能大家继续 “造假”。

(4)执行

接着上面,先说部委吧,执行过程中,要来检查指导监督,每次来奉送 “红包”,而且是不签字不留痕那种,再就是在中央三令五申前提下吃喝,五粮液上,五粮液不能下账的,超标超大标,都是单位想办法解决的。部位每年每个项目 1-2 次指导,还不是一个人,全国有多少项目,大家想想………

自己单位的领导,和全国大多数搞科研的一样,没有几个是正在想搞科研的,单位领导也就是项目第一负责人,从项目获取收益方式,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国家法律层面是正常的,但是是压榨做科研做工作的人员换来的,就是绩效,我们项目首席拿绩效(不包含员工返还的)比所有人的综合还要多,这还不行,还要让部分人员绩效拿出来孝敬给他,大家猜猜多少钱,举个例子,其中一个同志一年也就是 6000 块,需要退回现金 3000 块,呵呵呵… … 另一部分项目部分经费,这是大钱,单位领导有的是办法,倒腾出来,而且经费支出的经手人会要求暗示胁迫等等让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签字,整个办理也都是科研人员,他只负责拿钱,而且还是现金,大家明白吧,哪怕有一天东窗事发,人家也不怕,怕的反而是那个具体办理的科研人员,领导只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主要责任还是那个经手人。至于科研他才不管的(因为一个成果一般会好几个项目支撑的,交差没问题,再说科研又不是他做,科研人员做就好)

另外项目执行过程中还要开年中、年终总结大会,大家凑在一起汇报一下工作,然后吃吃喝喝,还要产生大量的住宿费。

汇报工作还要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点评,需要发专家咨询费,都是单位领导请的他的朋友,这样大家都高兴,项目执行效果比较好,关键是请来的专家学者人家有事情的时候,还会请我们单位领导,也给他发专家咨询费,这有一笔收入,合理合法,还有研究生毕业季单位领导几乎都不在单位了,全国到处给人当专家,挣咨询费,差旅住宿还要在单位项目以其它名义报销,还要再拿一份出差补助又一笔收入。而且专家咨询费都是超发的,基本都不按国家规定走,去当半天或者一天专家,会给 2-3 天的专家咨询费(国家要求最多也就是 3 天),所以往往专家咨询费还没有执行到一半,专家咨询费花没了… …

(5)结题验收

这个好办,找几个好朋友专家来,只要任务指标达到就好,里面的指标都是一些年轻人学生干出来的,成果很多都单位各个领导的,名利双收。

这也是国家发展这些年,老百姓专家学者教授这些人的话,不信任的原因,是吧?

知乎用户 啊 eiya 发表

我们一个课题组由 1-2 位教授,1-3 位讲师,2 位博士,10 个左右硕士构成。教授主要负责接近百万的大项目,小老师也会接 20-30 万的小项目。大项目由两位讲师牵头负责,讲师分别带领一组学生做课题。一般大老师分配任务后,博士带领一群硕士做实验,整理数据,写 PPT,总结,博士在把所有结果整理好后交给小老师审核,修改,同时小老师还要负责联系业主,汇报项目进度,小老师整理好后交由大老师审核,优化。

横向课题都是兵对兵将对将,对面总经理来我们就是大老师负责联系,派主管我们就派小老师交涉,小兵对研究生。

很多工程,科研问题,不管纵向横向,最后都是在读博士和硕士在那里做实验,整理数据,查文献,老师只需要知道结果和趋势,安排任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

普通学校,有个国家 xx 实验室,是发改委的,相当于省部级。

当时,前后几年拨款了 1000 万,用于购买设备的。

实验室主任是个 70 多的老教授,返聘的,业内大咖。也是靠他拿下的实验室。

设备主要购买的是一些工业用的,大型设备,具体不能说了!

反正买回来后,就没人用过。是否有回扣,自己分析。

日常用的经费,呆着没事,自己就报了。

后来实验室没什么发展,还有设备的问题,学校领导很有意见,就没有跟他续聘

实验室换了领导。

不温不火的,继续进行着。

已经两三年没有论文和项目了。

反正也没有揭牌。

————

看了一堆评论。我都晕了。

首先,这是真实的事情。

其次,大家说的什么级别,很可笑。你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真正的课题组。

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 xx 技术中心之类的,跟你们说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我读博也是从国家重点实验出来的,了解每年拨款情况和验收都是很正规和严格的。

强调下,完全是两种实验室!!

我说的实验室级别,不是学校的级别,不是校领导的级别,这是起码的常识吧!

实验室不就是分为国家,省,市等级么?

你们为什么总是用正国级,正部级,正厅级,正处级,理解呢?

天地很大,有空向下面看看,也能显示你们的谦虚!

———————

看到点赞数很多,再说一个现在普遍的横向课题问题。

升大学或者博士点,入院经费是一个硬指标,一般要求是一年一个亿。

学校鼓励政策是直接奖励现金 20%。

原先一年大约 2000 万,现在一年轻松 1 个亿横向课题入院经费。

而且这是普遍现象。

去年看到新闻,天津 xx 大学,有两个老师出事了。经费政策是奖励 20%,但是钱需要报销出来。两名教师也是薅羊毛过头了,虚开发票,金额也太大,估计,被人举报了。

科研重申请,重经费数量,轻产出的问题,一直是个重灾区。

远远比唯论文严重的多!

———————

我震惊于有的评论说我以上的提到设备,经费跟中国科研水平没有关系。

我震惊了。

科研难道是用爱发电?

你拿到了经费买与用的设备,真正做研究的人不就干瞪眼么?

什么是学阀,不就是把经费拿走,别人没有经费做研究么?

这影响不到科研水平?

您高高在上,不差钱,平台每年提供的经费估计都要几十万。你可以买昂贵的原料和设备实验,灌灌水,美其名曰,做科研。

但是我所在的普通二本,申请经费太难。大量的博士只能干瞪眼,没设备,没实验空间。

连灌水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你说,二本就不应该做科研。

大量的经费被侵占,大量的人力浪费!

居然影响不到科研水平,你厉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海外博士,后来我为了跟先生不再异地选择直接回国做博后。以下是我最近的心境。

人的心气没了,大概是最要命的事情了。

回忆起来,一开始我也没那么想做科研。到硕士毕业前,所有的努力更多的都是为了学位和探索未知时的兴趣。真正觉得对科研感兴趣,还需归功于博导,是她教会了我 Critical thinking,她说我聪颖,但缺乏 Training。所以 4 年来,她用自己的方式把我训练成了一个合格的 researcher。她带着我探索未知,用正确的思维逻辑去看待未知,并从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

我早知道国内是文章工厂。而老板成长于海外教育体系,这是我选择他的原因。我确实从他身上学到了更多作为基础科研人的接地气的、可行的、功利的、安身立命的本事。但却失去了初心。他教会我美化数据,攀附热点,刷高分文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本领,引得周围实验室的人也趋之若鹜地过来学习。但文章工厂中对于 idea 的盘剥,对于个人能力的利用,对于成果的掠夺,让我快要抑郁。

老板总的来说是一个公平的人。但那种乾坤大挪移一般的你的成果给我,他的成果给你,她的成果给他似的公司式切蛋糕法则,让人窒息。我跟博导一样,对待自己的课题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你看着他从一颗种子,到一个小胚胎,慢慢长出手脚,慢慢会动一动,你看着他心脏跳起来,看着他血管里面的血液流动着,皮肤绽放光泽,慢慢地,终于要出生。然后老板觉得你不配当孩子的母亲,就一刀切断送给旁的人。于是你再看见旁的人斩断他的手脚,给他装上爪子,给他装上鳞片,给他镶上齿轮,把他变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怪物。等到你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你怕人来抢,自己先一刀斩了他的手脚,给他装上爪子…

后来你想着,可能人总要先跨过这一步,才能去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吧。然后你试着让自己的孩子更强,更强,强到即使是那些怪物也打不过他。但这时候,老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觉得你只能当孩子的养母,而孩子的亲妈应该是他的学生。你拼命想护住孩子,却发现那么强的孩子,你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去支撑他的成长。

在英国的时候,我做实验和看文献常常废寝忘食,到了晚上 12 点才发现自己还没吃饭。

刚回国的时候,我做实验和看文献常常废寝忘食,到老公催我的时候才想到要回家。

现在的我,做实验时常常走神,对文献毫无兴趣。常常为了电视剧里单纯的人傻流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负责人,申报并结题了几个项目。

我只敢申报一些验证性项目,就是说在申报的时候我已经知道结论是什么了,心中非常有数能结题,对于探索性的,不百分之百确定能达到的目标,根本不敢去写。

任务书里,研制计划很清晰,经费预算也很清晰。如果真做一些探索性的,可能出不来结果,那就不能结题,那是给领导找麻烦,那就是给自己找死。

当然,每次做课题,我都会多做一些工作,不体现在报告中,作为我下一次申报课题的研究内容,这样就能有肯定能达到的目标了。

项目负责人一定是领导,我心甘情愿的,要不然各种签字审批,都会被人卡,都认为你做的课题是个无主的肥肉,都想吃一口,靠上个领导,别人就知道是有主的了,互相都给面子。

所有成果第一完成人都是领导,我第一次做课题时都是我自己,然后评职称时傻逼了,我有数个第一发明人专利,竞争对手有两个专利,第一作者都是评审组的组长,结果就是我还需要继续锻炼。

真就是电影里那种,跪着挣钱的机会多少人争抢还争不到呢。

我还是很喜欢我的研究方向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成就感,很开心。

但每次评比各种荣誉,都被打压,就很郁闷。只能去靠个大树,才给我做自己喜欢的课题的机会。

知乎用户 刘博洋​​ 发表

至少,「中国天眼」FAST 能够代表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位处世界前列

我国在贵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大锅,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新的脉冲星!而且不止一个!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是立刻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一个人——FAST 望远镜之父,9 月 15 日刚刚驾鹤西归的南仁东老师。

。:

你也许读过南老的故事。南仁东老师胼手砥足 20 多年,带领团队在祖国西南连绵的大山里翻山越岭,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一砖一瓦的修建起了让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 望远镜。然而就在 FAST 望远镜即将迎来初光一周年之际,他却因肺癌晚期病情恶化,撒手人寰。

实际上就在南老去世前 5 天的 9 月 10 日,从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传来了好消息:它在验证观测中,确认了 FAST 望远镜在 8 月 22 日发现的一颗脉冲星候选体:这是 FAST 望远镜确认发现的第一颗新脉冲星,被称为 FAST 脉冲星一号(FP1),自转周期 1.83 秒,距离粗估 1.56 万光年。

而且 FAST 望远镜发现这颗脉冲星时,只用了 52.4 秒的观测,得到的信号 / 噪声比值(信噪比)就达到了帕克斯望远镜验证时所用 2100 秒观测的 3 倍!FAST 的灵敏度之高,果然名不虚传!

A 上:FP1 脉冲星的平均脉冲轮廓;A 下:多个单脉冲轮廓。B:FAST 脉冲星二号(FP2)的多个单脉冲轮廓。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我的导师,FAST 望远镜副总工程师李菂研究员,接到发现获得验证的喜讯后马上给南老发了一封邮件。

然而南老…… 没有回复。

据推测,当时南老病情已经开始恶化,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我们不清楚南老有没有看到这封邮件。

多希望他没有带着遗憾离开!

毕竟这是 FAST 望远镜蹒跚稚嫩的第一步,是它载着中国天文学迈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我想这 FAST 的第一颗星,应当献给南老。

他老若在天有灵,当会感到快慰。

致敬他,也致敬她

FAST 望远镜以其冠绝群伦的灵敏度,被脉冲星研究者寄以厚望。「脉冲星机器」——一位研究者私下里这样称呼它。

脉冲星,这些恒星巨人们死亡后留下的致密遗骸,比太阳还要重,却只有北京五环大小。它转的飞快:通常几秒就能自转一周,快的甚至一秒可以自转几百圈。

这样极端的天体,在 1967 年被一个 24 岁女生意外发现之前,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存在。

以至于她刚刚发现第一颗脉冲星时,以为这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而将其编号为「小绿人一号」(LGM-1)。

她,就是约瑟琳 · 贝尔(Jocelyn Bell Burnell)。她是脉冲星科学之母,却在那个年代中因性别与地位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很多人一直为此打抱不平。

她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后编号为 CP 1919 的这颗,更意外闯入流行文化领域(详见《一颗脉冲星的流行之旅》):

这颗脉冲星的脉冲轮廓图,在 1979 年被后朋克乐队「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用作其首张唱片「振奋莫名」(Unknown Pleasures)的封面图,从此成为流行音乐界长盛不衰的经典符号:

《失序》(Disorder)是这张唱片的第一支单曲。也许脉冲星 CP 1919 那重峦叠嶂般的脉冲轮廓图,最契合乐队歌手们彼时的心境?(可以开着音乐继续往下看……)

或许歌手们只是无心插柳,但我想,发现一类新天体的丰功伟绩,值得人类文明以各种方式歌颂与纪念。

何况我们,受其荫蔽的天文学人,又怎么会忘记她呢?

2016 年 9 月 17 日,FAST 望远镜第一次试观测,就是以贝尔脉冲星 CP 1919 为目标。

那天,信号质量好的让人迷醉。

FAST 望远镜试观测时取得的贝尔脉冲星的平均脉冲轮廓,信噪比高达 5300 多。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而今年刚好是贝尔发现脉冲星 50 周年,中国的 FAST 望远镜也终于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新脉冲星,我们更可以自豪的向前人致敬:放心好了,从今往后,脉冲星科学交给我们来担当。

脉冲星搜寻竞赛

脉冲星的发现,被列入 1960 年代天文四大发现——另外三个是,类星体、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

不是每一个十年都有「三大」「四大」「五大」天文发现——实际上以「某某年代天文四大发现」并称的,仅此一例。

毕竟,1960 年代,乃是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的时代,人类第一次大规模透过光学以外的电磁波窗口向宇宙好奇的瞭望,所见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那也是国际射电天文学界群雄逐鹿的年代。得益于二战中为防御德国空军而成长起来的雷达技术,美国、英国及其前殖民地澳大利亚的射电天文技术发展占得了先机。

脉冲星搜寻这场国际竞赛的跑道,正是他们逐鹿的中原。

到脉冲星发现的十周年(1977),各国共发现脉冲星 149 颗。

1978 年,澳大利亚莫朗格洛望远镜(Molonglo)在「科学的春天」的同时发力领跑,一鼓作气将已知脉冲星数量翻了一倍多,达到 320 颗。

。:

不过在接下来的 20 年中,新脉冲星发现的步伐只能说不紧不慢:在位于美属波多黎各、口径 305 米的时任世界最大望远镜阿雷西博(Arecibo),美国绿岸天文台(Green Bank)的 91 米望远镜、英国乔德雷尔 · 班克天文台(Jodrell Bank)的 76 米望远镜,以及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的 64 米望远镜共同努力下,到脉冲星发现的 30 周年(1997),各国脉冲星搜寻的累计战果仅扩大到了 705 颗。

。:

脉冲星搜寻的前 30 年,脉冲星的发现增长几乎是线性,而非我们期待的指数增长。这是由射电望远镜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一次只能观测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传统上,射电望远镜是一个「单像素」的相机。面对浩瀚的银河系,一个点一个点的测过去,自然进展缓慢。

你会说,如果一次能看多个像素,即使使用同样的望远镜,观测效率不也可以成倍增长吗?

。:

虽然看起来很容易想到,真的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在这个回合,澳大利亚人占据了优势:他们率先搞出了 13 波束接收机的黑科技,极大的提升了脉冲星搜寻效率,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独步天下。现在人类已知的 2600 多颗脉冲星里,有超过一半由帕克斯望远镜率先发现。

当然,除了技术优势以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也是澳大利亚天文学界两度赢取先机的天然地利。

脉冲星光的「星际穿越」

前面我们提到,FAST 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距离「粗估 1.56 万光年」,这数是怎么来的呢?

先讲一个段子。

刚才讲过,去年 9 月,FAST 刚刚出光,头一个观测的天体就是贝尔脉冲星。你可能还记得,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称「超级天眼收到 1351 光年外脉冲星信号」云云,说的就是这事。

当时接受采访的是国家天文台的钱磊副研究员。他在采访之后从紧张里回过味来,见到铺天盖地的「1351 光年」,每每感到淡淡的忧伤。他表示,学界目前尚无对贝尔脉冲星的准确距离测量结果,1351 光年这个数,纯属记者追问之下,按照一个简单的方法临时计算的数值(具体方法见下文),且没有进行误差分析,并不宜公开采用——遑论在某些阴谋论标题党口中变成「1351 光年外的神秘信号」,更是让人看了头疼。

要知道在科学家心中,没有误差分析的测量值没有任何价值。

那从目前对贝尔脉冲星的研究来看,它的距离的误差范围有多大呢?

惊——人——的——大。

2012 年,Verbiest 等人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的一篇文章(2012 ApJ 755 39)给出,贝尔脉冲星的距离是 1000 光年 + 2600 光年 - 700 光年,误差上下限之差达 3000 余光年,误差范围比测量值 1000 光年还要大几倍——这是什意思呢——这说明,我们只是非常、非常、非常笼统的知道这颗星在哪。

好了,我们正式的看一看,1351 光年也好,1.56 万光年也好,是怎么估计出来的。

我们和大部分脉冲星,都生活在银河系这个巨大的宇宙都市之中。有都市就有雾霾——地球上的雾霾让落日变得红彤彤的,这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掉了,只剩红光。

宇宙中的「雾霾」和电磁波发生作用的机理在此处不尽相同:在银河系旋臂——这座宇宙都市的主干道——上,点缀着很多明亮的大质量恒星,这些能量饱满的巨人发出大量的高能光子,将周围的中性气体(主要是氢)电离,制造很多「电离氢」区,那里,大量的自由电子欢呼着「We’re free! We’re free!」,四处乱窜。

,。:

当脉冲星发出的光穿越这些自由电子组成的「雾霾」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频率较低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传播的速度被拖慢了一些;而频率较高的光子受到的阻滞反而相对较弱,没有被拖慢那么多。

知乎用户 Michael Jackson 发表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中国人原创整体不如欧美,但是非常善于模仿和改进。

比如深度学习,理论、硬件和框架都是外国人原创的,但是到了中国,后丹们能把神经网络玩出花来。

比如某些学科,仪器和概念是外国人原创的,然后到了中国,牛马学会用仪器后一个人一年能发 10 篇 SCI。

第二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卷,从小学卷到博士毕业,然后继续开 hard 模式卷。

卷的结果就是,目光变得短浅,必须是能看得到的收益,才肯去搏。

而且还是多纬度的卷,论文质量卷不过那就卷数量,论文卷不过,就卷项目,项目卷不过,就卷关系。总是有的卷的。

知乎用户 许升 发表

科研现在其实是内部人控制,看看院士的 “图片误用” 就知道了。利益共同体不光分肥项目,还自己审查自己。

于舞弊、抄袭、打招呼,这种不端,其实是很好查很好懂的,必须要国家纪委介入。而不是打着 “学术自治” 的旗号,搞内部人控制。

另外,最近又出现了高引文章超过美国的群发文章, 其实高引已经被中国玩坏了,微信群组团刷高引,文章出来没多久,引用刷的高高的, 可笑的是,学院还把他当成成功经验来介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希望国家领导和主管部门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顶尖学府的博士生,今天吃饭的时候几个博士生还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看了上面的 回答,知道我们都没有到点子上,现在最大的问题,最重要的点子是,一大批(也不需要一大批,就几个傻逼就足够摧毁一切了。)什么都不知道,至少对科研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自以为地对我们评价并且做出了决定和要求,这种情况不出大问题才是问题。

其中一个朋友博士读了几年,表示搞学术没有出路,一定要背着老板找实习,找兼职,将来决定不要投身科研事业。我问他为什么啊,他说你看啊,那些去武汉的,四川的,一年十几万倒是可以生活,但是我济南的去那里干什么。留在北京,九院九所博士一年才十二万,玩毛线啊。我说,十二万挺多的,好多化学生科的连工作都找不到。朋友说,十二万?你是逗我吧,你要在北京买个房子都需要几百年?还别说生活了。最重要的一点,走上科研的路,你的工资就定了,不可能涨了。另一个朋友说,那陈十一还不是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人说,别拿某个人来说话,你咋不说杨越老师,将来至少都是院士校长什么的。我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对,十二万还能接受。另一个朋友就开始攻击了,现在他们什么打算,搞科研的就跟资本注意发展一样,把那些傻乎乎的农家孩子贫民字第骗过来,反正他们要求低,干了一辈子只要有饭吃也不会抱怨。另一个说,家里有钱又可以搞科研。一人说,你傻吗?有钱的都出国了,谁还在国内,脑子进水了吧。我还是觉得科研工作这至少还能找口饭吃,不至于吧。直到另一个同学说,你知道九院抓了个贩卖国家科研机密的,我也知道一些这样的人,实际上,美方买到这些资料的价格并不高,每个月 3000 元就足够得到所有的资料了。最关键的是,没有这些资料,美方可能还会以为你做出来,有了这些资料,美国就明白了你们什么都没做。一曰,不可能吧,这点钱就愿意卖了所有资料?你想想看,一个月工资只有一万,扣七扣八下来,几千最多了,给你 3000 你卖不卖,大家愣了一下,最后都默默了。我也默默了。我知道,我也会卖。国家怎么样我管不了,但是我有妻儿老小。当你把我的尊严践踏,认为我不值钱的时候,那我确实不值钱。连自己国家都认为我们搞科研的是多余的浪费钱的不值钱的,当然国外给的价格也低,我们为了活下去自然也廉价。没办法,市场经济。后来一人说,这样说来,这个国家的科研研究真的很危险啊。我想说,关我们屁事。天下兴亡,与我何干。他们都不在乎我们,我们为什么要为他们考虑。大不了一起玩完,反正我也很难想到更糟的情况了,不是吗?不用看什么大数据,我们就看看这群搞科研的人一天在想什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就知道了。当一个社会,一个愿意搞科研的最后都被逼到不愿意去做了,我想什么也不用说了吧。

知乎用户 砖工 发表

基金委又出新规,基金申请书不允许标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了。直接默认挂名了就都可以用,贡献等同。当然短期内不会有什么质变,高校招人还是死抠排位。不过还是要看到基金委这个动作背后想要釜底抽薪的态度,这个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导向就是希望能对论文乱挂名的行为进行一下正本清源,结合之前的发论文不再进行奖励的导向。意思就是别刷了,以后光数量多没有代表作更丢人。

还是分析一下这个政策的影响,这个政策对跨方向,跨学科合作是有利的。因为一个新的 idea,发 2-3 篇挖掘一下深度,也就够了,如果算 4-6 个核心作者,基本也够分了,大家都可以拿来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对跨学科有利的原因是不管哪个学科,哪个方向,做得越纯粹,创新点越难找,所以国内很多方向都沦为了一个套路换东西刷文章的模式。这种模式显然将会遭到致命打击~而跨学科,那创新点不要太好找。如果你感觉找不到,说明你做科研还没入门而已~欧美为什么大家对合作这么习以为常,背后的核心原理就在于此。所以欧美无论哪个位置的作者都算你的文章,自有其合理性。

——————————————————

先划条线~最近看到一个帖子,对比北欧较短的工作时间和国内 996 如何保持竞争力的问题。突然想到一个关键的点,可以分析一下国内目前科研产业突飞猛进的现状。

跟很多人意识到的类似,中国科研最悲哀的,可能是同一代人掌握话语权的大背景下,科研的底层动力也跟产业界一样,是以资源驱动而不是以科技驱动。为什么芬兰瑞典几个小国,一个教授的团队,几个大学生一起,就能持续一段时间搞出一种计算机底层语言,而中国除了抄和换皮,就是没人会去做这类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已经没有技术驱动的土壤了~

这里就可以给海外留学博士博士后一个建议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手上有真技术,不建议年纪轻轻就回国,你只要能找到国外的平台安心做你的技术,国外每多待一年,你的身价 + 百万,不用待十年就能回国拿千万了,当然这种人其实非常少。如果你只是到手一个博士学位,可能多几篇好文章,没啥信心做产业化。那早早回国混资源性价比还是高于留在国外做博后的。但是心里要始终保持清醒,国内不是技术驱动,是资源驱动,不管你去何种性质的单位,都要把重点精力放在资源上,而不是技术上,资源到位了,技术不重要的。

这种可悲的科技文化环境什么时候能改变,有没有可能赶在人口危机深度影响社会方方面面前改变,就不知道了~

——————————————————

应该先写一些点题也就是科研水平的问题。其实有一些答主也说的很好了,我也就是再复述一下~

  1. 国内做科研基本靠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轻易不下一线是常识。其实就是拿人当耗材用,看谁胆大心黑堆得凶,谁的成果就多。头部圈子 985 基本都是这样运作的,因为资源充足,就这么滚起来了。问题就是硕士生博士生对整个科研方向把握很浅,能找到一条研究途径就已经算是佼佼者了,做出突破性进展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们是从别人文章中找灵感,找套路。剩下的就不用多说了。那你说会不会差学校因为资源不足,能招到的劳动力有限,所以老师会亲自上阵抓课题,搞关键技术,设计实验流程。就会做出不错的结果呢?现实就是几乎不可能,凤毛麟角,韩春雨就是典型的例子了。差学校只是因为连摊大饼刷耗材的边都没资格摸到而已,并不代表差学校这些人就真的有能力进行科研创新。
  2. 有读研读博的朋友提到了博士生的诉求问题,这的确是个普遍存在的情况。首先并不是所有课题组都是纯粹刷文章摊大饼导向,也有不少大组老板功成名就上院士了,心气也高了想在院士这个层面脱颖而出,课题组同时存在发文章和产业化两种导向。这点我们不否认,但是矛盾就出在了做事情基本靠硕士博士生这个点上。硕士博士生的诉求是到点能拿张纸走人,不是跟着你改变世界,而且只有脑回路奇特的人才会觉得在国内读博能改变世界吧。你做产业化方向,全组你最苦逼,啥都没有还被人嘲笑,你能忍??大组里面不缺聪明人,早就有师兄师姐摸透了大组的毕业密码。我这给点干货:比如你就挑一个组里没人做过的小方向,这个方向又能用到课题组积累下来的一些成果的,快速在组内占坑,照着这个方向的资深文献快速模仿,炒个菜煮个乱炖,智商正常动手能力正常的很快就能出文章,什么人工智能 AI 也差不多,别杠,杠就你牛逼。这些经验都一代代传承下来了,所以我这里说的所有问题,都是历史的必然,都是一代代的人趋利避害才发展到了今天。这种科研模式你告诉我科研水平能有多高?
  3. 国内科研体制对年轻人并不友好。科研归根结底就是占山头,挖矿。有人机智占个必然会有大产出的大山脉,比如钙钛矿光电材料,CRISP9 基因编译。有人选择有限,就先占个小山包。不管怎么样,最终能在科研圈里冒头的,都是占住山头的。但是有意思的是,科研是一个注定会把矿山挖空的过程,那么当一个小山包过去几十年已经培养出了一个院士了,那你觉得这个小山包的矿还没被挖空挖绝么?但是国内资源分配看帽子,那就注定了资源最终会像很多其实已经接近被挖空的山包倾斜。他们会画各种各样的大饼,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可以产业化,我们可以像旁边拓展,整牙的现在也可以做神经…… 但是如论如何都避免不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国内很多方向连一个像样的科学问题都提不出来了~在整个科研组织中,他们还在不断地进行负循环,就是这些院士有权利招更多人了,投入更多的耗材,培养出更多的博士,一堆博士浪费自己的生命继续刷这个连科学问题都提不出来的方向,写的本子我看了都想吐。你说这种体制科研水平能高?
  4. …… 想到再写……

————————————————————

因为现状很难改变,所以一直在曲折中前进。有回答也提到了饶毅教授说的对远景乐观,但是对现状存在担忧。我觉得这主要还是眼光关注的焦点在哪的问题吧。目前看,国内没有办法走上跟发达国家完全一样的科研组织架构了,可以算作是积重难返吧。但是国内自有一套特色的在曲折中前进的玩法,这跟科技部和基金委的导向是息息相关的,不要低估了顶层导向的引导作用,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点抛砖引玉分析一下:

  1. 顶层开始鼓励竞争。

过去的科研圈是一个互捧臭脚的玩法,因为大家都差不多,大家都半桶水,谁都别觉得谁天之骄子。那最佳的策略就是互捧臭脚,今天我捧你,明天你捧我,大家把科研经费分而食之,其乐融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科研前浪投入产出比极高,风险极低,进入捧臭脚圈子比一切都重要,一切欣欣向荣。缺点就是既然捧臭脚就能吃蛋糕,聪明的人就是摊大饼铺大摊子以最快的速度吃蛋糕,那需要沉下来啃硬骨头的事情就没人做了,谁做谁 sb,最聪明的那批人现在头衔叫院士。要打破这个现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打实地引入竞争,就是你要有手段让之前互捧臭脚的几个组织,变成抢食的鬣狗。揭榜挂帅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出来的政策,虽然目前揭榜挂帅还是内定为主,但是没有关系,揭榜挂帅表面上是宣传让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能出头,其实很难。不过只要达到增加竞争的目的,也就够了。毕竟揭榜的就一个,揭榜是真的要考核成果的,同个方向的,互捧臭脚不一定是最佳策略了,因为好像没太大必要捧你臭脚了。所以我对这个方向的前景看好。

2. 顶层在抬高成本

顶层一直是有看到国内这种摊大饼式玩法的弊端的,所以一直有从两个方向来抬高摊大饼的成本。一方面是逐步提高硕士博士生的待遇,同时要求学生补助中有一部分必须由导师出,这跟以前导师一毛钱不用出,成本就提高了。其次顶层一直有要求招生名额设置上限,避免摊大饼,博士几年没跟导师说过一句话的大有人在。但是这个方向一直都受到既得利益者的软抵制,只要我想摊大饼,总有办法。目前国内跟国外最有可能出现差异的地方,大概率就是国内会玩玩大集团军模式,就是现在的院士带百人大组进一步进化,成为一个集团军模式,每个集团军,都会给自己戴上一个宏大的帽子,比如西部一些院士可能之前只是给别人整牙或者修骨的,最后带一个集团军叫大健康。Top2 一些院士可能之前只是做电池器件设计,系统安全控制,传感器啥的,最后带一个集团军叫新能源。最后这些头部集团军,可能将会占用 50% 以上的科研资源。集团军里面目前还是以嫡系干部为主,后面还是会开始吸收外部真正有能力的年轻人,毕竟嫡系能有多能干大家心知肚明,关键是嫡系基本上带不来新东西,大多数只能达到跟屁虫的水平。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集团军的消耗也是可怕的,一旦资源跟不上,就有可能在跟同行大集团军的竞争中失败,甚至最终崩塌。这个方向的关键在于顶层要有意地培养几个业务雷同的组织,他们爱搞多大搞多大,但是一定要有竞争,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几个大集团最后凑在一起捧臭脚,这还是很考验管理智慧的。所以这个方向我觉得前途不明,如果真的能让中国科研界走出来,那也算是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新思路。科研也不一定像西方那么搞嘛

3. 顶层开始收紧胡萝卜

什么事情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利益,摊大饼能玩的下去,核心在于科研奖励和项目也就是资源和蛋糕,过去跟发文章数量和所谓质量深度挂钩。也就是你摊大饼可以形成正循环,但是现在顶层开始砍文章这条输血管了,慢慢地,单纯发文章已经不能给大饼集团输多少血了,奖金变少甚至没有了,当然还是要发,毕竟评职称,申项目还是需要那么几篇,但是刷再多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这个影响肯定是地震级别的,因为一方面,发文章不是零成本的,是实打实地需要投入的,未来慢慢地,大佬们会开始意识到,刷文章是个负利润的活,你刷得越嗨,到了一个顶部以后,基本不会再给你这个组增加资源了。而即便你选择把摊子越铺越大,真的从一个整牙的做到全科医霸,你会发现你面临的竞争也会越大,来自四面八方的冲突。所以,这个措施是会收到效果的,理论上之前刷文章越激进,摊子铺得又快又大的,会越快感觉到组织的脆弱性。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又回到那个问题,组织里绝大部分都是半桶水,刷刷文章可以,其它事无能为力,比如产业化?这种人越多,过去是扩张,很快就会变成消耗。这个方向的未来我是比较看好的~

4. 顶层除了给大棒,也给胡萝卜

整体对科研的投入肯定是会持续缓慢增加的,也就是国家会保证蛋糕的增大。同时也在给科研人员解绑,给予更大的项目资金支配权。最新消息人员劳务费用已经可以提到 50%,这其实会激化科研人员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很简单一个小老板拿下一个 80 万的面上,他要给自己发 30 万奖金行不行,行,大老板给不给,不想给。为啥,大老板会觉得没我你拿得到?你给自己发 30 万?然后拿我的平台资源花我的项目经费做实验?所以很快,各大集团就会制定内部的分蛋糕协议,尽量保持集团人心的稳定本来就是大头领的核心任务。

……

还有一些,懒得写了,以后有空了再更算了……

知乎用户 方非 发表

从科研论文角度了解一下我国的科研水平。

2012 年末,Nature 杂志有个年度评选。其中有个

366 days: 2012 in review

,综述 2012 年的代表性事件。里面的这张图片挺有意思。

图片的数据来自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图中的方块反映每个国家在 2012 年(1 月至 10 月)发表论文的绝对数量,以及其中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以浅蓝色方块表示,国家名称下方的百分比数字为高水平论文占的比例)。“高水平” 论文的定义是引用量排名前 1% 的论文。

从这些数据来看,在前沿科学领域,美国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无论是学术论文的产量还是质量,都遥遥领先。而我天朝表现也很不俗,论文数量是美国的 1/2,排名第二。

从论文质量来看,中国大陆有 0.56% 的 “高水平论文”,远低于美国(1.19%)以及平均值(1%)。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数据比起很多国家还是不算太丢人的,比如俄罗斯(0.52%)、日本(0.50%)、韩国(0.50%)、印度(0.37%)。从整体来看,欧洲(深蓝色)、北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论文质量(引用量)大多高于平均值,而南美、非洲、亚洲国家的论文引用率大多较低。由此看来,也许语言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毕竟,引用率并不完全客观地反映论文的质量。

而另一方面,除了论文基数本来就很小的沙特阿拉伯,中国是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如果长期保持图示的增长速率,中国大约只需要 6 年就能赶上美国的论文数量。而以我个人的了解,最近几年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回国继续发展,乐观估计这个增长潜力是巨大的。

当然,只有将纯粹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真正的科技产品,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这就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了。

知乎用户 省钱主妇 发表

我不是做科研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若干年前中国学术大牛都是什么出身:

杨振宁,他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现在清华北大一个系主任一年挣多少,相信大家心里有数,足以秒杀 99% 的国人了。

钱学森,他的父亲钱均夫是日本筑波大学毕业,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担任过浙江教育厅厅长,现在一个实职正厅是什么社会地位和收入,不用我饶舌了吧?

中国最出色的实验物学家吴健雄先生,她的父亲创办了太仓第一所近代学校:明德学校;还是太仓第一批同盟会会员。

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不但同样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而且他的爷爷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

邓稼先的爷爷邓艺孙,人家小时候就受到过曾国藩、左宗棠的夸奖,是民国安徽第一任教育司司长(教育厅),父亲邓以蛰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还曾经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游学,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说白了,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杨振宁、钱学森这些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鹫的一心钻研学问,愿意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是说寒门不能出顶尖科学家,但是不得不承认,家境优越的科学家,可能更愿意把精力放到他感兴趣的某学科上。

我们普通人觉得苦,人家可觉得这就是玩儿。

知乎用户 蒋云翔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不高,很多人都分析了,是因为待遇差,因为中国人喜欢跟风。

本人也算是半个科研工作者,说实话,我觉得根本性的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和科研太脱节。这种脱节是因为中国的市场需求还在发育阶段,而科研却要想着和国际接轨。这就导致了,很多科研成果根本没办法利用,都是空中楼阁,大家都在吹。然而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的市场已经到了需要很多高科技产品进行转化的过程了,市场需要和存在了,自然就有人去研究。

中国的科研还处在一个计划经济时代,大家都想着靠国家的投入去搞科研,而做横向课题,那些需求和普通的包工头又没啥区别,这就导致,现在的高校,研究所的人,要做两份事,一份就是纵向,一份就是横向。根本没有办法交叉,精力极其分散。

而做纵向的人,其实心理早就明白这玩意,在中国五十年都不能用得上,完全是帮美国做嫁衣,但是科研体系又决定必须要发顶级期刊论文。而做横向的人也明白,做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发顶级论文。

这样一个脱节和鸿沟,我认为才是真正导致中国科研一直处在跟风阶段的根本原因。如果中国有美国那种内在需求,一样可以出顶级的科研,原创的。像华为,三一,现在已经有很多产品是世界级的了,因为这两块市场,国内已经经历了急速的发展,也就导致了这两块科研实力大大提升。

真正的顶级科研,并不在高校,在企业。那些顶级企业才是推动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因为他们可以不断地挖掘和发展市场需求和潜在需求,由需求导向科研,这样的科研才能长久。如果老是想着如何从国家搞钱,也不想着如果市场化,钱烧了也就烧了,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有一些科研就没办法市场化,就没有办法在五十年之内实现的,那不可能不做吧。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那种内核式的科研,是必须做,但是也一定是建立在外围有一个框架的情况下去做,对世界都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就去搞原问题,又如何知道是不是原问题。所以,现在国内的科研机构,企业实际上都还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落后于美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觉得没有必要觉得好像落后了就不得了了。市场需求在这摆着,你没这个市场,你搞这么多高科技玩意干嘛,全部得饿死。高科技不是说不能搞,但是也要差不多地接地气,像三一,华为,别看这些企业不发文章,但是他们那些产品真的是凝聚了很多高科技的理念。三一 CTO 易小刚以前是谁?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放弃一切跟着梁稳根去长沙做三一,还为此离了婚,为什么?为什么一个自动化所所长不搞科研,去做企业,很大原因就是他希望把一些不接地气的理论用到接地气的产品上,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一些东西,真正带动中国科研的发展,而不是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不接地气,然后还要抱怨政府不投入,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在美国,教授的工资也并不高的,很多教授也是需要去拉项目。

做科研,是一个知识积累,和突破极端的过程,但是如果一辈子都在突破,就会根基不牢,没有落地。有时候,如何落地和突破极端是同等重要的。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极端,很少人真正在思考如何落地。如果中国的真正的内在市场需求能够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来,我相信中国的科研超过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内需,就要依靠国家对老百姓收入的增加,提高老百姓的安全感,激发老百姓的消费欲。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中国雾霾这么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以前的环保不被重视,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但是现在就不同了,老百姓都会愿意去购买一些高科技的产品抗雾霾,专注一些环保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需求被大大激发,这一块的科研我相信会在瞬间被提升。接着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美国有孟山都这样的企业,中国一旦所有老百姓都把食品安全当一回事,中国出一个孟山都也是迟早的事。靠国家的投入,总是有限的,只有让科研工作者真正看到市场的需求,才有一种战士上战场的感觉。这关键还是在启迪民智,扩大内需。PS:房地产真的是间接阻碍了中国的科研进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的科研是最大的骗局,诚实守信的人是做不好科研的,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是爬不上去的。

比如我的导师 40 多岁了还在做实验,他是真的热爱科研吧,但是他一辈子都是副教授,而且他做的东西被组里的大老板认为毫无意义。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现在发现诚实是最没用的东西。而且做科研还要擅长自我欺骗,首先你自己得相信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可信的。

再次更新一些

我们学院在我们学校中已经算还比较正常了,至少导师知道学生做的是什么方向。我认识的其他学院的,他们的导师连学生做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但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学生做的所有专利所有论文一作必须是导师。每个学生延毕 1 年以上才能毕业,因为导师根本一点都不会指导,他只负责出去喝酒拉项目。

这样的导师非常常见,特别是工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了匿了

曾经硕士毕业在北京某领域的研究院做过一年半。以对外劳务费的形式拿了一年半工资,没有五险一金的事儿就不展开说了,连第三方劳务合同都不给安排签的事儿我就这么提一嘴,

正题

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一千两百多万的经费,还只是给项目下一个课题,课题分了五个子课题,子课题一占了六百多万,剩下的给其他四个子课。

你们猜子课题一的最终任务是啥?只是出一本书,和一个标准规范。这本书的内容还只是把专项前十年做的一些技术挑挑择择,做个技术体系,美其名曰技术集成。其他几个子课题吭哧吭哧累死累活的做干货,各种做实验,调研,研究,加在一起也就是一本书和一个规范的钱。

我当时看前十年做的资料,就感觉一阵无语,垃圾的要死。其中一个的结题报告,做的东西几乎都是复制粘贴早就做出来的现有的研究,就连我大领导看了都忍不住感叹,没干货呀,集成个球!

子课题一是课题领导带的,再猜猜这六百多万的活几个人干?

除了两个领导,就我和其他两个同样硕士刚毕业的女孩子一起做。

我当时收集资料写规范的时候,我就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这东西咋就值这么些个钱?这钱到底是咋批的?一个个专家都瞎么?

题主问中国科研很差吗?

这不就是变着法分钱的事儿,别玷污科研这神圣的活动。

我真可怜其中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听进展汇报的时候,感觉他做的是真好,结果才小几十万的经费,还数次见他在会上请求在追加点经费,当然每次都是无果。

最后再说一嘴吧,课题老大是院士的学生。我所在的单位是某部直属研究院。

知乎用户 郭大路​ 发表

当然不差,「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花了 2 年多时间」的事实令世界震惊,当时才是 1967 年。

1954 年 8 月的一天,物理学家钱三强乘坐小车来到永福堂,一下车,他就看到等在那里的彭德怀朝自己大步走来:「我今天拜师求学,老师请进。」

钱三强确实是受邀到此讲课的,只是这次他的授课对象比较特殊,是一群包含粟裕、陈赓等在内的高级将领。彭德怀即将率领这支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核军事演习,因此特意邀请钱三强给大家讲讲原子弹的有关知识。

那天,钱三强把自己所掌握的原子弹知识,尽量通俗易懂地讲给元帅和将军们听。讲课结束,彭德怀急切地问:「三强同志,依你看我们中国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钱三强沉思一阵,道:「至少十年。」

彭德怀有些吃惊:「十年太长,抗日战争也不过八年,搞一颗弹就花十年工夫,太慢!」

彭德怀是个急脾气,尤其是朝鲜战场上一幕幕惨烈景象令他永远无法忘记,因此他比谁都着急,但他显然并不清楚研制原子弹的难度。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常年经历战火的偌大国土,几乎没有任何重工业基础,毛泽东看的很清楚: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原子弹?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几乎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朝鲜战争的悲壮,让新生的政权不能不对这种武器加以重视,「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而这一从梦想变为现实的整个过程中,所有重要的时间节点,都与钱三强密切相关。

01.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早年的钱三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少年得志」。

他出身名门,父亲是著名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钱玄同,家学渊源。少年钱三强得以接受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教育,接触同时代里最优秀的人物。

他就读的孔德中学,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亲任校长;他在北京大学读预科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物理学,就是被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亲自引领;而 1936 年当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不久便又取得赴法留学机会,前往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声名显赫的第二代居里夫妇。

法国居里实验室是当时世界原子科学最先进的研究机构之一,在那里钱三强从事最前沿的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他的夫人何泽慧同样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1946 年两人发现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引起国际物理学界轰动,他们夫妇二人也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 年,年仅 35 岁的钱三强在法国已然根深叶茂,如鱼得水。他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还是研究生导师;他荣获了法国科学院亨利 · 德巴微物理学奖,被授予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是科学界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以预见,如果继续待在法国从事科研,钱三强必定前途无量。

但令人艳羡的职位和丰厚的待遇并不能减轻钱三强对故国的思念,他引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话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

1948 年 5 月,怀抱刚满半岁的女儿,钱三强与何泽慧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回国几个月后,北京和平解放,钱三强兴奋地骑着自行车来到长安街,加入到欢庆的人群。

1949 年 4 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召开,叶剑英派人找到钱三强,希望他随代表团赴法国出席大会。回国后一直试图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钱三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出,希望借此机会,在法国够买一些原子能研究需要的仪器设备。

尽管当时财政极为困难,但初掌政权的中共中央还是设法拨付了 5 万美元,这笔被学者们称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第一笔外汇」的资金,给了钱三强巨大的震撼,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但他第一次感到中国原子能事业有了发展的可能。

当时二战刚结束,但紧接着核战争的阴云又开始笼罩世界。

朝鲜战争后期,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根据后来解密的白宫文件,为尽快结束战争,他曾一度打算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虽然最终原子弹没有投下,但在其后的岁月里,针对中国的核讹诈、核威胁,从来没有停止过。

1951 年 10 月,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 · 居里请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回国转告毛泽东:

「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

这个建议在朝鲜战争后首次被重视,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开始列入日程。

当代科学的发展早已不是爱迪生时代,原子弹研制这样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第一流的人才,更需要一位着眼全局的科学统帅。

在美国曼哈顿工程中,这个人是奥本海默;在苏联原子弹计划中,这个人是库尔恰托夫;而在中国,这个人是钱三强。

02. 「吃面包从种麦子开始」

钱三强回国前夕,约里奥 · 居里夫妇为钱三强写下了两页评语并亲笔签名,评语最后写道:

「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有的各种品德。」

人们大都知道钱三强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1950 年成立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原子能科学起步的地方。

钱三强担任物理所所长后,立刻开始四方奔波延揽人才。除了老资格的物理学家赵忠尧,他从清华要来了在英国获得哲学、科学双博士学位的彭桓武,从浙江大学要来了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又邀请到同样留法归来的杨承宗,当然也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此外还有一些当时不太知名的大学生,也被他招揽而来。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胡仁宇回忆,在钱三强的谋划和组织下,一大批科学家从国内外聚集起来,短短几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就从建所初期的十几个人增加到了 150 多人。

而他们即将要走的路,无比艰难。

建国初,由于外国封锁,物理所一穷二白,很多最基本的器材都需要自己动手制造,用钱三强的话说:「吃面包从种麦子开始。」

有一次,彭桓武到天桥的垃圾箱里翻找零件,被警察误认为小偷给扣了起来,闹了一个大笑话;王淦昌赶制一台便携式 γ 探测仪,需要一个 10 兆欧姆的淬灭电阻,他跑遍北京旧货市场找不到,只好自己动手绕制;杨承宗冒着大剂量危险,到协和医院旧镭氡装置上提取氡气,用来制成氡铍中子源……

物理研究所成为后来两弹工程的人才摇篮,而钱三强担当了最特殊的角色——

对上,他是中央决策层的参谋;

对科学家,他是慧眼识人的「伯乐」;

对外,他还是接触国外科学界的窗口。

在当时的科学家群体中,他与钱学森是最为耀眼的明星。

1953 年 3 月,钱三强率团访问苏联。当时苏联的一些物理学研究所对外界是严格保密的,钱三强经特别批准才得以参观,幸运的是,借助他在法国居里实验室的经历,苏联科学界对他另眼相看,他甚至与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面对面交流,后来库尔恰托夫还两次邀请钱三强到他家里。

中南海讲课后不久,中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钱三强被委以重任,负责制定原子能发展规划,担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要知道压在钱三强肩上的担子何等沉重,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原子弹的研发历程。

知乎用户 孙尉翔 发表

这是个非常宏观的问题,选择什么层面去回答,就会有什么样的答案。这也是一个非常历史性的问题,站在什么时间去观看,就会有什么样的答案。科技部或者教育部的人也许比较能够给出一个完善的回答,因为这是他们本职工作,他们也会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和书面报告。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全貌的。

我从我的知识和个人经历谈一下我的认识。从新中国开始,中国的科学家有几代人。

第一代:

中国的现代意义上的科研是从零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民国政府时期出现的一些科学家,特别是西南联大毕业,出国留学的那一批人,有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国主持科研。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受到的是最好的博士训练,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 “科技水平”,而且是更宝贵的科学研究的精神传统。这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宝贵,因为中国人自身的历史发展没产生研究自然科学的原始冲动(或者说来不及发展到这一地步),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今天),都是为了“救国” 或“强国”才按照西方的成功模式去做,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这对科学研究的害处是很大的,后面会再提到。回国的科学家带回来的谨慎的作风(简单归结为谨慎吧),很快就遭到破坏了。大跃进、反右、“文革”这三十年,把所有真正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摧毁(生命或者尊严),连带尊重知识分子的传统也消灭殆尽。

历史没有假如,但我姑且戏说一下,假如没有前三十年的左倾错误,以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所建立的基础来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比起站在改革开放初的基础而言,景象将会大为不同。我觉得从精神传统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到现在仍然远远比不上建国初第一代的科学家。他们带回来的精神传统,既有西方科学研究普遍的传统,又有中国人特有的勤勉坚毅。后者不是我随便添加的评价,勤勉坚毅是在回国后恶劣的研究条件下激发出来的(后来苏联专家援华时期,稍有些改善),所谓 “算盘解微积分” 可能只是个段子,但是战后的参战国家物资奇缺在日本和欧洲都是普遍事实,例外的只有美国。

第二代:

第二代科学家,就是头几届 “学部委员”(即现在的 “院士”)。他们是大概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才出国留学的,有一些 60 年代国内本科毕业的,甚至没出国留国学。跟第一代科学家相比,他们是后辈。是在第一代科学家带领的研究所里做这个员那个员从打杂开始的(文革时期也没什么正常实验可做)。他们是优良科研精神的传承者。但是前三十年的运动,使他们几乎没办法做什么科研。大跃进时代,有着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 “攻关大会战”,文革时期甚至嘴巴上都别指望提起科研。科学院所的科研工作是混乱不堪的。我这个人特别不擅长举例。具体情况,很多书都有记载。我推荐大家看郝柏林的文集《负戟吟啸录——一个前尚战士对中国科学的感怀》和《Soviet Scientist in China》。郝柏林院士就是我说的第二代人。而后一本书是当时一名援华苏联化学家 Mikhail Klochko 自己写的经历。整个这三十年,年轻科研人员就别想做什么科研(特别是实验科学)。而且思想上长期受到各种各样的误导(例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8-284652.html),一直误导了 30 年。回头再想学习,已经迟了。在这段时间仍然作出一些成就、后来评上学部委员的,已经是这代人中在国外留学经历比较久智商也比较高的几个(最典型的如钱学森)。他们也没有办法发表什么 “SCI 论文”(那叫 “里通外国”)。他们以前研究工作,现在只能是写在各种介绍性文字中千篇一律的那几个段落。

这一代科学家,是中国情况跌到谷底之后,仍愿意坚持学术(以各种形式吧,有的只能是心中坚持)的一批人。而且其中有很多,在文革时期说过的话、站过的队,现在都经不起什么考问,都 “有问题”,但也属迫于无奈,不能苛求过多(见我写的一篇文章《共振论往事》http://www.doc88.com/p-895572489886.html)。他们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承担了大力重建学风的历史任务,也推送了很多年轻人(特别是 77、78 届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科研重新开始做了很多打基础的工作。跟他们那一代在其他行业的同龄人一样,由于文革他们没办法为自己建立什么成就,但却很受国家重视和后人尊敬,所以后面什么荣誉都往他们身上加了。

第三代:

第三代是新中国开始做一些国际中等偏上水平的,比较像样的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原问题是问 “中国的科研水平” 结果我介绍了一堆人的历史,原因就是只要介绍到这里,才有点 “科研水平” 可言。

他们是 77 届毕业出国读 PhD 回国的人(50 后),回国工作大致上是从 90 年代开始。辈份跟我的父母差不多(我是 80 后)。我的导师就是这一代人之一。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科学研究从 90 年代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主要靠他们这一辈人,现在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是校长、院士,例如朱清时、吴奇、唐本忠等。在他们干的这三十年,中国从几乎不发国外文章、到发表、到要求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最后目光放在 Nature、Science 甚至诺贝尔奖;从毫无科研评价体系可言,到建立了以 SCI 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现在大家都去诟病,其实这是走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也是必经的。细微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以前的很多人根本不懂写 paper,现在基本上问题都了,图怎么弄、caption 要什么信息,故事怎么讲,等等。

这一代科学家证实了他们的实力。事实上,经典领域例如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有机合成和生物医学,都被欧美占光了。但是新兴领域,什么 “纳米”、“自组装”、“智能” 材料,现在基本上是中国人在做,这些领域中国人论文数是第一的,引用数也不赖。ACS、RSC 在这些领域重重复复地开办新期刊,不愁没有稿源,也不愁影响因子低。不管这些研究是否 “有用”,但是“江山” 是初步打出来了。无非现在的人又要求诺贝尔奖了,说我们没有“领军性的科研领域”,其实是变相肯定了之前的发展成就。这一点,第三代的科学家功不可没。

我算是第四代中的垃圾。跟我同辈的,基本上出国做过 PhD,师从牛组的不少,回国就带着 N 片 PRL。如果是前几年欧美经济还可以的时候,甚至还未必都回国。而我什么都不是,一个土博士,在高校里也刚刚起步。

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做科研的人太多了,本不需要这么多

2. 自由探索的鼓励力度在增大,但 “国家需要” 导向还是比较明显,企业参与度低

3. 管的人管得太死,被管的人太精。在管的背后,没有精神传统,所以 “创新” 很少,“不端”很多。

4.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还没有独立,知识分子的文化有待形成。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

至于 “抄袭模仿”,我觉得这只是发展阶段问题,必经的,也很快就过去了。诺贝尔奖是个小奖,只有自己不懂评价科研水平的人才要靠看“有没有诺奖” 来判断高下。

知乎用户 实在哥 发表

由于找我问问题,要反驳我的人太多,我精力有限,无法一一作答。

想要跟我辩论的,请到我的主页缴纳五元钱咨询费。

我将不再在评论区一一回答任何人的问题。

**********************************************

我实在哥性子直,话难听,玻璃心者可以直接换页面。

首先声明,我实在哥是社会最底层劳动者,不是学术精英圈子里的人。我文章后半段关于高级知识分子上层圈子里的见闻,是听亲戚朋友讲的,不保证其真实性,大家权当笑话看。

首先,我不觉得中国科研水平很差,中国的科研水平,我摸着良心实事求是地说,比非洲原始部落,亚马逊原始部落,以及西伯利亚爱斯基摩人族群的科研水平高了几个数量级。

由于地大物博,外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比较强,中国在一些重点展现大国肌肉的科技上,是非常强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航天、核武器和导弹行业等等,全世界就没几个国家会做。

但说句老实话,这些行业也没什么是中国原创的,都是在美苏之后跟着屁股发展,先是别人有,然后自己在逆向工程模仿,包括现在的航母也是这么回事。

当然,你能山寨别人东西,并且做得像模像样,这也是一种能力,无可厚非,同样由于我们能山寨海量的东西,碾压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国家也是巨大的成就。

当然我也不是说我们就完全没有原创,只是原创能力比较弱,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

山寨有两个大问题。

第一、在高科技领域你很难山寨到比原版更好(低端制造业不存在,莆田的鞋子质量完全有能力超越阿迪耐克)。

原因是你拿着别人的成品山寨,你可能从中能悟到一些底层的设计思路,或者你哪怕不懂设计思路,只要依样画葫芦跟着做,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但问题在于,你在材料和零件上,很难山寨,因为别人的成品不可能给你制造工艺过程,你不知道他哪个部件的质量那么好是怎么做的,只好自己凑合着找替代品,永远没法复制完全。

第二,就是少数高科技领域,你根本没法山寨,最最典型的就是操作系统,和芯片核心制造技术。it 行业的底层技术是数十年时间欧美日韩主要发达国家高科技机构的共同研究成果,他们通过瓦森纳协议等条约已经抱成了团,中国很难准入。

而让中国自己从零开始打造,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还别说光刻机,就说最近鸿蒙笑话,可见其中的艰辛。

除了这些外界因素,国内普遍科研氛围也让人摇头。

中国的象牙塔,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基本上都沦为了为混职称而写论文做研究,不是为了真正的科学,或者是为了改进世界而研究。

中国这个所谓论文生产大国,专利产出大国,无非就是某些人为了升官发财评职称而做的各种面子工程而已,这些论文和专利,就是东拼西凑,抄袭国外先进成果改头换面,或者就是打擦边球,搞些看似新颖却没什么屁用的研究,混上期刊和混上专利的表面标准,再给期刊和相关部门些费用,发表出来。

而在原创性创新力上,这些评定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医院的医生评职称,如果是写现代医学相关论文,那是真正需要学术水平出成果,相对来说比较难。但是可以曲线救国,写些跟中医有关的东西,拿着古书阴阳五行胡说八道瞎扯一通,也没什么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就可以混论文了。

这种现象,我把它称为 “职称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一些国内的期刊杂志就是吃这碗饭,因为它有评职称的资质,所以靠收那些要评职称的专家教授的发表费成了该杂志社的一大收入。甚至还有枪手,从国外翻译一些外国的现就成果,然后卖给国内的象牙塔社畜,让他们搞论文。

当然,我不排除国内大学也有真正认真搞科研的,但大的风气真的如同我说的一样,大家都在混日子,真正有心气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凤毛菱角。

注意,我已经说的非常克制,我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在高校还比较风清气正,拉关系搞暗箱操作不严重,比较严格按规矩选拔人才的情况下。

请问,这样的环境,说白了就是瞎折腾嘛,怎么能够出人才?

说完象牙塔,最后在说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科研也不感冒,大家看看这么多年它们投了些什么东西,影视娱乐行业,足球行业,甚至炒作餐饮连锁店的劲头也比搞科研强。

为什么要做这些低端行业?原因很简单。

第一是中国的投资人普遍素质不高,一些煤老板,拆迁户就喜欢养几个小三二奶,他不投娱乐行业投什么?难道让他的二奶不去演戏而去搞科研?

第二就是,所谓的投资,最终的目的根本不是搞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做贡献,而是想尽快炒概念编故事搞上市割韭菜,割完就赚了,哪管身后一地鸡毛。

搞科研?出个成果头发都等白了?还不一定成功,我为什么要投?

当然,打着高科技幌子割韭菜的除外。

中国的科研界,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原创环境,没有人能静得下心来搞一些比较基础的研究,整个氛围就是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巴不得今天干了活明天就要见成果,这种心态,怎么能成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腻味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要知道,在国内,水论文才是好的。

你要是说科研不行,马上就会一群小粉红来说你, 实际上这批说你的人,你仔细看下会发现基本上没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我希望这些人都进去看看。

进去后你会发现,你的领导完全是不懂的但是他就是要指挥你, 你会发现形式主义是多么好的体现,你会发现原来改改东西,修修书,子课题就完成了,原来每年投入那么多经费是多么的好赚,你会发现你不能实事求是因为这是你得思想不对。 当你觉得你能研究的时候你发现要写一大堆要求写完发现完成了。你觉得你的待遇可以生活,结果你发现当初比你差的同学待遇都比你高很多,你还在做牛马,不借钱都不一定买得起房首付。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些所谓得世界第一,你会发现原来很多是自封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和研究一些教授的东西,你会发现为何他们的东西和一些人的有点像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些导师,你会发现一些导师水平能力可能都不如你

如果你了解评价标准就知道,评价标准是比的谁能水,不需要在意质量。

你说国外有没有问题当然也有,不过中国这边就算了,中国很多所谓的导师 教授 博士 这批人中有一部分人水平低的你不敢想。N 年前的东西都可以说成厉害

当然你觉得是他们的问题么?

不是,因为领导说 1 年要成果,你说这科研没法啊最少也有 3-5 年才能看到情况,领导就会不开心会开导你,这个时候别人说 1 年保证有成果,忽悠下,哟西你就 GG 了。

国内你不需要搞科研,你只需要懂人情世故,思想就行,然后喊喊口号,对外标题下,激发下大家的爱国情怀事就成了。 毕竟每年投资那么多的研究经费,大家是要蛋糕的,一些东西交给真心想做的人就行,毕竟那么大的投资总要有一点成果不是?

能交差就行,所以啊国内科研,那不叫科研,那是被当思想对待的东西。从最上面层层下来告诉你思想啊,没有困难就制造困难,有困难就过去。不需要实事求是,出事故就是你的问题。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说不定别的研究院这些都是,领导懂,下面懂,大家认真负责。

另外我建议待遇低就别去,除非一些特别的部门。如果能出国,出国工作 10 年回国,你就好好躺就行,游戏娱乐走起天天玩就行。

另外我真心希望小粉红们,去这些研究院工作。因为我特别喜欢看一些人当发现和自己希望,想的不一样的时候那表情。

我还记得以前一个学生,觉得不会 996,觉得待遇很高,觉得国家有劳动法保证,觉得这个是国家的肯定好。结果进去一年后嘿嘿。

更新下:本来是不想哪出来的,但是吧,有代表性,毕竟属于我上面说的那类人。可以看看评论中内容,大家自己判断吧 - -。

为什么总有不懂的人,非要在懂的人面前装懂呢,我不理解,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对外行装懂,对懂的人说自己不懂,如果我发现别人懂我直接跑了。我是不理解啊。 换做别人谁有这闲心打那么多字说呢。 逗一逗还是挺有趣的 - - 不然现在的我有点无聊了。

知乎用户 袁岚峰​ 发表

谢邀。

饶毅的出发点是好的,指出许多问题,反对粉饰太平,希望更快地进步。在细节上有些问题,例如:

  在中国的论文数量上,饶毅做了一回说破 “皇帝新装” 的人,指出国内出于 “论文崇拜”、“国际期刊崇拜”,竟供养了大量“傍名刊” 的国际骗子。最近有英国《自然》杂志集团下的一家媒体提出一个“妙论”,说中国科学论文发表量是世界第二,相应地证明中国科技水平世界第二。

  饶毅表示:“实际上,英国杂志《自然》为了赚钱。近几年出版了一本《Nature Communication》的杂志,这份杂志明确表示,凡是没有造假的文章都可以发表。还有前几年另一家国外出版社出版的《Plos One》,这些以版面费牟利的杂志,收到大量中国投稿,所以短时间内,大量来自中国的论文发表在 nature 集团的杂志上,发表量急剧升高。国内有些机构、部委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nature 这样宣传就是吸引你们来发表。”

实际上,“凡是没有造假的文章都可以发表”、跟 “PLOS One” 类似的自然出版集团杂志是《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而不是《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饶毅在这里张冠李戴了。《自然通讯》仍然是一个档次很高、很难发表的杂志。

在自然出版集团统计的用来表示世界各国、各个科研机构在一流期刊上发表文章状况的自然指数中,计入《自然通讯》的文章,不计入《科学报道》的文章。中国的自然指数确实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个含金量是很客观的。

原文是 2012 年写的,从那时以来中国又已经进步了许多,饶毅等人的批评也是进步的动力。总体上,进步很快很大,同时各种体制与文化缺陷也很多,糟糕的事也不少。如果把这些缺陷克服了,完全可以和应该做得更好。

下面是中国现在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方面? - 袁岚峰的回答中引的我 2015 年的文章袁岚峰: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如何理解当今的世界大势?世界和中国如何演化到现在这样?将来会怎么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先看清大图景。

科学中,不同的事实材料有不同的重要性。首先要理解和解释那些最重要的事实,才能建立起理论体系。当然,判断哪些事实最重要,最值得解释,是需要洞察力的。例如爱因斯坦从测量地球在以太中漂移速度的否定结果,领悟到以太根本不存在,光速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相等,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狭义相对论的大厦。民科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细节问题否定基本理论,各种推翻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尝试大都是如此。殊不知细节问题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影响因素太多,研究者难以把握。例如一片树叶下落的运动,跟树叶的质量分布、每个瞬间的气流都有关系,要描述清楚极其困难。而最重要的事实、大趋势反而是相对简单的,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因素,就能得出深入的结论。所以预测一只股票的价格非常困难,预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却要容易得多。

那么,人类社会哪些事实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这样想:如果有外星人在观察地球,他们会首先关注我们的什么?或者我们发现了一个外星文明,我们最先想知道的是他们的什么?

科技与文明等级

答案很明显,是科技水平。从能源的角度看,用火的文明,用畜力的文明,用蒸汽机的文明,用电力的文明,和用核聚变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从材料的角度看,用石头的文明,用青铜的文明,用铁的文明,用化学合成的塑料、橡胶、纤维的文明,和用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的强相互作用材料 “水滴” 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高等级的文明遇到低等级的文明,就是碾压。在同一等级的文明之间,即使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相差很远,还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外星文明处于冷兵器时代,我们不会紧张,该担心的是他们。如果发现他们会使用不可控的核聚变(即氢弹),跟我们并驾齐驱,我们就要认真对待了。如果发现他们会可控核聚变,会星际航行,我们就只好祈祷他们是善意的了,因为他们要消灭我们只是举手之劳。

1964 年,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 · 谢苗诺维奇 · 卡达谢夫提出了卡达谢夫标度,用一个文明能够用来通讯的功率衡量这个文明的技术水平。按照他的标度,I 型文明能够调集与整个地球的输出功率(10 的 15 次方至 16 次方瓦特)相当的能量用于通讯,II 型文明能够把一颗恒星的输出功率(10 的 26 次方瓦特)用于通讯,III 型文明能够把一个星系的输出功率(10 的 36 次方瓦特)用于通讯。那么我们现在是什么级别呢?0.72 型,连 I 型都还没达到。不过考虑到 1900 年的时候我们还只是 0.58 型的文明,这个进步速度已经很快了。也许再过几百年,人类就能进入 I 型文明。

把这个视角转移到国家之间,我们就会发现,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我的回答是第一集团,跟美国有显著差距,但属于同一级别。

基础研究的论文与期刊

更详细地说,科学技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业技术、生产经验等多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不同背景的人往往关注的层面不同。笔者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基础研究,所以先在这里介绍一下基础研究的现状。

基础研究的成果,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科学界之外的人往往觉得能发表论文就很了不起了,但其实不同的论文之间水平相差很远,科研人员对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数量。如何评价论文的质量?如果对一个领域很熟悉,自然可以仔细阅读每篇文章,就其内容给出评价。但世界上的论文早已汗牛充栋,谁都看不过来,现代科学又分得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即使对相近专业的论文也很可能不足以给出评价。那么怎么快速地估计文章质量呢?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看它发表的期刊。

在现代科研体系中,文章不是作者想发就能发,而是由刊物的编辑和审稿人把关的。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科学期刊,不同的期刊之间审稿标准相差很远,好比奥运会和学校运动会的区别。学校运动会里会不会有世界冠军?原则上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可能性非常小,大多数人还是玩票的。而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即使你不知道他的具体成绩,但也可以相信总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杂志 “好” 的程度。英国的《自然》(Nature)和美国的《科学》(Science)是两家著名的顶级期刊,它们的文章范围涵盖整个自然科学。有一些声名卓著的杂志涵盖整个一级学科,如《物理评论快报》、《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化学科学》。又有一些质量很高的杂志覆盖一个二级学科,如《有机化学通讯》、《高能物理杂志》。再往下,门槛越低,杂志越多。这是一幅学术金字塔的图像。把哪些杂志称为一流是有一定任意性的,但出入也不会太大,科研工作者的共识比歧见多得多。

自然指数

近年来,《自然》的发行者自然出版集团提出了一套衡量国家或研究机构基础科研产出的指标,称为自然指数。他们挑选了 68 家一流期刊,统计每个国家或研究单位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这是最基础的指标,他们称之为文章计数(article count,AC)。这并不是说不在这 68 家杂志上的文章都不好,其实出自档次比较低的期刊的重要文章也不少,还有得到诺贝尔奖的。也不是说这 68 家杂志上的文章都很好,这些文章中也难免有一些价值不大的。但毕竟,在这 68 家杂志中出现重要文章的概率比在其它杂志上大得多。在不知道更多信息的情况下,你看到一篇出自这些杂志的文章和一篇出自其它杂志的文章,可以十拿九稳地猜测前者比后者重要。所以作为一个对大量样本的统计,选取这 68 家期刊是可以接受的。当代科学合作很频繁,一篇文章经常有多个跨单位甚至跨国的作者。所以他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把一篇文章平均分给每个作者,再根据每个作者的地址信息确定每个国家或单位占多少份额,称为分数计数(fractional count,FC)。比如一篇文章有两个作者,一人来自中国,一人来自美国,那么中美就各得到 0.5 的 FC。此外,在这 68 家期刊中的天文学论文占世界所有天文学论文的比例大约是其它学科的 5 倍,因此他们又把天文学论文的权重乘以 0.2,把 FC 调整成加权的分数计数(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这套做法在期刊的选取、各个作者的贡献等细节上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商榷或改进的地方,但基本思路是合理的,参考价值比较高。

2014 年 12 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 2014 年(实际上是 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11 月)的统计结果(《自然》发布 2014 自然指数:中国科研产出仅次美国排第二)。美国的 WFC 排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从 3371 到 1151。超级大国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不在前十之中。可以看出美国非常强大,WFC 是中国的 3.6 倍。但中国排第二,达到德国的 1.3 倍、日本的 1.5 倍,也相当不错。

再从研究单位的角度看,WFC 最高的是哪一家?答案是中国科学院,高达 1209,是第二位哈佛大学(852)的 1.4 倍。也许你会说这不公平,中国科学院是由许多研究所组成的,跟一个大学没有可比性。然而第三位是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学会(729),第四位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721),它们都和中国科学院类似。可见至少在科学协会之间比,中国科学院排第一是没有疑问的。再仔细想想,一个大学有很多院系和专业,而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这样的研究所只对应于大学的一个学院、一个系甚至一个专业,所以把协会和大学的科技产出做对比也未尝不可。

以上结果对科学界之外的人来说可能有点意外,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很正常,因为符合我们的日常感觉。仅仅十多年前,中国的一流文章还非常少见,很多教授都从来没发过,有一篇就显得很高大上了。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对人才的标准也一路水涨船高。现在想在科大这样的单位获得副教授职位,五篇一流文章算是起步价。出门介绍研究成果,如果不是这种量级的,简直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美国的一流和二流大学的研究水平是非常高的,随便拎出一个教授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还有一大波诺贝尔奖得主。是的,不少诺贝尔奖得主是在美国二流大学工作的。不是很久(十年?)以前,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整体而言跟美国还没得比,相差太远。不过中国的进步非常快,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研究水平我觉得已经接近美国的二流大学了。至少人们的期待值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研究单位作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被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不会令人感到惊讶了。进步也表现在广度上,以前只有中国的一流院校才能指望作严肃的研究,现在连一些二流院校都不时发一篇《自然》、《科学》了。

中国的上升势头之猛可以从各国 2014 年与 2013 年 WFC 的对比上看出来。美国下降 0.8%,德国上升 1.0%,日本下降 2.3%,英国上升 0.9%,然后六到十位的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都是下降的。中国呢?上升 14.9%!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保持 14.9% 的增速,5 年就会翻一番。如果中美都保持 14.9% 和 - 0.8% 的变化率,8.7 年后中国就会赶上美国。

然而这还没完。自然出版集团的 WFC 数据是每月更新的(http://www.natureindex.com/country-outputs?sector=All®ion=global&subject=543ddf61140ba05b167e14bb&sort_by=weighted_score&generate=Generate)。现在显示的是从 2014 年 6 月到 2015 年 5 月的统计,跟 2014 年 12 月的数据相比刚好过去了半年。仅仅半年时间里,中国的 WFC 又从 5026 变成了 6318,增长 25.7%!按照这样的速度,两个半年即一年就会增长 58%,达到 7942。因此以后如果看到报道中国 2015 年的 WFC 达到 7000 甚至 8000,不要感到奇怪。与此同时,美国的 WFC 从 18643 变成 17448,下降 6.4%;德国从 4077 变成 3939,下降 3.4%。在半年时间里,美国对中国的比例从 3.6 缩小到 2.8,中国对德国的比例从 1.3 扩大到 1.6。如果这种令人咋舌的速度持续下去,中国超越美国所需要的时间就不是 9 年,而是 3 年!我们有可能在 2017 年就看到!此外,俄罗斯(338)排在第十九位,中国是俄罗斯的 18.7 倍。

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可以考察一下。前面说的 WFC 来自对 68 个一流期刊的统计,但这些期刊的学术地位并不相等,好比《射雕英雄传》里的裘千仞和王重阳都算一流高手,但王重阳还是比裘千仞厉害不少。《自然》和《科学》的学术声誉和发表难度比其它大多数一流期刊更高,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顶级期刊的代表。当然这个代表性低一些,因为历史上发表在《自然》与《科学》之外的里程碑式论文(包括许多得到诺贝尔奖的)实在是太多了,远远多于发表在那 68 个一流期刊之外的,不过仍然不妨做个参考。自然出版集团也给出了只限这两个杂志的 WFC,我们姑且把它作为各个国家或研究机构发表顶级论文的指标。从 2014 年 6 月到 2015 年 5 月,国家中最高的是美国(860),然后是英国(144)、德国(116)、法国(67),中国(58)只排在第五位。研究单位中最高的是哈佛大学(75),而中国科学院(17)只排到第十五位。这里固然有《自然》与《科学》对英美特别照顾的因素,不过也反映出我们在顶级论文中的地位比在一流论文中的地位低一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次顶级的成果。后面将会谈到,这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现象,而且与中西的历史与文化有关。

五大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

基础研究的产出可以用科学论文度量,下面我们再来看应用技术的产出,用专利度量。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是欧洲专利局、日本特许厅、韩国特许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五局处理了世界 80% 的专利申请,承担了专利合作条约 95% 的工作(http://www.fiveipoffices.org/about.html)。从 2012 年以来,五局每年联合发布统计报告。2015 年初,五局发布了 2014 年的主要统计数据报告(2014(中)– 国家知识产权局),完整版的 2014 年五局统计报告将于 2015 年底完成。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显然发明专利是与科技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的。五局的主要统计数据报告中列出的全都是发明专利的数据。

2014 年五局共收到 230 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最多的是中国,高达 92.8 万件,占了 40%!其次是美国,57.9 万件。日本、欧洲、韩国分别是 32.6、27.4 和 21.0 万件。这是中国连续第四年居于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一的位置。跟 2013 年相比的增速,中国也是最高的,达到 12.5%。美日欧韩的增速分别是 1.3%、-0.7%、3.1% 和 2.8%。

再来看发明专利的授权。2014 年五局共授权了 95.54 万件发明专利,其中最多的是美国,30.1 万件,占 31%。其次是中国,23.3 万件。日本、韩国、欧洲分别是 22.7、13.0 和 6.5 万件。中国的增速 12.3% 最高,美日韩欧的增速分别是 8.2%、-18.0%、1.9% 和 - 3.1%。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知识产权局的申请人都来自全世界,不只是自己国家。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申请人中,86% 来自中国,4% 来自美国。而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申请人中,只有 50% 来自美国,3% 来自中国。在授权方面,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权人中,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分别占 70% 和 7%。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权人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分别占 48% 和 2%。显然,美国专利的国际化程度比中国高不少,吸收外国智力成果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研发人员与经费

看完了专利,再来看国家在研究上的人力物力投入。科技部出版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 年我国的研究与发展(R&D)人员总数为 353.3 万人,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科技研究发展人员绝对总量超美国 成世界第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 13312 亿元,比 2013 年增长 12.4%,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2.09%。按照 1 美元兑换 6.2 人民币元计算,相当于 2150 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例)),前文中 2014 年 WFC 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在 2012 年的 R&D 支出占 GDP 比例是:中国 1.98%,美国 2.79%,德国 2.92%,日本 3.39%(2011 年),英国 1.72%,法国 2.26%,加拿大 1.73%,西班牙 1.30%,瑞士 3.41%,韩国 4.04%(2011 年)。中国的比例处于中等偏低,不过在较快地上升。由于中国的 GDP 仅次于美国,超过第三名日本的两倍,所以可以肯定中国的研发投入处于世界第二位,接近美国的一半。2014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经合组织 2014 年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中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 2019 年前后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经合组织预测中国研发支出 2019 年前后列世界首位)。

日常生活中反映的科技水平

看完这些统计数据,再来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现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中产家庭拥有这些物质财富:房子,汽车,计算机,智能手机,大屏幕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多种家具、衣服等。在这些服务业上花费不菲:教育,医疗,养老,餐饮,电商,娱乐,旅游,健身,美容等。享受这些公共设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电信,医院,学校,绿地,剧院等。还有软环境:良好的治安,高效的政府服务,快捷的物流等。这样的生活和美国中产家庭有多大区别?区别不大。中美中产家庭生活的相似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

区别总是有的,如美国人赚钱更多,买高档汽车更容易,出国旅游更方便,飞机场更多,如果能进名牌大学,就能受更好的教育。不过中国占优势的地方也不少,如治安普遍更好,高铁网络更发达(美国还没有高铁呢),中餐更好吃(美国大部分的饭店就是悲剧),电信网络覆盖度更高(中国有村村通,美国在不赚钱的地方就不通)。2014 年,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分别是 75.15 岁和 79.56 岁(美国中央情报局 world fact book 的数据,The World Factbook)。总体而言,中美中产阶层的生活属于同一级别。不同之处属于各有千秋,而不是瞠目其后。从收入看来似乎相差很多(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美国的 1/7),但实际生活质量却相差不远。这是因为中国的中产比例低于美国(但中产人口高于美国),也因为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中国大,少数的富人拿走了太多的资源,还因为美国是一个高成本的生活体系,消费效率比中国低(见本书中郭晓明《物质循环的世界》第 19 节:http://weibo.com/p/1001603845432622101630)。

工业技术水平

再来看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第四代战斗机,美国有已服役的 F-22 和 F-35,中国有试验中的歼 - 20 和歼 - 31。航空母舰,美国有 11 艘核动力航母,中国只有一艘从买来的瓦良格号改建的辽宁舰,蒸汽动力,据说国产航母正在建造。卫星导航系统,美国有 GPS,中国有北斗。导弹防御系统,中美都有。导弹打卫星,中美都有。弹道导弹打航母,只有中国有。有源相控阵雷达,中美都有。预警机,中美都有,中国的更先进。超高音速飞行器,中美都在试验中。空间站,美国、俄罗斯等 16 国共用国际空间站,中国有天宫。太空探索,美国的探测器登陆火星,中国只到月球。芯片,美国有 Intel、AMD,中国只有龙芯、华为麒麟。操作系统,美国有 windows、iOS、安卓,中国没有像样的代替物。电信,美国有思科,中国有华为、中兴。4G 标准,美国有 FDD-LTE,中国有 TD-LTE。搜索引擎,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电子商务,美国有亚马逊、eBay,中国有阿里巴巴、京东。社交媒体,美国有脸书、推特,中国有微信、微博。汽车,美国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中国只有奇瑞、吉利、长城。电动汽车,美国有特斯拉,中国有比亚迪。手机,美国有苹果,中国有华为。高铁,美国还没有,中国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飞机,美国有波音,中国的商飞正在研制 C919。液晶显示,美国几乎没有,中国有京东方…… 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基本的特点是,大多数领域美国领先,但差距在缩小中。也有些领域中国领先,如预警机、火力发电。有些领域美国占压倒性优势,也有些领域中国占压倒性优势。

能在几乎所有领域和美国正面对抗,而且还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国一家。其他西方国家由于体量较小,又缺少国家意志,在四代机、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手机等领域基本都放弃了。日本放弃得更多,除这些外还有电信标准、导航系统、大飞机等。俄罗斯只能抓军工和航天,在大部分领域里都退出了竞争。只有中国在全面发力,在每场竞赛中都不缺席。

这里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一个选手如果只参加几场比赛,取得了好成绩,那么人们一般就只称赞他。而另一个选手出现在所有的赛场上,在大部分赛场上都排在前五位,就经常被人批:为什么短跑不如博尔特?跨栏不如刘翔?跳远不如刘易斯?拳击不如邹市明?太弱了!对中国,大家批的是:为什么汽车不如德国?芯片不如美国?机器人不如日本?液晶不如韩国?这种批评背后的意思是中国应该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第一,否则就是失败。其实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第一,这是个脱离实际的要求。怎么不提德国的社交媒体不如美国,美国的高铁不如日本,日本的手机不如韩国,韩国的太多东西不如中国?他们是不是也该痛心疾首地反思?

不过这个脱离实际的要求也有正面意义,就是说明中国人民内心非常骄傲,自我期许极高。我们铭记着天朝上国的荣光,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全面领先过。面对困难,我们总是认为内因是主导因素,自己搞好了就没有过不去的槛,坚信人定胜天,君子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其实是大国特有的一种自信,一种盲目的自信。对许多小国来说,命运多次不由自己决定,他们很清楚人力有时而穷的道理,适当地选择大国投靠是他们必备的生存智慧。大国的这种自信虽然盲目,虽然不合逻辑,但仍然是有价值的。它多次使大国的人民焕发出不可思议的勇气和创造力,完成了许多伟业。正如基辛格《大外交》第 18 章所言:“大事业往往需要一点天真去推动。” 盲目的自信总比盲目的自卑好得多,这种自信是超级大国人民必备的底蕴。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综合以上对科学论文、专利、科研人力、研发经费、生活质量、工业水平的讨论,就得到了前边说过的结论: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第一集团,跟美国有显著差距,但属于同一级别。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和专利表示的是科技的增量,而不是存量,正如 GDP 表示的是财富的增量,而不是存量。由于我们爆炸式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科技和财富的存量可能还不如其他一些国家,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国家还有老本可以吃。但是在各种增量指标上,我们都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而在这些增量指标的增速上,即增量的增量,我们毫无悬念是世界第一,如前面说的 2014 年 WFC 比 2013 年增长 14.9%,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 12.5%,其他国家不下降就不错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科技投入在快速增加,即使其它条件都不变,科技产出也会快速上升的。正如一句老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有人有钱就能搞好科技,这个道理虽然正确,却不容易让人相信,因为许多人特别不自信,说得好听点就是太有忧患意识,忧患过头了。1999 年左右,杨振宁到科大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结论是:“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 中国在 20 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 21 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 21 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当时我十分不以为然,因为中国有太多的问题,腐败,专制,贫富差距,世风日下…… 所以,杨先生,您是不是老糊涂了?后来随着眼界的扩大,却越来越发现杨振宁讲的是完全正确的。他这些道理看起来很质朴,简直土得掉渣,但却是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正应了《道德经》里的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美国的昨天和中国的今天

其实从历史上看,经济强国科学崛起几乎是必然的,过程比一般人想象得直截了当得多。19 世纪末,美国已经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大国,但科学水平还很低。1883 年,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 · 奥古斯特 · 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做了一个演讲《为纯科学呼吁》,被后世称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他在演讲中激烈批评了美国科学的状况:“美国的科学只存在于未来,它没有今天和过去。…… 我们厌倦平庸,这是我们国家所遭受的诅咒。…… 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 教学工作会消耗大部分精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在教授职位上不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人的一个借口。…… 这类的事实(按:美国的许多所谓大学只有几位教授、十几名学生和几万美元的经费)只会存在于一个民主的国家,它所自豪的是将所有的东西都降低到同一层次。…… 要让他们(按:美国的大学生)知道他们只接受了一半的教育,他们与世界上的一些人相比如原子般微不足道。…… 那些拿最高薪水并拥有教授职位的人今天所做的事绝对不是纯科学研究,而是科学知识的商业应用,目的是增加他们已经很高的收入。…… 如果这位学生被一些当时所谓的好老师所教育,这些老师所知道的只比学生多一点,并常常被学生超过甚至轻视,那么没有人会怀疑这位学生的品味低下。这位学生发现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过他所在的大学中拥有最高荣誉的人;他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工作的动力随之消失了。旁边的小土丘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无法比拟的大山。…… 在美国人的心中,期望与赌博的欲望被混为一谈,除了它们的名字不同之外,每个机构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时间的流逝能带来繁荣昌盛。…… 有太多的地方学会被冠以大而不当的名称,每个学会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们有特权将他们在早晨散步时发现的某些多出一支脚的螃蟹描述为无价之宝。…… 它(按:美国科学院)没有办法获得像伟大的英国皇家学会、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维也纳和其它欧洲首都和大城市的伟大学院的地位。…… 在科学方面,我们国家还没有出版过或者即将出版任何中小学教材以上的书籍。…… 我们国家所做的物理学工作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物理学期刊。”

看到这些,你会觉得美国的科学弱爆了。当时肯定也有很多 “良心” 人士宣称美国不可能搞好科学。但他又说:“慷慨给予是美国人最优秀的品质,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将会在将来的资金中得到支持。…… 美国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发明和创造,当同样的精神被用到知识和对科学的热爱上时,它就会变成研究的精神。”罗兰的结论是热情洋溢的:“我们知道这个国家前进的速度:我们看见城市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其它的宏伟事业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前进。我们看见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学实验室,我们看见了对接受过全面训练又不惧怕数学的物理学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们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谓的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与所有真正的美国人有着同样的感觉,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我们将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导,就像我们今天努力成为世界财富的领导一样。”当时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是多么相似!

罗兰说美国的物理学工作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物理学期刊,这正好引出另一个有趣的故事。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 · 艾萨克 · 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1988)年轻的时候去欧洲留学,发现美国的物理杂志《物理评论》是被一年一次用船运过去的,说明在欧洲科学界看来美国的物理研究根本不值得重视,用不着及时看。拉比暗下决心,回国后担任了《物理评论》的主编,和同事们把它打造成了世界物理学界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且自己因为发现核磁共振获得了 1944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化学家莱纳斯 · 卡尔 · 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也是在去欧洲留学之后,把美国的化学提升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因为提出价键理论获得了 1954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量子信息的成功之路

我们来看一个中国的例子。量子信息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概念,经常上新闻联播,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量子信息搞得很好。量子信息究竟是什么?我的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http://weibo.com/p/1001603817899448994963)及其补遗(http://weibo.com/p/1001603818514786952898)做了一些介绍,将来还会写更详细的科普。量子信息的理论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应用可以在这里简略说一下。

量子信息的应用分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两大部分,前者比后者的技术难度高得多。量子计算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很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大大加强现有的计算能力,如加速对无结构数据的搜索,模拟真实的量子体系,通过对大整数的质因数分解破解最常用的密码体系。科学家提出了若干种量子计算的实验方案,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达到实用程度的,都只能做一些算法的演示。例如对于因子分解,传统算法的计算量随位数的变化是指数增长,而量子算法只是多项式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呢?分解一个 5000 位的数字,经典算法(“经典”是跟 “量子” 相对的词)需要 50 亿年的时间,量子算法却只需要 2 分钟!但这么美妙的事只是理论,只是潜在的可能性。真正在量子计算机上分解了的最大的数字是什么?是 143 = 11 × 13,这是科大的杜江峰、彭新华等人在 2012 年实现的。

另一方面,量子通信已经有一个应用了,称为量子密码术。这一个就非常了不起,它在物理原理上阻绝了泄密的可能,是真正的绝对保密。前面说的量子因子分解可以称为最强的矛,而量子密码就是最强的盾。最强的矛能攻破所有经典的密码,只有最强的盾才能抵御它。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是世界领先的,多次刷新了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有一些试验性的政务网络已经在运行中。科大的上海研究院在研制一颗量子卫星,预计 2016 年发射,用来做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实验。如果成功,就可望建立星地一体的绝对安全信息系统,有非常高的军事与民用价值。

中国的量子信息研究一大半在科大,科大有三个大的研究组:郭光灿院士、潘建伟院士、杜江峰教授。这里来讲讲潘建伟的成才之路。潘建伟在科大硕士毕业后,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安东 · 塞林格(Anto Zeilinger)教授组里读博士。1997 年,他们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实验量子隐形传态》(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伟是第二作者。此文第一次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即科幻电影中的传送术(电影当然是大大夸张了的),入选了《自然》杂志的 “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

后来潘建伟回到科大工作,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为此他自己继续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派学生跟随自己或送到欧美各个先进研究机构学习。派出去的每个人做不同的方向,回来后互相取长补短,团队逐渐成形,就一点点显现出了合作效果。2015 年,潘建伟研究组在《自然》上发表题为《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的封面文章,把量子隐形传态的体系从一个自由度扩展到了两个自由度。用《道德经》的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997 年实现了道生一,那时潘建伟还是博士生。2015 年实现了一生二,这时他已经是量子信息的国际领导者。潘建伟团队从当初的单方向派人去海外学习,已经变成有来有往,目前有 2 位外籍教授、6 名外籍留学生,分别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家。

我们来比较一下拉比、鲍林和潘建伟。他们的成长道路很相似,都是先到先进国家学习,然后回国建立团队,把本国提升到先进水平。有些过于保守的人反对出国留学和对外交流,认为关起门来自己搞才是正道,这固然是错误的。但更多的人是过于悲观,认为中国永远都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不可能搞好科学,这就更加错误。我亲耳听到过地位很高的人言之凿凿地说 “中国人不会创新”,这种人的危害比保守派要严重得多。正确的态度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如果说中国没人才,那么耐心培养不就是了?以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勤奋程度和天分,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做事,持之以恒地投入,没有做不成的。

科技新闻在你身边

对以上各个结论,人们有一些常见问题。下面我们来拟一个答客问,解释一下若干常见的误解。

问:中国的科学已经这么厉害了?我怎么感觉不到?

答:因为你没有关心这方面的消息。如果你关心的话,就会看到很多。例如 2015 年 3 月,理化所和清华大学制备了一种液态金属机器人,含镓的液态合金吸收一小片铝以后,就可以在电解质液体中运动很长时间,能够蜿蜒前进和变形,被比喻为终结者(中科院与清华联合研制出世界首台自主运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2015 年 3 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了 2014 基因型埃博拉疫苗,针对性强,稳定性好,并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优于美国、加拿大的需零下80度冷冻保存的 1976 基因型疫苗(中国埃博拉疫苗 I 期临床试验安全有效获权威认可),已经治愈了一名英国女兵(中国抗埃博拉药物 MIL-77 治好英军女兵 已康复出院)和一名意大利男护士(美媒:不要只想网络入侵和南海 应全面看中国)。2015 年 4 月,科大建成国际最先进的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 “科大一环”,我为此写了篇《科普核聚变》(http://weibo.com/p/1001603829864951081553#1436535154866)以及补遗(http://weibo.com/p/1001603837466787344223)。2015 年 5 月,中国科学家研发的脱细胞角膜基质 “艾欣瞳” 上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为全球 6000 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人民日报客户端)。2015 年 6 月,南开大学制备了一种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用光一照就可以运动,包括太阳光,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这样的材料,可望实现光驱动的飞行([新闻直播间] 南开大学研发新型三维石墨烯材料:不用燃料 “光驱动” 飞行有望成真)。固然中国的科学宣传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但你如果闭目塞听,只关注明星八卦、飞短流长,那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成就,你又怎么会注意到呢?

人云亦云与取样错误

问:中国的科学界不是黑幕重重吗?中国的科学体制不是僵化落后吗?中国的科学成果不都是造假的、花钱买的吗?

答:中国这么大,科技人员这么多,自然难免有阴暗面。美国也是如此。但你如果以为全都很阴暗,那就大错特错了。向一流期刊投稿时,审稿人水平很高,而且卡得很严,一心想挑出你的毛病来把你拒掉,造假的有多大几率过关?至于说花钱买,就更可笑了。不要说一流期刊,二流的你去买一篇看看?这都是不可能的事。当然,有些低级的期刊上会有一些甚至很多低价值的以至造假的、花钱买的文章。不过学术界都知道这些期刊水平很低,不会把上面的文章当成像样的学术成果。向一流院校求职时,低级别期刊的文章不但没有正面作用,而且有负面作用。总之,把科学界当成商场官场,是无知无识者常犯的毛病。科学是最客观、最公正、最富智慧含量的人类事业,许多在别的领域适用的在科学中是不适用的。

至于说中国的科学体制,当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这个体制毕竟实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见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制再好,没钱也干不成事。用飞机来打比方,体制好比机身布局,投入好比发动机。发动机推力不够,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机身也飞不起来。推力够了,一块砖头都能飞上天。投入不足对中国科技的损害比体制问题大得多,许多被一般人归结为体制问题的,其实是投入不足造成的。人云亦云地谈论体制问题,是缺乏技术含量的无聊行为。

问:(某人对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的评论)我的天…… 最后一节完全不敢苟同…… 估计全世界都公认中国学生是最聪明最勤奋最守纪律的…… 可是…… 那又怎么样呢?看看现在的中国,问题难道是出在人还不够聪明身上嘛?麻木冷漠的国人,专制独裁的体制,没有大无畏的勇气挑战这个社会的世俗,再聪明的学生也只是百无一用。

答: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观点。它反映了一种很典型的错误思维模式:取样错误。许多人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觉得都不怎么样,于是就对范围大得多的问题丧失了信心。但是别忘了,搞科研的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最聪明、最专业、最有好奇心的人,社会中最先进的少部分人。你不能根据身边没人能百米跑进 11 秒就断言全国都没人能做到,同样也不能根据身边没人能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断言别人也不能。其实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是普遍现象,如果你身边的人水平都不高,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水平就不高。

许多领域都符合 “二八定律”,即 20% 的人干了 80% 的事。对于科研,这个比例相差得只会更高,比如说 10% 的人干了 90% 的事,甚至是 1% 的人干了 99% 的事。罗兰在《为纯科学呼吁》中说:“在自然界中有一个即使民主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人是不平等的,一些人有(聪明的)大脑、一些有(灵巧的)手。对平等的空谈不可能推翻这些自然的规则。” 许多人从来没见过科研工作者,这很正常,但这并不妨碍科研工作者做事。印度的文盲率比中国高得多,还有神奇的种姓制度,可是人家不照样探索火星吗?

星空与导弹

问:中国发了这么多所谓高档次论文,对生活有什么影响?纯粹是骗经费的!

答: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观点,它反映了很多人的浅薄和傲慢。

首先,人类的追求不只有物质生活,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是基本价值。超越功利的理性思维是一种高尚的乐趣。你完全可以低头看路,但不要冷嘲热讽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其次,基础研究决定了人类能够达到的上限。弓箭用得再好,也无法对抗导弹。《三体》里三体人用智子扰乱地球人的粒子物理实验,阻止了地球人粒子物理的发展。由于粒子物理是一切物质科学的基础,地球人就被锁定在了当前的水平上。其实三体人的科技水平并不比地球人高太多,可能只高一个级别,在神级文明看来两者都是秒杀的对象,但高这一级就足以碾压地球人了。

再次,基础研究的效果要通过应用研究、生产试验、工业生产等多个环节,才能传导到日常生活。确实不是立竿见影,但这绝不是轻视基础研究的理由。正如罗兰在《为纯科学呼吁》中所言:“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当然,中国的传导机制还不够通畅,成果传化率还不够高,在这方面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后,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对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李振声的杂交小麦养活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师昌绪的材料学研究大大提升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徐光宪的稀土化学研究是中国稀土工业的基础。看不到这些的人,是自己目光如豆。

最后,骗经费的人有没有?有,例如伪造 “汉芯” 的陈进。我们对骗子及相关负责人处理太轻,这确实是很令人气愤的,需要大力加强打击学术不端的力度。但合理的结论是打击假的,支持真的,有些人却要把孩子连洗澡水一块倒掉,那就太荒谬了。

诺贝尔奖情结

问:中国为什么还没人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答:其实得过了,杨振宁、李政道 1957 年拿奖时还是中国国籍。当然,如果把问题改成 “为什么还没有新中国培养的人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那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对此简短的回答是:不要急,会得的。诺贝尔奖授予的是经过检验、得到公认的成果,往往是几十年前做出来的。日本近年来多次获奖,是因为日本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科研经费高速增长,获奖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时候做出的。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认为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而且还在不断产生新的重要成果,如最近的预测和发现外尔费米子。可以确信,几十年后一定会出现中国科学家获奖的高潮。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得,谁因为什么成就得,那就很难预测了。

重要的是,现在的基本图像是百花争艳,不能确定哪一朵最先绽放,而不是只有一两朵,即使绽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来。在诺贝尔奖问题上,有些人处于悲观的极端,认为中国永远得不了(体制问题!),而另一些人处于愤世嫉俗的极端,声称诺贝尔奖纯粹是西方的阴谋。这话用来说和平奖、文学奖或许可以成立,但用来说自然科学奖就离谱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耐心点,自信点。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诈唬也是一种战术?

问:听说过去几年美国突破了许多关键性技术,中美实力差距再度拉开了?

答:这种说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美这样的大国,都不断有许多进步。只提美国的进步,假想中国停着不动,才会得出这种离谱的结论。固然可以举出美国突破的许多关键技术,但同样可以举出中国突破的更多关键技术。对于这么大规模的问题,凭印象举几个例子是不够的,需要定量统计。前面列举的各种数据就是统计。任何没有预设结论的观察者都会看出,中美差距是在缩小而不是拉大。相信这种奇谈怪论的,说到底是对科技了解太少,对美国迷信太多。即使出于亲身体验对中国有了些信心,但信心还很微弱。一听到有人鼓吹美国不可战胜,第一反应就是习惯性的相信,膝盖立刻就软了。败军之气,累世而不复,说的就是这种心态。治疗方案:多学习。

俄罗斯的正面与反面

问:俄罗斯的国际论文发的少,是因为他们不屑于在英文杂志上发文章。俄罗斯的科技比我们强得多!更加以人为本!中国的高档次论文超过俄罗斯,是耻辱而不是荣耀!

答: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论调,错误在于混淆增量和存量。如前所述,我们爆炸式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某些领域科技的存量可能还不如其他一些国家,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但是在各种增量指标上,我们远超俄罗斯。这无论如何都是好事,把这当耻辱的人,心态太扭曲了。

俄罗斯的优势基本只剩军工、航天和资源开采,这都是苏联时期的老本。在其它大多数领域,俄罗斯已经显著落后于中国。一个非常有讽刺性的例子是,中国一汽与俄高尔基汽车集团成立合资企业,在米亚斯乌拉尔汽车制造厂组装解放牌卡车。一汽是当年苏联援建的,结果现在老师不会造汽车了,只好请学生帮忙。就像《倚天屠龙记》第 24 回里,张三丰听说少林派被灭时,把百年前郭襄送给他的演示罗汉拳的铁罗汉交给俞岱岩:“你日后送还少林传人,就盼从这对铁罗汉身上,留传少林派的一项绝艺!”

苏联解体后经济崩溃,俄罗斯科学界遭受了一场大劫难,许多科学家不得不离开了科研,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普京上台后虽然有所改善,但投入仍然很不足。我认识的一位经常访问俄罗斯的老师说,俄国的科研人员大都是 50—70 岁的,年轻人很少。因为科研的收入太低,年轻人大都在外面打两份三份甚至五六份工,编程序之类。这样还愿意搞科研的,只能说是真爱了。科研人员外流很严重。再过 10-15 年,老的退了,新的补不上来,要完的节奏。中国的情况正相反,每年毕业的博士硕士是世界第一多,在学术圈内找工作成了一大难题。好的高校、研究所的位置基本都填满了,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单位也在快速提高标准。

有人说搞科研不需要很多钱,俄罗斯仍然有很多成就,举出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 · 佩雷尔曼的例子。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却是个避世隐居的怪人,从来不拿国家的研究经费,连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都拒绝去领。但是这个例子很偏颇,因为数学和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不一样,数学命题无法用实验来证明,只能靠数学家的头脑。所以无论钱多钱少,所有的数学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数学方面的民科特别多,宣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不计其数。自然科学就不是这样,实验是对理论最终的判决,而现代的实验是非常烧钱的。拿个试管在自己家里就能做出重大发现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粒子物理的加速器花钱是以百亿元计的。即使你只做理论,不做实验,现代的理论研究也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我的专业理论与计算化学就是如此。这些计算不是拿纸笔能够完成的,需要很多硬件软件,这也是不菲的花费。俄罗斯由于缺人缺钱,科研每况愈下,这是明摆着的事。

至于说俄罗斯以人为本,就更是笑话了。俄罗斯人的预期寿命是 70.16 岁,低于中国的 75.15 岁,酗酒的、贩毒的、走私军火的一大堆,叶利钦时代差点连核武器都偷卖给黑帮,真是相当的以人为本哪!

科研的总量与人均

问:中国的人口相当于俄罗斯或日本的 10 倍,发表论文数达到他们的 10 倍了吗?

答:没有达到。问题是,按照人口平均计算科技成就的意义很小。科技成就不是实物,而是知识。苹果这样的实物给别人就没有了,知识却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很多知识还必须配合在一起才有用,好比你只知道怎么造返回舱,那么还是造不出飞船。所以对于衡量国家实力而言,科技的总量比人均重要得多。

当然,如果要论科研人员的效率,人均指标是重要的。我们的人均指标确实不如俄罗斯、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国家,需要大力改进。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首当其冲的改进是质朴无华的增加投入,而不是人人都想指点两句的体制问题。我们的人均科研投入比许多国家少很多,这是人均产出比他们低的最直接的原因。现在已经有人在问:我们给大学投资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是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滑稽。你觉得投资很多,那是跟自己以前比,横向跟世界一流大学比一比,还是比人家少得多。

《史记 · 滑稽列传》里有个故事: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救兵,让他带上礼品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把帽带子都笑断了。齐威王问:“先生认为礼物少吗?” 淳于髡说:“何敢!” 齐威王问:“这么笑难道有什么说法吗?” 淳于髡说:“我从东方来,看见路旁有祭祀田神的,拿着一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贫瘠旱地的收获装满筐笼,低洼水田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丰登,丰盛满家。’我见他的祭品少而想要的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到了赵国。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千辆。楚国听到消息,连夜引兵而去。我们还要被当代的淳于髡仰天大笑吗?

客观评价毛泽东时代的科技成就

问:中国重大的科技成就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取得的,如两弹一星,沙眼衣原体,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的 1+2。改革开放 30 多年,论文发了一大堆,有什么比得上毛泽东时代的成果?

答:这种观点虽然错误,但比前面的几种观点还是要高明不少。因为它举出了若干项真实的成果,并且讽刺了 “科学的春天”80 年代,那时由于“向钱看” 的社会风气,经费不足,脑体倒挂,许多科研人员流失。

毛泽东时代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如我就读的科大化学物理系的创始人郭永怀先生(1909-1968),飞机失事牺牲时,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导弹试验数据。毛泽东时代的科研体制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总结、继承与发扬,如重点攻关,大协作,学术民主。然而是古非今是不对的,80 年代固然是让科研人员过了一段紧日子,但经费增加后的爆炸式发展也不能否认。高铁、北斗、四代机、空间站、人工角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信息、外尔费米子等都是重大的成果,不应该出于政治理念贬损它们。

对毛泽东时代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非常崇敬,同时也应该做一些客观分析。那时的科技成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赶型,一类是原创型。

两弹一星、核潜艇、造汽车飞机等是追赶型,就是已知别人造出了这个东西,我们想办法也造出来。追赶的难度跟原创有本质区别。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正是因为问出 “如果光速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不变会怎样”、“如果自然规律遵从的是洛伦兹变换而非伽利略变换会怎样”,才得到了狭义相对论,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真理之门,这是天才的思维方式。

提出问题之后,又有一大难关,就是你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解决,能判断出这一点也需要很高的智慧。例如可控核聚变和量子计算,在物理原理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验路径设计了好几种,每一种都有严重的局限性,将来是否能成功,需要发明新的路径还是只需改进现有的路径,都没人知道。

追赶相当于把提出问题和判断可行性这最难的两步都跳过去了。有人说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就是它可以造出来,只要知道这一点,你就已经获得了最关键的信息,这个说法完全正确。

说这些不是为了贬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伟大成就,前辈们在 “一穷二白” 的条件下(我们穷则穷矣,其实不是那么 “白” 的,后文详述)发挥了很强的创造力,做出了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如于敏的氢弹构型。两弹一星能造出来这一点全世界都知道,但绝大部分国家还是造不了,正是因为他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不过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能永远处于追赶的位置,原创是必须要走的路。歼 - 20 的总设计师杨伟说(歼 20 总设计师杨伟:没有明确跟踪目标 创新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原来,我们曾经是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别人在前面,我们奔着他去。现在,我们接近了,甚至在某些局部平行或超越了,这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没有明确跟踪目标的情况下,创新的难度同以前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他认为,应对这样的挑战,核心就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的关注与投入还很有限的话;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领域,加大对基础科学原理的深度理解与突破。杨伟的这些观点十分中肯。

此外,毛泽东时代的很多成就还不只是追赶,而且是仿制,如歼 - 6 仿制的是米格 - 19,歼 - 7 仿制的是米格 - 21,红旗汽车仿制的是 1955 年型的克莱斯勒高级轿车。就连原子弹,苏联都给我们提供过模型呢。当然模型跟飞机汽车的实物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苏联后来撤走了所有专家,拿走了所有资料。仿制也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干的,印度有好几个国家的飞机,却仿不出来。但无论如何,仿制总比没有实物的追赶又容易一大截。中国的飞机设计,长期有一条原则 “吃透原准机”。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原准机的时候怎么办?美国、苏联设计新飞机的时候,又靠什么原准机?直到歼 - 10 才逐渐摆脱了仿制,歼 - 20 是又一次惊艳亮相。在落后时仿制是必经之路,但把仿制的成就吹上天,同时又把现在原创的成就踩入地,那就不对了。

再来看毛泽东时代的原创型成果。合成牛胰岛素、提炼青蒿素等确实很了不起,但从更高的标准看来,美中不足在于这些大都是点状的突破,没有开创一大片新领域,引出一整套思想、方法、技术。达到这个程度的成就也有,如冯康的有限元方法,但可惜是跟外国科学家平行开创的,别的国家并没有受到他的太多影响。在这一点上刘耀阳有类似之处,许多人说他的层子模型相当于盖尔曼的夸克模型,但没引起国外的注意。不过总体而言,毛泽东时代还是点状的突破更多。

其实正因为那时成果比较少,所以才把每一个难得的成果都大加宣传,写进了课本里。而现在成果太多了,课本里写不下,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也大部分转到科技之外去了,所以对有些人造成今不如昔的错觉。因此我想对这些朋友们说:我完全理解与支持你们对腐败与社会不公的道德义愤,不过请不要因此影响对科技问题的客观评价。

近代以来的大图景

基于前面的论述,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图景:中国在解放前处于农业社会,科技水平比先进国家整整落后一个时代。民国时代开始引进西方的学术体系,搭起了框架,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研究成果还是很稀少的。而且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即使有成果也难有应用的机会。毛泽东时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和平建设,把已有的人才组织起来,并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人,通过接受援助和重点攻关,在一批战略项目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文革时对许多科学家的不公正对待,是对我们有限的人才的巨大浪费。改革开放初期,旧的体制已经过时,新的体制由于投入不足而运转不良,自主创新经历了一段低潮期。不过由于技术引进,工业生产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的。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自主创新意识与研发支出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显著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迅速进步,近年来科研成果出现了爆发。增量的增量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各个领域的增量数一数二,差距主要在存量上。目前的基本态势是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领先。外界已经在把中国作为现实的而非潜在的科技大国来重视了。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如果我们把视线再往历史和未来的深处延伸,自然就会询问:在近代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落到那时的悲惨境地?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将来会怎么样?目前的上升势头会不会延续?世界和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知乎用户 铁树心​ 发表

我想起了一件事。

十多年前的时候,有人通过专业论坛加了我的 QQ,然后聊的很投机。老头已经六十多岁,但思维很活跃,在北京一家重要的科研单位任职,同时还有自己的公司和实体产业。他告诉我,他的很多产品都是从中关村那边采购了,然后稍微组装一下,就供货给几家重要的央企。利润很好,收益不错。

他竭力邀请我去北京,负责他的一块业务,并且着重说明了,为他儿子接班寻找几个辅佐重臣,以保证企业能够传承成功。我一听就不想去了。做顾命大臣,是最愚蠢的人才干的事,二代如果不行,你累死累活也难免功败垂成,二代要是有为,他上位首先诛杀的就是父辈留下来安插在他身边的人,然后让自己的亲信掌权,拱卫自己的实权,所以,横竖都不会有我们这种人的好处,反而会成为斗争排挤的漩涡中心,逃都逃不过。

老头的业务板块,个个都看起来高大上,科技感十足,但他也坦陈,他事实上就是一个加个壳子的组装商。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现在的路由器就是一个廉价的消费电子产品,但二十年前,这玩意可高贵着了,电信级路由器,全部是思科垄断,民用级也是 NEC 的天下,样子就像一个乌龟壳,黑黑的,有一帮印度人盘踞在中山,专门做路由器,交换机等这类电信设备的模块破解,中国两大著名电信设备供应商的最初版本的核心指令集就是找这帮印度人破解的,后来思科还特地找了他们的麻烦,控告他们非法破解盗用他们的核心指令集,我们当初也一样要跟这帮印度人做生意,请他们帮忙破解一些命令代码和模块指令的重新加载修复等活。

老头的产品多为供给央企制造军用设备,他不过就是一个比联想规模小很多的组装商而已,到中关村这样的公开市场上采购零配件,拉回厂里组合起来就是自己公司的新型产品了,至于运行这些产品的驱动程序,有公版的就用公版,没公版的,通过各种渠道去找不那么正规的方法买来破解版,自己加工一下,增加或者删除一些外围命令,核心参数还是得照搬,不敢乱改的。当然,许多都有加密,那些破解不干净不彻底的,就难免出问题,只是现在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多数公司都慢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母版程序开发平台,再也不用去黑市上雇佣印度人干这些活了。但很显然,在最新的竞争领域,比如特斯拉的全车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控制,任务分派等整体方案依然还是优于所有的国产造车平台,在云服务方面的数据处理与解决方案之类的,虽然阿里腾讯们的云已经算跟得上主流步伐,但整体上还是落后于微软亚马逊他们的。

软件方面,中国落后外国不少,硬件方面,中国同样落后很多,中国的飞机造不过人家,最大的问题不就是造发动机的材料不过关,基础材料没人家耐用,谁都知道那几样东西的材质构成,只不过落实到生产工艺上了,就会体现出无法缩小的差距。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和中国还很要好很亲密,为了共同对付在阿富汗的共同敌人——前苏联,美国提供了几架能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使用的黑鹰直升机给中国,所以,对军事熟悉的人应该不用惊讶,为啥中国会有几架美国的黑鹰直升机。美国最优秀的直升飞机就摆在我们面前,但直到现在,我们的直升飞机也还没有达到当初美国赠送给我们的黑鹰直升机那样的水平。不是样子做不像,而是做不出相同材质的产品来。中国现在的天空很少直升机活动,但事故率却比大型固定翼飞机高多了。为什么?就因为直升机对材料的要求,远比对固定翼飞机的高,毕竟固定翼飞机一些材料出问题了,还不至于马上机毁人亡,但是直升机的材料出问题了,是基本上就会马上失控出事的。那薄薄的几片叶子和一根不停转动还要把所有重量拎着飞的铁杆,远比孙悟空的金箍棒难造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里引用贱贱和 Sense 一直推崇的言论:

我个人一直认为当前中国的材化学术界的发展状况,是美帝带偏中国科技树的巨大阴谋。即使美帝也许并无意于此,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效果的确是拔群的:现在中国的材化类专业的现状就是产学研脱节,产业水平落后于国际,学术界发论文水平遥遥领先于国际,学术界不关心产业关心的问题,产业找不到合适的发展人才。毕业生不转行很难找到工作,继续做学术为了生存又只能继续对产业意义不大的方向。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越多,反而主要消费在国外先进企业生产的仪器、耗材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反哺国内相关产业。国外相关企业的产品有足够的需求支撑,本身科研力量很强,会越来越强大;而国内相关企业本身科研力量不强又缺少人才和需求支持,发展会受到限制。

从我的观察来看,简而言之,美国的套路是:通过美国学术界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培养出一批个人科研方向与出身国国家现状和利益不一致的、评价体系严重依赖于美国学术界的学术人士,然后再通过资源配置让他们溢出美国回到出身国。可以认为是 “学术买办”。

详细来说,在美国,对国计民生和产业地位有巨大意义的材料相关专利和技术绝大部分都在业界。国家带头先投入大量资金吹起材料相关的某些学科的某些新方向的学术论文泡沫,捧起一批学术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招募大批崛起国家的高水平留学生,然后教导这批留学生学会灌水、跟风、做学术包工头的套路;与此同时,这批留学生的学术方向基本在业界没有用武之地,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基本只停留在高 IF 的纸面上。

这样的套路造成两个后果:

1、由于这些学术方向其实对现实生产和产业发展指导意义并不大,后续的科研经费基本依赖政府行为,业界在前期也许会投资,但是经历一段时间的无产出,必然会减少投资。而政府也只是阶段性投资这些泡沫学科经费,不可能长期投入。这就导致本学科在美国本国(泡沫催生地)必然会僧越来越多,粥越来越少。新入局人士必然溢出到别的国家(母国)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2、招募大批外国的优秀留学生当实验室劳动力。由于毕业后并无法满足业界需求,这批人大多只能继续寻求在学术界生存(如果不转行)。而这批人在学术泡沫阶段积累了大量 publication,从学术界经历上来说是很丰富的。

恰逢中国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阶段,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形成了对国外学术经历的严重依赖,而主管经费分配的人基本是学术界的大学阀们。这是一个典型圈内人 “坐地分赃 “的模式;上面提到这批人泡沫学科留学生的从事方向虽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但是海外学术经历非常丰富,导致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权回国分赃,以自己的个人科研领域带偏国家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向。

这些学科方向虽然泡沫大、实效低,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其价值,对于真正踏实科研的科研人才来说,还是有一些新方向和可实用的研发机会出现的。这种实效低、风险大的方向,对美国这种历史久、基础厚、产业本已占据食物链顶端的国家来说是锦上添花,能做出新产业最好,做不出来其原有产业也仍然是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对于中国这种本来就底子薄、产业落后尚在追赶阶段的国家来说,本应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投入比美国更高的经费比例在这些方向上造成资源浪费,则只会导致两国的产业差距越来越大。

后果不言自明。至于解决方案?

我只想说,一旦一个系统形成了闭环逻辑自洽,那么除非进行革命推翻现行制度,否则谈解决方案是没有意义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感谢可以开匿名。

怎么说呢,中国能静下来搞科研的很少,不是一般的少,大环境是这个样子的。

单我这个专业,先说业务一线单位,党政工团四大块加上本职工作,谁能想着去搞科研?都是想着上班想着赶紧下班离领导同事远远地。

再说高校,评上副教授了,有些就开始搞行政当官和忽悠学生做苦力了。科研在这些钻营的人眼里就是晋升之资,讲究 “大、干、快、上”。吹得越大越好,最好是世界前列,让领导觉得你拼命干活,项目快速上马,能多申请经费就申请经费。

最后说研究所,勾心斗角,内行指挥外行,强推某些人出名,这种龌龊事情不能多提。

什么时候能好呢?

只能说,等享受改开红利和野蛮生长红利的那批人下马局面才能好一点。

知乎用户 WarOH 协虎​ 发表

当然不差了,看看咱们的航母你就能明白中国的能力。航母虽然起步晚,但它称得上跨越式发展。

真理永远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

一两艘航母只是让这个范围在中国领海边上。

而多艘航母,可以让这个范围到海面任何位置。

但多艘航母战斗群,何其容易,而从「0」到「1」是所有的基础。

「瓦良格」号航母,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就是从「0」到「1」的过程。

所以「瓦良格」号航母从乌克兰买回来的过程,不管经历多少艰辛坎坷,都要运回来,这是我们航母梦必须要经历的磨难。

而在「瓦良格」之前进行了多次尝试。

在共和国历史上,一共有 4 次航母的采购纪录,他们分别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苏联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以及大名鼎鼎的「瓦良格号」。

4 艘航母的命运也各有不同。

「墨尔本号」是以「废铁」名义购进的,来到中国后不久,也就被拆卸了。

「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命运较好,分别被改成了主题公园和航母酒店。

「瓦良格号」的命运最好,它被改装成了「辽宁号」,成为了中国海军第一艘在役航母。

至于中国海军为何不改造前三艘航母,确实是事出有因。

始建于 1943 年的「墨尔本号」本身就是臭名昭著的「撞船大王」,自 1957 年起,共撞击过军舰、商船 8 艘,其中,属 1964 年和 1969 年两次相撞事故最为惨重。

1964 年,「航海者号」驱逐舰为「墨尔本号」护航,期间「航海者号」擅离航线,直接被撞成两半,造成 82 人丧生;

1969 年,「墨尔本号」参加美澳军演,结果直接把美军「伊文思号」驱逐舰撞沉,造成 73 名美军士兵身亡。

好家伙,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了一艘美帝的战舰,当真是大功一件~

由于撞击次数过多,加之舰龄过长,行将报废,澳大利亚将其以「废铁」出卖,最终在 1985 年以 150 万美元价格卖给了中国。

然而,废铁「墨尔本号」依旧让中国海军及技术人员开了眼,其完整的舰体结构和未经拆除的蒸汽弹射器打开了中国发展航母的大门。

只可惜它真的太老了,只得让「废铁」名义成真。

而随后进入中国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在设计上重视自卫,但轻视载机能力。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大号」巡洋舰,苏联海军自己都称它们是「重型载机巡洋舰」。

虽然舰艇完整,但满载排水量只有 4 万吨级,即便强行划入航母领域也只能归属轻型航母范畴。

与此同时,「明斯克」号和「基辅」号没有滑跃甲板和蒸汽弹射器,只能搭载垂直起降飞机。垂直起降,在载重量受到限制,搭载武器和油料不能太多,导致远征时的战斗半径极其有限。

两艘航母看似能满足海基的基本要求,实则华而不实,无论是量级或是载机能力,均无法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相比之下,排水 6 万吨的「瓦良格号」,在购入时是「半成品」,在量级上符合中国的要求;

且「瓦良格号」具备近乎完整的图纸,更便于中国海军根据需求进行改造。

「瓦良格号」当年也是按照世界领先水平建造的。

一、「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出世,苏联真正意义的航母

论及「瓦良格号」,要从它诞生的冷战时代说起。

在赫鲁晓夫时代,这个「玉米」领袖坚信「核导弹制胜论」,却认为航母是移动的棺材。所以苏联的海上力量发展较慢,航母基本被打入冷宫。

这个时候的苏联海军以核潜艇核驱逐舰为主,海军的作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核弹核导弹送到射程内~

60 年代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海军比一比美国海军,才突然意识到:缺乏舰载机导致舰队远洋防空能力较弱,需要建设更大的海基平台来搭载舰载机,弥补海军防空能力这一缺陷。

于是,代号为「1143 型」的方案被提上了日程。

经过高层战略与海军需求的融合,「1143 型」指向了一种苏联特色的舰载母舰——「重型载机巡洋舰」。

「1143 型」的舰载设计需配合刚刚出品的垂直起降战机——雅克 38,而在武器搭载上,苏军要求「1143 型」具备舰载能力的同时,还要满足强大的海基自卫能力。

即在缺乏舰艇编队的情况下,「1143 型」必须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反正一句话,单兵打架也不能输!

这就是初代「1143 型」——基辅级航母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由来。

但受限于战术目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排舰载能力有限,除了搭载预设的雅克 38 外,只能搭载同样是垂直起降的直升机。

加之土耳其海峡《蒙特勒公约》规定:同一时期通过的军舰总吨位不得超过 1.5 万吨,在黑海停留的船只总吨位不得超过 3 万吨。

所以,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排水量均是在 3-4 万吨。

毕竟都是在黑海造船厂建的,不遵守《蒙特勒公约》,要是土耳其海峡都开不出去,更遑论把导弹送到美国东海岸~

综上两点,导致初代「1143 型」航母的作战半径和舰载机攻击速度受到限制,在面对美军 10 万吨级的航母时显得力不从心。

70 年代,苏联终于意识到了基辅级航母的局限性,于是在 1973 年通过了一份新的航母建设指标。

新指标规定:新一级航母的排水量需在 5-5.5 万吨之间,保证满载时的最大航速大于 29 节,能搭载固定翼飞机(常规起飞战斗机),且舰载机容量要达到 50 架,具备滑跃甲板和飞机着舰时的阻拦装置。

苏联海军的目标很明显:我不能马上追上美国,但航母量级上我得翻个倍~

1975 年,新的「1143 型」的工程方案通过审核,为了加强舰体的抗打压能力,设计者使用了高强度钢作为舰体材料,同时在材料上采用了苏式特色防火装置,以减少战斗中可能造成的火患对舰体的伤害,提高航母的抗沉性。

根据海基自卫需求,新「1143 型」设计了垂直发射装置来装载防空和反舰武器。同时,为了提高弹药的运输效率,设计者们为「1143 型」安置了 6 部弹药升降机。

1982 年,经过总结以往「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设计优点,新「1143 型」的最终设计稿终于成型。

海军批准后,「1143.5」和「1143.6」相继于 1982 年、1985 年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投产,第一艘「1143.5」于 1990 年交付海军,这就是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

「1143.6」则相对来说命运多舛,因为更晚投产,其建设过程正好赶上苏联国运下行。因此在 1991 年苏联解体时,「1143.6」的工程进度也仅仅完成一半。

虽然船坞工作人员不谙世事,但由于继承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乌克兰经济惨淡,无法为「1143.6」提供持续的研发预算,因此在苏联解体第三年——1993 年时,工程进度持续到 67% 便被迫终止了。

此后,「1143.6」被扔在了船台上,一直到中国把它运走。

这艘悲苦的「1143.6」,就是我们熟知的「瓦良格号」。

而后 3 年开工的「1143.7」,虽然以苏联城市「乌里扬诺夫斯克」命名,也是苏联时代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

但最终也没有逃离苏联解体、乌克兰资金不足的现实,最终直接切割,当成了废铁,以 150 美元一吨的价格被草草卖掉了~

据日本某杂志报道,「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图纸也被兔子买了。

乌克兰倒是想卖「瓦良格号」,可背后的大哥怎么会轻易将航母「拱手让中」呢。

二、乌克兰左右逢源,中方暗中博弈

早在苏联解体之时,乌克兰就因为无力供养「瓦良格号」而公开叫卖。

起初,「瓦良格号」的叫价一度高达 4 亿美金,乌克兰也是真敢要,而且不断攀升,不久后更是升至 20 亿美金。

有价无市,全世界无人问津。

到了 1997 年,一条标题为《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骏工的航母》的新闻引起了中国商人徐增平的注意。

在报道中,乌克兰宣称因前苏联的预算资金拨款不到位,导致瓦良格号航母项目搁浅,被迫寻找买主。

作为商人,徐增平敏锐的觉察出,乌克兰可能憋不住了。

即便如此,乌克兰还是提出了 4 个要求:

  1. 要有一流银行开出的 5000 万美金以上证明;
  2. 不得用于军事用途;
  3. 需有对应国家的商业批准;
  4. 需有目的港口所在国签发的许可证。

乌克兰的意图很明显,瓦良格号只得用于商业用途,而不得用于军事用途。

自不必说,这是美国人使得绊子。

当时,美国通过外交施压,对乌克兰提出要求,瓦良格号如果要公开售卖,必须拆除所有武器和电子设备,此举是为了避免航母落入社会主义国家手中。

这条限令,也注定了「瓦良格号」,只能跟「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一样,沦为当作「废铁」售卖的命运。

「」

盯上这艘航母的不只中国,还有印度当局。

印度三哥秉承一贯的奇葩操作,真来收废铁了,开出了 750 万美金的报价。

乌克兰政府可不傻,当初「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按照 150 美金一吨,80000 吨,还卖了 1200 万美元,这艘还没拆解,怎么可能卖给印度三哥。

而反观中国,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只有中国商人出面,但暗地里忙到飞起。

在获悉瓦良格号公开叫卖的消息后,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和总参情报部委托徐增平,负责采购事宜。

国内走着「商业审批」,另外同时有一对人马前往乌克兰进行接洽事宜。

就这样,创律旅游娱乐公司注册下来了,而新增「海上赌船」这一娱乐设施,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购买航母的理由。(满足乌克兰条件 2,不做军用)

因为不能有军方出面,所以一切都只能按规定办事,为了尽快获得商业批准证书和签发许可证,徐增平花了 600 万港币,委托中间人办理相关手续。(满足乌克兰条件 3、4)

在筹措资金方面,徐增平则通过泰信达公司和华夏证券公司筹备,最终换得民间对竞购瓦良格号航母的资金支持。(满足乌克兰条件 1,资金)

乌克兰四个要求准备就绪后,1998 年,大年初一,徐增平亲赴乌克兰,几经辗转来到了瓦良格号所在的黑海造船厂,看到壮观的航母,想象着能让祖国拥有航母,徐增平更坚定了购买的决心。

随后几天,徐增平泡在酒桌上,顿顿用伏特加交流,换得了乌克兰人的好感。在酒桌上,乌克兰人对徐增平颇有好感,甚至允诺会给予一个更加优惠的价格。

毕竟,没有啥是吹一瓶伏特加不能解决的~

最终,在乌克兰友人的支持下,徐增平几经谈判,将瓦良格号的价格定在了 1800 万美元。但谈及设计图纸时,乌克兰方面却有点不乐意了,声称这是国家机密,不可能轻易外流。

但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当徐增平声明航母将作为改造公园商用,并将报价提高到 2000 万美元时,乌克兰人欣然应允。

谈判终于谈妥,徐增平以为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于是在次日决定去大街上逛逛,一来放松下心情,二来也是欣赏一下乌克兰的异域风光。

好巧不巧,就是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徐增平观察到了异样的端倪。

由于乌克兰处于北约和独联体的前线,各国特工云集于此。自从徐增平踏上乌克兰,他便受到了特工的跟踪。

老徐之前一直忙于交涉和谈判,没有精力顾及周围的异样。没成想这一放松,就发现自己的身后一直有行踪诡异的人在跟随。

徐增平知道自己被特工监视后,随即想到虽然现在购买洽谈非常顺利,但一天没有签约一天就不算完事。

果然,徐增平的担心来了。

10 天以后,等到的不是签合同的通知,

而是「瓦良格号」即将公开拍卖。

听闻噩耗,老徐立马跑去质问乌方负责人,口风很严,没有实质性回复。

徐增平知道他现在说话不方便。

不久后,乌克兰就组织了一个无名会议,乌克兰人对外宣称是答谢会,实则是暗中通知徐增平,3 天后的拍卖会是个幌子,乌克兰只是碍于某些大国的外交压力,不得已以公开拍卖的形式进行「公平」竞标。

酒过三巡,乌克兰人还给老徐吃了颗定心丸,三天时间是不够任何组织和个人准备乌克兰要求的 4 项资料的。只要他到时把证书、许可证带到拍卖行上,必定没有其他人来抢。

虽说被拆剩舰体的瓦良格号,在他国眼中就如废铁一般,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转眼,时间到了拍卖会当日,全场果然只有徐增平一人带齐了资料,其它国家的代表均无法交出符合资质的证书。

不过,鉴于外交压力,拍卖会还是如期进行。

在会上,瓦良格号先是被叫价到 1400 万,后来是日韩把价格叫到了 1800 万,直逼徐增平的心理价位。

老徐叫价 2000 万时,心理也是忐忑不安,生怕那群「狗腿子们」再出什么幺蛾子。

但他不知道,此时最紧张不是他,是乌克兰人。

日韩没有购买资格,叫价这么高,只可能是「主子」让他们虚张声势。

乌克兰心想,当初北约国家在我废核时就坑我一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已经贱卖了,若再被日韩竞得标,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买家,估计自己的下场也跟之前一样好不到哪去。

当年的废核谈判中,乌克兰人本想拿核弹换更多的筹码,结果自己太贪心,把美俄给谈不爽了。最后,美俄连哄带骗,终于把乌克兰的核弹都骗到了俄罗斯销毁。可当核弹启动销毁之后,北约允诺的经济援助却基本没有兑现。

所以徐增平叫价 2000 万,乌克兰抓住时机,连喊三声,落锤定音,航母拍卖宣告结束。

此时的老徐也意识到乌克兰实在不可久留。

于是抓紧落实交接手续。

其中最重要的,还有当时允诺的 20 吨设计图纸。

![](data:image/svg+xml;utf8,)

次日,老徐就赶到安置瓦良格号的黑海造船厂验收资料。乌克兰人当时还信誓旦旦,说这是他们的国宝,他们自己都保存得很好,一张也没有丢。老徐也没有多想,反正图纸已经在自己眼前了,肯定跑不掉,于是让工作人员抓紧装车。

当装满 8 大卡车的图纸被运出船厂时,乌克兰警卫队居然列队欢送,向卡车敬礼。老徐也被震撼到了,毕竟卡车里的这 20 吨东西,可是让这些人坚守了 13 年。

当晚,徐增平亲自护送图纸到达基辅机场,连夜将这些珍宝送回了国内。

后来乌克兰人惨遭打脸,图纸送到中国,才发现部分核心图纸被军方高层提前收走了。徐增平不得不继续斡旋,最终顺利地要回了图纸。

注:「整个购买过程除了徐增平,还有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这里为了讲解外国对中国阻挠,没有展开,徐增平和邵淳的故事后期单开一篇」

图纸运走了,该运航母了,可谁承想,真正的阻挠才刚刚开始。

知乎用户 很无名少年​ 发表

用成果廖廖来形容国内科研的话,我觉得是不太准确的,我更倾向于用 “灌水” 这个词。

中国的科研成果并不少,放在五年前十年前这么说也没问题。

研究生博士生基本都需要有论文发表才允许毕业,稍微有点帽子的教授,论文数量,发表杂志和影响因子都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咱们也牵头举办了许多学术会议,和国际上知名的教授同台交流,很多量化的排名也在前列。

只不过和成果数量相比,中国科研成果的整体质量还有进步空间。

虽然很多文章发表在了一些影响因子很高的杂志上,但不影响大部分成果属于 “灌水” 的内容,对社会进步贡献不大,甚至发表以后除了自引,基本就没有人看了。

相比之下,相同数量的研究成果中,欧美出现突破性进展成果,被同僚争相引用的概率要更高一些。

在详细论述我的思考前,我先展示一些太长不看版的重要结论:

1. 国内学术界遵循等级森严的层级划分,上层无需亲自下场搞科研但掌握科研方向的决策,下层开展实际的科研工作但不能顺从自己的意愿。

2. 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本质上只是一些做学问的人赖以生存的饭碗,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打工人一样,取决于规则制定和激励机制。如果规则不能符合科研基层的实际情况,低效,灌水,人员流失就会非常普遍。

3. 科研之外的内容,或者过于具有金钱和权利诱惑,或者让科研人员分心,导致科研人员无暇关心科研进展,而是把重心放在科研之外。

注:我描述的内容可能更符合理工科的情况,文科是否符合,就要结合大家的实际体验来看了。

==========================

和计划经济时期那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形象不同,现如今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圣或者神秘。

科研只是众多细化分工职位的一部分,作为一个齿轮,和其他众多的齿轮一起,推动社会这个机器正常运转。

科研单位承担的社会分工是,对人类未知领域进行提前的探索,并做好这些成果面向产业化的对接工作。

科研人员则被单位雇佣,产出成果,组建课题组或者在别人课题组中干活,获得合理的报酬。

所以说,科研人员同样是千万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大部分时间关心的同样是物质和功利的事情。

比如能不能毕业,工资多少,评审还有没有意见,论文发表没,考核过没过,投的基金中没中,职称和帽子评没评上,人才房能不能排得上自己,孩子在哪儿上学,父母年纪大了怎么养老,等等。

现如今的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对于研究本身并不会太上心,在座的各位参考下自己读硕读博做博后的日常状态就知道了。

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目标往往不是实现什么科学梦想,伟大发现,报效祖国之类的,更多的是为了达到单位的绩效考核要求,达到毕业要求,保住工作岗位,寻求职称之类的。

那么这时,学校或者研究所的考核标准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科研人员为之努力的主要重点。

如果单位的考核要求只在乎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这些量化的指标,而不是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

那么自然,科研人员会重点向着这些考核要求而努力,不会注重成果质量,一些有责任心注重成果质量的科研人员,反而会被同行逐渐挤压乃至淘汰。

这种情况下,学术界的科研人员走 “灌水” 的道路,产出大量指标好看但是社会贡献低的成果,就并不奇怪了。

但问题在于,科学研究一般遵循阶梯式发展,一个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积累科研方面的进展,产出一些有突破性的成果推动人类进步。

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的科研产出,应该是 “憋大招型” 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成果产出,然后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产出发表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反之,如果绩效考核对量化的指标过于严格,科研人员就只能追求短平快的灌水了,否则自己的饭碗就不保。

这一点其实是国内国外的通病,学术界职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量化的指标进行筛选分层,人们确实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只不过国内更加僧多粥少的局势下,学术界进一步强化了筛选过程,以至于忘记了筛选的目的。

比如欧美的非升即走制度,会给予考核人员足够的经费支持和课题组独立自主权,对候选人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

但是国内的教职选拔却过于突出筛选属性,让一大群没有得到足够科研支持的年轻学者内卷竞争,淘汰率奇高,被淘汰者还可能面临中年危机的困扰。

在教职门槛越来越高不可攀,成果考核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获得学术界的稳定职位,年轻科研人员被迫倾向于下面这种做法:

在学生和青椒时代,通过做某位大佬的学生,给大佬做博后打工或者当小老板的做法,抱紧某位大佬的大腿。

然后,在大佬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挖掘其边缘地带,然后依托大佬的资源,将这些成果在一些不错的杂志上发表。

只有这样,学生和青椒才能确保自己稳定产出大量影响因子高,论文数量多的 “灌水” 成果,满足考核要求和教职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青椒帮助大佬产出研究成果,大佬则允许学生和青椒借用自己的资源,增加影响力和争取教职饭碗,双方各取所需。

这必然会助长一种趋势:

学术界的资源和人脉会向领域内少数人集中,最终由少数大佬垄断圈内的资源和话语权,形成等级森严的学术圈层级。

这种等级森严的层级同样是国内外都有的,不过国内这种层级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区别。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国内在不断强化核心决策层的权力和资源掌控。

随着科研人员逐渐接近学术圈的核心层级,他离科研越来越远,离行政却越来越近。

上面的讲述只是作为切入点,接下来我从一位科研人员的成长之路说起,详细梳理这种架构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人士在人生规划上的参考。

======================

混科研或者说混学术圈的过程,本质上和混职场的概念是相同的。

科研人员归根到底,其实是在积累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力。

这种积累影响力的过程,前期要靠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果,后期则是靠信息交流和人际关系维持。

对于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如果想在学术圈生存,科研成果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要有突破性,或者灌水要足够好看。

科研成果会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让学术圈内的大佬们判断一位毛头小子可不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

没有突破性的成果,或者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不够高,这个人大概率就要离开学术界了。

而在年轻时有突出成果或者大量灌水的科研人员,则可以在学术界继续生存并逐渐为人所知。

这个阶段的年轻科研人员,处在整个学术圈的最外层。

他们以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博后,非升即走人员,以及在别人课题组中打工的小老板为主。

这类人群在这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个人影响力,需要借助课题组老板的学术资源,通过发表科研成果的方式来积累影响力。

这就和职场中,员工用优秀的工作能力和情商让领导多看一眼,从而增加升职加薪的概率是类似的道理。

这些人是学术界产出科研成果的主力军,需要完成来自老板具体的工作安排,换取自己继续借用老板资源的机会。

不过,这些人并没有影响力来左右科研方向,他们只能听从课题组老板的指示行事,是学术圈纯纯的打工人和工具人。

所以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来说,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民工,并不是学生或者青年教师之类的身份。

在欧美,这一点被大大方方的承认了,年轻科研人员需要被支付足额的工资或者助研费。

这笔钱不算多,不过支持一家人勉强满足中产生活还是能实现的。

相对而言,国内在这一点就要模糊一些,遵循一种既要也要的原则。

课题组老板既希望年轻科研人员像学生一样不给钱不用遵守劳动法,又希望他们像打工人一样不用教导学习,只承担给老板打杂的重任。

至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如何维持,只要用毕业证学位证以及可能的教职职位吊在前面,学生和青椒们自会为了够到这些东西奋力拉磨。

所以在国内读研读博,做博后和当小老板,其实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 。

但是为了毕业获得敲门砖以及可能的教职职位,学生和青椒们只能忍。

以至于国内有些学者的性格很扭曲,做老板以后会把这种压榨传递下去,并认为这是应该的。

这个层级的人如果想进入到下一个更靠近核心的层级,标志是非常明确的:

成立属于自己的独立课题组!!!

这里所说的独立指的是完全靠自己,有些青椒虽然有自己的课题组,但其运行或者成果发表仍然借助大佬的扶持和名声。

从这个时刻起,科研人员脱离执行层的身份,而其积累学术圈影响力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

当一位科研人员能够成功组建独立课题组时,靠发表科研成果积累影响力的方式即告一段落。

一般这个时候,这位青椒也拿到了教授之类的职称,或者有了青千优青之类的小帽子。

也有可能,他以前作为某个大佬的小老板,终于熬到了大老板退休,顺利继承 “家产”。

当一位年轻的学生或者青椒,成功熬到组建独立课题组的那一天,往往也是这位年轻学者不再亲自搞科研的那一天。

从这天以后,它不再需要依靠自己发表科研成果来积累影响力,而是把重心放在运营课题组上,实现到老板的转变。

后续这位老板的日常,就是频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和行政领导,其他课题组老板,论文评审等打成一片,老板的研究方向一般也是在这些交流中得到的。

这一点很多老板并不愿意承认,很多导师私下也不愿意课题组的学生青椒叫自己老板。

但对于绝大部分老板来说,维持课题组运营就已经很耗时间精力了,再加上很多课题组老板年纪不小,身体和精力不如年轻时代,老板通过大量阅读论文的方式获取科研方向,已经不太现实。

像我之前课题组的老板就亲口承认过,年纪大了后读起论文来头昏脑胀,要参加很多评审,交流和行政活动,再加上有点慢性病,所以他已经不读论文了,点子一般是和别的老板交流得到的。

为了赚钱,老板还会积极拉近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承接企业自己不愿意干或者没条件干的外包事项,由课题组工作人员承担工作任务,并借此收取费用,这就是横向课题的由来。

个别老板还会依托自己的课题组,尝试把已有成果产业化,或者只是想把科研经费改头换面自用,一些开公司的老板就是这样出现的。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和青椒来说,想和自己的老板亲切交流,会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课题组老板大部分精力在维持课题组运行和扩大影响力上,有些老板可能连学校都回不了几趟,自己的学生毕业可能都不认识。

再加上老板对学生指导本就不太上心,出席定期的组会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老板课题组产出成果的主力,一般是学生和博后青椒,老板基本不亲自参与科研产出过程,而是把交流得到的点子分享给课题组的学生和青椒,让他们想办法挖掘成果。

如果你的老板愿意亲自搞科研,或者是他的独立课题组成立不久还不能稳定运营,或者他的课题组还没有完全独立,仍然在选题和成果产出上依靠其他大佬,还有极少数情况是学生和青椒不够强,老板决定亲自下场产出足够数量的科研成果。

至于老板的努力,则会让课题组产出的成果更容易传播,这是老板影响力的体现。

比如,课题组老板和领域内的主要评审都很熟悉,课题组产出成果后,可以轻易地在一些优秀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即便这些成果本身可能并不出众。

这就是文章要以大老板作为通讯作者甚至第一作者的原因,只有这样文章才好发表,否则以学生和青椒的名义的话,即使投递一些烂杂志,评审的要求也会让你想撞墙。

类似的,国内有一些海外归国的青千,在国外的成果非常豪华,但是回国建立独立课题组后,成果下滑会很严重。

这是因为课题组完全独立后,青千们不再能依靠原来大佬的影响力发表文章,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来发表成果,这种影响力的断崖会让文章发表瞬间变得困难许多。

再加上成为老板后,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不再是自己,而是课题组内的学生和青椒,他们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如老板自己,成果产出断崖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分介绍的就是学术圈层级的中间一层,以拥有独立课题组的老板为主要组成部分。

当科研人员跨入这个层级后,他亲自搞科研的时光基本就一去不复返了,课题组的成果产出依靠组内的工作人员。

和最外层的年轻科研人员相比,这部分人已经无需亲自参与科研产出活动。

他们要做的就是维持课题组的运行,让课题组产出的成果更容易发表和宣传,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因为有独立课题组的关系,这些人一定程度上拥有科研方向的自主选择权,不单单是工具人的角色。

同样的,课题组也可以拿来拉横向课题,开公司等做法。

不过,这个层级不是学术圈的最核心,科研方向也并非完全自主。

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申请基金上 ,为了让自己的课题组有更多资源,绝大部分导师被迫让课题组研究那些热门选题,因为热门方向的基金容易中,基金和经费也更多。

否则,课题组就会因为在基金申请上被冷落,被迫要坐板凳,甚至没有足够资金维持课题组运行。

至于哪个方向好中基金,一般来自于学术圈最核心的决策者的喜好。

包括文章开头也有提到学校和科研院所在招聘上的选拔机制,这同样来自核心圈层的规则制定。

====================

前面有提到一个重要内容,当转变为老板身份后,科研人员一般就不亲自做科研了,科研方向也一般是从交流会研讨会之类的场合上得到的。

现实中,老板一般是告诉学生和青椒,他从研讨会得知了某个课题组老板介绍的研究成果,让他们搜索下相关的论文,尝试挖掘一些可以产出的成果。

至于具体的研究细节,科研方法的改进乃至新方法的出现等,老板往往没有一线的学生和青椒敏锐。

所以说,对最前沿了解的群体,是那些还在科研一线挣扎的,没有话语权的外层工具人。

伴随一个人学术圈影响力和资源的提升,他距离学术最前沿也开始越来越远,需要在人际关系和运营课题组上的精力消耗也越大。

从这里开始,外行指导内行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这一点同样是国内外的通病,而且它会降低学术界产出成果的效率,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处理方式却不太一样。

欧美为了能增加有效成果的产出,尝试将部分本属于决策层的权力下放,强化各个课题组的独立自主权,保护学生和青椒的利益(当然了,只是相对的而已)

同时,学术圈的决策尽量由学术界内部讨论,行政人员主要提供运营支持的作用,避免行政对科研过多干预的同时,帮助科研人员和课题组老板分担行政事务的压力。

这很大程度上给处在一线的学生青椒们提供了一些自主空间,让学术最前沿的学生青椒们更有机会产出优秀成果。

更重要的是,行政干预的减少得以让大家对科研更加专注,即便是学术界最顶层有决策权的大佬,也一般仍在从事科研活动,没有彻底离开学术界,这很大程度弱化了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

相比之下,国内继续强化了决策层的话语权,行政对科研活动的干预也很大。

这不但让基层科研人员进一步失去话语权,还导致决策层承担过多行政事务。

但是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想进入学术界决策层的人,为了承担这种繁重的行政工作,只能逐渐放弃科研方面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院士准院士级别的科研大佬,还有大家认识的院系领导,为了进入学术圈顶层获取决策权,会逐渐放弃科研工作,走 “搞行政” 的路线。

既然顶层决策类的工作以行政为主,国内又没有限制行政对学术界的干预,纯行政的领导凭借职权对学术圈发号施令,就会成为常规操作。

到此,国内学术圈的核心决策层我们也已经了解,他们一般是行政领导,还有依托科研影响力,通过搞行政的方式争取决策权的大佬乃至学阀。

他们可以决定某个科研方向能配置多少资金,基金申请要参考什么标准,学校和研究所招聘教职的规则等。

然后,各个课题组的老板按照规则的要求,撰写申请书,申请课题和获得经费,支持课题组运作,按照申请基金时预先说明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并接受监督。

而课题组内的小老板,博后,硕士博士生们,则根据课题组老板申请基金时的科研方向,依据老板交流得到的一些科研进展,阅读相关的论文,为老板产出和发表科研成果。

同时,学生和青椒们借助老板的资源,为自己积累学术界的影响力,争取成立独立课题组,获得教职,或者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机会。

就这样,整个学术圈的层级架构和运作逻辑已经基本讲明。

=====================

国内学术界的决策层,或者是已经搞行政远离科研的大佬学阀,或者是有职权的行政领导。

总之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已经长期离开科研工作,不太了解学术界一线的现状。

这种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会体现在诸多方面。

或者让科研经费浪费在一些已经被过度挖掘的地方,或者让科研产出的质量下降大水漫灌,也会导致不合理的规则制定。

**比如,**现如今纳米材料方向的科研已经进入炒菜灌水的阶段,但仍然不影响它是申请基金和发表论文最热门的方向之一。

这大概率是因为,决策层中有不少年轻时靠纳米材料的突破成果崭露头角的大佬,因而对纳米材料十分偏爱,基金申请,论文发表等方面自然会有倾向性。

相比之下,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纤维之类的课题组,即便现如今这些方向可能对社会更有用,但因为决策层的喜好,外加不好发文章,只能乖乖坐冷板凳了。

**再比如,**行政领导对科研一般是门外汉,他在决定基金和经费发放时,大概率是看谁写的申请书高端大气上档次,谁对未来的描绘更有前景,谁和自己比较熟悉之类的。

那么自然,把高端名词全都扔上去,把自己的方向尽可能描述成 “未来有划时代的贡献”,频繁出没领导参加的交流会,可以大大提高中基金和取得经费的几率。

至于基金和课题的结题,行政领导就更不懂了,只能设置一些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之类的硬指标作为结题的标准,于是科研人员按照考核要求灌水一些成果,把基金和经费赚到手即可。

**还有,**国内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中,制定政策的人不太了解学术界基层的实际情况,既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和淘汰率,又没有给予年轻科研人员足够的经费和自主权的支持。

非升即走人员或者在产出一些成果后,因为达不到要求乖乖退出,或者被迫成为某些大佬的羽翼换取饭碗,无形之中更助长了资源向少数人的集中。

科研人员一般属于社会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拥有学历和科研经历作为硬通货。

如果科研的路过于难走,不走这条路就会成为主流的选择。

对于硕士生,博士生,博后,非升即走人员来说,完全可以选择不做科研,进企业赚高薪的,去体制内图清闲的,润出国外感受水深火热的,看到高校行政的好转而去做行政的,应有尽有。

对于已经建立课题组的老板来说,横向课题有钱赚,开公司也有钱赚,只需要压榨压榨学生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何苦去搞苦逼的科研呢。

学生和青椒逃离科研,建立课题组的老板们不重视科研,决策层不了解科研。

科研成果产出出现 “灌水” 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解决办法,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

降低学生和青椒过于繁重的考核要求,让基层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成果质量上。

给予课题组老板足够的科研自主权,加大对学生和青椒的经费支持和权益保护。

降低行政干预的过度影响,让学术界的规则更贴近科研一线的真实情况。

其实这是咱们的学术界正在改善的方向,部分高等学府和研究所已经有所成效。

到此为止,本话题就聊的差不多了,洋洋洒洒写了七八千字,记录下我的个人思考。

因为没找到主线,所以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部分内容也有点啰嗦和重复。

最后说明一下,这只是我结合观察和亲身经历,总结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Chaos W​ 发表

在全球基础科研理论上限一致的情况下,大部分科研其实都是工程技术问题。纯粹的基础数理领域全世界都一样,上限永远就那么点人,而且一有突破就全世界通用,所以谈不上差还是不差。

对工程技术研发来讲,中国的科研水平并不低,但中国的科研大部分现在并不在教育部系统高校和中科院系统院所,而是分领域的……

信息技术领域,各方水平差别不那么大,每年红蓝对抗高校和院所都有奇人。

制造业相关领域,央企、军企整体科研水平比中科院和教育部系统高不止一个数量级,中科院和高校根本无法承担某些重大工程科研攻关——之前我和一个央企老总唠嗑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绝对不会再给科学院系统或教育部系统分任何项目了,他发现这帮人开发效率低的要死,研发出来的技术不如他们自己现做的,还一个个的自以为是,居然发两篇文章灌水就算交差了。

生化环材领域,能源和制药系统央企都挺能打的,我们有全球第一套煤制烯系统、最大规模乙醇系统等等,创造了多个世界记录。而几乎所有高校和大多数院所只会发灌水文章,问就是应基二象性,问他们能不能工业应用的时候他们说自己做基础研究;问他们有没有数理基础的时候他们说自己是应用研究。有些不要脸的,直接拉着科技部说图片可以随便误用。

但整个科研评审体系却往往由中科院和教育部体系的人管理,最后导致大家认知错配,从中科院和高校一眼看过去,大家都觉得国内科研挺烂;但从企业产出来看,中国的科技挺先进,技术本身都在产业上,产业不认可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好技术。

现阶段我国科研领域的主要矛盾是青年科学家天顶星级开发能力和老骗子院士在等级和山头制下关于利益及位置分配的矛盾。


另外,有人觉得美国佬强大,但其实现在美国科研已经半死不活了,美国佬技术存量是挺多,但增量已经基本废了:

不可否认,1995 年的美国是山巅之国,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瞎折腾,美国佬的科研产出体系已经处于半崩状态了,除了生物医药和互联网技术,他们目前技术工程水平并不高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美国科技的存量很多,我在 AFRL 联合实验室溜达的时候发现他们自己的年轻人压根看不懂上个世纪自己前辈工程师的设计…… 很多领域他们根本凑不齐科研工程师,完全靠考古,只能说快乐教育万岁。

长远来看,中国科技增量优势是远大于美国的,我看好我们的未来,但在这之前国家能不能先把那几个只会玩政治实际上屁都不懂的骗子院士先削了? 非要留着他们恶心扎实做事的人嘛?就凭他们多拍了大领导几句马屁? 等他们那几个废物的几张臭脸把爱国青年科学家逼到集体想华润万家的时候就开心了? 图片误用的院士有什么实际产出吗?不还是拿国家的钱从肯尼亚买的文章?


评论区有小伙伴指出煤制烯的事。煤制烯我还真知道啥情况,我前老板是中国神华 (也是全球) 第一个煤制烯工程项目负责人 (他 17 年离开体制下海创业),他当时给我讲的第一个案例就是煤制烯。他在讲职场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的时候,给我讲过情况。一开始石化系统自身实力完全足够搞定,本来没必要找大化所,但石化系统内几个猛人谁也不服谁,最后挑了非石化系统最强的外部单位立项做的催化剂研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熟悉的一个教授,我认为他不可能当选中科院院士,但最近这次,他当选了。

一叶知秋,他当选院士让我对整个中国的科研体系产生了怀疑。

——————————分割线————————

三天没看,吓一大跳,这是上热点了?知乎居然不压热点?不科学。

楼下各位别争别吵,DDDD——懂得都懂,不懂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下限很烂很烂,烂到你会发自内心地担心国家的未来 ,上限无缘见识,希望没那么糟吧,就这样。

知乎用户 王宝来 发表

杜聿明给蒋介石卖了一辈子命,病的不能走路了,还被蒋介石空投到战区,后来战败被俘。妻子随蒋介石去了台湾,没有任何生活补贴,只能给别人看大门。

杜聿明的儿子当时在哈弗读书,缺少 3000 美元学费,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去求蒋介石,蒋只同意借 1000 美元,还是分期。

曹秀清拿着 500 美元邮寄给在美国上学的儿子,杜聿明的儿子拿着 500 美元,一时想不开自杀。

后来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拿了诺贝尔奖,蒋竟然还厚着脸皮要曹秀清劝杨振宁到台湾帮他反攻大陆。

另一边,杜聿明虽是战犯,但确实受到共产党方面的礼遇,同样受到礼遇的还有其他国民党的将领,甚至张灵甫的遗孀也受到中共的照顾。

蒋为什么会战败,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并不懂军事,所以根本不爱手下将领的军事才华,当然也不尊重将领,他只认识权和钱,纯粹是使用耗材的态度,最后人心尽丧,导致军事水平很差,败走台湾。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要整体来说明。

从整体来讲,两极分化。国家重视的项目接近国际前沿。其他的能模仿就模仿,很难出新成果。

科研的环境比较艰难。现有的研究所,大学院,华为阿里等企业以外没有通路。

而这些现有的路,也是只需要现有的方向,不适合自由研究。所以,中国大陆上要出创新研究,是不太可能的。

虽然有文创国家支持,门槛也是局限太大。

社会环境也是不支持科研的。我们称之为科研沙漠。

比如,大众的支持很少。家人朋友根本不会支持科研的你。脱离院校企业,研究无人支持,还会各种诋毁冷嘲热讽。

而进入院校企业后,就会失去自主。成为工具人。

而科研,是从螺丝到宇宙,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材料,细节上,质量上全方位需要研究。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投入的人。组合出一个人类文明。

这些细节,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世界工厂和模仿制作的地位。却在顶尖领域,开创新产业方面几乎空白的情况。

所以,中国的科研不弱,却还在跟随的阶段。真正开始领先和引领,需要的是全民转变,通路的打开,企业的支持,院校的开放等等很多很多问题的解决。

具体来讲,心理学是我最清楚的一个方向。

今天的北大说是全国第一,却是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几乎全都是进口理论,逻辑的延伸。不是自己创造和发现真实心理的。是依赖进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实验都是国外的复制粘贴。研究的内容,都是欧美流行的注解。

心理学一百年里,实际有用的内容不多。要超越欧美并不难。可是,北大清华复旦等心理学方向上,并没有投入资金人才,进行基础研究。比如,念头具体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是如何运行。

而且所有精力都是在欧美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注解。比如,眼球运动的影响,中西文化对婴儿的影响。

因此,今天为止抑郁症都不能消灭。结论上讲,正念证明心理疾病的有效方向,还没解决。为什么国内心理学依然不去探索?

因为,在等欧美去探路。

这就是中国科研的缩影。国家提出基础研究的路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病根。唯论文的政策,也是看到了院校的弊端。

只是,改革是艰难的。未来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旧习惯,逐渐形成有效的大众共识。非常难。

知乎用户 DIY 飞跃计划​ 发表

我曾在海德堡大学医院肿瘤放疗生物实验室做了近一年的实验,虽说没有发表 SCI 论文,但这一年学到的东西比在国内三年学得还要多。无论从科研思维,实验技巧,实验室规章制度,文献阅读,语言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就总结下那一年肿瘤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心得,顺便和国内母校实验室比较,**虽说母校处于国内医学院中上游,但以前工作的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好歹也算是个国家级的实验室,也能代表国内生物医学研究的平均水平吧。中科院和施一公之流实验室免谈,他们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了。

我在德国工作的实验室是率属于海德堡大学医院肿瘤放疗科的,算是个临床科室的基础分子生物研究吧,算是临床科室的一个分支,和物理师,治疗师科室都是平级的。实验室注重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其基础研究课题往往立足于临床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美名其曰转化医学研究。

肿瘤放疗目的就是利用物理学放射性射线能量杀死肿瘤细胞而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的前提下,所以尽量要保护正常组织。所以放疗生物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治疗窗口,杀死肿瘤细胞和保护正常组织的最优化的分子生物研究,比如在细胞层面过表达某个蛋白或干扰某个基因啥的比较放疗疗效。所以本实验室的研究对象是肿瘤或正常组织细胞,目前还不能开展动物实验室,这边的动物实验要求极高不能随便买个动物就做实验,软硬件条件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开展动物实验。

实验技术大多是放疗后细胞克隆群落形成实验以及基本分子生物实验技术如蛋白印迹,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荧光染色,质粒构建,基因沉默或过表达,这些技术在国内实验室都能开展。

现在几个方面比较下不同之处:

1. 科研人员配备

德国实验室一个教授,一个副教授带教学生,两个博士后,一个半实验员(一个因为孩子比较小所以做半个职位),三四个 PhD, 两三个 MD 学生,数名硕士或技术员实习生轮转学习,德国博士学位不同将会在下次专门解释。

教授和副教授的科研经历十分耀眼,在牛津大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做过博士后训练,他们亲自计划课题,甚至在新手开始前所有的实验计划 protocol 拟好后发给学生,国内不要说教授副教授,年轻老师基本都不进实验室了。国内硕士生是实验主力,大多都是自立门户自己想自己做实验课题,实验技术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一代传一代,很少有全职干后勤的实验员。

2. 组会和文献报告 seminar and journal club

每周一次实验结果汇报或者文献阅读汇报,实验室所有人员到场,交流语言为英语。德国科研人员或医生英语水平基本当母语用了,因为科技国际化所以他们基本不会用德语作报告或者写论文。因此大多不会德语的外国人在可以在实验室工作而临床上要和病人打交道不会德语的免谈了。现在我相信国内的大多实验室都有这类活动了。

3. 实验仪器

说实话国内确实有钱了,这边的仪器我在国内都见过,BD FACS 国内 Beckman, qPCR,切片机,低温超速离心机,我想不出这边有的国内实验室没有的了,顶多这边移液器比较先进点罢了。还有细胞操作台是净化空气的,不需像国内那样做细胞实验前照半小时紫外灯杀菌,进细胞室拖鞋,操作台点酒精灯,浪费实验不说,点个酒精灯烤来烤去的,失火不是没可能,以前国内实验室就烧过一台很危险的。这边细胞室人来人往不像国内搞的那么神秘像 S2 病毒实验室一样,确实很省事。

之后几年我在德国完成了科研入门训练,在三个实验室待过,有幸的是无论哪个实验室的科研态度都十分的慎重和严谨。

记得硕士时老板让补充之前一位德国博士的论文结果,准备发表在本专业 Top 期刊上,影响因子并不是很高,刚开始我的 WB 结果不是很好看,其实已经达到预想的趋势,也可以用的 (相比那些灌水的论文结果来说),但导师还是让我反复重复,甚至买回来预配好的胶来做,让实验结果近乎完美,无可挑剔。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在国人思维里其实觉得很不值,正是因为大多数德国人的严谨的态度才造就了大大小小的行业隐形冠军。

博士阶段由于一个期刊约稿写一篇综述,导师那段时间比较忙,邮件转送给了我询问我有没有空写,我答应了,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写出来给导师看,不到一周导师回复了,整个论文导师从头到尾都做了批注,甚至一些语法错误都改正了。我又花了一周修改,导师提出几个小问题,然后说改好了你可以直接投了,你是第一也是通讯作者,当时我惊讶得下巴掉下来了。我一个博士生哪能当通讯作者啊,后来也发现我们组的博士后做的分课题,因为是她拟初稿、投稿的,导师也主动让出了通讯作者,她既是第一又是通讯,导师作为实验室和总项目负责人列文章最后一位。

后来才知道,导师只对他自己直接审改和投出的文章当通讯作者,因为通讯作者要对这篇论文负责的,回复以后科研界对你这篇论文的一切质疑和询问,如果你对你发表的论文不了解,甚至没看过,请不要做通讯作者。

为什么不抢着当通讯,也许因为德国科研界的评价体系,发论文是没有经济奖励的,完全是增加科研工作者的声望和学术权威。他们没有造假的直接动机,不排除有少数造假组,但相对于整个科研界是极少数的。

虽然我们组的发表的论文并不在 Top 期刊上,但数据值得重复检验的,甚至部分核心数据被共同作者重复分析过,才发表的。其实在 paper 为王的时代很吃亏的。我在国内开会讲过几次报告,私下甚至有人说你们这点成果我们实验室一周就能画出来。我真的彻底无语了。

我导师的科研态度让我一直觉得他生怕自己的结果 “带歪了科研界”。其实歪楼的 paper 太多了,他心理其实也是明白的,journal club 也会经常提出些质疑的观念,但科研就是这样,你要用你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证明你的观点理论,而不是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去收集挑选你想要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你永远不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欧美西方的天才发现,神来之笔都是这样的科研思维得来的。

笔者信息:Dr. Jung,飞跃计划留学咨询师;海德堡大学理学硕士、肿瘤生物学博士;有咨询需求可私信

@DIY 飞跃计划

知乎用户 想飞的猪 发表

国际著名科学家谈中国科学

杨振宁:从崔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

![](data:image/svg+xml;utf8,)

崔琦得一九九八年诺贝尔奖的消息,虽然不出乎物理学界的意外,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欢欣,我相信这是所有华裔人士的共同感受。

一九八二年崔琦和两位合作者发现了 FQHE,这是近年来量子物理学中完全出乎意外的重大发现,将电流在磁场中的量子现象引入了新的领域,因此对物理学界来说,崔琦会得诺贝尔奖久已是意料中事。

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毕业的,培正在一九五 O、一九六 O 年代培养了极多人才,为什么一所中学在那样困苦的经济环境中能那样成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英国殖民政策有形无形地整迫港人,激起家长们的愤恨,纷纷将子女送入中文中学,所以最好的几所中文中学拥有当时最好的香港中学生。

这两年朱棣文与崔琦连获诺贝尔奖,引起报章杂志上许多讨论:为什么还没有获奖的工作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做出来?这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可是讨论时不能意气用事,不能扯进其他问题,要就事论事,要从长远历史观点来讨论:

**科学研究要有传统,要有实验,要有经济基础。**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这些条件在五十年代以前都没有,这是近五百年来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史实。

中国的科技发展,一般人常以为是不成功,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结论,本世纪初,中国可以说完全没有近代科技知识,真正 “从零开始”。**到了一九六 O 年代竟造出 “两弹一星,这个发展速度是个奇迹。**历史上只有日本自一八六八年明治维新开始的高速现代化可以与之媲美。

讲到基础科学,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四年间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胰岛素,领先世界,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得到诺贝尔奖的工作。可是因为当时中国与世界隔绝,所以此成就未获奖,事实上此成就不只在学术上领先世界,从学术发展历史上看也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他们开始时万分困难,连氨基酸 (AminoAcid) 都要进口,所以他们的成功确实是“从零开始”,是科学史上罕见的快速突破。

近年来许多人曾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生物学与医学界至今仍然没有华裔获奖者? 我的看法是:这只是时间问题,相信十年内会有华裔科学家获生物医学奖,近代生物学与医学是十分广泛的学问,发展方向极多,一时不容易打进去,五十年代在数学、物理学与工程方面,华裔的贡献已经很多了,很受到国际的注意,而在生物学与医学的西方杂志中,华人的名字出现还不太多,可是一九七 O、一九八 O 年代以来,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了,华人已经打入世界生物学与医学界的前沿: 筒悦威、徐立之,何大一和好几位别的生物学与医学研究,我想已经被提名到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多次了,华裔科学家获生物医学诺贝尔奖应该是不久以后会再度引起我们极大欢欣的新闻。

回到上文所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还没有获奖的工作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做出来? 我的看法是: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基础科学前沿发展极快,要赶上去,而且要超越世界级的研究中心,不是容易的事。可是纵观二十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的历史就会认识到这个发展非常快速(像上文所提到的),以此速度赶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我想应该是二十年之内的事,希望我能看到这一天。

2019 年数学家丘成桐受访

问:现在中国数学研究的现状如何?

丘:现在中国数学硏究比较从前好了很多,主要力量在一大批年轻人,蓄势待发,在短时间内可以和欧美争长短,我们的长处主要在基础数学的发展。但是我发现很多大学和地方政府正在做表面工夫,大力地支持在中国发展得并不很成功的应用数学,并因此而放弃纯数学的硏究。长久下去,恐怕不只应用数学做得不好,同时会打击本来不错的基础数学的成长。重要的例子是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名校的数学系。

问:中国数学研究(或某些领域)与国际的差距有多大?

丘:基础数学方面,年轻人已经开始接近国际水平,但是缺少开发崭新方向的大学者,中年以上的领导大师也不易找到。

问:您有什么政策上的意见和建议?

丘:培养年轻人看得更远,找寻自己的方向。政府最好取消院士和所有帽子,让大家专心做真正好的学问,也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著

京东

¥43.5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68735427554070528-0&p=AyIGZRprFQEXA1ITUhYyVlgNRQQlW1dCFFlQCxxKQgFHRE5XDVULR0UVARcDUhNSFh1LQglGa1UAdVwoUCJjYlcEChoQd2AUAQh5K3UOHjdVElsXChMGVRxYJQITBlUfXhYBFAZlK1sQMkRpVRpaFAMTAlYZXyUDIgdRE18WBBMGXRJbFwYiB10fa8OshtLdpIKlp8St%2B87WpdebrIGl3SUyIgRlQA5BS1cbVRhcHAQQA1AYXREGFwZTGl8WCw4GZRhaFQMbAFcZUh1sE2lVE1ISAxMHVB9dJQIiBGVFNRRSQVBdSVMRbEhVEV8HSFhEaVUbXREDEgdcK1kUAxAF)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谈谈本科生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科研的强弱会直接反映到对本科生的教育侧重点上。

我们国家的本科教育一团糟。并非像很多人口中的功利化或者形式化。根本问题在于对学生的自由太过于约束。当然这也反映在科研上。

我算是本科接触学科较广的一个人,也算是善于卷的吧,当然我对科学有点兴趣。(靠兴趣分数不低),所以我不是因为什么自己境遇不佳来某乎抱怨的。但是我很肯定我实际的能力因为缺乏自由被大大缩减了。自由的缺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选课自由

很多必选课程往往分布在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意义不大,有的是你听了半学期就能知道这门技术的数学原理是啥,如果让我自由看点数学,这把 analysis 那四本看完,这些都很显然,而浪费在这些课程上的时间足够我把很多数理基础课学完了,学完后这些专业课都可以现用现学,因为它们都是更新程度很快的一门小手艺。最后的考题也就没啥意义,而且很多课考试就没意义。不如一两个大的 project。当然 project 会麻烦助教和老师。

如果把课程的选修自由度提高或许会让推免或者排名的难度变大,但是高等教育也不是为了排名吧。无论是否从事专业有关,高校学生要学会自己去开拓自己的路,不然永远都是跟在会做蛋糕的人背后打杂。

而这些落后课程除了源自老师没时间备课,或者不愿意备课,还来源于下面的缺乏二。

2. 缺乏对学科认识方法多样性的自由

一门学科每个人的认识途径是可以不一样的。特别是专业课程。我本科本命方向算是模拟 IC 吧,虽然以后再也不做了,但这个也帮助我获得了一些写简历的东西吧。

设计学本身就是一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玩意。后来在企业就看到了各种各种侧重点的设计师。学校学的很多时候都是教老一辈人提出的所谓物理直觉加手工计算,殊不知物理直觉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如果学生没能动手实践或者自己去找路子,直觉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学生一旦动手 ,自己形成的直觉很实用,但不好考试。

基础理论课程也有类似问题。我自身的真实体会。看实分析然后看概率理论,可能一共两个月,但这个进度基本解决了工科生这方面的基础问题。而花一学期学了低级概率论对我实习科研没有任何帮助,可时间真实地被耗费了。而且没有测度论的支撑,低端概率论真的很鸡肋,因为它完全没给学生提供新视野。

像对随机算法要求高的学科是彻底没用,而工科有几个对随机现象的描述很少呢? 而确实不需要学的,不学便是。何必搞得每个工科都去学个鸡肋呢?

3. 学生缺乏视野自由

视野自由恰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玩意直接决定了人行为的大方向。我们的大学很多时候变相地在降低学生的视野自由。

大学一共四年,几乎所有的推免导向都是各种比赛和成绩。对于学生而言为了有个好看的简历,就只能刷个高分,然后找专业相近的比赛或者发一篇就近专业的论文。

对于想往非学术方向发展的同学我暂且不谈。因为推免可能本来是想找一些有心深入专业的同学。但即使如此这也是打错特错。

我们处于一个广泛的时代,每个时代不同行业的机遇是不同的。而不同行业的机遇不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某个行业有用没这种幼稚的判断

就拿我熟悉的 IC 举例子。一个行业的前景和前人对这个行业的完成度有直接关联,还和行业本身的潜力有关。如果学生一心扑在一个点上,他还能看到其他东西吗?

知乎上关于集成电路的话题很多。可很少有人提及为何 IC 是一个夕阳产业吧。我顺便提及一下这个话题,我认识 IC 行业注定没落的经历就是对何谓视野自由的最现实诠释。

模拟 IC 每年 isscc jsscc 那么多,你把它们的原理和架构和二十年前对比有多少改进? 架构或许不少,原理呢? 既然不需要革新那便不需要人涌入。

总不能玩点频率补偿也好意思说那叫新技术吧。这些都是企业玩的炉火纯青的,而且都是些雕虫小技。除了换套工艺微调一下,哪个工程师不知道。新 adc,呵呵。去看看 200xadc 的教材和文献所有数学分析都很完备。而恰好这门手艺革新空间很低,那自然也不要那么多人了。以上的叙述都表明模拟 IC 需要新人去想的时候很少了,更多是把前人的想法理解了,然后实践。

传统的数字也是。ai 硬件还是大有可为的,这也是源于它的提升空间足够大,前人没搞透。可这一切本质上也是 ai 这种新学科从数学底层上门把随机,组合,代数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可能性。而这种需求因为没有得到满足,需要大量的人涌入。这也是 ai 当下火的原因,至于 ai 除了应用到现在很成熟的互联行业,还能不能智能化生产,在一些人类思考上面做些替代。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代人的工作。不能因为互联网不好就否认 ai 的前景。IC 的 ai 辅助设计,自动驾驶等等不都是为实业服务吗?

而当前我们的教育对这样的行为是排斥的,过分强调一个点的专业,不管这个点在当前这个时代的作用,让单一专业占据学生大量时间,阻挡学生去各种尝试。同时给学生们树立一种埋头做事的评价导向,让学生认为埋头在自己专业踏实干就算优秀了。埋头做确定的事,这多么简单。但是如何发现有价值的事物,这可就难多了。而往往把蛋糕做大是要发现新事物。

这样下去,最后就是运气好的埋头苦干后在知乎告诉运气差的: 你们无法年薪百万只是不够努力罢了。而且很可能埋头苦干的人几年后也运气不好了,也白努力了。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兴盛和衰败根源在于,当下时代需要哪部分人来把蛋糕哪部分做大。

马上本科也快毕业了。这算是我自身对本科教育的一点牢骚吧。至于这些自由的缺失对中国科研的影响有多大我不好评估,但至少中国的本科生能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可能性不那么大。能真的做点从 0 到 1 的工作就更难了。

知乎用户 悟空先生 发表

回答过其他类似的问题,这里直接复制粘贴,并做简单补充。

1. 首先,彻底全面地否定中国学术圈、科研界这肯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像其他圈一样,学术圈也有正有邪,都是人嘛!在现代社会,学术圈知识分子的地位和经济水平在中国社会整体上属于中层以上,整体素质方面自然也是在中层以上,但为人处世方面并非一定符合普通大众的评判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职业操守和人品方面不一定好。

2. 个人认为,目前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科研工作者多是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工、农、医、军方面,大部分属于科研应用领域,当然应用方面做得好,理论内功方面自不会差,如: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袁隆平、马伟明、屠呦呦等;还有一些是在纯科研领域做得很好的,基本只对学术本身贡献很大的,典型的如:数学家陈景润、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钱学森的伟大在于其对学术本身和国家社会的贡献都很大,是一个学术型 + 战略型科学家。再比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E=mc^2 对学术本身的贡献是很大的,尽管该公式是原子弹的原理基础,但爱因斯坦并不是曼哈顿原子弹计划的直接贡献者(奥本海默才是战略型科学家)。

3. 因此,中国能拿出手的航天、导弹等领域的科研做得自然不会差,但在很多为大家所诟病的一些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需继续努力;至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获这些奖有多难,可以通过阅读获奖者的专著来体会,获奖者对基础问题的理解有多深刻,头脑有多活跃,请自行体会!),目前中国本土的获奖人数不多自然说明了问题,但随着中国科研的不断进步,中国本土获世界学术大奖的科学家会越来越多,但绝不是现阶段,至少得 20 年之后(坐等打脸)。

4. 中国本土的科研体制、科研氛围、科学精神、科研模式、工匠精神、高等人才培养(我称之为科技文化底蕴),与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等相比整体上还是很有差距的,圈内很多乱象大范围的存在,确实说明了问题,个人感觉,需要一次强有力的大范围整改(可惜了饶毅),否则整体上进步缓慢;学术界问题大不大,我们这些小虾米的看法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 “钱学森之问”、老大的 “反五唯”、“屠呦呦、南仁东不是院士”、很多老院士发声、饶毅和颜宁等事件应该多少有点份量吧!

5. 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学阀门派,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合理,一些有帽子和影响力的高等科研工作者德才不配位、徒有虚名,重赚钱 “科研”、轻教学和学生培养,“水” 论文、“水”教材和书籍满天飞(这个对初出茅庐的单纯爱学习大学生和研究生是很伤的,这就跟欧阳锋这个武术天才练错了九阴真经是一个道理,强行理解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当然,好材料还是有的,需要仔细甄别筛选),这些问题大家都说的很多了,也都是事实、没什么好避讳的,每个问题改起来都很难,绝非一日之功,甚至短时间内大家还得忍一忍。

6. 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大牛大部分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就跟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一样,要不然把国家的各种计划、工程、项目的经费资助砍一砍、停一停,看看效果如何?佩雷尔曼这种大神,一般人模仿不了,“又让我搞枪、又让我当乖孩子,这叫不讲理”。有一次参加某工科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会,有中国院士也有国外院士,国外院士作报告时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侃侃而谈,而中国院士作报告则是内容空泛、啥都能做、最后自己念 PPT 都有点受不了了(当然这不能代表中国全部院士的状态)。

知乎用户 喵喵不理你 发表

我的结论是不差,但是方差太大,大实验室和小实验室差别过大。这和我们的制度有一定的关系,搞大兵团作战。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做的好的大多数都是工程,因为好给国家交差,国家总要问,你做这个干什么,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所以工程你可以这样说,即便是其实没什么意义,但也总能说出个道道出来。所以工程方面一点不差。

如果是基础科学放长线这种,国家嘴上不说,心里不太支持。这方面的指标是论文,虽然近年来论文指标并不差,但是都是跟风(没错,跟风也能发论文,还能发出更多)。真正有科学意义的工作少,而且坚持不下去(因为国家不怎么支持长线)。

知乎用户 海边森林 发表

在旁人看来,

觉得我的不满匪夷所思,

有稳定的工作,房子和车子都可以轻松拥有。

甚至大学老师,父母朋友,

都是不理解我的,觉得我矫情,不接地气。

但是,我是一个精神向的人,

在国外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博士谈起来他们的研究,

都闪闪发光,整个人都亮起来了,

他们就像我们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

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真实纯净可爱。

我站在他们身边,内心充满敬意,

都觉得自己 “高贵” 起来了。

回国前知道 “社会活动家” 这个词,

知道在中国,只有社会活动家才能混得好,

但回国两年,

我才意识到 “社会活动家” 已经是算好的了。

19 年夏天,我在意大利南部的海边遇见了一群世界上建造业中最杰出的头脑,

我给国内的朋友发微信,好想跟着他们做博后,

朋友回复,先赶紧回来占坑,安稳点。

我当时觉得甚是,

现在看起来错误的决定是源自于对自己和世界的不了解。

我们的人生不是仅仅为了 “活着”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飞向远方。

知乎用户 RANDY 发表

昨天听父亲说起一个事情:

某次饭局,某农科院的教授告诉他,他的一个前同事,有次在巡视实验田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两株特别的麦子,按他的说法,这个两株麦子的情况,在当时的国内是顶尖的水平,属于袁隆平都要飞过来看一看的那种顶尖水平。

但是该农科院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对起真正干科研的人,是长期打压的,他们这些搞学术的和该领导矛盾极大。

考虑到该成果一旦被发布,该领导大概率能继续升官,他一狠心,把那两株麦子直接给铲掉了。

后来他从该农科院调走,多年后,他酒后和曾经的同事,我父亲认识的这个教授说起了这个事情。当然酒后之言,估计是吹牛了。

另外这个教授那天给我父亲说这事情的时候,是喝醉了酒的,醉话嘛,肯定当不得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回答不了,但身在 top2 学校的 top1 专业的经历可能有所参考。

当初刚迈入研究生阶段的雄心壮志,瞬间便被课题组无数的报销单,日益增多的 ppt,课题组数不尽的勾心斗角,老板对关系户拍马屁者的偏爱,以及科研成果的被抄袭被剥夺逐渐淹没。说句极端的话,科研水平如何可能取决于你的社交能力能多强,你的背景有多硬,你的下限有多低。

知乎用户 黄远辉 发表

顶尖的团队真牛,说国际一流很恰当。潘神,施一公饶毅,还有好多我们外行只知道产品不知其名的人,比如做飞机涡轮叶片的金属所那一帮;做大镜片的长光所一帮;聚变反应堆一帮;物理所一帮,等等。

但是也有很多学校教授不知科研为何物的,那些院系一般科研水平就很一般。

我感觉我的回答跟没回答一样:这种问题到哪里不是一九分布、得去具体讨论?

知乎用户 马达熊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是很牛逼的。

就说生物领域,现在我们查文献,查到的大文献基本都有中文名字的作者,甚至全华人作者,甚至国内单位的,也不少见。

按比例说,除了美国,应该中国国内的能排第二了,比英国法国日本的还要多点。

这还是高影响因子的大文章,小文章灌水更是不计其数。

以前我也觉得,国内那个科研环境,能做出什么好东西?所以会对国内的文章带有色眼镜

但最近几年我也参考了很多国内的成果。

尤其是审稿审到国内单位的,虽说还有害群之马(比如遇到过一次指出对面某个结果不支持他们的结论,新版本直接把这个结果删掉了假装不存在……),但大部分都是很严谨很认真,思路步骤和修改过程都很专业。

从目前结果看,国内生物领域,在国际排一线水平,绝对没问题。

想想也能理解,毕竟有人口红利和生物博士红利嘛……

知乎用户 海中青木 发表

中国的科研工作有不少问题,在很多领域都需要改进,但我们并不需要盲目自卑。

有这么一种声音,说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言下之意中国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有问题,尽研究一些没用的东西,严重浪费国家科研资金。

这种声音不仅民间存在,一些重量级官媒也人云亦云的这么说,你把 “中国科研投入效益差距大”“成果转化率低” 等当作关键词上网一搜,就能看到一堆此类文章。

他们说的还挺头头是道,还能列一大堆数据,比如说 2015~2017 这三年,中国高校获得了 160236 项发明专利,但仅仅只向市场出售了 7957 项,仅仅只有 4.97% 的专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产生了实际经济效益。

而为了这 7957 项实际应用的专利,国家每年投入了上万亿的科研经费,哪怕出售专利的钱不和科学家分,全部收回国家,也最多只能收回 1000 亿,至少 90% 的国家科研资金打了水漂。

而反观美国,专利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为 50%,也就是一半的专利都产生了实际的经济效益。

为什么中美双方的专利成果市场转化率差距如此之大,那自然是因为中国很多人为了出专利而出专利,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重量不重质,纯粹是为了混职称,拿奖金,所以才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专利都束之高阁,浪费国家资金。

以上逻辑是不是听起来完全没问题?是不是感觉中国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遏制了科学的研究,导致科研资金浪费如此严重。

接近 10 倍的效率差距,代表我国要比美国多 10 倍的科研资金才能让双方的科研水平打成平手。

这怎么打,美国本来就是世界第一富国,中国科研资金不可能比美国多 10 倍的。

你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你被带了节奏,直接跳入到了思维陷阱。

专利转化率高不一定是好事,专利转化率低不一定是坏事。

首先,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带来经济成果的,附属于科学的科技研究才会带来经济效益,从古至今科学家的收入都很低。

其次,只有以企业主导的 “科研” 才能带来高经济转化率的科研成果,但进展极其缓慢。

先说第一个。

真正的科研是不带来经济成果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纳闷了,研究科技是为了造福世界,如果科技不能带来经济成果,无法实用,那我们研究科技干嘛?

你有这种思维很正常,因为这就是数千年来的中国思维,也是中国迟迟不能诞生真正科学的主要原因。

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实用的东西。

科学家,从古至今的收入也都不高。

别说中国,就算欧美国家也一样。

这些东西都很违反常识,所以我需要举例证明。

西方最伟大的科学家有哪些人?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

大部分人想到的,一定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可谓是人类科学家之首。

牛顿做出的贡献举世公认,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被尊称为牛顿爵士,但牛顿并没有因此发财,前半生相当的贫困。

牛顿三大定律有啥用?万有引力又有啥用?是能吃,还是能帮英国政府多造一艘军舰?你哪怕能帮工厂提升一点点效率也行啊。

这东西一看就很有用,但应用到实际,好像对所有人又都没啥用。

工厂主不会因此向牛顿付费,舰长也不会因此觉得是牛顿帮他打赢了战争。

因为牛顿三大定律啥用都没有,所以哪怕牛顿的研究成果确实震惊世界,但牛顿的年薪只有 100 英镑,比一个正常大学老师的薪资多一点,白领级,大概相当于今天中国的 20 万人民币吧。

温饱是没问题,但富贵什么的是别想了。

除了荣誉,牛顿一无所得。

1696 年,牛顿 53 岁那年,他的好朋友哈利 · 发克斯爵士推荐牛顿担任英国皇家造币厂督办一职。

牛顿很聪明,极大的提高了铸币厂的工作效率,为英国皇室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牛顿创造了价值,所以牛顿的年薪被直接提升到了 2000 英镑,是他以前收入的 20 倍,相当于今天的 400 万年薪。

靠着这笔钱,牛顿终于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到底是牛顿三大定律重要还是铸币厂重要?

在普通中国人看起来异常重视科学的英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铸币厂更重要。

因为铸币厂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

至于爱因斯坦,很有名,但也是出了名的穷。

1919 年爱因斯坦和前妻米列娃离婚时,在离婚协议里清楚的写着,爱因斯坦将用未来 “可能” 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来支付给米列娃的赡养费。

这份离婚协议表明爱因斯坦非常有把握自己能获得诺贝尔奖,也表明米列娃同样相信爱因斯坦能获得诺贝尔奖。

但同时也说明,爱因斯坦穷的要靠诺贝尔奖来支付赡养费,而且还是未来的诺贝尔奖。。。

幸好,在 1921 年爱因斯坦顺利拿到了诺奖,那一年爱因斯坦 42 岁。

1924 年,45 岁的爱因斯坦取得了这辈子最后一个重大发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33 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抓捕,54 岁的爱因斯坦到美国避难。

那个时候的美国,又有钱又缺科学家,非常需要爱因斯坦巨大的名气,面对爱因斯坦 3000 美元年薪的要求,非要给他 16000 美元,希望获得千金买马骨的效果,但爱因斯坦觉得你美国政府这么搞,会显得我很爱财,破坏了我的名誉。

为此,双方谈判了好久爱因斯坦才同意。

所以到了美国后,爱因斯坦是不穷的,但爱因斯坦的主要研究成果,都是他很穷的时候完成的,到美国后的爱因斯坦最有价值的是自己的名气,而不是科研能力。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工厂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付费,而他在 1924 年发现的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成果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也没有任何工厂为其付费。

除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并没有获得什么 “经济价值”,只有名气,其他一无所有。

市场不认可爱因斯坦的原因也很简单,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确实没有什么实用性,没有任何工厂认为自己需要付费购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那个啥凝聚态。

反观中国古代,那可是极度的重视科研成果。

没错,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古人相当的轻视科学,但极端重视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古代军队屠城的时候,哪怕是美女都可以杀,但工匠是肯定不能杀的,所有的工匠都一定要带走,每一个都是宝贵财富。

仅以看起来文强武弱的宋朝为例。

970 年,冯继升发明了火药箭,被皇帝重赏。

1000 年,唐福发明火药罐、火蒺藜,也被皇帝重赏。

1002 年,石普发明了新火药箭,皇帝重赏,且下令印刷他的图纸下发到各地军队。

1040 年,宋仁宗下令把全国所有的军事科技整理成册,编撰出《武经总要》。

而到了清朝,统治者依然愿意重赏发明出有用科技产品的工匠。

威力巨大的火炮,满清统治者看到的一瞬间就爱上了这东西,康熙征准噶尔跑那么远都要带着火炮,所有火炮工匠都重金养着。

能够大幅增产的红薯、土豆等作物,满清统治者看到的一瞬间就爱上了这东西,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全国推广种植。

因循守旧,明明看到好东西但就是不用,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古人没有你想的那么傻。

如果古人不用你的科技产品,那一定是说明你的科技产品不够好,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用。

只要他们认为有用的,一定第一时间采纳。

康熙说:

“天文历算,为王朝定鼎制历之所需;西洋铳炮军器,为护卫百年之国祚之所需;钟表器物,则为圣躬赏玩之所需。”

而《四库全书 · 总目》中写道: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简单地说,清朝人认为西方人的一些实用性的 “技能” 是可以采用的,而其学术是需要禁传的,因为“夸诈迁怪”,没啥用。

下面这东西,百无一用,学它不是有毛病么。

实用的科技产品没有人不喜欢,也没有人会拒绝。

如果你要求科学家只能研究实用的科技成果,那你和清朝人的思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为什么科学诞生在西方

看完上述事实,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古代中西方的政府对于科研的态度都一样,只要实用的东西,不要虚头八脑的所谓理论,所以西方的大科学家待遇并不高,并不是发明了牛顿定律就立马被奖励亿万财富。

那为什么科学诞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不是看起来都一样么?

这就和中西方的传统有关了。

在社会财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中西方的人都开始捣鼓一些 “没啥用但很有趣” 的东西。

中国选择了文科,拼命钻研诗词歌赋,诞生了一大批顶级诗词,没事就研究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问题。

西方选择了理科,拼命钻研数学物理,诞生了一大批顶级科学,没事就研究公式和原理之间的逻辑问题。

初期的科学和诗词歌赋一样,纯属好玩,一点用都没有,属于达官贵人消遣的乐趣,既不能增强国家的国力,也不能增强国家的军力。

大家不觉得中国古代大诗人的角色,和西方古代大科学家的角色很像么?

弄出来的东西都是天赋的体现,都能令人拍案叫绝,但都没啥社会实际价值。

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名满天下,能获得天下人的尊重。

李白仅仅凭着写诗的才华,就能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磨墨,这江湖地位不亚于牛顿。

但李白的东西啥用都没有,并不会有企业为李白的诗词付费,这点也和牛顿很像。

当然,出名也是有好处的,李白要卖点啥手稿,通常价格都很高。

爱因斯坦也是,虽然穷,虽然没人愿意付费,但名气打出来后,拍个手稿就能拍几百万美元,比工资高太多太多了。

西方古人研究科学并不能带来实际收入,但人家纯粹把这个东西当成乐趣,和古中国人研究诗词的态度是一样的。

因此,科学在西方古代度过了漫长的孕育期

但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科学不能体现出任何价值,国家也被东方的上帝之鞭反复吊打,蒙古铁骑带着一些工匠就能打好几个欧洲。

当蒙古铁骑开始屠城的时候,下面这些公式虽然好玩,但真的是卵用没有。

微积分,空间坐标 x,波函数,这些东西有用吗?

你就算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回古代,也一样守不住城,照样被一刀两断。

中国古代确实轻视科学,但只要重视工匠们的研究成果,一样可以在科技上丝毫不落后于西方,甚至多个领域遥遥领先。

我是轻视理科,但我没有因此遭到任何惩罚啊,甚至都能在战场上吊打你,那我干嘛要重视理科。

而发达的文科,让中国人可以长期统治广大的地盘,内部不生乱不分裂,每个先进人文理论的出台,都能直接且明显地帮统治者凝聚自己国家的力量。

脑袋不蠢的统治者,都知道怎么选,很明显文科更有用。

那帮喜欢玩理科的西方人,从未建立过稳固的帝国,几千年里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彼此互不认同,带来了极大的内耗。

假如科学没有给西方人带来如此离谱的力量提升的话,中国古代皇帝认为西方那一套纯属奇淫技巧,全民学理科纯属祸国殃民。

其实,一点没错。

中国人领先了几千年后,意外出现了。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业余爱好的科学研究,在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了任何人都没想到的质变。

千年未有之大变,也给专精文科的中国带来了千年未有之大劫。

蒸汽机被发明了。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一个科学家,但更严格的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工匠,也就是俗称的发明家。

类似于蒸汽机这样通过外力来工作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工匠也发明了很多。

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工匠马钧就发明了 “水转百戏图” 进献给魏明帝曹睿,以水力驱动机械,精妙程度远胜于蒸汽机。

类似的关于水车、风车之类的东西,中国也有很多。

但没啥用,“水转百戏图” 再精妙也只是个玩具,无法产生任何社会价值,被统治者定义为 “奇淫技巧”,纯属一乐。

其实瓦特的蒸汽机,如果放到了中国,一样会被定义为 “奇淫技巧”。

不是统治者不识货,是这东西真的没啥用。

蒸汽机可以提升效率,解决人力,用更少的人产出更多的产品。

如果是现代社会的机械,只要不是白痴就能一眼看出其巨大价值,但早期的蒸汽机可真没这个价值。

投资巨大,收益较小,只能节约一点点人力,连英国人自己一开始都质疑蒸汽机这玩意到底有啥用。

到了中国,那就更没用了。

因为中国发达的文科,导致国家统治异常稳定,内耗极小,过多的人口导致人力异常便宜。

只有在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中国的人口才会急速减少,而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可能有人安心搞什么机械研究来提升人力效率的,多想想怎么打造一点刀剑铠甲更靠谱。

因此早期的蒸汽机在中国,那纯属亏本的东西,我花那么多钱造这玩意,为什么不多雇佣几个人?

但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饱受人力不足的困扰。

不发达的文科,导致了欧洲处于常年打仗的状态,英法打仗一打就是什么百年战争。

欧洲的文科之落后,让欧洲的打仗纯属是打仗,打赢了无法同化当地人,打输了也不担心被占领军同化。

打了几千年,欧洲还是一大堆小国家,输赢都毫无意义,但大家就是要打架。

因为战争极度损耗人力,所以欧洲常年缺人,整个欧洲从未进入过稳定大一统,国家人力高度富裕的时期。

而在中世纪末期,黑死病又袭击了欧洲,导致整个欧洲人口大幅减少,一个半世纪都没有回复元气。

如此之久没有回复人口数量,不仅仅是黑死病的原因,黑死病可没那么厉害。而是在黑死病爆发后,欧洲各国情况刚好一点,又要打架,谁也拦不住那种,导致人口持续被损耗,恢复缓慢。

而黑死病爆发后不久半个多世纪,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很多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泛指 1400 年到 1700 年,300 年的时间欧洲殖民者利用帆船跑遍了全世界,1601 年的时候荷兰殖民者甚至都跑到中国台湾了,后来还强占了台湾岛,然后和郑成功干了一架。

大航海时代开辟的殖民地给欧洲带来了很多红利,极大的增强了欧洲的国力,也促进了很多工匠捣鼓出了不少发明,所谓文艺复兴也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但是欧洲殖民者依然被郑成功吊打,因为此时的欧洲科学还没有到质变期。

不过大航海时代给欧洲带来了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人力缺口大到离谱,广大的殖民地让欧洲人不愁原材料,不愁市场,就是发愁没人干活。

任何能提升人力效率的机械,都有工厂愿意买单。

1679 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 · 帕潘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

卵用没有,但欧洲人的文化传统让他们对这种好玩的东西保持了兴趣。

1698 年的托马斯 · 塞维利和 1712 年的托马斯 · 纽科门都分别制造出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

有点用,但也没啥用,有和没有差不多。

1765 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把纽卡门蒸汽机的工作热效率提升了 3 倍多,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有用的蒸汽机。

从此,欧洲步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这种纯属工匠发明的东西,即便有用,按照人类的发展历史,也很快会因为技术扩散导致所有国家都有。

古代的炼钢术比蒸汽机有用太多了,那堪称是古代核武器级别的技术,能轻易灭国的技术突破。

但发明炼钢术的工匠并没有因此成为权贵阶层,因为你发明这个技术之后就没啥用了,后续也很难有什么突破,只要有另外一个人学会你这个技术,那你的价值就很低了。

掌握文科能力的统治者,可以整合数万人,乃至于数百万人的力量来集中使用这一技术,能轻易的击败所有人。

而掌握炼钢术的工匠,连整合自己三个儿子的力量都困难,统治者略施小计,他小儿子就直接把技术卖给统治者了,因为觉得父亲偏爱老大,而皇帝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是天底下最认可自己才华的人,比自己亲爹还亲,绝对是知遇之恩。

最后,全家都只能被招安。

文科为王,是战场上打出来的结果,文科确实比理科有用。

但欧洲那边发生了意外。

蒸汽机发明后,本来仅仅应该只是一个工匠的发明,数百年后肯定要慢慢传播到中国的东西,成了一个启动点,欧洲科学厚积薄发的启动点。

蒸汽机确实不代表什么,但当企业和工厂愿意为蒸汽机买单,付给瓦特天文数字的专利费用后。

欧洲那群玩科学的人,眼红了。

这群玩科学的人实在是太穷了,哪怕名满天下也一无所有,最多在大学教个书。

瓦特提升蒸汽机的效率后居然能赚这么多钱,任何人发明任何能提升效率的技术申请专利,都有工厂愿意买单,那我也可以试试啊。

积累了几千年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这个时候突然有用了。

通过数学的计算,通过对物理原理的认知,欧洲的科学家转行当工匠后,可以轻易的设计出大量精巧绝伦的机械,有很多工厂愿意为此买单,因为这些东西确实提升了工作效率。

有钱赚,科学家越研究劲越大,而不断涌入科学领域的财富也导致了更多人愿意研究科学。

工业革命不单单指的是蒸汽机,区区一个机械根本不可能撼动世界,工业革命指的是那百年时间里科技持续的进步,无数的发明成果。

欧洲步入工业革命 75 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队吊打清朝人。

清朝人被打蒙圈了,因为几千年里这种事情从未发生过,他们根本想不通为什么英国人可以这么牛。

其实英国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可以这么牛。

反复回顾历史,这真的是个意外。

炼钢术,头一次可以持续进化,而且是以每 20 年就彻底淘汰上一任炼钢术的恐怖速度进化,并且在几十乃至于几百个领域同时出现,技术的数量以万为单位计算。

HBN"> 工匠们的小儿子太多,而且源源不断的冒出来,远远超过了统治者的拉拢速度。

科学和科技是不同的

虽然工业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力量提升。

但欧洲的统治者们,依然不怎么重视科学。

科技是必须重视的,但科学就算了。

可以给点荣誉,但给钱,给很多钱,这不可能。

欧洲的科技爆发,是工业界对科技持续不断的正反馈所导致的结果,而最核心的科学研究者,却因为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经济价值,而持续贫困。

对于这些科学研究者,欧洲政府的态度非常佛系,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欧洲所有的大科学家,几乎都在大学教书。

因为在大学教书,是他们唯一能对社会产生价值的技能。

教书之外的时间,科学研究是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存在的。

追寻真理,寻不到你就是个教书匠,寻到了那你也就是个名满天下的教书匠。

发光发热全靠兴趣爱好,纯属用爱发电。

幸好,绝大多数科学家一生最大的成就都诞生于 35 岁以前,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玩的。

科学和科技是相关,但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科学完全无用,对人类有用的是科技,但所有科技的根源其实都是科学。

如果你搞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实际应用,那你实际上就是个投机者,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科学。

1883 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他说: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
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
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会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
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科学是面包,科技是面包屑,但科技能挣钱,能强国,科学不能。

中国古代之所以落后,就是只满足于能带来实际价值的应用,而从不愿意花费精力去追寻背后的原理。

但研究真理的人确实没有啥实际价值,没有任何企业和工厂愿意给他们付钱。

美国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美国的科学发展路

美国是如今的世界科学中心,但美国实际上相当的不重视科学家。

谈到美国科学家的待遇,有一个事例非常出名。

上世纪 80 年代,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华人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后,其任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奖励了他一个特殊待遇:可以获得一个学校停车厂的 “优先车位”。

在美国,院士头衔是一种 “非物质化的荣誉”,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奖励,更没有什么特权,除了有名,其他一无所有。

为爱发电,是欧美科学界的传统文化。

那为什么如今的美国科学那么强?

实际上,自从美国建国一直到 19 世纪末,美国人压根就不关心科学,只关心能带来实际价值的科技。

19 世纪 30 年代,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后说:

在美国,人们只关心科学的纯应用那部分。我怀疑,欧洲社会那种纯理论的研究是否能在美国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中生根。

美国的科学氛围,非常的差。

1894 年,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升至世界第一,但美国并没有什么大科学家。

那个年代的世界科学中心,是欧洲,是德国。

就算是到了希特勒掌权的时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看起来相当凋敝的德国,依然是美国最聪明年轻人的首选留学对象。

德国海德堡、莱比锡和哥根廷这样的城市,是当时人类科学的灯塔。

在 1930~1940 年,美国的创新主体是工业研究实验室,全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是政府占 12~19%,工业 63%~70%,大学 9~13%。

通用电气的研究实验室,贝尔电话的研究实验室,这些地方源源不断的诞生大量的专利成果,培育出了大量的科技研究工作者。

但是,这些地方不可能诞生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用。

在二战刚刚爆发时,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数量遥遥领先,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水平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不仅比德国差,也比英国法国等国差很远。

但二战把整个欧洲打残了。

因为二战,爱因斯坦这样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被迫从德国跑到美国避难。

因为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军成功的把整个德国的科学家劫掠一空,直接把这些人的肉体搬到了美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诺贝尔奖及其他多种奖项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数据,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人类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后,全世界的优秀年轻人都源源不断的来到美国留学,再加上美国世界第一国力带来的经济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年轻科学家选择了留在美国,形成了良性循环。

因此,美国的科学发展路很清晰。

想让中国科学崛起不难,你把世界最强科学国给占领了,把他们的科学家全部抢到自己国家里,这事就成了。

但很明显,这一招中国没法学,我特么要是有这实力还用头疼这个事?

怎么通过正常途径实现科学反超?

正常途径是不可能实现科学反超的,因为科学家极难被识别出来。

做出成果之前,拥有科学家天赋的人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做出成果之后,科学家其实也没几年黄金时光可言了,大部分科学家重大成果都出现在 35 岁之前,这个自然规律牢牢限制了我们通过重奖著名科学家让他们大量产出科学成果的可能性。

一个科学家,一旦著名了,就基本不可能再产出什么重大科学成果了。

科学家的成果本来就没啥经济价值,而 35 岁之后的科学家甚至连这没啥价值的科学成果都基本不产出了,但 25 岁之前的科学家基本都在读书。

科学家这么玩,让大家很为难啊,想帮你都使不上劲。

所以还是通过其他手段想办法吧。

1957 年,苏联发射了开辟人类航天时代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

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惊恐的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集中全国的力量迎接苏联的威胁。

1958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防卫教育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大大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各层次科学教育的资金支持。从 1957 年到 1968 年,美国进入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黄金的时期。

60 年代中期,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甚至达到了美国总科研支出的 2/3,远远超过了私人工业部门。

这个阶段,史称星球大战,美国政府砸了天文数字的费用研究了一堆不产生实际经济价值的东西,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主观上看,美国政府投入这么多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苏联的挑战,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但客观上,美国政府这么做的确导致了美国科学技术的爆发,彻底消化吸收了从德国劫掠来的科学家,把整个美国打造成了人类科学中心。

但美国纳税人指责政府在浪费钱,因为这么多钱砸下去,根本没看到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于是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开始退坡。

从 1980 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开始落后于工业界,苏联解体后更是大幅滑落。

到如今,美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比例滑落到了接近 1930 年代的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科研专利市场转化率高的秘密。

整个美国的科研投入以私人企业为主导力量,他们不可能浪费一分钱去搞什么没用的研究,不能转化的专利完全都是因为当初对市场方向的预判出现了问题,不然专利转化率能飙升到 100%。

这才是一个传统的美国政府对科研应该有的态度,就是佛系对待,不管不问。

《自然》杂志曾在 2016 年公布过一项薪酬调查,2015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有 29 名医学研究者的人均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而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博士后年收入仅在 5 万美元以下,只比美国平均工资高一点。

薪酬按金字塔分布这并不稀奇,但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就那样,这收入在中国人看起来很高,但和美国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你真不能说美国政府重视科学。

美国能吸引全球科学工作者,完全是凭自己的国力优势欺负人,他们的企业实在是太有钱了。

中国应该怎么做才能弯道超车

二战后,美国科学弯道超车共有两大因素,第一个是抢了德国的科学家,第二个是曾集中国家的力量疯狂投入科研数十年。

前面一个没法学,后面一个还是可以学一学的。

集中国家力量投入科研肯定是有效果的,但会有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玄学,哪个方向是正确的只有鬼知道,科学家是肯定不知道的。

你再让政府去主导,那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才算是见鬼了。

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其实很简单,政府别投入一分钱,完全让私人企业去主导,那成果转化率马上就上去了。

印度这个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就很高,远远高于中国,因为政府对科学投入的热情很低,佛系对待。

但你绝不能因为印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远高于中国,就认为印度的科学水平比中国强,这简直就是荒谬。

完全由私人工业部门去主导科研,优势是资金使用效率高,缺点是你企业有多大的实力才能办多大的事,企业不行科研就不可能行,而且反哺科学界的资金效率异常的低。

这条路美国走了几百年,一直是个科学弱鸡,直到二战后抢了德国的科学家才算好转。

中国完全按这条路走,基本不可能超越美国,或者说慢慢打基础,打个几百年基础,一点点的追赶。

如果你愿意等几百年,你也可以走这条路,让私人企业慢慢积累科研力量,慢慢反哺科学界。

一旦你采用政府大力投入的策略,你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定暴跌。

中国政府是这样,美国政府也这样,不信你可以搜一搜星球大战期间美国纳税人是怎么骂美国政府的,直接把那帮申请美国政府科研经费的人骂成了诈骗犯和贪污犯。

但这种浪费钱,并不是真的浪费。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穷,非常穷。

搞科研的人还强一点,因为 “有用”,搞科学的那是真的穷,因为 “没用”。

科学家除了教书,真的没地方可去,百无一用,连自己都养不活。

政府集中资金投入搞科学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确实不高,但客观上确实是养活了这些 “科学家”。

得到政府投入后,科学研究者的整体收入水平,比当前中国国力应该给予科学家的正常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了一截。

而对于做出成绩的科学家,比如获得长江、杰青、千人等头衔的,学术水平在业内得到公认的,国家给的起步薪资就是 50 万,上不封顶。

给这些待遇的意思只有一个,让那些年轻的,那些潜在可能做出重大科学成果的人好好努力,只要你干出成绩了国家一定让你名利双收,不会亏待你,包你风光到老。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院士,中国科学家的天花板。

中国的院士权力之大,能动用的国家资源之多,其上书意见在国家眼里的分量之重,也远远不是美国院士可以相比的。

美国的院士是个纯粹的名誉头衔,中国的院士可不是。

目前,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整体薪资水平确实不如美国,差距还不小。

但如果你把美国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美国全国平均工资相比,把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中国全国平均工资相比。

很明显,中国对科学研究更加重视。

科研指的是科学研究,不是科技研究,科技只是科学的应用部分,科学才是根基。

短期内提升科学水平,只能靠国家补贴。

这些钱做出来的成果转化率肯定不高,但只要打击排除掉那些故意骗钱的人,科研资金肯定是没有浪费的,因为这些钱甭管到哪了,毕竟到科学界转了一圈,对提升科学界吸引力是有巨大帮助的。

目前来说,这是唯一能让中国科学实力弯道超车的手段。

不完美,但没有更好的办法。

等私人企业慢慢发展起来,慢慢反哺科学,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只对科技感兴趣,对科学兴趣不大。

但没有科学,就不可能有科技。

政府重金投入科研弊端很多,管理也极度困难,但这是中国唯一可以迅速跨越中美科技差距的办法。

中国政府这么搞,一年不可能抵得上美国一百年,但一年抵美国两三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全世界的科学家越穷,这种直接输血的策略效果就越好。

你是百无一用,企业不搭理你,但我愿意给你钱。

目前中美的科学差距很大,也许有五十年那么大,但肯定没有一百年那么夸张。

只要政府坚持投入,按一年抵两三年算,追起来好像也挺快的。

康熙二十六年,牛顿发表三大定律。

乾隆四十一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嘉庆二十五年,安培发现安培定律。

道光六年,欧姆提出欧姆定律

道光十一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

这种事情,以后不会再出现了。

等我们把理科追平后,我挺想看看欧美那边打算怎么去补文科,是不是非要被打醒了才愿意补课。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指责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那你和清朝古人又有什么区别?

知乎用户 斌哥​ 发表

信任稀缺背景下的打折科研

李侠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至 2014 年底在财政部累计结转 426 亿元,超过一半结转 5 年以上(《科技日报2015-6-29)。这则消息把经费划拨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相信承担过课题的科研人员对此都是深有感触的,这些宝贵的基金就这样在远离科研前线的地方毫无作为地沉睡,这种制度性浪费再次印证了粗鄙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必须改革。

这笔相当于两个年度自然科学基金总量的 426 亿元闲置基金,即便按当下一年期的利率计算,存在银行里一年也能换来约 10 个亿的利息,只是不知这 10 亿元的利息又是怎样流转的?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科研基金诸多配置模式中收益最低的。一方面科研前线普遍缺少资金,另一方面大量基金却在闲置,这种状况是令人不能接受的。如果追踪溯源的话,要有多少个项目的尾款才能累积成如此庞大的年复一年的结转资金,笔者前些年曾戏称这些基金尾款就是 “项目孤儿”,现在是到了解决“项目孤儿” 的时候了。

根据社会分工原则,科研活动就是一种生产知识产品的过程,像其他行业一样,它也需要诸多要素的投入,并通过创造性结合才能生产出知识,以此满足社会对知识产品的强烈需求。大体来说,生产知识产品需要三大要素的投入:人力要素(包括智力与体力)、资金要素与时间要素,缺一不可。基于此,基金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首先,用基金购买生产知识产品的所需要的物质材料;其次,用于科研人员劳动力的补偿(如人员的劳务费等);第三,用于实现研发活动中的激励机制(承认功能与荣誉)。明白了基金在知识生产环节中的纽带作用,也就不难明白基金闲置造成的严重浪费。

造成基金闲置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其一,管理者与申报者之间彼此相互不信任,导致双方都想制约对方,以实现各自收益最大化。当整个社会的运行处于信任稀缺状态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害的管窥心态,此时短视行为与公地悲剧现象就无法避免。客观地说,中国的科技管理部门并不大方,申报者也深知这点,这就出现了管理者有强烈的控制预算的偏好与冲动,而申报者则尝试尽量把项目故事说得漂亮、有吸引力,力图显得具有刚性特征,这种强制性制度安排是造成基金闲置的主要原因。

其二,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与粗鄙化的思维取向,导致既无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法,也无鉴别科研质量与绩效的有效措施,调控手段匮乏。为了缓解不放心的矛盾心态,只好采用强制性的资源制约,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科技发展要求。如当国家科研经费快速增加时,管理部门并没有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配置方案,只是简单地把项目资助额度翻倍,以此化解增量资源与评审量大幅增加的困境。这种老式管理模式,无法避免地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低效运行。有些部门乱设项目、草率划拨经费现象就是这个模式的必然结果。也许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固化了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现实,资源集中造成的效率陷阱,目前已经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导致基金的运行锁定在低效的路径上。

另外,预留科研尾款造成科研活动的制度性伦理困境。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科研尾款预留幅度大约在 20-40% 之间,通常规定这部分尾款在项目结项或验收后发放。问题是科研尾款的定位是有问题的,照理说,结项意味着原有的研究任务或工作已经完成,那么这部分尾款与原有的科研已经无关,那么它是科研奖励吗?还是新研究的启动资金或补偿?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改变基金用途,都造成了科研活动违背科研伦理。在实践中,科研人员大多把这部分尾款作为前期研究的补偿,毕竟科研活动是滚动的、连续的,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很多情况下占用了上个项目的资源,作为补偿处理能规避个体遭遇的伦理困境,但这又不符合基金资助的伦理要求。科研活动与工程建设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活动,简单套用工程模式是行不通的,这种制度设置上缺陷,让所有研究者都是潜在的违规者。

我们习惯上把预留尾款现象称作打折基金,那么,基金打折后是否会造成研究活动也随之打折呢?由于预留尾款没有真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直接消弱或改变了科研活动的预期投入结构,势必造成原定研究目标与结果无法实现,而这又加剧了项目无法按计划结题,只能进入到延期行列。为了弥补这种投入不足的现实,只好编更大的故事来圆当下的故事,在这个无限倒退的循环中,管理部门累积的尾款基金会越来越多,而真正应该用于科研的基金会从研究活动中撤出,这就造成了知识生产的打折。申报者当初为了获得资助,夸大的研究目标会令其从中标的喜悦快速陷入结项的噩梦,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结项的普遍延期。

预留尾款、拨付不及时以及定期收缴等制度安排,都是违背常识的荒谬做法。管理落后导致整个社会的福祉跟着受到损失。监督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笔者曾多次建议,把基金分为两部分:保障性供给与竞争性基金。对于后者中的普通中小项目取消预留尾款的做法,只要做好中期考核与严把结项关即可,只有大项目才需要预留,以便发现问题时采取相应措施,即便如此,预留尾款也应下放到基层,委托基层单位管理,只有中期考核合格才被允许激活。基金大量闲置现象再次警示我们,基金划拨体制必须改革,其中的关键在于改变基金的配置结构。任何个人的创新能力都是有明确峰值区间的,把所有这些个体的创造时间汇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国家当下的创新窗口时间,经费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上扩张国家创新窗口时间,由此,才能带来科技界整体的 “状态 - 结构 - 绩效” 的改变。

知乎用户 闻棠​​ 发表

很差可能有点过激了……

也不至于……

比中国更差的国家多了去了…… 至少一百多个吧……

过去十到二十年最起码是把科学方法学会了,游戏规则和玩法应该算已经摸清楚了。

比较好的大学已经有了懂科学研究基本法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学生素质也越来越强,做科研的软硬件条件都越来越好。

国内市场也有了一定的能够消费高科技成果的能力。

会越来越好的。

知乎用户 打铁烧砖 发表

有些东西是历史问题,比如发现芯片里一堆卡脖子的东西。时间足够可以补上。

知乎用户 科学声音​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到底怎么样?可以看看我之前的视频。

我从自然指数和论文数据中进行了排名和盘点,

也许会让你对中国的科研水平有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知乎用户 牧风 发表

饶毅: 中国科研一直在捡别国成果的 “面包屑”

2012-06-27 09:43:00

饶毅其人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 Elsa Swanson 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先后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 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 年 9 月全职回国。

饶 “议” 有理

“儿子、女婿” 应该一个样,海归博士也应该从助教做起,科研教学两手抓

海归推动科改,必须要形成关键多数,没有做到只能离开

有自信的年轻人,应该无论社会如何喧哗都有自己长远追求

中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我们可以一步步地往更好的方向走

金融比科学更重要? 没有硬实力不能主导软实力

在没有掌握前沿科学的情况下,不可能凭空靠金融等手段维持国家强大

饶毅清楚地记得自己这代人科学生涯的起跑线,“是 1978 年初,以郭沫若名义撰写的《科学的春天》、徐迟采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先后发表,激励了一代中国人投身科学。” 但当他 30 年后放弃美国优厚的职位和待遇,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时,却顿感时过境迁,“前几天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只有新华社发了很短的消息,社会上、即使在科研单位似乎也鲜有反响。这与 30 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引起的举国皆动不可同日而语。”

饶毅发现,科学遭遇的不只是冷落,简直是冰水,“有时髦的经济学‘讲家’——经常在各种场合讲经济学的所谓专家,最近表示,中国不用发展科学,中国应该只发展娱乐和服务行业,这是中国发展关键所在。从老师到家长,很多人都认为年轻人不必学科学而应该学金融。” 更让他觉得哭笑不得的是,“我听说还有少数小学生甚至认为做贪官是最好的。”

在这种 “中国用不着做科学,抄别人专利也能发展” 的论调中,日本成了 “不发展科学,也成世界经济强国” 的例子。针对这种观点,饶毅认为,“所谓日本科学不好而经济发展很好,根本是误解。”饶毅指出,日本科学不如美国,但比中国好多了,日本 1949 年获得首个诺贝尔奖,迄今已有约 20 位获奖人,中国还是零;生物医药研究方面,我们不如日本 1980 年代的世界地位,那时日本已有几个诺贝尔奖级的项目;日本有年销售近 160 亿美元的武田公司,而中国的世界级大药厂数量为零,这正是因为日本生物医学研究优于中国。

日本所谓不够强是与美国比起来说的,日本技术创新还不够多,有些领域还受制于美国,不能完全掌握产业的发展,所以它也无法靠调节金融来影响世界。调节金融的基础是国家有硬实力,没有硬实力不能主导软实力。

“如果我们讥笑日本没有科学,那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是更差者笑话较差者。” 饶毅认为,“中国后 30 年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创技术,没有科学研究做支撑,无法顺利解决。在没有掌握前沿科学的情况下,不可能凭空靠金融等手段维持国家强大。”

“面包论” 仍适用 人家不研究我们就没办法

“难道我们总是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 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导致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导致国家强大,这是现代大国崛起的必然规律。让饶毅忧心的是: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中国,学界、企业依然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核心技术,“有些信息企业的发展,是在中国政府特殊的保护政策下获得的。迄今为止,我国绝大部分药是西方发明的。像肝炎等病,中国有近亿患者,而西方发病率低,因此并非研发重点。人家不研究,我们就没办法了,因为没地方进口了。”

饶毅坦言,自己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对中国的看法很相像,“对远景乐观,对现状很担忧。” 他认为,中国的自然科学学科已经 “脱贫”。

但重大的科学工作少,原创性科学研究对产业和经济影响小。中国科学研究水平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们目前的水平不仅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也低于中国的历史记录,低于国家科研经费的增长,低于人民对科学的需求。

饶毅现场引用了 1883 年美国科学家罗兰的文章:“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饶毅更在现场意味深长地反问:“因为我们有百度,可以搜索更多的‘面包屑’,就以为我们的科学更发达了?”

论文数量不代表质量 选人才不能异化为 “选刊物”

科学上数量第一第二都没关系,关键是质量,质、量之间的差距越大问题越大

中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饶毅语出惊人:“就生命科学领域而言,相对水平低于美国 1910 年水准。那年,摩尔根发表了对果蝇白眼突变分析的论文,一个学科——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在美国被奠定,我们迄今没有这样的成果,没有这样系统性的学科建树。”

在中国的论文数量上,饶毅做了一回说破 “皇帝新装” 的人,指出国内出于 “论文崇拜”、“国际期刊崇拜”,竟供养了大量“傍名刊” 的国际骗子。最近有英国《自然》杂志集团下的一家媒体提出一个“妙论”,说中国科学论文发表量是世界第二,相应地证明中国科技水平世界第二。

饶毅表示:“实际上,英国杂志《自然》为了赚钱。近几年出版了一本《Nature Communication》的杂志,这份杂志明确表示,凡是没有造假的文章都可以发表。还有前几年另一家国外出版社出版的《Plos One》,这些以版面费牟利的杂志,收到大量中国投稿,所以短时间内,大量来自中国的论文发表在 nature 集团的杂志上,发表量急剧升高。国内有些机构、部委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nature 这样宣传就是吸引你们来发表。”

回国五年,饶毅在各地科研院所大学看到的现况尤为惊心。随着经费的增加,中国科学界不再致力于先进仪器的研发,而是花高价购买国际尖端仪器装点 “先进实验室、研究所” 的门面。“过去几年,中国科研经费以每年 20% 的速度在增加,两倍于 GDP 增速。有些单位竟然用买断国外某种仪器的办法当个短暂的“世界第一”,其利润还来不及抵债,所购的仪器就被更新换代。不少国际著名科学资助机构到中国来之后都感慨,你们中国太有钱了。”

饶毅指出,当代中国科研不仅与世界,即使与上世纪 40 年代的西南联大、60 年代的两弹一星,70 年代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等近代辉煌相比,也有相当大差距。

“即便与国家投入的经费增长相比,我们也有距离。” 饶毅做了一个比较:过去几年,中国科研经费以每年 20% 的速度在增加,两倍于 GDP 增速。经费增加后,成果数量确实增加了,但质量的增加非常有限。

同时,“山寨中国” 也令饶毅对当下的科研水平感到失望:“在应用方面,我们希望科学研究能帮助中国产业从目前的加工、拷贝、山寨、盗版走向自主创新,对得起纳税人的合理要求。”

“在科学领域,数量第二、数量第一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质量。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差距越大,问题越大。从科学来讲,质量最好的人功劳最大,其他人只是辅助者;从应用专利而言,首先获得发明和专利的人最能赢利,其他人的改进和应用只是得小钱。所以在科学技术方面,数量常为质量‘打工’。”

版权声明: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文章原链接:http://news.dili360.com/swcq/smkx/2012/0627/32562.shtml

知乎用户 滴滴滴​ 发表

有不少答主认为科研主力是经验不够的博士,作为一只干了多年科研的老鸟,觉得这个倒不是问题,国外也主要是博士生,青椒和博士后在干,国内也差不多。

做研究时,核心的是提出问题。经验不够的学生往往只是从论文中找问题,难以提出来自己的问题,所以花了大把时间精力,不一定能产生有影响力的成绩。其实老师把好方向,卡壳的时候帮忙分析避免走弯路,也就可以了。

可能还是研究工作的评价问题,资源分配主要倾向领导,倾向能跑会活动的,倾向论文指标高的,而并不看你所做工作的独特性和突破性。很大一部分或大部分或科研人员上岸就等着压学生做事,自己不去积极探索前沿提新问题了。大家都在解决已知的问题,有经验资深导师的缺位,是研究跟风的直接原因。实际上,如果要做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新问题,研究生博士生也希望可以做出很漂亮的工作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2021 年 11 月 26 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上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现在,这个筹建中的国家实验室的主页已经没有了,隐去了所有的公开信息。这是为了保护里面的老师和学生,免得他们正常的学术交流和发表受到影响。

我们一开始没当回事,能有啥影响呢?原来还有机会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啥的,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想去也不可能。但是,当我收到老师的指示要去找几家供应商询问报价,准备买一台新的高效液相色谱时候,我才发现事情不太对劲。

内行可能知道,色谱领域美国的安捷伦公司现在几乎一家独大。我们之前也在用,他们的气相色谱,所以打算先问问安捷伦的供应商。结果我邮件一发过去,对面就回电话问你们导师有没有微尺度的职位。我回答有,然后对面连价格都不报!拒绝给我们卖东西就算了,连谈都不谈。。。

最后我们买了岛津的。

微尺度基本上只搞基础研究,研究范围包括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精密仪器和生命科学等等。这几年很有名的墨子号卫星、九章量子计算机、铁基高温超导之类的成果微尺度实验室都是主要完成单位之一。据我所知,微尺度应该不涉及国防科研项目。

但现实就是,我们被美国人制裁了,连仪器都没得买。液相色谱不算很高级的玩意,日本德国和国产都有替代品(虽然国产的真不好用,但好歹是有)。那某些极高规格的仪器和试剂只有美国卖的怎么办?

我们还需要努力。

但同时我希望本回答能够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中国科研很强,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比其他工业国比如欧洲日韩等强的多,可以说现在未来全球科研就是中美两超多强引领潮流。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 14 亿人口大国,科研领域肯定存在各种问题矛盾。什么学术造假,学阀关系,官僚主义等等。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些领域和美国欧盟日韩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有差距那是肯定的。

但这些并不影响中国科研迅猛发展壮大。一系列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出现就是例子。甚至欧洲日韩很多发达国家科学家人才都来中国发展。

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科研就和文艺创作一样,本来就是一个穷举试错过程。投入产出很多是二八定律,八九成研究就是失败没用(有些是造假,有些是混日子,有些官僚学阀误国,有些是方向错了,有些纯粹运气不好……),最后只有一两成研究有意义得到结果。而重大科研成果,本身就是那极少数最终成功结果而已。

为什么美国中国这种大国富国科研很强?这是综合因素,像教育人才培养,国家政府政策项目,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市场经济把科研转化产品商品等等…… 其中很重要一条是,大国富国才砸的起钱去搞科研。大型科研工程,比如载人航天,那是烧钱无底洞,小国穷国根本没钱玩不起。中国,美国,当年苏联等大国可以财大气粗穷举式科研,比如这个科研工程有五条可能技术路线,大国表示我全都要,五条路线同时推进实验。而有些小国虽然人均很富,但综合实力不足,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技术路线,失败概率很高。

没钱没项目是搞不了大科研的。现在已经不是伽利略牛顿列文虎克时代,自己一个人搞个望远镜显微镜等就能取得科学研究的时代了。各种前沿大科研工程,都是无数人集体合作,耗资巨大的大项目,是大国大集团烧钱砸钱,集中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人才,海量资金资源等才能进行的。

知乎用户 小般般 发表

我国的原创性科研真的很差,但跟随性科研和工程技术非常强悍。

就是说外国人先发明个什么东西,我国就能把这东西玩的透透的,我国改款的各项性能远超原版本。

或者外国人得先有个啥新的发现,我国人就能能把这个领域挖掘到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公司主要业务是代理某几个进口品牌的科研设备,其中一种设备总共只有四家可以生产,三家进口,一家国产。我们的产品是进口的,市占率第二。国产那家市占率第三。

以上背景。。。。

前年中部某省 985 高校采购该设备,我们没有参与,市占第一的那家进口公司(后面用 A)和市占第三的那家国产公司(B)竞争。

国内招标其实就是走流程,招标之前都确定好了(做工程的,大仪器销售的都懂)。那家 985 应该也是和 A 公司谈好了,该收的好处不用说了,按道理 B 公司不应该再投标。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B 公司会去投标,据他们的销售人员说,是 985 某位老师示意去投标。

反正结果是 B 公司中标了。

参与过招投标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评标专家其实事先都被告知,评标的时候给意向供应商打最高分就行了。

985 的意向供应商是 A 公司,但是他们没有把持好,让 B 公司中标了。

那说明一个问题,硬评分的话,B 公司产品更好。

但是呢,985 负责这个项目的部分老师已经提前收了 A 公司的好处,现在没办法退呀,所以就拖着不和 B 公司签合同。

B 公司刚起步不久,做生意也是谨小慎微的,不敢得罪 985,也不愿意放弃这一单。

耗着,一年多了,985 也没能拿到想要的设备,原本要做的研究也做不了。

补充一点,A 公司报价比 B 公司高一些,高出来的这部分就是公关费用(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销售卖一百万设备,提成也就两三万,给老师的好处比我们提成多几倍)。

B 公司老板在国外做了好多年生意,对国内的这些门道一知半解吧,没有提前做好公关。

现在有个暗戳戳的愿望,希望 985 重新招标,我们也去插一手,嘻嘻嘻。

大家都是为了赚钱嘛。

知乎用户 菜可夫斯基 发表

虚好。

知乎用户 林正辉 发表

就拿企业科研来说吧,感觉我们实力挺差的,水平相差 10-30 年不等;

我做胶粘剂这块,基本上是国外同行做什么赚钱,我们马上就得上马,而且老板把你找来,恨不得马上给他赚钱,这年头大家都想赚快钱,所以这样急功近利不难理解,老板也没底;

科研的主体是人员,在魔都,买不上房,小孩上不了幼儿园,只有几千块钱的月薪,能有多大的动力搞科研?

其实,学术科研比企业科研更不靠谱,国家的钱,又没有市场化产品的检验,基本上被那啥啥啥了;

先吐槽这么多,心里憋屈,总觉得,说了矫情,不说又憋屈。

知乎用户 JAN 发表

我今年上大三,临床专业,一直在实验室搬砖,有大创经验,虽然我还未曾接触到国内顶尖科研,所以我说的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荒诞小事

1. 导师告诉我,要发文章就一定要发英语期刊,他非常坦诚地告诉我:

“我只是个年轻的研究员,没有人脉,审稿人都不认识我,所以我以前指导学生投的中文核心从来没有通过的。”

我之所以对导师这段话印象这么深,是因为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小学女校长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训练学生成功用意念孵化小鸡的论文。

2. 不知道为什么,学校今年突然要求本科生每班必须立项五个科研项目

我觉得挺搞笑,本科生在实验室能读懂几篇文献搞清楚几个仪器就挺不错了,还要求每个班立五个项目?

后来班主任找我,跟我协商把我团队去年申报的项目内容改一改,看看申报能不能通过

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外面的横幅是不是写着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3. 好兄弟在中科大读研,来找我玩的时候聊到未来发展,他告诉我他打算去美国留学了

我有一点惊讶,因为此兄根军官家庭,根正苗红,平日对美帝不屑一顾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不承认不行,人家老美的科研环境确实比咱强的多,科研是个要大胆创新的工作,科研所却为了功绩只追求能出成绩的研究,形式主义太过严重

上面如果是好的,下面未必是好的

上面如果是坏的,下面大抵也是坏的

知乎用户 科研汪老徐 发表

随着投入增加,中国这些年的科研水平一直在上升,各领域都有本土学者成为中坚力量,“很差” 这个说法有点儿过于苛求了。与此同时,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确实还不多,提升空间很大。

科研投入终有减缓的那天,核心问题是科研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怎么评估,相应的如何给科研人员分配资源。评价体系的好坏决定了最终是优胜劣汰还是劣币驱逐良币,饶先生近年来大声疾呼应该是希望避免后者成为主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先上直观的:我们用的行业顶尖、最新或最精密的仪器都是进口的。很牛的仪器配套的服务和耗材人家也要求垄断。甚至有些便宜的小塑料耗材,我们做的也不如别人。我们的科研,其实依靠着国外的科技发展。生化环材,物理数学,我只是里面最不用脑子的,可能别的领域不一样。
  2. 创新能力很差。比如冷冻电镜这种诺奖的技术,再到最近一些其它还在进行中容易水文章的技术,也一直是人家发第一篇,我们跟着后面依葫芦画瓢。公司里做创新药就更明显了,这么多年了,国外的创新药层出不穷,我们有多少成果?
  3. 评价体系!!!基本就是国内的普遍情况了,某所,有个混日子的 PI,啥都做不出来,但还是个研究员,因为他爸是院士。有个 PI,多年以来并未发表好的文章,实验室方向做的有点杂,领域内也没有惊人的影响,据说因为当了很好的研究所的所长,评上了院士?其实只是因为他家人在科技部有高任职。还有个很有名的大佬,水准很高,但是在国内评院士没评上,转头挨个院士拜访(院士评院士,但是也好过外行评院士,我是想不出更公平的办法了),第二年评上了。还有好几个回国时满腔热血,自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方向可以打下一片天地的人才,在非升级走的压力下成为卷王站稳脚跟,有的人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剩下的赢家,却丧失了对科研的热情,这个制度下,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上升空间,反正人家有能耐,再干点别的就比当 PI 更富有。还有的人回国待一段时间又跑国外去了。有的老师现身说法国外不安全,想回国,在国内看了看还是出去了。其实这不是科研才有的环境,基本是都很常见了吧!
  4. 思想上内耗,屠呦呦评诺奖时,亲眼见过有人写信、打电话、上门拜访当年共同参与这个工作的同事,希望联合起来揭发屠呦呦不配获奖。我认识的老师在这件事上比较达观,大家都一大把年纪了还争什么,国家有个诺奖不挺好,管他谁得奖呢!
  5. 外行管内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我待过的地方总体来说还是有能力的人占据话语权,并且经费管理严苛到偶尔会有点耽误正事,整体每年出成果还是很可以的。其他认识的人,待过的地方就神奇了,没本事的天天给有本事的找茬,有本事的一忍再忍,最后忍不了跑了。剩下一群什么人?看某些大学就知道,一个老牌名校,老师带研究生就是混酒局,拉帮结派一副很有能耐的样子,再看学院或者学校,多年也没多少产出。一说国外就是我们发的文章世界第二,顶刊第二… 自嗨。
  6. 个别害群之马,私德有缺不足以对中国科研水平造成影响。但是这群人仗着自己后台硬为所欲为,搞得圈内的人敢怒不敢言,只会加速正直的人才放弃科研或流向海外。科研界再乌烟瘴气,比很多行业还是好很多的,不能细想。

知乎用户 慢羊羊 发表

我觉得都到不了差的程度,多数都是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不是啥高端科研人员,就是一个普通工人。所以大方向说不了,就说下身边的事。

我们单位呢有个公开的秘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领导都要挂个名。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领导可能是在成果出来了才知道这么一回事,但是作品的成果领导绝对要分一杯羹。

我们部门有人合作搞了一个工作常用软件的插件,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后上报领导再由领导上报给更上一级。领导把成果加上自己名字后对同事说:你们做的软件有点问题,我交给 A(领导的狗腿子)帮你们修改了一下。至于修改了什么也没人知道。插件做的很好,在单位获了奖。奖是领导领的,发言是 A 去的。A 在发言时夸了领导一番,讲述了他和领导开发插件时是多么辛苦。至于那两个真正干活的只字未提。靠着这个插件,A 在年底拿了优秀员工,3000 元奖金到手。

反正打那以后,我们部门就再也没啥拿的出手的科技创新成果了。我估计这种状态要持续好久,因为领导只要一走,A 就上台了。

知乎用户 肉喵喵​ 发表

真的很差,并不是说水平很差,而是 99.999% 的人都在为了发论文做虚假的东西,他们做东西的目的仅仅只是发文章而已 。正常的国家,高校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应该紧密联系企业,应该以做企业的能变成钱的项目为主。结果咱们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是吞吃国家的科研经费,研究出一大批除了发论文就没有任何用处的文章出来,这就是最差的一点。。。

那个提出用文章来考核的人应该被绞死,害了中国至少 20 年时间,和前前后后上千万的科研人员的精力。

外行领导内行必然会出现这种结果

知乎用户 蓝白之心翼​ 发表

假科研,真盗窃。

把持当今中国所谓科研的利益集团是古今中外最无能,最无耻,最腐朽,最黑暗的人渣。

知乎用户 张旭​ 发表

这个问题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吐槽…… 从平均水平而言,如果按照 Sci 的发表数为基准的话,中国的研究水平至少在中等是无疑的。如果具体到某些领域,如纳米,中国是绝对的世界一流,与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并列。

看题目说明里面提到仪器需要从国外购买,这个是必然,因为国内的高端制造业落后不是一天两天能赶上的。我们所最近买了几台仪器,几乎是世界顶尖国内唯一,利用率非常高。国外的仪器,无论大小,买了能够用至少 3-5 年的时间;国内的仪器,能把耐用品做成耗材,我还能说什么。而且,实验室常用的小仪器,国外的价格也就是国内同等产品的 3-4 倍,相比起来,买进口的更划算。

一般的实验室没有自己改装仪器的能力,有一些实验室是以改装为特色的。国外可能组装啥的确实方便,国内的往往要跟国外的公司合作,他们提供一切的产品平台,我们负责搭建创新设计,但是设计成果归对方所有。

再说一下精细化工,现在国内的技术水平其实也是挺高的了,有些公司能够拿出很好的产品,但是国内大部分公司的质量控制是个问题,批间差经常过大。

以上算是部分的科研支持方面的,国内跟国外相比,差距确实挺大的。

大体列一下,还有科研人员方面,制度管理层面等等的问题,有机会一一补完。暂列于此。

知乎用户 妞妞 发表

作为一个本科生,毕业几年了从一个一无所知到懵懂无知。确实我承认我还处在懵懂无知的阶段,但是就行业来看巨头都是在国外,基本上国内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公司到最后都被大企业兼并,而我们这个行业里大企业基本在国外。并不是说国内不行,因为我们做的这个国外技术也不成熟。但他们至少领先 10-20 年,我们也只是在学习别人。科研,关键在于细心,有没有人去深究一件事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国外有科研精神因为他们有发现新事物并且去努力分析钻研的精神,而中国人只是在别人的肩膀上模仿。另外为什么中国人发表 Science 和 Nature 就很牛了,而国外的人看起来那么轻松。首先我要说的是教育,国内清华北大的应该是很牛逼了,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一名普通二本,毕业论文基本是蒙混过关,因为我们学校基础器材没有,导师只给你一个方向,其余你一脸懵逼。而毕业后我水平有限也很努力地读了一些文章,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很水。而有些同学根本没有头绪,论文是找人代写。以论文论毕业不结合实际,当然有名的高校不作对比。而且本科学习的课程很多都是没有什么用的,有人说高校是培养社交,所以我们的社交能力也许是上去了,可是呢真正的理论知识没学到位,而且没有理论和实验结合很多理论类似于空谈。更别提科研了,所以科研基本都在研究生以上。这样子,科研人数少,而且研究生也主要是为了拿文凭。就像我我也是工作后才有了科研的意识,之前只是有挣钱的意识。发现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可是我跟国内一流研究生毕业的同事对比一下发现其实工作上知道怎么做也许我做的比他还好,不过我懂的确实很少,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分析问题只会找 paper 去支持自己,而我只是根据经验来分析。所以很多时候遇到困境并不是自己不行,而是他们过于死板,比如多次实验发现一个东西在某种情况下 A 是优于 B,但是别人的 paper 上写的是 B 优于 A。他们就直接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是错的。确实如果自己是对的,是不是得研究原因,是不是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往往这些是最要命的限制因素。在看国外同行业的一些企业,他们的成功很出色,我们只能去模仿,我们使用的仪器大都是进口的。其实我发现有些国产的仪器也很好用,只是不够精密,中国制造的仪器太过粗放。而这些外企他们在全球业务量相当,根本不是国内能比的,可以说基本垄断。他们的专利保护有很完善的体系,而且绝对是值得的。不像国内也都是模仿,含金量也是可以的吧,毕竟有别人的基础。可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也是需要人才支持和资金的。外企之所以这么强大很重要的一点财大气粗,而且他们每一分钱用到点子上了,不会像国内很多都是靠吹嘘。而国内始终要高额购买国外的产品,总的来说钱都被他们赚去了。再说一个现象就是,科研人员基本在搞校任职,很难把技术成果转化到企业服务社会,因为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里很难,最主要的是资金,其次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配备。国外有影响力的企业成立的早,各方面有很雄厚的基础。而国内很多时候是找不到有这些企业经验的人员,他们会觉得我们公司太 low,公司曾经招到过一个,给的报酬应该在国内算是相当丰厚的,但是离职原因以及最后离职了去了哪里我不清楚,但是他曾在国际性的讲座上谈到国内外的比较就我们涉及到的相关行业。他的预估是国内发展的好的最有可能被外企收购,而不好的基本会去转型做其他的,或者倒闭。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当然他也给了一些建议,个人认为这些公司如果不被收购倒是很有可能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然而老板的心谁知道呢,毕竟拿钱更加稳妥。所以中国科研的绝望就像我对生活的绝望一样,虽然绝望但也得努力呀。另外,其实也涉及到待遇问题。其他的也就不说了,总之个人看法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很简单啊,

科研既然作为一个部门存在,

其中间官僚便有把好处往自己兜里捞,把锅往外推,损公肥私的冲动,和其它任何部门都一样。当然,也可以看作是政策执行之驱动力。农部吞农费,科部吞科费,剩下点银子也就搞搞低成本容易出成绩撑场面振奋民心的活了。表现就是亩产万斤,放卫星,首创,国产,云云。

它们不懂得科学规律吗?

它们不知道啥对啥错啥好啥坏吗?

都是知道的!

但是身不由己,

大家都有 kpi 要求吖!

就像大学教师博士的论文纷纷抄袭一样,屡禁不止,为啥禁不了?利润和风险不成正比,权利和责任不成正比。

这又是为啥呢?虽然名为科研部门,但是比科研本身重要的多的 / 优先级更高 / 的因素太多,公的有政绩,私的有房贷生活费,而且都 tn 是刚性的,与之对比,唯有科研工作本身反而是最弹性的,所以最虚。

这其实和公司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没什么本质区别,一分钱一分货,一块钱两分货,公司一方面靠做生意为生,另一方面绝无可能做赔本买卖。

就上面而言呢,

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没那么多钱怎么办?那就,

十分银子投八份,

有一份赚到就不亏!

有人拿权捞钱,

自然有人拿权做事,

一样米养百样人。

作为投资者,

难道你还指望次次挖井都能出油!

哎呦,您太贪了!

出不了油的井可以算入投资成本,当然也算是合理漂抹喽。

thousand years 都是这样过来的,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说搞科研的,就默认为是高校,瞧不起我们研究所么?

高校里面是什么样我是不清楚,我们研究所可是在认真做实事,走在世界前沿的。

就我接触的学校里那些人,就一个感觉,不接地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看新任教育部长、一个典型的近二十年两院院士的履历,大概就清楚了:93 年博士毕业,2000 年就脱离科研一线,09 年评上院士

1980 年 09 月—1984 年 09 月,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 年 09 月—1987 年 09 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学习,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6 年 0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 年 09 月—1994 年 06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教师。

1990 年 09 月—1993 年 12 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师从李未教授,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2 年 11 月,获得副教授职称,并任职软件教研室副主任。

1993 年,获得国家教委首批 “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计划资助。

1994 年 06 月—1997 年 06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1994 年 11 月晋升)。

1995 年 09 月—1996 年 09 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7 年 06 月—2000 年 12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2000 年 12 月—2003 年 01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3 年 01 月—2003 年 04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3 年 04 月—2009 年 05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 年 02 月明确为正局级)。

2008 年 03 月—2008 年 07 月,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09 年 05 月—2015 年 02 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2009 年 11 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 年 09 月—2011 年 11 月,在中央党校第 50 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15 年 02 月—2016 年 12 月,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2015 年 06 月)。

2016 年 12 月—2017 年 08 月,担任天津市委副书记。

2017 年 08 月—2017 年 09 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

2017 年 09 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2021 年 5 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21 年 7 月 31 日,任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

知乎用户 可可的老尸 发表

必须很差啊。

大学教授博导现在的称呼都是老板。整体想着搞钱,开保时捷的教授不在少数。

吃饭多,开会多,而且还经常勾搭年轻妹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教授这类中老年人,每天工作不了几个小时,吃饭喝酒 吹牛皮再开个会。

还能有几个小时搞科研。

没有几个能静下心来,搞研究的。

评价体系一坨屎。

所以国内的论文评价标准是,发国外的刊物。sci 才算,发国内的期刊不算。

为什么?因为国内的期刊,可以做业务,搞关系。

所以国内的评价体系就变成了一坨屎。想成为科研大国,裁判都是一坨屎,怎么玩?

国企里面就是一把手体制。

外行指导内行,除了拍马屁,就是阿谀奉承,科研人员要讲政治立场要讲山头。

整个体质很烂。

抄袭论文,代写,找关系加第二作者的人也很多。

网上也有代写论文的业务。

我们是论文大国,也可以叫做论文工厂。

现在的教授评级体系,包括科研经费的获取,就是要写论文。

于是类似于国内高考一样。

成了一种研究型的论文写手。水论文的水平那是一套一套的。

这几年不是说要攻克光刻机吗。

有传言一帮人,搞来了日本几十年前的技术,贴了牌。

于是 90nm 光刻机出现了。

补贴又到手了。

这和前几年,电动车骗补何其相似。

知乎用户 幻世魔王​ 发表

[光刻机等 10 年?新冠疫苗已箭在弦上!中国生物实力发展有多快?1 万播放 · 1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85900092604706816)

知乎用户 张一 发表

现在国内钱有,尽管存在急功近利、科研体制、论资排辈等诸多问题,但总体方向是健康的。

中国不缺人才,中国人聪明、中国高学历的人才的数量可能世界第一了。但培养模式越往高走差距越大、问题越多;能与世界一流水准竞争的人才还是太少。不过,按中国追赶的速度,未来可期。

以我在斯坦福三年的科研经历,我以为最大的问题是交流,尤其是高层次交流是大问题。

以前在国内感觉不到,只是表面看很多化学、生物制剂、很多实验仪器、设备需要进口,甚至有的仪器都没听说过,但这些是大部分是可以用钱解决的。

出国后,我来到斯坦福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这是全美最好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而且是最大的。这里有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有 50 多位博后。所长也是我的导师是医生、教授、院士、美国心脏病协会主席。整个实验楼是恒温的,是斯坦福大学最贵的资产之一。

但给我最深印象还不是这些。在我准备发 nature 做补充实验时,按我提出的几个方向,导师给我找了合作者一个诺奖、三个美国 top1 医生,这在国内是无法做到的。在斯坦福医学就有 8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就更多了,我和其中两位诺奖可以经常交流。

一个实例:在我研发治疗心肌纤维化小分子生物新药时,在小鼠与基因小鼠实验效果非常好,老板大喜,马不停蹄地在硅谷成立了产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那可是投资上亿项目。在实用化研究中,一个大问题出现了,按照 FDA 规定治疗心脏药物不能进入大脑。在动物、人体内有一个生物膜,简单说,药物可以进入心脏不可以进入大脑,就是,我研发的合成物(药物)不能通过这层生物膜进入大脑。这就需要在药物化学结构上加入官能团,使其被生物膜阻挡。这超出我和研究所的专业范畴。请教了斯坦福大学结构化学教授,研究后(收钱的)给出了所需官能团,找到做药物合成的公司,做出成品,问题来了:动物实验:是被阻挡了,但疗效全无。那位教授可是美国的权威,咋办呢?在与一位诺奖老师专题讨论中,他告诉我:他合作过的一位伯克利的博士,现在 ucsf 另一位诺奖导师手下工作或许有办法。于是我找到了他,他告诉我:有一个数学模型,你要学会编码做出应用程序,结合特定的美国生物官能团的大数据库,进行优化筛选,通过演算找出可用的官能团。方向有了,先学编码,好歹我高中同学在硅谷玩这个的,高手。编码可比我在清华学的 C 语言好处多多了,C 语言一个应用要上千条程序,一个 bug 全完,现在几个编码搞定。三个星期后,那可是废寝忘食啊。官能团筛出来了。

这个例子说明:科研工作交流很重要。特别是高层次的交流。这在国内无法做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遗憾的告诉你,半导体行业很差

从事半导体行业 光刻部门,匿了

在所有的 fab 晶圆厂里,见不到一个中国字,就说一个光刻机就已经弱后 ASML 三十年不止了。国内吹中国光刻怎么怎么样,我只能说实验成功与投入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说句不好听的,ASML 光刻机是集合全人类的智慧结晶研究出来的,我们凭什么凭一国之力就可以研究出来。

打个比方,做了一千次实验成功一次和每一次都成功是完全两种概念。。。。

国内华为何 apple 公司的差距大家其实都看得到,弯道超车不可能了。

知乎用户 CYan 发表

灌水很强,但做有意义的东西的水平很差。

有意义,并不是说需要立刻从实验室拿出来就能大批量生产。而是说科研人员要真正从原理层面,从基础层面,在充分理解领域的全貌之后,体会到领域的痛点,随后从地基开始一步步做起来,解决一些非常必要并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科研是没办法弯道超车的。即使超过了之后,你也要回头去补课。否则只能像芯片一样,平时牛 b 比谁吹得都响,一卡脖子白眼翻得比谁都快。

知乎用户 AntonioYu1990​ 发表

这种问题下面最容易出现情怀党、历史党,说了都跟没说似的…

一个肯定的回答就是:不算很差,但并不优秀。中国自然科学早就已经脱贫并且处于上升致富阶段。在大量引进海外人,以及国家加大科研投入以后,这几年国内原创的高水平科学成果也是越来越多,科研水平总体上可以进入世界二流梯队,和欧陆的法国德国还有日本在同一水平上。总体而言,这个梯队上的国家都有一个特征:在部分领域领先全球,而不是全面领先。而第二梯队总体都在捡美国面包屑,没什么害臊的。

当然,美国科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叶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是靠捡欧洲的面包屑起家的。不先学会抄,就想着创,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事情。

知乎用户 李如花 发表

我们搞印刷的,材料研发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多是企业自己搞,学校来企业学,然后回去吹
学校的博士,硕士很多,啥都干不了
我带过很多个
但是正负喜欢,给的补贴很高,
我这里真正能做事的,反倒没职称,没补贴,正负不认可

现在就这么个情况
制定政策的就是这么不接地气的一帮人,得益的还是这么一帮人

知乎用户 李宏告 发表

中国的科研起步很晚,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科研,也有一部分人因为不懂科研而在浪费科研经费,从而导致中国科研水平进步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随着中国人对科研的认知,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并合理,中国的人并不缺智商,所以将来中国的科研水平应该会走进世界的前列。

知乎用户 解狐 发表

一切的提高都需要时间,干着急没用,盲目批判现状也没用。

知乎用户 gmachine1729​ 发表

现在在基础科研已经遇到瓶颈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技术,尤其其规模和商业化,在规模上,中国无可比拟,质量而言也很不错了。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水平显然是很高的。原来有些方面偏差些很多是因为近代科技源于西方,学习它是需要个过程。近代前,中国是技术领先但缺乏科学思想,就在数学方面也明显重计算轻理论。中国对世界在科技上的大贡献主要在公元 1300 年之前,1300-1900 年别人在快速进步而中国处于比较科技停滞的状态,20 世纪中国对世界的非常创新性的科技工作主要还是中国血统的人在西方国家做的,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主要还在追赶世界领先水平,1970 年中国在世界上可以算入流了,2000 年质量大有提高但依然有差距,2020 年就已经比较先进了,再过 10-30 年,中国只会更有优势的。

知乎用户 外五线男孩 发表

先定义一下水平差。是科研人均顶级研究数量低,还是科研人占总人口比例低,还是顶级研究水平低,还是研究平均水平低,还是人均科研经费低…… 诸如此类的概念多了

中国人老是想对抗全世界,全世界有多少科研机构?比广大发展中兄弟国家强不行,还要比欧洲强。比欧洲强不够,还要比美国日本强,最好全世界 90% 的重大科学进展全是清北华五人 c9 提出的,那才好,那才是中国科研自信

事实上科研这种东西的本质就是失败,就是尝试,就是试错。弄不出顶级研究才是常态。全世界科研水平都差,只不过你非要拿中国和全世界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讲一个细节性的小事。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论文,和国外老师合作的。主要是我来写,我老板改,然后再发给国外的老师看。

我写完初稿后发给我老板,我老板说写的不错,然后说给我改了一下,至于改了哪些内容,我对照了原文半天,没看出多大的区别。然后发给了国外的老师,一周后返回来,改的面目全非,而且每处大的改动都说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response letter 也是,我写好了发给我老板,我老板就简单扫了一眼,觉得写的还可以。然后又发给国外老师,国外老师同样是一字一字,逐字逐句地改,还告诉我 response letter 如何写更好。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想说,细节处见态度。我老板让我觉得我自己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国外导师会让我觉得我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

知乎用户 许邈腾 发表

1 参照系

2 情感驱动

1. 现在基本上没有独立科研可以谈,基本上是跟屁虫思维。因为洋人有科学,有大学就听鲁迅的话《拿来主义》移花接木。

洋人科技是我朝科技的坐标参照系。洋人的科技是太阳,我们的科技是月光。没有了洋人,就没有了科技孔夫子,中国科技没有独立性可言。

沈括命名了石油,发现了化石,记录了实心铜镜能照出文字图案的技术秘密。李约瑟说的中国科技本质是生产 & 生活技术,自成体系的样式雷 (建筑) 也是技术而不是科技,科技是父子概念,我朝只有技术是儿子性质的,文化传承技术产品而已。

如果洋人全部死了,我们没有了榜样,我们也就只剩下技术了,科研单位就成了大观园了。红楼梦的推敲科技蒋会卷土重来!

中华科技:洋人之附庸也。

2022 年卢克文跑到到攀枝花溜达发表论文:156 万平方公里换来的 156 个工业项目的特点 A: 引进即落后 B 没有理论原理图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庚子赔款的燕京大学洛克菲勒的协和医院: 洋人交给中国科学知识和科技衍生的产品,但是不会把产生科学的土壤交给中国人

洋人能研究化学搞出陶瓷,能把武夷山茶叶种植在阿萨姆,

汉人观念和活动范围见识有限,用宗教态度崇拜洋人技术,汉人把科技宗教化了: 科技代替了孔子 = 五四运动

2. 科技之情感驱动,图灵是个神经病,丘吉尔用宽广的乳房孵化 & 催化了他。傅青主写《女科》是因为想老婆。像居里夫人那样的路是少有人走的路。很多科研是兴趣所在,感情驱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依靠权贵背书才得以流传。达芬奇拉扯啄木鸟的舌头,靠兴趣,他死在了国王的怀里。秦始皇也没搂过郑国 (渠)。洋人科技很多是土豪地主子弟根据兴趣爱好搞出来的,后来有了资本和学校的加持,加上工商社会生态系统才发展壮大的。

我朝穷人多,对科研有兴趣的人很少,社会只认《活着》的富贵,我们的文化子宫排斥科研,宫寒不孕。国家赞助的科研是郑和下西洋,不能长久的。

我朝行政命令任务驱动的科研任务缺乏活力和弹性

建立独立自主的科研文化循环系统,有情感驱动的兴趣科研才能长久

我朝是反对费耶阿本德的态度的

华为必将会是昙花一现,相信吧!

知乎用户 料峭微风 发表

研究生毕业论文就这水平,水水就能过去,呵呵,学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还指望中国科研环境变好?连个一般二本都不如!转图

知乎用户 陈仁杰​ 发表

以前说中国科研差,有大把的数据。

现在都是身边统计学了。反而是说中国科技科研水平仅次于美国,属于第二梯队的人说了大量的数据。

我知道,人有时候很难改变自己的观念。但我们认知世界,还是要看真实的客观证据。

特别在中国科研水平这类大问题上。更应该看已有的统计数据,而不是身边统计学。

知乎用户 行无际涯​ 发表

我也来说说我的个人感受吧,要判断中国科研水平如何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避免陷入 “和文革前后那段时间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比” 的误区

很多人喜欢拿文革前后的科研成果来对比,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 “高、精、尖” 都是在那段期间产生的,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海里垒的 (战略核潜艇),但是别忘了,这里面很多成果都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当整个国家都盯着你时,你完不成任务怎么好交代;第二,这些成果基本是属于开创性的,从无到有的,后面关于产品的更新升级迭代以及新技术应用这些都是需要一步步攻关的,而有多少人记得或关注“首次” 之后的事情;第三,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利于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也是不可否认的。

2、避免 “技术 = 产品” 的误区

很多人谈起科研水平,首先就会举例说明耳熟能详的产品,比如:导弹、氢弹、神舟飞船、核潜艇、无人机等等,但你说对某个产品上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的技术有多了解估计都会懵逼。另外,别忘了,技术到产品之间还有还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段路叫做产业化或工程和,很多技术上达到先进水平了,但不一定就代表产品就可以达到,因为产品的研制涉及到生产条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经验积累等各个方面。

3、弄清楚研发的目的

在国家提倡的以 “企业为主体” 的创新体系中,企业是牵头单位,而企业的终极目标都是获取利润,所以,所谓的研发必须考虑到后期的市场。之前一直讲,航天、航空、航海(船舶)的三大心脏(发动机)一直是科研难题,这么多年,航天的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为何航空和船舶的发动机研制进展缓慢?这就是因为市场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你开发的产品即使再牛,没有几百年的设计制造经验积累和传承,人家凭什么认可你?所以,有了 C919,国家才有了推动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下一步,我自产自配总可以吧。

4、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陷

先是预算,之前很多大学教授就比喻预算和决算的关系是 “先逼良为娼,再抓嫖”,这种尴尬体验只有从事过的人才能感受真切。项目还没开始,就要严格测算各项费用组成和总额,这其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可想而知;再来看看科研经费的组成,设计费、设备费、人员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测试与化验加工费、会议费、事务费、管理费等等,可能管理过科研经费的人都知道,恰恰这设计费最难归集;最后,再来看看审计,各种费用与预算相比无论是超了或者少用了达到 30% 以上几乎都要说明情况,之前预算不准,如何去确保决算准确?只有想办法嘛。科研经费管理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项目开发水平,想往深度开发,经费超了,你说咋整?

先说这么多吧,之前也一直有写个这方面专栏文章的想法,后续各位可以关注下我的专栏,谢谢。

知乎用户 石大舆 发表

我以前写的一篇论坛帖子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计算机领域。

与一位业内人士讨论后,发现实情原来是这样的,例子细节都不说了,看总结。

国内学术界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1) 资源集中,吃者通吃。

官员也要学术地位,有钱人也想弄个什么当当,通吃。

所以看到大部分院士都是行政大领导,很多长期不在科研线上了。

至少计算机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不明白。

年轻人没有通路,也带坏了后来者。

(2) 国内喜欢超车,出现超人。

个人觉得论资排辈在很多情况下都有必要性。

一个人不是超人,不能有那么多超人。

现在搞得所有人都像超车,不走寻常路,为了论文而论文。

整天琢磨规则,而不是真正做事。

具体表现:

1. 期刊抢一作,为了不做的太过火,只抢最好的顶级期刊一作(比如 PAMI),当然一般是抢学生的一作了。

2. 整个实验室的文章都是 last author,可能一个实验室一年有数十篇文章, 所有文章都有他的名字。

期刊抢一作是因为在很多评价体系里,只有期刊算,会议不算。

3. 行政人员独大,院士杰青大部分都是行政大领导,很多手里有别墅,学校或科研院所给他们分了好几套房,而且还把科研经费洗到公司里。而且管不了,因为是合规的。

其实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文化都是官本位文化,科研人员还是比行政领导地位低,所以科研人员都想去当行政领导。

太多的所谓人才计划。

中国希望造星,造星的目的是为了让国际对中国侧目。还有引用也上来了。

而不在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在做研究,做的研究水平如何。

我们的杰青,要看文章,比国际牛人牛很多。中国多少人满足于此。但是那些文章,并不一定对学科发展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因此应该大力扶持年轻人。而不是搞人才计划,更向大鳄倾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的科研进步,不是靠大部分人来支撑的,而是靠小部分人,甚至可以说就是那帮顶尖的或者格格不入的人

我是一个双非的硕士,我们学院大部分的老师,在我看来,都挺水的。我自己的导师,一个 90 年代的硕士,对科研毫无头绪,一个实验室十几个人,从来没出过博士。对自己学生想读博的态度,永远是劝你,知难而退,从而打消你的,科研热情。

说实话,在我才读研的时候,我对国内科研简直失望透顶。

天天拉横向项目,套学生出差经费,项目水平永远处于本科生水准,常年师兄毕业要不盲审不过,要不延毕边缘。

一个搞硬件底层的专业,天天做软件外包。为了赚钱而赚钱,做事永远图快而不是精益求精。一个学生背 3-5 个项目,最后让开题和项目绑定,达到你不管想不想做,你都必须做的效果。

至于学术啥的,更是一言难尽,到底论文是挂名还是代写,就不说了。水深得扣屎,也不想再说。

说实话,我本来,特别失望,我是不准备读博了。毕竟,这科研,让人觉得国内科研,毫无希望。

直到,我们院长,成了杰青。

院长是个老牌的科研人,他的导师是上世纪本专业的开山鼻祖,某 985 的博导。最开始院长本硕博都在某西南 985 读书,跟着他导师一直做同一个方向。后来他去了某 211 读博后。再后来,回到我们学校,当院长。继承了他导原本的实验室,职位。

但是他,一直没有,搞行政

说来特别有意思,院长几乎在评杰青前,不沾行政。他和他的博士永远是学校食堂,实验室,还有家 3 点 1 线。

每个月学生,该多少钱是多少钱。

学生不出差,不接横向,所有的目标,就是搞懂实验室的东西。

后来,院长评了杰青,成了校长,开了公司,国资委入股,市值几十个亿。

我遇见过几个他的学生,永远的评价是

“清高,傲骨,为人谦逊…”

我忽然想,如果说国内的杰青,都是这帮模样,或许,中国科研,是,有希望的。

我崇拜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给我的感觉是,努力,有所回报。

并不是每天 3 顿酒,一天两包烟,带着领导去混夜店,才能够走上位。而是切切实实,靠的能力。

一个不善言辞,少言寡语,做实事的人。就应该有机会,靠能力能够走上去。

所以说,你说国内科研有希望没?

我觉得,看你现在什么角度。

国内就是这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状态。我导师可能 30 岁时,还为国效力过,那时候他的成果,几乎被他吹到了快 60。

匿了

但是现在他的吃相多少有点难看。

国内科研本身就不靠吃相难看这帮人,永远靠不忘初心那帮人。

害,只是希望不忘初心的人,多少多一点,或许大环境,会更好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确实很差。

你让一个当上教授基本上没做过实验的人来带着一群工资一两千的研究生拿着几百万的经费,去开创前沿,几年内没有搞出文章就卷铺盖走人,这样的环境能好吗?一般职称越高年纪越大的人越不指导学生,指导也往往是纸上谈兵。

周围的人进来读博搞科研的基本上最初进来的时候还怀揣着梦想,当然也包括我。从小我就想当一个科研工作者,并且也能接受研究一辈子默默无闻什么也做不出来,进来之后还是发现太天真。纯粹搞科研的人真的是少,要么就为了文章、职称、项目去发一些没有意义的文章继续混,默默无闻的代价就是没饭吃。

我为什么不想搞科研了呢,因为搞科研搞得东西大部分既没有理论意义,也没有应用前景和机会,但是评职称拿项目又需要文章,这个时候你就不得不为了文章去搞很多老板搞得那种事,找一个你方向的国外老板发的文章,模仿一下做一点小改动,就可以发,还有很多文章的结论都是硬凑出来的,整数据还搞区置信区间什么的。噢,还看你背靠谁,基本上都要靠着一个院士分配项目和资源,很多时候你做这个不是因为它有意义,而是因为你拿的基金里写了要做这个。

既没有创新,也没有自由,还有无尽的压榨,不是富二代没有奇奇怪怪的关系不会拍马屁攀附人,真的好难。

知乎用户 疾风之科基​ 发表

数量上,现在很多英文论文上都有 besed on,这是天朝特色的标签。

自己体会吧,质量我不敢苟同,因为就我做过的研究很少,但数据的验证极度糟心。

知乎用户 穆然​ 发表

不差,我们生产芯片能力上,现在全球最先进的 4-5 纳米芯片都是我国某省产的。就是其他省还需要加把劲,别什么 amd 开源,咱们就有自主研发。

知乎用户 二零四五 发表

看到有人说到原创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国家的方针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国家的方针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我国目前整体仍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现阶段的任务是,先把西方已有的科学技术都学过来,之后到了下一个阶段,再把原创作为我国科研的重头戏。现阶段你要搞原创,国家当然支持,但国家资源的大头,都放到 “学习 “上了。我们就是一发展中国家,富裕起来真的没几年,不要拿发达国家的标准衡量自己。科学上的很多领域,我们就连中文教材都没有,想学只能去读英文书,而且这些领域里面,有一些甚至都不是特别新近。这个 “学习 “的阶段,很快就会结束,也就是十来年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原创性成果自然会大批量涌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来弱弱的回答一下吧,本科是中国农大,马上在清华大学生科院读 phD。

首先,我介绍一下近几年我周围的科研成果,我觉得中国基础科研发展很快,从中国农大的高水平论文来看非常显著,不说李宁院士(据说在正接受反腐败调查,这个接下来细说)的 CNS,主要是关于动物克隆,今年上半年还因为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在中国首次做了 nature 发布会;还有上半年理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因为发现违背 NaCl 体系八电子结构的反常化合物存在,以第一作者在 science 上发文;还有一批兢兢业业的农业专家,对玉米,蔬菜育种和抗逆抗虫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就。

因为我从大三开始就在清华生科院做实验,对清华也很了解。首先要说的就是施一公,在蛋白结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有他的弟子颜宁以及柴继杰,几乎每个月都有高水平论文,大家可以看看清华大学生科院院网,CNS 新闻不断,来自各个领域。再说说另一位大牛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更是被杨大爷赞为诺贝尔级别的成果。

综上,近几年基础科研发展的确很快。

接下来就说说科研转化成果问题,也从以上的例子来说吧。

上面提到的几个人中,李宁的研究很接地气,也与农大朴实的研究氛围有关,研究成果很快就会转为应用。我有幸在大三上过一门李宁开的校选课 “动物克隆与转基因”,其中李宁多次说自己的成果很多,但是很多成果却不能得到主管科技转化部门的认可,由于外行管内行,遇到很多阻力。

再说说施一公吧,除了之前一些研究与荣誉,最近更是解开了老年痴呆症的关键蛋白结构,对相关药物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另外还有他的弟子颜宁,前不久解开了葡萄糖转运机制,对药物开发也有很大的推进,这些研究我觉得意义更重大,因为这是我国少有的第一首创新。包括后面的薛其坤等等,都是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的。

创新就是生产力,这句话的价值我们拭目以待,我很有信心。

最后还是要说一说科研体制,上面提到了李宁院士被调查,别的不说,从李宁的口碑名声来看,以及在他课堂上(院士开本科课程)感受到的气质来看,我还是替他感到惋惜,听说就是他将科研经费挪入自己的公司,细节我不知道,但如果我们有像美国那样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有多少科学家愿意这样,国家总是高高在上,科学家的自由度小之又小,稍微想积极一点做一些应用,就会被官员觉得不听话,当然挪用经费违法,可是我们的相关法律制度是否利于成果转化?

一直在期待,如果薛其坤或者施一公能够拿到诺贝尔奖,如果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科学家能够进入决策层,科学家和科学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处境会不会更好?

知乎用户 badfatraccoon 发表

不差,但是水分真的多

知乎用户 Peter Tam​ 发表

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做研究的人当然不能饿肚子,不能担心家务事,包括子女的教育。收入不一定要很高,只要够用即可。同时还不能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只需要一心做科研即可。

这样的环境恐怕在中国还做不到,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必然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回国工作,也会有很多国外的高级科研人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

例如有些人因为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甚至身陷囹圄。这样的问题应该从管理制度上解决,而不是针对个人处理。太多的行政人员不为科研人员分担繁杂的工作,反而还给科研人员增加额外的负担。

我对具体的科研环境不很了解,但是看到和听到的不少。这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差,但也不厉害

以我国的体量和国人的模仿能力,中国科研在二流里面一骑绝尘。

从数据看,除了美国没有其他对手。但是这东西跟 GDP 不一样,单纯数量的叠加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靠极少数一流研究实现的,没有一流成果你就是不行

跟有些人说的起步晚、积累不够关系也不大,科研是最容易实现弯道超车的,因为这是知识分享最彻底的领域,何况我们有这么多留学生

至于为何无法实现二流到一流的跃迁,这是一个大哉问。钱学森问过,每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掌握权力和资源的大佬们,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知乎用户 老吴爱说话 发表

我有个兄弟,他老婆是个正儿八经的女神。

我承认我是很 Low,我身边的人确实也高明不到哪里去,但是你们确实不用怀疑,天天见面的人没必要跟我们胡编人生大事。

长得好看这个就不用提了,关键她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临床医学这边的,好像在研究什么肿瘤项目。

你猜她毕业以后去哪里工作了?

你们点够三十个赞,我就提供答案。要不就算了,反正你们也不关心中国科研人才的去向,你们当然更不关心中国科研水平本身。

三个赞。。。

她去交通局了,因为交通局允诺她三年正科。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交通局会需要一个医学博士,或者一个医学博士需要交通局的工作,或者人民需要为一个交通局职员提供培养医学博士的纳税。

知乎用户 应犹在 发表

不晓得做城市研究的算不算搞科研。我一直在做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以我们这个领域一个细方向城市网络研究为例,我不觉得中国的学者在此水平不够。

早期外国学者确实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他们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空间结构去建立全球城市之间的联系,然后系统且长期追踪世界上城市网络的演化发展。所谓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一般都是像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律师事务所等这种,这些机构确实联系了全球各地的城市。不过有点不解的是,外国学者在开辟了这条研究的康庄大道之后,就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了。相反,国内学者在借鉴吸收老外经验之后,还依托交通路网、知识合作、互联网大数据等做出了很多既能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又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的国情的系列研究。特别是出行大数据、企业大数据的不断应用,可以很精确地刻画城市之间的联系。但是外国学者还是喜欢围绕着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这一个基点,搞啊搞啊搞…

所以我觉得咱们后发是后发,但是好好弄,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知乎用户 李镜诚 发表

我想大家去调查一下这几个数据:在中国科研人员名单里真正有科研天赋的人占多少比例?这里面有科研天赋的人有多少比例能拿到科研经费从事科研工作?科研经费中有多少比例用于真正的科研?真正做科研实验的人有多少能决定研究的主题?科研结题时有多少比例是以真正可用的成果结题的?把这几个数据调查清楚了就明白中国的科研水平如何了。

知乎用户 老友 e 面​ 发表

总能找到问题

知乎用户 荆棘藻野钢花 发表

中国的 “科研” 现状,相信问这个问题,和看这个问题的人都是研究生(尤其是是理科的研究生)过来的,或者是有所耳闻的。因此不赘述。总结一下,就是功利心太强,一切为了文章,一切只看文章,IF 大于一切。在这种思想下,失去了人文关怀,没有人能也不可能(因为老板不会给你空间)去真正做科研。

科研是什么?

一个最经典的解答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做科研。

克格勃用手枪指着一个苏联科学院某人的脑袋,说 “把这个炸药性能提升 3 倍”,这叫做研发型的科研,也就是制备了真正需要的新材料;

想知道牛奶的密度,表征手段只有一个弹簧秤,一个游标卡尺,你想办法找来一个立方体金属块,然后用浮力定律测出了密度,这是用金属块做了应用型的科研。

然而在功利心指导下的中国科研是什么?

真正去制备材料,2 年甚至 3 年可能够吗?其实 2~3 届,把原理弄清楚,摸索几年,出个成果不难,但是老板不管过程,你没文章就不行。于是就找没人做的,没用过的方法,乱七八糟做个没用的材料,所谓合成型科研;

应用,就是你有一个小方块,没什么用。看到外国人用木块搭积木,于是就照猫画虎拿小方块也搭了个积木,就是所谓做应用,甚至很多人的小方块是师兄给的,对小方块是什么一问三不知,积木的原理更是无从下手。

憋文章,是无中生有的提出问题,也就是没有问题。实际上,中国科研的步骤是,在被逼着的情况下乱七八糟搞出一个所谓的 “解决问题” 的步骤,然后通过抄袭其他文献的 Introduction,搞出个不伦不类的机理分析,最后冠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需求,称之为问题。可以说是完全的本末倒置。

但是这个本末倒置,却可以出文章。认真从理论做到应用的人,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默默无闻。喜爱科学的人,要么变得忘掉了科学去做科研,要么离开了科研。

中国的科研,就是一坨屎,闻多了就不觉得臭了。觉得臭,要么没闻惯,要么还妄图想把屎变成一坨让人闻了说香的屎。

套一句话,给科研以空间,而不是给空间以科研。

知乎用户 1P 和 1N 发表

知乎上逛了一圈,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懂计量!

仪器的最低可探测限,精度,不确定度,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有人都搞不清楚(当然也有可能是假冒的科研工作者)。

样品的采样没有标准流程。不知道怎么采样,怎么处理样品,采样流程每次都不一样。

进样没有标准流程。想怎么进怎么进。

不懂什么叫可重复性,仪器贵的要死,使用环境差的要死。

不考察查找的文献里,有没有一些计量方面的错误,以讹传讹。

知乎用户 蒋黄河 发表

不妨我们类比一下、换个问题:**如果不节制垄断企业与层级剥削,那么经济体的总体水平一定会差吗?**不知道经济学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什么,但是如果类比过来,只能说是中国科研水平绝对不会差,但是说有多好,这见仁见智。

20 世纪结束后,科研工具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只靠少数天才就让时代大跨步发展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科研已经变成了资源消耗战。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科研发展总是离不开科研经费和实验仪器,潜台词是钱够了一切都好办,但讽刺的是实际上也却是如此。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关于 “科学的科学” 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资源分配的经济学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在掌握科研资源的分配呢?

看过大学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的都知道,一个帽子对于科研人员有多重要,而分配帽子的又是另一位戴着帽子的人。院士的学生很容易是院士,千人的同学更容易拿到千人… 我国科研从来不限制门阀的发展,学术垄断随处可见,参与基金的评审与考核往往只有两种情况:领域内的专家彼此认识、领域外的专家本子都看不懂。因此,在大学里没有写过论文的研究生多、没有写过本子的研究生却比比皆是,毕竟 “功夫在诗外”。

非常赞同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的整理:科研主体、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科研中的 “人” 在科研方面被逐渐淡化,却在非科研方面被逐渐重视;评价体系早就难以量化,甚至想找一个合适且公正的第三方来表决都不现实;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又谈何培养体系和培养呢?

或许有人说制约 “人” 的是量化的标准。问题中提到的“面包屑”以及老生常谈的论文灌水,以及频频可见的围绕 “功利”、“目的性” 等字眼的指责和争辩都证明:科研工作者早已完成了对量化标准的适应。我不可以说否定这些现象存在的人是指鹿为马,但不得不说,只要这些现象存在,就是一种充满无奈的妥协。“去四唯”那么久,可到底为什么 “去不掉” 呢?

知名键政马前卒曾说,医生和学者都是在现代社会下维持手工生产的生产者,至少在科研上,我们面对的依然是学徒工体系。毫不夸张地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科研发展的加速度远远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我们正面对着一个落后的与生产关系与高速的发展生产力共存的现状。从这个问题下已经有那么多的否定回答来看,其制约效果已经逐渐显现,但是是否真的会让其停滞不前?

我不知道。

知乎用户 艾思科蓝学术​ 发表

这么说吧:**中国从来不缺认真做科研的人。**现在不缺,以前也不缺。

讲个冷门故事:

早在 138 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国人就在《Nature》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考证律吕说》。**

1881 年徐寿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

Nature 杂志由英国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创刊于 1869 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

这篇**《考证律吕说》登载于《格致汇编》1878 年第 7 卷**,这既是中国科学家在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上发表的较早的论文之一,也由《格致汇编》的主编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译为英文在 Nature 发表,而同时成为中国科学家在 Nature 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文章纠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引起了国际巨大的反响,nature 编辑评价道:“这非常出奇”,也是这篇文章,使得 Nature 创办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其作者就是被称为晚清科技总设计师,启蒙了整个中国近代科学的徐寿。

![](data:image/svg+xml;utf8,)

徐寿(1818—1884)“律吕” 是我国古代乐律学的统称,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律管研究更是律学研究中的难题,《格致汇编》发表徐寿《考证律吕说》这一重要论文,报道了徐寿研究律管管口校正的最新成果,他用实验向著名的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 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一书提出了质疑。

该书(第 214 页)说:**有底管、无底管发出声音的吹奏振动数,在一定时间内,皆与管之长度成正比。**这也就是说,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任何八度音阶必是吹奏震动数的两倍,因此开口管必须准确地截去一半才发出高八度音。

而这一点徐寿通过实验证明恰恰是不正确的,“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徐寿用 9 英寸长的铜管进行实验,发现将管长截去一半,并不能得到与原管相差八度的音,但如果在截掉半音寸,就能得到准确度的高八度音。

实验表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 2:1 而是 9:4。

在文章中,他对传统声学定律 “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

那时候大清未亡,就连当时的《Nature》编辑都评价这 “非常出奇”。

在这篇《Nature》发表后的第三年,徐寿就病逝于上海致格书院,享年 67 岁。十多年后,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也在一次无烟火药中,意外被炸死。

他们不求功成名就,更不求达官厚禄,一生都致力于先进科学的引进与传播。

![](data:image/svg+xml;utf8,)

徐寿石像

或许徐寿这些人,在整个科学史上的成就微不足道。但是在封闭和黑暗的清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辉。

中国科研人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 SME 科技故事,姚远科学网博客,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这里是艾思科蓝,科研领域的连接者。我们每日更新最新行业资讯、学术干货、论文期刊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关注。

往期精选:

牛!5 个文献管理工具推荐 + 教程,解决 90% 文献难题

直接翻译 PDF 全文英文文献,这 3 款翻译工具绝了!

9 款学术党专属 Google 插件合集,使用简单功能强大,可直接访问谷歌~

戳这里看更多

艾思科蓝​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www.zhihu.com/org/ai-si-xue-zhu

知乎用户 吴盐 发表

迄今为止,在脑科学,耗费大量经费、数据驱动的研究从来没有对探索脑的奥秘或者改善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任何重要作用。实际上,迄今为止,即使是在更广泛的生命科学,耗费大量经费、数据驱动的研究充其量只有边缘性、辅助性的作用。
我们应该不被金钱所引诱,而应该坚持对的、优雅的、有创造性的脑科学、生命科学研究。
历史将谴责所有以科学的名义而利欲熏心的研究人员,生产不加分析的资料是垃圾,只抢大钱而无真正科学意义的发现与科学的罪人没有本质区别。

2022· 北京脑科学国际学术大会 · 饶毅开幕致辞

知乎用户 明通端悫 发表

中国和美国科研差距

美国亿级的红脖,犯罪率高的黑命贵和几百个美国顶级科学家的差距要小一万倍

知乎用户 老司机小王​ 发表

上限很高,下限极低

知乎用户 King​​ 发表

作为芯片类国家重大项目的深度参与者,我觉得主要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但具体怎样改进会变得更科学,实际上我也没有答案。纵向项目,从立项,申报,答辩到验收,主要是人的因素比较大,专家的喜好和倾向,决定了课题的方向和评价,同时,课题与市场需求脱节,完成了课题,结果芯片卖不出去的例子太多。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市场导向和市场激励比专家导向更好,但实际上很多市场导向的企业,会通过外购 IP,裸芯等方式,快速占领市场,看起来市场规模很大,但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我想这也不是国家支持科技发展的本意。

知乎用户 速石科技 fastone​ 发表

水平差不差不好说

但环境是真的差

之前就有认识的教授跟我们吐槽说

实验室里的计算资源严重不足

自己每天不是搞机器就是被机器搞

都快自学成运维了

IT 技能学了一大堆

至于科研

啥是科研?

学生们也大倒苦水

自己专业的理论 + 实验也就罢了

还要跟着导师

学一堆计算机专业知识

什么鬼……

所以

我们专门为科研计算人

准备了这份宝典

来看下目录:

详情戳此处了解——

速石科技 fastone:这一届科研计算人赶 DDL 红宝书:学生篇 0 赞同 · 0 评论文章 0 赞同 · 0 评论文章 1 赞同 · 1 评论文章

码字不易,喜欢请点个赞哦~

知乎用户 金三金 发表

很多问题出在科研之外。

本科时,大家特别佩服一个教授,也是学院副院长。很难的算法理论被他举重若轻,几句话就就讲清楚了。

但有一次,上级教育部门某个评审组来学校调研,他为了多要点课题经费拨款,低三下四谄媚式的献殷勤,我瞬间明白,院长的作用不止要会教课,还要会公关和讨经费。

你说,一流的人才心思如果有一半精力要花在课题外,他怎么能全身心做科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言论不能单独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作者背景赏析,这是小学语文老师就讲过的。

刷知乎的科研汪,面对的是远离学界的普罗大众,不懂科研状况,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执意相信中国全面落后,自然要认真介绍,侧重优点长处。

而饶毅教授想的是如何更好的建设中国科研事业,要针砭时弊,勇于批评指出问题,督促改革加速进步。

知乎用户 林业杰 oOOo​​ 发表

中国科研方面硬件措施现在绝对是国际一流水平,因为中国的经费很足。

而且一般来说都会给科研人员最好的科研器械,并且平时的采集经费也都是非常充足的。

并且国家对采集方面的要求也是比较宽松的,就是到保护区只要一些采集证明就可以进去。

知乎用户 张熙 发表

基础理论比较落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现在只有 0。5。诺贝尔奖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是人类知识领域的最前沿。高精尖的技术也比较落后,nm 芯片还不能制造。这些方面需要迎头赶上。科学研究需要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不能论资排辈,应当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不能搭车,更不能取而代之。尖端的科技成果一般来说都是 2,3 十岁的年轻人创造的。但在国内很少见,有几个大部分是海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生物医学领域

经费批下来之后,利益相关试剂耗材公司虚开发票,转化为公司的不透明预付款,最终能有多少用于科研不得而知。

wash money and waste money.

科研成果没看到多少,领导的房子却是越来越多了。

由于资金限制,苦逼科研狗只能做不太可能有临床意义的研究,比如:已有材料的修饰、碳基换硅基、已有药物加载体、针对学界公认的非主要靶点大力开展研究并在评奖时宣称大大补充了该领域的研究……

很多 PI 针对单个疾病(精心制作 / 挑选结果)的多篇文章中的多个靶点,都声称可以缓解 50% 以上的表型,按理说联用岂不是直接痊愈了,但其实发表多年却他引 0

relationship and money contribute to titles and funding

每年各种奖项 / 基金 / 称号评选前,四处充满了科研社会活动家的身影,推杯换盏、迎来送往、利益交换、乐此不疲。

某白手起家的院士私下也感叹,现在的青年学者再也不可能如他当年一般白手起家了。另外该院士也披露了国人发表的顶刊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200 万美元买共同通讯、请编辑来中国学术交流(游玩、专家咨询费)……

最后,生物医学领域大概不需要科学家,而是需要听话的奴才吧…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这个圈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最后被启动的部分。

前面的科研都是重点发展,普遍水平是不高,抄袭风严重。现在,才进入大发展的阶段,科研水平在快速提升。


读了文一先生的《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我觉得对比西方近代的科学成就,中国的科研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国家资助的科学大项目的指向性,研究人员大都是散兵游勇,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成果也有限。

知乎用户 yglxdr 发表

在学术圈混迹多年,国内外都各呆了好多年了,试着从目的论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做科研,科研人员的基本动机不外乎两条 “个人兴趣,应用价值”。国内做科研的动机,青椒阶段“发 paper,发 paper,还是发 paper” 然后等你发多了 paper 站稳脚跟之后,其中部分人的动机才是“个人兴趣,实际应用价值”。动机不一样,可能纸面结果是一样的,但社会效益却完全不一样。

知乎用户 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不是很差,但跟国际上先进大国比确实有很大差距。中国的科研行业现状跟所有行业一样,都是什么热门做什么,什么赚钱做什么,根本上还是利益驱动的,国际上一有什么风向,就呼啦啦的都去做这个,因为这个好发文章好申请项目。但是中国的科研学者很难做那个引领风向的人,当然一部分是利益驱使,一部分也是中国科技基础确实不如那些大国,本身起点低起步慢,想要跨过这么多年的差距确实不是很容易,这就是为啥咱们中国想拿个诺贝尔都拿不到的原因。

而导致中国科研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科研学者的薪资待遇不高,生活压力又很大,只能去跟风做一些成果出来快,好赚钱的项目,没法静下心去做需要时间比较长的一些原创的有意义的实验项目,而且根据国际上的风向做实验一定程度上也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而保证自己实验有较大的概率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国科研仪器发展虽然很快但离国际上的差距不小,一些顶尖的研究检测仪器只能进口并且价格贵的不行,这不仅增加了研发成本和难度,也导致了我们的研发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知乎用户 普萝菲色 Gun​ 发表

不差,有些方向甚至是世界前沿,但是总体科研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体系得提高,牛逼的人一点也不少。中国科研实力总体来说,感觉稳居世界前 10 应该问题不大。

知乎用户 李简 发表

中国人的新发现:

通过让阴极相对于电解液运动可以提高电解液电导

通过让电解装置的电解槽中的阴极相对于电解槽中的电解液运动,可直接让阴极表面的电子更快、更多地进入电解液中,让相关电化学的反应速度加快,让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导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通过让提高电解液电导的方法在同等槽电压下可大幅度提高电解产率,例如电解硫酸铜溶液生产金属铜的电解产率,电解水产生氢气的电解产率,电解氯化钠溶液生产次氯酸钠的产率,电解盐酸溶液生产氯气的产率,电解氧化铝生产金属铝的产率,电解氧化镁生产金属镁的产率,电解氧化钙生产金属钙的产率等,并可降低电解工艺的电能损耗,提高电解工艺的生产效率。

实施例

准备一个容器,向容器里面注入标注为 6° 的食用白醋,等到食用白醋静止下来,用指针万用表测量容器中食用白醋的电阻,电阻档位选择 X100,将指针万用表的红表笔和黑表笔分别插入容器的食用白醋中,红表笔和黑表笔之间的距离为 5 厘米,观察指针万用表的表盘,可以看到指针万用表的指针开始摆动,稳定后,指针指向表盘的数字 8,用手握着黑表笔小幅度在原地摆动,红表笔不动,可以看到指针万用表的指针会指向表盘的数字 8 附近。然后交换一下,黑表笔不动,用手握着红表笔小幅度在原地摆动,此时会发现指针万用表的指针开始电阻减小的方向摆动,最终指向并停留在表盘的数字 2.5 附近,停止摆动红表笔,指针会逐渐(5 秒至 10 秒)回位至表盘的数字 8 并稳定下来,再次摆动红表笔,指针万用表的指针又开始向电阻减小的方向摆动,并再次回到表盘的数字 2.5 附近。这表明,通过令食用白醋相对于红表笔流动,可以让红表笔与黑表笔之间的电阻值降低,电阻值从 8 降低到了 2.5 以下,减少了 5.5,即电阻值减少了 69% 左右,也就是通过令红表笔相对于食用白醋运动,提高了食用白醋的电导,电解食用白醋的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从万用表的电路原理来说,指针万用表在做无源测量时(如静态电阻、电容等),就须要万用表自身提供电源,这时红表笔是与表内电池的负极相接,黑表笔与表内电池的正极相接,也就是插入溶液中的红表笔是负极,黑表笔是正极。

一、奇点力学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二、奇点力学下的库伦定律

三、奇点力学下的毕奥—萨伐尔定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 211 在读研究生

某些老师:这篇文章你看下,看看能不能复现出来,复现出来尝试以此为基础改进。我们看看能不能发篇文章。

其同学:两个月后复现出来数据与原作相差偏大,重新做太耗时耗力,于是开始修改数据。老师看后决定让其改进。半年后发了篇二区。

某博士生:我发文章就是为了能有篇文章,我管他以后能不能实现工业化。

某老师:xxx 中午跟我出去一趟,我们跟 xx 领导吃个饭。xxx 周六晚上有个饭局,你去陪 xx 主任。xxx 去上报一下前几天的花费……

某研一新生:为什么发文章一作不是我而是老师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cuBGKb​ 发表

有一句话不好听:外国有科研,我们也要有!于是,一群人假装在科研,中国就有了科研。

这就是基本情况。

知乎用户 辛夷 发表

现在已经比当年好很多了

知乎用户 殷兴旺 - 天锐律成​ 发表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百度百科)

我简单的概括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思是基于某个技术落地产生经济效益

技术产生了,这个成果应该怎么表现,亦或者说怎么保护呢?或者说用知识产权怎么保护呢?

与技术本身挂钩的知识产权包括以下方面:

  1. 技术秘密
    比如某种技术诀窍,不方便公开,且同行也没法对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出来,此时适用技术秘密,在法律准确的说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的范围比技术秘密广,商业秘密可以是经营诀窍,客户信息等,此处我们仅涉及技术,故用技术秘密定义更为合理)
  2. 专利
    专利保护个工艺配方,机械结构,材料结构,软件系统,算法,基因,药物,以及对应的应用等,只要其是一个技术方案,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就属于专利的范围
  3. 著作权
    可以软件著作权,作品版权,影视作品,汇编作品等

成果落地的方式

1. 技术所有者自己创业成立公司落地

2. 技术所有者提供技术和其他资金拥有者共同成立公司

3. 技术所有者将技术转让给他人或者许可给他人

技术秘密和软件著作权此处不过多说明,此处专利比较复杂, 以专利来进行说明:专利的本意是保护某个技术,是为专利权人提供一种垄断的权利(现有科研机构的专利大多数是为了授权或者其他目的,并未真正去追求专利的保护,科研者也不知道何为保护,怎么才能算是保护);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科研人员研发出了一个比较具有较大市场的技术,然后也申请专利,但是专利撰写时未考虑保护范围,仅仅是获得了专利权(比如整个专利只有一条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一条写满了一页 A4 纸),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专利保护范围基本为 0,除非别人完全抄袭你的技术,但凡别人改动一点,别人都不侵权,在技术没有被专利保护的情况下,又如何把专利卖给他人或者许可给他人呢(除非金主也不了解知识产权的情况除外),既然专利没有保护技术,那么别人买你的专利的意义何在,别人可以在技术上稍微调整便能进行规避(这个在业内叫专利规避设计),别人不买专利也不接受你的许可,那么成果转化便是空谈,别人用你的技术还不侵权。(此处需要注意,有些技术诀窍可能对你的技术起到核心作用,同行没法根据你的专利启示再现你的技术,那么金主还是会选择与你进行成果对接,但是这个是基于技术秘密或者技术难度本身,是前面提到的技术秘密本身; 还有就是非常规原因的其他因素影响,也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

什么样的专利才是保护了技术的专利,我以一个实例剖析的方式进行讲解:

客户提供了一个技术交底:

假设背景:现有的杯子在装开水时烫手,且目前没有产品能够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我司设计了一个杯子,杯子侧面设置了一个弧形的金属把手,金属把手焊接在杯子上,使得人不用直接接触杯壁便可以拿起水杯进行饮水。

目前 90+% 高校的专利的写法:

权利要求 1:一种水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杯体侧面上设有金属把手,所述把手焊接在杯体上,所述把手为弧形。

正确写法:

权利要求 1:一种水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和把持结构,所述把持结构用于在使用者端起时承载所述杯体。

权利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结构为把手,所述把手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杯体上。

权利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焊接在所述杯体上。

权利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弧形。

权利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 3 或 4 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金属或塑料。

权利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结构为杯托,所述杯托和所述杯体分离,或者所述杯体安装在所述杯体上。

权利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托上设有容纳空间,所述杯体置于所述杯托类。

权利要求 8:…

权利要求 9:..

以及其他可行方案的撰写拓展,或者单独另外布局专利进行申请。

每一条权利要求都是一个独立的保护范围,在进行侵权判定时,根据 “全面覆盖原则进行判断”,全面覆盖原则:指如果被控侵权产品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则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即每条权利要求分别和产品对比判断,如果某条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被产品全部包含,则侵权,如果是我前述提到的不考虑保护范围,根据目前高校所持有的专利来说,90% 都是没有保护范围的。

以上比较清楚的介绍了专利保护的概念,那么专利成果转化时签订许可协议,许可方式有哪些呢:

 普通实施许可——指许可方许可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地区、技术领域内实施该专利技术的同时,许可方保留实施该专利技术的权利,并可以继续许可被许可方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实施该专利技术。

  排他实施许可——指许可方许可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地区、技术领域内实施该专利技术的同时,许可方保留实施该专利技术的权利,但不得再许可被许可方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实施该专利技术。

  独占实施许可——指许可方许可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地区、技术领域内实施该专利技术,许可方和任何被许可方以外的单位或个人都不得实施该专利技术。

  分许可——被许可方经许可方同意将本合同涉及的专利技术许可给第三方。

如果需要许可合同的模板的,可联系我司索取 word 版本

著作权归天锐律成所有

关于天锐律成

立足于重庆服务于全国,且与各省科学院、研究所、高校及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全国各地的**优先审查业务(发明专利 5-9 个月授权)、快速预审业务(发明专利 3-6 个月授权)**均具有实际案例,秉承专业、快速、质量优先的理念为全国客户服务。律知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利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专利授权率、获得大而全面的专利范围

殷兴旺 - 天锐律成

7 次咨询

5.0

重庆天锐律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636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诳语老喵 发表

真心不差。我们觉得差只是因为我们期待的是中国在科研上样样都是顶流领先罢了。

举个例子,这就像苏炳添在短跑上已经是世界顶级水平了,可你还想让他在游泳、举重、体操、足球篮球等项目上也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最好也拿一份奖牌一样,真现实吗?

不现实。

换到国家层面其实也一样,没有那个国家在科研领域是样样都能强到世界顶级水平的。美国要不是当初沾了二战的光,它也不可能做到那种程度,就这样现在它很多行业还衰落了。

事实上,中国在很多科研领域已经做的很好了,尤其是材料化工、生物工程、建筑设计、发电输电、军事装备、航空航天、原子能、互联网等方面,那都是世界顶级水平,黑科技批发商般的存在。

至于问题,肯定是有而且不会少,但其他国家就一定有多好吗?经费有限,官僚作风,专利标准门槛,种族歧视等等,甚至更加严重。

所以不要妄自菲薄,坚定自信,正视不足,不断向前,积极参与。

单纯了解也好,投身科研也罢,甚至就是趁机发财也行,只要你参与了,对国家科研的发展就会有一点的影响。

知乎用户 啊嘟嘟 发表

我不是搞科研的,我是个做 it 的,但是我还是想发表我的看法(可以当做外行人的外行观点看

有一个机会去给某重点单位做网站,我做的好好地页面去了乱到一塌糊涂…. 我一看,全都用的大头机,那时候是在 16 年左右,相信很多 00 后都不知道大头机是什么!我记得我小学第一次上微机就是用的这种….

我也调侃过,问他们为什么不升级设备呢?不行我们也可以升级一下软件,这么古董式的电脑和软件着实用不动啊,我几乎无法找到解决方案。人直接说,**“我们下属全国各地都用的这种电脑,而且不光是我们做的内部网站,还有其它指挥系统都是用的这种电脑,更换不得”!**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大,指挥系统都用这种古董… 里面用的还是 XP 系统,甚至更古老的说不上来的系统…. 或许这就是大家说的 xp 系统稳定吧。

回到题内,我的感触如下:

1、国家科研不如商业灵活,比如马斯克发射火箭,不得不说人家在发射上比任何一个国家发射成本低,技术可靠成熟,而且可回收。不降低成本,不成熟技术企业拿什么盈利生存呢?(不是说国外好,我很爱国,NASA 也是失去商业公司连宇航服都没法造了),同样如果企业不用高效率的新电脑,怎么能做出更好更有效率的作品呢,别人做出来了,我们的企业就没法生存,所以我们从大头机换成了高效率的新电脑,这里道理是想通的。

2、我们所说的国家科研,不是盈利为目的,所以动力不足。科研人家不用为了生计发愁,体制内效率永远赶不上体制外,(我举个例子,我们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学的还是 window xp 系统,而社会上已经用上了 window 10、linux、macos,学完既无用,但是谁第一个吃螃蟹,整体换一套教学 ppt,一套教科书,一圈套的考察题和期中考试试卷呢?因为他们不必得到市场反馈,所以可以滞后,不滞后也没办法一下全部更换,相反课外机构里的教的计算机课都是很流行的,因为这是竞争力,他们有很强的动力)。

3、现有的东西和系统已经僵化、谁都没有能力从系统上去升级,而且保证升级阶段可用、可靠。我记得给银行对接的同事吐槽过,银行系统虽然表面看一直在升级,其实质还是互联网初代时期的底层语言架构,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也不知道这么多年多少漏洞、几乎就是补漏洞,不停的缝缝补补、就像白布衣。这是因为本身这就是一个精细的任务,任何一个差错是不可容忍的,所以能跑就不会去动成了一种理念。

4、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陈旧的做事方式、得出的结论、工作流程发出挑战。

就好比卫星上的一个零件、你即使有很好的设计方法、哪怕是颠覆性的、造价从几千万降低到一两万、也不会给你换上,**因为要保证整体不出差错,你的创新带来了风险成本,**就是这种理念,导致前期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一直沿用,谁也不敢改。等到了大家觉得成本高的时候,想要压缩成本,发现这也动不得,那也动不得,这也不合理,那也不合理,和程序员管理系统开发一样, 我也知道创新是好的,但是创新带来了风险,风险带来了企业损失,这是不可容忍的,用在科研上也是一样,为了创新而带来整体风险这是不可容忍的。 比如航天上如果使用了 90 纳米的芯片没有出问题,是不建议换成 7 纳米的高端芯片的,因为这对整体来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痛点总是被忽略的,但是疼痛才是真实的

知乎用户 ASCE 发表

古老的东方文明,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 + 帝国主义的发展之后,已经(可能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很成熟了)进化成了一个相较于其他文明,更善于把人束缚在固定岗位上为 TZJJ 服务、为了稳定 ZQ 而转嫁最根本的 JJMD 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甚至男女性别矛盾等的文明,而不是一个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辨、探索的文明。可能是因为我们这片土地的地理特征方便形成一个强大的 ZYJQZQ,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基因太好,智商高,懂得如何稳定 ZYJQZQ。

西方文明也不是一开始就奔着科技文明和法治文明这条路去的。西方的 TZ 者过去也或多或少地想走或者走过我们这条路。毕竟谁不想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皇帝呢?比如古罗马帝国后期的皇帝们、大革命前期的法兰西帝国皇帝们、第三帝国的小胡子、光荣革命前的英国国王们。只不过可能由于他们的地理和气候特性,或者他们的智商,或者他们的语言文字,或者是他们的 TZ 者们压迫得太狠了,导致一些人提前觉醒,或者是基督教这个猪队友,没能起到那么好的愚民以维持 JQTZ 的作用,等等因素,ZYJQ 并没有强大到使得一些有损 JQTZ 的文明(YSXT)被完全消灭掉。这些 YSXT 慢慢地发展着,竟然带来了人文领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技领域的工业革命(有人认为是运气,有人认为是必然),让文明往另外一条路(另一种 YSXT)上发展去了。

目前(2019 年)来说,中国大陆的整体科研水平还是受到不少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牵制,艰难地发展着。至于科研成果,由于受到不少西方文明的主动地被动的直接的间接的有意的无意地偶然的必然的 “帮助”,自从清末以来,还是积累了不少。

知乎用户 我看可以 发表

以前读科技史,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科技重实践,轻理论”,被认为是毛病之一。理论深奥,理论玄幻,咱不懂,且也不说。要说科技实践层面,我看看身边的东西,除了桌子板凳杯子,说不清其起源,电脑打印机电话电灯啥的,原创权没有一样在中国。

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整体行动方略是 “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表现在实践层面,大约主要是 “逆向制造”。很多领域,逆向制造也能造出不差的东西,但注定是只能追随,只能跟跑。而且,逆向制造,学形容易,学质难,买产品买样本时,人家不会告诉你材料配方,不会透露设计逻辑。

知乎用户 higgaraa 发表

认真做科研和科研水平差并不矛盾。大家总体都很认真,但是总体水平是不高。

认真做的科研很多都是重复劳动或者叫科研搬砖,比如复现他人的成果,在他人的成果上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等等。一来是国内大学的基础科研水平大多也就那样,也就只能做做那种事情。二来我们这里做科研还是比较急功近利的,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企业里面,这种环境你就很难静下心来真的搞点大东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差的不是科研水平,是平均的生活水平。

我认识的很多牛人师兄师姐,他们真的有着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寝食无忧安心科研的,那种能沉下心的境界。

开始的时候我还会笑他们,连吃饭都要讨论几句最近实验的结果等等。后来发现,被笑话的其实是自己,这是他们的习惯,科研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在渐渐成为这样的人。

师兄们要回国了,最近一起吃饭的话题都变了,武汉房价多少多少,合肥房价多少多少,也变的异常的节约。还会担心他们回去会不会被欺负,被排挤什么的。

是,国外月亮确实是要圆一点,大一点,像个饼一样,让你伸手就能够到不会去考虑下一顿温饱问题,可以无忧无虑的做着实验,可以和老板火拼一样的讨论,不用担心这买不起那不买起,所以所有的心思都在科研上。

国内正在变好,但是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只求,师兄们回去后一切安好。

PS:

真的智商超高,情商超 x 的师兄…… 跟他聊学术,你会感受到,不愧是某年某地的高考状元,聊其他,卧槽,注意,你都 3x 岁了……

你和这袋鼠一样屌爆了!

知乎用户 毛蛋 发表

跟谁比,比什么

至少在亚洲范围内,水平不差于日本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全球范围来看, 美国一档,中国可以挤进第二档的几个国家里,其自身优势在于发展全面且个别领域拔尖。

比积累不足,比发展有余。

知乎用户 粒粒 发表

论文算个球…

论论产研结合好吗

论论有效专利好吗

知乎用户 高了高源 发表

科学需要理性,需要自由精神。

从小就是一派应试教育的长大,思维模式早就僵化的了,解决问题要从教育上解决。

知乎用户 华为不卡 发表

警惕带节奏的。

国内科研环境确实很烂,但是如果以为国外科研环境就很好,那也是在胡说八道。

早些年国内所谓的搞科研有出路,指的是努力成为发达国家的牛马,然后依赖发达国家巨大的经济优势来实现生活改善。

然而现在发达国家也没那么多钱了,大家就发现:哦,原来你还是牛马。

要反驳我的,可以去看看麻省理工毕业生人种分类(去掉计算机),或者英国帝国理工、德国的一些学校的生化环材土木机械专业都是谁在读。要是这些专业不那么坑的话,为什么中国留学生能轻易地申请到全奖呢?

知乎用户 东和麒麟 发表

水平不差。

到这打住。

知乎用户 努力上树的猪 发表

有啥差的,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太多,导致人均资源不足,所以大部分人只能选择短平快的科研方向出成果,然后靠成果拿国自然基金,靠着基金人和实验室才能立足。

总体来说,科研院所做的东西大部分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甚至不同方向之间的科研人员之间也难以相互理解。

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查一下新中国第一篇发表在 Science 和 Nature 的研究型论文是什么时候的事,这样就能知道中国的科研发展是非常快的,而且在短时间内也涌现了很多很厉害的科学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建国之后国家的科研方向多是应用型和国防型的成果:“两弹一星”,农业的化肥工业、杂交水稻和蔬菜的大棚逆季节养殖,养殖业的人工培养技术的大规模突破。这些都让中国人在核武器的保护下能吃得饱饭,保证作为有尊严的人活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我国在 1993 年才全面取缔了粮票,这一年我才出生,从这一年算才过去了 28 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任务,既然有人觉得现阶段的科研不好,那这些跟应该想办法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没必要抱怨,我知道 “两弹一星” 元勋没有抱怨过,袁隆平也没有抱怨过。

知乎用户 侯晓朴 发表

下位者研究成功了,

上位者一签字,名利双收。

下位者继续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是的。

目前某 985 硕士在读,生化专业相关,不说其他,单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基本都是进口远远好于国产,而且很多东西我们国产做不出来。做过细胞实验的人应该会知道 transwell 培养板,这个东西我们国内做不出来,疫情期间导致很多实验室都买不到货,根本没有替代品。我当时还在想,这个小小的 transwell 板如果被卡脖子,国内很多实验室的实验根本都进行不下去,还搞什么科研呢?还有血清,国产的血清就是很容易污染,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实验室的很多仪器,稍微高端一点的都是进口。就算是国产的,很多关键零部件也是进口的。包括目前我研究的领域,其实都是西方在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的,已经比较透彻的,最早的文献都能追溯到八几年,而我们还在这一领域,做很多重复的工作。我们虽然在很多期刊上都发了文章,CNS 都有,但是我们诺奖真的很少很少啊,国内的学术环境,国人的思维特性,导致我们真的很善于模仿,不善于创造。我们擅长从 1-99,但真的很不擅长从 0-1。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感觉中国人很喜欢占便宜,不被逼到一定程度,能抄就抄,能糊弄就糊弄,能赚到钱就行。可能还是穷怕了,中国经济真正发展也不过才 40 年的事情,而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丰厚的家底才能繁荣起来,相信随着祖国越来越有钱,以后在科技领域应该会走在世界最前列。

知乎用户 小赵说涉外专利 发表

差不差的另说,

问题是一个行业,

好好干活,认真钻研本职工作的,都穷的叮当响,快吃不上饭了,

反倒是不好好干活,天天研究人际关系,当网红,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的人,都挣得盆满钵满,吃的满嘴流油的,

这就很魔幻了。

我没见过别的哪个行业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向南楼孙儿 发表

我只知道学历贬值的厉害,博士毕业去高校当老师拿 6000 甚至 4000 多的都有,拿不到国家基金就是废材,别说买房,吃饭都吃不起,你觉得大学老师能花几个心思在教书育人上,你拿学分,我混教时,各取所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要是这个 “科研水平” 等同于答卷分数。那分数着实不低的。

问拿到这么个分数背后做了多少无用功,收了多少荒唐气,折损了多少少年英才。那就看你怎么算了。

再问说这张卷子上的东西究竟是 “为考而考” 还是“考有所用”。这种问题断然是敢都不敢问的。倘若是洋大人圈的地,不容质疑。倘若洋大人没认证过,自己哪怕站在金山上,都不敢哪怕掏一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明一下。

天才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做科研最讲究的是创造力,就创造力来说,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培养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两者各自发挥了 50%的作用,但是那些天生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那一群所谓的 “疯子”,这些“疯子” 可能 “患有” 某些“精神疾病”,诸如阿斯伯格综合征,如果后天培养得好,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狂热的爱好,甚至一生投入到这些领域,在自己的领域创造出成就,真正能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的并不是那些在高考中主导的全才,而更多的是这些偏才怪才。但是上帝在赋予你天赋的同时也会给予你痛苦,他们的理性思维强到离谱,但是感性思维却差的可怜,所以他们是孤独的,也是苦难的,一般而言大部分社交困难,情商奇低,甚至会有一些偏执型人格,一些国外的例子,马斯 k、比尔盖 c、乔布 s、牛 d、爱 y 斯坦、爱 d 生、富兰 k 林(富兰 k 林似乎不属于社交困难)这些领域牛人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或者疑似阿斯,当然也包括在艺术领域的贝多 f、梵 g、安徒 s,以及政客 p 京、q 吉尔、柯文 z 等等,但是国内能在自己领域发光的阿斯屈指可数,正因为他们感性过于低,以至于在高压的环境下不懂得如何释放,所以在高中的环境中容易逃避,经常逃课,开始变得厌学,或者天赋受到压制,毕业后也变得不爱思考,在社会中因为情商过于低受到排挤,还要受到一些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尽力调整自己的姿态来迎合大众,最后跟普通人无异(当然,走向科技前沿领域的这些人如果大环境适应地好也能提高自己的情欲,人一生都是在学习的,只不过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感性)。

其实国内的很多民禾斗人物,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患有阿斯,他们虽然因为一些经济原因或者情绪原因而辍学,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热忱,这些大部分都是比较偏执的,但是在科研领域就需要这种偏执性格,这在教科书上叫做 “坚持不懈”,但是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以及知识灌输,国内的大环境不允许这么做,所以都把他们当做疯子来看待。费马不也曾经被称为 “最强民禾斗”。

天赋和后天都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国内的教育大环境没有做到这些,反而把孩子的创造力给抹杀了,所以只能在科研上 “缝缝补补”。当然,这也是国情使然,在国内当前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高考是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也是实现阶级跃迁最快的方式,可能再过去几十年,等到国内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了,国内的科研水平会产生质的变化。

最后说一句,硅谷是阿斯人才的聚集地。

知乎用户 Jingwang Li​ 发表

科研水平差不差我不敢评判,但科研氛围我认为还是差了一些。

举个例子,看了不少论文,也给论文作者发了不少请教问题(或者说质疑)的邮件,国外作者(非华人)没有一个不回复的,而且大多回复得特别有耐心。可是,给华人作者发的邮件至今没有一个回复过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无论是大牛还是非大牛,一个都没有,一个都没有回复过我。PS,程序员们还是挺好的,

且不论科研水平如何,科学精神有没有都让人怀疑。当然了,也可能只是我的研究领域里是这样。

知乎用户 巨窝 发表

谷歌学术不能用,github 一些资源很慢,Arduino 工具链不能在线更新,用 Python pip 一些包还得换源。

p 不懂,就知道墙

知乎用户 花园静马 发表

我其实现在认为预期是说科研体系的问题,不如说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所谓的” 科研体系 “。也就是说目前科研这种极度落后的生产方式到底是否再继续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原来曾有的推进作用。

我认为构建一个新的”研究 “体系可能比什么所谓的” 科研“更加重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子课题,其中所有的核心能使用的内容,给我一台电脑,一个办公室,一年时间,我一个人就能做出来。总课题经费 700-800 个吧。

但是这种研发计划的内容,申报审核的时候,更多的是看申报的单位总体情况、申报内容的逻辑;审核的指标完成情况之类的。

虚 80%,实 20% 吧。

知乎用户 Lavi​ 发表

个人看法是,从能力上,没有那么差。可能差一点,缺乏美国大组的经验,积淀,但这个事情也急不得,举国之力,还是可以赶上的

但文化问题,阻碍就很大了

就是群体中很多人的意识形态,偏向自私和偷懒,或者官僚,然后潜移默化影响更多人

是没有成果的原因

科研本身就是要求实事求是,讲究做事,分析,讨论,展示,评判,发表

会做人精也没啥用,得真的单纯和奉献,还得经费支持,最好有好的科研氛围,可以讨论,相处愉快

真的到了高精尖,突破和积淀是要的,需要能坐冷板凳的呆子,保护韦神这样的天才的存在

知乎用户 赵者也​ 发表

中国科研尚需一代人。

这才恢复高考几年?就想做世界一流了?

有问题是正常的,以后好是必然的。比比台湾,我觉的很欣慰了

知乎用户 陵南皮皮侠 发表

那得看和谁比。

(事实上,这个星球上,有科研能力的国家其实没那么多)

知乎用户 小村做题家 发表

和很多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相比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很多的。但实事求是地讲,就医药研发而言,目前水平不算很好。国产的好的药物还没有很多,或者效果和国际上知名的药厂差距还很大。

比如作为乙肝大国,药物和疗法方面几乎还没有本国牵头做出的突破性的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 / 老年痴呆虽然有一个药物出来,但又得不到主流科学家(包括本国)认可,机制和疗效数据还需得到确认;

对于很多亚洲人群高发的癌症(胃癌,鼻咽癌,肝癌,食管癌等),也还没有本国牵头做出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能明显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HIV 的根治药物或者疫苗;

多发性硬化的根治药物和或者疫苗;

糖尿病 / 高血压的的高效药物等等…..

当然之前国内牵头做出的青蒿素根治疟疾是很振奋人心的,希望能继续有好的平台以及优秀的科学家源源不断地做出成果.

改善的思路: 对于国家层面,应该把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作为统一的个体分配资金 (优秀的科研人员没有好的科研平台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两者是一个个体);应该把重点资金投入到产出高效的药厂,或者统筹大型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

而对于高校科研人员,不能沉迷于发 CNS 高分文章,也不能沉迷于给钱就发的低分水刊。平衡点比较好的是多发领域内排名前二的杂志,这样既不会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没人看,也不会至于花个几年时间浪费在投稿修稿做天花乱坠的图表排版上。

每个科学家都应该有自己的 “星星” 和“月亮”,比如乙肝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星星”可能就是自己的小课题,寻找某个抑制 cccDNA 的靶点,或者寻找某群细胞能特异性清除 HBV, 每解答一个科研问题就相当于命名领域内的一颗 “星星”, 如果找到根治乙肝的药物或疗法,那就是摘下领域内的“月亮” 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很多方面很强,但是说句不好听的,强的学科大多数是归国的海外华人搞的。本土培养的很多人确实有点水平,但黑料一堆,还爱搞小团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社科类同一篇论文两次投中文 C 刊都不中,翻译成英文投 SSCI 二区修了一次中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2020 年最新公布的 Nature Index (一个比较不水的科研产出排名)

知乎用户 Asenmina 发表

众所周知:比美国差等于很差

知乎用户 jack pizza 发表

长江青年博导都没评上,全靠申请国家项目来盈利。

弯道超车我们不是没在这地方发展,但像基础材料学,说真的。没个百年哪来的实验积累?别扯什么韩国,现在韩国钢铁有个毛名声?除了中国,放眼望去,全他喵的一战玩家。

知乎用户 春暖花开 发表

导语

养细胞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要像照顾小孩一样仔细对待,爱护它,呵护它。如果照顾的时候能注意到以下的细节问题,会让细胞养的更好。下面就将养细胞的注意事项跟大家交流一下。

细胞培养前的准备

在您戴上手套开始细胞培养之前, 先检查一下移液管和瓶子的数量是否充足, 以免在开始实验后再次出入操作台,这样可以降低细胞污染的风险。细胞培养基也应先预热, 选择只预热部分培养基而非整瓶加热, 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而且可以避免因反复加热培养基而造成的蛋白质降解。结束操作后, 别忘了培养基对光敏感, 应尽可能避光保存。

细胞培养的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培养细胞的形态,即形状和外观,对于细胞培养实验取得成功至关重要。除确认细胞的健康状态外,每次操作细胞时通过肉眼和显微镜检查细胞还可早期发现污染征象,避免污染扩散至实验室其他细胞。

细胞变质的征象

细胞变质的征象包括核周出现颗粒、细胞与基质解离以及细胞质空泡形成。这些变质征象可能为多种原因所致,例如:培养物污染、细胞系衰老或培养基中存在毒性物质,或者这些征象仅表明培养物需要更换培养基。变质严重时将会成为不可逆的变化。

细胞培养通风橱的消毒及布局

保持细胞培养通风橱内的整洁有序,将所有物品置于直视范围内。向放入通风橱内的所有物品喷洒 70% 乙醇,擦拭清洁进行消毒。在通风橱中部开阔处放置细胞培养容器;移液器置于右前方易于取用;试剂和培养基置于右后方便于吸取;试管架置于中后部;小型容器置于左后部用于盛放废液。

培养瓶 / 皿等物品的无菌操作

无菌培养瓶、试剂瓶、培养皿等物品使用时方可揭开盖子,不得将其开放暴露于环境中,操作完成后尽快盖上盖子,取下盖子时应将盖子开口朝下放在工作台面上。进行无菌操作时不要说话、唱歌或吹口哨。尽快完成实验,以尽量避免污染。

细胞培养中可能的污染物

细胞培养污染物主要分为两类:①化学污染物, 如培养基、血清和水中的杂质、内毒素、增塑剂和去污剂。②生物污染物,如细菌、霉菌、酵母、病毒、支原体以及其他细胞系的交叉污染。可通过充分了解污染源以及采用良好的无菌技术,降低污染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交叉污染的确认

交叉污染虽不如微生物污染普遍,但与 HELA 细胞及其他生长迅速的细胞系间广泛的交叉污染是个明确的问题,会造成严重后果。从声誉好的细胞库获取细胞系、定期检查细胞系性质及采用良好的无菌技术有助于避免交叉污染。通过 DNA 指纹图谱、核型分析和同位素分析可确认有无交叉污染。

细胞换液注意事项

为细胞换液时,要沿着培养瓶的一侧轻轻地加入,而不是直接加到细胞中,以免损伤细胞,当培养的细胞株较为脆弱时尤其需要注意。使用无菌玻璃吸管或一次性塑料吸管和移液器操作液体时,每支吸管只能使用一次,以免交叉污染。

细胞传代的时间把握

当细胞呈指数增殖,贴壁培养的细胞已占据所有可用基质、没有扩增空间,或悬浮培养的细胞已超过培养基质所支撑的能力,无法进一步生长时,细胞增殖速度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停止。为了将细胞密度维持在最佳水平,以便细胞继续生长,并且刺激进一步增殖,必须对细胞进行传代

细胞培养中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细胞培养时不应长期使用抗生素,因为连续使用抗生素会促进抗生素耐药性细胞株的产生,导致轻度污染持续存在。抗生素只能作为对付污染的最后手段短期使用,并尽快撤除。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则应同时进行无抗生素培养,以便作为鉴别隐性感染的对照。

细胞冻存的必要性

连续培养的细胞系容易发生遗传漂变,有限细胞系最终会发生衰老,所有培养的细胞都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即使运转情况最好的实验室也会遇到设备故障的问题。由于已建立的细胞系是一种宝贵资源,更换细胞系成本高昂,而且耗费时间,因此,必须将其冷冻起来,长期保存。

细胞冻存的事项

应在细胞浓度高的情况下进行细胞培养冻存,并且细胞传代的次数尽可能少。在冻存前确保活细胞的百分比至少为 90%。请注意,最佳冻存条件取决于所用细胞系。冻存和复苏过程对大多数细胞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要通过涡旋震荡或者用力敲打培养瓶的方法使细胞脱落(培养昆虫细胞时除外),也不要高速离心细胞。

冻存培养基的选择

冻存细胞时必须选择冻存培养基,冻存培养基中应含有 DMSO 或者甘油等冷冻保护剂。还可使用专门配制的完全冻存培养基。

细胞培养温度的设定

细胞培养的最佳温度主要取决于细胞供体的体温,此外也受到解刨部位体温差异的影响,例如:皮肤温度低于骨骼肌的温度。与温度过低相比,细胞培养时温度过高时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往往将培养箱的温度设定为略低于最佳温度。

各类细胞培养的最佳温度

大多数人和哺乳动物细胞系在 36℃~37℃下具有最佳生长状态。昆虫细胞在 27℃具有最佳生长状态;在低于 27℃以及 27 至 30℃范围内,细胞生长较慢。温度超过 30℃时,昆虫细胞活力降低,即使温度降至 27℃,细胞活力也无法恢复。禽类细胞系在 38.5℃时具有最佳生长状态。虽然此类细胞也可在 37℃下培养,但其生长速度会变慢。来源于冷血动物(例如:两栖动物、冷水鱼)的细胞系可耐受很宽的温度范围,为 15-26℃。请注意每种细胞的培养条件均有所不同,偏离某种细胞所需的培养条件会导致细胞表型异常,甚至培养完全失败。因此,我们建议您应熟悉自己使用的细胞系,实验中严格遵守所有产品附带的操作说明。

细胞培养的最适 pH

大多数正常的哺乳动物细胞系都能在 pH 值为 7.4 的环境中生长良好,而且不同细胞株间差异极小。但是,目前发现有些转化细胞系在轻度偏酸性的环境中即 pH7.0-7.4 时生长较好,而有些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系更适合轻度偏碱性的环境即 pH 为 7.4-7.7。Sf9 和 Sf21 等昆虫细胞系最适合在 pH 值为 6.2 的环境中生长。

细胞培养基最适 pH 的控制

细胞培养基可控制培养体系的 pH 值,为培养的细胞缓冲 pH 值的变化。这种缓冲作用通常是通过添加有机缓冲盐或者二氧化碳 - 碳酸氢盐缓冲盐实现。由于培养基的 pH 值取决于溶解态二氧化碳与碳酸氢盐间的精密平衡,因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会改变培养基的 pH 值。为此,使用二氧化碳 - 碳酸氢盐缓冲盐培养基时必须使用外源性二氧化碳,特别是使用开放式培养皿培养细胞或者进行高浓度的转化细胞系培养时。

细胞培养中血清的保存

细胞培养中所用的血清不尽相同,您需要根据您所培养的细胞种类和培养要求来挑选出最适合的血清。我们建议将血清保存在 - 10 至 - 20℃,若存放于 4℃,请勿超过一个月。若您无法一次用完一瓶,建议您将血清无菌分装至合适体积的灭菌容器内,再放回冷冻箱保存。解冻血清时,建议您将血清从冷冻箱取出后,先置于 2-8℃冰箱过夜融解,然后在室温下使之全融。需要注意的是,融解过程中必须规则地摇晃均匀。

如何在细胞铺板时避免 “边缘效应”

细胞实验铺板时,为避免 “边缘效应”,以应用 96 孔板的中间 60 孔为最佳,一般四周的一圈边缘孔不养细胞,只做空白或阴性对照。铺板时,细胞悬液一定要混匀,以避免细胞沉淀下来而导致每孔中的细胞数量不等,可以每接几个就再混匀一下。加样器操作要熟练,尽量避免人为误差。此外,吹散次数过多也会影响细胞活力。所以要熟练操作,尽快上板。

何时选择使用热灭活血清

①加热血清可以灭活补体系统。

②启动的补体参与溶解细胞事件,刺激平滑肌收缩,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胺,启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

③在免疫学研究、培养 ES 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时,推荐使用热灭活血清。

热灭活血清可能出现的现象

在免疫学研究、培养 ES 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时,推荐使用热灭活血清。而对于其他大多数的细胞来说是不需要热灭活血清的。热灭活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可能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会显著地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 “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 37 度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增多,使研究者误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您可以根据您的研究需要选择是否需要热灭活血清。如此一来,不但能确保血清的质量,而且能够节省您宝贵的时间。

如何正确热灭活血清

热灭活时请将血清置于 56℃水浴 30 分钟。为尽量减少热灭活对血清品质的影响,一次灭活的血清体积不宜过大。最好准备同样的容器装相等体积的水(与血清相同温度),灭活时将装有血清和水的容器同时放入 56℃水浴,在装水的容器中放置温度计,加热过程中不时地轻轻旋转混匀血清,当温度计显示达到 56℃左右,开始计时。

【声明】文中内容来源于 CellMax 胎牛血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知乎用户 July 发表

不差

但感觉上就怪怪的

简单来说就是

“都不知道在干什么。”

知乎用户 伊恩 发表

我认为是人才培养工厂出现了问题。理由如下。

拿地球科学举例,本科阶段:老师照本宣科的读定义,学生就是背名词解释,谁记性好,谁考的好。老师从来不会讲这些名词解释是怎么来的,也没有那种水平,其实很多定义多说几句话,就能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不过水平不够,他们本身也讲不出来。当然对于地质学我是真的有太多想吐槽的地方了,其中一点就是分类过于繁琐。

硕士是 2.5 年,一上来就看文献,能看懂啥啊,连体系都没有,看一句一卡,也没有办法,就是硬看,然后快毕业了组合一篇毕业论文结束。

博士阶段 4 年,本来到了博士阶段,整个知识大楼都应该是成型了,就差装修了。结果很多博士都是才有一点地基,有的没打地基直接盖,导致楼总是塌,还不知道啥问题,反正盖好就行了,发表论文就行了。就这种水平怎么搞创新,能模仿就不错了。

通过对于地学的培养模式分析,我想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这个流程里可以看出,博士 1 年级的地学人可以说是 0 基础,搞地物的不懂地化,就连搞地化的都不懂地化,全部都不懂构造。搞沉积的不懂岩浆,整个稳定同位素在那里到处做。谁守着实验室谁能发论文。有些东西我承认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底层逻辑较多,但是并不是不能讲明白。真正难的东西,地质人肯定搞不出来。我觉得本科就应该把体系建好,做到全地球扫盲,不需要很透彻但是要把很多简单的问题都串起来。然后在硕士阶段把数学思维和计算机学起来,这样才能跟上国际地质水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差到批爆

自主提出的东西基本没有,我们这领域就那么俩专家团队行,剩下的都是贴概念骗经费的

美国人提一个数字孪生,咱们就洋洋洒洒写出十几篇 SCI,问题是全国一共就一个数字孪生系统在南京吧,其他地方的人是怎么获得实验数据的呢?

知乎用户 不知道 发表

在大是大非面前你跟我讲科研? 是民族利益重要还是科学重要,是亲戚朋友重要还是科学重要,是钱重要还是科学重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研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知乎用户 李泽健覆盖论 发表

没有比较就没有差不差的问题。

没有标准就没法比较。

要知道中国科研水平差不差我们先得制定比较的标准,否则都是无稽之谈。

我提两条标准大家参考参考,看看是否合适:

1、技术方面,看看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发明创造有几项是中国人的原创。

2、基础理论,看看哪些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或者,教科书上的理论框架有几个是中国人提出来的。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用 GDP 做标准:如果科研能力不行,那我们的 GDP 是大风刮来的吗?

知乎用户 云栖 发表

现在的科研评价标准不在中国人手上,也就是说只要所谓国外权威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就好像说中国人设计了新冠病毒的那位国外权威,瞎说但是有人信。只有我们把学术领域的高地拿下以后,才能有公平的评价。

知乎用户 三七墙 发表

就看看国内博士的年纪,和很多国外大学本科生的年纪。

动机不够纯粹,整个社会都错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多数答主说的都是自然科学,我来谈谈社会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吧。

当然了,在科研鄙视链中,马列专业基本处于末端,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基本处于马列专业的末端。

这种鄙视链的存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严格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真不能算是科研。

充其量只能算一种语文。

所以在我眼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水平已经不能用 “差” 去描绘了。

因为当你用 “好” 和“差”去描绘一个事物的时候,其实相当于承认,其起码是有价值的,只不过价值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可如果一个事物压根就没有任何价值呢?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总体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和忧患意识。

我理解的科学,必须是从实际中来,再到实际中去的。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该最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困惑,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

可现在哪怕是顶刊的那些论文,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当代学生的迷茫、忧虑,在这些号称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中几乎看不到只言片语。

真正关心这些问题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论文,却很难被发表。

据说是因为存在舆论导向风险。

可是,解决问题,前提难道不是要首先勇敢地承认其存在么?缸里面明明有虫子,你捂上盖子说没有就真的没有了?

现在我自己也已经搞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谓专家们到底是真不知道这个领域有什么问题还是在装作不知道有问题。

于是,我看到了反差越来越强烈的两个独立世界:一边是当代的学生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躺平,另一边则是专家学者们瞪着眼睛高呼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片大好,欣欣向荣。

只关心科研,却不关心学生,这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最大的讽刺之处。

自然科学中存在学术造假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其最终不得不面对客观事实并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

但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不存在学术造假现象。

因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客观事实挡在了自己的视线之外,且知道自己的研究结果不可能被证伪。

知乎用户 吕刚 发表

对人才的不尊重,对知识的不尊重是科研达不到顶尖水平的根本。当然对长期来说我是乐观的。

知乎用户 智水 发表

笑了,基本就没几个做科研的人的回答,我希望至少有科大的人出来附和一下前面的发言。

如果按学术上圈钱造假的例子来看研究水平,那欧美造假骗钱的程度范围规模基本上是无人能及,盖亚意识这种科幻设定的创始人能被推成环境科学家的权威直到善终这种事从来不见前面的人提,多少诺奖获得者亲自出来诈骗的,这一定不是体制的问题。

知道知乎上身边统计学泛滥,但是一帮号称科研人员的人搞得不亦乐乎,那这科研水平确实会受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你们拖后腿了,赶紧砍掉重练吧。

衡量科研的量化指标,科研投入,科研产出,都有相对应的数据,例如自然指数,例如大型科研设备,每年中科院发布的重大科研突破,和国际上的重大科研突破的评选,都是可以参考的,各位自己去查好了。

国内的科研水平虽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也跟本不是谁都比不了的程度,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但和其他发达国家,基本已经是互有胜负的水平,信不过国内数据的可以去查日本某一年做的报告,忘了是哪一年了,但应该很好查。就比如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领域,欧洲基本没什么人也没什么钱搞,相关领域博士后的收入估摸着最高能低一半,而且也没人愿去,这块基本就是中美和少数欧洲的数据中心了。再就是像量子领域,欧洲已经半退出了,当然欧洲还有最大的粒子对撞机,和即将完工的 ITER,但这些并不是人无我有的东西,而国内现在有能捕获最高能量光子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FAST 等人无我有的大型科研设备,如果真的是做科研的人,相信不会不知道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的重要性。

当然,不在这些项目或者本身水平就不行的的人,在国内这个人均科研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的情况下,确实会觉得这不行那不行,然而题目问的不是你的项目或你的组,而是国内的科研水平,你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点答非所问呢。

不过人均匮乏,分布不均这必将是国内科研水平发展的长期制约,就像清北,博士后一年基础工资才给 10w 左右,这真是找廉价劳动力呢,毕竟不是谁都能搞到水木学者或者博雅博后不是么。

知乎用户 chenc 发表

判断强大与否要统一标准,我用机关枪可以搞定关羽、项羽、李元霸,我能说我武力强过他们吗?我会 c 语言,诸葛亮不会,我能说我智慧比诸葛亮强吗?我会开车床,鲁班不会,我能说我手工活强过鲁班吗?

科研是一种行为,到了今天基本上变成了集体行为,搞科研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在某个方向上投入研究,看看能不能有点收获。在哪个方向投入,甚至于要不要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投入产出比,毕竟投入是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这些代价的,如果收获不够产出,亏本生意做它有什么意思?当然,衡量投入和产出需要综合、全面考虑,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以及你想不到的所有。

所以,只看到某方面我们还有欠缺就质疑研究能力的人实在是鼠目寸光、井底之蛙。这种人如果没收外国人的钱就站出来说这种话,就实在太蠢了点。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凡是优先级比较高的地方,需要搞了,我们总是可以用比别人少的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取得成就。从建国初期的两弹一星,从工业体系的建立,我们都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从一些小的层面也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龙芯搞出来 cpu,花费的代价应该低于 intel 的百分之一,华为几十年前刚起步,就用只有思科十分之一的代码量完成了相类似的工作。各行各业,中国人到了哪里,哪里的效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我没见过例外。

所以至少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现在和未来,中国的科研能力是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没有之一。

知乎用户 si zhao​ 发表

科研水平肯定是不差的啊

毕竟人就算逼急了也不可能突然会做数学题

博士们怎么内卷咱们不说,毕竟那是科研环境问题,不是科研技术问题

专利数量 技术迭代 超级工程 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 应该都是进步吧

航空航天 空间站 北斗

这次冬奥会的 无人汽车 无人餐厅

大飞机 航母 潜水艇 高铁 桥梁工程

超级计算机 合成蛋白质 合成二氧化碳 合成胰岛素 青蒿素

十几亿人口里学问最多的一小撮人 这个科研水平怎么可能会低?

这题问的好挑拨离间啊

知乎用户 小黑博士 发表

我国科研的水平并不差,接下来,我国科研团队需要将理论研究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推动中国科技的全面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研团队不仅能够打破诸多细分领域的垄断格局,也能拿出领先全球的科技成果。

知乎用户 王木木 发表

这么多人会批判,会反思,哪个为科学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只会嘴上埋怨,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进步才缓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感觉是不容乐观。

1、学而优则仕。科研搞得好的老板都去搞行政了。

2、摸鱼也能上优青。举个例子,某博士毕业留校(投胎早),从此过上了悠哉悠哉的生活。教学上,只教一门课中几节课。科研上,从博士毕业再也不看论文了,课题交给学生,借其他人的博士生名额,同时给不了学生任何指导——学生反而要努力劝老板放弃指导,组会永远是吹牛逼、PPT 做得不错、讲的好 / 不好。学生为了毕业,日常 007,发了 Nature 子刊,然后嘛,这个小老板评上**优青**了。最离谱的是,PPT 是学生帮他修改,教他怎么讲,而且优青答辩的问题都是学生替他写好答案。

他是优青,副教授(马上就要升教授),我国一流人才。

知乎用户 李律师 发表

你想表达什么,你想映射什么,你想反抗什么,你后台是谁?

知乎用户 文文问​ 发表

先说结论,除了比第一名的美国,不差。

反对一些答案,他们说的不是科研实力,是科研转化后成果,这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积累,我们数量上质量上都起来了,可是为时尚短,在转化科研成果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也没来得及。在这方面,老牌发达国家有先发优势。

不客气地说一句,中国科研产出比(成果比对经费)很少有国家能与之 pk,业界良心。诚然科研体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当其冲是去行政化,但是已经有很多科研机构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中科院的一些所已经有这方面的尝试了而且很成功,一些大学也在迎头赶上。像我知道的苏州大学这样不是 985 的高校也在奋力追赶,科研实力也是不容小觑,搁以前不敢想的。最重要的,我们有人啊!!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回来报效祖国,不说刚念完博后的青千,我已经见过在耶鲁这样的学校拿到终身教职的举家回国了!!一念级此,我就充满信心。

看好祖国的科研,处在无可辩驳的快速上升期,而且是飞速上升。我有生之年应该是能看到他成为第一。

知乎用户 山水皆我歌 发表

我很怀疑在这个问题下面把中国科研水平吐槽得面目全非的人,有几个是正经在学术圈待过的?

知乎用户 你说的都对 发表

不差,整体实力世界第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反对这个答案下面很多人的回答

现在该整治的压根就不是论文问题,整治论文打压的基本上是青椒和底下的苦力硕博生,真正该打压的是各种各样纵向项目,点名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这些项目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浪费国家大量的经费,养了一群所谓的专家和学阀,这些人不学无术毫无科研能力,每天热衷于接各种各样所谓的项目,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领导喝酒吹牛然后把项目丢给底下的学生做,以某 985 网络安全学院为例,底下的百分之 90 的老师连 ccfb 都发不出来,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到这些大的项目,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然后意思一下发给学生 500,600,自己从头到尾什么事都不干全丢给底下学生做天天去陪领导喝酒,然后还抢占学生一作,不把这群人从高校驱逐出去中国科研风气不会变好。

知乎用户 copepod 发表

目前国内科研功利性太高,但是没有可以拿出的成绩又得不到下一步的支持,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很不容易开展。

对基础科研人员待遇太差,尤其是青年主力,心思不能专一在科研上,还需要考虑生存压力。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科研任务是由硕士博士完成的(有些项目的申请书都是硕博士操刀的),硕士博士的能力确实有限。

知乎用户 松云 发表

去年经济总量突破 100 万亿,工业增加值 31 万亿,科技投入 2.4 万亿。

政府债哪怕按照最广义计算,也是主要工业国中最低的。

这世界上和从未有过一个科技弱鸡,能够如此高速高质量前行的。

另,科技皇冠上最大几颗明珠都是军事科技成果,作为世界唯二自主研制并列装四代主力空优机、唯二研制全尺寸航母、唯二自主研制全功能高铁并全国布局。唯三具备载人航天能力、唯三保持空天地全方位洲际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这要是科技水平弱,那些被中国超越的国家岂不是弱到渣?

再另,某些网红 “科学家”,三观就是歪的,其各种发言,其实都是当年搞垮苏联如今挤兑中国崛起的套路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地球上,算很强的,差不多第二。

但和第一的美国比,差距非常非常非常大。

和其他小的发达国家比,总体上更强,但和别人强项比,不少也有差距很大的,还有坑多,学术腐败 / 造假更严重,不过比印度好多了。

知乎用户 知先生告别 发表

很差不认同,顶尖还没到,这就是客观事实

知乎用户 水口牛​ 发表

科学强不强,看圈子的氛围。

第一,开源共享;第二,求真务实

能具备这 2 种精神,科研就强,否则就差。

补充一点,

大部分学科,都是天下第一卷

知乎用户 成都心理工作室 发表

科研需要創新,創新需要自主獨立思考,需要挑戰權威,否定權威,而不是盲信盲從。

中國教育的老師,从小學到研究生,能夠身體力行鼓勵,支持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占比有 0.01% 嗎?

科研,是在基礎量上的累積。

科研水平,可想而知。

知乎用户 太湖里的小鱼​ 发表

中国科研水平比较高,这是我的结论。

评价科研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因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吐槽。原因也简单,人都有外归因的动力。科研人员会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上司、环境,非专业技术人员会认为国家花了那么大的钱搞科研没有看到应有的回报。换言之,谁都会把科研拿出来批评一番,因为总能找到可以批评的目标。

吐槽对科研工作也是有好处的,有许多问题经过网络发酵,得到重视,逐渐解决改善。但问题存在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中国是科技强国,尤其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希望我们今后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出现里程碑式的成就。

知乎用户 学海无涯​ 发表

个人感觉是不够强,而不是很差。

而且这个不够强还是相对超一流的美国不够强。其他国家基本只有单领域达到领先,只有中国是多领域前进。

科学研究这东西,师承几代人才能出点新东西。中国被封锁几十年,等于没啥名门师承自己硬干。能抄作业抄到中上成绩已经很难了。你设想下,过去的 70 年,如果中国的留学生可以凭本事不受限制的拜入各学科世界最前沿的教授门下,并且学成归来,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到位,后边引进外援也好,自己培养也好,超一流人才产生的土壤才逐渐发展起来。

知乎用户 比糖更咸 发表

科研就是用钱堆出来的。

除掉平均数和极高值

看看咱们国家的主力军做科研花了多少钱

科研项目资助了多少钱

资助的钱有多少真正花在了科研本身上

就很了然了

当然这个现状我改不了,自认为也没那水平出去混

那就只能熟悉规则,适应规则,最终努力玩转规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不觉得有多差,自从近期看了看号称中国诺奖的某大奖和真正诺奖获得者之间的差异,就觉得还是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距离的。

可真巧了,一群号称国内大佬的人都在研究肝药,奖项也跟着扎堆。

有啥意义?烧钱?不如去扶贫呢

知乎用户 滅茶苦茶不好喝​ 发表

一个地方只要还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那就一定好不了

知乎用户 Re - 夏目晴人 发表

科研水平全世界范围内:朝鲜第一,中国第二

可见中国科研水平特别强

不接受任何反驳

知乎用户 李泽新​ 发表

较好的科研条件、环境与氛围,首先是保证其各种学术 “人员、思维、理念和观点” 的民主性、自由性、平等性、尊重性与开创性。

然而,现代中国的学术界、科研界和教育界,首先必须是 “思想红。根子正和苗子纯”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才能承担、从事和肩负,上述国家各种科研工作、任务和使命。——即为了保障维护国家安全。

为此,中国科研领域的各种现状,则是其最好的结论、结果与结局。——即社会舆论、宣传和报道上的绝对领先、优势、最好与最棒。

因为,马系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共产主义 “幽灵”;列宁主义和毛系思想等等,是现代人类思想领域境界的 “顶峰、终极和圣经”。“违反者、非议者、反对者、反抗者、反驳者……” 等等,必须统统需要 “镇压、格杀与消灭”。如此的科技条件、环境与氛围,能会产生出现世界顶尖级的创新“成果、项目与课题” 吗?

所以,中国的科研前途,只有 “模仿、效仿、仿造、仿制、照抄、照搬、抄袭、篡改”,世界各种科研成果。美其名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无有自己的真正创新型科研体系、成果和项目。

知乎用户 吕超 发表

国内,亚洲的大学,做行政的不懂专业评审,只能根据数字来评判,比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

而西方的大学,评审的不是行政人员,不是外行,而是同行进行评审,而不是数字

所以造成国内科研追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哪个方向火,大家就一起往那个方向去搞科研

而西方,则大多是好奇心驱使,兴趣驱动科研,多点开花,所以重大突破,发明发现多,诺奖多

知乎用户 无语 发表

不知道。

不过有同学在做院长,那天喝酒,他又带了几个其他学院的院长过来,喝酒是一个比一个能喝,都五十岁的人了,还拼酒?搞不懂他们。

知乎用户 红毛掏掏 发表

差,差就差在相关配套上

先码住,改天来吐槽灌水,伙食,补贴问题

知乎用户 江国泉​ 发表

没有创新,却压制创新。我将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一元五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推导规纳成一种方法,被被压制。

知乎用户 gerry wong 发表

楼主,麻烦看一看最新的 Nature Index

知乎用户 丁老​ 发表

死马当活马治?那是妄想!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

崔久峰《 茶馆》

知乎用户 东方一 8X 发表

相反,是很好。

国体就决定了,咱们郭嘉的科研水平是世界一流。

就目前,咱们郭嘉是地球上对科研资金、人力投入最大郭嘉。

不是之一,是唯一。

米国、欧盟对科研的投入在咱们郭嘉的投入面前,小巫,小巫的很。

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这个巨大的投入是咱们郭嘉这些年整体科研水平不断缩短与西方差距的直接保障。

科研人员在咱们郭嘉受尊重的水平也不是一般的高。

滤镜可以说开到最大了。

为什么咱们郭嘉科研水平整体,相较西方,还是落后呢?

年头在那!

就那化学这个学科来说吧。

普遍接受的是化学作为科学学科诞生那年 1869 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869 年,咱们郭嘉什么情况呢?

注意一下,现代化学之父可不是门捷列夫,是英国科学家拉瓦锡,他命名了氧气(1778)和氢气(1783)。

1778 年,咱们郭嘉的贵族们在干嘛?

毫不夸张地说,到现在人类现代科学发展史就是西方进步史。

咱们郭嘉这个发展史上的贡献占比可能都不到一。

发展史决定的,落后的年头太多了。

咱们在做科研的同时,人家也没停。

所以咱们科研工作者要比西方研究者勤奋十倍,百倍,甚至于千倍,才能实现赶超。

(现在整个世界的科研绝大多数不是比天赋,是在比试验量,比数据)

没赶超之前,就很容易造成科研水平差的错觉。

咱们郭嘉科研水平真的不差的。

补充:

有个误区,国人普遍以为科研成果不管谁发表了,咱们就能用。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好多技术花钱买不过来,好多发表过的成果,重复千万遍才算真正掌握,然后才能应用。

咱们研究者重现他人技术也是花费时间和金钱的。

赶超,没有那么快。

知乎用户 契丹王 发表

疫情发生时,高福居然开会组织写论文。而辉瑞已经开始将 mrna 技术用于疫苗研制。

知乎用户 一个好名字 发表

并不是,如何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一大堆水货和部分大佬构成,中国科研从每年新增来看毫无疑问是第二,而如果计算历史积累,中国很明显缺乏科学底蕴,这个结论是《自然》发布的,而数据来源是挤去水分的,就是说不算那些水货 sci,单纯只算各个领域的头部期刊。

知乎用户 打瞌睡的树懒​ 发表

不是差,而是过于功利。

这有利有弊,现在卡脖子技术问题出来了,而功利性科研是解决不了的,但是不功利,只能是衣食无忧。说白了还是不够富,富到欧美那种自然就有人踏实肯干一些了。

知乎用户 柯行 发表

是的,真正有能力的是混不到资源的,人情世故和学术理论本来就是两个冲突的东西

知乎用户 hh zz 发表

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都存在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真需要解决也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水平,需要最终体现在学科进步和相关产业的进步之上才有意义。

纯粹比较论文毫无意义,何况灌水论文是有技巧可循的。见过一些差不多内容的东西,能水个好几篇甚至上十篇论文。尤其在国内,几乎不看具体内容、数数评价法的歪风助长下,论文这东西跟真正科研进步的关联度实在是不高。国家可能意识到这个情况,所以鼓励产学研结合,结果是换汤不换药的又开始了灌水发明专利、挂名各种产业项目号称科研产出的大跃进运动。

科研经费的分配、国家研究指南的撰写,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学界权威。但相当多的所谓学术权威,充其量只是个玩政治搞关系的高手,依靠行政权力地位来组建私人的学术团队、立起自己的山头为自己造论文、报奖、搬砖,而其真实的学术品味、学术能力十分平庸,学术道德则直接让位于利益交换和关系优先。当前这样在位的学阀灵导在大陆各个高校数不胜数。现行体系下取得优势与利益的这些高手们,会自己改变规则改个玩法吗?

再好的政策,也绕不开国人的小聪明,何况学术品味、学术道德这些品质是不可能由外力强加而来的,这是需要每个学校、学科、院系、甚至一个课题组那么几个人,持之以恒的操守和追求换来的。

好比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几代人的逐步演变,科研学术界的事也一样,慢慢的等等看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情,历史等因素,讨论的再多不如去国内随机高校随机实验室,读上半年。不要去看外界的评论,自己去亲身体会。十个实验室,八个水。十个导师,七个你懂得,骗经费、拉项目、多年不下实验室、上回看文献还是远古时代、压榨学生、色眯眯、文章灌水往上爬,总得占一样。十个学生,一个崇尚科学,一个热爱科学,就很难得。而这些因素又相互恶性影响。

好的科研平台,透明公正的制度,充足的经费,有德的导师,有科学梦想的学生,因干净、努力而获得的幸运。这些凑到一块儿,几乎为零。跟中国足球一样,下一代根基越来越不牢靠,却想从上层短时间去解决,很难。

像上边提到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很难得。

难过的是,有些东西,糟蹋了再去重新建立,比一穷二白重头开创更难。

当然,也见过,听过一心醉于科研的同学;见过、接触过德才兼顾的前辈。可惜太少。所以说你去读半年,日久见人心。

百分之八十的科研学生会说,“都这样”。 正常到作为其中一员,毫无感觉。

不过,还是相信的。

知乎用户 执两用中 发表

中国论文不行的时候有人就说,看人家论文多厉害,中国现在论文赶上来了,有人又说,发那些论文没有实际用途,有什么用?中国搞出原子弹、卫星、高铁、填海…… 有人又说,你也不是第一个搞出来的,来证明什么?哎!中国真难,咋地都不能顺某些人的心。

知乎用户 倒霉的仙人 发表

效率低呗,在物理数学深造全都用英语,智商差不多,外国人用英语当然比国内的高效。除非按照如下推论,才能高效起来。

以下内容均在科学逻辑的范畴之内,并不存在瞎编乱造的定义,概念,推导。

统一回复下,古代弦根本没有均匀度,所以根本不可能 2 倍弦长一个八度的。所以再别说什么根据这个 2 倍得出十二平均律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018038

如果要推导出十二平均律,必须具备微积分,解析几何,机械波函数。除此之外,完全不可能。

其实这个问题有个更加极为重要的推论,就是如果结论正确,那么大明从导数到十二平均律用了 50 多年,英法德意从导数到十二平均律用了 150 多年,就算都是独立发明,大明的效率仍然远远高于欧洲。那么促成这个效率的,必然是大明古汉语了。

那么意味着教育改革大幅度提高繁体古汉语教学,会真正极为显著的影响国内的科研效率。

有个阶段性分析,就是和利玛窦经常通信的梅森,这梅森在 1635 年左右用一些粗糙简陋的不知道能否复现过的物理实验猜出频率,2 倍频,通过猜的这个倍频进行了十二平均律的推导,所以这梅森的十二平均律是一个猜测的推论。这潜在的逻辑表明没有这些实验,就没有整个猜测的逻辑过程。所以会导致一个悖论,朱载堉是否做过类似的实验,如果做过,那么梅森必定是抄袭的,如果朱未做过类似的实验,那么朱发明十二平均律的过程只能是由微积分推导了机械波函数,逻辑过程只能是其中之一。

综上,这是结论的推导过程。

物理数学的研究者们,绝对不应该忽视这个问题的。

欢迎各种大小号匿名讨论啊!!!

大家一定要看每个回答的评论啊,所有的讨论基本都在评论中。

知乎用户 多多多 发表

是的。你无法相信一个类似封建制度的科研体系能够拓展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边界。

知乎用户 Nikeshamidilum​ 发表

需要注意的是:

科研领域是一个不看平均水平的领域

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比如说如果我国一个方向有一万个组在研究,其中哪怕有一个组是世界第一,其他的组都是中游,那么我国在这个组的研究水平也是世界领先的。

现在的显示情况应该是:近年来国内的科研水平肉眼可见的进步,而且速度不慢。我国在好多方向的研究可能还不是领跑,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积累可能有几个组在并跑,尤其最近几年的进展可能已经变成了部分领跑。如果按照这个进展下去的话可能总有一天会变成全面并跑或者全面领跑,以美帝国主义那个德行想想也知道当然不希望这种事发生,甚至全面并跑或者一半领域领跑他们都不接受。

但是注意有些领域是领跑不代表大多数国内的组就比国外的组强,可能最顶尖的那些组比国外最顶尖的组强一些,但大多数组都是平平无奇,这很正常。国外也一样是大部分的组平平无奇,这没什么可奇怪的。科研工作本来就是大部分人做一些平淡的工作,少部分人在有灵感的时候获得突破性进展,这是科研工作自身的性质。显然大环境是个平均情况,但是又不能用评论情况去衡量这个事。所以大环境 / 我身边 / 我同学身边这种结论有参考价值,但是当做最终结论的话我想还是慎重点比较好。

万万注意绝对不能田忌赛马,拿国内一般的组去跟国外最好的组比。这种比较方式其实在本质上无关国内国外,拿一般比最好的,得到的结论一定是不行。国内比国外是这个结论,国外比国内也一样是这个结论。

一家之言,理性讨论。

勿杠,杠就是你对。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znM1FC 发表

其实比人的话,肯定不差,但是国内是文章导向。如果你是导师,你是选择那别人的实验换个组分风险低还是做开创性工作风险低。你要评职称,你要结婚,你要养家糊口,你要仔仔细细掐着自己工作,你觉得你敢去探索星辰大海?

知乎用户 这 yg 发表

你让非洲往不要命的学,不出三代,一大堆人才。说出大白话难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接触过的是一坨屎。

老师水平极差,害了学生,占着位置不走,害了新老师。

尽管抵制海归,美国,加拿大毕业的博士扎实极多,回国只能沦为占坑骗子的工具。

国家省市大项目,本子写的好没有运营好更重要,管你几十年发没发展出来,管你谁是最有实力团队,拿到钱才是最重要的。

老牌中科院和踏实的大学出来的人不错。

纳米,石墨烯,钙钛矿的文章,让他们重复实验,大部分可能做不出来。

真正干活的基本就是老牌中科院和几所大学了。

指标订的奇高,做个小试应付了事。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也不是很差,只能说是比较差

知乎用户 官子无敌高长卿 发表

你这个问题就是个伪命题,中国科研水平绝对的全球前三水平。差是不可能的,你看现在都卷成啥样了。说中国创新能力低的,我真的觉得是不懂的人。

知乎用户 baibai​ 发表

中国真正开始科研类似美国类型的研发,而不是国家完全资助的只是几个特定重要领域科研,其实是从 90 年代才开始的,算起来也才 30 年左右的时间。走到现在其实不错了,比起欧美时间上都差距了百年的。

知乎用户 蓝拓 发表

在前沿科技研究领域,中国比美国弱,但比欧日强。中国优秀论文的引用率与美国相当。

这解释了中国何以独立研发出电磁弹射航母,火星车在火星探索,独立建设太空站,搞量子通信,完成系列嫦娥计划,并准备登月和建设月球基地。而这些除了美国,其他国家想都不敢想。

这就是科技力量!

知乎用户 千山渡 发表

一帮不做科研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真正做科研的人哪有时间逛知乎。

知乎用户 平常心平常心​ 发表

实力不差,缺啥?

1. 相对应的高素质企业。有高科技人才,更得有配套的高科技企业,中国企业这块儿留不住人。

2. 门派林立,大小学阀,实力不差,环境不谈

知乎用户 Codar 发表

个人觉得国内几乎没有搞科研的,大家不都是在打工挣钱吗?

知乎用户 天蝎很冷​ 发表

编辑一下问题吧,把水平改成环境,,,

关于水平可以答答,关于环境,不懂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RWT8f 发表

从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一事看,是的,真的很差。

这是网文系统流的套路,一开局就有氢气助力,有点骨气和追求的作者不能说对系统流不屑一顾吧,但是绝不会一拿到系统就改造成无敌文。

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喝茅台之后收集尿液吗?

知乎用户 乐子 发表

中国的科研体系就像大观园,贾、史、王、薛名门望族的天下,烈火烹油似的繁华。姐姐妹妹们才情高不高,个个都才情高雅。姐姐妹妹们的故事暖不暖心,回回都温情暖心。只是最后结局如何。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知乎用户 Lake 发表

我们的科研基础很差。

我们的科研水平不差。

看历史。

300 年前,别人在搞科学基础设施,我们在故步自封,特别是火器,大家都差不多,只是我们不想再改进了。

100 年前,科学突飞猛进时,我们被按在地上摩擦。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话没错,但是师夷之前呢,派点留学生,买点设备,可以让小日本蹦哒 50 年,对我们没有效果,因为我们太大了。

建国后两弹一星是我们的科研水平不错,但是科研基础就是那样,不能持续,有一个展示就够了。

饶毅说的没错,我们太在乎歌舞升平,对后台十年磨一剑缺少尊重。捡面包屑是现状,有什么办法呢?

掀桌子很容易,重新立起桌子还是一样的。餐厅总要等客人走了,才能改造桌子的。餐厅尴尬的发现,食客越来越多,来来往往没完没了。

就这样吧,顾客是上帝嘛!

知乎用户 动感比哥 发表

别说和欧美日韩比

就是和湾湾比我们都是很落后的

本人之前参加过某学科两岸学术交流活动

内地这边都是清北复交中科院等这类单位

湾湾那边有的学校你不仅没听说过

甚至会觉得很寒酸

有所学校甚至只有一座教学楼还是在另一所学校的校园内

然而交流会一结束我整个人都麻了

湾湾的同行基本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完整工作

甚至联合企业开发设备,开发软件

而内地的同行清一色全是 follow 别人的工作

管中窥豹

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到差距

当然你如果非要拿头部某些课题去代表我们整体的实力

那我也没办法

知乎用户 大骗子石又先生 发表

2021 年我国商品房市场销售额是 18 万亿。

2021 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预算是 3200 亿。

一个是到消费者手上的面积越来越小。

一个是到科研人员手上的经费越来越少。

知乎用户 贫道也疯狂 发表

房地产的科研水平确实是非常的强大

知乎用户 1111 发表

好多学位论文就是为了拿证为了写而写,不否认中国有人才但是开拓性的工作还是少太多.

知乎用户 观天之熊 发表

差也不能说差。不过也不能寄予厚望,这是对包括科研生长的土壤的整个科研环境而言。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诸如此类…… 混着可以,混得不错也是可以的。但是,要说走出一条人类文明的新路,突破界限,那是绝无可能。

什么是突破界限呢?比如说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然后裹挟欧洲,进而裹挟世界。又比如苏联对威权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探索(和失败)。再又比如美国运筹了整个地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运动促成了全球人类福利总体上的提高(现在似乎也面临失败)。像这种突破文明固有发展界限,寻找非常规出路的行为,是绝无可能在中国出现的。过去不曾,现在不会,将来也绝不会有。

知乎用户 爱老婆总没错吧 发表

个人感觉可以把科研类比于奥运会,有很多项目。我国每届奥运会中进入决赛圈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些项目总是冠军,有些项目比如男子足球还有进步空间

知乎用户 老王 发表

其实还行吧,一般和中国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国家,真就谈不上啥科研。我看过的所有论文,除了中国以外,一律来自工业化国家,最低也是韩国那个经济水平。

知乎用户 黑水 发表

并不差,只是以前的欠债太多,外加所谓的 “科研人员” 也太多,造成了大量负面内容,搞研究本来就是精英模式,人海战术是成不了的

知乎用户 金咸因 发表

不会呀,互. 联网信息安全这块绝对是世界第一呀。

知乎用户 stacking decades 发表

某些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军事科研,化学生态,地质地理,已经是非常高深

但是比如生命科学领域,医疗领域,鸿沟太大了

比如某些其他高新产业,基本没法比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IKl65s 发表

总有努力的人呢 加油

知乎用户 小小柯南 发表

要是差美国人就不会进来盗窃数据了

知乎用户 科研小柠檬 发表

不是水平差,是想做研究的人没经费,而很多会写本子的人,没做实事。现在要申请各种基金,评价标准是谁写的本子好,sci 多,而不是谁做的好。国家除了自然科学资金外,建议还要有技术进步基金。

知乎用户 才饮长沙水 发表

长篇大论就不说了

宏观来看,苹果的手机就是用起来爽,德系车开起来就是比国产强,顶尖人才上,跟美帝比大概 1:100 差不多吧。

微观来看,

学生都不想学数学物理,

到了大学写代码,找工作,买房是头等大事,

到了研究生,感觉一生的学习生涯都结束了,以前周围的人常谈的问题是 “几套房?”,“两套”

就是这么个情况,科研毕竟是少数人干的活,跟文化传统有关。

知乎用户 卡 XX 发表

和漂亮国比还是比不过的。基础科研更甚。

知乎用户 遗物喜 发表

积重难返,风气已经形成,你让他们自己革自己不是笑话吗

知乎用户 不看病娇谢谢​ 发表

中国是极少数能自己独立制造全套国防体系武器的国家,谁觉得科研水平很差?

知乎用户 大红黑熊 发表

能力很强,水平很低,成果很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很差,主要就是导师队伍问题,核心是素质与学术水平两方面都不行

科研项目扔给研究生干,老板自己完全不懂

写论文?全靠掠夺

素质差,只会吹牛搞关系

外加官学相护,参考院士造假那事

问问在国内读研究生,让他们摸着良心说,不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老板或者周围老板,有没有很多这样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就说四个字:没抱希望。

我身边的案例:300 万中央专项资金项目的买来的几十台电脑,每天在那落灰。管理实验室的是个蛇蝇狗苟的煞笔,除了舔院领导,屁得管理能力没有。

多余的不解释,别杠。杠也是我对。

还有别老拿那几个新闻天天宣传的东西来自欺欺人好么?国足也曾冲出亚洲,就能代表亚洲顶尖水平了?小粪红动辄就是 “我祖上也阔过” 的心态,说几句批评的话就是递刀子。你去和一些博士们聊聊人文社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是哪来的,问问自科的博士,重大实验室设备怎么买来的?出了多少真正有意义的基础科研成果……

知乎用户 知知足足 发表

建议把标题改成中国有科研吗?一群骗子而已。

知乎用户 一不拉稀莫为奇 发表

别的行业不清楚,就环工和市政这个领域来说,所谓科研基本就是骗钱。国家水专项、科技部重点专项算大项目了吧,参与进去的单位也都算行业顶级了吧,只有你身在其中才知道,USEPA(美国环保署) 80 年代研发的开源模型,代码一行不写换个壳就是我国自研模型、重大专项成果,这种事情太多了,以至于我不得不怀疑其他领域(军工?航空航天?)是不是一样忽悠。

知乎用户 苏某某​ 发表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近代的,不论是战争,还是商业,都不是由我们主导的,这就导致了,主导这些大事的人,除了会主导这些事,分走第一杯羹之外,还会有意无意的挤压其他后来者在这些板块的发展(生态位理论)。

科研是不能从综合国力的体系里单独拿出来看的,在强化科研之前,我们有太多其他事情要做。

所以这个问题,我给的结论是,现况确实不好,属于综合国力里面比较拖后腿的单项,但目前来说,这样的科研水准很合适。在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以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科研这个厚积薄发的单项势必会对全世界形成碾压优势。

永远不要做空自己的祖国。

知乎用户 极度冷光 发表

从事实来看,当然不算差,在全世界都算最强的那一批。毕竟那么多科技进步成果和世界领先技术摆在那里,不瞎不聋不脑残都能看见,总不可能都是别国送的或者刮风逮来的。

从知乎回答上看,那就是差的不能再差,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全跑路了,留下来的全是契约奴隶没法跑了,只能成天混吃等死。总体水平比不过什么不知名的太平洋岛国。

我想说的是,科研水平和科研待遇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国家的平均科研待遇相比发达国家确实差距比较大,但不代表总体科研水平就差多少。很多人默认待遇高水平就一定高,但这真的是事实吗?知乎传统不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嘛,难道就没有人问一下 “是不是”?

我说这些不是说 “洗” 或者科研待遇条件不要提升之类的,但看了一圈下来感觉戾气太重了,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话,大家还是要多思考一下。说到底,这些答主还有评论的人又有多少是真正做科研的呢?

知乎用户 舒幼生 发表

1 这个要看行业和学科,中国有些学科和行业科研水平很好,可以说世界一流,比如我所学的专业,有的学科就确实和世界上的差距很大了,比如机器人。

2 小时候不懂事觉得中国落后外国科技几十年,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从别人现在的最新科技开始学习赶超呢,现在自己亲自在做一点算是 “科研” 的工作后才发现,三年感英五年超美,真不是你想超就能超的,跨越式发展只能局限在某些很特定的领域(比如中国倾国家之力搞的航空航天技术),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

3 **至于认真做科研的人,明确告诉你,有,而且很多。**不过中国人口太多,搞科研的人也太多,为了借科研混口饭吃或者发家致富的人也就更多,而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的例子好像这么多年也就让大众知道的也就一个李小文院士,而那些反面例子媒体报道和大众知道的事实上是更多的,因为媒体更喜欢报道后者,而且民众也比较倾向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别人。

4 以上这些都造成你的那种中国科研都是砖家,官员都是腐败的的印象。补充一点吧,今年刚出来的院士评选办法里明确规定了处级以上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还有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其官网发布一条名为 “

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 的建议,等等这些可以反映出我国的学术界没有坏道无可救药的地步,所以还是有点信心吧对未来。

知乎用户 K.wsx 发表

座二望一吧,毕竟还有个美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摘录一段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美国空军学院的讲话,

We also used to be told that China — and it’s true — is graduating six to eight times as many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s we have. But I challenge you, name me one innovative project, one innovative change, one innovative product that has come out of China.

怕被打,还是匿名回答吧

知乎用户 elvis30901 发表

我這樣說吧,

這個問題下面,

有讀過碩士的才有資格回答,

即使是碩士也只能摸到科研大門的門框,

只能在門口往裡面看的那種,

哪來那麼多大學都沒上過的人在那邊評論寫回答?

無知還無知出自信了是吧…

知道論文怎麼發嗎?

知道什麼是期刊嗎?

知道論文有哪幾種嗎?

知道什麼是引用,什麼是審稿嗎?

知道作者有幾種,分別代表啥意思嗎?

門框都沒摸過就別回答了吧…

知乎用户 Channel V 发表

是的。很差。

我们研究的东西从来不向世界看齐,我们研究的东西完全无法市场化,我们有很多骗钱的科研项目,我们的科研是行政化的而非偏爱真正的研究者。

我们的基础工业搞不好,钢炼不好,导致精密加工也不行,精密加工不行导致一系列工业机器不行,进而工业制成品也不行。

我们的油炼不好,因为无需炼的更好,因为我们垄断化了。 我们国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做事情不严格要求,差不多就行,导致各种不必要的疏漏与偏差。

但是这些造就了中国一个繁荣的互联网时代,因为我们的民间拥有极为开放的大脑,我们做事情的效率极高,我们华人拥有全世界做事情最快的速度。 但是,这些只存在于民间,而非科研院所。

希望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开放的社会,科研才会好,以至于国家。 希望我们的教育模式有改变,从最基础的做起,目前还看不到太多去行政化和灵活而实用的趋势。从我们的家长做起吧,教育你的孩子变成一个开放的人,一个有自己的喜好和价值的人,一个不单单为了升学应试而僵化的人。

我们的最大问题出在了哪里,不尊重人的价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科院即将毕业的土鳖博士尝试瞎说几句。

至少在我现在研究的这个专业,我国的科研水平跟国外顶尖水平差距不大。或者说,其实做的都一样差,就看谁先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了。

真正的差距或许不再科研水平,而在科研人员吧。

导师对学生没有太多传承和指导。

导师们曾经是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的。不过卓越的科研工作者往往会因其卓越而成为领导,继而没有时间搞科研。

科研人员待遇太差,如果家境不够殷实,在北京生活会很艰难。

有做科研潜质的学生,毕业后愿意留下来继续搞科研的人很少,基本上是凑够毕业的文章,就开始筹备找工作: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华为,甚至是创业小公司,哪个都能给个三四十万一年。

留在中科院,一年就十万。工资已可怜,职称评不上。

未完待续……

知乎用户 shukun li 发表

好好做科研的,觉得很牛逼。

天天混日子的,觉得很垃圾。

所有答案,其实说的都是自己的科研状态。

为啥我知道。

因为我原来天天混日子,还算是不错,觉得都是垃圾。

后来我想自己搞点东西,愣是搞不出来,觉得还是有牛人。

知乎用户 麦芽糖糖的老公 发表

屠呦呦落选院士,袁隆平也 3 次落选,第 4 次是收到舆论压力,才破格评选的,近几年饶毅打假不也凉了吗,但是你看那个舒红兵,还不是活的好好的

心寒,就这么着吧,反正给茅台院士、香烟院士也挺好的

但是

我不服!!!!我槟榔不配有名吗?!!!送我槟榔上去我要评选槟榔院士!!!!​

希望白酒院士、香烟院士​也跟上,白酒和香烟贡献了多少钱,给个院士过分吗,过分吗?撇开贡献谈职称就是耍流氓吧!(狗头)

麻烦多评几个馥郁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和其它香型院士

爆珠型院士​、臭豆腐院士​、奶茶院士

饶毅和施一公是真的牛逼,​状元世家,做了这么多事还评不上,实在叭懂

费曼说:他不做美国院士的原因在于他不喜欢那样的组织,组织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会决定谁可以加入组织

我也算是半个小科研人员,说实话,我不懂大佬们是怎么做科研的,反正我这里基本都是打开知网,看论文引用了那些外国文献,然后直接去看对应的外国文献

之前我做个可行性实验,知网上论文写的转化率都是 95% 以上,我拿最精密的仪器试了几个月,有 80% 都已经是不计成本的情况下的极限了,后来我去看外国的,人家的最高转化率和我一样,那我就好奇了,这些 90 多转化率是怎么做出来的?

还有就是很多报告你必须看外网的 (因为知网也都是在外国人的基础上二次创造的,而且很喜欢夹杂私货,特别讨厌)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像饶毅这样能主动推成出新的大佬,在我这个小实验室搬砖仔眼里堪称陆地神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咱们国家五十岁左右的博导很大一部分水平太差,自身没有发表过好的文章,却希望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出 nature.science,jacs 等等 idea,最好能给出一篇不需要任何改动就能投出去的大文章;每天都会 push 工作,但就是不肯花钱给你做测试;他们的原则是花最少的钱(最好不花钱)发最好的文章(直接投稿不需改);每周或者每个月的组会上指导说的就是跟自身课题没有相关的事情,就算学生提出自身遇到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只是再请教一下师兄师姐,然后去查查文献;不管博士还是硕士每个月一两百的补助却要他们感恩戴德,发大文章。

知乎用户 我要穿越 发表

倒不是科研水平差,主要是高中教育不行,高中初中把 80% 学生透支,每天 7 点上学,晚上 2 点睡觉不是人过的日子,而且越差的学校越这种,反而好的学校讲究休息。。。讲的东西更别提了,除了真有水平的学校,大部分学校就是念书,刷题。。明明高二就可以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各种函数了,但是基本这个阶段都在刷题。重复已经很熟悉的东西,我们高烤时候很坑,说这个不考那个不烤,结果拿分大的都是导数,微分了。。问题不在这边,在于你烤不好就上不来好大学,就是好大学很多数学也讲的很水,直接上来就是算法,根本不讲物理意义,这个对研究就很危险了。。。本来很多学生有工程师潜力,结果被这种一搞完了。。有个 31blue 做物理科普,有节线性代数,看完后连我这种好多年不学的都很有兴趣,去看正经线性代数的竟然能看懂且深刻理解。。而数学思维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思维本质又是物理思维起码对工程师来说,而我们基本都重复在算法上了。。所以我感觉现在互联网真是好东西,起码很多高中生可以跳出当地不行的教学水平学习,后面科研人员基数可能才能起来。

当然总体看我们从落后到不懂到现在积累到第三代科技人,本就是正常进化。现在各种乱,但是 90 后起来估计要带来一大堆科研人才。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聪明人应该是不少的。问题是,聪明人出不了头。知识分子个人想要提高地位,首先要变成一个优秀的政客。问题是,变成政客以后,就没精力搞学术了。

没有学术型民办大学作为鲇鱼。宁诺大概是第一个有理科学术的合资大学吧,看趋势以后也不会有第二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忍不住强行答一波。

我现在在所谓的 “科研圣地” 读书,所见所闻已经让我彻底死了做科研的心。

知道为什么中国科研体量大的情况下成果为什么还那么少吗?可以看看科研人员拿科研经费都干了什么,不过也挺合理,要不中国科研连体量都不大了,人都饿死了嘛,大家可以看一下中科院薪资待遇标准,不搞副产业做科研肯定会被饿死的,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有资源的人还可以拿大把经费做 “其他的事”。

真他妈是: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水平其实不差,现在新来的教授享受着非升即走,都拼命出成果。但是科研环境是真的差,按理说大教授,手里资源多,应该多做些科研,但大部分大教授都躺平或干行政去了。

知乎用户 沉浮之间 发表

不是很差,而是非常差,毫无底线的差。博士研究生数量世界第一、学术论文满天飞舞,口号喊的地动山摇,可最终研究了什么。真正原创性的东西,影响世界的成果几乎没有,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一些无知的人还吵嚷着超过美国用不了多少年。一直这样下去,是不可能实现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难道 13 亿 (不止了) 人口中没有几个能踢足球的?一个道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科研因各种原因偏离主流学术圈从而导致自娱自乐的现象。

知乎用户 fanccc 发表

每个中国大学毕业的硕博士都应该发个汉语言文学的第二学位。同一份论文通过汉语言文学一修饰,直接变成 1 万份

知乎用户 Mr.Geek 发表

需要时间的积累,截面上现在还略差一点(某个 superpower),但现在的进步速度已经远超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同期水平,未来很有希望。

80 年代之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基本上是由几个海归搭建的,以钱老、邓老等为首,但是群众基础仍然很差。那时取得了不少成果,包括杨老、吴健雄等等一时无两的大家。但在整个国家层面,这样的成果是平地起高楼,靠得是某个人的能力。这样水平 “青黄不接” 的现状,一方面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逼出了“钱学森之问”;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很多有才之人不愿回来。

80 年代之后,真正的国内科研体系才开始搭建,高招体系、学位晋升体系才有逐渐明确的标准。几乎可以说,这一体系至今才搭建了 40 年。很多在网上被骂尸位素餐的老教授们,也是在体系搭建初期实在无人可用时的赶鸭上架,严格来说,也可以算是勇敢的先行者。而现如今的青椒内卷,也可以归结为老教授水平已无法跟上时代但尚未到退休年龄,占据了大量岗位,导致新岗位供给跟不上青椒毕业的需求。

现在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80 年代工作的教授们,顶多再过 10 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科研人群的年轻化已成趋势,水平和 40 年前也绝不可同日而语了。无论是自家培养的 “土瓜”,亦或是海龟,大部分都具有当年求之不得的科研水平。等到这一代人渐渐成为科研行业的中流砥柱,再辅导出平均教育素质更高、更有希望的下一代科研工作者,那才是未来已来。

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现在的诺奖:嘉奖的都是 80 年代之前的科研人员,那时我们尚处天地未开的时期。也不能和其他国家直接对比(虽然目前也只有一个国家能稳压我们):别人的高校体系少说也已经运行了 100 年了。只说发展了 40 年的同期水平,我们现在所处的水平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始。

总之一句话:着眼未来,再给我们年轻的国家和科研体系、以及年轻人,一点耐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在国内一个二线省会和国外顶尖高校合办的实验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这个还是比较了解。负责人是东哥校友那个学校的硕士博士,来了之后操心的不是如何做好科研项目,而是如何搞通领导关系,并且建了多个跟此国外高校同名的公司想要拉各界投资为自己谋利,俗称空手套白狼。表面上很有一套,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人民的福利,其实却是谎话连篇,不断用新的谎话去填补前面的谎话。对基层科研人员毫无尊重,使唤来使唤去。

当然,利用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谋利我只能说这个人很聪明,但是长远下来,对国内的科研发展真的百害无一利,自己倒是获了不少利,拿到了大牌子,继续去骗。此人在某个项目评审的时候被专家当场打脸说是骗子,但是还不是照样过审,为什么,大家都懂,关系打通的好啊。不过只有在经济水平较低,地理位置偏的地方这种现象才愈发严重。沿海地区可能好一些,看这个人,这些骗子小团体,怎么去骗。

一个在首都接受国内最良好教育的人尚且这样,熟悉了法规的漏洞,就能赤果果地为自己谋利,而且完全不知廉耻。(也许知廉耻的只有平民百姓)即使有再好的国外科研资源,也不会真的做出什么对社会有利的东西。当然,当地 zf 也一样,只想要别人高校的大名,做出一个无关紧要的报告就行了,紧要的是促进合作办学,拉动当地房地产,笑。

当然,像这样嘴上笑眯眯,背后插你一刀的人在社会上不少,而且还身居高位。但是只要做出了违心的事情,对自己还是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此人经常脸色十分槽糕,据观察也没有真正的朋友,人品差情商低也爬不上去的,而且他们的利益小集团也唯利是图,互相明争暗斗。

楼主只是说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国内科研面临的问题,急功近利永远是阻碍国内科研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沉下心,多一些尊重对科研发展会好很多。

知乎用户 海上升明月 发表

简单讲: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差,对国外最新理论引入、验证、应用和添枝加叶能力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总体上弱,逆向工程能力应该是世界第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觉呢?

我不知道别人,只说我老师吧。她博士都没发几篇文,知网上能查到的她的文就三四篇,其中还有两篇挂了 n 作。她的发文量是从有了我师姐才开始了的。

对了,我们论文不会,她也不会,还不能问,错了就是不听她的话。

给我们改论文只改引言。

模型更是一窍不通。

架子挺大,本事挺小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来讲个微观的吧。

一. 某省内 211,排名前三,看看我们的毕设:

1. 有的导师不管你的毕设,因为人家跑生意去了

2. 大部分人的毕设是网上买的,不管是论文还是作品。或者牛逼的作品背后,都能看见老师的手

3. 答辩那天有个学生上来放数据,用 EXCEL 做的被看穿了,一阵猛喷

二. 我从来不买国内的科学杂志,因为广告君太多,国内的科研都是各种 “改进”,而不是创造,习惯用术语来唬人——虽然我没考上研

三. 小学挺喜欢上自然课的,现在也在看科学杂志,《环球科学》之类的。国内的真牛逼的话,做个产品造福人民啊?!

知乎用户 车著明 chezhuming​ 发表

不是。

去深入挖掘、潜心发现,中国的科技水平很不一般,不乏高水平的成果和有潜力的非凡人才,不然也不会使大国崛起!

知乎用户 卢青春 发表

很差。越是官僚的地方。科研水平就越差。

我举个比较好玩的例子。

某导演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最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时代,因为煤老板知道外行指导内行会出人命,会干不好,所以根本不会指手画脚。

而中国的科研院所充斥着大量指手画脚的人。

知乎用户 z10185​ 发表

我们的很多科研机构其主要利益是来源于上级拨款,而不是自己挣钱。

这引发的结果就是,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完全取决于上级机关的意向,并且其收益也基本取决于上级机关。因此,在这种前提下,科研机构的核心目的不是把科研项目搞好,而是写出高端大气的 PPT 来吹嘘自己的能力成果如何如何。之所以这样子,是因为要搞出好的科研成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等不到出成果,上级机关就会觉得这个机构在吃干饭,因此削减其经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机构存活并发展下去的最优方法就是吹牛,只要让上级领导 “相信了”,你们搞出来成果,那此时机构才能拿到上级的进一步拨款。

在上述推导的情形下,我们很容易意识到,科研机构最终其核心成员绝对不会是科研人员,而是吹牛大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今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并不看重科研人员,反而器重那些吹牛大师们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同时美国的这种情况就少很多呢?也很简单,因为科研机构的利益大头来源于与企业的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只有自己的科研力量强悍,才能够在市场上抢下利润,毕竟市场最终是要拿你的成果来用的,而吹出来的牛可没法用。所以技术人员得到器重的原因也有了一个解释。

那么,国内该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呢?我个人的愚见是,对于科研成果(其指的不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的评价,应该基于其真实的使用效果,这个可以用市场反应来体现,管你是不是吹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这样子只有真的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当然对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必须搞搞好,要不然会出现技术含量高的成果因为其产品难用导致其市场反馈极差),从而把那些吹牛大师和吹牛型科研机构顺理成章的消灭掉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教育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内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对孩子进行精力透支和全方位控制的教育模式,而社会上封建官僚主义余毒颇深,跪舔权力阶层,配合传统文化以繁衍后代为胁迫方式对年轻老百姓进行压榨。权力阶层则沿袭着封建帝王的传统,拼了命地从底层人民身上吸血,社达盛行。进入社会后,一个普通人绝不可能轻松拥有一种每天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状态,上班如上坟。

科研突破靠的不是搬砖,是灵感。灵感出现的前提往往是温饱的生活、有自我发挥空间的工作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就算科研工作者有压力,那也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外部施加。而且只给少数人高质量的物质条件、高自由度的工作内容和不被压迫的精神状态是没用的,只有在全民领域实现这些,才有诞生科研灵感的土壤。

我们总是歌颂苦难,比如说,爱因斯坦成名前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人物,就说他是苦尽甘来云云。好像一个普通人的岗位就是多么不堪一样,有没有一种可能,即使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爱因斯坦做得一样很惬意呢?没有人逼他加班,没有人给他穿小鞋,没有领导需要奉承,没有那么多潜规则,对他而言,成名前和成名后只是换了个工作,他凭自己的兴趣和业余时间搞了个副业,然后转行了,仅此而已,不存在什么卧薪尝胆,不行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北欧一所大学在读,国内来了一个交换生,临走时用了一个超大移动硬盘偷偷把实验室数据资料全部 COPY 走了。呵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真的很差。很多有能力的高尖人才都是出身贫穷家庭,为着生计,不得不放弃科研之路,因为科研是耗时耗力而且成功不可预期的事,个人经济方面无法支撑下去。

有钱家子弟读了博士更是要享受生活,根本耐受不了坐冷板凳的日子,他(她)们要每天都过得滋滋润润。

这就是中国现状。当然,个中复杂情况更多,如受上代不正不经而掳万金的同类污染,使人心乍然沮丧而失去动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是轨道设计方面的研究生,最近看了一些文献觉得很失望。很多水文章(包括发在 SCI 上的,本土的先不说,就说国外英文的),看了以后先是大吃一惊,用的简化模型在仿真(实际力模型)中差的离谱,纯粹是满足一些人发文章的需要(然而主流期刊都认可)。这些文章给出的图形丰富而优美,给人感觉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但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发这样的文章相对容易,但也要花时间吧,虽然走的是 “捷径”,但也要走啊。

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在滥竽充数,如果以文章数作为指标,则对这部分人非常有利。

有句话叫 “只要假设是不成立的,所有的结论都是成立的”。搞一些过于简化的模型,就说把这事情办好了,正好对上了这句话,这应该算一个误区。

所以不应拿中国的科研水平说事,更应该看行业和主体,如果没有干实事的科研人员,很多任务也不可能成功。就个人而言,接触到的干实事的人非常少,充数的比较多,而且还自以为水平很高,遇到这样的人真是日了狗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差啊。因为真正的高新技术都是不发论文的,连专利都不会申请的。

如果你在国内不发论文,你就饿死了啊。

所以过内的科研长期处于低水平复制和自娱自乐之中。

我们老板说的。他的学位论文就没发表,但是现在的形式不一样了,你不发论文试试?

什么是面包屑,那是国外十年前的技术,解禁了,我们学到手了。

靠面包屑我们就可以水文章了,因为老外在这方面还没水过。

但是有面包屑吃了,我们要不要自己做面包呐?做个 p 啊,做面包又不能发论文。

以上不涉及学科基础性研究。国内基础性研究还是不错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差,但以科研的名义拿经费胡乱花是真的。本人曾参与对一省属重点高校的巡视,翻看过一些科研项目的账本,乱报差旅费用,滥发补贴,虚列成本是普遍现象,甚至还有拿白条核算的。相同问题放在行政机关,放在官员身上,百分百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说实话,要是国家对这些科研项目的财务支出监督稍微严格一点,全国科研经费能省下一半。

知乎用户 你就不 发表

我不搞科研,前不久有个公司,说是有国产软件,自主知识产权,与某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号称性能甩国外开源软件 5 倍到 10 倍,我负责组织下测试,找了机器和几百 t 数据测一下,基本和国外开源软件差不多,高度怀疑核心就是国外开源软件,装了个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看中国在啥啥啥又达到了领先水准,其实当我们关注技术细节时,发现我们差的还很多。海思做的芯片是领先了,可他的流片地是在台湾。我们的电阻,不要说特用的,就是一般的电阻都差外国好多。我有个朋友,他们做的系统一开始怎么都不稳定,后面换了进口的电阻,一切正常。特别是在模拟芯片上,我国的建树不多,ti,adi 等等都是国外的,国产的芯片大多是仿造的,不说有没有创新力,直接性能就比原装的差了几条街。至于智能化,我只能说连一个上安卓官网都要翻(和谐)墙的国家能有多大指望。所以说我国的这种科研水平是平时难做精,战时难量产。

知乎用户 飞雪连天​ 发表

中国科研如果很差,没有超越欧美的可能,老美急个什么和中国打毛衣战呢。

问题肯定有一堆,任何社会制度,问题都有一堆,美国那科研一样有一堆问题。

但不代表中国的科研差。

中国丛零起步,崛起的速度绝对是奇迹级的。

顶级高端的一些还差点,但追的很快。

知乎用户 被情暖的酒醉参赞 发表

不只一个人跟我说过 “我们中国卫星都上天了,这个那个应该我们中国都可以自己做出来了吧?”

我回答:如果真的都能做出来,那么我们中国早就是发达国家了,是美国被我们在技术上卡脖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绝对不差。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现在应该比美国差一些。但是已经完全超越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美国是靠精英教育,以及吸引移民。欧洲是快乐教育。只有中国还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弊端,但是为科研创造了许多的人才。

不过一定要防止中国科研印度化。

印度人,科研知道十分,能吹到八十分。中国人,踏实谦虚的,科研做到九十分,只能说出六七十分。观感来看,印度人强,长期来看,中国科研碾压印度。比如航空航天,军工,芯片,IT,等等。中国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但是,中国科研一定要防止印度化,吹牛化,社交化。如果中国科研做好这一点,那么中国科研还会一直发展。如果中国科研印度化,吹牛化,社交化,那么也就离印度不远了。

知乎用户 你秋爷 发表

说的好像这些事情离你们很远,其实每个人都有责任

知乎用户 刘星成 发表

关键在于人,真正心思放科研上的人有多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种回答必须匿了。

应该说大部分不行吧,也有很多认真做学术的人。

比如我校,有的系 “优化数据” 那叫一个明目张胆。

老师接项目,不管横向纵向,无数项目的立项书、结题书那是何等相似,引用的成果翻来覆去的用。

国自然项目书正着写,结题书倒着写。

当然我也见过很多老教授,做学术真的是一丝不苟,但是目前想要接触到,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我所在的课题组,由一个教授,7-8 个小老师,15-20 个博士,35-50 个硕士组成(这里面的学生是包含了小老师的学生),一个小老师负责 1-3 个博士,5 个硕士,小老师里面会有一个带头的小老师。这种架构就类似于一个集团,教授就是大老板,小老师是区域经理 / 副总经理,带头小老师属于常务副总经理的构架。大老板只负责宏观,具体实施交给小老师,至于你能得到何种程度的学术提升,那就要看小老师的负责程度和你的运气(能分配到哪个项目上)了。

国内这种构架应该是比较广泛的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理工科科研一线人员,感觉不能用好或者差一个字概括。

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原创性明显不足,评价制度不健全。虽然表面数据很好看,但基本上是跟风式的灌水,真正认真做科研的其实不多。研究内容偏向应用,基础理论比较缺乏。高校行政化,学术指标化,造成科研 “大跃进”,sci 数量世界已经高居世界首位,但能拿出手的东西其实不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水平差不差不能评判,只能说科研生态是真的差劲。

我师兄投一篇领域顶刊,审稿专家有个是国科大的… 双盲评体系下,那个教授还能弯弯绕绕的给我老师打招呼说审到了你的文章…

有时候想,同行评议真的得毫无利益纠葛的异国评审才行。环境太恶心了。

劣币驱逐良币,你指望最后水出来的文章水平能有多高。

知乎用户 深川 发表

看到前面有朋友觉得借鉴是中国人的毛病,其实我个人倒觉得会产生 “借鉴” 的原因经济社会之类的限制也有,或许前期的 “借鉴” 是条件限制使然,并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毛病。但是怕的是 前期做 “借鉴” 的人将借鉴这种长期依赖的精神传达给了下一代的研究人员,这种精神上的误导反而可怕。

并且我觉得现在的某些科研人员对前景也缺乏信心。就我个人所遇到的来讲,我有两名任课老师,一位认为中国科研黑暗水深所以他的研究也就是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认为前景堪忧的人一般也不会对科研作出什么贡献。而另一位老师虽然工资微薄但是依旧在每天课后阅读文献做研究,虽然短期没有成果出现,但是我觉得国内认真做学问的人也还是有很多的。前者毕业于普通高校,而后者毕业于一所知名高校。提出这点并非是说要歧视普通院校或者是说只有知名高校才能做研究,而是想说明院校的文化底蕴的营造对科研也是有影响的。

总的来讲是教育精神方面的传承也很重要。

还有一点,就我所观察到的情况,中国高校科研两级分化比较严重。高等学府的科研氛围明显比普通院校好很多,普通院校有时候对学术方面并不热衷,与其说是 “大学” 或是 “学院” 不如说更像大专当然这也和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有关系。所以很多只注重观察普通院校的人会觉得中国科研就这样,但是也不能忽视那些著名大学所作出的贡献啊。

总之我的观点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收到教育的人越多,受教育程度越大,中国科研的前景应该是越来越好的

知乎用户 bonnenuit 发表

我觉得科研水平并不差,人才也不缺。然而最重要的管理却很落后,大都是在行管内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论文和专利上,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棒的样子。

但是,为什么和大多数人的认知相悖呢?

比如说,一个北京 IT 公司招高级技术人员,一个北京某大学的副教授去应聘,招聘人员问了几个问题,然后就觉得这个老师不行。

在中国,大学老师的压力非常大,既要上课,还要搞科研,还要服务社会,还有行政事务,真正搞科研的时间没有多少。比如申请基金,那是从头年就开始准备,过年都要写。有人戏言,老师的工作是:上半年申请基金,下半年是想着怎么结题(项目的完成是有时间限制的)。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做科研。

985 的学校都是如此。那些一本、二本更是如此。那些专利,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再来看社会上。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搞医药试剂的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记得那篇文章说,他们做医药试剂这一行是做了很多年,终于获得一项很不错的成果,很多企业都想找他们合作。但是,在转化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诚心。

所以,老百姓认为中国科研不行,是符合事实的。这在理论上,是有统计学理论思想依据的。几个数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知乎用户 白鹭 发表

现在这个社会,普通人买套房要奋斗几十年,有本事的都去搞个网站牛逼一吹几千万到手,谁还会去踏踏实实搞科研?看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如何在我看来就看这个国家材料科学水平如何。学过材料科学或者材料工程的同学都懂,这门学科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恒心和耐心的,不是靠努力或者是金钱就能堆出来的。

知乎用户 xxc 发表

我们喜欢把自己定位为比别的发达国家落后 N 多,

必然阻碍发展

我很喜欢易小刚来我们学校做的那次报告,收益颇多的

他说 在三一重工 员工有这样两句话不能说:

1、别的国家是这样做的

2、别的国家都没有这样做

那次讲座还让我认识到,中国并不比美国等差

比如,日本核泄漏事件中需要的,全世界只有三一重工的能做到

要有民族自信心呢!!!

知乎用户 664451 发表

中国在实用型科学领域并不差,差就差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上。比起颠覆性科学,基础科学理论稍好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发现回答的绝大部分都是实验狗和打工仔,没耐心仔细翻有没有 leader 回答,实验室准则放眼四海皆标准,实验狗和打工仔没人权。而且科研本来就很残酷,金字塔尖的那部分人才能享受特权,非要要求实验狗和博导一个待遇,我想对博导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说英美科研环境好的,你在人家实验室打工,人家拿你论文一作你敢说啥?拍桌子跟学校喊只能留一个?你看学校或者机构是留你还是留 leader?说白了这个是人品问题,不是环境问题,国内也有很多只挂通讯且很公平的博导,只是你们没碰到罢了。

还有那些拿经费说事的,国内外除了行业大牛,哪个不需要跑经费?leader 付出人脉付出时间跑来经费,让你老踏踏实实打工,这你还抱怨?有本事你出去跑啊?你要能跑来经费看看在实验室地位高不高?科研不是有手就行!

是,中国最近几年才加大了科研投入,还有各种问题要改,你以为管科研的人看不到?你见没见过学校科研处的人一周 10 场酒,就为了加速修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其中还有某实验室的主任。你见没见过管科研的副校长为了 1000 万的经费跟比他小 20 岁的企业老总称兄道弟?你觉得他是在给自己跑经费?

说科研人员待遇不高的,你以为你做出了几个成果?实验狗一年 100 万,你觉得可能吗?成果转化的绩效奖金怎么发的你看不到?杰青博士后绩效支出占比你算过吗?项目预算问你做你知道吗?项目申报书你会写吗?你是大牛还是小牛?一个一个屁都不懂就要求这个要求那个?

一个个说的好像在国外只需要实验室里看文献做实验就行了,跟天堂似得,你们进的都是顶级实验室啊?普通实验室经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行了,越说越气,我给搞科研的服务了好多年(具体干啥就不说了),发现这帮人挺奇怪的,越牛的越谦虚,越是屁本事没有的越是事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都是各种研究所的,我只是个普通的材料销售,说下个人的感受。

我们公司的材料主要做在电子产品主板上,营业额是世界第前几,这么一听应该在世界属于领先,实际上这几年的 5g 相关的基站之类的,用的百分之九十多还是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的,我们在高端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跟欧美那些工业大国差的远。

就我个人看法,国内的很多排名都是只看量不看质,举个例子我们一张材料 100 块,利润十块,但我一年卖 1 亿张,利润 10 亿,美国人做的尖端产品一张材料 2100 块,利润 2000 块,但是为了控制价格一年只做 5 万张,利润只有一亿。就营业额和利润金额看都是我们完胜,但是从利润率看呢?利润率才能看清科技实力。

这个情况实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为了配合做中国梦,都在自欺欺人,为了标榜世界第一,各种排名只看简单的数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经济体量那么大,但底层工人的收入和欧美差距那么大?真是国内资本家比西方剥削厉害吗?实际上是科技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单个工人创造的价值少于他们,收入自然不如。

所以有些还在标榜中国第一的数据党醒醒,在这打键盘做梦,不如实际看清自己的情况,如果中国科研水平,国内工业附加值还会这么低吗?工人还会生活那么辛苦吗?

知乎用户 Giskard 发表

科研要的是独立思考,您国不提倡这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医院专职科研人员

主任要求一个月就出一篇文章

课题刚开始三天就开始催文章

七天内催了三次

虽然我再三强调慢工才能出细活

但是天天这么催实在顶不住

关键是太搞笑了 能不能有点科研常识 一个星期写出来的文章能叫文章吗?

知乎用户 观澜阁阁主 发表

专业的事情咱不懂,但是从炒股这件事我发现全球人性都一样,那我可以推测全球科研人员也一样,一样会有骗经费,水论文,也一样有认真干事的的人,比例差别不会太大,那么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就跟他投入的经费正相关了,这也是我觉得小米的科研实力不如华为的原因,就你拿点人,那点经费,能出多少东西。同理,按照现在我国经济实力和科研投入力度,盲目妄自菲薄实属不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社科也算科吧。

就我的专业而言。

首先中国的总体水平低于英美德日法,我认为现在略高于台湾,但争议估计挺大的。

业界 17 个核心期刊(也许吧没记错的话),能看的大概有 7,8 个的样子,就是里面随便找篇论文出来你大概率不会觉得他在扯淡。高水平的期刊大概有 5 个,就是你随便找出一篇论文来会觉得你写这么一篇还是相当费心思,读完确实有收获的。

但令人欣喜的是,论文质量与期刊质量十分相称,除了政治任务型的论文外(社科类嘛多少总是沾点意识形态问题),越高水平论文几乎无一例外的发表在越高水平期刊,而低水平核心期刊中的低水平论文已经让人难以直视。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至少你写出的高水平论文,是能得到发表的。当然如果你写的是较低水平的论文就可能得跟关系户们竞争了,因为能写出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论文发不发,发谁的,对整体研究水平来说没什么影响。

整体很烂的领域里,出彩的人就很明显啊。

知乎用户 神经蛙 发表

你要和非洲国家比,我们当然不差,你要和美国比,目前我们有小部分超越美国的,但是大多数还是落后于美国的。如果你按 gdp 比,或者是算人均比,那我们的科研水平,可能要落后于欧美。

第一,是人才教育的落后

为何中国大学生的最后出路,基本都是出国留学?普通大学也就算了,为何清华北大的也都是出国留学?清华北大算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了,不该是全世界都来这里学习吗?这才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最好的,不用去其他地方,因为他们落后。而现实不是,我们都以能出国留学为更高目标,所以高低可见。

之前集体撤稿的事件,也反映了目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有些做学术的行为不端,论文抄袭,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也是反映出科研整体水平不足。

第二,科研环境不足

科研需要基础设施,其中以高端科研设备最关键。以一小部分高端科研设备以自研为主,我们可以有所超越外,比较多的高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原料,还依赖进口。这使得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像光刻机一样,别人做 5 纳米,我们在做 50 纳米,那你生产出的芯片,要超过他们,有多少可能?

你的科研设备落后于别人,要想研发出超越别人的产品,难度不是一般大。这就包括原材料,试验仪器,检测仪器,加工设备,这些都要超越别人,才有大量产品性能上超越别人的保证。

第三,科研投入不足

国内企业喜欢捞快钱,哪个赚钱投资哪个,但是,对于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大,但是失败率高,风险大的行业,很多企业不敢投资。直到看到赚钱了,才跟风去投资。比如学马斯克投资火箭,马斯克在 2002 年 6 月创办 spacex,到 2008 年才拿到 nasa 的正式合同,到今年 2022 年,你再看中国的商业航天,有几家是在 2002 年以前建立的,有几家是在 2002 年到 2008 年之间建立的,有几家是在 2008 年到 2022 年之间建立的?等你建立企业,你已经落后别人好几年了。这还怎么去和别人竞争?国内的商业航天,有哪个可以和国外的来比较?

没钱投入,就没有产出,那科研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更何况是科研大多是烧钱还未必能出成果的。知名的还有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做了这么多年,企业还没赚钱,被卖来卖去,但是产品却被不少人抄袭,技术也是在行业里,没发现有人比他们更强。

这几家企业,为何不是诞生在中国呢?

第四,科研的不重视

虽然整体上是重视科研的,但是相对销售,相对影视文化,相对直播,更多的人愿意去做,甚至是去做物流快递。同样做工作,做科研岗位的还不如其他行业的,那谁还去做,毕竟我们都要生活。

相比国外有诺贝尔奖,以及其他科研领域的各种奖励,几乎物理,天文,化学,生物等各行业都有,再看看我们国内的奖励,有什么国内有名的,我们普通老百姓听过的?

至于金鸡奖,百花奖什么的我倒是经常听到。

知乎用户 Ulyanov​ 发表

都是姚懿玲赵大肥这种人,能好也就怪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发现么…… 说科研好 or 有希望的基本都不是搞科研的,说完蛋的都是真的高知,该信谁的不一目了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中科院院士直接跟自己带的学生说 “想搞科研你们先要学会抽烟喝酒,把酒量练出来,抽烟喝酒都不行你们搞什么科研”!

你就看看这气氛,连一个大院士说话都这德行,那科研水平能好吗?

知乎用户 久旱不知甘霖 发表

这个向量的 模够长,方向歪(了几千年?

领导带我去吃饭,让我催上菜,我该怎么处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ZdPrOx 发表

不要只盯着欧美,把黑叔叔之类的当人就会发现科研水平不错

知乎用户 马走日 发表

当然不会,你可以嘲讽中国某些行业存在不足,落后西方,这很正常,人无完人,何况国家,但中国的科研水平那绝对是一流的。

军工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最高科技水平。如果中国的科研水平不行,那哪来的 003 航母,歼 20,055 万吨大驱,东风 41 洲际导弹呢?这些装备放眼全球那都是一等一的存在,跟美帝比也是不遑多让的。

所以,自信点吧,中国强些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真的不差吗?老人面带微笑地招了一堆水平比自己高的青椒,承诺着各种条件。然后入职后资源各种卡死,学生名额别想,实验室空间对不起。基金靠关系,没有本地人脉的海归青椒们对不起,你们社交能力不行!

给了青椒资源,青椒自己带学生出成果,那不是把挂着各种头衔的老人们比下去了吗?这怎么行!

投稿,微信找审稿人挨个打招呼,什么垃圾文章也能中顶刊,宣传 6 走一波,公众号都给我报导一遍。整完全国都知道你是某热门领域专家,结果实验结果 = 图片误用,问就是模型 checkpoint 没保存,github issue 永远看不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讨论工科,本人上海交大毕业,交大工科见长,就说说我对工科的看法。

1 本科毕业工作机会少,考公专业限制。所以升学率高,大部分读研。

2 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那么这就不叫科研,只是大部分人是为了交大这个学校或者硕士文凭,毕业大部分进体制。出去就业相当困难,因为社会没有那么多工作容纳这批人,和产业升级缓慢也有一定关系。

3 博士可以算搞研究了,但是竞争压力很大,最好的出路是教职,但是交大大部分教职需要海外经历,你交大硕博都不行,一般的交大博士目标是普通一本,其余选调进体制。

大家可以发现,在交大读书,其实很大一部分人一定意义上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进体制,就得个文凭而已。真要留校继续研究,还得留学经历。所以我常说,工科要搞科研,就必须读博,硕士就是提升个文凭而已,但是读博读完也没有好的教职,所以真不如直接出国读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诺贝尔经济学家,埃德蒙 · 菲尔普斯,毕生研究的结果可以总结为一句:制度就是繁荣本身。你所看到的经济繁荣,科技繁荣,文化繁荣背后都是因为有好的制度在支撑。

大家可以细品这句话。

知乎用户 不懂来看看 发表

个人感觉科研差距还是很大的,只是现在的信息可以实时获取,很多热点国内外研究可以同步跟进,而且国人喜欢追热点发文章,造成了一种错觉中美科技水平差不多。要看质量的,不是人家有我们有就认为差不多,很多都是空壳子,而且为了发文章故意找一些偏门左道方向。无论基础研究还是技术研究都应该看产出的,国内现在大部分研究看似很前沿,但是让人感觉走的是偏门,老想什么弯道超车,弯道就没有超车成功的都是翻车的,没有太大实际价值。没有价值的研究谈什么产出。以高端仪器和设备方面,基本上找不到国内的。

知乎用户 西风 发表

首先我们得定义:什么是科研?

题主举了饶毅的话,捡面包屑云云,这个出自 19 世纪晚些时候美国科学杂志复刊时的一篇文章,呼吁重视基础科研,有了基础科研的面包才有技术发展的面包屑

我看了不少回答,感觉蛮有趣,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科研为何物也能很自然的做出非常宏观的论断,这是比较搞笑的。

科研是什么?是满足人类好奇欲望的高级脑力脑洞,是探索未知为人类未来发展揭示可能方向的可能没有任何回报的冒险行为。——我无意为搞科研的人们涂脂抹粉,一样都是俗人爱钱爱家爱美女爱帅哥。但对他们工作的评判注定是要延后的,整体科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互联网风口的猪,三个月上天六个月落地。

说回中国科研的现状,

1 造文章有没有?有的是,Publish or perish 可不只是中国特色。——但这是逼迫科研工作者思考学习整理提高以及锻炼团队培养学生的过程,十年磨一剑的说来说去就是张益唐。实验科学中有几位大佬是闷着 10-20 年不发声的?数学更多的是脑力的投入,而实验学科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怎么建立平台和打造队伍?请问十年二十年没有结果那是以什么理由给某人不断的投入资源呢?

2 现在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首先说好的,拿中科院的几个所或者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的理科院系 50 岁以下 PI 和美国前 30 名大学相应院系相似年纪的对比,已经可以比较了。这其实是非常大的进步。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受到很多超越本人能力外因素的限制,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第二: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科研能力在稍好的学校外断崖式下跌,中国有三千所高校,真能搞点科研的可能不超过 300 所集中在不超过 20 个城市,也许只有十个。显然普遍大众根本就接触不到真正做科研的,不是把几种涂料混混能把几个电气零件拼起来就是搞科研了。现在人才下沉的趋势明显,再过些时间,像美国一样一般的学校也能做些真正的科研,情况会有改善。其实整体说,咱们也就是盯着美国,但世界上有资格能盯着美国的国家有几个呢?

3 中国科研问题当然很多,很多问题怎么说呢,只要是人在办就很难避免,眼底无私心地宽的人有限。这种只能等正常的新陈代谢。

4 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时间风气和土壤。——在中国整体脱实向虚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苛责投资人,市场,民众还是科研工作者都是不完全合适。同时,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急功近利搞不了科研,只能放卫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能这么说,起步晚,跟美国比,有不小差距,但绝对不差,且追赶速度很快。

前面很多答案压根儿没说到点子上。

扯上世纪的黑历史,没意思。我做的这个基础学科在 wg 时期出了一大批中文专著,虽说限于当时的水平有不少纰漏,但框架健全,至今在该学科领域有着必读必引的经典地位,然而问题就在这儿,纯中文,连个英文摘要也没有,所以我这么多年来时常要面临国外关系不错的同行求翻译的诉求,又或者,他们自己 Google 解决,看懂个大概意思,花大力气弄懂个六七成,我和大老板一直在计划出一个中英双语的修订版(至少我们这个小方向的那四五本),但一来这事儿费力却不一定讨好,二来工程量巨大,非几人可以为之,所以一直搁置。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鸡毛蒜皮。那请问,一个在一穷二白时,苏联撤人,世界重压的情况下,硬生生用极短时间整出了核武的国家,科研能力差?毛熊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科研有时候拼的就是人力物力和吃苦精神,历史上有无数小看中国的人力物力和吃苦精神的人或集团,而他们,要么已经凉了,要么就在凉的路上。

另外,抓着学术造假炒剩饭这些科研乱象说事儿,也没啥意思。中国的学术圈乱不乱,乱!我说句实话。但是 so?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搞科研的大有人在前赴后继,但是呢,圈子外的人并不知道,只盯着乱象说事儿,颇有一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等着看热闹巴不得别人不好的心态,委实病态… 你骂翟天临我没意见啊,该骂,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不把精力用在支持袁隆平?前几年中国的科研井喷,你们不知道,中国专利数跃居世界第一你们不知道,袁隆平获共和国勋章你们不关心,中国通讯业因 5G 技术被美国针对、高铁技术迅速发展你们阴阳怪气,敢情 5G 和高铁不是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生活便利跟你们无关似的… 有意思。可中国学术圈依然很乱啊,造假依然横行啊。是,没错,然而你要知道,论造假,论炒冷饭,你们顶礼膜拜谓之 “高科技” 的日本爸爸才是集大成者,中国数据有假的,然而日本,连学科都成群成片的是假的,就问你服不服。说这些,就是希望你们明白,有乱象,就承认,就反思,但乱象处处都有,盯着自家的乱象就一句简单粗暴的 “嘿,真差,真是烂到骨子里了” 既不符合事实,也有失公允。

至于待遇一则,我说句公道话,我个人的感觉是,确实有点差,希望国家给涨涨工资。但当我几年前得知我们圈子里的封神大佬,北美某 top5 高校的系主任,年收入也不过十多万刀,还得一人养活一家四张嘴过得比我还拮据时(我是亲眼见过老爷子一双运动鞋丛 08 年穿到 18 年,烂了再补,脏了就洗的拮据状,也见过老爷子在南半球因一通电话得知自己磕药的儿子开车把自家院墙给开了个洞然后枯坐午夜街头跟我抱怨又要拿钱维修时强忍眼泪的惨样),我就觉得,嗨,都不容易,都挺难的。

总之,现状尚可,切莫自我否定,任重道远,我辈继续努力。

以上。

知乎用户 千千结 发表

中国有多家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已经做到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水平,或者已经是世界第一梯队。如果有朋友想要详细了解,我会在下面逐一补充。

请不要怨天尤人,如果自己的业绩不理想,还是先找自己的原因。

知乎用户 Krizinco 发表

我到还是乐观的。

大家都会提到【空中楼阁】和【不切实际】

有些时候导师给我们的评论也是,有些认为你的思维并不能支撑这个点子,有些则是 “别傻了”

其实没事,继续想啊,所谓聚沙成堡垒。

你可能只在你的眼界中看到了一片叶子,几百人看到了另外的各自的一片叶子,

站在你们基础上的人就会看到整棵树,

下一个人可能就能看大新的森林!

牛顿不也这么来的么。

积累积累积累与突破。

````````````````````````

居然一边听 50cent 和 Eminem 的 rap 写了这么好高骛远的答案 >.<

知乎用户 布菲 发表

科研整体实力不低,整体素质不高

知乎用户 Gnosis 发表

差,差在风气和制度,不差在投入和智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看这个帖子,看看周围的导师有多奇葩,你就知道了中国科研的希望在哪里了。

你的研究生导师到底有多么极品?

知乎用户 wx66b3c2e4753db8e0 发表

有博导参加学术会议,还在用 20 年前国外读博后的 PPT

知乎用户 cwj 发表

水平肯定不咋的,不然不会没有原创,现在有点技术含量的原创都是老外搞的

知乎用户 无知无畏 发表

目前来看,各大学的研究,水分比较大。各种项目无非为了赚钱。好的大学,教授专家一大堆,真正的成果极少,动嘴能力远高于动手能力。也不能说水平差,主要是为了生存,环境使然。

各个研究所水分中等,毕竟收入主要靠横向。国家项目相对只是个补充。比如中科院这类,虽然人才济济,但人数有限,开发能力也一般。

知名企业,这才是中国科研的主力。。。。。比如华为,中兴,比亚迪这类。人多,钱多,科研能力必然更高。

知乎用户 chunlei 发表

大家太急了,从上到下

知乎用户 匿名​ 发表

什么都别扯,只要比一下科研狗、戏子、带货直播、国足和电力烟草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就什么都明白了。

知乎用户 eedasd 发表

基础工科不差,西北工业大学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知乎用户 滑天下之大稽也 发表

行政比例和科研人才的比例是多少?国内外行政比例看一看就行了。这个题的内容也心里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汤圆 发表

很久以前接触过一个学校的团队,以前和企业合作接了大课题,大部分工作都是企业做完的。(企业也没有办法,国家这些部门都愿意把课题给高校做,高校再和企业合作共同完成)

学校除了测试方便以外,其他的真的是水平很一般了,但是课题所有成果学校是共享的。老师呢,随便拿出课题的一部分带带研究生,正常毕业就可以了。最终名利双收。

可悲的是,这些课题都可以衍生出来很多子课题,再去申请,高校又可以申请很多的项目和科研经费。但是呢,不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再去研究了。因为之前的大课题已经有结果了,拿出来直接用就好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有些高校对科研人员设计的像针对保险销售人员一样的业绩目标,比如几年几百万项目资金入帐之类的,应该是全球独一份的。这种环境下,有谁能安心做基础科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怎么说呢,我是一个不喜欢科研,除了学历外,也没什么能靠自己在体制内吊打关系户的能力,做生意大概率也会赔,很懒惰,不想给私企打工,包括那些个互联网大厂(当然人家也不一定要我),一个从小生活在崇尚找关系氛围的北方的人

但是我心很大,功利心有很重,我希望维持着自己现在的阶级,而我爸恰好在教育系统任职,人脉也都在高校,包括我国两大 top1 之一的某所。所以对于我这种本身比较 fw,还有找关系传统的北方人来说,我稳定阶级未来可期的唯一办法,就是高校。

进高校必须读博,但是我很懒惰,本科还凑活,在天津户口加持下高中舒舒服服的弄了一当地 985,考研天天吊儿郎当的半学半玩,冲了某校,费了不少劲导师都找好了,最后复试线都没过,只能考个雅思润出去读个水硕,读完以后回国读博好的进不去,差的看不上,遂只能明年 2 月份接着再润出去读个博。

我这种人,不爱科研,功利心还重的人,怎么说呢,就是因为学术氛围不好我才想进,好了反而还实现不了我的目的了,我的梦想就是水论文评职称,当领导,做生意(合法的那种,国家鼓励高校教师运用技术创业),你说我这种人多了,科研氛围能好吗,说实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俗,想要的是钱和权,所谓科研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没有有些人那些科研理想和促进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大格局。

不过不会造假数据学术不端什么的就是了。

知乎用户 Albert 发表

都能运作,都靠运作,都是运作

知乎用户 海河岸边打渔人 发表

看领域

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就是世界前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top2 硕士在读,我的导师只是把学生当做挣钱压榨的工具,而并不是培养学生。这边的大部分教授,其实很久不做科研了,他们更像资本家,不,比资本家更狠,各种压榨,pua。更重要的是,忽悠或者和当地政府勾结,骗取大量科研资金,然而根本什么也没有做出来了,他们没有能力做也根本不想做,只想搞钱。这些本该是建设国家的教授,实际上确是国家的蛀虫。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来我觉得稳中向好的,直到我知道了身边某院士把自己亲属顶着大学系内全票否决的压力,硬塞进高校里面去当教授的事实后,才觉得这个地方科研水平差也是很正常。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几年我校引进一位外面的教授级高工,每月给发很多银子。但是,也有很多考核项目。比如要拿下国家级的实验室为其中一项。这位高工确实不负众望,拿下了” 国家级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同时也拿下了当年的自科面上项目。

============================

再介绍下这位高工的水平。

纯粹是因为有钱,自己在外面开了家公司,好像老婆还挺有背景。

查查这位仁兄的博士论文,不查不知道,竟然是校友。

再看看毕业发表的文章,真是吓到下巴,什么玩意。

=======================

就这人家就能拿到自科面上项目。

==============

科研水平? 每年投入那么多钱,如果都能尽其用,早 ** 超越美国了。

知乎用户 飞翔的荷兰人号 发表

明明是自己的学术成果第一人称不能署自己的名,偷成果还少?资历懂不懂,人情关系,懂不懂。

知乎用户 handle 发表

我说一下我所知道的,我在工某部下一个研究所的子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刚开始企业负责人找了一些在微软工作过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组成项目团队,研发出了几个产品,市场反响很好,国外原先要千多万的产品降到两百来万,利润还很高,我们也卖得很好。那时的企业负责人一直不做工某部及所里的科研项目。

变化发生在 2011 年,原企业负责人出走,所里换人接手公司,当时公司产品领先同行 3 到 5 年 (客户评价)。新负责人来后开始全面融入所里,我们也开始接触科研项目,别的不多说举两个最近的科研项目例子。

借着工业互联网的风,申请了工某部的 8000 万的产线 xxx 的项目,项目执行过程就是釆购各种软硬件设施(釆购过程的各种问题不说,比如报价 105 万,成交价 185 万,以试用版充当正版应对审查等),找来厂家联通后,做了一个演示软件,验收通过,现在所有的软硬件闲置(这个所本来就不研究生产线,也不生产东西),文档成果一堆,永远不会用,也没法用。

前两年申请了一个工某部的 5000 万元的 MRO 项目(MRO 类的系统 20 多年前算比较新,现在外面做得很好的企业不知道多少,能立项也是牛了),执行过程与前一个差不多,名义成果一堆,然后不再用。

听说又申请了一个元宇宙相关的项目(5000 万元)。

这样后果,以前的产品落后行业 3 到 5 年,企业员工能力与素质降低,社会资源浪费(985,211 的硕博士来干这个,有点象欺骗社会)。

好了,我不知道所有科研院所是否这样,但这个所是这样,不用指望他们带来进步。

知乎用户 夜魂 发表

是很差。整个大学教育 和研究,都特别僵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回答,国内某顶尖学校的顶尖专业,我曾经问过我导为什么要做这些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为了水而水的顶会论文(组里每年顶会很多,其他组比较羡慕我们能发论文,我们羡慕他们组里压力小)。我导的回答是,我也想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但帽子和晋升的评价标准不如水论文来的快啊,而且六个月一篇顶会水论文,和不知多少年能不能做出来的顶尖技术相比,性价比太高了。国内青椒这么卷,只能先保证产出了…

知乎用户 哦哦 发表

烧钱吹结果水论文的不差还很强。靠人不靠钱的科研被排斥。

知乎用户 汐语 Nick 发表

是,当然有人在认真做科研,那种认真钻研着发好文章的不是没有,只是真的不多。

问题是,科研也是要评职称的,国内科研刚起步大多数人都是奔着论文数量而不是质量去,想靠数量来拿经费的。所有科研人拿着几万的基础工资,从上到下嘴里念叨着 “业绩” 啥的,生怕错过搞钱的机会。有的人认真弄课题做了一两年,结果就因为写作和审稿上的各种问题轮番被拒,认真做一年科研不如谁模板套公式混几篇论文,你告诉我还有谁认真做课题?

满眼看过去,展板里面全是一年十几篇的神仙,还是好几年平均每年产出这种数量级,我就问问认真做课题怎么可能这么 “高产”?你凡是写过一些期刊 / 会议论文你就知道里面的水分,只是大多数人不点破混着罢了。更何况,科研也是职场,也是要攀关系的,攀关系也是得卷出来的。所以这样算下来,能正儿八经投入实验和分析的时间能有多少?

依我看就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罢了,都是内卷出来的。国内能发展到人均大豪斯大炸鸡一美元和牛自助餐的时候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知乎用户 资深万元户 发表

两个字,极差。

知乎用户 复杂度 发表

分领域吧,不能泛泛而谈。举两个我经历的例子:

  1. 我刚在欧洲某国参加工作时,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翻译一份中国专利。当时公司急需该技术,而中国某公司已经申请了专利。我以前一直认为中国申请的专利都是花钱就可以搞定的垃圾,没想到其实是有真家伙的。想想中国科研人员基数这么大,不乏很多科研人员有海归背景,所以还是有科研成果吧。

2. 以前在某国空间中心做卫星设计。第一天进去时候觉得自己倍儿牛逼,领导也找我谈话要我加入该国国籍,当时大脑开始幻想该国会控制我不让我回国,我该宁死不屈学习钱老毅然决然的回国,报效祖国,青史留名之类的。一周过去后的感受是俩字‘就这?’。我承认很多发达国家底子比中国先进很多,我们依然跟他们有差距,然而我们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的速度是超过其他国家的。

总的来说,科研同胞们其实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浪费时间讨论这样的问题。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应该把时间用在真正的科研上。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与天朝科研技术人员共勉。

知乎用户 文立舟 发表

不知道理工科怎么样,反正人文社科研究真的很受限,比如研究马哲就离不开官方叙事的陈词滥调。

如果所有的科学研究以政治目标为目标,以政治立场为立场,以政治标准为标准,但凡真正的科学主义者都是无法接受的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老师申请书这个地方能这么写吗?这个感觉做不到吧?”

“没事,领导不懂”

知乎用户 风车 007 发表

学阀遍地,造假成风,论文至上,实用了了。

知乎用户 辽宁良心报考咨询 发表

啥都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差谈不上。

但很多优秀高校的博士毕业后,挤破头去街道当公务员,去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当老师!肯定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努力,但努力错了方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过一个回答,跟我所在的电池领域挺相似的。

换个表达,科研就那么大一块空地,有人栽好了树,后人有人在种草,有人在拉屎,而我在挑粑粑。据我所知,我们国内电池领域九成以上是在挑粑粑。

电池正极领域种树的人是 Goodenough,种草的是 Dahn,Manthiram 等少数几个组,其余的挑粑粑,我他娘的也不想挑粑粑,可是我得毕业啊。

别他娘扯国内石墨烯,钙钛矿多牛逼,看看哪国发现的,不还是挑粑粑。

知乎用户 道虚 发表

题主应该担心自己这辈子能发财吗?国家大事普通人能决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直说吧 我是一个末流 985 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决定要考研,但是绝对不是为了搞科研,就是因为本科生不值钱,我家穷,我想不做牛马,做个人活下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水平怎么样咱先放一放,先来看看圈子里当红的都是什么人。首先最有趣的的是很多大佬没有自己的主页,这是什么概念呢?国外尤其是美国,可是各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主页的。再回来看我们众大佬,除了百度百科的彩虹屁,基本都没有学术主页,有主页也有大部分不会放自己的简历。我们再手动一下,就会发现很多都是不知道什么野鸡的本科出来的,然后 “有幸” 变成了狂发水文的大佬(大多是华人)的学生,然后就突然领悟了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这样的人组里往往也有很多同类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听都没听过的野鸡本科来的,然后就突然发 science 了,但是你学术会议上碰到就会发现人家连基础都没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怕是用屁股也能想通吧?我们的国家充斥着这样的学者,把握着我们的学术圈。你再看看你这个问题,你觉得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阀统治下的中国科研,大家围绕着人才计划,抢项目

知乎用户 你法我笑​ 发表

先不说差不差。先看看科研环境

如果说科研环境的话,那跟国足差不了多少。

好人才进不去核心圈,进得去核心圈的大多是学阀。即便不是学阀,进去后要不被排挤出去,要不被同化。

有能力没背景的,国内外围给核心圈当狗揩屁股。有能力有背景的,早就 run 了。

才人不得公报,硕鼠尸位素餐。

这就是国内的现状。咱能好,世界都能好了。国家再不改变这种情况,科研领域就是下一个国足

知乎用户 肉松卷​ 发表

神秘东方师傅教一半是传统,《师傅》这部电影不都说了么,‘‘都不教真的,以后就失传了’’。几千年了都没改的东西基本都刻在 DNA 里面去了,这点从国内外教材就能看出来,国外教材动辄五百页朝上,那是因为人家半页理论至少三页案例,生怕你看不懂,哪怕教你做原子弹的物理书也是。神秘东方是你越看不懂越显得他高大上。

知乎用户 叶利氢什 发表

可以这么说,从 0 到 1,中国不太行,近些年一直在努力,但 1 到 2,2 到 3,3 到 4,中国是特别擅长的。

知乎用户 句号 123 发表

这么说吧!现在很多大学里教数电模电的教授,看到学生做出 0.5-1cm 的上个世纪的集成电路都觉得惊奇,你指望他们能带头搞芯片?跟盼望公鸡下蛋没啥两样。国内企业有点研发实力的,基本都是高薪请外国人来做,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必将处于,并且长期处于被人卡脖子,吊着打的科研现状。多请外国人,外国研发人员,不择手段的去挖,我们终将有所突破。不信你看,只要归化球员多于 12 个,踢赢小日本不是梦。没想到啊,几十年前我们打赢日本是靠美国人,苏联人。到了今天打赢日本人还是要靠外援。

知乎用户 entropy 发表

都有个过程,我今年回国,我们实验室的设备比世界 “第一” 的实验室好(因为我是那毕业的)我们学校博士待遇一年也能接近十万(等她们转博了我给的起),我的学生虽然基础比我出国时候差点,但是我有信心带的出来。回国关系不到位是吃点亏,但是还好,而且大家只是不熟悉,也是我不熟悉一些国内的表达方式,这几个月见过的同事学生杰青长江院士也都很友好务实。个人待遇确实一般,但是这不重要,我们还是向前看,过去的沉沉暮霭没什么意思,我们也不和谁比,因为科学不是和谁比牛逼,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理解世界。我导师是美国的院士,他太师祖是德国的诺贝尔奖,这位的太师祖就是出身英国的物理化学开山祖师之一;像很多人说的,这就是科学从英国传到德国,再到美国,如今到中国。我们既是中华的血脉,也是人类科学的开创者和先贤的传人,血脉不断,道统不绝,不问过往,只看今朝!

何况如今远有全球变暖的危机,近有疫情冲击经贸摩擦,美国固然有实力,也作为我们文明的先锋一百多年了,自然是多了些厚重没那么锋利了,如今是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存亡危及之秋,我们理应有所担当,不能妄自菲薄。对国内的问题,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就 GG 了,就愤世嫉俗或者躲进小楼成一统了,我们是要团结一切力量走下去的。诸位啊,题主的问题,终究要我们共同用行动回答的。

知乎用户 天空下​ 发表

真的很差。

主要是开作弊器根本停不下来,天天抄答案,抄久了,就读不进书了。

知乎用户 Bebeben​ 发表

.

知乎用户 李君临 发表

精于科研的未必精于人情世故。

而在中国最好两手抓,实在不行也要抓人情世故那一手

知乎用户 AirBryant 发表

多看新闻联播吧,你不够幸福。做好螺丝钉,做好小绵羊才是你应有的觉悟。

知乎用户 EOPP Le 发表

有天才, 有大神, 但是一般没人发掘 很多人都日夜想科研可惜没资源

知乎用户 nbwlhx 发表

数量高,质量不够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种事,如果真的想知道,可以多关注新成果,多学习新知识,多问问一些相关工作者。

没有调查权,没有发言权,也许有些事是真的,但是,大部分看到的是局部,是你能看到的,而不是从全局看到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真想知道,多看书,而不是在这问人,有些人编几个故事,说这不好,问他二元一次方程都不知道。有些人屁都不懂,一味的说外国好。有些人见识短浅,看见啥就说是事件真相,真有意思。这是个虚拟交往的地方,不是完全正确的知识宝库。

想知道答案,去看书,学习,交往,了解最新的东西。不是在这问问题然后有人编故事,然后信以为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目前接触到项目验收或者确定指标的专家, 基本都是屁都不懂的玩意儿

知乎用户 神侃胖先生​ 发表

叩问宇宙之谜,可以观测宇宙线

世界最高、灵敏度最大宇宙线观测站

在我国四川建成,投资 12 亿元

1、宇宙线观测站有多牛?

规模世界最大——每天可以捕获几十亿个高能宇宙线事例

海拔世界最高——位于海拔 4410 米的四川稻城县海子山山地上

灵敏度最强——捕获高能的宇宙线并分析其来源和机理,成为人类破解宇宙演化秘密的最先进 “探针”

四大中心之一——使我国成为全世界四大宇宙线研究中心之一,其它三个分别位于南美的极高能宇宙线观测站、南极的中微子天文观测站和欧洲的γ天文观测站

2、什么是宇宙线?

来源——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传递 “宇宙大事件” 的 “信使”

主要组成——质子和多种元素的原子核,伴有少量的电子和光子,大部分都是带电粒子,在传播到地球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星际磁场影响而发生偏转

数量——在近地太空,每分钟约有一个宇宙线穿过一枚硬币大小的面积,人类不能直接感受到

3、为什么要研究宇宙线?

它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空间等重要信息,人类探索宇宙需要通过研究宇宙线这一重要途径。

1912 年人类发现宇宙线,100 多年来人类却始终没有发现宇宙线的起源,原因在于传播过程中发生偏转,最初的方向信息发生改变,从而无法反推来源方向。

4、建设历史

1954 年在云南东川落雪山建立全国首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

1987 年我国在西藏羊八井建设了一座国际宇宙线观测站。

2016 年 7 月,四川稻城宇宙线观测站开始建设,总投资 12 亿元,历时 5 年终于建成,期间

2018 年已有部分建成的设施投入使用。占地 1.36 平方公里,大约 10 个足球场那么大。它包含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周围是 5195 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 1171 个缪子探测器,不远处是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由 12 台望远镜组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了,利益相关,某研究所。其实问题大家都说了。我看到的是: 搞科研的,没有资源,没有话语权,没有前途,一辈子苦逼。所以,科研搞得非常牛逼的人,单位肯定提拔,当了领导,还搞毛科研? 看着别人给自己搞科研它不香吗?当然,还有一些资质平庸的人,有门路,肯定谋求上位了。剩下的大多数,当然里面还有很聪明的,没有出路,看不到希望,躺平或者跳出游戏才是最优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水平差不差咱不知道,反正科研投去年 2.4 万亿,位居世界第一,但爆出一个科研机构人员集体辞职,因为连自己都养不起,这只能映射一方面。另一方面,考研学子压分被排挤成群结队,博导压榨博士毕业生不能毕业,且发表论文水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的来看,前面的人占据高位,压制下属,后来者被压缩上升空间,寸步难行。以上是眼下展现的具象化问题,别说打群体问题,本身搞科研人群只有一小部分,目前情况已经严重说明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跟风国外研究热点。

学与用脱节严重。

学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青基也好,面上也罢,请问那些获得资助的科研高人们、各位教授和有各种帽子的大神们,你们做出来的玩意投入产出比是多少?这些玩意真正投入实际应用的又有多少?你们写的什么 SCI、EI 文章真正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又有多少?你们的成果里有多少是真正自研的?

偷书不算偷?

知乎用户 初馨 发表

不是水平差,是环境差。

但一碗水端平不可能,也不现实,

一直在改,期待后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好与坏,要看和谁比。很差肯定是不至于,但也不至于第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科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基层人员选拔评价体系。

都清楚论文作为基层选拔机制有不合理之处,存在漏洞。但是调整到哪个方向还是存在疑问。我们现状更是如此,跨学科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如果不使用硬性指标作为评价元素,后果可以想象。

在论文或唯成果论的评价模式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无价值、冗余、造假本身。而是由于某些人任期较短,对科研人员使用短期评估方式。即要求科研工作者每半年或一年就要出一定量的成果。这种要求往往是不合理的。然而伴随着此类评估结论不同,地位和财富收益会相差悬殊。该特点会逼迫多数人做无意义、冗余的工作,少部分人造假,达成劣币驱逐良币。

虽说,在目前考核趋势中,加入了成果转化等元素。但此类考核本质上依然属于唯成果论。这些问题导致科研人员只有在狂刷论文,脱颖而出之后,才能开始做所谓的有意义的工作。然而,此时年龄较大,体能下降,力不从心。

上述所指,是基层选拔。到了中层选拔论文数量价值大幅度下降,同时要加入实体科技元素,企业参与竞争。然而评比更加成果论,获奖数量、重大、重点数量,顶级论文数量,面上数量,这些比论文更复杂,就不多说了。但我们又没足够的企业承载如此多的成果,或者说,研究工作和企业需求相去甚远。这导致了,大多科研工作,都变成了基础工作,几乎不能植入产品开发。

长此以往,科研工作主要分为两个路线。一是注重学术,横向主要是小项目或者是忽悠。二是注重横向,学术论文很难发到高水平期刊。虽说二者兼备的也有,但毕竟是少部分。多数人来说,无意义的事情仍旧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我猜测,应是与初衷相背离。

总体来说,任何评估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飘在空中,也依然能有做实事的。如果连造假都没人,估计就是没人做了。所以,个人感觉,我们科研不算差,非要说什么水平的话,处于中等与良好之间比较合适,各领域间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领域还是有实力的,有些领域则不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跟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是发达国家一样,人均 GDP 低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是科研大国,但有些方面真的很差啊

知乎用户 往事随风 发表

至少在计算机这块,大部分顶级会议上有了本土研究机构的高质量论文。十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知乎用户 吉高鱿鱼子 发表

我国对于科研界 犹如 AKB 系对于日音

知乎用户 co uken 发表

补充一点点吧,还有一个 teamwork 的问题,交流和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知乎用户 AliEZ 发表

差不差我不知道,但是五常位置坐着的,都是扛把子。

要想科研水平提高,钱投入得多,回报自然大,提高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是必要的,现在的人,不可能像 60 年代的老科学家们,为你付出所谓的 “无私奉献” 精神,可以用高薪酬把乌克兰的前苏联科学家挖过来,类似西东诺夫的套路就行了。

知乎用户 中流击水​ 发表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毛泽东

知乎用户 忧伤的十三哥 发表

也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这个事情也没有那么绝对,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确实在某些领域积累了很多,如造船,高铁等,但大多数高新的科技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社会太浮躁,都为钱来,科研为了经费,公司上市为了圈钱,一切向钱看齐,搞科研的也不能把心思放在项目上,这才是技术始终不能有很大突破的原因,反观美国确正好与其相反。

知乎用户 抽动症专家 Dr. 张​​ 发表

身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客聘副研究员,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依据 2022 年 8 月 23 日 Fierce Pharma 发布 “2021 年全球 Top10 科研机构” 榜单,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一

目前,我参与研究的领域是基于电子鼻的生物医学工程,这个领域中我们团队应该是世界 top3 的,不要脸一点说第一也行

然而,我们国家崛起时间太短了,许多关键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国外还有巨大差距,大到 10 年以上差距的程度

所以,不要盲目自信,也不用过于自卑,许多学科的科研水平我们或许还不是世界顶尖,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提升速度绝对是世界第一

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不是瞎说的

知乎用户 理工猫 发表

看到这样黑中国科研的问题,就想把你们这些喷子拉过来,砍头十次。真不如下图:

中国有一大群认认真真、埋头苦干的优秀学者,在自己的领域辛勤耕耘着,一心一意的搞着科学研究工作。

请看一组数据,图片下

这是国家基金委发布的 2019 年数据,面上项目申请数量达到 100084 项,这至少有 10 万个科研工作者,按照惯例,面上项目的项目参与者一般不少于 5 人,或者更多,换句话说,在自己领域默默刻苦钻研着科研工作者至少有 50 万人。

这仅仅是一个项目的请看,国家各部委发布的各项申报指南、各项研究计划,那是多少科研工作者,在默默奉献着青春,奉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

现在回到科研水平上:

1. 中国 5G 技术,世界领先,没有基础科研,哪来 5G 领先全世界?

2. 国家电网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全世界领先,中国汉字就是国际标准!

3. 中国国际空间站,全世界领先

………………

这里可以举出无数个例子!

中国的科研水平哪里差了????????

饶毅: 中国科研一直在捡别国成果的 “面包屑”

我对饶毅的看法是:坐井观天,不知天之大。

天天发一些惊骇世俗的言论,博取流量罢了。他自己不做科研,还来抹黑别人的功绩。

没有先进设备的研发,哪来载人航天呢?美国共享给你的?

总之,我坚信中国科研会越来越好,不是个别人发表混淆视听的言论,中国科研就不行了。

感谢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

知乎用户 空想家 发表

我想问一句,难道外国就没有水论文的吗?外国的专家学者全都是人类前沿推动者吗?

再问一句,中国现在的自主研发很少吗?很差吗?排在世界十名开外吗?

大可不必崇洋媚外,我们虽然不是最好,但也没有你们某些人说的那么坏。

知乎用户 冰糖肥肠鼓掌 发表

前两年在学校里听到最多的就是 “对学术造假零容忍。” 这几年没怎么提了,只有在毕业季想起来的时候让学生拼命查重。

现在听得最多的是思政全覆盖、政治站位、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等

知乎用户 一步莲华 发表

还好中国的科研进步靠的不是知乎上这些匿名用户,一个个屁用没有

知乎用户 若有人兮山之阿 发表

有很差的,有很好的。

上限高的离谱,下限低的离谱。

知乎用户 苏光辉 发表

不是说女研究生女博士数量超过男的了吗?那仙女们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呗

知乎用户 朱投山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差点把我笑喷了。

中国科研水平很差?

好吧,来来来,看看老米。

知乎朋友都说中国科研太过僵硬太过官僚化,老米比中国好到不知道哪里去。

那么,既然老米比中国强那么多。

问题来了。

老米能自己造出光刻机吗?

老米造出轨道电梯了吗?

老米造出能商用的石墨烯了吗?

老米能造出六代机了吗?

老米人是不是都生活在三十年后的 2052 年?

老米造出能完全符合交通法的无人驾驶汽车了吗?

老米造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了吗?

应该都木有吧?

既然没有,那为毛说老米远强于中国?

当然强是肯定强点的,人家成为世界老大的时候我们还在即将被饿死的边缘徘徊呢。

知乎用户 博士 发表

学术圈乌烟瘴气需要整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领域,没有水平的老教授一抓一大把,有水平的年轻人升不上去。能留在外国的,很少有想回来的,待遇,压力都不是一个水平的。还有搞行政的指挥搞科研的怎么科研,和搞教学的怎么教学。。。还有现在的青年讲师,博士根本没有办法专心搞科研,给的那点钱不足以让人没有后顾之忧,甚至很多厉害的人,去二本卷论文,因为二本真的给钱。。。但是能推动时代进步那种科研,不好意思看不到收益,没有人会去搞,他连自己可能都养活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蛤蛤蛤,一帮家伙真当自己是行内人?看到有土木的人也在说差差差我也是醉了,中国科研要真那么差现在那么多东西是怎么搞出来的?别跟我瞎扯什么买外国的,特么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呢!就拿真空高铁说吧,国内都跑 500km 了,外国才有人提出理论来,你特么要我买谁的技术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好不好不是技术说了算,而是行政说了算。

知乎用户 无印之痕 发表

确实较差,科研水平本身就与社会发展水平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不过近七十年,现代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欣然接受这样的水平,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也需要一往无前。

知乎用户 Daneel Olivaw​ 发表

老鼠屎很多

知乎用户 I 与爱相遇 发表

没钱 没团队 没时间 怎么做好科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评价好与坏,只说一个现象。

1.ppt 是学生做的。

2. 本子写的花里胡哨,当然可能也是学生做的。

3. 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实验室的发展,多做一些奉献。

4. 你拿走了一作,那论文就跟我没有关系了呀。

5. 你为什么一直不为项目 work.

6. 我们拿下这个项目后,以后怎么怎么样。

7.xx 缺论文,学生去写一个。

8. 我们有钱了,xx 又签订了大单子。

9. 东西做出来了?你这不行,回去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反正我能见到的最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几千万)

做起来都像做游戏,过家家,坑蒙拐骗

但是不耽误论文写起来可以高大上

知乎用户 金钟罩 发表

可能连俄罗斯都不如

知乎用户 SPQQAOWI 发表

学校强迫我们听讲座:

辅导员:“系主任昨天晚上感冒还为了你们去和专家喝酒,你们好意思不去听吗?”

“喝酒”“为了我们”,老师我替你喝…

知乎用户 Gumayista 发表

科研不知道,没参与过。但生产制造存在很多问题。制度太压制年轻人了,缺乏必要的耐心。但总体制造能力比二十年前强大太多

知乎用户 朱曙鹏​ 发表

这个问题问的一点也不科学。差是和谁比?马达加斯加还是日本?中国这么大,科研人员这么多,水平差异极大。我的观察是,中国的青年 35 岁以下科研人员在效率和质量上基本已经达到了全球同龄科研人员前 20% 的水平。中国 35-45 科研梯队差不多是全球前 40% 的水平。45-65 的梯队差不多是前 60% 的水平。每个梯队的顶尖人物都有全球顶尖水平。不过中国科研总体处与一个结构矛盾期,前浪和后浪能力与资源的不匹配非常严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医学专业,一直觉得中国科研超级水。有段时间自学 meta 分析,找了很多 lancet,NEJM 之类的杂志看看人家怎么写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发现好几篇文章里面要么统计数据算错了,要么方法错了,于是给编辑写了封信,指出了里面错误,结果编辑审了大半个月,回复说因为某些特定原因,我的信无法发表。收到回信时,顿时觉得中国科研也不是那么水,毕竟我一个初学的中国科研者人可以看出国际权威杂志的错误,但诸多国家权威审稿人却看不出。

知乎用户 QwQ 发表

只是一个刚入门的小白,但感觉国内科研就是论文,sci 看看作者,很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做的东西不能说没有创新,但很多都没什么实际意义,换个材料,换个分析方法,能发论文就行,写手而已,谈什么科研

知乎用户 DESKAMISA 发表

写本科论文的时候在知网搜类似的论文看看发展历史这玩意怎么写,看到一个 985 高校 2018 还是 2020 毕业的一个学姐的论文和我做的几乎是一个东西。挺震惊的。硕士毕业论文原来还能这么水。开题的时候在 arxiv 上看的一个东大的学长们整的就很顶级,一看就是工作量爆棚,也有创新有东西。

知乎用户 Jack pilot 发表

取决于中国需要哪些人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可以和 F35 F22 苏 57 五代机对标的歼 20,航电系统也是苏制加强版。 在军工方面可能除了核潜艇航母系列技术偏不成熟总体来说,军工方面人才还是掌握的很好来说。

但中国会在芯片等高端产业上被卡脖子,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一点。目前来看取决于你在哪个刚需的科研

知乎用户 我这就反思谢谢 发表

自从心肌干细胞被证伪以后

我就明白了

大家一样烂

我们只是没富够时间,社会面没有科研动力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何对抗国内网络上的台湾和美国网军?

知乎用户 糊里糊涂 发表

一个 211 大学的社会学博导,不会田野调查,哈哈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成果都是宏大叙事。

只要故事讲的好,大家都给毛爷爷面子,大奖也不是问题。

科研界不反反腐,台子上呼哈半天也是扯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硕导学历只有硕士,科研水平几乎为零,靠着行政职位手下有人帮她写文章才搞的硕导资格。

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普不普遍。

只能说,我认为科研群体里有滥竽充数之辈,而且不少。

我也不知道这样主要研究人脉的科研人员在外国多不多。不懂。

只不过我们医疗圈子,真的太水啦。注水论文都算好的,学术造假一抓一大把,数据造假还算好的,起码有自己做,直接买论文评职称的一大堆哈哈哈哈。不知道其他圈子怎么样。

不过国外也不干净,起码医疗圈,国外大佬也经常造价,人家一来就是一波大的,专项领域直接地震的那种。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就想笑

知乎用户 zt600001 发表

一看你就没在国企呆过

知乎用户 邻座的怪同学 发表

中国科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的科研水平不差。

看看现在每年多少全球 TOP1000 大学的海归博士,博士后,讲师,教授回国就知道了。

但中国的绝大部分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很差,中国的大部分科研人员的待遇很差,这倒是真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本科老师国内 top10 能动本硕博,他在我们学校一个项目也没带,学校让他带项目,经费开口就行,但是他说我们学校没有设备,拿不出项目,这样一个老师,在高校里被排挤到专业教研室主任都没了

相反同教研室老师,拿着自己在硕博的论文在本校带项目圈钱,前段时间拿着自己读博的数据带项目省一等奖,力压双 985,好像项目基金拿了 20w 吧

我想这样的事在中国高校不算少,我们的科研能力可见一斑,未来可期啊家人们

知乎用户 喜欢男孩子怎么了​ 发表

也不看看 50 年代回国的那一批科学家是什么下场

知乎用户 platinum 发表

不可能差,什么制度啊,学阀啊一类的结果是导致卷,阶级固化,但不代表着水平差。真正和水平挂钩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科研经费。现在国内的科研经费一年比一年多,成果怎么可能差?从整体上看,国内的科研就是在进步的。你用任何指标比都是在进步的。

知乎用户 山水象 发表

体制机制人才保障都很好,可就是不出成果 @

知乎用户 书剑天乙​ 发表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知乎用户 星星点亮了寂寞 发表

除了科研其他的就不差了吗?

外行领导内行

教条的评价体系

搞科研就是搞人际关系

但是,其他领域就不这样了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才是个研究生,但是我的回答是确实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水平并不一定很差。但是氛围确实差点意思。

毕竟老一辈压根没有国际背景的很多,圈子比较多。

现在是文章为上,而学术圈门槛那么高,文章是水还是不水,这个很难监管。

但是还是有很多乐色期刊,建议大家别投,太 xx 丢人了。

匿了匿了。

知乎用户 脱脱不花 发表

我的答案是: 不差,但是有点虚

【基本环境】我举个例子,市场上有 30 个人都要靠卖毛豆过活。

【后门设置】有一个人是市场老板的儿子可以不顾及豆子品质,在最好的地段卖豆子,而且还有一些市场里的饭店都要用老板儿子的毛豆。关系户切走了第一块蛋糕。

【市场数量】但是市场老板不能掌握来市场的消费者具体买哪家,也不能掌握市场外的饭店,因为有些饭店是市长家亲戚开的。这些店铺和消费者就是剩下 29 家争夺的资源。

【竞争结构】我们假设这 29 家只能靠卖豆子活命,不会换行且不卖别的 (实际上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一生都不会换工作,主要因为中国家庭的期待),你觉得他会只务虚嘛?不会的,他们会想法设法让豆子看上去好看 (文章发表数量多),吃起来好吃 (具有科研价值和创新性),而且有营养 (研究有实用价值)。卷的天翻地覆。

这是市场结构的正常行为,一个打算在市场上常干的大妈必然懂这些,甚至一些商人还会将诚信,让利润。他们懂,你以为一个个人精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不懂吗?他们卷的飞起,“冷做十年冷板凳”,他可不是干坐着,他为的是提高毛豆质量哇!

因此在目前的科研体系下 (录用,升迁,项目申请,工资分配体系),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竞争市场,科研能力不可能弱。

【为什么说有点虚】

因为大家在卖毛豆的时候,发现毛豆的外观 (文章数量及是否有好期刊文章) 相比口感,营养之类的指标,是影响客户是否选择自家豆子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外观上下的力气过大了,让人以为这个市场里的毛豆是翡翠做的一样,实际还是正常偏好的毛豆口感和营养。

照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你可以有更多的想法。

知乎用户 自由而无用 发表

数量很多,质量一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在某中科院实习,那些博导骗国家经费。钱到手后,最后就得出一个结论。买一个服务器,几万的报几十万。

知乎用户 一名 发表

我觉得中国不应该被眼前的安逸所束缚

知乎用户 阿奇韦尔 发表

近年来, 中国科研的成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 有人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很差。

科学家们对中国科研水平的评价并不一致。有些人认为中国科研水平很差, 而有些人则认为中国科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于前者来说, 中国科研水平很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 中国科学家缺乏创造力。他们往往只是模仿西方科学家的成果, 而没有真正去发现新的东西。其次, 中国的科研设施相对落后。许多科学家认为, 没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技术, 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科研进展。然而, 对于后者来说, 中国的科研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认为, 中国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科研成果, 而且中国的科研设施也在迅速发展。总之, 他们认为中国科研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而且还会继续取得更大的进步。

科学家不甘心认为中国科研水平很差。他们指出, 过去几十年来, 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 中国将继续在科技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科学家不甘心认为中国科研水平很差。他们指出, 过去几十年来, 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 中国将继续在科技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科技创新的领导者, 并且在许多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例如, 在高速铁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总之, 我们很好。

科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实际上,中国科研水平并不算差,许多中国科学家都在世界顶尖水平。然而,由于中国科研经费相对较少,这一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科技,这也为中国科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总之,我们可以说,中国科研水平并不差。

总之,中国科研水平并不算差。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在某些领域领先,但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进展。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的科研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 相信随着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知乎用户 甲方第一大佬​ 发表

中国搞科研的

尤其是与应用相关的

主要不在高校

所以这个问题下面

只有苦逼青椒和博士生的哀嚎

毕竟他们比较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项目申请,拍脑袋做方案!

项目答辩,拍胸脯保证!

项目立项,拿钱拍屁股走人!

知乎用户 小反贼明日香 发表

大清国有科研吗

知乎用户 Beaulieu 发表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知乎用户 peter 发表

差 但又不差 不好解释

有一个字可以诠释那就是 水!

不然呢 你不会觉得很强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KtcoUv 发表

你愿意,你可以封自己为宇宙第一。

像朝鲜一样。

知乎用户 张小祥 发表

研究生生源差,学术氛围不浓,装模作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差,但不能转换为生产力,纸面文章较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底子差,但是务实。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以解决问题为第一目的。

现在经济好了,但科研方向偏了,以发文章骗经费,拿帽子搞关系为第一目的了,很多热门科研方向也不是我国急需的,生产与科研严重脱节,导致科研效率严重下滑。

整体上科研还是进步的,但是相同投入下的产出,特别是对我国有帮助的产出,正在下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国的科技成果几乎全是仿制,战机仿俄罗斯,手机仿苹果(华为店面连凳子都仿苹果),汽车保时泰,电车方面几乎全是特斯拉开放后的技术,高铁什么的就不说了,这个要感谢那个人,连伟哥都是仿制,百度淘宝腾讯都是照搬 goole 亚马逊脸书。依托国内十四亿市场,在国家养猪政策下做大做强,科技含量很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我屁事,就这样吧,反正我攒够钱去米国了,嘿嘿,米国好就够了,管你好不好

知乎用户 Leon 发表

本来稍微有点起色,结果来了个破五唯,又要歇菜了。

知乎用户 88888​ 发表

本人三十八线小城市普通人,大概七八年前了,有一次到一个茶企业帮外地朋友买点茶叶,看见一堆人围着一个机器,说是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机器具体名字忘了,大概就是茶叶鲜叶机械化分捡设备的意思,就是一袋子鲜叶倒进去再出来就 A,B,C,三档次分好了。我听名字挺高大上,就走近看了一下,又旁听了一下科研团队的交流。后来我琢磨总结了一下,就是一袋鲜叶倒进去,鼓风机一吹,轻的落前面,稍重的落中间,最重的落后面,分三个口子下来,就这???还要研究,咱乡下老家平常筛谷子的风车不就这原理,可能是我想法的简单了,当时也就路过看了一次热闹,后来不知道研究成功没有。知乎首次答题,见笑了,希望芯片弯道超车。

知乎用户 温柔从不予我 发表

说不好的完全是不懂,国家是在下一步大旗

知乎用户 欲静木 发表

文化上就不求真务实,讲究个和谐中庸。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科研水平不差!

尤其工科理科化之后,论文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技术水平很差!传统解决技术问题的工科没了。

知乎用户 秃头老林 发表

就我这个小领域,中国人现阶段制霸,其次是伊朗人,欧美人曾经辉煌,但那代人已经老去。再过十年,没有新鲜血液进入,我们的制霸也会过去

知乎用户 风飞宇 发表

那肯定很差啊。

先不提正面的,就连造假的都比不过美国啊,你看看人家关于心肌干细胞和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造假的影响力!

中国的影响比较大的也就前两年河南那个不能重复的实验吧,刚出来就被追着锤,就漏了…

知乎用户 雾山 发表

作为一名半熟椒,感觉真的很差。

知乎用户 瓤茶 发表

不懂科研也不懂为什么,就说自己亲眼看到的,企业的高新认定补贴基本都是虚的,科研单位也是论资排辈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下名 我这方向比较小众 之前阅读论文发现有一篇电工技术学报的文章和一个国外大佬的论文一模一样 几乎完美复刻 就是中英文的区别 创新点推导过程也一样 然而就这篇文章堂而皇之发的国内比较好的电气方面的 EI

知乎用户 一如既往 发表

不差,就是人才待遇不怎么好,吸引人才落户,结果买到烂尾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有点文不对题,还是想说一下其实不光是科研,有些宣传就不是给干这行的人看的,而是专门给门外汉看的,行外人又不懂,摆点好看的数据,举几个还算拿的出手的例子,大部分人也就信了,真实情况只有行内人是门清的,但又懒得废那些口舌,更何况讲出来也没啥好处,不讲也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差。

我觉得我真的菜。真的菜。

我没什么研究。

但我在上交念物理。

成绩居然还不错。

我都能成为大家说的大佬,所以真的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产操作系统行业:

你敢质疑是不是自主可控,对方就说开源改改也行,没必要重复造轮子。

你敢质疑连自主可控都没实现,都用的是 centos、Ubuntu 甚至华为的欧拉,人家立马说你没格局没眼界,自主可控不代表自己研究也不在乎用啥手段实现。

你敢质疑统信和麒麟的技术其实 low 到爆表,纯粹是骗国家政策拉动的钱,人家立马说你的层次也就这样了,不懂得赚钱,你就是一底层打工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很差,但科研人员的水平不差。中国的媒体不要总是歌颂苦难,以圣人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

中国本身是贫穷国家,贫富差距悬殊,还有户籍制度这个阻碍,潜在的人才都被浪费了,让人惋惜。

提高一下研发投入强度吧,2.44% 太低了。

中国的科研人员密度是每百万人 1470 名,美国是每百万人 4000 多名,新加坡是每百万人 6000 多名,韩国是每百万人接近 9000 多名,这么低的科研人员密度怎么和别人竞争?

知乎用户 Estrella 发表

都在比谁发 sci 发的多呢,你觉得能好么

知乎用户 可爱的小兔叽 发表

这东西我有话说

就成果而言:就拿我所在的机器人行业来说吧,国内吹水的都是国外早几年做出来的东西,国内裁缝铺找点东西缝合缝合,就是 “业界首创”,比如双目近红外机器人,代码用的都是国外的论文附录代码,自己缝合一个巨大的外壳挡住内部机械结构,对外就是 “自研”“独创”,导师就能上新闻,再吹吹什么培养经历啥的,又能招生了(bushi)。

就科研环境而言:我国学 fa 气息太重,如果你做的东西不符合对方的观点,是直接一票否决的,就算对方是错的,但只要他还在高位,你正确的成果永远面世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之前刚开始科研的时候不太会读英语文献所以读过几篇国内期刊的文章。

就这么说吧,很多文章的工作量之小,创新性之低还不如一门课的大作业。

知乎用户 wabi 发表

当然差了,发展的时间和投入都没有别人多,还想比别人优秀,当然了,我们也总是喜欢和全球中最优秀的比较,那就更差了

知乎用户 呼呼啦啦 发表

得看赚不赚钱,能不能进口有技术的大脑

知乎用户 七月的华丽 发表

我看了大家的回答,真的有个疑问,大家都在说我们各行各业科研水平不行,那么我们出来的那些科技成果,要么我们都是假的,要么国外的科研水平比我们做的更差,才能让我们慢慢赶上,不然我们应该是各行各业都落后于国外,而不应该是现在,都在缩小差距中。所以,到底是哪个原因呢?

知乎用户 HBWX 发表

中国科研水平差不差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作为中国科研的中心——中科院——的最高领导者——中科院院长,竟然曾经有几十年连科学家都不是。你既然掌管国家最高科研中心,科研能力可以不是最强的,但你最起码得是个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科学家吧。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在中国相当普遍,但科研领域也能这么玩吗?这是搞科研的态度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利益相关

在某国防院校读研期间,有一位博士要毕业,还是青千人才,并且还交换到国外两年。他的毕业论文 80% 都是剽窃的,我第一次见到有人那样写论文,就是找数篇文章东拼西凑,另外实验数据和分析,也是改图,真的太猛了。最后,他居然还是优秀论文…. 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院士。

知乎用户 粗森 发表

不是水平差,是环境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术声誉与印度三哥同一水平。

生化环材造假重灾区,漫水灌溉,专利毫无价值。用最好的仪器做出最水的论文。

知乎用户 Zhihusb 发表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是第一就是在第一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知乎用户 Ikkei 发表

一个熟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的地方,你居然敢说科研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水平不知道,当喉舌还是一流的。

【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 中国人不仅给自己买房还给儿孙买房 #,这是中华血脉的独有气质】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谈中国人买房# 近日,在 2022 宏观形势年度论坛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发言称,中国人在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下一代以及子孙万代。“自己有了房子后会想到儿子将来也需要买房,甚至没有见面的孙子也需要,这种文化基因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独有的特质。”

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我们国人不仅给自己买房偿还子孙后代买房

知乎用户 无聊哥 发表

普通人,没参加过科研项目。不过我以前的单位的某件事吸引过牛人来过一趟,大概描述一下,看不懂当我神经病。

十多二十年前某位同事写了一篇职称论文,该同事是一个脑子很好用的家伙,论文是参考的,为什么知道,因为二十年前的电脑在农村算是稀罕物,会上网搜索的我,还是人缘很好的。但是他还是用心了的。某天,一个挂有大衔头的团体来了一封信,邀请这个家伙参加科研项目,反正巴拉巴拉一堆,其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论文里对某种行为用了一个新词,这个词是在国内首次提出,没有人提出过(相当于:奥特曼爆干小魔仙)立意很新颖。让他按这个思路先组织科研,费用可以先跟上级要着先,稍后上面就下来落实。…… 后来真的有某级别的研究员下来组织了。这事情让这家伙给单位长脸了,蹭蹭蹭的涨了几级做到了领导位置。事情也轰轰烈烈搞了一年,总之什么开题结题之类的都很正式,吸引了市里很多兄弟单位的各路高人簇拥着,借此写了很多职称论文,项目参与的人都为此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但是结束以后这件事情都不再提过。当时还有一块金字招牌,这块招牌现在应该摘掉了,写的是国家级的某某基地 是单位最屌的牌子,可能是珍藏起来了吧。

从此之后,我知道了噱头这个词语的正确读法,对论文科研这种词语不再有敬畏感

知乎用户 陌生人了 发表

这么说吧,看到过一篇写中欧班列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论文。结果自己一重复,发现这位作者两篇论文数据处理组都不一样,而且还一稿多发。也没啥期刊处理。就是造假习惯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差不差不好说,但是我们一直在进步

以前亩产三十万粮食,现在亩产三十万论文

知乎用户 Francis Zhang 发表

不是水平的问题,

是 system 和 culture 的问题,

也只能说到这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然有认真做科研的。有些博士都还是怀着天之骄子的自豪的,这其中最终肯定还是有人没向经费低头的。

知乎用户 独奏者 发表

我就一个问题。空间站,003 航母,超算这些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知乎用户 顽皮的丘老师 发表

有儒教这个千年不死僵尸在,能好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造假的那一部分应该不错。

但是只要是造假的, 你觉得能好吗?

从银行造假, 到疫情紧要关头的底层造假,有没有让你想起甲午海战时候船上的炮兵发现炮弹里面是装的是沙子的场景?

造假的人有多少, 实干的有多少, 实干的人能干得过那些一边造假, 一边对外宣称他们爱国哀家的那批专业造假人员吗?

知乎用户 虎元璋 发表

奇淫技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学术造假给中国的科学超级大国梦蒙上阴影

学术造假给中国的科学超级大国梦蒙上阴影 记者:AMY QIN 2017年10月15日纽约时报 北京——中国已经征服了世界市场,对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领导地位发出挑战,并且把目光投向了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现在中国的实验室科学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 …

为什么中国很难留住高端人才?

知乎用户 懒回顾​ 发表 娘子关火电站关闭之后刘慈欣被分配到了别的厂子,刘慈欣的老领导知道大刘的本事,于是专门找接人的领导聊了一下,说大刘是个人才,一定要好好照顾。 对面的领导一听就火了,人才?去你妈的人才,老子折磨的就是人才,什么人才天才 …

为什么中国很难留住高端人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在清华的时候,留学生们一人一个套间。 我们熬夜奋战的时候,和一堆状元郎们竞争,努力了半天结果是倒数。我们内卷了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奖学金更不用提了。 清华为留学生们设立了各种奖学金。不单免学费,生活费补贴齐了,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