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里的青蒿是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本草纲目》里的青蒿是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

作者:大家一起来翻墙

0.起因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关于青蒿素知识的讨论异常热烈,其中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具有抗疟功效的青蒿素来自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那它为什么不叫黄花蒿素或黄蒿素呢?

植物分类学博士刘冰(@ArtemisiaLiu)在果壳网上发表了文章《【2015诺贝尔奖】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指出【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刘冰博士认为:《本草纲目》里的青蒿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而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李时珍搞错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注:指青蒿和黄花蒿),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这意味着《本草纲目》里其实没有植物学青蒿的一席之地。

对此,方舟子博士(@新语丝之友 @新语丝之光,均为他人注册转发方舟子Twitter内容的账号)发表了不同观点,认为《本草纲目》里的青蒿和黄花蒿与植物学上的青蒿和黄花蒿是分别对应的,他的微博原文说【《中国植物志》说得很明确,《本草纲目》里的青蒿就是青蒿,《本草纲目》里的黄花蒿就是黄花蒿。】

本文基于《本草纲目》和《中国植物志》对青蒿和黄花蒿的描述,佐以少量其它文章,辨别中药青蒿与植物学青蒿,以及中药黄花蒿与植物学黄花蒿的对应关系。

1.【气味】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保升曰︰草蒿,江东人呼为??【xìn】蒿,为其气臭似??也。北人呼为青蒿。  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qìn,香蒿】,是也。  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葅【zū,=菹,酸菜或腌菜】,自然香。  颂曰︰……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  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青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解读】

以上,除第一句稍后解释外,其余均对青蒿有“香味”的描述,甚至用了【芬芳】二字来形容。

那么,第一句“其气臭似??也”又如何理解呢?可以理解为青蒿的味道闻起来像??的味道一样。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的气味如何了。??,《康熙字典》解释为:【广韵】小兽,有臭,居泽,色黄,食鼠。【正字通】貍属,似猫而小。说??“有臭”,可以指有“臭chòu味”,也可以指有“香气”。到底是臭还是香呢?我们得先找到??的说明才行。

好在《本草纲目》的“兽部”的“狸”条目下,就有以下说明:

时珍曰︰狸有数种︰大小如狐,毛杂黄黑有斑,如猫而圆头大尾者为猫狸,善窃鸡鸭,其气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虎,而尖头方口者为虎狸,善食虫鼠果实,其肉不臭,可食;似虎狸而尾有黑白钱文相间者,为九节狸,皮可供裘领,《宋史》安陆州贡野猫、花猫,即此二种也。有纹如豹,而作麝香气者为香狸,即灵猫也。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为牛尾狸,亦曰玉面狸,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人多糟为珍品,大能醒酒。张揖《广雅》云︰玉面狸,人捕畜之,鼠皆帖伏不敢出也。一种似猫狸而绝小,黄斑色,居泽中,食虫鼠及草根者名??(音迅)。又登州岛上有海狸,狸头而鱼尾也。

我据此推测,??可能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灵猫。

据维基百科【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又名香狸、七间狸、麝香猫。小灵猫体型似大灵猫,但是较小,长约48-58厘米,尾长33-41厘米;全身灰黄或浅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条纹,体侧有黑褐色斑点,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尾部有黑棕相间的环纹。分布在中国南方、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地。小灵猫多栖息在低山的森林、阔叶林等,除了会吃老鼠、昆虫、青蛙、鸟类外,偶尔也会吃水果。栖息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合林、竹林、丛林、草原和河流等区域。】

另据相关科普网站【小灵猫也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难得一见。平时都在地面游荡、寻食和到处举尾“擦香”,但也善于登高上树捕捉小鸟、松鼠和跃入水中横渡溪沟、小河。老鼠在小灵猫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2.9%~91.7%,是人类灭鼠的天然同盟者。受敌害追袭时,可以从肛门两侧的臭腺中,分泌出具有恶臭的液体,使敌害者不堪忍受,被迫转身逃之夭夭。会阴部有囊状香腺。小灵猫的香膏最初呈现黄色,不久就因氧化色泽转深,最终变成褐色。香膏的气味很特别,带有一些“糯米香”,也略带腥骚之味,时间长了,这种气味将会变淡消失。有人认为小灵猫的香膏不但具有“麝香”气息,而且也是一种类似麝香性质的兴奋药和镇痛药。】

继续推测,??很有可能就是小灵猫。说??“有臭”,应该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香腺产生的香膏及【到处举尾“擦香”】发出的香气,而不是受敌害追袭时从肛门两侧的臭腺中分泌出液体的恶臭(这小动物能香能臭,够奇葩的)。并且,其香腺分泌的香膏带有“糯米香”,也比较符合古人对青蒿香味的描述。

综上,我认为《本草纲目》对青蒿香味的描述是李时珍和多位古人的经验总结,应该比较可靠。青蒿的自然香味应该是绝大是多数人认同的。这和《中国植物志》中青蒿“植株有香气”的描述是吻合的。

B.《本草纲目》黄花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解读】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花费大量笔墨描述“青蒿”之后,特地新增“黄花蒿”条目,这应该不是随意的行为。的确,时珍自己也说【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是他同时也给出了鉴别方法【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这里,“气辛臭”是黄花蒿与有香味的青蒿最重要的区别,这和《中国植物志》中黄花蒿【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的描述是吻合的,因为“浓烈的挥发性香气”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是臭气(指难闻的气味,比如有很多人不喜欢芫荽的味道),当然也不排除少部分人认为这是香气。

例如,@谭庆禄 在博文《野草之什·黄花蒿》中写到【从蒿草中钻出来,头上身上,往往沾是许多碎叶或者黄花。这时,再走近别人,人家就会夸张地捂住鼻子,连说好臭好臭。关于黄花蒿的气味,我的感受颇为不同,多少年了,却一直闷在心里。虽然大家叫它臭蒿子,也有不少人真的以为它很臭,而我却不觉得,有时甚至还觉得它有点儿香。此事让我颇为尴尬,所以一直羞于说出口。近日偶尔翻看《濮阳植物志》,见黄花蒿又名“香蒿、臭蒿”,心里顿时浮起一阵快慰,我的感觉也不是没有道理啊。】【《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台湾潘富俊先生作《诗经植物图鉴》,其中有云:“沈括《梦溪笔谈》说:‘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黄色者即为黄花蒿,植株色绿带黄色,气味辛臭;青色者为青蒿,枝叶揉之极香。二者都是《诗经》所言之蒿。”】

又如,@婉若清扬Sherry 在微博中写到【(微博图片)黄花蒿。不由地想起屠呦呦,她就是从黄花蒿提取青蒿素的。小时候,田野里,房屋后,水渠旁,到处都是的。它是不太讨喜的野草,因为它不是盘中青口的菜肴,也不是小兔和老母鸡的饲料,而且撸一把它的种子,会有一种奇异的味道,令人掩鼻。记得母亲叫它黄蒿,叮嘱我不要动它。也有人家晒干了用它熏蚊子。】

再如,@blue天虹2013在微博中写到【老家有种以青蒿做主材的糯米糍粑,叫“艾粑粑”也叫“艾蒿粑”。因青蒿特有的香味,乡里一般称为香蒿。逢年过节、祭祀的点心里都有艾蒿粑的身影。小时听长辈说,旧时如果哪家媳妇误采黄花蒿(臭蒿)做了粑粑来祭祖,那得以亵渎祖宗的罪名来追究的。】

可见,认为青蒿香、黄花蒿臭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感觉。在李时珍之前,古人有可能将黄花蒿与青蒿混谈为“青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青蒿”条目之外新增“黄花蒿”条目不仅没有错,反而是非常正确的,是有意而为之。至于后人是否严格按照《本草纲目》来划分中药青蒿和黄花蒿,或者说中药市场上以黄花蒿(还有其它诸如茵陈蒿、牡蒿等)作为青蒿入药的现象,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C.《中国植物志》青蒿:

植株有香气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

【初步结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青蒿是香的,黄花蒿是臭的。《本草纲目》中对青蒿、黄花蒿气味的描述是准确的,也是和《中国植物志》上的气味描述比较吻合的。

2.【可食性】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qìn,香蒿】,是也。  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葅【zū,=菹,酸菜或腌菜】,自然香。  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

【解读】

《本草纲目》中对青蒿的可食性描述非常明确,那就是“可食”。

B.《本草纲目》黄花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解读】  《本草纲目》中对黄花蒿的可食性描述非常明确,那就是“不可食”。

例如,@谭庆禄 在博文《野草之什·黄花蒿》中写到【黄花蒿的枝叶有一种浓烈的怪异气味,人和牲畜都有点消受不了,牛羊不吃,鸡鸭不睬,人们轻蔑地叫它“臭蒿子”。】

C.《中国植物志》青蒿:

邪蒿(救荒本草、野菜博录)  《救荒本草》与《野菜博录》所载“邪蒿”亦为本种

【解读】  《救荒本草》,中国明代食用野生植物专著,作者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为救荒防饥,他曾遍访老农,辨认野生草木,并搜集活标本在园圃中亲自栽培、观察研究,选择其中可供充饥佐食者绘图著文,编成本书。《中国植物志》认为【《救荒本草》与《野菜博录》所载“邪蒿”亦为本种】,因此,植物学上的青蒿与《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均“可食”。

《救荒本草》“菜部“中有 “邪蒿”条目如下:  邪蒿 生田园中,今处处有之。苗高尺余,似青蒿细软,叶又似葫萝卜,叶微细而多花。义茎叶稠密,梢间开小碎瓣黄花。苗叶味辛,性温平,无毒。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可同胡荽食,令人汗臭气。治病文具本草“菜部”条下。

果然,在《本草纲目》的“菜部”中列有“邪蒿”条目:

邪蒿(宋《嘉》)  【释名】时珍曰︰此蒿叶纹皆邪,故名。  【集解】藏器曰︰邪蒿根、茎似青蒿而细软。  时珍曰︰三、四月生苗,叶似青蒿,色浅不臭。根、叶皆可茹。  【气味】辛,温、平,无毒。  诜曰︰生食微动风,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请注意:这里提到了邪蒿【根、茎,叶似青蒿】和【根、叶皆可茹】,而且是在“菜部”,也就是说邪蒿是一种食物。那么,邪蒿是否是青蒿的的一个变种呢?希望有专家能给出解答。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

【解读】

可“作制酱的香料”和“牧区作牲畜饲料”不能视为可食,因为“可食”一般是指作为人的食物而言。

【初步结论】

虽然在幼嫩时青蒿与黄花蒿均有可能被采食,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青蒿可食,黄花蒿不可食。《本草纲目》将可食性作为青蒿与黄花蒿的重要区别,与《中国植物志》的描述是比较吻合的。

3.【植株高度】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五代?韩)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葅,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约120厘米】。  (宋?苏)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约120—150厘米】

【解读】

中国古代度量一尺约合现代30厘米(五代、宋、明等不同年代有所差别),因此上述青蒿的高度最高约150厘米。这与《中国植物志》中青蒿【高30-150厘米】的描述完全吻合。而《中国植物志》中黄花蒿的高度描述为【高100-200厘米】,与《本草纲目》中青蒿的描述不符。

B.《本草纲目》黄花蒿:

C.《中国植物志》青蒿:

茎单生,高30-150厘米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茎单生,高100-200厘米

【初步结论】

从植株高度的描述来看,《本草纲目》中青蒿和植物学上青蒿是完全吻合的。

4.【产地与生境】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别录》曰︰青蒿生华阴川泽。  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解读】

从上述两条记述来看,古人观察到的青蒿“处处有之”且“生华阴川泽”。

B.《本草纲目》黄花蒿:

C.《中国植物志》青蒿:

产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地区。  大头青蒿(变种)产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

【解读】

从产地来看,植物学青蒿覆盖了中国除西北以外的大部分省份,从古人的地理范围来看,可以认为是“处处有之”。

从生境来看,植物学青蒿“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这和《本草纲目》“生华阴川泽”是基本吻合的。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遍及全国;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 500米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 000-3 000米地区,西藏分布在3 650米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及美国。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解读】

从产地来看,“遍及全国”肯定符合“处处有之”。

从生境来看,“生境适应性强,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凸显了植物学黄花蒿可在干旱、甚至盐渍化的土壤生存的特点,这与《本草纲目》中青蒿【生华阴川泽】的描述有明显差异。

【初步结论】

从产地生境描述来看,《本草纲目》中青蒿和植物学上青蒿是基本是一致的,而与植物学上的黄花蒿则有明显差异。

5.【花果期】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

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八九月青蒿成实时采之  八九月拣带子者最好

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

【解读】

从上述描述,可以归结出《本草纲目》中青蒿的开花时间为农历【七八月】、【秋后】,结果时间为农历【八九月】,由此推算出青蒿公历的花期约为8-9月,果期约为9-10月,亦即青蒿的花果期为8-10月。这和《中国植物志》中青蒿【花果期6-9月】基本一致,和黄花蒿【花果期8-11月】更为一致。

最后一条“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时间差异极大,不知何意。请专家释疑。

B.《本草纲目》黄花蒿:

C.《中国植物志》青蒿:

花果期6-9月

【解读】

另据《濮阳植物志》498页描述青蒿【花期7-8月、果期8-9月】,可知濮阳青蒿的花果期为7-9月。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花果期8-11月

【解读】

另据《濮阳植物志》497-498页描述黄花蒿【花、果期8-10月】,可知濮阳黄花蒿的花果期为8-10月,这比同一地区青蒿的花果期整体晚了约1个月。

【初步结论】

考虑到地理位置对花果期的影响,可以认为《本草纲目》中青蒿花果期的描述和《中国植物志》中的青蒿与黄花蒿的描述基本吻合,但和黄花蒿的描述更接近一些。

6.【花色】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

【解读】

《本草纲目》中描述青蒿的花就这么简单的一句【秋后开细淡黄花】,也就是说开“小的淡黄色花”。这与《中国植物志》中描述青蒿【花淡黄色】完全吻合,而与黄花蒿【花深黄色】有差异。

B.《本草纲目》黄花蒿:

C.《中国植物志》青蒿:

花淡黄色;雌花10-2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30-40朵,孕育或中间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顶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花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

【初步结论】

《本草纲目》中描述青蒿【细淡黄花】与《中国植物志》中青蒿【花淡黄色】较吻合,而与黄花蒿【花深黄色】不太吻合。

7.【茎叶色】对比

A.《本草纲目》青蒿:

时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尔雅》诸蒿,独菣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  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葅,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  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青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

【解读】

《本草纲目》中描述青蒿的茎、叶颜色大多为【深青】【青色】。

1)这与《中国植物志》中描述青蒿茎【绿色】、叶【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是吻合的。而《中国植物志》中描述黄花蒿的茎【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这是明显有别于青蒿的特征。

2)这与附录5.《中国植物志》艾蒿组分种检索表【大头青蒿、青蒿和黄花蒿的鉴别】中青蒿叶的描述【背面深绿色】完全吻合。

B.《本草纲目》黄花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解读】

《本草纲目》中描述黄花蒿【色绿带淡黄】,这与附录5.《中国植物志》艾蒿组分种检索表【大头青蒿、青蒿和黄花蒿的鉴别】中黄花蒿的描述【叶背黄绿色】完全吻合。

C.《中国植物志》青蒿:

茎单生,高30-150厘米,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

D.《中国植物志》黄花蒿:

茎单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径可达1厘米,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绿色

【初步结论】

《本草纲目》中描述青蒿、黄花蒿茎叶的颜色,与《中国植物志》中青蒿与黄花蒿的描述分别较为吻合。

8.总结

以上根据《本草纲目》和《中国植物志》对青蒿与黄花蒿的描述,分别从气味、可食性、高度、产地与生境、花果期、花色和茎叶色等七个反面进行了比照和分析,发现除了花果期一致性较弱外,其它在气味、可食性、植株高度、产地与生境、花色方面均有较强的一致性。

结论:1)《本草纲目》和《中国植物志》各自对青蒿与黄花蒿的描述是分别吻合、对应的。2)《本草纲目》里的青蒿就是植物学上的青蒿,而不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李时珍没有错。

9.附录

附录1.《本草纲目》中【青蒿】的相关描述  【释名】草蒿(《本经》)、方溃(《本经》)、菣(音牵去声)、??蒿(《蜀本》)、香蒿(《衍义》)  1.保升曰︰草蒿,江东人呼为??蒿,为其气臭似??也。北人呼为青蒿。  2.《尔雅》云︰蒿,菣也。  3.孙炎注云︰荆楚之间,谓蒿为菣。  4.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是也。  5.时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尔雅》诸蒿,独菣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  【集解】  1.《别录》曰︰青蒿生华阴川泽。  2.(陶)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3.(五代?韩)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葅,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4.(宋?苏)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5.(寇)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  6.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青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7.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修治】节选  1.八九月青蒿成实时采之  2.八九月拣带子者最好  3.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

附录2.《本草纲目》中【黄花蒿】的相关描述  【释名】臭蒿  【集解】  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附录3.《中国植物志》中【青蒿】的相关描述  青蒿  Artemisia carvifolia  中国植物志» 第76(2)卷 » 菊科 Compositae » 蒿属 Artemisia  39. 青蒿(植物学大辞典)草蒿[ 神农本草经(部分)],廪蒿(日本植物图鉴),茵陈蒿(汉英韻府),邪蒿(救荒本草、野菜博录),香蒿(俗称),苹蒿(吉林),黑蒿(山东),白染艮(福建)  39a.青蒿(原变种)图版9: 1-6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var. carvifolia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茎单生,高30-150厘米,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有长叶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4-6枚,裂片长圆形,基部楔形,每裂片具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或为细小、略呈线状披针形的小裂片,先端锐尖,两侧常有1-3枚小裂齿或无裂齿,中轴与裂片羽轴常有小锯齿,叶柄长0.5-1厘米,基部有小形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3.5-4毫米,具短梗,下垂,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狭小,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背面绿色,无毛,有细小白点,边缘宽膜质,中层总苞片稍大,宽卵形或长卵形,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顶端圆;花序托球形;花淡黄色;雌花10-2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30-40朵,孕育或中间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顶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至椭圆形。花果期6-9月。  产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地区。  作者检查了本种模式及副模式标本 (J. D.H.et T. T. 3299/409,存英国邱园植物标本馆及印度国立植物标本馆; C.B. Clarke 38067,4650, Wallich 409a, T. T.,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标本馆),并比较原A. apiacea Hance的模式标本(Hance 10157,Type!采自上海,存北京植物研究所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标本馆),发现二者体态、叶、头状花序等特征无异,故后者为晚出异名,应予以归并。  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 (abrotanine, C21H22N2O)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据报道,本种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但本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本草纲目》等古本草书记述的“青蒿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可能是本种;《救荒本草》与《野菜博录》所载“邪蒿”亦为本种。  39b.大头青蒿(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的头状花序较大,直径4.5-7毫米,在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状,总苞片开花后成放射状开张,花易于脱落;叶的侧裂片近于楔形。  产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

附录4.《中国植物志》中【黄花蒿】的相关描述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中国植物志» 第76(2)卷 » 菊科 Compositae » 蒿属 Artemisia  40.黄花蒿(本草纲目)草蒿〔神农本草经(部分)],青蒿(神农本草经、中药俗称),臭蒿(日华本草),??蒿(蜀本草),黄蒿(俗称),臭黄蒿(内蒙古),茼蒿(山西),黄香蒿、野茼蒿(江苏),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鸡虱草(江西),黄色土因呈(湖南),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广东、海南岛),苦蒿(四川、云南),“沙拉翁”、“莫林一沙里尔日”(蒙语名),“好尼一沙里勒吉”(蒙药名),“康帕”(维吾尔语名),“克朗”(藏语名)图版9:7-13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径可达1厘米,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7厘米,宽2-6厘米,绿色,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三(至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5-8(-10)枚,裂片长椭圆状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的深裂齿,裂齿长1-2毫米,宽0.5-1毫米,中肋明显,在叶面上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叶柄长1-2厘米,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稀少为细短狭线形,具短柄;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近无柄。头状花序球形,多数,直径1.5-2.5毫米,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狭长椭圆形,中肋绿色,边膜质,中层、内层总苞片宽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遍及全国;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 500米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 000-3 000米地区,西藏分布在3 650米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及美国。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 (qing hau su C15H2205) 、青蒿内脂I、II (arteannuin I, II) 、a-蒎烯、樟脑、按叶油素、青蒿酮等,此外还含黄酮类化合物;地上部分还含东茛菪内脂类化合物。青蒿素为倍半萜内脂化合物,为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治各种类型疟疾,具速效、低毒的优点,对恶性疟及脑疟尤佳。  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 annur Linn., 该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体态略有变异。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

附录5.《中国植物志》艾蒿组分种检索表  【大头青蒿、青蒿和黄花蒿的鉴别】

25.中部叶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背面深绿色,无腺点,叶中轴或羽轴两侧有栉齿,中肋不凸起;头状花序直径3.5毫米以上,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26)  26.叶的小裂齿先端短尖;头状花序直径4.5-7毫米,花后总苞片常开展成放射状。39b.大头青蒿(变种)  26.叶的小裂齿先端长尖;头状花序直径3.5-4.5毫米,花后总苞片稍开展。39a.青蒿(原变种)  25.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叶背黄绿色,微有白色腺点,叶中轴与羽轴两侧通常无栉齿,中肋凸起;头状花序直径1.5-2.5毫米,在茎上排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40.黄花蒿

【PDF全文下载】http://pan.baidu.com/s/1i30ccWt

(XYS20151019)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评饶毅的文章《科学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评饶毅的文章《科学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作者:大士 什么是中药,我们说按照中医理念指导下,把某种植物当作药材使用,这时这种植物才能被称为中药。 如:四气五味、配伍、十八反、十九畏,什么入胆经、入肝经,等等。在这些理念指导下把某种植物当作药 …

英国皇家学会:转基因植物十八问

英国皇家学会:转基因植物十八问 2016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了一本题为《转基因植物问答》的宣传册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新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颇有争论,而这些问题在转基因作物上尤其突出。为了找出这些问题,英国皇家学会委托Ipsos …

谁来关心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员的疾苦

谁来关心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员的疾苦 作者:静子 近来在植物所一实验室做实验,得知其科研人员的一些收入情况。 一位工作多年的研究员,一个月的实际工资收入,只有三千多元,甚至比一些研究生的收入还低,让人不胜唏嘘,见附件的工资表。其中红色框框的部 …

我收集这么多种子,意义何在

我收集这么多种子,意义何在 作者:钟扬 (9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今年7月,他在演讲平台“一席”上作了题为《种子方舟》的演讲,讲述了自己收集种子的原因与幕后的诸多故事。) 大家好,我 …

支持中医的人为何不自己去看看《本草纲目》

支持中医的人为何不自己去看看《本草纲目》 作者:贾湛 中国人应自已去看看《本草纲目》是本什么样的书,特别是知识分子,犹其是医生和教师。不要象科盲周杰伦那样自已看都没看过就唱起赞美它的歌來了。实在没有能力看古书,就看看方舟子《本草纲目是一部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