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10日,武汉人的自救行动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数据来源:腾讯新冠肺炎疫情实时追踪 截至2月3日早上7时, 全国新冠肺炎确诊个案16615例, 武汉确诊个案5142例。 根据1月31日湖北省疫情新闻发布会, 截至30日24时, 武汉地区共有6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救 …
“武汉其实不是缺口罩,缺的是可以在临床使用的独立包装的高标准的口罩,这也是我们逐个医院的去打电话排查需求和标准的原因,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一线的原因,我们这些人从上到下都有一股军人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
在短短20多分钟的电话采访中,“使命感”这三个字被张博文提及了9次。
张博文出生于1996年,是雅迪在疫区前线援助的五名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原本只是雅迪终端推广部门的普通一员,在这次的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却成为了一名逆行的“综合体战士”。他集司机、向导、搬运、安装、清点等职责于一身,与四名同事“躬身入局”,深入武汉、黄冈等疫情重灾区,为当地医疗单位和社会管理单位捐赠并发放驰援物资。
这次采访是在张博文等五名成员前往武汉、黄冈援助返程无锡后,在隔离的定点酒店接受的电话采访。张博文等五人,还要在酒店隔离满14天,才能和家人见面。
在沟通中,这个96年的小伙子,通过电话传递出来的真诚与大义,令人久久挥之不去。“国泰民安、早克时艰、天下承平”,这12个字是张博文在采访的最后,代表所有雅迪人献给中国母亲的一句话。
以下为张博文采访实录:
问:从黄冈援助物资回来后,你们现在是自我隔离了吗?
答:是的,今天是隔离的第3天,当天从高速下来后就直接进了隔离酒店。这个酒店是无锡安镇街道的集中隔离点,处于封闭的状态,我们不能走出房间门。说实话,我已经有点待不住了,我是一个从小待不住的人,高中是在内蒙、大学是在江西,我平时的工作性质是在全国各地跑,基本上在封闭空间内是待不住的。
问:当时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和同事们一起前往黄冈和武汉么?你有没有犹豫过?
答:第一,我是96年的,这次的疫情对我来说就像是参与了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很有成就感的;第二是因为我看新闻说免疫力强的人可以自愈,我平时就有锻炼的习惯,我感觉身体还可以。坦白讲,家人不太支持。一方面,他们一年到头见不了我几次;另一方面,武汉是重灾区,大多数人避而远之,怕我也有个万一。
问:我关注到在这次疫情援助中援助的企业很多,但很少会派出工作人员直接参与,雅迪是怎么想的?
答:现在回头想想,要想真正的为疫情做一些事情,还是要深入到一线中,切实了解他们的所需,亲身体会他们的工作。
比如,所有人都说湖北医护物资紧缺,但是到底紧缺到什么地步?我们到武汉的第一天是带着全套防护去的武汉协和医院,结果协和医院的医生看到我们戴着护目镜,他们特别羡慕。
再比如,听说武汉那边的医生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是无法感受到他们有多辛苦的。他们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甚至14小时以上,并且这种高强度、高压力、高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可能是我们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那是生死时速。
此外,雅迪做的是对口、精准援助。前期同事们都是一家一家医院打电话去询问物资需求,通过全球采购医护物资,后期如果我们不“送货上门”,也对不起他们的辛苦排查和医院的翘首以待。
问:除了医护物资以外,雅迪还捐了10,000台新国标电动车,这样的捐赠其实很少见,出于何种考虑?
答:确实如此。雅迪向湖北捐赠了两类物资,一类是医护物资,像医用的口罩、手套、脚套、防护服、护目镜、酒精、专业的移动式医用空气消毒器、救护车等,另外就是1万辆符合新国标的两轮电动车和配套的保暖骑行手套。
第一类医护物资,是救命用的。我当时去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们看到我们的物资,直接跟我们说:“你们捐的口罩是最好的。”我们当时给他们送去了63,800个韩国KF94标准的独立包装的医用口罩。
这种高标准的医用口罩在医院经过专业设备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他们也只给最前线的临床战士们使用,非临床是一种非独立包装的防护口罩,只能用于其他科室,或者社区、街道、警察等进行社会管理和疫情防控的人们。所以,他们其实不是缺口罩,而是缺可以在临床使用的独立包装的高标准的口罩,捐赠物资要能用在刀刃上。
第二类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和保暖手套,则是为了帮助医护人员和社会管理人员解决出行问题。我有朋友在武汉,没有进行交通管制之前,他们有很多志愿者可以接送医护人员们上下班,从那个时候开始,武汉的运力就已经严重不足。后来全面管制后,医护人员上下班时没有交通工具,有很多是自己走路或者骑车上下班,特别辛苦,即便是有私家车的,在新冠肺炎的传染性面前,汽车并不是安全的选择。
电动自行车不封闭,做好防护后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出行方式,而且非常方便。我们在捐赠的时候也考虑到电池的续航能力,挑选的系列产品基本上能保证医护人员的出行。并且雅迪考虑到武汉会存在车辆安装人力短缺的问题,所以有一部分电动车电池都是安装好的,整车运送过去,确保拿到车就可以使用。
问:10000辆电动车不是一个小数目,派发过程中有什么难点吗?
答:一辆车安装一个电池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10,000辆车花费的安装时间就很长了,这个工作量非常大。而湖北一是不能人员聚集,二是人力非常短缺,也找不到那么多的人。
包括经销商、业务人员,还有我们自己都上阵了。不仅要安装电池,还有负责装卸,尤其是安装电池后,50公斤左右的车要抬到货车上,不是个轻松的活。青壮年也没办法一连干好几天,我们业务来帮忙的同事腰都出问题了。
电动车的装卸车是需要技巧的,装卸50公斤左右的电动车,需要两名或者三名志愿者。我们可以每人抬一辆,人效也会比较高。再比如安装一个电池,熟练的师傅也就5~10分钟,慢的话一般来说20分钟也能安装好。但是如果志愿者来操作,时间更长。所以为了节省人力和提高效率,我们都尽可能的多做一些事情。
一线同事真的挺不容易,我们有一个负责物资中转的同事,他跟我说:“你说,有多少东西是咱们以前压根没干过的?”没干过,就边学边干,硬着头皮也要做,我们都是“综合体战士”。我觉得其实这一次战疫过程中,所有人都是“综合体战士”。
问:听说你们还去了黄冈,进到黄冈以后,有什么感受?
答:因为武汉是新冠肺炎的中心区,当时大家的关注度也都在武汉。但是像黄冈、孝感这样的城市,他们的物资紧缺程度,远远要超过武汉的定点医院。因为武汉的关注度非常的高,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资源都在向武汉集结,总体来讲,他们的物资已经非常多了,反倒是黄冈、孝感,他们的关注度非常低,物资紧缺的程度更胜武汉。并且,黄冈和孝感相对来说经济和医疗都没有武汉发达,面对不断上升的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大批量的自行购买医护物资。
其实我们之前就启动了对黄冈和孝感的支援计划。最早的时候给黄冈送了医用手套,后来我们又陆续向黄冈援助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物资,包括医用口罩、护目镜、医用酒精、医用手套等医护物资,还捐赠了6辆救护车以及1000辆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和配套的保暖手套。
问:我们知道雅迪集团董事长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本次疫情援助中,能否感受到军人精神对援助的影响?
答:首先是董事长作为曾经的军人,他的家国情怀会更加强烈。他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其次,在董事长带领下,我们公司也基本上属于军事化管理,雅迪的执行力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历练出来。在日常工作中,不管是使命感,还是执行力,董事长对我们的影响都非常深刻,我觉得我们雅迪人“天生”就带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在猎猎军旗下,他们的使命感和爱国情,跟我们普通人还是不太一样的。就像有一首歌《假如战争今天爆发》写的那样,那群人“早已枕戈待旦,只待冲锋的号角吹响”。我在武汉和黄冈的现场也看到,在一线的除了党员,就是那些退伍军人,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身份来保家卫国。
包括在我们日常的企业运行过程中,因为我们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有愿景的企业,每做一件事情,我们所有人的目标都是相同的,所有人都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可能也是雅迪这个品牌能从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龙头企业的关键原因。因为使命感会促使我们多做很多事情,并且是勇往无前地去做。
正是有了一大批有着大无畏精神的企业,以及企业家带领的大无畏精神的人们,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一个国家一定要有这样的有着大无畏精神的企业和人。
后记:
无私亦无畏。面对家人的不解、面对深入新冠肺炎重灾区的感染风险,以张博文、顾钱伟、钱加伟、陈利民、樊恩奇为代表的五人前线小组,以及一群“天生”带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感的雅迪人,仿佛用一件件抗疫物资,为武汉、为湖北、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护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数据来源:腾讯新冠肺炎疫情实时追踪 截至2月3日早上7时, 全国新冠肺炎确诊个案16615例, 武汉确诊个案5142例。 根据1月31日湖北省疫情新闻发布会, 截至30日24时, 武汉地区共有6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救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02.02.2020本文字数:1995,阅读时长大约3.5分钟 导读:随着送检加快,黄冈今天确诊病例还将继续大增,但医药物资短缺等客观形势下,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作者 | 第一财经 陈益刊 紧邻武汉的湖北省黄冈市,新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作者 | 罗松松 编辑 | 张庆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在1月30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根据当前应对疫情工作需要,运送物资到湖北省的货车司机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记者 | 驳静 董冀宁 实习记者 | 李秀莉 昨天下午,“湖北之声”发布《武汉紧急求援》,指出多家医院物资紧张,可能只够维持3-5天。本刊记者接触到的一线医护人员也反应了同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显得这么着急呢?病毒肆 …
原文链接 备份链接 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物资告急,各地纷纷发出求助信息。与此同时,海外华人行动起来在异国采购紧缺物资,却苦于没有渠道运抵国内抗疫一线。一条绿色通道出现,为救援物资架起跨洋的生命运输线。 故事时间:2020年 故事地点: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