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偶像”在电影里失效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隧道》,河正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颜值即正义」这句话。尽管我们也知道「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别以貌取人)的硬道理,但如果可以选择,没人会拒绝好看的人和物。

好看的外貌所能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它也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而在与摄影机共生的演艺界,颜值对于一位艺人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例如,韩国偶像团体中常有「门面担当」一角,即官方定的队内长得最好看的成员;还有在日本因为一张抓拍而爆火,被称为「千年一遇的爱豆」的桥本环奈。

桥本环奈

有趣的是,电影圈似乎在「颜值即正义」的演艺界成了一片「法外之地」。在这里,长得好看固然是一种资源,但观众似乎也明白「长得好不等于演得好」。

在现今的演艺界,许多外貌出众的演员都试图通过毁容式的演技来转型,另一方面,不那么精致的颜值,似乎令演员的可塑性更强,从而能驾驭更多角色。

此外,偶像跨界当演员也逐渐成了一种标准操作。但要想以演员身份得到粉丝群体之外的认可,他们往往需要舍弃偶像的种种靓丽。

《少年的你》上映前后巨大的口碑反差就展现了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何曾因易烊千玺担纲主演而不看好该片?

在具有社会立意和艺术追求的作品中,我们为何常常会对偶像或具有偶像特质的演员敬而远之?

实际上,在演艺行业发展成熟的韩国,也存在着一道介于偶像与演员之间的壁垒。

今天的文章就以韩国为样本,通过「颜值」这个符号,去看偶像与演员,电视剧与电影间的关系。

01.

进退两难的偶像

偶像文化中的青春崇拜,使偶像们越老练越不被市场青睐。

偶像更像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快消产品」,一旦被大众消耗完了,偶像本人便需要寻求下一个身份。

韩国偶像行业的过度饱和加剧了这种消耗。每年数百个出道的组合中,能冲进大众视野的只有凤毛麟角,大部分都不会激起水花。

尽管许多年轻人为了当上偶像而挤破脑袋,许多真的当上了偶像的人,都会在偶像生涯中涉猎与歌舞表演无关的演技和综艺。

这指向了行业过饱所造成的偶像们的高度同质化。除了歌舞实力和外貌,偶像们的人设也都大同小异,所以为了维持曝光度和凸显自我,他们几乎都需要第二份职业,例如节目主持人、综艺人和演员。

这些职业当中,电视剧演员是很多偶像的第二职业首选。

相对于电影,由于电视剧大众普及度广,播放时长密集,所以可以填充偶像对曝光度的需求。同时,电视剧的市场需求量大,角色多,因而偶像进入的门槛会更低。另一方面,电视台为了竞争收视率,也常常需要偶像的人气来加持。

这种双向需求使偶像们可以通过出演电视剧边增加曝光度,边拓宽演艺事业。但也由于偶像的本职不是演员,普通观众在观看和评价偶像演员时,很难跳出偶像身份设下的前提——他不是专业演员,他被选上的理由不一定是演技。

《请回答1988》开播前,女主德善的扮演者李惠利曾因其偶像身份遭到质疑。

这种预设的背后暗藏着一道裂痕。

在普通大众的眼里,过于强大的粉丝力量只会包庇和美化偶像演员,从而挤压了普通观众发表意见的空间,所以他们对于偶像演员的评价会更为苛刻。

这逐渐演变成了对偶像的偏见,进而导致偶像们要想作为演员得到认可,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自己偶像的一面,削弱偶像身份带来的人气。

于是,偶像成了一个矛盾的身份——

练习生们抛弃一切日常生活,历经千辛万苦成为了有认知度的偶像后,通过人气换得转型演员的门票,然后又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摆脱或平衡偶像的标签。

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偶像转型演员,并不会有演员转型偶像,或将偶像作为第二职业来发展。

这种职业的单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偶像处于演艺圈金字塔的底层,因而与偶像挂钩的一切符号,包括精致的颜值和疯狂的粉丝,都有可能成为演员发展的阻碍。

不过,要说好看的人当演员都不吃香肯定是个谎言。

韩国演艺界固然存在外貌出众的顶级演员,其中最被大众熟知的便是被打趣为「韩国四大公共财产」的玄彬、孔刘、姜栋元和苏志燮。

《检察官外传》中的姜栋元。除了电影宣传,平时鲜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以这四位男演员为代表,尽管他们有着媲美偶像的外貌,却鲜少出席不以宣传作品为目的的电视节目,也不会举办粉丝见面会等活动。

在明星的一切生活细节皆可被消费的透明化娱乐时代,这种与粉丝的刻意切割,在保护了演员的隐私之余,更明确了自身的核心价值所在——影视作品。

当艺人与大众交流的唯一或主要渠道是作品,那么吸引的大部分粉丝自然是喜欢其表演,为其专业性折服的人,而不是被打造出来的人设迷住的人。

演员与公众交流方式的单一性反而能筛选出更理性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会执着于争夺解释崇拜之人的话语权,因此也保护了演员和其作品与更广大观众的联系。

而偶像因为其职业生态的年龄限制性,不得不在年轻时通过出演大量综艺节目、活跃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影响力。

因而,一些成功从偶像转型演员的艺人,如EXO成员都暻秀(艺名D.O,代表作《Swings Kids》、《与神同行》)以及帝国之子成员任时完(代表作《未生》、《辩护人》),在以演员身份站稳脚跟后无不切割了自己偶像的一面,包括鲜少出席综艺节目,减少作为歌手的活动等等。

任时完通过口碑职场剧《未生》,成功从偶像转型演员。

大众对艺人专业素养的不同要求驱动了这种现象。所以,与其说是偶像这份职业吃力不讨好,不如说是大众对二者的期待有所不同:演员看重专业性,偶像看重亲民性。

02.

电视剧演员 vs. 电影演员

偶像行业和电视剧行业的频繁来往逐渐同质化了“偶像脸”和“韩剧脸”的审美。而这种趋向精致完美的审美又与看重特色和辨识度的“电影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韩国好莱坞“忠武路”为例,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几位男演员——宋康昊、河正宇、黄政民以及崔岷植都是粗糙的大叔相,而女演员方面,全度妍、裴斗娜、文素利、金惠秀以及金敏喜则是各有各的特色。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剧照;金敏喜凭借该片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

在文化光谱另一端的电视剧圈,代表演员有李敏镐、金秀贤、李钟硕,以及朴信惠、朴敏英、裴秀智等人。他们个个面容姣好,粉丝基数扎实。

当然,上述演员绝非只在一种荧幕上活跃,但外貌上的区别确实反映了每个人侧重的影视领域。

可是同为演员,为什么电视剧与电影对外貌有着不同的偏好呢?是什么机制造成了这种审美分化?

通过电视剧《请回答1988》(2015)一同走红的朴宝剑和柳俊烈,无疑是韩国这种「剧影审美分化」下,一个值得玩味的范本。

「阿泽」朴宝剑拥有标准的暖男脸,而「狗焕」柳俊烈则是需要多看几眼才能理解的丑帅脸。在《请回答1988》后,两位男主一同走上了一线青年演员的康庄大道,朴宝剑的主要足迹停留在电视剧界,柳俊烈则转向了大荧幕。

上俊烈下宝剑

虽然作品数量较少,但在《云画的月光》和《男朋友》两部「后1988」电视剧中,朴宝剑均以温暖阳光的形象出现,似乎没有完全褪去「阿泽」的光环。

另一边,外貌上没那么出众的柳俊烈则产出了较多作品。他先后出演了政治题材电影《The King》和《出租车司机》、犯罪电影《毒战》、动作片《逃组》、文艺片《小森林》,扮演了黑帮成员、大学生、警察和乡下青年等多样的角色。

两人不同的发展固然有经纪公司的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柳俊烈偏离主流审美的外貌给了他更弹性的角色选择。

理解二人不同发展路线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年龄。

不难发现,很多主流韩剧的主角要么是刚成年的高中生,要么是二十来岁三十出头的社会青年,较少出现四五十岁以上的主人公角色,因此当人们提起韩剧的代表演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也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演员。

但韩影却是另一番光景。

支撑忠武路的中坚力量大部分是三十岁后半,四五十岁的演员,如上文提及的宋康昊、全度妍等,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年人。

这说明韩国电影工业聚焦中年角色,因此电影演员的年龄限制比电视剧演员要宽松许多,职业寿命自然也更长。

《请回答1988》完结的2016年,彼时刚满三十岁的柳俊烈对于电视剧来说是个「大器晚成」的演员,但对于电影,就是正好的。而比柳俊烈小七岁的朴宝剑,自然在盛产青春角色的电视剧行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03.

韩剧和韩影为何不能相提并论?

关注韩国文艺作品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评价:韩剧和韩影不能相提并论。

这句话盛行之时,正值韩剧被人诟病俗套和狗血的时期,但在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韩剧出现,这句话也不再如当初般犀利了。

不过,它的言下之意放在今天的韩国影视圈依旧有参考价值。

之所以不能相提并论,是因为这句话把韩剧和韩影划分为了一雅一俗的两个流派:**套路化的韩剧是世俗化的文化产物,而韩影则展现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因此,电视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评判标准也大有不同。

在韩国,当红电视剧演员会被称作「韩流明星」,而当红电影演员则会被称作「忠武路明星」。两个不同的称呼呼应了「韩剧和韩影不能相提并论」一话中指出的文化范畴差异性:韩剧属于与偶像工业并行的流行文化,韩影则是民族意识更强的国家艺术。

有趣的是,韩剧代表人物李敏镐,李钟硕以及金秀贤,在通过电视剧爆火后无不寻求转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去电影里挑战自己舒适圈外的角色,而非电视剧。

李敏镐在青春电视剧《继承者们》后,选择了黑帮电影《江南1970》为后作;李钟硕在大热韩剧《匹诺曹》和《W-两个世界》后也选择了在犯罪电影《V.I.P.》中饰演变态杀人犯;“都教授”金秀贤则在当兵前出演了R级黑色电影(Film Noir)《Real》。

电影《V.I.P.》中的李钟硕

这种策略再次指向了电视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媒介的不同特质——前者强调大众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因此,选择出演电视剧或电影,演员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电视剧几乎没有任何收视门槛。它作为无需收费的居家娱乐,天然具备着比电影更亲民的大众性。除了收看环境以外,由于电视剧需要靠收视率赚取广告费,它的文化核心必定比电影更世俗化。

这种世俗化与偶像工业流量至上的直白追求一拍即合,因而孵化了青春偶像剧这样低成本高回报的主流门类,同时形成了公式化的韩剧男女主人设,以及一套与偶像相近的演员审美标准。

诚然,电影也存在票房需求,也追求流量,但相比起电视剧肩负的老少咸宜的世俗化观影目标,韩国电影则怀抱着更宏大的民族叙事野心。

它拍阖家欢乐的商业电影,但它更拍历史、政治、社会事件等等严肃题材。在这些严肃的电影作品中,偶像或偶像化的演员所携带的娱乐性,会消解作品传达的情绪和信息,所以颜值出众的他们往往不易被青睐。

反过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红电视剧演员往往只在电影中饰演更出格的角色,而在电视剧中维持相似的偶像化形象。

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的题材空间比电视剧更广阔,另一方面,因为电影观影文化具备的仪式感维护了它的艺术性,演员能与观众建立更专业和深入的交流,而电视剧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人设上的幻想。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电视剧与电影审美之间的对峙,还是媒介受众群的话语权争夺。

当偶像试图通过有更高欣赏门槛的电影来拓宽专业影响力,电影文化拥趸则会担心偶像附带的粉丝文化入侵电影艺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偶像演员参与电影,或者会以更批判的目光去看待这些电影。

这背后浮现出一种以艺术立意深浅划分的艺术形式阶层,即:电影>电视剧>舞台(偶像)。

在现有的韩国文化语境下,电影的艺术价值最丰富,影响最深远,其次到电视剧,再到歌舞表演,而表演者们的公众声望也随着其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而改变。

以「青春文化」为主旨的舞台与电视剧,除了输出内容本身,还在输出时尚、妆容、产品、生活方式。因而在全球化的大浪中,这些表演者还肩负着为韩流文化带货的功能,颜值则是提高带货能力的重要条件。

越是娱乐化的艺术,与资本的联系越是紧密。这使得电视剧和舞台相比起电影,艺术立意往往更浅薄,但却能给表演者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

例如,原本就在一线电影演员行列的孔刘通过电视剧《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冲上新的事业巅峰,尽管在电视剧完结两年内没有出演任何新作品,他的广告价值依然处于业界顶尖。

在《李栋旭想要Talk》中,孔刘开的小玩笑;翻译见logo

另一方面,虽然防弹少年团和《寄生虫》演员宋康昊都是国际知名文艺工作者,但前者给韩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据_The Hollywood Reporter_报道,防弹少年团给韩国GDP贡献了超过46亿美元。

如此丰厚的经济回报必然有限制条件,比如青春,比如靓丽,比如完美的公众形象。而电影与艺术更深的交汇,一方面建立在经济回报更小的基础上,一方面也给了演员脱离资本的控制与公众的幻想,回归到表演本身的机会。

近几年,随着Netflix深入韩国影视市场,制作了诸如《王国》和《人间课堂》等淡化了“韩剧味”的剧集,韩剧是否能突破自身的文化局限,我们拭目以待。

《The King》,柳俊烈

毫无疑问,偶像、电视剧、电影是当今韩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支柱。它们各自形成了一套秩序,在大众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偶像和电视剧承担着世俗化的文化需求,电影肩负着更深的人文关怀。

因此,韩影圈的「颜值非正义」可以看作是电影文化维护自身文化秩序的一种机制。

但当偶像和电视剧演员纷纷向电影聚拢时,这种流动性本身指向了偶像工业和电视剧工业的局限性。究其根本,还是对「青春文化」的过度崇拜。

贾樟柯在《贾想 I》中说到:“只有在差异中,人类才能找到情感的沟通和位置的平衡。全球同一的时尚趋势,会使世界变得单调乏味。”

在艺人们愈发空壳化和同质化的演艺工业中,颜值和青春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标准,同时也是最脆弱的优势。

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赋予韩国电影更高的期待,恰恰是因为艺术的价值是自内而外的。演员与观众建立交感的语言,终归回归到表演本身。

封面图:《毒战》

撰文:林蓝

(荞木对本文观点亦有贡献)

责编:荞木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国产大片的特效显得假|大象公会

代工技术的纯熟,并不能帮艺术创作跳过缺失的功课。 文|启德 提起「国产特效」,人们想到的通常是嘲讽,比如: 《花千骨》为什么要用特效做包子? 包子卖一块,特效才五毛! · 特效包子 然而这多少有些冤枉,在众多好莱坞电影也找上中国团队代工特效 …

靠导演传播盗版冲上豆瓣第一,没有比这更惨的禁片了

今日BGM,《心雨》,杨钰莹&毛宁。 “我拍了十年的纪录片,加起来的曝光率都没有这一部高。” 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走红。 然而这个“走红”的过程却略带戏剧性。 事情要从豆瓣说起。 年前,蒋能杰的纪录片新作**《 …

政治娱乐化(2)——党国如何精准打造一款政治娱乐产品

根据我本人的观察与总结,中国特有的“粉红文化”本质上是一款政治娱乐产品。而这款娱乐产品的提供者就是中共,消费者便是小粉红。本文就是想聊聊我对这款“娱乐产品”的分析与认识。 1.牛皮癣式投放: 在成为粉红前,其实没有什么人会主动去浏览中共的宣 …

政治娱乐化(2)——党国如何精准打造一款政治娱乐产品

根据我本人的观察与总结,中国特有的“粉红文化”本质上是一款政治娱乐产品。而这款娱乐产品的提供者就是中共,消费者便是小粉红。本文就是想聊聊我对这款“娱乐产品”的分析与认识。 1.牛皮癣式投放: 在成为粉红前,其实没有什么人会主动去浏览中共的宣 …

疫情中的电影院:错过了春节和情人节,不想再失去五一

**摘要:**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各行各业都受到程度不一的影响。其中,电影院无疑遭受了重创——全国各个城市,所有的影院都收到了相关通知,全部停业等待。有些影院选择自救,让工作人员做起微商,线上售卖库存,并开启预售模式;另一些选择抱团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