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王子都感染了!逃离还是留在英国,低龄留学生家长的焦虑

相比成年留学生群体

未成年中国留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

16岁的苏思是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十二年级(高二)学生。3月16日,学期还没有结束,她离开了伦敦郊外的寄宿中学,回到广州。此前四天,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未来全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可能达到60%。随后,回国政策群、转机群在英国各地中国学生间涌现。

相比成年留学生群体,未成年中国留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据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介绍,英国的中国(未含港澳台)留学生总人数排世界第二;寄宿制的未成年留学生数量排第一,大概有1.5万人。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教育总监吴媛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中国大陆目前有超过13万学生在英国读书,英国2019年向中国大陆地区发放超过11万9千份学生签证和短期学生签证。

新东方前途留学英国部总监马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1.5万未成年留英学生中,父母在中国境内、学生在英国就读的低龄留学生目前约有9000名,绝大多数学生在私立中学就读,其中超过50%攻读私立高中的A Level(英国高考)课程。

据新航道首席留学专家冉维介绍,未成年学生大规模留英,是2008年奥运会后开始出现的现象,在2014年至2015年时增速较快,现在已经放缓,但依然在增长。

《2019中国留学蓝皮书》显示,英国私立高中的平均留学费用约为每年28万到42万元人民币,和国内一线城市国际学校的费用相近。冉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学生多来自于比较富裕的家庭。

马星所在留学机构服务的英国未成年留学生中,目前有一半以上已经回国或将要回国。嘉利惟国际教育联盟(以下简称“嘉利惟”)的英国监护经理夏之翰也表示,其机构负责监护的270多位在英国的未成年留学生中,已经有170人回国,占总数的64%,还有一部分也有回国计划。

来自英国寄宿学校协会的通报显示,自3月中旬开始,因为校方的“强烈建议”和家长的普遍要求,让不少中国低龄留学生在假期到来前离开英国

随着疫情日趋严重,在英国的中国低龄留学生及其家长也变得越来越担心和焦虑。最新的消息更令他们感到不安,25日,英国王室发表声明,71岁的查尔斯王子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截至当地时间,3月24日,英国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1427例,累计8077例。当日新增死亡87例,累计死亡422例,成为英国发现病例以来死亡人数最高的一天。

英国王室发表声明,查尔斯王子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图片来源:BBC截屏)

在苏思回到广州的两天后,英国教育部宣布,为应对新冠疫情,英格兰所有中小学校从3月20日起关闭,今年暑假前的各类考试都将取消。同一天,苏格兰和威尔士也宣布关闭学校,北爱尔兰的中小学则从3月18日开始停课。

 “群体免疫”带来的集体恐慌

2020年1月武汉出现新冠疫情后,每次和家里打电话,苏思都要问“有没有好好戴口罩啊”。不到两个月后,形势逆转,父母开始越来越担心在英国的她。

在英国已经读书、生活四年的赵英关注武汉疫情的时间比同龄学生更早。1月26日,“武汉封城”三天后,计划本科阶段攻读PPE(哲学、政治系和经济学)课程的他和同学一起组建了支援武汉的公益服务平台。

此后的半个月间,从组织公益募捐到成为全英学联支援项目的一份子,再到受国内出资方所托到处寻找海外医疗防护物资货源,17岁的赵英不断地向英国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发送邮件,并联系土耳其、日本的可靠货源,也遇到过自称能提供450万只口罩的疑似诈骗者。

在英国外交部于2月4日建议在英居民除必要旅行外不要前往中国后,英国寄宿学校协会发布声明称,各学校“有权采取合理措施保护教职员和学生,如可以建议学生不要离开学校”

但2月底意大利疫情爆发后,作为监护经理,夏之翰陆续接到在英中国留学生家长的来信来电,提出希望能让孩子回国。

嘉利惟监护的学生最早回国的是在3月3日,但那时,所有学校都建议学生留在学校里。“这完全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建议。”夏之翰介绍,一方面,学校还在正常运行,又没有网课,学生的学习肯定会落下;另一方面,英国规定学生无故缺勤不能连续超过10个工作日,否则学校必须上报移民局,学生的签证就有被取消的风险。

赵英也收到了类似的通知。“我算了一下,复活节假期一共21天,如果回一次中国要隔离14天,其实没有多长的假期了。”赵英当时基于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分析,考虑到隔离期的问题,决定复活节不回去。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疫情很快蔓延到了英国。3月2日,英国卫生部发布警告,称疫情可能在英国迅速传播。3月4日,英国的确诊病例增加了67%,次日即破百。苏思和赵英也是从三月初开始发现,身边的所有中国学生“突然就紧张了”

在另一所寄宿中学,17岁的十二年级学生桑雅每周一要和当地一位白人女士学习小提琴。3月2日,英国确诊病例达到40例,这位60岁左右的女士安慰桑雅说,英国的国民医疗体系NHS完全可以控制住疫情,很安全。一周后,确诊病例达到321例,她的态度也有了变化,对桑雅说,这终究是中国的错,病毒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桑雅感到生气,但由于对方是老师,也就没说什么。

苏思所在的寄宿制私立学校坐落在宁静的郊区,距离伦敦40分钟火车车程,又是全封闭的寄宿学校,苏思感觉比较安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戴口罩。“如果戴口罩会引来侧目,别人会觉得你是不是被感染了。”

但在留学生群里,有人常常开玩笑说,NHS说不必戴口罩一点都不靠谱,不如赶紧跑回国算了。不过,这些仅仅是玩笑,并没有人真的回去,因为还要上学。

在马星看来,寄宿制私立学校管理严格,不允许学生随便外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严格的作息安排和时间表,是比较安全的。

3月13日,英国教育部发布命令,禁止18岁以下儿童出国旅行,但仍预计大多数学校将照常开放。在3月17日向议会提交涉及关闭全国教育机构的《新冠病毒法案》前,英国教育部、卫生部多次强调,学校即使出现疑似病例或待检测病例,也无需关闭。

赵英的多数英国同学都支持政府的决定,“他们并没有类似国内那种很极化的言论,多数人当时觉得还是可防可控的。”在苏思的印象中,当地英国同学几乎没怎么拿疫情当回事,只有一些顽皮的男生看到有人咳嗽、打喷嚏,会闹着玩说:“嘿,你是不是感染了?”

虽然教育界和当地人对防疫政策和寄宿学校的安全充满信心,但在英国官方提及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说法后,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了普遍的恐慌情绪。

这让未成年的中国留学生更感到焦虑。“和英国学生不同,我们熟悉中国的情况,知道即使是中国那样的感染比例,也已经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何况是鲍里斯提到的60%甚至80%感染呢?”赵英说。

赵英发现,父母比自己更加担忧学校的状况。他们频繁向儿子转发自己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各种家长群的新闻截图,“我也看不出是来自什么媒体,但大致是国内的一些信源。”

进入3月,苏思的爸爸不仅经常通过微信发过来关于英国疫情发展的中文文章、正确佩戴口罩的教学视频,提醒女儿“要重视起来了”,还在3月5日通过国际快递寄来了一些N95口罩,以及据称贴上后一立方米范围内都不会有病毒存活的消毒卡。

“低龄留学生大量选择回国,更多还是因为家长的焦虑。”马星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特别是3月12日的新闻爆出后,使得很多家长对英国疫情的情况和防疫政策有些担心,再加上又是低龄孩子独自在境外,选择让孩子回国。”

就在英国官方提及“群体免疫”概念的当天,桑雅的父母未和她商量,直接通知她,已经给她订好了16日出发从北京入境的机票。此前,父母在3月初曾希望她回国,但桑雅不想因为缺课耽误学业,一直不同意,让父母再等等。

3月18日,国内已是午夜,赵英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和父母只聊了半个小时,观点总体还是一致的:不回。

妈妈相对更担忧一点,而爸爸则比赵英“更乐观,说自己注意一些就好”。赵英认为自己是一直很谨慎的,“我最怕的是英国政府不重视疫情。现在他们关闭了学校,我觉得是非常重视了,反而就还好。”

在回不回国的问题上,赵英表现出了有些超出年龄的理性和冷静。他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英国的疫情真控制不住,全球都不会幸免,而回国路上感染的风险反而比自我隔离更大。

新航道首席留学专家冉维也指出,赵英担心的风险确实存在。在冉维看来,一方面机票很紧张,有学生在境外转机多次才回过,路上很辛苦;另外,飞机上也“鱼龙混杂”,有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夏之翰了解到,因为航班变化回国受影响的学生不少,有些航班被直接取消,家长只能再重新买机票。有时候学生都准备出发去机场了,还遇到临时航班取消。

从3月10日开始,之前时间短、直飞或转机少、价格约在3500至4000元人民币的机票几乎全数售罄,能买到的多是需要几次转机、时间还不好的机票。大部分经济舱机票价格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飙升到8000至15000元,有些经济舱的机票甚至超过4万元。

据了解,正常时期,中英之间每周有168个直飞民航客运航班,现在由于疫情原因已经减少到23个。

截至《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时间3月24日晚发稿时,赵英身边仍有接近一半的同学没有回国。“确实有些父母非常想让孩子回去,但最后还是因为同学自身的回国意愿也很强烈。”

据赵英介绍,他没有发现有同学自己不愿意但最后被监护人强制要求回国的情况。

“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疫情”

3月16日早上8时30分,苏思顺利到达广州。在这趟一天前从伦敦直飞广州的航班上,乘客全是华人,而且多是和苏思一样的留学生。80%左右的人都全副武装:护目镜、浴帽、口罩、手套,再加上防护服。

苏思在飞机上什么都没吃,也尽量少喝水,以避免上厕所。她还专门买了带吸嘴的水瓶,喝水的时候把水瓶塞到口罩里。浴帽、眼镜和两层口罩,将耳朵挂得很疼,防护服则像一个完全不透气的麻袋罩在苏思身上,热到快要崩溃的时候,她才稍微把拉链拉开一点,稍稍凉爽一点后再迅速拉严。

苏思每4个小时更换一次口罩。她特意没有戴有呼吸阀的N95,因为“爸爸说不要戴,那种口罩呼出去的气是不会过滤的,对别人不好”。

按照广州市3月22日公布的关于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的第7号通告,2020年3月8日零时后,从境外(不含港澳台)经广州口岸入境,以及经港澳台地区和市外口岸入境来穗且来穗前14天内有国外旅居史的人员,无论外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一律立即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食宿费用自理。

苏思入境后,被要求乘坐大巴前往集中观察的酒店,每天住宿费400元,午餐、晚餐分别为30元人民币。

当天晚上,苏思接受了核酸检测。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她就被电话吵醒了。检疫人员通知,前一天苏思乘坐的大巴上,有一位乘客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已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苏思作为同车的密切接触者,下午将转移到专门隔离密切接触者的酒店。

苏思担心地问,当时有点小生病的自己是不是阳性,所幸自己的检测结果是阴性。没过一会儿,苏思家庭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也打来电话,确认苏思已经回国并且将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的事情。

3月17日下午,苏思乘坐救护车转移至隔离地点,每辆救护车上坐5人,行李放在担架上,和苏思同车的人全部都是留学生。苏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密切接触者隔离的酒店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我也不知道这是哪里。”

单独入住隔离酒店,苏思的父母有些不放心,送来了消毒卡和空气净化器。不过苏思不能和他们接触,东西由检疫人员放在她房间外的椅子上。虽然独自一人在酒店,苏思每天按照课表上课,过得还是很充实。她说,和自己同一时间到这个隔离酒店的基本都是留学生,检疫人员“对大家都特别有耐心,很友好”

开始隔离后,苏思每天按学校发的日常课程表上网课。好在学校一般是伦敦时间下午4点多就结束当天的课程,所以她也不会熬夜到特别晚。有些科目的网课是录制好的视频,而不是直播,可以白天自由安排时间观看。

苏思和桑雅都将在2021年5月进行A Level考试,她们担心长期网课,质量会不如面对面授课。苏思准备报考牛津大学历史学专业,“下一个学期是最重要的学期,现在很担心会受影响。”

已经在十三年级的赵英,受到的影响更大。作为毕业班学生,他已经获得多所英国名校的有条件录取资格,需要为原计划于5月进行的A Level考试努力。3月18日,英国教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宣布,升学考试将不会在5月或6月进行。考试标准局随后宣布将尽快拿出替代方案,但至今没有结果。

如今,赵英生活在寄宿家庭里,深居简出,在房间里保持锻炼。“爸妈也没有嘱咐什么别的,就是‘保持运动,趁着这个机会多读点书。’”

让赵英感到安心的是,来自菲律宾的房主一家,每天测量体温,分餐而食,他们也不在同一张桌上吃饭。与赵英的英国同学也都开始重视起疫情,他们认为自己因为年轻不太可能染病或重症,但也得注意防护,不能传染给家人。

在赵英看来,目前很难预测这种非同寻常的生活要维持多久,又何时能与同学再见。他还记得3月12日学校派舍监来统计亚裔学生回国时的场景。原本学生们还想咨询回国与否的建议,但兼任着舍监的年轻的化学老师摊开手:“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疫情),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们觉得该怎么办呢?”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苏思、桑雅、赵英为化名)

值班编辑:俞杨

推荐阅读

东京奥运会因疫情延期史上首次,日本政府已投入126亿美元

六成感染者无症状?专家:砸锅卖铁也应对隐性感染者做调查

寻子15年终团聚,“梅姨”是谁还是个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旅欧中国留学生的艰难回国路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疫情暴发之初,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普遍比较平静。随着疫情在欧洲迅速蔓延,留学生们就算“确有回国需求”,也很难立即回来,直航纷纷取消,转机充满变数,包机需要审批,既然暂时回不来,那就只能留下来继续抗疫 文 |《财经》记者 …

回国难:小留学生滞留英国 166家庭联名申请领事保护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财新网】(记者 周泰来 实习记者 黄晏浩 陈怡帆 邓睦申)新冠疫情下,一些留学英国的中国未成年人留学生无法继续寄宿在校,也很难回国。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北京时间3月18日晚接受央视采访时称,中国在英国有大约1.5万小 …

意大利留学生回国路:为了回家,我先去了趟非洲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空旷的意大利机场。 记者:陈晓双 “ 因担心意大利疫情加剧,不少当地留学生选择回国。飙升的票价、不断取消的航班、各国趋严的出入境政策,让他们行程充满波折、等待和风险。 ” 意大利作为欧洲率先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仅三 …

8名留学生讲述:“逃”回国内,我们太难了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小酒馆》,是燃财经旗下的故事栏目,真人真事,讲述创新经济时代的人生百态。本文为第35期。 作者 | 金玙璠 孟亚娜 陈琪 编辑 | 魏佳 “新冠疫情,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华人留学生打全场”。这虽然是一句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