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城到封小区,轮椅上的我还能做什么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作者简介 余静,成骨不全患者,现居住于武汉,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生命关怀委员会副主任 2月11日凌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第12号通告:即日起对市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 …
今天想谈一个关于「次生灾难」的话题。
它指的是由「原生灾难」间接引起的其他伤害,就像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的疫情,有很多并不是出于病毒之手的恶劣事件,就那么赤裸裸的发生在这个有如惊弓之鸟的时代。
比如流浪在武汉的外地人和流浪在外地的武汉人,仿佛镜子内外如出一辙的群像,把某种无奈写在了那一张张深苦的脸上。
前者因为被锁在武汉而无法回家,断掉收入来源又无处可去,只好露宿街头,当志愿者送来免费的食物时纷纷上前抢夺,这很难让人相信是发生在一座准一线城市里的场面。
后者只是暴露身份证号以「420」开头,便被赋予了需要接受无休止的警惕盘问与特别对待的责任,不断让渡自身权利,只求可以安心生活,这也时刻提醒我们有哪里不对劲。
肺炎可以治好,让人更加担心的,反而是一些医学手段无效的领域。
我再举一个例子。
武汉封城这么多天,经济活动嘎然而止,温饱物价节节上涨,市民都是怎样生存的?
答案显而易见,大多数人备有积蓄,即使短时间内无法挣钱,也不至于饿死家中,再退一步,亲人好友总是有的,特殊时期接济一下,不是难事,对吧。
但是那些没有积蓄的人呢?不要提出「为什么会有人没有存款」这种傻问题,一夜之间的封城行动,不仅解决了人群聚集带来的传染风险,也一并清扫了拾荒者、乞讨者以及一切细小的零工市场,我们也不太可能听到这些人的声音,他们该怎样熬过这个冬天?
每个公民都有配合抗疫的义务,这没问题,不过若是配合抗疫的代价是要为生计发愁乃至影响活下去这个最基本的需要,那么这种义务是否还是义务?或者说,有没有相应的补救和兜底措施,来为最承受不住损失的那少数人提供救济?
也许有,只是我没看到,也许的确没有,是真的有人在用饥饿与受冻来参与谱写战疫史诗。
相比「原生灾难」的不可抗力,「次生灾难」才是真正意义上可防可控的,若是普通市民在封城行为里受了损失,我个人表态是可以接受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咬咬牙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而有那么一些挣扎在贫困线上可能坚持不过去的人,他们不该只获得空荡荡的加油鼓励。
也非常感谢媒体在这个阶段的工作,我看了一份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新冠病毒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里面特别强调了市场化媒体——比如财新、一财、财经、三联等等——深入前线的报道价值,还有以人民日报、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为主的客户端应用作为信息分发渠道,都发挥了让更多人了解武汉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作用。
让光亮持续照射进来。
这是我的武汉封城日记,第三十八天。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作者简介 余静,成骨不全患者,现居住于武汉,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生命关怀委员会副主任 2月11日凌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第12号通告:即日起对市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15分钟的路程,我花了15天时间* @高风 坐标:武汉&武汉 肺炎与爱情有2个相似之处:一是身体会有征兆,让人呼吸紧张、情绪不稳;二是无可幸免,稍没注意便会染上,但也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从1月23日“封城”到元宵节,已经过去整整17天。即使我每天忙于记日记,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啊。 过去我要早起,6点起床,7点到办公室,不堵车。现在则是天天睡到自然醒,有点提前退休的感觉。虽然我还有两年上班的时间。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前言 2003年的非典,我在武汉读书,每天两点一线地简单生活,虽然也看看新闻报道,但那时的网络并不发达,信息量很少,武汉感染的人也很少,所以真的没有什么感觉。 2020年的肺炎疫情,爆发在我生活了将近20年的武汉——这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封城已过去一周,在这个谈武汉人、湖北人色变的时候,我们想要好好看一看他们。今天我们挑选的几篇读者来稿,围绕着湖北的武汉和黄冈,讲述他们在旋涡和风暴中心的日子。他们有些住在城市,有些住在乡村和小镇。环境的不同给了他们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