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恐华症”的中国留学生:在公共场所甚至被直呼为“病毒” | 深度聚焦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记者/颜星悦 编辑/石爱华 宋建华 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一名乘客戴着防护口罩站在售票处 2月26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意外“拐点”。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中国境外新增病例首次超过中国(中国411例,世 …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青岛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互动。其中交织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奥帆赛,2017年萨德事件导致中韩关系一度恶化,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这些都在岛城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
作者|朱若淼
设计 | 范晓雯
武汉封城一个多月后,国内与海外交往密切的大小城市再次紧张起来。青岛是最早一批拉响警报的城市之一。二月底,城里流传起了韩国人因疫情爆发纷纷逃往青岛的传言,紧接着政府也出台政策“严控境外输入”。尽管事实并非传言的那样严重,但“害怕病毒从韩国输入”成为了青岛人的普遍担忧。
这背后是中国融入全球化之后必然要承担的风险,同时也反映出青岛与韩国之间越来越不分彼此的紧密联系。由于地缘接近,青岛在1992年中韩建交之前就启动了与韩国之间的经济往来。1989年,韩国人投资的第一家电器厂在城阳区落地。这个位于青岛市西北部的行政区也成为韩国人最多的地方。
九十年代中后期,大量开始韩商在青岛投资建厂开店,韩国元素源源不断地融入青岛。在城阳区之外,崂山、李沧、市南区也成为了韩国人喜欢来居住的区域。到2008年,在这里的韩国人数量达到峰值,超过10万人,占当时青岛市区常住人口的5%。
在青岛,人们早已对这个隔黄海相望的国家习以为常。本世纪初,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青岛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互动。其中交织着2008年奥帆赛中青岛的繁荣和金融危机中韩商的衰落,双方关系在之后逐渐走向情感和外交的顶点,又从2016年开始,因萨德事件逐步导致中韩关系在恶化中触底。
过去三十年中,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情感关系远远近近,这些都在这座岛城人民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
我们和四位青岛人聊了聊他们生活中与韩国的交流往事,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年龄。在他们个人的生活故事里,我们读到这段交往史中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以下是他们中4人的口述:
OurCity
赵成国:54岁,大学教授
1993年,中韩建交第二年,我第一次去的韩国,当时我还在河北工作,河北省的经济代表团要去韩国做一个展览会,需要翻译,我就以翻译的身份去了。第一次去韩国我们就在首尔待了一个月,那时候它还叫汉城。
我们展出的都是一些纺织品、机械用品和原料半成品。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相对来说还不太发达,我记得1993年韩国的人均GDP已经8000多美元了,而我们的还不到400美元。
第一次去韩国就能发现两个国家差距非常大。从我个人来说,那次去韩国是蛮自卑的。特别是韩国满街的车和时尚的建筑给我感触特别深,我在韩国认识的朋友里,有些家庭夫妻两人一人一台车,这种情况很常见,在90年代的我们看来,几乎是努力一辈子可能都达不到的生活水平。
当时韩国人会觉得我们穿得比较土,那里有很多西餐,我在去韩国以前基本上没吃过西餐,刚去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不了解西餐的用餐礼节,还出了点笑话。1993年,第一家肯德基才刚刚进青岛。
在那种环境下,我就特别感叹于这种差距。
2001年,我来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做海洋文化相关的研究。刚来青岛时就发现这里韩料特别多,那时候是韩资的投资高峰期,来青岛的韩国企业效益都很好,韩国人在这里,可谓是春风得意吧,经营兴旺。韩国人多,韩餐馆也多。
来青岛之后,我去韩国的次数更多了,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去韩国开学术会议。2010年到2011年我又去韩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这19年,我感觉青岛的变化特别明显,青岛正好能反映这些年中国的高速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赛在青岛举办,这是它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契机。从那以后,城市从整个面貌的变化上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外观上来看跟国外的城市也越来越接近了,和1993年不能同日而语。
我觉得奥帆赛对青岛品牌的国际化推广是一个转折点,这之后十二年能感受到青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自己明显感受到的就是自信心提升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大方地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生产的产品了。90年代我是没有自信去跟韩国人介绍海尔、海信的,他们会笑话我们。这些品牌当时跟三星、LG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以前买家电我也基本会选日本、韩国的产品,现在我家里用的电器基本是海尔、海信这类国产品牌。
实际上,2008年时候,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中国企业竞争力在加强了,当时青岛这边人力成本在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在青岛办厂的韩国企业的竞争力。刚好2008年又赶上金融危机,青岛这边破产的韩国企业特别多,甚至还有跑路的。
还有一些韩国企业,本来效益就不好,金融危机来了正好就把产业转移到用工成本更低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内地或东南亚。
2009年,韩国的零售企业乐天玛特在崂山区开了一家店,但是我去的次数不多,我印象中它一直以来热度就不高。在青岛,日本的佳世客一直这里最好的超市,它现在还在青岛市内开了两处超大型的商场,生意特别好。
乐天玛特确实比佳世客进青岛的时间要晚,但是进来以后也没有竞争过周边其他品牌,在萨德事件之前它的效益已经不好了。2015年,乐天玛特在青岛的所有门店就已经停业了。
这些年,韩国企业在青岛的经济效益下降之后,韩国人也逐渐向外转移,比如说以前韩国经济好的时候,青岛市里像市南区、崂山区那边的韩国人非常多,现在明显减少了,他们逐渐向市中心周边的城阳、胶州、即墨迁移了。因为本身青岛市内的韩国企业也远远少于周边。对他们来说,在临近市郊的即墨、平度办厂,用工成本也会相对更低。
城阳那边的韩国人一直很多。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因为流亭机场就在城阳区,这里是对韩交流最近的区域。另外,城阳处于临近市内,又接壤胶州、即墨,并且离平度也不远,很多韩国人喜欢住在城阳跟这个位置有关系。这样他们进出青岛市内比较方便,即便他的工厂在即墨、胶州,去城阳也同样方便。
▲青岛市于2017年底进行了一次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青岛下辖市南区、市北区等7个市辖区及胶州、平度、莱西3个县级市。
现在接触到的韩国朋友,反过来都会表达出对中国的羡慕,他们觉得中国发展太快了。甚至快到完全没有给他们留出反应的机会。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中韩之间的差距已经被缩得非常小了,特别是在总体经济实力方面,中国远远超过了韩国。
我现在给00后本科生上世界文化史课的时候,经常会结合我以前去韩国时感受到的差距以及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客观地给学生们讲东亚历史。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跟我们那会儿完全不一样了。
这不只是国家的宣传作用,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之后,这些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会增强。
最近这一两年我甚至发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中国的歌星、中国的偶像。以前的学生基本都喜欢追日韩的、欧美的明星。前段时间我还从学生那里打听到,现在年轻人对像肖战这些中国明星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对韩国偶像的喜爱。
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
OurCity
王昊文:24岁,学生
我从小在黄岛长大,黄岛是一个国家开发区,但凡开发区,外企就会特别多。
从幼儿园开始,我的班里面就一直有韩国同学。每年六一儿童节,韩国小朋友都会单独组织一个节目。他们在中文特别好,好多是从小在中国长大,学外语快。我们之间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大家在一起该玩啥玩啥,该唠啥唠啥。这些孩子们和我们没有任何的区别,还蛮亲切的。
以前我们家邻居也有韩国阿姨,对我们都非常好,韩国很多阿姨都是家庭主妇,她们经常打座机电话,召集楼里的孩子们去家里吃好吃的。韩国阿姨做饭也确实好吃。
我读小学的时候,金融危机还没来,韩国人在青岛的地位还挺高的。那时候,感觉他们走路带风,而且非常爱国。以前韩国人都是住高档小区,青岛高消费的场所,像KTV、洗浴中心的门口都挂着韩语牌,现在也都见不到了。他们开的都是韩国的汽车,那时候外资企业的车挂的还是那种黑色牌照。
以前一下课,韩国家长就开着他们车停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感觉特别拉风。那时候咱们中国没有什么私家车,上下学都是自己坐公交汽车。印象中韩国小孩都很时尚,在2008、2009年时候就用上苹果出的第一款3G手机。咱们国家连3G还没有,他们就已经有苹果了。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班里的韩国人就没有了,一夜之间,一个学期之后就不知道哪去了。2008年之前青岛有很多韩语培训,后来也就销声匿迹了。
2008年之后黄岛的韩国人也显著减少了,当然也留下来很多人,但是韩国小孩都去青岛市区念国际学校了。因为当时黄岛有这样一个政策,因为韩国学生少了,再加上黄岛重点中学名额有限,教师资源不足,就把这些韩国的孩子们安排到黄岛第六中学学习。我们这边比较好的实验中学——开发区第四中学,也要把韩国学生安排去了第六中学。那里的教学条件可能不是那么好,这相当于把更多的资源倾斜给了本国的孩子。
后来黄岛也慢慢有了国际学校,但政策又改了。韩国小孩如果是短期停留或者别的情况要入学就很麻烦,他们就只有两个选择,在韩国跟着家里长辈学习,或者是到青岛市区的国际学校。黄岛就没有2004、2005年那种中韩小朋友非常融合的局面了。
▲青岛市南区的五四广场外围海面便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水上帆船项目的赛场,广场北面则是青岛市政府所在地。
他们撤退了,咱们实力也增强了,我感觉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2007年,我第一次去韩国,感觉韩国挺发达的,2014年再去的时候,我就觉得北京、上海也不比首尔差。
韩国就一个首尔,釜山还不如青岛。我坐车从首尔到其他城市时,高速公路旁的村庄跟山东一样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前段时间,网上在传韩国人因为疫情逃来青岛的事,这个结论是通过机票涨价来推断的,我看到这个信息时就觉得结论不成立。韩国人根本就不信任中国,小时候他们韩国人基本上有什么东西都是回国去搞,看病也回国看,他们骨子里还是瞧不起我们。
青岛到首尔飞机非常多,每天有十几趟,机票压减之后,回青岛复工的需求还是有很多,导致返程高峰期机票上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韩国人都过来了,我最开始第一反应就不太相信这个,后来发现这个判断也是挺准确的。
虽然说我们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了,但他们对我们还是有偏见的,这种东西需要时间来慢慢改变。
我爸爸有个韩国朋友,2012年前后来过一次中国,当时他老是吐槽说咱们中国的现金太旧了,还说他们韩国的纸币新。我当时心想,“我的天哪,瞧把你厉害的”。
不过,我没有表达出来,因为包容、圆融是最好的。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价值。现在我在英国读完大学,准备回国找工作,在国外,文化生活习惯不一样。我觉得咱们心态要成熟一点,不要老是感觉哪个国家就更好,大家都是地球村的公民,相互之间应该包容。
OurCity
99:28岁,公司行政
我是青岛本地人,小时候住在市南区。2004年,我转学去的那个小学里韩国人特别多,我们班就有6、7个韩国来的学生。他们都是从一年级就在那个班上课了,中文非常好。
韩国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挺爱抱团的。比如说,一个班里两个男孩子起了争执,如果里面有一个韩国人,他们打架的时候就会把全校的韩国男生、女生都弄过来。他们在学校不能说有特权,但能明显感觉到老师在处理问题的上总归是跟处理我们时不太一样。像这种男生打架的情况,虽然就是小学那种打闹,但老师最后一定是让中国学生被请家长。
韩国学生在中国考大学也不需要参加高考,他们通过一个叫留学生测试的东西就能上中国的大学。我接触的韩国学生,成绩都不怎么好。我初中时候的同桌就是韩国人,后来他去了清华,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挺惊讶的。因为直到我初三毕业,对他的印象都是成绩在中游水平,不算特别好,全年级500多个人,他排在150左右。
韩国女孩确实比我们会打扮,都是穿校服,她们就能穿得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学校那时候特别流行一种校服的穿法,就是把整个校服往后扯,胸前的衣服被拉那个校服领子底下。这种穿法就是从韩国女孩那儿学的,他们说这样显得胸大,后来风靡了我们整个学校了。
我小时候不喜欢韩国人,这里面也有一些嫉妒的成分。
2008年,我在上初三,学校里的韩国人感觉一下子就安静了。以前男生打架,十有八九有韩国人在里面,金融危机之后,很少再听见韩国人参与打架的事儿了。当时在青岛有很多被韩国人坑了的企业,他们可能也知道自己的民族在这里做了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
青岛有很多韩国人来做服装外贸,我舅舅那年刚好买了个韩国的服装厂,他投入钱和设备,请韩国人来做设计图。金融危机来了之后,他们就携家带口卷着设备跑了,感觉特别突然,好像前一天晚上大家还在安排第二天的进度,转天早上就跑了。
金融危机过后,不少韩国人又回来了。我舅舅厂的那个韩国人在2009年的时候也回来了,因为他们的房子、基业都在青岛。金融危机的时候,他怕舅舅的工厂撑不下去,就跑回去避避风头。他们回来之后,我舅舅把自己在工厂的股份转给这个韩国人,可能也是不想和他们再做生意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去了新加坡。那里的中国人太多了,大家都不是以省抱团,而是以城市抱团。在国外生活的时候,是我要努力去融入他们的文化,这个感觉和青岛的韩国人还不太一样。
在别的城市我不知道,至少在青岛,韩国人要融入进来应该是非常容易的。青岛已经给了他们足够舒适的环境。比如在城阳,饭店全是中韩双语。但在新加坡,除了在中餐馆,是见不到中文的,也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的善待政策了,青岛在这方面确实很善待韩国人。
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回国了。从大学开始,我经常飞韩国买衣服,一年一般要去两次。萨德事件对中韩关系影响挺大的,当时我正好在韩国打HPV的疫苗,因为飞韩国便宜,我往返一趟韩国只要1200块钱,去香港起码是2000多。2017年5月,我正好要去打第二针,那时候很多中国人就不去韩国了。
年初去打第一针的时候在韩国机场免税店提货还要排好长时间的队,5月打完第二针回国的时候,免税店基本上都没人。
18岁以前,我挺不喜欢韩国人的,去外国念书之后接触到各个国家的人,也感觉到以前在国内学校碰到的韩国人可能也不是故意那么烦人的,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成人之后我算是跟自己和世界和解了,现在也能心平气和的对待韩国人。
但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还是尽量避免跟他们接触。因为小时候碰上的那些事儿和后来看的韩剧,给我留下了他们不怎么靠谱的印象。
OurCity
林松:27岁,互联网创业者
我在青岛的家是在即墨,但我一直在外面上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辗转在不同的私立学校,大部分时候在青岛市区的私立学校读书。初中时候,有一段时间转去了潍坊、山西上学。
2013年,我去韩国念大学,学的是外事产业管理。出国是被家里逼的,妈妈希望我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我是个不爱学习的人,他们想让我去国外锻炼,学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高中时候,他们想让我去美国、澳洲,从高中读的话,参加当地高考相对简单,但我都不想去。因为到了国外,环境和语言都不同,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当时我所有想玩的、最好朋友都在中国,去了国外就玩不了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在山东艺术学院上大学,大一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像个废物。最后决定还是出国,就去了韩国。
刚到韩国的时候,给我印象特别深,去学校坐的是大巴,我在休息站买了一根烤肠,居然花了6000韩币,相当于30多块人民币。我当时特别不开心,差一点就要哭出来那种感觉。
虽然我从小到达没怎么跟父母一起生活过,但是碰见这么贵的烤肠,突然就开始想家了。
在韩国待了半年,这种情绪差不多就没了,习惯了之后,我头几年觉得韩国特别棒,希望以后留在韩国,因为第一年之后我就自己挣钱了,每个月能有三到四万人民币的收入。
当时我在韩国做类似中介的工作,帮来韩国打工的朝鲜族人、欧洲人介绍工作,帮在这里的中国人买车、修车或者考驾照。不过,这种工作本质上还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我后来觉得挣的这些钱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当时想过在韩国学校附近开酒吧、饭店,但是这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最后靠的是人脉关系,等这批人走了,生意还是不好做。
在韩国,以中国人的身份很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高端点的产业你很难进去。我们也很难跟韩国男生去竞争,韩国男生真的很刻苦、很拼。他们读完大一,就要去服兵役,服完兵役之后回来继续读到大三之后,还要休学去打工,挣大四的学费。在这期间,他们还要考各种各样的证件。
韩国男生是比中国男生更有毅力的,所以我对进韩国大公司没抱希望。
快毕业的时候,有个韩国的老板找到我,希望我代表他们公司驻派到上海,一个月工资只有5000元,我就没去。我的一个韩国老师就是这家公司的,他告诉我,公司现在已经不允许任何中国人当管理层了,我去上海工作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妈妈身体不好,我就回青岛了。刚回来的时候,我每周来回飞青岛和首尔备货,一直专心在做代购生意。刚回国时候,中韩关系特别好,后来因为萨德事件闹掰了。
我虽然也知道这个新闻,但这种国际关系没法切身感受,觉得不重要。2017年事儿大了之后我去了一趟韩国,还是挺可怕的。韩国乐天的营业额减少了70%,首尔的广场本来挂着两个国家领导人握手的动画宣传图也被拆掉了。韩国免税店里本来中国人就特别多,那段时间店里给人一种空城的感觉。
我那次觉得中国人蛮厉害的,说不买就不买了。
不过这种事情对我们这种小生意没什么影响。对我们代购生意影响比较大的是后来国家出台的《电子商务法》。这个代购生意是个违法的生意,2018年,我们有一趟货一次性就被海关扣下了,当时那批货差不多40万元,海关压货压了两个月,后来我们又交了很多税,客户那边也要求退货,所有的钱周转不过来了,我最后就撤了。
现在我在创业帮实体店做第三方拓宽方面的运营。这里面医美客户最多,其中也有一些是韩国的客户。韩国老板是非常注重团队建设的。在中国,我知道有的韩国老板到年底会自己包一个就把、饭店请员工吃饭。
他们很注重这种心理文化上的消费和娱乐,比如很多韩国人会周末飞来青岛。在城阳那边,现在有很多韩国人组团过来按摩、打高尔夫、洗浴。不管挣多少钱,他们都要保证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品质,我比较喜欢他们这一点。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昊文、99、林松为化名
@城市OurCity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转发朋友圈
History Review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记者/颜星悦 编辑/石爱华 宋建华 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一名乘客戴着防护口罩站在售票处 2月26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意外“拐点”。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中国境外新增病例首次超过中国(中国411例,世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青岛、威海等城市并未出现传闻中“大批韩国人来华躲避疫情”的现象,但山东各地已经相继采取措施,防止在韩国愈演愈烈的疫情波及山东半岛 文 |《财经》记者 马霖 杨立赟 陈亮 吴琼 编辑 | 余乐 近期新冠疫情在韩国蔓延,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记者:陈晓双 “ 2月25日,首尔中转日本到青岛的经济舱单程机票含税价格一度破万元。 ”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25日通报,截至当地时间当天下午4时,韩国较当天上午9时新增8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达977例,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游戏市场将一直扮演这个巨大而隐秘的变量。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健身环大冒险》已经成为最完美的理财产品了。 如果你在去年刚发售时原价购入,现在可以用接近三倍的价格再卖给别人。这还是近几天价格回落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随着多国新冠肺炎感染者数量持续攀升,全球战疫进入关键时刻,“全球一盘棋、各国共进退”日益成为国际共识。 “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这是一个多月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带领中国全力战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