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的主任月记:重症病人终于归零

by 杨跃杰, at 29 February 2020, tags : 患者 Nbsp 睡眠 肺炎 重症 应用 新冠 氧合

我们医护人员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个环节,降低死亡率、提升治愈率,靠的是国家总体布局,靠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文 | 杨跃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区主任)

1月25日,我进入“新冠”隔离病区,历时一个多月。其间,我主要从事“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2月25日,我们病区所有的重症患者都脱离了生命危险,我也终于有时间把这个月的经历记录下来。

新冠≠肺炎

“新冠”和“新冠肺炎”应该是两个概念,现在只要一提到“新冠”,人们马上就以为“新冠肺炎”,其实不可以将二者等同起来。

该病毒主要侵犯人体呼吸系统,会不会侵犯人体其他脏器,研究的少,还没有时间去进一步研究对血液系统(免疫系统)、肝脏、肾脏、心脏乃至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因此区分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科学防治。

“新冠”会不会垂直传播?患新冠肺炎产妇产下的新生儿,需要怎样预防,需要哪些监测指标去观察,还没有标准。“新冠”侵入人体后,人体对它的防御机制怎样,起初的反应怎样,是不是存在首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病理生理怎样,还没提出,相信将来进入教科书会详尽描述。

关于疫情的起因,怎样引起人类发病,目前还不清楚,但相信一定会有结论,而国家现在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有利于生态平衡、利于人类和谐共生。只有大家都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才可能避免下一个危机。

“新冠”核酸序列与SARS病毒相似度很高,都能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但在传染性、致死率方面有差别。目前,发病者、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怎样避免隐性感染者献血,通过血液传播应该考虑。

国家号召大家居家的举措,在没有疫苗广泛接种的情况下,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我相信,一旦疫苗问世,普遍接种,这个病的发病率在某种程度上就没那么可怕了。

如何预防?

“新冠”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接触,在比较密闭环境中,气溶胶可能传播;因此病患集中收治就是把传染源隔离起来,减少空气中病毒存在,加上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就能减少发病或不发病。

一些人拒绝戴口罩没能充分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当然问题也不能一刀切,在没有发病者的偏远乡村、空旷人烟稀少的地方可另当别论。

时常看到一些倔犟之人,就是不戴口罩,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勤洗手是常识,有句话叫做病从口入,新冠尽管呼吸道传播,但不排除粪口传播。

保持乐观心态面对每天生活,也是预防该病的良方,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事重重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不利于预防此病及其他疾病发生。充足睡眠,每天6-8个小时,有利于健康。

合理饮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每日摄入要合理,有利于人体免疫球蛋白合成,抵抗病毒。至于吸烟、饮酒有利于预防新冠已被证实是没有依据的。

治疗经验

我所在的病区只收治确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数量不多,因此有一定的片面性。

氧疗上我们的原则是续惯性应用,鼻导管-面罩-高流量-有创插管-ECMO,免除了无创应用,因为高流量解决不了氧合,无创往往也没效果,所以直接有创。需要说的是,有些患者不配合氧疗。趁医务人员不注意,去掉氧疗,造成治疗被动。

有一例重症患者不配合氧疗。我花费近半个小时时间同其沟通:国家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救治你,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救治你,要配合,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大家考虑,为家庭考虑,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感恩之心;相信国家,相信医务人员,相信科学;氧疗、服药输液一定听从安排,不要任性。

经过交流之后,病人配合治疗,最终从重症转为轻症。

抗病毒药物,从我观察的数例患者,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疗效一般,一例重症患者抗病毒25天鼻咽拭子、血、痰仍核酸阳性,后改为磷酸氯喹,5天后血、咽、鼻拭子、痰全部转阴,不敢说它抗病毒效果最好,但证明有效。

理论上来说,干扰素早期应该有效,随着病毒血症的进一步进展,大部分病毒聚集在肺部,其效果可能变差。相信安全有效药物以后会陆续被发现。患者病毒核酸出院后复阳,说明目前方案不尽完善,需不需要间歇疗法,值得去研究。

抗生素应用,早期应用是预防性细菌感染,可以说不需要“高级别”抗生素,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或有创侵入操作,感染指标显现,确切了感染部位,就需要精准应用抗生素。我们所管理一位重症患者,肺部感染明确,抗生素应用级别较高,病情稍稳定后降级了,次日,患者出现体温、氧合不好,再次加上,症状好转。因此“降阶梯”节点要把握好;虽然是个案,但也说明一些问题。抗真菌应用只有两三例,一例有确切证据,另两例只是预防性用药。

糖皮质激素应用。大家都认同其双刃剑作用。所管患者在2周左右加重。我们经验,有转向危重症倾向者,早、小、短应用可能收益大,一旦出现“白肺”再应用略显迟了。“白肺”的出现可能与细胞因子风暴有关系,我们开展了细胞因子检测,鉴于数量较少,没有可以总结的,持续观察。体液免疫抗体检测进行了个位数患者检测,由于个体差异,数据偏差大。丙种球蛋白所有患者都应用了,由于没有客观指标,所以没有总结。

呼吸机、ECMO参数的调节,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但体会最大,患者收益最大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俯卧位,每天大于12小时,确实氧合改善明显。俯卧位需要医生护士多人参与,这时候医护体力消耗最大,被感染风险最高,要严格防护。

中医中药应用。我们患者整个疗程都在应用,由于本人对中医不熟悉,没有总结。

睡眠,睡眠还是睡眠,体会较深。四例重症患者转为轻症,他们的睡眠时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显得非同小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的睡眠时间引起病情波动,多次告诉我们不容忽视。

每天除了病情交班,我都重点问一下患者晚上睡眠几个小时,多次提示,只要患者头天晚上睡眠少于6个小时,患者不同程度出现呼吸次数增加,氧合不好维持,起初并不很在意,往往考虑其他因素,但随着次数的增加,留意观察,患者睡眠大于6-8小时,氧合容易维持,病情相对稳定,反之则差。

可能是巧合,但多次情况这样,不得不提示睡眠时间多少与病情稳定与恢复有关系,例数太少可能没有普遍意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都想法让患者充足睡眠,有时药物干预帮助其睡眠。我们收治的首例患者,在转为轻症前几天内,白天也睡几个小时,加快了恢复进程。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我没有机会接触他们。

总之,患者的康复,需要方方面面,任何细节都很重要,没有哪一个方法是万能的,国家提出,科学救治、精准施策是真理,一个疾病的防治,靠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我们医护人员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个环节,降低死亡率、提升治愈率,靠的是国家总体布局,靠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以上有些观点可能错误,希望指正。

征集令

《新民周刊》现面向全国征集新冠肺炎采访对象和真实故事:

如果你是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或其家属,我们希望聆听你的“战疫”故事,也希望传达你的诉求。

如果你是确诊、疑似患者本人或家属,我们希望了解你和家人如何“抗疫”的过程,让外界了解你的真实经历。

如果你是疫情严重地区的普通市民,我们希望展现你的乐观,并倾听你所需的帮助。

如果你是公共服务人员或各类捐助者,我们希望看到你的“最美逆行”,记录下你的无私。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诚征对疫情了解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相关线索,说出你的故事,让我们用新闻留存这一切。

《新民周刊》新冠肺炎线索征集值班编辑联系方式(添加时请简要自我介绍):

周一:应 琛 微信号:paulineying0127

周二:金 姬 微信号:gepetta

周三:黄 祺 微信号:shewen-2020

周四:周 洁 微信号:asyouasyou

周五:孔冰欣 微信号:kbx875055141

周六:吴 雪 微信号:shyshine1105

周日:姜浩峰 微信号:jianggeladandong

如你需要捐赠物资,可与以下两位工作人员联系:王勇:WangYong-SH 吴轶君:rommy150708(添加时请注明“捐物资”,方便工作人员快速通过您的申请,谢谢。)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你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期待你的故事、你的线索!

大家还都在看这些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 

 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

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新冠患者潜伏期24天? 钟南山:单纯根据最小最大值容易误读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陈鑫 “ ‘超长潜伏期’的患者只是个例,本身就没有考虑偏差,不足以成为判定最长潜伏期的依据。” ” 关于“新冠病毒潜伏期最长24天”的话题,钟南山团队在最新公布的论文中指出,单纯根据最小、最大 …

钟南山领衔在顶级医学期刊发文,回应超长潜伏期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当地时间2月28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在线公开发表。该研究纳 …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解剖报告公布,有助改善患者临床诊疗方案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已完成11例,据首份观察报告,肺部深处多粘液的情况,对临床治疗的化痰、排痰方案决策有帮助,对多器官的深入影响仍待进一步检测 2020年2月初,武汉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内,医护人员正在给新冠肺炎患者做治 …

“猎毒者”:上海“一号病人”流调的背后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很多时候,流调人员不像医生,患者会主动尽可能多地给医生提供有用信息。流调人员说,希望市民在经历过疫情之后,能够了解到流调的重要性,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记者 | 应 琛 当大家对新冠肺炎“零号病人”议论纷纷之 …

口述实录 |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14天,有了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从2月7日到现在,一方面大家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由于轻症患者比较多,人们病情都慢慢恢复。所以,我看到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变多了。 口述 | 余 毅 整理 | 王仲昀 这一个月终于要过去了。 2月21日上午,在等待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