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我想学习“奉献教育”

作者:北林

编辑:北林

特别感谢:传媒工作者们

1

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为支援中国各地抗疫人力、物力对接手里的各种资源,并积累资源以方便日后的对接。

每天一打开手机,微信的消息要更新近十分钟才能更新完,128G的手机,存储量一下少了30%。

我从来没有想到信息量会如此之大,我甚至一度怀疑,即使身为传媒工作者,我又是否应该接受如此庞大的真假难辨的信息。

朋友圈也基本是两个极端,我在澳洲的同学们大部分每天只是发发日常的生活照和抱怨澳洲政府的内容,而我的志愿者朋友们每天刷屏地发送各种求助资料与相关文章。

我本来就关注着近千个公众号,现在个别时候十几分钟就能更新到上百条推文;尤其是官媒等可以反复更新的大号,更是一会发“好消息”,一会“辟谣”,一会怼西方媒体,一会赞中国领导。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承受着一般人几乎都无法承受的信息压力。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主要希望通过写作来缓解我的心理压力,并且,我也终于在醒着的时候成功关了手机,以避免过多的干扰。

我的生活因为疫情变得一团糟,一天一顿饭,两袋方便面,一顿饭往往又要吃三四个小时,因为吃饭时断断续续的有大量工作进来,时间就是人命,我不能停。

看到很多,白血病、血小板、心脏病、老年痴呆等等的求助,他们与新冠病毒无关,但这些病同样可能导致各种危险乃至死亡。

我的水池里堆了要洗的碗筷,两三天才能挤出来时间统一收拾一次;房间里的东西每天也累地不想去整理。一口气把头发剃光,留了多年的三七分,变成了光头,就为了节省时间。

这两天在忙着租房,为了省钱,也为了不坐 tram 或 train 避免可能的感染,我走五公里从 Melbourne city 到 South Yarra 看房,再走五公里回来。中间路过皇家植物园,我就这样走在飞鸽与老树的河堤,常常前后都望不到人。

一路上,打电话,回消息,等到家,差不多两万毫安的充电宝的电都会用完。走一个来回,断断续续,要四个小时。

我时不时的会情绪崩溃。

尤其当收到自己跟进的一些朋友的死讯。

他们很多人并不是罹患了新冠,而是由于物资及医疗完全中断,因它病而亡。

他们不在统计数字里,不会打扰数字下降的鼓舞人心。

一座座方舱医院外,大量医院都扩建为火神山与雷神山的级别。

只是没有必要再播报。

我们收到的物资求援,从武汉、到湖南、到四川、到浙江、再到东北,我们接收了从新加坡、到澳新、到北美、到英国、到俄罗斯、到土耳其、再到南非的物资,我从没有过,每天同时对接着从几百元的武汉当地车队运输物资的小单,到几亿美元从各国返回中国的物资。

一月二十日,我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大难,没人会相信。

现在,各种炒作2020年多么多灾多难的,不过是把从前全球每日都会发生的灾难做了个整理。

2020年,对于中国人,成为了一场历史性大难。

但这场疾病,对于全人类,也将变为前所未有的灾难。

为什么到现在死亡统计数字还这么低?

2009年美国CDC统计H1N1死亡人数是1万,2016年再统计就成了28万。

统计需要时间,而病毒也基本上无法真正被剔除,只能靠个人免疫系统自愈。更糟糕的,是很多人虽直接因它病而逝,却间接因这场病而死。

2

所有努力去拯救这一切的人,都应称之为英雄。

可是,你们还记得非典时候的医生们吗?

你们知道他们怎样了吗?

那些所谓的已治愈的医师,终生丧失了工作能力,他们在小汤山医院,忍受骨头的坏死,聊以余生。

非典时候那样多的人死去,因技术受限,而没有被统计,更多的人则是罹患后遗症,却没有被他人知晓。

他们需要被关注,而直到今天才可能被媒体 一条 发出来《非典幸存医护者现状:不是说不会忘了我们吗?》蹭蹭热度(而这篇文章现在已经被删了)。

我很担心,是不是新冠过去之后,电影和纪录片照样也拍不出来,书照样也出不了几本,那些为了他人生命而死的人,也同样得不到铭记。而更加令社会羞愧的,是对很多留下终生后遗症的医生与一线工作者的康复工作的忽视。

我们的理性,最终会再次交以狂欢。

夸赞的视频,热情洋溢的文章,几个人的获奖,几个团体的表彰。

历史终会归于尘埃。

很多人会说,我们知道应该很关心这些医生,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难道要我们天天去做这些吗?

其实,和你们无关,这主要是媒体同仁们的责任。

3

现在很多人真的帮不上忙吗?

并不是,他们是真的在家里享受着难得的被关在家中的空闲,刷信息,抱怨。

一定的培训后就可以做情绪交流志愿者,略加尝试即可做一些资源对接,去网络上协助确认信息的真假,与各个医院打电话确认仍需物资。

我不相信这些工作必须要有学历和激情,它们并不难,它们只是需要耐心和奉献精神。

可,谁又教过我们要做一个知道奉献的人?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从学校到家庭的教育,会发现大部分的教育观实际是这样的:那些乐意为他人奉献而不求回报的人,其实是傻瓜的代名词。

根植在当代中国教育理念深处的,是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而非对“全社会价值实现”的追求。

当人们在制定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其“个人价值实现”的理念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那么这个理念便已经偏颇,难以使个人成就长存。

我生在一个失意的家族,祖辈父辈已经对家国有所失望。他们因而更加看重一个家庭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我相信这是没有错的,当一个人在社会浮沉中沉淀下来时,能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吃顿饭,比什么都来得令人心安。

只是,当把这种思想放大到整个中华文明,即会发现它使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了一粒沙。怎么加水,也组不成坚固的国。

我们曾经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奉献精神,怎么就变成了傻瓜的代名词了呢?

日本今天捐助我们,我们应当感激,但在1910年满洲爆发瘟疫的时候,各国的反应不是援助而是趁机抢掠东北。假如为中国打仗的兵都投降了,那么就不需要汉奸做什么了,也就不需要汉奸了。

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败类。

毛泽东.1941年5月15日​

或许战场上不缺西南联大的沈光耀这样一个航空兵,但一个个的兵,正如他般,虽死沙场,但成为钢铁长城的一块砖,通过集体的努力,避免了集体的家人可能被屠戮,集体的故乡可能变焦土。

总得有一群“傻子”,才能让一群“聪明人”活下去。

历史是有记忆的,只是苦了家人的余生。

正是因为今天的中国足够强大,也正是因为中国曾经努力帮助过很多国家,它们在今天才会这样努力来帮助我们。

骂中国很傻的人,那些骂中国天天援助各国的人,他们既不知我们在推动中国每一个孩子都吃上营养餐的时候有多么努力,也不知那些被援助的国家的贫苦的人们,是怎样因中国的援助而喜悦地哭泣——即使我们只是给了十年前的铁路技术和一些大米。

今天他们找来了自己国内几乎能找到的所有必要的物资,如巴基斯坦,如加纳;今天他们忍受着残酷的经济危机捐助我们,如赤道几内亚。

而在建国后的70年里,那些跑到这些国家援助他们的中国人,冒着战争、恐怖主义与瘟疫的危险,换来了武汉同胞目前急需的物资,甚至可能你手里拿着的口罩,也是这些国家捐助的。

对于很多埋在他国的中国建援者们,他们领着一般的国际工资,远离家乡,为他国百姓的福祉而离开人间,他们中很多人的努力都被当地人铭记,今天中国有大难,便见他国友人的身影行在路上,千里迢迢支援中华文明。

他们了若当年那群远渡重洋的中国人般。

只是,对于逝去的人们,以及所有帮助过他国的人们,他们最终帮助的,也还是中国。

我深知中国目前物资之艰辛,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却是几千医师奔赴武汉,各地通知物资中断。每多一只口罩,就有可能阻止一次传播,从而保住几条生命。

心善的人,会被他人牢记这善。

心善且坚的人,则会在艰难时刻获得他人的帮助。

善、坚且强者,其困难时刻一定会被无数人果断地支援。

无论是家国人类层面的奉献理念,还是个人角度的奉献精神。符合善、坚且强的,才真正可能在文明与社会的丛林中生存下去。

4

可悲的是,我们文明的奉献教育几乎断层了。

我采访过很多的老人,即使他们在文革时候可能受到过迫害,即使他们在某些事件中受难,他们大多也反复强调,要记得终生为国家付出,要记得以家国为大。

这种精神在现代中国青年身上近乎消亡。

无论怎样争辩,都无法否认,在当代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追求里,几乎都没有“向社会奉献自己”这一条。

在这次疫情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所讲说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样多的志愿者,在我加入的几十个组织或社群团体中,预估也有十几万人,全球估算下来,也得有几百万上千万人在为阻止疫情努力。

他们中很多人或许并未想过要“奉献社会”,但他们却在做着这样的事。

假如没有疫情,会有很多人教育他们的孩子,人要懂得奉献吗?

当这种一个人在进入社会时必须学会的“交换自身价值”的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时,他又如何能够从社会中获得自己真正的所需呢?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觉得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一定名望的人,是否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社会影响呢?

我想,过去的国王只需要上马舞剑即可,后来的国王要学会怎么通过广播讲话,现在的国王要在电视节目上正襟危坐。取悦观察着自己的人,似乎朋友圈和群聊就已经起了这样的作用。

每一个玩互联网社交的人,现在都是一个“名人”。他们是否应该注意自己的社会影响呢?

在一个互联网越来越深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中转中心,也就是在信息交流上更加深入地加入了社会活动。那么人们必然在社会关系上会产生一种进化,即相比于过去,扁平化的超级社会关系网将会诞生,而且是普遍地诞生。

在这种情况下,越是直接面向社会奉献的人,越是可以直接获得社会的信息回馈,从而带来社会关系回馈,进而获得大量的资源回馈。

5

上一次举国大难,是抗日战争。

那年,中国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大。

刚毅坚卓,是联大校训。

该校三千多位人才中的许多位,为我们阻止“血吸虫病”、“甲肝”、“非典”提供了巨大帮助。数亿人因而在抗击一次次疫情灾难中获得拯救。

或许当这一切过去,很多人都会恢复正常的生活,继续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至于那些奉献在一线的人们,愿仍会被社会铭记。

如果可能,下次大灾难来临的时候,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物资。假如能够这样,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奉献教育”。

没有人愿意上前线,物资无法供应,所有人都在往外逃跑,携带着病毒——那样的中国,我不敢想。但1910年的时候,那场大鼠疫,便是这样发生在中国,仅东三省,即死去六万人。

6

【问卷调查】高中生对新冠肺炎突发事件认知现状

亲爱的同学,您好,

您的答卷过程不仅是对突发疫情深入认知的过程,有利于自己的科学防护、生涯规划;也是对延期开学充分准备的过程,有利于师生的网课教学、积极应对。寒假期间因“新冠肺炎”我们都一样:取消了计划中的旅行、聚会,增加了意料外的宅家、网课;但我们又不一样,我认为:“……”。

特别感谢您的认真作答、积极转发!问卷数据与相关分析将在本公众号公布。最后,衷心愿您全家2020平安顺遂!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问卷

7

DW深度 北林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文章已于修改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二十多日煎熬,我的隔离日记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 - 疫 情 之 下 - 疫情过后,你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想,等疫情过后,我最想见的人就是我的妻子和女儿,我想牵着你们的手,去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看一看,去吃一碗热干面,去江汉路上走一走,去看樱花盛开, …

“搞点东西”:用抢早鸟票的劲头做物资援助的摇滚乐迷们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涂俊南(大家喜欢叫他小涂,乐队 “丢莱卡” 的主唱)的捐助日志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出现在朋友圈。如往年,他没回去跟家里人过春节,独自留在北京。他原本计划三月份回去南昌陪陪父母,因为疫情爆发,今年大概是回不去了。 一个人在 …

叶青疫区日记:以声控、脚控代替手控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非常时期,武汉成了全国人民挂念、祈福的城市。封城后,武汉人民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 正和岛自1月26日起特别推出《叶青:我在武汉疫区的第N天》专栏。叶青是一位定居武汉40年的市民,也是一名学者和官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 …

叶青武汉日记:湖北首次未报疑似!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岛语 非常时期,武汉成了全国人民挂念、祈福的城市。封城后,武汉人民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 武汉在发生哪些变化? 正和岛自1月26日起特别推出“叶青专栏”。叶青是一位定居武汉40年的市民,也是一名学者和官员。在过往多期的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