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日记 | 武汉封城的第二十四天

by ✨ arty, at 15 February 2020, tags : 小区 Xx 武汉 身体 社区 买菜 几种 住户

*这篇不知道又触及什么内容,一直无法查看,自我阉割。

今天武汉大雪纷飞,北风乱吹,正儿八经的下雪,不是忽悠人的小雪粒,我不爱玩雪,看着只觉得冷,倒怀念昨天快20度的好天气。

早上还是雨珠,到中午就开始飘雪,鹅毛大雪,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很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片的雪花,楼下花坛已经积了一层薄雪。在西安碰上雪天,外出走个半小时,伞面就能堆个小三角,雪里裹着小冰雹,能听见簌簌的声音。我觉得武汉的雪花软绵绵的,落在窗台上悄无声息,所以化的也快,雪停后几个小时就融成雪水。

这应该算倒春寒,南方惯例,总是不能让人顺顺利利迎接春天,得来回拖拉好几次,温度刚回暖,又降到冰点,以前我妈说春装得到三八妇女节之后,夏装差不多得五一劳动节,我回来一趟全是冬天的袄子厚毛衣,真封到三四月,合适的薄衣服都没有。

医院又开始增加床位收治肺炎病人,其他病人集体转院或转病区,风雪里转移,对病人和医务工作者都是折磨,医院中央空调都停了,怕空气交叉感染,这种天气万一受凉感冒,不仅很难开药,心理上都能吓死,ICU的病人,连着氧气瓶都得推着转走,现在集中力量救治肺炎患者,其他病人又成了“灯下黑”,看不了病,开不了药,住不了院,我太心疼风雪天里跑来跑去的他们。代价越来越大,如果结束后看到媒体用“胜利“,”打赢”等等词语描述此次肺炎,我觉得我可能恶心到吐。

武汉昨天凌晨发布的最新文件,各小区彻底封锁,基本就算宣布“战时”,只许上班人员凭证明进出,普通住户一律不许出门,由社区组织订菜。我实在不理解武汉市每次发布重要文件,总得选在凌晨半夜,大家第二天早上刚睁眼,打开手机,血压马上飙升,没起床气都气出一肚子起床气。

今天在群里吐槽,前几天刚出的通知还热乎着,“每家每三天可派一人出门采购生活物资”,这要求已经十分苛刻,新文件直接一刀切,谁都别想出去,全老老实实待着,街上还不定时有人巡逻,遇到私家车和行人,如果没有证明材料,也直接劝回。封永远是一嘴话就封,后续保障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等封出一堆问题,再发个新文件打补丁。

据我了解,很多老旧小区的物业基本处于消失状态,有事联系不上,更别提组织买菜帮忙跑腿;物业不拉群,同区住户难以沟通,中老年平时也不怎么上网,有事通知不上,家里缺了什么东西也无法及时反馈给社区;还有人数少的小区,根本凑不成团,现在线上买菜,没有30、50份不给送,遇到人数不够、需求对不上的小区,住户们喊破嗓子都不一定拼团成功,已经看到不少人反映自己小区不靠谱,强制封小区后没法买菜,家人生活困难,有个留言看着心疼,说情侣俩吃了快十天的蒜苗炒香肠,全是春节时囤的,耐放,现在香肠都快吃完了,小区没人管,接下来的日子不知道怎么办。

很多人说封的太迟,其他疫情没有武汉严重的地方老早就封了小区,我觉得正是因为武汉疫情太严重,所以没法初期就封死。到现在物资、人员还没弄明白,别说刚开始,更是要什么缺什么,如果完全锁住小区大门,所有需要去医院检查看病的病患及家属,所有帮忙分发物资的志愿者全部无法出行,困在家里,而社区配车少之又少,往往得等上几个小时,送去不管送回。现在四类病患收治大半,剩下多是健康居民(或仍在潜伏期的患者),压力减轻很多,才下令封小区,实行严格的出行管制。我们小区的正面早就锁上,出行一律从侧门走,早上物业已经把车辆出入的路口放了一堆塑料挡板,门房有人24小时轮岗管理。

不让前线工作者回家这事,我们小区也冒出一例,群里有住户给物业建议“外出上班的人就不要回来了,让单位安排食宿,不让我们在家隔离都白费功夫”,看得我血压再度飙升,正准备直接在群里开怼,物业回复说文件里没说不让回家,现在出入都要量体温,体谅体谅还要上班的人。后来那个女士回复“因为老公早上出去上班了”,嚯,原来是自己怕被感染,希望社区工作人员唱黑脸,等她老公下班回来不让进,再去单位闹一闹,说你看我们小区不许回家,你们给安排吃住,封久了,什么人都现了原形。

周老师最新的采访(怕**我放英文),里面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摘出来:Problems arise every day and never make it into media or public attention: there are accidents, crimes, corruption, and people protest, but we never hear of that,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one extreme case that the authority simply cannot hide, and temporarily, we hear more voices and criticism via social media and informal channels.

原先写凉山兄弟的刘老师(怕**我全部隐去全名),疫情之后的两篇采访都挺好读,问到现在各地做的隔离,尤其类似武汉这种粗暴的直接封死,刘老师说目前情况,最缺乏的不只是互相信任,根本就是一场共业,业障的业,普通人或主动或被动参与到这种文化里,这种文化没有一个清晰明确,有约束力的伦理规范,到最后大家根本不需要对任何事情,任何人负责,包括他们自己的完整性(integrity)负责。放不下面子的防疫,带来的是恐慌蔓延,污名標籤,過度防疫,醫師無助,这些反应和做法,经久不衰,人心如常,手段未变。

再推荐汪明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今天的社会惩罚,最终涉及的总是身体,即身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我们的身体不再是喜气洋洋的身体,而是悲观、被动、呆滞的身体……【消音】通过对生命负责而不是以死亡进行威胁而直达人体。这本书读着比较晦涩,算作者多年的论文合集,前面涉及很多哲学思想的讨论,我看的比较慢。

听剩余榨值讨论“附近”,疫情之中很多人抢菜抢的比双十一还猛,虽然选择比自己去菜场买少很多,但好歹有新鲜菜吃,提到APP对需求的重构,而不是满足,黑箱里的算法慢慢主导我们的欲望:以前买东西,是想到买什么缺什么,去APP里搜索,对比一圈店铺评价再下单,现在直接首页推荐,刷不完的“根据你喜好/浏览推荐”,也许你都没意识到要买什么,直到看到推荐,恍然大悟原来我得下单这个东西,我们从now变成pre,before we want。

需求重构在买菜的时候体会很明显,APP只提供这几种蔬菜,也许是目前库存仅剩,也许是根据算法得出大家最喜欢买的,也许是最挣钱/性价比最高/最时令的蔬菜,总之,我们很大程度买不到我们原本想要的,变成“有啥买啥”,到最后就是“我们只买这几种菜→只烹饪这几种食材→只懂几种菜的做法→只能想方设法把几种菜玩出花样”的循环。

财新网写了篇xx山医院建筑工人的采访,前几天网上也有xx山工人滞留现场的报道,拔下“小红”、“小蓝”叉车拟人的皮,工人们抢工的实际状况太苦,几乎可以预想到大面积感染。我以前在项目上待着,觉得活动板房已经比较艰苦,同事说下项目(现场)更苦,后来去现场安全岗学习,正逢三九酷暑,戴着安全帽浑身是汗,每天早中晚巡视,就住在项目边上,读完抢工报道,我的项目都不算什么,这才是真·付出,他们干完回老家,很多都是在隔离区发作,因为施工环境恶劣,前段时间又逢下雨,加班加点赶工又导致身体抵抗力差,如此付出,最后工钱也没有多,还看到有刚收到工资马上买牛奶捐出去的好心人……宣传稿里赞扬的“xx狂魔”、“xx速度”实在刺眼。

写到这里,微博又给我推送“漫天雪花里的行者”,说环卫工人、社区基层工作人员、保洁消毒员依然坚持岗位,做好防疫工作,为什么我们总是鼓励这些付出,为什么我们总喜欢x事x办,把该反思的问题变成值得赞赏和集体学习的奉献。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一个武汉市民的生活日记(二)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_ 编者按 _ 2月5日,海螺推送了杨甸的文章《人压抑到极点,只想大哭一场——一个武汉市民的生活日记》,该文记录了作者从1月18到30号的生活,武汉城内人们的现况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作者应广大读者要求,更新了“武汉日 …

生活还要继续,但如果没有菜了…… |三明治武汉每日书13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封城第17天,有好几位武汉日常的每日书作者们不约而同写到了买菜这件事。有人发现某电商平台的蔬菜起送价格突然被调高到了2000元,有人发现原先因为运力不足而延期开售的平台至今没有恢复,有人发现一筐鸡蛋已经卖到了 70 元 …

回武汉救命!在外停药的慢性疾病患者有希望了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实习生 李娴 在武汉“封城”的第21天,滞留在天门市10多天的焦燕(化名)带着儿子返回了武汉,解决了为儿子购买癫痫药品的燃眉之急。 此前,2月4日,武汉曾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在外人员返汉工作实施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