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野圭吾的《恶意》?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诚石 发表

如何评价《恶意》?

答:我心目中东野的最佳作品,没有之一。

首先表明一下我是东野大神的忠实粉丝,自从大三一次偶然机会读了他的处女作《放学后》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个日本大叔的作品,从此便踏上了追东野作品的不归路,这么多年下来陆陆续续读了二十几本东野大神的作品,说实话由于东野大神创作时间长,作品产量多,不可避免的作品质量也就良莠不齐,几本知名度最高的大家应该也都比较熟悉,这么多东野圭吾的作品,从获奖角度来说,《嫌疑人 x 的献身》应该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创意确实也足够精彩,当时看完时也很震撼; 从读者支持率来说,《白夜行》算是名列前茅,被誉为东野作品的无冕之王; 包括最近刚出的《祈祷落幕时》和《解忧杂货店》也都得到了大家的一片叫好。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最喜欢的却是《恶意》这部作品,是因为我初次阅读这部作品时,得到的那种震撼,在阅读其他作品时再也没有体会过。

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章铧文的这篇书评,写的很好,完全写出了当时看完这本书时的感受,最好的书评配最好的作品,分享给大家。原文转贴,对东野大神和章铧文大牛表示崇高的敬意!

──────────分割线──────────

那些无从揣测的恶意

作者:章铧文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在我看来,《恶意》是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白夜行》里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了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出于根本说不清道不明,不知从何而起,却也无法终止的恶意,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更让人可怕的,不是他所杀害的人是一直帮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彦,而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步骤。

  日高邦彦是野野口修的国小、国中同学,长大后二人同为作家,但是日高很显然比野野口要有写作才能,他们二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日高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无名,虽然一心想成为作家,但是这条路却走得并不顺畅。

  成名后的日高并没有将野野口拒之门外,而是好心地将他介绍给了儿童读物的编辑,为他的作品找到发表的渠道。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称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钝器砸晕,然后勒死了。

  谋杀案的解决并没有花费侦探加贺恭一郎很多的时间,当加贺发现野野口在关于案件的记录中有几处故意为之的错疏之地时,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责。

  可是,案件并没有由此结束。

  在书中,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动机,在加贺的努力下,我们可以看见,事实被一点点揭开,各种微小的证据,都在此时证明着,其实,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个伪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变态的日高形象浮现出来。他将野野口的作品据为己有,还借此成为了一个畅销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杀自己的录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纹的凶刀,野野口与日高邦彦的妻子初美产生了暧昧的关系,这一切都成为日高邦彦要挟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写手的条件。

  为了维护初美,野野口接受了这一切,并将它们视之为命运的安排,最后,二人竟然演变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

  1972 年,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遭人抢劫,抢匪劫持人质与警察对峙了 130 小时之后,主动放弃,在对他们的审判中,四位人质都不愿意出来指控,甚至还募集资金要救他们。这种在意识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后,对控制者的情感反转,就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可惜最后,初美却因为车祸而死,野野口并不认为这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因为那个雨夜,货车司机说,初美是忽然出现在路上的。也许,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为了给心爱的女子报仇,为了自己应该享有的尊重和荣誉,野野口策划了这起谋杀。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杀人动机,完全是为了那位他曾经深爱的,已经离世的女子。

  逮捕时,加贺才知道野野口已经身患绝症,时日不多,调查的过程见于各种报章,野野口成为了让人同情的杀人犯。

  这个结局,让人觉得悲伤,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不啻是一个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说,当然也仅仅只是个推理小说而已。

  接下来东野圭吾将故事引导向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方向。

  这就是这本书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结束了,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最让人惊叹的排布才刚刚开始。

  多事的加贺警官却并不愿意就此罢手,他认为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是进入打字机时代后不该出现在手指上的写字的老茧?还是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 “亲密无间”?

  当虚伪的皮相被一层层地剥开,野野口蒙满尘垢的心灵被加贺托在手中,捧到了读者面前。这一切都是阴谋,没有婚外情,没有代笔,没有威胁,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实施,这样的费尽心机,昭示着结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个开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谋杀他的一生!

  拍好录像带,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写过的每一本书,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以一个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营造力,缓慢而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剧情的设计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邻居的猫,只为了让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个视生命如草芥,残忍暴戾的人。

  日高已经死去,但这却无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长的恶意!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如果没有加贺的坚持,野野口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创造出来的作品,当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

  “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在加贺调查当年与野野口相关的校园暴力时,他想起了自己失败的教书经历,他的学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却无力去拯救他。

  当他问施暴的学生,为什么要打人时。

  孩子回答说,“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么一句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话,却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住在同一个街区,上了同一所国小和国中,野野口被校园暴力不想出门的时候,日高天天找他结伴去上学。日高有原则,有正义感,从小就敢直面校园暴力,而且为人谦和,待人有礼。“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而野野口,内向,胆小,为了逃避被暴力,主动去做了恶人的跟班,参与欺负日高的行动。即便如此,在日高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携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参与校园暴力的证据之后,还帮助他隐瞒事实。

  单从这样的人物关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却早已深植,圣经说,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这些原罪被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之一被称为 “嫉妒”!

  野野口的母亲非常不喜欢那个在她看来十分低级的街区,她总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 而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家庭来说,他对日高是有心理优势的,但是,与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内心最无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显了这一点。日高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可软弱的野野口修却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过错归咎于日高邦彦。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

  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作家,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

  凭什么得癌症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

  凭什么?

  这种自负与自卑的结合在野野口的心中产生了强大的扭力,不甘与嫉妒让他的心理最终变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长在野野口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最终让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对于野野口来说,这样的情绪已经超越了意识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个人的时候,在他忙于拼尽全力毁掉日高的一切的时候,满腔的恶意填满了他,以至于他已经无暇去寻找那恶意的源头。

  至今仍然记得午夜第一次读完《恶意》后,心中凛冽的寒意。

  我想象不出来,在漫长的一年里,野野口修是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日高邦彦,我更想象不出来他是如何任凭时光磨砺着恨意的锋芒,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犹如一只缓慢靠近猎物的豺狼。

  很想知道,当野野口在记事本中记录下日高的死亡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当他的计划一步步得以实施时,他又是什么心情?

  东野将人性中的阴暗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合上书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如同野野口一般的想法。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某种气味。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上天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小小的掩鼻的动作,我们微微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

──────────分割线──────────

(2016.5.17 更新)

最近在和几个朋友聊起关于阅读东野圭吾作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读东野的流程基本都是,从阅读最经典的或者读者评价最高的几部作品入手(大多数人估计都是从《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恶意》这几部入手),看完之后就会获得非常棒的阅读体验,于是一下子成为东野铁粉,然后就会找其他东野的作品来看,之前答案里也提到过,东野的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作品跨越时间长、题材种类多(很多甚至都不是推理小说题材)、产量非常高(导致作品质量相差大)。

作品跨越时间长,东野从 1985 年凭借《放学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之后开始专职写作生涯,到 2016 年三十年间作品一直不断,但是作者的年龄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同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题材、风格和主题,例如东野最开始的两部作品是《放学后》和《毕业》,都是校园题材,《秘密》是在东野和妻子离婚之后潜心酝酿一年的作品,《时生》是作者身边的朋友大多数已经有了孩子,在考虑大家为什么要孩子的原因时所产生的作品。

题材种类多,个人感觉东野的作品大多数还是偏向于社会派的,基本上作品中都会包含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例如《虚无的十字架》就是关于罪与罚的社会道德议题的思考,但是也有一些传统的本格推理作品,《放学后》应该算是吧,还有一些甚至都不是推理作品,例如《变身》,就有点科幻的感觉。

产量非常高,在这里给大家推荐豆瓣里 homeless 的一篇日记,《东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 更新)》(东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 更新)),这是个人认为最完整的东野圭吾作品列表,以后大家可以按图索骥的买书来看了,言归正传,由于作品产量高,作品质量高低不一也就是正常的了,经典的几部我就不再重复,在我所看的作品中《美丽的凶器》和《十一字杀人》,我就觉得是非常一般的作品,不推荐大家阅读。

罗嗦了这么多,下面切入主题,说说个人对于如何读东野作品的一点想法,先来介绍自己的阅读历程,我很幸运,第一部接触到的作品正好是大神的处女作《放学后》,从此化身脑残粉,当初我的想法就是按照作者的作品顺序,啃完大神的所有作品(那时候 naive 的认为大神是一个纯粹的推理小说作家,后来看了几部非推理题材的作品之后,修改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把大神的所有推理题材作品啃完),但是那个时候东野在国内还不是特别火,因此国内引进翻译的作品并不太多,而且国内引进作品的时间顺序和作品正式的写作发表顺序是不相关的,于是我就在网上搜,搜到有什么就买来看,后来慢慢的引进的作品逐渐增多,我就简单看一下内容介绍和评价来有选择的看,到现在为止基本将几部经典作品都看过了(因为看过韩版《白夜行》的电影,所以原作一直还没看,书买了暂时晾在那;另外《幻夜》和《单恋》买来还一直没看),现在再看的就是一些普通之作,因为胃口已经被之前的经典惯坏了,所以无法获得当初看完东野作品的阅读快感,现在甚至已经有点想放弃啃完所有东野作品的想法了,这就是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吧。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我给大家提出以下几点阅读建议,大家觉得有用可以一试,如果觉得不合适就不要理睬,咱们求同存异,不要相互攻击:

(1)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阅读,《东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 更新)》(东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 更新))已经给出了大神作品的具体时间年表,大家可以按照这个进行阅读,因为这几年随着东野大神逐渐被中国的读者所认可和追捧,国内出版社已经大量引进大神的作品,其中南海出版社(貌似现在改为南海出版公司了)算是主要的引进方,其他出版社零零星星也都有引进,这就为我们灵活选择作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2)不要考虑全部阅读,之前我也说过,东野作品由于产量多,所以不建议全部阅读东野的作品,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取东野作品进行阅读,以自己为例,我就会排除非推理小说作品,当然像《解忧杂货铺》这种神作,虽然不是推理小说,但还是不能错过的;

(3)按照系列进行阅读,按照有的读者的观点,一个推理小说作家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准是自己有无一个以自己塑造角色为主角的系列作品,例如柯南道儿笔下的福尔摩斯,“推理女王” 阿加莎塑造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岛田庄司的御手洗洁等等。

东野大神笔下成系列作品的主要有三个:加贺恭一郎刑警系列、神探伽利略汤川系列以及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系列。三个系列中都有自己经典的作品,《恶意》、《新参者》、《祈祷落幕时》都是加贺系列作品,《嫌疑人 x 的献身》、《圣女的救济》属于神探伽利略系列,《名侦探的守则》则属于天下一系列,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个人最为喜欢的是加贺系列,他的作品基本都已经看完,在此推荐一下,而且整个系列还穿插加贺的爱情和亲情两条主线可以增加额外的阅读兴趣。

知乎用户 幼稚的芮一 发表

要是看书的过程中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页效果会更好。

知乎用户 托小尼 发表

情节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像个白痴一样被东野圭吾玩弄于股掌之间

知乎用户 树苗苗 发表

一旦一个人的欲望无处释放,只能压抑。他的内心必会产生恶意,一种自己得不到也不甘让别人得到的恨意。

《恶意》这本书是东野圭吾的作品里我唯一钟爱爱的,感觉在心上开了一枪!

野野口非常透彻地给我们展现了对一个人的恶意究竟可以做到什么地步——杀了他,致他于死地,让他从我面前消失,不,这些都还不够。我要毁灭他的人生,还要玷污他的人格,我要夺取他生前拥有的、以及死后将会拥有的一切。

(此处吓得抖了一下~)

我觉得东野圭吾真的太聪明,为了刻画野野口这个人物,他在小说里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一次次地反转再反转,通过事实、证据、供词、推理,一点点渗透,终于把野野口那副丑陋、扭曲又可怕的模样像拼拼图一样拼了出来。与此同时,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也一步一步地让我们看到了野野口心里的那颗生根发芽的恶意的种子。

他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男人,对,就是为了这样一些或大或小的原因,可以恨一个人恨到这种地步!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我们觉得野野口可怕、可憎、阴暗,正是东野圭吾整部作品用力表现出来的。他从一开始,就在通过各种手法隐藏,隐藏野野口的恶意。如果小说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野野口的恨,虽然他的内心即便是没有变化的,那么我们读过以后也不会如此震惊。

所以,东野圭吾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 “隐藏” 的恶意。他把恶意藏起来了,默默的恨着,默默的变大,最终变的无法挽回。

特别佩服东野圭吾,看他的小说让我有种特别痛快的感觉,文字可以直接插进心脏吗?可以。

《恶意》更多地在写人性。东野圭吾对人性的把握深刻又很真实。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心里这颗 “恶意 “的种子长到多大了呢?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我们感觉到别人在炫耀什么,反而恰好是我们缺少什么。内心或多或少会感觉到一丝不公,问老天一句凭什么。正是这一点的不悦,让我们产生了恶意。套用小说里的原话: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为什么他可以那么有钱,而我却这么穷?为什么他的身边总有人围绕,而我却总是孤单一个人?为什么他生来就有那么好命,而我却事事不顺?为什么他天生美丽,而我天生丑陋?…………

人啊,永远是贪婪的。渴望拥有却永不满足。

我们何尝不会怀有恶意?

而野野口,只不过是把这份恶意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才显得如此令人震惊。为什么好事都被你一个人占尽了?为什么好人都被你一个人做尽了?为什么你的小说受人追捧?为什么你敢挺胸抬头的活着?你明明是在这下等街道出生的垃圾,有什么权利过的比我好?不公平!不公平!

也许,东野圭吾想表达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切让野野口看到自己不足却又无能为力感到痛苦的一切吧。

“毁了他,毁了这一切。“

知乎用户 Miranda​ 发表

《恶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大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恶意,从小到大,邻居家的孩子,别人的女朋友,别人的老公可能一直都是照出我们阴暗面的太阳。而日高这样人物的存在并不在于他有多伟大,就像我们并不会嫉妒马云的成就,但是会讨厌日常生活中的白莲花,为了生活的琐事苟延残喘,摧眉折腰,对方却出淤泥而不染。自卑的根源都是通过比较来的,野野口无疑是自卑的,当生活中出现一个无癖之人,你的一切都被对比得肮脏不堪。

野野口终生追寻的,却是日高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野野口小心翼翼,日高却肆无忌惮,嚣张却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书中有提到一个细节就是日高是个烟鬼,野野口战战兢兢地活着,却得了癌症,日高整日烟雾缭绕却身体倍儿棒。

日高活在阳光下,挡住了野野口所有的光明

知乎用户 青山 winTer 发表

昨天刚刚刷完第三本东野大神的书,感觉脑子要被烧掉了,但是又感觉能跟上他的节奏了,真是高兴坏了。

恶意这本书,读之前我就在揣摩和脑补这个书名的意思。读完之后,东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每次感觉这个故事要讲完的时候,我就会看一下读了多少,然后告诉自己东野不会就这么简单讲完的。

细节方面。小说开始的杀猫,浅浅带过却在脑海挥之不去,我坚信这是个重要环节,果然最后又提到了。野野口简单的杀掉邻居家的猫,然后写在手记开头,只是为了渲染日高的对生命不屑一顾和冷血。这个细节称不上重要,却很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野野口发现日高被杀,野野口杀掉日高的原因,野野口杀掉日高的真实细节和真正动机。老实说从中间开始我就有预感野野口杀日高的动机就是没有动机,是非常单纯的。

一,野野口照常到日高家做客,老友之间亲切交谈。回家后又接到日高电话说有事情要谈约到八点,再次前往就发现日高被杀,然后报案接受调查。这是最表面的一层。

二,野野口和日高事儿时的同学,许久未联系,偶然重拾交情后成为朋友。一次野野口到日高家做客便对日高的夫人初美一见钟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因为日高有可能成为两人之间的重要阻碍,所以两人决定杀掉日高。不料野野口杀人未遂还被日高抓住证据,野野口为了保护初美便没有自首任由日高压迫。日高逼迫野野口称为他的影子作家,毁了野野口成为作家的梦。初美因车祸去世,野野口痛不欲生,认为是初美为了挽救自己而自杀。很长时间过去,两人竟成为合作伙伴,传说中的斯德歌尔摩效应。千载难逢的机会,日高工作室的窗户没有关,离去的野野口又折回庭院爬进窗户用镇纸打昏日高把他勒死。大仇已报。

三,高潮,开了挂的加贺看破了一切。幼时的野野口和日高住在一个街区,野野口内向自闭,而日高待人友好有正义感。野野口的母亲觉得这个街区的人低级自然给了野野口很大的影响。初中时野野口遭遇校园暴力被人欺负,但懦弱的他没有反抗而是成为了坏人的跟班,甚至和坏人一起欺负每天陪他一起上学的日高。而日高没有向坏人屈服,在拿到有损野野口名誉的照片之后仍帮他保守秘密。

毕业之后多年两人再次相遇,日高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野野口成为了老师,两人成为好友。为了帮野野口圆作家梦,日高帮他介绍了很多有帮助的人,给了他很多机会。日高像是野野口的灯塔,像是恩人,日高的帮助在野野口的眼里像是施舍,让他产生了自卑感,正因这样的日久天长之后,恶意便开始生根发芽。本性就自卑软弱的野野口什么都做不了,把自己的一切过错归咎于日高。

凭什么这个破烂街区的小孩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凭什么他有勇气反抗那些流氓小混混而我只能屈服。

凭什么他握着有关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我只能写儿童读物。

凭什么我得了癌症而不是他。

野野口对日高的恨,对日高的恶意填满了他,他迷失了自己。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野野口便开始策划这次谋杀,殊死一搏。野野口不惜花几个月的时间抄写日高的作品只为污蔑他抄袭自己,在日高家做客时偷走初美的照片和围裙,把自己做好手脚的刀子和录像带放入日高去加拿大的行李里面,听日高说邻居家的猫很烦人久杀掉它让人以为是日高杀的。静候时机,杀了日高。杀人,才是刚刚开始。野野口是要贬低日高的人格,毁了日高的整个人生。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无缥缈的恶意,究竟是什么时候滋生在野野口修的心里的,如此无穷无尽愈演愈烈。“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就是看他不爽。” 用尽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也要玷污日高的人生。

尤其令我窃喜的是,当我读到野野口拒绝回答作案动机的时候我就有预感作案动机就是没有动机。当然我能切身体会这种恶意因为我心中也曾出现,而东野彻底让我正视它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优不优秀有没有才华讨不讨人喜欢,根本没有理由,我就是讨厌他,如果有可能我真想让他彻底消失。想拿走我的东西,门儿都没有,生是我的死是我的,除非我自己不想要了,否则谁也别想碰。我甚至在深夜反省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变态畸形的心理。野野口修是受害者,日高邦彦也是。东野圭吾放大了人心中渺小的恶意,野野口在生命最后的殊死一搏令我拍案叫绝直呼过瘾。

现在终于明白了书名上的话。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

xt 16.3.2 22

知乎用户 大力菜 发表

绝佳的养生书,它峰回路转、苦口婆心地告诉你一条健康戒律:长期积压在心的怨气是癌症的罪魁祸首。

重读后再加一条:要想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去了解他的过去,由童年开始,因为个性这种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知乎用户 Bridgeloip 发表

正好看完写了点笔记。

为什么野野口憎恶日高?

日高是一个异类。

在一个群体里,小孩子其实有更显著的动物本能。

生物学里有个现象,叫作 “鸡啄次序”:

把一群家禽养在一起,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鸡鸭就会爆发出几次 “互啄” 的冲突,然后,整个鸡群会确立出群体里的秩序——通过体型判断、姿态观察、互啄这样的过程,谁是这个群体的头领,谁是随从,谁是最弱的,谁要被边缘化,秩序井然。

群体生活的动物,都会有这种特征。人类也一样。

在一个校园环境里 (小学和中学时期最明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类似 “动物群体” 的情况:

小孩子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辨别出,谁是孩子王,谁最受欢迎,谁是 “从众的大多数”,谁是边缘人,还有谁是倒霉蛋 (通常是身体明显瘦小、或比较迟钝软弱的孩子)。

动物群体的行为,会形成一种叫作 “ESS 稳定策略” 的状况: 简单说,就是“在多项选择的情况下,当大多数个体都通过博弈选择了一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模式就成为该群体的稳定策略。如果有个体违反这种行为模式,就会被惩罚。”

这种根治于基因中的行为倾向,导致了群体动物潜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倾向,那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可以带来很多愚蠢的行为,这一点,在一个推崇创新和独立思维的文化价值观中,已经众所皆知。但这并不会改变 “从众心理” 的威力。

在《恶意》中,面对校园霸凌的环境,作为弱者的野野口,尽管内心抗拒坏分子的行为,却臣服于坏分子头目建立起来的,这种广泛的 “群体稳定策略” 以及其中包含的权力秩序

在这个以坏分子为首建立的权力秩序中,日高,就是那个 “拒绝从众” 的少数分子,异端。就像狼群、猴群一样,一个孩子的群体里的成员,面对这样的异端的时候,也会想要把他摧毁。这是一种根治于基因中的“恶意”: 基因认为,这种异端,对基因群的遗传不利,人类只不过是基因用来传承自己的“表现型”。

在权力秩序中处于最底端的弱势的野野口,对日高的鄙视尤其强烈。因为他需要用这种鄙视和排斥,来让自己确信,自己与日高不是一类——不是需要被群体排斥的那一类。这种鄙视,让野野口能获得安全感。

最后。

日高的悲哀,在于他虽然在校园霸凌面前正义、倔强、勇敢,但他毕竟是弱者。

他不断反抗,但不断被欺负;反抗的越激烈,被欺负的越激烈。

如果日高是一个 “强者”,比坏分子头目更强,那么,野野口之类,马上会变成他的忠实的跟随者。

知乎用户 歆然歆然歆然 发表

当你用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拯救我的同时,也恰巧做了我所有不堪的见证者。

知乎用户 方正​ 发表

(无剧透版评价)

东野圭吾读了好多年

回头看

还是最爱这部设计精巧的《恶意

.

长久以来

推理小说只是我正经阅读之外的消遣品

原因很简单

固定叙事格局与程式决定了其在立意上不可能做到精深与宏大

况且

最常见的本格推理本质上也只是作者架构的逻辑解谜游戏罢了

玩游戏当然算作消遣

.

读罢《恶意》

我只用了 2 个小时

然而

这原本用来消遣的 2 个小时却让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落差感

没错

在东野设计的这套游戏里

我最终成了彻彻底底的输家

.

在读小说第 30 页时我便成功猜到凶手

在读一半时便几乎预测五分之四的剧情

在读第 181 页时我仍觉案件平淡无味并开始怀疑此作品是否过誉

然而

从第 200 页往后

我此前满满的成就感一步步消失殆尽

剩下无尽的失落感

无边的震撼

以及无条件地对东野的敬佩

还有妒忌

甚至

恶意

.

比起大多推理小说

这部小说设置了不寻常的游戏规则

小说在开头 1/3 处便破天荒交代凶手身份

但凶手迟迟不愿透露杀人动机

剩下 2/3 则全是对动机的探讨

这样的安排十分大胆

现在来看是极为成功的尝试

表面上是逻辑推理的单性延展

实则架构了一所立体谜宫

.

第一层推理依然是大家熟悉的本格

这保证了作品前半段的趣味性

虽然我在这部分的观感是无趣

但也仅仅是相较于经典小说而言

且在读罢全文后回看才发现这其中的精妙!

如《读卖新闻》所说:

「东野圭吾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

就在读者为自己的推理沾沾自喜时

东野却在下一个剧情点推翻了读者先前建立的所有逻辑推理线

最后的剧情大反转直指主题

「真正的恶意是?」

.

日本小说常常写到变态心理

东野圭吾更甚

而我认为

这本《恶意》是真真正正写到极致

读后你一定会陷入长久的思索

.

而更震撼的是

合上书本

读者会发觉

凶手的变态心理实则太正常不过

甚至产生自己便可能是凶手的错觉

『谁没有过这种恶意?!』

.

东野不是最伟大的推理小说家

他的前面有太多难以逾越的高峰

爱伦坡

奎因

婆婆

松本清张

乱步

……

但他常常给我新鲜感

新作尤甚

.

这本《恶意》

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手记体推理小说

视点、逻辑、伏笔、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几近满分

在传统推理基础上加入超多现代元素

可同时满足本格派社会派悬疑派读者的胃口

是我心中的东野巅峰作

写于 1996 年

属旧作

但建议放后面读

.

还是以前的观点

读东野圭吾

先读《放学后》

慎读《白夜行

免得成为东野黑

万劫不复……

![](data:image/svg+xml;utf8,)

PS:

之前这个回答最后一段话的意思不是说《放学后》比《白夜行》更好。(相反,个人认为,《放学后》这个本格推理作品其实相当不成熟。而《白夜行》是东野巅峰期代表作之一) 只是鉴于 “第一本读白夜行就成东野黑的人太多” 这一事实,提醒各位最好按出版顺序从比较本格一些的处女作系统读东野,多了解他的作品,再评判他。

.

《白夜行》这个作品本身就偏向社会派,对案件本身着墨很少,更注重人物塑造与主题挖掘,不是纯推理小说。黑它的读者貌似很多都是爱本格推理或新本格的吧。不要跟风,大家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做出理性判断。

.

其实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后有点抖机灵了。真正按我现在的想法来说,“从哪本书开始读一个作家” 这件事一点儿不重要。

读书讲求缘分的。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推理电影

知乎用户 树懒村 发表

仍记得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脊背一阵发凉。

到底是有多深的恨,才能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性命也要让让那个人身败名裂。

就算将他杀死了还不够,还要侮辱他死去的名声,让他永生永世都不能翻身。

应该有很大的仇恨吧。

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不需要有很深的恨,善良也可以催生出这样强大的恶意。

不是只有仇人才想一心置你于死地,朋友也会。

1

野野口修在朋友日高要远行的时候去看望日高,刚进门就看到了庭院中的一个女子,她在找他的猫,却一直找不到。

野野口修知道朋友日高快要被那只猫烦死了,于是在跟日高见面后聊起了这件事。日高说,那只猫被他毒死了,因为只有这样,这个烦人的小动物才不会跑到他们的庭院里到处乱拉,糟蹋。野野口修虽然惊讶,但是还是什么都没说。

中间腾尾的妹妹来找日高,希望日高能够下架小说《禁猎地》,因为这本小说以他哥哥的校园暴力为原型,于哥哥名声有损,但是被日高拒绝。

傍晚,野野口修起身回家,日高的第二任妻子理惠,将他送至了门口,并挥手送他离去。

2

野野口修回到家,就遇到了上门来收稿的编辑大岛,两人刚谈了没有几分钟,电话响了,原来,是日高有事邀约。野野口修只好与编辑告别,来到了日高家里。远处看去,大门紧闭,野野口修踌躇了半日,决定打个电话给日高的妻子理惠,俩人进入了日高的家里,却发现日高已经满脸是血的倒在了书房,电脑里还有未写完的稿件。

警察开始破案,案件并不难,很快就侦破了,一切证据都指向了野野口修。

可是野野口修就是不愿意说出作案的动机,任警察百般提问。这个时候,警察加贺突然想起在搜查野野口修屋子的时候发现了日高第一任妻子初美的照片,还有好几本笔记本,上面全是日高已发表文章的手稿。

随着警察的抽丝剥茧,野野口修终于被迫说出了他的动机,原来,他与日高的第一任妻子初美两情相悦,被日高发现,日高收集了不利于野野口修的证据:一本录像带,和一个带有指纹的刀子,逼迫野野口修做他的影子作家。在野野口修代笔的文章中,多篇文章还获得了文学大奖。

日高名声大噪,而野野口修却只能给儿童编辑社供稿,但是为了初美,他忍了,不再抗争,却没想到初美还是出事了:在出门的时候出了车祸被卡车撞死。

野野口修觉得事情绝不会这样简单,初美肯定是因为被日高逼迫才自杀的。

于是野野口修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初美报仇。

初美、影子作家

这就是他的作案动机。

3

动机有了,事实也明确,已经可以定案了。

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惊,著名作家逼迫影子作家写稿。。。

舆论大势逆转,野野口修虽然杀人,但是情有可原,因为恶毒的日高已经将他逼得没有办法。日高伪善的面孔终于被揭晓,死有余辜。

不仅如此,民众认为日高应该归还文学奖,野野口修的舅舅也找上门来,要求将稿费归还。理惠已经不堪其扰。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十分精彩,原来这样一个杀人案件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但是事实上,东野大神果然是大神,接下来的故事,却向着一个更加让人毛骨悚然的方向走去。

本来案件已经了结,嫌疑人已经认罪,所有的人证物证齐全,可是警官加贺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禁猎地》这本小说里的被校园暴力欺凌主人公怎么看都不像是野野口修,而更像是日高。

于是,多事的加贺赶去了日高和野野口修的中学,去看望日高获奖作品里的主角,一个做烟花的老爷爷,走访了不同的同学老师家里。

终于拼凑出了一个真实的日高和野野口修。

中学的校园,校园暴力严重,有些人誓死都不屈服,有些人很快就成为了施暴者的帮凶。

日高是前者,而野野口修是后者。

日高明明只是一个底层街区的孩子,可是面对这些暴力一次都没有屈服过。

而胆小怯懦的野野口修,不仅很快成为了施暴者的帮凶,而且还参与了一次恨恶劣的施暴事件。

施暴者强奸了一个女孩子,而帮助按着女孩子的正是野野口修。

日高为了写《禁猎地》得到过这张照片,但是日高从未暴露这件事,看到了小时候欺负他的野野口修,不仅没有鄙视他,还帮助野野口修找到了儿童出版社的工作。

可惜啊,日高怎么会知道,善良的帮助,包括读书时为了避免野野口修被欺负每日去喊他一起上学都是恶意的来源。

凭什么你可以高贵不屈,

凭什么你像个太阳一样发光发热,

凭什么我也有写作的梦想,可是能力却只能去面勉强请做儿童作家,而你的著作一本一本的出,还要获大奖无数。

为什么我那么不堪的过去,你都知道,可是你却守口如瓶,一身正气,人格高尚。

凭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在黑暗里,而你沐浴着阳光,那么温暖和善良。

于是,在野野口修的心里,滋生出无边无际令人胆寒的恶意,善意抚不平。

如果我深在地狱,那我也不允许你闪耀在天堂。

野野口修精心计划了一年,每个细节都布置的天衣无缝,连手抄的笔记都准备了很久,只是,那手指上的老茧出卖了他。

如果不是警察加贺也经历过这样的恶意,他可能永远无法明白,有些人,你尽所有的力量去帮他,可他最恨的就是你。

为什么你不可以与我一起沉沦,为什么我人格如此卑劣狭小。

为了编造这个谎言,野野口修捏造了日高的形象,将日高塑造成一个残忍冷酷的人,而关于作者最开始设置的那只猫,毒死他的并不是日高,而正是野野口修。

4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野野口修要的不死日高死,他要的是毁掉日高的一生。

所有的成就归零,还要背负一辈子都有可能洗不清的恶名。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

这是让人如坠冰窟的恶意,如果东野圭吾只写了上半部的故事,一个影子作家的故事,他不失为恶意。

但是他还有下半部分。

没有代笔,没有婚外情,没有威胁,只有精心的策划,只有彻骨的寒意,只有一个自负和自卑结合在一起的扭曲灵魂。

为什么你一个底层的孩子却光明的这样耀眼。既然你的光明我触及不到,那我就拼劲全力毁掉你。

野野口修杀死日高的动机就时没有动机。这才是真的深入骨髓的冰冷的恶意啊。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就如加贺在做老师时面对施暴的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欺负他。

“因为我就是看他不爽。”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让人寒毛凛凛。

5

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

一边是粉身碎骨的爱,一边是付出一切也要毁了你的极致的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爱情。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

东野大神把人性中的阴暗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他。

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恶意。

毫无来由的讨厌,突如其来的厌恶。

现实不停的放大你不如意的地方,但是,请小心守护好自己的内心,不要让这些细小种恶意长大,变成无边的怪兽,将一切都拖入黑不见底的深渊。

知乎用户 镜只 发表

细节很多啦。

举个栗子,看完全书之后不由的对开篇那件日高杀猫的伏笔表示由衷的赞叹。可以说作者在开篇就使用的迷魂术,如果你也相信野野口的回忆陈述,“日高杀猫”。从你相信的那一刻起那只猫就让所有读者掉进犯罪嫌疑人的陷阱里了。从而在故事的开始就颠覆了受害者的人格。

知乎用户 软苏 发表

写过一篇回答,是关于校园暴力的施加方,在成年之后,无济于事的迟来忏悔。

评论区波澜乍起,有义愤填膺的指责,有自揭伤疤的苦楚,而更多的,是与我一样,时隔多年,从新的角度再往回瞧,姗姗来迟的幡然顿悟。

彼时躲在人群里,仰仗着 “人多即是正义” 的滑稽信条,穷极一个孩子所能发挥的最大恶意,去摧毁一个与我们并无冤仇的同学,我们究竟有多恶心。

现在已经不敢去想象了。

好些人对我说,你去看看东野圭吾的《恶意》罢。

说来惭愧,东野圭吾的大名,我虽久仰,却迟迟没找到合适的契机去开始一段阅读路程。倒不是排斥,只是隐隐觉得,他的书需要一口气读下来,恐怕得费好一番气力的,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因为我读书是向来散漫的,像边城,诗经,围城这类,节奏慵懒,是最合适不过了。细读几段,觉得词句运用甚佳,忙翻出摘抄本,细细咀嚼,玩味一番;待重新回归阅读,又得往前温习几章,方能在脑海里勾勒个流畅情节。

因此,我时常觉得,自己在阅读时,像极了小学课本里那只倒霉的爬藤蜗牛,进三步,再退个两步,慢慢悠悠,三下五除二完成目标是不常有的事。

但东野圭吾的这本《恶意》,却着实叫我欲罢不能。

我是晚上九点多起看的,带上耳塞,调整好靠枕,抱着 kindle,懒懒地斜靠,很适合入睡的姿势。

但从开头的那只白棕斑点猫开始,我便开始兴奋了。人和书之间是有气场的,初一交手,我便深刻感知,今晚这睡眠时间,怕是要蜷缩角落,卑微地让渡位子出来了。

东野圭吾不可谓不是一个奇才。他开篇便为我们布置下一座巨大精密的迷宫。仿佛有意体恤我们,特意安排了一个叫野野口修的百事通,好为我们指路。我们也全身心信任着他,任由其带我们在各个死胡同里横冲直撞。我们却傻乎乎地,即使发现了一丝端倪,也只是暗暗怀疑:这迷宫,该不会没有修出口罢?

野野口却在这时招供了。他便是情杀日高的凶手。我们的信念顿时崩塌了,连着前方的线索,一同灰飞烟灭。本以为就这样,须在野野口的谎言承认中悻悻然爬出迷宫,加贺警官却气宇轩昂地站了出来,着手于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一条围裙,几张照片,野野口修中指的老茧,庭院樱花透过窗户的树影…… 一切如抽茧剥丝般,将一群残忍的孩子穷凶极恶的丑陋原相血淋淋地剥落出来。

太好了。写得太好了。

最后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已是深夜。遇到不少精彩部分,竟舍不得放下去拿摘抄本,只是在喉头压抑着惊叹,看得太爽了。


一本读罢,感慨最深的,便是 “侥幸” 二字。

幼时的野野口修心存侥幸,以为加入施暴队伍,便能摆脱被欺负的生活,殊不知,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只不过换了种形态罢了,他始终是弱者;

《禁猎地》中施暴头目的原型藤尾正哉,以及加贺警官从前的学生山冈,通通心存侥幸,将自身暂时的体格优势,视为统领世界的不二宝器,认为自己将不会有被打败的一天;

跟随施暴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兴致勃勃地参加,还是或好奇或麻木地袖手旁观,也皆心存侥幸,一来认为法不责众,自己并无过错,二来则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施暴者,永不至于沦落到与可怜虫为伍;

而成年以后的野野口修,则更是尤为侥幸。凭借做作者的细心与代入能力,布下精密陷阱,好将自己的嫉恨与自卑细细隐藏,给世人留下一个受害者的写作天才形象,以为这样,便能战胜心中那个以日高为原型树立的假想敌;

而野野口修性格残缺的很大一个源头,他的母亲,也抱着极大的侥幸:不满足生活现状,却无力改变,便通过对日高及附近居民的轻蔑与仇视,来换取自身畸形的心里安慰,认为如此,自家便能是高人一等的……

荒唐,太荒唐!

不禁骇然,汗毛耸立。当年不自知掀起的好一番校园暴力,可不正如此,也是一群侥幸者的黑暗狂欢?人人都有罪,人人都想为自己开脱,人人都不愿意去揣度遭受此暴力的痛苦,人人也从未设想过自己是否有摊上因果报应的那一天。

不禁细究,当年的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竟怎么也想不出来,只依稀记得肾上腺激素飙升的快乐与成就感。

就如东野圭吾所写的: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尽早收手,尽早忏悔吧。

尽管这对受害者而言,完全于事无补。

但若是继续如此肆意,

地狱终将等待着我们。


知乎用户 玛赛轲 发表

很喜欢这种自己被诱导先入为主去推测动机、不断被推翻,然后又不断重新推理,最后被真相疯狂打脸的感觉,真的酣畅淋漓。可见因别人的一面之词而先入为主去揣测人心或事件的真相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有些恶意真的是无端的。

有些恶意真的是单向的。

有时候一个巴掌并不是拍不响的。

就像封面所说: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我觉得野野口的恶意并不是无端的,但一定是单向的。

同样都遭受过班上同学的欺凌,日高因为骨气和尊严从未向霸凌者屈服,而野野口因为软弱和害怕甚至为了自保而加入了霸凌者的行列,甚至在初中时协助藤尾欺负了小学时期一直关心、保护、照顾自己、视自己如兄弟般、好心想把自己从阴霾中拉出来的日高。

从小语文成绩并不突出的日高在新人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野野口梦寐以求想成为的畅销书作家,而从小语文成绩优异的野野口长大后却只能做着自认为平庸的并不喜欢的职业,眼睁睁地看着和自己颇有 “渊源” 的日高混得风生水起,自己却活得犹如一具行尸走肉。

明明中学时野野口欺负过日高,甚至多年后再也没与之见过面,日高却接纳了曾在初中时期仇视自己的野野口,大方地向他递出橄榄枝为他介绍了出版社,让他能在儿童文学界立足,有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日高天天抽烟,却也能继续用健康的身体进行文学创作,事业蒸蒸日上。而野野口一根烟也不抽却不幸得了癌症,作家梦刚刚起步,还未声名鹊起生命就走向了倒计时,未来便一片灰暗。

即便是在创作《禁猎地》的过程中,日高也因为顾及旧情从未提到与书关系密切的野野口,而野野口却因为害怕协助强暴的黑历史在书中被曝光而动了杀心,甚至误导舆论走向,布局让日高死后身败名裂。

这一切都是野野口的恶意。因为嫉妒、自卑和内心的黑暗。

日高越是亲切待人、正直不屈、风生水起,野野口就越觉得自己内心阴暗、胆小懦弱、窝囊失败。日高越是磊落,显得自己越是卑劣。就像光和影的存在,不可或缺、自然而然地互相对比着、存在着——日高越是光彩夺目,自己就越是黯然失色。那束光对别人来说很温暖,对他来说却太刺眼,也刺痛了自己内心阴郁而敏感的一处。就像被他人窥探了自己内心的丑陋似的,野野口感到羞耻、愤怒和无边的嫉妒。他嫉妒样样都好的日高,为不能活成这样的自己感到自卑和不甘。

野野口得了癌症后更是打算豁出去破罐子破摔。于是单向的恶意便产生了: 杀了日高只是手段,他更要让多年来日高散发的耀眼光芒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使天使在人们心中一瞬堕为恶魔。

我推测这可能是野野口产生这股恶意的心理状态。但是日高又做错了什么呢? 他只是对任何人都很亲切啊……

“我就是看他不爽”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知乎用户 猪头肉多螺丝儿 发表

都是因為 “我就是看他不爽”

野野口既然有如此縝密的心思 , 那為什麼寫不出好的作品呢? 他完全可以把他的故事寫成書 , 當然是在他沒有把殺人的計劃付諸實施的情況下 , 這樣一看, 野野口就很有是東野圭吾自己的感覺, 這是看完整個故事我唯一疑惑的地方。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故事敘事的方式, 思路很獨特。故事以兩個第一人稱交叉敘述, 讓讀者在身份轉換的同時了解事情的原委。雖然說從一開始我就隱隱感到嫌犯就是野野口, 但是怎麼也猜不到結局是這樣 , 而且從讀到一半開始, 我就不只一次的認為故事要結束了, 可是每當這種感覺出現 , 加賀刑警都會提出新的疑問 , 支持故事繼續走下去。原本我以為這是個很普通的推理小說, 故事情節不獨特, 殺人動機不獨特, 想要剖析的東西也還好, 可越讀下去 , 越驚訝 , 故事越吸引人 , 一切都與一開始背道而馳 。我的不屑也變成了佩服。野野口的老謀深算不稀奇 , 但是他的動機確實是前無古人的。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讓我驚喜的推理小說, 東野圭吾的視角確實不尋常, 書中的日高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常見, 也常被放大。但是擁有野野口這種心裡的人確實容易被忽視。人和人之間產生的衝突矛盾往往真的沒有特別的原因 , 就像藤尾說得:“我就是看他不爽。”

好人確實也不好當, 而且往往善良的人, 即使不是刻意也會在自己和被施於者的心裡形成一個相對高的高度, 激發被施於自卑而衍生出其他的 “惡意”。善良的人就被自己的善良所蒙蔽, 以為善意一定會有好報, 殊不知人類是有罪惡的本性的。所以說自卑是人類最可怕的弱點, 是很多罪惡的根源。

知乎用户 黄伟伦 发表

一开始日高杀猫的事件确确实实如加贺最后的自白里陈述的一样,不光给了他同样也给了读者一个冷酷的日高的印象,个人觉得这是这本书里最可以令人浑身鸡皮疙瘩的精彩情节,尤其是在读完后发现书皮上的猫之后,真是叫人拍案。看了一半多了之后就在想,后面还有这么厚的书,不会这么简单结束的,那么一开始的猫与那个女人呢?东野的书每本都会给我留下一些印象与画面,这本恶意,叫我留下的画面便是被误导的日高眯眼抽烟说杀猫的画面以及最后加贺的一句话:全书最明显表达 “恶意” 的语句 (咱家加贺也是有脾气的!

知乎用户 chiaki 发表

看完《恶意》只花了三个小时,其给我带来的震撼还是蛮大的,不同于其他推理小说,这一次东野圭吾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把凶手找出来了,开篇以 “我” 即野野口的视角展开,加之杀猫和藤尾两件事情都引导我去想书名的这股恶意到底源自何处,下一章却立马切换到加贺警官的视角并且指控野野口是凶手,先入为主地我会认为野野口是主角并非是真正的凶手,可接下来野野口算是大大方方地承认了,看到书才刚到三分之一,野野口对动机却三缄其口,我还是坚持里面有隐情,还是下意识地在为野野口开脱,紧接着加贺警官也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找寻野野口的动机,揭出来的却是一段野野口跟日高妻子通奸且被迫成为影子作家的往事,当时我居然还有那么一点点被他们奇怪的爱情感动到了,这样说来这个动机确实说得通,被害者日高反而像是个带恶人,到这里结束的话算是能说服我,虽然先找到凶手再找动机的写法对我挺新鲜的,但是故事却是个普普通通不痛不痒的甚至有点狗血的故事。

但是一看进度条?不对啊还有三分之一,然而接下来的内容证实我又被骗了,我从头到尾都被东野圭吾牵着走,加贺警官找到了动机,而且费的苦心我也放在眼里,野野口似乎也哑口无言了,甚至自己写了自白书,但在最后三分之一篇幅里之前所有的结论全部被推翻,加贺警官在往事中找到了破绽,从头到尾都是野野口的设计,小时候受到最长时间校园霸凌的其实是日高,野野口很快就成为了帮凶,通奸之事子虚乌有,影子作家的事情更是从中捏造出来,就连开头的猫也是野野口杀的而不是日高,日高从头到尾都是那个老好人,贯穿整本书的恶意并不来自其他地方,而来自 “我”。

这个故事你说不真实,确实可能不真实,怎么可能会有日高这种人,出身不好,却对身边的人都很友善很有礼貌,受到校园霸凌还不屈服,成为作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还对曾经是校园霸凌加害者跟班的 “我” 不计前嫌交往,事业上帮助有加,是个老烟枪却身体很好,这种人有吗,有也好没有也罢,塑造如此一个正面的人物讽刺意味更加,正如其姓日高,像是太阳,照耀着所有人。

而反观野野口,小时候没有勇气反抗校园霸凌,自命清高,看不大起身边的人,梦想是成为作者,却被自己看不起的日高远远超越了,他真实吗,我觉得性格方面是很真实的,他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一个有着稳定工作的普通人。

恶意像杂草,总在心底生长,释放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就像书中所说 “我就是看他不爽”,可以没有直接原因,但肯定是有根源,我认为根源是嫉妒,或者是不甘,可以是成绩很好的人,可以是人际关系很棒的人,可以是感情生活美满的人可以是事业有成的人,可以是自娱自乐活得很有意思的人,可以是长得好看的人,可以是任何人,小说把这些都集中起来,野野口心中杂草般的恶意也长成了参天大树,因此有了杀了还不够解气,还要让世人都唾弃你,为此他可以做到也葬送自己的一生。

日高和野野口就挺像我之前看的鬼灭里的缘一和继国两兄弟,都是一方做的完美无可挑剔,一方却有着无边恶意,虽然都有戏剧性夸大但都是很真实的情感。

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也对别人校园霸凌过,程度不深但绝对算,虽然我既不是发起人,也没有自己被霸凌的忧虑,但在那种氛围下,好像那个人他就是该被欺负,恶意该有宣泄口,随着年纪增长,恶意有消失吗,也并没有,只是可能大家都更会装了,我也不怕说,我夸别人长处的同时只要是真心诚意并且我也羡慕我也嫉妒,必定是带有恶意的,尽管有时候我自己也没察觉,成见也很厉害,先入为主加入的一些刻板印象也会让我尽管看上去在客观评价事物的时候带一些感情色彩,其实我多么希望心里光明磊落没有一点阴霾。

知乎用户 玲珑 发表

这本书还行。
野野口最后发展成将日高邦彦杀掉,
他的母亲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他母亲是一个对别人缺少善意的人,
也不是很懂处事做人,
对野野口过度保护,
看到日高邦彦和她儿子在一起玩还心生厌恶,阻止野野口和同龄孩子的正常交往,
总之就是和别人不亲近,
自我为中心那种感觉,
对人缺少宽容心,
对环境吹毛求疵,外严内宽,
这样就导致野野口性格阴沉古怪,
小时候有一个邻居和野野口打招呼,
他理也不理的躲开,
刻意避免和人很深层次的交流,
更密切的联系,
从小对人就有严重的警戒心和过度的防备,
但小时候的日高邦彦却是一个很乖很有礼貌的孩子,
和任何人都亲近,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像两个极端,
日高带给人温暖和善意,
野野口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
个人认为野野口肯定不是很喜欢他妈妈,
他对他妈妈有恨意,
然而将这股恨意却转移到日高身上,
日高总是带领着他玩,
深怕他磕着碰着,
时刻提醒他注意,
就像野野口的妈妈一样过度保护他,
这使他在依赖日高照顾的同时内心又本能的反抗,
希望远离日高。
他希望成长出一个自己,
但因为家庭的教养环境的残酷等问题无力挣脱,
他走向另一条路,
那条路险恶,龌龊。
儿时的玩伴日高即使高中时期遭到野野口的欺负,
仍然不计前嫌提携他,
可见日高心地光明善良,
但野野口自卑心滋长出的恶意日益膨胀,
吞噬了良知,
这恶意从野野口很小的时候就在生长,
恶意就像一株在阴暗角落生长的植物,
合适的条件下就会吸收健康植物的养分和空间,
恶意就像人心里的怪物,
放出来人间即地狱。
野野口费尽心机毁掉日高邦彦所得到的一切,贬低其人格,
并窃取日高邦彦得到的荣耀,
颠倒黑白是非,
他这是想颠覆正义感的世界,
将人性丑恶变成正道,
如果恶意得逞了,
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幸好有加贺警察,
他一开始就对野野口有怀疑,
对他写的陈述始终高度的警觉,
找出里面的诸多疑点,
并提出质问,
野野口颇有心机的引导着办案人员的进程,
以期望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获得日高的捉刀人称号。
然而结果他还是落空了,
正义没有被抹黑,
他还是那个没有多少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
甚至他只是个卑劣的杀人犯,
一个忘恩负义的杀人犯,
本该对日高心存感激,
却为了自己心里深埋的嫉妒心和对这个世界的恨意向恩人举起屠刀。
从某个角度说,
这样心存恶意并将它无限放大的人越多,
这个世界越没有意义。
加贺也曾做过老师,
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
他教受欺负的某个男孩剑术,
然而最后那个男孩用武力对抗武力,
用恶意对抗恶意,
似乎那恶意是斩不断理还乱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东西。
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滋生。
谁也不能保证什么时候人心里深藏的恶意会跑出来。
它只可抑制却不能够根除,
就像很多顽固疾病
恶意给人和人之间设置了屏障,
使人们互相残杀,彼此分裂,制造伤害。
野野口即使最后布局计划得逞了,
他也不能得到完整的自己,
他仍然是个没有发展出健康人格的人,
建筑在偷窃他人荣耀光环之上的名誉,
不要也罢。
野野口应该收敛内心的恶意,
投资他自己,
而不是毁灭他人。
然而他最终还是会受到法庭审判。
这是他逃脱不掉的结局,
尽管绕了好大一圈。

知乎用户 马浩凯 发表

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衬托。或者说,之所以善能使自身感动,是因为人内心本身存在着恶,如同宗教所讲的原罪。公交车没零钱的时候有人给你一个硬币你很感动,是因为你也会想到如果你在同样状况下不一定能做出同样的事。放大来看媒体常宣传的乡村教师、抗灾英雄等等,均是做了一些常人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有了对比下才显得光辉,若是如洗脸刷牙般人人都做,也就不能称之为善了。

因此这本小说写了一波三折的同一个杀人事件,但读过之后会发现,善与恶竟也可以殊途同归。回到小说中的情景,日高本身作为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还要无私的去提携自己的发小,同样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此举称之为善再不足为过,但换来的却是野野口无尽的仇视。多数读者最后的震惊恐怕都是来源于不能理解为何如此,仅仅是一个 “看你不爽” 的理由么?然而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发生这些,野野口又会怎样?成为一个活在日高的光辉的阴影下的平庸的作家么?

是的,因为有光辉才有阴影。我不得不佩服东野大神的预见性,这本 1996 年出版的书现在看起来像一部预言,在网络时代把人的恶意暴露的淋漓尽致。譬如前段时间的马云逼捐,为何要有如此多的人去逼他捐款?他挣那么多钱,他就应该捐,如果他后来捐了,那也有我催他的功劳,你要是不捐,那就是没有公德。想想看,这不是在用恶意在与善抗衡么。

因此故事最后野野口用尽心机要杀了日高还不惜一切将他名声搞臭,是因为嫉妒,是因为偏执,也是因为善与恶的殊途同归。回想到我们自身每个人,小时候爸妈口中那个不吵不闹好好学习的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时成绩优秀活动积极还能收获美好爱情的传说中的学霸,工作后仕途顺利家庭美满收入可观的同事,你能摸着良心说,你对这些人没有恶意么。

我想一定是有的,甚至有时候会超过伤害你的人。因此借用邓布利多的话:人们总是更容易原谅别人做错的事,却很难原谅别人做对的事。这恐怕也是东野大神想借这个极端的故事想告诉人们的。

知乎用户 Yo-yo 发表

前段时间刚读完《恶意》,看到最后还是在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最终结局

知乎用户 Esse​ 发表

你以为你以为的从来不是你以为的

知乎用户 赵小甜 发表

看东野圭吾是从《解忧杂货铺》开始,继而是《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而后是《恶意》。就这几本书而言,《恶意》是最让我出乎意料,又毛骨悚然的一本。

第一是没有预料到故事的结局:真正的杀人凶手在书的前几章已经揭示,然而杀人动机却在书的后半段慢慢展开。第二是无法想象和接受凶手的杀人动机。他处心积虑,费尽心思的动机,让人感受到人身上散发出的浓浓的恶意。第三是不得不佩服东野圭吾,能够设计出这样的故事,揣摩人的心理。天知道他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能想出这样的故事情节。

看完之后脑海里一直重复着书封上的一句评论:从未遇到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才是人心里最黑暗的地方,是最深的恶意。而细思极恐的是,这种恶意似乎也存在于我们身边。恶意就像生长在人身体里的癌细胞:被吞噬或者反噬,将人心笼罩在黑暗之中。

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恶意,像幽灵或影子一样如影随形。恶意的生长过程,仿佛一个人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从魔鬼处获得来自地狱的黑暗和能力,把自己的人性当成牺牲,供养魔鬼。

凶手的恶意,来自于父母的偏见和偏激。母亲对于生活环境的不满,对于他人的偏见和批判都直接遗传给了儿子。这种对于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满,让他感到压抑,自闭,性格扭曲。

如果把父母的因素归结为恶意的起音和诞生,那么凶手少年时代一直经历的校园暴力则是加速了恶意的发展,让凶手彻底泯灭了人性。事实上无论他起初作为被施暴者,还是慢慢发展为施暴者,他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暴力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血腥而残暴。施暴者在施暴的过程中得到快感。而这种快感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手段和方式融入这个社会,因此只能选择这样直接简单的手段增强存在感。暴力是人最原始的能力,也能勾起人最原始茹毛饮血的欲望。会让人沉迷其中,越陷越深。

时间是催化恶意和人性扭曲的帮凶。随着时间的推移,凶手心里对被害者的恨愈发明显。这种恨不是出于对被害者个人,而是被害者和凶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凶手代表了极度的黑暗,代表了嫉妒,残暴,凶恶,被害者代表了阳光,善良,智慧。黑暗是永远畏惧阳光,并且痛恨光明的。

东野圭吾又在培育凶手的恶意过程中加上了一种重要的养料,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疾病。癌症,晚期。魔鬼终于要完全吞噬掉他,要把他的灵魂和身体都带往地狱。而在前往地狱的路上,凶手不甘寂寞,不甘平淡的死去。所以他绞尽脑汁制造了一场凶杀。

整个杀人过程并没有什么离奇之处。不寻常之处在于探索凶手杀人动机的整个过程。剽窃,婚外情,毒杀动物…. 凶手不断引导警方,诋毁被害者的人格,企图拉被害者一起下地狱。

仔细思考,书中有很多意象。我对被害者家中的八重樱和邻居家死于非命的猫。樱花是纯洁和爱情的象征。八重樱揭露了凶手做的伪证。樱花绽放到掉落,时间极其短暂。也象征着人生命的短暂易逝,象征着在时间和自然面前,一切都是瞬间,须臾。颇有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觉。猫在侦探小说或恐怖小说中都是很常见的意象。在西方文学中,猫是罪恶,是邪恶的象征。在爱伦坡的小说中,猫是尤为重要和明显的一个动物意象。猫是女巫的化身,会报复人类。同样,在这篇小说中,猫本身虽然没有进行报复行为,但它的主人,藤尾小姐的疑惑是揭开案件谜底的关键。这两个意象,虽然没有贯穿全文,但在小说开始和结局都出现。这样的首尾相应,恰如命运轮回,世事无常却总是有迹可循。

另一个让人感到颇为有新意之处,是东野圭吾在书中尽力的塑造了作家这一形象。无论是真正的作家,被害者,还是假装自己是作家的凶手,还是一直在进行记录的侦探。东野圭吾通过几位 “作家” 的手记展开了整个案件过程。既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也是几位作家在撰写一个犯罪小说的过程。让读者在享受观看案件发展的过程中又能有一种自己参与到小说创造的过程中。颇有种读者与作者相融的感觉。

《恶意》中暴露的校园暴力问题,让人心寒,让人畏惧和气氛。现在,如果一个孩子对我说 “我就是看他不顺眼”,我大概会一身冷汗,心有余悸了。

知乎用户 林琅 发表

最喜欢的东野圭吾的作品

知乎用户 一个小芃友 发表

知乎首答献给他

東野圭吾《惡意》

一旦一个人的欲望无处释放,只能压抑。他的内心必会产生恶意,一种自己得不到也不甘让别人得到的恨意。

1. 你不会嫉妒远方的星星多么闪耀,但是你看到身边的‘朋友’却会产生变形的恶意。我想野野口是自卑的,也是自负的。生活中自卑和自负就像相爱相杀的伙伴,总是结伴而行。

2. 所有自卑的人,本性都是带着天生的自负感,就像野野口悲剧的最深刻原因也是原生家庭对身边邻居的不屑和自以为高贵却只是自命清高,并不受欢迎。这种清高,我觉得文人更甚。就像很多高学历的人会自命清高瞧不起低学历经商的人,这种瞧不起也是出于羡慕嫉妒和自卑,觉得只有这样清高才能给自己以心理安慰罢了。

3. 我想小时候的野野口也是矛盾的。承受着父母告诉自己的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虽然是朋友,但是,他明明不如我优秀,他生不如我,为什么运气也好,为人也罢,心胸也罢,都不得不承认确实是比我优秀。有这种朋友,我想野野口也不是幸福的吧。

这种恶意,我想我真的很熟悉。

1. 自卑与自负的混合体,会让我把不成功,把失败的愤恨放到身边的‘朋友’身上去,就像初中,高中的‘朋友’喜欢又讨厌,一方面被她的才华所吸引,一方面又充满了嫉妒和不甘,所以我是那么喜欢又讨厌她呀,我是那么想靠近又想远离她。可是这个她,不会消失,可能人会改变,不过这些嫉妒和恶意总会找到它最适合的承载对象,可能就是在身边,曾经看不起的,在身边看似很亲近的她。

2. 一直被这些问题困扰,因为不敢接受承认自己的人生,接受我并没有天生的光环,明白了只有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人,身边事,而不是把一切不顺利的,因为嫉妒,自卑,和内心执着的自负纠缠下的痛苦演变成恶意加到身边人身上,让自己通过恨别人,讨厌别人,抑或是报复心理,摧毁别人的心里来逃避。

3. 懂得欣赏,懂得接受,能为身边亲近的人鼓掌,这样才有珍惜,才谈的上友情,才有精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限于越陷越深的恶意中,把自己的不得意全数推脱与别人寄托再恨于嫉妒中,越走越远,忘了你始终过的是自己的人生。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

这仇恨深不见底,

深得连你自己也无法解释。

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

我非常仔细的调查过,却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

这是怎么样一种心态呀!

就算被捕也不怕,

即使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达成自己的目的。

希望你的一生充满爱和光

知乎用户 ranine 然 发表

昨晚看完了电子版,就如同其他答主说的那样,因为没有纸质书所谓 “进度条” 的提醒,所以看到最后真的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我也算是半个老东野圭吾书迷了,出名的不出名的书也几乎都看过,基本上在东野圭吾必看书籍当中,唯一剩下没看的就只有这本《恶意》了。

因为看之前几乎没了解过任何的简介,所以我先入为主的认为刚开始的 “我”,也就是野野口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所描写的日高的形象,一开始就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我的脑海中。

所以一直到中段,野野口被逮捕并交代了犯罪事实后,我的大脑已经认为他是一个被逼的不得不犯罪的 “受害者” 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出于我之前看过的大部分的东野圭吾的作品,凶手的生平经历都被刻画的非常的深刻,几乎每个凶手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却又令人不忍的往事,又或者死者确实做了些恶事,比如白夜行的主角们童年被欺辱、嫌疑人 X 的献身里面死去的丈夫也是一个整日家暴对老婆不好的男人,放学后里面虽然动机有些 “非常理”,但是你也能理解花季少女的那种被人眼神凌辱的不适感和巨大的羞耻感,所以,我当时几乎在看《恶意》的当下,就已经深深的陷入东野设计的谜局中,我抱着日高就是一个坏人这个想法,一直读了下去。

毒猫事件是这个想法的其一,知名畅销小说家将已故版画家写的如此不堪引起其家人的不满是其二,我想,我甚至在野野口修的自白之前,我都没有真正的认为他是一个凶手,所以,在读到那一系列的影子写手、被日高威胁打压事件之后,我虽然感觉接下来可能有反转,但是日高的 “不是什么好人” 形象在我心里是立住了。

不过多提一句,为什么其实我也并没有觉得野野口修就是个完全的受害形象呢?主要是因为我对他和初美小姐的感情没有太大的感觉,我觉得再怎么样也算是撬朋友墙角,而且还要和情人合谋共同把她的老公杀掉,就这个事件来说,我觉得野野口修也不是什么好人,撑死是一个冲动的可怜人。

所以当时在最后的真相揭穿前,我阅读的感受是:日高是一个坏人,野野口修是一个冲动的可怜人。

而真正让我鸡皮疙瘩起来的那一章是,过去之章(二):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

其实日本小说里面关于讲校园暴力的真的很多,就连东野的小说本身,讲到凶手童年的时候,总是会穿插各种校园暴力的经历,所以即使前面一章关于野野口修自白中的矛盾,作者已经有些暗示的情况下,当时的我还是难以将 “好朋友” 与日高联系在一起,我依然认为野野口修是那个被校园暴力迫害的人。

而东野圭吾在接下来的那章,也是我认为最高能的一章,也就是过去之章(二):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里面,巧妙地将认识的人说的话按时间顺序一点点的揭露开来。

“野野口被人欺负,没错,哦,那个人也被欺负了。”——那个人指的是谁?但野野口修被欺负了所以后面写出禁猎地的吗,和我想得一样。

“野野口被人欺负?没有这回事吧,倒是他和那群坏孩子走的很近。日高是很有骨气的孩子,他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会据理力争。”——原谅我在这里还以为是老师对于校园暴力的孩子视而不见的意思。

“没错,被我们用胶带捆绑的人也是日高。嗯,泼向窗外的盐酸也是冲着他来的。野野口吗?野野口那时己经跟着我们了,没错,他成了我们的人。那小子才是藤尾的喽罗,就连我们也可以使唤他。——后脊发凉。

我一直认为看书是一种和看电影、听歌、玩游戏一样,是能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的,而写书的人也是在通过设计情节、段落、人设以求给读者带来他想要带给读者的体验。

而对于我来说,《恶意》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足以让我向周围所有人推荐这本书。

可以说,我从过去之章一直到结尾,我都一直处于震惊的状态。不仅是就像里面被骗的媒体和民众一样被野野口修的自白耍的团团转,更多的是这种纯粹的、无从揣测的、毫无理由的恶意给我带来的冲击感。

很多的小说,其实都不会写这种纯粹的恶,他们都会把一个反面的人写的更加的立体感,他为什么会恨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总是让读者从各个方面能感受到他的可怜,他的痛苦和不愉快,而这种纯粹的从心底萌芽的恶意,这种大费周章甚至不惜坐牢也要毁了那个人一生的恶意,就如同其他答者说的那样,像是在心底被开了一枪。

我总是想要从小说的各个方面去臆想野野口是不是有什么童年阴影,又或者日高是不是对他做了什么别的事,所以当结尾发现,就是一个嫉妒成性的人恶意谋害的故事时,我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这种 “凶手也必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的先入为主论调感受到了恶意呢?

大家都着重于写着故事内容的本身,但我还是为东野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而惊叹,至于人心的阴暗面,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只是那种不知道何时就蓄意滋长的恶意,我希望每个人都不要被碰触到能滋生它的肥料。

知乎用户 寻海 发表

刚刚看没多久 觉得啊我都猜的出来大概杀人动机是啥这本书哪有大家说的那么神 慢慢往后看 就一直卧槽卧槽卧槽了 看完杀人动机之后突然就有一种 这也太扯了吧 的感觉 可是仔细思考 东野先生最令人迷人的一点就是把每个人不曾意识到的人性缺点挖掘出来 我想 我也对那么几个真心待我 热情友好的人怀有恶意 可能只是由于非常扯淡的原因。

顺便杀猫是真的很妙的一笔 一下子人物形象就立体固化了

知乎用户 巴啦啦咕噜噜 发表

个人非常喜欢悬疑侦探类小说,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再到东野圭吾,前两位塑造的侦探形象令许多人印象深刻,但每个故事都凸显了主角高明的破案手法,做到的其实是让读者更加喜欢主角。并不是说不好,两位的地位足以说明他们作品的成功。只是我更喜欢东野圭吾的。

他后期的书在人性方面刻画的更加细腻真实。主角亦善亦恶,配角也有生命,读者能感受到在一个案子里所围绕的人的生命,以及案子背后相关的感情,这也是很多人更喜欢分析圭吾作品的人物而不是高明的案子。

我其实很喜欢《恶意》,相对于《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这些大热的作品来说,让我最意味深长的是这本《恶意》。看完过后,真的能感受一股恶意挥之不去。

《恶意》颠覆以往的套路,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剧情还没开始三分之一,就告诉了我们凶手是谁,凶手也供认不韪,读者还没来得及揪心,这查凶大戏就落幕了 ,可是野野口却不说明杀人动机。所以主角加贺得去寻找他的动机,这个过程基本又去了三分之一。

精细取证后,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隐情,日高掌握了野野口修的把柄并要求他代笔,那么也就是说日高现在所有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地位都是因为野野口在后面。到这里,篇幅已过大半,读者才松口气,日高也是死得其所。

然而在所有人放松的阶段,突然起承转合才到最后的高潮,真相远不止这么简单。之前的所有推理都被推翻,所知的真相都是野野口慢慢引导加贺查下来的,他故意让加贺发现他是凶手,并在一年前就在准备,细心的准备好所有能证明他是被迫代笔的证据,包括凭空捏造的与日高之妻的不伦之恋,以及手抄日高所有的作品,甚至是开头很小的 “日高杀猫” 事件都是为了再杀掉日高后再毁掉他的名誉。

他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毁灭一个人,一个他的朋友、他的伯乐,一个非常善良的人,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当一切剥丝抽茧,小时候的 “我就是看他不爽” 到成人后的“我恨他”,最后带着他的恶意毁灭了日高。

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同时又不寒而栗,杀人不是因为什么情杀或是有什么其他的纠葛,就是恨,单纯的恨意而已。由自卑开始,夹杂着太多嫉妒,恶意在身体里蔓延,万劫不复。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野野口非常透彻地给我们展现了对一个人的恶意究竟可以做到什么地步——杀了他,致他于死地,让他从我面前消失,不,这些都还不够。我要毁灭他的人生,还要玷污他的人格,我要夺取他生前拥有的、以及死后将会拥有的一切。

而更震撼的是,合上书本,读者会发觉凶手的变态心理实则太正常不过,甚至产生自己便可能是凶手的错觉。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恶意,会嫉妒旁人,甚至是最亲密的人,明知道他很优秀,可自己就是恨他这么优秀。

圭吾将这种普遍的渺小的情感放大给众人展示出来,直面自己内心的恶意。

知乎用户 王元祺​​ 发表

**《恶意》**是看了知乎 “

有哪些结尾多重反转的推理小说? - 侦探小说

” 后去看的,好像很多人推荐。前后用了 4 个睡前时间读完。

总的来说:精彩,却让我失望。

原因主要是我本来期待有更加出乎意料的反转,我记得有一个叫**《古城荆棘王的动画,虽然不是小说,但是那部片子的多重逆转让人影响最为深刻。回到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我觉得最为逆转的是嫌疑人 X 的献身》**,着实没有让我想到竟然为爱能做出这样的犯罪设计。可能是我对《恶意》期望太大,所以最后有点失望。

我看侦探小说不算多,福尔摩斯全集和乱步全集,其他作家基本没看过,最近很迷东野圭吾,不得不佩服他的构思,与乱步的诡异,柯南 · 道尔的逻辑不同,东野圭吾的小说有着他独特的笔法和逻辑。可是《恶意》让我失望的关键原因大概是:

作者让读者完全沿着自己的思路,确切的说是沿着故事的每个新线索去推理和理解。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新的线索,你就猜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提《恶意》的基本架构:

第一段:案发:野野口修和日高见面,然后日高被杀。

这段剧情我看的时候,就知道侦探小说的老套路——铺场子。这段文字要仔细看,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线索就在其中,但是很多只是表象,也可能是假象。

第二段:加贺警官 vs 野野口修:两人见面聊天,以及第一轮斗智斗勇

这段剧情就有趣起来,因为已经进入侦探小说的第一次小高潮了,以前看乱步小说的时候,最喜欢明智小五郎第一次出场的桥段,一般情况下,名侦探出来都是超级有型或有趣的桥段。在这一个章节中,东野圭吾用了犯人和警察第一视角来讲述,我非常喜欢,因为我有时写小说的时候也喜欢这样用,可以让读者有一种深入其境的感觉。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剧情带向一个单向通道,为了之后的故事留下空间。**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侦探小说这样写不错。《恶意》这里一段就非常不错。只是,这个写法用起来要有度,用过了就悲剧了。在后面我会写的。

第三段:野野口修的自白:通过犯人的自白写出了第二个作案故事,加入了历史渊源。

这段剧情,全主观的文字,有点怀疑东野圭吾写这段时,是否是只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文学功底?哈哈,这段我没什么特别评论,硬要说,这里其实是埋第二个梗。

第四段:加贺警官的困惑:案件看似结束了,但是主角还是感觉怪怪的,三度挖掘线索。

好了,这段就是我要重点吐槽的一段了。这段故事中,无限地透露了新的人物,新的案件细节,无限地新想法和推理。我读的时候觉得很刺激,很认同。但是读完后,“感觉怪怪的”(靠,这句话是《恶意》中加贺独白中最喜欢用的感受,尼玛,每次感觉怪怪的,就会有新剧情)。后来,我想清楚了,这段是不要读者思考的侦破环节,因为作者完全控制读者的每个思考点。什么意思?其实作者通过不停地给你推送新情报,新人物,新细节,让你来不及思考和推理。控制的手法如此强硬,让第一遍看的人完全没有感觉。

这是这部小说最最让人不爽的地方。

我看过东野的**《名侦探的守则》**,这是一部我很喜欢的侦探小说,它与《恶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我开篇第二章节就猜出了结局。作者用轮回写法,最终目的就是让人矛盾,让剧情中的每个人,包括侦探本身都成为犯人。结局在我眼里也是开放的。但是,我非常认同东野在《名侦探的守则》中的一个观点或者说是态度:

侦探小说不应该框死读者的疑惑、逻辑、思考,不然就不是一部耐读的小说。

第五段:大揭密:加贺揭开了所有的真相。

由于前面一段的不适,对于结局,我没有感受到什么多重反转,感到的只有淡淡的失望。揭秘一如既往的精彩,却缺乏意外。

这就是我的一些感受,大家见笑了。

知乎用户 画歪音 发表

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书名和内容太相配了,校园暴力这个题材被无数作家写过,但东野的特色在于那句经典的 “我就是看他不爽”,是啊,哪有什么恨意的源头,哪有什么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身处黑暗的人对于沐浴着阳光的人的自卑和嫉妒⋯⋯东野小说的立意真的很好,但这几本书看下来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东野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社会人,对这个社会的冷静而慈悲的观察。慈悲之心并非人人都有,而东野表现这份慈悲的不动声色,也更让我钦佩。

同时,加贺系列可看出东野笔法的日益老练和思想的冷静慈悲,已不是徘徊迷茫在 “到底写推理还是人性” 的上世纪末的时期了。在《恶意》中,立意一如既往地独到,写作笔法的多样性多面性也做得很好,虽然还存在着关键时刻拖沓的毛病,但是就这本小说而言,未尝不比尽快揭示答案更能让读者震撼。

知乎用户 MiSAKi​ 发表

南海出版公司 /

2009 年 6 月第 1 版 /

2011 年 3 月第 11 次印刷。

====================================

第一章读完。我想,野野口是凶手。那么「第一人称做笔记记录」这样的写法,不就是阿婆『罗杰疑案』(真是抱歉,没什么文化,这本书印象太深了)。

带着点儿抱歉了给我推荐恶意的知乎网友。我真的可能要脱粉。我甚至这个月初已经跑遍书店搜罗好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阿婆小说,说真的,东野君的作品就仅仅只是普通的文学作品吧。

======= 不要开炮,我是友军 ======

昨晚从十点读到 3:30。剧情反复反转,瞬间点燃我困得不行的意识。

野野口的单纯,野野口的认罪,野野口的被迫,野野口的恶意。

读完合书的时候,我知道东野君这本书赢了,因为,直到全部梳理好情节,我依然对日高没用好感没有同情,是的,这就是真的「恶意」,因为开篇日高那句『是我做的(毒丸子杀猫)』『是我杀的(猫)』,这句虚假的话即使揭开全部面纱发现根本不存在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作为读者也会从头至尾对一个虚拟人物充满恶意。

无法在后续加贺拜访那么多故人情节中一点一点把被迫害的对象完全与日高重合,就是我在开篇第十页看见的那八个字。我眼中的日高因此背负着无情冷酷恶毒的标签,我甚至觉得在野野口编造的出美外遇情节中会认为日高会拿自己的妻子作为赏赐给野野口作为代笔的酬劳。即使没有,我眼中的日高甚至比野野口塑造出的那个日高更加让人深恶痛绝,人性,充满恶意。

这本书让我读下去的真正原因是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读到东野君偏近本格推理的一本,即使剧情反转前全是罗杰疑案的影子,我依然接受了。不是他的情节或者写法多么神奇,而是他真的把恶意传达出来了,我接收到了这份让自己深思的恶意,我仅仅因为片面之词就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下了一个带着深深恶意的定义。

这种来自内心散发的黑暗,真是感觉可怕。

================*=*=================

校园霸凌,职场打压,邻里八卦。

你知道嘛,有些人即使在你背后也会毫无顾忌的把诋毁你的话讲的很大声,他们怕你听不见来自这个世界最深重的恶意。

野野口的母亲,野野口的舅舅,野野口本人,那些身不由己乐此不疲的校园小霸主,那些接受着别人好意仍旧一脸嫌弃无奈的邻居小孩,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被给与的与自己所拥有的,他们能看到的就是看低别人的一切,他们所谓的倔强原则也变成了真正的无耻。

那么日高,没有恶意嘛。当然,不。他的行为也的确成为了其他人眼中的恶意。大概仅此无法同日而语。

==========-=-==========

我,感受着这个世界,给与我的恶意。

知乎用户 小青 发表

《恶意》是我看过东野圭吾的第六本书,对于这本书,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时的心情,我想应该是 “等待” 一词。犯人早早被抓,三缄其口或修改证词,我一直都相信一定有令人讶异的结局在终章等待着读者,于是便抱着 “等待” 的心情来读。结尾,也确是应了我所想到的,果然是令人着实的惊讶了一番。倒也是了,若是事实真的那么好猜,那这篇小说该是东野圭吾找的影子作家代写的了罢

想到加贺恭一郎被野野口修通过虐猫事件神不知鬼不觉的灌输了日高邦彦是一个性情残暴的人,自觉也是被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自己,也不正是在那个时候,落下了对日高邦彦的看法么,还自以为是的以为野野口修自始至终的都是一个被形势所逼,善良的人,果然如加贺所说,这是野野口整个局里面最高明的一招

反了,我所想到的一切全都与最终的结局背道而驰,我想,这也是东野圭吾想要达到的目的吧。直到最后的最后,我还一直以为野野口修的最终杀人动机是源于他的自卑和嫉妒,两人同为好友而热爱写作,为何日高邦彦成了知名作家,而野野口修只落得个国中教师,从一开始以为野野口修是为了报复日高邦彦将他当成影子作家一事,到后来以为野野口修布下天大的局只是为了掠得日高邦彦的名誉,将他的那些作品据为己有,即便搭上自己也在所不惜,可最终才恍然,有时候可能就如藤尾说的一样,恨一个人,只是因为看他不爽而已,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由

野野口修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在东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中,第一卷第一章的《自燃》里,前岛是一名为盲人朗读书本的社会义工,他朗读的那些诗句至今我想起来依然觉得闪耀着晨曦的光芒,你又如何想到他善良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偏执的心呢,因为吵闹的少年打扰了自己的录音,而一遍一遍开始谋划着杀掉这些叨扰自己的人,而当时的刑警,是否也和加贺一样,被犯人的外表所欺骗,毫无根据的就判断了对一个人的印象与否

其实野野口修和前岛,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似处于弱者的一方,不,应该说是一开始倒真的是弱者。因为长期被压抑着,而最终决定反抗。他们潜伏,策划,却在把对方杀掉后,继续扮演着自己之前的那个角色来博取他人的怜悯,即便被警察抓到,还让人依旧以为他们是处于劣势而不得已犯下的过失杀人之错,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是可恨的,但同时,也是可怜的,因为那源于内心真正的自卑,因而没有办法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

其实,不管是表面怎样平和的一个人,也许内心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不,这样说太片面了。应该说,表面愈加平静,祥和的人,内心才愈加的不为人知。因为压制住的情绪,总有一天会显露出来,相较于把情绪容易被人察觉出来的人比,这些不易察觉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恐怖。他们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将心里的愤恨一次性的报复在对方的身上,却在犯错之后,依旧让人觉得自己是情有可原。所以,秉性不好的人你或许可以一眼看穿,而隐藏在笑容,胆小和懦弱下的究竟是什么,你很难看出来,你身边,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知乎用户 不想说 发表

《恶意》颠覆了我传统的思维。我一直都以为受压迫的一方特别容易积怨成疾,暗暗等待翻身农奴的一天。第一次明白善良老实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善良老实,而怀有恶意的人,或许一辈子都缺乏悲悯之心。这本书给我上了人生一大课。转变了我狭隘的人生观。

知乎用户 邵文 发表

知道东野大神是从《解忧杂货店》开始的,这是一本网红书,我也是看了排名才买的,但是没怎么看懂。后来又陆陆续续的看了《白夜行》、《秘密》、《虚无的十字架》、《嫌疑人 X 的献身》、《信》、《放学后》好几本书的情节都忘记的差不多。但是这一本《恶意》却勾起了我将它写下来的冲动。

小说以自述的写作方式从野野口修和加贺警官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事情的经过,一开始从野野口修的自述中开始了解日高,描绘了野野口和日高的关系及日常,显得非常正常且 2 人关系非常密切。而日高的死让我一度认为个野野口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从野野口和加贺的自述中都没有看出任何的破绽。但是细心的加贺却从野野口的自述和对日高的妻子的询问中发现了端倪,开着的电脑屏幕,作为野野口不在场证据的电话,尚未完成的连载小说等等都成为加贺怀疑野野口的疑点,而恰恰是这些证据将凶手直指野野口。当加贺把他的推论告诉野野口的时候,他竟也坦然接受,杀人凶手被找到只进行到了本书的 1/3。难道这就结束了?故事难道还有翻转吗?

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往下阅读。加贺为了找出野野口的杀人动机,日高和野野口从国小开始就是同学,工作以后 2 人的来往也很密切,甚至野野口的工作都是日高帮忙介绍的,既然是如此亲密的 2 个人,野野口为何要将日高杀掉呢?从野野口的自述和加贺的初步调查情况来看,野野口曾经写过几本书,因为自己没有人脉,将书送给日高,请日高帮忙修改并推荐给出版社,但是日高一拖再拖,显得非常清高,野野口由于经常出入日高家和日高的前妻偷情并合谋杀害日高,就在实施杀人计划的时候,被日高发现了,日高用粘有野野口指纹的刀要挟野野口成为他的影子作家,帮他写书。在日高家中发现了疑似日高已出版小说的原稿及日高前妻的围裙、野野口与一女子打算出游的旅行申请表及还未送出的首饰。这一切都证明日高是一个刚愎自用,道德败坏的伪作家,而小说开头因为邻居家的猫经常捣乱日高把猫毒死的事件再一次强化了日高丑恶的形象。这一切都让舆论认为,虽然野野口把日高杀了,但是真正的受害者却是野野口。

加贺警官通过走访野野口的邻居、国小和国中同学了解到,野野口因为胆小从小就被校园霸凌,而日高不畏强权,充满正义感。在野野口一度辍学的时候,天天去叫他一起上学,在学校帮助他,帮他隐瞒秘密,在野野口参与欺负日高后,日高不计前嫌,依然无私的去帮助他。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没有比日高更好的朋友了,但是为什么野野口还要杀了他?

必须承认,加贺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野野口中指的老茧,自己带的班级对于欺负同学 “我就是看他不顺眼” 简单而粗暴的理由的启发,让他如剥洋葱一样将事件的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婚外情、没有威胁、没有代笔。这一切都源自于一年多来野野口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他要杀掉的不仅仅是日高本人,还有他一生铸就的荣誉!

从抄写日高所有的文学作品并修改使之看起来与原版像又有点不想,从收集初美的照片、围裙等工具,到杀猫等细节,环环相扣,可以说滴水不漏。如果加贺不进一步探究的话,野野口的阴谋竟差一点实现。而这一切的原因竟是日高对野野口太好了,我欺负你,你却反过来对我好;你知道我很多不堪的过去,却将这些一直替我保密;我们有差不多的才华,而你却声明远播;我得了癌症,而你却要去加拿大享受生活。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得不到这些,为什么你就比我优秀?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由 “嫉妒” 到“恨”的情绪已经深深的埋在了野野口的心中。我就是要杀掉你,我要毁掉你的一切,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这或许就是本书 “恶意” 的真正含义吧。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细思极恐,为了杀掉日高竟策划了一年多的时间,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却最终还是败了。想想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也会莫名的讨厌一个人,理由有很多,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讨厌他人的理由,我们总是有一种优越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身边的人,但是你又有什么理由来评判别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何须你的认可和评价,这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内心的恶意呢?

知乎用户 不问君子 发表

今天下午,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历时三天,总共 6 小时。

这本书,高中时曾看过一次。在东野圭吾的众多作品中,它排在我所看之列的中间。可以说,是在我对作者风格不很陌生,而又不完全熟络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周目通读。当时的感受,只能说,直到翻开第二遍之前,我依然记得这份沉重的杀机。

因为法庭在等着你。” 合上封面,闭上双眼,图书馆即将闭馆的人流熙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恶意。这既是书名,也是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用他作为小说家的妙笔,给警方,给媒体,给民众,构设了一篇无比动人的爱情悲剧,塑造了令人深信不疑的 “光” 与“影”。

本书的破案不同以往,犯罪的嫌疑人以及犯罪事实在较前的篇章已经阐明。贯穿全书的,是对犯罪动机的追查。同样的,凶手并不在乎犯案后如何逃脱法律制裁,反而事先将入狱当做前提,不惜大费周章地行事,而对犯罪动机讳莫如深。这就让犯罪动机成为全书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也是因此,本书的破案过程,可以看做一次特殊的 “卸妆”。将外在光鲜的胭脂水粉一层层剥开,暴露出不堪入目的丑陋素颜。

本书的主角,野野口修,是一个从事教职工作的业余小说家。比起名气正盛的畅销作家日高邦彦,他的写作能力和知名度都难堪半臂。但在我看来,野野口修的写作天赋,日高望尘莫及。

如果小说的灵魂就是写人,野野口修,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而伟大的小说家。他编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桥段,把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写进故事,把故事化作现实。他对于人设的铺排简直细致入微。从制作毒丸子杀死猫开始,每一份证据都是浇筑人设的混凝土,警方收集的证据越多,案件进行的越明朗,他刻意塑造的城府极深的野心家,用情至深的天才笔者,就越立体可信。他用真实之笔苦心经营的原创作品,也就越靠近问世的日期。**但凡小说,总会有虚构。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总不至于全然相信。**但野野口修的这部以现实为底本的活剧,恰恰正是现实本身。人们会对此深信不疑。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就。

我想,当看到媒体风评一致诋毁日高,当亲戚和出版商向日高理惠索要损失费和版权费的时候,野野口的内心,应该是满足的吧。即便躺在病榻上,即便将要不久于人世,也心无遗憾。

翻窗入室,可见有所预谋。用黄铜镇纸,又像是临时起意。调查初期,包括加贺在内,警方一致认为那是一起临时起意的案件。但当案情最后揭晓,这却是一场精心谋划长达一年的布局,是为毁掉一个人在世间所有的意义而做的努力。

而源头,无关复仇,无关爱情,仅仅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促狭,是虚假的优越感被瓦解而产生的愈发蓬勃的自卑与嫉恨。**仅仅是 “我就是看他不爽” 的纯粹恶意。

阳光积极,冷漠阴暗;待人和善,孤僻自负;一身正气,同流合污;出人头地,藉藉无名;婚姻美满,孤苦伶仃。

凭什么?

怀着这份恶意,野野口眼中的日高,变成了必须除去的眼中钉。

其实,反观现实之中,几乎人人都会产生恶意。不合时宜的话语,略带冒犯的举动,稍纵即逝的不屑,触之即避的眼神,都会在对方眼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只不过,并不会越界。而东野圭吾却将这份并不起眼的恶意放大到令人胆寒的地步,将恶意所能产生的威力悉数展现给读者。“勿以恶小而为之。” 再小的恶意,随着时间的酝酿,也足以腐蚀人心。

再度回想起那份自白书,在盛夏的夜晚,脊背发凉。

知乎用户 Weber 发表

在所有的人中,自卑的人最难相处。

知乎用户 特特 发表

野野口修对日高邦颜的嫉妒憎恨让我想起当初的佐助对鸣人的嫉妒恨,他凭什么受人冷落还那么热情,他凭什么被所有人厌恶还那么善良,他凭什么明明是吊车尾还可以心态好到立志当火影。人性阴暗面淋漓尽致地叙述 #你所认为的帮助在他看来可能是一种施舍,自卑会杀人#

知乎用户 蜚言妄语​ 发表

我是野野口修,从小到大除了日高邦彦,我就没有什么朋友。我憎恶日高,他是农村出身,但他总是那么幸运,凭什么命运如此不公。

我们小时都想成为作家。日高早已成名多年,我却只能出版些儿童读物。他明明是乡下来的,但却已经拥有了高级住宅,而我依然住在狭窄的公寓。他旧爱离世,新欢又来,而我单身多年无人关怀。

半年前我查出了癌症,我很平静,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命运对我的不公。我有没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有,太多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向这不公的命运复仇!我要把我没能得到的全都拿回来,反正我的生命已所剩无几,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知乎用户 银古 发表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但我喜欢这段话。

知乎用户 Sydney 发表

这本书首先妙在 “先入为主”。不管是最早的那只猫,还是把野野口的自述放在第一章,先入为主都会把读者引向一个接一个的陷阱,然后再一步步地反转,形成精彩的转折。

这本书更妙在于提供了恰当的提示,不多也不少。首先看到目录,知道了是从多个人的角度写,就会留个心眼,为 “第一人称犯罪” 这个想法激动起来,避开第一个陷阱。当野野口杀人被揭穿,看一下书才翻了不到一半,再想一想这本书叫“恶意”,又能模模糊糊感觉到这可能是野野口在抹黑日高。这个时候加贺就成了我个人思维的延伸,替我在书里的那个世界寻找证据,一点点拼凑信息,还原真相。

作为一个读者,先天处于一个信息弱势的地位,这本书刻意营造先入为主印象的写作方法更是加重了这种弱势。但它又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让我可以不那么容易地不断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加之它篇幅并不长,这种阅读体验就非常痛快,就像一款设计精良的游戏。

知乎用户 安心定心 发表

评价:人心有多恶毒?细思极恐

在读到野野口制造的伪真相的时候,自己便觉着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当时还觉着书评把这本书跟《白夜行》相提并论有些过誉,但当我知道真相以后,便觉着书评所说不假。东野圭吾在文章中总能够用很多意想不到的转折牵着读者的鼻子走,真的是高明。

说到书的内容,在我读到野野口修设置的影子作家那个陷阱时,我便从心中已经给日高标注了伪作家的标签,觉着真正的文豪应该是野野口修,而他是一个利用阴谋诡计盗取他人劳动成果的畜牲,还有就是野野口自述日高杀猫那一短,我便觉着日高是一个残忍至极的人,而我正是给了日高这些恶意的标签,才会自己脑补出一系列理由去反驳日高的妻子极力否认他丈夫抄袭和出版社的编辑不相信日高抄袭的言论。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我自己都有些鄙视自己,因为文中曾多次提出日高理惠否认日高抄袭的言论,她说日高呕心沥血写完每部作品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的快乐…… 我却从未注意过,应该说是不愿意去注意这些给日高洗白的话吧,因为我已经被自己给的标签所控制了,不论别人怎么说我都会觉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虚伪的,是伪装的。这是我鄙视自己的理由。我心头萦绕着丝丝恐惧,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也会给别人设定坏的标签,然后被自己所设定的标签控制,然后…… 不敢再想。

野野口修之所以杀害日高,我是这样认为的:

1、野野口修轻蔑日高;(也可以说是看不起日高)

文中有交代野野口修的母亲不让野野口修跟日高玩耍,表现出其母亲对日高的轻蔑,因此野野口修也受到了影响。

2、野野口嫉妒日高;

从性格上来说:在初中时代,野野口修也曾被欺负过,他没有跟恶势力做斗争,反而加入了恶势力的团体,即使自己内心不愿意做恶事,但还是做了,这就体现出了他懦弱的性格。而他一度轻蔑的日高与他不同,日高不屈服于恶势力,敢于跟恶势力斗争。他嫉妒日高拥有这种被社会认可,被世人推崇的性格。

从胸怀上来说:野野口修在日高背后说其坏话,而且唆使他人去欺负日高,而日高非但没有生气,还主动去找野野口修玩耍,跟他做朋友,这样宽广的胸怀跟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嫉妒日高拥有被社会赞扬的宽广胸怀。

野野口修的懦弱无能、卑鄙下流、心胸狭隘、一无是处的形象在日高的伟大人格面前表现的淋淋尽致,他自己也讨厌自己的人格,自己却无法改变,也无法拥有向日高一样的伟大人格,所以心生妒忌。

3:从妒忌转变成了恨

就是这样一个自己从小就轻蔑的人,成为了畅销书作家,而自己却是一个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日高所有的成就对野野口修来说都是打击,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拥有了比自己高好几倍的成就(文中有表达日高署名的书比野野口修署名的书卖出去的价钱高好几倍),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嘲讽了。日高越是有成就,野野口修就越是嫉妒,常年积累,从最初的嫉妒也就转变成了恨。最终因恨万劫不复。

因为自己无中生有的恨,毁了别人一生的成就。人性最大的恶意莫过如此吧。

知乎用户 做你的二十 发表

野野口修 就是每一个你我

他是与道德伦理和主流相悖的隐藏人格

他是将无端嫉恨与对丑陋自我融为一体的化身

他在每个人的灵魂角落

他是任何生命都无法避免的劣根

无边恶意只是在舆论与虚假的自我认知中暂得封印

东野圭吾的笔有亦真亦假的力量

悲恸与伦理向来不相容是他一贯的风格

想来 每一个在纸张前的你我挣扎的那个瞬间

我们都是野野口修吧

那些不曾察觉或不愿承认的恶意

藏在每一个为他深感悲切的人的潜意识里

日高邦彦毫无缘由的崇高

也是一种恶意吧

一种下意识的渴望精神居高地的优越感

以此来充盈一贯被教化的向善的自我认知

以此来掩盖 以此自我说服

野野口修只是一个代名词

它的真正名字 叫做人性

是生来的嫉妒 痛恨 自负 和一切的黑暗

人自诩高级 却也难逃进化遗留的劣性

也许无数的我们终其一生

都在道德与人性的天平上挣扎吧

合上书的那刻

我以为身陷囹圄的那些人

是难控人性天平的弱者

而细想又觉

平凡的你我

才是被所谓思想束缚统治而懦弱无能的人吧

所以你明白了吗

那些曾信奉的 也许从来就不是对的

不 是在这个世界上

对错的存在本身就是错的

荒谬而可笑吧

因为我们都是被其他力量支配

而又暗自满足的弱者

白即是黑

黑暗 其实便是光明

不是读完这本书才懂了东野圭吾

是读完这本书 才真正懂了自己

知乎用户 XXXX 发表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是我在买书时,书皮后面的一句介绍。一开始我看这段话的时候并不能理解,通读此作品后便恍然大悟了。这句话对文章的理解可谓是有独到的见解。

文章开头以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为昔日好友,从野野口修去拜访日高的宅院说起,作者笔下的日高通过耍小聪明拖稿到引出他 “杀猫” 本一个不经意的表现,这几句看似不经意间的描写让我们主观的看到了一位狠毒的男人形象。通过文章里两人的对话我们得知日高将要去加拿大住,并且大部分的家具与东西都已经收拾好,今晚日高邦彦和妻子日高理惠已经订好了宾馆打算去外面住。但因为拖稿的缘故,日高还需要把剩余的稿子写完才行。这时,以日高小说《禁猎地》中角色为原型的藤尾正哉的妹妹:藤尾美弥子来找日高,希望能更改书中藤尾正哉的形象来与日高邦彦进行商议。因为藤尾正哉是日高和野野口国中时的同学,小说中也描写了他学生时代一些不太光彩的过去。野野口修很识趣的由日高邦彦的妻子:日高理惠送他离开了日高邦彦的家。后期六点左右,通过野野口与编辑大岛见面得知,野野口是有关儿童刊物的作者,并且他的这份工作是由他的好友:日高邦彦的推荐而去工作的,野野口与大岛谈话的期间日高邦彦曾向野野口修打过电话,希望野野口八点的时候去他的宅院商量一些事。野野口与大岛分别,时间到了晚上八点,野野口看朋友家的灯未曾亮起,心中起了疑心便给其妻子打了电话,在日高理惠到来之前,野野口便在咖啡专卖店等她… 后期两人进入屋子,便发现了日高邦彦的尸体。

通过调查这起事故的警官:加贺恭一郎的详细调查以及野野口对日高邦彦死的这件事写了详细的手记,加贺用于参考时找到了野野口修是犯人的决定性证据。通过加贺恭一郎的盘问。野野口自首,承认是他杀了日高邦彦,从他离开日高邦彦家折回杀了日高邦彦,用电话和电脑来伪造日高已死的真相混淆死亡时间,找编辑社大岛替他制造不在场证明,给日高理惠打电话,去咖啡专卖店留下不在场证明,到发现尸体。一切看上去都像是野野口与日高邦彦有矛盾,野野口临时便起了杀意想出的这一切,而看似合理的过程中又有疑点,比如日高邦彦临死前没有完成的小说《冰之扉》稿子的进度与日高邦彦的死亡时间不符。经过警官加贺的发现,野野口家中有八本大学时期的笔记,其中记载了许多日高已经发表了的小说,虽然形式和名字有些出入,但是作品的大致走向还是一致的。这不禁让人怀疑两人之间和这些作品间的联系,且加贺警官发现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的前妻:日高初美有私情… 并且日高邦彦以抄袭野野口修的作品,用野野口与前妻偷情和杀人未遂来威胁野野口替他写小说等种种事件,两个人就此达成了不公平的约定。野野口为日高邦彦写小说,日高邦彦替野野口隐瞒曾经要谋害他的事(日高已经保留了录像带和凶器)。现在大家读到这里已经对日高邦彦这个人的人格形成了下意识的判定,一位攻于心计,心思缜密,凡事都为自己考虑,甚至去找证据威胁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他人的感情甚至信任搁置一旁的,冷酷的日高邦彦的形象已经形成。野野口修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受害者,他苦于对日高初美的爱,不希望对方因为自己受到伤害而对日高邦彦言听计从,并且随着日高初美的一场意外车祸,野野口已经没有了这一层感情的顾及,但他还是继续作为日高邦彦的影子作家,直到日高决定久居加拿大,两人的约定才能解除,这也就发生了文中开头发生的故事。通过野野口修的说法,日高邦彦对两人的关系反悔,且要求野野口继续为自己捉刀,并再次以录像带和凶器为要挟。此时野野口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致,从而杀害了日高邦彦。此时被当作热点新闻被记者们炒的沸沸扬扬,有些人感到可惜,但是抨击日高的人却有很多,他们认为这是可耻的,令人唾弃的,这其中不乏包括日高邦彦的书迷,甚至连凶手野野口修的舅舅也想来捞一点好处,这一切看似合理,但是通过加贺警官细致入微的观察,又在这起案件中找到了突破口,在案发当天,野野口修买了一瓶香槟去拜访日高,且是通过日高理惠的回忆,原来野野口买香槟是刻意而为之,并且当天野野口不是出于争吵之后情绪激动而杀了日高,而是野野口打算用此香槟当作其备用凶器,让我们看到了精心设计所有的一切的野野口,他真正丑恶的面目终于公布于众,加贺警官大胆的想象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怖的真相。

一切的一切都是野野口修自导自演的,不管是日高的威胁还是对于初美的爱情,根本不像是文中一开始所写的那样,与其说是真实的,不如说是相反的。日高邦彦在同学,老师和邻居眼里他一直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他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切很和气。对于校园霸凌他总是站起来反抗。甚至对于野野口修,那个初中时期一直仇视他的人,日高邦彦也大方地接纳了野野口修,让他的好朋友在儿童文学界立足,甚至与藤尾美弥子关于《禁猎地》的谈判中,其实野野口与这本书中的事情有密切关系,但是日高邦彦为了维护野野口,从而选择了闭口不谈。日高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他身边的一切,但是这一切在他死后却遭到了他所深信的朋友的背叛与仇视。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日高邦彦作为其主角,深深刻在了野野口修杀人的剧本里。野野口修如此描写的凶狠日高就此深植于我们的心中。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野野口以日高的死为开始,精心引诱警方甚至是了解日高邦彦身边的人们,日高邦彦呕心沥血的作品是抄袭的,甚至威胁了他的挚友。日高邦彦就是邪恶的化身,当人们开始对日高邦彦的品行唾弃时,野野口的目的达到了,野野口修不怕被捕,即使堵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达成目的。摧毁日高邦彦整个人,不管是肉体还是灵魂。“魔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会引用圣经的。” 因为这样可以把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正当化。但是对于野野口修,我甚至看不到这一点。那种纯粹的恶意,不惜毁掉自己也要摧毁一个人的人生,更何况那个人是有恩于他的人… 野野口对日高抱有如此强烈的嫉妒,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恶意从何而来,青少年时期的那次搬家一定对野野口造成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存在着某些家庭方面的因素,但是野野口他自己本身也是有问题的。他不像日高那样热情开朗大方,也不会对神社旁边烟火师傅的工作那么感兴趣。日高邦彦热爱生活,热爱他身边的一切。所以他能做到以善待人。而野野口修不会。虽然青少年时期两人在一起共同经历了很多,但不管是在性格还是想法上都截然不同,我依旧认为,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是因为:野野口修是野野口修,日高邦彦是日高邦彦。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code7thday​ 发表

在小说的三分之一处,凶手野野口修便已经落网,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然而他却怎么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犯罪动机。剩下的三分之二的篇章,对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的追寻才是这篇小说的核心部分。

在加贺警官对一些案件细节的追寻下,似乎可以看到真相一点一点被揭开。一个有些虚伪、可怕的日高邦彦的形象似乎已经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将野野口修的作品占为己有,并因此名利双收。他拍下了野野口修想要刺杀自己的录像,并且收藏了野野口修刺杀自己的刀具,野野口修与日高的妻子初美一直有着的暧昧关系,这一切都成了日高要挟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作家的条件。开头匆匆带过的日高杀猫的细节也是一个伏笔,似乎在诉说着日高的虚伪,一切都指向了野野口修才是那个真正的受害者。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的话,那么这只是一个充满着写作天赋的作家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反而被其他人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如果故事只是在这里结束的话,恶意这本小说也不失为一个精彩的推理小说。

但是,这也是东野大神强大的地方,这一切的事实在最后来了一个巨大的反转。凭借一种警官的直觉,看似天衣无缝的推理似乎也有几处不对劲的地方,加贺警官总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出在哪?当虚伪的皮囊被揭开时,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恶意。人性究竟可以邪恶到什么地步?这一切都是阴谋,没有影子作家,没有日高的威胁,没有婚外情,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一年多来的精心策划,杀人只是开始,他真正想做的是毁掉日高的一切。

如果没有加贺警官的坚持追寻,这一切完美的策划就像一个漆黑的面具,蒙蔽了我们所有人的双眼。当真相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似乎连野野口修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的恨日高,或许是出于小时候母亲对于日高一家的不屑,在野野口修的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仇恨与嫉妒的情绪,在野野口修的内心中不断地发酵。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那么看不起你,而你却不计前嫌。

为什么,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却还是愿意帮助我,甚至主动帮我联系出版社。

为什么,你明明经常被人欺负,比我弱势,却还比我先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

为什么,我患上了癌症命途多舛,而你却过上了那么一帆风顺的生活…
小时候的自负以及现在面对日高的自卑,这种不甘与嫉妒的情感似乎在扭曲着野野口修的内心,就像他体内生长的癌细胞一样逐渐的吞噬着他的生命,最终野野口修迷失了自我。当他怀着满腔的恨意摧毁掉日高的一切时,或许连野野口修自己也已经找不到恶意的源头。

恶意,给我的那种震撼感是读东野大神其他作品没有的。人性究竟可以丑恶到什么地步呢?野野口修究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才能想出这种方式摧毁日高的生活呢?

下面这段话说得很对: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某种气味。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上天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小小的掩鼻的动作,我们微微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

知乎用户 晚晚 发表

看完《恶意》回忆许久,不由得后背发凉,我也曾有过野野口的心理,由于软弱被坏孩子欺负、嘲笑,为自己不如他人懊恼、自卑,不公。也为自己如此软弱而气愤。种种心情在黑夜里也曾数次滋生出一瞬间的恶意,只不过维持不了多久就散了。在书里东野圭吾放大了这丝恶意,把它深深地扎在土壤里,张成一棵大树,成了心结不可控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83TRLw 发表

今晚读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推理精彩绝伦,丝丝入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什么的溢美之词已经不必说了,用一句过时的话来讲,这都是基本操作。相比于《嫌疑人 X 的献身》似乎没有那么震撼,但更加的令人实在毛骨悚然。

之前始终觉得,《白夜行》、《嫌疑人》的主角,雪穗、石神,都好像是脱离普通人太远的人。雪穗是生活在白夜里的神一般的女子,石神则为了爱情贡献了无与伦比的天才。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震撼则已,但似乎离我们太远。而这本《恶意》的主角野野口修,只让我觉得这个人好像就在身边。

初读觉得蛮平淡的,书进行到一半都没有看出这本书哪里好,剧情老套,推理也差点意思。直到读到 80%,我才隐约看出了玄机。案件是很精彩,读到书末才明白,原来做出的这么多推理全是野野口希望警察看到的。一般的罪犯会设计一个完美的手法,目的是不着痕迹。而野野口合理地设计了自己作案的动机,配合着好运气,成功把警察引导了自己的陷阱里,这才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一般的推理小说,读的时候读者会不停的去想真相是什么?而读这本小说,读者只会去想,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仅仅有这些,《恶意》似乎还不足以列为东野的最好的四本小说。当作者用采访记录的方式一点点引出真相时,我才真的感到了,细思极恐。

野野口是个很普通的人,普通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个朋友。日高是他和他的母亲从小看不起的人,可后来,日高成为了大作家,而他无比失意。嫉妒是一点原因,而另一点原因更为可怕。当他参与到欺负日高的行为之后,日高并不嫉恨他,反而依然把他当成朋友。我们会以为这是宽松,可对很多人而言,这种宽容竟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种反感,再加上嫉妒与自卑,不加限制地滋长,憎恶之意竟愈演愈烈成了仇恨,即使谋杀掉日高的性命还远远不够,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要毁掉日高整个的人生,所有的名誉,这是多大的恶意。而这样的人,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都可以看到萌芽。

善意的种子,竟会生出恶意的果实。

要是读的时候不知道还有多少页就好了 明明情节反转应接不暇,但进度条暴露了一切。

知乎用户 onandon 发表

大恩即大仇

知乎用户 庞超鸿 发表

如果说野野口心中那如同万丈深渊般的恶意是本案件的源头,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被野野口利用的恶意就是帮助他完成作案的帮凶。

在生活中,我们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的。从野野口手记中一开始描绘的杀猫事件中,我们已经在对日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给他贴上了恶毒、冷酷的标签。即使在加贺警官调查的过程中,日高的妻子、出版社的编辑站出来澄清 “窃取他人小说创意” 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存在,我们也选择一再地忽视他们的说法。因为要让我们相信一个人是好人比让我们相信一个人是坏人要困难太多了。这难道不才是我们心里最深的恶意吗?读完整部小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无法扭正日高在我心中的形象。相反的是,要我接受野野口黑化的设定却是易如反掌。

这让我联想起现在网络上的很多热点事件,在极个别媒体的恶意舆论导向下,大家带着善意的面具,却为心底里的恶意所驱使,说着做着很多可能对无辜者造成极大伤害的话和事情。

所以与野野口的那种 “就是看他不爽” 的恶意相比,我更为自己心里的这种 “妄自揣测他人” 的恶意感到深深的愧疚。希望从此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客观、温柔、满怀善意的对待他人吧。

知乎用户 弦再续上 发表

突然想到杭州保姆纵火案,现实中的恶意更令人心寒。

知乎用户 秋缠蝉 发表

下午 3:20,我终于看完了《恶意》,翻完最后篇章时发觉自己以及浑身沸腾,有热泪盈眶趋势,这是我在阅读完《白夜行》之后第二次被一本书震惊到这种程度。

最开始的震惊是来源于全书精妙的构思,看到知乎上有人评价:感觉自己像个白痴一样被作者玩弄于五指山之间。我也深有同感,最近一年一直在回看一些国产电影,一开头就知道结尾的这种情况数不胜数,于是在阅读《恶意》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开始自以为是的为本书结局下好了定义。

第一章结束时发现书本进度才刚过五分之一,于是乎才发觉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章一章的过去,我已经不敢再做任何狂妄的推测了,老老实实的做一个纯粹的阅读者。

接下来谈谈自己对于《恶意》的理解。

恶意,作为一种犯罪动机,看起来似乎有点苍白又幼稚。但当这个词被打散在现实生活的零碎事件中时,就能给人带来一种 “现实就是这样” 的感慨:因为嫉妒而去诬陷他人、因为心中优越感而贬低他人、因为自身的困境或是平凡而对他人产生恨意…… 放在现实中,这不就是每天上演在我们身边的琐碎事情吗?唯一不同于我们现实中能见的是:作者将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这样的恶意收集了起来,融入到了野野口这个角色中。

人性总是以一种理所应当方式被呈现在我们眼前,不论是善良或是丑恶,都能被顺其自然的归结为一个词 “人性”。

或许不能说是理所应当,应该说是无可奈何或者无能为力(不含褒贬义)。

知乎用户 silviatsai 发表

恨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知乎用户 新酒 发表

之前没有接触过东野圭吾,甚至没有接触过推理小说,这次在朋友的力荐之下读了这本《恶意》——一口气读完系列啊,我很喜欢。

抓人的剧情、意想不到的结局、独特的视角…… 也许是因为首次接触推理小说,这本书在这些方面我看着都很新鲜,也做的很好,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这个故事最终散发出来的,那种深深的恶意。书名取得很恰当,恶意,在这个故事里大概就是一种畸形的严重的 “羡慕嫉妒恨” 吧。

从小到大,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位优秀的人——他总是强于你,于是你不甘、羡慕、嫉妒,最终生出恨意。继而你开始报复,与人联手欺辱他以泄心头之恨,可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人不但优秀,还十分大度。哪怕你如此待他,他依然对你很不错,甚至不计前嫌的把你当作好友,不惜余力的帮助你…… 按理讲,这样的人几乎无可挑剔,你应该带有愧疚的好好与之做朋友,学着感恩。但偏偏人性是复杂的,是有着不可理喻的阴暗面的。他的优秀与宽容让你更加羞愧乃至恼羞成怒,加上一个也许会揭露你过去丑恶行为的导火索,之前的恨意一并爆发出来了——准确地讲,不是爆发。这是积累已久,且蓄谋已久的,你需要的只是一个理由罢了。

人性。

虽然是小说,我相信这种人一定会真实存在的。说不定我们自己生活中,就或多或少的,有着这种恶意存在。只不过,极少的,它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可话说回来,了解人性的阴暗面之后,更要鼓起勇气热爱生活——光明的,毕竟是多数的。

知乎用户 以后是了 发表

昨晚一口气读完《恶意》,早上就着饭又慢慢看了一边结局。我满脑袋只剩下两个字——“恶意”。我思索着故事的情节,尝试将自己代入野野口修的内心,去揣测他的想法,却像陷入嗜人的沼泽之中,举步维艰。

我一直信奉着鲁迅的那句名言,“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此处对我而言,指代所有人),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冷眼的旁观者,处于复杂的人情世故之中,看着心怀鬼胎的人们摆弄着笨拙的演技,心中暗自发笑的同时还得说服自己认真地配合,不能有一丝纰漏。

可我才发现自己还是太过于天真,太过于无知。这是一股纯粹到极致的恶意,不掺丝毫的杂质,“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我企图探寻,这股恶意究竟源自何处。任何事物的产生总归会有个源头,我这样想着,绞尽脑汁,像个猎人在幽密的森林中追寻着猎物的足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眼前浮现起野野口修的母亲的轻蔑的眼神,我无法勾勒出她具体的轮廓,但那掩盖在一团迷雾之中的面孔却让我不寒而栗。

我又想起这段令我记忆深刻的话:“真是过分,我每天可是难过得要死。有个爱管闲事的邻居,每天都来找我,我没办法,只好去上学,都快给他烦死了。” 他那厌恶嫌弃的语气,紧紧拧成一团得眉头好像就近在咫尺。我体会到一种刺骨的真实,仿佛与他对话的就是我自己,有一瞬间我甚至能看到飞溅而来的唾沫,像漫天的利箭,令我无处躲藏。

但这不是完整的答案,我清楚地明白。

是因为校园暴力带来的创伤?——

“没错,没错,那家伙也被欺负过。饭盒被加料啦,被勒索钱啦,或是被关进扫除工具箱里,什么情况都有。该怎么说呢,他是属于容易被欺负的那种人。”

“因为他被欺负?那家伙被欺负的时间可不怎么长。”

“野野口?野野口那时已经跟着我们了,没错,他成了我们的人。那小子才是藤尾的喽啰,就连我们也可以使唤他。”

我仿佛能看见一个瘦弱的男孩,龟缩在扫除工具箱的阴暗角落里瑟瑟发抖,无声地抽泣。周围一片无声的死寂,像一把把刀子,慢慢地逼近,慢慢地逼近,有意无意地在他心上划上一刀。当他遍体鳞伤地重获自由,无力地承受那些残忍地嘲笑时,他终于做出决定。

既然无力改变黑暗,那就扭曲自己。为了不被刺伤,那就先刺伤别人。

我想象着野野口修跟在藤尾身后,带着仆役般的谦卑,小心翼翼地迈着每一步,提心吊胆地过着每一分每一秒。那是怎样的生活?在他扮演施暴者,举起棍棒的那一刻,对更弱者挥起拳脚的那一刻,会不会想起自己的怯懦与软弱?

“你从头到尾都被人欺负,只是欺负的形式不同罢了。”

答案仿佛呼之欲出。

野野口修过早地见识到世界的残酷,还以一种如此极端的方式。

他其实从始自终都没有放下自己的骄傲,我相信他是意识到这一点的。“我家原本不该在那种地方,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们被迫住在哪里……” 他遗传着来自父母的没来由的轻蔑,从少年时代便被其所支配。这种高傲伴随着他成长,像养料一般滋养着深埋内心的仇恨——

“这仇恨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而它正是造成这次事件的缘由。”

我必须承认,东野圭吾写出了我目前所见到的,人性的最恶一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NV7jOQ 发表

就是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然后自以为是的觉得啊啊果然我也觉得野野口修和日高的前妻是有一腿。

并且从野野口修反复遮掩的态度以及一开始杀猫的日高邦彦(野野口修的描述),让我就已经猜到野野口修为了爱情被迫受制于邪恶的日高,日高死有余辜的那种感觉。

结果还真是如此,然后刚想得意洋洋一番突然画风骤转。。。。。。

加贺继续的走访调查,到最后戳穿野野口修杀人然后自编自演的伪装,然后推测出杀人心理。恶意竟然就这样因为童年的影响堆积的这样之深,细思恐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如果放到现在,那么野野口就算被揭穿了,真相大白于天下,但是他也已经成功了

因为他已经给出了一种恶意揣测的可能,那么不喜欢日高的人就会咬定这是真相,认定这是公关的处理,是被掩盖的真相

这大概就是另一种恶意,当然这是我脱离书的过度理解,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每个被网络连接的人多多少少都带着恶意

知乎用户 花猫与阿姜 发表

第一次,东野圭吾不描写任何美好

在西西弗书店悬疑区转悠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了《恶意》这本书,因为这个书名在东野圭吾的作品里尤为特殊:明显描写人性的阴暗面、命名不涉及故事背景暗示,仿佛能看到他刻画 “恶意” 的专注。

记忆里的东野圭吾像雕刻师,一刀刻下,人类的感情就清晰一分。《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的深爱;《祈祷落幕时》的至亲;他的刻刀从没离开人之间的羁绊和自我献祭,所有过去的故事,纵然在深重的罪恶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人性温暖。

这一次不同,他全心全意只刻画了:恶意。

这是前所未有的,用超过一半的宏大篇幅进行犯罪动机的描写,阐释 “恶意” 这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或者动机——在真凶认罪后,正戏才拉开帷幕。

在案件中,野野口修的犯罪手法不可谓不妙:不在场证明接近完美、用受害者家的镇纸做凶器伪造激情犯罪、提前准备大量稿件混淆受害者写作进度… 即使这样依然被加贺警探破案。

剧透了?其实进度才到 20%,即使这些作案手段能让人感觉茅塞顿开,嘀咕着 “厉害厉害”,也从来不是这本书灵魂所在。

为什么加贺警探总觉得不对劲?稍微了解东野圭吾的人知道,他从来只写细心执着的警探,不写主角光环。

那么,为什么冷静处理所有事情的野野口修这一次却总有隐隐约约的热情?

为什么对牵线实现自己作家梦想的贵人的日高,他痛下杀手?

为什么,与名侦探柯南里的案犯一旦认罪就涛涛供述动机不同,野野口修彻底闭口不言?

随着警探的调查我们集齐了线索碎片,真相似乎终于大白。

可这时,恶意撕破平静汹涌而来。我们才意识到东野圭吾在这一本书里埋下多少伏笔和情绪。我们跟着警探侦破作案动机时,线索有多么完整恰好,多么有力,我们有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野野口修就有多殚精竭虑;他有多处心积虑算无遗策,就对日高有多浓的恶意

他的恶意浓烈到,光杀了你只是开始。

只是,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知道恶意是什么意思。

东野圭吾在日记体、独白的绝佳舞台上施展诡计,由此带入第一视角的我们亦步亦趋,疑他所疑,愤他所愤。他暗中将诡计埋进我们的认知,挑起情绪和偏见。

就像《恶意》的名场面之一:故事刚开头,出现在野野口修日记中的杀猫事件:
(为了防止理解错乱,在开头标记了对话主体,实际书中没有)
日 高:“最近那女人养的猫死了。听说是忽然倒在路边,带它去看兽医,得知可能被人下了毒”
野野口修:“这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日 高:“她似乎怀疑猫是吃了我做的毒丸子才死的”
野野口修:“她不知道你们就要搬到加拿大去住了吗?”
日 高:“理惠跟她说过,我们下礼拜就要到温哥华住上好一阵子,她家里的猫再怎么作乱,我们也只要忍耐一下就好了。”
野野口修:“理惠的话很有道理,你们根本没有必要急着在这个时候杀死那只猫嘛!”
不知何故,日高并没有马上附和我的话。他依然面带微笑,眺望着窗外的风景。将咖啡喝光后,他阴沉地说到:“是我做的。”

这样的侧面描写在很多作品中都常见,通过事件、对话、动作等侧面突出某人的各种特征,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 · 卡列尼娜》里写安娜是第一美人,没有用一个字写她的模样,而是花大量的篇幅描写周围人见到她是怎样的表现。

同样我们在论证一个人很坏的时候最优的方法不是直接说他坏,我们可能会说他做了什么事、他是什么表情、说了什么话。

然而,常见的描写手段为什么会成为这本书的名场面?因为这是一颗最初的种子,散发着读完书才能参透的让人如临深渊的恶意。

最后,一口气读完书,我惊为天人。对比他之前的故事:每个人总有要拼尽全力豁出性命、即使触犯法律突破底线,也要守护的人,是爱着的人、是女儿、是兄弟,看着那样的故事内心柔软处依然会被轻轻触碰。

可是这一本真是彻彻底底不一样。

在惊叹东野圭吾笔力和构思的同时,他对恶意的刻画手段和程度精彩到所有巧妙的作案手法、调查推理都靠边站。因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除了精彩的故事以外,其中的文学价值能够指导许多有写作抱负的人。不论是小说、散文或是新媒体。

因为我光是想想就知道 “恶意” 这种虚幻极端的感情有多么难以描述。直接说我恨你咒骂你?背地说你坏话贬损你?恶作剧欺负你冤枉你?这都太简单,透着混沌无知的儿戏味道,过了两天、一礼拜就消弭的情绪没有谁会被动摇。

野野口修对恩人日高的恶意是极度冷静而明确的:我要认真的抹杀你。

明明是人类最黑暗的情绪,却被东野圭吾描写的极为通透有温感——非常纯粹冰冷。

我憎恨你,痛恨你,即使你是我的恩人。

我赌上这条性命,我不仅要杀了你,我还要践踏你的人格,我要用最卑鄙的手段让所有人曾经欣赏你爱慕你的人唾弃你,这样,即使出卖灵魂万劫不复我也在所不惜。

因为你实在风光月霁,而我是个蛆虫。

这恶意实质到让人毛骨悚然脊背发凉。

但是,最让人感到冰冷的,是这种恶意,我们知道它绝对存在,有可能感受到过,再甚至,有过。

东野圭吾的第一次纯恶表演。非常成功了

知乎用户 FeNg 阿 发表

第一遍读到这的时候我就在想 “这个地区” 的意思

第二遍再读的时候忽然就感觉到了一种偏见

知乎用户 Lyy627 发表

这是一部好小说,但不能说是一部好的推理小说。感觉读者被放在一个不公平的角度,必须通过小说里警察或者野野口修给出更多新的素材才能继续推断,反转又反转,最后” 恶意 “的揭秘虽然很震撼,可是也给人很刻意的感觉。

知乎用户 暴富姑奶奶 发表

觉得不管是谁看这本书,都会一开始被带跑偏。因为杀猫这个伏笔。由于基本人看书都会有自我代入,所以基本没人怀疑一开始文章里写的高日承认杀猫的这件事情是虚构的。最后自己懂了一个道理,看推理类小说,要对那个细节都得抱以怀疑的态度。

知乎用户 Paralyzer 发表

第四本东野圭吾的书。

当得知野野口的那个情人是日高的前妻时,非常高兴地大叫了一声,总算猜到东野大叔的想法了,以为自己知道结局了。

然后往后翻,再往后翻,翻到最后,向东野大叔双手奉上我的膝盖。

反转≥x 的献身。

看完恶意,大家肯定都会仔仔细细回想,但是越想越会觉得吓人。

野野口毁掉日高的人生,完全就是因为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小恶意。

野野口的这些小恶意,最后变成了一场大风暴,吞噬了日高和他原本平静安逸的人生。

可那一个个小恶意,哪个人又能承认自己从来就没有过呢?

知乎用户 敲爆你的狗头 发表

我个人认为是东野圭吾个人作品中相对完美的一部。

我读过他的作品比较少,只有《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新参者》,《幻夜》

我只读过这些,所以只说说这些

先说说《嫌疑人 x 的献身》,这部作品的手法我觉得很厉害,它给你一种你什么都知道的感觉,但到了最后你发现原来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和那些警察一样都被困在外围,一点核心都没有接触到。

我甚至觉得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本身是一场命案,他是布下迷阵的石神,而我们是被耍得团团转的警察。

这本书的缺点是石神对女主的情感来的太突然,让我很难接受。


再说说被誉为无冕之王的《白夜行》

这本书让我敬佩的是东野圭吾没有描写男主桐原亮司和女主唐泽雪穗的任何联系,他通过别人的视角去说两人之间关系的不寻常。

他们两个就像断了的藕,中间连着无数的丝。

两个人的感情也让我觉得唏嘘。

至于缺点我个人认为两个孩子很难杀了一个成人,并且那个人是桐原的父亲,我很难相信一个小学的孩子会杀了自己的父亲。


《幻夜》是《白夜行》的姊妹篇,但我觉得它远不如《白夜行》

唐泽雪穗的确是个坏女人,当我从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她的坏时,总会给我一些运筹帷幄的感觉,如果我从做坏事的人的角度看,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垃圾。

另外唐泽雪穗是因为杀了人为了维护秘密而进行这样的勾当,但《幻夜》中的女主角是为了成为雪穗。

还有共生关系,水原雅也是个比较善良的人,很向往平凡的生活,像是被女主强迫去干那种事。


《新参者》是我很久很久以前读的了,带给我的震撼并不很大,相较于《白夜行》《嫌疑人》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


《恶意》是让我很有反思的一部作品,让我手脚发凉的是毒死猫这件事。

我一点也不了解日高这个人,但仅凭毒死猫这件事就相信了野野口接下来说的所有话,坚定的认为日高是个人渣,直到加贺解开真相。

真的让我觉得很惭愧。先入为主真的很可怕。

另外就是这本书的校园暴力,以及深深的恶意,真的让我从头凉到脚。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果大家有想补充的请在评论区里补充,如果你不接受我的看法我也不能强求。只希望理性讨论。

知乎用户 胡四 发表

不知道是不是最开始野野口写日高杀猫事件太先入为主了,即使知道野野口的杀人动机,还是对日高心存偏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突然想到的一对人物是 李寻欢和龙啸云

所有世间的一切抵不过人类本身的原罪

这也是很多人功成身就后远走他乡的原因

不是不相信朋友伙伴,只是不相信克服原罪的机率

-——————

安逸和经历,真的很难说哪一种更幸福

知乎用户 改造人​ 发表

作为高中时代曾被校园暴力的我来讲,看到那句 “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时,才真正明白东野圭吾为何被称为是能够洞悉人心的作家。

之前和我关系好到课间去上洗手间都要一起去的女孩子,有一天去课间操的路上突然不愿意走在我身边了,然后一整天都没有理我。我很奇怪,向其他好友求助 “为什么突然这样了?要不你帮我问问她?”“问过了,她说没什么。” 得到的回答仿佛大家都商量好了似的。开始我只是难过,但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能我做错什么事情伤害到她了,她过不久就会原谅我的”我这么和自己说。然而我等来的并不是 “原谅”,而是为期两年半的校园暴力。这位“朋友” 鼓动全班同学排挤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开了我,“其实我并不讨厌她呀,但是因为某某讨厌她,所以我也不会理她。”这番话是一个同学和我的朋友说的,并且这位同学之前和我关系也很好。我的朋友向我转述时,我好像听到了什么不该听到的话,满脸通红。现在想来,可能我是听过这句话,察觉到了人性的恶意吧。

整个高中时期,我都在反思,到底自己做了什么事,会让她这么恨我,可一直都没思考出结果。也有朋友对我说 “她就是嫉妒你,你完全不用在意她啊!” 可我根本不相信这是因为嫉妒,因为那时的我不愿相信,也不会相信,人会因为嫉妒做出这么多坏事来。

上了大学,接到她的一条短信,大意是高中时候她还小,做了不该做的事,现在想想觉得当时很二逼,希望我和她重归于好。

我只淡淡的回了句:好,没什么,都过去了。

但是当时心里想的就是:你竟然还有脸给我发短信????

她说:那回去联系。

后来我们都没有任何联系。我只希望这种人在我的生命里消失。可每当看到关于校园暴力,当事人的情节就好像发生在我身上一样,灼伤着我,不知为什么,明明受了伤害,却总觉得做错事情的是自己。这大概就是书中所讲的 “投降” 吧。

知乎用户 乾龙一梦 发表

直面人心又神逆转的作品

日高太高大了,而野野口太矮小了,日高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而野野口成为了大树下的小草,但是这棵小草也渴望变成大树,越是这样越是发现自己无能为力,进而憎恨这棵大树,日高越是完美,野野口就越是看他不爽。

日高可以面对欺凌而不畏缩,野野口却由被欺凌,转变成帮助欺凌自己的恶霸欺凌其他人,只是换了一种被欺凌的方式,甚至要陪着恶霸帮着他强奸别人,甚至这些都被这个一直帮助自己的高大的日高得知,还帮自己隐瞒这些。

日高和自己都想成为作家,但是日高却早已出书,自己开始还能接受,并挑刺安慰自己,日高写作生涯却一飞冲天,自己放弃教师职业,还是在日高的帮助下才能在儿童板块有一席之地。

日高结婚,和妻子婚姻美满,没有吵闹,妻子娘家打电话也从不抱怨自己,可谓举案齐眉。野野口一直单身,辞去教师职业全职写作,却发现自己身患癌症,这一生估计也没办法成为超越日高的作家,生命甚至也要马上失去。

这样一对比,野野口简直活在日高的阴影下,非常难受。野野口本来家境殷实,尤其是母亲从头到尾对邻居,学校的一副鄙视态度,让野野口对日高应该有一种心理优势,但是处处不如对方,不如他有勇气,不如他有才华,不如他运气好,什么都比不过,更过分的是日高一直帮助自己,帮自己摆脱欺凌,自己反过来欺凌他,他却大人不计小人过,原谅自己,事业上也不余遗力地帮助自己,野野口可谓是在日高面前一直低人一等挺不直腰杆了。

没什么原因,就是看他不爽罢了。

没什么原因吗?毫无理由的恶意吗?原因大大的。

就是日高太完美了,完美到野野口自惭形秽。杀日高只是一个开始,他还要得到日高的一切,得到他的作品,他的荣誉,甚至还要玷污他崇高的人格,来让自己有一个心理安慰,欺骗世人,欺骗自己,自己才是那个完美的日高,一直想成为却不能成为的日高。

他虽然恨日高,但他其实很崇拜日高,他恨自己,恨自己不能成为日高。

Plus: 不到最后一刻,我真的不知道东野圭吾还要反转几次,真是刺激。另外,开头的杀猫事件真的是神铺垫,不自觉被强行灌输了人物性格,一脚踩进陷阱。

知乎用户 董苇 发表

3 个夜晚,读完了这本《恶意》,读下来很平淡,只是最后一章才触动到了我。

我是已经知道东野圭吾很厉害了,然后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的,那么一层一层的转折让我觉得有些必然,理应是这个水平。

读的时候,从第一个结论点开始,到最后一章之前,我都要好奇,恶意这个主题并没有凸显,所以我知道案件没有结束,直到最后,恶意才出现,这种让我关注的点,是野野口修的父母。

不知道有木有人注意到,这种恶意是从他孩童时期,他的父母传递给他的,所以我想的是,以后一定要给予我的孩子不仅健康的身体,更要健康的心理。

知乎用户 孙家栋 发表

看完这本小说让我想到了美剧里的场景:古罗马竞技场里甚嚣尘上,两名角斗士在中心拼死厮杀,当角斗接近尾声,一方颓势溃败一方得胜之时,爆满的观众席会传来高度一致响彻天际的呐喊声 “kill”。这名落败的角斗士,这个普通的奴隶到底和他们有多大的仇呢? 不禁让我联想到人们的恶意是相通的类似的,由古至今,传承古今,只不过是生存的环境不一样,使得恶意的曝光程度不一。就像现在,一些人会被评价成有心机城府深,更有甚者被骂为婊,实际上相比评价者,被评价人的成长历程往往艰辛的多;相反的,心地善良心思纯净的人往往是在优良的环境中成长的。要什么都能轻易得到,耍手段便不再必要了,毕竟,生活若能安乐富足,谁又愿意下流龌龊?

知乎用户 张帆 发表

在去日本自由行的途中看完了《恶意》。以前看了几部东野圭吾的小说,包括《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圣女的救济》等,就深深的迷上他了,并发誓要尽快的读完他的所有著作!

最开始读他作品的时候,就惊叹于东野圭吾对于时间线的把握非常的赞,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能通过各种方式串联在一起,从而起到不同程度推动剧情的作用,而且不断的用书中的角色的口吻提醒着读者。我有的时候反应比较慢,总需要自己停下来整理整理才能弄清楚他某一处的用意。《恶意》也是,不管是对于主角之前有预谋的谋杀描写,还是学生时代的校园暴力,还是之后现实生活中依然在继续的生活。都若隐若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你有理由怀疑,这一处绝对是这个案件的重点!这个主角绝对藏了什么!这个线索不可能毫无意义啊,但是为什么这么说!就因为这样,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根本停不下来!

另外一个令我非常震惊的就是当我看到主角野野口修儿时时期的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整个描写断断续续的,而且一部分是通过日高邦彦的写实小说《禁猎地》直观的反应,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述,零零散散的拼凑起了一副令人发指的校园环境。以前在很多日本的综艺节目都看过类似对于校园暴力的批判,很多的行为比起这本书中的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想到通过文艺的方式反应出来的还是如此的触目惊心。由此深感自己那会读书时候的幸运。

知乎用户 三寸旅程 发表

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坦率的说,第一段 pov 看完,就感觉到了这个作者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仗着上帝视角,像一个狡猾的黑手,在战争迷雾上左一点右一点的驱散迷雾,诱导读者误入歧途然后在结尾一把扯开黑幕,我感受到来自作者的恶意。

所以一开始就意识到这点,要不然这种毫无文学性只剩对白的文字毫无意义,终究会靠这种欺骗跟掩盖的手法达成剧情多次反转的目的,而剧情其实一开始就设定好了。抱着这种想法,中途出戏好几次。

想到两千年左右中国青春文学兴起之前的韩国文学 (文字作品?不能称之为文学的话),可爱淘之类的韩国写手,靠着那时国人欠缺表达渠道的因素取胜。而连续看了作者几本书,跨越十几年,结果手法一致,靠技术推动来引人入胜。感觉这两种书籍应该摆到书架的同种科目栏。

当然,《恶意》抛开文学性不谈,还是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抓取眼球,一波三折。而且作者也是写出了《解忧杂货店》这种温暖的书籍。

如果只是把东野圭吾当做个流行作家他还是很成功的

————

题外话,看着大多当代文学,必都穿插着历史纪要。在中国,必谈文化革命,在日本,必谈金融泡沫。 也是有点腻了。。。

知乎用户 Aeiou 发表

今天刚刚看完恶意这本书,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看到推荐,有知友说这是一本充满恶意的书。看了将近一半,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的恶意,然后直到看到这句:“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才明白野野口修的可怕,他对于日高邦彦的恨不来自于日高邦彦的恨,更可以理解为他对日高的嫉妒。我们不是常常也会对那些优秀的,发着光的人产生嫉妒吗,哪怕那是你最好的朋友,也会在某一刻由羡慕变成嫉妒,甚至带有一丝轻蔑。

知乎用户 我去叫彭于晏 发表

这会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白夜行》也好,《嫌疑人》也好,都曾让我感动,让我震撼,但全没有《恶意》来的让我毛骨悚然,发人深省。出离的恐惧,让我开始忍不住审视自己,直面内心,反思自我。

那是一种是很沉重的厚度。

人性赤裸裸的恶意,不是可怕在恶,而是可怕在,他随处可见。

恶意,滋生、成长、蔓延。太容易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看到日高威胁修替他代笔的时候,我愤怒的咒骂日高这个卑鄙小人。

太天真了。

知乎用户 失白鹰 发表

“没有为什么,仅仅是看他不爽”

对一个人的恶意,有时不来自于他人,而是来自于自己。这种恶意,深不见底,如同万丈深渊。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东野圭吾排前面的最佳作品之一,他展现了人性的恶意能来的如此汹涌,而缘由却又是如此莫名其妙。

故事以日高作家在家被杀害案件为主线,揭示了凶手杀人之下,其动机被一层层剖开几次翻转的真相。推理凶手是谁不是整书核心内容,书中前期刻意对野野口的不在场证明描写,很容易就猜出谁是凶手。

杀人动机是什么?这也是这本书的主线。书中从完整性上,可以分为两层真相,

第一个真相:野野口尽管是个杀人凶手,但在这个真相里却是个悲情角色,因为爱上童年好友日高的妻子,并与其私会,败露之后为了保护她名声而被日高威胁,最终允许他剽窃自己的作品发表,甘愿做一个幕后代笔者。杀人是为不妥,但做法却又让人怜悯,此时的日高,是一个利用好友,剽窃作品,逼死妻子,贪婪的无耻小人。

看到这原本以为书差不多结束了,但书的厚度仅仅过了一半。如果故事到此结束,这本书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深刻印象,随着真相的揭晓,藏在背后的第二个版本真相开始浮现。

日高其实是一个温暖,阳光,善良的人,小时候的野野口,因家中工作变动来到另一个地方生活,野野口被校园暴力,日高帮助他,带他走出厌学情绪,跟他一起玩,照顾他,即便在野野口后来做了对不起日高的事,在成年后日高也依然记得这个朋友,给他文学上的帮助。

野野口为何要这么对待一个曾多次帮助过自己的人?

在我看来,这恶意既来自于他的家庭,也来自于他本身。

野野口从小被他妈妈灌输对附近环境的蔑视,久而久之,他带有对周边一切的瞧不起。而日高的出现就如同一束光,只不过在野野口心中带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刺眼。在他们同班同学眼中,日高就像是一个大哥,一直照顾着野野口,遇事不怕事,有勇气,有天赋。面对欺凌,日高选择反抗到底;同有作家梦想的两人,日高已经小有名气。

这种境遇带来了嫉妒,在野野口心中,日高的光环让自己显得格外阴暗又渺小,被校园暴力时,日高面对欺负他的人,只身一人依然能有一股傲气对抗到底,而野野口选择同流合污;同样都有作家梦想的二人,最后野野口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儿童读物作者,日高却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日高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拥有坦荡的未来,无论在家庭,生活,命运上,日高都比野野口圆满的多,妒忌成为了恨意,扎在野野口心中,从一根小荆棘慢慢生长壮大,直到野野口得知自己癌症之后,这根荆棘彻底爆发。野野口认为这都是命运的不公,这让他心里的恶意有了充足的理由,这种恨不仅仅是对日高的恨,恐怕也是对自己境遇的恨,因此野野口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惜毁灭自己,也要将践踏日高的名声,只为给自己找平衡感。

也许是他妈妈的潜在影响,野野口总是更多去问 “凭什么” 而非“为什么”,只看到别人的光鲜,而忽视其背后的艰辛,嫉妒让他没有理智去看待日高的行为,做出了毁灭自己,毁灭他人的行为。

这本书有两个深思的点:

第一个,警官初期在野野口闭口不谈情况下,不死心的追查犯罪动机,发掘到第一层真相,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警官心中,日高不是什么光明的人,因为野野口骗他日高曾因为猫影响到他房子的出售而毒死猫。对警官而言,日高已经打上了心狠手辣的标签,自然不是什么光明的人。人们常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它很大影响了后续的相处。

第二个,所见不一定所得。你所看到的真相,有时仅仅是别人编织的谎言,如果没有那个警官一直追查下去,那日高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无耻之徒,连其作品都将带上作者品格不行的标签,永远无法抹去。就像影片《狩猎》一样,小女孩轻而易举说的一个谎言,能毁掉一个男人的生活,甚至最后丧身于群众的愤怒。错误的事实带来的舆论,将可能终结一个无辜人生命的全部

知乎用户 Handlla 发表

童年的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就种下了因果的种子

人心是最不可揣摩的东西,那无缘由的恶意真的只是一句: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的住所和日高家相比天差地远,不过是一栋五层建筑的小套间…… 而且我也没有像理惠那样的美眷。”

“理惠颌起双掌,眨着烟,抱歉的说道…… 这样的动作让她散发着少女的般的气息,”

野野口修手记中的理惠,虽没有形容高贵也是极其美好的。

那手记中的日高呢?

邻居家的猫死了。

“…… 是我杀的… 猫罐头里掺入农药放到院子里就了结了。”

“没教养的猫什么都吃!”,他说。

恶意的种子,就这样发芽了。

从野野口的手记中那个日高的心里!

不,或许还有从野野口修本人的心里!

甚至还有每一位知道这件事的人心里!

不过不像是那个日高先生对猫的恶意一样,他们心中长出的,是对日高邦彦的恶意。

日高死了。

当记者问及日高是个怎样的人:

“有时你会觉得他为人很好,不过他也有冷酷得令人惊讶的一面……” 野野口修回答道。

于是,从那一刻起,在记者的眼中,日高就开始变得冷酷了。

我们就是这么偏向性的去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

说到挚友的冷酷令人惊叹,野野口却有点乏善可陈的意味,因为在他的手记中这是第三次强调杀猫事件了。

(占坑)待续

知乎用户 姚的儿言 发表

第二周读了这本《恶意》,东野圭吾的作品想来已经读过好多本了,具体的情节还记得的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小说每每给我带来的那种快感,即使过了很久回想起来也是一个个充实悠闲的周末午后。

当我看到野野口修(下文简称口修)的那一篇自白文时,真的以为故事已经结束了,而且已然不由的生出些许感慨了。感慨那些的感性的人们在一次次的妥协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的,甚至想到了情种们在石榴裙下的迷幻人生,从而想到了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

然而,东野大大又一次耍了我。别人口中的别人真的是那个别人吗?这是个问题,人言可畏啊!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信息是能够被我们切实验证的呢?即使是亲眼所见又是否是真的呢?

人设这个词近几年很火,之前我还有点不理解,但是口修仅仅利用杀猫这一件事便给在侦探的脑海中印下了一个难以磨灭且不被发现的人设。面对陌生的事情,陌生的人,果断的定性下结论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啊!

说回小说的题目《恶意》,作者在故事的后半段将视角引向了校园暴力,并通过几十年后的这起凶杀案反思了校园教育的失败以及人性中的某些不可磨灭的恶。警探一直想找一个原因,一个动机,反反复复、兜兜转转,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一句——我看不惯他而已!其他的一切都是戏!

孟子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无论何时,心中的这根弦不能断,识别那些最小的恶,远离他们,有些根深蒂固的黑暗是光明永远照射不到了,它们唯一的光明是爆炸、是毁灭、是对他人的单纯的恶意!

愿安好。

知乎用户 雨杉 发表

很抓狂,为什么杀个人一点动机没有?我和「加贺」一样一直在想动机。我个人是需要判断动机来理解他人的,就算自己说服自己式将这一起案件的原由归结为「修」母亲童年时给他造成的内化结果,也还是很难说服自己。就是在这种特别拧巴的思虑中,才明了,原来「恶意」是不需要理由的.

知乎用户 奔跑的土豆​ 发表

东野圭吾的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原因是:隐隐作痛的感同身受。

在国内来讲,比较有知名度的日本作家也就是三岛、村上、渡边、东野、川端等不多的几位了,而在推理领域在国内有很高知名度的也就只有东野一位。至于米泽穗信、岛田庄司、松本清张之类的,相对而言知名度就低很多,只是在小圈子里较为有名。所以,东野圭吾毫无疑问是一位大众作家,至少是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家。

再说看法之前说个前提,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是对推理比较无感的,所以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戳到了什么禁忌还请轻喷。

————鄙人的一些想法————

当初去看东野的作品其实是冲着社会派天王的名头去的。看了也有十几部,但真正有感觉的也就只有《白夜行》、《恶意》和《嫌疑人 X 的献身》),其他的看完后再回顾,都有一种 “哦,果然是东野圭吾的作品” 这样的感觉。简单的来说,就是其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太过于类似了,虽然故事不同,人物不同,叙述方式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整体上看就是一个有些曲折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放大的社会现象。

而上述提到的三部不同,《白夜行》让我感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爱情(其实我一直觉得雪穗没有爱过亮司,囧~~),《嫌疑人 X 的献身》则让我看到了一种近乎于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故事。而《恶意》则深深地戳到了我的痛点。没错,我的痛点。

尼采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喜欢他。 ——为什么? ——我比不过他。

有谁这样回答过吗?

我比不过他,所以我不喜欢他。其实我觉得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司空见惯的想法。小学的时候我班上有一个同学(男),非常自律的那种,至少在我和朋友趴在地上玩金木水火、打弹珠的时候,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弹钢琴,做习题。这么说可能没有什么实感,那我就举两个例子。

他三年级的时候,下课总是带一个耳机放动画片插曲,然后直接听音记谱。三年级,听音记谱有木有!然后再用学校要求买的竖笛和自己买的口风琴现场演奏……. 算了,这个姑且不提。成绩经常是全科满分有木有……. 更要命的是,他是非常聪明的人,最怕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对不对? 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在某个时刻被我们全班男生孤立了(我举双手,以示清白),他就只能和女生一起玩。囧~~~。后来有一次我和另一个同学在办公室帮老师改完作业,老师就问 “,你们怎么不和 XXX 一起玩啊。他什么都会,成绩又那么好,可以互相学习的嘛。” 当时我旁边的朋友很弱气地说,“我不喜欢他。我没有一点比得过他。”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心中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不是那么强烈。

后来我开始写小说,写文章,到处投征文。有一次写征文的时候朋友看到了,他觉得有点意思,说也想要写的玩一下。然后我想‘你反正是个搞数学的,也就玩玩吧。’于是就鼓励他也试试,然后我们还探讨了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最后征文结果出来,他一等奖,我连入围都没有。他拿奖状给我看,奖金请我吃饭。说很感谢我当初给他的文章提了建议和点子。看着他的脸我毫不怀疑他的真诚,但是请原谅我是个很渣很渣的人,我真的高兴不起来,那种因为朋友高兴而高兴的感觉我一点也没有。因为你赌上一切并想要依之为生的东西,被别人以玩玩的心态轻而易举地就踩在了脚下。那种痛苦,真的是很难受。不是嫉妒,更深刻地说是一种自卑。由自卑引起的愤恨。

————分割线————

简单来书,《恶意》这本书里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自己拼命努力,赌上一切,然后觉得最后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感觉脸被别人踩着。痛苦,自卑,愤恨,最后衍射为浓浓的不可言状的恶意,产生了强雷的报复行为。东野圭吾把这种情感放大,成为了《恶意》。

因为这本书是几年前看的了,印象模糊,唯有读到书中结局的自我厌恶情绪还残留在脑海,所以没有对剧情写法作出评论,如果有什么错误疏漏之处。还望看着海涵。

—————最后打个广告————

自己办的一个字媒体。连载一些日式原创小说,会推荐些书,偶尔点评点时事。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微信公众号:知更鸟与白诘草

第一次作答,谢谢大家。

知乎用户 邱雨尘 发表

读罢《恶意》,原来 “我看他不爽” 真的可以成为皇皇巨著般恶行的最初动机。

野野口的恶意,正是来自于日高的善,这种无条件的光明映照出了他的阴暗与丑恶,让他无所适从,让他恼羞成怒,让他步步杀机。

世界上如此光明的人是非常少有的,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阴暗面,与其感到无地自容乃至怨恨,不如接受自己的黑暗。你可以向往光明也可以喜爱幽暗,但你绝不能被光明灼伤,更不能侵蚀光明。

知乎用户 ERINRUSH 发表

刚刚拜读完,看完热评一引荐的书评表示赞同之余,偏个小题贡献一条刚刚整理出来的时间线大概,供同样刚读完被大信息量冲上头的朋友们参考:

1. 野野口听闻《禁猎地》强暴事件的照片在日高手中,开始担心事情暴露名誉牵连受损

2. 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到一辈子痛恨并凌驾于他之上的 “朋友” 日高,自卑又高傲(母亲影响)的野野口心理扭曲并决心展开计划

3. 着手编造 “杀人动机”:

i)准备与初美的 “恋情” 相关物(利用初美死亡来编造因爱生杀心的动机);

ii)手抄作品(杀人未遂之后的影子作家);

iii)毒猫(营造日高的残酷形象);

iv)在日高的行李中放入自制的假录影带与指纹小刀(杀人未遂事件的物证)

4. 买香槟,拜访,制造看似临时起意的杀人行动

5. 为避免立即引起怀疑准备对自己有利的 “不在场证明”:

i)插入自撰的《冰之扉》后续二十七页(也为影子作家的设定计划作铺垫);

ii)设定定时传真;

iii)与事先约好的编辑见面;

iv)接到定时传真的电铃并自导自演;

v)挂完电话立即与编辑前往餐厅(六点半);

vi)八点在咖啡厅等待理惠并一同发现尸体;

vii)撰写事件笔记并留有破绽(为引警方怀疑与调查)

6. 加贺成功中计,推翻不在场证明,逮捕野野口,逐步挖掘 “真相”

7. “真相” 被悉数挖出,野野口自白

8. 以杀人未遂来威胁野野口当影子作家的故事被媒体曝出引起风浪,日高成为众矢之的,野野口目的暂时得逞

9. 加贺察觉疑点,着手挖掘野野口与加贺的童年往事

10. 真正的真相与恶意逐渐浮现

顺便表示万分赞同热三的答案… 如果读的时候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页就好了…

知乎用户 豆豆豆花 发表

就是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然后自以为是的觉得啊啊果然我也觉得野野口修和日高的前妻是有一腿

并且从野野口修反复遮掩的态度以及一开始杀猫的日高邦彦(野野口修的描述),让我就已经猜到野野口修为了爱情被迫受制于邪恶的日高,日高死有余辜的那种感觉。

结果还真是如此,然后刚想得意洋洋一番突然画风骤转。。。。。。

加贺继续的走访调查,到最后戳穿野野口修杀人然后自编自演的伪装,然后推测出杀人心理。恶意竟然就这样因为童年的影响堆积的这样之深,细思恐极。

知乎用户 少年不知相思苦 发表

那些无从揣测的恶意
作者:章铧文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在我看来,《恶意》是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白夜行》里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了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出于根本说不清道不明,不知从何而起,却也无法终止的恶意,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更让人可怕的,不是他所杀害的人是一直帮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彦,而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步骤。
  日高邦彦是野野口修的国小、国中同学,长大后二人同为作家,但是日高很显然比野野口要有写作才能,他们二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日高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无名,虽然一心想成为作家,但是这条路却走得并不顺畅。
  成名后的日高并没有将野野口拒之门外,而是好心地将他介绍给了儿童读物的编辑,为他的作品找到发表的渠道。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称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钝器砸晕,然后勒死了。
  谋杀案的解决并没有花费侦探加贺恭一郎很多的时间,当加贺发现野野口在关于案件的记录中有几处故意为之的错疏之地时,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责。
  可是,案件并没有由此结束。
  在书中,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动机,在加贺的努力下,我们可以看见,事实被一点点揭开,各种微小的证据,都在此时证明着,其实,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个伪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变态的日高形象浮现出来。他将野野口的作品据为己有,还借此成为了一个畅销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杀自己的录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纹的凶刀,野野口与日高邦彦的妻子初美产生了暧昧的关系,这一切都成为日高邦彦要挟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写手的条件。
  为了维护初美,野野口接受了这一切,并将它们视之为命运的安排,最后,二人竟然演变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
  1972 年,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遭人抢劫,抢匪劫持人质与警察对峙了 130 小时之后,主动放弃,在对他们的审判中,四位人质都不愿意出来指控,甚至还募集资金要救他们。这种在意识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后,对控制者的情感反转,就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可惜最后,初美却因为车祸而死,野野口并不认为这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因为那个雨夜,货车司机说,初美是忽然出现在路上的。也许,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为了给心爱的女子报仇,为了自己应该享有的尊重和荣誉,野野口策划了这起谋杀。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杀人动机,完全是为了那位他曾经深爱的,已经离世的女子。
  逮捕时,加贺才知道野野口已经身患绝症,时日不多,调查的过程见于各种报章,野野口成为了让人同情的杀人犯。
  这个结局,让人觉得悲伤,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不啻是一个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说,当然也仅仅只是个推理小说而已。
  接下来东野圭吾将故事引导向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方向。
  这就是这本书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结束了,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最让人惊叹的排布才刚刚开始。
  多事的加贺警官却并不愿意就此罢手,他认为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是进入打字机时代后不该出现在手指上的写字的老茧?还是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 “亲密无间”?
  当虚伪的皮相被一层层地剥开,野野口蒙满尘垢的心灵被加贺托在手中,捧到了读者面前。这一切都是阴谋,没有婚外情,没有代笔,没有威胁,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实施,这样的费尽心机,昭示着结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个开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谋杀他的一生!
  拍好录像带,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写过的每一本书,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以一个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营造力,缓慢而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剧情的设计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邻居的猫,只为了让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个视生命如草芥,残忍暴戾的人。
  日高已经死去,但这却无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长的恶意!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如果没有加贺的坚持,野野口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创造出来的作品,当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
  “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在加贺调查当年与野野口相关的校园暴力时,他想起了自己失败的教书经历,他的学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却无力去拯救他。
  当他问施暴的学生,为什么要打人时。
  孩子回答说,“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么一句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话,却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住在同一个街区,上了同一所国小和国中,野野口被校园暴力不想出门的时候,日高天天找他结伴去上学。日高有原则,有正义感,从小就敢直面校园暴力,而且为人谦和,待人有礼。“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而野野口,内向,胆小,为了逃避被暴力,主动去做了恶人的跟班,参与欺负日高的行动。即便如此,在日高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携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参与校园暴力的证据之后,还帮助他隐瞒事实。
  单从这样的人物关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却早已深植,圣经说,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这些原罪被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之一被称为 “嫉妒”!
  野野口的母亲非常不喜欢那个在她看来十分低级的街区,她总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 而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家庭来说,他对日高是有心理优势的,但是,与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内心最无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显了这一点。日高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可软弱的野野口修却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过错归咎于日高邦彦。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
  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作家,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
  凭什么得癌症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
  凭什么?
  这种自负与自卑的结合在野野口的心中产生了强大的扭力,不甘与嫉妒让他的心理最终变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长在野野口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最终让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对于野野口来说,这样的情绪已经超越了意识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个人的时候,在他忙于拼尽全力毁掉日高的一切的时候,满腔的恶意填满了他,以至于他已经无暇去寻找那恶意的源头。
  至今仍然记得午夜第一次读完《恶意》后,心中凛冽的寒意。
  我想象不出来,在漫长的一年里,野野口修是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日高邦彦,我更想象不出来他是如何任凭时光磨砺着恨意的锋芒,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犹如一只缓慢靠近猎物的豺狼。
  很想知道,当野野口在记事本中记录下日高的死亡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当他的计划一步步得以实施时,他又是什么心情?
  东野将人性中的阴暗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合上书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如同野野口一般的想法。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某种气味。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上天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小小的掩鼻的动作,我们微微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

知乎用户 栗子小姐 发表

如果说好的小说可以体现人性,那《恶意》带给我的震撼不是野野口对日高从小隐藏的深深恶意,而是如果没有加贺刑警的追根究底,野野口几乎成功地诋毁了日高。

对于加贺刑警这种不认识日高的人来说,一开始在笔记中加入日高杀猫的小故事来刻画日高的冷酷形象无疑是一个高明的误导技巧。

但和日高熟识的人 - 编辑、妻子等,居然也很快接受了野野口编造出来的糟糕形象。只有妻子对影子作家的事情存有一丝质疑,依赖得是日高对作品的热爱,而非日高的人品。甚至没有怀疑野野口编出的日高设好陷阱要挟他成为影子作家的事情是否不合理。

从后面对日高的描写来看,日高的形象和野野口编造的形象南辕北辙。但是只有日高小时候认识的人,连朋友都称不上的人会认为日高不可能做出要挟他人作影子作家的行为。

日高死前的社交圈都对野野口的故事没有疑义,大家说得最多的是 “有可能”、“不清楚”“真没想到”。甚至想想连和他最亲密的妻子可能在得知消息后的夜里无数次怀疑过自己的眼光,埋怨自己看错了人就令我不寒而栗。

“观其言,察其行” 竟不如罪犯编造的虚构故事令人信服。越长越大,我们丢失的是看人的眼光还是看人的信心?

知乎用户 枯枯枯枯 发表

恶意是我看的第二本东野圭吾的书,如果嫌疑人 X 的献身还有点电影先入为主的影响的话,这本书是第一本在读的过程中震撼到我的。

基本上前几章东野圭吾就告诉了我们凶手是谁,在我以为就这么解密还挺没意思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尽管野野口承认了杀人的事实,那隐藏的动机才是最深的恶意所在。不得不说野野口是个很聪明的人,不仅看穿了警察的弱点,而且充分利用自己作家的身份和跟加贺警官是旧识的关系,将警方诱导入错误的侦擦方向:

  • 他的案件手记故意留下一些跟加贺警官口述时没有提及的信息以及一些不那么经得起推敲的错误信息,从而让加贺轻易的推理出野野口就是凶手。
  • 他在作案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无论是佯装出来的跟初美的亲密关系,还是充当日高影子作家的嫌疑,更或是故意录下的录影带。而这些故意制造出来的证据和不经意间为加贺故意留下的提示,让加贺对他是凶手而且动机是因为自己杀人未遂而被逼迫成为影子作家深信不疑,知道发现了中指的茧。

后面基本上每一章都是一个反转,感觉自己完全在被东野圭吾牵着鼻子走。在我刚刚认可日高是多么恶毒的一个人、抓住了野野口的把柄并让他为自己写作的时候,事情却又发生了反转,而这才是最精彩的地方。由那个中指上的茧,加贺警官逐层拨开了这隐藏在深深恶意下的真相。他们两个很小的时候就是朋友,至少日高是这样认为的。面对一直被欺负被暴力的野野口,日高却亲切的鼓励他,带着他一起上学。而野野口在面对这样的善意时,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仍选择跟施暴者一帮对日高的帮助不屑一顾甚至参与到欺负日高的行列中。最可悲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待他们长大成人后日高仍愿意接纳这个曾经欺负他的人,帮助他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这是日高的小说《禁猎地》中的一句话,表面上描述的是滨冈作为被校园暴力的对象的内心世界,但看完通篇,这实则更符合日高的情况吧。 面对这样亲切的日高,野野口内心的自卑感从未消失。因为骄傲的妈妈的话,野野口一直以来是骄傲的,觉得他不应该在那个穷苦的街区上学,不应该跟出身在这种穷苦地方的日高做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日高的帮助更令他感觉日高是在侮辱他,令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地方出身的人怎么能比自己优秀?” 大致是这种扭曲的心态吧。这样心态下长大的野野口竟然在长大后还要接受日高的帮助,他当时内心中的恶意大概已经再也消灭不了了吧,一心想着的只有毁掉这个让自己嫉妒了这么久的人。

反观现实,生活中大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一个真的很优秀的人,或者至少某个方面比我们优秀的人,我们会没有任何理由的讨厌他,无论是内心深处还是洋洋得意的跟别人说着莫须有的坏话,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恶意呢?初中时候有一个朋友,就真的是那种脾气很好的人,别人说不好的话从不参与,而且总是善良的充满元气的对待这个世界。当时班主任对她的评价是这样一句话:“XXX 以后一定可以找个好老公,拥有很幸福的人生。” 当时觉得很搞笑,但可以这么清晰的记了这么多年也证明了心中很少有恶意的人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吧。


我最喜欢的是采访两者老友的那部分内容,跟故事本身的关系不算大,但从每个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世间百态的,尤其是对于校园暴力的态度:

  • “那些坏蛋确实以捉弄人为乐,何况,要是能让一般的学生也沾上边,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平,不是也很有趣吗?”
  • ” 最近校园暴力被炒得像是天大的社会问题,但我偷偷告诉你,我以前也常欺负人。嘿嘿,孩子嘛。不过,我觉得那种事也有存在的必要。我不是再找借口,你看,一旦进了社会,就会有一大堆讨厌的辛苦差事等着你做,就把这种事当成步入社会前的联系不就得了?如果能从中全身而退,也能获得应有的智慧,不是吗?我是这么想的,最近大家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只不过就是欺负一下。

没有亲身经历过校园暴力,也没有遇到过校园暴力的情况,所以一直还满感激自己生活的环境吧。身边有朋友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听到他说经历的事情是,真的是有种小说中才会发生的事情为什么真的会在现实中发生呢。这种童年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从小在阳光的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和经历过一些难过的事情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是有些不一样的吧。

知乎用户 留日的猫 发表

喜欢日本小说的人一般都知道东野圭吾。

这几年他和太宰治红得,就像几十年前上海的小资,迷信 “星巴克、苹果、村上春树” 一样。

学日语的我也当然看过许多东野圭吾改的影视作品。可以说,东野圭吾的作品像金庸,故事表现手法,让你历历在目,适合影视化。

可是就像大多中国人并没有实际读过金庸一样,大多的日本人也并没有实际读过东野。所以电车里海报再吸引人,其实我都没怎么看过。

反而是这几年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 “知识分子” 推荐我去读。所以终于被说动的我,翻开了《恶意》。据说这是东野圭吾的杰作之一。我还同时刷了《白夜行》和姊妹篇的《幻夜》。

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东野圭吾笔下主人公的许多悲剧都是源自 “父母的失德”。

《白夜行》的主人公的父母一个让自己的亲身女儿卖淫,另一双一个偷情,一个恋童癖

《幻夜》男主的父亲,欠债自杀。舅舅的女儿甚至庆幸自己父亲死于地震。包括代表正义一方的刑警加藤,也是只顾工作,平日忽略妻女,最终导致妻子抑郁绞死自己亲生女儿…

而我看了一早上的《恶意》,虽然男主野野口修的母亲没怎么登场,但只言片语就带出她从小就看不起 “贫民窟” 出生的孩子,也把自己的儿子养得懦弱薄情自私却自负。所以野野口从小就嫉妒善良正直的日高邦彦。待长大发现日高发迹,实现了自己想当的畅销作家,娶了自己理想的女人。而自己竟然要通过日高接济才能写点儿童故事的惨淡。很自然地由自负而发展的自卑自怨,刺激了羡慕嫉妒,最终演变出了人性中最扭曲的“恶意”。

这一切都仅是因为父母的失败。

相比之下,我发现国内主流文化还是愿意美化父母。最近《倚天屠龙记》又重播,无论殷素素还是金花婆婆,都是为了子女费尽心机。先不论赵敏父亲的爱,光灭绝师太对芷若都是愿意付出生命的。

当年《欢乐颂》樊胜美的妈,几乎引起了公愤,可樊妈是真爱儿子…

所以国人愿意相信虎毒不食子,也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即使有些教条主义,但还是趋向于 “人性本善”。比如金庸笔下也批判 “朝廷”,但江湖儿女,大多有份豪情在,有份仁义在。

可是日本的作者好像不一样。东野圭吾笔下的父母尤其是。主人公的没人性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也没人性…

其实如果细读太宰治的作品也会发现,其中的父母也缺失得厉害。而正好呼应了这份父母失德一般,日本主流媒体中,失德父母的报道也实在不少。在日本生活,总能看到或听到父母虐待孩子,弄死孩子… 影视作品也不乏少数。总之,总能让你由衷觉得节操掉一地。

所以东野圭吾现在在国内红起来,其实个人不是很乐观。的确,东野对人性本恶的描写是很透彻。但这是由于东野本人生活在人与人距离疏远,连父母都不能依靠的这片冰冷的土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东野,是否也意味着原本黏性非常大的中国社会也日趋单薄呢…

总之有点小难过。

喜欢的话,来简书关注我哦。一起聊聊日本,聊聊日语,聊聊梦想。

知乎用户 章小渔 发表

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就像机械公式,看完发现哇塞,这公式太厉害了!而东野圭吾就像一个社会学家,披着侦探的幌子,向你揭露这人性啊。

有人喜好解公式,有人喜好被套路,我就是后者。对比白夜行,《恶意》的写作手法明显套路的多,以野野口的手记为始,那经典的杀猫事件为伏笔,让读者如同加贺一样被带入了先入为主的人物设定中去,于是之后的展开顺利成章,而经营的故事也符合我们三俗的认知,影子写手 + 凄美爱情故事,(说三俗可能是因为先看过少年包青天卢有涯案。。)正是因为这种情节更唯美,有艺术效果,人也更愿意接受感动,然而画风一转,以加贺的质疑展开,开始刻画日高真实的人物画像,从而来了个大反转,像一根刺一样,你忽感一阵隐痛,是的,人人都有这种恶意,这就是人的阴暗面,只是不拿来承认的一面,而小说里它不是我们的一根刺,它是野野口心里的一把大斧头,狠狠的砍了近乎完美的日高。

感觉这真相不是我们不想知,而是我们不愿知,看侦探小说我们努力试图跳过铺垫的情节去猜测答案,而《恶意》的手法是,如果不按照这个套路走,你就无法体会这深深的恶意,无法为这人性之恶而震撼,鸡皮疙瘩来自这深深的恐惧,而非杀人了。

所以你甘愿被它牵着鼻子走,不会刻意在文中猜测到底谁是凶手,东野圭吾不是一个推理作家,他只是在假借推理之名,写着可怕的惊悚故事!


知乎用户 闲坐说闲事 发表

杀人诛心——《恶意》

恨一个人,能到何种程度?毁灭他的肉体,挫骨扬灰,还要摧毁他生前的一切成就,据为己有。

这是看的第三本东野圭吾的小说。

吸取前两本的经验教训,着重阅读前两章,每一个细枝末节记在心里,什么前妻意外死亡、养猫的女士、樱花树、腾原小姐和野野口修的完美不在场证明。越是不经意的,越要留神。

嘿嘿几乎和加贺同时发现了真相,隐约中又担心起来,是不是太容易了,书还有三分之一内容,会不会又是精妙的局中局?

啪啪啪,再次被无情打脸。东野永远不会轻易饶过他的读者。

爱恨情仇是人之常情。野野口对日高的恶意来源于他的嫉妒。为什么他敢于不畏校园恶棍,而我被霸凌后成为了帮凶?为什么他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我只能在日高的引荐下写可怜巴巴的儿童文学?为什么…… 为什么?

当人嫉妒时,是一心想着超越对方,还是下黑脚挖坑使拌?这是个问题。野野口选择了后者,小小的嫉妒令他癫狂,膨胀,动了杀念。把那份手抄笔记的毅力,长达一年的准备劲,换成其他事情,有什么不可能实现呢?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黑暗面。现实中,野野口多矣。

知乎用户 大喵喵猫 发表

我要吹爆这本书

什么白夜行幻夜,这种披着推理小说的琼瑶式恋爱小说实在是看不下去。剧情拖沓,闲笔太多。

应该说,加贺探案集(包括祈祷落幕时)各具风格,本格、社会、开放式结局各有千秋。

有一部分书,读完就觉得,这 tm 是什么玩意,比如美丽的凶器,拉普拉斯的魔女之类的。

有些书,读完觉得,哇,不错,比如嫌疑人 X 的献身,我杀了他,谁杀了他,新参者,圣女的救济。

但是唯独能让我读完还觉得,卧槽,刚刚发生了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只有这本恶意

知乎用户 东野归吾 发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开句关于杀猫的描写,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谎言,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当得知真相后,那种恐惧和钦佩油然而生。

知乎用户 丁丁丁 发表

对别人怀有恶意时要克制,别人对自己怀有恶意时要有点眼力。

知乎用户 李莉安 发表

最后加贺不强调杀猫是假的,我都无法真正把日高跟一个正直有才华的人等同,到此之前心里对整个推理还觉得不痛快的。

加贺的自白中有意无意地在说起他对野野口印象不太好,其实才是他一直刨根问底的原因,即使他在努力克制自己。

所以这才是作者高明之处,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故事直到最后才能把真实的人格对上,整个故事里最大的疑点不是故事,而是人格差异,这就是东野圭吾最强的地方。

知乎用户 沐风 发表

我一直觉得东野圭吾笔下的人性分析比他本身的推理精彩多了,其实这也是我成为他书迷的最大原因。《恶意》在我个人心中可以排到东野圭吾作品最佳的前三之列,这部小说的精彩和震撼之处并不在于破案推理,不在于多视角叙事,也不在于作者一次次巧妙的诡计设计和情节转折,而是在于他对人性之恶的一种透彻分析。

这种恶意的极端的,病态的,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不能理解,但是当他最后剖析出的时候,你却觉得没有办法反驳,而且发现好像事实却是是这样。其实日高邦彦对于野野口修来说,不仅没有过节,甚至是在他备受欺凌的少年时期是唯一的朋友和保护者,但野野口修对他的恨意却超乎了任何一个曾经欺凌过他的人。

这其中夹杂太多的因素,甚至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我记得最后真相大白时在我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的恶寒——有一种恶意,叫 “就是看不得你比我好”;有一种恶意,叫 “被保护的弱者并不会领情”。在野野口修眼里,日高邦彦的帮助是带着施舍的怜悯,甚至他这个人的存在也在昭示着他的懦弱无能和不堪。虽然日高邦彦从未曾看轻他,一直帮助他,但这些在野野口修眼里都是不可饶恕的罪孽——凭什么你可以那么优秀,凭什么我要接受你的施舍。

野野口修是个性格有缺陷的人,其实现实中野野口修这样的人也不少。小说放大了这种人性极端的恶,但实际上这种恶一直都存在。像 “仇富” 心理——你那么有钱,一定干了啥缺德的事才有那么多钱吧!在这些人眼里,别人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错的,其实无关别人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只是借由别人在发泄自己内心压抑的不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就好像诸多活跃在网络上的喷子,甚至不曾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要骂上几句,疯狂发泄自己的怒火,即使那个人与你毫无瓜葛甚至无辜。弗洛伊德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出来。” 所以这种恶意,或许就是自我不良情绪无法正确发泄,长期压制而产生的恶魔。

知乎用户 哎呀 发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哎呀(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446932/

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恶意》,感觉对人物外表特点刻画不是非常有特色的,没读完,放一边去看《嫌疑人 X 的献身》去了。昨天有事需要等着,无聊便又拿了这本《恶意》,权当消遣时间了(东野圭吾大神原谅我),可能环境比较静,一气呵成读完了。和第一次读时,截然不同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对人性的描述的透彻程度,简直不可描述,就是细思极恐的那种。

人性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野野口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没什么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人们会有这种想法,大部分对准的都是身边的人。从孩子到大人都是如此。比如小学生,一个女孩买了当下最流行的叶罗丽笔袋,好多小女生都会围着她的笔袋看,非常羡慕,但是她平时玩的较好的朋友却说;“不好看,真傻。” 因为两个人家境差不多,她有他却没有。这其实是人性最不加掩饰的一种体现。

在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一起入职的两个人,才入职时情同手足,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个人逐渐升迁,另一个人原地徘徊,这两个人便会渐行渐远。未能升迁的人便会从心底产生几多怨怼。再比如,在农村,一家人挣了钱,盖了新房子,其他的人便会眼红,私下里嚼舌根,如果这家人再出点不好的事情,关心得不得了,私下里幸灾乐祸。

其实就是:见不得你比我好。而这个 “你”,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我” 不会去妒忌明星、企业家、领导人,因为他们太远,够不着;“我”就会妒忌身边的人,凭什么差不多的条件,你就比我好?

《恶意》这本书,我的理解大致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大神就是大神,东野圭吾的写作,初看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奥妙无穷,故事情节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开篇之初,就先描述了日高毒杀猫的事情;紧接着,藤尾女士为了《禁猎者》这本书对家人造成的困扰来找日高协商,而日高的表现是不愿去解决,准备到外国度假,躲开此事。这两件事先后发生,使得我对这个人的印象是:这个人是一个没有爱心,冷酷无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

之后,野野口接到电话,赶去日高家,到了门口,发现室内没有灯光,很是疑惑,打电话通知了日高的现任夫人,两人一同进入室内,发现日高已经死去。(注意,作为一名读者,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心里便也觉得有些不对。依野野口和日高的关系,他没有必要再通知日高的妻子同到现场。连我都大致能猜到野野口便是凶手,太简单了吧。)

根据警方的调查分析,野野口暴露出了很多疑点,案件迅速侦破。果真神速啊。作为一本小说,到这个时候一般故事就应该讲完了。但是,作为一名警察 ,加贺警官觉得不够,他想了解一下施害者的内心世界,挖掘一下作案动机,因为他觉得野野口怎么可以做出这样丧心病况的事情呢?

案情结束,故事刚刚开始……

随着加贺警官抽丝剥茧般细致工作的开展,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野野口与日高为了写作的事情初次见面时,与日高的前任妻子,一见钟情!!!“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 太狗血了,瞬间想到了贾宝玉见到林黛玉的场景。二人在野野口与日高讨论工作的过程中,偷偷的暗度了陈仓,有一天日高出差了,俩人就滚了床单。

可是,奸情总会败露,因为你掩饰不住爱的眼神。更可怕的是,像日高这种冷酷无情、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放过这种好机会呢?补充一点,野野口最初拜访日高的时候带了两本书稿,当时已经是畅销书作家的日高不仅没有推荐这两本书给编辑,反而各种打压,还不让野野口给别的编辑送书稿,他只说:这书写的太差劲了,没有人愿意用的。

所以,就可以解释野野口和日高前妻的奸情为什么被我说成是 “机会” 了。日高当时已经江郎才进尽,送上门的两本书稿看的抓耳挠心,“终于让我抓住把柄了!!!”叉腰仰天大笑三声后,日高收起笑容,一脸肃穆的带着两本书稿拜访了野野口先生。这次拜访成为了两个人交往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野野口的书变成了日高写的书。野野口先生愤怒啊,悲伤啊,痛苦啊,又舍不下爱着的人,怎么办呢?(好痴情的男人,又有才华,不知道长得帅不帅。这种男人可以嫁啊!)他为爱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拎着刀,半夜跑到人家家准备杀人,连口罩都不带。因为有内应啊。(傻,能相信恋爱中的女人吗?那是智商为负的生物啊!)结果,人没杀成,被人抓到了把柄,这下得了,给人乖乖做影子写手吧。好在这个日高够自私,只要你给我写东西,其他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天有不测风云,日高妻子由于太爱野野口,不愿爱人被自己牵连到,整日精神恍惚,终于有一天,出车祸死了。野野口先生悲痛欲绝,最后一点念想也没有了,这还过得啥日子啊。自己麻木自己吧,不反抗了,影子就影子吧,反正日高也给稿费。

又浑浑噩噩过了几年,日高又取了新老婆,事业也是日渐辉煌,住着继承来的小别墅,日子滋润的很,然后人家还要移居国外。野野口却是一个老婆没有,住着小房子,拿着人家给的稿费生活,还查出了癌症复发。夺妻之恨、影子写手的屈辱一瞬间涌上野野口的心头,‘’反正我也没几天活了,不能让他跑喽。” 野野口多年被压抑的委屈如火山爆发般澎涌而出,在日高即将出国之时,杀了他。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终于解释清楚了野野口为什么会对日高下此毒手。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受尽多年的委屈和凌辱,终于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前手刃仇人,大快人心啊。这绝对是国产剧武侠片的套路,看得人心旌飞扬。加贺警官真的是爱岗敬业,案子破了还是要挖出深层次的原因,他成功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野野口的舅舅跑来要版权,要稿费了。

但是但是但是!!!还没完!!!!

加贺警官真的是精力过人,他有发现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怎么发现的呢,就是觉得案情描述完心里不舒服,别扭。神一般的直觉啊。他继续抽丝剥茧,(加贺警官可以去养蚕啦!)事件又一次发生了 270 度、540 度大大大逆转。

小说到了这个地方,上一个故事结束,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花卷徐徐展开……

总之,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野野口先生和日高先生是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认识啦!这又牵扯出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校园淩霸。日高先生那是可是很好的人啊,而野野口却是黑恶势力的小跟班啊。而且在同学、朋友、邻居的描述中,日高先生可不是像开篇我认为的那样,他是一个美好的人啊。他还帮助过野野口先生,像兄弟那样,是人长大了变坏了吗?是两人之间还有其他不可描述的事情吗?

我不能在剧透了,不然后果很严重。偷偷提示一点,就像坐过山车,本来已经到了最低点,呼了一口气,擦擦汗,准备下车,“嗖” 一下,又上去了。哈哈,就酱,等你读完,我们一起讨论。BYE!

知乎用户 木杉 发表

这个故事最让我惊艳的地方不是精巧的情节,也不是东野圭吾缜密的思维,而是日高邦彦这个人,我完全爱上了他。

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日高邦彦。日高邦彦死于完美。

“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 “日高是个有骨气的人。”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日高对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选择宽恕;对待作为帮凶一同施暴于他的曾经的朋友依旧报以帮助,为他找工作;对待多次上门讨公道的藤尾小姐耐心对待;对待过世的妻子五年未娶,对待新的妻子对以前的事之口不提为了不让她难过。这样一个有担当,温柔,有才华,从未被恶霸真正打倒过,有骨气的人对于只拿微薄的工资,写作文笔很好,梦想未能实现,一直单身,初中被迫帮助恶霸强奸少女,身患癌症的野野口修来说是不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存在,日高是不是他最想成为的人呢?书里有一句 “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我一直觉得最大的恶意不是野野口修杀死一直帮助他的日高,也不是他千方百计的黑化日高的形象,这一切更倾向于一个垂死挣扎的人致死也要拉上由嫉妒逐渐生成恨的人,这是一个弱小无助的人会做的事,这是构不成真正的恶意的。最大的恶意在于他将自己与日高完全互换了,这是对日高的恶意也是对自己的恶意。写出家喻户晓作品的人是他,多次获文学奖的人是他,拥有初美的人是他,在巷子被街坊夸赞的人是他,关注烟火师傅是他,同校园暴力顽强抗争的是他…… 而日高在他自己的描述中也满是他的影子。他的叙述里,因为嫉妒杀死妻子,处心积虑心思缜密的算计野野口修,不愿欣赏别人带着挑剔眼光看他人,妒忌朋友才华,残忍杀猫。这一切是不是都很像真实的野野口修。他将自己与日高互换了。

野野口修做的不仅仅是摧毁了日高邦彦真实的璀璨人格,他还残害了自己,他让真实的自己,那个聪明,文笔很好,内向,有思想的自己死于了这份恶意。

这也更能理解书里那句话,恶意不是暴力,即杀戮,栽赃,丑化他人;而是它散发出的负面能量, 这些负面能量会让你迷失自己,将你置于这份恶意之中,将你的正义,善良,一切美好的品质都一点点侵蚀。书里警官这样质问过野野口修 “难道你不认为,就算日高和藤尾美弥子的官司陷入胶着,他也会继续替你保守秘密吗?”,只可惜这时候的野野口修已经被恶意改造,他用最充满恶意的想法揣测了日高。所以,日高邦彦死于完美。

“但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 如果有人对你以恶意相待,你要做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快点忘掉并宽恕他。因为当你开始以牙还牙时,你有极大可能用他的方式,用他满是恶意的想法去报复别人,也因此你会越来越像他。你将失去真实的自己,变成自己最痛恨的人,所以我们都要成为日高邦彦,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最后,虽然我最中意的是书里人物的品性,但还是要吹捧一下东野大叔精巧的情节设计。先入为主的印象这点满让我折服的,我们总是用自己最想看到的去思考问题代替了逻辑。这也许就是东野圭吾先生能成为如此优秀的推理小说家的原因吧,精悍的逻辑推理能力。用一句用烂了的话但却是如此符合这本书的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知乎用户 暖一一 发表

是一本适合打发时间的小说。其中有三个地方很妙。

第一,日高杀猫。这个叙述性诡计相信可以欺瞒大多数读者,小小的伏笔使人对日高留下了难以逆转的第一印象,野野口修或者说作者这最初的、漫不经心的小策略真的绝妙无比,让你最开始只是不信任日高的人品,逐渐到怀疑他的才华。

第二,动机即恶意。这个作品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就是,人可以不为了什么就如此用心的去伤害另一个人。我们能够理解很多种恨意,比如家仇国恨、欺凌侮辱,动机充足我们就不会诧异人们为什么冤冤相报、无止无休。然而很多人不能理解无缘无故的恶意,野野口修可不可以无论日高是个多么好的人,无论日高对自己多好,就是想伤害他?这种费尽心机的中伤不因为谁是太阳谁是阴暗,不因为自身经历过校园暴力。无名恶意,最意外最难防,因为我不快乐,所以我希望你痛苦。

第三,校园暴力。日韩有很多作品对这个题材描写的非常动人心弦,这本小说从老师、施害者、被害者、帮凶、旁观者等各个角度的回忆里拼凑起当年的校园暴力事件,跟着叙述角度的切换,我的情绪也跟着变幻,最后交集成一声叹息。

最后我想说,在知道世间存在如此恶意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成为自己内心认同的那一类人。

知乎用户 无衣 发表

看完《恶意》之后,只感觉全身发冷。那就先说一下书中的主角:野野口和日高。

从书中可以看出日高的大致经历。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的形象,懂礼貌,很正直。在看到邻居家的同龄孩子野野口不合群没有什么朋友的时候,主动去找野野口,带着野野口玩耍,一起上学,同样的还会去照顾野野口,充当着一个大哥哥的形象。在遭遇校园暴力时,他选择不屈服。成年后是一名畅销书作家。当 “好朋友” 来找他时,选择去帮助野野口,让野野口在儿童文学上面小有成就,实现梦想成为作家。有两段婚姻,前妻因为意外的车祸去世。马上搬家到加拿大之前,被自己的 “好朋友” 杀害。

而野野口呢,小的时候或许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充满了不屑,一直想逃离。不喜欢说话,不想上学,梦想着成为作家。或许是从日高开始找他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对日高产生恶意了吧。开始恨日高为什么要拉着他一起,自己是如此不屑于这些。他和日高都遭遇了校园暴力,他选择了加入施暴者, 一起对日高施暴。日高又是否会知道施暴者如此恨日高正是因为自己的好朋友野野口一直在说自己的坏话呢。野野口升学时选择了另一个学校,并且成年后当了一个老师。当他看到日高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时候,内心是有多么嫉妒啊,我是如此的看不起你啊,你却先实现了我的梦想,你过着优越的生活,你有着美好的前途。野野口知道日高的资源能够帮助自己,便去找日高,很幸运他在儿童文学能够发展,成为了作家。可是呢,野野口却得了癌症。他恨命运的不公,恨和嫉妒在他内心愈发强烈。他知道日高了解他不光彩的历史,可能会泄露出去,便选择了杀害日高。他也开始了各种布局,只为毁掉日高的名誉,杀了日高并让日高带着世人的骂名入地狱就是他的目的。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日高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或者说他可能也有错,但是我却无法说出一点点他的坏话。他不应该遭受这些,他也不应该被人去说什么,他做的事情和选择或许不是最正确的,但确实是最好和最善良的。

野野口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不是他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环境里面,不是他被迫选择加入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不是梦想无法实现,不是他在距离梦想的路上得了癌症,而是他用了他的一生来恨日高。这又是何等的人啊,死之前也要杀死日高,并毁掉日高的名誉。是有多恨啊!又是有多大的恶意啊!

整篇文章同样透露着校园暴力,而对于校园暴力,只有深深的无力感。“我就是看他不爽。” 多么无奈的理由啊,又是多么现实啊。一个老师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最后却一败涂地。当我们遭遇到校园暴力时,我们会如何选择呢?是像日高那样充满正直却会被一直各种欺负霸凌呢,还是像野野口那样屈服他们甚至于加入他们呢?当我们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选择主动帮助被施暴者呢,还是袖手旁观呢?哪个选择是正确的呢?是真的正确吗?可能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野野口那样的人,可是像日高这样的人,现在的社会又有多少呢?其实校园暴力欺凌也包括言语啊,或许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话会有多伤人,或许我们都曾经是施暴人。

知乎用户 C1 区 发表

一部彻底颠覆推理小说套路的奇书

当下,在中国,喜欢推理小说的读者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位日本畅销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

别看他现在名声大,其实他的作品在刚进入国内时并没有太大反响,甚至还一度因为销量不佳而导致后续出版计划的搁浅。

这一窘境直到日剧《神探伽利略》和《白夜行》在国内风靡后,他的作品才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说到东野圭吾最知名的作品,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嫌疑人 X 的献身》和《白夜行》。

除了内容及故事设定本身的精彩,还得益于影视化的传播,及拜福山雅治、柴崎幸、堀北真希等明星之福,在日剧迷的引领下成为风靡中国的畅销书。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却不是其中任何一本,而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恶意

《恶意》因为其写作手法和故事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同一件事情会由于第一人称、时间点的不同存在反复阐述,对于影视化来说,是非常考验镜头语言的运用。

因此虽然身为东野圭吾的代表作,《恶意》的影视改编却并不成功。

这也就使得相较其他作品来说,《恶意》也显得落寞几分。然而,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东野圭吾一部从形式到结构到内容都充沛饱满的杰作。

  • 凶手轻松落网,杀人动机成谜

《恶意》故事由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之死而展开,他在自家书房被杀,发现者是其昔日的好友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修,以及日高邦彦的妻子理惠。

负责此案的警探加贺恭一郎在破案过程中发现好友野野口修将案子写成了手记,手记中写道,在日高邦彦被杀当日,野野口修曾拜访过他。

日高邦彦告诉野野口修。自己为了让房子好租出去,杀死了邻居总是来捣乱的猫。

野野口修结束拜访时,遇到了同样来拜访日高的藤尾美弥子,她死去的哥哥被当作校园暴力的原型写在了日高的畅销书中,她此次前来正是希望日高邦彦能下架或是修改此书,

但日高却说自己是为了文学作品而非乐趣,不小心侵犯了别人隐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晚,就是野野口修再来找日高时,却发现他死在了自己的电脑前。

此时的嫌疑人,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是好友野野口修,要么就是书中主人公的妹妹藤尾美弥子。

随着警察的调查深入,尽管野野口修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细心的警探加贺恭一郎依旧在破案过程中从细枝末节处察觉出事情的疑点。

问题就出在了手记上。

凭借着手记中的疑点,加贺撕开了案件的真相,野野口修被逮捕,凶手落网。

什么?全书还没到三分之一,凶案就告破了?!

别着急,这正是《恶意》最核心最故意为之的节奏安排所在。

这部小说完全颠覆了众多悬疑推理小说 “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 的简单模式。

被逮捕的野野口修对罪行供认不韪,唯独对杀人动机三缄其口。

野野口修与日高邦彦是昔日的同窗好友,日高邦彦还帮助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修找到了撰写儿童读物的工作。

那么野野口修又有什么理由要杀害日高呢?

  • 凶手另有隐情,被害者罪有应得?

随着案情的深入,一个可怕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警探加贺在野野口修家中找到了日高邦彦因车祸去世的前妻初美的照片和大量大学时期的小说手稿,内容与日高邦彦的畅销书和获奖作品十分雷同。

这一切微小证据都显示在这里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加害者正是死者日高邦彦。

根据野野口修认罪书中的内容显示,自己曾拿着小说找日高邦彦,希望得到指导,日高邦彦却以小说内容不佳为由让其准备下一部作品。

日高前妻初美觉得过意不去便告诉野野口修,原来日高邦彦一直在抄袭野野口修的小说,一来二去初美与野野口修相爱了。

为了怕报复,野野口修想要杀了日高邦彦,但却被日高邦彦反过来抓住把柄。在日高的逼迫下成为其影子写手,初美也因为日高的所作所为心神不宁遭遇车祸去世。

为了所爱之人的声誉;为了不再寄人篱下充当影子写手;为了解决掉这个从骨子里透露着恶意的日高邦彦,野野口修恼羞成怒,最终将人杀死。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原来这就是一出逼上梁山的苦情戏。

但如果故事只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东野圭吾怎能称的上是东野圭吾呢。

一唱三叹之后,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的稀碎,对着读者的心灵猛击了重重的一拳。

  • 人世间竟还有如此恶意

故事在此处再次急转,在小说最后十页,前面的所有 “真相” 全被推翻,呈现在眼前的是在炎炎夏日看到都会感到背脊发凉的结尾。

下面书中一段对野野口修经典的内心描述,解开了我们所有的疑惑。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野野口修每一个日子都在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

对于野野口修来说,日高邦彦就是他永远成为不了的 “自己”

“为什么同样都是爱好写作,你成为了万人敬仰的作家,而我实现不了梦想只是忙于糊口?”

“为什么我那样欺负过你,你却以德报怨?”

“为什么你那么健康而我得了癌症?”

在这里,善良化作了恶意,这些卑贱的妒忌,滋生了罪孽,生长了仇恨。

东野圭吾笔锋犀利,近乎白描的笔触下书写了人性中深不见底的黑暗,但在终点时他戛然而止,留了白,舍了色,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体会,这份恶意最终去向何方。

而我们作为看客,自己心中又是否有着某些不可言说的恶意呢?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知乎用户 Cherub 发表

我 的 天 呐

看完想起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在这里,人性之恶简直被东野圭吾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巨大的圈套,读者被毫不知情的放入,再被真相施以会心一击,简直是错愕。

一句 “我只是讨厌他啊”,夹杂着自己也不清楚的理由,就造就了拼尽全力也要剥夺别人生命,甚至毁掉一切清白的处心积虑。年少的施暴者怀揣着忏悔,恶意却将这忏悔加倍的转化为仇恨,施加到年少即是受害者的人身上。结局让人目瞪口呆,巨大的错愕过后,是有些胆寒的唏嘘。人性之恶,恶到让人无法接受,却真实的可怕,甚至难以从逻辑上找出可以否定的漏洞。文中角色有些复杂的警官也曾身为一名老师,举举受挫,甚至无意中为校园暴力带去严重后果的经历,也是他一直坚持调查,最终发现真相的动力所在吧。只是,真相远比假象残忍,一如加贺警官曾经的善良,酿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颓然。

贯穿全文的校园暴力,施虐者和受害者的角色在清晰和模糊之间不断调整,直至结局揭穿。东野圭吾好像尤其喜欢这些法律要么触及不到,要么触及到也只是伤及皮毛的犯罪暗处。当法律失去效用,人性之恶暴露无疑。彷徨之刃中的少年犯是如此,本书中的校园暴力也是如此。这么一种鞭策和警醒,总感觉有着操笔呐喊的鲁迅的影子在里面,点醒汲汲众生。

愿被暴力泯灭的一切,还能被唤醒。

愿所有罪恶,都能被抛露到阳光之下。

知乎用户 植发医生老尹​​ 发表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犹如万丈深渊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最近忙里偷闲的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杰作之一。

恶意,我对此的解读是厌恶之意(可能有点通俗)

书中呈现的校园暴力,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将会是致命的!我们总是会说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超级重要,还有周围的朋友对个人影响的重要性,这些更多的会是对一个人成就的影响!而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是和环境没有直接关联的,是一个人的品行问题!

推理类型的小说,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经意的细节,一个一个的大反转。

和福尔摩斯、柯南之类不同,原来杀人不仅仅是结局,只是一个手段,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发掘,我们所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也许是错的。就是另辟蹊径的一个方式吧,不以惯式的作案手段和推理过程为主,而是利用杀人动机的复杂性去剖析人心更深的恶意。

书中突然的反转,不至于快到反应不过来,但确实给人很大震撼,这种震撼是有共鸣的震撼,是有过同类描写却无法超越这部小说所带来的感觉。而且作者的伏笔和线索太缜密意念控制性太强了,仔细回想每个细节都有设置的原理,前面铺排后面推翻。再说恶意,这种恶意不是浅显性的而是对于善良的人的无缘无故的恨竟然到了他死后还要毁灭他的一切,到了地狱继续恨的地步。是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的。

总之很 nice,接下来《白夜行》。Loading…

知乎用户 一直在神游 发表

也许大家都觉得恶意里,猫的设计很精彩,读完后让人拍案,可在我看来,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其实野野口最阴险的手段应该还有一个,那就是《萤火虫》一书的引入,他在开始加贺提起日高的书时,提起了这书,其中的内容, 当我刚看的时候,会以为是日高跟据自身经历去写的,就让我暗中有了种野野口和日高妻子真的谋划去杀日高,日高也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映像,以致一直以那个画家的形象来想象日高,我想,这大概也跟猫的手法异曲同工吧。

知乎用户 米粒小姐​ 发表

花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为昨天没看完的书做了个结

读完结局还是要感叹

不愧是东野圭吾

故事的层层剖析探索

直至最后那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我一眼望不到头 情况少有

致使我兴趣盎然 也不少震惊感叹

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囧态

(因为加贺警官太过细致 我只有感叹的份)

震撼之余感想一二

从阅读第一个字开始揣度

“从没见过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句封面语

直到读完最后一个字我才能领悟

东野圭吾哪里写的是案子

他写了一头怪兽

看不见摸不着

藏在每个人的心底

紧扣书名

这大概是全书没有一处血淋淋的描写

或凶狠的对峙

却令我读书全程

如处冰冷黑暗之地的原因

当然啦

野野口修只是心里极度黑暗的个例

心思的周密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非常人所能

但值得反思的是

追根溯源

若是某些社会问题迟迟不能重视解决

那这头怪兽终将吞噬社会 吞噬每个人

最后想谈一下日高

这个几乎没有真实出场过的人物

我不想将其定义为伪善

也不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恶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幸福都是原罪。”

即使日高对野野口的善最后转为了野野口心里的恶

但我们也不能否定这种真实的善意存在

就像是我们不能阻止自己变得优秀,变得幸福

如果连给予他人帮助都需要多一层思考斟酌

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知乎用户 维奇部队 发表

看到 2/3 时我觉得这是一本落入俗套毫无惊喜的小说,虽然后来渐渐改观,但直到还剩下三四页的时候我仍固执地坚信《恶意》当不起它的盛名。直到看完最后一页…… 我才发现我的思路和文中的警官是一模一样的,成功的被凶手用猫误导到了另一个方向。

《恶意》和东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篇文的悬疑点很早就自圆其说了。从那只猫到凶手到杀人动机,一切都找到了解释。《白夜行》引导人继续读下去的是作案手法。《嫌疑人 x 的献身》是动机和手法。《湖畔》则是凶手。而《恶意》它让你感到疑惑,但你却并不知道你疑惑的具体是什么。你很清楚事实不会是表面的这样,但它具体的样子你却一无所知,当真相被揭露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和那位警官一样,一开始就被猫事件给带偏了方向。你完全没有想到杀人动机居然简单直接又丧心病狂,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情理之中。野野口展现的是人类恶的一面,他将人类细微的妒忌自卑等情绪放大化了,所以让人读后有些不寒而栗。

关于他如此恨日高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从一开始因为他妈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关系他就看不起他的学校,连带也看不起日高。他觉得他比日高要优秀,文笔好,而一旦日高远远超过了他,他自然而然就会很不甘心不平衡: 谁也可以成为名人,就比自己差的日高不行。在日高长期的光环下毫无疑问他的心理已经扭曲了。且日高在书里的形象堪称完美,这样在品行成就都无瑕疵的一个人将野野口分分钟照得相形见绌。

随便写的,没怎么组织语言,想起什么,下次再更。

知乎用户 要找只小羊​ 发表

看完《恶意》的时候,有一种冷汗涔涔的感觉,主人公野野口修只是因为不知何时而起,日益累积的恶意,所以设计杀害了曾经帮助自己的友人。而杀害还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开端而已。他设计了一切,包括杀人,虚构自己与日高妻子的婚外情,为警方调查设置陷阱,诋毁日高人品,抄写修改日高作品,都只是为了在自己杀害日高以后,摧毁他所得到的一切。而所做这一切的动机,只是 “看他不爽而已” 虽然这句话是通过文中另一个人物说出来的,但这却就是他设计一切的起因与动机。我得不到的,就要毁掉,就是这样一句毫无道理的话,却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人心竟能到这种程度,让人胆战心惊。如果没有加贺警官的坚持与调查的话,那么事件的结果会是:野野口修是因长期受日高威胁做他的枪手而所爱之人为了不连累他所以自杀,他自己是最后不得不反抗而杀人的可怜的杀人犯!!运气好的话,日高的作品也会被冠以野野口修的名字。多好的一个计划,通过警方与媒体,用自己和友人的生命谱出的一场大戏。人性的阴暗面被东野圭吾刻画的非常细致,野野口扭曲的心理通过加贺的调查一点一点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当真相大白,所有的罪恶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之下时,我感受到的却是一股阴冷,就像冬天里阴天的风,如跗骨之疽一般,挣不脱甩不掉,骨头缝里都凉飕飕的。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们也曾对别人产生过恶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有些渐渐的消失了,有些却在心里阴暗的小角落里盘踞,日益壮大。而这些恶意的产生,或许只是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药师琉璃光佛为度众生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或许不能 “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但,愿我们都能生活在阳光之下,内心平静满足;愿所有的罪恶终将被制裁,无法于世间久留。就像《恶意》的最后,加贺警官对野野口说“最后,我打从心里祝你手术成功。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你能够活下来。

  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知乎用户 废铁 发表

当初买书的时候被书封上将之与《白夜行》并列吸引,买下来之后第一遍读大失所望。

因为《白夜行》是少数的我一读再读、读到半夜完全停不下来的书,而《恶意》,我一开始并没有被这本书开头最重要的那个伏笔杀猫所影响,后来被书牵着鼻子走,只觉得剧情十分平淡:

哦 (´-ω-`),日高死啦?

欸,恩?你杀的?为啥呢?(´-ω-`)

哦。。。情杀呀,哇,日高不是人→_→

茧?卧槽槽槽槽,你是不是人是不是人!(ノ ○ Д ○)ノ哇哇哇哇真是太阴毒了。诶可是为啥呢?因为日高对你好?你是不是有病 (눈_눈)

当初为野野口陷害日高的手段所流露的恶意吃惊了一下,但随后觉得这个理由太扯了:就是看不爽?啊这么僵硬的吗。

但是最近能够理解了,就像上面某个回答:大恩即大仇。还有野野口的自白:我把对自己的恨也转移给你。从小就猥琐的自己,像只虫子一样自负又自卑活着的自己,为什么你这样耀眼的人要出现在我旁边?如果你不在,我可以跟自己说这个世界上全是渣滓,我只是无力反抗。但你,这么光明灿烂的你,太刺眼了,太碍眼了,你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我我有多么恶心。后来你拥有远大前程,娇妻豪宅,我所想要的一切,而你还想要对我好?你连我对你的一丝嫉妒 “这人看着有钱,可能活的不幸福,可能人很坏” 这样的平衡都要夺走吗?我的母亲教导我我和你们这帮人不是一个档次,可为什么如今我这样失败还得了癌症,你却是人生赢家?为什么如今是你在可怜我?不公平啊,太不公平了,老天真是偏心啊。我恨你,我恨你是个完人。在太阳的光芒之下,我这只虫子越发丑陋。你必须死。因为你是我的一部分,你造就了今天的我,我要用最脏的方式杀死你,太阳死了,那么夜月下,虫子也可以出来散步了。

日高的反抗让野野口感受到自己的悲怯,日高的成功让野野口觉得自己很失败,而日高的善良是最后一根稻草,夺走了野野口的心理平衡,癌症让野野口下定决心。大恩即大仇。

东野圭吾笔下,野野口真是个可怜的人啊。并不值得同情,但实在太可怜了。所有的一切都是悲剧,他这样的人,必须自傲地活着。

太阳太过耀眼了。

那就杀死太阳吧。

知乎用户 海狸书屋 发表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

—— 东野圭吾《恶意

过去不到 4 个月的时间里,滴滴顺风车的两起强奸杀人恶性刑事案件成了社会焦点。

网络上一瞬间充斥着各种对滴滴的指责和谩骂:

“滴滴一下,命就没了”“让滴滴退出网约车市场”“取缔顺风车”……

舆论一边倒地指向滴滴。

对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有网友爆料:

这个杀人嫌犯司机钟某,曾在 50 多个现金贷平台贷款,并基本获批。

换句话说,这个杀人犯已经破产,一个自己不想活的人会想到利用滴滴顺风车,实施 “自杀式” 犯罪。

如果说人性的黑暗面由低级情绪引燃,那么爆发可能只是作恶成本太低。

东野圭吾的《恶意》里写过一句话:

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恶意的存在。

-01-

即使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

生活中的我们,有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自己过得不好,谁都别想好过。

随手一搜人为恶做下的事,触目惊心:

哥哥因父亲偏宠弟弟,捅死父亲以泄愤
六岁女儿被闷死,只因继母认为丈夫太过关心女儿
22 岁女模被杀害,原因竟是闺蜜不愿见其过得幸福
女子因对旧爱生活美满心怀不甘,半夜将其孩子杀死
男子杀死表兄一家,称他们一家看起来太幸福
因同窗家庭条件好,一学生要了好友命
……

他们总觉得是因为自己过得不好才没办法善良,但其实是因为不善良导致他们过得不好。

人性恶意的魔鬼或许就潜藏在人心之中,但我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

而恶一旦被打开,你难以预知它将以何种形态造成不可预估的伤害。

《恶意》就是这样一本关于人性的恶的小说。

东野圭吾在本书中用解谜与反解谜的方式,放大了人心中那微小的恶意,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并且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本书,那么也恭喜你,你是心理百分之百健康的大好青年!

-02-

若行为不受限制,人人都可以作恶

1974 年,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曾进行过一场著名的人性实验。

意大利那不勒斯,这场名为《节奏 0》的行为艺术吸引了巨大关注。

这是阿布拉莫维奇第一次尝试和现场的观众互动,让观众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

她先将自己麻醉,坐在椅子上,然后为观众提供了 72 种物品,让他们对她的身体进行任意摆布。

这些物品里有玫瑰,有羽毛,也有剪刀,还有一把装有一发子弹的手枪。

最初,观众们谨慎小心,之后渐渐变得粗暴。

谁能想到,连玫瑰花都最终沦为凶器之一。

我强烈的感觉到被侵犯了,他们剪开我的衣服,把玫瑰花的刺扎在我肚子上,一个人用枪指着我的脑袋,另一个人又把枪夺下,这个行为产生了极端的效果。
在预计的 6 个小时后,我站起来开始绕着观众走,每个人都逃走了,为了避免真正的冲突。

过程中,玛丽娜已经很多次忍不住眼泪,结束后,她说:

我感到的是…… 如果你给他们选择,他们会杀了你。

当作恶的成本无限降低,人性中恶意的残忍和冷漠将会被无限放大,人性的恶也可能展露无遗。

当暴力的本能一旦被激起,就会如决堤之河,止住将永远都要比放纵难。

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的人类,早已征服了太空,却还没学会征服自身的原始本能和情绪。

在缺乏约束监督的情况下,在一个没有还击之力的弱势者面前,你是否想过:你会对他做些什么?

面对没有抵抗力的弱者,面对特殊环境的场景,人性的恶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03-

我劝你善良,也劝你有锋芒

之前网上疯传过一句话:

你的善良,要有点锋芒。

因为善良遇到善良的人,可以生出更多的善,但遇到恶,也有可能会让恶得寸进尺。

知乎上有个问题:

你入了社会总会越来越圆滑,甚至需要谎言,但家长总告诉孩子要善良,直接让孩子接受真正的世界不好吗?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手上的暗可以长大再学,心中的光只能从小培养。只有心中有光,才能双手黑暗而自身不被反噬。

我劝你善良,是因为善良是内心的光,它可以孕育美好的一切;

我劝你善良,但也希望你像璎珞一样,将善良留给值得的人,将刀剑和锋芒留给敌人。

善良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它必须长成玫瑰,送给爱人,手有余香;送给敌人,扎伤他丫。

搜索关注 海狸书屋 公众号,获取更多好书推荐 海狸书屋前五天借书免费活动进行中

http://www.hailibook.cn

知乎用户 西城牛乃 发表

从东叔这 88 本书里,若只能选一本推荐的话,我不选奖项加身的《嫌疑人 X 的献身》,也不选口碑爆棚的《白夜行》,我会选这本看似低调却最具有代表性的《恶意》。

话说这本书的遭遇,有点像星爷的《大话西游》,开头惨惨淡淡,后来却火速蹿红,奉为经典。可能是应了那句 “酒香不怕巷子深”,被大家慢慢品出了别样的味道。

味之一,层次感。

故事层层布局结构精妙,每个章节都有新的惊喜和发现,不断冲刷着你的味蕾,欲罢不能一口接一口的喝下去,不喝到最后一口,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相!层次丰富,充满了阅读乐趣。

味之二,醇香。

这是一本手记体推理小说,双视角多线延伸堆叠起立体迷宫,环环相扣,内容饱满,酝酿出极致的馥郁香浓。

味之三,烈!

烈酒伤人,而恶意能杀人。

如果把东叔的作品比作枝桠繁茂的苍天大树,“恶意”就是最初的那颗种子。因为,所有案件的根源,就在于 “恶意” 二字。

① 有缘有故的恶(先天)

如:“先天父性缺失症” 导致杀人无感的《拉普拉斯的魔女》,“前额叶皮质受损”引发的暴力残忍 (来自某连环杀手研究案例) 等先天缺陷、不可抗因素的恶。

② 有缘有故的恶(后天)

如:童年受害阴影的《从前我死去的家》,家庭问题、父母疏于管教而犯下罪恶的《彷徨之刃》等后天环境和条件下生成的恶。

③ 无缘无故的恶(人性本恶)

如:本书中 “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种没有一点点防备就突然出现的恶,却能带来最冷最深的仇恨。小声比比一下,不是只有杀人放火这种极端的大恶才称之为 “恶”。佛教有“贪、嗔、痴” 之恶,天主教有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之“七宗罪”。

每个人体内都埋藏着被封印的恶。

只是,大家都知道,烈酒伤人,少喝为宜。

我们的恶也一样,学会正视和面对,用理性去控制,以善念来化解,在罪恶中绽放出绚烂的人性之花。

西城牛乃:【东野西读 ·1】地狱空荡荡

知乎用户 沃渃 发表

读完感觉被愚弄了,也读出了群众容易受怀有恶意之人精心打造的虚假人设所迷惑的意味。人设这种东西一旦从一开始形成,只要这个人顺着人设会做出相应的事情去想去做,就会不断地印证人设,最后形成对这个人固定的印象。也像是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吧。野野口一开始打造的杀猫的日高这一人设,也是让加贺一开始对日高留有有负面的印象。人一旦对他人有了刻板印象就难以改变。

对于日高新任妻子的描述:

“我绝对不相信外子(日高)会剽窃他人的作品,因为每次他讲起新作的时候,眼里总是闪烁着如孩童般的兴奋光芒。那让我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创作故事,真的让他很快乐。”

而加贺却是 “对于日高理惠的说辞,我只是点点头。她的心情我非常理解,然而要我就此出言附和却办不到。”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08ilmR 发表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如果说对野野口修的自白书有多同情,之后就有多不寒而栗。

本以为这种浓厚的恶意来自日高,却被而后的反转惊诧。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恶意,从最开始就积累,而后一直延续,为了毁掉名声搭上性命也没什么犹豫,那是一种多么纯粹的恶意。

来源于嫉妒,来源于自卑。

最开始的心里扭曲让一切善良的行为也扭曲,试图用阳光拯救黑暗,不会得到感激,而是在对比之下扭曲的理解。

即使你为我融入学校百般热情,我依旧觉得你多管闲事儿。即使你不计前嫌为我介绍出版社,我依然嫉妒你的成就之高。

你高高在上的施舍让我感到恶心,你的光明磊落让我唾弃自己,唯一让我快意的是把你拉下泥潭,如果角色互换更是绝妙。

也许我潜意识里知道你本意并非如此,但心中恶意已经对我进行催眠。

也只有这样,涛天的恶意才能转移我的注意,暂时遗忘那失败的过去和运气。

最主要的是,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这样的恶意。

看你不爽罢了,哪那么多原因。

或许你的喘气声让我不舒服,或许你说的哪一句话就让我恶心透顶,又或许你的走路姿势碍眼。

仅此而已,我就有了恶意,进而扭曲,进而加深恶意。

知乎用户 酒窝少女享受生活 发表

大晚上的第一次看这种书,真的,细思恐惧,在一幕幕的迷案揭开后,在中间我就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最后竟然是一个反转,所有的动机竟然只是杀人者的伪装,而最后的才是真正的动机,因为恶意,因为妒忌心里,因为捉弄后但又被别人宽松,也是来自自己的无能和被迫,唉,可能晚上会做梦吧,同样的,日高肯定怎么也想不到他本人的好竟然会给别人带来了压力,好也会给别人带来压力,我的妈,真的是,唉,好吧,又增长了一个见识,知道了,从这本书学习到的就是不妒忌,做好自己,少帮别人,但不害人,保护自己,少帮别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想到母亲在门诊上的做法,她是对的,真的很对,少帮助别人来保护自己,做的真对!!!分析情况来帮,做事还是要考虑周全啊

知乎用户 拉斯特炫 发表

我也想过自己得了癌症后会干什么,在明知道自己将死的情况下,心里的阴暗被无限放大了我没毫无理由的讨厌过一个人,但确实有过讨厌到听到某人声音就恶心的感觉。野野口修小时候的家庭环境让他看不起日高,他在被欺负的时候选择了懦弱而应该比他更卑微的日高却没有。他们都想成为作家可日高实现了,他却没有。日高有妻子,他也没有。我们常常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东西,当那个人变成我们熟悉的人时这种羡慕会被放大,野野口修的这种感情更是只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妒火将他焚烧得只有一身恶意。每天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想着日高作为作家的生活,每天回家一个人孤零零的想着日高凭什么有贤惠的妻子做好饭菜。这种恶意我认为不是那个光盘点燃的,而是自己的癌症。我都那么 jier 惨了你还让我死?直接导致了这一切。东野属实大神,一波三折的每一折都让我觉得可以结尾了但又少了点时候,有点不太对劲。恶意积累太久原来真的会会变成魔鬼。积极地生活,离不想看到的人远点,戒妒戒躁,有什么心理问题得赶紧解决。我始终坚信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所以看完没什么震撼的感觉。

知乎用户 坂口小天使 发表

本来知乎已经卸载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又装回来

看了东野圭吾不少书 《恶意》是我心目中的 top1

和同学聊起来 她说她最喜欢白夜行 这种东西嘛见仁见智

书评什么的我才疏学浅 就不献丑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太妙了

就是杀猫事件这个伏笔埋的太好了

要不是作者通过加贺的嘴说出这件事带来的影响 我真的不知道为啥我心里对日高一直有点别别扭扭的厌恶感

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真的太深刻了 以至于到最后揭露真相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我心中的日高和那个阳光向上正直善良的人完全无法重合起来 有一种很强的违和感

到底是为什么 我实在想不通

真的是直到加贺自己解释了 因为杀猫事件

我当时真的真的真的是恍然大悟

就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啊——了一声 原来是这样啊 原来是因为这个啊

天哪 这种读者自己都可能想不明白的地方

作者居然优秀到已经有先见之明

以至于到最后连读者都一头雾水 作者将理由娓娓道来的时候 我们只能

只能跪着唱征服了

目前我读到推理小说里 这一部带给我的震撼可以排到前三吧

内心的凉意 无法言说!

知乎用户 默默 发表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恶意》

作为东野的忠实书粉,即使看过了《解忧杂货铺》《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等等作品,看完《恶意》之后仍然被深深震撼而陷入沉思。那深藏其中,深不见底又无从揣测的恶意,只是想起便令人觉得颤栗。

作为东野久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在百度百科上有这么一段介绍:

“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

《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因为爱,彼此可以相互依偎,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帮助对方,做彼此黑暗生命的那一束光亮,相携着前行。

而《恶意》则是带着莫名的无边无际的恨意,不顾一切的要毁了别人,夺走他的生命及最珍视的东西。

由一桩凶杀案开始,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死者的妻子日高理慧和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在多日的调查,层层抽丝剥茧下,最终锁定了凶手正是野野口修,而被捕后,凶手也对罪行供认不讳。

到了文章篇幅的三分之一处,凶手已然出现并交代了作案过程,就算对于凶手的推理实为准确精辟,但是就这么结束了也未免有点扫兴。

是的,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凶手是找到了,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与以往的注重作案过程及作案手法的推理小说不同,《恶意》另辟蹊径,对于作案手法甚至是凶手,早已在前半部分阐明,全文讨论的则是那包裹在事件背后的深深隐藏的犯罪动机

命案的发生一定需要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吗?

为什么野野口修已经对犯罪供认不讳了,对于犯罪动机却不肯多言又闪烁其词呢?

抱着这样的疑惑,随着加贺恭一郎的调查深入,层层剖析下,对看似无关的事情之间的细致访问调查,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案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反转与内情,事情的脉络也开始渐渐明朗。

畅销书作家其实是个自私、伪善、且残忍的人,利用野野口修与妻子日高初美之前的爱恋及手握他曾经杀人未遂的证据,无所畏惧的利用野野口当他的 “影子作家”,利用他的作品令自己名声大燥。甚至最后导致妻子自杀身亡,自己将要移民温哥华也不放过野野口。最终野口在冲动与激愤之下对其下了杀手。

真相揭露,甚至开始对凶手野野口修充满同情,被夺去作品与爱人的可怜人,而且还身患癌症。

似乎一切都说得通了,到了这里,案件也可以盖章立档了。

但是正如书中所言:解释得通与百分百信服是两码事。

执拗倔强的加贺警官,并没有进行到这里就盖章定论,那存在着的细微的疑点并没有因此消失。

在缜密的推理及严谨的布局下,对于童年的共同有友人的调查走访,故事向着另外一个极端的方向走去。在最后,剥开那层层包裹的假象,惊现在面前的是那令人背脊发凉的森森恶意。在看似平静的情绪下,汹涌着扭曲的盘旋着的人性的黑暗,一圈一圈绕着,没想到最后浮现出的真相,上升至了 “人性之恶” 这种命题上来,令人措手不及又愕然无语。

是的,野野口修是凶手,但是这起命案并不是单纯的一时激愤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的谋杀。

为了杀他,提前一年多开始准备手抄的原稿、在死者家里偷走关于初美的遗物,偷偷录好作为证据的录像带,处心积虑的布下这个局。

之前所说的 “影子作家”“、与初美的爱恋、长期被作家威胁代笔、初美的自杀及案发方天的争吵,都是凶手自编自导的一出戏码,是他给自己编造的杀人动机。

是的,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而他如此费尽心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野野口修与日高,从小便是邻居,关系算不上亲密。同样作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野野口修选择了屈服,为求自保被迫加入了施暴者的一方。而彼时的日高,却倔强的不肯屈服,以至于遭受了很多非人暴力对待。

但即便如次,这个光明正义的少年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步步成长为了畅销书作家。并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儿时施暴者的种种暴行,包括强奸了一名女生的事实。而其中关键的一张当时的照片,就是野野口照的,当时他作为同伙,参与其中。

这让野野口内心充满了煎熬,怕被揭穿的恐惧,对日高的逐渐憎恶,终于在被查出癌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之后彻底爆发。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次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恨我自己当初没来得及成功。我把我自己的恨全部给你,一并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后,我再继续恨你”

凭什么日高可以坚持不对暴力屈服,即使对曾经欺负过他的自己,也能友好接受,甚至给予帮助?凭什么他也能成为受人欢迎的畅销作家,家庭美满?。

凭什么,他能拥有这种人生?

好像他能一直站在光明之中?

那就不惜一切毁了他,毁了他的作品、毁了他的人生,拉到无边的黑暗中。

令人不寒而栗的,无法直视的人性的深渊啊。

无法想像在怀揣着这些阴暗的想法的同时,野野口修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出现在日高的身边,与他交好,一步步的设计,得手之后,又精心编造这一整套的谎言。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你自己也说不清。”

无从得知,在这一切被加贺警官戳破后,在自己的邪恶的扭曲的恶意被掀开遮羞布时,野野口是怎样的一种表情?这一点小说的留白,没有一句话描写了凶手被揭穿后的反映,只是在加贺警官平静的叙述下,走向了结尾。

不看到最后一刻,你永远无法理解书名《恶意》。

那些不寒而栗的、无从揣测的人性之恶 ······

知乎用户 洛丽塔 发表

我个人觉得这是本很普通的东野圭吾的书,勉强在我心目中排前十。

首先,这本书最大的骗局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述,人们想当然的排除了这个人是凶手的可能。当然,其他推理也有类似的情节。

为什么我觉得他普通?这本书开篇就让我产生了怀疑。

日高杀猫的情节设定。让我觉得有问题。我承认,我这么认为是有主观因素的,而且正是主观因素让我觉得身为作家的日高绝对不可能杀猫。

这里不得不提一点,我所知道的日本作家大都是爱猫如命的,比如,村上春树,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人,东野圭吾本人也很喜欢猫,甚至在自传里提及自己收养了一只猫。所以我下意识认为,作家这个职业,就算再怎么厌恶猫也绝不至于要到杀猫的地步。当然,自己当是是词穷了才会那么说,事实上,后来的情节印证了我当时的想法没错。

所以不管怎么说,我在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震惊的,但回过头来看看,跟东野圭吾其他作品的对比,让我觉得也只是凶手让人出乎意料而已,而这样出乎意料的凶手或者其他出乎意料的事情在东野圭吾的小说里早已屡见不鲜。所以我并不觉得它多么出色。

至于野野口修纯粹的恶意并没有当我产生多大的共鸣,或许是自己没有遭遇过校园霸凌的缘故吧,整体来说一般。

另外,这本书一直被指控抄袭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虽然阿加莎的这本书我还没看过,但不得不说东野圭吾确实深受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影响。

恶意在章节的构架上还有点像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闪光的氰化物》。可能这本不甚出名。希望各位理性。

东野是非常敬重阿加莎的。甚至多次有多部作品致敬阿加莎,参见《大雪中的山庄》《我杀了他》

知乎用户 sufaith 发表

不知为何,就是看你不爽。野野口修在明知自己身患癌症活不久的情况下,也要毁了那个一直施恩于他的人,害他命,毁他名声,只因那个人的善良,只因那个人比他写作优秀,这种嫉妒,才是最大的恶意

知乎用户 岳小鱼 发表

真的被惊艳到了,小说的叙事形式、情节的两次反转、作者对人性和心理的洞察,都可以拍案叫绝。

整部小说采用手记体,前半部分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自己的手卷,后半部分是警察加贺和野野口修的记录。这种叙事方式比传统的上帝视角更有代入感,在读时自己仿佛站在人物各自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整个事件。而这种真实感让读者以为这就是真相时,作者窃笑着一再推翻读者的结论。

在小说三分之一处,野野口修被捕,犯罪证据确凿,只是不知道其作案动机,于是加贺开始一步步探索事件的真相,此时情节发生了第一次反转。在野野口修家发现的大量手稿和被害人日高的前妻初美的照片、遗物,加贺得到了结论:野野口修与初美相爱,冲动下谋杀日高未遂,此时日高才思枯竭,因而趁此胁迫野野口修成为其影子作家,最终野野口秀忍无可忍杀害日高。

事件的真相经过艰难的推理似乎已经大白,传统的推理小说一般到此处就已经结束了。当一个作家写出了一部满意的作品后,便总想在下一部作品中超越自己过去创下的巅峰,并刻意去打破自己设下的模式。作家害怕重复自己。东野圭吾也是这样,于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情节推向了下一反转。

加贺产生了一种直觉,经常有一种误入歧途的不安,他开始调查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的过去,他从他们的小学时代开始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加贺在调查过程中,牵涉到了校园暴力现象,而校园暴力又关联着整个事件和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如今,那些当年经历过校园暴力的孩子都长大了,但是他们对当年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认识。欺负别人的人不以为然,只是以为 “当初年少无知,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他们不知道,被欺负的人却是留下了一生的阴影,痛苦、折磨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性格,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都是被欺负的人,日高邦彦根据自己真实的经历写出小说《禁猎地》,而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导火索,便是日高为写小说搜集的野野口修曾经参与强暴案的照片。野野口秀当时所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为那场暴行的共犯。野野口修为了避免被欺负而加入欺负人的行列,他如果违逆头目,就会重新过着受尽凌辱的悲惨日子。

如今也常常会看到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回想自己的小学、初中,突然发现,我其实也经历过这种校园暴力,只不过没有那么严重,那时即使自己和那些欺负人的人没有什么交涉,他们依旧会找事,就像小说中所说:“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记得那时,我被迫头上套着椅子,心中充满了羞耻和恨意。这个情景这种感觉竟然那么清晰,原来许多事并没有忘,只是不愿想。

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存在?

校园暴力不过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自然规则的弱肉强食,只是早早的便在孩子之间出现。虽然让我们意外,但这也许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就像强大的民族会压迫弱小的民族,强大的国家殖民弱小的国家,这些事情一直在发生,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认为是自然而然,而放在孩子身上,我们便难以接受。实际上有许多事情,在孩子身上有更本能的体现,而后天的教育与社会文化影响掩盖了孩子身上的本能。一直记得一句话:人类对自己的同类是多么残忍。

这种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无法被消除,加贺也是因此而辞去教职转行做了警察,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像他所说: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很遗憾的,父母的亲情或老师的开导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只有友情才是最好的武器。

东野圭吾能够在发展已经很成熟的推理小说界推颖而出,也正是由于他将社会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结合入自己的推理小说中,而不是只玩一些推理技巧上的智力游戏。这篇小说也正是立足于校园暴力这样现实而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赋予了整个故事精神内核,使推理小说不再干瘪无力,更能触动人心。

在最后一章,加贺揭示了事件的真相,根本没有所谓的影子作家和不伦关系,一切都来源于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恨意。加贺反思自己曾经被一步步被误导到错误的方向,问题的根源是:现在的警察处理对被告有利的证据时会比较严谨,处理对被告不利的证据时则倾向于宽松。

“日高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一起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

当一个你伤害过的人,反过来帮助你,你最大的感觉不是感激,而是深深的自卑。他崇高的行为和自己卑下的灵魂如此强烈的对比,反而会深深刺痛自己的心,只剩下强烈的妒恨了。而反过来说,无论你如何高尚,当你以德报怨、用崇高的行为包容丑恶的灵魂时,内心深处真的没有一丝优越感?美德所产生的快乐又究竟是什么?

现实中,常常说助人是快乐之本,但助人者从未考虑过被帮助者的感受。那些被大肆宣扬的慈善活动,常常是为了满足那些富人的优越感,他们哪里知道,被推向聚光灯前的弱者更多是自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在采访一个孤儿院的孩子时,这个孩子故意穿小一号的衣服,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合身的衣服,他说:“我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人家捐的。” 一个孩子就已经有一颗敏感的心了。

记得《红楼梦》中也有一个情节,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门人为贾雨村献计后,贾雨村就把他发配到边远地区,因为这个门人在自己落魄时相识的,他了解自己卑下的过去。从这个细节的表现,便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人的心理的洞察,他也知道一个人常常试图掩盖自己卑下的过去。

优秀的作家常常能够觉察到常人所忽略的心理与感觉。

直到结尾,也终于照应了题目:恶意。

所谓恶意,就是 “以怨报德”,被帮助者因自卑感而产生的嫉恨。

这种恶意,不正是人类所隐藏的共性吗?

知乎用户 王恒 发表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很独特,有点罗生门的感觉。

因妒意而杀人?事实上我很少看完一个故事不知该如何评价,不过这本书远没有别人讲的那种刺骨寒意,反倒有些哭笑不得。

如果不扯人性这类大而不当的陈词滥调,那么像野野口这样的人到底是否会存在呢?又是什么驱使他这样做呢?

不得不说作者深刻的揭示了一种细微而独特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在斟酌作者逻辑本身的合理性时,可能会忽视或者无法真切的想象到环境对一个人的扭曲有多么大的能量。

其实嫉妒之心是否足以导致一个人的越轨行为是有待商榷的,某种程度上嫉妒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有时也可以产生催人奋进的积极心理现象。

野野口的问题首先在于他自身的懦弱,其次在于他变态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毫无根基的优越感,两者以及与现实之间的反差,除了塑造偏执的自尊心,虚构自己的世界,应该是没法调和了吧。但这种近乎想象的自我强化只能不断的导向的自我封闭,而自我封闭更进一步促进偏执的自尊。可能野野口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异的自我保护方法越走向极端,其防线就越脆弱。

我并不认为野野口杀人动机是因为他不堪的秘密掌握在日高手里,而是因为他自己癌症,并确信自己讲不久人世。在自己虚构的空间里或许还有希望,也可以一直的偏执的构造想象中的自己与别人较劲。而癌症将他拉回到现实之中,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时,极端但实质无比脆弱的自尊使他无法接受自己失败甚至悲惨的事实。

与其说他报复,倒不如说他需要发泄,破罐子破摔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压抑而扭曲的心理只需要一个契机作为宣泄口。日高掌握他不堪秘密的事实只不过恰逢其时罢了,即便没有这个,即便没有这个他也会找到其他的借口。

之所以选择日高,也只是因为他所构筑的严密的防护机制,使得没有别的其他人进入他的心理世界。如果有的话,他也许就多了一个选择对象,也许不会是日高。当然。事实上他根本不可能让太多的人进入他的世界,他潜意识里肯定知道真实的自己,但也因无法忍受而回避自己懦弱失败的现实,所以他绝不会还留给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

那么恶意到底来自哪里呢?与其讨论人性,不如我们问问是什么导致野野口形成了这也一种心理呢?我想也许是恶劣的成长环境和无人关怀疏导的事实吧,或者,这才是真正的恶意!

知乎用户 D 小调乌鸦 发表

高赞回答里说的都是 “恶意”。

究竟有多少人忽略了 “暖意” 呢?

恶意》这本书其实是有两条主线的。一条是野野口修的谋划;另一条是加贺恭一郎的探案。中途长官已经觉得有了合理的解释,不用再查。书中除了加贺的其他所有人,也是接受了那样的结果——哪怕有部分人是有疑惑的。只有加贺恭一郎不厌其烦、抽丝剥茧,才找到了事情的真相。两条主线明暗交织,相互影响,编织了一幅斑驳迷离的画面。

如果说《雪月花》里的加贺还显青涩,《沉睡的森林》里开始的加贺,已经有温情的一面。之后的每一步作品,作家都有意识地保持这样的人设。在《新参者》中达到高峰。加贺也成了我在东野圭吾作品中最喜欢的人。

**另一个暖来自作者。**作者在描述案件、拷问人性的同时,往往有人文关怀、揭示社会阴暗面,体现了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担当。其实上,细读东野圭吾的作品,在那份寒冷的笼罩下,经常可以发现或多或少或隐或现的暖。这也是包括他在内很多作家的长处。

最后,讲了 “暖” 后,我们再来看看“寒”——加贺也是人。你确定加贺找到的就是百分百正确、全面的真相 吗?

知乎用户 ckchan 发表

想到了一句话,人性的扭曲,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而形成的。小说中的凶手便是如此。

在小说中,野野口在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便是充满着恶意。母亲给他带来的消极影响,校园欺凌事件让他活在恐惧、胆怯之中,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会帮助强奸女同学,一步步走向深渊。野野口从小到大一直积累下的恶意,让他到死之前都是如此的不成熟,如此的丧心病狂,杀了对自己友好的人,还有让他身败名裂,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行为啊。

“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句话,其实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在我学生阶段其实听过很多。这是多么不成熟的一句话啊!我在初中也遇到过许多的校园暴力的事件,很可悲的是我看见了许多的学生,也都有参与过欺负同学的行为。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做的都是不对的但是一个充满恶意的环境对一个叛逆期刚到的少年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十分巨大的。

这是整本恶意给我最大的感受。因为身处过黑暗之中,越希望黑暗不会降临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希望校园欺凌事件可以变得更少,给予纯净的少年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知乎用户 郑青年 发表

看了东野圭吾很多的小说,《恶意》虽然不比《白夜行》和《嫌疑犯 X 的献身》出名,但是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书籍。

看到大概两三章的时候,你就能猜到谁是凶手了,这似乎有点反推理小说的一般写作过程,但就是要有意外才有惊喜。所谓 “我猜中了结局,但猜不中过程” 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你会发现,即使你猜中了凶手,你更加好奇的是凶手的动机。看完之后,你背脊发凉,感叹人性的阴暗面。“我对你最大的善意,就是你对我最大的恶意”,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杀人动机。这大概已经是最大的剧透了。

知乎用户 猫爬过钢琴​ 发表

如果你是一个心思细腻有独立思想的人,这本书的结尾对你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出人意料,甚至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

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本好书, 因为它把少部分人感受到的东西搬到了台面上

知乎用户 aphasiagallery 发表

很多点已经被前辈们写的很透彻了。

自己在稍微写点不一样的。

我钦佩于书中案犯野野口的布局,钦佩于他巧妙的设计,那为了达到目的——谋杀日高的生命,更谋杀他的一生——的勇气。

私以为现实生活中,难以有加贺恭一郎的存在。

假如没有加贺,故事是否在全书的一半未到时就已经结束了?

野野口达到了他的目的,“安然” 离世;

日高被人唾弃,“罪有应得”……

同时,野野口还名利双收,不仅 “洗脱” 了谋杀者的罪名,还赢得了 “真正作家” 的名誉。

————分割线————

正如书中加贺恭一郎所说,

“遗憾的是,现在的警察处理对那些被告有利的证据时会比较严谨,处理对被告不利的证据时则倾向于宽松。你很了不起,看穿了警察的弱点。”

野野口巧妙了运用了警察心理上的漏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野野口在起初布局时,便也决定了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也直接带来了野野口的 “无懈可击”。

倘若现实中遇到如上的情况,恐怕案件必然早早地就已经结束了吧。

这,也是我钦佩野野口修的地方。

————分割线————

当然,更钦佩的是东野圭吾大师。

这是一部过于巧妙、过于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再来一条———

自己原书评是在读完后第一时间写的,写了挺多的 lol,奈何写完后翻了翻知乎前辈们的评价,自然发现已经被 cover 了一大部分,

于是挑了一点 “不一样” 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不一样)

突然对东野圭吾转粉了 hhhh

知乎用户 风清觉时凉 发表

之前对这本书颇为期待——图书馆永远借不上 + 有朋友转了影版解说。读完的感觉是又平常又惊艳。

上一本书读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对凶手自己写记录做伪证这个点颇为惊艳。所以看了目录就想了想,应该就是写东西的人干的。

惊艳是反转。写作的人(野野口)果然很厉害,能编出这么大个故事来掩盖自己的恶意。

平常是觉得,除了杀人,这种畸形的嫉妒就是切切实实存在在生活里的,没啥值得恶寒的,顶多生活里的人没这么能编故事罢了——杀了你不够,死只是你瞎编一个污名的开始。

————————————————————

开始读第二遍,注意到这里 “理惠的话很有道理,你们根本没有必要急着在这个时候杀死那只猫嘛!”“是我做的。”

“这个时候” 是指日高即将搬家离开的时候,“根本没必要”。

而野野口下决心杀日高也是在将要离开的时候,也是同样的 “没必要(急着)”。

不同的是日高没有杀猫,而野野口却真的杀了日高。

或许作者本身没有这层用意,只是野野口刻意的侧面描写,但读起来却颇为唏嘘……

知乎用户 不二熊 发表

刚刚看完…… 感觉大脑正在回炉重造中……

大神还是很牛逼了 每次看完一部都要怀疑人生

看完告白之章发现还有小半本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结果果然又是个三观新世界……

这本真的蛮喜欢的 首先用很多自白书的这种描写挺玄妙的 看的时候感觉是你自己也参与了推理一样 线索都在陈述人的字里行间

真相不是直接揭开的 是你先发现一点苗头 然后一点点还原的

尤其后面同学们的陈述词那一章 看的时候我感觉脑子里简直噼里啪啦地炸火花

每个人所描述的证词都是很片面 很主观的 在自己过滤这些信息的时候 特别像玩拼图游戏 最后一块拼图找全的时候恍然大悟

这种碎片式的真相呈现方式 怎么说呢 我读的时候特别有参与感和同理感 很喜欢

然后是推理的部分

这帕也是很厉害了 第一章放了野野口的自述而不是加贺的自述 如果两个人的顺序掉换一下那这小说的价值至少打 7 折

我和加贺一样 从头到尾都没有怀疑过杀猫事件的真实性 作为读者我这么坚信杀猫事件就是因为野野口先入为主的自述

知道真相的我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太害怕了……

后面的反转剧情也是特别精彩 反转里面套反转

看到中间的时候觉得还扯进来个妹子?又是讲两性?再往后看就……

让我想起了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圣女的救济

也是大神的作品 两个的反转很不一样 但是属于连环反转 特别的巧妙

圣女这部蜜汁查了半天前女友 最初看的时候觉得查她干嘛一看就不是她啊…… 最后虽然真的不是 但是扯出来一堆……

两位查案走的方向和路线完全不一样 最后居然还能对上… 太厉害了 (跑题了…

接着说恶意啊

第三个喜欢的点是主题

霸凌这个主题点的很走心 尤其日本的霸凌本来也比较严重了

之前看大神的书有一种什么感觉呢 就是看上去是讲推理 实际上又讲了两性 当然推理的部分也很精彩 像我比较喜欢的《圣女的救济》还有《嫌疑人》(果然还是最喜欢伽利略系列)还有最后的点都落在两性上

《恶意》就不一样了 中间提到查野野口和日高初美的不伦恋 我差点以为又是两性的锅

没想到后面的局做的那么大…… 直接上升了一个高度

无缘无故的恶意不是没见过 但是像野野口这么狠 不惜用自己仅存的生命也要搞垮你的行为 不禁想问一句 多大仇啊……

说他心理扭曲吧比不过《白夜行》的唐泽雪穗

说他正常人吧…… 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吗…

哎 嫉妒使人丑陋 这样不好不好

我们还是得好好守护宇宙的和平啊…

就是这样了喵

另外歪个楼啊

说到两性 还有一位我喜欢的大神就是渡边淳一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看一个作者的写作水平

就看他怎么写 H 戏 渡边在这方面登峰造极

《失乐园》你值得拥有

知乎用户 lmxcanfly 发表

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嫉妒,是他恶意的来源

1. 日高邦彦从私立大学的附属高中直升进入大学。大学毕业后,以一篇短篇小说获得新人奖的肯定,后又以一部《死火》获得文学创作的大奖,陆陆续续著作有畅销作品;两任妻子都很漂亮,住在高级住宅区;相对的,野野口修高中经过一次落榜才考上了国立大学,毕业后辗转在多所学校任教,人到中年才凭借日高邦彦的介绍开始替儿童杂志撰写短篇小说,从未曾发行过小说单行本。频繁相亲却一直单身,没有妻子亦没有豪宅。

两人的人生轨迹一对比,简直是云泥之别。这落差在小说开头,通过野野口修对各自住宅的描述,酸意扑面而来:

“他的家就座落在美丽整齐的住宅区里,区内清一色是高级住宅,其中偶尔可见一般称之为豪宅的气派房子。…… 围墙内山毛榉和砾树长得十分茂盛,浓密的树荫覆满整条巷道里。严格说起来,这附近的路并没有那么狭窄,可是一律给规划成了单行道。或许讲究行走的安全也是身分地位的一种表徵吧!几年前,当我听到日高买了这附近的房子时,心里就想,果不出所料。对于在这个地区长大的少年而言,把家买在这里乃人生必须实现的梦想之一。日高家称不上豪宅,不过光夫妻俩来住的话,可说绰绰有余、十分宽敞。主屋采用的屋顶形式虽是纯日本风,不过边窗、拱型的玄关、二楼窗际的花坛则全是西式的设计。”“我的住所和日高家相比天差地远,只不过是五层楼建筑里的一个小单位,工作室兼寝室约占了三坪,剩下的八坪空间既是客厅也是饭厅,还包含了厨房,而且我也没有像理惠这样的美眷,所以一旦门铃响了,我只好自己去应门。”

对于在这个地区长大的少年而言,把家买在这里乃人生必须实现的梦想之一(精确的说这或许是野野口修内心给自己定的人生梦想之一),然而这个梦想日高早已实现,而野野口却遥遥无期**。**野野口修内心里其实不愿意相信日高邦彦超越自己那么多,所以宁愿催眠自己这豪宅是日高邦彦通过继承遗产所买,“虽然他对外宣称房子是靠他上班时存下的积蓄买的,不过想必他父亲留下的遗产也有颇大的贡献吧。听说日高的父亲是在两年前过世的。还好他后来成了畅销作家,否则这样的豪宅似乎与他不太相称呢。

我一边觉得他很厉害,一边嫉妒着他,这点我不否认。怎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我也以写作为终生职志。

2. 日高邦彦正直有骨气,面对校园恶霸从不曾屈服;而怯懦软弱的野野口修,不仅不敢反抗,反而因为怯懦成为霸凌者的共犯,协助恶霸霸凌其他同学,甚至做出了协助强暴女同学的卑劣事件。如此卑劣的行迹让其深深的自我厌恶。从这一点来讲,恶意也来自野野口修羡慕日高却又没有勇气与能力成为像日高那样的人。通过书中不同的人对二人的描述,野野口与日高的人格对比,高下立现:

1)日高邦彦是个这样的人:是_“会考虑到时差,特地起个大早打电话的人”,创作小说时“为了酝酿一本小说,总是绞尽脑汁、万分辛苦”“每次他讲起新作的时候,眼里总是闪烁着如孩童般的兴奋光芒”;高中时“不是很杰出的学生,却是个很有骨气的孩子”,“讨厌不正当的行为,只要让他觉得不对,就算对方是老师,他也会据理力争。”很乖巧,碰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而小修则是默默地低着头)“邦彦不只对小修一个人亲切。他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遇到比自己还小的孩子,总是很温柔。”“他的正义感也很强”。_

2)野野口修是个这样的人:“他的自尊心非常强,对自己也很有自信。”高中时 “有点迟钝”,“一整天都在看书”,“国语成绩确实出类拔萃。虽然不是每次都拿一百分,不过应该也相差不远。”(“日高啊,好像就没那么突出了,因为我没什么印象。”)“感觉蛮阴沉的,不像一般小孩,总是闷闷不乐的。” 总是被欺负、属于容易被欺负的那类、因为不敢反抗成为了校园霸凌者的共犯,_协助校园恶霸施暴女生,__“没错,压住那个女生,协助藤尾正哉施暴的人就是你!”,“他是藤尾的钱包…… 他总是一股劲儿地把钱奉献给藤尾。那家伙不但出钱,还让人当下人使唤,十足十的马屁精!”,_成长于爱慕虚荣的家庭 “那家的父母按理说只是普通的薪水阶级,不过夫妇俩都特爱铺张”。

“藤尾一开始就没把野野口放在眼里,他锁定的目标是日高,理由是对方太骄傲了。实际上是因为日高不管怎么被欺负,都不肯按照藤尾的指示去做。藤尾毕竟是藤尾,一再被小看让他发了狂,致使他的手法越来越激烈。于是,那本小说写的情节就这么真实上演了。没错,被我们用胶带捆绑的人也是日高。嗯,泼向窗外的盐酸也是冲着他来的。野野口吗?野野口那时已经跟着我们了,没错,他成了我们的人。那小子才是藤尾的喽罗,就连我们也可以使唤他。因为野野口向藤尾说了很多日高的坏话。如果不是野野口的话,藤尾对日高也不会那么深恶痛绝。”(因为自己没勇气反抗,所以要站在对立面压制日高的反抗,仿佛内心在说你休想成为我无法成为的人,人格何其卑劣)

_3)日高与野野口的关系:国中时日高就一直照顾野野口,是野野口的恩人,“…… 他拚命地在照顾他,所以他们的关系倒也不是头目和小喽罗,比较像兄弟——虽然年纪一样。”“邦彦好像每天都来接小修上学…… 学校的老师拜托邦彦这么做的。”,多年重逢后依然毫不犹豫的给与野野口帮助,并帮助野野口保守不堪回首的秘密“虽然你们从国中之后就没再碰面,不过日高仍大方接纳在国中时期仇视他的你,恢复了两人的友谊。不只如此,他还替你介绍出版社,让你能在儿童文学界立足。而三番两次与藤尾美弥子的谈判中,他一直都没有把与《禁猎地》这本书有密切关系的你供出。”_至少,日高是将野野口当做好朋友对待。

对日高的帮助,国中时的野野口是如此评价的 “邻居有个爱管闲事的家伙,每天都来邀我,我没办法,只好去上学,都快给他烦死了。”“野野口似乎也对日高颇不以为然,因为他经常会和我讲日高的坏话。”后来重逢后也承认日高是其恩人“一开始是你们公司的总编向日高邀稿,不过因为他不写儿童文学,所以就拒绝了,反倒把我介绍给你们,也就是说,他算是提拔我的贵人。”(毫无感恩之心,以直报德,白眼狼无疑了)

“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接着你长大成人了,你又不得不陷进嫉妒日高的泥淖里。”

此外还有一小点,日高与初美夫妻间感情应该还不错,不可能像野野口杜撰的那样存在与其的不伦之恋:“我想初美一开始并不怎么在意日高先生,不过在日高先生强烈的攻势下,初美总算动了心。日高那个人在工作的时候比较强势,而初美则比较内敛,不太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日高向她求婚的时候,她也曾犹豫过,不过后来好像被日高先生说服了。可是,她并没有后悔结婚,婚后看来十分幸福。只不过,日高成为作家后,她的生活型态似乎改变不少,所以她总显得有点疲倦。我很少听她抱怨日高。”初美因车祸意外身故后,在初美葬礼上邦彦神情落寞。“不过我看得出来他非常落寞。”(为了摧毁日高,活着的日高不放过,连死了的初美也不放过,心思何其龌龊)

国中时的日高邦彦深受校园霸凌之苦,所以才会在时隔多年后写作相关的小说发泄当时的怨愤。只是他不知道,虽然时隔多年,业已成年,身边仍然存在一人对他有如此深的恶意,“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上消灭他,在精神层面也要捣毁他所构筑的一切。不寒而栗。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像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读这本《恶意》与《白夜行》一样,连刷两遍。看多了这种书,我感觉我要读一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压压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GT341 发表

恶意的反转,第一次依靠野野口的笔记,第二次依靠野野口提供的线索。传统故事中,读者在阅读故事时下意识便会信任叙述者的叙述,除非第二作者明显地告知读者,这个叙述者的叙述不可靠,明显的例子就有莫里哀的《贵人迷》,作者告知了读者主人公汝尔丹明显具有病态的对贵族的痴迷,从而导致他的叙述是带着个人倾倒的角度,堂吉诃德也同理。所以当我们阅读叙述者的叙述时,我们明显地存在警惕心理,不去相信,反而去相信那些配角的叙述。然而恶意为了制造反转,隐藏住了第二自我对读者的明示,而是以一种暗示的方法来告知读者叙述者的不可靠。所以如果读者稍不加留意,他们就会掉进野野口的陷阱中去,也同时掉进东野圭吾的陷阱中去。

为何说是暗示呢?我们从章节的标题中只能获得两个信息,先入为主的叙述者野野口他是以 “笔记” 形式为我们提供叙述,同时,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是在野野口和加贺之间变换着的。作为读者,我们开始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相信野野口的笔记,认为是真实的场景再现,但是同时,“笔记”二字就表明了很明确的主观性——野野口可以修改笔记中的任何东西。第二自我只是稍稍提醒读者,因为他希望读者和加贺一样,被这份真实的笔记欺骗。这如同机关一般的布局体现了本格推理小说的特点。

他把第一个机关安排好后,走向了第二个机关。这第二机关的关键仍是第二自我的隐藏,他绝对不能提供任何信息来打扰这个骗局。加贺提供的线索和推理,以及野野口的 “笔记”——自白书,再次融合成新的局面——影子作家。读者在上一次反转的教训下,是警惕还是放松呢。当然是放松啊。因为这次加贺是值得信任的。然而,加贺就如同读者,即便得到信息,也只是野野口刻意提供的信息,读者得到的信息则是第二自我刻意提供的信息。所以,读者再次被欺骗,反转才再次来临。

《恶意》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关盒子,每一步都斤斤计较,每一个线索都被限制,读者跟着第二自我一次又一次走向已被决定的道路,一次又一次放松地跳进埋下的陷阱。他是刻意骗你么?不,他明明告诉你线索了,只是读者没有把握——这是多么精密的安排啊。第二自我就是为了欺骗读者,可是他把需要的线索也的确交给了读者,他只是把线索零散的放在各处,或许在题目或许在结尾或许在加贺身上,可是,你抓不到而已。

而这个机关盒子上点缀了两朵鲜艳的花——校园暴力和恶意。第二自我真的想探讨这些问题么?我看并不必然,他只是想利用这两个东西去点缀这个看上去冰冷的机关盒子,让其变得更加美丽。但是你能以这个责备他么?不可以。因为这两朵人性之花开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点到即止。

知乎用户 樂柠 发表

刚刚看完《恶意》这本书。书上写,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然后抱着要认识东野圭吾的心态去看书。看完以后觉得自己脑子疼,又很心塞!看东野圭吾的书每次看完以后心情都很压抑,那种感觉能让我真的超级难受,但是又很喜欢看这种推理小说啊!哭唧唧,只能难受着吧

看完以后总结了一段话:一个人对另一个的恶意,可以是不知从何而来,这恶意如果你不及时清除,它便会埋藏在心里最阴暗的地方。不论那个人多善良,多优秀,这都只会是让心中的恶意慢慢长大的养料,当有一天这恶意侵蚀掉你理智之时,便是罪的开始。(总结的不好要多见谅啊!)

文中有涉及到校园暴力事件,文中的主人公和被害者都经历过校园暴力,但两个人对待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而产生了两个极端。说起校园暴力,其中有冷暴力和暴力的形式。我在初中的时候曾遭遇过冷暴力,被班级里面一部分的人孤立过。据后来我闺蜜问回来的原因,竟然是我跟冷暴力我那部分人的头头的好朋友的男朋友在某次放学的时候走的很近,并有亲密接触…… 真的是令人窒息的回答,我特么那段时间只跟过我一个小学女同学一起上学放学,从来没有跟过男孩子走在一起啊…… 真是冤枉死我啦!就因为这样子就孤立我…… 我除了说你很仗义之外还能说什么?!后来,我有去跟那个头头解释过我并没有做过这件事情,但是她不信啊,那我还能说什么?!

幸好我后来在班里认识了我闺蜜(她跟那个头头是同桌,孤立我的原因是她问回来的),还有一群很耐思的朋友!至今初中毕业五六年了但我们每个寒暑假都会聚会出来玩。有了她们这群开心果,被其他人孤立又何妨!虽然还会有时被那群人说一些风凉话很讨厌,但是她们孤立我的理由我都没有做过,我身正不怕影子斜啊!

这件事过去那么多年了,但对我还是有阴影的,我是那种很在意别人评价的人,所以对她们说的那些风凉话有时候真的很伤心。看到新闻里面那些被人拳打脚踢揪头发的那些校园暴力,有点庆幸自己没有那么惨的同时又对校园暴力恨之入骨。希望有一天校园暴力能消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这个本应该美好的环境中好好长大,然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完《恶意》这本书,我想我不会再去读东野圭吾的其他作品,因为我觉得《恶意》这本书就像是快速消费品,专门为迎合读者的小甜点,算不上大餐!

知乎用户 花穗 发表

《恶意》——东野圭吾,是一部剧情反转的小说。结局让人防不胜防。读后感如下:

1,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父母的态度往往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对搬家后周围的生活环境格外不满,进而常常抱怨,让野野口对新环境产生了厌恶。对邻居不满,视若无睹;对新伙伴不满,心怀恶意;对学校无感,同学的校园暴力,逃避上学。

2,妒忌是悲剧的源头。

野野口与 “好朋友” 日高邦彦都喜爱写作,理智成为作家。而日高邦彦成功了,小说出版备受欢迎。看到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成为作家,野野口心中倍感惶恐,嫉妒不已。让他帮忙不成,自己又罹患癌症,妒忌彻底爆发。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人云“人多不患寡而患不均”。人性自古如此。野野口自知时日无多,又恐日高说出自己曾参与初中强暴事件,开始设计一系列的杀人动机,伪造证据,破坏作者日高的美誉。“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

3,人格高尚的人并不会总遇到良人。

日高是一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野野口的恩人。野野口与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久了你。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进入社会后,日高帮助野野口联系少儿出版社,进行写作。却遭受嫉恨,致使自己受害。善良也需要带有锋芒,从野野口帮助校园恶霸欺负自己开始,就不应该视他为朋友,即使在长大成人后。知人知面不知心,小心应对身边人。懂得保护自己。

4,最大的恶意来自与自认为是朋友的 “朋友”

自以为是,自作多情是最多余的情感。尤其是在职场中,与具有竞争关系的同事,“朋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表面的热情与嘘寒问暖都不是什么深情的东西。永远不要为这些表面东西所迷惑,要不然下场会很惨。这种恶意并不是自己不够好,根子没有一分钱的关系。而仅仅是因为 “看不惯”。深究其因,不过是人性的妒忌。

何其不幸,识人不淑!望鉴之,谨记。

以上。

知乎用户 肆佰捌拾肆 发表

刚看完隐秘的角落,《恶意》非常像朱朝阳的日记。

腰封上 “因恨万劫不复” 的话我个人倒是没有体会,读到最后,我反而觉得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情感并非是纯粹的恨。或许,那是恨的一种,憎恨。

这篇读后感可能会啰嗦一点,不为评价,而为记录。


著名作家日高邦彦先生死在了自家工作室内。

死的时候,电脑的屏幕亮着,是日高先生未完成的最新的连载小说。

据报案人口诉,嫌疑人锁定为以下四个:

日高理惠,日高邦彦的第二任妻子,之前做过日高先生的编辑,是日高先生的书迷,与日高先生新婚一个月,即将与丈夫日高先生定居温哥华;

藤尾美弥子,藤尾正哉的妹妹,因为日高之前所做小说《禁猎地》涉及到藤尾正哉校园暴力的过去,美弥子和其母认为损害了藤尾正哉的名誉,要求日高修改相关内容。

新见夫人,日高先生的邻居,因其养的猫与日高先生一家产生纠纷,最近猫被毒死,其怀疑系日高先生所为。

野野口修,本案的报案人和第一记录者,日高先生的好友,与日高先生同样从事写作行业。

经现场勘察,死者死亡时间不确定,后脑遭受到重物撞击,致死原因为电话线造成的窒息,最先发现死者的是死者的妻子理惠小姐和野野口修先生。

初步确定这是一起他杀事件。

【时间线】——假设只有凶手说假话,不存在包庇或共同犯罪的可能

首先,日高先生的死于四月十六日的五点之后,具体死亡时间尚未确定

野野口修:三点半从家出发——大概 20 分钟,约 3 点五十到达日高先生住所,与日高先生谈一点事情,日高先生不在家,遇见了新见夫人——大概 5 分钟之后,即 3 点五十五~ 四点左右,日高先生与理惠小姐回来——

知乎用户 杨嘉霏 发表

这本书是三、四年前朋友送的,连同《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现身》一起。

因为《白》和《嫌》更加出名,所以拿到手很快就看完了。当时也被情节的巧妙震撼到,不过连看两本,可能那时就对东野的推理书套路略微觉得有些乏味了,以至于这本书在书架上一放就是这么多年,陪着我毕业、租房、搬家,却是再没想起翻开。

这次疫情,刚好让我有机会,可以重温之前的经典,也恰好翻开这未曾探索过的秘密花园。

大概花了 3-4 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只想用两个字来评价了——“叹服”!

情节和叙述的构思,比之前读过的其他作品都更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最开始野野口仔细描写的日高杀猫的伏笔,阅读过程中萦绕在心头。到谜团逐渐铺开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那个白衣邻居和杀猫到底有没有别的深意。没想到这个谜题直到最后的最后才揭开。妙阿!

此外这部作品最引发我思考的,就是 “恶意” 这个词本身了。日常接触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通常都会激化、戏剧化很多矛盾和冲突,来凸显 “爱” 和“恨”这两个永恒的主题。但其实就如同爱一样,恨也可能是没有客观由来的。因为对自己生活的不忿、坎坷、时运不济;转化为对他人的嫉妒、偏见、和仇恨。这份对他人的恶意其实是自己内生痛苦的发泄口。如果我不杀死他,那恐怕我只能杀死我自己了。

往往怀有极端人格的人,同时也都非常软弱和窝囊。他从不敢奋起与生活抗争,只敢躲在阴暗的角落,诋毁,辱骂甚至伤害那些活得比他好,令他妒忌的人。把自己内生的矛盾,转嫁成自己与他人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吧,而我们所具备的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美好的共情能力,是让我们能与这些弱点不断抗争的武器。

其实书中还有两处细节很打动我。都是野野口的口述。怎么说呢,活得这么通透的人,设计了这么巧妙的杀人案和杀人动机,最后的抵达的终点却是这么的让人意外。

所以如果一开始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都对不了……

知乎用户 十里月明 发表

看完东野的《恶意》,真的觉得特别可怕,不是因为情节故事,是因为这本小说是那么的「写实」,是的,写实。

其实我觉得大家不管愿不愿意承认,都一定会嫉妒过自己的好朋友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即使有多么的难为情,也一定会有的。只是我们或多或少的克制住了。东野他放大了这种性格的缺陷,让书里的主角在心魔里树立了稳定的扭曲的三观。

其实真的,人类的同理心同情心是很轻易的,雪中送炭很容易,而锦上添花呢,又有多少的不甘心呢。你们明明一起长大的,明明他的天赋不如你,明明面对同样的压迫,你只能懦弱苟且不堪的接受,而他却可以坦坦荡荡的反抗,即使面对着被伤害的体无完肤的危险。明明是你对不起他,可是他却能毫不计较的宽容你,甚至一切都为你着想。在他高尚的人格里,更觉得自己的阴暗不堪。

谁都可以成功的,可为什么偏偏是他呢。心魔在此,无药可救。

知乎用户 繁星天歌 发表

感觉楼上有很多朋友的回答都过于煽情了。仔细想想,其实所谓 “看他不爽”,真的就是令人脊背发寒的恶意吗?现实生活中,因为一两句口角,亦或是嫉妒而杀人的案子,并不在少数,因不平衡心而萌生杀意未尝不是很常见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情况更为多见(尤其在大量本格派作品不重视动机的情况下)“嫉妒” 可以说是很常见的作案动机,不值得大书特书。

因而我认为本书的立意其实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所谓 “恶意” 也不过是作者设计诡计架构,刻意引而不发的一个配重罢了。这个配重放在最后,我甚至还觉得有点不够的意思。野野口花了这么大功夫,作假一叠又一叠,但最终章却只落在 “恶意”,或者说“嫉恨” 上,虽然合理,但显得轻飘飘。用这种寻常的动机做结,反而给我一种它是为诡计服务的猜想:说不定是作者先想出了这种加害人反复自白叙诡的结构,才填充了情节的。

所以整本书看下来,最值得称道的其实就是叙诡的设计。哪怕很多有经验的读者一看到这种第一人称的独白,就不难意识到 “我” 是凶手,但想识破杀猫情节就显得没那么简单了。这种于不经意间着墨,有误导性却又不显得造作,还与情节贴合如此之好的诡计,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知乎用户 木月子月飞鸟升​ 发表

我看到野野口认罪的时候,在惊讶这小说为什么这么短,然后下意识看了一下进度条,发现才到三分之一,那时候我觉得野野口应该是替人认罪,但我怎么也想不到真凶的第二人选,其他出现的角色都没有合理的动机。然后继续看下去觉得这就是俗套的影子写手的杀人,但看到野野口承认动机的时候我又看了下进度条,书还有一大截,那个时候我相当于已经被剧透了,书里面加贺也暗示了这就是野野口故意设的局,那个时候这本书的所有谜团相当于已经被进度条剧透了。。所以看书不要看进度条 =。=

知乎用户 花泽大蒜 发表

刚看完,上班时间偷偷看完的,零零散散还有琐事影响的情况下。

我看到的只有悲哀,受害者除了从小就反抗不公的作家,还有中学时代受到侵犯的那个女孩,但即使是想要披露这件事的作家被杀害后,也没有人去想那个曾经被侵犯的女孩,过得怎么样。

知乎用户 Lament 发表

杀猫的情节真的神了,从一开始就让读者进入了野野口所设下的陷阱中。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但日高却一直以一个冷酷的形象存在于我对这部作品的回味中。

知乎用户 九千七 发表

两天基本没怎么睡刷完恶意

看完一愣然后一句卧槽

好几次恍然大悟的样子

野野口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人性什么的前面大神们都分析的真到位

握草好书

强烈推荐

知乎用户 雾切 发表

今天开车的时候突然想到的,

日高邦彦太祖说,至于具体的就不展开了

知乎用户 苑大宝​ 发表

与看完《白夜行》后的压抑和痛苦,看完《秘密》后的心痛和感动不一样,《恶意》让我感到如临深渊,后脊梁骨一阵阵发凉,东野圭吾对人性了解之透彻简直让人无法相信他是与我们一样同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类,或者说,跟他相对比,我都觉得我们普通到如同行尸走肉。

这可能是第一本读了三行字就可以完全融入其中的书

最开始是以野野口为第一人称写的,我以为这是以他为主角的自述性故事,事实是他确实是主角,而这故事是这个主角布的一个局。

野野口和加贺警官的自白交替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就当我以为我已经接近真相的时候突然又抛出新的线索,一重一重的 “真相” 在眼前逐渐变成假象,而真实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句话用在这里十分恰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从开头到结尾,处处都是线索,连最后那些小学中学同学的由于记忆久远而变得真真假假的谈话记录,也丝毫不可放过,每一个场景都是野野口的局,每一个字眼都是通往真相的路径。哪怕错过一个标点符号,我都担心我会在东野圭吾的迷宫里走丢。

跟随加贺警官的推理让我重温证明高中数学最后一个大题时候的体验,细致到极点的抽丝剥茧,干脆、巧妙、漂亮。

虽然我很少有完全解开最后一个大题的时候。

善良和以德报怨真的是最合适的处事方法吗?

校园暴力是故事中很核心的一个问题,它甚至对暴力产生的方式都描写得十分清楚。把人脱光衣服绑上胶带扔在体育馆角落,从教室窗口往人身上泼盐酸,收保护费,强奸……

而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都可能会受到终身的影响,比如日高之死,比如野野口的毁灭。

而我想说的不是校园暴力有多么可恨,也不必说。我想说的是日高的以德报怨偏偏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值得吗?

身受无端欺辱却仍然保持阳光和善良,功成名就后居然还帮助当年欺负自己的人走上实现梦想的道路。这就是日高,一个直到这本书阅读到最后才会发现他并不是最初印象中那个暴戾变态无耻的人。

可是他死了,我认为说他死于自己品质的高尚毫不为过。因为他不曾屈服,所以对方变本加厉地在他身上施加暴力;因为他阳光善良,所以对方看他不惯;因为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所以有人对他嫉恨交加不惜同归于尽。

其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身没有错,那错在哪里,用现在流行的话来形容的话可能是太过耿直。中学时候的校园暴力确实难以避免,那些可怕的 “小孩子” 对你施加暴力可能是一时兴起,这种伤害的避免可能不在于个人,重点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成年后没有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还不遗余力毫无戒心地帮助他,可谓是养虎为患了吧。这似乎是我对《恶意》为数不多的疑问之一,一个悬疑推理小说作家(没记错的话)的心态怎么可以这么单纯,这仿佛是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类型小说作家的行为啊。

完全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人心是最看不懂的东西。

以前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家人遭受屠门,原因是这家人在持续多年资助凶手后的某一天停止了资助,凶手早已习惯了这种资助,仿佛这种资助是那家人理所应当的责任,凶手一怒之下杀了这全家。凭什么?杭州保姆纵火案,主人家对保姆的照顾可谓是典范了,而后果是妻儿俱亡。凭什么?救助老人到医院却遭到老人勒索,最终居然惨遭巨额赔偿。凭什么?

我有时候真的不懂要怎么去面对周边的人和事,我初中的语文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羽”,你的脸贴了人家屁股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存在于方方面面,因为人心本来就是不能完全相称的。

我习惯于对每个人都友善,我也习惯于保持距离,太过亲近的关系可能真的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也不知道怎么写着写着好像写成毒鸡汤了,我不是要贬斥善良,只是希望你怀有戒心。

致敬于你杀死了的最深的恶意

书中讲得很明白,他的恶意产生于极度自负与自卑,产生于 “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他觉得他高人一等,而在学校却依然要受欺负,被迫屈服成为小喽啰,他的成绩优异,长大后却不能在喜欢的领域里功成名就。

而家世让他看不起的孩子,在校园暴力面前从来不肯低头;成绩普普通通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居然成为了他最想成为的人。

都是他做不到的,日高由内而外的光芒已经刺伤了他的自尊心,恶意像野草一样疯长。

恶意的苗子,我觉得我也有。

小时候的成绩一直不错,于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总是有些敌意,有时候这种敌意甚至让我联合其他同学孤立对方,或者用我的所有 “智慧” 让对方在班级里过得不好,真是一种奇怪的心态。还有高三那年一直保持第一名的我,班里突然来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复读的往届生,第一的地位岌岌可危,不,应该说已经失去了,那时候对我们来说她完全是一个优秀到无可挑剔的女孩子,我知道我有想过如果这个人消失掉就好了,即使是一瞬间的想法,我也必须承认这种可怕的恶意。

我猜不只是我吧,恶意是藏在心底的,你或多或少都会有,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像野野口那样打开阀门的 “机遇”,但并不能寄希望于此。直面恶意是最好的态度,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恶意,最好去抓住他,理解他,开导他,化解他。

没有什么是可以逃避的,恶意也是。

希望我们都保持善良,活得阳光。

知乎用户 汪航 发表

恶意让我不由心生寒颤,与他人交往之间多少能感受到交往中而产生的尊卑影响,不完全指社会地位所处不同,多半影响来源于家庭灌输的道理。对他人的憎恨并非是对他人品的憧憬,大概是与他一起自己下意识认为凸显得太过卑微。两者关系长期处在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用我的善意暴露出你见不得光的恶意。大恩如大仇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知乎用户 NIT 盼柳 发表

在开始评论之前,我先简单的梳理一下这本小说的作者大概的构思过程:

首先作者设定 “恶意” 才是野野口根本的杀人动机,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贬低日高先生的人格;

其次,野野口故意捏造一个假的看起来却又似乎合情合理的杀人动机来掩盖其背后令人胆寒的 “恶意”。

最后,野野口为这个假的动机需要精心设局,排布线索,诱引加贺警官深入,让警方误认为这是一个动机平常的杀人事件。然后法庭定罪,自己也就达到了贬低日高人格,提高自己人格的目的。

这是一个怎样的恶意呢?

小时候,在母亲对日高抱以 “轻蔑”、“见不得别人家的孩子’装’清高” 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之下,野野口也对日高产生了 “就是看你不爽” 之类年少粗暴的无逻辑的心理,而日高又是个正直勇敢人格端正的人,野野口待在日高身边不可能没有自卑感,这样的反差使得野野口表面上假装是日高的好朋友,实则内心由于人格对比产生强烈反差而萌发了 “恶意” 的种子。

这颗种子一旦种下,若不拔除,日后再见到日高尤其是日高腾达之时,便会肆意生长。

日高写作获得了新人文学奖之后,事业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强烈的妒忌心驱使野野口去找日高,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事业上的一些帮助,因为野野口明白人格高尚的日高是不会拒绝帮忙的。

后来野野口得了癌症,这正是令读者为日高感到悲哀的地方,因为野野口再也控制不住他心中潜藏已久的恶意。得了绝症的野野口,埋怨上天的不公,继而又加深了一层对日高先生才华出众,家有娇妻,住在别墅的妒忌和恶意。野野口的心中难免会再次想起儿时的那颗 “恶意” 的种子——“我们小时候读的同一所初中,凭什么他的人生一帆顺风,卓有成就,现在还打算移居加拿大;而我不仅在写作这一爱好的事业上毫无成就,而且一直单身,生活窘迫,最重要的是得了绝症…… 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反正我要死了,即便犯了罪被判了刑也是活不长,倒不如……

至此,野野口心中那颗儿时种下的 “恶意” 的种子再也压制不住,疯狂生长……

野野口开始精心谋划杀人过程,甚至巧妙的设下骗局,引诱警官调查并差点相信了他的 “假” 动机。然而加贺作为一名警探不仅具备优秀的侦查手段和缜密思维,更厉害的是,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和锐利的直觉察觉出了案件的纰漏,最终找到了破案的线索。

关于日高掌握着野野口协助混混头藤尾上某中学女孩的现场照片并以此作为把柄胁迫野野口一事,书中也解释过,以日高先生的人品和对野野口的信任,他是绝对不会将这个照片公诸于世的,关于这一点想必野野口心里不会不清楚。

然而野野口为什么仍然将此事作为自己 “恶意” 杀人的导火线呢?

在我看来,这件事是 “恶意” 压倒良知的最后一根稻草。野野口故意将这不足以作为引发 “恶意” 杀人的事件当成了导火线,这明显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他将此事故意当做导火线,这种心理行为类似于掩耳盗铃,假装蒙蔽自己的良知然后心安理得的干坏事。自己心中留存的最后一丝良知随之荡然无存了。

一个人想做好事很难,干坏事却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可以将微不足道甚至毫不相干的事情当成干坏事的理由。换句话说,干坏事压根就不需要理由,书中提到野野口和日高共同就读的初中学校时常发生校园暴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园里的二流子欺负了别人被抓到质问缘由时,他们的理由总是惊人的相似——我就是看他不爽!虽然理由缺乏成年人的理性和逻辑,但就是如此,你能怎么回答?

从地理人文的角度讲,什么样的土壤产生什么样的文化。由此看来,东野圭吾先生写的这本小说,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日本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人性的 “异化”,是野野口心胸狭隘的低劣人格与日高正直勇敢的高尚人格形成的大众化极端反差。

读完后仔细一想,野野口丑恶的偏见以及小时候种下的 “恶意”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知乎用户 豆腐渣 发表

看到后面终于等整理一切了,原来野野口本来就时日无多(癌症),想着让曾经嫉妒(就是看他不爽)并掌握有自己儿时惨痛真相的日高的形象倒塌,从而精心布下了一个被抓后引导警察找出自己假造的动机,希望造出日高阴险狡诈,自己被逼迫当影子作家的假象,而博得社会的同情,颠倒了黑白。

野野口的经历也让人痛心,以不同的程度受到校园欺凌,最后还被迫协助强暴某女学生,还帮着欺凌曾经帮助照顾自己的日高。这到底要多残忍,野野口干着不想干的伤害他人的事,这种罪恶感要安放何处?,他自身会有多看不起自己的懦弱? 恐怕会比什么都不想的死去还难受吧。

结尾也很明确写到,野野口很多受了母亲的影响,才对日高产生了不好的感觉。不计前嫌的日高的宽容和帮助,同为成为作家努力的两人而日高先一步成为且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曾经所协助远藤强暴女同学的事出现在书上,而有人却因书中涉及自己的亲人隐私而想将日高告上法庭…… 害怕曾经的事被公开,对日高的嫉妒恶意的加深且卑微到了极致。终于,他决定杀掉并彻底毁了日高的一切。

完美的案件设计和推理的完整度,罪犯早已认罪而推理的却是犯罪的动机,对人心的揭露十分透彻,真的很超乎想象和震撼。

嗯,很好看 (。・ω・。)ノ♡

知乎用户 叶鹏昆 发表

没读过恶意,就不算读过东野圭吾,比起冤有头债有主,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才最教人心寒,也持续的最久,这世上的多数恶意,大抵如此。

知乎用户 一杯西柚气泡水 oO 发表

恶意——东野圭吾

随便说说,书中不止一次描写校园暴力,更是发生在被害人日高邦彦身上,原因是 “我就是看他不爽”,很熟悉的理由,大概校园暴力都是这样的吧,没有原因,没有借口,只有恶意,这种恶意从学生时代一直伴随着野野口修,进而一步步走向深渊。

日高死于来自野野口修深深的恶意,即使日高是个亲切的人,又是没有告发野野口修罪行的恩人,甚至为他谋出路,也没能阻止他对日高邦彦的恶意,最终杀了他。

可怕的是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野野口修的恶意,更可怕的是在杀人之前设计杀人动机,一步步污蔑日高邦彦,把自己的光辉形象树立起来。

作家的 “性格描写” 的功力真不是盖的,即使被捕那也要把你的形象毁掉,这大概就是最大的恶意了吧,人性啊

知乎用户 QUAN 发表

“前野似乎打算一命抵一命。至于山冈那个孩子,我问他为何要对前野施暴,他回答说因为看他不爽。我就问了,为何看他不爽,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总之就是看他不爽。” “我就是看他不爽”,这种不知何故而升起的恶意,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东野通过描写野野口修的预谋杀人,校园暴力事件,可以想到的是,这种恶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罕见,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时间对某人不爽,而自己都不知为什么讨厌。

知乎用户 不怎么好吃的柚子 发表

在 app 写的书评截图了过来。

最讽刺的是野野口修,这样一个从小内心就已经扭曲的人,居然从事了童话作家的行业,似乎还风生水起。

再一次为日本男高中生的阴鸷心悸…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怪物,把它关好。记住。

知乎用户 我有一个大问号​ 发表

《恶意》是我读的第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不得不说这个作家的作品,很吸引人,而且从推理的角度来说,他的描写的确优秀,但是仅仅阅读了他的一本书,写作风格什么的,暂时还无法下定论。

在正常的思维中,一个案件的凶手被抓住,几乎就意味着结束,因为证据确凿就可以起诉定罪了。而且一般来说,如果凶手想要实施完美的犯罪,都是尽可能掩盖罪行,而不是掩盖动机,除非,动机才是最重要的真相。而且想的都是被抓住之后如何引导警察往自己提供的假线索上走。其实,我是很佩服野野口的,或者换句话说,佩服东野圭吾的思路。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中,未必能被识破。但让人不寒而栗的就是这本书正是在剖析所谓的人性,仔细想想,这些可怕扭曲的心理,在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甚至,我们自己都有过这种一闪而过的怨恨和嫉妒。

很多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个闪光的朋友,而朋友的这种优秀对于自己来说,是怎样的存在,就因人而异了,大抵都是不相同的。

一个受过你欺凌的人,在你处境艰难的时候,反而不计前嫌与你为友,你们拥有同样的梦想,你只能晦涩的藏在心里,而他却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说出来。进入社会之后,你的梦想依旧还在,但是日复一日进行的生活却与你的梦想渐行渐远,而你的朋友,却已经因为自己的坚持不懈而小有成就。

我们永远都不要低估嫉妒改变人心的力量,特别是日积月累的嫉妒。

“伸手不打笑脸人” 这句话不是任何时候都应验的。明明对方一直都给予你最大的善意,明明那个人一直都在帮助你,明明你们都是对方最亲近的朋友。可是你还是没有办法不去恨。于是,精心布局,你不仅仅要把他杀掉,还要让他失去光环,并且把他的荣誉夺过来,假装自己才是一直受到凌辱的人,因为潜意识里,你的失败都源自于怀才不遇。

最后写到真相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惊讶,惊讶的是这个凶手其实已经设计得很巧妙了,至少他差点让我这个菜鸟读者相信了。但是对于他的杀人动机,我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嫉妒和记恨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人性这种东西,无论是谁都经不起深究,没有完全坦荡的人存在。

记得之前有一位朋友问我: 看到别人的成绩比你好,你会羡慕吗?会因此而讨厌她吗?

我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会羡慕,但是不至于嫉妒,因为人家的成绩都是人家努力得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也必须认识到是付出的差异造成了结果的不同,而这是公平的。” 朋友说:“我也知道,但是我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去生气,你心态真好。”

两种心态都很正常,当然我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其实也只是在提醒自己,是否每一次都能做到,我也不确定。

从头至尾,日高都是一个正确的人,至少不是一个会因为恶意而招来恶意的人,或许如果日高不是这么一个正确的存在,我们看完这本书的窒息感就能消减一半。所以很多时候,人都会选择一个比自己弱的人作朋友,因为朋友的优秀和正确,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是不是觉得人很奇怪,我们对过失的包容力,竟远远大于优秀。

仿佛被东野圭吾玩弄于股掌之中,因为我好几次都以为自己猜到了真相,结果并没有。好气哦。

知乎用户 Birdy Zhou 发表

《恶意》中,我觉得还有更进一步值得讨论的内容,那不只是野野口的恶意,而是在校园暴力下滋生出的恶意。东野不惜笔墨,描述加贺自己的学生前野,被校园暴力折磨,他提供了自己善意,换来的却是成为了前野最恨的人。这段描写,或许可以理解成,为后文读者理解野野口的恶意而做的铺垫,但是我认为还有更深的层次可以挖掘,那就是校园暴力下,人性的扭曲以致恶意的扭曲。东野对校园暴力的指责是显而易见的,借加贺的采访中,也映出了各类对待校园暴力的看法,女班长的置身事外,参与者的不以为然,协助者的无可奈何。冷漠无情,似乎在拒绝善意的同时也避开了恶意。如果《恶意》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恶意,我觉得这是有点牵强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校园暴力中最 “倒霉” 的那位。但是,如果《恶意》是为了让我们看清别人的恶意,那么东野在这个观点下提出的 “意见” 却是可悲的,因为受到严重伤害的总是提供善意的那一方,而我们则应该用冷漠来保护自己。东野是痛恨校园暴力的,而日高则是我理想中对抗校园暴力的典范,他的善意可能招致的杀身之祸,这又会让多少校园暴力下的学生选择逃避呢?或许这就东野想要讽刺的可悲的社会,“校园暴力”也只是一个缩影,这个社会的基调就是冷漠的,因为一个人在提供善意的同时,也可能遭受到恶意。或许到头来,这种恶意,根本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校园暴力本身就是正常存在的现象,唯有冷漠和绝情,能够保护自己。

知乎用户 jie 发表

昨天看完了《恶意》,后劲挺大的,首先我对东野圭吾老师的才华表示无比的敬佩,他的悬疑推理作品总是那么符合我的口味,总是可以挖掘到那部分普遍存在不起眼却让人汗毛的人性。

小说的开头东野圭吾便与野野口修合伙将小说中加贺警官等人物以及小说以外的我们带入了他们的圈套,成为他们计划中的帮凶,用 “杀猫事件” 开始第一步毁掉日高的人格,紧接着野野口修因杀害日高被捕后的自白,更是将自己的计划推向了关键部分,先是毁掉日高深爱的以故妻子,诋毁其与自身有不伦之恋;其次毁掉日高的才华以及在文学界所建立的一幢幢高楼大厦,诋毁其逼迫自身成为影子作家,长期抄袭自身作品;再是毁掉日高身边的人以及读者们对他先前的爱与敬佩。野野口修的圈套将我们带入得太深,完完全全地将日高塑造成一个猥琐小人,以至于在后面众人的口述回忆中,我也始终难以相信那是真实的。这便是野野口修所要达到的目的,不顾一切的毁掉日高的一切,哪怕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这第一次让我认识到,当憎恨一个人时,杀掉他只是一个过程,而毁掉他的一切,享受他的一切美誉,才是最终目的。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这样的恶意种子,而野野口修的这颗种子一直在被家庭教育、嫉妒、自身懦弱等一系列负能量所灌溉,最终种子长成大树并结出对日高憎恨的果实,凭什么就他一直被欺负还这么有骨气反抗;凭什么家境比我差却还想一直保护我;凭什么他可以成为热销小说家而我不可以;凭什么我过去经常合起来欺负他并知道我做过猥琐之事,他还想着一次次接纳我,把我当朋友。总的来说,还是小说里那句话,“我就是看他不爽”,这种恶意深不见底,却又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谈不上为什么会这么恨你,可我就是见不得你好,我就想毁掉你,践踏你的一切成功。

果然,世上最险恶的还是人心。

知乎用户 夕拾朝花 发表

大招憋到最后一页。。。折服于作者的脑洞,反转反转再反转,真相是可怕的人心

知乎用户 山楂 发表

你合上书,内心对野野口修的印象是他自己描述的,还是真相之下的?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大风起兮飞扬,不听劝阻兮恶意返乡

昨天,一个县领导的讲话视频在网络上火了,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对防疫问题发表重要指示:凡是从中高风险地区,试图返回,不讲你有没有疫苗接种证明,不讲你有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董县长的重要讲话传出来后,其斩钉截铁的魄力惹 …

得有多么恨故乡,你才会“恶意返乡”?

编者荐语: 活着,就是一种恶意。 爱,是一种恶意。 呼吸也是。 以下文章来源于观人随笔 ,作者顾意 [ 观人随笔 看不尽的人烟,听不尽的人言,道不尽的人间。](#) “恶意返乡”火了。 上一次“恶意”家族这么火,我记得还是“恶意讨薪”。 1 …

什么是恶意讨薪?

知乎用户 上海律师​ 发表 一、“恶意讨薪” 的由来 根据笔者的检索结果,“恶意讨薪”最早见于官方是在 2004 年前后。2005 年 11 月,北京市建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提出将严厉制裁 “恶意讨薪” 行为。时任北京市建委委员张农科介 …

你如何看待江歌案里的刘鑫 (刘暖曦)?

知乎用户 双泉​ 发表 如何看待?哼!你们还是没看到人性至恶的一面。分享个细节你们自己细品! 2016 年 11 月 2 日晚上,也就是陈世锋第二次来案发现场导致江歌遇害的那晚。 江歌在家收到刘鑫的求助信息后出门去接刘鑫,并在车站等了两个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