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总动员,各地怎么做|复工返程仍遇阻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财新网】(记者 张兰太)新冠疫情仍在发展,然而年后企业复工、人员返程已经开始,如何在企业抓紧复工、人员加快流动的同时加强防控、避免疫情扩散,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乃至每个企事业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 人员返程,“硬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心冉 上海报道 2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公布数据称,辖区目前“三必需一重要”(涉及保障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领域)企业100%开工,规模以上企业95%已开工。
据悉,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顺利复工复产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各复工企业整体产能恢复50%左右,预计一周后可以逐步提升至80%。
逐渐攀升的复工数据背后,是在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之间的平衡,也是企业、园区、社区、员工等等的多方协调和配合。
然而,如何做到?
复工焦虑
日前,清华、北大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及诉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8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约30%的企业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将超过50%,85.01%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最多维持3个月。
此次调研的995家企业,高科技企业占18.51%,零售服务业占17.1%,餐饮住宿娱乐及文化旅游占15.69%,加工制造业占14.19%,物流运输、批发贸易分别占比8.35%、8.15%。
在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苏州,订单锐减、工厂停摆、刚性支出等这些可以想见的压力势必会催生出企业家的复工焦虑与诉求。苏州清华企业家商会创始会员周斌告诉记者,这其中还有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周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家商会群里,前段时间,很多上市公司高管表达出对复工的焦虑情绪。
焦虑在于,一方面,政策通知、复工要求持续下发、更新,企业负责人把握不准,着手准备之时,在硬件软件条件上遇到困难。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为保障企业顺利、有序复工复产,苏州工业园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作攻坚。园区要求企业须提前3天提交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复工方案和承诺书等相关材料申请复工备案。复工企业需做到组织机构到位、防控预案到位、资金物资到位、健康排查到位、人员管理到位、环境消毒到位、日常管理到位等七个方面。其中,“物资到位”要求口罩、温度计、消毒药械等储备不少于一周用量,并保证后续能够持续供应。受理企业提前复工申请,园区采用“100%现场审核+突击抽查”方式开展验收,40个评估验收组每天分赴数百家企业开展现场审核。
但这其中有一定的困难所在。周斌告诉记者,很多企业的员工出不去,回不来,复工备案的准备材料公司缺乏专人对接。另一方面,国内生产的口罩都归国家卫生部门统一调度。
这一难题,济中节能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许力也遇到了。开工在即,口罩难寻。“这个时候就各显神通了。”许力表示,自己匆忙联系了在国外的朋友,请其帮忙购买口罩。
不过,记者注意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防控物资协调小组、物流运输协调小组、人员进出协调小组解决企业在相关方面遇到的困难。其中,防控物资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收集登记园区企业疫情防控物资需求,征集物资购买渠道,按照优先民生保障类企业、已复工企业的原则对接供需。
焦虑的另一方面在于,上下游供应商尚未开工,生产链条便无法运转。许力告诉记者,其公司的一位制造业客户告诉他,即使开工也没用,没有配套零部件、配套生产资料。“上下游的配套供应、物流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周斌举例,如果供应商的一张塑料包装衬垫企业无法同步复工,那么产业链就会跳闸。
产业链跳闸了以后呢?这是更为深层次的焦虑原因。周斌表示,时间越久,供应链上企业要么被替换,要么供应链瘫痪。在周斌看来,苏州的工业企业大多扮演的是供应链配套者、嵌入者的角色。产业链就像一个网状结构,经过这么多年的编织,网已经越来越密,企业细胞越来越小,如果出现破洞,企业很快就会从破洞里掉下去,随之被取代。周斌表示,全球来讲,独一无二的技术或产品本身也不多,“企业家着急的是我们这张网必须保持高密度。”
发出同样观点的亦有南山工业书院创始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其在《战疫情!中国制造的生死时速 》一文中表示,中国的供应链是全球嵌入式,如果这一块松动,而让全球产生备用基地,这一损伤将是不可恢复的。
“我的员工回不来”
需要协调的还有人员进出的问题。
“公司要求10号复工,且外来人员需要隔离7-14天。但是,我租住的小区不让返苏人员进入,我不敢回去,可是公司将未按期到岗的员工做请假处理扣除工资。”小李这两天的心情跌宕起伏,原因在于其收到的“一天三变”的物业管家通知。一开始通知2月9日之前不允许返苏人员进入,后来改为在房间自觉隔离7天,房间内居住两人的,留苏一人,新返苏者不可以一同居住再后来变为返苏住户自行选择宾馆隔离7天。
小李租住的小区位于苏中工业园区钟园路1号青年公社,隶属于东沙湖社区,据介绍里面有四家公寓:贝客、A+、冠寓、红璞,外来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据东湖区社工委的统计,青年公社所在青年汇社区常住人口7000余人,春节在苏人员约3700名。
记者电话询问了东沙湖社工委负责新闻宣传的工作人员,其告诉记者,并非是租客认为的“一刀切”,社区管控是工业园区做出的统一规定,要求留苏人员与返苏人员进行分层分栋管理,如果达不到此种隔离要求,要将返苏人员送到园区统一安排的三个观察点进行隔离,隔离住宿费用自理。
记者询问,青年汇社区人员密度大,分层分栋管理是否难以实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青年汇社区人员密度大,所以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避风险。记者同时询问了是否有社区、物业执行的时候,自主增加多余条件,阻碍返苏人员的进入。该工作人员回复,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现在采取了统一的规定。
小李提供给记者的物业通知显示,持《复工证明》的员工,提交个人承诺书,居委会开具隔离期满《情况说明》,获得《园区通行证》,可以赴企业复工并且正常出入小区。
修炼内功 产业优化
作为产业链的配套企业,虽然有被后来者替代的风险,但是不至于形成崩盘式的影响。周斌认为,这也正是产业优化的过程。
延期复工以及复工期间遇到的阻碍,在周斌看来,此种压力会过滤掉一些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缺乏,摇摇欲坠的企业。“这种外部的危机也是一种滤网,会将产业链上的不合格、不健康的企业淘汰掉。”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2月12日统计的数据显示,辖区目前规上企业95%已开工。 周斌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大多数的规模企业春节期间并未停产,所以本身就在开工数据里。另外,像园区的一些外资企业,其对于公共危机,有一套完整、成熟的调度资源应急方案。
一生产电路板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并没有会被挤出供应链之外的担心,一方面,公司春节保留了部分产能,另一方面,公司的客户都是合作长达十年之久的粘性客户。
民创控股首席经济官、研究院院长周荣华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苏州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持续提升,延迟复工短期内将对苏州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业产生冲击,但对于自动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供应链完善的企业来说,受冲击的程度将相对可控。目前来看,政策层面已经出台融资支持、财政补贴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预计自身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能够经受考验,并将在信息化管理、生产自动化等方面持续优化经营模式。
许力也看到了问题更为积极的一面。许力所在的济中节能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数字化的能源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无人化监控,通过后台的专家规则库,利用模型分析,为用户提供分析报告,预警提示。
许力表示,在这期间,对其企业而言,可以静下心来,把所有的资源、精力聚焦在内部的技术研判、研发方向、架构调整上,将之前疲于应对的项目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4SI8NFET】获取授权信息。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助理记者
关注华东地区上市公司,重点在消费、制造领域,善于捕捉热点,追踪有趣之事。 新闻线索联系邮箱:yexinran@eeo.com.cn。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财新网】(记者 张兰太)新冠疫情仍在发展,然而年后企业复工、人员返程已经开始,如何在企业抓紧复工、人员加快流动的同时加强防控、避免疫情扩散,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乃至每个企事业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 人员返程,“硬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2月4日,一批5万只口罩由一辆货车缓缓运进了江苏某汽车配件工厂的大门,刘天元总算松了一口气。作为这家民企高管兼内部疫情防控的副总指挥,他肩负着企业复工的重担。此时,刘天元似乎看到了复工的希望。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_ 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的确诊病例数增速连日放缓,让部分制造企业看到了希望,基于疫情防控的逐步进展,安全复工自救计划也开始酝酿 _ 文 |《财经》记者 张威 编辑 | 袁满 12个园区、1500家企业、近10万员工,总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锐 广州报道 刘闽江一面觉得两难,一面又跑前跑后地准备申请复工的材料。 “总会过去的,是吧。”他告诉记者,现在开工其实没什么订单需求,只是为维持生产能力,稳定人心。往年这个时候,他和工人已经开始为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面对依然紧张的防疫形势,上海的街道、居民区、楼宇不断放出防疫大招,以上海人特有的智慧筑起“上海堡垒”,守卫这座城市。 文 | 陈 冰 2月10日是上海正式意义上的“复工日”,在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安静春节之后,人员返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