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社区并隔离返京人员,能遏制病毒蔓延吗?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数百万人的返京潮将至,北京加强防控是情理之中。但将回来的人不加区分地拒之门外或自行隔离,令本该叫好的措施变了味儿 文 |《财经》记者 信娜 孙爱民 实习记者 朱贺 编辑 | 王小 封闭社区。春节后,面对数百万人从各地陆 …
返工人员日益增加,社区防控成为重中之重。AI前哨站注意到,苏州、上海、杭州等多个地方的社区用上了“智能封条”,防止居家隔离人员擅自外出。据了解,“智能封条”使用了物联网、5G等技术,可以监测门的开关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开门,社区人员的手机、电脑终端就会收到提醒。
多地社区用智能封条进行精准管理
“江苏苏州园区斜塘街道XX幢X单元XXX室发生居家隔离人员开门告警!隔离人员详情:XXX。”
2月19日,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街道网格员尤秀兰,收到了这条来自“智能封条”的提醒。
尤秀兰负责管理斜塘街道莲花六区的10幢居民楼,春节以来一直在加班。之前,社区给居家隔离人员贴的是纸质封条,她每天早晚都要上门查看。有了智能封条以后,她注意手机提醒就行。
据了解,斜塘街道使用的“智能封条”其实是一种门磁监控产品,它以物联网网络为基础,可以监控门的开关状态。后台系统录入了居家隔离人员的手机号、隔离期限等信息,一旦门磁监控到异常开门,社区人员就能收到通知。
“这样的话其实是更方便了。要是夜里有报警,我赶不过去,也可以快速通知小区物业,让他们上门去看。”尤秀兰说,智能封条确实减轻了她的工作压力,居民也都挺配合。除了居民偶尔的误触,她基本上没有收到过来自封条的报警提醒。
斜塘街道有关负责人告诉AI前哨站,斜塘街道存在大量返苏务工人员,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有限,无法实现对重点疫区来苏人员的24小时居家监管。因此,街道便尝试使用智能封条,从2月5日到现在,一共安装了大约100套。
居家隔离人员不能出门,要买菜、倒垃圾怎么办?尤秀兰说,街道为居家隔离人员组建了微信群,同时安排网格员和志愿者进行服务。隔离人员有什么需要就在微信群里提出来,由尤秀兰和同事上门帮忙。
AI前哨站梳理发现,不仅是苏州,上海、郑州、杭州、金华、无锡等全国多个城市的社区也在试点使用智能封条,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甚至一口气安装了1300多套设备。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社区青睐的原因主要是不用插电、不用连无线网、可以重复使用、告警及时。
六成投票者支持社区使用智能封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被应用于疫情防控。对于社区使用智能封条的做法,网友怎么看?AI前哨站就此议题在南都“热点站站队”发起投票活动。截至2月20日下午,共有2415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支持”一方有1568票,“反对”一方有847票。也就是说,64.9%的投票者支持社区的做法。
AI前哨站注意到,疫情发生后,使用封条已经成为社区管理居家隔离人员的普遍做法。许多社区虽然没有使用智能封条,但也用了普通的纸质封条。56.7%的投票者认为贴封条能有效起到防控作用。不过,也有28.4%的网友认为,贴封条有一定作用但没必要,属于“防控过度”。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49.3%的网友认为智能封条比普通纸质封条更好,6%的网友认为两种封条差不多。还有38.8%的网友选择了“不支持用封条”。
不可否认的是,贴上封条后,居家隔离人员一定会丧失部分的行动自由和隐私。是否应该让居家隔离人员作出权利让渡?网友观点不一。
58.2%的网友认为,疫情形势严重,隔离人员应该且有必要作出部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大于极少数人的利益”“非常时期就只能采取非常手段”“利用高科技防范,提高管控效果”网友“桂”“筱怡红”“草原骏马”留下了上述观点。
38.8%的网友则认为不应该,隔离人员只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等科学防控即可。网友“云海”认为,可以倡议可以监督,但不能强制,居民的基本权利要保障。“说封上可以相信国家,那不封也应该可以,要相信民众。”他说。
学者提醒:须征得居民的知情同意,并谨防技术滥用
网友们的不同观点背后,其实涉及到新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围绕这一问题,AI前哨站请教了两位伦理学学者。
“借助技术来取代危险、枯燥、繁重的劳作,体现了技术谋求人类福祉的伦理旨趣。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使得我们开始反思人类的伦理地位与技术的伦理属性、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伦理功能,等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闫宏秀认为,智能封条用于疫情防控,是一种特殊的场景伦理案例。对于这样的特殊场景,需要基于通用伦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来剖析。
她指出,从动机上看,苏州等地使用智能封条的伦理动机是善意的:提醒居家隔离人员,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封条所收集的数据是有限的,通过远程数据获取的方式可以减少避免交叉感染, 降低人类成本,有效提升管理与治理的效率。
“从公共安全与治理的角度来看,依法采取一切技术手段确保公共安全是合法的和必要的。”复旦大学教授杨庆峰表示,采用智能封条能够有效掌控来自重点疫区的人群动态,在这种特殊时期有一定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以智能封条为代表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使用,即通过无人化和自动化方式来确保其他人群(比如社区管理人员、同一楼栋的居民)的生命安全,也符合生命伦理中保护他人生命的原则。
在肯定智能封条作用的同时,闫宏秀和杨庆峰也从技术伦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将收集数据的功能赋予智能封条,不是将责任让渡给技术,恰恰是更突显了人类的责任意识。”闫宏秀说,智能封条的使用应该以居民的知情同意为基准原则,且只能收集疫情防控所必须的数据,不能滥用技术权限。其次,社区收集的数据只能用于疫情防控,不能被置于其余的场景,也不能被基于其他目的重新被挖掘使用。
杨庆峰则认为,智能封条当前的应用场景有独特性,需要预研灾后相关技术在其他场景下的伦理问题。例如,如何区分诸如敏感人群、高危人群?如何制定相关场景的伦理选择标准?此外,特殊时期,使用智能封条的影响后果也需要得到研究。“被安装智能封条的住户居民好比被贴上了某种特殊标签,会成为特殊的关照对象,而这些人被技术管理的心理状态需要进一步研究。”他说。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数百万人的返京潮将至,北京加强防控是情理之中。但将回来的人不加区分地拒之门外或自行隔离,令本该叫好的措施变了味儿 文 |《财经》记者 信娜 孙爱民 实习记者 朱贺 编辑 | 王小 封闭社区。春节后,面对数百万人从各地陆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2月18日和19日,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2天零增长。对于这个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城市,消息令人振奋。 要帮助基层准确定位重点排查人群,入沪人员全数据的信息收集是重要的第一步。 上海复工的第一天,防控升级,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市民陈琴已经超过20天没有下楼。家中没有食物或者缺少日用品,她会通过社区微信群发给物业员工,由社区或者物业统一采买,再送到她家门口。“刚开始不适应,现在已经习惯了。” 全文3611字,阅读约需7分钟 截至2020年2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每当看到那些穿着橙色工作服守在大街上的环卫工人,穿着绿马甲巡街的交警,一闪而过的黄色骑手小哥,24小时在药店守店的店员,我就觉得很安心。 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配图 | 作者供图 寻业中国·Work in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2月14日晚上十一点多,高师傅和其他五位护工终于不再无“家”可归。 曾经的“家”是在医院,他们所照顾的病人病床旁的折叠床上。作为武汉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的一名护工,高师傅一天24小时都在医院。春节那三天会有三倍工资,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