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疫情能否结束?实体经济会好转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三年了,医疗储备资源并没有看到,不管哪里出现疫情,就是不断的封城,不断的调人支援,然后感天动地,歌功颂德。 什么时候新冠不跟某些人的乌纱帽挂钩了,疫情也就结束了。 上海这次最终还是走了封城的老路,更加看不到希望。 …
首先做个说明,我是做住宿行业的,民宿房东。
18 年开始入行的,当时进入这个行业完全是因为 17 年在南京做青年旅舍的时候召开十九大因为消防问题不过关而倒闭,但是发现这个行业利润还不错,比较安稳适合我这种闲散性格,当时我还有工作,算是副业。
18 年 19 年都是利润比较不错的时候,行业发展也还可以,工资加副业一个月轻轻松松一万多。
19 年感受到经济下滑是我工作的公司开始拖欠我们出差的报销款,并且招商的时候过渡承诺,两个方面一结合,估计公司财务开始出现了问题。
公司拖欠报销长达半年,后续情况越来越严重,10 月我离职了。
当时心里不慌的,当时副业做的差不多,也完成了房源位置的更换,从一个派出所查的比较严的区域换到了另外一个相对宽松位置更好的区域。
区域更换时,资金不够,我用了信用卡和借呗,大概十多万,这几年装修和家电采购站了很大费用,在 19 年中旬工作的同时就做好了。
民宿加工资,即使有短暂的换工作间隙,现金流也很充沛,足够调整好,所以 19 年 10 月初还工资之后,刚开始我是不慌的。
一切都很美好,20 年疫情晴天霹雳,一下午退款好几万,过年期间的旺季流水全没了,同时,那个 2 月末还是我要开始交房租的时候。
如果没有经历过,很难理解那种感受,特别的无力绝望,武汉封城带给人的心里震撼是没法形容的,造成的经济压力也是特别突然的。
过年是很多行业的旺季,全靠过年那一段时间的消费来支撑年后的一两个月消费冷淡,钱没了不说,还要付款,疫情来了。房租不会少的。
我这里没办法,我姑我姑父他们过年路刚通,卖了两万块钱的猪,给我支援应急的。
本来以为是一两个月,实际那一年恢复起来,是在 5.6 月份了,4 月份的人间四月天的时候,这期间的亏损都在垫,都在借钱垫。
这期间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信用卡和借呗降额,在我一边还款的同时,连续还进去就降额,信用卡降了 8 个月,借呗也是,当时收入不稳定,支撑不了那么大的还款,我选择了不还,舍弃征信保住房子。
实际我也等到了复苏的时候,20 年中下旬实际还算正常,那时数据恢复的不错,有舍有得。
21 年初的就地过年,这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就地过年政策,不是只影响了这一个月半个月,是整整两个半月。
1 月份没啥人,2 月份还没啥人,3 月中旬开始有人出来了,价格成本价以下,一去掉人工布草清洗房租,亏。
但是不能不做,不做更亏,都需要回血。
21 年就感觉到消费降低了好大一截,卖不上价格了。
我又开始退房了,坚持不住,甚至于退房时房租还差点没补齐,拿押金顶了。
民宿就是靠旺季挣钱的,淡季保本,淡旺季价格波动大,不是因为黑心,就是行业规则使然。
春节的旺季没了,清明还有,五一还有,暑假也算有,还有十一。
这几个节日少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和企事业客源,做住宿行业的可以留意一下。
实际在我看来,元旦圣诞节都算不上啥旺季,那点价格浮动意义不大。
这几个我认为的旺季里,各个方面数据也都在下滑,紧接着就是 22 年初的就地过年,又是几个月。
今年开春的时候,情况大家也都清楚了。
心底里最后一点期望都没有了,心态开始失衡了,变得越来越偏激。
第一是看不到希望,没有信心了。
长达三年,没完没了,防控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朝着失控的方向走过去了。
我的问题是只要安稳恢复一年,我就能把问题解决的差不多重新恢复过来,可惜没有这个机会,或是疫情的原因,或是就地过年的原因。
第二是因为疫情,或者说因为我的坚守,我的财务状况恶化到了没法拯救的地步。
从小有余钱,到负债累累。
我在别的帖子说过补贴和减免的问题,如果有,我可以不用坚持的这么艰难,也不会持续的堆加心理压力。
尤其是,我知道欧美和东南亚也是对商户和个人就减缓之后,更是开始退色,开始从红变灰的看待问题。
我是从坚守可以看到希望,到小波折没问题,再到没事的,后续补补,再到失望,再到这一步绝望的。
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我这样的应该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数量还不少。
我最近情绪开始崩,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是真的控制不住,很多都体现在小事上。
前两天派出所查民宿,客人都被赶出去了,我不让住。
即使这个客人来了半个月了,行程码不带星,绿码,有核酸,就是不行。
今天又突然断了电,没有任何通知和预兆。
我去问,告诉我民宿全断水断电,想打开让拿租房合同做备案。
3 年了,合同早没了。
意味着今晚明晚就要断水断电的过了,房东明晚给我补合同,你说事情魔幻不?
发生这件事的时候,我火气上来控制不住了,他们还觉得我吵闹,防疫大于一切,可笑不?
我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兼职跑外卖了,前几天午高峰,一个路口查两边,几十米,把我查急了,给保安看完核酸和绿码之后,我骂了句防疫丧尽天良,就被保安抓人不让走了,让社区和警察处理,处理什么?
当天中午 10:00 到 13:00 点 14 单的任务就差两单完成了,被他们抓住不让走,看那意思想让 jc 把我抓进去?
我报警了来了 fj 还不行,他们还叫来了 ga,当着 ga 面,问我说了什么。
我复述了,ga 劝我不要乱说,让我道歉。
因为一句话保安就抓我,就有权利抓我?有权利抓我?
那天情绪也炸了,我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不用点火,一碰就炸,没有意外。
让我道歉是不可能了,拘留又不够格,后来还是走了。
在我自己住了三年的地方,出去扔个垃圾不用两分钟,让我出示健康码???两分钟,20 米?
……
情绪的失控都是一个个小事累积起来的,失望也是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的。
如果能看到希望,还能开导自己,现在看着一切越来越偏僻,越来越魔幻,深感无力,我已经看不到坚持下去的意思,也看不到恢复过来的苗头。
我知道早晚有一天政策会调整,可是,我不知道调整的那一天,我还会不会在自己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下所坚持的行业了,也不确定还有没有机会翻身了,这是真的。
别信他们说的今年夏秋转变政策,这里面的阻力比你想象的大,也复杂的多。
对于我个人而言,现在只有几件事没处理好,一是有负债要还,二是家里长辈还在。
如果没有这两件事,实际我都想流浪做大神去了,毫无希望,怎么活都是活,做一天晚三天不要太开心,无房无车无儿无女,为什么不可以自私点?
你说希望?再坚持坚持?这个世上比黄金还珍贵的就是希望,没有之一。
流浪地球上,反叛军难道真的所有人都是傻子?很多人都是宁可太阳闪耀,也要能自由生活可以看到希望。
在暗无天日里生活有的时候不如有一天算一天的去享受一切,哪怕下秒就末世。
我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我决定放弃了,我选择不在坚持了,我会退房退出这个行业。
……
旅游行业会好,我相信。
疫情会过去,我也相信。
后续会越来越好,我不相信。
对我个人而言,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
防疫百年大业,感恩有你。
看你在实体经济的那条线上吧
虽然 K 型复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共识了,但结合我国的防疫情况来讲,我更愿把这种经济发展态势总结为 “计划复苏,市场收缩”。
讲明白些就是
在疫情到来后,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全面拉胯,而那些带着牌照垄断性质的领域则是全面扩张,计划经济收益远超市场经济。
这也就是体制为什么是避风港的根本原因。
1
市场经济的拉胯就不用多说了。
疫情一到,社会整体流动性就彻底被打没了,除开带有那些保障性质的行业,社会上百业停滞,市场经济的供需两端受到了最大冲击。
而大多数实体经济的固定成本是很高的。
不说别的,你最起码得有个经营场所或是雇点人吧,这瞬间就产生了成本。
疫情来了,大多数人被迫待在家里,业务基本无法开展,这是没有收入,但支出还是要的,虽然现在有部分拿着 “都发工资等于不发工资” 将员工工资给砍掉了,但就算是疫情那么严重的 2020 年,政府最多能做的也不过就是扭扭捏捏地让银行不将逾期算入征信,钱还是要还的。
至于房东,在实质掌握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情况下,那更是现代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根本就不可能让受一点影响的。
在地主和印子钱的双重压力下,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实体经济运行会背上非常沉重的枷锁,一刻都不能停。
于是你发现那些于疫情中屹立不倒的商家大都有两个特点。
要不就是店铺做的久,生意稳定有保障,要不就是店铺是自个的,开支较低。
但比起这些,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市场经济的特点。
不同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面临的都是个人,要在个人需求得到释放,但在疫情状况下,在市场经济让位于防疫后,社会上的民间需求整体是收缩的。
在个人流动性受阻的情况,民营情况肯定不容乐观。
可能这里一些人会想拿外贸的例子来对我进行反驳
那我要说了,外贸是面对国外的,国内流动性差不代表国外流动差,当然在港口可能关闭的情况下,外贸订单也是有隐患的。
总得来说,流动性是市场化的基石,在流动性起不来的情况下,除了食品这类最基本的消费外,与国内个人消费者相关诸如餐饮、旅游、服饰行业都不会好过。
换句话讲,疫情,房东,债主,共同铸成了市场经济的三座大山。
2
但计划经济就不是这样。
在现有经济产业机构里,计划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实际并没有受到疫情太大的影响,甚至在疫情影响下,这些产业还有了逆势增长。
一个原因在于牌照。
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一些领域必须国字打头,国营企业天然就在对应的行业占据了优势,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它们的收益是相对高的。
举一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就像前段时间对山东地炼的清理一般,同样是石油加工,国营加油站里的油可能要卖到 9 块,但地炼厂卖到 4 块依旧存在利润,这实际就是牌照带来的影响。
当然,相较民营资本,国营企业也承担了较高的赋税任务,地位高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
再直接的一点就是银行。
在处于去年疫情恢复阶段下,为保金融安全,金融机构集中对互联网理财这类理财产品进行了清理,而借此契机,传统银行业绩大涨,动则两位数的利润增长不仅没有收到疫情影响,反而为 “让利实体经济” 提供了巨大空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银行之善,莫过于此。
当然,有介于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里的重要作用,银行的准入门款并不算低,而其它非银金融领域也更是 “一照难求”,当然,银行也不能算是实体经济。
剩下的就是诸如隔离酒店这样的场所了。
对于境外归国需要隔离的人员来讲,隔离酒店需要自费还不能指定,我去年回国的时候在厦门隔离了 14 天,可选最低房费 550 元 / 天,餐费 180 元 / 天,入住率也相对较高,相较于民营酒店和民宿行业的落魄,这种隔离酒店的境况是会好很多的。
当然,隔离酒店干系重大,所以门槛高一些大家也是能理解的。
而另一个原因在于服务对象的差异。
对于市场经济来讲,服务更多的是个人,而在疫情的冲击下,个人业务极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市场化相关的经济自然讨不到好处。
但计划经济的模式并不是如此。
就外媒披露的消息来讲,有介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有望出台高达 14 万亿基建项目,这些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重大的项目需求,而对于这些给到的需求来讲,不消多问,它必然是会涉及到众多的水利、铁路等基建项目。
投资拉动模式的路径大家也是清楚的。
民间资本相较国营企业实力较弱,相关资质和环保水平很难达标,理论上讲很难达到这些项目招标方的门槛,所以他们自然也享受不到多少来自这些投资产生的收益。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在眼下看来,疫情下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民营消费数据并不亮眼,但不管是从外贸还是固投的增长数据来说,中国经济都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3
就像国外经济走出了 “K 型复苏” 一般
疫情的封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经济产业都会同样遭受到灭顶之灾。
民营企业落幕了,国营企业自然就会顶上来。
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只是暂时的,我们要始终相信中国经济的战略定力。
困难毕竟只是暂时的,机会总归是有的。
虽然疫情受限我们不能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出去接活,但我们至少还有闲置的房子可以出租。
希望总是在路上。
首先制造业方面,疫情打乱了制造业修复的节奏,冲击是近两年之最。
从最新公布的 3 月财新中国制造业就业指数(PMI)来看,录得 48.1,低于 2 月 2.3 个百分点,是 2020 年 3 月以来的最低。这个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 PMI 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3 月制造业 PMI 录得 49.5,下降 0.7 个百分点,五个月来首次落入收缩区间。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也表示,3 月受国内局部疫情暴发因素影响,制造业景气度大幅转弱,供给收缩,需求承压,外需恶化,就业市场相对稳定,通胀压力持续上升,市场乐观情绪减弱。
服务业方面,受疫情冲击更甚于制造业。
3 月财新中国服务业 PMI 大降 8.2 个百分点至 42.0,也为 2020 年 3 月以来最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3 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下降 3.8 个百分点至 46.7。
从分项数据看,服务业供求严重收缩。
3 月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大幅下降,近七个月来首次低于临界点。
服务业新订单指数继续在收缩区间下降,为 2020 年 4 月来最低。而据受访企业反映,这主要与新冠疫情反弹、防疫措施收紧有关。
海外疫情同样导致外需受挫,3 月新出口订单指数降至 2020 年 11 月来最低。
**服务业成本加速上涨,但向消费端的传导有限,企业成本压力增大。**3 月服务业投入价格指数由 2 月的六个月来低点重新加速上扬,超过长期均值,企业反映原料、食品、运输、用工和防疫等成本和开支均有所上涨。
需求端上,需求走弱仍然突出。
和之前疫情反复的情况类似,在各地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下,市内和跨区域人员流动明显下降,对线下聚集型、密接型消费影响较大,旅游出行、餐饮等方面数据都有下滑。
根据中金研报,3 月以来酒店入住率逆季节性回落,3 月第二周入住率降至 43.9%,较 2 月底下降 7.6 个百分点;餐饮营业额、商品房销售也出现快速下行,“美味不用等” 平台 3 月 18 日当周支付流水较 2 月最后一周下滑约 44%。
文旅部发布的清明假期旅游数据显示,今年清明旅游收入同比减少 26.2%,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68.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187.8 亿元,同比减少 30.9%,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39.2%。
**为了刺激低迷的需求,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这其中就包括:
2.5 万亿元的减税退税措施,规模远超市场预期;新增专项债规模与上年持平,仍为 3.65 万亿元,保证基建投资的强度。房地产领域,地方开始逐步放松调控政策。
3 月以来,奥密克戎疫情蔓延 20 多个省份,也将对一季度经济增速产生拖累。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的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18 日,疫情波及的地级市 GDP 占到全国的 37.6%,而上一轮高点(2021 年三季度)还没超过 20%,受影响省份数量和相关城市经济体量都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预计疫情会对一季度 GDP 增速造成 0.3 个—0.7 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
根据 3 月 29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去年提前下达的新增专项债额度 5 月底前发行完毕,今年下达的额度 9 月底前发行完毕,这意味着基建投资发力较明显靠前,对冲近期疫情扩散对经济的拖累。
参考内容:
财新 PMI 分析|疫情拖累制造业修复 冲击程度为两年来最高
财新 PMI 分析|疫情拖累经济修复 服务业受冲击程度超过制造业
3 月财新中国服务业 PMI 降至 42.0 为 2020 年 3 月以来最低
出口制造业回血,越是大型企业回血越多。
内需制造业下跌,越是规模小越是下跌。
农业分区域有赚有赔,影响不大。
实体服务,尤其是中小型服务商活着就是胜利 (煎饼果子摊等属微型,影响较少)。
这些都是自然经济规律导致,没啥可说的。但令我差异的是,大量疫情期间复工复产补助,给了本来就回血的出口制造业。而受到打击最大的中小服务商,没人管 (连消费券都不发了)。人为的加强了 K 线和贫富差距。
这和奥巴马政府在 08 年后扶持金融巨头不管中产破产的操作如出一辙,真不愧是师傅学生。
影响很大很大。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批是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底蕴不足、状态不佳的那些,经历了两三年经济下滑和激烈竞争,本来就在边缘状态,有的还背着债,2020 年初一锤子就完了。没完的,再折腾几把也就那么地了。
先前状态比较好的一些,折腾了这么多次这么久,也几乎耗尽了底蕴。中小企业的话,除非老板钱多得长毛,否则持续亏损的话,多半很难支持很久。2020 砸翻一批,2021 再来,不知道能剩多少!
居然还有半路下水的,贪便宜胆子大。
对了,还有个体业户。听说有不少辛苦几十年赚到了几百万上千万身家,几个月就完了。
大型企业也看情况。有些垄断企业,以日后的盈利保证,靠融资也能活阵子,有些垄断得有限的,状态恰好不大好的,融资都难。比如海航刚刚破产,那三大航司同样负债累累却挺着,这就看出区别了。
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还是不够完善和健康。投资面临着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平日看不出,不一定什么时候冒出来要命。
但是有一种情况稍好些,就是抽身及时。2020 春节后一看不行,直接关业了,这样虽然损失,但长痛不如短痛。接下来坐吃观望一阵子,几年后还有希望。
…
泛泛地看,除了农业相对分散还能凑合,工业萎缩必然不轻,三产基本垮了。新兴产业也无法幸免。
按具体行业的话,损失较大的一些行业:旅游业、运输业、住宿业、娱乐体育业、饮食及一般服务业、一般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汽车业、进出口、养殖业… 一般制造业、IT 业、大部分医药业… 幸免的其实不多,只是损失多少的问题。
看那些乐观的数据,不如相信眼睛相信本心。
目前的情况,是国内许多地方仍在疫情影响下,就是直接和间接的问题,市场秩序无法恢复正常,“舔伤口” 都够不上。人们不敢、不能、不愿花钱,更有许多没钱的,这样消费站不起来,生产投资也就没戏,经济就废废。
就等着新冠特效药大批上市,大家有药在手,胆子能大一些,经济能恢复得快一些。不然啊,呵呵。反正个人是不看好 2021。
我支持防疫,毕竟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但是我反对,以防疫之名行苟且之事,高校封校式模式,和其他一刀切的折腾群众的防疫政策。比如,高校只封学生,形式主义,老师,市民随便进,老师可以理解,市民呢?既然这样,那我们学生和市民打成一片,和市民主动和我们打成一片,有什么区别?只是为了形式主义的好看。老乡家羊做核酸,无论你从什么低风险地区到某地,必须隔离 14 天,我们安徽北部某个山区,家中办酒席,能办不能办,看你给书记送多少钱。
个体上来讲这个要看屁股。看你属于哪个产业链
同样是实体有的人赚麻了,比如防疫相关产业链
同样是实体有的人赔麻了,比如餐饮旅游娱乐业
全社会范围内笼统的讲,长远的讲,
实体赔麻了。而且可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开门见山,严格防疫不是问题,严格防疫的成本没有合理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才是问题。
假如选择躺平,我们社会要付出的总成本要高很多,会多死很多人、会多很多人感染请病假、整体经济会更差,所以从社会整体利益上来看,严格防疫一定是必须的,躺平一定是不行的。
但是,但是。一个好的政策,不只要考虑全局,也要考虑个体。防疫对全国人民都有好处,但是防疫的成本却不是所有人均匀承担的。大部分城市被封控的时间较短,少数疫情爆发的城市受到了更大的影响。就在每一个爆发疫情的城市,受到影响的人也不同:没存款的、不能居家办公的人受影响大;存款多的、可以居家办公的人受影响少;特定行业的人甚至从中获利,不然过去两年的 gdp 增长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一个城市爆发疫情,在当地执行严格的封控,不但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全国其他城市的我们。因此身在其他城市的我们,面对承担最大代价的被隔离者,如果只是简单的说 “谁家没老人?”“再苦也要坚持下去”,那叫耍流氓,那等于是在白嫖这些人们的付出。
正确的做法是向这两年利润大幅上涨的公司和个人,针对利润的上升部分收税,然后补贴那些受到疫情影响没法上班的人、那些加班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制定严格的防疫政策很容易,但是只有通过再分配来公平的把防疫成本分配给所有人,才能保证防疫措施得到持久地执行。毕竟即便是再有觉悟的人民,如果有朝一日断炊断粮、负债断供,谁还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呢?
做股票的朋友应该能看懂我下面在说什么,虽然股票不是实体经济,但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造血机这个没有问题吧?所以在我们做交易的人来看,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两段看,19 年末到 2021 年末,这两年形势一片大好,国外疫情失控,我们防住了,坚持没放水,社会没动乱,外贸订单大增,老百姓还有钱买基金,机构也有抱团拱核心资产和高成长的心气(还记得茅台从疫情底 900 多涨到 2600 吧?宁德翻了有 5 倍吧?爱美客高送转又填权了吧?这都是我赚过钱的票)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 就是现在,22 年元旦开始,完犊子了,今年的经济衰退和通胀预期几乎是 100% 的,最直观的,北上撤退,内资机构没子弹了,我就问问大家,非专业搞投机搞投资的,谁的基金补仓了?谁躺平等回本了?谁又亏本赎回了………… 那就只有跌了啊,而且是指数层面的跌,北上和机构买的都是核心资产啊,都是指数权重啊。比如看看长城汽车,去年赚过一大笔的票,今年这个跌法和基本面有关系么?没有,街上的欧拉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比亚迪同理,业绩好的很,但是和特斯拉股价比比?天齐锂业明明是智利大矿的大股东,智利大矿一路涨,天齐反而一路跌?好歹修复一下啊……… 就是因为机构没钱抱团了,只有一路阴跌。所以我今年一季度已经快把去年的利润亏完了,要不是头铁做了几下九安医疗和以岭药业,那就要纯亏损了(话音刚落,九安跌停了,抛压 2.9 亿)
那么如果像我这样能吃会玩的人都舍不得消费了,实体经济还能好到什么地方去?幸亏现在猪价低,不然 CPI 早就爆了,玉米豆粕都涨成啥样了………… 今年比较后悔的是猪肉仓位轻了,因为没关注这个板块,现在天天盯生猪期货和猪肉鸡肉票,希望能赚点钱。题外话,我家楼下的小吃街今年眼看着关了好几家,尤其奶茶店,只有蜜雪冰城屹立不倒,去年冬天新开的一家网红脆皮五花肉倒还开着,也就是因为今年猪价触底,它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一旦猪价开始反弹,我赌它三个月之内必倒闭
前女友做服饰外贸的,确实前两年订单大增,开拓了好几个欧洲和加拿大的新客户,今年还没问她,都说要转移到东南亚去,不知道她那边怎么样,服饰业的工厂不是深圳周边就是东莞,3 月份刚封了一阵,外贸同行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订单做完了,上海又封了,洋山港大堵,宁波港爆仓,甚至有传言今年圣诞节的订单都已经转给越南了。也有广东老板跑到越南去办厂,但是一资金外流了吧,二就业给了越南了吧,三交税也交了越南了吧?不过转移越南主要还是为了避美国关税,这倒和疫情关系不大
那么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外贸,地产,消费,今年哪个会好?外贸转订单,房价不敢放,消费别提了,咋办?新三驾马车:教育,医疗,养老……… 更别提了,提这个等于纯扯淡
另外,今年春节后外卖小哥队伍里明显多了很多年轻人,好多还是些稚嫩的,戴眼镜的,会按标准要求说再见请慢用,并且普通话标准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了吧……… 以前几年的外卖老哥外卖叔叔基本上都是粗人(无贬义非歧视,就这么一形容对比)
我自己甚至都想过如果今年市场走长熊,我也该去送外卖了,倒不是缺钱,而是无聊 + 无望…………
但是有个最朴素的愿望:中国的国运会让它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没有人能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致富。空 IH 我赚过钱,20 年初在一片恐慌和哀嚎中,我做口罩股也赚过钱,但是确实心里不安,于是给韩红的基金捐了 5 位数
回看 80 年代,还在争论姓资姓社,还有投机倒把罪,还抓捕八大王,最后南巡讲话一锤定音,这才有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希望现在中国也能早日恢复经济发展,早日回到正常轨道
来看看多少人,分不清疫情影响和抗疫影响
教培
也算不上教培,其实就是那种小饭桌
我们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结构, 按月收钱,接送孩子,辅导作业,再把娃们喂饱喝足,别出乱子
从没干过什么预交费的事情,最起码我没有
好的时候,除了我还有 6 个老师,我个人觉得没给社会添负担,最起码解决了 6 个老师的就业问题.
然后疫情来了,我们肯定是当场被闭,我本着 “吃肉你吃,出事不能不抗” 的选择,兼职的我就不管了,全职的我还是给了基本工资,大企业肯定是没啥,问题我们这种规模的,据我所知我们这一片就我一个这么干的,房费就不说了,肯定是得交,然后我成功的撑过了疫情!
当时好开森,开学后一切又有了好转,学生陆陆续续又开始多了起来,又请了一个专职的做饭大师傅,我们也在努力的提高服务水准,当然肯定是为了赚钱~
然后 9 月份,毫无征兆的,双减开始了,这次我们是一下子干不了了… 疫情并没有让我感觉很低落,最起码是有希望的,因为知道都会过去,特喵的,谁想到政府直接不让干了,让我倍感意外,这什么重大政策你不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大改,怎么就得挑个这么个时候?难不成诚心不让人活?(՞•Ꙫ•՞)ノ???
一个我认为本本分分的,简单不能再简单的行业,就这么奇奇怪怪的被消灭了,让我倍感意外,也没坑谁害谁,家长也需要我们也乐意干的行业,就这么没有了,6 月份房子到期,彻底失业╰(⇀‸↼)╯
然后接着吐槽两句,我家庭还算凑合,我即便就算是失业了,也还能活,但我们这种小微企业,很多人就是承载家里唯一收入的来源,然后疫情不让开,政策不让干,那这帮人国家怎么处理?家里待着?待不住了呢?逼着干点违法的勾当?要不国家给个政策,也别光口头上鼓励这个微小企业在创业,最起码市监局别没事儿跟我们摆谱,税务局别没事疫情期间还得催我交社保就行
分割线
补充回复一下某些评论
“这么清白匿名干什么”
你这话说的就挺奇怪的,我就是不匿名,你能知道我是谁?因为家里人一直不同意我做这个,属于我自己偷着干,具体我做什么没和他们说明白
“教培是疫情干掉的吗?!你这认识真够呛了”
(・◇・)? 我说教培是疫情干掉的?我说我是干教培的了?
“小饭桌算托育!”
双减没有明确管理小饭桌,这种废话就不用某些 “大明白” 再提了,我们执照就是看护类的,我比你们这帮 “大明白” 懂
之前,12 00 放,15 30 放,我们接走喂饱喝足小朋友们,收钱~
现在,18 30 放,我们接走喂饱喝足小朋友,我们怎么收钱,就在你这里呆 2 小时多说了,你钱怎么收?租房子我们都是按年租,不可能我们开小时房吗?招人难道我们就招两小时的兼职?谁来呢?
学校本身的托管,学生不愿意去,老师直接找家长谈,最后怎么都是强制性的,你能怎么解?
民生行业受影响不大
吃喝都是刚需
服务行业受影响严重,上海这波扩散到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
来一个就只能先封着,都闹到上海这地步肯定救不过来
上海这次可谓是用一己之力拖烂了全国经济
不过上海逐渐受控,其他地方也会慢慢好起来
要说特别好的行业呢,当然有了
殡葬出口行业大赚特赚
韩国都缺棺材了
还在鼓吹放开的省省吧
我可不想那个小盒子在中国大卖特卖
老人也是消费者,不要轻视他们的消费能力
他们活着的消费金额
远远大于死了的这波一次性殡葬消费
如果一个人能通过反复去世拉动殡葬业蓬勃发展
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壮大
我倒是不反对放开的
首先声明,我无任何医疗专业知识,就是综合信息,发表个人站在老百姓观点上的看法(另:三针疫苗全都在第一时间接种。切身感受,身体状态感觉大不如前。自接种后,3、4 月份口腔内会起血泡,2、3 个。去年 2021 年接种完第三针后开始有这个症状。今天,同样的时间点,再次出现。所以不得不怀疑,就是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并且会不会伴随我后半生,我不知道。而接种疫苗的动机,首先就是我不打算要孩子,其次懒着跟谁磨牙!看着 “流鼻涕” 的,天生就膈应加腻歪!所以无所谓了。呵呵)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
如果我认认真真的,客观发表自己真实意见,并且坦诚的陈述,那么我会说
根据病毒变异程度,致死率以及传播率,参考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目前来看,病毒似乎已经变成了 “大号流感” 了——无症状,及时上报(或者政策表示不用上报了)并且踏实在家隔离,有症状就及时就医,遵医嘱。最关键的,别慌!别慌!千万别慌!!!
如果我单纯为了发泄情绪,那我这么说
谁认怂谁孙子,就坚持零容忍政策、什么动态还是静态清零(抱歉,诸如什么静态管理,社会面清零之类的文字游戏,我看着就恶心,感觉纯粹就是堆砌文字,自欺欺人,自我娱乐。并且不坦诚,不认真,对实质性治疗毫无意义!所以从不记那些无聊的技术性词汇!)一万年不变!真的,谁怂,谁改,谁 XX!!!
看到上海疫情好想骂人。疫情对实体经济影响太大了。
拿我家来讲,我家是开橱柜家具店的,小微实体,面向的主要是中等客户群体。
首先家装行业本来就很少有网店,装修的人都要到店里看实物样品的,设计师也要去客户家测量,安装工人要安装,最后还有保修什么的。但是时不时疫情封一下,什么都不能干,客户也考虑风险。
其次,疫情期间普通小康家庭的收入都不高,买房的人减少,就算买了大部分钱也花在还房贷上了,装修的人太少太少了。
尤其 2022 年以来,我家的店基本上就没有客人了,连装饰公司都没办法。
没有进账还有支出,店面的租金一个月一万多,店员的工资,水电费,物业费,还有家里的生活费,我还在上大学的生活费。家里的存款也不多,政府没有补贴,商铺老板也没有减免租金的意思。开销还大。
我想问小微企业的生活怎么过下去,今天跟我妈妈打电话,她说她碰到了我开服装店的表哥,表哥说要撑不下去了,月月都在亏损,他们家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负担也重。
感觉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呼天不应,呼地不灵。国家政策政策政策在哪里啊!谁能看得到我们的呼声,我们的诉求怎么能上达天听,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啊?
还在讨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还在算经济帐?你要算经济帐咱就算总帐。
首先,隔离费用,核酸费用,疫苗费用,包括防疫人员开支,维稳力量开支,都是 zf 出没错吧。这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了。还没有算我们三天两头停工停业还有旅游业的影响。两头加一起。令人胆战心惊啊!
我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 10 块钱一升的油价。市面上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都在涨价,下至油盐酱醋,上至汽车 奢侈品。大家工资不说跟着涨吧,有的反而降。甚至失业。一方面东西涨价,一方面大家买不起。可怕吗?东西涨价,因为原材料贵了,石油,原矿,化工产品都在涨价。至少在我们这,这些关键源头都是国企把控。除了少部分核心国企,没有人不受波及。。。
现在这样子,经济已经一摊烂泥了。该讨论对社会稳定有没有影响而不是经济了。我现在担心会不会变天,变天后我唯一的住所被没收一切推倒重来。。。求求了,百姓条生路吧。
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目前这种状态持续,可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 - 10% 的影响,如果按我国今年预期经济增长 5.5% 目标,大概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降至 - 4.5% 左右。
以下是光大证券分析结果,侵删。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测
《倘若开放国门后疫情大规模反弹,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应对举措。 如果采取 “不封闭 + 有限的社交隔离”,**GDP 环比增速可能回落 2 个百分点,**消 费或持续处于修复通道,但出口会受到较大冲击;
如果采取 “不封闭 + 严格的社交隔离”,GDP 环比增速可能回落 3.8 个百分点, 其中投资、出口仍持续修复,但是消费会受到较大冲击;
如果继续采取 **“局部封闭” 举措,那么对于经济的冲击程度可能会回到 2020 年 一季度,GDP 环比增速回落 10 个百分点,**消费、投资、出口均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开放国门不仅要考虑医疗资源的筹备、紧急情况的应对,也要同时考虑其 对经济增速的影响,需要积极的宏观政策相配合,以减轻其对经济的冲击。
二、引用文中对未来我国人口感染率的预测
1. 按欧美完全躺平模式:
通过类比以上 5 个欧美国家,我们得到了假设我国按照欧美模式开放国门可能 的疫情反弹规模,并拟合了可能的反弹曲线。平均来看,假设我国按照欧美模式 开放国门后,我国单日新增确诊峰值或达 815 万左右,累计确诊或达到 4.09 亿。
2. 按新加坡模式:
例如,新加坡的人口密度约为我国人口密度的 54.26 倍,新加坡奥密克戎扩散期 的感染率约为 13.9%,那么对应我国相同情境开放后感染率可能为 0.256%。
通过类比新加坡,我们得到了假设我国按照新加坡模式开放国门后,我国以及主 要大型城市可能的疫情反弹规模,并拟合了可能的反弹曲线。 平均来看,假设我国按照新加坡模式开放国门后,我国单日新增确诊峰值或达 8.39 万左右,累计确诊或达到 361 万例;北京、上海、深圳单日新增确诊峰值 分别可能达到 1.18 万、4.01 万、6.29 万例。 》
以上部分都是光大证券 3 月 29 日发布报告中内容,未取得转载授权,这里节选了一部分他们的预测结论。因疫情问题的讨论,选择性贴部分,希望得到该机构谅解。
三、针对放开后的国民死亡人口预测
近期各国放开后,多数国家的超额死亡人数已经下降,说明放开奥密克戎,虽然导致的因奥密克戎的死亡人数上升,但是全国家范围内,并没有导致超额死亡人数增加。
这里有可能是奥密克戎死亡和自然死亡人口有大部分是重合的,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上升,导致的全因死亡率下降。
知乎,前段时间,有某导游引用英国等今年年初 6 周超额死亡率增加的 nature 报告。现在也可以看看 18 周后的总体数据情况了,请看下图。
主要放开国家的超额死亡率都出现了急剧下降。
这和上图,超额死亡人口累积值出现平缓甚至下滑的数据是一样的。都支持了在奥密克戎广泛流行的条件下,各国没有出现额外增加的死亡的现象。
部分有质疑,欧美等国已经应死尽死,因此导致数据偏差。但这个数据不能说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前期没有广泛传播的国家地区同样的数据变化。
人在昆山,公司从 3.31 放假放到 4.9,昨晚昆山又把静默期延长到 12 号,等到了 12 号说不定又要延,毕竟上海还在涨
公司是年产值百亿的外企,但是是制造业,停工半个月会损失几亿的产值
有很多同事交完房贷每个月就剩不到两千,少半个月工资肯定入不敷出了
全勤和利润还影响年终奖和加薪,去年我年终奖超过两个月工资,工资加了 1200,今年怕是也没了
年终奖没了还好,加薪要是没了,那就相当于未来每个月我都会少领几百上千的工资
昆山产值百亿的企业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天知道损失多少
先看一组数据,2020 年全年,湖北省新冠感染者人数为 68149 例,死亡病例 4512 例。
2020 年一季度中国 GDP 同比增长 - 6.8%。
在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疫情且影响其他省份经济最小的情况下,2020 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2.3%。
自 3 月 1 日以来,截至 4 月 7 日 24 时,上海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 131524 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 127131 例、确诊病例 4393 例。所有确诊病例中,18 岁及以下占 15%,18 岁至 60 岁占 69%,60 岁及以上占 16%。所有感染者中,年龄最小 10 天,最大 98 岁。
这仅仅是到今天上海的阳性感染者总数,还不包括吉林省的阳性病例总数以及全国各地的零星疫情。而且上海疫情还在高速增长期,根本未得到控制。
下个结论,从疫情规模,感染人数,爆发地点,封控时间等各个维度来看,本轮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将远远超于 2020 年的新冠疫情。
甚至负增长都有可能。
好了,说了 1450 想听的,说了亲美派想说的,是不是还得再说: 防疫影响经济,所以我们要开放,要放任新冠肆虐,要躺平,要共存?
对此言论,我只想说:
买办亲美派放弃抵抗是你们自己的事,只要中国共产党存在一天,中国共产党就会带领中国人民奋勇抗击,最终战胜新冠,这是每个中国人的信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人不习惯依赖神灵,中国人更相信自己,相信人定胜天。中国名义上是多神论国家,本质上是无神论国家,因为中国多神论的中心是不是神明而是自己。烧香拜佛不是为了求得神佛的喜悦,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神灵灵验便罢,不灵也无甚关系。因为中国从不把事情的成功与否寄托予虚无缥缈的神灵。**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疾病流行,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谁愿意做拣选的石子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也让他去吧;谁愿意跪天子跪权臣就让他去吧,谁想不问苍生问鬼神也让他去吧。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没有西方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并不代表中国人没有信仰。瞧瞧关帝庙上的对联吧,上联: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下联: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也许这才是传统中国人所遵从的东西。
这是我早年在知乎看到的一段话,一直收藏至今,如今送给所有人。
2020 年我最震惊的是懂王在股票大跌的时候发推:God Bless the USA!
这也就是在西方世界,这要是在我国,就是个市长在微博上说句 “菩萨保佑“” 估计分分中回家看孩子去了。
在西方领导人眼中,疫情里只要权贵和富豪的生命及金钱不受到损害,其他都是无所谓的。舞照跳,马照跑,匪照剿,接着奏乐接着舞!贫民百姓的死亡是上帝的召唤,是下辈子投婆罗门的必须,所以英国会大言不惭的提出躺平群体免疫,提出疫情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印度用自己百姓的生命来实践了一把躺平群体免疫。
所谓的躺平群体免疫,就是累计 4.9 亿人感染,619 万人失去了他们的生命(个人认为真实死亡人数翻一倍都不止)。
相反,这世界只有一个农业国,不靠开罐头器,不靠一美元炸鸡,不靠几百艘医疗船,不靠西方所谓的 “民主自由”,靠的是科学防疫,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打工人的辛勤劳动,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去真正战胜了新冠疫情。
今天新冠变异毒株或可逃避中和抗体,可能明天 Omicron 传染性 + 毒性 + 变异 + 逃避中和抗体都是 100%,成了新冠王中王,我们怎么办,躺平缴械投降吗?任由新冠宰割,高喊躺平群体免疫?新冠,请你轻点?
去 NM 的躺平投降吧!
只要是传染病,就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我们应对的方法也永远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020 年的时候我们一是防疫物资短缺,二是没有新冠疫苗,我们怎么了,躺平不活了?不依旧在 6 月的时候本土病例就基本清零了吗?我们 2020 年 1-2 月份经济停滞一个月,不照样 20 年全年增长 2.3% 吗?现在的你不照样吃着零食,刷着抖音吗?
现在新冠变异毒株或可逃避中和抗体就焦虑的不行了?高压态势劳累了就准备躺平了?新冠太猛烈就放弃抵抗了!怎么这么怂呢!新冠病毒在变,我们的防疫政策也在变,我们的抗疫手段也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敬重,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变的是中国人民群众的主动防御,积极配合。诚然,现在抗疫高压态势出现人员过度疲乏,旅游业等濒临破产诸多问题,但是我党一定会出一些新政策,动态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因为有困难就躺平让新冠肆虐。新冠可能存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但是妄想把中国人屠杀殆尽,永远都做不到!
我们戴好口罩,打好疫苗,少聚集,不聚集,出入扫码,勤通风,量体温,积极配合各项防疫政策措施,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国家是打开国门还是闭关锁国,是修建隔离区还是沿用现有政策,这不用我们操心,有无数的专家专业人士来做这些事。但是某些喊着防疫影响经济,应该彻底打开国门,让新冠流感化的人,不是内奸就是蠢,我党是坚决不会做的。
2020 年,我们国家做了证明,保人民,就是保经济。其他国家做了证明,保经济,不保人民,就什么都保不住!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决定一切的,永远是人!是人!还是人!
本人才疏学浅,但是本人坚信有人会写出《论新冠持久战》,本人坚信不久《人民日报》会发表评论员文章,驳斥中国与新冠病毒共存,本人坚信中国最终一定战胜新冠!
当前抗疫有两种论调,抗疫二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与新冠病毒共存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4.1 浦西全面封控前,我走在空荡荡的街上时就在想,
很多店可能真的熬不过这个春天。
以前到晚上十点灯火通明的大商场,现在晚上七八点就闭店了,
连锁品牌还好,起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个人经营的小规模餐厅、咖啡店、甜品饮品店,
没有生意,真的会被日日积累的成本拖垮。
之前在小区群里,经常看到一些非常焦虑的邻居,每天都在问什么时候解封,
因为一日不解封,一日不复工,就一日没有收入,现在仿佛坐吃山空。
唉。
这么说吧,以前我每天早上吃面条都加个荷包蛋,现在疫情下,我面都戒掉了,每天早上一馒头就水吃。
“COVID-19 will reshape our world. We don’t yet know when the crisis will end. But we can be sure that by the time it does, our world will look very different… (COVID-19 将重塑我们的世界。我们还不知道危机何时结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看起来会大不相同…) - Jose Borrell (何塞 · 博雷尔).”
进入 2022 年 3 月以来,中国疫情出现反弹,且病毒传播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三大特征。截至 3 月 29 日,全中国新增确诊病例 1629 例,覆盖全国 27 省市,创下自 2020 年 3 月以来新高。其中,吉林,福建,上海,广东,山东及浙江确诊病例均超过 500 例。考虑到上海和东南沿海经济大省持续受到不同程度的疫情困扰,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将阶段性放大。模型分析显示,本次疫情冲击将对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造成 1.8-2.1 个百分点的冲击,但考虑到中国经济韧性强大且政策效果将渐次显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依旧有望稳住底线、实现今年预期发展目标。在疫情造成意外干扰的背景下,中国政策搭配将更加有所作为,就此我们建议:政策 “发力靠前” 适度延长、政策重心进一步从宏观向微观倾斜、加强政策预期指引和信心维护。
**本轮疫情反弹将对经济产生三重影响。**一是供给侧冲击。今年 2-3 月以来,疫情影响促使深圳和上海两大全国经济中心先后采取区域封锁等隔离措施。尽管这一举措对限制疫情的传播发展已经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从经济影响来看,这将直接导致制造业及服务业劳动力供给出现阶段性短缺。同时,交通物流的封锁和限制将影响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正常流通,并进一步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形成冲击。二是需求侧影响。动态清零政策要求对局部聚集性疫情进行快速严格防控。这意味着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将受到影响,人员的流动和聚集下降将直接影响餐饮,零售,旅游及房地产销售等服务行业。尽管疫情也将一定程度提振医疗服务、医用设备、线上零售以及线上教育等行业需求,但线上零售需求的上涨很难对总需求的下滑起到明显缓冲作用,这是因为线上零售需求增速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线下消费需求的局部替代而非整体拉动。三是预期影响。对病毒的过渡恐慌和高度敏感可能会影响民众对经济增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抑制短期内消费和投资的反弹。同时,叠加美国加息和乌俄地缘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私营企业扩张的能动性或因预期衰退或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服务业将受到广泛性冲击。**从行业角度来看,除了上游工业制造业因价格因素同比增速显著上升外。中下游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已受到疫情反弹的广泛冲击影响。首先,供应链上直接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包括了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如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自 3 月以来出现显著下滑(图 1)。其次,截止 3 月 30 日,全国 18 个省份相继在 3 月 20 日后先后受到停工停产政策影响,导致耐用品市场的供应、需求、物流及仓储等方面均受到政策端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预计 3 月与基建相关的大宗原材料出货率下降(如水泥,建筑钢材,铝材)将进一步影响地产及基建项目的开工进度。最后,隔离政策导致跨区域人口流动和聚集密度有所降低,全国总体迁徙指数自 2 月 6 日以来持续下行,这将进一步传导影响服务业活动。我们预计旅游餐饮、文教体娱、零售批发以及地产建筑业均将因全国疫情反弹受到来自供需层面的直接冲击(图 2)。
**疫情将对中国一季度实际 GDP 造成下行冲击。**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假设短期停工停产对劳动力供给造成冲击,同时假设服务业(交通运输,餐饮旅游,文教体娱、零售批发以及地产建筑) 也将受到来自需求端直接冲击影响。此外,我们也考虑了医疗设备、公共服务以及线上零售需求增加的叠加性影响。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中国第一季度实际 GDP 将受到约 2.4 个百分点的冲击。其中,一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约 3.1%,同时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4.5 个百分点。阶段性停工停产将进一步对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产生较大冲击,未来一个季度城镇失业率或持续维持在 5.5% 左右水平。当然,经济下行压力下降会进一步促使财政,货币及相关纾困政策的集中发力,这将一定程度缓解疫情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考虑消费者偏好及宏观政策的对冲影响后,我们对模型冲击结果进行调整并认为本次疫情冲击将最终使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受到 1.8-2.1 个百分点的拖累,一季度实际 GDP 预测值约为 4.8-5.1%,平均值为 5.0% (表 1)。
**宏观政策有望对冲疫情影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已在近期公布的 PMI 数据中有所体现。鉴于中国经济内生韧性强大,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稳在底线之上始终保有信心。为实现今年 5.5% 左右的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加大力度势在必然,就此我们建议:第一,建议强化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的政策基调,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以来,俄乌冲突爆发和新冠疫情反复一定程度上超出预期,全球滞胀格局进一步固化并强化,IMF 等国际组织都进一步看淡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反复警告通胀长期化上行,美联储在 3 月 17 日议息会议中也将增长预期下调并将通胀预期上调,滞胀背景之下,宏观政策两难和微观经营挑战都大幅上升,此时政策需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以稳增长带动保经营、促就业和助民生,此外,滞胀也将带来长期全要素生产率下行压力,稳住底线的基础上,还需增强战略布局、谋求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东数西算、制造业赋能、专精特新、双碳工程和数字经济进化,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建议政策发力靠前的时间可以进一步延长,2022 年以来,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的演化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冲击,压力在第一季度充分显现,政策发力靠前的决策部署可谓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现在第一季度已经结束,经济增长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未见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韧性虽有显现,但未来挑战依旧不容小觑,所以建议政策发力靠前不仅在第一季度体现,还可以延续到整个上半年,持续为宏观经济复苏提供动能;第三,建议政策发力重心进一步从宏观向微观倾斜,严谨的数据分析表明,新冠疫情的冲击具有结构上的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大于大型企业,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大于中高收入阶层,中小微企业是最大的就业载体,将政策纾困的资源进一步向微观倾斜,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微观直达性,将起到更好的政策效果;第四,建议加强政策预期引导和市场信心维护,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美联储加息前后,国际金融市场巨震,市场一度出现恐慌情绪,所谓史诗级行情反复出现,市场波动性大幅上升,金融不稳对实体经济复苏带来了额外压力,如此背景下,预期引导和信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幅凸显,需要加大力度,通过稳预期来稳外资、稳市场、稳经济。
三万亿到五万亿 GDP 没有了,部分产业供应链也没了
绝对大大超过上海一开始封锁 2 周的影响。
上海说的那些不能封的理由都站不住脚。
昨天和一个四线城市的朋友聊天,他是老师
他很不理解上海为什么防疫做的那么差
他所在的四线城市也一直在防疫,老百姓也很支持
他虽然对病毒的危害性有所了解,但是觉得一定要坚持动态清零,谁家没有老人呢
我对他说,如果再清零下去,你的工资发不出了,怎么办
他觉得这不可能
我说是如果
他笑了,那还是不要清零了吧
1. 清零影响经济,只要躺平,感染几亿人,经济就起飞了
2. 清零医护人员很辛苦,只要躺平,感染几亿人,医护人员就轻松了
3. 清零是利益集团利益相关,清零他们有钱赚,躺平感染几亿人,医药公司反而赚的少了
4. 虽然打辉瑞 bnt 的国家没有一个控制住疫情了,但辉瑞 bnt 天下第一
虽然美国一月份就死了十几万,但辉瑞特效非常有效
5. 清零是政治,躺平是科学
6. 虽然美国过去两年死于新冠人数是死于流感的二十倍,但新冠和流感一样
7. 虽然美国过去两年平均每年比 2019 年多死五十几万,但美国死人多是因为统计标准不同,实际上美国新冠没导致多死人
P.S. 某洲某护士等殖人还在传新冠流感论的谣言,美国每年死于流感 3-5 万,过去两年死于新冠总共一百多万,平均每年超过五十万,刚才我把这个数字发出来被它拉黑了,在这种可以用客观数字表明的问题上硬着头皮尬扯,只能说明殖人们实在拿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论点论据
8. 新冠是 China 的谎言
9. 疫情初期美国对中国断航是科学,现在中国严防美国是政治
10. 发明 “防疫爱好者” 嘲讽支持清零的人,这个词非常“美式人身攻击”——即说这个词的人认为自己在非常有力地嘲讽对方,但对方却看不懂这个词有什么攻击性
11. 说支持清理的网友 “减刑”,这是 1450 常用话术,因为台湾用囚犯当网军,所以他们认为内地也一样
12. 西安一个孕妇流产——全网喷
美国孕妇死亡一尸两命三百多起——没人在乎
13. 我不在乎你家死几口人,但你一定要关心我少赚了多少钱,不然你就是中国人的冷漠
14. 中国每次感染几百人就有官员下台,美国一个月死十万人没人负责,得出结论美国官员更负责
15. 共情个体悲剧,同时希望出现大规模悲剧
难,难,难。
谁都知道难啊!
吃糠难,所以就去吃屎吗?
中国难,外国就不难吗?
欧美国家确实能报销很大的医药费,但也是大量放水、掏空医保资金为代价。很多人犯了逻辑错误:国内防控花钱,欧美大量感染治病不花钱。全中国每天做一次核酸人均 10 元,每年吃一次特效药 5000 多元。
美国物价四十年最高就这个原因,说白了看起来报销了,其实物价上涨还是出在民众身上。
我有同学就在美国、比利时留学,全欧洲坐公车必须出示疫苗接种、戴口罩,这个严格程度,中西部很多没疫情省份都做不到。
这些共存派一部分是国外的不说实话的坏人,一部分是没出过国瞎想的蠢人。
因为疫情,导致大家生活受影响,大家骂一骂,我能理解。
可是,你去骂新冠本身啊,你骂相对来说两害取其轻的大陆政策算什么?只会显得自己是一个没出过国的 low 逼(这是人家王思聪骂的,不是我说的,王思聪这些贵族当然希望共存,他们看得起,一顿饭钱就够治疗费了)——都不知道国外政策什么样。
比利时来说,去年圣诞节前后严重了,于是乎国内各种公告活动全部取消,没有健康码、疫苗接种记录不准去公开场所、坐公共交通、必须佩戴口罩。
后来比利时疫苗接种率上去了,三月份刚接触一些列禁令。这不比国内 95% 地区严?国内毕竟只有一两个城市风控,而且像深圳,一个星期解决问题,连续好多天零新增。深圳的体量比比利时还要大,比利时的朋友都不敢想象。
比利时隔壁的德国,现在更是要求感染者强制隔离。按照德国的政策,放到我们国家——一旦解除管控,又要有多少人感染、多少人隔离?
我感觉对我家乡影响不大。
哈尔滨在去年疫情期间已经完成啦服务业实体经济的洗牌,自己该关掉的都关掉啦,没有人抱有丝毫侥幸心理。
一铺养三代,在哈尔滨看样子是不行啦。
史上最严格的 56 号公告在哈尔滨人看起来波澜不惊,没啥新鲜的。
这一次疫情,肉眼可见影响最大出租车行业,满大街都是空车。
反正对领钱经济没什么影响
序言
经济、教育、就业、内卷、润、摆烂…… 我们这一代青年,仿佛就被这些魔咒一般的词语所困住,究竟能否有办法从中脱身?抑或奋起一搏改变现状?是仍旧孤立地靠个体的力量解决私人问题,追求个人利益,还是说我们究竟可以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大的力量最终使得社会进步?在这里,我们红工写作小组抛砖引玉,就青年的当下困境和 “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向广大读者同志征集稿件。投稿邮箱:RedEngineer816@protonmail.com
作者:zzzz / 耀光
当前国内经济受疫情以及国际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虽有恢复之势,但总体态势仍旧不容乐观。社会各类矛盾主要因经济原因有所激化,民众对于现状有所不满。通货膨胀率有加剧之势,滞涨沫崩,经济已不复零零年代那般高速增长。
疫情之下,城乡分化日趋严重。2020 年农民工的务工时间普遍减少 30-60 天,如果考虑到失业风险,部分农民工的待工待业时间更长。农民工待业,就只能回到家乡,在这么一段时间内,收入减少的同时仍旧要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支出,这使得农民很有可能返贫,从而扩大城乡差距。
社会矛盾激化。例如内卷、失业、房贷断供、企业资金链中断、医疗资源分配错误、旅游教培等行业死亡、餐饮业娱乐行业服务业亏损巨大。
养老金收不抵支,延迟退休,大大缩减需要支付养老金的年限,并且延迟退休会降低平均年龄,导致死亡更早到来。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实际上就是年轻人现在要交养老金养现在的老人,以后也只能是自己交多少就拿多少。
在新自由主义猖獗的如今,疫情的到来无疑为垄断金融资本巨头们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促使了垄断行为的爆发。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垄断金融资本的力量就越强,越是刻意轻视和忽略疫情的防控。资本集团能够享受到一流的医疗保健,也有足够的物资随时隔离自己,而穷人和工薪阶层无疑是这场公共卫生危机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暴露在病毒面前,还将承受失业、无薪、付不起医药费及失去家人的痛苦。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由上述数据可得的总体判断是,供给端通胀,消费端通缩,处于典型的资本主义危机酝酿过程。居民负债进一步提高,大家都没有消费能力,CPI 下跌,但是奢侈品消费暴增。外部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不振,企业就要亏损,不想亏损就只能裁员缩减规模。这也就导致了失业大潮。但是为了维持整体的经济,今年第一季度通过基础建设项目硬着头皮生产的方式,希望用新基建把经济带起来,但是代价就是更快的通货膨胀和消耗外汇储备。
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青年面对如此的市场态势,又会选择何种出路?在笔者分析来看,当代青年无非三类对未来的考量:卷、润、摆烂。
在失业率螺旋式上升的今天,要找一部分工作实属不易。
由于经济下行导致的就业率下降,大部分学子选择以考研来冲抵就业风险。
可是,考研内卷真的就能解决当下严峻的就业问题吗?
首先,考研人数持续增长,今年已经有 457 万人参加考研,但是录取人数仅仅只有 110 万左右,有将近 350 万人落榜。就业端的内卷压力传导到了教育端,物以稀为贵,如今就业愈少,学生愈多,导致本科生能干的活要硕士,硕士干的活要博士,整个就业环境的畸形造就了教育的扭曲。
其次,今年国家发布了中考五五分流,这意味着将有近半的人要被强制进入职高、中专、技校,最终的宿命就是进厂打工,成为一名当经济危机时最先面临风险也最缺乏保障的产业工人。
最后,学校教育在 “教育减负” 的口号下,虽然交的是同样的学费,而底层的孩子却再难像以前那样,受到教师足够的教育和监督。而这些问题对于中上层社会的孩子是鲜少存在的,他们的家庭教育就算不行,也可以通过大量合法的教培机构弥补,减负之后,他们仍旧上的是那些相对而言教育质量更为过硬的高等学校,由很多出身于出名师范大学的教师进行培养。
对于大城市中产家庭的子女来说,他们有路子去国外读书,他们可以私下请教培,广大农村和小县城的孩子是没有这种资源的,他们的命运仿佛已经被暗中锚定了。综使劳工阶层的子女能够幸运地考上大学翻身,然而,在不断严峻的内卷现状、中考五五分流、教育越发两极分化的现实下,“飞上枝头变凤凰” 的概率又能有多大呢?
“润”这个词,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并不陌生。“润”通 run,英语意思就是 “跑”,是一种互联网流行词汇,指移民外国。比如说某人发了其在北欧的视频,那么下面的评论就会发“润了”、“已润”、“你给我回来” 等等。
但是,我们严肃地讨论一下,“润”,究竟能不能作为青年的一种出路?
留学美国加拿大、留下来当码农拿高薪是 “润” 的最佳方式。但是这条道路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是一旦无法拿到工签和绿卡就要面临驱逐的风险,而签证绿卡排队又遥遥无期,这使得留学群体最终回国发展的比例更大,留在北美的比例很小。其二是这种方式对于中产家庭来说大概率是阶层下降的,小概率阶层不变,不太可能阶层上升。其三是要面临父母养老、子女教育等等问题,对于满足这条路线的大部分中产家庭来说收获不一定比得上付出。
润北欧在网络上喊的很响,但实际上真的去的人不多,因为气候太过于寒冷,产业固定,留下去就必须学会当地语言才有工作机会,只会英语就业非常受限。
至于其他的国家,润日本的人非常多,并且日本政府常年吸引外来人口,政策有优待,买房压力远小于中国,就业机会取决于日语水平高低。澳大利亚可以参考知乎 nika 护士,只要愿意下决心是可以润,新加坡香港要求英语,但是都非常难留。综上的几处对于中产来说语言关不难过,但需要抛弃掉原来的所有社会关系,很难下定决心,而对于无产者来说语言关却是最最难过的。能够过语言关的毅力,在国内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这就是一座围城,看似美好,但实则困难重重。
其次,润需要多大的成本?是不是当代底层青年能够负担得起的?
通常所说的 “润” 的流程,指的是 “留学—工作—工作签证—绿卡” 的方式。以一位留学 HK 的朋友为例,仅仅是留学 HK,留学费用平均一年就要二三十万,更不说美国,平均费用几乎追平五六十万,疫情下的通货膨胀,无疑更是让所需留学费用更上一层楼。这些,莫说一个底层家庭无法承担,就连一个普通的县城中产都未必能承受得起,大部分青年要想通过润来改变人生,多少有点痴人说梦。
老一辈人的 “润”,比如福建温州一些去意大利、美国这些打工的老一辈的劳工,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移民外国不再回来,而是去外面赚钱寄回来养育家庭, 而如今的部分青年,早已经弃家庭父母而不顾,一心只想去过很好的生活,和他的家乡一刀两断。那么他们的结局,也必然不会好到哪里去。孤单的个人抵御不了结构化的罪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皆是如此。
那么,可不可以在国外建立起新的出路呢,你的文化系统、生活习惯甚至于语言都与当地人不通,最后往往只能混当地华人圈。华人圈有一句俗语,“华人专坑华人”,可以遇见,对于润的底层人而言,那样的生活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润” 是一条不归路,对于底层来说,一旦经历上面的艰险成功润了,就再也无法回来,成了无根浮萍。
“摆烂”,其实是一种对于现实的逃避,包括躺平、回归农村、丁克等等,都是一种试图以非暴力不极端的方式,试图在如今高度的内卷的世界里,求得一席之地。
然而,这些方式对于大多数底层群体而言,又是否真的可行?
【1】躺平真的能过得幸福吗?
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 “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然而,躺平这种弱者对抗环境的 “武器”,是否真的能起到其作用?在很多互联网的讨论,网友们往往将自己的躺平,看作是一种得意洋洋的反抗。人类学家斯科特在其《弱者的武器》中,就描述过印度尼西亚雇农的 “躺平”。他认为,“不公开” 的对抗行为,例如背后议论、言语攻击、偷懒、假装顺从、暗中破坏等等,他称之为 “弱者的武器”。并认为这种日常的反抗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这实际上就是躺平,斯科特赞同“躺平”,然而这种“躺平的斗争” 并没有改善贫农的境况。后来我们才知道,斯科特的 “屁股” 早就卖给了美国的大垄断资本集团,他出卖了他印度尼西亚那些想要变革当局,进行土地革命的有志青年,不少革命者因为他的出卖遭到了拷打和杀害。
记得经常有人质疑这些躺平者,你们既然躺平了,为什么还要高强度上网冲浪?这是因为躺平的本质是舍弃自己的社会关系,来换取偏居一偶的安心生活。人是社交动物,会感到失落,感到孤独,需要有人陪伴、说话、相互安慰。在异化的社会关系中,同事之间只存在勾心斗角、上司只会安排工作、父母只会催婚干预私生活制造压力、婚姻本身更是已经被异化成了金钱的交易,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绿帽故事,老哥老姐们彼此安慰并且宣告 “不再爱了”。所谓 “躺平”,既无法冲击社会使其变革更好,也无法让自己获得一朝安稳。躺平者只能通过日复一日的精神胜利来获得快感,唯有在深夜才觉得难受和孤独。
【2】回归农村的可能性
逃避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回归到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小农社会,这是普遍矛盾下一部分人的选择。但是,逃避资本矛盾,本身便是一种妄想。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在农村想要自给自足逃避资本社会,大概就两条路,农业和互联网自媒体。当下的小农经济基本上赚不了几个钱,处于吃低价劳动力的境地,并且伴随未来人口减少的是内需下降,农业这条路只有集约化、大型国有粮食集团才行。个体成本会越来越高,收益却会越来越低。而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植要求高,投入资金大、风险大、技术要求高,个体户是搞不定的。总的来说搞农业即便现在能维持生计,未来随着需求下降也是死路一条。而自媒体就是另外一个赛道了,乡村生活确实是当下自媒体的主要发力点,有流量政策支持,但是需要专业的拍摄剪辑运作人才,是一个专业化的事情,它根本不适合绝大多数人。这个赛道最终能够成功的也仅仅是少数而已。
其次,再偏远的农村也已经被资本所渗透,还有当地的封建宗族势力,面对真实的医疗、教育、与封建宗族势力斗争、与大资本对小农经济的摧毁等等,农村的浪漫生活只存在于都市青年的幻想中。
【3】丁克
前面所述的理想状态的农村,只可能是与丁克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如果仍然追求家庭经济体的资产积累,那还是无法逃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丁克就意味着放弃传宗接代,放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积累。
丁克的问题在于,中年后对于亲情情绪的缺失和对人生价值的迷茫。普通人在资本主义压迫下是不太可能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东西的,就算真的找到了,也会被 996 摧残得一文不值。这种环境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社会思潮告诉大家,家庭是人生的最终归宿,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下一代,就在于孩子,就在于家庭再生产。至于再生产了之后做什么,国人是不知道的,也许这个 “家庭再生产” 仅仅是为了无限循环“再生产”、无穷无尽地生产着资本的奴隶罢了。
同时,丁克是没有统战价值的。丁克没有组织化,没有核心诉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对于 “丁克” 这种利用生育自由同归于尽的消极抵抗,上方可能会使用引入外来移民、高额补贴生育、惩罚不育等等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无产阶级还是要回到积极抗争的道路上来。
最近的几则消息:1、财政部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2、多地开始降低首付比例;3、郑州重新开始新一批的旧改和房地产刺激;4、法拍房数量暴增,断供人数持续上涨,需要注意的是,法拍房的流程要走 1-2 年,因此我们看到的数据其实是 1 年前的反应了。并且,无论是投机客还是正常买房者,债务的暴雷确认到个人,将再无翻身之日。
各方面情况都在显示,房地产已经不可持续了,但是房地产税又再次胎死腹中。国家想要加强刺激,可惜居民的杠杠早就超过 60% 了,甚至 70%,穷鬼已经没有油水可榨了,“鹅城的税已经收到 30 年后了”。所谓 “救市”,已不是让房地产再次繁荣,而是让房地产企业不要连环爆雷,该交房的交房,这样才能让债务从房企转移给个人,让大家一起来承担总体的债务泡沫,防止泡沫崩溃。
高房价的源头是卖地,通过卖地获得的收入是地方能够长期维持超高债务的主要原因。而这笔钱最终指向的是买房者,通过储蓄买房的人,相当于将家庭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剩余价值来置换;而通过贷款买房的人,则相当于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剩余价值都提前收上来了。
2016 年的 “涨价去库存”,客观层面上吸纳了大量的超发货币,也发挥了印钞机的作用,为新一轮的城市化提供了资金。房价短短几年内就翻倍了,但是随着而来的却是人口断崖式下跌。2019 年出生数 1465 万,2020 年出生数 1200 万,2021 年根据卡介疫苗推算大概 850-900 万之间。2020 年死亡人口近 1000 万,接下去十年死亡人口将持续增长至每年 2000 万。20 年登记结婚 813 万对,离婚 373 万对,意味着一胎数上限在急剧减少。二胎一般为一胎数的 50% 左右,这意味着未来的人口出生数将会逼近每年 600 万。
宏观人口变化下,首先受到打击的就是婴幼儿产业,其次受到影响的是青少年产业,然后是家庭对于房产刚需的急剧减弱,最终反馈到整个内需不振上。内需不振消费萎缩带来企业利润下降,中小型企业困境加倍,大型企业垄断加剧,客观层面上消灭了大量就业岗位。青年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集聚于四大城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这一境况使得超大型都市圈的形成不可逆转,远离这四大圈的三四线城市的人口会因为虹吸效应而逐渐减少。
在当下的社会状况下,上杠杆在二线中游以下买房就不合适了。一线和二线头部的房产虽然涨不了太多但是也不会跌,与通胀持平。如果选择上杠杆,30 年房贷,并且生孩子,那么中间绝不能失业,否则还贷压力太大,容易资金不足。并且一线城市的一套房产和孩子把一个家庭直接锁死在大城市,无形之中就没有了退路,想要换城市的话,孩子读书、换地方工作、房子很难下决心出手等等都无法跨越。
在封建社会或者前现代社会,一个人就算面临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可始终还是会有事物让其眷恋人世间的美好的。这类事物占最大比重的就是家庭,也就是说无论人们在现实里遭遇了何种困难和挫折,为了家人,具体到为了自己的父母,他们还是会愿意再来一次的。
可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叙事当中,人们却无论如何都对人世间采取彻底地否定态度。这根本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深入,使得个人主义越发泛滥。个人主义是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利己主义的 “己”,始终还包括着家人、朋友。以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维持着一个 “己” 的圈子。
可个人主义只存在 “个人”,个人从社会中退却,从公共议题和政治中退却,最后从家庭中退却,落得孤零零的一个人,既冷漠又无所归宿。人们寻找不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论是利益的受损还是情感的受伤都找不到他者倾诉,从而建立起一种稳固的社会支持关系。个人的原子化,大大削弱了人们疗愈自己和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一种根本上的厌世主义和悲观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渗透,家庭不再是这样一种给人以美好事物的东西了。资本主义已经将家庭异化为” 合法的” 长期卖淫合同。“十个男人里面,有一个用钱换取性服务,还有另外的九个不知道自己正在用钱换取性服务。” 这句网友的调侃话糙理不糙。彩礼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私有制婚姻的极端体现,婚姻不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经济的结合、家庭的结合、物化的结合,唯独不再是情感的结合。
有网友调侃:“十个男人里面,有一个用钱换取性服务,还有另外的九个不知道自己正在用钱换取性服务。” 彩礼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私有制婚姻的极端体现,婚姻不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经济的结合、家庭的结合、物化的结合,唯独不再是情感的结合。
中国人口马上就要进入长期负增长,一直到 2050 年,中间每年平均可能净减少大几百万到一千万。结婚人数也在减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丁克。离婚率也在上升,出台离婚冷静期后有所下降,但是这无形中在压制矛盾捂盖子,就像高压锅一样,不解决根本问题的话,高压锅迟早要爆炸的。而这个爆炸的代价就要全体人民来承担了。
原本应该建成一种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抚养体系,让社会来共同承担生育、教育、住房成本。但是现在买房已经掏空了 6 个钱包了,生育和教育成本由家庭自己来承担,成果却由资本社会来享受。
市场开拓,东南亚自贸和一带一路,其中一带一路需要和老欧洲和美帝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资本主义对市场的竞争绝不是温情脉脉的,而是残忍的、零和博弈的。在中东就会挑战美帝的利益,在非洲就会挑战法国的利益,在东南亚 RCEP 协议是重要的一步。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上是绝对的龙头,中国的资本与合作对剩余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 2025、芯片。其中最有可能实现也是优势明显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十万亿产值的制造业,从产业上游到下游包含了一整套生产体系,可以养活上亿人,也是唯一可以取代房地产的产业。这是经济博弈,但更是政治任务!成败在此一举。
中考五五分流、打倒教培,主要目的说的好听点是为了建立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路线,说的难听点就是让大多数人读不了大学去进厂。但是现在都知道进厂打工,劳动强度要人命,工资低的和要饭一样。没人愿意干制造业。所以就逼一半人中考去中职,高考去大专,毕了业为了生存就去进厂,进了厂感觉不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什么是他们所说的人口红利?这就是!这种状况只有持续到占领高端制造业才能结束。
这条路德国走过了,德国能够以如此高的社会福利来养老百姓,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占据了高端制造业,尤其是他们的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整个高端制造业产业链足够养活整个德国了。这才是他们富有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利与弊。 引用(今年高职院校扩招 200 万人,意味着什么?- 一言难尽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4867870):
德国人口 8293 万,地理面积约 36 万平方公里,面积大小不如日本,除了煤矿以外,自然资源非常缺乏,大多数时间都依靠进口。二战后,德国走上经济复苏之路,实际上,就是走过压迫劳动力之路。压到后来,就会出现了极端情况,即超低生育率。
德国是一个低人均自然资源,人均教育程度极高,高度依赖实体工业和进出口贸易生存的国家。你会发现,这样的国家最终它都会产生一个特点,生育率极低,离婚率极高。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人独立生存,并且随着思想独立,教育程度越高群体就越不接受强权和资本的压迫。从而思想斗争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不要孩子。
上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这二十年,是德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期。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招不到工人进厂打工。资本家开始着急,德国政府更着急。光鲜体面的白领工作又轻松工资又高,谁会去干体力劳动呢?所以德国政府的办法是加工资,提高低端劳动力使用成本。但是矛盾在于,钱在资本家手里,资本天然会向利润洼地流动,所以在资本家选择转移资产到东南亚,尤其是中国。
其次要根本性解决人生减少的问题,德国政府选择了向第三世界国家开放移民。德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接受大量寻求庇护的难民,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移民国家。第一代移民,永远都是最好说话的,打他就跪着,骂他他也不敢哭,要他做事他老老实实做完。但是只要有资本就有压迫,这件事就永远不可能缓和。德国得想办法让原住民生孩子,只有两个方法。第一,因为难民一时填补了工业用人荒,让更多的私有资本国有化。由国家主导经济,大幅提高低端劳动力的使用成本。第二,提高福利,把德国更多的导向成为一个高福利国家,促进原住民的生育,生孩子都有奖励。
好,有意思的来了,待遇是提高了,原住民的孩子也愿意去职业院校读书当工人了。但是,原住民还是不生孩子,为什么?因为教育的最大导向不是自由,而是向往自由后的断子绝孙。德国的职业院校教育水平是非常不错的,而大部分原住民的孩子,父母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思想,接受高水平教育后再让大家生孩子出来给你压迫?见鬼去吧。所以,你看到的是,德国旁边的法国,快变成了一个黑人国家。为什么?因为教育层次低的第一代,第二代移民,都是信奉传统思想的。特别是非洲的部落文化,生育出来打仗就是头等大事。
所以,法国现在满地的非洲裔。德国也没好到哪里去。搞到现在,德国人也实在没了办法,不如就把工厂建到中国来,同时增加自动化,机器人的使用。充分发挥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便宜的特点,和开发更高科技机器人代替人力。相对的紧缩移民,继续促进原住民生育,以免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把德意志民族消灭,结果被文明和资本消灭了。
文章到这里,要问怎么办?我们两个写作者其实都无从答起。但经过几天几夜的写作,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心和安稳。这种安心是当我们从事利己的工作的时候,当我们试图逃避现实生活的时候,所从未感受到的。回到青年的问题上,无独有偶,哈贝马斯提出过现代人的问题就是 “生活世界被殖民化” 了,如今,青年根本的问题还是一个,在被异化的劳动下,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上不断迷失,受社会结构所困,个人的生活无法通过个人来解决。
因此,唯有一种方式,在笔者们看来是可行的——那就是联合起来,用一个整体的青年的力量,去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改善我们当前的情况。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自然能收获到生活的意义,自然能获得对社会乃至我们个人的救赎,因此,当我们最终不再年轻,会一再回首,但却未曾后悔,因为生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有人说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选择牺牲经济,是必要的代价,我笑了。真要是在乎生命的话,咋不禁烟呢?
每年吸烟引发的疾病还要导致 100 万人失去生命,也没见要对烟草清零。这时候就没人讨论要不要共存,也没人在乎老人孩子咋办,更没人担心 100 万病危患者会不会导致医疗挤兑医院瘫痪。国外香甜的空气固然是扯淡,但也无法否认国内因肺癌而死的人数占全球 4 成。都是通过呼吸道引起的疾病,咋烟民就这么没排面呢?看看双减而丢了饭碗的上百万人,禁烟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所以有些事情只是说得好听罢了,别整天自我感动,每个人都是代价,只不过现在还没轮到你罢了。
物业公司在资本的加持下开疆拓土,除了本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商品房以外,他们还不断地拓展中小房地产商的物业市场。截止到 2020 年底,全国十大物管公司合计管理合约面积达到了 48.53 亿平,2021 年底合计合约面积达到了 63.39 亿平,随着自身房地产企业大量的新房交付,合约面积会进一步地提升。
1992-2021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 229.2 亿平,前十大物管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27.65%,试想一下当这些房企全部破产以后,核心物业极有可能被两到三家国资控股,这又是多么大的一个垄断利润。
2020 年十大物业公司合计营收 924 亿,那么预估全国商品房物业收入为 3090 亿,2020 年、2021 年全国二十家商管公司营收分别为 1329 亿、1677 亿。
预估 2020 年全国商品房和商业地产营收总和为 4419 亿,福利房、企事业单位住房、小产权房等非商品房物业费预估为 500 亿以内,**2020 年全国物业市场规模合计为 5000 亿。**预估未来三年合计交付 52 亿平,按照 1.5 平 / 月物业费计算,**未来的新增物业市场规模为 936 亿,接近 1000 亿。**在房地产税开征前后,物业市场总规模可以达到 6000 亿左右,2025 年以后我国的物业行业将进入存量时代。
截止到 2021 年底,我国现存商品房面积 229 亿平,福利房预估为 55 亿平,合计市值达到了 456w 亿的规模。
合理市值为当前市值的 10%-20%,合计 45.6w 亿 - 91.2w 亿,如果按照合理市值的 1% 征收,那么房地产税的规模为 4560 亿 - 9120 亿。
根据上述推测房地产税 = 物业费 * 2,这能够弥补财政赤字和地方土地出让金的亏空吗?2021 年底,按照 1%-2% 的租金回报率,我国商品房全部出租的情况下,合计租金规模为 4.56w-9.12w 亿,从目前来看,全国商品房的租金回报率在 1.5%-2%,非常的低,按照租金总额 9.12w 亿计算,20%-40% 的出租率,那么实际租金市场的规模为 1.6w-3.6w 亿。
在我们原先的预估中,房地产税必须达到了 1.5w-4w 亿才能弥补财政缺口,否则房地产税无法起到应该有的税收作用。
预计 2023 年全国物业费 + 租金 = 2w 到 4.5w 亿,如果要拿到 2w 亿的房地产税,难不成取消物业费和租金?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房东和物业各分担一半呢?实际居民就得承担 1w 亿的房地产税,城市户均 2511 元,那么物业公司和房东不愿意降价呢?
意味着 2w 亿的房地产税直接落到居民头上,合计城市户均 5022 元,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讲是灭顶之灾。2020 年居民工资性收入为 25.26w 亿,其实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低于 22w 亿,2w 亿的税费合计为工资性收入的 10%。(参考《中美对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有多大,平均主义给我们多计算了多少收入》)
无论怎么计算,2w 亿的税收肯定要兑现,而房东阶级、物业公司必然要让利于民,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下,可能让利多少。
-—
最终的答案是,我国的商品房收益率可能长期维持在 1%-2%,彻底进入房住不炒的时代,这个结论是房价暴跌以后,原先 100w / 套房价,变为 30w / 套,原先租金收入为 1.5w / 年,未来收入为 0.6k / 年(0.6k 为纯收入,含税 1.1w / 年)。未来靠租金养老?
根本不可能了,家里五套房,合计一年收入为 3w 元,如何养老?收益率降低不仅反映在租房市场,还反映在银行存款利息方面,目前 1 年期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在 1.5% 左右,未来一定会降低到 0.8% 以内,而与此同时房贷利率也会进入 3% 的时代。
[1] 低收益率、低息会伴随中国未来经济二十年。记住我们的判断,收藏好本文,如果未来有一天成为现实,那么记住一定要回头来看。
这个问题才应该上热搜榜第一!
动不动就一刀切,封城,能没影响吗?
这波疫情骂上海没问题,
但是也记得骂 wjw,整天说我们不如西方医疗资源丰富,我们人太多了。
我就想问问人多了,那您不会在这 3 年里想法提高医疗资源吗?
比方说:
医护人员的工资提高了没有?
医疗设备设施的数量、种类增加了没有?
看病医院的数量提高了没有?
医院乱开机理不明的中药控制了没有?
医院紧急突发情况的备案都设置了没有?
完事啥也没干,合着纳税人的钱都投给核酸检测、隔离酒店去赚了?
影响很大,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面对疫情,人要么有资产,要么有编制,要么有技术。没有的话,很多人就是那 2 亿灵活就业人员之一,特别是做餐饮等实体经济的,生活受疫情影响大,手停口停,还可能资金链断裂,抗风险能力不强。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给我的物业减了 2 次租,力度也不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租客,他厨师起家,经过 10 多年的拼搏,在某一线城市开了几家餐厅,其中一间餐厅是租我的物业。他的餐厅服务、卫生、环境、特色、味道很不错,老板为人也很不错。餐厅在这个城市口碑不错,小有名气,我也有时去消费。
运气不好的是,他疫情前正在扩张餐厅,结果遇到了疫情这个黑天鹅,一下子资金链断裂,员工工资、房租也发不出来了。
当时他微信联系我,说自己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员工工资、贷款、房租、货款,需要卖店还钱,所以请宽限一段时间,说着说着就哭出来了。我对他的遭遇很同情,减免了他欠的部分房租,押金也退给他支付员工工资。
再见他已是快 2 年了,他重新开了一家不大的餐厅。我了解到,他最后关闭了所有餐厅,想尽办法,付清了员工工资。妻子也和他离婚了,如今他是十几年心血付之东流,一个人带着女儿,从头再来。
如今疫情又起,他的生意刚起步,估计又会受到较大打击。不禁感叹,人在疫情面前,真的很渺小,有种无力感。
这么说吧,本来我下班以后还可以搞点副业的,现在也不行了。
首先从经济血管物流行业的相关数据来看。
2022 年 3 月全国各地物流出现明显跌幅。
一般来说,交通物流和经济生产消费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人员流动越高频,经济越发达。
上游的原材料需要运输,中游的制造需要运输,下游的组装需要运输,劳动力和消费者都需要运输。
物流受限,所以 3 月 PMI 供应商配送时间回落,意味着产业链生产周期增加。
从发电数据来看也是,沿海 8 省发电耗煤走弱,意味着整体产能没有上去。
同时因为俄乌冲突,全球原材料涨价不断加速。
企业利润因为成本上升,已经下跌很多了。
而这会直接影响到招工,发展到每个普通人身上。
离谱的是收入预期在下降,蔬菜水果的价格却一直在涨。
于是消费者的储蓄意愿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峰期。
储蓄意愿高,意味着消费减弱,小商业体投资行为减少,基层就业进一步减少。
居民投资意愿直接关系到小餐馆,小商业,小工厂这些量最大,辐射最广的基层就业机会。
当然目前来说失业率并没有明显地变化,与去年同期保持同样水平。
但是 16-24 岁的年轻人失业率明显增加,这说明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
这个是内需的问题,而从出口来看也是不容乐观。
从 3 月持续走低的八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来看,我们的出口也在下滑了。
而在 3 月制造业 PMI 指数出来之后也可以看到,采购和新出口订单都在减少。
而麻烦的是,在很多国家疫情管控放松之后,经济生产都有明显回暖,很显然我们有些订单被吃走了。
美国失业率都快回到疫情前水平了。
那么国内目前采取的措施就是拉基建和房地产,继续修路修楼,这样可以把钱直接发到劳动者手上,而且建筑行业上下游牵扯到五十多个行业,可以带动很多经济因子。
整个三月各地的房地产销售都回暖了,也有很多城市都放开了房地产的政策。
目前从水泥的发运率来说,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回升,甚至三月是一个新的低点。
但是可以看到,基建投资已经同比有所增加了,接下来许多项目会立刻跑马上任,相信在 5 月这一波疫情可能会告一段落,届时会是一个加速回暖的点。
总的来说这一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多小经济体已经是举债创业了,这次再失败可能就会长久地趴下去。
消费,投资信心下降。
订单减少,上游涨价。
防疫压力变大,相比武汉疫情那会儿,大家都还有存款,现在群众包包里还有多少钱可就不好说了。
相比说海外放开,无症状变多带来的压力,不如说居民没有存款,买不起菜,还不起贷,根本就没办法防控了,想方设法都会跑出去。
很多数据显示,现在的经济状况真的是非常难受了。
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吧。
然后我就继续往下挖,为什么东营可以独善其身?
![](data:image/svg+xml;utf8,)
关于东营为什么疫情防控做的好,这事儿,仁者见仁吧,网友们已经争论的不可开交。
——————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如果全国都能像东营一样做防控,中国的疫情情况一定比现在要好。
那么,什么是 “像东营一样防控” 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两点:
这样的话,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了,
然后呢?
我重点是想说,然后呢!!!!
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个数据,大家了解下,理解下,体会下:
据经济规划部门统计,高铁每亿元的投资,平均消耗 0.333 万吨钢材、2 万吨水泥、3.11 万吨沙土、5.16 万立方米石头以及 0.085 亿元设备,人工方面则消耗 22.86 万工时。按照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 1:10 比例计算,其对相关产业拉动效益在 10 亿元以上。
高铁可拉动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上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零部件生产设计核心层企业近 100 家、紧密层企业 500 余家,覆盖 20 多个省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链。
那么,一个没有高铁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将回退到什么水平?
最简单粗暴的算法,就是把目前为止的,中国高铁投资额,乘以 10
全国高铁总投资额的数据我没找到,就拿京沪高铁来讲吧
也就是说,一条京沪高铁的消失,将令中国损失超过两万亿的经济效益。
两万亿,只是一条京沪高铁的代价。
再给大家一个参照数据——
所以,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
或者,换一个问法,现行的疫情防控政策,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
答案,已经在上面的数据中了。
ps. 关于疫情的话题,我已经写了很多很多,我相信,很多如我一样的 “匹夫”,也写了说了很多很多。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正在写作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渐累积。
北京国贸桥下:突然消失的晚高峰为了忘却的纪念:从李文亮医生到张文宏医生长春为什么必须在五天内实现 “社会面清零”?
打扰了,
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有人就有钱,没人要钱做啥?
看看美国,一年经济下跌 27%,还不是世界第一大国?一个连工厂都没几个的上海,封几个月能有啥大不了的。本来上海的 GDP 大部分也不产自上海,生产销售本就在外地。上海封城根本不影响这些企业的生产销售。
只要能清零,全力抗疫,乌纱帽只要不掉,管你死不死的,只要不是新冠死的,你上吊都没人管
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从收款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企业是真的没钱,特别难。
疫情发生后,第一年,谨慎点的基本上就不做赊销的生意了,有些胆大的还是盲目的通过赊销来增加销售额,结果销售额是上去了,那些账真难收……
第二年,胆大的赊销选手已经不常见了,即使偶尔能见到,赊销的规模比第一年的已经小多了
第三年,很多人已躺平,很多人已经被账拖死了,也只能被迫躺平。
我们园区天天做核酸,GDP 增速超 20%,在长沙排不上号。现在疫情,不是口罩全美订单拉满经济根本排不上号。实体关门不影响 GDP 的。
这次疫情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
直接影响,各地封城损失的 GDP 截止 4 月 7 日大约 3000 亿(90% 来自上海),订单物流景区票房损失,全国大约 700-1000 亿。潜在损失和间接影响不计。
本轮疫情已持续月余,若上海全面封控延续至 4 月中下旬甚至更久,对经济的冲击将进一步提升,还需关注物流不畅的外溢影响。3 月以来,本轮疫情已持续 1 个月以上,目前仍未受控,其中吉林、上海最为严重,尤以上海的经济影响最大;截止 4 月 6 日,上海本轮累计确诊本土病例 3557 例,无症状感染者 10.7 万例,全市大部分区域实施封控管理。根据我们此前报告《当前疫情对经济冲击几何?》测算,全面封城相比部分封控,对当月消费和当季 GDP 的冲击强度分别提升约 27 个、3 个百分点。鉴于上海社零和 GDP 的全国占比在 4%左右,意味着上海疫情对 4 月全国社零、工业增加值,二季度 GDP 的冲击可能分别提升近 1 个、0.3 个、0.1 个百分点。此外,考虑到上海是我国物流中心,由于疫情防控带来的物流放缓、甚至供应链中断等间接影响需要密切跟踪。
从总量看,经济各分项全面回落,主因疫情直接冲击供需,物流不畅的影响较为有限。物流(及人员流动)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物流不畅会构成直接约束(如原材料供给不足、产成品累库等),也会有间接影响(提升经济运行成本、影响预期等),物流作为服务业,本身也直接受经济影响。因此物流指标可较好的跟踪经济走势:
>;物流与 GDP、消费:2020 年以来百城拥堵指数、十城地铁客运量同比与 GDP、社零增速的走势接近,而 3 月拥堵指数同比大幅降至 - 4.7%(2 月 7.1%),地铁客运量同比降至 - 25.9%(2 月 13.9%),指向一季度 GDP 大概率会落至 5%以下,3 月社零也可能降至负值。
>;物流与工业生产:3 月沿海八省发电耗煤平均增长 1.2%(1-2 月为 5.9%),指向 3 月工业生产显著下行;但考虑到,3 月大秦线日运量、电煤库存仍处高位,电厂发电未受明显影响,耗煤下降主因应是需求回落;此外,3 月 PMI 供应商配送时间降至低位,但原材料库存指数仍处平均水平,指向短期内整体工业企业原材料充足,物流不畅尚未明显制约生产。
>;物流与投资:3 月水泥发运率同比降至 - 35%(2 月为 4.9%),指向基建等固定投资也受到疫情影响。据百年建筑调研 [1],4 月水泥发运率继续下降,疫情造成的生产受限、工程延期等因素占比约 50%、资金问题占比约 30%,而交通管控加强、原料采购紧张因素仅占比 10%,指向疫情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供需,物流不畅影响相对有限。
>;物流与出口:3 月八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降至 - 1.7%(2 月为 4.4%),CCFI 集装箱运价指数也继续下行,指向我国出口也有所回落。据上港集团公告 [2],自 3 月 28 日以来,上海港集装箱船平均等泊时间小于 24 小时,平均等泊船舶小于 10 艘次,集装箱船未见拥堵。总体看,出口回落可能主因外需走弱、供给受限,物流短期影响可能有限。
>;物流与通胀:3 月重点蔬菜、水果价格强于往年同期,4 月第 1 周进一步上行,应和部分地区疫情封控、囤积生活物资,道路运输受阻、供给受限等因素有关。按历史价格均值进行简单匡算,蔬菜、水果价格对 3 月 CPI 的影响约为 0.7 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石化、电子产业链物流放缓最多,短期内生产中断风险较小。一方面,从 PMI 配送指数看,3 月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电子和仪器仪表、化纤、纺织、化工行业的降幅均在 9 个点以上,其中石化产业链物流降幅普遍较大,主因石化业上游集聚的东北、中游集聚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3 月以来疫情均较为严重;电子行业物流放缓应是与深圳疫情有关;非金属制品业回落较多主因 2 月基数较高。另一方面,从原材料库存指数看,今年 Q1 与去年 Q4 相比,仅汽车行业跌幅在 10 个点左右,石化、电子等其余行业跌幅均相对较小,也指向短期内原材料供给仍充裕,暂无生产中断风险。
从区域看,东北、长三角物流跌幅最大,广东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控制住了疫情蔓延。截至 4 月 9 日,上海整车货运指数已跌至 2019 年平均水平的 16.8%,显著低于北京、广州的 41.9%、84.3%;3 月东北、长三角地区的非制造业供应商配送 PMI 跌幅分别达 8.1、6.8 个点,明显大于 5 个点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本轮疫情分布较吻合。此外,若用 3-4 月货运指数跌幅代表经济受损程度,用新增确诊数代表疫情严重程度,对比发现,东北的辽宁、黑龙江,北部的北京、河北,东部的江苏、江西等地,疫情相对较轻,但疫情防控仍较严格;广东疫情虽然较为严重,但经济受到的冲击较小,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总体而言,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冲击供需,物流不畅的影响较为有限。我们更新的测算显示(后附详表),当前疫情将拖累 3 月消费、3 月工业增加值、一季度 GDP 约 3.3 个、2.1 个、1 个百分点。再次提示:政策底已现,经济底未到,市场底则尚需时日。短期看,经济 1-2 月 “高开” 后,3-4 月大概率“低走”,关注 4 大动向:房地产有望进一步实质性放松、4 月仍可能降准降息、俄乌冲突演化、美联储加息缩表节奏的变化。
附:本轮疫情对消费、生产、GDP 的冲击测算更新
《当前疫情对经济冲击几何?》的测算进行了更新,截止至 3 月 27 日(后续新增城市疫情影响主要落在 4 月),新增厦门、唐山等 5 个城市出现中高风险区域,对 3 月社零冲击提升至 3.3 个点,对一季度 GDP 冲击提升至 1.0 个点;并增加了工业增加值影响的测算,预计本轮疫情冲击 3 月工业增加值 2 个百分点左右。
注:
[1] 百年建筑:多地混凝土发运量小幅上行,华东下降两成 https://www.100njz.com/22/0407/11/8C2FF4A488E2524C.html
[2] 上港集团:码头生产运营如常,集装箱船未见拥堵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2-04-04/doc-imcwiwss9899151.shtml
风险提示:疫情恶化超预期,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穆仁文,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当前疫情对经济冲击几何?》2022-03-24
[2]《高频与政策半月观—短期紧盯降准降息和房地产放松》2022-04-05
[3]《经济底还没到—3 月 PMI 的 5 大信号》2022-03-31
[4]《政策底已现,经济底和市场底呢?》2022-03-20
[5]《对经济大超预期的几点理解》2022-03-15
0 重症
0 死亡
0 高风险地区
有什么严重?
有什么影响?
国家是怕上海以外别的地区扛不住。
上海 100% 打疫苗的,怕啥!
6 万人被接到江浙隔离
还都是景区
白吃白喝看风景
就问你们享受的到么?
一、
教皇访问纽约,一下飞机,便有记者发问:“你对纽约妓女泛滥的问题怎么看?”
教皇微微一笑,答道:“众生皆沐浴主之恩泽,对弱势群体更要关怀。”
第二天纽约时报标题:《教皇放弃教义 提议关怀妓女 疑支持卖淫合法化》
二、
教皇第二次来纽约,这次长了教训,一下飞机,又有记者问到:“你对纽约妓女泛滥的问题怎么看?”
教皇答道:“妓女不符合教义,我坚决反对。”
第二天纽约时报标题:《堂堂教皇曲解教义歧视妓女 民众呼吁向弱势群体道歉 》
三、
教皇第三次来纽约,这次决定什么也不说。一下飞机又有记者问到:“你对纽约妓女泛滥的问题怎么看?”
教皇微微一笑,闭口不谈。
第二天纽约时报标题:《教皇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 有何资格统领信徒?》
四、
教皇第四次来纽约,这次准备装傻。一下飞机,记者问到:“你对纽约妓女泛滥的问题怎么看?”
教皇反问:“纽约竟然还有妓女?”
第二天纽约时报标题:《纽约妓女让教皇大吃一惊 风月场所疑有惊人内幕》
五、
教皇已经第五次来纽约了,这次准备主动出击,彻底堵上记者的嘴。一下飞机,不等记者说话,教皇便说:“纽约有无妓女问题本人不关心,请各位再勿提问。”
第二天纽约时报标题:《教皇抵纽约 开口便问纽约有无妓女》
氧气其实是一种毒品,会使人产生依赖性,随着亿万年的进化不得不吸才变成了现在这样,缺氧则被理解为一种戒断反应,而氧气本身也对人体有害,正是因为进化成了必须依赖氧气的生物而不得不受到它的侵害,人的寿命只能被迫缩减到七十至一百年。
正常呼吸产生的氧自由基对有机体的杀伤效应是确凿无误的事实。衰老现象本身跟氧自由基有很大关系,最简单的例子:老年斑,实际上是皮肤组织(主要是脂肪)被过度氧化。人体首当其冲受到氧自由基持续杀伤的,正是呼吸作用的工作场所:线粒体。
线粒体内的糖氧化过程和自然界点火烧木头,化学本质是一回事。自由基是氧化反应中还没有进行到底的多种中间产物,它们的氧化活性比真正的氧厉害多了。如果把燃烧看成 sex,那么氧气就是还穿着衣服看电影的状态,二氧化碳就是贤者状态,而自由基就是那已经勃起还未圆满的兽男,逮谁 X 谁。自然火焰和烟雾中都含有大量自由基,吸烟的头号有害物质也是自由基(二号是焦油,尼古丁只能排老三)。线粒体内的自由基如果漏出来到细胞中,秒杀碰到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包括承载生物信息的 DNA。
呼吸作用和普通燃烧真正的区别,在于线粒体内氧化过程是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器逐步精确控制的,不像普通燃烧那样失控,自由基漫天飞舞。线粒体对氧利用充分,反应空间限制严格,而且有非常精密的保护和调节机制来抵御这种杀伤。
进化生物学家曾经对一个问题大惑不解:为什么线粒体的前身(外来的细菌类微生物)和真核细胞的前身结合共生之后,绝大部分基因跑到核基因组里面,但线粒体非得留下那么一小撮基因,形成现在的 mtDNA?最近的答案是:这些基因是呼吸作用这种玩火行为的现场管理人员。呼吸作用的强度必须实时、精确调节。线粒体内部一旦出现呼吸作用不畅、自由基大量泄漏的信号,这些基因得马上反应,把它调低。通常的核基因组调节机制:从化学信号链接受信号 - 造信使 RNA - 运出来变蛋白质 - 再调节生理活动,对这件事都来不及。没错,呼吸作用——氧的杀伤效应就这么可怕。
但是数十年的生命中,线粒体仍然不可避免会被杀伤,因为化学的手段不可能完美,调节信号就是自由基本身。老的线粒体会损坏失效。线粒体在细胞内是会分裂繁殖的,会形成新的子代弥补能量需求。对 mtDNA 来说,分裂本身就是带误差的事。而且已经被杀伤的 mtDNA 多代复制分裂,会把这些杀伤造成的错误累积下去。总有一天,细胞内线粒体已经错误太多,效率太低,不但能量供应不足(衰老的 “衰” 字),而且自由基泄漏也控制不住,指数膨胀。自由基漏出线粒体,疯狂杀伤其它有机物质(衰老的 “老” 字)。成片的组织变成这样,恶化成器官问题,就是衰老之后的病字。再演变成系统问题,就是衰老之后的死亡。
我就问问大家,谁支持不呼吸氧气,站出来给我瞧瞧!
我国最近二十年是国际上微操玩得好,吃全球经济红利,才掩盖了底层人民没有足够的诉求主动权这一事实。
最近为什么大家网上 “仇富” 的牢骚多了?因为富人本来就不仁,存量他们已经死死霸住了。老百姓之所以觉得还有奔头,是因为国家的增量一直在做大。可现在,外交形势本就严峻,疫情又突然横插一脚,国际红利上,很多本来还能维持住的杠杆接二连三断了。
所以,国际红利没了,增量利益没了,利润增长从哪来?资本的目光很容易转移到盯着大家碗里那点存量利益去算计了。
过去二十年,我们平民百姓的满足感能维系在比较高的程度,也是因为我们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一直在提升。
那个时候的中国,规模化且高效的供应链根本建立不起来,大型超市很少,中型超市更少,连锁便利店罕见。全是小卖铺,是地摊经济最 “发达” 的时期。当然,买肉的话,只能到肉摊肉铺,没有超市没有冰柜,肯定是不是冷鲜肉。
可最近这二十多年发展,我们是在方方面面提高经济效率啊。现在二线城市建成区,5km 范围内一两个大型超市已经是常见的吧。经历了互联网革命,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甚至比美国还超前。而中国的物流更是发达的不像样了,现在超市里同样的东西,外卖跑腿一小时配送的价格,甚至开始压过在淘宝网上买然后等收快递了..
如果没有更大的增量盘面来源,我们的经济效率在全人类的水平,已经触顶了。
因为经济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这里的猪肉价格,大概十五六年前,十二三块。在去年猪肉狂涨之前,实际也就十七八块。这种比较低的涨幅背后,一来,是经济效率提升带来的内需市场的扩大,比如很多以前物资不丰富的地区,逐渐打开了市场,当地人民提升了生活水平和采购量… 二来,是三产的发达,极大优化了供应链,在采购、运输、加工、信息、支付等环节,都大大压低了成本。所以,这种低物价,是靠经济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过去的高通胀。
但现在呢?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已经触顶的我们又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从先进国际经验(比如美国沃尔玛)那里不断模仿学习,那么这个持续压低物价的经济效率红利,可能已经遇到瓶颈了。随之而来的,是底层人民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 这次猪肉价格暴涨后,我们这里的价格,已经回不去了…
其实,社会经济效率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资本垄断。
十来年前,我还上学时,那时候同学之间聊天,说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连小卖铺都是大型企业垄断,自己想开家小店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初听这些,觉得不可思议。那种社会要固化到什么程度啊?开个店,这种小本创业的机会都没有… 大企业不是该赚贵重商品的钱吗,怎么连铅笔橡皮这些小物件的钱也要呢?
那个年代,马云还是年轻人的精神导师,电视上、报纸上、网站上,铺天盖地的连锁加盟广告,陈安之等各种大忽悠大行其道… 说真的,那时是真的能小本创业,才有这种市场。早几年,开个小卖铺成本并不高,稍微有个左右半年的存款就够。后来想加盟个超市也不难,几万块甚至就可以有连锁公司供应商品,铺货经营了。各种这饮品店那小吃店的加盟更是泛滥。可是,现在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这种广告都少了… 原因无他,连锁店依然在,但不是年轻的个人,抱着创业梦想,就可以轻易玩得起的了。成本高的厉害了,对大众撒网式广告,已经效果不大了。
不只是开店,连卖菜的个人都快垮了。
5 年前,我们这里一家菜市场,猪肉铺大概有八九家。现在,市场里只剩下两家了。因为三公里内,两家华润大型综超,一公里内四五家中型超市小型便利店,都卖肉。后来,中小型超市的肉也卖不下去了…
经济效率提升的最后阶段,不是单纯的优化供应链了,而是大鱼吃小鱼,靠规模效应,靠独占市场摊低单位成本,勉强维系低价格… 可是,小生意人越来越难抵抗。去年猪肉价格爆炸了一次,现在卖猪肉的,竟然死了一大半… 线下,大型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了。之前网络公司们,吹了好几年也起不来的 o2o,现在开始真正发力了。因为线下资本有得选择了,不用受制于那两三家线上资本。实际上资本之间还是有牵连。当然,阿里也不是吃素的,天猫便利店、盒马生鲜这些早就布局好,严阵以待了。
外卖 APP 里的超市价格,比起网上快递的价格,说真的很低了,优惠折扣力度很大,送上门最终价格甚至比实体小店还低,如同当年狂撒钱抢占份额后,吃垄断利益的各种大佬 APP 一样,消费习惯正在培养,韭菜正在长高,似乎已经在最后的收尾阶段了。
十几年后,恍然间,发现自己身边,小卖铺以及小卖铺卖的东西,都在加速成为大型企业的业务… 大资本,已经把年轻人的创业机会,挤干吃净了。当年,我们觉得大公司连肉都卖,不可思议,而今,居然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正在向日本韩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 “发达” 阶段,大步迈去,甚至已经是临门一脚了…
年轻人能不讨厌还在说风凉话的马云他们吗?
当年你以身作则教年轻人创业,大家敬重你。
现在你们把年轻人创业者挤得无路可走,大家怎能不牢骚?
2031 年,生活在北京的服装设计师小张要飞去广州参加一个展会。但是为了处理某些突发情况,小张出门晚了。他叫了一辆智能汽车,想要尽快赶到机场,但时间非常非常紧张。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现在拍科幻电影的话,很可能会拍成,小张关闭了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改为手动驾驶,然后一路狂飙,经历了很多次有惊无险的超车之后,终于在最后一刻赶上了飞机。
但是,这在城市大脑看来,是愚蠢的行为。正确的操作是:小张把自己的行程告诉智能汽车,智能汽车经过计算后得出,必须在 35 分钟以内赶到机场,才能赶上飞机。智能汽车评估了当前的路况,然后告诉小张:想要赶上飞机,需要与道路上所有行使的车辆完成一次优先使用权的交易,这大概会产生 500 元左右的额外费用。
小张接受了这张加速行驶的账单后,智能汽车立即与分布在道路上的其他汽车建立起了连接。它们依靠算法,共同协商了一个加速行驶的方案。前方的汽车自动挪出空位,小张的智能汽车立即开始加速,畅通无阻地向着机场的方向开去。
到了机场,所有的绿色通道为小张开启。当小张赶到登机口的时候,其他的乘客们才刚刚完成登机,小张是工作人员等待的最后一名乘客。
小张在飞机上一落座,坐在他身边的一位漂亮姑娘就热情地与他打起了招呼。这可不是什么飞机上的艳遇,而是来自城市大脑的刻意安排。小张已经 30 岁了,虽然在事业上蒸蒸日上,但成家的事儿一直都没有眉目。为了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子,这一次订购机票的时候,他主动选择了旅行交友速配的服务。他向城市大脑提出了自己的各种要求,如果旅途中有符合要求的其他乘客,就安排坐在一起。
跟小张打招呼的姑娘是时尚栏目的主播小李,她也同样在上飞机前选择了旅行速配服务,也就是根据自己的意向配对自己的邻座。城市大脑之所以把小张安排在了小李的旁边,是因为由于工作的关系,小李经常需要时装设计师帮她设计服装,那么单身的服装设计师小张自然就是小李的最佳旅行伙伴。果然,小张和小李在设计上有不少共同语言,一路上他们交谈甚欢。到了目的地,他们愉快地交换了联系方式,看起来他们俩即便不能成为男女朋友,也能成为事业上的伙伴了。
小张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去听一个主题叫做智能纺织品的高峰论坛。他想了解服装设计在未来会有哪些新的突破。进入会场后,每一位参会者的手里,都有一个遥控器。会议的主办方告诉他们,这个遥控器可以帮他们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只要按一下遥控器上的按钮,演讲中提到的关键资料或者产品样品就会被记录下来。
这个有趣的功能让小张非常兴奋。他听得聚精会神,只要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就会主动按一下遥控器上的按钮。
展会结束的时候,所有小张感兴趣的资料已经被整理成一份电子文件,发到了小张的邮箱里。他希望获得的样品,也已经寄往小张指定的地址,小张回到北京就能收到。这次展会,让小张收获满满。
回顾下:当小张急着赶往机场时,“城市大脑” 让许多车辆协作完成了一个任务,这是一次设备与设备的连接。在飞机上,“城市大脑” 根据需求匹配了旅伴,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在展会中,“城市大脑” 捕捉了参会者的兴趣点,帮他整理了样品和资料,这是人与设备的连接。
我在吉林市有个朋友,和疫情利益相关,是个卖药的。
,就这个 B。
你们想想,就一个卖药的都觉得疫情冲击了他们的行业,你觉得其他行业呢?就这还整天共存,谁支持共存谁就应该去国外享受一下防疫自由。
发个图证明我是吉林老乡。
上海封城影响大于 2020 的武汉。
COVID-19 将重塑我们的世界。我们还不知道危机何时结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看起来会大不相同
上个月中旬,前进提示风险【必读】宏观面进入新阶段,密切关注几个方面动向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深度剖析下,本轮疫情将从哪些方面影响中国经济
正文开始:
进入 2022 年 3 月以来,中国疫情出现反弹,且病毒传播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三大特征。
4 月 1 日,全中国新增确诊病例 2129 例,覆盖全国 27 省市,创下自 2020 年 3 月以来新高。
其中,吉林,福建,上海,广东,山东及浙江确诊病例均超过 500 例。
考虑到上海和东南沿海经济大省持续受到不同程度的疫情困扰,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将阶段性放大。
前进咨询了同行的分析师,估计本次疫情冲击将对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造成 1.8-2.1 个百分点的冲击
单纯从疫情角度看,不禁为年初定下的 5.5%GDP 发展目标捏一把汗
但考虑到中国经济韧性强大且政策效果将渐次显现,前进认为中国经济能够稳住底线、实现预期目标。
这就反过来就要求
在疫情造成意外干扰的背景下,政策必须从 “靠前发力” 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发力,包括前期绷住不放水的货币政策,在四月份假如再持续观望,恐怕会对市场信心形成打击
本轮疫情将从三个层面影响中国经济
一、供给侧冲击 今年 2-3 月以来,疫情影响促使深圳和上海两大全国经济中心先后采取区域封锁等隔离措施。
尽管这一举措对限制疫情的传播发展已经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从经济影响来看,这将直接导致制造业及服务业劳动力供给出现阶段性短缺。
同时,交通物流的封锁和限制将影响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正常流通,并进一步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形成冲击。
二、需求侧影响
动态清零政策要求对局部聚集性疫情进行快速严格防控。
这意味着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将受到影响,人员的流动和聚集下降将直接影响餐饮,零售,旅游及房地产销售等服务行业。尽管疫情也将一定程度提振医疗服务、医用设备、线上零售以及线上教育等行业需求,但线上零售需求的上涨很难对总需求的下滑起到明显缓冲作用,这是因为线上零售需求增速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线下消费需求的局部替代而非整体拉动。
三、信心及预期影响
对病毒的过度恐慌和高度敏感可能会影响民众对经济增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抑制短期内消费和投资的反弹。
同时,叠加美国加息和乌俄地缘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私营企业扩张的能动性或因预期衰退或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服务业将受到广泛性冲击
假如我们从行业角度来看,除了上游工业制造业因价格因素同比增速显著上升外。中下游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已受到疫情反弹的广泛冲击影响。
首先,供应链上直接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包括了交通运输和物流业。
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自 3 月以来出现显著下滑
其次,截至 3 月 30 日,全国 18 个省份相继在 3 月 20 日后先后受到停工停产政策影响,导致耐用品市场的供应、需求、物流及仓储等方面均受到政策端不同程度的影响。
前进预计 3 月与基建相关的大宗原材料出货率下降(如水泥,建筑钢材,铝材)将进一步影响地产及基建项目的开工进度。
最后,隔离政策导致跨区域人口流动和聚集密度有所降低,全国总体迁徙指数自 2 月 6 日以来持续下行,这将进一步传导影响服务业活动。
前进预计旅游餐饮、文教体娱、零售批发以及地产建筑业均将因全国疫情反弹受到来自供需层面的直接冲击
综上,疫情将对中国一季度实际 GDP 造成下行冲击
目前除了刚刚前进提到的两大托底举措的势在必行
1、政策面靠前发力需要持续延长发力时间,为经济托底提供动能
2、货币层面需要注入流动性,对冲疫情及美元加息造成的双重影响
避免因为需求、流动性的双重塌缩导致经济衰退的自我强化!
除了宏观面上需要以上政策对冲,我呼吁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微观民生层面的问题
除了疫情重灾区的防控导致了居民买菜难,看病延误等等问题,政府还需要关心小微企业,商铺,甚至外出打工人员目前的艰难处境,并给予相应关怀
前进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讲的是最近外出打工人员被困,只能住在桥洞下的视频。
宏观冲击下在微观民生层面的映射,在互联网时代,第一时间真实地传递到每个人面前。这种情况下,预期引导和信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幅凸显,需要加大力度,通过稳预期来稳外资、稳市场、稳经济、保民生。
关注前进四,带你走进真实的宏观世界!
拓展阅读
更多干货,关注公众号:前进四的财富世界
楼下卖菜的喜提保时捷
下面这个图,定性的描述疫情对供需经济的影响:
定量的看对经济的影响,
2020 年世界 GDP 下降 3.3%,是 70 年来最大的衰退。经济突然变差,导致损失了 2.55 亿个全职岗位。更惊人的是,9700 万人因新冠疫情而陷入贫困。
2021 年,按平价购买力来计算的话,GDP 大概减少了 5.9 万亿美元,下降了 4.2%,相当于巴西和土耳其的 GDP 之和。
对经济的影响各区不一样,相比于发展中的地区而言,工业化的地区,经济受影响更小。
拥有更强制造业的国家,将更好的度过危机。
以上参考链接:《2022 年工业发展报告》
清零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中央定调了,谨小慎微。这次结束以后呢?上海的地位国内外人员流动性,三年来受到的内外疫情冲击从来没有断过。再来再封?那上海就陷入无尽封城之中,永无解封。
搅吧搅吧,搅得经济萎靡,搅得大家失了业,搅死大明朝算球!
这个问题得问魔都的张医生们,它们比在座各位更懂经济
截至 4 月 2 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死亡病例 7732 宗,死亡病例年龄中位数为 86 岁,约 88% 没有接种疫苗或只接种一剂疫苗。已接种两剂或三剂 60 岁或以上人士,死亡率较沒有接种者大为减少,例如,60-69 岁长者,未完成接种疫苗的死亡率为 2.42%,若接种两剂或以上疫苗,死亡率为 0.09%;80 岁或以上长者,未完成接种疫苗的死亡率高达 16.3%,若接种两剂或以上疫苗,死亡率为 2.97%。
全国 GDP 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可能就导致 400 万人失业、死亡率提高 1.5%(2021 年自然死亡率是千分之 7.2 即 1014 万人,增长 1.5% 即 15.21 万人),同时生育率会降低 2%(2021 年出生人口是 1062 万人,减少 2% 即 21.24 万人)。
2022 年人口负增长本来就已锁定,疫情只会加剧负增长的幅度吧;
2022 年经济是绝不会出现负增长的,因为有某局兜底,大家可以放心。
我给个例子大家参考参考吧
我一个亲戚在广州开服装厂,现在应该是旺季,但实际情况是今年关了一家工厂,另一家也只有几组人开工。好多工人都被放了假,再没活干只能回老家了。我父母在当地做点小生意,工人回老家没人消费也不好过。
这还是广州,疫情防控算很好的地方了,基本没疫情的情况下很多产业还是在受影响,很多订单都被东南亚的工厂抢走了 (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放开了,比如越南)
疫情是块遮羞布,其实很多东西并不完全是疫情的锅,但有疫情作为借口,更容易蒙混过关。
让我们吧时间回顾到 2019 年,可以说 2010-2019 年这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由快变慢的十年,这十年里除了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对于其他大部分实体行业来说其实是没什么进步,也就是每年表面涨的 gdp 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相关行业里(这里相关行业有很多包括金融业),而其他行业基本上维持缓慢增长乃至原地不动的水平,越到后面越是增长缓慢甚至不增反减。
疫情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吗?那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疫情对很多行业打击都是致命的,但对整个实体经济大环境影响不能说没有只能说非常有限,真正对实体经济影响最大的不是疫情,是房地产,是经济结构的畸形,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导致其他行业活力不足,直接影响整个经济。
就好像一个癌症患者然后不小心感染了新冠最后死了,你说他是因为新冠感染死的还是因为癌症死的?从概率上来讲他死于癌症的概率比死于新冠概率更高,或者说导致他死亡癌症占 90% 责任而新冠可能只是个加速他死亡的导火索,但官方会放大新冠疫情的危险而对于癌症避而不谈。
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其实有限,高额的居民负债率放大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人都活在只有不停工作才能维持生活的状态,一旦收入稍微有所停滞,各种房贷车贷各种费用各种账单都还不上,而新冠疫情恰恰就是导致收入停滞因素。但即使没有疫情的情况,你的收入也可能会因为经济下行而停滞,你的各种贷款也可能会还不上。就像最近两年各行业裁员潮,房地产暴雷,互联网裁员,教培行业关门等等,有多少是新冠疫情直接导致的?
包括我这两年收入增长停滞,现在的年收入基本上和两年前差不多,这和疫情无关,但别人问起我还是会说疫情影响大环境不行,然后吐槽也不知道疫情啥时候才能过去。实际上即使没有疫情我收入大概率也不会增加,但有疫情让这个不增加的收入表面上变得更加 “合理”。
即使没有疫情我们 gdp 也会越涨越慢,没有疫情很多人收入也会停滞不前,即使没有疫情每年出生人数也会越来越少,房子也是一样买不起,消费也是一样不太行,内卷还是那么严重,和现在并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缺少疫情作为 “遮羞布”,要直面残酷的现实。
我不敢认真回答,回答了也会被删除没意义,体制外的懂的都懂
不管你因为什么死,只要不是因为新冠死就没事,一声叹息,哀民生之多艰!
也就是中国人老实,不然早反了
稳中向好
检测公司赚翻了好吧,人家富裕了会带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加油!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航空业两年估计亏损了 1000 亿以上,但没有看到一家航空公司倒闭的,高铁的亏损面绝不会比航空公司低,估计亏损也在 1000 亿以上,这么大的亏损如何弥补呢?
瞧瞧这哪还有实体经济啊?
说过无数遍了,疫情利好元宇宙、虚拟主播等行业,没有人信。
没影响。
你家没有老人小孩?放开了对经济影响更大!感染爱好者差不多得了。
反正对我家没什么影响,五套房子房租照收,门面房在繁华地段,你不租有的是人租,我还跟家里人商量疫情过去了要不要涨点房租。
这次疫情是文明之争,制度之争!我是希望坚持严格清零的,谁敢改抗疫制度,谁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冲击很难估量,也并不想多说。
单说一点,就是这次疫情,对想在上海投资的国内外企业和机构而言,都不得不重新评估。
毫无疑问,即使这波疫情过去,未来几年我们肯定还是会在疫情笼罩下。这次上海政府的表现实在无法令投资者满意。封还是不封,你自己都拿不定主意,甚至可以说做不了主。这也是之前为啥上海极力维护自己 “精准防疫”,防疫优等生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个安全稳定的大环境是投资者非常看中的。我昨天刚开工,你今天就来封,谁还敢来你这投资。
你说我要对人民负责,那么就敞开来说,把那些外商,上市公司召集一下,把情况说明一下,大家都交个底,那人家也不至于对咱上海失去信心;
你说我要经济,那你倒是想办法把确诊人数弄下去呀,别给中央和兄弟省市添麻烦呀。
就像一个学生高考落榜了,你再多理由,成绩单摆在那里,你想进理想大学就得重新来过。
这次上海,真的令所有人失望!
面向需要按月维持的产业会出问题,
但是面向需要一次性大宗交易与产出的并没有大的问题。
简单说,一锤子买卖在接下来会胜过前几年不断攀升高峰的运营型买卖。
别让快递停摆,影响就没那么大。
我算幸运的。
2019 年离开房产,2020 年负债七万左右
2021 年跑了一年外卖,2022 年,二月,债务还清。
三月 ,工作 14 天,封小区 17 天,四月正封小区里。
疫情刚开始时 我债务压力很大,每月还款起码 6000,加上房租水电,即使一个月赚八千仍然月光。
好在 2021 年跑 了一年外卖,债务越还越少。
2022 年,疫情严重时,已经没有负债了。
尊重人性是相互的,有些代价不是一句 “底层互害” 就能甩锅利维坦的。
本人 90 后 坐标天津 北辰区 某 211 大学 大学外面夫妻店 餐饮行业 干了五年了 这三年疫情期间 头两年还算撑得住 不敢说不挣钱 但是不赔 但是今年有点看不到希望了 周边商铺不是在转让就是直接关门去别的地方了,我的店也马上房租到期了。目前大学全封闭管理 同学们连快递都拿不了。
对旅游业和制造业的冲击,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
首先是旅游业,我闺蜜在黄山做旅游。已经待业 3 年了,去年 2021 年夏天稍微好了一点,突然某地爆发,导致很多退单的。然后一直到现在还在家待业。上海疫情爆发之前,某一天听说黄山旅游的,接待游客 2 人。。。。。
其次是制造业。我经常和国内的中小企业打交道。除了医疗行业,其他都是哀鸿一片。朋友是做模具和注塑成型的,首先是材料涨价,不买吧,没法生产。买了以后做出产品又不能立刻跟客户涨价,好不容到年底了,小心翼翼地提涨价,客户当然不同意,各种交涉。勉强涨了一点。回头看,原材料又涨了。。。。客户给涨的这一点是杯水车薪。但是,做不做呢?不做又怕丢了客户,只能硬着头皮做。
然后是工人,疫情爆发每天核酸检测,或者有密接者,就得隔离。还不能不发工资,材料到了,人没来,人到齐了,客户隔离了。客户也解封了,物流又出问题了。特别是上海疫情导致长三角地区物流几乎无法流通,往往是 100 块钱的东西,物流费用 2000 块,还不一定能送到。
公司的货物,司机 4 月 4 日上的高速,堵在无锡,到今天 4 月 8 日了,还在高速上。为了不耽误客户生产,往往额外增加很多运费,这些成本扣除以后,不亏损的企业已经算是万幸了。
大多数忙乎一年下来,算算帐还不如打工。
我没有开店做生意,我只是说一下我看到的。我觉得最明显的是,各种店铺都稀里哗啦的关门倒闭,唯独奶茶店越开越多。很多关门的店铺现在都换成了奶茶店。放眼望去,无论是商圈还是不繁华的地方,总能看到奶茶店,而且总有客人。我觉得奶茶店能在疫情中生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们成本低,但要价高;二是无论封城不封城,都有人买奶茶。而且我觉得奶茶店可能已经随着疫情的持续变得生意更加兴隆,因为疫情让大家心情变差,而奶茶是快乐水,能迅速提升心情,所以大家在疫情中更依赖它。
对较大的工业城市,如深圳东莞这类型的影响较大,对乡镇影响不大。过年回老家,感觉镇上比以前更繁荣,人更多了,消费也多了。
疫情对 GDP 的影响貌似不太大,仍然正增长。
但对部分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比如旅游业、餐饮业。
其实,更大的影响不是对经济,而是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前几天一位朋友说:疫情以来的三年人生算是白过了,不是生活、而只是活着。
惨淡惯了
倒的早就倒了,可能 21 年创业的那一批比较惨,所以不要轻易创业
现在多数留下的商户,基本都有护城河,比如技术、渠道、经验,换句话说,这些人就算给大企业打工,赚得也不比现在少
周边一大波人收入打折,甚至失业破产的,即便自己不受影响心里也忐忑不安,现在疫情这样三年了,谁知以后会不会更惨呢。
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尽可能地减少消费,存钱抵御未来的困难。当然,发国难财的富豪除外。
那么,消费减少了,工厂的产品卖不出去了,导致工厂关门,然后,导致更多的人失业。
更多的人失业让更多的人惶恐不安,然后更加不敢消费,然后更多的厂倒闭……
恶性循环
不说别的,衣食住行这四方面
在家需要穿衣吗?一身睡衣
需要交通吗?地铁公交滴滴全停运
只有剩下了住,没有流动意味着中介没生意
还剩下吃,外卖快递停了,等于餐饮废了
你给解释解释,什么是 tm 的惊喜(影响)?
不光是疫情,还有美国挑起的乌克兰战争,对中国是个机会,是个缩小和美国差距的机会。
当然在疫情面前,各国都有损失,中国靠着动态清零,把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比大多数大国损失都小,特别比美国的损失小,这样就缩小了我们同美国的差距。
经济靠信心,死的少,信心才强,清零后能马上恢复生产,甚至来个报复性消费。当然消费会转型,往必需品,国货上转型。死的多的国家了,反正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来,会极大的打击工作信心。
美国挑起的乌克兰战争让大家知道了,支持国货,抵制欧美货的重要,这样我们生活也能更快变好。
没影响,怎么可能有影响,玩麻了不是吗?
影响很大,看三月份 PMI 就知道了,大型企业还能扛得住,中小型企业就比较难了,所以需要政策扶持,例如深圳给个体工商户 5000-10000 的扶持资金
从我所处行业说一说影响。
疫情管控居家办公期间,多数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需歇业,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易减少,交易减少纠纷自然也减少,诉讼案件进而变少。
举个例子,南昌在 3 月下旬有半个月时间要求居家办公,期间街上车辆和行人寥寥无几,可想而知这段时间几无交通事故。因此,南昌市的律师接下来很有可能某段时间接不到一起本地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案子(从个人情感上讲没有该纠纷当然是最好的,但没有的代价亦是巨大的)。
同时,没有交易,主体收入变少,使得付费能力 / 意愿也降低了。
因此,疫情之下,有许多诉讼律师的收入会下降。
律师作为服务业是依托实体经济的,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
没有任何影响
完全不受影响。因为我这里房价又涨了。哪来这么多有钱人
这你们还不感谢一下上海
按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没任何影响
就拿我家的情况来说:
对我妈来说没影响,我妈举四只手赞成动态清零,她体制内,疫情一来就不用上班,工资绩效少了一点,天天在家里看书,顺带在靠近 55 的年纪去考了高中的语文教资
我爹影响不大,我爹也体制内,虽然他的工资绩效没少,但是由于部门特殊,要在单位执勤,不能回家,我已经一个月没见着我爹了
对我来说没啥影响,我本科应届,论文答辩都放在线上了,现在天天在家等着公务员考试重启,争取再给家里面再添一个公职
我舅影响不大,他早就实现财富自由了,现在收入来源基本是投资,疫情再怎么严重投资市场都是照常运作,就是他想出门不太方便
我外公外婆没影响,老头老太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儿女有出息,吃喝不愁,疫情跟他俩关系不大
我大伯是共存的强烈支持者,他在天津打工,疫情只要一来就停工,停工就没工钱,跟他自己和家里面人患上新冠相比,他没活干家里面没收入的问题更大
我大姑妈也要共存,她在县城开了好几家服装店,我大姑父前几年急病去世了,家里面就她一个劳动力和一个上高中正要用钱的女儿,疫情一来就强制关门,关门就没有收入,政府给的补贴不够她关门一天的损失
我二姑妈支持清零,她承包土地搞农业种植,疫情再严重人也要吃饭,国家的疫情政策对她生计影响不大,加上对新冠的后遗症的恐惧,她坚决支持清零
我三叔要共存,三叔每天开个小卡车卖水果,疫情一来都不给上街摆摊,家里面自然缺了收入,家里面儿子上高中,辅导班要钱可狠了,但是又不能不上,不上孩子就比别人差一大截
我爷爷奶奶要清零,两个老人有子女赡养,不愁生计,害怕生病,官媒对新冠的种种宣传更是让二老觉得一旦患上就离阎王不远了,所以二老自然是清零的坚决拥护者
上海市以一己之力拖垮全国经济
三年了,看不到希望,很难受。前年就把我老婆的卡先停了,去年一看这一时半会结束不了,也把自己的卡停了。到处呼吁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多给底层放点水,目前看还早着呢
本来都控制住疫情了,结果境外输入连续不断,防不胜防,感觉未来只要国外不清零,我们可能也要反反复复。
最重要的问题是每次爆发对实体的信心打击,本身中国实体的成本控制就不咋的,利润率不高,这下好了,停工停产主要还没有补贴。
服务行业差不多损失最大普通百姓开个饭店民宿什么的投十几二十万… 碰到疫情不倒闭也好不到哪去。哪怕我们这正常没有疫情的时候人流也比以前少很多。
当然这个问题不单是中国,全球一个样。
宁夏的公文,以工代赈资金 1.9 亿,已经发下去了,没啥影响,虽然前天连夜封城,钱发下去了还影响啥?又没发给我,肯定是我不努力咯,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挨饿,今天小区商店让开门了,才买了点面包,泡面
影响大到让你惊恐
我买的牛肝菌发不了货,农场半个月的牛肝菌估计都要损耗了。
人都是自私的。
有人说那些为了钱吹共存的是自私,那这些人何尝不是自私呢。
而我不一样了,我现在只想看烟花,开香槟
防疫爱好者: 我看不见我啥也看不见。反正我有吃有喝,耗得起。我只要不被感染,穷苦大众的是否饿死不关我事
申明观点:反对一切形式主义,支持科学防疫,支持保护重点人群;
现在返个乡,比出国都难;
2022 年 4 月 5 日宝宝在老家出生了,我没回去,老家 1 例确诊没有,但是甭管哪儿回去都是 7 天起步,我这北京朝阳区的低风险街道,回去就是集中隔离 14 天,总共就 15 天陪产假,居家隔离,让我父母提前准备好物资都不行。
我和老婆是第 1 胎,现在各种魔幻现实,想想也不敢要 2 胎了,羊水破了当天决定剖,脐带绕颈绕肚子一周,胎位也不是很正。老婆心态不好,上手术台之前,妈妈接通视频让想我们通了个话,一句话没说,看见彼此的那一刻,瞬间双双泪流满面,我能感受到她的恐惧不安,心都碎了却无法握住她的手给她一丝安慰。
我不知到在这场疫情中多少人经历了,生无法相见,死无法别离。
不说这次疫情对实体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至少是影响深远的。
我是干新媒体的,自身的例子不是那么典型,就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吧,ta 是兴趣班的一名校长,2021 年前,家长们不用怎么劝说就拿钱来给孩子上兴趣班,除了基本薪资,朋友每个月奖金能拿到一万左右。
今年以来,ta 明显觉得家长们兜里的钱少了,每次搞体验课团购活动非常活跃,但一提到交钱正式报班,大家都蔫了。
家就住楼上的家长,居然以 “家里太远了,没空接送” 拒绝了。真的是没钱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我朋友的奖金有 2000 就不错了,而且还是在一线城市,其他三四线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实体行业不太行了,想想自家楼下的旺铺是否在转让?门店一批接着一批换,基本是每隔几个月就换一轮,生意难做啊。
其实,疫情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大规模暂停,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青总结了 8 方面:
短期影响主要在四大需求方面:消费支出受到直接冲击,部分行业甚至冻结;短期内企业投资势必会直线下降;由于国内、国际原因企业出口将面临困难;由于支出及收入压力,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业)债务违约将增加。
值得特别关注的长期影响主要在于产业链与外资流入两大供给方面:
经济活动停滞可能导致产业链重组及完整性受损,更长远地影响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际、国内的各种限制措施导致今年外资流入受阻。
民生影响主要在于就业及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方面。而 2020 年尤其相关的国际经贸关系影响则在于中国扩大进口政策与中美贸易协定的执行方面。
中国应对政策的设计要在保证有效抗疫的前提下,以保存经济活动基础、尽可能启动经济运转为导向。这要求在科学判断疫情、尊重疫情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抓准时机,针对以上八个方面精准施策、动态调整、因城施策、系统施策,综合利用财政、货币、金融、产业、贸易、外交、社会保障等政策与前沿技术手段。
截至目前,经济影响仍属于短期需求型冲击,可通过政策对冲缓解,更值得重视的是防止长期负面影响持续发酵。只要应对得当,短期 GDP 增速下降将无损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局。
没有影响,经济依然稳中向好,一点压力都没有。
把经济影响怪到防疫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病毒不能怪,就怪政府。
国外什么样又不肯了解,感染新冠什么后果全靠道听途说,因为没有走过另一条路,就想象另一条路一定更好?
外国躺平了,去看数据,去了解了解吧,你们的小民宿,小商店能不能在共存中繁荣起来,心里真是没一点比数。
也就中国是大政府,负责任,还有个让你骂的,还允许你有另一个选择,国外有些人还不想死,不想得呢,不知道好歹的东西。自私自利,户口本上但凡有几页纸的也说不出共存的话来。
坐标南昌 CBD 地段。
在家办公近三周后,勉强办到了 “复工复业备案回执单”,但上班人员不能高于 50%,于是,我们轮流坐班。
楼下的家装店、教培机构、烟酒店、打印店、美容店、乐器店全部大门紧锁,更不要提餐饮小吃店。
最繁华的双子塔附近也是 20 米内见不到一个活人,我们中午连吃饭的地方都找不着。外卖没有配送,我们只能从家里带点面包、蛋糕啥的来公司。
说实话,开了三天的门,除了在办公室浪费水电资源外,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呆在家里。
但是毕竟是公司,总是要开着门的,没业务能怎么办呢?
但愿我们公司今年能挺过去
实体经济影响再大,房地产行业依旧会一枝独秀,印度依旧是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别问,问就是稳中向好,自由职业者突破 X 亿。
而更多的印度人民在阶级面前,在巨大的贫富差距面前,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
这无疑是印度政府搬起恒河水洗自己的脸。
今天我在小孟买,已经一个月吃不上菜了,看着碗里的粥,漏出了平和的微笑。
对既得利益者和体制内的没影响。而这些人刚好都是决策者。
根本没影响,看看郑州爱马仕开业当天就被抢空你就知道了。
对国家影响有限,对个人影响特别大,具体看行业
不要试图改变一个 “没法改变” 的社会,
放下心里的善良,去适应它,不要去在乎他是好是坏。
具体表现就是赶紧去做相关产业,核酸检测,医疗,财产抵押,合法的追债公司,赚钱就完事了,赚到了钱你才有选择润或者润,你那么善良图什么。
义愤填膺的人,底层逻辑普遍心底还是善良的。很多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
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支持加大防疫力度。
没有影响,知乎学生多
防疫是科学问题,不要变成政治问题,更不要上来就扣帽子。
请问 “假装防疫” 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深圳,武汉,静静看着你们作妖。
——转载自西西弗斯
河边钓鱼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装备越来越垃圾,钓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么说吧。
朋友 A,健身房铁馆老板,现在卖保险去了。
朋友 B,原外企员工,失业中。
朋友 C,投资买了一线边的便宜房子因为疫情,租不出去,房价已经距买的时候跌了 1/3,但房贷不变。很难受
朋友 D,高校深造中,无法实习找工作,压力很大,苦不堪言。
朋友 E,中等规模制造业公司中层,有股权。之前每年分红约十万至三十万之间,今年开始公司亏损,若形势一直不好,可能在 2 年内破产。
朋友 F,上海多家餐馆的合伙人,近三年收入锐减,只是靠着其眼光独到没亏。但去年已退出,等疫情结束之后再考虑。
朋友 G,体制内,降薪 1/3。
朋友 H,高科技人才,26 岁二线城市年入 40+,但目前倾向于保守,不随意跳槽。
朋友 I,国企职工,奖金锐减,工资不够养家,下班后去送外卖。
朋友 J,剧本杀店合伙人,分红锐减,好在自己本身还有一份清闲的工作,还算可以。
朋友 K,家里有钱,炒炒股,炒炒币,但今年亏了去年大半利润,目前空仓观望。
朋友 L,舞蹈老师,之前月入 2-3W,疫情几乎无收入,但好在储蓄够厚。
朋友 M,普通打工人,之前一直想辞职,但目前不敢辞职了。
朋友 N,中学老师,之前抱怨学校太封闭,现在不抱怨了。
朋友 O,普通上班族,副业是炒股,亏损严重。
朋友 P,美甲店老板,勉强度日,转也转不出去。
朋友 Q,物流公司片区负责人,虽然收入没降,但是这两年焦头烂额。
朋友 R,进出口贸易公司翻译,这两年不太忙,想着找副业。
朋友 S,小公司行政,工资低,且已拖欠。
朋友 T,留学、培训机构老板,自己还有一个酒吧,一个奶茶店,这两年不亏不赚。
朋友 U,创业公司合伙人,已撤资解散。
朋友 V,银行从业,非常烦,压力大,因为业务做不出去。
朋友 W,装潢公司老板,受到部分影响,但由于规模大,在当地基本垄断,收入仍然很好。
朋友 X,大厂美工,业余直播,因为身材好,吸粉很多,目前收入很高。
朋友 Y,航空公司,已离职,找了几家公司不满意,现在状况未知。
朋友 Z,药企,收入降低,但加班变多。
从我的朋友里随意找了 26 个,基本上是各行各业都有吧,能看出来,疫情影响不小,但还没到十分夸张的地步,目前看,还没造成极其严重的失业后果,也还没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动荡,也许与知乎上的观感有差异。
具体就见仁见智了。
究竟是疫情本身,还是应对疫情的政策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深思
希望继续坚持动态清零,不与病毒共存政策,毕竟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吃不起饭,才会有更多的老百姓拿最低工资的 80% 的生活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某某阶级的优越,不然那些泥腿子和我们平起平坐成何体统,只有这样才能让美国放心,我们中国不会超越他们,现在站着说话腰不痛,等你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有的时候,就凭你那一个月一两千的最低生活费,我看你怎么养? 工资在降,物价可不会降哦
问题里是不是漏掉了防疫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 2020 年以来冲击世界经济的头号杀手,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收缩加剧,国际贸易受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特别是在海外新冠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面对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宏观风险大于微观风险的现状,需严控疫情反复引发经济风险。
面对疫情加剧,各国应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疫情,加大财政、货币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对冲由疫情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我国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疫情对产业的不同冲击,分别用历史观、国际比较、产业比较的方法全面评估疫情的冲击与影响,甄别出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产业,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以及战略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支持。
影响很大很大。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批是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底蕴不足、状态不佳的那些,经历了两三年经济下滑和激烈竞争,本来就在边缘状态,有的还背着债。
先前状态比较好的一些,折腾了这么多次这么久,也几乎耗尽了底蕴。中小企业的话,除非老板资金非常充裕,否则持续亏损的话,多半很难支持很久。
抖音很火的一句话,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实体企业不好做也就意味着,在疫情当下,互联网时代,我们企业创始人决策者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如何让企业在大环境下存活且达到盈利才是目的,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点 —— 做私域,将传统企业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将手上现有流量资源进行转化和二次转化,搭建线上商城 APP + 对接全品类供应链,进行变现。
古语有云:‘‘变则通,通则达。‘’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务发展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发展。放眼疫情下的实体企业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胜天半子聚合供应链专为线上平台私域流量主以及电商平台、小程序商城、社交电商平台、分销商城、社区团购等平台提供供应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与京东阿里天猫苏宁等平台的前置仓货源进行合作,整合的国内外的 20 万家品牌方的货源产品,目前有全品类商品 120 多万款 3.8 亿 SKU。所有产品都是支持一件代发 七天无理由退货品牌货源三方平台把控质量,API 接口进行对接,产品一键上架、定价,省去人工上下架产品产生的大量成本,售后也是由京东等平台与我们专业客服进行解决,只要有流量天天订单不断,对行业感兴趣有想法欢迎来聊。
最后疫情之下的实体与互联网行业不是竞争关系,转变想法就是合作关系。
谷 20 表示爱吃馅饼
害!世人皆苦。看到有人评论防控过严导致小微企业破产,甚至经济衰退。羡慕国外防疫宽松还有政府补贴减缓压力。
刚开始防疫那阵,新闻上看到美国一家医院遍地都是袋子装的 st。当时真是震撼恐惧。
经济发展是这个换来的。
封城的举措就是用经济发展去换人民的健康吧。没有两全之举呀!
情绪需要发泄,生活是自己的。
珍惜当下,建设自身的意义也很大。
现在一直在上网课,有时候会焦虑实习的事情。(我发现晚上的时候想得更多且有时候没有理性)。但是每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有别的技能,投投简历,这一天就过去啦,真是时间短暂!
用一个开服装厂的朋友话说,“原本今年打算只要活着就行,现在已经活不下去了。
去年东南亚疫情外贸订单火了一把,那时候国内有疫情但至少物流没有封。
今年东南亚躺平,外贸单回流。俄乌打仗欧洲订单聚减、国内物流又停摆,从上海、宁波港发货困难重重。
还是苦于物流,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要么没单子,要么就爆仓。
往常全员开工,每天 10~12 小时。现在自愿上班,来了就开工半天,薪资减半。
工人待在家也没处去,还是往厂里跑。人来了就得开工资。
有个朋友也是开服装厂的,现在整天没事就在抖音上开直播唱歌,直播间拢共连他自己就 3 个人……”
我是做旅游业的。 去年底专家预测今年 3 月生活将恢复常态,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毕竟赔了 3 年钱了。
时至今日,千言万语,不抵沉默。
20 年很焦躁,21 年充满希望。 如今,心态平和。
大城市经济不知道,但是小地方很多实体因为这波外溢死的不能再死了
随便刺激 g 点的美国台湾消息就几千回答,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百多个回答,还有不少是恰烂钱的,还能说什么?当民众已经沉默,很可能不是好消息。
很多人说,因为疫情或者抗疫,停工了、不让开业了等等,你们记不记得,18 年拆猪圈、拆鸡鸭舍?不是说没有疫情,你就能干这个能干那个,教培二向箔是因为疫情?互联网是因为疫情?地产暴雷是因为疫情?城投违约是因为疫情?
是先有可以不让你干的能力,不让你干的配套的基础设施,才有抗疫时不让你干这个选项,而不是说因为抗疫就必须停工。
你说因为疫情,核酸检测什么都需要财政支出,但你们没发现,因为疫情,开会也少了么?各种大操大办也少了很多啊。
疫情放大了很多问题,但不是说这些问题都是疫情造成的。
但疫情期间,确实强化了很多配套的基础设施,所以很多人说疫情消退了就如何如何,其实也未必。
都允许欠薪了。你觉得有多小?
我是支持清零的,反正本人体制内,除了最近一个月外卖不让进小区,十天半个月做一次核酸,旅游麻烦点之外,其他几乎没影响,每天上网看看防疫热点蛮有意思。
如果按上海和吉林的情况分析,一旦漫延开来感染人数过多,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防不住,深圳那个是例外,不要把深圳的成绩当成正常,上海吉林这种才是大多数城市的正常表现,所以现在上海就是一个快要爆的气球,国家拼尽全力让它晚爆一会,其它的城市就别再当看客看戏了,谁也不知你什么时候就会成了主角,赶紧推进疫苗接种率吧,政策很多网友都说了新加坡的可以照搬一些,再接合国内增 加一些条款,80 岁以上的自愿接种,80 岁以下能推进到百分之九十五就最好了,不打疫苗的全部要签保证书,感染后治疗费用全部自费,因医疗资源到时可能很紧张,感染后不保证能及时得到救治。国家应该牵头,把疫苗接种率和官员考评挂沟,真的要不惜一切代价提高疫苗接种率了。至少我所在的城市没有看到有所动作。大家都忙着笑话上海。
笔者在一个发达省份的四线边角城市,体制内。
清明节才出现了一个确诊,今天有一个新增的吧。
也每天关注防疫动态,今天魔都新增突破 2W,看网友们从之前的居家隔离买不到菜,已经升级到日用品短缺了,是的,谁擦屁股不用纸呢?
影响?反正我这个城市体制内的 2021 年全年绩效取消,不是停发,是直接取消。本来就是边角城市,也不多,全年 5W 来块吧,没了,我听说全省都没发,并且很多发达城市的体制内基本工资今年已经砍了 20% 了(未求证,勿喷)。
**连体制内的都勒紧腰带,收入巨降,不敢消费,体制外的更难了。**其实大家都很惨,只是体制内的表达少一些罢了。举个例子,60 岁以上第一针,片区接种率要从 80% 到 86%,我们这是人头任务,要 “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很好,上个月底我私人花 1K 完成了。这个月要求从 86% 到 90%,昨天我又花了 2500 完成任务,没法说的,老人家还以为是政府花钱鼓励打疫苗呢,我给钱的时候人家还问我怎么没有米和油。
一季度经济增速目标 5.5%,据我所知因为疫情原因,应该有较大的差距(委婉一点,毕竟是我们工作不力),等着吧,又会有各种分析、研讨、督办、N 份表格、暖企、跟踪落实要做的,但真的是基层可以扭转现状的吗?实体经济,是无数个中小微 + 个体户组合起来的,我其实真的很佩服深圳封城之后,现在出台的各种纾困政策,人文关怀 + 经济帮扶的治理体系,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
好久没吃火锅了,哎,本来打算周末去的,结果今天有新增,估计周末也凉了,可惜了这么好的春日啊!
**共克时艰吧,现在是全民抗疫,希望快点好起来。**毕竟医疗体系被击穿之后,会发生什么大家都看得见的。
大的不说,单说自己这个渺小的个体
零售行业,就比较基础,保障民生的那一类,平时利润不出彩,但疫情之下影响的也不算大,在深圳封城七天的时间里政府还是很开明的允许我们在做好必要防护措施并且有报备的情况下面对居民区营业 (不可面对街边) 就这样的情况下上个月的收入相比平时还是少了最少三成,也问过房东,人家表示房租一毛钱不给少,但还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深圳政府,身在疫情最前线,用最大的决心,最高的行动力控制住了疫情,每次做核酸面对大白,也深深理解他们的辛苦,有经常请他们喝水。
尤其是在最近看到上海的疫情有了对比,难以想象要是我的店开在上海,以这样的情况可能真的要面临倒闭,而且作为个体经营户来说我这样的情况已经不错了,吉林、上海、之前的西安,比我们情况严峻多了的数不胜数,不敢想象。
防疫三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毁灭性打击,让很多人生存困难。
我一个亲戚,一个初中毕业的普通打工仔,两个娃,有房贷,受疫情影响,动不动封控,导致他的收入直线下降,房贷都还不起了,小孩子还要吃饭,头发白了一半。上个月实在撑不住了,告诉家里借了 5 万的网贷,一家人没办法给他凑钱还。他一个在流水线拼命干活、文化不高,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的老实人做错了什么?动不动就封锁在租房里,他们计件,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就没有饭吃。他们怎么办?看着一家老小饿死?还是辛辛苦苦凑了个首付买的房子被收回?一老小露宿街头?
如果病毒致死率百分之一,那没有收入、病死饿死 1 冻死的几率是百分之百。
那些要全面封控的,都是家里有矿。
坐标山东。讲讲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事吧。
我家是做机械配件加工的。因为江苏受爱丁堡疫情拖累,我们供货的几家已经停了。同样的本省也是基本属于不能进不能出。
本来三月底发到西安,辽西的货也送不到了。停在了物流中转部。如果疫情持续一个月左右基本上就是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发小于 2021 年投资 40w 在商场开了一家米线店。刚发信息说出来喝点,店转出去了。这一年不到的时间停了最少一个半月。三月中旬又停了电影院,网吧之类的人口密集场所。用他的话说打工都比开店强。以前店里 8 个工作人员,为了省成本现在就 4 个人,其中还包括他和他媳妇。天天钝刀子割肉早晚的事。赔了 20w 走人了。
还有一个朋友家里开厂的。做中小型机械。现在是原材料进不来,疫情原因都在家待着货没人买。根本没活干又不能长时间放假。每天睁眼就是 800 多人的工资。钱大部分又都压在原材料和成品件上。愁的他爹各种找领导。不知道能不能贷下来款。
线下的各种小店关的那就更多了,疫情的反复严重拖累了经济的复苏。
对餐营业打击很大,动不动就不给堂食,做外卖又被平台吃很多利润。
我的餐厅快不交不起租了。
据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统计美国昨日新增疫情患者破百万,谷爱凌表示一天要睡够十个小时,而冰墩墩仍供不应求
没有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梁万年表示,一年多的防控实践已经证明,我国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事实证明,我国采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通过 “动态清零” 策略,可以实现疫情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使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常态。疫情防控策略能够较好地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梁万年强调,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事实表明,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减少和控制这些负面影响存在差别。在分析经济影响或者防控成本时,首先应该区分哪些影响是疫情本身造成的,哪些是经济发展本身的变化,哪些是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所引起的,不能一概将经济的受影响归结于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
其次,在评价防控成本效果时,从科学上看,一般有四个维度来进行评价。一是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也就是花费的成本减少了多少感染、多少重症、多少死亡。我国总的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非常少,这对于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防控成本效果比是极高的,我国应该有这个自信。二是成本效率,也就是控制和扑灭疫情的速度。我国的防控工作基本上能在 1-2 个最长潜伏期内把疫情快速处置、快速扑灭,表明成本效率比是高的。三是成本效用。通过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我国保证了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减少了因疫情带来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问题。在发生疫情的地区,现在越来越精准,牺牲极少一部分人的正常活动和控制极少一部分区域,来换取最广大地区和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这显示出很高的成本效用比。四是成本效益,也就是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关键是要算大账、算动态账。若仅按疫情发生地、按疫情发生时的成本来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甚至是大的政治账。在这一点上,应该自信地看到,我国的疫情防控是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的。去年我国 GDP 比上年增长 8.1%,高于 2021 年初确定的 6% 的目标和外界预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转自红星新闻
上面的依然欣欣向荣,光鲜亮丽;
而下面的人呢,早就不堪重负,苟延残喘了。
去年公司裁员,到上个月,前同事告诉我前东家过完年就直接倒闭了。我们这些年前被裁员的好歹拿到了补偿,等年后的连补偿都没有。
大部分前同事,找了几个月工作了,还是失业状态。
今年给人的感觉就是,经济真的抗不住了,没有什么逆增长了。
现在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到,阶级矛盾日益凸显。可是依然不作为,不改变。
光鲜亮丽的外表,总有一天会被一点点撕破。
最新的关于疫情延期还贷的新闻:" 截至 3 月末,建设银行累计为约 100 万户、超过 4300 亿元的房贷提供了延后还款服务 “。建行一家,100 万户,4300 亿。四大行的数据应该不会差太多,再加上其他的银行,全国延后还款的房贷金额很可能接近 2 万亿。2021 年全国住房贷款余额是 38.3 万亿元,延期还款的比例很可能占到达到 5%。这个比例有多高,可以和房贷的不良率作对比。住房按揭贷款是最优质资产,平均贷款不良率仅仅 0.3% 左右,两者相差快 20 倍。还要考虑到并不是所有受疫情影响的借款人都能申请到延期还款,那么实际受影响的比例会更高。住房按揭贷款的超低不良率可以看出,住房按揭贷款的还款人是具备一定财力有稳定收入的相对优质客群,这部分人群尚且受到如此大比例的影响,可以想见其他低收入人群在疫情期间的经济状况了。
不是这次疫情,是这个规律让实体死亡
现在再租门面开店的,属于脑子不行
一年来一次疫情,就一年白做甚至破产
现在的趋势根本看不到头
说一个越南的鬼才逻辑吧
上海疫情了,疫情结束 2-4 线城市的房价要涨了
不想跟低能掰扯什么上海重不重要,没了地球转不转的情绪输出
在数据面前谈正确没任何意义
只能说,千万不要在疫情后各地复制 16 年棚改后买房
买就是锁死套牢,没有升值贬值,0 流动性就是亏损所有本金,刚需都是租房划算
21 年末很多小城市已经给新房让路,限制二手房卖出了
再说一遍,即使是杭州这种真二线,也别买
我家。
一线城市的小个体户,爸妈身上还背了深圳房贷。
家里是做娱乐行业的,基本上疫情来了就关门,疫情好了也要拖一周才放开。
疫情之前:家里请了工人,帮忙打理生意,爸妈已经放手了。经营收益勉勉强强够开支。
影响是:
人啊,真的就是时代洪流下的一粒沙子。我之前想着去大厂闯天地,多赚点钱。现在想法完全变了,因为疫情、因为爸妈身体。
真的真的真的祈祷,疫情快快过去吧。希望我爸妈能有一个愉快的晚年,平安又喜乐。
你们要知道,上海不仅仅是金融城市,他还是一座工业城市。。江浙附近,上游工业供应大部分都来自上海。。。上海摆停,基本上等于江浙摆停了…
没有影响,稳中求好
先说说旅游行业有多惨。
本人大学毕业开始从事旅游行业,从上游的包机到下游的门市以及目的地的地接都有涉足
整整三年,恐怖的摧毁了整个行业,我身边所有的朋友的旅行社全部关门,并且大多数人看不到一丁点的希望,文旅部 19 年统计在册的旅游行业的人数为 540 万,那就意味着 540 万个家庭,其中并不包括相关的衍生行业,比如景区门口的餐厅,以游客为生的大巴车司机,如果算上这些,那将是庞大的数字。
身边朋友圈里,已经没有人从事旅游这个行业了,短短的三年,从以前朋友圈的刷屏,到现在点开做旅游的朋友圈,基本都是齐刷刷的改行。
身边做旅游的朋友,要么跑外卖,滴滴,要么就去做销售,最极端的,从前的旅游行业的包机大 boss 为了生存,放下身段,竟然跑去了卖鱼。
身边的人,几乎每个人压力都很大,房贷少的三四千,多的要 2 万,还有家庭开支,还有孩子要养,大家感叹如何生存下去的同时,更多是对未来的悲观。
这个行业人员的压力程度,已经到达了顶点,比起你们其他行业,你们很少看到有新闻报道吧,然而疫情直接冲击的就是旅游行业第一线的我们。
很多人天真的以为跟你没关系,然而现代经济里,每一个人都是整个经济体的一部分。酒店,景区,航空产业,餐饮,客运大巴,多少行业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些人没有了收入,也不可能有消费,经济必然进入死循环。你幸灾乐祸的同时,未来的未来,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你可能失去的客户,就是因为经历了疫情变得一无所有。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旅游行业可以带动的相关产业太多了,当年从事这个行业,就是看中了它永不落日,不涨想却死在了黑天鹅的疫情里。
从小读书的那些口号,在社会的摧残里,已经七零八落,我这三年看到了无数的针对旅游行业的 “纾困”,我现在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 “加油”,在这个世界里,相信的只能是自己。
长期游览很多国家,让我对于世界看的更加清楚,可以从多个视角让我看待很多的问题,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同样,对于清零还是共存。
中国人自古以来,最经典留下的两个字,叫做 “中庸”,何为中庸,不激进,不过度,也许值得我们的思考。
知乎啥时候也来个 ip 显示啊?
这是对面来电了吗最近这风向?
想共存?打了几针疫苗了 享受了坚持清零带来的好(至少大部分地区没有疫情,想干嘛干嘛)
就开始放下碗骂娘了?
不说老生常谈的医疗系统击穿,不说重症率会不会死人,后遗症啥都不提,就一个即使奥密克戎,全放开了,得了的人是不是得自己在家隔离?不也是在隔离?而且得一次就不得了?这次没好出门买个菜下次新冠又已经预备了。
再来个德尔塔呢,或者变异出更厉害的病毒呢?
三天两头即使得感冒,经济就能好了?国外躺平的那么多死的人就不说了,经济好起来了吗?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我回了一趟老家
由衷体会到了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巨大影响!
我们村地处湖北江西安徽交界处
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更有长江流过 大广 沪渝高速穿插而过
村子附近更有 2 条长江大桥使得天涧变通途
可谓是得天独厚
村子里很多人都是在江苏上海杭州等地打工
这次疫情 除了上海那边滞留的其他伙伴几乎都回来了
而且回去得都比较早
小 A 是我小时候的玩伴 早早就去了江苏投奔叔叔
在江苏无锡 张家港一代给人家里装修
小 A 新家在我家附近 很早的时候他们家就盖起来 3 层豪气小洋楼
门口用灰砖砌起来了很大的院子 后面也有个小院子
前院种了很多水果树 后院砌了一方小鱼池 养了不少淡水鱼
据小 A 说 15-16 那 2 年 赚钱和捡钱一样
每天的工程做不完 中午基本在客人未装修的房子里面吃饭
晚上接上市电 点亮灯泡 在毛坯房子里面干到很晚
打墙 砌砖 抹灰 铺地板砖 做石膏线……
装修一套 80 平的房子工期半个月 可以赚好几万
就是这些钱 A 才得以在老家置业
A 的房子做好之后宴请宾客 我也去过 随了 2 百的礼钱
房子外观和普通农村房子一样 但是里面别有洞天
卧室里面有卫生间 卫生间门由衣柜门代替 特别隐蔽
A 两眼放光 偷偷告诉我 他和刚结婚的妻子在里面交媾可刺激了
二楼客厅内侧居然还设计了阳光房 在里面可以喝茶
阳光房里搭配了一张古朴的红木泡茶几 古香古色
乔迁宴席上 A 请来了县里酒店的大厨
地处中部的我们也有幸吃上了沿海地带才可以吃到的
大龙虾 不知名的海鱼 还有冷冻空运过来的金枪鱼
吃过那么多酒席 这是我觉得吃回本 + 最豪气的宴席
A 那天意气风发 来者不拒 喝了很多酒
在给我们几个发小敬酒的时候
他左手按在自己散发着金色光芒的大 H 皮带上
顺便摆弄着挂在腰间的刀锋钥匙
精致的蓝天白云标上有个小小的 M
右手端着酒杯 一边说话一边晃动酒杯
顺便露出藏在袖子里面的金色表盘
那天 是我认识小 A 这么多年 他最开心的那天
话题回到 2022 年清明节
回去之后自然少不了互相串门
到了小 A 家 随口问了一句嫂子呢
小 A 说去村头范书记的工厂做工去了
一边说一边骂 G 日的范书记让他老婆天天加班
一个月工资才 3000 块
要知道小 A 当时很大男子主义的 他老婆当时要去上班
他说我养你就好了 打工那几千块钱他看不上
怎么着 现在咋就看上了?
小 A 耷拉着脑袋 叹了一口气
说还不是疫情闹的
2020 年开始基本就没有什么生意了 都在外面吃以前的老本
当时 WH 疫情爆发 由于我们地方离 WH 很近
当时因为一个不负责的地方卫健委主任 我们市还上过 30 分钟的新闻联播(相信大家猜到了)
搞得出去一说自己的老家 那些客人都不敢把单子给 A 做
可以接过来的单子又被客户疯狂压价
以前拿建筑材料的店里面的材料价格也飞涨
导致以前轻轻松松赚大几万的活 现在只有几千的辛苦钱
现在 2 年过去了 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也没有改
老本都快被吃完了
A 很沮丧 刚好我有时间听他发牢骚 苦苦央求我在他家吃午饭
陪他喝 2 盅 中午他亲自下厨炒了一盘子花生米
又去后院在池子里摸了一条一斤多的草鱼红烧
还去细芬姨家搞了一箱雪花啤酒
我看呆了 要知道 A 自从发达后 吃的东西特别讲究
花生米这类他绝对不会碰的 雪花啤酒批发价一罐才一块不到
他以前还斥责说这啤酒给他洗脚他都觉得不够格
他平时喝的都是俄罗斯的一个品牌 一小支要八块 最次的也是 6 块的百威
说着说着 我问他 你的 BMW 呢 他用筷子夹起一颗花生米
丢入口中 一边嚼一遍说 别提了
早卖了 这车呀 不光保养贵 狗 r 的加的还是 98 的油
你知道现在油价多贵吗 停车多贵吗
我见他话匣子打开 又追问到
那 你的 H 皮带呢 咋不见你戴
他说 那玩意 是我花 200 块地摊上买的
我们这个行业 就得装 有钱得装 没钱借钱也要装
不然接不了工程呀 男人呀 什么都可以没有 不能没有面子
他一边说着 一边灌了一大口雪花啤酒
那天 我默默听着他抱怨了一下午
他也喝得烂醉 扶着楼梯上楼睡觉去了
疫情就这样 把一个大男人打爬 当年有多风光 现在就有多落魄
最近才回到广东继续我的搬砖事业
前天和老妈视频 老妈问我
你知道吗 和你一起长大的小 A 离婚了
我问 咋回事呀 前几天回去没有听 A 说呀
后来我妈告诉我
A 的老婆不是在范书记的工厂里做工吗
这个老范 一大把年纪 老不正经
趁着晚上加班 和 A 老婆搞在一起
A 老婆本来就是嫌贫爱富
以前 A 风光还好 现在落魄了 平时都瞧不起 A
平时下班回家连碰都不让 A 碰
正好和范书记眉来眼去对上了 两人就搞在了一起
那 A 是怎么发现的呢 我问
老妈接着说 有天 A 心血来潮 去江边打了一只野生甲鱼
心想自己老婆不是一直上晚班吗 于是做了一个红烧甲鱼给老婆补补身子
中午做好之后就马不停蹄送到范书记工厂
进去的时候碰到门卫老刘 丢了一只烟就进去了
老刘说你媳妇这会应该还在宿舍睡觉在
A 刚到媳妇宿舍门口 就听到里面嘤嘤吖吖的声音
于是 A 打开门一看 床上赤条条躺着一对男女
范书记这会正骑在自己妻子上呢
A 勃然大怒 又不敢打范书记
于是把怒火撒在了自己妻子身上
范书记见形式不好 提上裤子就跑了
隔天 A 和老婆就离婚了
据说 A 老婆誓死要离婚 绝口不提自己出轨的事情
只揪着 A 打她说事
A 倒是不想离婚 苦苦哀求老婆未果 只能同意签字离婚
疫情之下 我们村子大多数人生活收入都受影响
但是有一个人 疫情越严重 他越高兴
那个人就是我们的范书记 我们镇的书记
范书记在我们镇有好几个厂子 疫情爆发初期的时候
他有个纺纱厂转做了口罩 对 你没有看错
后面的事情 大家想必都知道了
口罩机化身印钞机
彻夜不停的给范书记带来了大量的巨额的财富
后来 基本我们整个村子里面的人都在范书记的厂里上班
范书记也趁机做了防护服的生意
清明我回家的时候 据说范书记提了一辆小金人的车子
大伙都不认识 我心一颤 该不会是 难道是
果然 去镇上买凉皮的空档 我看到了停在范书记别墅里的
大劳 硕大反光的轮毂好像一面镜子 大气的进气格栅凸显主人的气质
以前停范书记奥迪 A6 的地方停了一辆黑色霸气的劳斯莱斯
村里的老人也是第一次见这台车
都在窃窃私语 有大胆的老人轻轻说道 这辆车起码得要 50 多万了吧……
村子里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回来看到后
觉得自豪无比 因为这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的一辆大劳
还是在自己土生土长的村里 还是自己村里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父母官买的
他们神采奕奕 趾高气扬 出去恨不得和每个人都说说
范书记的大劳 给我们村长了脸 给我们每个人脸上都贴了金
村民由衷的感谢他 敬佩他 喜欢他
至于 A 的老婆
离了婚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堂而皇之带着一个几岁的女儿每天进出范府
这个小孩不是和 A 生的
原来在 A 去外地打工期间
范书记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特别关照留守的妇女 尤其少妇
一直在背后里默默关心 A 的老婆 照顾 A 的老婆 呵护 A 的老婆
还怕 A 在外做事受伤 贴心的送了 A 一顶帽子
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就是我们的范书记呀
**
顺便说一句 A 的老婆 92 年的 比范书记的儿子们还小一岁**
1. A 和范书记里面的瓜 请点击这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5081933/answer/2427943279
2.A 买酒的细芬姨 他也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这里我已经详细介绍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6657735/answer/2429013999
春节结束和朋友说明年再见,结果不出两个月失业回家见面。
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房地产产生了正面影响。
地方没钱了,又开始想着拉房地产了?
别喷我,这是 “最聪明的资金” 的共识。
股市房地产板块都涨了多久了?天天板块涨停?看来大家都觉得经济差,拉一拉房地产就可以了。
再苦一苦 XX
反正 XX 们也没办法。
中国实体经济分不同的领域,在疫情冲击下,可说是冰火三重天(遭殃的、赚钱的、影响不大的)。
由于疫情要求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直接摧毁了 “体验经济”,尤其是面向全国市场的体验经济实体。这个前些年风光无限的新消费领域,让很多人哭晕在厕所。
具体分为三类:
首先是核心体验经济,包括餐饮、酒店、旅游、会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娱乐消费。
其次是体验依赖型经济,属于体验经济带动的领域,如:交通、机场、物流,也大受影响。
再次是边缘体验经济,如:建筑、装修等传统领域,也大受影响。
但是对于很多外贸导向的庞大制造业群体,虽然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管控影响,但在中国创新管理方式的前提下(比如:闭环管理泡泡、临时住在厂区、天天检测),过去两年都全年无休地开足马力、供应全球,赚得盆满钵满。
笔者有不少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制造业老板,过去两年都没有时间休息。
而对于更广大的非外贸制造业、农业等传统实体企业,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但受的影响不大,属于正常可接受范围。
最近很多人把经济困难全都算在疫情和防疫头上。
这是不对的,就算没有疫情,经济问题其实也很严重。
早在 2018 年的时候,全球经济就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2018 年下半年到 2019 年上半年期间,国内外都出现了一轮大面积裁员潮,很多大厂都是 10%-30% 的裁员规模。
某东在当时的裁员风波也闹得很大,而现在又开始了第二轮大裁员。
2018 年底,美国挑起了对华贸易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因为经济危机需要对外转移矛盾。
还有一个现象,2018 年底,美国也出现了长短债收益率倒挂的现象,长短债倒挂就是近期有很大机会要发生经济危机的前兆。
恰好近期美国也出现了长短债倒挂的现象。
事实上,2018-2019 年的全球经济已经是风雨飘摇,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然而到了 2020 年,疫情横空出世,打断了全球经济运行的链条。
中国率先发现病毒,积极防控,一个月之内就消灭了疫情,经济经历了短暂的跌落之后迅速复苏。
而随后美国很快也被疫情攻陷,美股暴跌,原油暴跌,供应链阻断,失业率高涨,零元购兴起,经济一落千丈。
不过美国并没有选择积极防疫,而是通过无限量大放水,拯救美国债务危机,美国经济才走向了复苏,美股也连续上涨,但由于疫情反反复复,导致全球供应链迟迟得不到恢复。
前两年中国由于疫情控制的好,生产快速复苏,占据了全球供应链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出口大增,经济甚至还有了过热的势头。
但两年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美联储大放水的基础上,原本已经存在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只是延后了。
到了今天,美联储大放水导致全球通胀严重,消费再次下滑,疫情落井下石,几个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的困难局面。
很明显,疫情只是延缓并且加重了经济危机的进程,并非经济困难的罪魁祸首。
原本防疫和经济危机两件事情任意二选一都不容易对付,现在是两者叠加,导致全球经济进入难上加难模式。
前两年美国为什么没办法像中国那样防疫?
就是因为居民整体负债率太高,大部分居民都没有存款,根本经不住一个月的封城。
其实美国防疫经验比中国丰富得多,像口罩,疫苗,物理隔离,方舱医院等大多数防疫手段都是西方国家发明的,只不过他们现在除了疫苗以外,其他大多数都不用而已。
不过中国经过两年的防疫,加上原材料大幅上涨导致消费支出增加,收入下降,现在也不太好过。
有存款无负债,或者负债少的还好,负债率过高的风险就很大。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的辩证统一,在经济危机之中,对于高负债高风险的人来说就是危险,对于手里拿着大把现金的人来说就是机会。
以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至少你应该要明白现阶段是不能乱投资的,拿着钱保命才是第一位。
等危机完全爆发出来之后,就可以进场捡便宜的筹码。
疫情对股市的影响有多大?
股票由资金推动,股市的涨跌取决于资金的多少,现在市场整体资金还是很多的,A 股整体估值也并不高,所以也很难连续深跌。
但在实体经济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之前还是不能轻易抄底。
现在该做的,还是好好留着钱,耐心等待一个超跌的机会进去捡钱。
▲尊重现实,及时纠错,K 线炒股,稳定盈利!
◆在股市里混,空仓总比赔钱强!
◆在股市里混,不赔钱是第一位的,赚钱是第二位的。
◆在股市里混,斩仓需要勇气,再买注重时机。
◆在股市里混,懂得戒贪,吃一口就跑是最舒服的。
◆在股市里混,我们要学做麻雀,警觉高、逃得快、“不恋食”!
◆我的微信公众号:方什复盘,一家之言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专注股市核心技术!关注我时间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
作者:茶话股经
链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来源: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我是做喜庆用品加工厂的,坐标河南十八线小县城。主要是和婚庆行业挂钩,往河南各个批发市场送货,但是今年也快撑不过去了。前两年其实还好,没疫情的时候就出去跑跑新客户,送送货,有疫情封控在厂里了就做做半成品,疫情过去可以快速发货。
去年年前到处封路,我把厂子停了,放大家回去放假过年,我回自己家里经营的小店里帮忙卖年货,然后店也让关门… 行吧,就在店里休息。
今年呢,我们挨着郑州,哪里有疫情郑州就也有一两个病历,然后附近包括我们这就开始封控,出去本市要报备,回来要报备… 现在更是离谱,我一出本市就给报备然后黄码… 疲了,躺平。现在天天在小店里呆着,今年厂子开了关开了关,不是我在封就是我的客户在封,不让开业,不让结婚的,货也不敢备多,客户也不敢存… 已经想全部清货处理不干了。
影响很大,但上面至少现在不在意,因为经济层面上有更大的问题需要应对。
其实国企这两年日子挺好过的,凭着垄断地位占据产业链上游,借着国际原料涨价的风赚了不少:
“财政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 1 月—12 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效益指标保持增长,国有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其中,全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 45164.8 亿元,同比增长 30.1%,两年平均增长 12.1%。”
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利润本质上是通过大宗商品涨价从下游企业那边吸过来的,而很多制造业也因为产业竞争激烈,现在是硬撑着吸收了这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涨(ppi 2021 全年上涨 8.1%,cpi 才 2% 不到)。这些制造业公司很多是民营公司,不属于自家人,所以倒一批也无所谓,就当优化产业结构去产能了,只要不影响大局就没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房地产,以及通过房地产为手套的地方政府收入和金融系统性风险问题。2021 年商品房全国卖了 18 万亿元,土地出让金估计占销售额的一半,也就是接近 9 万亿人名币。这两年房地产陆续暴雷的事件已经证明了清零政策已经严重打击了民众继续增加债务的能力(其实没疫情也就是稍微好点),地方政府的收入崩盘式下降是已经在发生的事。
如何看待全国 2022 年一季度土地出让金同比下滑 57%?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各个地方开始出台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猛尽了力气刺激民众继续加杠杆。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广州的接力贷一日游后被叫停?郑州重启货币化安置,意欲何为,会推高房价吗?
这些刺激政策有没有用,我心里打个问号。一批地方政府由于收入下降,变成实质性破产应该是迟早的事。可能中央也做过估算,觉得这些代价相较于疫情控制来言是可以承受的。
真正需要担心的,可能是现有贷款人的偿付能力,这也是全国层面最大的系统性风险。货物不流通,人不流通,自然也谈不上产生现金流去偿付房贷。如果连现有的贷款偿付都有问题,那我们会见识到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金融危机。
不过说实话要真到了那步,国家也有应对的策略。债务国有化,降利率,债务重组(只用付利息不用付本金),发发消费券来提高房租,总有法子度过去。说不定还能借这个机会变成全国人民的大房东。
只是苦了老百姓了。
从现在开始到 2025 年甚至更后大家可能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尤其是实体行业的投资,要慎之又慎。
原因有三:
1)中概股崩盘,美元回流美国,外资正在从我们的各行各业撤离。
2)随着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疫情得到控制(与病毒共存),实体行业如制造业等生产力恢复,社会关系持续紧张,我们的出口业的份额也会持续下降。
3)国家在进行行业整顿,逐步推翻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 “医疗教育房地产”。但是这三个行业的外围资金基本上都在海外上市,推翻基本等同于资金撤离,撤离的结果是什么?岗位缺失和收入降低。
如果经济形势始终如此,房贷和车贷将会替代医疗教育房地产成为新的压在老百姓头上的 “大山”。
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坚决支持国家抗击疫情,停工停产,商场关门,全民核酸,甚至封城都动摇不了人民和国家一起抗击疫情的决心。
我老家在河北唐山,父母是做室内装修的工人。3 月初唐山为了抗击疫情,市政府发布一号通告决定对全市区域内所有道路实行 24 小时交通管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出去干活了,不干活就没有收入。我给他们打电话问他们怎么办,他们说
“听国家的,不给国家添乱”
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工都知道抗击疫情人人有责,我们这群有社保的人还怕啥呢。
强烈呼吁政府能发放消费券,刺激当地中小商户的消费,拯救中小型服务及实体企业。
我是大雄
,一个混在国家电网的数据科学家,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统计局要受累了。
疫情开始时,我学校方圆 2㎞基本店铺全部倒闭了。我学校里面的店铺赚疯了…… 价格贵,服务就那样,而且服务的态度及其差,因为你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买东西。就一个超市。
我老婆本来在一家本地口碑良好效益很不错的商旅服务公司做国际机票(不算实体,但专门做线下客户)。
遇到 19 年疫情黑天鹅事件,公司再苦撑了半年(一直坚持给员工发工资和交社保)后直接倒闭。几十个人瞬间从白领到丢饭碗。
真得惨。
我爸妈在桂林开小饭馆,从以前的赚点生活费到现在的只求保本。
只求保本的开店方针已经持续了两年 •᷄ࡇ•᷅
很大啊。
我家有两位退休金无忧的老人,本来是坚定的清零派,在听闻好几个亲戚家小辈货物运不出去导致订单减少的情况后,已经开始抱怨为啥防疫政策这么严了 -_-||
他们都打了疫苗。
现在就是看哪边先撑不住……
目前最好的生意是核酸检测及耗材。疫苗。隔离酒店及给酒店送盒饭。
可惜轮不着咱们干…
一开始,我玩的好的几个朋友,做民宿的、旅游相关的,天天在抱怨担忧,我还和他们说,会好起来的。(我自己也有投钱,但是不算多)
然后今年开始,我们做电商的也越发的艰难,要么对方有疫情,发不出;要么发了,卡在路上了,坏了,赔了货,还赔了运费。现在自己当地(婺源)也出了疫情,直接发不出货。
我也情绪低落过,但是能怎么办?上有老下有小。咬牙坚持,修身养性。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我要做一个乐观者~
百年抗疫,谁认怂谁是孙子。坚持清零不动摇,一切一个字: 封。多么简单的操作,你们抱怨个什么劲。
你有没有发现街上少了发新店开业的传单?
这次疫情经济算是两级分化了。大家都在说负面影响,我说点积极影响吧。
我是从事外贸相关行业的。公司年度财报总结,在 19-20 年疫情期间 ,防疫物资出口到国外 赚了几个亿了,老总直接买下一栋新的办公大楼。
跟我们合作的一些做熔喷布的工厂,疫情前都是小厂,疫情后变成县里数一数二的大厂了,利润都是上千万的。
世界的工厂都面临疫情,中国算是状况维持比较好的,武汉这波疫情之后就恢复的很快,而这个时期世界的疫情开始处于爆发阶段,因此全世界的生产力都落到中国头上。世界疫情高峰的时候 ,很多小商品工厂外贸订单接都接不及,供不应求 。
但是以上实例只能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吧,对于大部分实体经济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像是旅游业 ,酒店,饭店 ,生意都很惨淡。对于其他行业 大家的经历肯定比我都深 ,不一 一赘述了。
支持防疫,但是更应该关注民生,防疫配套的补贴应该配备,尤其是银行贷款,房租等。对疫区有防疫流程和标准,对波及到的相关产业和商户有补贴标准。
稳中向好,欣欣向荣
人口断崖式下跌无法阻挡是最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没有未来。
别的不知道 口罩 核酸检测 只要跟防疫有关的产业链 都赚麻了
指数级增长
我的回答是一堆人收钱收麻了,你们收登子钱都是多少钱一天?1450 多少钱一天?
在市场经济下,生产会产生过剩,过剩不断积累就变成了经济危机。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过经济危机,一是有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二是有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口扩大了消费。而发展房地产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要不是有疫情抑制生产和消费,不然生产过剩积累的经济危机就会在中国发生。
从这个回答看出来了,知乎完了
人类社会不是一直稳定繁荣向好发展的,也会有倒退。
人类社会就是会有瘟疫发生,就像会有战争、饥荒、自然灾害。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只能降低自己的预期,过苦日子,艰难求生,不然怎么办呢?
我们只能期待疫情尽快过去,而不是躺平。楼上那些干娱乐业的干民宿的,如果躺平了,开放了,就会有人去消费吗?别忘了新冠是可以多次感染的,新冠不是大号流感,新冠有一定比例的后遗症,谁家还没老人没孩子,经得起反复感染吗?没有 “动态清零”,只会有更多人闭门不出,经济只会更糟糕。
非常遗憾,租赁得场所,没有一处与国企有关,所以~~~~~~~~~~~
现在的问题是,企业裁员,必然导致招人用人更加内卷,内卷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创业创业,不管失败成功,租金都是地主房东拿走的。现在看来地主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另一个形态存在于经济社会之中。
讲个笑话,网游代练最近又开始火了
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首先作为个人来说,都能感受出身边的变化,很多中小型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导致公司分流,破产,倒闭。
举身边的两个栗子:
1. 我有一位朋友,作为打工仔一枚(已婚),因为疫情影响,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班(还在隔离中… 出门找工作,不是在隔离的路上就是在隔离之中),疫情前就业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也宣布倒闭,这下他的经济来源是彻底断掉了 (想尝试网上所谓的副业,也是因为某些原因失败了)。每个月还能收到银行的各种催款短信(房贷,车贷,信用卡)。迫于生活的压力准备去上海打工(毕竟一线城市经济水平比较高),谁知道刚到上海就因为疫情影响又被关起来了。每月还款就是这张卡倒那张卡 倒来倒去自己一分钱没还进去还面临还不上,影响征信度的问题,而且还有隔离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更是雪上加霜。每次闲聊唠嗑的时候,他都会抱怨两句,『TMD! 这个疫情多久才能过去啊,我现在贷款都还不起了,国家也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真实拿命都还不上,还要养家里的几口人』每次说到这他都会哽咽,真的生活不易。
2. 第二个栗子,也是身边的人,前两年做快递产业自己当老板也小赚了一笔,至少当时生活幸福,在朋友圈子里也属于名利双收的人物,更是娶妻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谁又能料到疫情这么严重,从 20 年开始,他自己的快递公司就经历着社会经济的冲击勉强还能维持运营直到去年才知道他现在也是相当艰难,结婚后,有一儿一女,我们也不好过多的打扰他的生活,慢慢的联系就变少了,近期听说他车和房子也抵押给银行了,还欠了很大一笔钱,资金链的断裂使得他不得不宣布公司倒闭,现在四处借钱来填银行的窟窿。
我们国家没有针对因为疫情而放宽的银行政策吗?
疫情的到来对我们老百姓来说也是莫大的打击,好在中国管理严格,也将死亡率控制在最小了,但是作为个人经济来说 很多人都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我发现 98、99、00 这几年出生的简直了,到处都是变故。
中考的时候坐标北京,遇到 PM2.5 还得准备体考(免考扣 18 分),我不太清楚别人但是我那年气管是直接跑废了现在还没好。还遇到了中考改革,我们正好是第一届改革的试验品,题目大改。
高中就打算出国吧结果遇上了 SAT 改革,2400 变成了 1600,题型也改了关键是题库不好用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结果正好卡在了疫情,工作不好找经济不景气创业也不太好搞了。
哦对,今年本来打算考个 cfa 结果 cfa 也改了…
财富积累倒退 10 年吧
很大,疫情可以叫停一座城市,却无法叫停房贷和房租!
玻璃渣里找糖吃
脑海总是浮现美好的岁月
就把美梦寄在春风中
这场梦叫自由
没有多大影响 甚至比疫情前收入翻了好多倍 医药公司 核酸检测公司
疫情只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物流被动瘫痪,工厂无法收发货物,外贸就无法正常下单。供应链的稳定对客户来说至关重要。在以这种层层加码不出几个星期,客户转移东南亚真的不好说。要知道前几年投资消费都熄火了,就靠外贸支撑。而江浙沪外贸又占全国三分之一。还有油价居高不下都是供应链控价权不足的低端在吸收,目前驾驶员被隔离,车子被贴封劝返,很多物流公司倒闭,运力不足。长期以往运价上涨。不知道要多久能传达消费端。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而目前未来降息降准大概率,想必会引起滞胀风险。
我家里本来是小县城卖童鞋的,现在我妈去当月嫂了,我爸去工地了。房东已经把房租降到了 10 元一天。
为啥感觉没啥影响,抖音快手直播。分分钟卖爆,人人都是百万富翁
很多人因为 “防疫” 而破产,家里没有了钱,活的很艰难,于是赞同和疫情 “共存”
防疫清零到也罢了
现在这种不停的 “确诊”” 防疫 ““确诊”” 防疫 “确实让中国的经济熄火了,甚至还没有国外的” 共存 " 复苏的快
我其实真的搞不懂,为什么一开始 “防疫” 的时候,防的那么好,最近的 “防疫” 又是出了什么问题?香港?上海?物流?到底是谁在捣乱?是谁 “防疫” 不坚定?
如果 “共存”,中国的政府和医务人员是控制不了新冠疫情的爆发速度的,到时候就是每天几十万几百万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严格制定流程,严格执行流程。但是到那种情况下怎么执行流程?军队警察守卫医院么?
新冠大爆发下什么人可以获得医疗资源?
有医疗资源的人可以优先获得医疗资源,公务员,医务人员,以及他们的家人,然后才是流程。那么流程中死亡的人呢?普通群众家的老人呢?他们怎么在流程中抢到位置?怎么才能活下去?
疫情大爆发的话,就没有办法控制,希望 “共存” 你就真的要有医疗资源,不然别把共存想的太好,那两个月就是你的末日
没人从疫情中赚钱,你现在活的艰难,新冠大爆发,你不会更轻松,但你可能会死
谁是代价?有的人永远是代价,而有的人,永远都不会是代价
高赞的这位答主像一个复读机一样的拿一套话术复制黏贴在十几个问题下面,核心观点只有一个 “奥密克戎是自然免疫的好机会”,看的我真是 yue 了….
从某种角度上讲,他在他的逻辑闭环里是无敌的,这套逻辑基本也是某些西方专家的逻辑,从 “有疫苗建立起的群体免疫” 转向到“由群体感染建立起的群体免疫”,赢麻了!
连锁反应的影响不可估量。
1:抗疫成本巨大,核酸检测,隔离等等的政府开支,22 年总额超过国防开支问题不大。政府的钱来源于税收,超出部分就是赤字。
结论是:会带来通胀,东西会涨价。
2:封控,物流,人员流动的限制。会严重影响餐饮,旅游,商业,住宿,娱乐行业。全国有多少家餐厅,商场,电影院,网吧,KTV 等等。这些行业就业人员或者依靠其生存的人数至少有一亿人。这些人收入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结论:内需减少,上亿人收入减少。
3:消费主义前几年盛行,加上家庭负债率杠杆都在房地产上。有房贷的家庭很多,有信用贷款的人也很多。很多人如果从事的是被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意味着可能时间长一点会断贷。
结论:会有很多人断贷。
4:中国有 8000 万,公务员,事业编制,国有企业的从业者,收入不受影响。之前有十二亿人的税收来养,现在可能少了一亿。雪上加霜。
结论: 进一步增加通胀。
综合结论:会进一步增加两级分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变得很难。钱会越来越难赚,生活成本变高。长期的封控如果不理想,国家迫不得已可能也要共存,长期封控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
恶意开店,早该管管了
能有什么影响?我朋友圈好多公务员在家安心的练字,教育下一代,提升厨艺,怎么就你焦虑呢?
还不是你不努力?
我也能感觉到经济在变坏,但是我是庆幸的。
很多人都在说,因为疫情自己破产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
就拿民宿的举例,如果没有防疫,真的常态化,民宿的生意真的会变好吗?
你不要跟我说什么,每来一个客人都会提前做一次消杀,你自己信吗,你真的会去做吗,会一直去做吗?
一旦几次不做,每来一个客人就会被感染,你的民宿会成为什么呢。
你不会真的以为开放不去管疫情之后,国内的医疗系统不会被击穿吧,你不会以为你的客人在你的民宿里病了还能去医院吧。
那时候的医院只会是个摆设,因为没有位置,到时候你的客人只会在你的民宿里躺着等自愈。
当你的民宿里有客人没撑住,直接死在里面了。
你觉得真的会比现在好吗??
哦,你不会以为到时候人死了能被直接拉走送火葬场,不影响你继续做生意吧。
告诉你,到时候的火葬场也会要排队,你就等着客人的尸体在你的房间里腐烂发臭吧。
你觉得真的会比现在好吗??
明明真正的凶手是疫情啊啊啊啊啊!
还有它不是流感,不是流感,所以不要跟我说什么如果它是流感然后等等话。
你这样说不就相当于 “抛开事实不谈你就没有错吗”
提问可以改一下。
这次疫情对经济产生了多大影响?
别实体经济了。线上经济好不到哪去。
要不哪来的大厂裁员潮。
吃不上饭和患病,你怎么选?
现在怎么收场边走边看吧。
谈到共存。目前是不现实的。
前期疫情的危害和严重性宣传部门已经宣传到位了。
氛围已经到了。
不信你打电话告诉你父母,你患了新冠,你看他们慌成什么样。
现在一旦共存,医疗系统直接崩溃。
真的共存,就得先从宣传侧慢慢渗透,比如先让知乎的大神们都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告诉大家经济的压力有多大,共存有多重要。
下面怎么办,只能静静看着,对我个人目前有影响,影响不大。但是我可预知的是,继续下去,对我影响会变大。
上面最喜欢的答案:谁认怂谁孙子,就坚持零容忍政策一万年不变!真的,谁怂,谁改,谁孙子!!!
叛徒太多了,没办法。
看看满大街的修脚店,掏耳店,就知道以前的实体店都不行了,只好搞一些奇特的新玩意来经营了。
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借疫情之际,我们有效优化了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的脱虚向实,避免了大量的资源空耗,推动了经济的良性转变。
一、疫情期间,因为我国有效控制了病毒的传播,推动了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回流,各类制造业的订单一涨再涨,实业经济有效振兴,并且打击了美国贸易战的险恶用心,阻断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途径,东风压倒西风,风景这边独好,彰显了优越性,提振了民族情怀。
二、疫情期间,我国的防疫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民全城连续核酸,一针二针三针疫苗,境内境外隔离酒店,铺天盖地防疫人员。疫情对我国疫苗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特定住宿行业均产生了广泛和持续的影响。同时有效扭转了过去多年中我国医疗资源持续向少数大城市集中的顽疾,全民疫苗的普及对医疗资源的下层起到了重要且持久的作用。疫情期间,医疗资源得到集中有效使用,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大病小病蜂拥而至三甲医院造成的拥堵问题。不仅提振了健康经济,还优化了医疗经济结构。
三、疫情期间,随着劳动力就业结果的持续改善,多年以来困扰我国的用工荒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据调查,部分长年存在招工难、招工贵的企业纷纷表示招到了工人,实现了劳动要素的优化。同时,疫情期间打击教培,减少无意义的资源投入和内卷,成功优化了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对口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疫情期间,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高房价等痛点终于得到处理,多个城市的房屋价格出现下滑,成功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对房地产经济挤压实体经济的问题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使得经济脱虚向实。
五、虽然疫情期间也造成了一些餐饮、旅游等行业出现了暂时性困难,但是这些产业在多年的积累中有着丰厚的时代红利,他们有私家车可以出去拉活,或者通过将自己闲置的房产出租,收入并不低,都是很幸福的。
在疫情下,实体经济是全面向好,一片大好,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我们老百姓要体谅朝廷的难处,苦一苦自己,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家附近有很多记忆中一直存在的店,虽然我从来没有光顾过。
都已经挂上旺铺出租了。。。。。。
对实体经济影响太大了,我个人在一个实体型的创业公司上班,创业第二年公司就赶上了疫情,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现阶段的实体感觉大部分都未必盈利,能达到收支平衡已经非常不错了,企业能够活下去就有机遇,我相信目前在一线城市很多实体老板都有这种感受。目标从盈利纷纷调整为活下去!
我是一名跑销售的,这次疫情失业了!
见不了客户!只能电话沟通。
发不了货!只能退款。
展会参加不了!只能无限期等。
去出差,出发的时候好好的,到了之后疫情爆发。
回来隔离。
去出差,出发的时候好好的,到了目的地后,出发点疫情爆发。
继续隔离。
说没有怨言是假的!但不是怨隔离。
只怨这个疫情。
高中时候遭遇非典!在学校隔离,每天喝板蓝根。
这次疫情,接种疫苗,大家都团结一致,我相信很快会过去。
19 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北京,那会是从事电商行业,疫情的突发导致电商一下子爆单,是真的肉眼可见多了很多项目,尤其是这个期间只有某个物流能自由出入的时候更是感觉对自身影响不大,说实话,当时周边的人都担心失业公司倒闭,就我忙成狗,最晚的时候回到出租屋已经是晚上 1 点,加班是常事,除了线下活动会被暂停以外,其它一切都在稳步上升。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 21 年,21 年考虑到以后打算换个城市发展,于是来了天津,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了 22 年初天津疫情,刚开始还行,感觉没受多大影响,吃喝正常,上班正常,慢慢的我们的直播账号刚好起来遇到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没办法只能在家里播,卖出去是好事儿但是我们的仓库正好在疫区被封了,另一个库里面已经没货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卖出去的发不了只能让消费者退款,还对账号有很大的影响,这下账号基本算是报废了。
原以为年后可以正常运转了,没想到再次赶上了疫情,这次不是仓库有问题,地区发不了,刚开始还好只是某个地区,后来越来越多发不了,我们也没办法,每天都更新发货地区,真心难受,这个是电商平台发不了。
还有线下呢,线下有些是直接大批量货的走高速,不是出不去就是进不去目的地的省市,总之一整个骚操作下来就是很难,这两天在找健康宝没有星号的司机以及对方接收的时候也要求核酸和不带星号的司机,这个中间的物流成本增加的不是一星半点,年后还换了 SF 物流,真的是伤不起。
这就是实体经济的最新写照,周围的除了事业单位和医药行业,其它大差不差都是这样,个体户更加惨淡。舅舅家在 SX,现在仓库已经被封到不行了,不是店铺进不去就是仓库就不去,都开的时候司机又下不了高速,总之真的很难!
希望疫情过后大家都可以看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吧,不管大小企业一起度过寒冬,不匿名,老板不玩知乎,希望我们一起度过难关,也感谢老板给我提供现在还能正常发薪资的工作岗位,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大麦!— 一个来自天津小小企业的心声
民营的旅行社和娱乐场所,几乎在这三年里遭遇了灭顶之灾。
民营的大型餐馆和大宾馆,几乎在这三年里损伤了大半条命。
公司是生产家用电器的,位于江浙某市工业区
31 号之后,就没再开过工了,因为主要供应商都在江浙沪,上海的不用说都停产了,其他的也零零碎碎
加上一些主要通道被封,物流运输其实从 3 月就是一个问题
休息到今天,加上未来未知的日子,可能要欠公司 10 + 个工作日…… 疫情结束就是马不停蹄的连轴转吧,这时候不敢想这些
楼下的菜价也水涨船高,比不了上海的均价,但比之前还是贵了许多,西红柿 9 元一斤之类的
但也能接受嘛,有的吃就行
只是那些供应商,体量大的疫情后可能还能恢复,要是中小企业… 19 年后已经倒过一批了,现在看来不知道谁能撑住
坐网约车时听司机说他公司快两月没开工了,开工也是亏本。不过他觉得比起被隔离在上海的同事还是幸福多了,所以一路就是哼着歌。唯一担心的就是家里过完年就没上学的两娃要玩疯了。
这就是最近的生活了。
我都不想去想这个问题了,应该是百年来上海第一次大规模的停摆吧,疫情后会有多少人灵活就业呢,现在呆在家里焦虑的不行不行的,相信即使是比较好的单位的也会焦虑,不要说小公司和个体户了,疫情结束后直接就破产了,我疫情前还报了一个驾校付了 8000 多,科目一都没去考,问题还是一个小驾校,我担心疫情结束后直接跑路,或者找不到了,还有一上来一大堆工作。所以预付费真的是一个大坑。
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形势一边大好,看 gdp 增长就知道了,那些唱衰中国的都是别有用心。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鉴别。
对那些超出日常必须消费越远的影响就越大,比如电影、旅游、KTV….
2021 年,分季度看中国 GDP 的同比增长: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同比增长 7.9%,三季度同比增长 4.9%,四季度同比增长 4.0%,全年增速一直是在急剧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下半年开始凸显。刘俏、颜色 “预计 2022 年经济增速或将回落至 5% 左右。” 部分学者认为稳增长压力已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林毅夫说:“我高度重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速是最大的大局,是最大的政治。”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 5.5% 左右,略高于多数学者专家的预期,反映出政府对稳增长诉求的重视、回应、自信和坚守。自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地、各部门、各国企陆续纷纷发力,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 102 项重大工程,新开工项目数量明显增多,2022 年 1-2 月经济数据超市场预期的好,2022 年的经济形势好像会稳住并转向 5.5% 左右的增长。
然而,短期因素一是最近深圳市、吉林省、上海市等地爆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强力战疫,本轮疫情使原本逐渐恢复的经济受到新的冲击,疫情冲击的外溢效应会比较明显,受影响省份数量和相关城市经济体量都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对于零售、餐饮、旅游出行、文教体娱等线下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需求收缩压力可能加大。生产和需求的恢复再次被疫情打断,疫情导致企业临时减产停产,导致投资、生产、物流、消费等活动普遍受阻,疫情冲击会沿着产业链向更大范围蔓延,迟滞稳增长相关政策的落地、生效,需求修复和预期改善都需要时间,疫情影响可能延续至整个上半年,对 GDP 增长的影响估计不小。中金公司测算,截至 3 月 18 日,疫情波及的地级市 GDP 占全国比重为 37.6%,预计疫情或对一季度 GDP 增速造成 0.3 个~ 0.7 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汪涛估算中高风险地区城市占全国 GDP 的 34%、占全国人口的 26%。张瑜认为:“18 个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对全国 1 季度 GDP 增速的下行拖累可能在 0.5% 左右。” 预计 1 季度 GDP 同比在 4.8-5.0% 之间。程实、张弘顼认为本次疫情冲击将最终使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受到 1.8~2.1 个百分点的拖累,一季度实际 GDP 预测值约为 4.8%~5.1%,平均值为 5.0% 。连平认为:“一季度 GDP 有可能达到约 5%”,罗志恒预计一季度 GDP 同比增速或降至 4.8% 左右。管清友、伍艳艳认为:“一季度稳增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能不能在 4% 左右,确实面临很大挑战。” 摩根士丹利邢自强等将其中国全年 GDP 预估值调至 4.6%。
二是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俄乌战争可能激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增强了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动力,上游的原材料、能源,粮食、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运行,供给冲击压力可能加大,可能演化为滞涨风险。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 GDP 增长的 “三驾马车”。从“三驾马车” 后面起重要影响的长期因素或结构性、机制性因素来看,投资:许多人习惯于用政府的投资来“稳增长”,主要靠发改委批准更多地方政府的大基建项目,包括基础设施的项目,上马大的公共投资项目。但中国经济一直公共投资超前大投资,许多领域公共投资、基础设施、产能是过剩的、闲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民间有效投资不足,而且政府公共投资、国有资本投资对民间资本投资有挤出效应。消费除了疫情冲击外,现实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分配失衡、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分配失衡、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资本的分配失衡、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失衡,导致中产阶层比重偏低、消费能力不足,较低收入阶层比重偏高、缺乏消费能力,再叠加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消费总量增长乏力。出口由于逆全球化可能在大国博弈中加剧、地缘政治恶化而前景可能会异常悲观。当然长期因素、结构性因素的短期影响不一定会很显著,但其影响更持久、更深沉。
综上所述,2022 年经济形势可能较 2021 年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理智的对策我认为首先应旗帜鲜明地放弃对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反复追求,才能避免对不断扩大公共投资的依赖,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破解更实质的问题上,才能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虽然让社会各界接受可能很困难,但我认为政府应勇于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预期转弱压力表面看似乎与增速下滑密切相关,其实质来源于对市场扩张的信心不足,来源于基层监管部门过度干预企业、市场和地方政府、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过度参与市场竞争,来源于对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信心不足,市场的信心可能只能来源于经济市场化改革、市场全球化开放的决心。这可能才是最大的大局、最大的政治。请参见我写的文章:晓阳:经济增速重要吗?
人在武汉,我 17 年创业,做烧烤店,由于不太会,17 年没赚到什么钱的,终于在 18 年开始赚钱了,也有一份工作,日子还算过的去,19 年 7 月,又盘了一个小店铺,后面的事不想说了,4 月份武汉解封,可是小区没解封,陆续关了 2 家门店,21 年找了个做啤酒的兼职,8 月份疫情,啤酒公司垮了,今年刚做了一个项目,想着可以翻身,结果上海爆发了,货出不来,受不了了
上海本次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且严峻的,特别是实体经济影响更是严峻,表现在开工不足,原材料涨价,物流受阻等困难。我们的金融部门和相关部委根据 5 实体经济遇到的上述问题及时做出相关的预案和应对措施。如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等各种务实、果断、高效工作一定能克服国内外困难,与实体经济共度难关。
地产圈、金融圈、互联圈全部崩盘,你让高知人群干什么去?都送外卖吗?
大趋势已经很明显了!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
疫情的反复不仅对实体经济影响大,对很多人的职业影响也很大。
我老家之前经常去的一家之前生意很不错的小吃店已经倒闭了,家人说那一片开着的店屈指可数。也许大城市里门店因为更新换代的快,所以有些地方可能看着还不明显,小地方就显得特别凄凉。
前几天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开场半个小时,也只是零零星星的几个人,现在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经济下行,特别老家的小城市,大概除了超市每家店都是冷冷清清的。
疫情的影响加上管控封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影响太大了,一旦工厂停工,就意味着工人收入下降,影响产品制造,研发进度,交付计划,销售上市策略,进而甚至物料呆滞合同延期。
同时销量不如从前,因为整个经济环境都不好,资不抵债啊,一波又一波,到底有多少实体经济能顶得住?
![](data:image/svg+xml;utf8,)
我本人是做家纺行业的,家纺行业的源头,也就是生产,成品商吧。在叠石桥家纺城,亚洲最大的家纺生产基地。
对于家纺行业来说,一年的订货旺季其实就四个月,开年一个半月,八九月份一个半月,十一月份一个月吧,基本上也就是这几个时间段批发商比较多,但是几年,疫情彻底把我搞蒙了。
从 3.15 左右疫情开始各种封路,批发商就很少来了,然后基本上都是在我们朋友圈看到产品的图片,然后下一点点单,我们今年年初的销售额还不到去年的一半。
然后我们成品商也不敢备货,今年年初备的货大概也就是去年的三分之二吧。现在我们这边全封了,客户进不来,我们出不去,物流园也被封了,就是有客户下订单,我们也是发不出去货。
现在这边街边很多都是旺铺出租,熬不下去的,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
愿山河无恙,疫情早日结束吧
这次上海我不在当中,所以什么都不说,也说不了什么,但是我只想问一下,全球都不清零,我们真的能清零吗?经济形势真的不容乐观了,有没有更科学的办法,一种病毒单靠一个国家真的没法完全消灭的,这是全球历史发生过很多次的事情,真的不能从过往吸取一些经验吗?
每次看到给企业减税降费和缓交养老保险,甚至于缓发一个月工人工资,就想笑。。。
防杠,不再细说了。
干服装摆地摊的,疫情导致干不下去,然后转行超市,勉强维持。
疫情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很难存活,更别说发展了,个体工商户更是很多破产倒闭,很多大企业也是艰难的活着,没客户,没订单,导致很多人也失业,然后不敢消费,想消费也没机会,出都出不去。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食物链,任何一个链子掉了,对整个食物链都有影响。
实体经济的话对餐饮业,实体服务业打击最大。
这些行业都是以吃穿玩乐消费为主,疫情导致这些行业很难生存。
疫情导致企业不敢生产,很多人工作不稳定,内需严重下降,经济萎靡。
反而疫情躺平,互联网发展有很大前景空间,很多人都往互联网挤,导致很多人口和社会资金都流向互联网。
但互联网经济始终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最后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经济复苏,下一个时代机遇早点到来,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吧。
明明是实体经济对疫情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疫情会扩散到今天这种程度吗?会对清零造成如此严重的阻碍吗?(手动狗头)
一边是吐槽疫情防控对经济和生活造成的诸多伤害,一边是吐槽上海疫情防控不力。果然是人的悲欢各不同。
18 年毕业 9 月份创业,头一年收入接近 20 个买了 20w 的车,第二年疫情调整模式维持温饱,21 年 9 月兑出去店铺离开小城市去大城市上班。再晚一点店就砸手里。
现在虽然只有六千多工资,但是活得很快乐。创业的辛苦,加上不赚钱,家里人再不理解,感谢自己提前脱身。
三年的时光,让自己很难找到好工作了,痛苦。
讨论影响已经没有意义,关键是接下来怎么做?如果判断是以年为时间节点疫情延续,做好经济负增长准备。社会面加强控制,组建专业和临时性防疫队伍,把防疫工作常态化。另一方面可以设立几个特区,要有较大面积,封闭式管理,阳性人员,希望共存的人员可以进入特区生活,特区内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有工厂和商业设施,实行共存政策,提供充分医疗保障。特区和外界出入严格控制,回国人员先进入特区。特区具有实验意义,保留希望,提振士气。
这么说吧,三年前我搬家,淘宝买了一大一小两块地毯,花费一百五左右;
上个月觉得用太久了很脏,扫地机器人天天在上面跑,还懒得洗(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洗)
我又重新在同一家店买了同样尺寸的一大一小的两块地毯,
三年前一百五的价格,三年后我八十块就拿下了…
实体经济反而是再崛起的机会,因为没封城时抢菜到底还是实体店靠谱,盒马这种模式更加靠谱
占个坑,等过了明天有时间了,我好好写写。
肯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帮客户开境外银行账户,有些实体文件得要快递的,没想到原本 2 天可以搞定的快递,要 2 个礼拜才能搞定,这已经是运气好的了,运气不好的话,例如顺丰,DHL 连跨境的快递都暂停了,根本连收都收不了!! 预估所有业务来来回回耽误 1 个月时间应该有!
这是我自身实体经济受到耽误的故事!
其他行业不胜枚举,京东,阿里巴巴,腾讯裁员 10%-30% 不用我多说,也不用媒体报道,大家都知道了吧
多少人失业没工作你从周遭的朋友去感受一下大家的消费行为,也能窥知一二
没有多少影响,别拿着影响经济就要求共存,坚持支持动态清零 / 旺旺
这波疫情对经济的打击已经往纵深发展,即不单单是实体经济,金融市场也开始受影响。
2 月 M2 同比增速 9.2%,较 1 月份的 9.8% 回落不少。本来 2 月份应该是信贷发力的时候,但疫情下的资产荒,已经无法扩大宽松。
在联储加息预期下,不宽松则股市、债市、楼市、银行的流动性会迅速下降。
受影响的不再是部分人,大多数人的钱袋子都会大幅缩水的。狂热的应该清醒一下,没准下个在街头游荡的就是自己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会很精彩的。
我是搞电网的
可以从用电量,售电量这个角度谈一下
自 2020 年以来整整两年
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希望从数据方面,更为客观的感受一下这个冲击
先占着坑
两家清吧实体店主,全部倒闭,一开始就是不准开门,然后商城不给开,还有就是铺租好贵,消费群体学生封校,没有消费者,租金贵,没办法,还欠了 20 多万,有个股东直接不还款,装死,黑名单了估计,明明开开心心的,现在只能保命,玩命开网约车,但是由于疫情,网约车又不能开了,天杀的
明年的 GDP 还会稳步增长,失业率还会保持平稳,经济一片大好
单说有部分头寸的有机硅板块吧。
疫情,货运不出去,存货积压,山东某西大厂一路从 4w 一顿报价到 2.6w,带着现货价格一路向下,接近很多小厂的成本价。
就是这么一个小产量的厂子,硬是因为疫情掌握了定价权。这也就导致了,一季度有机硅板块的财报,大概率难看的很。股价嘛,看看有机硅龙头 11 连阴的走势就明白了。加上环保能耗要求,行业里很多小厂,日子就更不好过咯。
谢邀。
人在长春,街上的实体店铺关了一个月门了,对于小商户来说,致命的打击。
可能没有吧
不是还增长了吗
以前都会有医学专业的人来这里解答疫情的程度和控制的难度,感染的重症率。可惜现在呢?
被两极管正确的人给喷麻了,民众不信任科学,那科学也将远离民众
你应该问对国家的信心有什么影响
体制内。
已经开始准备兼职了,在囤小说稿,写够 10 万字就去签。
之前和我老公聊天,他一直说,你咋不去写小说(单位不是特别忙),我当时还和他争论,躺着看别人写才爽啊。
后来想了想,还是自己写,万一赚到钱了呢?
祝我好运。
要人命的那种
做小餐饮的,2020 年能赚,2021 年上半年不错,2021 年下半年不亏,2022 年初略赔。
需求量萎缩
经济下行
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上下游断供是必然
对个体有影响,对整体没影响!GDP 不还是在高增长么?
防控还是必须要抓的,目前的核心难题或者说矛盾在于如何通过努力切实降低防疫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必须要让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变得可承受,从而有基础可持续
一切都在正常运转,2020 年的时候疫情大爆发,明显感觉平时正常情况下旺季的业绩量也远不如之前,现金流严重短缺,旺季的数据明显不如以前。尽管如此,房租不会管你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一切都重新开始,加油!
疫情不背这锅
我家就是开厂的 前两天刚把开了十多年的车换了 不景气了十多年 疫情开始了订单回流 居然开始赚钱了
说放开共存的,可以先去老美,欧洲等放开共存地区呆一段时间。要是没钱就去吉林上海香港这些日增上千地区。不用呆久,一周就行,口罩也最好不要戴,共存么,提前适应。最后再借用这个话题某个 sb 答主的一段话:谁怂了,谁改口了,谁 tm 孙子。
经济必然倒退
我只说两个字,教培
家里是制造业开小工厂的,年销售额 7 位数左右
新冠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国外很多工厂没有开工,再加上因为疫情造成更多人居家,冰箱的销售量增多了(我家是冰箱行业这一条线上的)
生意好做了不少,销售额也增加了不少,情况还挺好的。
但是到了今年,国外慢慢放开了,而我们虽然说是精准防控,但是封城封小区好像更频繁了,虽然我家那里还没被封,但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我家隔壁的区就有被封的)
我一阿姨在同一个市的另一个区开服装厂,就被封了 14 天,工厂停工 14 天
另外,听家里说工厂电费好像上涨了,现在我们家已经严格控制员工的上班时间了,能不在高峰期生产就不在高峰期生产
只能说制造业、实体行业真的越来越难做了,反观银行业,工商银行今年的业绩又增长了不少,钱都被银行赚去了呗。
甚至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家都还算是幸运的,目前还没停工没有被封,还能勉强过活,其他倒闭了的就没那么好过叻,说不定还有房贷车贷一大笔欠款等着他们还呢
现在就大家一起熬着呗。
疫情三年,倒了两家公司,全给房东打工了,一有起色就封了,一有起色就隔离了,国家百年大业,个体步步艰辛。
对正在发财的是坏事,对想发财的这几年积累资本,疫情有定论了再接盘就行了,你想几年你攒了一百万别人亏了一百万,一下不就比竞争对手多了两百万
疫情开始以后唯一一次发现身边亲戚朋友都开始心慌。实体生意差,导致的失业也特别高。线下一片惨淡,线上因为快递好多地方不能寄也一片哀嚎。
管制除了那年除夕后几个月,最严。吃的住的穿的用的没有一个行业没有受到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只是车轮卷起的一粒尘埃罢了
自己被卷起就算了,可不能生孩子让孩子陪我一起受苦
3 年没工作,算吗?
别说实体经济了,本人电商行业,昨天合作的快递更新的最新停发网点已经 3000 多个了,商家群里一溜的绿负增长,某个行业二线品牌甚至达到了 - 86%。订单订单也没有,大部分停发地区买家不会再网购,下了单的后台暂停订单,有的发了货半路被拦截回来。最近天天上班摸鱼,焦虑。只能一声长叹,唉……..
做墙纸墙布窗帘零售安装的,个体户
一个四个人,家里三个人加请了一个司机
以前一家人大概有个 80 万左右(注意,这是相当于三个人全年无休搬货运货安装还自己交社保的收入)。疫情之后,大约 60 万不到。
还好我们这没有封过城,否则还要低
热榜这几个问题是代表疫情的走向吗
人在苏州,主业打工人 副业餐饮
和朋友合伙投资的烤肉店,一个月人工房租亏六万多,还有两个咖啡店本来打算三月初开业,到现在门头还没弄好。这个朋友不算我的店还有四家店,上个月亏了二十七万,也就是人家心态好,天天开心的喝酒,每次都喝大。
总结就是主业养副业,苟延残喘。
现在工作那么难找就是因为经济太差了
小县城经济已经要完蛋了,做生意的都关门了。看看这抓间谍式的防疫就能知道有多严了。
上海是地球中心,这下子全球经济得爆发大危机 ,建议上海加大力度搞垮美国日本欧盟。
坚持动态清零
我是实体个体户
更不敢花钱了,还是手里有钱,心里踏实。
高风险都不是,能有什么影响?
从一个要毕业的准毕业生的求职角度看吧。
去年秋招开始到今年春招,投了不下 20 个企业,进面试的有 3 个,进终面 1 个,offer 现在还是 0 个。
不知道自己能力不行还是卷不过别人。
今年近千万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社会能提供那么多就业岗位给我们吗?
疫情之下,实体经济倒闭的倒闭,转让的转让,苟延馋喘的也不在少数。
认识的一个朋友家里是开服装厂的,以前员工大概 200-300 人,现在厂房砍半,员工剩下 80 多人。就是这 80 多人,工作还不饱和(以前加班加点都有,现在正常班就完事了)
动不动就封
唉
真的是不顾一切了
很多公司,网点没货
很多人越来越撑不下去了,中低端服务业,房地产和部分制造业首当其冲。
财富的本质是资源➕生产劳动,中国人还是很勤劳的,粮食和能源保障 OK,经济大概率还撑得住,但要给人劳动的机会,要保民生。
目前阶段经济还能维持,但如果在疫情期间未能实现收入分配的调整,未能解决庞大的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问题,降低贫富差距的话,那就很可能真的坠入经济下行周期了。
实在不行,根据收入水平定向发钱保证大家能活着吧,分配是时候向中下层倾斜了。
很多,尤其影响像我这样 20-30 岁年轻人,如果再来一年,我们这一代不是彻底摆烂了,要不就是天降猛男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20-30 岁时最容易迷茫,最敏感的年纪,当这个年纪的我们遇到这个疫情,首先我们的工作问题遇到极大问题,我们渴望更好的生活,不是仅仅只是活着。我们渴望宏大的前程,可是这样的疫情,那里能给我宏大的前程。 无论是天之骄子还是普通的年轻人无一遭受巨大的打击。 年轻的我们能有多少人爬出来呢。 在我家乡这个 20 线开外的小县城,在疫情目前看似还行,但是你可知道就算我们这个省没什么疫情但是在我家乡影院与网吧还是闭店的,你可想而知在省市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煎熬,希望快快结束吧。 愿我中华鸿运昌隆,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我们公司开始要减员了,疫情坑啊
地图标记 - 上海 4 月 7 日(0-24 时)本市各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信息
家具销售行业,我们公司有个店在本物业一楼正门和侧门中间的黄金地段,每周进客均数不超过五批,这么好的铺位,过年后到现在成交额还没我住的地方每月房租多,这唯一一单还是附近小区买的淘汰特价产品,外省市客户几乎没见到…
物业不减租、不降租,现在 1 楼到 3 楼租金特别贵的租户只开个门头灯,来客户了再把里面的灯打开,省电…
大白天阴深深的…
销售员让他们先回家了,办公室的财务、管理人员凑个数驻扎在店里凑合着看店,反正也没人,凑个数看店…
实体店不好做啊,这行情跟年前对比,我由衷的 “感谢” 咖啡人的精准防控!!!
线下接触类的尤其服务行业,入不敷出,度日如年。
会改变人群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例如储蓄。人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除了刚需,会不断减少理念与价值得消费。最终实体经济缩水
餐饮行业的苦谁知道?
千万不要负债
千万不要负债
千万不要负债
有钱就花,没钱不花。
我没啥专业知识,但是我也能想到,这次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肯定十分重大。如果统计局不出大招,我国今年的 GDP 增长目标我估计是完不了了。
四处起火居然没有还有人能自由出入?日增过万居然没有高风险区?检测阳性居然还是绿码?管理一塌糊涂,居然没有人下台?
好好的一场歼灭战打成了添油战术,如果不是怕删,我想爆粗口!
限制了发达城市吸血不发达城市。疫情集中在发达城市。人口和产业也是向发达城市集中。疫情让这种流动停止了。就近就业是趋势,把产业部署在人口不密集的地方也是趋势。离家乡近,离父母近,是必然选择。多少城市人近两年没有回家了,特别是体制人员。所以逆城市化已开始了。在风景美丽,人口很少的家乡,就业不好吗?为什么他国可以躺平,我们不行,生活就业居住习惯,密集啊。倡议就近部署产业,就近就业!战争和疫情,是让我们来成长发展的
对于现在的投资市场而言,音乐版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线音乐在国内的发展史,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史几乎不相上下,互联网从 PC 到移动的两次大转型,更是让在线音乐在行业内部完成了大洗牌。如今随着独家版权被解除,格局已定的在线音乐市场再次掀起了惊天巨澜。但对于国内音乐版权而言,音乐版权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所以音乐版权是一个发展潜力较大的投资行业。
影视投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电影作为文化输出重要渠道,最近这几年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传媒,强国梦中国梦的核心必少不了文化的强大,这是国家红利也是福利!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可以看到最近两年票房过 20 亿的电影越来越多!参与这些文化产品的制作、出品甚至作为投资人,看到的是行业高利润和大空间的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我没什么本事,也不能阻止疫情实实在在损害经济,只能向大家分享一下别人的回答。
在知乎搜索 芯芯 可以找到疫情对美国经济的损害。 那年事实上中国是唯一经济增长的经济实体。
对于疫情对于经济损害,可以简单看成一场战争,对人员造成杀伤,消耗组织能力能减少损害,但如弹药等物资消耗不会停,如转移工业般隔离防控的工业空转和纯粹花费也不会少,如在二战受到轰炸的可能下人员流动必然减少,除了如同军工业的医疗产业外基本都不好过,以及有的西方国家选择了像战争般提高国民的忍受能力来降低消费品生产补充其他工业缺口。
疫情下的生意,就是一个字
乌托邦创意工作台 | 去发现新的世界 (wtb.world)
简直就是噩梦…
坐标沈阳,服务业,因为疫情一个月没收入了
好巧不巧沈阳疫情前超额消费了一笔
现在爽啦。没工资,家里房子租不出去也没收入
贷款还不上,只能网贷利滚利
小贷公司天天打电话… 要疯了
这波沈阳低端传统实体店全炸
光顾一圈,以后没学历的低端行业就只能进厂啦?有家不能回,没有自由…
真是绝望
这个问题暴露了资本主义抬头的倾向。需要一场新文革 ^_^
疫情下的实体经济和打工人
今年疫情越来越广,很多地方都有涉及,特别是我们的上海、深圳,这段时间疫情的影响特别大,我自己网购了几样商品,结果出不货,发不了货,这样对整体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好在国家强有力的管制下,民生是保证了的,但影响是瞪大的:
1. 打工人的生活,先不说那个城市排外,作为一个打工人,你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工作,非体制内的人,肯定抗不住,人总得活着吧,或许回到家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员流动少了,大家的收入减少了,何来消费,只有坚持,但坚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最后,很多的实体经济将关门大吉。
3. 大型企业,消费不起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将越来越少,只有走向停工停产,减员增效一个办法解决,大家比的是现金流,没有生产了,现金流将会更少。
综上所述,2022 将是最艰难的一年,渡过这年,能够生存下来的,将是下一批高素质的人和企业。
上海的 到底谁能为这些实体店 为人民买单 我们浙江省和隔壁江苏 基本上都是上海溢出了的 病情 加隔离
肉眼可见的是以前在珠三角做小生意,开小厂的亲戚们回家过年没那么牛哄哄了,不再调侃读书没有用了。
没有人知道新冠会不会被消灭,还有多少个变异型号在等着折腾我们,奥密克戎最早也是国外流入的,国家摆出一副彻底清零的态度那就闭关锁国不要让外国的人和货物进来吧,不然上海这种疫情会一再发生的,封了解再接着封,小实体经济早晚全的死光,真应了那句话,饿死,心梗死等等各种死法都可以接受,就是不能接受新冠死!公务员事业编制有国家保底,老百姓真的会饿死!
最初一波疫情形象确实很大,苏北某市商业中心区的商家几乎关门了一半。后续由于本地一直没有疫情所以大概就还好。
无法估量。
打算匿名的,想想还是算了。反正没人认识我。
不知道怎么看,我是制造业的。20 年产值 1000 多万,21 年 3000 多万,给 22 年定的目标是 5000-8000 万。但是过完年这波疫情打断了整年的计划,报了 6 个展不过一个都参加不了。
同村有一个做直播相关产品的工厂,接单接到手软订单已经排到半年后了。也有老板没抗住倒闭跑路的,各个市场也萧条了不少。
个人感觉就是压力大,但是还在向前走。清明节因为上海这波疫情,哪都没去。还是有很深的怨言的,恨上海市政府的高傲自大。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一起加油吧。
开始的时候实打实,然后开始虚,接着是假,现在编假的都快编不出来了
两手抓两手硬,实体经济 very good!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一直没变啊
玩小小的基金都跌的心痛
大家现在吃了点防疫的苦,就嚷嚷着要躺平,要共存。哪天真的吃了共存的苦,又开始嚷嚷着要防疫。可是真的共存了,就不可逆转了。那时候,不是你想要防疫就防疫的。不管是防疫还是共存,只要这个病毒还在,你得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不要以为共存后,你的生意就能起飞,工作就能好转,经济就能腾飞。
影响挺大的,但是最关键的是没有希望,摧毁了信心。
举个栗子
家门口本来是一条特别繁华的商业街
现在就剩五分之二的商铺,空下来的商铺贴招租广告都快一年了,也没租出去
而剩下来的,无非就是银行,烟酒店,药房,药房,药房。
当然肯定有几家做东西好吃的老字号
萧条的不像样子
风向变了。。。
实体经济遭殃大片,大部分个人腰包萎缩。
部分行业单位面临或已经历倒闭、转型升级、停滞等状况状态。基本上,需要人流业绩、面向居民的行业普遍受损严重,像民营、私营、个体户。
疫情下,养家糊口难度加大,尤其上班、供房、创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等人员。居民个人工资、房店租金、投资、就业等切身影响,失业、灵活就业、裁员、应聘等人口骤增,生活压力普遍增大。
【有个群体更遭殃,就是千百万的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钱财被掏空外,生产生活状况及信心严重下挫,除个人、家庭外也不乏受骗的企事业单位。
这几年电信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社会危害巨大,追赃挽损、救助帮扶等关系切身生产生活。
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等境外诈骗温床土壤仍然存在,不乏境内外联合诈骗,手法不断迭代更新,也出现了涉疫情诈骗等紧跟时事热点的骗局。(不了解的,可看我的回答和文章等)】
目前看,实体经济逐渐有恢复提升迹象。消费处于防控下的多途刺激,居民工作生活等信心波动提升,但市场活力仍需不断激发。
反正就是,你可以随便死,怎么死都行,一定不可以得新冠死!喔喔,不对,连得也不能得!就是这样
突然想到《文明 6》里一句话:愿你的人民手上永远没有水泡。
我从大学的时候开始玩,感觉这话是赤裸裸的讽刺。
工作到现在偶尔玩一下,感觉这话是实话实说而已。
加油吧。
2020 年冠状病毒的突袭,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根据具体例子分析,疫情对实体经济有极大伤害,本次疫情中,普通服务业几乎完全停摆,交通餐饮业也是苟延残喘,酒店旅游业整体上都已经停业…… 这些都是疫情下经济的真实状态。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超过 5 成的企业 2020 年营收下降 20% 以上。如果政府大力补贴现金,预算维持时间而言,34.0% 的企业最多维持 1 个月,33.1% 的企业可以维持 2 个月,17.91% 的企业可以维持 3 个月。就是说,85.01% 的企业最多维持 3 个月,只有 9.96% 的企业能维持半年以上。
这些都是实体经济的宏观展现,然而隐藏在背后的现象就是,大量人民面临失业以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面对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失业人员、闲居在家想要开启副业的宝妈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疫情过后什么产业会迎来利润增高点呢?以及到底是兼职行创业还是全职创业?这些问题都是压在人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以前的我:“都市丽人”
现在的我:“都市打工人”
说经济的,理解,社会环境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难免会受到牵连。
疫情和战争,打醒了很多人。
以前,就想着搞钱,什么都不顾,有什么就投,打鸡血一样,人变成了机器,你没赚到钱,你就是低等,层次不一样。
现在,搞钱并不是最重要,保命要紧。不该投的不投,不该花的不花,大厂裁人,砍项目。以后是什么样的呢?都做一些专精,核心业务,其它?不做,钱难赚,屎难吃,赚少一点企业还在命还在,糊乱扩张基本都落得个倒闭下场。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太贪,不要赚太多钱,不要把企业搞太大,不要名声太露。
最后,说共存的,非奸即坏。
影响挺大的,周末商场里面冷清的不要不要的!餐饮店铺的员工比顾客多,的确让人觉得这样长久不是办法,希望能有更智慧的专家想出更好的办法,防疫的同时最小化的影响生活!
毕竟人活着还是要生活!
我已经很不说话了,看到这种局面也忍不住!
要拿出确凿数据,我肯定不行,但可以提供一个思路。经济运行的基础:有效需求、有效供应、稳定可靠的交易媒介。
我们原来是储蓄大国,大家基本都是拿存款买东西,即有多大实力办多大事。以买车为例,得省吃俭用,攒够了 15w 再去 4s 店,攒钱的这几年里,有效需求其实都是零,因为虽然你有买车需求,但是没有消费实力。后来大家热衷超前消费了,即以未来的工资收入做保证,提前消费,所以每年的有效需求都维持在了一个较高水平,也因此各行各业都兴旺发达起来,哪怕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可有可无的弹性需求商品,这种交易活跃能让人眼花缭乱,觉得经济无比繁荣,大家赚的盆满钵满,这也叫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可是这种以透支未来需求来满足当前消费的把戏,会随着外部或内在境遇的改变而原形毕露。人有旦夕祸福,未来还款能力因某些原因降低,延伸到全社会上,就是大量人群陷入债务危机,1929 大萧条、2008 次贷危机都是这样形成的。寅吃卯粮的结局就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最后一地鸡毛。
这次疫情无疑让很多人身心疲惫,工资降低、消费减弱,让大家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重新审视过去的需求里面,哪些是刚需哪些是非刚需。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活下去,需要食物、睡眠、医药、交流。对照此前,很多行业其实是被营销出来的,当然能也解决一定就业问题,毕竟事关稳定,但其实它们的存在性真不强,可有可无,非常容易被替换淘汰掉。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业,服务业的衰退也会间接影响工业,继而传导到所有行业。一些行业就此衰退(旅游),一些行业则逆势上扬(疫苗)。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几家欢笑几家愁,对立统一永远都在变化中。这个情形下,加强学习、锻炼身体、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才是根本遵循,虽然这也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以上。
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网购了,上次网购的包裹还堵在南通中转站呢,因为南通那边有疫情阳性所以就封控了。一直堵着,过不来。过不了南通就送不到我这边的城市。
实体店不敢去,网购也送不到,基本属于除了基本吃喝,啥都不买的状态,省钱。
我是没法支持实体了,希望实体能熬过这波疫情吧,等熬过长三角疫情结束,我再网购支持实体吧。
肉眼可见的冲击啊,有个亲戚以前干饭店的,疫情前几年收益不错房子小车都齐了,百万身家以上(本地来说算是有钱大户了),疫情第二年的时候就扛不住了,客流量锐减,不给开放堂食品,员工工资还得发,各种贷款还得还,幸亏地皮是自己买下了的不然租金也是笔大支出,每个月都是在烧钱。
最直接的就是线下的餐饮、培训、旅游,创业公司家底不够雄厚的基本头三个月就可以倒闭了,空烧三个月的钱谁顶得住,大多数还是贷款起步的,贷过款的都知道累计三个月还不上款后面的每个月就是个无底洞的无限煎熬。
我之前问过一家公司,每月的租金是 70W,水电工资广告费未结算的应付款一算又是过百万的支出,订单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及时交付好的违约金又来一大笔,盈利呢少得可怜。重点是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头啊,每个月亏几百万什么家底有底气敢说自己能熬一年,很多都是中途止损退出了。半路下水的勇士也都是些狠人,我这边新开了几家餐饮,广告优惠打了几天后嘿一个阳性案例全区域隔离,那叫得呀,一个月要是解不了封那就先帝未创业而先崩祖了。
最后还是说一句,希望疫情防疫有更好的进展吧。
坐标天津,旁边是 32 层写字楼,虽然空了基层,总工作人数也不少于 2000 人 ···
楼下最近的 3 家小吃(张亮麻辣烫、吉祥云吞、黄汤拉面),已经关掉两家,只有张亮还在,不过中午人员也是稀少了许多。
很大很大,不是局中人不晓得其中的煎熬。
总体上来说还是稳中向好
重创中的重创,仅次于战争时期的计划经济
因为疫情反复,各地严守,从 20 年的夏天陆续稳定,虽然之前很多相关垂直行业已经受到了影响,但多少还有一些活下来的企业,3 年过去了,疫情反扑越来越凶,时好时坏的封闭环经济已经影响很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疫情就尽量少出去旅游,又不是刚需,好 OK,统统在家蹲着,传统的旅业基本废掉,然后再说公司之间尽量少出差,减少省市直接的流通,好 OK,能线上的尽量不线下交流,但这一系列操作影响真就是某几个行业或某些企业吗?这一切最可怕的是减少人和人之间的流通,市场和市场之间的流通,经济自然不会好,一个城市死气沉沉的 酒店 饭店 商场 电影院 交通等等,这些相关群体的上下游手上都就没钱,指望坐拥千万的富豪拉动整个市场消费?那些没有高额理财 / 利息,要靠每个月工资收入养活自己或家庭的人群,这 2 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钱不好挣”
实体不清楚,长春我看到我就三位跳楼的了
预计今年会有外资撤离内陆,毕竟即使不驻扎上海,但全国各地防疫政策都一样。可能利好新加坡?
就等今年经济增长统计看笑话了。
赣州还好,影响不是征大
我这最近几天要求禁止堂食,很多小店直接关门了。
最直接的感官就是万达商圈这两年新商户来了就撤,叮叮当当装修不停。底下那种月租和小商贩就更惨了,就指着每天让他三瓜俩枣的糊弄呢,很多算人工赚个毛毛雨,纷纷出租。
更别提服装等店了,有家底的还能对付着撑,太多直接关门大吉的,写个出租没人鸟的,还是挺多的。
人总是奇怪的,如果你让它说支持放宽政策,支持存共,那就会有很多人帽扣子,1540,公知,间谍之类的
倘若你如果说情疫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个时候可能还会有一批认同者。
有时候也很好奇,可能这两种人上的是平行的知乎。
大老爷们都知道影响经济,所以防疫当然要过度防疫,实行一刀切。天天被捅也是 GDP 啊。一个人一次几块钱。全国老少青幼都捅一次,一天就百亿,一年四万亿。至于某些说国家出钱的,纯属扯淡。社保涨价 合作医疗涨价。钱去哪了?先断缴几年再说。
没影响,今年保证完成任务
显示 IP 啊?
疫情确实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打击,且主要发生在前期封城与居家期间。对于制造业、工农业等大量依赖线下生产的行业,以及餐厅、商场等线下服务业而言,全社会进行居家隔离的行动使这些实体经济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这种影响并不是长期的。
首先,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隔离、封锁的措施放宽,生产与消费逐渐恢复正常,实体经济也开始重新转动。从我国的经济数字看来,自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已经开始恢复,并出现增长。就连最初受到广泛担忧的消费,也呈现良好的复苏。202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 40 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 55 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也接近 45 万亿元。
其次,在线下实体受居家抗疫影响时,数字化成为了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当消费者不能出门消费时,他们转向线上消费,工厂、餐饮等实体依然需要转动起来以满足线上需求。
加上我国迅速出台的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举措,此次疫情虽然对实体经济有所打击,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一堆骂的防疫政策的,仿佛可怕的根本不是疫情,而是防疫政策。
真的脑子都不带了,建议直接查 IP 就完事了。
真以为全面放开只死个几百万人就结束了?
看清楚,中国的人口密度图:
所谓 960 万平方公里,其实只有大概一半是人口聚集地。
来,再看看中美人口密度对比。
中国这人口密度,其实应该是平均在 300 左右的。(北上广深吉祥四宝就更别提了)
那中美的医疗能力对比呢?
http://commercial.dxy.cn/article/573294
无需特别说明吧,如果放开,算上因为挤兑医疗资源导致的其他伤亡普通民众,这几天天龙城的遭遇怕是要惨个十倍不止。
回答里还有些贷款的,刷信用卡的,还呗借呗,恕我直言,你真的活该。
敢上杠杆赌身家,就不要哭哭啼啼像个娘们。就算你不遇到疫情,也不排除会遇到别的事。真要让你起家了,你还不尾巴翘到天上去骂一些拒绝杠杆,踏实工作的普通人?
有人还好意思说,如果不是还有家人,已经准备去流浪?
要是没有防疫政策,你还有家人?
想共存的,想自然免疫的麻烦自己找个坑埋了去默默抗病毒,等你们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存了再出来叫嚣
。。预测 2023 年,有些地方会饥荒了
房地产绝对要跳水,饭都吃不起了,还说这些
坚决反对共存
坚决反对共存
坚决反对共存
共存名右实左,乃是最强踩刹车,谁再提共存谁就是最大的罪人!
经济危机下不要花钱,不要花钱,不要花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本人是在天津上学的家在湖北西北地区的本科生,本来不认为有什么影响因为经济形势一直稳中向好,我们要提升战略定力。
但是这一两年每次放假回家,就会发现有些餐厅变成了药店。
veey interesting,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影响,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
看到又有很多人在分析为什么还坚持清零了,好像放弃清零,疫情就会消失一样,不要偷换概念,疫情是躲不掉的,区别只是我们的应对措施
说说那些因为次生灾害在那里抱怨的人的点,分为几类
再看重点,重点还是所谓的大号流感论:
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会很大,但是坚持清零在我看来是在止损,至于抱怨的人,我只能说只因为你们还能活着,还能抱怨,不清零的平行世界该抱怨的他们,要不是躺在棺材里,躺在 icu 里,或者因为棺材不足,icu 不足,躺在不知道哪里,反正那里没有知乎让他们抱怨
2020 年冠状病毒的突袭,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根据具体例子分析,疫情对实体经济有极大伤害,本次疫情中,普通服务业几乎完全停摆,交通餐饮业也是苟延残喘,酒店旅游业整体上都已经停业…… 这些都是疫情下经济的真实状态
但这种影响并不是长期的
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关键看我们怎么面对。丘吉尔曾经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机会,危机越大,机会也越大。危机才是很多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危机。这次危机对实体经济来说是一个拐点,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的往往并非起点,而是拐点,机遇都在拐点
我们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做好准备,等疫情过后马上投入工作,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2022 年普通人,做亚马逊还有机会吗?
**后台收到很多粉丝问,2022 年亚马逊还能做吗?今天给大家深度讲解!
我觉得首先,不要把亚马逊想得太高大上。在我看来,做亚马逊就是一个普通的就业选择,跟街头开包子铺的王大婶,街角修鞋的李大爷一样,它只是社会万千就业形态选择中的一个,我们要抱着一颗冷静、平常的心去看待它。
这个社会,对于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从来都不是友好的!就拿亚马逊来说,疫情初期由于国外超市的一个关闭和人们购物,导致了人们一个购物习惯的转变。做额温枪、口罩,还有洗手液的就不用说了。那些周边的家居用品、厨房用品、宠物用品的卖家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对于亚马逊来说不仅是包容的,可以说是热捧的。你一说你是做亚马逊的,你跟工厂去订货,马上 60 天账期到手了。但是 2021 年 4 月份以后,亚马逊开始了整顿卖家市场。从品牌连坐、关联封店到视频二审,接二连三地操操作,导致了很多卖家可以说是哀嚎一片。
还有,如果工厂觉得自己的产品真的很适合做亚马逊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去申请亚马逊 VC 账号,直接跟亚马逊官方供供货合作就好了。代运营的话,这种模式,牵扯到的层面太多了,它很难成为一种长期的盈利的模式,因为太复杂了。
很多想辞职创业的运营问 2022 年亚马逊还有机会逆风翻盘吗?
我个人觉得嘛,年轻人嘛,出去闯闯总是好的,但是不要盲目的去闯。我是特别反对那种啃老的,就是借父母的钱,或者说卖房子的,套信用卡的,这样做亚马逊在我看来就是没头脑。
2022 年做亚马逊,做是可以做,但要看跟谁做。其实呢,不管做亚马逊也好,还是做国内电商也好,最重要的就是选品,选品为王。
我是大立哥,每次都会给你分享不同的干货!
带你跨境路上不迷路!
因为自己利益受损,身边惨就想着全国都是地狱,实际上全国现在 99% 的地方还在平稳发展,上海坚持一段期间也可以恢复,为了你个人私利,就想着全国放开,然后全国不知道死多少人,你想得美。
这个回答下都是 50w,真是令人寒心!
每天那叫一个红红火火,忙都忙不过来,所有的员工每天都点灯熬夜的加班干活,真是大街小巷的汽车拥堵多亏了他们。
这年头,想要不被疫情冲垮,只有科技,制造行业才能稳立不倒。而且多看新闻的人都知道,国家支持制造业发展。
如果家有大学生的,这些年还是报点类似工作的专业吧,在疫情的风口上,实业救国,也救自己。至少饿不死人。
平时工作用的 ps 现在成为了基本学学就会用的软件,手绘插画也同样如此,这就导致**即便没有疫情,广告行业的入门槛也极低,极卷。**更何况现在是疫情期间,整个行业就更加一言难尽了。毕竟谁饭都吃不饱了,还会买些看的东西呀。
唉,作为女人,我已经两年都没有理发了,我们的宝宝是女孩,梳小辫就行,平均半年 5 块钱皮筋,我老公半年 10 元理发。
因为我是宝妈,所以一年四季只有过年才买衣服,目前还穿着婚前约会时的衣服过日子,鞋一年两双运动鞋 150 元。日常吃饭每月平均 1500 元。即便我如此的节俭,我妈有次来我家吃饭,竟然还嫌弃我削土豆皮太厚,浪费粮食……
我这样的宝妈在整个小区绝对不是一群人,而是大部分,所以可想而知楼下的便利店有我们这样的顾客群体是多么的生存艰难……
本文图片来源于摄图网(https://699pic.com/)
这次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受疫情影响,这一个多月来,实体经济几乎瘫痪,2019 年大年初一,内地电影票房为 14 亿元,而今年只有 140 万元。
餐饮行业损失 1 万亿,零售行业损失 2 万亿,国际航运减少 60%,餐饮行业是重灾区,2020 年全年度餐饮行业可能遭腰斩。
不过根据 SARS 的经验,预计 6、7 月份会进入恢复期,迎来报复性消费反弹,往年 7、8 月份是淘宝一年中最淡的淡季,今年淡季估计不会淡,所以商家们也要做好在 6、7 月份做好准备,迎接在淡季的反弹。
腾讯 阿里 京东等等大型公司都在裁员 这也是一个信号,大家珍惜手头的工作,谋求第二幅业吧。
那么我们普通人可以做那些呢?
偏门钱好赚,一月 10 万 +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马上就到 5 月份了。掐指一算,距离高考,就还剩 1 个月的时间了。又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说到高考,不得不说,除了考试成绩,最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报志愿了吧。 今天就跟大家说一个偏门项目:高考志愿填报。
提前做好布局,一个月就能赚 10 万 +!一年只做一次,一次就能赚一年的钱。
感兴趣的继续往下看,这个是微信指数,3 月高考志愿的搜索量,每天高达 1000 多万。可见它的需求量巨大。
![](data:image/svg+xml;utf8,)
高考报志愿,三分考,七分报。
考的好,不如报的好。报志愿,关乎孩子的未来,家长自然是非常重视的。当然,也愿意在这方面舍得投入。
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的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父母为了孩子的前程,都会想办法购买专业指导。 在淘宝里面,仅仅一个高考志愿测试,卖到 50 多,竟有 400 + 购买,当然还有一些更高的价格。
这种虚拟产品,成本几乎为 0,买一份可以无线卖,基本卖一单多少钱,就能赚多少。
![](data:image/svg+xml;utf8,)
现在逛淘宝的人,没有逛抖音的多了,看抖音小店,很多都是几千上万的销量,全部是用视频的方式在卖。就是做线上推广,然后对接服务,自己赚佣金。
![](data:image/svg+xml;utf8,)
去年 5 月份之后,我就看到有人做高考志愿填报的项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赚了将近 10 万块钱。
现在短视频这么火,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拍视频来获取流量。
正如上面一单卖 300,一个月爆几个视频,就能轻松成交上万单!刚开始做,起号会慢一些,但是只要坚持,不断去找优秀的视频做对比、优化。
没有十万的水平,但是赚个几万,还是有可能的。
![](data:image/svg+xml;utf8,)
最近,观察了各个平台,关于填报志愿的项目。
每年到了一定的时间,类似此类的信息,都会有不错的曝光率。
而且,每年都有新的生源,算是一个可以长期做的项目。
只要提前布局,搜集信息,用短视频平台的开环系统,通过关键词定位,来锁定精准用户。
因为每年有大量的考生,再加上家长人数,所以受众群体巨大,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类视频,播放量会特别大。可以说,这类视频是自带流量密码的。
坚持做,当累积到一定粉丝量,自然就可以变现了。
这些都是比较精准的粉丝,而且也容易转化,都是为孩子的事情咨询的父母,只要给他分析利弊,很容易成交。 今天给大家分享**《作品批量采集下载工具》**, 请按照下面的步骤,获取下载地址。
需要的朋友,看下面的 ,并在公众号里回复 下载工具,就可以获取下载地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三年了,医疗储备资源并没有看到,不管哪里出现疫情,就是不断的封城,不断的调人支援,然后感天动地,歌功颂德。 什么时候新冠不跟某些人的乌纱帽挂钩了,疫情也就结束了。 上海这次最终还是走了封城的老路,更加看不到希望。 …
知乎用户 finding 发表 也许有人并不希望疫情结束!也许有人并不希望疫情结束!也许有人并不希望疫情结束! 疫情结不结束在目前看来,其实并不仅是 “新型冠状病毒” 啥时候灭绝的问题,从疫情开始,就已经诞生出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最初是疫 …
知乎用户 王大力 发表 受影响的人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各个群体受到的 “影响” 是截然不同的。 客观上清零政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保护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所有看似美好的结果都要问一句:那代价是什么? 清零派常说的是去 …
知乎用户 大西瓜 发表 因为人类很诚实。 我因为疫情被困在单位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天天泡方便面吃火腿肠的时候,我坚决抵制过度防疫。 当我身边区域挨个爆出疫情,走哪儿都是高风险区域的时候,我坚决支持严防严控。 我可太诚实了。 知乎用户 我植物鄙视 …
知乎用户 厉无咎 发表 我个人觉得,2022 年不可能开放。 看了一圈回答,没看到一个从广大乡镇农村的角度来考虑的。要么是国外,要么是大城市,看来咱农村人还真不算人啊。 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30 年了,对乡镇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太了解了,奥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