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再造“小汤山”,当年的设计师叮嘱“保证安全是首位”

************************** 黄锡璆。采访对象供图

全文共*3809*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北京干燥,武汉湿润,这是最大的不同。湿润的气候条件可能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对医院的防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小汤山当时主要是用板材。武汉用现成的集装箱房是个很好的想法,速度会更快,而且尺寸统一。不过,要尽可能满足无障碍推行的使用需求。

  • 我们建议武汉不要在医院现场焚烧。武汉有很多集中的医疗垃圾废弃物焚烧点,用专用车辆、专用容器送到外面去集中烧。

  • 我还建议广泛使用IT技术。从院外转运病人时,首先要利用网络传输病人数据资料,纸质病历有可能传播病原。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佩云

责任编辑 | 何海宁

“不计其数的施工队,有做管网的,有打混凝土的,有做路基的,有装集装箱房的……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车,到处都是人。”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刘伟(化名)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注视着自己公司的集装箱式活动房(以下简称“集装箱房”)被工人改装成隔离病房。

脚下这片面积近百亩的土地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毗邻知音湖,原是武汉职工疗养院的后备用地。1月23日晚上七点,本已放假回家的疗养院酒店前台小谢接到回去上班的通知,“因为上面临时决定,要用7天时间在疗养院建一所新医院”。

张伟也是在23日接到应急医院承建单位中建三局的电话,紧急采购1.5万平米的活动房和200个集装箱房。“我们不是唯一的供货商,武汉好多同行都接到通知了。”张伟说,货是现成的,困难的是在过年时召集安装集装箱房的工人,“我们给工人一天1500元,比平时的三倍还多”。

这所被命名为“火神山”的医院可容纳813张床位,预计2月2日可整体移交军方管理,开始收治病人。1月27日,开工三日后,火神山医院已经建成第一栋楼,连通5G网络。

与此同时,二十多公里外的江夏区黄家湖边,武汉市第二所应急医院——雷神山医院也已开工。据媒体报道,雷神山医院床位将达1500张,在武汉支援应急医院建设的原小汤山医院副院长邓传福告诉媒体,建第二所医院“是一些领导考虑到现在的疫情,心里比较急,担心火神山一所医院床位不够”。

武汉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无疑受到2003年抗击SARS时期北京建小汤山医院的启发。

小汤山医院仅用7天建成,从4月30日晚收治第一例SARS患者,到6月20日最后18例患者出院,它一共“服役”50天。在收治的680例患者中,只有8例死亡,治愈率接近99%。而全院1383名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

1月27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电话采访了小汤山医院的设计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元”)医疗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黄锡璆已年届八十,他从未想过,当年为小汤山医院赶制的设计图纸,17年后会再次派上用场。

1

南方周末:你是什么时候得知武汉要按照“小汤山模式”建应急医院的?

黄锡璆:1月23日中午,一封加急的求助函送到中国中元。函件是从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过来的,里面说了解到我们设计了小汤山医疗点,有丰富的传染病控制区设计经验,希望我们提供小汤山医疗点的全套图纸,帮助武汉以备急用。

我们公司立刻整理小汤山的图纸,下午两点多把修订完善的图纸送达对方。同时中国中元成立了技术支持专家组,为武汉市随时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

小汤山医院总平面图。采访对象供图

南方周末:小汤山医院用地原本是小汤山疗养院预留用地,这次武汉的火神山医院也是建在疗养院里。应急医院的选址有什么讲究?

黄锡璆:小汤山的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工作完了需要退到生活区休息,我们称作“安全区”。另外,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换防,换防后要在生活区观察两个礼拜才能回家。那么小汤山医院就是把原来的疗养院作为医务人员的生活区。

应急医院的建设工作很紧急,利用现成的成熟设施作生活区,就可以集中精力建设病区。

应急医院最好选择市政系统成熟、交通便利、周边人口稀少的地方,同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环境因素。武汉方面是在确定(火神山医院)选址以后给我们发函的,他们和当地环保部门应当协同评估过。

南方周末:考虑到北京和武汉环境因素的差异,武汉建造应急医院有哪些注意事项?

黄锡璆:北京干燥,武汉湿润,这是最大的不同。湿润的气候条件可能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对医院的防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区地面要有高差,防止积水。患者通道也不能露天,最好能加个遮雨棚。要是用电空调采暖,室内温度升高可能会滋生细菌,还要增加通风量。这些我在给武汉方面的建议中都写到了。

南方周末:应急医院怎么设计能减少医务人员感染?

黄锡璆: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医患分区分流,洁污分区分流”。

小汤山医院病房功能组织图。采访对象供图

小汤山医院中间有一条中轴线通道是综合办公区,六排病房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医务人员平常从生活区进入中轴线办公,当他们要进入病区时,沿医务人员专用通道走,先经过一个卫生通过室。他们在里面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全副武装进入病区。接触完病人退出来时,他们再次经过卫生通过室,全身冲洗后换上干净衣服,回到生活区。

而病人进入病房是用病房外侧的通道,所以病人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是严格分开的,病人不会经过清洁区域。医务人员通过传递窗递送食品、药品,尽量只在必要时才进入病房,这样可以减少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直接接触。

我们加了风扇控制气流组织,使空气从中间的干净区域向两边污染区域单向流动。当时还想加入更复杂的过滤系统,但是没有来得及。

南方周末:有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看过图纸,他们告诉我,火神山医院的布局也是中间有一根主轴,ICU病房、隔离病房、康复病房等沿中轴线分布。

黄锡璆:我们把图纸都提供过去了,武汉方面应当会采纳。洁污分区的设计理念不光对应急医院有用,SARS之后新建的一些传染病医院,像北京地坛医院、潮白河医院都做得比较严格。

小汤山医院的布局叫作中轴对称的鱼骨状布局,这种布局还有一个好处,有利于分头施工、赢得时间。因为小汤山的建设速度要求非常快,当时六排病房是六家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做,他们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有的是混凝土,有的是不同规格的板材,所以每一排都不一样。中间一条通道把六排病房串起来,自然就形成这样的布局。

南方周末:武汉这次采购了大量集装箱房用作病房,基本是统一规格的。

黄锡璆:小汤山当时主要是用板材。武汉用现成的集装箱房是个很好的想法,速度会更快,而且尺寸统一。

不过,集装箱下部的钢框架有可能导致病房与外面走廊之间出现门槛。根据小汤山医院经验,虚弱病人轮椅推行、移动式检查设备推行几率较大,要尽可能满足无障碍推行的使用需求。

**************************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工人正在改装集装箱。采访对象提供

2

南方周末:前几日有公众担心,火神山医院会不会污染知音湖水体。现在雷神山医院也是临湖建造的。

黄锡璆:我们提醒了武汉,医院的污水处理是相当重要的。小汤山医院当时因为来不及,就利用疗养院原有的游泳池,改造后加上盖板,作为一个污水处理设施。前几天我们也讨论,因为建污水处理池一般要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武汉方面可能来不及,所以建议他们用现成的大型水箱。后来听说他们有现成的污水处理装置,也是钢结构的,运到现场后可以快速安装。那就采用现成的产品,可以加快进度。

医院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了,一般还是排到市政管网,传染病医院也是这样操作的。

南方周末:小汤山医院是怎么处理医疗垃圾的?

黄锡璆:这个问题也很重要。传染病人接触的东西,回收时要特别注意。

我们在小汤山医院设置了一个焚烧炉,垃圾送到焚烧炉之前先要进行环氧乙烷灭菌。焚烧也不是一般的焚烧,烧出来是白灰。但是因为垃圾里面的有机物,烧起来有异味,像烧头发的味道一样,还是对周围环境有一些影响。

这次我们建议武汉不要在医院现场焚烧。武汉有很多集中的医疗垃圾废弃物焚烧点,用专用车辆、专用容器送到外面去集中烧,我们做了这个建议。

南方周末:设计小汤山医院时,你参考过哪些国际经验?

黄锡璆:国际上有地震的应急设施,一般采用充气结构、气囊结构,也有集装箱结构,或者列车结构,这些资料我也看过。但是在像SARS这样的疫情下建设大规模的应急医院,小汤山应该是首例。我们是按照当时的对传染病的理解设计小汤山的。

南方周末:小汤山医院的建设人员曾回忆,建设过程中设计方案不断更改。比如护士站原本没有要求装空调,后来发现医务人员穿着隔离服工作,非常热,中途又加装空调。

黄锡璆:应急设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有一开始没想到的地方,也有想得很好但当地没有材料实施不了的。设计图纸只是一部分,一定要因地制宜。

比如小汤山医院的医疗影像设备装在了医院的角落里,本来按照诊断流程,放在进门的地方更合适,结果发现和那片区域原有配电箱位置冲突。那只能是放在不太好的位置,后来医院配置了电瓶车来运送病人。

还有小汤山因场地有限,每个护理单元之间的距离仅有12米。这次我们建议武汉把距离扩大到18米到20米,可以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保证安全是首位的,好看和舒适度是次要的。

南方周末:你还向武汉方面提出了什么建议?

黄锡璆:我建议武汉在清洗救护车的地方建一个防止污水外溅的棚子,这也是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小汤山因为时间限制,没来得及建。

我还建议广泛使用IT技术。从院外转运病人时,首先要利用网络传输病人数据资料,纸质病历有可能传播病原。病人可能有多种并发症,可以和其他医院专家远程联网会诊,提高救治效果。取消院内探视,改用远程影像系统。这些在小汤山医院就已经部分采用了。

征集

《南方周末》现向所有身处新冠肺炎一线的读者公开征集新闻线索。我们欢迎武汉及周边城市医患联系记者,提供防疫前线的一手资讯,讲述您的新春疫情见闻。若您不在武汉,但您身处之所也有与疫情相关的重要新闻线索,亦欢迎您与我们分享。疫情仍在蔓延,南方周末将执笔记录每位国人在疫情面前的希望与困境,与广大读者共同面对疫情。祝愿所有读者朋友们,新春平安。线索可直接给本篇文章留言,格式为:【线索】+内容+您的电话(绝对会对您的个人信息保密)

文章已于修改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危机下的民间志愿者:把自己逼成超级对接平台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巨大的电插座,身上插满了孔,求助信息和资源提供信息被一起插到他身上,他再来牵线对接。 文 | 谢婵 李叙瑾 编辑 | 小豆 22岁的梅浩宇窝在出租屋里,吃光了13包泡面和3大袋零食,每天睁开眼睛,他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