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跑单王”何文文:我守护武汉人的胃

【财新网】(记者 萧辉)武汉封城期间,数百名外卖“骑手”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困守在家的武汉市民送餐、送菜、送药和其他一切生活必需品,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武汉城市的运转贡献了一份力,也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找到了职业荣誉感。何文文是这数百名外卖“骑手”中的一员。

勤快、追求极致效率,让何文文成为“骑手”中的佼佼者。在疫情肆虐的二月的武汉,他创下了一天送202单的全国纪录。他从不挑单,包括往返医院、隔离酒店给医护人员、病人送餐。“我并不是要钱不要命,他们需要我。”何文文说。

时间与效率的把控

2月18日,202单,收入2000元。美团后台数据显示,美团送餐“骑手”何文文创下了全国单日跑单最高纪录——从2月17日晚上21点开始,何文文骑着摩托车送餐,一直持续到2月18日晚上24点,他一共跑了202单。这在外卖“骑手”圈内是一份傲人的成绩。

在新冠疫情前,何文文就是外卖“骑手”圈内的明星人物。27岁的何文文告诉财新记者,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时间和效率有着极致追求。他会理性计算跑单各环节需要耗费的时间,花多长时间去取单,如果商家卡单怎么办,花多长时间去送单,先送哪个单再送哪个单,然后设计最佳骑行路线。何文文的秘诀是控制跑单节奏,如果一个单耽误太久,会接连耽误其他单的送餐节奏,何文文评估后会取消那个单,自己掏十元取消费用。“送餐有很多技巧,我是用脑在跑单。”何文文说。

工作期间,何文文除了刷单抢单,绝不会刷手机朋友圈,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争分夺秒送餐。当了三年多送餐骑手,何文文从每小时跑四五单,到每小时七八单、再到每小时十单,他成为业界最高的标杆。追求极致的时间效率是他的法宝。“我享受那种站在高处的感觉,别的骑手都在后面追赶我。”

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武汉,何文文跑单更为顺畅。他骑着摩托在人车稀少的街头风驰电掣。“如果说以前我是在开飞机,现在我是在火箭。”何文文很享受风拂过头发的感觉,更享受客户不再对送餐员挑三拣四,没有差评,点单的人会在外卖单写上“快递小哥辛苦了,注意防护”。有一次送餐,接单的十几岁小姑娘送给他一盒牛奶;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点了两瓶可乐,非要送一瓶给他。

小区封闭后,实行“无接触送餐”,何文文只需要把外卖送到小区门口专门接收快递的缓冲区,对时间的掌控更快了。不过有一次,追求效率的何文文迟疑了。他接到今鑫国际小区17层的一个订单,按照惯例,他把那份早餐订单放在小区门外。订单的人给他打电话,几乎哭出来了。那是一个年轻女士的声音,告诉何文文她一个人在家隔离,发烧了,不能出门接早餐。她请求何文文帮她把早餐放到家门口,她太饿了。

何文文跟小区物业沟通,能不能让他进去把早餐送到客户手中。物业让他等着,他们要先去确认订单客户的情况。等了20分钟,何文文有点着急,这单耽误得太久,会影响接下来送单的速度。但想着女孩的哀求,他继续等下去。

物业反馈回来信息,女孩是高度疑似患者,建议何文文不要进小区送餐,物业也拒绝自己去送餐。机灵的何文文想了一个办法,他拨通女孩的电话,告诉她自己上不了楼,但会把早餐放在电梯里,按17层,女孩在17层电梯外接早餐。那一单,何文文花了30分钟,但他并不后悔。

守护医护和病人的胃

和大多数武汉市民一样,何文文对武汉疫情严重性的了解,始于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采访说透露的“肯定会人传人”。第二天,他去超市买了四个口罩,送给同事两个,自己留了两个,又在美团站点领了一些一次性手套和一瓶84消毒液。

1月23日凌晨,武汉政府发出“封城令”,一个快递员老乡要何文文和他一起离开武汉。何文文家在湖北襄阳农村,来武汉打工三年。但何文文没有走。去年春节期间,他也留在武汉送餐,今年依然计划留下来。何文文是那种意志坚定,不会轻易改变计划的人。“大家都很恐慌,但我觉得做好防护就没大问题。”每次送完餐,他都会给送餐用具喷84消毒液,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洗脸,脱衣服换洗。何文文曾经想过买一套防护服和护目镜,找商家打听防护服要188元,护目镜要80元,他打消了念头。

何文文送餐的范围主要在光谷一带,附近有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湖北省荣军医院。来自医院病人的订单很多,朋友劝他不要送医院的单,甚至说他“要钱不要命了”。何文文说:“病人点单是因为他们想吃嘛,我不给他们送餐,他们吃什么呢。”何文文记得湖北省中医院一位姓陈的住院病人连续点了七次单,他都接单送单了。

有一次,他穿过被病人挤得水泄不通的发热门诊,把餐送到住院病房,在走道上遇到一个医生,医生训斥了他,“医院很危险,这样的单,以后你不要送了。”何文文知道医生是为他的安全着想,但职业本能让他还是有单必接。“武汉封城,很多人都是靠外卖填饱肚子,如果我们不跑单,他们就会吃不上饭,尤其是病人需要补充营养。”

在封城的早期,何文文接到不少来自外地的订单,订单上不留名字,只注明“请送给医院的医护人员”,末尾写上“武汉加油”。何文文有些感动:早期有外地人辱骂武汉人是“病毒”,但也有人在惦记着武汉的医务人员。

有一天早上七点多钟,何文文准备收工回家时,刷到一个来自浙江的订单,指定要给湖北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送晚餐,订单支付400多元。那是一个被忽视的单子,头天晚上没有人抢单。何文文提着一大袋早餐走进中医院,在门诊大厅遇到四五个护士刚下夜班从电梯口走出来。何文文把早餐送到护士手中,护士们很开心,不停地感谢何文文,何文文也很开心,他把陌生人的爱心传递给了一线的医护人员。

何文文有时会和同事交流。跑金银潭医院附近片区的同事告诉他,从全国各地给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点餐的订单源源不断,有人点上百份粥,有人点价值四千元的水果。何文文和同事们对于这类订单抢得最为积极,“给医护人员送餐,感觉自己的职业比往常多了一份意义。”这个时候,外乡人何文文有了融入武汉的感觉。

何文文是那种有点腼腆不轻易和人说话的性格,在外人眼中,他是千篇一律穿着美团黄色工作服的普通送餐员。何文文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武汉这座城。在时间和效率的掌控下,他成为给医护人员和病人送单最多的“跑单王”。

虽然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外卖员,何文文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不怎么和人说话,但喜欢动脑子。在做外卖员之前,他做过生产线上的工人,做过地产销售。他能同时管理两台机器,操作两条流水线,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是工厂流水线上的精英。最终何文文选择做外卖员,是因为这个工作比较自由,想上班就上班,想休息就休息。何文文对效率有严格的要求,对时间的把控,让他成为送餐骑手中的翘楚,他半个月就能完成别人一个月的工作量,一个月收入一万元,还能有一两周的休息时间。

不工作的时候,何文文完全不想送餐的事,他喜欢玩电脑游戏,喜欢看美剧,尤其是侦探破案的影视剧。最近看了电影《传染病》,他想象自己是自带抗体的男主角,有一颗拯救世界的英雄心。但工作期间,他就是一名兢兢业业的送餐骑手,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失魂落魄的武汉人的胃。

“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我虽然是无名小卒,但我多送一单,就多一个人吃饱饭熬过这场灾难。”何文文说。

何文文习惯在晚上送餐。武汉禁“摩”,2019年他被警察查扣了三辆摩托车,在送餐工具上他就花了将近1万元,有点心疼。晚上警察很少查车,他一般送单时间从晚上八九点,到第二天早上八九点。

在往常,即使是深夜,光谷的街头依然是热闹的,何文文经常能和“骑手”们碰头打招呼。新冠疫情笼罩下的武汉街头空旷得很少能碰到人,何文文觉得有点孤独。他享受风驰电掣的速度激情,但更希望武汉能早日回归日常。热干面、豆皮、烧烤,是他往常送得最多的外卖,现在他很想念那种烟火气。

相关报道:

封面报道|武汉冬天的八张面孔

喻发胜: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改革

护士吴俊叶:疫情结束一定要带女儿去迪士尼

汉正街的守护者:大家都怕的时候,警察不上谁上?

武汉建工王兴园:与死神赛跑的建设者

马洪全:我在新冠隔离病房做保洁

华大汪建逆行入汉 十天建成万人级“火眼”实验室

新冠孕妇的孤独产房

此文限时免费阅读。感谢热心读者订阅财新通,支持新闻人一线探求真相!成为财新通会员,畅读财新网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新冠肺炎防疫全纪录(实时更新中)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封城后的武汉,我们在路上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 我生活在这个城市,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武汉封城后,这个城市从未如此空旷安静,路上少有车辆,却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在城市中穿梭的外卖人员。 疫情下,医护人员在一线救治病人,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而我们这些身在武汉的 …

武汉“团战”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 武汉骑手老计说: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受访者供图) 经此一役,杨静、华浩、李大双、曹新志、胡启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一场“团战”,那些拯救人们于危难中的英雄,也需要被守护。在他们背后的支撑,是城市新基础设施在 …

武汉外卖小哥:害怕是正常的,但我希望自己一直是冷静的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 在武汉这座几乎停摆的城市里,一群外卖小哥和他们背后的团队还在正常运转。他们需要每天前往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给一线医护人员送餐,是连接这座城市的动线。这项“医护关爱计划”,是在1月26日开始的,饿了么联 …

一边送餐一边拍照:我看到了最真实的武汉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从武汉封城之日起,三十多岁的外卖员老计一直在工作。他穿梭在江城的大街小巷,一边送餐,一边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一切。 空荡荡的汉街,戏台上有一只狗。沃尔玛的猪肉档人山人海,“我不敢去,也抢不过”。超市的叶子菜卖得快,去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除夕前夜,因疫情蔓延,武汉宣布封城,机场、火车站、市内公共交通停闭,江城困围。封城以来,许多武汉人都承受着分离的苦楚,担心年迈独居的父母买不到菜,惋惜爱人最需要的时却不能陪在身边,常年在外工作的父亲错过仅有的看望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