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管虎?
知乎用户 加贺改二戊 发表 先有祭奠烈士背手鞠躬,又有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向记者讲述自己拍摄抗美援朝电影的心路历程。 这可太巧了吧? 这捏着鼻子恰饭,不想吃就别吃,戏外搞这么多小动作,啧啧。 知乎用户 青红皂白 发表 作品暂且不谈,就单论一个 …
我是当兵第三个月才发现自己比枪还硬的。
到现在我最喜欢的枪都是 56 冲,一种纯粹由钢铁和木头组成的艺术品,没有一丁点塑料在上面,混身透出一股男性的粗粝味道。尤其是使用多年以后,木头会浸润了不知道多少汗水,与导气箍那里钻出来的硝烟味道,还有枪油味混杂在一起,握在手里就会自动的熨帖你的胸膛,沉重的手感和熟悉的味道告诉你,这是你可靠的战友。
结实粗糙的背带牢靠的挂在你的肩膀上,与肩章贴合钩挂在一起,沉重的枪身在你后背上留下扎实的触感,它忠诚可靠的陪伴着你,陪你出生入死、赴汤蹈火。
然而一开始的时候它是蔑视你的,你还不是一个钢铁战士,它看不起你。
它会时不时的夹你的手,枪机与机匣盖之间、刺刀、弹匣卡榫、附件盒、护木卡口、上护盖、刺刀固定卡榫、快慢机,几乎每个地方都可以一下子夹住你手上的肉。在你提着它摸爬滚打的时候,它总是会不经意间一口咬在你手上。
换弹匣,你用手掌推一下弹匣卡榫,空弹匣掉下来,再把满弹匣插上去。十次有九次半,咔哒一声就上去了,剩下半次,不好意思,手掌上的皮就得被啃下来一块,然后让你在今天训练中剩下的时间里痛不欲生。
分解结合,你稀里哗啦给它拆成零件,然后手忙脚乱的组合起来,每个零件都在该在的地方,就剩下一个机匣盖了。你暗自松了一口气,动作挺快的挺娴熟的,就剩下这最后一砸的买卖了。十次有九又十分之七次它啪的一声到位,机匣盖卡榫顺利弹出来卡住机匣盖,剩下十分之三次它一口咬在你指甲上,劈掉一小块,让你接下来好几天都钻心的疼。
一声口令,“上刺刀”!你扯一把刺刀,反手往上一掰,十次有十次都能卡在卡榫上,只不过有时候就要咬你虎口一下,让你这几天拿筷子都拿不好。
快慢机是个最不听话的孩子,劈指甲、卡手掌、削指头,家常便饭一样。
时间久了你自然就明白了,它在欺负你。
它欺负你是个新兵蛋子,它是个老兵油子,总是看你不爽,老是想方设法捉弄你,让你长教训,让你记住事情。它见多识广,吃过的亏比你见过的都多,口口声声教育你你不听,只能让你吃了痛才能记住。它或许没那么温柔,没那么体贴,它又不是你媳妇儿,它有时候粗暴一些,但是它会带你快速成长。
它欺负你是个小弱鸡,它是个钢铁直男,看不惯你娘娘腔的样子,这种地方要么你就得成一条糙汉子,要么请你离开,既想占便宜又不想付出代价,那是不行的。这里没有泪水,这里容不下软弱,这里不允许退缩,这里不相信一本万利,这里只讲究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勇敢、强悍、不辞辛劳乃至于抛头颅洒热血,你就会得到尊敬和爱戴,不想付出代价,那就什么都没有。
它欺负你是个门外汉,它是个专业人士,看不惯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你得懂得多、门儿清,要不你就是个受气包。你必须要谦虚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无穷无尽的学习,从一点一滴,到海纳百川。你得对你的武器了如指掌,对敌人做到了然于胸,对战争做到胸有成竹,最终才会做到势如破竹。
它就是要给你气受,你抱怨、你退缩、你哭泣、你想不通、你暴跳如雷,都一丁点卵用没有。你只能硬着头皮上,要么它欺负你,要么你欺负它。
那天早上,它驯服了。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过了战术考核,理论上按照军队的标准,我已经是个合格的战士了。但是此前它并不这么想,它依旧认为我是个新兵蛋子、小弱鸡、门外汉,时不时的咬我一口。那天早上我们集合,带到训练场,训练场山脚下几个大字: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我提着它,跃进,卧倒,出枪。枪身像个溜滑的泥鳅一样,从身体右侧嗖的一下蹿出去,稳稳的停在左手,右肩轻轻抵在枪托上成据枪姿势。
我感觉它驯服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感觉它以后再也不会咬我了,不是不愿意,而是再也不敢了。它应该是知道,我比他硬,我比它更接近钢铁,它没有我强,它只能乖乖的服从我。我感觉有点奇怪,微微偏了一点点头看着它,它在朝阳的照耀下泛着不易察觉的金属发黑表面处理过的光泽,跟往常没有任何区别。护木上面的清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代又一代军人汗水的 “包浆”,一层又一层的枪油长期反复涂抹再挥发,留下来的是一种军队独有的气味,枪的味道。但是我就是感觉它驯服了,它彻彻底底的对我低下了头,它现在是我手里趁手的武器,我可靠的战友,我出生入死的兄弟。
我满心都是奇怪,它为什么突然就驯服了呢?
我又提着它完成了整个上午的训练,它一直都服服帖帖的,无论是跃进卧倒,还是匍匐滚进,或者就是背着休息,它都像一个最聪明最乖巧最听话的小狗,我让它干嘛就干嘛。我趁着休息的时候摆弄它任何一个地方,拆装弹匣,开关快慢机,掏附件盒,拉枪机,它真的就听话了,怎么弄都不跟我炸刺,乖得不可思议。
教官在队伍前面评价我们上午的训练,他是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下来的老兵,说话抑扬顿挫十分有力,右手沉稳敏捷的挥舞着。
他说,你比枪硬,它就听你的话,你战术动作就做得好。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现在比枪硬了。
军校里面给我们这些新兵蛋子用来训练的枪都不会是什么好枪,都是些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家伙,护木都在晃的老家伙们。后来很久很久我都再也没有碰过 56 式冲锋枪了,见都没见过。81-1 有个胶木的枪托盖子,95 式更是浑身的工程塑料,枪倒是都是好枪,可惜再也没有 56 式冲锋枪的那种木头和钢铁混合的质感了。
十几年吧,我再也没碰过 56 冲锋枪。
直到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一个军械修理厂。修理厂里一大堆老旧的 56 冲锋枪正要报废销毁,工人们把护木拆下来,再把剩下的钢铁部分扔进熔炉里熔化成铁水。
尘归尘,土归土。
我拾起一把 56 式冲锋枪,它已经老得不行了,刺刀早已不翼而飞,只剩下刺刀座和卡榫还在。护木裂了一个大口子,机匣盖前端磨得发亮,快慢机都磨薄了一层。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军人用肉和老茧磨成这样的,这说明军人真的比钢铁还要硬。
我跟旁边拆护木的工人要了一个弹匣,工人看了看我的军衔,笑着说,“你还玩儿过这个老枪?”
我说,“我玩过,我玩的第一种枪就是这个。”
他丢给我一个还算好的弹匣,我熟练的插上去,顺手拉动枪机,枪机回弹到位之前枪托就已经稳稳的抵在我的右肩上了,右手手掌再往下一砍,快慢机哒哒两声,准确的停在连发位置,表尺置 1,准星一步到位落在缺口中,食指已经搭在扳机上。
它依旧对我是顺从的,它还是我忠实的战友,它是我手里可靠的武器。
旁边的工人再也没作声。
我最后看着它被拆掉护木,被扔进熔炉,枪身开始发红,最后在发出耀眼白光的熔炉里化为铁水。
尘归尘,土归土。
我一切的家国情怀、热血丹心,都来自于 70 年前的那场战争,抗美援朝。我从小就是被一个志愿军老兵带大的,他是我外公,那时候他们一群志愿军老兵总是在茶馆里坐在一张桌子旁边,我记得我外公是个脾气和蔼的老头子,另外还有个现在想来应该是有点战后 PTSD 的脾气古怪的老头儿,还有个缺了左腿的残疾军人老头,有个永远穿军大衣的老头。他们总是坐一起,却很少很少谈打仗的事情,无非也就是家长里短、鸡飞狗跳。我总是很纳闷,他们既然跟别的四川茶馆老头谈一样的话题,干嘛还要跟战友坐在一起呢?
我那时候就总是缠着他们让讲打仗的故事,但是他们谈的时候很少很少。
后来老头们就越来越少了,外公的脸上开始有一种落寞,刚开始他们能占据一个茶馆好大一片,后来就只有两三张桌子,最后只能凑一桌,再后来,我外公就找不到战友一起喝茶了。
他脸上开始蒙着一层寂寞和无奈,乃至于有点愤怒。不过好在他一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老头,无可奈何的挺了挺开始佝偻的后背,却挺不到年轻时军姿要求的挺拔的程度,然后整个人都笼罩在一股坦然的光芒当中,跟当年趴在进攻出发位置里,蹲在战壕里,冲锋号即将吹响的那一刻一样一样的。
就在我驯服了 56 式冲锋枪后不久,他打完了他的这一仗,走了。
《金刚川》拍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还没看。预告片看了,有一股气质在里面,我肯定会去看的。
抗美援朝老兵剩下的也不多了,更多的已经魂归天国、永垂不朽,我衷心的希望这部电影不要辜负他们。不过以他们普遍看淡生死的态度,他们只要知道时至今日,还有人记得他们,应该就无所谓了。
一如我在熔炉里看到的那把老旧的 56 式冲锋枪。
尘归尘,土归土,唯有浩气长存。
我做战前的感受,
回答网友:害怕。我在害怕中的两种想法。一种想法、当兵就是打仗的,要不打仗 国家养兵干什么?第二种想法,害怕有用吗?害怕能不死吗?问自己都害怕,战争怎么打?再问自己,害怕的后果是什么?后果要比自己 战死在战场上 还严重。别人表现都不怕死,我怕什么?就这样轻装上上战场了。上了战场就是隐蔽自己打敌人。什么都不能想。
看完预告片久久不能平静,飞机扫射的情节让我不由想到《三体》里章北海的那段话:
章北海:“尊敬的司令官,我比您更有资格谈论那支军队,因为我家祖孙三代都在其中服役。我的爷爷曾在朝鲜战场用手榴弹攻击美军的‘潘兴’坦克,手榴弹砸到坦克上滑下来爆炸,目标毫发未损,爷爷在被坦克上的机枪击中后,又被履带轧断双腿,在病榻上度过了后半生,但比起同时被轧成肉酱的两名战友来,他还算幸运…… 正是这支军队的历程,使我们对战争中与敌人的技术差距刻骨铭心。你们所知道的荣耀是从历史记载中看到的,我们的创伤是父辈和祖辈的鲜血凝成的,比起你们,我们更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抗美援朝战争最终无疑是我们胜利了,但武器的代差,制空权与制海权的缺失的教训是惨痛的。 在这种情形下逼平美军的志愿军,无愧是世界战史上步兵的巅峰。
说实话,害怕
去年的《攀登者》让我知道,导演的水平直接影响电影品质,与演员和题材无关
今年的《八佰》让我知道,导演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电影品质,与演员和题材无关
现在,主导演是管虎,但是还有郭帆、张译和吴京..
我不知道,我不敢猜。
但是这匹白马就很淦!
拍抗美援朝好啊,我支持拍抗美援朝,最好把松骨峰、长津湖、小高岭、铁原、打进汉城、神枪张桃芳都拍一遍。
但要搞清楚,我们的志愿军不是拉来的壮丁,不是无知的战争机器,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为什么而战,他们卧冰踏血,保卫的是自己的国家和阶级兄弟,枪口对准的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邪恶的帝国主义强盗,很多战士想的不只是通过什么桥,而是 “鲜红的太阳照耀全球”。
新中国和蒋介石的民国政府,没有继承关系,新中国的人民军队,与蒋家王朝的白匪军,也没有继承关系。
新中国的一切,建立在 “革命” 的基础上,建立在推翻三座大山、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基础上,旧世界和新世界,是不能共存的敌人。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东北剿匪、西南剿匪、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把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视作纸老虎…… 因为人民站起来了,革命成功了,因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工农大众的同盟所向无敌。
在那个一穷二白,没有工业基础,钢产量只有对方零头的时代,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没有海军,几乎没有空军的条件下,靠着历史上最强的轻步兵战术,靠着两条腿,靠着神一般的穿插迂回,靠着身穿单衣在冰雪中的殊死搏杀,就能将世界上最强的超级大国和它的走狗们打得落花流水,哪怕炮火削平山峰,哪怕炸弹倾泻如雨,伟大的志愿军依旧能够让他们退却,让他们整团被歼灭,让他们无可奈何坐下来谈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似乎言出法随,转眼间就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世界大势的走向,你能想象吗?一个被三座大山压迫百年积贫积弱的国家,一群尚未摆脱贫穷和苦难的人民,就在 1949 年之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我们不害怕了,内外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四面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这样的胆魄,可以说远迈汉唐。
在黑暗中沉沦的中国人民,随着 1949 年天边那一抹赤色的朝霞,唤醒了所有的自尊、骄傲、热情和勃勃生机,人人平等,人人如龙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让我们脱胎换骨。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为什么而战的时候,即使我们还贫穷,还积弱,但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中国,有着传统中国的血脉,但是在精神层面,她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个国家,比传统中国更尊重爱护每一个普通人,比汉唐更骄傲自信。
新中国的胜利,不是靠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不是靠旧时代知识分子崇尚的忠臣孝子,不是靠戏台子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不是靠哭哭啼啼的伤痕文学,靠的是 “造反有理”、“实事求是”、“集体主义”。
那匹从《八佰》戏台子上跑出来的白马,走错了地方。
多年以来,传统美式战争电影总是把目光集中到战争中士兵人性的表达,可是并没有人把目光放到国家与人民遭受的痛苦上。
对于美国电影里的士兵,他们感受不到战争发生国之内人民的痛苦,也感受不到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摧残,所以他们把电影的焦点放到人性表达上。
于是国内很多新兴商业战争电影,都把电影里关于人性的表达放到士兵身上,可战争它是一个国家从被奴役到做主人的必要手段,他是一个民族自我解放的最好手段。
目前《金刚川》里面我还看不到导演如何表达这个故事,我希望电影里不再有关于人性的脆弱怎么样,而是要带出中国电影人对于战争的理解,那就是战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最好手段。
无数好男儿为这个国家去抛头颅撒热血,而不是按照好莱坞的电影底层语言,去表达我们国家站起来的一场伟大战役。
我外公是抗美援朝回来的老兵,根据他的口述来看,我觉得是比较贴近历史的。
“入朝那时候,我们白天都不是不赶路的,大家一起隐蔽休息。就算晚上走路也都不能打灯,大家一起摸黑走。”
“战斗之前,我们都隐蔽的很好。因为美国人怕死呀(苗语的意思如果要确定的翻译应该是美国人尽量让自己不能死,真的没办法也敢死,但尽量不会让自己走到不得不死的那一步),他们总是很小心。他们的飞机又飞得低,我们趴地上一动都不能动呀。”
对应开头,志愿军隐蔽的还是比较好的。
“那时候谁想着怕死呀,就想着脑袋别裤腰带上,死哪埋哪,但是也没想过自己能活下来。”
对应俺们这些人,真的没一个怕死的。
往后看,瑕疵就是森林的树木有点小。我外公的口述是朝鲜森林的树木又高又大,遮天蔽日。
森林的树木都是腰粗,我外公描述的是基本都是合抱那样大的树木。
再往后看,飞机投弹。
根据我外公的表述,炸弹掉下来是有声音的,如果是这样(不知道怎么说那种声音),那就不用躲。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躲。如果是这样,那就不用躲了,躲也没用了。而且炸弹的威力感觉太小了,外公的表述是,经常一颗炸弹能报销一个成建制行军的班。
所以和其他影视剧里的不一样,并不是密密麻麻的,我外公说其实打仗的时候散的很开,没有那么壮观。这也是电影的瑕疵之一,人员太密集了。因为我外公表述美军的炸弹太厉害了。你一个排敢密集能报销你一个排,你一个连敢密集他能报销你一个连。
不过飞机的飞行高度和我外公的表述一样,他说 “那时候美国的飞机狂呀,就是贴着树梢飞,他不怕我们打他下来,因为他知道我们穷,没有那么好的武器。”
后面比较震惊的是,人被飞机机炮打碎,居然可以过审,这和我外公的表述是一样的。
我外公描述打仗的时候,多用胳膊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就像你炸牛屎一样、不知道哪个是哪个(意思是一地的胳膊和腿等部位,不知道哪个是哪个的)、后来只找到了 xx(如胳膊、腿、半边脸等)等词。比如 “那个博白的兵呀,冲到一半就就被打飞了,等起来发现自己胳膊不知道飞哪里去了。”、“有一次连长受伤了,大腿不见了,临死之前我们就去给他找,可哪里知道哪个是他的呀!”、“那个北海的兵,他去到朝鲜就受不了,太冷啦!有一次吃饭,刚好一颗炸弹掉下来,后来只找到了半边脸,其他部位被炸没了”。
我外公看抗日神剧的时候,经常说:“这和战场上差远啦。真打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沙包呀?我们都是用尸体当掩体,一些尸体被炸烂了,胳膊大腿凑合凑个,就像 xx(这个词是草苗才有的词,意思是房子起地基的时候堆石头,如图)一样。那个血流的呀,就像小溪一样。血混合在泥土里,就像在稻田里耕田差不多。一般人是不能往上面跑呀,要么就是脚陷泥土里拔出来跑得慢,要么就被肠子缠住,飞机一来就死定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呀?也只能往上面跑。打仗的时候,活下来的人,经常是一身的肉(器官),碎肉肠子屎还有没消化的菜的一身都是,也管不了那么多啦!”
“开始打仗的时候,还想死哪埋哪。后来哪有这种想法呀。死都给炸的烧的没影了,也不想这个了。”
不过预告没有冬天,我外公讲:“冬天的时候才难呀,隐蔽伏击的时候不能动,经常给人冻死啦。那时候美国的炸弹厉害呀,湖面河面的冰,都烧融化了。我们和美国人,都有掉进去的,但结冰也快呀!第二天战斗结束,经常看见冰下都是尸体,有的人淹死的,有的是炸死的。我们在上面走,尸体在下面漂。一张张惨白的脸,好像直勾勾的看着你。”
“当时我们的条件苦呀,朝鲜实在太冷了。我们很多人都手指脚趾都冻开裂了,好像被刀划了一样,深得清晰看见骨头。”
“冬天也特别怕受伤,受伤一冻,小伤变大伤。也特别怕流血呀,流血多了身体就开始怕冷,就遭不住了。”
我外公之前是干民团的,据他老人家说是拿把镰刀负责剿匪。
第一次装备改善是抗日战争期间,换了土枪土炮,但是日本鬼子没有打到我老家。
第二次装备改善是解放战争期间,换了汉阳造。
结果仗还是没打起来,传檄而定。
我外公说好就好在咱这里太穷,穷到没啥地主。虽然是干民团,但也不是啥正儿八经的地主武装。所以不久之后,就编入了解放军。
我外公也是在编入解放军之后,才正式开始学习认识字。据他老人家说,哪怕在朝鲜那里,朝不保夕的时候,也不忘记学习。
还真别说,有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味道。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就是应该多拍一些难以对着剧本想象的画面。
志愿军不仅有天下第一的轻步兵,也有在科学组织的层面上不输于美军的后勤运输兵。
这些被人民战争加持的后勤兵种爆发了极其恐怖的战斗力,具体打法完全是高等人玩得起的艺术,难以用文字交待清楚。
管导演,你拍的出来吗。
安利一下,央视今年的一套文献纪录片,以人物为主的,《英雄儿女》
10.21-10.23 央一黄播出,每天两集
—————————————————————
讲一个故事吧,我姥姥说给我听的,她老人家小时候的故事。
我太姥爷那一代,是河北沿海地区的渔民,手底下有几条船,在那个年代颇有些家底,按建国后的标准应该是 “地主”,后来建国前一次出海船全都沉了,索性是人没事,家里就剩了个大院子,其他钱财全散了,安抚雇来的渔民,然后后来定成分好像是中农
解放战争时候,这个院子被解放军某部用作团部和警卫连的连部,因为我姥姥家人真的很好,不是那种鱼肉乡里的土财主,所以和部队的战士们相处的很好,拥军模范那一类。
50 年的时候,这支部队秘密转移,一直没有消息,直到 51 年底还是 52 年的时候,具体时间老人家也记不太清了,才收到一封当时部队文书给我太姥爷的信。
信里除了感谢他们当时的照顾,也大概说了一件事。
“他” 是那只部队唯一活下来的人,他所在的连队全都牺牲了。
从那以后也没有再联系上他,不知道生死。
朝鲜战场就是这么残忍,他的胜利是志愿军拿命打出来的,一句 “只有我活着” 就意味着数百人的牺牲。
打上甘岭,把一个苹果送到阵地上就是一个三等功,什么意思?这一个苹果送上去就意味着后勤战士有不知道多少个人牺牲
这样的战争,是不允许迷茫的,甚至是不允许你多想的,你心里的恐惧一定是有更伟岸的光芒始终在驱散着的,哪怕你自己不知道。
但这件事,从 “趋利避害” 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不合理的。
中国是人民的中国,中国的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最忌讳的就是从精英知识分子利己主义的视角去试图剖析和理解这段历史,管虎的八佰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
想明白这件事,人民视角下八佰所有拧巴的剧情都能够理解,八佰的拧巴,也是管虎自己的拧巴,在管虎自己没有想明白人民和精英的关系的时候就注定了
反而郭帆在流浪地球里表现的 “人民”,比管虎的作品要靠谱一些
—————————————————————
现在中国的故事片导演基本上没有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或者说这种导演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
但恰好,不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都是一个无比巨大的 “宏大题材”
现在的很多故事片导演无法驾驭宏大题材,或者说自己也无法理解这些宏大题材背后的东西
所以他们更愿意从小处着手,拍人性,拍恐惧,拍觉醒
用 “正常” 的思路来注解战争
这个其实没错,这是在扛不起宏大题材时最好的处理方案之一,也是美国战争片最常用的手段
中国的导演也学了这一套来,所以陆川拍了南京南京,冯小刚拍了集结号,管虎拍了八佰和这部金刚川
他们学习美式战争片学的很好,这种模式在 “绝大多数” 战争题材电影中都没有问题
但抗美援朝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不能完全模仿这一套
就像资本主义社会理解不了共产主义,一直诟病没有人权一样,用正常的人性来解释共产主义的部队总会有那么一点偏差
在这两场战争中,人民军队,在很多地方已经 “超越了人性”
如果用人性来解释,邱少云当时就应该滚到一旁灭火,冰雕连早都撤掉了,黄继光就不会去堵枪眼,邓芳芝也不会在黄继光死后还把另一个儿子黄继恕也送上朝鲜前线
鸭绿江边现在都可能部署着美国的部队
用单纯的人性,你是没办法解释这些的。这些是什么?是信仰
不是西方信仰诸神,而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未来没有压迫的社会的信仰,对一个民族的崛起的信仰,对浩荡华夏泱泱四万万人凝聚在一起的信仰
碰巧,最近一直在一个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组里,拍摄了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的采访
你能想象吗?一个个 90 上下的老人,当年去前线最小的才 11 岁,年长的也就 20 岁上下,现在谈起那场战争,绝对绝对绝对不是这个预告片里独白那种迷茫和不知所措,哪怕他们已经身体虚弱的表述不能够很清楚了,也绝对没有这种状态
他们惋惜的是许许多多的战友牺牲在了前线,但惋惜的同时,他们增加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必须要打败敌人的决心,哪怕把自己的命也变成填在胜利路上的一块砖石
有一个采访的老战士说,最高兴的事是我们有了坦克,不用死那么多人才能冲上去了
这绝对不是把 “人性” 注解为 “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逻辑所能解释的。
一只靠着意志力成为世界第一陆军的部队,彼时轻步兵作战天花板的部队,穿着准备打海南岛的单衣就敢冲进朝鲜半岛 70 年来最冷冬天的部队
你是不能用单纯的 “人性” 来解读的,如果不能上到更高的层次,这种解读只会消解那只部队的精神
这个预告片开头,实在是太像《八佰》了
不过现在也只是一个预告片而已,还不好说
如果正片拍出的情绪基调也和前半段预告片相似,那只能说导演也没有真的理解这场战争和志愿军的精神吧
但至少,这部片子看起来拍出来了那些志愿军老战士们前赴后继用血肉生命打击敌人的惨烈,如果能让人有所触动,在这个 70 周年的纪念日里,就不算失败了
21 世纪以来的商业化战争片,比如《芳华》、《集结号》等,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不讲为什么打仗,只有对战争惨烈的渲染;不讲打仗有什么意义,只有血腥镜头对人的感官冲击;这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导致无脑反战,而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要打仗?
-—- 和平谁不希望啊?
-—- 都希望!
-—- 哪里有愿意打仗的?
-—- 这么残酷,
-—- 老死人,
-—- 能好好的生产不行么?
-—- 敌人不让我们安稳,
-—- 既然不让,
-—- 我们就干了!
-—- 干就得要牺牲,
-—- 那牺牲摊到自己身上,
-—- 就不想牺牲了,
-—- 那这个国家就完了,
-—- 摊上谁是谁,
-—- 那才行!!!
《金刚川》能不能从一个小的切口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牺牲的意义?拭目以待吧。
“独白”版预告给我的感觉不太好。电影的预告片除了展示视听效果和看点外,通常都会用 “主题” 来做线索,毕竟剪个预告片也要有思路,符合导演的创作思路比较容易编排素材。
其实绝大多数战争电影,其主题最终都是 “为何而战”,这种意义感最终导向了勇气和牺牲,或者导向反战。所以看“独白” 预告片时,我比较自然地关注这个方向,所以也比较失望。
先从视觉上说,开头的隐蔽场面做得很好,草丛中突然人头攒动,涌现一群全副武装的战士,给人一种战斗纪律和素质特别高的感觉。
可以看出导演想凸显自己战争片的 “质感”。问题是这种质感马上走样了:
一群高度伪装的轻步兵中冲出一匹白马是什么鬼?插标卖首?轰炸制导?
在较短的预告片里,这个诡异的白马有两个主镜头,篇幅超过了个别明星。让人颇为费解。感觉导演又要把 “战争质感” 自我化,最终突出的是属于导演艺术偏好的 “个人化表达”,不惜为此违背常理逻辑。
这点让人疑虑很重,叙事上做个人化表达,那主题上呢?我很担忧,也最讨厌电影导演在重大历史题材上做个人化表达。似乎一个职业拍电影的人,能够比历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更擅长抓到历史本质似的。
于是再回到 “独白” 内容来讲,“那些年我们才 17、8 岁,唯一想的事情就是通过那座桥,俺能闻见那股焦糊味,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我也很不喜欢这个 “独白” 设计,首先“唯一想的事情就是通过那座桥”,这句话似乎描述的是战斗意图,但缺乏逻辑层次。
比如我们当年看《董存瑞》,人人都知道最后的高潮也是为了通过一个碉堡,但整部电影都在讲董存瑞之前的故事,构建了前置逻辑,而最后的炸碉堡只是这套逻辑下的一个结果。所以电影中董存瑞牺牲时说的是 “为了新中国,前进”,这或许是艺术加工,但对于电影逻辑而言是完整的。
这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在 “闻见焦糊味”(和被机炮打碎)这样残酷的、非对称的战斗中,保持着“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的状态。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现象。
越是反常识的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就越重要。比如《血战硫磺岛》中日军也是 “没有一个怕死的”,最后只能解读为宗教式的盲从,就构成了对日军战争动机的批判。
那么预告片的 “独白”如果是电影剧情的完整映射,“唯一想到的事”和 “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这两点就构成了不对称战斗中承受牺牲坚持目标的动机。这就不太好,因为这只是属于盲从、属于集体氛围下从众的心态(或曰军人荣誉感)。
蒋军、美军、日军都是靠这个逻辑来维持基层官兵的战斗意志的。但解放军、志愿军并不是。除了战斗任务外,我军还是宣传机和播种机,不仅能战斗,还能主动做宣传。军队的战争目标通过深入基层的组织,传播到每个士兵心中,再由下而上的形成有机体,最大化动员了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志愿军的牺牲不仅体现在装备劣势下不肯对敌人屈服,也体现在救助老百姓(罗盛教、王永维)、或为了老百姓付出更大伤亡(进攻路线绕开民居)上。
“独白” 这个预告片没有体现出这层意思,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可能性,所以对此感到忧虑。但我觉得不应该搞见微知著,也不适合因人废言。出于抗美援朝题材的期望,仍然希望《金刚川》能拍得好,拍出军魂、国魂。
当然,如果敢把抗美援朝题材学《集结号》那样玩历史虚无主义,那到时就 XXX。
旁白那味太冲,辣眼睛。
可能管大导演还觉得自己表达得很隐蔽,可以潜移默化的把观众 “变成人”。一副“我知道’真相’但我只能悄悄告诉你” 的样子。
解放军是不怕死,可日本鬼子也不怕死啊,两者区别何在?董存瑞明明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管大导演却偏要暗搓搓的跟你说:“其实他是拿了个两面都有胶的炸药包” 还自以为高明。就两个字:“恶心”
典型的自污不觉臭!。
ps:“污”在上海话里是 “翔” 的意思。
爱拍成啥样无所谓,
玩反讽,玩影射,玩反思,
随他怎么玩,
都否定不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但是却能把管虎一干人等,
钉死在历史的柱子上。
补:
BV1PK411N7nG
私以为导演背手对先烈鞠躬,颇有不妥。肾虚也不行。
。。。。。。。。。。。。。。。。。。。。。。。。。。。。。。
演员不怕,邓超吴京张译
我怕管虎没文化,没文化到脑子里只有西方的普世价值,没文化到非要捏造一个从畜生到人的基督教救赎式自我感动:
桥,士兵,白马,总是会让人担忧。
和李仁港兜帽 PTSD 一样,我称之为白马 PTSD
我记得以前写不出作文,开头一段必定是: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有时候不免怎样怎样。。。
看见白马这样的明喻,我心里难免会有 “你看这个导演又憋不出作文来了” 这样的印象
献礼片,命题作文,大开绿灯,有《攀登者》这样的题材,拍烂一次,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白昼流星》这样的题材,结果拍出来满片子都是臆想。
抗美援朝这样的题材可遇不可求,电影会看的,但拍烂了我怕是要酣畅淋漓的叫骂一番。。。
希望到时候整部片子给我带来的感动,不会还不如《我和我的家乡》开头的那段:
一条大河,波浪宽。
只要不要太过拉垮,票房过 20 亿是没问题的,虽然没有什么假期,但是前后没什么大片上映,口碑好可以走细水长流的路线。
顺便说一些关于《金刚川》的爆料,这还涉及到另一部电影《冰雪长津湖》,不保证完全准确哈
《金刚川》是替《冰雪长津湖》的班今年上映,遇上了疫情,才这么急的。
两部电影用的都是多导演分组拍,不过我搞不懂《冰雪长津湖》时间充裕,为啥还要多导演拍,金刚川直接借用长津湖的组,所以金刚川杀青长津湖才开拍(这个月),应该有演员重合,比如吴京
《冰雪长津湖》是 4 个导演分开拍,和金刚川一样的模式,陈凯歌 / 徐克 / 刘伟强 / 罗兰艾默里奇(决战中途岛的导演)……. 如果能集这些导演的优点拍的话,好像很不错?
补充一点,长津湖的编剧是兰晓龙
其实现在电影《金刚川》本身质量如何已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又开始拍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大片。这个信号更加重要,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台海风云,中印边境冲突的大背景下。
现在央视推出纪录片《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黄金档播出,结合电影《金刚川》,这个信号越来越明显。
而且从电影导演演员阵容,预告等看,大概率是工业化战争商业大片。
朝鲜战争是头等难拍的题材。
让第三共和的人通过浸染于朝贡体系的影视流水线,来演绎第一共和乃至于更久之前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强人所难。你哥几个捣腾部电影把美匪指着鼻子骂,还要不要日后好相见了?还要不要走地毯了?此外,谍战剧在此类年代剧中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出彩的都是两面人和反派也是一个道理。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演员好演观众好懂。
进一步来说,看完了预告片,我觉得此剧存在两种可能:(1)技法上无甚新意,但能通过主演之口毫不含糊地喊出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剧情上展示美军对我边民和朝鲜百姓造成的伤害,从而在思想性上加分;(2)不仅技法上是换皮的美式自恋英雄枪战大片,在思想性上也只敢含含糊糊地打一些 “驱逐他们恢复我们” 的擦边球,或者是偷梁换柱颂扬一些普世的,不痛不痒的 “军人荣誉”,“兄弟情”。甚至还要安排一些“友好的国际友人” 人设(参见《八佰》和更早之前的一些抗日电影)对冲打圆场。
那么朋友们,你们怎么认为呢?
可以看出来
就三个月太特么赶了
连个像样的预告片都凑不出来
先导预告只好独白
最后成片如果成色不错可以说明这套制作团队是一群很有活的匠人。
但是匠人如果还总想着把看客当畜生,他们也就是一波老油子匠人,他们嘴里的奔大事儿也就现在这么大了。
只要立意不偏。人设不偏,特效啥的不重要。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那种哪来的特效,冰火长津湖的纪录片哪来的特效。
别在拍啥禽兽变成人的桥段了。
希望管虎不要愧对先烈,愧对人民,我等着买票去看。
朝鲜战争是共和国最伟大的主题之一,我一直认为国内的导演和编剧暂时缺乏能力和素质来驾驭如此伟大的主题,十之八九又陷入「反思怪」无限「反战」的好莱坞式 NC 思维。
看过预告片,色彩感觉实在太浓烈,加上制作如此仓促,说实话,我是有些担心的。
我既怕拍成了变相的抗美神剧,又怕拍成了现代化、现代军人式的战争大片,场面固然热烈精彩,但与我心中在那白山黑水、风霜冰雪里战斗的志愿军将士不一样。
志愿军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队伍,他们落后的装备、后勤,与高昂的斗志、卓越的战术、无畏的牺牲精神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军史上最大的奇迹。
所以,我很担心,担心拍出来的片子不但没有展现出他们为何而战的精气神,反而为了好看的战斗场面而庸俗化了他们。
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也希望面对抗美援朝的题材时,都能像老一辈电影工作者拍上冈岭那样严谨认真。
题材是好题材,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也是 1840 年以来中国人最扬眉吐气的一场战争,期待一下。
但一看导演,管虎。又有点纠结了,毕竟《八佰》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有点大。
千万别拍成一部 “老炮儿” 式的抗美援朝电影,真希望管大导演能够 “主旋律” 一点,千万不要再装逼矫情了。
这部片子,最担心选一个 “老兵油子” 式的角色为第一视角,那就尴尬了。
好家伙,光是听旁白,我以为是国军来打朝鲜战争来了。
一股子丧气劲,一股子不想死又不得不死的味道。
金刚川这个地方也不是啥好地方,是韩军唯一保卫战成功的地方。
大致相当于金兵暴打北宋后撤退,北宋沾沾自喜称之为大捷;后世宋粉将其视为胜利,并且估算出大宋对外胜率百分之七十那味。
掰开了讲,无非是攻坚失败,伤亡较大,被迫后撤。估计一整个故事就围绕后勤展开了,什么掩护躲避防空炮打飞机,最后升华一下主题,反思一下爱与和平。
当然,不管电影基调如何悲壮,我们都要搞清楚。
这是在别人的国土上作战,本身就是代表了武德和荣誉。
“他们的土地、他们的人民”,不管怎么悲哀化处理,我都得说一句:就是比淞沪会战打的好,打的有排面。
朝鲜战争有两胜家两平手,不管怎么排位置,中国从鸭绿江打进汉城,总归是赢家。不管怎么去写艰难困苦,怎么写伤亡惨重,志愿军在三年内的牺牲要小于淞沪三个月国军白给人数。
你随便拍,我就当瓦舍听戏,全图一乐。
本来以为是舍生忘死架桥,结果是用高射机枪和美军飞机对轰……
一下子让我搞不清到底是不是工兵英雄张振智所属部队在金刚川架桥的那段历史原型了。
这部片子最值得担心的是怎么表现志愿军的心态和精神,以之前《八佰》“我们要体现从畜生变成人” 这种创作思路,估计很难过关。
但是有个小道消息,说这片子,很多大佬都在盯着,制作完成后要给大佬审了才能上映,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谁,都没那么大胆子塞明显的私货。至于说有没有一些小的瑕疵,这么紧的制作时间,我倾向于有,但只要瑕不掩瑜,就算完成任务。
还是先不要下结论,看后面的预告片或正片再说吧。
(但那匹白马是搞什么?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怎么看都躲不过美军侦察的大目标吗???)
我只有一个问题——
这队形是不是过于密集了?
我记得老电影里面的三三制没有这么密集啊……
其余的等成片再说。
毕竟从几个镜头看不出什么。
另外……
抗美援朝最好拍的其实还是上甘岭。
虽然有珠玉在前,但是也因为有珠玉在前,只要按照历史拍,基本上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毕竟我们要拍的不是什么刺激肾上腺素的 “特效大片”。
而是需要体现那个时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军人,中国革命军人精气神的片子,因此刻画历史远比塑造场景重要。
而且这些年的票房也说明了,观众并不一定必须要特效和大制作才会去看电影,老老实实讲历史,反而有可能产生返璞归真的感觉,吸引到观众。
当然几十秒的预告片看不出什么,也看不到什么。
只是但愿剧中别太多虚构情节就好了。
毕竟,历史,总归是历史。
**(多图预警!)**先说结论:全片能看到制作组的心血和精神,不过仅仅从道具还原的准确度来说,预告片中出现的航空兵的装备考据来说,《金刚川》仍然有明显的不足。理由如下:
从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本片的主要冲突是 1953 年金城战役期间,志愿军地面部队为了保护交通线金刚川桥与美国航空部队的绞杀与反绞杀的斗争。
那么我们理应这样认为:对于作为头号反派的美国航空部队的着墨,包括对其进行的负责任的考据,应该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但是很遗憾,我认为《金刚川》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说,并不尽善尽美。
预告片中美军飞机的第一个镜头,一队 “海盗” 双机编队以极快的速度闯入视线、我们很欣慰地看到 “海盗” 使用的自 1944 年开始使用的全机光泽暗蓝色涂装,以及机翼上模糊的白色国籍标识。一切似乎还不错。
在下一个持续仅为零点几秒的镜头中,夜晚的美机开始俯冲攻击,我们可以再次清楚地看到全机暗蓝色涂装,翼根的机翼散热器与美机左翼下方的大写 “NP”,机头醒目的红色数字“4” 以及机腹挂载的两枚皿煮 1000 磅,以及机尾前方机身上模糊的白色字迹。
那么问题来了。请我们先来复习一哈二战后美国舰载机部队识别标识的涂装规则。
二战结束后,美军继续对海军舰载机的涂装规则进行规范,继续沿用 1944 年开始使用的全机光泽暗蓝色涂装,并在 1947 年在旧的国籍标识——蓝色圆圈白星加两条白色带中给两条白色带各添加了一条红线作为新的国籍标识,这个国籍标识的涂装规则使用至今。(下图)
F4U-1,太平洋战场的全机光泽暗蓝色涂装,与前期的双色和三色涂装有很大区别,实际是三色涂装的简化版本。
三色涂装,F4U 早期型,该涂装伪装效果好,但维护困难,收到地勤人员的诟病。在 1943-1944 年使用。
标准双色涂装,F4U 早期型,该涂装在 1941-43 年使用。
识别标识方面,舰载飞机在飞机的垂直尾翼和右侧机翼的上表面书写所属的大队编号以代表其所属的舰载机大队,飞机后部机身两侧书写内容为飞机的型号,装备序列号,所属中队编号与 NAVY(海军)字样。一般是 NAVY 在上,中队序列号字体稍小在下,飞机型号与装备序列号在水平尾翼下方的机尾位置。此外,机头书写所属中队编号。**注意,以上字样均为白色。**空口无凭,看下图就全明白了:
教科书般的涂装,隶属于 VC-3 中队的 F4U-5 战斗轰炸机,可见 “NAVY” 字样与下方的中队编号,机尾下方书写着飞机型号与装备序列号,垂尾上的大队编号,机头的中队编号,左侧机翼下方也同样有 “NAVY” 字样。白星 + 红线白条的国籍标识也清晰可见。
1951 年 5 月朝鲜附近海域,美国航空母舰 “福吉谷” 号(USS Valley Forge,CV-45)上的 F4U-5 战斗轰炸机,隶属于 CVG-101 战斗机大队 VC-3 混合中队。
1951 年,CV45“福吉谷” 号的 F4U-5 战斗轰炸机,可见机头的三位中队编号。
此外,由于美国海军舰载机大队(CAG)不同于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空母舰战队,美国海军舰载机大队存在轮换制度,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在不同的航空母舰上执行勤务,故并不能通过尾码来判断其所属航母,而只能去查阅相应的战斗报告和调书。
OK, 我们再来看本片中的这几架飞机。通过机炮射击的效果可以判断这两架飞机同为 F4U-5 战斗轰炸机,并且大概率隶属于美国航母舰载机部队。但对比上面的涂装规则我们会发现,这两架飞机的涂装错漏百出,让人不知所云。重新放图:
先不说为啥大队编号写在左翼下方,机头的红色数字也让人不知所云(如上所述,所有字体均为白色),最致命的是,放大图片,写在机尾两侧的却并非 “NAVY” 字样,而是依稀可以辨别的 “MARINES” 字样。这就离谱了。
“MARINES” 字样
并非说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装备 F4U-5 战斗轰炸机,马润也确实参与了朝鲜战争的对地攻击任务,但**把飞机涂成航母舰载机与陆战队的大杂烩可就是赤裸裸的不用心了。**标准的陆战队涂装应该如下图:
VMF-312 中队涂装的 F4U,请自行比对与上图的差异。
陆战队涂装规则不再详述,以后有机会专门写篇文。
紧接着来到了倒数第二个飞机俯冲镜头,这个镜头从机尾向下拍摄:
我们欣慰地看到了正确的国籍标识,但垂尾上本该书写大队编号的位置空无一物。
对所有航空兵镜头的分析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总的来说,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了在朝鲜战争这一题材上 “摸着石头过河” 的考证精神,与目前为止就我所见最一流的建模与特效,但在细节上仍然经不起推敲。但任何一项事业,本也就是在荆棘丛中开路的过程,我们理应对它报以宽容,也理应抱有怀疑的批判精神。毕竟对于细节的责任,才是对七十年前英灵的最大的告慰与尊重。
不过单从装备考据来説,我们可以看到制作组费尽心思向我们展示的各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带入感的志愿军单兵装备。一闪而过的镜头里,丛林中运动的士兵背负的 52 式 57mm 无后坐力炮,身着伪装的邓超斜挎的的 71 发弹鼓 ppsh41 冲锋枪(虽然在 1953 年志愿军中装备弹鼓的早期型 ppsh41 冲锋枪已极为罕见),以及苏械师的标配莫辛纳甘 1891/30 式长步枪,和中间镜头对莫辛纳甘 1944 式卡宾枪的上弹特写——当然,还有仍然广泛装备的老旧 “中正” 式步骑枪。防空部队方面,当仁不让的主角张译客观的还原了一个苏制 m1939 式 37mm 高炮组的战斗经历。
孰是孰非,电影院见吧。
就奇怪,为什么不能请姜文拍。
老算盘原名孟凡了,人称小太爷,外号烦了,乳名了儿。自从在四行仓库做了逃兵。辗转去了云南和龙文章腻腻歪歪,号称全团最损的嘴。期间左蹄膀被日寇咬的是重伤不治,虽说打下了南天门但也是给差点国民党当了炮灰。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手操 37 高炮,在共产党的军队里总算体面了一回。因自己孩童时期耳濡目染留洋老爹构建了扎实的现代物理学功底进而在回国后研究起了核物理。同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毅然决然加入了我国核武器研发进程,光荣负伤。修养后又去了 702 团当年在禅达战友迷龙的连当了班长,偶遇当年因南天门一役晋升副军长却因国民政府倒台而从此失势而贬为士官的俞孝卿。一次去招兵招到了刚刚从董雷手里逃回来的郝兽医的儿子,不辣哥的弟弟顺溜,在他的培养下,顺溜在一次演习中俘虏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袍中校龙文章。其后顺溜深得自己班长真传和龙文章张立宪等人又开始了腻腻歪歪。退伍后去义乌小商品开贸易公司直到退休。退休生活多姿多彩重操旧业,凭借多年战斗经验毅然带队去了中东某战乱国家解救大使馆被困人员与华人华侨以及当地受困群众。同时入驻知乎大 v 改名
。 目前尚不明确是隐居于禅达还是住在北平那满是豆汁儿味儿的胡同。老算盘的一生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在中国从颓废到强大这一大背景下的真实写照。
有点害怕,预告有时候啥也看不出。害怕啥呢?又是白马,又是某位导演,我怕又来一出 “畜牲变人”。
为啥是有点呢?有郭帆、有吴京、有张译,至少大方向应该不会差,但好不好看,还是要看导演怎么剪。
管虎他们首先要想清楚到底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不怕牺牲?志愿军战士到底是为谁而战?
但凡这部电影里出现一句台词: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就拜服管大导演们!
《金刚川》我一定会去看。
但在知乎网友的教育下,我对于电影的评价有几点需要更正了。
第一、不能计较史实问题,众所周知没有符合史实的电影,不然就是收钱办事。
第二、如果忍不住要挑刺,就要一定要同时谩骂其他的所有主旋律电影,不然就是双标。
第三、一定不能带着立场看电影,即便你是中国人,即便你是无产阶级,一定要有火星视角,懂得反思,没有反思机会要创造机会反思,不然就是极左暴走。
第四、不能谈论导演,就只能谈这一部电影的部分,不能扩开去,不然就是别有用心。
第五、凡是剧情上说不通的都是审查造成的,凡是逻辑上不合理的都是有所隐喻的。不然就是艺术审美匮乏。
第六、当别人表示出喜欢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比如,要像他一样的喜爱这部电影。
第七、革命烈士和这部电影以及导演三位一体,不可切割,讨厌其中任何一个就是反对三个全部。
祝大家观影愉快。
什么叫没有一个怕死的?这是什么狗屁台词? 把志愿军等同于玉碎攻击的日本鬼子吗?
志愿军从来都很珍视生命的可贵,否则又何必采用那么丰富的战术去保护自己呢?
只是志愿军是一只明白了为何而战的军队,为了崇高的信仰,宁愿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胜利。
这种模糊了背后信仰,单纯宣扬 “不怕死” 的描述方式,实际上是对志愿军的污名化和低俗化。
我就想问问管虎,你所谓的志愿军不怕死,和黑社会的愣头青不怕死地抢地盘有什么区别?你这么拍,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不会把志愿军等同于愣头青?
你喵了个咪的。(这回我没骂人了,不用建议我修改了吧?)
从倒鸥翼看飞过来的飞机应该是美国海航的 F-4U
F-4U“海盗”
它可以装备 6 挺 12.7mm 机枪,或者 4 挺 20mm 机炮。
而无论是哪一种,直接击中人都会像预告片中那样,把人打成一团血雾。
【下面是北约 12.7mm 弹药的一些数据
M82/M107 的标准弹药, 弹头重 45.8 克, 编号 STD -OTCM 36841, 无识别色. 弹壳内装 15.23 克 WC 860 型双基发射药, 膛压 379MPa. 在 500 米可以击穿 8mm 厚的钢板, 在 1200 米可以击穿 4mm 厚的钢板. 用于对付无防护的人体目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被 M2 机枪击中的武装分子
金刚川预告片中出现的士兵被击中的画面
这是真实,是现在许多自喻为战争片而缺少的真实。
与一些人的印象不同,朝鲜战场的大部分空域,都是美军牢牢的在把握制空权。人民志愿军许多时候都是冒着机枪、机炮、炸弹、航空火箭弹、凝固汽油弹在冲锋陷阵、坚守阵地;后方的补给线也因为空袭常常被切断。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晚上抢修被炸断的桥、恢复运输,白天再将修好的桥 “炸断” 来欺骗美军,甚至创造性的发明了水下桥等等。
他们是人民子弟兵,他们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他们也会受伤,他们也会战死,但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更多数祖国人民的生,他们甘愿去战斗,不怕牺牲。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得他们的勇敢无畏和伟大。
所以我会去看这部电影,希望不负期待。
说实话 不想看 因为从头到底 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知道自己去干什么的 我十七岁 我只想过去那桥??? 他们是知道自己是为人民而战的 是为了保家卫国 是为了不再来一次抗日战争而去的
但为了英烈我会第一时间去 历史需要去铭记
如果说攀登者有点夹生饭的意思,好的坏的掺一起,那么这一次会掺得更巧妙。很可能会更好吃,只是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沙子。
王树增的《朝鲜战争》里曾有一段描述,具体的文字我忘记了,大意是这样,志愿军发起冲锋时,美军阵地周围的几座山都动了起来,不知何时,这片阵地已经陷入志愿军的包围,而之前,那里只是美军眼里的一片死寂。
预告片开始的场景,几乎重现了志愿军潜藏的画面。也只有这样的组织和纪律,志愿军才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奇袭。
另一个高潮是高射机枪和美军飞机的对决,那一瞬间的血肉横飞,把先辈的艰苦卓绝血淋淋的呈现,把我们拉回 70 年前的战火硝烟,去看那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究竟是付出了什么才荫庇了我们今天的和平。
希望这部片子纯粹一点,去纯粹的描写那群最可爱的人,把当年的那些故事,真实的再现。这样就可以了。
不要故作深沉,也不要无病呻吟。
观众想要看的,只是那些最可爱的人。
因为他们怀揣着信念,远离故土,保家卫国,在异乡里埋骨,只为我们的土地不再有纷飞战火。
多数美国人,从上到下,对我国存在系统性的战略误判。他们习惯性的认为美军天下无敌,只要一出手那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可惜跨国资本与中国走的太近,绑架了美国政府,不敢脱钩而已。
由于西方宣传的刻意忽视,多数美国人只知道越南,竟不知道朝鲜战争的存在。况且越南也是输在了战场之外而已,还是靠苏联输血。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任人宰割的年代,那一溃千里的二战期间。少数了解的历史粉,责怪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妇人之仁,竟不肯用原子弹,铸成千古大错。
这类影片要多拍一点,票房高一点,让他们注意到。让西方再煽动民粹,动辄喊打喊杀的时候,能够 think again.
预告片不错,但影迷们又不是第一次上当了。
预告片里有体现我志愿军穿插的细节,拍的很好,令行禁止,一声令下,全员卧倒隐蔽的镜头很震撼。这才有点越共祖师爷的样子。但是白马奔腾的镜头有点倒胃口,只能说管导演,不愧是你。
防空的镜头拍得也很悲壮,实际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缺乏正规的防空武器,我志愿军将士确实需要各种方法来将美军飞机引诱至防空陷阱里去。志愿军将士用肉身对抗飞机的画面很感人。
总的来说,预告片里的还原度还是相当高的,影片的总体质量应该有保障。但贯穿预告片始终的独白却让人对影片的内核表达产生担忧。
这不是管虎导演第一次参加战争片的拍摄,之前《八佰》的风波还历历在目,这次《金刚川》能不能在其他两位导演的协作下拍出不一样的东西来,要打个问号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导演关于战争片的拍摄手法主要是参考西方导演们,以反映人性和战争的残酷为主,淡化战争中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但这就牵涉到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西方导演们的拍摄手法固然巧妙,可是并不能如实反映我党军队的真实面貌。回顾我人民解放军的成立之路,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非正义的,这其实也是我军能屡次取胜的根本原因。反映在基层官兵身上就是士气高昂且富有献身精神,应该说无论哪个时期的我军官兵,大部分都是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慷慨赴战的。可是在这点上,我们的导演始终做的不够。所以就呈现出一种好像我们的战士只是服从命令的热血青年,一句 “保证完成任务” 喊完,无脑拼就完事儿了,这是错误的。我建议如今的导演们可以多参考之前的战争电影,比如《上甘岭》、《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等,这才是真正我们中国人表现战争的手法。
其实我对朝鲜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是有私心的,我希望等我们也有像斯皮尔伯格和东木老爷子那样能拍出历史厚重感的导演的时候,再去拍摄这些题材。因为这三场战争可以说是塑造了当今中华民族性格的三场战争,这分量不是可以随便儿戏的。
记忆里面,在《历史的天空》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各有短短几分钟描写朝鲜战争里面的志愿军,虽然短,但特别让人感动。
战狼 ptsd,八佰 ptsd,吴京 ptsd,管虎 ptsd,邓超 ptsd… 有种大过年的感觉。是防弹不够吸引火力了吗?
反战反思怪们不理解的是,自 1840 年以来,中国是没有反战资格的。
只有挑起战争的人才配反战,1840 年以来的战争全都是外国强加于中国的,包括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和对越自卫反击。
这种战争也想反战,也要反思,那就只能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对西方只有感激,为什么不能认可西方人继续享用世界一万年,为什么不能甘心给西方势力舔痔舐痈,为什么不把安全缓冲甚至祖宗之地拱手相让了。
抗美援朝这个话题太过宏大,包含着中国人甚至黄种人的荣耀,牺牲和骄傲,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对西方人的恐惧,是西方人在东亚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时代的永远终结。管虎,冯小刚们永远理解不了这种牺牲和苦难背后包含的荣耀和尊严。
文 | 令狐伯光
10 月 12 日,管虎、郭帆、路阳联合导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等主演的战争片《金刚川》。
首爆正式预告,预告的效果非常的不错。
这不但给大量期待这部电影的网友,吃了一颗定心丸。
电影还有两周就要上映,到时为纪念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70 周年”
说起来,《金刚川》这部战争片确实是一波三折。
这倒不是它过程出了多少幺蛾子,而是这部电影真的是太赶了。
可能不了解这部电影的观众。
只知道这部电影导演有三位。
分别是《八佰》的管虎,《流浪地球》的郭帆,《绣春刀》的路阳。
有吴京,张译,魏晨和邓超等演员。
这部电影工期真的很赶,拍摄周期创了近年国产电影的记录。
根据网上资料,这部电影电影局 3 月份才拿到官方许可。
电影在拍摄之前,当然已经有过前期筹备。
但这部电影筹备的时间并不太久,因它是部 “任务片”。
官方首次有宣传的新闻,都已经是 2020 年 8 月份了。
那就是确定管虎导演,吴京和张译主演那一次。
在此之前,2020 年年初因为 “疫情” 袭来。
全国剧组全面停摆,这部电影当然也不例外了。
然后就是 2020 年 8 月 7 日宣布管虎等导演,吴京等主演那一次。
这时候才官宣导演和主演阵容,吴京正式进组拍摄的省。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差不多是 8 月才开始拍摄。
因为它带着任务而来,跳档是不可能跳档,10 月 25 日必须得上。
那么,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杀青的呢?
准确消息是 10 月 7 日。
当然,电影肯定是一边拍摄一边做特效。
为了电影能够迅速完成,三个导演分成三个团队同时开工。
大家虽然拍的是一个故事,但各自拍摄不同的部分,最后再结合在一起。
不管如何,《金刚川》工期确实太赶了。
电影从拍摄到上映,满打满算差不多 3 个月的时间。
电影史上工期赶的电影有很多,有的电影甚至成为了经典。
当年巅峰时期香港电影就有一大堆。
比如杜琪峰的《枪火》从开拍到杀青仅耗时 19 天。
但这部《金刚川》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它是部战争大片,对于影视工业要求非常高。
按照中国观众的理解,也就是 “特效水平” 要求是很高的,而这个东西非常需要时间。
近年的国产商业电影当中,上一部相似的是 2019 年国庆档的《中国机长》。
背后的事实事件发生在 2018 年 5 月,2018 年底上面决定把这事拍成电影,好在 2019 年献礼。
报备,剧本,前期筹备等等。
后来找来香港导演刘伟强接手,当时已经是 2019 年年年初了。
也就是说电影拍摄到上映,差不多只有半年的时间。
中间有拍摄,还有后期做特效等等。
刘伟强还算是圆满的完成任务,但质量大家都知道了。
《金刚川》拍摄时间比《中国机长》还要短得多。
这样匆忙实在让观众担忧。
这部电影由于是非常明显的带着任务的 “献礼片”。
像《红海行动》《攀登者》等电影一样。
官方那边各个方面大开绿灯不说了。
现在找到的导演团队,都是近年来交出过不错商业片的内地导演团队。
目前消息是管虎是总负责,美军空战部分是郭帆负责,而路阳则负责地面部队。
但是工期都还是太赶了,管虎把自己团队的导演,正在拍网剧《鬼吹灯之昆仑神宫》的导演费振翔都找来了。
《鬼吹灯》导演跑了,只能让台湾导演蔡岳勋来接力。
这导致《鬼吹灯》粉丝一片哀嚎,因为这位台湾导演上一部电视剧,就是那部翻拍剧《深夜食堂》。
当然,这个就不扯远了。
大家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也很拼。
大量工作人员每天都加班到十点。
比如官方发过微博的配乐师,做特效的工作人员。
同时国庆和中秋双节也没有休息(三倍工资),反正就是加班加点的赶。
虽然制作团队分工合理,同时工作人员都拼命在赶工。
但这样体量的战争特效大片,在正式预告出来前。
观众对于成片质量还是捏了把汗的。
这个正式预告的出现,确实让不少观众松了口气。
12 日爆出的首个正式预告水平确实不错。
由于电影还没有上映,任何分析故事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都是扯犊子。
这个预告最能体现的一个东西,其实就是制作水平。
从《金刚川》预告来看,它的制作水平并不差。
现在来看大概只逊色《八佰》一点,甚至比很多时间充裕,制作时间长很多的国产战争片都要好。
比如投资小没钱的《捍卫者》(预告就能看出穷)。
比如香港导演彭顺的《我的战争》。
由于传言管虎是总导演,把控整部电影的风格。
《金刚川》整个美术风格,也和《八佰》一脉相承。
同样昏黄色的色调,同样的密密麻麻的军人行进。
但是从镜头调度,美术,构图还有服化道的处理上。
我们不但能看到它和《八佰》相似,还能看到非常的精良。
同时预告虽短,但出现的几个场面,其镜头调度和演员走位,算是相当复杂和有水平的。
比如这个高速移动的俯拍镜头。
志愿军在快速前进,还有军人在骑马前进。
后面敌人战斗机出现的镜头,几个镜头调度也相当的复杂。
另外自然就是特效,战斗场面的呈现了。
敌人战斗机和投炸弹同样是特效。
另外就是炸弹落地的爆炸,再到机炮打出的效果。
我们不但能看到各种处理特效不错,志愿军中弹被打得粉碎的镜头,更是真实而又残忍。
这些都证明了这电影虽然赶,但制作水平不低。
可能服化道等细节,还有特效细微处有不少瑕疵。
至少预告呈现出的制作水平,已经超越不少国内战争片了。
这部赶工的电影,票房很有可能反而超越《八佰》。
原因也非常的简单。
《八佰》上映的时候观众争议不断。
这里就不还原争议了,毕竟时间过去没多久大家都还记得。
背后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生活的环境和背景,导致他们自己拍商业大片的时候想法太多。
这些要表达的观点符不符合真实历史,是否与当下中国观众主流价值观相违背。
这里就不明说了。
反正《八佰》上映的时候,观众争论的就是这些东西。
现在《金刚川》是部非常明显的任务片,管虎自己的想法明显会收敛。
而且工期这样赶,即使有这种念头只怕都来不及放了。
它只要按照真实的历史,交代此次战役来龙去脉,影响还有背后的精神。
虽然制作水平肯定不如《八佰》。
但故事剧情、人物塑造和精神内核,说不定反而简单纯粹。
这不就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吗?
按照当前的环境,指不定质量和票房都有望超越《八佰》。
因为它背后真实历史已经足够精彩了,足够让中国观众动容和铭记于心。
这些年,国内太多的影视剧恰好证明了这件事。
那些想法太多,又想要商业又想整什么深度的导演。
结果拍出来的电影非常的纠结,结果就是所谓的商业不行(有的还行),所谓的深度也不行。
张艺谋,陈凯歌和管虎等大导演都是绝佳例子。
相反,那些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青年导演。
他们就是简简单单的拍好商业元素,内容表达简单还纯粹。
这些影视剧反而商业元素上面好看,内容表达上观众也能接受。
吴京的《战狼 2》,郭帆的《流浪地球》,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我不是药神》等堪称典型。
所以,这部因故赶工的《金刚川》,反而有可能创造奇迹。
最后希望电影能够拍好吧。
人民志愿军永垂不朽!
如果这部片子再屁股坐歪了,那么管虎以后就不要拍电影了,
赞扬国军抗战的电影电视剧拍了不少,朝鲜战争极少。把果党含在嘴里怕化了,多少年一提到国君,观众心里就是高贵笔直的军装、高等军校毕业绅士、德式装备和美国的坦克大炮,最好再来几个情报科的美女作陪。结果对岸拿你当 ATM,有收获吗?
我从没见过光明正大的胜利者以吹捧失败者、追忆失败者为荣的怪事。
近二三十年,有那么一两部朝鲜战争电影电视剧,都拍的很差。艺术性和观赏性两方面的差,
为什么不拍,无非是话题敏感。连文革都开始有点不敏感了,你说朝鲜战争怎么会敏感。也许是有一部分人担心得罪了心目中的漂亮大人,但害怕他们生气。漂亮大人生不起生气我不知道,不过官方不宣传,不拍成电影,完全有悖于历史的各种谣言就开始生根发芽。正统作品不正视听,歪门邪道就跟台湾特务一起抢占市场。
把朝鲜战争设为敏感话题,实际上是一块心魔。是心病。是心理缺陷。是脑袋进水。
这部电影不一定是新的开始,但希望是旧时代的结束。治好心病,抛弃旧时代,走向新时代。
这块心病和缺陷,绝不是从朝鲜战争后延续至今的所谓反战思想,而是四十年来思想真空又跪舔外资,完全以钞票为中心的遗病之一。影视作品虽然放开了,很多题材的电影,反而学着西方不好的地方,没有出息,不要学他们,别学坏了。这也是刚建国时大道为公、尚武雄烈的国风在走了长时间弯路后,留下来的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疾。
只能看出一腔热血,一腔燃烧的热血!
只要能把战争的残酷性拍出来,这片就算成功了!
这个片子上头还是非常重视的,三大导演把关,吴京、张译、邓超实力派加盟。虽然拍摄周期很短,但是后期这块边拍边做的。
据业内的朋友说,国内参与《金刚川》的视觉特效制作的公司基本上把所有项目都停了,所有人全部都去做《金刚川》,视觉上应该是有保证的。
唯有鲜血才能让呼声直达众神,唯有子弟兵才能让帝国主义彻底死心!
新生代导演还是没有成长起来,还得用管虎这个 “内奸” 去拍戏。
真是害怕糟蹋了那么好的题材和演员。
非看不可
有可能超过八佰成为今年票房冠军,也是中国第一次成功全球电影票房冠军的一年(因为疫情影响今年美国的电影可能都废了)
你敢相信吗,这片 10 月 25 号上映,但是 10 月 7 号才刚刚拍完
从开拍到上映只有短短三个月
还不是拼盘片
据说空战是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拍的
管虎是总负责
还把刺杀小说家的导演路阳以及鬼吹灯怒晴湘西和龙岭迷窟的费振翔导演找来了
是多个导演合作才勉强拍完
为了拍这部电影,所以制作人员每天加班到十点
国庆没的休息,但是罕见的有三倍工资
总而言之,真的是拼命赶出来的电影
特效和细节大家尽量别讲究了
只要拍出气势,拍出立意,就点个赞吧
我只希望
这部电影能对得起先烈
这些年欧美反战的电影看得多了
已经习惯了那些人性的挣扎,生死的踟蹰,为何而战的迷茫,以及战后的伤痛,这些也是应该的,这些内容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告诉人们和平有多么珍贵。
但是有这样一支军队,有坚定的信仰,朴素的目标,高超的作战技巧,一往无前的勇气,严明的军纪,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军队,用落后的武器装备,依靠无以伦比的聪明才智和组织纪律性,硬生生单挑了整个地球的联军,这样的军队,好像不适合目前主流的战争片套路。
这样的军队,战士一定是质朴的,坚定的,勇敢的,善良的,组织纪律性强的,战术水平过硬的,干部一定是果断的,指挥得当的,公正的,服从大局的。这样会不会拍成高大全呢?问题是,这并非美化,如果那支军队不是这样,怎么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对手是终极 BOSS, 这还是真正的战争,没有挂可开,你级别不够,技能不强,实力不够,是一定被秒的。
所以,我真的希望这部电影对得起这支军队,不要辱没了这些英雄,要有勇有谋,进退有序,杀伐果断,对待战友和百姓还要有脉脉温情,如果排不成这样,别人我管不了,我自己是一定要骂娘的。
那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了祖国人民义无反顾的军队,谁把他们拍得懦弱,卑鄙,愚蠢,战五渣,人民不会答应!
https://b23.tv/TjSJxQ
目前已有的片段,好的方面:
1,把志愿军行军过程中躲避敌方空中侦查的隐蔽效果拍出来了
2,把志愿军在执行命令的时的执行力拍出来了。
3,把真实现场的血腥效果拍出来了。
坏的方面:
1,还是集团冲锋,人海战术,没有展示出散兵线,看看大决战系列的广角大场面,那调度能力,现在的导演要多学学!
2. 个人独白太出戏,一股子八佰的味道!
3,拍得太赶了,八月开拍,九月拍完,十月上映,剪辑,特效,配乐,全靠这十几天了,三个导演。一个拍一个剪一个特效,各方面都有点欠!
能不能拍出他们是为何而战的?!
能不能拍出与美国大片不同的精神思想来?!
能不能喊出我们自己的理念口号?!
我不太敢相信能。
佩服! 管老师!
您这是两头讨好都不得罪呗?!
求您别去随便找个霉菌拜访!
也求您可别再整什么中二情节了!
那 800 的魔幻主义真给我整怕了!
看到管某,心里有点打鼓的,
人民志愿军,是带着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由,对平等,对独立的强大向往之心,用生命去守卫这七十年的安宁的,很担心他为了个性而个性,为了催泪而催泪,进而忽视、淡化乃至否定战争的正义性和军队的人民性。
后来看到郭帆,就安心了。
感觉,导演不是党员,怕是永远也不会让演员喊一句,共产主义万岁,党万岁,新中国万岁,志愿军万岁的。
为了共产主义为了祖国,前进。
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你现在不信,不代表别人不信。
不怕死不代表正义。日本鬼子不怕死玉碎的一大批。
德国鬼子为了不让盟军打到本土保卫纳粹德国,战斗力血拼的也有很多。
这不代表他们是正义的。
因为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是反人类的。
但是,你说我们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志愿军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党保卫人民英勇抗击联合国军。这是正义的么?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么?
我告诉你是的。
你拍电影,要抓住根,那就是资本主义是万恶不赦的,哪怕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主义。
数量不代表他们是历史潮流。
共产主义是正义的事业,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联合国军是在万恶的美帝胁迫下侵略朝鲜的,何况美帝的野心远不止占领朝鲜,还要进攻东北,消灭新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于那些说美军打下朝鲜不会再进攻中国的人,我就告诉你,现在韩国和朝鲜很多势力还在对中国东北地区有领土诉求,要是连韩国军队都打不过,我怕你国境线要划到山海关了)
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抗美援朝是保卫祖国,这是正义的
第二,抗美援朝是保卫党。这是正义的
第三,抗美援朝是保卫社会主义政权,这是正义的。
一群十七八的小伙子,无论怎么看都是在干一件正义的的事,消灭邪恶的敌人,不仅正义而且永垂不朽,就算敌人在强大,那都是可以不怕死的。这叫做信仰。
美帝在侵略战争中,无论是伊拉克,阿富汗,越南,朝鲜,表现得再英勇,他都很难说是正义的。
第一侵略就是邪恶,
第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就是邪恶的,
第三杀戮他国平民就是邪恶,
。。。。。
但凡你对抗美援朝观感是不是正义的,产生动摇,你都找不着这个根。
坚持两个维护,坚持维护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你坚持了么?
为什么坚持,因为正义。
共产主义必将胜利。
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除贫困消灭特权。
[
电影《金刚川》发布「独白」版预告
知乎电影的视频
· 15.6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99029713143746560)
看到预告片中张译用沙哑的声音回忆说,俺们都才 17、18 岁…… 后来又讲到桥。突然间思绪万千,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这短短的一分钟的预告片背后要表达太多的内容。
《金刚川》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 70 周年而拍摄的,拍摄周期只有三个来月。70 周年,先不管当年的兵大部分到底是不是 17、18 岁。即便是,这些兵已经是 87 岁以上了。
活着的抗美援朝老兵剩下不多了,大部分的老兵已经魂归天国、永垂不朽。
当过兵的跟没有当过兵的气质是不同的;上过战场的兵跟没有上过战场的兵又是不同的;同样是中国的兵,国民党的兵跟共产党的兵是不同的……
周全弟
上面的老兵叫周全弟,当年他就是 17 岁,这就是老兵的气质——坚毅;他的目光——好比机关枪射出的子弹。
他 15 岁顶替他大哥去当壮丁,1949 年的时候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然后他所在的部队算成起义了。周全弟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很显然,当时他是新兵蛋子。他不是共产党员。
《冰雪长津湖》更早开拍的一部片子,由于疫情,他拍不完;《金刚川》可以说为了完成任务而拍的,大家都在担心影片的质量行不行。
我个人认为《冰雪长津湖》与《金刚川》是一个绝佳的对比。他刚好是一正一反,围绕着桥展开,这又牵扯到南斯拉夫电影《桥》。
《冰雪长津湖》是在寒冷的冬天,零下 30 多度,最冷的时候是零下 40 度,中美军队围绕着一座桥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这场战争是中方要炸桥,美方要造桥。
《金刚川》是在凉爽的季节,围绕一座桥展开的生死之战。中方是要造桥,美方是要炸桥。
冰雪长津湖的一个关键之战在水门桥。
今天的水门桥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 5.6 公里,跨度 8.8 米(跨度不大),桥的两端是悬崖,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道路。炸毁水门桥,王牌军美军陆战 1 师将面临全军覆灭!
炸毁的水门桥
志愿军曾经三炸水门桥
◆12 月 1 日,志愿军一炸水门桥。美军陆战 1 师第 1 工兵营迅速将其修复,以一座木桥形式通车。
◆12 月 4 日,志愿军乘黑再炸水门桥。美军陆军第 10 军第 73 工兵营又在原桥残留的桥根部架设了钢木桥梁(钢制桥),使其恢复通行。
◆12 月 6 日,志愿军三炸水门桥。这次是以敢死队的形式,以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的方式把桥和桥的支撑柱子全部炸毁。(具体可以看南斯拉夫电影 桥)
美军在日本三菱重工连夜赶出 8 套 M——2 型钢木标准桥梁,用 C-119 运输机在 7 日凌晨运往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水门桥附近,9 时 30 分用巨型降落伞空投到美军阵地,其中一套着陆时损坏,一套落到志愿军阵地上,美军收到了 6 套。
12 月 8 日 16 时,美陆战 1 师的工兵部队,架起了一座可以通过所以重型装备,包括坦克在内的临时桥梁。
修桥过程中,美军奇怪共军为什么没有发起攻击。当美军通过桥后,看到一侧的高地上有一股志愿军的部队,他们没有任何行动,因为他们都冻住了,这个就是著名的冰雕连。
美军深怀敬意的看着这些兵,他们躲过了 “中国式的葬礼”。他们“向南” 进攻而去……
《金刚川》有人很愤懑,因为志愿军面对的存在感很低的南朝鲜军队。韩国倒是很高兴中方拍这部片子。因为只有在这个地方,韩国军队才露了一把脸。
所以,这部片子的美军就是空军,而不是美国的地面部队。
而此时围绕着桥,中美双方已经转化了角色。想必影片会很好的呈现美军炸桥,志愿军修桥的情况。
回到周全弟,他是 “冰雕连” 的幸存者。他的目光坚定,但是他的四肢永远的失去了。
假如长津湖之战发生在秋天,美军的陆战一师必定是灭顶之灾。
假如志愿军的第九兵团能有冬衣,美军的陆战一师难以逃脱升天。
这一切没有假如。
失去四肢后的周全弟。他曾经想过,他情愿冻死。
他的情愿冻死有两重含义,第一、情愿冻死,也不撤退。第二、情愿冻死,也不愿没有四肢的生活。
后来周全弟苦练书法。
2011 年 3 月 23 日,周全弟成为正式党员,终遂几十年来的心愿。
入党时候,他举着没有拳头的手念道:
当我看到下面几秒的短片的时候我瞬间泪目。
[
冰雕连幸存者周老先生
疯狂绅士的视频
· 564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96591766355804160)
抗美援朝期间有几首歌流传至今《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我是一个兵》。
上面那长得像乔丹的唱起《我是一个兵》或许有别样的感觉。
美国的黑人工兵连是成建制投降的队伍,美军学习能力很强,随后没有了单独的黑人连,或者日本团之类的部队了。
那个叼着烟的士兵,那个长得有点先陈冠希的兵是在斗地主。是不是真的斗地主的玩法不清楚。但是志愿军说是,它就是。
[
郑强对朝鲜战争的评价
疯狂绅士的视频
· 2693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88892889821229056)
朝鲜战争是立国之战。
那些兵早就无惧生死。《金刚川》预告片看了,片中说,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冲着这句话,我一定去看。
他们拍不出他们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他们只愿意拍他们认为的东西。
铁原狙击战
上甘岭
都是很好的题材
我就觉得别扭,怎么着必须扭扭捏捏委屈吧啦才叫人性?到朝鲜打美帝没有任何高层次的认同,就因为命令要过桥?为什么不怕死?难道不应该唯一想的就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怎么做?就是不惜一切保住这座桥!所以我们不怕死!
管虎呵呵,背着手给烈士纪念碑鞠躬,就是说不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吧!
无论这部片子拍成什么样,我都会去电影院从头到尾把它看完。
依稀记得当初《我的战争》上映时我还在上高中,当时晚自习结束九点半,坐校车到家十点多吧,我那晚没有回家,跑到电影院看了那天的最后一场。偌大的一个屏幕,底下孤独的一个我。
虽然那部片子被各路影评抨击的体无完肤,后来仔细再复盘这片子的时候确实也是漏洞百出,但丝毫不影响 17 岁的我在电影院里看的热血澎湃。那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每次回想起依然会激动的起一层鸡皮疙瘩。
后来从军,分到单位后组织观看爱国主题教育片,又一次看到这部片子,身份却转变了。看着他们义无反顾的坐上火车,奔赴异国他乡,我开始思考,自己若是有幸成为他们的一员,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就有一个从军梦,戎马一生,征战疆场。我也不例外。我爷爷是一名志愿军,解放完海南岛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奔赴鸭绿江,当年他只有 16 岁,在朝鲜战场上待了三年。换来的是一只鼓膜破裂的左耳。爷爷在野战医院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救治伤员。后来他和战友们在 90 年代末出了一本书,叫《志愿军第十三兵站医院纪实》,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反复阅读,带到学校去,骄傲的指着上面的照片对同学们说:“看,这是我爷爷。”
有五六年没有看过那本书了,但是里面的内容却历历在目,朝鲜的老大娘会给我们的战士冻土豆吃,口感和冻梨一样。春节的时候大家凑了点面,吃了顿面条,算是过了个年。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战地护士了,在零下几十度的夜里蹦蹦跳跳的站岗,后来祖国的后勤供应搞上来,大家穿着棉衣棉裤,像一只大白熊一样,里面有很多这么可爱又愉快的故事。
还有因为冻伤和车辆的颠簸,重伤员的 “孩子”(脚)被冻断了,四处找到之后却在也接不上了。当敌人空袭时,为了让伤员更靠防空洞里面一点,自己在洞口被弹片割断股动脉的年轻护士,走的时候一句话也没留下。有一个轻伤的战士,在医院帮助医护人员洗绷带,拾柴火,原定是回国的他毅然决然跳下火车回去找部队,最后为掩护大部队撤离光荣牺牲。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只管他叫 “小四川”。
这些故事一直影响着我,直到我当兵入伍。扪心自问,我是不如他们的,无论是战斗精神还是单兵素养,我和他们仍然有这很大的差距。我们这一代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和平年代的军人,虽然渴望战争,但还是祈祷和平。
我们离战争似乎很遥远,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建国只有 71 周年,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只过去了三十年,现在的世界各地,仍然冲突不断,大大小小的战斗时刻发生。我想,我们应该还没有忘记李磊和杨树鹏,没有忘记王伟,没有忘记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些名字。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我也真诚的希望,拍电影的同志们能多拍一些抗美援朝题材的片子,仔细回忆一下,能说的出来的也只有《上甘岭》了。我们不应该仇视那些友好的世界人民,但我们绝不该忘记共和国的敌人。
文笔有限,各位看官见谅。
如果你们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看的多的话,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志愿军战斗意志无敌天下,支撑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机器,虽然他们用两条腿跑赢了汽车,他们更不是被洗脑的人,虽然他们能抱着敌人同归于尽。
他们是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铁血将士,他们很清楚参战的目的,他们其实也不想打仗,因为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但是别人不让他们安生,那他们就干吧。
他们说什么是祖国,当他们跨过鸭绿江,前边是战火硝烟,身后就是祖国。
金刚川,只要不在志愿军为何而战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有这几个演员坐镇,问题总是不大的。
哪怕仅仅只是展示特效以及战争惨烈,也足够了,能开始拍抗美援朝了,这是个好头。
什么时候以庞国兴为主角拍个对印反击的电影??我觉得剧情挺好编的,就怕把真实的经历拍出来,有些人会觉得我们是在 YY。
咱们太缺乏描写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了,尤其是近几十年,为了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在非常刻意的不去招惹鹰酱了。这次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总算是放开了口子,开始拍了,而且一拍就是几部。希望电影人能够明白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的意义,能够真的用心去做这几部影片,不要只是把这当做一个政治任务去完成。千万别辜负了那些长眠在朝鲜半岛的英雄与烈士们,咱们拍的差一点都不要紧,千万别应付。最后,借用一下王成牺牲前的那句鼓舞人心的话作为结尾: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致敬!
让一帮骨子里就怕死,不想打仗的,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极其认同美国价值观的人,肯定还憎恨那位伟人的高干子弟,蔑视普通人,普通人民的英雄,不相信人民的人,去拍这种题材的片子,你说能拍成个啥。还不是咬着牙说不怕死,其实心里发虚,玩命渲染一通老美的残酷厉害,自己赶鸭子上架,没法办咬牙硬上呗。看完之后呐,老美还是厉害,打仗死人,当兵就是送死炮灰,珍爱和平吧。你去比较一下内地五六十年代的战争电影就知道,岳飞拍打仗和秦桧拍打仗,那就是不一样。武器是次要的,重要的还是心态,勇气。打仗这事和其他事儿一样,就看怎么说,关键看想打还是不打,都有理由。你看英雄儿女,董存瑞,觉得死了成神了很光荣,要是看全金属外壳,生于七月四日,就觉得是不值,受骗,炮灰。就看你要什么,文人就给你怎么弄。人家帝国主义国家成天上别人家打去,知识分子反思战争还有情可原,你都挨揍了,也,反战,反思,大肆宣扬战争恐怖,人性,就是投降呗。这片子除了,老美厉害不能惹,咱命金贵之外也没有东西了,又吹一波老美横呗。珍爱和平,珍爱生命,享受可乐和 nba,网上骂骂老特吧。珍爱和平生命确实是好词儿,问题得看,谁在说。好莱坞,美国有好地儿,也有坏的,关键你学人家好还是坏。学了半天没学会当正主子的本事,二层主子的毛病学的挺溜,好场面,要面子,表面功夫足,眼花缭乱摆谱,讲究,其实,外强中干,内里发虚,窝里横窝外怂。
那白马出现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无籍可考的笑话:波兰骑兵对阵德国坦克。
朝战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志愿军,人民解放军将士们不怕牺牲,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真的不需要加太多修饰,把历史原原本本的拍出来就足够了
先观望吧,个人不太信管虎,觉得他可能拍不出志愿军那种英勇顽强,压倒一切的气质
**《金刚川》**发布了 78 秒预告片。
《金刚川》作为一部 “抗美援朝” 的电影,它极为特殊,它 8 月开机,9 月定档,10 月就上映,即使有三大导演联合执导,即使投资达到了 4 亿人民币,但作为一部战争片,拍摄周期还是很紧张。
不过最新的这条预告片依旧呈现出了浓浓的大片质感,张译、吴京、邓超和魏晨几位演员悉数登场,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让人血脉偾张,《八佰》里的那匹白马乱入风采依旧,而频繁响起的警报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开场演员旁白里,曝出三个 “关键词”,每个词都隐藏着一段残酷的历史,令人心情复杂。
关键词 1:十七八岁
预告片开始的一段旁白说道:“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
事实上,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比对面的美军要小了整整一代。
志愿军将领里,年纪最大的彭德怀当时五十多岁,依然处于壮年,而对面的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已是七旬老头。
中方的军长年龄最大的是 48 岁的曾泽生,最小的是 33 岁的肖永银,军长平均年龄只有 36 岁,而师长平均年龄只有 32.5 岁,团长平均年龄只有 28.5 岁,营长连长都只有 20 出头,那些普通士兵刚好是十七八岁。
对面的美军中,最年轻的军长 56 岁,最年轻的师长 48 岁,团长是 45 岁,营长也在 40 岁以上。
双方一对比就能看出,美军年龄比我们整整大了一轮儿。
年龄大意味着作战经验丰富,美军本想凭借年龄优势做到 **“大人打小孩”,**却没想到他们遇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年轻人。
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华少年,许多都稚气未脱,他们还未从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缓过劲儿来,就奔赴朝鲜作战,对和平的渴望让他们爆发了虎狼之气,最终击退美军强敌,壮我中华国威。
关键词 2:生命之桥
预告片里,旁白接着说道:“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镜头很快给到了一座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桥,志愿军匍匐在桥周围的土丘上,紧张地看着那座桥。
这座桥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它是金刚川的岩里桥,被志愿军称为 “生命之桥”。
《金刚川》的背景是 1953 年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役前,朝鲜停战双方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就在签字前,南朝鲜的李承晚集团违反停战协议,扣留战俘 2.7 万人,强行编入军队,准备继续打下去。
彭德怀按照指示发动了金城战役,目标是消灭南朝鲜军队 1.5 万人,为停战谈判赢得主动权。
金刚川是金城前线的一条大河,最宽可达 60 米,在此之前志愿军在战役准备阶段架桥 72 座,并且配备了各式门桥、苏式浮桥、橡皮舟等渡河工具,资源的补给全部需要通过这些桥运送过去。
美军得知这一情况后,昼夜不停地派飞机轰炸桥梁,72 座桥几乎全部被毁,为了阻止志愿军抢修桥梁,美军连周边的树林都毁了。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连长张振智带领全连花了 7 天 7 夜架起了一座载重桥。
桥梁修好后很快被敌军侦察机发现,美军派出 24 架 “黑寡妇” 轰炸机前来,2 个小时投放了 700 多枚炸弹,70% 的桥梁被毁。
张振智带着兄弟们连续 7 次成功抢修这座桥,美军前后投下了炸弹 1000 余枚,炮弹 2500 余枚,依旧没有摧毁这座生命之桥,这座桥的存在是金城战役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这座生命之桥在《金刚川》里一定是个重要的存在。
关键词 3:焦糊味
预告片里,旁白接着说:“俺能闻到那股焦糊味,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这些焦糊味,是美军轰炸后弥漫在空气中的味道,充满着死亡的气息,也是萦绕在志愿军心中久久不散的梦魇。
当时中美装备的差距之大,让志愿军连在呼吸的空气里都能闻到焦糊味的压迫感。
美军泰勒军长曾经如此评价中美装备差距:“(中国志愿军)长于数量和勇气,在战术方面受过配合地形的良好训练,但他们的装备极其原始化,大部分是我们早已送进军事博物馆的古董。”
这句话毫不夸张,志愿军当时一个军的火力比不上美军一个师。
美军当时在各个方面碾压我军,他们每个步兵都配有前线航空控制员,随时可以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救援,他们每个团都有一个坦克营,下辖 4 个坦克连,有近 70 辆坦克。而志愿军在这方面的配备几乎为零。
美军手里拿着的是二战时轻武器的杰作,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面还有防风雨登山服,侦察连甚至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防弹背心。
而志愿军手里拿的都是二战时缴获敌人的武器,他们其中许多人是南方人,被紧急派往朝鲜,甚至都没入冬的棉衣,被活活冻死的人就有不少,剩下的志愿军虽然穿着棉衣棉裤,但衣服一遇水就会冻结,失去保温效果。
在如此大的装备差距下,志愿军白天只能隐蔽在防空洞里,忍受美军狂轰乱炸,夜里才能出来发动进攻,所以他们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不是攻城掠地的畅快,而是躲起来时空气里那弥漫着的焦糊味。
对皮哥而言,看到预告片还关心一件事:究竟谁是男一号?
吴京和张译相比无疑咖位更高,票房号召力更强,之前片方进行宣传几乎都拿吴京个人海报作为第一看点,路透也多是吴京的消息。
但在这则预告片里,张译的名字出现在吴京前面,毫无疑问他就是本片中的男一号。
在预告片里,张译的戏份也更多,在《八佰》里他还说着一口浙江话,在《金刚川》里他已经操起了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说了一句 “把火点起”,然后拼命转动机枪,随后大喊一声:“点火”,一个银幕硬汉的形象瞬间出来了。
皮哥一方面感叹吴京的 “高风亮节”,毕竟在电影圈,番位对一个演员非常重要的,吴京的这种谦让值得点赞。可另一方面我也替张译捏一把汗。
张译的演技毋庸置疑,无论是淳朴的班长、老练的兵油子还是畏畏缩缩的逃兵,张译演不同的军人都信手拈来,这次这位战场硬汉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
皮哥担心的是张译过去从未有单扛票房的表现,更多的时候他是个黄金绿叶,这次他临危受命,吴京给他当绿叶,他能不能接得住,观众买不买他的帐,直接决定了张译后期职业生涯的走势。
抗美援朝这个题材放开后,《金刚川》打头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了个好头,之后还有上甘岭战役,还有长津湖战役,好的题材还有很多,中国的战争片在《八佰》、《金刚川》之后很可能引来井喷式的爆发,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皮哥希望《金刚川》打出漂亮一仗,张译通过这部影片再上一个台阶,而中国的战争片里也能再多一部优秀的作品。
©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我看出央视这波预告忘记艾特邓超了 [狗头]
我的外祖父,今天收到了国家颁发的纪念勋章。老人家眼神不太好了,最近一年身体也欠佳,但今天拍照把背挺的笔直!
共和国没有忘记最可爱的人
老人家在朝鲜就是高炮部队,曾跟我说炮弹不能任性打,只能概略瞄准射击,也无法打出遮挡的弹幕,这还是我军的高技术兵种了。看到预告片里张译也是操作高射炮,瞬间想起我的外公,正巧今天老人家收到勋章,情绪感染发出来了。希望大家对老人客气些,不要转载图片,口下积德。
希望金刚川能够表现出真实战场的残酷,但也请真实表达出志愿军战士们一往无前,意志坚定的革命精神,还有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作风。
要不是这个导演还有心情去看看,他就算了吧
怎么又是白马啊 ,换个美国吉普不好吗?
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一共才三个月,能打磨出什么好电影?今年疫情原因,风向全都变了,高晓松被全网唾骂,大家发现公知没出路,爱国可以赚钱了。管虎在《八佰》上映前的骚操作恶心了多少人,前脚捧飞将军臭脚,后脚来赞扬志愿军?我是不信任这种投机分子会真心爱国,这电影拍的就是为了圈钱!
能看出什么来啊?
故事梗概不都写得很清楚吗?一段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不会太复杂,换个战争的背景估计也差不离。
盲猜逃不离:“挨打——修桥——挨打——保桥——挨打——我突突突你妹的” 这种爽片的剧情结构(莫名想起《珍珠港》里面一个人打飞机的哥们),需要考究的只能是叙事手法和画面张力,而这偏偏是体现一个导演个性视角魅力的地方。
可这不是一个人啊。
我只知道,如果我去看,这可能是自《铁三角》后,第一次看三个导演拍同一个故事。
抛开互相挖坑的趣谈,《铁三角》也就部拍的稀碎的粉丝电影。
(《我和我的……》这类多导演的单元剧情不算哈。)
特别抵触。
听说还时间不够,后期都没怎么做——这么仓促,导演们心不慌么?梦回港娱八十年代?
来不及就明年呗,这么着急图啥呢?观众和他们的钱包会跑?
我很好奇。
一个拍抗战剧起家,转战大屏幕的。
一个拍科幻电影的。
一个拍古装电影的。
还有一个,写公路喜剧的。
恰似鲁川粤淮,四个厨子,不同路数,一起做同一锅菜,做啥不都是乱炖?
除非啊,这是碗方便面,一个烧水,一个开袋,一个泡面,剩下那个守着碗计时。
端上来跟你讲:这碗面,简单而不简约。
翻译过来:
我们用心做了个没什么新意的玩意,玩意不值钱,你买用心吧。
又是白马,管虎导演是属马的吗?
和老片没得比,但毕竟题材不错,希望可以达到及格标准。但是我觉得预告片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抗美援朝的精神理解还是不够充分,抗美援朝的精神不是不怕死,因为手持简陋的装备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组成的机械化联合国军,那是一种信仰都在崩塌的感觉。之所以志愿军敢于战斗,那是一种真正奋不顾身,永不磨灭的精神。他们是为了挽救国家与信仰于倾颓而战斗的,眼前的惨象与敌人的凶猛,只会让他们的信念与信仰浴火重生,无比的坚韧。
这种精神与信仰是支持志愿军一切战术思想的根源,我觉得能拍出这种东西,那才是优秀的抗美援朝电影。
私以为,这不是普通题材,因为攀登者李仁港的前车之鉴,我们好多年来好不容易见到一部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要让污点导演导,不应该像那部圈钱三体电影一样直接雪藏吗?这都放行了,我们那些在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活下来却牺牲在抗美援朝中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反资,反右的先烈们,他们若泉下有知,岂不骂汝等仔卖爷田耶?不能让右派上来诛贼!
不评价影片,只想说些话。
有那么多回忆录,随便选一位战士的生平,浓缩一下思想转变的过程,就会讲好为什么他们是世界上步兵的巅峰,为什么叫人民子弟兵,为什么他们能克服人性。
无数战士忘我的牺牲,是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被洗脑来玷污的。这些战士,从有记忆开始,经受了无尽的痛苦,遍地的老爷,洋大人。过着不死不活的过程,没尊严,没有希望的未来。直到有一天,有群人的组织,告诉他们,要带领他们过好日子,有尊严,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种的日子,还一步步的做到了!更关键的是,这群带领他们人视他们为同志,让他们能感受到国家是自己的国家。
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克服人性,为什么明明害怕,明明不想死,仍然愿意去出国打仗,愿意去死,因为他们看到,感受到带领他们的组织,是真心地,并身体力行的带大家去过有尊严,有饭吃的生活。也因为他们从有记忆起,洋大人对他们的所做所为,让他们更害怕过上好日子的希望被断绝。
这群战士出国打仗,害怕却还愿意赴死,是为了自己而战,为了自己的同袍,国家而战。因为他们更怕曾经的地狱。
好笑而可悲的是,现在一些电影,很少或没有真正的讲他们的故事。一群从地狱而来,不再屈服,有无尽信仰,不死战士的故事。有那么难讲么?真实还原,不带个人想法就是好故事了。。。
难道几十年过去,就忘记了自己祖辈的出身了?难道拍电影的祖辈都是泥腿子拉的老爷么?
顺便鄙视下近几十年很多中国人拍的清剧,抗战剧,抗日剧,民国剧,及相关的电影,拍的什么个玩意,不读点书,不看点历史还真被你们这些人带沟里了,当然,要是您祖辈是老爷,我能理解您拍的思路。要是泥腿子祖宗,我想说,人最大耻辱是脑子被 QJ。
勿忘历史,勿忘出身。
在悲情,惨烈,战争残酷之外,还是要拍出志愿军凭借高超的战术和过硬的军事素质,打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勇气个气势来。
最起码比《我的战争》看着要好,那部电影真 - 人海冲锋,真 - 漫山遍野当敌人瞎子式潜伏。
时间很短,不过大概能看出来,一组修桥的,一组高炮防空的,一组地面作战的。
抗美援朝我们有很多的题材,希望能够一部一部的拍出来,铁源,上甘岭,长津湖,甚至米格走廊我想都应该一一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集结号 2.0 版本,
拍国军打仗,勇猛 勇猛,
拍你国的军队?黑黑黑。
某圈的任何电影,不看
又有管虎?中国没导演是吧?
我大胆预测,豆瓣评分不会超过 7.5,并且热评会有大于十条以上的阴阳怪气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不好说,现在这个演艺圈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从八百来看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脑子有问题还是屁股有问题。
屁股有问题,掰正了的话,片子应该能看。
脑袋有问题,那真的没办法了。
可千万别扛着红旗反红旗。
挺没意思的。
这部电影大概率是《八佰 2》。
郭靖宇拍《最美逆行者》,拍成了《娘道 2》。大家觉得这么好的题材,照着事实拍,傻子都能及格。但是郭靖宇就是能拍成娘道 2. 这就是导演的人文素质不够造成的。你觉得这是一坨排泄物,他说,我用心拍,拍得很感人呀。
管虎导演,本质上就一殇民。还是没文化的殇民。你以为他喜欢拍这类电影,其实是没办法。人家真心想拍的是八佰,如果不是广电。 他拍的国军更高大上,他拍的 “人” 更麻木。他们还想当鲁迅。他们对鲁迅的理解是,羞辱中国人 = 鲁迅。
大家等着瞧吧。
不知道是拍整个金城战役还是真的只拍岩里渡口架桥修桥拍俩小时?
如果是后者,感觉观感上有点审美疲劳,基本上就是在修桥 - 防空 - 防炮 - 修桥上循环,甚至估计都没有桂河大桥这样的末期戏剧冲突。
再更新。
已经换到 23 号上映了,那么就只是众多抗美援朝献礼片中最早上映的那一个了,而不是有最特殊意义的那一个了。这样都好,毕竟 23 号是周五,第一个周末的票房和带来的传播效应对票房也是好事。
————————————————————————————————————
更新。
在评论区跟几位朋友交换了一下意见,挺有意思。
别的先不说,先设想一下韩国人和 “美国人” 知道这部电影之后可能有的反映。
韩国人:金刚川?那不是 51 年 11 月我大韩民国第 6 师团击败中国 68 军的地方么?要知道,那次可是我大韩民国军队独立行动的呀,功劳只属于我们!而且,6 师团也不是我们最精锐的部队,要是换上精锐师团,那还了得!
“美国人”:听说有修桥的情节?那还能有咱在长津湖修桥的经历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么?
搞不好电影上映之后,就会有写手来一个揭秘系列了。
————————————————————————————————————
一下为原答案。
说实话,非常失望。今年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这部电影要在 10 月 25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地位自然比较高,但是选材却担当不起这个地位。这么多年都没有大张旗鼓地纪念抗美援朝,终于七十周年了,来了这么一部电影。我不是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它一定会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是它可能挤掉了很多更适合做献礼片的题材。而后者,可能会是某些人的目的。
金刚川讲的是最后金城战役时候的一个故事,此时美军已经想签署停战协定了,李承晚不愿意,不愿意咱就给他点颜色看看。金城反击战主要打的是韩国人,也有美国人,但是有点配角的意思。为啥不敢拍主要打美国人呢?咱们不是纪念抗美援朝吗?
为啥不拍松骨峰(《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记载了这次战斗)呢?拍 113 师穿插三所里、龙源里也一样啊!长津湖更是催泪呀!还有铁原,前两年的纪录片《铁在烧》在结尾的时候,放了一段对志愿军 63 军 188 师的一位连指导员贾文岐的采访。老人家朴实的语言讲明白了什么叫做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注意,63 军是华北部队,老人家应该是华北人,经历过鬼子的大扫荡,这也是为什么他那么地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还可以拍五十军从一二次战役都没打上仗,到三次战役大放异彩——这个过程可以呈现的比爽文还爽。而且五十军还是国军起义部队,期间还可以穿插一些回忆情节,展现一只封建军队和一只现代化军队的巨大差异。
那个题材都比金刚川更适合做在 10 月 25 日上映的献礼片。
两个希望:
1. 千万别把志愿军拍成国军,千万别
2. 这是战争后期了,不说人海战术,单拍三三制也不合适,志愿军对抗美军靠的绝对不只是步枪和手榴弹
金城战役的战术意义是吃掉这个三角形突出部,战略意义是因为李匪承晚在战俘营搞的动作而报复性的发动教训性质的主动进攻。西面的金化和东面的文登里对面都是美军,就这个突出部是韩军,美国也因为李承晚不配合停战而作壁上观(空军支援还是给的)。
前几天的三面猛攻加上奇袭白虎团的穿插,推平了突出部,后面十天就是韩军缓过神来获得美军支援(背后支援)反攻并夺回一些阵地形成拉锯(金城川修桥保桥在这个阶段,没明白电影副标题为什么叫没有退路,保桥是保护生命线甚至是保住退路 – 如果美军加入战场大反扑的话),打得最远背水作战的 60 军 180 师还是在白岩山和黑云土岭被打退了,54 军 135 师也没守住巨里室北山(韩国电影《高地战》最后一幕)。这一战加上 53 年夏季反击作战的前两阶段前哨进攻,志愿军在金城前线伤亡约五万,占抗美援朝总伤亡的近 1/7,战术上打下来两百平方公里突出部,战略上并没有换回我方两万被俘人员,李匪承晚也不服气没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板门店 24 日划定分界,27 日签字,金城前线抢山头抢到 27 夜,被美军架着停战)。
知乎用户 加贺改二戊 发表 先有祭奠烈士背手鞠躬,又有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向记者讲述自己拍摄抗美援朝电影的心路历程。 这可太巧了吧? 这捏着鼻子恰饭,不想吃就别吃,戏外搞这么多小动作,啧啧。 知乎用户 青红皂白 发表 作品暂且不谈,就单论一个 …
知乎用户 白梦梦 发表 金球奖颁奖典礼主持人瑞奇 • 热维斯提醒台下众明星:如果你今晚真的获奖了,不要把领奖台作为发表政治演讲的平台。 这段话建议艺人 立刻吸进肺里,每天大声朗读并背诵。 有些艺人真的对真实的世界一无所知,没事就不要碰 …
知乎用户 吴所不能 - 開拓 发表 原文案发在微博 C_蔡小马。这是帮朋友写的稿子。写了个粗稿,他修改发在了微博上。觉得吐槽的挺好的,就转过来发知乎上,原 bo 同意的 忍着精神污染认真的看了几集《最美逆行者》,我尝试排除掉主创本身自带的女 …
知乎用户 劳动者奋进号 发表 简单概括 —— 瞎编,不用心。 比如说, 剧里:公交司机开会,个个西装领带(律政精英剧?),口罩整齐划一,端坐屋里开会。 现实:那时大冬天临近除夕宣布封城,正值武汉每年最寒冷的时节,医用口罩紧缺,大家都自觉省给 …
知乎用户 丘晓影 发表 就这? 抗疫还没有结束,已经开始这样诋毁功臣。 抗击新冠的女性医生超过 50%,护士超过 90%。 正在做三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研发团队叫做陈薇团队,领头人陈薇院士也是女性,接到任务后只说了一句:“除了胜利,别无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