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4月22日的胡耀邦追悼会,再来聊一聊发生在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此事虽然发生在上海,但对“六四运动”的短期影响以及对天朝历史的长期影响,都远远大于之前的“新华门事件”,值得专门介绍一下。
(钦本立)
钦本立,蒙古族,笔名“林沧白、里甫”,早在在民国时代就是活跃的新闻记者,4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伟光正掌权之后,钦本立以党员身份,派驻《文汇报》当总编兼党组书记。 1957年那会儿,老毛玩“引蛇出洞”的阴招,忽悠知识分子给党提意见。当时的钦本立也中计,不亦热乎地提意见。等到老毛突然翻脸,发起“反右运动”之后,他自然也跟着倒霉。当时的《文汇报》是反右运动的重灾区,毛太祖还亲自操刀,写了篇《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好在钦本立是党员身份,没被划成“右派”(当时的右派,主要针对党外人士),但也受到降职处分并调离《文汇报》。 到了文革,像钦本立这种历史上有污点的人,免不了被关被整。有段时间,他还被红卫兵关到上海郊区的劳改农场,吃尽苦头。 文革结束后,钦本立因为资格老,被调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担任世界经济研究所,担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70年代末,朝廷开始搞“改革开放”,他觉得国内需要有一份报纸,专门为“开放”服务,作为老百姓了解外界的窗口,所以就办了《世界经济导报》这份报纸(为了打字省力,以下简称《导报》)。60后70后的网友应该还记得80年代的一句知名口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这个口号就是《导报》最先提出来的。 如果光从名称上看,很多同学会以为,这个报纸是侧重于经济方面。其实不然——《导报》的政治口味远远重于经济口味。为啥捏?因为钦本立经历过民国时期的新闻检查,又遭受过天朝的多次政治运动,他自然很反感一党专政和新闻审查。
在创办之初,钦本立就确立了一个办报思路:我们办这张报纸,主要是为了探索在中国进行新闻改革。我们绝不办一般性质的报纸,而必须与其它的报纸不一样,一定要突破千人一面的现实环境。另外,他还跟报社的同僚强调:创造新的风格,即使不能惊心动魄,也要让人眼睛一亮。
80年代初期,文革刚结束不久,很多国内报刊都很小心谨慎,不敢乱说话。相形之下,《导报》敢说话的风格,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读者,报纸也从双周刊变为周刊,版面扩大到16版。到了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导报》和《经济学周报》成为天朝最有政治影响力的两份民间刊物。
老胡逝世之后不久,《导报》跟《新观察》联手,于4月19日在北京举办了悼念胡耀邦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除了《新观察》的主编戈扬女士(俺在前一帖提到过她,列位看官应该有印象)和《导报》北京办事处主任张伟国,还邀请了不少知名人士(胡绩伟、李锐、于光远、苏绍智、严家其、戴晴、陈子明等)。
在座谈会上,严家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和戴晴(光明日报记者,叶剑英养女)的发言比较尖锐。 严家其谈到说,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权力更替没有实现程序化,完全取决于少数高层人士的个人意志。胡耀邦就是这种体制的牺牲品。 戴晴谈到说,党的历任总书记大都没有好下场,从陈独秀开始,一直到胡耀邦,都是如此。 钦本立当时在上海,没有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的内容是通过张伟国汇报给他的。钦本立对此次座谈会很重视,要求把所有的发言都刊登出来,总共用掉5个版面(这在《导报》历史上前所未有)。
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是江泽民,听说《导报》要开辟专栏,大幅报道“胡耀邦座谈会”,非常紧张(当时北京/上海的学生都开始闹起来,老江怕出啥乱子,会丢官)。于是老江就派他的亲信曾庆红(市委副书记)和陈至立(市宣传部长)去审查。4月21日下午,这两个亲信找到钦本立,要求看即将出版的439期《导报》的清样。看完之后,曾/陈二人认为:严家其和戴晴的言论太敏感,需要删掉。但是钦本立坚决不同意,说:出了事情他个人承担全部责任。双方相持不下(顺便插一句,如今哪个报纸的总编敢这么牛B?)。 既然手下的马仔搞不定,老江只好亲自出马。为了给钦本立施加压力,还叫上了汪道涵。汪道涵是何许人捏?此人曾担任上海市长,是江泽民的老上级,跟江的关系密切(老江就是靠他提拔,才升官的);另一方面,汪道涵跟钦本立也有十多年的交情,汪还是《导报》的名誉理事长。 到了报社,江汪二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三人争执了很久,一直到了晚上,钦本立让步,同意删掉500字的敏感言论。 谁曾想,4月23日早上,江汪二人拿到的第439期《导报》,依然是未删节版本。据说汪道涵气得破口大骂,宣布跟钦本立绝交。江泽民当然也很恼火,责令有关部门把已经分发出去的那期报纸强行收回。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有相当数量的报纸流传到民间(下图是那期报纸的照片)。
(第439期《世界经济导报》,在头版高调评价胡耀邦 )
可能有些同学比较好奇,想知道:钦本立既然已经答应要删节,为啥最后出版的依然是完整版本?据俺看到的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说法1:因为22日谈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等到钦本立回到报社,通知印刷厂的时候,已经有部分报纸分发出去了。 说法2:钦本立故意用缓兵计拖延时间。 那段时间,外国记者的嗅觉都很灵敏。第439期《导报》没有正常发行,立即引起外国记者的注意。到4月24日,多家外国媒体(美国之音、纽约时报 等)都纷纷发布了《导报》脱期的新闻。外媒还猜测,《导报》报社已经被上海市政府整肃。 其实捏,当时的老江仅仅是要求追回那期报纸,尚未出重手整肃《导报》。因为《导报》一直被认为是朝廷改革派在民间的喉舌。而当时朝廷高层的改革派和保守派势均力敌,总书记老赵也是改革派。在这种情况下,老江还不敢对《导报》轻举妄动。 这天,朝廷高层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本系列后续博文会具体聊老邓的讲话)。老江是个见风使舵的官场老手,他一看老邓的讲话,就明白政治风向标要转向了。于是,他也跟着强硬起来,准备对《导报》下手。 老江召开党员干部大会(有一万四千人参加),通报朝廷的《4·26社论》。就在这个会上,老江以违反党纪的理由,撤掉钦本立的职务,并宣布接管《导报》编辑部。以下是当时上海市委的通告:(摘自《八九民运史》)
鉴于《世界经济导报》总编辑钦本立同志严重违反纪律,市委决定:停止钦本立同志的《世界经济导报》总编辑、党组成员职务;并向《世界经济导报》派驻整顿领导小组,由刘吉同志任组长,孙恒志、张家俊同志为成员,马达同志任顾问。《导报》整顿期间,由整顿领导小组主持《导报》工作。
以上就是震动全国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的简要经过。
《导报》被上海市委整肃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当时的北京和上海,学潮正在升温。所以这个消息犹如火上浇油,激起更大的抗议浪潮。不光是学生抗议此事,连很多官方传媒(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的记者编辑都上街游行,声援钦本立和《导报》报社(照片如下)。
(游行标语:我们都是钦本立)
(游行标语:坚决支持钦本立)
(游行标语:声援《世界经济导报》)
(游行标语:新闻是社会良心、新闻要说真话)
(《人民日报》记者声援《导报》)
(身上的白布条写着: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除了上街游行,新闻界的同仁还以其它方式对《导报》表示声援。《中国青年报》的88名编辑和记者给《导报》报社发了慰问电,电文称:谨向一向为我们所敬重的世界经济导报及钦本立同志致意!真实的新闻永存!《中国日报》有75名编辑和记者发了另一份电报慰问钦本立及其同事,电文称:威武不屈,钦总树天下报人风范;真理不死,导报是十年改革先锋。
俺个人觉得:《导报》事件可算是六四运动的转折点之一。查封《导报》之前,抗议浪潮仅仅局限在高校;查封《导报》之后,把新闻界的知识分子激怒了。由于新闻界的影响力,又带动其它行业的知识分子加入抗议队伍。所以一天之后的四·二七大游行,才能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
成为六四运动的转折点之一,只是《导报》事件的短期影响。 更长期的影响是:江泽民因为此事而出名,并在一个多月之后,被8元老相中,成为下一任总书记。如果没有《导报》事件,天朝的总书记将会是另一个人。(关于八元老是如何挑选总书记的,俺会在本系列的后续博文中介绍) 顺便再交代一下后话。 到了5月下旬,北京实施戒严,局势已经很严峻。而《导报》编辑部被接管,无法再正常运作。钦本立召集报社骨干开会,大家觉得:与其将来被官方撤换主要人员,盗用《导报》的名义欺骗舆论,还不如在自己尚有控制能力的时候,给它划上句号,以保名节。 于是报社发布了一个公开声明,宣布《导报》停刊。至此,《导报》成为永远的回忆。 六四运动被血腥镇压后,朝廷开始秋后算账——《导报》的四个记者(张伟国、阮江宁、陈乐波、许小微)被捕。 上海宣传部长陈至立对导报的其他人也不放过,下了个命令,要求所有参与《导报》的人员,今后不得从事新闻出版行业的工作。
钦本立被软禁(隔离审查),1991年4月15日因癌症去世(那天正好是老胡逝世2周年)。临死前写下“导报精神不死”的题字。
本系列的下一个帖子,俺介绍一下“4·26社论”出笼的前因后果。
(本文内容参考了沈尧写的《钦本立和<世界经济导报>》、张伟国的访谈、部分维基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