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被忽略的人及事,委实太多-作家方方-财新博客-新世纪的常识传播者-财新网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3月2日。 天又下雨,阴沉得厉害。而且,有点像春节前后的寒冷。同事冒着雨,给我送来馒头花卷等食物。我已在文联大院里居住了三十年。多年来,经常得到邻居和同事的照顾,这是让我觉得倍感幸运的事。今天晚上,就是吃花卷和小米粥。 …
文/来自湖北疫区的修齐妈妈
20多天前,我所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和黄冈、孝感等城市率先祭出战时管制令,所有小区、庭院、乡镇一律严格封控,基本生活物资由各级负责人定时定价配送。
管控措施原则上以14天为一个周期,视封控地区疫情防控效果予以提前解除或持续实施。20天过去了,襄阳市在如此严格的疫情防控模式之下,新增确诊、新增疑似、新增死亡都为0。只是何时能解禁,还不得知。
和最初战时管制令下发时的紧张相比,大家的心情倒是和田间地头冒出的春意一样,轻快了不少。
记得战时管制令出来的2月13日,为了写稿,我问襄阳市市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襄阳市的防控形势还算稳,为何谷城县突然这么凌厉一刀切,这样会引发老百姓的恐慌吧。”
这位负责人回复我说:“你可能对谷城县不太了解,谷城县是农业大县,市区这样严格的风控可能会在生活物资上扛不住,农村地区是可以的。市区的吃喝需要完全靠供应,但是农村地区为了过年本就预备了很多食材,后来疫情严重起来,没怎么待客,食材肯定是充足的。此外,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有自家的小菜园,有鸡鸭,吃喝自给自足,不用担心。”
他说的有些道理。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从外乡回来过年、直面冷锅冷灶的人来说,别说小菜园了,鸡鸭也只办了几天年货的量。
封村指令刚下来的时候,还没那么严格。比如我们借着给孩子买奶粉、尿不湿,下山到镇上囤了一麻袋的食物。后来再想出去,就很难了,必须得经村委会开通行证,还得有必要的理由。镇上的大哥倒是想给我们冒险悄悄送,考虑到他的教师身份,在这种敏感档口,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村委会也很忙,忙到党员都不够用、需要征召志愿者的地步。每天他们要组队上门挨家挨户量体温,开宣传车转山地宣传防疫思想,把不戴口罩下河洗衣裳、门口晒太阳的人苦口婆心劝回屋。封控一而再再而三地升级之后,还得有人在村口7*24小时值班看守,不放外村人进、本村人也不得擅自出去。二三月的寒意,夜里尤其刺骨,着实是辛苦。
不过,吃的问题倒也真没那么难。农家人是不舍得浪费一厘土地的。拿我家来说,奶奶来北京看孩子之前,把屋前靠近路边的菜地送给邻居种,邻居家老两口闲来无事,种满一园子的白菜、红萝卜、菜薹、蒜苗、韭菜,他们朴实又慷慨,直说两个人吃不完让我们也摘点。
(刚回家VS现在)
总摘也不好意思,除了韭菜,其他菜长得都慢悠悠。好在还没等我们开始担忧,村委会让一个小姑娘负责采购,大到大米面粉,小到孩子的作业本,都能代买车送到家门口。村上头的杂货铺子食物的供应也跟上了,新鲜菜虽稀缺一些,但土豆、黄瓜、洋葱、茄子之类的还是比较充足。
(某村民的采购需求)
蔬菜不愁了,不过办年货时囤的鸡鸭很快就消耗完了。有一天村里微信群里突然有人问:“有人需要买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纷纷应和。我虽然是外来的,也兴致勃勃地要了两条。结果卖鱼的高师傅送过来,给我吓一跳,成人胳膊长的两条大鱼,搁地上直蹦跶。
一来二去,跟高师傅熟悉了,知道了他的故事。早两年他还在城里做立白洗衣粉的批发生意,虽然赚了点小钱,但不稳定。随着家里老人年迈、孩子上学都需要照顾,他们回了山里,筹谋生计。拿着曾经赚的积蓄,在老房子宅基地上翻盖了一栋小楼,承包了村里的鱼塘,挂上了农家乐的招牌。
我所在的这个山村,土质宜产绿茶,也逐渐发展了一些绿茶产业。茶香宜人,茶乡景致好,顺带着旅游业也开发起来了。有些茶叶大户在疫情刚开始还慷慨解囊,除了捐款还给村里捐口罩。
像高师傅的农家乐,品茶、钓鱼、打牌、吃农家饭一条龙。不过受新冠疫情影响,农家乐是没戏了,塘里鱼正肥,堂上人心焦,高师傅就想起了送鱼到户的买卖。开着三轮小摩托,带着媳妇,盘山走户,封村这短时间,高师傅卖出了800斤左右的鱼。
(长成的大鱼都卖完了,除了还在长的,只有鲫鱼了)
高师傅的鱼有多抢手呢?这么说吧,头几天他卖鱼,直接导致村上头杂货铺里的豆腐脱销。我家奶奶上午九点钟去买,一块都没有了,炊烟袅袅里,都是葱姜炝锅之后鱼头炖豆腐的香味。
虽然村里平时都是老弱居多,但过年回来一并封控起来的青壮年不少,有些老人会感慨:“哎,难得住这么久。”不过,住得久了,村里男人们的头发像春草一样开始疯长,有意思的是,微信预约、上门理发这么o2o的事也发生了。
前天夜里,村微信群里有人问:“有没有需要理发?”我马上举手。昨天上午十点,理发的师傅带着电动推子、牙剪、围布全套家伙事到了。这位师傅戴着口罩,头发花白,六十来岁的样子,穿着一件表面光滑的外衣,不沾头发的那种,脚蹬一双迷彩鞋。我先生说,这种鞋子耐穿结实,上山下地很得劲。
师傅本姓杨,幼年家贫被汤家人用两袋米换走了,虽然他现在仍姓汤,下一代的孩子则姓回了杨。汤师傅手艺很好,理完发还给修髯,听他说,为了照顾孙子上学,这些年他在镇上租了个门面,专门给人剪头发。“家里田间地头的活不来钱,疫情过了还是要去外面做活。”
比京城托尼老师手艺好很多倍的汤师傅,开始不好意思收钱,最后好说歹说收了十块钱的功夫钱,非常值当!
三月了,虽春寒料峭,但厚袄子逐渐穿不住了,刚回来时屋前地头的茶树被枯草覆盖着,落过几层雪,现在一层层绿意弥漫开来。
还有两天就是惊蛰,再有一周就是植树节,春分快到了,清明也不远了,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复苏的时候来了。村里操心春播的老人开始在群里询问如何能买种子,一些青壮年忍不住为今年的生计而担忧。随着疫情稳定,人心思动,村委会叮嘱我们每天要去APP上打卡体温,村里也开始接受健康证明登记了,说是为今后出门做准备。
大家都在期盼着,疫情何时结束?封锁何时解除?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到曾经平凡的生活里?
注:本文经作者独家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3月2日。 天又下雨,阴沉得厉害。而且,有点像春节前后的寒冷。同事冒着雨,给我送来馒头花卷等食物。我已在文联大院里居住了三十年。多年来,经常得到邻居和同事的照顾,这是让我觉得倍感幸运的事。今天晚上,就是吃花卷和小米粥。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今天(2月1日)天气仍然晴好。初八了,居然有点怀念院子里每年此时的热闹。 早上起来,仍然先看手机信息。看到一份元月31日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的结果是:武汉确诊和疑似病人仍在增长,但速度已明显下降。并且连续三天都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