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建筑物大部分寿命都非常短?
品葱用户 中国派克笔 提问于 4/17/2020 我最近发现,中国建筑物的寿命都非常短。 比如说中国大部分的建筑表面上的建筑寿命标注50年、100年,但是实际寿命都只有十年二十年,最长三十年,如果你要是发现了寿命三十年以上的建筑就算特别长寿 …
挪威是一个矛盾而神奇的国度。
温暖的海洋性气候,与寒冷的冻原仅仅一步之遥。这里有冰河时期的遗迹,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也有海水在这里奔涌流淌,一往无前。
一望无际的峡湾,高耸的雪山,深邃的森林……这里有最极致的风光,也有严酷的极昼极夜。
这是北极传说和童话的发源地,强壮的维京海盗却也曾生活于此。
挪威有《呐喊》里浓烈的情感表达,现代建筑里却展示着自然而豁达的一面。
01.
峡湾:挪威灵魂一般的存在
峡湾,挪威人引以为豪,视为自己灵魂一样的存在。
2004年,《国家地理》杂志将它评为“世界未受破坏的自然美景之首”。世界80%的峡湾在欧洲,欧洲大部分的峡湾在挪威。
峡湾可以说是一种冰川遗迹,两百万年前地球还属于冰河期;那时,整个北欧大地都被冰雪覆盖。
巨大的冰川连续几十万年刮净了群山的山谷,把陡峭的山体磨成了平缓的丘陵,形成了两岸峭壁悬崖、底部宽又深的特殊地貌。
陆地在冰川巨大的重量下开始下沉,后来天气转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洋流携带温暖的海水进入这里。
冰川退去,海水涌入。这些沉没的山谷,便形成了世界上最极致的“海岸线”:峡湾。
再加上大西洋的惊涛骇浪年复一年地冲击,这些“海岸线”被咬噬出无数个锯齿型缺口,便形成了如今挪威举世闻名的峡湾群。
也因此,峡湾的地貌鬼斧神工、变化万千。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测定,如果把挪威10万1000公里长的峡湾、海湾和岛屿海岸拉成一条直线,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盖伦格峡湾
《国家地理》杂志用音乐来形容挪威的峡湾:
“世界最狭窄、最美丽峡湾”的盖伦格峡湾,就像是一首激昂壮阔的贝多芬第五号命运交响曲;充满原始的魅力的“松恩峡湾”,则像俄罗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名作《春之祭》,令人悸动。比起其他险峻的峡湾,“哈丹格峡湾”的风光,绵延平缓的山丘,像是被誉为“协奏曲之王”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歌,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峡湾面前,一侧是陡峭的绝壁,一侧是望不到尽头的大海,在这种巨大的景象之前,恍然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
挪威峡湾著名的 Trolltunga 岩石(意为“巨魔的舌头”)
刘慈欣在《山》里写:“我并不指望得到山里的什么东西。第一次登上山顶时,看着抚育我长大的平原在下面延展,真有一种新生的感觉。”
大自然总有着最直击人心的力量和冲击,在这个以几百万年自然之力形成的遗迹面前,你能感到时间的宏大,也能感到时间的凝固。一种“山中三日、世上千年”的永恒境界。
02.
呐喊的不只有痛苦,也有生命
这幅画你一定不陌生,蒙克的《呐喊》。
但你可能不知道,画中被火焰灼烧着的天空,一切都被巨大风暴席卷,这片似乎因痛苦而蜷缩着的景色——就是上文所描述的美丽的挪威峡湾,仔细观看,你会发现画中浮现着城市和另一边的山丘,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几艘帆船。
《呐喊》(1893)
爱德华·蒙克,1863年出生于挪威。他患有严重的遗传性精神障碍和家族传染痨病,童年不幸,5岁丧母,抚养他长大的姐姐索菲,在他14岁时也由于肺结核去世。
疾病、死亡和痛苦伴随着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这都表现在了他的画作里。
在《呐喊》中(实际上是他的自画像),他的脸仿佛一个骷髅头或一副面具,只能从上面辨认出注视的目光以及大张着的嘴巴,拉长直至扭曲变形的嘴。
画面是静止无声的,却让人联想起一种声嘶力竭的尖叫,剧烈到几乎会刺破耳膜的声音。这是一声从未听过的嘶吼,如此痛苦地呼喊着,以至于让人害怕无法将它从记忆中抹去。
“云彩猩红如血色一般,仿若几条火舌,悬挂于蓝黑色峡湾之上,我想我听到了大自然无尽的剧烈嘶吼。”
——蒙克,《白色评论》杂志,1895年11月15日
蒙克往往用这些代码语言和象征符号,在作品中隐藏、揭露或是演绎一个角色——因此也被认为是现代表现主义艺术的大师和先驱。
蒙克最中意的另一幅自画像,则是这幅《有酒瓶的自画像》,周围的顾客和侍者,也同样略去相貌特征,顶着一张仿佛戴着面具的脸庞。整个画面的透视,则夸张地表现出他的孤立。
《有酒瓶的自画像》(1906)
这些自画像是他与自己人格的对峙,是他用画笔表达出的忏悔,是对他自身意识和潜意识。蒙克一生都在与病情和痛苦相伴,也一生与之抗争。
“我把感受到的最激烈的情感先刻画并保存在我的双眼里,然后将之呈现出来……我仅描绘我感受到的东西,不做任何添加。我想要捕捉到一种感受,让其满溢着一种情感氛围来震撼人心。”
——蒙克,《“生命的壁画”的来源》
蒙克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展现着数百年来挪威的命运。
1397年,挪威加入了丹麦“卡尔马联盟”,受丹麦统治长达400多年。1814年又被丹麦割让给瑞典,受瑞典统治近百年,直到1905年,脱离“瑞挪联盟”重获独立。而后又被纳粹德国所统治,直至1945才得以解放。
在这些年里,对于新时期孤立的恐惧,对未来的焦虑,也影响着蒙克和当时的挪威人。在纳粹德国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颓废主义”的标签,他的 82 幅作品被纳粹政府没收。
《卡尔 · 约翰街的夜晚》(1892),这幅画里有着一个病态的夜晚,一种让人备受煎熬却又无法逃避的生活枷锁的压迫感。画中抹去了所有人物的表情,蒙克现身画面右侧,身着黑衣背对着我们,远离他描绘出的人群,独自走着。
尽管这些过往折磨着蒙克,但他用画笔将苦难保存于众多的画作中。痛苦铸就了他的人生,也是他的艺术源泉。
蒙克说:“我希望用这些画作组成一个理想世界, 这是个一应俱全、没有任何束缚的地方, 我希望作品的视觉表达能呈现出挪威风格, 但同时也拥有一种普遍性风格。”
蒙克表达的不只有自我,还有他所眷恋和热爱的土地,挪威。
挪威地处高纬度,在冬天会进入漫长的的黑夜,到了每年夏天,挪威的夜空被白夜笼罩。这幅《奥斯高特兰的夏夜》,描绘的就是挪威的白夜。
蒙克把两个平行三角形放置于景色的尽头,冷暖色调相接的画面满溢着生机,同时也呈现出一种神秘气氛。比起传统的印象派画家,他的颤动笔触更有一种流动的视觉效果。
《奥斯高特兰的夏夜》(1904)
这是他在表现主义上的另一层成就:将不同情境、地点或生活场景抽丝剥茧,以便详尽无遗地刻画出它们的意义——揭开事物的表面。
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他从来不会保持缄默,他呐喊出来的,不只有痛苦,也有生命。
“这是蒙克留下的符号,仿佛牢牢抓住我们,向我们呼喊着,想以此激起我们的不安,却又能带来一种抚慰的力量……”
——让·克莱尔,《感知的赞歌》,1996年
蒙克特别欣赏哲学家尼采,他在1906年创作了这幅《尼采》,背景与著名的《呐喊》极为相似。
《尼采》(1906)
画面中的蓝色部分像是为哲学家插上了一双翅膀,似乎他马上就要腾空而去。仿佛就像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的那样:“我,查拉图斯特拉,一个舞者、轻盈者正拍动着双翼。一个神采奕奕的栖息者正招呼所有的鸟儿准备起飞……”
如果意志足够强大,“永恒复返”的理念便驱使自身向前。
《太阳》(1910-1913)
终其一生,痛苦没有击倒蒙克,就像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所写下的:“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03.
**
自然里有最真实和本质的力量
公元800至1050年,是北欧海盗(Viking)活动的时期,也就是著名的“维京时代”。
在长期处于极寒统治下的挪威,资源和生存空间都极度匮乏,维京海盗从挪威奥斯陆海湾和其他海岸地带乘海盗船出发,在欧洲掠夺奴隶和财宝。
这段历史曾备受争议,但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过往纷争都已烟消云散时。再回看过去,维京人留下的不是掠夺和侵略,而是另一些深入现代挪威的文化。
现代挪威
一千多年前,维京人曾造出了先进的海盗船:船体用橡木制作,桅杆用料特殊,通常使用冷杉木,配套的缆绳用海象皮制成,既结实又耐磨。
船体造型美观,两头尖尖并向上高翘,船底犹如一把长刀,中间有十米高的桅杆。这种造型,非常有利于海盗船在大海中乘风破浪快速前进。
维京人非常擅于修建船只和房屋,在不再劫掠后,他们将类似的技术用于建造木制建筑,进一步发展了木雕技术和传统技艺。
木制教堂便是这项技艺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它将挪威人引以为傲的维京船直接”倒扣“在教堂上方变为了屋顶。教堂顶部看起来就像是维京船拱形的船舱,让教堂从内部看起来更高、更宽敞。
在船底的龙骨上面,挪威人用斜向交叉的木条支撑起高耸的屋顶,营造出与哥特式教堂相似的“向上”的视觉效果。而教堂的塔型、屋顶和山墙都有类似龙的兽头装饰,则很像海盗船上的木刻龙头装饰。
相比起同时期欧洲“肃穆高大”“哥特式夸张造型”的石制教堂建筑,木制教堂却别有一种自然和温暖的感觉。
木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这是唯一一种不仅可用作承重和绝缘结构,还可作辅助构件、家具原材料和面材的材料。
每颗树木都是独一无二的,木材受环境温度影响,其特性因木纹的横竖而异。而木材会随着温度、湿度大变化而蓬松变形,可以说,木材一种能顺应周围自然环境条件的材料。
挪威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如今,挪威50%的房子都还是木质结构建成,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甚至有着一种木材独有的所散发出的柔和光芒。
挪威现代建筑,上面覆盖的是传统的草皮屋顶
这也是现代挪威建筑的尝试,放弃了固有的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风格,而重新去接受一种本土的“维京浪漫主义”——比如用大树杆和草皮来建构房屋,致力于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寻找一种平衡,逐渐形成挪威本土特有的建筑表现风格。
比如挪威建筑大师 Sverre Fehn ,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是混凝土加上木头、玻璃,融合了现代主义与挪威风格,开创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热情以及有独创性的建筑风格” 。
他所设计的挪威冰川博物馆,通体灰白,放置于两座高山的底部,犹如冰川裂缝一般。外形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和季节因素。
挪威冰川博物馆,由 Sverre Fehn 设计
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挪威本土元素,如北欧的光线、灰色的石头、苍翠的森林等。建筑外部材质为白色混凝土。在 Fehn 的设计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墙面能长出苔藓。
挪威建筑表达的是**“就在那里”**,重点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去感受的是松树林的味道与光线,甚至瀑布洒下的潮湿水气……这些独特的环境体验与本土地区生态。
再比如这个建在峡湾周围的眺望台。峡湾本身已经非常壮丽,如果加入了太多的设计元素,就很容易破坏它原有的氛围。
瞭望台,位于挪威艾于兰小镇
由 Todd Saunders & Tommie Wilhelmsen 设计
因此,设计师们选择了一个极简主义的设计,以试图保存和增补现在的环境。他们先是在附近修建了一个小型停车场,保证人类能正常活动的前提下,让这个区域的纯净和视线不受干扰。
瞭望台周围的大颗松树被完整保留,它们在建筑物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再用建筑物本体创建了一条独特的地平线,让人可以脱离景观本身,从一个新的视点去体验它。甚至营造出一种脱离出山体,伸向天空的感觉。
走在瞭望台上,似乎也穿过树梢的间隙,而举步迈向空中。
在挪威,建筑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景观和地形的破坏,不去征服自然,也不只一味沉迷于基础设施的兴建,更不把把建筑作为地标、能力、骄傲与团结的象征。
这种建筑理念,不仅关乎与建筑设计与观赏景色的功能,更是把“自然”本身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为带来一种独特的超乎视觉美学的感性体验。
自然第一,建筑第二。挪威人远离都市,从自然中体验到了最真实与本质的力量。
也只有在挪威,经过这样严苛的环境挑战、受到这种极致风光的洗礼,也经历过最痛苦的表达和成长,才能拥有在时光沉淀后的,这一种对待自然和生命的从容和开阔。
这种理念,与宝马「阔境人生」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一次, BMW X7 与著名美食评论家、威士忌品鉴专家蔡昊先生,行历峡湾之国挪威。在壮丽自然与坚毅灵魂交融的净土,探寻维京传奇、极致食材与传世音乐,感受敬畏之心带来的纯净之味。
BMW X7 作为旅程的见证者与陪伴者,也成为故事精神和人生态度的象征。
高度精准转向,底盘采用魔毯空气悬挂系统,自适应双轴空气悬驾,精准的平衡能力,可以轻松踏平崎岖,驾驭不同的地形领域。
开阔的车内空间,专属舒适乘坐感座椅,搭配全 Merino 真皮内饰座椅舒适包裹,则予人一种更适宜的与世界交融的尺度。
星空全景天窗,让广阔呈现在眼前,能尽情感受大千世界的奇景。
在X7 的陪伴下,开始阔境之行,也是对于世界和人生无止境的探索。
见过世面,方晓得山外有山;善于聆听,遂能在喧闹中听到不曾为人注意的寂静。
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家里,宝马都相信,人生可以过得更加开阔,更有境界。
图:Unsplash & Pixbaby & Wikipedia
撰文:苏小七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品葱用户 中国派克笔 提问于 4/17/2020 我最近发现,中国建筑物的寿命都非常短。 比如说中国大部分的建筑表面上的建筑寿命标注50年、100年,但是实际寿命都只有十年二十年,最长三十年,如果你要是发现了寿命三十年以上的建筑就算特别长寿 …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52 篇文章 Photo by Matthew Waring on Unsplash. 作者:沈迪侪(Andre),播锐智咨询创始人,不咋精致的利他主义倡导者。本文初版来自:朝阳乙方(ID: …
作者:Joyce Zhou,出生于上海,尝求学于洛杉矶,现居于伦敦,混迹于金融圈。以资产估值与报表分析维持生计之外,平日里爱旅游也爱读书,并热衷用文字记录身体或心灵的见闻。本文来自:乔伊丝行记(ID:joyce_journal)。 作者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