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 2018 年 PISA 测试成绩出炉,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拿下全球第一,如何看待该测试结果?
知乎用户 闲鱼獭 发表 没想到这个问题最近又变得热门起来,补充一些信息吧~ 先简单介绍下这个测试。 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跨国、跨文化评价项目,测试选取了便于量化的阅读、数学、科学三项科目,在题目、测评学生和学校的 …
虽然可能是一个钓鱼贴,但是这位「林盛儿」(如果确实存在的话)还是能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的。为什么 2014 年时高三的林盛儿认为「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而 2019 年却被现实打脸了呢?
于是我们又使用了 CFPS 数据(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做一个简单的检验——数学标准测试和收入阶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将每个人按照他在 2010 年的数学标准测试从低到高分成 20 个人数相等的档次(分成 20 档是因为数学标准测试只有 24 题),将他们在 2010 年的收入分成 100 个档次,这些分档都是在同龄人内部进行比较的,所以可以避免不同年龄的收入与成绩不可比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检验:数学成绩每提高一个档次(5 个百分位),收入能提高几个百分位?
上图显示了每个年龄的人口分别在 2010 年和 2018 年时一个档次的数学成绩百分位提高带来的收入百分位提高,每个点上的横线代表 95% 置信区间。
可以看到,在 2010 年时,除了刚刚毕业的 23 岁以外,数学成绩每在同龄人中向前移动 5%,收入排位能比较稳定地在同龄人中向前移动 2% 到 3%。
但在 2018 年时,数学成绩在同龄人中向前移动 5%,就不一定能让收入排位向前移动了。一直到 27 岁,「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这话才在统计上变得显著。
即使在 28 岁以后,2018 年时每个年龄的【数学成绩 - 收入阶层】系数也比 2010 年缩小了,从一个档次带来 2%-3% 个百分位的前移,变成 1-2% 的前移。
直到 40 岁以上,两个年份的【数学成绩 - 收入阶层】系数差距才重新收窄。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字词标准测试上(可以理解为语文成绩),见下图:
我们再以 2010 和 2018 年的可比数学成绩为例,分别计算两代人的数学成绩和收入阶层。其中 2010 年计算了 1980 到 1987 年出生的人,2018 年计算了 1988 到 1995 年出生的人,每个年份都计算 23 到 30 岁这 8 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看这批人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在同龄人中的收入百分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到,2010 年收入百分位随着当年的数学成绩稳步增长,最差的 3 分平均在最后 20% 百分位,最高分 24 分则平均在 70% 百分位,整个上升是平缓、稳定的。
2018 的蓝线则不然,虽然整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可以看到,数学成绩拿了 5 分、6 分的人,和数学成绩拿到 20 分的人,他们的平均收入百分位是几乎没有差异的。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从 2010 到 2018 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这句话确实是从正确变成了错误。「林盛儿」前后两次迥异的回答,不一定是他没认清现实,更可能是现实变了。
林盛儿的嘲点根本不在于破碎的中二梦想,而是他幻想自己走上人生巅峰随意打别人的脸,最终却被现实扇了个大耳刮子。
高票说 “你我都是林盛儿”。
别,我可不是,我最中二的年纪也没想着把弱者踩在脚下随意奚落。
**还没有成功,仅仅幻想自己自己光明的未来,就自觉高人一等,赤裸裸的瞧不起别人。**这样的人如果真的成功了,会怎样苛待手下、鄙视穷人、为难服务人员?
“当年的全班第一现在给倒数第一打工” 是悲剧;
“当年最爱嘲讽鄙视差生的学霸, 现在沦为差生手下的打工仔”,这是标准爽文情节。
这篇回答不针对知乎用户林盛儿本人,敢于保留中二黑历史的猛士值得尊重。如果这个鲜活的反面教材,能让其他 “林盛儿” 学会谦虚和尊重弱者,那真是功德无量了。
只愿还没被社会毒打过的 “林盛儿” 们清醒一点,那么曾被 “林盛儿” 们狠踩过一脚,看到他们落难忍不住幸灾乐祸的人,也能少一点了。
很反感 “人人都是林盛儿” 的说法,知乎盛行的唯学历均、唯分数论向来就害人不浅。
其一自然是因为这种观点对在校学生有极强的误导性,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只要有个好成绩好学历以后的美好人生路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会让他们放低对自己道德品性的要求,疏于对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往往免不了愿望破灭、理想落空。
其二也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像林盛儿一样,仅仅是做题能力比普通人略强那么一点,就自以为半只脚迈入了精英阶层,转而光明正大地对那些差生和低学历者进行羞辱和歧视。
我哪怕在最中二的年纪都没有这种恶劣的念头,人应当有适度的优越感,但绝不应把优越感的基础建立在一纸文凭上。
前两天发的一条想法其实从侧面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往往在幼年、青年时代过度拔高了学知识的重要性,而在入职场、社会后又过度的看低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冲击最大的时刻就是学校毕业,初入职场的阶段。因为这种冲击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所以会带来的很大的震撼,造成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论断。
最近有个有趣的观察:我们在学校期间往往过度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book smart)而弱化了对于 “混社会”(street smart)的培养。但一毕业进入社会,人们又往往低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把成功与失败诉诸于“混社会” 的能力。这种割裂感使得很多优秀的在校学生们看不起专业知识一般,但擅长社交的人。而进了社会后又有很多人看不起 “书呆子” 以及那些喜欢钻研技术的人,更加佩服长袖善舞的人。
或许解决这种怪现象的方法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不是二分的,每种特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效用的会变化。在 “书呆子” 和“万金油”中间还有无数个中间地带,比如爱读书的“社会人”。如果我们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即使我不知道最高分会是谁。但肯定不是我,也估计不是你
所以其实就是个人价值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中产生的巨大割裂感。假如你高中加大学七年间一直在优化的目标函数本身就是偏离真实世界的评价标准的,一直要做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做科学家。结果等你进入职场时就会发现生活跟老师家长说好的不一样,从而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人生。但其实如果你沿着同一个体系继续走下去,比如走科研路继续读研读博,或许在这个评价标准上的改变还没那么大,冲击也会小一点。但考虑到绝部分人还是会走就业的这条路,所以上面的假设并不成立。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来思考生活,而延续了一以贯之的评价标准。我个人对于所有年龄层的人都适用的建议是:「多和别人聊聊,多出去看看,尤其是那些自己不一定会去的地方」。比如你是个好学生,不如跟朋友去几次夜店体验一下,也偶尔陪室友开黑打游戏;去工厂看看一线工人怎么做模具加工,什么是剪刀片什么是车床;也去别的富裕贫穷的省份、国家看看,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理,如果你对学习没那么感兴趣,也不防听听你的学霸朋友们的心声,找家里走学术路的长辈聊聊,甚至单纯去图书馆里去坐坐,感受一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抛弃单一的评价体系本应该是一个祛魅的过程。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有时却在朝反方向前进。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在「如何看待科大表白墙下关于出国读 PhD 利弊的新一轮讨论?」的回答中分析过,核心观点是「你所处的环境环境或许正在妨碍你认清现实」,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陈为军导演曾拍过一部很有深度的纪录片《出路》,其内核就是讨论什么是教育,以及什么是我们的 “出路”。其中有一幕是某高职院校老师去贫穷的县市招生,对着台下分数不高的考试和家长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代表着出路。如果我们对教育的意义,以及自己大概未来想做什么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而非只记得那些被强行植入我们脑中的观点,那就不会面临巨大的冲击。
纪录片《出路》- 陈为军
那么读书、学习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因为我们终归都会被 “回归” 这个现象所纠正。比如初期水平有限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坚持下去,可能知识水平会朝着环境的平均水平靠拢,或是被淘汰。所以所学的知识只是在特定时期、环境中看起来无用,但往往从长期看会和你所处的大环境的平均水平靠拢。因此我们所批判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万能论以及单一排他的评价标准。
其实写这个回答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在某留学论坛做版主的经历。其中有一个板块是专门让申请者来定位自己的学校申请的,网友们会根据发帖人的情况给出看法,评价发帖人的定位是否客观,有多大机会申请到目标学校。常年混迹于该版的我总能看到有人发那种特别 “励志” 的帖子,比如求助大家他这个条件是该去哈佛还是耶鲁,或是在自我定位上总是出现巨大的偏差,这并不少见。我的一个乐趣就是过一年后再去看看他们的最新发帖,往往已经变成了在几个差很多层级学校上的对比,或是在讨论如何采取大公司上班。不知道他们再看到当年的定位帖是何感想。
这个观察其实和林同学的案例何其相似。年轻真好,有一点点鼓励与反馈就会觉得自己站到了时代的前列。这样的感觉我也曾有过。现在的我也会给自己积极暗示,但终归还是有了更加审慎的评估。我倒不觉得这是一种 “倒退” 或是 “圆滑”,而只是“现实感” 更强了,对于事情的掌控力也提高了,有了更理性的判断。我们还是要把这点和 “被生活磨平” 区别开来。所以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在逐渐认识这个复杂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多元的价值观,但依然拥有相信、肯定自己的能力。
年轻真好,年轻真不好。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当然是成绩和收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你的成绩如果拉大到清北和大专来看,当然是清北的人收入要显著高于大专,但是跟 985 比,这个波动其实就不明显了。
所以说高考每提高 10 份,你未来的人生就会幸福多少呢?我觉得可以认为是没有的。你可以提高 200 分,你当然可以努力去做。你要是只能提高 10 分,那我觉得那么辛苦根本不值得。有些人可能会说,说不定就是这 10 分改变了命运呢?这种机会当然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是十分低的,对于你来说说不定就在 1‰的这个水平上,高三每天那么惨,换来 1‰的机会,这跟不存在这个机会没什么不一样的,你平均要投胎两百多遍才能让这个事情发生一次(逃
当然我也不是让你去玩游戏。这么多的时间,反正花在学习上效果又不好,为什么不直接去了解大学的专业呢?到时候选专业,就是你的智慧,而不是父母脑子里进的水了。一个合适的选择,比你单纯的追求高分还不一定能追求到,给生活带来的幸福感的变化那才是显著的。脑子正常都会选那个概率大的。虽然那个需要花费你的智力,而高三埋头做题只是在花费时间,但是如果你连花费智力的勇气都没有,还追求什么幸福呢?不存在的。
第二个就是希望和现实的落差。其实想想,我中学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呢?初中和高中分别用过 VB 和 Delphi,我觉得 Delphi 比 VB 强,所以当时除了满脑子编程以外,我就在想以后可以去 Borland 多好啊。公司环境优美,我还能开发我心爱的 Delphi。没想到公司黄了(逃。大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情还挺不好的,那个时候能力比较低,转语言还是挺困难的,不过我还是努力把时间都从 Delphi 投入到 C++ 上面了。
2019 年了,想随便转语言,只要熟练掌握 C++、Haskell、TypeScript 和 Erlang,就可以了。上次的列表要改改了。什么语言最后都是这四个语言的加权平均。
后来想想,没去德州的 Borland,没去加州的 Embarcadero,来了西雅图的微软,说不定就是命运的安排。
做人完全可以既佛系又努力的。好好用自己的脑子,想想自己想要什么,不要总是去选择不需要智力的努力,这只是在骗自己,而且还没有用。事实证明,人的幸福感,不完全取决于钱,更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啥。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想要有钱不工作。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答案。你有钱不工作你也不会去死的啊,你最后还是会找点事情做的。这个事情是什么,才是你要追求的答案。
等你有了答案之后,努力做自己开心的事情,不仅开心,努力不会痛苦,而且回报是显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你都变得更幸福。
绝大多数的不快乐,都来自于横向比较,换句话说就是心态的问题,建议有机会多跟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的人聊聊,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比你快乐。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周围的大多数人也都是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三低,所以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或者嫉妒他人,也就不会因此产生横向比较的失落感。当然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认识几个高收入者,稳稳地占据着鄙视链的顶端,不过对于三低人群,他们圈子里的高收入者基本都是富二代、暴发户、关系户,其一生的命运由其出身决定,你羡慕了也没用,所以还不如继续回家当咸鱼。
与之对比,高学历、高技能、中收入的人才是最痛苦的,首先他们周围的高收入者,富二代只占少部分比例,大多都是风口创业、金融诈骗、阿里 P8 这种翻身农奴。你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他们,感觉不出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历差不多、技能差不多、智力也差不多,只是有些人运气好学了个好专业,有些人胆子大先玩了 P2P,你也每天加班学习,人家也每天加班学习,然而人家永远领先你几个身位,让你欲哭无泪。
终于你回过神来,原来你才是这个社会里少数人,事实上无论在哪个社会,高学历高技能的都是少数,而你恰好就处在那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后面的人想让你赶紧去死,前面的人想你永远跪着,你为这个社会所谓的产业创新做出了贡献,然而你的回报很难追得上你的付出。
那么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劳动报酬往往赶不上付出?答案很简单,因为有一个东西叫资本收益。所以你费尽力气上学加班,然而留给你的社会分红却只有那么一点点,逼着所有人都来抢,抢到的就是高收入,抢不到的就接着抢吧。
其实抢到了又能怎么样?过几十年往回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抱怨你当初还不够努力的也只有你孩子而已,为绝后患,何必生 ta。
我愿变成一条宠物狗,无忧无虑,无欲无求,有欲也没关系,把我阉了吧,心甘情愿。
这只是个人的一个小喜剧,却是时代的大悲剧。
1. 我并不知道这位的大学是哪所,不敢妄加揣测,但是,现在农村和城镇真的有人一直年级前五最后也只能考个普通的双非,甚至二本三本。不是所有人的高中都和知乎用户故事里描绘的那样,出国、竞赛、清北、谈恋爱,以前看过一个数据,某中等省份全省 70% 以上的高中一本录取率不到全省平均线,平均线为 10% 左右。一个学生如果出生在落后地区,一路年级前五也可能只考上个在知乎说不出名字的大学。
2. 很多父母在观念里还是把教育和钱途相挂钩,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赚大钱,这也可能是导致林盛儿家庭不和的一个诱因。在落后地区,这一思想甚至被教师灌输给学生,导致很多人形成了不良的观念,如果你学的东西赚不到钱,你还会热爱它吗?这还没完,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不仅仅是赚不到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农村学生的教育回报率持续走低,将会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进一步溃烂,形成恶性循环。
3. 努力学习找不到工作,不努力学习就有工作了吗?“从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一条咸鱼”,对不起,不努力学习大概率会更惨,当然,如果看了两个没上学就当上大老板的例子就觉得只有退学才能赚大钱,那我建议你早点别上学了。前段时间福耀玻璃在美的纪录片闹得沸沸扬扬,勤劳的中国工人,工资低,甚至都没劳动保护,不勤劳的美国工人,工作都没了。不管他们勤劳不勤劳,机器人来了。。。。。。。
4. 知乎一天天 “清北藤校,年薪百万” 害了孩子,毕竟上网吹比又不用交税,吹着吹着,不但别人信了,连自己都信了。985 也才 2%,这里面还有一大堆注定赚不到大钱的专业,就算是能赚到大钱的专业,也注定有一大群人不适合,但在知乎,这些成功者遍地都是,以至于我这个咸鱼都显得分外格格不入了。
5. 情况还会恶化下去,19 年并没有好起来,20 年也许更不会了,到时候大家人人都是林盛儿。
他考进了年级前五,你打开了知乎,我当上了咸鱼,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我就不一样了,我高中时根本没想过什么阶层、成绩之类的问题。我当时的目标就是以后工作赚钱了能每天麦记、金拱门、披萨敞开吃,此外还能一个月买一个 GTA 那样的游戏玩。
现在我的两个梦想都实现了,我感到很幸福。
这很正常,各位老逼也不用急着批判,这是学生到社会人的过程,是成长的阵痛,过几年说不定人家混的比我们这里的人都好。两三年前我在知乎劝退会计,被万人唾骂,现在骂的人少了,无他,大部分毕业了,终于得上求职网站找工作了,要自己面对悲伤的 3000 块定律和每年上涨的房价物价,终于知道别人的故事不是自己的故事了,买房买车找老婆更遥遥无期,升职加薪听上去比成功学还遥远,同样 985 毕业同比学计算机的同学薪资低了 5 倍不止,工作过就知道越老越吃香这个谎言了,自然什么豪情壮志都磨灭了。成长就是一个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不断幻灭的过程,如同蛹中之蝶,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当破蛹而出后迎接它们的是第一缕刺眼的阳光,欢迎来到新世纪!租鸡青一,天下大同。
林盛儿身上有一个我很欣赏的特点:他很诚实。而他的诚实,实际上代表了一大群不愿在公众舆论场表达出心声的人的真实心态和处境。
首先,他曾经毫不隐晦地表达过自己的中二。他口中的小社会阶级论,努力登顶论,成绩优越论,其实可以说是我国当下主流教育体系下自然催生出的纯天然认识论。从小学划分班长班副学委小组长开始,无数孩子就是生活在一个权力和阶级被成绩人为划分的封闭环境中,他们所谓的中二,其实是外部环境塑造出的行之有效的认知模式,学习好就是会被老师喜欢,被老师喜欢就是会有特权,有特权就是会有优越感,有优越感就是会进一步形成对学习的奖赏,对自我尊严的提升。
这里,我甚至理解中二这个词是一种有些偏颇的措辞,把一些孩子的言行解读为他们个体的特异性。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环境塑造的产物,如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当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认为自己比学习不好的孩子更 “高级” 时,我们对这类观点和嘲笑和批判当然可以止步于中二这个词,但我们是否应当更进一步追问一句,有这样观点和孩子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我认为答案显然不是的,只不过更多孩子把他们的这种 “高级” 的优越感隐藏了起来,并没有像林盛儿这样赤裸裸地表达在公共舆论场中。而这些孩子所秉承的观点是否能被归咎为他们集体的 “中二”?亦或者说,当我们在人为用成绩和用班干部等手段为他们划分出三六九等时,就已经为这些孩子内心中播种了一个“中二” 的种子?真正应当被嘲弄和批判的,是塑造这种梦扭曲认识论的外部环境,还是那一个诚实地表达出他自身观点的孩子呢?
进一步,怀着这样认识论的一个孩子,在大学后投入社会,发现处境和当年预想的完全不同。于是,作为成年人的他再次坦诚了自己真实和想法和处境。是的,鲜明的反差形成了悲剧内核的笑点,但效果之后,我们难道不会有那么一点心酸吗?他认识论崩塌的惨状,当然可以说是他中二被社会打磨的必然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吗?无论是林盛儿当年的 “中二”,还是他如今的现状,都不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属于一群人的时代剧,然而这一群人里的大多数,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不愿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于是乎在我们眼前呈现出的便是这样一幅奇异的图景:一群人站在台上沉默地经历着,只有如林盛儿这样的少数人在用力朗读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正因为大多数人的沉默,这少数人的故事便成就了为一群人代言的独白。我们对着独白的人指指点点,却没发现台上默不作声的那一大群,甚至于,我们都没发现原来我们自己,其实也站在一大群人中。原来我们从没有成为台下那安之如怡的观众,却一直都是那不愿意发声,却和林盛儿经历过类似心路的台上人。
当认识到一个人的故事代表一群人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正视 “中二” 这个词,和这个词背后被隐藏起来的,深入我们教育体系骨髓甚至腠理的根源性问题。为什么一个孩子会经历这样认识论的崩塌?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让他们摆正心态地融入社会?
倘若说每一出喜剧都有悲剧的内核,那么每一出喜剧的笑声之后都理应紧接着尖锐的质问。然而太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却是散场的脚步声,和愈发空荡和尖刻的笑声。
他 2014 年的发言很可笑么?
你把他的发言中的 “成绩” 替换成 “出身” 再看看,感受一下:
第一段:你的出身决定了你的阶层……
第二段:出身好的见识广、能力强、以后成就顺理成章,一直优秀下去。
第三段:出身好且优秀,别人家的孩子,优越家庭中长大,心理阳光正能量。
第四段:很多东西都是注定的,家境好的家庭教育好、上好大学,成为社会精英。这些家境差的根本赶不上,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以后当打工仔,甚至扫扫大街、端端盘子。
第五段:人生是接力赛,首先要努力成为我们上一代,下一代才能有资格与我们竞争,才有可能爬上去,否则会一直在底层,不能翻身。
………………
大致的意思就这意思,这替换一下,是不是就觉得好像感觉不中二了,反而觉得 “很有道理 “,而且有点眼熟?
甚至不用替换,林盛儿的用语比较 “中学生”,换成知乎大 V 语言包装一下,同样的意思,就不会让人觉得可笑。
或者说,林盛儿他玩的这个梗 (成绩) 和用语比较低龄化,在诸位眼里显得中二可笑。
那么,诸位玩的梗,会不会在更大龄一些的人眼里,也跟你看林盛儿一样呢?
五年之后,他长大了、碰壁了以后,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如此单一维度的世界,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挺好的。
高票答案说他被嘲讽因为他觉得自己成绩好,就想把弱者踩在地下奚落,他确实是有这意思,但我就先说另一个事。
之前我刚注册知乎时候 (还在林盛儿之后),那时候“知乎范” 还很浓,就是 “留学欧美、刚下飞机、年入百万” 那种调调,“洋学生”“百万众”对国内大学的 “村炮” 其实相当不友好,这种 “洋” 对“中”的俯视,凌人气势也跟林盛儿差不多,“唯学历论”的说法也比较流行,跟 “成绩分高低” 其实也没差多大事。后来很多人被爆出收入作假、学历注水,还有一些介绍国外的很多学校其实还不如国内 985 含量高,慢慢地这种味道才淡了一些。即使同是国内学校,对国内顶级名校的追捧,同时一样伴着对非名校的一些奚落,清华北大、top5、C9、985、211、二本、三本等鄙视链,一些答案和评论,语言也不乏刺激性。
林盛儿这话被嘲笑,一来是话语比较幼稚,二来他后来的境遇没有接住前面的盘子。如果他后来不是找 3500 的工作,而是一路向上,接上原来知乎的那种 “成功” 调调(名校、高薪、金融、美国等),那他就是人生赢家了,前面的幼稚言论说不定还有人追捧。
实际上,知乎当时那种氛围,也是固化了 “洋学生” 和“年入百万”的关系,这种味道淡了,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位都 “年入百万”“人生巅峰” 似的碾压,这盘子不是人人都接的住的时候,才会坐下来好好说话,也使得其他人能“且容小僧伸伸脚”,这剧情只不过没有林盛儿这样戏剧化而已。
知乎是我见过最社达的地方,围观一种社达被打脸,并不一定是不 “社达” 了,而可能只是另一种社达看不上这种社达,就像洪兴鸡哥瞧不起校园小霸王一样。
我们很多人都慢慢活成自己曾经看不起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煎蛋网无聊图
本来以为林盛儿是个什么名人或者什么 V,但大概其实就是个孩子。
大家大可不必这么苛刻。
看到这两张截图,确实不禁笑了出来。
只能说生活辣的像一记耳光,拍醒你所有因无知而产生的幻想。
人都曾无知而以为自己了不起,越长大越被痛打的满地找牙,才知道我们大都是平凡人,不是天之骄子。
想想谁小时候不自以为自己是最牛逼,最独特的那一个呢。
我小时候还真为清华和北大选哪个发愁过。后来发现还是吃的太饱了。
真的没必要指名道姓的提出一个问题来问。
在自己没经历过,生活在自己的安乐窝里时,确实会说出些没脑子的话。
我自己晚上说些异想天开的话,白天都觉得可笑。
我们还是该包容些。
因为他自己会在某一天明白,然后回头看看自己说过的话幼稚而可笑,可能会回首一下过往快活得没边的日子,想想那会的自己多么纯蠢,生活又是多么复杂。
我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不是吗?
这该由他自己渐渐长大,被生活磨砺,慢慢懂得,而不是公众来 “帮助” 他反省。
另外更可笑的是他的高仿号已经瞬间被炮制出来了。
可能是仅为了娱乐,又或者为了热度和粉丝。
想想现在很多自媒体,通过制造情绪舆论评论获得流量和粉丝,当粉丝攒够了再洗白,摇身一变成大 V 博主的行为似乎更可笑。
你们资乎侠可能人人都是林盛儿,但我不是。
我最中二的时候也比他聪明,
至少那时候我就知道阶级和成绩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感觉前面的回答都挺温和的。我就问一句话——2014 年有着优越感的人难道就不是真实的他了吗?题目配的图已经可以体现他内心的区别意识了。所以并不觉得他被现实打脸是一件坏事。我们常说要平等要和善待人,可是平等难道只是给较为弱势者的遮羞布吗?在他认为自己是优越分子的时候,他并不愿意以平和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那些 “不如他” 的人啊。
我不觉得同情,我何必为一个吹牛被打脸的人感觉共情?
这就很可笑了。就算成绩好事业顺利,难道成为 CEO 的他就可以一口一个阶层一口一个高人一等?
我不觉得笑着笑着就哭了。我只觉得心寒。一个自认成绩好就该成为统治阶级或者说未来的既得利益者的人,想到的是人生来不同,想到的是高低有别,真的很难过很难过。
若干年后他成为了别人眼里的普通人,看着新的一批认为活该优于他的人,是不是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呢?
我一直以为,人和人虽然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机遇不同,但是人格都是平等的。社会分工不同不代表你注定就比谁该多得什么。尤其是当你自认为超过世界上一部分人的时候,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责任感。不必像伟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不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必割肉喂鹰普度众生,但是至少要常怀怜悯之心,常怀忧患之心,倘若你认为自己注定要成为 CEO,比起早早地学会把自己和人民群众划分开来,谋划着怎么割韭菜,更应该先想想 CEO 的社会责任。
我也有意气风发期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时期,在我中学的时候也以为自己会推动历史的齿轮。但是我从来也没有以这样的口吻教育所谓的底层 不怎么样的人。
先别急着为他感觉悲伤,屠龙的少年被龙所囚?他得首先是屠龙者啊。要是真是林盛儿当上了 CEO,以他成绩决定人生成就的思维,他难道不会说出——没有业绩的人就活该被剥削,没有贡献的员工就活该被辞退的话吗?匆匆站队??看到人家落魄就同情,看到人家被嘲笑就感同身受?
可是他要是当上 CEO 也不会为了文明和谐而放弃个人的高高在上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
他林盛儿被嘲笑,关我林盈儿何事?你们说什么人人都是林盛儿,殊不知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愿当盛儿啊。
我本来很懒得掺和这种问题的讨论,但是这个问题这几天老是刷在我面前,甚至朋友圈也有人转了相关的话题,更不用说又有蹭热点的公众号早就上来吸血了。
所以我想说两句。
一开始看到林盛儿前后两次发言时,我觉得只是调侃,但是随着这个话题的发酵,调侃变成了批判。知乎这两年的讨论氛围很不好,任何细微的过错,都会无限放大,然后摆在审判台上批判一通。
那么,你对于这个林盛儿又认识了多少?你有什么资格去 judge 另外一个人呢?就凭两次发言吗?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一马平川,总有崎岖与坎坷,差别只在于什么时候,以及多少。
2014 年的意气风发,2019 年的迷茫。都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两个脚印,如此而已。
除此之外,我实在看不出别的什么东西。
傻孩子。
这个东西看得我笑崩了,我可以用亲身经历来作答。
遥想当年,我们县城四个小青年,没有留过学 / 在海外的就只有我,我还是他们中成绩最好的。
我为什么没有在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上开着小跑唱着歌,大概都是因为我自己还不够努力。
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专科同桌成了我上级部门的主管。
我还能说什么呢?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已经悄然到来的新时代的一个微观表现。
如果阶层可以由一种简单的单一指标如成绩来轻易决定,那马克思也就不用写共产党宣言了。
一个淳朴的功利主义者,一个发自内心的相信个人奋斗的年轻人失败的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挺可怜。如果这个可怜人的故事不但无法引起同情,还引来了普遍的鄙夷和嘲笑。而且这些鄙视和嘲笑他的人还不是贵胄,而是跟他处境差不多的人。那就有点吓人了。
马基雅维利说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为每个罗马人都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而弗洛伦萨共和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每个人都想消灭贵族。这句话放在这里可以引申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人对阶级固化咬牙切齿,抱怨寒门不能出贵子。同时他们又对下层阶级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欲望没有同情心更谈不上尊重。
反对阶级固化的时候社会的主流观念是自由主义的强调个人奋斗和改变命运。一旦真的有人跳出来把个人奋斗和改变命运付诸实施,主流观念又倒向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总归是罪恶的。个人奋斗只是自欺欺人。
那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呢?说到底这个世界上解决阶级问题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视阶级固化但用国家调控来拉近阶级之间的差距。让上层阶级收敛一点,下层阶级体面一点,这就是所谓的纺锤型社会、一亿总中流的社会。另一种则是不在乎阶级差异,但强化阶级流动性,这就是美国梦和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
当然你可以说这个人吃相不好,还没得志说话就已经过于猖狂。但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得人里有几个吃相好看呢?一个真赢家说 996 是福报吃相就好看了么?
抱怨阶级固化的时候您自由主义,真的让您去个人奋斗的时候您又社会主义了。这就说不过去了。不过没关心您上网还不就是消愁解闷么?眼瞅着长假就开始了,这种选择性革命的态度也是一种让人愉快的选择嘛。
中国网民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总是必须在 “奋斗逼” 和“北大有什么用还不是毕业给中专老板打工”的两个极端之间二选一。
开始的时候我是在群里看到的,大家都是一阵哈哈哈哈哈哈哈。
过了一会,大家都陷入了无言的沉默,我说了一句。
“他好像条狗啊”
大家都一起说 默泪了,求别揭穿了。
哪个人年少不轻狂?
越是年少,越爱幻想,也就是中二。
谁都有中二的时候,特别是高三一毕业,年少轻狂,大学通知书在手,自己在高中是个佼佼者。原以为自己能够在大学的时候一样保持优势,成为佼佼者。
就像网文里的飞升一样,小学升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大家都以为大学都是像仙界一样,上去了就是享福,不用再争夺资源,“杀人夺宝”,可以安心的享福了。
谁知道 “仙界” 就让呆四年,四年强制 “飞升” 到了更残酷的 “血色世界” 里。
这仅仅是第一顿毒打,就让 “林盛儿” 认怂了,表示有个 3500 元的工作就好。
以后社会的毒打还多呢。
以前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各个网络凭空吹逼的大神们,被打脸了死不认输,非要扛着。
什么月薪两万不如狗——月入一狗的来历
月入 5 千好似蛆——月入一蛆的来历。
平心而论,大家也不要太多嘲讽这个知乎用户,说白了,从大学到社会,终于意识到社会的残酷,意识到自己 “不是天下间最独一无二的人”,意识到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这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
每个人都会瞎想,比如以前我小学的时候,我也是经常想象自己大学是读清华好还是北大好,后来还深入的想了一下,清华理科,北大文科,自己喜欢历史还是读北大好。。。
后来嘛,不说了,中二的生活结束了。
每个工作党看到林盛儿的两次言论最开始都是哈哈哈哈哈哈,而后沉默,想起了自己,谁还没个中二期呢?
不过好在,他还是意识到了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残酷的。”
不过也不要灰心,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而且非常美好。
慢慢升级吧少年,时间还长。
希望现在你的能喊出那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做属于自己的斗帝,不认输!
自大和自卑是辩证统一的,当年抗日战争的速胜派,有很多在经历第一场失败以后就转向了投降派。
越是那种斗帝王败苍天的中二少年,越容易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崩塌成灰。越是喜欢猛踩他人的人,越是在乎支撑自己尊严的那一点成绩,“班级前五” 就像是他贬损他人的许可证,但遇到稍微比自己好一点的,比如年纪前五,就会跪的十分平整。
得意就猖狂,挫折就自弃,有种没出襁褓的感觉。
如果林盛儿写回答的时间跟他的成长经历相同,14 年高三毕业,19 年毕业,那我跟他应该是一届的,他可能是五年制,比如建筑、小语种、医学等专业的。
因为算是一届的,他的成长变化的这几年我也在成长变化,所以相对于早已踏入社会的前辈来说,我比较能体会他的心情。回答里写 “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级前五”,我不敢当,但是高中以前年级前五我是敢说的。
别笑,他的一些言论不一定是他思考出来的,很可能是老师灌输的。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我做一个可能不太对的猜想。
我在五线城市长大,中小学老师灌输的就是 “你们要从这个山沟沟里出来”,初三毕业我实在受不了小地方老师和眼界的局限性,一个人去了西安。
我去西安的时候,高中前的老师说:“你看看人家,那都是一只脚踏入重点大学校门的,你们留在小地方读书的人,哪能比得上人家。”
我高中毕业,个人学习能力和智商受限,考得不是很好,勉强上了个 211,专业还不好。曾经的老师又说:“你去西安读书有什么用,考得不如你的人还能走提前批去更好的学校,现在知道后悔了吧?”(国家贫困县的高考扶持政策)
在西安,我接受到的教育是要好好高考,但更多的是素质教育,综合发展。在那个环境下我没太注意过所谓阶层,有的同学成绩平平但某方面突出优秀,大家也会觉得他有更好的发展——事实上,毕业以后是这样的。
相反,有些(为了防止被杠,特别标注我没有一棒子打死所有,我也是从小县城出来的)小县城的思想就是这样,从老师到学生,认为成绩就是全部,眼界局限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认为前几名就一定有个特别特别光明的未来。为了这个 “前几名”,那就学到 “死”。
别笑林盛儿的年少轻狂,在这个大环境里,可能我们人人都是林盛儿,也曾在年轻的时候,被教育、很局限地认为这个世界非常简单,还没做好准备就被扔进社会的熔炉里,几个耳光打懵,完全不知所措。
但是,从小县城出来的年轻人,大多一无所有,除了努力学习改变阶层,很难有别的捷径了。我们不能否认学习可以改变阶层,但切记,请勿妖魔化学习的重要性。
最后很想问问林盛儿,他的 3k5 是在哪个城市。我在一线城市拿着 4k 的月薪(现已辞职)还战战兢兢,是不是觉得 3k5 其实真的挺不错了?
看到的只有心酸。
也想起我参加过的两次校招。
第一次是 2011 年,同龄人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思考着宏大的命题。现在年轻人天天担忧的房子车子我们从来没考虑过,只觉得这些事情太世故了,不应该是我们考虑的事情。刚毕业那年,一个同事买了房子,我跟我父亲聊起来,说要不要买房子。我父亲很严肃的说:这个人你以后不要交往了,房子这东西该有的时候你会有的。
这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啃老是一种罪过,天之骄子们不能沉沦于柴米油盐之中。
第二次是 2018 年,我 28 岁,和同样的学校低了三届的校友一起找工作。与他们聊天的时候,话题从没远离过工作和房子。“哪个公司工资高一点?”“哪个城市房子家里买得起?”“哪个城市更宜居?” 每一个小朋友都满满的焦虑。他们在高房价的重压之下,比我们那一代提前了三年进入了现实社会。
现代中国的青年时期只有 30 年。这件事情悲哀在于,一个个林盛儿们刚入社会即开始焦虑。好的一点在于,至少还在焦虑,说明还有向上的意愿。等到哪一天,他们再也不焦虑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我花了一点时间,浏览了该同学的 112 个回答。
该同学大学在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保研失败,小米粉丝,OV 痛恨者。
经济条件似乎一般,大部分想法都是转发抽奖。
从迹象判断,猜测该同学是山东学生,家庭可能农村或者小城镇。
这也符合年级前五,只能上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现状,北京四中的年级前五绝对不会去。
山东高考就是这样。985 和 211 的概率很低。
即使在大量扩招的今天,县高中年级前五能进省重点高校冷门专业就不错了。
学而优则仕这个事情,在山东是很普遍的认识。
70 后,80 后确实有很多农村出身,小时候能吃饱饭,没见过肯德基的孩子,仅仅考上一个普通大学的本科,专业好点,没有家族人脉,今天就在政府当实权处长局长,在银行当高管。房子车子老婆孩子还外带 00 后小情人。
这些人是时代的受益者,比他们早的人,实际初中文化的很多,他们有机会。机构在发展,他们有职位去竞争。一个小公司成为国际企业,你一直在哪里就是元老。有点股份,现在就不得了。他们在房子便宜的时候一套套买房,收入一直跟着社会增长而增长。
这位同学的思想就是这么来的,也许来自他老师。
70 后大学本科机会确实多一些。
2014 年实际已经变天了。
1999 年扩招,到 2019 已经 20 年了,今天的 211 才相当于扩招前的本科。而山东你考 211 真需要百里挑一,年级前五是不行的。
而且,今天的 211 本科也不行,念到硕士才有当年本科面试的机会。
这位同学高估了自己的成绩所能获得的机会。
2019 年毕业,就是社会的毒打了。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当然不至于 3500 的工作找不到,今天济南小饭店招聘还是 3500 起步。
不好找的是专业对口,体面,劳动强度不大,有发展前途的 3500 元工作。
毕业时候迷茫一下正常。
也许又是 5 年以后,这位同学赶上什么机会发达了,莫欺少年穷,运气这个东西很难说。
当然,这位同学也可能 5 年后也没有什么起色,继续转发抽奖当分母。
然而,世界是非线性的,人类社会更是典型的非线性。目前世界一切的规则都是人为定义的,没有绝对正确的规则,没有绝对正确的前提。
即使是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新的发现推倒原来的定义。
更何况社会科学领域。
首先,来分析一下林盛儿 14 年的结论逻辑。
结论是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级。
换句话说,在校成绩决定了社会阶级。
14 年的林盛儿对在校成绩的理解是。
如果学习好,那么学校地位高,这里学校地位的划分依据规则为成绩。
接下来映射到对社会阶级的划分。
学习好映射为能力强,学校地位高映射为社会阶级高。
那么就有。
如果能力强,那么社会地位高,这里社会阶级的划分依据规则为能力。
暂且不论他读的什么高中。
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的自觉程度、认知水平和毅力等等综合的加权和,加权和即是能力的量化。
最早的普及学校并非是一种选拔单位。当时学校只是家庭放置子女的一个 “托儿所”,主要目标是为家庭减负,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
后来,学校的目的才渐渐转变,以培养劳动力为主要目标,并提供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
**成绩分级,起始为了方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再后来,成为学校强制附加给学生的定义等级的机制。**当然,这种机制对学校和对学生也是双向有利的。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从一开始的相信这种机制,到后来的信任这种机制,再到现在的对这种机制的深信不疑。
决定成绩分级机制的考核,考核形式上是可能是历史的必然,但考核内容上却是历史的偶然。
这种偶然到了如今,我们对它毫不怀疑。
但追根溯源,“成绩分级” 还是人为产生和定义的东西。所以,它存在的形式以及决定它结果的考核方式,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合理性。
现在考虑它的不合理性。
从学习好到学校地位高的线性推理,强烈依据了考核形式和得到的成绩排名。
如果对 “学校地位” 进行量化,在 “在校成绩决定学校地位” 的规则下,则量化结果主要取决于性格和智力这两个因素。
**倘若抛开此规则,则决定一个学生在学校地位的因素会立刻多元化。**性格、家庭、外貌、智力,甚至可以是声音。
而社会比学校更加复杂。
具体来说,决定社会阶级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远远甚于那些决定学校地位的并且已经抛开 “在校成绩决定学校地位” 规则的因素的相应特征。
比如,行业,甚至是所谓的运气。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坚信 “能力决定社会阶级” 规则,并且这里的能力还仅仅限于学生时代的性格和智力,很大程度上只会是一厢情愿。
大白话就是:在学校读书期间成绩牛逼是牛逼,但不代表所有方面都牛逼。
看 2014 年林的言论,我的感觉只有:很好很知乎。
自从 2014 年第一次上逼乎,逼乎就越来越向着林当年的言论特质发展:
越来越势利眼,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奉行赢家通吃,热衷于把不如自己的人踩在脚底下。就像前面一个答主帖的,你会有 985 的男生像皇帝一样肆意翻牌子的错觉
学历至上 + 金钱至上。刚刚那个炒作的 P8 相亲话题,已经不允许女性拒绝当一个 “trophy wife”,更津津乐道北上广的拆迁户以房子在手玩弄了多少女性—罔顾自身属于被玩弄阶级
奉行社会达尔文,极右,“白左” 成为跟极右有任何不一致的行为思想的污名化
眼界越来越狭窄,脾气越来越火爆,明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油腻的人生观和迂腐的价值观却大行其道
我在想,是逼乎毒化了林盛儿这种学生,还是这种中二病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涌入改变了逼乎?
至于非得说林盛儿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曾经是这么想的—八零后好歹还受到过一点理想主义的照耀也读过郑渊洁(虽然郑已被逼乎打倒)——我是不信的。不过如果你说逼乎八成的人过去是这样甚至现在也是,我相信。
也许你们会觉得林还怪可爱的,让你们想起年轻时候—对不起,像我这样从来不想把别人踩在脚下,也痛恨被人踩在脚下的,永永远远,对此生不出 “心有戚戚焉” 这种情感。
虽然这是典型的被社会教做人,不过我倒觉得也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
五年前的林盛儿有那样的想法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高中生喝口水都有可能被劝退的世界里。天知道那些校长老师为了让学生努力学习进而成为他们的 “教育成果” 可以说出什么样的话来?他说好学生以后能当董事长 CEO 大家觉得扯淡,但是他说 “差生以后去做农民工,清洁工”,难道各位真的没听过类似的话吗?
人的思想都是受环境影响的,这个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各位都是经历了社会的冷暖才有了今天的认知。那么假设林盛儿真的就是降生在一个教育环境很奇葩的环境里,而又真如他所说的一贯班级前五,天天被老师家长夸奖,顺带拿他当枪使批评别的孩子——“人家林盛儿以后就有出息,你这样的以后就是扫大街的料”,请问他膨胀一点有什么奇怪的?
我武断地猜测,林盛儿此人应该是在小城镇长大的孩子,因为大城市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在中学就会不可抗拒地接受类似谁爸爸是局长,谁家里超有钱这种现实的洗礼,所以大家都知道读书好也就是普通家庭孩子谋生的必要条件而已,对于灯红酒绿的一线城市生活,我们早就没有什么预期了。而那些小城镇的孩子,接触不到一线城市生活的本质,又天天生活在家长与学校构建的幻想世界当中,出现这种偏离实际的想法很正常。
但是反过来说,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的想法,与林盛儿相比确实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步入社会四五年,被现实教做人了,就开始说什么生活无望,这辈子就是韭菜命之类的话。说白了,林盛儿当年拿他 12 年的经历预测人生是脱离实际,你现在拿自己四五年的经历预测人生就那么板上钉钉吗?
我认为我们当前思维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没有跳出学校当年灌输给我们的定式——小学六年你成绩差,你完蛋了;初中三年你成绩差,你完蛋了;高中三年你成绩差,你完蛋了…… 这个思维的特点就是,**始终以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的表现给别人整个人生下结论。**但是拜托大家搞清楚,现在是步入社会了,你今年 25 岁,工作到 60 岁的话,这中间是个 35 年的跨度。你不明白之后 35 年会发生什么的话,可以往前推 35 年看看——1984 年到今天,发生了多少事?站在 1984 年,你能想到那个考了三次高考,刚刚被破格录取的马云能干出阿里巴巴这么大摊事吗?当然,你如果觉得这是以偏概全的话,我觉得可以问问父母或者长辈,哪个人会在 35 年前准确预言今天自己的生活状态?
从学校毕业,意味着以单一维度评价一个人,或者说某一维度在综合评定中占很大比重的日子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是多维度的时代。如果之前连多维度还没有接触过,没搞清楚到底是哪个或者哪几个维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就不要着急下结论。说极端点,这个林盛儿无非也就是现在不顺而已,你敢说未来 20 年,他的学习成绩对他的人生一点帮助都没有吗?
上层阶级利益集团主导着媒体的声音(…)他们宣称, 某一地区内日益增大的社会不平等是必要的,这样才能鼓励创业冒险与创新、带来竞争力量并刺激经济。因此,如果底层阶级条件恶劣,那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未能提高自己的技能资本 (通过努力学习等等)。
简言之,不管出什么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竞争实力, 都是因为个人,而绝不是社会。这样的论述宣称,在一个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新自由主义规则世界里,只有适者才应也能够生存。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第六章 试验中的新自由主义)
刚刚跟高中闺蜜聊天,那个曾在我毕业册写下 **“以后赚钱了一起去非洲做慈善”,**努力勤奋的女孩,如今在准备攒钱买房结婚了。
而我还在刷廉航,对着地图发呆,想着信用卡的还款日。
似乎每个人都能在林盛儿的故事上找到点自己的影子。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以梦为马,但铆着向上拼的那股劲究竟能坚持多久呢?
也许是第一份工作遇到的不顺,也许是工作一年之后的认栽,也许是相亲数次之后的妥协,也许是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一蹶不振。
不是现实教会了你什么,而是当社会身份和竞争环境带来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超出预判,超出个体的成长速度时,真正跨出舒适圈所要付出和面对的,比 “梦” 和“想”实在是难太多。(文末附一个我写的 “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 的回答)
早上看前前导师接受 Wiley 专访时提到,当年出国读博从北大时期的化学生物学和中国药科大任教时期的中药药理学(曾拿科技进步三等奖),转向环境生物科学和工程**,是出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可能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考量。**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再联想到现导师从博士至今一门心思扑在国产仪器上,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毫无正向科研产出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坚持攻克医学难题时,我突然很惭愧…
当去思考不同代年轻人精神追求和择业选择的差异,过去的纯粹理想已不复存在的现实时,我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上升渠道的艰难。**不论是学术圈、创业圈还是普通求职者,被圈子认可才意味着有可能接触到更多资源。
2. 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水平层面的诸多诱惑,消费主义对年轻人的侵蚀,比如对旅行和 get 新技能上瘾的我(逃
3. 应试教育下,**青少年人文素养和兴趣矩阵的缺失,单一维度价值观和能力造成职场和生活上独立能力的巨大短板。**从 HR 角度说句不客气的话,没有可塑性的职场新人,过不了实习期。
找不到满意工作、受到一点职场挫折,就埋怨父母而非反思自己,和巨婴有什么区别,共勉。
关于接受自己的平庸,我曾写过的回答,附链接:
[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62889/answer/766222115?hb_wx_block=1)
前文提到的敢于跳出舒适圈,附链接: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07128/answer/617523740?hb_wx_block=1)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以为自己是风,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艋舺》
从 15 岁到 25 岁,
许多人都会度过这么一个标准的十年生涯。
先是度过了一个标准的中学时代,我努力,我奋斗,我骄傲!我是未来的人生赢家!
[弗兰克扬:奋斗逼简史(1):奋斗逼的中学时代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532089)
并且成功地将这种成王败寇,谁成绩差谁就垃圾的思想延续到了大学时代。
[弗兰克扬:奋斗逼简史(2):奋斗逼的大学时代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669396)
在学生时代已经被塑造成了典型的线性的学生思维,线性地认为成绩排第一的人就业就肯定比第二的好,排名垫底的就是收入垫底,流落街头,风餐露宿。
[弗兰克扬:一种可能会毁了你职业生涯的学生思维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27704)
于是在毕业后第一年,就拿到了一份螺丝钉工作,为了打破五千块定律的束缚,努力 996 提升自己,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老板,更感动不了工资单,于是愤而跳槽,发现依然受制于五千块定律,最多只是每月多挣了三五百。
[弗兰克扬:令人悲伤的五千块定律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90371)[弗兰克扬:我们都是那个电池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016879)
此时,不同人的人生开始出现了分叉。
[弗兰克扬:多挣了三五万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698489)
而下一站,你会在哪里?
[弗兰克扬:关于 996 最后的思考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743200)
3500 这价太真实了……
特别对于我等生化环材的学生来说
年轻的时候都有自视过高的时候。
小学班上一群写作文《我的理想》说要当科学家的同学,毕业二十年就体育课代表一人发了 CNS,两篇。我当年立志成为科学家并通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高考数学 25 分,还不如美术生,现在我从事超市收银员的工作一直觉得数学是工作能力的短板。
中学班上对物理稍有造诣的杨同学和李同学相约成为 “杨振宁第二” 和“李政道第二”。杨同学竞赛走到了北京四中集训,然而没获得保送,高考偏科,一本刚上线,提前批去了一个不要学费还给工资的大学。杨同学的那个专业,主要考察五公里武装越野。我爹说“杨同学可惜了,他那个炊事员专业你姥爷小学肄业就会干”,然后我爹惨遭我娘镇压。李同学当过一阵子物理课代表,但也没考上一本线。他在二本院校学了大热门鸡算鸡,大一打工的时候就立志进入汽车销售行业。
人在自视过高的时候难免忽略人世艰难。我上中学的时候也觉得现在的郭嘉制度没有充分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措施、很多做法都不经济。“照这么下去,到时候能翻两番么?” 现在我一个月一千多元人民币的工资拿了十几年,愈发觉得伟大导师是对的。有个说法,“一个人如果 30 岁前不信导师,那他没良心;如果 30 岁后还信导师,那他没头脑。” 看来贫穷影响智商,我十几岁的时候特别有头脑,现在穷的只剩下青涩的良心。
虽然我也经历了自我认知的高台跳水,但是我较 “林盛儿” 相比,还留有一些从容。我在任由自己的梦想不切实际的翱翔的时候,我同样尊重其他年少同辈与我一道翱翔。我认为小学班级上这么多科学家苗子,可能我们十几岁的时候人类就能定居月球。我真心觉得杨同学能成为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李同学至少能获得一份物理专业的工作。我渴望并认为自己了不起,只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建筑在他人平庸、劳碌、痛苦之上的优越感。所以,现在我虽然很穷,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如意,但是自觉日子还算过得去。我没有渴望成为人上人,居人之下并不是什么嘲讽。生活在自我嘲讽中显然不好受啊。也可能是我经受的嘲讽多了,所以阿 Q 的技能动用的更熟练吧。
人一定要善良。人类靠着社会性跻身万物之灵长,人类的利他性是通过一系列害人害己的教训得出的。
不讨论他当初中二的奋斗逼言论,只总结下事实就是:
一个从小到大成绩前五的高三生,大学毕业后沦落到找不到工作,月薪 3500 就能接受。
乍一看这确实是读书无用论、阶层固化论的绝佳案例。
仔细一想,这是不是与我们的常识违背了?
不用费劲去找数据,仅从常识判断:
清北复交各专业的平均工资怎么也会高于普通一本同专业的平均工资吧?
普通一本各专业的平均工资怎么也会高于三本同专业的平均工资吧?
只考虑同专业的对比,因为像两财一贸、北邮、电科等等行业倾向性明显的大学,平均工资很可能高于录取分更高的综合类大学的,毕竟综合类大学有很多劝退专业。
即使你列出各种神人特例,什么三本毕业年薪百万,也不会影响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足够大的时候极端值对平均水平影响并不大。此外三本有极端值,名校依然有极端值,所以尽管拿特例来说事儿吧,不影响结论。
学习也许并不能改变命运,改变工资与工作环境还是很有可能的。
只考虑工资不考虑工作环境就是耍流氓。我同意民工、送餐员很可能比大多数白领工资都高,让你去你去不?
再回过头来分析问题中的案例,这个缺的条件就太多了。
高三年级前五,学校整体水平怎么样?
是不是像我们县城高中前五只能去二本的那种学校?
高考发挥怎么样?有没有发挥失常?
大学四年怎么度过的?逃课打游戏还是刷绩点加实习?
在一二线城市找工作还是四五六线小城找工作?
我想起了 B 站鬼畜源泉小夏
我想当明星
人不中二枉少年啊~
我二十年前最大的梦想还是一拳打出龟派气功,十五年前最大的纠结是该上清华还是北大,十年前最喜欢思考该朝省委书记还是世界五百强 ceo 奋斗。
至少,林盛儿同志比我成熟,他刚毕业就接了地气,明白了月薪 3500 是当下最切合实际的目标。
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中二的过往,大家笑笑就算了。
最后,我还想说,林盛儿,你火了!千万别注销账号。你要勇敢地站出来,我第一个关注,相信知乎十万粉不是梦,有粉丝有流量就有变现可能~绝不止一个月 3500~
少年的一腔热血是毫无价值的。
真正有价值的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的一腔热血。
在彻底看清这个世界之后依旧还能保持积极进取才是难能可贵的。
就像美女,年轻的时候好身材好皮肤,并不难获得,那是上天的恩赐。
中年之后的好身材才是填满努力而具有价值的。
也更像我们的身体,年轻的时候精力充沛并不是稀奇的事。
中年过后,依旧能保障精力充沛足够应付自己应该应付的工作甚至能有盈余来承担更多一点的挑战,人生,才会越来越有价值。
不出意外,心理辅导未来在国内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古人说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能不能堪当人生的大任,就看被人生毒打之后,是如何对待人生的了。
没看法,没必要,真没必要。
林盛儿们只是终于明白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虽然他们可能还没想明白为什么他们错了。但没关系,接下来的内容就马上告诉他们:你们的论证,从大前提开始就错了。
盲猜林盛儿们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出生在中偏低产家庭,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老实人,告诉他们知识改变命运,好好读书,就能成功。
他有这种言论并不奇怪,因为她们家的大环境就是那样的。不同层次家庭出来的人,差距可真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重要的是:思考方式。
我挺怕说这话 zz 不正确的,但是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从今往后你未来能到什么阶层,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关系实在太小了。还有… 很多人有种错觉,觉得上同一所学校大家就都是差不多的人,没有的事的… 大家只是萍水相逢,有一段共同的经历而已。这个和你走在街上,跟陌生人擦肩而过,进一家路边摊吃个饭旁边桌子的人可能是撕葱根本没有本质差别,学校只是一个在社会学意义上相对比较高的、进入同一个场所的” 门槛 “罢了。
真正有关系的,是你的原生家庭,学历只是在你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上下微调,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救命,那真的就只有婚姻。
中上层及以上出生的孩子,哪怕不需要接受顶尖教育,也有父母兜着,只要不作死,躺着都赢;但是中上层家庭又特别重视教育,补习班这种已经是小儿科了,只要成绩不是差得过分,世界 T500 完全没有问题。我自己手下的公司里,有家专做顶级客户群的教育公司,即专门送富二代去各种名校。成绩特别差的(GPA2 左右),基本也能送全美 T100;成绩一般的和还不错的,UC 系统比较好的学校保底。简而言之,只要不是差的过分,家长愿意花钱,这个孩子就能读好学校。
而中下层的孩子,学习成绩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可是根据我的观察,**除非读顶级 985,或者人生有奇遇,不然根本谈不上 “改变阶层” 了,**就是做一个一般的毕业生工作而已,工资 3500 其实挺正常的,二三线城市应届生就这个水平。这个群体,北京上海应届生 6-8k 应该是主流吧。这个工资如果没有父母亲帮助、没有奇遇,在北京立足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林盛儿们一开始就错了,班级前五名和班级倒数 5 名,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倒数的公子哥有爸爸兜着,或者家里生意做得不错,或者这个学渣宝宝根本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有一股冲劲儿,专攻商业世界,未来,林盛儿们也就是给人家打工的份儿。
我想起一件好笑的事儿。我那年人大毕业,全年级同学都升学或者找工作了,就一个哥们都到五月底了还没动静。辅导员着急死了,把他喊到办公室,xxx 你找工作可不可以上心一点呢,我们就业率 99.9% 就差你一个 100% 了,帮帮老师?
这哥们侧过身邪魅狂狷一笑,回头毕恭毕敬跟辅导员老师说:“抱歉啊老师,我爸让我回家里公司上班,正在处理那边的手续,请您再等一等。”
我们都乐了,深藏不露啊老哥。
一个血淋淋的右翼精英主义奋斗逼被现实打脸的精彩例子。
本来一个人的成功可以用很多维度来衡量,但林盛儿偏偏选择职场层级这么一个维度,比如他鄙视了农民工、白领,然后说老板、董事长就是好,自己未来也能当老板等等。好像老板、董事长就比农民工、白领好。其实白领很多收入也不低,而且稳定,老板还有很多破产的、跳楼的,这些都很难说的。
其次,他认为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未免就太过主观主义了。一个人能否成功,家庭、专业、运气、选择等等的重要性决定了 99%,努力只决定 1%,这已经包括人脉、技术、智商、情商等所有方面的努力。但林盛儿把奋斗的作用无限放大,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也是他后来呢悲剧的原因。
最后,其实他强调成绩这点反而不应该被喷。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成绩,他说成绩重要,反而说明他擅于抓住重点。至于工作之后有其它方面更重要,他这种投机心态这么重的人估计也可以抓到。但我强调的是——其实这些用处不会特别大。比如他能排全级前 5,不是他牛逼,而是圈子太菜。最终他去的也只是很普通的本科,阿里、腾讯铁定不会去招的,哪怕选了计算机专业也没用。
所以说,做人啊,不要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要承认世界运作的随机性,知足常乐,活得潇洒一些。
他读的应该是这样的中学。
现在教育水平差距真是天堑。
“班级前五”甚至 “年纪前五” 都不能代表什么,在大城市顶尖高中,这都是清北的保证。但是在很多城镇中学甚至县中学,这可能也就是一本。
以我为例。我当时的班级就三个达到一本线,我还是以最高分考上了安医大。
幸运或不幸,学了医。虽然累些,但工作总能找到。如果是某些专业,说不定也跟他一样了…
他很真实
这一点上比大多数的知乎 er 都要强
林盛儿两句话,打破了每个人小时候的幻想。
但这个幻想不是我们认为整个世界,社会都是选贤举能,能人高用的。CEO ,高层,都是学习好,成绩好的人来的。我知道普通人看完也许会唏嘘一声社会的不公,没有让这位成绩好的人走上人生巅峰。也许社会是不公平的,但不能从林先生的失败中看出来多少社会的不公。而我看出来的,更多的是林先生的成长。
林先生小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普通孩子,幻想着未来会为他铺平一条康庄大道。这种普通孩子呢,如果学习好,就会只看见各个 CEO 的学历,幻想世界是被成绩好的人分割的。如果爱说话,就会看到各个高管的口才,幻想世界是被情商高的人分割的。如果不爱说话,就会听成功人士说他有多么另类孤僻的鸡汤,幻想世界是被不说话只干事的人分割的。
这种建立在意淫上的幻想只是林先生失败的开始。下一步,林先生与生俱来的懒惰不断的告诉自己不用去变。尽管生活方方面面提醒着他他只是个普通人,和别人竞争起来没有任何优势,告诉他他需要去改变。林先生不去理会。
社会也许是不公平的,大多数普通人的出身,决定了他们能力打下来的天花板只能达到显贵什么都不做的地下室。但是林先生这种人的失败,与达官显贵,富二代并没有太大关系。他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年轻时被自己幻想蒙蔽,成年后不去改变适应社会。仅此而已。
看到这两次言论,我反而想起了青春。
每个人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然而现实确是残酷,我们不必去嘲笑这些年轻人,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最重要的还是认清现实,不抱幻想,脚踏实地!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我看了这两个截图后哈哈哈笑了半天,然后笑着笑着鼻子有点酸,开始有些忧伤。
谁还没有过中二的时候呢?
我们不能因为挨了锤,不再那么生猛年少轻狂,就肆无忌惮地嘲笑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一种悲哀的病态。
人人都笑林盛儿,人人都是林盛儿
——“请努力成为我们!”
一开始看觉得好笑,想起自己又觉得有点心酸。
小学时候跟爷爷保证长大以后要上清华北大。后来高考只上了个二流 985。
中学的时候喜欢一个笑得很可爱的小姑娘,想办法整她逗她引起她注意,让一帮狐朋狗友唱 XXX 会成为我婆娘这种歌。后来毕业了没多久,就听说她嫁人了,嫁给了当时没考上大学帮家里做生意的一个男生。
高中的时候自以为是,啥题觉得都会做,学校差老师给的方法经常不如自己的,总是举手起来说 “老师我的方法比你的简单”。被老师揶揄说 “我们班子楠,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落草萱花中学”。学校差没有训练机会,以为自己够聪明裸考去参加物理竞赛,想着拿个一等奖参加冬令营可以保送。结果只拿了个二等奖,而我们那一届二等奖别说保送了,加分都没有。
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学的本专业没用,一路低分飘过,觉得自己以后要开公司,于是自学编程,自学经济,毕业开公司,开了两年,关了。一共也没赚上多少钱。而大学一路飘过绩点不行也没法申请国外好的学校。想要学的比较先进的东西,只能谷歌搜出来,一路自学。
大学谈了个很喜欢的女朋友,约定毕业就结婚。暗自保证一定要有出息混出名堂。结果还没毕业,就不小心看到女友和别人抱在一起。当时自己心里说一定要努力创业,把公司开起来,做大做强,让她知道我不比别人差。后来毕业那个公司开了 2 年多也没开下去。
虽然自学了一大堆东西,负责一整个项目完成,甚至找货做供应,物流全部都有经验,然而去找工作,因为不是相关专业科班学生,根本找不到好的工作。只好呆在家里继续自学东西。
用自学的东西又做了一些产品,比做数字货币量化脚本赚钱,倒是赚了一点小钱。但是大学刚毕业(也是 14 年)时自己立下的宏愿是创业成功带领一帮一起创业的兄弟全部财富自由。结果而 5 年过去了,别说一帮兄弟了。自己也只是能做到小城市里勉强自由。放到北京,深圳一套房都买不起。
想想自己高中时老师揶揄我的话。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谁又不是呢……
说实话,这是久违的能够让我笑得不能自理的一个提问 2333。
不过笑完之后,我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
2014 年的他,坚信规则是清晰地摆在成绩单上的,大家是多少分就是有多少实力;
坚信努力就是有回报的,哪科成绩不行就补哪科,用时间、用精力、用技巧是可以弥补不足的;
坚信自己是异于常人的,是年纪轻轻就打通了学校和社会间的规则界限,早早就实现了技能跃迁实现了认知升级的。
而 2019 年的他,本科毕业,无业,连 3500 / 月的收入都只是愿望。
他应该知道了,明面上的规则只是为了粉饰太平,水面之下的规则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规则,毕业后的成绩单是生活,而他,连生存这关都还没过,成绩单里是没有他的名字的;
他应该知道了,努力跟回报其实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或者某种程度上是根本没关系,拼尽一生,你可能连别人的起跑线都没达到,在真正的实力差距面前,技巧和策略不堪一击;
他应该也知道了,自己不仅不是异于常人,甚至可能连泯然众人都达不到,别说认知升级了,现在连自己的认知是否具备现实检验能力都有点自我怀疑了。
那么,这些 “林盛儿” 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在讲病理性自恋的时候有讲到,每个人生来自恋,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
但随着经历增多,自恋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最终我们在感觉自我良好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的度,便从原先的全能自恋中二状态转变成为了一个健康自恋的人。
而如果一个人,全能自恋的时间久了,突然间受挫。那他会有两个选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
选择逃跑的,牢牢抱死自己的世界观,坚信是世界错了不是自己错了,最终走投无路,或是犯罪,或是流浪。
选择战斗的,打碎自己的世界观,从最苦最累最现实的脏活累活做起,咬着牙憋着气,势要重新成为那个优秀的林盛儿。
该战斗还是该逃跑呢?这就得林盛儿自己选择了。
然后,林盛儿在哪里呢?
林盛儿,是你,也是我。
——————————————————
鉴于很多小伙伴评论后又删掉了整得欲言又止的,我把想回复那些评论的内容直接贴上来吧
本文主旨两个:
①“林盛儿” 是人格成长必经阶段,精神分析叫自恋受挫,可以理解为没面子、打脸
②面对自恋受挫,你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客观上你的生活状态如何
如果在本文中看到了成功与失败,说明两点:
①你不接纳自己当前现状,给现状定义为失败,然后投射到本文,认为是我在嘲讽或责怪你
②思维存在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客观世界确实只有存在与否的二元状态,但主观世界可以有丰富的内容,不仅仅只有对错二元
看清客观规则,在客观的基础上构建自洽的主观世界,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个问题我前两天看到,但是一直没写。前后心境变化很复杂。
初看他的言论,你会有一种读起点爽文的快感,五年光阴犹如一个篇章在首尾呼应,可转折狗血又让你明白他根本不是 “主角”。看的人讨厌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他曾经对社会的无知?还是对成绩不好的人的蔑视?又或者是对“努力必然有回报”,“在学校努力学习,进社会便能获得相应回报” 的单纯想法呢?
我想不通。有点细思极恐。
我仔细回味了他高三时的回答,其实读出了很多人在年少时意气风发且目空一切的样子。仿佛天下尽在运筹帷幄之中,只要做好学生的天职——学习,便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可笑吗?
一个高中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缺少社会人生的阅历,被批评,被教育,应该的。
一个高中生,缺乏对没有自己成绩好,没有自己能力强同学的尊重,被批评,被教育,应该的。
一个高中生,缺乏对别人焦虑与困惑的理解,而大放厥词,信口开河,被批评,被教育,应该的。
不管他是谁,如果渴望向更高的地方行走,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梦想,可以实现所谓的 “阶级流动”,这不应该被嘲笑。
初读时爽吗?爽。我甚至笑出了朱叫。
他最让人恶心的便是无知的认为以后必然能成为所谓的 “人上人” 并且可以对不如自己的人毫无尊重,随意贬低指使。我们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这种讨厌的人,而他在知乎前后的回答更是让我们打心眼里爽到了,仿佛 “苍天饶过谁” 般给了他一个闪亮的耳光。
但我还没笑完就觉得很可怕。细思极恐,甚至笑得多大声,就觉得这现实多可怕。难道努力获得不了等价回报,学校里的苦读对进入社会产生影响微弱的思想已经深入我脑海了吗?
不,我从来没有觉得。但凡有这种想法,都会被生活磨平所有棱角,甘为行尸走肉,只要能活着,有饭吃就好。努力与梦想,都成了笑话吗?
我期望大家 “爽” 的点是因为他曾经对于提问者的不尊重,是他对自己缺乏认知了解经历的事情信口开河被打脸。
可能他曾经的态度,语气是那么不友善,那么中二,但是我能看出曾经的他有那么一腔热血真的想做出点什么。
但后来的回答,那一腔热血凉了。
不知道他有没有努力过,不知道他内心是否真的凉了。对社会,对生活你可以失望,但不要让自己失望,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永远只有自己。
祝他能改掉曾经的戾气,不再大言不惭地说那些空洞而无知的话。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没有自己优秀的人。同时,期望他依旧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找回曾经的热血与初心。
又一个怀抱知识改变命运单纯想法的年轻人惨遭社会现实打脸的故事罢了。
试问知乎上非二代的大都数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谁没被现实社会教育过?
林盛儿小朋友之前的言论固然中二的可笑,但是作为学生时代的过来人,谁不曾被父母老师等长辈灌输过类似‘知识改变命运’,‘读大学才是唯一出路’诸如此类的思想。五十步笑百步真的好吗?
高考改变命运曾经是正确的(1978-1996)
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大学生毕业还包分配工作。农村及小城镇学生只要考上大学,毕业就能落户大城市,还有一份体面的体制内工作。那是高考能决定学生本人是继续留在农村像父母一样种田还是到城里成为国家干部。
高考改变命运曾经是部分正确的(1996-2014)
1996 年大学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1999 年大学生扩招。这时候,高考并不像以前那样一考定终生。但新世纪前十年,正是我国加入世贸,经济腾飞的十年,GDP 年增长 10% 以上。那时候百业兴旺,无论是传统的能源化工还是新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都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能靠文凭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相比于缺乏成长性的体力劳动岗位(普工,保安,服务员)更享受的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及职业提升。
高考改变命运还成立吗?(2014—?)
我们知道阶级越固化,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普通人想靠勤劳,知识技术获得阶级提升的机会就越小。那么事情在 2014 年究竟起了怎样的变化呢?
下文节选自_财富泡影——2018 年宏观经济综述 公众号:数据总站_
2008 年前的中国,大部分人都只能是规规矩矩做生意挣钱,无论是民是官,想要无本万利空手套白狼,不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吧,但是操作难度极大,至少不具备普遍性。大家挣钱的难度差不多,因此全社会的贫富分化情况也不算严重。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财富每两年发布一次的全国 “私人财富研究报告”,2006 年全国 18 万富人的可投资资产规模约 5 万亿元,考虑到可投资资产不是现金就是可以随时变现为现金的股票和理财,这些资产事实上也是以现金形式存在于其他账户上,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可投资资产数据,与我国企业 + 居民的存款余额数据相比较。注意,企业 + 居民的总存款数据,可以说是全社会的流动性资产之和。以富人的可投资资产与全国的流动性资产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国家的财富集中程度。
2006 年,中国 18 万富人的可投资资产为 5 万亿,对比当年度企业 + 个人的存款总额 31 万亿,当年度的财富集中度为 16.1%,2008 年这个比值提升到 18.4%,两年时间的提升幅度为 2.3%。此后 4 万亿投资计划开始实施,并最终带来 20 余万亿的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这些地方基建项目并没有严厉的财政监管制度,在成本采购和工程建设方面,几乎全都是由地方主官一言而决。权力与资本,自此紧密结合起来,并因此凭空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权贵资本阶层。反应在数据上,就是财富集中度迅速提升,2010 年提升到 22.1%,2012 年提升到 26.8%,2014 年 32.0%,2016 年 38.6%,到 2017 年,仅仅 224 万富人,就已经控制了全社会 45.7% 的流动资产。注意,2016 年较 2014 年,两年时间财富集中度提升了 6.6%,而 2017 年,仅一年时间,财富集中度就提升了 7.1%。按这种趋势来算,2018 年招行和贝恩资本的报告数据目前还没出台,但是估算起来,2018 年的财富集中度应该已经达到 55% 左右了。这已经是非常耸人听闻的数据了。
这个结论实在令人震惊,因此我这里必须给出更多的数据进行论证。首先我要给出的,是在零售业务上做得最为出色的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资产 50 万元以上的个人客户)2007-2018.6 的资产数据演变。
根据招行的年报数据,2007 年金葵花客户资产占其总零售客户资产的比值为 55%,到 2017 年提升到 82% 的惊人水平,2018 年的全年数据尚未发布,单就其半年报中的数据来看,依然维持在 82% 左右的水平上。仅仅 2% 的零售客户,就占了全部零售客户资产的 82%,或许,就是我国真实的贫富差异水平。
在这组数据之外,我还要给出另外一组数据,我国 12 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 600-1000 万的高等级客户)2015-2018.6 的资产数据演变。
2015 年,上述 12 家中国最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合计 44.7 万私人银行客户,总流动性资产规模达到 6.45 万亿。到 2018 年 6 月,总计 62.5 万的私人银行客户,总流动性资产规模达到 9.49 万亿。短短两年半时间,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增加了 47%。这种令人震惊的财富聚集速度,就如此真切的发生了。在这一串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无疑就是越来越快速的贫富分化。
当区区两百余万人就控制了全社会一半以上的流动资产时,事实上就已经达到了控盘的效果。而在实践操作中,根本不需要达到如此高的比值就能控盘。根据一般的商业经验,比如在股市中,庄家控制的流通股比例达到 3 成,就被称为 “筹码归边”,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看起来,**我大中国大致上在 2013-2014 年间,就完成了全社会财富的筹码归边。**这当然就意味着一件事:普通人的生意,在 2013 年以后,就越来越不好做了。而我大中国的经济增速,自此之后,也开始剧烈下降。
在数据上,2014 年以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就丧失了增长性,在 6.5 万亿左右徘徊,2017 年煤铁等大宗原材料大幅提价,令国企利润在一年内大幅上升 38.3%,并由此带动整个工业利润上升了 9.3%,但是到了 2018 年,全行业利润就萎缩回了 6.6 万亿,退回到了 2014 年的水平。究其原因,其实就是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在了少数资本手中,全社会高度缺乏新增消费力,于是各行各业只能进行存量博弈,想要再实现业绩增长,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注意,在一个已经实现了筹码归边的市场之下,普通老百姓想要实现财富增值,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一个完全阶级固化的社会,普通人想要靠知识技能实现阶级提升,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看到这里的观众老爷们,麻烦点个赞呗
笑着笑着开始慌了
这位学生精神特权阶级表演,毫不意外的迅速成为热点,令无数贵乎精英叹息 “知识改变命运” 的终结。仿佛看到无数青年才俊们满肚牢骚,哀叹时运不济,沉沦下僚。也有才俊们忙着撇清关系,我们不惟成绩论啊,你们初中毕业的建筑工、快递员和我们一样也机会平等的,你们也有光明的未来!
很多高票答主说,“林盛儿”歧视侮辱差等生,打别人的脸,是他人品的失败,更有人说是唯成绩论的失败。唯成绩论这个提的很好,但更重要得是等级教育的问题!学校里搞排名制,开年级大会给优等生发奖状,发奖品,发钱;以 “出人头地” 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怎么不培养出一批批的 “林盛儿”?社会动辄以“你是想开银行还是挑大粪” 来鞭策学生,不是在暗示阶级吗?以 “考上好大学就有更优秀的女朋友” 为诱导。这一切难道不是在教育高中生 “成年人的法则” 吗?“你要跟好学生一起玩”不是家长在教育社会上的巴结讨好吗?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育学生成为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而实际上就是在学校里这些祖国的花朵们在老师和家长教育下学会的就是吃苦当 “人上人”!!!最近一直风靡的“读书无用论”,好学生给差生打工,难道不是“人上人教育论” 和“以成绩论英雄”的灌输下差生自卑心理下的思想创新吗?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觉得不准确,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了一批批精神特权阶级,是为阶级社会培养一批批聪明且满脑子 “人上人” 的特权阶级后备军。领导安插私人,大搞特权,官僚老爷作风,我们这些聪明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人家和人家爸爸努力的回报”,“有能力的人搞特权是在鼓励我们上进坐上他的位子”,**“我要坐上也要这样,所以这很正当”。**可惜他们爬上去的可能越来越小,阶级社会越来越排斥这些后备军,他们越来越多地变成他们讨厌的样子,人下人。
等级教育越来越失败,受教育者越来越不满足于成为 loser,对抢占他们机会的 xx 们不满背地咒骂;既得利益者也越来越看不顺眼这些野心勃勃的利己主义者,希望他们能成为在路边为他们鼓掌唱赞歌的听话仆人,所以现有的教育越来越需要改良。不过在等级教育打击下自卑麻木,早早混日子的差等生甚至中等们,没有对学习的好奇和热情对他们来说又算得上什么呢?
2014 年的林盛儿,尚未意识到 “无产阶级知识化” 的潮流。
2019 年的林盛儿,切实体验了 “知识分子无产化” 的残酷。
教育已经回归了劳动力再生产与阶级再生产的传统地位,东帝国科举制已经破产,林盛儿只是见证了这段历史,我们都在见证这段历史,我们都是林盛儿。
[如何看待 985,211,大量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门槛低,名额多,而且双证?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386111/answer/816469174)
知乎的真实标准就是:
承认必须有人踩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这就是真实。
谁胆敢反对知乎大 V 们宣讲人吃人的合理性,那当然非常不真实。
“林盛儿” 支持人吃人,这很有觉悟,值得夸奖。虽然他自己没做成,但是为了鼓励大家都支持人吃人,大 V 们就发了一张真实奖的奖状。
真是令人发笑。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 “如果他学习比我好,却混得没我好,那我为什么要学习好?” 的问题。事实上,在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一个相类似的广为人知的问题:
If you a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rich?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如果你不是现在的你(包括了你的出身、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机遇等等等等)而是林盛儿,但你学习没他好,那么你很有可能混得还不如他好。
所以这里所反映出的更大问题其实是那些对林盛儿进行揶揄嘲讽的人的严重思维缺陷。他们的言下之意就是 “看吧,只有被社会操过了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而我也被社会操过却混得比你好,工资也比你高,所以就算学习没你好,我的思想觉悟也比你高级”,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一股子得意。然而,如果在这五年时间里那个林盛儿成功创业年入上亿呢?这些人是不是又会跳出来说 “肯定是编的故事”、“背后一定有个土豪老爸”、“还不是靠 996 剥削工人才有的钱”?
把自己的正面际遇当成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对待别人的正面际遇时却又充满了酸劲;把自己的负面际遇推给社会不公运气不佳,而把别人的负面际遇完全归结为别人自身的错误。就这种认知水平也好意思说自己是被社会操过的人?
首先这个问题是假的,题目中的那个账号并不存在,目前能搜到的只是某个营销高仿号。为什么是高仿号呢?因为高仿号没法穿越回多年前去发那个知乎帖子。
而当我们穿越到该问题所涉及的两个知乎帖子时,那两个回答也根本不存在。依然,除了那个高仿号伪装的回答以外。
所以,本质上这确实只是一个可以通过修改 html 输出而精心制作的钓鱼问题。
但是,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可能真的发生的呢?完全有可能。因为新手村跟关底的竞争程度确实不一样。
大学的数量就是比高中的数量少,现实中高中排前五的,到了大学里大部分都排不进前五。
如果我说我小学排名第一,知乎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明白,这完全没什么得意的地方,甚至都不值得骄傲,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你的小学总体实力一般。而且小学排名第一的到初中或许就排名前 5,到高中就排名前 25,到大学估计就年级前 125,再到社会上,就泯然众人了。
当你在小圈子里面出人头地的时候,你以为大圈子也能获得一样的排名,不过现实不是这样,现实是你之前所在的那个小圈子总体实力很可能都很一般,以至于进了大圈子,你发现的排名大幅度下降。其实你自己也还是社会底层。
这就是现实。
排除钓鱼,炒作的可能,姑且认为这个林盛儿的遭遇是真的,
那么,我真不由得要对鲁迅先生肃然起敬,在将近一百年前,就洞悉了林盛儿这类市井嘴脸。
你看,同样是自命不凡: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 Q 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
—— 《阿 Q 正传》 鲁迅
![](data:image/svg+xml;utf8,)
同样是被打脸: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 Q 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 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 Q 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 Q 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 Q 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著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 Q 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 Q 究竟什么姓。
——《阿 Q 正传》 鲁迅
这不就是 “你也配姓赵” 的现实打脸版吗?
![](data:image/svg+xml;utf8,)
人贵有自知之明,你非要借此论证普通劳动者在社会现实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就太偏颇了。无论是阿 Q,还是这个林盛儿,在最初自命不凡的时候,自认自己是普通人吗?怕是每时每刻都幻想着:以自己的身份,就能轻松纵横官场商界,成为人中龙凤,还不忘对我等普通人投下蔑视的眼光。自己本身就出身草根,却幻想着有朝一日挤进特权阶层,在底层普通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越感。**自己本身就是贱民出身,却还幻想着自己能成为婆罗门僧侣的一员,想着想着又开始假模假式地优雅起来。**或许在这号人眼里,那些艰苦奋斗,努力生活的人,不过是街边的蝼蚁吧。
这样的人,被现实 360 度无死角打脸,继而被群嘲,有问题吗?
林盛儿这样的嘴脸,在现实中有太多样本,远的不说,就上回劳斯莱斯女司机堵住医院通道的事儿就是一例:
这种人,但凡得到一丁点华美的装饰,就会迫不及待地通过损害他人的切身利益来炫耀自己。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工薪阶层,我真心希望这些不自知的 “林盛儿” 能一次又一次地被社会现实打脸和嘲讽。
知乎用户 闲鱼獭 发表 没想到这个问题最近又变得热门起来,补充一些信息吧~ 先简单介绍下这个测试。 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跨国、跨文化评价项目,测试选取了便于量化的阅读、数学、科学三项科目,在题目、测评学生和学校的 …
知乎用户 赵思家 发表 被邀人里我好幼齿。人生才开头,没太多回顾。不过,18 到 23 岁,对于谁来说都是人生节点密集的五年。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现在我在日本东京旁边的厚生市。城市挺小,背靠一座叫「大山」的雪山,前面流着一条我老是记不住 …
导语 2020.07.29 美国政治中突如其来的右倾走向,为研究穷人和工人阶级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时兴的文献似乎并没有在这一方面努力开辟新的道路,而是在重构陈旧的套路。我(编者注:原文作者)在对最近四本著作的回顾中指出,那些方法,在作 …
品葱用户 祖国之光 提问于 8/2/2020 品葱用户 民主信仰者 评论于 習近平思想啊?你還想要有什麼答案? 那時候他還沒出生?不管,社會主義不需要邏輯,只有黨的意志。 品葱用户 祖国之光 评论于 @民主信仰者:那为什么要删,让大家好好回 …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基层去少了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有文化的蜣螂君 发表 那是一种错觉。。。。(大幅更新回答,请看后面) 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纽约 100 年前???兄弟,和现在的上海比如何?100 年前咱们什么样。。。。 1969 年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