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后,生活在焦虑和乐观间摇摆 | 我的武汉日志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若干年后回望,这一定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家庭无法团圆。疫情数据地图的每次刷新都令人揪心。我们和千万武汉人在一起,这不只是一句安慰,因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之前,我们向用户征集这段时间的故事, …
武汉嫂子“汉骂”视频
“汉骂”嫂子和作家方方
数日前,一段微信语音在网上“一骂而红”,名叫“@雨儿”的业主在她所在的小区群里,用中气十足的武汉方言痛斥社区和中百超市推出“阴阳套餐”,社区推卸责任、置若罔闻。
“我们买一袋米,就要买什么草纸、酱油,买一堆”“你们在我们这里做了么事,列个表出来看,差火(缺德)!”“……沆瀣一气,一丘之貉,说这都是褒奖你们了。”
不到半日,这段录屏视频在微博播放量超300万。在全民隔离的低迷状态下,“武汉嫂子”用气吞山河的一段汉骂,成为部分武汉市民情绪的泄压阀。
1月23日起,武汉全面交通管制,进入史无前例的全城封闭式管理,家家户户闭门防疫,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复工时间无限推迟,生活物资的迫切需求却始终难以跟上。
武汉某社区居民在城市留言板中反映:社区封闭管理,出行困难,社区超市也被迫关闭,居民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
小区封闭,生活圈被隔断,作为社会基础设施之一的商超服务功能大打折扣。
围城之中,需求大,状态紧,团购买菜经历一波三折,前期陆续滋长了不少不满和质疑。比如以“武汉嫂子”为代表的部分市民,就认为团购的蔬菜存在品种单一、价格偏高以及捆绑销售等问题。
武商超市推出的“社区套餐”
“走红的几句“汉骂”则直截了当地痛斥其中两点:
1、社区前期不作为,业主们被迫自救,社区接手后反而端架子。
2、中百超市售卖AB套餐,不合理捆绑销售,价格贵。
武汉作家方方在日记中写道:这里面粗口很少,很讲道理,应该算是武汉的雅骂。
作此评价的方方,在隔离之后也写起了“武汉日记”和“封城记”。她的日记中也提到武汉人民的生活物资问题:“武汉已经封城了一个月,春节期间的储存基本上消耗完了,吃喝是人们很大的问题。”
买菜是日常的小事,到了疫期,就是民生大事。作家们、名人们开始公开地谈论“买菜”,对于买菜过程中出现的不满宣泄,也让一个普通的武汉嫂子成为名人。
早在2月初,中篇小说《霍乱之乱》的武汉籍作者池莉在疫情爆发后向自己小区发出一封建议书,建议物业公司集中直购蔬菜送到小区,让业主将隔离进行到底。
2月7日,池莉在《新民周刊》上用口述形式再次呼吁:“为什么不能‘配给制’送菜到社区?公交车和单位公车都闲置着,为什么不动用全社会力量进行彻底隔离?”
买菜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被解决,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2月18日,武汉的商超不接待散客零售,解决了大家在超市拥挤、交叉感染的问题。
但2月22日,“武汉嫂子”一骂,又发现配送里的“阴阳套餐”的弊端。
“武汉嫂子”火了之后,某小区又炸出一个武汉“爹爹”,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买草纸,却因为捆绑销售,不得已和卫生巾搭配在一起买。“爹爹”打电话给市长热线投诉,社区人员却也哭笑不得,只能再次反复强调超市方面限于人力,城区配送区域太多等。
2月23日,中百超市就“汉嫂”指摘的阴阳套餐进行回应,声称已从即日起,取消套餐团购模式。
至今,武汉买菜的最后一公里,还是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
目前武汉所面临的困局,直接指向了基层社区服务工作的胶着状态。物流配送、社区管理、物价捆绑……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罢,总要有人发声。然而骂两句,写两句,都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疫情旋涡中心的武汉人每天焦头烂额的,具体是什么。
柴米油盐,蔬食饮水,这些不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而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最后一公里”
武汉市民的手机里,经常收到买菜的新办法通知,一变再变之后,还总是遇见困难。
张益所在的江岸区某小区,附近1公里处有一家中百仓储,2公里内有“家乐福”。武汉禁止个人出门购物,实行社区团购,和网络下单之后,他先在手机程序商城找到“中百仓储APP”,下载下来却发现“程序正在开发中”,几天内连续下了三次,结果都一样。
他转而搜索2公里外的家乐福超市的购物APP,下载下来后却发现自己的地址“不在配送范围内”。
而居住在江汉区的陈楠,刚开始团购的时候,哪怕她与父母全家人出动“抢单”,也败于手速跟不上网速,稍一走神,手指一慢,就没米下锅了。
一天三餐,家家户户都要吃饭。都要吃饭,下单人数、次数过多,很多超市APP平台也遭遇频繁崩溃。
微博上部分武汉市民对于“团购”的抱怨
在武汉这种大型中部城市,一个中级小区至少也有上万名住户,社区工作人员不超过50名,光是确保隔离、维持社区环境,就已经占据了社区的大半主要工作,更别提挨家挨户送菜上门。
新冠肺炎,把武汉人民的生活彻底打散、打碎了。
原有的线上购物方式和运送体系应对乏力,疫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买菜购物都需得遵循另一套逻辑。
微博网友上传的武汉某封闭小区内居民取菜图
志愿者,是特殊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求助对象。
张益所在小区的邻居们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在业主群里以“购物接龙”的各式搜集各人的买菜需求,再由志愿者统一采购送上门。
但他们一开始就被反复强调:可购蔬菜有限,一些商家只卖菜,一些商家只卖肉。并且,为了节省效率,志愿者团队只负责代购油盐柴米蔬菜等必备食物,不包括面包、牛奶等副食。
张益想买点肉,但附近最大的中百超市称只向30份以上的肉类出具订单,这意味着他必须在同一个群内找到至少30个想同时买猪肉的业主。
他住在一个只有两栋主楼的旧小区,且多以一室一厅的单人户型为主,一次性达到30户以上购肉需求并非易事。
群里每天都有业主埋怨买不到想买的菜,面对七嘴八舌,志愿者只得在群里“手动”分散需求:3号群有买肉的人,4号群可以买水果。
不能出门的业主极大依赖跑腿的志愿者,在一片混乱中怨声四起,有的埋怨运送慢,有的埋怨到手的蔬菜蔫烂不新鲜,有的质疑老板送的肉菜缺斤少两,还不能复秤。
前些时候,武汉本地长江日报公布了政府规定的肉价,武大商超平均限定在20-40元/斤。
然而,无论在社区团内报价,还是“武汉本地宝”小程序公布的超市方物价,张益都找不到低于50元/斤的肉,更找不到传说中的“十元蔬菜包”。
他在采购团内发布的价格表上看到,中百超市五花肉55元/斤,但最后送到单元楼后货到付款却被要价126元/斤。
他打电话给超市追问,忙得手忙脚乱的商家简促地跟他说:我们就是个菜贩子,你跟我们计较什么?
2月25日,方超所在的江汉区某小区,解散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属于业主自发团队,没有社区授权,超市方不予提供APP下单对接。业主向社区提出授权志愿团队的要求,只得到冰冷的回应:“出了事我们负不起责任。”
方超社区的志愿者团队,在买菜之外的其他活动也不顺利。他们在志愿者群内发起了一场募捐,为小区保安、清扫人员捐助防护服、口罩、酒精等物资,也遭到了物业拒绝。
业委会极力反对,因为“这次捐赠没有经过官方渠道,没有征得他们同意。”
沟通、疏解的渠道似乎面临铜墙铁壁,生活被隔离僵硬地堵死了。25日,自愿者团队只得无奈地原地解散。
随着隔离戒严加剧,居民家中囤货消殆,人们对物资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围城之中,社区、业主、志愿者,像一辆马车的三个角,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新鲜食材才可能送到家家户户。
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全城规模的大型团购运动,在人力物力都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初期难免在配合各方需求上南辕北辙。但问题在发生,也在解决。
有业主开始理解。社区也好,志愿者也罢,以少对多,站在最大利益的角度考量,除了紧盯“制度”,还可以把目光放到个体的“人”身上,或许才能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远亲不如近邻
文琪所在的武昌区某小区业委会协助业主建立了志愿者团队,小区约15栋单元楼,每个单元约4-5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平均三天一次轮流出楼团购。
除了小区外的中百仓储,业委会还帮忙联系上了五百米外的连锁超市麦德龙。麦德龙也给出团购套餐,包括“米油调味料”和“生活用品”两类,每个社区总套餐100份起送,接单时间为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1点。
在当天晚8点之前,业主在各楼群里报备购物需求,再由志愿者统计整理成文档集中发给超市,以提前备货。
志愿者整理的业主需求文档
起初,群里互传文档接龙填写,后来有志愿者开发了一个简便的接龙小程序,数分钟就能完成意愿征集。
文琪宁愿囤积多些需求再下单,中百超市可以为个人买零散的货物,但“套餐更快”,无疑可以分担志愿者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配送效率。
当业主、志愿者和社区委员会多方面开始为对方考虑的时候,事情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隔离时期的物资配备,离“有条不紊”不远了。
文琪所在小区的志愿者正在单元楼底下卸货送货
对文琪而言,这是一次从混乱到有序的隔离体验。
每天活跃在群里的“楼友”们成了他们最近的交流者,一栋楼百余人逐渐熟络起来,以前从未说过话的邻里对门,组团买个酱油就重新认识了一次。
一位同栋楼的女士在超市售罄后向文琪要一点84消毒液,文琪把家里多余的消毒液用袋子装好放在自家门口,对方拿走后给文琪发了红包:非常时期东西贵,请收下!
文琪没收,反倒转而问她:我只有三罐咖啡豆了,你家有没有多的可以分我点?两人在微信上私聊起来,文琪才得知对方是前些年经常在公园里遇到的一位母亲,那时候她们的孩子都还小,见过好几十次面,却从没正式打个招呼。
两人还约了疫情结束后串门小酌,文琪住在武汉整整十多年,头一回感受到了旧年代电视剧里呈现的那种邻里和洽与自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隔离把平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单独个体串联起来了,相互之间仍有厚重的墙,但它似乎仅仅是为了隔离病毒。
2月23日,针对部分居民对街道社区保障服务工作不到位的反映,武汉市江岸区对社区前期工作中的不足向居民诚恳致歉,并向全体业主发布公告,表示将加强与业委会、物业、居民的沟通联动。
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一座英雄之城。这座城市正在经历最痛苦的时期,疫情暂时掩盖了它往日的鲜活生猛。“汉嫂”一个也许足矣,但既撬起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就不得不去直面它。
眼下最重要的事,既是“活下去”,也是“生活下去”,正如武汉街头随处可见城市标语“每天都不一样”。个人或许不能控制疫情,但终究希望还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武汉直率爽朗的硬气,是面对痛苦和停滞的勇气。
(文中人物为化名)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排版 | GINNY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遥远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若干年后回望,这一定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家庭无法团圆。疫情数据地图的每次刷新都令人揪心。我们和千万武汉人在一起,这不只是一句安慰,因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之前,我们向用户征集这段时间的故事,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 实习生 孟津津 武汉市江岸区江码社区火了。 2月22日晚,该社区下辖的滨江苑小区业主微信群里,一名女业主激动地连发数条语音,怒骂中百超市针对不同小区发布“AB阴阳套餐”,买米要搭配草纸和酱油,社区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家住温馨苑的黄新陷入了愁苦之中。她丈夫疑似新冠肺炎,高烧十天,无法进食。因为生病,丈夫有点消极,唉声叹气,虽然还没有检测确诊,但他觉得自己基本就是新冠肺炎了。黄新不敢跟外人说,同事们聊起天来,她也不敢出声。“你家有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口述:思雨(医院工作人员) 坐标:武汉市硚口区 我是95后,父亲是医生,当初我也想要学医,被父亲否定。他觉得当医生太辛苦了,不适合女生。但我最终还是在2019年7月,成为了武汉一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采访、撰文 | 吴楠 投稿邮箱 | gayspot_edit@163.com 马志远是2020年年初这一次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虽然在远离疫区中心的地方,但他看着这个城市街头的人流量只有原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