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日记|第二十二天

在将临床判断纳入确诊标准之后,武汉在一夜之间新增1.3万感染患者(以及242人死亡),让人心惊肉跳。

无论是释放存量还是清理坏账的解释,都把事实指向一个不那么容易面对的结果,那就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曾被视为过于夸大的预测,都很不幸的说准了。

北京过来督战的官员直述,时至今日武汉的感染情况还是没有摸清,「根据推算,基数可能还比较大。」

回顾这场疫情的应对过程,武汉乃至湖北的主事单位始终都在低估事态发展,警惕性也因此总是慢上一拍,于是花剌子模的信使才会层出不穷。

所谓体制的窘境在于,这一切都不是由主观恶意造成的,疫情恶化,每个人都会挨板子,然而就是有那么多的客观困难,让人宁可不承认也要护住大局。

其实哪有那么多大局给你来护呢,一个个的小家都崩塌了,大局也就脆断如齑粉。

相比之下,民间的表现和韧性要好太多了,活跃在社区群里的邻里街坊,自发的与商家对接,轮流分配每日必需的生活物资,有餐馆的老板在厨师被拦在老家无法归队时亲自掌勺,专门给医院供应热饭热菜,志愿者车队里出现感染及死亡病例之后,退出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志愿者都还在问怎么才能更好的做出防护⋯⋯

有时会觉得,这座悲鸣中的城市,也许配不上这样坚强的人民。

我记得汶川地震过后,曾有社会学家跟踪调研四川人所受到的长期影响,其中一项显著变化是体现在性格上,比如抗压能力的增强,以及乐观天性的进一步巩固,连离婚率都上升了,因为越是活在当下的心态,就越是不能容忍为了除自己之外的因素来维持并不感到幸福的婚姻。

遭此劫数的武汉会变得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就像闪电劈过大地,有些东西在那瞬间之后就被永久的改变了。

是的,我们终能走出阴霾,重新在夏夜的江边吃上小龙虾,看见张灯结彩的游船来回穿梭,穿着人字拖鞋的男女结伴晃悠,身影在蒸腾的温度与灯火里逐渐融化。

只是在那之前,每个人的使命,都是幸存下去。

写过「黑天鹅」一书的纳西姆·塔勒布说不要去试图建立坚不可摧的系统,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长期的稳定会导致风险不断积累,直到发生重大的灾难。

这大概也是多难兴邦的正解。

在我年轻气盛的年纪,一度很是不喜欢这个词,抨击它存在一个谬误的逻辑:如果多难才能兴邦,那么是不是就应该祈求多灾多难,否则这邦就兴不起来了?

现在来看,我那会儿真是一个实打实的杠精啊。

这是我的武汉封城日记,第二十二天。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疫情中,驰援武汉的私家车主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个体救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救援力量,从农民工到退伍军人,他们以杯水尝试灭熄瘟疫之火,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留下姓名。大年初五,私家车主雷鹏驾车16小时急行1100公里,直抵武汉,成为了一名救援志愿者。 这是真实故事计 …

在人间 | 从湖北13个县市,送300个医护人员回武汉抗疫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我叫范曹军,今年34岁,是湖北襄阳枣阳市人。我在武汉上学、工作十多年了,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 去年12月,我就开始关注华南海鲜市场零散爆发出来的疫情消息。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在武 …

我是个武汉「逃兵」,我是个卑鄙的人吗?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大家好,我是田静。 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韩国电影,叫《流感》,是一部灾难片。 流感的起因并不罕见,讲的是一群东南亚偷渡者历经艰险来到韩国务工,却因沾染猪流感在集装箱内感染而死,只留下一个幸存者顺势逃跑。 随后,流感病 …

一个视频博主眼中的武汉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 ***** “在瘟疫面前,感谢你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武汉。”评论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真实”。***** 武汉晚上七点,空旷的街道,时不时有120急救车疾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