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个有用的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1

昨天那篇《时代的一粒灰》引起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

因为离职当天还有不少事,写完收拾了一阵,就和同事去吃散伙饭了。等吃完回来,交接事务、整理文件,想起把链接也贴到豆瓣上去,结果后知后觉地发现,“连维舟都失业了”赫然已成了一个公共事件。

这么说的人可能不清楚,无论是我老板还是人事,都不知道我就是“维舟”,哪怕他们说不定也读过我的文章,所以从技术上说,我并不是“作为维舟而失业”的。这就像卡夫卡的写作,可能对他在保险公司的任职也没有什么帮助——很长时间以来,我倒是赞同他的想法:挣钱职业与写作应当绝对分开

我本人其实对那篇并不怎么满意,不过个人事件在进入公共领域之后,其意味就完全不同了。在豆瓣的那条“广播”下面,不同立场的人激烈争吵,以至于在管理员干预之下,成了大型折叠现场的当代行为艺术——很遗憾,我还没来得及保存,这些讨论就被删得一干二净。连我自己发的一条,也被锁住发不出来,以图片形式发出来后,也被禁止回应,有人说“现在失业也不能说了”,有人则猜敏感的是“改革”,而我怀疑大概是“倒|逼|改|革”。

也有人(可能半开玩笑)说我带来了恐慌,制造了焦虑。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很遗憾,我自认那篇文章既不恐慌也不焦虑,事实上,我平静地接受了时代的这一粒灰。这种恐慌或焦虑情绪也不是我能制造的,只能说,我的处境恰巧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倒是有必要指出,“连维舟也失业了”是有双重意味的。对本已如履薄冰的上班族而言,这可能具有某种悲观的示范效应;但对已经失业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宽慰,好像这么一来,那自己失业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了——真的,我看到不止一个人这么说,有一位还加上了“哈哈(好像我不该幸灾乐祸)”。希望如果失业人数增多,到时还我一个公道,承认我的失败也给更多人带来了安慰。

2

尽管我相信非常事件可以促使人自我改造(这一点上我真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我也清楚地知道,那种弥漫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意味着****很多人在意的,是面对非常事件时个体的脆弱性

现代人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处境:个体的自我认知总渴望突出独异性(“我是独特的、唯一的”),但在几乎任何正式组织中,却又没有人是真正不可替代的。事实上,越是制度完善的现代组织,越是如此,别说是像我这样,连我上面的中国区CEO、副总裁离职,对公司的日常运行看起来也没多大影响。如果一家公司“少了谁就不行了”,那才是有问题的。

我也是这一次才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因为这与组织的要求本身就存在二律背反。**你非但不是不可替换的,甚至替换你也未必是因为你的能力表现、独特创造性(内在价值),有时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

去年底公司裁员25%,重灾区是三块:合并进来的团队、传统业务、广州团队。作中层干部裁员规划时,老板要求每组必须报1个总监、1个经理,我报不出来,我清楚他们的日常表现和能力,裁哪个都说不过去,势必大大动摇士气,老板说:“你不要紧张,现在只是人事估算成本,还没到真要裁的时候。”

影响一个人人生的事,有时就是老板冒出来的一个想法就左右了,他甚至或许都没和你说过几句话。当然,出于成本考虑,也许公司还更倾向于裁后入职的员工,因为这样赔得少,做了十多年的老员工,心底里也踏实一点。因此,这里有个奇特的正反馈效应:做得越久,越能做得更久

但即便是这一点,甚至也是无法保证的。在业内有个流传已久的笑话:“不老的广告人”。据说意大利人常说“不死的中国人”,因为看到这些黄种人忙忙碌碌,却从未见到他们有人死去——其实只是好多人赚了钱就告老还乡了。“不老的广告人”也不是说他们永远年轻,而是说一拨拨都是年轻人在干活,而那些老去的,好像后来也不知道都去哪里了。

**这个机制就像一个不断需要新鲜血液的神灵,为了组织的生存,它像对待废弃物一样“用后即弃”。**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流动的现代性”早就说过,事物被不断(并最好是快速地)消耗,这样才能不断消费、不断生产——这我早就知道,但一直下意识地以为是指物品的消费,现在发现,其实组织对人力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逻辑。

有些人或许别无选择,但有些人是真心认同这一逻辑的。昨天在豆瓣上,就有一位激烈开骂,认为“35+,甚至40岁以上的老不死”(这里有个语病:应该是“40岁以上,甚至35+的老不死”)都应该自觉给年轻人让路。撇开情绪不说,这番话倒也指向一个真相:在知识快速迭代的行业里,经验积累已经贬值,甚至成了负价值,年轻人不仅和前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说不定还跑得更快

这是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中所说的“前象征”(Prefigurative)文化类型:年长者不得不向晚辈学习他们未曾有的经验。这样的社会不断快速更新,但也因此惩罚专注与钻研,追逐热点而记忆短暂,而每个人都要不断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3

何谓“有用”?这个词在中国社会人所共知,但却很难界定。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仿佛那才能证明我们活着的价值。直到大学期间,我才意识到,那其实与所谓“螺丝钉精神”潜在相通,因为“有用”指的乃是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用,唯独不是对我们自己而言

这次离职前夕,与同事吃散伙饭。我问起对我有何建议,她沉吟了一下说,自己早年意气风发,自信一切皆有可能,但前几年受了些挫败,才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一个人,除非实在本事没得说,否则一定要在老板那里拿感情分。”她说:“我知道这违背你的本性,但如果你再出来工作,要注意这一点。要想想自己能为老板提供什么价值。”我笑笑说:“但提供什么价值,怎样才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是老板判断的。”“Exactly!就像把老板当客户。”

她是很真诚地这么说的,绝对是一番好意,也是多年的经验总结,并且已被无数事例所证实,但也正因此,我忽然之间意识到了,现代科层制在经典著作中都被界定为某种纯粹的形态,似乎完全依照非人格化的绩效原则考评,但事实上它还有另一副面孔,混杂着庇护制的色彩,上下级之间的潜规则是某种庇护-追随关系(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

这种关系在传统社会尤为常见,但其价值取向却又包含着很现代的一面,倒是很能体现我们这个社会新旧混杂的特质。很多年前读到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为自己的人》,他提到一种现代社会才出现并盛行的心态,称之为“市场取向”(the marketing orientation),此时“个人既是卖主,也是一件商品”:

如果一个人感到,他自身的价值主要不是由他所具有的人之特性所构成,而是由一个条件不断变化的竞争市场所决定的话,那么,他的自尊必然是靠不住的,而且经常需要他人的肯定。因此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推毁了。

他由此强调,这种取向的人势必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一个生产性的成熟主体,其自我感觉是“我就是我所是”,但市场取向的人却是在出售力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于是,人的自我同一感与自尊一样动摇了,他的格言实质上是在说:“我就是你所需要的”

原先读这些,只有抽象的感知,它属于理论性的书本知识,这些年渐渐开始意识到,或许那种“有保障而变动小”的社会中,更鼓励人成为“有意思的人”而非“有用的人”;与之相反,我们这个社会则是“无保障而变动剧烈”,整个投机性气氛鼓励的是依附性的心灵,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其说是应有之义,不如说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才能达到的状态

波德莱尔曾说过:“在我看来,那种期望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想法总显得令人厌恶。”但他贬斥的是那种枯燥无味的功利、理性和物质主义,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审美上的厌恶;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有用”传达出的一种更基本的需求:在缺乏健全保障之下,“稳定”的坑和“有用”的自我期许,就成了基本保障的替代品。由于集体的生存优先,很多人的恐慌因而在于:如果我被看作“无用”了,就可能被老板、被组织、甚至被家人抛弃。这是更为根本的恐惧。

在一个大部分人尚在生存压力之下喘不过气来的社会,独立、自我都不易做到,要人们立刻脱离依靠也不现实,但一个人至少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我依靠这谋生,也尽力做好这份工作,但这并不是我全部的人格价值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米兰·昆德拉说得对,生活的确在别处,至少应该留一部分在别处

附记:

1)要读取那篇《中国是正常国家吗?》,请到本公众号首页下方输入“正常国家”,会自动回复长图;

此前其它的被消失文章,请依照这里的说明:被消失文章的提取方法另外四篇文章的提取关键词(在文末)

2)感谢昨天很多人自发的支持,因为很多人问起,稍作说明:我已出版有四本书,新书是时评集《一只脚踏进后现代》(2020,京东、当当有售,虽然他们的老板我都很讨厌)、小说《无岸之岛》(2019,同上)。

另有散文集《大地上所有的河流》(2014)、社会学著作《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2013,与人合译),这两本较难买到,而且稿费早已结清,所以如果喜欢可以买来一读(尤其是《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这本,确实是经典著作),但不必为了支持我而去买,因为我不会收到版税或稿费了。

3)我原则上不筛选评论,除非评论太激烈(可能导致评论区关闭,无法恢复)、人身攻击太过,或完全无关。不过昨天评论太多,而公众号最多只能显示100条,不得不有所选择,请各位见谅。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木田无花

木田无花 木田无花 木田无花 功能介绍 木田无花,自由开花。一个女孩和一万个岛,还有一条做新闻的路。 今天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上,我们或许会群嘲发言者对「绩点」的自我炫耀,却忘了自己在平日的生活中,并未彻底反抗发言者所代表的「主流价 …

李迅雷:中国实际失业率有多高?

作者:梁中华 张陈 苏仪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ID:lixunlei0722 欧美防控新冠病毒的措施收紧后,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失业率大幅飙升。但从我国情况来看,一季度失业率相比去年年底仅小幅增加,和其他指标反映的经济状况明显背离。就业和 …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本文大约 40000 字,阅读需要 102 分钟,由于存在主动或被动删稿风险,建议先行保存。 本文写成于2019年12月,原本预计 2020 年 1 月发表,疫情爆发后一直感觉需要加笔。但时至 2020 年 4 月,新冠疫带来的变化似乎并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