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Suifeng 发表

1. 观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有时候,突然会陷入某种低落的情绪中,今年偶然使用了一种方法,就是每当情绪低落,就空出两三分钟,记录下来,并梳理出因为什么触动了这种情绪,观照内心对于这个诱因的真实感受,然后再做到如何调整自己。

这样做的次数多了,自我接受能力提高了很多,也更能分的清事实和感受,没有了太多无谓的羞耻感和逃避心理,同时对人性和情绪的理解更深了许多。

2. 务实主义。

到了这个年纪,太容易焦虑了,时不时就被一些信息拨动心弦,患得患失,每当此时,就挑出两三分钟,梳理自己目前主要的境况,确定当下最急迫最重要的最必须做的是什么,该怎么进行下一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及时给自己定方向,脚踏实地,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有的放矢。

3. 放下我执。

每当我陷入某种不可得中,甚是忧伤烦恼时,就随时提醒自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做人切勿太过执着,此路不通,绕道而行,放下对概念的执着,不必束缚于名,便得自由。

4. 听其言,观其行。

与人共事,听其言,再观其行,看此人是否可靠踏实,薄情寡义,巧言令色,虚情假意,精于算计者,共事需谨慎,谨慎,再谨慎。

5.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做事常常犹豫焦虑的时候多想想这几句话。因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一旦静下来就害怕自己落伍,就焦虑得失。

心中没有牵挂,事情来了就顺应它,事情没来就不要主动去寻求;事情来的时候一心一意,心无杂念,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它。

大部分烦恼都是想太多。

6. 接受生活里的不确定性。

想的太多的人,总想搞定所有的不确定,把生活掌控在自己手里。

想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人,总想把所有因素考虑进去,如果有一些因素无法控制,便焦虑不安。

但其实生活处处都是不确定的,人该学会的是接受控制不了全局,就像三国里诸葛亮或者很多人说过的,相机行事。可以免于过度自责。

7. 十分钟做完一件事。

其实很多事真正做起来根本不会花费我们多少时间,更多的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心态。后来我尝试每次专门挑出十分钟,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发现当你开始面对时,事情会变得简单,做事也高效起来,十分钟宁可大致搞定一件事,好过一整天不愿意面对,却一直焦虑到睡眠前。

8. 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欲望。

信息发达,输入大于输出,各个阶层的生活都尽收眼底,不平衡,焦虑,愤怒,在所难免,当自己心灰意冷时,不妨梳理一下自己的阶层和现状,告诉自己,目前处于这个位置太正常,踏实前进,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稳步积累,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知乎用户 董十一 发表

有三个思维方式是我一直刻意练习,并且获益匪浅,咨询公司几乎每天都用的。

1. 奇妙的数字 7 下的结构化思维

“奇妙的数字 7“这个术语由乔治 ·A· 米勒在论文《奇妙的数字 ±7》中提出。

解释为:人类大脑无法一次性容纳 7 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是 9 个,有的人 7 个,比较容易记住的是 3 个,最好是一个。

我们知道了这个术语,然后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多数公众号文章的表达方式,都是提出 3 个方法,4 个步骤,5 项行动,把在同一组逻辑思想中的观点,聚合在一起,再分别论述。

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时候,会因为得到的东西太多,而把事情自动进行归类分组,方便记忆。如果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前帮用户归类分组好了在同一逻辑中的思想,用户的大脑就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好感,毫不费力地把你的文章读完。

如果你的文章中还能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思想,就会成为用户眼中的 “好文章”。

当我们写文章自动进行分组归纳的时候,我们就使用了结构性思维。

什么叫结构性思维?

是把思想像田地一样分成一块一块的么?

这么说也可以,结构性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让你说 “人话”。

那什么是 “人话”?

举个例子:你是你们寝室最勤劳的人,室友们都在穿上睡懒觉你准备出去买早餐,嘴贱的喊了一句,“我出去买早餐有人要带东西的么”?

室友们:

“帮我带个鸡蛋饼 “” 我要一份粥“

“我吃麻辣烫”“对了还要一瓶可乐”“一份饺子”

“再帮我带一条内裤 “”“我还要喝王老吉 “

“顺便帮我向小卖部的妹子要一下微信 “

你什么感觉?劳资不去了!

室友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加上拳脚威胁,你不得不去,怎么办?

把这些要求结构化分类:

吃的:鸡蛋饼,粥,麻辣烫,饺子

喝的:可口可乐,王老吉

变态需求:内裤,要微信

这样是不是清晰多了?

如果把室友的需求比作你的思想,你在写文章,口头表达,或者发邮件的时候,就要先把他们结构化分类再清晰表达出来,当然这样表达小卖部的妹子还是会把你当作变态。

2.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同事某个事情需要你帮忙,

她一开始是说,“我今天去见了一个合作方的副总,你知道的,这个副总特别难搞”,

你心里可能在想,“让我去搞定对方的副总么”?

然后她又说,“我们在谈合作的时候发现公司付出的经费和对方给出的资源不对等”,

你这个时候会想,“我懂了,是让我帮你找财务多批一点预算”,

她接下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个项目要进行必须要有一个能容纳 4000 人的场地”,

你完全懂了,她想让你把她找个能容纳 4000 人的场地。

结果她说,“听说你办过类似的活动,你可不可以抽 10 分钟时间传授下经验”。

你心中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个习惯,喜欢从事情的细枝末节开始说起,说到对方都不耐烦了才开始说到重点。

那么如何避免这类表达?

说事情先说结论

如果你是请求帮助的同事,你应该直接说,“我需要你传授我一点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因为 blablabla。

这样的表述方式,在会议总结和请求支持的时候特别有用。

当你向上级或者同事阐述工作的时候,你要直接告诉他们你的结论是什么,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个结论的原因。

**会议总结:**今天下午的会议,确定了我们将执行方案 B,因为 1,2,3。

老板只需要判断 B 方案可行不可行,不需要去理清楚你的每一句话。

**请求支持:**我需要你帮我做这个,因为 1,2,3。

同事只需要判断要不要帮你,不需要知道你做了什么。

3. SCQA

S (背景),C(冲突),Q(疑问),A(答案)。

什么意思?

写作的人经常会听到一个观点,叫做 自嗨式文案 。

什么是自嗨?就是你只管自己爽,而不在乎别人爽不爽。

那什么样的文案叫做自嗨式文案?

举个例子:

一篇文章的开头:

想要成为 excel 达人,这门课程一定要听,名师亲自指导,音视频同步,班主任细心解答…

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它默认了用户想要成为 excel 达人这个需求是存在的,而没有提前唤起用户对成为 excel 达人的欲望。

我们都知道那个著名的销售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

先不说这个被用烂的例子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假如你某一天真的接到了一个命令,必须把手中的梳子卖给和尚,不管用什么手段,你怎么办?

唤起和尚的需求!

你偷偷找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有意无意的勾起和尚的凡心,然后告诉和尚每个女人都想拥有一把这样的梳子,最后和尚和美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依然是高傲的单身狗。

这就是背景 - 冲突 - 疑问 - 答案(序言)的用处。

你要先让用户,对你要卖的产品 / 文章 / 观点,产生需求。

先交代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某件事情,出现了某个冲突和问题,从而让用户自己提出疑问(如何解决问题),你再进行解答。

你的答案,就是你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回到开头的 excel 文章,我们这么改:

上个月我们公司有一个经理位置的空缺,3 个主管公平竞争,有个主管因为有一项能力特别突出直接被老板当场拍板。他在演示自己观点的时候,excel 图表做的非常棒,一目了然,我们现在的数据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升哪里,一眼就可以在他的 excel 表中看到。所以用好 excel 在我们的工作中真的非常重要。

没关系,你也许不一定同意这段话,但是它让你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你需要购买这个 excel 课程,不是因为这个课程多棒,而是因为你职场开挂,需要精通 excel ! 再加上课程非常好,所以值得买。

你的整篇文章,就是对用户如何精通 excel 职场开挂这个疑问的答案。

看上面的文章你有没有觉得它很像一个东西,我们公司发生了,我旁边发生了,我朋友发生了…

没错,就是故事!

一篇文章的序言,唤起用户需求的部分,往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表述。

因为故事让人潜意识觉得是对的,不去怀疑真实性。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章开头喜欢说,“我有一个朋友,我的亲戚…”

那么最好的,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什么呢?

大家关注的公众号文章,最容易被转发阅读量比以往都高的是哪种?

热点。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追热点?

因为热点直接省去了唤起用户需求的部分!

你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它就已经进入了用户的大脑,你要做的,不过是从自己热点出发,链接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总结一下:

  1. 结构化思维 (分组归纳)
  2. 自上而下表达(先说结论)
  3. 背景 - 冲突 - 疑问 - 答案(唤起用户需求)

这三种思维,对我在工作上的帮助尤为巨大,现在也还在不停刻意练习,希望对看到这个答案的人有帮助。

知乎用户 盐选成长计划​ 发表

逆向思维方式。

当你尝试用逆向思维去思考所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你会发现:答案,一直在你自己手中。

比如「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反面讲,就是「如何确保众叛亲离」,这就容易了。就疯狂加班呗,加完班之后自我感动,觉得自己好努力好辛苦。然后回家和家人吵架、跟外人抱怨,然后外人变成内人,你陷入死循环,最后得出人生「智慧」:生活那么丑,对象是条狗。

今天,我们先来讲一个题外话:如何才能长生不老?

「如果不会死,就有大把的时间精力供我们浪费了,效率低一些也无所谓了。」

「长生不老」是永恒的主题,秦始皇的时候就开始了,派出了徐福和数千童男童女,苦苦寻觅却得不到。这里我要介绍一个「乡巴佬」给出的长生不老解决方案。

1. 一个乡巴佬的故事

巴菲特的老朋友查理 · 芒格(Charlie Munger),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个乡巴佬的故事:

从前,有个乡巴佬,美国典型的那种乡巴佬,每天都喝得醉醺醺。他一直想搞明白一个问题,他想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为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就好了,这样的话我就绕着那个地方走,只要不去那个地方我就不会死啦,我就长生不老啦!

其他人都笑了,

「果然是个乡巴佬,啥都不懂」。

然而,在芒格看来,这个乡巴佬是有大智慧的。我们嘲笑别人,「这个乡巴佬真是太傻了,简直就是美国版刻舟求剑嘛」,但是在嘲笑别人的时候,我们却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总是重复犯那些关键错误,重复掉坑,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自己曾经犯过,但是觉得不会再犯的常见错误。同一个坑不停地往里面跳,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重复自己。

2. 逆向思维

今天,我和你用前所未有的角度来看自我管理。芒格认为,只要你做到不重复自己的错误,你就会变得极其厉害。这就是芒格的逆向思维(Inversion)。

简单说,用人话说,思考任何问题,除了要从正面想(think forwards),用 SMART 原则帮助自己确立正面积极的目标,这还不够,还要从反面想(think backwards),想一想自己可能在哪些关键点栽跟头,栽过哪些跟头,如何避免自己重复犯错。用芒格的原话,

生活和商业中,很多成功都来自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避免什么情况:英年早逝,糟糕的婚姻……

要努力不成为重复犯错的傻子,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显得很聪明,是这一点,帮助我们获得惊人的长期优势。

查理 · 芒格所说的乡巴佬,实际上就是应用了逆向思维来进行思考。我们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每一步都非常完美,但是只要每一步都能避免一些低级错误,不重复犯一些关键错误,就能超越太多的人。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从正面来思考,比如「如何升职加薪」,「如何成为学霸」,「如何身材苗条」,得到的解决方案往往很空洞无聊,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废话」,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你从反面来思考,就变得更加有趣,而且更容易产生实质性内容。

2.1 如何运用逆向思维?

老规矩,不讲正确的废话、没用的道理,我们举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比如说,现在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市值上亿的企业?你可以不从正面去思考,只要从反面想,如何高效地搞砸一个有前途的创业项目?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随便举个例子。你可以同时做两个有前途的项目,这样就可以搞砸每一个项目了,千万不要穷其一生,只想死磕那个你自己沉迷的难题。就这么简单。

对比之下,如果你说,「创业做产品一定要专注!」,往往成为飘在空中、「说的都对但是没用」的道理,行动很难真的发生变化。而如果你多总结自己的错误,有效改正,不重复犯错误,你可能走得更快更远。

再比如说,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很难的,但是,培养一个熊孩子很容易啊。只要做到:

知乎用户 良魇 发表

作为一名曾经的重度抑郁加强迫症患者,想来分享一些对我帮助特别大的思维方式。

文章较长,全文从平凡人角度出发,逼格不高,不喜勿喷。

我从小在父母的吵架中度过,大家庭又属于守旧传统型,导致敏感细腻想法又贼多的我囿于太多条条框框一直无法舒展自我,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完美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性格,理想和现实间的鸿沟让我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强忍着恶心干呕的厌恶感,越来越拖延,越来越钻牛角尖,慢慢的,我开始失眠、社交恐惧、思维强迫、焦虑,最后引起重度抑郁,严重到住院治疗。

逐渐走出来不是靠吃药也不是靠心理辅导,靠的是自己和一个特别重要的朋友的帮助。

我记得转变是从我开始让自己接受一件事开始,那就是学会和苦难共存,学会把它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每当那些思维把我拖入旋涡中无法自拔,痛苦到引起躯体反应的时候,我不再无助不再挣扎,我告诉自己,如果这是苦难,那就接受它,拥抱它,体会它,然后义无反顾的带着痛苦生活,哪怕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小事,也要坚持做完,不需要做好,只需要做完它。神奇的是,“反强迫” 的痛逐渐消失了,我的注意力不再沉浸在症状中,我逐渐感受到 “生活”。

如果说 “接受苦难” 是新生活的契机,那提供氧气的一定是“观察”。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体验到我说的观察,过去的我也不会。我很喜欢这一句话,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眼中的世界,敏感的人觉得这个眼神是轻蔑和嘲笑,乐观的人觉得对方听懂了自己的笑话,你过去的灰暗世界很多时候只是一叶障目,所以你需要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 —– 客观的看待事物。

接着我开始用日记记录每一天的细节,尤其是让我敏感痛苦的细节,我回忆着一次交流中对方的眼神动作神态,我把它们写下来,我回忆着我局促的举动,我把它们写下来,我回忆一天中深刻的画面,我把它们写下来,写完之后,回顾你整篇日记,看看哪些句子,是你过于主观的臆想、批判、情绪等等,比如 “他真自以为是,其实毫无思想”“她故意没有回应我的这句话,肯定是看我不爽”“我担心他会认为我……..”“她做事毛手毛脚,说话不经过大脑”“我觉得好痛苦”“我觉得活着真没意思”,找出这一类表达,用另外的颜色圈注标记,然后回过头重新读一遍你的日记,但是这一次记得跳过那些特殊标记的句子,多读几遍,你会发现,其实你这一天特别平淡,没有你臆想的五颜六色,大家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生活,是你在强行加戏。

这样坚持记录了一个月,坚持用主观和客观这两种态度分别看待我的生活,长期对比下来,受益匪浅,我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 没有人会把你出的糗犯的错牢记在心,因为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这份观察让我从人际焦虑中剥离出来,开始着手于自己的生活。

第二个月,我改变了记日记的方式,开始尝试计划生活,把每天要做的小事安排好,做好一件勾一件,并且量化过程,用拍照、文字、摄像等方式详细记录。这个过程充满曲折,很多时候想放弃,有时也连着几周啥事都不干,后来才知道我过去在乎结果,没有量力而行,也没有给自己偷懒的权利,导致拖延症反复发作。

记录日记的目的不是日记本身,而是给自己提供 “客观观察” 的有效数据,记得给自己一个期限范围,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时间到了之后,又开始回顾你的日记,对,回顾和反馈真的很重要,这一次拿出小本本和笔,第一,把你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进步客观的写下来,比如在人际反面有什么进步或者收获?工作学习方面?思维方面?自我评价?生活手段?兴趣爱好?技能?第二,挖掘你在做什么时候比较开心,比较平和充实?是做一顿饭,还是睡一个午觉,或者是晒太阳,吃火龙果,和小孩子聊天,拼乐高,逗狗,赏花,看剧,练字,装饰办公桌,收纳,运动……………. 只要不犯罪,都把它们挖掘出来,回顾你在做这些事内心那股能量,牢牢的记住,再下一次到来的时候瞬间抓住它们。

我可以这样说,就是凭着两种观察方式,我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喜欢自己。过去我对改变的定义是怎么最完美怎么改,现在我对改变的定义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沉浸,不图结果,只图快活。

便于更了解自己,我开始尝试很多过去不敢做的事情,因为我害怕错过那些会带给我快乐的领域。我的三分钟热情居然败给了烹饪,二十多年不煮饭的人,现在每天晚上自己变着花样做饭,时间充裕的时候会花几个小时烘焙,而过去的我一顿饭二十分钟做不好就摔盘子。

所以 “观察” 离不开“记录”,而且记录的方式和内容会随着你自身的转变越来越丰富。记录的过程会让你找回对生活的掌控力,我终于感受到了踏实和充盈,也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我用了很多方式记录,写字、码字、录音、录视频、拍照、画图……. 记录的范围也很广,从工作到兴趣到恋爱到什么食物适合我什么衣服适合我什么理财方式适合我,所有的探索围绕的核心就是“我喜欢且适合我”,切忌贪心。下一次生日打算送给自己一个佳能 G7 相机,把我上课和烹饪的过程都记录下来,因为这是我挖掘出最喜欢的两件事。

我的现阶段目标是做好了解自己的长期工作的同时,尝试改变自己在面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完美主义很难攻克,它漫布在你生活中的任何角落,我发现我很难同时面对一个以上的问题,也很容易受挫。我现在遇到问题会及时反问自己:“问题出现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解决它?如果是前辈,他们会怎么解决?如果是知乎大 V,他们会怎么解决?你能从各种案例中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式吗?”如果抱怨能缓解我的焦虑,那我会给自己一个抱怨的权利,但是情绪发泄完之后,我会抱着 “解决问题” 的目的去做事。当你试着把问题和情绪分开,客观的面对困难,那你对生活的掌控力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比如,我之前因为在工作上的处理方式和领导有分歧被批评了,这对我来说极其耻辱,我很崩溃。回到家中,我静下来,开始写日记,标题叫 “记一次批评”,日记的开始写明了整件事情,我理智的分析了我的错误和对方的错误,也写好了我的解决方案,日记的最后我是这样写的:接受羞耻,分享羞耻,拥抱羞耻,允许自己有多面性,喜欢优点那就应该多给缺点一点包容,喜欢自律那就在懒散的时候多鼓励少自责,喜欢一面就对另一面多点接纳和耐心.,生活就是这样的,黑白融合,是非参半,有喜有悲,顺逆常在,也正是因为了有了黑,白才存在,有了失去,拥有才弥足可贵,有了失败,能力才显得有生长力。三天后我倒回去看这一篇日记,突然觉得这次“不完美” 是一件礼物,拓展了我的可能性,让我第一次体验用平常心去看待挫折和逆境,特别奇妙。

最后总结一下我分享的三个观点:1、痛苦的时候尝试接受它,试着和苦难共存,带着它生活,坚持做完每一件事。 2、养成客观观察的思维模式,通过记录的手段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3、分离好情绪和问题,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思考,勇敢记录不完美,接纳自身的多面性。

再分享三句我每天晚上会对自己说的话:

敢于失去,才有资格拥有。

此时此刻,我已经足够了。

每时每刻,“我” 最重要。

这三句话是我的信念,在我痛苦的时候给了我太多力量,在这里分享给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希望每个和我一样的人都能走出来,找到自我,好好生活。

知乎用户 ze ran​ 发表

如果我观察自己足够长的时间,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太会放手的人。很多事情,一旦着手做,不出个结果,我就很难放手。这中间,也会拖拉,也会中断,也可能忘记,甚至拖个十年,但总会想起来,然后继续做。

这是天性,不是刻意训练的结果。这其实也不算缺点,很多时候,我也受益于此。也因为这个性格特质,大部分要做的事,即使跨度几年,不论好坏,都会有个结果,当我回头看这些过程的时候,有一些发现。

这次就只说说学习。

这里学习是广义的,就是习得新技能,可以是数学英语,也可以是开车,打球,滑冰,编程,总之,做之前不会的事,本质上就是学习。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会有三个心理阶段,

挫败期。越学越不懂,越学问题越多,越学越生气,兴趣热情快速消失殆尽,怀疑智商,并准备放弃。

挑战期。可以用刚学的东西,解决一些问题,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不会,但已经知道去哪儿找答案。开始觉得书上说的有道理,有原来如此感觉,并可以看到自己在进步。

舒适期。技能运用的行云流水,可以处理各种问题,有信心,有天赋,心情愉悦,甚至觉得自己做的像是艺术。

不论是学技术,学运动,学打游戏,都大概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学生时代体会还不明显,因为有老师带,挫败期很短。等到自己开始学一门技能,就会有很明显的三段位的感受。

可这三阶段都是感受,如果分析事实的话,就是另一番景象,

学东西最多最快的时候,是挫败期。

学东西最少最慢的时候,是舒适期。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自己是笨蛋的时候,其实学的东西最多,当你感觉自己是天才的时候,其实啥新的也没学。

所以我会刻意训练自己,

当事情做的很郁闷,很受挫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这就对了,这正是进步最快的时期,拥抱痛苦。

当事情做的很轻松,很写意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并没有学到新东西,不要太享受,这本质上是娱乐而已。

当然,能学一门技能当娱乐,也是很好的事。

知乎用户 苏菲​ 发表

快速停止自己的负面情绪。

为了练成这个技能,我做了几件事:

1. 注意到一件事开始影响自己情绪时立刻进行调整。

这个状态就好像脑海里随时有一个监控小人,无论情绪是兴奋至极点还是丧成狗,这个小人都兢兢业业地进行着理性的观察。

所以当我不自知的沉浸在负面情绪里时,这个小人就开始工作了,它举起警灯(应该是红色的),对我说,你要注意了,这件事开始影响你了。

当我得到这样的提示时,就会尽量跳出情绪的泥沼来分析: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的情绪?

是一件事,还是这件事背后隐藏的恐惧或愤怒?

或者我只是身体状态不太好 or 受荷尔蒙影响?

在有一个初步判断后,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不是必须面对的事情,可以放弃(逃避可耻但有用);

如果有面对的必要,直接思考解决方法;

如果是身体状态或者荷尔蒙的原因,就给自己买一盒巧克力;

有时候会选择和亲密的朋友倾诉;

…… 等等等等

情绪低落并不是坏事,也不需要自责,但是需要被观察,被认识到。这就能在越陷越深之前,努力拉自己一把,不一定能拉的上岸,但是至少可以减缓这个进程。

2 注意到自己开始进入 “敏感伤感模式”,或者有任何开始怀疑自己或自己生活方式的迹象就立刻强行进入 “弱智模式”。

日本有一本书叫做《钝感力》,这三个字很精妙地概括了此 “弱智模式”。

就是我注意到了,但我傻乎乎的,我不在乎的这样一个状态。

这一点是最需要练习的,不过我们很多人在幼年童年时期都曾经熟练掌握这种状态。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有些事情如果小孩子明确意识到了,就会对他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所以很多时候,幼时的我们会无意识中触发心理保护机制,不去 “弄懂” 那些会伤害我们的事。

因此我们很多心理问题在童年还不太明显,都是成人之后突然发生的。

但是呢!即使成年以后,这个状态也是可以反复训练进入的。

这有点像我们故意让眼睛失去焦点。你明明在看,但是可以故意放松眼部肌肉让自己 “看不清”。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最开始,每次陷入不好的情绪中,我都会用大脑用力的说服自己 “不要多想” “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差的” “多想想快乐的事嘛” 但越是这样强行说服,心情越是郁闷(因为大脑都在责备自己心情不好是有罪的,当然更委屈啊)。

那之后我找到的方式就是 “弱智模式”。停止思考,不要深想,不要说服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观点,而是让自己变笨——不深究,不思索,然后马上去想些快乐肤浅的事情,比如要吃的好吃的,想买买买的东西,最近看的电视剧等等。

人们都说聪明人不快乐,反过来就是肤浅而愚笨的我们更容易快乐。所以有时我们可以故意肤浅愚笨一些,给自己一个好情绪。

当然了,总是肤浅而愚笨那肯定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大问题,所以我们只在调节情绪的时候进入这样的状态。

时不时做一个快乐的二傻子,有助于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人际关系哦。

3 尽量不依赖任何 SNS 来进行心态调整 / 获取对自己的认可。

SNS: 指网络社交媒体,朋友圈,微博,知乎, etc.

之所以说『尽量』,是因为我自己也真忍不住…… 别人的夸夸诱惑太大了。

不提倡依赖外界来调整心态的原因,主要因为没 啥 用。当我们获得正面反馈几次之后就会上瘾。那就意味着会更加依赖,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随便刷刷朋友圈就能看到无数 SNS 认同中毒者了。

依赖外界认同获得的能量,也会因为外界失去,只有自己内心生成的能量,才能够恒久发光。

认同,积极心态这些东西,如果能够自产自销,就意味着面对负面消极情绪时可以自愈。所以,我可以随时通过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来快速恢复情绪。

接受他人帮助是必要的… 但只能做为辅助,不能单指着别人来恢复情绪,这样下去再好的朋友也会厌烦的。


为什么我会认为快速停止负面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呢?

因为我发现,自己正常发挥时基本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而把事情搞砸时,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情绪作祟。这情绪有时候自知,有时候不自知。

同样一件事,我心情好时的处理方法,和心情不好时的处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而长远看来,前者往往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有负面情绪时,却做不到。

那就很简单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理性、平稳、沉着的心态面对大部分事情,就可以让自己始终「正常发挥」智力和情商。自此,无论是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还是我看待自己的方式,都有了巨大的转变。

只要勤加练习,思维是可以控制情绪的。这样做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人性」凌驾于「动物性」之上。那感觉,满棒的。


欢迎来各处找我玩**~**

公号:苏菲的日本 (SophieinTokyo) - 系统整理日本的留学 / 职场 / 旅游攻略、日本的社会文化、即时性新闻评论。

微博:猫嘴小超人苏菲 - 在日本生活的日常和琐碎的思考

小红书:苏菲在东京 - PO 平日里自己买的化妆品衣服鞋包和吃到的好店。

知乎用户 董可人​ 发表

我有两个自己受益很深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是把 “混乱” 当成一种常态。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接受世界上大多数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无序和随机的,不论自己在不在意,这种混乱的状态都是持久永恒存在的。举例来说,当你在知乎上公开回答了任何一个问题,因为面对的是无数 “随机” 的观众,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出乎你意料的评论。理解了这一点,当你看到那些不友好的评论时,就应该像在走路时踢到一个小石子一样,不会在内心激起一丝涟漪。

这个思维模式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想掌握还真的需要 “刻意” 地自我训练。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精密的情感机器,只要你和外界发生了互动,你的大脑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情感信号,并且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来应对。在特定的社交场合,这种反应(尤其是正确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你在工作中和同事因为某个技术问题产生辩论,或是在和恋人交往时因为某些冲突产生了争吵。但在很多时候,一些不相关的人对你做出的刺激实际上并不值得你真的花精力去反馈,而大脑在这种时候往往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聪明,它只会单纯的像只狗一样对每一个外来的刺激信号都发出原始的冲动反应。要印证这一点,你只要去看看有多少知乎回答在补丁摞补丁地对一些刺激了答主的评论作出回应,而实际上大部分普通读者甚至根本不会去点开评论区。

所以,只有当你自己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时常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混乱为常态的世界,到处都在不断发生着随机的事件,而那些随机的背景音实际上和你自己并无关系,在内心中无数次的告诉自己 “this I don’t care,that I don’t care”,你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这些“混乱” 的干扰,不去浪费无端的精力在这些无意义的抗争上。一旦你真的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能因此节省多么巨大的精力消耗,生活也会开心的多。

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叫做 “聊胜于无”。这个讲的是,在遇到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时,首先想办法把问题拆解开,找出其中最容易的部分先实现出来。这样,虽然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很远,但是也已经比“知难而退” 或者是 “拖延” 都要好的多了。并且,因为你内心先接受了 “聊胜于无” 的观点,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相当于给自己点了一个赞,起码比什么都不做强很多了嘛。

举例来说,健身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难以启动和坚持的事情,对初学者来说偶尔尝试一下去健身房或者跑步,那种痛苦的感觉直接干掉了继续坚持的动力。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学会找到一个最简单可行的运动方法,哪怕是每天坚持绕小区走一圈,并且告诉自己这比什么都不做强的多(同时正因为比什么都不做强的多,不去做就显得非常吃亏),你会发现这样一点简单的正反馈比起别的高大上的健身目标更容易让自己上道。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程序员,因为工作原因,某个客户需要你制作一个新的软件。这时如果你一定要交付一个功能完备又鲁棒,带超炫界面,考虑了各种灾备的超级软件,那么一定需要付出漫长的开发时间和成本,等到你拿出作品的时候,很可能要么客户的需求变了,要么你一开始的某些理解有问题,或者干脆你的战线拉的太长连完整的作品都无法实现。而相对的,如果一开始就明白 “聊胜于无”,用最快的时间做一个最简单可用的版本,哪怕是只有一个命令行甚至所有参数都是 hard coded 的小东西,也能帮助你和客户理解这是不是你们真正需要的那个方向。而且因为有了第一个可用的版本,所有人都会有更强的信心能做出更好的版本,客户会更开心,你当然也会更开心。这个思维模式的美就在于,它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软件工程理论,仅仅是强调“聊胜于无” 这个小小原则,就能帮助你把工作做的更好。

当然,这个模式有一个缺陷需要特别注意,虽然 “聊胜于无”,但是很多的“聊” 并不一定等于“全”。采取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你快速启动,但一定要注意之后不要沉醉在重复实现简单的小目标,要想真的逐渐逼近原有的大目标,在每一次成功完成小目标之后,都需要再想一想问题剩下的部分中最容易完成的又是什么。

知乎用户 治愈达人辰大大 发表

“我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糟糕,我值得被爱,我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很棒”,这个思维是我这些年不断自我灌输和训练的。

否则,人恐怕早就废掉了。

我是在惊恐,紧张的童年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或者干脆直接丢到水池里用冷水浇,要么就是不给饭吃还被要求彻夜跪在父亲床边,第二天带着满身的伤去学校上课。这样的经历贯穿了我的童年回忆,不是一次两次那么简单。

而 “我觉得”,“我都是为你好”,“我都没有 xxx,你竟敢 xxx”,“我英明一世,现在脸都被你丢光了”,“你让我在老家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我怎么养出来你这么个没用的女儿” 这些话,也像紧箍咒一样,这些年来从未停止过。

一直到我终于决定暂时离开这个家。

长大以后我真的很后悔,后悔小时候被打,怎么就没有意识报警,也没有跑出去敲对面邻居的门求助,或者哪怕被水淹被皮带抽被扛起来就往地上扔的时候喊 “救命” 也是可以的呀!

我真的太心疼小时候的自己了。

好想穿回到读小学的那六年时间啊,面对那个还带有童真会犯错,但是又好脆弱好无助,每天都在害怕父亲责打虐待的小女孩,好好抱抱她。

也坚定地跟她说一句,“别哭,也别怕,你其实很棒的!”

过去我始终有个疑惑:

自尊心是支撑个体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而来自原生家庭 “无条件的爱” 与呵护,是完全可以给到,并且足够培养出一个健全人格的成年人,足够帮助他走上社会,足够面对所有暴风雨的。

但为什么,仿佛中国式家长都更擅长打压??

直到后来我走上自我修复之路,才开始懂了。

因为打压虽粗暴但简单呀,相比之下,耐心询问,沟通教导,互相尊重这些词,于父母他们来说恐怕要求太高了

因为打压更合理化他们当时对犯了错误的我们发泄愤怒情绪呀,因为孩子犯了错所以做父母的生气了,吼一句打一顿,谁也不能说什么

因为打压更方便强调我们的一无是处,衬托他们的至高无上呀。相信我,如果失去了 “管理者” 的权利,父母会慌,尤其那些本身自己就低自尊的父母,他们的优越感本来就是建立在对我们的打压之上的。

听起来很可笑对吧?但这的确就是现实。不然我们还能如何解释他们那些年的所作所为呢?

好想问问我的父母,何必嫌弃呢?

我是你们将近三十年来努力生产和包装出来的产品呀。你们当年那些言语行为塑造了如今的我,如今怎么却又怪起这样的我不够强大不够优秀了呢?

我爸妈有一套在我看来非常不可思议的理论:

这社会残酷,因为担心你将来无力抵挡,所以我们有责任从小便打压你,让你提前感受和习惯这一切。我们做父母的心情你要理解,都是为你好,将来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可是。

爸妈,你要我如何明白?那些年,所有劈头盖脸的打击,讽刺,全盘否定,甚至鞭子和棍棒毒打,我看得真实,明明都是你们当下情绪无法自控,急需找到出口,于是就宣泄在一个无力反抗的幼小的孩子身上;

你要我如何明白?这社会如果残酷,作为原生家庭父母的你们难道不该想更多办法给足我们耐心和陪伴,加倍呵护还未成年的我们吗?因为明明这天下只有 “爱” 才能给予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呀,你们怎么能够在我们还脆弱地不堪一击的时候,就残忍地把我们将来成年后与困难作斗争的能量都榨干呢?

你们换个逻辑想过吗?

社会这个角斗场,如果你们帮助我塑造好健康人格,锻炼好强大体格之后再送我进入,我是不是就能少一点难堪和挫败,多一份智慧和能力呢?

而对于身为养育者的你们,我也自然更多一份感激。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你们希望看到的吗?

每一对极度自恋的父母都很容易养出极度自卑的孩子。

好多年前发生在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身上的故事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当年,在开车将一人撞倒后,药家鑫不仅不及时送对方去医院,还 “连刺数刀致其死亡”。问及为什么时,他说,“是因为害怕对方找到他的父母,而他实在太恐惧父母责骂他了 “。

太可悲了。后来他父亲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他终于说他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回忆起小时候儿子学琴,学不会就要被打;

小时候儿子欺负同学,不问青红皂白就肯定是儿子的错,而同学若欺负儿子,却说 “没关系,只是孩子之间玩耍而已”。

同时,做了错事或者成绩不好,在孩子最需要家里给予陪伴和支持的时候,父亲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否认和打压,就连长大后儿子送给他按摩椅做礼物的时候,他都要强调 “以后赚不到钱,别来找我要”。

如此冷酷的教育方式,如此没有爱意流动的家庭,自然就养出来这么一个无情杀人的人啊。这一点都不意外。

而我还有这个意识刻意不停地告诉自己 “我很棒,我值得被爱,我不糟糕”,就已经可能算是悲惨当中的幸运儿了吧。

很庆幸自己有一天终于觉醒,开始意识到我需要把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做一个隔离和分化。

其实遭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成年后无非两条路可走:

1. 分化完不成,继续沉浸在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打压情境里,相信自己很没用很糟糕,然后真正的一事无成,果然变成父母当年说的那个样子;

2. 努力做自我分化,把自己的精神,意识从原生家庭里分离出来,重新培养自尊,自信,不断提供滋养自己的能量,培养出自己的健康人格。

我想,大部分聪明的孩子都会走第二条路。

但我们也该知道,分化的过程会很痛苦,因为不仅要不断暗示,训练自己的固化思维,彻底改变过去的自我认知,还要同时抵挡来自原生家庭的阻力。

没错,直到今天,原生家庭的伤痛依旧留在我心中。

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正因为我们深知过去发生的并不是我们的错,但未来如果继续懦弱,依旧逃离不开 “永恒受伤者模式”,摆脱不掉” 习得性无助“,就的的确确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

今天写下这个回答,也是为了再一次坚定自己做好分化,暂时停止给予原生家庭再次伤害到我们的机会,这个决心。

真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如果你们懂,也认同,或者童年也受过伤的话,千万要记得好好做个体分化,好好对待自己呀。

因为这世界的本质是孤独。没有人能替代我们好好爱自己。


最后,我还有一丢丢心里话想与你说:

我是 @辰大大,谢谢你看完我码的字,也谢谢你给我点的赞❤️

作为一个认真的自我修复主义者,我相信我们女人,唯有自爱才能自救。

如果你也关注女性在亲密关系修复,原生家庭创伤疗愈等个人成长类话题,就关注 @辰大大吧 ,以便第一时间阅读更多知识点干货和情感文哦!

来,给你一个隔空抱抱!让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很好的朋友,一起面对这纷杂的世界~

知乎用户 盐选成长计划​ 发表

怎样获得黑色生命力,怎样抵抗时间扭曲,怎样让自己完成从消费到创造,这三点思维方式是可以训练的。

1

先来说说何谓黑色生命力。

它是指,不断的被痛苦压住,又不断的翻身把痛苦给予痛击,并在这个互相搏击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句话,我在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就被深深的共鸣了——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时光。」

因为在许多人眼中,强大的人都是这样的:从小学一路学霸到研究生,从小员工一路打怪升级到副总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雷厉风行见招拆招……

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线性思维,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种直线的、均匀不变的方式运行着。牛逼的人就该从小牛逼到大,屌丝逆袭总是只存在于地摊小说中。

然而,真实的世界却并非如此。

因为在真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事与人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生活充满了笑话和变数。

今天你可能刚中了 500 万的彩票,结果出门就被车撞了;今天你可能刚求婚成功,结果婚礼那天老婆就上了前男友的保时捷。

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

总之,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曲线。

也许是一根不断震荡的 S 型曲线,也许是一根上下波动的波浪线,还有可能是一个剧烈滑落,然后再迅猛增长的曲线。

而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曲线,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区间,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

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

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得更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

但如果存活于此,就会得到一种「黑色生命力」(Black vitality)。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生命力,支撑着我们活着,度过每一天。

而有一种生命力,是只能在经受过失望、逆境或创伤,并渡过、幸存下来的人才能够获得的。

拥有黑色生命力的人几乎在未来的挫折中是无敌的,说得中二一点,他们已经像是「从地狱回来了的人」。

在情绪方面,他们熟悉痛苦,会比没有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更懂得如何处理痛苦情绪,Arous 等人研究发现,痛苦的人比快乐的人共情能力更强,而他们的自我治愈力也更好。

在认知方面,他们会有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真实世界的狗血和魔幻,他们的认知会高于一般人。

比如「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却伤害了我」,「我这么努力了却还是没有回报」等等,这种换一般小女生会哭天抢地的事情,他们不再会太过 care。

他们更懂得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真实,他们曾经经历过不一致,所以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有着高于一般人的认知。当别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已经能自我安慰「为什么不能是我?」

在穿过创伤的过程中,他们也曾感到绝望或愤怒,但最终他们的生命还是消化了这种不一致的矛盾感,也形成了他们更加多元的价值观,为再次迎接世界的复杂做好准备。

因为,在度过创伤的日子里,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更相信自己是可以依靠的。

嗯,最后这种自我效能感与价值感的提升,就会成为支撑他度过人生中更多坎坷的力量。

所以,人想要变强,首先就要从低谷中走出来,并且得到「黑色生命力」。

我也是从多次这种低谷走出来,给你一些我的生命力小经验:

1、接纳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

不要压抑自己,难过时就要理解自己在难过,最好可以去大哭一场,只有先接纳你的负面情绪,你才能在最后与它和解。

2、相信自己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当人在经历一件事感受到煎熬时,如果能想到完成这件事的动机和意义时,其实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人其实并不是害怕痛苦,而是害怕毫无意义的痛苦。所以,要相信你所有经历的,都是为了让你成长。

3、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在自我怀疑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不自觉的给自己贴很多标签,比如:我是个很自闭的人,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没有人喜欢……

停!当你意识到你开始通过一件事情评价整个自己的时候,就要打住,并且要不断找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比如:

真的吗?真的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吗?真的我从来没有在人前主动说过一句话吗?我真的没有和人聊天很开心的时候吗?

你会找到许多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并且要相信,你会蜕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值得的人。

有人说,曾经经历过的创伤会形成一道伤疤。

但一道伤疤,同时也是一枚勋章,它提醒着你曾经有过的抗争、取得的胜利。面对黑暗,你仍然有穿越它并获得力量的权利。

2

再来说说抵抗时间扭曲是怎么回事。

这个概念有点悬,我先说说你我应该都有的一种感觉。

越是长大,我们越会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连《进击的巨人》都是 7 年前的动漫了,没想到吧?

但回顾童年时,我们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每天都非常充实,好像在另一个星球里放肆地玩了很久。

对这种时间感知度不同的现象,网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解释,

知乎用户 牛岱 发表

接受并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学会从不确定性中收益,而不是躲避不确定性。

现代人越来越害怕不确定性,他们喜欢将一切都掌握在手里,不容有半分闪失,一旦一件事带来的后果有半点不确定,他们就会焦虑,心慌,害怕,踌躇。

可是他们忘了,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混沌汤,你追求确定性,相当于去追求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

为什么说太用力的人走不远?因为太用力的人往往充满了对确定性追求的执念,直接导致他们的准备多于尝试,焦虑多于期待,整天处于一种害怕任何一件事出乎他们意料的状态。

你要是想当一个聪明人,首先应该摒弃的就是对确定性的追求。

我原来说过,当机会来临时,没准备好,也要上,因为你” 永远无法准备好 “。

人类亿万年来,进化出了”时间 “的概念,人类理解了” 将来 “,但或许是因为理解了“将来”,从而思绪被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而打乱,本来这个世界上只有“现在”,但人类却总为” 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一个系统有时不仅不会从随机性中受害,反而会从中受益。

人的免疫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有把你的免疫系统暴露在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自然环境中,你的免疫系统才能真正健壮完备,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就在无菌室生活,突然进入自然环境中,马上就会生病。免疫系统就是典型的一个” **从不确定性中收益 “**的系统。

山上的森林,如果没人管的话,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很多次火灾,每次的火灾发生的位置,大小都是不确定的,但这种不确定,恰恰增强了森林的抗火灾能力,因为随机发生的火灾往往将那些更易燃的树木先烧掉,而且降低了易燃树木的密度,从而大幅度降低大型火灾的发生概率,所以森林也会**从不确定性中收益。**这时,如果我们人类强行的阻止所有的火灾,反而让森林变得脆弱,更容易发生威胁到整个森林的大型火灾。

和火灾一样,人类至今拿病毒没有办法,病毒疫情的爆发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将病毒赶尽杀绝,病毒反而会在一段很长的潜伏期之后以异常凶猛的形式爆发出来,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

我们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只有暴露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他才能真正地成长,培养孩子,你应该让他去爬山,让他去摔倒,让他去接受这个自然界可能给予他的,随机的好或坏,他的大脑,身体才能健壮发育,反之,把他圈养在温室里,用” 确定性 “去保护它,反而会增加他的脆弱性。

我们健身时的肌肉,就是在一次次地被不断地破坏,然后超量恢复,完成了肌肉的成长,如果你不去破坏肌肉,肌肉不可能成长。

注意,这不是鸡汤,而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反脆弱》一书中曾表达过这个观点,大致意思是”脆弱 “这个词的反义词,不是” 坚韧“,而是另一个,在我们语言系统中尚未被定义的词。

脆弱 指一个系统会从不确定性中受害,比如,一个玻璃杯,它很可能由于外界的动荡而被摔坏,但是它很难从外界的动荡中受益,而 脆弱 的反面则是指一个系统会从不确定性中收益,比如,人的免疫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人的大脑,等等,在这本书中,被定义为 ” 反脆弱 " (anti-fragile)。

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最大的区别就是生命系统具有反脆弱的特点,它能够从外界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中收益,而不是受害。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都具有反脆弱的能力,我们对于外界的动荡,外界的不确定性,态度不应该是害怕,而应该是接受,甚至拥抱它。

你不应该去问” 每天按时上课,考试是否一定能上 80 分 “,你应该把你的考试成绩当作一个不确定性的东西来对待,不去惧怕它,不管是考好了,还是考坏了,从中吸取经验,让自己变强,然后去应对它就好。

你报考驾校的时候,也不应该去问驾校的人说,” 是否包过 “,而是应该把考驾照当作不确定性去处理,不去焦虑,去接受这种不确定性。

诚然,即便是一个具有反脆弱能力的系统,当接受到外界过于剧烈的动荡时,也可能彻底倾覆,比如,恐龙灭绝,身为个人,也的确可能无法从一个剧烈的外界刺激下恢复过来,比如,车祸,飞机失事,但往往我们从更大的系统角度去看,个体的消亡,反而会促进整体系统的增强。

比如,飞机失事,有很多个体因此去世,但飞机失事这件事本身恰恰会增长航空业的经验,从而遏制以后可能出现的更大的灾害,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死去的个体,就像是我们免疫系统中那些死去的白细胞,就像蚁群聚集成球,滚过火焰,外围那些被烧焦的蚂蚁一样,它们用它们的消亡,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反脆弱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些个体,是他们让我们的整体系统的反脆弱性得到增强。

有机会,你一定要去自然界,看看为了觅食而奔驰的豹子,看看在地上吃草的小鹿,蹲下身,看看要下雨正在搬家的蚁群,也许在某个时刻,你也会明白:

在不确定性中自然地存在,那正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知乎用户 巴赫爱喝胡辣汤​ 发表

1. 用【我选择,我负责】,代替【我恐惧、我逃避】

“我害怕写论文,我害怕写不好,我害怕答辩的时候评委老师刁难我。”

“我害怕见客户,我害怕说错话,我害怕自己吃亏,害怕被算计。”

——如此是谓 “我恐惧,我逃避”。

“我选择写毕业论文,因为我想得到学位证”;

“我选择拿起电话,去联系那个令人头疼的客户,因为我想得到利润”;”

——如此是谓 “我选择,我负责”。

“我选择做 XXX,因为我想得到 XXX."

这个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化被动为主动。

2. 用【把比赛当成练习】,代替【等练好了再参赛】

如果我们抱着 “等我自己完美了再出手” 的心态,那我们可能永远也出不了手。因为完美状态是不存在的。

要敢于在不完美的状况下把自己亮出来,就像肥肥猫老师说的,要敢于 " 把一个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优点也不少的商品挂上货架”。

成长就像造房子,大框架搭好了,就可以入住了——我住进来之后再慢慢添置桌椅碗筷,照样来得及。

而事实上,我们需要添置什么样的桌子,什么样的椅子,恰恰是需要我们先住进来才会知道的,不住进来,就永远不会知道。

我们可以把每一次考试、面试、比赛甚至选秀等考验,都视为一种练习——我就是来测试一下自己能力上限,就算失败又如何?见见真题也好嘛~!

用 “以赛代练” 的方法来打怪,我们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升级过关。

3. 用【高配版的自己】,代替【低配版的自己】

假如你现在是一个便利店的店长,而你从小热爱写作,有一定文笔基础;你心里一直隐隐约约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个作家,那么现在可以怎么做?

除了增长阅读量,锻炼文笔等等内功的修炼之外,我在此提供一个外在的助推方法:

——站在此岸链接彼岸,用高配版的自己,来带动低配版的自己。

什么意思呢?

直接活在一个作家的状态里。

作家都有每天固定的写作时间,你也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个写作时间;

作家都有自己固定的作品输出平台,你也给自己弄一个作品输出平台,比如知乎;

作家都有约稿联系方式,你也在自己的作品输出平台上留上 “约稿请联系 XX 邮箱”;

你甚至可以给自己弄一张电子版的名片,上面写着:“肖邦爱吃羊肉串;文字创意工作者;长期在知乎生产小说与机灵。” 诸如此类。

而且要像一个真的作家那样去回答问题,输出干货。要答出逻辑,答出深度,答出新意。被人赞了,关注了,也不必沾沾自喜;被人骂了,被人拉黑了,也不要顶撞缠斗;要像一个真的作家那样习以为常,宠辱不惊。

如此坚持一年,看看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当然,此方法只是一种外力助推,必须要搭配足够强大的内在实力才可发挥效果。

4. 用【往前走走看】,代替【站在原地纠结】

纠结犹豫,是自己跟自己内耗,非常损伤元气,浪费能量。

破解纠结的方法,最稳妥的就是——停止思考,停止妄念,啥也不想,只管往前走!

不管选择哪条路,只要下定决心往前走,任何一条路,都会被你走成一条好路。

纠结犹豫的原因,是层级受限。我们站在一楼,无法想象五楼的风景,所以找不出解决路径。

所以要往前走,不管选择哪条路走,只要能往前走,就会有成长,有提升,越走眼界越开阔,越走思路越开阔,越走越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观点,在本文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经常陷入纠结犹豫,不敢做决定,如何破局? - 情绪管理专栏 - 知乎专栏

5. 用【我帮你解决问题】,代替【我替你打工卖命】

商业的本质,不是赚钱;而是帮助。

是你用自己的资源,技术,能力,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你不需要做太多事情,你只需要做好某一件事情,满足某一类人的某一种需求,把这一件事情做到顶尖,你就成了。

而这时候,名和利,就会自然而然流动到你的生命中。

去做创造价值的事,去做释放天赋的事,名和利,只是一种副产品。

当我们保持这种心境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快乐,而不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苦役。

这个观点在本文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该不该把兴趣当做事业? - 巴赫爱喝胡辣汤的回答

6. 用【温柔的坚持】,代替【激烈的反抗】

以前,妈妈逼我穿秋裤,说 “今天冷死了,赶紧把秋裤穿上再出门!”

我说:“能不能别管我!从小到大啥都管我,一点儿都不给我自由!能不能不要这么专制啊~!等我六十岁你还管我不管?!”

——此谓激烈的反抗。

批判对方,指责对方,只会引起对方更大的抗拒、不满和愤怒,最后演化成一通争吵,两败俱伤。

今后,我换一种新模式。

妈妈说:“冷死了,赶紧把秋裤穿上再出门!”

我说:“是啊,今天是有点儿冷啊。并且我感觉今天的温度还没到我需要穿秋裤的程度。”

妈妈说:“不行,必须穿秋裤,不然老了会得关节炎!”

我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我是成年人,我会为我的身体健康负责。**妈妈我爱你,么么么。”

妈妈有点无奈,但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温柔的坚持,就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感觉不冷,我感觉我不需要穿秋裤,我的感受我负责,你不要替我感受。

**温柔的坚持,就是仅仅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批判对方:**你的关心,我很感谢;你的意见,我不采纳;你的是非,我不论断。

这个观点在本文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如何恰当地表示愤怒? - 巴赫爱喝胡辣汤的回答

好,最后我们回顾一下重点:

1. 用【我选择、我负责】,代替【我恐惧、我逃避】

2. 用【把比赛当成练习】,代替【等练好了再参赛】

3. 用【高配版的自己】,代替【低配版的自己】

4. 用【先往前走走看】,代替【站在原地纠结】

5. 用【我帮你解决问题】,代替【我替你打工卖命】

6. 用【温柔的坚持】,代替【激烈的反抗】

【end】想向我私密提问,约我一对一付费咨询的朋友,直接来我公众号【巴赫爱喝胡辣汤】。

我的书**《不做情绪的奴隶》(巴赫爱喝胡辣汤 著)**收录我近年来情绪管理文章的总集,在京东,淘宝,当当等各大网站有售,全国新华书店也有售。需要收藏我以往文章纸质版的朋友可以考虑购买,不想看旧文章,只想看新文章的朋友直接关注公众号就可以了。

戳此链接快速下单购书:https://item.jd.com/12533816.html?dist=jd

知乎用户 眼镜小丑 发表

记录自己遇事的第一反应。

记录自己遇事的第一反应。

记录自己遇事的第一反应。

(重点说 3 遍!)

人和人的区别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思维模式。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所以也天天看书,保持上进。

但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啊,为什么呢?

因为看完了,根本没有获得这些思维模式,遇到问题还是按照以前的行为模式来操作。

所以结果还是和以前一样,你的系统没有变化,如何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我们知道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下班回家要看书积累自己,但是会去做吗?

嘴上说说很轻松,真去做很累的。

那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呢?

我说个方法,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改变思维模式的。

就是记录自己的第一反应。

一记录自己的第一反应

人性是贪图安逸,是懒惰的,喜欢呆在舒适区内。

所以第一反应通常是想偷懒的,你要感知到,并且改变行为。

我举个例子:

我前几天事情很多,忙到 10 点多,打开事项清单,还有给社群老铁分享这件事没做,要激发他们的动力。

我大脑中第一反应是:今天已经很累了,先休息下,明天再来和他们讨论吧。

当抓住自己的第一反应时,已经赢了一半了,这时大脑就开始自问自答。

大脑有个声音说:要和老铁讨论,不能让自己懈怠,不要逃避,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不要有弱者思维。不是说接下来要全力以赴吗?这就是你操作的?

然后我就不休息了,开始和老铁进行讨论。

要有意识去捕捉自己的第一反应,不然很容易遗忘,就像时间流逝,我们通常感受不到。

这里要启动元认知,捕捉自己的想法,不然你不会知道自己想过什么,要有这个意识。

感知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且记录下来(不记录,时候就忘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其实也是我日记框架的一部分,我每天遇到事情,都会随时记录当下的情绪,事件的经过结果,以及怎么优化等。

记录是把一天变成两天的的操作。

二记录可以改变思维模式

长期记录自己的第一反应,思维模式会不断调整优化。

我现在在社群中分享很自如,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恐惧,说话磕巴。

第一次在社群分享,我很怕自己说不好,别人会笑话我,我捕捉到这些情绪,开始自问自答,如果我不去的话,永远都是观众,永远不会成长,以后还是会害怕。

我会把遇事时的情绪记录在锤子便签上,这些情绪就是第一反应。我每次分享还是会紧张,但是我都会去。

慢慢就开始变化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害怕了,分享的时候不会紧张了,而是变成期待了。

这就是思维的改变,原先是害怕,现在变成把握机会。

感知自己的情绪、反应,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行为会反过来调整优化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又促发积极的行为,形成正循环。

思维模式改变情况下,当遇到其他问题,第一反应就不是逃避,而是积极搞定它。

结果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就是记录的好处,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当你记录的时候,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时候,会不断调整你的思维模式。

我偶尔翻之前的日记,不忍直视,之前咋就这么傻逼,这也说明自己在迭代。

三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关于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我用强者思维和弱者思维分别来替代,不会显得太功利。

有人说没有强者思维和弱者思维之说,我觉得是有。

比如面对同一件事,两种思维的人的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个演讲机会,弱者会把自己藏起来,觉得上去是出丑,而强者会踊跃去参加,会结果导向,如何让自己做到出彩。

(我到时会写一篇关于两种思维区别的文章)

不同的思维会驱动不同的行为,如果你想变厉害,想获得和之前不一样的结果,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那么就开始记录自己的第一反应吧。

总结下

第一反应也是由思维模式产生的,而记录它则会让自己有意识地自问自答,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是我可以训练的思维方式,希望你能希望,点个赞再走吧!

——————————

ps: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到我的公号:刘起记事,输入 “电子书”,送你一个关于系统提升思考力的方法论。

知乎用户 陈六六 发表

一、【透明思维】,把自己当成透明人,降低对关注的渴望

10 个人里 9 个都想被关注,还有一个超想被关注,就连隔壁二大爷家的阿黄都想被路人夸两句,摸摸脑袋。

大学跳舞表演,我将本该放在 “舞蹈效果好不好”、“观众喜不喜欢” 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舞跳完大家会怎么评价我?”、“舞台上大家会注意我吗?”
导致我在排练中频繁出错,直到老师说,如果状态还这样,就换人,我才开始清醒。

获得关注是一件强大并且让人暗爽的事,特别是在现代的信息时代。当你打开微博,朋友圈,抖音,将新的自拍,旅游景点,网红餐上传后,每隔十秒就忍不住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人点赞,一旦发现点赞人数不足 10 人,立马删除。

我们的行动力逐渐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这个目的就是获得关注。

在这个目的的背后还有一种被叫做 “注意力驱动” 的商业模式,我们刷抖音,刷微博是不需要付费的,那他们怎么赚钱呢?靠卖注意力,把我们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

它们会先帮我们获取注意力,当我们得到了一些关注后,它们又会帮我们获得更大的注意力,让我们对获得关注的快感上瘾,这种瘾和网瘾,酒瘾一样,永远都觉得不够。

一旦关注度下降,我们就会开始焦虑,想各种办法重新夺回关注,结果往往都是走入极端。

当我们的行为被获得他人关注的欲望驱动,我们永远都无法找到自己的节奏,也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每次这个欲望冒出时,我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另一件事上,在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 “心流”,当你集中一件事,不关注其他事时,你会越沉浸越快乐。

不过,这需要不断的练习,我至今都不敢说自己完全做到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你身边的人当做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

如果你做事情时,只想着他获得的关注会不会比我多,那这件事基本完蛋。

要学会把你们看做一个整体,最终的结果是这个作品,而不是其中的某个人。

就像这篇知乎回答,我得到的关注和认同,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是我和每一个点赞的宝贝共同得来的,你们的每一个点赞都是对我继续创作的鼓励,让我有更大的勇气和动力。

二、【59 分思维】不要去计较得不到 60 分,坦然接受自己的 “差一点成功”

同样是不及格,考 30 分的人觉得无所谓,考 59 分的人绝对想死的心都有。

所有的失败里面,“差一点成功” 这种败法最让人抓狂。

我在大学考教师资格证时,体会过一次这种感觉,全宿舍都过了,就我没过,而且还是简单的那科,差一分及格,当时坐在宿舍床上看成绩时,我真想原地爆炸,把学校给轰了,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每天除了学自己的专业,就是泡图书馆,看书备考,结果差一点,就差一点。
心态崩的把教资的书全扔垃圾桶了,自己待了几个小时后,又默默的把书从垃圾捡回来,为了下次考试,不得不强迫自己去看书找问题,把这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回想一遍,哪里记得不熟,哪里写的不好等等。

虽然当时这个想法不是我自愿的,但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和非常好的结果,我在第二次的学习中,更加谨慎,也更加仔细,之前忽略掉的很多知识都被记下来了。

其实换个角度去看 “差一点成功”,它更像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对成就的渴望,而不是所谓的运气差,倒霉,之前不够完善的地方,可以有机会重新优化。

还是回到我们刚开始说的考 30 分和考 59 分,一般来说,考 30 分的人下一次还是会在 30 分左右徘徊,而考 59 分的下一次几乎都能及格,甚至远超及格线。

人只有在快要接近目标,又没有完成目标时,才会最渴望,最有动力。

有时候,“差一点成功” 是件好事,给你更多的时间积累,为你之后的完美爆发进行铺垫。

学会调整心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真的很重要,没有好的心态做指引,我们就会很容易被打击,怀疑自己,不想再继续做了,真的,老六我尝试了很多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巧,经过我的实践和打磨,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一套实用好操作的方法,让我在面对失败时能够快速调整,提升效率,目标明确,如果你不知道失望时该如何调整心态,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陈六六的成长笔记】,我把这些正确的调整方法全部分享给你,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陈六六为你准备的资源

点击领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假装思维】,没有就假装自己有,学会向 “没有” 借东西

这是我在一个演讲中听到的观点,想着一定要拿出来和你们唠唠。

我身边很多同龄人,包括我自己,都会经常抱怨:

“没有好的工作”
“没有好的学校”
“没有好的未来”
……

什么都没有的生活是真的难受,但是什么都有的人生恰恰就是从没有来的,可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这个事实。

其实,想要有,就得先看见没有,但如果我们只是看见了,嘴上过过瘾,那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见。

掉到茅坑,嫌臭又不肯往上爬,只会咧嘴大骂的人,是永远也出不来的。

没有好的工作可能是能力不够,学识不够,交际不够。
没有好的学校可能是努力不够,方法不够,时间安排不够。
没有好的未来可能是计划不够,想法不够,行动力不够。
……

从表面看本质,然后别 BB,撸起袖子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蒸汽火车思维】,就像坐蒸汽火车就能专心欣赏沿途风景一样,从过程中唤醒自己的幸福基因

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幸福?

穿上新买的衣服
吃上自己想吃的零食
15 号发工资
……

其实幸福一直都存在在我们的身体里,它是我们的本性,就像 DNA 一样。

但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感受到,因为我们总是把那些能够激发幸福的事情忽略了,花时间去关注那些不幸福的事。

我们都进入了一个自己设定的心理模式,只有先有结果,才能去体会过程。

旅游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不是旅途的过程和景色,而是有没有钱,有钱才能旅游。

我们过分的关注结果,我们总是认为只要达到了这个结果,才是最大的幸福。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校门口五角钱一包的辣条,想着一定要一次吃它几十包,等我真的买了一大袋辣条时,我发现不仅不开心,还容易窜稀。

真正快乐的从来都不是最终达成的结果,而是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就像我为了买辣条疯狂存零花钱,和同桌数钱的时候,是最有成就感的。

投身过程远比只看结果,更能够感受到幸福和轻松,而且最终获得的也比预想的多,当时我买了辣条之后,竟然还剩了 5 块钱巨款。

所以,不要再觉得自己糟糕透了,也不要再去否定生活的乐趣了,其实你很棒的,你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努力了,你要看的是你现在所付出的。

从明天开始,早上起来的时候,对着镜子说 “今天的感觉比昨天好太多了。” 用今天和昨天去比较,告诉自己又进步了。

人生的路不会白走,每一步都算数,结果也是过程积累来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思维方法有用,可以点赞将它保存起来,之后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而且现在只要点赞,它就能够直接到你的主页,想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看见,再也不用担心它会在收藏夹里吃灰了。

最后,还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一切完工之后再想着去突破,而是当我们还有更多作为的时候,不断寻求突破之法。”

**我从因为学习成绩自卑焦虑,到逐渐提升排名,得到身边人的好感,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陈六六的成长笔记】,**我会将我这几年收集整理的所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分享给你,还有更多变自律,短时间提升自己,值得学习的新技能都在我的公众号中,目前公众号已经持续更新上百篇优质内容,如何变得自律,走出迷茫,改变焦虑,变瘦变美,学习方法等等。

陈六六为你准备的资源

点击领取

如果你还想继续阅读更多内容,可以直接关注

@陈六六

主页还有更多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超强干货内容,也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的链接进行查看。

一篇让你快速意识到自身生活问题,迅速做出改变的超强高赞回答

人是怎么废掉的?

推荐这篇我亲自实践,从 120 斤成功瘦到 88 斤,练出马甲线,消灭痘痘痘印的变美秘诀。

为了变漂亮,你坚持了哪些好习惯?

推荐一篇能让你快速提升交际能力让你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变的精华回答。

如何看透人的心理

知乎用户 船长 River 发表

做教育咨询工作的几年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员、客户,我发现很多心智不全的人,并非智商低下或者有什么心理疾病,他们只是缺乏三种思维意识:

1, “自我觉察” 的意识 (如何看待自己)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在生活、职场中,对自己保有客观的反思会使你更接近智慧。

所为 “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回头” 看自己。

仿佛在你的头顶前有一个 “悬浮的注意力”,一个更加公正、理性的 “你”,对自己的所思、所讲、所为做出客观评价。

开始自我觉察,就要多扪心自问一连串的 “为什么”

我刚才为什么那样说(做)?

我为什么会不屑?

我为什么会愤怒?

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到厌烦?

我在保护什么利益?

如果我是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开始保持 “自我觉察”,发起一场内心的对话,很多“为什么” 穷追不舍问到最后,都会发现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在作祟:自私、妒忌、安全感、懒惰。。。

你也许还会追溯到童年。

童年成长的环境带给你的影响,直到你发现一直带在自己身上的 “模式”,你发现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模式”,有的模式你是从小用到大的,也许在小时候,那种“模式” 帮助你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关注、安全,但是当你长大了,这种模式可能并不适应成人社会的互动方式。

你觉察了,看见了,接纳了,释怀了,自然就会 “调整” 到更好的状态。

2,保持 “好奇心” 的意识。 (如何看待他人)

你不仅应该经常对自己发问,也同样要对外部世界发问。

没有好奇心的人没有活力,同时也容易陷入自己思维的死胡同。

在不干涉别人隐私的前提下,保持好奇心至少有两点好处:

1)好奇心是获取好感的有效法宝

我以前做销售,要跟很多客户做面谈,刚开始不知如何与陌生人快速建立信任,见面寒暄两句就聊产品,时间久了发现聊到最后很难痛快的成交,行话叫关单。

后来发现我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客户需求,了解需求首先应该对客户保有好奇,我缺乏的正是一种 “好奇心”

而保持好奇最重要的就是多询问客户感受,多问客户的想法。很多时候,成交的关键,不是你产品有多好,而是客户在和你倾诉了很多话语之后的情感信任。这时候你做销售就是听多说少,句句切中要点,客户不仅觉得你专业,还对你好感倍增。

提升一个高度,做销售和做人没太大区别,如果你需要获得互动关系,你就需要尽可能让别人感到 “受关注”,感到 “被看见”,多问别人 “为什么这样?” 、“你觉得如何?”,“你是怎么想的?” 、“是什么原因。。。让你。。。?” 这些问题都会展示你在关注别人,让别人感受到 “被看见”。

如果说这世界上最廉价却也最有效的馈赠是什么,就是赠予别人 “存在感”。

2)好奇心能扩大你的认知地图

当你出于好奇询问对方感受、想法时,你不仅获得了一次对方的心里加分,同时你自身也了解到不同人的不同思维方式,你会有如下感受:“原来还有这样思考问题的!”。当你接触的人多了,你会总结出一些规律:“原来这类型的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再久而久之,你甚至会因为一些细节,洞察出一系列的 “因果关系”,从而使你对人、事、物的洞察力,有如 “福尔摩斯” 的推理般精准。

曾经和一个新入班的男学员聊天,在一段 balabala 之后,我突然问他:

“你有女朋友吗?”

他说有。

我说:“你女朋友是不是短头发?”

他一下震惊了,忙问我怎么会知道这个的。。。

当然我并没见过他女朋友,只是推测出来的,我的洞察源于此类型的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的人,如果交女友,很大概率会找个有点 “个性的女汉子”,而“个性的女汉子” 留短发的概率自然又是大大增加,而我直接说出这个结果,他自然会惊讶不已,当然本质上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btw:这和打牌中的读(猜)牌是一个道理,读别人手中牌,读的是一个范围,一个概率,基于前期的种种事实逻辑而推理判断出一个最大的可能性。

请保持 “好奇心”,哪怕是刻意的好奇。

3, 时刻关注 “事实” 是什么的意识 (如何看待世界)

1959 年,BBC 采访问罗素时,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这段影片被 1000 年后的人所发现,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罗素说:

“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视频:1959 年,伯特兰 · 罗素寄语未来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并以此来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所见是否就是事实?

关注事实真相,就是对是否已看到事物全貌保持怀疑,如果你开始具备这种思维意识,就具备了学会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条件。

总而言之:愚者无疑,智者多虑。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 River 哥的回答 - 知乎

我开了一场 LIVE 讲述了 “天赋” 与“刻意练习”的话题,欢迎参加

[如何通过「 刻意练习 」成为领域内高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lives/927245854761418752)

微信公众号:rivershuo

我会在这里写关于【刻意练习】的文章,告诉你把兴趣玩成高手的练习方法论。

知乎用户 李怡 发表

1. 效用边际递减为负时,阻止不理智行为
想象这样的情况:你花了 300 块点了一桌美食,吃了一半已经吃撑了,虽然撑但你并不想 “浪费”,毕竟花了那么多钱啊。但此时,如果你继续吃,给你带来的只能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负担。【继续吃】这个行为,已经使效用边际递减为负了,你不仅花了 300 块钱,结果还因为贪食而可能弄伤了胃、弄坏了自己的心情,得不偿失。所以,在效用边际递减为负时,你就应该立即停止自己的无脑行为。

再举一常发生的现象:

身边的同事朋友不时会接到一些垃圾电话,开头就是 “先生您好!XX 市 XX 区 XX 路旺铺 10W 起售,您考不考虑…..”。这个时候,我所见到的大多数人都会回应 “对不起,我不需要,谢谢!”。甚至,我还看见有人被骚扰几次后极为愤怒的说 “我不是跟你们说了嘛!我! 不! 需! 要! 别再打给我了..!”,挂掉电话以后,把自己心情弄的挺糟。

如果你真的很忙,那么你多说一个字,都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懂得自我保护,那么你为此电话多生一分气,都是谋害自己。我的处理方法很简单——无论是谁,是什么人,是什么语气,只要在开头的 3s 内让我感到毫无价值,我就会轻轻的按一下挂断按钮,然后继续工作,就当做完全没发生过这件事。

评论有个朋友说:这些电话销售员也挺惨的,礼貌一点说话不可以么?
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挺惨,所以他们要的不是 “礼貌” 而是业绩和生意,这样才能挣钱养活自己。所以,作为一个 100% 没可能给他生意机会的你,早点挂电话,对他而言更是节省时间,找到那些能给他生意的人。相信我,他没空去觉得你没礼貌的。

所以,效用边际递减为负时,请阻止自己的不理智行为

2. 信息量思考

相信大家都特别喜欢看 “干货”,所以我就用一个干货来举例子吧:

上图是分众老板江南春在「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里的回答。面对这个答案,有小 A 和小 B 两位同学:

小 A 认为 “江老师的答案真是醍醐灌顶的干货呀!真棒!” 而小 B 则认为 “江老师的答案看似什么都讲了,但其实什么都没讲”

请问小 A 对还是小 B 对?答案是都对。

**因为小 A 和小 B 的信息量不同。**人的一切行为是由认知决定的。认知水平又被信息量决定。信息量就是指一切可以换算成信息的东西,包括聊天、工作、思考、阅读等等这些。广义来说,信息量无限大的时候你就是全知的。。说白了就是,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很多事情,当你信息量不足的时候,死活你就不能理解。但信息量一旦达到那个坎儿,你就瞬间明白了。

回过头来看小 A,小 A 基本上是一个初入行的朋友,以他目前对 marketing 的理解,看江老师的这段话不明觉厉,或者说一知半解那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他做了很多执行工作、看过一些书,就知道这些概念到处都是,人人会说,在营销界屡见不鲜。

而小 B 可能是个信息量比 A 还低的喷子和弱智,但也有可能是信息量远比小 A 高的专业人士。因为他的阅历和知识告诉他,江老师说的这些话,都是空话。小 B 既然反对江老师,总要给一些理由:营销最高境界是什么? - 李怡的回答

这就是信息量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根本的不同。

同理,如果你在网络中和人因为意见、理念不同吵起来,那请务必别生气。因为你们俩根本不知道对方信息量水平如何,也不能站在互相的阅历、知识角度去理解对方,有何意义呢?

也许你过去对某些问题苦思不得其解,但过一段时间后回头一看,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大抵上都是因为你的信息总量在提升,认知发生变化。所以意识到自己信息量不足很重要。

如何提升信息量?读书是已知最快的途径。

那怎么挑书读书呢?请见:
年轻人,该怎么读书?一年读完 1000 本书会收获到什么? - 李怡的回答

3. 实验心态

**年轻人该用 “实验” 态度,快速成长。**再说的直白一点,年轻人应该乘着年轻,利用自己的年轻,去多尝试。

有人说:“你说的这不是废话么?谁不知道年轻要多闯?”

有个小故事,大概是说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年轻人问他有什么人生建议,老人回答说:“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则故事,我觉得它很有道理,但的确是鸡汤。鸡汤通常只有汤没有勺。我现在就想来聊聊勺子,至少说说我是怎么用的勺子。

关键词就在于 **“实验”。**我觉得用 “实验” 这个词去代替 “不要怕”“要去闯”“发现更大的世界” 会更接地气儿点。

因为生活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当你一般都选 A 的时候,你可以大胆实验一下,看看选择 B 的结果如何。当你用更接地气的目标去要求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变强了,也更容易做到了。

举几个栗子吧。

①我写文章本就是无偿的给大家转发,但一篇可能要憋个 2-3 个月的作者来说,有的时候觉得一篇文章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也挺失落的。看到那么多 “你好,我能转发您的文章吗?” 的媒体朋友们加我,我都允了。直到有一次,我对自己说:“反正缺一个媒体也不缺,就做个实验,问他们要稿费试试看!”。

于是果断遭遇了回绝。

但还是很开心,因为我确认了结果而不会在担心自己错过了几百万,不实验一次,怎么知道到底能不能拿到呢?我甚至问清楚了他们的底线。

②也经常有很多 marketing 圈内朋友加我,绝大多数先言必称 “老师”,我实在不敢当,遂都会说清楚:“我还年轻的很呐!别这样叫啦,互相学习吧~”。但也有一次,一个加我的小伙伴一直叫老师老师。这次我打算纵容,不再辩解,且真的以老师自居,对他 “指点指点”。

嘿,居然也就这样下去了。关键是,当我真的站在所谓老师的心态去看别人,会更多发现自己的不足。譬如一个概念说不透,一个营销 campaign 发现自己其实也不了解.. 等等。这样的 “实验” 又有了收获。

找不同的地方去实验,找成本较低的地方去实验,趁着年轻尽可能多尝试,探索世界和人的边界。实验心态大抵就是那一瞬间:你不怕、敢去做。

4. 一切以 “成长” 为目标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努力工作、看书、交流、参加研讨会….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薪水?幸福?父母?还是面子?或许还有很多表面的原因

我的答案是 “成长”。你是为了更快成长而做这些事情,是为了心智成熟——心智成熟会让人获得莫大的幸福。如果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树立起一个心态——成长心态,一切以获得成长、获得心智成熟为目标。

这样一个心态的意义何在?举个栗子:

在工作场上,你不可能不开会。只要开会,不同人的信息量不同,也会发展出不同的观点、想法。争执,一定存在。

问题是,你的目的是「在争执中获得胜利,从而感觉自己很厉害」,还是「在争执中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大多数人只是在不断的争执中,坚持自我,他们要的是获取胜利,而不是解决问题。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不愿意听对方的道理。

一个正确的心态是,尽量放下争执,不论对错,先听听对方的道理何在。如果你是错的,那么你会收获到正确的知识、逻辑,远超丢去的面子。而如果你是对的,那么你获得了冷静自己、自我控制的机会。只要你乐于探究,你甚至可能从对方的错误中学到知识,避免以后自己犯错——**这就是成长心态。**对了,或许还有对手的感激、赞同以及老板的认可。

是鸡汤么?是鸡汤。

因为这一条,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尽力想到做到而已。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这 1、2 年来,我真正刻意训练的一种思考行为。说它是思考行为,因为它更像是「需要大脑主动控制」的一个身体行为:它要求你的大脑杜绝懒惰,在已有的正常行为、思考之上,再进行思考一个层次——思考为什么刚刚你那样思考(行动)。

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

例如:
当你在看我写的这份回答时:
你当前的思考 A 可能是——“这货写的是什么鬼?这么玄乎”。
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对思考 A 产生思考,即思考 B:“为何我会这么想?”

1. 我为何会对本篇回答产生质疑?是因为我从来没接触过的陌生词汇 “元认知” 么?
2. 我为什么会在心里默默使用 “什么鬼” 这个词儿?是因为它是我最近的口头禅么?它怎么会成为我的口头禅的?是因为最近某部电视剧、某个网红经常用么?
3. 为什么我在没有深入了解本回答的详细内容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是作者写的太啰嗦么?还是因为配图不好看?
………..
这些角度有的有价值,有的没价值。而关键的是,你可以对任何一个角度「无限制」的挖掘思考下去。

如:
为什么我会对本篇回答产生质疑?喔,大概是因为太啰嗦?
太啰嗦?哪里啰嗦?喔,是因为这个回答里重复的字数出现太多了,给我一种非常啰嗦多余的感觉么?
为什么重复的词汇,会让一个人的大脑产生啰嗦多余的认知?喔,是因为大脑对反复出现的信息会产生处理的迟钝…blablabla
咦?我为什么会在想这么无聊的问题?喔,因为我必须编出来这个答案…. 发散结束

学会元认知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大家关心的关键。

因为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的学习。一个如果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知识,那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认知、学习的办法,从而事半功倍。

元认知 (Metacognition) 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 (J.H.Flavell) 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这种内省的自我认知除了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技巧有实在的帮助之外,也能用来提升自己的情商、避免心理疾病。原因也是一样的,你可以通过 “自我诊断” 式的提问,来帮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促使自己更多理解他人,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存在元认知行为,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本文,以及之后你的自行 search 会帮你大幅度提高元认知思考的频率,更加了解你自己,从而提升你的各方面能力。

再举个元认知觉醒的例子:

半年前我和我表弟吃饭,他的情况是:他最近很胖,又懒、不爱运动,父母非常着急。不过他自己到怡然自得,“反正我就是不爱跑步,能怎么办?”。另外,他非常渴望找到第一个女朋友又苦于没女孩愿意理他。
我有意识的帮他进行元认知的觉醒:你觉得……………

cut!这个例子停止分享,因为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当时似乎没有真的帮他觉醒元认知。

其实真正的案例是这个 “想要和你分享这个案例” 这个想法本身,我发现我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美化,把功劳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造成 XX 全是我的功劳的假象。实际上,我并没有完全解决我弟弟的问题,他的父亲当时在场也帮了不少忙。

恩,所以下次举例子之前不能那么自信,要仔细回想确认之后,再下笔写出来。

哈哈哈,是不是被绕晕了?

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被绕晕。
.
.
.
五条思维方式全部更新完毕:

1. 边际负效用时,止损

2. 用信息量的角度看问题

3. 年轻人多用 “实验心态”

4. 一切以 “获得成长” 为目标

5. 元认知思考

有收获?请给我个赞吧~
.
.
.
.
.
你可能也会喜欢我写的这些内容↓↓↓↓

1. 我们如何挑书读书?请见:

[一年读完 1000 本书会怎样?​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63159/answer/104464339)

2. 除了读书方法,这里还有一些我推荐的具体书目:

[有哪些书籍是你觉得必须看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71676/answer/39482193)

3. 其实这些思维方式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它们你玩王者荣耀也更容易成长:

[你从电子游戏中学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686467/answer/213495653)

公众号在这里,不要盲目关注:

百闻不如怡见 丨 提供商业与品牌营销规律

知乎用户 温烟 发表

绝大多数时候,凑合着做完,比完美地半途而废要好。
绝大多数时候,决定要做就直接开始,比自认为准备充分了再开始要好。

脑内山水千万里,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这个思维方式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很大精力去养成的,至今都没有完全贯彻到行动中去,但多少有点进步。如果能真正实行,拖延症估计就好了吧。

知乎用户 Tiamo 发表

开始任何事,

脑子里面想的是

“我怎样可以成功。”

“我什么时候能成功。”

“我可以把通往成功的道路分为哪些步骤。”

绝对没有:

“我失败怎么办。”

“其他人会不会嘲笑我。”

这种想法。

因为对我而言,

失败完全没有什么影响,

就算说到浪费时间,

可我总结能力这么强。

就算应对失败也能做一篇复盘吸收学习,

下次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你看,

成功对我而言当然是好事。

可是失败又能怎样?

我是个年轻人,

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疯狂。

他 / 她很优秀。

可我也不差。

(拒绝自卑)

那么他 / 她这么优秀,

我怎样可以学习到他们身上的优点,

get 到这些精髓。

除了先天没法改变的,

后天我还可以学习吸收什么?

他们身上有没有什么缺点?

这些缺点是年龄段特有,

还是因为环境熏陶?

那么我如何可以避免?

一般当我觉得一个人很优异的时候,

会具体数字化剖析一下对方。

学历、家境、长相、

谈吐、工作。特长感情经历等。

家境长相是天生的。

剩下的我觉得大概率,

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好的人靠拢。

当然若非要讲家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这点其实不置可否。

我的想法一直很单纯,

没有天生成为二代,

但可以努力试试能不能成为一代。

所有事情开始就坚持。

说做就做,

没有理由,

不找借口。

我妈最佩服我的只有一点,

就是从小到大雷厉风行,

任何事情说干就干,

她称之为:“年轻人的鲁莽劲儿。

我时常反讽道:

现在不撞撞南墙,等到你这个年龄再撞吗?”

17.18 年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

我属于想找什么工种,

直接找地方脸贴脸去应聘。

想吃烤鸭就定第二天的高铁火车票去北京,

想吃鱼也是同样如此去武汉。

买完票到地方,

没太多钱就在网吧将就一下。

对我而言,

想做一件事,

不会计较任何后果。

到一个陌生地方没钱不认识一个人,

完全没有什么可怕。

我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挣到钱。

一百万种方式,

可以交到相互利用的朋友。

我所拥有世界观价值观中,

从来不存在,

被拒绝是十分为人所不齿的。

对我来讲,

挣钱跟花钱一样简单。

拒绝早已是家常便饭。

对待任何事物,

我会把自身心理预期阔值降到最低。

不怀揣期待就没有所谓的失望。

再苦再难的日子,

第二天太阳升起,

又将是全新的一天。

好多人问我你怎么找到工作的?

现实出门走两步好吗?

满大街都贴着招聘两个大字。

你没有幸存者偏差和孕妇效应的概念,

能不能去学习了解一下?

你进不去腾讯阿里巴巴,

还进不去一个餐厅餐盘子?

一个网吧做收银?

还有 58,boss。

哪个不能去上一个月班开溜?

当你掌握吸收一门知识以后,

它会一辈子伴随你。

哪怕你很多年不曾使用,

但它依然属于你。

比如我现在一些很基础的日语,

都是小学六年级时期,

看了大量日漫积累下来的。

学会的知识是十分难以忘记的。

没有拖延症不思考过多没意义的事情,

对我的生活事业学习帮助很大。

确实会有负面作用。

但在我的世界里一直认为:

“一个人只会后悔他没做过什么,

从来不会后悔他做过什么。”

就像我的 yoga 老师说过:

“别让你的大脑快过身体。”

这个习惯的唯一负面作用就是,

我现在一件事干不完,

晚上睡觉都会翻来覆去,

睡不着不甘心。

不计较沉没成本。

我一直拒绝在不对的人、事物、感情、

等任何方面,

浪费消耗自己多余的感情时间精力。

比如去年我买了一只曼康基英短蓝白,

买进 8000,

养了两天我觉得不可以。

跟宠物店协商,

他退一部分 4500。

我说成交。

别人觉得我很亏,

但我认为,

我的体验人生阅历千金不换。

这段经历,

让我明确自己非常不适合养猫。

其一洁癖,

猫毛到处都是。

我有过敏性鼻炎。

其二味道,

对味道特别敏感,

喜欢香味。

猫便便实在让我难以忍受。

但如果别人跟我说,

我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用 4500,

买了一个自此再也不会在宠物身上,

动心犯错的清晰自我认知。

那这个经验就是值得的。

不看一个人说了什么,

而是思考他做了什么。

明白一个人再有实力,

如果互为平行线,

那将跟我毫无关联。

好听的话我自己就会讲很多,

要说扯淡我比大多数人都能扯。

所以虽然我说自己是条颜狗,

但其实跟一个人在一起,

感觉更为重要。

好多人说所谓碰到某情况,

会产生自卑心理。

可我不会。

一来,

我有一生可以努力争取,

达到属于自己的最高峰。

二来,

一个人有多少钱、

多大权、

家里再有背景、

长得再帅。

跟我有个屁的关系?

我秉持的理念一直都是:

把温柔和善解人意时间精力,

浪费在愿意注意到我的那群人。

你是个玉皇大帝,

但觉得我是一坨粑粑,

那咱俩就没法交流。

所以你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记住了:

这个世界不会有人一直爱你,

因为感情和新鲜感会随着时间淡化,

但相信我,

一直都会有人爱你。

地球这么大,

世界也很大。

中国十几亿人口,

你才遇到了几个?

自我安慰,

自我心灵鸡汤。

我很少看鸡汤,

也很少听从别人的意见,

因为秉持自己的理念,

思维逻辑截至目前为止,

活的还算不错。

所以我觉得其他人的意见,

对我来讲就是适可而止的听。

当一个人给我指导,

那我会分析他的出发点。

对方是何水平,

什么学历,

有哪些工作经历。

拥有怎样的特长,

是不是以他的角度为基点,

提出的论调。

之后再思考,

他讲出的论点是否适合目前的我。

我不会因为别人告诉我考研很好,

你去考研吧。

我就去做。

也不会因为别人告诉我,

应该直接往编剧小剧本发展,

就义无反顾上。

我要做的每件事,

都必须是因为我热爱,

我喜欢。

当然,除了工作。

工作对我来讲,

其一是为了保证合理分配时间,

避免胡思乱想,算社交之一。

其二就是把自己的时间贩卖出去。

我希望工作以外,

我是个自由人。

思想,灵魂,身体。

都应该是自由的。

仅此而已就够了。

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

虽说处境不至于,

无人与我立黄昏,

无人问我粥可温。

垂死病中惊坐起,

苟延残喘又一年。

这么狼狈落魄,

但人生而孤独,

自始至终。

所以,

一定要趁早培养起自己热爱生活,

保持快乐的能力,

这点在你 30 岁以后至关重要。

希望你们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做任何事时都保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

打一把游戏,

就是好好打游戏。

工作捋思路听课学习码字的时候,

手机能不带尽量不带,

能不看尽量不看。

玩手机时就是玩手机。

睡觉就是睡觉。

把手机放在自己碰不到的地方。

放假的时候,

可以做个微微的快乐死肥宅,

但是开学要上课,

立马进入备战状态。

一刻都不能松懈。

做到张弛有度。

吃饭就是吃饭,

不会边看手机边吃饭。

运动就是运动,

想的是如何突破自己的极限。

而不是怎么发朋友圈炫耀。

我不会强迫自己每天看多久书,

但是每一次看书一定要是我想看,

我想学。

保持高强度的专注力。

能把目之所及记下来,

做到真正的吸收。

这对我来讲才是重要且正确的事。

当身上出现陋习,

或出现被自己认定是坏习惯的事情时,

一定想方设法,

绞尽脑汁改戒掉。

比如之前有段时间写文没灵感,

学着去抽烟,

没出一个月被自己强行戒掉了。

觉得喝奶茶碳酸饮料,

吃夜宵路边摊外卖不好。

那就转战减脂餐,脱脂牛奶。

自己做饭。

觉得自己肥胖,

就明白减肥任重道远。

觉得自己肚子里干货太少,

就保持每日精进学习。

还有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喜欢上抖腿,

吃饭发出夸张的声音。

也被我特别注意的改掉了。

不是学不会打牌,

搞不赢抽烟。

更不是不懂随大流去纹身滥交。

可真的觉得这些东西,

一个人想做就可以做,

没什么难度。

常年自律,健身,

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

忍受枯燥孤独。

正儿八经从事脑力劳动搞创作,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很早以前看哈佛的公开课提到过:

任何良性和不健康的习惯,

都会在未来对你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些蝴蝶效应并非目前,

你所能预料到的。

或许你会因为一年前早睡早起爱上健身。

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

从而把自己的生活质量,

达到量与质变的过程。

又或许你会因为一年前的熬夜,拖延。

爱上夜宵从而拥有更多的不良习惯,

导致变胖几十斤,

事业生活感情多维度颓废。

所以,

尽量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每一个坏毛病的消失,

就意味着一个良好习惯的产生。

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正向习惯。

当它们越来越多的时候,

你的人生何愁回归不到正轨?

为未来所付出的每一份汗水,

都是为了日后,

你的自我觉醒蓬荜生辉。

不把同事当朋友,

不把朋友当战略伙伴。

不用战术上的勤奋,

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雷军的这句话,

我直到最近才真正明白,

比如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算得上勤奋。

可还是时常觉得空虚人生毫无意义。

甚至找不到前进的动力。

毫无目的性的勤奋,

就属于战术勤奋。

没有大方向,

不做规划。

就是因为战略懒惰,

你连自己的未来,

都没思考过往哪个方面发展。

怎么可能做到言行一致,

每天都充实的活着?

你怎么可能不迷茫?

就算挣到再多钱你也会觉得空虚。

每个人的一生,

其实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跟欲望争斗,

与现实顽强抵抗。

在自我与客我之间挣扎重塑,

最终形成真正的真我。

一定要给自己设限,

走出校门也要时刻管理自己。

朋友是用来谈心解闷的,

不要牵扯利益。

同事是一起争取利益的,

不要跟人家交心,

成年人的社交没想象中的复杂。

大多数人,

心知肚明游戏规则。

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

是下班下课后的那些时间,

上班上课,众人生而平等。

大家都穿着校服工装千篇一律。

但出了公司,

走出教室。

你就可以真正利用起,

属于自己的这些时间,

来找到真正的自我。

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

只问自己一句话:

“你可以做到,为什么不做?”

不要小看这一个问题,

我时常哑口无言。

比如,

我不吃这口奶油能不能死?

不能,

我吃了饭立马打扫卫生,

刷碗会不会掉块肉?

不会。

再心烦意乱也要坚持把这节课认真听完,

到底有多困难?

事实上根本没什么困难可言。

再多跑二十分钟又能怎样?

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我不行?

是因为不忍对自己狠一点吗?

我怎么这么矫情娇气?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说过:

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行为。

我深表赞同。

永远不要心疼自己,

你不对自己狠,

早晚有人对你狠。

长大以后你会感激,

小时候逼着你学英语练琴的妈妈,

感谢你不读书,

成绩下滑做家访的班主任。

感恩那个在你学舞蹈,

狠心让你拉韧带的舞蹈老师。

感谢所有那些你曾经流过的泪,

受过的伤以及背负的疼痛。

如果小时候没人让你背负伤痛,

那成年以后你要学会自己找伤痛,

和难以忍受来折磨自己了。

毕竟现在你不愿意吃的苦,

不愿意学的东西,

早晚还是会有这么一天。

需要学习。

落后就要挨打,

放在哪里都适用。

时代变幻莫测,

一旦稍加松懈不精进自己的头脑,

拥有一副健康的身躯,

早晚就会被甩出,

你本该待在的位置。

现在你尚可拥有蓬勃的精力。

等到四五十,

精气神没有,记忆力减退。

学习能力身体机能下降,

后悔有用的话,

要努力干什么?

一次只做一件事。

我每一两个月都会有固定,

相对应的目标。

当我要存钱的时候,

就专心致志工作,

远离诱惑源。

当我需要考取证书时,

就认认真真静下心,

进入状态专心学习。

我不会既想东又想西。

而是认准一件事埋头苦干。

认准芝麻的时候,

你给我西瓜也不要。

想吃西瓜的时候,

你说什么我也不听。

我做事的原则风格一直清晰简单。

生活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所以少点逼逼赖赖的抱怨,

多给自己搞点心灵动能素。


知乎用户 核聚​ 发表

一,5 分钟思维:不想拖延的事情,立即做 5 分钟。

比如锻炼身体。到点了,就换鞋子,走向运动场。

比如写文章 / 写论文。想好主题了,即便标题还没想好,立即动手写。从最简单的资料收集开始做起。

等等。

拖延本质上是对 “痛苦” 的恐惧。拖延锻炼是恐惧身体上的苦,拖延学习是恐惧思维上的苦——恐怕做不好 / 恐怕完不成。而有一项研究表明,对 “痛苦” 的恐惧大大加深了那种痛苦。所以,当你实际入手做 5 分钟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没有那么“痛苦”。于是,不知不觉的忙了半小时,行动渐入正轨。

所以,任何决定好了的事情,一旦感到自己拖延了犯难了,立即马上做 5 分钟。然后,果真累了的时候,你会有充足的理由 / 心安理得的放松休息的。

我还发现,有些事情是必须拖延的,比如——发脾气。

正确做法是,凡是感到自己要发脾气了,立即告诉自己 “再拖 5 分钟”,忍住 5 分钟之后,再告诉自己 “再拖 5 分钟”。

发脾气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更是无知的表现。而关系亲密的人,发怒都是因为误会。而发怒之下的出口伤人,却是覆水难收。

拖延 “5 分钟” 发脾气这件事,至今,我还没有做到位。

二,做最坏的打算:对最糟糕的情况做足准备,好事会自然发生。

读研究生,读博士,没有考虑过延期毕业,甚至毕不了业,结果会非常麻烦。我身边就有许多这种事情发生,显然是高概率的。如果这些哥们儿当初考虑过这种糟糕的情形,人生的那四五年肯定会是不同的过法儿。

前段时间,新闻里报过几个企业中层,人到中年,因为公司裁员工作丢了跳楼自杀。可能当他们年轻一些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公司裁员。考虑过公司裁员,也没有考虑过会把自己裁掉。不然,他们会早做打算,避免温水煮青蛙。

最近一个兄弟创业失败,身心俱疲,晚上睡觉时不时的醒来睡不踏实,欠了 80 多万的债务。他想过创业失败,但没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想过,也没有做足准备。否则,家庭负担也不会如此巨大。

差不多,所有人生悲剧的来源,都有 “想的过于简单 / 过于容易 / 过于美好” 的成分。相反,如果设想与现实总是高度一致的,那么每个人都很快乐幸福吧。

所以,永远记住蒙台梭利那句话,“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就的”。

第一次考研那阵子,我没有真真切切的考虑过:我是完全有可能失败的。也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如果这么做了,我的整个准备过程和节奏都会完全不同,也因此就不会浪费一年的青春时光了。第二次考研,我准备好了,结果完胜,相关专业,最好的大学 / 最好的成绩。

三,不知道思维:不知道的时候,一定要承认自己不知道。

生活中有许多人,人家说什么,他都知道,有的是真知道,有的是显得知道。这样的人被称为 “大明白”。然后我就心中起疑了,这家伙第一不诚实,第二不靠谱。这种感觉很糟糕。

当我注意到这种现象之后,我就告诉我:不知道的情况,无论多么难堪的情形,一定要承认自己不知道。不然,你就是别人眼里 “不诚实”/“不靠谱” 的人。

此后生活中我又观察到,这些 “大明白” 终于干出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比如负债累累 / 关系破裂,等等。

四,信息收集思维: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都是因为信息不足。

快毕业那会儿,我着急找工作。找了一大堆之后,心情很沮丧——哥们儿就值这么点儿钱?正当我深处自我怀疑中。我一哥们儿通过熟人给我找了某某教育集团的教育咨询工作。见到创始人之后,我顺利入职了。

过了一段事件之后,总觉得不舒服,总感到使不上劲,收入也不甚满意。我继续搜集资料,比毕业那会儿收集的资料多了 10 倍,然后,我辞了职,进入新的工作状态。月收入,翻了五倍。

五,自主思维: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你将做出何种选择。

雷军当时的身份是天使投资人,起初想投黄章——黄章仅有初中学历,以工匠精神、行事低调和为人偏执闻名,其一手打造的魅族手机在国内拥趸众多。两人一度往来频繁,关系在 2010 年前后空前密切。黄章把做手机的经验倾囊相授,雷军则把软件、互联网和公司运作的规则悉数教给黄章,甚至一度愿意为魅族押上全部身家。

王川曾劝雷军谨慎,「我说你能管吗?他说投了就是听天由命。(投资魅族)基本上就是他的家底了,我说我反对,他说不会亏,我说不会亏和浪费机会是两个概念。」在王川看来,雷军最终没有投资魅族的原因是:两人对于人才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

雷军对黄章说,魅族一位高管软件硬件都很强,但一分钱股份没有,很容易被别人挖走,黄对此的回答让雷震惊,「他被挖走了我自己能干」;雷军又花了几个月说服黄章从 Windows Phone 手机系统转向 Android 手机系统,并把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介绍给他,希望黄能分 5% 的股份给林斌,用来吸引林斌加盟,黄章不同意。出道 22 年,雷军早已名满天下,但获得真正现象级的影响力始于这里,他决定自己干。

黄章没有问雷军为什么如此坚持分给人才股份。有些原则,黄章是不知道的。

雷军没有坚持投魅族的狂热,他决定不依靠一个已有的手机大牛,于是有了小米。

如果当年雷军入股魅族,后来的手机天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也许,雷军会饮恨终生——毕竟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所以,永远要考虑: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你将做出何种选择。

电视剧《天道》里面,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 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靠导师,靠领导,靠公司……)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多少人死在了靠父母 / 靠朋友 / 靠导师 / 靠领导 / 靠公司上。

六,“10 倍” 思维:你可以比之前好十倍。

我做教育顾问的时候,问了许多高中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做数学卷子要花多长时间”。那是最好的尖子班。几乎所有人都回答说用 120 分钟。我说,你们可以用 45 分钟答完的,不信你们可以试试。然后,我收到了各种结果,有的人用了 76 分钟,有的人用了 50 分钟,等等。然后,我又对他们说:这是你们最初的实验,并不是最终结果,继续实验。

我高中的时候做过测量,高三下临近靠高,平均 30 分钟做一套数学卷子。高考本质上就是个熟练度。会就熟练的写出来,不会就是不会。当然,我高三时期成绩长的很猛。

很多人看到考卷上写着 “满分 150 分,时间 120 分钟”,然后就把 120 分钟当成对自己的要求了。很多人都没考虑过,许多高中生是不学习的,或者学习根本不努力的。120 分钟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更不是对你的要求。

七,精确思维:凡是可以精确化的,要尽可能精确。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成功越狱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安迪越狱成功是整个电影的高潮和最大的亮点,因为,不可思议。以艾德的观点来看,用鹤嘴锤挖墙,至少也得挖 600 年,才能挖穿。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也就是,不可能。但安迪成功了。

许多人一位安迪的成功是因为坚持 / 因为毅力。固然不错。但是,如果监狱里的墙果然需要用 600 年才能挖穿。安迪会干吗?当然不会,否则他就疯了。所以,显然,安迪做了精确计算的——他以前是银行家。

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的算一算:

假设他每天挖一斤土(挖的多了也不太好带出去),那么一年就是 365 斤,20 年就是 7300 斤,中间除掉被关禁闭等种种原因不能挖的,算 6000 斤吧。

6000 斤就是 3000kg,一般土的干密度 1.7~1.9g/cm3 之间,但是他挖的那种土土质很松软,类似砂土,最多 1.5g/cm3。这样就是 3500*1000/1.5=2000000cm3。再来看他的地道,是一个圆柱体,直径不大不超过一张海报,大约 40cm,算一下他的地道长度可以达到 1592cm 也就是 15 米多将近 16m。

16m 是一个相当长的距离了,应该能逃出去了。

没有哪堵墙有 16 米厚——即便长城也没有这么厚,那么如果每天坚持挖下一斤沙石,那么 20 年以内必然挖穿。事实上,电影里剧情已经暗示,安迪早已挖穿了,只是等待一个越狱时机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仔细计算一下,原来不仅可能,而且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于是,坚持成为可能,毅力从天而降(实际上是心中冉冉升起)。正确的事情一坚持,你就赢了。

对于拖延症,也同样有效。

比如,以往我一写文章就犯难,总是担心写的时间太长。后来,我测量了一下,平均一小时能写 1000 字,包含打字过程的思考在内。此后,写文章就变得容易多了。

以这篇关于思维的文章为例,全篇 3000 字,我用了 3 个半小时。

我微信公号:核聚(ⅰd:hejupai)

相关文章:

核聚:关于考研,学长学姐有什么对后来考研人的建议或者忠告?

核聚: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知乎用户 盐选成长计划​ 发表

推理和类比的思维方式,推理有利于搭建知识体系,类比则会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很多人背了很多遍知识点仍然考试不会,就与是否具备此思维方式有关。

如果你花了半小时很认真地看书,但看完之后隔了一天就忘得一干二净,那这样的专注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它的效果很糟糕,因为之前仅仅是身体专注,思维仍然没有集中到你需要克服的问题上。因此,真正有用的专注力,是真正让你吸收了知识、让你集中注意力思考的那部分专注。

问题是:思维如何才能集中?又如何才能通过思维深入理解一个东西?

最关键的两点,就是推理和类比。

推理:构建系统框架

推理,是纵向的,通过推理,你能够深入探求一件事物的本质。比如,如果我知道焦虑情绪是糟糕的,而我现在正在查看相关的资料,想要解决自己的焦虑感,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先去了解,焦虑感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些产生焦虑的因素有哪些我是可以控制的?应该如何改变可控的因素缓解焦虑?除了这些因素外,有没有次一级的影响因素?这些次一级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是可控的?有没有经验性的研究证明,一些具体的操作,比如锻炼、和人交谈对于克服焦虑是有效的?

只有当我们运用推理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对想要了解的知识条分缕析,建立出一个系统的框架。专注和推理是分不开的。

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信息的时候,大脑自动会将这些信号处理为无意义的字符,然后不断反馈给自己这样的信号:「这些内容是无意义的,不值得学习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把知识按照脉络理顺,才能实现有效的专注。

更进一步,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当你迫使自己挖掘你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你才可能更专注:对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什么?可不可以再深入一点?

比如你在学习货币经济学,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货币是什么?」——商品中抽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但你可以追问为什么它可以?可能的一个回答是货币的背后有信用体系。你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信用体系可以支撑货币价值?怎样才能创造一个这样的信用体系?这样一直追问下去,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才能够透彻,这样的专注才是真正高质量的。

类比:建立普遍联系

另一个方面是类比。类比,是横向的,是建立一个专门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data:image/svg+xml;utf8,)

它和你学过的其他什么东西有类似之处吗?

再比如,我现在正在讲专注力,那是否有其他的能力,比如做一次演讲,也需要推理和类比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谈论的推理和类比就是专注力的锻炼——这种思维的锻炼和身体的、肌肉的锻炼,有什么样类似的地方?比如有一种燃脂的方法叫 HIIT,是否也可以借鉴到专注力的锻炼中来?

这些思考,并不占用太多显性的时间——因为它完全可以只凭借大脑完成,你可以边吃饭,边洗漱,甚至是蹲马桶的时候思考。

很多人很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运用推理和类比锻炼自己的思维,这就是一个极好的任务:不需要笔和纸,最多需要你在灵光一现的时候,把你的灵感记录在备忘录上。它很像一个自己和自己玩的智力游戏,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会发现,你问问题无法深入下去,做类比的时候也常常思维局限,这只是因为以前太缺乏思维上的训练,就像太久没用的肌肉一旦剧烈运动就会酸痛一样。一旦我们开始这样的训练,思维就会慢慢地活跃起来,思路也会更加开阔。

我们已经讲过了推理和类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它们,那现在的关键就是,我们要如何训练这样的能力呢?

训练技巧一:向费曼学习

几乎在学习事物的任何阶段,都需要保持输出,才能真正学好它,当你不需要有任何输出的时候,往往陷入一种「我就随便看看就好」的状态,长期这样的状态会让人在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专注,而只是按照任务「完成它」,这对于有效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没有任何帮助。而当你渴望把一个你知道的东西重现的时候,你自然会对自己提高要求,使得你有更强大的专注力。其实我现在也在做这一件事情,我向你们说时间管理的方法,其实也是我自己整理思路、查缺补漏的一个过程。

费曼曾经讲过他的学习技巧,当面对一个很难的概念或者理论的时候,如何迫使自己真正理解它。

费曼学习法: 如果我需要讲解给别人听,我会如何讲?

知乎用户 李松蔚​ 发表

介绍两种对我来说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

我是心理咨询师,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在职业过程中学到的,但它们不只在做咨询的时候对我有影响,也融化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当中,构成了我价值观和世界观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1,生态系统观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兔子,狮子可以毫不费力地猎杀一只兔子。你看到这一幕,很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觉得狮子太强大了,兔子太弱小了(怎么没有同样锋利的爪牙呢?),甚至你会有道德评价,觉得狮子太残忍了(怎么可以吃兔兔!),而兔子是受害者。如果你有能力,你可能会路见不平一声吼,驱逐狮子,保护兔子。

但如果你是一个生态学者,就会在看到这一幕的同时,问自己一个问题:

兔子这么可怜,这么弱小,它是怎么在这片草原生存繁衍一千万年的?

一旦你提出这个问题,你看到的故事立刻就不一样了。不再是一时一地的单独事件,而变成了更长时间,更大范围下的长篇史诗。这场猎杀,只是一条长长的,循环往复的链条上的一环。

比如,你会看到兔子的繁殖能力超强,它可以快速高效地将自己的基因扩散开去,以此保障种族的延续。它不以爪牙锋利取胜,它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快速拷贝基因的「影分身术」。

你还会看到,它们——和更多物种一起——构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太强力的干预,也许反而会打破这个平衡,比如,让狮子再也不能吃兔子了,狮子会饿死,而兔子可能就会过度繁殖。

这些隐藏剧情,是我们仅凭本能和直觉,或者「谁对谁错」的简单判断,不太容易发现的。

这种思维方式对生活的改变是巨大的。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想去干预生活(尤其是别人的生活),心理咨询师更是以此为使命。我并不是说,这些冲动都是错的(因为这些冲动本身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但在我们凭着一腔义勇出手之前,能够先退后一步,想一想,发现强弱,善恶,对错的另一面…… 这之后再出手,常常就会让我们的干预方式,变得更有系统性和策略性。

比如,你就不用非得训练「兔子」,拥有跟「狮子」搏击的力量……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就会犯这种类型的错误,是出于我们自己的偏狭。因为我们的眼睛里只有这一场强弱之争。

我经常用这个模型训练学生,你也可以试一试:当一件让你非常不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想一想在这片草原上,谁是狮子,谁是兔子?除了狮子在欺负兔子之外,兔子又在做什么呢?

2,后果如何反作用于前因?

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我们习惯的「因果思维」。

在因果思维里,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后边的事情发生了,是因为前边的事情导致的。

这是物理世界的规律。涉及到心理活动,就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做前边的事情,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后边的)结果。换句话说,前面的动作,会受到(预期)后果的影响。尤其是一件事反复发生的时候,当事人就会在后果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形成一个预期:「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结果会反过来,调控【导致这个结果发生的】前因。这个过程叫做**反馈。**一旦建立了反馈的概念,思维方式就不再是线性的「因果思维」,而是环状的「循环思维」(circular thinking)。

举一个例子,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个人不好好工作,他被开除了。

如果这是一个偶发的事件,就可以用因果思维来解释:因为他不好好工作(原因),所以被开除了(结果)。但如果这个事件持续发生,这个人总是不好好工作,总是被开除呢?

这时候就要用到循环思维了:

一方面,他不好好工作,收到了「开除」这个结果。

另一方面,他「不好好工作」这个行为,多次收到了结果的反馈,说明这个反馈在维持这个行为的反复。我们就要看,【被开除】这个反馈里面有什么玄机。于是我们发现了,每次他被开除,爸爸妈妈就会给他一些钱,或者每次他被开除,女朋友就不忍心这时候跟他提分手……

这又是故事的另一面,这种思维方式会帮我找到这一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被开除」,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往前看:因为他不好好工作。为什么不好好工作呢?我们再往前看:因为他懒。他为什么懒呢?…… 我们就这样一路往前,最后发现:

一切都是因为他小时候_(他从小没养好习惯,他有童年阴影)。_

然后,然后就无解了……

而循环思维的方式,不是无限地往前回溯,而是看到一个周而复始的圈:一个人被开除,是因为他不好好工作,而他不好好工作,是因为他曾经被开除过,他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你看到这一点,对于怎么打破这个循环,想必就会多一些思路。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循环思维。涉及到系统中有多个人存在的情况,比如,一个家庭或一个组织,这个圈可以变得很复杂,而且层层嵌套,互为始终。有一些家庭治疗师开发过一套提问技术,叫做「循环提问」,就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对家庭系统中的循环因果进行探索。

————————————

两种思维方式,本质都是:往不同的方向看,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我们习惯的思维往往只能让我们看到平时最熟悉(往往也是最没办法)的冰山一角。而这种训练,即使不是针对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开发新的可能性。我开过一个知乎 Live 的系列课,讨论了更多有意思的心理学思维方式。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来听:七节心理学思维自修课

知乎用户 Susana Zhang​ 发表

有一种思维方式是我刻意训练过的,叫做正视认知失调

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想先说几个日常的例子。
1. 在学生时代偶尔考试作弊的时候,是不是会感到有点愧疚,但是转念一想,反正大家都作弊,我不作弊还吃亏了,于是就化解了这种愧疚感呢?
2. 有时候听说周边的人被抢劫了,第一时间想的是这个人是不是半夜在路上走,或者是走小巷才会被抢劫犯盯上。或者听说女孩子被强奸了,第一时间是不是想着她是因为穿着暴露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3. 喜欢男神/女神很久了,一直在当备胎,从来没有追到过,心里很纠结。后来想了想,其实男神/女神也没那么好看,还有各种奇葩的地方,最后就释然了,甚至还觉得自己以前喜欢那么久是件很蠢的事情。
4. 上大学参加军训,是不是在军训完了之后和教官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会变得很深?

以上几个例子你不一定都经历过,但或许会有一些类似的情况让你产生共鸣。有些时候,生活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情**让自己的内心产生矛盾,挑战对自我固有的认知,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危机感。这个情况,便被称为认知失调。而****人有一个倾向,即是要努力打破内心的矛盾与危机感,而打破这种矛盾与危机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改变自己原先的想法或者态度行为,或者产生一种新的想法态度行为来调和存在的矛盾。**比如第一个例子里,我们知道作弊是不对的,但是作弊的行为让自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道德挑战,于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从而改变对作弊的态度来达到新的平衡。第二个例子里,我们听说周边的人被抢劫了或者女孩被强奸了,这种恶性事件让我们感到不安,而为了打消这种不安的念头,我们选择让受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得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产生了规律。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或许恶性事件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从而使得我们缓解了一定的危机感。而在第三个例子里,我们追了我们心仪的对象很久,但是发现他们总是不喜欢我们,让我们感到一定的自卑感,为了缓解这种自卑的心理,我们对他们产生了贬低的态度,让我们因为他们的缺点而放弃喜欢他们,从而维护了自尊。在最后一个例子里,大学新生参加了辛苦的军训,吃了几个礼拜的苦,如果没有所得,内心会感到很失落与矛盾,于是把军训期间的友谊看的很重,也对教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使得这一场艰苦的训练终有所得,而不是白白承受了折磨。

但是有些时候这种心理的倾向,虽然能够让自己时刻找回平衡感,却并不一定就是对自身发展有完全积极的作用。我们有时候,甚至是需要训练一种正视认知失调的思维,不刻意用新的态度,想法与行为来缓解矛盾,才能获得自我提升。

为什么说这种正视认知失调,不刻意寻找平衡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自我提升呢?因为只有当我们直面矛盾,不急于改变态度与刻意产生新的想法来维护平衡感,反思自我,与寻求解决办法,才能看清矛盾真相,和实现自我的提升。

在这里,我把正视认知失调的情况分为四个方面来叙述:**1. 道德挑战 2. 对安全感的挑战 3. 对优越感/自尊的挑战 4. 心理失落感。**我在开头也依次例举了这四个类型的例子。

1. 道德挑战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贪官多烧香拜佛,那是因为违反法律的行为做多了,内心有愧疚与罪恶感,无处安身,于是试图通过求神拜佛赎罪,来重获内心的平衡感。

当我们产生违反我们内心准则的行为,不应该急于给自己找借口,打破内心的愧疚感,而是应该正视自己的错误,反思自我的行为,在下一次相同的情况下,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2. 对安全感的挑战
心理学上,由认知失调产生的 “责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的行为屡见不鲜,我们试图让受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让不幸的发生成为一个规律性而非随机性事件,使得我们重拾安全感。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想,一个走在路上不小心被雷击中死亡的人,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所以受到了惩罚。因为雷击事件的随机性过大,人们因为很难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让自己免于灾难,只好通过超自然的现象解释,来消除危机感。

**然而,有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灾难性/受害事件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并不应该通过责怪受害者,来寻求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比如我们认为女性穿着暴露容易招致强奸。然而数据显示,**65% 以上的性侵案件里,施暴者与受害者是互相认识的,而施暴行为通常是预谋之下的。那么这种情况下,穿着暴露招致强奸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所以,我们并不应该盲目快速地通过责怪受害者来解释灾难性/受害事件,往往未必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是应该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即使我们最后思考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减少我们遇到此类不幸事件的概率。**例如女性被亲人或熟人侵犯,可能因为施暴者有反社会型人格,也可能因为施暴者前额皮质没有发育完全(控制理性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了合理解释,也不能减少悲剧发生的概率。

3. 对优越感/自尊的挑战
追男神/女神不得而通过贬低他们的方式来寻回优越感与自尊,是一种 “酸葡萄心理” 的表现。

伊索寓言里,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所以心理平衡地离开了。在这里,因为吃不到葡萄带来的对自尊或者自身能力的认知失调,通过一个新的态度而重新回到平衡,与追男神/女神不得,而贬低他们的情况类似。

然而,我们要知道,葡萄不一定酸,男神/女神也未必有自己想的那么不堪,甚至自己抢不到的工作也没有自己后来想像的那么没意思。我们通过一定的心理安慰消除了认知失调,寻回了自尊与优越感,却未必真正解决了问题。事实是,自己能力确实够不上自己所想要追求的东西,而一味地贬低原先的目标,是没有办法使得自己达到能力上的提升。虽然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非常打击自尊,但是只有多看清自己的缺点,尝试做出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突破。

  1. 心理失落感
    美国的大学里存在着兄弟会和姐妹会的组织。这类社交型组织有着严格的入会仪式。想要入会的申请者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做苦工,甚至是接受身体/心理上的折磨,通过了所有的考验,表明了衷心,才能被批准加入这些组织。而这类兄弟会姐妹会的成员大多都非常喜欢自己的组织,认为自己收获了最深的友情。然而,事实上,许多兄弟会姐妹会丑闻连连,歧视霸凌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自认为收获最深厚的友情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用消除心理失落的心理现象来解释。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仪式加入了这个组织,一定要有所得,那么自己就会主动认为自己加入的组织很好,兄弟姐妹特别好,这样才不会有付出过多没有回报的失落感。

前段时间曝光的莆田系医院黑幕中,我们会疑问为什么莆田系医院的病人没有砍医生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江湖医生的忽悠下消费巨资治病,付出了很多,如果不说服自己相信医生,而去怀疑自己花了冤枉钱,是会造成巨大的失落甚至是挫败感的。所以,他们宁愿相信医生不是骗自己的,自己花的巨额也是值当的。

如果我们为了消除心理失落感,而用一些理由来蒙蔽自己,说服自己没有失大于得,是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况的。虽然正视落差,知道自己吃亏或者付出回报不成正比,非常令人沮丧,但是只有不逃避,不蒙蔽,才能看清事实真相,寻求将伤害真正减少的解决办法。

所以,正视认知失调,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刻意训练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要明白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或产生一种想法行为来缓和内心的矛盾,然而这种态度想法与行为的自我麻醉并不一定能改变不乐观与矛盾的现状。无论是道德挑战,安全感的丧失,优越感/自尊的丢失,和强烈的落差感, 认知失调是时常会发生的事情,只有我们正视它,直面自己的困惑矛盾与可能遭遇的危险,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才能看清事实的真相,或者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自我的提升。

知乎用户 胖子邓 发表

在**提升语言说服力和施加影响力方面,**有一些思维方式往往需要大量重复训练才能养成,而一旦养成受益匪浅。我将它们提炼成三种可操作的思维方法:

  • 左右手互搏
  • 偏向性陈述
  • 路标式思维

之所以介绍这三种思维方式,是因为首先,它让我得以圆满地结束自己的第一场大型公开演讲。在面对上千人的大型演讲上,我通过给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大大增加了演讲的互动价值,让听众真正理解我表达的内容,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

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三种思维模式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我能很快说服对方接受我的观点,形成高效沟通,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那么具体该如何训练以上三种思维方式呢?

(一)左右手互搏

所谓左右手互搏,就是自我博弈,类似于 AlphaGo 在围棋训练里所使用的自我训练的策略——当想要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同时设想对立的观点可能给出的论点,把自己当成自己观点的假想敌。当重复多次这样的练习并习以为常的时候,所拥有的眼界、分析判断的能力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在学术中,这种思维方式相当常见,因为一篇论文要经得起各种匿名审稿人的推敲,撰稿人自己必定要先推演很多遍,对可能出现的漏洞自圆其说,对改进和不足事先申明。

但在生活中,这种能力却往往被忽视,也就是说我们在陈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可能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的反驳的反驳……(这个递归可以一直写下去)

比如一个简单的观点【1】:北京地铁价格应该下调。

对【1】的一个反驳【2】是:价格下调最终所需要的补贴也是由纳税人来承担,因此实际上,那些赶地铁的人并不能获得好处。

对【2】的一个反驳【3】是:地铁在北京是垄断的,因此其实际的定价使得它的边际收益高过了边际成本,强制性让地铁运营方降价并不一定需要额外的补贴。

对【3】的一个反驳【4】是:尽管这样看上去是好的,但是这可能会打击外资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小的方面看,地铁价格下降人们可以享受更便宜的票价,但另一方面,外资可能不再愿意继续建设新的轨线(因为收益不高),可能提供更差的服务。

对【4】的一个反驳【5】是:如果资本在其他地方有更高的收益率,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流向其他领域,而不是用于修建基础设施,而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政府来实施。

对【5】的一个反驳【6】是:政府在这类事务上往往效率极其低下,那么实际上,这一部分需要更多的税收收入支撑,而这是相当不划算的。

对【6】的一个反驳【7】是:税收收入的支撑用在公共领域,伴随的是财富再分配。而相对来讲,收入更低的人相对来讲更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较高的人则会选择私家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因此这类再分配虽然牺牲了效率,但是更有利于公平,仍然是有必要的。

……

在互搏过程中,可以发现越往深处所涉及到的变量越多,考虑到的信息和可能性也就越全面。通过这样的训练,你更有可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而不必总是等到别人驳斥你的时候才想方设法回击。

当你在进行左右手互搏时,可能会发现一开始很难,不知道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反驳意见,如果你处在这样的阶段,不妨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出发,经由这些问题引导你思考:

1. 一种观点、理论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这些假设是否可能存在漏洞或者不切实际的地方?

2. 一种观点、理论是否对应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者主观立场?如果有,那处在意识形态另一方的人会如何思考这一问题?

3. 经由某种观点、理论在极端情形下是否会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如果是这样,那应该如何解释这种荒谬的结论?

4. 一种观点、理论是否是基于特定学科、认知背景下得出的?是否可以从其他学科、其他知识视角来思考这一问题?

一切论证一定可以追溯到某个「源头」,在每一次你寻找源头的途中,你都在向真相迈进。左右手互搏,其实就是在思考的时候,放弃原有的立场,承认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某种原因:尽管这件事本身是你所厌恶的,但并不可否认他们也来自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这样的思考,你就能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系统的思维。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时不至于陷入偏执的状态而无法自查。

(二)偏向性陈述

在有了一定的互搏训练之后,自然就会注意到另一个事实:涉及到实践的一些论证,都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一些「硬伤」,这些「硬伤」在论证过程会带来极大的劣势,因此在陈述相关事实的时候,必然需要避免将核心观点引致这些点上。

东野圭吾有一本小说叫《嫌疑犯 X 的献身》,里面的凶手用一具尸体换掉了真正的尸体,警察沿着线索顺利告破凶案,误认为已经抓住真凶了,实际上抓住的,只是另一起凶杀案的凶手——这种偷梁换柱的本领,就是偏向性陈述的关键。

好的引导性陈述并不是要使内容无懈可击,而恰好要留出一个鲜明的「漏洞」,使得对方会被诱导,从而针对这个看上去的「漏洞」提问,忽视掉真正的破绽。因此,偏向性陈述,绝对不是要避讳你的观点的漏洞,而是要通过偏向性陈述,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

这和传播学中「部分真相」的概念有些类似:「部分真相」指的是媒体往往可能只通过陈述部分事实来引导受众去接受他们想接受的观点;虽然媒体给出的都是真相,但他们给出的只是「部分的真相」。

在提升说服力时,我们要做的跟「部分真相」有些类似:我们并不需要陈述所有的事实和观点,只需要陈述「我们想要陈述」的部分就够了;而和「部分真相」不同的是,媒体通过「部分真相」千方百计让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到他们对真相的报道上,而「偏向性陈述」则是千方百计让听众把注意力从可能有逻辑漏洞的论述上移开。

在偏向性陈述中,我们需要增加故事、细节、某些和论述无关、但是能够吸引读者注意的内容,再根据我们的主观判断去影响受众对观点的吸收。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就更清晰了:

如果我们想要说「读书越多,你越容易找到好工作、有高收入等等」时,直接抛出这个论点,可能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的人的直接反驳——有很多读书多的人也没找到好工作 / 有很多读书不多的人也能收入颇高……

当你想要去劝服一个信奉「读书无用论」的人相信这一观点时,他很难直接接受;就算是你陈述一个正面的例子,他能举出一系列他身边的反例。

你可以给他加上限制条件的观点:「对于普通人,在不考虑运气、外貌等等因素的情况下,读书多普遍来说工作是更好找的……」但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却很容易被听众排斥:既然有这么多限定条件,那条件不成立时怎么办?

而偏向性陈述是怎样的呢?

你可以这样说——「小张当年文凭也不高,靠白手起家飞黄腾达了,但后来呢,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合同,被合伙人在细节上又坑到破产。这就是读书少的坏处。」

你发现了偏向性陈述的重点了吗?重点就是从对方的习惯性认知出发,给出能抓住他眼球的「真相」:一个「读书无用论」的人不情愿听到「某某靠多读书获得成就」的故事,而是更愿意听到「文凭不高的人靠白手起家也能飞黄腾达」;但你呈现给他这样的内容时,他更容易跟随你的观点,而不是抗拒;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从符合听众习惯性认知的内容中跳出来,告诉他另外的事实,这部分事实才是你真正想传递的讯息。

采用这样的方法,你更容易让对方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观点。

偏向性陈述,其实可以向好的公关内容学习。

好的公关(尤其是危机公关),基本都是将偏向性陈述做到了极致,让人们以为争论的焦点是 A,但其实想要渗透的是 B。记得以前有一篇朋友圈很火的文章叫做《淘宝不死 中国不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灌输了这么一系列观点:

第一, 全社会总消费量是一定的,而淘宝为了和线下实体店

知乎用户 直男巨老实 发表

在清华时和室友夜聊讨论过什么是 “聪明” 这个话题。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是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讨论 “什么是聪明”,今天再把后半部分“怎么变聪明” 补好一并发在这里。写这篇文章耗费了很多精力,字斟句酌,都是肺腑之言,建议细读。


不知大家是否也像我一样,曾经听到过种种类似的说法,诸如 “聪明的孩子学数学不费劲,学得快,一点就透”,或者,“学化学需要的是努力,学物理、数学要的是聪明”。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类论调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什么是“聪明”?是思维速度、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别的什么品质?以及,这种“聪明” 是天生的吗,能不能后天培养?更进一步的,如果可以后天培养,具体怎么做?

目录:
1、“聪明” 就是有较强的科学核心素养
2、以数学科学为例,其核心素养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模型思维
3、科学核心素养肯定不只是天生的
4、个人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刚好是人类理性进化的翻版
5、变聪明的可靠路径:高质量地复原历史,通过汲取先人智慧来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6、变聪明的捷径:培养学习和生活中辩的习惯,通过不断思辨来磨砺科学核心素养


1、“聪明” 就是有较强的科学核心素养

围绕理科学习,简单交流一下我对 “聪明” 的认识。

理性进化的模式图(我按照自己理解画的)

据我所知,人类理性的进化可以笼统地概括为这样的历程:一是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提炼出知识,好比一个人经常参与市井斗殴,经验丰富了便总结出了武功招式。二是从庞杂的知识中提炼出所谓的方法(论),就像不同的武功招式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外功章法。三是最后又通过这些方法(论)锤炼出人类的智力进步,也可称作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正如武林高手在实践中渐入化境,提升内功心法。也就是说,人类对科学学科的学习,由表及里大致分为四个的层次,问题层(市井斗殴)、知识层(武功招式)、方法层(外功章法)和素养层(内功心法)。

课堂教育的模式图

无论数学、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地理,我们接受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起点是课堂,老师为我们讲授新的知识,讲解该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下一步是习题,课后我们要完成相应章节的题目,一方面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强化应用,另一方面查漏以便于利用各种手段补缺。最后是考试,通过各类题目来检查学习成果。

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只是教授了知识,然后通过各类题目去巩固知识。基本还是在最上面的那两层打转,很难深入进去,无法直接训练提高学生的方法、素养这两个层面的能力。教育的目标绝不止于解决问题,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核心素养的塑造,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恰恰可能背离初衷。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成才非常依赖高水平的老师,只可惜绝大部分老师根本到不了那个高度,精力和能力都不够。

“聪明” 孩子顺乎天性、关注核心素养的学习模式

回到主题,所谓 “聪明” 孩子又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呢?把人类理性进程反过来看,更好的核心素养所以更容易掌握方法,进而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知识,最后又表现为解题上的显著优势。这恰恰是最 “顺乎天性” 的路径,贼顺溜,所以才会学习起来又快又好、轻松有趣。正如有位校友在回答知乎问题时谈到,他在研究生阶段悟到了理科学习一定要深入而准确的认识基本概念,因此他建议初中生要加强基本概念的认知。他就是意识到了学习要关注核心素养,只可惜晚了十几年,否则,他当年肯定也能把数学物理竞赛轻松搞定了。


2、以数学科学为例,其核心素养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模型思维

说了这么多,那么所谓的科学核心素养究竟包括哪些呢?

数学是所有理科的基石,数学好的同学其他理科一般也不会差。以数学为例,我比较推崇史宁中教授在《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中的观点,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把握本质)逻辑推理(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理清头绪)数学建模(会在千头万绪的事物中发现规律)**三项,外加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统称为 “六核”。

数学学习模式示意图(并不十分严谨,关注重点就好)

在史教授的基础上,我根据自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简单绘制了数学四层次的示意图。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抽象、逻辑、模型三项核心素养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 “聪明” 不“聪明”,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地学习数学。**那些所谓的数学学神,正是在这三项素养上高人一等。如果你妄图成为数学学神,却始终深陷书山题海,而不课内课外全方面、学习生活多角度地锻炼自己这三项素养,那么不好意思,你与真正的学神无缘了。我认识的很多学神都喜欢下围棋、打桥牌、搞辩论、玩游戏,当然也喜欢做很难的数学题,因为他们觉得好玩儿(其实就是能修炼内功心法、能磨练核心素养而已)。


3、科学核心素养肯定不只是天生的

根据我的自身经历,还有我和所谓学神、大师的沟通交流,科学核心素养很有可能和先天因素有关系,但绝对不只是天生的。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十分重要,很多人都给我讲过他们 “开窍” 的故事,很神奇。就像是虚竹偶然之间得了无崖子毕生内力,一下子发现天下武学终究那几种套路,索然无味,于是乎仅凭一套最低级的太祖长拳亦能纵横四海、退敌千里。

接下来我想进一步探讨 “怎么变聪明”,如何培养科学核心素养,变成内功深厚的人。内容比较抽象,还请原谅我表达上的晦涩和冗长。


4、个人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刚好是人类理性进化的翻版,是把上万年的进化浓缩到短短十几年快速进化

我按照个人理解画的人类探索数学科学的智力发展历程示意图,不要在意细节

我们继续以数学这一集大成的学科为例进行讨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让我们一起回顾人类探索数学的历程:

第一步便是数学抽象,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发明了数字和运算,奠定了数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从具象的数量 “一只羊”、“两头猪”、“三棵树” 中提炼了抽象的数 1、2、3,从具象的数量变化提炼了抽象的四则运算。

第二步到了古希腊时期,人类的逻辑思维才空前发展,逻辑学诞生了,“定义”、“命题”、“推理”、“论证”、“三段论” 帮助数学构建了公理化体系,标志着人们对数学的认识由经验上升到理性。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平面几何一度成为当时精英阶层的时尚,柏拉图甚至在自己的学院门口写下了 “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第三步是再往后到了近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为数学与现实世界构建了桥梁,人类的模型思维迅速发展,统计学诞生,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自然学科对现实世界的描述。

个人数学核心素养的发育过程示意图,不要在意细节

我们再来看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思维方式由具象向抽象过渡发生在 10 岁前后,因此,小学数学到四五年级才讲代数式计算,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抽象的运算。

逻辑思维发育得稍晚一些,5 岁才出现萌芽,直到初中才快速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数学课本将考验逻辑的几何证明相关内容(一般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放在七八年级。

最晚发育的是数学模型思维,它也是三者中唯一依赖经验并且随年龄提升而不断增强的核心素养,所以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年龄越大,总结归纳能力越强”,例如长者讲话总是能以“我讲三句话” 来统领全篇。

发现什么了吗?

**个人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刚好是人类理性进化的翻版,好像是把上万年的进化浓缩到短短十几年时间快速进化。**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结论,透露着大道至简的优雅。我将顺着这个结论,讲讲 “怎么变聪明”。


5、变聪明的可靠路径:高质量地复原历史,通过汲取先人智慧来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上万年的历程压缩到十几年,学生想要实现这种 “快速进化” 谈何容易?

原本连贯的理性进化史被表象化为一个个不连续的知识点,**如果教学过程中,老师没能够高质量的 “复原历史”,没能把知识点诞生的背景、诞生的过程、产生的影响以及后世的发展演变高质量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就错失了通过“重走先人路” 来“站在先人肩膀上”(这就是牛顿那句名言的深意),提升并达到先人科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机会。**这将是一次令人遗憾的 “进化失败”,如果你穿越回那个时代,即便你已经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学知识,你依然无法比肩那个时代的数学家。

正如,武学中每个经典招式都由过去的绝顶高手耗尽毕生所学创造,可看作前辈内功修为之结晶。如果师父不能将前辈创下此招的所思所想教给学生,只讲动作要领,那么学生便只能把招式死记硬背下来生硬练习,错失了原本唾手可得的前辈内力,错失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

古巴比伦采用 60 进制计数法,书写相当繁复

坦白而言,我们的数学教育从一开始就错了,老师上来教孩子认识从 0 到 10 的写法和含义,没有让孩子思考 10 的写法为什么不像前面 0 到 9 一样用新的符号(如古巴比伦人的做法),而是选择 1 和 0 组合来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王永春主任曾公开批评这一做法,指出孩子因此而错过了对十进位制计数法进行抽象理解的机会,其直接恶果就是在计算需要进退位的加减法(此类运算本质上是考验学生对十进制的理解程度)时非常容易出错。

我曾经给侄子详细地讲解了数字的起源,以及十进制计数法漫长的创造过程。这不仅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热情,也让他的加减法运算准确度非常高,老师经常夸他聪明。

我心里明白,他只是成功汲取人类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那几千年的 “内力” 罢了,你没听错,十进制计数法的诞生耗时千年,精妙无比、影响深远,拉普拉斯将它列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反观当前的数学教育,上来的第一课就让绝大部分孩子错过了一次科学核心素养 “千年进化” 的机会,错过了一次变聪明的机会。


6、变聪明的捷径:培养学习和生活中辩的习惯,通过不断思辨来磨砺科学核心素养

存在这样的悖论:如果只能通过汲取前人智慧来提升科学核心素养,那么后人是如何超越前人的,人类理性是如何进化的?相同的问题是,理性起源之初的原动力是什么。搞懂这个,我们就找到了变聪明的捷径。

藏传佛教中激烈的辩经场面(摄影:太平洋摄影博客,朽墨醉影)

让我们回到历史中寻找答案。中国春秋时期有不同学派的激烈争论,史称百家争鸣;古印度宗教派别繁多,各教派常公开辩论各自教义,时至今日藏传佛教仍通过 “辩经” 考核僧侣的学习(大家可以找视频看一下,很壮观);古希腊更是无所不辩,政治家为赢得支持需到处演讲辩论,苏格拉底在大审判庭以辩定生死,亚里士多德与恩师柏拉图辩论并放下豪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辩论的盛行,让这三大文明成为目前公认的理性起源地。

辩论,就是要学会 “有力地质疑与反驳”,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辩论的对象可以是市井草民,也可以是政治领袖、学术权威,甚至可以和自己辩论。正是这种理性精神充当了人类理性进化的不竭动力,拥有这种思辩的习惯就能够不依赖外部条件(借助先人智慧),实现科学核心素养的自我进化。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常规路径以外的荆棘山路,风险是有可能效果不佳,而且你会变成杠精而遭人嫌弃,哈哈。

我有个大学室友高中时生过一场病,有近一年没怎么上课,然而成绩完全没有落下,高考山东省前三进了清华。这厮聪明异常,科学核心素养非常高。大二有一门结构力学课,考试极难,大家都在及格线徘徊,而他这个几乎节节翘课、习题从来不做的人,竟然只在考前看一遍书就能考到 98。我们班同学都喜欢研究他,为什么他这么牛,后来大家总结了两点:一,他是个死脑筋的杠精,信奉讲道理,敢和任何人去争辩任何事。二,他喜欢不停地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别人告诉他什么,他都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验证一下才相信。

他给我讲过他的启蒙之路。他的外婆是一名退休教师,小学一年级时陪他学数学,每讲一点知识都鼓励他质疑,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外婆让他拼命做重复加法(如 3+3+3+3、4+4+4),直到他开始向外婆发难:重复性的加法太麻烦,而且 “4 个 3” 和“3 个 4”明明就是一回事,为何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他发现了重复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并绘制了乘法口诀表。他如此小的年纪就对四则运算建立了深刻认知,减法、乘法、除法都是由加法推导而来。

这种教育方法非常成功,他的表弟也考进了清华,只比他小两届。以下是我邀请他写的一篇短文,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学习经验:

[直男巨老实:巨爱学 | 约稿:学神的学习感悟​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78913377)


我写完此文后,随手去知乎上翻了几篇讲学习方法、思维训练的 “高赞文”,相比之下,我这篇更能接近本质。理解透了再去看那些有关“聪明” 的杂文,应该会有了然于胸的俯视感。

知乎用户 thezxz​ 发表

近年我很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叫 “千万别想着坚持”。

从小到大,从家长老师到媒体塑造的各种正面例子,都在告诉我们 “坚持” 是件多么牛逼的事情,比如某人天天坚持锻炼,成功减肥。某人天天埋头研究奥数竞赛,终于取得佳绩成功保送名牌大学。他们的成就都会被归结到 “坚持” 上的。

但一谈到 “到底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很多时候就会陷入讨论“自制力” 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上,仿佛有些人天生就是 “自制力” 强,就更能坚持下去。至于到底怎么锻炼自制力,没人告诉过我们。

而且我一直有个疑问:就算真有某种方法能锻炼自制力,又怎么保证缺乏自制力的人,他有足够的自制力去锻炼自制力?这不彻底成了一个悖论死循环?

而我现在觉得,大多数时候一个人能坚持做某件事,主要是下面两种和自制力无关的理由,:

1、最终目标能带来足够强的动力。

我有个朋友一直都挺胖的,体重长期在 160+,虽然也有运动锻炼,但始终减不下去。

一年多前他因腹部疼痛,去医院查出来胆结石,被医生告知这和肥胖有很大关系,如果继续现在的体重很可能会让胆结石情况恶化,甚至可能要做手术切除胆囊。

从此他彻底改变饮食,吃饭以绿色蔬菜为主很少大鱼大肉,每天早上起来上班前都先锻炼。一年不到就瘦了 20 来公斤,看照片完全变了一个人。而且没有反弹,至今维持得很好。

当你有个非常明确,非达到不可的目标要追求时,根本不用在乎有没有自制力,just do it 就行了,就像我们每天坚持吃饭也不需要任何自制力。

2、能从当下的行动中找到意义,获得反馈。

这是我今天想谈的重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坚持某件事会有好处,但这个好处又没强到可以让我们坚持的巨大动力,那要怎么办?

就像锻炼健身,人人都知道坚持锻炼长期来说肯定有好处,但办了个健身卡去了几个星期就荒废的例子实在太多。

其实很多人坚持不了长期锻炼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把目标设定成了 “长期坚持锻炼”,比如 “每周去健身房 5 次”。

“每周去健身房 5 次” 是个很糟糕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非常具体可以衡量,且有可操作性,但问题在于,这个目标带来的正面反馈并不强(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且必然带来负面反馈。

就像用扑克牌搭起来的高塔,这是一个僵化而脆弱的目标,外界或自身的一点点波动,都可能让整个高塔顷刻之间轰然倒塌。

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工作不断变化,身体和心理状况也不断起伏的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永远都严格做到 “每周去健身房 5 次”,心情不好,工作繁忙,身体疲惫…… 现实情况有 100 种可能让我们无法按计划去健身。

也就是说,我们必然因为目标无法完成而心情低落,乃至破罐破摔,彻底放弃(“这周我只去了 3 次,上周也只去了 4 次,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啊啊啊啊啊,烦死了,既然做不到那我干脆放弃吧”)。

解决这个困局的方法,就是压根不想着坚持,找到当下行动的意义,并获得正面反馈。

找到现在去做这件事的意义和理由就够了,而不用想着 “坚持” 做这件事。

比如我最近大半年一直在锻炼的理由其实是:1、我发现出一身汗还是挺舒服的,能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2、我有想听的电台,但干其他事时又不方便分神听,健身是最适合我一心二用听电台的时间段了。

虽然看起来都很琐碎,但这些理由支撑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开始运动,就算因为一些事情连着好几天没运动,我依然可以一点心理负担没有地开始下次运动,不知不觉间反而比以往任何一次持续锻炼的时间都更长久。

至于能不能坚持下去,能坚持多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我连今天开始的理由都找不到,那就更别提以后了(顺便一提,游戏让人上瘾的理由之一,也是因为不断地提供 “即时反馈”,如果在游戏里你当下的行动得不到立刻反馈,绝壁就砸手柄不玩了)。

在许多其他事情上,我也会提醒自己:千万别想着坚持,多想想眼下做这件事的理由。当我用这种视角重新看待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发现让自己行动起来的新动机新因素,这反而帮我更长久地做下去。

如果有人问:如果死活找不到现在做这件事的意义理由呢?

那我觉得吧,如果一件事的完成结果既不能让你产生动力,你又没法从过程中获得意义,那这件事大概真的不用去做也可以了……

知乎用户 风茧 发表

三种思维,让我脱胎换骨

1. 闭环思维

2. 成长型思维

3. 批判性思维

1. 闭环思维

闭环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如果别人发起一件事,你不管做的如何,最后都要闭环到这个发起者。

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事:

我让一个实习生写一个问卷。

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反馈,三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反馈,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碰到了他。

我问他,写完了吗?他说写完了。

我说,那你怎么没发给我看,他说,写完直接发出去了。

你会对这个人怎么评价?不靠谱。

有闭环思维的人是怎么做呢?

第一,如果他完成了,那么就要及时反馈,并且说一下当时的情景。

第二,如果他没完成,也要及时反馈,是哪里遇到困难了,需不需要帮助。

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闭环,那就是由你本人发起又回到你的身上。

不管做得如何,一定要给出一个反馈,形成闭环,有太多有才华的人就死在这一环节了。

这件事我也没怪他,想想曾经的自己,也是一个 “反馈黑洞”,这事交给我了,我最后给你弄完了就行了,老反馈多麻烦啊。最主要的是,减少反馈就多了偷懒的机会,自以为蒙混过关,其实已经被打上了不靠谱的标签。

过去有句话说的分非常好: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这就是闭环思维。

2.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挑战与失败总是能够迎难而上;相反,成长型思维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是固定型思维,他们面对挑战与失败总会下意识地回避。

曾经的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固定型思维者:

小学时候觉得英语难,逃避,高中英语没及过格,大四才过四级;

中学时候因为一次物理考试没考好,对物理失去了兴趣,大学物理考了 3 次才过;

高中时候因为被喜欢的女生拒绝了,失去了追求异性的勇气,此后一段时间不敢和女生说话;

工作之后,领导交代一件事,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我不会,我做不了;

……

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害怕失败,害怕被否定,错误的把别人对某件事的否定当成了对自己这个人的否定。而不被否定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去做那件事。所以自己的能力圈就越来越小,进步的脚步也戛然而止。

后来我转变态度,我承认自己害怕失败,但我不服,越怕什么我就越做什么。

当初不是觉得自己学不好英语吗?我就去考研,虽然没考上,但我英语分数却不低,而且明显感觉英语并没有那么难学。

当初不是怕物理吗?我就去读物理相关的读物,我竟然还觉得很有意思,经常给人科普,别人经常会说: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啊?

当初不是不敢跟女生说话吗?我就疯狂和女生聊,线下搭讪,线上社交软件,虽然聊死了很多女生,但我却练就了和任何女生都能聊得来的能力。

……

做完之后我发现,失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你能把它当成一座挡住你的大山,就可以做一个勇敢的登山人。

3. 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指:

凡事先推翻立论,从反面去证明别人是错的;

以怀疑论者的思维方式,认为谁都是错的,谁说的都不在理;

传说中的杠精?怼天怼地怼空气。

而是对自己的批判

我们无法避免遇事时,总会以自己为标准去评判事物的正确性。这是与生俱来的惰性思维,却也总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降低偏见。

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在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

如果又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

要想第三遍,是否是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想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都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拥抱新的观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真谛。

对于自身的批判,最实用的,就是每日对自身的复盘。推敲一天内的工作生活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状态,是否还有遗漏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关于思维的问题,还有两个自以为写得不错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你见过哪些厉害的商业思维?

常见的思维误区有哪些?

知乎用户 圈外孙圈圈 发表

我之前所在的咨询领域,一个非常成熟的项目经理,小时咨询费接近人民币 3000(这是向客户收取的服务费用,个人薪酬没这么高)。无论你认同与否,都不得不思考,他们靠什么?

很大一部分是靠思维方式,他们用更加结构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所熟知的麦肯锡的 7S、BCG 的 BCG Matrix,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结构。

然而大部分人觉得,这是天生的,甚少花精力提高。其实,结构化思维不仅价值度高、而且可培养度也很高,值得我们刻意训练。

如果你按照本文的方法,没能提高,放马来找我。

——圈外孙圈圈

一 结构化思维比你想象得重要一万倍

下图有 15 个数字,我需要你在 3 秒钟内看完并记住它们,试试?

是不是觉得有点费力?

那么,如果我换一下,让你记下面这 15 个数字,试试?

是不是觉得 So easy?

其实这两组数字是一样的,只是第二组数字的结构更加有规律。
为什么你很难记住第一组却能够轻松记住第二组呢?因为它更符合我们大脑的使用习惯。

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觉得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解决问题、进行决策的时候,常常觉得脑子里一团乱,很多信息迸发出来,但你就是无法将他们变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一个理性的选择。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一长,我们的大脑就要罢工,开始头疼,可问题并没有解决。
另外,你也可能碰到过这样的一些人,他说的每个字你都听得懂,然而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听他说话时间一长,你会头疼,变得焦躁 “你 TM 到底想说什么”。
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而复杂的信息。

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应用最广泛的职业之一应该算是咨询顾问了。每小时工作向客户收取几千块的酬劳,若论对行业的理解、对公司的理解,其实并不会比客户更多,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麦肯锡的 7S、BCG 的 BCG Matrix,等等,都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所以说,结构化思维真的是有价值的,它的作用在于:

第一, 帮助我们更全面以及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二, 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有些人常说自己沟通能力差,其实本质上不是沟通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但是沟通不清的人

第三, 互联网时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结构化思维,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每当接触到碎片信息的时候,把它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可以了。

所以说,解决问题、沟通、学习,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效率都不高。

二 结构化思维,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忽略结构化思维的培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天生的。他们要么觉得自己足够聪明所以不需要培养,要么觉得我天生不聪明,学不来,干脆放弃。
我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过能力的重要性。有人问,能力有那么多,到底培养哪一个才好呢?如果我用一个两维矩阵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到,结构化思维能力,是既能够被培养同时价值度又高的能力。

所以说,结构化思维,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三 结构化的方法是什么?

但是,当你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该如何去寻找结构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地归纳提炼结构。

1. 自上而下找结构: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今天是周一,假设你这周需要做如下事情——做一个高管汇报,写一份项目建议书,审阅项目成员的方案初稿,写一篇行业洞察,参加公司组织的 1 场培训,跟国外专家团队开一次电话会议,跟团队成员吃一次饭。

请问,你会如何安排自己本周的工作计划?
这个问题对大部分人来说不难,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排任务的时候可以用紧急性和重要性的二维矩阵,来决定自己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再看一个问题,倘若有人问你:如何看待洋酒行业当前所处的宏观大环境?
能够思考出一个结构的人可能会比上个问题少,宏观环境分析比较常见的结构是 PEST(Political 政治层面, Economic 经济层面, Social 社会层面, Technological 技术层面),你可以用这个结构把你的观点都放进去。
而如果你不用结构,可能会发现,你的回答有可能变成这样 “嗯,总体环境不太好,经济都下滑了。” 这种缺乏结构化、是凭第一感觉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非常主观,在主导商业决策、沟通的时候就会弱势非常明显。
所以,针对一些常见问题,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个结构,将思考结构化。可是当你脑海中缺乏现成的结构时,会变得非常困难。

只是,我们每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种各样,当我们脑海中没有结构的时候,如何结构化思考呢? 2. 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四种方式把信息结构化

答案是,我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一共是四个步骤:

第一步:头脑风暴,拿一张 A4 纸,横过来,把你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来。并且,当你觉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读一遍这些碎片想法,将类似的进行连线。

biaozh (关于上图的说明:为了画图方便,图上是将想法横着排列了。实际上,你在 A4 纸上列碎片想法的时候,这些想法是纵向排列的,否则写不下。)

第二步,连线分组,根据连线的情况,将想法进行分组;

第三步,结构提炼,看一下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按照这样的规律,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组。这时候需要用到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来决定分组调整。最后形成的组,其实就是你的结构;

第四步,观点补充,确定了结构之后,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要补充其它信息,最后完善思路。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举个栗子来说明:

小王来向你咨询职业选择的建议:他性格外向且大条,学的是工科,他刚刚毕业,拿到两个 Offer,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销售方面的。从纯理性的角度,你怎么帮他分析呢?
第一步:写下所有想法,包括(注:以下只是举例,不代表我对技术和销售岗位的看法,具体情况因行业和公司而不同):1. 技术岗位的基本工资更高;2. 他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做销售可能更加适合他的个性;3. 销售的奖金更多;4. 做销售晋升更容易,晋升会伴随加薪; 5. 他学的是工科,具备做技术的基本知识;6. 他没有营销的经验和知识,做销售的话,上手需要一定时间。
第二步:连线分组,我们会发现,1/3/4 说的好像都是收入,5/6 说的是知识和经验储备,2 说的是性格,归类分组结果如下:

收入相关

性格相关

知识和经验相关

1. 技术岗位的基本工资更高

2. 他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做销售可能更加适合他的个性

5. 他学的是工科,具备做技术的基本知识

3. 销售的奖金更多

6. 他没有营销的经验和知识,做销售的话,上手需要一定时间。

4. 做销售晋升更容易,晋升会伴随加薪

第三步:用 MECE 原则找出各组的规律,确定结构。
根据 MECE 的原则,这些分组需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收入、性格、知识——这三个要素符合相互独立吗?是的,这是三个无关的要素。但是,这三个要素完全穷尽了吗?好像没有。

考虑技术和销售两个职位选择的时候,除了性格,是不是还有能力呢?比如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等。另外,是不是考虑小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了呢?
所以,我们扩展一下,找出了这些组:收入、性格、能力、知识经验、爱好。

这五个要素是否符合 MECE 呢?好像穷尽得差不多了,但似乎不独立了,因为性格跟爱好是相关的,而能力和知识好像也很难分开。

所以,我们把性格跟爱好组合在一起,将能力和知识组合在一起,变成:收入、性格 & 爱好、能力 & 知识 & 经验。这三组符合 MECE 了,但是名字怪怪的。

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收入是在说能否赚钱养活自己,性格爱好是在说是否感兴趣,能力知识经验是在说能否做得好,这样就清晰多了。

所以,我们最终找出的结构是赚钱、兴趣、擅长,是不是很熟悉?其实就是我之前的文章想成为多重职业者?怎么选主业和副业里所用的结构。
第四步:补充信息。比如,收入这块,除了考虑基本工资、奖金、加薪速度,是不是还有其它,比如福利的差异呢?等等。
用这样的思路,你帮小王做职业选择的分析,是不是清晰很多、脑子不再一团浆糊了呢?

四 找结构的一些技巧

现在,你是不是会觉得,我带着你做的时候,容易找到结构,但如果自己一个人思考,还是会陷入困局?**其实在我们找结构的时候,也是有些技巧的,给出两点最重要的技巧:
**1. 通过常见结构类型来推导结构:你会发现,很多思维结构其实都很相像。

比如,我在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 “我们应该重点提升哪些能力” 的时候,用了一个二维矩阵(两个维度分别是:能力的价值度以及可培养度),这不是什么书本理论,而是我自己的分析方法。

但是,有没有发现,决定任务重要性的时候,我们用的也是一个二维矩阵呢(重要性、紧急性)呢?

如果,在你毫无头绪的时候,我告诉你,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二维矩阵的结构来分析,你会发现找结构更加容易。

所以,掌握几种常见的思维结构类型,会帮助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容易地找到结构。

我按照使用频率,列了一些思维结构类型,有一些是非常常见的,如果你没有听过,可以网上搜索了解一下,便于理解这些结构类型:

**- 二维矩阵类:**任务分析矩阵(紧急性、重要性)、波士顿矩阵(市占率、增长率)、安索夫矩阵(新 / 老产品、新 / 老市场)

**- 流程类:**产品价值链、客户生命周期

**- 三要素类:**3C 战略三角(Corporation 公司, Customer 顾客, Competition 竞争对手)、爱情三元论(我之前文章里引用过)

**- 利益相关方类:**波特五力模型
2. 通过学习知识来积累结构,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你没钱,真的真的不是因为不努力中,曾经提到我们要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很多人问:如何内化?
通过以上的举例,你会发现,我们的知识和方法论无非就是一种思维结构。所以说,我们在看书、看文章,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积累这些思维结构,并加以应用,就是知识内化成能力。

比如说,你知道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这只是知识,网上到处都有,知道的人千千万万。可是,如果你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比如分析员工为什么离职),把这个知识应用为你的分析框架,让你的思维更加严谨和结构化,让你的沟通更加清晰,这就是知识内化成能力
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都不应该只是满足于知道就好,而应该思考一下:哪些场合可以应用到它?这样,下次遇到相应场合的时候才能想起来,这个知识才能为你所用。

五 日常训练方法

最后,如果你只是看了这篇文章,知道什么叫做结构化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它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做到不加思考地习惯性应用,还需要刻意练习。
下面我给出的方法,如果坚持三个月,结构化思维能力一定会提升,如果坚持半年,基本上刻意训练就可以结束了,它已经变成你的习惯了。另外,如果你有同伴一起练习、互相指正,效果更佳: **1. 累结构:**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论,思考出它的三个应用,然后把它记下来,作为自己的素材,有空可以拿出来看看。同时,还可以给这些理论进行归类,比如价值链类、三要素类等等。

**2. 写文章:**一周一篇文章,必须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写,并且,尽量使用你积累的结构素材。如果你没有时间写文章,那就只搭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

**3. 讲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 15-20 分钟的时间,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解决 / 论证这个议题,不一定要写下来,说给自己或者同伴听就行。同样,过程中尽量使用你积累的结构素材。另外,如果是你自己构思的结构,也整理到素材库去。这个训练是最关键的一点。

此前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 | 技术帖,写如何临场发言,将零碎信息快速结构化,也是建议讲议题的训练方法,可以结合来看。那篇文章,重点说了结构化思维如何应用到沟通方面。

六 关于结构化思维的几点总结

最后,关于结构化思维,我总结了这篇文章的几个关键点:

1. 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2. 不存在思维清晰、沟通不清的情况,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
3. 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马上进入细节,而要先思考框架,如果无法找到框架,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提炼的方法找到框架
4. 结构要尽量符合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如果不能,至少也符合 CE(完全穷尽);
5. 大多数结构都是常见的类型,找不到结构的时候,可以往这些类型上面靠:二维矩阵、流程、三要素、利益相关方;
6. 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方法:将知识应用和融入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沟通和思维能力
7. **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累结构、写文章、讲议题。**坚持三个月必有提升,坚持半年基本形成习惯。有同伴一起练习,效果更佳。

8. 如果你想继续深入研究,可以看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那本书,非常经典。

最后,这里讲的是,我们在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如果你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呢?我的专栏和公众号里,有另一篇文章,关于如何定义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避免无用功。**毕竟,不盲目努力,始终是我倡导的价值观嘛!

更多干货请移步我的个人原创微信公众号 “圈外孙圈圈”(ID: iquanwai),我就是那个反鸡汤反鸡血、坚持原创、不要赞赏、还请你吃饭的孙圈圈啦。回复 “澄清问题”,可以找到上面说的“清晰定义问题、避免无用功” 那篇文章~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在许多研究中我们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消费品逐渐发展,那么他的上限是多少?他的天花板在哪里?

在一些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研究人员是这么解读这个问题的。

车辆购买:

这张图想说的是,

在人均 GDP 到 1 万美元时,日本、韩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约 200 辆。目前我国人均 GDP 约 8000 美元,假设未来中国千人保有量达 200 台,我国汽车保有量可达 2.8 亿台,假设 7 年更新,不翿虑出口市场,中长期我国汽车年产销觃模估计在 4000 万台左右,较 2016 年的 2800 万辆还有 1200 万辆以上的增长空间。

咖啡消费:

这张图想说的是:

城镇化及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不断上升。自 2000 年以来,我国咖啡饮用量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6%,与国际市场相比,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以 9% 的速度增长,国内人均饮用量将有 30 倍以上的提升空间。

电影票房:

这张图想说的是,

我国的人均观影频次和北美日韩等市场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票房的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

这些逻辑初看都很有道理,但和现实对照我们能发现,他们并没有能够成为事实。

2018 年,汽车销量增速延续之前的增速下滑趋势,2018 年进一步下滑至负数,出现了整体下跌。

2018 年,咖啡传统巨头星巴克销售额在三季度首次下滑,而一些吸引了大量融资的咖啡新零售眼看着就要步共享单车后尘。

2018 年,电影票房维持了 2016 年以来的低增速,在 2018 年春节档引爆之后持续低迷,收获了 3 年以来第一次低于 2 位数的百分数增长率。

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的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人均 GDP 越来越高,但这些消费品向发达国家靠近的速度却不如我们的预期?一个个来分析:

汽车:

买车是为了什么?为了出行,从一个地方位移到另一个地方。人们的购买车的能力会随着收入增长,但而人们的出行需求会随着收入增长而持续增加吗?

以北京为例,我们整理了北京市历年的出行报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找到 3 个口径一致的出行结构,得到下表:

从 2010 年到 2018 年,北京市中心城居民的出行日均总量分别是 2773 万人次、2704 万人次、2724 万人次,每人每天出行 1.4 次左右,8 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从结构看,变化最大的是公交出行的减少、地铁出行的增加,以及自行车出行的先减少后增加。

更重要的是,其中小汽车出行量(黄色部分),在这 8 年来,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加上网约车普及后对出行需求的进一步占用,以及私家车必然会碰到的车位购买、在外停车等问题,综合以上因素,在新的出行需求中,对私家车有需求的比例会更低,而不是更高。

咖啡:

和对私家车一样,在当前阶段,收入增加一定会增加咖啡的消费,但是最开始的图中预测的【从人均每年 4 杯到人均每年 750 杯】的增长空间真的能够实现吗?

我们使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从中抽取了一个固定面板队列,共 6397 人,来观察他们在 2006、2009 和 2011 年的饮料摄入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年份的饮料摄入情况,是相当稳定的,2006 年每三天消耗 384 克饮料,2009 年和 2011 年都是每三天消耗 447 克。

从结构看也是如此,与之前的出行结构相互挤压十分类似,各类饮料也是在这个每天的饮料份额中此消彼长。我们能看到的是,这批人消耗碳酸饮料和果汁的分量略有增加,含乳饮料有所减少,增加最多的,是茶饮料。

咖啡在饮料消费中的增加,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个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的信息只截止到 2011 年,和当前一定有不小的差异。但是,有两个约束是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

第一,人们的胃并不是无限大的,再有钱的人,一觉也只能睡一张床。再馋的人,一天也喝不了太多饮料。同一个队列的 6397 人,五年过了,还是只能喝那么多饮料。

第二,即使有钱有胃口要喝饮料,也不一定会去购买咖啡,不妨先问问碳酸饮料、果汁和茶答不答应?咖啡能营造出的消费场景,别的饮料一样能够找到角度来挤压他的空间。

电影:

2019 年的春节档电影,在平均口碑好于 2018 年的情况下,只有大年初一出现了同比票房增长,但观影人次已经有下降。随后的初二、初三和初四,都是观影人次与票房全部同比下降。

为什么电影更好看了,大家却不看电影了呢?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今年电影票价太贵。这是原因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根本原因。两年前我写过一个答案,中国电影未来票房的顶点估计会达到多少?1000 亿夸张吗? ,计算了电影的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刻的电影票平均票价,62 元

也就是说,在 2016 年的这个背景下,电影票票价一直增长到 62 元之前的时候,都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更高的收益,到了 62 元以后,提高价格带来的收益才会小于需求降低带来的损失。

那么今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是多少?**44 元。**根本没有到 2016 年算出的这个价格拐点。

现在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电影票只要 10 块钱、1 块钱,甚至不要钱,你会去看几场电影?

显然,你也不可能把时间都泡在电影院里面,你有很多事情要做,可能宁愿在家睡觉都不愿意走进电影院。

这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个阶段对电影票房的真正约束已经不是买不起票,而是你的——**时间。**我们可以从 2008 年和 2018 年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看到证据。

从 2008 年到 2018 年,每个人的 “自由支配时间” 从每天 222 分钟上升到了每天 235 分钟,其中健身锻炼时间增长了 8 分钟,看电视时间减少了 26 分钟,休闲娱乐时间上升得最多,从 38 分钟上升到了 65 分钟。

在 2008 年时,电影票房是 43 亿元,1.5 亿人次,按照每部电影 100 分钟计算,全国每人每天只看 1.9 秒的电影,占整个休闲时间的 0.1%。

在 2018 年,电影票房突破 600 亿,观影人次 17.16 亿,全国人民每天的休闲时间增加到 65 分钟,每天看电影的时间变成了 20 秒,占整个休闲时间的 0.5%。

电影在时间中的占比虽然有增长,但仍然在整个休闲时间的 1% 以下徘徊。更关键的是,人们消磨时间的方式,又越来越多了,所有的手机 app 都想填满你的碎片时间。我刚刚看了下我的手机,很惭愧,在过去一星期里,我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高达 6 个小时……

2018 年的时间利用调查也这样备注:

休闲娱乐:指不以工作、学习和购物为目的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在线浏览网页(如新闻资讯),计算机游戏、手机游戏、棋牌游戏、群体性娱乐活动,收藏、集邮、书法、绘画、摄影艺术活动,外出游览、参观和观看演出、看电影、比赛等活动,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媒介观看视频(电视剧、电影等),品茶、饮茶、喝茶等活动。

花 2 个小时走进电影院,沉浸在一个故事里,你花出去的绝不止票价,还有你健身看电视看书玩游戏看小视频看演出看比赛和朋友小聚聊天…… 的时间。

和汽车、咖啡的例子一样,这里的每一样活动,都会绞尽脑汁来争夺你这 235 分钟自由支配时间。同样是两小时,是手机不好玩呢,还是小视频不好看?为啥就要去看电影了?这可能才是一个消费者不愿意走进电影院时真正考虑到的因素。

结论:

以上三个例子,其实体现出的是同一个原理,那就是——消费者购买一样产品的成本,可能并不只是钱,还存在一个有着不可变的约束的先天条件,后者也许会更重要。

使用私家车,不只是花了买车的钱,更是在你每天 1.4 次的出行中,选择私家车出行,放弃地铁公交网约车自行车。那么,私家车出行和地铁公交网约车自行车相比,是否更吸引人?

喝咖啡,不只是花了喝咖啡的钱,更是在 150 克的饮料配额中,选择咖啡进肚,放弃碳酸饮料、茶、果汁、牛奶、冰激凌。那么,咖啡和碳酸饮料、茶、果汁、牛奶、冰激凌相比,是否更吸引人?

看电影,不只是花了看电影的钱,更是在你每天 235 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或者 65 分钟的休闲娱乐时间里,选择看电影,放弃健身看电视看书玩游戏玩手机看小视频…… 那么,电影和健身看电视看书玩游戏玩手机看小视频相比,是否更吸引人?

所有的消费品均是如此,初看起来他只会使用人们的金钱,而钱又是没有上限的一个数字,这个无上限的特征会麻痹人们,误以为天花板还很远得很。

跨国的比较尤其容易造成这种错觉,让人感到只要人均收入上升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但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消费习惯,都只是在这个国家的外部条件下的一种脆弱均衡。收入上升了 10 倍,你就会一天出门 14 次吗?就会喝下肚 1500 克饮料吗?就会有 2350 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或者 650 分钟的娱乐时间吗?

把价格的变化放在一边,从人们的行为角度去认真分析,你总能找到一个早已存在的天花板,他不像金钱,他的上限早已给定,更有可能的是,人们的消费已经达到了这个上限,于是所有的产品都在这个透明的天花板下打到头破血流,却总让你误以为自己正面临一个蓝海。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1、管理时间

特别的规律,一年 365 天

6 点前起床,22 点半熄灯

十天半个月,更新下时间

这时间观念,是发自内心

2、计划执行

25 岁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

在计划执行,原因是想尽快成长

顾名思义,成长的速度赶上父母衰老、女友降临

一开始枯燥,后来进入良性循环,感到踏实、有意义

3、生活自律

大碗吃菜,小碗吃饭

一天一个苹果,周末一盒蓝莓

常喝白开水,低脂低卡

坚持夜跑,睡前拉伸

4、独处放空

人是社会的集合,难免受到社会的影响

比如说,情绪啊、行动啊,什么什么结婚

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告诉自己

要静下心来做自己,一个月、一年,甚至几年

5、笔记记录

会用心记录,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

举个例子,从去年开始,专门为父母记录

因为工作原因,很多时候不能在他们身边

所以我会记录,记录点点滴滴,不足与改进

6、培养专注

现在意识到,专注很重要很重要

不仅仅是工作、学习,它更是一种内在品质

现在我练习专注,一是挤出时间,二是静心做事,三是张弛有度

长时间专注,可以充实、愉悦。我现在使用 45 分钟番茄法,推荐一款 APP,Forest

7、仪式感

曾几何时,我看到身边人一个个结婚

父母衰老,事业坎坎坷坷,还有各种不确定性

我发现自己,脆弱、无力

来点仪式感,告诉自己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但行好事

这些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跨度,从 25 岁开始,并逐步成型

那时的变化如潮水般涌来,工作、生活、学习等

而这些思维方式,它们支配和完善着我

像是自然的自觉,让我内心长期坚定而平静

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发现更大的世界

不写了,跑步去了

1、管理时间,何时 “安卓”APP,更新 18 年 7 月

2、计划执行,为知笔记 APP,更新 18 年 7 月

3、独处放空,读书、练字、早睡

4、笔记记录,为父母要做的事,更新 18 年 7 月

5、专注学习,Forest APP,番茄钟原理

6、满分睡眠,小米运动 APP,早起早睡

7、满分的身体,有品魔秤 APP,保持健康

8、仪式感,解锁小龙虾,自学一人食第十集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be(是)-do(做)-have(有)」的思维模式,经过我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认识的一些厉害的人基本都是这种思维模式,而作为普通人的我则是「have(有)-do(做)-be(是)」的惯性思维模式。

「be(是)-do(做)-have(有)」的思维模式换一种说法也叫做「入戏思维」。

什么是入戏思维?

「入戏思维」意思是你认为自己是谁,你就去演谁,action,就让角色附体,入戏思维是演员最核心的思维模式。周星驰演的《喜副之王》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导演不喊卡,就得一直演下去」,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里也有一句台词「不疯魔, 不成活」。

演员是如何做到演什么像什么的呢? 除了学习大量的表演技巧和尽可能多的体验生活之外, 他们还需要有一种「一喊 action, 就入戏」的状态。

入戏思维放在生活中就是「be(是)-do(做)-have(有)」模式,生活中与「be(是)-do(做)-have(有)」模式相对的是「have(有)-do(做)-be(是)」模式,「have(有)-do(做)-be(是)」模式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模式,也是很多人做事情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这两种思维模式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例如,「如果我有足够的钱(have),我就会去环游世界(do),然后我就很开心(be)」;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have),我就会去学习一种乐器 (do),然后我就是一个有才艺的人(be)。」

「如果我能够应聘成功,我就会去讲课,然后我就成了一名老师」这种思维模式会困住我们,因为当我们想到「have」我们的头脑里紧接着闪现的念头多半是「没有」——「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钱」 「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时间」 「我现在还没有应聘成功」于是,后续的「do」和「be」就不会出现了, 然后我们发现自己很难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实际上, 如果我们转换思维, 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把「have(有)-do(做)-be(是)」模式转换成「be(是)-do(做)-have(有)」模式。先假定自己是一名老师,然后去讲课,再然后就拥有了授课的能力。「be(是)」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身份感和角色感,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自我认同,它并不依赖于「有」。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精神病院里有一名患者,他认为自己是一具「尸体」 ,无论医生怎么开导,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最后医生问他:「那你觉得尸体会流血吗?」他说:「当然不会。」然后,医生就用一根针刺破了他的手指,红色的血流了出来。你们猜他看到血以后是怎么说的?他说: 「啊! 没想到尸体竟然也会流血。」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我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客观存在的身份」更为重要。在这个精神病患者的心中,他对自己身份「尸体」的认同,比他客观存在的身份「一个活生生的人」更为真实。

当我们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就是 be,然后按照这个身份去做(do),于是也就有了这个身份(have)。

这种思维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懂点心理学的人可能都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20 世纪 60 年代,

知乎用户 尼克六六 发表

大一经济学的最后一课,老师对我们说:“我猜想十年以后,经济学这门课的内容你们或许全都会忘光。但是,如果你能记住一件事的话,我希望你们记住这个:

Assume Nothing(不要做任何假设)。

这便是我对这门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人们总是会带着各种各样的预设去看待人和事物,这些假设源自于我们的出生和成长,包涵着我们的偏见和执念,而最终会闹出矛盾和误会。由此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往往也可能是自己。

我从两个维度看待 「不做假设」

第一个维度,时刻提醒自己和训练自己在遇到人或事时不要加入刻板印象和自己的偏见或预设。

刻板印象的例子很多,包括对一个种族的、一个性别的、某个职业的等等。大家平时遇到得多,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我想举一个我们比较少会想到和关注的,关于预设的例子。

比如你写了篇文章发在网上,然后有无脑喷子莫名其妙的以非常不友善的方式来攻击你的文章甚至辱骂你的人格,怎么办?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很火大。理论的、辩解的、喷回去的、撕逼的,最后浪费时间自己还气的不行,心里想,我这么文明礼貌为什么还遭人骂,我特么得罪谁了要受这罪?

这里就有一个很典型的预设,那就是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假设 “眼前” 这个人是我的同类、有着差不多的境遇或行为方式,同时我们又会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这个人。

我们来仔细想一想刚刚的例子,你之所以会火大会生气,是因为你的假设是 “对方是你的同类,你们是可以交流的”,所以你才会在意他的话,才会觉得他应该和你一样可以做到 “文明礼貌”。而当现实与期望不相符的时候,你就会失望甚至生气。

如果你知道这个人和你是完全不同的阶级、年龄、背景、工作环境,你会那么在意他说的话吗?再夸张一点,如果你知道这个人是杀人犯,你还会这么生气吗?

现实生活中,你骂马云一句 “你丫傻比”,马云根本就不会生气。他甚至都懒得理睬你和拉黑你。

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为何要在意呢?

其实你也很清楚,你的圈子只是这个世界上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当你向互联网喊话时,会有很多人看到,自然也不乏在真实世界中和你根本就不是一路的那些人。

但你因为被喷而不爽,恰恰又是因为你下意识的把那个喷子归为 “和你相似的,你可以交流的人”。

所以切记要提醒自己,你是你,别人是别人,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你有你的游戏规则,别人有别人的玩法,拿你自己的游戏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导致自己生气,没必要。

那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

你就当人家放了个屁,删除评论,严重者拉黑。

没有误会、没有伤害、不会伤心、完美解决。

不做假设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上的陌生人,对新认识的朋友,熟人,甚至挚友和亲人都适用。

让他们告诉你真相,让事实说话,而不是听从你脑子里虚无的假设。

再来说说第二个维度,当别人告诉你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思考一下他的预设和前提是什么。请记住,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的前提,每一个理论都有自己的假设。

所以听取别人给你的意见时,好好想想这个意见的前提是什么,适用范围是不是也包括你。

再回到最开始的例子。

我告诉你遇到喷子骂你,你应该删除评论或者直接拉黑。

别着急接受这样一个方案,想一想我的假设和前提是什么,是否适用于你。

第一,我的假设是和别人对骂是一件会让自己不爽的事情。从我的角度,我假设大家都是渴望理智的讨论和避免过激的冲突。但是如果你天生大度不介意别人的不友善言论呢?亦或者你天性喜欢冲突非常享受和别人争辩甚至互骂呢?

第二,我的假设是完全不在一个圈子里的人很难沟通或者很难真正做到互相理解, 所以别圈人的不友善言论你才无须在意。但如果恰好你是一个同理心非常强的人,可以并且喜欢和各个圈子的人交流,同时在意每个人的想法呢?

所以你看,如果你是这么一个人,我刚刚那个结论对于你来说就是一无是处。

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天都在发生。

那些好为人师的亲朋好友,“读书没有什么用,你应该去接触社会,积累人脉。”

那些以 “过来人” 自居的长辈们,“女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嫁个好老公。”

那些语出犀利的营销号,“现在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分期付款慢慢还就行了。”

还有直击内心 G 点的大 V 们,“世界那么大,你应该去看看。”

甚至包括我这个小透明,都在尝试告诉你一点什么,都在劝你去做些什么。

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指导别人的人生,他们洋洋洒洒直抒胸臆,大气磅礴指点江山。

却不会有人想到为你负责。因为没人能为你负责。

而你为自己负责的方式,就是在这么多 “你应该怎么做” 中去思考,去分辨,他们的假设是什么,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他们不一定错,但你需要知道对你而言是否正确,能否帮你成为最棒的你自己。

经济学老师花了一个学期教我们各种模型各种理论。可是他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告诉我们不要轻信这些模型和理论。

因为假设的目的是简化我们的世界,更方便的描述这个世界的 “一般情况”。而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针对我自己的 “特殊情况”。

听过很多道理,却不知道好好思考这些道理背后的假设,才会过不好这一生吧。

-—- 羞羞的 live 小广告 —–

搞定英语单词:两个月解决英语单词高效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你需要知道的一切:要学好英语, 你得走好这六条路

对英语、留学、成长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六浪记(sixonthebeach)

知乎用户 云师傅​ 发表

关于修心

我有一个严厉的母亲,所以在我童年早期的人格形成中,有讨好性,这种讨好性让我很在意外界给我的反馈,当外界反馈不好的时候,我总会自责,当外界反馈好的时候,我会自恋。

为了让我不再因为受外界牵引而惶惶,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的去建立自己内心的规则。

下面是我的思维模型。

1. 识别自身情绪

今早我收到一条巨长的微信,大致是在询问我她女儿的一些事情,我很想回一句:请不要把我当工具使用。

当我想按出回复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句:此时此刻我处于什么情绪之中?

我心中的答案是:我觉得对方不懂边界,不考虑我现在的处境,很自私,很烦。

所以我定位到我现在的情绪是:烦躁。

2. 寻找产生情绪的原因

一个人的情绪,不是由外界发生的事情导致的,而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我们内心的规则的冲突导致的。』

这时候,要探寻两部分:

**①我对外界的认知:**我认为这个发我巨长微信的人,在把我当作『工具人』使用

**②我内心的规则:**我需要被尊重和重视,这种不被尊重的事情,不能发生在我身上

3. 认知的调整

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我对外界的认知是正确客观的吗?**如果不是,客观是什么?

答:不客观,客观是:别人知道我是心理咨询师,所以遇到问题就跑来问我了。

**②我内心的规则是合理的吗?**如果合理我要如何让外界知道并且遵守我的规则。

答:我内心的规则并不合理,第一,别人没有义务来尊重我。第二,怎么叫做尊重我是我自己的规定,别人并不知道。

总结:让别人知道我需要什么,并不是别人的责任,是我的责任,是我自爱的表现。

4. 如何解决问题

情况①:对方没有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我最终结论是对方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我自己的认知偏差导致了我的情绪,所以意识到自己的偏差就好,因为我没有发出伤害别人的话,所以我无需道歉,只需要回答对方的问题就可以。

情况②:对方的问题源自于信息差

如果是对方的行为确实有问题,但是因为我们之间的信息差造成的,我需要按照以下步骤和对方『非暴力沟通』:

  • ①客观描述对方行为
  • ②讲出对方的行为给我带来了什么情绪
  • ③表达我的需要是什么
  • ④明确告知对方应该怎么做

情况③:对方行为恶劣,与他沟通无效

拉黑。

5. 如何避免该问题的再次发生

①我有一定的起床气,以后不清醒的时候,尽量不要做决定

②我人格上对于 “如果我对别人是有帮助的,我才是值得被爱的” 必然导致这种『被剥削』

③我的助人动机越来越弱,我不想自己成为纯粹的商人,我需要警惕


关于识人

关系很浅的商业关系,我识人用『动机』

我无论你和我说了什么,我都不去相信,我只思考,你告诉我这些,你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一个朋友告诉我:你的一个朋友张三,在外面说你坏话。

我会根据背景去想他说这话的原因:

1. 他是真诚的希望我防备张三?

2. 他讨厌张三?

3. 他讨厌我,借张三之口?

4. 他在讨好我?

… …

关系不错的朋友关系,我识人用九型人格。

想要详细学习的朋友可以购买书籍《九型人格》,没有读书习惯,看不进去文字,必须要老师讲的生动有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购买课程,目前市场上这门课程性价比最高的是华师大的 XXX 老师,有兴趣的根据我现有信息去找。

1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内心的正确标准变成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断产生自责的思想。

有一种强迫性需要,只接受正确的事情。

做正确的事情。

在自身的高层道德和伦理观念上拥有坚定的信仰。要做一个更好的人。要求自己做芸芸众生中少数的能做正确事情的人。

对于那些不符合正确标准的需要置之不理。

在思想上把自己同他人比较:“我比他们强还是差?” 在意他人的批评:“他们在评判我吗?"

做决定时犹豫不决,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

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把因为自身需要未被满足而产生的怒气转移到其他外在目标上。

发展出两个自己:一个事事操心的自己,住在家里;一个尽情玩乐的自己,出现在遥远的陌生地。

通过改正错误而获得关注,将导致:超强的批评力量;意识到潜在的完美,可能变成事后诸葛亮,“想想看原本该是多么宪美”。

2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争取到他人支持,避免被他人反对。

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骄傲。“他们没我不行。”

对自己没能满足他人的需要感到骄傲。“我不需要任何人,但是他们都需要我。”

对自己需要满足他人而扮演的对个角色感到困惑。“我的每个朋友对我的看法都不同。”“哪一个我才是真正的我?”

对自己的需求感到困惑。“我能够变成你期望的样子,但我对你的真实感觉是什么呢?”

把性吸引力当成一种获得认可的保证。“我并不想和你发生关系,但我知道你很想。”

对 “成功的男人” 或“出色的女人”十分依恋。

渴望获得自由。感到自己被他人的需求所控制。

当自己的真实需要与为了满足他人而扮演的角色发生冲突时,会变得歇斯底里,爱发脾气。

这种改变自己来满足他人的方式,可能会导致:能够体察他人的感情,或者强迫自己改变以确保获得他人的爱。

3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看重自己的表现和成就。

将就效率。

喜欢竞争,避免失败。

相信爱情来自你很能提供什么,而不在于你是谁。

只关注事物积极的方面,不理会消极负面的信息。

难以了解个人的感觉。在工作的时候把情感放到了一边。

为争取认可而打造有利形象。公众形象属于社会高层人物。

在真正自我和工作角色之间会产生困惑。

通过集合思维的方式集中注意力,通过多条渠道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能够下意识地调整自我形象,以为调整的形象就是个人的真我。

4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觉得有些东西在生活中遗失了,而别人又恰好拥有自己遗失的东西。

被遥不可及的事物深深吸引。把一个不存在的恋人理想化。

依靠情绪、礼貌、华丽的外表和高雅的品位等外在表现来支撑自己的自尊。

带有忧郁感。追求的目标是深入的感情而不是纯粹的快乐。

不愿意接受 “普通情感的平淡”。需要通过缺失、想象和戏剧性的行为来重新加固个人的情感。

追寻真实。感受现实不是真的,相信当个人被真爱包围时,真正的自我将出现。

被生活中真实和激烈的事物所深深吸引,比如生死、性爱、灾难、遗弃等等。

对已经拥有的,只看到缺点;对那些遥不可及的,却能看到优点。这种变化的关注点加强了:一、被抛弃的感觉和缺失的感觉。二、敏感于他人的情感和痛苦。能够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

5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私密。

保持不被涉及的状态;感到威胁时,第一道防线是撤退或者系紧安全带。

害怕用心去感觉。

过度强调自我控制。把注意力从感觉上挪开。“戏剧是给那些普通人看的。”

情感延迟。在他人面前控制感觉,等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表露情感。

把生活划分成不同区域。把不同的事情放在不同的盒子里,给每个盒子一个时间限制。

希望能够预测到将要发生的事情。

对那些解释人类行为的特殊知识和分析系统感兴趣。希望找到一张解释情感的地图。

分不清精神上的不依赖和拒绝痛苦的情感封闭,是没有悟道的佛。

喜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关注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这将导致:一、与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感隔离。二、能让自己的观点不受情感偏见的影响。

6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推延行动。用思想代替行动。

工作无法善始善终。

忘记对成功和快乐的追去。

对权威的极端态度:要么顺从,要么反抗。

怀疑他人的动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动机。

认同被压迫者的反抗事业。

对于被压迫者或者强大的领导者表现出忠诚和责任。

害怕直接发火。把自己的怒气归罪于别人。

疑心很重。

在环境中搜索能够解释内在恐惧感的线索。

通过强大的想象力和专一的注意力来获得直觉,这两种能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恐惧。

7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需要保持高度的兴奋。同时参与多项活动,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喜欢保持感情的高峰状态。

保持多种选择,并把这当做一种避免对单一任务进行承诺的工具。

用快乐的精神活动,比如谈话、计划和思考,取代深层的接触。

避免与他人发生直接冲突。

喜欢把信息相互关联,进行系统分析,这种注意力方式可以导致:一、从有困难或有限制的任务中理智性地逃脱。二、从不相关或者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找到不寻常的联系和相似点。

8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控制个人的占有物和空间。控制那些可能影响自己生活的人。

具有进攻性,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

关注正义,喜欢保护他人。

把打架和性爱当做与他人接触的方式。相信那些在正面冲突中不退缩的人。

把过度看作克服厌倦的良药。夜生活、疯狂娱乐、彻夜狂欢、暴饮暴食……

难以意识到自我的依赖性。当别人爱上他们时,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拒绝真实情感,比如离开、认为无聊或者暗自谴责自己对他人的误导。

“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关注方式,常常把所有事物极端化。他人要么是强大的,要么是弱小的,要么是公平的,要么是不公平的,没有中间类型存在。这种注意力的关注方式会导致:一、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为了支持让 8 号感到唯一安全的 “合法” 观点而自动否定其他观点;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力量。

9 号性格者的主要特征包括:

用不必要的事物来取代真实的需要。最重要的事情往往被留在了一天的最后时刻。

难以做出决定。“我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我是想去,还是不想去?”

根据习惯行动,重复熟悉的解决方法。仪式主义。

很难说 “不”。

压抑身体的能量和怒火。

用被动进攻和顽固坚持来表现控制力。

关注他人的立场。这种注意力会导致:难以保持个人的立场,但是却能拥有他人内心体验的能力。与 2 号性格者 “给予者” 有相似的地方。

关系特别亲密的,伴侣、挚友、亲人,我选择 “多说少想”

我会要求自己,不要使用任何心理学知识对待他们,有啥说啥,不要猜,不要怕失去,就很真实。

我会要求自己不要去想,直接说,因为我的脑子一旦开始想,说出来的话就特别绕,知乎属于大多知识分子的社区了,还有很多朋友说看不懂我写啥,我要求自己和亲人说话,不要绕,不要严谨,就放飞自我。

我会当真父母面抽烟,并且告诉他们真的戒不掉。

我会让我的伴侣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缺点是什么,我不喜欢你的什么,亲密的人相处,本质上是和他的缺点相处。


关于成长与商业

1. 警惕自己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在商业社会,聪明没个软用

我以前有个合作伙伴,觉得自己很聪明,很多项目失败,都是下面的人执行力不够导致的。有一次开会,他洋洋自得的愤怒:整个义乌,没有一个比我聪明,我脑子里的思路,如果你们真的执行出来,我们早就上市了。

我直言不讳:我脑子里一天能模拟十家上市公司,在异想天开领域——你还嫩。

我自己总结,我这些年亏掉的钱,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自恋玩没的,是真本事。

2. 寻找商业的最小单位,先小尝试试,再缓慢投入,万万不可上来就大投入导致转型负担

我 4 年前考试做微信直播,当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酷毙了,就是你能在朋友圈看到全国各地的年夜饭方式,都有直播。

之后投了 50 多 w,全部亏本,原因就是当时的流量费算法。

在之后我做过 cps 软件,也亏,真的 app 就是个四角吞金兽,不走投资路线,根本烧不起。

现在我无论有什么项目,都是从特别小开始作,比如现在做供应链,我不成立公司,就自己跑广州档口,义乌北下朱,杭州四季青,莆田市场,新疆集中区,宁波保税仓,看中什么品,就给人介绍介绍,别人推了,觉得好,我就慢慢发展。

记住,创业不要一上来就铺很多线!

记住,创业不要一上来就铺很多线!

记住,创业不要一上来就铺很多线!

王思聪错在做平台,其实他最适合做网红经纪人,要是他不去烧那个技术费,现在他铁定斗鱼最大 MCN 机构。

3. 坚持

如果做好第二步,第三步就容易,很多商业结构无法坚持的原因是因为坚持的成本太高了。我会反复告诉自己,第一个月,第 8 个月,2 年,看到的风景完全不一样。

4. 遇到挫折的时候,看这张 NLP 思维层次图

我会问自己,目前我属于哪个层次?我是否可以上升?

关于这张图的详细解释,知乎

@谢春霖

先生有详细介绍:[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459876/answer/525937106)

5. 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在意我想什么,要去寻找用户要什么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目前做的心理咨询类抖音账号,咨询师自己写文案,开头一定是:

xxx 说过某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个意思,深刻吧!懂了吧!

这其实是创作者的思维模式,而用户要什么呢?

①痛点: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个冲突,甚至可以是美女、美腿,让用户产生兴趣

②塑造自己:用户很势力,你是个小瘪三,你说的再对都没人听,你要让用户觉得,你值得听

③解决方案:这时候才是知识,如果没有①②铺垫,用户不觉得你有价值

④反转:让用户开心一下

关于营销套路很多,我不多讲了,这个统一一个称呼吧:要去总结格式。

6. 用例子和故事学习

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要么找到生活里的例子,佐证他是对的;要么自己编一个例子,让他看着合理。

只有使用,才是学习,脱离了使用场景的学习,都是看热闹。

可能会持续更新,看反馈吧……

知乎用户 人神共奋 发表

区分 “观点与事实” 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事实可以被证明是“真的或假的”,观点却无法被证明,别人只能同意或反对。

1/4、区分 “事实与观点”,要从娃娃抓起

有博主介绍了国外幼儿园进行一种叫 “Facts and Opinions(事实与观点)” 的教育,让儿童判断一句话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比如:

糖是甜的(事实)
糖很好吃(观点)
波比是一个男孩子(事实)
波比很胆小(观点)

简单说,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观点是人的主观看法。

从形式上说:事实是一句陈述,而观点常常以 “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 的形式出现。

评价一个事实陈述,你可以认为它是 “真” 或“假”,但观点并不分 “真假”,只能说“我同意” 或“我反对”。

教育学家认为,这是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至少当大人们夸奖你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时,你要知道,这不过大人在表达一个观点,并不是在讲述一个事实。

其实中国的学生到了初中也有类似的作业:给你一段材料,要求在 “观点” 句划线,在 “材料” 句划波浪线。

区分 “事实与观点” 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很多成年人确实搞不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美国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对 5035 位美国人进行测试,看看他们能不能否分清报纸上的 “事实” 和“观点”。结果令人沮丧:五条题全部正确的仅占四分之一,而全部错误竟占了四分之一,只比瞎蒙的概率只高了一丢丢。

别笑美国人了,我们能分清 “事实” 和“观点”吗?比如下面三句话:

1、中医负责广告,西医负责疗效。
2、明星的收入太高了。
3、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一些不可知的环境问题。

这三句话,有两句是观点,只有一句是事实,到底是哪一句呢?

2/4、事实不是一定是真的,观点无所谓真假

前面我列举了很多 “观点和事实” 的特征,但它们并不可靠,比如下面两句:

我认为地球是圆的。(用了观点的形式,但它是事实)
地球很大。(用了事实的形式,但它是观点陈述)

区分 “观点和事实”,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唯一的指标,那就是——可证伪性。

简单的说:事实可以被证明是 “真的或假的”,观点却无法被证明,它是说话者内心的看法,别人只能同意或反对,既无法证明是 “真的”,也无法证明是 “假的”。

“中医负责广告,西医负责疗效”,这句话毫无疑问是观点,因为它提出的事实,不但本身无法被证明,而且 “负责”“广告”“疗效” 这些词都是模糊化、情绪化的表达。

前面说过,“糖是甜的” 这一句是事实,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未必。比如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尝尝糖的味道,小朋友尝了之后回答 “糖是甜的”,此时,这应该是观点,是小朋友的感受,是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

“事实和观点” 之所以难以区分,因为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很多事实,都曾经是观点。

“糖是甜的”从一种观点到一个事实,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明确 “甜” 的内涵外延,第二是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个看法。前者是让一种观点“可被证明”,后者是证明的过程。

再来看第二句 “明星的收入太高了”,看上去很像事实,“明星” 和“高收入”都可以建立标准,但问题在于 “太高” 这个词,是一个永远无法证明的主观感受,所以是一个观点。

再举一个例子:“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个命题,在今天肯定是一个事实,但当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地心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它到底是一个观点,还是一个事实呢?

还是这个标准,事实不一定是真的,观点无所谓真假。

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是 “可不可以被证明或证伪”,“太阳绕着地球转”当然可被证伪,而且已经被证明是 “假的”,所以“太阳绕着地球转” 是“事实”而非“观点”。

再来看 “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一些不可知的环境问题” 这个命题,它和 “地心说” 一样,都属于 “事实”,只不过“地心说” 已经被证明是 “假的”,而“转基因问题” 是“可以被证伪”的,只是目前无法分辨“真假”。

而像 “上帝是人类无法理解的存在”“我比任何人都爱你” 这些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的命题,才是观点。

区分 “观点与事实” 并不容易,但却是成年人必备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讨论 “基因修改婴儿” 事件时,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讨论的对象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现在事件当事人提出的命题是 “对人类的基因进行修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件”,很明显它是 “可以被证伪,但未被证明” 的事实。

既然是事实,那判断标准就是 “真假”,所以我们讨论的立足点应该在“利弊” 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利弊比较”。

但就是有人喜欢从这个角度评论:“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当时的人类所无法理解的。” 这就偏离了事实的 “真假” 判断,而是在对当事人进行 “对错” 的价值判断。

非常遗憾,大部分讨论都把 “基因修改婴儿利弊(事实判断)” 和“当事人做法的对错(观点评价)”混为一谈,这就是典型地无法区别 “事实” 与“观点”的现象。

3/4、警惕包装成事实的观点

因为事实总是比观点更能说服我们,所以很多人说话写文章时,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包装成事实。

其实,我们平时接触到的 “事实陈述”,大部分严格分析下来,都是作者的观点,基本上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在事实的陈述中,夹杂着 “无法证伪” 的个人感受

被动吸烟同样有害健康,政府有必要扩大禁烟范围;
房价十年涨了十倍,买得起房的人越来越少了;
五星级酒店竟然用马桶刷刷茶杯?

第二类是把一种价值观以 “事实陈述” 的形式表达出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爱你;

第三类**看上去完全是事实,但其用词中隐藏着观点,**比如下面这个新闻的标题中的 “女司机”。

这些容易被当成事实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皮尤研究中心把测试者分为 “不同党派支持者”,对他们的测试结果进入了分析,发现共和、民主两党的支持者都更容易把 “我党” 的“观点表述”看作“事实陈述”:

民主党人更可能把 “种族平权”“禁枪”“性别自由”“环境问题” 等观点当成“事实陈述”;
共和党人更可能把 “宗教”“持枪自由”“反堕胎” 等观点当成“事实陈述”。

结论就是:因为我们知道 “事实比观点更可信”,所以,对于那些自己更认同的观点,我们更容易当成事实,以支持我们的信念。

我在《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别人夸自己 “聪明”,而不是 “努力”?》一文中介绍过一种叫 “自我妨碍” 心理现象:

上个世纪的网坛传奇女将纳夫拉蒂洛娃拥有 59 个大满贯冠军头衔,有一段时间状态不佳,在连续败给几个小将之后,曾经对媒体反省自己的心态:“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

很多人宁可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努力的印象,也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这种心理也可以用上面的结论解释:成绩不好的人,为了保持内心的平衡,容易把他人的鼓励性的观点当成事实,比如 “你很聪明,只是不够努力”。

把观点包装成事实,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这种习惯放在日常沟通中,往往成为冲突的根源。

4/4、解决问题的思维

同事对你说:“你昨天和今天早上,还有上周五都迟到了”,这是一个事实。

同事对你说:“你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啊”,这是一个观点,它让你有点不开心。

同事对你说:“你最近总是迟到”,它让你很不开心,因为这看上去是一个事实,却是一个伪装成事实的观点,问题就在 “总是” 这两个字上——你很清楚,同事并不是在告诉你一个 “迟到” 的事实,而是在评价你“工作不负责”。

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职场中很常见,有时候我们想批评别人,又不愿直接评价,就把评价附加在事实上,但实际效果却跟我们的设想完全相反。

“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这句话,在别人听来就是一个个人观点,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嘛,但 “你最近总是迟到” 这句话,就很容易让人怼回去:“我不过迟到了三次,你上周不也迟到了?还有人迟到得比我更多,你这是什么意思,你看不惯我就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前面说过,我们容易把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当成事实,欣然接受;反之,当那些比较负面的观点被包装成事实时,比直接批评我们还容易让我们恼羞成怒。

观点与事实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概念,我最后把划一下重点:

1、区分 “观点与事实” 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2、事实可以被证明是 “真的或假的”,观点却无法被证明,别人只能同意或反对。
3、我们更有可能把我们支持的观点当成事实,把我们不喜欢的事实,当成观点;
4、很多文章喜欢把大众认同的观点包装成事实,把这些 “事实” 辨识出来,是反洗脑的第一步;
5、对别人提出批评建议,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不要把观点包装成事实,这样会更让人反感。

最后补充一点:观点与事实的区别标准 “可证伪性” 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到某个例子,一定会有意见分歧,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性,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重点不一致。

首发于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与 “独立思考能力” 相关的文章

三观不同,命中贵人来相逢

“降维攻击” 是屌丝逆袭的唯一手段

走出思维陷阱,高手的三个 “反直觉” 思维习惯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知乎用户 矛盾视界 发表

1. 矛盾思维。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选,矛盾论》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正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成长,而问题,就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中午要吃什么?背后就是可以吃的东西很多,而你只能挑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吃的矛盾

老板为什么骂我?背后可能就是你所做项目的结果和老板预期间的矛盾

面对问题,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背后的矛盾是什么,只有找到背后的矛盾,才能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2. 统战思维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毛选,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无论从事任何工作,我们都要遵循的一个思维就是分清朋友和敌人,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进攻少数的敌人,不要搞四面出击。进一步说,就是要搞好统一战线工作。

3. 调查研究的思维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 “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反对本本主义》

遇到难以做抉择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更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更多的信息,增加脑中的资料。

4. 定力思维。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量变质变相互交织的过程,在量变过程中,往往看不到什么变化,很多人做一件事,三五天看不到结果,就想放弃,这就叫做急性病,就是认识不到事物的变化是循序渐进和跃进的相结合,

共产党有本领把革命逐步地推向前进,但没有本领把全国的坏事在一个早晨去掉干净。蒋介石或国民党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转变,但没有全国人民的更大努力,也决不会在一个早晨把他们的十年污浊洗掉得干净——《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5. 全局思维

凡事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看,而要刻意往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去扩展。很多眼前的小失败和小挫折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并没有影响,如果心心念念一定要赢得眼前的一个小局部,反而可能丧失整体的优势。

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有的时候,有些局部破坏了或失败了,全局可以不起重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局部不是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6. 不进则退思维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不仅仅是学习,任何事都是一样,单纯想要保持现在的地位,而不去想着进步,其结果一定是连现在的地位也会丧失,在军事上,这叫做消极防御。我们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论述的。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据我所知,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以上这些思维,全部出自毛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矛盾视界

通俗讲毛选,讲矛盾分析法。更有诸多免费毛选书籍资源。

知乎用户 张一甲 发表

定义式思维。

1

我的本科在被誉为北大 “四大疯人院” 的数学科学学院。抛开学术造诣不谈,数学最让我受益之处,在于它高强度地训练了一种思维方式——“定义式思维”。

定义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过程,是建立事物的边界、锁定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

比如,大一学数学分析,我们不会一上来就学微积分怎么算,而是要先搞懂:微积分为什么存在?什么是可积的?什么是不可积的?而为了搞懂这个,必须追根溯源,从 “实数” 的定义学起。我至今对当年以 “戴德金分割” 来定义实数印象深刻。形象地比喻,实数可以用 “刀” 来定义,一条直线上,每一刀下去,切出来的就是一个实数。精妙绝伦。

再比如,数院研究生面试,导师会问:理想是什么?(“理想(Ideal)” 是一个环论中的概念)导师看着你的时候,和汪峰期待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

可能有人会说:你们这些学数学的,干嘛这么 “较劲” 于定义呢?就不能 “意会” 吗?

可但凡了解一点数学史你就会知道,缺乏定义是多么可怕的存在。

由无理数引发的数学危机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毕达哥拉斯定理提出后,希帕索斯发现了一个问题: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是多少?他发现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在当时的数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风暴。)直到 1872 年,德国数学家戴德金从连续性的要求出发,用有理数的 “分割” 来定义无理数,并把实数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这才结束了持续 2000 多年的数学史上第一次大危机

简言之,少了定义,高等数学就无法以一个严谨学科的形式生根发芽、走向壮阔。大一时,我们曾有一道证明题 “如何证明 1 大于 0?”——搞不懂实数的定义,不理解定义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你可能觉得出题人是在搞笑。

在我眼中,数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美丽,恰在于它是 “定义式思维” 的极致。

当你不知道一个概念从哪里来,你绝不可能知道后续的推演往哪里去。一切源自最初始的定义,基于严谨清晰的概念、寥寥几条公理,严丝合缝推演出一个学科大厦,过程中不存在任何误差、试验,带来后续一切研究工作的坚实明确感——这是一门一砖一瓦砌出来的学科,每一句话,当它完成的那一刻,它就永远被完成了。奥维德所说的 “吾诗已成,无论诸神的愤怒,还是地底的烈火,都不能使它消弭于无形!” 这感受说的…… 一定是数学!

即便复杂如高等数学体系,当你从定义开始看,便不会觉得高深莫测。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棘手的事,本质上是缺乏定义、定义不清带来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复杂局面,追本溯源,问问自己——你要解决这个难题的前提是什么?前提的前提是什么?一直推演到问题的根源,直到定位到你问题的 “老祖宗”——你会发现,你要完成的无非是一个定义工作,当这项工作完成了,后续你不需要空想和发散,让逻辑推着你走,见招拆招水到渠成。

2

在广告行业,有一项和定义非常类似的重要工作:Brief。

Brief 直译是 “创意简报”,你可以理解为客户部门给创意部门下的工作单。

广告行业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每当客户产生一个需求(比如制作一个网站、画一张海报图、拍一个视频等等),客户会先告诉 account(客户服务人员),account 负责反复和客户沟通,厘清需求,把需求写成 brief,然后把 brief 交给 creative(文案、美术等创意团队)去产出执行。

记得我在奥美工作时,老板第一次内训,就是教我们写出专业的 brief。

“当你描述客户要的风格,你绝对不能说‘高端洋气上档次’——没人知道你要什么!” 老板三令五申。

你要写清楚:“目标群体是 25-35 的白领女性,风格要结合时尚和运动,扁平化设计,极简,色调和客户 VI 保持一致”,这还不够,最好再附上背景介绍、参考图片、参考链接、竞品分析,推导出营销策略,提炼出创意切入点等等。

不专业的 account,会在来来回回修改 brief、反复和各方确认需求的过程中浪费自己和团队的大量时间。在奥美,如果一个 creative 觉得 account 写的 brief 不合格,他可以直接拒绝创作——这逼着 account 纷纷练就强大的表述能力。

说白了,写 brief 的能力,就是 “定义目标” 的能力。

一个合格的 account,绝不会是个 “传声筒”,不会把客户的话直接丢给执行者——定义目标的过程,包含了帮助客户厘清需求、明确痛点、制定策略等功课,很多时候,问题在定义的一步,已经解决了最关键的部分

上图是知乎上看来的,深以为然,brief 决定了最后的作品质量!

信息在传递、转述的过程中总会发生折损:假设一个信息经过 5 个人转述,每次转述偏差 20%,最终的结果就是 1*(0.8^5)=0.32768——和最初内容的吻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信息层层传递,结果天壤之别。所以,后来当我管理团队的时候,虽已离开广告行业,但我仍认为:brief 的能力是任一职位必须拥有的基本功。brief 绝不仅仅是介质,brief 直接影响着你和同事、合作伙伴、陌生人之间传递信息的质量,直接参与对结果的塑造。

在你把你的工作接力棒交付给下一环节时,能否给出一个将信息 100% 传达清楚又简练的 brief,决定着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 team player。

3

定义式思维,可以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就拿甲子光年写的科技产业财经稿件举例。每篇靠谱的稿件,背后需要采访超过 10 个人,我们团队小,没法像传统媒体一样给记者两三个月时间去磨一篇 “奢侈品”,那么,管理创作流程就变得极其重要。

同样一篇深度稿,有人需要几个月,有人需要一礼拜,后者产出质量并不比前者差,区别来自哪里?

来自于,你是否一开始就定义清楚了你的写作目标

几乎所有创作者,都把大把时间浪费在了纠结 “写什么” 上。

我常打比喻,有人写作像流沙,只言片语美,行文感觉妙,但堆沙子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沙子最终会塑造出什么,写作过程因此变得漫长而不可期;有人写作像建筑师,最初就明确了要盖什么楼,画图纸、打地基、一层层上钢筋混凝土,最终添砖加瓦装修装饰——盖出来的房子依然可以充满设计感和创造力,但每一项步骤都有严格清晰的时间表。

如果你把写作当兴趣,你尽可以用流沙的方式写;但如果你把写作当职业,你必须职业化地管理你的 “可持续性写作”。

你能否源源不断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源于你能否保证好的选题,这就是一种 “目标定义” 的能力——在一切开始之前,定义清楚你要完成什么,它为什么会有价值,然后在写作开始之后,牢牢记住你的 “靶子” 在哪里,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拿甲子光年的行业稿件为例,选题时,我要求记者必须回答以下三个圈:

你的整个采访过程,便是刨根问底把三个圈分别画清楚的过程;你的整个写作过程,便是带领读者抵达这三个圈交集的过程。

前阵子,我们记者写了一篇关于 “AI 售前” 的稿件(点击查看文章),讲到一个例子:一位人工智能公司售前岗位员工在面对客户时,由于没有定义清楚他们的服务目标(解决什么问题,客户的投入产出比),而是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技术原理和数据采集难点,客户一听,这么复杂?打退堂鼓,订单差点黄了。换句话说,定义目标的基本功,直接决定了你的获客成功率,直接决定了在客户眼中,你的 “打开方式” 是不是正确

定义是一门艺术,个中的细枝末节,都可能直抵不同的境地。

胡适有言:“有关哲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是名词上的争论…… 中国文化冲突有三派:一曰抵抗西洋文化;二曰选择折衷;三曰全盘西化。前两派其实是一伙的,都反对全盘西化,那么全盘西化有什么不好?因为这个名词不好。如果改成充分世界化,就皆大欢喜了。

瞧,仅仅一个措辞,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定位》是著名的广告理论,在我看来,它正是 “定义式思维” 的延伸。事实上,品类、品牌、定位,这些广告学中的高频词,反反复复都是在告诉你:定义是一切的根基。

你可以做一个小测试,问问那些知道你的品牌 or 产品的人:

在哪种情况下,他会想到你的品牌?

在什么语境中,他会一下子第一个想起你,然后把你的服务推荐给别人?

——如果对方的反应是模糊的,那么很遗憾,你没有完成一个好的 “品牌定义”,而它可能已经让你错过了大量潜在客户/用户。

4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我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不是为了增加大脑存储,而是为了给大脑 “调参”——不断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大概一年半前,我和好朋友、神策数据创始人桑文锋聊起领导者思维,他说他已经 “对灵光一闪没有兴趣”,只对“科学的方法” 有兴趣。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无非几点:首先就是定义,定义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接着,研究一圈,看看这个问题被别人解决到什么程度了;然后,看看还有哪个关键点没被解决,你的机会就是能否围绕这个点去解决得更好——这便是科学的方法。

我深以为然。

**定义式思维,是领导力的直接体现。**大家不妨可以试着训练自己的 “定义式思维”:每当你遇到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每当你开启一段表达,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定义清楚了吗?如果你觉得它在对方看来难以消化,可能是你的定义功课没有完成。

或许受制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 “中庸之道”、“意在言外”,很多人表达的时候,不习惯于“给一个定义”,总是车轱辘话绕来绕去,放在工作上,是对协作的一大障碍。正因如此,“定义式思维” 需要常自省,常训练。开启任何一项复杂任务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义它。

在我和我的团队大量采访创业者的过程中,一个问题让人颇为头疼:**有很多人说不清楚他们在做什么。**更令人头疼之处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问题在技术创业群体中尤为明显。技术本来就晦涩难懂,商业价值更非吹糠见米,当一个领导者无法严谨简明清晰地将业务目标表达妥帖,执行团队便无法将之付诸行动,市场便无法将之描述成可供口耳相传的品牌概念,客户和消费者自然也提不起兴趣。说得严重点是 “大将无能累死三军”——你的团队百般周折错付,可能问题出在一项被你忽视的基本功:定义。

“你说的 XX 的定义是?”

“给我一个主语”

“给我一个宾语”

“你说的‘他们’指谁?”

每当团队来找我讨论工作,我常常这么问。

没有什么是 “定义目标——拆解过程——逐个攻破” 三部曲解决不了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训练这种思维习惯,而习惯一旦生成,就会自动带着人往前走。

王阳明说: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定义,正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是基石,搞懂了定义,这个世界上便再也没有难以下手的问题,再也没有说话让人难以下咽的队友。

知乎用户 橘绯影 发表

这个对于低自尊、缺乏自信的朋友很有用。

标准句式:不是 A 不好,不是 B 不好,是 AB 的需求不匹配。

从前有个蛙类朋友,他爱上了一只天鹅。他常常感慨,这只天鹅有多么优雅的长脖子,多么宽大的翅膀,连她在水里扎猛子都那么的美丽、那么勇敢。

他鼓起勇气和天鹅聊天,天鹅会搭理他,但总是若即若离。他开始追求天鹅,带天鹅一起玩,朋友们听到了消息,问:“那是你女朋友吗?” 蛙说:“天鹅小姐不同意我这么说,而且她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从来不靠臭男性。” 蛙一边说着,一边在忙着做送给天鹅小姐垫窠的垫子,又给上面插上漂亮的花朵。虽然蛙还没有名分,天鹅小姐却让他陪在左右,他觉得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

没有人见过天鹅小姐,蛙打算给天鹅小姐做塑像,在节日时送给她。蛙是非常有艺术天分的,塑像做得和天鹅小姐一模一样。塑像做好,朋友们来参观,有个见多识广的狐狸朋友说,这不是天鹅,是野鸭子。“不许拿我女朋友开玩笑!” 蛙很严肃。

天鹅小姐越来越忙了,每次蛙只能把送给天鹅的小礼物和点心放下就离开。

节日到了,蛙捧着塑像到天鹅小姐家,期待她能感动地笑笑,天鹅小姐斜眼看了一下塑像说:“你这样让我很尴尬,把它砸了吧,以后也不用到我这里来了。” 天鹅小姐的朋友说蛙是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捧着塑像回家的蛙一路走,一路哭。眼泪落在塑像上,塑像越发的像野鸭子。狐狸安慰他:“都说了,她是野鸭子,不是天鹅。你也不是癞蛤蟆,你是角蛙。**不是你不好,也不是她不好,是你和她的需求不匹配。**如果你真的喜欢天鹅,可以去西边山后的大湖看看,那里有真的天鹅。”

角蛙去了那个大湖,看到了湖面上一群白色的身影,原来真正的天鹅是这样的,男天鹅、女天鹅们都那么的漂亮。他们看见了他,友好地说:“嗨,那边的小朋友。” 可惜他们移动的速度太快,角蛙根本追不上。“不是天鹅们不好,也不是野鸭子小姐不好,也不是我不好,是我们的需求都不匹配。” 角蛙默默说。

回家的路上,角蛙遇到了另一只角蛙小姐。圆鼓鼓的脑袋、微笑的嘴巴、真诚的大眼睛,都像他一样可爱。

知乎用户 Zauber 皇 发表

日常交际中的status game | 地位游戏思维

—— 知己知彼的社交诀窍

这一种思维方式,曾经让 23 岁的我醍醐灌顶、顿悟交际中的很多困惑。

通过它,我一步步学习如何展示自信、说话让别人舒服、辨别优质的朋友,在异国保持高质量的人脉;这些收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极有帮助,在我申请博士、DIY 英国创业签证时,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把这个藏了好多年的独特角度分享出来,希望也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启示。

回答有点长哈,目录在此:

一、Status 的定义

二、Status Game 的跷跷板规则

三、Status Game 的日常用法

全文 2500 字全是干货,我建议小可爱们点完赞以后,也点个收藏,慢慢体会。


我打死也没想到,会从戏剧课得到人生思考。

研究生在音乐学院读的。

学校的戏剧系更有名,据说是全英国最强之一。有一次纯好奇,溜去听戏剧表演课。

那堂课,提到了即兴剧之父 Keith Johnstone 的著作《即兴与剧场》

我呢,也偷学到了 status/地位 这个概念。

![](data:image/svg+xml;utf8,)

Keith Johnstone 的著作《即兴与剧场》

Johnstone 在书中提到,他一开始只是纳闷,为什么很日常的对话,上台效果却非常不真实、无生机。

纯属偶然,发现了辣眼睛的表演里面有【 status 缺失】这个 bug。

而他的学生开始学习 status 后,水平顿时升华了:

The scenes became ‘authentic’, and actors seemed marvelously observant.
场景一下「真实」起来;演员们也表现出吓死人的敏锐洞察力。

那么,这个神奇的 status 到底是啥?

![](data:image/svg+xml;utf8,)

一、Status 定义

status 的字典解释为:由头衔、阶级、身份、财富和产业决定的社会地位。

每个社会都有它既定的地位等级,正如《寄生虫》里面展现的一样。

《寄生虫》电影中,传说意指地位的阶梯

但是!在 Johnstone 的书中却不能这么理解:

Johnstone 的概念:
Status 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地位;而是基于在你认为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由你的言行举止反映的、随时会变的相对值。

绕么?没关系,我给你拎出两个要点:

一、status ≠ 你的身份,而是你的言行举止;
二、你觉得自己多有价值,你展现的 status 也就有多高。

所以,展现 status 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动作、语言、声调、姿势、呼吸、触碰、眼神…… 等等。

另外,status 其实不需要跟你的社会地位对等;甚至可能是冲突的。

很多影视、文艺作品的戏剧性,就是靠 status 与社会地位的冲突创造出来的。

比如韩剧:

像《魔女游戏》中高高在上的 “商场女强人 “,无数次被撒泼打诨的男主气得哽喉、status 暴跌;

或是《宫》中平民女主一夜成为王妃,内心的 status 跟不上高贵身份、从而发生的一系列尴尬;

还有那些各式各样的 status 和社会碰撞之下的爱情、婆媳、家庭关系……

观众看得非常爽 → 对韩剧欲罢不能。

![](data:image/svg+xml;utf8,)

我最爱的金三顺,就是一个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是自我 status 很高的女纸

比如各大经典名著: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

长得肥头大耳、嘴却毫不饶人的猪八戒;

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悲剧、失意却不失派头的君王;

……

Stephen Yoakam 演的李尔王

再比如喜剧、小品相声大师们,哪个不是玩 status 的高手:

“白云大妈” 外强中干的 status;

卓别林的小人物、高 status;

还有《美国家庭滑稽录像》中各种摔跤出丑、牺牲 status 博君一乐的平民英雄们;

……

卓别林大师经典的「卡进机器」

好了跑题了,一说我就来劲了。

这些是影视和文艺作品中的用法。那么生活中的你我,是如何用 status 的呢?

本文部分举例节选自《即兴与剧场》一书。现在暂时没有中文版,所以全是我逐字逐句翻译的,请支持我的手脑劳动,赏一枚赞吧。

二、跷跷板规则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人们的 status 都不是固定的;日常交流中,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调整、重置、甚至翻转

这就叫 status game。

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跷跷板。

来源:Fit Yourself Club

一个人的 status 高了,注定有另一个人的 status 变低;反之亦然。

基本玩法示例:

你损我了,你就抬高了,我就拉低了;我赞自个儿,我就抬高了,你就拉低了。

特殊作弊玩法:

抱别人大腿、跟他坐在跷跷板的同一边,与 ta 同上(同下)。

比如:说自己跟某某明星很熟的人啦,吹自己同学多牛掰的人啦…… 他想表示的其实是,自己的 status 也跟着这些牛人升到天上了。

好了我不再哔哔,再给你看两个对话,你就更明白啦。

例子一 [1]

我曾让一个学生 A 在一次表演中,拉低他自己的 status 。他走上台说:

A:你在读什么书?
B:战争与和平。
A:哎,那是我最喜欢的书!

全班哄笑,A 惊呆。我叫他拉低自己的 status,他做出来的效果却恰恰是相反。

例子二

我帮 A 改了一下对白,让他再试一次。

A:你在读什么书?
B:战争与和平。
A:我一直很想读它!

A 总算意识到,他在例子一中的话,其实在暗示自己读过这本书好多次,制造了 “文化优越感 “,从而拉高了自己的 status。

仔细想想,身边是不是有好多这样的人:

不管是谁在说话, ta 总能把话题抢到自己那儿去;

不管说什么话题,ta 都能评头论足;

不管有多少人,ta 开口就要所有人听他一个人。

这就是典型的 “粘在跷跷板顶端不肯下来” 的无良玩家。

![](data:image/svg+xml;utf8,)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搞懂 status 的意思啦?

你可能会问,这跟我有嘛关系?

别急嘛,读下去。

三、Status Game 的日常用法

我偷听完这堂课以后,觉得 status 这个概念太好玩儿了,于是日思夜想,以致走火入魔,开始癫狂地分析家人、朋友、同学、所有人的对话。

正是这一段时间的魔性思考,让我开始领悟到它的实用性。

四个字:知己知彼。

知己: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
知彼:认识周围人的相处模式。

Johnstone 在书中记录了很多学生的真实反馈,都很有趣,我摘几个跟你分享 [2]

Sense of domination when I hold eye contact. Almost a pride in being able to look at someone else and have them look away.
保持目光接触时的王者感。盯着别人直到他们移开视线,还蛮值得骄傲的。I find that when I slow my movements down I go up in status.
我发现我动作慢了,status 就高了。Well, my boy friend is now smarter than me, and I usually respect his knowledge, but often I find his high status a nuisance. Perhaps I should seek someone I consider I’m on the same level with?
昂,我男朋友比我聪明,我也尊重他的学识,但是我很烦他的高 status。我现在是不是该换一个跟我 status 更相近的男友了?I felt as if all the world had suddenly been revealed to me. I realise that when I talk to people, my attitude of inner feeling is almost talking down to them.
我觉着整个世界都清明了。我意识到我跟人说话的时候,我内心的态度差不多都是高人一等的。

酷不酷。你现在肯定也想玩 status game 对不对!

![](data:image/svg+xml;utf8,)

作为资深玩家,根据多年游戏经验,我送你三个小白步骤:

第一步、分析

我们这个年代,打开手机、电脑、平板,随便就能找到无数电视电影作品,这些都是适合用来做 status 分析的好素材。可以找一些惹众怒、或典型的角色来研究,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试着分析他们的人设是怎么利用 status 造就出来的。

第二步、聆听

像研究戏剧对白一样,检视日常对话吧。

多听身边人的对话,学会做聆听者。

听的同时动脑,想想这两人的初始 status 值;

然后根据他们的话语、手势、语气,判断 status 的变化程度、谁在玩什么样的 status game;

谈话结束后,对比初始值,看看这个谈话如何改变了他们的 status。

第三步、试水~~

实践出真知。

沉浸在 status 分析之后,你可以试试自己用啦。

开始先跟比较不熟悉的人试,压力不会那么大。试着用不同的抬高、拉低手法,看他们的反应。

良心提醒:不管怎么玩,千万别一直损别人。损完别人记得把人再抬高、或者自己自动往下降哦。


最后:

对 status 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 高情商对话的神器。

我知道它不是万能的,我知道它只是一个不同的思路,但我的确是受益匪浅。

希望你也一样,清醒地说话,对他人和自己的 status 负责,保持健康有趣的人际关系,划走之前点个赞支持一下我。

我也期待你解锁更多好玩儿的 status games,欢迎来评论区分享。

保命提醒:请勿随意指出其他人的 status game,他们不仅听不懂,还会觉得你四不四撒,甚至会恼羞成怒;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轮椅快递到了我得爬去开门了。

我就是那个,搞搞学术、英文挺溜的蝶泳专家。欢迎关注,不教游泳。

参考

  1. ^ 出自《即兴与戏剧》36-7 页
  2. ^Ibid. 45-6 页

知乎用户 柴桑 发表

平行思维,著名的 " 六顶思考帽”

——让你从信息暴雨中冲出一条明路。

试着先想象这样的场景,你有一个国家它叫鸟布拉斯,你的大脑就是鸟布拉斯国的国王,你有六个得力大臣,他们分别戴着白帽子、红帽子、黄帽子、黑帽子、绿帽子、蓝帽子(此绿非彼绿)。

而你这鸟不拉屎的鸟布拉斯国正是靠这六个得力大臣一手建立起的,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分明的职责分工——

白帽子大臣:他是个典型的数据狂,资料狂,死面瘫,想和他讲道理是不可能的,他的情绪永远不会因为你的言论产生一丝波澜。非要争论点什么的时候,他就会说 “好了我不喜欢无意义的辩驳,我们来分析下数据就知道谁对谁错了”,每当你问他对某事的看法时,他总是会递给你一沓资料让你自己看,所以没多少人爱和他玩。

红帽子大臣:她是唯一的女性大臣,外号 “鸟国林黛玉”,爱感情用事多愁善感,迷之相信自己女人的直觉,遇到事情总爱说 “我想这个应该就是对的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问她要些理论依据时往往给不出,也不够坚定,不小心就被说服站队了,其他五个大臣曾经都想和她谈恋爱但都被这种过于感性敏感的性格劝退了。

黄帽子大臣:他是全国最乐观开朗的人,鹿小葵属性,不管国家逢饥荒还是干旱总是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哪怕是隔壁敌国都打到殿门口了还是相信肯定会有人来救驾的类型,看什么都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哪怕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新方针,也能去信心满满操作一番,看似充满正能量,但又鲁莽了点。

黑帽子大臣:他是个阴沉消极的家伙,冷场帝,保守派,多好的方案都能被他看出一堆缺点和 bug,并指出各种困难,然后说 “这个风险太大了吧”“这个做了也没什么用吧”,多大的热情都能给他一句话浇灭了,老是窝在安全区小心谨慎的不想出啥事。

绿帽子大臣:他是个脑洞达人,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什么事都不爱从常规出发,喜欢不按套路出牌,对于国家的一些新方针总是爱补充很多额外的附加操作项,但有些过于不切实际和缺乏逻辑了,以至于一时想不到可以怎么落地实行,但他还是喜欢思考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蓝帽子大臣:**他是全国最靠谱的人了,有干大事的野心,做事总是考虑非常客观全面,有领导者的风度,基本每次会议都是他组织和主持,维持秩序,总结拍板,一板一眼井井有条,感觉没了他其他大臣都会争得鸡飞狗跳。

(灵魂画手涂鸦,不要介意….)

好了,说到这里,你也应该明白他们帽子分别代表你大脑的什么思维了。

——客观理性(白帽子)、感性直觉(红帽子)、乐观积极(黄帽子)、悲观消极(黑帽子)、脑洞创新(绿帽子)、大局全览(蓝帽子)。

还别不信,你的大脑里,真的就有这么多种思维。只不过平时你从来没有刻意组织过他们,所导致你思考的时候他们总是以混乱形式随机出现,所以你没办法清晰感知到而已。

——我是正经说话的分割线——

六顶思考帽是爱德华 · 德 · 博诺 (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类似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

它提供了 “平行思维” 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运用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让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六顶思考帽(思维训练模式)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5%2585%25AD%25E9%25A1%25B6%25E6%2580%259D%25E8%2580%2583%25E5%25B8%25BD/3202458)


【直接这么说肯定没人看啦,所以开头只好给你假设一个国家把他们给人格化喽,哈哈】

——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拎清楚,分得开。

六顶思考帽的名字很有趣,我的假设也是把他们分成了六个不同的人,意在让你明确他们之间的思考过程是孤立的,但思考结果又是可以结合的。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许多人都没有平行思考的能力,往往想到哪就是哪,最后跟一团乱麻似的缠绕纠结,理不出头绪。

所以光是知道这个模型的用处并不大,你还要通过一些系统化的输入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适配上这个思维模型。

这里一定要安利你我自己一直以来学习的课程~

我听的一直都是哈佛的学习力课程,信息量和方法论很牛掰,让我的认知效率提升了 10 倍。这套课我反复听了五六遍,方法真的非常系统和实用,也分享给你吧,关注我的公众号【拾柴院】就可以领取这套超强的学习课啦,我保证,它会对你帮助超大。

有了这六顶帽子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你就像有了一个智囊团,对思考结论也会更加清晰和全面。有了这六顶帽子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你就像有了一个智囊团,对思考结论也会更加清晰和全面。

这六顶帽子单独拿谁出来看都有些极端,优缺点并存,但一旦组成一个智囊团,就能达到完美的互补。

而对正常人来说,脑子里一定是六顶帽子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长期的惯性思考,或多或少会有顶帽子得到独宠,但要相信,性格内向不代表思考保守,再悲观的人也会对喝水不呛死这件事充满信心,别让性格决定你的思考,也别惯坏了单纯的一种思维方式。

所以,说是平行思维,其实本质考究的还是你的换位思维。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脑子不同的思考区域给精准区分开的,这相当于要你先后切换到六种不同特质的人的位置上去进行思考,还要尽可能避开彼此的干扰,别让他们打起来。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觉得动画片里的这种场面非常形象:

而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不止这俩在 battle,实际发生在你脑子里的其实是这样的:

类似,我杠起来连我自己都不放过….

好了,上个应用吧,举个很多人都曾纠结过的人生选择:毕业后,到底是回老家工作,还是去大城市打拼?

以下我试着还原我曾经应用六顶思考帽,决定是毕业回家找爹妈给安排个稳定的国企工作,还是孤身一人去杭州互联网领域求职的场景:

首先,上组织者蓝帽子:

好的,会议开始,本次的问题是 “毕业后回老家找国企工作求稳,还是一个人去杭州干我感兴趣的互联网”,重点议题应该围绕生活、环境、发展、工资来讨论。

(蓝帽子往往出现在思考的开头和结尾)

然后,资料狂白帽子出场:

让我们看看生活方面,杭州滨江区租房成本合租约 1900~2800 元 / 月,以及需购置生活用品和解决三餐约 2500 元 / 月,而老家可以直接住家里免房租,晚上回家吃饭。

环境方面,杭州是马云爸爸地盘,互联网人才流入率全国最高,老家是个不重新媒体的三线城市,连本地服务号都没几个,还做的很烂。

发展方面,在老家国企基本熬年龄熬时间,只要在工位上好好活着就行,体制僵化,发展空间小。而杭州互联网环境更新迅速,形式迭代快,晋升发展靠 OKR 说话,人才更换率高,发展空间大。

工资方面,杭州应届毕业生平均工资在税前 6291 元 / 月,老家工资打听过了,税前 3600 元 / 月。

(记得白帽子出场时只需要列手头信息,不要带情绪)

![](data:image/svg+xml;utf8,)

乐观者黄帽子出场:

当然要去大城市嘛,机会多发展大,年轻人就应该多出去开眼界受磨炼,这个领域刚好赶在风口上,人才需求旺盛,体制内磨十年才能晋升,没准在杭州干 2~3 年就可以升职了啊,而且趁收入高也可以多攒几年钱,虽然物价也高,但 8000 块剩下 30% 也比 3600 块剩下 50% 多啊,在家的话感觉一辈子怎么样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往往黄帽子活跃后都需要黑帽子出场打压)

悲观者黑帽子出场:

真的会有你想的那种发展吗?杭州互联网领域有高学历人才大量涌入,你作为二本毕业的本科生,能在面试和简历这关竞争出头吗?租房,生活成本能在你确定稳定工作之前划出来吗?收入虽然高两倍多,但房价却高四倍不止,老家现成的资源你就白扔了?而且你孤身一人去如果突然出点事怎么办?能及时凑出钱和找人照顾你吗?

(此时似乎思维陷入僵局,两者势均力敌无法抉择,此时请出直觉小姐红帽子)

感性者红帽子:

虽然黑帽子说的对,但我骨子里就不是想这么早安定下来的人,我还很年轻,试错成本仍然很低,不负债也没谈对象,而且我真的很想去感受下大城市充满竞争力的生活环境,虽然不确定性很高,可能初生牛犊不怕虎了点,但我内心却还是跃跃欲试的。

(还有什么帽子没出场?对了,脑洞鬼才绿帽子)

创意者绿帽子:

OK,看来红帽子小姐凭直觉投了黄帽子一票,那我就想想对于黑帽子的那些问题有没有什么骚操作可以解决。

首先是房价问题,对啊,杭州房价的确高得变态,但我没必要非久住杭州买房啊,我只是想去感受成熟互联网的工作氛围,以及学到更高级的新媒体底层能力。之后我完全可以搬到个物价低的二三线城市久居,而且我感觉线上就业很快就会普及,毕竟我还没毕业前都靠写稿赚过不少稿费呢,过几年没准就是享受着三线城市的物价拿一线城市的工资。

老家的资源也并没有浪费掉,只是我暂时不去用而已。或者说一旦我在杭州学到更深刻高端的本事,回老家重新找工作时没准还能实现一波降维打击?

租房的成本我可以先吃点苦租个小单间,工作稳定前期可以先不考虑生活质量,周末也暂时不逛街剁手,减少娱乐性消费。诶白帽子,杭州租个便宜单间多少钱来着?

数据狂白帽子:

1600~1900 元的都有。公司一般加班到 7:30 会提供晚餐,每日生活成本可以控制在 40 元内,一个月约 1800 的生活成本,且应届毕业生平均工资在 6291 元 / 月,你有相关运营经验,大概税前能拿到 8000 元 / 月,扣除五险一金和租房 + 生活成本,可能不剩多少,但足够用。

(似乎结论已经逐渐明朗,看看其他颜色帽子怎么说)

![](data:image/svg+xml;utf8,)

红帽子此时和黄帽子站队一致了:

卧槽就该怎样,年轻吃点苦怎么了,总得在回家养老前换个活法,咱不欠债还没啥挂念的人儿,咋说也不会血亏。

黑帽子又开始挑刺了:

但是还是很难啊,万一出点意外呢?

(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论据可以补充了,而且意外是不可控因素可排除在我们思考范围内。至此蓝帽子可以出场下结论)

组织者蓝帽子:

好的,现在已敲定去杭州寻找互联网领域的工作,综合判断给出以下两个补充事项:

1、在工作稳定前,简化支出,并减少娱乐性消费缓解财务压力

2、无需死磕久居杭州,只用评判自己是否学到了精锻的底层逻辑和实用能力

综述:虽然杭州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均在可控范围内,且有 “混不下去回老家” 的退路可言,未来前景更好,发展空间更大,符合我内心对的向往。

那本次会议圆满结束,解散。

以上就是我对 “选工作是回老家还是去大城市” 的一次完整思考复盘,仅供参考。

事实上,你也发现了各色帽子出现时间频率都是不固定的,一个大佬某次复杂的全局思考,很可能要每个帽子调用好几十次,闪现更快。这种咱就先从基础的学起,尽量让每个帽子都出现一遍再慢慢练习就好。

最后给你总结个模板出来了,六顶思考帽运用时的具体分工分别为:

1**、陈述问题(白帽子)**

2、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绿帽子)

3、评估该方案的优点(黄帽子)

4、列举该方案的缺点(黑帽子)

5、对该方案进行直觉判断(红帽子)

6、总结陈述,做出决策(蓝帽子)

这种思维方式只要去刻意反复练习,相信再复杂的信息迷宫中,你也能闯出一条风景路线,也期待你解锁更多思考路径的玩法~

ps:谨防使用不当人格分裂,建议只在决策思考时使用。


看完的小声 bb:

写这篇文章,包括查资料,码字,配图,排版,大概花了四个小时,如果感觉有点意思,就花一秒钟点个赞,顺便关注一下我吧:)

@柴桑

一个在大学实现经济独立的 95 后斜杠青年

我的成长公众号:【拾柴院】

追求兴趣的过程并不轻松,所以我把其中的酸甜苦辣,宝贵经验都写成了干货

来我的公众号【拾柴院】,把我的「成长方法论」都给你

期待你的阅读和收获噢~

我经常在知乎给好答案点赞,这样以后就会收到很多类似的高质量推荐噢~

你还可能对我的其他回答感兴趣: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0083887/answer/796201962)[人在迷茫没有方向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来确定自己人生的方向?​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497335/answer/781399020)[有哪些道理是你毕业多年后才明白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622793/answer/770602680)

知乎用户 奥 LiVia 发表

1、注意细节,永远不嫌多

为你这个环节后的下一位做一些力所能及,比如,扶门;吃饭带纸巾;开完会带走垃圾,整理好凳子;

无视别人的尴尬,照顾别人的自尊心;

有次我和一个小姑娘无意看到了一个男性朋友流泪,小姑娘要上前安慰,被我拦住了 “让他自己待会儿”。

我认识这位朋友快 5 年了,出了名的好面子。半小时后见他,已经没事了。“有什么事儿要帮忙,你支一声”,就够了。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你有了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了体贴他人的心

2、有始有终,其实还蛮难的

一个人在外,工作、生活里常常不免要找人帮忙。习惯最终做完后,和每一个涉及的同事、朋友反馈下最终结果,并表达感谢,有时候还会备点小礼物,或者约着吃顿饭什么的。

我觉得这是个起码的尊重吧,别人为你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哪怕是一分钟,一个电话。当然完全有理由同步最终的结果。但是,好像很多人都没有这么做。有时候,我会主动关心下结果,看看还需不需要做点什么;有时候,懒得管也就随他去了!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收获了很多意外的关系。很多本来是同事的变成了朋友,很多本来只是朋友的变成了工作伙伴。

3、不断对自己系统升级

这种系统其实分为两方面,有用和无用。

有用是指短期收益。比如我刚刚跨了行,是的,一个我之前涉猎不深的行业。所以,一开始工作起来,很多都需要适应。一个月的时间,我整理了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个周末就给自己建了一个文件夹,规划了我要学习的内容,日常收集整理资料的 excel 模板以及每周抽时间必看的内容。

无用是指生活无用。比如前天去扭蛋文身,抽出来的图片是神奈川冲浪里江户时期浮夸版,喜欢得不得。今天就非常认真地看了一些列江户晚期的日本文化艺术介绍。作为日本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江户晚期真的是一个短暂的余韵,又是一个绚烂的开端,很有意思。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工作中专业,也可以在日常里温柔。你可以认真地输出自己,也可以随和地与人沟通。男人和我聊工作,我听得懂;女人和我聊感情,我接的上。

4、比周到,多一点用心

我有个习惯,出门旅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会买。然后,堆在家里,认识了新朋友,就会配上一段文案,然后,一个个送出去。

比如,斗兽场的罗马士兵卷笔刀回赠给了送我从日本带了打字机卷笔刀的妹子,

东京上野公园拿的鸟兽戏画手册赠予了特别戏多的话剧圈新秀王老师,

台北 101 大楼跨年的钥匙扣直达到了成都跨年认识的淘宝卖家小弟弟,

自己亲手拼出来的漫游银河系星空笔记本时隔 2 年后终于找到了热爱读书、知识渊博的钦钦博士。

而送人礼物,我也必定亲自包装,亲手写卡片。

记得当时给文浩弟弟,写的是,2016 年跨年我一个人在 101 大楼下听人唱《小幸运》,凌晨的台北街头三三两两的人群。2017 年跨年在成都变成了两个人。愿以后你的每一个跨年也都有人陪。

因为,这些只有我自己知道的梗,这样用心制作过程,我特别享受,是我的 G 点。不知道收礼人能不能 get 到,我爽就够了感觉。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在如今,周到更像是套路,有那么一点刻意,不足道的用心反而更能被人感受到吧!

5、时刻提醒自己 “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和别人不一样”倒不是说你清高。而是给了自己说 “不” 的权利。

大家都去买爆款啊,我不喜欢,不团购了

大家都去排队网红餐厅啊,我没那么想吃,不参与了

大家都在玩王者荣耀啊,我真的不感兴趣,不想玩了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你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给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6、对于最重要的五个朋友(女性)建立特殊关爱体系

只要她们开口,不假思索借钱,恩,事实上,最穷的是我;

3 天为周期主动联系,分享有意思的事情,更新自己 YY 爆炸的念头;

关心他们的家人,家里的老人,因为都是 10 年 + 的朋友,彼此之间都熟悉;

疼爱她们的小孩,我确实都是干妈咪;记得生日,准备新年礼物;下午看到了淼淼的画作,已经想好了今年给她的礼物,哈哈

最后,我想,陪伴他们度过所有最幸福和最艰难的时刻,给予我最客观的建议和最无条件的抚慰;

以上,不是说我多么 nice,而是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即使单身,也依旧拥有给予爱的能力。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因为付出,所以,自己时刻被爱

既然大家喜欢,更新啦

7、珍惜的人,想到就说啊,又不丢人

有很多朋友,因为一些小小的契机,开始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也许不能再参与更多的未来,我还是希望这些人能知道他们之于我的意义。

所以我的方法是,看到什么想到这个人,就会告诉她。看到什么觉得他喜欢的,就会买给他。比如,淼淼妈妈喜欢马来貘,羽田在熊猫省,我在果壳有意思看到了,就随手买了。

这种思维体系已经形成了,根本就不过脑子。

拼量子积木的三个小时,我真的是满心欢喜呀,一抬头天都亮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重要的人应该多久都不会走散。因为,谁都希望被牵挂吧!

8、打造个人标签同时寻求差异化

我很少朋友圈点赞,评论。实在特别闲的时候,才会在朋友圈互动几句。于我,朋友圈更像是信息熵的过程!我很少点赞,但会上心;实在喜欢的,会忍不住去私信,表达真诚的喜爱。

这是淼淼妈妈教我的。因为我工作第一年生日,朋友圈给我点赞的同事不少于 30 个,来私信生日快乐和表白的只有她。而后来我们确实成了至交。

在我看来,有的人喜欢群聊,但有的人喜欢一对一,我就是后者。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于别人,你不是普通的点赞之交。于自己,你可能捡到了宝,两生欢喜的人。

9、保持最简单的客观,强拉理智

于生活,我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到底好不好。但是,于工作,我觉得非常必要,甚至是一种职业素养。

不以自己的经历、情绪、观点,看法强行带偏整个团队为客户服务的节奏和效率,是对 leader 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当然,我老板挺好,会愿意坐下来带大家讨论,让团队成员一一说服他。这是我特别欣赏的。

无法客观,最可怕的就是,你可能加了无数天班,都是无用功。因为,客户要苹果,你非把自己的梨给他。

所以,这也是我最刻意训练的一点,就是拨开自我体系的种种,始终从客户角度出发,去产出他要产出的东西。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客观会让你显得更加专业。不会被个人的局限影响。对事不对人,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10、耐心

说出来都有点可笑,这种本就是幼儿园、小学培养的基本素质。

很多人身上都没有。对客户没法耐心,对同事没法耐心,只有自己是最正确。甚至,有的人对自己都没法耐心,事情做一半就选择撂挑子。

一方面,对自己,我觉得耐心可培养的点,在于微笑。因为,我发现,我在对自己笑,对同事笑,对客户笑的同时,被安抚下来的除了对方,还有自己。

反之,另一方面,碰到特别急躁的那类人,我也会不喜欢。应对的方式是,可以放慢语速和他们说话,或者简单问他们几个问题,拖慢他们的思维。

事实上,你会发现,反而是急躁的人最没有思路,最容易事倍功半。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没有人喜欢急躁的人,就酱。

11、保持有趣

有趣这个梗,隔段时间就会被公众号翻出来嚼两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摩羯座上升成了水瓶座的原因,还是一个人待久了之后的自我修养。很多人都是你太有意思了。

在意大利遇见了乔治马丁大老爷,意淫了一段 “Don‘t talk about GOT with me. I’m on vacation.”

在东京地铁里遇见了《疑犯追踪》的 Finch,就满脑子一直在 “You have been watched.”

有次,逛超市出来,看到一个叔叔和婶婶手牵着手,觉得到这个年纪还能这样太美好啦!

只是可惜叔叔有点秃头,婶婶有点胖。我就给婶婶 P 瘦了点,还改成了黑白照片,就完全看不出叔叔秃顶了。还发了条朋友圈,配了 “这样就好啦!” 可惜,隐藏的梗,没人能 get。

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个人也很开心。可以一个周末都不说话,但是会一直傻笑,笑出声那种。

如果说,思维模式可以刻意训练,那么,与人用心还要用心修炼。

先写这么多,出租车里码字,不定期更新。

知乎用户 盐选成长计划​ 发表

框架思维,「知识框架」这个词,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那时候老师总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建立自己的框架。

但那个时候,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框架感的,会造成学习的东西都串联不起来。

当一个题目考查到多个知识点的时候,他就会犯糊涂,这就是知识缺乏框架感的一个表现。

到现在,我们重新提起来这个词,只比以前更重要。

在建立自己知识框架的时候,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个原则,大家一定要记得,没有任何别人的框架是完全适合你的,就像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自己用的知识框架的方法,是我自己摸索实践来的。

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会结合一些别人说的方法,吸收成自己的,我会把一些对我有用的拿过来,慢慢的最终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体系。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用别人的整理方法,就像我们不可能按照别人说的去整理自己的家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惯。

第二个原则,就是管理知识的方法,千万不要复杂。

如果你听到一个管理知识的方法特别复杂,那就无效了。因为你平时要频繁的操作这个动作,天天都会接受一些新东西,频繁操作的话,太复杂了是不现实的,它应该特别稳定,不需要天天变来变去,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你可以熟练的使用。

你一旦有知识要放到这个系统里面的话,你就需要操作一遍,所以如果很麻烦不现实,而且有些人学的知识管理方法,比自己的知识要多,那就更麻烦了。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就是框架思维下的学习步骤。

第一个步骤,收集,也就是我们去接受讯息,接受知识。

收集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地方,能够提供这种功能的软件有很多,比如我自己用的就是印象笔记,挺推荐的。

你在微信里面看到一个文章,在网页上看到一个好的内容,你都可以直接弄到你的印象笔记里面。比如看了一个公号文章,点击发送到印象笔记就可以了,我特别喜欢直接发送的功能,用印象笔记可以帮你来收集知识。

另外一个辅助的工具,就是备忘录。有一些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现成的文字材料,所以备忘录就可以让你简单记录一下。

收集的途径有哪些?这就涉及到我们两种学习的路径了,第一种路径是点到面,第二种路径是面到点。

什么是点到面?点到面就是我今天学一点相关的知识,明天我又看到一个,后天我又看到一个,最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做归纳整理,让他们成一个系统,让他们成一个主题,这叫点到面的学习。

比如我今天看了时间管理的一点小知识,明天又看到了,就这样形成一个主题。

什么叫面到点?比如我喜欢作家王小波,我就看他底下的一系列作品,我喜欢的某一个主题出发,然后去做学习。

还有一种学习方式,是面到点到面。比如我很喜欢王小波,我就看他所有的作品,王小波又推荐了杜拉斯,他特别喜欢杜拉斯的《情人》。我再去看杜拉斯的作品,这种就是面到点到面,这是最舒服的一个学习路径,特别舒服。

所以我们在做收集的时候,两种途径都可以,一种是你今天一个点,明天一个点,然后把它们累积成一个主题。

还有一种路径就是直接从一个主题出发,直接从框架开始去学习,比如我学习欧洲的油画,我就从时间顺序从前往后,我从不同的派别去学习,这些都叫做从面到点的学习。

第二种学习路径肯定更容易建立一个框架,第一种比较考验你的整理能力。

**第二步,整理。**我把这些信息都弄过来了,就需要把它们整理一下,包括印象笔记。你每次把文章发送到印象笔记里面的时候,像我都是这么处理的,我就让它们做「无标题笔记」,我不取标题,我都把它发送过来。

发送过来之后,我就会发现印象笔记里面,只要一搜索「无标题笔记」,底下这些内容,就是都没有被整理的,我就要开始去做二遍整理,这时候,其实我等于是把我的新知识跟旧知识做结合。

所以整理的目标第一个,叫做形成秩序,就是要做分类、排序。

最简单粗暴的分类排序,就是图书馆的方法。图书馆的分类,其实已经叫做知识整理了,把书分为地理、人物、传记,还有经济、政治各种类别,这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分类。

我自己的印象笔记里面有个东西,叫做「分主题知识库」。里面有几个比较大的主题,包括时间管理,包括战略,包括公司的人事管理等。

我每次看到同类的内容,就把它们持续往我的分主题知识库里面放,然后新知识跟旧知识就见面了,给新知识找一个位置,当一个小主题的内容太多的时候,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一个大主题,我的分主题知识库并不像图书馆分类这么多、这么杂,因为我不需要学习那么多东西。

我学习的原则就是只从有用出发,所以我的分主题知识库底下,就是按照我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版块,分为了几个主题,做了分主题的知识库。

当然整理的目标,不只是让它们形成秩序,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该关联的东西之间形成关联。因为分类之后的主题,并不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电影分类里面,有周星驰的电影,有周杰伦的电影。他们两个本身就可以做两个分类,有没有可能他们各有一部电影,这两部电影之间是有联系的,他们同样致敬了一个桥段,他们使用了同样的幽默手法。

当你发现这些内容之间有联系的时候,把它找出来,你学的东西就被打通了,你这个学习就太厉害了。

打通之后加标签,当你把知识分类存放了之后,你可以通过标签这种方式,把不同分类下面的一些有关联的内容标记出来。

这就是我们现在这种电脑技术,比图书馆更强大的地方。因为图书馆一本书只能放到一个位置,放到经济就不可能放到政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你可以通过标签无限往下再加标签,嵌入小标签,你用这种方式可以把一个知识打上好几个标签。

当你搜索这个标签的时候,所有这个标签下的内容都可以出现,你的知识就被打通了。

还有一个方法,比如一个主题下面内容太多了,「我的行动」这个主题下面就有很多的内容,包括及时行动,怎么坚持,怎么专注各种内容。

下面就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把它们串联起来,就跟我们收拾房子还是一个道理。这个柜子放袜子,那个柜子放裤子,我可以做一个图把他们标记出来,然后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标记出来,这样的话就更清晰更系统。

收集、整理完了之后,就应该消化了。怎么消化?

其实我们在梳理知识的过程,就已经在消化那些知识了,我每次把那些无标题笔记做分类的时候,往框架里面填充的时候,我都觉得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

但其实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要是不做这种知识框架、知识整理的工作,你每次学个知识都像一个新知识。

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会发现消化起来特别的快。因为当你找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原来你已经对这个知识做了一个很系统的整理,然后你就把这个新知识更好地消化掉,它不是孤立的,有很多的背景信息在里面的。

整个消化知识的过程,就会被加速,以后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没有一个新知识,把它消化进来,放到你的知识系统里面。

**最后一个步骤,叫输出。**收纳好了,整理好了,也消化好了,我应该输出给别人。

输出给别人,对我们做知识框架有什么好处呢?

知乎用户 laq 是只仓鼠 发表

拒绝构建敌我。

发生所有的事情,看到所有的信息,

我都会把自己的屁股抬起来,

不叫自己的阶级,立场和利益,干扰了自己的客观判断。

拒绝自己的好恶影响自己的判断。

讨厌的观点,令我恶心的人,也要完完整整看完他的意见。

然后说服自己,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拒绝凑热闹。

远离所有的热点,热点成为热点时,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有迷惑性的。

很容易成为陷阱,让人看不清楚。

不要被表象迷惑。

所有的信息,接受以后,不要只看你轻易看到的。

去找找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影响,背景。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事情。

拒绝污名化和神圣化任何事情。

不要贴标签。

人们喜欢污名化和神圣化事物,从而用标签来代替真实,也代替了自己判断。

不和人争吵。

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错了,不过不愿意承认而已。

再者,他爱懂不懂,管我仓鼠事?

多角度思考问题。

遇到一个问题,一个话题,从不同的群体和集团角度思考。

同时,以多种方式思考。

基本解决了问题,也要想想其他的解决途径。

自我带入问题。

把自己带入一个故事里的各个不同角色,把自己想象成利益相关的人,自己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也是路人。

抛弃非对即错的 “二元论”。

不是只有好坏,受害加害,其实事情从来都不是二元的。

事情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

分析问题时 ,尽力去抛弃你习惯的 “二元论”。试着去掉原有认识,继续看问题。

打破定式。

尽量让自己的思维离开自己的习惯,不断重塑习惯,这样会不舒服,但是很能扩宽思路。

对于任何习以为常的事情,问问自己为什么,还能怎么做。

怀疑一切。

试着去怀疑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为什么你会相信一件事情呢?

问自己,为什么,有了答案,再问为什么。

对于不懂的领域,学会承认自己的短处。

并学会去查阅资料和询问专业人士。

对于专业人士在专业领域的理论,有更大的可能性可信。

永远不要因人废事。

不要让崇拜或者厌恶一个人,来影响你自己的判断。

记住,永远对事儿不对人。

以上

总结下来,八个字足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诸君共勉。

知乎用户 郦橙锦妖 发表

分享两个入门级的传播学 / 心理学现象。

第一个,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

这个假说是指人们有畏惧被否认,被孤立的心理,当一种意见形成优势时,持相同意见的人倾向于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倾向于沉默,如此一来整件事的评价会越来越向优势方倾斜,哪怕这个观点不一定更有理。

这个假说提出很久了,在新媒体时代也屡遭挑战,但不得不说把这个现象记在心理,刻意告诉自己沉默的螺旋可能存在,能让自己更用于发声,用于认可自己的观点,用于批判性地看问题。比如说,产品上最近有一个改动,在公司内部被很多人批评,你本来觉得这个改动还不错,是不是你的判断力不如别人,你的产品力有缺陷呢?不一定,因为大部分人可能和你一样,但是没有参与到评论中,反而是那些强烈批评产品改动的人凑到了一起,猛烈地进行了集中的表达。

再比如说,对社会上的一些热门事件,往往有大 v 领导意见,他们的文章下也都是与之相同的观点,这种环境,可能是由于 “作者筛选评论” 的产品机制导致的,也有可能是持相反意见的人反驳不过别人,干脆闭了嘴,这时批判性地思考双方观点,才能避免自己被拉入有失偏颇的漩涡。

了解并认识到沉默的螺旋存在,也能防止自己误判形式,比如你发表了某个观点或者做了某件事情,收到的回复都是正向的,这时就代表自己做到满分了吗?放在更大范围内更客观的评估中就一定依然优秀吗?不一定的,认知沉默的螺旋就是认清反馈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就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满也不必自卑。

第二个,认识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

这个心理也很有意思,看电视玩游戏的人会告诉自己是放松嘛,对情绪健康有好处,但会有意忽视对视力的伤害。买了奢侈品的人会强调对自己气场的提升,在社交场合下的用处,而避而不谈这个月欠的花呗。

“不健康”又 “想做”,“没钱” 又“想买”,这些矛盾会让人心理失衡,为了调节这种平衡,就会出现人为地加重一侧的砝码而轻看另一侧的砝码的行为。其实情绪健康的好处就能弥补视力伤害的坏处吗?不一定,只是这么做的人为了不后悔,不让自己难过,故意强调了前者的好,忽视了后者的坏罢了。

记住 “认知失调” 的存在,就能让自己在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的时候,不那么相信自己的理由和借口,给自己一记棒喝,该后悔的时候就后悔,而不是想尽办法减轻悔意而继续之前的行为。

还有几个就不是学术上的了,一些小技巧:所有的事列出 123 会强迫你更有逻辑地思考(即使逻辑比较差,也能让没逻辑的人听了 “第一……” 就觉得你有逻辑);锻炼数字敏锐度,把成本和收益拆成数字;没事记忆一些东西玩,比如路上遇到的店名,车牌号,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可以锻炼下脑子。

知乎用户 金老湿 发表

思维方式可以刻意训练吗?

当然。不仅可以,还是必须需要。

我第一次享受到刻意练习思维的好处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上大学之前,我是个胆怯内向爱逃避的人,具体表现为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碰到难题容易回避。喜欢一个人不敢正面表达,讨厌一个人不敢当面怼回去。上大学后不知怎么地灵魂出窍了,在某一瞬间我觉得必须要可以扭转这一切。

于是本来不爱跟人打交道的我,但凡遇到人就刻意厚着脸皮打招呼,结果是我认识了我们系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女生。

本来说话都说不清楚的我,刻意在班里搞了次演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当众演讲,结果是校招群面时我站起来发言丝毫不哆嗦。(这里多提一句结果,那个公司在我们学校只招了两个人,我是其中一个)。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意识的进行思维上的训练,比如下面这四个,就是我刻意训练出来的。

NO1. 正面刚思维

正面刚就是正面面对,也可以叫做硬着头皮上。

我最近一次硬着头皮上的事是写说书稿。之前给一个学员对接了说书稿机会,后来她家里突然有事没时间写了(是真有事,这个不能怪人家),这个时候离提交只剩不到一周时间,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尽管我连书都没有。一周之内要看完,写出四千多字的稿子,这还不算买书快递的时间。最最关键的是,你们感受下这本书的厚度,700 多页的大部头。

结果自然是准时准点完成了,若是按照以前我早就放弃了或者找其他人写。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遇到 “正面刚” 或者是 “退而求其次” 的事情,比如方案没写完,是咬着牙半夜也要写出来,还是先睡了明天再说,买的专业书看不进去,是揪着脑袋继续读还是算了刷抖音去,到月底了公众号还没更新,是逼着自己写一篇还是算了下个月再说。

如果每一次都放过自己,没有硬着头皮上一次,结果就是下次你想硬都硬不起来了。待在舒适区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能够正面刚不舒适才是成长。

NO2. 刻意分解思维

刻意分解就是把一件大事或者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不同的节点,找出关键节点,把每个节点击破整个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我前阵子上班老迟到,要是迟到个十几二十分钟也就算了,最可气的是每次都是迟到 1 分钟,这种心情你能理解吧。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老迟到呢?怎么才能做到不迟到呢?于是就把整个上班的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看看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起床阶段:一般是 6:40-7:00

出门阶段:一般是 7:31-7:40

地铁阶段:总共 40 分钟,期间转乘一次。

等电梯阶段:一般需要 3 分钟。

地铁发车的规律是不变的,电梯的上下时间规律也不变,那么影响迟到最关键的节点是上地铁的时间。接下来我就进行了人肉测试,于是有了惊奇的发现:

①地铁在 7:45 会到达我的起始站,如果上了这趟车,能准点赶上换乘的那趟,最后的结果是会提前 10 分钟到达公司楼的电梯口;

②接下来一趟是 7:50 到达,如果上了这趟车,那么会赶上第二趟换乘的,最后的结果是提前 5 分钟到达公司楼的电梯口;

③再往后是 8:00 到达,如果上了这趟车,刚好每次迟到 1 分钟;

也就是说如果我能准时赶上前两趟,必然不会迟到。关键节点搞清楚了,再往前看影响它的点,自然就是出门时间了,接着人肉测试,具体细节就不再展开说了,只要在 7:31-7:36 之间的时间点出发,就会准时赶上不迟到的地铁班次。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如果想买个鸡蛋灌饼吃,那么就选择早的时间点,如果带着面包就可以选择较晚的时间出门。

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就再也没迟到过了。

为了防止杠精,我需要提一句,这里不是在讲迟不迟到的问题,是讲如何分解节点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经常感觉事情一团乱麻,建议可以像这样去分解节点,思路就清晰了。

NO3. 框架搞定一切思维

刻意分解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框架思维,有框架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容易。

我有个做乙方的朋友,他做事有个习惯就是无论什么案子,都从营销目的、人群分析、产品卖点、方法策略、执行方案这 5 个步骤去套用,结果是几乎每个案子都难不倒他。

如果你有框架思维,你会发现搞定一切不费劲。就像我写文章,喜欢用金字塔原理一样,先把架子搭起来,往里面填素材自然就很顺畅了,所以,我很少会出现写着写着卡壳的情况。比如之前写过的一篇《有些话很残酷,但却是职场真相》,在动笔之前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

举几个最常见的框架模型:金字塔原理、黄金圈法则、swot 分析、PDCA 循环,这些都非常实用,你可以都试一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

NO4. 等 5 分钟思维

等 5 分钟思维,就是遇事不要立刻问,自己先想一想解决方案。练习次数多了, 你会惊奇发现 80% 的问题自己就能解决。

有一次公司要求每个人装一个 APP,安卓手机都很正常,苹果手机就会出现个安全授信的问题,于是群里开始有人问怎么弄了,我也打算问。在我把问题编辑好了准备发送的时候,“等 5 分钟思维” 提醒了我,于是就先百度了下,结果还真有类似的问题,顺利找到了答案,也顺便把操作步骤发到了群里。

所以你看,不同的思维下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遇事多等 5 分钟思考,不急着花 1 秒钟伸手。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说,当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最像人类。

如果你跟我一样没什么天赋,那么还有一条路可以努力提高自己,就是刻意练习思维方式。

知乎用户 胖达君滚啊滚 发表

1. 习惯性避让的懦弱与善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真正的善良是理智的慈悲与有原则的柔软,是我眼中最理想的人格,温柔而清醒、勇敢又不尖锐,宽厚且不懦弱。能收能放。

每当我想要让步时,我都会问自己,我这是无条件的懦弱,还是清醒下的善?倘若是前者,那么无论我感觉多么困难都必须咬紧牙关拒绝。

2. 认清且不断告诉我自己,艰难不是一个过程,艰难只是一个瞬间。再厌恶再想拖着不做的事情,真正投入后感觉都只会是 “还好”,艰难永远只在下决定动手的那一瞬间。

我认为拖延的本质并不是懒,而是既不愿意面对我必须负责但却不热爱的事,又因为我没有面对我必须负责的事而心生愧疚,继而在愧疚之下也不敢着手去做我真正热爱的事,最终选择逃避【玩手机、刷剧】造成的。

每当我面对拖延的困境,我就会告诉自己,我可以选择拾起耐心面对无趣,也可以选择去做我热爱的事,但我绝不能瑟缩在懦弱的躯壳中不理春秋。
优柔寡断而作茧自缚的人没有未来。

3. 在对方态度礼貌的前提下,允许并尊重他们表达与我立场完全相悖的言论,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并不反驳,只无视或一笑了之。哪怕我真心认为他们的立场傻逼。

4. 依赖就是把被伤害的权利交到别人手中,哪怕对方是血亲。
可以爱任何人,可以为他们付出,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但绝不能依赖,绝不能令他们成为你生命的意义与追寻的方向。值得追寻的只有明日的自己。

5. 坦然的接受他人好意,然后堂堂正正地回报,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待人态度。在好意前又卑又亢,对付出小心算计得失的人不配拥有真诚的爱。

6. 温和理智成熟往往也改善不了关系,温和派改革没有未来。我们发怒是为了解决必须解决而又在理智温柔之下无法解决的争端,而不是为了发泄怒火。

7. 绝不能嫉妒。嫉妒是最丑恶的情绪,因为人们在嫉妒时会寻找道德的借口,让自己误认为自己正在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愤恨,连直视自己与对方差距的勇气都没有,更不用说奋起直追。嫉妒就是彻底地认输。

8. 温柔这种品质之所以会被广泛认可,是因为本质象征着 “可被掠夺”。而爱人是付出与成长,“温柔” 并不是一个评判你可能被爱的指标,“温柔”脱离其他人格魅力和实力单独存在时,就是他人眼中的懦弱。所以,要放弃靠妥协与讨好的态度来获取认可和爱,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9. 暂时改变世界的可以是政治和观点,但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技术。权力可以被颠覆,知识永远一往无前。

所以,不要为世界盲目愤怒,要学习,要永远学下去。

====================================
平时在知乎的评论多,与大家互动不过来,欢迎到我的微博来找我玩~
微博艾迪 @胖达君滚啊滚啊滚

http://weibo.com/u/5803025940​weibo.com

知乎用户 蔡千年​ 发表

重要人物的时间,一刻千金。跟他们相处,讲话必须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点出问题,说明原因,摆出事实,列出方案。很多时候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反而容易达不到效果。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重要人物和你的最大差别,在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上面高屋建瓴,你趴在下面坐井观天。你说一千道一万,他可能早已看透烂熟于心。

所以跟他们讲话,我会刻意的从论点或结论入手,直奔主题。比如说: 乐视的股票不能碰,这样的结论。他若有知,必会报以微笑以示赞同。他若不知,你再展开论据 123 也不迟。

这个办法,特别适用于电梯三十秒的短交谈。

知乎用户 左岸 发表

谢邀,逻辑思维和模型思维我都刻意练习过。可以分享些训练方法以及这种思维方式给我带来了什么。

逻辑思维

作为一个人大的法学狗,我们平时上课和写论文的时候都非常看重逻辑,而我大一的时候也自诩我是一个说话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直到当我大三准备 LSAT**(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候,我才知道 “有条理” 和“有逻辑”差了十条街,而 “有逻辑” 和“逻辑清晰”差了十个城市。

大三花了三个月去准备 LSAT,一刷 165,这个成绩足够申得上全美 Top10 的法学院。以下是辛酸与泪水的印记。下图的笔记和书本仅仅是我实际完成量的十分之一。

准备这个考试我才知道逻辑学根本不是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三段论那么简单,这之后有概念偷换、以个例取代总论、以特殊取代普遍、忽略潜在影响因素等非常复杂的逻辑陷阱,所以 LSAT 是三大北美考试中被看成是最难的考试(三大北美考试:法学院 LSAT、商学院 GMAT、研究生 GRE)

我也是准备了这个考试才深刻体会到一点:非常专业的逻辑思维根本没办法仅仅通过阅读而锻炼出来,一定是需要一个非常集中、非常高强度的训练过程才能锻炼出来。(不禁想到我那三个月,曾经一度学得崩溃到把头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希望那点冰冷能平息我的大脑。)

学到现在,我有时候闲着没事也会随便拿出一本,做几道 Logical Games 或者一套 Logical Reasoning,因为没有任何书可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市面上卖的《逻辑学》我看过,中英文的我都读过,但是没有习题去真正锻炼,仅仅通过阅读是没办法快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的。

说说考完 LSAT 后我整个人的状态吧。

**1、极度反感毒鸡汤。**我在我的答案和文章都三番五次提到抵制鸡汤从我做起,因为基本上所有的鸡汤套路都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的事例,得出适用于中国 16 亿甚至全球 70 亿人的普世法则,这就是非常经典的以偏概全,我读这种文章非常痛苦。

**2、很少去评论一件事。**这里说的评论,是指我会在心里有我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我不会在公开场合去发表对一件事,尤其是对一个人的评论。因为我知道我没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我做出的评论不可能全面客观,贸然评论,除了暴露我的无知,什么都没有。

**3、在求职的时候非常顺利。**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好处,找过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大公司的招聘流程基本都会有笔试或者测评,其中就会考语言理解能力或者逻辑推理能力,那些题基本上都是 LSAT 的中文版,我做起来非常轻松,所以在我整个求职期,我从没有因为笔试而被刷过。

**4、理智但是非常冰冷。**这场考试让我变得越来越不苟言笑,不是我高冷,而是当我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会非常自然地去拆解他的逻辑,所以下意识的不会笑,尤其是在开会的时候,我会非常注意会议讨论的逻辑,注意用结果导向。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我非常客观地去看待工作,完成工作。

此外,我现在也越来越像一名外科医生,把自己的感情干净利落地放在解剖台上,用理智去分析我的感性思维,以为感情也同样可以拆解成肉眼可见的逻辑步骤。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没办法理解我的爱人的感受。甚至我爸都说,有时候感觉你身上散发着一种寒气。

也可能本身我就是一个理智过头的人,只不过这场考试彻彻底底把我本性释放出来了。

模型思维

我在我之前的一片回答提到了如何去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这篇回答反响挺好的,有兴趣可以收藏阅读。(如何成为有想法的人?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 知乎

抽象思维,在我的理解就是,把所有你观察到的事情和体验到的感受等外部信息,抽离出共性,并放进一个只存在于你大脑里的抽象模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你处理信息的一套自发的系统。这样等到你下次获取信息的时候你就能迅速作出反应。

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陪着爸妈去赶各种饭局,你在饭桌上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到了他们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说话办事,于是久而久之,你把这些信息全部抽象出来,形成一个叫做 “饭桌行为” 的模型,等到你以后去吃饭的时候,你就能迅速知道该怎么接人待物,该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我花了四年才培养出我的抽象思维,步骤如下:

1、通过大量的观察、阅读和学习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
2、把信息抽离出共性,归类、并开始建立模型、
3、通过后期的信息修正不断完善模型。(更详细的可参考我前面提到的答案)

模型思维是一个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大量处理信息的思维,同时能让你通过不断的模型修正获得洞见,加速自己的成长。基本上,我的知乎答案都是自己内心里不断修正出来的模型,与其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价值观,不如一开始就自己先创建出自己的价值观,然后让这个世界帮助你一同打磨,后者给你带来的成长是显著极速的。

自省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品质。

以上。

知乎用户 何安 发表

我靠着这个思维方式学习,连大学里的高等数学都没下过 90 分

用事实说话,先上个图。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学习了,什么快速记忆法、速读法、逻辑思维法等等,效率还是那么低,成绩还是那么差?那很可能是你缺乏笔记本思维(我自己想出来的名字哈哈)。

我是一个高考落榜,然后外出打工,再回去复读最后考上本科的大三学生,虽然基础一般,但是面对大学高数这样的科目,成绩依然位列前茅。

怎么做?之前有看过我写的学习方法的人可能觉得我写的太普通,学不到什么,那么下面我介绍的这个高效学习的笔记本思维看看能不能再助你一臂之力。

在我们看来一个笔记本出来拿来记笔记,写作业,没多大用处,但是我想说,你只要用对了记笔记的方法,那它就是助你提升能力的战略性工具,就单单改变使用笔记本的思维方式,就能让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太啰嗦了,直接上干货。

一. 挖掘能力的前提是 “清除阻碍”。

给你们看看我高中的草稿(只是草稿本哦)。

杂乱无章的笔记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脏乱,自己看到都嫌弃,就会导致理解能力下降、积极性降低;

A6 尺寸以下的笔记本所能记的知识内容较小(可能一道微积分解题内容都写不下),这样当然就很难培养出较为复杂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高中很多同学记笔记喜欢用各种颜色的笔做笔记,她们一开始可能想着这样对比下能突出重点,但效果是相反的,看着只会更加混乱,所以不要用超过四种颜色的笔做笔记,这样无法培养优顺序的能力和判断力;

什么都记就会导致 “水货” 过多,最终使自己舍弃能力、整理能力低下;

纯文字的笔记 = 填鸭式笔记,最终的结果就是复习时理解差,效率自然低;

笔记无法重现知识就是徒有其表;

如果长期被这些 “阻碍” 干扰,除了学得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外,很多机遇也会与你擦身而过,我着重讲一下我认为最重要的:工整性和重现性

1. 工整性

要让自己的笔记工整、重点突出(颜色多只会得到反效果),使自己日后看到笔记时一下就可以重现记笔记的内容。

工整的笔记能一定程度上锻炼你的记忆力,让所写知识点更深刻,

再者,习惯性的书写工整也能你有意外的收获。从小到达,我的笔记比别人的作业还要漂亮,很多人可能不屑,但是我第一份家教兼职,面试得以第一个通过的部分原因就是卷面的干净整洁。

2. 重现性

无法重现知识内容的笔记好比夏天的毛衣、冬天的风扇——都是多余的。

什么叫重现?就是再怎么努力学习,却无法输出,像费曼学习法重心思维就是输出,如果做不到,那记录的知识就是垃圾,而你输入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当于白费,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所以说,做笔记的精髓所在就是 “重现性”,你得感觉自己所学的东西是有血有肉的,才算有用。

记笔记时你要先想好其目的以及日后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才下手,大个比方:比起 “参加怎样的社团” 更为重要的不是“如何快速重现、落实社团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吗”?

所以,记笔记时不能:

l 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记笔记;

l 不能完全照搬黑板、投影上的知识;

l 不能为怕忘记而记笔记(先搞懂再记录,因为你没搞懂的知识过后回头琢磨的几率非常小);

插个话~ 尽管以前我很爱看书,但从不会看思维方面的书,一方面是觉得很枯燥,另一方面是觉得 没必要。所以自己以前的笔记也有很多弊端,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上大学后逐渐开始接触思维方面的书,很多都含金量非常高,对我帮助也非常大。

我把更多好用的学习方法放到公众号【wnzz726】了哦,有兴趣可以关注拿~

二、使用 “框架” 使头脑变聪明

这个和思维导图学习法有相似点,就是使思路更清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那些头脑聪明、反应迅速的人都是能够将知识、信息、想法井然有序地整理进 “框架” 的。

就像图书馆,如果没有书架,那不得成垃圾堆?又好比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中心线,正因为有划分,司机才可以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越界;而我现在说的笔记本思维框架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信息明确划分好的话,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快速抽出想要的信息。

1. 黄金三分法

埃森哲使用的被称为 “Point Seat” 的格式麦肯锡格式同样遵循笔记 “黄金三分法”。麦森哲笔记法应用非常广,其特点是左侧区域写重点,右侧区域写应采取的行动,简单来说也就是 “谁、何时、做什么”。

麦肯锡的格式特点]则严格按照 “空. 雨. 伞” 这个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空. 雨. 伞执行的是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思考方法,“空. 代表现在的情况”、“雨 = 问题本身的解释”、“伞 = 依据该解释而采取的行动”。就比如说你看到天空乌云密布→心里解释可能快要下大雨了→判断应执行 “出门] 带伞”的行动。

两种笔记法都能很好引导使用者养成 “板书——发现——总结” 的思考习惯,使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速度、学习效率大大增加,无形中也能提高使用者的思考能力。

2. 三分法

**①视觉效果:**尽量使版面空白、行首等地方对齐,还可以通过通过图、表等使笔记看起来更美观,突出重点,使框架更加明确;

**②标题:**就像报纸,标题是对内容的浓缩呈现,所以在笔记本上方 3 ~ 5cm 的区域内标出题目,长此以往,形成的 “标题习惯” 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效率。

**③三分法:**按照事实. 解释. 结论这顺讯记笔记。

如果你的笔记具备了 “视觉效果. 题日,三分法” 这三个要素,那么就能像报纸那样着眼一看就能明白内容 (视觉效果) ,再通过 “题目 + 信息” 的思维方式迅速掌握重点内容(题目) , 最后读出笔记中的逻辑思维脉络和内容(三分法),这就大大提升了我们对笔记的理解速度,笔记本的重现性也会大大提高。

3. 活用实例 “语、数、英”

有些大学是不学高数的、有些大学没有英语科目、语文更加不会像小初高一样列一门专门的课程,但这三科知识无论在我们读书时期还是以后社会,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就挑三个科目来讲。

数学:数学逻辑性非常高,所以很多人觉得大学微积分什么的简直要了老命,但是!你课堂上能够运用一种能够提升逻辑思维的记笔记方法就能轻松驾驭,因为事后你看回自己的笔记就能像再听一次课一样。

**法则一:**课堂笔记不够快,字体可以不那么漂亮,或者可以选择先拍照后回抄,但是一定不能够拖!一定要当天回去用适合你自己的笔记思维整理好;

**法则二:**学会用分割线划分每一部分内容,而且 总结内容用明显的图案标记(比如一个三角形、星星这样),使知识点得以进 “框”。

**法则三:**加上自己理解的示意图、需要有一定的空白区域,整理后的笔记内容概括为 “三个重点”

语文:语文笔记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化科目,重点在于 “尺寸(笔记本)、标题和三分法”。

**法则一:**在笔记本中部的一大片区域从右至左写下课堂上的板书内容。

**法则二:**下部区域用于整理学习重点(最好是自己的话)也可以使用示意图 (正方形或箭头符号等使重点更视觉效果地展现出来。

**法则三:**左侧空出块区域,总结课程出现的重要词语和熟语,这可用于期末考快速复,即可重现性。

英语:用笔记本思维抛弃 “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性的学习才是高效高量。

**法则一:**将你觉得可以提升你英语能力的教材,比如课本上的一段话、报纸中的一个语法很多的故事文甚至是一首歌的歌词,剪下来,贴在笔记本左侧;

**法则二:**认真阅读、朗读自己选择的借佢内容,从中找出与你觉得有用的、能使你英语能力有所提升的 “学习点”,并将它们用自己的话总结好写进右侧的发现区域,再进行适当的整理、标记。

**法则三:**笔记标题区域的右上角写上自己对截取内容归纳出的 “三个” 重点内容。

最后,其实这里面好多知识都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我自己实践过而且觉得特别有用,所以就写了这个回答,自己整理了一些要点和加入一些想法,为的也是希望不怎么喜欢看书的小伙伴可以刷到

最近码的实用干货有:

有什么应该坚持的好习惯? - 何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776431/answer/842719874
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 何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751275/answer/836220486

醍醐灌顶的金句有:.

有哪些温暖至极的句子? - 何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121400/answer/855632819
有哪些是你踏入社会才明白的道理? - 何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671791/answer/852402369

后面我会陆续更一些关于【学习】和【兼职】的干货,关注我

@何安

,让我们一起成为更优秀的人呀!(码字码得眼睛肿胀了,觉得有用给个赞、给个赞、给个赞呗!(收藏数比点赞还高了 o(╥﹏╥)o)非常谢谢你!)

知乎用户 LiuS​ 发表

把知识点连成面。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说起为什么专业类文章没人看,而明星八卦永远是热点。

我发现自己很有趣的记忆轨迹:看到一篇文章明星 A 的八卦点进去看,里面出现了似曾相识的明星 B 的梗。于是打开百度开始百度明星 B。看到他演过电影 C,忽然记起我看过那个电影 C 啊,于是又很开心的去百度电影 C 的主演 D…… 以此类推,一晚上就这么开心的八卦过去了。

于是我记住了明星 A、B、D,和电影 C,记忆超深刻,因为随便提起一点就能连成一个网状记忆结构。每次再看到这个网里点,就会像爬虫一样重新复习这个网状结构。并得到满足。

但我老公就对所有明星八卦都没兴趣,当我兴致勃勃的跟他讲起 xx 女星和 xx 男性传绯闻啦,他就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我会继续说:xx 女星就是演 xx 电视剧的那个啊。他继续茫然因为没看过那个电视剧…… 而如果对面现在是个追剧的妹子,一定会恍然大悟然后眼睛放光的继续追问:啊我看过看过,当时特别喜欢里面的男二号,你知道 blablabla……

同样的网状回路引发的兴趣和高潮,在和老公聊汽车的时候就会发生。在两个人的知识网络找到一个合适的中间点,然后在交流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超爽。

而之前那个朋友也聊起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这也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引导:比如看见了小白兔,你可以问小朋友那看到小白兔你会想起什么呢?喔,那胡萝卜是什么颜色的啊?小朋友是不是该经常吃胡萝卜呢?胡萝卜是长在地里还是长在树上的啊?你还知道什么长在地里的蔬菜啊?blablablabla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里,好学生学新知识往往更快,因为之前的知识点他都已经很好的记忆并形成网络,新的知识点他只需要在大脑知识网状里找到合适的接口,把新知识编进去就好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得到满足感。所以好学生越来越是好学生,而对于不太爱学习的学生而言,每节课都是全新的知识——那就是知乎上那句著名的:抱歉你好像进了知识的荒原……

在传播上也是如此,一个根本不关心车的人,你没法一开始跟他讲驱动形式。得循序善进的从比如她喜欢的 Gucci 开始,聊起有个叫 Fiat 500 的车型出过一个 Gucci 特别版,再告诉他 Fiat 是个意大利汽车品牌,是法拉利的母公司,法拉利你知道的是吧——诸如此类,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点。

训练这个思维方式能帮你更好的梳理知识点,记得更牢。也可以帮你传播你想表达的东西,让更多的人有兴趣来听你讲话——在网络时代,就是帮你吸引流量。

————讲道理上,我永远是巨人。行动力上,看你们的了,嘿嘿。

知乎用户 红书林 发表

从事项目管理多年,把我从一个腼腆害羞的小姑娘,变成自信果断的小姐姐。长期的工作习惯,形成的这六种思维,使我受益匪浅。

有用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是常识。学校教知识,社会教常识,都离不开刻意训练。

人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

社会就是炼丹炉,只要服用下面六颗仙丹,可助你成为斗战胜佛。

我刻意训练的思维

全文 2300 字,阅读时间 5 分钟,不妨先点赞 + 收藏,不走丢~

01 丨白天砍柴,晚上磨刀:重要不紧急的事必须按时完成**。**

错误的思维

常人的误区,优先处理你觉得紧急重要的事。

真不是这样的,要事第一的原则,是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呢。

啊,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重要紧急之事一旦拖,你以为不着急,整到最后,全部会升级为重要 & 紧急的事,活生生把你训练成消防队员。

刻意练习后

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记录每件重要不紧急的事,并给自己设定目标完成时间,你完全可以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比如,每到年底 12 月开始,我的工作就会特别的忙,要写年终总结呀,安排述职,做下一年年度计划,完成绩效考核等等。

我平时都有写周报和月报,做总结习惯,这些都是年终总结的基础资料,平时有了积累,写起来就很方便,就不用到处翻邮件,找数据啦。年底周边的同事,忙的像打仗似的,我依然可以从容面对。

02 丨三个和尚没水喝:抓住机会,敢于做不完美的决策,确定唯一责任人、完成时间、反馈机制。

错误的思维

决策一定要完美,要有 100% 把握再采取行动。

刻意练习后

一个事如果今天有 90% 的把握,绝不拖到明天的 95% 再拍板。

因为时间也是机会成本啊,流逝了时间,就等于错失了机会,快刀斩乱麻,想好了就去落实吧。

错误的思维

把一项任务安排多人负责,效率会更高。

刻意练习后

工作中,安排的每一项任务,责任人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就会互相推诿,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境哟。

03 丨小猫钓鱼要专心:一次只专注于做一件事。

错误的思维

多件事同时并行,貌似可以省不少时间。

其实真不是,用整片的时间,集中精力干一件事,你才能高效的工作,否则每个事,都只是浅尝辄止,甚至有些事,中途暂停下来,就容易演变成了长期搁置啦。

比如休息时间,打王者或吃鸡,或约会是最放松时刻,就不要想着论文没写,工作报告没提交,否则玩的也不尽兴,女朋友也会不爽滴。

刻意练习后

一次专注于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要把时间弄碎了,问题关闭一件后,再启动新事项。不贪多,只求精,做到件件有着落。宁愿完美收尾,也不要虎头蛇尾。

因为人的一生啊,真不在于开始多少件事,而是在于完美的完成了几件事。确定了方向,选择了开始,就去坚持吧。

请参考往期我的回答,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80482/answer/1295069425)

04 丨鸡生蛋,蛋生鸡:不以结果推原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根本原因。

错误的思维

把运气当才华,把平台当能力。

比如,股市行情好的时候,你大赚了一笔,开始沾沾自喜了,可能就会以为自己也是行家啦,殊不知,这是市场趋势向好,即使是小白也是照样可以赚钱呢。

刻意练习后

理性分析,而不是自以为,想当然,凭空猜测,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

是哪些地方做的好?
哪些没做到位?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通过如上,找到可以复制的对策,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形成条件反射。

05 丨捡芝麻,丢西瓜:目标放心中,时刻提醒,不在情绪激动时做决定。

错误的思维:

过程比目标更重要,结果走着,走着离目标越来越远,目标异化了,损失严重。

比如,好不容易一次早下班,开车回家路上很塞车,有个家伙不守规矩,硬是要插队,还很嚣张,你气不过,双方彼此不让。结果两人给杠上之后,两车就亲密接触了。

这下好了,还得报保险,随之带来又是一堆麻烦事。原本是想早回家陪家人,没想到一气之下和路人甲 PK 起来了。

刻意练习后

遇事先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诱惑面前,守住底限;面对变化,不忘初心。

若干年后,回过头来,不至于自己当时的决定遗憾和惋惜。

06 丨做时间的主人: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合理分配、管理进度。

错误的思维

我太忙了,好累呀,时间总是不够用,996 都干不完。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既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而且人人平等,都是一天 24 小时。

但是,很多人比你更忙,人家也照样吃饭睡觉,也不见得会抱怨呀。

我的方法是:

1. 先记录我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找出耗用了我的精力的事。

2. 分析我的时间究竟花在哪些地方了呢?

然后想办法消除那些浪费时间的活动。分析后,我发现啊,我的时间都是被临时的供应商来访啊,会议啊,紧急不重要的跨部门任务打断的。搞得我白天忙的团团转,晚上加班干,还干不完。

3. 接着,重新分配我的时间。我每做一个项目都会有项目进度表,基于项目目标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项任务都有责任和截止完成时间。

我会做成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提前 1 周预警项目团队,即将到期的任务。总之,我的时间都必须花在我当日的计划上。对于那些临时的紧急任务,最好是拒绝,不行的话,要么推迟,要么授权找其他人处理。

结婚时,我制作的婚礼筹备进度表

通过这样,把时间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

我刚走入社会,坚信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是喝了不少鸡汤,说活都能闻到鸡汤味儿,可是我还是我。

是我不够聪明吗?

其实,只是别人有目的、有方法地在训练思维,用行动改变思维,而我只是在打鸡血,在自己感动自己。

优秀和平庸,不在于思维多么独到,而是在于手、脑并用,并非口、脑并用。

思维决定行为,而行为才能改变思维。

好啦,六个思维模式就是说到这啦。有用的思维方式,就在我们身边,太普通、太简单,以至于我们假装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

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认识到更多有用的思维方式,都是幸运的。而有用的思维方式常有,真正能用上的不常有。

怎么办呢?

从现在开始,逐步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形成行为习惯,从而逐步强化思维方式,成为思维习惯。

如这六种思维,如对你有启发,不妨花 0.1 秒点个赞~

**点赞,**还可以让知乎秒懂你的心思,会给你推送相关优质的回答~ 让红书林更有动力输出更多实用的职场内幕。


关注 @红书林更多优质内容总能比 TA 领先一步。我在红书林等你,聊一聊职场故事和建议。

另外,我的专栏叫 @剧说职场,欢迎关注。

红书林精选的,关于与领导相处的回答链接:

[跟领导相处你有哪些心得,最重要的是哪个?​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88559/answer/1250685445)[为什么小领导讲话都很严厉,大领导都很和蔼?​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944053/answer/1187592459)

知乎用户 这是 eno 发表

时常在微博上唠叨一些个人的感受,但如果说,最想拿来分享给大家的,并且是让我获益最大,真金白银获得收益的思维方式,总结起来就三个字。

「找裁判」。


这事要从七八年前,我刚拿驾照那会开始说起。

某年某日,我开车路过武汉的洪山广场,途径地下通道出入口。

一辆外地牌照的车,停在隧道的入口处,我估计是外地司机不认路,于是停在隧道口犹豫着到底要不要进隧道。

就在我路过对方车旁时,估计对方司机也想清楚了该怎么走,于是,向右调整方向盘。

这一下,把我车身中央直到车尾,划出一条长长的凹陷。

以前,我也就是自娱自乐的倒车时撞撞墙啊,侧位停车时撞撞马路沿子啊之类的,这种跟活物之间的事故,是第一次经历。

交规我当然是学过的,可那个时候,脑子一片空白。

对方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个比我老,一个比我小。

小的那个,掏出手机拍照,老的那个开始碎碎念的教训我。

我一言不发,不是因为怂,而是脑子真的一片空白。

于是,我也学小的那个,掏出手机拍事故现场,以此来掩饰自己当时的无措。

五分钟后,交警来了。

我还是没说话。

此时,对面老的那个先开口了。

以下内容基本原话复述(别问为什么过这么久还记得,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场与活物的交通事故):我们停在这好好的,正想着要怎么走。突然他(说的就是我)的车,嗖的一下开了过去。我们连影都看不清,就被他砰的一下撞上了,他开的那叫一个快啊。(没错,他说的就是我撞的他)

交警看了看事故现场,对老的说:实线变道,重要路口停车。全责,驾照请出示一下。

直到这时,我还是没说一句话。


就这么一件事,我得出两个经验。

第一个:是但凡遇事,添油加醋讲一大堆,所说的内容里,全都是别人不对的,这种人说的话,一定冷静判断。

但咱们今天不讲这个。

咱们今天讲「找裁判」。

一个在这件事后,我习惯性会去思考的事,一件让我获益匪浅的思维方式。

这件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的生活,不管什么事,我都会先去想想,这件事的「裁判」是谁?因为只有裁判,才有对某件事的判定权。

一件事搞不搞得定,不是搞定对手,而是搞定裁判。

如果有参加过辩论赛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辩论不是辩倒对手,而是说服裁判。

十分生活中常见场景:在马路上,一些纠纷的事,必有其中一方,或者两方,拉着围观群众不停的讲述整件事的经过。

自那次交通事故后,我也曾在外面遇到过一些事情,但我不跟围观群众讲话,我留存体力,我等着警察(裁判)来。

事情的是非判定权,在裁判手里,不在围观的路人手里。

我要的是结果。

-

工作里,无论是上级给我布置的,同级需要我协助的,还是客户给我交代的,我都会先去想想,这件事的是非好坏「判定权」在谁手里,而这个人对于这件事好与坏「判断标准」是什么样的?

文档发给同事,由于文档里的图片压缩了的,所以通常我会另外再发一个图片的压缩包。为了方便查看和查找,我还会把图片根据文档里的顺序做编号。

-

学会「找裁判」这件事,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利弊权衡,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找裁判」思维可以让人远离以自我为核心的过于自我的思维方式,会让人习惯性的去想,别人要什么。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在这个社会上打拼的人来说,获得财富创造财富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别人提供价值,可是,你连别人要什么,别人对于某件事的好坏标准是什么都不曾想过,怎么可能给别人提供价值。

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说到,这个思维方式,让我真金白银的获益匪浅。

-

不仅仅是工作里,还有我们的生活中,当你有找裁判的思维后,当你变的不那么自我后,你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就拿网络上,微信朋友圈里的留言来说,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恶意,但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就被别人拉黑或者嫌弃。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恶意的「裁定权」,不在你那里。

-

对了,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告诉各位:任何事,都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裁判。

看看网上和生活里的那些键盘侠和撸 sir 们,各个都觉得自己正义凌然,为啥?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那套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对错,每个人都把自己当裁判。

知乎用户 宋闪 发表

1. 脑子转不动的时候,出去跑个圈,灵感就会把你淹没。

当你需要一些创造性思考的时候,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灵感就会越枯竭。
不过灵感也并不是一种求而不得的东西,只要你带上一个问题出门散步或者跑圈,很快灵感就会出现了。这其中的原因是,运动的过程会让大脑前额叶和顶叶脑区的神经活动变得活跃,这会增强人对注意力的控制感,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帮大脑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提高我们对灵敏度、满足感的控制,帮我们提高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另外,运动有一点是和冥想一样的,那就是当我们停止接收外部信息,我们的意识会离开大脑中的语言区域,进入更有创造性、直觉力的非语言区域,而非语言区域每秒可处理大脑中的信息量非常惊人,大约是我们日常所处的语言区域处理速度的 275,000 倍。
所以我现在只要感觉脑子转不动了,就起身走动,还有每天上下班都会少坐一站路,提前下地铁步行,有意识地每天都增加运动量后,以前偶然才能获得的灵感现在天天都会光临了。

2. 主动训练大脑 “肌肉”,扩大心理舒适区

经济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太容易获得即时满足感,现在我们饿了不用做饭,直接叫外卖,零食撕开包装袋就能吃;以前看想看的电影还要买碟,现在用手机,一搜一点就行;各种资讯都是通过我们的喜好定制的内容,而且刷新一下就能看到新的。

一切的便利导致我们的舒适区变得越来越狭窄,如果我们有任何需求不能立刻被满足,就会马上产生焦虑感。同时为了缓解焦虑,我们会更加想去获取即时满足,结果是自控能力越来越差,想减肥的管不住嘴,想学习的对手机上瘾。

可以预见的,科技的发展是进一步的智能化、去物质化、移动化,因此未来我们的生活还会更加便捷,娱乐形式的致瘾性还会更强,而我们想要获得即时满足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如果我们不去提高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会被动地陷入各种即时满足的诱惑中,被便利驯化得鼠目寸光,丧失为长远目标而努力和自律的能力。

既然心理舒适区会因为外部的影响而渐渐缩小,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主动的训练将其扩大。

一种方法是,减少对即时需求的满足。比如说,当你觉得饿的时候,尝试着和饥饿感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吃;每周或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断网,体验没有网络的生活;看电影看资讯玩游戏的时候,能用电脑就别用手机,不要让娱乐变得太 “顺手” 了

还有一种方法是,经常去做你不喜欢的事情。看一部你觉得沉闷的电影、听一首你觉得无聊的歌、看一本和自己好像没有关系的书、学着跳一种你觉得特别傻的舞…… 这同样可以扩大心理舒适区,使得能够困扰我们的外部因素越来越少,还能让你变成一个更宽广、更有包容性的人

3. 拯救思路不清的平行思维模式

顺畅地思考出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快速有条理地完成一项复杂工作,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小概率事件,偶尔状态好的时候如有神助,大多数状态不好的时候则总在混乱中费力地推进,过程中会经历几度崩溃。

无法主动复制好的状态,是源于你没有弄清楚在你状态好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导致思维混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把信息、创作、逻辑、评估、情绪这些完全不在大脑中同一区域处理的东西,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思考了。越是想快,越是想一蹴而就,就越会一团糟,就像六根不同颜色的线,一股脑地缠在一起,再想解开就难了。

而你状态好的时候,当时很可能相对谦虚、也不急躁,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一点一点慢慢来,越是这样,反而越顺利。但那次成功的经验如果让你感觉良好,下次你可能就想一口气做完,还没搜集资料,还没头脑风暴,就直接开始做 PPT,一边写还一边排版,写到一半又开始回看前面的,感觉写得不好,开始修改,结果当然是没有进展的。

慢下来,才能快。搜集资料的时候就单纯的搜集资料,不要一边搜集一边想点子;需要想点子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发挥创造力,不要想出一个点子就自己评价一番。

信息、创作、逻辑、评估、情绪这几种不同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平行不相交,才能各自以最高的速度前进。

4. 多付出,付出能有效延长生命

研究表明,相比吝于付出的人,那些愿意为别人付出时间、金钱或是赞赏的人早逝率降低了近 60%,竟然比每周运动四次的健康效果还要显著

可能以前有些人会不理解那些总是花费自己的时间金钱去帮助别人的人到底图什么,其实他们也许真的不图什么,但身体已经在暗中给了他们极大的奖励

另外,付出对我们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好处。研究显示,当你付出你的善意和赞赏时,与你获得奖励时所启用的是大脑中的同一块区域,也就是说,付出善意与赞赏其实和你得到了奖品与肯定是相似的情绪状态,可以让你感到非常愉快,还能增加你的自信。

5. 身体动作可以扭转情绪和心态

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越是让自己不要再想了,就越会钻牛角尖,就算听再多的相声也开心不起来。

这个时候,你可以试一试,双手比 “Yeah”,同时双手左右晃动,然后你会发现,不需要控制表情,你就自然而然地微笑起来了,心情也会一瞬间明亮好几个度。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并不能分辨出我们是否真情实感地去做一些动作,当我们做了开心时才会做的动作,它会以为我们就是开心的,然后它就制造出了开心的情绪,于是我们真的变得开心了。

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和心理或场景相对应的动作,记住了这些,你就能自主地通过简单的动作来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多去做这些动作——

- 心情低落时,双手比 “Yeah”,同时双手左右晃动,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一些。

- 感觉情绪紧绷的时候,同时用力张开十根手指和脚趾,会感到舒展放松。

- 懒散怠倦,浑身上下都没劲的时候,双手用力握拳,然后站直,瞬间全身的力量都会回来许多。

- 自卑孤独时候,打开双肩,用力收紧背部肌肉,然后张开双臂,拿出拥抱世界的架势,这样可以扫除阴霾。

- 失去自控力的时候,做 “stop” 的手势,就可以收回去拿甜点的手。

- 完成任务时,竖起两个大拇指夸奖自己,不但能强化自信,还让自己下次更愿意接受挑战。

避免做这些动作——

- 不要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不但给别人不好接近的感觉,而且这个动作会使肩膀更加内扣,长期下来会加重孤独感和自卑感。

-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抱头,这会给大脑一个信号 “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然后你会真的解决不了。

- 不要垂着头,垂头就会丧气,会让自己产生无力感。

知乎用户 黄岛主 发表

不止一次听过,各行业的大佬在演讲时说这样一句话: 听一个人讲话,我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什么水平。
我觉得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A 型:无逻辑,有壁垒
神神叨叨型,说话毫无逻辑,认知水平低下,知识面窄,常见于热衷于封建迷信,文化较低者。
B 型,有逻辑,有壁垒
故步自封型,守着老的规则不愿意改变,墨守成规,熟不知老规则已经跟不上新时代。
C 型:无逻辑,无壁垒
天马行空型,常常想一出是一出,但是所行所想往往不着边际,毫无逻辑。
D 型:有逻辑,无壁垒
见微知著型,知识面广,认知水平高,思维既发散又有逻辑。
由上面四种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提高说话水平,就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破除思维壁垒,今天我们着重说一下怎么提高逻辑思维。
1
无逻辑常见的四种表现
不知道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几种人?
第一种,说了一大堆,就是没说到点上。
比如案例中的小甲:
经理: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这款椅子的具体销售方式。
小甲: 我觉得这款椅子的颜色很鲜艳,也很符合人体尺寸,材料上采用了最新款的塑料,。。。。
(经理内心 OS: MD ,我没让你说优点啊)
第二种,说了一大堆,就是不给个结论,让人云里雾里。
还是小甲:
经理: 对于选择 A 公司的产品还是 B 公司的这件事,你怎么看?
**小甲:**A 公司的产品比 B 公司便宜,B 公司的产品比 A 公司的新颖,但是 A 公司又比。。。。
(经理内心 OS: MD ,快说结论,快说结论啊!)
第三种,问什么都只答一句话,什么理由也不给。
还是小甲:
经理: 关于和 C 工厂合作还是 D 工厂合作这件事,你怎么看?
小甲: 选 C 工厂。
(经理内心 OS: MD ,装什么高冷,你倒是给个理由啊。)
第四种,结论给了,理由也说得很充分,但就是不告诉你怎么做。
还是可怜的小甲:
经理: 该如何促进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
小甲:应该每月召集一次全体员工信息共享大会。
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
(经理内心 OS: 听起来很对,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2

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分为:
①整理想法后表达(逻辑交流)
②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逻辑地解决问题)
整理想法后表达”看上去是 “整理自己的思路” 和“向对方传达的方法”两个步骤,实际却是“用结论和理由做成金字塔图” 这一个步骤。
《金字塔原理》的作者芭芭拉 · 明托在书中写道:“作者将自己的想法组成金字塔构造的过程,无非就是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要写出让读者易懂的文章的过程。”
也就是说,组织好向对方传达信息的同时,自己的思绪想法也被整理好了。 同时,当你现在所做的工作中存在问题,但是解决方案(结论)比较含糊,必须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时,需要运用 “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上面的四种人,存在的问题分别为:没有明确论点,没有总结结论,不说明理由,不指示行动。
而一个有逻辑的表达应该按照 “明确结论—结论先行—理由充分—指示行动 “四步来完成。
当然,并非所有的表达都需要逻辑思维,比如向别人诉苦时,你肯定不希望别人有理有据地跟你摆事实讲道理,类似这种情感表达时刻,能做到感同身受比有逻辑重要百倍。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工作或学习中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汇报或讨论问题的时候。
2

逻辑思维四步曲
第一步:明确论点
我们在开始一段谈话或解决一个问题时,第一件事就是要明确论点,而论点由情况 + 问题, 缺一不可。
假如缺情况介绍,别人可能无法明白你在说哪个问题,而缺少问题,又不知该从何分析起。
学生时代,我们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明确论点,即找到条件和问题,要是漏了一个条件或者看错了问题,往往题就解不出来,或者答非所问。写文章也是如此,如若审错了题,写的再好也拿不了高分。
一个好的论点必须满足情况 + 问题:
如下:
(情况)消费者的退货率增加,(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减少退货率?
第二步:结论先行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应该先说结论,特别是理由很长的时候,如果把结论放在后面,听的人会很不耐烦,而且不先告诉对方你的结论,对方会听得
云里雾里。
当然,并非所有情况都要先说结论,有时要宣布一个对方比较难接受的结论时,可以先说理由,让对方有心理准备。
第三步:理由充分
分析时常用的方法为:MECE 分析法,
中文意思是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藉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MECE 步骤:
1 确认问题是什么?
2 寻找 MECE 的切入点。
MECE 的原则:
  MECE 即把一个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更细的工作任务的方法。它主要有两条原则:
  第一条是完整性,说的是分解工作的过程中不要漏掉某项,要保证完整性;
  第二条是独立性,强调了每项工作之间要独立,每项工作之间不要有交叉重叠。
一些前人留下来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直接借用:如分析优劣势时的 swot,
分析宏观环境的 pest。。。。

自己利用 MECE 分析法找切入点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1 分为范围内和范围外
比如国内和国外、自己和他人、已婚和未婚、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工作和生活等。**这种整理方法就是把想要处理的主要内容和其他内容分成两部分。也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的和其他,**就是 “这个、那个和其他”。比如“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其他可乐”“美团,饿了么和其他外卖” 这样的分类。
2 按要素分
比如福建,浙江,江苏。。。。(所有省份),夏秋冬四个季节,固体液体
气体三种物质,把可以看出全貌的事物像切比萨饼那样进行分割。
3 按过程分
比如 plan(计划)、do(实施)、check(评估)、action(改善),过去、现在、未来,等。找出问题点,按照过程的顺序思考后应该很容易就能发现。
4 利用公式
比如:售额 = 单价 × 数量,所以要提高销售额,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分析就可以了,还有接单数 = 提案次数 × 接单概率,楼房的总面积 = 楼层面积 × 楼层数等。找到相关公式,就可以找到要控制的所有因素了。
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
1 归纳演绎
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
例如:
小明家的猫爱吃鱼,
小花家的猫爱吃鱼,
小红家的猫爱吃鱼,
归纳可得:猫爱吃鱼。
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
例如:
猫爱吃鱼,
我家养的小喵是猫,
演绎可得:小喵爱吃鱼。
2 分析综合
分析: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事例: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当人们测出了各种光的波长,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似乎光就是一种波,一种电磁波。但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是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又提出了光子说。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3 比较思维法
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在相似中,求不同处:
事例:当所有手机的性能都差不多,在营销时推销性能好便没有优势,于是 OPPO 推出了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来和别的手机拉开差距。
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处:
事例:人类发明飞机时参考了鸟,发明潜水艇参考了鱼。
4 递推法
递推就是按照因果关系或层次关系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
有的原因产生结果后,这个结果又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于是成为因果链,因果链就是一种递推思维。
例如:英国民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5 逆推法
逆向思维法与因果思维法相反,逆向思维法是由结果推理原因。
逆向思维的事例:
例如: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的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是 “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例如: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第四步:指示行动
利用各种分析方法说完你的理由,最后一步就是指示行动,即什么人去干什么事,还有具体怎么做。
在具体怎么做时,可以用树状图进行深挖,如下例子:

在工作学习中,按照 “明确论点—结论先行—理由充分—指示做法” 四步走,做一个逻辑清晰平的好公民吧! 下一讲中,岛主再教大家如何破除思维壁垒。
最后岛主送大家一句话:你的现在,是你过去所有的总和,而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

小提示:下一讲中,岛主会更详细地教大家如何提高思维模式,

详情关注公众号 精英进化岛

阅后提醒

【关注公众号 精英进化岛 此篇文章为公众号的其中一讲,关注即可免费系统学习所有课程】

关注公众号 精英进化岛 回复 思维导图 就可以免费获得一套思维导图视频课程。

知乎用户 轻语晨曦 发表

首先是我自己的消极的思想态度

面对一个问题,我总是会以最消极的思想去考虑,比如自己的想要干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从而让自己锁死在一种消极的思想中,而我最近明白,我把事情考虑超过我们的最低限度,比如我觉得我不肯能完成某项任务,我自己告诫自己说,我可以做的比心理的预期好,所以我会动手去做。

其次是,不要去想,马上去做。

我自己的思想很容易陷入一种混沌的状态,抑郁消沉,所以每次还没做好什么事情时我就想起了它的结果不好,所以每次被自己的心理囚牢给囚住了,因此每次在做什么事情前,我不想而是动手去做,比如我要练古筝,每次想着古筝练的好差,因此我就很是烦躁练古筝,为了改变我还没动手做就把自己否定的状态,因此我给自己设定了,只要去做,什么都不去想的状态,保持事情的顺利完成。

重要的事情先做,早上深度工作

将重要的事情放在早上做,这防止拖延的发生,因为早上是我们头脑最清醒的状态,将深度的工作放在早上,可以免除很多的思想困惑。

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在最大化,而减小自己的功力目的

以前我很是想要赚钱,瑜伽课上的很差,后来反思过后,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而降低自己的对于瑜伽的回报的期望值,这样更让我深入的学习瑜伽,从而保持着努力向上的心态,感受到瑜伽带给的快乐享受。

所以在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将其太过于抱有功利的态度,从而感受到做某种事情带给你的快乐感受,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复利思维

其实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就是我们每天努力一点点,慢慢变成更加优秀的自己,而很多的人太过于看重自己的短期的回报,所以在中途放弃了,比如我 想写东西,但是自己很长时间没有成效就会放弃,于是人生就是如此的混沌,以至于看到了复利思维,才发现自己太过于看重自己的结果,而没有很好的去做好每一天的努力,于是我现在要求自己每天按时完成自己的安排的任务,而不是看重结果,让自己陷入深渊。

具体量化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模糊帐

我经常把自己陷入一种理不清的状态,比如我今天我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我都是个模糊的状态,有时写稿子,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工作量有点大,自己完不成,对于时间流逝的恐惧以及对于自己能力不够,让自己在这样的中无法走出来,因此所以就在这样的心理中将我的时间拖延了,工作没做好,心理也很受打击,所以我现在每次做什么事情,具体到每一时刻,比如几点做什么写了多少字,而不是自己一糊涂帐,到底自己干了什么,都不知道,所以白纸黑字写着就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具体量化时间,就知道还有多少时间用,如果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就立马重新安排时间,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自己。

不要刻意的强化目标,而是将其列入自己小的行程中

有时我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结果目标定死了,所以总是将其心理套死,为了避免这种状态,我开始自己将目标规划成自己的日程当中,只是当作一个平常的小事去做,而不是心理刻意去放大到很难完成,比如我想早上六点起来看书,写作,如果我刻意去想着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从而导致我一再拖延,根本就起不来,后来学聪明了,把目标当作自己的行程而不是刻意去努力的目标,这样六点起床的目标反而顺理成章的完成了,这并不是我想着努力早起。我要怎么努力去早起,因为你把其当作目标后,你准备的心理时间一般会很长,因为目标

嘛,总会郑重其事,于是你根本就狠不下心去做,所以我前年定的早起六点的目标,到今年我因为工作行程赶而起来,不是因为我的目标而实现的。

做什么事对其有个最坏的打算,逆行而行,考虑到要面对困难,以及困难的解决方法

以前我把事情总是考虑到很完美,不容许有丝毫的错误,一旦有错误我会自己陷入极端的抑郁的状态,因为心理的落差因此做事情及其容易放弃,后来为了改变这个状态,我逆向而行,我很是努力的理清我要做的事情所要面对的困难是什么,大概要遇到什么困难,所以在我做这件事时,当我遇到这些困难时我就不是一味的消极的态度,而是努力顺应了自己的心底最低期望值,同时经过这样的逆向思维,让我慢慢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从而这样就加快了我们做好事情的步伐。

知乎用户 是静静啊 发表

最近几年帮助我从 “职场小白” **快速成长为 “**自由职业者” 的 3 个思维方式:

黄金圈思维、用户思维、复利思维
先自我介绍一下,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一个目标管理课程,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课程,制定出自己 2019 年 “可执行” 的年计划。

但是,在这门课程里,我受益最深的并不是制定出了多么了不起的计划。

而是发现,以前我所认为的 “自己过得有点庸庸碌碌”,是种错觉。

其实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在野蛮成长
给大家看张图:

这张图是我参加那套课程拿到的第一张表,上面的数字代表年龄,用红线圈住的,是我现在的年龄。

我 2014 年 7 月份毕业,从一毕业开始,就过着迷茫到不行的生活。那时候,同系的学生已经在北京找到工作了,而我还在面试。

由于自己性格特别内向和害羞,面试第一家公司就遭遇了极大的挫败感。

后来更是陆陆续续换过不少工作。

从工作以来,我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个 “不踏实的人”。

但在填完这张表格之后,我发现:我的人生一直在朝最好的方向极速前进。

23 岁的时候,大学毕业,做留学文案
24 岁的时候,辞职创业,做跨境电商
25 岁的时候,转行互联网,做文案策划
26 岁的时候,入行新媒体,靠写作能力,做了主编
27 岁的时候,实现了以 “写作为生” 的自由职业

这么看下来,我的每一年其实都没有浪费,而仔细回想,其实指导着我向前走的,无外乎就是我上面提到的 3 种思维:黄金圈思维、用户思维、复利思维


一、黄金圈思维

我最初听到 “黄金圈思维” 这个词,是从网易公开课里的一则视频上看到的。(视频名称叫:伟大领袖是如何激励行动的)(今天时间紧急,先不贴视频了,明天下载好了贴过来)

黄金圈思维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先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而不是先去问该怎么做。

这样你内心的动力才够劲儿,你做事才能持久,也更容易做出效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们很多人都会说," 我好想努力啊,我好想好好工作啊,但是总间歇性颓废,该怎么办?”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因为你不知道 - 除了赚工资之外,自己为什么要干这份工作。

刚毕业的时候,我是做留学文案的,每天的工作就是写英文文章。(因为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而且拿了专八证书,所以我觉得自己必须做英语相关的工作,不然就是浪费了 4 年时光,但我忽视了一件事,我本身并不是那么喜欢英语,甚至有时候很讨厌)

所以,当我每天处于英文写作的高强度压力之下时,我突然就崩塌了,自动离职,再也不想进留学公司干活儿。

后来的几次换工作经历也是一样。

由于在留学公司经受了高强度和高压力,所以,我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职能人员,工作轻松简单。

但不到 2 个月的时间,我又辞职了。因为太闲了,我不是这种性格。

从上面两段经历可以看出来,我找工作的时候,一直是由外向内找的。

因为我是英语专业,所以我要找英语相关的工作
因为留学公司太累,所以我要去做职能人员

也正式因为这种 “反黄金圈的思维”,我这两份工作都没能坚持下去。

后来,我慢慢摸正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静下心来问自己,除了工资,我到底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我想活成什么样子?

那段时间,正好是公众号很火的时候,每天下班后,我喜欢躺在床上刷公号文,读着一篇篇直戳自己内心的文章,我的目标好像有了:我也想写这种让别人一读起来,就感觉到很有见解的文字;我也想让自己的文字能帮助别人宣泄情绪,甚至改变人生。

于是,我的新目标有了,我去应聘了自媒体公司,而自媒体写作这件事,我也靠自己内心的喜欢和需求,坚持到了现在,坚持到了自立门户。

所以,做任何事,包括找工作的时候,问自己一句:我现在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我为什么想要这些?

连续深挖 5 个为什么,你就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能支撑自己做下去的理由。

二、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本身是营销或者产品中的一个术语。

做产品要有用户思维,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
做营销要有用户思维,要想办法了解用户的需求,进行用户调研,才能更好地打广告,卖产品

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用户思维处处都存在。

比如:

写作的时候要有用户思维(这时候的用户指的是你的读者)。

你写作的时候要考虑读者是否能轻易理解你的词句,是否能享受你的排版,是否能信服你的例证。

工作的时候要有用户思维(这时候的用户指的是你的同事和领导)。

在和同事交代任务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考虑,怎么交接才能降低同事的执行难度,共同高效率地把一项任务做好。
在和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去考虑,领导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他想知道什么信息。

谈恋爱也要有用户思维(这时候的用户指的是你的男 / 女朋友)

女朋友花粉过敏,你非要跟风送花,那不是送死嘛~ 所以谈恋爱也要调查你的用户(女朋友)的需求。

可以说,用户思维是帮助我在职场获得快速晋升,同时也协助我和自己公众号的粉丝有了极强链接和黏性的法宝。

三、复利思维

复利是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笔本金产生利息之后,在下一个计息周期内,把之前产生的利息也算作本金来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方法。

复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级,似乎只和经济学有关,但仔细想想,其实生活中也处处有复利。

比如,以写公众号为例,某位作者写出了一篇文章,只要文章质量过硬,就会诱发读者分享的行为。

一开始,可能只有 10 个用户会分享这 1 篇文章,但假设他能长时间、稳定地产出高质量文章,那么就可能变成有 1000 个用户来分享他的 100 篇文章。

这时候,想做成一个大号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这就是复利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坚持到产生复利效应的那一天。

其实成功这种事情,有一个最基础的标配,就是你要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但 90% 的人都做不到,做 10 天,看到没效果,掉头就走,但复利就是这样的啊,复利在一开始的效果就是微乎其微的~)

我所做的复利,其实就是坚持写作,马不停蹄地写下去,输出优质文章,慢慢地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和资源靠近我(比如,2018 年,通过持续写作和不断精进,我签约了好几个知名的内容平台~)

看完记得点赞,么么哒~

————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一个超走心的「学习、思考、个人成长」账号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工作中出了任何冲突,都先假设对方的出发点是好的,都先假设对方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而这么做或者这么说。

这一点是从微软一个管理者学来的,的确好使,首先让我少了很多猜忌和烦恼,其次这也让我在继续处理冲突的时候保持好的出发点,以公司的利益为底线来讨论。

要知道,工作中很多冲突都是因为误解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发生冲突不可怕,只要谈开了,知道所有来龙去脉,问题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事实上,总是有人的出发点不好啊,总是有人是为了私人利益而捣蛋啊,那怎么办?

我告诉你微软这个管理者怎么说的:我会以对方出发点好的假设来解决问题,当我发现对方其实没有好的出发点的时候,我就狠狠把他往死里整。

———更新分割线———

有人问我,如何 “往死里整”?

对方可是没把公司利益摆在第一位呀,而且是己方付出善意之后还在胡搅蛮缠,这样的实锤,搞个政治正确的名头,整死太容易了吧。

了解更多职场道理请关注我吧

@程墨 Morgan

知乎用户 酷炫脑​ 发表

一、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思维模式(mindset),指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核心的猜想;这个词同时还和 “心态” 有几分相似。思维模式是我们向外观察和评估世界的一个窗口,花费时间去追求更加积极,更有效率的思维模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二、思维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通过接受预先刺激,从而影响到后续刺激的反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对某一个人说 “黄色” 这个词语,然后让他对此作出联想,大部分人都更可能会想到与黄色有关的“香蕉”,而不是毫无

关联的 “电脑”。这是因为你已经通过介绍“黄色” 这个词语,给他们的大脑做了热身,即思维预示(启动)——应答者有很大可能会联想到与黄色有关的东西作为回应。

我们的思维模式预示了我们的精神状态。你所具备的思维模式会挑选并决定你所接收到到的讯息、情绪,以及对过往经历的理解和记忆。

三、思维模式模型

思维模式模型是理解 “如何启动和预示我们的思维” 的框架。这些模型就像是大脑里运行着的评估人生经历的软件。你的思想已经在无意识的时候,被思维模式给悄悄启动了。你的思维模式掌控了你对刺激(或者信息)的挑战,以及对环境的理解和反应。

四、固定思维模式 vs. 成长型思维模式

卡罗 · 杜威 (Carol Dweck)对固定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思维模式:新型成功心理学》中,杜威向大众传递了思维模式这个概念。

在固定思维模式中,人们认为他们自身的品质和属性是固定且无法改变的。这些具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能够提高他们智力和能力的方法。他们经常放弃一件事,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从不努力发展或者提高自己。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人认为,唯有天赋能令人们成功,努力的意义不大。

相反的是,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中,**人们潜意识地相信自己的知识、智力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增长。**当人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自我,掌握新技能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更加投入地工作或学习。这就从而产生了 “额外的努力→引导新技能掌握→取得成就” 的积极反馈环。

“相信自己是能提高的” 同时也会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微小不足 —— 尤其是在我们确实无需付出过多努力也能得到提升的方面。

此外,杜威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所真正制造的是对学习的热情,而不是对外界认同的渴望(译者注:所以这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自我本身的进步)

受到思维模式影响的不仅是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我们的恋爱关系同样也深受我们思维模式的影响。

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伴侣都没有能力改变或改善他们的感情;如果事情不如他们想象的一样完美,他们就会立刻感到沮丧。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伴侣通常更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更愿意共同努力去改善这段关系,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改变事物的。

五、丰盛思维模式(富人思维模式)vs. 稀缺思维模式(穷人思维模式)

丰盛思维模式相信双赢局面的存在,它的对立面是稀缺思维模式。后者认为人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内进行竞争——你要么将世界看作一个零和竞赛(译者注:一方得益,另一方必然受损),人人需要参与竞争,因此胜者的数量是有限的;要么相信世界上的资源仍充足,人人都能分一杯羹。

丰盛思维,出自史蒂芬 · 柯维 (Stephen Covey) 的书:《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Seven Habits of HighlyEffective People)》其中的一个章节(第四个习惯:对双赢的思考)。该思维的目标是将世界看成一个 “合作场”,而非 “竞技场”。人们通过自我训练,从而做到尝试去探索每一次人际交往中的双赢局面。

丰盛思维同时还与 “感恩”,以及“慷慨” 息息相关。牢牢记住你所感激的人或事,以及你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慷慨善意,可以帮助你在潜在的互利局面中改变零和情况。

丰盛思维模式反驳了 “每个人都想要从他人身上获利” 的观念。因为丰盛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令人受益匪浅。

六、 定式 & 环境

迈克尔 · 波伦 (Michael Pollan) 在《如何改变你的思维(How to Change Your Mind)》一书中向大家介绍了 “定式” 和 “环境” 的概念。定式是指人们在体验过程中的内在思维模式;而这里的环境指的是人们体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外部因素。波伦通过灵魂出窍(幻觉体验)这一情境来描述介绍这个概念,但我们其实可以用任意体验来概括“定式 & 环境”。

迈克尔 · 波伦(Michael Pollan) 书中写道:

“定式” 是人们本身自带的心理状态,例如个人的想法、心情、以及期望,它与外界体验无关;‘定式’这个词同时也是‘思维模式’的简称。而环境具体指自然和社会环境。环境可以用来描绘天气、房间内的聊天氛围,甚至是有关环境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准则。在进行治疗性迷幻体验时,应该仔细地将这两个概念纳入考量范围。

我之所以提到 “定式 & 环境” 这一个概念是因为思维定式和外在环境两者紧密相关,是无法独立分隔讨论的。我们的思维定式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你觉得你想要拥有的思维模式触不可及,那么你所处的环境可能就出现了问题。“定式 & 环境”这一概念说明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良性的内部和外部启动要素。

七、消极思维模式的价值

略微消极的思维模式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吗_?_传奇设计师唐纳德 · 诺曼(Don Norman)认为——当然可以。

消极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虽然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完美地激发各种创意,但却可能无法促进我们完成工作。如果一个人处于过度积极的心理状态,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过于跳跃(从一个念头跳到另一个念头),从而无法在下一个念头来临之前,及时解决手头的工作。而消极心理为大脑提供了专注力:消极心态恰好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注意力,从而去完成眼前的任务。但是过于消极的心理状态也是有缺陷的,它会使我们视野狭窄,变成井底之蛙——只局限于自己头顶的那一小片天空,宛如管中窥豹,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总而言之,不管是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还是焦虑紧张又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两者都是人类创造和活动的有力助手。只是,过度的积极,或者过度的消极,也都有可能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危害。”——唐纳德 · 诺曼

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充满不确定和可能性的世界里,我们就很难承担起责任,做出承诺。我们会一直空想、评估,以试图找到更好的人生选项。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事无成地成天幻想,人总归是要在某个时间节点脚踏实地地完成一些工作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真正促使我们去工作学习的呢_?_对于一些创意工作者来说,就是压力和死线(截止日期)。约束,对于创意类工作来说是强有力的督促工具。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消极的思维模式去提高注意力,以完成眼下的项目,然后着手准备下一个。

如果人们处在极端心理状态(过于积极乐观,或者过度消极悲观)的时间过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就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而死线和创造过程可以帮助改善这一情况。只有当我们努力协调处在积极(创意)思维模式和消极(专注)思维模式的时间,才能真正从中获益。

八、如何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改变思维模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要求齐心协力以及自我观点的不断转变。虽然很艰难,但改变思维模式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以下一些可以帮助提高思维模式的建议。

1. 了解你目前的思维模式

通过先行评估哪一些思维模式对个人来说是有帮助的,再决定你想要改变成哪种思维模式(你可能已经拥有了一些很好的思维模式模型了)。想要改变的关键,是要对自己诚实坦白

如果你觉得很难准确地判断或者评价自己的思维模式,那么仔细观察自己屡屡重复的一些行为动作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通过留意自己一举一动前的心情变化,并判断这些心情的起伏无固定的模式,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增进对自己思维模式的了解。

2. 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改变思维模式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坚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进行思维模式改造至关重要的一步。真心诚意地相信人类具有改变和提升自我的能力,有助于减少我们自限性的不良念头。

3. 记录感恩日记

自我意识对培养思维模式至关重要,所以借助每天写五分钟感恩日记的形式定期观察自己的心态变化是非常必要,且十分有益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尽量及时、频繁地做好记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常常忘记或者记错过往的经历。

4. 建立具体的仪式

运用启动效应,找到一个帮助你进入正确思维模式的仪式。仪式是一种强有力的习惯,它往往伴随着具体的仪式活动。冥想就是一个目前正流行并且非常有效的 “复位” 方法(去除杂念以达到进一步认知),但是这不是唯一一个选项。

仪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可以是去健身房,去长途步行,或者去制作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可以多尝试几种不同的仪式,看看哪一种最能帮助自己进入理想的思维模式。

5. 对自己放宽要求

在尝试改变思维模式方面,千万不要像完美主义者一样对自己要求过高。效果不佳的情况或者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

就像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一样,成功的关键是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努力。当你发现自己可能偏离了你理想的思维模式的时候,试着原谅自己,放宽心态,然后运用你的专属仪式来帮助你重新调整。

九、设计你的思维模式

你培养的思维模式对于你的经历和认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思维模式就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运用的的软件;一组适用于任意给定体验的过滤器。

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会汲取哪种方面的信息,为判断哪些信息是对你来说有益的,哪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提供了评判标准。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去评估和培养自己理想的思维模式,是非常值得并且十分有益的,这将会改变你的认知。

作者:Amar Singh;翻译:忧郁小羊

知乎用户 辰西 发表

一、2min 思维

特别想发飙想骂人的时候,必须先冷静 2 分钟,想想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后果。

我不会口头上攻击别人,但是会把内心的愤怒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还一定得让对方看到才觉得泄气!刚开始和男友相处时,这一点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我骂不出口,但是我总得用一种方式让你知道我有多生气,而且还要在言辞上让你看了难受!

然而失望的是,往往这个时候,他不回我消息,过一两天才回我。

后来他对我说:“你发的这些话真的很伤人,有种心被针扎的感觉,因为一件小事,你就否定我之前对你所有的好!我不回你消息,是想平复下自己的心情,不想以同样的方式伤害你。但是每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你如果一直这样,你身边的人总有一天会受不了的。”

后来细读我的文字,再想想他说的话,真的是后悔万分!

换作是我,别说多次了,一次都受不了。如果是亲人发的,那些伤人的话我会记很多年;如果是旁人,印象差到极点,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无法控制的人,就像个定时炸弹,谁敢靠近敢重用?

我很想改变自己的这个毛病,就问他:“我发那些伤你的话,你是怎么做到不理我的?” 他说:“说出去的话是收不回来的,即使你道歉了,伤疤还在。而且人在愤怒的时候会说出很多伤害彼此的话,我不想我们的关系恶化,觉得争论没有必要,也防止说出什么让你难受的话,等冷静的时候再谈解决办法就行。”

他说:“当你特别愤怒特别不爽的时候,先冷静两分钟,想想到底有没有必要这样做,发出去对对方会造成什么伤害,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如果 2 分钟后,你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话,就发出去。

不得不说,在多次实践后,这种方式让我的心态好了很多,与身边人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网络上面对键盘侠莫名其妙的攻击,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生气,从争论、辩解,到编辑好几次想怼会去的话,但是每过一两分钟就觉得没必要,删掉。再到后来索性就不理了。

无论你做的好与不好,成为什么样的人,总有人讨厌,有人喜欢,安安心心做自己就行。

在职场上很不爽的时候,我还是会用文字慷慨激昂言辞激烈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但是写完后会冷静 2 分钟,然后把所有带有个人情绪的语句全部删掉,只陈述事实和证据。

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写作不仅是个人情绪宣泄的最好方式,或愤怒或痛苦,下笔的一瞬间都倾泻而出,情绪得到了释放。并学会了如何自我调节,如何从消极情绪中汲取力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波及他人。

二、yes…and 思维

遇到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我们会羡慕,会崇拜;而遇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或是比自己高出一点点的人,我们会嫉妒,会忍不住争论、辩驳,以显示自己比对方强。

这是人的本性,然而,每一次争论只会让你失去。与客户争,你会丢了买卖;与朋友争,你会失了友情;与同伴争,你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

因此,遇到和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如果与我意见不合,我会尽量压制自己想辩驳的想法,去了解去倾听对方为什么这样说,他因此收获了什么,再决定是否要发表自己的对立观点。

比如,上个月和一个朋友聊天,关于先赚钱还是先沉淀自己的问题,我们产生了分歧。当时很想再争辩下,但是我忍住了,说了句:“你说的也有道理,有机会见个面跟你讨教~”

很快,一周内我们就约见了。跟她聊了有 3 个小时,真的是特别优秀的一个姑娘,做事情很有主见很有想法,而且执行力超强!因为很早就有了投资资产的意识,28 岁的时候已经靠自己的能力买下 3 套房;并且个人运营抖音号,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 3 个月内积累 50 万粉丝。她很热心的给我分享了她对于职业规划、目标管理、做自媒体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让我重新思考先赚钱还是先沉淀自己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次交谈获益良多,我开始正视自己的财务状况和财商,从零开始学习理财投资、控制支出,学习如何让金钱为自己工作,让金钱更好地帮助我实现理想,并让自己的现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我们常常很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尤其遇到一个和自己差距不大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心理总有 N 多种理由反对以让自己获得点心理上的优越感。殊不知,一味地坚持己见可能会让你错过很多优秀的资源。

如果和别人有分歧的时候,不要着急去否定,不妨试试 “yes…and” 思维,会让对方愿意主动分享,不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提问思维

相信大家都看过励志的书或成功学书籍,或者至少见过很多销售员吧。一提到销售,我就想到那些培训销售员的场景: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奇迹”、“我会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销售员”、“我一定可以做到” 等等。这种强有力的自我暗示确实提升了情绪,可以让一个人能量满满地开始一天的生活。然而,这个方法真的能让人提高业绩吗?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50 大思想家之一的丹尼尔 · 平克,在《全新销售》中列举了一些案例,用以说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区别。如:

1980 年,罗纳德 · 里根在严峻的经济氛围下竞选美国总统,他必须要证明卡特因对国家经济照管不利,国家该换一换领导人了。里根在向选民们开场时,本可以采用陈述句:“过去 4 年里,你们的经济状况恶化了。” 然后,可以利用国家通货膨胀上升、失业率猛增等一系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的日子,比 4 年前过得更好吗?”

很显然,提出问题会被迫我们去思考,促使我们自发地找理由去支持或反对。_一_旦人们找到了理由相信某件事,他们的信念会更加强烈,也更有可能采取行动。而如果你接受的是一个陈述句,你只能被动接受,且基本不会有任何行动。

多问 “我能解决这件事吗?”“我为什么可以做到?” 而不是只说 “我可以!”

如果人们的动力来自自主的选择,而不是来在外在的压力,那么人们更有可能采取行动,而且做得更好。陈述式自我对话容易忽略人的动机,而提问式自我对话能让人得出源自内心的动力。

这也是很多厉害的人能做到自律、能做成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提问思维让我聚焦目标,不找理由,积极地寻找规避障碍的办法,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上,从而在奋斗路上无限接近目标。

知乎用户 柳柳老师 发表

多年以前,我是个很容易否定自己的人。

基本上遇到跟我预期不符合的事情,我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然后,心情压抑,难过,焦虑。

我会计较我的好友对另一个人比对我更在意。我会计较老师对不如我的人更好。我也会计较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对我不够礼貌、不够重视…….

这些小事情,都能让我觉得自己不够被人重视,不被尊重和肯定。

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学的东西多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1、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

我总是担心其他人会在意我的一些言行。其实,很多时候,这都是自己给自己加戏。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心,我们不可能成为别人世界的中心。

我们对自己说错的一句话耿耿于怀,生怕别人会因此对我们产生不好的看法。

事实上,别人真的很忙,就算不忙,他们的关注点也不会一直放在我们身上。

很多事情我们觉得了不得、很重要,在其他人眼里,这些事不过是件与我无关的小事,他们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在意。

通过训练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不再纠结自己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什么又会产生不好影响,焦虑和不安就少了很多。

2、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学会主动表达。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想要对方主动来重视自己,以此来证明对方是多么地爱我。

于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去表达真实的想法和需要,我们总是让对方来猜。

但是,亲人们啊,别人不是我们肚里的虫啊。再相爱的两个人,也不可能需求一致,你一个眼神,他就能秒懂的。

所以,不要期待对方来主动懂你,而是要主动说出我们的想法和需求。

猜来猜去,情侣就这么猜散伙了。

3、时间安排上要学会 “头重脚轻”

讲一点时间管理的思维方式。

当有一堆事情都需要做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容易混乱。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必须做的事情罗列出来。

在时间的安排上,尽量在上午多安排一些事情,下午少安排一些事情,这个就叫头重脚轻。

如果是头轻脚重,这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好,而且特别容易焦虑、烦躁。

如果是头重脚轻的时间安排,这一天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会比较从容淡定,状态也会好很多。

【END】

关于心理情感、人际交往、职场应对的文章都整理发表在公众号:柳柳心理

知乎用户 情商和口才 发表

我来说一个最实用,最贴近生活的思维方式**:多想一步,多做一步。**

这个思维让我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受到了极大的益。

通过这个思维,我总是能给身边的朋友制造出小惊喜,也总是能得到领导的夸赞。

那么,什么是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呢?

从字面意思我想大家都能理解清楚了,就是在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多往前面推想一步,然后再把想到的化作行动。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 1:

朋友忽然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在河边钓鱼,问我过不过去玩。

接到这个电话,一般人如果有兴致的话,可能答应了就立马过去了,不会再想什么。

可如果我们多想一步:朋友为什么会问我过不过去玩呢?

如果他语气平和,甚至有些低落,那肯定是一个人无聊嘛,钓鱼如果一直没有鱼儿上钩,那也是很枯燥的。

所以,朋友表面上是叫我过去玩,但实际是想找个人说话,解闷。

理解了这一点,我去的时候,顺便在路上买几包小吃,什么凤爪、豆腐干…… 再加两罐儿啤酒。到了那里,肯定就能让朋友大开兴致。

因为这很惬意,风景、小吃、啤酒、朋友。这些元素加起来,怎会让人不诗意?

所以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能更畅谈,朋友就更开怀,把郁气一扫而光。彼此的友谊,也更能加深。

而如果我不多想一步,不猜测他叫我过去是因为无聊,就这样空着手去,恐怕效果就要差很多,就不能给对方带来惊喜。

再比如 2:

假设一个有好感的同事叫我给她带早餐,带一份热干面。

单从这句话,可能很多人就只是愣愣的只带热干面,毕竟这是同事的吩咐嘛。

可如果我多想一步,热干面很干,吃了口渴,要喝水吗?

那当然是要的,那我顺便再给她带杯豆浆或者牛奶,当她收到时会不会意外呢?

当然会的,曾经我就这么做过,得到的评论是:我很贴心,考虑的很周到。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顾忌:对方都没有说,我这么做是不是多余了?

其实你不明白:很多时候对方没有说,也并不是说她就不想多买,她只是没有考虑到还需要什么。

我替她考虑到了,并且做了,当然就能获得赞美。

在我的记忆中有好多这样的场景:几个同事让一个正在外面的人带午餐,比如盒饭。

带来后,几人吃着吃着,其中就有人自责了:哎,之前叫你再帮我带瓶水就好了…… 等等。

这样的话语,就足以证明很多时候别人真的不是不想多买,只是一时没考虑到还需要什么而已。不在实际场景,很多需求就想不起。

而作为一个执行者,懂得多想一步,可能就会把事情做的更圆满。

我曾经也遇到过:有次叫朋友带荔枝,结果对方带的很不新鲜,有些还是烂的,这就难免让我埋怨。

我让对方带荔枝,前提肯定是要带新鲜好的呀,这是一个常识,不用说都知道的默认前提。

结果朋友看没有新鲜的了,也不打个电话来询问,只是很机械的照着我的吩咐做。

这就难免让人感觉他脑筋不灵活,成事不足。虽然他不是故意的,我也不会太责怪他,但他终究是没落得好。

这就是不懂得多想一步,多做一步。

盲目执行别人话中的表面意思,不融入到实际情况,就容易把事情办砸,吃力不讨好,这在大家口中,叫:教条主义!

之前我在公众号里,有同学问,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给女朋友制造小惊喜?

我的回答也是:多想一步,多做一步。

这种方式你不仅能随时制造小惊喜,还能批量制造小惊喜!

比如:她正在玩游戏,喊你帮她拿个橘子。

你盲目的照她表面意思,就没有什么特别。

可如果你多想一步,她叫我拿橘子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吃啊,可她正玩着游戏,橘子又有皮……

所以这时候你把橘子皮剥了再给她,当她拿到已经剥了皮的橘子,只需直接就可以时。你说,这是不是小惊喜?

她说递下水,可水已经很凉了,你冲热一点再给她。你说,她会不会觉得你很体贴?

……

凡此种种,都是小惊喜。

在工作中,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同样也能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灵活,能收到大量的好评。

之前,在文章《你身边的高智商人,或只是假象。》中,我也举了一个真实例子:

刚创业的老板叫我们去分析市面上那些优秀的广告文案,比如:王老吉、脑白金。它们是为什么优秀的?

很多同事就愣愣的只按照老板的表面要求执行。

而我多想了一步:老板为什么要我们去分析那些文案?

一当然是想把分析到的原理运用到自己产品上啊。二也是想考察我们这些人的水平,看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

所以当汇报任务的时候,我不但按照老板布置的表面任务做了,解读了那些优秀文案的原理,还把原理结合到了公司产品上,替公司产品写了好几条推广文案。

就这一步,我立刻就得到了老板赞扬,说我很用心。而其他同事的解读虽然也很优秀,但他们少做了一步,就显得失色了很多。

从内心里,他们也同样觉得自己没有我厉害。

这就是‘多想一步,多做一步’的妙用,类似例子,我还有很多,这个思维无论是在交友、恋爱、工作中,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受益。

因为当你学会这一点,你就永远比人前进一点。你能永远击中别人的真正想要,让人有意外之喜。

你能让人有意外之喜,当然就能受到喜爱。

延伸阅读:

我是一个专注情商和口才的写作者,如果你还想看:

1. 情商高的人都是怎么达成自己目的的?

2. 有哪些令人舒适的问话技巧?

3. 这个错误认知,导致你放不开!

4. 情商的底色是什么?人品不行,什么都不行。

5. 脾气好就是情商高吗?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情商一秒飞升。

6. 从这 3 处入手,让你魅力爆棚!

7. 当我这么说话时,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秒变幽默的 5 个技巧)

8. 情商修炼:如何控制愤怒情绪?

……

请关注我的公号:

情商和口才(ID:mmwings)

几秒钟时间,你会庆幸这个决定的。

看完点赞,也是多做一步!

知乎用户 风墟 发表

-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叫做 “浪子回头金不换”。

但但凡是有足够生活阅历与眼界的人想必都清楚,浪子回头这种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个在婚姻中经常出轨的人能变得忠贞,一个嗜赌的人能戒掉毒瘾,一个强调选专业要看重经济回报的父亲能够理解热爱钢琴的女儿,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往往小到——只会在电视剧和小说里上演。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是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之类的关乎人的本性的问题,而是我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的,一个导致人很难改变,导致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的根本因素,我将其称为——「本位价值标准」

(在这里我先要建议你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因为后面讲的内容领会和理解起来会比较艰涩,你可能需要将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四五遍才能读懂我想教给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但我强烈建议你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错过了这个稍微有些繁琐的学习过程,因为哪怕你只领会了后面我所提到的一种思维方法,那么从现在起你看到的世界就会是和以前不一样的。)

我发现这个概念的起因是,在一个商场里,我看到一对母女在买衣服。

母亲说,你买这个粉红色的吧,粉色的好看。

女儿说,我喜欢那个白色的,款式很洋气。

然后她们两个就陷入了争执之中,母亲强调这个颜色好看,女儿强调那个款式洋气。

通过对这对母女的观察我迅速理解到了一个关键点,他们两个对买衣服这件事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母亲的标准是:衣服的颜色漂不漂亮。

女儿的标准是:衣服的款式好不好看。

重点就在于这个评判标准上。

对于这个概念稍一推敲你会发现,人的很多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你在街上看美女的时候总倾向于看那些腿长的,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想先寻找有没有什么捷径,那些嗜赌和出轨的人倾向于优先让自身欲望得到满足。

那么这种在一个人身上固定下来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就是我所说的「本位价值标准」——一个人在处理同类问题时总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在做出选择时总是带有这一种价值倾向。

所以认清一个人的本质的关键,就在于摸清楚这个人的「本位价值标准」究竟是什么。

通常而言,从五个维度上对一个人的本位价值标准做出分析之后,基本你就能够对这个做出大致的判断了。

这五个维度是:

自我 AND 他人

欲望 AND 责任

理性 AND 感性

未来 AND 现在

真实 AND 虚伪

倾向于「自我」是指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都能很好的去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倾向于「他人」的通常比较擅长照顾他人和为他人付出,能很好的协调人际关系,并拥有不错的人缘;

倾向于「欲望」的人通常会有些冷血,并且在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时会很投入。嗜赌的人在赌博时、追求权力的人整夜不成眠的算计时、有名校情结的人用功读书时,这些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倾向于「责任」的人通常都会是很不错的妻子 / 丈夫、子女 / 父母、领导 / 下属。这一种倾向的人一般会心智比较成熟,但如果是那种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过度负责的话,则是比较悲哀的;

倾向于「理性」的人会更务实,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陷也很可能在于,他们很难体会和理解到情感世界中的细节和过程;

倾向于「感性」的人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自身的感受,他们通常会很敏感,对生活体验会有着更为强烈的反应;

倾向于「未来」的人看问题会目光长远或是好高骛远,他们通常都有些浪漫主义,他们会因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而热爱生活,或是因为对未来的悲观预测而消沉失落;

倾向于「现在」的人能心安的活在当下或是及时行乐,他们通常会偏向现实主义,他们能充分的享受当下生活的每一秒,或是限于一时的困境而灰心丧气;

倾向于「真实」的人通常都会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类往往都是值得信任的,并且做事都比较的脚踏实地,但他们的直率有很多时候也会很容易伤人;

倾向于「虚伪」的人往往会更加灵活,他们思路活跃,不淤泥阻滞,但通常可能会不够沉稳,且好钻营,反而往往会舍本逐末,或是只会做些表面功夫;

但在用这五个维度试图去分析一个人之前,还要先确定的一个前提是:这个人在这一维度上是「成熟」的还是「幼稚」的。

比如:

成熟的「自我倾向」是指这个人能很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尊严,他能明确自己的边界所在;

幼稚的「自我倾向」则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恋。

成熟的「虚伪倾向」是指这个人不滞于物,手腕灵活,能分清现实,随机应变;

幼稚的「虚伪倾向」是指这个人浮于表面,毫无真才实学,而热衷于钻空子,走捷径;

所以,这五个维度中的每一部分都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虽然在用词上 “真实”“虚伪” 这样的表达会由于我们的沟通习惯而令很多人认为真实的特质就是好的,虚伪的特质就是不好的。

但事实上每一种倾向本身都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关键在于这种倾向本身的程度,和不同倾向组合后的最终后果。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过度的自我就是自负,过度的为别人负责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感,过度的理性就体会不到情绪层面的美好,过度的感性就脱离了现实,且脆而易伤。

所以这五个维度中的两个部分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都有着不同的「程度」。适度的自我和极端的自我,这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同时,每一维度的两部分其实也都不是对立的。并不是说这个人有着「自我」倾向他就在所有的情况中都是这样的,他就完全不会为他人考虑了。

而是每一个人的本位价值标准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都具备着一定的**「综合性」「具体情境性」**。

我想我有必要好好解释一下这种「复杂性」。

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只能思考「简单」的问题,这个简单是指,问题框架内的所有存在因素都能够清楚的被看到,处理这个问题的规则也显而易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们只需要简单粗暴的做加减乘除的运算就可以了。

而真正「复杂」的问题是那些规则没那么清晰,框架内的问题因素也不清晰,需要你真正用脑子去「思考」的问题。

不回你短信的就是渣男,接收难民就是圣母癌,抵制乐天就是民粹,这种给事物贴上粗暴的标签,并以一个并不严谨的规则进行推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常见。

「复杂」的思考方式首先是不要先入为主的给事物贴上标签,A 可能的确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会被感情所打动。

B 的确通常比较自私,但现在所处的情境是他的孩子正身处危难之中。

C 在自身的欲望层面上是偏成熟的,但在情感层面上却是幼稚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复杂的思考方式是困难的,因为他要考虑和处理的信息因素非常多,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综合性」——即多方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对冲或叠加效果,比如:「理性」「责任」「他人」倾向的人可能会在一个将他的「欲望」倾向勾引到极致的情境中而丧失理智,做出背叛妻子的事。

所以这又涉及到了「具体情境性」,在不同的情景框架下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情境会对人有不同的抑制或激活。

所以这就是我想讲的「复杂」的思维方式:先理清情景框架,确定运行规则,再分析这个框架下的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冲,叠加,或刺激释放。

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是一种 “编码” 思维。

即将客观的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因素分析,整理,筛选,确定所有相关的有效因子,推理这些因子在当下这一情景下是按照怎样一种规则运作的,那么根据这样一种规则运转下去后,会导致一种怎样的结果。

比如:在我前面这桌有三个女生,她们三个已经聊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女生坐在一边,身体后倾,穿职业装,气度自如,对面两个女生看起来更年轻,其中一个在玩手机,另一个女生在和对面的职业装女生交谈。

那么我首先要思考的是,在 “咖啡馆”“三人会谈”“看起来有些陌生”“可能是商务会谈”“一人玩手机不参与的”“一方成熟且职业” 这样一种情境是由什么样的因素支撑起来的?

在这样一种三方关系里她们的相互作用的规则是怎样的?

在这样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参与者在低头玩手机却无影响这意味着什么?

坦白讲,我的这些思考当然不可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也不可能分析清楚这些人的会谈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而且她们在聊什么也和我没有关系,即便我把她们分析的清清楚楚对于我也并没有丝毫的意义。

但关键在于这种思维的方式逐渐令我体验到一种 “与上帝同在” 的感觉(当然是夸张的),我想一些程序员朋友们可能偶尔也会体验到这样的感觉,制定规则,添加因子,就能令一个 “世界” 运转起来。

那么回到我们前面所讲的「本位价值标准」,这一点和 “编码” 思维结合起来的给我带来最直观的一个好处就是,我几乎能够在半天左右的时间里就对一个人有一个大致的掌握,甚至在一些非特殊情境里能对他的行动和反应做出准确地预测。

另一方面,这种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方式。

比如当我尝试给我自己编码分析时,会发现我的一些固化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其实在不断地限制我。

其中最主要的两点,一个是我过度的「欲望」倾向,导致我缺乏自制力,逃避责任,容易成瘾,追求即时反馈,无法推迟自己的满足感。

一个是过度的「虚伪」倾向,我会下意识地希望不劳而获,好走捷径,不够踏实,擅长表演和包装,有些时候无法承受生命的实相。

这种自我分析,其实也是令我能够真切的意识到,「本位价值标准」对一个人的影响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能那么迅速的理解到「本位价值标准」的存在的原因。

因为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弥漫着一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几乎在处理所有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我喜不喜欢,我舒不舒服,我想不想做,这件事会不会令我痛苦。

我始终都是在追求一种 “轻松” 的生活方式,由此所导致的就是,我对痛苦的承受能力弱的可怕,内心有些过度的脆弱,而且几乎本能地会逃避所有的责任。

最关键的是,由于我过于的 “聪明”(这种聪明是指一种小聪明),所以我非常「合理」的将我的这种过度的逃避责任,追求欲望享受「偷换概念」为做自己、自我实现、成为我自己等等。

但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适度的追求让自己舒服,这对那些过度为别人而活、缺乏生命体验的人而言,当然是对口的良药。

但过分的追求欲望的满足,实质上只是在令我非常浅显的游移于世界的边缘。

「拥有承担责任的心态,拥有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基本素质」之后的 <做自己>,和「追求自身的欲望满足,害怕痛苦,逃避责任」的 < 做自己 > 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情。

所以我之所以能够真切的意识到「本位价值标准」的重要性是因为,我通过这样一个角度血淋淋的看到了自己是多么的丑陋,幼稚,和脆弱。

我时常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是,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觉察就意味着你发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怎样的,当你 “看见”“自己的”“模式” 时,其实就意味着,“你”已经和这种模式 “分离” 了。

接下来甚至不需要你刻意做什么,你只需要努力的保持觉察,你就能够逐渐从这种模式中脱离出来。

就像很多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后,他会清楚地意识到,他之所以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是因为他内在的那个父母会在与他发生冲突时打他,骂他,否定他。

也就是说,他害怕的其实并不是在他眼前的这个人,产生害怕感受的也不是现在的他,而只是童年时给他留下过创伤的那种情境在当下这一刻被重新体验了而已。

所以如果这个人能够逐渐分清楚过去和现在,模式和现实,他就能够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

当然,觉察毕竟只是改变的开始,而不能完全等同于改变。

觉察的意义在于,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你会停止之前的做法,并尝试和以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

一个意识到他内在客体关系模式的人不可能仅凭觉察就从过去的模式中完全走出来,而是需要他尝试着和别人发生了几次冲突之后他才会发现,果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所本能的设想的那些最坏的结果并没有发生,他才能从那种模式中走出来;

我觉察到我过度的「欲望」倾向后,我会尝试着去承担起我应该付的责任,我开始变得小心和慎重,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会再随意的许诺。

总结而言,本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概念:本位价值标准。这个概念可以用于分析别人与自我反省。

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是 “编码” 思维:确定情景框架,理清运行规则,找出这个情景下所有的有效因子,即可对这一情景做出分析和推理。

还有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本文的主线中,即 “适度” 思维:「过度」的和「适度」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所以不要简单的给事物贴上标签,而是要去分辨清楚这件事的**「程度」**。

最后,以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改变与成长几乎总是要伴随着痛苦的。

认清自己,看到并承认自己的阴暗面与丑陋面是痛苦的。放弃过去那种获得安全感和意义感的生活方式是痛苦的。开始做一些自己很抗拒的事情是痛苦的。不再用借口和自我安慰保护自己也是痛苦的。

这种痛苦也许会持续的时间很久,也许即便你经历了很多次这种痛苦你还是无法走出去,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转变,你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次想躲开,想停止,想逃避,想让自己歇一歇。

但是相信我,在你认清自身之后的改变所带来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在这个改变完成之后生命给你的回报也会是丰厚的。

只有不断的迈向成熟,我们才有能力去体验到更大,更广,更深的世界,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给予和接受爱,我们才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实相,我们才能够获得存在的意义感。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你无法拒绝的话,那就是你逐步在迈向的「成熟」。

以上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别忘了点个赞~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ID:fengxuwake 关注后回复 知乎 ,可以获得我精选的 9 本高质量电子书。

http://weixin.qq.com/r/3TgLE2-EXDIjrStw923P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的微博:炼己者风墟 炼己者风墟

其它回答推荐:

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会才明白的? - 风墟的回答 - 知乎

人究竟为什么要努力? - 风墟的回答 - 知乎

长大以后,你悟出过哪些不一样的道理? - 风墟的回答 - 知乎

知乎用户 黛西巫巫 发表

3 个思维,认真看完一定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越往后越核心。

1、「只打甜蜜区的球」

先举个栗子:

假如你是一个有 500 万的人,并且在上海有三套房。

这天你刚收到了几万的房租,美滋滋地在市区喝早茶。

这时走过来了一个朋友,他是业内有名的投资者,投过很多成功的大项目,他随意地跟你聊着天,最后他提到自己看中了一个风口项目,回报率非常高,投 30 万,5 年后收个 500 万没问题。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投这个项目 50 万吗?先看完下面的说明再回答:

1、虽然你对行业不了解,但清楚这个项目确实是站在了风口上。

2、这个投资人已经投了 300 万进去了,他拉你投资不是想坑你钱。

3、你手头上有 500 万现金,并且暂时不需要急用钱。

你的回答:

答案是,千万别投。

因为,你对这个行业不了解。

前几年比特币很火的时候,有人问巴菲特,你为什么不投?巴菲特说,因为我不了解这个行业。巴菲特积累了几千亿的资产,但说到投资心得,有一个是影响他最深的,就是:「只打甜蜜区的球」,这是他从 “史上最佳击球手” 泰德身上学到的。

泰德的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甜蜜区(击中概率较高的击球区)里的球。他将击打位置分割为 77 个,只有球落入最佳击打位时,他才会挥棒,否则绝不动手。”

这观点延伸到投资上,也很好理解,举个栗子。

你现在手头上有 500 个项目,但只有 5 个你了解并且觉得有把握赚钱的,那么你就投这 5 个,这 5 个项目就是你甜蜜区的球,其他的别碰。

虽然方法很简单,但要每次都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很难的,因为人都有欲望和侥幸心理。

有的人会想,这第 236 个项目虽然我不懂,但是看起来回报率很高,就投了。要记住,这种投资不管以后是不是赚钱,也不管你投了 1 万还是 100 万,都算是失败的投资,收益和风险都是成正相关,有收益就有风险,这次你没有遵守原则只打甜蜜区的球还赢了钱,下次你就会更加放纵自己的投资,从概率上来看,你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你选择了投资,那等于把成功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侥幸上面,这就是被利益牵着鼻子走然后作出了最无能的选择。

正确积累财富的方法,就是去做你擅长的事,用你的力量、见识、资本把 50% 的胜利概率提升到 55%,一次投资收益不明显,但 1000 次投资,就是稳定的增长。

穷人才会幻想买彩票一夜暴富,富人都擅长稳定的增长,熟练掌握并运用「只打甜蜜区的球」,是提升你人生财富的关键一点。

2、前瞻性思维

你做一个决策的时候,有想过这个决策对于未来的影响吗?

我小时候很喜欢下象棋,但每次都输给爸,后来长大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当我准备下一步棋的时候,他已经想好后面的 3 步棋了。

去年和一个做连锁品牌的创业者聊天,我采访他成功的经验,他说,比别人多想远一步。

如何训练前瞻性思维,有一个简单可实操好的方法:【10 → 10 →10】

当你考虑一个要不要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你可以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

10 分钟后,这个决定会有什么影响?

10 个月后,这个决定会有什么影响?

10 年后,这个决定会有什么影响?

然后把答案写在纸上。

熟练运用 10 → 10 → 10 原则,会帮助你更长远的考虑这个决定的可行性,避免感情做事,从而做出更长久而明智的决定。

用这个方法举个栗子:

你觉得这篇会对你有启发,所以想点个赞。

10 分钟后,这个回答多了一个赞。

10 个月后,因为你的点赞所以答案传播了,从而启发了更多人。

10 年后,被启发的人因为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些思维,生活变得更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让世界更加地富足与美好。真心感谢点赞的你!

3、温暖他人的思维。

去年去云南旅游,回来的时候和邻座的姑娘闲聊,我问她云南好不好玩,她说她主要是去买牦牛肉的,景点什么的没太大兴趣。

“这姑娘看着很聪明,没想到有点傻,不能网上买吗。“

心里那样想,但我表面还是很和气地问:这是不是老字号里很贵的,还是你打算回去开店铺倒卖?

姑娘平淡地说:“不是啦,主要是我闺蜜特别喜欢吃,下周她生日。”

看着她微笑着的脸,我心里也暖暖的。

人生有三个阶段:学习生活,生活,享受并温暖生活。

有时候我们会功利地去想一些事,甚至有的人会为了利益去伤害其他人,但一个与人交往只考虑私利的人,早晚会混不下去。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那些真正活得幸福的人,都是那些温暖而又愿意温暖他人的人。也许他们朋友就几个,朋友们见面时间也不多,但每一个关系都很好。

感谢每一个点赞的人,谢谢你们愿意温暖我。

读到这里,你们都是愿意思考且优秀的人,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吧:

1、「只打甜蜜区的球」

正确积累财富的方法,就是去做你擅长的事,用你的力量、见识、资本把 50% 的胜利概率提升到 55%,一次投资收益不明显,但 1000 次投资,就是稳定的增长。穷人才会幻想买彩票一夜暴富,富人都擅长稳定的增长,熟练掌握并运用「只打甜蜜区的球」,是提升你人生财富的关键一点。

2、前瞻性思维

许多人的成功都可以简单归纳成一句话,凡事比别人多想远一步。运用【10 → 10 →10】原则,提升你的前瞻性思维。

3、温暖他人的思维

人生有三个阶段:学习生活,生活,享受并温暖生活。一个与人交往只考虑私利的人,早晚会混不下去。你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为你想要的世界而投的票。

推荐我的一篇 27 万赞回答,帮你轻松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如何养成习惯性自律?

推荐一篇帮你提高 10 倍学习效率的「精力管理」方法

学霸的作息时间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会困?

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5 万赞的回答,一定让你大呼过瘾;

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

知乎用户 熊小罗 发表

“让领导(别人)做选择题,而不是思考题。”
工作了,这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培养起来的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会问领导,“这东西怎么做?” 或者 “这种情况怎么办?”,这时给领导的印象就是,这位下属不太喜欢操心,或者没有去想解决办法。
当你能够从你所站的高度,来对这个问题给出 A、B、C 的解决方案以及其中的优缺点,先不说方案好不好,起码证明你对这个问题是思考后的结果。至于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从汇报给领导后可以得知。
生活中也是这样,情侣之间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我:“我们吃什么?”,女友:” 随便!“。随便就很难搞了,因为再随意就只能吃便便了。换个思路,我:” 我们吃肉夹馍,还是吃冒菜,还是去吃烤鱼?“(大成都吃的多,哈哈),女友:” 肉夹馍好腻,冒菜好油,烤鱼前天刚吃过了,我们去吃小龙虾吧 “ 。 嗯!你的提议都被否决了,但领导不是刚好提出了更好的方案吗(女友说好,那就是好)。

知乎用户 花间一本书 发表

1. 聚焦做事

当你的行为不是以理性的利益判断为出发点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违背自己的利益。——得到 APP,徐弃郁《英国简史》

做事、行动,是捍卫和促进利益的最直接途径。

所以,关注做事,而不是情绪、心境、尊严或其它。

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成甲《好好学习》

基于 “做事” 建立起来的生活才是相对理性,因而也就比较有序和稳定的。对大多数人而言,有序和稳定才是更加舒适、省力的状态。

“以做事为核心” 才是建立安稳内心的正道,因为其它,如情感,与他人和外界关系太大,且自带脆弱、易变、不可控等特性。

2. 以自我为中心

“我不确定幸福的通用公式是什么,但我很确定通往苦难的方法是:试图讨所有人喜欢”。——拉扎鲁思

“以自我为中心” 不是自私,而是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做哪些事,不要被旁人带偏了。

当然,你的一切也与他人无干,即使错了,也没有人可以甩锅,全都是你自己一个人的责任。

培养一点不在乎、“你管我”的劲头。更何况,大多数人只是享受 “评判” 和“建议”的乐趣,并非真正关心你的未来。

多做与 “自我成长” 相关的事情,“属于自己”或至少 “与自己相关” 的事情,而不是任随自己被没完没了的工作淹没和稀释。

3. 用 “关键事件” 来观察人

最近的一部热剧里,有个老太太说了一句让我深以为然的话:“小事献殷勤,大事不听话,没用!”

我们当然不是要别人听话,但的确要学会通过 “关键事件” 来观察和评判身边的人。

日常生活里的琐碎细节虽然也是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但 “关键事件” 中的表现才能真正揭示对方的品行,或者至少是你们关系的主导面。

“患难见真情”的古训一定是对的,只不过需共患难的时刻如此之少,即便是揭示出了什么,也容易被粉饰为 “例外” 而蒙混过关。

4. 接受起伏。

“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你要静守,度过你心里凄凉的冬日。”——纪伯伦《先知》

不对 “持续表现优异” 有执念。

“优异的表现并不意味着持续表现优异。根本没有线性、始终如一的改进之路这回事。起伏是常有的。只要总体趋势向上,就一切正常。”

5. 行动才能带来进步。

“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鸡汤不会让你更好,只会让你虚胖;行动才让你 “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不要让那些珍贵的想法停留在做计划、自我怀疑、犹豫纠结阶段。

“心忙” 不会产生效益,只会消耗时间和心力。

人的思维和心性中都应该有点 “鲁莽” 精神。确定正确的方向,不去瞻前顾后,径直去做,用力去做。

6. 不害怕错过。

“机会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每做一次选择,就损失了其它的可能性。”

“害怕错过” 这种慌张心态干扰力特别强,让我们根本无法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不害怕,别张望,命中注定我们会错过很多,错过就错过,没什么了不起。

7. 不要合理化痛苦

“虽然世间百态,但痛苦这种感觉最为真实,无法忽视,不容怀疑…… 等到你因为某个故事而承受了痛苦,通常就足以让你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尤瓦尔 · 赫拉利《今日简史》

美化痛苦、合理化痛苦是一种荒谬的行为,但却普遍存在,且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你不是爱情小说的女主角,那些让你痛苦的,大概率是不好的,而不是 “深刻” 或者 “浪漫” 的。痛苦本身可能就是 “恶” 和“不合理”,如此简单。

承认自己蠢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相信自己正确” 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有时候,做到这点才是开始新生的起点。

8. 理解和接受 “矛盾性”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只看他脑子里能不能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行事处事。

理解世间万物,包括你自己,都由许多矛盾面组成。

承认这种矛盾性,然后训练自己有足够的弹性来接受它。

并借之成长。

9. 小心 “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成甲《好好学习》

小心我们脑子里那种 “非黑即白” 的认知惯性,即要么誓死捍卫,要么缴械投降,而很少去考虑如何“为我所用”,如何把别人有价值的观点拿来给我们的认知大厦上添砖加瓦。

10. 主动适应变化

你投入心力做了一件事,你就不知道该何时撒手。你把过去讲成了一个故事,你就自觉有义务要让未来遵循这个故事的逻辑。舍不得,放不下,输不起,赢不够。人是自我叙事的奴隶。——得到 APP,王烁《30 天认知训练营》

不恋过往,每一刻都是新的。

此刻是我们永恒的起点。

生活中总会出现新的变量。

如何应对新变量,是一个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磨砺的技能。

本能的反应是忽视或抗拒,因为如果承认,就必须将它纳入现有的 “收益和成本分析” 框架,进而重塑认知、调整行动,寻找新的平衡点。

这个过程肯定是辛苦、动荡、不舒服的,是我们 “好逸恶劳” 的本性所排斥的。

但是,这才是理想主义者应该具备的现实主义精神。否则,我们的认知、决策与行动都会脱离现实,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11. 在自己的 “优势领域” 和别人竞争

英国获胜不光是实力优势,它的竞争战略也非常成功。关键就在于设定一个引导性的标准或规则,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影响甚至逼迫对手进入自己的优势领域。——得到 APP,徐弃郁《英国简史》

就是老话说的 “扬长避短”。

“扬长” 不一定更容易,但一定是更高效的。

“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去找找那些时刻吧。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散发光芒、骄傲得意的时刻。

努力让它们变得多一些。

12. 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这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的思路,在你有强大实力作支撑的情况下,正好可以降低你的成本,同时把你的力量集中到真正能带来收益的地方,使投入产生比最大化。——得到 APP,徐弃郁《英国简史》

破除 “占有” 的执念,聚焦于如何“利用”,效费比能提高很多,心理和资源的负担也会小很多。

在这个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的服务层出不穷的时代,善于寻找和利用资源,才是聪明有效的思路。

干巴巴的回答,这么多人喜欢,好开心!

谢谢喜欢,记得点赞哦:)

欢迎关注公众号 “花间一本书”

知乎用户 果冻粑粑 发表

全篇将近 4000 字,码了 1 天,以下 4 种思维,是通往成功路上迟早要学会的,一定跑不掉,越早越受益,庆幸我也不晚。

1. 结构化思维
2. 产品思维
3. 成本思维
4. 销售思维

一. 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它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先看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而不再拘泥于细节,最典型的就是金字塔结构图。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结构化思维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三句话就能说清楚,而你可能说了 30 分钟也说不到核心;
同样是做汇报,有的人用 5 页 PPT 就能说服对方,而你可能写了 20 多页还要被反问想表达什么;
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人一天时间就能够庖丁解牛,确定好解决方案并且安排得井井有条;你用了一星期苦思冥想,反复修改,却怎么也完不成;

上面这些情况,你可能会觉得说话不清楚是表达能力有问题,PPT 做不好是写作能力有问题,任务完不成是工作能力有问题;

但其实根本原因是在于你没有形成快速有效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逻辑结构不清晰。

反应快的人,不是比你更聪明,而是更懂得通过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大脑快速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准确地抓住核心,规划行动。

同样的内容,通过结构化思维,有结构有规律地整理,将大大提高你的思考效率,让复杂的问题瞬间变得容易,这也是让我们要学习结构化思维的原因。

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并能够有效地令对方信服。这是我们开展所有工作的基础,也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必备技能。

以下是自己做的思维导图部分截图

如何训练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穷举,归纳,整理,演绎

麦肯锡 MECE 法则可以很好的诠释,相互独立不重复,完全穷尽无遗漏。

干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先把它可能涉及到的要素全部列出来,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一层一层剖析到底;将这些要素按相同的性质来进行整理归纳,划分层级,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思维导图架构就会清晰明了,所有可能触发的点一目了然。

这里其实也是发扬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做事之前,我们要先尽可能地了解它,想事想全面,将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全部在大脑里场景化演绎一遍,这会非常训练你的大脑,但是习惯之后会非常爽,因为事情的发展验证了你的预判力,让成就感扑面而来。

推荐一本讲结构化思考的经典书籍

[

金字塔原理大全集新版(全 2 册):解决问题的逻辑

京东

¥ 168.6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52561542946041856-0&p=AyIGZRprFQEVBVwYXhIyVlgNRQQlW1dCFFlQCxxKQgFHRE5XDVULR0UVARUFXBheEh1LQglGa3VAUgQFEy5MYBVlXUkYdGpGGQ9mPGUOHjdVElsXChMGVRxYJQITBlUfXhYBFAZlK1sQMkRpVRpaFAMTA1YSXSUDIgdRE1sQAhAPUBleFQoiB10fa8OshtLdpIKlp8St%2B87WpdebrIGl3SUyIgRlQA5BS1cbVRhfFgYVB1EeWB0HFQZQG1IRBQ4GZRtaFAEbB1wcUh1sFwZUGlsRAhEAUXVZFAMSAVUZUhAHIgdlGGtLbBNUVhkJFlAUaQ9IWRZBV11SdVkQARYAVRheJQATBlcZ)

二. 产品思维

什么是产品思维

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 30 讲》里说过: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产品思维包含用户价值,使用场景,解决方案,商业价值,业务闭环,再加上最后的落地设计。

产品能力是洞察能力,是动手能力,是掌控能力;只有洞察用户,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懂得每一个产品上细微的小点带个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这样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所以锻炼产品思维,就是从 0 到 1,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为什么要学习产品思维

因为产品思维,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我们都是从一无所有走过来的。

因为没有认知框架,所以每天面对着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任其冲击情绪,却不知如何处置。

同时,我们害怕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自己努力了,却总是被 diss;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得不到回报。

还会有人自怨自艾,没有家庭背景,没干爹,没靠山。

但如果拥有产品思维,打造产品能力,它会给你自信。

拥有产品思维,你就会具备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因为产品的人生就是天天被打击;拥有产品思维,我们可以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慢慢建立起掌控感。

看当今世上年轻的富豪和企业,大多都是白手起家,依靠自己做出优秀的产品,从而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

如何训练产品思维

首先,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这是最基本的。

对这个世界充满敬畏和好奇,是我们不断创造好产品的源动力;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对生活的细节体察入微,为周边的事情渗入仪式感,这是我们不断拥有创造素材的源泉。

所以训练产品思维的前提,是我们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我们的生活,热爱自己,对生活有追求,对品质有渴望,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去全力以赴,做好我们想做的事情。

其次,不断让自己换位思考,体察别人的感受,拥有共情能力。

只有具备共情能力,想人之所想,才能让你的用户满意,才能让别人认可你;人最终的本质,就是希望被别人需要,优质的交际,可以极大的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这都需要共情能力做底层铺垫。

社会不会宠爱一个任性的孩子,能让别人和你相处起来如沐春风,感到舒服,那是你凡事都能比别人多想一步的结果,这是共情能力,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再次,不断去做,不断提升将理论落在实处的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

好的产品是要呈现出来的,不是只停留在脑海里和设计图上。天马行空的想法,要落地,才能让用户感受到,触摸到,体验到。

三. 成本思维

成本涉及财务和经济学,这里讲三个我认为最重要成本概念:沉没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

机会成本

**凡是选择,必有成本。**人生不过两字,舍与得。有舍便有得,有选择就有放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当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就必然要放弃另外一些东西。

你选择了当老板,就不要想朝九晚五享受生活;你选择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就不要想年薪百万宝马相伴。

我可能现在年薪 12 万,如果辞职创业,有可能赚的更多,但就要失去一份稳定到手的收入,并且还要面临创业失败的风险;创业是机会,给别人工作也是机会,不同的机会让我们的人生走向不用的道路和结果。

人最终都是图利的,在一定的周期内,我们只能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项,这样才能让当下的决策价值最大化。

知道了机会成本,我们在做每一个选择时,就要多方考虑,想到以后的规划和出路,横向对比每个选择给自己带来的得与失,经济价值,相对价值,这样才能做出让自己不后悔的决定。

沉没成本

说白了,就是及时止损。所谓沉没成本,就是过去已经花费的,并且和未来没有关系的成本。

但我们明知没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沉没成本影响。

比如我们创业投资了 20 万,可能今年因为疫情影响,血本无归;那这时候我们知道很难挽回局面了,就要果断及时止损,不要再去心疼那 20 万,那已经是花出去的钱了,不要再因为已经出去的成本而投入更多的成本。

如果抱着不忍心或者想再看看这种看不到未来的想法,你就还要继续往里投入房租,人力成本,即使没有员工,你守着个店不找工作,也浪费了你每个月至少几千的收入。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应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依据,如果由于厌恶损失心理导致出现更多的非理性选择,带来的结果就是继续忍受,损失更多。

边际成本

指的是当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所要投入的成本,在互联网界又称为 “网络效应”。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教育行业 K12 领域,周末一次课英语辅导课 2 小时,一个英语老师一天能带 4 个时间段,即 8 小时的课,2 天就是能带 8 个时间段,假如一个班最大人数 20 个孩子,那这个老师能带的孩子数量最多就是 160 个。

也就是说一个老师带到 160 个孩子,她的产出就最大化了;但如果同样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孩子,那就要少赚很多钱,这个老师的成本就比较高。

明白了边际成本,我们就要知道如何去摊销成本,单位成本产出最大化;并且我们要知道,加入边际成本低的公司,也就是网络效应强的公司,更容易创造出更大业绩,公司的发展前景也更好。

再比如,劳动性收入,其实都是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

有的是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就是给人打工,零售自己的时间;有的是同一份时间可以出售很多次,比如作家,音乐家,他们花精力和时间创造出一个产品,然后通过产品卖钱;这就是后者容易实现财务自由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时间边际成本低,摊销的多。

如何训练成本思维

关键就是运用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多想,多列,多对比,凡事都过一遍脑子,如果我要做这件事,它对我来说有什么成本,我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又如何把成本降低,实现利益最优。

说白了,我们要将自己变为一个会思考、会算计的人,因为你对人生负责,人生才会对你负责。

一个企业从长远来看,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控制能力,作为个人,也是。

四. 销售思维

人生无处不销售

求职面试,业绩增长,碰到大牛介绍自己,跟老板谈升职加薪,可以说只要踏入社会的那一天,我们就是在销售自己,人生有多高,无非把自己展示的有多高,推销的有多高。

销售需要承受不成单,被客户拒绝的挫败,这锻炼你的抗挫折能力;

销售需要了解客户,体察客户需要,这锻炼你的共情能力;

销售需要看清客户需求,看穿客户需求,这需要你从只言片语中看透本质的能力;打破砂锅问到底,尽一切可能追求业绩增长。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说过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更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好的思维模型,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给人以赞,手有余香,正面的认可和反馈是我们持续与这世界互动的最大动力

我是一个一边带娃一边成长的父亲

@果冻粑粑

专注持续写个人成长、职场精进、亲子教育类文章,和无数职场父母一起升级,很高兴认识你

可以看看我另一篇在 “行业” 话题里排名第一阅读量 100 万 + 的文章,帮你快速摸清行业

[如何在一周内快速摸清一个行业?​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24385/answer/1208318795)

知乎用户 栩先生 发表

有很多。

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条,只有 5 个字:

认命,不认怂。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认命是一种心态,认怂是一种行为。

我自己真实经历过这种心态的转变。

大学里,我曾经非常颓废。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一直对高考失利耿耿于怀,我无法接受保持了很多圈的大幅领先位置,却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倒在了路上,被一群人反超。

但要我去复读或者大学里重新找回那种学习的感觉,却又已经失去了那份勇气。

实话就是,我认怂了。

从此躲进游戏与诗歌的世界里,好多年。

毕业之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调整自己。

其中最基础的一条就是,我认命了。

高考就是失败了,大学就是颓废了,再不甘、再痛苦、再悔恨、再说什么 “当年如果不是……”,也不可能去改变一点点。

真正能改变你命运的,是赶紧爬起来继续跑,去没日没夜地追赶那些原本可能被你远远甩在身后的人。

因为这么些年下来,你已经被甩了很远,往前追赶的每一步都很煎熬。

但总比留在原地痛苦悔恨要好。

所以,即使后来我遇到更多比当年高考失利更大的打击,面临更严峻的困难,工作里无数次挑战自己的极限。

我都选择熬了下来,并在此过程中努力让自己学会更积极地去面对。

不然,能怎么办呢?

在我老家,有很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家里条件都很一般,却不怎么工作。

闲来无事就聚在茶楼、麻将室、网吧待一天。

他们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他们觉得有钱人那么多,为什么就不能是自己。

但等到真正要做事的时候,却认怂了,什么苦都不想吃,什么罪都不想受。

这种不认命的心态却又认怂的行为,很可能造就了这么一批天天抱怨社会的不稳定群体。

很多年前读史铁生。

对他的一段话感到触目惊心。

他问:(失去双腿的那个人)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

后来他也想通了:因为就是你。

命运这种事情,真的,从来不会和你商量,更不会和你讲价。

遇到了就是遇到了。

他认命了,但并不代表他从此就认怂了事。

在生和死之间打了几个来回之后,史铁生还是选择活了下来。

他坚持写作,把自己对生活、对命运的所有思考,全部转化成了打动人心的文字。

最后,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

认命是一种好的心态。你所拥有的就这个基础,你所面对的就这个条件,你遇到的就是这么个难题,你越不想来什么它就偏偏来什么。

还有什么好抱怨,好痛苦,好难受的?

你只有接受了你现在所拥有的,正确地去看待你所面对的,你才可能为接下来的一切做好心理准备。

但认命的同时,一定不能认怂。

否则,你也只不过永远在命运划定的 “牢房” 里原地打转。

心态上接受了,这能让你少很多抱怨、抗拒,少了很多负面、消极的情绪,能让你在面对困境时不至于钻牛角尖,走死胡同。

但与此同时,行动上却一点也不含糊,而是努力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才是走出 “既定命运” 的真正之路。

这里敲一敲,那里碰一碰,搞不好就发现了命定局限的薄弱之处,顺着它一路走下去,很有可能哪一天就改变了命运。

只不过,很有可能的意思不是你比别人更可能,而是你比之前的你更可能。

知乎用户 杨阿文 发表

信息爆炸的时代,要与人拉开差距,拼什么?是拼掌握知识的数量吗?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知道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不是拼数量,那是拼知识获取的速度吗?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很快获取到新知识,也不见得人人都很厉害。

那人与人之间,拼的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拼的是知识认知的深度,是高段位的思考习惯,走向管理岗开始带团队后,这种体会特别深。

以下是我在刻意练习的 5 个思考习惯,来源于《穷查理宝典》、《第五项修炼》、《系统之美》、《好好学习》、TED 演讲、心理学等。

1、绿灯思维

很多人在看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的时候,不是想这个东西是否合理、有用,而是急于找理由反驳,心理学里面对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术语叫**「习惯性防卫」**。

在工作中我经常碰到一种让我啼笑皆非的场景,同事之间的沟通,特别是跨部门的沟通,有些人还没等对方说完话,就开始噼里啪啦反驳,争论到后面大家说的都不是同一件事情了。

「绿灯思维」大致讲的是:听到一个新观点,不同的意见,先假设这个观点、意见一定有用,我应该设法让它来帮助自己。先理解新观点,不同意见的价值,再去分析这个观点、意见可能的不足,并且去完善它。

其实这应该算学习更多思维方式的前提,不培养绿灯思维,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固步自封,拒绝成长,看再多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遇到新观点请先用绿灯思维积极对待,这会让你的观点迭代得更加清晰准确,加速成长。

2、why—how—what 黄金思维圈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是在一集 TED 演讲中,演讲的题目叫《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没看过的朋友推荐你去看一下,对工作生活都很有帮助,链接在这里:TED 网易公开课

演讲人 Simon Sinek 列举了苹果公司、马丁 · 路德 · 金、怀特兄弟成功的例子,说明从核心的 why 出发,是激励周围的人展开行动获得成功的关键。

很明显这个发现可以把适用范围扩大,而不仅限于激励别人,我认为它是成就一件事情的关键。

当停留在 what 层面的时候,你只知道接下来要做这么一件事情,思路被局限在那里了,但是当从 why 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在 how 层面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观察过周围很厉害的人,他们对问题的本质都理解得非常透彻,从为什么到怎么做,可以在专业的层面给你一个清晰的指导,而且还知道具体要怎么落地执行。

可能你不以为然,从 why 入手思考和表达不是很简单的东西吗,然而越简单的东西就越难实践,所以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都是从具体的 what 出发而不是 why。

例如:你老板让你打个电话通知客户,二话不说你就跑去打电话通知客户了,让你发个邮件你也是二话不说就跑去发邮件了,很少会思考:“为什么要通知客户,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发邮件,发邮件是要实现什么目标?”

你是一家五金店的老板,顾客来你店里买东西,他想要买 1 寸的钉子,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假如没卖这种钉子,你一般都是直接说:“我们这没这种钉子。”

然后呢?然后你肯定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顾客继续寻找钉子。

假如你有这个意识,你会下意识说:“我们这没有这种钉子,你为什么买这个钉子呀?”

顾客:“我想在墙上钉个钉子。”

你:“为什么要在墙上钉个钉子呢?是用来挂什么东西吗?”

顾客:“不是,旧房子在装修,要安装很多开关盒子,需要很多钉子固定开关盒。”

继续问发现,顾客的墙是瓷砖的,用钉子会把墙弄坏,应该用电钻,你建议顾客把这活交给你来做,刚好顾客要的开关盒店里也有卖,价格多少多少…

所以请培养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探究事物的本质,不止于表象,这样可以快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

3、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缺乏症的 5 种表现: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本位主义,局限思考。

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的一项核心技能。

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大系统,里面还有很多子系统,比如公司、学校、家庭、各个组织团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因为社会的游戏规则,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目标,我们被连接在了一起。

当然,要素不一定是有形的东西,比如人对社会的评价、对公司的看法就是无形的要素。

要素不是最重要的。石墨和金刚石,构成它们的元素都是 C,但是展现出来的性质却截然不同,一个很软,一个是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物质。

现代物理学中有个重要的知识:局部一般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各个部分之间连接的关系。

只要不改变系统的规则和目标,即使把要素换掉,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者变化缓慢,因为系统具有稳定性,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最小。

一个系统的三个构成重要性比较:功能或目标》规则》要素

举例:

一支球队是一个系统,如果把球队的目标从赢球改成输球,那么球员之间的关系和每个球员都会受到显著的影响;

球队赢球的目标不变,改善球员、教练、俱乐部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球队可能会因此实力大增;

如果球队的目标是赢球,成员之间的关系很亲密,那么即使换掉球员,这支球队还是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段时间就可以回复往常的状态。

路人甲看到社会的黑暗面,直接的反应是谁谁道德这么败坏,黑幕这么可怕,很少会去深思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我们从关注要素转至透视游戏规则。

因为出了各种魏则西事件,百度作业帮事件,封禁贴吧事件,百度是大家批得比较多的一家公司,拿医院在百度竞价排名这件事情做个简单的分析:

这件事情大概会涉及用户、竞价费用、用户到医院的成交量,百度推荐位置 4 个部分,各部分的关系大概是这样:

无良医院给钱给百度投放广告,百度给医院推荐更靠前的位置,用户看到靠前位置的广告去医院就医造成损失,可以发现百度在其中相当于中介的作用。

那是说明百度太黑心还是医院太黑心?百度目的是为了赚钱,其实,就算是不黑心的公司也会想赚更多的钱吧?(仅作议论,无意为百度洗白)

站在道德层面来说,对百度而言,应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搜索服务,然后才是赚更多的钱,这才是让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可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高中学的生物里面有个知识点:人体这样的**复杂生命系统会有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当在百度、医院、用户这个系统里面加个反馈调节机制,我们再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用户对医院做出负面评价,直接影响看到评价的潜在顾客的就医信心,就医信心降低,影响用户到医院就医的成交量,而成交量降低,医院无法盈利,又会影响出给百度的竞价金额;

所以百度也没办法给这家医院好的广告位置,因此接下来用户很大概率看不到这家医院的广告,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医院的成交量。

你看,系统内部一环扣一环,问题在于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是百度问题的杠杆点——在系统的某处施加一个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变化。

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是系统化思考让我沉迷的地方。

4、概率论思维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一个数学分支,可能你会纳闷,概率论和思维方式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关系还很大。

不管你相不相信,生活就是随机概率分布,比如英国脱欧这个黑天鹅事件,又比如回家路上捡到 1 块钱这种小事。

抛一个规则的硬币,正面朝上 P(上)=1/2,这是数学老师教的概率,但是还有一个叫**「主观概率」**的东西老师没有教。

虽然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是主观概率,但是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细节,主观概率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所以了解自己的偏见和误区很重要。信息质量是提高主观概率的关键,不过这个话题先不讨论,接着说概率。

举个例子:比如我工作了 2 年,想增加收入,我的方案有 3 个,分别是创业,职业写作,继续帮公司打工。

创业回报可能会很大,辞职写作也可能达到较高的收入,留在公司好像也还行,今年再升职就是中层管理的薪水了。

用概率论的思维分析这件事情:

每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就是各种结果的收入和它发生概率的乘积,数学上叫期望值,比如图中三个方案的期望值下限分别是:

创业:100×5%+10×30%-10×65%=1.5(万元)

专职写作:40×15%+0.5×70%-2×15%=6.05(万元)

继续工作:50×10%+30×40%+15×50%=24.5(万元)

通过计算发现:

工作的收入期望(24.5 万元)》专职写作收入期望(6.05 万元)> 创业的收入期望(1.5 万元)

很明显,我还是留下来继续工作好了。当然,上面的数据是我随便写的,不可当真。可能你会问,这么随意给出的概率和收益值,参考意义大吗?

随意判断,得出的结论当然没意义,你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细节,信息,能力来提高主观概率。

也有很多事情,只需要用上面的**「决策树模型」**去判断一个大概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有兴趣的朋友,你可以用概率论来预测现在网络上正在热议的——郭敬明起诉李枫诽谤事件的结果。

还有,不要以个人的概率和收益去计算做一件事情的期望,而是要以群体的概率,千万不要觉得你跟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你做这件事情各种正面的结果概率会高点,收益也会高点。

这么说好像努不努力跟结果关系都不大,反正依据的都是群体的概率,这听起来像是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但如果真这么理解就错了,努力可以让你以更优秀的群体成功的概率和收益作为参考呀,难道不是吗?

生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做一件大事情,好像随便是个人都可以过来教你一些成功的秘诀,说得你心潮澎湃,好像照他说的去做,放手一搏,事情就成了,从此登上人生巅峰,接下来就等结束自己生命了。

也不是说这些人的经验没有价值,只是从概率论思维来看,这些人的成功不过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随机结果,它还可能是概率最低的那一个。

俄罗斯轮盘游戏,上 1 发子弹,1/6 的概率让你 go die,有人在这个游戏中赚了 1 个亿,你学得来吗?

纳西姆 · 尼古拉斯 · 塔勒布出版的《黑天鹅》告诫我们**,不要对小概率事件掉以轻心,因为后果是你难以想象的。**

所以,请为大概率成功的事情坚持,为小概率发生意外的事情做预防。

5、安全空间

安全空间就是为了保证在极端情况下,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所做的一个准备。

既然小概率事情会造成严重后果,那能不能做点什么呢?先看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情:

  • 假如电脑有重要的资料,为了防止电脑有一天损坏资料丢失,我们会进行 U 盘 / 硬盘备份;
  • 为防止爆胎,汽车会有一个备胎随车携带;
  • 复杂精密的仪器会有备用的关键组件;
  • 为防止车祸发生对人的伤害,汽车会设置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 为了使出事人员可以逃生,轮船上配备的救生筏、救生衣;
  • 银行里存下的不随便使用、救急的钱;

为了构建安全空间,常用的办法就是冗余备份。

冗余备份思想来自工程学**,**一栋建筑物造价随便就几千万上亿,所以工程人员不想发生任何意外,造成花大价钱辛苦建造的东西毁坏,于是有了冗余备份的做法。

具体做法是:

1、备份成本不高,完整备份;(比如重要资料拷贝到 U 盘)

2、备份成本高,关键部位备份;(比如公司核心部门的储备干部;飞机上的关键部分如液压系统,做一式三份备份;

3、解决方案备份——Plan B,虽然问题可能发生,但有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做一个活动策划时想的特殊情况的对策)

关于 Plan B,领英和 PayPal 的创始人霍夫曼还提出了著名的 ABZ 理论,他认为,任何时候一个人要有 3 个计划

A:任何时候要有能够长期从事,并且值得持续投入的工作;

B:在 A 之外给自己创造的新职业机会,以应对 A 失利的情况;

Z:用来应对最糟糕的情况,假如有一天失业了,又找不到新的工作机会,那么还有个计划保证自己的生存,比如存足够的钱,在 6 个月的时间没工作也可以保持生活质量。

冗余的反面就是精简。《孙子兵法》说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查理 · 芒格和沃伦 · 巴菲特信奉**价值投资——**寻找错误的定价,这种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有绝对的把握,提前构建一个稳固的安全空间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但对普通人来说,就真的太难了。

总结来说,构建冗余备份和提高决策的质量,是构建安全空间的两个有效途径。

以上。


杨阿文,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互联网人,享受激发别人潜力,帮助别人的成就感。

**提供解决问题思维、职场进阶咨询。**个人微信号:598047389,备注:知乎咨询。

知乎用户 邓加宇宙 发表

每次很辣的时候. 不喝水. 憋住. 用鼻子呼吸不用嘴…

你会很痛苦. 然后嘴巴里放肆分泌口水…

你觉得你快忍不住了…

其实忍完后. 你会好受很多而且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我把它当成一种训练.

一种避免自怨自艾的训练.

同样的训练也在跑步的时候. 觉得自己跑不下去了. 我会说… 这首歌不听完就停下来. 我回去就不能打游戏.

练琴的时候. 这一段弹不好我不能抽烟…

然而每次遇到这种情况. 你的大脑会在干嘛呢. 它会告诉你…

好辣… 受不了了…

别跑了. 要死了…

今天肯定弹不好这一段的. 明天吧…

然后呢?

受不了吗

死了吗…

并没有

我发现人在遇到困难前… 会很不自觉得进入一个思维模式…

下次吧…

别再坚持了…

哪怕这些事只是多跑 100 米的小事…

而我就是要对着他来…

这些所以的对抗在我看来. 都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训练…

避免或者弱化那个 “懦弱阶段”

以上

汪汪…

知乎用户 lizhimeng159​ 发表

倘若说起刻意练习过的思维方式中哪个最有实用价值,个人觉得莫过于基于金字塔原理的沟通方式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时代,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而站立起的那一刻,大脑便一片空白。即使原来已经知道答案,也因为表述混乱而不能展现自己真实的水平。步入职场,偶遇上司,上司问起自己最近负责项目的进展情况,自己支支吾吾的用两三句话回答了上司的问题,再无后续。但其实自己本身已经为这个项目经常性加班,付出很多了。

诚然,表达不清晰、与人沟通不流畅影响人际关系、阻碍个人发展。但在现代社会,有效的组织信息、清晰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述一件事情的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有没有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基于此模式上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所表达内容逻辑的清晰性,以做到思路清楚、内容全面和主次分明?

掌握金字塔原理的沟通方式,可以让这一切变得简单。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思考和表达的一种模式,更准确的说,它是 “以中心论点为导向的思考和表达的过程”。我们在思考或表达一件事情时,首先是提炼出其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有关事情的中心思想或结论。之后,中心论点需要被几个分论点来支撑,每个分论点再由其各自的分论点来作为支撑。最后,在这种关系下层层延伸所形成的逻辑关系呈金字塔状。

层层延伸下的逻辑关系呈金字塔状

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中学时期议论文写作中的 “总分结构” 和“论点、论据、论证”的进化版。只不过在这里,金字塔原理的提出者把这些概念进行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归纳。比如,为了符合大脑一次记忆和理解的概念数量的规律,支持某论点的论据的数量被推荐为三到七个;且每个论点下的论据要做到彼此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不遗漏等。

当然,金字塔原理的提出者也自然是一位写作、表达技巧超高的前辈,她的名字叫做芭芭拉 • 明托

![](data:image/svg+xml;utf8,)

芭芭拉 • 明托

芭芭拉 • 明托是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聘请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得益于其出色的写作能力,曾被麦肯锡公司指派去负责培训公司员工的写作能力。后来,她独立创办公司,致力于推广其发明的金字塔原理,旨在希望通过此原理提高人们的写作、沟通与展示能力。

基于金字塔原理的沟通方式

芭芭拉 • 明托所提出的完整的金字塔原理应用于写作和沟通表达方面,其涵盖许多概念,包括 SQCA、MECM 等写作技巧。但如果只是针对沟通表达方面,熟练掌握并应用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就能够在工作、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做到驾轻就熟。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靠着强大的逻辑性搭建表达内容的脉络,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层层解析,从大到小,从外到里。**换句话说,它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犹如庖丁解牛般展现的清清楚楚。

  •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那么,什么又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呢?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强大的逻辑手段搭建表达内容的整个骨架,以做到中心论点或思想明确。以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等,支持 “中心论点或思想的明确表达” 的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 中心论点或思想的明确表达

“结论先行”式的开门见山,先行抛出自己想要让对方知道的中心思想或论点,以 “以上统下” 式的下层论据支持上层论点的方式,支撑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论点。同时以大脑便于记忆的 “分类归组” 是归纳方式,进行表达内容的 “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的展开模式,从整体到细节,“逻辑递进”的把自己的观点用 “剥离” 的手法展现给对方,让对方的思维完全跟着自己走。

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 也即是字面意思,先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中心思想、论点或事项,其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紧紧围绕你所阐述的内容中心去理解你所展示的整个内容

在你向别人表达或讲述一些内容时,你的第一句话是别人接收到的第一信息。而在整个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会很根据他们所接受的第一信息去理解你后续所阐述的内容。所以,在向别人表达展示一些观点或事项之前,先想好自己最想要让对方知道的思想或论点,然后其后续的表达讲述内容再围绕中心思想或论点逐步散开。这样,即使向别人展示内容的信息量比较多而散,对方也能以第一信息为基准,围绕第一信息理解你所要表达讲述的整个内容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想向班主任推荐李明当班长。“老师,关于最近候选人王红、李明和王一选举班干部的事情,我有一些看法。王红的学习成绩是他们三个中最好的,但是王红之前并没有做过学生工作,并且看她的意思也不是特别想当班长。李明成绩不错,并且他以前是我高中班级的班长。王一虽然想当班长,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提供不了班级同学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所以我觉得,李明适合当班长”。

加入你是班主任,相信你听了这份推荐语,一开始肯定是云里雾里的。虽然最后知道你想要推荐李明当班长,恐怕也不能立刻梳理清楚你推荐他的原因。

倘若是 “结论先行” 式的表达。“老师,关于最近候选人王红、李明和王一选举班干部的事情,我有一些看法。我推荐李明当班长。李明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且当班长意愿强烈。相比之下,李红的学生工作不足,且意愿不明显,而王一的学习成绩又不好,可能在学习上为班级提供不了服务。所以我推荐李明当班长”。

如此一来,理由清晰,你推荐占的分量自然大。

以上统下

“以上统下” 是在已经提炼出一个总结性的中心论点或思想的前提下,有若干个可以支持其总结性中心论点或思想的论据,以支持或证实被总结的具体中心论点或思想内容

还是李明的例子,围绕 “李明适合当班长” 这个论点,可以从学习、工作、生活三个方面作为论据支撑。“我推荐李明作为班长。首先在学习方面,李明各科成绩优秀,还拿到过英语竞赛的国家一等奖。其次在工作方面,李明曾经在高中担任过三年班长,学生工作经验充足。最后,在生活方面,李明乐于助人,上个月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献爱心活动”。如此一来,以 “李明适合当班长” 这一总结性的中心论点或思想为出发点,引出 “李明” 品质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又反过来加深了所表达的中心论点或思想。

李明适合当班长

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 利用了人脑的记忆规律,把相同类别的论点、思想或事项按照一定顺序或规律联系起来,方便人脑记忆。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妈妈需要你去菜市场帮她买一些东西。“你一会去菜市场帮我买点苹果,顺便带两公斤鸡蛋回来。家里的鸡肉也快没了,你去买一些吧。诶对了后天要求看你奶奶,她喜欢吃香蕉,你顺便买点回来”。

对你而言,“苹果、鸡蛋、鸡肉、香蕉”这四项虽然记忆量不大,但如果分成 “苹果香蕉” 和“鸡肉鸡蛋”这两项来记忆的话,相信这会很难忘记了。这便是进行了“归类分组”。

相应的,如果在表达和沟通里运用 “归类分组” 归类论点、思想或事项,也会给人以逻辑清楚、类别清晰的感觉。

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是在 “归类分组” 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升级,若干个已经被 “归类分组” 得论点或事项抽象出他们的共同点进行逻辑上递,或者是某一论点或事项往下细分进行逻辑下递,其最终目的也是方便对方或自己记忆。

还是去菜市场买东西的例子。“家里的肉类快没了,你去菜市场买点肉类吧,鸡肉和鸡蛋就行。另外带一些水果回来,苹果和香蕉吧。你奶奶喜欢吃香蕉,后天咱们去看她”。

在这里,就把 “鸡肉、鸡蛋” 归为了 “肉类”,把“苹果、香蕉” 归为了 “水果”。或者说,需要的“肉类” 的条目是 “鸡肉、鸡蛋”,需要的“水果” 的条目是“苹果、香蕉”。

![](data:image/svg+xml;utf8,)

逻辑递进

这样,就把原来需要记忆的四个条目分解成了两个类别条目、两个类别条目下面分别包含两个同属性的条目。

这里的例子过于简单,可能并不能很明显的展示出 “逻辑递进” 得优势。但是若面对很复杂的事项进行 “逻辑递进” 式的“分类归组”,你的展现将是条理清晰的,对别人而言也是方便理解和记忆的。

冯唐: 问题已经解决,金字塔已经建成,需要交流的时候,你从上到下,从金字塔尖尖向领导汇报。过去皇帝早朝殿议,给你三分钟,现在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和刘备一样三顾你的茅庐,而且臀大肉沉,从早饭坐到晚饭,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讲话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知乎用户 唐律疏议 发表

学会主动攻击别人,可以化解别人对自己的侵犯。

其实在影视剧里也有类似的操作。

当主角实力不敌对手,已经被对方打得精疲力尽,却又想要制服对方时,主角福至心灵,灵光乍现。

对方的致命一拳打来,不避不闪,硬生生的挨了,然后腾出手去攻击对方,猝不及防,反败为胜。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是这样的思路。

当有人对你提出你不愿接受的要求时——借钱、蹭车、换座、借住、出让男朋友……

当有人要侵犯你的利益时,或有人要危害你的安全时,当你感到陷入囹圄但仍在苦寻解决办法,如果你看到这篇回答,希望可以提供一点思路。

举实例来说,最典型也最大快人心的新闻,莫过于一个被拐卖的小女孩反把人贩子拐卖。

在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保持冷静,思维发散到——我能在害我的人身上得到什么?

甚至,我能也去害她吗?

从一个顺从的、待宰的状态清醒过来,不坐等英雄来拯救自己,不防御,只进攻。

(当被人指责时,有人会回击:那么凶干嘛?

这其实也是一种接受指责后的攻击,主动批评对方的态度,一般都会给人造成一种瞬间懵逼理亏的状态。)

在知乎上也有很多吃亏上当的实例,比如 “同事上下班总是蹭车怎么办”,高赞们的解决办法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和他借钱 / 让他给油费 / 让他买零食饮料。

这是同样的思路,面对别人的请求,也向对方提出请求,事情的主动权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真的陷入困顿时可以打开思路,考虑这样的解决方向。

但切忌用这种思路去帮身边人解决问题。

别问我为什么。

如果一定要问的话,好吧,这种做法有一个问题,就是会毁掉内心的道德清白感。

——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朴实的、憨厚的 “老实人” 了,如果把握不好进击的尺度,还会让别人觉得得寸进尺不懂礼数。

更何况,很多人提出问题,并不是为了寻求解决办法,而只是在抱怨问题的同时,展示自己的善良。

然后日复一日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类似的操作

很有意思

比如

接到骚扰电话怎么办?

我通常会觉得很烦,但又不愿意开口和对方起冲突

直接挂掉无疑是最省事的办法,可这种不爽的感觉却无处释放

瞧瞧机智的小伙伴是如何做的吧(翻译腔上线)

哦,瞧瞧啊

接到骚扰电话时猛敲锅底,给对面听听你巨大的烦躁音

你学费了吗

知乎用户 十年一 发表

遇到任何困难,我第一个想的思路都是怎么办,最差会什么结果,怎样避免最差结果,出现最差结果的充分条件是什么,怎样避免出现这些条件。最好什么结果,往最好结果走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能不能去达到这个必要条件。

分析差不多了,这件事基本已经不会困扰我情绪了,就是坚持往好的方向去做,尽人事知天命了,努力够了,结果是必然的,坦然接受。

知乎用户 李嗲 Lydia​ 发表

金字塔原理是我至今受益最深的思维武器。

它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非金字塔式的对话是这样的:

“在吗?”

“在。”

“你最近有时间吗?”

“你有什么事儿?”

“请问你知道安利吗?”

“现在我没空了。”

金字塔式的对话是这样的:

“Lydia 你好,我是做安利的,想给你推销几款我们最新的产品,你如果不想自己买也可以考虑做我们的代理商忽悠你的下线赚点佣金呢,不知道你是否考虑?”

“佣金多少?”

“……”

回家跟老公吵架,要先说你快去把垃圾倒掉,夏天了要生虫子的。等他倒完垃圾回来再责问,为什么早上上班的时候记不得带下楼,下次如何才能确保不会忘记,是不是要在大门上贴便利贴?

然后再开始说好话哄哄他,你看家里冰箱里的好吃的都是我拎回来投喂你的呢。我负责把东西带回来,你负责把垃圾带出去。

事儿清清爽爽解决了。

但是如果不是按照金字塔结构解决就会发生以下场景:

“你怎么又没倒垃圾?”

“你没有手么?你不会倒么?”

“你玩游戏玩到现在这么闲,我这么晚下班这么辛苦还要我去干活儿伺候你?”

“怎么就你伺候我了呢,我不也伺候你了吗,浴室地漏的头发不都是我给你捡么?”

完了,扯了半天皮都要头破血流去离婚了,垃圾也没倒掉。

这就要求我们: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时刻想着:谁是我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

你看,这条回答的结构,就是金字塔结构。

送你一本电子书,里边是我这些年职场工作总结。我的经验,全都给你。

关注公众号:弹球小姐 Lydia (ID:Lydia66890), 回复关键字 “电子书” 领取。

也欢迎你来微博找我玩, https://weibo.com/Lydia66890?is_hot=1

知乎用户 端木七曲 发表

关键词:反脆弱,执行意图,游戏化,刻意练习,自我超越

我刻意训练过一种叫 “反脆弱” 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你从不确定性中受益,让你在失败,困难中越战越勇。它源于尼采的思想,同时经过《黑天鹅》作者尼古拉斯 • 塔勒布的进一步加工。在硅谷投资圈子里,《反脆弱》是一本必读的书。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丹尼尔 · 卡尼曼也推荐了这本书,他是这么说的:“《反脆弱: 从不确定中获益》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

在国内,这本书也受到了许多人的一致推荐,包括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知名作者采铜的强力推荐。

本回答将详细解读什么是反脆弱的思维方式,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以及我们如何训练这种思维方式。我将提出战格七式这么一套训练办法。经过个人的实践,它非常地有效。

你可以通过一个测试来看你是否具有反脆弱的思维方式。

我觉得我应该掩藏自己的错误,不让别人发现,因为这样会暴露我的弱点。

1 非常同意

2 同意

3 一般

4 不同意

5 非常不同意

我觉得错误是有益的,我拥抱每个犯错误的机会。

1 非常同意

2 同意

3 一般

4 不同意

5 非常不同意

将第一个问题的选择除以第二个问题的选择,如果你的比值大于等于 2,那么你应该具有反脆弱的思维方式。

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面对混乱的时代,你是感到高兴呢?还是焦虑呢?

而反脆弱的思维方式,让你拥有不确定性世界中的强大生命力。

第一部分 什么是反脆弱

尼采:凡不能杀死我者,皆使我强大!

首先请你想象一下,脆弱的反面是什么,是坚强吗?不,不是的。脆弱的反面是 “反脆弱”。脆弱就像玻璃一样,当因为偶然的原因摔到地上的时候就会摔碎。而反脆弱性就像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菌群,药物让菌群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概括反脆弱的

有些事物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不过,尽管这一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还是没有一个词能够用来形容脆弱性的对立面。所以,不妨叫它反脆弱性(antifragile)吧。

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它具有任何与时俱进事物的特征:进化、文化、观念、革命、政治制度、技术创新、文化和经济的成果、企业的生存、美食食谱,还有城市,文化,法律制度的兴起、赤道雨林的生长和细菌耐药性的增长等。

书中说到现代社会有许多的悲剧,这正是因为落后的思维方式无法与时代匹配。那些极为焦虑,过度保护子女的父母,那些试图帮助我们的人反而往往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

而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不是鱼,也不是渔,而是反脆弱的能力!

如果你想追求稳定的生活,那么这个追求永远无法达到,因为现在社会,充满了复杂系统,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极少的结论能够普遍性的成立,极少的工作是稳定的。

因此,与其追求稳定,不如拥抱不确定性,拥有反脆弱的能力。

作者说,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不断利用(而非逃避)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冲击、压力和波动实现自我再生的机制。

第二部分 反脆弱对于我们有什么帮助

那么具体而言反脆弱对于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 对错误的重新框定,让你摆脱错误的困扰
  • 打破并跳出焦虑的负面循环
  • 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
  • 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拥有迷人的信心

2.1 对错误的重新框定,让你喜欢上错误

从小时候的学校教育,我们就开始不可避免的犯错,也许是数学题的计算错误,也许是物理题的审题错误,到长大之后的工作生活,我们会有决策错误,选择的错误。

这些错误会困扰我们。但是从反脆弱的思维方式出发,这些错误恰恰是揭示了让你变得更强大的路径。如果你视错误为豺狼虎豹,你的选择就是逃避错误。因此,你就错过了一个让你变得更强大的绝佳机会。

2.2 打破并跳出焦虑的负面循环

焦虑是对匮乏的反应,焦虑使得我们去摆脱焦虑。

摆脱焦虑有几种常见的做法

  • 忽视焦虑源,降低它的重要性
  • 转移注意力,忘记焦虑源
  • 通过吸烟喝酒等物理手段抑制焦虑
  • 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升级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思维一致。

许多人都选择了前三种方式,而使得焦虑的解决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这样等焦虑源再次出现的时候,焦虑就又发生了,这样子就进入到一个永远也走不出的焦虑负面循环,并对自己解决该问题丧失信心。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学习英语,学习写作,学习数学等等。

最佳的手段是进入反脆弱的思维方式之中,从系统的层面考虑自己,升级自己的认知。

2.3 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

太极拳传达了一种转化的智慧。事实上,负面情绪也是可以转化的。而转化的关键就在于反脆弱的思维方式。

比如事物 A 让你感觉到了负面情绪,通过反脆弱,你可以将这个过程视为锻炼你的情绪控制能力的绝佳机会,这样将关注的重点变成了一个积极的过程。

2.4 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拥有迷人的自信

目前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重要事物都来自于短短的十年之间。像智能手机,像微信,支付宝,像共享单车。十年之间,时代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职业,重要的知识也是如此。如果你拥有一种反脆弱的思维方式,你就不会觉得变化是一种威胁,反而你会觉得这是一种挑战,对你有益的东西。因为在变化和不确定性面前,拥有最快反应的人才能最早适应。而这样的人正是拥有反脆弱思维方式的人,其他人的人只能陷入焦虑与不安中长长不可自拔,而这边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你知道蜘蛛大师是凭什么来衡量一只蜘蛛的优劣? 不是看它的体型、力量、毒性、速度,或是它织出的网…… 是看它的网破坏后,它重新补织的速度…… 在你叹息的时候,或许有人已经补好了!”

第三部分 怎么训练反脆弱这种思维方式

我们应当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丘吉尔

朋友爱说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但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说法,因为这将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反应描述成了一种性格品质,而且蕴含了天生和不可改变的意味。

但这是不对的。

反脆弱是一种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而习得的思维方式。

我总结了一套练习方法,它将日常生活中碰到不确定性,困境,挫折的反应概括成了七个招数,我称之为战格七式。

每个招式下面都有一个口诀。这个口诀并不是魔法,而是一种思维的直接表现,当你默念这个口诀的时候,是在做积极的心理暗示。

名字用了游戏化的方式,因此会显得比较玄 / 中二,但是同样地它提升了仪式感和一定的有效性。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下面的仅供参考。

执行意图是心理学家们发现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改变行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简单说来就是提前准备好某种情况发生时你怎么做,因为你的快系统无法应对,而慢系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战格第一式 · 无所能挡

口诀:凡杀不死我者,皆使我强大

要义:锻炼自己无坚不摧的信念。

执行意图:

当你受到别人施加给你的伤害时,你将这种伤害视为一种对自己意志力,情绪,品质的磨练,能帮助你在未来抵抗更强大的伤害。

战格第二式 · 永恒进取

口诀:古之成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要义:锻炼自己永无止境的进步。

执行意图:

当你感到一件事情无聊或者烦躁的时候,你将这件事情转化为一种对你能力的考验。

举例子:比如你不得不与一个喜欢的人谈合作时,将这个试作你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一次练习机会。

战格第三式 · 无我

口诀:我是时间长河的中一个连续体,此刻发生的悲喜对我不构成影响。

要义:忽略蝇头小利,无视眼前的一点纠葛,专注于自己的进取目标

执行意图:

当你受困于眼前的小损失或者小干扰时,忽视它们,回顾自己是一个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连续体,你应当专注于自己的进取目标。

战格第四式 · 战斗

口诀:我将全力以赴,与那个懈怠的自己对决。

要义:将短期的一次考验当做一次全力以赴的战斗。

执行意图:

当你设定好一个短期目标之后,开始全力努力,高度的专注。

后面还有三式,境界更高,也更困难。如果大家想看,我再更新。

战格第五式 · 向死而生

战格第六式 · 辽阔的理想

战格第七式 · 超越

如果掌握前四式,你就已经拥有了极强的反脆弱能力。

请注意,采用执行意图的方式来刻意练习。

请注意,刻意练习区别于普通的练习,它满足以下特征

刻意练习:

①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导师或教练负责设计和监管

②舒适区之外,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③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④有意而为,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⑤包含反馈以及因此调整的努力

⑥有效的心理表征

⑦关注过去获取技能的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

如果这些特征不满足的话,这样的练习是无效的。一个人可以几十年都业余弹钢琴,加起来的时间超过 10000 小时,但是他的水平还是一直和年轻的自己一样,没有进步,原因就在于练习都是无效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英语学习,烧菜等工作。

总结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马云曾申请哈佛 10 次,但是每次都失败了。但这些失败并不要紧。

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能承受得了失败,拥有反脆弱的能力。

维克多 · 弗兰克 (Viktor Emil Frankl) 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心理学家。1942 年,在他与未婚妻举行婚礼不多久之后,他和他的家人包括这位新婚妻子就一起被纳粹逮捕,关押在捷克波希米亚地区北部的特莱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纳粹集中营,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不久其母亲也被送至此并死于该地毒气室。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伯根 - 拜尔森(Bergen-Belsen)集中营。1945 年 4 月 27 日他被美国陆军解救。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并没有因为在集中营的悲痛经历而颓废不振,相反他却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他经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凡打不垮我的,皆我更坚强”,67 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 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

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提出了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概念, 他认为人真正追求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超越自我的生活意义。这种追求包含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 以及人在其中所处位置的探索和理解,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生, 更有意义地去生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是满足于自我的平衡状态, 而在于一种自我的超越, 不断地创造。

而反脆弱能力则是通往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本文是我对各种改变思维方式,帮助进步书籍的一次综述。下面的每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反脆弱》

《刻意练习》

《意志力》

《WOOP 心理学》

《思考快与慢》

《深度工作》

我在网易云上创建了一个反脆弱的歌单,可以享用:The Will to Life

本文未经授权,不能转载。

各位不要只收藏,不点赞哇

知乎用户 镜泉 发表

TLDR: 记忆宫殿的建造以及使用方法

高票答案大部分谈及的是待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我分享一个关于使用记忆力的比较 practical 的技巧。这个技巧被包装成各式各样的场面展示过给你见过(比如 BBC 福尔摩斯的记忆宫殿、魔术师 Derren Brown 的 Dick Brain 之类的)。

这些剧情或多或少都有夸张,但是记忆宫殿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应用的地方实在是非常多,比如要在短时间内突击一门含有大量关键词的文科类考试,以及背单词,这些情况(。

答主是心理学专业,在认知心理学课上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之一,就是关于人记忆的种类。

![](data:image/svg+xml;utf8,)

只看树状图最下方三种记忆
1. Episodic Memory - 关于场景与自身经验的记忆(曾经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具体的房间,桌子,这种物件)
2. Semantic Memory - 关于文本与概念的记忆(大部分由文本引起的抽象记忆,电话号码,扑克牌花色点数)
3. Procedural Memory - 关于技巧与工作的记忆(弹钢琴骑单车这种技巧性的记忆)

这三种记忆的强度,或者说印象最深的,由大至小,分别是:
PM 技巧 >= EM 场景 »> SM 文本
(也就是说,多年以后的你在垂垂老矣时,能记住的可能是和你喜欢的女孩子度过的某一个午后,而不是她的电话号码)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困扰我们的无非是需要大量 SM 文本记忆的内容,而强化巩固 SM 文本记忆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其转换为 EM 场景记忆。也就是建造一个『房间』。虽然一开始没办法建成宏伟的宫殿,但是建成一个小小的记忆房间是每个心智正常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下面举几个例子

1. 日本艺术史考试,大约有 70~80 副绘画与作者的名字需要记忆,答主完全没有日语基础,日语名的英文对我来说完全没有规律可循,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呢?
首先,在脑海里构造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不一定只是一个陌生的立方体,你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地方作为这个房间(比如常去的咖啡馆,自己的卧室,学校的教室等等),『房间』里面堆砌着和这些绘画与人名相关的物件(注意并不只是单纯把画挂在墙壁上然后旁边标上人名,这样记忆的话和 Semantic Memory 并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我需要记忆 Himeji Castle(姬路城)这个单词,首先先看一遍姬路城的图片。

现在想象,自己的『房间』有一扇窗户,打开窗户,可以眺望到不远处的这座城堡(castle),有一个王子(代称是 Him) 站在城堡的顶层,拿着手机给人发微信,此时你的手机响了,收到了王子的微信,结果发来的是一个 emoji 表情 (可变化成 meji)

Him-emoji-castle→ → Him-eji-castle→ → Himeji Castle

这样,你对 Himeji Castle 的印象解构成了一个由具体物件与人组成,并且有一定情节(虽然完全没有逻辑)的故事,不再是死板的一堆看上去没有意义的字母。

同理,我现在要记忆 Hideyoshi (秀吉)的拼写方法:
首先先看一遍秀吉的画像

啊不对应该是这张……

我可以想象,丰臣秀吉正在进行一次激烈的战斗,但是逐渐支撑不住逃走,此时我的『房间』响起了敲门声,我打开门见到了丰臣秀吉,他告诉我他需要这个地方躲藏(hide)一下,经过我的同意秀吉进入了房间,并发出了一声感慨(Yoshi)

Hide-Yoshi→ → Hideyoshi

同样的,是一个逻辑感人甚至有点滑稽的故事,但它比 Hideyoshi 这个单词本身令人印象深刻的多。

现在重复再看这两个单词

Himeji Castle
Hideyoshi

是不是姬路城和秀吉的画面比之前栩栩如生许多呢,如果你跟着我的思路把刚才那两个诡异的故事在脑海中想象过一遍,那你应该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两个单词了。

2. 除了解构某个概念本身之外,认识这个概念时你所处的环境也能加深你的文本记忆的强度。打个比方,在准备心理学考试的时候,可以固定去图书馆的某个座位,可能的话,穿固定的衣服,背固定的包,然后在看书时保持吃一种口味口香糖。

然后在考试时,穿上同样的衣服与包,动笔时吃同样味道的口香糖。这些文本以外的元素会帮助你回想起复习时候的场景,并进一步回想起你曾经阅读过的知识。

3. 关于这个房间的强化与拓展,其实很简单。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一把年纪了,脑海中还中二地想象自己手持双刃是怎么回事? - 大学生

既然有能力想象出手持双刃这种事情,那么应用一下想象一个小房间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简而言之,把你想象手持双刃的时间用来想象这个房间就好了。走路的时候,失眠的时候,发呆的时候,给这个房间做做清洁,复习一下房间的格局和设计,房间内摆放的东西都拿出来回味一遍,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想办法纸笔画一遍就更好了(然而你会很容易在某些地方发现一些矛盾,比如某个转角很不协调,某个桌子的体积有问题之类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后我会说到)
到一定时候,房间的体积所限无法放下更多的东西,你会需要建造走廊,或者扶梯,然后结构会越来越复杂。物件太多你会建造更多的房间,房间太多你会建造一个屋子,屋子太多你会开始慢慢建造城市。答主有很严重的睡眠障碍,睡前在 Blacktown(我自己给我的虚拟的城市起的名字)里面散步,是为数不多的放松的方式之一。

4. 戒酒戒大麻,保持足够的睡眠。酒精会损伤你的 Long-term memory, 大麻会损伤 Short-term memory 转化成 Long-term memory 之间的这个过程。一个充足的睡眠会抵消掉记忆中情绪化的部分,过滤出记忆中由逻辑构建的骨架,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在大考前熬夜复习是非常愚蠢的事情,越到考前应该越注意自己的睡眠质量。

需要重新声明的是,介绍建造记忆宫殿的技巧并不是在劝你平时不好好学习,然后靠考前两晚往记忆宫殿强行塞东西来过考试(答主虽然通过这个办法混过了很多考试但是其中一些也是低空飞过)(希望从这篇文章中学会这个技巧的同学可以好好学习避免走这种弯路),记忆宫殿本身只是更加具体化的 Episodic Memory,同样需要长期的复习和维护来保持强度,一直强行塞东西进去,最终你得到的只会是一片残垣断壁。

这几个方法是对使用者自己用的训练法,暂时先写到这里,想到了什么再继续补充吧。

知乎用户 浪矢先生 发表

结果导向思维。不得不说,这个思维太重要了。特别是刚刚踏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一定要有结果导向思维,可以帮助你避开很多误区。

先来跟我一起做个小测试,测试一下你的逻辑思维:

下面有四个问题,你必须立刻回答,不可以花时间慢慢想,让我们看看你有多聪明。

Q:1. 你参加过赛跑,追过第二名,你是第几名?
A: 第一名?并不是,因为你只是取代了第二名的位置,还是第二名。
Q:2. 你参加过赛跑,你追过最后一名,你是第几名?
A: 如果你的答案是倒数第二名,那你就又错了。因为你怎么可能追过最后一名,显然你根本不在队伍中。
Q:3. 以 1000 加上 40,再加 1000,再加 30 ,再加 1000,再加 20,再加 1000,再加 10,得多少?
A:5000?当然不是,答案是 4100.
Q:4. 一个哑巴想买牙刷,他模仿刷牙的动作,成功的向店主表达,完成了购买。那么一个瞎子想买太阳镜,他该如何表达?
A: 他只需要张开嘴巴说出来即可,因为他不是哑巴。

怎么样?做完之后是不是发现自己的思维还是有很多误区。

其实,这些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容易被问题的形式所迷惑,而不能够直截了当的去思考结果,从而产生谬误。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学习那么努力刻苦,还是没法考入理想的大学?

为什么我的任务都做完了,领导还是不满意?

为什么我每天加班工作,老板却还是不肯给我加工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寒窗苦读十余年,最终学校依据的是你的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你。

领导给你布置任务,是希望你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老板花钱雇你上班,是为了能够做出成绩,给公司带来效益。

对比一下,发现没有?

你关注的点都是在过程上,而最终的考核项都落在了结果上,这就是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给你带来的困惑。


那么,怎样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呢?

先来看一个例子,买火车票的故事。

今年五一节,xx 汽车公司临时决定要派 10 个人去上海参加一个展会。
每逢节假日,铁路客运就非常紧张,上海这种大都市更是如此。小刘接到任务后,立马上网查询是否有票,但都显示无,于是小刘准备去火车站试试看。4 月 27 日一大早,小刘便奔赴火车站,到了半下午才回来,报告老板说:“售票处人太多了,我挤了半天,排了三个小时的队才轮到,但是窗口所有的火车票包括软卧、硬卧、硬座,无座都卖完了,没办法,我只好回来了。”
老板听了十分生气,还将小刘训斥了一顿,说他不会办事。小刘感到很是委屈,心想,我辛辛苦苦了大半天,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事实上确实没票了,为什么要怪我?
接着,老板又派小张去火车站看看,小张也过了很久才回来,他的回答是:火车票确实卖完了,但是我调查了一些其他的方法,供老板参考:
1. 找黄牛买高价票,每张多花 100 元,现在还有 15 张。
2. 可以中途转火车,北京 - 信阳有 X 趟,出发时间:xx,到达时间:xx;信阳 - 上海有 x 趟,出发时间:xx,到达时间 xx;
3. 如果可以坐飞机,xx 日有 x 趟航班,时间分别是 xx……
4. 如果可以坐汽车,包车的费用是 xxx 元;大巴每天有 x 趟,时间分别是……,票价 xx 元。

假如你是老板,你会选择重用谁?

很明显,买车票只是一个任务,而去上海参展才是老板要的结果,只要能到达这个结果,过程方式可以再商榷。而老板之所以雇用你,是需要你给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只会陈述事实或者抱怨解释。


一、要想真正做到以结果为导向,首先得避开这三个思维误区。

1. 任务不等于结果。

什么是任务?

  • 例行公事,该走的程序都走了。
  • 完成差事,领导要办的都办了。
  • 敷衍了事,差不多就行了。

很多人觉得完成就万事大吉了,但完成任务不等于拿到结果,完成任务是对程序和过程负责,而收获结果是对目标和价值负责。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充分必要关系,甚至有时候根本毫无关系。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学英语。
刚刚毕业的时候,我很想学好英语,因为我希望以后能去欧洲旅游,并且和当地人自由的交谈。
于是我下载了一个 APP 叫百词斩,每天抽半个小时背单词,并且日复一日的坚持。每次背完之后都自我感觉良好,仿佛我离成为英语大神又近了一步。
但是坚持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我的英语似乎并没有进步,生活中碰到很多东西依然无法记起对应的英文单词,也说不出几句简单的口语。

可是我明明坚持学习了很久呀,为什么没有效果呢?这就是典型的没有以结果为导向。

2. 态度不等于结果

再来看一个 70 颗撞钉的故事。

广东顺德纺织集团在 9 月份接到了一个订单合同,有一款衣服需要打五种撞钉,共 70 颗。其中有两种撞钉打破衣服的机率特别高,成功率只有 60%。当时有个跟单小郑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
1. 他去协调客户看方案是否能改动,客户说 70 颗撞钉的拼图是卖点,不能改。
2. 选了三家合作厂家,做撞钉模具来实验,选定一家后,派了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解决其中两种撞钉的问题。
3. 就在最后出货的时候,其中一种原本以为没有问题的撞钉出了问题!导致交货延期,造成损失 18000 元。

如果你是小郑的领导,你会怎么处理?

两种选择:

(1)批评一下,但是鼓励他的精神,不做其他处罚。

(2)要他承担着责任,给他一定的经济处罚。

通常情况下,中国的老板会选择第一种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更加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是第二种,由于小郑的个人原因,给公司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理应按照公司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尽管他是出于好心。

态度和结果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我们表扬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同时也要处罚没有提供结果的人,这样公司才能健康良性的发展。

3. 职责不等于结果

职责是对工作范围和边界的抽象概括,没有结果意识,职责就是一纸空文。

举个例子,小明长了颗智齿,去医院拔牙。结果是一个实习医生,一不小心把拔掉的牙齿掉进了小米的喉咙里。
于是牙医说,“先生,非常抱歉,你的牙齿现在在喉咙里,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了,你应该去找喉科医生。”
接着,小明就去找了耳鼻喉科的医生,结果医生检查完发现牙齿已经掉入了胃里,于是告诉小明说,“非常抱歉,你的牙齿已经掉入胃中,不属于我的职责范畴,你应该去找胃病专家。”
胃病专家给他检查完后,称:“先生,非常抱歉,你的牙齿已经进入了肠道,你要去找肠病专家。”
到了肠病专家这里,医生又说牙齿已经不在肠子里了,你需要去看肛门科。
等到了肛门科,小明摆了个屁股朝天的姿势,让医生好好检查了一番,医生吃惊的叫道,“啊,你这里长了颗牙齿,赶紧去看牙医吧,这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

相信你听这个故事,一定会捧腹大笑。没错,要是忽略结果单单去谈职责,恐怕永远也找不到事物的根本,只是在病急乱投医。

二、什么是结果

结果是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价值,是客户愿意用金钱来交换的。公司靠结果在商业社会获得利润,员工用结果体现自己在公司的价值。

三、如何定义结果

结果三要素:

  • 有时间。年月日时,时间节点清晰。做事情一定要有底线,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 有价值。可与客户交换,可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衡量。
  • 可考核。量化、可衡量、可检查。

回到学英语的例子,正确的方式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应该先设置一个学习目标(即最终想要收获的结果),这个目标应该有具体的截止时间。比如说我的目标是能够在 xx 年 xx 月 xx 日跟外国友人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接着我应该设置每日的任务,背 5-10 个英文短句。

最后还需要有评估机制。比如每周末复习本周所学短句,并尝试自己模拟对话。

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下去,才有可能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进入社会,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始终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希望聪明的你也能学会这种思维方式,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辛辛苦苦码了这么多字,如果帮到了你请点个赞吧!


20190624 更新……

鉴于评论区的种种疑问和读者的一些需要,我就再来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关于开头四个问题和文中案例,确有不妥之处,细节部分也并未阐明,这里只是辅助文章表达核心观点,希望大家不要较真。我并不是让大家不注重过程,只看重结果,搞营销洗脑那一套,只是想说在我们做事情持续无进展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许能有所裨益。当然,鄙人才疏学浅,经验学识还十分欠缺,难免一家之言,有所偏颇。如果恰巧有人认同,小生不胜感激!

其实说到底,我认为结果导向思维的本质是做事的底层思维逻辑。

来看看具体如何应用:

01. 设定你的目标

如何设定目标

1. 找出最核心的主要目标,尽量使目标具备单一性、短时程的特点。

还是拿学英语举例,你需要搞清楚你现阶段最想要提升的部分。学英语包括增加词汇量、理解语法、提高写作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口语能力等。这些目标之间是存在逻辑性的,比如词汇量 + 语法基本等于阅读能力,当然还包括理解欧美文化。学会将目标拆解,并弄清楚你处于哪一个阶段,你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2. 对于长时程、多向性的目标,可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单一性、短时程的目标。

譬如人生目标的确立,这里仅以一个最平凡普通的人举例。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想要获得比较幸福的生活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求学 - 工作 - 结婚生子 - 安度晚年,每个阶段我们的目标都不一样,当我们基本达成这几个阶段性的目标的时候,大概率我们会获得幸福的一生。当然人生的话题很复杂,远没有这么简单,其过程中也充斥个各种随机和偶然,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里只做虚拟假设。

3. 确定目标是你真正想要的,避开一些假大空的迷惑性目标,这样你才有源源不断的自发性动力,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的目标更加容易去实施和落地,并且你能够自发的去坚持,在遇到困难指责时能坚定自己的信心。

02. 针对你的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

计划包含三要素

  • 时间:我将要在什么时间——清晰到时长甚至是时刻。
  • 场景:在什么地方——清晰到具体的场所。

条件不允许单一场所时,可以放宽,但尽量选择少的场所,环境特征对你的执行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 过程:做哪些事情——具体的罗列出每一项事情。

越明确越清晰越好,擅用数字去衡量。

计划要合理并且充分满足你的自身条件情况,不可盲目从众,亦不可好高骛远,重要的是方便你去落实践行。

03. 设置一个科学的评估机制

1. 评估机制需要与你的目标结果有强相关性,否则很难到达你想要的终点。

2. 评估机制自身的逻辑需要自恰,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04. 按照你的计划去具体实践

踏踏实实的严格按照你的计划去落实实施,允许有细微偏差,但总体上要时间的连贯性和效果保证。

举个健身的例子
原本设定的计划是每隔一天训练一次,一次训练 1 小时。但某天突然身体很不舒服,无法进行高强度训练,但恰好轮到了。怎么办?灵活处理,实在不行不要勉强,先休息一天,可以明天再补。但是总体上要保证一周三到四次,再不济特殊情况也要有两次。周而复始,这叫保证时间的连贯性。
每次健身时,要保证效果,练到位。比如以塑型增肌为目的的时候,每次训练要达到肌肉纤维撕裂的效果,这样才会有新的肌纤维滋生。有所突破,这叫保证效果。

对计划的落实度越高,最终收获的结果越好。

05. 实践中不断评估测试,找出不足加以改善

1. 落实过程中一定会碰到重重阻力和困难,一定要摆正心态有耐心,相信自己是可以去克服超越的。

这一点是真正的知易行难,很多时候一个人做事的心态在他早年的时候已经初步有了一个型,很多时候受制于自身条件、家庭出身及所处环境。这也是无数人在实践的道路上无法坚持到最后,中途放弃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摆正心态之后,冷静的去思考总结,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使你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

当你个人受限于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的找不到问题的时候,要去想办法借助外部资源寻求帮助。尽可能找你能找到的渠道,但要注意辨别其真假好坏。

渠道包括但不限于:

  • 书籍。尽量找你现阶段能读下去,并能部分读懂的书,太过于深奥的书籍即使再好也不适合于当下的你去读,切莫好大贪功。最重要的是能帮到你,让你有所收获。
  • 亲近熟悉且有能力的人。注意,「有能力」的优先级要高于「熟悉亲近」,「熟悉亲近」为了让你更好相处交流,但「有能力」才能正在发挥关键性作用,给出合理建议。
  • 其他

06.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改善

哪里不行补哪里,对症下药,一一解决。

重点在于切实的修正之前的做事思路和方法,实践尝试新学习的方法,并用效果去检验它。

07. 循环往复,获得结果

1-2-3-4-5-6-4-5-6-4-5-6……-7 是一个重复往返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循环,最终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甚至还会在你实施的过程中调整 1、2、3,这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最要不得的就是固定僵化思维定式。

理论归理论,能去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好不好用自己去实际体会便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坚信不疑!

附上思维导图


其他回答,有兴趣可以来瞅瞅。

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大学生如何充实大学生活?
有什么对现在大学生的建议?

大学什么专业最好?

为什么大部分销售人员只能温饱,他们和顶尖销售的区别在哪里?

知乎用户 水哥的内容创业 发表

这是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人,去到任何地方,都一直强调过的,也是我最刻意去练习的思维能力:框架力。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在一次公开演讲说过:高手都在练什么?练套路!!!

所谓的套路就是框架力,这些是可以刻意练习出来的。怎么练习呢?先学会模仿,用拆分能力去积累框架数量。

框架越多,就越能够解决越多的问题。

高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有更多的框架。

我们都知道,碎片化的学习并不能让人深度思考,真正的学习一定是深入地去「探索,思考,重建」。推翻之前的思维框架,也就是思维框架的迭代更新。

但我们又好奇,为什么一些高手总有时间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还能高质量的产出?

是因为他们脑子里就存在一定的框架结构。

在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同时,没有框架思维的人,喜欢看啥就看啥,这种行为算是放松自己,娱乐时间。而高手们却都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迭代更新自己的框架地图。

鲁迅说 :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

举个例子。

小 A 上下班通勤有 1 个小时的时间,他喜欢看手机推荐的内容,今天看娱乐八卦,明天看美食餐饮,后天看体育健身。

注意力就被令人讨厌的智能推送偷走了,尽管每天上下班你都认真地去看,总以为这样能学习到很多东西。但真正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是不懂怎么操作。

别妄想以为自己天天「博览群书」就能成为专家,这样「学习方式」甚至连达人都不是。

小 B 上下班通勤也有 1 个小时的时间,但他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写文章。你可能会好奇,坐车的路上也能写文章吗?其实能做的事情多得去了。

首先,小 B 脑子里就有写文章的框架。

比如上班路上有半个小时,他就专门去找爆文的标题,看看标题是怎么写的。把写文章拆分成每一个细节的步骤,大家同样都是上下班路上看文章资讯,但小 B 是有**「目的性」去更新自己的「思维框架」。**

我们可以理解成,框架地图就相当于 SOP,可细化,也可量化。

把想要做成的事情,用思维框架细分出来。先别管一开始拆分得全不全面,要切记:永远都是边学习,边去迭代更新自己的思维框架。

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查理・芒格

我刚刚是举了写文章的例子。那如何按照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去创建 1.0 版本的思维框架呢?

如果你看到了这儿,证明你也是个愿意深度思考的学习者,后面内容比较多,希望你花 1s 点个赞,把这个回答 mark 一下,再继续慢慢读,谢谢啦~

好的,咱们继续。**去看书本的目录,**因为目录就是整本书的框架。

但我们学一样东西的时候,不能仅仅只看一本书,所以 1.0 版本可以先用一本书作为雏形,后续再去迭代自己的思维框架。

我们可以通过当当网或者豆瓣读书的在线阅读图书功能呢,找到书本的框架目录。

比如我想学习关于怎么讲脱口秀,写段子的技巧。

那我们在学习之前,一定得先要有框架思维。我们可以通过豆瓣读书网,搜索关键词找到一本关于脱口秀或段子技巧的书后,看他的目录,目录就代表书本的主要内容。

选自《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目录

按照书本的目录,先绘制出 1.0 版本的思维导图,也就是思维框架。

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基础篇
2)提升篇
3)最终的呈现方式

把这样的内容按照这三个主干线进行归类,我们在学习关于任何脱口秀、段子类技巧的时候,心目中都会有方向感,也可以称作为**「思维地图」。**

这个思维框架肯定不是完美的,没关系,我一直强调:学习一定要有框架性思维。

我们在看到任何脱口秀表演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拆分。把学到的东西都通过三条主干线进行归类,填入进去。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认为好的部分,值得学习的部分,根据思维导图框架进行优化修改,这就是迭代更新。

有了思维框架,我们就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完善。

比如上下班的路上,你和往常一样喜欢看脱口秀节目。但有了思维框架你就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而去看。

因为有了思维框架,我们是带目的性去看节目的,这反而是一种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脱口秀演员的肢体展现、说话节奏、段子技巧,把这些细节都归类到自己的思维框架力,也是迭代更新。

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真的很爽,时间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一直这样一直爽,感觉突然能做完很多事情。

如果你真的懂框架能力的重要性,那你就明白,为啥要刻意去练习。

如果你看到了这儿,证明你也是个愿意深度思考的学习者,希望你花 1s 点个赞,把这个回答 mark 一下,再继续慢慢读,谢谢啦~

知识都是相通的,我们所有的学习技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是在为思维框架而服务。因为思维框架就相当于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提高认知水平,就能解决更多问题。

我们明白思维框架建模的重要性,我们也就会明白复盘思维,输出思维,迁移思维的重要性。

这也是值得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

1)复盘思维

高质量的复盘并不是重新复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把知识点融入自己的思维框架里,重新构建 2.0 版本的思维框架。

你可以大胆地去问,凡是有成绩的成功人士,他们都会去复盘。复盘今天完成了什么,哪些好的地方值得继续,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进行优化。

我觉得这时候要给你来一句狠一点的鸡汤,希望能给你醍醐灌顶的感觉:

不会复盘,怎么翻盘?

一定要记住,当我们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用本身储备好的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的思维框架不进行复盘更新,那么永远都只是 1.0 的版本,永远只能解决 1.0 的问题。

高质量的复盘通过拆分高手的每一个动作,越详细越好。就像我前面举出写作和脱口秀的例子,对比每一项你距离高手还差多远。

2)输出思维

我建议是写出来或者表达出来。

知识是相同的,学习方式也是相同的,输出的同时,就是在复盘。高质量的输出,也是高质量的输入,用输出去倒逼自己的输入能力。

有些人低质量的输出,没太大的意义,比如每天朋友圈打卡看了几页书,但没有书评。学习不是为了炫耀,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所以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要有**「目的性」**去输入。

我们在输入的时候,要按照原先设定好的思维框架进行输入,不要东看看西看看,这样没任何意义。做任何事情,还是离不开**「框架力」。**

输入的最终的关键,还是在结果是上,也就是输出。

**高质量的输出一定是能够优化原先的思维框架,也就是说能够迭代更新。**这样的输出,才有意义。

3)迁移思维

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知识是相通的,思维框架其实也是相通的。

框架力好比是建模,当模型足够多的时候,是交叉相互的。我们培养跨界迁移的思维能力,前提一定是建立在多模型,多重建,多练的前提下,这是必要条件。

所以为什么我还是一直强调框架思维的重要性。

脑子里如果没有成体系的思维框架,迁移过去的知识是零散的,是遇到问题才会想到解决方式,而不是提前就预备好该怎么做。

有思维框架和没思维框架,截然是不同的结果导向。


我希望你看完本文,马上行动起来,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

框架力真的非常重要,我真后悔之前很早了解但没实践,**所以现在我狠狠地去刻意练习,**这几年实践发现有巨大的好处,你们一定要动起来,去做 1.0 版本的思维框架。

本文纯手工码字找资料也花了 2 天时间,真心不容易,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或者想了解后续更新,共同学习,希望你花上 1 秒的时间,点个赞吧~

谢谢你了呀~

对了,忘记自我介绍。

我就是那个,致力于将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更多的人呐,我是水哥~ 关注

@水哥的内容创业

分享更多好玩,有趣,又有料的知识干货。

另外推荐阅读这几篇回答,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 如果你对单词有厌学的心态,推荐你看非常实战高效的单词记忆方法:联想单词拆分法:

[有什么相见恨晚的背单词方法?​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40579/answer/1067219070)

  • 还有这些道理,我希望你也能够早点知道,而且是越早越好:

[年轻人有哪些典型的幼稚病?​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05230/answer/1135332744)

  • 意志决定一切,心态也是需要刻意练习,也是可以刻意练习。

[哪些心态是你刻意练习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661818/answer/1115499578)

(建议跳转链接前,收藏本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大胆试错

大胆试错,对于一个想要快速成长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1、珍惜在学校中试错的机会

很多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在学校中,做错事的成本是远远低于社会的。

在学校做错了事情,顶多会得到老师的责备,很多时候成本是零;但是,在社会中,一旦做错了事情,其后果有可能是丢掉一个重要的客户、一笔昂贵的交易、一年一次难得的升迁机会等,成本可想而知。

2、快速提升各方面能力

大胆试错不仅可以提升做事能力,同时也会提高执行力、勇气度、自我认知能力等。

一个敢于试错的人,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不断地尝试中,一天可以做 3 件,甚至更多的事情;而一个唯唯诺诺、犹豫不决,整天都在担心做错事的人,一天有可能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那么一年下来,大胆试错的人做的事情可能是后者的 3 倍、甚至更多,两者能力的提升差距有多大,不言而喻。

3、 大胆试错也是一种能力

关于试错,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

“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

但是换一个角度,也只有爬到树上的猴子,才能够摘到香蕉。

你是愿意永远待在树下,和一群平庸的猴子嘲笑树上猴子的红屁股,还是想亲自去尝一尝那美味的香蕉呢?

别忘了,在猴群中,能够爬到树的最高处的,往往只有猴王。

所以做与不做,选择权都在于你。

二、计较时间

年轻的时候,总认为我们的时间还很多,那时候,我们想方设法的用时间去换钱:做着一个小时 10 块钱兼职,一做就是一个暑假;为了节省坐地铁的五块钱,选择更加便宜的公交,然后在路上堵一下就是两小时。

等到了中年,我们开始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感,逐渐感受到了中年危机,到那时,无论我们打算做什么,时间都成了紧紧束缚着我们的枷锁,我们无法像年轻的时候一样,不管不顾的勇往直前。

于是乎,我们便来知乎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25 岁了,还没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怎么办? - 职业选择 - 知乎

30 岁重新开始晚吗? - 个人咨询 - 知乎

35 岁的抑郁症废人胖子,在国企荒废 10 年,几乎没朋友,今后我的路该怎么走? - 人际交往 - 知乎

40 岁那年你正处在哪个状态? - 生活 - 知乎

45 岁的农民工如果用 1 年时间学习转行做 IT 来得及吗?

50 岁的男人可以现在开始去健身房吗? - 运动减肥 - 知乎

在时间上栽跟头的不只是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古人发出的慨叹。在发出这个慨叹的十年前,此人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早着呢,我的时间还很多。”

既然现象这么普遍,我不禁该问:为什么,就算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我们也很难做到感受时间甚至去把握时间?

事实上,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 “并不存在” 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所以时间浪费了也就浪费了,反正明天还有 24 小时,明年还有 365 天。

殊不知年轻的时候,我们肆意的挥霍时间,拿时间去换钱、计较着一分一毫的得失,等到老了,拿万金也无法换来生命长河中的哪怕一秒。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对时间产生足够的警惕感,敬畏之心。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尽量把时间成本考虑进去,学着去计较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时,你把时间花在哪了,那么你在哪方面才会有收获。所以,不要去抱怨别人能力比你强、赚的比你多、学习比你好,因为这都是应得的。

三、学会定位

利用定位策略获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我就拿大家最熟悉的知乎来举例子。

知乎上有很多很有趣的大 v、小 v,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干货、足够专业的知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定位策略,提供着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价值,较为轻松的获得了成功。

例如:

1)刷知乎的时候,碰到一个立志关注 3000 美女的人;他所关注的美女给他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使得他自身的关注度也特别高。

2)通过转载高质量的 quora 答案,并且翻译过来而成为大 v 的人;他虽然不能够自身提供干货,但是在拥有着英语优势的条件下,“搬运干货并翻译” 的定位同样给他带来了成功。

3)在一个问题下面通过整合一系列高票答案观点,并总结出一个精简答案的人;这个人的答案获得了最高赞数。

知乎上通过提供专业知识、高质量干货来获得关注的老路子显然不太适合大多数人;一是门槛太高,对于普通人的来说很难,二是性价比低,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获得的结果或许还不及上面的三分之一。随着知乎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知乎用户数量的增加,利用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定位策略获得成功的人将会层出不穷。所以,你还有很多机会。

引伸到社会中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基因决定了我们的不可复制性;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决定了成功的不可复制性。然而在面对中国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时,大多数人都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察觉能力,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擅长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更别说利用定位策略来获得成功。那也难怪这些人每天过的最累,同时得到的也最少。

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对努力的方向。

这就是定位的必要性。

最后,放下手机,仔细想想以下 2 个问题:

1. 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哪?

2.(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利用你这优势,来制定定位策略,使得优势最大化的同时,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四、私人成长秘诀:

2016 年你阅读过的书籍中最值得推荐的是哪几本?

知乎用户 李想 发表

【论证思维】,强烈推荐!

如果你想获得高超的职业成就,或者不想当韭菜被收智商税,论证思维就应该住进你的脑袋里!!!

随便举几个例子:

  • 疫情下遇到这样的内容,你是信还是不信?「板蓝根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 找工作遇到这样的内容,你看还是不看?「简历这样写,offer 接到手抽筋」
  • 工资低遇到这样的文章,你点还是不点?「盘点零基础的 3 个副业,个个都能月收入上万」

大概率上,即使一开始半信半疑,也都打开了。看完后还有可能收藏了,因为你觉得,“讲得好啊,不错啊,有道理啊”

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垃圾。

垃圾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分辨不出、然后欣然接收,最后还可能会分享给他人。(乖乖,谣言就是这么传播的)

所以,来吧,各位同学,你往下看。让自己拥有找出真相的思维能力。

——01——

想法很狭隘,大脑是元凶

先给你们讲个 “资本阴谋论” 的故事

1995 年 9 月 27 日至 10 月 1 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主题为 “如何应对全球化” 的会议。聚集的是人类顶端的人物,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等等。
会上,所有大佬都认为,全球化是好事啊,它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按照二八定律,财富会集中在 20% 的人手里,我们不就是那 20% 的人吗。
但是,大佬很担心一个问题,“那 80% 的渣子,不满了怎么办?怎么才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盯着我们的钱袋子。”
这时,美国的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提出了一个方法,那就给这 80% 的人,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享乐,最后失去思考能力。

这就是著名的**【Tittytainment】战略**。翻译过来,叫法挺形象的,就是**「奶头乐」**。
这个战略分为三步:
**一、发展具备发泄性质的产业。**比如色情业、赌博业,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和游戏等等,创造一些让人们发泄精力的出口。
**二、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快感的产业。**比如多报道一些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让商家进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录制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从而让人们把时间都用来享乐,促使其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三、最后,那些中招的人就会堕落。只要给他们口吃的,一点点收入,让他们有东西可以享乐。他们就不会妄想挑战统治阶层。
这个战略的效果怎么样?

不用想,很有效…..(好气啊,总有人想害本刁民….)

我们从中,会发现**大脑的一个特性:它会偏爱那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越简单的信息,越容易被大脑吸收。比如:直觉、情绪、以及在你认知范围内的信息。

心理学家 Egon Brunswik 提出过一个【**透镜模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某一事物的分析和判断,依据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是自己的认知系统。

是不是有点看不懂… 我解释给你听

举个例子:在大街上,你看到有一个年轻人穿着套黑西装,左手夹着烟,聚精会神地看手机。

这一刻你大脑中最可能得到的信息是:这个人,应该是个销售,要么是房产中介、要么是卖保险的。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信息?

你看到那个年轻人的一整套画面就是效标,接着你从中挑出了 “整套黑西装”、“抽烟”、“聚精会神看手机” 三个线索,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正符合你印象中的房产销售和保险销售。于是你做出判断,这家伙应该就是个干销售的。

在心理学上,这个决策过程被称为【易得性启发式】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某一问题,人会根据自己的记忆程度,当做事件的发生概率。即,印象最深 = 最高概率。

但其实,这个过程,很明显是容易出错的。

我们再来做个小测验:

——你觉得阿里巴巴和腾讯,哪个公司市值更高?

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好了,阿里比腾讯高。

——那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马云和马化腾谁身价更高?

基于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会下意识选择马云。(当然,我这么问,你肯定知道有陷阱)

真相是马化腾的身价更高。

这个决策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锚定和调整启发法式】**。

指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人们通常利用某个参照点和锚(Anchor)来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整来得出最后的结论。

上面这两个决策过程都是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的,他同时还提出了第三个决策过程,【代表性启发】

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简单来说,就是类似 “有钱男人都变坏”“有了媳妇忘了娘”“锡纸烫必定是渣男” 的结论。

大家可以发现,这三种决策过程,都有一个共同性:以局部代替整体,然后过早地下结论。

这就是大脑一个非常常见的思维误区:

它有一个简单的名字,【简单归因】。

———02———

识别思维误区,不当韭菜

除了简单归因,还有两个很常见的思维误区:

1、很多人觉得,但凡是我要思考一个问题,就必定要得出结论和实施方案。

但其实,很多问题,现在根本不会有结果。

比如:20 年后,房子会是白菜价吗?10 年后,人工智能能发展到什么地步?

当然这些问题距离我们比较远,那么近一点的,你考个项目管理证,是否就能够当上项目总监呢?

思考这些问题,即使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是你很了解公司各方面的事物,都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结果。

如果不考虑你找 “半仙” 占卜的话

最后只能得出一些可能性和假设。

但没关系,没有准确答案并不代表思考没有意义。预测形势,就会带来自我的跟随调整。这件事本身对自我,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2、警惕自我界限,浅薄的原罪

现在我们的时间,大多数都是碎片化的。所以为了适应这个时间,自媒体的信息最喜欢用情绪、短平快的刺激来抢占我们的时间和好感。

而情绪和短平快的刺激,就意味着,这样的信息,大多都是主观且单一的观点

  • 要么,是大量真假难辨的故事和案例:我朋友、我看到、有个读者投稿
  • 要么,是充满主观感受:我认为、我觉得

所以现在,每次看到以我开头的判断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去找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上是不是行得通、论据是不是足够支撑。如果只是简单的拿出一两个故事来当论据,那么多半,这篇文章除了爽之外,没有多大价值。

因为这样一篇信息的核心是 “以自我感受为上限,来评判某一事物”,甚至连“我喜不喜欢” 和“这件事情好不好”都弄混淆。觉得不好,就只是因为“我不喜欢”。

行,看到这了,我适当总结一下,上面我们了解了大脑的习惯、思维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弊端。那想不想知道该怎么优化这些弊端,拥有一个强壮的大脑?

得嘞,花 1s 时间给强哥支持下【赞同】,然后深呼吸,咱一起往下看!

———03———

如何养成论证思维

1、定义问题

当你拿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先问问自己:我要思考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步,一切的思考都有前提。如果你不能界定思考的边界,会做很多大量的无用功,甚至无功而返。

来,再跟着李想老湿做个测试:

一辆电车疾驰,正常岔道上有 5 个人。你可以扳动闸门让电车驶向另一条废弃岔道。可是你发现,废弃岔道上也有一个人。你会怎么选?

初次看到这个问题的人,大多都会觉得:这他喵的谁出的题?!!要不你杀了我吧….

如果不扳动闸门,这 5 个人就会死。那个废弃岔道的人没有任何错,如果我扳了,就是白白害了他。

可如果我们定义了问题,它的思考就会有答案。

怎么定义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你对道德的评判倾向是什么?是以对错评判,还是以利益多少评判?

  • 如果是对错。那么站在正常岔道的 5 个人,显然是错误行为。此时扳动闸门,就是你会倾向的选择。
  • 如果是利益多少。5 个人的生命显然价值更大,那么即使废弃岔道的人是无辜的,可能你也会扳动闸门。

2、问 - 为什么

如果你得出答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结论?

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当我说,赞同、喜欢、反对的时候,当我做出判断的时候,经过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

这样,你可能会得出一些理由。这些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归纳,一类演绎。

很多男人有钱了,就开始找小三,赌博。所以男人有钱了就会变坏。这就属于归纳。

我们上面讲简单归因,就是一种归纳。

归纳的优势是,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推断未来的发展。但是,并不能保证事情的 100%,所以它只能做为参考。

另一类,演绎。

这才是真正的为什么。你要针对你所有的理由问一句,「为什么」?

这个答案,不能是故事、不能是案例。而是,一定提出一个更高层级的前提,更进一步的理由。

比如:

——为什么男人有钱后都容易去赌博?

因为男人本身就有更强的攻击性基因,他们骨子里渴望战斗和输赢。所以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体育、赌博会受到他们的青睐。之前没钱所以容错率低,但是有钱后容错率高。

提醒一句,这一步容易出现【滑坡谬误】。(把可能性,当做必然)

虽然,我们提出了更高一步的前提,更进一步的理由。但此时,可能仍然是在加大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3、记录理由、尝试反转

上一步你演绎出来的所有理由,就是你认为有一定说服力的论据。

把这些理由记录列成一张清单,然后逐个反问,“它会不会是错的?它足够支撑起观点吗?”

当然,如果用上面那个例子 “男人有钱了就变坏”,这肯定是一个错误的。

但是,如果换成 “10 年后,房价会不会是白菜价” 这个问题,此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你可以试一试,过程很烧脑,如果是两个人玩,会很有趣的哈哈哈哈~)

(不建议情侣玩,有可能会打架……)

![](data:image/svg+xml;utf8,)

4、整合信息

经过上述步骤后,最后在【理由清单】上,可能还会剩下一些要么无法反驳,要么无法做出有效判断的理由。

如果有,你可能很无助,因为你无论怎么样都想不通…

但是,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你最大的收获。(还记得我们上面说的思维误区吗,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准确答案)

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可能性。

通过不断罗列自己的理由,质疑自己的理由,你就会知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哪些信息。

到此,就完成了一次【论证】思维过程~

厉害的是,经过这个过程。你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因为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做了一次梳理知识架构的过程。得到了更多学习的可能性。

在生活中,多多进行这些锻炼,慢慢的,你就能体验到「大脑进化」的快感~

—— END ——

同学,如果你能看到这行字,说明你认真看完了这篇回答~ 了不起!相信你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更进一步!点下【赞同】【喜欢】对李想表示下支持,点下【收藏】以后随时翻看~

以下还有几篇李想的回答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如何进行时间管理?​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05539/answer/1167489188)[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265751/answer/1125439405)

知乎用户 好奇心研究所 发表

想问题举棋不定的时候,试着用外语捋一捋没准管用(前提是,你外语还行的话)。

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当你在使用非母语的时候,很容易对比发现一些奇妙的变化。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过一项名为 “你在使用非母语的时候,都有哪些新鲜体验” 的征集,根据读者的反馈我们发现,用非母语和人交流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情感表达上,比方说:

  • 有些话用母语问的时候感觉有点尴尬且难以启齿,但是换成英语就顺口很多并带有一点 battle 意味,比如 “why did you break up with me?”
  • 一说肉麻的话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说韩语的时候什么鬼话都能张口就来。
  • 用家乡话,真的没有办法说 “我爱你”,普通话也不行,感觉很尴尬。

有时候甚至还会重塑你的人设:

  • 本身挺正常一人,因为口语启蒙老师是 2BG、Glee 等很 mean 的美剧,一说英语不仅听起来很 bitch,三两句的不损损别人都觉得自己说的不是英语。
  • 本来是个挺幽默的人,但用德语就不自觉进入课文模板模式,很难施展我的才华,别人都觉得我是个严肃的人。
  • 明明是擅长撕的硬汉系,一讲广东话就变软妹。

这些和我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渠道和材料、以及这门语言本身的词汇和表达习惯都有关系。不过最近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在使用非母语时共通的规律,他们说,人们在使用习得的语言做道德测试时会更冷静客观

刊登在《认知》杂志的一项研究中,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们让 800 位德国人一半用母语,一半用英语解决一个经典的道德两难场景——一列飞驰而来的电车即将碾过被绑在铁轨上的五个人,你的左边站着一个大块头,如果你把他推上铁轨就能救下这五个人,你会这么做吗。

实验结果显示,用英语回答的受访者更有可能决定把大块头推上铁轨。

不单如此,此前他们对以英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为母语的受访者所做的数次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是否使用母语会显著地影响人们在 “有轨电车难题” 中做出的选择。

研究者们猜测这是因为在使用母语时,我们更容易联想到具象的人或物,从而影响到决策。在这个实验里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母语是我们更有可能在脑海中迅速浮现出那个大块头的样子,以至于不忍心决定下手推他。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们又让同一批被试者评估自己脑海中那五个命悬一线的人和对自己命运一无所知的大块头的形象清晰度。结果接受母语测试的人普遍比接受英语测试的人对大块头的清晰度打分更高,而他们对铁轨上的五个人的清晰度没有差别。

我们在大脑里构成具体的形象,总是要根据以往对相似的人或事物的记忆,而一般来说,我们的大部分关于人的记忆都是在母语环境里发生的,所以在使用母语时更容易赋予他们一个具体的形象。

进一步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者让 359 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想象各种情景和物体并给感觉的强度打分。测试的内容包括日落、鼓掌的手、沙子的触感、跑上台阶、尝到盐的味道、油漆的气味和喉咙痛。接受母语测试的人对前四项感受的强度都要比用第二语言西班牙语接受测试的人汇报的要高出很多,两组对喉咙痛只有微妙的不同,油漆和盐没有差别。

结论是,比起使用另一种语言,我们在用母语时,更容易调动自己的记忆,从而凭借直觉迅速做出反馈,而外语提供了一种疏远机制,使人们从即时作出反应的直觉机制转向一种更慎重的思考方式。

研究者承认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也许还有其他潜在的思路可以提供更好的解答。不过现有的解释也已经能给到我们一些启发——下次碰到难以抉择的两难处境,不如换个语言自问自答一下,没准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呢。

知乎用户 Mavis 发表

1、改变命运的「1 分钟法则」

我是个非常能睡的人,如果不要求自己可以每天睡十几个小时。但看着流逝的时间自己其实很心痛,如果能用来做些有价值的事情该多好。所以我总结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用到现在已经能够坚持早起几个月了。

我发现对于早起来说,最大的难关就是让自己爬起来去洗漱,闹钟响的时候总是有各种理由让自己继续睡下去,一睡就又是几个小时。所以只要在闹钟响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去想,告诉自己「先起床 1 分钟,如果不行就回来继续睡」,你会发现一旦你爬起来洗完脸,就已经清醒了,也不想再回到床上虚度时间了。

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养成其他习惯上,看书、学习、锻炼,但凡是刚开始觉得痛苦不能坚持的事情,都可以告诉自己先去做 1 分钟,不行就放弃,自己也没负罪感。人都本能地抗拒改变,喜欢躲在舒适区,大家都一样,但是当你进入一个状态,就有惯性让你继续了,你看了 1 分钟书后就会想继续往下看,习惯就这么轻松自然地养成了。

2、日复一日的力量

1.01 的 365 次方 = 38,0.99 的 365 次方 = 0.03,这是对我影响很深的公式,他告诉我只要每天多做一点点,一年以后就会完全不一样,所有努力真的都是有回报的。而且其实只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就会越做越轻松,甚至不用刻意约束自己也能自然地去做,这是习惯的力量。习惯改变命运。

谨记一点,在真的养成习惯之前,不要放松要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旦你放松了要求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需要从头做起。所以,每当你想要放松一点的时候,告诉自己:成败在此一举。

3、多问一个「为什么」

在我看了很多复杂的思维模型之后,有一点体会: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就能解决大多数看似很难的问题了。很多人认真学习了很多模型,其实生活中几乎用不到,不如养成凡事多思考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倒是会受益很多。

举个例子,发现女朋友脾气很暴躁,自己很痛苦,怎么办?很简单,问自己为什么。去想想女朋友为什么暴躁,而不要只看到她很暴躁,这将完全改变你们的关系。以前你会觉得「女朋友脾气太差了,她凭什么对我这样,她是不是不够爱我」,问自己为什么之后,你会想「可能她今天上班受委屈了,所以心情不好,我应该问一下她到底是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而当你这样去问她,她反而能向你诉苦,解决情绪的问题,事后也会觉得你很包容她、关心她而感激你。

在工作和生活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就能比常人更快发现问题的本质,不受情绪干扰。

4、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哭的娃有奶喝」,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说明只有懂得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达到目的。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反倒会造成更大的误会,或是让别人误解你,或是你误解他人。要学会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如果你的男朋友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千万不要说「你从来不会 xxx」、「你根本不爱我」、诸如此类的话,这只会让矛盾加剧,男朋友可能会因为你夸张化、冤枉他而感到生气。最好的方式是学会客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宝贝,我现在很不开心,因为你刚才对我的态度很冷漠,让我感到很难过,觉得你好像不爱我了」,或许他只是不小心忽略了你的感受,但这样表达会让他注意到你的真实感受,会过来道歉、哄你,也会下次注意一点,做得更好。这样的关系才会让两个人彼此都变得越来越好。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同事做了什么让你生气,不要憋着不说心里对他产生看法,不但影响心情,他下次还是会这么做,这对你们未来的合作没有好处。学会柔软地、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别人什么行为冒犯了你,那就说出来,大家都会理解的。

5、学会感恩

一个懂得感谢的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自己。无论大事小事,学会真诚地说「谢谢」,这是修养,更是人生态度。当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记得向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表达感谢,这会让别人心里一暖,觉得帮了你是值得的,也会让你成为更可靠的人,未来获得更多的帮助。

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下次还会帮你,但是一个吝啬帮忙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帮你,记得这一点,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但是也要学会看人,不要浪费时间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最后,如果你对思维进化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我会定期分享原创优质内容,帮助你提升底层逻辑和元进化力:P

(我的公众号:Mavis 杂谈)

知乎用户 王文彬​ 发表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我下面提到的思维方式,那你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一般人眼中的牛人。

「寻找核心」: 去枝蔓,立主脑。剥去外壳,直击本质,并拔去 “杂草”,剔除多余和不相干的元素。

  • **用在思考中:**能让你时刻关注真正重要的部分,而不会被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内容影响。思考有重点的人,总是能够思考到关键的要素,而不容易迷茫。迷茫的人,往往是思考没重点,想了半天,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想啥。
  • **用在行动中:**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了真正重要,真正关键的事情上,不是太必要,或者是重要性不强,或者是和自己长期目标不符合的事情,统统都不会去做。
  • **用在表达中:**语言凝练,逻辑清晰,因为你知道重点所在,所以不会废话连天,说了半天都不知所云没有重点。

「目标导向」: 不论做什么,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做这件事是出于什么?

  • **为什么一般人都没有:**这个思维方式极其重要,生活中却鲜有见到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因为细节对人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人一旦开始做事,马上就进入细节了,或者直觉上觉得这件事不错就做了,或者有人建议我做,我就去做了,或者看着别人都在做,我就做了。或者因为这件事很稀缺,机会就一次我就做了,然后就是,直到事情做完,我都不知道为何会做。

  • **拥有这个有什么用:**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将:

  • 1. 当明确了做一件事的目的之后,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就能更好的根据这个目的来调动一切资源,也就不会忘了初心

  • 2. 效率大幅提升,因为我知道我要什么的时候,我也就能更容易拒绝我不要的。

  • 3. 不论具体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好应该是要和大的目的相结合的,如果你做当下事情本身的目的不明确的时候,就很容易会偏离大目标。

  • 4. 你就不会被各种利用人性特点的销售或者营销手段说服而买一件不是那么需要的东西了。例如,当你购买小米手机前,你会想,我为什么要买它?是因为大家都争抢么?是因为数量稀缺么?还是因为价格便宜,买了也无妨?还是因为看别人都在买,我就买了?还是因为它听起来熟悉,所以买了肯定没错?还是因为某某明星给它代言了?还是因为小米手机的定位迎合了我?还是我真心的需要它?

  • **一般怎么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做事之前,问一下自己,

  • 1.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期待从中获得些什么?

  • 2. 做这件事符合我的当下利益么?

  • 3. 做这件事符合我的长期利益么?

  • 4. 做这件事真的对我有好处,还是只是看起来有好处?做这件事对于我在意的人来说,有好处么?

  • 5. 这件事符合我的大目标么?

  • 6. 如果这件事没有做成功,我接下来要怎么做?7. 如果这件事成功了,我接下来要怎么做?等…… 一系列问题

「迭代思维」: 任何事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没必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但也不能忘记持续改进。

  • **不完美便开始:**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持续改进,不要想一次到位,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先上路了。
  • **细拆分多闭环:**将完整的事情或者产品细分成一个一个小的闭环,然后能针对每个闭环进行数据或者反馈收集,拆分得越小,能够对产品把控及改善的方面就越多。
  • **小步跑快迭代:**不用追求一次性的整体迭代,而是每个小的闭环分别迭代,这样能大幅提高迭代速度。

「拆解思维」: 所有事物都是可以拆解的,你之所以无从下手,是因为你没有对其进行拆解。

  • **为什么要拆解:**拆解一样事物,能让这样事物,从难以企及 到 可以执行。

**例子:**埃隆 · 马斯克有一个疯狂计划,他的目标是用宇宙飞船每次携带 200 位乘客前去火星,旅行的时间将会在 80 天左右。通过大概 20-50 次的火星运输,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预计 40-100 年后,也许会有 100 万个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繁衍。
这个目标听起来就很扯。但是,他真的开始做了。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埃隆 · 马斯克说,火星移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不是科技,是钱。科技问题都需要靠钱解决,要花多少钱呢?去一趟火星,一个人 100 亿美金!埃隆 · 马斯克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把去一次火星的成本,从 100 亿美金,降到和买一栋小房子的价钱差不多,大概是 2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30 万左右,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一趟。那如果很多人愿意在临终之前,去一趟火星看看,就会聚集起足够的财力,实现火星移民计划了嘛。这样思考下来,埃隆 · 马斯克就把一个可能动用国家力量都解决不了的科技难题,变成了一个公司层面可以操作的资本问题。
那么,成本从 100 亿美金,到 20 万美金,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这意味着,要把从火星到地球的运输成本,以吨为单位,降低 5 万倍!
怎么把成本降低 5 万倍?埃隆 · 马斯克指出了四个方向:
第一,火箭得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如果发射一次,就烧坏一个火箭,太费钱了。我们如果能把火箭发射出去,再让它飞回来,下次发射继续用,是不是成本就降下来了?
埃隆 · 马斯克 2012 年成立了 SpaceX 公司,2015 年底就实现了火箭发射以后的再回收。这个新闻你可能看到了,说明这事是可行的。这种成本降低,就是第一步。
第二,飞船如果直接载满整个太空航行所需要的燃料,再发射,火箭就会非常的沉重,成本很高昂。怎么办呢?
埃隆 · 马斯克说,在太空轨道上,对飞船进行补给。
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先用火箭推进器把飞船送到太空轨道,这时候不用装那么多燃料,只要足够把火箭送上太空就行。然后推进器迅速返回发射台,装上燃料箱,再飞到轨道,把燃料补给飞船。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推进器返回地球,而飞船则将前往火星。
采用这种方式,前往火星的成本降低了 500 倍。这是第二步。
第三,在火星上制造燃料,让飞船能够从火星返回地球,这样返程的燃料就不用从地球上带了。这同样还是为了解决燃料负重的问题,又降低了好多倍发射成本。这是第三步。
第四,使用正确的燃料。埃隆 · 马斯克对比了可能的几个选项,比如煤油、氢氧气等等。但他最后认为甲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甲烷在火星上制造起来相当容易。
经过这轮分析,埃隆 · 马斯克就把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技术难题和资本难题,拆解成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
埃隆 · 马斯克还给自己拉了一张时间表,在本世纪 20 年代的后半段,将人类送上火星。
这里面还有一个变量没有算在内,就是在未来十几年内,人类技术的进步。很多现在看起来无解的问题,那个时候也许就有解决方案了。

  • **如何进行拆解:**把事物分解成它的构成要素,并将拆解后的构成要素分解成构成要素的构成要素,然后反复进行这个过程,直到你觉得不能继续拆解。可以拆解的维度可以是,1. 事物发展的构成过程 2. 事物的组成结构(抽象结构)3. 事物的组成部分(物质组成)4. 事情进行的流程环节 5. 等……

赞!

我的其它回答:

地狱模式的人生,我是如何逆袭的?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 - 知乎

人性哪些弱点可用来营销? - 知乎

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 知乎

知乎用户 圈外同学​ 发表

谢邀!圈外曾分享过如何通过训练达到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思维方式几乎适用于任何工作。通过训练可以让新人小白快速获取到资深领导的思考方式! 尤其建议职场新人们花 5 分钟看下这篇分享,帮助你们在职场上快速 “打怪升级” 成为“王者”!

一、从上帝角度看问题

让我们先从一个小实验开始,看看你的职场思维方式已经到哪一步了?

假如你是圈外同学的 CEO,听到圈外商学院学员给你提建议:圈外课程太多了,每门课程上过之后很容易忘记,能不能有个复习功能?

你会如何解决呢?先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好了,现在可以对照一下,你的思考角度处在第几层:

**第一层,自身视角。**你会这样想:对啊,我们未来有几十门课,如果学员学了一段时间,肯定会忘了前面的内容,当然需要复习。至于复习方式,可以在产品上面加个定期回顾的功能,还可以由运营做一些活动来促进,或者,让课程团队出一些案例,是综合好几门课程的,帮助学员进行知识串联。

按照这样的思路,你会想出很多解决方案,然后去看哪个方案的实现成本更低,再去调配资源进行实施。

**第二层,用户视角。**你意识到,需要先跟用户澄清问题,你会问用户:你们需要复习吗?希望复习什么内容,比如知识点还是题目?如果没有复习的功能 / 服务,你会怎么样?如果咱们来个综合案例的小组讨论,你会参加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你会更能实现用户要求的功能 / 服务,从而提升学员对圈外商学院的满意度。

**第三层,场景视角。**你开始思考: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才需要复习呢?这个场景下的痛点是什么?为了满足这个痛点,我们在产品、运营和课程方面,都分别可以做些什么?

实际上,只有到了这一层,你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需求,以及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二层的时候,你仍然是在让用户提方案,但用户只有痛点、没有解决方案。亨利 • 福特的那句口水名言说得很在理: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刚才关于复习的问题,用户有可能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才需要复习的。

比如,他们学习了一个如何演讲的课程,学的当时不需要演讲,但最近刚好需要演讲了,所以才想复习一下课程,以便更好地准备。然后复习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实践起来是有困难的,当时学习的时候因为不需要立即使用,所以以为学会了。

这样一来,我们要改进的就不是复习的功能 / 服务了,而是我们的课程本身需要改进,比如增加更多的案例、让学员之间互动,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落地

第四层,上帝视角。有了第三层,知道了用户的痛点,是否就要去做呢?

未必,你还需要继续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用户最需要的?频次有多高?公司最近的重点规划是什么?改进这项功能 / 服务,是否是目前公司的重点?

比如说,公司最近的重点其实是企业端业务,而非个人业务。而企业课程本身就有客制化案例,学员也是学了就用,而且有更多配套服务,不存在这个复习的问题。那么我就不需要现在做这个解决方案了。

这四种视角,对应了不同的思考层次,也就对应了不同的位置。

拿产品或者运营岗位来说,如果你能想到第一层,可以做好一个执行层的岗位,工作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如果想到第二层,可以成为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或者运营,或是优秀的产品助理 / 运营助理,能够让用户满意;只有做到第三层,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运营经理,做出让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 / 服务;而做到第四层,才可能做到总监,成为一个模块的负责人,从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才能知道老板在想什么?为什么老板总是跟我想的不一样?我觉得老板的想法很奇怪。那么,你可以试着从这几层视角去思考一下,或许会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二、不断提出和验证假设

**再做一个小实验。**去年底的时候,我发现圈外公众号的文章打开率有下降。大家不妨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第一步,当然是分析打开率下降的原因。从我的经验来看,80% 的人已经死在了这一步,因为他们直接就开始提方案了。不过这一点,相信一直关注圈外的用户,都不会犯错!所以,你们已经跑赢了 80% 的人。

第二步,是找到真正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年底了,大家都不爱学习了;再比如,最近文章质量下降了;还有,最近发过圈外产品的招募,一些读者不能接受商业化,等等。经验来看,90% 的人会死在这一步,也就是,找到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原因之后,就开始出解决方案了。

但实际上呢?在众多原因里面,我们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个。所以,以上那些看法,都不能叫做 “原因”,只能称为 “假设”。记住:所有未经验证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你的假设。而假设是要经过验证的。

比如,年底大家不爱学习,那么验证方式就是:其它同类型公众号的打开率是不是下降了?去年同期的打开率是否也会下降?甚至,百度指数 “学习” 这个词,在年底是不是热度也下降了?这样验证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最终出具一份有效的解决方案。

没有 “提出和验证假设” 的习惯,最终结果就是:成功不知为何成功,失败不知为何失败,做所有事情都跟碰运气差不多。最后努力了半天,一点成效都没有。并且,经过 “提出和验证假设” 这种思维方式训练过的人,直觉往往比一般人更加准确。这样,又能够大大提升他的效率。

三、永远记住自己的无知

圈外曾经用过一个实习生,支持产品、运营包括课程的各项工作。实习了一段时间后,他说:我觉得,大家做的事情都没什么门槛,我都能做。运营就是每天跟用户聊天、安排活动、打杂。产品经理就是画画图。好像都没什么技术含量啊,我在这里要学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多大程度上承认自己的无知。傅盛那篇著名的文章《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里提到:处于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种认知状态的人,占了 95%。

就好像我这位实习生,他看到的全是表面工作,但我们每个人背后的想法、思考呢?视而不见。然而,那些才是最重要的、值得学习的事情啊。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超过任何一个古代先哲一年的信息量,但我们为什么不如他们智慧呢?因为我们只用了眼,却没有用脑。看上去,我们有很多信息,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消化掉。如何消化、入脑呢?那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多思考,才能够透过事物和信息的表面,看到本质。

**对未知领域视而不见、看轻任何一个领域,是最大的思维定式,也是我们成长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任何问题面前,多思考 “为什么”,别轻易接受表面的那些信息。

总结一下,想达到高效工作,转变你思维方式很重要:

1)尽力站在上帝视角去看问题,而不是陷入问题本身

2)面对问题,需要提出和验证假设,从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3)永远记住自己的无知,多思考 “为什么”

这些方法并不难理解,但我们常常就会忘记,其实,能做到这些,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不妨用一张便利贴,把这 3 点写下来,贴在你的电脑前面,慢慢去尝试形成习惯,你会发现,经过这样的思维转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知乎用户 玩小刀的刀哥 发表

系统论 来讨论事物,分析事物,研究事物的演变趋势。

从工作到生活,这个底层理论,让我少走了十万八千里弯路。

1、从哪读来

此理论,源于借阅北大朋友的一本旧书,《信息分析的核心》,作者是陈功老师。此乃神书,已不再版,原版旧书市场卖价超过 500 元。

2、由谁提出

《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的作者贝塔朗菲,他是系统论和系统思想的提出者。此人可以说是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天才。但是不同的是,他的理论却没有被大宗所熟知。

3、什么是系统?

贝塔朗菲把 “系统” 定义为 “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美国著名学者阿克夫认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任何种类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抽象地来说,万物皆系统。

公司是系统,政府是系统,社会是系统,工厂是系统,产品是系统。

身体是系统,自然是系统,山川是系统,河流是系统,石头是系统。

为了形象地解释,我们做个比方:

银白色的沙滩上晒着一张渔网。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张很大的渔网上,有很多的节点,这是经线和纬线交结而成的,所有在节点的四周,一定有经线和纬线延展开去,在四周又形成新的节点。

这就是我们的 “渔网模型”。

像每一个系统一样,渔网由四个方面构成:

渔网的结:节点(点)

节点之间的连接结构(线)

渔网的整体形状:整体(面)

渔网的功能:功能(体)

![](data:image/svg+xml;utf8,)

系统有这三个原理性解释:

3.1、系统整体性与构成原理。即,系统由诸多节点集合构成。节点一旦构成系统,就会形成原先节点所不具有的新的组合特性。节点与系统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同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

3.2、系统有序性原理。系统的诸多节点通过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按一定秩序组合和排列,由此形成特定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三条推论:
一、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结构。结构越合理有序,系统功能就越强。
二、结构有高低之分,低级结构可以向高级升级,系统就趋向有序。
三、系统必须保持开放性,才能维持有序结构。静止、封闭、不与外界作用的系统,就会转向无序的退化。

3.3、等级结构原理。等级是有序结构的表现。

3.4、**系统的动态相关原理。**系统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的状态是时间的函数。

比如,像每个系统一样,渔网也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整体性:**单一节点不能构成网,只有一大片节点,才能使这张渔网存在。

**2、有序性:**网目大小基本一致,排列非常整齐,这样才能实现捕鱼功能。

3、等级结构:如果加一点想象力,每个节点又有很多丝线组成,一个节点本身也是一张网,这是层级之别。

**4、动态关系:**渔网在运动中,每一个节点的运动都会牵动整体的运动,整体的运动又会牵动节点的运动。停止运动的渔网,就会成为没有用的一堆绳子。

4、如何有系统性思维?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作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运用它,能够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

系统地思考,首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个系统:

**4.1、节点角度(渔网的结)。**系统的组成因素中的重要部分,称之为构成要素。而每个节点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渔网的每个节点是否没有松散、打结?
阿里巴巴有多少子公司、子部分和员工?他们状态如何?
中医的某个宗师提出的某个理论如何评价?
人的身体的某个器官,是否功能良好?
法拉利速度飞快,是因为轮胎还是发动机?
美国社会是由哪些种族,哪些州,哪些团体,哪些人组成的?
抗击新冠疫情的部署有哪些组成部分?

4.2、结构角度(渔网的线,连接方式)。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着系统的方方面面。

渔网是怎样编织而成的?节点怎样组合的?
阿里巴巴公司是各部门有什么关系?
中医这个学科内部又有什么样的理论构成和关系?
人的身体是怎样组合起来的?
法拉利是由哪些结构如何有机地构建的?
美国社会是如何组成的,他们的关系如何?
抗击新冠疫情的各个结构之间是怎样组织的?

4.3、整体角度(渔网的整体形态)。把整体放在第一位,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如:

渔网整体是什么形态?
阿里巴巴公司这个整体是什么状态?
中医这个学科整体是什么样的?
人的身体整体上看是怎样的?
法拉利从整体来看是什么样的?
美国社会整体是怎样的?
抗击新冠疫情从整体上看,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4.4、功能角度(渔网的捕鱼功能)。**系统总是有功能的。可以从整体功能来观察内部,也可以从节点来推导功能。

渔网是怎样去完成捕鱼的?节点发挥了什么作用?
阿里巴巴是怎样进行工作的?具体哪个部门实现了某个功能?
中医在治疗风湿的功效上反映了什么?
人的身体出现疼痛,是激素变化引起还是外来病毒导致?
法拉利最高能达到什么样的速度,可以完成怎样的任务?
美国社会展示出来的抗拒全球化,是因为什么样的结构变化?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如此有效的原因是什么?

有了这个框架,你是不是对事物的了解,不至于只抓住一个方面,而导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了呢?

5、利用系统论的实战应用

应用一:解决改善型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公司老板、上司寄希望于你,期望新入职的你 “神奇” 地逆转乾坤,解决公司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你会怎样做?

系统论的推论 1:如果系统的节点和结构不发生重大的变化,整体和功能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案例:

普通侠之前就职的某在线教育公司,每个月要求业绩增长一倍,但领导们给分配的市场资源、人力、产品、宣传要素还有外部的市场环境,均没有太大的变化。外部的市场环境甚至有向坏的趋势。

在此情况下,如果要求业绩增长一倍,就必须对系统节点和机构进行重大的调整: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者分配更多的市场资源、更好的市场渠道或者更多的人力

而不懂这些道理的领导,凭着一腔热血,以为仅仅靠着打鸡血,喊口号,优化流程,优化宣传文案,就可以获得成倍的业绩增长。

结果符合我的预测,当然是无法达到目标。

而后来,通过价格、付款方式、宣传方式重大节点调整,才终于撬动了更多的学员,获得了业绩地增长。

如今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可以向你臭水平的领导提出你的观点。当然他们听不听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应用二:分析黑箱系统的问题

**黑箱系统:**指一个只知道输入输出关系而不知道内部结构的系统。

采用黑箱来定义系统方法,指当一个系统内部结构不清楚,或者根本无法弄清楚它的结构的时候,借助系统的输入、输出,分析系统特性,而无须考虑系统内部的结构。

不要以为这种方法很复杂,这可能上是人类早期唯一会的高级研究方法

案例:

我为什么坚决反对 “中医无用论”?

人体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系统。古代的人们治病的时候,并不敢打开这个黑箱。(打开过,死了)

中医的 “望闻问切” 四诊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取得人体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干扰人体本身的生理病理活动,没有破坏原有的状态结构

而中药、针灸的方案,来源于大量的对黑箱的 “输入—输出” 测试

比如,当病人发热时,中医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比较确定的药物与药理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

(输入:金银花、板蓝根——输出:清热)

(输入:羊肉——输出:加重)

最初,中医只发现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黑箱系统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无所知。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猜想 ,中医建立了一套可以 “自圆其说” 的对黑箱运行方式的模型,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中医学说是系统论的典型应用,不可谓之 “伪科学”。

哪怕这个构建的系统关系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通过逐步增加 “输入—输出” 关系的验证,对系统描述的完善,也可能逐步接近于系统构成的真相。

你会问:这和系统论有什么关系?

西医比较擅长 “白箱操作”,开刀手术。比如:得了急性阑尾炎,割了就好。

这对治疗单节点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但是如果古人因为得了糖尿病导致脚部肿大,接近坏死,那么西医可能会把他的脚砍掉。

但是这是系统性疾病,节点治疗无效。

很多情况下,你可能并不知道系统哪里出了问题

但是,如果缺乏对系统的认知,就很容易陷入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却盲目应对“节点问题” 的局面。

如果恰好解决了问题,可能只是你的运气好!

但这个时候,像中医一样,建立假设,进行黑箱实验,建立系统模型,反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应用三:通过节点关系做预测

2008 年 9 月 9 日,朝鲜举行了建国 60 周年的庆典。朝鲜与中国历史上的国情近似,60 周年是一个应该真正的举国大庆的关键时刻,而令人惊异井与以往庆典相当不同的是,朝鲜这次 60 年一遇的重大庆典活动,井没有出动正规军,只有民兵组织的游行队伍出现。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居然也没有出席这次的庆祝活动。这在一个保守而威权的国家中,显然是一件非比寻常的重大事件,立即引发了全球的普遍猜疑和报界连篇累牍的报道。

众所周知,朝鲜是一个亚洲保守的核国家,对美态度非常强硬而坚定。为了解决朝鲜的核问题,中国积极推动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朝鲜在内的六方会谈以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推动朝鲜有条件地放弃核武器开发。所谓 “韩朝问题十八年”,从 1990 年开始,18 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显示朝鲜和问题的复杂性。走到今天,六方会谈实际已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后关键措施,而金正日则是六方会谈的真正关键人物。

朝鲜距离中国很近,朝鲜对于中国一向也是具有战略地位的国家。尤其是在朝鲜开始研制核武器的今天更是如此。2001 年 1 月,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之后把朝鲜列为 “邪恶轴心国家”,威胁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和打击。这意味着就在中国的近旁,全球最高烈度的冲突就可能再次发生,甚至会发生和原子弹的爆炸。这样的事态发展当然不可能等闲视之。因此,金正日的健康状态值得严密关注。

问题是就在此关键的此时此刻,由于金正日没有参加 60 周年的大规模庆典活动,所有的信息几乎一边倒的显示。金正日已经死亡。在一个时期里,在朝鲜首都平壤设有记者站的各全球各大通讯社的所谓权威报道,几乎都是金正日消失的消息,加重了外界对他健康状态不佳的猜测。此后,各种金正日已经使死亡的报道从国外到国内满天飞舞,不一而足。甚至有已经有人开始展望朝鲜未来可能发生的变革。比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抢在前面发表自己的预言说,朝鲜若改革开放,20 年后,堪比三个香港。2007 年朝鲜的 GDP 总额仅仅是 201 亿美元,张五常的预测如果能够实现,那当然是相当惊人的预测。

不过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因为没有现场证据,信息分析专家所能够做的,只有理论分析。专家对此问题的分析逻辑是,金正日没有出席 60 周年庆典活动是一个 “真实的证据”,但要证明金正日已经去世,这个证据还不足够,必须要通过其他证据的检验,这样的证结论才能成立。在这种时候,方法很简单,就是沿着金正日活动的时序,寻找证据来证明“金正日已死亡” 的结论不成立。一言蔽之,就是要通过试错法,为金正日已经逝世的说法做出科学的验证。

幸运的是,这样的证据很容易就被找到了,因为就在传出金正日 “病亡” 的同一时间,朝鲜单方面宣布将恢复原本经过 “六方会谈” 已经宣布停止的核活动。我们都知道朝鲜以美国没有遵守诺言为由宣布恢复核活动。明显属于另一个重大事件,对西方世界具有明显的挑战意味,也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不难想象的是,如此重大的政治决策,没有金正日的拍板和决策,在朝鲜的高度集权体制之下是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金正日不仅还在,而且一定还在继续履行自己的职务。

实际上这一次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此后的 10 月,金正日公开在电视上露面,各种关于其死亡的传言不攻自破。东北亚的局势,从此后再度恢复平静。

应该说试错法,是一种有趣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同样可以获得系统论的支持。系统的渔网模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系统都会有无数相关联的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存在着明确或潜在的关联性,可以用来证明节点事件的出现有多大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节点事件,可以证伪另一个节点事件,或是证实它的存在。

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曾经提前半年成功预测出了英国脱欧,此功力更是深厚异常。

还有更多的应用,欢迎和答主交流和分享。

答主会不定期更新这个回答,如果对你也有帮助,请不吝点赞。


我们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系统?

记住 “渔网模型”,节点、结构、整体、功能。

系统有哪几个原理?

整体行、有序性、等级结构、动态关系

答主列举的系统论几个应用?

1. 解决改善型问题

系统论的推论 1:如果系统的节点和结构不发生重大的变化,整体和功能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 分析黑箱系统的问题

西医擅长 “节点问题”,中医擅长 “系统问题”。

小心 “痛疼医头,脚疼医脚”,根据“输入—输出” 关系,建立模型,是解决黑箱系统性问题的方法。

3. 通过节点关系做预测

就是一个节点事件,可以证伪另一个节点事件,或是证实它的存在。


PS: 在知乎瞧到好的回答,反手就是一个赞,而且答主还会继续更新完善此回答。

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那么一点点启发和帮助,请:
1、点赞收藏,防止以后找不到,想看的时候,在自己主页就能找到了,很方便;
2、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谢谢你的支持!看更多创业思维 / 故事,请关注 @玩小刀的刀哥**。**

原创版权所有,违规转载必究。

知乎用户 缪斯谭 发表

关于江湖:

1. 乐极时,不许人物;怒极时,少予回应。

为什么?

  • 乐极则会忘形,不能客观断定自己的斤两与得失,因此很容易说过头话,事后大多自找苦吃或失信于人;
  • 怒极则会障目,无法看清事情的脉络或得体于人前,怒时回应,事后大多会悔不当初。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 但凡合作或交友,如果一个人说的话特别合你的心意,那么他肯定是把所有的心思都安放在你这块肥肉上了,要警惕;
  • 反之,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把钱谈好,划分好彼此的责任与义务,看似无礼,反而可靠。

一个人的注意力就那么多,要不就谋人要不就谋事。

同理,因精力有限,自己与人合作之时也要遵循 “先讲规矩,再谋共赢” 的原则,不然往后会被诸多人情所羁绊。

3. 保持批判性思维,事出反常必有妖。

要明白一点,别人的蛋糕不可能无缘无故分你一半。

譬如当人人都知道这件事情能暴富的时候,就不要急着往上赶,因为当一个行业的红利期千帆过尽后便会大肆宣传,以割韭菜。

因此,时刻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1)不盲从权威人士的 “金科玉律”,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独立思考其思路放在当下的自己身上是否可行,会不会带来不良后果?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学会自己动手搜索信息,而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时候轻易吃到的反而是毒药。

(3)人在江湖走,大多都利己,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他人说这些观点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4. 资源和靠山远比金钱重要。

只有金钱,无所背书,那么金钱只是随运而来的帐上数字,

稍有风吹草动,便为过眼云烟。

因此要时刻维护自己的资源:

(1)知恩图报。

别人帮了你,要表示自己时刻挂心头的感激之情,更要合理回馈他人,如此别人知道帮了你不吃亏,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2)做个有心人。

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脉,逢年过节可送个小礼或发个小红包予以问候,让他知道,他在你心中是有分量的。

(3)自我精进,做到极致。

要自身所坐拥的资源和靠山足够长久,必须肚子里有货,与他人做到资源互换,合作共赢。

譬如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如此哪怕前面两条建议没有做到,也能有伯乐三顾茅庐。

5. 求人办事,少讲面子,不急一时。

要明白,当自己尚在起步阶段脸面是最不值钱的。

很多人求人办事,如果别人一开始对自己爱答不理就会认为脸面尽丧。

事实上如果自己不能够与他人平起平坐,他姿态高点是正常的。

但假如你不胆怯不退场,且自己的为人和能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被他人和领导认可的水平,你真心实意地求过他了,他一定会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和机会,顺手拉你一把。

哪怕他当时无动于衷或一时拒绝,但你在他心里就占据了一个 “被需求” 的位置,因此胜算也比旁人多些。

当你赚到了足够的金钱和地位,那个时候再讲脸面也不迟。

6. 但凡标榜,多有反常。

江湖也好情场也罢,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自我标榜:

“我从不撒谎。”

“我从不计较。”

“我向来心软。”

等等。

这个人很有可能是想掩盖这些特质而把其反向强调。

这个时候不要轻信,而是要警惕他所标榜的这些特质。

关于成长:

1. 学会让情绪搁置。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很多时候,你越是想把坏情绪探个究竟或者斩草除根,反而越是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要学会把情绪搁置。

就像你去旅游,外面有风景有游人有美食,哪怕环境嘈杂,你也能够玩得尽兴的道理。

当你不去 “想” 他,哪怕负重前行,但未来当你走到好远好远,遇见更好的人事物之后,就会释怀,如此坏情绪便会不攻而破,不留痕迹。

2. 只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输赢。

要知道,不同人因经历不同自然有不同见解。

因此,当你说出一个观点,别人不认同(尤其是这个人的成就比你低),不一定是你说错了,而是其可能受限于自身的视野与格局,不足以理解你所说的话。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无需介怀信心尽失。而是要相信自己,如果觉得这件事情:

  • 是自己擅长的
  • 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 能利人利己的

就遵循自己的意愿,寻找自己的天地。

老天给你的想法与机会都是你能接得住的,不要怕。

3. 要培养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的心态。

很多时候,当下的 “坏” 其实是在为未来的 “好” 作铺垫。

因为有不好的(譬如分手失业被骗),才能让你明白自身的缺点何在,才会想着改变。

如何转变心态呢?

但凡遇到挫折或不幸,要从:

“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会那么不幸?”

转变成:

“这件事的发生是上天让我明白什么?”

日积月累,不同思路不同人生。

4. 培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

要成为那个人,首先要培养那个人的思维。

譬如你想成为领导、老板,但凡你的 “模仿对象” 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时候就要设身处地想想:

“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多些代入,再与现实中大佬们的做法相比较,或将自己的见解请教他们,取长补短,日积月累,你会培养出独一无二的高层思维与战略眼光。

5. 培养时刻学习的圆融心态。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遇到一件事情,自己不懂或不会,不要自卑自怜自抛弃,而是要把:

“这件事情我不擅长” 的思维,

转变成:

“这件事情我虽然当下不会,但相信通过探寻与学习能学会。”

同理,与人对话(譬如上级领导)也用这种回答方式,他会觉得你是一个 “孺子可教” 的的小年轻,自然会高看你一眼,你也会比别人多些机会与闪光点。

关于情场:

1. 他让你欢喜便予其欢喜,他让你伤心便让其滚蛋。

不懂自爱,亦不懂爱人,毕竟一个人无法给出他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最终导致两败俱伤,你扑心扑命,他毫不领情。

因此,请把:

“他喜不喜欢我这样?”

“他喜欢的结婚对象是什么样子的?”

“我要怎么样才能留住他的心?”

换成:

“他能让我开心幸福吗”

“他能让我有安全感吗?”

“跟他在一起我有所进步吗?”

如果能,则真心实意好好爱他,如果不能,就江湖再见下个更乖。

2. 不要过度代入,脑补剧情,用结果证明一切。

他对你若即若离,不是欲拒还迎,只是不喜欢你;

他对你不主动,不是怕被拒绝,只是不喜欢你;

他不提未来,不是怕对你不负责,只是不喜欢你。

总之,结果说明一切,不要在自我幻想的粉红泡沫中自我欺骗。

3. 接纳被爱,你值得,他欢喜。

爱人为你付出,不要有不配得感,也不要觉得自己要努力偿还而心生压力。

事实上,他主动为你付出,于他而言是一件乐事,你坦然接受,对方才觉得你需要他,他在你心中是有分量的。

因此,女生请安心接受男生为你接送,为你花钱,男生也请安心接受女生为你做饭,默默陪伴。

4. 提要求前请先换位思考,不要张嘴就来。

跟对方提要求、给建议的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我是他,听到这句话,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自己听着也就觉得膈应不顺耳,那就还是不要说了。

能走在一起的情侣,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差不多的,你接受不了,对方大多也接受不了。

无论是江湖、成长还是情场,要培养优质思维概括起来无非三点:

自信自爱,设身处地,独立思考。

以上文字,望能共勉。

如果我的内容能帮到你,欢迎点赞后收藏。

你的点赞是我持续为爱发电的动力哦~

知乎用户 张一一 发表

介绍两种我初入职场受益最大的两种思维方式,也是我经过很久的训练才形成的思维方式。

1、快速试错

作为一个刚从象牙塔到职场的新人,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适用。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做新媒体运营,要负责写文章,自己很希望把文章写好,就赶紧选题,构思框架,花一整天的工作时间写好终稿,晚上又加班排版,后来发给老板和同事预览才发现,我写的文章框架和重点本身就有问题,然后就要从选题 / 构思框架重新开始。

这样下来,我写一篇公号文章的流程就变成这样,而且因为这样不断返工,我当时写一篇公号文章排版发出去大概需要三天左右。

这种事情最初发生过几次,自己有一点强迫症和完美主义,总觉得事情不做到完美就不能拿出手,但后来工作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我就尝试转变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比如写公号文章,从之前的成稿拿去审稿,变成现在

  • 先选题,然后去征求反馈(比如去公众号后台私聊用户),看选题够不够吸引人,他们会不会有打开的欲望。
  • 确定选题之后,去构思文章的框架,要传达的是什么,要突出的是什么,然后写下框架口述给同事或者领导听。
  • 确定构思 ok 之后再去填充内容和例子,这样一篇初稿就出来了。
  • 把初稿再改一遍拿给老板看,如果有问题再修改,没有问题就去排版,最审稿后发布。

我的流程就变成了这样: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写公号文章的速度大大提升了,基本上一天或者一天半就可以写出一篇主题能吸引用户,构思和内容都通过审核的文章。

最开始我会怕这样的试错方式会打扰到其他人工作,但是后来发现同事和领导也都很喜欢我这种方式,因为这只需要他们五分钟不到的时间做反馈,但却能防止我在错误的方向上一直努力。

这种快速试错的思维方式让我很受用,也和很多朋友分享过,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这种快速试错的方法在互联网公司是很常用的,不过他们有更专业的说法——MVP,还给我推荐了一个小程序里的课程,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希望多了解 MVP 相关的东西,也可以去看看这门课程。

(截图来自【即能】小程序)

(截图来自【即能】小程序)

在看了之后发现我的这种快速试错的思维方式和课程里的理论框架是完全契合的,用这个理论,还可以更好去指导我的实践。工作以后,也终于意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以前在学校觉得理论都是虚的,只是写在考试卷上的。现在踩了很多坑之后发现,好的理论真的可以帮你避免大量的误区,学习理论和别人的经验还是有必要的。

2、排任务优先级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习惯:写日程本或者手账,来提醒自己这一天要做什么。

我一直也有这个习惯,通常我写完的日程长这样(这是我 7.19 写的日程)

正如图中所示,我写日程本的方式就是把任务罗列上去,期待自己这一天动力满满,能够把任务都高质量完成,但是到快下班的时候,才发现最重要最紧急的分析推文数据并没有做,因为第二天是要开会讨论这些分析结果然后去做新选题的,所以那天自己加班到很晚,整个人都很心累。

其实,这就是我日程本上的一个问题导致的:没有任务优先级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会带来两个结果:

  • 我会倾向于先做那些自己擅长的或者容易完成的任务,然后下班的时候发现最紧急的任务没有完成。
  • 一天的精力分配不合理,比如头脑最清醒的时间段并没有用来做需要头脑风暴的事,而是在下午两三点最困的时候去想这些,最后会感觉自己一天都过得很糟很累。

被这样的困境困住几天之后,我尝试了一个以前看到过的 2*2 给任务排优先级的方法,去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把日程本分成四个象限然后把自己当天的任务放进去,就知道自己到底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了,如果现在再让我回到 7.19 那一天,我的日程本应该是写成这样的:

然后我会按照象限的 1、2、3、4 顺序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尽管我觉得 “分析数据” 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那我也会因为它是 “既紧急又重要的事” 而去首先完成,好好为第二天的会议做准备。

其实这种方法可不仅仅让我现在的每一天都会变得很有条理,不会像以前一样去赶着 DDL 做任务,也防止自己因为惰性去逃避那些有挑战性或者无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快速判断一件事对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它可以让我把时间都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其实很多人读下来之后会觉得这两个思维方式很简单,甚至很多人以前都听过,但是我觉得 “听懂” 和“实践”是两码事,你能很快理解一种思维,但是你一直不去用,用了也不坚持,那这种思维的好处你是不会体会到的,千万不要眼高手低。

知乎用户 菊香小姐​ 发表

首先要说的第一点,分寸感。

我是工作以后,才慢慢领悟到分寸感的重要性的。

可能曾经当过秘书的原因,要出席大量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慢慢的我就发现,有分寸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都非常的稳,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出席,见到谁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很多注意不到的小细节,有分寸感的人都能及时去把握做到不慌乱不匆忙,而没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忽视很多细节,有时候出了错甚至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我对分寸拿捏恰到好处的人非常钦佩,不会过于唯唯诺诺,也能大方得体,照顾周全。所以我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思维,多观察不同人的待人接物方式,多留心细节。我发现自己慢慢留心观察后,会捕捉到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然后我会对我认可的部分有意识的去效仿,并且逐渐内化为自己待人接物的模式。

但我很讨厌的的一点是假模假样的与人相处,所以我也尽量避免把分寸感做的上纲上线,戏做的太过跟没有分寸感同样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第二点,做事情分清主次矛盾,分清轻重缓急。

工作以后常常会同时接到许多人给来的任务,出去旅行常常这里也想去哪里也想玩,买东西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想要,以前碰到这类事情,常常都会很纠结,有时候也会出现瞎忙活了一场关键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

跟着前领导的时候,我常常会观察她做事情的方法,比如说拿到一份合同或者文件,最先关注的重点是哪里,为什么。后来每次碰见事情,我都会先坐下来思考一遍,我的首要目标是什么,首先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工作任务最急的是什么,买东西最缺的是什么,出去玩到底是以观赏景色为主题还是以吃为主题。

就像我之前买房子,我给自己定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我至少两年内的居住问题,地点不能离我的工作场所和社交圈超过半小时路程,然后是总价控制在多少以内。当时用这几个条件带入去搜索,范围基本就缩得很小了,所以在可选范围内再斟酌一下其他因素,没有费多少精力就选定了意向的房子。

虽然我的方法看起来蛮简单粗暴的,但是我想说,真的很高效,可以排除掉大量的看似诱惑其实无用的信息,绝对是治疗纠结正的一大良方,也让我能理清楚一件事情里有哪些是我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可以暂时先放一放之后再解决。

今年换工作后,新公司在创立初期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处理,进公司的时候总共才六个人,我既要处理行政人事工作,还要去做营销策划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要负责当领导的半个秘书处理日常的杂事,非常多的工作常常一股脑的堆过来,事情多的时候根本连安排计划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一般都给一个大致的判断把事情按重要顺序去排列,这样下来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成长非常的迅速,不光知道公司是如何运转,哪些是最需要做的事情,也能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去完成。

第三点,用结果来倒推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很多人应该都会采用预期收益会有多大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这是用结果倒推的一种方式。而我的用结果倒推,是在做决定前想一想,如果没有做这件事情,我是否会后悔,如果做这件事情失败了,我能承受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一开始在可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犹豫不决,做完决定以后又开始后悔。我记得奇葩说有一期里黄执中说过,极端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都容易得到幸福,而半吊子的人,最不容易得到幸福,因为他们在此岸望彼岸,两头都不到岸。

所以,我在决定一件事之前,会先跟自己确认如果不做是否会后悔,如果会后悔的可能性大,我就会去做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即便结果没达到预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如果我判断后,觉得不做这件事情也没什么关系,那么肯定会想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替代,也不会因为选择不做而后悔。

第四点,允许自己偶尔犯错,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

这一点其实算是上一点的延伸,很多时候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并不能预计到结果,所以我们都只能做最好的努力,和最坏的打算。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主观因素很重要,客观因素也同样重要,所以有时候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并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而是事情本身也受到其他条件的限制。

我以前是个很爱自责的人,出现问题都会先找自己的原因,这种方式会让我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的自卑。后来我试着去分析后发现,很多事情的问题并不出现在我身上,而我却拿这些错误来为难自己,这不是傻吗?

所以,在认真去做完一件事情后,即便结果不如意,我也不会再去过多的责备自己,慢慢学会与自己和解,让自己跳出自我否定的死循环。

第五点,心里越着急越要冷静,节奏也要慢一点

说件去年发生的事情,我这个人有时候挺大大咧咧的,有点缺心眼的小毛病。有一次赶火车,看错时间到了发现火车刚关门,心想这下完了一天就这一趟车今天走不了那就只能明天走了。

冷静了五秒我开始想解决办法,找到最近开的同方向车坐上去,跟列车员说上错车了,因为原本那趟车会在一个共同停车点停比较久,所以我一开始想坐这趟车去赶上原本那一趟。结果到站以后还是晚了一步,车门又关了,不过还好那个站点是个中转站,也有很多车去到我要到的站,所以我又随便挑了一辆同终点的车,最后比原来那趟车更早到了终点。

心急的时候头脑很容易不清晰,做事也会手忙脚乱的出错,越急就越错,所性就慢下来,冷静思考分析,没准还能另辟蹊径呢。

第六点,生气之前冷静三秒,如果没控制好,事后一定为自己的态度道歉。

曾经也是个暴脾气急性子,虽然不至于一点就着,但脾气急起来说话也不留情面**。**事后转念一想,很多事情其实没必要发脾气,控制不了情绪只能证明自己不成熟。

后来每当要发脾气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先冷静几秒钟,思考一下是对事情不满意还是对人态度不满意,如果是事情不满意就认真想解决办法,如果是对人态度不满意就提醒自己不要对人要求太苛刻。

现在我已经基本不会发脾气了,就算是偶尔一次没控制住生气,也会立刻为自己的态度向对方道歉,事情归事情态度归态度,我不对的地方我认错,对方也更容易放下立场来和解。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刻意培养的思维方式就是多观察、多思考、多吸收,用开放性的态度去面对事物,常常提醒自己要努力上升,而不是一天又一天毫无意义的活着。

就酱。

知乎用户 李少荃 发表

比如和女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

“咦!亲爱的,你看这一段高速公路比较平直,路幅够宽,路基坚硬,周边无高大建筑和树木,净空条件良好,战时可做战斗机应急起降跑道唉……”

“咦!亲爱的,你看这个海滨浴场的沙滩正面够宽,砂质够硬,浅近无制高点,纵横方向交通都便利,潮汐规律。如果在这个地段抢滩登陆,防守方无险可守,有利于向纵深内陆发展进攻唉……”

“咦!亲爱的,你看这个酒店位于两条主干道和隧道交汇处,道路连接出城方向和市区重要目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楼西南两侧射界开阔,后方还有建筑群做依托,巷战的时候在裙楼上布置火力点、在写字楼布置狙击点,在楼顶布置防空火力,就能卡口控要唉……”

“咦!亲爱的,你看这个高尔夫球场要起伏有起伏,要制高有制高,要遮蔽有遮蔽,要沟壑有沟壑,要坡道有坡道… 要是拉过来一个连队在这儿搞战术训练,左翼可以从这儿主攻、中路可以从这儿穿插、右翼在可以这儿佯动唉…”

“咦!亲爱的,你看这个景点依山傍水,沿山脊线平行河流方向布置防御阵地,可以利用两个山峰作为支撑点,顺我手指方向看去那条山腿上可以加强一个火力队,瞰制对面那座桥梁……

咦?亲爱的?亲爱的你去哪?别走啊!唉!那个方向道路狭窄没有遮蔽物!你要注意隐蔽!”

知乎用户 元歌 发表

有很多很多,在这里我分享几个我认为非常有用的三个思维方式。

一、避免确认偏误的思维

我问你呀,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跟人讨论或者表达观点的时候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侃侃而谈,还感觉自己知识挺丰富的。

我以前就有这样的感觉,在跟朋友讨论事情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总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对 xxx 的看法。随着自己的知识增长,慢慢的我发现我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这也一度让我羞愧,因为我还自以为自己很有想法。

其实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也不是什么领域的权威专家,表达观点错误也没什么。但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应该去改善这种思维。

在阅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时,我学习到一个概念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举个栗子,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很多反派都是长得非常的好看。当他们做出坏事的时候,我会很惊讶:啊,这人长得这么好看,有模有样的,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这就是确认偏误给我带来的思考误区:认为长的好看的人不可能做出坏事。

图片来源网络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有选择性的回忆、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时忽略与自己观点矛盾地方。这样就会容易造成我们的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哈哈,有点理论了,不够我们现在只要知道这个概念就行了。

那么在生活中如果要避免 “确认偏误” 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去做到以下几点:

  • 以事实为依据,不要妄下结论
  • 不要过快的做决定
  • 避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 多关注别人新颖的观点和跟自己相左的观点,取其精华

图片来源网络

二、本质思维,多思考事情背后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很多时候是体现在对事物的理解上面的,而多思考事情的本质就是理解的方法之一。

这里回想一下呢,以前学校的老师是否跟你说过 n 多遍: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

咳咳,是不是到没有听老师的话啊~

抓住本质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可能会在知乎问如何脱单,但是否思考过真正造成单身的原因是什么?

也许会问如何才能高效学习,但是否问过影响自己高效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别人的方法终究只能做参考,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

遇到问需要多思考本质,毕业工作后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思维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网络

训练本质思维能够让我们去思考获得更多的东西。

例如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会思考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刷抖音小视频、刷微信公众号时我们会思考它们背后的运行机制,

别人在朋友圈疯狂转发地摊攻略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地摊盛行背后的原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具有这个思维或许不能让我们变得多么与众不同,但很容易让我们做到不一样的思考,有不一样的想法,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要练习这个思维真的很简单,我们只要开始行动起来就行:

  • 遇事多问个为什么,是什么导致的?
  • 遇到什么火爆的新鲜事,多想一下事情背后可能有什么,有什么影响。

我在如何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回答里面也分享了自己常用的一些思考方法,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去康康哦!

[如何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935221/answer/1268293234)

三、懂得角色换位,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思考陷入困境,能思考出来的观点在别人眼里都很烂;做事遇到瓶颈,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做的更好。

这种时候,如果懂得角色换位,懂得站在高于自身目前级别的位置来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话,我们就能做到更高质量的思考。

写年度汇报总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一是平时没有记录,要自己写的时候不知道写啥;

二是不知道怎么才算写的好。

然而领导一般都只会给个命令:好好写年度报告。却从不会告诉你怎么写好。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最终我们的报告就是写的像流水账一样,体现不出有用的内容。

这时就可以利用角色换位,如果我们是上级,会希望自己的下属写出怎么样的汇报?

这么一想思路是不是宽了一点?如果还是想不到,那就把这个问题拿到网上查查呗。

在我们看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如果你是这本书的作者,你通过这本书是想告诉读者什么?想让读者学会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有更多的收获。平时要经常去挖掘一些其他角色,把自己代入这些角色去思考。

好咯,以上就是我觉得非常有用的三个思维方式。

最后来总结一下:

  • 避免确认偏误,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 树立本质思维,多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
  • 懂得角色换位,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

我是 @元歌,跟您一样,是个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知乎是我学习的地方,也是我输出内化知识的地方。我的文字不仅是在回答问题,更是在提升自己,也希望能让你有所收获。

知乎用户 安时​ 发表

这个问题关注有一段时间了,今天才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来答一下。
我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就是,不要懒。

从事比较密集的学术研究仅一年有余,跟自己思维的惰性战斗已经不下百余次。**跟身体的懒惰相比,思维的懒惰更加隐蔽,更具有惯性,更难以克服。**今天就以自身的学术经历和日常生活经历讲一讲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懒,将对她 / 他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1. 跟风是什么

今天看到一个问题觉得怪好笑: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跟风。我觉得这个提问本身就很跟风:你从哪里获得了中国人喜欢跟风的讯息?在什么问题上?跟谁比?你在国外呆过吗?你日常交往的外国人有哪些,频率和深度是怎样的?在问为什么之前为什么不先问问是什么?

-— 我提问题还需要思考这么多吗?
-— 你为什么就认定提问题不需要思考?

有关于【一个好问题的价值和背后的思考】的问题,我在科研工作者一般怎么找文献?对学术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如何有针对地高效地阅读一篇学术论文?中都有非常详尽的回答,在此就不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我接下来要说的是,提问题尚且需要如此大量、缜密的思考,那么当一个人要做出判断和回答的时候所需的思维强度和密度,是不是应该至少不少于提出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思考?

说到这里大家该明白了,跟风是疏于思考者的通病,没有种族、文化、国籍、性别之分。听说大家都喜欢排比句:

  • 因为你疏于思考,别人推荐什么你就去买什么,别人推荐什么你就去读什么,别人推荐什么你就去吃什么。**也别怪这类人为什么出了问题就要追究别人的责任,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大脑都长在别人的脖子上了。**不能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就难保能为自己的身体负责。
  • 因为你疏于思考,你的大脑映射就局限于最强烈的刺激:什么惊世骇俗你信什么,什么离奇诡谲你喜欢什么,什么离经叛道你崇尚什么。而这些惊世骇俗、离奇诡谲、离经叛道的事情大多是小概率事件。
  • 因为你疏于思考,渐渐的复杂精妙的知识和技能你都没有办法处理,只能局限于最简单的,也通常是最低端的信息。什么见效快你来什么,什么立等可取你选什么。看着你点赞,看着你收藏,看着你还是像昨天一样。

问问自己,点赞之前把人家的答案看完了吗?里面有疑问的地方核对了吗?核对以后沟通了吗?沟通的时候是本着开放求真务实的心态吗?如果以上条件都具备,争端还会不可遏制地爆发吗?

有句话说,如果谈话的双方足够真诚,谈话最终一定能够走向统一。我看,还得加上一条,谈话的双方都足够勤劳。

2. 阴谋论跟质疑精神有什么区别

【这一定是体制的问题】是大家喜欢用来调侃阴谋论者的台词。从这句话中就不难看出,阴谋论者只是披上了质疑精神的外衣,实则是用同一套思维模式来处理完全不同的信息材料,且沉浸在自己拥有质疑精神的假象中沾沾自喜。

这其实只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傻,跟真傻没有质的区别。这种对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渴望,在惰性的作用下,逐渐退化为对 “让别人承认自己拥有独立思考能力” 的渴望,进而采取 “最大化吸引他人注意” 的策略。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鹤立鸡群”是个体追求社会资源最大化分配的本能催生的一种策略,本无可厚非。可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希图鹤立鸡群的声名,却不愿意付出与之相匹配的努力。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这个人就不仅懒,且贪心了。

懒且贪心的人会怎样,他会抄袭啊,他会作弊啊,他会炒作啊,他会为了捍卫自己错误的观点跟别人红着脖子争到底啊。最终,他会沉浸在自己拥有一切的幻觉和一无所有的实际的缝隙中痛苦不已,却无法自拔。

3. 识人辨物能力低其实也是懒

其实不难发现,思维懒惰的人大多也配备有非黑即白的儿童式思维。小孩子容易非黑即白那是小孩脑容小(limited working memory),二十郎当岁的少年再非黑即白只能怪自己懒。接人待物的时候这样一人群的特质就显露无疑:要么可劲儿地粉,要么可劲儿地黑。

我跟朋友讨论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朋友深以为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些公众人物的沉浮起落,除了信息渠道所限带来的了解缺失,也源于人喜欢在对一个事物不了解的时候就做出判断【为什么有人会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产生强烈的敌意?】。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去粉,不明真相的时候就去黑。沉浮之间群众得到狂欢了,公众人物其实也挺可怜。

洗脑这种说法在勤于思考的人那里是站不住脚的,不要以为洗脑就是灌输某一个实体物质,洗脑是让人习惯于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人就跟困在滚筒中的小仓鼠似的,颠儿颠儿一直跑停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勤于思考的人不容易被洗脑?在他们那里,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适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对象的思维模式,**他们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坚持的原则:除了实证(empirical evidence)之外的一切观点,不管是谁说的,不管是多少人认同的,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而在这长期的脑力锻炼中,他们会逐渐形成一些与以往经验相符合的判断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鉴别力,鉴别力于思想就相当于免疫系统于身体。健康的思想源于生生不息的思考,正是这样的思考催生了过人的鉴别力。

4. 学术带给我的意外收获是,在学术以外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高强度的学术训练面前,我自己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和思维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曾经的自己会在还不明白要做什么的时候就跳去研究应该怎么做;在还没有穷尽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就匆忙下结论;在一个庞大的问题面前不是想到怎样去肢解,而是凭借自己浅薄的认识随便将其简单化。

没有侥幸;没有轻而易举事半功倍;没有异想天开灵感涌现。抛弃所有的任意性,抛弃所有的绝对化,却要拥抱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种各样可以控制、难以控制或最好不要控制的变量。每走一步,都应该是精确计算精心考量的结果。

万事皆有因果,但并非只有一个因果。

不知道经过多少道锤炼,终于让好的思维习惯固化了一招半式在自己身上:

  • 让我在看一个人的时候,会去想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 让我在看一件事的时候,目光不局限于事件中心最热的焦点,而是发散开来看周边那些或推动,或阻碍,或促成,或滞缓的因素;
  • 让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眼光不仅停留在别人身上,也会反过来看看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 让我在做出任何一个决定或判断之前,一定要反思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回视自己的思维过程。

唯有不懒,才能减少我作为一个凡人犯下大错的几率。

仅仅是减少而已。

知乎用户 可盈 发表

1 遇到困难,内心想的是如何寻找最优解决方法,而不是追悔埋怨,并尽力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第一次真正有这个意识的时候,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我有一门公选课的考试和必修课的习题课(考试前,很重要)冲突了,作为一名学霸的我非常看重学分绩,如果去参加公选课的考试,那么必修课的考试重点就 get 不到了,如果不去考试,那么这半个学期的努力就白费了(当时貌似公选可以退课)。当时心情焦虑无比,还差点急哭。记得自己就站在学校两个教学楼之间的走廊上,来来回回地走,心里想,这种事情怎么偏偏被我遇到呢?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啊?一直来来回回走了很久,大脑里突然一个想法闪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我也无法改变,这么埋怨后悔只会耽误复习考试的时间,没有任何用处,倒不如赶紧做一个选择,好好准备考试。然后,我就马上滚回自习室复习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从那之后,每当遇到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我总会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之事甚多,既然发生了,就要接受事实,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并且尽力地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否则负面情绪只会有百害而无一益。

2 真诚赞美身边比自己优秀的人,从不怀嫉妒之心。

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一路走来,身边从不缺优秀的人。他们或是长相出众,或是智商极高,或是才艺非凡,或是家庭显赫。在清华读博的时候,实验室里经常会有同学发表超级厉害的文章,身边的朋友有些也是校园里的名人,工作之后更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可是,每当遇到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或者身边的朋友好事已至,我都是会发自内心地赞美并祝福他们。我认为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人,他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本身就说明我处在了一个正面且积极的环境中,而他们身上的很有优秀品质,也给了我不断成长进步的正能量。珍惜且不及,谈何嫉妒?

3 不从众

这点是我认为最难的,也是目前我正在努力训练的。

每当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时,之前的我(以及我认为大多数人)总会跟随大众行为,认为做的人多的就是对的,认为说的人多的就是合理的。后来我发现,很多问题本没有是非对错,不同的个体由于定位不同对不同问题的看法本就各异。更甚,有些事情的真相反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容易,但是要做到独立的思考,并非易事。在没有足够扎实全面的技术和知识素养保证下,很难做到理性独立的思考和决定。因此,路漫漫而修远兮,这条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要锻炼的思维,还远远不够。

4 善于接受批评

我的一个本科舍友曾经对我说,我是她认识的人里,为数不多的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并且真诚致谢的人。对我而言,所有出发点善意的批评和建议,都是弥足珍贵的,甚至超过赞美和表扬。而那些曾经批评过我的人,我更是视为良师益友。正是他们指出了我的不足,我才能不断改正缺点,变成更好的自己。而我也会喜欢在和别人相处之后,或者合作完一件事之后,虚心请教他人是否有什么不足之处。诚然,有些批评很是尖锐,我甚至曾暗自落泪,但是我会去思考,他的出发点是否是善意的,他说的话是否正确,我是否应该按照他的建议改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流完泪后还是要笑着说感谢。

大概先想到这么多,很多地方自己做的还不好,比如有时候大脑会犯懒,有时候完美主义过于严重,这些也都是需要去训练改进的地方。思维训练是个持久的过程,和大家共勉吧,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题外,欢迎关注可盈的知乎 live,教你如何在大学少走弯路,开启成功之道!

可盈 的知乎 Live:不迷茫!教你拥有高质量大学生活 https://www.zhihu.com/lives/1045654430438965248?utm_source=zhihu&utm_medium=social&utm_oi=39978079879168

--

公众号:宇伲说

不定期分享有用的文章,以及还可以与大家互动哦(有问题在公众号可以发私信啦)。

知乎用户 一颗熟女果 发表

记得以前自己还是个小弱鸡,看前领导给大拿级的公司高层做项目汇演的时候总是逻辑自洽、运筹帷幄。即使有刁钻的问题,他眉宇间仍无一丝慌乱,分寸把握自然而然。他没比我大几岁,根本不算老辣之姜。

末了,我向他请教经验。会议室只剩我俩的时候,他长舒一口气说,“哪里有不紧张啊…… 只是习惯性隐藏得很好罢了。”

“怎么藏啊?明明就很镇定自信的样子啊~怎么做到的?”

“那帮人苛刻得很,气场又太凌厉,你要是跟伺候大爷一样对他们,肯定败阵。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他们的领导、老师、长官…… 总之是很敬畏的人。**想象你无所不知,言即真理。想象你是去教导他们的,而不是去向他们谄媚地自我展示。**可别小看这个想象的作用,有这个心理预设,你一举一动给人的感觉会变得很不一样。害怕本身就是一种个人臆想出的心魔,你需要用另一种自我想象创造出的魔把它击败。但前提是,在台上的时刻,你需要足够相信你的想象。”

我的脑海中火花一现,强化想象的思维方式貌似很有趣啊。

**想象并坚信自己所处某种角色,并臣服于这种想象,那么在气场上就不会露怯,情绪就会波澜不惊。而不带情绪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准备充分,自然逻辑自洽。**说是入戏也好,佯装也罢,这种思维方式在我后来的工作中,的确有很大帮助。

想象自己变成了什么,时间长了,你可能就会真的变成那样。这也是那句 “相信相信的力量” 的另一种解读吧。

知乎用户 视频创作者王瑞恩​ 发表

在回答一个问题前,先想明白为什么提问者会问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和导师合作发论文的研究生,在做影子银行方面的研究,老师问你,中国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根据提问的原因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侧重:
如果老师关心的是发展趋势,那么除了收集目前的数据外,还可以统计一下前几年的历史数据;
如果老师关心的是中外对比,那么除了收集国内的数据外,还可以查一查英美国家的现状;
如果老师关心的是监管问题,那么除了收集数据以外,还可以看一看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样的问题,如果放到某证券公司或者银行的实习生身上,则可能需要再了解一下目前金融衍生品又分为哪几个主要类型,主要是哪些机构在发行与交易。
如果能理解对方提问的意图,那就可以在表面的一问一答之外,解答对方更深一层的疑问。

有个段子,我开始当鸡汤随意听听,不怎么在意,到现在却发现其实有几分道理。
(当然,写这个段子的人未必了解行业真是情况,可能只是随口 YY 的,如果有常识性错误还请内行人海涵)
说是两个采购员找到老板,某甲说,某乙和我干一样的工作,为什么他能升职加薪?
老板没直接回答,反而问某甲:现在东兴市场批发的土豆多少钱一斤?
某甲马上跑去东兴批发市场一问,一块四,
老板没说话,问某乙,土豆多少钱一斤?
某乙也去跑了一趟,回来报告到:
“一般的本地土豆一块四一斤,但鉴于我们公司目前在接洽某合资连锁快餐店,这些可能不符合我们的潜在客户需求。我向里面的摊贩了解到,要买适合做炸薯条的土豆,得去南发批发市场找,现在国际大品牌快餐店一般用夏波蒂马铃薯,南发的批发价大概在两块二到两块六,老板您看我要不要再去了解一下?”
老板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某乙能加薪升职了吧?

段子归段子,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一名学生,一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大背景是什么,还可能藏着什么后招,要比被动地给出答案要好。也有的时候,一个问题本来就有多种回答方式和角度,可以几句话回答,也可能需要引经据典寻求扎实的作证。这时候,理解提问者的需求,有的放矢,比随意瞎蒙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当然,有的时候过度解读不一定好,也有可能完全理解错了对方的意图导致做无用功。这时候,大可以在听到对方提问以后,花一点功夫反过来请教一下对方为何提问。
我刚开始当教授的研究助理时,遇到教授提问题都万分惶恐,忙不迭点头拍胸口说我这就去查。到后来,熟悉这方面的门道以后,教授问我什么事情,我肯定要好好弄明白提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授不但不会厌烦,而且会觉得这名学生很有钻研精神,也乐意多讲几句,谈谈自己对于研究项目的见解。
一点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高冷冷 发表

我刻意训练过两种特别棒、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执行力、改善了我的焦虑(情绪)。

一、**情绪和欲望,只是身体内化学物质的改变,是一瞬间的事物,不去跟它斗争(这只会强化它),我们很快就会恢复平静。(灵感来自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此条可用于解决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以及减肥人士对垃圾食品的欲望等。

①焦虑和恐惧:

前些日子我要毕业答辩,恐慌和紧张,只存在一点点。然而,本科时候答辩,以及考研的面试,我紧张得快死掉了。

这次我的做法是:想到答辩这件事情,我确实有些慌张。我知道这很正常,于是告诉自己没关系。并且,我绝不会告诉自己不要慌张。我想的是:好,紧张就紧张,但完全不影响我说出自己需要说的。并且,我不会一再去想答辩的场景,那只会强化我大脑中关于紧张的思维。

我选择去看我的毕业论文,去看更多材料,思考关于毕业论文的问题。到了答辩那一天,**我大脑中关于紧张的记忆、神经通道、化学物质等,存在的很少,于是几乎没紧张。**仅仅在突然被告知要增加的自我介绍环节,由于没准备,有些慌。后来的 40 分钟,真的完全很淡定。(其实我过去十多年是一个很容易紧张的人诶!)

②悲伤:

前天看《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五集,就是 Hold the door 那集。看到森林之子停下脚步,让梅拉和布兰先走,我的情绪酝酿得已经很足,眼泪正要掉下来。突然接到基友的电话,唠了会儿八卦。再回头去看的时候,看到 Hodor,一直到最后。我一点也哭不出来了。是的,理智上我知道这很值得悲伤,然而我一点也不悲伤。

于是第二天我又重新从布兰被夜王发现看了一遍,终于哭出来了。好爽。嘻嘻。

回到思维方式上来。**悲伤这种情绪,在体内也是对应着化学物质的生成的。当陷入悲伤时,以情绪的方式去开解自己或他人,基本是无效的。**有效的方式是,转移注意力聊聊八卦、出去走走、看会儿电视剧、吃点儿好吃的,体内引致悲伤的化学物质,就会散发、分解得差不多了。

失恋的、考试失利的、被责怪的胖友们,去做这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吧。这是调节、管理情绪的特别有效的方式之一,会让自己好过许多。

③想吃:欲望只是一会儿的,看到食物必然想吃。只要你当时走开了,一会儿那些关于食欲的化学物质,就消失了。

二、questions make difference。你在心里默默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这很重要,生死相关。(观点来自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问自己什么问题,意味着对自己行为的某种导向和定位。

打个比方,女同学高冷冷,想成为输出干货的知乎大 V。

一般的情况,高冷冷会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凭什么成为知乎大 V?

我是不是没有天赋?也没什么能力?

也许我是在妄想呢?

经过刻意训练后,高冷冷的思维方式是

0. 我要找到我所擅长答的题目,我如何迅速找到?

1. 我如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即使是对此没有任何了解的人。

2. 有哪些话可以删减?我的逻辑如何才能更严密?

3. 标题(恐惧、新奇等)、开头、行文如何修改,才能更具有吸引性?

4. 如何阐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地帮助到他人?

这两种问自己问题的方式,前者定位于怀疑自己、怀疑这件事,思索它的可能性;后者定位于,具体细节如何实现,定位于解决问题。

在做事时,用后一种定位方式来问自己问题,会有效地改善思维,极大改善拖延症、增强执行力。而那些恐慌和自我怀疑,也会削弱许多。

嗯,这两种思考方式,每天提醒自己按此进行,循序渐进,对人的益处很大。当然,想更有益处的话,直接去看**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20 小时,确实有些长。然而认真落实,改变一生哇~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 1 秒钟点个赞。:)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丨知乎 55 万关注)。我有 20 个万赞干货答案,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 130 万赞同 + 310 万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

小小声告诉你,我的公众号 “高冷冷” 更值得关注,我给所有(300 篇)干货做了便于查找的目录(在菜单栏 “隔夜面包”),学霸养成丨心理丨思维丨方法论,数十万人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改变。——我的读者总说要把我藏起来,就是不愿意给我点在看。我好气 0.0,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啦。见谅。

知乎用户 择书有道 发表

在我们的教育中,失败是最不容许出现的情况,家长们都希望我们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也以此为耻,很多时候看到那个让人难堪的分数或者自己负责的失败的项目,都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但是,自从看了《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刻意练习一种思维,叫做黑匣子思维,它教会我,失败不应该是人们觉得羞愧的事情,我们应该正视失败,通过不停的迭代,逐渐接近我们的目标

黑匣子思维,其中的黑匣子源于飞机上的一种设备,黑匣子指的是为从失事的飞机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故发生而设计的一种信息保留设备。

故黑匣子思维就是借鉴于这种方法的一种思维,包括设计 - 实施 - 检查 - 改进,四个步骤。

设计和实施容易理解,检查和改进这一步非常重要,它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以错误为耻,不断修正和改进,以使自己的行为达到理想状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描述了几种我们面对失败时采取的错误的思维或者认知

闭路思维

闭路思维指的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缺失了自我检视的一环而不知道该行为出现错误的地方,使错误往返发生而自己察觉不了的思维。

在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放血疗法。当时,以生活于公元 2 世纪的佩加蒙的盖伦为代表的医学先驱都在鼓吹放血疗法,并把水银当作长生不老药。这些疗法的本意是治病救人,而且符合当时最先进的医学认识。但这些疗法大都毫无效果,有些甚至高度危险,特别是放血疗法,这种疗法让身处病痛之中的病人更加虚弱。

当时的医生却不懂这一点,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他们从未对这种疗法进行临床试验,因此他们从未察觉失败的可能。如果患者康复了,他们会欢呼:“放血疗法救了他的命!” 而如果患者死了,他们则会叹息:“他病得太重了,就连神奇的放血疗法也救不了他。”

试着想一下,你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过闭路思维的例子呢,比如说每次进行题海战术,刷足够多的题目,却没有反思自己错的每一道题的题型,结果下一次还是错同一类型的题目。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用来来形容我们的信仰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智而聪明的。我们觉得自己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会认为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搞砸了一些事,特别是大事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威胁。

因此未来保护我们的自尊心,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否认错误我们会对证据做出修改,会粉饰证据、搬弄证据,或者干脆彻底忽视证据。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自我安慰说自己一直是对的。我们一定能赢!我们没有被骗!哪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搞砸了

举一个关于关于世界末日的例子。在美国 1954 年,一个教主创立了一个宗教,他预言世界将在 1954 年 12 月 21 日的黎明前毁灭,而加入这个组织可以获得外星人的救助可以幸免于难。

很多人变卖了所有自己的家产加入这个组织,这个组织逐渐壮大起来。为了研究这个组织,一个科学家费斯汀格冒充自己是信徒,以此研究这些信徒的心理,他特别想知道,预言如果失败,这些人会如何反应。

在 12 月 20 日晚上,所有信徒都在等待 12 月 21 日的到来,结果可想而知,那一天世界没有毁灭,信徒们会对预言持什么态度呢,是承认自己被骗了?令人诧异的是这些人对预言的失败做出了重新解读。

“外星的神明对我们的信仰感到很满意,于是决定再给地球一次机会,” 他们这样说(这里只对用词稍作修改),“我们拯救了世界!” 结果这些人不但没有退出邪教,一些核心成员反而出去招募更多信徒了。费斯汀格在书中写道:“这个小小的团体静坐了一整夜,散发出的光芒令神决定让这个世界免受没顶之灾。” 事后,他们每个人都 “欢欣鼓舞,喜气洋洋”。

因小失大

在失败与各种各样的负面事件面前,谴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反应。一旦事情出了差错,我们总会埋怨别人。在发生错误后,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与这个错误关系最大的人不是粗心大意就是心怀不轨,那么谴责就在所难免,而对这种谴责的预期就会让犯错者想办法隐瞒错误

但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那么我们就有动力去调查错误的真相了。也许在经过彻底的调查后,我们发现犯错的人确实是出于疏忽或者怀有恶意,这时谴责才有道理。

举一个企业中的例子,在企业中,谴责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因为管理者有谴责别人的本能,还有一个更加阴险的原因:管理者往往会觉得谴责别人对自己有利。如果能把企业的重大问题归咎于少数几个 “害群之马”,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不失为一件好事。“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他们的错!”

还有一种普遍的管理观念,那就是惩罚措施能起到维护纪律的作用,会让员工端正态度,集中精神。管理者认为,通过对错误行为进行唾弃并加以严惩,员工会更加勤奋,更有干劲。

这些想法也许能解释推卸责任的行为无处不在的原因。哈佛商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在其组织经历的失败中,仅有 2%~5% 是 “真正应该谴责某个人的”。但当被问到在这些错误中有多少以“谴责某人” 为处理办法,他们承认,这一数字在“70%~90%”。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想学到东西,就必须应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我们要抗拒自己心中不问青红皂白就谴责别人的冲动,并深入调查错误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弄清事情的真相,营造出一种基于开放和诚实而非自我保护与掩盖事实的观念与文化。

因此,下一次团队里出现错误,先别急着去谴责别人,我们要认识到一件事情很多时候是由多种因素主导的,深入去调查错误的相关因素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反映了人们会如何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尊,即使以自己的未来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举个例子,1978 年,心理学家斯蒂芬 · 波格拉斯和爱德华 · 琼斯曾针对自我妨碍行为做过一次影响深远的研究。参与研究的学生们要参加一次考试。在考试前,学生们可以选择是否服用一种可以影响发挥、降低成绩的药物。

这其实说不上是一种选择,哪会有人主动放弃成功的机会呢?但实际上,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服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仔细想想也很简单,正是因为要参加的活动太重要,因此失败才可怕,所以他们才会不顾一切地为可能的失败寻找借口。一名心理学家表示:“人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小毛病(不小心服用了药),来逃避承认更加严重的错误(我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

想想自己在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不是也做过自我妨碍的事情,在考试前生病了?面试前一天晚上通宵玩游戏?这很可能是为了可能的失败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至此,我们把面对错误时,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思维解释完毕,那么,黑匣子思维是如何教我们面对失败的呢?

我们把它分为三部分

重复

重复是指,并不是一开始的方案和设计就是完美的,相反,最终的方案是建立在大量的试错以及修改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根据这种思维,我们要不断的去尝试,不断地犯错,修正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举个例子

联合利华是一家生产洗衣粉的公司,这家公司在其工厂里面遇到了一个问题,生产洗衣粉途中有一个喷嘴装置,这个喷嘴老是被洗衣粉堵住,因此公司请来了由数学家组成的精英团队,这些专家在状态变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列出了复杂的公式,开会讨论问题。在经过长时间研究后,他们提出了一种新型设计。你应该猜得到结果:新设计不管用。喷嘴还是会堵住,洗衣粉颗粒仍然大小不均,生产效率依旧低下。

接着他们请来了生物学家,这些人对流体力学一无所知,就算状态变化发生在鼻子底下,他们也注意不到。但这些人提供了更具价值的东西:对失败与成功之间关系的深刻了解。

他们采用了一种我们熟悉的方法,就好比生物进化一般,他们选用了 10 个喷嘴,对每一个都进行了很小的改动,然后对其进行测验。“有的喷嘴比较长,有的比较短,有的喷口大,有的喷口小,有的内部刻上了凹槽。” 琼斯说,“总之,每一个在原型的基础上都只做了非常小的改进,改变的程度也许只有 1% 或 2%。”

他们选出了 “胜出” 的喷嘴,然后以之为基础又制作了 10 个稍微不同的喷嘴,重复了测试过程,并继续反复测试多次。在重复了 45 次这种过程,经历了 449 次 “失败” 后,他们做出了理想的喷嘴。“比起最初的喷嘴,这个要好上很多倍。最终他们完成了任务。

这就是重复迭代的力量。

对照

闭路思维之所以存在,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做对照实验,我们仍以放血疗法为例,在这种疗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进行对照实验,就很难发现放血疗法是否有效。

现在再来看看图 。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放血疗法治疗,另一组(被称为对照组)则没有使用放血疗法。这种试验方法被称为 “随机对照试验”。在医药学中,则被称为临床试验。我们可以在下面的图中看到,很多接受放血疗法的患者康复了,看上去很成功,反馈信息令人满意。

现在,再来看看没有接受放血治疗的这一组。相比治疗组,更多的人康复了。原因很简单:人体本身就有复原能力。即使不靠治疗,人体也能自然康复。事实上,通过对照这两组的情况,不难发现,放血疗法非但不像古代医生坚信的那样能治病救人,反而会危害人的生命。没有对照组的话,人们就不会发现这一事实。 这也正是放血疗法直到 19 世纪还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的原因。

边际收益

英国职业自行车队天空车队利用对照试验找出了渐进优化循环的方法。为了找出最有效率的车型设计,他们车队制作了一个大型风洞,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通过调整车型设计并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的方法把空气动力的效果分离出来。

为了找出最具效率的训练方法,总经理布雷斯福德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库,能让他对车手生理状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追踪。

他说:“这是一个边际收益问题,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通过对微小失败的认识,我们能不断获得微小的成功,边际收益作为一种观念,完全取决于察觉微小,潜在的弱点,并从中学习的能力。

就像我们每一次玩一个单机小游戏一样,在一开始我们就是勇往直前的打怪兽,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遭受袭击,我们会记下这些不利的步骤,从第二次开始走到相同的步骤便有所防范,然后逐渐打赢怪兽。

本次的《黑匣子思维》分享到此结束。

接下来打个小广告

我做了一个个人公众号,只推荐关注个人成长(思考、情商、自我管理)的书籍,关注后,点击书单就可以获得精选书单。

公众号: 择书有道
ID 为 if545646250

欢迎来关注哦!

码字不易,觉得有帮助点个赞再走呗。

知乎用户 一点翰墨香 发表

前方高能!接下来我说的这几个概念,你可要听好了,可能会改变你的一些思维方法和做事习惯,帮你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开心和满足。

一、沟通表达方面:结构性思维

在这个发展飞快的时代,沟通能力是一种很多人眼红但又自觉无法拥有的能力。

他性格外向,所以沟通能力好;
他天生就爱说话,所以沟通能力好;
他长得帅,嘴又甜,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流,他沟通能力好

我们总是以为沟通表达的能力不好练,以为这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是天生的。

但其实你错了,沟通表达能力其实也是我们思维能力的体现。

表达的混乱,来自于思维的混乱;而思维的混乱,来自于缺乏结构。

图源网,侵删

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有个和我同期进公司的同事,有一次老板让我和同事总结过去半年的工作,我想了半天,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最近半年做了好几件工作,5 月份的时候做了一场市场活动,有五千人参与。年中的时候做了一次裂变活动,覆盖 1 万人。9 月求职季的时候,针对大学生求职又做了各行业资料免费发放的活动,我们公司公众号的粉丝涨了 8 千人左右。前几天,我把这些活动做了个总结复盘,内容已经发放给其他同事,大家一起学习了”

听了这么多,你会不会一脸懵,不知道我的这段话重点在哪?是怎么思考的?

当时我的老板估计也一样。于是他反问了我一句,“所以,你能概括一下你做了些什么嘛?”

那一刻我的内心也很慌,内心无限吐槽自己,md 我说的自己都迷了,你问我我问谁啊… 老天爷快来个人救救我!!

也许是老天爷真的开眼了,和我同一组的同事小红挺身而出。

“老板,小蓝是想说这半年我们的工作核心围绕「用户增长」而展开,这也是今年公司的发展重点。我们一共做了 3 次活动,带来了 2 万新用户,并且把这些活动总结成方法论教给了运营部门的所有同事。”

老板很满意小红的回答,一场风暴就这么平息了,于我而言也逃过了一劫。

然后接下来我的同事就变成了我的组长,当然了我也乐见其成,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当时,我好奇的问还没晋升为组长的同事,“在当时那么紧急的情况下,你是怎么把这些事快速总结归纳好的?”

同事告诉我,“你要培养你的结构化思维,你说了那么多,都没有总结出自己的工作重点,你自己不总结,还想让老板帮你总结啊。你怕是在做梦中~~”

我恍然大悟。于是跟着他的步伐报班学习结构化思维~~

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在这个公司了,但我和这个同事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没有他的那番话我可能一直都不知道要如何在思维上提升自己。我们要珍惜这些在工作中愿意分享知识的同事!!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我这么多年学到的结构性思维在沟通方面的一些具体方法论吧~

1)你要确定好你接下来谈话内容的主题,并且这个主题要带有你对所谈论内容持有的观点或想法。

举个栗,一位活动策划人员向老板汇报项目准备进度,

“老板,我这次主要是和你汇报下赞美周年庆活动的进度。首先是场地… 其次是公司内部人员…”

这样的表达,严格上来说,不算明确主题,因为他只是将相关信息堆叠在一起,然后一股脑的发射给老板。如果你是老板,你还得听他讲完你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那么,该如何优化呢。你可以这么说:

“老板,咱们周年庆活动整体进度不错,只是在内部人员的合作上出了点小的挑战,我特别需要您的帮助。” 然乎再具体展开,这样老板既能抓到重点,知道你是来干嘛的,又能针对你的问题了解具体内容。

所以,除了像跟上级谈升职加薪这种不好开口的事情外,其他工作上的交流基本都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哦。

2)确定自己表达的目的和对象

很多人在表达的时候既没有理清自己表达的目的,也没注意面对不同表达对象时应该如何选择自己要表达的重点内容。

我们继续举个栗,假如在职场中我们每次汇报的目的是为了升职加薪,升职加薪是对未来的期望,那么你就要在汇报中讲讲未来的期望,以及你的能力和具体打算。比如我可以说 “我接下来一个项目的工作目标是…,打算如何达成…” 以此来展示我对工作的清晰规划。

然后接下来是搞清楚你要汇报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根据对象的不同改变汇报内容的重点

比如公司大老板,他关注的点是公司战略等内容,你在汇报的时候就要多把自己的工作与公司战略挂钩起来;

如果是部门的管理者,他们关注的是部门的业绩,重点在于战术层面,那你在汇报的时候就要把你的工作跟部门的业绩挂钩,跟你的 KPI 挂钩;

再比如是你的直属领导,那他关注的不仅是你的工作业绩,还关注你的个人成长,关注你是否能给公司带来超出岗位的价值。因此,汇报工作的时候,除了业绩,你可以再多谈一下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以及是否有形成一套你自己的方法论。

总之,表达的时候,你要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想,他关心的到底是什么,他想要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表达才会更有针对性。

图源网,侵删

3)2 种常见的表达框架

表达的混乱,来自于思维的混乱;而思维的混乱,来自于缺乏结构。

当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有时会因为信息的无序堆叠,导致脑壳疼,因为信息太混乱了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么几种框架来指导我们的思维。

a、 时间轴框架

顾名思义,时间轴框架就是要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要讲的内容

举个栗,我们在跟客户介绍我们公司的时候,脑袋里可能会出现很多信息,比如公司的规模、产品的类型、公司到现在的寿命、盈利情况等等。这时候我们可以按照年份和大事件的方式去表述,条理清晰的展现公司的发展历史。

时间轴框架很适合在你身处压力,思路还没有打开的情况下使用。它基本上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容易的表达框架了。

常用场景包括工作汇报、商谈项目等。

b、 解决问题框架

这个框架中,我们要把表达的内容整理为**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也就是 What-Why-How

使用这个框架时,你要先把问题阐述清楚,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个框架的最终落脚点是 How,这也很符合职场 “结果导向” 的特征。

如果你能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那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继续举个栗哈

假如开会的时候,老板对上个月销售数据下降 10‘% 这件事大发雷霆,要求你做出解释,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这时候就可以用解决问题框架来回应。

我们可以先承认问题:老板,上个月的销售额确实是有所下降。

然后分析原因:我也分析了下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我们公司的销售王牌上个月离职导致部分客户也跟着流失;二是竞争对手上个月推出了新品,这又导致了一部分客户的流失;三是上上个月我们公司策划了一场促销活动,很多客户那时候已经购买了,所以上个月对我们的产品需求就下降了很多。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步,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你可以说,针对刚才说的三个原因,我接下来打算这么处理:

加快招聘新的销售王牌;我会和研发部门开会,告知他们竞品的最新动态,催促他们加快研发进度;最后我会做一次用户调查,策划这个月的重点营销活动。

这就是 “解决问题框架”。

有了这些思维方面的框架,我们就能在开口前把问题分析好,这样哪里还怕自己表达不好,我们连解决方法都已经胸有成竹了好伐!

图源网,侵删

二、对待事情方面:多角度分析事件思维

许多事情,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因为看事情有多个不同的角度。

正如一个杯子,从上下看,是一个圆圈;水平看,是个圆柱;斜着看,是个椭圆。圆圈对,圆柱对,椭圆也对,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观察视角。

同理,一件事情,不同视角都是可能得出不同结论,甚至同一个视角,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结论。可是每一个结论都不能说是错的,甚至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都是对的。

而人生,就是在多个不同视角与结论之间,全面俯瞰。

记得网上曾经爆过一起女大学生控诉一家单位的园长,称其在面试的时候对其灌输各种暧昧思想,其行为对她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事后,该地区纪检委针对此事做出通报。通报称该园长在单独考核女大学生过程中,违规使用单位执法公务车,去外地用餐。且在工作日饮酒,影响恶劣,行为构成违纪。经研究,给予此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建议县委撤销此人拟任的副主任职务。

从女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园长很明显是在骚扰她,所以对官方通报很不满意,觉得这是一场公权私用的职场骚扰事件,但官方通报非但没有指出,反而对其行为合理化,称其为 “单独考核应聘女大学生”,这很明显是文过饰非;而且官方通报中对其各种骚扰言论和暧昧暗示只字不提,反而不轻不重不痛不痒的说些什么公车私用,工作时间饮酒,避重就轻到这种程度,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从女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她这么想是没有错的。

然而从当地纪检委及单位来说,他们只能从自身的职能出发,看看涉事官员是否违反了自己部门的规定。园长带应聘女大学生的路上说过的话,就算单位查了,如果双方各执一词,也无法下定论。单位不是派出所,所以只能就证实了的事,来提出惩处。

事实上,单凭公车私用以及饮酒,远未达到解除拟任职务的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纪检委和单位心理明镜似的,你一个大老爷们带着人女生跑那么远,心底的企图,谁不知道?但知道归知道,单位说话也要讲究证据,拿不到证据就没法惩处。总不能说,你的心思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判你骚扰吧。所以官方的通报,也不能说错。

这件事还有其他很多的角度,比如社会管理方面,园长之所以敢这么做,在于面试流程不够完善,导致出现男性官员骚扰胁迫年轻漂亮的女应聘者这种事出现,所以详尽各种规章制度,防微杜渐。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纪检委可以把这件事制成标准文本,让机关单位的官员都瞧瞧,让老实干好自己的正事,不要胡乱伸手,导致晚节不保。

**理性面对各种事情,从多维度批判事情,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的更通透。**当一件事的各种角度都被你看穿了,那么你就不会被各种情绪带飞思维,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宛如开了上帝视角,我就看着你秀,内心甚至有点想笑的赶脚。

图源网,侵删

三、面对生活方面:以苦为乐 / 苦中作乐思维

小时候的我,十分瘦小,所以在玩耍中总会被其他人欺负,而我本身又很胆小,不怎么和其他人打架,所以有一段时间我都十分内向和自卑,只能寄情于爽文小说。

后来慢慢的,我发现大部分小说的主角都是历经了磨难才获得了大成就,暴打各路家世好、际遇好的天之骄子。

所以我懵懵懂懂中自己悟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都是来磨练你的和能力的,不要抗拒它们,要将其视为你的助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在心理学中是因为苦的吃不消了,所以精神上自动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悟出的这个道理的实用性,它让我能够在遇到各种不快乐的事情时自行寻找到安慰自己的地方。举个栗,平时我在公交车上玩手机,总是会迷迷糊糊坐过站,每次我都想着,要是不远我就跑回去吧,正好还能锻炼身体;而且因为这种事发生了很多次,我反而每次要出门都会提前出发,以防自己不小心又坐过站了,这也养成了我从不迟到的好习惯…

大学时候也处过一个女朋友,后来因为性格不合分了手。差点陷入自闭的我又开始了以苦为乐:这能让我与下个女朋友好好相处,因为有了经验,下个会更好等心理安慰巴拉巴拉。

工作后,有时候项目出现了意外,我没有怨天尤人,就想着这是为了锻炼我的处理意外能力,从而激发斗志,努力处理意外与解决问题。最后成功的完成了项目并获得了同事与客户的好评…

得益于这种思维,我拥有了强大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学校以及职场中能够比较自如的完成任务,尤其是意外补救能力较为强大。

打击与挫败是成功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如果你看不透,不去努力,那它将真正成为你的绊脚石。

最后再说一个我正在努力培养的思维,就是先做再学。

原先的我经常做事经常会出现失误,因为自己总想着先做出完美的计划再去实行,结果经常是完美的计划还没做出来,任务期限却快要到了。后来我发现再完美的计划都会遇到意外,还不如先做事,在遇到问题和意外的时候再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好了,这就是我所刻意训练出来的一些思维方式,在这里分享给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吧,让自己印象更深刻一点吧!

介绍一下自己,我是翰翰,一个喜欢煲鸡汤但却经常煲成了毒鸡汤的碎嘴小憨憨,欢迎关注我。一起野蛮生长吧~~

知乎用户 周扬 发表

【6P / 1.64 M】

在正式回答之前,我想先回顾《教父 2》里面的一个场景。麦克在古巴参加了总统和各行业投资方的会议,会议初总统先展示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赠送的一个纯金电话,并给与会者传阅,镜头记录了几个与会者传阅时的姿态。

路人甲:
很认真地端详

路人乙:
更仔细地看,甚至掂了掂分量

男神出场,淡淡看了一眼,未作停留便传给下一位

一直看着总统的海门罗斯转过头注视男神

这位 boss 更绝,看都没看直接传过去

男神也给予了深情的凝视

这段和剧情不甚相关的场景一直烙刻在脑海里,以至促使我来写此文,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表现可谓神乎其神,家族和商业的博弈由此铺展开。 我无法专业地分析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只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做不到,我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十足的好奇心,小到肯德基的玩具,大到一些工艺品、建筑。有时参加投资商活动,主办方会发放一些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一本摄影集、宣传册,或者是工艺品,有时还有与会者赞助的特制酒水饮料,记得最多的一次有七种饮料、两种红酒,服务员问我选择哪一种的时候我的内心在喊:我都要!
我的父亲则完全像是麦克和海门罗斯,一个完完全全的商人,不是不懂或没兴趣,而是心里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除了目标外的事物都不在乎。无论酒店多么豪华,酒水多么精美,全都视若无睹。

专注目标,这应该是我第一个尝试去训练的思维方式,通过自我的放弃,抛去一些细枝末节的诱惑,让目标更加清晰,效率更高。这种从思维层面的改变和简单的克制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说就像道家的逍遥和佛家的无欲无求,需要比较高的思想境界,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不然只是自我折磨。
这种思维方式首先的影响在于行为举止,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给人感觉气定神闲、神态自若,见过大世面,心有大未来。其次在于人生态度的转变,不去在意繁文缛节的琐事,只专注于目标,更易有大的成就。

由这种思维想开去,便是第二个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认清事物的根本价值。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放到生活中也非常受用,它让我更好的享受生活,尤其是条件不好的时候,这不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而是更好的理解生活的本质。
坐惯奥迪的人坐奥拓的时候简直不想上车,狭小的空间,简单的配饰,感觉特别压抑。不过不妨这样去想:它只是一辆车,一个交通工具,可以遮风挡雨,作为交通工具的目的已经满足了。我留意过一些领导老板,上车后都是聊天或者睡觉,不关注车是什么品牌,宝马和现代都能到目的地。
一个三十平米的公寓,虽然小但也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你可以把床弄软一些,桌子更条理一点,甚至留一部分墙来涂鸦,点点滴滴都可以得到乐趣,生活不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对于衣服,很多人追求买大牌,拍照时给 logo 来个特写,不管合不合自己的身份气质。现在除了正装外,我更倾向于关注衣服的面料、剪裁、设计,最后才是品牌。在这方面是葛大为我打开了更大的世界,特此感谢。毕竟舒服、搭配自己的气质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思维要做到同样很难,戒骄戒躁,从自身需求和物质属性出发,而不是吃两个月泡面买个 LV 发朋友圈。

以上思维均系个人观点、追求,不足成为普世价值。

知乎用户 青岚 发表

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人呐,大多数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
买不起的东西,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不喜欢你的人,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怎么努力都学不好的知识,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遇到各方面能力碾压你的人,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失败了,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朋友离开你了,坦然接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心理自虐;
****
人生很长,并不是只有年轻时的十几二十年,年轻时经历的挫折往往在人的一生中无足轻重,那些活的精彩的人大多都是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极强的人。
****人生不是一张考卷,不是只有无穷无尽的考试,不是竞赛,不需要任何时候都需要和人比,因为你总会在你的周围遇到各方面碾压你的人,而那个各方面碾压你的人,周围也总会遇到各方面都碾压他的人,就好比:领导的上面,还有领导。人一旦陷入攀比的怪圈,就会影响自己的状态,判断,使自己浮躁,被输赢蒙蔽了双眼,但是人生还长,日子还的过,是不是?
确不知,这个世界上活的最舒服,最享受的人却是不在乎这一切的人,不在乎这一切的人,说白了,就是对自己宽容,对别人宽容,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的,心胸宽阔的,用自己现在比自己过去,用自己未来比现在的默默的,不受外界影响,头脑冷静,自己努力的人;
其实,人生,还可以活的轻盈一点:
过好自己的生活,玩好自己的爱好,好好对待爱自己的人,好好的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好好的享受生活。
人生,就是无尽的修行。
这样活着,不也挺好么?
**
-————————————————————————————————————–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 qinglanus(有的文章独家更新在公众号),以下为二维码,欢迎关注:

http://weixin.qq.com/r/pDkuNlXEJAhbrRFV92y2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用户 小路漫漫 发表

从一个呆呆木讷的小女孩,变成开朗自信的姑娘,以下三种思维对于我自身真的受益匪浅。

1. 行动思维

错误的想法:

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籍时,必须要从开头起,学习知识点也是。所以那时最不喜欢老师 “跳跃式” 地讲解,总觉得会错失 “我本应该知道的” 内容,内心总有信息呈现碎片化的不安全感。这也导致我做练习题时的 “效率” 很低,因为在做题前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整理知识体系”。

大学时期的专业课老师第一次要求我们绘制模拟项目图纸,纠结一番,我还是选择把基础绘图的所有课程复习完成后才开始绘制,导致我比其他同学晚了两天才提交。

开始转变:

后来我当时的辅导员与我沟通,了解我的想法后,她教我尝试边学习边实践的做法——练习和实践的目的就是暴露知识点的弱项,发现弱项再专门解决,在实践中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行动的思维。

现在已经毕业多年,行动思维也逐渐取代我之前强迫症式的 “先学后做” 的想法,真的很受用。

工作上需要开展新项目,我不会考虑以前没做过或我的知识体系还不完整而不敢去做,而是先做,遇到问题再逐一解决。也因此,得到上级的赏识和职位的不断晋升,自我的能力也得到快速的提升。

完整地学完知识点并不等于拥有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只要你做,就有可能会做错,因为你面临的是你感到陌生的事情。不陌生或者能准备的事情,也不算是困难,困难才是累积经验的开始。

2.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

我们常听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句话,但是实际应用中还是不能以 “本能” 去思考。

你喜欢看八卦新闻,仅仅是当作饭后谈资的娱乐,不会联系到背后的资本运作和流量引导。

你或者身边的人喜欢刷抖音,只是沉浸其中,不会去分析这 “上瘾” 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以及其他竞品为此做出的调整,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能找到本质并不是哪类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没有天生的专家和大神,是需要不断学习和锻炼出来的,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前期正确的引导。

从现在开始就注意两件事

第一,看到一样事物后突然迸发了灵感,那么停下手上非紧急的事,顺着你的灵感去思考,并记录和执行。

第二,对于遇到的人和事,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尽量去找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你看到了本质,就不会轻信任何一种言论,不会那么容易随波逐流地成为 “乌合之众”。

3. 正视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思维

还记得高中选文理、大学选专业、毕业选工作时,你是怎样选择的吗?

反正,我是被家人和前辈们左右了决定……

毕业后在工地实习一个月,开始后知后觉——自己的幸福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于是我辞职了,找了一份当时自己觉得可以的工作。

自己做选择,并能为之负责,就是正视自己的一种表现。

做选择前,你需要:

清楚自己的真实现状,这个过程就是拿个小本本记录年龄、性别、毕业院校… 除了这些客观情况,你还要清楚自己的技能,包括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社交能力等软技能和数据分析、信息搜集、工具使用等硬技能。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这个过程会有些费神,因为需要你去摸索、学习、尝试。行动、尝试才会有反馈,才能根据反馈向前推进。

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这里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期目标。目标不同,关注点就会不同,那么人生轨迹也就截然不同。

确定了你的目标,就逐渐分解多个小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再由此推导出需要具体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以引导你做好目标管理。

有了以上的思考,你就可以有方向地做出决定,至于决定是否正确,需要利用第一点说到的行动思维去验证,根据验证过程中的反馈去分析调整。

在你逐渐接近你想要的生活的这个过程,实际你已经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了。进行自我提升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

阅读的唯一目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能更沉浸于用手机连接互联网去求知:朋友圈里什么样的文章在刷屏,哪个平台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颖的观点,或者我有一个什么样的疑问,都可以用手机来解决。但是书籍是带领着我们向后求知,我们可以反复推敲、回味、迸发新的灵感。

来个总结吧,文中简述的三种思维分别是:

行动思维——

大事着眼,小事着手,在行动中不断验证和反馈。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多思考你所看到的就是事实真相吗?

正视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思维——

我们与优秀的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的差距,阅读是提升认知的途径,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就会衍生出财富。

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天花板,成长就是不断地突破这个天花板,各种思维也是在这些 “突破” 中不断形成的。

当我们有意识地去记录这个过程时,你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因为你在往更好的方向成长。

在现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环境里,谁没有经历过焦虑和迷茫呢?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经历迷茫时我的解决办法:

[处在迷茫中,你要怎么自救?​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A9tSTABlZqtCyruGwYlKuA)

在确定好方向后开始进行充电学习,如何利用手机 APP 来提高效率,这里的内容也一定可以帮到你:

[帮你提升效率的免费实用 APP​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okpwZY9C9pnhzOMJJeUNDQ)

如果你想和我一起学习、进步、成长,就来关注我吧!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一起进行学习探讨!

(微信公众号:成长之路漫漫)

知乎用户 芬妮 发表

1、周期性思维

我发现有一类新闻特别受欢迎。

张三从小家境贫寒,寒窗苦读 10 年到了大城市,省吃俭用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然后看准趋势下海经商,凭借着努力和一点运气跻身富一代,但是好景不长,行业不景气再加经营不善,公司破产了,欠下巨额债务,曾经的朋友纷纷冷眼相对,但张三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又开始打工 / 捡破烂 / 开小店还债,又经过 10 年,债还完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人生又焕发了第二春…

这应该就是好多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心中理想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吧!

比你早生几千年的古人更愿意把这叫做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周而复始,去而复来。

周期性大概是最古老的规律之一了。地球围绕太阳做周期性圆周运动,从而有了白昼与黑夜,春夏与秋冬的交替。生物为了适应周期性变化的环境,我们因而能看到鸟类迁徙、鱼类回游等周期性行为。

其实,就连站在生物链最顶端的我们都没办法逃出周期的圈套。

这种情况你一定不陌生吧:

今天自信心快要爆出来了,工作效率极高,下班的时候连日报都写好了;明天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连邮件都不想看,磨蹭了一个上午发现几乎没做什么,满脑袋都是自责和忏悔……。

不过这真的不是你的错,因为早就有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会出现周期性的高亢与低潮,在亢奋和丧气中徘徊反复是最正常的了。

最神秘的运势也难逃周期的魔爪。

一段时间工作生活都顺心,心高气爽,一段时间各种意外搅得心里如同一团乱麻,只有在朋友圈发个丧才能好受点。

即使在最复杂的商业世界,周期性也丝毫不收敛它强大的控制力。

前几天偶然读到则新闻:老东家的竞争对手公司中有好几家近期融到了钱,记得不到 2 年前,还和当时的同事闲聊谁会第一个倒下呢,结果现在又都站在同一跑道上了,因为市场又从冰点焕发第二春了,还真是印证了那句:创业其实是靠命的。

前段时间 GQ 的一篇《消失的煤老板》火了,我们才知道,原来煤老板也不是靠资源就能一辈子安心躺在末尾有 n 个 0 的银行卡上,他们也担忧着、忌惮着市场的周期性,害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预言发生在自己身上,害怕巨额的财富一夜间就空了,也和我们一样晚上愁得睡不着。

说了这么多,周期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以周期性的角度看待世界,很多问题都变得简单了,很多烦恼都消失了。

比如最让我们闹心、轧心、伤心的房子。

前段时间,美联储宣布将开启长达五年的缩表,好多金融大号都发了文章,不过评论区可比文章还有意思,一众吃瓜群众可能都没搞明白缩表是什么意思,就已经开撕房价是涨是跌了,给出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地球人都知道,股市和房市最符合周期性了,各种周期性曲线一直都是专业的大难点,好多学霸都犯愁。

想明白这点,还有什么好撕的,赶紧去找房价与货币关系的近几十年的走势图不就行了,缩表不就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吗?

再来说说你们最关心的阶级固化问题:

前几天读了一篇关于改革开放 30 年的文章,唯一记住的就是这几个时间点:90 年代的下海潮、00 年的互联网泡沫、06 年淘宝称霸亚洲、08 年房价开始暴涨、10 的年移动互联网浪潮、14 年迎来的大牛市。

看到这几点我真是轧心了:原来我这 20 年竟然错过了这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市场的周期性带来财富的周期性迁移,即使再怎么固化,每一次转移总会留下一点空隙,让有准备有眼光的人有机会挤进去。

哪怕运气真不太好,这趟列车上不去了,按照周期性原理,下一趟迟早会来的,早早的等在站牌那不就得了。

2、指数倍思维

知乎有人问中国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其中一个高票回答挺有趣:21 世纪后半叶,中国人口很有可能骤减到一半。

无独有偶,有多位社科科学家在相关论文中给出了更惊人的预测:到 2100 年左右,中国人口会降至 5.5 亿左右。

几乎一下子成了零头,这怎么可能?

但我告诉你,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可能再过几十年就发生在你身上!

60 后、70 后因为贯彻多子多福的政策,人口数量激增,但再过个几十年,这两代人到了天命的年纪,人口立刻断了一截。

这些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再加上养育成本的高升,新生儿出生率不断走低,暂时的效应还不明显,每年还都是最难毕业季,苦读 10 年还是连个 5K 的工作都困难。

你等再过个几十年,等我们成为真正的中老年人,我们孙子那一代就会发现,同龄人真的不多,再也没有动辄几十人的大班了,曾经刷屏的几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的新闻也将成为历史。

人口变化就是典型的指数型问题,当前的经济水平、国家政策、医疗发展对未来人口趋势的影响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都看不出来,但一旦到了几十年,超越一代人的时间,变化就是触目惊心了。

其实,事物发展很少是我们熟悉的线性关系,绝大多数都是指数的关系。

以前的文章《努力与回报的关系你一直想错了》里也说过:努力了前期的回报很渺小,直到临界点,再付出一点就是丰厚的回报。

大 v 是一篇爆文使粉丝量级上一个新台阶,而不是每天增个几十、几百粉。

3 年赚 100 万的人不是每年赚 33 万,而是前 2 年没赚多少甚至亏本,最后一年直接赚了 90%。

经常说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步入职场后的三到五年就能有巨大的差距,10 年后同学聚会有人还是几千块钱工资,有人身家千万甚至过亿,明明当时出身和学习都差不多的。

可能那个同学今天比你多干点,明天比你多读点书,后天再比你多学几堂课。

一天、一周、甚至一年过去了,你们都没什么差异,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因为做的是长期收益高的事,等过了那个临界点,能力、资源、思维等都开始指数级别的增长,你发现,你们的差距已经这么大了。

除了正向的事物,负向的事情也符合这个规律。

前段时间德勤员工猝死,早睡早起的文章又刷爆了朋友圈。今天熬点夜,脑细胞死亡几个,明天加个班,免疫力下降一点,你一直没感觉,平时也就没注意,直到这些积累到一个危险水平,各种疾病找上你了,看着标红的诊断单,你才欲哭无泪。

明白了事物发展的指数关系,一方面让你更谨慎:这些不良习惯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期爆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当你做一项工作时,不会再那么着急了,因为那个转折点还没到,还需要你默默埋头。

3、随时清零的思维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随机漫步的傻瓜》,里面分析了好多股市投资的例子,包括深受广大股民膜拜的巴菲特索罗斯等,不过可没有走上探索他们成功规律的俗套故事,而是大胆提出成功可能仅仅是一个原因:受到了幸运女神的垂青。

作者认为:我们总是想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为我们天生觉得:事物的发生发展肯定有它的原因,我们需要一个能安慰自己的解释。

但是事实是,大部分事情都是运气使然!

你以为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你以为整天不是吃就是睡,就一定一事无成,贫困潦倒?

作者残忍地把我们潜意识里 “努力就能成功” 的理想水晶模型打破了,也难怪这本书一直不温不火,虽然著名的 “存活者偏差” 和“黑天鹅”都是出自这本书。

后来作者又根据黑天鹅这个概念单独出了一本书,结果大火,直接成为了当年现象级的书,到现在都是很多大学的商科必读书目,作者也一举成名,不知道作者自己看着巨额的版税数字会怎么想,依作者的尿性,可能只是淡淡的感叹一下:只不过是运气好了!

既然一切都是运气,那我们努力有什么意思?又不能控制运气!

作者又用索罗斯的例子给了我们这些一直没被好运眷顾过的人一点希望。

都知道金融大鳄索罗斯是一个投资奇才,过去 40 年,他旗下的量子基金获利高达 400 亿美元,真正的富可敌国。

在金融界,索罗斯性格上有个很特别的特质:愿意认错并改正。

要知道,金融大佬大多家境优越,名校出身,踏入最高大上的金融界也是顺风顺水,从小到大基本实在别人的赞美甚至嫉妒长大的,到索罗斯这个级别,工作简直像是帝王在指点股市的江山,帝王怎么会犯错呢,这种耻辱怎么能承认呢,所以好多大佬即使心里明白是前面就是深渊,也不能承认是自己错了,最终犯下毁了一世英明的大错。

索罗斯完全不一样,对他来说,认识到自己错误甚至是一件引以自豪的事。他所推崇的 2 个最重要的哲学原则就是易错性和反身性。

他曾经说过:当你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时,自责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从市场中撤出,尽可能减少损失。只有保存了竞争的实力,你才能够卷土重来。

也曾嘲讽过那些不认错的人: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在人人都热衷于埋头研究操盘规律的股市,索罗斯看上去确实是个异类,他读的是经济学,却对那些冰冷的、人们趋之若鹜的公式和定律不屑一顾,更愿意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运作秩序。

有一个术语叫:” 路径依赖。

字面意思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困境,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们对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和未来的可能性。

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优化,再也走不出去。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巴西等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遵循着曾经有效,但对目前的发展有一定限制性和不适性的政策,最终陷入中等国家陷阱。

生活中的比如商店为了吸引顾客,采用关注二维码免费送礼品的策略,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纷纷拿出手机,商家一看效果不错,又加大了力度,直到顾客对这种伎俩完全免疫,甚至厌烦,但是商家忘不了第一次惊艳的效果,还在继续,只有员工发现配合的人越来越少了。

恋爱中的女孩发现爱上的男孩有恶习,多少次证明了是本性不改的,但女孩还是执着的相信他一定会改变,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心寒,也丝毫不改本心。

这些路径依赖从不同方面抑制了我们的创新力,使我们的思维陷入了经验的陷阱。从这个角度看,索罗斯愿意承认错误的特质反倒帮助他在风诡云谲的股市时刻保持清醒,不被过去的成功绑架,有效避免了路径依赖。

《奇葩说》的马东也对拜托路径依赖有独特的见解,他称之为 “归零”。

“我已经 40 多岁了,基本上每隔几年就要全面的归零,我觉得这么活着才有意义。”

摆脱路径依赖,一方面要放弃过去的思想,放空脑袋,重新归零,一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沉没成本,这些都是反人性的,因此,心理和行为上的路径依赖很难改变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一旦克服了这个特性,你对世界的看法往往更客观理性,更不容易陷入别人的圈套里,独立思考不知不觉成了你的本能反应,面对复杂的问题,你也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思路和见解。

当成功的规律无迹可寻时,随时清零的能力就成了最有效的规律。

觉得不错的话不妨点个赞呗。

帝都的斜杠青年,致力于真正产生行动的干货鸡汤,更多干货、职场、副业… 请关注公众号:运营喵芬妮

知乎用户 唐妫妫 发表

拒绝被投射。
每个人对别人说话都不是单纯的,不是说多有心机,而是很自然的反应。就好比两个好伙伴讨论个电视剧,要是一个喜欢女主一个喜欢女二,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双方都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褒扬自己喜欢的角色的言辞和 diss 对方角色的言辞。
投射是心理学的概念。说俗一点就是每个人都不自觉拿滤镜看世界,并且喜欢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获得情绪释放或者支持感。举一些具体例子,就比如我朋友变胖的时候就很喜欢 diss 我的身材,但其实我常年都没啥变化的。还有酸别人的时候最经典,其实并不是别人多差,一般是自己觉得自己这里差,反而爱去攻击别人这方面。反过来,自己觉得自己什么好,可能就会过于夸张地表扬别人这方面。还有情绪,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一般会想要把自己心里的情绪和想法投射给别人,其实这和别人没关系,都是个人自己的问题,而他们其实也是在和自己较劲,并非真的对别人有多强烈的情感变化。
所以说白了,就是很多时候别人对你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和立场的,和你本身很可能没什么关系。所以我就慢慢去学会了不要受别人的情绪影响,最好是观察下他到底为什么想这样说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情绪化和罪恶感,内疚感之类的。

知乎用户 是米斯呀 发表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以前的我是这样子的:

1、喜欢口舌之争,易怒

经常会因为一些无意义的争吵闹得很不开心。

记得,刚毕业那会,经常挤地铁上班,上海的地铁在高峰期堵得你无法想象,什么谦让、礼让在迟到扣钱的风险上都会消失不见。所以,经常会听见隔壁的车厢或者旁边的人的争吵声,轻的斗嘴几句就没有了,严重的拳打脚踢的引来警察的都有。其实都不外于 「你碰到我了」 「你挤到我了」 ,其实只要最开始的时候,碰到的人说句 「不好意思」 「对不起」 就没事了。生活中很多路人的争吵不过如此。

我自己刚来上海的时候,一个没适应节奏,加上年轻气盛,也跟人有过口舌之争。最后搞得那天上班都没心情,结果巧的是,第二天在那个车厢又碰到那个人,又想起昨日不爽,那天心情又不好了。到后面,那个位置的车厢,我都不上了。(黑色车厢啊)

现在想想其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你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总会碰到奇葩的人。如若跟这些人发生了口舌之争,影响的只是自己的心情。

所以,我现在对这些人的思维就是:**不和愚人计较。**把他们当做愚人就好了,**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那些生命中的不重要的就当做游戏里的 NPC,路人甲,不与其计较,让愚人更加愚人吧。

2、爱抱怨

以前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先抱怨。

「今天上班迟到,是因为天气不好,路上太堵了」,「这个事情领导怎么总是让我做,好事不给我,麻烦事总是第一个想到我」,「为什么今天这么倒霉,没有保存,电脑突然死机了」……

好像抱怨成了一种自然的身体反应一样,挡都挡不住,自己抱怨的时候是爽了,但是既没有解决问题,还让别人对你好生嫌弃,都想远离你,谁会喜欢抱怨的人?你喜欢你妈天天在家说你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吗?(假期到了,老妈又开始唠叨了——)

奥普拉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后面工作久了,接触到优秀的人多了,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遇到困难不是开始抱怨,而是直接去解决问题。所以他们才会越来越优秀,不被情绪所左右。

所以,慢慢的我自己也刻意在转变自己,反思自己,遇到问题,是先不管问题根源,抱怨宣泄一波,还是立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能做到的,你们也可以。

3、拖延症患者

可能是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老人家做事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养成了我拖延的坏习惯。这个习惯的改变,我真的是下足了功夫。也看了很多书籍和文章,发现实际做起来都是比较空洞,后面我慢慢在实践中总结了适合自己的简单的方法,离自律也越来越近。

以下回答有详细说明,有类似情况的可以戳,我就不重复分享了:

[你是怎么变自律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206141/answer/549792783)[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53309/answer/560031683)[从懒惰拖延到自律,你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557691/answer/551829390)

我现在一直谨记的准则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在一件事上,你一旦出现拖延的症状,你就要立马干起来,之前不知道在哪里听过一个成功人士说自己:

最初行动的背后,确实因为脑子不好使。因为脑子不好使,所以做事情不细想,所以最初,很多事情的执行都遵循一个原则,**干了再说。**所以别人还在 “琢磨” 的时候,我已经干完了并且失败了,别人还在琢磨的时候,我已经失败第二次并且往正确的方向又探了一步。

当然不是说大家都去不思考就干,只是在开始戒掉拖延的时候,还真的要这么做才有效果,你可以试试。

4、思维混乱,表达不清

看了奇葩说的人真心觉得他们逻辑思维很强,说话有理有据,句句清晰。

我以前就是遇到几次很尴尬的事。看了一个好玩的事想分享给朋友,总是兴奋冲冲地讲了一大堆,朋友总是一脸茫然地问我「你说了啥」,真的挺尴尬。

后面就刻意去思考,怎么把话说清,然后有说服力。于是刻意练习逻辑思维,**最开始也是不管说啥,先努力把话说得有条理,并且模仿分析电视里的觉得说话逻辑很强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和怎么表达的。**这里可以戳我下面回答,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694178/answer/575727818)

看到这里,如果你有跟我类似的经历,点个赞,让我看看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希望一起交流。

5、不会给自己备用方案

这个是在我一个经理身上学到的。

刚毕业那会,做的是外贸业务员,经常会客户报价,寄样品。刚开始的时候,我比较死板,报价只报一个价格,寄样品也是客户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就被经理发现了,她说,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备选方案,您只给客户寄一套样品,假如客户不喜欢呢?那如果是新客户,直接对我们印象不好了。但是假如你多推荐几款相关的产品,搞不好其他款客户也喜欢,还觉得你专业。报价也一样,要梯度报价……

从那件事后,我就开始反思生活工作中相关的事,学会给自己多个方案,不要在一颗树上吊死。这个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也是很有用的。

大家熟知的 ABZ 理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它是来源于 linkedln 和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 Reid Hoffman。他认为,无论你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三个计划,即 abz 计划

简单理解,A 是你目前能够长期从事下去的工作,并且你个人还很满意,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值得你愿意持续投入。

B 是除去 A 以外,你给自己的一些培训机会、兴趣爱好,愿意长期投入精力的一项属于自己的 “小事业”。生活并不是总在计划之内,若你只坚持 A,可能将来会被其他人或者机器替代。因此,B 作为预留职业的存在,也许可以等到未来某天,机会合适,你完全可以把 B 变为 A。

而 Z,是你的最稳妥的退路,可以说是一种保障。假设有一天你的 AB 计划全部落空失败,则 Z 计划可以保证你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品质和状态,相当于有了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一定金额的储蓄存款。

这样想想,条条大路通罗马,什么中年危机,什么焦虑,都远离我吧。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我都记录在我的个人公众号:米斯笔记,有兴趣可以关注,看我更多的经验总结与思考吧。

觉得有用点个赞让我知道下,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指正,毕竟适合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如果你有其他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知乎用户 高太爷 发表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只是简单的转变下思维角度,我豁然发现,虽有沉迷小说、游戏、拖延等种种恶习,但事实上,我不仅没自认为的那么失败、颓废,搞不好还是匹 “黑马”!!

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保持清醒

保持清醒,即对内心保持敏感,发现情绪、行为背后的(潜意识)真实动机。 – 弗洛姆

大学期间迷上小说,是那种疯狂的痴迷,起点前 500 名的男频小说,估计我都看过,不是我自甘堕落,也尝试了各种方式,发毒誓,扇耳光,断网,摔手机,等等,然并卵,越是控制越是反弹,越是反弹越是自卑、自我贬低、自我否定,陷入恶性循环,我确实能感同身受沉迷游戏、小说的所谓 “不上进” 的人最大的恶、最大的悲:一个人原来可以用这么恶毒的语言攻击自己,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这么残忍!!

其实,痴迷看小说真的就这么十恶不赦吗?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当时的我看来,确实如此,零社交,零学习,零自控,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归根结底一句话:因为控制不了看小说,所以我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一个没有前途的人。真的如此吗?

就在此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看小说冲动,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冲动?

1、追更的小说可能有更新了,有一种莫名的鞭策和力量,驱使我追更;

2、小说内容天马行空,带来精神的愉悦感和麻醉感(YY);

3、比较无聊,或比较郁闷,看小说放松下,或打发下时间;

4、这么多年,养成习惯了,是一种自发行为,无关乎喜好。

但通常我们不会深究喜欢看小说的各个原因,只是简单地归因:之所以看小说,就是因为喜欢,之所以难以戒除、控制,就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而心理学家与普通人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喜欢深究行为、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潜意识冲动,在哪怕最自我否定、最让人避之不及的事情中,也会发现被误导的人性的闪光点:

1、为什么追更?一个人接受任何一项工作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了这种紧张才能消除,心理学上称之为 “齐加尼克效应”(完成欲),心理紧张强的人执行力也强,所以想一口气看完小说或追更,并不是小说内容多么精彩,只是一种较强的心理紧张或完成欲,追更的欲望越强,我们完成欲越强,内驱力越强!!

2、为什么看小说会有 YY 愉悦?其实小说内容带来的愉悦感,与接受新知识带来的一种愉悦体验是一样的,是一种猎奇心理,也是一种求知欲;

3、为什么无聊时喜欢看小说?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奖励”中枢会释放多巴胺促使我们追求快乐恢复心情,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大脑并不可靠,它误以为小说就是快乐,所以我们陷入 “心情低落 –> 看小说平复 —>自我贬低更低落 –>看小说”的怪圈,失控并不是个人意志力薄弱,而是我们不了解自控力的陷阱。(具体参见回答: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 - 高太爷的回答)

从这些人性闪光点中,我们能够:

**1、理性认识坏习惯或欲望冲动。**并不是恶习多么令人喜爱,也不是我们意志力薄弱,而是我们人性闪光点(比如求知欲,完成欲,好奇心等)掺杂其中,但我们把它们都归诸恶习上,放大了对恶习的喜爱。可以这么说,越是喜欢小说的人,他的求知欲、完成欲越强,我们也因此能够更加理性看待而不必自我贬低、自我批判;

**2、挖掘冲动背后的动力或人性闪光点,用其他的更健康的方式代替。**比如,将完成欲、求知欲用在阅读上,确实也可以孜孜不倦,记得有时候读《梦的解析》等好书废寝忘食,如同看小说一样疯狂,但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所以,在保持清醒原则下,我能准确察觉小说等上瘾行为背后隐藏的人性闪光点,开启自我欣赏、接纳的过程,实现了从看小说到广泛阅读、提高的华丽转身,可以说,每一个爱看小说的人都是潜在的爱书、爱学习之人,甚至可能是一个工作狂(我的完成欲就极强,如同看小说一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以下是我阅读的书籍及笔记(部分):

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没有戒除小说,以后也不会戒除小说,但确实能够理性看待小说,现在将看下说当成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和放松,是忙碌的学习和工作的一个小调剂,但在有好书或好问题的情况下,根本想不起来看小说,有时候,是强制自己看会小说放松下,因为放松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大幅提高自己的能力? - 高太爷的回答)

荣格有一句名言: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保持清醒” 原则让我们能坦然面对此刻的欲望、恶习,也能够坦然面对过去的失败,甚至越顽固的恶习,越大的失败,越是隐藏着人性的闪光点和潜力,很显然,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就能欣然开启自我接纳过程!

——————————

关注公众号「高太爷」,了解心理的魅力。

知乎用户 陆六六​ 发表

无惧特立独行。

在日内瓦学国际法两个月,这六个字是我目前为止,得到的最宝贵的,思维训练上的财富。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学法语,过了 DELF B2 然后来了日内瓦读硕士,虽然口语分数不错也谈过法国男朋友,但是刚来的时候,整个人是懵 x 的,瑞士法语跟法国还有点不一样,加上一方面我是亚洲脸,这里的亚洲人非常少,所以不管去那,往那一站,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扎眼;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跟外国人讲话心里会发怵,陌生人讲话恐惧症让我在国内买东西跟售货员讲话我都觉得怕怕的,更不要说在这里。

但是,在这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里,我却慢慢接受了我的 “不一样”:我就是黑头发黑眼睛,往那一站都是这么扎眼;我就是说法语会阴阳性时态动词变位混乱,但是这个不是你侵犯我权利的理由,如果我听不懂,那就请你再讲一次让我搞懂,如果我的意思没讲清楚,那我就再说一次让你搞懂,我友好且尊重你的意见, 但是我的意见跟你不一样,那我就是要热情友善的告诉你: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德国小哥哥跟我开玩笑,说以后谁说你法语 / 英语说的不好,你就说,好啊,来啊,我们来说中文啊,我笑了,觉得是呢啊,来啊,我说你的母语没说好,那你来说说我的母语怎么样?

而这一切,就从开学典礼上,一位教授的一句话开始:

“Here, everybody has the right to speak his own French and English.”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权利,说自己的法语和英语。”

也就是说,你不要害怕,你就是你,错了也没关系,在语言上,你有这个权利。

而这句话其实背后代表的,就是一种**无惧特立独行的价值观:**你的特立独行,只要没有给别人造成困扰,那就很好,你就是你。

而这样的价值观贯穿在我生活的每一天。

比如,我申请去联合国欧洲总部旁听会议的时候,我在会场上就看到了我们常说的所谓 “异装癖”,没有人指责他什么,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中场休息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他带的耳环和项链,他的丝袜和切尔西女靴,以及他跟身旁人交谈时候的嘴角微笑,这真美;

又比如,走在校园里,我会看到 “LGBT 情侣”,他们就像“普通人” 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他们是我们中的简单的一份子,他们会在浪漫的地方接吻,也会争吵打闹;再比如,我们的一位教授,就是喜欢骑摩托车,他的车和头盔酷炫的无人能敌,上课的时候,把头盔往旁边的桌子上一放,身上的纹身和头盔相映成趣……

他们都很特别,他们却很普通。这是为什么我在提到他们时,有的地方打上了引号,因为我们定义的他们,都是引号里的他们,而他们就是他们,特立独行却非常普通的他们。

而我也是,特立独行,却无比普通的我。

这就让我想起了,在小时候,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指责,为什么这道题人家会,你不会?为什么他就打你,不打别的小朋友?甚至在一些什么爱的教育、思想教育课上,老师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哭了,而你不哭?甚至一些左撇子,会被掰过来要用右手的时候,就是大家都用右手写字,为什么你不用右手?

各种各样的事情你都可能听到这样的话,造句都是:为什么大家 / 别人……,而你……

本质上**,就是指出你跟大家不一样的地方,并且希望你改变自己,且从心里接受某种行为模式**(比如学会做题,比如合群,比如右手写字)因为你不一样,你跟大家不一样,你要变得跟大家一样,你要接受和大家的一样,和大家保持一致和协调。

但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有两点可怕之处:

**第一,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自责。**有一天,你也开始问自己,为什么大家都可以在朋友圈等等社交媒体上晒,拥有这么丰富的人生,我只能对着泡面玩手机,我不可以像他们那样;为什么大家都有男朋友女朋友,而我没有……

**第二,会让你产生一种无意义的比较思维。**比如,你会想,为什么隔壁老王天天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对面的小王天天不学习也考高分,而我不行……

这两者合一,基本可以打磨掉你身上几乎所有的斗志了,因为首先你承认了一个让你痛苦的事实:你不如人家 / 你不合群,其次人总是很难承认自己不如是因为不努力等等客观因素,所以你会得到如下结论:因为他们长得帅 / 爹好 / 聪明 等等玄学原因。

这样,人生就陷入了死循。

但是,你就是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本就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你不应该害怕自己的特立独行。

You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your own language, you have the right to live your own life.

你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语言,你也有权利过上你自己的人生。

所以,人生非常美好,你就是你。

Never fear to be unique.

N’aie jamais peur d’être unique.

无惧特立独行。

@六六,于日内瓦冬令时第一天。

另:

我还写了: 在中国人民大学 (RUC) 就读是什么感觉?

我参与的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日内瓦大学的 “中欧欧洲法” 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怎么样呀?

知乎用户 慈老湿 发表

程序思维,

我五岁左右就开始刻意练习!

但我是十多年以后才意识到,

当时的我用的竟是程序思维!

这要从我小时候学算术的事儿说起,

一天下午,

父亲在卧室考我十以内的加法,

当时很多小朋友都背地滚瓜烂熟,

但我死活背不过,只会一个一个的加,

比如说,我知道 “2+1=3”

却不能直接说出 “2+2” 等于几,

只能用 “2+1+1” 慢慢算出等于 4!

父亲考我 “2+3”,

我一时间根本答不上来,

摸着脑袋寻思,

父亲一看我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算,

就吼我,

“你看人家震震,一口水儿就答上来!”

“震震” 是我表弟,

“一口水儿” 是老一辈儿人的方言,

是 “一下子” 的意思,

天真的我却以为只要喝一口水,

就能获得神奇的计算能力,

于是我向父亲要求去客厅喝口水,

父亲同意,

我赶快去了,

喝完一口水,

坏了!

计算能力并没有增加!

是不是喝太少了?

我又拿起杯子 “咕咚”“咕咚” 喝了个精光,

还是不知道等于几!

完了!

看来水在我身上不起作用!

于是,我只能趁走回卧室的时间,

让大脑拼命运转,

2+1 是 3,

3 再加 1 是 4,

已经加了几次了?

应该是两次,

那再加一次,

4 再加 1 是 5,

对,已经加完三次了,

于是我走到父亲面前说 “5”,

父亲再次给我出题,

一旦加到 3 以上,我就要求去喝水,

在喝水的过程中,

我的头脑进行了大量但并不高效的运算,

首先是每次加 1,

然后是记清楚已经加了多少次,

两种计算都不能错,

要是错了一种就得从头想(手动捂脸),

……

尽管我的膀胱已经很胀了,

但还是一个劲儿的要求去喝水,

“不行!!!”

父亲当然不允许了,

哈哈哈,

一旦不让出去喝水,

结果你们懂得,

嘿嘿嘿,

……

由于憋尿憋地厉害,

我的运算速度提高了不少(虽然还是很慢),

比以往的表现要好很多,

父亲训完我还带我出去游泳了,

(手动呲牙),

……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脑袋不开窍,

后来才知道是开得太早了,

哈哈哈,

从小学到大学,我数学成绩一直是数一数二,

到高中学程序框图时,

才知道我那时的运算竟是程序思维!

被尿憋出来的,刻意练习的程序思维!

以上,

童年往事,自娱自乐。

看官们,

阅后留一赞,江湖好相见,

抱拳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 “慈老湿”)

知乎用户 房小宝儿 发表

1. 与任何人发生矛盾争执时,就事论事,不上升到人身攻击,因为一旦情绪失控,容易把事情放大,影响感情。

2. 想获取任何人的帮助之前,先奉上自己能为对方做的事情。

3. 不偏执,人生确实有很多我们左右不了的事情,不要去过分强求。

4. 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换句话说,别太把自己当根葱,你在这厢纠结的要死,可能你在别人那里啥都不是。

5. 不反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更不要争论,这就是尊重,尽管可能是我们并不情愿的。

6. 要学会违心的走心,尤其是赞美人,现世道溜须拍马不丢人,甚至是很好的走捷径手段,要学会接受那些我们曾经不接受的东西。

7. 执行力没什么高级的,

8. 我们经历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无趣的,而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它变得有趣,那才能坚持或者进行下去。

9. 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人,包括亲人,因为他们也总是会做一些自认为对我们好的事情,更不要说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很害怕我们过的比他好。

10. 做任何事情要搞清这么做的目的,避免出很多徒劳无功的力。

11. 看破不说破,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多高明,当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离小丑不远了。

12.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谈感情了。

13. 任何任何人的牛逼,包括父母、孩子、伴侣,都替代不了自己牛逼。

14. 要想尽办法讨好对我们有用,但我们并不喜欢的人,例如婆婆,例如领导。

15. 不做一夜暴富的春秋大梦,做好眼前当下这一刻手头上的这件事。

16. 羡慕使人进步,嫉妒使人偏离轨道。

17. 笑容的确能加很多分,化解很多尴尬,解决很多问题。

18. 不能在背地里评论别人,现在信任危机,背后说了早晚会被当事人知道,有什么意见当面提,说不出口的选择无视,不要四处找认同感,想让别人和你一起说那个人的坏话。

19. 再完美的计划,也不如自己真正开始蹩脚的尝试。

20. 不要鼠目寸光,因为眼前白送的好处,必定预示着未来要失去更多更大的东西。

生活太难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唯一宗旨,**就是给自己减负,**给自己的生活减负,不要在外界妖魔鬼怪在排队等着对付的时候,自己还给自己不识趣的添堵。

呕心沥血的吐血整理,点个赞再拿去吧,别做伸手党,不支持白嫖。

==========================================================

个人总结了一些解决日常麻烦的口才公式:

求人:亮出自己的筹码 + 可以无偿给对方提供随时待命的服务 + 问题

夸人:你哪里强 + 我自愧不如 + 有机会教我

催债:欠债事实 + 诛心 + 恐吓(天哪,我为什么说出来)

追求:我有什么 + 和我一起你会怎样 + 我没你会怎样 + 画大饼

……

干货**公主号:房小宝儿,**恋爱,自信,强势生存法则,每篇文章都让你相见恨晚。

公号后台回复 “公式”,可获取超 20 个口才公式,永久更新。

回复 “九型人格”,即可参与人格测试。

回复 “门萨”,即可参与门萨测试。

知乎用户 马卡卡 发表

我不想让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没什么改变,所以我本来想写很多条的,就只捡四条好了。因为罗列的太多,反倒跟没读过一样,不会去实行。但是简练一些,可以讲得更透彻。

一、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先确定两个人聊的是不是同一件事,或者和别人用的是不是同一套 “度量衡”,会减少很多误会

这个知识是我看日本作家宫部美雪的《火车》得到的,不做剧透了,简单说下,就是两人在一起聊天,聊一个拥有共同名字的俩人,最后发现鸡同鸭讲,才发现两人说的不是同一个人,闹了一场笑话。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和网上太常见了,最常见的就是对于一个具体词语 “程度” 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比如我平时喜欢喝温水,我所喜欢的温水和我奶奶喜欢的温水肯定不是一个温度,她喜欢的更类似于开水放几分钟,我喜欢的更类似于凉白开,这就是 “程度” 的不一样,如果我奶奶想让我给她倒一碗温水来,我即使做的再好她也不会满意,因为我们说的不是同一件事。还有,以前有个喜欢给人指路的人,他经过很多次观察,发现人们对长度理解是有不同的,比如他让人 300 米后右拐,有的走一百米左右就右拐了,有的走五百米左右还没停呢

具体的东西大家都容易理解,上升为概念性的东西大家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除非是对方完全不理解的概念,大部分都是 “程度” 上有不同标准导致的误解,比如 “xxx” 感冒灵,一用就灵,对于 “灵” 这个概念大家就会觉得不一样,我们以为是病就好了,也许商家说的是开始起效果了,或者他们故意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来让消费者误解,反正对于这个词的 “程度” 是有分歧的,还有比如,一个人磕着碰着了,大哭大喊,另一个在旁边十分不解说道:“有这么疼吗?”如果他不是在说风凉话,那么这俩人对于 “疼” 这个词是有不同理解的,相同的还有“你笑点怎么这么低,有这么好笑吗?”、“这有什么好哭的”、都是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程度是有着不同“度量衡”,所以交流起来就会费劲很多,弄清楚两人之间到底是哪里产生的误会,会让交流变得更顺畅,更精确,课后思考题:

小马过河里面,松鼠和老牛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小马的提问方式有没有什么问题,如何提前避免,如果可以提前避免,要求我们平时应该怎么提问题?

二、遇到愤怒、发火的时候尽量把自己感情的变化说出来

假设你和你朋友约好一起在某个地方的某个时候见面,你准时到了,却没见到他人。打电话也没人接,一个小时以后,他若无其事的过来,还吹着口哨,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我不知道,反正我一般是破口大骂:“臭 XX,你给劳资滚,劳资再跟你出来玩我就是 XX。” 这其实是你最后的情绪,前期的时候,刚开始可能是轻松,后来逐渐是焦虑,以为他指不定出什么事了呢,最后看到他还没有丝毫抱歉的意思还很高兴,这时候你才开始愤怒,但是这中间一系列的过程,对方是不清楚的,他看到的是你无名的暴怒,也许会无法理解,你这时最应该做的是把你这一系列情绪的变化说出来,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而不是先把你的怒火倾泻出来,造成对方为自己辩护的防范心理,最后无法继续沟通下去,闹僵了。

让对方意识到错哪里了,下次不要再犯了,这是最正确的做法,做一个会发火,善于发火的人,而不是一个乱发火的人,根源就在于能不能让别人意识到你为什么发火,为了保护你的底线,你是一个不惜代价发火的人,而不是说让人感觉你莫名其妙的发了一通邪火,下次别人还是原样照办。

我们其实可以采用把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说出来的方法,既理顺了自己的心里情绪,为下一步的行动赢得一些思考时间(愤怒之下,可能会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还可以让对方知道你到底是为什么发的火,比如前文说的等人的事,你可以说:“我刚开始来了,以为你已经到了,我还挺着急的,发现你没在我之前到,以为你会一会就来,就心平气和的等你,又过了半小时你还没来,我还以为你出什么事儿了呢,打你电话也没人接,我着急以为你出什么事儿了呢,好不容易看到你了,心里还挺高兴,但是看到你白白让我等了一个小时,不仅没有急切的样子,还好像没事人一般,还吹着口哨,劳资现在杀了你的心都有!” 如果你现在上去抽他,他可能还真老实的被你打几下。因为他知道你的一系列情绪的变化过程,肯定会意识到自己哪里不对了,不会觉得你是无名邪火的

课后思考题

贾政就痛揍贾宝玉这个事情,该怎么向贾母汇报,才能让贾母了解整个事件,理解自己打儿子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下次怎么打贾宝玉才能获得贾母的支持

三、尽量看到最原始的证据,自己去判断

这是我在知乎跟别人撕逼的过程中发现的,我之前写过一个答案,是说朱元璋给关起来了,马皇后为什么要给朱元璋送热饼的,其中一个人说历史书上说马皇后的乳房被烫伤了,我感到很吃惊,我觉得明史上不可能写这么具体吧,就去找到明史的原文,发现只有六个字:“怀以进,肉为焦”,意思是说,为了进入监狱,马皇后把热饼揣进胸口,结果胸口给烫伤了,“怀” 这个字在古文里面是胸口的意思。于是我可以放心大胆的跟别人撕逼了,因为你已经知道最根本的证据到底是怎么样的了。

四大名著,包括金瓶梅什么的,我都是看过的。我在看这些之前,也读过各种解读啊,解密啊,真相啊之类的书或者文章,当我还没看原著之前是读一本信一本,其中有很多很矛盾的地方,我也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不知道书中的真相是什么,对于这个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别人说是什么我就信什么,但是我看完原著,别人再想忽悠我可就难了,比如我看完《西游记》发现很多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的地方,就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一个人写的,好像是很多人,或者说很多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果,后来我又读了很多对于《西游记》文本和作者考证的书,才发现我当时读书时候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我还找到了许多《西游记》前后矛盾的细节,如果有人再对我说,什么唐僧是他母亲和强盗生的,观音一手主导了唐僧悲惨的一生,西游记是吴承恩独自呕心沥血写成云云,我就会轻蔑的一笑,再也不会相信了。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我读过原文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一次精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具体的细节,只有大量的细节才能凑齐事情的真相,缺乏对细节的理解,也就没法谈整体了

课后思考题

在知乎看到了这么对分析金庸小说的答案,给别人点赞,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呢,用什么标准评价他们的正确还是错误呢

四、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两件事可供选择,尽量选择变数多一些、需要调动自己技能多的那一件来做。

有一天你下班了,跟你不错的朋友请你去他家和几个他的朋友一起玩桌游,但是你前几天刚找到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录片,讲述人类的历史,看完就能重塑历史观的那种,你该选择哪一个呢?你当然应该选择前者了,因为相比较而言,后者需要调动的技能不多,只是认真冷静高速的思考罢了,但是前者需要你去和别人交流,去交谈,桌游还可能要配合分工;变数也大,你很有可能认识更多的朋友,或者脱单了,但是回家看电影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

让自己拥有这种意识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选择的。今年春节前我们单位有文艺汇演,我们部门领导知道我还挺有才艺的,就逼着我报一个节目,我说那我唱一首歌吧,反正有伴唱,跟在 KTV 里唱歌差不多,也不需要怎么彩排,但是排节目的导演说,你不行换个别的吧,唱歌的人太多了,各部门都是让员工唱歌,我脑子突然意识到,我不如说一段单口相声吧,但是我从来没有当众说过相声,变数太多了,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我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不顾导演的反对,做一个平庸的员工,随大流的唱首歌糊弄糊弄得了,另一个就是我选择说单口相声,有可能会说不好,但是即使说不好,无非也就是大家笑笑得了,但是这是一次锻炼我演说能力的好机会,我毅然接下了这个节目,然后到处找素材,看视频,对着镜子不断练习,最终果然获得了成功,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后来不熟悉的单位同事都叫我 那个说相声的。后来整个单位都知道我的口才不错,很多的演讲报告什么的,都会让我去宣读,获得了很多额外的收获,但是如果当时我没有选择说相声,挑战一下自己,我仅仅只是跟别人一样去唱歌的话,也许也就没有以后的意外收获了。

当然,这一点并不是要你去挑战什么特别难的项目,比如明明没有那个实力,非要赶鸭子上架子,只是说,两者自己都可以的时候,相比较一个简单的事情,锻炼自己去选择那个难一些,比如,剧慌了,有两部美剧可供选择,一部是比较有历史感的,但是入门可能需要一些难度的,另一部是很肥皂剧的很乐呵的,拿起来就可以看的,这种情形下,让自己有意识的去选择那个难一点的,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比起自己本来选择的那个,可能会得到更多。

我之前写过一个关于这种一点点进步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当成拓展阅读看看

马卡卡:极度自律的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课后思考题

你平时遇到两种以上选择的时候,都是怎么选择的,是不是都是挑最简单的那个,收获是什么,别的路是不是真的难走

-————————-

说几句题外话,不是求关注或者点赞什么的,我是想说,希望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或者觉得有意思能够去做,也锻炼一下自己这方面的意识,这些都对我帮助很大,我十分不愿意自己的文章跟这个问题下面的很多回答一样,被扔进收藏夹,然后就再也不会看了,或者看完就忘了,或者点个赞就走了,赞不赞,收藏不收藏,对我没有意义,对你也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这是最重要的。

知乎用户 接地气的陈老师 发表

分享一个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难做到的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滴,估计大家从小学的思想政治课本就听过这八个字。问题是:这句话本身很不具体啊!到底啥样子的问题算 “具体” 问题,啥样的分析又算 “具体” 分析。其实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

在生活中,我们张口而出的大部分话都是不具体。比如大妈来介绍对象,第一句往往是:“我跟你说啊,这个小伙人可好啦,人品不错,又有钱,长得帅……”

(|| ゚Д゚)…… 那个,阿姨您歇歇,您这说的都是个啥啊

稍微改进一下:

  • 身高 178
  • 体重 140
  • XX 大学硕士学历
  • 年收入 30 万
  • 照片在这里,你看看中不?

是不是清爽多了。

“好”“不错”“帅” 都是评价。事实 + 标准→判断→评价,是很自然的思考方式。但是往往我们是基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潜意识的标准进行判断,所以很少对别人讲清楚,以至于有时候自己都会忽略掉。**SO,“具体问题” 的第一条,就是要把事实和标准理清楚(见下图)。**然而,这是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做到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张口而出的都是评价。描述一个东西是多高,多长,多宽,什么颜色太麻烦了。一句 “真好看” 要容易的多。

所谓的 “细心观察” 从来都是一种能力,特别是感情类问题。往往一见到高富帅、白富美就荷尔蒙冲脑,事实和标准都混乱了……o(╯□╰)o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比如:年收入 30 万。阿姨您是怎么知道的?看到人家的工资单了?看到人家银行账户流水了?看到人家的人行征信了?是滴,这就是伪装成事实的感觉。大部分所谓的 “他年入百万”,很有可能是来自于:

  • 他开了个店,所以年入百万吧
  • 他有个好车,所以年入百万吧
  • 他买个大房,所以年入百万吧
  • 他在京东当领导,所以年入百万吧

说到底,瞎猜而已。实际上人们也常在生活中乱加数字。比如催婚这件事,老人家张口就说:“你们这个年纪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结婚了 “,您老是查过统计年鉴了,还是研究过人口普查数据了?你看到隔壁二狗子娶了老婆就分析出全天下男人都在家憋着下崽了????

**SO,“具体问题” 的第二条:尽量使用可靠的数据,而非随意丢个数字。数据数据,有据可查的才是数据。**比如把年入 30 万,改成:他 15 年在 XX 小区买了个两室一厅的房;改成他是腾讯天美工作室 3.1 员工;改成他有招行银联白金卡,是不是有据可查多了。然而,这又是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做到的,因为随口说个感觉很容易,找数据真的太辛苦,太麻烦了

即使老人家热心收集各种情报,推荐来的对象还是很容易被自己儿子女儿嫌弃。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自己的标准而非儿女的标准。他们分析的问题是:“我觉得什么样的媳妇 / 女婿好”而不是 “我儿子 / 女儿觉得什么样的对象好” 自然会失败。SO, “具体问题” 的第三条:具体问题要有具体的归属人,站在问题归属人的角度看问题。(如下图)既然是想帮自己孩子介绍,就要认真理解孩子的需求,咱这又不是给您找老伴,不是吗……

啊,犹记得我自己还在谈恋爱的时候,家里人各种奇葩介绍,都是泪,(╥╯^╰╥)

**小结一下,大家会发现 “具体问题” 四个字其实要求非常的高。**如果不做训练,脱口而出的话一般都不够具体。生活中很多误解,其实就是因为父母子女夫妻长期共处一个环境,自以为别人看到的、知道的和自己一样,在表达时省略了很多内容,于是导致误解。不过好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无视老妈催婚的唠叨。即使遇到买土豆梗的场景,再跑一趟菜市场就是了。

但在工作中,麻烦就大了。特别是对于数据分析师这种本来就是专业做分析的岗位。人家可都指望着你给专业分析意见呢。自己没敏感度,不主动问清楚情况,盲目生搬硬套分析模型,结果只会笑掉大牙。有诗为证:

![](data:image/svg+xml;utf8,)

你还不敢对业务说:” 那是你事先没说清楚!” 人家一句:你才是专业的,你咋不早问!就把人噎死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个爬了无数大坑的老兵的强烈求生欲!

这时候,专业训练就非常重要。比如老板交代一句:XX 业务用户流失严重,分析一下原因。很多新人数据分析师就一声:“好嘞” 就跑去干活了…… 可老鸟们会马上意识到:“流失严重” 是个判断。连事实都不是。所以会就地思考以下问题:

  • 老板是怎么知道流失严重的,有没有看到真实数据?
  • 如果没看到数据,是什么具体事情产生了这个判断?
  • 如果有看到数据,是谁、什么形式、什么时间提交的数据?
  • 如果有数据,那么我们一般认为多少流失率合适?
  • 如果没有明确数据标准,那参照什么时期、什么业务合适?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标准的问题,老板可能没有看到数据细节,但标准一定是掌握在老板手里的。好多刚做数据分析的新人,喜欢越过老板自己提标准。“我认为”“我觉得”“习惯是”“不就是”“应该是”…… 结果分析出结果被老板各种往死里 K。

上边都理清了就能分析了?nonono,只是开始而已。因为即使证明了 “流失率高” 是个事实,也不能说明这个真的是个问题。如果只是季节性波动呢?如果用户生命周期已到末尾呢?所以还得进一步具体化:

  • 到底是什么时间开始流失率高的?
  • 一次性、持续性还是周期性高,是否是季节性 / 周期性波动?
  • 哪些渠道的流失率高,全局性的还是局部性的?
  • 哪些类型客户流失率高,新客 / 老客,整体的还是局部的?
  • 在以上渠道、客户群、时间点上,是否我方业务有重大变化?
  • 在以上渠道、客户群、时间点上,是否外部环境有重大变化?

上边的都理清了,才知道到底这是正常波动还是异常波动,到底这个问题是否重要到要去解决,要马上去解决。到底和哪些人有关联。下一步,才好具体分析:“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区域、客户身上会出问题?”

有了细致的现状描述,后续分析思路简直如江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描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不同的组间差异,收集到了潜在影响因素。这对于后边提分析假设,验证分析结果有重大帮助。所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了具体问题,才好具体分析。

然而,职场上新人们往往怕聊具体问题。除了缺乏方法上的训练外,也缺乏胆量上的训练。特别是做数据分析的新人,总怕问多了问题显得自己没本事,总是希望开发一套算法,2000 行代码一 run 治百病。所以连胆量都是得专门训练的。我经常对下边的新人讲:大家不要怕问问题,你看越是资深的医生,越是望闻问切,问的问题越细致。只有医院门口算命大师,才是一见面:“施主你不要张口,我已经算到你今日运势了”。

好的数据分析师与业务协同作战,差的数据分析师摆摊算卦

问问题不可怕,解决不了问题才可怕。况且企业经营中,本身问题就是错综复杂的,不像算法教科书,标记好了哪些是训练集,哪些是测试集。到底现在面对的是不是问题,是多大问题需要管理层自己去判断。这就更需要作为参谋的数据分析师有高敏感度,才能理清状况。

越接近业务,越会发现真实的商业问题是错综复杂的,理清状况,定义问题才是头等大事。可惜基层的分析砖员们只能看到格式化的取数表,体验不到这一点

以上,在做数据分析之前,可能有意无意的会觉得 “想问题具体一些好”。可真正靠数据分析混饭吃的时候,就必须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告诉自己具体具体再具体一点,才能尽量分析的具体,不被业务嫌弃。可能外行人觉得我们跟算命的差不多,只不过把算盘筛子换成阿尔法狗。那狗厉害啊!智商都能打败人了!可自己做工作就会明白:狗就是狗,思考问题,还是得靠人脑的训练的,哈哈。

相关阅读:

[所谓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我们的差别在哪?​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459876/answer/557155203)

更多分享,关注公众号:接地气学堂

知乎用户 话小闲 发表

我跟你保证,只要用这两个思维方法,就能解决你生活中遇到的 80%的麻烦事儿和人儿,使自己高兴起来。

就是:

1. 把自己变老人
2. 把自己变小孩

下面我要开始 72 变了,老人、小孩,无缝切换哈哈哈哈。

1. 把自己变老人

①遇到事儿时[把它当段子、当经历的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当下遇到的烦恼,以长远的眼光或者老者的眼光来看根本不算什么。

上个栗子:

假如你要去参加一个英语演讲比赛,你明明准备的很好了,但是当你一上台,当别人一看你,你就慌了,害怕自己出糗。

很多人会告诉你说,别把自己看太重要,大家根本不会记得你是不是出糗了,巴拉巴拉的。

我试过这种心态,一点儿用都没有。我根本不知道别人到底有没有关注我,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发现了我的糗事,我都会觉得尴尬。

对啊,我其实无论怎么样都是个很怕出糗的人,但是现在不是了,你知道我怎么做到的吗?

秘诀就是,“把今天的生活,当以后的段子过”

就像我刚刚说到的那种情况,我就会想:

我现在鼓起勇气上台,管它结果怎么样,即使出糗了,我过个几十年还能和我的孩子们讲(吹牛逼)。
“我当年啊,也曾参加过上万人的演讲比赛,当时那个人山人海啊,竞争激烈啊…… 我一上台,就万人瞩目,因为我刚上去就摔了个狗吃屎…… 哈哈哈哈”
不就是多个段子这么回事儿嘛,有什么大不了的,看我就不怕。

然后就真的不怕啦。

![](data:image/svg+xml;utf8,)

还有啊,我之前考英语四级,刚到教室门口,一摸口袋,“咦,身份证呢?”

我脑子当时就卡机了,和老师大眼瞪小眼,然后意识到自己身份证可能丢了,那个着急啊(虽然也着急考试吧,但是觉得补办身份证还挺麻烦的,不要啊:)

我在入场到教室的路上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都没找到身份证时,铃声响了,然后有老师联系我说另一个老师捡走了我的身份证。

我当时真的是,表面笑嘻嘻,内心妈卖批啊,心想 “老师啊,您这真的是,捡的好,捡的妙,捡的呱呱叫啊,我这边可是跑了 3 趟没找到,差点绝望啊,算了算了,好歹是不用补办了”。

然后我就笑容满面地和老师道谢,然后接过身份证回去了。同时,我旁边有个同学忘带身份证了,哭的眼睛都红了,老师也不知所措,老师们还纳闷呢,我怎么就能那么乐呵呢,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哈哈哈哈哈。

我在生活中偶尔(是偶尔吧?)是个状况百出的人,但我总能过的喜气洋洋,我朋友们也纳闷呢,我怎么就活得像个傻憨憨,其实我就是抱着一种把自己的生活当段子过的心态。

(关注我关注我

@话小闲

,我还有好多段子呢哈哈哈哈哈)

那些所谓难以迈过去的坎,在 10 年、20 年后的自己看来,无论好坏,都是一段经历罢了

②遇到人儿时[把他当晚辈、当小孩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遇到的野蛮的、粗鲁的、自私的人,仔细想想也蛮有趣的。

高晓松在奇葩说上说过一个小故事:

“我看到人在纽约中央公园,穿着个浴袍在遛狗,你很可能知道他在假装在五大道上有一个公寓,但是实际上他可能没有,他只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你会觉得,哦,这个人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慢慢的学会了去接受别人的隐瞒,再慢慢就发现不是接受还觉得好有意思。”

抱着一种更宽厚的心态,即使你知道了别人在假装在掩饰,你也不要一味认定他虚伪、肤浅,反而以一种欣赏的姿态,你会觉得生活有趣得多

前两天我和高中同学聚了聚,我们聊起当年闹的小矛盾,我们曾经为了 “谁的初中数学老师更好” 而吵地不可开交(真的,我们当时还闹了一段时间的脾气,把桌子分开坐)。

现在想来幼稚又可笑,是当时可能就会觉得对方是个固执、狭隘、惹人烦的讨厌鬼。

可是谁年轻的时候不是固执又狭隘呢,如果可以的话,还是不要轻易给别人的品质下定义,而是抱着更开放、宽容的状态,就像长辈对待晚辈那样的亲和。

这样不仅能获得更优雅、从容的姿态,在宽恕别人时,何尝不是让自己拥有了更宽厚的心境,更温柔的力量。(实在不行就在心里想,儿子,我是你爹:)

![](data:image/svg+xml;utf8,)


2. 把自己变小孩

①遇到事儿时[简单看事

生活一直都是简单模样,变的是我们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仿佛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小时候一根棒棒糖能买来的快乐,到了现在却一顿大餐都换不来了。

你是不是总能听到父母说,“还是我当年上学那个时候好啊,空气也好,物价也低,一毛钱能买一支笔……”

然后我发现,**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童年是最好的童年,**它并不是固定的时期,只是都是那段更无忧无虑更纯粹的时光罢了。

其实不是当时真的有多好,只不过烦恼更少,快乐更简单,又加上了时光滤镜。

虽然现在我们要面对薪资、工作、住房、交通等等问题,但我们也可以选择暂时忘记这些,把自己当成以前那个小孩,一个棒棒糖就能高兴大半天的小孩。

![](data:image/svg+xml;utf8,)

我有时候走在路上,看见有小孩对着空气做鬼脸,我也会对他们做个一样的鬼脸,然后给他们一个笑容,旁边人总要吐槽我一句 “幼稚鬼”,我就再吐吐舌头哈哈哈。

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这种心态啊,“今天是个阴天,真清爽”、“中午我的便当里比别人多了一块五花肉,真高兴”、“今天可以去回家路上的小卖部买瓶可乐”……

然后你会发现,虽然你要做的事情、要负的责任变多了,但生活一直就是这种简简单单的模样,如果事情太复杂,我们就只做事儿。

![](data:image/svg+xml;utf8,)

②遇到人儿时[简单看人

简单看人,你待人真诚,别人待你也真诚

上个栗子:

如果你今天画了美美的妆,高高兴兴地打算出门玩耍吃饭,结果一个和你不合的室友,阴阳怪气的说,“哎呦,今天化那么漂亮,见谁呢?出门约会呢?”

这时候,你除了可以像长辈一样饶恕她,还可以把自己当个傻白甜的傻小孩,什么话里音、话外音都听不懂。

这样_你就不会想太多_,不会因为她和你不合又阴阳怪气,就觉得她一定是不安好心。不管怎么样,她也是在夸你漂亮嘛,难道不是吗?

我有个朋友,她上学时有一次,别人要借她东西,就跟她打过招呼后自己取了东西用。

我朋友回去后发现自己的柜子突然坏了,就一直跟我说,觉得那个柜子是被室友故意弄坏的。

我跟她说,“这不太可能,首先,你室友招呼过你要借东西,并不是私自,没道理故意弄坏你的柜子,而且也没有必要啊。其次,学校柜子本来就不好,坏的很多,要弄坏也不是故意的。”

但是她当时不听啊,就觉得是室友故意的。然后我就想,“算了,淫者见淫,恶者见恶,以后不能和她多接触”。当然机缘巧合下,她现在是我朋友了。

我后来发现,她也没什么害人的心思,只是总把人往坏了想,她工作的时候她领导叫她干活更多,她就觉得她领导讨厌她,于是工作更不开心,与领导关系更不好。

其实她对室友也好,她对领导也好,她不认为对方愿意和她好好相处,固然就真的不能好好相处。

只要我们要是像小孩子一样把自己心思变简单了,看到的、听到的自然也都变简单了。


小闲碎碎念:

总得来说,不管是遇到什么糟心事还是人,我们要是像老人那样宽恕,像小孩那样纯真,就能解决生活中 80%的糟心感。当然,想变老人还是想变小孩你自己选哈哈哈哈哈。

最后,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话小闲,一个平凡世界的普通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只给你讲最简单实用的干货、最朴实无华的道理,关注我

@话小闲

,来跟我交个朋友吧~

知乎用户 早稻 发表

说几个不上道的,

1)永远有个副业。

2)做 70 分的事情,70 分的人就好。

3)尽量做具备可延伸性的事。

我这些理论,在我的很多长辈眼里都是不成才的人才会干的,你且听听。


总结版本的请看:

①这个世上没什么是稳定的,时代发展越迅速,行业的变革越快,原来是五十年一变,后来是二十年一变,随即十年一变,五年一变,三年一变,作为一个只敢稳着走的人,通过主业 + 副业的形式,可以给自己加上第二条腿,不至于一行变革死亡,自己就被时代淘汰。

副业这个词如果被互联网洗脑,只看成微商、写稿这类,说实话我觉得太轻视了,副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俗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②我的老师、我的长辈甚至于整个社会,似乎对我的人生建议都是成为行业的前 20%,努力努力再努力,但实际上从小到大,我的学习只是班级的中等靠前却非顶尖,我的中考高考成绩也没凸显出我有任何成为行业顶尖的可能性,一切都告诉我,我就是个普通人。

什么叫普通人,普通人不是说就很弱,而是能意识到大家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及格线,努力做到比及格线高一个 level。知道什么是好的,向着好的发展,是普通人也能有的价值追求。

当顶尖年入 200 万很难,当普通人年入 20 万不难。

③人是群居动物,事情也非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结果的背后是多个部门、多个部分协同的结果,而每个部分其实都存在对应的行业价值。

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比如文科的文案写作到理科的程序员,这样跨行很累,

但文案写稿、文案发稿不仅是个顺逻辑,也是个相关的体系,就很简单。

换言之,我们是可以在多个有关联的行业稳定系统化发展。我的意思不是转行,而是系统化的事情,集体发展,相互带动。

➡️行业顶尖很难,但能达到行业 70% 水平时就死不了了,而且压力也不会很大;

➡️每种副业都值 20 万,只要你坚持好好干,有自己不可代替的价值点、资源点;

➡️做一个体系下的多个副业,多个 * 20 万就是你的收益,相互链接延伸发展也简单,而且多个腿走路也不容易死在一点上。


故事版本的请看:

我是 2017 年 6 月浙传毕业的,文化生,学得是中文系。

跟很多大学生一样,我 17 年 2 月开始实习,实习工资 2K 干了两个月,6 月正式工作,第一份工作 6K 干了三个月,第二份工作 10K 干了三个月,直到 2018 年 04 月就再也没有上过班了。

01#

我刚开始实习时,有个学长让我帮他写一篇文章,给我 300 块钱,自此就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知道原来卖字是可以卖钱的;当时我是这么算算术的:

实习工资月 2K,转正后 4.5K,一天写一篇文章 0.3K,一天一篇文章月 9K。

于是即便我后面没有继续实习,还在继续写稿子。

[早稻:7 月体验之毕业首月收入过万​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33304)

自此之后,我一边上班一边写稿子,有时候也会摸鱼在上班的时候改稿子。

坚持了 5 个月后:

  • 从 150 元 / 篇,到 5 个月后 500 元 / 篇。
  • 本职工作收入月 6K,副业收入月 7K。

02#

又是一个姐姐,她很好奇我怎么写稿子的,就让我教她,那时候我想教一个也是教,教 100 个也是教,于是就在公众号开班了,直接报名了 200 个。

于是我早上 7 点上课,9 点上班,中午改作业,下午上班,晚上改作业;

2017 年 10 月,我第一次收入过 2 万,也是第一次发现,2 万块钱可能是体力值的上限。

然后就一个月到两个月一期,从 150 一个人,199 一个人,到现在的两个人,

坚持到了现在:

  • 服务了 1000 + 的学生了。
  • 前段时间,我看了下训练营收入,过 20 万了。

[早稻:11 月体验之给 200 个孩子当兼职文案老师​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51605)

03#

训练营教课时,我发现所谓学习,很多学生都是感兴趣、面上学学的,也没真的把时间用到磨砺技能上,稿子怎么写都很烂。

我思考了下,觉得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拿稿子去训练大家,跟钱挂钩。

于是就开始组织人对外接单,厉害的人接厉害的单子,普通的人接普通的单子。用了 N+1 个方法,不断的去找甲方。不断的新人进,旧人出。后来就注册成了文化传播公司。

坚持到了现在:

  • 最高的学生写下来了 4000 / 篇的稿子
  • 在最高一个月给学生们发了 17 万的稿费
  • 有孩子也月写稿收入 7000+
  • 免试把孩子送进了甲方公司——蓝标
  • 最高月撰稿数量过过 1000 篇

这部分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我的主业收入。

后面我就简写了。

04#

自由职业在家工作,所以为了 cover 掉房租,就开始做 Airbnb。

坚持了一年不到,

在盈利的情况下全部留给了舍友

  • 最高有三套房子,8 间对外出租的房间

[早稻:9 月体验之当 Airbnb 民宿主​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369767)

自己滚回合肥买了房子。

05#

很早前一个人在杭州太寂寞了,所以想养猫,2018 年 04 月买了只布偶猫。

那只猫 3.5 万,对当时的我来还挺贵,因为带繁育权,不想浪费就开始做布偶猫舍了。

坚持到了现在,

  • 目前买的最高一只种公 9.3 万
  • 今年最低有 21 只小布偶出生了
  • 明年最低 40 只
  • 宠物级绝育控价 6000 及以下

我没停。

我还在尝试。

06#

07#

已经开展了。

以后能做出来再来补充。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基本是时代底下的产物。

依靠互联网的繁荣,做着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由职业,持续的把一件件有关系的小事情慢慢给做成一个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点:

1. 每个小事都能赚到 20 万。

选定一个适合你的事情,无论大小,只要你持续的去做,带脑子的去做,你完全可能达到这个收益。

达到稳定收益后,把利润出让给别人,就能解脱自己的时间,去往下一个地方。

越小众的事情越容易做,天花板低是真的,没什么人竞争也是真的。

2. 做的事情是需要选择的,最好体系化。

我放弃民宿不是因为这件事没有收益、亏本。

其实我有主动接触通过做民宿获得十万收益、百万收益的人,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找不到民宿的衍生产物,似乎这行只能做自己,而且大部分能做成的,基本都是资源集中化的做,且做得好的没一个前期投入不大。

同比其他事情

  • 写稿子→教人写稿子→把所有人做成团队帮甲方写稿子
  • 做猫咪繁育→做猫咪产品

自然而然就可以延伸发展起来,省力。

而且两个体系之间还可以结合,更省力。

就我个人而言,没有大理想大抱负。

码字的时候正在线下听人课程,听着各位大佬在聊年入千万,流水过亿,说实话,看着就觉得头疼与辛苦。

回到话题上,

有哪些思维是我刻意训练的?

每个小事都值 20 万,选一个感兴趣、有发展可能性的事去做,做到了就丢给靠谱的人,自己再去尝试下个小事。

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另外一个人把这个小事做成了他自己的事情,在你不断稀释自己份额的情况下还能年入 20 万,不介意他通过这件小事收入了 200 万,但会希望给自己带来 20 万。

这件事最好是一个体系的事情,这样的话,资源可以被重复利用,不用完全从最新的开始。

此外,小事情多了之后,资源就会出现互帮性质,作为一个中间枢纽、外加多边的资源人,也不怕自己被轻易踢出局了。

持续做小事,持续体验世界新鲜事。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跟着社会发展走,跟着年轻人走。

大概这就是我目前给自己设定的职业路径了。

知乎用户 自说自话小易妈 发表

中庸式思考以及减少内耗,这个是我一直在学习的。

不要随意 “站队”、“贴标签”,多关注对自己有用的,不要在无用的事上浪费过多精力

儒家的中庸就是保持中正平和,坚持自己的认知,不随风倒。内耗就是大家说的因不必要的消耗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深入研究的话,肯定比这要深刻复杂得多,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

思考一个问题:不喜欢的公众人物发表了对自己有用的观点,是否要接受?

今天早晨,马薇薇上了热搜。

打开看,是腾讯视频新青年 YouthTalks 的演讲「二十岁不要想象三十岁的生活」。很短,只有几分钟。列举几个她这次的观点:

① 二十岁不要想象三十岁的生活,而是应该学会判断,排除人生中不想做的事。

② 理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凭空而来的是梦想。

③ 有一天,有一件事,让你愿意去做原本不想做的事,那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④ 辩论是一种什么思维?就是把你分裂成三个人:一个正方,一个是反方,一个是观众。你心中最极端的想法 A 和最极端的想法 B,在激烈的互相碰撞、质疑乃至辱骂的过程中,那个观众 C 得出了一个比较中立的答案。这个时候你做事就会有什么? 理性。

⑤ 生活中,从最小的事做起,不要每天回家想自己宏大的理想是什么。不断去尝试,当做一件事怎么做都不烦的时候,那就是找到了理想。

大家觉得有没有一些些道理?对自己有没有一点点用呢?

翻看了微博下面的几个高赞评论,他们说:

  • 她是我见过最有口才,思维敏捷,反应最快,最不讲道理的人,多谢她毁了我最爱的节目奇葩说。
  • 经过奇葩说那件事,再也无法直视她讲道理的样子。明明是不讲道理的人,却在这里讲大道理。
  • 有德再有才,再有才的人没有良好的品德那只能为她遗憾了。

果然,很多人依然在纠结《奇葩说》第四季,那个不怎么愉快的结尾。我不知道马薇薇这次演讲的内容是否对他们有用,但显然他们不喜欢这个人也不太愿意接受他的观点,觉得她 “不讲道理”。

我也很喜欢奇葩说。当初各种撕的时候,我没多看,现在也没有必要马后炮。我对马薇薇说不上喜欢或讨厌,她说的有用就多听点,不觉得有用就少听点。这次说的对我有点用,所以我听完了。

就这件事而言,马薇薇肯定也不在乎咱们接不接受她的观点。而且,**她不是不讲道理,不过是【只讲对自己有利的道理】,**我们反思一下,自己能做到人家那样吗?能说得过人家吗?基本做不到,所以才说人家不讲道理,因为人家的道理,有的时候我们不懂。

**我们稍微平和、理性一点,学会看到对自己有用的,而不是因为别人的事儿 “站队”、“贴标签”,做一些“内耗” 的行为。**如果不认同就试着远离,没必要给自己和别人添堵,有这点儿时间不如看几页书。

所谓的中庸式思考和减少内耗,其实适用于很多事情。尝试一下,你会发现没那多 “气” 可生,也没那么多 “贱人” 需要撕,反而,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别人按照你的标准就是对的?多元才有乐趣嘛(此道理同样适用于本回答)。我也是第一次做人,想法不见得成熟,欢迎友情指点,感恩~


快乐思考,享受生活。欢迎来【一桑手记】找我玩,生活职场小思维,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下面是整理的一些思维类书籍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如果有点用,是我的荣幸。

[有哪些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书或者资料值得推荐?​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02470/answer/300480269)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奇迹龙数码 发表

读书时,先快速翻阅一遍,读一下目录、小标题、序、黑体字等,给自己思维构建一个框架。然后当你细读精读时,就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这就是发散思维与专注思维同时作用的效果。

当你读书时,有些知识点不懂,你再去听听别人的讲解,或者去网上看看相关内容,瞬间就能明白。这不是说书中讲的不好,而是换种讲解方式,你的思维也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激发灵感。

知乎用户 along 阿龙 发表

辛辛苦苦写了 3500 字,先讲两个最重要的思维方式,看了没有用欢迎来捶我,后面会再更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思维非常有用,可以说会应用他们的人和不会应用的人完全就是两个不一样的物种,有什么思维方式对我们特别有用呢? 答案是:趋势、结构化思维、黄金圈思维、进化论的思维…

趋势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深刻地揭示了趋势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趋势和人的关系,就像大海里的鱼虾和海洋的关系一样,只能随着海浪上下起伏而不能逆着洋流前行,即使是英雄也不例外。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如果你翻阅各大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80,90 年代排行榜的富豪大多数都是搞机械、能源、矿产等等的,00 年代的富豪大多数都是搞房地产的,而 10 年代的大多都是搞互联网的。趋势对我们而言无比重要,如果能对趋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并践行的话,我们就能踏浪而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那么如何应用好趋势思维呢?

现在是 2019 年,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已经过去了 8 年。8 年来,无数企业在岁月的长河里起起伏伏,最终诞生了 TMD(头条、美团、滴滴)三大巨头,那么普通人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里面能做什么呢?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2013 年,一个在电子厂打工的普通人 A,一个月工资也就 2-3k 吧,另一个普通人 B 之前也在电子厂打工,不过后面去了美团送外卖,同样是累、同样是每天晚上工作到 9 点,同样是体力活,而去了美团的 B 却能拿到 5-6k,难道这不是时代给予的红利吗?2011 年之后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即使我是一个干体力活的,那我去互联网企业干体力活会不会更好?

再比如选择专业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其他兴趣等等因素,在 2015 年或者 2016 年,互联网趋势比较明朗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这个时间点都能看到趋势了)会不会选择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等与互联网挂钩的专业比较好?

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发展了好几百年的传统工科专业(比如材料、机械、采矿等等),要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误选了这些专业的同学等毕业后,看着那寥寥无几的薪资,又会大倒苦水,这就是知乎上经常说的 “生化环材” 之类的。

事实上,属于传统工科最辉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少会有再次复习的时候。你选择计算机即使没落,也得一些年吧,连计算机都没落了,那传统工科的情况只会更差。你说我们错过了时代的浪潮,怎么弥补呢? 给你一张图吧。

这个叫做高德纳曲线,可以这么说,要是有什么改变世界的技术出现,一定不会脱离这张图。一个真正理解趋势的人,不是仅仅嘴上说的,关键是看他能不能按照趋势行动,并最终取得对应收益,毕竟想到与做到之间的差距可能隔了一个银河系。

总结: 不要站在一艘快要沉的船上,即使那艘船是泰坦尼克号。

图里面说: 点赞的都能找到女朋友~

结构化思维

生活中大多数人表达没有逻辑性,他讲了半天,你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最让我想见恨晚的思维就是金字塔思维,懂了这个能大大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而不懂就会像下面这样:

某日,我的小弟小熊对我说:“阿龙哥,不好了,大毛说他不能来唱歌了,他只有周四有空,小光说他周三要去钓鱼,周四周五都可以不过要周四要下午才有时间,网吧老板说 666 包厢只有周四 14 点到 18 点有空,所以我们把去 KTV 的时间从周三改到周四下午吧!”

当时我:???,你到底想说什么呀?直到听完最后一句我才知道小熊的意图。 别笑,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我们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说话的,以至于我们得听很久才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其实小熊的话可以这样分解来说:

1 结论:唱歌得改到周四下午了

2 理由:大毛和小光都有空,而且 666 包厢也有空。

这样是不是就清晰明了了许多?其实这里就应用了我们的结构化思维,也就是金字塔思维。那具体什么是金字塔思维呢?

其实就是简单的四个字:论、证、类、比。

论:也就是结论先行。 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这叫结论先行。

证:也就是以上统下。 说的是,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

类:也就是归类分组。 就是每一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

比:也就是逻辑递进

放张图你就懂了:

可以看到这张金字塔似的图主要有两个结构:纵向延伸和横向分类,掌握这两个你就明白了金字塔思维。

什么是纵向延伸?

就是按照结论 - 理由 - 事实这样从上到下的延伸。其中事实一定是客观的,通常是一些数字和不带感情色彩的实例。结论和理由都可以是主观的。

某同学跟你说:A 公司不值得去。这是结论,为什么呢?因为地域偏远,薪资水平低,公司文化不适合我这三个理由。那为什么地域偏远呢?因为远离市区、远离一线城市、远离妹子这三个理由。最下面这一层已经是基本事实了。这就是结论 - 理由 - 事实的纵向结构,一种逻辑关系的递进。

横向分类

那横向结构是什么呢?

地域偏远、薪资水平低、公司文化水平低就是三个横向结构。他们应该遵循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使用 MECE 法则分类, 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 “不重不漏”。当然我们这里没有穷尽哈,只是先举个例子。

把人类分成男人和女人,就符合 MECE 法则(某些杠精:不对,还有阴阳人),而把人分成男人和已婚女人就不行,因为没有穷尽,漏掉了未婚女人。通常来说我们有一些符合 MECE 法则的模型,遇见相关情况可以套用相关模型。

比如市场营销的 4P 模型:由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营销(Promotion)四个词的首字母构成的。制作营销策略的时候考虑这个模型能避免我们只想到 1,2 个方面。再比如运营常用的 AARRR 模型。

那么如何得出结论呢?

通常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

**什么是归纳法呢?**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指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其实就是找共性的办法

举个例子:中国的天鹅是白的,欧洲的天鹅是白的,所以说地球上的天鹅都是白的。

这个例子对吗?不对,因为澳洲的天鹅是黑色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黑天鹅”

归纳法概况结论时一定要注意能穷尽所有的例子,否则就会像上面得出错误结论。

**演绎推理就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导出结论。以一个数学中最常见例子举例吧。

大前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
小前提:图中这个图形是三角形。
结论:所以它的内角和是 180 度。

在生活中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相关的模型套用和演绎法的,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就要我们用归纳法,自下而上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具体怎么做?

1 头脑风暴:把自己脑袋里面闪过的碎片想法全都写下来。
2 分类和抽象:
3 问一句所以呢?

下面以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来看看怎么实战吧。

在我以前读大二的时候,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在班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印象中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给你们 1 分钟思考后找个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没有结构化思维就很容易漏到很多东西,往往只能答出 1,2 个点。当时我是这么做的:

1 头脑风暴:把自己脑袋里面闪过的碎片想法全都写下来。

那一分钟内我所有的想法如下:

1 中国是历史没有中断过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有这春节等等节日与习俗。

3GDP 一直处于世界前三的甚至第一的水平。4 改革开发后经济触底反弹,直至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5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航天技术的国家。6 研发原子弹和氢弹用时最短的国家。 当然当时时间紧急,我只记了几个关键词。

2 抽象与分类:1,2 都是讲文化和历史的,3,4 都是讲经济的。5,6 都是讲科技的。能抽象出什么理由呢?1,2 说明中国历史悠久等等。5,6 说明中国科技进步很大,位于世界前列。

3 所以呢? 所以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奇迹的国家。

好巧不巧,老师刚好点到我,在大家的注视下,我缓缓起身说了句:“谢邀,年薪百万,刚下飞机。” 哦,不,我可不敢这么说。

我当时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充满奇迹与希望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点,

1 在历史与文化方面上,中国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

2 在经济方面上,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虽然某些时候落了后,不过改革开放后触底反弹,一直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是唯一一个落后了还能追上去的国家……

3 在科技方面上,我们科技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巴拉巴拉,所以我认为……

最后我的发言也是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连连叫好(滑稽)

大概就是这些了,看懂了这些,到你下次发言或者工作汇报的时候,你想用金字塔思维却会惊奇地发现——我还是不会用诶! 上面的只是理论知识等你灵活运用还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内化成自然的反应。

点赞的人 3 个月内必要一件超乎想象的好事情发生,这个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信你试试!

知乎用户 令狐龙马 发表

一:心理方面的思维模式:

1. 面对任何选择或者重大决策,牢记 “我需要”,“我喜欢”,“我适合” 这三大筛选标准;

2. 树立自我边界意识,敢于并且善于拒绝;

3. 承认并接受客观事实;
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责任,即 “操之在我”;
改变能变的,接受不能变的。

4. 遇事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局限于问 “为什么”。

二:兵家方面的思维模式:

1.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其中害在利前,要有风险意识,先为不败而后求胜。

2. 以正合,以奇胜。所谓的 “正” 即是正式军,正规军,堂堂之师,是摆在明面上的资源和筹码,是实打实的对抗力量;所谓 “奇”,是备用军,是后手,是备选方案,是隐藏着的别人不知的绝招和优势力量,这“奇” 才是发挥指挥作战艺术的主要空间。

3. 积极把握主动权,营造有利态势,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所调动。把握主要矛盾,攻其所必救,集中优势兵力以大欺小。

三:世界观方面的思维模式:

1. 大道作用万物,使阴阳平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抛弃多余的主观意识,大道自然会作用万物,犯不上主观妄动,滥刷存在感。

2. 众生皆苦: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欲望越多,烦恼越多,不如落得清静自在。

3. 关心则乱,太上忘情。绝情处是最深情。

4. 中庸之道:势不可用尽,话不可说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懂得留白。

知乎用户 十一一 发表

3 个思维,认真看完可以颠覆你现在的认知,也往后越核心

一、「摒弃完美」

「完美主义」词如其名,听起来就让人感觉美好

三个月前,当有人这么叫我时,我还会暗自窃喜。

直到我看到 Tal 在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讲到:我读了研究报告,反省个人经历,我知道完美主义对我百害无益,有损于我的健康。

为了防止产生误解,我先就完美主义做个简单解释:

一件事,在定计划时,就要奔着最高的目标前进,即:做事要一步到位,如果不能,宁愿不做。
行动时,从头至尾,我都应顺利的进行,中间不能出现失误、停顿,否则就接受不了。

再举个栗子解释一下:

减肥时,当然要定最严格的饮食计划:1 个月内,不吃奶油不吃炸鸡不吃零食,嗯,对自己就是这么狠。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吃了包零食。
OMG,我都做了些什么,我不完美了,这个计划废了,那我就要疯狂一次,然后明天再重新开始这个计划。

总体来说就是,完美主义者在对自己、他人、事物的要求都过于的高,以至于事情发展产生偏差时,就会走向极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就像你要考**「完美」的 100 分,那么「不完美」**的 80、90 分就对我是个侮辱,所以宁愿得 0 分(掩盖自己不完美的事实)

Tal 说:在本质上,完美主义是一种对失败的恐惧

同样是 A 到 B 的一件事

在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认知里,是一条直线(不会有停止、失败、偏离)

这是基于个人情感的幻想,或者说只是存在于理论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但现实中,影响事情发展的变量有很多,不是吗?

![](data:image/svg+xml;utf8,)

不断攀升,没有偏差的直线

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完美主义者**」转变为**「追求卓越者」**

追求卓越者和完美主义者一样,也都是不断追求进步,但他们更能认清现实,认清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螺旋式上升

![](data:image/svg+xml;utf8,)

随 x(时间)的增长,y 有起有伏,但总体向上

有起伏,有低谷,然后不断向上,这才是人生的正常状态

2、「知行合一 」

1)为什么有人说选择往往大于努力

你会举出很多栗子,比如:

上学时,老师安排同学 A 和同学 B 打扫教室卫生,同学 A 每天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干货;同学 B 则摸清了老师来教室的规律,只在老师来教室时做的特别卖力,平时就各种划水,结果到最后,同学 B 受到了老师的嘉奖

当然这个栗子稍有极端。但我想表达的是,当你的认知已经落伍时,再好的行动就不能帮你成功。

就像把认知看作电脑硬件,把行动看作软件,一个低配电脑带一个高配游戏,能带的动吗?

再想想高考同样分数的两个同学,一个选了计算机专业,一个选了土木专业,同样努力了四年,毕业后,同样是攻城狮,起薪却可以差两倍。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选择其实很重要。

2)为什么有的人听过这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因为他们总以为认知可以代替行动

看过 “如何阅读一本书” 后,自以为掌握了如何读一本书
看过 “六级必过方法” 后,认为自己已经掌握这种方法
看过 “如何自律” 等文章后,认为自己可以变的自律

其实,这都是大脑被这些信息刺激后,产生的已经掌握的幻觉

自己在行动时,肯定是要走弯路的

下次在看到这种文章时,便会摆摆手,一脸不屑说:净是些鸡汤,没点干货

但事实是这样吗?

1、作者花了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总结出的经验,你想通过几分钟的阅读就完全掌握?这未免也太贪心了
2、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几次失败的尝试去否定一个方法,太武断了。

上学时老师总是会布置家庭作业,每次回家做作业时,无论今天课上我听的多么明白,我都会抓耳挠腮一番。

「明白 」某个道理或许很简单,但要「掌握 」这个道理,则需要你亲身去体会

「明白 」和「掌握」之间的差距,就是为什么有人听过这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知行合一,众人皆知,但知不易,行亦不易

三、「把快乐当成自律」

在这里,我想解决一个思维误区:快乐与成功是矛盾的

嗯~ 举个栗子解释一下

考研时,每天 7 点起,11 点睡,每天学习 10 多个小时,我快乐吗?
我不快乐!
早上背单词,发现昨天背的单词又忘了好多,我不快乐
上午刷高数,发现好多题摸不清技穷规律,我不快乐
下午做英语,阅读理解又错了好多,我不快乐
晚上睡觉前,想着自己理想的学校,我真的能考上吗,迷茫,焦虑,我不快乐

看到这里,各位童鞋应该明白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好像没什么快乐的时候(当然成功的瞬间很快乐)

其实不止是考试,在很多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都很煎熬

难道快乐与成功的矛盾是客观事实?

不是的

肖恩 · 埃科尔在《快乐竞争力》中提到:

我们大脑运作的巅峰状态并不是在情绪低落或中性时,而是情绪高涨之时。不过讽刺的是,在当今世界,我们为了追逐成功而将快乐拱手相让,反而让我们的大脑从巅峰状态跌落,成功概率也大大下降。

也就是说,快乐不仅不会降低我们成功的概率,还会有增益 buff

那为什么过程中的我们会不快乐呢?

回想一下我们那些不快乐的瞬间:

复习时,我们想到的是考出理想的分数才会快乐
工作后,我们想的是银行账户有多少钱才会快乐

等等

发现了没,我们一直在「想前看」,看到的永远是与目标的差距

如果你总是往前看,想要弥补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差距,这样的过程是无止境的

图源网络

这时,不妨换个角度

「向后看」

即使是再困难的时期,你也可以转个身,向后看——看看你已经走了多远,你已经学习了多少,你一路来所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图源网络

所以,在今后的生活,我决定把快乐当自律

笑一下,成功不会因此离你而去,还收获了快乐

多划算。

码字不易,费时费力,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不妨花 1s 点个赞,开心 2 个人,多划算。:)

END

知乎用户 Wick 发表

  • 网课怎么越听越多?
  • 书怎么越看越多?
  • 1280 办了张健身年卡就去了三次半?

蓝瘦啊兄 die。

你觉得是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定?

其实是你的神经作怪。

神经是根橡皮筋,焦虑是一双猛男的手,每当你为自己碌碌无为而内疚的时候,你就要下决心了——半年减 20 斤、一个月看三本书、每天早上听 X 辑思维,下午听梁 X 道。

这时候你就舒服了,因为你的脑子是无法判断你在做决定还是做行动的,自然猛男就松手了。

今天王某看你有缘,卖你一本秘籍——《WOOP 思维》药到病除好吧?没效果你来杠我!

**W——Wish(愿望),**想想你的具体愿望,比如 30 岁时,你想要多少年薪,买什么车,买多大房。「制定目标」

**O——Outcome(结果),当你达到你的愿望时,**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增强动力」

**O——Obstacle(障碍),**在实现的路上会有什么障碍。「将障碍视作待解决的问题」

P——Plan(计划),这个就不必赘述了吧?

这个办法的原理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为心里对照,先幻想积极乐观的结果,给予自己动力,然后再幻想中途的障碍,这时候 “障碍” 就变成了“需要跨过的条件”,而不是“困难重重,算了算了”。

呐,既保持了目标给你的动力,又把理想接了地气,完美。

你会不会想问我,你没有给我说怎么克服障碍啊?障碍太大,压力好大啊!我好想逃!

不急,纽约大学的一个女博士发明了一招专治拖延症——执行意图。

————————“如果…… 就……”————————

你给自己设置一个条件,“如果”触发了这个条件,你 “就” 执行相应的行动。

可以试试把 “如果” 设置的相应的简单一些,看看效果。

比如:如果我看了一下手机的时间,我就停下手机休息一会儿。

如果我吃完晚饭,我就看几页书。

如果我吃的是面,我就听几节网课。

当你把简单的条件贯彻后,你的大脑就已经适应这种思维模式了,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升级,你会发现越来越好用,越来越顺心。这样,你不就慢慢变的牛 13 了吗?

当然,这个条件设置的越具体越好,精确时间,精确地点,精确信息。触发条件越多,不就越容易提醒你行动吗?

码字不易,王境泽提醒你点赞了!

知乎用户 尤加利 发表

【少反问,少否定】

我觉得这种现象在中国几乎成了 “子承父教” 的一种情况。问题不好好问,回复不好好回,偏偏要带着某种主观情绪,偏激态度去传递出来。

反问:
充电器在哪里
:你不会自己找找吗?
我现在去收拾房间吗
:不然呢?
否定:
怎么样你都比不上 xxx
你果然不行
你能做好什么?

毕业的这一年,越来越发现自己也具备了这种 “特征”,而且偏偏是体现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

可能越是在亲近的身边人,越有这种可以不担心情绪波动产生的不可预计的后果,所以肆无忌惮,任意妄为。

毫无意外的,我身边这个倒霉的对象,就是李先生。

正常的时候这种情况不会多明显,但是每当爆发矛盾争执的时候,这些句句噎人的话语都会伴随着带有攻击性的激烈情绪涌上来。

那时候的沟通已然是不平等的了,而是单方面的指责、命令,轻蔑,甚至带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甩锅情绪。

好在李先生天生的好家教,以及性子里的成熟,隐忍与理智。每次当我把那些带刺带钉的话语说出口的时候,我都会看见他脸一瞬间涨红,又终止于情于礼。随即出口的安慰话语总有着强烈克制过情绪的轻颤。

要是一个跟我一样的愣头青,可能早就被我气的先回怼,后冷漠,最后矛盾激烈分手了吧。

这种言语伤害对于一个同样敏感细腻,全身心投入这段感情且深爱你的人,是不可估量的。

因为他爱我,他从不会把这些词语同样的回馈给我,也不会去做任何负面的情绪回应。而是压制在心里,默默承受,自我调节与消化。

可长久抑郁于心,情绪无法向外释放,往往会在内里塌陷。

我给他扎了一根深且尖锐的刺,在内心最深情温厚的地方。

所以去年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他的情绪都有一些沉寂,以及遇到矛盾争执后的不敢越步。我令他出现了,害怕,恐惧这种情绪,怕这样做会让我不悦,那样做会让我恼怒。

但是好的,健全的关系,难道不是从来不会惧怕去做事情,因为无所谓对错,也从不害怕会受到什么指责与批评吗。

所以你看,有因必有果。我的坏脾气,我噎人的反问句,都结成了口味酸涩,形状怪异的果子。

前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在他家里住了很久,才发现他的生长坏境和家庭氛围和我的完全不一样。他家真的太让人舒服了。

这个舒服,是内心里的安宁

打碎什么东西,没有批评指责,先关心人的身体与情绪,不会关注破碎的事物。
做的每一顿饭,每一件小事情,都会被认真且开心的夸赞很久,是全家上下,从婆婆 - 公公 - 奶奶 - 爷爷,看着我的眼睛,发自内心的夸赞。
完全尊重年轻人的一切思想,我和李先生在一起三年,但是毕竟刚毕业,不想结婚太早,他妈妈就握着我的手,说:听你的。你们只要好好的就行。

而这些情况折射到我家里。

是完完全全相反的

我不允许犯任何错误,做的好是理所应当的,做的不好才是不可原谅的。我写在开头那些话都是在我的家庭里最常听过的几句话。

并且从小到大都是被要求着极速成长的。是,这样确实造就了我一些不亚于于同龄人的 “光环”

大学创立了创业工作室,小一年时间拿了创业奖项,赚了人生中创业的第一桶金与奖学金
刚毕业就做了自媒体博主,兼顾着成立了自己的轻养生品牌,注册了公司,疫情期间我的朋友们都失业或者工资减半,我的收入仍有富余
拼命的去学一切东西,做饭,摄影,写作,视频剪辑,时不时让身边人感到惊讶,为什么这个你也会。好厉害。

……

但其实我的家里人从来不会过问我做这些事情内心里愿不愿意,快不快乐。

这些被别人夸赞着优秀背后的我,每次独处时,安静着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时候,最想做的,其实就是有那么一两天,去野外吹着风,闲散悠闲的,看日升月落。

坦然说,我这样的言语性格,受家庭影响很大。我爸爸很爱我,可是他也被他的原生家庭或者自我经历灌输了很多可能不属于自己本性的思想。

所以我不会怪他。也不会怪任何人。

18 岁之后是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深陷其中,咒骂哀怨,还是清醒脱离,疗愈自我,都是自己掌控的一件事情,没必要去怨任何人。

意识到了问题,本就高于很多人了。触碰并解决,更是勇者之径。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去改变,又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失望。最后才略微有了一点收获,借着这篇文章分享出来啦,希望和我一样的,可以有点小小帮助。

说白一点,产生这些反问与否定句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意无意在某方面 “惹” 到了自己

与其让这个 “导火索” 暗自无声的悄悄点燃更多的绳索,衍生更多事情,不如直接揪住,熄灭解决。

对我来说,主要是两个阶段:转移注意 — 重新沟通。

一、转移注意:四个关键词:

  • 转身离开
  • 喝水或者睡觉
  • 看喜欢的事物做喜欢的事情

每一个都可以独立以及搭配使用…

主要就是一定要离开当下可能会剧烈争吵以及气氛不对的环境,让自己冷静下来。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离开当下的环境,(或者有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那就转过头,面向墙壁或者窗外都可以,反正不要面向对方!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研究,争执时你对对方的厌恶程度是正常时的几十倍… 本来可能简单解决的问题,都会因为这种不喜欢的感觉加剧。

二、重新沟通:两个关键词

  • 认真倾听
  • 认真表达(内在感受和情绪)

第二点有必要说一下,也是重新沟通的意义,冷静下来沟通的就不是这件事谁对谁错怎么怎么样了,而是这件事让我不开心在哪里,我希望怎么完善。表达感受而不是意见。


这两步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的样子,其实是我反反复复体悟,百转千回周旋差不多一年过来的。

这个也真真切切让我感悟到一件事,情绪用来觉知而非控制。希望也可以分享跟我有相同经历的人啦。


最后,爆主角求个小赞同哈哈,祝大家 520 节日快乐!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有哪些值得长期坚持下去的好习惯?​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93024/answer/763195787)

(好习惯答主就是我 (知乎其一))

[有没有通过内调的方法保养好皮肤的经历??​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532454/answer/1003868094)

(有我高中憨憨照哈哈哈)

[你用过哪些万年安利的眼霜?你知道眼霜的有效成分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258106/answer/794548536)

(写了一整周的整篇干货文,迅速识别黑眼圈类型匹配合适眼霜)

[有没有 “看完就像过了一生” 的书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4720402/answer/1064632890)

(一周内收藏 5w➕)

[有哪些自律方面的好习惯值得养成?​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847175/answer/1162275209)[有什么容易制作又好吃的减肥餐?​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342892/answer/1154580035)

(日常吃食集合~ 好看好吃又低脂!)

知乎用户 麦子 发表

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来欺骗自己… 对,就是欺骗

如果有过长途骑行或跑步经历的同学,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长途骑行,特别是爬坡的时候,几十公里的上坡往往非常容易让人崩溃,每次累得快不行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再坚持 100 米,再坚持 100 米就休息,过了 100 米就再告诉自己,再坚持 100 米 (国道路边有路碑,100 米一个小碑,1000 米一个大碑)。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实际上我就是这样骑完了 10 几座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山。
同样,在其他地方,比如编程的时候,遇到 bug 调了几个小时甚至更久都没有用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再看最后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后再看最后一个小时…

然而心理暗示的强大远不止于此…… 曾经我是一个很有情怀的浪逼,反正与程序猿格格不入,但是后来为了认真学习编程,给自己买了一块显示器,装模作样学着大佬们编程的样子,并且不断的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很没有情调的程序猿,工科生,我只会写代码,不会写散文。。。最终,我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代码信手拈来,但再也写不出散文了,并且也不知道怎么给女朋友制造浪漫了……

以前我不喜欢编程,但是我假装自己喜欢编程,每天都对着代码看十几个小时,吃饭时也中手机查各种资料,后来我真的喜欢上了编程,现在一天不写代码,浑身难受

很多东西,假装久了,就成真了。。。

知乎用户 王赟 Maigo​ 发表

作为一个经常回答别人提问的人,我来说一条:**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被问题的字面内容所困,而是要跳出问题,看到对方真正的需求。**否则,有可能费了很大的劲,结果对对方还没有帮助。

前两天正好有一个例子。有人私信我,说听说我之前自己实现过一个小型语音识别系统,想看源代码学习一下。我确实在一门课上写过这个系统,但代码未经整理,最终的成品代码和实验性的代码混杂在一起,也没有文档;如果要上传到 GitHub,需要整理一番。

如果不是我恰好比较忙,我可能就马上干这件事了。但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我发现,对方并不是我想象中正在学习语音识别的研究生,而是公司员工。原来,他们公司要做一个带语音识别功能的产品,他是来做各种方案可行性调研的,但并不懂语音识别技术。了解了这个真相后,我直接指出他自己来写一个语音识别系统是不现实的,要么向讯飞等大公司购买解决方案,要么聘请有语音识别开发经验的程序员来实现。这个回答既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又省了我整理代码的工夫。

对一个领域不甚了解的提问者,信息往往是不足的,或者不知道在提问时应当提供哪些信息。也有些提问者,出于害羞等原因,会隐瞒一些重要信息。那么,作为回答者,如果真想帮助对方,就应该主动去询问必要的信息,发掘出真正的需求,对症下药。

知乎用户 科技回形针 发表

谢邀。

@徐云

哲学专业,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和思维类的东西打交道;最近在刻意训练的有三种思维方式。

我选三个示例来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一、逆向思维与条件反射。

场景一:假设你走在大街上,路过一家健身管;一名健身小哥职业化的递给你一张宣传单,帅哥 / 靓女!进来玩啊!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拒绝,走开。

场景二:假使你在知乎看到了这个回答,如何在大学赚到一万元? - 孟尝的回答 ;答主吹了一大通牛逼,还留下了微信号,你感觉他是个骗子。接下来你怎么办?

你的第一反应告诉你,要拒绝他们,离这些东西远点。

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走近他们。

走上去,接受他的传单,你就可以开始分析,这个传单做的好还是不好?他家店生意会是怎么样?黏上去,加他的微信,去跟他聊天,看他卖什么产品,怎么卖的。你就可以把他的套路给学过来**,撇开道德层面上的东西,至少你可以复制他的套路去骗傻逼。**[1]

接下来把这种思维再发散一下?比如说,你顺着读我这篇文章是接受,是顺势;

逆着读我这篇文章,是把文章进行拆解,得出文章的逻辑结构,关键句,中心论点,表达方式。

逆向思考和学习,你能由点到面,剥茧抽丝,得出一个更全的知识网络;甚至发现一个被你忽略的隐藏的世界。

**

**

二、恋爱学思维,化万物为撩妹。
做销售是让我和客户一对一的撩,写文案是让我通过文字来撩拨一群人,开头是初次见面,中间内容是前戏,结尾转化是高潮。跪舔甲方,就当他是丈母娘。

文案是跟读者谈恋爱,营销和运营是跟目标用户谈恋爱,产品也是这个理。这所有的工作,到最后的落点是人,你需要了解用户,了解人性,了解从前戏到高潮的这个过程。

恋爱学思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勾搭、热爱、不要脸、以及真诚。

三、追根溯源,探寻事物本质。(刨根究底)

这种思维模式暂时没有好的示例,灵感欠缺,写不出来。直接出训练方法:[2]

1、当你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时候,尝试把它否定。
比如说,你和一个姑娘暧昧,你感觉你爱上了她?不,尝试否定它;也许得出的真相只是因为你寂寞。

2、多去思考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
你感觉自己哪方面条件都不错,他没有理由只是和你暧昧,不和你结婚啊。也许,真的只是因为你丑。你情商太低。人家玩你呢。

3、多向自己发问,为什么?(原因)为了什么?(结果)
我为什么要跪舔老板?为什么她会对我说呵呵?我特么整天加班加点的,是为了什么呢?

掌握这种思维,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世界变简单了。

补充说明:

[1] 孟尝仅供举例,不要昧着良心去坑人,如果你没有良心,那当我没说。毒,赌,传销这类的,有多远,走多远。

[2] 刨根究底,探寻本质的思考方式请慎用,容易造成想太多,思维混乱,眼高手低,不接地气,甚至厌世等毛病。


广告:

大象老湿个人微信公众号(xixing1993);

回复 “书单” 获取 26 本精选书籍推荐;

点击子菜单栏 “财富故事”,查看几个年入几十万的 90 后财富故事。

欢迎来撩。

知乎用户 大鱼 Q 发表

1: 只要想到的要做的事情马上会去做,哪怕这时候做不了也会用笔记下来等会去做,这是效率。

2: 自己犯过的错误会用笔一一记下来,比如自己做的的每个案子,每次失误,没考虑到的地方,这是总结。

3: 老板交代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我接下来的时候都不会说话,只会说: 好的老板,我马上去做。
遇到困难不要抱怨,解决问题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这是执行力。

4: 对于听到那些不喜欢听的话,不喜欢的人或事,只要是对于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的,选择一律忽略掉,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更具有包容性。

5: 对于那些打算坚持的事情,给自己订个规划表,今天到了应该做什么,然后想到就撸起袖子开干,不要迟疑不要拖后,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坚持了很久了,这个是习惯的力量。

6: 要有远瞻性,做案子的时候想想将要发生什么,那么你现在要做什么,这个思维我在工作后帮了我很大的忙,包括我的职业规划,这个小了说是预见性,往大了说是一个人的视野与格局。

以上。

知乎用户 鸡糟的黄医桑 发表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切身体会到在临床上是需要刻意训练一些思维方式的。以下都是我自己瞎起的名字:

一. 排除危险疾病法。

急诊经常可以遇见一些 “胸痛” 的病人,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个个都嚷着自己 “心脏病” 了,怎么办?

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卧槽,胸痛常见原因就辣么多,怎么办?全部查一遍?这是急诊啊,根本不可能!

(胸痛的原因常包括下述疾病: 1. 胸壁疾病 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胸痛、肌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2.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心包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夹层动脉瘤、肺梗塞: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 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癌等。 4. 纵隔疾病 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及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 5. 其他 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塞等。)

这个时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别去多想。这里是急诊,先想着排除几个特别容易危及生命的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塞),气胸,肺栓塞,主动脉夹层。

二、关键节点思维法:

比如说,我们内分泌科常见的 “低钾血症待查”。

看看内科书上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吧:

卧槽,那么多毛病,怎么办!!

其实教科书上就给你提供了简单的诊疗流程图

清楚一点了吗?卧槽还是不清楚啊!

画重点了画重点了(敲黑板)!!

看,低钾血症鉴别诊断的核心,是搞清楚有没有尿路失钾,这个是关键节点。搞清楚这点再去思考,就已经成功诊断了一半~

三. 药药药切客闹全部检查来一套法:

内科医生在临床上还经常会遇见一些老年病人,他们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主!诉!

老年人和小孩子一样,很多疾病都无法表达(这里心疼儿科医生一秒钟)。举个栗子,急诊乌拉乌拉来了一辆救护车,担架抬下来一位 80 岁的老太太,长期住在养老院,家属说最近老太太最近一个月了都不肯吃东西。

事实上,老年人很容易出现 “吃不下饭” 这种症状,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引起老年人吃不下饭。很多高龄老人是不和你讲道理的,生病完全不按照套路来。

既往史?不知道。
平时吃什么药?不知道。
哪里不舒服?老太太向你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并不想理你。

怎么办?老太太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啊!

这个时候,放弃你的常规思维方式吧——

药药药,切克闹,全部检查来一套!

重要的生命体征全部检查一遍。
从头到脚全部简单体检一遍。
简单的化验(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等)全部抽一遍。
简单的检查(心电图,胸片等等)全部来一遍!

别忘了,顺便把家属骂一遍,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平时多照顾点啊!

知乎用户 许铁 - 巡洋舰科技 发表

作者:许铁 - 巡洋舰科技
链接: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读了 “少有人走的路” 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心理医生多年的从业日志。 反复阅读,颇有领悟。

而我却想到了一个新名词 - 叫升级论。 即人有很多的心理能量水平, 只有使自己的心理能级不停提升,才是通往幸福之路。

心理能级是什么,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正能量,负能量。 它和物理里的能量类似, 具有动能(现有的状态)和势能(对未来状态的预估), 取决于自身和外界。

心理能级首先取决于外界。举几个例子,当一个人在人群中处于领袖的位置,被别人赞扬, 被很多人左拥右抱,她都会觉得舒坦, 自己很牛的样子, 这就是由外界条件所寄予人的心理位势。 从根本上说, 他都和人的需要能够满足, 并且具有行动上的选择权,而不是被选择有关。 比如, 你是 boss,你可以炒别人而不是被炒。 你追求者一大堆, 所以你晚上可以 pick anybody 去约会。 一大堆人围着你转,你不在意某个人怎么想你。 总之, 你的自由意志可以实现的可能越大,选项越多, 就越处在心理能级高的位置。

当然心理能级也和自身有关, 自己的预期和真实的状况差的越小,越有条件实现, 内部的心理能级越高。 压抑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则降低心理能量。

那心里能级低呢? 心理能级低的装填往往是比较负面的,把上述那些都反过来, 变成没有可选择性,就是低了。

心理能量的水平, 很大程度决定人的行为模式。

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无论是处在高位点或者低位点的人,都会以追求快乐为己任,但是形式却殊异。 同样一件事情,高能级的人往往会挑战新鲜的,是探险挑战者的姿态。**低能势的人则是对现有的东西产生依赖,是瘾君子的姿态。**比如高能级的人认为只有发自内深处的相互爱慕才可以结婚, 如果现有的人不再满足他,他会继续其爱情探险。 而低能级的人则可能为了寻找陪伴或泄欲找个对象。低能级的人最典型的状态是沉溺于自己的嗜好,比如酒鬼, 赌徒, 或者每天沉迷于收藏一些玩具的人。 也许他们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们几乎一定是对现有的生活并不满意却又害怕失去现有的东西而不想改变。

或者说低能级的人是宠物狗的心理,没有选项, 处处被动挨打, 通过对某些东西的成瘾,来逃避问题,过着每天都一样的生活。 而高能级的人, 是草原苍鹰的心理,他们的选项多,是生活中的主动者, 越级挑战者, 希望每日都有新鲜的挑战,实现不同的自己。

理解 “少有人走的路” 的核心,在于理解这种能级跃迁。

人的性格,过往的经历或者暂时的境遇受挫, 都可以导致心里能量偏低。 而持续处在心理能量低的人,更加容易受挫,因而在低能级陷的更深,这就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

但是有没有一条路帮助人实现这种心理能级的跃迁? 有的, 这就是少有人走的路一书所说的路。

书的核心: 自律和自由。

何为自由? 这是我之前多次讨论的一个问题。 自由意味着选择权,你手里达到快乐可以执行的选项越多,选择权就越多。

自由实现的条件是摆脱依赖,依赖越多的人选择权就越少。 为什么? 你依赖父母供给你生活,那你必然反过来要让父母决定你的事情,毕竟钱是他们出的。你实现财务独立,你才有不依靠父母意志的选择。 最典型的依赖而不自由的例子是宠物了 , 虽然它锦衣玉食, 它却生活在牢笼里,甚至身体都被做了绝育手术。 反观身边很多 30 岁还被父母供着的小孩子也就是如此。还有那些被供养起来的全职太太,看似没有压力,实则精神生活十分悲惨。

自由这么好,有些人却逃避自由,这就是低心理能级的人的状态,他们先是缺乏自由,继而爱上枷锁。这也是中国统治者常用的伎俩,把人困在低能级。

对更高自由度的追求,是实现能级跃迁的基础。 因为被束缚的东西,将永远处于低能级。 屌丝这个词非常生动,给人以挂在天线上的一根丝的感觉, 没有自由,只有那一亩三分地, 屌丝热爱枷锁,用一些无聊的消遣方式把自己维系在现有水平而不是甩掉枷锁。 这种心理就是不去通过对自我的约束提高自己的心理能级, 而是通过对某种东西的成瘾,而让自己在奥特曼的单曲循环里卡死往复。

对于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摆脱 “历史” 在其身上造成的心理势井。 这是一个人的独立战争, 因为越独立,越自由。

第一: 正视不确定性

摆脱依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正视不确定性。因为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是所有心理低能者的共同特征。 因为枷锁和笼子反过来也是一种生活保证,提供食物和隔离更强大的猎食者。 和宠物狗对立的那些野猫野狗, 那是相当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一个问题, 就是有上顿不接下顿以及更强大动物的威胁。也正是因为这种可能性,让他们不停的狂野奔跑,唤醒了他们的生命力。 因此, 直面和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走出精神避风港,就是提升心里能级的第一要素。 你要在心里默念,接受不确定性欣赏生活的狂风巨浪正是生命意义所在,也许你明天会被吃掉,却比在笼子里终老强的多。

第二, 直视死亡

两千多年前 , 古罗马哲塞内加第十点,内观冥想说过:“人生不断学习生存 , 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 要摆脱依赖,得到独立,必须有能够容忍某些自己之前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十分心爱的一部分在自己生活中消失。因为某部分生命的死亡, 是引领人如蛇蜕皮一般走向更新更成熟阶段的必经之路。 那些更新阶段代表着更强大的心理能势。 那些害怕失去而躲在过去里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难以脱离心理的幼年阶段。

第三点, 认知地图

被困在枷锁里的人一般都有一张模糊的世界地图, 他看不太清自己的圈子外面的东西是什么,因为不清而恐惧,因恐惧而诋毁, 沿用自己老掉牙的地图,还要教导别人。 正确的决策需要正确的认知, 而没有人在开始有正确的认知。人都是一开始用一些假设来描述真实的世界,然后出去行动犯了错把那些假设改掉。 圣经里几个核心人物,如约拿, 都是因为悔改而重新赢得了上帝的重用。都说明内省和修改认知的重要性。 那些每次错误后抱怨客观的人,终究是被上帝遗弃的人。 而把每个错误看出修正认知地图机会的人,终将拿到越来越正确的地图。

第四点,自律和边界

没有边界的自由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我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有一种天然的向下滑落的趋势, 做那些容易上瘾的事情,去任由自己堕落。这就是确立边界和自律的作用。 通过确立边界而不任由自己向下掉,而有自发向上的趋势。 确立边界,删除一些垃圾的咨询文章,一些无聊的朋友, 一些耗时间的无聊癖好, 即使不去做任何更好的规划, 你都会向好。

然后说自律,这恐怕是西方文明自我修养的核心。 人在一定程度是不变的,一定程度又是可以改变的。 不变是因为人的行为惯性巨大, 如果没有巨大的外力, 你几乎会保持一样的状态。 因此所有的鸡汤立志都必然失败。 没有人能够单凭看了几本书许了几个愿就改变。 但是有一点, 却可以逐步改变一个人, 就是用微小的行动改变他的习惯。 所谓日积月累,日拱一卒,敌营可破。 那么这一点一滴的坚持就是靠自律。

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是, 及时行乐因为未来不确定。 但是及时行乐的含义其实就是干他每天干的那些事,及通过自己的各种瘾或者嗜好找乐子。这样看似能够乐一阵子,却始终去掉了太多一生可能有的机会。自律的作用就是减掉这些消极的解决方式。

**第五点, 行动,通过干掉小的任务增长能量
**

有一句叫行动对抗虚无。 当你任何事情都想不到, 不知该做什么, 就应该做一件离你最近的积极的事情,当你行动起来哪怕看到最些微的收获, 你的心理能级都将提升,可以进一步做更复杂的事情。

一个人要完成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 在中期遇到困难的时候必然气馁,进入心理能量的低谷。 相比唯一的办法是把长期的核心利益切分成一连串小的任务,从最简单的逐步复杂。 每完成一个就得到足够的反馈增大心理能量。 每干掉一个小的任务, 就是增大一点选择权,就更接近高能级。 而如果一开始就跟比较复杂的任务对抗,则可能很快把心理能量用完。

第六点, 善用地点和外界力量

地点是世界最重要的构成力量。 因为地点即选择权。 当你很难改变自己, 就用腿来改变一切。 一个有一大群高素质朋友的地方,一个充满了变化和可能的地方,让你不胜而胜。

第七点, 合理的释放方式

人一天的行为是有一个能量金子塔的。处于塔顶的最困难的核心任务, 然后是周边的次级任务, 用于维持生命的任务等,最后则是释放和消遣。 因为为了那些高级任务而被压抑的欲望必须得到发泄。

而最危险的也是消遣和发泄, 很多消遣都是一些容易上瘾的消极游戏。 沉迷其中的时候, 它们会反客为主吞噬生活的主业。

我的想法是用一些积极的手段释放, 例如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去 DOTA 里去虐菜鸟,又比如和朋友诉说失败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自己独自喝闷酒。

生活是围绕欲望展开的, 把自己的需求分解,让每一种需求都对应一个能量向上的通道而不是向下, 就是最好的提升心理能量的方式。

第八点, 扩大自我的边界

扩大自我, 就是抬升自己的眼界,站在上帝的位置看世界的格局,再回去看我。 这样看, 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 还能看到很多相关的人,平时认为无关的人,并且主动开始增大关心的对象。 因为, 你会看到,你们本是命运相连,同时连接在一个风雨飘摇的船上,在无常世界里搏击。 这个时候,你的心理能级会因为和世界的紧密相连而得到提升。

第九点, 爱

我们都因追寻爱而活,都渴望被接纳,被关注,最终被爱。 在自我边界扩大后, 我们会深刻的体会到其他人的需求, 而不是被局限在自己的荣辱得失里。 在这种对别人需求的深刻体会下的行动, 才是爱的基础。 而爱, 是提升心理能级最有力的武器。

第十点,内观冥想

我们的理性在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同时,也占据了本不属于其的情感与审美的 “频道”,从而影响了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而我们若是不幸福,那么我们的心理能级也不会高。冥想可以帮助我们破除“知识障“,让我们不会时时刻刻都不自觉的动员理性与逻辑,增加我们的同情心同理心。从而能扩展自己认知的边界,扩展爱的边界,扩展” 科学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这三者统一之处“的边界。

第十一点,接受不完美

对完美的追求会成为一种偏执,而偏执都是类似的,都是自怨自怜,从而降低你的心理能级。我们不要如鲁迅所说,患上” 十景病 “,什么都要凑个整数,点菜非要八荤八素。接受残缺是现实的一种,明白大成若缺的道理,是活的真实的前提**。我们要改变世间的不如人意,可目标不应是十全十美,而应是在自律的牵引下,一步步走向认知地图告诉我们的成功的边界。**

提升自己的”能级 “,是可以在外界环境不利时进行,最典型的比如东坡,只有去了黄州,才能写出” 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神经可塑性决定了我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够战胜自己过去的阴影以及环境的束缚,我们一直都拥有提升自己心理能级的条件,你其实没有那么多借口

知乎用户 今晚打老虎​ 发表

1、跨学科(专业)的整合能力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在自己的领域专精,于是高中开始分科,大学开始选择不同的专业,毕业后读书硕士、博士、博士后越来越专精,直到你成为那个领域 5% 的人。但是我可能更喜欢做到几个领域的 10%。虽然很难做到,数据代表着这个大概意思。一直很羡慕具有跨学科多专业思维的人,长期关注 B 站上有一个叫陈平的大佬,思维高屋建瓴、一秒洞穿事物本质。在物理学和经济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学科 (专业) 是什么?我觉得更像是给你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规则与体系。**而你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学习这些规则和体系,还要把他们融合联通,说人话也就是举一反三。

在举几个不恰当的例子 (从专业整合到目标整合,对,就是在你烧开水的时候你还可以同时洗茶壶):

  • 如果你想学 PPT、又想完成每年 50 本书的目标,还能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怎么办?

当然是利用 PPT 来做读书笔记,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对外输出,建立个人影响力,从而取得正反馈,还能教别人,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 如果你做的是销售,又想学习编程,还能顺便赚点钱怎么办?

当然是学习 python 用来做数据销售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帮助你选品、做市场分析、然后还可以整个竞品分析,再把你的数据反馈到市场,提供数据对外服务。数据就是资产,信息差就能赚钱。

  • 我自己做的是软件销售工作,信息化上面讲究顶层设计,为何不利用这种思维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顶层架构设计?(里面可以套娃,人生顶层设计又包含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家庭理财规划,生育规划,甚至养老规划…)
  • 同样在计算机领域有硬件、操作系统、有虚拟化、有应用层这些概念,我就有想过怎么给自己打造自己的 “操作系统”:

硬件:计算机硬件有使用寿命,人的身体也是如此。硬件就是我的身高、体重、外貌、智商、天性,我可以进行硬件的升级,通过每天坚持跑步、撸铁、学习穿搭都是可以提升自己的硬件素质,刷新硬件参数。有了硬件部署环境才能谈上层的软件应用,有了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谈架设你的人生。没有 1,再多 0 也没有用。
**操作系统:**元认知、元方法、价值观。有一本书叫做《原则》实际上就是用来打造我们的操作系统。当然可以有多套操作系统,《思考的快与慢》就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

原则:如何创造出完美独特的自己

京东

¥ 64.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57030871066488832-0&p=AyIGZRhYFAEbBVAaUxYyEgRWH10QAhA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YfXRACEBgMXgdIMnVDLH5aYH9lZ1ZPJG8HZBkqYywVeH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D1YeXR0GEgJQGls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RRHVoXAxsBVRpcEgcbDlwZWAkDIgdUGlgdBRIGVRk1EAMTBlYaXBEEFmlXGloWBhUEXBxSJQIiBGVFNRRREgdRTwwRbEhUD1pcVFcRaVYSWxACGwRXK1kUAxAF)

[

思考,快与慢: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

京东

¥ 42.5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57031066118238208-0&p=AyIGZRhYFAEbBVAaUxYyEgdUGFMVBRs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1QYUxUFGxgMXgdIMhMFNFgmTgRvYktlAgt%2BE3AWfQtvRl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D1YeXR0GFQZdHVw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RRHVoXAhMAUhtbHAEQDlYaUgkDIgdUGlgdBRIGVRk1EAMTBlYaXBEEFmlXGloWBhUEXBxSJQIiBGVFNRRREgVXElMUbEhUD1pdVFFJaVYSWxYKEQFdK1kUAxAF)

**应用:**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所产生出的经验工具化的能力,有了良好硬件,有了操作系统之后,都开始开发自己的 app 了,有通用型 app(演讲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有专业型 app(财务会计,投资理财,软件开发,销售运营…)
**虚拟化:**你见过那种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还能产生共鸣的人吧。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虚拟出一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人设吗,对不同的人用了一套他们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行动准则的一套语言。

2、“三段式” 思维方式(随便取的名字)

自打小学写作文那会,老师教我们写作文就要按照三段式作文结构来写,开头、正文、结尾,写议论文也要按照摆出观点, 提出论证, 最后总结的结构。以至于后来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都是按照三段式的结构来思考或者表达。

写文章有三段式结构,有 “三段式” 高效读书法,发表讲话我有三点总结,黄金思维圈也是三段式:why-how-what。

[

金字塔原理大全集新版(全 2 册):解决问题的逻辑

京东

¥ 168.6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57031262449291264-0&p=AyIGZRhYFAEbBVAaUxYyEgRSGVIWBxU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IZUhYHFRgMXgdIMkRiMxsbE30SZxdtBGF8UXknEgJFWW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D1YeXR0FEwFREl0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RRHVoXAhEAVh5eHQEaB1YcXgkDIgdUGlgdBRIGVRk1EAMTBlYaXBEEFmlXGloWBhUEXBxSJQIiBGVFNRRSQVBQT1sVbEhUD1pSVFIaaVYcXhYLGw9WK1kUAxAF)

  • **案例:**我拿了销售冠军,领导让我表达一下获奖感言,我会分为三个部分:

对过去的回顾:感谢一直以来领导以及各位同事的观照和帮助,没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对当下的总结:虽然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但是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地方不足……
对未来的展望:我相信在我们团队及领导的带领下,未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系统性思维(框架型思维):

如果说人的认知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系统性思维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是系统的技术架构,是顶层设计。

**概念:**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事务。客观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作用:

系统性思维能确保做出连续正确的判断: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企业,可能因为幸存者偏差在某一次的决策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成功,但是这不可持续,如果说需要在重大决定或者关键节点上,做出连续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才可能支撑整个人和组织发展。

系统性思维能够把预期结果变成可操作性的方法步骤:

毫无疑问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当我们准备做一件事情或者想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这件事情的结果会怎么样,这个目标最终能否达成,其实都是充满很多不确定的。比如你打算明年挣一百万,你明年想找个对象结婚成家,这些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那么系统性思维就能帮助我们抵抗这种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防止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减少系统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减少,但是不能避免。

系统性思维能够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

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说的就是在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现实中往往出现各种偏差和错误,总是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调整和纠正。只有具备系统性思维,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到这种错误和偏差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去预防错误和偏差,当出现错误和偏差的时候,才能快速的去纠正,确保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我把他翻译成人话就是:

1. 事件感知:事件本身的导火索。

2. 模式感知:造成该事件的多个因素。

3. 系统感知:站在时间的维度,并结合外部环境一并思考。

[

批判性思维: 原书第 5 版

京东

¥ 118.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57031556033970176-0&p=AyIGZRhYFAEbBVAaUxYyEgRRG1wRChQ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EbXBEKFBgMXgdIMhFBD0k4fHgbZAwcM2dndGwxH1piV0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D1YeXR0FFAFTG1g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RRHVoXAhYDUhpZFwoUBlUdXAkDIgdUGlgdBRIGVRk1EAMTBlYaXBEEFmlXGloWBhUEXBxSJQIiBGVFNRRSQVBQEloQbEhUD1oLE1cQaVYcXhUEGg9WK1kUAxAF)

4、长期主义

不做机会主义,坚定地做一个长期主义者。长期打造个人操作系统,长期升级你的硬件。曾经我有一段时间很焦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着急”,着急达成目标。可是你越是盯着目标不放,越是着急,目标往往越难实现,然后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焦虑。

股神巴菲特是金钱投资的产期主义者,李笑来是自我成长的长期主义者,亚马逊贝佐斯是事业发展的长期主义者。

有了这个思维后我是怎么做的:

  • 先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
  • 拥有做成事情的坚定信念
  • 根据信念目标制定原则
  • 运用原则规划行动计划
  • 在行动计划中纠偏修正螺旋式稳步上升

[

好好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 著 中信书店

京东

¥ 41.2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57031652091224064-0&p=AyIGZRteEQoUAFAaWRwyEgdXHV8TAxIEXBN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bWxcEFgFUG1gcCg1eEEcGJVhbeyAfGGt0clQNGAxSRmhuCBk%2BEV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G14dABcGZRprFQYaBFAdUxMDEwJTEm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QNTGlkVBRYEVBNbFgEXBlIeRxQyEgZUGFMSAhMHV3VeFAMTBFQcXxMGfAVUGlgRBREOUhJrFTIRNwt1WkYBEFVWSV17WEFdFEsFXUR8BFwbXhwDFwNlGVoUABA%3D)

知乎用户 柏傅美 发表

可能我们很少能够明确的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试图给我们施加影响、操纵我们决策的人。

能够识别、并且屏蔽这些影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我的朋友程序员小王早上一来到工位上,就发现桌上多了一杯热腾腾的 Lickin 榛果拿铁,小王有些迷茫的环顾四周想问问是谁不小心把咖啡落在了他桌上。

这时候产品经理大黄出现了,「今天早上的活动,买一送一」,大黄笑着说,「我就顺手也给你带了一杯」。

下午项目会议,大黄提出下一个上线版本的某模块需要增加一个功能,而该模块又恰好是小王负责的,于是小王被 cue 问来不来得及在上线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这个功能。

从工作流程、任务难度、当前排期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小王都应该拒绝大黄,但是小王的脑海里却总是盘桓着那杯榛果拿铁,最终,他竟然答应接下了这个需求变更。

后来,小王为了这个需求连续 997 两星期,还差点因为来不及测试导致版本无法如期发布,由一杯咖啡引发的这一切都让小王十分懊恼 。

其实小王遇到的情况,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

同事请的咖啡、合作伙伴送的月饼、甚至网店随包裹附赠的小礼物,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决策;其中有一些人好像比别人更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小王,他把其归因为自己性格的软弱,甚至因此而感到自卑。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我们容易受到影响,是因为「互惠原则」的缘故,当人们收到别人好处的时候,总会心里不安从而惦记着要回馈对方一些什么——别误会,「互惠原则」让人类社会的运转变得高效而友善,让我们可以彼此信任、安心付出而不用担心得不到回报。

但是明显的,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试图利用这一原则为自己谋求并不合理的利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些人会选择拒绝一切形式的「好处」。

就拿小王来说,我敢说,他再也不敢喝同事的咖啡了;还有些同学,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我,在超市里乳制品区看到端着 mini 酸奶杯的试吃推销员都会绕着走,即便我真的需要买酸奶、也确实需要品尝一下,我也总觉得如果试吃以后不购买就会浑身不舒服。

但是这样做会让整个人显得畏畏缩缩的,非常不近人情,而且无差别的拒绝会让我们将一些完全善意的赠与也拒之门外,同时与很多原本美好的际遇失之交臂。

为此,我刻意的训练的思维方式是将对方给予的好处,与我们可以回馈给对方的东西分开考虑;也就是说,我会统一将对方给予的好处视为一种纯粹友善的、不需要被回报的赠与,从而不用去纠结我是否需要回报对方。

刚刚过去的周六我和我老公去家具城选购床垫,因为预计来回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携带了一个放有吸奶器、储奶包等器件的背包,热情的销售趁我们第一次放下背包试睡床垫的时候就把背包抢过去背在了自己身上,前前后后几个场馆背了 2、3 个小时,还主动提出把 VIP 客户体验间让给我吸奶用。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什么都不买就离开吧?

但是如果把销售的服务当成是品牌服务的一部分,品牌服务的目的在于,即便这次我们最终没有选购这个品牌的产品,我们也对它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我们会很乐意向朋友们推荐它,日后如果有机会也会优先考虑这个品牌——如此思考是不是就释然了很多?是否选够他们家的床垫似乎都没有了压力。

当然,如果销售因为我们最终没有选购就气急败坏,那她就暴露了热情服务的目的,那我们就更加无需为自己的选择而内疚了;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个销售手上购买了产品,那也是因为我们确实是认可这款产品,事后也完全无需纠结这个决定里几成因素是销售导致的冲动消费。

所以回到开头的故事,如果小王能够采取这种思维方式,那么他即便他答应了需求变更,原因能且只能是因为他也认同那个功能需求真的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公司和他个人的发展都颇有裨益,即便 997 半个月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不会懊恼于被一杯十几块钱的咖啡套路了。

————————————

利用「互惠原则」的套路已经让人防不胜防了,更加令人无从应对的是来自亲密关系里的、以伤害你的方式对你进行的胁迫,特别是父母、配偶,这些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人,他们施加影响力的方式之一是「指责」——如果你不采取一个我希望的行动 A,那就说明你不爱我 / 不关注我 / 不在乎我。

比如说来自女朋友的「你都不给我买这个包包,说明你根本就不爱我」,或者来自父母的「如果你不去考公务员,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

他们伤害我们的方式在于故意去污蔑我们所珍视的情感,这让我们非常的难受,为了逃离这种污蔑,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

但是总有时候他们的要求是超出我们能力、或者违背我们初心的,而且说实话即使不,我也非常厌恶被胁迫的感觉,如果爱一个人,你就不应该去胁迫、污蔑对方不是么?这恰好是给我们一个绝地反击的支点。

首先认真的告诉对方他的想法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会为你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具体的举一些相处中的例子证明自己)。」

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告诉对方你受到了伤害:「难道我为你做的那些你都忘记了么?你这样轻视我对你的爱让我非常难过,你是真的爱我吗?」

如果对方真的很在意你的感受,那么他会在日后的相处中照顾你的情绪,调整沟通方式,如此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方仍然执拗的用伤害你的方式胁迫你,那至少你的可以坦然的放下心理包袱,并且在情感上疏远他们、不再屈从于他们的胁迫,这对你只会是有益处的。

以伤害你的方式胁迫里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自残」,比如,「你还不结婚,妈妈愁的每天都睡不着觉,你爸急的高血压都要犯了」。

换汤不换药的方式,看似是在自残,但是真实目的是伤害你的情感,以胁迫你满足他们的愿望;当然,你要对于家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适当的评估并且掌控局面,确定不会产生真正严重的后果。

然后一样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绝地反击,告诉他们:「一想到妈妈的失眠和爸爸的高血压,我这段时间连饭都吃不下,上班也头疼打瞌睡,担心的大姨妈都好几个月没来了」,以及「爸爸妈妈如果真的为我好,应该多多保重身体,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我目前已经疲于奔命的状况才不会雪上加霜」。

结果也是一样的,真正在乎你的人是没有办法反驳你的,坚持要反驳你的人只在意能不能让你屈服。

亲密关系里如果以上两招都不奏效,一般会出现第三招就是「示弱」——你的所作所为让我很难过。

我只能这么说,很多时候,真正受伤的人往往会选择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自舔伤口,所谓的「所有大张旗鼓的离开只是为了试探,真正的离开从来都是悄无声息」——能够有力气在你面前控诉你伤害他有多深的成年人,大都只是想试探你的底线、施压令你妥协。

我并不是在教大家去怎么「对付」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

对于重要的人,满足他们的愿望,也会给我们带来由衷的快乐。

然而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也需要界限,需要尊重彼此的独立意志;胁迫,甚至是不惜以伤害对方的方式进行的胁迫,是绝对不应该被提倡的——只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的公众号和信息甚至是在颠倒黑白、为虎作伥,指控「你不爱我」的女朋友被夸奖可爱,哭诉「茶饭不思」的家长被称赞可怜天下父母心,以「爱」的名义进行的语言暴力、情感控制,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的愿望——希望我们在警惕加害者的时候,也要时时自省,防止自己也成为加害者。

当然,有很多的人从来就不懂得自省,我相信评论区一定会有留言说「我这样说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用」,对,有些人尽管与你而言非常重要,但是你永远也无法改变他们;所以这些思维方式的目标并不是战胜对方,而是为了拯救自己,你可以卸下自己肩负的那么多本无需你承担的内疚和自责,这就足够了。

暂时就写这么多,后续想到的会继续补充。

喜欢的话请点赞哦~

知乎用户 工业设计李存​ 发表

答:通过理性的步骤分析,来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迷茫的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可以按照本文的四个步骤进行思考:第一步、弄清楚什么能让自己快乐。第二步、弄清楚自己的事业方向。第三步、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感情。第四步、弄清楚你想要什么样的家庭。每一步都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本文参考自咨询师 Trudi Griffin 的书。文末列出了相关链接。

第一步、弄清楚什么能让自己快乐

1、评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写下生命中对你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并根据重要性对它们进行排名。 如果你有信仰,比如相信上帝,也对你的信仰和自己的事业进行一个排序。想一下你是希望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个人幸福的爱好上,抑或自己是一个事业心重的人,更愿意通过赚钱让全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

比如,在《我家那闺女》中,papi 酱聊起了爱情与婚姻,papi 酱还列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排序,她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2622

  • 通过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级进行排名,你将能够更好地判断你是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了适量的精力。

2、列出自己的爱好清单。 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也许旅行带给你最大的快乐,或者是一顿精心烹制的美食。 也许你喜欢谈论书籍, 也许你喜欢成为写书的人。

注:

  • 列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让你在 20 岁时开心的事情,可能不会让你在 30 岁时感到高兴。不要被这个清单所绑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要不断更新这个清单,以反映出你现在快乐源泉。
  • 问问自己,在钱不是问题的情况下,你真正热衷的东西是什么,你想做什么。

3、避免过分将快乐建立在物质上。 拥有 “物质” 会让很多人开心,但不要自欺欺人地认为只是拥有东西才是快乐的根源。 你可能想要一个很好的音响系统,因为你喜欢音乐,但要专注于你对音乐的热爱,而不是音响系统。如果你热爱音乐,请注意,参加音乐会,与朋友一起唱歌,以及在上班途中吹口哨都是同样重要的,不要仅仅关注在烧钱的音乐器材上。

**4、学会专注、练习冥想。**冥想可以对心理健康和幸福非常有益,并且可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这样你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你的优先事项,虽然它有宗教和神秘的根源,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冥想技术来放松和缓解压力。

  • 找到一个宁静的环境,不受分散注意力的声音和活动的影响 - 在这里你可以清醒自己的思绪,专注于你的生活状态。
  • 坐在舒适的位置,如莲花姿势,闭着眼睛,专注于呼吸。
  • 慢慢地,深入地,有目的地吸气和呼气。
  • 专注于呼吸,进入和退出身体的感觉。此刻完全进入你的身体,并尽力不去想别的。
  • 每天在同一时间完成这项工作,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清晨,在你去上班之前,这是一个冥想的好时机,因为它可以让你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平静下来。

第二步、弄清楚自己的事业方向

1、列出自己的优势。 最理想的职业是充分利用你最强技能的职业。 如果你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而且你真的很喜欢演讲,那么你就不要在办公桌上浪费你的才能。 也许你应该成为老师。思考以下方面:

  • 你是个好演讲者吗?
  • 你是独自一人还是团队合作?
  • 当你完成任务,或者你必须领导自己的项目时,你是否工作得最好?

2、列出你职业的兴趣所在。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他们绝对疯狂的事业,但大多数人应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匹配兴趣和职业。

  • 你可以通过许多职业测试来确定哪些类型的工作最符合你的兴趣。

3、设想自己理想的时间表。 有些人无法忍受每天 9-5 在办公室工作。 如果你需要灵活地按照自己的进度工作,你可能需要找到自由职业者或合同工作。 例如,其他人无法想象大学教授不断变化的时间表,并渴望 9-5 工作日和周一至周五工作周的稳定性和仪式感。

  • 问问自己哪种时间表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习惯。
  • 如果你懈怠并轻易失去焦点,不要选择自由职业!
  • 请注意,自由职业者和合同工作不如常规办公室工作稳定,通常不提供福利。

**4、计算预算。**虽然你不应该仅仅为了钱而选择职业,但是没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却是致命的。计算自己需要多少钱来维持家庭的预算,以达到可接受的舒适度。

  • 在线搜索各种职业道路的平均工资。弄清楚你正在考虑的职业是否符合你的预算。
  • 考虑一下您需要做多长时间和额外的工作,例如额外的学校教育,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5、不要害怕换工作。**如果你很讨厌手当下的工作,但可能有许多现实问题导致自己不敢辞职。比如时间,自我,以及对收入稳定的恐惧,这可能会阻止你找到一个真正让你满意的职业。

  • 为了应对职业变化,你应该开始尽可能多地存钱。职业变化有时意味着你必须先在低薪职位上开始你的新工作,然后才能重新上升。

第三步、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感情

**1、写下你的核心价值清单。**如果你计划与某人一起度过余生,你想找到一个与你的基本人生观相同的伴侣。你最不妥协,最不变的信念是什么?一些例子可能是:

  • 你想要一个大家庭而不想要孩子
  • 如何抚养孩子
  • 宗教信仰
  • 关于婚姻和 / 或离婚的感受
  • 你如何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2、写一份伴侣必备特质清单。你永远不会找到能完美匹配你的整个伴侣清单的人,所以你必须面对现实。优先考虑你在伴侣中所期待的特质,并找出五个最重要的,比如:

  • 幽默感
  • 美貌
  • 共同的爱好
  • 喜欢旅游
  • 有钱

**3、适当的时刻,忽略你列下的清单。**虽然在一段感情中,知道你想要什么很重要,但是不要仅仅因为他 / 她不符合你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而遗憾的错过一个人。承认你永远不会找到满足你整个清单的人,感觉也很重要。

第四步、弄清楚你想要什么样的家庭

**1、弄清楚你是否想生孩子。**有些人从小就知道他们想成为父母,但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明显的选择。这没什么不对!不要让任何人:父母,朋友,整个社会 - 迫使你做出你不想要的选择。要记住的一些事项包括:

  • 你想为人父母吗?虽然它更常见于女性(母性本能),但男性和女性有时只会感受到开始一个家庭的冲动。其他时候,那个需要根本不存在。
  • 你能负担得起一个家庭吗?根据你的家庭收入,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回旋余地?你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吗?你有一个舒适的退休生活吗?
  • 你了解育儿的现实吗?虽然大多数父母都会说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成就,但他们也会告诉你抚养孩子有多难。作为父母,你有责任保护您的孩子免受一切危险,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并将他们社会化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你将不得不忍受小孩子脾气暴躁的脾气、和昂贵的抚养费。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2、决定是否生二胎。**如果决定要生孩子,那么下一步就是弄清楚自己要几个孩子,有些人可能只是觉得自己想要一个大家庭。但是你应该记住许多实际的考虑因素。考虑以下问题:

  • 你可以为每个孩子投入多少注意力?一个孩子将得到与父母一样多的关注,但每增加一个孩子,你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多地扩散到你不断增长的孩子身上。你需要花多少时间让每个孩子参加他们的个人课外活动,帮助做家庭作业,听他们谈论他们的日子等等?
  • 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多少陪伴?即使你不能将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但是有兄弟姐妹意味着你的孩子会有玩伴,并且在他们不能求助于父母的时候,获取来自兄弟姐妹的互相帮助。

**3、弄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尽管你想到了一大堆育儿书,但是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方式成为父母。毕竟,人们在没有指南的情况下养育了几个世纪的孩子。但是,注意考虑以下方面

  • 研究不同的养育方式,了解如何养家糊口。
  • 你想成为一个亲自动手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完成他们所有的决定和活动,或者你想成为一个更自由放任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从他们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和学习?
  • 你希望如何参与他们的教育?你会每晚检查作业吗?在课外分配额外的作业?或者让更合格的老师处理他们的教育?
  • 孩子犯错时,如何教育他 / 她?

#关于笔者: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在读 / 公众号:“工业设计李存”/ 知乎专栏:“工业设计”

相关链接: 35 Questions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Study: Experiences make us happier than possessions

http://www.mayoclinic.org/tests-procedures/meditation/in-depth/meditation/art-20045858

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

What Are Your Interests?

知乎用户 李明殊 发表

无限复习

这是我在初中时候学习物理养成的习惯,后来几乎扩展到了全部类别。

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抽象成我所知道的知识或者原理,在脑中复习,或者推演一遍

举几个例子:

看见汽车在马路上跑,想到 v=s/t,想到惯例参考系,想到不同参考系的换算方法,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想到不同前驱后驱车的不同点,想到伯努利方程,想到吉利收购了沃尔沃;

看到电线杆子,就想到 I=U/R,再到基尔霍夫定律;再想到高压输电原理,想到变压器原理,想到直流交流之争,想到据说国家电网抄表工一个月两万块钱工资,体制内福利真好啊;

去爬华山的时候,到苍龙岭,有首韩愈的诗,想到《原毁》,想到劝佛骨,再想到唐武宗灭佛;

后来我学摄影,在商场看到广告牌,会考虑这幅照片是如何布光,依照打印的尺寸及主题与背景的透视关系,判断有可能使用的器材和镜头的焦段是什么,以及通过观察皮肤的细节,猜测到底是什么磨皮的,脑残的高斯模糊还是双曲线;

去海边玩,看到天际线,思考通过相似三角形计算远处渔船的距离的方法,看到海岸线,想到分形,看到涨潮或者退潮,想到潮汐锁定以及月亮永远一面对着我们。

看到街上的海报,会仔细的观察排版的特点,字体的使用,颜色的搭配等等等

大脑的思维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一瞬间有可能你已经复习了很多知识点,而往往,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所遇到的现实事物,对于你的思路还有别的启发。

这个方式的唯一缺点是,需要复习的知识建立在你所知的范围内,对于你不知的部分就无能为力了,可是,当前这个时代,不知道的想要知道,还难吗,

勤于搜索

以方法论的方式去总结事物

方法论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 5H2W,SWOT,MECE 多种多样的分析方法。

说一下我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吧,也就是回答五个问题:

  1. 问题 / 项目由哪些相关元素构成
  2. 每个组成元素部分是怎么运行的
  3. 每个元素之间是怎么交互的
  4. 第一性的原理 / 原则是什么
  5. 能够用什么知识体系去描述

举个例子,以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举个例子

问题 / 项目由哪些相关元素构成

手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由屏幕,电池,主板,副板,后壳等组成;
主板上又集成了处理器,GPU,存储,modren,ISP 等相关芯片

每个组成元素部分是怎么运行的

软件由程序员编写,运行在一定的操作系统上,以不同的交互方式控制输入和输出,从而实现一定的功能
硬件部分,屏幕是如何工作,LCD,TFT 的原理是什么,晶格的排列是如何的,电池的充放电的愿意是氧化还原反应么,充电的过程是怎样的,……

每个元素之间是怎么交互的

软件和硬件是如何交互的,底层的 DSP 驱动程序,具体的过程就是什么?
充电的过程中,充电口插在副班上,将信息传递给主板,然后将相关信息显示在显示屏上,系统是如何判断电量的,电压么?

第一性的原理 / 原则是什么

第一性原理,对于不同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对于技术人员,物理,CS,工业设计,信息系统,电子电路都有可能是他的第一性原理
对于消费者,第一性原理有可能是工业设计,甚至可以是性价比

能够用什么知识体系去描述

可从技术原理去描述
可以从市场层面去描述
……

或者是看一本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比如看《红楼梦》

  1. 故事由多少人组成
  2.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 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
  4. 故事为了什么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5. 为了表达什么?

数据分析的思维

数据分析不仅是用在特定的工作上,只要善于把身边的事物进行量化,加上简单的建模计算,往往会获得更加客观冷静 的分析结果。

可以参见我之前写的一个回答

如何锻炼数据分析的能力

对于数据分析来说,更重要的是分析事物并且将其量化为数据。

举一个例子:

我今天中午的时候去了一家超市买了点东西,收营员说,先生恭喜你,今天你是我们的第 100 位的客户,特此送你一个幸运客户大礼包,仅仅是关于 100 这个数字,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 100 位客户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如何估算?
  • 100 位产生了付费的用户,平均客单价大概是多少?(如何通过局部观察推断数据)
  • 根据 100 个付费用户,估算该超市的人流量?
  • 100 人的数量,和附近其他超市比是多是少?(对比)
  • 这 100 人的数量比昨天多还是少?(对比)
  • 100 人有多少产生了实际购买?(转化比例)
  • 路过超市,超市外的人流是多少?(转化比例)

数据分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会在无形中锻炼你的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知乎用户 匠匠 发表

你还是这样对待每一份工作 \ 生活的吗?

请赶紧改变自己的思维逻辑吧!!!

为什么当初和你一起进公司的他升职加薪了,而你还要辅助他工作?

天才 = 1% 的灵感 + 99% 的汗水——爱迪生

你的成长高度 = 思维方式 + 背后付出的努力——匠匠

同样是 9 年义务教育,为何你如此优秀;

相信这个案例大家都知道吧,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做不到呢?

买西瓜?经理在职员考核期的时候给三个入职人员出的题,让他们去买西瓜,

第一位员工回来了。他抱了一个大西瓜,告诉经理。这是他请大家吃的,天气炎热,他特地买了冰镇的。经理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他将买西瓜的钱还给了小伙子。并让他先出去等消息。第二位员工也抱着一颗西瓜回来了。他告诉老板,他与水果摊的老板经过砍价,以最低的价格将西瓜买回来。他似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自豪。面试官也只是微微一笑,也让他先出去等消息。

第三位员工,他两手空空的回来了。经理很奇怪,问: 我不是让你买西瓜吗?你怎么什么都没有买?小伙子笑了笑说,外面有很多水果店。但每一家水果店的水果性价比都不一样。我去了附近几家水果店,货比三家,最终选出了两家西瓜最好的店,如果你想买,可以自己去看看,但我想你一定不是为了让我买西瓜而买西瓜。

经理笑了笑说:你真的挺聪明的,第一位,我看出他想巴结我。第二位自以为聪明的砍价。而你会选择征求我的意见。所以你已经被录取了。

虽然是个小小的故事,每个人他们都去买西瓜了,但结果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每个人面对该事件的一个思维逻辑性。

随时准备思维

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该不该去做,如果你有时间,就一定要做”——马东;

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 “馅饼” 但如果真的掉下来了,你也接收到了信号,就请不要和它**擦肩而过。**说拜拜,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准备工作,说不定就砸到你了呢?

ps:说不定前面举例的那个第三位员工就是因为在工作中跟着领导做到了这种想法,了解到领导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买西瓜呢?

在电视剧中,军队每次作战的时候,都会喊这样的口号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利刃出鞘,战之必胜”

分割线 ································································································································

学会说 no

学会拒绝,是你从稚嫩校园走向社会职场的必修课。

拒绝无聊的聚会。工作之后你会发现,下班后的各类聚会会占用掉你大部分时间。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为了沟通感情加强同时之间的联络,然而时间久了,你发现天天喝酒 K 歌的闲聊日子费既费钱还费时间,而你还不好意思不去。害怕和同事的关系渐渐疏远,只能陪同。

当然,处在这种环境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工资是越来越少,酒量是越来越大,“青岛不倒,我不倒,雪花不飘,我不飘” 关系其实也就那样,见面哈喽下班 go。

这种情况,大家这样说最好,直接告诉同事你的打算,两三次之后他们就懂了。也不要刻意疏远,没事儿花几分钟聊上几句,比如昨晚玩的怎么样,今天又去哪玩,过几天带上我之类的,大家就不会觉得你太过清高,不进人情,不懂人情世故就行。

拒绝单位里无意义的杂活。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的道理,除非关系特得好,他真的找不懂人帮忙了,要相信,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

现在很多心灵鸡汤都告诉你,要不计得失多干活,但这也要看情况的,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你应当做好选择。如果是能让你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就算不是你的活,也要在老前辈那里多看多学。没有人会一直手把手的教你怎么做。

对于这点大学生做起来就很难,刚入职场的大学生都心软脸皮薄,交给你的事情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都不敢,不能说 “no”,而有些单位里的有些老人恰恰就是看中你这一点,将自己的分内之事强推给你,说是你能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技能,这个是可以学习的,但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希望大学生也能做到委婉的拒绝,(找个借口)如果没次都这样,能怼的就先怼回去,尽量不要让自己受委屈。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ps: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工作本应如此

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像领导一样思考问题,像演说家一样汇报工作。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赞赏,这样你的能力会得到体现,领导认可了你的能力,你的 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长此以往,你就是公司最亮的

这个的话说一个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一个朋友,比我大一两岁,但听他所说,他工作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主管创建自己的团队。要不是亲身感受,我都不会发现他居然这么厉害。

一次我们在喝酒的时候,我向他说起公司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策划一场活动,因为以前没怎么做过,所以没有头脑和灵感思绪。我向他大概的说了下,因为不是很具体,所以他也不是很了解只是在最后给我说了大概的思路和一些方法。利用你的一切可能性,问人也可以,上网查也可以等等渠道,找到这个领域里大家公认的做的最好的案例成品,借鉴前人的智慧,恶补缺漏知识,模仿并加入自己公司的特点进行重新组合。案例结构 + 公司特性 = 最合适的方案。

但你要以领导的角度来反观自己的工作,领导的立场,领导想听到什么,你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再加以改进,精益求精后再提交,确保你交上去的是一份有态度有思考的工作成果,这样即便最后没有通过,领导也会觉得你是让人放心,做事有头脑的员工,后面肯定会培养你这方面的能力。

**会说与会做一样重要,不要小看汇报工作的环节,一些话换个方式来讲,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无论你准备的充分与否,你都要表现的非常自信,尤其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自信可能是拯救你的唯一道路,举个例子大家自由发挥,两个面试者,AB,A 硕士毕业,B 普通二本。按照惯例应该是 A 被录用上班 B 被刷下来,但结果却相反,只是因为这个本科生言谈流利,自信满满,即便被问到并不擅长的领域,也能表现的不卑不亢。而那个硕士毕业的却回答的却支支吾吾。

ps:会说和会做一样重要。说话同样是门艺术。

你的成长高度 = 思维方式 + 付出的努力——匠匠

如果你想要关于锻炼你思维能力图书的请在下方评论告诉我,我为大家实时更新。。。。。。。。。。。。。

知乎用户 子畏 发表

网上曾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与狗的差别还大。**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了,却也不无道理。的确,同样是人,为啥有人就能成为纵横时代的历史伟人,有人却只能是蝇营狗苟的无名小卒?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看似很多,其实归根结底,最本质的原因都是思维方式的差别。**而关于思维的话题,人们谈论了太多太多,却忽略以下几种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1. 信念思维

记得初一时有个周末,在独自从县城回农村的夜路上,虽然相信科学,知道世上没鬼,可每个影子,每个看不清的物体都会让我瞎想,让我害怕,尤其是看到坟墓的时候……

但越害怕,我就越想走近坟墓,去克制这种害怕。因为我觉得我既然都已经知道了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妖魔鬼怪,那对于这些不存在的东西就不应该害怕了呀!不过那次,我最终还是怕得赶紧往家里狂奔。

自此,我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却又总是没这个胆量。直到高二,我才终于想通了!我觉得,**如果我们学到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内心的信念和力量,不能使自己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那这些知识学来又有何用?**于是我便鼓起勇气,果断在深夜走进了坟堆里,决心用人间没鬼这一科学知识把心中那些对黑夜和鬼怪的恐惧通通驱除出去…… 结果,待了一会儿慢慢就感觉没什么可害怕的了。

我当时刻意训练的这种将知识化为信念的思维,我称之为 “信念思维”(这一思维是其他所有思维的根本)。

相信大伙儿都应该深有体会,很多老生常谈的道理咱是听得耳朵都起了老茧,眼睛也看腻了,因此尽管这些道理很对很对,可我们却像阳痿了似的完全提不起感觉!要么实在是行动不起来,要么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也不能全赖我们,毕竟再真的真理,干巴巴的听多了,看多了,都会成为屁话!)……

于是乎,人们纷纷给这种没恒心的现象冠以 “知易行难” 的理论标签,其实大错特错。

凡是行动不到位的人,都没有真正的 “知”。他们的那种“知” 还只是储存在大脑里面的一种未经加工的知识信息而已。这样的 “知” 毫无威力,在人类的固有本性和外在环境面前注定不堪一击!只有用我们的思考将从外界接收到的知识信息,以及那些老生常谈的道理进行重新整理,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并进而使之成为深入我们脑髓和内心的一种信念和思维方式,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 “知”,从而得到知识的力量,行动上的付诸与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中山先生曾针对性的提出 “知难行易” 的思想。我也是这一思想的忠实追随者。我始终坚信,一旦拥有了将脑中知识化为心中信念的思维(重要的事再重复一遍),**即信念思维,**获取了真正有力量的知识,那么,既知其所以然,则行之何难?

而且,这种信念思维也常常会使我们产生强烈的价值自信,和散发出厚重的知识魅力!尤其是在我们思考与践行的时候。所以,有些人虽然读了很多书,知道了不少看似渊博的知识,可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间,我们却丝毫觉察不到那份知识厚重感。**究其根本,是因为在他们那个缺乏信念思维的脑袋里,存在着的仅仅是知识信息本身。**为什么当今在我们国家,一大堆貌似很有知识水平的所谓文化人,书倒是写了几大箩筐,影视也改编了不少,却还是出不了几个大家,反而肤浅鄙陋的文化小丑层出不穷!我想,这多半也是原因之一。

打个比方,对于有信念思维的人,当学到《道德经》里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哲理后,他们的第一思维反应是头脑的深思与内心的纳入。他们会觉得,当以后再去做一些自己坚信是对的,却为众多人所不喜欢,甚至是瞧不上的事之时,他们其实是接近了真理!所以这句哲理会使他们更加一往无前……

  1. 无身思维

人这一生,似乎总被焦虑与顾虑缠身。

考试担心落榜,面试怕被淘汰,工作怕领导不满意,更怕薪资升不上去,给不了家人体面的生活,尤其害怕自己混不出个人样,连亲朋好友和老同学,以及邻里乡里的熟人都不好意思见……. 在这急功近利,近乎人人都渴望成功,也人人都时常在烦躁着,恐惧着的环境里,置身其中的我们,大多也都是患得患失的小兵一员!

有不少人,一开始吧,还有个具体的焦虑对象,到后来,这种焦虑就病化成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恐惧感总是无处不在!谁让咱想要的太多,却能把握得了的又太少,至少实现的速度往往没我们期望的那么快!

我也是,每去到一个新环境,每面临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务,或多或少都免不了有所焦虑…… 也不时会担心自己可能再努力也成功不了,害怕得不到我想要的一切!生怕折腾一番,到了还是瞎折腾!

哎!生活与工作中,让我们焦虑和顾虑的东西总是没玩没了,若不彻底摆脱这种焦虑和顾虑的负面心理,不光难以取得成功,还过得忒不痛快!

后来我就想,干啥要怕这怕那,瞻前顾后,束手束脚的?又不是去做什么犯法的,或者伤天害理的事。我既没有违背原则,也没有对不起谁,所以就算干砸了,别人又能拿我咋样?别人也不会要把我咋样!纯粹是我心理在作祟而已!其实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不就是那么回事儿吗?反正又不会缺胳膊少腿,更死不了,果真尽了力还是得不到,那就得不到呗!重新再想办法不就是了吗?又不是彻底绝望了。可不管咋个自我调整,这忧虑心理就像幽灵一样,冷不丁的忽然便出现了!

最后跳出自我,追本溯源去思考,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焦虑和顾虑,其根本正是因为我们恰在其中,而我们又太关心我们自己,太有欲望了,所以一发生点状况,一出现不确定因素,我们最本能的思维反应就是:我会不会怎么样?**正如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而除了死亡,我们又不可能做到物质空间上的 “无身”,但不是还有思维空间的存在吗?这就是我所要引出的 “无身思维”,即用置身其外的局外人视角去引导置身其中的自己,让自己不因自身的代入而 “心有所虑”,从而得以了无羁绊的去纵情驰骋!

因此,之后无论处在何种境地,一有所虑所躁,我就立刻把思维从我自身移开,随之用 “无身思维” 将源于自身欲望及其社会属性的一切焦虑和顾虑心理驱逐出去,进而把我和外界事物进行最佳的连接,使自己一心专注于对过程的享受,但求酣畅淋漓的挥洒智慧,管他得失与成败!且越成功不了,我就越不信这个邪!权当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场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来痛痛快快的演绎和观赏!大不了拼上这一生与这个世界硬磕到底……

  1. 逆我思维

人的发展,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进行时。

要想有所作为,自然少不了顺应自身欲望的个人野心,却也要防止为欲望所累,做到既有欲,也无欲。而且同时,老话不是说吗,我们最大的敌人正是我们自己。确实,我们总是不知不觉的就被自身那些贪图安逸,懒得费劲等等之类的固有秉性给吞噬了生命时光!

回首往昔,有不少人都不禁感叹,哎!高中三年忽地就没了!大学四年骤然间也没了!一晃神又工作了两年多了!可我怎么总一而再,再而三的,今天打个游戏放松会儿,一不留神就放松了一天;明儿看个电视休息休息,又休息了差不多一个通宵;后天又还是没忍住睡了一个上午的懒觉…… 好多计划要完成的事都胎死腹中了!

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在其个人层面,主要取决于他对自身秉性的逆向自我改革程度(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道理,如果你仅仅只是知道,而未将之化作内心的信念,就真的然并卵了!)

正常情况下,作为趋利避害的物种,人嘛,一般都喜欢安逸和顺境,难忍折腾和逆境;喜欢温暖和煦,难忍冰冷煎熬;喜欢有人相伴,难忍孤独凄凉;习惯被赞同,反感有不同声音;习惯浅层次快感,不适深度转辗……

但如果我们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去接受那些我们秉性所难以忍受的,所反感的,所不适应的东西。即为什么非得是安逸和顺境的,非得是温暖的,非得是不冷清的等等这些才能够带来感官的愉悦呢?逆境的,苦涩的,冰冷的,孤独的,疼痛的,难受的…… 也可以把它们创造得很有滋味啊!这种 “对自身的感官舒适区进行逆向改革,谋求激发自我潜能,以发现和创造一个能力空间更广阔,充满更多可能的自己” 的思维,我谓之“逆我思维”。

也就是说,在之前的自身秉性思维下,只有甜的,暖的,安逸的等等才属于感官舒适区,而有了逆我思维,则苦的,冷的,奔波的等等也可以成为感官上的另一种别有滋味的快感!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我们能不能接受外界事物的 “本能性思维衡量标准”,就是这些事物能否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愉快。因此逆我思维是从人性的本能层面革新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毕竟思维决定了行为习惯,很多人尽管常常后悔和反省,却总是管不住自己,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可以实时对抗自身秉性思维的逆我思维。

所以每当面临选择时,有意无意的,人们大多都会按照 “顺应人之秉性的思维方式” 去避免逆境和困苦;而具有逆我思维的人则不会陷入自身的 “秉性思维误区”,他们往往敢于,也乐于去追求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可能的成功。

除了上述三种思维方式,还有六种也很重要:客观思维跨界思维未来思维天人思维入主思维审美思维

知乎用户 Jane 发表

一件事首先是什么。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作用在原因上的力量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这样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跳出自我的应激反应,就会看明白。也不会被诱惑。

知乎用户 你的哥 发表

“全部人都在看着我”

“如果我做砸了就丢人了,大家都在看着,大家都笑话我怎怎么办……” 大多敏感且不自信的人都会有类似想法吧,总是在做之前就想着失败的情景,想着失败带来的后果,导致在着手做事时唯唯诺诺的,生怕发生丁点错误,而应该放在做事上的注意力却被这无底洞般的担忧拼命吸取,而后心不在焉的状态大大增加了出现失误的概率,随之而来的失败再次加深自己对失误的恐惧,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自信心逐次的被削减。

当我明白了这才是导致自身不能放开手脚去做事,面对机会过于犹豫而不敢尝试的主要原因,便开始尝试着在做事过程中只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只把与事情有关的人和物接纳入关注范围,并以目标导向性为驱动去应对挑战,事情出来的结果才能真正反映出自身当时的水平,给出的反馈才更真实,才能让自己更有针对性地改进。

“放心吧,大家并没有那么空闲注意你呢”

知乎用户 无心 发表

分享越狱中迈克尔 - 斯科菲尔德的思维方式,你同样可以拥有。

越狱中,迈克尔 - 斯科菲尔德的脑洞不知道你是否为之惊叹。将所有关键信息纹在身上,依靠自己的思维成功越狱,解救了他的哥哥。是不是非常羡慕这类人的思维方式,感觉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这是他一种对待事情的方法,分解法!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思考!

思考目的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它分解为不能再分解的小问题。
根据每个问题一步步去解决。
途中遇到新问题以及效果不好的时候,及时调整和思考。
最后解决了每个小问题,然后达成最终目的。

迈克他的目的是将监狱中的哥哥带出来,再入狱之前他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而这一系类工作就是将目的分解的足够细致,精致到一颗螺丝。然后通过自身入狱之后完成种种操作。过程中同样有他意料不到的种种事情发生,但最后他依然通过调整和思考,最后解决了所有问题。

也许听起来很复杂,其实最简单的分解法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习惯了。

比如你渴了,想喝水。解渴是你要解决的,把它分解为装水泡水倒水喝水四个步骤,但是你又觉得太复杂了,等水烧开了你都要渴死了,冰箱有现成的,你就分解为起身拿水喝水。相对于前种这种方法就更省事。

其实你说不就是喝口水嘛,你没有去思考这么多问题,道其实就是你已经拥有的习惯本能。

但复杂的分解法也是一样,通过数个简单的分解来完成,听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当你养成习惯的时候就如喝水一般轻松。

再说个大一点的例子,定一个目标,一年后月薪过万或者更多,可以分解的东西是什么,一年的时间,薪资的多少,需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怎么做,一个月,一周,一天完成什么目标,这时候如果你说你不懂分解,完全可以参考一下已经达到这个水平的人拥有哪些特征,比如你的同事,又或者是招聘网站上发布的达到这个要求的工作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储备,然后再一步步细化需要怎么做,再根据你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调整。

总而言之,如果你有效的分解执行并持续改善,达成目的是不成问题的。

我想分享给你的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你越是遇到紧急的事的时候,这时候人的大脑也越容易失去理智,而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迅速的冷静下来并用最有效的方法就解决,而不是盲目的做无用功。

你与成功者的差距仅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并不是看了这篇文章你就已经掌握,

而是需要你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就按这个思路去思考。

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了你的习惯之后,

我相信你不管遇到再棘手的事对于你来说都像喝水一样容易!

我也是一个在这个思维方式实践路上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些都是我手打的,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就点个赞吧。

关注我,后续还会很多认真的回答,谢谢!

另外,我另一个回答分享一个对于学习方法的分解法,自认为还是有一点用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我的个人订阅号 “90 后计划”,一个关于 90 后的成长计划。

知乎用户 金小鱼 发表

营销思维

这对我们完成一件事并且做好一件事很重要!确实营销思维是底层思维,但是它可以贯穿所有做事时你会经历的步骤。只有基础打得牢,未来才能走的更远!

有人可能会说 “营销思维,营销思维,我又不做销售,我用不上用不上,才不去学它。”

不如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验:


高中的时候,为了上课看小说玩手机,想尽各种方法躲避老师。

那个时候的我,大概是这个样子。

![](data:image/svg+xml;utf8,)

而能够顺利看小说不被老师发现的关键就是,藏好手机并保持看小说的姿势自然不僵硬,当老师走近时又可以毫不做作的及时掩饰。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瞒天过海。

为了研究怎样更好的藏手机且动作看上去自然,我开始想了一些低级的方法,在桌子上扣个洞,把手机放在抽屉里,透过小洞去看,但是由于需要把一支手放在抽屉里太显眼,用过两次就被抓个现行,一顿批评教育。

发现只有两只手都让老师看见这样才自然,于是我把手机放在长袖衣服的袖口处,透过袖口来玩,等老师过来手机滑进衣服里,装作在看手的样子,最后又因为手机太大、天气太热,藏在袖口的方法也失效了。

所以为了能继续玩手机,我不得不继续找一些其他的方法。我开始学习其他人的高级方法,找一本又大又厚的书,按照手机的大小,在书的中间位置裁出可以把手机放在书里的地方。

需要注意,处理好书籍的废料,避免被老师或者家长发现;根据手机的厚度,不断调整挖书的深度,否则关上书鼓起来很容易让老师发现异常。

经过多次试验,老师几乎从来没有发现过我玩手机。


现在想起来,最后想办法成功瞒过老师的那种兴奋,比在上课玩手机还要让我激动。

而回头看看和老师 “斗智斗勇” 的过程中,其实就和营销思维一样。

“怎么就和营销思维一样了?我也没看出来你在买东西啊~” 这个时候你开始产生怀疑,“你肯定是在逗我”

在这里你先可以先了解一下营销思维的五个环节:

用户调查、内容制作、渠道投放、数据反馈和调整优化

现在按照这五个环节来分解一下:

设置目标——上课时玩手机不被老师发现

用户调研——研究不被老师发现手机的关键,动作自然不僵硬,可以轻松掩饰

内容制作——找到不被老师发现的方法,在桌上扣洞、袖口藏手机两个初步方法

渠道投放——在非主课上进行试验

数据反馈——动作明显,被老师发现,袖口藏手机不是长久之计

调整优化,再次投放——挖书,把手机放在里面

确定有效途径——手机藏在书里,动作自然,掩饰满分,成功在上课偷玩手机。

最后还可以做数据分析

注意事项:

1. 书本要不能太小太薄,否则无法完全藏住手机;

2. 书本应该选择可以一直放在桌面上的学习类书籍,否者放本小说老师连书都直接没收;

3. 挖书的深度应该保证手机放进去不会鼓起,否则老师一眼就看出来异常;

彻底掌握好方法技巧之后,老师再也没有发现我偷玩手机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营销思维,不过你虽然会不自觉用到它,但是你却不知道它是谁。

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的小事,是不是也同样运用了营销思维

比如考试的时候传纸条、做小抄……

如何传纸条、做小抄不被老师发现…

减肥的时候节食、运动……

上班的时候如何不为人知的偷懒玩手机…

这样看来营销思维确实不只是为了卖东西。似乎营销思维只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达成目的。

自己的思考 = 营销思维

现在很多人可能开始觉得自己身边事确实可以运用营销思维。

但是当你真正开始套用营销思维时,却又发现好像哪里都不合适。

那是因为你只是按照这种方法的步骤做,并不知道你为什么到底要这么做。

就好像做数学题时,老师告诉你在这里需要用这个公式,你问老师为什么,他永远只告诉你没有为什么,你记住就行了!而你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等到下一次再做这个题目时,你还是不清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很多人的数学并不好,就比如我!

而在生活中,你只是一昧的套用营销思维的方式,就跟套公式做题目一样,很容易忘记自己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问你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你只能说老师告诉我的,最后结果只会注重形式而得不到任何实质性收获。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的营销思维呢?

1. 正确认识营销思维

再次强调营销思维不只是营销!而是一种帮助你更好达成目的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假设在大学时有一个你喜欢的姑娘,那么如何运用营销思维成功追求到这个妹子呢?

可以先不用套用营销思维,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思考之后,你可以看看和我用营销思维追求女生是不是一样的方法步骤呢?

首先,你需要先做用户调查,了解这个妹子的兴趣爱好,建立共同的兴趣才有借口接近,才有话题可聊。

于是乎,你开始整理自己的形象,不说英俊帅气,至少干净利落,为了给女生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然后,你用尽浑身解数给她的班长献殷勤,总算得到了妹子室友的联系方式,你从她的朋友那了解到,这个女生喜欢看漫画、喜欢摄影、喜欢运动并且是个小吃货。

这个时候你开始内容制作,让自己看上去和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加她为好友,在朋友圈里时不时发一些有艺术气息的照片,分享哪里有好吃的店,并且出去跑两圈步在微信上打个卡。

在上课的时候包里装了几本漫画书,还带了几包好吃零食去教室,坐在妹子旁边开始搭讪。

这个时候发现,妹子对你的朋友圈的照片和运动打卡既不点赞也不评论,对带过去的漫画也不感兴趣,唯独时不时点赞一下美食店分享,并且每天带来的小零食情有独钟。你得到这些数据反馈后,于是你每天都带上不同的零食,跟妹子一起聊着之前有哪家店的菜和小吃味道不错!

一来二往,女生和你越来越熟悉,你了解到妹子看漫画是因为里面有某个作者她特别喜欢,摄影也只是喜欢美美的自拍,至于运动只是喜欢在室内做瑜伽。

所以你不断调整优化,开始收集了解这个作者的信息,并跟她谈论这个作者近期有什么活动;你开始学拍照,并时不时展示一下自己的摄影技术,于是顺利成章的约好下次周末一起吃饭帮她拍照。

这个时候妹子觉得你们兴趣相投,并且你风趣幽默,于是在教室说不完的话,自然就在私底下说了。

时间一久,妹子对你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开始把你和其他的人和环境区别开,并渐渐忽略与其他不熟悉的人的交流,而这个时候你也差不多俘获了女生的芳心!

在追女生的这个案例里,并没有出现营销,但是依然按照营销思维的方法,达成了目的。

所以在学习营销思维时,千万不要被 “营销” 两个字带偏,错误的理解这一种非常有用且基础的思维方式。


2. 营销思维和做事目的相结合

如果我问你训练、学习思维方式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为了变得更好,那么变得更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应该就是为了更快更高效的解决问题,达成自己的目标

而营销思维就是底层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不管我们用营销思维去做哪种不正经的事(玩手机、追求小姐姐……),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做事的目的始终都是把这件事情做完并且做好。

再举个例子:

夏天到了,你要减肥为了穿上美美的裙子,那么更快更好的瘦身成功穿上心仪的裙子是你的目的。

结合营销思维,你开始调查适合自己身高和身体素质的体重应该在什么范围,科学减肥的情况下多久达成这个目标才是最健康,不伤身体的。

你开始去跑步、去运动,并且控制饮食,少油少糖。

定时去药店、健身房称体重、测体脂,按时记录自己身体的各项数据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你却发现那么辛苦才掉了两斤称。你开始想,到底哪出了问题,你去网上一查,发现光做有氧运动不行,还需要搭配无氧运动一起才能更好燃脂,这就是你得到的数据反馈

最后你结合有氧、无氧运动和科学的饮食习惯,用时三个月,终于减肥成功并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开心地度过这个夏天!

事实上,我自己也通过这样的方法从瘦了二十斤!

这个过程很多人都经历过,虽然这个思考的过程并没有人会告诉你或者帮你分析,但是以目的为导向,这个过程可以很容易分解出来,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向最终目标靠近。

所以当你想实现一件事,并且想把这件事做的更好时,你会不自觉的运用到营销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不断对细节作出思考进行调整。

对细节的思考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利用营销思维。

比如减肥时,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时间该如何分配,各种人体必备的摄入量应该是多少。对细节的思考和反馈才能帮助我们更加优化内容,把减肥这件事完成的又快又轻松。

比如上班偷懒时,掌握哪些快捷键才能快速切换不同的软件,以便领导检查时偷梁换柱,掩人耳目。如何优化电脑,才能做到不在关键时刻卡顿…


最后总结一下:营销思维是底层做事的思维,不单用于销售。

切忌生搬硬套营销思维,活学活用才是硬道理!

营销思维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关键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希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哪怕你现在记不住这个五个营销思维的核心,但是只要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足够的信心,就能感受到营销思维带给我们的帮助和价值!


如果你还没有职业规划,不妨看看我的另外一篇回答:

为何面试时都会问你的职业规划呢?该如何回答呢? - 金小鱼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54953/answer/721887703

了解更多营销思维和学习方法,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俗人金小鱼】

现在关注,更多福利大礼包只给你哦!

我是金小鱼,等你来找我~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有哪些可以让人的心智变得成熟的书籍?

知乎用户 KnowYourself​ 发表 在心理学上,心智的成熟的一种标志是一个人能用合适的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可以说,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基于对自身的了解,可以较为娴熟地掌控人际关系,对这个世界本身也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成熟的应对诸多变 …

中国教育体系内有逻辑学课程吗?为什么?

知乎用户 Rhapsody 发表 首先说一个事实问题,没有逻辑学课程吗?有! 形式逻辑部分,高中数学是有基本的词项逻辑内容的,涉及全程特称量词、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等内容。这基本涵盖了日常推理所需要的形式工具。 在非形式逻辑部分,高考语文 …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导致了哪些有趣的中国特有的事物?

知乎用户 仲长统​ 发表 中国当前的确存在很多逻辑上的错误,而且历史上的很多被传颂的典故其实也属于逻辑谬误。但我不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如果说是特有的事物,似乎又回到民国以来批判最多的关于 “民族劣根性” 的声讨,实际上这是人类的普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