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8)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据说朝廷方面搞了好多纪念活动,臭名昭著的 CCAV 还推出了一档纪念节目叫做《马克思是对的》,企图继续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 根据俺一贯的风格,当然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狠狠地抹黑一把。今天特意汇集了许多部经典名著(主要是批判“马列”的),并附上俺的短评作为【导读】。
“马列主义”指的是经由列宁进一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很多场合,“马列主义”也被称为“列宁主义”。 俺喜欢把马克思称作“第1任教主”,把列宁称作“第2任教主”。 “社会主义”这个词汇很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有必要先界定一下。 俺在本文后续部分提及的“社会主义”,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指的是“【广义的】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列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诸多流派的【总称】。 今天这篇抹黑博文,火力主要对准“马列主义”;除了马列之外的【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不是】今天批判的重点。 “自由主义”这个词汇如今也有很多歧义和误解。 “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都自称是“自由主义”,但这两者其实【完全不同】。所以俺在本文中,避免直接提及这个词汇。 在批判之前,有必要先【简述】一下马列的理论体系,让大伙儿有个初步印象。 这个理论体系是基于一种【层次结构】建立起来滴。俺用【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别介绍。 在马教主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是“劳动价值论”。
很多马列的信徒以为这是马克思独创的,其实不是。马克思只不过是借用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虽然马克思在借用之后加了一点料,实则两者的本质是差不多滴。
马教的“劳动价值论”,其核心观点是:商品中包含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固有价值】,并且这个价值是由“劳动”唯一决定的。 马克思是基于“劳动价值论”来推导出“剩余价值论”。 很多不清楚马克思理论的网友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理论。 马克思认为:企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这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核心观点。 对马列主义而言,“阶级理论”是很重要性滴。马克思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马教主还认为: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而且双方的斗争会越来越激烈。 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力不断提升,【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 在“利润率持续下降”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推论说:因为利润率下降,资本家不得不更严厉地压榨工人(比如: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水平),所以劳资矛盾会持续恶化。当利润率趋向于零,劳工也会被压榨得一无所有,这时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就爆发啦。 (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俺会详细反驳马克思的这个推理过程) 这个是从“剥削理论”推理出来滴。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能剥削工人是因为资本家占用生产资料。为了消灭剥削,就要把所有生产资料搞成【公有制】的形式。 “中央计划经济”有时候也称为“计划经济”。但是俺觉得前者更准确。 啥是“中央计划经济”捏?通俗地说就是用“经济计划”(economic planning)来替代“市场”作为资源的分配方式。 有些“中央计划经济”完全不依赖市场,还有一些“中央计划经济”会部分地依赖市场。 马列理论认为:由于“阶级斗争”的存在,无产阶级掌权后,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这么搞是为了达到“消灭一切阶级”的目标,最终发展到某种“无阶级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是共产党政权官方的叫法,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历史决定论】。 简而言之:这是马克思建立的一套“历史哲学”,企图用来忽悠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经历若干阶段,并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发出后,有些马克思的信徒企图辩解称——“唯物史观”不算是“决定论”。 俺建议这些同学先去了解一下:“决定论”这个词汇的相关概念(它在哲学上是有专门定义滴)。根据马克思的诸多公开著作及言论(包括往来书信),他的某些理论,显然是符合“决定论”这个范畴滴!(在本文评论区进行辩论时,俺引用了马教主在其著作和书信中说的某些话) 由于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基于【层次架构】搭建起来滴——如果某个理论被驳倒了,那么基于该理论【之上】的其它理论自然也被驳倒了。 也就是说,俺只需要驳倒马教主整个理论体系【最基础】的那个部分,就足以瓦解他构建的理论大厦。但由于俺在本文副标题中说了,这篇博文的目标是【全面批判】,所以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俺不但会反驳马教主理论体系最基础的部分,还会反驳他理论体系的【每一个】层面。 简述完马教主的理论体系之后,先分享一些学术界的大牛对马克思或《资本论》的点评,这样大伙儿可以先获得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 凯恩斯的大名,俺就不详细介绍啦。简而言之,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此人是【泰斗级】的人物。
俺的网盘上分享了《经济学大师们》一书,其中有一章是专门讲马克思的。可惜的是,此书的【中文版】,那一章整个被阉掉了。至于为啥要把这一章阉割掉捏?原因你懂得。
在这一章里面,有很多关于马克思及《资本论》的点评。其中提到某人向凯恩斯推荐《资本论》,直接被凯恩斯嘲讽。因为此书的中文版是太监,俺只好贴出英文版的原文,还望大伙儿体谅。 (以下是凯恩斯吐槽的原话。引文中用小括号插入的中文说明,是俺标注滴)
My feelings about Das Kapital(编程随想注:资本论的德文名)are the same as my feelings about the Koran(编程随想注:古兰经). I know that it 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I know that many people, not all of whom are idiots, find it a sort of Rock of Ages and containing inspiration. Yet when I look into it, it is to me inexplicable that it can have this effect. Its dreary, out of date, academic controversialising seems so extraordinarily unsuited for this purpose. But then, as I have said, I feel just the same about the Koran. How could either of these books carry fire and sword round half the world? It beats me. Clearly there is some defect in my understanding. Do you believe both Das Kapital and the Koran? Or only Das Kapital? But what ever sociological value of the latter?
I am sure that its contemporary economic value is nil.
考虑到某些同学不懂洋文,简单解说一下(如果俺的解说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指正)。 这段洋文的【大意】:《资本论》就像《古兰经》,挺有煽动性滴。但从学术上讲,狗屁不通,毫无价值。
为了避免一家之言,俺再引用另一个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的话。此人是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时报》在1988年3月发过他的一篇文章(链接在“这里”),其中点评了马克思,中英双语对照如下:
马克思是一个重要而且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教条也具有知识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但事实是,在所有严肃的、说英语的经济学家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被认定是一条死胡同。 Marx was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thinker, and Marxism has been a doctrine with 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influence.
The fact is, however, that most serious English-speaking economists regard Marxist economics as an irrelevant dead end.
为啥主流经济学界对马教主及其《资本论》的评价如此差捏?这就要提到“马教主的时代局限性”。请注意,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1818至1883】——这个年代太过久远,很多“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系统科学”的理论都还【没】出现或【没】发展起来。 所以很显然,马克思本人具有非常严重的【时代局限性】。很多马克思的追随者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这种【时代局限性】,反而把马克思当成一位超前的圣人或先知。这是非常幼稚/可笑滴。 下面俺根据时间先后,大致列举一些马克思活着的时候还【没】出现或还【没】发展起来的理论(主要是【经济学】领域)。
主观价值理论——以“效用”衡量价值
奠定该理论基础的是卡尔·门格尔的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下面会提到这本书)。 虽然这本书出版的1871年,马教主还没死,但马教主显然对此书了解不多。因为在那个时代,卡尔·门格尔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维也纳大学】——他最重要的几个追随者(维塞尔、庞巴维克、米塞斯、哈耶克)全都出自该大学。 另外,主观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是马克思死后了。
边际效用理论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在1889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自然价值》,书中首次引入【边际效用】的概念。 此概念的引入,直接触发了经济学发展史的“新古典主义革命”。有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基于效用的“【主观】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马克思(继承自李嘉图)的“【客观】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就越来越显得相形见拙。
利息理论
虽然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有若干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本人)开始通过一些理论企图解释“利息”的存在,但这些理论都明显不靠谱。
第一个比较靠谱的关于利息的理论来自于欧根·冯·庞巴维克,出自他的3卷本代表作《资本与利息》。此书第一卷出版于1884(刚好在马教主死后),第二卷出版于1889年。(下面的章节会聊到此书)
货币理论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缺乏【成熟的】货币理论。第一个相对成熟的货币理论是由克努特·维克塞尔创立的(下面的章节会聊到此人),时间是1898年。
博弈论
率先把博弈论引入经济学的,是那个超级跨界牛人冯·诺依曼。他不但被称作【计算机之父】,还是顶级的数学家、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
1944年,冯·诺伊曼与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作发表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这是个长篇论文(1200页),对经济学而言是【划时代】的里程碑!那之后,他又获得一个新的称号:“现代博弈论之父”。(要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他死之前设立,他肯定能拿到)
除了冯·诺依曼,还有一个名气挺大的牛人约翰·纳什,也对博弈论有重要贡献——在1950年的博士论文中引入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并因此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在引入了博弈论之后,可以更好地解释各种概念(比如:价格水平、工资水平 …)。
考虑到博弈论的重要性,俺在2020年写了《博弈论入门教程——从基本概念到具体案例》,帮大伙儿加深理解。
交易成本理论 & 产权理论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成名作——《企业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后来提出了“科斯定理”和“产权理论”,于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克思把“企业”当成纯粹的剥削工具;而科斯则论证了——如果没有企业,就无法解决“交易成本”的问题(在本文后续的某个章节,俺还会再次提到此书)。 科斯在上述成名作之后,又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社会成本问题》,堪称其代表作。这篇论文建立产权理论。那这个“产权理论”与马列主义有啥关系捏?在后面聊“公有制企业”的时候,俺会介绍。
(科斯的这两本著作,俺网盘上都有)
马克思之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当然远远不止上述这些。考虑到篇幅,俺只列举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 下面俺开始介绍一些知名的著作,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批判或反驳了马列主义的理论。 对每一本著作,俺会单列一个小标题。小标题包含作者名称和书名。点击书名的链接会打开一个 Google Docs 页面,里面会介绍如下信息:
封面 分类目录(位于网盘的哪个文件夹) 中英文书名 原著及译本的出版年份 目录 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与此书相关的维基百科链接
本文介绍的这些名著,俺都分享了【电子版】。相关的下载链接,可以从下面的“电子书清单”中查到。
https://github.com/programthink/books
作者卡尔·门格尔是奥地利经济学家,以他为首开创了“奥地利学派”,有时候也尊称他为【奥地利学派之父】。 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教书,1873年成为该大学的“经济学院主席”(年仅33岁)。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中,有很多成为经济学大牛,比如: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他的同事,并深受其影响) 欧根·冯·庞巴维克(他的同事,并深受其影响) 克努特·维克塞尔(他的学生) 约瑟夫·熊彼特(他的学生)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他的学生)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他的学生)
……
光看上面这个名单,不得不感叹——门格尔真是“大师级的学生满天下”。如此牛逼的人物,他的名气却不大,知道的人很少。 此书是其代表作,英文名称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出版于1871年(门格尔年仅31岁)。 在门格尔之前,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固有价值理论”(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三人的劳动价值理论,都算这类)。以马克思为例:他认为商品包含有一个“固有价值”的属性,这个属性是【客观】的(所谓“客观”就是不受人的主观影响)。所以“固有价值理论”也可以称作“客观价值理论”。 在门格尔的这本代表作中,首次把“商品价值”与【欲望的满足】联系起来。虽然门格尔这本书中从来没有提及“效用”一词,但实际上他开创了“效用价值”理论——书中所说的“欲望的满足”就是“效用”的另一种说法。
由于“效用”是【主观】的(对同一个商品,不同的人体会到的效用【不同】),所以门格尔也相当于是开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先河。后来“奥地利学派”的很多理论体系就是在“主观价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所以此书亦被称为“奥地利学派不可动摇的基石”;米塞斯对此书的评价是: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在马克思之后,“客观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力仅仅停留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在共产党国家里),在主流经济学界是【不】受待见滴;而“主观价值理论”在门格尔死后,继续在经济学的学术圈发扬光大。这可不是俺自己瞎说,下面引述维基百科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条目(链接在“这里”)
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主流的经济学家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为注重人类心理变化的边际效用去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而非抽象的劳动价值;他们还提出生产需依靠不同的生产要素,而非单一劳动。于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则坚持劳动价值理论为正确的。
再来引述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写过一本书叫《十大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俺网盘也分享了),里面指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缺点以及“效用理论”的优点。 下面摘录他的部分评论(出自此书第22~23页,粗体是俺标注滴)
基本的问题不在于劳动是否是经济价值的真正的“源泉”或“原因”。这个问题也许是社会学家主要关心的问题,他们要从中推导出伦理学的结果,马克思本人当然并非对此问题毫不关心。然而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要描述和解释实际的过程。问一下“劳动价值论是如何发挥分析工具的作用”也许更重要,真正的困难在于它做得是如此不好。
首先,在不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就不适用了。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而且劳动只能有一种形式。如果这两个条件不能满足,则必须引入另外的假设,分析的困难又会增加,问题立刻变得难以处理。因此,用劳动价值论来推理只在很特别的情况下才可行,因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最早用于代替它,现在有些过时的理论,是边际效用理论。一般认为,它在许多地方更为优越。但其真正的优点在于更普遍,适用性更强:一方面,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适用;另一方面,在出现其它因素和其它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劳动时也都适用。
坦白说,熊彼特对“劳动价值理论”批判【不够彻底】。俺之所以引用他的话是另有深意——
如果你看完《十大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第一章(关于马克思的那章),你就能感觉到:熊彼特还是蛮看重马克思滴。但即使这样,熊彼特依然在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这恰恰说明“劳动价值理论”有硬伤!另外,对于那些倾向社会主义的读者,熊彼特也会更有说服力——因为熊彼特也是倾向社会主义的。
作者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早期的经济学家,毕生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教书,与卡尔·门格尔是同事。 此书出版于1889年,是其代表作。英文名称是《Natural Value》。书中详细解释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并通过“机会成本”建立了“归属理论”(imputation theory)。 所谓的“机会成本”,通俗地说就是:把某项资源投入某种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该项资源所能获得的利益。维塞尔的另一个贡献是:建立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商品的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那么,这些概念与马克思有啥关系捏?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会持续递减。因此资本家会倾向于把生产规模无限制扩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但是在引入了【机会成本】之后。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当产量扩大之后,“边际成本”【不一定】是递减的,可能在达到某个程度之后反而会变成递增。 你看,马克思因为不懂“机会成本”,又犯了一个错误。
作者欧根·冯·庞巴维克【又】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滴。他是卡尔·门格尔的忠实追随者,并与上面那位维塞尔是连襟。 在奥地利学派中,是他首先站出来直接批判马克思,用的武器就是这本《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此书又译作《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崩溃》,其洋文书名是“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庞巴维克质疑】——指出《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存在【自相矛盾】。由于他对《资本论》的批判,天朝教科书污蔑他为“庸俗经济学家”。 前面章节提到了熊彼特写的那本《十大经济学家》,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庞巴维克,而且也提到了庞巴维克所写的《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并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俺再次唠叨一下,熊彼特的本书《十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有很多赞美之辞,所以这就【更加有说服力】。换句话说,即使像熊彼特这种比较欣赏马克思的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庞巴维克击中了马克思的要害。下面引文是熊彼特的原话,摘自《十大经济学家》第138页(粗体是俺标注滴)。
马克思有无数的批评者和辩护者——几乎比其他任何一位理论家都要多。他们的任何一种主要兴趣都不在于马克思著作的科学核心,而且他们总是躲到那些与这一核心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中去——历史问题,政治问题,哲学问题,等等——也许他们并不完全胜任评论这位作者及其著作的工作。
这正是庞巴维克的评论显得重要的原因——他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并且只谈核心,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一位大师的匠心;从被批评对象的伟大可以衡量出批评家的伟大。这就是这篇评论在庞巴维克的全部著作中居于突出地位的原因;这就是在同马克思体系的理论内容有关的问题上,这篇文章永远都可以称得上是对马克思的批评的原因。
除了熊彼特的赞美之辞,俺还要提醒大伙儿一点: 此书已经出版了100多年,除了与庞巴维克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写了一篇论文反驳此书,【没有】再看到任何一个稍微知名的马派经济学家对此书进行反驳。而希法亭的那篇论文其实是苍白无力滴——并不能帮助《资本论》自圆其说。 上述现象再次说明——很可能庞巴维克已经击中了《资本论》的要害。 除非你很粗心,否则你肯定会注意到:前面3个小节对应的3本书(《国民经济学原理》《自然价值》《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全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作。为啥捏? 是因为俺特别偏爱这个学派吗?NO,NO,NO!俺之所以在本章节全部引述“奥派”的理论,是考虑到【布哈林】说过的一句话。这位布哈林是何许人捏?不熟悉苏共党史的同学,估计没听说过他,俺稍微介绍一下——
此人是苏共(布尔什维克)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对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非常熟悉,被列宁钦定为【苏共理论家】,连列宁本人的著作(比如《国家与革命》)都受到他的影响。关于其生平参见《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政治传记,1888~1938》。
布哈林曾经说过:奥地利学派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最强大的敌人。有他这句话足矣!来自于敌人的赞美通常是最好的赞美。如果连苏共的理论家都亲口承认“奥地利学派”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最强的对手,那充分说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对《资本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本文开头的章节,俺已经大致梳理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
他的历史学理论,是架构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之上的; 他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是架构在经济学理论之上的; 他的整个经济学理论,最终是架构在【劳动价值理论】之上的。
……
比如说,他根据“劳动价值”推导出“剩余价值”,再根据“剩余价值”推导出“剥削理论”,然后又根据“剥削理论”推导出“阶级理论”……所以,只要你搞明白“劳动价值理论”是【错的】,(对你来说)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就瓦解了。 如果俺想偷懒的话,聊完“劳动价值理论”就可以收尾啦。但为了彻底把马列主义的理论批倒批臭,本文还要继续展开……
这位作者在本文已经是第二次出现,所以俺就不再介绍他了,省点口水。 此书是其代表作,英文名:《Capital and Interest》。全书共3卷,第一卷出版于1884年,第二卷出版于1889年。第三卷在1921年出版(作者死后)。 第一卷是【批判】历史上出现过的利息理论(也包括对马克思的批判),第二卷是【开创】他自己的利息理论(叫做“时差利息论”)。 简单说一下“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认为:同样类型、同样数量的商品,【现在得到】与【未来得到】,在价值上(此处指“主观价值”)是有差别滴。这个差别就体现为【利息】。庞巴维克的这个利息理论并【不】完善,但他指明了现代利息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对经济学的其它领域有重要影响。关键就在于他引入了【时间差】的概念。
如果你学过“金融学”,接触过“现值、贴现率”之类的概念,就应该知道——在计算“现值”的时候,【时间差】是关键变量。(完全不懂“金融学”的同学,可以看“这篇扫盲”)
作者克努特·维克塞尔是一个类似卡尔·门格尔的牛人(这俩都很牛逼,名气都不太大,却都各自开创了学派)。维克塞尔开创的是“瑞典学派”(也称“斯德哥尔摩学派”)。顺便说一下,此人曾经在维也纳大学听过门格尔的课,所以他也算是门格尔的“亲传弟子”。
他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首次把“价格理论”与“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哈耶克评价他:由于这个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才使得直到19世纪末仍然隔离的两股思潮终于确定地融合起来。 此书的英文名称是:《Interest and Prices》,出版于1898年,相当于他的代表作。在书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并融入了另一个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的均衡理论。
他在这本书中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然利率】(这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维基百科的介绍在“这里”)。何为“自然利率”捏?维克塞尔认为:当资本的供应与资本的需求相平衡的时候的利率就是“自然利率”;如果“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大于储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宏观经济处于膨胀状态;反之,则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宏观经济处于紧缩状态。
为了避免篇幅太长,其它批判“剩余价值理论”的著作,俺就不介绍了。 下面俺大致提几个要点(请注意:“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当然【不止】下面这几点):
马克思【忽略】了资本家的劳动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总是把资本家说成是不劳而获。但资本家其实需要做【很多劳动】。 在开办企业之前,资本家就需要做很多决策(比如:把资本投入哪个领域、企业如何运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脑力劳动。 开办企业之后,资本家如果自己参与企业的管理,那么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如果自己不参与管理,就要靠“职业经理人”,那么如何挑选职业经理人,挑选之后如何评估其管理的绩效,同样需要脑力劳动。
马克思【忽视】了风险的因素
如果上述这些决策失误,资本家可能会血本无归——就是【风险】。有风险自然就应该获得回报。因为承受风险而获得的那些回报,就【不】能算是剥削。
马克思对“利息”的【误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也提到“利息”。但马克思的理解是【错的】—— 首先,马克思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 庞巴维克开创的“时差利息论”虽然不够完善,但至少他的方向是对头滴——他指出了资本的【时间因素】。(前面俺已经过说:如果你稍微了解金融学,就知道【时间】在金融领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其次,马克思不懂“自然利率”(在他的时代,既【没有】宏观经济学的体系,也【没有】“自然利率”相关的理论)。 所以他把“自然利率的那部分资本增殖”也算作是剥削所得。但其实【并不是】!自然利率所属的那部分资本增殖,是资本持有人【应得的收入】,与剥削毫无关系。 打个通俗的比方——你把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在这个过程中,你并没有剥削任何人,你的钱就增殖了。 当然啦,上述这个比方仅仅是为了【通俗起见】。对“自然利率”的更详细扫盲,请看下面这篇:
《扫盲“货币经济学”基本概念——从“利率”到“央行货币政策”》
关于这部分,俺都不需要引述什么名著啦。光凭【事实】就足以说明——马克思的预言【彻底失败】(大伙儿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崩溃)。 当然啦,有些死硬的马克思信徒会争辩说:崩溃的时间还没到。只要时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崩溃(即使到了21世纪,在咱们天朝依然有类似的论调) 为了反驳这类死硬分子,咱们需要从《资本论》入手,看看马克思本人是如何推理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结论。当你【理解了】马克思本人是如何推理的,以及他的推理存在哪些谬误,你就不会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资本主义崩溃论”。 马克思的关键性论点是——当生产力不断提升,【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
整个推理过程又臭又长,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读《资本论》第3卷的第3篇,标题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法则。在这个“第3篇”之下又包含: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真心想看的同学,重点看第13章)。
在“利润率持续下降”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推论说:因为利润率下降,资本家不得不更严厉地压榨工人(比如: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水平),所以劳资矛盾会持续恶化。当利润率趋向于零,劳工也会被压榨得一无所有,这时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就爆发啦。
可惜的是,马克思被狠狠地打脸了。事实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反】——当生产力不断提升之后,工人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信可以对比21世纪的工人与19世纪的工人),工人的工作时间也在持续下降(比如19世纪的工人是享受不到“双休日”滴)。另外,利润率也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下降到趋向于零”。
像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反而获得极高利润率。鼎盛时期的微软公司和如今的苹果公司,他们的利润率比19世纪的血汗工厂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即使只看传统的制造业,他们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持续下降直至趋向于零)。 俺个人认为:马克思实际上【说反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利润率【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至少大体上持平)。不信你可以对比不同类型的行业,越是【高科技】的行业(比如:软件行业、互联网行业、制药行业),利润率越高。 为啥马克思在这个方面会错得如此离谱?关键就在于他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是错的。
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干将,并对同一学派的哈耶克有重大影响。在哈耶克的很多著作和理论中,都可以看到米塞斯的影子。 稍微跑题一下: 米塞斯的成就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甚至是排斥)。一方面是他的理论太超前,另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太激烈——与人交流时总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毫不顾忌他人感受。关于他的这种处世风格,有很多典故(八卦),考虑到本文篇幅已经很长,就不聊这些啦。
说到【超前性】,他可能是经济学界最早意识到“【博弈论】重要性”的那个人(时间是20世纪初期)。几十年后,与冯·诺依曼共同发表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那个摩根斯坦(前面俺提过此人),就是米塞斯的学生。
(跑题结束,言归正传)
这本《人的行为》,其洋文标题叫做《Human Action——A Treatise on Economics》,另一个中文译名是《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出版于1949年,被称作是:阐述奥地利学派自由主义理念的【扛鼎之作】。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米塞斯最重要的著作。全书950页,共39章,分为6部分,堪称一部巨著。
米塞斯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必须在人的行为,或行为学(praxeology)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交换学(catallatics)的理论。(编程随想注:米塞斯所说的“交换学”是指“市场交易”) 在他看来,经济学只是“人类行为学”的一部份,并且是以“行为学”作为理论基础。 在书中,他也论证了:经济学理论只能通过【主观主义】的方法论来建立。如果你理解奥地利经济学派是建立在卡尔·门格尔所提出的【主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就能明白为啥米塞斯会得出这样的论断。 那么,这部著作与马克思有啥关系捏? 俺前面提到,马克思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价值”(固有价值)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客观】属性。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基于【客观主义】方法论建立起来的。 在米塞斯看来: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不但【理论】是错的,连研究理论的【方法论】也是错的。
马克思之后,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批判过他的阶级理论。但是这些书的年代都比较早。今天俺想介绍的是一本出版时间比较晚的书,来自大师级牛人彼得·德鲁克(又译作“杜拉克”)。此人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知名的《经济学人》杂志评价他是【大师中的大师】。 此书出版于1993年(与本文介绍的很多书比起来,这算是很新的),英文名称是:《Post-Capitalist Society》。 书中主要讨论:科技进步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德鲁克在书中提到如下几个观点:
“后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资本主义”的,但是在社会结构上与先前会有显著差异。 制造业工人的比例正在稳步下降(该群体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关键性的【生产资料】不再是“资本”或“自然资源”,而是【知识】。 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者,【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知识工人既拥有【生产资料】又拥有【生产工具】。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知道如何把【资本】用于生产;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工人知道如何把【知识】用于生产。
知识工人(纯脑力劳动者)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大,足够影响力的群体(中产阶级)。
从德鲁克的这本书,你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的划分已经【过时】啦!按照马克思的划分标准,像如今的这些知识工人,你很难把他们归类(不管把他们归入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很牵强) 更加让马克思信徒尴尬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员工持股】的激励制度(比如像“微软、Google”之类的大型 IT 公司都是这么干的)。这些拿了股权的员工,既是企业的【雇员】,又是企业的【所有者】。 关于“后资本主义时代”,另一个让马克思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是——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所以工人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受雇于资本家,默默被剥削。 而根据《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说法,如今的知识工人既拥有【生产资料】也拥有【生产工具】。那么,为啥知识工人的群体不自己组织起来?为啥要继续受雇于资本家捏?这时候,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又怂了——它【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不过有一个经济学的牛人解答了这个问题,就是下面要介绍的罗纳德·科斯和他的成名作——《企业的性质》。
作者罗纳德·科斯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是他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英文名是:《The Nature of the Firm》。该论文堪称其成名作。 在这篇论文里,科斯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啥工人要加入公司,受雇于资本家?为什么这些工人不自发组织起来从事生产?
经过论证,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企业,就无法解决【交易成本】的问题。那么啥是“交易成本”捏?考虑到本文的篇幅,俺就不解释了,直接丢一个维基百科的链接(在“这里”)。
那么,这本书与马列有啥关系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纯粹就是一个剥削的工具。而通过这篇论文,你就能明白——不管有没有剥削,企业都是【必需】的!只有依靠企业才能解决【交易成本】的问题。 看到这里,某些马克思的信徒就会问了——既然企业是必不可少滴,那是否可以用【公有制】企业代替【私有制】企业。 关于这个话题,俺在下面谈【公有制】的那个章节会进一步点评:为啥公有制企业【不】靠谱?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一直读到这段,终于能看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大名了。他是奥地利学派的干将,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俺在《苏联是如何被慢慢勒死的?——聊聊冷战中美国的遏制战略》一文中曾经提到:里根总统与撒切尔首相都受到哈耶克很大的影响。 此书英文名称是《The Road to Serfdom》,写于1943年,出版于1944年。 毫无疑问,这是哈耶克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没有之一)。其影响力之大,首次出版时一度造成“洛阳纸贵”的效果。 在批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时候,俺想引述此书第7章(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的内容。
首先,在这一章的引言,哈耶克引用了希莱尔·贝洛克的名言: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
一旦某个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意味着政府控制了所有的生产资料,因此政府也就控制了【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请仔细想一下,这是非常可怕的! 然后俺再引用哈耶克在此章中说的几段话: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我们的选择自由是基于这一事实:如果某一个人拒绝满足我们的希望,我们可以转向另一个人。 但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垄断者时,我们将唯他之命是听。而指挥整个经济体系的当局将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垄断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
在一个经济生活受到彻底管制的国家中,甚至形式上承认个人权利或少数人的平等权利都会失去任何意义。对于这一点,中欧各个国家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学派的第二代领袖人物——是他振兴了这个学派,并使之成为对抗凯恩斯主义的中坚力量。 这本书汇集了他写的一些评论性文章,英文书名是:《Capitalism and Freedom》。 俺重点想说的是此书的第1章,标题是“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是:“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没有经济自由,【一定】没有政治自由;有了经济自由,【不一定】会有政治自由。 为了直观,俺放一个表格并举例:
举例
有政治自由
无政治自由
有经济自由
美国
英国
佛朗哥的西班牙
皮诺切特的智利
无经济自由
(不可能存在)
苏联
北朝鲜
关于罗纳德·科斯这哥们,前面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浪费口水。 这是他1960年发表的论文,堪称其代表作,英文名称是:《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此论文的核心思想后来被乔治·斯蒂格勒归纳为【科斯定理】(此定理的维基页面在“这里”)。
关于“科斯定理”,有很多种表述方式。考虑到大部分读者不是经济学专业,给个比较通俗的说法:
当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趋向于零,任何资源最终都会(通过交易)转移到能最大化利用该资源价值的人手中。
“科斯定理”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而公有制企业的问题恰恰就在于【产权不明确】。虽然名义上,公有制企业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是个抽象概念。“国家充当所有者”就等同于【所有者缺位】。必然的结果就是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 估计某些小粉红会反驳说: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国营企业,不是赚了很多钱吗? 俺的回答是:具有类似疑问的人,多半混淆了 “效率的高低” 和 “赚钱的多少”。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低的企业同样有可能赚很多钞票,前提是:企业具备了某种【竞争壁垒】。两桶油代表了某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这就是俺所说的【竞争壁垒】。
说了一大通关于“公有制企业”的弊端,可能有些同学还是没搞明白。所以俺再引述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写《资本主义与自由》那位老兄)说过的一句名言:
花自己的钱 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 又讲效果 花自己的钱 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 不讲效果 花别人的钱 办自己的事——不讲节约 只讲效果
花别人的钱 办别人的事——不讲节约 不讲效果
国营企业(公有制企业)的领导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是上面的哪一种捏?不用俺多说,大伙儿都应该明白吧?
关于作者米塞斯,前面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浪费口水。 他在1920年发表了论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Economic Calcul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mmonwealth),首次提出了【经济计算问题】,以此来质疑共产党政权的中央计划经济。那一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才结束不久,苏联都还没成立,米塞斯就已经开始质疑中央计划经济了——再次感叹他超前的眼光。 米塞斯这篇论文指出:中央计划经济必然导致市场的【价格机制】受损(彻底的中央计划经济会完全摧毁价格机制,部分的中央计划经济会部分地破坏价格机制)。在价格机制受损的情况下,负责制定经济计划的官僚【无法】计算出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情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计算问题”。 “经济计算问题”在学术界引爆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一边是支持资本主义的学者,另一边是支持社会主义的学者。 对于米塞斯的质疑,某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争辩说: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方程组,把社会中所有资源的信息和所有人的偏好都纳入其中(成为方程组的参数),然后求解该方程组。 哈耶克也加入论战,他反驳说:建立这样的方程组需要收集的信息太多,很难做到;即使真的能建立这样的方程组,也很很难求解。 由于那个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对于方程组的争论,双方分不出胜负。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 Alexander Nove 指出:即使能建立这样的方程组,用当时最好的计算机,也要花上百万年。
虽然 Alexander Nove 已经意识到了“经济计算问题”的难点。但俺想说的是:他还是太天真啊(依然【极大低估】了计算量)。不论是他还是早先那些企图建立方程组的学者,他们显然都不了解【混沌理论】。而人类社会恰恰是个典型的混沌系统(关于“混沌性”的扫盲,参见博文《“政治体制”与“系统健壮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
假如你看了上述博文,理解了何为“混沌性”,自然就明白——建立这样的方程组是【毫无意义】滴。 当然啦,共产党政府的御用经济学家是不会认输滴(至少在口头上不会),他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狡辩。所以,咱们只好以【事实】来说话。 在二战之后,共产党在很多国家夺权,纷纷搞起了中央计划经济。结果如何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没有一个国家的中央计划经济是成功的!【所有的】中央计划经济最后都面临严重的经济短缺、商品匮乏、资源浪费,【无一例外】。
作者雅诺什·科尔奈是匈牙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瑞典科学院院士。 他本科的专业是哲学,然后通过自学成为经济学家;1955年被开除出党(其罪名:怀疑共产主义信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执教于哈佛大学,直至退休。他擅长于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中央计划经济】进行批判和分析,是这方面的学术权威。 这本书的英文名称是《Economics of Shortage》,相当于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书中论证了东欧国家出现的短缺现象【并非】个别决策者的错误,而是【系统性问题】。作者在书中指出:“短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特有的痼疾。
关于作者哈耶克,前面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浪费口水。 此书的洋文名称是《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哈耶克在书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章节(总共9章中的最后3章)来介绍【社会主义的计算问题】。俺把这三个章节的目录列出如下:
第7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一)——问题的性质与历史 第8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二)——1935年争论的真相
第9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三)——竞争的“解决办法”
“乌托邦”一词通常用来指“完美的社会、理想的国度”。通俗地说就是“人间天堂”。 在马列主义理论体系中,承诺在未来实现一个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俺经常说马列主义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对乌托邦的许诺”就是其迷惑性之一。 在本章节,俺要推荐的是【反乌托邦三部曲】。这仨都是小说,但批判的角度各不相同。 本文发出后,有些企图反驳俺的读者指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不是同一个概念。 俺当然也知道这两个东西是不同滴。顺便说一下:中文的“反乌托邦”一词在理解上是有分歧滴,既可以理解为【anti-utopia】,也可以理解为【dystopia】。为了避免分歧,俺把前者称之为“批判乌托邦”,把后者称之为“反面乌托邦”。
为啥俺在“批判乌托邦”(anti-utopia)的章节中推荐“反面乌托邦”(dystopia)的小说捏?这里引用20世纪的大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后续的章节还会再提到他)说过的一句话:
尝试创建人间天堂,最终只会创造出地狱。
The attempt to make heaven on earth invariably produces hell.
了解一下“反面乌托邦社会”(dystopia)有多么恐怖,可以帮某些头脑发热的“乌托邦信徒”冷静一下、清醒一下。
作者乔治·奥威尔是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的本名是“艾里克·亚瑟·布莱尔”,大伙儿熟知的“乔治·奥威尔”是他在1933年开始启用的笔名。
这位老兄早年信奉马列主义,并随国际纵队参加西班牙内战。内战期间,碰上了国际纵队内部的大清洗(清洗由莫斯科方面直接指挥)。他的很多战友被就地处决,他本人被定性为托派,几乎丧命。从那之后,他开始反思并通过写作来批判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 在《我为何写作》一文中,奥威尔说:
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该如何。
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这本《1984》的英文名是《Nineteen Eighty-Four》,它不但是奥威尔的代表作,而且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小说(没有之一)。 在其出版之前,相当多的欧美的知识分子对苏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误以为】苏联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一个未来社会的样板。 而《1984》无情地击碎了这种幻想,使很多人最终看清苏联&苏共的丑恶嘴脸。
(顺便说一下)不光是欧美的知识分子,民国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也同样对苏联抱有类似的幻想。即便像胡适这种大师级的思想家,也被苏联蒙蔽了十多年。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可以看俺的博文:《面对共产党——民国人文大师的众生相》
作者奥尔德斯·赫胥黎是英国作家,后半生移居美国。17岁就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一生中写过不少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 顺便说一下:他的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以捍卫进化论而著称(也就是绰号“达尔文的斗牛犬”那位)。 这部《美丽新世界》是他的代表作,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名列第二。虽然同为“反乌托邦”类型的小说,但此书与《一九八四》还不太一样。如果说《一九八四》描述了一个“压迫至死”的世界,那么此书则展现了一个“娱乐至死”的世界。
读完这部小说的同学,可以再去看看尼尔·波兹曼写的《娱乐至死》这本书(俺的网盘上分享了电子版)。
作者尤金·扎米亚金曾经是俄国的【老布尔什维克】。据维基百科上的介绍,他至少在1908年之前就已经入党,并因从事革命活动多次被逮捕,其中有一次还被流放西伯利亚。但在十月革命后,他的立场开始转向【反共】,并着手创作讽刺苏共的文学作品。 在他创作的反共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部《我们》。该小说还有另一个中文名:《反乌托邦与自由》。 此书虽然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名气最小,但却是三部曲中最先出版的,并对另外两部有显著影响。它的名气比另两部小,可能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文学手法明显不如另两部。 顺便跑题一下: 这部小说还很荣幸地成为【第一部】被 Glavlit 查禁的文学作品。直到1988年,此书才在苏联境内公开出版。
这个 Glavlit 是由列宁下令设立的审查机构,所有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出版之前都要经过该局审批。可以说,Glavlit 开创了共产党政权搞审查制度的先河。
按照马列主义的理论,共产党暴力革命成功之后,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可悲的是,大部分搞“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最终都蜕变为(堕落为)【极权主义】国家。 关于这本书,前面谈“公有制”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一次。现在俺要再次聊聊它。 在此书的第2章(标题:伟大的乌托邦),哈耶克反复提醒读者——苏共政权与纳粹政权,具有【相同本质】。 在这一章,作者引用了列宁好友马克斯·伊斯门对斯大林主义的评价:
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相比,不是更好,而是更坏,更残酷无情、野蛮、不公正、不道德、反民主、无可救药。
它最好被称为超级法西斯主义。
同样在这一章,哈耶克还引用了德鲁克的原话(此人就是本文前面章节提到的那位“管理学之父”):
“通过马克思主义可以达到自由与平等”的信念的完全崩溃,已经迫使俄国走上德国一直在遵循的相同道路,即通往极权主义的、纯粹消极的、非经济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
这等于说: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哈耶克自己写道:
同样重要的是:许多纳粹领袖和法西斯领袖的精神史。每一位注意到这些运动在意大利或德国发展的人,都曾对许多领袖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从墨索里尼向下数起(并不排除赖伐尔和吉斯林),这些领袖开始时都是社会主义者,最终都成为法西斯主义者或纳粹分子。 这个运动的领袖们是这样,下层的徒众们就更是如此了。在德国,一个年轻的共产主义者能比较容易地转变为纳粹分子,亦或是相反的情形。这是尽人皆知的,两党的宣传家们尤其了解这一点。 ……
当然,在1933年以前的德国和1922年以前的意大利,共产主义者与纳粹及法西斯分子之间的冲突的确比他们和其它党派之间的冲突更为频繁。他们竞相寻求同一类型思想的支持者,因而彼此保持着对异端的仇视。但他们的实践表明他们的关联是多么密切。
作者密洛凡·德热拉斯曾经是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高层,官至【副总统】。作为党内温和派,他与“南共一把手铁托”在政见上产生分歧,结果被铁托弄进监狱,还好最终捡了一条命。 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洋文名称是《The New Class——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此书要表达的是:当革命胜利后,虽然消灭了旧的统治阶级,但党最终会蜕变成一个新的统治阶级。这就是书名【新阶级】的由来。
更悲催的是,如果你观察各个共产党政权,就会发现——党蜕变而成的这个【统治阶层】,往往比原有的统治阶层更加邪恶、更加残暴。
写到这里,顺便分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一句名言:
共产党的各级官员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堪比皇宫的办公楼、漂亮的餐厅、特制的盛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 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
当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人世间的一切——于是,你就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
话说叶利钦本人也曾经是苏共的高级官员。等到后来的东欧巨变,他成了推翻共产党的关键性人物。
作者卡尔·考茨基早年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后来成为恩格斯的好友。他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并出版了《资本论》第4卷(编程随想注:咱们天朝出版的《资本论》通常是“三卷本”,【不含】考茨基整理的第4卷)。 恩格斯死后,在对待马克思的理论方面,考茨基与列宁发生严重分歧——他指责列宁歪曲了马克思,搞恐怖主义;而列宁指责他是教条主义。 考茨基对马克思的著作极为熟悉,关于这点,连他的死对头列宁也不得不承认。列宁曾经评价他:
不要忘记,考茨基是一个几乎能把马克思著作背得出来的人;从考茨基的一切著作来看,在他的书桌或脑袋里一定有许多小抽屉,把马克思所写的一切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引用起来极其方便。
此书的英文名是《Terrorism and Communism》出版于1919年,可以视作考茨基另一本书《无产阶级专政》的续篇。 考茨基在这本书中把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巴黎公社作对比。他指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本质上就是【恐怖主义】。 这本书至少说明了一点——对布尔什维克掌权后的残暴行径,连马克思的信徒也看不下去了。 对于共产党政权的专制独裁,已经有很多揭露和批判的著作。考虑到本文的篇幅,俺只是挑选其中的少数几本。
其它那些,可以参见电子书清单的如下几个分类目录:
【政治类 / 政治理论 / 共产主义】 【政治类 / 政治理论 / 极权主义与威权主义】 再次唠叨一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信徒及共产党政权官方的叫法,【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历史宿命论”或“历史决定论”。 至于为啥把“唯物史观”定性为“决定论”?在本文开头部分(介绍马教主理论体系时),俺已经解释过了,此处不再唠叨。
作者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对“科学哲学”具有重要贡献(提出“可证伪性”的概念)。在政治上,他拥护自由主义,提倡“开放社会”。 此书的英文名称是:《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在批判“历史决定论/历史宿命论”的各种著作中,此书的影响力是最大滴(没有之一)。 这本书源自他1936年完成的同名论文。该论文一直到1943~1944年才首次发表在学术刊物(分成三部分发表)。然后一直拖到上世纪50年代,才单独出书。 从第一次发表论文到单独出书,中间隔了将近十年。这期间,波普尔又完成了“反驳历史决定论”的【逻辑证明】。所以在正式出书的时候,他在序言部分简单介绍了他的逻辑证明。 俺把这部分单独摘录如下(引文中的粗体是俺标注滴):
在那时以后,我成功地对历史决定论给予反驳:我已证明,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这个论证包含在1950年发表的《古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非决定论》一篇论文中。但是我现在又不再满意这篇论文了。在我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跋:二十年以后》中讨论非决定论的一章,有更满意的论述。 为了让读者知道这些最近成果,我拟在这里简单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这个反驳。我的论证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论题: (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即使把我们的思想,包括我们的科学思想看作某种物质发展的副产品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前提的正确性) (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个论断可以由下面概述的理由给予逻辑的证明) (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4)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摈弃“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即摈弃与理论物理学相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 (5)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当然,我这个论证并不反驳对社会进行预测的可能性;相反,预测某些发展将在某些条件下发生,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检验社会理论——例如经济理论,这是同我的论证完全相容的。 我的论证只是根据历史发展必然受到我们知识的增长影响这一点,来反驳对历史发展进行预测的可能性。
这个论证的决定性步骤是论题(2)。我以为下列的说法是令人信服的:如果有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这回事,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预先知道我们明天才会知道的事情。我认为这个推论是站得住脚的,但它还不是这个论题的逻辑证明。我在上述论文中提供的(2)的证明是复杂的。如果能找到较为简单的证明,我也不会惊异。
我的证明在于指出了任何科学预测者——不管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部计算机——都不能用科学方法预测它自己未来发展的结果。
关于卡尔·波普尔,前面已经介绍过。 他的这两本书都属于【科学哲学】领域。英文名分别是:《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在前一本书,波普尔开创了【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通过这个“证伪主义”,波普尔建立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以“可证伪性”划界。 在后一本书,波普尔指出了:科学理论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获得发展。 那么,这两本书与马列主义有啥关系捏?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波普尔指出了马克思理论的蜕变(下面引文中的粗体是俺标注滴)
在这种学说的一些早期表述里(例如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的分析),他们的预言是可以检验的,而且事实上已经被证伪了。然而马克思的追随者不但不接受这些证伪的事例,反而重新解释这个学说和证据以便营救这个学说——使之不至于被反驳;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采纳一种使这个理论无法被反驳的伎俩。如此一来,他们就给予这个理论一种“约定主义曲解”;而且通过这一伎俩,他们就破坏了这个理论所大肆宣扬的科学地位。
通俗地说,经过马派学者的改造之后,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蜕变成【伪科学】。为啥这么说捏?因为他的理论(在改造之后)已经丧失了【可证伪性】,不能再算是“科学理论”;但是马派学者依然继续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如果一个理论算不上是科学理论,但又把自己伪装成科学理论,那么这就是典型的【伪科学】。
请注意:“非科学”与“伪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科学”相关概念的讨论,可以看多年前的一篇旧博文——《科学是什么?——兼谈“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和一些常见谬误》)
此书是波普尔的【代表作】,英文名称是:《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这是一个大部头的著作,而且比较学术化。看此书的同学要先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会看得很吃力。 虽然书名是“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但此书更多的是介绍“开放社会【的敌人】”,而不是“开放社会”本身。作者从斯大林追溯到列宁,从列宁追溯到马克思,从马克思追溯到黑格尔,从黑格尔追溯到柏拉图。然后着重批判了“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这三人的哲学体系。波普尔认为他们三人的哲学理论是极权主义思想的【根源】。
看完这本书的同学,还可以看一下以赛亚·伯林写的《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这本书,俺网盘上也有。书中批判的是六个知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其中也包括黑格尔)。
此书的英文名称是《The Fatal Conceit——The Errors of Socialism》,写于哈耶克学术生涯的最后几年,可以视作其毕生的学术总结。
维基百科关于此书的页面是这样评价的:
该部著作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努力的总结”,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了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一种谬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该部作品吸纳了《通往奴役之路》及其后来发展的诸多理论成果,从而使其社会主义批评系统化。
此书的英文名称是:《Socialism——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全书共5卷,35章,600多页(也算是大部头著作)。 从内容的【广度】而言,这本书比哈耶克那本《致命的自负》更加丰富。米塞斯在书中分别从多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对【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进行猛烈批判。其抨击的火力之猛,实属罕见。 哈耶克这样评价此书:
最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他的观点夸张得太过吓人,甚至在语气上火气太大。 但是逐渐地,他还是赢得了我们——当然这花了很长的时间。
最终,我不得不承认他在结论上是对的;但是要在心里接受他的观点仍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
在本文的结尾,俺再次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名言: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人是共产主义者捏?共产主义者就是那些【阅读】了马克思和列宁著作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反共产主义者捏?反共产主义者是那些【理解】了马克思和列宁著作的人。
How do you tell a communist? Well, it’s someone who reads Marx and Lenin.
And how do you tell an anti-communist? It’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Marx and Lenin.
希望俺介绍的这些著作帮你成长为【真正的】反共人士。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政治体制”与“系统健壮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
《人类自由的三大死敌——谈谈“共产运动、纳粹主义、政教合一”的共性》
《各种【一元化思维】的谬误——从“星座理论”到“共产主义社会”》
《扫盲“货币经济学”基本概念——从“利率”到“央行货币政策”》
《影评:<苏维埃往事>——帮你看清苏联和纳粹的共同本质》
《苏联是如何被慢慢勒死的?——聊聊冷战中美国的遏制战略》
《美苏冷战的缩影——柏林墙简史(多图)》
《最“纯正”的共产主义政权——红色高棉简史》
《面对共产党——民国人文大师的众生相》
《科学是什么?——兼谈“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和一些常见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