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晓明 | 1957-1967:一位青年物理研究者的生死劫
作者按:1957年反右,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国家级的科学殿堂,一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被推上政治祭坛。我在《中科院反右中消失的一页——寻找青年物理研究者刘治平》近四万字长文中,讨论了这一历史现象。 有读者告诉我,文章太长不能吸引年轻人。为此,我写了 …
read more作者按:1957年反右,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国家级的科学殿堂,一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被推上政治祭坛。我在《中科院反右中消失的一页——寻找青年物理研究者刘治平》近四万字长文中,讨论了这一历史现象。 有读者告诉我,文章太长不能吸引年轻人。为此,我写了 …
read more按: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近日去世,终年103岁,他称自己的一生是“沐光而行,如斯如愿”。杨振宁在往事回忆里,提到对他影响最深的教授之一王竹溪,王竹溪在西南联大指导他开展硕士论文研究,对他的一生有过决定性的影响。 1956年,王竹溪在北大 …
read more知乎用户 月塔 发表 国内压根不是没有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重要的国际奖项基本上都挂零了; 比如数学三大奖阿贝尔奖、沃尔夫奖和菲尔兹奖,国内都没有拿过,如果说其他奖项有滞后性,含金量最高而且只颁给 40 岁之前有数学成果的菲尔兹奖,国内也没有 …
read more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陈硕先生深度研究有关饥荒问题的报告《1959~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原载于《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转载仅为学术传播之所需,并向原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者按 一、内容提要 对于饥荒、疾病、战 …
read more学人君 學人Scholar 据多方核实,知名学者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1930年生于中国福建厦门,祖籍江苏无锡,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学贯中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