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知乎用户 蓝色云彩 发表 钟帷德钟南山院士儿子,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青科协及省青联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广州医学会主任委员, …
你一个做科研的,居然还要恰饭,居然还要买房结婚生子,子女居然也想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太浪费钱了吧。怎么就不能安安静静专心搞研究呢,干嘛非得做个正常人呢?
总有人说为啥非得给科研人员 “这么高” 的待遇?不给可以啊,那就让中国的优秀本科生到北美欧洲读博,然后再流失到他们的高校、金融公司、IT 企业等等地方去不就行了?也不要指责他们不爱国,他们只是追求过有尊严的生活而已。至于问为什么不去国内的金融公司、IT 企业——既然都打算转行了,为啥不去待遇更高的地方。。当然去国内业界的其实也有不少。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匿名用户评论,国内做数学有尊严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北大的数学中心,一个是清华的数学中心,别的地方要么忍耐,要么转行。这么说也许太绝对了,但大概意思我是赞同的。这么比吧,宾大 PhD 一年奖学金加上暑期津贴,3 万美元,按现在汇率折合人民币 21 万。请问国内高校数学系招讲师、助理研究员等等青椒职位,有多少学校能达到 21 万人民币的?不要跟我扯购买力对比这些,青年教师的收入居然比不上美国博士生奖学金的数额,难道不应该感到耻辱么?当然很多高校会开出一些三四十万的岗位,但是你看看他们的招聘要求,基本都是要求有各种头衔的。——真不要对国内教职市场过分乐观,我了解到的情况,如果没拿到四青及以上头衔,能在一般学校赶上 PhD 奖学金就已经不错了。。我现在也理解为什么数学系那么多人去折腾教竞赛一类的副业了。
有人可能会提到,那也有教授贪污科研经费的啊,确实是有。**但这些我们也是反对的啊,青椒也是受害者啊,他们贪污的钱又不会流到青椒口袋里的。。**而且败坏了学术界名声,苦逼青椒们一起背锅,唉。。
我认识一个中科院的博士,因为延毕精神空虚思想颓废染上了赌瘾。他在 2014~2015 年,
在癌股…… 啊不,A 股市场获利七百万,赶在房价起飞之前在居住的城市和老婆老家省城买了房子。
现在他没黑没白的做科研,并且经常主动做一些没有回报的工作,比如说协助领导完成管理意图,指导学弟学妹做实验、写论文,是单位有名的老好人、劳模
最近《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传遍学术圈。又一次激起了大家关于国内学术界科研人才流失的讨论,但是在学术圈内,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圈外人可能不知道,学术圈内经常有很多开玩笑似的吐槽,“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取代的? 研究生,他们的劳动力太廉价了!” 所以,笔者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半吊子科研工作者,着实非常能够理解这位先生的困惑和不满。
回想起来,几年前,复旦大学的王传超博士就在《Nature》上就发表过一篇名为《Give youth a chance》短文,当时在国内学术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他在文中恳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当时的情况与现状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虽然目前中国的科研支出在持续增加,虽然中国的民众都在期待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在内,正在告别自己的科研生涯。**第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但刚毕业的硕博们却很难申请到科研课题和经费。
目前,中国面向学术界新人的第一大基金是青年研究基金(Young Research Fund),约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预算的 20%,然而每个项目在三年期限内只有 24 万元 RMB。第二大基金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期限为两年的项目总共能获得 5-8 万元 RMB。坦率的讲,这些科研经费很多时候都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连购买必要的实验室试剂和耗材钱都不够。正因如此,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都在积极的申请海外的 Ph.D,结果是,这些年轻人把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时间贡献给了那些留学国家,不仅如此,很多科研实力强的也会因此留在国外。所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主动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是打心底表示敬意。邓稼先前辈回国报效国家是伟大,这是一种英雄的精神;但不能因此就对二老进行道德绑架,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第二点,国内的学术圈子里,许多不成文的条条框框太多了**。**例如一些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一些人认为大学教授不潜心钻学术做讲座开公司就是腐败,一些前沿学科领域年轻学者经常会受到一些人带有偏见的评价。难道做科学家就应该比做工程师要更加清高?科学家必须不食人间烟火才显得出类拔萃?难道前沿理论学科就只能甘于奉献不求回报?早几年,从事生物信息学的科技机构 “华大基因” 就曾因为研究的是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益而被斥 “没有科学含量” 误国误民。而 2012 年 12 月 20 日出版的《Nature》评选出了年度科学界十大人物,让 37 岁的华大人王俊成为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人,狠狠的打了一些质疑者的脸。后来《Nature》对此发表社论,题目就是《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对此,汪建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头脑里没有框框的年轻人更适合搞创新,我们就是要给年轻人干事的空间,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放眼世界,情况也没好多少,贫穷依旧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壁垒。科学界总体上与整个社会一样,也存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在加州大学,有医学研究员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但博士后们的收入不到 5 万美元。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成了科研之路上的拦路虎,过去几十年,精英科学家和 “科研民工” 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Nature》调查了超过 3600 名研究员的薪水,超过半数表示自己为了科研事业牺牲了生活质量,其中有 20% 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向学生推荐科研职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搞科学研究充满风险且代价昂贵。数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多数是贵族出生,而今天的情况比那时也没好多少。其中对中国的研究显示,进入顶尖大学的官员和富商的子女比例更高。出生于贫困家庭的科学家经济负担很重,对博士后和初级研究员来说压力更大,所以很多人因此转向了海外。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利用高薪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但能够得到高薪的科学家毕竟只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人。
虽然本人家境尚可,但我自始至终非常能够理解那些为了生活放弃梦想的人。鄙人有一位挚交好友,某省高考状元,天资聪颖,勤奋刻苦,读研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了多篇包括 SCI、EI 检索的学术论文,被其教授称为 “10 年难得一遇的科研型人才”,考虑推荐其保送清华的 Ph.D,但被他拒绝了。毕业后完全放弃了之前的学术背景,进入一家知名券商的后台从事系统开发工作,也自此断送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朋友们无不表示惋惜,对此他笑笑说:“比起科研,我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 只有我知道,在他的家乡,那个十八线县城下的某个村子砖瓦房里,卧病在床的父亲,年老体衰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家徒四壁的情景,在生活和现实面前,理想又算的了什么?我想,一定是这个时代哪里出了问题。
如今,在学术圈内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经常被一种迷茫感笼罩。有一些事情需要改变,有一些研究需要继续。这里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尽量在科研大牛和新人之间保持资源分配的均衡,将一部分科研计划和经费留给敢于尝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应该考虑给那些科研新人维权的机会,以及向学术腐败说不的权利;应该做到利益均沾,避免学术领头人独占资源,好处应该人人有份,按劳分配,以免去年轻科学家成为” 科研民工 “的命运,同时帮助其解决一些家庭方面的实际困难;应该创造更加开明和公正公平的环境,并提高新人待遇,建立机制,把面临选择境地的可塑之材留下。
英雄不问出身,关于如何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要让时代的悲剧继续,科学研究不应该是只凭情怀和热血才能坚持下来的事业。所以,请社会能够对科研新人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请有关部门不要放弃 TA 们,很多科研人只是希望能够活的更有尊严;请记住一点,给每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一个机会,就是给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美好的未来多一丝希望。
仓促行文,如有词不达意,让您感觉不适之处,还望包涵,敬请批评指正。
最后的最后,向那些舍身忘己,舍己为人,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同行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文献资料:
[1].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0/n7549_supp/full/520S36a.html
[2].Is science only for the rich?
专业在专栏:预见未来
我觉得这是在中国的一个怪现象。
学问做得好和家境和富裕以否,有必然联系吗?
学问做得好,就没法挣钱吗?
专心做学问就一定必须清贫吗?
好像不清贫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科研的。
我们在宣传某个成功人士,都喜欢说他家境贫寒,恨不得说自己是三代贫农。
例如我校新晋院士。
不知道是不是 49 年以后出现的这种宣传套路:家境贫寒——自幼努力——历经磨难——取得成功
所以清贫似乎和美德划上等号了。(随便举个反例,梁启超的儿子们)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被用来衡量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
这里就有的吐槽了,到底是穷(处于逆境)的时候,不坠青云之志难,还是富裕(处于顺境)的时候,不坠青云之志难?
我以为,这句话的核心在不坠青云之志,而不是穷且益坚。
会到题目本身来,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这个恐怕是未必吧。
无论国内国外,尤其是国外,科研做得好,经济收入也高的,恐怕不在少数。
国外的教授们做着科研开着公司,大把挣钱。我记得 Matlab 软件,当初就是
教授为了学生做数值试验编的一个小软件。
清贫是个模糊的描述,怎么样算清贫这个很难说的。
清贫也是一个相对量,这和个人的欲望有关,你和比尔盖茨比,谁都算清贫的;你和一般的工人比,高校教师恐怕是算不上清贫的。
任何人都有通过工作获取合理报酬的权利,无论是什么工作,包括科研。
我非常赞同
的观点,科研只是职业之一,别把科研神圣化,科研承载不了太多的圣人的要求。
做科研未必能发大财,但是做科研的同时又发财了,这绝对不是罪过。
顺便来点更刺激的,
因为社会舆论导向是这样,好像科研人员赚钱多就有天大的罪过一样,都快跟官员包二奶贪污什么的相提并论了,不知道为什么畸形成这样。
整天就喷大学教授不潜心学术老出去做商业讲座开公司赚外快,那是因为潜心学术不赚外快的大学教授真心没什么钱啊。
为什么各行业的人都要用工资福利去激励,科研人员就要抱着一份崇高的使命感清贫度日?
我不知道为什么。
谢邀。
前些日子教师上街游行要求涨工资,也是一群人在喷。后来知乎上有个小和尚说因为和尚用手机被人喷了,说和尚也是人,怎么就不能用手机?现在题主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说工资太少,想赚点外快,被一群正义之士讨伐,来知乎寻求帮助。但你不要以为在知乎上就会好很多,倘使你在自己写的答案下头贴上自己公众平台的二维码,你也会被一群人喷。
因为他们认为知乎是一个免费分享知识的平台,教师是传道授业的职业,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律师是匡扶正义的菩萨,都不该和钱打交道。高尚是高尚了,但你已经不是人了,出门都踏着云,要啥自行车啊?
不要跟庸众争辩,要顺着它们的思路来。就算将来挣了钱也别说自己是通过科学挣了钱的博士,要说自己是个热爱科学的暴发户。
看了某些评论我真是又生气又悲哀,忍不住多说几句,高技术门槛和能创造高社会价值的工种对应相应高回报薪酬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这不才是最符合市场原理的事情吗?居然真还有人扯 “想要高薪水就别搞科研”“十五万怎么就在北京活不下去” 这种话,科技兴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喊了几十年,我国群众意识里还是把科研工作者应该安于清贫视为理所应当,哪个强国不把高知识的科学家当成宝一样,用各种高福利吸引各类科研精英去钻研,我真是看的心里发堵。
-——————————————————————————————————————————————-
哈,我居然也要开始写 “我有一个朋友” 系列。
X 姓友人,北大物理学博士,高中老同学,当年我们市的状元,他这一家也很传奇,小他两岁的妹妹也考上北大。
以留美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待了两年,前几年在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PS/DPP)的年会上以首位中国在读研究生在此年会上作邀请报告。中国青年科研人员在此作邀请报告尚属首次,北大官网新闻也有报道。不细说了,免得透漏他人隐私。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PS/DPP)算是美国物理学分会比较大的一个,据 X 姓友人说,这个年会基本上是他研究领域很权威的一个活动。他具体研究方向太前沿了,我不是很懂,大概和可控核聚变相关。
回国后和他深聊过一次,他曾表示,虽然国内的科研环境不太好,但是只要能年薪 15 万以上,他就能接受继续搞科研。期间,他的导师试图用情怀打动他,让他继续深造(博士后),但是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找到薪酬 15 万以上的工作。他几经挣扎和反复,博士毕业后还是进入一家业界小有名气的私募基金,第一年税前收入 30 万。自此中国少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多了一位优秀的金融从业者。
老实说朋友圈里也有一些从事科研工作的,私底下都很惋惜,通通表示科研这门工作,勤奋和专注只占成功的很小一部分了,绝大多数时候都要靠天赋和才华,一万个庸才也比不上一个天才的作用。毫无疑问,X 姓友人算是这方面的天才。
他在临毕业之前挣扎时,微信电话和我聊过多次,我可以感受到他打心眼里透出的彷徨和苦闷,我了解,他是真心热爱科研这个行业,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家庭只能算是工薪阶层,无法在经济上给予他援助。前女友也是外地人,两个人在北京生存压力巨大,也因为他可能要继续学业的问题和他分手。博士毕业他已年近三十,说是高知识分子,但还没有正经收入。不用说,我期间极力劝阻他读博士后,以他的智商能耐在哪混不比搞科研好,以朋友的立场我怎么忍心劝他忍受清贫,坚持科研。凭什么?情怀吗?!
以现在的舆论风向,无尽的讴歌那些有才华,肯钻研的高知识分子安于并甘于忍受清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研究。这些苦果不是 “迟早” 会报在我们所有老百姓身上,而是我们当下已经缓慢但坚定的品尝到这些负面影响了。
PS:我没有鄙视金融工作者的意思,只是以我有限的见识,一个是参与资本分配的工作,一个是对未来一百年最有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可控核聚变有所贡献的科研工作,我想后者对于全人类来说远比前者的贡献来的大。
一个人的收入,排除掉运气之外,取决于三点:
科研本身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其本身只有外部性——也就是间接的影响世界,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是当我们探索完成之后,有一部分科研成果可以通过转化,成为价值的创造机。比如你开发出一种新的算法,可以让排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得更快一点。如果这个发明仅仅停留在发表上,那么这仅仅只是你智力的一种体现,给现实世界不带来任何价值的提升。而如果 Google 看到了这个算法,觉得不错,应用到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上,那么对于 Google 来说,可能因为快的这么一点,就节省了很多电力和计算资源,而搜索引擎使用者也得到了更快的服务,这就产生了现实的影响。
这里,我在探讨外部性是市场导向的,而不是在探讨科研的意义,因为意义是人赋予的,比如我们去研究一个出土文物上的纹路是什么含义,这个纯粹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对现实世界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就是这种研究不创造价值,但是对于你个人,对爱好者,或者对于学术圈来说,依然有意义。
科研的外部性怎么计算呢?我们可以粗略的通过这个公式:
科研外部性 = 转化效率 \ times 转化的可能性 \ times 应用的价值
有一些科研成果可能非常有意义,或者说在未来可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现在转化的可能性很低,或者转化的效率很低,那么在现在它的外部性依然很低;有一些科研成果甚至就无法转化,或者目前压根找不到什么方法来转化,比如大量的纯数学的理论文章,那么这种科研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就比较低。
从事外部性比较低的科研人员,是需要 “自我” 一点的。这里的自我说的是 “我就自己做科研觉得爽,其他的俗事我不是太在乎” 的感觉。也就是说,这里科研的过程和结果需要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乐趣,这些乐趣要能够弥补其科研成果外部性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做纯理论方向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个人道德有好有坏,社交能力有高有低,但是除了聪明之外,往往一定是比较自我的人,因为如果不自我,他们无法做到如此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做科研确实就需要忍受清贫的生活,因为你不是在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为了社会的进步而活着,你是在为自己的好奇心而活着,而不巧,你的好奇心满足的结果又不能够给社会带来足够潜在的价值转化,那么社会凭什么要给很多的金钱作为回报呢?
对于有些学科,他们的科研人员比较幸运,因为他们的兴趣点是市场所追捧的,或者说容易被转化的。他们科研的外部性很强,也就是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成果相对容易给社会带来好的变化。比如现在红得发紫的 AI,很多公司就直接去高校挖人,博士,副教授、教授很多都被高薪聘到了公司里面。因为他们从事的研究外部性比较高,所以市场也给他们很高的回报。他们自然不会也没有必要忍受清贫。当然这也带来一个跟风的问题,也就是在上一种情况下,能够坚持下来的往往是真爱,因为不是真爱的就已经转行了;但是在后一种情况,因为大家知道待遇很高,所以很多人没有那么热爱也会入行,这就造成了第二个问题,竞争。
这一点科研和市场是一样的。在同一时间,科研的需求变化并不大。而如果一个学科门槛很高,很多人根本进不去,那么少数人就可以占有相对比较多的资源,自然也不会清贫;而有一些行业竞争异常的惨烈,那么科研的收入就堪忧的。这典型的例子就是知乎上经常提到的材料生物等几个学科,这些学科已经非常的工业化了,实验室和实验室之间对经费等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那么这种时候,科研本身所产生的外部性可能还不错,但是这种价值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消耗掉了,这一点张五常喜欢称之为 “租值耗散”。
第三点,就是风险。科研行业本身由于其随机性比较大,所以职业必然是低风险的——高风险的话就没人干了。而风险本身会带来风险溢价。做科研很多人也很忙也很累,但是这种忙和累并不是生死存亡的忙和累,比如很多在终身轨体制下的正教授依然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但是如果他们什么都不做,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他们是并不愁体面的生活的,学校会给他们一直发工资发下去。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商业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而言,他们真的就是在面临生存、发展还是破产的问题。相比在高校和研究所做科研,商业企业承担的风险更大,所以幸存者拿得报酬理应更多。这一点其实可以类比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员工的薪水,也是一样的道理。
科研人员 “系统性的清贫” 只出现在非常特殊的年代。在市场化的今天,无论是科研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业和其他行业,还是科研内部的专业细分之间的待遇差异,都可以从外部性、竞争和风险的角度来理解。虽然现行的科研制度远远称不上完美,但是要说有根本的缺陷倒也未必,毕竟我们总需要一个机制来调节社会对科研各个部门的投入,那么根据其对社会贡献的外部性来分配财富,应该算是相对不坏的一个机制,毕竟我们不但要防止投入过低(Underinvestment),也要避免过分投入(Overinvestment)。
“搞科研就要甘于清贫”
这么想的人太多了,国家这么想,老百姓这么想,甚至一部分科研人员也这么想,这是制约我国科研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的瓶颈。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搞科研确实不是为了发大财,比如你梦想着开豪车买别墅,那搞科研确实是进错行了。这点我想大多数科研人员也是同意的。
但是,不能发大财绝对不等于就应该贫困。
我觉得这种病态的观点长期来源于国家的宣传,尤其是关于 “爱岗敬业”“勤劳奉献” 等的宣传!!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马上就 2020 年了,这是一个按劳分配的时代,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呗,献什么身奉什么献???有病简直!科研就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千万不要在给与什么精神上的夸赞与要求了,一点用都没有。
其次,我国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我并不是比较工资的绝对数值,而是相对值,在国外当教授只靠工资也基本能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了。国内仅靠工资??呵呵。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专家,大部分是 40 多岁,基本可以算作国内第一流的科研学者了,这些人一般都是非常出色的教授博导,目前这类人才在北京的工资也就 2W-3W。你觉得多吗??
很多人说,我月工资才 2K,我难道就不活了?你一个月挣 5K 挣 8K 还有啥不满足的?说这话的人你得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挣 8K 的博士生,如果他不搞科研,他是能挣 2W 的,你不挣 2K 你有其他的选择吗?**他有的选,你没的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刚才说了国内科研人员不足以过上小康,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大金融与 IT 了,还有很多其他的行业我就不列举了。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博士研究生是完全有能力转行的,所以目前仅我了解的,就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博士生毕业后去 IT 公司了,这完全是浪费了研究生期间所学的知识,反正基本博士毕业的,不管干啥都比搞科研强,而更多的是很多非常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大学生压根就不会进入科研这个行业。人才缺失,这是目前的现状啊。
**这种观念非常严重的打压了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可以说是恶果初现。**现在的社会不像 10 年之前,那会工资差距还没那么大,工作没这么难找,房价什么的也没这么夸张。就我个人的体验,最近 5-6 年新入学的研究生质量与数量都成下降趋势。而且基础学科越来越无人问津,大家都一窝蜂的去找应用型的,工业型的。
所以说,搞科研该不该清贫就继续争论吧,可以拭目以待这种论调下将来的科研发展。
我爸现在还这么想呢,觉得我要一心科研,心无杂念,在艰苦环境下出高端成果…
我本来也这么想的,毕竟搞科研是自己的事,跟钱没关系
直到我后来深入的了解了这个群体的大致分布,我才发现
大部分是穷逼啊,不吹不黑,还不是普通的穷,是真特么穷
科研经费穷,生活补助穷,吃饭也穷
那特么的我浑身不自在,为啥还要勉强自己呢
精神胜利法不是阿 Q 才做的吗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你小学文化挣 100w 买车,我博士学历挣 100w 买个私人的 hplc-ms 不过分吧…
所以我觉得,科研这东西,自己有钱了搞就比较舒服,浑身不自在搞出来的东西都带毒…
也不知道河北哪个高校哪个艰苦实验室出了个啥大作,最后全国不正之风盛行啊,人家没怎么花钱,艰苦奋斗,出来了个’你阿狗’基因编辑,你们花钱都花哪了,没用的东西
结果好像撤回了… 文章又不是微信,撤回了还是有很多 copy 的,我一打眼看就觉得不靠谱…
综上,赚钱放第一位,科研工作放第二位,这个第一,第二位就跟总裁和副总的区别一样大
小学时候受课外读物的毒害太深
以前看科学家研究这研究那总是这样描述:
在 XXXX 的艰苦条件下
通过勤奋和努力的研究终于在某一天研制出 / 发明了 / 发现了 XXX
并且最终获得了 XXXX 奖项
于是就输出了一种观念:
做研究就应该是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
取得特别牛逼的成就
这样才能显出一个科研人员的伟大
至于他们的成就细节具体是什么在这时就并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
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研究。。。
最后大众收到的影响就是
都认为如果你想年纪轻轻靠研究就赚大钱 就是对科学和研究人员的侮辱
但是我觉得这事儿还是要追溯到大众最初是如何认识科研这个行业的
我觉得恰恰相反,搞科研,不但不能清贫,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譬如我们实验室做博士,一个月只有国家给 1000 的补助。别说贴补家里了,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何况读博士的往年轻了说,也是 25~28 岁这个年龄段了,需要考虑成家立业了,这样的收入水平,拿什么成家呢?如果想要进一步赡养父母,就要在外面兼职打工,那又哪里做得好科研呢。
大多数人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忍受清贫的生活可能与特殊时代的政治宣传有关,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深入人心。并且大家好像也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神秘化,认为这必须得在清贫的状态下才做得好,好像谋求些正当收入就为人所不耻了。说到底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低都是文化背景和社会舆论的结果,一时半会难以改变,不过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几点:1. 科学研究和其它工作一样,有许多有热情的人在做,也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一份谋生的工作(显然亏了),当然,极有热情和极度功利的都在少数。2. 科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某些基础研究似乎没价值,但对纳税人来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有的可能改变了你的生活,有的肯能改变你子孙后代的生活。
3. 可能所谓 “捞钱” 的大项目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否定中国基层科研人员待遇低的总体情况,希望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舆论层面都能关心一下这个问题,别一提到科研人员就觉得他们应该自甘清贫 。
当年考我这个专业的博士的时候,自己和自己说,要热爱学术,不为金钱所迷惑。来到北京之后,才发现,我没被金钱所迷惑,而是被心中所谓的学术而迷惑了。
忍受寂寞,忍受贫穷,忍受压力,冒着延期的危险(延期了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国家发的每月 1200 的补助),写出一篇毕业论文。然后想办法去跪舔那些编辑以求发核心方便找工作,毕业之后去个地方学校,一个月拿 2000 多块钱的工资,鬼才知道能不能搞到项目(文科项目的经费很少),要买房和养活自己家人。这就是我一个小文科博士生的生活。
大家都集中讨论那些非常具有产出的学科专业,却恰恰忘记了基础性的文科研究。其实文科研究周期更长,收获也更难。
哎,总觉得不同的人对 “清贫” 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总觉得不财务自由就算 “清贫”。但是,就个人来说,“脱贫” 的标准在于你收入的水平是否让你“满意”,是否让你在研究的时候不分心。我认识的数学家里面对于这个的标准是不同的。
我认识某数学家 A,在香港有好几个物业,退休酒会上那是非常高兴。还有一位类似的数学家 B,有不少股票、期货和物业,收入也是杠杠的。我还认识一个数学家 C, 我私下问过他是否有去搞个投资之类的,他笑着说,“贪婪不好,我没做”。好了,**你是不是以为我会说数学家 C 学术水平更高呢?**不是的,以我观察,数学家 C 并没有比另外两个高多少,至少不是可见的差距。如果硬要说区别的话,数学家 C 天天笑眯眯的,看起来每天都很开心,60 多了样子还跟 40 一样,头发那是乌黑又长。所以,当他说那些话的时候,我是相信的他是认真的,而且作为一个外国人,也没有以清贫为荣的奇怪价值观。当然了,数学家 C 的收入已经可以打扒一大批人了,绝对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清贫,因为他是某国际名校的终身教授。
所以啊,我个人感觉真正的 “清贫” 肯定会毁损你的科研,这是起码的常识。因为那太分散你的精力了,如果你的收入水平无法让你潜心研究,那么你自然可以去赚钱(在规定范围内)。反正,你若无法专心也很难作出你最棒的结果。但是,收入到了一定阶段后,多了的钱也不会帮助你多少,也就是边际效益递减。最后,这是个人的选择,其他人没资格指手画脚。只要在法律和学校的规则制度范围内,一个大学老师可以自由安排其人生规划。毕竟,很多中国的大学老师其实都是美国大学培养的。
我个人基本没做什么兼职,除了偶尔帮个忙外,靠的是德国这边给的资助,不多也不少。不是我道德崇高或者高风亮节,**我纯粹是懒加上对物质生活追求不高。做完研究后,**我喜欢的是刷刷知乎玩玩 ps4 来放松,说实话,我如果拿这时间去搞个兼职也是不错的,可惜我没做,因为我懒而且暂时没觉得有什么经济压力。再说了,研究这回事,灵感来了不等人,我能马上扔下知乎和 ps4 去搞研究,但是我肯定不能扔下答应好的工作,那多对不起别人啊(嗯,这借口不错,说得我自己都快信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懒 “和任性(我愿意为数学花很多很多时间,但是别的麻烦事情我统统不想做)。有人问我有了一大笔钱后想过什么生活,我说我可以不管什么基金不基金,职位不职位的,飞到各地去开会,做最想做的课题,见最想见的数学家。说到这,我突然有点理解数学家 C 了,搞不好,他和我一样是个 “懒人”。我们两个都是头发又黑又长,看上去不像做数学的人(笑)。
《李光耀观天下》(英文名: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这本书可以参考一下。国内外亚马逊上都有。里面有个观点比较对应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中国经济依赖出口,廉价劳动力作为战略优势,是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柱。相对而言,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这种提高商业成本并高度依赖完善法制法规的事情,很难在今天的社会氛围得到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微软、苹果等创新企业,都孕育在美国而非中国。因为他们有那样的内需环境。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模式与速度是永久的。随着国内成本提升与国外竞争加大,中国最终的方向是成为和美国一样的内需经济。届时,培养与维护创造力就会成为国家政策的重心。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真正迎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以上内容全凭个人理解与记忆概括。不保证准确。建议阅读原文。
至于这个不远的将来究竟有多远。个人认为在十年与二十年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确信自己是既充满天赋又能随时挥洒汗水的技术人才,或者创造性人才;那么从现在(二三十岁,大部分知友给我的感觉)开始韬光养晦,积累资源,等你人到中年时,就会有一鸣惊人的机会。
相反,如果你是以效率(商业、投资)见长的人,就应该趁年轻去勇敢承担风险(理性的),不要在大环境不利时纠结于技术与知识上的回报。
五六十岁才出人头地听起来似乎有些悲凉,不符合网络上各种霸道总裁春风得意的幻想。但就现实而言我觉得很不错了。马云那么牛的人,多少岁才敢说他后悔创造阿里巴巴 ……
人到中年若还能活在战场上,至少说明前半生没有犯过致命错误。
这是宣传导向给人的印象吧,我感觉不光是科研,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医生等,都有这个宣传倾向。
我觉得科研人员该追求相对高的收入。我目前的感受是,清贫会让人没法安心做科研,起码那些需要高强度思考的科研根本没法做。搞科研的可以不爱钱,但千万记住你需要钱。
保证高质量高强度的思考,我觉得必须排除干扰,而生活中非常多的细微的干扰项是可以通过砸钱去解决的,比如家务活就是一个干扰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买洗碗机 / 扫地机器人 / 拖地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去解决,尽可能减少无意义的体力消耗,和减少把科研工作者从工作当中 “抽离” 出来的次数。每次从这种状态中抽离出来,想重新进入状态是要花上一些时间的,要是生活中隔三差五给科研人整点小事反复打断他的状态,他怕不是要疯掉。
一定的收入也是普通家庭生活稳定的保障。我觉得总体思路是,钱应该给到能让科研人员潜心学术不食人间烟火也能正常生活的程度。完成这些并不需要过分富裕,但清贫肯定是不行的。
另外还有个心理上的问题。搞学术的哪怕对高薪没兴趣,但被尊重的需求是有的,而单位对你有多尊重,会通过工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来。
看了上面大部分的答案,有些忍不住了。
第一完全没理解题主的问题所指,题主问的是大众的心理,是为什么人们认为 “做科研得忍受清贫”。
第二就是很多人竟然觉得做科研应该忍受清贫。
回到题目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科研工作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他们总认为做科研应该一心学术,超然物外,追求真理,探寻真知,为了人类的事业做贡献,而不应该考虑物质,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
所以当有一些科研人员想要追求物质(吐个槽:现在这社会,一百万真心不算什么)的时候,就有人不忿了,“你们这些搞科研的凭什么去想着挣钱”blabla。我真觉得莫名悲愤。
我来分析下这些人为什么不爽:
1. 自己挣不到钱,也不想让别人挣,不患贫,患不均嘛。
2. 认为想着挣钱的人就搞不好科研(某方面来说,一心挣钱的人确实不适合做研究),从道德帝的角度,用道德制高点进行谴责。
3. 其他跟风,看着这个博士不爽。
以上
拉到题目外,真的很想替做科研的说几句,做科研本身是很累的事情,而且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为什么我们做那么累,还不允许我们追求一下生活品质。
社会上很多人对科研的误解,还有对科研的神化,真的都对科研人员没有任何好的影响。
说的有点乱,先去吃饭,把答案先放上来,回来再改。
因为人们潜意识里,都希望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好像,希望医生无偿治病,希望作家无偿写作…… 一边把某种职业当成圣人的所在,一边强迫普通的从业者做无欲无求一心奉献的圣人。**把对方奉为圣人,和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是一回事儿。把对方奉为极度的圣人,也就意味着自私到看不到对方的真实需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讨好别人谋求私利的经验吧?
人们无法追查医生、科学家和作家到底有多少财产,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无欲无求,那么自然的推理就是:只要他们始终贫穷不就行了么?
这种情形往往有美好的名义——为了真理,为了弱者,为了文化…… 而没有人跳出来说:这样不对,这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只有医生的工资足够高,才会有更多的优秀的学生选择医学;只有版税足够高,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面世…… 你可以强迫医生无偿劳动,但你没办法强迫高中毕业生去读医学院。
不尊重,或者不理解他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复杂性,结果只有两种,要么神化,要么魔化。归根到底,只是在攻击他人的欲望,并放纵自己的欲望而已。
看到这个问题,德先生也想分享一下,来源于答魔科研。
前段时间袁隆平被骂了,太多人说他 “晚节不保”。
而晚节不保的几个例子,在了解后只觉得荒诞。
第一,他买了两部华为手机。——“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怎么能那么有钱一下买两部 P20?!”
第二,他摸了一下豪车。在某车展上,他只是摸了一下豪车——“你一个科学家,怎么能买豪车?连摸都不该摸好吗?!摸了不就是想买?”
可是,骑了一辈子自行车的他,也只是近些年才换了一辆十几万的代步车而已。
第三,他怎么能有豪宅?这个更加严重。——“你不应该是勤俭朴素的科学家吗?不该是住在破旧肮脏凌乱的农村吗?怎么能有豪宅?”
当然了,他确实有豪宅,然而是国家奖励的。这个所谓的豪宅被他改成了科研室,去年轰动世界的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就是从这里研究出来的。
从他进入大家的视线内,个人形象就没有 “光鲜亮丽” 过。整个人黑瘦黑瘦,满脸的褶子,连双手都是粗糙不堪。
超市几十块钱的衣服,他能买一打换着穿,破了就自己补一补,上百的衣服于他就是奢侈品,头发长了都不去理发店,直接让工作人员帮着理一理。
他甚至有个绰号叫 “刚果布”,有人觉得这有失 “大家气象”,但他却说,这就是他,一个中国农民的底色。
之前在一个采访里,袁隆平在聊到衣服时说:
是的,他对待金钱服饰这些身外之物就是这样的态度。
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让中国的 13 亿人口终于吃上了饱饭,更是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尊重。现在他都 88 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都是要坐在轮椅上被推着的。大家都在劝他休息,可他还是在坚持下田。在炎热的夏天,还要带着防中暑的药下田。
可是一群靠着他的研究成果才能吃饱了的人,却体会不到他多么伟大,对一个几乎用一生来为人类做贡献的近 90 岁的老人口出恶语。
而除了 “杂交水稻之父” 这一头衔,他还获得了什么?
他三次落选中国科学院,1995 年才评上工程院院士;
1981 年,他获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时,国家奖励给他 10 万奖金,20 多人分,他到手 5000 元;
1987 年,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年度科学奖,奖金 1.5 万美元,悉数捐赠;
2014 年再获国家科技奖,拿到 100 万元奖金,团队 50 号人平分,每人也不过 2 万元;
黑子们骂得最狠的隆平高科股票,袁隆平并没有参与经营,700 万股不能抛售,所以无法变现,他反而主动申请每个月只领 6000 块的工资。
2018 年,未来科学大奖,他拿到 100 万美元奖金,不用想也知道,他会用到哪里。
袁隆平最大的错误,或许就是让那些键盘侠吃得太饱了吧?
![](data:image/svg+xml;utf8,)
看眼下的社会,科研人员因消费被辱骂,明星却被捧上神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许多人为了科研放弃了其他高薪的工作机会,牺牲了生活,何以一腔热血献身科研,却陷入了 “搞科研的就该清贫” 的歧视之中?
本身做科研就收入不高。根据 nature 的调查,全球科研人员的薪资现状是这样的:
中国近年来虽然在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可想而知中国科研人员的清贫程度。
本就清贫,但活该清贫吗??
你会发现,在很多人心中,某些职业,就该清贫一辈子。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就该无欲无求,无私奉献。
想想之前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离职的张小平,“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待遇是 12 万一年。跳槽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年薪才涨了数倍,直达百万。
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人事部等部位记一等功,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科技奖励 30 余项。累计创经济效益超过 400 亿。而他一年的工资加津贴在扣除一系列费用后,月收入在 9100 元左右。
还有研究高铁的王梦恕。作为副总工程师,他的月薪大概是 2 万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了一个实验室,该校每月给他发放 5000 元的补贴。而他曾对记者说:“我在整个院士里面,收入算是高的。”
那时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农业领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里十分寒酸。有记者想报道一下他的生活,争取为他寻找到援助,却被这位院士拒绝了。原因很扎心:他害怕年轻人看了他的生活觉得 “院士都这么穷困”,以后更不愿意学习农业了。
王梦恕也说,会有人来找他,邀请他去做项目顾问什么的,会给高昂的 “顾问费”,可是他拒绝了。因为他害怕,害怕会因为这些,让院士群体的形象受到影响,因为社会上本身对院士的认识,误解就多于理解。
想想真的很扎心。
纵观被人熟知、赞颂的那些科学家们,你会发现,无一例外,都是清贫的、伟大无私的。燃烧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大家都在刻意地强调这些,为什么?
一方面是他们真的很 “穷”,另一方面,网友们也不允许他们有钱。
在大家心中,科学家有钱了,穿好衣服了,买豪车、住豪宅了,那必定是背地里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钱财必定是通过不干不净手段得来的。
管你是不是让十几亿人吃上饭,管你是不是造出了高铁、方便了人们生活,管你是不是救了很多人,管你是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你所有的贡献、努力和成就,都将化为泡影。
可是呢,就在一些人各种揣测、诋毁、道德绑架这些科学家时,他们在做的是默默地咽下苦闷,继续自己的研究。
即使身体条件已经无法支撑,却还在牵挂着工作。即使面对着过不下去的生活,他们在意的还是未来科研上会后继无人。
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争分夺秒整理科研资料
科学家也是人,只是职业不同而已。
和大家一样,他们也在凭借自己的努力赚钱,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况且,这些为人类做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比任何人都配 “有钱”。
根据我个人的感悟来说吧。在科研行业,你如果想挣钱,就不能做你喜欢做的事,你如果想过的自由自在,就要少挣点钱。
搞科研,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即使起早贪黑的干也是一种快乐。就跟有人刷夜玩 dota 一样的。(就算玩 dota 也有玩的恶心暴怒烦躁不安的时候。)
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苦闷,只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说白了,如果你喜欢,给你口饭你就愿意干,如果你不喜欢,当然要多赚点钱才给干。
当然,正常情况下都是苦乐参半的,所以,大概收入就是同类难度工作的一半好了……
以上的前提是,没人 push 你,告诉你业绩不好就把你开了。
如果有这样的外在压力,老娘宁可在家待业也不会想做科研的。
另外,我这辈子没见过谁投身科研事业是奔着贪污公款灰色收入去的,等不到你能赚黑钱的那天,你就会哭着转行的。
『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
早在 1985 年,就有人发出了灵魂的呐喊,这都过去三十年了,还不一样么…
本质一个吃皇粮的职业,能指望皇粮拿多少?
人还是太少了,一共才一千多万人的一个行业,百分之一不到,能有多大影响力?
小众得很,随意虐…
我这是说为啥拿不高的原因…
不止穷,工作还难找,
就业比都这样了,还抱有幻想…
至于你说「别人凭啥认为你应该拿的低?」
那太简单了,人都认为自己最牛逼的,只要不是自己,别人都该拿的低…
悲催的是他们量还贼大,所以你就觉得全世界都在觉得你应该拿的低…
>» 贱贱的圈 | 群 | 站 «<
看了问题和问题描述,我倒是对这件事有个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高校博士之所以被人批评,不是因为大家认为他就应该百分之百地热爱科研,不在乎物质,只配忍受清贫的生活 —— 实际上,从我的生活经验来看,似乎没人特别在乎这件事儿;即使真的有什么普遍的社会舆论的话,可能也恰恰和题主所主张的相反。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在社会上获得了很多的财富和很高的社会地位,我们会怎么想?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他 / 她的成就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努力争取来的,往往大家都会报以钦佩和赞许的态度,心里或许还会说一声「实至名归」。退一步讲,即使这位学者的成就中有些水分,网民的批评也往往集中在这个人「是否称职」,「是否配得上如此声誉」上面,而不是简单地去说,「你就是个做科研的,天生就活该是穷光蛋」。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比如最近,易纲先生出任央行行长,算是经济学界的一件大事。易先生就是典型的科研学者出身。先是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拿了经济学博士,又在印第安纳教了六年书;回国以后,和林毅夫等人一起创立了著名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也就是现在国发院的前身(见下图)。
不知道大家怎么样,反正当我听到易纲的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会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而不会觉得**「做科研的人,就应该一辈子清贫,出来当什么央行行长」**。
当然,我也承认,不少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条件,确实是比较艰苦的。去年和一位博士朋友一起打车,他还开玩笑说自己的工资没有 Uber 司机多,不如休学去开 Uber。虽然是玩笑,但是这也确实反映了科研群体(尤其是尚未找到教职的年轻学者)薪资低微的一种现状,不管是在中国和美国都很普遍。
这种状况,在学者成为教授之后,往往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回到本题。我觉得题目中的博士,没有把心态调整好,感觉还有点迷茫。
一个刚毕业不久进入高校任教的博士提问说做科研如何能快速赚到一百万,他解释说和他一块儿长大的朋友从小成绩就不如他,大学没都上出去打工结果现在月薪都一万多,他就很不服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最后出来还不如他的那个朋友赚的多。
有个人想去南边的楚国,但是却驱车一直往北走。别人看到了,问他:「您想去楚国,为什么要往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匹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裕。」——「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接着说,「我的马夫驾车技术很好。」
我之前的回答里面,提到了我对于科研和财富之间的立场。
别把人生当成赚钱比赛。
最关键的问题是,别人这么认为都不重要,主管科研的有关部门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老板对员工说
好好干,明年我就能多买一辆车了。
做科研清贫吗?
既清贫也不清贫
我所了解的 “教授”“专家”“院士”“科学家” 们,还真没几个清贫的。论物质收入,绝对是同一座城市里 TOP 5% 的,各种课题,基金,横向纵向,在外面开公司,各种 title,兼职,代课,培训,行政项目…… 认识一个某 7,8 线小城的二本的劝退专业教授,一年各种收入 50w 起步。至于其他劝退专业的科学家们,收入应该都是比马工高一个数量级的。
这么多年,混迹海内外,一个清贫的 “科学家” 我都没见过。一个都没!
做科研,也得清贫
千老,青椒,硕博,三四十多岁,实验室里混着,娶不起老婆找不到工作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多的是。
一般学生叫导师 “老板”,很明显,这就是一个雇佣关系。和任何行业类似,符合 28 法则
行业顶尖的 20% 的人,占据了 80% 的收入。
科研,也就是一门生意
有老板,有投资人,有股东,有项目经理,当然也有流水线上的员工
说白了,就像外行人看从事科研人员的人都叫 “科学家”,事实上地球上压根不存在科学家这个职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千差万别。
很多人,下了实验室,就以为自己是科学家了,其实,地位约等于富士康流水线的操作工和郭台铭的距离……
科研民工而已。你不清贫,你老板怎么富裕。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带有社会心理学这个标签,可见题主确实懂。问题的核心是,科学作为一个舶来品概念,中国人在最初面对科研工作者的时候,对标的是传统中国哪个阶层?
在西方社会,人们并不认为科学家穷。大概是由于西方科学家是来自于贵族阶层,传统上是衣食无忧的贵族阶层才能玩的领域——基本上著名科学家(除了迈克尔 · 法拉第)没有穷人出身的。例如,Nature 杂志曾经发过一篇文章《Is science only for the rich?》[1],副标题是 “Around the world, pover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remain huge barriers in scientific careers.” 即,在全世界,贫穷和社会背景依然是科研生涯的巨大障碍。恐怕 Nature 杂志不知道中国的情况,中国科研很多都是穷人家庭子弟才去搞,有钱人家出身的普遍不太愿意学这个。
可见中国相当特殊。中国好像是有了科学研究这个行当以来,就特别推崇科研从业者安贫乐道。这个大概有两个原因,科研人员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上,列于 " 士农工商 “中 “士” 这一列,也就是吃皇粮的知识分子。而士人从古代就被安上了 " 安贫乐道 “的默认值。例如,孔子在论语中就反复说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单单孔子,中国古代最接近科学家的墨子,甚至鼓吹苦行僧似的生活“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 役身给使, 不敢问欲 “。至于孔子墨子为代表的古人,为何特别鼓吹” 君子固穷 “,富有什么不好吗?或许与传统上的士人阶层所处的君臣结构的人身依附有关系,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以后可以探讨。
正因为这个千年以来的传统刻板心理,所以我们才有这样那样的有关科学家的宣传,总是提到科学家的清贫,例如李小文,袁隆平。甚至对于其实并不穷的科学家,甚至还要伪造一下这些人 物质上的拮据。类似的例子还有对于官员,对于教师,对于各色各样的知识分子,这些吃皇粮的人,中国人总是希望这些 “士” 是清贫的,不清贫不能做探索大道的苦行僧;若非如此,就好像掉价了一样。
当然,这种农业文化中形成的心理在现代这个工商业主导的社会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一度寒酸到出现了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 这种咄咄怪事;当然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人才流失。
-
我觉得这里面存在些许误解。
一个全身心学术的人,不一定生活条件很差,但一定不会花费过多时间在物质的追求上。
人们看到的科研优秀人才(科学家,行业领头人物),多数情况下是以简朴的生活状态示人的。能做到这样的成绩,对于科研一定是全身心的专注。
这是大家通常看到的,也是关于「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生活」概念的印象来源。
这类人或许可称为「大科学家」。对物质的需求仅止于解决生存压力。
多数推进科学进步的步兵们,以物质为追求目的,但我们也同样热爱科研。我觉得,同样没错。
追求物质有错么?
因为对物质的需求去做科研就不是科研了么?
当然,这个问题在其余很多问题下都可以讨论。
追求科研,为自己解决掉生存压力而考虑物质,以专心学术,这没错。
追求大富大贵而搞学术,这样的达到科研水平也是有价值的。
追求物质和许多事情都可以冲突,也可以不冲突。
最近刚好又看了清华大学付林老师的案子(详情链接在底部),有一些关于科研人员的收入和科研行为中涉及的收入的不成熟想法,简单说一说。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科研人员的收入在什么水平算是 “合理” 而又不 “清贫” 的收入?
在我看来,这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从以下三个角度,目前都还没能很好地回答。
第一就是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这个是当然的了,也是科学研究作为一个行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可以说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工作本质上都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行为,那就自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现代科学逐渐形成体系不过几百年,从最初的与宗教和哲学无法分离,从事形而上的研究,到脱离宗教化而贵族化,到再脱离贵族化而世俗化,其研究风险的承担者除了科研人员本身而言一直是在变化的。在早期,这种风险是由宗教机构和贵族所承担,后来则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大学,进入二十世纪由于战争频仍,科研的风险则是由民族国家而承担的。直到冷战结束以后,在资本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资本才更多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这种变化充分说明,科研体系的构成一直在变化,那么如何对冲科研工作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目前的体系也不过运行了几十年而已,还一直处在动态的磨合过程之中,尚未也很难有一种客观的风险评估和对冲机制。
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就导致了很难对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估。然而恰恰在资本主导的评估体系的今天,这种不确定性又和资本的短视直接冲突,进而导致了对于其个人待遇评估的难以估量。换句话说,贵族化的科研体系甚至是国家主义的科研体系中,科研人员的个人待遇可能反而不会有如此大的落差。
第二,“科研成果” 本身存在巨大的产权真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从事基础研究的所谓纵向课题成果的产权界定上。从法律上说,科研人员从国家或者其他来源申请获得科研经费,在从事研究活动前,都需要对于预期产生成果的产权归属有明确的界定和合同。一般来说,纵向课题的成果产权无疑是属于所在单位的,对于我国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占主导的情况下,这些成果当然是归国家或者说全民所有的。那么在技术转化产生更高利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挪用国家资产进入个人腰包的法律风险。当然,在科研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国家出了钱,用来购置设备和其他支出,科研人员则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那么在转化时科研人员能获得多少利润?“应该” 获得多少利润?这都是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这个比例多少算合适呢?
可能有人会说,那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啊,和成果转化脱钩,可是还是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不存在市场的人才流入流出机制,给多少工资算合适?算不清贫?以高校为例,过去由于没有市场流动,教师是国家事业单位的 “公职” 人员,每一笔收入都是要经过财政测算的,以什么标准来提高工资呢?如果要改动的话,大家都是吃财政,用上海的标准还是新疆的?近些年通过改变聘用制度增加竞争,确实是给体制外教师提高了可观的待遇,但是一旦有了竞争,就需要标准,以科研成果为标准?那么第一点提到的不确定问题还是存在。以论文为标准?那当然什么好发做什么了。以同行评议为标准?那么怎样遏制其中可能存在的群体性腐败风险?这都是在制定制度时需要考量的问题。
第三,在后工业化和后现代化的时代,对于科研工作的解构式解读仍然不够。科学研究、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大学中的科研工作者还没能回归到一个普通行业和从业者的位置上。
每个时代都会由于时代的特性造就一些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承载者,但是这些承载者是在变化的。十八十九世纪,是工业时代的顶峰,那个时代人们崇拜物理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他们带来了交流电、埃菲尔铁塔、巨型飞艇、泰坦尼克号。进入二十世纪,人们和战争抗争,人们需要领袖,需要元帅,需要自己拯救自己。冷战时人们迷恋星际迷航,崇拜宇航员,需要无所不能的科学怪人。然而 1991 年之后,人类的目标呢?没有了。这种 “奇怪” 的平静可以说几乎解构了人类一切激烈的 “信仰”,解构了几乎所有充满“圣意” 的形而上的对象和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更是踏破了一切知识的门槛,因为知识本质上也就是信息。这种解构加上科学研究本身向着 “劳动密集型” 转变的趋势,使得科研工作快速被解构成了专门化的“技术工作”,逐步脱离了几百年前科学形而上的高尚。
正是由于这种特质,加上科研工作与资本的交叉越来越深,使得科学研究的独立性也有被消解的趋势。前沿的成果需要越来越多的钱,需要非五常出不起的钱,使得投资方对于产出的质量和时效都越来越重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使得个人英雄主义越来越不显著,意味着科研工作的方向会受资本、收益、政治等等的影响越来越深。换句话说,在一些大公司里做科学研发,比如谷歌、特斯拉、甚至华为,所做的纵向研究并不一定比传统科研体系中产生的纵向成果差。那为什么没人抱怨谷歌给的待遇低呢?在这种时代特质产生的劳动关系下,即便是在传统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里,科研工作者申请到了经费无论在法律上算委托还是雇佣,一种(近似)的雇佣关系就已经产生了。有了雇佣关系,科研工作者最终还是回归到了无产者的位置上,和在企业工作的白领中产,并无任何区别。
因此,目前我国科研工作者认为自己待遇低,并不奇怪。近些年照样国企离职的员工也经常见到报道,在知乎上公务员辞职的也不少啊。这是我们国家转型期遇到的共性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常态经济下需要调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他行业的薪酬体系受市场影响相对深入,而科研体系相对孤立,人才的流出通道非常封闭,而我们的社会其他行业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差,也没有能够容纳这些人才的足够空间。科研人员带着事业的 “光环” 也不认为离开这个行业是个可考虑的选择,就导致了这种 “出路少” 的结果。当然,我们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这些都是在动态调整的,我相信是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
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望轻拍。
总而言之,现行的科研管理体系也就不过几十年,问题仍旧多多。而大众对于科学的认识也需要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当然要承认事物和矛盾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更多的人共同的努力。
http://mp.weixin.qq.com/s/5SB8_qyvMLcY7x1K7xGRYQ
If you were a self-motivated student dedicating to devote your lif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especially those ground-breaking areas, you’d better start your career in a research-friendly country where you wouldn’t find this kind of stupid stigma towards researchers on its lagerst online forum.
你举的例子和你提出的问题是两回事。
对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不是要让他们强行忍受清贫生活,而是所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应该无视世俗利益。所谓的无视,就是既不刻意去追求,也不刻意去厌恶。
做学问本身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所以它对人的要求和其他修行也是一样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去掉对名利的执念。
你所举的例子里的这个博士,他的行为很明显是在刻意追求世俗世界的名利,在道德上当然应该被鄙视。如果说他只是认为自己的收入过少,我想这是正当的诉求,国家有义务提高学者的待遇;可是他却在和自己的庸人朋友进行攀比,这就太低级了。如果他在乎世俗世界的名利超过学问本身,那当初就不要选择这条道路,或者现在 quit 也还来得及,有什么可抱怨的?难道他辛辛苦苦读博士就是为了比他的庸人朋友多捞几个钱?这种思想岂不是连庸人都不如了吗?像这种思想庸俗,行为低级幼稚的人当然应该被鄙视。
许多土著还喜欢来说我讲话没逻辑,其实他们所掌握的逻辑无非就是横平竖直,遇到一些曲线就懵了,而我却可以轻松理解扭结。看看这个问题及其回答,我真为你们着急。
做科研,它本身就是个苦逼的活,不仅要吃得苦受得了累,还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
让我们来真正认识一下科研人员,他们不是不在乎物质,而是确实做不到啊!
![](data:image/svg+xml;utf8,)
科研能够改变世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或拯救世人与病痛之中,但是做科研不是一个快速致富的路径,通过研究获得巨额奖金的人毕竟是少数,虽说屠呦呦得了个 300 万元的诺贝尔奖,可是人家可是熬到了 80 多岁,更何况她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之一呢。所以如果你想尽快致富,最好还是从商吧。
科研是一项很煎熬的工作,未知和探索填充着整个过程,常常要冥思苦想,甚至是夜不能寐,如果一点顽强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贪图享受、易被世俗动摇的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做科研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常常要经历 99 次的失败,才有可能获得一次成功,如果忍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没有百折不饶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很难把科研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
![](data:image/svg+xml;utf8,)
做科研,语文要好会写作,英语要好读文献、数学要好做统计、软件要懂会画图,当然更要会做实验,会修仪器…… 十八般武艺都要会一点,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很难以应付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
科研是场智力的比拼,科学研究的核心是要创新,超强的理解力,能够快速吸纳渊博知识,又不墨守成规,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想象力。如果只是会 follow 别人,连起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那么做科研会很痛苦。
![](data:image/svg+xml;utf8,)
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奥妙科是研活动的本质。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仅是靠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即使再努力,那也是然并卵。
看看下面特质你有几项适合?10 分中如能打 7 分以上,那么恭喜你,你的科研素质达标了,如果 10 分满分,那更要恭喜你,你定会在科研路上有所作为。
既然题主的标签里有社会心理学这一项,那我就试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答一下。
我认为题主在题目当中问的"做科研的人就应该清贫么?"这个问题,在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名词叫刻板印象,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贴标签。就像楼上有人说的,反思一下我们经历的教育,发现国家实际上一直在宣扬科研工作者应该无私为国家奉献,专心于科研工作,等等。我们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不自觉的就产生了这个等式:科研工作者 = 为国家奉献 + 专心科研 + 物质欲望极低。然后我们不自觉的就在拿这个等式套在别人的身上,只要不符合的,我们就认为这个人不是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但是问题在于这个等式当中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科研工作者本身的诉求,这也是这个刻板印象最有害的一点,因为这种印象谋杀了科研工作者的人的价值,而只是强调了科研工作者这一社会角色的社会价值。
但是在题主的题干里面,我不认为这个博士应该得到同情。因为实际上他发了这个帖子,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他不愿接受原来不如他的人现在比自己强的事实,自己的心态产生了不平衡。他不是在寻找一条挣钱的路,他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比那个人强的方法。这种强烈的攀比心,我觉得是该被骂醒的。
看了上面一堆评论,基本都没说到点子上,我来说吧
楼主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并没有人认为搞科研的人必须忍受清贫,大家的真正问题其实是:如果不清贫,钱从哪里来
**先说一个事实:历史上大量的科研大牛,家里都是贵族,富得很,和清贫毫无关系。**正是因为这些衣食无忧又充满探索理想的欧洲贵族,才创造了今日的科学体系之基础。而民国时代的科研人士,大多是家境殷实的江南大户子弟,根本不差钱。什么是科研?科研是前瞻性的探索,本身是理想和情怀的混合体,科研绝对不是为了赚钱。如果衣食无忧,对做科研肯定是有很大好处的,可以让你不用分心,专注情怀。反过来,如果整天想着赚钱,那就会有很大问题,如果急着发财,对从商会有动力的作用,但对做科研则一定是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都是富人做科研的原因。人家就是一边享受富裕生活,一边幸福地科研,怎么了你们嫉妒吗?但要注意,人家生活的钱是家族本身具有的,没有向任何外部的人要,这叫自得其乐。
**然后说一下,通过做科研本身是不能发财的,社会不能给到科学家过高的工资,但也不会太低,大致中产。**我这里说的过高的工资,是说足以发财的工资。这是因为科学家从事的东西,尤其是基础研究,过于前瞻,导致没有人能够衡量其未来的商业价值,他自己都无法衡量。有可能能推动产业巨大的进步,也有可能毫无作用,毫无作用的其实是大多数。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给一个平均工资。在美国大学,大约十几万美刀这样,基本也可以过上小康生活了。但试想一下,如果科学家的工资是 500 万美刀一年,那一定会出现一大堆混工资的货挤进来,而因为科研方向都是细分的难以判断,导致混的空间比较大,这样就没有必要。所以,当今世界范围内,科研人士并不清贫,起码是小康和中产。当然,少数科学家也能获得更多的钱,那要么是因为得到某些私人机构的资助,或者自己就把成果给商业化了,但这是少数。
再然后,说一下中国的情况。中国的科研人士,两级分化很严重,但大体情况并没有这么差,能构成清贫,生活低于身边一般大众的是极少数。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每年大量的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科研经费,都落入了私人的腰包,导致靠此发财的教授博导院长们不在少数,身家数千万的一大堆。至于校长们,玩的就不仅是科研经费的,更多的是玩三产公司,以及房地产了。**我可以负责任的讲,中国科研群体里的富裕阶层,早就已经超越了欧美同行的水平,而且发财靠的不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是对科研经费的坑蒙拐骗,以及行政权力的寻租。这帮人,和清贫毫无关系,基本是清贫的反义词。而普通教授、副教授阶层,虽然不是上面那种隐形巨幅,但各类收入加起来,也不低。**当然,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工资几千块,是比较苦的,但不会比当地的普通群众更苦。配上住宿、医疗等其他体制内福利,其实生活还算可以,当然,没有家里资助的话买房就够呛。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当今中国很多人对科研和物资生活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困惑。搞科研的,当然可以追求个人物质生活,奢华生活都没问题,但是,问题是钱哪里来,是不是要占用科研时间去搞钱。**中国有一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把 “读书” 和“当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觉得读了博士,就牛逼,就应该当官,就应该有钱,这种傻逼思想害了无数人,尤其是农村穷困地区的博士们。事实上,科研更多是一种兴趣,读个博士没什么牛逼的,和人家去搞乐队一样,都是投入时间精力到个人兴趣中。为什么你读个博士就必须要比普通人有钱,甚至和人家商人比钱?那人家玩乐队的是不是也必须有钱?做菜做饭的达人是否必须有钱?然后一旦没钱,就心理不平衡?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的科研界,真的适合做科研又享受生活的高富帅白富美们,在国内读博士很少,要么做其他事情去了,少部分在国外读博。90 年代以后,国内高校很大一部分博士们、乃至教授们,都是家庭比较苦穷人家的子弟。**而事实上,这些穷人家子弟如果要搞科研的话,确实必须放弃对较高物质生活的追求(当然小康是可以保证的)。这里面一部分人,就是本着想当官发财的土鳖官本位思想来读博,然后做副教授、教授的,这些人非常危险,**因为一旦没有商业化能力,又想追求物质生活,那么利用权力寻租,或者坑蒙拐骗,成了唯一选择。一心想着怎么往上爬,当上院长,就想当校长,因为只有更大的权力,才能有更大的权力寻租出去,换成钱,当然,同时可以骗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这种人,大部分是不可能干好科研的。我希望当今中国科研界的年轻人必须认清这个问题:做事情是要有专注的,要么你去搞钱,要么你做科研,事情是不能两全的。如果你在北京上海的高校里呆着,做个讲师,然后喊着待遇太低,生活清贫,连房子都买不起,那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现在北京上海一套 2 居室要 500 万,如果你本身没底子,那纳税人要给你多少钱,你才买得起?你觉得你值这个钱吗?当今中国的科研界,事实上是个供过于求的市场,科研经费被挥霍太多,科研人员良莠不齐冗余很多,理论上如果是个公司的话应该大幅裁员才对。现在因为体制问题,无法裁员,你有这个长期稳定的小康待遇,已经不错了,都是拜科研这个工作所赐。所以,不要多想了,你家里有钱,或者你老婆家有钱,那随便你怎么消费,怎么奢华,都可以,完全不需任何清贫;如果你家里没钱,老婆家也没钱,但你有能力,你也可以辞职下海办公司赚钱去,市场从来没有拦着你挣钱。
至于你说别人嫉妒科研人员发财,那我只问你几句话:你发财有没有靠坑蒙拐骗科研经费放在自己口袋里?你发财有没有一边捧着教职一边用硕士博士们在你外面开的公司里当免费劳动力?你发财有没有依靠学校的资源搞非市场化运作?你发财有没有坑害广大纳税人的钱?
以上都是大实话,引起某些人不悦,在所难免,我无所谓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我记得我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内容大概是一个美国读 Phd 的学生,和他老师说想要申请当助教。老师问他理由,他表示因为家里穷所以希望可以勤工俭学,老师当即就说如果你要整日为生活苦恼的话,是没办法做好 Phd 的还不如早点撤了算了……
我当时读的时候感受还没有那么深,一直等到自己读完了 Phd 的时候才深以为然。往个人的方面来说,如果你想要在精神大厦上追求象牙塔顶。那么相对的就要在物质生活上有所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是之前读书的时候一个巴黎高师的同学和我说你知道么,对于我们在高师学数学的人解决数学大难题的快感 > 解决数学小难题 > 吸毒 > 做爱 > 赚钱。虽然这只是个玩笑话,但是实际上从侧面说出了这些追求精神世界的人如果在精神世界的满足足够大,是非常乐于在物质上相对清贫的。
后来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其实特别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点,几乎是每一天都要自己 reinforce 自己。纵向比较的话,许多硕士一起读书的同学都成家立业了,基本上都在投行混得很好,2,3 年的累积之后挑一个槽可能年薪就上百万了。而如果你选择读博士,未来完全不可期,你不知道你去哪里,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未来能拿多少钱。映像很深的一件事情是当时谈的女朋友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羞于告诉自己家人自己在和我谈恋爱…… 问及原因的回答是:你连去哪里都不知道,也没有一份正经工作,我如何向家里人开口…… 所以读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件你明知道在赌博,可是自己却输不起的事情。
横向地比较的话,其实就算读博,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家庭条件也比我好许多,所以使得他们可以在读博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经济顾虑。这种经济上的宽裕其实对于博士阶段很压抑的精神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最简单的话有两点:第一点你吃穿不用愁,也可以花钱谈恋爱来平衡自己内心的压力,而事实上谈恋爱是很花钱的事情。第二点是你如果经济上没有压力,就可以自己 suport 自己许多事情,你可以不用做那么多的助教,可以上 market 前买一套好点的衣服好好打扮自己,可以找人给你 proofread,也可以自由地出去开会交流没有任何的限制。这些事情其实都是非常重要又非常需要花钱的地方,而许多时候都是需要 Phd 自己掏腰包的事情。我记得我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家庭出了一些事情经济窘迫到注册费差点都交不起,所以千方百计想要去找一些助教的工作来补贴生活。我一开始瞒着我导师并没有告诉他,后来他知道了之后非常生气,直接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这段时间魂不守舍,研究不好好做到出去做助教。我把你找来读 Phd 不是让你去做助教赚这些钱的,你到底还想不想读下去了?…… 我记得我当时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衬衫后背的衣服都是湿透的。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既然选择了积累 Human Capital 那相对的你同时也相当于接受了积累时间段内的清贫生活。可是索性上帝总是公平的,生活也是公平的,拿走一些的时候又总不忘记给予你另一些。比如说读完博士以后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抗压了,许多年轻气盛的时候遇到的事情,当时或觉得气愤不已,或觉得激动人心,现在多多少少都变得云淡风轻许多了。至于博士之后的生活,因为我还是继续选择在科研战线上呆着,也有许多压力,的确也没有太多钱,但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清贫二字。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活着,自由自在,不受世间枷锁的舒服,不倚靠家人,不卑躬屈膝,这本身对我来说是出了金钱本身以外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了。就好像李白说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除此以外,即使不选择在学术界留着去业界,实际上对于获得 Phd 的人来说,许多业界的工作的报酬都非常可观,哪怕是国内阿里巴巴,滴滴出行,还有各种咨询公司做行研这样的地方其实是非常欢迎 Phd 的加入的,甚至一些职位 Phd 只是最低门槛而已。
总而言之,我总觉得那些觉得做科研就要忍受清贫生活的人,不是小看了自由的价值,忽略了科研真正的乐趣。便是还没有在生活的需求和科研这件事情上找到天平的那个均衡点。留下这些文字,与同样选择科研的诸君共勉……
就题论题。
1、他不服不如别人赚得多……
不只他,很多人读博士是因为把读书当出路,结果好坏之前,已经有了高预期。尤其是比别人成绩好,线性预期更高。
但别人可以是有挣钱的脑回路,资本,人际等各种因素。
拿自己认可的长处,去鄙视自己强加在别人身上的短处,且不看别人的长处,结果反差巨大。
他自己有问题,但完全可以调整。
2、下面一片骂声……
这要说下小木虫现在的状态:
很多人自己也想过这种问题,但别人说出来了,就像打了道德肾上腺素一样,上去一顿锤。
说白了就是吃饱撑的。
这话题放到知乎,估计也一样。
借他人题发自己挥的人太多,还有专业以分析别人而存在的人,带节奏的人……
至于你是不是应该甘于清贫,或者为了自己活得更好而调整心态,谁又关心。
3、关于科研就得忍受清贫
4、为什么很多人……
什么叫很多?很多是多少?是哪些人?用什么语气说的?……
很多,那是你在被连续几次讽刺以后,有了全世界都是讽刺你的幻觉。
就好像你连着赢了三次五百万,有有很多人认为你是先知,或者你有渠道一样。
你认为全世界都关心你自己是否应该清贫。
They don’t.
Nobody gives a shit. Well, nobody except those brain damaged little shitheads.
好好工作,挣钱少就多想办法挣钱。
跟一帮白痴斗气、较真儿,岂不是更挣不到钱啦么?
至于如我一般,仅仅是论证科研人员不应该安与贫困,以及国民性的,都只是一个舆论氛围而已。
你个人的话,不要太在意。
还是那句话,在意没用,过好你自己的生活才是要务。
现有的回答基本上都无视了题主的讨论前提。
一,定义清贫:比较助理教授的收入和同等经验和能力在业界的收入,教授收入显然低很多。这一比较同样适用于训练阶段(博士和码农,收入大概是 1:3~1:5)。这里的清贫不是入不敷出,朝不保夕的意思,而是职业选择决定了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意思。当然我们知道人类对收入的判断总是基于横向比较的。
二,做科研如何快速赚到一百万:有回答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打工。且不说这一选项对很多学生而言不存在(签证不允许),我仍然可以问凭什么做科研的人就不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同时赚钱,而非得去花额外的时间精力赚钱?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三,职业选择和权衡。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选择科研时是否认识到和接受职业前景。不是 “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而是 “选择相对低收入的工作就得忍受(相对)清贫”。对一些人来说值得,这个值得也不是与收入完全脱钩的(如果工资低到一定水准,大家自然都会转行)。
四,问题描述中提出 “成绩比我差的朋友怎么赚的比我多” 的博士显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
五,前述四点当然不足以为 “滚出高校” 之类的言论辩护。老实说,这种言论没必要费心去理解,因为人家也不是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呀 :D
科研工作者和常人无异,做科研不代表要忍受清贫。赋予科研工作者‘热爱学术,安贫乐道’的使命是上世纪国家基于国情宣传的政治口号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人们不再靠国家定额分配,要靠自己挣钱成家生活,‘不记个人名利,清苦为社会’的上世纪平均主义思想早已站不住脚。
在这个时代,要求科研工作者不计名利,好比要求人们不记薪水去私企工作、相亲不看对方长相。科学的本旨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和生存,那么 “只为科学” 这个概念,则像说爸爸像儿子一样弄反了关系。如果 “只为科学” 指的是只为了国家科学的发展的理想,那么在如今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收入就得由着经济规律来。
如果一个工科科研工作者,不得到足够的报酬,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工程就是服务于工业生产,并且工业是近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俗话说,‘可以很赚钱的地方’。专利、技术转让、专家咨询,无不在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提高了相关工作者的收入。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期待他们清贫,那么就要给他 / 她们套上枷锁,让他 / 她们做饭给社会吃,提供免费的专利,或者逼他 / 她们做奴隶,拿微不足道的薪水去干有效率的事。
至于相对来说外快不多的人文学科和理论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收入主要来自于单位的工资、并且为了讨论狭义定义这个单位是大学,收入不及上一个类别。这类科研工作者,如果不做有外快的事,也许离 “清贫” 的口号更近一些,但按照 “不计名利” 的假设,如果不能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今社会的物质繁荣将会使这片领域只留剩下全身心热爱研究而又不为物质所动的活佛级人物。活佛是少的,所以国家不希望这么做,因为人文学科和理论科学的发展支持了国家软实力,宏观来说与国家未来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必须通过提供足够好的待遇,从而让那些喜欢科研的人坚持他 / 她们的道路,而不是为了生计去当白领,商人或是公务员。
也许在二十一世纪 10 年代,你有一天还是遇到了唾弃钱财、认为科研就应该忍受清贫的人。如果他 / 她在上个世纪时间呆的更长,那么这来自于他 / 她的时代,与你的情况无关;如果他 / 她是有着 “崇高 " 的理想对你不屑一顾,那么他 / 她要么是时光穿越来的,要么就是一个没有认清现实的人;如果不是因为他 / 她们不在乎钱,而是喜欢给自己戴上神圣的帽子,鞭笞庸俗之人,那么请认清他 / 她们的目的,不要误解了科研。不过,请不要表现得斤斤计较眼前的物质,也要了解到,科研有时并不是某个个体最赚钱的途径。说自己幸幸苦苦读到博士还不及同龄打工的人的收入的人,大概还不明白自己读博士是为了做什么、怎么发展,以及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在哪儿。
谢邀。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如果是战乱或动荡年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无数科研工作者会不计回报地努力,与前线的战士一样;而稳定的和平年代,是没有理由要求科研工作者做出牺牲的。做科研并不意味着就要忍受清贫的生活,目前的这种状态是由于科研经费 “重物轻人” 等不合理分配制度导致的。
说起来真是非常巧,今天早晨刚收到 zm lin 邀请回答这个问题的邮件,我就看到了中科院之声的一篇推送文章,《科学家该挣多少钱?》,全文如下:
科学家该挣多少钱?
“每个月只能算计着过日子。我甚至一度怀疑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
两年前,王林博士毕业,进入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当时,同学和朋友们都很羡慕他,觉得这份工作既体面又实惠。王林自己也很满意,当科学家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
然而工作两年后,王林就想打退堂鼓了。原来,他在北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抠抠索索,根本谈不上 “体面风光”。
王林所在的研究所和绝大多数研究所一样,不给科研人员解决宿舍,只按月给住房补贴,让他们自己去租房。按照职级,王林每月领到的房补是 1000 元。“加上这 1000 元房补,我每月工资是 7000 元左右。”
为了上下班方便,王林和妻子在研究所附近租了一套一居室,月租金 4000 多元。“每个月仅房租就花掉了我大部分的工资,再扣除一些必要的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只能算计着过日子。”
作为助理研究员,王林非常忙。“每天几乎都要加班到晚上 12 点,遇到实验关键节点,通宵是家常便饭,周末也大多在办公室度过。” 王林说,工作上怎么辛苦都没问题,只是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匹配,这让人觉得有点委屈。
王林至今对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过年的经历记忆深刻。王林家在南方的一个中等城市,他一路名校读到博士,父母和亲戚朋友们都以他为荣。特别是王林留北京工作后,大家对他这个未来的 “科学家” 期望值就更高了。
“回家过年,走亲戚会同学,在他们眼里,我这个搞科研的,应该非常高大上,收入也很棒。每当他们谈论这些时,我都碍于面子,不敢说实话,只能敷衍几句后赶紧转移话题。” 王林苦笑着说。
尤其让王林感到 “刺激” 的是,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同学,现在的收入都比自己高不少,日子过得很滋润。“我甚至一度怀疑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
“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我们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
在西部地区某研究所工作的郭华今年 35 岁,是副研究员和课题项目组组长,算是比较有资历的科研人员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一个月能拿到手的钱差不多七八千元。他说这是他们科室副研究员里收入最高的了,有的副研每个月要比他少拿两三千元。
郭华说,现在自己最怕的也是同学聚会,每次回来,情绪都要低落半个多月。
“和我一样博士毕业但选择去了企业的同学,现在年薪基本都在 30 万元以上,我的工资却还不到他们一半。智商不比别人低,付出不比别人少,科研上我也做得不错,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郭华说。
不仅如此,郭华还要操心他的项目组里人员的收入问题。
他在研究所里是课题项目组组长,课题组目前正式人员有 9 个,研究生 6 个,此外还有 5 个项目聘用人员,加起来总共 20 个人。
按照当前科研机构普遍的薪酬分配制度,这 20 人的工资基本都需要从项目组拿到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 + 岗位津贴 + 绩效工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国家下拨,微薄但较为固定,一般为一两千元。
另外两部分则主要来自承接科研项目的工作收入,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国家下拨经费的 “纵向课题” 和企事业合作单位提供经费的“横向课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科研人员工资收入依赖科研经费的程度太高!就拿我们研究所为例,人员工资的 90% 都需要从科研经费中支出!据我了解,有的研究所是 60% 或 70%,最少也得占 50%。” 郭华说,“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有课题经费时我们收入还算过得去,可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我们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连过日子都成问题。”
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科研课题,有时甚至疲于奔命。
郭华说:“我算是挺能争取项目的了,工作 8 年,基本每年都能争取到项目。去年我就拿到两个项目,总共是 200 万元经费,今年初又争取到 1 个 100 万元的项目,期限是 3 年时间。再加上我们课题组另外一个副研究员的 100 万元项目,我们要用这 400 万元在 3 年内养活 20 个人,真是不够用。”
郭华这样描述自己常有的状态:拿到课题之初十分高兴,但没几分钟就会被恐慌取代。“我会想,项目期限到后经费用完了该怎么办,还得赶紧去准备申请新的课题。”
郭华说,更大的担心在于,自己现在还年轻,还能争取到项目,还有个课题组可以依靠。如果年龄大了跑不动项目了该怎么办?工资谁来出?
这些年里,郭华也见过不少科研人员因为争取不到科研项目,收入微薄,最终只能离开科研岗位,另谋生路。
“我们课题组就曾经有一个女科研人员,都已经是研究员了,之前一直也都能拿到项目。前年没拿到项目,开始一年里,她还可以通过向所里借钱来维持自己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收入。但所里规定借钱的期限只有一年,一年之后还是没有项目的话就会立即停发岗位津贴和绩效。最终,那个女研究员因为始终没再争取到项目不得不离开了。” 郭华叹了口气。
郭华告诉记者,如果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持续下去,他可能到 40 岁左右就会离开研究所,到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高校去工作。“周围的很多科研人员最终都选择走了这条路。”
**一些被逼无奈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会通过倒账等方式把自己该得的报酬 “偷” 出来
**
实际上,像王林和郭华这样的经历,不少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都曾遭遇过。
郭华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争取来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国家下拨经费的纵向课题。而纵向课题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相关费用的预算比例过低。
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纵向课题经费大多数只能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以及支付项目组临时人员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正式的科研人员不允许从中支付工资、奖金和加班费。而能够支出的劳务费比例很低,往往在 10%—15%。
由于纵向课题没有人头费,大部分科研机构只能用诸如提高收取房租、水电费、试验用地费及材料费等方式,从科研经费中 “划拨” 出部分经费(管理费),用于发放单位科研人员的工资及各种津补贴。
一些被逼无奈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为了拿到自己该得的劳动报酬,难免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比如通过倒账等方式把自己的报酬 “偷” 出来。
在此过程中,也会有极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员钻空子,挪用和贪污科研经费。
面对生活的压力,一些年轻的普通科研人员还不断地争取横向课题和其他渠道的资金,做大量低水平甚至是重复性的研究。
郭华坦陈自己就在外面接了不少横向课题。“说实话,这些课题确实不该是我们这类水平的研究所去做的。可是不这样怎么办?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只能放下身段。真正想做的研究却没法安心去做。”
“这些年我还看到的一个情况是,如果有一个课题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在申请的时候,大家是抱团申请的。可一旦项目拿到手,这几个人很可能立马有矛盾了。因为课题经费是和工资相关的,每个人都想当课题组的负责人,谁都想从这个科研经费里多获得些收入。” 郭华说,这样一来大家往往都不愿意合作了。其实,现在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然而,很多人还是想方设法把项目留在自己手里,导致研究无法做深做透。
郭华所在研究所这几年的部门分配和人员变动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早些年,所里一个部门大概都是百十号人,最少的也有五六十人。现在部门分得越来越细,每个部门的人员也越来越少,有一些中心和部门就两三个人。背后的原因就是人摆不平,分歧则往往出在课题经费上。
“其实我觉得,科研人员的收入要是完全跟课题经费不挂钩肯定也不行,因为多劳多得才会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潜力。但这种压力不能变成一个负能量。” 郭华说。
科研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没有一个是低于 40% 的
王林和郭华都认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需要相对稳定的投入和支持。一方面科学家要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生活上也得有充足的保障。没有相对体面的薪资,科研人员再高尚往往也有心无力。
如何让科研人员收入增加,能够更加安心地搞科研呢?调查中,记者听到了三种建议。
一是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金额。
二是大幅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劳务费的比例,取消正式科研人员不能提取劳务费的限制,建立按劳取酬的机制,并设置相应额度。这样既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劳动,也限制了其盲目申请经费以获得额外收入的现象。
从国际上看,科研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没有一个是低于 40% 的。以英国为例,国家拨款的科研活动中,人员成本一般占项目经费支出的 52% 左右,最高允许 60%。而美国、日本通常分为两部分,首先在科研项目的大项中列支常规人事成本(科研人员工资、福利、补贴、差旅费、培训计划、参与人员奖学金),一般可占科研项目总开支的 33% 左右;而具体的研究费用(一般占科研项目总开支的 50%—60%)内,再根据实际情况列支人事绩效费用(奖金、加班费等),占 “研究费用” 项下最多可达 40%;此外,科研项目总开支中还可列支各种杂费(美国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其成果和专利也属于研究者个人,并且可用国家经费的这项杂费项,进行专利申请所需的顾问费、律师费等)。因此总的来说,美国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实际在 50%—65%。日本稍低,但其人事费等合计,也占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 45%—55%。
还有专家建议科研人员享受阳光透明的 “年薪制”,这样可以避免科研人员过度依靠科研经费获得收入。“当科研经费的增加或减少,不能对科研人员收入的变化产生决定性影响时,科研经费自然就会被科学家按规矩严格使用,同时科研人员也能安心搞科研。” 北京某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徐安说。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让他们荷包有钱脸上有光
“你看我这里都有好几台投影仪了,全是新的,有的甚至没开封。没办法,不买这些,科研经费花不出去。” 一位科研人员对记者说。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没少听到这样的感叹。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不能从国家纵向课题的经费里支出,吃了上顿没下顿,往往为生计奔波而无心科研;另一方面,纵向课题经费又常常花不出去,只能用来重复购买各种设备仪器。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还是 “重物轻人” 的科研经费使用导向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研经费只允许投入在硬件方面,盖实验室大楼或购买仪器设备填满实验室等,而忽视对科研的软投入,比如不允许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等方面。一位院士就曾说过,“我们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都是外国实验设备商的一次盛宴。”
“重物轻人” 的后果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实验设备已比较先进,但人才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的科技创新乃至创新发展。
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因素。许多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世界。
比如,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黑土地上涌出滚滚石油,使中国摘掉了 “贫油国” 的帽子;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了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的神话等。
我国的科技创新要走向世界前列,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呢?除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外,还要给科研人员较为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在生活上有较高的保障。
过去,我国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比例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浪费,同时也易滋生腐败。更为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因此得不到该有的劳动报酬,往往难以安心科研。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科技投入上切实改变 “重物轻人” 的老做法,把支持的重点转到人上,特别是要让青年科研人员得到应有的支持。
比如,不妨大幅提高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的比例,给予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等。要让科研人员荷包有钱,脸上有光,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2011 年,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通知规定,人员绩效可以从所承担课题的间接费用中支出,总额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 5%。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把更多资源用在‘人’而不是‘物’上”。
虽然相比科研发达的欧美国家,5% 的比例还不算高,各项对策措施也正在落实之中,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好的开始。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为人民日报,说明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想办法改进。相信更合理的分配制度很快就会到来。
这要看 “很多人” 指的是谁吧?
如果是非科研人员对科研人员的认知,那他们很无聊,别人赚多赚少关他什么事。
但如果很多人指的是科研人员自己,其实我觉得有 “为理想不为赚钱” 的想法特别正常。我和我的同事都是这么想的。
我注意到一个问题,跟中国不同,美国高校的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是很少做兼职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工资高到一个不行(美国公立学校的高校教师薪水在网上都可以查到),而是大多数人觉得 “自己没有多余的精力了,钱够花就好”
很多人可能会说,美国高校教师的薪水不算 “清贫” 吧?是的,不算,但是如果单纯从钱的角度来说,选择留在高校的人做出这个选择的同时已经放弃了很多钱。我和我老公都是博士,他是数学,我是认知科学,都不是应用类学科,就业难度差不太多。我是从小就想做教授的人,他喜欢工业界的节奏,所以我们一直都很清楚这辈子我的工资是都不可能超过他了。他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起薪 130k,还有各种 cash bonus 和 stock options。我的起薪(说是起薪其实接下来七年一直到拿到 tenure,都不会有什么实际变化,每年就按照 inflation rate 涨一点而已)80k,有一堆 research fund 但那个又不能花在自己身上。我的薪水跟其他高校的朋友比可能还好一点,因为我在私立大学。取决于大学所在位置,Assistant Professor 年薪低到 4-5 万的可能也是有的。
这还是我们俩工资最接近的时候。接下来如果一切顺利我还能在拿到 tenure 和升到 full professor 的时候涨两次工资,but that’s probably it
而我老公工作两年以后已经涨了一级工资了,如果过几年升 manager 的话大概翻一倍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工业界不是像我们一样等固定的时间,比如 tenure clock 就是七年,七年内我在收入方面什么都不会变,而他们有很多可以 maneuver 的地方,比如他有一个朋友在公司 A 做了三年没有升职,就决定跳槽去公司 B,公司 A 为了留住他就给了他一份新的 offer 去 beat 公司 B 的 offer,两家公司就打起了价格战。
在高校的我们是很难有这种机会的。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高校工作机会极少想要在高校从业的人又多,在我们学科平均五个人竞争一个位置。有些学科竞争小的多,比如很多学校的 CS 几乎找不到人来教,工资就比其他学科高很多。
在终于拿到高校的 offer 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很开心了,觉得居然有人肯花钱让我做研究!我们根本不会 negotiate 起薪,基本上就是 counter 一下研究经费,teaching load,最多看看能不能挑个有窗户的办公室,很少有人在这里用多大精力,但其实这个环节的结果决定了接下来十几年、几十年你的工资水平。我老公跟他的公司 negotiate 的时候,对方直接问他,what’s your ideal salary range? 他告诉对方 140k(在知道同类型的工作大概都在 120k 的情况下),两边来来去去几轮最后定在了 130k
这一段是想说,在工业界的人很清楚自己的价值,也很努力地去争取。在学术界的人还是有一种 “搞学术是我的理想,谈钱就不合适了吧” 的想法。
最后总结一下,在美国搞科研的人绝对算不上 “清贫”,但他们如果真的在乎钱,不做这一行通常可以赚更多,所以还是算“为了理想放弃了一定物质享受” 的群体。
因为事实是这样。是的,做科研就要做好忍受清贫的准备,想大富大贵就不要做科研。
科研工资低,想拿到像样的教职就得玩命拼, 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别的职业的 2 倍,几乎没有假期,工作时间不定,作息不定。即使成了名教授的工资和别的行业相应资历的人的工资也是无法相比的。(比如和金融、法律相比要低好几倍)。
拿做科研的人图什么?
一是兴趣。能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进度有几乎 100% 的把控能力。
二是做科研的人相对来说比较纯粹,能更容易交到更多交心的好朋友。
三是也许能够为后世留下自己的贡献。比如每个人都知道上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可是没人知道上世纪各个时期的首富是谁。钱再多,死了也带不走。
四是科研相对来说受政治的影响比较小,不管朝廷风云突变,总是需要科学家的。从事政商,搞不好站错了队就永世不得翻身。搞科研的技术和知识在手就有饭吃,还吃得光彩。哪怕世界上最有权势和财富的人也没法改变客观规律,而科学家就是掌握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人。
PS: 很多人说不富和清贫之间有很大区别。是的,但大部分做科研的人做的是 postdoc、research scientist 之类的临时职位,其收入是没有保障的。少部分拿到教职的人,工资也并不高,在别的行业同等资历和能力的人看来,就是极低的收入。
科研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就像 Witten 说的,每年只需要一个科学家,之所以培养 100 个是因为我们事先不会知道哪一个能脱颖而出。某种意义上说,科研就是体育竞技。说的难听点,90% 的人是给剩下 10% 的人做炮灰的。所以普通科研人员的待遇不能太好,不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退出学术界的现象非常普遍(应该说绝大部分 PhD 最终都退出了学术界),也很正常。这是体制内正常的健康的淘汰和选择机制。退出的人不一定不如不退出的人聪明,退出也有很多原因,但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有志科研并且有一定能力的人。所以我认为以『太多人退出学术』作为理由来要求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是不合理的。
在美国,学术界人员的待遇和其他行业(在考虑工作量)相比也是极低极低的。
有这种想法的人,觉得除了他们自己该赚大钱,别人都不该赚钱。他们认为搞科研的人该忍受清贫的想法背后,还反映出他们的自卑:你上学上那么多,还不是穷光蛋!自己心里就平衡了
个人观点
科研本身也是一份工作,同一种工作内部对比,也会有人挣钱多,有人挣钱少
跨行业对比就更不公平了
觉得不如其他行业赚钱多的,跳槽改行没人拦,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才是正经
何况认真搞科研做好工作的收入,也还不至于就叫 “清贫”
科研工作,特别是高校科研工作,确实不是一条快速发财的道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更适合由家境良好又对科研极度感兴趣的人来做。出身贫寒的凤凰男们,苦读 PHD 留在帝都的高校做青椒,其实只不过是为了站住脚的编制、为了第二代发展的权宜之计,文革结束后靠这批人搞起来的科研体系,其实需要换血了。
那些在高校占着教职还同时开公司的才是该打击的对象,有本事开公司赚钱就全职出去,不要占用宝贵的教职岗位,拿研究生的廉价、学校的资源来开公司不该鼓励。虽然学校也变成个大公司了
因为很多人并不明白科学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无论古今中外,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是有正经收入的人,至少绝大多数都是衣食无忧的人。
比如:
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祖冲之青年时,就得到博学多才的名誉,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461 年,他在南徐州刺史府里担任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 464 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计算了圆周率。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刘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494 年到 498 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
这里所说的四品应该是正四品,哪怕是从四品也相当于今天的厅级。也就是说这位研究数学的大佬是厅级干部。放在今天,要么是个厅长,要么就是市长。
他的故事不用多说了,硕士毕业不久就已经做了三一学院的正教授。放在今天这职位收入也不低的。后来还做到了皇家铸币长监管,担任皇家学会会长。他这收入普通人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孟德斯鸠教科书上都写了,他是牧师,这可不是个普通的差事,收入也不低。
另外那些业余科学家,如费马等可都是有着体面工作的人。
如果你还想说什么文科一类的收入低,那就更错了。卢梭,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文学家、音乐家,够文科了吧。他一辈子都被贵妇包养,小日子过得可不要太滋润。
===
如果你还不信,请自己去查看目前欧美各大学校的薪资。就不说 full- professor 了,你只看 assistant professor,再结合当地的房价和学校福利,这些名校的收入虽然远不及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是绰绰有余。
===
很多人也拿解放后科学家的收入微薄来说事,并且常拿刚开放时流行的” 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来说事。
但很多人压根不懂国家当时可完全没有亏待过这些人。
虽然表面上的工资看起来肯定不算高。
但那个年代搞科研的可是基本上分了房的。子女读书可都是有优惠的。 说个词:顶班。 恐怕好些年轻点的都没听说过。 就是说老一辈只要退休了,小辈的可以去顶这个人的班,继续进入体制内。
这些优惠条件虽不足以让这些人大富大贵,但最最起码的两代以内完全不愁吃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有些人可能只看到爱因斯坦的造型,就以为他是个不修边幅的糟老头,却不知他在普林斯顿做讲席教授的收入是多少屌丝几代人也追不上的。
于是这些人只知道:你是科学家,你就应该奉献,你怎么能挣钱呢?
不是我自己的学生,但是关系很近。在实验室工作很努力,自己看文献而且能想课题,做实验,总体而且是很成熟的博士研究生。但是她的个人生活一点都不清贫啊。
组里有个学生要去韩国开会,很多研究生都让她代购东西,然后上述这位博士同学知道了,也请开会的同学代购。她列了一个单子,里面有三瓶小黑瓶儿,两瓶小棕瓶,Sk-II 的前男友面膜,三盒儿。然后什么小灯泡等等等等。然后其他人就很震惊,就说师姐啊,你买这么多小黑瓶小棕瓶儿是用来干嘛的,脸总共就这么大,你脸也不大,这得多久才能用完。然后这位同学就很委屈的说,她的小棕瓶和小黑瓶儿是用来涂脖子的,面积比较大,然后其他同学就问,那师姐,你用什么来涂脸,这位同学说,莱珀妮的鱼子酱精华,其他人就很震惊,这位师姐就很委屈,为了凸显自己也很节俭,说,我只有晚上才会用那个莱珀妮的鱼子酱,早晨的时候偶尔也用一下 SK-II 和 Lamer 的面霜。
最近博士研究生的津贴提高到了 4000 块一个月,同学就很开心,说太好了。其他人很奇怪,问师姐,你的消费水平还会在意这点钱吗?这位同学就说,这样就够每个月请的保姆的费用了。
这位同学不是本地人,但是她为了自己念博士来到了这里,然后买了两栋房,原因是,限购,只能买两栋房。
所以,做科研也不需要忍受清贫的生活吧。
最后声明一点,上面的所有的化妆品品牌我都不认识,由另外一位八年制(过几天马上要毕业)博士同学友情提供。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我觉得大众应该觉得做科研是件比较单调辛苦的事情,而不是一件清贫的事情。
其实在高校,理工科的科研是一件相当赚钱的事,当然,这些大项目通常都是由教授级别的牵头,团队性质分摊任务和回报。选一个好的团队,既能通过科研项目赚取一定回报,又能提高自身积累。本质上讲,不是一件穷的叮当响的选择,反而会过得比较宽裕。一个刚入职的博士,选个队伍慢慢熬,等到成了教授,副教授,能独立接项目了,有自己的团队了,100 万是个时间问题,关键是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过硬。但刚起步,类似于青年教师基金之类的科研申请,5 万左右的费用,结题后估计也剩不了多少。想要一口吃下 100 万,对于年纪轻轻的博士,基本不太可能。
不过退一步讲,本身高校的待遇其实不错。做做科研带带课,有工资领有项目回报,除了有种一眼能看到依稀十几年后的样子的感觉之外,清贫应该是谈不上的。
这类人一般还觉得:
做医生得忍受清贫生活,宁可累死也得治好患者。患者打左脸要把右脸也伸过去。
做教师得忍受清贫生活,自掏腰包也要让学生坚持学业,自家孩子病死不管也要管好学生。
做警察得忍受清贫生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才对的起党对的起人民
……………………
以下省略三千字。
虽然说这种情况出现宣传部门得背主要的一口锅,但也不得不说这种人文革的时候没死绝真是太可惜了。
从小看感动中国,我就觉得这感动中国里的人物事迹就是彻彻底底的对政府工作的问责。
乡村教师留在农村数十年,挽救数百失学儿童。- 失学儿童哪来的?当地教育机构干嘛的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为了营造气氛,他们在演播大厅里也穿着他们平时穿的破旧的衣服。
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穿成这样,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竟然被当成功德去宣扬。
真丶社会主义优越性
微笑脸
知乎不是问答网站,是小学生命题作文网站,大部分人连描述都不看,就开始了
一些科研工作者最喜欢的就是,对着错误的对象发牢骚,公众吃你家大米了?
做学术当然不该注定贫穷,这本来就是个稻草人问题,但人应该学会为自己的判断负责
这个帖子没有出处,但根据情形表述,被人喷不奇怪,发帖人提问,“如何快速挣一百万”,说 “他解释说一发小从小成绩就不如他,初中都没考上读了职校,大学毕业于北京某中央开头艺校,现在一年净收入也有百万,他就很不服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最后出来还不如他的那个朋友赚的多”
我觉得我一点也不理解同情
首先如果你是大富翁,快速挣一百万很容易,你是穷人,空手挣一百万,怎么也不容易,一个人真能快速挣一百万,自己去挣就好了。开个帖子人人都去了,大家都没钱挣。
一个博士这么点道理想不通,思维能力挺水
满脑子快速挣一百万,天天和凤毛麟角的低学历成功者比收入,确实不适合搞学术,不是对学术不好,是对自己不好,吃着体制饭,挣得死工资,体制包养,就别成天羡慕人家混社会的幸运儿,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凭什么低学历就不能有高收入,你只看见对方挣得钱,对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歧视,赌了多少次人生,你知道么?当学生比打工容易多了,受到的历练也少得多
提问者刚刚毕业,还是职场的新人,跟他同龄的高职生,可能有十几年社会经验了,一个十几年社会经验的人,聪明一点顽强一点,比职场新人工资高,再合理不过
说实话我觉得又急功近利又轴事事想不通的人,既不适合学术,也不适合赚钱
关键还是你想要什么?对不对
也不是说学术就没钱途,很多高度市场化的专业,教授副教授比外面的普通老板混的好太多,真 · 躺着赚钱
这些专业即使不混学校体制,进入实业部门也很赚钱的,我哥在美国学数学,同学里急着赚钱的都去华尔街了… 我哥不去,因为他真的更喜欢学术
没钱途的学术也很多,大多是所谓劝退专业,我一朋友大学学了化学,研究生转计算机,如今在美国当程序员。
想赚钱,你可以当专业大佬,可以进入相关实业,专业不行,还可以换
如果你真的想赚钱,或者想搞学术赚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大学就应该清楚了,比如你不喜欢和人交流,干什么市场营销?怎么博士毕业才发现了 real world,发现了真的自己?
高考报志愿坑了很多人,可起码考研的时候,人应该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然博士不会傻到这个程度,说到底还是舍不得安逸稳定和高平台而已,又缺乏转型的决心勇气。
科研人员的待遇由两部分决定,一部分是和市场、实业挂钩的部分,这取决于你的判断和选择,怨不得别人
另一部分,是大部分人想说的,体制内的收入分配,这是由官家决定的,轮不到公众插嘴。你在体制内分到多少糖吃,取决于你对体制的重要性,取决于你所在的团体在体制内部的话语权,公众理解不理解,有毛关系。犯不着给公众哭穷
又想要美国的待遇,又不想要美国学术残酷的竞争,而且博士毕业的学者在美国不是高收入阶层,在中国也不是低收入阶层
平心而论,本小民以前也是半只脚踏入学术圈的人,觉得搞学术挺好的,身边的人也这么觉得,如今不少高校待遇越来越好,(竞争也越来越严),还有送房子安家费啥的,竞争程度远没有低学历者激烈,(多少人念博士是为了回避竞争),社会地位高,大体稳定。当然不是说青椒不苦逼,然而中国人有几个不苦逼的!
觉得自己被亏待了,可以向体制申诉,可以转行,可以赚外快,可以出国,可以辞职,但别拿公众当稻草人打来打去。
我来理清一下题主和 “很多人” 在观念上的漏洞。
先抛出我的观点:做科研确实就是要忍受赚得少,但不需要忍受清贫的生活。
首先,赚得少还是多,在这里是一个纵向的比较。比如有 IT 业和科研两条路让你选,前一条年薪 50+w,后一条只有 15w,如果你选了后一条路,那么你就是为了做科研而忍受了 “赚得少”,虽然这个“赚得少” 比起 “月薪 2000” 还是多很多的。
其次,赚得少不等于清贫。接上面的例子,15w 的年薪,如果在非一线大城市的过的生活不能算是清贫了吧,况且是在高校、研究所这样的环境下,周围多半是学生和与你收入差不多的老师、研究员,只要你不是特别能花钱,很少会有 “穷” 的感觉。
再次,你如果不能忍受清贫,你完全有能力改变现状而不必去 “忍受”。偶尔自嘲一下也罢了,天天在网络上抱怨自己“穷” 活该被喷。作为一个博士毕业生(博士生这个被时代抛弃的群体不在讨论范围内),你不仅具有强大的内心、超高的智商、一套融会贯通的方法论、超出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当今这个还算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下,我不明白会有什么因素能够阻止你改变清贫的生活状态。除非你自己并不认为清贫有什么不好而失去改变它的动力,或者你有更重要更迫切的事情去做,这一类人对待科研是真爱,我们可以赞美他们,但不能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生活需求以及家庭环境都不一样。
最后,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为开拓全人类的知识边界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就不能赚的多呢?因为科研是一个风险极高而且影响极大的行业,多次历史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必须脱离资本的控制(这里必须 diss 一下万恶的资本主义),而成为一项公益事业。而成为公益事业就意味着,科研产出的受益者是全人类,而不是科研工作者本身。因此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构成只有两个部分,基本的生活保障的收入和奖励性质的收入。前一部分的收入是由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科研产出的占比决定的,目前我国科研产出的占比还很小,远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近年来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后一部分收入,是最大程度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力的重要途径(显然仅仅靠情怀是不够的),然而因为科研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很多情况下你的科研产出和你的学术水平以及你的努力程度是极为不成比例的,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常常出自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工作者之手,因而这部分奖励性的收入也只能点到为此,否则会引起科研界过大的贫富差距,造成青年 / 潜力科研人才的流失(我国面临的问题,这几年有所改善),反而不利于推动科研发展。因此,科研工作者的合理的整体收入状态应该是少(与自己的纵向比较)而平均的。
为什么看了一下描述我没有觉得可以得出大家认为 “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的结论啊…… 我觉得大家的意思明明是 “做科研明明就只值这么多而已” 呀(误!)
我见过有教授宝马三架,号码三个六三个八,一台设备好几百万人民币一年在卖一百多台,中午在办公室吃三明治;还有教授把自己造的激光器脉冲记录写到自家奔驰车牌里的,赤裸裸地炫耀智商带来的财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公诚不我欺。
在德国的大教授,有 Chair 教席的,哪个不是门下弟子数十,博后数十,外加青年教授几个,同时每年烧科研经费几百万上千万欧元(这几十上百号人发工资都几百万欧);再看哪个教授名下没一两家公司,有可能公司不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分分钟只要有人要买就只能选他家。德国教授要到教授级别都只能在学术上开山立派才能当上,他人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必提这个教授,这里面有钱赚的产品技术谁能赚到?这些产品定价有多随意谁能想到?完全卖方市场。
赛先生在中文世界里被冤枉了啊,他 / 她浑身流油。
当我读博的时候,对于科研的意义也存在过迷茫,后来导师给我讲了以下的道理,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
什么是科研呢?就是在古时候,有一些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一般的娱乐项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了(那时候也没有飚车泡吧之类的娱乐),于是他们决定玩一个新的游戏:猜测当前世界的本质,以及预测未来世界的走势,看谁预测的准。
当然,这种猜测和预测本身就是不太靠谱的,所以预测错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总有那么百分之零点几的幸运儿预测对了,然而这个低得可怜的成功率,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还是很高的,并且确实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所以,这个游戏一直一来都很好玩,但这个好玩的游戏通常是富二代们的专利,因为大部分预测都是不对的,就算预测对了,也要好多年后才能得到印证,就算得到印证了,大多数情况也只能让自己爽爽,很难因此赚到钱。必须先要实现了衣食无忧,才能得到玩这个游戏的入场券。
再后来,国家发现这种猜测和预测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但随着娱乐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很多富二代开始醉心于飚车和泡吧了,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了,真正愿意玩这个游戏的人又不能做到衣食无忧。所以国家决定,拿一部分钱出来,资助这些愿意玩的人继续玩下去,让他们不用考虑赚钱的问题,也能解决温饱。这部分钱应该是多少呢?要能保证温饱,但又不能太多,否则会吸引很多并不愿意玩这个游戏的人,为了赚到这笔钱,而不得不参与这个游戏,这样以赚钱为目的,猜测和预测的结果就不准了,达不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初衷。
所以,如果真正希望做科研,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有兴趣做科研,把做科研当作是在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2. 经济上无压力,要么足够开源,要么足够节流。前者比如你本身就是个富二代,从来不为钱发愁;后者比如你节约习惯了,而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解决温饱难度不大。
如果没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即使勉强做科研,做得也不会开心。呐,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如果不开心呢,做出的科研成果通常不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我们称之为生产学术垃圾。
可惜的是,在科研和学术的圈子里面混了几年,发现很多混这个圈子的人(特别是在国内),都不能同时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甚至两个条件同时都不满足。所以有人说做科研钱太少了,挣钱好辛苦啊,有人说虽然有钱可挣,但整天读 paper 写 paper 好无聊啊。有这些想法,关键是因为没有参透科研的本质。科研本来就是一种娱乐,娱乐本来就不是为了挣钱的。如果又要娱乐又要挣钱,还是别做科研了,打打麻将多赢几把可能还靠谱一些。
有人抱怨做科研得到的工资太少了,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长远考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实际上,仔细想想就知道,作为国家,这个投入本来就不可能太多,哪怕国家有钱了,也不能太多。否则,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对科研不感兴趣的人加入,制造学术垃圾;另一方面如果有太多人做科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也未必是好事,社会本来就应该是有分工的,应该是多元化的。
一家之见,欢迎转载。
题主,真正清贫的是处于科研界底层的青年科研者,一没名气,二没人脉,三没资本,只能忍受清贫。至于其他答主说的那些脱离清贫的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大牛。
研究方向能创造生产力的学者一般都不穷
中国教授工资给的太低,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国学费便宜,政府投入不够。
根据 glassdoor, 美国助理教授平均九个月工资 8 万美金,中美消费比大概是 3:1(把单位去了),那中国助理教授应该平均在人民币 24 万左右。
在多说一下,在美国国家实验室里,工资更加高,一个高级点的博士后可能一年就 8 万美金,全职的科学家 10 万往上,很多国家实验室在荒不拉几的地方, 房子可能也就 20 万这样,8 万一年过的不要太爽。想比较就像在酒泉那地方,一年工资人民币 20 万的话,应该可以活的很滋润吧。
一般是对学霸的憎恨,学习都好了,你怎么不穷、早点死、性无能?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授在研究中获得的乐趣弥补了工资的不足。”
看到大家都在說大陸的情形或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我這邊列舉一個其他的例子吧
今年出於商業的目的, 我和一個台灣的教授談到在大陸合作的問題, 期間這位教授跟我常常嘆息到:
這幾年台灣的教授給得實在是太少, 我們一個正教授, 加上津貼每年才有一百五十萬, 這點錢在台可以活得很滋潤, 但是比起商業界的完全不夠看.
然而這位教授是某個國立中字頭商科的系主任, 學術界也是赫赫有名. 最後這位教授就被 “收買” 了
现在的科研的工作已经从一两百年以前单枪匹马依靠个人的智慧和勤奋演变成为团队作战。现在几乎所有的科学家,或者更确切的说科研工作者,都在某个大小不等的团队中工作,可以是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可以是几十个人的大型实验室,甚至可以是上千人的大型团队,例如欧核中心的一些粒子物理研究项目(专业之外,具体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 / 她所在的团队。
科研工作的产出是比较难量化的,一般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喜欢用发表的论文来衡量产出(当然,这种评价机制也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产出常常和劳动量常常不是线性相关的。所以要怎样给科研工作者开工资是一个难题。
第二点,我国建国时科研条件艰苦,不管是两弹一星还是前几个月火得不行的青蒿素,都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有大量具有献身精神的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完成的。因此,在宣传上国家愿意把科学家树立成为废寝忘食,置金钱利益不顾一心从事科研的 “书呆子” 的形象。但事实上,科学研究本质上和其他工作没有区别,无论是在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在建筑工地的工人。一个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科研训练和基础知识学习,从本科到硕士 / 博士,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走向科研岗位,就像一个合格的建筑工人需要学会砌砖,一个合格的外卖送餐员要娴熟驾驶电动车。科研工作者有天赋是好事,勤奋也是好事,但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基本的科研训练才是真正需要的。所以应当把科研工作者与任何其他工作同样对待,不需要鼓吹这种追求清贫、艰苦的精神,那是国家起步时艰难的回忆,值得铭记,非常光荣,但是绝对不适合现在!
第三点就是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还远远不足,具体的数据网络上应该可以查到,有时间之后补上。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领域都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而且科研经费分配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具体来说 1. 经费向重点高校集中 2. 经费向重点学科领域集中 3. 经费向科研大牛集中。所以大量不在第一梯队的科研工作者拿不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产出,工资也可想而知。
谢邀。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宣传教育就是这样的,自然会对科研工作者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从小听到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心怀远大理想心系祖国,然后放弃高薪,艰苦奋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的还硬抗病魔,甚至为国捐躯。
(不是说这种宣传不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客观条件下,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只是现在时代变了,以远超我们想象的速度在飞速改变,而人们的观念却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人们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中,认为科研工作者还是应该想几十年前那样忍受清贫。
不过,现在也在慢慢改变,新闻上越来越多的所谓的网红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宣传 “90 后教授 / 博导”,人们的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这就是落后又陈旧的思想。
同样的还有好多类似的思想,都是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
记得我跟硕导说我想读博士时候。硕导跟我说,两种人适合读博士: 1. 对科研有非常大的兴趣,想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最后能有所名气的人;2. 对自己未来迷茫,不知道干嘛,先刷个学历的人。然后,这二者你都不属于,你读博士干嘛???
老师说的很多,其实我们仔细扒一扒到底什么人在读博士,什么读博士的人能走到上层。
第一,什么人在读博士?
其实仔细去看,老老实实读完本科硕士,然后开始读博士的。
1. 智商逆天,硕士就具备博士实力,编程软件机理随便搞,效率极高,这种大神一般会跟普通博士拉开很大差距,并且未来可期,即便是土博士。这种占比一般不到 20%;
此类学生去向: 高校科研单位。
2. 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科研的料,但是可能家庭可以支持也有机遇,不着急马上赚钱,生活压力不算大。选择读一个博士,刷一下履历。此类学生往往能按时毕业,因为刚开始便会对症下药,选取自己的契合点,懂得取舍,并且一般具备一定情商,能说会道,不死板,所以即便本身实力不强也能讨的老师喜欢,并且能抓住课题组很多资源。最后成果也不差。此类学生占比: 不到 20%
此类学生去向: 政府部门 / 依靠大树进入科研单位 / 生产届 / 转行进军金融
3. 此类学生为大部分土博现状。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或者贫困家庭。思想落后。从小成绩优秀,一路考上 985/211,保研,硕博。家里的好孩子,亲戚的好榜样。但是,此类学生有几种特点: 1. 相信自己实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钻牛角尖,但智商天赋明显被第一类吊打,从事方向一直为别人的小修小补,无太大突破;2. 不善言辞,厌恶学术圈讨厌拉帮结派,不喜欢导师面前拍马屁,忠于自我,不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3. 认为出路只有一个,就是高校科研单位,对社会发展形态几乎不了解,不愿意知晓新事物,也不愿意妥协自我,自视清高其实是坐井观天。此类学生一般毕业会延期,甚至心态差抑郁,跳楼。
此类学生去向基本只有: 普通一二本的讲师。
所以你接触到的科研工作者,
如果是第一类,往往会成为青千或者行业内混迹不错的,能走在上流,即便一个方向打不开也会去新方向;
如果是第二类,基本早就跳槽了。
所以清贫的大部分是第三类。
这是个很老的模因了:凡是能归类到「士」的人(包括但不限于官员、教师、科研)获得物质收入都是不道德的。
明明科研就应该富裕的人来做。这样做科研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没有功利之心,才能真正探求真理,还能缓解科研腐败。
让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不挣钱,苦哈哈的钻研一个不知道结果的东西,还时不时挥舞道德大棒,说搞科研就应该坚守清贫,这叫残忍,这叫没人性,结果必然是培养出一大批披着科研外衣骗国家经费的学术蛀虫。
因为有人无私,背后就必然有人谋私
谁谋私谁主张别人清贫。包括嫉妒心作祟。
科研本来就是富人做的啊。看看西方大科学家有多少人是贵族什么的。
没钱还来做科研,没那金刚钻就别来揽瓷器活嘛
人生永远是平衡的,别人在企业,朝九晚五,做着自己不喜欢的没有创新的重复性工作,赚钱是 b 应该得到的回报。你在高校,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寒暑假一放放 3 个月,做着你感兴趣的满足你个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工作,你如果赚的钱还比别人多,那是不是太不公平了一点?
我以前也这么想
直到我今年转去了商学院……
改变世界也得先吃饱穿暖。有时候我们会质疑什么学习就是力量,什么知识能改变命运——本身就已经这么艰难了,为什么你们还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应该穷困潦倒呢?科研是理想主义事业,但理想并不是现实的对立面啊。我们不以追求物质为目的,但不代表我的科研没有这个价值。还记得之前四川一教授发论文获奖 1350 万 这个新闻出来以后大家都说发一篇论文至于这么多钱吗?那些人大概忘了自己同样可能因为工作出色而得到升职加薪,那么我们因为贡献得到的奖励他们凭什么指手画脚?不是一个层次的思想,其实不需要在乎他们的看法。做好自己就好。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科研社区,在里面提问回答发帖都有金币奖励,金币可以兑换商品。分享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同时还能因为贡献而得到奖励,何乐而不为呢?
科研问答在答魔,提问回答均有金币拿,kindle 苹果等你来兑换!
很多追求科研的人不太注重大富大贵这些东西是真的,毕竟人类这么短的生命,这么广阔浩渺的宇宙和未知,很多物质的享受的确没太大意思了。
但是觉得做科研就要忍受清贫的生活这个是社会价值取向上的畸形,也不仅仅是对科研界有如此的偏见,很多人觉得一个好的 LD 也应该是忍受清贫全心全意向着老百姓的呢。。。国外没有这样的偏见,所以像 Trump 这样的亿万富翁天天秀富丽堂皇的生活,大家并不会因此仇富,这边有些教授也很有钱的,这种的大家也是很佩服。
前些天看到这边英文的介绍 xiaoping 的文章,里面说他发明了很多很重要的口号改变人们的观念,比如黑猫白猫,还有一句我不知道中文原话是什么,叫 “To be rich is glorious”。从改革开放前对于私人拥有财产都可以判罪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国进步很大,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不能忍了,我待会好好回答下这个经济和科研的关系问题
-—————————————————-
我国传统文化和我朝新立之后的长期宣传导向如此
我们的宣传口径默认,医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应该对金钱有要求。
医生是白衣天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研人员要向陈景润和邓稼先看齐。
总之,你们不能过好了,赚多了,过好了,钱拿多了就是玷污了职业的神圣性,是你的素养有问题了,你太爱钱了。
这三类人,似乎默认不用买房子,不用吃饭,不用花钱。
-——————–
一个苍白的现实是目前北京的房价是市区五万每平左右,郊区三万左右。而科研人员按照职级,即使是级别稍微好点的副高级,就是副教授,副研究员,这一级也就是 5000 元左右的收入。其他所有收入都要自己去挣。
我国长期以来对研究项目的把控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不敢给研究人员高的收入比例。这样做也有道理,因为现在两级分化太严重了。如果能提现太多,某些学术大咖凭借掌握的学术资源,变现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我国所有项目的审批目前处于非常严格的状态,验收处于相对稀松的状态,如果一旦放开提现,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青椒们连汤都喝不上了,连皮带肉都会被老人们拿到。
这是一个很让人郁闷的状态,很难破局了。
-———–
目前,很让人郁闷的事情是,由于扩招的出现,大批官二代富二代进入了这个行业。学术资源的不对称更加明显,未来学术圈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我来讲几句让人笑话的内容吧,因为我在科研行业中。
1、中国还初入科研行业,许多方面还处于空白,没有参照,所以有许多科研几十年都不会出什么象样的成果,没有成果就不可能有市场,没有市场就只能穷。
2、做科研需要大量投入,国家给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只能把自己活命的钱挤出一部分来填补经费的缺口,因为科研人员大都会痴迷于想出成果。
3、如果你碰到了周期长速度慢的科研内容,更是屋漏偏缝连夜雨,你不但要穷,而且还要苦和累,一直到老。
4、科研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呀,你的时间都被科研占去了,而且成果出来就那么慢,何况有些成果根本就换不来报酬,所以你就只能穷。
5、有一种情况可能不会清贫地过,那就是运气特好,经费支持到位、实验设计超合理、悟性来得快、成果的市场大,做一二个实验就出成果,把成果变成钱,再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且都有好的市场,这样就不会太清贫。不过得到这样的机会的人太稀缺了,可能几乎没有。
科研, 不是一个能够使人摆脱清贫生活的方法. 真的想挣钱, 摆脱清贫. 还是去做生意, 或者去搞金融相关的行业. 当然, 也有人通过科研成果等挣到了钱, 但是也是跟商业相关, 或者获得什么科技奖项, 但那些都是凤毛麟角, 跟大多数人没有关系.
大部分人觉得好好学习, 读了博士, 有了高学位, 就会挣到钱. 可是, 行业的性质, 决定了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 总是觉得商科毕业的人, 为啥可以一毕业就可以挣那么多? 我们只看到挣钱了, 没看到他们上学的投入. 好的的商校都是私立的, 每年光是学费就好几万刀. 任何事情都是讲究投入产出的. 既然上学投入这么多, 毕业用人单位自然给的多. 但是一般理工科的学费就相对少些了, 而且博士阶段都是有奖学金的. 所以, 就只在金钱这方面说, 投入是相对少的, 也就自然毕业后回报就少了.
所以, 不是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 是应该摆脱清贫才更适合做科研.
因为这是一个事实。在科研领域,收入和工作的技术含量本来就是不成比例的。尽管每人对 “清贫” 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做相似类型的工作,你在学术界工作的收入,不可能高于你进入业界的收入。随便在 glassdoor 上搜搜,Berkeley 的副教授平均工资大约不到 12 万美元;而 Google, Facebook 的软件工程师,起薪都在 12 万美元以上。现在你猜一猜,是在 Berkeley 拿到终身教职更难,还是毕业了去 Google 写代码更难?
做科研,当然也需要体面的生活。想让牛儿光干活不吃草,那是痴人说梦。但如果你真想多赚钱,还是趁早转行吧。
做科研当然可以过上富裕体面生活,问题是很多人想的狭隘了,以为都是国家政府故意让科研者穷不让人过上好日子。
首先,科研主体不同。现代社会靠科学家个人很难做科研(除非你家里有矿)。大部分科学家是在一个集体中从事研究,从事科研集体主要有国家政府机构(类似中国中科院,英国皇家科学院,美国 NASA),大学院校,公司财团等。不同主体物质条件各不相同。事实上大部分科研主体都会给研究人员不错物质财富条件,让他们安心从事研究。但不同主体方针不同。
其次,科研内容影响乃至决定资金资源投入和收入水平。不同科研内容能吸引投资经费预算完全不一样。有的热点内容可以吸引大量投资经费,有的冷门内容可能就无人问津你只能拿普通收入。有的研究能短期内带来显著经济回报,有的研究回报周期很长很慢,有的研究可能纯学术压根没有经济回报。这也会影响收入。
还有,社会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会决定投入科研的资源资金水平。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科研投入更多。国家经济好还是经济危机对于科研投入不同,核心是国家社会有没有钱。
最后,还有如科研时间稳定性。一般来说政府机构,大学院校研究是相对稳定的铁饭碗,而企业财团研究往往是不稳定的,可能企业待遇更高,前提是企业有钱而且愿意投入研发。如果遇见一个企业亏损倒闭了,或者企业正常运营,但是因为想炒房炒股玩金融泡沫结果把研发项目砍了,那么科研人员就傻眼了。
怎样科研会让科学家生活清贫?
1 穷国发展中国家,穷学校穷单位,穷企业或企业初期,没太多钱提升待遇,只有基本死工资。
2 政府机构,高校等不重视,投入少。
3 这个科研项目冷门,回报周期很长或者压根没经济效益,大家不愿投资。
4 企业财团遇到经济危机萧条乃至破产,或者企业不愿投资研发只想玩金融泡沫。
等等。
这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科研就算年薪二十万,比起炒币一个牛市五百倍,十万翻到五千万,当然是清贫的,甚至比起开个小超市,每年赚五十万,那也是清贫的,只要实行工资制,那多数人必然是清贫的,基本上没有哪个领工资的行业可以普遍奢华生活。
有人说了,那科研也可以不清贫,比如说袁隆平院士,他的隆平高科上市,股票十个亿,再比如清华的韩锋教授,发行个什么亦来云,割韭菜五个亿,当然可以不清贫。但是,首先他们也都不是领工资的,其次他们是少数,如果做科研的都领这个钱,把我们国家卖了都不够。
科研工作者没有钱,只能以清贫作为炫耀的资本。
当然不是
我们研究所海龟很多,他们平时聊天除了科研和鸡毛蒜皮的家庭八卦外就是赚钱
怎么拿 985,怎么拿 863,怎么把钱拿出来,怎么忽悠医院配套,怎么做横向项目。他们不光为了科研,还为了钱啊。
他们一直讨论房价,股市,各种投资。
我们领域大佬曾经说过,
他毕生最爱好房和好车。
他经常炫耀上海的几套别墅,又换车了。我老板看到他都烦,不过我老板自己买房买车也不手软,就是不如人家而已。
搞科研的都是极品聪明人,博后出站可以说都穷怕了,他们都非常仔细严谨,对生活品质要求怎么可能低。
奢侈品他们不怎么买,研究所老板基本是一个 lv 到头。旅游靠公费开会和交流,一年出去累计一个月左右,主要钱都是股票和房子里。
说个搞笑的,老板们喜欢打赌上海房价涨还是跌,输的人请对方学生吃饭。看他们脸红脖子粗的讨论,结果都买了不少,呵呵
老板也一直劝我们来上海了就别走,争取去国外发展,老婆要找做金融的,不要买车,记得早点买房子
三俗的不得了
实话说,全世界搞科研的相对薪金水平在本国国情来看都不算很高。美国可能好一些但是美国的好大学大多还是要学费的,大学教授家的孩子也不例外。欧盟国家公办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工资水平基本跟同级别的公务员相同,但是职级、教学的补贴要稍微高点,总的来讲比美国稍微低一点,但是考虑到欧洲的全民医保社保和免费高等教育,生活水平跟美国持平吧。私立机构里高工资的也都是管理层,普通科研人员都是按照市场价。
搞科研的工作,基本也就是个温饱,少有大富大贵的。哪怕是大型跨国公司里做科研的也没有同企业做销售的高。这是普遍现状。我有个法国同学本科毕业就去找工作,失业了一年总算是找了个对口的工作,工作两年后工资与我们学校副教授的薪金相当,但是社保要稍微差一点。
为什么公务员工资高点你们就反对,而高校教师一定要拿高工资。要知道,很多一般高校的老师都是在混日子的,不要拿尊重知识这类政治正确的话来说的自己多高尚。做的优秀的当然工资很高,我们院给 pi 的工资是 50 万一年,当然引进的基本都是青千。
1. 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崇尚道德,而轻视法律。法律制定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最低标准,而道德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准。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人是君子,而君子只占人群的很少一部分。中国人却喜欢用很少人能够达到的标准,用来要求每一个人。这明显不符合现实。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后来,变得越来越虚伪。
2. 政府的舆论宣传非常喜欢树立道德标杆。相信每个人都能想起几个道德模范的名字。过度弘扬为国捐躯,无私奉献这些极端的个人品质,其实就是道德绑架。短期内可能忽悠一批热血青年,但是长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能只靠口号活着。
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人认为 “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说明这些人被传统文化的糟粕荼毒太深,或者被政府的宣传手段洗脑洗得太彻底…… 题主不必跟他们较真,总有一天他们会想明白的。
反正我要去的学校工资是出了名的低。每个月到手几千块,靠工资在上海买房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让你饿不死,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无非是看上了平台优秀想搏一搏。
要么 6 年评上副教授上岸。
要么就评不上走人。
无论怎样,都是人生经历。
没钱怎么办?创业?横向?做项目?
都是方法,但都不好入门。
所以还是要广结善缘,多认识大佬。
另外自身也要 aggressive 一点。
因为大家都是既得利息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找的各种理由。
不然医生,老师,科研工作者都要高薪,那钱还不是从我们口袋掏。不反对的话。去看病,小孩受教育,用高科技产品哪里还出得起这钱哦
因为大家认为科研从业者应该不计物质条件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上世纪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同理还有医生啊公务员啊什么的。
特别是公务员的那个 “人民的公仆”,如果真是人民公仆,那得脑子多么想不开,上完大学以后千军万马挤吧挤吧考上公务员就是为了去当公仆。
现在都是市场化经济,科研从业人员得是多么想不开才会念到博士就是为了去无私奉献不求物质回报地为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现在大家从业观念都是在改变的,做的不开心科研改行。
A: You deserve better.
B: I deserve what I get.
从两方面来说。
做科研的,至少在我眼里,的确 deserve better
在我看来,很多职业能挣那么多完全是畸形,很多职业只挣那么少也是畸形。
但是,现实来说,赚多少并不是根据 “应该” 来定的,而是根据供需来定的,就不说工资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被炒出天价呢。
我并不觉得科研就 “应该” 清贫…… 但是你就是清贫了,你要怎么样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直接结果我就说一个吧 生科院学生办公室进去瞧一眼 跟软件学院差不多了
我觉得也还好,一般高校发一篇中等 SSCI 大多会奖励几万块钱,顶刊更多。申到科研项目几十万,至少日常办公、电脑外设等生产力工具的钱能省下来。交际圈只需要维护合作者和大佬,科研项目经费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或办研讨会的形式打理关系。如果不躺平一直稳定输出的话,一年几篇文章,每年给媳妇买个包至少不是问题,日常生活其实很充裕了。其他更大件的支出(房产、小孩等),假如不从事科研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并取得同等级别来看,也一样很难买。主要是,假如切换到其他行业,用同样的精力和努力,不一定能拿到这些奖金和经费。而且,除了上课,平时不上班,坐在家里写论文就好,买衣服的钱也省了。
我感觉之所以 “清贫”,是老编制(铁饭碗)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养的是躺平的人,能力较低者,本身就应该清贫。如果论文输出稳定,找年薪制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每隔几年跳槽),收入和生活质量绝对不比(同等级别)程序员差,而且日后有保障不用担心年龄问题(雪球滚起来,越老越值钱)。
宣传如此。
我至今都记得小时候看的文章还是新闻,说一个老师的女儿高烧,但他自己还要给学生讲课,就没带女儿去看病。
最后女儿烧成了傻子。
这个故事居然还是作为正面典型在宣传。我当时就在想做你家闺女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现在国内积累下来的舆论对教师医生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根本是畸形的,真实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以前信息不发达,而且大家确实也都穷,你说理想说信念说为国效力,大家环视一圈确实都没钱,也能安下心认认真真干活,一起谋发展。现在呢?科研工作者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没了他们,航母新式导弹轰炸机是天上掉下来的?没了军备科研的成果国家拿什么去发展?
结果他们什么待遇?在他们的成果之上活得痛快舒服一掷千金的人是什么待遇?
这一代老科研工作者,是,老人家高风亮节,清心寡欲,为国为民肝脑涂地,不在乎那些虚名浮利,但你也不能看人家老实就欺负人家呀?人家不要是人家的情分,但我们得给啊。
要谈理想就跟所有人谈理想,要谈钱就跟所有人谈钱。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跟一个部门的人说你们这么做能赚钱,回头跟另一个部门的人说我们没钱但我们有名声啊?别谈钱,谈钱伤感情,虽然隔壁开好车下馆子住大房子想买啥买啥,但他们庸俗啊,我们不需要这个,我们是为崇高的理想献身服务的。
哪天这个部门的人全跑光了都 tm 是活该的。
因为国家给民众洗脑,不想给科研人员发钱。
其他都是扯淡。
环境灌输的认知偏见,目的就是要让知识分子不能独立,必须依靠体制。
中国向来的传统。
从几十年前就是如此。某纪录片可是说过一句赤裸裸的话:“穷的像教授,傻的像博士。”
个人不否定现在科研员的普遍待遇确实有待提高。但体制里面的岗位你指望能有多少工资?有句话叫 “羊毛出在羊身上”。指望公立院校每年靠本科一年几千的学费,研究生一年一两万的学费,加上国家年 gdp 大约百分之二的财政支持,让两千多所大学每个教工年入几十万,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很多欧美国家公立院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类似抱怨收入低的问题,在以公立学校为主导的德国和法国,也是老生常谈的事情。美国的所谓科研条件好、教授收入高,其实也只局限于一些名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的教授也很清苦。
国内教授工资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真的把高等教育当成社会福利来做的代价。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医生。如果真的像美国那样搞精英私立教育,马上还会有一群人跳出来说教育不公平。
所以,政府有时还真的挺难的。
现在聪明的小年轻都不想搞科研了,那些聪明的学生都去金融和 IT 挣大钱去了。现在还有 70 后 80 后坚守着科研情怀,十年之后,当 00 后开始挑大梁的时候,会不会发现高智商的都去别的领域赚大钱去了,科研这种费力讨骂还穷的职业还有多少高智商的年轻人愿意搞?
从题目描述里的那个博士来说,他确实有问题。
首先他看到了那一个年入几百万的,没有看到那些打工的,一年也只有小几万的收入。人比人气死人,这个道理他真不懂。
做科研起步就是教授或研究员。他们的工资无法跟那些 “成功的商人” 相比,但是比一般人强多了,比那些失败的商人强的更多了。
还是那句话,基本生活不是问题,将来还会越来越好。
但是如果对收入和待遇期待太高,那就不要从事科研工作。何苦难为自己。
因为脑子不算钱。
也不只是科研这样。一般不会有人跟亲戚朋友说:你卖衣服的随便给我两件衣服。但有很多人会找搞设计的亲友要个设计图,而且并不会觉得需要付费。
很不幸的是科研跟搞设计本质上没啥区别。更不幸的是官老爷们就是那个要设计的亲友。
理工科还好,毕竟设备材料费摆在那里。文史哲一个课题 3000 元 6000 元他妈的敢要求你发一篇核心。
代写论文抄抄就能过关收费大概文科是两三个字一块钱,可能官老爷们是参照这个定价的。也对,市场价嘛。
对策当然是转行去搞考研政治培训。我现在感觉他们是最尊重知识的。
不过和医生比,一个人读到博士还得规培,二十年教育完了给我看病一分钟可能不到一元钱,还不如我课时费高。
社会主义真是好。(希望医生不要学我跑去干副业)
的答案让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说我国以前物质不富裕时,给有突出贡献的人以精神嘉奖,而现在有条件了,科研人员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认为这实际上说明科研人员得到了双倍的奖励,既有精神上的推崇,又有物质上的回报。
**对他们不服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因为感到他们 “得了便宜还卖乖”。**以前说科研人员如何如何艰苦,牺牲小我为大我值得我们敬仰,现在科研人员生活不那么艰苦了,但名声仍遗留着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发展而牺牲的意味,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在 “牺牲” 了。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主导(我不专业啊,说错了请纠正我,谢谢),他们的付出已经在经济上获得了相应的回报。不要说自己多么辛苦多么奉献,你不想干可以走,有的是人想做这一行。
**这是国家经济的转型会带动的意识形态的转型。**因为不再受国家分配,所以个人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要认可科研人员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那就要熄灭科研这个事情原先具有的奉献光环,认为科研人员和所有其他人一样,是在做 “个人选择”,有“追求幸福” 的权利。
以近十年的情况来看,真正科研做的出色的高校教师我就没见过穷的!
当然,“科研出色” 的标准应该是手里有一个以上的国家级课题面上项目,头上至少有一个中省人才称号。
这个标准说低不低,但是确实也说不上特别高。
一般的双一流高校里这样的人起码都得以百计吧?
在这个标准以上的高校教师,一年的固定收入都很少有低于 50 万的,理工科或者个别优势学科只会更高,更别提其他的科研奖励、补贴、课时费、横向科技收入了。
而他们手里掌握的科研经费肯定更是要以百万计,甚至以千万计的都不在少数。
我们学校的某些优势专业的年轻讲师、副教授即使并没有达到所谓的 “科研出色” 的标准,一年的科研经费同样也有百万以上。
他们经常发愁的不是科研经费短缺,而是科研经费怎么能转化为成果的问题。
之所以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真正的科研工作距离普通社会群众的距离有点遥远了。
一方面因为因为距离的遥远,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肯定就会出现类似之前 “七成网友一致同意将数学踢出高考” 一样完全是 “无知者无畏” 式的猜想。
另一方面这些真正的 “科研大牛” 们因为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到了科研工作中,可能也并不太在乎对社会上那些标准的 “财富象征物” 的收集,容易对群众的认知形成误导:
一个没有名车、没有名表、穿着布鞋衬衣天天在学校门口拉面馆解决三餐的人,似乎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 “过的很清贫” 的印象。
但人家可能一年的收入是以百万计甚至几百万计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签字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随便做个猜想性实验耗费的材料就够买辆宝马了。
对于这些大牛们而言:
天天就是从家走到实验室五分钟的路程,为什么要买车?
实验室到处都是钟表,为什么要买手表?
天天进了实验室就套白大褂,为什么要买衣服?
以及…… 你们说我清贫就清贫吧,没有时间解释。
你们高兴就好。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课本上所说的科学家做实验的艰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确实是经济紧张。但有些是因为没有实验条件或缺少一些仪器,而这些仪器要么是没有被发明出来要么就是归人科学院管;不一定给你。
最好的科研人士的最理想精神状态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不是为了兴趣也不是为了金钱,这种科研人士最为纯粹。
其次是为了爱好或者为了成就感或者为了混饱肚子,而且除了做科研,其他能力都不怎么样,这样的科研人士,就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士的真实写照,而这些人里,平庸之辈很多。
由于平庸的科研人士数量很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研究成果往往又不能高效率的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收入有限,而除去科研,他们在其他方面没有竞争力,而人总是要面子的,总不能对大众说,除了混研究院,其他方面我一无是处,所以尽管收入有限,大多数科研人士也只能忍着,并且美其名曰:我不计较物质,我是一个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而忍受清贫的光荣的科研人士。
人,有时候骗别人骗多了,自己也会相信自己的谎言。
20160125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答案,就能看出当年自己写的东西不仅内容混乱,逻辑也很不清晰。本想重写一下这个答案,但想想还是保留下来吧。
两年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放上来配合原答案咀嚼吧。
1、一些人对一个圈子的误解,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了解的较少,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诱发了他们的防御机制,即如果不这么想,心里会很难受。
2、如果一个职业或圈子相比类似的圈子,其基本要求很高,或其普通要求的岗位工资很低,那么一定有其他的补偿办法,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亦或者只是暂时的现象。
3、或许有些收入,如果你没有拿,那么你就不知道其存在。
4、由于目前我接触的科研领域中,人力几乎是不计成本的。一个外包 10k 的项目学生解决了,只是稍微给些犒劳,有时给个奖励就完了,哪怕这个学生的工作在这个组中的确是不可替代的。
5、部分被误称之为 “学术腐败” 的钱真的只是人力成本费。不能大教授率十余小弟没日没夜几个月搞出来的东西,写个感谢就完了。人心是买不来的,可是也不是这么卖的。
6、随着这几年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目前所在的地区给予高校老师的待遇已经很好了。足够配得上他们所付出的时间了。
7、部分地区和学校可能还没有达到职员所期望的数值,不过我相信很快就能够摆脱 “清贫” 这个词了。
大概就这 7 点吧。
-———————————— 以下是原答案 ————————————–
这算是处女答吧,第一次答题。
忍不住出来答题是因为看到上面的很多答案中隐藏了太多个人的或者文化的 “偏见”,而且大家回答的也不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想尝试一下来处理这个问题。
首先拿到问题,先解题(不是太较真,而是这个题目叙述的非常复杂 = =)
一、题目想要啥答案……
1、我来举一些例子来区分事实与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吃饭是一件极度龌龊的事?”
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发现,90+% 的人都不认为吃饭是一件龌龊的事,那么回答这个问题的重点就不应该放在吃饭和极度龌龊的关系上,而是放在为什么有 10-% 的人这么认为,这样好不好等等。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白人的智商比黑人的高?”
这里我们在中国做的调查和美国会有很大的区别。即使在美国文化中黑人和白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黑人会觉得黑人的智商更低一些,这使得他们在进行测验的时候分数会由于期望效应偏低。在做智力测验时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告诉黑人被试在做智力测验,另一组则不告知,那么告知为治理测验的那一组测的的结果比另一组低。文献在学校,过几天回学校补上吧)。
事实情况到底有没有差异我忘记了…… 不好意思……
这里提问者想了解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个人的或者文化的偏见。我们应该分别对问题中的事实和偏见进行回答,对他们的产生、发展、未来方向等进行分析。
关于偏见我不是很懂,没有阐述,只在最后说明了一下,看其他高票的吧。
2、题目到底要问什么
上面我看到的 70 多个答案大致把可能的意思都回答了…… 所以题目到底要问什么这个必须明确。
有人把为什么指向了 “大多数” 和“都”: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这么理解……
有人把为什么指向了 “认为”:回答为什么一些人有了“科研忍受清贫的生活” 的想法……
有人把为什么指向了 “忍受”:回答了为什么从事科研的人会穷,或者为什么不会穷……
有人把矛盾点放在了什么是科研上,阐述科研是什么样子的,开发项目啊或者基础研究博后站啊……
有人把矛盾点放在了什么是清贫上,1 月 1000 算清贫了,1 月几万也不算什么等等……
问题描述说 “我就纳闷了,难道科研工作者就理所应当应该过清贫的生活,热爱科研到不应该在乎物质的地步吗?”
这里他问的是,科研工作者应该不应该过清贫的生活。可问题是这个和题目完全不沾边儿啊…… 是否应该就涉及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学术伦理、个人伦理、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我也看到有人说科研更多涉及自我实现了,有可能就是跟随着这个问题回答的)………………
所以我要尝试把上面的问题一块做个解答。
形式是,我来摆事实举例子,答案观者自有把握。
二、科研是个啥,清贫是个啥,生活是个啥……
1、科研
大概我要说的有两种,第一种偏应用,第二种偏基础。这两种基本上情况是差不多的。但,我仍然相信两者收入差异显著。
应用举例:
高中高考分科系统
北大方正高考择校专家分析系统
这个很应用,做出来如果统计学指标好,很容易就被公司收掉,去做成商业化的系统。
企业员工帮助计划
企业 EAP(EAP 培训, 心理管理, 危机干预, 员工心理)- 林紫企业 EAP 服务中心
如果做的是这些方面的研究,有钱很正常。我认识的做这方面最好的月薪上 10W 没有问题。给企业做 EAP 挣的钱不多,如果教一群人怎么做 EAP 那挣的就多了。
但是如果是做基础的:
词汇加工初期语义属性的激活程度: 来自 ERP 的证据 注意捕获对注意瞬脱的消弱作用
这些东西如果是方向内的可能能够看懂或者说能够看到花那么多钱做这个有什么意义。但是对这个方向不够了解的人理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是比较费劲的。尤其是这些东西可能永远不能转化成钱。
这里研究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成功概率小,参看各种文献索引的规模,学科知识是需要积累的。二是成功到应用时间长,开发个药得过三期吧,开发个模型得需要各种验证吧,就算做上面说的 EAP 或者高考那个,我知道的有个组已经做了 3 年了,还没出来,信效度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毕竟这是要做一份量表而不是一份调查问卷(另一种说法是这可能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命运而不是一个产品的使用率)。
我有一个老师就是做 eap,很挣钱~
当然我也有个老师开开心心做科研,工资也就 7000 + 吧…… 没什么其他收入……
当然,即使同做基础的也有收入差异。其中以部分在于灰色收入。
我来系统的举一个例子。
一个项目申请下 3000 块,最后剩 1000 块,项目参与者 2 人每人能分 200 块,项目带头人能分 600 块,这个钱是否算学术腐败?
当然算!以我个人的伦理观,我不会要这笔钱。而且我还会劝其他人不要这笔钱!
如果我是参与者,我不会要这笔钱,如果我是带头人,我只能要这笔钱。并且还要发给其他人这笔钱。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如果我不发给参与者,他们以后就不会与我合作了,而且他们如果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以后我就很难和别人做项目。第二个:如果报的时候报 2000 或者 2200(目前来看没有这个机会,因为报的时候都是上面主动填最高,反正钱也不是他们的,他们报的少了可能上限就会下降,以后真用的时候就不能报了),慢慢的上面就不通过你的项目了,因为这个项目钱报到他们的上面去没有好处。
我是一个解决问题比较理性的人,即使我完全按照我自己的价值观行事,最终的结果就是我没有拿到钱,并且钱一分没有剩下来,以后我很难与别人做项目,很难申请项目。当然肯定会有人职责我为什么不尝试改变这些人,原因也有两个吧,第一个是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足够的难;第二个是我权力还不够大,站在一个说被开就被开,项目金额就千儿八百块钱连 3Q 都没有的位置能改变什么?!
我的方案是:把所有的这种收入都攒下来以后做项目用或者买书用(专业的对项目有用的书),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不干预,但在侧面会想办法以抱怨等方式来表达这么做是不好的。等有一天我能够到达足够高的地位可以稍微影响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做一点改变,比如增加科研人员项目奖励等等。
看到了吧,我这样的以后如果走上了科研之路,必定是清贫的穷光蛋…… 尤其我还喜欢做基础……
and,33% 的非正常开销是算很高了,我咨询到的情况来看,等到百万或者千万的项目,就不可能有如此多的非正常开销了…… 有个 5%?最多了吧……
再 and,那些防止从这里面拿钱的方法吧,有很多,不过上有…… 下有…… 所以还是跟没有一样……
2、清贫
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经过了几个不同的版本,,现在我的人生观的最终版本停留在了:每个月有 2000+(够养活自己就好,父母的钱足够养活他们的……)的收入~工作不累(别太体力活),能让我有先功夫看书~最好还有图书馆资料让我用~
(当然我这么想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过我相信还是有一定的个人经历决定。比如我今天去图书馆看了好多杂书,比如概率论啊,精神分析引论啊还带了一本儿字帖来练~我就是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喜欢看医学,数学这些,喜欢看书,这可能决定了我更愿意多看一些书而不是多挣一些钱。)
你看这个要求算不算是清贫?我还有一个哥们,行业不好说,现在大概每月 1W 多吧,觉得特别少,想买车,看上了一辆小 200W 的车,攒钱买呢~人家也 20 出头,对于他来说,这也不算有钱~甚至在他的交际圈儿里,这就算清贫了……
如果我以后有 7000 + 的工资做科研,我自然不认为是清贫,这跟别人有多少钱关系不大,博士平均月薪 1W 我拿 8000 也不嫌少。对于我什么是清贫,我现在每个月只有 800,我觉得不够花~……
3、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喜欢攀比,赢了他就优越,输了就暗暗发劲努力或者嫉妒,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不用管他是否存在错误信念,每个人的理想生活都来自于他之前的经验,所以他追求钱,或者追求知识,没有什么对错,更没有神圣与不神圣之分,那只是他的价值观罢了。
而每个人只能过一种生活,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后悔没有做出另一种选择,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可能引起一些防御心理,比如 “酸葡萄甜柠檬” 什么的,很正常。同理,认同这正常或者认同这不正常也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觉得我不认同 “后悔正常” 就不对或者不够客观,这些只是想法,经验和基因共同决定出来的东西而已。
三、事实与偏好
“这个颜色的车真好看!”和 “这个颜色的车真难看!”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但是跟这个车没关系,这只是一个人对车的判断。
再比如同学两个人说话:“你竟然喜欢吃青椒,多难吃啊!一股怪味!”,另一位 “多好吃啊,甜甜的~”。他们的争论跟青椒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只是他们在对各自的味觉(还是个心理量,争什么劲……)进行定性描述。
什么是事实?“我觉得青椒是茄科的”。“扯淡,青椒怎么可能是茄科的,那是辣椒科的!”。“瞎说,那是茄科辣椒属……” 这个时候争论的是事实,虽然事实也不会根据他们说的事情改变,但是不依赖于各自的经验,有独立于感官的标准。
到这个问题这里,
“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最后出来还不如他的那个朋友赚的多?”
“根本不配当老师,在高校只会误人子弟”
你看,这就是配不配,值得不值得,应该不应该,全都是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去衡量的,全都是我所谓的 “偏好”,既然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上有句俗话 “谁不爽谁咨询”。
他们觉得不配,也有可能是一种防御,因为考不到才这么说的。
至于后半句,的确他们在说的是 “事实”,但是不是“偏好” 也不一定是真的,如果有人一直觉得三角形内角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 180 度,那么他愿意接受这个对于事实的假设,就让他接受去吧,如果你愿意改变他的假设,就是你的世界观的事情了(如果你偏向存在主义可能就不会去说服他)~
四、偏见!
这个部分我没法说,因为我没有做过研究,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偏见,所以我只能说,对于这种学术忍于清贫的说法,一定有文化偏见,但是能有多少就说不好了,可以做个实验,跨文化或者跨社会经济地位的,应该会有很好的结果。
这部分去看那些票特别高的就好,他们说了好多关于社会舆论导向什么的,对不对的我也没有做实验,不知道。(别跟我说你已经学成木头了,不做实验连这种东西都自己判断不出来了…… 那我问你,你信星座么?星象学的人格心理研究星象学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看完了?那我问你,你信实验么…… 这种认识论的问题困扰我 N 年了……)
就这么多吧,吃西瓜去了…… 有不对的我再来改……
借用流行语一次,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先说科研,什么是科研?在大学里无所事事,只是干了几个自己爱好的事情,随便写本书算科研么?申请一些课题,其实并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算科研么?在大公司搞出一个新的专利算科研么?用自己的知识创建一个公司算科研么?在知乎发表一篇角度新颖的答案算科研么?在平凡工作之中创建一个自己认为效率比较高的工作方法算科研么?公务员在接待群众时采取了更加直接有效的处理方式算科研么?
再说什么是高薪。单位分房,除了工作之外什么都不干,每天上 4 小时班,剩下时间用于吃吃喝喝,月收入 7000+,算高薪么?每天蹲守在一线,出了点问题要拿帽子、甚至自由来换,月收入好的时候 1W+,差的时候 4000,算高薪么?每天不但要干完一份工作,还要兼职其他工作,有时候要通宵工作,月收入 2W + 到 5000 + 不等,算高薪么?多次技术投资失败,搞得周围的人都觉得你不务正业,终于一次成功了,从此晋升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算高薪么?同上的另外一个人,最终都没有成功,只能忍受每月 4000+,比别人累却没有报酬的兼职,算高薪么?
是不是科研,算不算高薪,这都是要和别人比的。从题主的问题来看,你的那个博士朋友,除了是博士,自称搞科研之外,没有提供任何亮点信息,那么,请问一个什么都没有研究出来的博士,应该拿多少才算高薪?当然了,可能这位博士还是干了点东西出来的,那么再请问,如果一个无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换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博士,该拿多少才算高薪?
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学是非常多的了,所谓的搞科研的人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是真正潜心搞科研,并且能出成果的人有几个?大多数人都是除了文凭外并无什么所长,整天混在学校不安心教书,科研搞不出,天天想去混社会,看见别人赚了钱就认为社会不公。如果你参与了 “北斗课题” 研究,如果你攻克了某困扰国家数十年的技术难题,即使学校不给你高薪,难道你自己不能给自己高薪?现在都是市场经济,别的不说,光是靠知名度都能换钱,你自己不能出成果,或者即使出了成果也不知道怎么换钱,为什么要怪社会不给你高薪呢?我国确实曾经宣传过那些勒紧裤腰带搞出原子弹的科学家们,但是千万不要搞错了因果,人家值得表扬是因为人家搞出了原子弹,勒紧裤腰带只是加分,否则就算这裤腰带勒死了,也只是一群无所建树的妄人。
单选题:请在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 “数学退出高考党”YY 出来的的一项:
A. 做科研穷一生
B. 做女博剩一生
C. 做码农撸一生
D. 上知乎续一生
计划经济时代的为国家集体做贡献的科研观的遗留,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仍然有小部分基础学科的研究人员抱有这种观念,还试图绑架整个科研界。
要转变观念了,科研有穷的方向有不穷的方向,你选择了穷的方向只能因为你自己热爱,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贡献,真的有需求你是不会穷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价值导向虽然不正确,但是初衷是好的。
【1】因为如果反过来,知识分子都想着去赚钱,那么学术研究就会变得非常功利主义,其研究方向就会集中到回报快容易出成果的领域,而探索性、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就很容易缺位。
【2】更糟糕的是在中国大陆泥沙俱下的社会环境里,拥有学术话语权的人,如果以金钱为导向,滥用自己的学术话语权会怎么样?
都说现在中国社会的信用体系崩塌,比如转基因问题,比如医闹问题。以往由于掌握着普罗大众所没有的专业知识而被人所敬重的社会身份 / 职业,比如,律师,医生,公益活动家,专家,教授,校长,现在统统污名化,都变成了砖家,叫兽,连校长也成了贬义词。公知污名化的背后,除去那些显而易见的政治因素(比如公知被贴上键盘侠的标签)外,他们之所以会被污名化得逞,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很多人没有坚守职业道德,才给了媒体和舆论可乘之机。如果最初没有医生去收受红包,没有教授搞学术剽窃,没有专家用自己权威为虎作伥,没有校长性侵儿童,没有律师讹诈当事人。那么他们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又怎么会给人污名化的机会呢?为什么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把名声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是因为他们蠢吗?是因为他们不懂赚钱吗?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
引用一句《Criminal Minds》第八季里面的一句话做结尾:
“When a doctor does go wrong,he is the first of criminals.He has the nerve
and he has the knowledge.” 一旦医生变坏,他便成了头号罪犯,因为他既有勇气也有知识。
——Conan Doyle(小说家)
清和贫是不同的取向。清是内在的,贫是外在的。
清是说对于物质追求较少,这是搞研究工作的人的普遍状态,原因多种多样,从家庭背景到工作环境都有关。
贫是外在收入少。搞科研的收入少是因为搞的东西是非常理性的,没有冒险的机会,也不能收别人的智商税。现在赚钱的办法都和冒险和/或智商税相关。
然而搞科研工作的这些人就是这样,想去做赚钱的行业,内在外在都不合适。搞科研工作的喜欢 yy 下海,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把经商当成了学校考试。
我听从你们的话,所以鄙人找工作拒绝了两个 211 和一个一本,还有一个有硕士点的二本,去了一个钱多事儿少离家近的单位。让我日子不愁,生活舒服,做点学问是可以的;日子困难,生活紧张,做学问是不行滴。
基于扭曲的价值观。
有一天偶然看了一小段有名的玻璃大王的采访,他提到了 “道” 和“术”的区别,并认为自己以道御术。我认为他的看法以及背后的价值观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价值观决定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甚至鸦片战争一百八十年来,更甚至百家争鸣后两千五百年来中国的很多事情
因为他们认识的科研人员不够「走运」,研究的东西暂时没被市场化没被强力监管,否则光靠「资质」这个东西就够他赚的了。:)
我一个同学曾经吐槽,他们一个热门产业的上市公司,股权(不是期权池啊)被几个从来没来过公司的几个某科院的教授占了大半。员工和高管眼红也没办法,没有人家挂名公司根本没资格开。
因为当权者的逻辑和正常人思维不同,比如说他们把科学家很穷作为一种亮点大肆在新闻媒体感动中国里面炫耀。
这么说吧,当我硕博连读到第二年,得知四十多岁的导师还在租房子住,我就自我放弃了科研的这条路。
我觉得我的科研或许一辈子也赶不上他,他能把自己关在房里两个月,就为了把理论公式全推导一遍,我做不到,那我岂不是连房子都租不起,还是远离吧,从此一点动力都没了。
另外,现在导师和师母还是继续租房住,这是我读博的最后一年,义无反顾,逃离北京,逃离科研
科研工作者我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确实大多都很清贫的样子,衣着神态容貌摆在那。100 个里有 1 个生活优越的。
从科研者的角度来说,不然呢?不搞吗?
No no no,我觉得国人对此的看法不只局限在科研,而是各行各业,只是可能科研人员比较有代表性吧。一般我们的想法都是,只要不是自己行业,都觉得凭啥别的行业能赚那么多钱,然后自己的行业就是为啥我们这么苦逼。比如说,凭啥当官的能赚那么多钱,凭啥明星可以赚那么多钱,凭啥医生可以装那么多钱,我们所有的想法其实都是,凭啥别人能赚那么多钱,你赚那么多钱就是对不起你的职业,再 low 一点的想法就是,所有的职业都应该是富有理想而忍受清贫的生活的,参了铜臭味多不好。哦,对不起,你说我是商人,那不好意思你肯定是奸商,要不你就应该裸捐,你看人扎克伯格不开个小破车吗!凭啥你住别墅开豪车。哦,你是二代,那更不对了,应该秉承你爷爷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你现在炫富算什么本事!。。。
所以对付以上这种人,就是你爱说啥说啥呗,我自岿然不动。想赚钱,就去产学研,想做学问,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没什么应当如何,应该如何,开心就好!
P.S.:但是有些人可能也说的对,千万别觉得读到博士就能赚钱,现在读博士还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
惊!中国天眼年薪 10 万难觅科研人才!
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科研工作。
他们既不知道科研经费怎么花,也不知道科学家的待遇是怎么样,他们满脑子就是陈景润在办公室演算用了几麻袋稿纸然后营养不良累死了。
还是补充一下吧,免得又有人来抬杠。
我说普通人不知道科学家的待遇,不是说科学家一个个都堪比大款,而是说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过得去,不算清贫。
这个【过得去】,包括衣食无忧挤地铁上班的,也包括家有余财买车买房孩子出国的,还包括确实有些科学家确实堪比大款等等情况。
就算是陈景润,几麻袋稿纸、办公室熬夜…… 都是三十岁左右那几年,到 34 岁已经破格提拔为研究员了,待遇跟大学的正教授相同,【清贫】看跟谁比呢,跟 1977 年绝大多数 34 岁的人相比,人家的工资相当高了。
因为工作负荷太重累死,不等于【清贫】。大老板累死的多了去了,哪个没钱啊?我们一听见科学家累死就觉得人家是穷死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联想。
至于你朋友,他作为科学家,目标应该是科学研究成果,而不应该是赚钱,这就是大家骂他的缘故——他不务正业。大家的意思不是科学家就得穷着。你理解错了。
因为不得不承认,科研是整体而言比较穷的职业。
中国的传统是穷而后工。虽然这是讲诗歌的,但被很多人套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好多人都觉得那些好的成果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来的。并且进一步转换概念认为越艰苦才能越专注。
大多数人脑子里这样觉得,但是行动上却不会这么做。
举个例子:
孩子要学习了,觉得天太冷 / 热,家长是不是比较容易让孩子去空调房里学习?
孩子学习得比较晚,家长会不会给买零食水果之类的吃?晚自习结束的晚,家长会不会弄宵夜?
那如果是孩子想玩电脑,家长乐意不乐意开空调?或者是玩游戏到半夜,家长给不给宵夜?
吃东西不要钱吗?开空调不要钱吗?那家长为什么就愿意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花这些钱了呢?为什么不会觉得寒冷的天更容易磨练意志,叫孩子饿着冻着写作业呢?
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科研人员应该拿一点点钱辛苦工作呢?
没研究过心理学。我觉得这就是个利益相关的问题。
孩子学习好了,自己的回报长期短期都是可以遇见的。
然而大部分人对科研的理解还处于 “关我屁事” 状态,觉得顶多就是什么火箭啊数学啊什么的跟我们又没什么关系。
然后再想想觉得国家搞科研的钱又没什么我用,还不如还给纳税人。
大概是这种想法。
我跟这些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也知道科研是必然有用的,跟整个人类都有关,地球灭亡也知道让科学家先走。但了解也就这么点。
我就简单讲讲我自己为什么认为科研工作人员为什么需要高工资。
我就只要想,假如我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念这么多年书,花大量的脑力体力精力,做这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成果的研究。连父母孩子爱人都养不起。给的钱还不能吃点好吃的,住的地方也小,还不称意,发点牢骚你们还要怪我太贪心。
我!不!干!了!
谁爱来谁来吧!
那么接下来这里的科研人员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当然还会有一些不为钱不为名的高尚者。
当然也会有一些加入有钱的恐怖组织制造生化病毒的人们。
当然还有一些跑到其他福利比较好的国家去继续研究的人们。
我在美国某公立大学读博,地处某三四线城市(或叫大农村)。和大多博士一样,有 assistantship,学费保险加起来一年四万的样子,系里出 95%,我自己出剩下的一些杂费,然后每年两万的工资,一个月交了税大概 1500 的样子,我们大农村我租的房子一室一厅大概加上水电网一个月 500+,养个二手车每月油费保险大概 150,剩下 850 养活我和老公没有任何问题。我老公和我一样的情况,工资还比我稍高,我们几乎可以把他三分之二以上的工资存起来,现在正在攒首付准备买房。
我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理工科学生,也会有为科研做贡献的志向,两个人加起来一年我们老板和系里在我身上的投入是至少 12 万美金。我们读五年的话大概 60 万美金,大概人民币 400 万的样子。和国内的博士相比,我们真的十分感恩这样的机会,可以受到不错的教育,生活也能得到不错的保障。
可是家人都在国内,祖国也需要我们去建设,我们一直开玩笑,以后只能随便混日子的话在哪儿都行,但是万一能搞出点什么名堂,还是要回国报效祖国的。现在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我们回去,也能提供不错的条件。我们要求不高,能维持小康就好。我想,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在追寻科研梦想的同时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住行。我想,很多学校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努力改善,民众的意识可能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一点不单单是针对可言的群体,针对各行各业,针对服务群体都一样,更少些偏见,更多些尊重,不要有太多的理所应当,可能生活都会更美好些。
如果以后我有幸能在大学任职,我也很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给我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经济扶持,只有少了生活上的压力,才能更好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梦想上。
科研人员的待遇呈现 “金字塔” 型,底层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在收入较低的一段时间内(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出成果,等到成果、职称、影响力等到达一定高度后,才是 “收获” 的时候。
此外,不能仅仅以收入作为唯一标准,还有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社会资源占有情况、从事科研的荣誉感等等,都是科研工作者的隐形收益。
我曾经问过老教授的年收入是多少,他轻描淡写的把大学的工资发放单给我看了… 单单大学给他的就有十万英镑,而且他还因为太老可以免税…..
这个问题跟逼乎所有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 XX 就得 XXX?” 的答案都一样,就是定势思维,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中不需要太多的因果逻辑,都是 “其他人都这样你也得这样” 的定势思维,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就是“中国大部分做科研的都在忍受清贫的生活”。
而这个是为啥呢?其实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之所以没感觉其他国家这样是因为基本上能普及科研的都是第二世界以上的国家,在第三世界科研无法普及,不可能有一般的科研人员,只能是政府支持的几个尖端人才,这样的人才便有机会获得举国的资源,那当然在那个国家过得就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在第一世界本身生活水平就高,所以一般的科研人员生活水平在我们看来也是大大滴丰富。
在第二世界就很尴尬了,因为科研本质上不是一个短期盈利的工作,所以注定了这个行业在市场上竞争力最弱,甚至不如食堂里的盛饭大妈,但它的长期收益很丰厚,所以注定了这个行业一定要政府扶持,而政府扶持就有个资源的问题,像前面说的第三世界根本没钱扶持一般科研人员,那就把钱集中在少数几个尖端人才身上,僧少粥多,自然就吃得膘肥体壮;第一世界位于整个世界最上层,有机会获得全世界绝大部分资源,起点高哪怕是最清贫的在我们看来也很富裕;而第二世界国家恰好处在一个 “有闲钱培养一般科研人士,但是能力也很有限” 的尴尬位置上,所以政府会有一笔闲钱鼓励大家搞科研,但搞起来才发现僧多粥少,钱少得可怜,勉强够温饱(毕竟还是要分出一大部分钱给尖端科研人员),但是已经坐上了这个位子想换也不容易。
目前科研人员都是靠大学和研究所这类的教育机构来支持,这类机构能给出的钱大部分都得能靠政府养,所以一般科研人员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能力正相关,中国的一般科研人员收入不高其实就是我国虽然年年 GDP 增长 6. 几,但是因为起点低,仍处于 “脱贫” 阶段的反映。
社会舆论如此,首先科研制度对科研工作者的主要奖励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奖励,知识分子楷模光环可能又加成吧。。。
其次,科研是件漫长有很难快速见到回报的事,这件事极其考验人的忍耐性,一出生就告诉你,孩子你去努力吧,60 年后诺贝尔奖就是你的,相信第一个十年就跪了一批。第二个十年又死了一批,等到第六个十年估计已经没有幸存者了,物种淘汰的既视感不要太强烈。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赞誉是美名是青史,而不是钱。
因为如果一个行内的老油条,为了 “职称”,“经费”,“名气地位”…… 等等目的去搞科研,想糊弄差事不要太简单。而且外行人,甚至同行,都很难抓到证据来处理他。
首先,科学家做科研是为了什么?
其他所有职业,都可以说,我就是为了糊口,唯独科学家不可以。
因为如果科学家做科研,是为了糊口。对人类生产力进步很重要,但是周期长,出阳性结果渺茫的课题,和短平快,但是基本上等于说屁话的课题,你猜,为了糊口的科学家,会选择做哪一个?
每年有多少科研经费,被扔在了,好发文章,好申请基金,但是圈子里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没有屁意义的课题上了?
又有多少,顶尖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在选择课题的时候,第一优先的是,“好发高分”?
划水还在其次,科研界的造假可以说屡禁不止。而且我也把话放这,多的是根本查不出来的造假方法。比如我观察到的数据是 1,我在实验记录本上写 1。这个手写的实验记录本就可以成为我的原始数据的证据。有的人比如说,把 1 写成 1000,那有可能出现小保方晴子事件之类的事情,但如果只是为了获得阳性的 p 值,把 1 写成 1.1 呢?发个 3 分不到的杂志,全世界有几个人会屁颠屁颠地去重复你的实验?即使有人重复实验了,重复实验失败了,OK,未知偏倚呗,反正数据差的不离谱。
人性就是这样,你给了他们欲望,怎么满足这个欲望,那就是人家的事了。如果不是真的热爱科研,能走捷径,人性是不会愿意去绕路的。
而科研的世界,实在没有办法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到皇帝面前去单独演奏竽。随便找几篇文章看看,“实验方法” 里面一定会有,“同等条件”,“双盲”,“重复三次以上” 之类的话。这些话都是凭良心说的。到底有没有同等条件同等剂量,到底有没有双盲,到底做了多少次实验才出了这三次阳性结果,你也根本没地知道去。电泳照片是有的,我说每个 well 上样量是相等的,那就是相等的。审查者除了信任,也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阿基米德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你弄乱了我的图形;牛顿一生都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孟德尔一个修道士,种豌豆是不务正业;霍金人都已经被困在轮椅上了还不放弃思考…… 他们谁是为了 “进职称”,“经费”,“高工资”,“送房送车” 而搞科研的么?
科研最理想的原动力,应该是好奇心。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所以我去研究。满足好奇心,就是对真正的科研人最好的报酬。没有这样的觉悟,就不要来做科研。这是为了你好,也是科学好,更是为了全人类好。
当然,我们的国家理所应当要保证科研工作者的温饱,和基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尊严。起码不能饿死。但也仅仅是饿不死。
ps,我个人是认同,只有吃穿不愁的富二代或者三代或者别的什么情况总之经济上没有任何困难的人,单纯为了追求马洛斯需求的金字塔尖,自愿投入科研事业,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个问题类似于:
1.“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农民就得忍受贫苦的生活?(我不敢用 “清贫”,因为做农民不“清”)”(中国农民贫苦是众所周知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的孩子” 希望用教育来改变人生了。)
2.“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音乐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如果我没有错的话,很多热爱音乐的人都不得忍受没有钱的生活,这比 “做科研” 更为辛苦吧?)
3.“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搞艺术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与做音乐差不多,但是艺术有或许其他特点。)
4.“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学文科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也因此,人们都不鼓励人去学文科,又说文科是有钱、有权人的孩子才能够学的。)
或许 “农民” 在知乎以及在中国社会中,会被不屑一顾,因为人们认为农民没有文化、知识,因此他们必须、也不得不过着贫苦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能耐赚到钱。而且,对于很多自称是 “知识分子”、“文化人”、“学者”、“文人” 甚至 “读书人”、“书生” 等等等等称号而言,农民对于社会没有多少贡献,因此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资格叫穷的。
“搞科研” 的人可以为自己叫穷,因为他们(或她们,下面不再一一标明了)认为自己是搞学术,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尽管或许他们的论文几乎没有什么人看,但是他们自信地认为,之所以没有看他们的论文,是因为这个社会很肤浅,没有知道他们论文的价值,他们想,他们的论文总有一天会得到人们的承认的。总之,他们认为,自己的论文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全人类而言。因此 他们必然认为自己的这些成果要求得到物质上的回报如果说他们论文的价值要在将来才能够得到认可和 “运用” 的话,那么他们认为他们的物质上的回报现在就必须实现。
与 “搞科研” 的人相类似,公务员、医生、教师等都被认为有资格哭穷。因为这些人都自认为(或者也被认为)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品德的文化精英,并且这些人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至少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如此。既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那么为什么国家和人民(这两个词加粗有特别的意义)却不给他们加工资,相反,(他们认为)国家和人民认为他们要 “甘于奉献,不求回报” 呢?显然他们是不会同意的,因为他们认为既然我们为社会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那么国家和人民就必须给予我们同样价值的物质回报。否则体现不出社会对知识、文化的尊重。而且他们忧心忡忡地认为,如果没有给予他们(“搞科研的”、医生,教师等)足够的物质回报,那么显然这个国家将会是没有未来的,这个国家也是留不住他们这些人才精英的。或许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地认为,他们认为,国家不重视他们可能会导致灭种灭族的命运,至少是国家不能发展的命运。因为(他们认为)历史已经表明落后就要挨打,而科学又是第一生产力,谁在搞科学?那还不是他们这些” 搞科研的 “?
如果说 “搞科研的” 有资格哭穷的话,那么音乐人、艺术人、搞人文科学的人有没有资格哭穷呢?按道理说是有的,因为他们也认为自己为社会和全体人类做出了很多贡献,因为他们是搞文化的,而人类社会的核心就是文化,至少在很多人看来,因此他们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且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如同 “搞科研的人” 那样有文化、知识、修养等等。但是为什么似乎这些音乐人、搞艺术的人、搞文科的人没有太抱怨自己“很多人都认为做音乐、艺术、文科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或者至少是公开、大规模地抱怨?(因为或许有很多人私下抱怨。)
之所以 “搞科研的人” 的低物质待遇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如此的愤愤不平,至少在知乎上。或许是因为 “搞科研的人” 主要甚至全部都在中国教育、文化系统内,或者是在中国的“事业单位” 里面。而这些人构成了知乎的主流用户,他们是愤愤不平,他们认为凭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如此为中国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却得不到应有(按照他们的标准)的回报?而那些无耻的奸商、那些无耻的 “小鲜肉” 演员、那些无耻的贪官却个个都日进万金,个个都住别墅,包二奶,睡美女。这些人凭什么那么有钱?!他们做了什么贡献?他们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但是却拥有社会最多的资源。而他们这些 “搞科研的人” 却还要为他们服务,他们对他们(自行判断)招之则来挥之则去。为什么这个世界或者这个社会如此之不公平?为什么他们做着最伟大、最重要的事情,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反而要去服务于那些无耻、恶心的人?
且不说那些奸商、小鲜肉这类的人。他们认为就是与他们搞科研的人相匹配的物质待遇都不能给予他们,“人民群众” 以及国家 | 机 | 器(人民群众也是被它忽悠的)还宣称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他们认为这如何能够让他们搞科研的人服气?既然有贡献,他们认为难道就不能有应有的回报吗?为什么要他们不计回报地干活?
为什么?
虽然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说社会的原因,社会的整体结构要求 “搞科研的人” 不能拿太高的工资,比如不能拿 “小鲜肉” 这么高的工资。整个社会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这些花钱的地方很多都是用在改善当下的社会处境的,比如社会基础工程,医疗,教育等等,而搞科研(在中国,搞科研大约就是那种要国家财政拨款性质的吧?在企业搞科研也有,但是说实话,公众也不太关心,因为在企业不管干什么都是去赚钱的工作)似乎更主要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这么说,但是的确很多论文是没有当下现实意义的。也不能直接改善社会整体处境(用大白话说,就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虽然说未来也很重要,但是现在的生活也重要吧?因此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自然不能如很多科研人员想的那么多,说实在,“人民群众”也不愿意,因为人们认为现在更要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整个社会效率太低,浪费非常严重,贪腐现象在各个领域、阶层都很严重,因此自然也没有过多的钱给予搞科研的人。不过,据我所知,中国现在的社会对于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而这仅仅是 “事业单位” 的。至于私人企业那就另一回事。
如果说 “国情” 使得搞科研的人需要 “忍受清贫的生活” 的话,那么我倒是觉得有另外的一种看法(偏见)。
我认为,如果是你是真的热爱 “搞科研”,那么你或许就必须为自己的兴趣付出一些代价。虽然说科学的确是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动机,但是呢,有很多科学工作都是不能即可产业化的,这个社会或许不太愿意为未来支付太高的代价。你或许说自己的论文很重要,但是如果它不能够进行产业化,那么或许它现在的价值几乎等于零,或者至少在现在没有太大的价值。至于未来的价值,那么未来说了算,现在的人没有理由为你的未来贡献给予太高的回报。比如张益唐,他热爱 “科研”,但是他没有高收入。即便当了美国大学讲师后,似乎也没有很高的收入,他没有房子、48 岁才有妻子。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他搞的数论没有能力进行产业化,因此没有办法用数论赚钱。(当然他个人“倒霉” 也是关键,不过,似乎在美国,大学教师的收入也不是非常高吧?我就不去查了。)
如果你不太热爱搞什么所谓 “科研”,你是像很多人不得不做那些科研,那么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至少不能有很大的怨言。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选择,你都只是为了其他非科学的利益选择搞科研的。你的目的不纯粹,你搞科研不过是为了,比如有个受人尊敬的工作,甚至只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中生存。既然如此,那么你也不能总是把 “搞科研” 挂在嘴边了。
而且,就算 “清贫” 本身,如果我没有错的话,大学教师(即便是讲师)都说不上 “清贫” 的,如果我们对比下其他有些群体的话。当然如果你认为一个月七八千元甚至更多(全部收入,我也不知道多少)算是清贫,那么也没有办法。
热爱科研和吃饭不冲突。
受媒体宣传的影响,一提到科研,立刻想到陈景润、邓稼先。因为以前生活太艰难了,宣传上当然要摒弃布尔乔亚的享乐理念,用无产阶级朴素的价值观引导每一个读者,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于是在今天就形成了对科研的一种误解,要甘于贫穷、甘于奉献、甘于平凡。
甚至宣传国外科学家的时候都要说居里夫人如何如何艰难、爱因斯坦如何落魄。巧妙的把科学研究的艰辛替换为生活的穷困上面去。甚至以前语文课外读物里面还有一个牛顿煮豚鼠的时候把怀表煮了的故事,却没人会告诉读者那个年代能送孩子进剑桥的家庭并不是什么贫困家庭,后来的牛顿也是名利双收。更没人会提培根作为实验科学家的同时还是英国的大法官,富贵荣华。
如果甘于平凡,科学家还有动力去研究吗?名利是凡人越不过的坎,所有的工作要么是为了成就感,要么是为了改善生活甚至提升阶级。对于科研的误解就在传统的无欲无求宣传路线中越来越加深。
马克思贫困潦倒,毕生批判资本,但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资助,《资本论》一书他是无法写完的,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学者都是被各种资本所左右,在国内当前的体系下,国资(科研经费)是最好的指挥棒,直接决定了研究者的方向。
正视资本的力量,是科研发展的唯一途径,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高层建筑,确实应该出淤泥而不染,但是科学家也是要吃饭的嘛。
因为科研者供大于求。
大多数科研者的工作无法变现。或者说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
科研只是一份职业一种技能,并非每个学者都是费曼杨振宁。。。
只是因为觉得这个有趣,这个能满足自己求知欲,就去学了。然后就想找份相关的工作。
国家不买单。公众不买单。富豪不捐款。
不能说只要你是个科研者,就得有人给你钱吧?钱不是自己挣的?
特别是人文社科的一些学科。除了当老师别无它途。每个大学的人文系都需要老师,但年年培养学生,难道年年聘新老师?
我见过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导,和各校同行为申请国家基金挤破头。
在同一个学科几百份申请中,教育部批了跟奥运有关的,跟非典有关的,跟大学生就业有关的。
我认为无可厚非。
如果科研者觉得国家教育部目光过于短浅,自己的项目对其他的谁比较重要,就找其他的谁要钱好了。
做科研只能解闷,但不能脱贫,因为有些科研并非一生人就能研究成功的,而是好几辈子的文献。做科研的材料损耗是惊人的。那些后续的受益大部分都是被推广者划分一大部分,仅有一小部分后期受益是属于科研者的,扣除了试验经费和青春损耗,其实科研者的受益所剩无几。一般一个伟大发明面世,人们往往都会记得推广者和代言者的名字,极少数的人才会记得做科研的。一般 一个好的产品,是极容易被接受和推广的,往往推广的那位付出最少但最被追捧。一个不好的产品,是极难被接受和有好口碑的,产品被推广者忽悠出去了,但产品出现瑕疵了,用户体验不好,但人们往往记住的却是研发者的失败而不是推广者的忽悠。
可能跟国家先前科研投入不多和一些社会宣传有关,要了解真实情况,还是从实际统计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比较好。这方面有过国内的统计说学历越高平均月薪更高的(至少到硕士还是这样)。
比如这个佛山市对于企业员工薪水的统计 《
》
更新一点的数据可查看《
深圳市 2012 年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9_P020120416565065891969_百度文库
》 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在表 12, 第 43 页。
从个人经历上,我认为现在 TOP 高校和大城市的研究所给的待遇还可以吧,(如果进得去的话)博士毕业工作一两年应该税后能有八千一月,还有年终奖等。工作其实比较自由,加上一些隐性的福利,要求不高的话应该过得可以。
当然要想赚更多钱得自己灵活来事,那些不关注科技进展,不开会交流认识人、不发文章、不拉项目的人只能拿死工资了,晋升也慢。这跟在校外混原理一样,大多数情况下高薪只属于那些创造了更多价值的人。楼主引用帖子所说的那个 “小伙伴” 要赚钱也要盯着很多事情,什么事情来钱就做什么,赚钱能力当然比一个死读书的博士强很多啊。
那位 “小伙伴” 的确是能力比较强的人,有时候还是要放下身段,真心承认别人有比你牛逼的地方的。这跟学历无关。
”大多数人认为如何 “这样题目就不是特别好,很有争议性,还不如问” 搞科研清贫吗?如果清贫,应该吗?“
没去研究所呆过,不过既然大学老师的项目基本都是研究所里接的,就假设研究所的待遇比大学好,所以就以大学老师来说搞科研的现状吧。
第一点,目前搞科研的人大部分并不清贫;第二点,搞科研的人应该清贫这个说法只是每个行业都有的哭穷现象的一种,如果一个公务员也说自己清贫,我想有人会觉得搞笑吧,但是目前搞科研比非官员公务员收入要多,大学教授靠搞科研闷声发大财的绝对不在少数。
搞科研应该保持清贫和科研人员的收入现状是两个问题,至少现在,如果跟商人比当然算清贫,但是跟更多的劳动人民比,应该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了。现在各行各业都宣扬穷且益坚,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单单是科研一行,因为现状大学教授们无论收入和地位已经算社会阶层的中上层。何况现在科研一半交给市场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一半国家控制提供基金支持,横向加纵向课题,大家都懂的,明面的工资能有几个钱,由于超低项目人工费比例的限制,学术洗钱早已蔚然成风,大学教授接几个科研项目就可以攒到经费送子女出国留学,一般工薪家庭很难拥有这个条件,而且子女回国不出意外将属于社会中上阶层。
一个手底下有很多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的大学老师如果还清贫,那些还需要付员工工资走一步看一步的小企业老板情以何堪。
最后一段话歪题了而且您读了可能感觉戾气非常非常重。搞研究的是否应该拿高薪?先讨论一个问题吧,“拿到硕士博士学位 = 收入上高人一等?“,这句话做为实际情况的确成立,但是如果用一个学位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大家都知道不应该,这个并不是出于 “一个博士去救了一个老头然后自己淹死了值不值” 这种哲学问题,而是出于一个人的市场价格应该取决于他创造的价值,学位只是判断价值的一个方面。首先,科研没有那么高大上,这个我相信做过科研工作的人大部分都会心有体会自己做的东西如果出于实用有多大价值,就拿天文物理学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我提出一个观点我提出来就可以了,至于它的合理性让未来的人去判断吧,我说虫洞存在,时间能逆转,我们活在平行宇宙中,就算我是在放大炮,你能给我做个实验验证我是错的么?理论很难走在实验前面,我上学读书,到最后我自己想明白这个道理,当然这句话不绝对,但是大部分理论是走在已有的现象观察之后的。我所见的科研很多时候偏理论轻实验(实验烧钱而且不一定出 “理想” 结果啊,把实验的钱节约出来多好),有实验也是为了配合理论攒出来的实验,而且科研做得好不如文笔好,一点小小的成果一包装就能变成一个了不得的东西,ppt 上就能搞出科研来。**读书期间更多让我迷惑的不是金钱,而是搞的研究不是我心中那个样子的研究,所谓的搞研究搞学术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比黄金屋更让我迷惑。**综上,我并未觉得目前环境下科研的社会价值多有高。
对于人类来说,科研的前沿性让它变成了诗和远方,但是并非生活必需品,没有科研只有一亩三分地也不会过的不快乐。
以上内容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引用另外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这个社会中,有真才实学技术的人,是否总体不如「非常会来事」的万金油混得好? - 陈鑫的回答
其实也并不是,我认识的大多数人以为【做科研有发明,有创新,一次能挣几百万】。
模糊一下时间线,避免熟人说破……
我曾经的一个本科导师不好好带学生,学士硕士博士都是水毕业 (组里的化学学士毕业没打过谱),天天酒琢磨挣钱,挣大钱,结果他现在带的组是我们市级创业先进,学生也是各种比其他组的学生有钱……
另外一个本科导师一开始潜心学术,但是学生就这么几个,做了横向忙活不过来纵向,横向的钱贴不过来纵向的项目;导师自己也年轻,现在也开始忙活挣钱,再也不学术……
现在的导师直白儿的说【我有钱就留你,没钱我也没辙】,组里的欧盟现役们还天天收政府催毕业的信 (1/3 的 funding 来自政府)。┑( ̄Д  ̄)┍国内国外都紧缩,那没辙……
↑暗搓搓放进来许愿,砸个 funding 给我老板,让我留!下!来!
感觉好像就是答非所问,不过我就是来许个愿的啊~
从个人角度希望科研人员都是高富帅。但从经济学角度还是应该保持现状。
因为从经济上说,高盈利要么意味高风险,要么就要付出机会成本。科研人员对于利润的获得是偏向于投机性质的。一旦成功其利润是爆发式的。从平衡性上说不应该普遍给予高额福利。否则对整个模型不利。
另外,科研人员不应该是利益驱动的。应该属于原始驱动。这也是前些时候流行的导师不选前两名的道理。因为前两名学生往往陷入利益驱动的陷阱,导致无法持久,难有建树。如果普遍给予高额奖励,对这个圈子是毁灭性的打击。
看看国足职业化前后对比就知道了。
评判经济一定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思维。要充分考虑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人为的改变分配,往往后果严重。而一方面市场经济,一方面又横加干涉则是最差的选择。比如医疗行业就是如此。
当然,我不是说科研人员就要清贫。而是达到平均水平即可。不应特殊对待。也希望所以行业都不要被人为干涉。
没有理由不营造一种 “清苦科研” 的政治正确。
金字塔架构的行业,比如传销,它需要大量宣传 “入行赚大钱”,吸引新鲜血液维持架构不崩溃,科研则是靠想大量获得学历的硕博们来维持行业的继续运作。但审查一下这两种行业的本身,它们是金字塔架构,无法永久维持,就看什么时候崩溃而已。倘若这个时候学硕博们都清楚了金钱至上才是社会运行规律的话,那么大量小年轻们就会发觉,其实并不是读书这件事和赚钱正相关,而是读某种特定的书才和赚钱正相关,民智一开,某些科研行业会加速崩溃。
反正于我而言,如果时间能重来,我不会用 3 年青春换一个没用的学历。三年能生 3 个小孩,对人类的贡献远胜 30 个 cns。
主要是领导这么认为。。。
你看看感动中国,里面就几种人
牺牲的,家里没剩钱
累死的,家里没剩钱
还没累死,但一堆病,坚持工作,家里没剩钱
身体还不错的,努力工作的大国工匠,家里没剩钱(此类型这两年才有)
国家舆论导向如此,你说呢
就我所知道的清华大学航院的众多老师中,他们的很多的确是不是很在意物质上的东西的…
但是品行和操守不能成为待遇不好的理由,我一直认为,邓稼先邓公那个年代国家的确亏欠了一代科研人,但是现在没有理由不提高科学家的组织待遇还有社会地位。
每每看到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们专注而澄澈的目光,我就觉得这样一群默默地奉献的人才是国家崛起的脊梁
提出这个问题了就表示大家意识到不对了。
只是整个社会价值观是旧的,生产关系是旧的,制度都是旧的。
科研制度急需改革,从评选基金,基金中劳务费比例,发放情况,教师待遇,等等都要改革。改到没人思考这个问题了。
科研是技术发展动力,值得更好的待遇。
有人说科研对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才是最大的精神奖励,真正热爱的人会沉迷其中忘记物质需求,所以不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干扰他们对科研的沉迷。
前一句我认同,可是最后得出的却是强盗逻辑。
恰恰相反,本人认为应该给科研工作者最优厚的待遇,防止他们过度沉迷科研,提前透支精神力和创造力,不然导致科研生命缩短才是巨大的损失。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他浙江大学毕业以后,去了香港读博士,后来卖苹果手机挣到了上百万,再后来拿了一个硕士学位就匆匆毕业赚钱去了。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 同意陈浩的观点,读完硕士,再选择读博士进而做研究,这和选择一份职业没什么区别,我们选择工作,无外乎两个出发点,一个是赚钱生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你的兴趣和人生追求。回到楼主的问题上,国内的科研环境不用我多说,很多人也都清楚,做研究的钱途就是,要不就是忽悠做项目,也可以很有钱,但那称不上做研究,要不就埋头做研究,没那么有钱。我想楼主的同学读博士也了解这一点。
2. 了解了上面这些,再来说说科研跟钱,认为学历和知识一定带来更多的财富,是对教育学历知识认知的偏差,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国内的教育导致大多数人选专业读硕士读博士的首要出发点是,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赚更多的钱。其次能兼顾兴趣爱好最好。这恰恰是一旦发现没有达到第一个目的心理有落差的原因。因为他也许根本不爱做研究本身。科研能不能带来财富,我想说可以,但一定不是最快的那一个,所以楼主的同学想要快速发财致富,选科研绝不如跟我那个同学一样卖苹果手机。
这题干有两种理解方式,不知题主想问哪一种。
Q1: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科研的人普遍都生活清贫且不甘于此?
A1: 因为他们既没有接触到真正顶尖的高手,那种博士毕业只要想赚钱立马可以跑到华尔街 hedge fund company 年入 30 万美金的高手——这类人怎么折腾都不会让自己陷入清贫的境地;也没有接触到真正热爱自己的领域重视兴趣大于钱的那部分理想主义者——这类人可能清贫但没觉得在忍受,也不会去和别人比较。如果遇到的都是想靠博士文凭发家致富糊里糊涂来读了博士但水平不够,自然就觉得博士都是忍受清贫生活的人。
Q2: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科研的人就理所应当忍受清贫的生活?
A2:因为他们又蠢又坏。
这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啊。谢邀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从事科研不赚钱,所以做学术一定要能忍得住清贫的生活。至于为什么科研人员收入如此之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一,科研人员工作价值难以评估 (时间周期长),导致科研人员更像食客,说得糙一点就是吃白食。
有人说现在的学者跟古代的食客相似。大约都是吃白食的。科研的大部分都是跟基础理论工作相关的。而这些前沿工作有多少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生产应用中产生大量资金回报的? 应该是极其稀少吧。这跟科学工作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有关系。首先我们无法保证实验结论是否真的符合我们想要的样子。其次是我们无法保证下次,或者换个条件,实验结果还能被较好地重复出来。你说这么多无法保证,谁都不敢拿那么多钱来打水漂。所这样来说,科研工作人员的收入还是得靠那些微薄的工资。你的工作价值无法被评估,或者根本也没有多少价值,或者说验证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评估价值绝对是科研人员的收入较低的一个原因。对一个工作的价值觉察一般要很久的时间,所以现时而言,就会导致收入的微薄。既然你的工作很有可能不具有价值,那么预期的收入肯定要低。看看其他任何产业,哪个产业的工作价值评估周期是像科研这样长的?(以上分析肯定是基于国情的)
科研产业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投进去的钱大多不是当时就能产生效益的。尤其是财政不是太富足的情况下,肯定会缩减科研产业的投入。
二,一些科研工作的低价值含量
做理论模型也好,做实验也罢,基本上都需要科研工作者进行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可能遵循逻辑,也可能不遵循。科学研究遵循逻辑有时候是致命的。逻辑是很符合理性,但不一定符合事实。因此,在这样非常理性的逻辑框架上盖起的科学工作大厦,到底能有多大产,实在是个未知数。尤其是大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都是在做一些无关痛痒的研究的时候。大牛 PI 开拓新的方向,揭示新现象,发明新方法,而更大多数的科研大军做的其实是跟风挖掘重复这样的工作。想一想,这么多仪器设备,这么多的资金,只是在跟风别人的研究。这是在沙地上倒黄油啊。科研人员的资质,也符合统计学规律。真正有多好 IDEA 和洞见的人少之又少。这样的创造性工作非常具有难度。所以大多数研究生和博士,基本上也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做出突破性工作的人,还是少数。所以为什么要给你科研人员丰厚的工资呢? 你都做不出来东西。别说科研人员是脑力劳动。没有创新的工作,简直比体力劳动还要轻松。体力劳动者是天天难受,脑力劳动者也就是在 Deadline 的时候难受一下。而且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中有多少是想做科研的? 要知道,这些人不仅以后不从事科研,而且还吃着科研经费呢。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复杂性的目的性会降低整体科学结果的价值含量。
总之,就国内的科研现状而言,实在找不到太多理由给科研人员涨工资。我们科研人员面临的生活现实问题,其他产业也同样面临啊。我认为,真的需要好好削减整体科研人员数量了。以此来增加少数精英能够享有的资源。把钱花在最值当的地方上。
现在的科研人员,更像是过日子,而不是做科研。大家冲着的一点也不是真理和现象。而是论文,钱,职位。还是功利的人比较多。
搞科研的工资是领导(据说全中国过得最滋润的一批人)给的,领导想给多少就给多少,领导心里自动会忽略你薪水低的问题你有啥办法,进私企是干多少拿多少,自己挣,比搞科研舒服。小李飞刀里阿飞说过:自己的钱买的酒才最好喝。中国人讲究孝义,对贫寒家庭出身的科研人员来说,对父母尽孝,对子女尽义务靠搞科研是不行的,所以是领导无义在先,不能怪科研人员离开岗位。
另中国的科研单位传承多年,养闲人无数,领导也不敢给好的科研人员更多钱,因为钱就那摩多,这个给多了那个就没了(领导不会割自己的肉),后果可能会出人命(我们这就出过),一旦出事后果可能就是领导的晚节不保,所以大部分领导都是维持现状,得过且过。
当然,科研人员可以熬成领导吗!可现实是当领导的一般都是没有什么科研才华的人,有才华的人大多受不了官僚的那种氛围。孔子说过:“多闻阙疑。。。。禄在其中”,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胡云八坎的马云等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言寡尤行寡悔的人连信息时代都跟不上怎么搞科研。所以其实在中国的科研单位是搞不出什么东西来的。
有人说请个洋人进来领导,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和胆识,洋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国情,更不了解中国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拿来主义的胡搞一通,最后大多两方面都心力交瘁,不欢而散。
其实本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单位需要 40 岁以下的人来领导,40 岁以上的人很难做出以下的决定:
1. 辞退三分之二的无用人员和关系户;
2. 有精力做好辞退人员的安置工作,保证他们有口饭吃;
3. 解散一半的无用的职能部门并做好解散人员的安置工作;
4. 与科研人员打成一片,没有代沟。
中国社会的刻板印象,
对冲基金操盘的有很多是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各领域专业的博士,
长江商学院的老师也叫做科研的,
商人同样是做科研的,研究商业这门学课。
与领导搞好关系,社会上吃得开,酒桌上会说话同样是知识,同样可以有能力高低,同样可以搞科研。
他就很不服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最后出来还不如他的那个朋友赚的多。
吐槽点在于一个博士居然再和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比挣的多。
他自己做所谓的科研做的怎么样呢,做科研不赚钱?
“小成绩就不如他,大学没都上出去打工结果现在月薪都一万多。” 人家学历不高就不能挣的比博士多?
关键的关键是这哥们读博士是为了赚钱,简单的认为学历高低和赚钱多少有对等关系。
“很不服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
人家也在社会上辛辛苦苦赚钱。
做科研的好像没穷的吧,哭穷的倒是不少。我有一些在航天的朋友,整日哭穷,然后都住着 160 平的房子,开着二十多万的车,生的起两个孩子。还有一些高校教职的同学,也是整天哭穷,但一样住 160 平以上的房子,开沃尔沃。清贫?和盖茨比么?
被骂的原因是
他是为了赚钱而科研,而不是因为科研突出赚到了钱。
仔细想想,这两种表述和心态都是不一样的。尽管目前科研的前者居多,若后者的精神都没了,科研就真的没救了。
骂的人也并没有说理所应当过清贫的生活和不在乎物质,更不可能是真的 “大多数人”(再说了,嘴上说的能全信么),而这“大多数人” 必然大部分是被压榨的学生而已。
看看这样的新闻,就知道为什么大家会愤怒。
一人为何能贪污千万科研经费?贪污科研经费不是个别案例
“桃色新闻” 牵出科研经费贪污案 暴露体制积弊
人云亦云吧大概
又是知乎政治正确。
你们哪位做科研的发了财的现身说法一下呗?别老 YY。
做科研老想着随时转化成产能,早晚一无所成。
做科研绝对是个放长线钓大鱼的事。板凳需坐十年冷。
只能说相对的打通市场、资本、行政渠道,优化优化。前期多争取一些资源。不要把日子过的苦哈哈的。
这就太难得了。
快速赚大钱,那不是两耽误吗。
说国内媒体天天报道优秀科研人员出于理想,为了国家奉献一生的。
是因为现实里科研做得好,还有钱的,中年的时候已经宣誓放弃对在原有国家的特权,效忠美利坚合众国了。国内媒体当然不能大张旗鼓报道了。
面对这样的人,央视该痛心疾首,人才流失。环球时报骂忘恩负义,当代汉奸。铁血网恨得咬牙切齿,要碎尸万段。他们在科学上的贡献,反而不为国人所知了。
我觉得很多答案都没有回答到根本原因上。
我们都知道体制内的编制有两种,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行政编制内的人员要遵循公务员法,公务员法里面讲到的一点就是清正廉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老师这一群体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很多事情都是参照本法执行的,(这里请忽略贪污腐败问题)。所以乐于奉献,不求回报就成了老师这一行当得主流。其中最突出的相似点就是,公务员和老师都没有加班费。
2000 年后,国家房改,以前很多分房的事业单位不再分房,你就可以看到房价开始蹭蹭蹭的往上涨,迫于房价,国家又开始工资体制改革,近几年,你才可以看到许多三四五线的中学老师工资有了改善,但是对于许多一线城市,这点改革其实然并卵。
下面回到科研人员,国家其实只有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人才,因为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了。你不给科研经费,不给好的待遇,很多优秀人才根本不会回国。你们只看到国家最高科技奖有五百万,但是你看看国家自然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多少钱,分别只有二十万和十万, 是不是也就是一个高级码农的年终奖。在这里提钱都感觉自己俗。总之,待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我只是希望国家在引进优秀科研人才的同时,也要引进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高效。管理体制改革相信会是下一步的重点。习大大和李大大这一届领导班子我很喜欢,有大局观,做事计划性很强。所以工作的时候我选择给他们打工,而非马云,哈哈哈哈
邀评
业内人员过剩的问题。
为什么 “做科研” 就要被保证荣华富贵? 那么任何乞丐只要宣布自己“做科研”,就可以成为中产阶级了。
只要认识到,“做科研” 只是一个行业,而已。
研究生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字——穷
教授的话,外行根本猜不到他到底收入多少。
你导师认为你应该忍受清贫
因为那个帖子后面评论的,大多是不知科学价值,又没能力创造价值的一群人,他们还无法理解什么叫有尊严的生活,要给予其怜悯与同情,而不是受他们影响、因为他们而郁闷,更不要活成他们那个样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居然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不是自己作死吗?
某,985高校博士生一头,月薪1900,不包吃,包住,工作环境还可以。偶尔还能和朋友打球,聚餐,生活算不上清苦,但是20好几了对家里从来没有贡献。没有女友,家贫,不想害人,读了博士的还找啥女友,简直反人类,这不是坑了别人一生吗??!!
山大某系好友曾说,我觉得中国现在的问题,其实很好治理。就是允许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没有违法,没有碰到道德的底线。一堆人出来指责别人,用高标准绑架别人,自己什么都不做,肯定会乱成一锅粥。你看,就像西方理性人假设,如国富论,**给每个人自由去追求他想要的生活,名利、财富、爱情、事业,这完全是合理的,最后社会自然就井井有条了。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中性,没违法)就会很接近社会的利益最大化,社会只是守夜人,不要太多干预,强制别人做什么。
**
我当时反对了,要知道,西方那套自由经济已经落伍了,现在都卡恩斯主义了。
回头想想,生产力决定生产水平,这一套思想不知道在我国是否还有效果。
不过,我自己知道一点。**社会片面的宣传教育、医疗和警卫的重要性,把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绑架在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地,结果国家没有引导和补贴,社会没有福利和资持,把所有的问题扔给工作人员就等着他们没有满足高的道德标准就来指责批评。所以,从事这方面的人被迫成为活雷锋,被迫牺牲自己满足其他人的非理性的需要。
**医生不接受病人,有错;接受了病人,莫名其妙死了,有错;病人死了,要求赔款1400万,还是医生的错;收红包有错,不收也有错;开药有错,不开也有错;医疗器械有错,反正都是医生的错。
警察不接受家暴案件,有错;接手了家暴案件,按照法律执行,没有教育,有错;家暴男入狱,妻子反悔,又是警察的错;丈夫出狱,变本加厉,又是警察的错;最后无奈离婚,妻子没有男人活不下去,又是警察的错。
小摊贩不管理,城管的错;管理了,态度不好,又有错;假装看不见,不来了,又有错;卖出假货了,又有错。
科研工作者,没成果,有错;你想要钱,有错;你想求名,有错;你博士毕业,想谋求更好的生活和权利,有错;你搞科研的,敢赚我的钱,有错;你有吃有住,还想有地位,有错。
朋友,我正面回答你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人病态的自私的狭隘的想法,把别人绑架在道德高地来完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前面有人说什么现代年轻人不知道,所以要老一辈来提醒。这是哪个棺材里面爬出来的自言自语?你是明清穿越过来的吗?告诉你,年轻人不仅很懂,而且已经自觉不自觉有了一套更好的解决方法:**只要我没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他一切都是我可以追求的。我可以追求名,所以我自愿用高道德要求自己;我可以追求权势,我积极进入公务员不反腐;我可以追求利,我就是唯利是图,我用钱 砸 死 你 。**我的钱是我挣的,为什么不能买我想要的东西?大学生想做小三,侵犯谁的谁的利益了?我有钱了养二奶,这是我和我老婆三人的事情,关大众屁事。什么叫做我们这些人不理解,没追求,所以才只知道钱和利益,别搞笑了。我想追求利益就追求利益,我想追求清高就追求清高,这都是我的自由,你凭什么对我的选择指手画脚?就你们道德高尚,你们有一套完美的价值体系,你们可以随意评价指责别人。那为什么这个你们创造的时代和社会是如此让人难以接受?错了,要认,要改,新的一代人的所有存在的一切就是对上一代的总结和反思。
睁眼看看,国外的医生护士,警察保安,教授学生是中国这个待遇和地位吗?我们不知道传统的那一套绑架人的思想和道德,你还不知道世界之大不止中国一个政府。在国外,这些从事公益的人你本来就比别人高一等,因为他们不是完全追求私利,所以他们比其他人要伟大一点。你到国外医闹试试,你到国外殴打警察试试,你到国外辱骂教授试试。还清贫,真的搞笑,自己求了解一下国外的学术人都是怎么样的生活和待遇,一般人住的只是供给房,很多教授都有自己的别墅。
另外,我真的要说一句,问这问题的是智商要充值吗?看看你身边,你自己看,清华毕业的有几个还在国内?一般好一点的,有点本事的,谁在国内混啊?这么简单的问题,直接出国啊!!出国拿点名誉就可以直接回国养老,拿一堆项目基金钱,国内外兼职,和杨振宁一样,啥也不干还会被人夸奖爱国,你自己会不会思考问题啊?你看你身边学医和高学术牛逼点的,谁会傻乎乎还在国内。
别给我提施一公和饶毅,这两人要不被同化,要不迟早会后悔,会付出代价。
这个社会真的是畸形的,虽然我不这么想。我普林斯顿读了八年的老师,有一次上课说,你们不要怨恨那些去美国的人,不管他们是贪污还是影视圈人物,他们都是去了先进的国家,他们的孩子接收的都是好的教育。等到有一天,整个大陆(他是用的大陆而不是中国,我也没想通区别在哪)被搞得一塌糊涂,无法缝缝补补的时候,能改变和拯救这一切的人,肯定还是这些人的后代。所以,他们是整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想,有个东京大学回来的,他经常说,我看到日本和中国数学的至少要差50年(还是30年,记不清了),我很痛心,所以我回国,我想拯救你们这些年轻人,能救一个算一个,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我默默的等着,真的,我等着,等着有一天所有人和你一样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接下来的路,往哪里走。
看了几个排名靠上的答案,觉得都答非所问。首先 “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 是个伪名题,楼主的问题大概是为什么做科研的收入为什么没有其他工作(and less educated / qualified)高。而所举的例子,完全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道理。
1,首先,和少数收入高的个例来比,在统计和逻辑上都不成立。以问题中的例子来讲,正确的是应该和所有大学没上的平均或者中位收入来比较。我相信博士后/博士在读的平均收入,还是会比较可观。
2,其次,做科研是一项前期投入很高,后期才看到回报的投资。即使比较,也应该以投入工作年限作为比较。那位没上大学的朋友,大概已经工作五六余年。
3,最后,科研是一项低风险的职业。即使它要求的教育和投资很高,但所得和风险总是成正比。而大家看到的,往往是那些投入高风险职业的赢家,而输家或者中庸者往往默默无闻。
另外,一个人的收入虽然和教育水平和成绩略有关系,但关系真的不大。
因为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因为知道真相的都是少数派!
搞科研只是一份职业,这个职业和清贫没有一毛钱关系。
干这个职业的人,从常委的儿子到农民工的儿子都有!
有情商高的也有情商低的
有智商高的也有智商低的
有财商高的也有财商低的
有看得清的也有二百五的
有资源极多的也有纯赤贫的
看你自己要什么
谋食不论职业,谋道无关职业!
因为很多人没见过有钱的科研工作者
并不仅仅是科研。
每个人都觉得其他人应该忍受清贫的生活,如果 “其他人” 从事的职业和自己没半毛钱关系。拿着纳税人的钱,没干出什么大成果,却还想着挣 100 万,那必然惹人嫌。
如果干出成果了,100 万好挣,不用改变世界那么大,发篇好文章就行。
不知道原因,不过知道个事例。我毕业那年有个物理专业的校友,说他去找工作,最后问了一下待遇,用人单位,好像是某高校吧,负责人勃然大怒,说我们需要的是甘于清贫的科研人员。。。
是在傲娇,这个清贫要看跟谁比。。
一老板说,哎。。我在李嘉诚面前就是一穷 13。。那他真的就是穷 13 么?
不用为此烦恼。你自己不这么想就好了,要等老百姓理解了在做事情,这世界永远不会进步。老百姓是要被引导和驱赶的,而不是相反。
如果你觉得做科学高尚,所以甘愿清贫,我只能说做穷人一点都不高尚。
要么大幅度提高知识分子待遇,要么老子转行,智商比你高凭什么挣得没你们多。
那些认为科研等于清贫的人大多不了解科研吧,其实我想他们连清贫的定义也未必明确。科研,真在做研究时,过得大概是 “清真” 的生活吧,看文献,想问题,做实验,讨论。朴素可能更贴切一点。
举个例子,刚才旁边那个白发的学者,穿个西装,背个背包,背有点驼。这种打扮见过好多遍了。成功人士总是西装革履地出现,腰板直直的。那么这个样子算不算清贫?可能他们都习惯了给人这样一种现象吧。
不过。你知道所谓科研绝大部分人都是看做某种手段,而并非目的。中间多少不爽,忍耐,气急败坏,其实都可以通过一种经济上的底气化解。科研本身大多时候都在研究不能直接产出经济价值的东西,钱是别人给的,资源是上级分的,注意跟打工还真不一样,打工在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科研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解决现实问题。一般人也不能牛到人家追着给钱给资源。家里底子厚些,就淡定些。
基础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探索未知,转化什么的都是捎带的。
目前北欧国家最适合科研,人均富裕,有兴趣的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不一定非要多大的成果,做多做少图个乐,全国都去科研了,财政也负担的起
因为 “科研界” 只有一个塔尖。
什么行业最容易有 “忍受清贫” 之说?
演艺、体育、公务、科研。
横店群演有多少?最终能跻身一线明星的有多少?
注册运动员有多少?最终能当上奥运冠军有多少?
公务员有多少?最终能升到正部副国有多少?
每年毕业的博士有多少?最终能混成两院院士混个诺奖菲尔茨的又有多少?
牛顿是嫉妒莱布尼茨吗?爱迪生是痛恨特斯拉吗?并不是,而是在科研领域,
胜者通吃,余者全无!
你搞科研的再 “忍受清贫”,能有搬砖的清贫?为什么人家搬砖的无需“忍受” 呢?因为搬砖行业天花板就那么高。一天搬一万块砖挣得不够吃喝,就努力多搬几块?tan90°!这个行业再努力也不过一天能搬一万五千块,很容易就做出决定改行送外卖去了,犯不着“忍受清贫”。
那你做科研为什么要 “忍受清贫”?真读书读傻了不知道改行?我要不是早上吃了一屉包子我就信了!
你忍受清贫,是因为你希冀有朝一日可以登上塔尖,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名利双收,提前退休。
挣得又多,前途又好,这样的工作人家官二代富二代抢着干,凭什么给你啊。
因为你指的这些人都没文化还嫉妒心重,人均小学毕业都都得打问号。越是无知越觉得自己天下无双。
哪怕没有搞过科研项目,只是上过大学,认真学习过的都清楚,长期脑力劳动对人的负担不比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轻松。真正搞科研的,可以说,得找几个人好好照顾,包括起居和吃饭,除了科研,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分心,他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对于刚刚进入科研行业的来说,享受这种待遇确实有些不妥,但是把基本的衣食住行给保证了还是很有必要的。没人能在肚子极度饥饿和寒冷下还能搞科研,生存本能会让他去先找食物和温暖的地方,这样一来,科研工作不就少了一个人吗?人人都这种待遇,最后肯定没人搞科研了,我们的科研就完蛋了。他们在外国人的农场了被鞭子抽打一定很开心,而那些有心也有能力搞科研的,则是被奉为座上宾,工作累了,让保障人员沏一壶茶,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看看风景,肯定也开心。
别逗了,欺负我们不知道国外什么的样的吗?难道国外的科研工作者个个富得流油的大亨?
首先,就我个人本硕博阶段经历所见所闻,_多数_的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不算富裕,但绝对算不上清贫。对于那些抱怨科研收入低的,我只想说,当初是有人用枪顶着你去做科研的吗?
其次,私以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有追求财富思想。对于国家来说,科研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而科研工作者却领着比一般工厂工人高出许多的工资。作为科研工作者,不但不珍惜国家科研经费(税收),心怀感恩之心,反而觉得自己在不创造价值的情况下,理所应当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待遇,这是什么思想?
最后,科研工作者应该加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学习。我不是反对科学家追求财富,而是不赞成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经费上追求财富。如果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创业开公司,发家致富,我也无话可说。科研工作者是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就应该有高的道德素质和觉悟。怎么中国人学来学去,反倒不如两千多年前了,价值观扭曲至此?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 “四个尊重” 提出那么多年后,我国还是坚持的一种政治正确“清贫就是高尚,奉献就是美德”。即使在市场化这么多年后,新闻联播上还是时常滚动播放着“大国工匠妻子无钱治病,他仍然坚守岗位为国效力”,“著名科学家只住 80 平米房子,却屡次获国家科学进步奖”。
诸位是忘记了创造财富的要素了吗?
资本。它在中国已经获得合理的回报——且不看资本家们赚得盆满钵满,只消看一项基尼系数,资本积累的力量便一览无余。
劳动。这是最合理的创造财富的途径。有人把科研称为体力劳动,但它与普通的体力劳动又绝不是一码事。这点稍后再说。
租金和企业家才能。无需多言,飞升的土地价格、高管薪酬,不能不说这俩要素已经得到充分的回报了吧?
再来看科研,理论性科研天然具有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属性。你可能提出了相对论,但相对论本身并不在某一个具体的生产领域发挥作用,而是由此延伸出诸多的推论,可能推论一提供了核反应堆的生产力,推动二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可能。
但正是由于理论性科研公共品的属性,理
论性科研的科学家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公共知识总是自由的流动,很少有人自发的为理论性科学家捐献,比如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资本家天然就有搭便车的属性。
在看应用型科研,在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不能不说已经得到合理的回报——比尔盖茨研发的 windows 系统,谷歌引领的人工智能。但在我国,科研是由政府管辖之下的事业型单位,比如高校研究所主导的。一方面有公共背景,另一方面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又有市场力量的参与,这就不免会出现公私不分的局面。比如研究煤转化的科学家付林、浙大褚健,无一不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而锒铛入狱。
以美国经验来看,专门成立有以市场力量主导的科研转化办公室,没有政府背景,为科学家提供科技转化服务,从中提取 1/3 的佣金。
科学家生而贫穷吗?
科学家理应贫穷吗?
科学家不配共同富裕吗?
道德绑架。
认为是老师就该如何如何。
老师也不过是一种平常的职业而已,与其他职业没什么区别。科研人员也一样。
尊重老师没错,但其他职业一样受人尊重(非法的除外)。认为老师在道德上高人一等不对,但权利低人一等也不对。
因为… 真的穷啊 (っ╥╯﹏╰╥c)
读博 N 年养不起自己,全靠家里,虽然不是买不起,但是各种不敢买,做为人类真的羞耻,觉得无能…… 毕业了居然还是差不多…… 仰望苍天。
穷就算了…… 关键还要因为穷去不断踩你学术信仰的底线…… 忍受了穷换来的成果就是一堆垃圾,自己都否定……
同时不做学术的师兄师姐师弟妹们生活水平又基本碾压做学术的人…
所以,加学术技能点前还是先加经济技能点吧。我是这么想。
然而…
然而根据观察,加了经济技能点的牛们基本都加不回去学术技能点!!无法再忍耐长时间艰难巨大的投入却得到经济效益很少的成果了……
悖论。
算了,不匿了。
因为天朝自古以来,除了现在,几乎都没有把:有钱等价于成功。
古时候的成功,都是以功成名就,青史留名作为标准的。富有,是副代表品。
所谓士农工商,最有钱的商人,反而是最下贱的政治待遇。
而这种思维模式,其实已经渐渐融入到了大家的血脉里。
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冲突下,一下子就爆发了很多有趣的社会现象。
譬如仇富。
譬如医生就应该有医德,做赤脚医生最好。
譬如官员就应该两袖清风。
譬如教师就应该为人民服务。
等等。
所有政治待遇高的人,赚钱都是会被 “仇视” 的。
好简单,评价标准不一样,他说什么朋友小学文化什么的自己博士水平,那是按照成绩单来评定,但是到了社会上,标准多样化了,有可能别人画画比你好看呢?
~~~~~~~~
我最烦那种,读了博士或者什么硕士之类,自己在学校混的不错,但是后来毕业的时候又说,人生不要和别人比什么什么之类的。(在此申明,他说的是工资高低,其实我也支持这句话,我说的不相比指的是个人的幸福)
~~~
这种人,活该拿低工资,自己读书时觉得别人成绩差碾压别人心里很爽,到后来工资低了,又来说不比较?在此我想代表那些当因为成绩低被你以及自己父母拿别人家孩子例子打击的学渣对你们说句:自欺欺人。
~~~严重申明,只针对这类型的人。本人支持也觉得真的是评价标准不一样。有很多事,都有标准,这个不行不代表那个就不如别人。但是有的东西就没标准或者只有当事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怎样,比如幸福,快乐。
我只想说一句
在国外 博士是一种职业
还不是之前那些宣传两弹一星之类的宣传片,大家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功,那时候的困难,是集全国之力来完成一个项目,尚且如此艰苦。
现在物质财富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你还要让我们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艰难险阻,你们就创造艰难险阻是吧
讲个姐夫的事情:
现在是在中国科学院某个大城市的分院做研究工作,好像更多地是做科技产品的开发工作,听起来感觉跟当年乔帮主偷学了不少东西的施乐公司的研究院差不多。
清北毕业,博士不久被香港某大学借去讲师,没两年技术移民去了大洋洲某国,在那里工作了两三年,把姐姐也带过去玩了两三年没工作——现在觉得国内形势好,又回来工作的。
讲起来主要是现在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的开发,生物、IT 类方向什么都做。
也看着机会准备创业。
我估计,做研究也分的,有的研究,有想法有能力,创业也是不错的。
就像当年施乐公司 70 年代就有鼠标这样的东西,结果还不是被乔帮主给拿来做成商品了。
震惊提问出现于 2013 年。
九年之后自己总结:我们仍然是靠情怀奋斗的 g 家,找理由要这福利要那福利的敢紧滚粗。自适龄以来你做了什么贡献了?值得上福利?
有情怀就继续奋斗…… 散会
谢邀。
12 年第一次被问到是否准备硕博联读时,就被导师告知,一定要想清楚,博士毕业了可能做科研也是清贫的,至少前几年是这样。
清贫就一直伴随着我的思想到毕业。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直到看到这个问题。
我觉得会有这样的认识,原因有以下
1 老一辈科学工作者,通过他们的艰苦奋斗做出巨大的成绩,我们这代人,认识的科学工作是辛苦贫穷谈的,是情怀,不是经济社会下的票子。骨子里或许些许认为,可能我要坐透冷板凳,做出好成绩报效祖国,钱财身外之物,情怀更重要。
2 科研并非一日可成。绝大多成果变成的是论文,不是真实的应用,改变不了生产力,做不了输出。没有输出,得到的回报自然微薄。这也是一点。
回到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不对的。吃不起饭,怎么科研?我建议各位博士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认清自我,却的是什么,希望的是什么?梦想还是现实,还是想被梦想打回现实,慎重选择。
一个运动员,不好好训练,成绩也不好,整天想着赚大钱上嫩模,肯定被骂啊。
不好好比赛,收入还贼高,不就是那个什么什么么?
你出成绩了还担心没收入?人家第二名的运动员一身伤病退役,找谁抱怨去?并不是你多读点书就天然高贵。
没想到真的很多人认为科研应该清贫啊……
你们批判娱乐明星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说好的 “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呢?
说好的 “把流量明星挣的钱留给科学家呢” 呢?
怎么,科研人员真的要钱的时候,就 “科研应该安于清贫了”?
这话说的真妙啊
归根结底,就是一群人看不得别人有钱罢了。
明星不能有钱,有钱就是 “全民娱乐至死国家药丸”
医生不能有钱,有钱就是 “吃回扣吸病人血昧良心”
教师不能有钱,有钱就是 “要收贿赂残害祖国花朵”
谈自己谈的都是利益
谈别人谈的都是奉献
对啊,我就是把自己也一并骂进去了怎样
手动滑稽
语文课本。
扭曲的价值观,教唆别人清贫为高尚为美的人,自己做梦都想当和珅
你认为磕盐工作者应该赚多少才合适呢?事实是在高校的科研人员绝对不能用 “清贫” 来形容。
如果科研没有立刻产生效果,经济效果或者国防等效果,科学家为啥应该比立刻产生效益的程序员或者养活一个产业的流量明星拿得多?毕竟如果五十年后你的结果产生了效益,那五十年后你还会被记得,而程序员和杨超越可能已经被遗忘了。我觉得很公平。
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应该拿的钱比做项目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少,而腾讯视频的程序员应该拿的钱比养活腾讯视频的杨超越和马化腾少,这才叫公平。
跟我们搞音乐的一样,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享受得了清贫。这样才会有好音乐。
做科研,还快速挣得 100W,一个自科基金 80+W 还有列近五年学术成果呢,干什么都需要积累的,好么
来钱快的科研也有啊,近年来的青千项目动辄几百万,但是土博怎么可能拿得到,看看别人在国外的 Publications list 和其中不为人知的艰辛
研究表明,在科研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中,青年阶段最有创造力。国家近几年支持青年学者的政策频出,但多大程度能够落实,需要多久才能起作用,尚待观察和进一步的推动。与此同时,部委、省市、院校院所等各层级各类别主体出台了多种人才计划,提收入、给荣誉,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广大青年学者的研究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和激励?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拟举办论坛,探讨国家相关政策如何更好地落地,荣誉、收入和指挥棒等哪种因素或如何组合才能激发青年学者内在的创新动能。
为立足实际,我们做了关于青年学者科研及生存状态的问卷,盼各位科研岗老师能拨冗填写,共同为学术生态发声:
十分感谢!
因为真的没啥钱,不这么自我洗脑就完全玩不下去了呀
同等智力水平和敬业精神的人里面,科研道路的确是金钱产出最少的一条路了
商业定价领域有个锚定现象,说的是某种商品长期维持的价位会影响消费者对价格涨幅的预期。如果一直很低,微小的涨幅就会引起相当多的抱怨;如果一直很高,相当高的涨幅才会引起抱怨。
科研也是这样。长期被定义为奉献的岗位,工资赶不上物价。但要是涨工资(也许就是很少的钱),群众表示不解,合着以前说的都是骗人的是吧?所以有人这么认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不变,这种思维当然无法根除。环境由谁控制,责任就在谁。然而蝼蚁们不去向上争取,反而互相骂来骂去,屁事不顶。
背景交代: 某双一流在校博士生,毕业还远着。
选择读博的时候我想,只要我够努力,什么都不是问题,父母也很支持我,说你自己的未来你去闯。
可以忍受一个月补助 + 工资<1000 的生活,可以忍受没有女朋友的生活,可以忍受每天朝 8 晚 11 的生活,可以忍受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的生活,可以忍受埋头一干就是一整天的生活。
但是!无法忍受为人子女,在父母需要的时候,身无分文!!在讪笑的生活面前乖乖认怂,毫无脾气。没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
所以,搞科研是无法安于清贫的,nobody is an island. 你总有一个你要去负责的人,你总有一个你受不了看他受任何苦的人,因为在乎!!!
饭都吃不饱,吃不好。没有任何娱乐。你让我安心搞科研?可以!
你让我眼睁睁看着父母身陷水火,安心搞科研?no!!!
想尽办法搞外快,不为自己,为能在家庭责任上补上我那部分!科研是很辛苦的,有生存的后顾之忧,科研很难认认真真搞。这也许是一个原因,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出国读博。至少要保证我可以正常的生活着搞科研。
生活想要打倒我们,有一万种方式。总有一个你的软肋!
这个逻辑上这样的:
搞科研的人要是拿了政府的钱,肯定不会说政府的坏话。
搞科研的人要是拿了商人的钱,肯定不会说商人的坏话。
唯一能证明科研人员公平公正的,只有他们的清贫了。
这个逻辑正确与否我不评价。但肯定都是这个逻辑。
不知道沃兹尼亚克是苹果的创始人吗?
不知道爱迪生是百万富翁吗?
不知道诺贝尔奖已经发了有一百多年了吗?
不知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邓小平)
研究科研如果要忍受清贫,那只能说明:
1. 研究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2. 研究的组织存在极大的剥削
3. 研究的组织存在极大的浪费
4. **国内有种文化,就是穷代表了清白,代表了美德。**你看明明叫《达人秀》最后其实是比惨大赛。而能配得上 “科学家” 逼格这么高的一个称呼的,非 “穷” 这种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莫属了。你要是研究科研,还腰缠万贯,那就不要怪我奉上鄙视的眼光了。呵呵~
冯诺依曼和奥本海默的生活进不了教科书
要是没这个问题了,中国的科技发展能快不少
top2 博士毕业 毕业后转行 我又是基础学科 所以我真心比很多人有资格答题
利益相关略长
读博期间 加一起大概每月 2000 收入 加上学校消费极低 所以这个完全可以过得还算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有余吧 就说基础学科 我清楚的知道做学术的过程艰苦和折磨 毕业后金融狗 package 有 40 的样子 与我同时毕业的去大学的应该也就 12 吧吧 当然这是起薪说明不了什么
科研人员清贫么?
基础学科外来收入少些 工程和商科额外收入较多
基础学科做的好的也不差钱 我老板小孩在国外读本科 也不会多穷吧
你工作不需要打点上班 自由度大 理论来说做的东西都是自己感兴趣的 这些优点用钱来衡量也不少吧
业界工作 带病工作领导一句话就忙活大半天 写一堆垃圾出来 毫无自由可言 这是事实吧
从这两方面来说 学界业界只是两种不同生活状态 根本不是清贫一个词就能概括的
我觉得社会认知普遍觉得大学老师是个收入还可以 比较稳定的工作 绝对不是认为科研工作者该穷
无非是科研人员的同学多质量高些 高收入的比例较大 自己心理不平衡
然后老喜欢吐槽体制吐槽这那不吐槽自己学术工作做得不好而招人烦
给你那么多的教育那么好的平台和视野 你自己不认真的生活 还要怨社会?
说个极端的例子 我觉得 yau 不羡慕马云 你也不会觉得 yau 穷或者该清贫
所以我一直觉得科研工作者就应该去发达国家。
因为当年就是这么宣传的,千万不要以为书读得多就能独立思考了。
大抵因为老一辈科研人太伟大了,他们为了祖国早日实现繁荣复兴,甘愿一生清贫,全身心投入科研,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替我们劈开了一条道路。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此从小的教科书上都少不了这样的课文,各种新闻报道也少不了这样的主旋律。所以我们不自觉得将 “搞科研” 与“清贫”划上了等号。 但实际上,现在时代变了,搞科研的同时也可以享受生活啊。像我视频中那样,去喝个下午茶放松一下,难道有罪吗? 当然我自身也是没有多少立场的,毕竟也算不上是做科研的,我还是很划水的,但我们的很多导师,他们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清贫,他们可以喝拉菲,开奔驰奥迪,出差住洲际万豪,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认真搞科研啊。我自然敬佩那些一心科研不在乎物质生活的,但我认为在科研之外拥有一个品质生活真的也很正常,大可不必妖魔化。有人奇怪我为什么有这么多时间玩知乎,我大可承认,我现在答辩结束就是比较闲,我也划水得选择不去实验室干活,所以我现在正是有空的时候,不想总刷到我没啥干货的东西屏蔽我就好啦。
大概都是一些报道给人的客观感觉吧。好像科研人员还是建国那个年代的,不知索取,一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考虑一个试验。这样大多数人就会觉得科研人员就是一心扑在单位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基本是除了科研什么都不懂的那种。
一是传统影响
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认为耕读是最好的生活
二是曾经的知识分子政策
长期把知识分子打入另册,不穷也得穷
三是对知识分子刻板印象
几十年都宣传按劳分配,尤其是展现体力劳动,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自然算不上劳动,不劳动就穷呗
四是以前穷是政治正确
长期提倡艰苦奋斗,现在市场经济了,自然希望别人继续艰苦,自己奋斗成富人,知识分子好欺负的那部分便成了受指责的对象
五是知识分子乐于接受清贫的标签
所谓闷声发大财
因为人们觉得读书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跟一些人说的洗脑毫无关系。放在古代一个读书人醉心于挣钱也会被民众和同行鄙视,醉心于比较抽象的功名则可以被大家理解。换句话说,你接受了社会地位和尊敬这种收益,自然应该放弃一些物质收益,that is fair.
顺便说一句,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美国高校里醉心于挣钱的教授会被同事、社会、家长乃至学生鄙视死,而且会受到学校的严加审查以保证不损害学校和学生利益。真正有钱的那些教授说到自己的钱和公司,会刻意表示自己不在乎那些。经商气氛浓的恰恰是中国的大学!
利益相关:系教育从业人员。
家族中做科研的人不少,普遍做得也比较好,自己也想做科研,就他们的生活状态来答一下
1. 其实科研能力强,科研做得好的话,不会很清贫,和做生意的老板没有比,但是百万千万身家还是没问题的,当然这是成为学术老板以后的事
2. 早年清贫应该也说不上,我姐某藤校博士在读,做点助教,自己过得还可以。我现在在的学校博士待遇很好,养活个女朋友问题不大(何况还没有女朋友)
说的好像读书就是为了纯粹读书一样。
说的好像读书无用论一样。
说的好像家境贫寒家庭的人,供自己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单纯的有学识而一无所有没出息也无所谓一样。
说的好像国家大力支持读书不是为了国家带来经济政治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一样。
说的好像宁愿成为一个贫穷清寒的国家特有智慧和光荣一样。
说的好像大家都应该清贫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为自己一样。
不要讲你的学识没那么高和能力之类的话,那你就区分了三六九等了自己,那你没多高尚,那他们高尚的更加值得追求和努力带动国家的一份子。
(本人没文化,回答肤浅,请见谅)
愚昧的宣传
每次都把科研人员宣传成苦行僧似的,吃块肉都要跟佛祖赔罪
科研人员不是神仙,也用不着你们把他当救世主,请把他们当成个人,吃喝拉撒七情六欲的那种,正常的人
大部分中国人觉得,你比我聪明就得比我穷,你比我富就得比我笨
没钱搞什么嗑盐
那些网友喷的点并不是做科研就一定要清贫吧。刚进入高校搞科研哪有那么快的挣钱法子。。别说是国内环境不好了,国外也这样。快速挣钱也不是凡人能够有能力做到的,读书读的多又不是有能力。。之所以有人喷,估计是觉得 985,211 的博士就了不起啦,就觉得比成绩差的同学高人一等啦?你也可以选择不读博士早早出来和当年同学挣一样多的钱呀。。再说了,要是这个老师给学生灌输科研没钱途的观念,难道不是很误人子弟吗。。。
科研工作人员是拿固定工资的,好处主要是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从来没说收入水平会特别高。国内外都是这样。除非你能把科研转化为产出,比如卖专利,做横向,不然凭什么说你的工作是值钱的呢。
另外,其实科研人员并不是都很穷呢,美帝学校快退休的领域内大牛教授,兰博基尼法拉利好几辆就不说了,国内以前系里的老师都是小公司一开横向课题一做混的风声水起超生可以罚几百万。真正穷的是刚起步的,美帝助理教授开个十几年的小破车,挣扎在二线的博士后们,理论上混出头了就有钱了。
很多人认为,有证据吗?也有很多人人为做科研的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
看到大家都在讨论科研清苦的问题,我给大家聊聊科研奢侈的一面。
科研人员工资低,但是收入不低!
这是一个伪命题,单纯从工资条上明面工资来说,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标准来,再加上各种补贴,跟政府人员基本持平。问题在于,科研人员不仅仅有工资收入一项,还有项目收入、基金收入、论文收入、专利收入、奖励收入、地方补助、课题收入,课题报销,差旅补贴(很多专家以科研名义海外海内四处飞呀,那个钱,哗哗的,都给自己攒里程了),在外各种兼职收入、合作的小恩小惠,还有科研成果转化的个人收益。所以,相对于政府几千元工资买断 8 小时来比,科研人员要相对自由的很多。相当于国家几千元白给科研人员吃饭,科研人员工作时间干自己活,多干多得,少干少得,只要任务完成,基本没有什么硬性约束。
科研人员贫富分化严重,学术和资源垄断泾渭分明!
科研人员有穷的嘛!有!而且很多。不同学历,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需求,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价格标准,在一个合适时机把自己以合适价码出售,也是值得研究的命题,就不展开说了。话说回来,各行各业都有行业最低门槛,刚进入这个门槛,收入肯定最低,意见也是最大。就算是金融行业,也不会刚一毕业就买房买车吧,都是有个积累过程。金融行业很快就要到天花板了,上不来,还担心随时被挤下去,在科研行业,这种担忧就少很多了,除非自做死,基本都是越升越高的。
是不是心动了,想加入伟大科研行业了吧。我要开始泼凉水了!科研人员职称升级也是难度很大的,每个层级的跃升都是伴随着极大的竞争和压力的,没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当然也有特例不展开说了。科研本身,也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学术圈外根本无从评价和评估。学术圈不是一个大圈,而是一群泡泡,相互交织,也相互挤压,大家都小心翼翼的挤在一起,怕相互戳破了。科研是个辩证的过程,但是科研资源管理并不是,所以及其容易导致一些专家(也有些欺世盗名的)垄断某某方向的资源,或者承包了某部,某委的项目经费和资源。这些专家很多基本都脱离了科研本身,天天飞来飞去,四处跑项目。跑的项目越多,资金就越多。所以说,做项目的不赚钱,跑项目的赚大钱。而且这种垄断,一垄断就是一辈子,老师死了,徒弟继续垄断,和行会很类似。
能把钱直接给到真正做科研的人吗?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专家从做项目到跑项目也是逐步转化的,所以从实际操作还是很难鉴别出的。科研过程呢,也是一个复杂而有难以辩证的关系。譬如 画龙点睛,是老师点的睛,还是学生点的睛,还是下层科研人员点的睛,这根本就是个扯不清的结。所以,科研的前进,就是在混沌中,走出一条路来。科研看天赋,也看运气的。所以说,倒霉的人不适合做科研(调侃一下,勿当真)。
科研经费越管越乱,还不如不管?
大家现在觉得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弊病很多。“科研人员” 觉得花起来太费劲了,报销奢侈品报销不了,出差带小三开房不好报销,买设备回扣都不好收了。以上所说的科研人员是有引号的,我想说的,有这种权限似乎不应该归类于科研人员,应该属于科研管理人员,我更喜欢称之为科研官僚。当然很多人都是学而优则仕(我不否认他们部分也是科研中坚力量,但最近这种类型高官下马不少),又有官员收入,又有科研收入,两头忙的不亦乐乎,当官有权力支援自己科研,自己科研又为仕途刷经验值。科研官僚恰恰是腐败的重灾区。科研经费管理其实是一年比一年严格的,很多出发点都是为了管理经费,其实这恰恰把国家对于经费管理权力让度到各个科研官僚手中。一出现某某规定,科研官僚肯定有第一解释权的,在国家话语权也是很大的。政府本质上听到基层科研人员声音还是很少的,能听到的都是科研官僚的意见。所以嘛!很常见的事情,某某院士,某某主任经费出问题了,随便叫个小弟背黑锅就是了。这种科研管理恰恰是不负责,科研官僚的愿望当然是无节制无责任无负担花掉经费了,所以大家还是深思一下吧。
明知道做科研没钱还要去做?十八岁成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有些专业就是不挣钱,想挣钱请转行。
没钱还做什么科研。。。
什么?你一个警察居然要上厕所?什么?你一个医生护士居然要吃饭?什么?你一个军人居然想要做座位?什么?你一个老师居然有下班?什么?你一个国家干部居然有假期? 不只是科研人员 几乎所有 需要付出的岗位 都被认为理所应当
宣传为了降低科研用人成本的陷阱
你们反过来想过这个问题吗?
读一博士出来,只要不是专业太冷。月薪 1 万 + 很正常。问题是在中国许多中小城市好多人月薪还是 1 千 +。
因为迷信威权主义,才会觉得指责别人那么天经地义。
习得性清贫。因为过去科研短期的收益极不确定,使得短视的资本不敢投资。
清贫,指的是欲望上清淡;物质上贫乏。但是人家财富和收入一点不清贫好么?比贷款买宝马的小规模创业者富有多了。
科研确实不是一条赚钱的路,它是一条烧钱的路哇。在一些科研实力强悍的发达国家,我们看到的是科研工作者生活富裕,却不曾想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点钱的根本就搞不起科研。一台仪器得多少钱哇。。。
如果你想赚钱,请不要读博士,去搞经商,去搞工业,去搞产品,搞什么都行。你得去创造财富啊。读博士进高校当老师,卖的可是理想啊。。
别动不动就喷国家,喷政府,偌大个中国,处处要用钱。农民伯伯辛苦耕种粮食给大家吃,农产品的价格不该补贴啊?偏远山区的孩子天天要早起,翻过难行的山头才到学校,公路不该修啊?身为国都却天天拥堵,外人见了颜面何存,各类交通吞吐量不该扩大啊?喷之前,想想自己的价值,换位思考一下,这钱换做是你来发,你给不给?博士有什么用?一纸文凭能证明什么?——你用毕业论文证明了自己具有科研的能力。
科研的价值是什么?科学指导实验,实验指导研发,研发指导生产。而生产——创造价值。可你看看:
is it stable?
is it applicable?
is it easy to maintain?
这三个问题可以毙掉知网多少文章?
若连这三点都做不到,给我一百张脸,我都没脸向政府伸手要钱啊。
政府:我可以给你钱,可你也要告诉我,你这玩意儿怎么用才能变成钱啊!
我的理想职业也是高校老师。私以为这是个靠眼界吃饭的职业。除了科研,高校教师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即利用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将学生送入最有前景的方向。若是看懂了什么行业需要什么人,手头有几个学生,有几个产学合作项目,挣点小钱改善生活,还不容易么?
这有啥,连小沈阳的宣传文稿里都有一条 “家境贫寒”
很多人不是认为科研就得忍受清贫,而是认为专任何事都得忍受清贫,除了经商和金融。
就是说心里已经将人划分为两类:玩钱的和不玩钱的。既然本职不是玩钱的,你不忍受清贫就是心有旁骛,就是三心二意,就是不专注,就是罪。
老师虽然也做科研,和发明家的科研是不一样的。老师这个职业就是做的初级知识的传授,史称 “臭老九”,也就是 “穷教书的”。
最好的老师,一个月也就二十万块钱,那得是名师级别。而达到名师,那得有超凡脱俗的天资。
而刘一秒讲一节课就上百万,人家还不是博士。
那你说,外语系博士能把四大名著翻译成英文吗?不可能的事情。就是他们翻译了也没有人看,只能自己看。
而大学教授的书,亚马逊排行榜,基本都排在三十万名之后。无人看,无人买,写的太差。
什么东西,都得玩出花来才和钱搭边。挂招牌就想赚钱,只能自己骗自己了,尽管是一个博士招牌。
看到这个问题说做科研穷,我就只好 “呵呵呵呵” 了。我的科研和临床导师都是 XXX 首席科学家,不说万贯家财,至少从身份地位财富累积方面都不能算“清贫”。中国早已过了知识分子没钱花的阶段啦,反而是,知识分子被喂得太肥了,已经成了裆的喉舌,不会说真话。当然,我并不认为搞科研就应该穷,谁他妈读了博士出身社会拿着 2000 元吃着馒头,还会坚持真正做科研。你可以说我俗,但我真没见到这样的天外仙人。博士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学者。科研首先是个养家糊口的工具,然后才是梦想与追求的载体。
作为一个艰难的第三类人,女博士,我都来不及为自己捉急,但反而为那哥们感到捉急。一方面是为他捉襟见肘捉急,一方面是为他智商捉急,居然不明白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你听上去百万太不可理喻了,年入一百万太夸张了吧,当然我对此又只能呵呵呵了。哥们,好好干,窘境只是暂时的,只要你能做出点东西,国家政府乃至领导绝不会亏待你。算账不只能算账面上,不然中国有几个人买得起房子包得起三奶四奶呀。
最后,我认为做科研或者是知识分子最好的状态是: 有门路挣钱,有能力守护自己的矜持,有实力做出真正的学术,而不仅仅是为了发几篇没有几个人会读的 SCI。另外,一定不要愤青,贫穷的愤青最悲哀!
做人不能太贪心。既要享受科研带来的快乐,又想同时能赚好多钱,有那么好的事情吗。别人那些拿一万多月薪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就好像题主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科研上然后才有了成果。题主为什么觉得别人如果科研会比你差呢。很可能他本来也喜欢科研,但他更喜欢赚钱才放弃了科研。当然科研也可以赚到很多钱,比如袁隆平。但如果本来目标就是赚大钱却占着科研的坑我只想说这是害人又害己。如果题主只是觉得书读得多就理所应当赚得多,那你要回去问教你这个道理的混蛋。
高校里大家公认科研做的好的老师,基本没穷的……
莫要劝人做科研啊…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宣传科学家一个个都既有才又有财是刻意的误导。事实上历史上有钱的科学家要么是家里本来就有钱的富二代,要么就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靠自己的研究赚钱的从来就不存在的。
科学家过的是富足还是清贫的生活与科研本身无关。家里有钱的过富人的生活,家里没钱的靠国家资助过穷人的生活。但是不管是穷是富,科学家精神生活应该是富有的,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崇高的。
在现在这个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都与金钱挂钩的时代,穷人的确不应该从事科研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努力对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比较富足的科研环境才是正途。
因为中国产学研结合的不行
做科研应该是兴趣为导向,追求富贵的生活目标没有错,
以后会好的,就好像版权问题现在不开始收割了么。
有人说,媒体经常宣传 “逆境成才” 逆境奉献确实应当称赞。问题关键在于,顺境奉献或者奉献获得顺境为什么可耻。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关联问题,明明称赞的是 “虽然贫困,但是奉献科研” 却变成了“只有贫困,才能奉献科研”,转折关联被谬化成条件关联,对事物关联认识的意识形态的转化导致了相关舆论的传播。我最近就在研究“群体意识形态的逻辑关联变化问题”,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联认识在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传递途径中会发生逻辑转化,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想挣钱就不要去高校,大可以去做生意嘛。
主要是文化问题和宣传问题。
老师和史书一直在标榜不求名利的人。因为这种人更亲民,离 “剥削者” 更远。(虽然说人生的终极意义的确是不求名利的。)
所以,老百姓们喜欢不求名利的人,媒体自然也会侧重宣传不求名利的人,而这群人里就包含了科学家。
本身老百姓对科学家的圈子就不是很了解,加之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造成了如今这种 “科学家就应该清贫” 的盲人摸象的尴尬局面。
这个事情普通人怎么想无所谓,但是 zf 是最不应该这么想的
很多人自己很烂还忍不了有人比他们努力比他们聪明还比他们有钱… 要是长的再好看他们就更受不了了
不请自来。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老师经常外出做项目、做科研,当然也能赚很多的钱,也因此耽误过给我们上课。当时觉得那些老师应该好好的给我们上课而不是外出做项目赚钱。当然这个跟题目没啥关系。
我反对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相反我觉得给做科研的人以很好的生活,最基本的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基本问题,比如子女的上学问题,一些正常开销,比如骑车、楼房,我觉得这些不过分。凭什么大部分人都可以开得起骑车,而做科研的人就要做公交车、骑自行车呢?
至少我觉得让那些做科研的人过上与之匹配的生活,而不是为一点米、一点面发愁。
为什么你嫖妓我付钱?
没钱别来科研,反正我看不到做纯数的有任何暴富的理由,说实话社会能养我们都感恩戴德了,我也没看出来我们这边有什么能力去挣钱。
引用我上一个没有赞的答案: 家里没点矿的,以及头发少的不适合做科研。现阶段想把科研做的很有人生价值的很多时候属于家里条件不错的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就是来探索生命的奥秘。与此同时那些还肩负着家里的责任的真的不建议做科研,我知道你们有一千种科研思路,但你能加持不到 10 种,你能坚持的不到零点几个。
再来点实际的,我们学校今年刚留的一个博士师姐,做了科研秘书,个人累积影响影子已经 15+。一月工资四千,当然个人发展空间还是很大,还有博士后等等骚操作紧跟时候,然而一些其他人不走科研路的,本科毕业的已经有 15k 了。
经济市场谈经济才是正道,包括博士。
作为一个博士,真的曾经和现在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一个事业单位,做着科研岗,有着 “体面” 的工作,每天忙着“科研”,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但到头来也许一辈子就做了一堆没用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一个知识脑袋没钱,你干啥肯定啥都干不成,做科研要钱吧,有成果转化要钱吧,我倒是也支持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先赚钱再来搞科研,也许一生会磕磕碰碰(没有蹲在科研岗上工作来得稳定),又或者不太 “体面”,但到头来也许真弄了些有用的东西,要不要赌看个人了,最后你要承受得起 “啥也没捞着的可能”。
PS: 科研离不开钱,科研人也要吃喝拉撒,可大大方方地谈钱,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你又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说明大伙都喜欢人民币,只是君子爱财取之道,要是谁觉得钱扎手,砸我吧,正缺钱。哈哈哈哈哈
毕生的追求:做一个有钱的科研人,目前穷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因为搞科研的大多是基础学科 聪明早去搞计算机了 计算机的科研跟其他学科的科研你觉得计算机的老师会穷嘛 经管的老师会穷嘛 别人不搞科研嘛
那只是圈外人的想法。不要再把我们和钱学森先生等人相比,时代变了,那个时代精神重于物质,而且在中国待发展期间,这些人做出的努力能够显而易见的影响。
放在现在,你发个 10 篇 sci 也没得卵用,最多去个高校混口饭吃,相对这个社会,国家或者全人类做出贡献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基础学科在社会应用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员也过饱和了。
我们大多数科研人员就好比是天上的繁星,TMD 多一个不嫌多少一个不嫌少,有我没我都一样。这些工作也没有外界人想的那么崇高。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做别的工作的就可以追求好的物质生活,做科研的就不可以?so,在这个时代下,特别是 90 后的意识极大转变,大家都是要求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存,因为这个时代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
更何况,学术圈里有很多烂人,水平不够却身居高位的脑残,中国现阶段整体学术环境并不理想,给的工资还低,还特么疯狂压榨下层人员。
不追求好的物质生活,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有一部分愚昧的国民就是这样的思想: 当医生的就不该休息,警察就应该无条件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时刻发明东西不得有自己的物质,自己只要自由自在什么都不要干张嘴等吃就好这种思想就是他们理想的 “社会主义” 社会,很多这一部分思想来源于上世纪 6,70 年代的熏陶
因为我国本科学历的人占比不到 7%,不需要奇怪,沙皇时期科学家,艺术家人才辈出,但是沙俄军队确是一塌糊涂,根本在于精英只占极少数,99% 的人口都是文盲,在这种情况下迷信暴力的思想及容易在大众传播越是简单粗暴毫无逻辑的约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跟宣传也有一定关系,我们专业其实很早就在人民群众之间有知名度了,但是宣传的都是科研人员当年有多苦有多惨,当年的行业顶流都是拿自己的薪水补贴家庭困难的普通职工。对现在的从业者又鼓励向老一辈学习,不要以挣大钱为目的,久而久之,清贫的固有形象就树立了。
科研大部分资源来自国家(政权)$ 纳税的部分支出 $
大部分充当政权的门面
科研也不至于清贫。目前各种教授的工资、福利都相当可观
科研某种程度上也是工作(目的与普通工作不太一样)国内的工作收益氛围就是三六九等。。
所以, 做科研的,有人很穷吗?
像富士康那种普通员工才是最苦的。不信你去思考一下他们的付出与收益
不是清贫不清贫的问题,很多人就是为了钱,而不是科研,一年几百万都满足不了。
也对哈,现在读研的,基本都是为了学历,搞学历还不是为了以后待遇,根本不是热爱和兴趣,什么科研就是狗屁。
还有很多研究生就根本不是相关专业,或者本专业知识根本就是一塌糊涂,读几年研究生,还不如相关专业大一大二的学得多。
中国没有科研,只有搞学历和搞钱。
就目前国内的现状来说,拿科研赚很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走一些歪路。
所以科研就要忍受清贫的生活吗?当然不可以,科研工作者也是人,科研工作的精神压力很大,他们更需要充足的物质生活来保障自己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成就。当然国家目前还没办法提供这样的环境,所以我们鼓励有志向的富二代来做科研工作。
自然不会因为他们的激动和自豪而有所改变,他向来鄙视这种人类的劣根性,明明做到的人和他们八杆子关系也打不着,他们却好像那是自己做到一般激动和兴奋。 在他的评价来说,这就是典型的自恋行为。 他们幻想着别人的事迹,并且用于满足自己那无聊的虚荣心。
反之亦然
等我挣到一万亿美元之后,我就做你们心目中那个清贫的科学家。
中国知识性岗位不都是这样认为吗?
医生、教师、科研工作者…
太多的影视作品如此宣传,上一辈的榜样作用如此巨大,导致固有印象入脑
问题不在这里,是因为占染了因果,最早科研是宗教和贵族承担成本的,因果也是她他们承担的,可如今世俗化严重,想靠众生的欲望来承担因果是不现实的,还是学会布施吧,至少几代人的布施,方能搞科研。
他们不是只仇教授赚钱,他们仇的是赚了钱的人…… 你们搞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样我都不懂,居然还能挣钱?一定是贪污来的!
这是社会现状下人们无奈的表达,是当下强大的社会, 经济环境的产物。这种无厘头的结论就好比一直以来职场上流传的女人就是不如男人一样让人无奈。
现代社会,搞科学搞的好,又很穷,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你不得不承认马太效应,二八定则在高校科研中也是明显存在的。八成的科研人员都是在浪费经费,一顶一的科学家,是不担心生活质量和钱不够花了。很多人,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我猜这是某虫的帖子,某虫是我见过戾气最大,三观极不正的论坛。
做科研是否就要忍受清贫的生活
我不太清楚
但是做科研想要出成绩
必定需要忍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苦中作乐。
区别就是:
你选择了简单,容易:还是复杂,困难。
不客气的讲,这种人就是慷人之慨,道德绑架。
因为科研一直走的是行政化路线… 既然是行政化, 你见过哪个当官站出来大声疾呼说自己要通过当官赚很多钱, 同样做管理, 在企业就不会不谈钱,…
当然, 如果跳出大学, 在公司做科研, 应该能赚到钱, 但博士头衔, 国家实验室资源, 也就没有了…
因为你说的大多数人从小就是这样被教育的。我记得小学的课本里动不动就是某科学家放弃美国优厚生活,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艰苦卓绝工作。这里面的逻辑是,科学家是崇高的,他们要为国家做贡献,不计较个人生活得失。。。
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迷信」科学,因为把科学当作宗教,把科研当作带有神秘色彩的探究「真理」的行为。所以,科研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连接人与「真理」/「神」的桥梁,通过科研获得「科学道理」/「真理」/「神」的启示。所以科研人员不是从事的世俗的职业,而是科学的「传教士」。传教士的美德是安贫乐道,拖累于世俗享乐必会亵渎神的旨意,科研人员想挣钱就亵渎了「科学」,所以,科研人员就应该清贫。
因为很多人不做科研
我也希望所有人都忍受清贫好好伺候我自己,甚至倒贴钱,然而我知道希望与现实的区别,很多人不知道
是普罗大众 “看不得别人好” 的红眼病而已。
与我为什么坚决反对并鄙视 “民主” 是类似的原因。
我记得 15 年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电视剧。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小平在锅炉房看到了陈景润。
然后就给他分房子说媳妇。
我觉得挺好的。
关键在于追求不一样。
钱是人的唯一价值评价吗?
在于中国人,可能是这样,因为中国人是实用主义者。什么对自己有利,才做什么。所以中国在单纯的科学上,几乎没什么贡献。这也是中国没有信仰的原因。
而西方有信仰,所以他们通过科学,来赞叹他们神的伟大。
上面有些偏题,但基本上是说,如果你认为钱是你的追求,那你就去挣钱,如果知识是你的追求,那就去研究知识。而知识能不能化为金钱,那就不是你能预料的。而要是单纯只为钱来研究知识,那知识会被金钱掩盖。
做科研,清贫是必须的
不清贫,就没法做科研。做科研需要心无旁骛,戒骄戒躁,不亚于当和尚。想赚钱,就注定做不好科研。
不信你看看哪个博士生天天吃喝玩乐还能毕业的?
刚来国外的时候,买了辆二手豪华车,开着到处跑到处玩,结果两周甚至一个月科研进展都大打折扣。
为什么公务员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同理
中国很多的 “最美”,其实是 “最惨”,畸形价值观
作为一个生物学博士生,我来说几句:
现在做科研的人待遇普遍不是很好,除了少数大牛外。而那些科研做的好的,基本上小时候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都缺不了优裕的家庭条件。所以物质条件是出色科研成果必要保证。(当然,特殊困难时期特殊考虑。)
那么对于我自己呢?
第一,我喜欢科研,所以读博了。
第二,我以后会把科研作为事业,同时也是赖以裹腹的工作。
第三,既然是养家糊口的 “工作”,当然要和其他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一样的,那就是薪水越高越好了。
第四,可是专心科研的话,估计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谋划赚钱,更难去赚大钱。
我估计大家对科研的看法是,专心做科研的话,一般赚不了大钱。现实也确实如此。不过待遇不好,真的会影响科研的效率,也很难留住人才。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兴趣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呢?毕竟,舍弃富足的物质条件而去追求兴趣,是很需要勇气的。
我想,大概不会有很多人说 “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而是会说,“做科研恐怕就要过上清贫的生活了”。而说出前面这句话的人,估计大部分都是那些认真做科研的人自嘲吧。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问题用该问为什么中国做科研的会清贫。
是体制的原因还是科研人员自己的原因。
科研赚的是眼界和学识,说功利点可以留名,赚钱真不是特长。这就跟有的人说为何自己读了研后找对象还不如本科生——诉求跨界了呀!
啊?有吗?
中国特色吧
发达国家能当上正式研究员还是蛮爽的
薪水中上 学会差旅全报 当几年研究员能把大半个地球转个遍
不过如果只是学校里的博后研究员或者非正式技术员就薪水一般了
博后研究员折人民币一万上下吧 技术员略高一丢丢
听说欧美澳大学会比日本大学好点
日本国立研究所 正式研究员基本 600 万日本起
当组长部门长就更高了 接项目多更有钱 一年一千万日元应该不成问题比大学副教授好跟正教授有一拼吧
不管干什么都靠本事吧 研究能力 人脉
搞科研的 你看山海嘉之 人生目标已经与钱无关了
但是也有四十多岁还是非正式研究员的 这就是自己没本事
看自己造化
每个行业的佼佼者都理应过上好的生活不差钱儿
如果觉得自己本事大 现在的小庙装不下自己 可以跳槽嘛 世界这么大 有的是科研机构
来个妄言。
首先,我就是因为嫌做化学没 “前途” 转而做证券,对各位吐槽感同身受。
我觉得现阶段,对于很多方向上,自然科学是不是有点超前了?
相对而言,是不是应该花更多钱投资在技术上?而将可转换为技术的科研更多的归位于企业是不是更好一点?我认为,搞物理的和华为工程师相比,薪水差距我觉得蛮合理的。
就是洗脑 学生才会相信 有钱的教授多的是
最令人气愤的是,顶尖学术研究者过着小康生活,各种伪学术大发横财,不要问我说的谁,大家都知道。
医生表示不服。
啊,错了,科教文卫一家亲。
因为他们没读过邓小平的文章
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因为这么认为的人一般自己都不搞科研,自己儿女也不搞科研,别人的孩子死不完嘛。就算是建国后前三十年,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也是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当然那时候平均水平比较低。
所以说,人年纪大了就会变得油腻,有时候反省自己是不是太多疑了,总把人往坏里想。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这样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呀
这个问题有很多主观的假设在里面,同时也设涉及一些社会舆论的偏见和倾向观点。
首先,为什么清贫和研究之间被人们联系紧密?
第一:价值创造的时间差。
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本身直接转化成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而且转化成功率低,小概率时间。譬如医药方面实验室的新药到成为处方药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而且要大药厂进行数亿元的投入。中途夭折的概率极大。研究到产品距离越长的可能也是越和清贫的形象联系紧密的。反之,如计算机科学学术界和业界的界线本就相当模糊;两边人才互跳频繁。所以很少见到饭桌上听到席间有 cs 的博士而露出深深同情的表情的对吧。
第二,研究获得成果的偶然性,不确定性。
每个人都听过能知道结果的 “研究” 就不是研究了。或者听到过学术上的大师的知识储备也就是半径大的同心圆,而圆之外的都是未知。这样的比喻有讨论理想情况的样子,而且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影子。不过实际中很多划时代的成果确实是很偶然的情况下得到的,不是计划中的产物。有专门一个词,serendipity,意料之外的发现。当然,不同领域和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风险。革命新一代晶体管的研究风险高于改进现有晶体管性能的研究,研究抗癌新药的研究高于改进止疼片功效的研究。风险越大,也就以为着得到经济汇报的风险越大,越多的研究者到头来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能。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部分,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财富的分配。
第三,社会所在阶段
基于一二两点,研究看似是个吃力不讨好的烫山芋,不少人认为 “恩,这是高富帅的游戏”。研究的投入成本哪里来?因为本身离市场产品化的价值太远,靠自付盈亏太天真了,所以这是国家,组织,企业,私人提供的经费,一般称为 funding 或者 grant。grant 本来就有奖励这层意思在里面。所以短期回报的缺乏由愿意且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有长远眼光的国家,企业,私人来克服。同时在研究经费以外,还有研究者自己的收入。在经济迅速发展,各人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对应法律规则尚在完善中的国内(尤其是九十年代),闷声发大财成了包括学者在内大多数人的纲领。而随着社会分配在市场日趋成熟后更加合理以及社会保障更加均衡的时候,研究者也会得到更正常的收入。虽然那时,研究者的概念会更加广泛而不专指大学和中科院所。但另一面,也不会暴富。从风险角度来看,研究和 startup 有相似性,十个里面成一个就谢天谢地了。会有丰厚回报的可能,但死在沙滩上的是多数。这也体现了一个合理社会保障在此的重要性。
至此,把客观的联系理了一下, 后一个问题是人的主观选择,就是 “甘于” 的部分。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只能主观的发一家之言。
甘于清贫,是个人选择,是个人在社会中博弈时的态度。至于我看到的,有以下一些做选择时的原因使得人能从事研究活动放在核心位置,把经济上的低回报的考虑放在次要的位置(至少在一段时间内)。
一,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人,在欧美更常见,会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辞职回到大学读博士,因为人只活一次,做不喜欢事情带来的空虚感是很强烈的。当然国内的一个问题是一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得到足够通过尝试寻找兴趣的过程,被动地 “选择” 了研究的兴趣。
二,野心 / 志向,我个人觉得这两个词的区别不是那么大。做出独树一帜的工作的迫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强烈自负等等,热爱冒险的性格,使得人可以豁的出去。当然,很多人本身也是各方面能力很强,个性很硬的人。不过我觉得这类人也容易中途转行去其他 challenging 的行业,也容易遇到中年危机。
三,家庭影响,尤其在医学。很多人的经济压力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对家人的责任感,尤其是国内独特的独生子女一代。而家人的支持无疑大大舒缓了这层压力。不过与世家相反,在一些教育方式不合适的时候,子女反而会坚定地不做父辈的行业。
四,信仰的替代品
在唯物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内,对于自然科学的追求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形而上的成分。同宗教信仰相似,一个人在形而上方面的思考是可以撕破社会层面的考量和约束的。
社会在不断变化,现在逆境中坚持的人可能有这些提到的和没提到的动力,不过做的顺风顺水的人应该也少有拒绝天上掉馅饼的富足机会。甘做苦行僧的人越来越少了吧。希望也相信合理的社会中从事研究的人群会自我调节成健康的比例。
以上,是我主观之见,求轻拍。
坐高铁二等座的院士 — 刘先林院士;
布衣院士 — 李小文院士;
舍弃一年工资等于国外一天 — 南仁东教授;
家徒四壁 院士 — 卢永根院士;
1 件衬衣穿 30 年院士 — 崔崑院士;
复旦老教授的工资条惊呆众人 —8000 元,不知道高还是低了?;
…………….
以上并无任何不敬之意。
只是我们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给我们讲的就是这些。
做最牛逼的研究,玩最高科技的设备,开最好的车,住最美的别墅。才叫科研人!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科研 不知道科研的现状和中国现在的水平
多了不敢说,就我们专业而言,我们院的教授工作第一年工资就有七八千。去中科院化学所的夏令营的时候了解了一下,化学所的副研月薪一万,研究员平均 2-3 万,比较牛的年薪 50 万是差不多的,这些都还没算上奖金和各种福利。而且这只是纸面上的,出书、卖专利、办讲座和成果转化,这些都是一把把的钱。
文科的情况我完全不了解,但是理科这几个基础学科情况应该差不多。
看到上面很多人还是把科研神圣化,我只想说现在科研只是职业,我们都很功利化
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去搞科研,有钱的不太愿意学这个。
我觉得就是一句话,很多人选择科研不爱学金融不是因为不爱钱,而是没有概念,没有对金钱的概念,对科研的概念也很模糊。
我身边家里有钱的同学都注重财富积累学金融去了,因为父母已经积累一定数量的小财富,他们尝过小富的滋味,知道啥车最好,好在哪,旅游想去哪去哪,这就是金钱的力量。所以他们很小就有一个守住财富,扩大资本的观念。而我等,家里没那么多资本的孩子,往往没有过过那么富裕的生活,没享受过,就没概念,没物质概念就幻想精神概念。于是从小崇尚科学,高考志愿也是生物数学地理天文,基本都是自然科学,还一度不解报考金融的同学。
现在理解了,我也是读研后才慢慢领悟的,穷人,老老实实学一门技术学科,或者金融经管,是有机会翻身的,倘若一辈子科研,可能吃喝不愁,但永远无法实现阶级的跨越。譬如,,我学的是古生物专业。。。。有一瞬间,忽然想转回本科的生物专业 ,毕竟就业面相对宽一点。算了,自己选的路不能抱怨。
科研搞好了也算可以,没搞好呢,博士四五年毕不了业咋办 ,继续读还是不读了,不读了前几年都白读了,继续读可就是发不出来文章那可咋办。。
事到如今,有种上贼船的感觉。也不是特别后悔,毕竟当初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人生是分阶段的,那个时候就是那么想的,现在却不是再那么想了,将来会怎样想我也不知道。
如果早一点领悟到金钱的力量,我也去学跟钱有关的专业了,毕竟等以后有机会发财了,想干啥就干啥,到时候想钻研点啥学科不行?无后顾之忧的钻研一辈子,我老了也能算专家了。。。
三个字:凭!什!么!
不用喷我,我现在就是科研人员。
体育也好,科研也罢,对社会的经济产出几乎为 0,国家还要从税收拨款来投入到其中。但是社会不能只向钱看,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所以我也支持大力发展国内的科研事业。
不过单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其实他并不清贫,如果大学教师和研究所工作人员都清贫了,你们考虑过公务员的工资吗?在知乎上你说一年 10w 太清贫了,你去糗百上装穷试试?科研人员觉得给的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加上国内这种读书翻身理念,学习越好将来工资越高,才让科研人员心理不平衡。
现在想想科研人员日常都干什么:看书学习占了一大部分(你上新东方都要交学费的,现在反过来你学习别人买单,凭什么?)烧钱做实验(项目经费比人员的薪酬还高),产出就是论文。韩寒写书可以卖出去,请问你的论文除了你自己和少数做这个项目的人,杂志编辑及审稿人,还有谁看过?这就是所谓探索人类未知的知识,为全人类造福的事业?整体来看,科研是在造福人类,推动知识发展,但是极少数是推动者,绝大多数是跟随者,学术界里多少看上去又复杂实际很简单又没用的论文做科研的人自己知道。
类似辉瑞药厂、微软研究院都是搞研发的,如果科研人员嫌自己赚的少可以考虑去这种地方,但是能不能进去就是两码事了。至少 IT,金融这种目前比较火的学科,这些公司掌握的技术是要领先中国学术界的,区别在与,学术界为了避免重复,科研人员拼命在找新的方向做出点东西,而工业界比较趋同,在一个主线上不断研究。这样 100 个科研人每人想 10 个新 idea 就是 1000 个 idea,其中可能有 999 个暂时不靠谱或者已经被工业界做烂了,还有 1 个才真正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这也就是国内为什么要养这 100 个科研人员,但是又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当百里挑一的人去养。
再想想科研人员当时为什么做科研,为什么走向了这些科研岗位,他们找不到其他职位吗?这些人相当多一部分不时候快节奏的业界工作,而去高校当老师,相对于去公司有更高的自由度,工作很稳定,假期特别多,相对比较清闲,还有很多高校提供的福利。如果想有稳定又清闲福利又好,还想年薪百万,可以啊,做出成绩来不就好了,现在这些 “清贫” 的哥们做出了什么。
最后,中国科研人员收入普遍没有美国高,一是美国整体工资的水平就高,二是美国真有钱,投入在军事科研教育医疗上的经费的确不是中国能比的。除了美国之外,沙特是因为太有钱了,而且是土豪的那种有钱,但是需要科教兴国,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科技大学,并通过高薪吸引人才。中国财政就这么点预算,要养这么多人,一年花 100 万养一个闲人,不知道能让多少个山区小孩子受教育了。而且我坚信,如果中国加大了科研方面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工资瞬间暴涨了,那么并不是先有科研人员因为待遇好了更有动力做研究,而是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不要流失到国外或者工业界,但这种竞争环境下这哥们还能找到这样的教职吗?香港大学教授年收入有百万了,让他现在申请,拉出来溜溜好了。
因为中国人脑子里终究不把脑力劳动的人当人。
这句可能严重了一点,那我们换一句来说。人们总是会忽视 “劳动力” 也是成本。特别是脑力劳动,也是成本。
打个比方,在大学里,科研经费是要拿票去报销的,书票多少,请外人指导费多少,外地调研车票多少,研究器材多少。这些 “多少” 加起来的价格等同了划分给你的经费数量,你才能拿到这笔钱。
但是,注意。这群多少里,是没有你自身的脑力劳动费的。
也就是说,你跑外地,我给你钱,你买书我给你钱,但是你自己用脑琢磨研究的这个劳动,不。算。钱。
理科工科教授还好,毕竟很多操作是要花器械费用的。但是很多理论类文科类的研究,纯脑力构想本就占大头。
但你完成了你的研究,你不去 “犯罪” 弄票,你是拿不到你的报酬的。
这多可笑?
劳动力是免费的,免费劳动力这个思维,不仅是在科研里。这个东西,早从我们最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件事我已经恼火了多年了。
作为教师家庭出生的孩子,我看着周围叔叔阿姨为此困苦不已的悲伤也很久了。
我能说什么呢。
这不像是坏人变老了,一批去了,后一批就更新了。因为我们头脑里还灌输着这样的思维。
我好像看不到它消失的尽头。
没这么觉得,家族里基本上都是做学问的,不知道多少算有钱,但是跟清贫比差远了
但是做学问更多的是一种追求,而不是赚钱的工具,所以我也同样反感题主文中说到的人
因为科研为社会创造的是间接财富而非直接财富
没做过科研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还是想要说道说道,首先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证明国人普遍认为科研与贫穷是分不开的。前段时间媒体曝出 “袁隆平住进豪宅” 的新闻,结果却是国家安排的院士港,老爷子还将所谓的 “豪宅” 改成科研工作场所。为了博眼球媒体怎么能忍心报道这样的新闻,未免让人心寒。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利益分配的是多么的不合理。当然上个世纪搞科研,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搞科研都很清贫,大家都很清贫,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存在,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时至今日,科研再不能靠着一腔热血而是要符合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名与利,不能让我们的科研人员心寒。其实我心中在也不想看到某某科学家一生奉献,清贫一生,死后媒体大肆报道,有什么用,这样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精英们远离科研。长此以往精英只会进入高利行业比如金融、地产等行业,未来我们国家又能靠什么与其他先进国家竞争。
我是真的想不通,从一开始我读本科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做科研并不能挣钱,可保温饱,努力则中产无忧。到现在我博士都快毕业了,还有一群人因为觉得做科研可以挣大钱。于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觉得自己读到顶肯定啥都有了。实习实习不去、工作工作不找;有啥考试,考研啦、考博啦跑得比谁都快,读完了,发现老师当年真没说错,现在出来怪社会?同志,虽然确实不应该让搞科研的受穷,但你一出来就奔着一百万,你读啥博?
我是完全想不通每年这么多考研、考博的人是怎么想的,又是哪个导师告诉你读博之后有可能挣大钱的?科研是国家行为,国家有钱则科研人员有钱,等啥时候中国人均 GDP 赶上发达国家再想毕业 100 万的事好吗?
做科研,自己温饱和解决父母养老问题不大,假如有另一半可以分担压力,则养孩子的压力也不大(稍微好一点的大学都有附属幼儿园到附属高中一系列配套)。只要没有买房、买车…… 这些额外的消费需求(为什么额外,因为我不喜欢出门,学校一般有青年教师公寓或者住房补贴)能够降低,前面的正常需求完全能够得到满足。
要有出门大奔、二环 200 平、随时旅游这种在中国算是高净值人群的水平,你读什么博士?做什么研究?为什么当初要一条路走到黑?是谁骗了你你去找他!
说自己穷二代想靠科研改变命运的,你这么急?我们村去年才通水泥路,你这就要一代人完成从底层到高净值人群的转换?咋的?现在的世界是科技爆炸还是技术爆炸,不是各个国家争抢存量资源的时代吗?你中国人靠读读书刚出来就想 100 万,准备奴役中东啊还是殖民北非啊?
私以为最大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观念上就认为财富是原罪,一个人如果追求财富,那他一定是个道德有缺陷的人;如果他还恰好有点财富,那就说明他一定是昧了良心赚的。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凡是 “温饱” 以外的财富,都属于“不义之财”;任何好事儿和钱一沾边,就变成“充满铜臭味”
就算是今天,社会对于富商的看法,不还是 “抱大腿” 和“不就是有两个臭钱么”两极分化么?
扪心自问,当别人称呼你为 “土豪” 时,你是骄傲地接受这个称呼,还是赶紧自黑“不不不我其实是个屌丝”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重 “士” 的传统,加上天朝这么多年的宣传,大家都自然而然认为一个科学家就应该是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高尚的人,居然很有钱?
这话就跟阿拉伯语中的 “我不是 msl” 一样,语法上说得通,但没有说得通的实际意义。
其实不只是科学家,很多自带道德光环的职业也是不能被国人接受 “他们居然有钱” 这一事实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医生和宗教人士了
广义上的科研人员并不是这样的,例如 bat 的专家员工们。这里提到的科研人员是在央企、国企、公共科研部门、高校等处供职的人员,这些地方会比较讲究论资排辈、提倡贡献、自我牺牲等。
为什么会这样的?其实在中国,这并不难解释。我认为原因在于:信任。
在私企,员工多拿一毛钱,老板就少拿十分钱,员工高薪老板依然愿意雇佣,说明这个员工是值这个价格的。外人看了也是这样,并无不妥。
在央企、政府、公共部门中就不一样了,员工多拿钱,管理者并不损失钱(外人是这样看的)。这个人究竟是真的值那么高的工资,还是因为他是领导的亲戚?或者因为她长得漂亮?外人看来,不一定是什么原因。
如果真的像私企一样,以市场价格定薪资,那么一段时间以后,该拿高薪者能拿到高薪吗?不该拿的就拿不到吗?不见得,外人也这么看。国家层面长远来看,还是很在意公众的看法的。因此,不得已,按文凭、职称、论文数量论资排辈,靠这些硬指标来划分层级。虽然未必完全公正客观,至少也可以让外人看来稍微公平一些了。
归根结底还是信任问题。
公信力不够
人员高薪
公众质疑
薪资改革(降薪)
人才流失
加薪留人
公众质疑
顺其自然
队伍素质降低,公众骂街
论资排辈
壮志难酬
人才流失
投机取巧
高薪低能
队伍素质降低,公众骂街
打太极
公信力下降
因为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媒体乃至整个大环境在宣传那些杰出的科学家时,宣传的都是他们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忍得住清贫,为国家大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很多人就认为科研工作者就应该这样,你想着物质回报那你就不配搞科研。
但科研工作者也是人啊,人总是要吃饭的啊,我确实很钦佩那些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这里不讨论媒体宣传的那些到底是不是),但你以那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都这样,根本不现实。我又不是圣人,我付出了努力,想要回报咋了,想要过的好怎么了?人只有在物质条件无压力的下,才能安心干科研嘛。
这里就得提一下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了,这两位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一个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按照鲁国当时的法律,国家是要报销他赎金的,但是子贡却拒绝了。而子路也是救了一个人,那个人送了子路一头牛作为回报,子路欣然接受。 一般来讲,大家都会去称赞子贡,赞赏他高尚的品德,但孔子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子贡树立了一个道德模范在这,以后别人要是也赎了人,碍于他这个道德先例在,那么就不能去要赎金,所以赎人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放在科研这一个道理。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做科研到底是做什么?
在手表上整合一个太阳能电池,让通讯软件可以流畅的传输数据,做一个打车软件,这些都不叫科研!!!再重复一遍,应用上的创新不叫科研!
做科研跟当艺术家是一样的,蒙娜丽莎和向日葵之所以好,不是因为梵高和达芬奇之后别人花不了这种花,而是他们是这个世界上被记录下来的第一次使用某种特殊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人。蒙娜丽莎是首次利用了所谓 “三角形构图”, 而向日葵则首次运用了粗放的色彩。我对艺术的了解很浅薄只能说到这里。换个角度,牛顿是不是很牛逼?但是现在连高中生的物理储备都可以完暴牛顿!那么牛顿牛逼在哪里?没错,他是史上第一个系统的提出了力学定则的人!然而,请记住,他并没有发明蒸汽机,内燃机,火箭,飞机… 尽管这些东西必然要建立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但利润却不会因此进入牛顿的口袋!
说到这里,想必读者对科研略略有了认识。**科研工作的实质是探索。**探索本来就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当。大航海时代,无数水手葬身海底也不过出了那么几个有名的航海家。但真正因为地理大发现而最大受益的人,并不是这些航海家。所以科研工作的实质是,给你一个让人类只要存在就会永远记住你的机会!而仅仅是给你这么个机会。至于挣钱,它跟科研的整体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对科研工作来说,发现新的事物比这个事物可以赚钱要更重要。改良科研工作者的成果来创造利润,这是商人的工作,比如爱迪生他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他是一个商人。
换句话说,每个行业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或者说从业者都有其不同的收益。商人的收益是当下,而科研工作者和艺术家的收益则在身后(很多当时不起眼的成功因为后世一个发现,往往变得炙手可热,然后死去多年的某屌丝教授突然就火了)。如果某人既想现世富贵舒适,又想后世为人敬仰,那真的像中彩票一样难得(也还是有但要运气非常好)
因此,科研工作本来就是,不赚钱,辛苦,而且可能几十年研究证明自己研究的错了。呵呵,高风险。但是一旦成了,会享受很高的名誉,但还是没有钱。
简单说吧,科研工作者的清贫是理所应当的,或者说想要生活过得上流,不应该走科研这条路。去经商吧!
现在的科研界,论点越来越多,论据越来越薄。只是一味的用重复实验去验证论文,殊不知只是把错误的方法又重复了一遍。几乎没人会用三角验证法。就算这样还有 60% 的论文无法用重复实验验证。
写论文的门槛太低了,谁都能搞所谓的科研,谁都能写所谓的论文。在学生中,有点什么东西,甚至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可以写一篇论文。如今很多学自然科学的大学生,明明做不出东西,编个结果就要写文章,完全把自己写的论文当作保研或者考研的筹码,太急于求成,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人文社科类的更是恐怖,根据数据做个分析,就写个论点出来,没有数据甚至还能编出数据。既没考虑过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也没自习想过分析方法的正确与否。
所以大学生似乎都在把论文当筹码。除了大学生,多少科研人员不也差不多吗。把论文当作业绩的标准。我们大学的某个院领导,快到时间了,赶快写一篇论文出来。学生还颇带夸赞的说他,写的真快。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这种所谓的科研,所谓的论文,到底是为了自己利益还是真正为了科学呢?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刚才说的老师没带好头。二大概是学生在实验课上留下的毛病。现在大学开设的实验课,实验结果总是会和成绩挂钩。这样做确实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学生。很多学生会为了自己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而编造数据,就算没做出来也要看着别人的编一个。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分呗,分高了就能拿奖学金,就能保研。往往这种变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的行为总是发生在好学生身上,因为在大学中,他们是对分数最关心的。据我所见,我们专业的前几名都做过编数据这种事,而且老师从来没发现过。
还有一点想说的,就是科研的门槛降低了。因为科研设备的发展,一个人只要明白基本的几个原理,就能做个所谓的科研。这里主要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这些所谓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就是你叫个高中生过来,简单讲明原理(因为原理确实简单),他们同样可以做。本来想帮他们培养科研意识的项目,现在就成了他们获得论文(保研筹码)的途径,还学会了 “写论文”。参加这些项目的往往还是好学生。
现在看来,很多大学最精锐的一帮人,总是以功利心推动进步,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
这种事的后果大概就会像小岛秀夫预言的那样:无用的信息(论文)越来越多,只会拖累人类进步。他会强化人们的缺陷,人们总会选择性的接收自己偏好的事实。
这就是能推到人类进步的科研?真是可笑啊!
然而最可笑的是,我不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吗?
没研究过赚钱就想赚钱,本质上就是想不劳而获,这确实该骂!
因为确实很穷。
因为我们的社会期待 “圣人”。
所谓圣人,就是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而没有私欲的人。而科研工作者往往给人一种这样的形象。
实际这背后的想法是,我希望你特别好,好到失去自我,这样你就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我的诉求了。
但是,大家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们无需迎合他人的期待。
另外,可以适当降低他人的期待,比如,“我搞科研就是为了钱啊” 这种话,科研人员的高大形象立刻就倒塌了不是?
工资低,那是因为你做的不好啊。
科研这种行当,绝大多数人都是炮灰,绝大多数都是在灌水,绝大多数人做的东西没有一点意义。但是并不妨碍大家都能拿得到 funding,因为 NSF 也不知道哪个奇奇怪怪的东西会有价值。因此在证明自己做的东西是少数有价值的结果前,就不要抱怨待遇了。因为你做的东西确实不好啊!
小木虫上的青椒,名为讲师,其实如果放 tenure track 制度下都是拿不到教职的千老。做千老就要有千老的觉悟,就要明白学术界是一个人吃肉,十个人喝汤,一百个人饿着的行当。又不肯去工业界,或者说所学技能没有用处找不到工业界工作,又没有证明自己够牛,还没有认清自己就是千老的现状,这还抱怨工资低,让我很为难啊!既然贪图高校当讲师稳定有编制相亲有面子,那就要有穷的觉悟,那就要好好过自己当稳了奴隶的日子。
解决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极端一点。彻底的搞 tenure track 制度,给优秀的年轻人当 pi 的机会。这样大学老师的数量大幅减少,能剩下的全是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就能大幅度提高待遇了。那基础课教师不够怎么办?简单啊,用高年级的 PhD 总比用讲师便宜吧。就是这样,也太打击很多二本出身土博的大学老师梦啦。
因為這就是中國現狀,學術知識被踐踏的一文不值。唯有錢權才能讓人有安全感。
一個簡單的例子:大眾普遍會對只買正版軟件、遊戲的人嗤之以鼻。
會抱怨一台 iPhone 成本才 1300 左右憑什麼賣我們 5000
因为他们没看过钢铁侠
做科研的,不清贫点,怎么够钱交科研设备的使用经费呢…………
正经回答:
“赚钱” 才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资源,谁会搞科研?
搞科研不赚钱的话,搞科研干嘛?
“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吗?
国内把读大学、科研、教育都搞道德审判,
认为读大学便宜甚至免费天经地义、
认为科研就是为国争光不应拿钱、
认为教育不能讲收入但必须讲奉献……
(以下省略一万字,避免友善度扣成负数)
总结一句:不赚钱的科研都是耍流氓!
什么时候人们把科研看做一种普通职业工作的时候,就不会如此了。但是反过来说,又有些人得忍受另外一种精神失落了。
事实上很多人通过科研项目捞钱捞得不亦乐乎,同时还享受社会清誉,这才是闷声发大财啊。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好像是代表中国队去参加世界物理竞赛的一个同学说的,他被保送去北大了。(追男神的时候网上看到的,咳咳,是个老师描述的。)
他去北大,大概是对父母说:我将来要去搞科研,会很穷,养不起你们了。
当时感动了很久,真的。
反观之前浙江大学教授贪污千万科研费,又心寒了很久。
做科研会不会穷,因人而异。
如果科研费都是用来研究的,为了学术,为了国家,我觉得会向之前说的北大那位。其实我不懂,我根据国情猜测一下,要是真的认真做科研,我怕国家给的科研费不够,我想会穷的。
PS:作为一个痴迷物理帝的人,衷心希望在理论物理的研究上,能有人取得卓越成就。(一个连啥是理论物理都不懂的文科生啊,咳咳)
找到那个原文,放一下: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前不久对记者说:**人大附中培养的人才很多元。**这点我深有同感。听说,人大附中一全国物理决赛金牌得主在选择就读北大物理学院前,对他妈妈说:**我想搞科研,但将来会很穷,养不了你们了。**当然他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支持孩子的选择,但在这个人生价值和价格常被扭曲的社会,我还是为这个孩子做出这样的决定、说出这样的话而深深感动。
因为他们搞错了重点。
非得说科研人员要甘于清贫,也不是不可以,但重点在于 “清”,而不是 “贫”。
也就是说,搞科研是脑力劳动,因此要把主要晶粒放在思考科学问题上,少想一些欲望虚荣之类的事,效率才更高。这本质是个心态的问题,跟贫富无关。
比如你给他一个亿,他第一反应是买个离单位近的房子这样上下班少耽误些时间,那这个人相对来说更适合科研。如果他第一反应是辞了职买个法拉利去夜店泡妹子,那就相对来说不太适合搞科研。兜里有一个亿肯定不贫了,但是适合不适合科研主要还得在于心态,跟穷不穷没关系。
但问题是,越是无欲无求的人,越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来钻研,现在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家的工作生活压力都不小,科研人员也是不断的被催成果,搞竞争,本身就很难保持踏实安静的心态。因此,物质上更 “贫” 的话无疑是不利于安心科研的。
科研尤其是基础学科科研,因为短期收益极低,在市场经济下被分配到的资源远少于其他智力密集型行业,导致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拿不到和其他智力密集行业从业人员对等的收入,从而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吸引到顶尖的人才,这与科研行业对顶尖人才的大量需求强烈互相矛盾。
要解决这种矛盾,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政府调控将本该流入市场的资源导入科研行业,从而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第二种方法是尽量多的找到并引导对科研有兴趣的人才,也就是兴趣加成;第三种方法是社会给科研人员承诺以物质待遇之外的附加价值,比如 “星辰大海” 或“探索真理”的精神,也就是情怀加成。
情怀加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必然有对自身价值的追求。问题在于:情怀作为一种社会承诺的附加价值,被无差别地赋给了进入科研行业的每一个从业人员。但情怀不是一般等价物,并没有社会公认的量化标准,从而导致每个人心中对自己的附加价值有不同的估计来弥补物质待遇差距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我的收入比你低,说明我比你更有情怀”。同理,“你追求了更高的收入,那么就要你就有更少的情怀 (收回附加价值)”。这种每个人为维持内心平衡导致的对情怀的不同估计是优越感的来源,使得追求物质收入的从业人员收到不同程度的鄙视。同时日益增高的房价物价使得换取同等情怀的条件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变成了“牺牲基本物质需求”,也就是题目中说的清贫。从而物质水平在清贫以上的从业人员,会被社会认为应该返还一定程度的情怀,也就是“不配”,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鄙视或谴责。
总而言之,科研情怀本质上是从业人员牺牲钱 (机会成本) 换来的,现在什么东西都涨价了,情怀自然也不例外。你不愿意牺牲更多的物质成本,那你的情怀就要贬值,自然也就没那么高尚了。一个人不能享受着牺牲物质带来的优越感,同时又不愿意承受追求物质造成的非议。
一方面,强迫科研人员过着清贫的生活必定是不合理的。
我导师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说过,给博士生的工资要 “能让他们养的起家”“安心做科研”。因为人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才会有追求学术成果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但另一方面,实话实说,我觉得针对题主说的情况,大部分骂他的人肯定没错。你没给出处链接,姑且以题目中的描述为准。注意以下加粗的部分: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博士提问说:做科研如何能快速赚到一百万。他解释说一发小从小成绩就不如他,初中都没考上读了职校,大学毕业于北京某中央开头艺校,现在一年净收入也有百万,他就很不服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最后出来还不如他的那个朋友赚的多。
其实只看这段描述,我个人会觉得此人对于读博士的期望或许稍高了一些,对于学历和学习成绩的优越感或许太重了一点,并且有点爱慕虚荣之嫌疑。
别人赚多少钱,和你有什么关系,又有啥可不服的?难道别人赚钱就很容易?天天和别人比来比去,累不累?区区中学应试成绩,又能代表什么?如果你知道有个本科退学的家伙开了个公司赚了几百亿美金,不知道会不会气出病来?
做科研的不是不能追求高收入。
但以赚大钱为唯一的目的来搞科研,丝毫不在乎成果有没有学术意义或者商业意义,那一定是搞错了什么。
和炒房子又有什么区别。
——————————————————————————
最后不妨从技术上分析一下,做科研如何快速赚到一百万。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作为课题组长发一篇 NCS 级别的文章
国内发一篇 NCS,光奖金怕是都不止一百万了,我想不会有比这更快捷的方法了。
或者其他稍次一些的文章也可。比如韩春雨先生凭借一篇 nature 子刊,获得的零零总总的好处大概也不止一百万。
当然了请千万不要误会,我不是建议你学习韩春雨先生。不然以后中国学者的拒稿率只会越来越高。。。
另外有人用 100 万美元悬赏黎曼猜想的证明(或者证伪),如果能拿到这个奖金(很可能还可以搭配一个菲尔兹奖的奖金),大概也可以算是一种用科研赚钱的方法?
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数学类奖项颁奖速度很快。而诺贝尔奖最快也得是成果发表数年之后了,等上个几十年也是常事。奖金虽说不低,却很难符合 “快速赚钱” 之要求。
2. 每年发表 1~2 篇行业顶刊(必须是一作或者通讯)
这样的话如果你小于 45 周岁,大概率可以戴上一个杰青之类的国家级人才的帽子。之后就可以和所在单位谈待遇问题啦,或者干脆跳槽去个待遇更高的地方。算上各种乱七八糟的津贴,1~2 年收入 100 万大概并不困难。这条路子相对靠谱,唯一的问题也许是不够 “快”。
不过如果走这条路,将来又能评上院士,收入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3. 申请一个有商业价值的专利,或者开公司贩卖科研成果转化之产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此时研究成果发表 paper 的档次就不重要了(比如很可能只是一篇 APL)。但需要你的成果有实用的商业意义。
比如蓝光二极管的专利就赚了超多钱,国内做量子通信的几个上市公司市值也都挺高的。
总结一下,在 2019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有很多做科研赚钱的方法嘛。
谢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思考了很久:是什么人在这样认为,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到底有多少人这样认为,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影响了这些人的想法,
首先,科研者本身肯定不会持这样的想法,至少绝大多数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无论多么水的学校多么水的专业多么渣的学生,能读到博士肯定是付出了不一般的辛苦,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就是科研者以外的人在这样想。那这个群体就太大了,我想了想觉得可以这样划分,一是了解科研境况的人,一种是不了解科研境况的人。了解的人知道科研人员的辛苦,大多数也不会这么想,但是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明知道但是就是这么想的,那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呢?我觉得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那剩下的就是不了解科研境况的人这么认为。那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为啥会觉得科研人员就必须忍受清贫。是因为对于高学历者道德的高要求?还是从小被灌输的学习好的人就一定境界高的一种道德绑架?其实我也不清楚。
我本人是一名博士毕业生,现在也算是科研工作者,身边在国外读博士的人很多,说些身边的事,
首先说博士,我读博士的时候,国家补助几百块,现在确实有所提高,好一些的能有两三千块(985.211 院校),但是博士的年纪决定好多人也需要负担家庭开销,而博士的压力也真的很大,要帮老板干活,自己的论文又不能落下,真的是吃饭想睡觉连上厕所都在想问题。。一篇十来页的论文中凝聚了多少心血不读博士真是无法体会的(至少我实验室好多人都有连续在实验室过夜的经历,还在地上睡过觉。。)。
一路披荆斩棘,论文够量老板放人,终于可以工作证明自己了,然而国内高校做青椒的工资待遇真的不怎么样(3-5k),很多城市真的仅仅够解决温饱,这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不得不变得现实,寒窗苦读三十载,付出和回报真的不成正比。
写的像流水账,没什么逻辑~ 很多人都说科研学术没有用,写论文凭什么给你高薪,又用不上。我想说很多学术上的东西本来就不是用在当下的,如果没有超前 5-10 年的意识,也起不到指导作用啊,能在 30 年能应用就算快的了。
说这么多啰里啰唆的,可能有人说青椒穷可以去企业啊,这个确实,在 it 行业去企业待遇至少提高 3-5 倍,除此之外,很多人也都出国了。。不是说企业不好,不过一个国家没有科技支撑,感觉怪怪的。我不奢求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只是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奖励机制,至少留住真有能力的人,给大家一个希望。
最后说点好的,尽管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很清贫,不过大牛们还是过的不错的,金字塔顶端的存在~ 很多人追求的已经不是这些俗事了,除掉个别院士,学校里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有些过年都做实验,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在你的结果产生价值以前,有何价值?
产生价值的人占科研的多少?
有多少是为了生活稳定 社会地位 当的老师?
醒醒看到本质吧 那只是一种职业 看你会不会搞
那种我小时候脑中的科研,不是现实
在别人回答底下打了好多嘴炮,觉得有必要系统回答一下这个老问题。知乎的规矩不是说,不说怎么样,先说好不好都是耍流氓么。这个问题怎么就没人指出了呢。天朝的科研人员真的清贫吗?,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一个中产收入没问题,怎么就成了清贫了呢。挣得多的先不说,我国一二线城市的高校,研究所的干了三五年的青年科研人员,怎么着一个月七七八八也有七八千的收入,一年小十万。三四线没啥像样大学,如果有的话,科研人员一个月五千左右,一年六万总是有的。怎么就清贫了呢。都是财政供养人员,我们国家人均 GDP8000 美元,人均收入三千来块。上海才六七千块。怎么看都是中产,高中产,怎么就清贫了呢,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啊,我们国家不富裕啊,吃财政饭的科研人员,中产中高产还不行吗,说国家不厚道是不是太不大丈夫了。而且国家允许搞科研的教授兼职取酬,已经很够意思了。公务员可是连这个也不允许的。做公务员都讲个情怀,作科研呢。同样吃财政饭,说实话搞科研的收入比当公务员强多了,内些说搞科研的就是专家,就是大牛就好比以为考上公务员就是领导一个概念。而且说实话本来一般公务员的收入比你说的搞科研的收入连裤衩都够不到。所谓领导也比不了搞出点成绩的专家的收入。咱都不提科研经费咋回事,那是欺负人,纪委的不愿意抓人而已。
有人说项目经费里凭啥不给钱,项目经费里不给报酬是因为国家已经给你开工资了。工资里面就含着你上课,科研等等的报酬。难不成公务员干个任务,做个项目,也要从里面拿点报酬,拜托,国家给你开工资了好么。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都是国家财政给了薪水的。干点工作职责内的活还要另算钱,也太傲娇了吧,我们纳税人不答应。怎么好意思问的这么理直气壮?而且科研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可是大得不得了,还有关联企业接科研项目什么的也不新鲜。我审过看过的科研项目多了,至少八成项目的经费是不能太仔细推敲去处的。高校财务处报销要求各校不太一样,这两年规范多了,不过实际情况依然有水份。
再说横向项目,有人说横向项目报酬比例低,而且凭啥还要走学校账目监管,拜托,横向项目本身就可以有报酬,嫌横向比例低可以不接横向项目,没人逼着你接横向。教授想赚钱,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私人名义接项目,放心,用的你脑子里的知识,多少都是您的。横向项目用的是学校的牌子,用的学校的设备场地,使唤着学校招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廉价劳动力。你不走学校的帐,不让学校参与管理。这个太不丈夫了。这么说话简直就是公司里的职工,用公司牌子拉客户揽项目,用了公司的厂房设施,流水线设备,用了公司的员工干活,然后还抱怨公司要管怎么分利润,凭啥管着我咋花钱。拜托,你要是真自己接私活,不要这么傲娇好么。
科研人员也不稀奇,所谓博士高校教师烂大街了,真能称得上科研人员的稀奇人物国家也没咋亏待,各种荣誉地位福利补贴大大的。就怕好多自己以为傻不错的,其实啥也没科研出来的人总在叫嚣抱怨,结果挖空心思跑出去发现自己在美帝干的活也就和刷盘子差不多。虹吸效益不仅在世界范围体现流动,在国内发达不发达地区间一样很明显,好解决就早解决了。多给钱?有几个人嫌天朝税还不够高啊,难道钱能用大风刮来,还是开动马力印票子?现在知乎里的学生和小清新太多了。家境优越的学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小资中产也太多了。看到的想到的都是中产层次而且还是欧美中产生活。我们都没法说话了。出京不到一百里,赤贫之地很多人是看不到的。或者不愿看到而已。目力之外还有眼界。上下左右都看看才是整个世界。科研工作者在中国整体对比看来几乎都是高薪了。但是对比欧美,所有在天朝有技术的人几乎都可以认为自己薪水太低了。尤其靠政府发薪水的科研人员,在我们政府对比本国人均收入已经是高薪的情况下,还要求比着发达国家发高薪,政府承担不来,也不可能如此分配。真要用脚投票也没办法。但是说政府不厚道就太不丈夫了。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没钱是客观现象。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天朝人均 GDP 八千刀,美帝五万多刀,人家是咱的六七倍。人均财政收入咱们是一千多刀,美帝是一万刀,还是咱的六七倍。所以呢咱医疗教育科技民生公共服务啥都比人家差多了才正常,要不人家美帝是发达国家,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呢。财政供养人员收入也差得多很正常。咱们天朝公务员一年五六万万人民币,人家美帝公务员一年四万美刀。同样差六七倍。天朝科研人员一年七八万人民币。美帝六七万美刀。咦,这个貌似差距只有四五倍呢。看来天朝科研人员还真是高薪了。就这么简单个事。
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基本很多时候是不赚钱的。给科研工作者的设备,实验条件,包括薪水等等,就是国家和社会往里面砸钱而已。所以谈不上赚钱与否。能往里面砸多少钱,主要就看国家的财政经济水平。所以即便是美欧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薪水也并不是高的离谱。至少远不如大家想象的比得上所谓的什么包工头,搞金融娱乐的从业者收入水准。甚至还不如有些开铲车的或者工厂里的工程师高级技工赚得多。一般的青年讲师助教平均也就是六万刀。终身教授的平均薪水也不过十万美元左右。只不过美欧是发达国家,整体居民收入水平高,所以这个中等偏上的收入能提供的生活水平比较高而已。所以天朝给科研人员的收入,对比天朝人均收入从比值上讲,已经超过美欧高校科研人员和美欧人均收入比例不少了。说天朝亏待了科研人员,真不够厚道。至于国家发薪之外的收入。,美帝不禁止科研人员在外出书,开公司,当顾问,讲学啥的兼职取酬。天朝也不禁止,科研工作者大可放手去做。各凭自己本事,看看你的学问有多少市场价值。
最后希望科研工作者们幸福吧,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知识是力量,但不是财富。
要把力量转化为财富,就需要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
一个再有力量的人,力量不使用出来,也是白费。
所以顶级理论研究,那都是依靠各种赞助各种经费费用维持。
军事相关科研都进步快,原因就是各国都花大钱往里扔。
因为一个国家掌握了最高力量,那家伙,如果军力超过别人一个数量级,绝对就称王称霸了。
至于一般科技人员,要力量变财富,就要把知识转化成可以卖大钱的产品。
就拿人手一件的手机来说,或者手机里各种系统软件啥的,
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科研那玩意,
没搞出来之前,肯定苦逼。
没形成产品之前,必须苦逼。
没推广卖出去之前,绝壁苦逼。
而一旦成型出产品卖出去——大头还让推广商投资者啥的搂走了……
所以,搞科研的真的挺清苦的。
即使产品得到利益分成,也只是晚年日子滋润些。
年轻时代蹲实验室,绝对是苦主一个。
而博士同志仅仅是读了个博士,他积聚的力量,还不能被购买,
因为那是不是有用还很难说。
凭他一生之力,能不能搞出有用的东西还是未知数,就漫天要价,
所以挨骂很正常。
因为他们搞错了一件事:头 20 年的科研人员,不是我们不想给他们好的待遇、希望他们清贫,而是确实只能给这么多了,我们已经把最好的资源给他们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遇,不止是看一个绝对数值,更是从中看出这个组织对我的态度如何、是不是把我当 “自己人”。十几年的教育投入,干着最前沿的工作,直面一片未知,一两年后可能会出成果,但也可能颗粒无收。这种压力,真不是码农 996 能比的;码农是很累,但至少你能知道你的进度在推进吧?
但待遇呢?远低于 IT 金融不说,甚至还可能低于一些靠近商业产品的职能岗位,这就是这个社会对科研人员的态度吗?
情怀和理想,是为了激励人们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忽悠别人打白工。
因为国家一直就是这样宣传的,进行选择性报到,从而让人错以为做科研 = 清贫耐寂寞。比如只告诉你爱迪生是发明家,却不告诉你爱迪生同时也是资本家。
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科研大牛不在乎物质条件,能忍受清贫的生活。
但据我了解,他们的物质条件一般也都不差,他们不需要特别在意物质条件,从而错给人营造了一种甘于清贫的感觉。
你可以去 985、211 高校的人才引进计划里面,看一看院士、大千、长江学者、杰青、青千等各种人才计划的待遇。
放两张图吧,一张是已经功成名就的牛人的待遇,另一张是初露头角的年轻牛人的待遇。(图片来源自西部某排名比较后 985)
(注:第二张图中的【岗位工资、津贴】+【业绩津贴】具体是多少,我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材料)
现在,你认为他们还是清贫的吗?
可能会有人反驳,他们是牛人,才会有那么高,为什么不去去看不牛的人呢?
这个好比程序员,有的程序员一个月收入 5、6k,而有的程序员却收入 20、30k,顶级程序员的收入可能更高,具体我就不清楚了。
那些发自内心热爱科研的人,和发自内心热爱 coding 的人,相信我,他们的待遇、收入都不会差到哪儿去的。
不过,底层的科研人员的生活还是比底层的码农舒适多了。能进 BAT 或比较有名公司的码农,放到整体来看早已不是底层的码农了,真正底层的码农是三个月 or 一个月从培训班出来去了很小的外包公司,但贵乎上都是精英群体,并不把他们考虑在内。
BAT、TMD 这类大厂全国可能也就几十家而已,全国 985 同样也是几十所,国家级的重点研究所可能也是几十所。这些大厂的底层码农应该去和 985 高校的底层教师、和国家重点研究所的底层科研人员去进行比较,而去不是二本学校、XX 学院的老师、或体量小的研究所中的科研人员去比较。
当然不是啊,我也觉得科研人员现在的收入普遍是偏低了
不过在中国,我觉得学术是一条只适合耐得住寂寞 + 家境本就优越不太在意收入的人才合适的路
利益相关:某 985 在读,和几个老师私交不错,出去吃饭的时候老师经常说,如果不是不差钱,不要走科研
我觉得是理解的问题,不是说大家认为搞科研就得忍受清贫,而是大家认为如果你抱着赚钱的心理去搞科研,容易偏离初衷,研究不出什么成果来。比如说袁隆平,网曝照片袁隆平逛车展,疑似要买车,评论都是袁老买飞机都不过分。为什么?袁老有成果,有贡献,所以大家支持。但是如果科研刚刚起步还没有成果就开始想着享受,不挨骂才怪。
这只是有成就的科学家门不太贪财吧,如果按他们的智商,肯定比一般人强。
大概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一个项目动辄上千万弄出来的东西又没多少人看得懂,毕竟在天朝这样科普工作还做的严重不到位的地方,甚至很多大学生都不能真正理解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只是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来看,在体力活上下功夫好好种地可比每天在家里坐着读书更上进更符合主流的价值观。
搞了这么多年的科普工作,天朝还是天朝。
賺錢多的從來不是學術人士,任何地方,搞學術的能維持收入在中等偏上,絕不會大富大貴。
1,西方教授級別在 10 萬美金左右年收入,相當於普通軟件工程師水平。留校博士收入在三四萬美金,不如普通打工的,當上助理教授或者研究員之類的,可以在 5 萬美金以上。對比大米國人均五萬的收入。
2,樓主說的博士生,如果還留校且沒有副教授或者研究員的頭銜,收入確實不會太高。不想做苦差,學術又做不過其它大牛的情況下,想在高校享受安穩可以,就是別想富貴就好。
看看各種名教授,錢是花不完的,名也是有的,不過不是你自己而已。無它,人家是行業頂尖,你不是。不可替代性才是核心競爭力。
本人名校破碩士,無卵用,自覺不算知識分子。
话说,国内 top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的大 boss 们,有钱的多着呢。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大项目,几个教授合作,一千万到手。简单来说房子车子都有的,再加什么特聘,和工业界合作,自己开公司,有很好的收入。不过相对的青椒(青年教师),混得就比较不容易。博士五六年熬出来,也没个什么储蓄,好不容易博士毕业后去几个国外的博士后站混完,回国找到高校做了讲师,还得抱大牛的大腿。抱不上的自己慢慢熬,一个月几千块,又申不到项目,还得自己继续科研发论文,日子果断不好过啊。科研学术界也有垄断,一流高校吃肉,二流的喝汤,剩下的骨头渣子,分都不够分。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科研做的有多差?
科研大概分为两类:
对于第二类,他们要么就职于大企业的研究机构,要么身居高校,但可以从企业获得经费。这类人并不清贫。
而对于第一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自主调控的话,他们根本就拿不到钱。短视的看,市场根本都不需要他们。对于这一类人,他们的工资基本上属于 “捐赠”。来自政府,或者其他对该研究感兴趣的人或机构。既然是捐赠,也没法要求更多.
正所谓,千里为官只是为官,千里为财只是为财。你选一个行业之前你要想清楚,你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别想着什么好处都占。做科研清贫么?谈不上。只是对于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并不富裕。
你或许会说,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读到博士,好不容易争取到就职,凭什么我的工资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本科毕业的程序员。我想说,这就是你的选择。你本可以本科毕竟后转 CS,你可以博士毕业后转 CS。但你选择留下。(看人家曾老师,虽然我也不知道他的学术水平到什么程度,但人家博士毕业转 CS 也其乐融融。)
总结,由于科研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做科研,发财致富得看机缘,但绝不算清贫。如果觉得投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尽早转行就是了。CS 什么时候转都能发家致富。
何夕《伤心者》:
“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 因为它们是根。”
“他说他并不因为世界首富出在他的国家就感到很得意,实际上他觉得那个人不能代表他的国家。在他的眼里那个人和让他们在全世界大赚其钱的好莱坞以及电脑游戏等产业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他说他的国家强大不是在这些方面,这些只是好看的叶子和花,真正让他们强大的是不起眼的树根。可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只盯着那棵巨树上的叶子和花,并徒劳地想长出更漂亮的叶子和花来超过它。”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 1831 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 1860 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数学 J.H 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何夕提出并于公元 1999 年完成的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场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第一段中的 “回报” 并非指科研人士应得的待遇,而是指科研本身在现实意义上的回报,尤其是经济效益。
对于最后一段叙述,在真实的科学史上,也许这些理论诞生之后 “很快” 便得到了学术地位与某种程度的 “应用”,但并不影响这些理论诞生时在世俗眼中的“无用” 与“不可理喻”。
实名反对 青锐吴斌 的观点。
我可以负责任的讲,中国科研群体里的富裕阶层,早就已经超越了欧美同行的水平,而且发财靠的不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是对科研经费的坑蒙拐骗,以及行政权力的寻租。这帮人,和清贫毫无关系,基本是清贫的反义词。而普通教授、副教授阶层,虽然不是上面那种隐形巨幅,但各类收入加起来,也不低。
说话过于绝对。在你的形容里,所有教授都在想方设法的搞国家的钱? 都在把科研经费转化为自己的钱?这种情况可能是有,我不否认,但打击面太大太广,对青少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太偏颇。
我不说其他高校,就我们学校来说,教授们都很好,我们实验室的账都是由研究生去报账,我不敢保证他们没有吧国家的钱转化为私人的钱,但我看到的是没有的。不要说他们这样操作不会叫我知道,我凭啥说没有。那他们如此操作叫你看见了吗?你凭什么下这个论断?
最后,你说负责任,怎么负责?你既然负责的说出这种话,麻烦具体到哪个高校,哪个教授?不然光说一句你负责的说就是负责了?
不是科研工作者应该清贫,而是在还没有脱颖而出就脱贫,将来就会让这个体系严重注水,混进无数混子。天天说公务员体系,体制内混子多,不就是因为门槛低,待遇好,工作稳定吗?现在博士相对从前都是量产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现在的水平和潜力最后没有科学的评判,都是靠主观的。那么基础科研避免不了入门工资待遇很一般,出了成绩就牛逼的结局。但话又说回来,这对不用做实验的还说得过去,对于需要做实验的就很不公平。
我来就题论题下,不说除了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在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中,1 万月薪算很高了吧?
可做科研工资少?这倒未必,我大学四年遇到的博士,教授,没哪个对自己的薪水不满意。我的舅舅前年某 34 所博士毕业,现在买的 180 平洋房,夫妻俩只用公积金就可以支付按揭,平时教教书,再做做项目,一年也有二十万左右,学生放假他放假,一天工作 6 小时。
那些年薪百万的,这个博士只看到了他月薪一万的光鲜外表,可他平时的工作是多么的辛苦,工作上面要受老板的气,一年也没多少时间能陪陪父母,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也没时间去实现,年薪百万真的就是成功了么?
少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多了真理上的求知精神,校园生活如此的令人神往,做科研有什么不好的?
因为确实低 ,刚面试完维德维康 实习 / 试用 1000 块 20 块每天餐补 在北京。我接受不了这个工资。
更过分的在后边
他们对我的学习成绩及其好奇,擅长科目 实验项目, 我接受不了, 要求与待遇完全不符合。 如果你开出 4k 的工资 那我完全可以和你好好谈谈 但是听到 1k 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琢磨怎么演能走, 面试大概是十次 这是我听过最低的报价 我报 2500 老板都说 小伙子 你真的很实在。 最后我告诉维德维康 我挂了两科 因为什么什么 (这样更像真的挂过)还极力解释我成绩为什么不好。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最后告诉我需要专业试验复试 我当时都斯巴达了,大姐 我这么差 您别要我了。 我当时说出来了 hr 黄金句 “您看我还是回去等通知 好不好” 然后就开始编借口 我们这个组组长在出差。 大姐你终于明白事了。 我真的不知道区区四层小楼 在中关村科技园这种山里的公司哪来的自信。我下公交生走了 2 里路 ,要不是对研发存在一丝幻想 我想我看到 2km 的地图的时候就不会去这个公司好嘛! 我损失了一顿午餐和整整一个下午累的要死 第二天生睡到 10 点
你们误解了科研民工和科研大牛的界限
首先学历的高低和你每年赚的钱并不成线性关系。都读到博士了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因为二元化看待问题最简单啊。科学工作者都是好人,好人不贪图财富,贪财的都是坏人…… 就是这个逻辑呗。
此外也受益于早年的官方口径,追求精神的就不该贪恋物质,这一理念多少都会影响大多国人的潜意识,且看那些模范标兵人物的宣传形象……
然而现实中早已高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旗了。
产学研一体化也是全世界现有的最合理的科研模式。
问题就在于,你一搞科研的,不走科研的途径去要积累财富,而去经商搞行政,放弃自身的竞争力去挑战他人的优势,最后又没得到相应物质的回报,进而又生出世态不公的愤愤,这就说不过去了。
我的老板两口子都是做科研的,而且在业界小有名气,前些日子参观了一下他们的豪宅,再加上老板有辆宝马,从这个角度讲,老板的日子真的不清贫。我犯二地问老板,为什么要买这么大的豪宅,老板讲 “我喜欢住大房子~~对于我自己的钱,我从来不在乎,喜欢什么就去买,我不会因为钱的问题干扰到我的工作;但是我很在乎实验室的经费,因为我想用有限的经费做出更多的东西“。我曾经向老板抱怨,” 你看学费都要交税了,我们每月的津贴要减少了~~博后每年至少 4 万多刀收入,每天都不用像我们一样早九点干到晚 12 点地没日没夜地做实验,人家 6 点钟早回家了~~“可是我那可爱的老板讲的话大概是这个意思“心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怎么说呢,博士刚刚毕业的人,不管你是在博后的岗位上继续受压迫,还是已经谋取了教职为大牛打工或自己独自咬牙单干,生活都不应是你做科研的阻碍。也许同龄人已经月薪一万,可是有没有想过他们可能一辈子就只是月薪一万呢?我觉得大家这些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好歹英文名都是 Doctor of Philosophy,那从哲学上讲,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要天天和别人比谁挣得多吗?还是去思考一下我所研究的东西,它往深处走,我还能发现多少有意思的事情呢?真的好欣赏老板的人生态度,所以呀,不要在乎自己挣多挣少,虽然现在博士多的不稀罕,可是除以全球人口基数,那还是凤毛麟角,这么聪明的脑袋瓜,去多多思考世界的未来该怎么走;怎么去和基金申请委员会的专家斡旋,从他们那里搞到钱,来支持你的研究;如何精打细算来支配你辛辛苦苦申请下来的经费,用来做更多的东西;给你的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们从你的工作态度中坚定继续跟着你干的信心,以及保持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从小到大学习一直很棒的人最容易遭人嫉妒,这样的人搞搞科研就算了,如果还能赚很多钱,简直是对当年平庸自己的羞辱。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耶
这得看你怎么界定清贫了。
住着 80 平米的房子,开着 10 万出头的长城,
在一线算清贫吗?
科研工作,本就不适合那些受消费主义影响较严重的人。
科研工作者的乐趣,本就不是自己花的钱比别人多,不是别人开长城自己开奔驰。
科研工作者,也不能想着别的父母给孩子留下千万家财,自己没有钱留给孩子,他们想的应该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就属于他自己价值。
如果自己的心不正,以赚钱多少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又何必搞科研呢。
宁静以致远,可不是瞎话。
2018 最快乐国家北欧国家独占鳌五国均上榜 现在最让国人感觉不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中国将来会进入榜十吗? - 子睦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854470/answer/343362279
先说两句,打游戏不充钱的人轻松吊打充钱的人,才高八斗就必须服务所有人,这是屌丝意淫思想。既然不满足现状,又为何留恋现状,这世界选择多的是,每个选择都意味接受。这个世界的媒体妖魔化了美德两字,觉得美德 = 必须过圣人生活,就如同很多医生必须工作 24 小时,必须有病人就要连续加班,官员必须吃树皮,穿百家布才叫清廉。大家都是人,不是圣人,只要合规合法,我觉得官员就算花一年工资一次性饱餐一顿都无关紧要,说这句,又有很多键盘侠会责难,各种莫须有,有证据,直接去告多说无益。
公众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主流媒长此以往的价值观宣传。当元首需要士兵为他卖命时,没有什么比宣扬一种卖命光荣的价值观更能鼓励这种行为了。
大家所熟知的宣传范式如下:某某院士、高级工程师,做出了何等卓越的成就,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什么什么的垄断,贡献如何如何大,然而话锋一转,该伟人生活却如何如何清贫,还拒绝了西方国家的重金邀请,实乃我中华之楷模,道德之模范。
这种范式的宣传近几年少了一些,早期的时候比较多,无他,没钱尔。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组织的内部资源无法支撑和组织战略相匹配的薪酬结构时,战略实施就缺乏保障,比如对于一家尖端的科创公司,核心能力在于领先行业的创新水平,其科创人员、科学家的薪酬必然是行业领先的。我国的战略之一:科创兴国。对应科创人员却没有领先水平的薪酬,拿什么科创?这个时候,组织文化的巨大威力就登场了,宣扬一种奉献精神,士大夫情节,这本身既是中华美德,在这时候能大力倡导,又无疑对于有爱国情结的科学家们,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回馈。
然而这种 “不实质” 的激励方式一旦过度,就不免让人觉得心寒,甚至会诱导舆论走向错误的方向,最终反噬薪酬激励本身,当赚钱变成一种耻辱,科教力量也就不能发挥作用。
正确的方向是什么,美德纵然值得歌颂,赚钱也是理所应当。
完善的激励制度是每个行业包括学术界进步的基础。说实话,中国的学术氛围不如国外,所以那么多科学家 Phd 往外跑。这个学术氛围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继承了天朝上个世纪以来 “优秀的文化传统”。若干愚民费尽心思阻挠我国科研发展,包括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中国要耗资千亿在国内建强子对撞机,大部分都是反对的声音,可见中国还是文科生较多啊…..
下面是一个 NASA 博士回复给修女的一封信,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https://xueqiu.com/2821861040/38352552
可能扯远了,我本人也不是搞学术方向的,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因为中国国情是这样的
中国在科研体系上投资的就不够
再加上国内科研体系拿钱的模式不太好
然后总是鼓励多劳少钱的工匠精神
这种发自贫困时期的精神鼓励
深刻地嵌入了普罗大众的圣母道德观核心体系中
着重鼓励学历高的人民以身作则带动底层人民
国外科研体系投入蛮大的
也不跟你讲什么精神带动
对科研人员也没有所谓的圣母道德观
科研人员活得没有这么悲剧
不然为什么很多人想往国外跑
想钱 出国
想为国做贡献 做好或多或少吃亏的准备 留下来
不过你自己可能会因此获得精神满足
可能在国内大家没有一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直观感受。我所在的城市德国耶拿,号称光学之城,基本是靠卡尔. 蔡司带动了一座城的发展。也去参观过奔驰、宝马所在的斯图加特和慕尼黑,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航海博物馆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真正是靠科技的进步。相反缺乏科技支撑的南欧,经济则落后了许多。
如果没有这种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的动力的意识到话,科研人员能享受高薪是很难落实到实际中的。
英雄凭什么不受穷,不送命都是优待了。
一个勤恳踏实工作的人给你挂个英雄的牌子,让你流血还流泪,默默奉献,死后补上一场盛大的追悼会,号召更多人向你学习,流上几滴鳄鱼的眼泪,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所以吃人是门技术活,活着的英雄能吃,死的也很有价值。
当演员的得名,
做金融的得利,
玩政治的得权。
抱大腿的日子好过。
没有什么周密的价值权衡,而是工作性质自然如此。
觉得不公平的时候,需要理性调整。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也是靠行业吃饭。做的方向有商业价值,也能发财。有学术、社会、军事价值,靠国家课题养着。没有的时候,只能吃工资自甘清贫,目前国家大致是这个实用主义思路。
然而国内根本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科研环境,这里面问题多了。现状是首先难以选择合适的人用合适的资源作出有价值的研究,同时又对产生的价值缺乏公正恰当的评估和计酬。
与科研无关,与行业有关。
冷门行业无论在工程,科研还是其它方面从业都难以赚钱,而热门行业比如 IT 和金融,即使是研究领域接个私活,担任独立董事,那赚钱速度让我们望尘莫及。
如果赚钱少,不是因为从事科研,而是因为从事冷门领域。
其实做什么都一样,进入娱乐圈的那些小孩子开始也都非常艰苦(富二代不算)。每一个不同的行业,顶点越高底线就越低,基本没有例外。
题主所说的博士生也只是取得了博士学位,但是真的在科研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估计也并没有。目前国家在经济政策上其实对科研还是相对支持的。我也知道很多在科研行业中的一些教授身价千万。
年轻人想获的更多的金钱收入是应该的,但是只仗着学历和学习成绩就有点天真了。
我想说,“这是正常的市场机制,并不扭曲。”
前几天看到一篇回答,写得挺好的,这里附上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87337/answer/245571702?utm_source=qzone&utm_medium=social
科研人员做出的成就与贡献与他们的回报不成正比,国家现在居然还好意思宣传科研人员应该安贫乐道这种东西!居然还在傻逼的用情怀来进行洗脑与造舆论!不怕其他国家笑话吗! 首先选择科研这条路已经说明有很大情怀了,不然谁愿意选择这条即艰辛收入又低的职业啊!可是科研人员也是人,也要养活一家老小啊!一个人若是仅仅为了自己的爱好,自己所谓的情怀而让自己的家人吃不饱饭,跟着自己一夸受苦,那这是自私,不是高尚! 想让马奔跑,还不想让马吃饱,这个算盘,只有中国才能打出来!长此以往,再厉害的千里马也会疲惫不堪,疲于应付,最终战死沙场 。中国政府,请停止情怀洗脑,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
开门见山,一般而言,你的工作产生的效益与收入成正比。对人如此,对行业也是如此。
同为科研狗,也来写一发。科研人员没钱其实经济因素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文科或者理工的基础科研方向 (比如生物类),长期艰苦的工作最后只能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产出。而论文能带来的经济效应相当有限。刚刚部分富起来没几年的祖国,对待这种经济回报甚小的项目,投入自然会保守 (这几年人才计划其实已好了很多)。即使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大量一线的科研人员 (学生或博士后等),相比较其它行业而言收入也是很低的。
另外看了许多别人的答案,觉得有一点说的很在理,那就是其实现在很多教授们已经收入很好了。一来这几年国家人才政策跌出,二来利用天然的名誉,很多教授都有自己的小公司或者在外兼职顾问等等。有钱有地的大学里对自己的教职工也有各种福利,特别是住房。所以虽然他们纸面上的工资一般般,但是真是有心也是可以有方法改善生活的。
相比之下,企业里面一些所谓的高薪,其实是比较死的,纸面上高但福利稀少,工作时间又没有教授研究员们灵活。还要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万一哪天公司不行了或者重组了要大裁员,又得重新找下家。
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
被长期的教化影响了价值观:钱不是好东西,有钱的都是坏人。
我想到的一个点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 “列强” 应运而生了专利制度,使得那些大发明家(算是科研工作者的一种吧)名利双收,从而形成了一个正反馈…
反观我们现在的思想,依然觉得科技工作者应该安贫乐道…
最后,听科技史老师讲过,宋代及以前中国的创新发明总数居于世界之最,而宋代以后我们不仅仅是没有发展,还使得以前的许多技术失传了,不知道跟延续到现在的安贫乐道观念有没有关。
我觉得对待科研工作者的态度就是:你也别想着什么为国家、为人类科学做贡献,你就安心幸福专注热爱的在你的领域好好研究,啥都不用想,你的生活必须过得好,你的父母子女(政府)必须给你照顾得好,让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没有后顾之忧,去想你该想的事情就行了。
我国的科研经费分配方面,应重视事后奖励,而不是以申请项目的形式进行事前奖励为主,事前奖励可以保留,但那些巨额的事前奖励明显不合理。同时,科研经费的个人所得税应该免税或减税,并且能发放给在职人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能实现这一改革,必能大幅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卡脖子的问题也能更快解决。当然,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就看高层如何权衡,有没有这个魄力,可以考虑循序渐进,避免掀起大波浪。
圣人情结而已。
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其实我倒在想一个问题,商人为了赚钱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他的理想;而科学家为了赚钱就是错的,因为这似乎是违背他的理想的。
但是你们必须要理解,现在社会其实很多人的理想就是赚钱,利用自己擅长的能力,比如科研、教育、医疗,他们通过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去达到赚钱的目的有什么不对吗?你以为赚钱一定要经商吗?有多少人能有商业的天赋呢?
也许有人要说这个畸形的社会引导了这样畸形的理想、价值观和职业规划,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根据科研者的真实成果来提供合适的报酬,合理的物价和生活水平,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不是么?
据说啊,据说有这么一种情况: 明面上的只够你吃饱饭,想吃好的,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你吃。但是呢,拿了就别乱说话,好好说话。要是乱说话有把柄可是分分钟在手上。
知识分子就这么管起来了,效果拔群
匿了
因为这个社会就是渲染一种金钱是魔鬼的思维。潜意识觉得追求金钱就是庸俗的。另外一方面,又不断把一些职业拔高,神圣化,比如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医生,教师这种,而它既然脱离了庸俗,那它就必须跟金钱跟无关,仿佛你一个搞科研的搞艺术的,你说我还想要物质生活,你就是自甘堕落,你就不配搞科学搞文学搞艺术医学,你搞的科学文学艺术医学都是沾着铜臭气,都是肮脏的!这些话听着都觉得荒唐可笑,大家都是人,因为别人贡献大,反而要求别人不食人间烟火?这种社会分配也不合理啊!饭都吃不起,靠你嘴上夸两句,谁有力气做贡献?所以说,什么搞科研要清贫完全就是大错特错!而很多人为什么这么要求别人,其实可以看看会提这种要求的都是些什么人,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的人,他会去指责科学家也想过好生活?大部分会站在这种根本不道德的道德制高点的人去指责的人,普遍物质条件都不好,他们赚不到钱,进而使用什么金钱是魔鬼麻痹自己,你看看那些科学家都那么清贫,进而得出有钱人都是禽兽的结论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而一旦发现,原来科学家也想赚钱,他们那些依靠的虚妄的幻想就破灭了,他们只会更发现自己的无能,于是他们要攻击,才能让自己继续穷得心安理得。而往大了说。我们这个国家的舆论导向本来就非常有问题,总是提倡无私奉献,仿佛一个人靠本事赚大钱,就不是好人,非要饿死穷死,品德才高尚。我真是呵呵了。所以为什么都说国内留不住人才?做着大贡献,吃着低保一般的工资,和做着大贡献领着和贡献相当的薪水还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我想,一个智商正常的成年人都会选后者。如果这种搞科研就得清贫的思维继续蔓延,不说了,迟早药丸。
我妈说过一句话,那些参加过抗战,革命信仰坚定的老人,拿多少钱我都觉得应该。
与题目无关,只是看到高票答案有句话,“让一个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受穷,不是他的光荣,而是我们的耻辱。”
很赞同。
暑期参加抗战老兵寻访,采访的好几个老兵,有的是国民党团长,有的是新四军侦查连的,参加抗战基本都有 5,6 年,虽说不是一线战场,但是都有与侵略者交火的经历。他们有的生活得不错,街道会很照顾,有的近几年才拿到政府的补贴,生活略有好转,有的小孩一直不在身边,老人就告诉我们 ,他习惯了一个人,他从小就是很独立的,可我们看到居委会的阿姨敲门的时候,老人很开心,还念叨着上次居委会送的饺子。
老兵是个老话题了,我也不想争论什么,只是说说自己的感受。
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存在价值与付出不对等,但从宏观上说,还是趋向于有舍就有得。
不是唱赞歌,个人观点,处世态度而已。
当年从王利群易中天之后,可心疼钱文忠了~听说复旦老教授都嫌弃他赚钱多… 而我在高中时可喜欢这种全才并且把才能合法获利的学者了… 08 年以后没再关注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初我知道的太片面~
先说我的观点吧,做科研的应该不清贫,做科学并不需要都是土豪,但是应该保证衣食无忧吧,对个人的公平,也是 research 本身的需要。对于个人投入是一方面,清苦上学就比别人多了 5-8 年,工作呢还真没见过几个做科研不加班的,也没见过几个做科研加班有加班费的。当然科研不能带来直接的产出,但是每个人都也享受着 researcher 们带来的间接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确实是个不容易的问题。另外对于科研本身来说,因为真的需要全身心投入,当一个人还整天顾虑着房子首付,孩子上学钱还没攒够,这个日子怎么再省点儿钱,基本是不行的。另外,现在做科研的状况是一个吃着肉的带着 10 个喝着粥的,喝着粥的都想吃上肉,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所有人都很功利,严重的分配不均也是各种学术腐败的来源之一。
我本来学 21 世纪的科学,后来发现是个坑爹专业,关键就是这个专业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不转行,继续做科研就是唯一出路。
我见过一个同专业还有点儿渊源的朋友上了某电视台求职节目,说是想转行,马上被主持人和招聘老板等等骂,说就是为了钱,然后说你们搞科研的不要把钱看的太重要。当时我都想抽人,别人专职跳槽创业赚钱就是有理想有抱负,做科学的转行想赚钱就变唯利是图了。。。我不是说钱是唯一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个搞科研的,27-28 岁博士毕业,手里基本不会有存款,可能上学期间父母还要贴钱,拿着比同龄人更低的工资,同龄人下班以后可以享受各种夜生活各种家庭时间,而做科研的还要在实验室里杀耗子看仪器,堆在 paper 堆里看文献。一个正常人应该如何反应。
看了下前面说的大部分是国内,可能因为亚洲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其实国内还比欧美好些。上图,亚洲 phd 和非 phd 的差别还是挺大,而在欧美差别就很小了。因为 phd 还包括一些工业界的 PhD,所以科研 phd 的收入水平应该是低于 non-PhDs 的。而且要考虑到这个是,毕业以后几年的收入,再加上 phd 的艰苦 5-8 年,如果按照本科毕业作为起点算,估计差别会更大。
刚来美国,在学校里跟一个美国老大爷聊天,问我学的啥,我当时骄傲的报出专业,老大爷就很可怜的看着我,还说了类似真可怜啥的,太久了记不清楚具体说的什么了,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专业工业界的机会几乎很少,基本全是在学术界争那几个位置,然后一年一年的经费还在砍,原来老板是擦边诺奖的大牛,照样找不到钱。基本所有博士毕业以后基本找不到正经工作,尤其国际学生,只能做薄厚给别人当廉价劳动力。我薄厚老板算是大方第一年就给 50K,朋友一年 40k 左右的有的是,刨去税,就算 403k 一分钱不交,到手每月到不了 3000,基本养活一家子是比较困难的。几百医保,大城市小 2000 的房租,加上水电费交通费都是必须交的,还有车贷每月几百,不算吃饭都剩不了钱。而且做科研就是要全身心投入,每天不加班周末不干活,别说老板看不过去,自己心里都说不过去。最重要的还是前路茫茫,真正能成 faculty 的人太少,最后很多就是一直做个高级博士后,所谓千老。2006 年,只有 15% 博士在毕业六年之内获得终身教职,有 18% 只有临时教职。说明大部分人干了 6 年还是千老,而且如果错过成为 faculty 的最初几年,后面其实变成 faculty 的几率越来越小。2006 年的统计,当时 NIH 算是 funding 比较充足的时候,随着不断地砍钱,而且 phd 的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估计现在这个比例以后会更低,而且将继续下降,现在根据一些朋友的说法看来好像 postdoc 都不像以前这么好找了。下面图上也说了 postdoc 数量减少,原因好像也没说,不知道是不是随着 funding 越来越少 postdoc 的职位少了,还是大家都 prison break 了。
再上一张图,跟我上面说的差不多,phd 最主要不满还是工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另外 jobsecurity 不满率比较高,估计是因为 postdoc 临时工的性质,老板没钱了,或者看你不顺眼,提前通知 2 个月,马上滚蛋。
![](data:image/svg+xml;utf8,)
博士和博士刚毕业时候还一腔热血,充满热情,当时年龄也小好多东西没看透,生活压力也小些。后来越来越发现其实做的 project 也都是瞎虎烂,也就是为了混 paper,跟追求真理探索自然造福人类啥的没啥关系,说白了大部分人还是唯利是图,多发 paper,抢个高薪的位置。我要是追求利益有的是其他办法,为啥还要在这个坑里。再加上生活真是太现实,反正后来干了啥也不具体说了,至少现在生活不愁了。
我爱科研,但是我需要面对生活。
Figures adapted from
Massive pool of US biomedical postdocs starts to shrink : Nature News & Comment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 Nature News
大教授们都会有自己的公司,收入是不低的。
三十出头的博士属于刚入行,发论文,慢慢争取省基金和国家基金,混些年头,也就熬出来了,当然,这其中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至于钱的问题,比如说,上面给了一百万,到了结题的时候就花了九十万 (也许更少),剩下的钱只有少数人会还给国家吧。
每个月几千块工资,发篇 SCI 奖励一到两万,这一年下来不能算多,比正常的工薪阶层也就强一点。当然了,他们在学校还是不露富的,买的车最多也就四五十万 (A6),我对车不太了解,多数还是比较普通的。
表面上很是平常,但是,为什么有个巡视组来了他们就夜不能寐呢?
不过想来也是,人没点动力,科研有时也确实乏味,,,,最后希望能干干净净安心做科研的人越来越多吧。
国家宣传 科研人员 安贫乐道,
国家宣传 工人农民 艰苦奋斗
国家宣扬 解放军兵 勇于赴死
公司表扬 优秀员工 无偿加班
念完博士后念个院士吧!
其实很多老百姓就不知道科研原来是工作,他们以为科研就是学习,做学生的,当然别想着挣钱了,这么想其实也好理解。
我认为这个命题就有问题,搞科研的人并不清贫,科研搞得好的不仅不清贫而且还很有钱。教书的人才是清贫。。
普遍工资算不上高,这是国内学术圈现状,不是谁认为出来的,若已看到要用 “忍受” 二字描述自己人生,便刹车不要踏进来。
这是你的人生,你没有第二个三十岁,而你理想中的学术圈还不存在。
如果你只能依靠工资一项收入,却有赡养父母、高额房贷和大额消费等诸多支出,那么最好是换一份高工资工作,或是开源,多几份收入,免得入不敷出。
选择工作前,自己欲望几分几两,能担几分几两,要担几分几两,这份工作又能给出几分几两,拎拎清楚。
选择科研的人,却最紧张科研变现的能力,那又怎怪得了别人不看重科研本身的价值。
勿忘初心。
做学问本来就需要淡泊名利的心态,中国教育搞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打嘴,我不该说我还得入党呢。。。。
看到有人说做科研到教授收入也是很可观的。但你说那个需要熬年头的,熬到教授之类固然收入丰厚,但在此之前的收入……
同样条件的科研人员,可能一毕业进入 IT 互联网,直接 30W + 的收入,到了原本成为教授的年纪可能已经 100W + 的收入。这累积下来的收入,和做科研的相比,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就目前而言,做科研的收入,还是少了些。
但做科研也有许多别的好处,例如稳定,体制内,时间自由,各种解决户口等等。但代价就是年轻时数年的较低待遇。具体选择得失,还是看个人选择。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选择科研就得忍受清贫?因为这就是大多数普通科研工作者正在经历的现实。 从而让社会大众产生了这个先入为主,甚至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
不过说的也是相对清贫,而且说的是一般科研工作者而不包括那些顶尖大牛们。比如做医学研究就没有临床挣钱,做金融会计理论研究就没有实务金融机构挣钱…… 无论你怎么说平均工资的差异就摆在那儿。
而且不可否认在一些文科、纯理科专业青椒真的比较清贫。本来读博花上个三五年就是不小成本(不仅仅是时间问题)。顺利找到教职之后,如果没有外快,就靠高校那点儿工资,在一线城市,嘿嘿。
当然,无论在哪个领域成了大牛之后,都不!差!钱!
……………………………………………………………
在此说一些与楼主问题无关的话。我 5 年前辞掉了年薪至少 20 万的工作,去到北京一所高校里面硕博连读。头两年每个月 240 块,现在每个月 1000 块,靠这点补助在北京真的连和老朋友老同学出去吃个饭的勇气都没有。读博士的人往往都年龄不小了,也不太好意思再向家里开口要钱。 我幸运的地方是有自己的积蓄还有国家奖学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得到),所以我能够不用太花心思在生计上,从而能专心致志的做一些论文。我身边有很多博士出去打工,但是科研工作真不是那么简单好玩儿,而是需要大量时间投入,花太多的时间在实习打工上,研究成果可想而知反正我是做不到。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在海归博士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本土博士生的生活却如此苦逼?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博士生质量的差异,但是博士生质量难道不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水平、培养环境、培养模式所决定的吗?
我不洒心灵鸡汤,说实话如果学术非要和清贫绑在一块儿的话,我情愿不爱它。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的话,我可能就不会选择在国内读博了,甚至可能不会读博。花了五年损失掉 100 万,完了毕业后工资还没有以前高。除了更加适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还有所谓的 “知识”,我还得到了什么?
最后希望人们能更加尊重知识,尊重教师。更说得实际一点,给基础学科研究工作者、普通基层青年教师长点儿工!资!吧。
组织奖励和精神奖励一样重要啊,科研人员是国家的科学精英,只有给予丰厚的奖励才能让他们安心搞研究,这点投入跟回报相比不算什么,难道给娱乐明星?投机奸商?现在的情况是,投机取巧长袖善舞的人能吃香喝辣,踏实肯干的人反而被人嘲笑,这样的社会很危险,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平均,差距越来越大,精神沦丧,忘记了宋朝的教训?
南京一个普通高校,博士在读,所有补助加起来平均一个月 1500,一月底看见学校一个文件,说省里要给每个博士一年多发一万,十个月,每月 1000,是财政支持的,并且是学校盖章的文件,15 年十二月份的文件。同学互相发邮件都收到了。都在猜应该这学期开学会发。
然而现在马上三月份了,并没有一分钱
所以穷学生活该拮据吧
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本科生,对做科研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
毕业时 24 岁的我要考虑的并不是要钻研,而是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可能会有人说考上硕士博士的待遇不会很差,通过自己的知识人脉可以创造更好的平台。但是我已经是本科毕业生了,这些话对我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家庭的贫困需要我从毕业的那一刻就进行资本积累,大学谈的女孩儿需要我兑现娶她的诺言。与其攀高,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岗位来谋求在企业中的发展来的实际。这么多年总结下来,雄心壮志都是扯淡,平平淡淡生活是真。
本人生物专业,研究方向干细胞与肿瘤,也深刻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以下答案可能仅适用生物领域,说的不对欢迎各位探讨~
(分割线)
因为科研本身是一个清贫的职业,至少是前半生。因为科研本质上是**高门槛 低转化(指经济效益)**的。高门槛意味着长期的时间成本,低转化意味着收入低。所以导致大家普遍清贫。
为什么高门槛:举个栗子,本科生刚开始做实验几乎都有一种感觉,按照 protocol 做不就完了,提个质粒步骤就是加液离心,找个路边拉个大妈大爷都能做了,还用得着 985.211 研究生来?但是假设我们要构建一个细胞系,我们需要从构建质粒开始,到设计引物,pcr,酶切酶连,转化,提质粒,转染,wb 验证,就算 protocol 都有,有时候还有莫名其妙做不出来的时候,还要 debug。然而构建细胞系只是一篇高水平文章的小小前期准备罢了。所以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还要有科学思维。短期培训解决不了问题。
为什么低转化: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主要是在研究事物本质,首先需要科研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有新的科学发现,之后慢慢把发现拼完整,才有转化价值。举个栗子,有了冷冻电镜(科研技术)才有了解蛋白结构的手段(新发现),有了蛋白结构就能设计开发新药吗?不能,还需要知道机理判断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效(拼图要完整),所以需要大量文章添砖加瓦盖好楼拼好拼图才能做应用,但是药企难道会给冷冻电镜发明者打钱吗?所以低转化。但是基础科研又不得不做,不做就没有新发现。所以政府的报告中指出要以高校做为基础研究的主体,企业是不会来干这种事的因为转化率太低。他们要干也是干链条的末端。
当然,穷也是相对的,985 博后也有 1-1.5w。比起其他行业是远远达不到心里预期了,不过当上 pi 45 岁以后赖好有个转化年薪百万应该问题不大,所以当自己是选了个后期英雄吧!(手动狗头)
袁隆平很富裕
感动中国……
这一判断合理的一面是:许多(不是全部)科研工作的成果无法直接商业化,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所以研究者不能挣到钱,但这并不代表研究者的无私,因为研究者的收入有很大部分是非货币化的(荣誉、成就感、社会地位、自我支配时间……)。这一判断不合理的一面是:红色政权强调消灭阶级差异,科学研究这类传统上具有贵族、高雅气息的活动在天朝被描绘成和普通工农群众的工作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知乎甚至整个互联网的中国科研人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科研人一说待遇就很清贫,一说经费就是大部分被套取了。那么科研人员到底有钱没钱呢?
这两种常态化论调覆盖全部科研人是不客观的,但说这两个群体井水不犯河水,没有一点重合那是睁眼瞎。那么一边套经费一边哭穷的科技婊有多少呢?
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能不给,一个国家对待知识分子得态度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不是真的进步
谁叫你在体制内,体制内的薪水与能力无关。体制外的科研人员薪水绝对超过人均值很多。
体制内意味着你扔掉了机会成本换取了偷懒的权利。
记得小的时候,就听过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当时心里还想搞导弹的怎么这么惨(对于这句话我后面还会讨论),将来坚决不能搞导弹。但是长大了以后,觉得这绝对不符合现实与事实。我们都上过大学,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的哪一个认真做学问的教授是很清贫的那?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这几乎连小概率事件都算不上。因为做学问是拓展人类认知层面的,这么说可能有点悬,但是不可否认做学问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讲是很有价值的,很有价值就注定价格不会低,这是经济学的不破真理。当然我这里说的是认真做学问的,而不是那些在学术圈混,学生好不容易写篇论文,还要商量胁迫个一作的人。
其实纵观历史,也是不成立的。古代自不必说,因为在古代当官是唯一发家出路,当官的人注定是知识分子,所以在古代知识分子是被尊重的,社会地位与报酬当然很高。即使你中个秀才都可以免赋税。在近代民国,当时胡适 26 岁回国当教授工资就有 200 多银元,他当时租了一整套四合院,还请了佣人,很显然生活相比于同时代的人是滋润的。
再来说说解放以后,解放以后很多科学家归国来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的生活和美国自然不能比,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和美国条件摆在那,那是绝对意义上的差距。但是在相对意义上,归国的科学家所获得的荣誉和生活和同时代的新中国的其他人比是非常好的,这个看一些记录访谈的节目能够了解到,例如,钱学森回国住的是二层小楼。要说知识分子真的落寞,我觉得大概有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是文化大革命,别说生活条件,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都是问题,我们的社会是混乱的本末倒置的,这个时候经济学的真理倒是真的不起作用了。这个没办法,连我党都承认了犯错误,这就让它归属于那个时代吧。第二个时间节点是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市场经济的力量困得太久了,一旦爆发,先期的冲击肯定是剧烈的,连我奶奶都说那个时候随便做点什么买卖都能发家。所以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其他行业,”卖茶蛋 “做买卖可以取得巨大回报,所以即使是搞科研的,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行业高出一筹,但是和做生意比一下子还是逊色了,所以我觉得这才是“搞导弹不如卖茶蛋” 的真实说法。但是随着我们的开放程度原来越大,我们的科研人员的收入后来还是上去了。
我始终认为价值决定价格。现在可能科研人员的收入还是不如做生意,即 “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商人的价值未必比科研人员低,因为商人时刻关注着整个社会的需求,同时以最合理的方式调度社会资源,让合理的资源用在合理的地方,这项工作,本身就是难度系数很大的,且很有风险。
但是这不能否认我们的社会是忽视科研人才的,只要科研人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做出来一些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不作为混学术,那么你们的生活一定是富足的。
我只举个例子,美帝我们学校博士一个月比较少的有 1200 刀,多的有 1500 刀还可以更多看老师心情,国内多少?谁知道的来说说
从个人这么多年国外香港科研 经历来看,反而是家庭条件略好的孩子们才做的更好,更长久。科研相对来说,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枯燥的(除了某些天才型选手,例如 tbbt 里的一堆),尤其在早期收入是相对比较少,压力又很大的(参见未拿 tenure 的 ap 们)。家里的帮助,哪怕是简简单单不给压力,能让科研人员更稳下心来工作,而不是天天想法子琢磨哪弄钱;所以国内各种学术腐败是有原因的,参见各种学术渣。
实例来讲,建国初的那些大牛们大多名门之后,这些人们更愿意实现自己价值及国家使命,也更耐得住寂寞。现在来看我周围的例子,在香港来说,不少做的稳的,好的都来自富裕家庭,还有不少老婆养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一个博士读出来没有三十也有二十五,搞科研的哪个能长命,我们学校一个老师不到四十岁就满头白发,现在的中国社会价值观真的是扭曲的很,你不上学别人上学时你讽刺,别人上学有所收获时你嫉妒。不想吃苦,更不想别人过的比自己好,呵呵哒。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发现搞科研太苦太累,尤其搞得好也没有什么卵用。进高校特别难,工资待遇真的并不好。所以很多研究生就开始混日子了,就等着毕业,然后找份好工作。考虑读博的真的都是还是蛮有勇气的。
其实如果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真的是有很多有潜力的人愿意踏踏实实搞科研的,待遇才是第一生产力。
还有很多人一定要把科研工作者跟民工比,我也是醉了,科研工作者本来就是读了很多年的书,教育方面的投入真的很大。其次,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真的不是谁都能干的。 还有很多很多专业的科研工作者真的很难创收的。很多理工类的基础研究也很难有多少经费。但是你能说这些学科就不重要吗。
有人逼他们为制度背黑锅。
有个小伙伴找了个家里资产过亿的富二代,富二代念完博士之后,凭关系留校当了辅导员,每个月收入大概在 6000 左右。富二代在学校附近买了 5 万一平米的房子住,每天开着捷豹上下班 5 分钟,人生唯一头痛的是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啊。于是两年后,他转岗当了教师,开始头痛论文发表,不过管他呢,反正这年头有一条龙服务~ 小伙伴对此给出了让人无法反驳的评价——这年头,穷人就不应该留校,更不应该搞科研。
之前答过一个高校类的问题,再答一个类似的吧。
背景:我爸爸是清华的教授。当时我应该上初中吧,有一次听爸爸跟我妈提起,组里有一个以前的学生留校了,现在要结婚,女方希望结婚前至少把首付付了,不过这个哥哥家里条件不太好,于是我爸和组里管经费的老师商量,先调 25 万组费借他买房。
当时我比较(就是)中二吧,听了之后对于这种贪赃枉法的行为很不满,当时就和父母吵起来,说要么咱家自己借,要么贷款,不能挪用公款 – 当时还要给学校领导打电话(当时父母是系领导)说要举报,连举报信都写好了。可是当时我们家也刚买了房,奶奶还生病(后来知道的,没家长会对初中生说这种事的),肯定是没那么多钱的,又不能在孩子面前露怯,父母也对我很不爽吧。反正就是吵了好几天,最后那个哥哥知道了,就说算了,不给 x 老师添麻烦,他自己再想办法吧。
结果是找了系里一个老教授(子女都成家了)借了部分钱,然后我爸给女方父母打电话说明情况,对方也体谅说不用婚前解决,不给压力慢慢来。结果是还算圆满吧。
为什么说这么多呢?知道高校政策的都知道,2000 年以来,各高校为防止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要求留校学生必须有出国经历。男方当时有留美机会的(好像是 14 万左右吧),后来放弃了,写邮件给我爸说希望回清华(他是所谓三清的,估计有感情了,呵呵)。不知道他为了首付筹钱时,有没有后悔过。
因为科研人员大部分是事业编。
往小了说,比如大学毕业后我在家自学与本科不同的专业,准备着出国读研。这样的我在一些亲戚和一些朋友眼里,就是不务正业逃避社会虚度光阴,不像他们,迅速积极地参与了社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如果我放弃深造离开家里放下书本出去搬砖,那他们就会竖起大拇指:这孩子在努力啊,真上进。
不止一次有亲戚或朋友跟我说,你读书不要读傻了,书读太多你会越来越不合群的;每当我情绪 down 的时候,他们就会说,看吧,就是你读书读的;当我思考一些他们不思考的问题时,他们就会说,你想太多了,都是读书读的,想这么多没用。
简而言之,国人向来只重劳力不重劳心。
也是这个社会给了科研人员太多枷锁
没钱吃不饱睡不好 老婆孩子养不了 还谈屁科研啊 不懂国家是怎么了 不给这些人优厚的待遇
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力
提示:题主说的 “大多数人” 应该指材料中的小木虫坛友,与普通大众有显著区别。
1. 小木虫是个什么样的论坛?
小木虫被称为国内学术第一论坛,活跃用户几乎都是在读博士和高校教师,其中不乏一些名校的教授、博导。主要讨论的内容有各领域研究方法、论文发表、学习科研经验等。主流价值观是:因为喜欢某个领域而做科研,做好了肯定不会穷,为赚钱而做科研是舍本逐末。(我舍友的原话)。
2. 为什么小木虫的 “大多数人” 会不赞成该帖楼主的想法?
该帖楼主提问说做科研如何能快速赚到一百万,似乎认为赚钱是做科研的首要目的,这种观点在小木虫论坛是绝对不被认可的。
3. 如何看待” 做科研必须清贫 “?
不该让科研工作者清贫,但责任主要在科研系统,而不是科研工作者自身。
一次我导师从香港访问回来说起:香港的政策能让学者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搞学术。很多教授都是每天上午 7 点到办公室,晚上 12 点才离开,一般周六日都放弃休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真心爱这个领域带着热爱和好奇心来研究,根本没有把做研究当工作。在香港的科研体系下,科研人员薪水不高,但很多方面用不着钱,比如买房、就医、孩子上学,这样科研人员可以更专注于科研本身。
内地的科研体系没有为科研工作者解决这些后顾之忧,凭一个讲师 5K 左右的月收入 (包括工资、课时费、补贴等) 在一个二线城市买房要攒十几二十年,很多高校教师不得不大量地做横向项目 (与 IT 项目或管理咨询项目类似,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赚钱,或者在校外做培训赚外快,把大好的年华浪费在无意义的横向项目上面。
那么有人问横向项目该有谁来做,应该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科研人员作为顾问就够了。
4. 如何看待小木虫原帖楼主的观点?
我同意大部分小木虫坛友的看法,原帖楼主不配做科研,因为动机不纯。
(1) 做科研的门槛比较高
博士的毕业年龄接近 30 岁,大部分非名校的博士只能去一般的二本,此生基本与学术无缘。只有极少数拔尖的博士 (TOP10 名校、海归名校) 能到 211 以上高校,有机会做科研。
(1) 做科研的机会很珍贵
大概每一万人里才有一个做科研 (真做科研,不是高校教书也不是做横向项目),**这万分之一的人可以完全脱离生产活动,代表全人类做思考研究的工作,为人类的未来几十年、几百年负责。**这个机会本来就非常珍贵,如果不想做科研,请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做的人。
因此做科研的人必须是爱这个领域的,而不是以科研为手段大做横向敛财。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很难想象该楼主将来不会做出贪科研经费、克扣学生劳务费的事。
说些题外话
本人即将去高校做一名教师,但可惜学校比较一般,估计以后没机会做研究了。
做研究的乐趣在于研究过程本身和研究出成果的一刻,记得以前有个长江学者分享过真正做研究的体验,就是**研究某个问题能忘了自己的存在,直到哪天你把这个问题想通了,跳了出来,一切豁然开朗。**从此你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都不同了。
国内科研体系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更需要所有科研工作者不忘选择这条路的初衷,坚守内心的宁静,珍惜代表人类思考的机会。
因为 “大多数人” 不做科研或者做得不好
1. 用的是国家的钱
2. 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就是不能赚钱)
那些大众在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上清华北大,上中学的时候觉得肯定能搞定班花,大学觉得自己毕业后就能当上 CEO,走上人生的巅峰。乌合之众里这样说:群体总是智力低下的
因为嫉妒,就像蛮多人认为有钱人一定是坏人一样,当官的有钱了一定是贪污一样,有钱人的老婆要是好看了就一定是喜欢她的钱,要是不好看就一定是联姻一样,一方面人们极度的喜欢钱,一方面自己又达不到,所以对那些有钱人极度苛责
如果我就靠上班做科研那点儿收入,买房买车就不用想了!
物质上有保障了,才能有更多精力做科研!其他收入远高于此,毕竟是因为喜欢才做科研,不然早离职了。
为啥我的老师都很有钱……
这是国家的宣传问题。当官就得无私奉献,家徒四壁;做科研就得兢兢业业,只谈奉献不谈收获。有多少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你觉得苦你就别干啊!” 在知乎看到这句话多少次了,说得理直气壮。这句话几乎可以送给每个人,堵住每个人对自己工作抱怨的嘴。
绝大多数人没有把做科研当作一份正常谋生的工作,在他们的眼里科研显得很高大上,也因为宣传形成了他们就应该两袖清风的形象。
和搞科研的一样,国家把教师,医生,官员捧上神坛,说是较高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实打实的待遇来得实在。希望有一天国家能把这些职业摆正位置,提供正常的待遇,给予正常的职业要求,而不是现在的口惠而实不至。
大多数人也就是赚口饭吃,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卑微。这是玩知乎这么久以来的收获之一,对其它职业形成了一个比较 “正常的” 认识。
跑个题。
不觉得,他们值得过最好的生活。
我其实一直想不通,像教授,博士,医生,律师这种在外国享受最顶尖待遇的职位,在中国为什么可以被欺负成这样。
要么改变,要么完蛋。
源于顶层设计。基本每年都要看科研资金,很有趣的事情是,国家拨款大部分是专项的,主要用于项目,但主要研究人员的人工费用不能在里面报销,而且大部分科研院所都是事业单位,工资是核定的,跟其他事业单位相差不多。
总结来说,不仅大众,从顶层设计上来看,国家也认为科研人员应该清贫。
来自吴军博士的书:
可能是国内宣传的原因,科学家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带着厚厚的眼镜,言语木纳,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英语里叫 Nerd。其实不然,在《浪潮之巅》中我们看到很多科学家,包括斯坦福大学的校长亨尼院士,太阳公司的创始人贝托谢姆,DSL 之父乔菲院士,WebEx 的创始人朱敏,以及大家熟悉的李开复,在商业上都非常敏锐;而很多商业巨子,自己也是科学家,比如 Google 的前 CEO 施密特博士,是 Unix 常用工具 Lex 的作者,美国工程院院士。
还有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在美国成立,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中心主任莱昂纳德 · 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商学院的计算机中心主任桑蒂 · 勒纳(Sandy Lerner)。
因为大家会想:老子没日每页搬砖,你这一张光盘五块钱的成本卖我一千你个臭老九,寻思着把你整下乡去得了!
高校老师的收入主要来自接受课题的研究,真正搞科研的项目叫做纵向项目,这类项目钱很少,一般用于评职称;另一类就是偏向应用,和甲方单位签订合同研究的一些东西,但是没什么可科研的,叫做横向项目,这类项目钱很多,也存在做完项目给甲方回扣等手段保证下次继续合作(赚钱)。
而真正愿意搞科研的人(这里指绝大多数)往往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比如,在一些存在回扣,造假的事情上不愿意去做,而当今高校的老师的主流都是以赚钱为目标,专心搞科研的人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自然就接不到科研项目,也影响自身的晋升。
ps:真正的科研不会在短期内就有成果,在这期间真的只能很清贫。
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科研、学术方面专业能力争取一个不错的报酬,这没有任何问题,可如果争取钱财物质的目的性过强,为何不考虑科研以外的领域发展?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一些论述很赞同,如果人过分追求外在表象,会迷失掉自我思索、反省的意识,从而不利于学术研究。故感觉在题主提到的这个事情上,当事人的心态似乎与科研方面要求有些冲突的地方
这本身就是反过来的。科研是源于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而当下如那位博士生,在物质尚未保证的情况下,来做科研,确实不稳妥的。所以,科研是富人的业余生活,在有了足够的财富之后,已经不需要为生活中的繁琐所累,便可以拿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若是想藉此科研单位发个财的话,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有的某些体制问题恶性循环得更严重。可能会出现,为了攫取某些项目资金而不惜手段,甚至是造假。不建议,那些连基本的物质基础都尚未保证的进行所谓的科研。
中国人一向对于精英道德要求高,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能站着把钱挣了,更别说是:站着快速的把钱挣了。他们认为如果你想取利,必然会忘义,所以精英阶层,如果说想获利,必然会被批判。(事实上任意一个阶层说我想快速获利,也必然受到批判。)
往深一点,我觉得是传统的集体主义思维作祟。集体主义认为,只要你获利了,就是在老百姓这个集体身上挣钱,你就是不义的,所以自古农工商,农为先,工次之,商垫底。
不仅对博士如此,对科研人员如此,对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护士抗疫剃光头;流浪汉自己都没饭吃,靠捡垃圾存点钱全部捐出;山区教师每个月 400 块,吃不饱还坚守岗位几十年;某快递小哥辛苦工作,全年无休,零差评;某清洁工工作至凌晨,保证城市清洁。
包括,现在留学生,疫情期间回国:报效祖国你不行,千里投毒你第一名!
又比如网上经常流传的一个故事,大概模板,好像是这样的:
有些人,你问他,“如果你有一百万,需要为山区的孩子建希望小学,你会捐吗?”
他会说 “我会啊。”
你若问他:“如果你有一万块,你会捐吗?” 他会跑得比兔子还快!
有些人心里清楚得狠,桌上的肉只有那么多,自己嘴巴都塞不满,得是鼓动周围吃不上肉的人去杀猪,不能请他们上桌分肉。
这种腆着脸让别人贡献的人,往往指望不上的。
做好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就好!
因为我过特有的弱智宣传模式,以苦以累以挣的少清贫为基调宣传精神和信仰,从小受到这种宣传,这种看法都快刻进 dna 里了,再加上这种圈子正常人根本接触不到,无法了解
岩体力学的老师,33 岁时评上的正教授,上课时给我们说: 最开始觉得读硕士博士有点亏,本科同学很多已经赚大钱了,但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一年能顶别人一辈子,经费花不完。真就这样说的。
当年有句话叫做科研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不是说你做科研就得穷,而是如果你做科研很穷的话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
从这个社会来看,做科研清贫的概率是很大的,除非你真研究出啥了才能一夜暴富。题主作为一个博士,如果真的目标是挣 100 万,比做科研更方便快速的方法多了去了
因为真的很清贫啊。
这是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位同行无意间拍到的照片,大家看到那个工资的时候,一致在留言区回复要转行。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是很多人待遇确实不到 12000。我跟一个读博的师妹一起讨论,然后相互给对方打气,说将来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去收废纸吧。
记得在读博的时候,有段时间实验进展不顺利,压力挺大的。结果我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突然联系上我,跟我各种花式炫富三小时,她是我高中时候关系最好的闺蜜,但是,高考不利,没有去好的大学。大学之后,我们渐渐联系的越来越少了,也越来也没有共同语言了。我没想到,多年以后,她还专程找到我,来我这里找点优越感。当时把我们的聊天告诉另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也非常诧异,她怎么变化如此大。因为全程没有问过我任何近况,一开始就开启炫富模式,满满三小时干货。那时候我还是个包子,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场景,所以只能忍着附和。但是在那次聊天之后,我就毫不犹豫把她拉黑了。当你在课题中苦苦纠结的时候,你的同龄人,在工作,结婚,生子。你面临的不只是待遇差的问题,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压力,而且不在行业里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这就是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的现状。
我有一个同行,去了南方一所大学,待遇确实不错。可能以前真的清贫怕了,压抑怕了,突然有了收入,就开启各种炫富模式。把我们这些他认识的人的工作待遇都打听得清清楚楚,以寻求一点心理安慰。要知道他以前也算是醉心科研的人呵,如今回国三年,只字未提过科研,每次聊天他的落脚点,一定是我们学校很有钱。更奇葩的是有一次,莫名其妙突然联系我,跟我数落他一个月要还多少房贷和他老婆的车贷。作为仍在科研一线奋战的我来说,真的满脸懵逼和无奈,因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可惜,可怜,但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态。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在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年轻人,其实还是很可爱的。大家一边埋怨,一边自嘲,过后又各自安心投入到自己的课题里,为一点一滴的进步而雀跃着。
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有的人迷失在金钱里,有的人忍受着清贫,也有很多人,因着心中的梦想和成就感,而忽略了生活的清贫。
博士要真的拉下脸来赚钱可比低学历的容易多了,我认识个法学院老师,35 才博士毕业,在一本做讲师多年,好不容易熬到副教授还是穷,后来感觉太寒酸,放飞自我去兼职律师,顺便开补习班,赚得盆满钵满,几年时间车房都置办齐了。。。
有人說外國的教授賺錢就多,開公司這個那個的,那是少數,多數也就是中產,而且外國當 tenure track 教授難,很多當 adjunct professor,postdoc 什麼的基本就是和藍領差不多,一點也不奇怪,做生意的人琢磨什麼?怎麼樣來錢,做科研的人琢磨什麼?真理(希望如此),至於應該去做哪個,個人應該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來定,要是錢是第一目標,就別沾科研這淌水。
回答是政治不正确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科研家配不配拿大钱。
而是在于,这个东西,不能由科研家赤果果的说出来。
想挣钱,有的是路子,科研绝对不是一个赚钱的好路。
扪心自问一句,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挣钱,还是为了促进社会、科技、人文精神等各领域的成长?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
科研这条路子就是一条高尚的路,就是一条很理想化的路。
不是说这些人必须得穷,而是要守的住穷,什么叫守得住穷,就是即便穷困潦倒了,自己内心里的坚持和信仰都不会因为金钱而发生改变。
一个科研家,满口不再是自己领域内的东西了,而是满口赚钱,这和最开始的初衷就有了变化了。
再其次,那些夸夸其谈高赞者回答。
你们以为搞科研是什么?是绣花?是请客吃饭?
是穿着白大褂优雅的调配试剂、风度翩翩的试用机器?戴着个墨镜看着电脑屏幕前代码跳动,然后下一秒就能发明一个改变世界的玩意?
呸!
搞科研这条路是不知道尽头是什么。
可能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可能连 “人不吃饭就要死” 这句废话的一般价值都没有的。
可能是前仆后继好几代人,研究了一百年研究一个东西,在这一代就证明就是错的,行不通的,而且还一点经验都累积不下来的!
搞科研就是死路一条,看谁脑袋硬能撞出来一条血路,撞出来了,那就是万里晴空,成为诸如爱因斯坦那等的人物。
撞不出来,谁特么认识呀?
搞一辈子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价值,而且还得大把大把的往里面砸钱,说句良心话,你在你亲戚家多吃几天白饭,人家可能都不乐意,更何况是搞科研那如流水的花钱,还不知道有没有价值。
多一块钱,人家就多买一份实验的材料,真心搞科研的,哪舍得把钱放自己生活上。
反正我就是这么一句话,搞科研如果只是为了钱,那目的不纯粹,就是得挨骂!
忘了在哪看到的。
一共从建国到现在满打满算有博士学位的人不超过 100 万人。扔到知乎这个大锅里面,占比也不会超过 10%。
能拿到博士学位的,看到和自己理论不相符的理论,也只是一笑而过。
只有那些 2B 博士才会出来和你们争论一番(比如我)。
大部分博士过的怎么样,博士们自己最清楚,临门的博士们也清楚。
有啥事情是需要给外人解释的么?
只给几个数据,各位看官自行品尝。
2013 年,河北省二本高校一个博士给 20 万的时候,丽水学院给的是 90 万。
2018 年,四线城市年均收入 3 万的时候,高校安家费已经提高到 50 万了,如果去企业安家费 120 万。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都博士毕业了,你觉得能有几个 2B 的?
不在圈子里,别人都不带你玩的。
博士生方面的问题,能否赚钱与学历关系不大。学历高只是说明衣着比较光鲜而已,能不能赚钱取决于你对他人对社会贡献多大。上海嘉定这边小公司高学历高管月薪三四万,人家卖芭比馒头的一天就能卖五六千,开着车脖子上戴着金项链,拿着苹果的手机。如果读博是为了赚钱,还不如自己做生意去。
围观者的问题,自己得不到的,也不希望他人得到。人人都想快速致富,为什么你能我就不能?你就应该清贫一些!你当官的就应该清廉!你经商的就应该厚道!你做朋友的就应该有难就帮!你做领导的就应该为我们着想多给我们加薪!你做三百六十行都不应该以赚钱为目的,而要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而我啥都不做都能赚钱才好。
保持平常心。你若做得好了,你想要的自然会来。
因为科研更偏向于务虚,当下的创新,往往十几年几十年才会产生价值,且更有可能的是,终其一生都无法产生价值。
无法产生价值的创新凭什么要求别人为你付费?只懂水论文的硕博别人凭什么为你付费?
科研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之中,比如我的专业,有些人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处理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其他杂质。
一种污染物质,我提出一个新的处理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可能贵的离谱,完全不可能用于实际应用。我的同行知道吗?他们知道,他们一定会阻止吗?不会,因为当前的不可行无法否认未来的可行性,而且他们可能也喜欢这样水论文。
那这种处理方法大概率成果为零,无法产生任何价值,所以为什么要用高薪去养这些可能做出有用成果但大概率做不成的人呢?科研的本质就是去做一件没啥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件事情,成功的好处是万亿级别的,但成功的概率是亿分之一。这是基础科研。比如牛顿的力学定律。
另一件事情,成功的好处是百亿级别,成功的概率有万分之一。这是基础科研向专利科研转型,比如光伏电池板这种可以颠覆传统行业的技术。
第三件事情,成功的好处是十亿级别,但成功的概率是十分之一。这是专利科研开始应用,比如逐渐完善的 A2O 污水处理技术。
越靠近基础研究的科研越不具有实际价值,越靠近应用的研究越具有实际价值。
我国当下更应当解决的是应用科研而非基础科研。应用科研的研究具有实际价值,市场会给予回报。
清贫的科研工作者,大部分是从事一些没啥用就靠国家养的基础研究,国家凭什么高薪养这些人?
科研的第一激励绝对不是钱。因为聪明且受过多年严格训练的大脑单位思考小时所贡献的现金数量,如果要以投资回报来计算的话,当科学家实在太不划算了。
一定是有比物质利益更加高尚的动机来驱动最伟大的智慧。
当然最起码的体面生活条件是一定要保证的,比如 3-5 倍的当地人均收入,在住房医疗教育方面享受不需要花钱的隐形福利等等。
不要让科学家有物质生活中的痛点,也不要让他们钱多到想入非非的程度,是缀好的。
中国的制度经常不考虑人的切实需求。很多职务犯罪的起因就是因为要买房娶媳妇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迫,也就是逼出来的。正常人是不会用负罪感去交换贪欲的,而是因为本来正当的需求无法满足。那么既然开始犯罪,就不是一套房一个媳妇能够弥补的,负罪感的对价就是停不下来,收不住手。
越高能力高职位的人,你把他逼到良心泯灭,那么他对社会所带来的损失,绝对不是你本应给予他的待遇能够补偿的,而是千倍万倍。
社会主义应该好好的学习西方的制度性 “腐败”。让掌握公权力,国家经费,国家前途命运命运的人,都合理的获得应有的福利。
跟政治宣传关系不大吧,中国自古以来都有读书人应当高风亮节,视金钱和万户侯的官位为粪土的精神,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啊。大学教授,学术带头人嘛就是读书人的代表,(大家都这么想),就应该有陶渊明这种超然世外的做派。
顺便链接一条新闻
Facebook 联合创办人、首席执行长马克 · 扎克伯格 1 日宣布,他和太太的第一个女儿 Max 降临,在初为人父的喜悦时,扎克伯格表示,将捐出其家庭持有的 facebook 股份中的 99%,约 450 亿美元,作为 “陈扎克伯格倡议” 慈善用途。
Facebook 创办人喜得千金 将捐出 99% 股份价值约 450 亿美元
啧啧啧,看看人家陶渊明最后还是投胎到美国了。
忽然又想到一些,补充一点儿。
按照传统文化的要求,中国的读书人(包括做各种科研的)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播、科学研究等责任,要有固守清贫的节操,还需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
举个例子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削去了官籍返回了故乡无锡。他和弟弟顾允成一道倡议修复了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这所书院原本是宋儒杨时创立的,杨时是宋代大儒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 “二程学说” 的正宗嫡传。后来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则是杨时的弟子。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十分明确地宣布他是讲程朱理学的,也就是说,他是继承杨时衣钵的。
重新营建东林书院,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帮了很大的忙。落成之后,顾宪成与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讲学其中,来听讲求学的人称顾宪成为泾阳先生,后来也有人称他为东林先生。
当时,不少怀抱道义而不被当政者所接纳的士大夫退归林野,东林书院的重建使他们找到了知音,因此都争相前来,使得 “学舍至不能容”。顾宪成常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 他的这些观点博得同志者的响应。讲学之余,他们聚在一起,用委婉的语言议论朝政,褒贬品评执政的大臣。用 “君子” 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这样一来,朝中的一些官员,如孙丕扬、公鼐、邹元标、赵南星等人,也与东林书院遥相应和、互通声气。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 “东林党”。东林党人号称“清流” 影响着天下的舆论。
为什么国人对读书人(尤其是科研人员)要求这么高呢?
私以为劳苦大众很尊重读书人,而孔老夫子早就为读书人定下了一个榜样,《雍也》说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看到了吧,读书人的楷模是这个样子的。
可是大多数读书人都是相信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终于有人像楷模这样做,就如得道的仙人一样受人尊重,大家(思维定式里的劳苦大众)就会觉得这才是真正视富贵如粪土的读书人呐。
让一个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受穷,不是他的光荣,而是我们的耻辱。
据我了解,搞科研的大喊 “清贫”,一般其能力在科研圈也就是个“清贫” 的程度。
绝大多数搞科研不清贫的都是闷声发大财的。
比如搞机电工程的,搞水利工程的。
搜下陈海波老师,人家去华为一年等于别人一辈子。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想发财就要面对其他各种考验和纠葛,等你处理完这些你还有能力做好科研?如果你能,我无话可说五体投地。
个人觉得,科研本身就是在探索不确定性,并没有直接创造价值,那么对应的也就不应该享受与之不符的物质生活,想要赚钱就需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而且还有态度的成分在里面,科研的原初动力应该是好奇心,责任感和担当,哪一项都跟钱扯不上关系,所以在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后不应该太多的追求钱方面的事情,容易分散注意力? 也只是个人观点。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未有一人是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生理想的,而商人除外,但古今中外能在青史留名的商人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为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而被人们记住,记住的肯定不是他商人的身份。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脑海中的历史名人,能数出来几位伟大的富人?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部分人,如果用物质财富去揣摩他们,这是我们普通人对他们最大的羞辱!人一旦有了崇高理想之后,物质财富在他们心中就无足轻重了。财富仅仅是为了完成理想的工具或手段而已,而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造成的假象就是我们认为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不是他们忍受清贫生活,而是在他们脑海中只有理想,全然没有 “富裕和清贫” 之说了,而我们的思想又太过世俗,以已度人而已。他们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脊梁!我们应当向当们致敬,而不是将他们与世俗的富人相比。
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傻逼比例都是有定数的。之所以以前没冒头现在全冒头,全托了网络的福气。
我个人真心觉得,应该让科研人员,教师还有医生有高薪水。
物质上无担忧了,事业上就能单纯和专注许多。
所以呢,想早点赚钱就不要读博了;
已经读了博的呢 毕业后就不要去高校了。
那些骂的旁观者都是不知道读博的付出的,
也以为在高校轻松的很 拿个五六千的月薪咋还不知足?
呵呵
国内高校的待遇真是对不起广大的普通博士们
当个科研民工,不如去企业当码农
其实,我觉得让人厌恶的不是他的求富思想。而是他的攀比,讲真的,有时成绩真的说明不了什么。还有他的急于求成的浮躁,衡量自己的职业有问题, emmm 拿钱衡量人们心中的高尚的科研,好像有点过分,so。。。。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那只是别人觉得他们清贫而已。我们学校有好多导师,每天一大早进实验室,晚上才出来,上下班就是电瓶车代步,同学们都觉得他们很清贫。可是事实是,他们都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和其他收入。而且现在学校个个都这么有钱,科研经费又高,不会清贫的。只是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实验室,挣了钱也没有时间去花。我大姨就是这样的,她是做高分子材料的,手上很多项目,挣很多钱,但是每天很忙,没有时间去花钱。她经常跟我说,她只会挣钱不会花,钱都让我姨父和弟弟花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是他们应得的。让科学家们过的好才是这个社会的正常现象,而不是做科研的都清贫,搞娱乐的都富有。不是说搞娱乐的不应该富有,她们付出努力,当然应该得到自己应得的。
这个可能有关我国上一代科研前辈了,就是回战后祖国参与建设那一批人。就是他们给大家留下了这样一种清贫科研的印象。不是说他们不好,他们很伟大,没有他们做基垫,中国无科研。
但是,他们只是在国家崛起和个人享乐两者不能兼容的情况下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目前清贫科研的气氛却弥漫在理科工科等实验类学科里,这些科目可以说是未来的基石,可是研究它的人却只能不修边幅,泡面馒头,合理吗?
之前看过一个答案,留学博士回国最不适应的是发现一个学术会议里,却是穿个大裤衩大拖鞋大背心的越是大牛,像他这样穿西装的反而被人嫌弃。仿佛科研必须抛弃其他一切爱好,当一个苦行僧。
可问题在于,现代社会搞的是金钱流,没有人一天拿主观能动性说事,要想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二吃草,这是幻想。
一个从事着开创未来的工作的人,一个可以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人理因享受高于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那些人关于科研的看法就是毒瘤
科研关键看有没有结果(专利、论文等)
对于有一定科研创做的人员,高薪是没问题的。否则就有一堆人顶着科研的牌子混待遇。
首先,做科研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凭什么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其次,做科研不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如果你是抱着发大财的目的去做科研,那根本算不得科研工作者!
想赚钱就专心干点赚钱的事,嫌科研清贫就换个行业,抱怨科研生活清贫有意义吗?
这大概和一直以来社会特别地去塑造某一人群的道德形象有关,出于政治目的要宣扬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形成了普遍的大众的印象就是科学家是无私奉献的,这种无私是不计较任何个人得失的,是小学课文里钱学森邓稼先那样的。
但实事求是来说,目前的科研环境还不至于要忍受清贫,拿社科类科研项目来说,不说横向项目了,每年光纵向项目就有一大笔科研经费了,厅局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教育部社科司科技局青年专项基地的,各种申报机会,一个项目还有可以同时兼报的情况。
社科类项目立项数量还远少于自然类,常有理工科大咖账上躺着四五千万还没来得及报销的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项目审批里道道比较多,但最终还是靠自己科研水平。所以,不做科研的人认为科研清贫, 大概是不知道知识就是财富; 做科研的人抱怨科研清贫,基本是水平还不够。
呃,极端一点举个栗子,我老板醉心科研,没什么商业收入,基本上的收入都是靠科研成果,应该挺多钱。
但是
人家天天早上八点就在实验室,晚上十点甚至十一点才下班,你嫉妒人家挣钱多,其实哪有时间花钱啊
有什么好嫉妒的
而且这真的也是用生命在挣钱啊
做科研不是千篇一律地干活,时刻要看外文文献,要和国外教授交流,还要管理一群一不小心就划水的学生,真的辛苦
那些睁着眼嫉妒着说瞎话的人,离他们太远了,既然水平不同,有什么好计较的,是吧
因为很久之前政府的宣传就是科学家、医生等职业都是不求回报的职业,当然在消耗一代人的奉献之后,我们看到大量低投入但是卓越的成果。
但是当今社会还用这套文宣,显然不能让人信服,毕竟要培养一个科学家 / 医生所消耗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巨大,对比做 IT /LAW 等行业来说性价比太低,不选择也是很正常。
总体来说,做基础科研 / 基础医生,当然是海外收入高,生活质量好。所以大家真的热爱国家可以在海外磨练到变成资深人员,再走高端人才引进回国,这样就不用怕过不好
以下引用教育部的高端人才引进方案之一。
科学家嘛,安贫乐道,独坐冷板凳。
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熬天荒地老。
工程师嘛,甲方爸爸,甲方爸爸爸。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好。
个人收益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科研相对而言并没有如此市场化。个人看法
那可能那些人以为做科研的都在山沟沟里暗搓搓地做科研,钱都存在银行行里。然后因为山沟沟距离银行行太远了,所以取不了钱,所以很清贫。(•͈˽•͈)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问题。高校的任教的博士,知道自己待遇差,但是他们有信仰,能够忍得住,于是,没人去想去改变。
个人觉得在事业上评价一个人价值最好的尺度就是金钱了。如果我选择做科研这条路,预期收入显著低于同学,我肯定不会做出这个选择。当然对于家境十分阔绰,但凭兴趣进入科研行业,我保持尊重。
科研行业的确很多人工资很低,但这在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科研并不是一个比其他领域更高大上的行业,其中就工资待遇而言根据个人能力也有三六五等。在现在的科研体制下,真正有实力的科学家至少不会太清贫,有的甚至十分富有。
但科研工作者一般较为低调,比如年薪同样一百万的法学教授与律师,生活完全不同。我认识一些教授基本工资就是接近百万,加上各类兼职,一年收入不下百万。但他们平时十分节俭,衣着朴素,不清楚的人真的以为他们很穷,有的天天公交,骑自行车,还有的开十几万的车。这也给大家科研工作者十分清贫的错觉。学者的基本工资一般而言也是十分纯的,因为在学校生活基本没什么生活成本,交际应酬也低得多。而律师年薪一百万,其中就要打很多折扣了,各种生活应酬开支。
当然了,有的领域,由于现行科研体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学者收入确实太低,又无太多社会收入。有的领域,由于与市场距离太远,国家政策导向上不会进行太多资金投入,收入较低。但这类领域一般研究的激烈程度也要较为缓和,也就是说优秀人才涌入其中的比例,以及学者整体数量都较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希望获得更加薪酬,完全可以避开这类行业。如果出于兴趣,那就得安贫乐道了。比如金融领域高精尖的人才以及竞争激烈程度绝对比哲学历史这类学科要强得多。很多人高考分数考得高才能进入这些专业。
所以整体而言,个人觉得没必要抱怨,如果足够优秀,收入根本不会太低,至少不会到读完博士一个月一万多收入都不到的地步。之所以出现心理落差,大概是把科研神圣化了。而科研行业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都存在能力高下,以及收入差距。国家现在对人才真的很重视了,各种高校高薪挖人,学者清贫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至少我们比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做得好多了。
伦敦这边… 读完博士博士后去对冲基金每年几十万镑拿拿挺舒服… 清贫个毛线
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知识既获得名望又获得钱财,而这种获得出事的可能性又很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探索;清高
医生的目的是为了救死扶伤;无私
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培育未来;贡献
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和奸商;自私自利
选择科研确实不是为了钱
但是起码要在纯为了钱去工作和清贫之间有个折中吧
读完了博士辛苦了多少年顶着各种风言风语和生活压力
月薪 8k 只有应届 bat 独角兽码农一半?
过分了。
所以说现在小康以下的家庭不该科研
科研是有钱人拿来怡情的,穷人就是活该当螺丝钉
这大概就是现在社会的意思
个人觉得清贫的贫有点过了吧,如果和一般人来比,真还不能说清贫。我的导师,浙大竺可桢学院,本硕博三浙大,留校当教授,一年收入不想说具体的,绝对不少。但是架不住他同学有公司老总身价过亿的啊,和他们比较,那当然算清贫了,但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已经是富裕生活了,而且不是特别忙,压力不太大。很多人的误解来源于比较对象,和大企业家玩金融的没法比的。
因为科研本来就是家境富裕,不用解决温饱问题的人适合做的。。。。
先声明,不引战,不吵架,喷子自便,我不回
下面列举几个词
“心系国家”
“无私奉献”
“十年如一日”
“不求回报”
“大国工匠精神”
“最美 ***”
这些词大家是不是在某七点主流媒体或是各类新闻和党建播报中经常看到?
当然,这些人物值得敬佩,也值得对他们进行宣传,但是!现在普遍误区在于: 科研工作者是应该且必须具备这些素质的
那么问题来了: 科研工作者是不是人? 有没有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权利?
如果你说 “不是,没有”(当然没人敢这么说),那六字真言送你,你可以走了
既然我们达成了共识 1,那么还有一个显而易见会产生分歧的问题
科研究竟是不是一种职业?
这里就有分歧了,
相信大部分人是认为科研可以算作一种职业对吧,但是还是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你们整天在实验室里鼓捣些用不上的东西也能叫职业? 还要拿工资? 别逗了好吗?” 这种人我们无法与他们理论,暂且一放
回到我们理智的大部分人群中来,科研这种职业不仅需要充分的经济基础(实验室,耗材,试剂,仪器,哪个不花钱?)更重要的是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大量脑力及体力付出,分歧又来了: 显而易见,体力劳动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废话,搬砖你敢不给我钱?),但是脑力劳动应该得到对等的报酬吗?如果应该,怎么衡量?
最难的就是这第二个问题,这也是基础工作者和负责发工资的老板们、高高在上的部委甚至国家的一个直接矛盾产生点,没有直接的量化标准,也就没法保证公平(一个团队有人睡觉有人干活,一样工资,似曾相识对吧)
总是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 你科研工作者,脑子好使是应该的!你有什么资格为这事要钱?
注意了: 这种观点正常吗? 没有什么事天生是应该的!为什么你看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当它没有发生过或是不存在?
不说了心态都崩了
这个问题,往上说能说到孔子那去。
但是最近的因素,主要还是新中国刚建国那段时间,咱们的先烈们太伟大,真的是不要工资,不要回报,就为了国家的崛起而努力。这里面有多少科学家、工程师,数都数不过来。
但是那时候国家穷,物质奖励给不起,就只能给荣誉,给宣传。所以你看,新中国建国之初那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多是人格完美、甘于奉献、为人师表、坚韧不拔的完人。
而中国有钱,也就是过去这十几年的事。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撇开这十几年,这种 “完人宣传” 至少也持续了五十多年。如果再考虑宣传政策的惯性,基本上到 00 后这一辈,心里科研人的形象就是那种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完人。
以前的大学科研工作者可以分房子,现在的不分房子而且工资没涨多少,试想如果科研工作者现在能在大学分套房那生活还是不错的,总之一切的问题都是房子的问题
确实该离开科研学术圈,因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来。中学毕业的说读书没用,人家 XXX 小学毕业过的多好多好。大学毕业的说读书没用,人家 XXX 中学毕业过的多好多好。人离开强制培训体系了,需要考虑下被家庭和学校培训过后,自己的方向。显然,你没想清楚,结果就是你提出的质疑。你不适合你的岗位,趁早换,不要误人,也不误己。
因为赚大钱的本质是直接或间接地收智商税,或者帮别人收智商税。这与科学精神相悖。
事实上,你想光明正大地挣大钱,
除了经商别无他途,
而且,你真得接触过这些宣传上必须奉献的人吗?
公务员,医生,教授,乃至军官…
不仅要忍受贫穷的生活,身体健康也受威胁。
说说我吧,sci 已发,就是不给毕业。硕士哎,都要求爷爷告奶奶的。甲醛灭菌完导师就赶我们去细胞房做实验。从不考虑有毒啊,女生啊。她说不做不给毕业。身体长期接触有毒试剂,变得很差。
sci 既要通讯又要一作。因为导师读博太水了,没有自己的一作 sci。也很清闲。年龄渐大,教学任务很轻松。导师很水,经费很少。
所以平常实验试剂自己掏钱,说好的报销,也没影子了。如果你提报销的事,她会记住你,等你实验失败的时候,骂你到狗血淋头,让你赔钱。你们都是渣渣,我是神,是天是地。我们每个学生都被恐吓过。还想要报销,我让你毕业便是对你的恩赐了。
延毕中,没有任何补助,退学又不甘心,折磨熬着。逼着你把数据搞得一定要好到发 nature 级别。看着那些数据,我都脸红。还要不停的搞数据发没有用的 sci。
导师问我,你们这届研究生家里条件也不差,为什么不读博呢?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适合读博,不适合做科研,这跟我家境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这么问?还不是因为家境不好的同学很少能承担读博的风险吧…
灵魂战胜物质,是胜利,也是自欺。
社会舆论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清贫,而且女人还不能多,最好娶个颜值差的过一辈子。一个 50 岁的博士,兢兢业业搞科研几十年,离婚娶个 30 几岁的美女,一堆人说他腐败,看不惯,用道德攻击他。一个 50 岁的建筑包工头,阅女人无数,最后娶个 20 岁的美女,都羡慕无比。各位女士,你们觉得公平么?
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我不知道有些人怎么想出来的歪理邪说,认为做科研、医生等工作的人就应该拿着微薄的薪水拼命工作一心为公不许考虑回报,有这种想法的人你这么高尚怎么不自己去当老师当医生啊?有种你自己去搞科研,再出来 BB 做学术就应该清贫啊?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觉得关键就是政府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实际需要,有意把教师、医生等和政府公共事业关系紧密的职业高尚化。政府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以鼓励大家投身这些行业,可时间长了有些人就觉得教师医生在道德境界上就理应高普通人一等,你们不计回报拼命工作是应该的,一旦像普通人一样抱有想多赚钱的想法就要受到千夫所指,这简直就是混账逻辑。教师医生说白了也是普通人,这些职业本身也真没什么崇高的,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工作本来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凭什么你工作可以考虑钱,他们就得当雷锋只挤奶不吃草就理应清贫?老师是吃你家米了还是刨你家祖坟了,要这么仇恨他们?而且我还觉得现在国内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收入待遇太低,必须大幅提高。不管是老师还是医务人员,都要比一般人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人家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挣钱的年纪他们还要耗费更多青春苦读,本来就已经够苦的了,出来收入还不是社会上收入最高的那个阶层里的,甚至好多人还想他们比一般人拿更少的钱?我真是强忍着不爆粗,我就想问这还有天理吗?有这种想法的人简直就是社会的毒瘤,非要逼得没人想当老师没人想做医生你们才开心是吧?
可能觉得他们读书读傻了吧
杀人放火金腰带 修桥补路无尸骸
我想说,现在科研做的好的都不差钱
主要是以前国内穷的时候,主要就是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帮助祖国的发展,那个时候科研的人都很穷,而且拼命工作。然而如今祖国强大了,而且经济远好于过去,却还是有人觉得做科研就该清贫,然后死命付出。这观念其实早该改了,虽然不说国外的教师有多富,但至少能过一个挺不错的生活,基本上也赶得上中产收入了。就好像在澳洲一个博后税后工资也有 5-7 万,一个 lecture 也有 12 万年收入。职位越高收入越多。
说真,做科研得有钱才能做的了,至少也得让科研者有一定的收入储备才能专心做研究吧。反正再用情怀圈科学家,至少如今是不太可能了
每个行业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工资低!都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了。
哈哈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贪欲太多,求知欲就不足了,对科研工作来说,清贫是一种过滤机制
我们导师一个品种卖了一个亿 我没觉得清贫 不吹不黑
其实乌合之众的想法是:
别的任何行业都该只讲付出,不讲回报,贡献社会,造福大众(主要指我)。
而我自己的行业又苦又累,各种委屈不被别人理解,拿钱又少,太不公平了!该给我加薪!
这难道不是硕导博导们骗硕士博士搬砖的理由?你们还真信博导硕导穷呀?
舆论导向 宣传都是这样
都是宣传那种 很厉害又贫寒的人
到现在人们就认为大师 值得尊重的科研人就应该那样
我只知道教授的待遇是
而这种评级的参考因素有: 论文 (数量,质量)
项目 (为国家攻关难题),时间 (年龄),学校 (大背景,战队)
而对应行政级别的待遇不言而喻
还有科研做项目很赚钱的,和国家申请项目,带研究生,讲课 (包括演讲)
别忘了这个群体是正儿八经的中产阶级,掂量掂量自己的社会阶级
那你去对比一下老一辈的科学家什么的 既然你有觉悟搞学问还在乎物质 只能说你觉悟不够
校外是个投机的花花世界,校内科研是条荆棘满地的苦旅,体制决定了太多的东西,可能风气改变还得上面的一句话吧,这个地方确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可能答案不符合大家心意。
马克思课上一个老师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搞科学和搞技术同样也就不一样。好科学本质是使用纳税人的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搞技术是通过投资钱然后赢得更大的效益(往往不局限于金钱)。所以,对于搞科学的科学家,都已经砸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还想敛财?
所以我觉得科研这个词应该拆分,至少科研人员自己要给自己有一个定位,你到底是想献身科学,还是做技术转化。科学家这个称号是一个很光荣很纯净的词,它注定孤独艰辛。选择做技术工程师那么就要立足于实用技术转化,也就不要用纯科学研究来作低产的挡箭牌,赚钱又不羞耻。当然也可以科学家工程师轮流转。
但是真的不要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边走边哭穷,需要知足和感恩。
技术转化做好了,也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吧。
有个叫徐迟的人,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哥德巴赫猜想》。内容无需重复,大家都知道的。
其实陈景润的生活待遇和工作待遇,比当代的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好得多呢!单位给房子,工资够吃饭,并且不需要担心发不出文章就被开除,还能接触到国内最好的科技资料。反观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工资连房租都不够,吃饭还得靠爹妈养着,结婚生育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我听说中科院内部有人在座谈会上提到过这个问题,有人在座谈会上说,如果给大家的工资够活了,大家就不努力干活了。还有人说,反正这群人拿不到诺贝尔奖,凭什么让他们吃饱饭。
答案不言自明。拿不到诺贝尔奖给国家丢人的弱弱大人渣继续搬砖去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一个拆迁户动辄就能拿到三五百万和好几套拆迁房,科研人员辛辛苦苦读书二十年也就月薪上万,谁 TM 心里能平衡啊!上面回答中有两个去券商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大家还是努力挣钱吧,只要不违反能多挣就多挣,科研就让那些拆迁户和演员去搞吧!
如果是一个爱科学的暴发户,嗯,不错。
如果是一个爱金钱的科学家,cao,道德败坏还来玷污高尚的科学?
能搞来钱的 都 TM 在研究「比基尼露多少才算道德沦丧」,真正有实力有激情的都在被这些叫兽按在手下当杂工 还叫什么「研究僧」
因为科技(学术)成果转化率太低。
如果你是科技人才,有自己很有信心的成果,可以联系我共商大计。
挖坟了,我认为无论科学家还是工程师都是脑力工作者,但是也不能否认现代社会娱乐行业从业者亦是脑力和体力工作者。论贡献,让全国人民吃的起饭的农民说实话贡献更大,但农民普遍收入高?所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是绝对由市场控制的,国家只能起到调控。君不见娱乐圈明星也是商人,然而科学家也是商人,商人也可能是政客,政客也许是明星,所以财富本身就在少数人手里,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是做什么的,他只是掌握了资源,那么财富就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我觉得最无耻的是拿着百万年薪的大教授们觉得青年一线科研工作者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受到
答案的启发,想到一个原因。
从小受到的爱国爱家之类的道德教育就是以焦裕禄(公务员),雷锋(军人),乡村教师,高原困地区的医生等感动中国人物为核心,宣扬一种奉献精神,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对写人物的收入水平极少提及,提及比较多的都是牺牲家庭,事业等追求一种精神满足。
在这种文化宣教育下就出现了,该天经地义牺牲的行业。如果在这些行业中,你获得了过多的物质收入,那么不好意思我们就该批判你了。
所以归结到底这是一种分配方法的问题,到底一个人的贡献和收入该是什么关系。其次就是舆论该如何导向。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吐槽某些人了。今天被学长教训了一顿,我说现在很多老师做科研都是为了钱,我这有什么错吗,意思做科研的都是伟大的圣人,只为了人类进步?难道老师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硬件更加好,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多么,好像科研就不能谈钱一样。
科研为了赚钱不可怕,赚钱了说明科研的成果能够为社会服务。天天口里说做科研拿着国家的钱就发几个文章做不出来实质贡献,又贪污国家钱的科研人员才可怕。
不好当面怼他,说我觉悟低,难道科研人员只能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不能给自己生活提高质量咯。
说清苦的都是 fresh 的博士吧。相比工作了 5-7 年的同学,这时候觉得清苦,也正常。
本科毕业的,至少一半已经买房,结婚,工作也有了起色。特别是买房了的,享受了一轮印 的福利。
本科毕业后在社会上打拼的时候,博士生们还在象牙塔的保护下打 dota 呢……
近年,国家对博士的待遇也不差啊。混几年,搞个体面舒适生活也不难。
因为他们只配忍受清贫的生活啊,因为他们是混蛋啊,因为他们不是人啊。
为什么要理所当然的觉得学习好就等于赚钱多… 这分明是两码事
很多人,这个很多人我认为他们是无法改变自身命运,也就是过过嘴瘾妄图将别人也拉下水,反正无所谓,拉不下来的话在道德层面还能假装谴责一下刷刷存在感,然并卵。
正好我最近开始搞市级课题,以前没弄过,听说有些市级课题就是随随便便一弄,大家都过得去就好了。我不是。看题主的意思,还是会听到外面声音,而且会被干扰,干科研的,可以借鉴,但自己辛辛苦苦搞的研究,凭什么你们外面的人说三道四,没意思,他们也不懂。
只要自己热爱,只要自己热爱。搞科研的都知道,没几个顶尖大神,大家都是在路上,科研领域外界真懂的并不多,所以自己搞出些成就才好。
尊重他人但不迷信他人,老子自己就是一股清流,庸庸众生在我这说得上话吗。无论如何,莫忘初心,搞科研的无论是赚了钱还是得了名,最终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了,没必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外界的评论归评论,现在这社会不听也会听到一点,但是我们可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成为跟随者。
冒昧地回答
我猜很多人喷科研人员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大概就是因为
如果他们眼看着上了那么多年学,拿了多高学位的人
收入并不比自己高多少,甚至不如自己
他们会更有道理,把读书无用的观点
放大给自己甚至后代
并从这种生活水平的比较中获得
低劣的幸福。
这里的清是代表安静的意思吗? 贫是代表少娱乐的意思吗? 那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吧 搞科研就是分析和测试吧 我理解就是这样
做学问就不会有高回报。毕竟不是直接生产经济效益。硅谷工资高,还是哈佛教授工资高?
社会学校天天表扬一生为国甘于奉献清贫一生的科学家榜样、元勋,你让群众怎么想?
就拿窝工来说,宣传科学家侧重点难道不是科学成就?非要天天拿马祖光院士出国吃开水面条是什么意思?且不说宋文骢院士逝世时网上一片什么买面条什么的是什么意思?
好多答主口口声声说该提高待遇,自己却传播一些与科学精神几乎无关的什么吃苦耐劳,怎么改变风气?
反正我是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以后就要从事科研了,也算是屁股决定脑袋。
开销大,把钱都用在研究,研究完这个又研究那个能不穷吗
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他们的清贫,你是不是对清贫有什么误解啊? 什么叫科研者就该清贫? 博士抱怨没房子,他真的买不起房子吗?他只是想要一套一线城市中心的豪华房子,同样,你真以为博士挣的钱少吗?他只不过想要年薪百万而已,请不要侮辱清贫这个词,谢谢。
我不知道各位学没学过 经济学,同工不同酬,科学技术并不能都转化为生产力,市场决定价值,在各位一边高谈阔论科学研究是多么高尚的时候,多么对社会有价值的时候,
有木有想过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活在当下的精神需求,还是能短时间提高生产力的不二法门,如果是前者,自觉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那按照现代社会的人文思想,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都应当公平公正,那各位本来该’‘清贫’’,毕竟没给社会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路径提高最好的生产力发展。
如果只是宣传自己的工作是缺一不可的,请问你们有没有把社会上其他的职业平等看待,例如,农民,农民工,商场销售,快递员,甚至公务员,你们都不觉得这些职业是有价值的吧,连做生意的商人企业家,拨款的政府都被大多数的看做是急功近利,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庸俗之人。
请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没有他们,生活将会怎么样,你连苟且偷生之事都不可满足,拿什么去遥望星辰大海。
为什么到现在还保留着士大夫的情怀呢?大家真的还以为活在知识分子格物致知即是大雅,自觉高人一等的就社会吗,不明白旧社会是谁制约了生产力吗。
人生而平等,平等地获得生存的权利,享受教育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 —
但大多数小城镇和全部的农村孩子都完不成后两项的权利了。
在各位鼓吹素质教育的时候,是谁出生在优厚的家庭,优等的户口,高学历的老师,优越的学校后勤条件下,高考一遍又一遍地考上最好的大学,鄙视来着便宜安小地方的没见识过高楼,说不好普通话,本地方言的同学考着难以理解的高分接受调剂才好不容易来到跟你一样的教室,难道他们天生愚笨,只会考试吗?,如果是的话,或已经形成这种应试锻炼而不得已而为之的见识的落后,那你们为何要鄙视非名牌大学的普通大学生呢,你们有没有想过,芸芸众生仍有许多人比你更加有天赋更加刻苦却不会考试而不能接受与你相同的教育权利,有木有想过,有多少不会考试,却不能上在你们眼里一般大学而复读好几年的人真就没有一点除学习之外的特长,优点吗? 有,只不过不被应试所承认罢了,或者根本没有被承认的机会。
素质教育是各位想接受更高层次的一种追求,这 bing 没错,错在不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筛选出前几名的。
扯远了。。
科研或许是一份职业,和教师一样的职业,不会多高尚,也更不是农民工那样的卑微,追求真理没有错,可当我去追问某个并不在教学范围内的问题时被老师以不会,没用等各种理由搪塞时,因为在学校不想听枯燥无味的 PPT 式复读机课堂而独自在幽静的小路上探索而欣然自得,却不知期末将至,考试不及格的危机,经过这之后,让我明白,毕业获得一个’‘象征性’‘的资格比什么都重要,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一颗’‘好’‘心,人即是普通的,不论职业。
又扯远了。。。。。。
那么,各位科研工作者们,你们能做科研事业,命得是多么的好啊。。。别人想做还没这条件呢。。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顾风雨兼程。。,各位有追求真理的权利和条件,那就去追喽,别人没有这条件,赖出身赖社会政府吗?,时也命也罢。但其仍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挣钱挣钱挣钱挣钱啊,要不然还能做啥,初始社会地位为 0。。
但又何必吃着碗里占着锅里呢?除非各位大显神通,进可媚俗赢名利,出可清高研真理。
但又会被科研大众的羡慕嫉妒恨而遂发一句:此乃抄袭。。
ps:以前我曾想,如果劳资有巴菲特那么有钱,我一定多生孩子,然后买上几百辆豪车,几十栋高楼,往死里烧钱。
现在我改变这种想法了,如果劳资有那么多钱,我一定生 n 多孩子,然后让他们去科研,净研究 生物,物理,历史,考古,天文,等伟大的’‘真理’’,(ಡωಡ)hiahiahia 。。貌似这个更败家
做科研不应该和清贫划等号,为什么更多高材生在国外不想回来呢?福利待遇好,为什么要回国两袖清风,单单只回国冠有美名呢?希望国家提高对国家贡献大的科学家们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有所得,得所应该得!
民众会有这样的偏见,是宣传的结果。
想想什么人会希望工作的人都不要回报,白给他干活不要钱?当然是让你为他工作的人。那为什么只有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被宣传成不能要回报呢?因为这些行业都是政府垄断的,雇主是政府。只有它有宣传工具,有能力改变民众道德观。
主要是很多发言的人很穷,包括我。在自己口袋空空的时候,很难有心情支持别人赚的更多。
凭什么你要比我富裕,你爸又不是李刚,就凭你比我聪明,比我努力,不行我不愿意。
明話就是拼爹比不过没办法,拼什么都比不过,你还不许我骂两句,我也很压抑的。
所以最后要说,又不是我们给你发钱,你不必在乎我们的意见。你搞研究也好,当公务员也好,钱多钱少真的跟网民的意见没关系,别没钱就找我们。我们打个嘴炮,围观一下找个乐子而已。
科研还好吧,也不清贫啊,高校本身很稳定而且福利什么的也不错,不能大富大贵但是稳稳的中产啊,还是那种比较自由的中产⋯⋯不过博士的待遇确实可以提高一下了,而是二十七八岁一个月就几千块确实挺惨的
我大伯是什么时候开始打算搞科研了呢,是这位老头一年能赚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才有了科研梦,想正经的做一下产品。
因为他们是这样自我标榜的
(手机答题无排版)题干所说的确实属于社会现状,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 刻板印象。除了少数与企业合作,或者拉横向课题或者身兼数职,甚至自身是知名度很高的或者有话题性的科研工作者(嗯上电视节目或者自我营销)等等这样的特殊情况的高校教师或者科研人员之外,极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都没有额外收入的,而本身高校教师的收入就那样,大家都知道。加之科研工作不是一个外向型的工作,很多人在着装及打扮上不会特别注意,一般科研人员们也不是很喜好攀比和奢侈品(就一般情况而言),科研又动辄情怀来情怀去,将金钱束之高阁,所以很容易营造出一个 “科研人员都是艰苦朴素的理想主义者” 的氛围来,公众也自然乐得接受。
2. 宣传。现阶段的宣传都是科研工作者 “艰苦卓绝”“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现在经典的科学家典型代表是谁?袁隆平,屠呦呦等等(施一公不算典型代表,他已经是我所说的经常被报道的公众人物了)。这些人的关键词就是 “无私”。无私是什么?就是自己不在乎钱,只在乎科研,为人类奉献自己的时光和生命,不讲所得,只讲付出。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科研工作者带入宣传形象,将他们变成了一个符号,而忘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要吃饭买菜,也要买房子,也有家庭,有老人要赡养,也许有孩子要选好奶粉好幼儿园,同时也面临人情社会上的各种压力,也在现在金钱社会的导向下觉得自己是个 loser。
3. 不要说以为了,我们科研狗就是没钱,就是想赚钱,这并不意味着科研素养的缺失。要好好科研,也要好好生活,这没什么错。
语文书里是这样的很推清高和品德。记得居里夫人就被描写是非常贫穷地坚持研究。诗人里也大多穷困。每次诗歌背景介绍,全是仕途不得志的,越是潦倒越突出风骨似的。
忍不住答一发 本科专业一样 研究生一个导师 比我大一届的师兄 去一个保险公司做量化 我来到了航天 他现在税后 40 我就不说我自己了。。。。。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下面抱怨的人大部分是伪化生专业的。
科研人不该用挣钱多少来作为是否成功的标杆,但他们可以去挣钱,挣多挣少都不应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而应该根据他们的科研成果的好坏来对这个人进行评价。
举个例子:
A:一个人清贫一生啥都没搞出来。
B:一个人到处应酬,产业丰富,成果丰硕。
C:一个人甘于清贫,搞出了大成果。
D:一个搞科研的人在社会上赚了很多钱,但没什么科研成果。
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AD 是差劲的科研人,BC 是成功的科研人。
我觉得这才是清贫的日子
做科研能创造的社会价值不比一个阿里巴巴吗?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忍受清贫?
因为一般都是先出钱才能有成果,而成果忽悠成分很大!
一个普通大众的一员。也常年作为学渣存在。
身边有搞科研的大神 / 学术家庭出身的学神。我一直是这么觉得的。
搞学术搞到科研级别的 那必须是 在我看来 已经蛮牛逼的了吧。人家花了多少心血一路读到博士啊 这么牛逼的人干这么牛逼的事 还不许人家赚钱了。
再换句话说 以前搞科研的清贫那是条件限制逼不得已好吧。 在国力比较强盛的如今 还让研究人员清贫那是不想要科研成果了啊。科研人员也算无形资产的好吧。
也是不懂觉得科学家必须清贫的是怎么想的。从小鸡汤故事看多了吧。
纯属个人幼稚言论 轻喷吧。
因为他们是靠体力赚钱的
认为没有劳动就该被饿死
中国特色主义政治正确。凡事讲究 “奉献”,尤其是有才能的人。比如大山里清贫的大学生教师,《嫁给大山里的女人》:),科学家(技术人员)就该清贫 ^_^
最后有贡献的人该得的回报可都给 corrupt officials 了:)
不然你以为为啥顶级脑袋智力流出到欧美香港,难道都是只是因为皿煮和学术氛围吗?
还有,现在敝国重视商业,向钱向权看齐的氛围很浓,但对科学技术人员还缺乏足够的尊重。某次听某知名经济学家发言,说现在的进步得益于两方面:管理制度进步和企业家精神。我就喷了,难道现在社会的进步根本上不是得益于三次科技革命吗?(ok,除非你非要说科技创新可以归在企业家创新里面)。
ps: 答主是经管类的。。
难道不是认为所有别人都应该比自己过得清贫吗?自己过得好就行,难道这不就是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尿性吗?
科研人员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爱搞科研不等于爱吃苦,哪里环境好去哪里,没必要在这受委屈。
行行出状元,虽然他学识不高,但是他已经打拼多年,别人肯定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相对的他的工资高是自然的,同样的,在平台高的科研领域,你也可以很努力多创造价值,自然你就有价格了。
因为科研人员人人都拿高薪有高待遇的发达国家已经解体的
因为这些骂人的人都不是搞科研的
科研是被人养着的,当然应该清贫了。。
不是忍受而是不在乎
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不涉及到自己利益才会这样说的。
同理,还有觉得学生就是需要没有空调的宿舍来磨练意志的等类似观点。都热得睡不了、热得中暑 + 轻微脑血管痉挛(T-T 怕热就应该在填报志愿时查查学校宿舍有没有空调),你还来告诉我这是对我意志的考验,是为了让我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以后钻研道路上的坎坷?要是受不了那就是我太矫情、吃不了苦、贪图享乐。我的本职是好好学习不假,但谁规定的学习就得要艰苦的环境相辅相成了?干脆直接给我们弄个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点着煤油灯的艰苦环境,大家说好不好啊?
这几年难道空调很昂贵吗?并没有吧?是很夸张的享受?也没有吧?然而只是学生抱怨宿舍没有空调就被一大群无关人士给批成啥样了。
他啊是刚到学校,只要好好钻研,多出论文,将来带了硕士博士,拉拉项目,进项是一大笔一大笔的,我们也是 985,一个博导硕士博士大概有十来个学生吧,光是企业项目一年好几百万
因为就是这样的。(逃
就袁隆平看豪车被喷的事,看着就来气
袁隆平开歼星舰都没什么问题
你骑个婴儿车都多余
合着别人救了那么多人
活的还不能比你你个浪费资源天天混吃等死的社畜好呗
科研工作者清贫?你看到谁了?高校门口的保安?这种作者文中引用提问的人渣博士以后一定是高校的败类,我看见太多套取科研经费的事了,我觉的高校科研很大一部分都是垃圾,人心变坏了,怎么能踏实搞科研?论文和最后的结果是啥大家心里都清楚。
忍受啥清贫生活?作梦呢吧?
发篇 A 刊,学校奖励一万;
申请项目拿经费,越多越好,一年都不要停!
你说你不,你一个人文学科的,有图书馆有笔有纸就能工作,"给国家省点经费吧,我愿意忍受清贫,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学校:"申不到项目,拉不来经费,不能给学校排名增光添彩,你算什么东西!没项目没经费,别评职称别过考核,给我滚 !"
忍受清贫可能曾经是作学者的必要+充分条件吧,反正现在绝对不是。现在必要条件是忍受骚扰一一频繁的考核,可以私改的聘用条件,学校领导期刊编辑项目评审的轮番 PUA,失业的危胁⋯如果能够忍受这些骚扰,你就来吧。
有研究表明,学历越高,平均薪资最高,但这条规律不适用于博士,因为他们大多数选择了走科研这条路,这应该算是一种不公吧。
看到很多人的回答觉得很恐怖。既然你们觉得搞科研的人不配高一些收入,甚至还觉得他们的存在是浪费钱的话,那就不要抱怨人才往海外流失,嫌弃科研成果不足等等。
你们开心就好。
如果国内的风气一直这么反智 + 一昧拿奉献忽悠人的话,不看好科研发展会变良性。
回答问题描述里的那个故事。有点偏题。
首先,你同学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吃的苦你未必受得了 (如果是官富二代,你又何必跟他去比)。都是混口饭吃,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其次,如果是一个没有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的人,还不拼命,那在现在这种社会中很难生存。你同学月薪上万,存款百万,这说明他在赚钱方面有过人之处并且能拼能干,没上过大学只是说明他读书确实差点意思,但并不影响能挣钱。学习好,不等于能挣钱,很现实。
再次,上面说的只是看现在的情况,如果你同学的眼界和能力只是局限在月薪过万,存款百万,那么他的天花板也就到这里。你身为名牌大学博士,水平比他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只是你刚毕业,他已经奋斗了十年。如果你从现在开始一门心思赚钱,将来他只能仰望你。你的天花板是整个天空。
最后,你想赚钱就去赚钱,你想搞科研就去搞科研,互相不影响。会搞事的学者,身价千万真是满地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这句话,你只是听烂了,也没有理解。
一切的烦恼,都是自己闲的蛋疼,问题的源头都在自己。有这些烦恼的时间不如去撸一把痛快。然后?然后该干嘛干嘛,总比发牢骚强。
顶我上去!!!
知识 = 生产力。 知识≠现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唯一生产力。
你朋友虽然学科知识没有你多,但是他用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变成了现金。你虽然比他学历高,但是学历高只代表了你学习了很多知识,并不代表你已经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了产品或者价值。知识摆在那里,在书里,在脑子里,不在市场上就不是钱。
你的高学历可能会提高你以后成就的天花板,但并不会提高你的地板。做研究的人不应该甘于清贫,事实也是这样的:很多科学界大佬都是超级有钱的。但前提是你研究出了成果,提高了生产力,产生了价值!!!要知道:“做出了研究成果”和 “正在做研究” 是两码事。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长期投入的事情,目标是创造更高的价值,更高效的生产力。而不是在研究成果未应用之前去跟其他人攀比。工作是直接产出价值,相当于直接砍柴。科学是研究更高效的生产力,相当于磨刀。不要在自己磨刀的时候眼馋别人砍的柴。当然了,有的人磨刀越来越锋利,有的人磨刀,可能还没原来锋利。科研也有风险,但这就是科研人选择的路!!!
因为不得不清贫,科研不同于研发,实际上是不断的试错,以求对世界的认知达到某种突破。因为能蒙对的概率太小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产生任何社会价值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科研的成果都没啥用。
所以国家不想投入过多的钱给这些人当劳务费。再加上科研体系依旧是过时的学徒制,老板或者大老板负责切蛋糕,劳务费本来就有限,那些亲临科研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又没话语权,只能拿少得可怜的工资,不得不清贫。
当然,将来有一天这些年轻小生中的某些也会成为老板,勇士成为恶龙。
至于说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清贫的,你们从哪里听到的?那个时代谁不清贫?总理府都清贫。
两弹一星周光召先生说过,那个时候国家没有钱,但是科研工作者的需求都是聂帅亲自拍板满足的。这种社会地位是当今能比的么?清贫不清贫,要和当时的环境比好吧,那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质量比周天子还高呢,周天子比我清贫?
来自一位算是做过科研的汽车人的回答。
科研:21/07/21 看到一则新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位科学家话音刚落,十多位科学家纷纷举手 “抢话筒” 要求发言。对于科学家们反馈的问题和提问,他指出:要提高科学工作者“人头费”,让科学家静得下心,能做好 10 年精心的基础研究。当第 9 位科学家问问题之后,依然还有人举手。最后李克强说:“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大家一一发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把科学家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一份报告给我,我会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尽力解决大家反映的实际问题。”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有部分研究生导师反馈读研,做研究,需要能有读博想法的同学会更求科研上的成功。从家庭培养孩子和家庭需要孩子独立和承担家庭的支出时,继续做研究其实是一种挑战。
年初一位中科院博士毕业论文感谢信以外走红,说出了很多寒门学子的心声。大家可以一同看下。
※图片来自网易青少年护眼知识《一个中科院博士,在博士毕业这天写的一封感谢信及走红后博士回信》
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国家经费问题,也是个人待遇问题,能解决基本问题的毕竟是少数。能读的下来背后靠的是国家支持,家庭支持,个人坚持。为这类人点赞,为国家在公平公正、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点赞。未来的科研方向会比现在进步。同时期待一些资源配置和利用,公共技术交流增加,论坛开设,将科研工作成本分摊,反过来也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
※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盖世汽车等平台同步发布,欢迎关注,点赞,评价,一起探讨汽车方面知识,追求高品质生活。
他们还认为大学不该有空调,总之就是看不惯你过得比他好
这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科研就需要忍受清贫,但题主举了个小木虫论坛的例子。看了一些答案,感觉并没有答到点子上,在此斗胆答一下。
首先: 忍受清贫是科研人员业内的自律和美德。题主提出了这个现象,但是选了个专业的例子。有人在小木虫问怎么快来钱被人喷了,小木虫是一个科研方面专业的论坛,里面的人不能代表题主指出的 “大多数”,只能是科研圈子内部的意见。以盈利为目的的研究很多时候是违反科研工作的初衷的。科研工作者很多是真心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探索、发现、论证和解释这个世界,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天赋和勤奋改变这个世界,是他们的初衷。趋名逐利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对科研有扭曲和破坏的作用,也是很多学术腐败的根源。所以,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应该能够安心学术,用安于清贫来自勉,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自律性的行业道德。
其次: 作为一般人,认为科研人员应当安于清贫是对这个行业的传统看法。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期寄和传统上轻视商业的一种混合心态,很多人论证过了,不做赘述。
最后: 对于管理者,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短视行为。甘于清贫应当是一种个人追求,而不是一种行政上的宣传和要求。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心态,我宁愿归因于,脑残。
总结: 甘心忍受清贫,应该是一种行业自律,而不是行政宣传和决策。在小木虫发表赚快钱言论被喷活该且太正常不过;而在社会上宣传科研人员应该忍受这一切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为某些人的认知思想过于片面, 以至于自相矛盾.
一方面鼓吹市场经济, 认为企业家的高收益实至名归, 金融获利天经地义;
另一方面却对 “科研工作”, 以及 “超高难技术工人” 在市场经济里的正确地位缺乏认知, 还用着以往大建设时期的眼光去看待科工体系.
然而, 市场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 这种 “为何我不能年入百万” 的诘问, 意味着, 以该博士为代表的某个群体, 开始在市场经济体系内寻求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待遇.
因为他们被表象忽悠了
曾经是确实穷,给不起,已经尽可能给了,只不过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或者纵向比较(以现在的生活水准看)还是清贫。如果和当时人口最广大的基层工农比呢?那就是 “尽可能给了”。
至于,现在?
相比大佬算赤贫,毕竟 11G 开的公司可是 10 个爽子。但是基本生活还是可以的只要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
因为他们做的科研不挣钱,产生的社会价值也小,即使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也被上面吃干抹尽了。
因为有这个想法的人没在学术圈里,在这个圈子里就知道平台,经费,项目都在大佬手里。收入分布永远跟金字塔型一样。顶层的不比其他行业差。只是我们知识分子嘛,善于包装略显低调而已。知识分子嘛总会有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能力改变世界向他们认同的趋势发展,这大概就是毛主席说的具有反动性吧。
科研这个东西,要看你怎么玩。
要看你这个人有没有头脑和能力。
我们学校的好多教授自己在外面有公司合作,一年挣钱千八百万跟玩似的。
不过,首先你要有影响力。
你要是博士生刚毕业或者读博后,那你就慢慢熬吧,一没影响力,二没圈子的,机会都不会给你
严以律人的背后是酸,他们内在的想法就是,你不可能所有地方比我好,我一定有地方比你强
但是他们往往发现优秀的人方方面面都优秀,于是通过捧杀的方式寻求心理安慰,把高尚的帽子戴在科研人员的头上,以科研人员没那么高尚来论证也不过如此,从而寻求自己也不差的心理安慰
然而你说一个人的分数是 10,就算他只有 8,这也并不能改变你只有 1 或者 0 的事实
要求科研人员清贫,这是道德绑架,科研人员可以节俭,但这是节俭的人自己的选择,与职业无关,他们从事着难度最高且对人类未来发展贡献最大的工作(而很多时候只能造福后人而非自己),就理应得到高待遇的回报!
只是收入差距大,决定科学家收入的是商人,国外也一样,国内很多看起来工资低福利待遇好,分房子看病也不怎么花钱
因为课本里面关于科学家和教师这样的职业,大多数形象就是无私艰苦的,所以就很多人就理所当然地觉得科研是清贫艰苦、大公无私的。
但是我觉得像是老师、教授、院士、科学家、医生这样属于人类未来的职业都应该提高待遇。甚至我觉得有杰出贡献的院士每一位都值得日薪 208 万。
而且我觉得中国有些科学家但凡是像丑果资本家那样自私一点,按照市值卖一两个专利,他们可能就是首富了。
真正做科研的人,在保证科研经费的情况下,在生活上的物质欲望很低的,因为没时间去花钱和琢磨花钱的事。但是不能把这个作为科研人员的标准。
如果待遇太高了又会有很多假科研进来
可能大家觉得做科研不赚钱吧
科研做得好而挣钱多和为了挣钱多而科研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令人敬仰的老师,后者总让人觉得像是压榨学生欺骗国家的无良导师。
完全误解
科研人员收入低不低,用什么来衡量?我看要用市场来衡量。如果你觉得收入低,可以做你觉得收入高的工作;不要怕科研断档是由于收入低引起的。就如现在许多官员也是喊叫收入低,可是全国有多少官员辞职呢!再说,职业的爱好来自兴趣,在里面可以获得满足感和荣誉,金钱只是考虑的一小部分而已。在中国的环境中,和美国人比收入,本来就是一件滑稽的事,美国的科学家的收入是美国的中数的几倍,那么,在中国也是同样的,中国科学家是中国人中数的几倍,这才是合理的和可实现的途径。那些喊叫收入低的官员也是同理。
我在这里要为 “大多数人 “说句公道话,有这样的想法,并不错!来批判我吧。
小时候,很多人都怀有同一个梦想:“当科学家!” 长大后,才发觉世界逐渐在变化:教授变成了商人,博士变成了廉价民工,学渣变成了老板,学霸变成了打工仔,小姐的收入超出都市白领数倍,中、小学教师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 ``````, 理想被现实取代,梦想掉进了茅坑,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这是一个以金钱来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时代,这是一个只看钱、不认人的时代。
生存在这样一个冷酷时代的人,提起商人内心的第一印象是 “无商不奸”,提起官员,第一印象是 “贪污腐败”,提起农民,第一印象是 “刁钻市侩”······ 道德的沦丧,公信力、公定力的缺失,已经让人对社会很多领域内的人都产生了失望,甚至是绝望,人与人之间不信任感逐年加剧。
而唯有学术界,相对其它尔虞我诈的领域,还保存着一丝清明和纯洁,于是很多人都把愿望和憧憬投向了学术界,寄托在了科研人员身上,希望这些人能坚守阵地,正本清源。
大多数人考虑不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但是一定会去考虑后代的生存,子孙的繁衍。而 “能力越大,要肩负的责任越大。” 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高校,科研机构这一片最后的神圣领域也沦陷,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所思所想的是,如果科研工作者只为钱去研究,只为钱去谋划,只为钱去实验,那产生的危害会比平常人大十倍、百倍,社会上就会出现更多的转基因、更多的有毒育苗、更多的三聚氰胺……. 大多数人,要表达的内容,不是让科研人员一齐去当穷鬼,去上街乞讨,恰恰相反,大多数人都会为科研工作者正当的牟利,那种能为其自身,为他们子孙后代带来利益的巨大利润表示认同和赞同,大多数人会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国际、国家级嘉奖抱以极大的认可态度,武汉大学医学院院长以科研成果入股红桃 K 企业,每年分红超出千万,武汉市民一片叫好声,因为这些人所做的研究是符合大多数人生存和身体健康所需要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正的能量,相信国家就算再多给袁隆平 10 亿,甚至是美元,大多数人心中都是赞同的, 都是欢喜的,都是提倡的。
**人心向善心、向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连最邪恶的死囚犯,内心都向往着的是美好,都希望自己身边人能对自己义气,都希望周围哥们能对自己仗义,希望自己小弟对自己忠诚。而科研人员收入多少,凭的都是自己能力,年收入多一亿也好,少一万也好,其实都对大多数人不产生任何的影响。大多数人不是不赞同科研人员创富,创业,不是眼巴巴盼着科研人员受苦受穷,而是对科研人员给予的希望和期待实在是太高太高了,高到把自己的骨肉和血脉都愿意托付给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一位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高校里大多数教师品德是高洁的,还会是灵魂的塑造师,才愿意把自己的至亲交给所谓的教授、博士去塑造。
也正是对科研人员过高的期望,才会产生出无限的惧怕,怕科研人员变成金钱的奴隶,怕科研人员变成权利寻租的帮凶,怕科研人员为钱牟利,研究出比转基因、毒育苗更可怕的化学物质…….. 而并不怕科研人员通过正当的渠道,正常的研究,正规的项目去牟利,去创富。
身为科研人员中的一员,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对 “大多数人”,对公众,抱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更加容忍的气度,更加包容的心胸,因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儿,我们的兄弟朋友,也属于这 " 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他们不会因我们的富裕而去嫉妒,不会因我们的成名而去记恨,不会因我们的成果而去怨愤。他们让我们安于清贫,恰恰是内心深处对我们过高的期望,过高的信任,过高的托付。。。。在曲解” 大多数人“想法的时候,请想想我们的亲人,想想我们的朋友,想想我们的师长,想想身边每一个为生活而艰难奔波的普通人。。。。。。
你什么时候见过大多数人给出有见地的观点?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首先:科研工作者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收入都处于社会中上层,他们也都是社会的中产,所以清贫二字就不成立其次:再来看题主的提问,“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我觉得这折射出来一个公众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是正确的,那就是做学问,做科研,是得耐得住寂寞和抵挡的了诱惑的,所以他映射的是一个学者该有的治学心态,更多的关注学问本身,而不是在最开始先考虑的是个人所能获得的利益。最后:来看帖子所说明的东西,你觉得和你年龄一样大,一个人连大学也没有上过的人收入比你还要高,所以也想向他的 100 万看齐。那我倒想问问帖子中的人几个问题:
1. 忽略这些你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否现在比你的那个连大学都没有上的朋友高,如果没有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和人家一样的待遇。
2. 你觉得自己是博士所以就应该比人家工资高,没有人家高你觉得不公平,可是我想问下在社会这个平台和起点之下是否你是刚刚开始,而你的那个朋友已经付出了好几年,要这样说的话你凭什么要和人家一样的收入。(其实本问题本身都不具有任何可比性,比较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不变量的)
3. 最后如果真想赚大钱那你为什么要搞科研,你应该去经商。难道你认为你搞科研会让你变得很富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至少我现在没有见到哪个科学家或者是学者(单一头衔)是首富的。所以我想你要不要换换职业
能做科研说明是真心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些人投入了更多来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清不清苦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朱自清还不为五斗米折腰呢。只是希望国家不要亏待真正为人类的进步在付出的科学家们,好像有些偏题了,只是想说下自己看到这个题目的想法
这么说吧,我爹是浙大合并后的第一届博士,师承某领域泰斗。是该泰斗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后来南大的博后老板也给了我爹这样一个土博超高的评价。在近 20 年前这样的评价实属难得。
但是我爹那会工资多少呢?02 年的时候大概 3k,而 00 年浙江某上市集团就给他开了月薪 8k 起的薪资,不包括股票、房子等。04 年的时候解放军某大学开出两房 + 大校或少将(不知道这个是文职还是什么,反正那会我爹在南大是正高)的待遇要他去。
不过他还是坚守微博的薪水去做学问。反正我是搞不懂。
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的人估计潜意识里都觉得做学问没钱。尤其搞理论和基础研究的。不过他们的确是没钱。
顺便黑一下,那个年代军队大学做研究环境的确没有地方院校好。尤其我爹又不是搞军工类的,肯定军队院校给不出南大的科研环境。
我觉得这个说大多数人觉得搞科研的就应该是清贫的,这句话好像就有问题吧,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个角度几乎不严谨,它没有有效的数据来源。
另外一点,我们这些百姓,觉得那些士阶的人,像官,科研人士,老师,看得不是他们是否贫,而更注重他是否清。
打个比方,你当官,你可以做个有钱的官,只要你的钱不是贪污腐败来得,你再怎么富裕,我们也无权骂你,说你。只要它是正道途径得来的,那么你完全可以接受,甚至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用言语捍卫你的拥有它们的权利。
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和国家经济结构决定的。德国之所以是制造业领头羊,并且很多国民愿意参与到科研上来,最主要的是在科研上的投入和收入成正比,国家注重科研补贴科研投入,自然收入也相应成正比。另外一个社会价值观,就当下国内的情况,众所周知,有钱的皇帝没钱的乞丐,在这种浮躁风气下,很多想投入科研的人无奈与现实冲突,全都都参与在 “虚” 的管理、公务员之类当中。。。
最后,还是那句。在中国这个国度,如果你太看重别人对你的看法,忽略自己内心想法。我想,你就算有 100 万一年,也是不会满足的,欲望无止境!
不做科研而做其他行业的薪资待遇福利也不一定更好,做科研可能清贫,做其他行业可能就不止清贫了。
也许有人问,我做科研为什么钱还这么少?
答,你凭什么认为你做科研钱就一定多。其他行业的底层工作者也是既辛苦钱又少。至于行业大牛,那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多读了几年书就真以为自己能拿高薪了? 说白了,科研也只是一种行业,如果这个行业投入高产出少,还要求高薪,说不过去。
很多人以为自己多读了几年书就觉得自己一定比别人聪明智商高,然后做科研一定能出成果,获得高薪。这个社会还是看重结果,有些时候,你获得回报是因你所带来的价值。很有可能,你只是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而已,却并没有创造更多价值。
因为科研在中国不普及,从事科研的人微乎其微。他们能忍受寂寞,忍受一个人,而社会的人习惯陪伴,习惯身边有人。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也许有人道德真正高的无需任何名利,但那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人是希望得到 “牛” 的。
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我是工作几年后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以对高校研究所和职场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讨论之前要厘清一个概念,我们这里说的做科研是做学术研究、在理论层面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不在讨论之列。从小我们熟知的科学家,爱迪生、贝尔、福特、甚至诺贝尔,这些不是科研人员,这些是商人,或者说是资本家的研发技术总监,搁在今天妥妥的 CTO。
所谓的科研人员,就是你的研究即便有进展,也只能在理论层面,做研究的人都知道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所以你去看文献大部分结尾写的都是 “为某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或者 “为某某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些模棱两可的话,因为没人能保证这理论以后能有什么用处,你说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他能说:“老铁们,告诉恁一个好消息,我发现了一个定律可以帮我们整出 GPS 导航来” 这话吗?
参考张双南谈普京与科学家的对话:
大家总是为科研人员鸣不平,觉得他们的待遇低,但现实是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不说国内,大名鼎鼎的 Sanger 听过吧?十年磨一剑,用极其麻烦的方法测了胰岛素的氨基酸顺序得了诺贝尔奖,又发明了 DNA 一代测序技术又获诺奖够牛批了吧?但是当时他求职成功是因为信背后写了一句话: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
富二代可以这样,那些家庭缩衣节食、含辛茹苦供出来的硕士、博士能吗?为什么从小课本就宣传科学家不慕名利?因为真的没有名利。从前有句话叫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从经济方面看就是不如嘛。换做是你,你愿意花钱买一个茶叶蛋吃,还是愿意给别人造原子弹?何况造不造得出还不一定。
所以科研这东西永远都是国家买单,国家现在是有钱,无奈用钱的地方也太多,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刚能果腹,那么多人念不起书,那么多人看不起病。但是科研这东西不搞也不行,一旦一个技术发明出来往往伴随着整体的产业升级换代,你不搞永远被人卡着脖子,国家也清楚,近年来的科研投入也在加大。但是真正落到一个个做科研的人身上能有多少呢?科研人员一直清贫并且还将清贫下去,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就会对科研生活感到绝望。
可以找一个有钱的男票!
但是会给人感觉工作表面上是做科研
其实在天朝,但凡吃国家饭的高级知识分子,工资都很低(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工资,别扯灰色收入)。
我们国家讲的是奉献精神,宣传的典型都是不怕苦,不怕穷,孩子读书管不了,父母生病没法陪,最后一眼也看不到,最后自己生了癌,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扔下自己的孩子在世上孤苦伶仃。这才是榜样!什么,你说赚钱?你怎么觉悟那么低,和人家无私奉献的比简直就是个人渣!
说个小故事,有个长辈,老一辈东大留学生,退休前是某部级设计院总工程师,退休后想发挥余热,美国人聘他做顾问,一个月给他 1500 刀,那时汇率 1 比 8,那时我想,擦,好多钱,我爸普通教师一个月才 2000rmb 都不到,长辈能拿 12000?现在又想想,擦,便宜得没朋友了,1500 刀美帝连个洗碗的都请不起,在天朝能请个经验那么丰富的工程师?
所以,如果喷子们如果觉得现在天朝科研人员工资是高的话,也别怪天朝科技玩不过美帝了,毕竟人家洗碗的都比你高知赚的多,用脚投票谁不会。。。。
很多人都没有尊重做科研的,很多人都很无知不知道科研的重要性,若国家都不尊重那落后只是时间问题。若做科研的人都认为这样要么他对自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呈满足状态,要么他就是胆小。
历史遗留下来的惯性思维,没必要去吐槽什么,这一切会慢慢改变,只是做科研的不该清贫。
本来你就是高高在上的高级知识分子,然后还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好处都被你占了,其他人连小小的嫉妒都不行,这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事。来自一个愚人的坏话
耐得住寂寞和忍得了清贫是两回事吧,不应该混为一谈。
从小家里人都说不要在意外貌要好好学习,果然家里买不起花裙子的小女孩会得第一名。所以即使家里过得好也不会给太多钱浪费。
后来上大学发现专业学习好的人同时家里也有钱。办事能力强的同学穿衣服也有贵的。
我觉得没有相对关系啊。
都只是碰巧而已。
问题的症结在于科研到底是该由政府领导还是应该有企业领导。如果企业领导的话,钱至少不会是问题,因为企业本身是以金钱为导向的。但现实是我们的本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给与企业充分的权利和法律的保护。
因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换个说法就是 政治正确
个别宣传或影视作品中给大众造成的一个固定思维,就好象好多人都觉得那些智商特别高的人,情商都特别低,个个都是谢耳朵。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问几个问题:
科研工作者是不是人?
要不要吃饭?
推动科技进步功劳大不大?
功劳大为什么不让吃点好的?
所以中国人才大量流失,社会上传播大学无用论,大部孩子家长认为孩子的第一选择就是出国留学。不合理的政策还有很多,可是我们不能议论国家大政方针
难道大家都不知道科研经费的巨大嘛?
凭什么要求人饿着肚子去为社会奉献
讲一下我遇到的事,首先因为我不在那个层面上,所以我不能说出来原因到底在哪里,故事是这样,我大学的老师,她老公是博士后,对于这个学历,已经在我国科研的前列,他的导师带着他做一个很大的科研项目,但是过程中发现有一个计算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最后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导师说给你钱你离开这个项目,要么就继续下去,因为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又是钱又是声誉,结果不了了之,项目必然失败了
传统上,中国文化对于境界的一部分就是甘于清贫,老师医生文人将帅等等都如此,原来不重视科学家,所以不会对 “科学家有这个要求”(传统中国也很少有科学家这种概念),近代出现过的科学崇拜和科研进步,导致了科学家在民间社会的的巨大提升,自然,人们对科学家的期待,就融入了传统上的甘于清贫这种态度
现在做科研并不清贫!
我曾经在某央企实习,这个问题也可能是大企业的通病了吧。
一方面,大学越来越容易上,导致企业很难判断大学生的含金量;
一方面,那些领导人员,一直把自己的思考方式,强加到别人身上,我在实习的时候,就听到某领导抱怨说现在的大学生太浮躁,经受不了基层锻炼——为什么要放到基层?如果有大学生喜欢研究,那为什么领导会认为他们想当领导?
也就是说,那些领导很大程度上认为那些大学生也喜欢当领导。
另外,做科研的那些人很大一定程度上不会人情世故 (这个只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力正常,那么他的优点就是他专注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有 70% 的缺点和 30% 的优点(这个结论对于“好男人” 现象也同样适用——很多女人总是在抱怨没有好男人,却对好男人正眼不看,也是因为好男人专注力没有放在如何骗取欢心,而放在其他领域上,而专注于骗取欢心的那些人,因为专注力放在了骗取欢心上,而对于其他领域少有涉及))。
不会人情世故,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不会推销自己,所以就算科研人员高薪,也很容易被钻空子那些人排挤——我想国家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 “敢” 开太高薪水?不过这个想法也是纯粹是扯淡,看下面例子:
AT&T 每年拿盈利的 7% 来培养科研人员,但是成就的投入产出比,也是算少的了——不过大部分成就都是非常巨大的。(c 语言,c++,unix 等等)
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合资开一家实验室,并且每年这三家拿出盈利的 7% 之和来全部投入这个实验室。
这是土共多年以来的反人性宣传结果。老师就要半夜批改作业,医生就要无私奉献,人才都得和蒋筑英一样劳累致死,清贫一生。因为建国初期土共的道德要求过高,所以把大家的道德要求都拔高到不可以为人量的地步。一些职业得不到和他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这都是历史遗毒
大概是受电视剧中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的影响,做学问的人都穷且清高。我不认为搞科研的人就要忍受清贫,但也有痴迷于科学的人都不在乎身外之物的既定印象,感觉一天工作 20 个小时才是他们此生追求。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神化了这一部分人,否定了他们的欲望。
没有什么人是应该忍受清贫生活的,包括正在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清贫吗 我不知道是你不懂行情还是我不懂行情。 之前毕业的师哥,签的上海高校 一年 50 万左右。 还有今年一月份刚毕业的一个博士,水平那是水的很,一线高校是去不了了 被天津的一个学校招了,一年 38 万吧。 还有早几年的一个,现在北京 估计 70 万是有了吧,还给解决房子和户口。 我说的都是基本工资 不包含安家费 科研启动等等。。 我是经济学
众人,总要为自己的愚昧付出代价。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是码农,转行还学物理。很有理想。
有一次我问他,学物理这么累,你年纪也大了,受得了?
他说,我当初写代码,也是熬夜
。。。。
过几天,他和我说,写代码也没这个累啊
大多数工作都是固定时长,哪怕是经常加班,那也有个极限。至少下班了可以手机一关去潇洒。
而科研,在成为正教授之前,还是做好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时,一个星期七天的准备吧。
这是工作时间。
至于待遇就不用说了。博后十万到十五万之间。高的是实验的,低的是理论的。
基本上博后已经快三十。拿这点钱,没户口,不知道算不算工龄等等。真没意思。
这社会,985 毕业,拼命工作 5 年,混个 20 万还是不难。而科研,拼命五年,十几万。还不稳定。
是的,做完博后,还得找教职,教职也是麻烦。
就这样吧。这个国家什么时候对知识分子好过?
看到这个我必须吐槽一下我导师!!!
每个月给 200 块导师补贴觉得太多了,每次教导我们都是,你们现在的学生啊,就知道拿着钱出去玩,完全没有以前学生的精神,寒门出人才啊 balabala
据说每年资金 70 万,不给我们买书,发论文不报销,我一个老师帮做两万多字的资料,给两千块还扣了点儿。
虽然我们还不算科研人员,但是大家都知道文科没有资料怎么做,开口编也得有故事啊。
我不是说寒门不出人才,我师兄就是寒门,但是这个就是目前学术界的现实。年轻教师也在被限制的层次,每个月工资就几千块,还得自费买书。
我不觉得做科研的清贫,说做科研的(学生除外。咱们还是洗洗睡睡吧,都是小虾米就别操大鱼的心)清贫或者甘于清贫,恐怕都是接触得少吧。首先现在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超乎很多人想象。我们团队的大老板,前一段时间跟别人一起拿了一个项目,将近一亿,每年几百万几百万的项目更是不在话下。还有科研经费的那点小门道,跑过财务的研究生都知道吧?给学校高逼格的饭店宾馆一冲上万,理论上是接待来访学者,实际上你懂得。就说今天,小老板师妹来了,让我们给租一商务车晚上接机(小老板家里车给媳妇开走了)。师姐傻乎乎地说打 uber 就成,我接着傻乎乎地问:这算私人还是公报啊?老板斜视我一眼说:不打车,公报。学术圈怎么回事外行不知道,你既得利益者还在那儿装模作样地洗地,有点太不要脸了吧?
还是匿了吧。
利益相关:某 985 研究生。
我觉得任何教育中,在讲一些特例之前,应该先讲最普遍的情况,还有基础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样才可能让孩子长大后在听到特例的时候惊讶的赞许,而不是听到普遍情况的时候破口谩骂。
曾经的工科狗,说说这个话题。
不是说搞科研就要甘于清贫,而是说搞科研要有甘于清贫的精神。
一个物质欲望太过于旺盛、喜欢鲜花和掌声的人,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真真正正的搞好科研。
而实际上,科研真的搞好了,起码物质待遇肯定立刻水涨船高
科研做的好的哪有时间玩知乎,竟然在这里想知道答案。。。。。。身边老师都是搞科研的。有年收入百万的,有做国家项目过亿的,也有一穷二白的。楼主说做科研清贫,那又有哪一行个个是富豪快告诉我我马上转行。
反智主义是我国的耻辱
这个问题本身没错,但发在小木虫就是他的不对了。小木虫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清贫的科研民工,你说想赚钱不是狠狠的刺痛了他们的自尊心么,还怎么让他们专心做下去。你发在知乎就不会这样了,知乎好多出国的土豪才不会抱怨收入低╮(╯▽╰)╭
中国某 d 的普世价值观就是,有技术有知识的人必须清贫。所以高级人才永远不会回到中国,一个月 2000 累死,还限制 zy,搞毛啊
这是病,得治。现在研究生补助超过一定金额都要交税了,所以对于涨工资不敢奢望…
而且很多人还认为有钱人就一定是读书少的人
科研工作的劳动价值难以量化。
不像销售,卖了多少产品,为公司挣了多少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说,科研工作者的收入,取决于国家或者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理解,也取决于国家的富裕程度。
这两年博士的待遇提高了不少,说明国家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科研人员待遇还差的远。
读博士的时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是不是要做一个清贫的科研工作者?
如果是的话,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科研就是这样;
如果不是的话,毕业了就去企业,挣多挣少全凭实力。
科研听起来蛮高大上,工作体面,衣食无忧。不过据我所知,主流的科研形式有两种体现,一种是国家组织的课题性科研,另一种是一些民间科学家出于个人爱好和对科学的热爱而进行的民间科研。先说民间科研,由于研发者的学历、背景和财力等限制,使得许多大有市场的科研项目中途腰折。而这部分民间科研人员实际上是社会创新的宝贵财富,由于他们不是出自体制教育,创新能力得以保留,因此会冒出许多累死爱迪生和诺贝尔之类的民间科学家。而具有高等学历的科学研究人员,大部分会进入国家研发机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科院的各种研究所。这部分人是标准的科班出身,是政府教育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虽然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极大的抹杀,但是受惠于多年来掌握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他能更擅长去探索已存在领域中的位置领域。虽然研究所经常是 “骗吃骗喝骗经费” 的代名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 “龙芯”,但也不乏类似“屠呦呦” 这种潜心钻研数十年的科研人员,而这类人通常受限于资历和科研经费,是很难在机构中干出一番大事的。
中国人还认为外在美和心灵美是矛盾的。化个妆会打扮的人就一定成绩不好。误导了多少人!
记得前几天在知乎看了一个 “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款像样的航发” 的提问,里面给出的很多回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对体制的一种无奈。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的去关注那些科技工作者,试问你连自己的生活,住房都保障不了,怎么去安下心来去做研究,哎
呵呵,流氓逻辑。谁对你这么说,就回复,呸,骗子。
科研工作是需要社会养活的。
可以说,社会从经济上可以有直接创造利润和非直接创造利润的两个群体。
在非直接类里,科研,教师,文书,体育等等都属于。这些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直接创作利润的那部分去支撑他们。
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失败造成了这部分人清贫的现状。
我以前一个高中老师,做老师八年后,迫于无奈改了行。高中学校不允许老师出去代课,而工资却过少。他作为一个已婚的中年男士,面临的压力过大,不得不考虑了改行。
做了科研就知道,科研需要心境和心静。一心二用必定做不好学术。
事实就是如此,天朝群众对高学历非官职人才都是各种舆论歧视
大概是我们对知识产权之类的虚拟财产的漠视吧
做科研当然是不该想着挣钱,而应该是政府,商人,甚至是我们这些屁民想办法怎么让做科研的挣钱。
其实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那么低调,科研成果,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会谈论,,。故,比较清贫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做公务员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匿了吧,会被唾沫淹死,不仅得忍受清贫,还得忍受黑锅)
首先要明确的是想通过搞科研 发大财的人 肯定是歪门邪道。但是中国对于科研学者是极其不尊重的,中国高校的一些教师也对科研是不尊重的。这样双向的原因导致了中国现在这样的乱象。科研工作者理应得到与太相应的收入,为了体现科研的高尚而过着苦日子都是无耻的。至少我认为一个适宜的环境更容易搞出好的科研。
因为他们都没做科研
谁说做科研就得没钱,托尼. 斯塔克不服
因为在高校的科研很多都没有产业化,大部分都只是在花钱,能不能赚钱还是不可预测的事情。就是科研这事本身就缺钱,不能忍受清贫怎么办?当然你不在高校在企业做能落地的科研会好很多。
因为做科研真心穷啊
因为清贫的科学牛人充斥着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作文,他们优秀的品质是得分的保障。
《寂寞出學問》
——《解放週末》對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教授
我纯粹就是处于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不用谢。
这种情况,想起了一句话:
最坏的老板是哪种?就是在你需要物质的时候,和你谈理想;在你需要理想的时候,和你谈钱。
现在就是这么的流氓老板!
凭什么可研工作者就不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呢?难道就因为人家是好人,就活该忍受很差的物质条件,还要求人安心做可研?滚蛋吧.
作为主要以科研工作考核的教师,个人感觉很多不合理的政策是历史造成的,因为高校除了待遇偏低,还有些对于公司工作很难有的福利,让很多人虽然不喜欢高校的待遇还是希望进来,这样对于越好的高校,实质职内待遇可以很低。
比如,好的高校,一般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比较好,在北京,这方面不操心,也算不错的福利了。
我觉得原因应该是以前出名的做科学的自身的生活都很清贫,主要是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主张勤俭节约,所以各种名人如果节俭的话会被媒体大肆渲染,然后基层人民就会觉得勤俭节约就会成为名人,所以他们逆向思维就觉得能够成为做科学这个他们不了解很高大,很了不起,就跟名人了不起一样,所以就觉得做科学的人就应该很清贫,或者不应该说是清贫,应该说是节俭。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啊。
百度,腾讯
因为他们缺钱。所以,
有的疑惑,有的捞钱,有的抱怨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科研这东西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不是轻易能出成果的,而且费时费力,有时候投入多但却可能做到最后发现回报很少。
大多科研都是先在实验室忙很久,然后出结果,但大多以理论居多,最多发表些论文,想要与生产挂上钩就不是很容易的,哪怕你一开始就是以赚钱的目的做研究,比如人参皂苷提取但实验室做出来是一方面 (不计成本只求出结果),到工厂生产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机器、成本考虑的比较多)。
而在大多数人心中对于科研就下意识的觉得比较高大上,又不了解,科研又是比较难出成果,研究人员大多都忙于实验 (不是不讲卫生,有时忙了真见过好几天呆实验室不出来的),而且做实验好费钱的有木有。忙,费钱,周期长在人们眼中就觉得搞科研的都穷~虽说其实工资也不低。但你还想着实验室还有个项目没做完时有心思去吃个西餐喝杯咖啡吗!
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有经济基础的人才会把科研作为人生目标,像我这样的穷人只把赚钱作为人生目标…
一说到科研,很多不懂的人都以为就是注孤生呀,什么贫困一辈子呀,什么研究成脑神经呀,什么情商低呀,什么就得像邓稼先、居里夫妇过着艰苦生活还时不时被放射一下……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是,科研工作者是得忍受得了孤独,是得坚守科研精神和守住道德和法律底线,但科研还没到无视物质的地步。
有的时候不是清贫,只是静得下心才能做出东西吧。就我所知大学做科研的工资不算很低,只是如果把时间和金钱用在玩和享受生活上,恐怕也不容易做出结果。
感觉中国目前的大部分科研工作效率较低,转化率也很低,队伍基本在体制内,也相当庞大,并没有像国外企业公司自有的科研部门那样高效运转,国家也没有太认可科研工作与投入资金的对等性,所以目前改革力度很大,体制内工资待遇只是中等水平而已,有成果跟没有成果差别不大,大锅饭管理。
以前科研是富人的特权,现在科研是穷人的避难所
网上和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外行,没有科研经历而且很多时候不了解某个成果的意义。因此说到科研普通人脑子里只有钱学森和两弹一星那些老辈人物民族英雄,并且只会关注到他们当是取得成果时环境是多么艰苦,然后自然而然认为普通科研工作者也应当是这样的。
科技开发,最终是走向消费市场的。虽然有些基础科学开发其实是很难转化成消费市场的成果,比如宇宙学,但从未来长期看,最终还是要走向消费市场,如宇宙矿产开发。
中国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和技术成果转化、信息对称度及国家政策市场有关。
技术转化即上面说的消费市场实现利润的能力。它决定此项技术的产出,也就决定技术人员收入的最大值。
信息对称度,指的是和技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度。技术人员不是直接面向掏钱的客户。这个任务往往由业务销售人员负责。所以这个环节截取了很大部分利益。所以有时销售技术工程师往往有更大成功。原因在于技术和市场,他都懂,自然收入被截流的少。
国家政策。能留得住人,说明潜在福利比较好,要么技术人员在外部缺少支持的平台,使得政府主导的开发环境成为他唯一可以实现能力的平台。垄断,可以对技术人员的收入任意定价。因此政府采用正好不让你走的低工资均衡点。
总之,个人以为,技术人员要发财,需要让以上各种要素有利于自己才能提高个人收入。
科学探索的目标是发现真理,当然就与现实生活可能脱离,也未必产生相关受益,因此生活贫困是大概率事件,除非得到赞助,或者赶巧产生了现实的使用价值。
就像引力波的存在证明,花费巨大,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看不到直接经济收益。
应用类学科的学者容易、也应该学以致用。基础性研究的学者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安贫乐道,估计做不出什么名堂。当然,有的基础学科的国家拨款很多,比如自然科学方面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做出伟大科研成果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庸人,都是自以为是的。
道德绑架呗,比他们过的好就是不行
你就该无私奉献,国家发展的不好都是你们的错
为什么我们化工院几乎每个教授都自己开公司了呢。科研技术很能赚钱啊
科研工作者不只是教师这种事业编制的,还有公务员、私企、国企、民营等等的企业也需要科研人员。接触的项目哪个都是万字打头,个人觉得国家在科研上拨的钱不少了,但是对于干活的人来说,不过是个底层的普通的工作人员。对于人才的重视不过是对人才创造出的价值的重视,对于人才本身的脑力付出量基本就忽视了
有点答非所问吧,只是来自一名底层科研工作者的想法!真的要加工资啊!周围同事也是这么觉得的!
看到题名是 “大多数人”,这是大多数非科研人员的想法,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是想要加工资的好吗!!而题目中的大多数人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随便说说而已,而且他们嘴上说清贫,心理觉得你们项目那么多钱,清贫是随便说说的,根本不相信是真穷!
1、科研真的很好的话,可以不清苦。但是比例低,很辛劳。
2、科研清苦,是对艰苦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不尊重。后果大家都看到了。
3、当年有位院士讲到矿工工资低是不尊重劳动。肃然起敬啊!
最后致敬矿业相关的科研人员!
当事人我不认识,通过您的描述,我觉得问题在于 “他就很不服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读到博士最后出来还不如他的那个朋友赚的多” ,而纯粹的读书和纯粹的赚钱之间,是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的。而这位博士的情绪,却在于他认为,他辛苦读书,就应该比没有辛苦读书的人赚钱多。
奇葩逻辑:你选择了读书所以你辛苦读书,他选择了赚钱所以他辛苦赚钱,然后你说,我凭什么赚的没你多呢?!人家还说,我赚了这么多年钱,凭什么没你学历高呢!
有人擅长做学问,有人擅长赚钱,有人也擅长做学问和赚钱。人先天后天条件都不一样,干嘛不服气呢~ 没有人阻止学问做得好,又能赚大钱。只是这种不服气说明他。。。有点问题,有点问题的人又有文化,如果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危害会大于没文化的人。知识分子的无良,坏过商界政界的无良。
其实收入还好,只是生活低调。理性对待钱包,最俗就是炫耀!伏案查阅资料,三伏三九在校。别人鸡鸣狗盗,你在填充大脑。看似清苦无聊,要比空虚更好。都是出力换钱,你用脑瓜更好!人家月入万千,也是动手动脚。你拿一份工资,良心吃的很饱!只有自己快乐,何问清苦与否。
任何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人都是傻缺!科研工作者做的才是真正的思考!他们最不应该清贫!给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多的工资一点不亏!
作为一名不是很好大学的小小的研究生,我要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直认为科研就是把钱堆出来的,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来看,科研不是你拿个笔每天没日没夜的在那里算算算就能有成果的,有时候你和别人差的只是你没有设备去制备,去测试,怎么得来好数据。
就我自己的话,我不觉得做科研必须清贫。但是科研人员拿自己当圣人,并享受这种道德优越的话,我会觉得他们自己选择的装,就别流露自己真实的人性欲望,这很公平……
这只是个职业而已,说到底还是交换,他们可以掂量收获是不是值,别人也可以掂量他人是不是值得尊重。在人类社会还没发展到能认同科研的价值,只盯着眼前能吃饱穿暖的时候,有勇气冒着不被众人理解的危险去探索未知,这的确有道德上的勇气。而现在社会,科研被赋予应得位置已经变成常态,甚至稳定性和优越性胜过其他职业,民众对科学的理解在向发达国家靠拢。有的从业者不过是奔着不但能吃上国家安排的安稳饭,出去捞外快有头衔支撑,还能摆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架势傲慢于人。
我家亲戚里就有这种,认为跻身科研工作者行列,就有了道德豁免权,在家族里干坏事的。我愚昧的亲人仍然唯他们马首是瞻。这样的话,让这些愚昧的人也同样认为科研工作者这样的圣人应该清贫,恐怕还好一点,至少能在事实发现他们一样各种欲求不满时,引发这些愚昧者的思考。
根本原因就是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只有眼前能创造经济价值的行业才会有高收入。 其它诸如探索宇宙的理科科研 和人文社科学术研究都不会有很多钱,公司里更不可能有这些职位需求。
另外,网红嫩模歌星影星为什么能挣到钱,因为地球上这几十亿人中对影视娱乐等的喜爱程度远大于对科学研究的,所以唱歌表演的有人看就有市场有公司有产业所以就有钱拿。
“科研工作者居然想赚钱!简直是对科学的侮辱!”
“你想做科研吗?”
“做科研穷死了,我才不去!”
好像哪里有些不对
做科研要有兴趣。甚至可以说正是兴趣让人走到那一步。
但是,宣传为了突出兴趣,突出对真理的执着。其他的都变得不值一提。所以慢慢的,人们默认了那种畸形的,不人性的刻板印象。
就好像古时候的文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绑架样的。
简称 不把人当人看╮(╯_╰)╭
我觉得这就是社会舆论导向的怪现象,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做实验室就得清贫?
科技是一会事,能否投入生产创造财富是另一会事。
因为是做科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谁会知道你是否会成功。是此,国家给你的投资也是有限的;个人方面,她人不了解你的科研又怎么会给你过多的投资。而搞科研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赚钱。这就造成了以上现象,国家情况有原因,搞科研的投资风险性较大也有原因!
这种骂声的存在正好说明了搞科研的价值啊,大量人群处于这种脑残的状态,高智商的人才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啊
中国人对不能马上来钱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
这是伟光正的主旋律宣传教我们的。
清贫个 jb。。学校导师哪个过的苦了?年青导师接一个国家项目直接买车买苹果电脑。。请问有谁认为这些导师是穷人?你们自己立的靶子吗?我一个破普通学校都这样,更不用说那些那些经费项目更多的好大学。。清贫个 jb?
哪个 sb 这样认为的,你告诉我,我去打死他
这就像为什么教师一定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一样一样的
目前看来做技术真是一开始待遇不怎样,坚持下来的才会慢慢好起来,好起来的时候已经老啦
读研每月补助五百,读博每月补助 2000 多一点点的飘过。。。。。。国内行情就这样啊,博士不值钱,活该苦死累死。以我校为例,就连住宿条件都比留学生差几个档次,太扯了喂。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博士也想有好生活,但不要以眼收入低为由做无谓埋怨,当初选择读博都也是有点雄心壮志的吧?苦其心志,厚积薄发
确实,大多数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这可能跟舆论宣传有关,因为总有媒体常常带着所谓崇敬、感动去讲述某某科研人士,提起他们穿戴六十年代的衣服、平日生活极其低调、为人谦虚、淡漠等等。
如果科研是为国家服务的,那么国家舆论必须这样引导民众。因为物质欲望很可能让一个人失去对自然的兴趣,对自然没有兴趣就没法做科研,他会去从政或经商。
但是,有钱与热爱科研并不矛盾吧。我觉得这要看个人的兴趣实际在哪里,如果科研人员看重物质享受,那么他的科研怎么能做好?如果科研是兴趣,同时富足的生活也必须享受,这也并不是不能接受,只要有那个兴趣就行。
有这样的科学家吗?他热爱着女人和金钱、住着别墅、打着高尔夫、开着法拉利,但也热爱着自然!
印比旺者必克财,当然比劫弱了可以弃印从财…… 但清贵的格调就没了…… 像那种本来清贫做学术研究的一旦弃印揽财,吃相更加难看的例子各位怕是见了不少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圣人在几千年前说的,价值导向如此。
因为导师,老板都是靠科研发家致富的,在学校里是导师,在外面就是老板。学生嘛,就是廉价劳动力,需要通过一些什么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的口号去忽悠。不然怎么让让三十岁的人,拿着比超市收银员还低的工资去为人类(自己)做贡献?
这样觉得的人是没有做科研的能力的,他们不是觉得做科研不能有钱,是觉得正人君子 = 穷人
曾经,我也是一个自命清高,视金钱和名利如粪土的博士僧,自认为清贫的做科研是一项很高尚的事业。但看到别人的女友都能在男友的资助照料下生活的自在滋润,而自己在逢年过节给女友连一份像样的礼物都买不起;看到别人可以赡养父母,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自己的父母虽已两鬓白发,但还在努力工作为儿子攒房子的首付钱;每月月初祈盼导师补助能按时发放,不要因什么事情耽搁甚至忘却,否则自己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当这些现实摆在我面前时,以前的那些清高都不复存在了,堂堂七尺男儿如若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有再多的理想和抱负又有何用?
注:答主在生活在南京某 211 高校读博,每月的花销如下:
伙食费:
学校食堂饭菜味道不错但价格确实不菲,每月伙食费在 600 元以上(只吃食堂饭);
交通费:
每年两个假期往返老家的火车票费用在 1200 左右,平均每月 100;
地铁 / 公交交通费大约每月 30 元左右;
通讯费:
每月平均在 70 块左右;
住宿费:
每年 1000 年,平均每月 80 多;
衣物:
按每年 1000 算 (现在冬天一件大衣就大几百) 算,平均每月 80 多;
其他:
理发、日用品消耗等差不多每月, 100 左右吧。
共计: 1060 左右;
答主读博期间,前三年的补助为学校 1000,再加上导师平时给的,差不多每月将近 1300,也就是说除去满足最低生活保障,每月仅能剩下 200 块钱,和女朋友一起出去吃个饭这个月就彻底月光了,更别提有其他的消费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读博的话算是学生,这样国家不要你学费,还给你钱读有什么可抱怨的?
确实,我很感激国家让我免费受教育,但与之对应的,读博期间我基本没有假期,带领团队尽心尽力做了几项横向课题 (总经费有几百万吧),做完后还得自己找论文创新点,非常苦逼,现实摆在眼前,我无法置之不顾静心做科研,我得首先保证自己和家人能得到一个好的生活,起码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才有自己讨论自己的梦想。也许认真做科研再过十几二十年会有丰厚的回报,但我想让家人早点过上舒心的日子,所以,科研梦想,我只能让它暂时沉寂。
知乎用户 蓝色云彩 发表 钟帷德钟南山院士儿子,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青科协及省青联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广州医学会主任委员, …
知乎用户 落地成盒 发表 为了避免误解,先澄清一下。这里提到的是南方沿海城市的高校,可能住房补助和地方补助的标准和很多学校不一样。 我是 2011 年毕业回国的,在一个 985 高校教书,也想把现在高校教师真实的一面透露给大家: 首先是收入 …
知乎用户 huang liu 发表 两弹一星之所以能能有那样的辉煌,根子是尊重人才,科研平等, 理顺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运动式的科研不可取,我相信白院长自己也明白,之所以搞这样肯定是背后有人撺掇。 当年的科研人员什么待遇? 北京最好的航天桥 …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说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这个奖励是非常值得,也是应该鼓励的。 其次,科研人员,熬夜是很正常的。 先说说熬夜吧,这一点我很有心得。 当年读研的时候,实验室还是非常简陋,我们整个实验室有五六个大的课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天坑专业,在瑞士度过了 20-30 岁的大部分时光,拿到了硕士博士。如果说在瑞士读书的优势,我觉得有下面几点: 1. 钱多。我这些年靠博士的工资,去了二十多个国家。后来毕业离开瑞士去别的地方工作,退回了部分养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