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武汉冬天的八张面孔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2020年初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灾难,将曾经的繁华壮阔笼罩于巨大的阴影之中。 在武汉前线的一个多月,财新记者进行了上百次采访,遇见了这座正经受磨难的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人,倾听他们的恐惧与牺牲,坚守与放弃,并选取了其 …
【财新网】(记者 萧辉)戴上第一层头套,手消毒;戴上医用防护口罩,手消毒;穿上隔离服,手消毒;戴上第二层头套,手消毒;戴第一层手套,手消毒;戴护目镜,手消毒;穿上普通鞋套,手消毒;穿防护服,手消毒;戴第二层手套,手消毒;戴上套头式医用外科口罩,手消毒;换上医用防护鞋套,手消毒;戴防护面屏,手消毒。
2月12日下午,花了半个多小时,经过12个步骤,12次消毒,穿着两层头套、两层手套、两层鞋套、两层口罩以及医用防护服、防护面屏的马洪全,第一次站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新冠隔离病房。
第一次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厚厚隔离服里的他心砰地跳了一下,深呼吸了一口气,鼓励自己:不怕,这是你自己选择的方式,在隔离病房做清洁员,为武汉抗疫贡献一份力。
送走最后一班地铁
27岁的马洪全祖籍河南南阳,是南水北调的移民,在湖北襄阳住了十年,2016年到武汉打工,做过健身房和金融理财产品的推销员。在底层辗转求生,他生性乐观,一边读电大,一边打工。2020年1月20日,马洪全供职的金融公司放假,他到武汉地铁公司找了一份临时工,但只做了三天地铁安检员,就遇到武汉封城,地铁停运。
1月23日早上六点,马洪全看到十点将交通封城的消息,他没有利用最后机会逃离武汉的想法,早上七点,他如常到江汉地铁站上班。马洪全记得上午八九点,离交通停运还有一两小时,地铁里突然就热闹了,很多人提着行李赶火车,或者拿着CT袋子去医院,还有很多爹爹婆婆拿着大型购物袋去超市囤东西。人们行色匆匆,地铁里嗡嗡响的都在讨论封城的事。
送走最后一班地铁和乘客,马洪全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家。他住处对面就是长航总医院,从窗户就能看到看病的人乌泱泱排到街面上来了。他觉得医护人员、病人都不很容易,在网上看到志愿者车队招募,他很想出一份力,但是没有车。
2月2日,武汉市启动“四类人”分类隔离,马洪全在湖北省委党校隔离点做志愿者。湖北省委党校隔离点有五层楼,每层45个房间,两三天时间就都住满了人。两三个志愿者负责看护一层楼45个病人,几乎什么都做,给楼层消杀、安保、看护疑似病人,为他们送一日三餐和打扫卫生。
马洪全告诉财新记者,住进隔离点的疑似病人一般都是轻症,也有重症疑似正在等着核酸检测结果,一旦核酸检测为阳性,就会转走。马洪全也看到有几个病人在隔离点从轻症拖成重症,工作人员协调了几天也没能转出去住院。“隔离点几乎没有什么医疗抢救设备和正规医生,给病人们每天发的是中药,有人在这里病情变严重了。”
有一件事给马洪全留下深刻印象。他在隔离点入住登记处接待了一家三口,他们都是疑似病人,70多岁的老爹爹看上去状况很不好,吸着氧包。马洪全陪老爹爹去卫生间,老爹爹每一步都很艰难,还没走到卫生间,人就突然倒下去了,马洪全想去扶,但扶不起来。很快120来了,老爹爹被送往医院。几个小时后,陪着过去的老爹爹女儿回到隔离点办入住,马洪全悄悄问,那位老爹爹怎么样了。他的女儿面容平静地说,在救护车上走了。
第一次清理新冠病人呕吐物,手有点发抖
2月9日,马洪全从网上看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要接收800名新冠病人,向社会招募清洁工。去年10月份,马洪全的家人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一个多月,他在医院全程看护,家人康复,马洪全对同济医院有了好感,于是他决定应聘这份工作。
2月10日接到通知,2月11日做院感培训,2月12日上岗。马洪全手上拿着拖把杆,25个拖把头,54块小方巾,他的任务是负责一个隔离病区18间病房的卫生保洁。18个病房,每间病房3张床位,一共54个病人,马洪全需要清理公共区域的医疗垃圾和54个新冠病人的个人生活垃圾,包括输液针头、盒饭剩饭、卫生间的废物,最危险的是清理病人的呕吐物和血渍。
马洪全进到污染区,先用84消毒液浸泡拖把头,打扫走廊、护士站、配药室、检查室等公共空间领域。为了防止交叉感染,60多米长的走廊要分用三个拖把头清洁,护士站、配药室、检查室也各用一个拖把头清洁。这些活难度并不大,真正有难度的是给新冠病人清理生活垃圾。
进入隔离病房,清理厕所垃圾,尽管隔着防护服,他依然感受到一股让他窒息的气味。他先用84消毒液喷洒垃圾袋和垃圾物,小心翼翼拎起生活垃圾袋,放进专用的新冠医疗垃圾袋,再对医疗垃圾袋喷洒84消毒液,用专门的新冠垃圾扎带封口。马洪全是个细心的人,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清理新冠医疗卫生垃圾的标准操作。“只有做到位,才能既保护自己,也保护病区安全。”马洪全说。
第一天给新冠病人打扫卫生,马洪全就遇到了棘手的事。一位重症病人突然呕吐,呕吐物撒在地上。当时管床护士不在房间,马洪全犹豫了一秒钟,他的手有点微微发抖,“这堆呕吐物肯定含有新冠病毒”。想到护士的辛苦,他决定自己清理这堆呕吐物。他先用84消毒液浸泡过的小方巾盖住呕吐物,往小方巾上反复喷84,等五分钟,用小方巾包裹着呕吐物放进新冠医疗垃圾堆。再往地上喷84,用拖把反复拖地,卸下拖把头装进医疗垃圾袋,往医疗垃圾袋喷84,用扎带束封垃圾袋。全程花了15分钟,尽管有点头晕,马洪全成功处理了这堆排泄物,他如释重负。“护士小姐姐很辛苦,能帮他们分担工作任务,我很乐意。而且病人的排泄物必须及时处理,否则污染范围会更大,伤害更多人。”
由于人手不足,马洪全每天要上两个班,上午8点进隔离病房,中午12点出来;下午1点再进去,5点出来。第一天从隔离病房出来,他觉得鼻子里都是84和酒精的味道,防护服里的秋衣被汗透了,头有点眩晕。医院管晚饭,马洪全完全没有胃口,吃不下。
3月3日,是马洪全在新冠病房工作的第21天,他已经对清理医疗垃圾驾轻就熟。一个人负责一层楼18间病房的清洁,工作量不少,每次做完清洁脱下隔离服,马洪全都是满头大汗,内衣湿透。为了防止多出汗,防止面罩脱落,他尽量动作慢一点,细致一点。有一次拖把钩住了他的防护服,裤子破了一个洞,他跑到半污染区用胶纸贴住洞,继续返回打扫。
除了日常的清洁工作,马洪全下班后还志愿报名参加发热门诊的医疗垃圾转运。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2点,垃圾车到医院来集中转运医疗垃圾,人手不够,同济医院在保洁员中志愿招募,马洪全主动报名参加。转运垃圾是一项很耗费力气的体力活,一晚上要运几百袋垃圾,从垃圾桶挪到转运垃圾车上,风险很大。“我觉得自己年轻,可以多做一些活。”马洪全告诉财新记者。
开电视的小伙子
“小伙子,能不能给我打开电视机。”第一天进隔离病房打扫卫生,一个60多岁的爹爹请求他开电视机。病房里的电视机没有遥控器,需要按电视机后的按钮,按钮位置藏得有点深,病人们不方便开关。喜欢动手的马洪全很快就琢磨出开电视机的技巧,他成为病区受欢迎的人。“小伙子帮我换换台吧”“小伙子帮我挪下位置吧”……对于病人们的要求,马洪全总是有求必应,有些本不属于清洁工作范围的护理的活,马洪全也顺手就做了。
马洪全希望成为这些病人的朋友,他会认真观察病人,倾听病人的诉求。在给病人清理房间的同时,他会和病人唠唠嗑,问病人早餐吃得好不好。有一天,马洪全做清洁时,发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早餐几乎没动。马洪全问老奶奶为啥不吃玉米,老奶奶告诉他,“牙齿快没了,咬不动。”马洪全又问她午餐吃得下吗,老奶奶说肉也咬不动。细心的马洪全把老奶奶的情况告诉护士,让护士给老奶奶输营养液补充体力。
又有一次,马洪全在清洁病房时发现一个60多岁的爹爹神情很焦虑,早餐一口都没动。他问爹爹哪里不舒服。爹爹告诉他,前两天还能在走廊上走动,这两天感觉浑身没力气,昏睡起不来床。马洪全安慰他,可能是药物导致的昏沉,吃早餐加强营养会对病情有改善。爹爹默不作声,马洪全替爹爹把床摇起来,把早餐摆在小桌板上,爹爹像个孩子一样乖顺地吃完早餐。“你不需要说服他,你就是倾听他,稍加安抚,让他感受到你的善意,然后你直接去做就行。”马洪全总结了和病人打交道的诀窍。隔了一天,爹爹递给他一个橘子,马洪全谢绝了,隔离病房的任何东西包括一张纸都不能带出去,但马洪全觉得心里暖暖的。
33床的病人给马洪全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刚住进来时病情很重。每次清洁卫生,需要擦拭病人的床和床头柜,症状较轻的病人一般自己用小方巾整理,病重的病人由保洁员来为其擦拭。33床的病人虽然经常卧床,但他要求自己来做,他强打起精神,慢慢挪动身体姿势,用小方巾轻轻擦床头,动作很慢很吃力,但马洪全觉得他有很强的求生欲。熬过最艰难的十天后,马洪全发现33床的病人渐渐有了起色,能下床走动了,说话也有精神了。马洪全跟他打招呼,告诉他要坚持。病人说:“是的,要坚持,给自己信心,给家人信心,也给医生信心。”
2月25日,第一批住进来的病人陆续有治愈出院了。病人们出院前都会跟马洪全告别,马洪全为他们高兴。新的病人住进来,又要找他开电视、换台,马洪全觉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好,他想一直做到疫情结束,送走病房的最后一批病人。
每天早上,经过医院门卫处,马洪全出示临时工作证,上面写着“同济物业保洁员”,他觉得这是一份自豪的职业,他也属于同济医院的一份子。原来在武汉谋生,很少有陌生人朝他微笑,现在门卫都会朝他友善的点头,病人会不停说“谢谢”,护士长对马洪全尤其关照,下雪的那几天,天气阴冷,护士长送给他保暖内衣和棉袄,还有护士给他水果。“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蛮可爱的,我们是一个温馨的集体。”
马洪全养了两只猫,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做保洁员后,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他住进了同济医院提供的板房,猫在出租房里没人看管。马洪全在网上发了一个贴,求助替他给猫喂食做清洁。隔离小区的一个女孩主动替他喂养猫,小区实行严格管控后,同小区的一位男士又接下了照看猫的活。马洪全想给他们报酬,他们坚决不收,“你守护武汉城冲在第一线,我们替你照看好猫。”马洪全有些感动,在武汉漂泊了三年多,他第一次觉得武汉成了他的精神家乡,他想等疫情结束后,要在武汉扎下根来。
相关报道:
此文限时免费阅读。感谢热心读者订阅财新通,支持新闻人一线探求真相!成为财新通会员,畅读财新网!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新冠肺炎防疫全纪录(实时更新中)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2020年初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灾难,将曾经的繁华壮阔笼罩于巨大的阴影之中。 在武汉前线的一个多月,财新记者进行了上百次采访,遇见了这座正经受磨难的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人,倾听他们的恐惧与牺牲,坚守与放弃,并选取了其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口述 马洪全 采写 谢如颖 图片 陈玮曦 马洪全今年 27 岁,在武汉生活了 3 年多,本职工作是一名金融销售。2 月 9 日,武汉某医院招募志愿者,负责病房消毒和清理医疗垃圾。这大概是此次疫情中非医护人员所能从事的最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呼吁大家,为了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国家,为了我们这群保家卫国的无名氏,为了在一线奋斗的各个方面的人们,再安心宅在家里一段时间吧,这样之前的付出才有意义! 口述 | 亚 楠(化名) 整理 | 陈 冰 我和老公都是湖北仙桃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从第一例患者入院,金银潭医院已超负荷运转近两个月。医生、护士、病人、志愿者,都在为新冠病毒不眠不休,昼夜奋争。绝望和希望、晦暗和明朗、苦涩和感动,也交织纵横,罩住整座江城。 全文7410字,阅读约需14分钟 点击下图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很多人去世。”袁鸣说,“但他们和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2月15日上午,刚刚经历了一夜冬日雷雨和大风的武汉大雪纷飞,袁鸣早早进入病房查房。依次穿上蓝色隔离服、白色防护服,戴上手术帽、面屏和护目镜,套上手套和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