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武汉记(上)

by 谈骁, at 11 February 2020, tags : 武汉 今天 岳母 潜江 社区 隔离 疫情 确诊

题目叫“回武汉记”,其实人还在潜江,一步也走不了。所以应该叫“准备回武汉记”。希望下周的记录,是真正的回城记。

2月4日,正月十二。

隔离十四天结束,写了十四天日记。接下来的记录,应该叫“回武汉记”——虽然回武汉还没有时间表。但疫情总会缓解,也许半个月,也许一个月,我终究要踏上回城的路。

昨天下午上吐下泻,一度以为自己感染。后半夜开始,肠胃不适已经大为缓解。一夜虚惊,天快亮时,妻子醒来给小溪换尿片,我告诉她:我好了。她长舒了一口气。这个时候,甚至不能生病。我仔细回想,昨天下午的梨子大概是诱因,加上这几天吃饭前先喂小溪,自己吃时,已经是冷饭冷菜了。所以胃受了一点刺激。我把日记汇总发出来后,许多人来问我情况,同事兰兰说,真想早一天回单位上班,和大家在一起。我说:是不是觉得以前没有珍惜。她说是。这大概是每一个经历劫难的人所想,过去的日子是多么安详平和,那些我们所以为的琐碎、庸常、不堪,都可以被一场灾难治好。

开手机看新闻,全国增加了3000多例,湖北2300。又是严峻的一天。

抱小溪下楼,正好垃圾车过来。车上的人全副武装,不过防护服有点破旧了,也没有戴护目镜。不久,过来一个消毒的人,背着喷雾器,先沿大路喷洒了一遍,再挨家挨户喷洒。宣传车出来得也很早,一改昨天“隔壁三家”的限度,号召大家不要串门,孩子不要乱跑,要与人沟通交流,就站在门口说,声音大点就行。

过早时,岳母问今天情况如何。她昨天说的“以鸡瘟代人疫”,心里是抱了希望的。我告诉了她增加的病例数。她只是摇头叹息。家里的储备渐少,侄女想吃土豆,岳母遂拿了20个鸡蛋,去隔壁换了三个。侄女觉得奶奶吃亏了。岳母说:“他们家没有养鸡,这时候也没地方买鸡蛋。”物物交换,也是邻里相助。

下午,同事H在工作群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她姐姐一家五口。姐夫和家里婆婆一起感染。婆婆还是尿毒症患者。我整理好了信息,去微博超话里求助。之前,我一直让自己不去看那些血淋淋的人间惨状,这次没法回避。微博发出后,满屏的求助信息。求医治,求床位,求生求不死。太平盛世里看起来唾手可得的,此时竟然成了奢望。生之多艰,莫过如此。想想武汉现在有6000余确诊,最近每天还在以1000多增长,还包括数以万计的疑似患者。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惨烈的故事。

多少人求告无路,多少个家庭摇摇欲坠,不,是已经崩塌。H的姐姐家即是如此。她的孩子才三岁。现在都是密切接触者,既要担心自己被感染,还要在一座城市中,东求西告,为一星半点希望而振奋。

L也微信问我H情况。我们由此说到那个在外地被确诊的朋友,如果人在武汉,又该是多么仓皇。困守武汉的900万人,按照钟南山的说法,是真的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的。如非亲历,实难想象。

再说说老家情况。下午县里出了一个成品油管家公告,说是为了“确保全县交通管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不出门、车不上路,坚决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除了救护、军警、执法、环卫、公务车辆,其他车不得加油。从今天晚上10点开始执行。结果加油站排了长队,几乎是哄抢。

睡前,许多诗人朋友转发我们整理的H求助信息。收到了几十条建议,其中九成给的是《国家人文地理》的渠道:他们在统计患者信息,同时联系医院收治。微信阅读量已过十万,不知道一个杂志如何去协调。

2月5日。正月十二。

填了许多表,打了许多电话,同事H姐姐家的老人还是没找到医院收治;下午又看到科技社总编转发求助,科技社两个员工(夫妻)感染,一家六口发烧,所求也不过是一个床位(给妻子的)。《财经》的消息说,上面下了死任务,今晚24点前,对重症患者务必全部收治。如果能执行,这大概是个好消息。问题可能是,真的没床位,真的装不下了。

和许多在武汉之外的朋友聊何时回城。对我来说,起码需要潜江的路通,放行,武汉的疫情已经控制,还要考虑怎么回老家接母亲(或者她有其他安全的方式去武汉)。按照政府要求,上班日期只有不到十天了。但十天之内疫情能否可控,我比较悲观。

现在武汉严格的隔离措施,像是在为回城铺路。毕竟,疫情感染还是概率问题,如果长期不复工,破产倒闭就事关生存了。我收到的针对私家车主的短信,似乎也见松动:“对非参加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工作,非因看病就医或工作、生活急需的,请勿开车出行。”

家中的肉食储备已很紧张。养在缸里的十几条鲫鱼,断断续续见地,今天最后两条也端上了桌;腌的腊肉、腊鸡,早上吃完;就剩下一点腊鱼,岳母说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这都是小事,而且也能买到,菜场大概有六七里地,已经关门了。要买肉,只能去富迪超市,电动车不能上路,踩自行车,大概要四十分钟。

主要是不敢出门。潜江昨天增加9例,至今天已经有54例感染。按照专家说的,出门做好普通防护,戴个口罩就行了。但妻妹觉得非常时期,说不好哪里就有病毒,一个口罩不太够。身上也要防护,比如套一个雨衣。

岳母说,那就不吃肉吧,苦几天。这自然算不得苦,比之武汉,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了。我们说起关于武汉中南医院的一个报道。孕妇感染,危重,丈夫耗尽家财,无钱可治,只好放弃治疗。孕妇过世第二天,国家宣布感染者免费治疗。岳父母听了,只是叹息,摇头无语。

武汉我们楼栋,这两天终于没有人追问感染者房号了——我疑心住户私下里问到了;但今天听说患者没有医院收治回了家,又在群里折腾了一番,直到物业出来说患者在医院,业主才安静。物业人手短缺,但还是在尽力做事,这不容易,中午他们在电梯里安装了“按电梯设备”——用牙签插在一个底座上,旁边放一个瓶子,按电梯楼层则抽牙签一支,按完丢入瓶中。这是为了防止触摸感染,许多小区都是这种操作。

物业和社区之前没有做楼栋的发热统计,今天业主们也在自发做。在群里接龙报体温,大部分都是一家三口,一家是五口,一家是七口——就是我们楼下那家。大家体温都正常。但从统计看,只有15户做了回应。整栋楼有一百多户,基本都在群里。这说明大部分人已经离开武汉了。

晚上起风了。平原没有遮挡,风尤其大。窗外一棵樟树,枝叶简直要打在玻璃上。十天多开始下雨。风雨如晦,妻子、女儿都已经熟睡。武汉该也是这么大的风雨。

增加,全国3900。湖北3000。武汉2000。

2月6日,正月十三。

一夜风雨,温度没有降太多。春风春雨,也许后面有倒春寒,但天气已经一天天暖和起来了。下雨有下雨的好。在乡下,雨把大家关在屋里,没有人串门,没有人在马路牙子上游荡。这是最好的隔离。

郑队长今天带着体温计上门,量完体温后告诉我们,如果有急事,可以回武汉了。操作形式和之前防控指挥部文件所说差不多,单位出文件,村里开“路引”,就可以放行。岳父说不急着回,不能回。郑队长大致讲了现在的情况,只要有路引,出门允许,但限于省内。

前天在微博求助的H姐姐一家,今天传来消息:家中老人没等到床位就走了。儿子尚在家隔离,媳妇(H的姐姐)和孙女则在娘家隔离。不知后事如何处理,我没有细问——顾不上,H自己的状况也很糟糕。

她的预产期在这个月底,差不多自十天以前,开始有一阵没一阵地发烧。之前,我们觉得孕妇体温偏高,没太上心。她也不敢去医院检查,只是在家里耗着。今天听她说,又发烧了,且一直没有退,伴随咳嗽。社里知道这个情况,黄总下午问我,要不要想办法送她去医院检查。之前她不敢去医院,怕被感染感染,现在是怕被隔离。按照防控指挥部的文件,她在四类人之列——一般发热人员。我把黄总的话转达给她,她仍然矛盾,也许是恐惧。今天还有个文件,要求社区网格人员全武汉扫描,不漏一人。如果真的执行(虽然有人抵制,说这样有可能传播病毒),则她也没法在屋里独善其身了。晚上,我问她老公,回复说:“断断续续发热,明天准备去社区医院检查和报备一下。”

武汉我所在的社区今天出了文件。宣称国家已采取一级战时机制(我搜了新闻,没见过类似表述),所以社区要求如下:居民每三天只允许一人出门采购物资;因疾病或特殊原因要出门的,要向社区报备,经过允许方可外出;外地返汉居民,需要备足14天生活物资,隔离14天,才能出门。

不知道社区文件援引自哪里,如果真的是防控指挥部的要求,14号正常上班,基本就不可能。但一个社区,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大概也很难。下午我接到社区工作人员(一个女孩,自称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电话,问我是否在武汉,有无发热。这大概就是防控指挥部说的“全面排查,不漏一人”。

今天新增确诊3767,疑似5328。其中,湖北新增2987。

2月7日。正月十四。

今天其实只需要记录一件事:

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2020年2月7日凌晨2点58分去世。

昨天晚上已经有媒体发布了死亡消息,旋即又说正在抢救。至凌晨,抢救无效。先说抢救,有人说有“表演”嫌疑。不过我后来在虎扑看到网友分析,抢救的机器ecmo,相当于体外的肺,最高级别的抢救装备,用这东西就是和死神拔河。1月22日,中南医院就用这个设备成功救治过患者,此前,也有心脏停跳三个小时后上ecmo救人成功的例子。

朋友圈、微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发了悼念的消息,这是我平生所见的对一个人最大规模的纪念。欧阳江河称其为“21世纪的圣徒”。大家的怀念,其实是怀念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良知,又愤怒于其遭遇的“训诫”。其中有物伤其类的哀怜:我们都是李文亮。与此同时,第一个上报疫情的人张继先,被湖北省人社厅、卫健委记大功。

由李文亮引起的全民缅怀、致敬,我第一次看到铁板中的一道裂缝。这真的可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尤其是有这次大灾难作为背景。再进一步,又不能止于缅怀、致敬。谁也没有权利替死者原谅生者,如阿伦特由集中营而提出的“不可能与之达成和解”:“对过去发生的某些事件,我们不可能与之达成和解。任何人都不能。”

说回来。数据上,今天全国增加3165,湖北2447。下午四点多,国家卫健委在发布会上说,16省对湖北各市对口支援,一省包一市(武汉除外)。

我的生活照旧,似乎已没有可记叙之事。只上午孩子睡觉之际,读了几页《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中午母亲视频过来,言及家中隔离严格。外公年事已高,几乎难以下床行走。他自过年就没有见过女儿们了,很想她们上门看看。可是舅舅们居家不出,也号召大家不走动。母亲和我二姨家一墙之隔,也只是在阳台上说话,并不进门。明天外公生日,她们今天隔墙商量,也只能给大舅微信转账,托大舅给外公。这是这么多年来母亲第一次在家过元宵,却不能登外公家门,母亲不免黯然。

潜江今日雨停,阴冷,大家又户外活动、串门了。下午门口的广播里是白岩松和吴祖云的连线录音,因为潜江确诊人数是湖北第二少(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新闻连线是在昨晚,有点先进典型的意思。我不在市区,不知防控力度如何。就乡下而言,只能说程序到位而已。当然,要做到程序到位已属难得,谁也管不了隔壁三家的腿。下午三点多,省防控指挥部下发《关于农村疫情防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的紧急通知》,提到加强聚集性活动管控,明天看村委有什么新动作吧。《通知》还提到村组的封闭管理:“坚决实行村组封闭管理,村与村之间留一条应急通道由专人值守外,其他路口一律封闭,其中应急通道用车辆隔离,其他区域一律采取织网、设隔离栏、水马等硬隔离方式。”

门口的广播,大概是农村的某项工程,每天早上八点、中午十一点、下午五点准时响起,先播一段《告全省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然后是程式化的防控口诀、案例更新。今天播吴、白连线,是我回来半个月里头一遭转播新闻,也可见潜江政府对这事的态度。

同事H今日烧退,所以没去社区医院。也许情况并不严重,只是简单感冒发烧吧。

武汉市出台了《在外人员返汉工作方案》,提出错峰返程和分批实施,对在省外滞留的武汉市民立即启动返汉安排。优先安排医疗防疫机构、防疫药品、用品、药械等生产经营单位,保障城市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经批准的重大工程以及重要国计民生相关企业等方面从业人员返回。对于其他人员安全有序返回,根据延迟开工开业开课的统一部署,再适时安排。

我们属于“其他人员”,只能继续听安排了。

2月8日。今天元宵。

上次在家过元宵,还是2001年,我读初三。高中以后,正月十五都在学校、在单位,远离家人,也就没有过元宵的氛围。今年虽是在岳父母家,但一家老小齐聚,午饭时外面有鞭炮声,晚上有烟火,与童年的感觉无异。

因为外公生日在元宵这天,小时候元宵都在外公家过。有时候,正月初一去外公家拜完年,并不跟着父母回去,一直等到十五他们再次上门。家中的习俗,元宵没有灯谜和花灯,也不吃汤圆,而是深夜去田里点一堆野火,人们围着火边转圈边吆喝,这叫“赶毛狗”,取驱邪避恶之意。

对元宵节的另外一种回忆,和在湖北大学的七年有关。湖大有一支龙狮队,每年元宵都要在学校里舞上一回。最后的舞台在校门边的广场,几张大方桌支在中央,几只狮子翻上翻下,动作难度极高。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专业的龙狮队,效果直追李连杰《狮王争霸》。今天武汉依然病毒笼罩,不知龙狮队会不会照常出门。

今天和村里万支书联系,因为妻子答应帮他写村里防控疫情的材料,他发来不少资料。刁庙村共1600多人,有返乡人员187人,有武汉接触史的88人。目前没有疑似患者。材料中,甚至还有一份万支书的检讨材料,检讨的是疫情防控期间“属地出现聚众娱乐事件”。这娱乐事件多半就是打麻将了。听岳父说,这一个多星期,队里没有一家开过麻将桌,基层的管控还是得力的。

说说小溪。她这几日,用岳母的话说,已经完全融入了。看鸡下蛋、鸡回笼之外,又发现邻居家的一只鹅。岳母要抱她,只需要说一句“我们去看大白鹅”,她立马止住哼唧,乖乖投入岳母怀抱。晚上,岳母照样能抱到她,鸡鸭鹅虽然见不到了,可外面常常有烟花。最初,她听了烟花声音回往后缩,现在也习惯了,炮声一响,立马往外指,岳母于是接过她直接奔物外,两个人朝着烟花方向,小溪负责看,岳母负责说话。一般是问句:“好不好看啊?”又自己回答:“好好看啊。”小溪表达好看的方式,只是仰头不动,偶尔嘴里嗯嗯两声,极高兴时才会伸出双手,像要把那些转瞬即逝的光抱到怀里。

看烟花,顺便也会看月亮。最近晴天多,总能看见月亮。今天月亮真大啊,先是高过院墙,慢慢高过屋脊,最后高过了门口的两棵水杉。月光很亮,很干净,照得周围白斩斩的。武汉见得到这样的月亮,但见不到这样的月光。小溪也认得月亮了,她兴致好时,我问她月亮在哪里,她便伸手指给我看。今天她的兴致主要在烟花上,我说了几遍,她没有理我。

烟花终于没有了,岳母喊我进门。回到屋里,就回到了现实。岳父在手机上看新闻,“病毒”“传播”这样的词,让人避无可避。

武汉我们楼栋今天新增了一例。物业说是之前那一例的妻子。群里有人说,希望他们家没有孩子。可是看社区的表述“密切接触者正在居家隔离”,说明家中还有别人。保利心语是洪山比较大的社区(也许是最大的),一共有十个区,我们所在的西社区包括六到十区,至今一共确诊了八人。我本以为确诊数已经够多了。住在徐东融侨城的朋友给我看了他们社区的统计表,确诊11例,疑似9例。每个小区都有确诊,每个楼栋都有疑似,这大概就是武汉现在的现实吧。

数据:今天全国增加3453,湖北增加2841(武汉1985 )。

2月9日。正月十六。

十五一过,年就过完了。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种田的种田。现在工作延宕,即使在农村也不例外。岳父是粉刷工,以前正月十六一定会出门一趟,算作一年开始,今年,他只能给树剪剪枝,给菜园松几锄土。岳母要忙一点,她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拖出来洗了一遍,蒸笼、甑子这些大家伙,洗完后收楼上。这是唯一一件可以体现年过完的事。中午阳光好,我出去左右多走了几步,邻居们也大都如此:收拾工具、清理屋场。人人都按照惯性做好了回到正轨的准备。

但离回到正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湖北的确诊病例较昨天下降了694例,省外的确诊数也连续多日下降。希望这是一个好兆头,蒋书记昨晚说,集中两天时间将全市累积的所有疑似患者检测完毕,释放医护力量和医疗资源,集中用于确诊患者。如果真能做到,接下来两天如果新增不多,似乎就可以说,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了。只是这也未必就是专家们说的“拐点”。省外很多地方都即将复工,到时难免会出现新的感染。

潜江今天仅增加了两例。这在省内依然很醒目。近邻天门、仙桃分别是18、20例,恩施也增加了11例。妻子已把“刁庙村抗疫见闻”写完,她提供了一个我没注意的视角:村民足不出户,翻出了各种尘封的娱乐器材:羽毛球,毽子,跳绳。老少齐上阵,度日不至于无聊。

度日其实简单,特殊时期,不需要多高的生活水平。如果家里孩子多,可能就另当别论。隔壁二妈家有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九岁,正是没有零食不能过日子的年龄。今天二妈拗不过,骑着电三轮去采购了。知道她出门,岳母、隔壁的大妈和小妈纷纷电话她,让她捎带。回来时,电三轮满满装了一车:土豆、蘑菇、小面包、大馒头、酸奶、饼干等等。但也就在她回来后不久,村里开来一辆拖拉机,把这条唯一可以出门的路封了。

我熟悉的朋友里面的两个确诊者,一个已经出院痊愈,还在深网写文章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另一个在外省,前面一周都没有消息传出,只听说是轻症,已经退烧,炎症也消了。我每天会查一下他所在市的新增确诊情况,前几天有零星增长,但都不是他的密切接触者。但病毒还是没有放过他的家人,今天查时,发现该市新增的两例,竟然都是他的家人。这是今天最让人难过的消息。

昨晚,魏天无老师约抗疫诗,说《长江文艺》杂志要出专辑。我仍然没有写出诗。许多朋友都在认真写作、翻译。前日修文主席发我他新写的《致母亲》,由封城隔离所见母子两隔写起,中间写及蒋士佺、周寿昌、苏曼殊,以及自己与母亲的种种遭际,让人心悸。他写目睹母亲以开水泡饭而不忍相见的情景,我尤其有感触:我也有这样身在困厄而强颜欢笑的母亲,我也是目睹此种困厄而装作不知的人子。但此种写法,也藏着写作者的无奈,足不出户,终究无法进入窗外那绝望的现场,所以其中情感,只能以古人勾连,以古诗点染。这种无奈,其实也见于方方最近的封城记录,她的文字固然写得真诚、尖锐,信息获取毕竟有限。这有限之信息,也多是转手的经验,并非目睹和亲历,惨痛、绝望、尖锐其实都有所弱化。但即便这样,她还是被封了号。

至于我,身在离武汉150公里的地方,现场感就更无从谈起了。潜江的现场感,更准确地说,是潜江乡村的现场感,连大幕的一角都算不上,最多不过幕布上的一点线头而已。

晚上,单位群里发了通知,14日复工,时间不变,但复工后两周,以居家办公为主,没特殊情况,不提倡现场办公。这种处理办法,在我们意料之中。看情形,我大概还要在潜江逗留许久。

2月10日。正月十七。

昨晚,省里第19次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专家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很快,该专家道歉说,这是口误,掉了“相关”这两个字,准确表述应该是“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两种病毒有79.5%的相关性。

确实是口误。如果是反转,我也不会觉得惊讶。前几天刚有上海专家说,新冠病毒可以气溶胶传播;接着疾控中心专家又出来说“未经证实”(深圳专家说的粪口传播也是如此)。更早一点,有机构说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大家刚把药抢回家,又说这研究还在初步阶段,连实验都没有做,更有人扒出专家的种种黑历史。再早一点,则是专家们“不会人传人”“有限人传人”和后面人所共知的反转。

疫情面前,人心不定,大家其实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消息源,这些年这样的平台越来越少。微信的首页临时加了一个更新疫情信息的端口,名字就叫“较真”(一开始似乎是另外的名字)。求真固然理所当然,但如果一切“真”的披露,都需要有意去“计较”,而非自然呈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许多城市今天正式上班。许多中小学校今天复课——网课。侄女今天因此起得比平时早,九点整,她在房间里正襟危坐,我在旁边陪读,其实是看热闹。先登“学习通”软件,太卡,老师于是换到腾讯的会议管家。

先是数学课,前半节课都耗在调试频道上了。第二节课是体育,班主任放广播体操音乐,侄女在房间里一板一眼地做起来。可以想象,当此之时,多少人在自己的房间,一起“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这个场景也不无夸诞意味。

第三节课是语文,他们的班主任蒋老师读了一篇她自己写的《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信里写到为了准备上课素材,老师拿着学校的函件和当地的证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到达学校拿到电脑的经历。末了,蒋老师告诉大家,现在非常时期,小朋友们只觉得无聊。想出去玩;然而外面凄风苦雨,灾难深重。同学们一定要听话,要守规则,要学会理解。侄女读三年级,听得似懂非懂,当老师问“大家听到了吗”,她打开语音,说:“听到了。”许多同学都打开了语音,我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听到了”。梁老师点头,又自嘲地说了句网络上课也没什么不好,就是老师在镜头前太丑了。然后正式上课。

课间休息,我下楼带小溪去院子散步。邻居家的两个孩子,一个二年级,一个一年级。家中大人只有奶奶和妈妈。于是奶奶跟小的,妈妈跟大的,各在一个房间。奶奶手机卡,又对各种软件不熟悉,妈妈于是两边跑,又急又气。奶奶大概跟了半节课,出来对岳母说:“我看这就是弄着玩的,能学个屁啊,就是折腾。”岳母随声附和:“娃儿太小了,要是高中初中,可能还有点用。”

确实折腾。听说有的地方已经不抢口罩,而是去耗材店抢打印纸和墨盒:要打印学习资料和课本。

课上完,侄女写作文去了。今天本来阴雨,下午突然放晴,五点左右,阳光穿过云层,简直有清晨的明媚,加上屋后空气干净,阳光更显得清爽,照在麦田,照在封路的拖拉机。我赶紧喊侄女出来看,又想到她昨天背的杜甫的诗,告诉她说:”这就是迟日江山丽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样的天气,可以让人暂时忘记头顶的乌云,想象一下即将到来、终将到来的春天。

下午有个让人不安的消息。钟南山等专家的一篇论文中说,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最高可达24天。腾讯新闻、第一财经等好几家媒体都转了消息,于具体细节却语焉不详——也许是论文本身就没有细节披露。我不懂英语,也没法去网站看论文。钟南山团队很快出来解释,说论文并未发表,只是专家评议阶段。至于潜伏24天,仅仅是千余病例中的个例。

也有欣慰的消息,微信里看到许多视频,方舱医院里,病人跳起了广场舞。这可能只是生活常态:生活再困厄,日子也得过。我们不在现场,对其总有风雨如晦的想象。倒也不能就此说武汉人如何泼辣、豪爽——我一直不喜欢也不认可这种地域性的性格标榜,但有的武汉作家愿意呈现这些——仅仅是人生命力的自然呈现,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我们编辑部的微信昨天开始恢复推送,今天推送的是普希金。说1830年秋,普希金遭遇霍乱爆发,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滞留了三个月。这期间完成了大量作品,史称“波尔金诺之秋”。21号至今,我居家封锁已有20天,这是十年来最煎熬也是最清闲的20天。除了每天千余字日记,再无产出。如果继续封锁,也许可以慢慢写点别的吧。

数据:全国累计40261(新增3063),湖北累计29631(新增2618),潜江继续有惊人表现:新增三例。即便如此,即便说潜江多么严防死守,也有85例了,跟甘肃、天津差不多。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系列报道 | 隔离期间,第一次感受到了「时代」这两字的重量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六篇,金融从业者霍超的隔离日记。从 1 月 30 日到 2 月 7 日,霍超因旅途中曾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搭乘同一航班而被隔离观察。这 8 天里,他在无锡郊外的隔离病房体验了「一遭难得的人生经历」(摘 …

武汉病患“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一床难求,这是治愈率与收治率失衡的结果 记者 | 吴洋洋 编辑 | 王姗姗 图表资料整理 | 实习记者 文思敏、袁颖 制图 | 程 星 “2月5日当日,市指挥部宣传组对网友在各类互联网平台发布本人或亲友的求助信息做核 …

封城满14天了,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 三明治武汉每日书11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对于封城后的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人们来说,社区的存在感从未如此强烈,“隔离”成了生活中绕不开的关键词。今天的“武汉日常”每日书中,三位作者向大家展现了生活在疫区的真实感受。确诊和疑似数据增长的背后,是紧缺的医疗资源,是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