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恰逢春节假期,俺抽空打扫了一下自己的博客阅读器——主要是整理 RSS 订阅源,把久未更新的 Feed 作个标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好几个优秀的博客,更新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2014年全年都没发过一篇)。 其实早在2年前,Google 关闭 Google Reader 的时候,“博客已经过时”的说法就开始盛行。很多业内的评论人士,也给出各种分析。 但是俺觉得他们的分析,【没有】切中要害。他们的观点,俺也不完全赞同。今天这篇博文,来谈谈俺本人的分析。 当咱们说某个东西(技术/媒介/工具/等)过时,其本质含义是说:出现了一个【完备的】替代品(技术/媒介/工具/等)。 所谓的【完备性】,至少包括:新东西具备老东西的【所有】用途和优点,同时可以避免老东西的【某些】缺点。比如:对 DOS 操作系统而言,Windows 就是一个完备的替代品。所以,有了 Windows 普及之后,就可以称——DOS 过时了。 俺认为博客【没有】过时——因为至今为止,没有出现完备的替代品。 有很多新出来的媒介/传媒,被某些人当成是传统博客的“杀手”(替代品)。但都是假象。下面俺来逐一点评一下。 (请注意,本节所说的“微博客”是【广义的】,既包括新浪微博,也包括 Twitter 之类的) 被提及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个了。但实际上,微博客【完全不能】成为传统博客的替代品。理由很多,俺随便挑几个聊聊。
缺乏深度
微博客有长度的限制(比如 Twitter 是140个字符),单凭这条,就决定了这种媒介形式,不可能【完备】替代传统博客。 在这样严格的长度限制下,(俺敢打赌)99.999% 以上的网民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长度之内,表达出具有足够深度的内容。即便个别牛人能做到,那也是偶尔为之,不可能持续为之。
碎片化非常严重
在所有的互联网应用中,Microblog 的碎片化是最严重滴!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是: 当你在网上刷微博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不断地切换——从一条微博切换到另一条微博。长此以往,你的注意力也变成碎片化。
生命周期太短
有谁会去看1个月之前发的微博捏?甚至连2天前的微博,都没人看了。
信噪比太差
你可以拿自己帐号的时间线作一个统计,看看冒出来的内容里面,高价值的内容,占了多少比例?应该少的可怜吧? 在微博客上,大多数内容都是看过即忘的。就算偶尔碰上一两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也未必是【有用的】。
(关于“微博客的弊端”,俺在3年前写过《为啥俺不常用微博?——兼谈时间管理心得》,里面有更详细的分析)
(严格来说,MicroBlog 也是 SNS 的一种。本节所说的是,除了 MicroBlog 之外的 SNS) 还有一些人觉得:SNS 是“传统博客”的替代品。对此,俺同样不以为然。SNS 的缺点跟 MicroBlog 一样多。
同样的碎片化
不论是 G+、Facebook、人人网还是如今当红的微信,其实也都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只不过“碎的程度”没有 MicroBlog 那么严重而已。 对“碎片化”的问题,刚才在谈 Microblog 的时候已经介绍了。这里就不再浪费口水。
同样是信噪比太差
这点跟微博客类似。 由于“信噪比”的问题,在谈 Microblog 的时候也介绍了。此处同样略过。
干扰因素太多
SNS 的另一个问题是——干扰因素太多,导致你无法专注。因为 SNS 就是设计用来让网民互动的。这个前提就决定了——它的界面必定有很多干扰因素。 打个比方:你的一个朋友在 SNS 上转贴了一篇质量很高的长篇文章。这种情况下,你是很难在 SNS 的界面上把这篇长文仔细读完的。 为啥捏?因为 SNS 界面上的干扰因素会导致你分神。比如你刚读了3行文字,就会忍不住去看看自己的时间线有没有新的东西冒出来;比如你阅读到一半,碰巧某个好友给你发了个新的信息,于是阅读再度中断。 与之对比: 博客阅读器的设计目标是“阅读”而不是“互动”。因此,博客阅读器就没有这么多干扰因素。 再来说说另一个 Web 2.0 的新媒体——维基(洋文叫 wiki)。俺本人很喜欢用的“维基百科”,就是这种媒介形式。 “维基”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多人协作。多人协作有很多好处——简而言之就是“人多力量大”。 那么,“维基”的缺点是啥捏?
俺觉得,“维基”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用来组织“事实”,但【不】适合用来组织“观点”。尤其不适合用来组织具有一定深度的观点。(如果不清楚“事实与观点的差异”,先看俺之前的博文《批判性思维扫盲: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为啥捏?因为“事实”是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因此就有可能实现“多人协作”;反之,“观点”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如果非要搞多人协作,参与的人肯定内讧;就算参与编辑的人不内讧,能达成妥协,最终的成品,肯定是缺乏深度的。 所以你看维基百科上面的内容,大都是对【事实】的整理,很少涉及【观点】。 与之对比: 博客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既可以用来陈述事实,也可以陈述观点。 这也是 Web 2.0 时代新冒出来的玩意儿。 这几年下来,能够做大的问答类网站,已经聚集了足够的人气,功能也比较齐全了(比如:把高质量的回答显示在前排)。问答类网站避免了前面提到的 SNS(包括 Microblog)的诸多弊端(比如过于碎片化;比如生命周期太短;比如信噪比太差)。 但是问答类网站还是无法替代博客。至少有如下几个差距:
1.“已知的未知” 和 “未知的未知” 之间的差异
当你去使用问答类网站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你要问的问题是哪个?你只不过还不知道答案而已。这种模式,属于“已知的未知”。通俗地说就是——你知道你有某个问题没搞懂。 但是捏,还有一些“未知”属于“未知的未知”。也就是说,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这种情况下,你如何上问答网站去搜索答案捏?这时候,你连搜索关键字都无从下手。 与之对比: 博客有助于你了解“未知的未知”。 打个比方: 天朝内的很多程序员是完全不问政治的(因此也完全不知道朝廷的“洗脑宣传”)。但是他们有可能因为要看编程的博文,而订阅了俺的博客,然后就开始了解朝廷的洗脑宣传(这类话题,俺聊过多次)。对这类人而言,他们在俺博客上接触到了“未知的未知”。而这恰恰是问答类网站做不到的。
2.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问答”的形式体现
世界上有各种类型的信息,“问答”这种形式只能展示很少一部分类型的信息。 比方说,很难在问答网站上展示“小说/诗歌/散文”之类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是某个问题的答案。 与之对比: 博客可以展现任何类型的信息。 (本节所说的“书籍”,既包括传统的纸质书,也包括电子书) 俺觉得,在各种媒介中,书籍是最值得跟“博客”相提并论的。刚才介绍另外几种媒介时提到缺点(生命周期太短、碎片化、深度不够、信噪比太差),书籍都可以避免。在某些方面(比如“深度”和“系统化”),书籍甚至可以做得比博客更好。 为了避免有些人来抬杠,俺补充说一下: 从“内容”上看,书籍当然也存在优劣差异。但是俺这里说的是“媒介的形态”,而不是内容。俺强调说:书籍可以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媒介的缺点——是从“形态”上来谈的。 书籍的缺点之一是——创作的门槛比较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一本书的)。相比而言,博客的门槛低很多。不过捏,书籍的这个缺点不是致命的。因为已经有足够多的牛人写了足够多的书,因此,“来源太少”不成为问题。 书籍的另一个缺点是——阅读的门槛比较高——这才是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阅读障碍症”(后面俺会分析“阅读障碍症”的根源)。对这些人而言,哪怕读一本薄薄的、100页左右的书,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综上所述,书籍依然是非常好的媒介形式(优于大多数 Web 2.0 的媒介类型),但是书籍还是难以完全替代博客这种媒介。 最后来说一下“轻博客”。 俺个人觉得:“轻博客”纯粹就是炒概念。如果你从媒介的形态去考察,“轻博客”跟“传统博客”本质上是【一回事儿】。
刚才聊了一大堆,结论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哪种媒介可以【完备替代】博客这种媒介形式。换种说法——博客这种媒介,在形态上并未过时。 既然如此,为啥很多优秀的博客,都开始荒废了呢?写博客的人,为啥比原先少了很多呢?下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当咱们谈论“媒介”的时候,需要考虑三个要素:媒介的形态、媒介的生产者、媒介的消费者。 前面俺已经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媒介的形态,并得出结论——(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媒介可以彻底替代博客这种媒介。也就是说——“形态”这个要素排除掉了。所以,要思考另外两个要素——媒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俺个人的观点是: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博客作者)。
博客的顶峰,大约是在2004年到2008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具体是哪一年,俺说不准)。到了2010年之后,停止更新的博客越来越多。即使是那些名气很大的博客,更新的频度也明显下降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俺博客)。
那么,2008年到2010年,业界有啥变化捏?这个时间段,差不多就是 SNS(尤其是 Microblog)迅速普及的时间段。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会【想当然地】理解成——因为传统博客的作者都改去写微博客了,因此传统博客的更新就少了。
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关键性原因。俺观察过几个知名的博主,他们虽然停止更新传统博客,但也【没有】看到他们大量更新微博客。所以,上述这种解释,理由显得不充分。
俺给出的解释是:相当多的博主已经丧失了写长篇博文的能力。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如果你是俺的老读者,应该明白——耸人听闻不是俺的风格)。下面俺简要描述一下——为啥很多博主会丧失写博文的能力。
有一句名言叫做——【我们创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没来得及考证,据说是出自传播学大牛麦克卢汉) 既然工具会反向塑造使用者,那么,某些互联网应用(比如微博客)由于持续提供极度碎片化的内容,必然导致使用者的注意力也变成碎片化的。除非你不使用这类网络服务,否则的话,你必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当你的注意力变得碎片化,你就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个事情。对于博主而言,也就无法专注于写出一篇长博文 前面提到的“阅读障碍症”,根源也在于此——当你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你甚至都无法完整地看完一篇超过2页的文章。
关于“碎片化的影响”,俺打算单独写一篇博文。另外推荐大伙儿看《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已经放上俺的网盘)。
不知大伙儿有没有注意到,如今的 SNS(包括 Microblog)都越来越【娱乐化】。写到这里,再次感叹《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所具有的超前洞察力(此书在俺的网盘)上有分享)。如果你看过此书,对俺这里所说的“娱乐化”会有更深的理解。 “娱乐化”有很多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让你持续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在这种状态下,你觉得很舒服、很放松、怡然自得;在这种状态下,你不论是在微信上转发一个心灵鸡汤,抑或是在 Twitter 上发一条推文,都是很 easy 的。既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也不需要费劲地思考。 与之对比: 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有一定篇幅的原创博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虽说有些天才型的博主可以一挥而就地写出高质量的博文,但这种人肯定是极少数。大部分博主要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原创博文,需要花时间构思,需要花时间修改。以俺本人为例,每篇博文大约需要2小时—4小时(有些甚至更长)。 因此,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相当数量的博主,因为长时间处于“心理舒适区”,再也无法脱离其中。 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博主看到此文,并改变自己的状态,写出更多有价值的原创博文。 不过捏,俺也很清楚——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习惯是非常难的。所以,俺也不指望此文能有多大的效果 :(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如何【系统性学习】——从“媒介形态”聊到“DIKW 模型”》
《为啥俺很少看视频?——兼谈“视频”与“文本”在媒介方面的差异》
《为啥俺不常用微博?——兼谈时间管理心得》
《批判性思维扫盲: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如何挖掘网络资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