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职,是吗?是否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邀请,很简单,找出各省各年度的普通初中毕业人数和当年的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再用后者除以前者,就得到当地初中生进入高中的比例了。

上图是 2004 年到 2014 年的普通初中进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 11 年平均值,横轴是录取率,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最高是北京、天津、内蒙古和上海,最低是云南、贵州、西藏和海南。注意标签是 0.2、0.4 和 0.6,都有个小数点。

顺便再画一张图。下面的图表代表了各个省市在各教育阶段的累计升学率,横轴四个阶段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和第一批本科,纵轴代表一个小学在该省就读的人,在该阶段仍然在读的概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各地区从小学到初中的累计升学率差距很小,大都在 90% 到 100% 之间,注意到其中一些地区的初中升学率大于 100%,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每年的初中招生人数平均要大于小学毕业人数,暂时还不知是为什么。此外,上海市的初中升学率平均值为 95%,这是因为上海市的民办初中数量较多,近年来上海市的普通小学到普通初中的升学率已经降低到了 85% 左右,六分之一左右的普通小学毕业生进入了民办初中。

各地区到高中的累计升学率,从云南的 34% 到北京的 62%,差别为 1.8 倍,此时的升学率地区差距已经大于到初中,但最高值还没达到最低值翻倍的地步。

到第一批本科时,各地区的教育升学率开始出现显著差异。北京到第一批本科的累计升学率是 19.3% 左右,代表每 5 个北京小学生就有一个能够上第一批本科;而最低的是四川、西藏和广东,分别为 2.7%、2.9% 和 3.0%,30 多人才能有一人上第一批本科,和北京的差距在 6 到 7 倍左右。

注:
1,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招生、毕业人数为 2004 到 2014 年数据,第一批本科招生人数为 2012 到 2014 年数据。使用第一批本科招生数的原因是不能方便地找到全部高校招生的数据。
2,累计升学率 = 分阶段升学率的连乘积。到第一批本科的累计升学率 = 小学到初中的升学率

初中到高中的累计升学率

高中到第一批本科的升学率。
3,累计升学率的详细数据:

知乎用户 裒之不衰之​ 发表

谢邀,北京房山人,嗯… 从招考上来说,或许说是燕山人更好(好奇燕山和房山中招录取方面有何区别的孩子们可以移步 @顾锦盒 老师的答案看一下两个学校考进西城海淀的学校的人数,然后记住一件事:房山学生数是燕山学生数的十倍左右…),八辈儿北京郊区土著。 因为这问题问的比较笼统比较杂,我就干脆把我想说的混在一起都说出来吧。

北京孩子上大学就是比别的地方容易,这是事实,支撑数据网上一查多的是,只要这一点成立,别人说北京高考的事我们就没什么可反驳的,北京爷们儿豁达仗义,屁大点事没必要藏着掖着甚至哭穷叫苦。

至于去上职高的人近半,这种事很正常,去百度一下,每个省上高中的人都不过半数,他们过的也未必多好,怎么就咱北京孩子就得出来哭穷呢?何况上职高的孩子也没那么差,监狱养老什么的根本扯淡。在考学这场游戏里玩的差,就接受玩的差的惩罚,找工作难,养家难,但是变坏的还是少数。

一切地域矛盾最终都归因于阶级矛盾,外地和北京如此,郊区和城区也如此,有差距这是必然的。
但是郊区孩子和城区孩子差距没那么大,的确,从高考上看清北在西城东城海淀的高中录取占大多数,但是别忘了东西海的高中的学生不等于东西海的学生,我们也可以中考进去的,只是比例少一些而已,我认识的初中同届二三百人里,就有那么三四个是从郊区考到城区之类的地方然后清北的,我个人以及我认识的很多人就是从郊区考到 985,211 的,这没什么难的,211 的比例很大,大概得有百分之十几吧。所以你看见的那些学校的录取率是包括郊区的尖子生的,而剩下的郊区学生,考不上清北很正常。更何况,在我上学的大兴区,我们大兴一中每年清北还是有那么十个八个的。我有两个瓷器,发小兄弟,从小学习成绩相近,但说实话我没他们努力没他们踏实,一个小学去了朝阳读书,一个户口问题去了外地,后来他们一个在北外,一个在武汉理工,而我在大连理工,要说差距,那也就这么点差距,何况那个北外的比我努力比我踏实得多。

其实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呢,在于很多人的圈子都太小太封闭,小到只包括自己身边的一圈,封闭到看到很多数据的时候都不相信数据是真的,不得不相信的时候,还要想办法证明看到的是特例。
比如我妈,坚持认为中国正常家庭每年最低收入也得十多万,平均怎么也得二十多万,因为她看到的所有家庭基本都这样。这种小圈子的经验,让人无从驳倒,但是又可笑可怕,尤其是,她在民政局工作…… 我问她,那你们局里备案的低保户呢?难道他们也十多万?我妈说,那些都是特例,而且人数太少了,就那么几个人又都是有病有残的,怎么能算数?
题主也是,突然发现北上广也不是每个人都上的了高中,就感觉发现了了不得的事情,觉得一定可以扫除其他地方的学生对我们的误解,觉得这在全国一定是特例,一定只有这么几个城市因为政策之类的原因才这样,然而,事实并不如此,我们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教育,北上广又怎样,事实就是条件不允许。
考学就是一场游戏,能到高考这一关的,其实不多,在哪个省都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到这里,而且每一关里北京的难度都稍低一些。在这场游戏里,打的好的和打的不好的互相扎堆,所以我们都只知道这个游戏的一部分事实。是的,可能在我们的圈子里百分之八十都是 211,考不上一本那就是差生,可是我们得尊重数据,也尊重那些从小就没能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孩子。

知乎用户 特急教师 发表

两年前,我开始在深圳一所公立初中任教,刚接班时候的班里有 51 个学生。

他们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弟,或者小商小贩的孩子,几乎全是外地户口,班里深圳户口的只有五个。

初一入学的时候,学校搞家庭情况调查,让我震惊的是,全班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初中为主,甚至还有个别小学毕业的,高中、中专有几个,大专学历两个,本科及其以上,一个没有。

这些非深户的学生,他们既是深圳人,也不是深圳人。

说他们是深圳人,是因为他们跟着父母生在深圳,长在深圳,已经十多年了。

说他们不是深圳人,是因为他们不是深圳户籍,虽然可以在深圳读书,但是中考难度要比深圳户口大很多,在同等条件下,大约要多考四十分才能被高中录取,而总分只有四百六十分。

我从初一接班,现在初三了,陆陆续续流失了八个学生,他们都转回老家就读了。

剩下的学生,这学期期末会有部分参加职高的春季招生,下学期就不会来了。

真正参加中考的,最多三十人,而这三十人里面,能考上普高的,大概十五个。

也许,在知乎上,大专生不如狗,二本垃圾,一本不咋样,211,,985 满地走,常春藤也不少。

但是,对我的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是他们现阶段最大的梦想,而且是很难实现的梦想。

其实,在大城市,教育资源也是被垄断的。

深圳的教育资源基本上被关内四区,外加宝安、龙华、龙岗部分,垄断了。

而且垄断的资源又集中在那些名校集团。

天壤之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是不能相互理解的。

我们想不通,为什么名校的学生,可以考的这么好。

名校的学生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可以考的这么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几天去一个远方亲戚家串门,碰到一个姐姐,因而碰巧了解了这个姐姐的故事。这位姐姐小学是市三好,成绩优异家庭背景深厚,但她中学时却只根据政府的随机安排一所很烂学校(她父母不愿意托关系)最后这位姐姐也依靠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北大,跟她聊了一段时间,感触颇深。

很多鸡汤里说有些人能在逆境中成长,对于这种说法,我之前还是有些怀疑,但是这个姐姐的经历却现身说法,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我觉得身边有两种学生,第一种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有所作为,第二种是处在好的环境便能有所发挥,处在坏的环境则只能随波逐流。第一种人并不是不存在,所谓 “是金子总能发光” 绝非空穴来风。而占大多数的第二种人,比如说我,便是 “没有优秀到不受环境影响” 罢了。


文字粗糙不知所云

先说一件小事,我曾经问过老师什么样的学生能去哈佛,老师告诉我:你要么智商超群,要么家境丰厚,否则很难去这种学府。当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哈佛这种顶尖学府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席位是给所谓的贵族精英阶层的孩子准备的。也就是说很多哈佛的学生并不比其他学生聪明,他能接受顶级教育也许只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罢了。

看完了热度最高的几个回答,我想谈谈我的感受,毕竟本人可以说身处其中。本人现在还是高中在读,涉世稍浅,但是对于北京学生在择校和升学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身在其中而饱受其害。

我想谈谈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亲身经历

-————- 我是朴素的分割线 ————-
本人 99 年生人,7 岁上的小学,和无数孩子一样,我在上小学之前,被家长强行推进了学前班,就这样,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到此结束。时隔多年,我已经忘了当年学前班的老师苦口婆心的给我们这一群小屁孩讲了些什么,但我却能意识到,学前班讲的内容和之后的小学课程别无二致,这也是我第一次接受正规的教育,也是我第一次接受这种为了赢在起跑线而打造的超前教育。

楼主上小学的时候,堪称病态的择校竞争已经初见端倪,当时楼主的家长费了好大的劲托关系改户口还塞了点钱,把楼主送到了一所帝都很不错的小学。(当年收我们钱的校长后来被查接受改造去了)虽然当时家长送我上这所小学的初衷,就是希望我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初中高中的竞争,从小学就已经打响了。再说说我的小学时光,一年级二年级还是很快乐的,老师讲的学前班都学过,作业也少,放学回家就可以看看书写两笔作业然后叫上附近的几个小伙伴一起疯。然而这样的日子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戛然而止。

三年级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我怀着最淳朴的梦想,抱着一种单纯想学习到更多知识的意愿(其实就是能跟自己喜欢的小女生多呆会儿…)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奥数班… 正是因为这个课外班我正式接触到了一系列升学问题,开始了对小升初的准备

因为课外班,我妈通过与其他家长的闲聊,知道了小升初的紧迫和报课外班的 “重要”。就这样,噩梦开始了。我的爸妈开始频繁的了解各种小升初的升学资料,对于我而言,各个机构的课外班也是接踵而至。原本可写可不写的课外班作业,一夜间就变成了我的硬性作业,对于不会的题家长也是辅导到底。不知是数学,英语也不能拉下,家长给我报了一个外教班,而且这一报,就是三年(现在想想这三年的外教班一点用都没有,我根本啥都听不懂,而那个老外也不咋会中文)

就这样,我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当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找我滑滑板玩泥巴的时候,我却在家里咬着笔头想着数学题,有时候还会被爸妈要求去看 “老教师满分作文” 这种然并卵的书籍。也许就是因为在这种家长的要求下以及课外班的知识填鸭下,我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等到五年级的时候,报课外班这种风气开始弥漫开来,大家都开始给孩子报班。

五年级那时候,班里的同学基本人人下午有课,老师开始不断对我们强调所谓的五下六上有多么重要云云,班里的一些知道要紧的同学开始加速学习,而我的课外班,也从那时候起变得更难更多了。等到六年级的时候,我依旧这样学习并且在学校的成绩比较优秀,但是和那时真正的学霸们相比,还是差的太远,我记得那时候参加无数比赛,没有拿过一个奖项,班里也不算数一数二,只能说是在学校里成绩不错。

六年级的时候,去了几个学校考试,最终只有两所录取了我(海淀的一所学校和西城的一所学校)两所学校都不错,但是远没达到父母的预期。直到中学对于小学生的点招快要结束的时候,父母六年前的决定拯救了我,我的小学和一所北京市非常优秀的学校有着合作关系,就这样我参加了我的小学和这所中学之间的合作考试并且爆发了积攒了六年的洪荒之力(估计是英语蒙的都了),终于赶上了末班车考上了这所中学。(当时得知被录取大概在家里跳了五分钟)班里总共有两个学生考上了这所中学,还有几个同学通过家长找关系,也被这所学校录取了。

而此时,小时候跟我整天玩泥巴那几个哥们,分别去了几个一般的学校。(后面再说他们)
-————— 初中血泪史 ——————-

我一直对于我所在的初中存在敬畏感,觉得能上这所学校的一定都是学霸或者我这种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里,最多的学生是所谓 “找关系的”。这些找关系的学生,有些人的家庭背景让人觉得可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他的父母可能是知名导演,那个刚刚和你聊天的外国国际生,父母是某国大使,天天来接送的车牌都是黑底白字,甚至连前总理的孙子也曾在此就读。就这样,我凭借着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不到根本咣当不起来的知识水平,勉强能挤到 100 名左右(学校 460 人左右),偶尔没发挥好考个 200 也波澜不惊。 虽然如此,我还是凭借这所学校成为了亲戚眼里的学霸,小伙伴里的榜样。也许他们觉得这里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要厉害,但我却认为,并不是如此。再后来,我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有很多共同点,每个班基本有十个人来自我的小学,有十五人来自另一所 “贵族小学”,剩下的也基本来自各个区的名校还有最后一些人则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名额被很多有着相同点的学生所占用了。这些相同点便是这些学生都有着优秀的家庭背景。

在初中这段时间,我一直听说会有职高这种学校,但是我感觉,职高,这两字离我们好远,历年学校学习不好的同学出国的出国,去国际学校的去国际学校剩下的即使成绩一般也能在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下上一所不错的学校。我一直觉得,考上高中很简单。
其实初中和小学差别不大,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写作业,不同的是课外班越来越多针对性越来越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及初三的化学,日子被派的越来越满,课外班的等级也越来越高从大班再到小班,以及最终变为了一对一。而此时我的同学都处在相同的状态,有的家长为了提高一丁点成绩不惜到处寻找老师,而价格也高的离谱,从 500 一小时到 1000 一小时的课外班比比皆是,有的更是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我们在这种接受优秀的校内教育的同时花着家长的钱接受着额外的自费教育。之后便是索然无味的刷题,中考。

最终,我以极其微弱的差距没有考上这所学校的高中部,从而去了另一所也很优秀高中。而我的同学们都去了一些不错的高中。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成绩有很多都是依赖于家长的金钱和人脉的。这些并不是我们的付出,但却是某些方面的 “成功” 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 下面是我想说的 ————-

如我所预料的,我们年级没有一个去职高。而出乎我意料的则是,我童年玩泥巴的小伙伴们,没有一个人上了高中。

我们从小一起玩大,这几个人都是鬼点子不少的聪明人,他们很多人比我的同学要聪明很多,但却没能考出和我同学一样的成绩,也许,他们因为小学时的疏忽没能考上好的初中,并且由于从而最终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就他们和我而言,我认为大家没有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说一个人没能上大学是因为他上的小学一般,这么说也许会很可笑,然而这就是事实,有的人会说: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但我却认为事实不是这样。作为学生,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对我们进行培养,平台的好坏决定了我们上升的空间,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比我努力,也很聪明,但是他的初中很烂很烂,最终他也只上了一个一般中学,这只能说,他没有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的初中的成长环境并不优秀。这就是我想说的当今的教育不对等,很多人因为输在起跑线上从而甚至可以说因此输了未来。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起码从一个 16 岁小孩的眼里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北京学生想到好中学学习,在我那时只有四个途径:上好的小学;变成顶级学霸;找关系交钱;派位。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学习很棒但称不上顶尖学霸,他们从而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或者说他们失去了得到应得的教育机会,他们的机会被那些比他们学习差但家里背景更深的人挤压掉了,他们最终失去了这些机会。想都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些家中更贫穷甚至没有学上的学生,他们的机会,则是被这种社会不平等挤压掉了。

我现在的高中每年一本率是百分之百,而我的初中学校的高中部基本也是如此,也许这就代表着现在中国所具有的最高高中教育水平。

为什么这所学校能有如此的成绩?因为这里的教育水平高,那么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教育呐?你需要在中考中得到好的成绩。你需要去一个好初中,怎样去一个好初中呐,如果你不是超级学霸,你就需要去一个好的小学活着花很多钱接受课外教育,而这些都是需要一个家庭的资本作为支撑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成功,相当一部分都需要先天的条件作为基础,后天的努力确实重要,但是有些人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否输在起跑线上,则不是自己能完全决定的。
(最后一段的看法和

@克里斯蒂娜酱

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再谈谈我眼中的学区房

北京如今为了均衡教育资源,开始了所谓的划片教育,这片区域的学生去某所固定的小学和初中。我的小学和我的初中很近,这里的学区房 12 万一平,而且还是六层制的老旧小区,户型 120 平左右。试问这样的房子,有多少人能为了一个上学名额而去购买,这样的政策,从源头上更一步加深了阶层化:某一阶层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其他的普通阶层的孩子,则很难在起跑线阶段得到相等的教育,我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公平。
在这里做一个假想,倘若学区房制度不进行更改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并且同时中国的教育不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那么会便出现一种恶性循环。学区房旨在均衡教育资源,让大家不依靠成绩便能有机会得到优秀教育。但我却认为学区房这种制度变了味,它变为了:有钱买得起学区房,家里钱多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条件。当原始住户在孩子长大后高价卖掉了自己的学区房,被有钱的人家重金买下,这户人家也许会在孩子上完学后卖掉这座房子另寻他所,那么所谓的接盘侠也一定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以此循环,教育资源将掌握在一部分 “买得起学区房的人” 的手里,从而进一步将教育资源的配给“阶级化”。

当然,上哪所小学或者初中并不一定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未来,我只是觉得会有一定影响罢了,而这部分影响对于有些人微乎其微而对于有些人则是会影响深远的。

大家冷静围观别喷 觉得我写的不对请用和善的语气提出谢谢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_(:з」∠)_就我的了解在上海中考甚至比高考重要

知乎用户 韩冬 发表

补充一下

@chenqin

的数据,我说一个个例。山东一个普通地级市的情况。
2015 年济宁市 报名 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为 69374 人。
同年济宁各类普通高中合计招生计划 43950 人。占比 63%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 25600 人。占比 37%
注意:两类招生计划合计 69550 人,比报名中考人数多,这意味着没有升学的学生(例如去打工)并不是考不上中等职业学校。
**备注:
1. 虽然普通中学招生多大 43950 人,但是包含很多升学率特别低的县二中、三中(全校第一考不上本科,升学以艺体生为主),各县一中以及市重点中学招生人数只有 23300 人,占考生人数的 33.6%,中考竞争很激烈。
2. 济宁初中生有不少人因为成绩差或者家庭条件,八年级就辍学或者九年级上学期就辍学的,未报名中考。
**

数据来源:http://www.sd-jnyz.com/j-page-s/E_ReadNews.asp?newsid=2676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知道北京的情况。

北京各个区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DXH 三个区垄断了清北名额的 90%,Cy、Sy 等基础较好的区可零星捡漏,生在其他区县意味着你就算拼尽全力,也没有可能上清北甚至是 985211, 比如 CP 区。

然而即便是在垄断了 90% 清北名额的 DXH 区内部,中学与中学之间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这差距有多大呢?相当于北上广和二十八线小县城的经济水平差距。

如果被摇号到某些升学率低于 10% 知名流氓中学,意味着你多么努力也基本无望考上高中,没错,就是高中。每日都是和乡非杀马特青年体验凌辱 play 与被凌辱 play 的现场版,如果能考上高职出来搬砖已是美好得不行的远大前途,毕业后数年重聚,你就会发现当年的同学很多正在监狱里养老。

一旦被摇号到这类中学,等在未来的,基本就是绝望两个字。在北京这种挤满了清北复交常春藤 985211 的地方,连大专都不如的存在,就连应聘服务员端盘子都会遭人白眼。然而家在这里,又无别处可去。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如果你既没有钱买得起 10w 一平米的学区房(直升),你也没有加入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都强有力的组织并在该组织里拥有不错的人脉(保障),你家孩子又不是什么能在各大杯赛里拿一二等奖的天赋异禀的学霸(点招),那么你家孩子被摇号进此类中学的几率还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

生在北京,意味着要和全国最有权有钱者竞争。
而小升初摇号和素质教育两项阶级固化的利器,令所有中产小康家庭的努力都付诸流水。
就算多么拼命想要摆脱被摇号进地狱的命运,然而已经进了天堂的人总是将门缝关得越来越窄。
公立教育愚民化,要获得和以往同样的知识,就要投入大量金钱上机构,成本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而这绝非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北京高考美好的表象,却不知其背后的残酷与血腥。
能考上一个不太烂的高中,那已经是踩在无数人的尸骨上。
至于某几所垄断了清北名额的重点高中,如果有机会翻翻那些孩子的档案,看看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职业和所处阶层,就会更加明白现实的残酷。

北京小孩的命运,基本在小升初时决定,而非高考。
上了怎样的初中,未来的阶层基本就定下了。非有极大毅力与时运者,基本很难翻身。

是的,北京普通家庭的小孩,有极大可能无法考上高中。
甚至清北留京者的子女,其学历也将很难超越其父母。
外省刷题然后高考移民到北京,大笑北京高考简单的小孩并不了解北京玩法的残酷性。
而一旦他们选择定居北京,开始养育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一路陪着小孩从小学走到大学,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陷阱。

-—————————————

很多人没看明白我的意思。
北京的问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升渠道被封死,选拨制度不透明。
平民家庭的小孩想努力想刷分想效仿衡水模式都没有机会。
你说北京卷简单,你随便刷刷题就能考高分。
但你首先得有刷题的机会和资格。
你连高中都上不了,还怎么谈高考考卷简单?
北京的公立学校是不允许补课的,偷偷补课被举报是要被处罚的,因此也没有学习衡水的条件。
你要补只能花钱去外面补,过去不是这样的,过去这些东西都涵盖在公立教育里面的。
自从搞了素质教育和摇号,意味着平民娃要付出几十倍的金钱才能获得和过去同等的教育。
而没有这个家庭条件的就只能等着摇号进流氓中学。
权力富集的地方,马太效应是很明显的,北京中学与中学之间的差异就是这么巨大,最好的重点和最差的普中,和正常人与培智儿的差别差不多。

高考的矛盾,从来不是北京上海之流和高考大省之间的矛盾,而是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
(我匿了,你们慢慢想,总会明白的)

吴京东 回复 Darouwan Chen
谈的是两个问题。北京承认高考是容易,也承认教育资源丰富,但答主强调的是教育资源不公平,拼关系拼资源在北京更为凸显。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公平破坏了上升通道。作为城市蚁民,穷二代,魔都虹口区某个垃圾流氓初中整个年级只有两个人考上区重点的学生,我宁可投胎在启东或者南通。这个你说的不矛盾。

知乎用户 zhang boyi 发表

是的。
答主 1998 年中考,全市当年中考人数 18 万,答主是一个远郊屌丝区的状元,全区 15000 人中考,只有我一个考上四中。当时的四中基本是一所学校战败海淀全区的。

到答主 2001 年高考时,全市只有 67000 人高考。

过百赞细更。
-————-
今天有点时间补充细说一下。
答主所在的区是全北京市中考最差的房山区,有多差呢?数据来说:
1998 届当时无疑的全市第一北京四中一共招生 8 个班,390 人左右吧,其中住宿名额 50 个,这 50 个中有 4 个给独立命题的海淀,另外 46 个全市来分。这 46 个人,一般是远郊区县的 10 个区县分,也混入少量的西城 “流氓”(没办法,人家总分北京市第 4,住宿生第 1,就是想住宿,怎么着吧你!他是我的班长,我们关系很好)。回到 10 个远郊区分 46 个名额的计算,平均一个区县 4-5 个,顺义通县相对牛,我的房山垫底。房山区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划燕山街道(燕山石化)有考进去 4 个,上面另一个答主已经写了,而房山区 15000 人,占全市总考生数的 1/12,只考进去我一个。这就是差距!

再回想我中考之前,二模已经是按最终中考座位来做了,我的考号尾号 180,是一个考场的最后一个角落,只在我的前 / 左 / 左前有 3 个邻桌,这 3 个邻桌啥水平呢? 如果不让他们抄,他们仨加一起估计没我一个人考得多。这仨看到挨着我之后,疯狂庆祝了一番。其中我左侧的东西叫 zzs,他之前就和我说,我不抄太多,有 480 分就够(那会 630 满分),我就上 27 机车厂的技校就行。然后他就算好了所有选择题的分数,有 500 分左右,他就说我就靠你了,除了选择题我一点不做了。最终我发挥不错,他也都看到了眼里,然后 483 如愿以偿。另外 2 位也都正常,走进了高职和中专。

这些人自从 98 年一别再没见到过,也许混得还行,但是也有很大可能性比较艰辛。

知乎用户 Peixuan 发表

我就是 92 年生,10 年高考的人。
我就讲讲我从小到大的升学经历,还有我初中母校也是我妈工作的地方。
我家在兰州。
按户口划分,我应该读水车园小学。但那时候卡得紧,不到七岁不给入学,我六岁半不入学就得到七岁半才能上小学了。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少人会选择去读学前班。但刚好秦安路小学对口直升就是兰州三中,秦安路小学的地以前还是兰州三中的,所以即使我妈在三中教高中,但我也顺利入读了秦安路小学。
大概四五年级的时候吧,具体也记不清了,秦安路小学合并了街对面巷子里的回民小学,名字也记不清了,所以我们高年级也搬到了回民小学去。但那时候,大家都对这个合并很有意见,因为那所小学真的很差… 所以从那之后,我见多了半道劫钱的,打群架的,骂老师的,逃课的…
小升初考试取消后,同一所小学,大家未来初中还是同学。而三中的初中部真的很不错,每年中考考上一中,师大附中的人很多,我的同学,同班同学,我记得好像就是那年中考状元吧。所以到了六年级,秦安路小学开始发疯的收插班生,只要交钱就能进,到我们班六年级毕业,一个班将近 90 人,最后一排都顶着墙根坐了。
于是,接盘侠三中就倒霉了,原本计划的班级数量不的不增加。我记得我们那届初中十二个班吧?也记不清了,反正这么两件事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初中部也越来越庞大。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总之一句话就是整个学校鱼龙混杂。
但幸好我作为教工子弟,在教工子弟班,老师配的都是很好的,同班同学不少也是家长托关系转进来的,或者都是摸底考试排名前列的。所以到初中毕业,虽然三中考的不如往年好,但从我们班来说,进兰州一中和西北师大附中的人还是很多,即使没进这两所,也能进兰州二中,三十三中,铁一中,兰化,兰炼中学这些。但同初中有些人,真的也就没有再读。
我进了一中。兰州一中那时候还是一个比较奇葩的存在。兰州有两所学校最好,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如果非要分个谁第一,那能吵到天荒地老。但从考学上看,全甘肃唯西北师大附中执牛耳者。我本是想考师大附中的,因为可以住校,那时候很好奇这事。但我妈鉴于我的自制能力不强,坚决不肯。(后来,上大学后事实证明我妈是对的…)为此她还找来调到师大附中的同事佐证师大附中老师的凶残,打学生…-_-#
总之最后我去了一中。兰州一中那时候还是冯永宁的时代,整个学校管理更接近于大学或者说比大学还要散漫。学生没有校服,每周下午必会有课外活动时间,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神龙不见首尾的班主任,中午十二点放学,下午三点上学,六点多就放的奇葩作息,即使到了高三,我记得最多也就是高三好像周六上午补课半天。而那时候西北师大附中刚好是兰州一中的对立面,住校,全封闭管理,进出校园需要不同颜色卡片证明,每天早晚自习,周末补课… 所以对于师大附中来说,考一本的人,我感觉,因为我有次去数过他们的高考榜,能有 80% 以上,接近 90% 都有可能,考不上二本的,可能就零星几个。兰州一中呢… 我们那年的口号叫做保五争八…+_+ 什么意思?就是保证 50% 的一本率,80% 的二本率。但这个算法呢,也不是说一级 900 多人这么算的,因为兰州一中有正式学籍的只有五百多人,其他是交钱进来的…-_-# 也就是说,当年全兰州市中考排名前一千多的人,(姑且这么估计一中,师大附中各五百招走前一千人)会有两成考不上二本…+_+ 事实证明,我们高中班确实有这样的同学。但其实呢,很多交钱进来,学籍不在一中的,也会考的很好,所以就造成我感觉我高中班大家考的都不错,上交,同济,北理,中山,湘雅… 一堆比我考得好的人,但实际呢,一中还是在保五争八,还是有当年兰州市前一千名陨落… 包括我自己… 其实都不好意思估计中考自己大概多少名…=_=
但话说回来,就这样,这都是可以说全甘肃从资源配置到考学成绩最好的两所学校了。但你们在全国前一百的高中见过这两所么?没有吧。全甘肃不要看总人口少,但考生很多,那年 29w 接近 30w 人高考,一本学校 1.4w 么 1.5w,全兰州市高考约莫 5w 人,一本能有接近 0.6w 人,其余的名额才是分给其他十几个地州的。算一算,全甘肃一本率 5.1%,兰州市一本率 12%,整整一倍。再算大一点,约么二本当年招 5w 人,那么对于 29w 来说,剩下的人去哪了呢?虽然说对于不同人讲,落榜的概念不同,但起码甘肃一半的考生是真的没学上。即使在兰州,这么说吧。我的好朋友就在兰州三中读,我妈就在兰州三中教高中,大家为什么对艺术生印象不好?因为真的有一大批人为了上大学在临时抱佛脚,而这也能说明临阵磨枪不快也光,那时候三中一个班能有几个上二本或者三本的学生,老师都会觉得三年来的付出没有白费。(具体数据说实在我忘了从哪看的了,但大概这个数字我有点印象,如果谁还有高考报名手册,那么可以查一查看)
所以其实在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很不均匀的,这个不均匀不仅仅说是大学的分布,高中师资和物资的分配,其实还有家庭环境的因素在里面。不是我吹牛,我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16 岁考大学,20 岁开始教书,后来在我小时候还一边带我一边读了个硕士出来。高级教师,职称评定,兰州市先进等等这些作为普通老师能拿到的也都没落下。就说她带的学生语文平均分能到兰州市第二,可依然改变不了她学生考不上好大学甚至是考不上大学的境地。为什么?我妈和我讲过,其实一个人的教育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很大,为什么现在寒门难出贵子?家庭财力能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是看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她说你可以对比下你们班同学父母的职业,我们学生的父母贩夫走卒,无劳动能力低保什么人都有,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忙于整个家的生计,还有时间管孩子么?但是想把孩子推给学校来管,一个老师五十多个学生,怎么能照顾全?
有时候,我们极力否认自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下的受益者,但其实我们偶尔也会在心里沾沾自喜一番。
至于现在,我不高考很多年了,但从我所了解到的甘肃省和四川省来说,大批量的将本地二本提升为一本并不是解决教育不均衡的办法,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现在兰州中考改革,其实像三中这样的学校,作为市属重点,已经生源有了很大改善,但另一方面很多能上一中师大附中的人却跌落到三中这类市重点,又是怨声载道。所以无论如何均衡教育资源。说到底,只要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任何手段都无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考不上初中高中,考不了好的初中高中,有钱可以让孩子出国,让孩子去好学校借读,可真正没有钱的人呢?我也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獺獺 发表

知乎用户 爱哭的小丑不会笑 发表

先介绍基本情况。在上海读书的普通人一名,目前在读大专。

小学到中专都是在浦东新区,并不了解其他地方的详细信息,内容仅供参考。

小学是在家附近的中心小学就读的,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一直都是租房子住,小学教育水平在区里还算可以,学校里面老师也很负责,小学的时候可能是我和某些人群最接近的时候了。我在班级里成绩常年在前十的末尾徘徊,有些时候勉强进了前十,有些时候就 12 13 名这样,当时班级里很多在外面各种补习班各种培训,但是天真的我当时并不知道。现在想想这个差距也是可以理解。

故事到了初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这边小升初是按照家庭住址就近划分,当然有钱应该也可以读一些很厉害的学校,但是我们这群一般人就被硬生生的划分了命运。以一条马路为界限,那一边的同学去了交通便利教学质量尚可的公办 A,我们这一边呢,那就惨咯。分到了一所中专初中在一起的公办 B。同样都是公办,同样都在上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我们的学校初中部一栋楼,中专一栋楼,在另一个地方有着中专的总校,换句话说,我们学校的初中部就是一个中专学校下的保证生源的一种手段。

我们的小升初没有那么多选择,毕竟没有钱没有户口,对,我并不是一个上海人,本身对于我来说就是没有选择的,那时候我还很小,也选择不了自己的命运。我和班里一部分同学到了 B 之后,其实开始并没有什么不同,学习也算紧张,老师们也算负责,但是故事总是有转折的,到了初一的下半学期,班上的上海学生全都转进了当时的 1 班,我们总共有四个班,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不太明白,小学时候班里大部分都是上海本地人,到了初中却有了变化。初二时候变成了三个外地人班级和一个上海人班级,三比一的奇怪比例。其实再愚蠢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也明白了,我们,被抛弃了。对啊,其实这点当时我就想明白了,我们又不能在这边中考,根本没有可能,而且我们对于学校来说基本已经是自己中专的学生了。顺便提一句我们中专是幼教保育很厉害,上海市里算有名气的。

当时的班主任是我的恩师,她鼓励着我让我没有完全放弃,虽然最后读了中专但是是自己选择的一所水平不错的中专,也顺利的进入了大专,我这种类型的学生,如果不回家乡,在这边的路基本都是固定的,大专是免试进的,也没考过高考或者类似的考试。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上面全是偏题,根据自己在初中和中专的经历,根据同学们的情况,我们当时的中专高中入学率基本是一半一半,上海其实和北京很像,真正优质的教育距离普通学生还是非常远的,家里很多条件不错的最后也是进入大专浑浑噩噩三年,基数太大,光有钱都不能保证你能读一个好学校,除非你有着出众的成绩,或者较为出众的成绩和稳定的家庭收入,再或者就是富甲一方的有钱人,而且上海素质教育进行的比较彻底,如果家长没有清晰的认识,孩子也只是随波逐流,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了。上海本地大专对于本地人是有保护政策的,很多学校招生只招收本地生源,而且各个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们学校今年新生扩招人数太多宿舍都不够了呢!可以说上海这部分的学生人数是非常庞大的,但是中专职校技校三校的学生呢?这个数字更加庞大了。

再介绍下初中和中专的情况吧,让大家从侧面了解一下我们当时的情况。故事从初中分班后重新开始,当时出现了明显的教师的变动,我们的各科老师都换成了一些新人老师,22 岁的数学老师,她在入职第二年还是第三年就怀孕了,真的好厉害呢,还有一个 20 岁出头的一个体育老师接替了我们班主任的职务,原来那位老爷爷数学老师痛心疾首的样子我还依稀记得,他会由衷的去表扬一个人,也会严厉的批评你,虽然被换到了 1 班去做老师,但是每每经过他们班级的时候都会很羡慕。我们班级的老师就剩一位极为负责人的化学老师,我化学成绩基本可以达到满分,可以说这位老师功劳巨大。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的未来已经确定了。三个班最后剩下两个班,一些同学回到了家乡复读准备考家乡的高中,我也曾回到家乡想要去读高中,但是实在是不能做出复读一年的决定。到了初三,1 班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忙忙碌碌备考,我们则是异样的轻松,两个班还剩下 60 的学生,班级里依然没有上海人,学习气氛乱成一团,什么样的人渣流氓都隐藏在里面。我中上的成绩成了班里的第一,小学老师的鸡头凤尾理论在我身上显现。然而我这只辣鸡的鸡头,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时候什么早恋割腕,上课带刀子,简直太平常了,我就像提前进入了中专生活一样。最后班里几个学生去向不明,一部分没有升学,一部分升入了自己学校的中专,而我和极个别的几位同学来到了市中心的一所号称国家级重点的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但是中专毕竟是中专,我感谢中专的自己有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没有坠入深渊。那时候也是五六年前了,现在情况应该好多了?我不是很确定,但是大学里依然听到室友们说自己学校里强奸跳楼的一些可怕故事。

现在的我理解了这些国家政策,理解了很多事情,能想通的都相同了,我只是是不是的在哀叹自己没早生几年或者晚生几年,我们是改革的试验品,改革的镇痛对于我们就是人生的改变。顺便提一句,中专出来直接就业的很少是专业对口的,基本都是销售客服,还有转行美容美发接替自己家里开着小店,我经常在考虑这个样子的话中专的教育意义何在?难道不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对口人才吗,最后却变成了完全不相干的情况。

语文不好,没有读过高中不要怪我,能看到最后的人我要感谢你看了我那么多废话。

现在外地人在上海可以通过达到一些要求在上海就读高中了,我的表弟高中在读中,是一所区重点,但是学校一直要求他们学美术,我表示非常疑惑。先这样吧,什么时候想起来就补充补充。

知乎用户 小伙子有前途 发表

80 后,上海郊区。

小学,是在当年全区最牛逼的小学的最牛逼的班级就读的,尽管如此,只有 1/4 的同学考入区重点高中。

初中,是在农村初中就读(离家近,当年父母没择校意识),大约全区中上水准,全班 50 多人,只有 4 人考入区重点高中。其他同学进了不入流的中专技校或者搬砖,毕业后聚会,他们大部分差不多也是过着中下层的生活。

高中,你觉得我们进这所所谓的重点高中那么难,应该是很不错的高中了吧,大学升学率一定很高,就业一定很好?——哈哈,你错了,我们这所高中在全上海排 30 名开外,在很多上海人看来也就一所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学校,进大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从那里出来的。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市重点呢?你们为何不去考市重点?——不好意思,当年我们全区几万考生,只有 30、40 多个市重点名额,考入比如上海四大金刚的复旦附中,满分 510,我们要考 505 才行。

说那么多,我的意思是,上海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外人所以为的魔都教育优质,考大学容易,学校质量高——仅限于市中心十多万每平房价的富人区,而在边缘的郊区,在聚集着大量农村平民的地域,在为了生活起早摸黑打拼的人眼里,几乎是沾不到这样的光的。

上海郊区的同学们也算被小小的平均了。

最后补充一下,为什么我的小学那么牛,因为我幼年居住的小区,里面住了大量的机关干部,或者国企中高层,或者第一批致富的商人——我蹭到了便宜而已。

当然,其实我们这里的教育资源还是比外地贫困地区好很多,所以我也没资格唠叨那么多的,啧啧。

知乎用户 Maogician 燃 发表

没错,大城市孩子考不上高中还有职校可上,我们穷地方孩子考不上或者家穷上不起高中的都是直接去打工的

知乎用户 tensorspace​ 发表

我在北大认识的北京同学,最次也是顺义那边来的,其余全是四中 101 北大附北师二附人大附汇文这样的学校。虽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让我一直觉得顺义区的教育不怎么样,汇文这种学校只能算二流重点,后来对北京了解多了才发现,顺义虽说是郊区,但是已经算北京教育质量较好的地方了,至于汇文这种学校,能进去已经不易了。我只有四个字目瞪口呆,觉得北京教育这水比我老家武汉深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海某区,初中很差,全年级 200 人左右吧,考的进高中的 40 个左右。我没考好进了个较差的高中,然后高中考进大学的貌似一半不到,我比较认真进了个一本,,在我们那里全年级也没几个一本。
ps 学生家长如果想让学生以后进优秀大学,最好小升初就拖关系找好的初中。
pss 以前初中进职高的朋友都没有联系了都,虽然她们人不错,但渐渐真的没共同语言。

知乎用户 毛线君 发表

坐标上海 05 年中考
得分 461/480 考砸了
本初中 60 名 +(区排名还得 x2 或者 x3) 四校一共在本区招生大约 40/10000
当时还有不少市三好加了 30 分
我觉得我现在能买的东西能去的地方,都得益于当年压线滚进二附中的幸运

知乎用户 playfair 发表

网络上广泛流传一种说法:北京上海看似升学率高,其实在中考就刷掉了一半的学生,而很多外省市学籍管理很松,上高中很容易,考不上托关系也能花钱上个民办或者县中借读。这些说法当然可以找到很多个例,但是个例再多也不会影响统计,毕竟高考是千万人口参加的选拔考试,高考大省如河南考生人数超过百万,在如此大的规模中各种非常规的案例占比是很低的。通过统计可以清楚的看出总体的事实情况。

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提供了以下数据集:

  • 各省市历年出生人口
  • 各省市历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毕业人数
  • 各省市历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 各省市参加高考、高考招生人数

姑且认为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没问题,然而统计口径会造成以下问题:

  • 统计人数不考虑户籍,只考虑学籍,流动人口异地就学被统计在入学地;
  • 很多省市有春季高考,还有专升本考生,高考总人数有的只包括狭义的夏季高考,有的包罗万象,口径不统一;
  • 高考复读人数没有统计,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的(出国、弃考等)人数没有统计;

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例如河南省有 1300 万户籍人口常住外省市,小学阶段在外省市就读,有部分在常住地参加中考进入职校,也有很多初中开始回到本省入学,参加中考并最终参加高考。这些跨省流动的人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受高考录取政策的限制,没有户籍的学生异地高考的情况很少。另外,统计口径的差别是相对稳定的,统计偏差不会去年左偏今年右偏,进行多年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历史趋势和发展规律。

为了减轻抓取年鉴数据的压力,先选择部分省市作为对比样本(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安徽,刚好南方北方各四个)。考虑因素如下:

  • 覆盖人均基础教育资源多(如北京上海)和少(如河北河南)
  • 覆盖高等教育资源多(如江苏湖北)和少(如河北河南)
  • 覆盖教育平均化(江苏山东)和集中化(河北湖北)
  • 高考(曾)使用同一试卷(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全国卷 1),北京 2002 年之前使用全国卷。

样本选择主要考虑可比性和代表性。例如,河北衡水一家独大,而山东江苏非常平均;江苏浙江占据近半状元院士榜单,而河北河南与人口不成比例;湖北湖南奥赛霸榜,而山东河北身影稀少;其他省市和上述省份有相似性或者介于中间,例如湖南和湖北较为相似,不再一一列举。没有选取西部省份的原因是他们与上述省市可比性很差,基础设施、人均教育投入等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拿他们做对比并不公平。另外还有数据可得性的原因,例如浙江省统计年鉴中把中学阶段数据混在一起,初中高中无法分开,升学率无法计算。

来看看汇总了所有可用数据(多地区存在部分年份数据缺失)的结果:

从上图可以看到以下现象:

  • 北京在有统计以来普高升学率一直高于 60%,显著高于其他省市(包括上海),2019 年突破 70%。
  • 上海的普高升学率从 2000 年达到 50% 以后一直很平稳(除 2004、2005 异常外),2000~2018 年间的平均普高升学率为 57%。
  • 普通省份的普高升学率从 90 年代的 20% 上下一直上升,2014 年以后都提高到 50% 以上。
  • 河南在绝大部分年份的普高升学率都是最低的,2007 年之前与河北水平非常接近,之后河北迅速提高,进入 60% 的第一集团,河南仍然垫底。
  • 湖北、安徽两省情况类似,90 年代末处于省份前列,远高于北方省份。从 2014~2018 年平均普高升学率来看,湖北达到 61%,安徽 57%。
  • 山东与江苏两省情况类似,与经济发达的印象截然相反,90 年代末普高升学率只有 20% 水平,山东 1995 年只有 16%。经过 20 年来的努力,目前都突破 50% 大关。

按梯队分类:

1. 第一梯队:北京,70% 水平

2. 第二梯队:上海、河北、湖北、安徽,56~62% 水平

3. 第三梯队:山东、江苏、河南,50~55% 水平

虽然小升初也备受关注,但是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升学没有淘汰,家长关心的是能否进入优质初中。而中考是所有中国孩子要参加的第一次选拔考试,考得好进入普通高中,考不好只能进入职业中学,人生之路就此改变。

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毕业要求,最后加入高考大军,成为高考升学率计算的分母。假设普通省份的普高升学率也提高到 70% 学生,那么河南、山东每年超过 100 万初中毕业生中会多出 20 万可以参加高考,进一步增大高考的压力。而处于 50% 到 70% 之间的学生在河南和山东能考上大学的机会基本为零,只有在北京、上海才有机会考上大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粗略的看一看,好像上海的回答都在郊区?
那就让在一直在上海最最中心区的黄浦区上学的来回答一下吧。【比心】
说起来,直到中考之前,我从来都不愁升学校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托关系进了一间幼儿园。
说到这家幼儿园那可就厉害了,把我送进这间幼儿园这简直是我爸我妈从始至终感觉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幼儿园校长跟我小学的教导主任很好,几乎全幼儿园的人都进去了。一进小学,嚯~全都认识。都没有任何不适应感,顺风顺水。然后到了五年级了,要升初中了。巧了,我们小学对口的初中贼拉厉害,明明是公办的成绩跟黄浦几个民办的不分上下。然后就进了初中。其实进我初中的时候,我爸我妈也随着大流跟着报名参加了一所民办的招生考,可我爸妈糊涂,以为报名就可以了,too naive。我还记得那天把我送进人家学校,我两手空空,昂首阔步。坐在某教室外面排队等的时候,发现别的同学打扮漂漂亮亮,讲话秀秀气气,最重要的是每人手里都一本超厚的自我介绍。可是我啥!都!没!有!最后意想不到的是…
没啥意想不到,肯定没被录取呗!
然后我就进了我的初中。八个班,一个好班,四个平行班,三个差班。我进的是个平行班。一开始学校就抓的紧啊!预备班六点半才放学,还天天被老师骂。一条年级永远我们班放的最晚。作业难,讲课速度快。我们初一下就开始做一模卷了,多吓人。初三的时候,班里面每个人都能做到一边做英语听力一边后边选择填空。基本听力做完,语法也都做完了。然后我们这一届升是 80% 多升到高中。我以为这是最正常的,结果我在外面上课的同学,基本都没考上高中。我跟现在高中的同学聊起来,她说她们学校一个班二十八人,就三个人进了高中。我一脸的傅园慧。
按比例来说,应该是进职校的和进高中的五五开,但是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大城市。还有非常多的非上海市户口的同龄学生。他们没有条件考中考,要么留在上海进职校,要么回到老家参加中考。然后未进高中的还要考虑一个语言学校,学两年就出国了!
进这所初中真的觉得很运气,因为我家也不在黄浦区,户口在静安,家住闸北 (虽然现在闸北静安并一起了)。如果真的是凭实力考的话,我根本进不了这初中,如果进不了这初中,我应该进不了高中。我要给我初中母校一个大大的拥抱!!mua~
高中。我中考没考好,物理化学爆炸,boom shakalaka~ 进了一所黄浦区勉强能称呼为区重点的区重点。初中努力的和家里有路子的都进了市重点。没路子有钱的,进了国际学校。没路子没钱的,成了我,这学校,好像不考前几名进大学都困难。我看前面有个北京的应该小一届的学弟讲,用学校来看成绩好坏,那简直就在比家里的富裕程度了。我觉得贼拉有道理。你不补课,不花个大价钱找个好老师,再来个一对一,再是个竞赛班。你不拿钱投进去,你靠脸嘛?这就是一场人民币玩家和普通玩家的厮杀较量啊!!!
我气馁的时候常常找我的初中朋友叫他帮我灌鸡汤,他就老告诉我:你要好好努力,中考没考好没关系,高考要考好,这是你最后一次不看脸的公平比赛了。现在回味回味,的确不看脸,看钱啊!(我不是仇富,但这的确实事求是的说啊!)
开学要高三了,在不好的学校成绩还不好的我,要开始用尽我的洪晃之力来复习迎考了,看我这么热血你们真的不准备给我点个赞嘛?亏我还跟你们叨逼叨了这么多,哼!

知乎用户 姚硕成 发表

初中就读于北京海淀的十一学校(普通班),目前班里四分之一的人在美国读大学,五分之二各种 211/985。
高中就读于北京海淀的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最差的普通班),三个 985(包括两个体育特长生),四分之一 211,三分之二一本。我几乎是学校倒数后 100 名,目前在江苏末流的 211 学校读书。
在北京上学,倘若小升初时就失败,你就再也无法通过 “学术” 战胜他人了。小学同学考入普通中学的很多,目前大多挣扎于专科技校中,以这样的资本在北京混,真是太难了。
真是蛮后悔初中那会儿没好好学习的。
一步输,步步输。一步赢,步步赢。

占坑 未完待续。。。

知乎用户 砖头 发表

@chenqin 的答案我没生儿子前就计算出来了,并且我计算了多大比例可以考 C9 级别高校:1/40,四十个小学生考一个。这让我信心满满:以我的基因,我儿应该是交大保底,冲刺清华。我儿已经赢在起跑线上,我儿用基因就能打败他们!我的想法和夫妇俩都是交大硕士毕业的同事一样:孩子读书别太累了,读个交大就好了。
但孩子一开始念书,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小朋友的爹用基因打败了我。尤其是我的领导们,证明了啥叫龙生龙 凤生凤,爹妈一水的博士,孩子一水的初中华育,高中上海中学。我的娃还在学而思尖子班挣扎,同事们的孩子已经在超常班很久了。
升学这件事,不仅要看比例,也要看你的竞争对手是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大堆给北京上海高考洗地的,被骂了这么多年的北京上海高考,这么容易就想翻身,naive!
高票答案说的情况,夸张用的还欠点火候,考不上就蹲监狱,动不动打感情牌,我呵呵了,洗地也不是这么洗的好吗?
如果就因为这么一个现象(教育资源集中)就去说北京高考其实很难啊,没你们说的那么容易,那么我想问人家一个小城市一年没有清北的又怎么说。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国很普遍,你说的那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而且非北京上海区域更甚,非大都市非重点班的没考上高中,大学的多了去了,知乎的一个毛病就是何不食肉糜,以为自己的情况很差,殊不知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既生在了北京,又想生在北京好学区,又想父母有背景,怎么好事都给你占了呢?
不管怎么说,一个普通北京上海市民和普通非北京上海市民相比,高考难度必须是低很多的。
挨打要站好别得了便宜还卖乖,最烦这种了。
(我只是反对高票匿名的答案
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职?是吗?是否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 回答作者:匿名用户 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职?是吗?是否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 匿名用户的回答;)

我只想说题主你要知道,如果北京上海是这种情况,那么其他地方的情况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要把高中,大学当做肯定能上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众生,有句话叫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知乎用户 Maggie 发表

坐标上海
初二的时候我从公办学校转到一所非常好的民办学校(全区成绩第一),当然也是付了很大代价的,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风不一样。
公办学校里的学生,也就是之前的我,初一和别人去砸空出来的老房子的玻璃,那家人家抓住了我们这波人,算上前几波没有被抓到的外校学生砸的玻璃,我们十几个人每人赔了 250。
上课的时候并不那么认真,而且学生之间差距简直是「巨大」,有次次不及格 30 分的人也有 90 + 的学生,老师在初一的时候对班级差生期末考试的要求的三总 150,每门一百分的卷子。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也是有的,因为低廉的学费,基本没有处于一种社会圈子的感觉。
而私立的学校,我第一天入校,早上就在做语文阅读,上英语课默写,老师报的很快我默的也很痛苦 qaq,第一次参加数学考试,卷子我觉得蛮简单,做完以后和几个人一起交上去先批改,结果人家一个个 95+,我 70,当时真是感觉羞耻,再也不早交了๑•́₃ •̀๑
学费每学期不是像双语学校那么贵,9000,所以来这个学校的并不会有家徒四壁出去混的人,因为父母一旦有这种经济能力,不会太放纵自己的孩子成为混子。
最终的中考结果,我问了问以前的同学,公办学校一个班 30 人吧,我们班就小于 8 个上了高中,别的都是商校美校职校,而私立的学校 39 个人,我们班 32 个市区重点,几个出国,几个借读的不好好学习去了职校。

结果还是能看出来差距的。

知乎用户 沈剑桥 发表

既然题主更新不限于北上广,我也谈谈家乡的情况。

坐标太仓,是一个隶属于苏州的县级市。市里包括各个乡镇,大大小小初中有 15 个,而整个太仓市只有 3 个高中,其中一所还在下属的乡镇中。不过同为苏州的县级市,常熟,张家港的高中教育倒是搞得有声有色,昆山也不错。每年参加中考的人数大致为 4000 人,而三个高中的计划招生数都是 600 左右。2015 年的情况如下,4304 名考生如期参加中考 – 太仓新闻 – 太仓视窗中考录取分数线划出 – 太仓新闻 – 太仓视窗,中考人数 4304,计划录取 1800 人也就是说高中录取率仅为 42%,低于

@chenqin

给出的江苏平均录取率。当然上面的数据只是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情况可能有一定出入。而且也有不少考生选择苏州大市或无锡等地就读。4000 人中有 1 千多人会进入本地的职业技术学院, 其中也包含了 3+3 等项目,有进一步升入本二的机会。2015 年高考再创辉煌 全市 928 名考生达本二分数线,今年太仓参加高考的人数是 1554 人,达本二分数线的考生人数为 928 人,本二率接近 60%。本一率并没有给出,我粗略估计在 20% 左右。

以上是太仓初升高和高考的大致情况,下面我想谈谈个人在太仓的升学经历。

我是 92 年出生,11 年高考。很幸运,我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享受到了太仓最好的教育资源。我的小学实验小学当时紧挨市政府,可谓 “红旗下长大”(现在市政府倒是挪位搬迁了,小学只是翻新了一次)。其实我的学区并不是这所小学,是父母把我的户口转到一位朋友家,才得以入学。

我的初中,实验初中打着民办招牌,本质上是一所公办学校,一年的学费一万,也算个不小的数字。当时实验初中拥有最好的师资力量和生源,小学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削尖了脑袋想进这所学校。考核的标准就是小升初考试,实验初中还按各个小学实力划定不同的分数线,俨然一副中考的架势,不过后来政策改变,初中也按学区入学,生源相对变差后,我的初中也渐渐被市里另一所初中赶上,这是后话了。小学班上 50 多人大概有 15 个过线的,记不真切了。分数线刚出来时,有女同学差了 0.5 分当场就哭出来,不得不花三万的择校费。这个择校费也是我初中创收的一大支柱,小班化教学,班上 36 个人有十几个是交钱进来的,分数差了能有 20 多分。还有另一个匪夷所思的政策是,如果就读于某一外国语小学则可以直接升入实验初中,这所小学后来也随着实验中学转为公办而搬迁改名为新区四小,性质也由私转公,想想真是讽刺。

中考时,我的大部分同学都能考上高中,进入本地最好高中省太高的有 20 个左右,也有去苏州,上海,海外的。前几届的时候,省太高还有类似自主招生的政策,可以不参加中考,提前一个学期进入快班学习,现在想来其中是否会产生猫腻,不得而知。省太高作为一个典型的县级重点高中,有着不错升学率,本二率在我那年达到了 80%,今年更是创新高的 90%,本一率分别为 40% 和 50%。然而它的尖子生群体并不突出,每年至多一两个清华北大,考上 C9 联盟的学生屈指可数。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一是生源少以及部分拔尖生源的流失,二是相对轻松的管理和学生家长追求安逸的心态。另外,省太高最近开始办国际班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总的来说,太仓作为一个东部沿海的小城市也和北上广一样有着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在这里,学生几乎是以分数排列后,分段进入不同的高中。最好的初中有着不错的高中录取率,最好的高中有着不错的本二率,意味着有不错的保底,但可能拼劲不足。另一方面,作为被挤占教育资源的其它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升学的概率可以说是渺茫的。以市里另一所高中为例,它今年的本二率创历史性地突破达到了 31%,排除艺体生的话为 23%,而本一率接近于 0%。另一所乡镇高中虽然是百年老校,但因为省太高在 90 年代建校抢占了大量教育资源和生源,逐渐衰落,今年的本二率为 60%,本一率没有给出。省太高的生源在当时几乎被三所初中垄断,我的初中又在其中占到了近一半,这种情况在初中按学区入学以及高中指标生政策的出台后有了一定的好转,关于试行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指标生定向分配到各初中校办法的通知,各个初中都被分配到一定的指标生,对于某些乡镇中学的学生,只要能考过学校里的同学就有机会降十分分数线进入高中。然而由于各初中间的的差距过大,两所高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对于一些好初中的学生,从结果上来说是否又是公平的呢?事实上,这个政策最早出台时是没有奖励性指标生的,完全是以各校中考报名数,按一定比例分配的,关于试行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校指标生定向分配到各初中校办法的通知

实际上,不少太仓本地学生和家长对这样的升学形势并不在意,因为沿海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家长可能是私企老板,子承父业的传统另其子女并不十分担心升学的压力。即使有的家里并没有产业,通过父母的关系也能为子女在本地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定程度的读书无用论始终有一定市场。本地论坛上常见诸如:反正进不了好高中上不了本科好学校,不如读职中,还能有对口企业,毕业了就能工作。高中学三年不知所以然的,不如学点技巧手艺。以上观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职高与普通高中本无高下之分,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类蓝领人才,大学在经过了几次扩招后也的确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因为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老师教学不负责等种种问题,整体的氛围是叛逆和迷茫的。而且进入职中,过早地选择专业,是否局限了孩子的发展,更何况专业的选择往往由父母喜好,或是寄希望于靠关系方便找特定工作的初衷而拍板的,刚初中毕业的子女意见往往也是不足轻重。其实无法升入高中,进了职中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关键是职业教育的的质量,学生自身的规划以及客观的就业市场上得相应人才的需求量。教育的问题功利地说最后都是和经济挂钩的,无论整体还是个人。

知乎用户 恩赐解脱 发表

实名反对匿名用户的一个观点,即北京很大比例的考生,会因为小升初摇号的原因,进入非常差的学校。真实情况是什么呢,真正这样的学校,在北京,和四中人大附中一样,也是绝少的存在,其实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在一个顶着几乎全国人民反对也要保证首都学生高考升学率的国度,会容忍基础教育差到如此程度?想把教育搞上去,北京会缺资源?老师、硬件、钱,哪个会缺,各种联办,先进校互助,薄弱校支持,有的是办法,我在北京一个非常小的区长大,我的初中,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还是匿名用户所说的流氓校,各种打架逃学劫钱,这种情况没几年,教育局就坐不住了,人家也是有考核的,铁腕校长优秀老师,安排被,生源,设重点班,带动后进,这还只是 199 几年的事,现在可以自己查查,多少学校改名叫 xx 重点中学 XX 分校,不是白叫的,正所谓近朱者赤,和大学资源扎堆一样,北京的各种重点中学,在全国的比例也名列前茅,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各种想进京的地方老师,基础教育想不提高都难。另外,纠正匿名答主一个想当然,北京高考,进名校的学生,高中在海淀东西城读书的是占多数,但其实他们初中,都是分散在各区的,而且北京每个区都有自己的顶梁柱中学,清北也年年两位数。另外,我替朝阳冤啊,那么牛逼的区居然被说成这样。
回到问题,数据说话,北京市 2015 年中考报名人数 90327 人,普通高中录取人数 54263,录取率 60.07%,示范(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录取人数比接近 1:1。

知乎用户 kimi sun 发表

说得好像别的省都上得了高中似的,要举身边的例子谁举不出几个????但你身边的例子能代表整体??????用这种方式诉苦是很搞笑的

数据说话:北京 1999 年常住人口出生人数 81341 人,2014 年普通高中招生数 55184 人,入学率 67.84%。山东省 1999 年常住人口出生人数 98 万人,2014 年普通高中招生数 559235 人,入学率 57.06%。哇塞,北京好苦啊!!!上海只找到户籍人口数据,没找到常住人口数据,算出来数据会偏高一些,先大概看看吧:1999 年上海户籍人口出生人数 6.56 万人,2014 年普通高中招生 52857 人,入学率 80.57%。

数据来源:万德数据终端 - 中国宏观数据库

知乎用户 零令令 发表

取匿反对各种贴表的。
不知道为什么知乎现在特别流行无论什么问题都 duang 弄来一堆表,然后告诉你对,北京就是好上一本,北京高考就是简单,你们说北京上高中不容易就是无脑洗地。

作为北京人,我不否认北京高考的确比起全国其他省容易多了,我认识很多外地的朋友,我也知道和他们比我自己高考分有多低。但是你也不能就此否认北京的压力,好像北京孩子上一本就是随随便便的。

**在北京学习的可悲,就是你若没有过人的天赋,或者没有过人的爹,或者你不是东西城海淀的户口,你从幼儿园甚至生下来的瞬间就输了,输给了那些智商超高的天才以及各种高干子弟,而且很难有翻身之日。**注意我说的不是那些本身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我说的那些普普通通,在这个城市有一席之地的人,他们的孩子的学习生涯就是这么无奈。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你不能因为别人比你幸运一些,就觉得对方根本就没经历过苦难就根本不需要努力。我还觉得我生来不是王思聪我不爽呢又能怎样呢?
——————————————
北京高中阶段的确是有全国顶尖级的学府,但是除了东西城海淀之外,很多学校和二三线城市无疑。

我小学海淀上的,因为离家近就随便上了一个,海淀区特别一般的小学,结果小升初就发现了大问题。众所周知海淀教育水平分化七大,好的特好烂的特烂。那时候还可以择校,但是像我这种数学烂到现在都算不清两位数加减法,又没什么显眼特长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进到什么人大附北大附那种学校,当时直接给我排位到了我家门口一个二流还偏下的初中,我是属于那种无论在什么学校,成绩都一般的那种。我想如果我在那所学校,估计真的可能高中都考不上。

这个时候当年的共建择校几乎改变了我一生,反正算是因为父母单位共建,靠关系初中进了西城市重点,这学校离某要地就各一面墙。当年这学校八个班,四个实验班,三普通班(基本都共建来的),一个排位班。即使是在市重点,排位班也会完全被放弃,犹记得当年我们轮番考试考到六七点,而那个排位班早早就放学了。学校就是死命的教实验班,用来拉高升学率和重点率;而普通班呢,不要拖后腿就行,不是烂到不行的都能有高中上,能考上重点当然更好;排位班?还有这么个班?

当年我在这个市重点,真的成绩挺烂的,都快偏差生那种,对于各姑娘来说做差生还挺痛苦的。因为小学的教育水平,真的和平均水平高的西城没法比,老师教的很多东西我压根就没学过。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考上了一个中等偏上那么一点点的高中。
高中就很一般了,成绩一般,高考本有希望进个好点儿的学校,结果本来英语不好的我就考崩了,去了个还可以的二本。

住到宿舍的时候,四个人都是北京人。A,东城区重点,班里考的最烂的到了这儿;B,海淀比准重点差点儿的但是比一般的好的,考的也许不太好到了这儿;我,西城普通中学,班里最普通水平,考的有点儿烂到这儿;C,某郊区,班里算是前几名的考到这儿。我们几个并不谁比谁聪明谁比谁蠢,然而这就是巨大的教育差距。

至于我小学的那些同学,非常极端,有不少现在已经留学多年时刻准备走上人生巅峰,而有些人就是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现在已经是有几年工龄的人了,而有些人,似乎再也没了他们的消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仔细想想,不得不为赵老爷的机智和无耻点 32 个赞。
我们都知道北京高考优惠巨大,那怎么保证这些优惠能照顾到自己孩子呢?单单一个禁止外地人在京高考可不够。
划片招生取消小升初,随便砸点钱弄个 “特长”,保证自家孩子即使再垃圾也有个好中学读,然后顺理成章,一步步走下去。
而可怜的北京底层人民呢?毕竟天子脚下,也该享受高考优惠?
图样,没钱学音体美,只能划片进渣校,他们连上个好初中的资格都没有!
赵老爷就这样兵不血刃消灭竞争对手,穷逼们,享受快乐的童年吧!你们就不用高考啦!
一切打着 “素质教育” 和“减负”口号的教改行为,最终都他妈是来祸害穷人加速阶层固化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北京的渣校硬件也不比外省的普通重点逊色;不管怎么说,有书读还是比早早辍学打工强。

知乎用户 bjx 太差了​ 发表

问题描述更新里说不局限于北京上海,那我就说说河南的情况。

家父和家母都是农村初中的老师,所以我算是比较有发言权吧!

我母亲所在的初中是典型的公办农村初中,每年招生 6 个班,每班不到 80 人。总计按 450 人。到初三时,只剩下 3 或 4 个班,每班 30-40 人,总计不到 100 人。每年考上县二中的人数约 30(剩下的大都去职高或者中专了,几乎没有去其他高中读普高的,因为不可能有前途)。

我父亲所在的初中原先是县二中的附属初中,刚成立时招生有选拔考试,收高昂的学费(我当初进校的时候一分钱没少交),当时升入县二中的比例约为 (40X6)/(60X6)。后来整顿教学秩序,搞分片入学,这个初中变成了摇号入学。因为学校制度和老师的管理都比较严格,升入县二中的比例约为 1/3。

县二中每年高考的一本率约为 150/2000。

本县不是山区,不是贫困县。

自己算吧

知乎用户 唐宇鑫 发表

如果是广州本地的情况的话,每个区每个区差别也是很大的。

我是 14 年的考生,那一年刚好是异地中考改革(外地考生报考本地公立中学不用交择校费),但是名额是有限的,录取 600 名初中毕业生,50~30 个外地生名额这样子,其余的都是本地考生的,本地考生和外地考生的录取标准又是不一样的,同样第一志愿,本地考生朋友是 540,而我的是 597,最后他被录取了我补录都没录上,中间录取的差距可以看到多么大,同届的异地考生想要考上一般的那种高中至少 620 分的样子才比较稳妥。

但是本地考生就一定比外地考生容易升入高中吗?本地考生只要各科成绩合格不过分都能升入高中吗?一个区一个区说话滴,如果你是在老三区(荔湾、越秀、海珠)的考生那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些学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中学,越好的学校分数肯定越高,竞争的人数就越激烈,竞争的考生也就越强大,那些提前批的高中都集中在这些区,而报考的时候是不允许跨区报考的,比如你在越秀你就不能报白云的中学,除非你是报提前批,但是学校里的学生又不可能都是学霸,那么一些学习并不算差,可是和优质高中又有差距的学生,在这些优秀资源集中的地区就很尴尬了,本区好的你考不上,外区你有能力的报不了。

中学的质量上,广州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是肯定的,因为除了有绝大多数公立的中学外,还有很多私立的中学,公立学校是按照户籍地摇号分配的,户籍是越秀的就摇到越秀的中学,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进的,外地的学生以前花点赞助费也能读,但是想进去还真不容易,所以公立学校的生源质量未必都是最好的,但起码能保障拥有本地户籍小孩的教育问题。

私立的中学又分纯私立的和名校办民校的中学,纯私立是个人或者企业的办学,这些学校解决的绝大多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需求,而名校办的民校就比它们要强点,名民校在挑选学生的时候就比较苛刻了,除了成绩要达到他们的标准外,一年的费用也不是特别和蔼。

竞争就出现在这个阶层了,摇到一个本地不错的中学,但你自己的水平却不足以在此竞争,重复上面的情况,而你年幼的你成绩又不足以考上那么优秀的私立初中,家庭也支撑不起,进入普通私立中学,金字塔初步建成。

如果你在中学的时候能够进入到这些高中部就很牛的初中部,那么你中考直升这个高中的成功率会比外考的要高,能进入这些初中的学生其实已经踩死了很多同龄人了,名民校的学生的竞争力更大,因为在进入这些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是基础很好的学生了,这些学校的管理更为严格,顶头上仍旧是一个强大的高中部,高中部往上更厉害,名民校挂的是大学的名字,那么你直升大学的成功率又高了,这样还甩了好多条街,前提是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是学霸苗子了,家庭条件又是比较优秀的。

纯民校的就完全没有竞争力了吗?
参加中考这件事情在民校初中是自愿的,先不说升学率,一届 300 个人,百八十个人参加中考,然后分数线主要是 700 分的几个,650 分的十来个,比例是多少?和主流录取分数线的差距又是多少?剩下那些几百号子不参加中考的考生,从进入毕业班的一刻就可以不用学习了,技校职高对我们来说还是相对好的出路了,起码能学一门手艺,做一个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螺丝钉,能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已经够保险了,不然你让家庭条件一般,学历几乎没有,啥都不会的人在社会上怎么办?

本地的一些小情况。

知乎用户 顾锦盒 发表

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北京通州区住了好几辈,家里父辈最高学历也就是高中(职高),可能爷爷辈觉得知识无用吧(或者说觉得早点补贴家里更好,我父母据说初中都还行但是一个上了职高一个怕上高中费钱直接工作了,都是兄弟姐妹四个,农村真是没钱供孩子了)。 小学其实没太大差异,但是你跟海淀最牛逼的孩子的差距真的比狗和人的还大,现在我高中词没背好居然有人五年级去考四级了(关键这在那还不算什么) 初中我去了通州排第一的初中,最好的班,班确实强,人大附清华附十一四中都有。现在家长的差距出来了,我中考虐了通州最好的潞河中学录取线 20 分(我有 5 分市三好),还是留在了通州,家长完全不知道哪所学校好,需要多少分,甚至连如何录取都不知道,竟然告诉我第一志愿走不了第二志愿也不录,害得我删了几所(有真的差的太多的比如人大附,四中还是留下了)。结果我们那年名额分配啥的都是扯淡呢,有 517 直接实验班了,我 535 楞傻逼了。现在好了,东西海不能互相招生,名额分配也可以报其他区了,导致比潞河高不到 10 分也能去北京八中这种理科市里第五的学校(我妈觉得人家特厉害),我他妈想复读初中! 高中因为潞河响应国家号召弄了内高班,每个年级 100 个新疆孩子,我又没去了实验班,鱼龙混杂(517 进实验班我都不说啥录取线不够都实验班了你能忍吗)我就傻逼了,初中虽说不是太牛但是次次也是年级 5% 啊,结果一考年级 200,这就是环境差异啊,真有新疆大姐不学习物理考 18(那次好像是出难了后来 40 及格),实验班照样有 115 + 的,后来实验班选拔人品爆发进去了 (高一上直接荒废了)。
实验班有牛的,好几个中考随便挑学校的留下了,各科都有牛人,物理有牛的要出国(听说是康奈尔),有牛的刷了不到半年题进北京奥赛实验了(唯一一个不是东西海过笔试),后来实验跪了没进队。反正比普通班还是牛的。
感触太多感觉说不完,你要是初中进二中或潞河使点劲能去个市里好学校。高中还在通州就麻烦了。我们潞河当年 (03,08) 有过一年 30 个清北,裸分现在没了(有一个领军计划的)。新疆生倒是又因为政策优惠 60 分有四个考上北大的。
还是氛围问题,老通州人还是不思进取的多,我爹净嚷嚷让我发奋,自己还是在菜市场当管理员每月挣最低工资 2000+,而且手机电脑都不会用。奶奶更是看见新事物就烦,还以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也 70 多了为荣。这就是差距。
来北京,初中努力,上好高中,大学对北京的优惠还多少有点。
最后说一句,潞河实验班老师 (物理老师差一点) 绝对可以去任何学校教书(包括人大附)。在实验班你要是肯听话踏实刷,也能去清北。毕竟有一年北京生物三个满分有一个是我们学校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上海的,在四大之一读高中,预录取的,当年中考是区里第一。

就我自己感受而言,身边的同学基本没有知道外地高考是什么样的。贵州整个省一年总共 100 个北清复交,我们高中一届 400 个人里北清复交都不止 100 个,可是同学里大部分都以为外地也是这样的。在吐槽上海难的真的是天天吃龙虾,偶尔一天换成红烧肉就嫌难吃了。

初中是区里最好的,全市前几,这届没有一个低于区重点的,低于市重点的,4 个。去四大名校的接近一半。 这样的难度能叫难么?我想外地的初中,市里最好的那种,一届上不了重点高中的肯定不占少数吧,能上省里顶尖学校的又有几个?

关于市区和郊区差距问题,我感觉是会有的,但其实不是郊区市区的差别,而是每个区初中水平的差别。黄浦区算是中心的中心了吧,升学率远远不如杨浦,连闵行这种郊区都比不上,因为人家有上宝。
而好的民办初中都是要靠成绩上的,好的民办小学也是。有的人自己小时候没来得及努力,回头来就在怪什么上海中考难,这到底是个什么思维?

况且上海中考的题目与外地相比已经很简单了(英语除外,比外地难一些,数理化简直没法比,连宝山区一模数学难度也不及外省中考难度),而分数线又相对低很多(就我了解,江苏启东中学好像要中考扣分不超过 25 分才能上吧,上海中学一般也是扣 25 左右,可是难度差太多了),何来难的说法?

最后送一句土到极致但不得不说很有道理的话: 身在福中不知福 至少我生在上海,我是感到幸运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家都口口声声上海北京 easy 模式,为什么我自己没这么觉得呢……
讲真,大家不妨都说说自己从小到大的教育投入是多少再评评看了,现在上海真是越来越不好混了。

网上随便截了个图,看看浦东几所私立初中的学费(来源:上海市各区民办中学学费一览表(附公立中学名单)):

说实在的,这几所在整个上海范围内并不算多好的学校。
一个学期 10000~15000,初中八个学期就是 80000~120000。

你再问问,现在上海小学的学费涨到多少,择校费是多少,学区房的价格涨到多少,小孩子周末补课花了多少?一个小时 300 元的数学课有的说家长抢着让孩子上。

在这种大城市,混的比较好的学生,大多是智商不错,家长愿意出钱的孩子。不夸张地说,上海的好学生的教育投入是外省的五六倍。从幼儿园读到大学,身边花个六七十万的家长都不在少数。

这还没说拼爹、拼关系的惨烈呢,你们倒是告诉我 easy 模式在哪里?

知乎用户 弗醉先生 发表

帝都亲身感受,东城二十四中,即使东城来说,当年算是中等水平,我们一届大约有那么五百人吧,大约前一百五能上普通高中…… 重点来了,升学率是百分之百!因为初中毕业不会有任何地方要,不能去做任何工作,所以一定得要去职高等学校……
然后说说职高这样的学校,它算升学,但是有几个是不用中考就可以去的,所以说实话,参与中考的比率还没升学率高……
但是我必须得说北京上海的职高率比别的地方高,因为几乎所有没考上高中的人,一定会去一个职高之类的学校(后半句话我就不说了)……
然后关于高考,高中在市重点,大约北京市前 30 名左右的学校吧,以我了解的本科率约 70%,如果一个比较差的高中,比如之前提到的,大约本科率在 10% 吧…… 然而,升学率还都是 100%,所以同理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timeline 上刷到排名第一的答案,有好几个好友点赞,但我认为这个答案问题很大。

这个问题是需要数据支撑的,不应该让一个经验之谈的答案排在前面。

我试图通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计算一个人在所在地区能升到普通高中的概率,但恕我水平有限,希望有统计专业的朋友能完成这个工作。

但我在网上找到下面几个数据

来自搜狐教育

来自中考网

上海中考网 上海市教委近日公布《关于 2015 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 “中招政策”)。据悉,2015 年符合上海市中招报名条件的学生约为 7.9 万人,高中阶段录取率为 98% 左右,普职比大体相当。

≈98%*50%=49%

补充一点,关于上海的一半一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4 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顺便说一句,有些不平等是隐形的,而且高考可能连促进中间阶层内部流动的功能都要丧失了。

知乎用户 普林西普 1914 发表

我看明白了,北京教育的问题是从小学开始就产生分流,让那些不舍得花钱的或者后知后觉但还非常有心气的学生和家庭看不到希望,对其他省份的这类人来说,只要高中找个像衡水,毛坦厂这样的学校,或者自律性非常强,再或者突然有一天自己开窍,还是有逆袭的机会,北京基本不会给这类人这样的机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折叠我吧。
你们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时候,别去骂魔都帝都,看看计划生育落实得怎么样吧。
毕竟上海北京高考的人数确实是少,而这一切基本来源于上海北京都真的只生一个。

要怪去怪那些个想办法超生的家长们吧。

知乎用户 苍月小心 发表

是的,但是其他地方上不了高中的更多。

知乎用户 yooyo 发表

有幸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教育相关工作,还是北京中考。

北京各区之间的教学质量差的非常多,海淀西城都是教育大区,学校多,父母重视教育,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会比较好,东城稍弱,朝阳次之,剩下的其他区县会更弱一些。

像上面有的答主说的,北京的孩子从有集体生活开始,就开启了各种竞争模式,学区房,推优派位,中考名额分配统筹等等,其实都是一个筛选漏斗,一层一层的把学生筛选出来各自接受合适的教育。

在北京中考中,相关单位实际上是对职业高中有扶持的,北京中考有一个政策叫做贯通培养计划,这项计划所做的就是鼓励成绩稍弱对上高中有些吃力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而这些职业高中的办学是跟部分公立学校和大学合作,相当于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连续五年或七年,直接专升本,最终获得本科学历等等。

不太记得具体的升学比例了,但是进入普通高中的比例 50%还是有的,所以可能也不是说职普比就比较高。

只是大家都结合自身,去了适合的学校,也有很多进入国际高中或者直接出国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有点离题还是忍不住回答一发。来说上海的情况。上海郊区狗,10 中考,13 高考。

小学非常普通,甚至是属于区内中下的。

小升初,听人介绍去了一个区里有名的私立初中,也是去了才知道原来是区里最好的两所。小升初的时候,自己和爸妈说实话都没什么择校的概念,差点就要按划分政策去一个很随便的公立,现在想想幸好没有。

中考裸考进了区里唯一一所市重点。上海中考志愿外区学校只能填一个(俗称零志愿)填了四校之一,然后差两分没考上。顺便说一句,那年中考我所在的初中没考上高中的人,大概是个位数。然而全区上高中的比例确实是一半一半左右

高中虽说是市重点,但放在全市排名至少是三十开外,一本率在百分之六十左右,近年更低。许多市区出身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这所学校。幸好中考分数不算低,进了好班,情况还算好些。高考也是裸考,发挥正常进了上海某 985211。

我遇到过不少人说你们上海的考本地高校多方便啊 哪知道外地的不容易 balabala……
我承认上海本地人进入本地高校的机会是比外地同学大一些,也承认外地同学比本地同学不容易,但这并不代表本地同学就没有努力或是这努力不值一提。尤其是前面也有提到的 郊区同学的被平均。

虽然是郊区但也不得不承认 多少受到了本地高考政策的保护。然而,想起小升初和中考,仍是一把辛酸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海四校高一在读,初中在公立,纯粹当时运气好又自己想拼一把,不甘心这辈子就混过去了

去学校报到的时候大家交流交流啊,基本都是世外华育上宝,到我介绍的时候大家都大吃一惊

我也是我们初中历史上的四校十杰之一…… 现在十杰还差四个希望学弟学妹多多努力

初中的情况基本就是每年 200 个学生,运气好一个四校,二到四个市重,十个以内区重,十五个上下普高,其他都在技职校,有一小部分会选择中职贯通。

而且绝大多数公立初中都是这个样子。虽然有好的公立,可除去这几个,其他基本都是高中技职对半甚至更糟。

有空再说吧…… 复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能引起争议:

那就是,在北京上海养孩子成本太高了。
我建议

@chenqin

也应当统计一下教育支出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不过太主观了。
随便怎么叫 “既得利益者” 吧。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是通过民大附中 / 高考转学这样的途径来北京高考,你父母未必掏得起你从小到大的教育经费,(包括送钱,即使你孩子够优秀,为了一个小学送十几万)。
换句话说,掏不起意味着上不了好小学,意味着上好初中比率降低,意味着上好高中比率降低,最后意味着很难上清北、211、一本。

你看到了别人的利益获得,没有看到付出。在北京,根本不可能出现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让工薪阶层也能通过刻苦努力,相对低成本的上大学。
我认识的在清北的北京同学,家里不是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医生),同时家里还没钱的,几乎没有。

———第二版———
仔细说一下。我们区中考差不多 60-80 名才有可能出区,这个比例放到约是 300+/2000+。
海淀直升的大多数也是要中考的,rdfz、101、清华附、北大附、十一(招的少一点毕竟有 2+4),首师附中,这算重点学校,加起来八九百总还是有。
我们区最好的高中分数线 504-514(满分 580)。假设所有区判卷一样(这是一个前提,很多远郊区分虚高),那么在海淀比我们区最好的学校还好的有民大附中、交大附中、八一、人分、理工大附中、育英中学、育英学校、中关村中学、建华实验、海淀实验、教师进修附属、北航附。(如有疏漏还需指正)。
举个例子,你考了 530。在海淀,即使上不了第一梯队的几个,还有第二梯队的实验班。在我们区,只能有两所高中,而且不一定是实验班。

中考要求是:学籍户籍所在区有一个满足,可以在本区考。(所以我们班能去海西东考的,都去了)。

有人说,你这么看,那北京和河北,也有毛骨悚然的差距。但是这个题不是讨论北京与其他省矛盾的,而是北京内部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矛盾和分化。

是。

不谈高考移民,我本人也算是外地小学(父母工作,我在爷爷奶奶家)。我身边的很多人,是真正的四九城老北京,比如说鲁谷的小区以前是宣武迁过来的。然而很明显这些人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再比如首钢的职工,世世代代北京家庭,经历了首钢的兴起、发展、辉煌,住在城西规划建设的几大片居住区,而今首钢停产转移也是令人唏嘘。

总有人觉得 “我在别的省压力大不公平没考好,在北京考学就牛逼起来了。”
我只能说,除非你只有高中来北京上,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朋友圈、节奏),才有可能。详见:民大附中
如果你从小出生在北京,划片的学校不好,为了上小学,要送钱、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学而思让他考试;上初中亦然;如果中考不在海西东,又要经历中考的筛选。

因为初中不算好,还不在海西东,没资格择校,没资格签好学校里面的直升协议(保实验班这种)。

再说说自己,
我在河北上小学,只去过一个补习班,奥数考试轻松全区前几,作文发表和英语演讲,证书拿到手软。后来如愿以偿进入不错的初中,最好的班,分班考试前几名,初一年级排名 60+/1320。后来我初中的那个班有一个清华(不是我),一个上交大,一个人大,好多北师大。

当时,有一个阿姨给了我一包十一学校的小升初样题,我发现并!看!不!懂!
当时就对从小学奥数的北京孩子膜膜膜……

我父母工作不忙了决定让我在北京读书,到了我上述的那个区。他们找了各种关系,交了两万择校费。我初二成绩排名:42/360,9/360,36/360,27/360。也没有很靠前,除了第二次成绩,剩下三次放到中考都不可能出区上高中。
初三的时候父亲喝醉酒声泪俱下地对我说:你可一定要考上北京四中……(最后也没考上)

——分割线,以下是原答案——
有呀!
比如我的中考。

先说重点好了。
五年前,我在城六区,非海西东朝,上初中。
中考的时候,我们学校和其他两所区里的初中在一起考。我们学校大概有一半多些的人在认真答题,剩下两个学校基本不怎么答题。我记得中考数学,2011 年,有一道全等 + 旋转的题,有一个空,问某个角是多少度。我看了一眼觉得是 45(或者六十,我不记得具体结果了),量了一下是,算了一下必然是。老师收卷的时候发现我后面的哥们写错了。考英语,后面有个女生一开始就睡觉,睡了一会儿监考老师不忍心就让她别睡了,她写了两笔然后又睡了。

我有同学在职高,大专,非 211985。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可能只是读书没那么优秀。以前住的小区,旁边就是职高,也很正常。

我们区 2000 + 人,我清楚地记得我当年看到的高中招生指南:人大附中 2,101 中学 2,北大附中 0,清华附中 4,四中 6,八中 9,师大二附中 5,实验(四五个吧忘了),十一学校 4,首师大附中 8。剩下的学校不太记得了,总之城里的学校加起来 60-100 个名额吧。
当然其实还可以继续签约,签本区的学校。不过我当时铁了心地要来海淀读高中,舍弃了本区几所学校的奖学金和实验班。(事实上,我高考分数比区状元加完分还高五六分,总算没有白费功夫。)

诚然,在北京更好考北京的大学一点。但是北京城内却有着让我觉得毛骨悚然的分化。我第一次来到海淀(还不是海淀最好的中学),第一个学期压力很大,学风、资源、活动什么的是我初中不能比的,后来听说 exbf 在 rdfz 以前的生活,又是说不出的羡慕。

这种分化早就在小升初和初升高淋漓尽致了。

知乎用户 陈曲 发表

谢邀,我就贴个图。

所以现在跟同龄人聊天,都会开玩笑。如果是西城区户口,那么孩子随便生。如果是延庆大兴门头沟,那么还是考虑做个丁克比较划算。
费劲心血砸锅卖铁,背了一屁股贷款买了五环外的商品房,生下孩子傻眼了:家附近一个像样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没有。
都说北京学生幸运,其实北京的教育最不公平,孩子们出身不好,连努力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卷子再简单也不行。
至于连简单卷子都没机会做的人太多了。我不是在给北京教育洗地,我自己和今后的子女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所以别跟我发私信抠字眼。前面的同学们说得很详尽了,我是来抖机灵的。

知乎用户 JSmileDawning 发表

只说自己经历。
小学在 S 区上的, 没错就是那个城六区中最小的区。小升初考到了海淀一私立学校(当时还是私立), 学费一年两万出头。高中和初中在同一个学校, 高中一直拿奖学金没交学费。高考发挥一般, 大概比学校平均分高十分左右, 进了北京一所 211。
先说小学, 班里 40 人左右, 分成四批:1 小学就学霸, 各种奥数钢琴, 小升初的时候直接被西城实验提走档案, 中考考到四中, 最后清华。2 答主这种, 考到西城海淀私立学校, 交比较贵的学费。因为当时北京小升初不允许跨区。最后高考也都大概在北京一些北字头的 211985 中。3 小升初留在本区, 中考考到东西海这种区的学校。高考也基本都是 211985。4 小升初留在本区, 念完初中后上职高或者干脆就不继续念了。
第一种人特别特别少, 一个学校也就出一两个人。第二种人大概一个班有 10 人。第三种不到 10。剩下的就全是第四种, 可以算出有 20 人左右。也就是说, 有近一般人都上了职高。然而答主这还是城八区。爸爸在顺义上的小学, 高中牛栏山一中, 最后考上了东南大学。他回忆说自己小学同班同学考上大学的也就只有几个人。
最后声明, 我不是来给北京洗地的。现在知乎上只要涉及北京高考这种话题, 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喷… 心累… 不过也没办法… 有些人想喷就喷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完高票,作为一个小市民家庭出身非城区户口的学生,初高中都上了海淀一流学校而且并没有花钱托关系,我都觉得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了。

更一下:
虽然确实有些差别,但是我还是感觉事在人为吧。小学时候在那个不太好区读书,读的还是企业的子弟学校(在现在应该算很烂的私利),确实差,但我觉得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就是不想学习,好好学习也不乏有去清北的,复旦的,还有个去哈佛的。
所以还是事在人为吧,与其抱怨不如自己去努力。
正经牛逼的学生现在已经不高考的,也不稀得上清北这种学校了,当大家在这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家已经拿着 fellowship 在专心搞自己喜欢的学科了。抱怨什么的并没有什么卵用,毕竟你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现实。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举报自己学校提前开学补课的事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一名老师 真的,孩子们想举报就举报好吗。 想学习的,自己在家也能学,不想来学的,来了也没用。 老师也想在法定节假日陪陪家人好吗? 但是,你们能不能聪明点,用个化名不出现具体年级班级?保护一下自己,也保护一下你的 …

全面放开二孩会出现哪些社会现象?

知乎用户 田吉顺​ 发表 看到数据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尤其是里面非独夫妇和单独夫妇的年龄构成,我颤抖了。从 2013 年底单独政策放开,已经明显感受到之后高危妊娠的发生在显著增高。而如果结合这个年龄构成的变化,以及 2014 …

为什么 2015 年初,上海有卫计委官员呼吁大家生二胎?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想象一个场景。2015 年,差一天就到 55 岁生日的张大妈正在喜孜孜地打算明天退休了去哪儿跳广场舞,但她却突然晕倒在电视机前——原来延迟退休方案公布了,政府决定,所有人的退休年龄都在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