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国外的教材都比国内的厚得多?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爱晒的小西瓜 发表

国外会计入门教材:

假如你和朋友开了一家披萨店,你们用的面粉、香肠和奶酪就是成本;卖给客户收到的钱就是收入,两者之差就是毛利润。

但你们的房租也是费用的一部分,每年年初交一年的,这时你需要把费用摊销到每一个月……

瞧,这就是 Income Statement 的雏形,你已经掌握了会计的基本技巧啦。

当然,实际工作中要复杂的多,我们不如一项一项来看。首先是 T 型记账法,这是借贷的雏形,是最简单的会计形式……

国内入门会计教材:

第一章:会计的历史

第二章:我国的会计发展

第三章:国际和中国会计体系

第四章:收入成本

第一节:收入的类型

第二节:收入的确认

第三节: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

……

知乎用户 Choir Glee 发表

外国教材是现做拉面,一大碗。直接就能吃,吃完就饱了。

中国教材是挂面,得用水煮以后才能吃,而煮法如何就全看厨师的水平了。

外国教材讲解概念 A:先讲个小故事 / 生活中的小例子 e(夹带图 12345,表 56789)——这就是前置概念 a(浅显易懂的那种)——大谈特谈 a 与 e 的关联(正说反说交替说说到你以为作者假设读者是智障)——现在我们做好了了解 A 的准备了——将 e 拓展到大故事 / 大例子 E——用 E 的方法介绍 A——抽象化,介绍 A 的严格定义——例子 1 例子 2 例子 n,和 A 的定义交替讲正反讲——期间引出 A 的特性 12345(夹带图表 12345*n)——大家搞懂了吧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相关知识 opqrst 没介绍篇幅有限呢,请看参考文献 12345——总结 balabalabala(车轱辘话)——习题巴拉巴拉巴拉(期间反复强调前述内容)

以上通过注释 / 边栏穿插相关的轶事、笑话、注意点等等等等

中国教材讲解概念 A:下面我们介绍 A(读者:这有啥用?)——这就是 A 的定义(读者:这啥意思?)——特性 1234,引理 6789(读者:????懵逼)——例题 12345(读者:好吧可以用来做题。)——总结:这就是 A 呀。(读者:啥是 A 呀?有啥用啊?)——习题 1234567(读者:救命啊)

以上内容用 0.5 倍行距紧凑排版不设空白部分不说废话,充分为国家节省纸张(毕竟用的是印毛选第五卷的纸)。

外国教材作者:我们写一本介绍 ABCD 的教材吧——哎呀不容易讲明白带上业界专家一起写——哎呀这里面好多细节我不懂去看看别人的文献吧——这些东西太有趣了我要都写进书里——(旅行途中)哎呀今天发生的这个事和 A 概念挺相关的改吧改吧当成例子——终于写完一章了怎么在习题中体现前面的概念呢(至此已经过去两年了)

中国教材作者 1:哎让我写教材啊真是烦——不妨先看看苏联人是怎么做的——不错就用这个框架写——定义 ABCD 定理 EFGH 例题 OPQRST 习题 1-100——呼写完了(至此只用了两年)

中国教材作者 2:我也出一本教材吧——我水平有限,带上 3456 老师(3456 老师:我们更不会啊)——不妨先看看国内大师作者 1 如何写——哎呀他这个好是好就是太晦涩了——搞点国外教材参考一下——在 1 的基础上抄袭 A 教材 a 部分,B 教材 b 部分——呼写完了(至此只花了两个月)

中国读者使用外国教材: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有完没完?——嗯嗯嗯嗯嗯——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中国读者使用中国教材 1:啥?——啥啥?——啥啥啥?——妈蛋太难了我去看看其它资料——哦原来是这样啊——哎?又不明白了——再去看看其它资料吧——哦这样啊完全懂了——大师就是大师。

中国读者使用中国教材 2:啥?——啥啥?——啥啥啥?——妈蛋看不懂去看看别的资料——咦书上和文献有冲突啊?——咦这里书上说的也不大对劲啊?——算了考试能过就行。

中国读者使用外国教材的学习成果:这个概念 A 啊,先不谈,先来看看 a。这个生活中啊,往往发生 b。这个 b 呢他实际上啊就是 a 的一个例子。生产中呢我们往往遇到 B 这个情况。要搞清楚这个 B 呢我们需要 C。这个 C 啊他本质上就是 A。这个 A 呢他实际上是说 blabla。

中国读者使用中国教材 1 的学习成果:这个 A 呢,他就是 blabla。啥?没听懂?你智障吧。

中国读者使用中国教材 2 的学习成果:啥是 A 呀?

中国读者玩某乎。

外国教材读者:xx 真是一本好书。

中国教材 1 读者:智障才读 xx,教材 1 才是硬核玩家的首选。

中国教材 2 读者:围观神仙打架。

知乎用户 万金油 发表

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我来说说其中一点。

我接触的是美国教材,就拿美国教材说吧。

感觉为了自学方便,美国教材才写那么厚,

中国教材主要还是靠老师讲,所以那么薄。

大学时的专业课教材就是美国的原版教材。

当时看到这样的大厚本,的确感觉很震撼。

想到以前就薄薄一本书,学起来都那么累,

这样厚的一大本书,一学期根本学不完啊。

没想到开课以后更是震撼,老师对我们说,

上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自学能力。

所以教材上的东西自学就可以了,不用讲,

老师讲的是教材上没有的超越教材的内容。

我们心想教材这么厚,老师居然还都不讲,

既要自学教材内容,又要听老师讲更难的,

这也太强人所难了吧?这也太刁难人了吧?

尽管我们强烈抗议,但老师还是不为所动。

他说他在美国时候就是这么给学生上课的,

没什么大不了的,让我们努力适应新形势。

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啃这厚厚的英文教材,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还真慢慢地适应了。

美国教材虽然很厚,但之所以写得那么多,

正是为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方便自学。

中国教材大多是干巴巴的论述,很难理解,

像干货食材不能直接吃,需要老师来泡发。

美国教材却像老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

无需课堂讲授,教材里就有老师给你讲课。

美国教材总是尽可能地降低学习者的门槛,

写教材时会默认读者是一无所知的小菜鸟,

会尽量用最浅显直白的语言来让小白入门,

生怕读者有畏难情绪,后面才一点点变难。

讲授理论之前,总要拿现实的问题来引发,

让读者明白这个理论当时是从哪里出来的,

讲授理论之后,总要给出很多现实的例子,

让读者知道学了这个理论可以怎样去应用。

书中配有大量的图例和表格便于学生理解,

还提供了很多相关网址方便学生扩展阅读,

书后还有很多小结章节回顾以及大量习题,

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材作者怕读者读那么厚的书会发呆走神,

时不时插科打诨来个段子让读者会心一笑。

章节末尾还经常插入一些相关的逸闻趣事,

引导读者坚持往下看发现作者的隐藏彩蛋。

美国教材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怎么说呢,

就像新概念英语一样,不是笑话胜似笑话。

能把干巴巴的教材写得让学生看了笑起来,

的确让人佩服作者学术和写作两方面功力。

既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兴趣,

又要诙谐幽默、插科打诨、保持学生兴趣,

还要把作者多年积累的真知灼见倾囊相授,

的确需要极大容量才能同时满足三个要求。

当然教材那么厚,价格肯定因此上涨很多,

尤其一些美国教材居然是用铜版纸印刷的。

很多人还要买配套的中文翻译版和习题集,

三样加起来是厚度吓人重量惊人价格感人。

知乎用户 家电夏洛克​ 发表

这里我们不妨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帮助理解…… 如此如此,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读者自行证明,此处不作赘述。

西江月 · 证明

即得易见平凡

仿照上例显然

留作习题答案略

读者自证不难

反之亦然同理

推论自然成立

略去过程 Q.E.D.

由上可知证毕

知乎用户 包龙图 发表

美加教材:

中国教材: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oAxXY 发表

  • 像我这样的学生,胆子比较小,有的时候上课不听,概念学不懂,公式一大堆,上知乎查一查,分分钟被劝退。外国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跳楼的那种,很多大科目的教材,会有各个专业的同学参考学习,作者会照顾理解能力差的同学,从最低智商读者(比如我)能够读懂的基准出发,详细解释每个知识点,读者意识很强。
  • 很多教材讲究 self-contained,即便读者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甚至 prerequisite 课程,也不需要再去参考其他的教材,作者会把和本书相关的预备知识,精简地给你讲一遍。这样一来,教材就要加上补课内容的页数。
  • 外国教材,margin 留的大,字体大,英文字母长,图多,一页一张图比比皆是。不耐翻,一个知识点,一翻就是十几页。

上面第一点还可以展开讲:

  • 和知乎的情况不一样,外国人上网求教材,权重比较大的指标就是通俗易懂。比如,有人在 stackexchange 的物理板块求力学教材,底下最高赞同的回答,是 An 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简明易懂”,“从小白的角度,由浅入深,把牛顿力学讲的很清楚”。而在知乎,经常有人推荐朗道的《力学》,提倡从一般到特殊,学物理之前,数学基础要好。这就是两派的差别,一本厚,一本很薄

  • 外国重视逻辑,比如空气动力学中最基本的三个 flow equations,从质量守恒、F=ma、能量守恒开始,给你从头推导出来,篇幅很长。
  • Lifting-line theory 这个方法,最初由 Lanchester 提出,但由于他的文字表达非常晦涩难懂,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学界根本没有多少人读得懂他的书。过了好几年,经过普朗特的独立研究,这个方法才再次发表出来,当然形式也更加严谨完整。这个例子教会后来的作者,清晰表达跟干货一样重要,不然一本书,辛辛苦苦折腾出来,大家看不懂,写了就跟没写一样。宁可多写点废话,也不留下太多的跳跃思维。
  • 接上面一条,外国教材里面重复的内容和废话难免会很多。比如,第八章要用到第二章的知识点,作者就会在第八章开头写,我知道大家都已经忘记第二章了,我建议大家再回过头去看看某某某某(每一条都列出来)知识点。讲到一半,真的要用到之前的知识点了,作者:算了,我再给大家写一遍。讲完了,作者:本章和第二章的某某某某(继续列一遍)联系很紧密,比如 1)2)….,大家应该好好学第二章。再比如,第一章介绍了正负方向,后面每讲一道题,都要从头到尾提醒一遍:因为这个方向是这样的,所以式子里面的第二项是正的,反过来,因为是这个方向,所以它是负的,大家不要搞错了。不出十页,碰到类似问题,作者:我再说一遍,这个方向是正….
  • 外国作者爱讲骚话,对话形式很多,语言也很土很接地气,不停地鼓励你,给你讲知识点的周边故事,极力避免刺激到读者脆弱的神经。比如告诉你,学完这章,做课后习题,如果你什么思路也没有,没关系,先看答案,看了答案,我包管你后面的题就能自己做了,因为题是我出的….

知乎用户 王瑞恩​​ 发表

在法学领域,我认为中美教材厚度的差异也和法律体系有关。我国属于大陆法系,法学课本主要是在阐述立法原理,介绍具体条文;而美国的判例法是从一个个判决中总结归纳出规则,因此课本其实就是判例的汇编。

比如这本美国法学院的合同法教材,一千多页,从目录上也可以发现,其实就是一份份判决书的汇编,加上作者对判例的评述。

我来模拟一下中美两国法律教材的语气,大家感受一下。

(注意:这里是指教材写的方式,不是指老师实际讲授的方法。国内老师也有很多结合案例讲得很生动的。)

中国: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合同法中的问题:交易习惯。在之前我们提到,为了判断缔约双方到底形成了怎样的合意,探寻双方真实意图是很必要的。在现实中,合同的文本可能存在局限性,有的事项双方没有明确约定,这时候就需要结合双方的交易习惯来判断真实意图。

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七条的定义,“交易习惯” 是指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或者指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 我国合同法有几处提到了 “交易习惯”,例如《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交易习惯,提出主张的一方对交易习惯负有举证责任,这是因为……

--

美国: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又见面啦!

今天,我们要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名字叫做 Frigaliment Importing Co. v. B.N.S. International Sales Corp 。从前,有一个瑞士的公司想从一个美国公司那里买一批鸡肉,他们签订了买卖合同,合同里说,要买 “chicken”。瑞士公司认为,chicken 这个词应该是指嫩嫩的,无论是油炸还是烤都很好吃的小鸡,而更老一点的鸡叫做 “fowl”。第一批货送过来也没有问题,嫩嫩的。但第二批货送到时,事情就不太对了:这批鸡肉太老了,只能用来炖汤,更加像是 fowl 而不是 chicken。

于是啊,瑞士的公司把美国公司告了。瑞士公司说,我们这行的人都知道,chicken 应该是指嫩的鸡。美国公司说冤枉,嫩的鸡明明应该叫 “broiler”,chicken 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鸡,我怎么知道对面是要嫩的还是老的。最后,法官看了农业部的行业监管标准,又考虑了业界人士对不同“鸡” 的称呼,认为美国公司说得对,chicken 不一定代表嫩鸡,所以美国公司胜诉了。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啊?啊,不知道啊… 不知道没关系,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 C & J Fertilizer Inc. v. Allied Mutual 。从前,有个小工厂主想给自己的厂房买一份保险,这个保险合同里面说会承保入室盗窃(“burglary”)。后来,工厂给人偷了,但保险公司拒绝赔钱。保险公司说,根据我们合同中的定义,burglary 的意思是指通过暴力手段进入室内,拿走财物,并在现场留下痕迹的行为,但你看看,你们案发现场都没有留下痕迹,所以不算 burglary。

法官说,保险公司你耍流氓,普通人怎么会知道你们会在合同里面有这个定义的?一般人理解的入室盗窃才不管采用了什么手段,留没留下痕迹。你们这个合同根本不符合大众的一般认知,只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做的定义而已,不能算数。

好了,讲完了这两个故事,聪明的小朋友们请回答我:交易习惯到底在合同法中有什么作用呢?相信大家一定都从这两个故事里面有所收获了吧。

下课~

知乎用户 肉松卷​ 发表

因为国外的教育挺以人为本的,是真的在传播知识。不夸张的说,随便买一本英文教材,一页理论三页案例是常有的事,作者是真的怕你不懂。。。然后各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跟理实交融的阐述,基本上看起来很厚,但是读起来很快很轻松,也很容易明白他在说什么,理工科也一样,即使是教你做原子弹的书也难不倒哪里去。总之就是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呀!原来我不是个废物呀。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越是见识少啥没文化的人,他说的话,写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凸显自己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越别人看不懂越显得自己水平高,凡是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的都知道,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大学的教科书都有很多你看不懂非常突兀让人一头雾水的地方,而且各个学科都有,仿佛不是为了让人明白而是故意刷掉一些看不懂的学生一样,以至于硕博阶段有一些老师根本不推荐自己学生看中文文献跟书。

从古到今,从武到文,很多’师傅’都喜欢留半手,是不是经常觉得老师对你有所保留?自信点,他们不仅上课这样,写书的时候也一样的,写出来的都是几十年嚼烂的东西,但又要显得上品,就只能用一些奇词怪语生僻稀罕的词句了,新瓶装老酒懂得都懂。

这种传统,一直都在。毛爷爷当初就批判这种奇葩文风,提倡文章要简约易懂。

只可惜,伟人也有未尽之事。

有时候想想,有些国家为啥叫发达国家?为啥总有人瞧不起你的学术?瞧得起的大多也都有留学经历的,别杠。就因为你穷么?不见得吧,你看到路边穷人会歧视么?如果你都不会凭啥人家进入文明社会几百年的不能比你懂得更多?对吧。

——————

鉴于很多人都说到了国内外教材的售价问题,这里就提一嘴。

一个是老话说得好,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为啥你的那么便宜别人的那么贵作为有认知能力的成年人心里应该有数的。

另一个是,作为天朝人您难道不会用淘宝买吗????译本 3 两,外文 15 两银子。不会用论坛下免费的嘛?不知道找文献共享贴吧,QQ 群微信群的嘛?真不会是马云说的那种看不清看不起学不会来不及的那种吧。

最后这个题的主题是为啥国外教材厚,不是为啥国外教材贵,请不要信马由缰随便歪楼啊。。。

——————下面是胡说八道——————

但是后来我一想,不对呀,这是高人呀,只有高人才能想出这么好的法子来进行社会分层。

也就是说教材编写成这样是刻意为之的,就这两年的像取消教育机构,分流高考生到技术工种一样,为啥要这么做呢?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成果养不起 14 亿人口,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去社会底层,填补这一个社会阶层的空白,不然全都是上海天龙人一样的群体社会会乱的。扪心自问一下你的月可支配收入,看看你住着的六个荷包,一切就昭然若揭了,如果你感到负重前行,一定是有人替你岁月静好。开始的高考制度是为了选拔人才,后来发现神秘东方几千年科举传统下的小老百姓都挺会考试的,一群人挤到上面怎么也不好选,甚至每年咱们国家两个国际知名的欧美附中流失那么多的人才都没见国家缺人才呀??

那一定是够多的了。

赶紧叫停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太多了。

以后还是只生一胎吧。

知乎用户 极小曲面​ 发表

不得不说,早想吐槽这个了。先说观点吧:这和英语教材是否优秀、是否照顾学生无关,主要还是(美国)教科书产业的改变。

如题主所说,英文教材往往很厚很大。我再补充一句,特别是美国大学基础课入门教材常常极厚极大,这又主要是九十年代以来的现象。在冷战时期,美国大学教材也很正常,开本和厚度都没那么离谱,而且越是深入的课程,课本就越小,和国内的没什么差别。其他国家的教材也很少有英美那样的。我看各国教材的体会是:单就篇幅和写作风格来说,中国的国产教科书放到世界范围看其实还是比较正常的,特殊的反倒是现在的美国教材。

上几张图对比一下——都是其他国家大学一年级用的入门课本。左侧是小出昭一郎写的一本很经典的物理教材的日文版,九十年代出版,它比国内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那套书通常的大小还要小一圈。

左侧是俄国 - 苏联一套用得很多的普通物理教材,大小和国内的课本差不多,开本还小点。

左侧是莫斯科大学用的一本大一数学课教材,大小和厚度和国内的小型课本基本一样。这本俄文教材和上头那本俄文物理书都在俄国内外都是很有名的经典教科书,我这两本也都是二十一世纪出的版本。

至于文科,也是一样。图中左侧是一本美国大学七八十年代用的波兰语教材,内容很充实,够一年用,大小和国内出的三十二开外语教材相差无几。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教材的模样马上就变了。图中左侧是现在美加大学用的一本乌克兰语教材,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 “外国厚教材”,右侧是国内出的同类教材,可供对比。这本美国教材是老书出新版,那原来有多大呢?这本书的老版其实和上面那本红皮波兰语教材一样大,也并没有现在那么厚。内容上,新版和旧版比改动不大,都是供一年的入门课用的初级教材。

看到这儿,该点题了。美国大学教材的 “膨胀”,以及如今大开本、大厚本教材的流行,这些并不是什么外国大学写教材的传统,而是很晚近才在美国出现的事情。说实话,也并不真是什么教学上的必要——美国以前的课本不这样,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很多国家的教材也不这样,而且美国大学里越是深入的课程,那样“浮夸” 的教材就越少。中国在八十年代也曾大量翻译外国的经典教材(主要是美国教材),那些书并不比国内同类教材更大更厚,可到了九十年代或二十一世纪,这些经典教材再一出新版,就都成了令人生畏的大块头——有心者可以对比一下国内一度流行的哈里德《物理学》,国内七八十年代出的旧版是四本三十二开的小册子,和国内其他普通物理教材一样,而近年根据新版出的新中译版则是净重两公斤多的十六开大砖头。但肯定不能说,这些教材的老版是没好好写的,是不替学生着想的。

那么,之前教材 “要言不烦” 写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一下子,美国大学教授写书就絮叨起来了?当然可以举出很多可能的原因来,但这里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科书产业的推动。频繁出(改动并不大的)新版、加入大量可有可无的 “辅助材料”、在“干货” 之前加篇幅很长甚至离题的 “引导”、把教材印得又大又厚又花哨从而抬高教科书价格——这些都是一回事,简言之,是把教材内容“稀释” 造成的体积增大,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教材出版商数钱数得乐开花,至少他们是会有意识地去鼓励的。这一点相信在外留学的留学生很有体会。

是否享受这样风格的教材,看个人偏好和学科特点——各种风格的教科书都有优秀之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我想需要澄清的是:这样的教材放到世界范围看、放到整个大学教学的历史中去看,都是极为特异和晚近的现象。在近些年,由于出国留学增多和国内课程改革的缘故,对这样的教材国人接触较多,但这并不能代表世界近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传统,甚至也很难以此来概括二十世纪欧美的大学教育和教材写作情况。根据切身经验做全称判断是需要谨慎的:外国不止是美国,美国的教科书又不止是基础课的,美国基础课的教材也不是一直这样。

知乎用户 Triborg​​ 发表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

有的回答说是出版奸商的问题,有的说是教材目的的问题。都有正确的点,但都不完全。我这里提供一些例证,给大家开开眼界。

———————-

这里还要说一下,我国的大学课程有全国统一的大纲与教学内容,被选为标准教材的教科书不准自由发挥。而且写教材的人有的是科研第一线的(成名)科学家,有的只是教师,科研不咋地。这两种教材各有千秋。教师写书好处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很熟,干货十足错误少。但是不会有什么发挥。想深入只能另找他书,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家写的书,自己擅长的部分就鸿篇巨制,旁征博引,理论的来龙去脉、怎么用在科研实战、怎么用在国计民生都有讲解,读者读来就会觉得酣畅淋漓;而不擅长的部分只能照着其他教材萧规曹随。老实点的就给出引用,不老实的就一笔带过。比如 Pathria 对状态数的计算颇有心得,把自己的两篇论文写进了教材;而对位力定理就不是很熟悉,就照抄《简单液体理论》这本书,还抄错字了。所以说学一门课最好是抓住一本教材(最好是标准教材,但也得是自己能读得下去的,读不懂不是读者的问题也不是作者的问题,只是互相不匹配)通读一遍,然后大量读各种以特色的教材。大学图书馆里放那么多不同作者的同名著作不是为了玩的。

——————————

首先,奸商无处不在。外国有,国内也有。请看下图:

同一本书,第二版和第三版内容差别不太大,第三版加了不到 200 页,结果从一本大号中学语文课本,变成了一本巨书。因为内部空白、边白给增多了,字号也大为增加!每次我带着后边那本大黑皮给学生上课,都觉得是背了一座大山。下课再加上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题外话,期末有学生吐槽说,感觉这门课,一门顶过去两门:专业英语和统计力学。话说我也是没办法,这是我校钦定的教材。还有两本钦定参考书是 Kardar 的《粒子的统计物理学》和《场的统计物理学》。我还是自己找到中科大的蓝皮上下册:

[

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曹烈兆 周子舫

京东

¥184.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58015456276779009-0&p=AyIGZRhfHQARDlMTWRUyEgZUGFwXARoCXBlbEQMiQwpDBUoyS0IQWhkeHAxfEE8HCllHGAdFBwsCEwZWHFkWChcOVxtfFB1LQglGa2MEcX4TfTMdYmRDV30kFUpvXRBrBXUOHjdVElsXChMGVRxYJQITBlUfXhYBFAZlK1sQMlNpVRpfEgEUBlQrWiUCFQdSH18SAhIDURpfJQIaA2XN9YHXmriMq%2F7DqLzS2KuOnKnGudMrayUBIlwATxJQHhIFURJaFQYXA1IYXRIEFA9UGlMJAyIHVBpYFgQVD10dNRRsEQZVHlMUCxcOUCtbJQEiWTsaCBVXFFBRHTVPXk5AFl4aQ2wRBlEfWBQCEzdXGloXAA%3D%3D)

还有卢文发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

[

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

京东

¥54.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58015653832704000-0&p=AyIGZRhaHQUQAVYaXREyFQRUG1ocBxsAUhJ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WBQCEw5QElwSCw1eEEcGJV9FfjZLB0FndwBWGBhhYRBgNWMwE3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ElgRCxE3VCtbEgIVA1EcWxIBFQJS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AFg5UG18SBhAOVxhdFAcTBlQHWiUCEwZWGF0SChoBOxo1FgMSAl0aUhALFzdVK1glXHwGBhsLHFJHBjtBB0lFUENVXzUWAxYCUhxeEDIQBlQZWQ%3D%3D)

(前一本比较难,后一本目标是大二开课,只需要大一的高数和普物知识,两本书分别对应一般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作为给学生的参考书的。


有的说外国教材是便于自学所以厚,而国内教材全是干货,所以薄?

诺贝尔奖得主费米 VS. 浙大教授彭笑刚,这书孰优孰劣?

其实国内教材也颇有一些适合自学的,比如下图:

[

物理化学 韩德刚 高执棣 高盘良

京东

¥42.5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58168529519304704-0&p=AyIGZRtaEgMUAFMdXh0yEQBVGFgSBxoEUhN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YXBUBEQBQE1gSCg1eEEcGJXIVdS1YHn4FckJPXwdCXXdRIm4pSX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HF8dAhMPZRprFQUSAFETWBICEgZQGG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ANcG1wcBhEPURtTFwMXAVQeRxQyEgZUGFgTBRoPU3VaewETB1ATWhwHGwJlG2sWMkxpVEsLQgoQUFF1AUldS19VXgZ7ARIPVxJaHQUiBVQaWRc%3D)

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 [我的物化课老师的博士导师],《物理化学》)干货之外,满满的开放性讨论啊!还有那么多参考文献。我当年为此经常跑图书馆,读了不少杂七杂八的这种教育类小文章。顺带安利一下 J. Chem. Educ.,里边时常有大牛发科普小文。也看出来当年(1970-1980)年代有不少大学教辅小册子(严济慈那本热一热二的书),现在也都不见了。真是科普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最后再放两本名字完全一样的中外教材,体会体会:

董无极(Michigen State Univ. 的美籍粒子物理科学家)的群论(300 多页)和陶瑞宝(复旦大学的凝聚态物理科学家,谢希德当年的助手)的群论。所以说确实,一学期的讲义也就 100 多页。

我讲本科生统计物理,三学期学制,涵盖平统所有内容,包括密度矩阵、1 级 2 级相变,10 周讲义共 138 页;涵盖书中内容 300 页左右

如果一本教材的页数在这个范围,主要是讲义,比较容易入门,干货多,但是某些诸如 “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这个理论的历史脉络、历史发展是怎么来的?” 这些问题就不能回答了。也不会有太多个性化的讲解。厚道的书会在末尾给点参考文献,不厚道的书就一点参考文献也没有。比如谢树艺的《工科数学:矢量分析与场论》,就是写的非常自洽,读了之后就能计算,但是为什么那样算就一点没说。读了之后也不会知道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教材很厚,就是加入很多参考知识,较为适合自学。建议初学者去图书馆找一下,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从头读到尾,掌握大略;但是仍然不能指望读一本书就能掌握该题目下所有知识。比如 McQuarrie 的《统计力学》,讲 Brown 运动,省略了大部分公式的推导。Pathria 的书里有缺失的一半(分部积分的推导);另一半必须辅以《常微分方程》,学了 “常数变易法” 或者 “积分因子法” 才能读懂。

我个人的经验是,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关心某些概念的来龙去脉、某些理论的适用范围等等,这时候需要任课教师给出完善的讨论、参考文献;及格线附近徘徊的学生们,最关心的是习题如何做、考试时答案如何写能得到全部得分(比如普朗克常数啥时候加?三维量子谐振子的配分函数推导如何写能得到全部的步骤分?),只希望有 100 页内的干货以便复习。所以写出薄书厚书都会有人质疑,这是一个父子买驴的 dilemma。

国内的解决办法是只给出 preliminary,增加的东西由教师开出,课外的答疑、office hour 一类形同虚设,但是课时和习题课较多,比如热统来个两学期之类。这也是苏联模式的特征。照顾程度一般的学生。美国的特点是大厚书为主,课上讲解干货,由学生抄笔记,学生下课之后再根据厚书自学问题。习题课不太清楚。自学出问题了,office hour 去找老师、负责答疑的研究生。这配合 10 周的学期制,每周只有 1-2 次课。这也方便老师挑出不来上课的学生——1000 页左右的书,不来上课就不知道考试考哪部分内容。但是牛人学生可以自己一学期读完 1000 页,咋考都不怕。可谓是各有千秋。

==再唠 10 块钱儿的分割线==

国外的教材来说,也分 “细致流” 和“干货流”两种。

这本物理化学是无意间发现的,分两卷,分别对应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结构化学+光谱。

Thermodynamics,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Kinetics》 Andrew Cooksy【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每卷 600 多人民币,对彩色的书来说已经算很便宜了。相比较而言,一本 McQuarrie 的统计力学,黑白的 800 多页还要 1200 元左右呢)

每一章都有前言导读、为啥要学、学了干啥、课程目标、正文、课外小知识等等,除了引用的已发表论文的图以外,大量的图都是自己重新做的,极大方便学生自学、引发学生兴趣、教师讲授(这种书一般再出一本教师用书、一本习题集)。

下边这本就不那么友好了,虽然便宜(200 元不到小薄本),

Quantum Mechanics in Chemistry (Dover Books on Chemistry)-Kindle 商店 - 亚马逊中国

假定读者具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善于自己推公式。当然这一页是我特别挑选的,不过整本书都差不多。第一章就是 Hartree-Fock 法,20 页的内容相当于一般量子力学+量子化学教材。没有基础,习题一道都做不出。而这第 11 章,据作者之一 Mark Ratner 亲口跟我承认,是因为当时缺钱,跟老大 G. C. Schatz 商量补上一章,多赚点钱花花。看上去就是把自己组里推公式的记录出版了。

各种书薄厚不一,推荐找些相关的书读一读,感受一下:

物理专业的真的要学那么多东西吗?

知乎用户 无辜的石老师​ 发表

国外教材:“同学,这个是这样这样的,你懂了麽?不懂?我这么打比方吧。。。。你懂了么?懂了?好的,我们讲下一个。”

国内教材:“你们这些傻 x,看我牛 x 不”

知乎用户 白如冰 发表

国外的大厚本也分 “虽然厚但是写的啰嗦一些方便你入门” 和“我这些年的心得体会都在这里你看懂多少随缘吧”。

不能因为看了一些入门的教科书都觉得 GTM 里那些 600 + 页的是灌水呀。

知乎用户 贺司衡 发表

前面的答主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明了,我尝试从教育学本身的角度来解释下。

国内对教材的定位,与苏联那边一脉相承,是【教材】属于【课程】属于【教学】,学生想学好靠的是教师教的好,教材只是教师所用的教学材料。此外,注意到很多教材都在简介中写了 “也可作为相关工作者 / 研究者实践过程中的参考书籍”,这也是为何国内教材总是微言大义,并且按学科结构编排。

国外(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的课程设置,是将【教学】和【教材】置于同等地位,同隶属于【课程】。(甚至,由于教师水平不一,教师被视为对学生培养时的误差,教材更接近课程目标所以地位比教师更高。)所以教材本就担负着学生自学的功能,自然按学习者学习规律编排,深入浅出。篇幅也自然会多一些。

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外研社的高中英语教材(包括小语种教材也可以),上面各种模块设置就类似国外 “花里胡哨”。此外,我国在程序教学(也是西方那一套)上实践最好的,也是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软件。原因,依然是教师水平差异太大,资源太缺乏,必须要有误差没那么大又说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所以才下大力气投入包括课本在内的教学材料的建设。

当然,上述都是对于标准化教学和一般教师而言的。大牛不管在哪儿都是不拘于教材的。人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编讲义╮(╯▽╰)╭

知乎用户 杨笛笛​ 发表

微积分不是可口可乐,全世界都一个样。

国外教材讲极限:

啊同学们,极限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例子。 假如你要把 f(x)=(x^3-1)/(x-1) 的函数图画出来啊,它长这样。但是呢我们知道 x 是不能等于 1 的,根据我们目测好像 x 接近 1 的时候,y 会接近 3,那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我们可以画一个表格来模拟一下,当 x 从左边接近 1 的时候,f(x) 会从左边接近 3,当 x 从右边接近 1 的时候,f(x) 会从右边接近 3。本质上 f(x) 就是一个在(1,3)有空心的抛物线, 也就是说虽然 x 不能等于 1 啊,但是呢,当 x 无限接近 1 的时候,y 会无限接近 3,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

, 读作 the limit of f(x) as x approaches 1 is 3.

这个讨论呢给了我们一个非正式的极限的定义,也就是说当 x 从两边无限接近 c 的时候,如果 f(x) 会无限接近一个常数 L,那么

真是又长又臭!讲了一整页都没把正式定义说出来,慢慢悠悠做一堆铺垫浪费学子们宝贵的背书时间。

好了,现在我们看看中文教材怎么讲极限吧!

哇嗷,原来这就是极限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极限就是理想,就是恪守本心!

有人说国内的教材不实用,太理论化了,我只能说那是因为你们自己没有一颗学习的心。

想要学习实际案例,你直接下载一个 pdd 不就完了吗?

最后分享一个我在 AP 微积分课程中讲极限的课堂分享:

杨笛笛:让高中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极限 / An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limit

更新一下:

有人问那段不忘初心是怎么回事,建议大家搜一下 “课程思政”,会有很多惊喜。

评论区有人提到为什么不用最常见的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材来对比,那我们把这本书讲极限的地方也贴出来分享一下吧!

可以说是非常严谨了!不给你搞那些虚的” 非正式定义 “浪费时间,一上来就是最正式的定义直击灵魂!并且还贴心地在末尾写了一个 “简单表述”!

还有人问那本外国教材叫什么名字,全称是《Calculus 10th edition by Ron Larson》,出版于 2012 年。

封面和 isbn 如下: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苏式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工业,入学的学生是一种工业半成品,经过大学的教育成为合格的工业品。既然是工业生产,必然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合格产品,无论是简陋的宿舍楼还是简短晦涩的教材,都是在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 / 投入比。

至于你说你学不会,这对工业生产而言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因为但凡工业都是有次品率的,只要能保证总的成品率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最优,并且有有效的筛选机制及时把次品扔出去不要混入合格品就行了,你这个产品不行那就淘汰。反倒是如果用了更好用的教材,提高成本倒在其次,更要命的是破坏了原本有效的次品筛选机制,让那些本来不该学会的笨蛋学会了,送上工作岗位,相当于是产生了 “假性合格产品”,闯出祸来太砸招牌。

缺点是毫无人性可言,优点是上大学不要钱。

至于美式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业,入学的学生是掏了钱的客户,大学的目的是把客户服务好,让你高兴。既然是服务业,重要的是让顾客觉得自己的钱花的值,学会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顾客觉得自己学会了知识,不然你把教材弄太难的话,总是打击顾客,顾客一旦无能狂怒很可能会掀桌子不念了,轻则影响口碑,重则让你退款。

优点是你作为顾客的地位比较高,缺点是屁民读不起。

知乎用户 baskice 发表

其他国家我不知道,美国教学思路和大陆苏联式完全不同

美国大学宽进严出(这其实是地方义务教育崩溃的后果,美国不像日本那样全国义务教育较平均),注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美国大学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最多只能指导而不能教你。

因此教学逻辑演变成:学生课前自己学习材料,做课前练习。课上教授大纲略讲,然后就是大段时间小组合作(答疑时间移动到 office hour 去)或者直接课上答疑。

课后接大量分析性 / 合作性作业,以及考试或论文检查学习成效。缺点是跟不上的学生只能 drop,甚至直接退学。

美国教科书又厚又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教育出版业责权不对等,导致出版商高价失控。不仅在书内填充大量意义稀薄的内容。还反复出新版压榨每一届新生。决定用哪本书的是学校(教授),是版税的直接受益人,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抗议权。

苏联式教学假设学生有扎实基础,并且教学主体是高水平教师。这样一来对知识的解释和教学主体都是教授。教材更多是内容总结用于复习。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对高水平老师要求量很大,讲的好的讲师,学生如沐春风。讲的差的讲师,学生一头雾水,看教材更是狗屁不通。还得自己疯狂找资料。像俄罗斯这样继承了大量优秀数理人才的国家能维持大量优质大学。而大陆这样新型经济体就很难找到大量优质教师,导致二三线学校相比顶尖的清华北大出现巨大教学质量差距。相对来说不公平。

中国教科书质量低下的原因还有盗版盛行导致的书籍廉价(以及极为不合理的,没有减免的 20% 版权收入税率)。这导致认真写教科书的经济回报极低,甚至不如写口水仗长篇网文。

因此原因编纂教科书的人,要么自己水平(当时)很低,要么单纯翻译境外优质书籍。

这一问题在新型行业尤其严重,如计算机编程的教科书,某如雷贯耳书至今还在用的谭某书,作者编纂教科书时的水平。甚至还不如现在一线城市优秀高中生编程水平(上海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直接放斯坦福入门课视频,接课外 MOOC。相当有 Advanced Placement 风格了。对美国大学申请也有帮助)

知乎用户 Brilliantgreen​ 发表

这大概就跟 90 年代我们高一第一天上物理我们老师非要叫我们去地摊儿买 10 多年前的甲种本一个道理

我们高中基本不用人教版教材,因为教材改革之后大问题就是,越来越薄,什么事情都没有讲清楚,如果是雅思托福作文,直接给它打低分,为什么?因为它只有观点,没有事实论证。

而作为基础入门自学的白痴儿童,我们需要大量实例来告诉我们:为啥要学这个狗屁理论?这个狗屁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用途呢?这个狗屁理论在历史上和谁有关系呢?

你发现改革之后的教材,至少我那时候的理科教材,这些东西都木有了

木有了之后,适合谁?

适合坐在我前面天天睡觉,活在自己世界里,然后看几个公式都能看出花儿一样的同学,他就能自学上清华。

那么不适合谁呢?还没有找到兴趣,需要有人启发一下,找到这个理论学习意义,对枯燥的公式理论没有兴趣的人。

后来翻开甲种本,就懂为啥物理老师让我们去买了,80 年代中学生比我们 90 年代幸福啊,因为我们老师本来就不想上课讲基础,这甲种本里连物理实验都事无巨细地写好了,还要我们老师干嘛?

反正他上课也不讲题,只会那句:举手举手!!!让我数一下有没有 15 个人!没有!下一题!!

我个人认为高中三年没有任何意义,压缩一年就行了,反正我物理都是靠一个老师高考前最后一个月补上的,这种对高考考纲非常清楚的老师能让我最短时间考上个你们瞧不起的 211.

其他科我其实平时上课也没怎么听,我旁边那个靠关系上来的银行高管女儿上课不停讲话或者突然上课尖叫(她理由是她遗传糖尿病,人生就是享乐为什么要学习,反正很快就会挂),老子跟班主任多次提出调位置,但是因为老子是个单亲家庭没人管的孩子,所以无解。老子经常在她和我前面的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预备役选手的聊天声中听不到各科老师在说什么。老子从小就是各个学校班主任的利器,凡是班上没人愿意一起坐的操社会的,都是让老子去做同桌,理由是我很乖。老子觉得真实理由就是我爸爸不来开家长会,我妈 3 个月左右才从成都回来一次,来一天就走人了。我这两个家长不会找老师闹。

哦,我跑题了。

你发现没有,很多中国人理工科学的好,但是不太容易拿到诺贝尔奖,还有就是在科学上没有 imagination,那天我在给群里讲课,老外提到作为科学家而言,费曼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有 imagination。

这时候你会说:老师,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吗?我没有想象力,我选择—- 放—- 弃!

不是啊,亲爱的,想象力也可以后天习得的,以我自己的经验,你看我为啥想象力还行?因为我接触面广,我喜欢看电视,而且看电视饥不择食什么都看,中学看杂志和报纸则是每天一本,同学从家里专门给我拖一箱子的大众电影 80 年代版本,我可以全部看完,很多你没看过的各国包括捷克奥斯卡动画短片得奖作品和在欧洲电影节的奖的韩国动画片我都看过,我从小就是一个国家地理杂志和探索频道的忠实观众,我家里还存着大学时候买的国家地理的一个 dvd 合集, 大概几十张,覆盖各个领域。所以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你现在只有点,没有面,因为点多了才能形成面,就这么简单。

那些高赞答案里所谓你永远用不到的知识,大牛的八卦,类比,比喻,和相关的各种实验故事,甚至做实验的小故事,我个人觉得,很重要。

它们就是导致为什么美国真正理工科的天才和你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你记得住公式,但是你无法自己把各种点连起来形成乔布斯所谓的线。

你无法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中,联想到当初你学的知识,因为你当初的教科书全是公式,没有这些现实生活场景。

还有,科学家实验中的过程,小故事很重要,无论是起到激励作用,还是在你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一些灵感。

你作为科学研究者,你也是个人,你不是一个小白鼠。 了解一些科学家的八卦,对于你后期排解孤独很重要。

比如你知道牛顿就是个孤家寡人,那么你就不会对你总是孤身一人这事儿过于沮丧

比如你知道奥本海默本身可能研究能力不如手下的科学家,但是他管理能力出色,所以你可以为自己找到另外一个职业方向,科学家也是需要综合能力的。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是要整天研究东西的。有的科学家能起到更大作用,因为他会调配各种资源,尤其是偏执狂为主的科学家人力资源。

我们的问题就是,读的东西少了,我们以为科学的学习就是公式定理实验本身

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世界,所有相关的东西,好的教科书都希望为你呈现出来

请你不要没事儿打游戏,上知乎,和同学瞎扯淡

而是整个人浸润到这个世界中去,你才会逐渐有了把点连成线的能力。

有人说我写东西写的很快,角度和别人不一样

不好意思,如果我当初没有把题库里上百个题目都想一个遍,然后每天不断增加各种素材,用群来逼自己学新东西,我哪儿来那么多事实案例来劝说你?

中国人写东西和说东西最大问题就是理论套理论,实例少的可怜,然后创造出一堆玄学出来骗智障,比如最近抖音万千观众找大师。

从早期的学前苏联,到后期不断改革,我觉得越改越失败。

经常有人劝我写英文不要写太复杂了。甚至有那种雅思 6 都没有的跟你扯说外教说的,不要写的太复杂。

我心理一般先骂了几句,然后跟学生说:你是不是海明威

学生说:不是

我说:任何大师都是先复杂再简单。哪儿有一来就简单的?你达到这个思想高度没有?能够把世间万物用极简方式体现出来。

教科书也是一个道理,我那个时代中学教科书给我这么一个感觉,它以为我是抖音大师,什么事情都想不言而喻。

但是,我不是大师。

我是个喜欢看电视的小姑娘。

我是个做物理实验和同学一直做不出书上的结果只好在后半节课几个人拼命在每个步骤去改数据凑结果好中午按时回去吃饭饭的小姑娘。

我后来大学有看过美国理科和心理学教科书,我觉得对于已经和世界上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严重脱节的我们同胞而言确实很难,因为阅读量巨大,但是能吃下来的话,脑袋里装的各种古灵精怪的东西绝对比我那上清华的同学多。

而且多半就具备了能够把一个极为复杂的物理问题给我这种只喜欢看电视的白痴讲清楚的能力。

而科学研究里有一个建议就是,当你自己脑袋已经被实验搅乱的时候,你尝试去跟身边的白痴解释一下你手头的事情,这时候说不定能有新的思路。

所以,据说费曼要求从麻省理工转到加州理工,就是为了可以给本科生上课。

我不了解现在课本,但是我那个时代,我个人对教科书的评价很低。

甲种本后来都没有看了,去老师家里补课的时候一直用的我们学校发的一本黄冈习题集,那玩意儿其实都超纲了,学校讲的大部分都超纲,学来没有用。

你会问:超纲为什么没有用?知识不是越多越好?

你知道中国人学东西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从雅思托福学习就能看出来,我现在如果画个树形图出来,中国人学东西大的分支有,但是这棵树的呼吸根和气根没有,这些才是这棵树赖以生存的东西。

经常聊作文,我都要求学生对自己观点进行论证,给出具体实例,学生给不出,我给学生讲一个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案例或者现在我们中国某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学生才发现原来那个观点根本说不通,只能自己推翻自己的观点,重新论证。

论证,成了我们教所有出国类考试作文,中国学生最大的拦路虎。

而这个 拦路虎,就体现了我们教育的最大缺点: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貌似是真理的 ideas, 剔除了无数相关的 facts

所以你看为啥知乎关闭评论区,全是观点覆盖观点,根本没有实际案例,这种聊天有个屁用?

还不如出门多吃几个串串为成都的经济做贡献。

所以我现在关闭好了评论,准备出门吃串串,记得点赞。

介绍几本书给大家

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构成了美国国家历史

[

美国人的故事 全三册

京东

¥126.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2499760819605504-0&p=AyIGZRtYFAcXBFIZWR0yEgRSGlMdCxU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IaUx0LFRgMXgdIMmFAF04%2BD1xqZQdPW2wHTHwtGx91eF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MaUxADGg5SGV0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dGF4dChQAVBJbHQUTA1EaXgkDIgdUGlscChACUR81FGwSD1UeWhAEFgNTK1slAiJYEUYGJQATBlcZ)

[

美国简史(新版)

京东

¥34.2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2500319375073280-0&p=AyIGZRtYFAcXBFIZWR0yEgRQHV0cCxo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AdXRwLGhgMXgdIMmIDDxIBcmVzYhNDJlRAF0AQYjpuVl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MaUxABEAdcHlk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dGF8UAxAHXRldEQMUBVYSWgkDIgdUGlscChACUR81FGwSD1UeWhAEFgNTK1slAiJYEUYGJQATBlcZ)

[

图释美国史纲

京东

¥40.7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2500486744449024-0&p=AyIGZRtSFQASAVIfXxIyFQJWE14TCxUPXBt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XhYKFwFcHFMcAg1eEEcGJQUSRTNnHVNDcFkFTx9jYUBQBmQhSV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G1oUBhQOVBhrFDISA1MdWh0HEQFVHFIQMhIPUSuNu5bHj%2BrC67DUuKmAluvAi7nT651rJTIRNw5OD1xHDgdVE1gRAxMCXBxdEAcXAl0aWBAeEzdVGloVCxoFUB9fewN8B10bXhQHFANRHWsVMhI3Cl8GSDIQBlQZWQ%3D%3D)

[

美国文明的兴起(套装上下册)

京东

¥147.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2500788289732608-0&p=AyIGZRtYFAcXBFIZWR0yEgRXElMXCxQ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cSUxcLFBgMXgdIMlVdS0wZUkJFZT4YJkVHeXohbjhvQX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MaUxAAFwVRHF4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dGF8UAxQOXBhSHQQQBFIaUgkDIgdUGlscChACUR81FGwSD1UeWhAEFgNTK1slAiJYEUYGJQATBlcZ)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如何看待媒体披露武亦姝爸爸是知名律所合伙人?​www.zhihu.com​www.zhihu.com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www.zhihu.com​www.zhihu.com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www.zhihu.com​www.zhihu.com那些九十来斤的仙女一天都吃些什么?​www.zhihu.com​www.zhihu.com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www.zhihu.com​www.zhihu.com没有朋友的人是不是不正常?​www.zhihu.com​www.zhihu.com

知乎用户 夜舞暗澜 发表

国内教材是给老师做提纲用的,强调老师的作用。不上课是听不懂的,上课老师不好也会有很大影响。

国外教材强调作者本身的想法,力求在没有第三人解释的情况下,把事情讲清楚。强调自学能力。

事实上,去看一本好书总比上一门好课容易些,也便宜些。给想学的人降低门槛,也是一个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好途径。

知乎用户 高桥凉鞋 发表

我看了几十个回答,都没说到本质…

这是我一个当大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的…

国内教材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作者在体系内的晋升增加一个筹码… 想升教授?申请国雾院特殊津贴?请问您编写过大学教材么?反正评委只看你有没有编过,不会看你编得好不好… 有没有编过是一个客观事实,编得好不好是一个主观的概念… 因此以最快的时间,最多的复制粘贴,最陈旧的知识点来完成编写教材这一件事,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优选择。

国外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得爽,老师用的爽,否则几十刀几百刀一本,谁去买啊?能上大学的都不是智障好吗?因此广泛的咨询各界意见,努力地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与讲授难度,不断出新版与时俱进来完成编写教材这一件事,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优选择。

两者的目标都不一致,做法当然不同,结果当然不同。

我相信大部分系统阅读过美帝的大学教材的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自己其实读了一个假大学…

知乎用户 沧浪 发表

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吧,CS 专业,众所周知,这个专业的经典教材都是国外的。

国内教材大都有通病,该讲的地方浅尝辄止,或是简单略过,然后就直接上代码,有时候反复看那一部分反复阅读都无法理解,就不得不跑到图书馆找几本相关的书,看看都是怎么来讲这个知识点的。

国内教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干货太密集,节奏感不好,当个工具书查下还好,要是抱着啃绝对是很枯燥的。

国外教材读过一些,其实都是用比较简单的语法和词汇,英语水平不用太高,只要沉下心一点点读就能读进去。而且国外经典教材的作者大都很喜欢把个人喜好代入书中,语言诙谐,而且超爱用比喻修辞,跟看相声一样,我经常看着看着笑出声来。读这些教材就像与一位有趣的人交谈互动,而读国内的教材就像听一个干瘦留着山羊胡的老夫子在那念书。

所以,如排名第一的答案图示,国外教材大块篇幅用在扯淡,调侃,类比,比喻上面,干货部分也是一点点带着读者,尽量让你看懂。而国内教材虽然不那么厚,但是读起来总有那么一种感觉,好像作者在跟你讲:你看看,多简单。什么?看不懂?那是你笨。

讲真的,看这种教材总感觉作者有种莫名的优越感。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就拿计算机教材来说,我买了上百本了,只有几本是国内作者写的。

为啥不买国内作者写的?有两点:第一、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看得肚子气的都是痛的。第二、看不懂,不知所云,或者还不如看文档。

而引进版的,大多都是循序渐进、关联知识点给你介绍的明明白白,生怕你看不懂。而且会给讲清楚,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当然,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引进版书也有,不多。

有些极端的大学教程,比如《C++ 大学教程》,纯粹就是写给小白,小白也能轻易看懂。

国内教程撰写水平真的堪忧,我觉得我儿子的小学数学我看着都费劲,每一课都像杂烩汤,逻辑混乱不堪,比看编程书都难。

知乎用户 莫泽成​ 发表

说说个人体验吧。

用国内的教材时的体验:这是什么鬼,这又是什么鬼,哇,最后居然能得到这个,好厉害!

在国外上课时的体验:啊,今天没预习,上课肯定是听不懂了,就当来抄笔记的吧╮(╯_╰)╭

用国外的教材时的体验:啊,不枉我砸锅卖铁买了你,从 1 到 2,从 2 到 3,都很清楚嘛,棒棒棒!老师上课都在扯些什么鬼……

知乎用户 汤米陈​ 发表

首先,中国教材风格师从苏联不假,但和苏联原版教材相比,中国教材的厚度还是要薄很多的。为什么?因为汉语的信息密度远大于俄语啊!

同样一段话,不说俄语,就说英语和法语,用汉语表达的篇幅就要比英语短,而英语又要比法语短。实际上,俄语是一门信息密度极低的语言,其信息密度之低令人发指,比英语和法语都低,更不用说汉语了。联合国各语言版本文件中,页数多少永远都是俄语 > 法语 > 英语 > 汉语;相同的意思,用俄语表达的篇幅凌驾于汉英法三门语言之上。

俄语不仅语法复杂,信息密度还极低,这要拜俄语中存在大量又臭又长的单词所赐,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достопримечательность这个词。而到了专业领域,涉及到专业词汇时,俄语的专业词汇更是要多长有多长,长到超乎你的想象。

俄语信息密度极低,自然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风格相同的情况下,苏联原版教材都厚的跟砖似的,而中国教材却那么薄了。

具体的可以看我的这篇回答:

信息熵极低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子?信息熵极高的文字又是什么样子?

第二,就是很多答主提到的,西式教材和中式教材的区别。西式教材把你当成 “傻瓜” 来教,一步一步地教给你一个知识;而中式教材则当你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直接给你下结论。在语言信息密度低的情况下还不厌其烦地给你“讲道理”,你说能不厚吗?

中式教材师从苏联,但是苏联那一套是比较符合苏联国情的,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还是西式教材,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教材有向欧美的方向改进。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汉语信息密度比欧洲语言高,尤其是俄语这个信息密度极低的语言,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联教材都厚的跟砖似的,而中国教材就薄薄的,然后就是中西模式的差异。

知乎用户 Narcissus 发表

比如以浅显出名的曼昆

每章封面都配图和背景介绍

每页都有大片空白写注释和笔记,且各部分空隙都较大,便于区分内容。

有大段的 case study

一些新闻

有一个新闻

总结

相比之下中文类似教材的就全是要点。

当然也有大片文字一股脑扔给你的教材,比如:

不过总体来说纸质较好,会不惜篇幅地使用大量图表来讲解真实案例。

英美教材正确使用姿势:上完课没事干跑图书馆,打开电脑或者 pad,拿一叠白纸,一边看一边记要点打草稿,作消遣用。

知乎用户 汉娜 Bananah 发表

很对啊,国外没有教学大纲,没有统一教材,所以写书的人也不用关心整本书用多少时间学完,所以篇幅根本就没有限制。

而且好多教授老师虽然给学生开了书单,但是那是给你自学用的,上课时候教授讲得都是他 / 她的理解,并不跟书的节奏。

可以理解成课本是这一科所有的基本知识,老师讲得是这一科的精髓,考试时候考得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老师讲义的总结。

大概就酱紫。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捆绑销售分开销售的区别。

欧美教育已经资本化,教育是阶层隔离的有效手段。

你上大学,教材由学校指定。你不买不行,很多时候你买二手的都不行,必须买指定版本的。

一买就是一整套,从基本概念开始介绍。一本书大几百、上千页;价格喜人,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美元、欧元。

没事,反正有教育贷款,慢慢还,还到 50 岁。

(所以,我说过很多次,在国内上完 985 良好教育的,去到美国,哪怕身无分文,其实起点远高于普通美国年轻人。因为普通美国人一毕业就背负一身债。所以,985 高华在美国怎么可能混得差?

国内吗,一般很少指定教材,即使指定,也会有很容易的获取渠道。例如我当年书基本是学校说去哪里复印的,其实就是装订好了的复印本;要么是二手的,上届毕业时清仓卖的。

而且,我们基本每个年级的分开写、分开卖。

贵的十几块钱,便宜的几块钱。有时没买着就拿着同学的去复印,结果一到复印店,人家那复印好的一大摞呢。

咱们那会也有助学贷款,毕业时一次还清,打 9 折。

有人说,书贵,作者收益高才有动力好好编。

啧啧啧!

知乎用户 姚岚兰 发表

举一反三

典题集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教材全解

教材完全解读

教材分类解读

点拨

三点一侧

……

都写完了哪里来那么多教辅的生存空间

知乎用户 宋宁世​ 发表

书的厚度是出版业的伎俩,跟里面写多少内容其实没多大关系。写得啰嗦的,出版篇幅有限的时候强行压字号能给你压缩成文库本塞进口袋,就算写得不啰嗦,出版社一样可以靠塞东西加留白把篇幅撑上一千页。

在美国的书店逛过就知道(欧洲非英语区域不了解),西方式出版的整体风格就是偏好硬封、大开本,且对厚度不敏感,而东亚的出版整体偏好软封、小开本,而且不能过厚。同一本小说一模一样的字数,出版业能出版成 A5 开本(148mm*210mm)的硬封书,也可以出版成 100mm*178mm 的口袋本,而且能做到总页数基本一样。这两者光页面的实际面积就相差了 75%,再加上硬封本还有个封皮来强化厚度。这个比例的感觉大概如下图所示:

西方那种 A4 开砖头式的大开本书,要能拿出日本人做文库本的压缩能力,分分钟把你一本 1000 页的教科书压缩到能直接塞口袋,而且里面的插图注释公式全都能保留。

而且东西方出版有一个非常大的分歧点——西方出版一般不分卷、册,而东方出版一般超过 500 页就要拆分。西方的出版业几乎就没有 “卷” 或者 “册” 的概念,他们的观念是强调书的查阅价值和图书馆的整理方便程度,所以一本印刷出来的书必须要把封面的标题所对应的东西都囊括进去,而不考虑读者是否便利。而东方的观念里,包括我接触过的日本出版业,一本印刷物不超过 500 页是共识,内容超 500 页就分上下册,超 1000 页就分三卷,否则一本书就不方便携带了。

所以在美国那种砖头式的超厚教科书一般也就是基础性的教材,这种教材的的涵盖面太大了,一本书讲的是一整个学科的内容,光大章节安排两位数肯定少不了,就算完全不扯那些虚的,全部直入主题,每一章放一些插图和公式,末尾还要有习题,浅尝辄止地讲也起码要 50 页,这样随随便便就近 1000 页了。但出版界观念使然,这些内容必须全部放到一个封皮里面,那最后的观感就只能是上千页的砖头本了。

而东亚的图书出版,尤其是面向一般学习者的学术书籍,并没有西方这种必须在一本书里面 “集大成” 的思想,东亚的理念是,基础教材就讲基础的知识点,内容深一点的就放到专业性论著里面讲,出版成不同的书如果基础教材内容多,那就分上下册,这样本身也方便教师对应到相应的学期。国内的教材,我接触过的数理化都是如此。就我接触到的日本出版业来说基本也同理,日本对西方经典数理化教材和论著有很系统的翻译(这点比国内好),但翻译出来的成品基本都要分上下册,简单截一个日本亚马逊的图:

但凡进入学术论著领域,即便在美国出版界,那种奇厚无比的砖头本也立刻不见踪影。你到大学里的科技图书馆看一下,书架上很厚的一般只有 “Handbook”,也就是跟大众领域的词典类差不多。而专精于某个领域的专著,出版出来也就四五百页的篇幅,超过这个篇幅,一般就当成两个领域不同的书来出了。

当然美国那帮流氓垄断集团自己还搞了点撑篇幅的行径,比如在内部页面里留一道很大的空白栏位,零星放几张插图或注释,类似这种(截图自 James Stewart 的《微积分》):

他们美其名曰这个是给人做笔记的,但先不说右边已经留了段间距和公式的那么大空间,关键是由于书的原价虚高导致需要高频度二手流转,持有教材的人根本就不敢往上面写东西,然后这些书出新版直接改铜版纸,更加不让你写字了。把这个空白栏去掉,一本按 A4 印刷的书,真正用来写字的也就是 A5 的篇幅。一本印成 A4 开本,1000 页的砖头书,即便作者的废话一句不删,把那些故意塞的空白拿掉,保留 A4 开本压到 600 页都没问题。按东亚出版的做法,出成上下两册,一册不到 500 页,都可以出成 B5 这种更便携的尺寸,比如上面日本翻译版的 Atkins 物理化学就是两本 B5 尺寸,每本 500 页左右,而原书是一本 A4 尺寸 1000 页。

**说到底这就是流氓出版集团哄抬物价,但为了给他们的行径找个借口,也就搞点充厚度、拉行距、塞空白的伎俩。**再举些例子,比如这是化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上世纪 50 年代 Pauling 所著《普通化学》的页面(截了页眉和页码来参照书的实际宽度):

再看一个当代的专业论著,比如这是我用过的一本化工领域专著:

很明显,好好写书的人谁会那么无聊地在每一页上硬插那么大一条空白?

另外,Pauling 那本书现在仍然买得到,售价不到 $20,而经过流氓出版集团手的同样的化学教材的售价大概不到 $200。

知乎用户 SagaBack 发表

不光厚,还很简单呢。。。

中国的教材,怎么说呢,学会了,回头一翻,艹,都是精华。。。就是学的时候痛苦

美国的教材,学的时候,深入浅出,还有大量的故事插图。。。学完了,艹,一个公式罗里吧嗦的怎么讲这么多

中国编教材的那帮人,感觉小时候都是喜欢写笔记的学霸,写教材的时候跟整理笔记一个路数。。。

知乎用户 快乐三剑飘 发表

国外的教材是为了不管你的基础怎么样,我都要教会你。

国内的教材是为了把基础不好,看不懂的人筛下去。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国外教材,是考虑老师是废柴,学生傻子,各种二货来上学的可能性都有考虑,所以一个知识点要深入浅出而且来龙去脉都要解释…… 而且考虑老师可能根本没教过书,连课程设计都给你完成了,老师是个机器人也能混着上课。

以上说的是基础的低年级的课本。而高级一点课本也是同理,考虑零基础(夸张一点)学生自学的难度多一点,更多的前置铺垫和解释。

当然了,图表例子多,纸质厚也是次要因素。

国内课本,就是知识点教纲的一个…… 总汇和凝聚。

比如说语文吧,就给你一个《荷塘月色》,后面简简单单一个课后思考,没了。怎么讲怎么展开怎么精讲多练…… 那是老师的个人发挥。

学生自己看《荷塘月色》和提高语文素养和萃取知识点考点和考试…… 有很大跨度。

就算比较完整逻辑性的数学吧,加减乘除可能给你配图,可以简单展开…… 但是教授和学习的具体步骤不会给你的…… 注意加减乘除只是举例,代数到微积分也是同理。

从课本到掌握之间,需要老师或者其他教辅去填空。

反正从我孩子学习的过程看,国外教材大概等于国内教材➕基本教辅的意思。

不过你想想书价那么贵,国内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辅,还是便宜,而且…… 更厚一些。

所以?

我支持国内教材,至少上课背得少一点,记记笔记就得,几大厚本教辅在家不用成天练举重。

我孩子恰好在国外上的小学,他们一大堆教材教辅文具是留在教室自己格子里的,然后呢,每天早上背的书包,你猜猜几公斤?

我称过,六公斤。

我孩子同班同学还不到二十公斤……

等比例放大,就好像我自己每天要背 30 公斤东西去上班…… 吐血不至于,反正到公司,早饭肯定一路上腾干净了。

要么歪国人身体壮呢!真心练在起跑线!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字典和课本的区别。

知乎用户 寂寂若离​ 发表

说说数学吧,国外的教材十分注重推导过程,每一个结论都用详细的步骤去推导。而中国的教材,很多时候就给你一个结论,没有过程,看起来非常晦涩。更多的时候需要教材全解或者老师去补充。老外比较傻,默认步骤读者都不知道,中国人很聪明,默认步骤读者都知道了。

并非我崇洋媚外,一个真正的经典应该深入浅出,能让学生自学到很深的程度,而不是依赖老师。

知乎用户 慕云雪 发表

以地理学教材为例,国外教材选取的是鹰酱出版巨头 WILEY 的自然地理学(第六版)

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

这位大神是谁呢?他是波士顿大学地理系前主任,虽然本书是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材,但他本人更是遥感领域的大神级人物,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他曾经带过一个博士生,叫李小文,说名字也许大家不熟悉,但你也许听说过过这样一位 “布鞋院士”:

他们两位一同做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 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

下面来看看本书的情况:全书六百多页,原书为彩色铜版印刷,定价一百多刀。

图一为目录,所选图片精美至极,地球之美令人惊叹。

图二为风形成的相关知识。

图三图四分别为氮循环、碳循环。

下面来看一下国内某自然地理教材

国外教材会有一个章末提要,告诉你本章的重点名词,我们学习了哪些科学方法,并配有复习思考题:

国内教材:参考书目和文献……

知乎用户 pansz​​ 发表

国外的教材,其实已经提前找到了国内网文盈利的秘诀,那就是:为了让人愿意掏腰包,你篇幅必须足够长。

所以简而言之,国外教材存在大量的内容注水行为,也存在大量的,把同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用不同语句说若干遍的行为。

读书的时候发现,国外教材我一个晚上可以读厚厚的一本,同样的教材翻译成中文之后也是厚厚一本我也能一晚上读完。

但如果是同样科目的一本国内原创教材,我不可能做到一晚上读完,因为国内教材干货量大,注水量小,要想迅速读懂非常困难,毕竟实际内容量大太多了。

以我留学时的感受,我觉得,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的厚薄,纯粹是两种不同写作套路的区别。

知乎用户 华沙​​ 发表

我觉得得要是看教材种类。

较为基础的教材,其实内容有限定。因此如果太厚,要么就是注水,要么就是大量实例(有趣的例子,实际用途),再者就是习题量大且解释详细。国内的书籍可能写法更加直接,纸张如果在薄一些,例子直接一些,自然就会薄。

较为复杂和开放的教材,往往会是高级课程或者研究生教材。由于题材原因, 内容是无限的。你看,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那么长都没办法包括所有的研究内容。我举一个例子,Stephen Palmer 教授的著作《Vision Science: Photons to Phenomenology》。这本书厚的不行,大开本,硬壳,几乎上千页。的确内容和书评一般:革命了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关于视觉认知的教学。但是哪怕如此长的篇幅,都只敢说覆盖了视觉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肯定还与很多细节没有交代清楚,也没有办法涉及到很深的计算层面。对于这类书,我个人感觉到越厚越好。但是,国内暂无可以和这类书比较的教材,哪怕有人写也是没法涉及如此广度。

知乎用户 Rotandsun 发表

不写的厚厚的怎么方便改动?不方便改动怎么方便再版?不方便再版怎么让学生购买?不方便让学生购买怎么才能赚钱?

知乎用户 韩韩韩 发表

这并不能说明某个版本有缩水。 哪怕是同一本书英文译本比中文译本要厚三分之一以上是常识。

一、同一个词大部分情况下英文普遍比中文长

例如 professional 专业

abatement 减排

二、英文每个单词间都有空格而中文没有

再者,中国人书写习惯简练式文法,各种长词都有简称,加之各种成语在现代汉语使用率很高,而成语则是压缩用语。

假如是文言文那就是个超级压缩版了,文言文本来就是为了降低书写成本发明出来的。

孙子兵法中文版 6000 多字,成书就十几页,而英文版厚达 90 页

三、英文书排版行与行之间间隔要大得多,页面刻意留白的情况比较大。但这种情况并不绝对,有时候情况相反 但英文书籍浪费空间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图

知乎用户 梦曾轻狂 发表

个人感觉国外教材实证比较多,以前用过一次货币银行学的国外原版教材跟词典似的,好多简单的名词都会给一个两三页的故事来深入剖析。譬如开篇第一个故事围绕银行借贷写的,最后落脚引出了我对高利贷存在的合理性思考,个人感觉很不错。并且书中引入了大量的表格数据做分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坏处是插入的东西多了容易给人感觉是知识点比较散,再者老师基本半英半汉语授课,身为英语三脚猫感受到巨大的打击。

本专业校企合作班用的是本书剧烈阉割的中文版,基本上跟摘抄原版观点加以翻译差不多。结果他们用了我们四分之一的学时就把课给学完了。他们说没感觉和国内教材有什么区别。我翻了翻他们的教材,一点趣味性和启发性都没了。觉得此教材作者看似摘录了原教材的核心部分,其实丢掉了原教材的精髓所在。毕竟 too young 啊

还学过高鸿业的宏微观,简直无趣的紧。反复强调政治正确不谈。引入的微积分也不算高深,但是喵的你也没有告诉我为什么就他喵的忽然就做微分了呀,没有告诉我经济学的意义呀。全书的逻辑好像就是,你看市场是这样的吧,哔的一声引入了微积分就逼~~ 横空出世一个经济模型,哎再结合前几个模型然后 duang 终于导出了 is-lm 全剧终。

反观曼昆的书倒是有趣的多。

知乎用户 孟浩巍​​ 发表

国外教材也分三六九等,国内教材也分三六九等。

如果说最好的与最好的相比——

国外教材很多时候像一份讲义,更方便自学;

国内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需要钻研,有的时候靠自己钻研还学不会,需要大师的点拨。

就比如微积分读本吧,我看《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完全就可以当小说看,躺着休闲娱乐即可,也不用动什么脑子,很多概念就给你娓娓道来,但是这一本书有 600 多页。

相对的,国内比较好的微积分教材,我强推龚昇老先生的《简明微积分》,比国内常用的同济版高等数学好了不知道多少(上来就δ语言定义极限我也是醉了……)。但是这本书,也还是有些地方比较精炼,需要你自己慢慢 “悟”。

当然,国外也有一些写的很烂的教材,1000 多页,啰里啰嗦,除了增加配重以外没啥价值……

知乎用户 Tannin 喵​ 发表

国外教材 = 国内教材 + 教辅 + 老师讲课的一部分解析。。。

国外的教程啰嗦的话确实不少,很适合自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国内的教程有时候看起来就是。。。为毛啊!。。。虽然干货都在了,但是吃之前要水发。。。试图自学国内教材才真是。。。考试能刷过去理解程度还是有差异的。。。

不过国外教材我一直不明白,你印那么贵那么重是为了能多次利用,然又留笔记空白那么多,不觉得这两条矛盾么!被写画过的书不好卖啊,谁敢在上面写字啊!。。。不科学。。。尤其数学书为什么要用彩色印刷,全是浅蓝色和用灰色有区别么。。。(┙>∧<)┙へ┻┻ !

我喜欢国内教科书的用纸!!!!!!!

知乎用户 于西奥 发表

教材不可回避的要写一些案例,咱们国内一般是针对问题出案例,美国人似乎特别喜欢讲故事,而且容易越写越偏,我感觉是这样。

国内教材案例:

某工程项目,2020 年 3 月 4 日开工,工期两年,合同价款为 200 万,于 2020 年 7 月 14 日竣工,按照合同约定,延误工期赔偿金额每天 5 万元,施工方提出,施工期间逢雨期停工一个月属于不可抗力,甲方没有提供施工条件造成工期延误一周。

1. 请问延误工期的赔偿金额是多少?

2. 施工方提出的两点理由是否恰当,请给出理由。

答案:

1.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误期赔偿费的最高限额为合同价款的 5%,200*5%=10,赔偿金额为 10 万。

2. 雨期不属于不可抗力,能够针对历年降雨量合理规划工期,故不成立。

甲方应提供施工条件,此项成立。

(我瞎写的案例和答案,各位别当真)

国外教材案例:

小詹姆斯是詹姆斯家族中最年轻的一位工程师,这天他穿着西服走在马尔德劳的大街上,忽然听到一声巨响,他循声望去看到一辆锈迹斑斑的卡车正撞在邻居刚买的割草机上,割草机此时正冒着黑烟,发出痛苦不堪的呻吟声,邻居们纷纷跑出房屋查看。

……………………..

……………………..

所以,我的老师贾克斯辛吉德 · 皎月女神 · 卡萨丁分析大量相关案例得出结论,消防通道应该建成环形,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师,总是带着优雅的金丝边眼镜,最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 “纯爱战士不请自来”。

再比如,会计这科目,历史这部分,咱们的教材一般不会超过一页,基本也可以确定里面没有考试题,读者会忽视这部分,毕竟看这本书就是为考试,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围绕着法律法规、操作方法。

关于会计历史,非教材类的科目一般在书店里也找不到,咱们国内对历史的定义一般限制在政治、军事方面,行业历史经常被忽略。

而外国仁儿能把半本书全用来讲故事。

1198 年由九名法国骑士在耶路撒冷组建圣殿骑士团,他们的纲领是保护圣地的安全,并把所有落入敌手的十字军俘虏赎回,因其理想的远大和圣洁,成立后他们享有人民拥戴和特权,骑士团不受世俗政权的管辖,13 世纪时骑士团的领地已经发展出九千多块,因为不受管辖,所以这里成为盗匪和避税者的乐园,寻求庇护的人们在这里形成巨大商机,圣殿骑士团在自己封地里进行高额放贷行为,骑士们为方便记录创造出复式记账法。

古希伯来语中 Neshehk 有两种意思,高利贷与用嘴咬住,一方面表达当时的人对高利贷的憎恶,另一方面也形象的描述这种债务的特点,难以摆脱。

《汉谟拉比法典》中最早出现借贷利率,如果借的是谷物,一年后要多还三分之一。

《路加福音》中提到的 “要借予而不指望偿还”

《出埃及记》中写道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般的取利”

所以….. 于是….. 后来….. 贾克斯辛吉德 · 皎月女神 · 卡萨丁拿出妻子玛丽苏 · 安洁莉娜 · 樱雪羽晗灵 · 血丽魑 · 魅为他制作的三明治,对我们说这就是复式记账法的由来。

从历史到宗教,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目的是让你尽量在不背诵的情况下知道自己正在学什么。

咱们国内则是尽量精简,告诉你考试要考什么,需要背什么。

知乎用户 Bella 貝拉兒 发表

以前有人当面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给他讲了个故事,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中学的时候出的国,作为理科生出了国自然是要选数理化的。第一次见到澳洲教材的时候,惊讶很久,为啥这么厚还这么贵?为啥?!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纸比较厚吗?

一开始的时候上课听不懂,作业也不知道怎么做,虽然说题目简单,但很多单词、步骤、要求什么的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感觉也啥都不讲,经常讲故事讲一节课,可以说我是非常慌了。但本地同学很淡定,上课就时不时问问老师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不觉得有什么。

直到某一天跟同学一起看了一下教材(边查字典边看的),发现这个教材真的是细致到没话说。解释得非常详细,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出来的,涉及到了学过的哪些知识点,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每道练习题都一定有对应的例子。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老师什么都不说大家就已经懂了?因为这些同学的学习套路就是用书本自学后提出疑问等待课堂上找老师解决(这个学校的理科生基本都是拿全额奖学金的学霸)。我们刚开始适应了好一阵子才适应过来,但也因此 get 到了自学能力,自己看书自己找资料。后来我甚至觉得,大家学习这么多年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这也是培养大家思考的过程,自己动脑子了,钻研到了细节,才会有新的想法或是跟别人不一样的理解。其实主要的区别就是要自己去搞懂 “为什么?”,而不是等老师告诉你这题必须选 “A”。

顺便提一下,英语写作也是如此。英语是低语境语言,必须得环环相扣解释得很清楚。而我们中文大家的使用习惯常常是说了一句话,然后相视一笑 “你懂的”(也是因为咱们智商比较高才能这样)。我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大陆雅思写作均分常年 5.3 的原因,这 5.3 已经保持 30 年了,难道是我们英语一点进步都没有吗?其实大家的英语基础是越来越好了,只不过这个写作“习惯” 我们不改外国人就还是读不懂,读不懂就还是拿不到高分的。

后来我偶尔会当一下数理化家教,教的对象主要是刚出国跟我当时一样慌的高中生。通常第一节课我的开场白是:我希望几节课之后你就不用跟我补习了,我主要教的是怎么看 “书”。

顺便附上两张 “傻瓜” 教材的注释,这种东西写出来就 “浪费” 了两页:

知乎用户 摇滚樱桃 发表

汉字不占地方啊

而且汉语表达比英文简洁

知乎用户 lyounger​ 发表

本来中国人读洋文速度就慢,丫还这么多废话

经常费心费力地读完一两页后才发现,我擦,这东西我在几年前就学过了啊,你给我提一句就行了,细细道来是以为我刚读完初中?

感觉特别浪费时间

知乎用户 海拉鲁编程客​ 发表

中国教材编写者要求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外国教材编写者要求你:你不懂?来,我举个例子,打个比方,我还知道有哪些干货。你可以去哪边找更多的资料。这个方向我没有深入过,仅仅给出我的理解。这个操作系统这个国际标准是我参与编写的,我认为应该怎么样。这本书我已经修订了八次。

唉,这些愚蠢的教材,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

知乎用户 Cambly 口袋英文​ 发表

“国外的教材书上有的内容,不全是学生们需要学的,考试也不一定会考。

中国考试基本按照教科书来考,所以学生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教科书上,老师也需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教科书上。”

Cambly 外教 Glenn 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当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地理老师。在上课时,常常会说他在澳大利亚,土耳其,非洲,中国等国家教书时的生活。

其中有一件事让他很吃惊:中国学校的教材几乎都是全国统一的!?

在澳洲,每所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不一样的。在澳洲的小学教学生们历史课时,Glenn 不怎么会用到课本,因为觉得课本学生们可以慢慢看,所以课堂上他会找些课外资料来补充,有时也会播放一些视频来活跃气氛。

Glenn 授课时,教材使用大概是这个比例:

Glenn 也在中国当过老师,他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国老师授课时以教材为主,着重会抓教材知识点然后会留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做题,大部分是教科书上的,也常常会有补充的课外例题,但是很少会放音频,视频。教材使用大概是这个比例:

Glenn 分析说,国外教材厚大多数不是因为书本上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是因为国外教材纸张比中国教科书厚,加上排版时的留白较多,还有不少的配图与注解,才会使整本书变得很厚。

在中国当老师的那段时间,Glenn 和中国的老师一起给小学的孩子们上过课,他负责口语对话,中国老师负责单词语法。课堂上,他用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言,通过做英语小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中国老师偏向于带着孩子们学习课本上的语法知识,每节课有单词默写。

外教课上可以和外国老师对话、玩游戏,时间往往过得很快,但同时,冗长的、略显枯燥的语法课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必要环节。

Glenn 说:“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孩子都是有用的,没有好坏之分。”

教材的厚度不同归根结底是国外和国内教育理念的不同。国外的教材起到一个参考效果,且根据地区差异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在课堂上使用频度也不同。国内的教材统一又简洁,配合中国的教学模式比较有效率,相比国外教材,轻便容易携带。

输入邀 // 请 // 码【silver】,获得 15mins 的课时,快来体验和外教对话吧!

知乎用户 请勿关注​ 发表

我们绝大多数教材,甚至语文教材,都是西式教材。

欧美的教材很厚,是因为他们写了一门知识的发现过程。

而我们因为没有参与过这个过程,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只是在教材里罗列结果。

以前我儿子上过学科英语,就是用英语讲数学,物理这类学科课,给我的印象就是那样的。

二者优劣我不做评价,也没能力做评价,只是说说感觉。

知乎用户 武灵遥 发表

在英国读书五年。

1. 国外的教材会讲清楚一个理论的来龙去脉。

一开始一般会是一个小故事、小案例,讲一个现象,然后会对这个现象的主要原理进行论证,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讲完后,还有一些发散思考。

心理学、金融学教材都是这调调

2. 国外教材排版

奇数页的右边和偶数页的左边会留白,留给学生补充笔记,或者放一些重点概念。这也会增加书的厚度。

喜欢老外教材,颇有读后打通 “任督二脉” 的感觉

~完~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出版商为了赚钱,故意把教材弄得厚厚的,卖的贵贵的,干货却很少。

知乎用户 伊芸 发表

但是国内的博士论文真是写得好。我好多问题都是靠博士论文入门的。深入浅出,脉络清晰,不是简单的堆砌,炫耀我懂最终解法。

教材这种东西的评比,如果不是简单的科技部挑引用数,挑评价因子,而是真正的引入同行评审,绝对不是现在这种干巴巴的教材。

知乎用户 海雨 发表

国外的教材类似《矛盾论》《实践论》,因为这两篇就是当年那谁给学员讲课的备课文。准备了数天,俩小时讲完。但是完整地讨论了一个课题,细腻地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可以读也可以自学和复习。鲜活的思维历历在目,智慧的火花时而迸发,典雅舒畅的语言丰富了我们的词汇系统,雄辩的逻辑气势蓬勃。读完这样的教材你可以当君子,当骑士,当学者,当思想者,当领袖,当船长,当战士甚至当无拘无束的大侠,当乐山市好水的隐士。

国内的教材就是大学课本那个 “马哲”,它告诉你这些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且还要用极其枯燥的语言给你印成干巴字句,还要告诉老师讲一些庸俗的范例来填补这套干巴的教材构成的课堂。内容繁琐枯燥,教条而武断。比如它告诉你唯心主义就是你饿了不去挣钱而是空想 “饼来饭来”,一股小农经济小农意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气息铺面而来。这样的教材学完了,学生还能有几分灵性?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美国教材认真!

知乎用户 王青 Steven 发表

先说结论:美国的教材适合自学,中国的不是。

美国教材十分详尽,简直到了啰嗦的程度。

写完之后,翻了一下其他人的答案。基本抱怨国外教材水分太多没干货的都是已经学会的,没有必要看教材的非目标客户。

教材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让人更容易方便的学会想要传播的知识。目的是让不会的人很方便能懂,而不是让懂的人来抱怨这太简单了。

那些嫌教材太容易的,有的是人类未知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抱怨材料啰嗦是显不出啥高级智商的。

知乎用户 电驱动 A380 发表

由于经历有限,所以这里讨论的外国教材,仅指美国大学编著的理工科教材 ,这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方面

1. 中文是二维文字,英文是一维文字,这导致在语言能力相近的情况下,表达同样的内容,使用一样大小的字体,中文需要的页数比英文少,比如

![](data:image/svg+xml;utf8,)

原版 Modern molecular photochemistry of orgainc molecules,1110 页

该图书被翻译为中文,上下两册,共 392+474=866 页,这两本书除了一个英语,一个汉语,插图一样,字体大小和纸张空间利用率也没有显著差别,但是汉语版比英语版短了 21%,可认为是由于汉语表达的紧凑性导致的区别。

2. 除了文字外,英文书,特别是教科书,作者比较舍得配图,中文教科书往往配图较少,且图片质量低下。写过论文的都知道,图片严重地占用纸上空间。有时图片能占据 1/3 的容量,把 100 页的书加厚到 150 页

3. 参考文献的引用,国外教科书引用的较多,即使是基础课教科书,这样每章节能再多 1-2 页

4. 语言表达习惯,美系教科书往往认为读者零基础学习,因此从最基础的地方讲起,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和图解,善于应用 analogy 阐述核心概念。国内教科书往往在基础部分一笔带过,关键部分内容浓缩,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大致的感觉如下

American textbook: According to Eq.1.1 The air pressure drops expotentially as the altitude rises. It can be rationalized by assuming the air mass as columns, the molecules in the air follows Boltzman distribution, which accounts for the exponential decay of air pressure……This is barely noticeable below 5000 ft, but at 15000 ft, the air pressure is only half as that on the sea level, and at 37000ft where most commercial jets like Boeing 737 flies, the air pressure is only 20% of that on the ground, therefore modern airplanes must be pressurized in order to…., and in case of sudden loss of pressure (i.e. de-pressurization), each seat must be equipped with an oxygen mask( Fig 1.1)….

中文教科书:由式 1.1 不难看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5. 编书理念 现实地讲,教授出书都是为了钱,国内外概不能免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外教科书写得越厚,价格越高,而一般情况下,教科书的需求相对于价格不敏感,所以为了利益最大化,把教材往厚了写就对了。国内教科书编写有很多的现实驱动力是一个大学,总要有自己的教材,所以不管怎样也要编一本,抄显然是最省事的,除此之外,编教材也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没有认真写的驱动力,写的简练一点,花的经力少,可以腾出时间写基金,写 paper,拉横向等,写教材的优先级不高

最后,这种教材的写法有什么优劣?某种程度上讲,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夜郎自大

国外教材内容丰富,有利于新手上路,有利于自学,只要你愿意学习,打开教材就等于通上了学习的高速公路,不管你是普桑还是路虎。算数不如中俄的美国人,为什么能搞出世界领先的航母飞机宇宙飞船互联网等成百上千种对数理要求极高的新科技,易于学习的教材功不可没。however,这种模式也有代价,首先是学生必须具有更高的阅读能力,从浓度不高的教材里提取信息,第二,笨重的教材不易携带。一本 1000 页的教材,长 25,宽 18,厚 5,质量四五斤,不是很方便。第三,厚重的教材是要花钱的,50-100 美元一本,有如家常便饭。按中美人均 GDP 换算,这个价格相当于人民币 100 元左右。而我囯中学教科书价格不超过 20 人民币,大学教材标价罕有 50 元以上者。在国内每年 5500 元(合 800 美元)可以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许多贫困地区同学每月的开销可以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所以高价教材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外低收入家庭求学深造。

国内教材轻便廉价,但难以无师自通,如果这门课的老师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基本上这门课就废了,学生关键课程学的 “半瓶水”,“夹生饭”,灵活运用与创新基本无从谈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沦为笑谈。有些教材内容陈旧,错误较多,加上部分同学死读书,读死书,很容易把路走偏。内容上灌输式,重知识,轻逻辑,重技巧,轻思想,拿着复习考试效率很高,大家都 90 + 皆大欢喜,但等到考完试 GPA 的潮水退去,知识要用的时候,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知乎用户 黑米味的大猫 发表

讲一个体验,

大一入校学习线性代数,使用本校自编教材,薄薄的一本。可翻开这么一小本,内容虽少,我咋看起来那么吃力呢,我一度怀疑自己走错了片场。为此,我还专门请教过老师,结果只得到一句 “你多去看几道题”

我:?????都大学了,难度不用去理解下” 矩阵乘法、秩 “等相关概念的意义吗?只管做题?这就是西南某 985 高校的水平?课上,老师的讲解顺序和书上布局一致:定理 1.1——引理 1.1.2——例题 1.3 如此种种… 学起来干瘪无味,不知所云

我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去学,越学越迷糊,除了考试分数还可以。

我质问自己,现在除了会解方程,能奇异值分解,还学到了啥?能有啥新的领悟?后来学习统计,用到的线性代数知识越来越多,我才去找了本国外的教材来啃。

一啃就是相见恨晚。不像国内教材内容精简,这一本六百多页的教材讲起知识点娓娓道来,就算是英语,也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和” 国内教材我连中文看着都费劲 “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外教材一般会给你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很多高深复杂的定理其实是从很简单直白的 “intuition” 开始的(毕竟感觉和知觉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再不断引入外界条件,使得其内涵逐渐丰富起来。你跟随作者娓娓道来的节奏,能够很高效地抓住这个定理的核心,后面的推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更关键的是,能够给你提供一个宏观层面的理解:你能更清楚地明白哪些定理其实是为了证明某个定理偶然发明的。它们之间的联前系后你也一目了然了,而这一切都是依托于丰富详实的阅读材料。

我也才开始明白原理矩阵的乘法的本质就是线性变换,行列式的定义那么复杂其实是为了方便解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秩可以理解成线性变换后的空间维度;矩阵的本质是线性函数,可以完成一系列的”运动 “,而特征值就是” 运动 “的速度,特征向量就是“运动” 的方向。与之前国内教材上冗长、费解的定义相比,国外教材通过实例、丰富的讲解给我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

国外教材厚即是薄,国内教材薄但是读起来要命。

知乎用户 不谈念爱搞事业 发表

每次看到外文书,我的脑海都在咆哮,姐要的是干货啊,你扯什么犊子呢……

那么厚,那么贵,干脆复印好了……

结果一本书(不是没页都必须)复印下来。不到元书十分之一价格……

写这个答案主要想抱怨一下:

为什么你丫扯犊子都要收钱!

知乎用户 Dr.M​ 发表

我的感觉是,国内教材只是抽象地告诉你几个公式、建立一个大框,每个知识点 12345 这样列出来;而国外的教材,会告诉你每个公式、每个知识点都是怎么来的,如何推导出来的,做了哪些实验得出来的,之间的思维逻辑和联系是什么,甚至相关科学家有什么奇闻逸事都会介绍,循序渐进,生怕你看不懂。但也有缺点,就是乱,初学者可能抓不住重点。我觉得先看一遍国内教材,对所学内容建立个大框,有点印象,再看高质量的国外教材,二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知乎用户 Peter Tam​ 发表

大概这是教授挣钱的一种方式吧。

一般来说,专业(参考)书籍销量小,大多很小。所以售价不得不定的很高。但是教材不需要吧?特别是作为制定教材,那个销量至少不会太少。所以并不需要定很高的价。

但是既然是制定教材,那么售价与销量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较高的售价当然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高定价的理由呢?最简单、最现实的就是 “厚厚一大本”。精美的图片,大克数的铜版纸,,,值,,,吗?

其实我个人感觉没那么大的区别。不过我说的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儿,或许现在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我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复变函数的美国教材,因为是影印本,所以除了内容,别的没有一样的。只说内容,我觉得除了增加了一些新概念,教学内容大致与国内相同。所以我看完之后,也不看国内的教材,考试就过了。

最近看过一本关于咖啡的书,只有一百页。但是硬纸质的封面和封底,加上大克数的铜版纸,显得没那么少。否则真的就只有一本很小的 “册子”。结果看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 “高大上”。如下:

在国外读书,并不都需要买书。一般可以在图书馆里借来看,也可以整本地复印。至少我们研究生可以,不知道本科生是否可以。

知乎用户 phk189 发表

很多因素:

语言,材质,行间距,等等。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 McQuail 的 Communication Models 就薄薄一本,内容全是干货

知乎用户 林硂宇 发表

虽然国内教材的干货多,但是不代表你能理解的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教材还是要用原版,因为再难的道理也能给你找出例子,深入浅出的剖析给你看。

知乎用户 谢寅​​ 发表

我觉得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

**  我们的学习,课本是唯一的内容,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课本只是学习内容之一**。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本为什么都写得那么薄,而他们的课本都那么厚。   

其实外国人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异的。我讲一个小故事:

  夏天的时候,我去参加了一个中国科技馆组织的,美国高中学生的分享会。   
会上,美国学生拿出了一本开本像百科全书一样大,像字典一样厚的书,展示给大家看 大概是这书的两本那么厚,《DK 儿童太空百科全书》
  她说,这是我们的历史课本,当时那书的厚度就把大家都惊呆了,我想基本上所有参加的人,都会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象:要是把这书全都看下来,那得是多么的负担吧。   
  但是美国学生说:她们实际的教学中,只是选择一些章节来看。  
 而且,他们也羡慕中国的课本都是非常薄的。   
  于是我就当时就意识到了一个差异。我意识到了我们面对这么厚的课本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我觉得这种压力来自我们有一种传统,就是要把所有的课本内容都看完,全都掌握了这才叫做学习。
   这时候我问她们:你们是不是课本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她说是的。   我告诉她说:其实对于你们来说课本只是一个部分,而还有其他的部分,比如阅读,做 ppt.   她说是的,我于是对她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课本就是学习的全部,我们就是要按部就班的,把所有的部分学完。她的表情似乎在说:原来如此。

  这是一种关于学习的文化的差异,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得出了看似相同的结论,但是各自出发的角度却迥然不同。   

  对于他们来说,整理你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所以,学习的内容,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

  再说说,什么叫做课本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上一节科学课,题目是太阳系,你该怎么上?   

为什么不能够让孩子去主动的阅读,然后再完成一件写作任务:   

“如果要进行一场太阳系的星际旅行,你会经过哪里,都能遇到什么?”   

在这里,学习包含这么两个过程:查阅资料,即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还有写作,即整理自己的发现   

在这里,看书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

  有的时候,学习可以通过猜谜来完成,比如这个视频中的活动:

How to Play the Animal Game 来源(betterlesson.com)

  简单的翻译一下,两个孩子在互相表演动物运动的方式,对方需要猜测这是哪一种动物,在怎样的运动

  这里,学习包括

  制定一个计划,模拟一种动物的运动,比如鹰的飞行

  收集和发现线索,通过线索来判断,这是那种动物

  提出和验证假设,向对方询问你的假设,并且根据对方的回答验证它

  “动物使用了哪一个身体部位来运动” 是一个最明显的线索,而通过判断这是哪种动物,他们学习到了一个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如果你看过《热血教师》这个电影,有时候教学甚至是通过 R&B 来完成的

[热血教师]_视频在线观看 - 56.com  47 分钟左右   

这个老师的这个方法,还有其他的 “变着”。   为什么不能够准备好一首歌的曲子,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搜集信息,然后再填词呢?

  对于他们来说,整理你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学习的内容——课本,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   

对于我们来说,**当然要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书本里,次要的东西当然就不用写了。**否则,如果都要像数学语文那样学下来,怎么教得了呢?   

其实有很多的学习的环节的,可惜,我们只有 “好好阅读课本” 这一项

本文某些部分来自:

天文课作为基础科学之一为什么一直没有在小学或者初中单独开设? - 谢寅的回答 - 知乎

(这是广告:))

知乎用户 朱近仁 发表

教材厚薄当然跟语言没有必然关系;在此引用 I.G.Currie 的《Fundamental Mechanics of Fluids》的前言中的一句话

Since the book is intended for teaching purposes, phrases such as “it can be shown that” and similar cliches that cause many hours of effort for many students have been avoided.

这句话如果能做到五成,就算良心教材,而且不会太薄

知乎用户 炸乎​​ 发表

本人澳大利亚读研期间参与过教材编写工作。

在国内帮助现在当做老师的大学同学写过教材。

结合国内外求学读书的经历。

我想告诉题主,你的这种感觉并不是错觉。

要说原因,以我个人的视角观察,我觉得原因在于西方教学模式与国内不同。国内的教材侧重的是帮助教师讲课,作为教学辅助材料而存在。而西方强调 independent learning,教材内容是帮助学生自学,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以要说国外教材厚,多出来的内容主要在繁复的案例分析和更加详细严谨的名词解释及论述。

此外,字符的信息量也是影响篇幅的一个次要原因。纸张厚度也会影响整书厚度。

当然,也存在个别比国内薄的教材,我在这里只回答关于普遍性的问题。

知乎用户 UCL 女主角 发表

太长懒得看版本:

读国外的书像与一位有趣的人交流互动,读国内的教材就像听一位留着白胡子的老夫子读书

一本正经长篇大论版本:

记得当年刚去北美读书的时候,前几个月经历了各种 culture shock,其中一些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和国内的学校比起来,老外的课本为什么都那么厚?!

这么一说,那些当年一起在国外读书的小伙伴可能会顿时会觉得感同身受,就算没有亲身经历过,在电视电影里也肯定看到过他们的学生抱着 “辞海一样厚” 的课本那种画面。

就这点来看,咱们国内的孩子还是幸福的,课本虽多,但都偏薄,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当时自己这种疑问也就这样过去了,但前段时间有人又和我聊起这个问题,既是过来人,凡事都会深想一下,仔细琢磨,这个现象背后的影响还是挺有意思的,所以这次就简单说说,老外的课本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厚,而这其中对长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首先,咱们可以大致看看中美教材编排上内容比重上的不同——

当然这不是一概而论的,在这里说的主要是想突出各自的特点。

感性的看,北美课本更像是故事书,除了所谓的 “教学干货” 以外,**还喜欢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背景知识,历史材料,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甚至是趣闻八卦,**这些 “干货” 以外的阅读,比重有时会占到 50%以上。

而国内的很多课本,更像是讲义,侧重 “干货”,十分务实,知识点标注相当明确,举例说明也很注意切题,能用表格归纳就避免大量的文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北美课本的可读性很强,但有时觉得不像是课本,一个个章节更类似我们在 “果壳” 或是 “豆瓣” 上看的科普文章。

记得当时大一学微积分的时候,作业是自己阅读一个 20 页的章节,但真正对于考试有用的知识点不多 3 - 4 页,其余好像是历史阅读,某某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儿时发生了什么对其成人后研究方向有影响的趣事等等,读起来很有意思,但是考试前复习时,按照咱们国人从小就喜欢的高效务实主义,课本真的是不太好用,倒真希望有个一页纸的提纲,也就够用了。

而国内的很多教材,恰恰就约等同于这类提纲性的归纳,简单有效。

再来看看中美课本形式上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北美的孩子从小受到的影响是,做任何事情都会尽可能把它包装的有趣好玩,学生是这样,老师家长是这样,课本也是这样。很大的篇幅被赋予游戏,插图,漫画,幼儿园和小学这样做很自然,但很多高中大学的教材也是如此。而这种观念在国内以及其他的一些亚洲国家被接受的程度是有限的,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也在努力的丰富培养和教授孩子的形式,但终归人数多,压力大,想让孩子拼杀出来,在我们眼中的那种练玩带学的观念,效率还是不会太高,所以自然就无法分出来多精力来给游戏和漫画,先把需要掌握的东西记住,课本就不用这么文艺了。

最后,也是很多北美课本最奇葩的地方,就是他们喜欢用大页面和精装版,精装版把课本包装的超级厚重,本本都像是百科全书,加上大页的新闻纸,这也就是外国的书为什么那么贵的原因,孩子的书包里放上 3 本就已经满了,在学校楼道里有自己的 locker 来放课本是绝对必须的。

又重又大的课本,字体比国内教材要大,里面还经常留白,方便学生 highlight 和随手记笔记。


直接导致北美课本为什么那么厚的 3 个直接原因:

大量篇幅介绍 “干货” 以外的东西;

课本内富含游戏,插图和漫画;

大版面的精致装订。

说了这么多,这些中美课本的差异对我们现阶段在国内培养自己孩子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我看来,这些差异对我的触动并不在于对自己孩子的现行课本有什么偏执的期盼,环境不同,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比较二者可以说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以及多方面的能力,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 **书籍的大版面和精装订,直接可以培养孩子们对书籍的尊重,**人类知识和思维是需要用令人尊重的方式来保存和传播的,书籍的厚重未尝不是隐喻着内容的厚重。
  • **另外,为孩子选择书籍时,可以少一些功利和快餐,多一些文艺和想象。**记得上学时读的那些理工类的书籍,居然很多文笔都很风趣优美,不是作业,当作日常读物来说都很不错。前段时间在书店看到过很多讲科学家故事或是科学史,文学史的儿童类读物,个人很推荐给孩子看,或是讲给他们听,把知识放到一个大背景中,生动有趣的讲述出来,远远比拿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问一答的复述书中 “为什么会打雷”、“火山为什么会喷发” 这类短文更能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和头脑中的碰撞。

知乎用户 Super 喵喵 发表

这个我要怒答一波。。。。

在意呆时候我读的是文科类的专业,所以涉及到需要阅读的书籍(算是教材)也是一科一摞的节奏。

意大利大学里面基本是这样的套路:

  • 如果你是日常出席的学生,你这门课程可能需要读 3-6 本书;
  • 如果你是日常不出席的学生,你这门课基本需要读 10 本左右的书了。

(具体数目和课程有关)

这些书一般是这个学科行业精英、行业大咖写的或者就是你的授课教授写的。

以上为背景 ====================================================

对于一个非意大利语专业的人来说,日常交流或许还够用,可是看意大利语的书真的是痛苦而煎熬的~~

准备考试的日常基本就是一本字典一本书,辛辛苦苦几个小时,可能才能看个一两页,这还是状态好的时候。然后也看的比较混乱,get 不到看过的重点。

但是考试迫在眉睫,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我就去找关系好的同学去借他们复习过的书,直接看他们勾画的重点和标记,提高阅读速度和抓住考试要点。。。。

于是我发现,我辛辛苦苦看了快一半的第一章,MD,根本就没有重点,就是各种大空话!!!要气吐血好不好!!!

后面一次又一次的看书经历告诉我,这本书,明明可以只写印刷出来的一半或许都不到,但是生生 “吹” 成了成书的厚厚一本。。。

这大概是国外教材比国内厚很多的原因,或者原因之一吧~


对意大利也就那么一点点了解,绝对不是万事通。

神经质的写手,码字全看心情。

最记仇的小女子,惹我生气我就写篇文章指桑骂槐。

欢迎关注我新开的矫情专栏(顺便说说意大利生活、留学那些事儿):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La mia Italia

知乎用户 壮士请收下我的赞 发表

美国的教科书,厚的全是废话,而且越入门越不动脑子的课,废话越多。

例如初级的 eco,fin,cis,mkt 课程,动辄 500 页硬皮书,一学期号称学完了,我总共看了大概 30 页。

还不如那些艺术类带插图的书,那好歹当闲书我也想看是不。

反倒是高阶课开始简洁明了起来。

我想大概是不写多点这些作者不好意思一本书卖 250 美元吧。

知乎用户 像鸟的青蛙 发表

中国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一帮垃圾学者编写的 你抄我 我抄你。国内教材大部分体系混乱 语言晦涩难懂

美国人的书确实很好懂

建议中国大学全面抛弃中国人写的所有中文教材,全面使用英美教材,只有这样才不算浪费中国大学学生的宝贵时间!

比如统计物理,国内大学教本都写的是神马东西嘛。美国人的书要好懂很多。从头到尾看完了整套系统也基本上就懂了。

在美国上学自己想学的话看书就行了。国内的教材难懂我也是醉了。国内老师根本不用心写书,也不用心做科研,一天到晚在干特么什么的我也是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王行疆 发表

国情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A

新中国成立。一穷二白。中国大学是公办的。教育是培养精英的。学生基本是没钱的,费用是国家出的。好在学生都是真心向学的优质生。

一穷二白,教材一定要压缩饼干化。(印刷成本要降低。) 讲解一定要精要萃,课堂效率要高。老师的讲解很重要。(时间成本也要最优化)

然后是理解性的练习。练习也一定要核心系统化。

三者配合,才是完整体系。

特点:最主要缺了老师的课堂讲解,就废了一大半。

这些年,大学扩招了,学生变了,向学的心态与压力都变了。但大学教材的编辑思路还没转变。

于是,不认真听课记笔记的,不做练习的,就看不懂教材了。

B

罗马教育家说:找生分两种。一种是真正读书的,这种一定要教;一种是不读书的,这种也一定要收。不收第二种的钱,怎么培养第一种学生。

国外是私立大学为主。学生以兴趣为主。能读书的不差钱的多。

所以教材分两种。一种是给人才的。另一种是给收费的。

给人才的教材,和中国差不多。

给收费生的,当然不能太框架和精干。应该通俗易懂,低基础易入手。自然是怎么形象怎么来。最好做到零基础入门。要多比喻多举例,教材自然比较厚。

至于这种教材和精英教材之间的差别嘛。 对比一下易中天《品三国》和吕思勉《三国》,这个大概是折中后的水平差距。

再比如:经济学领域,薛兆丰的书,普通人都觉得自己看的懂,真正的经济学学生知道其中的不足。

C

中国现在兴趣型学生越来越多,所以薛兆丰、刘擎式的 通俗教材 会越来越多,中国的教材市场会越来越多元。

入门容易。

但想真正深入,还是要买枯燥的框架的精要的教科书,得听课得记笔记,得练习强化了解。

知乎用户 易凡 发表

英文:A particle will stay at rest or continue at a constant velocity unless acted upon by an external unbalanced force.

中文: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英文:Change of mo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impressed force and takes plac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aight line in which that force is impressed.

中文: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英文:Action and reaction are equal and opposite.

中文: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有点儿长,我们换个常见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耸肩膀 中文的信息量本来就比英文高,表达同样的内容肯定比英文少啊

知乎用户 tom pareto 发表

这些多年的经验是:

教材看国内的。

论文看国外的(不包括国外的硕士论文)。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一个叙述文,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线索写作,虽然不出彩,但是读者可以不太费力地把事情搞清楚。

其实,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作文。文章是给别人读的,好作文的标准,让别人读起来不费力,就象好的代码一样。

教材也是给人读的。尤其是当下,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知识大大地超过 10 年前。所以,现在编写教材要解决的问题,不管有多少个问题,必然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人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这个教材所在的领域的主干。

任何一门号称自己是科学的学科的教材,都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果,美国的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这也就是我个人更喜欢看美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原因。但是,国外的教材,包括美国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各种堆砌。

在任何一门号称自己是科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既有被普通接受的观点,但也有大量的被遗弃的研究。被普通接受的观点,串起来就形成了知识体系结构。那些被遗弃的研究,至少暂时是没有必要知道的。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说,那些东西,需要知道吗?

而且,直到现在,在学科研究中,机械论和还原论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仍然被各个学科广泛地运用。因此,只要是某个学科号称它是科学的,那么它必然存在一条主线,一条主干,主宰着这个学科,这个方向。

其它的细枝末节,要相信读者,能够读书的人,不是傻子。

知乎用户 猫头等 99 人​ 发表

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石头用完了换厚书了。

知乎用户 盘腰大仙 发表

看国内的 cpa 教材,觉得 对对对,是是是,这个要记这个要记,重点重点,划下来。

总体来说,内容涵盖很多,一本书多读几遍,才能体会编书的人的功力。但是趣味性太低。

而看 aicpa、acca 教材。哇好厚,打开一看,这就是会计的百科全书,而且丰富有趣。体会最最最大的是,整本书编的严谨认真。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跟你讲个夸张的事。我在国外学统计课,怕学不会,让国内帮我寄中文版的。结果,中文版看不懂,英文版全看懂了,太详细了。感觉:英文版是给你自学用的。而中文版是苏联思路,给你满堂灌以后复习用的。当然,英国也是需要这么厚的自学教材,因为,书上有的老师都不讲。(当然,书上有的,上课讲的,都不考……)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vM8y3m 发表

  1. 美国不代表国外,德俄法的教材内容普遍都不厚,除非是专著形式的超出了一般教材的定义。都说中国是学苏联的模式,但苏联明显是学德法的,所以不存在现在的中国教材还是苏氏的。1980 年左右,中国翻译了大量的美英法德苏的教材,苏联的只占了一小部分。这批近 40 年前翻译的教材,至今我们还在用。
  2. 你说的非常厚的教材只代表大一大二非常非常基础的,用的人数多的教材,稍微高阶的专业教材差别也非常大。比如美国格里菲斯的量子力学以及法国科恩的量子力学,前者 300 页,后者 1600 页。即使是在美国,比如山卡大叔的量子力学原理比格里菲斯的厚一半。
  3. 国内教材有国内教材的好,也有一批好教材,如果没找到那是没努力找。有中文翻译的也绝对是好书,只是不能保证翻译质量,普遍来说,正常阅读应该问题不是太大。
  4. 教材的厚薄不重要,如何能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最后都再读薄,这才是核心和关键。最后有选择性地读,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选择某一章感兴趣的,与科研工作相关的,其他的都是浮云,根本不用 care.

知乎用户 五个橘核​ 发表

一个被人使用的东西要不断改版才能越来越好,学科发展历史足够长久,配套的书籍才能逐渐更加合适。

只是在我国这些学科都是新生事物,作为前几代教材,尚且欠缺几十年几代的改版打磨了。

知乎用户 方应杭​ 发表

没人说另一个因素吗?英文的信息密度比中文差太多,144 个英文字母说不完一件事,中文 144 字都能写小说了。

知乎用户 dizzarz 发表

除了排版之外,同样的内容中文表达篇幅通常会更短。

知乎用户 深圳赛博小韭 发表

其实也不一定,我这学期学的算法课。老师没有用算法导论,而是自己写的课本。一共一百多页要卖七十多刀。差不多一刀多一页纸。

所以有人说写厚了可以多卖点钱我是不同意的。因为同时一本数据压缩七百多页的课本也就卖八十刀出头。事实是薄厚都挺贵的。

然后有的答主说美国课本喜欢深入浅出说相声。我给你们看看这位教授大爷怎么说的。

“知道写厚了你们也不看。”

我只能说,一页一刀还能显得如此有情怀,这个哥们是会玩的。(•̀∀•́)

知乎用户 卢义贯 发表

国内大学教材是专业书籍,就是当你是研究人员,上面的东西你都应该懂,书是给你查阅的。

国外大学是给学生用的,而且既面向顶尖高校,也有很多教材面向诸如社区学院等学校,对预期读者的水平定的很低,很多问题会有解释,你要是觉得很容易懂可以跳着看,读不懂读读解释,看看例题就明白了,另外教材内容非常细,非专业课的课的教授上课可以基本按着教材本身来,删去不必要掌握的内容,基本足够了。

至于原因,因为国外本科教材版本更替很快,一个 edition 大概是 3 到 5 年,每个学校还会定制来增加或者减少教材中的内容,因为虽然国外教材出版社相对垄断,但是校方选择余地很大,出版社如屁儿森也不想失去市场,所以教材本身就要足够让校方满意,当然校方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的可读性。

中国教材我不太懂,但谭浩强我是看过的,多多少少能说明点问题。

知乎用户 欢欢老师​ 发表

英文教材的主要特点其实是例子特别多,通常每个概念 / 问题都要至少举三四个例子:一个例子引入,一个例子详细解释,再由简单到复杂展示原例子延伸出来的其他例子和变种,甚至还要再举几个反例,或者解释错误的用法,由此再引入其他概念……

写得好的教材,就像讲故事一样,能用一连串的例子,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解释清楚。我把这个看成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

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相比,故事和实例总是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且不容易忘记。至于为啥,我猜是因为它调动了各种感官参与,相当于把信息储存在大脑的各个角落,因此回忆的时候有更多的线索,遗忘的时候也不容易清除干净。

其他学科的中文教材我看得不多,我只分享一下我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经历。上次我赞美了基础教育,其中应试教育也有一部分功劳。这次我要补充一下,应试教育的缺点。

当年教《微观经济学》的老师也是海归,课讲得很好,融合了中美教育的优点,也符合我上述的思路。可惜我的思维方式跟不上,走了弯路,成绩也很一般。毕业两三年后,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厚着脸皮发邮件,找老师写推荐信,他居然记得我,原因是当初我老喜欢问奇怪的问题……

感谢恩师对我的宽容和委婉的评价,让我得以发扬光大无拘无束的好奇心,并继续把这些鼓励传递给我的学生!我也不记得我当时问啥了,但是后来自己回顾反省,当年的学习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有点类似 A 选项的问题,很可能是应试教育的遗害。(我在公众号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如图所示。)

搜了一圈没找到我当年用的中文教材,但我还记得是蓝皮封面,应该是清华的一位知名教授写的。教材本身写得很好,与英文教材相比,各有特色:英文教材更注重概念的讲解,关注具体应用和案例教学,只提供参考答案;中文教材更侧重数学模型的推导,重在搭建理论体系,通常会提供标准答案。但是问题在于,我没用对!

我先是很努力地啃了啃英文教材,很沮丧,因为进展缓慢,每个问题都能延伸出许多新问题,让我无所适从。眼见期末考将近,我翻了一下床头已经起灰的中文教材,如获至宝。因为架构清晰,题目又有标准答案,我很容易就用上高中驾轻就熟的备考方式:画思维导图(当年还没这种叫法,算是我自己发明的应试总结归纳法),强记题型解法,但我丢失了上课时的好奇心……

简洁、答案明确的中文教科书,强调规则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人,也许很有帮助。然而,却容易给人一种大局在握的错觉,以为自己都学明白了。

这可能就是我们俗语说的,要先把书读厚,然后才能再读薄。如果顺序反了,就变成考试了的机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管接受,不思创新。

因为我年轻时的小聪明和好记性,我的成绩一直不错,至少没挂过科。但这种学习方法走不远,只能把我培养成大规模生产中的机器。当年的我,也许可以勉强当颗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螺丝钉,却可能会在以后被人工智能所淘汰。

知乎用户 渔人 Oldli 发表

原因之一:

得益于汉语的简练。

同样的内容汉语表达省纸省墨。

杠精一下,如果用文言文,更简练,

经典中的经典《道德经》才五千字,

翻译成英文,估计要至少 10 倍的文字量。

知乎用户 金山​ 发表

老外的教材讲究深入浅出。现代学科发源地就在西方,人家知道怎么教才是最有效的,一些看起来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学科背景,适用范围等等是很有用的。

中国的教材大部分是抄老外的,还抄的七零八落的,自以为抄了干货,实际上很多上下文都没抄,导致读者看起来云里雾里的。

当然中国也是有好教材的。比如国内一些工科学校,数学作为工科之母很受重视,数学类教材从建国起就反复修改,到现在就写的极好,环环相扣,上下文能联系起来,学生不听老师讲解靠自己看书,也能学好。

知乎用户 tankin 发表

1、考虑到人力成本,国外教材贵,但也比教师薪酬低;同样的内容,如果通过教材教给学生和通过教师教给学生,必然是教材的成本低。如果国外教学中的教材采取精简模式,全靠教师补充教学内容,那国外大学的收费估计会更加惊人。国外大学目前通过更优质的教材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的,其实是一种节省成本的方式。

2、教师的不确定性。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即便是同一个老师,教授同一个内容,也会有教学质量的浮动,这样造成了学生接受到的东西,如果教材过于简单、精炼,那就大大受制于老师授课的水平。对于想要达到高质量教学目的来说,教材厚重、内容翔实、便于自学自然是能尽量减少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也是有益于大学教育的。

3、教学理念不同,国外教思路,国内教概念。思路就是整个研究的过程,概念就是整个研究出来的结果。关于过程的内容,自然会颇费笔墨,书本厚重,而关于结果,自然只有寥寥数笔,书本轻薄。如果求多快好省,那必然是直接给你结果好得多,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循序渐进的,这就造成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了很多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必要的思考,这种思考过程的减少,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惯于去接受现成的理念,免于思考其中的逻辑流程和逻辑关联。好像《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什么武功都会,但其实都是用小无相功驱使发动出来的,有形无实。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达到多高的成就,也很难说了。

4、编写教材的老师水平不同。国外编写教材的老师有些淫浸行业十几年,有比较多的项目或行业经验;另一方面国外产学研做的比较好,没有深入进行项目研发的一些老师虽然没有切身经验,但往往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对行业理解也是比较深刻的;
由他们编写的教材,一方面容易结合产业的情况,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学出来后到岗位上实际操作。
而国内的老师,忙着接项目赚钱,忙着评职称加薪,写教材的往往也和行业脱钩甚久,思维里还保留着十几年前的东西,殊不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之前那些东西,早都被先进的新东西所替代,老师视野受限,编写出来的教材都是老东西,内容自然不多。

所以国外老师是教材内容很多了,但我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那教材你们自己看,我来讲讲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超纲内容)。
国内老师是,反正我也不懂行业里那么多东西,教材就这么多内容,教学大纲也就这样,我看着教,你们听不听随便。
这种情况工科情况尤甚,更遑论计算机专业。

目前国内大学教学质量堪忧,主要原因是用了苏联理念的那套精简教材,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又没有其他途径进修学习,造成学生弄不懂课本上的专业概念,学习曲线过高,困难过多。
利益权衡来看,期望国家狠抓一下大学教材质量,向美国学习,教材变厚,内容变丰富,有更多新时代的新内容。要不然只能逼的很多学生自己去找英文版的权威教材来自学了。

知乎用户 无良玩家 发表

就拿我大学时候来说(某 985 双一流)

我们的 C 语言教材,谭浩强的大红书

就是本错漏百出,按照书上打代码还读不出来的垃圾货,期末考试都考一些 i++–++i 这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给一堆乱七八糟的语句问你跑出来的结果。

对,甚至还有很多谭孝子洗地说那时候怎么怎么。我只知道谭浩强的书可是研究生帮代笔的,他自己吃了成果罢了。

大一的 C 语言,我挂科了,我们学校挂科了就必须跟新生上课重修,然后带我重修的是一个比较年轻的 80 后讲师。他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别看谭浩强,去借一本《C primer plus》自己看,别怕厚,懂了的跳过就行。

耐着性子看这本,虽然确实啰嗦,但是看完的是真懂了。

国外教材厚,那是因为怕你不懂给你掰碎了分析,宁可啰嗦都要让你懂。而国内的教材那 Tm 是出出来圈钱评职称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懂的!

高数我那时候也挂了,一元微积分和多元微积分全都挂完了,对于高中还在数学奥赛班呆过的我来说挺丢人的,后面到小破站看到张宇的考研数学(我一个本科生去看考研数学)从第一章看起就根本停不下来,一路上跟着点火公式泰勒展开式这些给一堆数学算式找爹,最后重修课我就没再去过,一元微积分我 87 分;多元微积分我辅助看了汤家凤的视频,最后 83 分

大学里面,尤其是工科成果只看科研,谁管你课上得怎么样?用一堆出了就是为了升职的老掉牙的垃圾教材,上一次课少则四五十页多则七八十页搞下去,根本不管你听没听懂的。像张宇汤家凤这样细嚼慢咽跟你讲是根本不可能;或者你真让我们自学,让我们对着谭浩强严蔚敏的垃圾教材怎么自学?

国外让你自学,那是给你一本讲得足够细致的教材让你自己折腾

国内让你自学,不过是一群只想着科研评职称的不想对你负责的教授们的说辞罢了

知乎用户 琴梨梨 发表

利益相关:中外合作专业学生

我们不同的课用的教材大致有几类:

原汁原味外国教材

外国教材的汉化版

国内双语 chinglish 教材

原汁原味国产教材

原汁原味外国教材确实非常厚,这些教材有完整的话题引入比如从泰坦尼克号到氧化还原反应,这些教材内容相当多,虽然难啃,但只要啃完了肯定能读懂

外国教材汉化版就是原汁原味外文教材全文翻译,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翻译腔,但不影响阅读和理解,因为没有语言障碍,看起来相当流畅,缺点是因为国外教材一般很厚,这种汉化版喜欢搞分割商法

国产教材更像是应试教育材料,光看书我啥也学不会,一定要配合老师上课或者配合 ppt,能看懂一部分,但是复习的时候只要把书全背下来就行,书上只有要考的东西

最生草的是国内双语 chinglish 教材,这种教材给我的感觉就是把中文教材做了各种精简然后用谷歌生草机翻译到英语,然后为了 “优化” 国人阅读体验再修正成 chinglish,再随机添加一些中文注释,这种教材看的最 tm 反胃,不但看教材没法自学,而且还面临着 chinglish 的挑战

总之我觉得说实在国外教材更适合自学,国内教材更适合应试

建议应试用国内教材,兴趣扩展还是国外教材好,看不懂的话国外教材的汉化版比较合适

知乎用户 Andy Denker 发表

因为国内教材基本都属于简明教程。国外的教材有多种,简明教程和精深讲解的教材都有,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德国大学的无机化学教材,最简明的有三四百页的,一千多页的也有好几种,最精深的有 2000 多页的。引进国外的简明教程基本没什么意思,你看看和国内教材讲的没啥两样。所以引进来、推荐给你看的,肯定都是精深的教材,国内恰好缺这个。说实话,德国教授通常把以毕生所学编写出一本本学科的教材为最高追求。而中国大多数教授却没这个动力,反倒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捂着盖着,甚至很多教授不让学生复制自己的讲义。所以,国内的教材大都是教育部或大学的强制任务,多位教授合著,而且一般交给博士生甚至硕士生代工。所以国内的教材基本都是简明教程,但精深的教材极度缺乏。

知乎用户 姓施的瓦辛格​ 发表

难道不是因为,一样的内容,中文就是比英文短吗??

知乎用户 啾啾啾咪 发表

个人感觉外国教材特别适合自学,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国内教材适合老师授课,用老师的知识储备把干巴巴的干货展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老外注重用很多现实的浅显易懂的例子来 illustrate 他们要表达的观点。而中国教材编写者则压根不注重,或者干脆省略了。

同样一本会计教材,

米国人 Donald E. Kieso/Jerry J. Weygandt/Terry D. Warfield 编写的 intermediate accounting,多达约 1500 页左右(因版本不同可能有差异,但是 1 千数百页是肯定的。),里面充满了大量的浅显易懂的例子,确保你在会计方面还完全不懂,是个白痴都能看懂,只要你有耐心看下去。而且词汇量要求也真的不高,我估计一个人大概只要有 5000 左右的英文词汇量加之会自己查词典,就能完全看懂这本书。

而中注协编的教材呢?仅拿《会计》举例,700 页不到的样子,我考的时候 600 多页吧。但是真的读的很难受,要排版没排版,语言也非常的不简洁实用,甚至简直可以用晦涩来形容,让人觉得虽然自己在读中文,但是看不懂这中文。例题是有的,但是讲解的相对简略,有些就是一笔带过,有时候甚至不能让人一下子看懂例题。表也不多。说白了,整个一本书就是一大堆文字的堆砌,对读者非常的不友好。

假如你要 challenge 我说这 2 本书不是一个难度的,那我要说了,上述米国人的那本教材,3 大表:BS,PL,CF 该涵盖的要素里面都涵盖了,而且力保读者能充分读懂,读完后能领悟会计学。而中注协的教材呢?其实对章节还是有侧重的,更加不要说实用性根本不大。如果不是为了应试,鬼才买。

最后要对中注协的人说一句:我问候你们老母。

知乎用户 呆蛙​ 发表

随便复制粘贴一段中文到翻译软件里,翻译出来的结果都是比中文篇幅长得多。

Copy and paste a paragraph of Chinese into the translation software, the translation results are much longer than the Chinese.

知乎用户 piu 发表

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一下。

如果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这取决于不同语言的信息熵与语言模型的复杂度的差异。

不考虑上下文的相关性而只考虑每个汉字的独立概率,那么每个汉字的信息熵也只有八到九比特左右,而如果考虑上下文的相关性,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就只有五比特左右,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差距,在信息论中被称为冗余度

不同语言的冗余度相差很大,而汉语在所有语言中冗余度是相对较小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是最简洁的语言,也即单位储量可以涵盖更多的信息。

知乎用户 Felix.S 发表

国内学生学 AP 深有感同

真的因为长篇大论他讲的明白。

高一的时候我是高考生,物理考试永远是 C。我看不进教材,也不想听课,所以考不好。

高二的时候我是国际生,物理考试经常第一。教材丰富,老师速度快,我也听得爽。

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坐标魔都,高中有 3+3 等级考的。假设我们不限制考试门数,扪心自问可能单单靠着教材自学,不找老师考到 A + 吗?除非你是天才,反正我是做不到,尤其是物理化学书,我打开来觉得什么都没有。

今年的 AP 考试我报了七门,然而其中三门都是自学的。但是我很负责的是,我凭着教材里面深入浅出的例子,图表,不厌其烦的演算,我可以自学到满分(我还没考完呢。。不奶了

可能有人说 AP 考试的难度和高考没法比。我也觉得,拿 2018 年上海物理等级考来说 我觉得真没法比,因为

上海等级考试实在是太简单了。

我随便挑一门 AP Physics 2: Algebra-based,昨天刚考。范围包括流体力学,热力学,静电学,电路(包括电容),磁场,电磁感应,几何光学,波动光学,现代物理学(波粒二象性等定量计算云云,更何况如 APC 这种考的更深,还要和微积分结合的考试。

等级考是真的没法比。。

好像偏题了,我是想说,这种厚度是为了更方便学生自学和理解。毕竟到了大学也没人管你,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中文的信息密度高

知乎用户 尼德钦达耶​ 发表

先上张图

自觉这本书的知识很重要,就带回家复习了,会忘。

烦躁。

终于轮到我吐槽我朝教材了。因为这个事情骂了不少街,真的。痛骂的那种。

有多恶心呢?恶心到不想看一眼我朝教材。我是个数学渣,但凡有数学概念的学科根本不用看,绝对不会去念的。出国读书拿到美帝教材直接惊了。管理和金融会计这一门课,书厚的要死,里面的东西要多简单有多简单,能用加减绝不用乘除。这门课我全班最高分给国人挣个脸先。一个学期下来就用加减乘除解决了这门课。

放暑假回国,去书店看一眼我们的大学教材。开篇就看见了函数………

是的,可以加减乘除就解决的问题,用了各种函数的符号公式和概念。。。

心里问候了主编教师全家。祝他们长寿一万年

知乎用户 commontolerance 发表

(1)真实的探索过程是基于归纳的, 也就是从事实到结论, 从具体到抽象的。

一般而言, 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从具体的现象和问题出发, 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探索型的研究, 基本都遵循这样的过程。

而书中所写的都是既有的结论, 碍于形式和篇幅的制约, 其间的漫长的探索过程不便于写入教材,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不重要, 相反, 在科学的世界里, 其实过程更为重要 。这个和商业世界里面重结果, 轻过程不太一样。

知识讲解和传授的合理的过程其实就应该是再现当初探索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

所以, 好的书籍通常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出发, 引发出问题, 而后逐步的抽象, 并且给出一个结论, 再逐步抽象到一般性的结论。

因为有了具体的问题, 学生知道研究问题的场景,边界, 前提等各项要素, 从而知道那些貌似抽象的结论其实都是有现实依据的,而不会陷入某种神秘的理论推导当中。

而后再辅之以定量的运算和定性的问答题目来进一步辅助和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最后才是用习题来考察, 考察永远是最后的一个环节。 因为前面的过程如果完整, 理解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或者就算学生无法理解, 至少不再是教材的原因。

通常而言, 为了再现完整的学习和探索周期, 还要有相关并且难度适宜的 project, 使得学生可以在一个小儿紧凑的项目去完整的体验整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周期。

把上述一个完整的周期走完,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小问题, 都要占据一定的篇幅。总体来下, 书籍偏厚很正常。

换言之, 我们看到那些只有简单结论的书籍, 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只是我们一直都在接触这类教材, 才会习以为常。当我们看到那些正常的教材的时候, 反倒觉得既耳目一新, 或者陌生而又熟悉。因为人内在的认知规律是不变的。

知乎用户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发表

肯定,因为国外的一些教材都和国内是不一样的编写思路,国外的编写思路更多的是以实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为主。所以里面会有很多的案例和分享。

然后,国外的很多教材是引用的非常多的文献资料或者是其他的学术的里面的东西。那这样的话实际上就不只是讲述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而是要讲述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

所以,目前来说肯定对于海外的教材有很多引用或者非精华版本,那么在你去看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国外的一些书籍很厚重。

西班牙留学 —- 在国内,你如何准备去提前预习下你去西班牙读的课程呢?(你在国内都学了,还怕毕业?)

知乎用户 Aaron liu 发表

国内的教材相当于一个目录,索引。

就比如说高中物理引力部分比起看人教教材容易理解,还是 AP 物理的英文教材深入浅出还没中文奇怪的翻译问题。

同样讲一个内容国内教材可能就 5 页结束,而国外往往是 10 页…

并且国外的教材每个单元都会包含大量的习题,这个在国内对应的是五三教辅书。

当然国外教材也有个缺点就是习题只给答案不给解题过程。这个麻烦在今天通过科技进步的 chegg 网站可以得到解决。国内猿题库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不管你穷还是富只要有手机都可以实时免费获得私教才能获得的解答。

五三确实是个好东西,如果你只学通国内高中教材的话你是不可能高考进一本的。就以 2019 新地理教材为例那考试考的跟书上的难度基本不是一个东西如果你不买五三做你是不可能期末拿个好成绩的。

当然价格上也差了许多,平均一本 AP 物理原版教材需要 300 元…

本答案只包含理科学科教材。

知乎用户 summerDay 发表

生物化学表示不服

长 27cm 宽 20cm 厚 2.5cm

600 多页的内容,满满全是干货。。。

换句话说,整本书都是考点;´༎ຶД༎ຶ`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

这只是上册而已

还有下册呢!!

知乎用户 林中貓 发表

国内教材其实某种意义算是讲义,当然这样可能不太公平。

国外教材一般默认读者是小宝宝,会给你很多完全用不上的『常识』,但是对于跨界阅读者真是友好。如果是养猪教材的话,会花好几章介绍什么是猪。

因此国外教材特别厚实,但是水分较多,什么科目都是大部头。

一般我个人经验是:

1、国内教材:什么跟什么,看不懂,背下来吧;

2、国外教材:哦哦,原来是这样;

3、国内教材:我靠真是这样,妙哉!

4、国外教材:尽是废话,浪费纸,有必要那么多插图和案例么。

认识的螺旋上升。

注意,上述教材仅指可靠的【高教出版可以算个背书】大学及以上教材,某些高校自己七拼八凑、错误百出的制定教材不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英文教材基本根植于各种讲义,特点是大而全、解释细致、习题各种上档次,书读完了题倒腾完了,把书合上,你觉得自己是真的会了。大神们会觉得啰嗦,大概是因为更好的 cookbook 还在路上。

这样写教材,听 lecture 就不是必须的,甚至 tuition fees 也不是必须的,你可以自学,而且可以学得很深入。

教材的使命,是把对的东西让读者学会,考虑内容准确及时、有机衔接、习题反馈对味这三个维度,国内绝大多数专业课教材并不能同时达到要求。

国内教材,仅就经济学而言,也就入门的上课能用,但凡是稍微有一点专业性的东西,就是各种浮皮潦草。经济学其实实效性非常强,学了一车六七十年代的理论,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剩下的都是假装来读书本体来刷剧打撸啊撸的。

但是国内老师喜欢这些教材,因为考试好考,课本内容不会超出老师们的掌控范围。这些老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海归,都是经过更浮皮潦草的专业基础教育、经过努力成为一两个前沿问题的 peer,但是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为申项目搞贴近政策的研究。他们根本就没有完整的 big picture。

顶尖学校不好好上课的老师是没有的,但是有的老师还是水平配不上学生。现状就是高考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不仅不能引导想搞研究的学生,甚至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精髓,学生在大学里走马观花什么也没学到,找工作全靠智力测试定出身,因为这些垃圾工作 “能考上 985 肯定能干好”。

虽然双一流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但这一出也暴露了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就是 “不在名单上的学校全是垃圾;不在名单上学科,除了每个学校牺牲的那两个学院外,基本上全是垃圾。” 你考不上,家里没钱送你出国,你就只能做一些你高中毕业就能做的工作,为下一代打打基础了。

还是穷啊……

知乎用户 梁遇春 发表

美国教材:生怕你看不懂

中国教材:你看懂了我还写啥书啊

知乎用户 Ashley​ 发表

国外的教材给你自己看的,国内的教材是重点定义然后上一个例题,推导过程和解释都在教师用书。

知乎用户 外务长官卢信永 发表

因为国外的学生大多数时候不看教科书

教科书这种东西更多的时候是当例题集用的,真要学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老师要课件,至少要学什么课件上 1234 直接给你列清楚了

在外国教科书基本上属于百万槽公行为,买教科书的不是大学霸就是大撒币,你要精通的话教科书是有必要,但你只是想学会做题那课件才是最好用的。相比之下国内直接抛弃无用的教科书,直接把类似国外的课件这样的东西当教材了,你要是还有不懂的直接发五三,这才是更高效的做法。

像大佐说国外的教育是服务业所以教材厚,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国外的教育是服务业,所以才会把那么死厚冗长的教科书给你整理成短短十几页的课件,而且还会贴心的给你从十几本教科书上把关键点整理起来放课件里。不然就国外学校这一周两三节课一节课两小时的速度,你啃教科书哪里啃得完?

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把教材写这么厚也有益于骗你读大学,你自己看 200 刀一本的教科书自学,如果没有 tutor 在那边提点筛选,你自己学起来是很累的,不然大学一科几千刀的学费谁读啊。而那些真正培养精英的课程,教科书一样全是纯干货一张插画都没有(顶多就有点 graph),之前读过一个墨大数学补习班,人教科书上下册 + 例题,差不多是大学高数两科的量,加起来还没一本高中的一阶数学书厚

知乎用户 爱 kik 发表

哈哈哈,hin 多时候,国内教材上一个易得或显然,外文教材要推 3-5 页。编教材的那些人都是很叼的,而且默认学生跟他一样叼,所以就思路比较跳。国外编教材的应该默认学生是智障… step by step 这样,虽然过程清楚但是重点不能一眼看到。虽然我很不喜欢国外教材,背着太沉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对进一步的研究是有帮助的。

知乎用户 天色 发表

国外的教材适合自学,但是学到哪个层次是由考试决定的。

国内的教材适合上课听讲,需要有负责的老师讲解,你学到哪个层次由老师的水平决定。

说实话,国内没有几个人适合国外的教材,因为你就算努力也不一定能考过。

而在国内,一旦你有了足够的基础,那么你提升的速度就会特别快。

知乎用户 杨熙栋 发表

大家别的都说了,我要补充一个一般人不太会注意的东西——中文是占地面积最小的语言。所以课本薄很正常。

我们举个例子牛顿第一定律。

英文:All the objects to maintain uniform linear motion or static state until the foreign forces have forced it to change this state so far. 共计 134 个字符

中文版: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34 个字符。

不光字数比 4:1,而且光从排版上我么也能看出来,中文的短。所以还用我说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5959L3 发表

文化和思维差异。

咱们中国人偏向于形而上,说事儿讲理习惯点到为止,理躯干,细枝末节留给对方思考,习惯往大的面上去铺陈,更像一种哲学,讲究一通全通。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在于高度归纳,智慧结晶,聪明人会更聪明。缺点在于门槛高,对于能力尚浅的人来说理解困难,学习周期长,也容易助长一些不懂装懂,囫囵吞枣的风气。体现到文化生活中,比如国内网上大家讨论一些东西的时候,用词遣句短小,聊到上头了,还有些人会甩一句 “呵呵,不解释”,也不知道他是真懂还是装懂,反正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西方人则偏向于形而下,事物条理一定要整理得干干净净仔仔细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们的教科书,如果书名写着《从头开始学 XXXXXX》或者《简易 XXXX》,书如其名,肯定连最小白的新手都能看懂(《时间简史》之类的除外啊)。那时候刚到英国留学,看到学校发下来的辅助资料和书单,简直要晕过去了,但翻几页,发现反复在讲同一个知识点,各种讲各种帮助你理解,只要你沉得住气看下去,就一定能学会,因为太详细清晰了。这点和国内很不同,国内我念高中和大学的时候,老师为了教学质量,很多时候都需要在黑板上补充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以助理解。西方这种思维的好处在于知识传承比较顺滑简单,只要你肯学,教材都给你铺好路了,哪怕理解能力差点也不是问题。但缺点则在于容易让人故步于细枝末节中,不容易看到大层面,也容易钻牛角尖。还是举网上的例子,比如 XX 兴趣论坛,国内可能讨论点啥东西都是清汤淡水寥寥数字,但国外帖子里经常可以看到课堂笔记般密密麻麻的回帖。

我属于比较笨,问题还比较多的那种人,如果学点啥知识,还是更习惯看国外教材和书籍。

知乎用户 PP Chen​ 发表

国外教材默认读者个个是 SB。国内教材默认读者个个都能无师自通。

知乎用户 罗伯特 发表

国外教材:

举个例子告诉你什么是 A,举个例子告诉你什么是 B,再举个例子告诉你什么是 C,然后举个例子告诉你 A+B=C,再举 N 个例子验证 A+B=C 的结论合理,在用数学方式推导出 A+B=C 的结论,最后课后习题(习题一般用教材中的方法做不出来……);

国内教材:

开场白(简单举个万金油的例子,抛出问题),然后,A 是啥,B 是啥,A+B=C,数学推导,完事儿,附加一个案例(框在框框里,一般没人看),最后课后习题(一般套公式即可)。

个人觉得国内与国外教材的差别,一方面体现中外思维方式的不同,国外更重视思维的过程,国人更重视结论,另一方面是国外写教材往往像是学术文章,只是把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证明给大家看,所以国外某一专业的教材往往就那么几本;国内的教材往往是这里摘录一点、那里摘录一点,没有太多自己的东西,更像是个教材的搬运工(我们不创造知识,而是知识的搬运工)。

本人并没有黑国内教材的意思,其实国内也是有非常经典的教材的,只不过烂教材太多,给人的印象不好。当然国外教材、国内教材各有优缺点,国外教材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不晦涩,但读完一本书耗时较长,且不易抓住重点(时常有一种 “我看了半天,我都看什么了” 的感觉),形式比较发散。而国内教材倾向于归纳总结,学习起来比较高效,如果我仅剩一周就要考试了,那么我一定会挑一本简明扼要的国内教材来复习,而不是捧一本厚重如砖头的国外教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主要是国外它讲的全啊,以前在某二本学校念书,nnd 气死我啦,高数是删减版的,线代也是删减版的,电路分析,模电,数电,高频,单片机等都是也是删减版的,去图书馆的话,一眼大部分都是一些相似的书籍,这些书看了考试还可以,但要知其然,还是国外的,毕竟这些是他们那边发展起来的。

知乎用户 淳朴的艾 2 号 发表

因为废话多。

好处是足够多的废话更有利于理解。

就像我们常说的稀饭养胃,养不养胃姑且不论,升糖是真的猛。

国内的教材废话少,满满的都是干货。

坏处是不好消化。

打个比方就是压缩饼干,你要啃的动这玩意是真的好处多多。

但大部分真的啃不动。

没有个好老师帮你抽丝剥茧相当于一口一口喂到嘴里,这玩意能噎死人。

至于教材厚的多。。。emmmm,几粒米熬出来的一大碗稀饭和压缩饼干比,能量密度显然是后者更高。

这也意味着相同的内容,前者需要更大的体积。

知乎用户 lwangls 发表

退——乎——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管理学的,看了不少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的教材,国内外对比真的明显。

国内的教材给人感觉就是,干。

比如同样是社会学教材,当时我们老师给我们选的好像是现代社会学(国内的),上来就是社会学是什么,研究什么,然后就是孔德,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他们什么理论,什么贡献。

这书根本看不下,看的人脑壳昏。

看了美国的社会学教材,风笑天翻译的,六七百页,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细分许多栏,有日常生活的举例,有不同理论放在一起的对比,表格和图标清晰可见。

不知不觉就啃了百十页。

国内很多教材的结构特别简单,大标题,中标题,小标题,黑字重点,课后习题 / 思考

干的吃不下去。

老师上课也很少用教材教,都是说教材回去自己看

补充一下,国外教材自学效果很好。

答主不是个好好学习的学生,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

用国内教材的几门课,明显佛脚抱不好,因为都要死记硬背,而且很多老师讲的没听就没了。

用国外教材的几门课,比如经济学(用曼昆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学原理,考试前把书看看,把后面习题做做,分数都不低。

国内的教材自学看不下去啊

知乎用户 池龙 发表

因为基于拉丁字母的文字信息量比中文小,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更长的文本。

知乎用户 Hacker Gee 发表

国外教材怕你不懂. 国内教材怕你弄懂. 你懂了吧?

知乎用户 君羊莔 发表

因为很多国内作者的水平就只能写那么多,多写一句就露馅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印象最深的是 pearson 出版的一本物理教材,在讲到热学的时候用了一大段文字来细细讲述水在 4 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细节对冬天时湖水结冰顺序、大自然的水循环、乃至千万年前生命的起源有怎样的影响。隔着薄薄的书页,仿佛能触到雄黄天地的脉搏。

知乎用户 王晓萌 发表

中文比较浓缩

English is a no nongsuo language

干货含量大容易噎到

知乎用户 人间大炮一级准备​ 发表

外国书贵啊,你看专业类的著作一本卖多少钱? 人家也卖不出几本啊。

国内教材多便宜,还有各种电商打折了卖,实体书店都没地儿活。

另外国外的教材还是比较有启发性的,厚厚一本,一个专业看几本是能够悟到武功秘籍的。

国内教材很多都是翻译抄袭外国著作,和马哲教材一样沉溺于教条堆砌。这也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为了保证大人口参与下的公平性,更注重知识点的考核,这种特点显然适合文科。而不适合工学。

所以国内教材就是为了考试而生不是为研究而生,加上发行量的巨大,包括纸张都很一般。。

省钱那就买二手。。绝对一票学长书和新的一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近在看《财务模型与估值——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指南》,原著是一个叫保罗 · 皮格纳塔罗的美国人,这本书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但我还是决定随便截个图让大家感受下:

你没有看错,这本书一步一步的教你怎么用 excel 计算增长率,然后将公式复制到其他单元格。

详细到令人发指,就差摁着你的手操作了。

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就是打算写一本人人都能看得懂的书。

这可能是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的一个区别。

我读研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准备了两套教材,英文教材和对应的中文翻译版。

本来打算是英文的看不懂了就去翻中文对照着看。

可实际操作的时候,英文教材往往能看懂,因为讲得很细,但是太费时间了。

看了一段时间的英文教材之后,为了节约时间,后来就开始直接看中文教材了。

发现好多东西看不懂!

光是专业词汇就让人觉得教材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举个例子,跨式期权,英文叫 Straddle。

长这样:

我自己看中文的时候,说实话,怎么都不明白它为什么叫跨式期权。

然后去翻英文教材,发现叫 Straddle,我就去百度查

![](data:image/svg+xml;utf8,)

叉开腿

坐在凳子上,叉开腿,低头看看,不就是图上面那个大写的 “V” 吗

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原来是这个意思

看懂了之后再倒过来看中文,哦,原来是这个意思,跨式,原来就是指叉开的意思。

可是怎么想怎么别扭,说实话,如果没有老师或者朋友给我解释,我是绝对想不明白翻译成跨式期权是在描述它的形状。

好像跑题了啊。。。。。。。

知乎用户 禽牙 发表

国内教材爱用 “显然”

还有

由于证明过程过于简单,此处略去

知乎用户 FutureCode 发表

尝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读懂国内教材的人都是勇士。

说多了都是泪。

知乎用户 尉凡 发表

国外(特指美帝)教材我接触过的基本上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国内呢~ 据某多年图书馆经验以及几任教研室主任的普遍看法,肯下功夫画教材插图的或专门给教材配图的人是少之又少…

仅此一项,差三分之一厚度了…

有空补图~ 经典著作《基因 Ⅷ》插图欣赏~ 先上个引进版封面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badfatraccoon 发表

也看哪的,苏式教材估计厚不起来

美式教材是按照人类认知顺序编排,国内教材则喜欢直接从底层开始给你开铺。

就好比你找人盖房子,美式教材是,先拉你看看周围风景,告诉你这以后是卧室,这是窗户,打开窗户这边可以看到海,那边是客厅,早上阳光特好啥的。这些介绍完了,再给你讲这里是墙,墙有多厚啥的,然后再说这里说钢筋,那里是砖,最近介绍怎么盖符合结构力学。

国内教材是大喊一声我要盖房子了,看好了。然后就开始和水泥,码板砖。他是看过图纸,学过建筑土木,知道房子是啥样,但是你是一点都不知道。

同样高数(微积分)教材,我发几张我这本美国的你体会下,应该不需要过多解释

再看北大红皮书,刚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ε-δ了,前面函数也是,一言不合就上数学定义。不止高数,线代也不能好好讲向量,一上来就列行列式。是要教别人啊还是自己跟那写证明题呢。

我们高数课上一半特殊原因临时换教授,新教授坚持要用英文教学还要从头讲。一开始大家怨声载道,后来直接真香了

有时候我都觉得国内教材(苏系教材)就是生怕你看懂了

知乎用户 哄哄 发表

你见过外国有专用的教材?反正物理很少有。很少有直眉瞪眼写这本是’textbook’的。尤其是学的比较专,到 grad school 以后,基本上都是一般的书做教材。比如 800 多页的 photonics,基本上你干这个的话都是跟你一辈子的。

迪拉克写过一本接近教材的 quantum mechanics,就非常精简,但是内容也少。

比较常用的 QM 的教材比如 Griffith 的那本,新版 480 页,很详细。其实曾谨言那本儿加上各种题啊什么的也得有个 300 多接近 400。

其中的差别就是就我个人的经验,写英语文章都比中文长些,这是第一

讲的很细,尤其是会讲一些支撑的知识,比如会讲些数学基础。国内的教材基本上就是讲力学就是力学,讲什么就是什么,高数,数学物理方法的知识忘了自己去查书,这本书是不管的。这是第二。

给的例子多很多

图要多得多的多

会有些讨论。

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知乎用户 倪静风​ 发表

美国看上去很富,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很富。

美国不光学费贵,而且买不起书。

2019 年美国学费又飙升了 这几所学费年花费 5 万美金美国名校的学费贵么?这些学校一般人读不起_食宿费美国大学的学费到底有多贵!还以为在美国 18 岁后父母就不给孩子钱在美国穷人家孩子连教材都买不起: 为什么美国教材那么贵?美国教材获得方法大全,教你如何在新学期不再破产!买不起的美国大学教科书 - 青年参考美国课本太贵 如何购买二手教科书 - 新东方网

书卖那么贵,不印厚点,怎么赚钱?对于有名教材来说,这可是一个几千万美元的生意。

知乎用户 荣宇阳 发表

补充:

复习金融工程在看原版书

数学公式证明手把手推导

高数水平的证明内容写个两三页怎么可能书不厚

但是看着爽啊

脑子都不要动一行行往下刷

(可我还是觉得考前两天看不完这本书 orz)

以下是原答案

中文教材是不会看的

这辈子都不会看

又没什么本事

只好看看国外的教材

靠里面的相声才能勉强学习下去

不止一次看美帝的教材了

这些人说话又好听

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

(逃)

说正经的,厚就厚吗,看到一个知识点先想到的是这群人塞在书里的段子 / 相声这种感觉也挺好的

尤其是一个小时撸十来页,成就感 max

(其实全是水)

但还是一天看不完一章 (比如操作系统恐龙书)

比较容易半途而废就是了

(但中文教材一般前几页就把我看废了 orz)

别说什么知识点找不到,ctrl+f 啊,段子这种高识别度的东西你还找不出来吗 (逃)

哦?我看的盗版书啊 (逃)

知乎用户 流泽 发表

学时不够,老师没时间带着大家啃太厚的书

所以根据国情只能尽可能精简

想问题的时候除了主管客观外,还要真正调换身份来看问题

往前推就能推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教材那么烂还不改?

改了,改完更厚了,结果学生更不愿学了。

为什么不愿学?

因为厚。

为什么厚就不愿学,人家外国也厚啊?

废话,人家大学一学期就四门课,你一学期少说八门课。

其实很多东西一比较就能发现问题,中国大学没用的课太多了!

思政,马原,毛概,选修……

还都必须得选,都是必修 (虽然可能挂着选修的名字)

工科类的学校,大一上就三门课微积分,线性代数,工程图学基础

你看时间够不够,再跟我说书厚的事?

事实上问题解决不了,英语得学吧,体育要上吧,好了,多两节了。

但还是有时间看书,那好,思政课也上着,那什么我们学校都得上个课,都上大学了,心理都不能出问题啊,又来了个全校都得上的莫名其妙的大学生心理课。

你来我们这个系,我觉得我有义务给大家讲讲我们这个系都干什么有什么发展前景。得,又一门课,内容主要是坐大礼堂听老头瞎得得。

选修课上上呗,好不容易抢找了,还算学分。得,又一门。

以上后加的这些课都是水课,但还是占用了你大部分时间,因为你总得签到吧,你去了在那边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学习,而且,还留作业,还每节课都留。

到这儿,你还是没有不读书的理由,那好,好不容易上大学了,129 合唱得参加吧,新生运动会不考虑一下?学生会社团啥的又要招新啦!

明白了吗?

就算你一开始活力满满,一般情况下,一学期后你也废了,以后就算有时间,你也不会想看书了。

问教材差的人有通读过教材吗?

没有,教材写的都这么简略了,你还是没时间去看,你以为老师不想用英文原版教材吗?

好,现在用原版教材。

英语差的学生坐地蒙逼。

改用翻译的教材。

其实翻译一般情况下没太大问题,很多事出就出在它没问题上

学校规定同一门科目只能出一张试卷。

用外国教材的老师懵逼了,跟别的老师讲的不一样啊。这卷咋出啊。

学生的反应: woc,啥 jb 书啊,半天都说不到点上,不行了,我 TM 快睡着了,都凌晨 2:00 了,再不睡劳资要猝死了

用中文教材得了。

知乎用户 The woman 发表

研究过美国的生物教材,中学版

看到这个问题特地回头看了看我们的生物教材

国外教材,以美国中学生物教材为例,更侧重推导过程。开头提出一个小问题,然后进一步课外探究实验,让你总结自己对于这个实验的材料结果,再让你多次通过其他实验来推导结论。这样的教材能不厚么……

美中学的教材相当于一本推理的心路历程,如高赞答案里一个答主说的 “更方便自学”

回头来看看中国的

绝大多数是干货,考试要考的点都在书里,你需要自己整理知识体系,再背诵就可以了,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完全明白

实验,你不一定要去做,可以增进自己理解,但考试要考的实验过程你也可以背下来……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这个时间不如多背几遍,多刷点题。这跟中国当下考试方法有关,国外的考试方法具体也并不完全清楚,只能讲讲国内的啦,欢迎补充

国内是从理论出发做实验研究,国外则是研究得出结论;国内适合在已有理论上进行深造,即深入发展

国外适合自己研讨创新,发现新理论

大概…… 就是这样 个人看法

并不严谨(。

知乎用户 调皮的耿鬼​ 发表

因为国内教材的方向更偏向于纯工具书,把理论都写出来了,默认教科书不是你学习的唯一途径,把剩下的深化扩展的工作留给别的材料或者教师去做。

国外只了解美国教科书,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买一本自学的,(高中开始就有一些 AP 课程学校不教但是允许自学参考,大学也会有必修课允许你自学然后 test out)所以肯定会讲的更全更深入一些,每一个课题都会多花一些篇幅。我们学校一些水的教授真的会每节课只留作业让你回去学,然后下节课花一整节课讲作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知道你指的是中学还是大学

中学的话中国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远比美国同学多,高考科目强度高,书只是知识点的汇总。而美国相当于把拓展阅读,习题,私货全放进去的,私货问题是很严重的。而且美国书本非常贵。中学阶段一本书动辄几十上百刀,国内教材都是几块十几块

举一个私货的极端例子,这是一本 224 页的书,SJW 教授写的。gender non binary 唯一的科学理论依据还是在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里的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和后来的 gender dysphoria

而这是国内八年级生物书一节课讲明白的内容

知乎用户 段丞博 发表

简单地说,以前大学那是超级精英教育,所以直接上比较抽象的内容。这些年,高等教育普及了,而教材没跟上需求。

另外国内的教材以前叫讲义,就是个大纲,剩下都靠老师补。很多问题的前因后果历史演进是课堂讲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任何知识都是实践来的,先有实践,再有理论,但是这样教育的成本会很高。

本来教育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经过几百上千年才总结的知识,所以只挑正确的讲,而实际上那些失败和错误更重要,但是这些内容在漫长的历史中,要么丢了,要么来不及讲。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显得很功利的事业,这恰恰是价值所在。想想你自己从钻木取火得到热力学定律的可能性。

再过几年,你会发现教材都不重要了,看在线视频就好了。

知乎用户 allen 的管理笔记 发表

啥啥之争,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

美国的大学教材也是如此。

啥叫资本主义?就是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的社会。

美国教材厚的原因是:

美国大学不发教材→学生必须自己买教材→教材越贵越赚钱→教材赚钱编写教材的教授们赚钱→编写教材赚钱收入正大光明很合法→学生自己买教材花一元钱买厚一些的性价比更高啊(和淘宝买东西店家送礼物一样啊)→教材太薄定价太高不好,大部头才能定高价,所以教材大部头多赚钱→教材越来越贵,学校更加不可能发教材。

然后,持续循环。

类似的,还有美国的医疗等等。

知乎用户 元穆​ 发表

最近被逼着看一些专业书籍。开始我想偷懒,去看中文版的吧。

卧槽,各种公式直接就上来了。下面都没解释一下里面的各种符号是啥。都是默认你肯定都很熟悉了(我特么 0 基础),然后我默默地把书删掉了。

默默地翻开英文版,每个符号只要是第一次出现,必定写清楚是什么意思(什么质量,密度这种符号都标注了的)。公式基本上下面都会标注清楚每一个出现的符号代表的什么,然后再跟你说慢慢聊。只要智商正常,就可以看的动。对于我这种 0 基础的人都能慢慢看的走。 当然篇幅自然就要长很多了。

知乎用户 公孙驷​ 发表

除了内容之外,汉语言的优势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

知乎用户 树袋鼠阿帕奇 发表

别买铜版纸精装的啊 买 paper back 的一样就没多厚了

知乎用户 奶瓶战斗机 发表

因为汉语的信息熵更高。

知乎用户 鱼在游 1788 发表

中国的教材缺乏逻辑的训练

知乎用户 光追不上我​ 发表

你先说国外教材容易自学还是国内教材容易自学?

对咯,国内教材就是假定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个老师把你往上 cou1 的。

知乎用户 察哈尔勇士 发表

当年上学的时候,买书真的割肉。一本书要 300 刀,但你知道吗,这本书读起来绝对是个享受。

举例

比如你上大学,高数给你讲微积分,你觉得教程会怎么呈现。

当年我记得是直接概念,然后公式,然后做题。

而这边的教材是这样,在没有微积分的时候,人们怎么解决问题,非常麻烦且不准确,然后某个人突然发现了微积分,有了微积分之后同样的问题怎么就怎样可以轻易解决了。

这种知识传递绝对是享受。

所以我非常鄙视国内的教材。包括很多语法书

尤其是张道真 薄冰

俩垃圾。我 100% 确信,国内高考英语 140 分的,你让他自己写英文作文,会犯一堆且致命的语法错误的。就是垃圾教材教育出来的垃圾应试。

知乎用户 宅狼 发表

别说教材了,产品说明书国外的都厚的多也详细的多,看完基本能弄明白了。国内的产品说明书真的是天马行空,你都完全不了解怎么突然到了这一步的。只有等你自己琢磨完再看才明白原来这么回事。

知乎用户 孤行者 发表

教材不清楚,但是看看联合国宪章的中英文对照表,汉字所占空间大概要比英文少个三分之一的样子。几乎每一句翻译,汉字的数量都要比英文要少。联合国宪章有 5 种语言版本,汉语版最薄。表达同样的意思,汉语使用的词汇最少。看看下面一些例子

介绍性说明第一句,汉字一行多一点,但是英文则需要三行还多。行数来讲,英文是汉字两倍。

联合国宪章是 1945 年 6 月 26 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结束时在旧金山签字的,于 1945 年 10 月 24 日生效。国际法院规约是宪章的组成部分。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was signed on 26 June 1945, in San Francisco,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came into force on 24 October 1945. Th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arter.

下面看看正文

正文除了第一句之外,其他三句从行数讲都是 1:2 的关系。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WE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TERMINED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to save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rom the scourge of war, which twice in our lifetime has brought untold sorrow to mankind, and
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to reaffirm faith in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in the dignity and worth of the human person, in the equal rights of men and women and of nations large and small, and
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
to establish conditions under which justice and respect for the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reaties and other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maintained, and

还有超过两倍的,如

第十一条 Article 11
一、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合作之普通原则,包括军缩及军备管制之原则;并得向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或兼向两者提出对于该项原则之建议。
1. The General Assembly may consider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disarmam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armaments, and may make recommendations with regard to such principles to the Members or to the Security Council or to both.

问同一句话,能不能找到比汉字表达短的英文,抱歉我没找到!

仅从联合国宪章这个文本来看,同样的表达汉字更加精炼。

知乎用户 Zxdgh 发表

根据我的经验,在覆盖相同知识内容情况下,通常教材越厚,看的越快,“废话” 越多的书通常所需要返工的次数越少。

知乎用户 明非民 发表

先吐个槽,同感。

国内的教材是给老师用的。干货满满,统一的说辞,教条一样的定理,然后让老师上课发挥加段子啊。

国外的教材是给学生学的。书里面已经加好段子的,有自己非常鲜明风格,夹带了不少私货。不得不说,虽然像板砖一样但是自学起来非常爽!像下面这本书每章开头都是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的一句话,非常有意思。

![](data:image/svg+xml;utf8,)

进一步的思考

我觉得这是一个由于教材生长环境不同的而发生的问题。基础学科这块,我们本来就是较其他发达国家落后。在发达的环境里面,要站的住脚,那就得拿得出自己的特色,教材要有自己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竞争关系。以前,我们还没到别人那个程度,很多东西还空白,在学习别人的那一套的时候,就是站在一个学习的角度,多向输入的角度。我接触到的很多国内(交通领域)的教材,感觉大家就是变着法抄别人的,这家抄一点那家抄一点,要整合成一本书,当然是去寻找大家的共性,要把每家的私货整合到一起就很容易不兼容,所以国内的教材就会把国外教材作者自己夹带的私货那部分舍弃,留下大家最共通的干货。到最后,有机结合的好的,在国内就是比较经典的教材,不有机的,那真的是没法看。比如这本,整合的逻辑就非常不对:

![](data:image/svg+xml;utf8,)

当然现在我们也有自信输出的情况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作者会去输出一些自己的私货了。比如说下面这本,我不知道其他领域什么情况,交通领域内算是第一部主动被国外翻译出去的教材。里面作者就会去讲讲自己的干货和观点了 “智慧高于力量啊”,“有交通,就应该有交通设计。” 可能杨教授还是年纪比较大为人严肃一点(逃,没能每一章都风趣的讲些例子讲讲自己的经历,如果杨教授把自己经常讲的那个就画了写停车线,标志线,改造了一个大圆盘交叉口为政府节约了几百万那样的经历写写,那就漂亮了。

![](data:image/svg+xml;utf8,)

所以说到现在,我们教材的孕育土壤其实已经转变了,已经有写自己东西的资本了。但是,以前的环境禁锢久了,教材 “刻板” 就像脸谱一样形成习惯,一时又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有资历的教授们怎么会一个人去写书了啊,一般还是课题组一起合作吧,就算是自信,也只能在自己的部分输出一些私货观点咯。他们的 “故事”“传说”“段子” 等等私货,真的真的是有的,但是只能在上课、讲座听到了,变成了一个挺私密的圈子了对吧。。。这个时候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开课真的挺好的,我想起了同济大学结构力学教材,配合朱慈勉老师 b 站结构力学公开课视频就有感受了,这画风妥妥会讲书里面没有的 “人生经验”。

知乎用户 轮回 发表

首先要迁就教学者普遍水平。

然后要迁就学生的普遍基础。

我发现很多行业的教材翻译成简体中文都是精简的。

有时候精简的已经词不达意了,前后断脱节则是常事。能翻译出来的往往也是翻译错误的很常见。

要学好英语呀。

知乎用户 薛定谔的薛 发表

国内教材比较严肃,多半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国外教材生动到无意之中就被萌了一脸。

(图片来自《托马斯微积分》对变化敏感性的讲解)

知乎用户 AlphaCHO 发表

因为你看的是外国大一的教材。我觉得前面很多答主很少了解深入专业的书。

像普林斯顿 Stein 先生的分析学四小件,也是又薄又难啃,而且大三大四很有可能不用教材,老师课上印讲义,内容基本就是定理加一个例子,更加抽象。

美国大一那些入门书,例如微积分,线代,大学物理,因为市场竞争大,大家越出越充实,书就越来越厚,作者也有借口越卖越贵。国内大家刚温饱,部分同学买本几百块的影印版教材都肉疼,较低的利润给作者的驱动力不够,自然就干瘪瘪的。但是我相信课上玩手机的人少一半(哈哈,别不承认,说的就是你),学懂这些教材根本不是难事。

知乎用户 孙尉翔 发表

原版教材是彩印,纸厚。而且原版教材会会留较大的页边距供学生作批注。引进的教材用了普通纸,仍然厚的一般是大课,中文版也不薄,例如有机化学,大学物理这种。也有不是彩印的原版教材,跟中文书差不多厚度。

除了纸和印刷之外,内容方面也有些因素,例如,中文教材往往每章开头没有要点,文中没有各种补充阅读的小材料,例题和末尾习题少,不做索引,附录少,前言简单,图少等等。这些辅助自学的篇幅也是因素之一。

知乎用户 ufozhou 发表

我觉的国外教材更注重引导吧。

比如我当年高中时候,,,,经常生病,,不怎么去学校。最后靠看书自学也能拿个 80 来分。。。。

然而大学以后,,,,我发现,果然大学还是要自学。。。书太薄,,会完蛋的。 教授只是讲一下重点。。。就看是天马行空了。。。

知乎用户 塞壬之瞳 发表

中文是最凝炼的语言,我上学的时候会下载翻译版中文书看,比外国人学习效率高很多。

知乎用户 陈年小医​ 发表

别的专业我不清楚,医学类的,我想可能是单次都太长废纸吧。

其实中国的医学类书也不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ln651 发表

当然是历史原因,苏联遗风。

智商够高当然无所谓,智商不够高就算了。

知乎用户 咖啡就蒜茶叶泡饼 发表

文科类的我不清楚。。。但是理工科很明显的情况就是,国内教材阉割了很多基础理论的解释分析,类似于应试教育一样,只告诉你是什么怎么用,不说为什么以及本质意义

知乎用户 路上不吃牛肉面​ 发表

国外 200 页内容,你让学生一天内掌握,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做到的。

国内 50 页内容,你让学生一天内背下来,学生会死。

(以上仅限人文学科,理科国外课本我没看过)

国外 200 页里有 80 页是故事 80 页是练习题还有 20 页是插图(夸张了,但设置确实差不多)。

国内,来,一天之内背本毛概试试。

知乎用户 老王 发表

国外那些教材教程我完全读不下去,太扯了,一会这个一会那个,找定义找重点要找半天,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严肃感

国内教材,就我了解的说,写的条理非常清晰

比如高等数学,反复读反复读,会发现他没有一字是没有意义的

国内历史教材写的非常棒。这段时间在读齐世荣六卷本的世界史,可以说比国外跟扯段子一样的历史好多了。原因,发展,结果,影响,意义,非常清晰,语言表述非常专业化,这才是用来学习的东西

好多人捧托马斯微积分,我看了半页就看不下去了,这种东西拿来放松 OK,拿来学习?上课讲这个?搞笑吧

知乎用户 刘二毛 发表

中国人写书,从来都不会给你写清楚,从古代到现在都是这样,重视的是师傅教徒弟。当然,书也是有的,但就是不清楚不明白,我不确定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能看懂,还是为了只给 “有缘人” 看…… 所以呀,地动仪、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之类的,我们都复原不了…… 也真是很气人的……

国外就不一样了,看国外的教材,感觉很详尽

知乎用户 czhow 发表

国外的教材、技术类书籍都是按照人正常学习思维来讲的,一个抽象的东西先用一个你所熟悉的东西来类比举出大量例子,让你感性地认识。最后当你能大概知道这个东西却不能准确描述的时候,上标准概念。

国内技术类教材书籍,都是一个类似于手册一样的东西,很多东西他是默认你的授课老师给你延伸所以作者就认为不用累赘写在书里,这当然对自学者相当不友好,但是对于已经入行的人来说,没有废话的书看起来相当舒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外教材:假设读者是小白,读完变成专家

国内教材:假设读者是专家,读完变成小白

国外教材:第一章 1+1=2 第二章 2+2=4 第三章 ……

国内教材: 第一章 1+1=2 第二章

第三章 ……

国外教材: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国内教材:易知…… 显然…… 读者可自证……

国外教材:看完第一页,还想看下一页

国内教材:

看完第一页,

卒。

知乎用户 Debbie 发表

国外的教材偏向于一步一步教你,一点点带你进去意境。

国内的教材比较直接干练,喜欢直接呈现结果。

比如我大一时用的这本《计量经济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590 页的教材属于比较正常的页数

看目录就很明显的对比,这本书告诉你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意义,用处以及帮助学习的软件等等。然后帮你复习一下统计的一些知识,帮真正学习的内容打下更好的基础。

85 页开始其实才是真正的内容。

第一章《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可以看出内容完全自学就可以掌握

这是我当年大一标下的 good example 哈哈哈

以及后面公式推导过程清晰明了

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

书真的不便宜

买来 $80++

学习一门课的时间是 13 周,学完一整本书然后 $80++ 就废了….

不过这本书还给了网上教程

不想看书可以直接看 ppt,还有额外的习题

总之,是自学很好的材料。适合上课有时候犯困的我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主要比较美中两大类教材。

美国的教材,感觉好像就是对不去上课的学生立了个老师在教材里。我跟你讲个故事,这事儿呢是我们开了个披萨铺子,今天呢我们先从妈妈家里拿了 100 美元,用来做这个做那个,你看啊,这时候我们的资产负债表是这样的哦。

中国的教材,对于某经济事项应当如下操作。

美国的教材,一个家庭买茶叶和买咖啡的效用 blablabla

中国的教材,你看清楚了,替代品、互补品之类的全在这张表里了。

美国的教材,我们今天讲一下 Leotief 当年算劳工数据的信息,他写了四十二个方程组,你看看这个解方程组能做多么大的事情!都是线性方程组。讲完了我们讲一下线性方程组吧。

中国的教材,行列式、矩阵、行阶梯型、通解、特解、特征值

国内的教材都是一顶一的说明书,就差用文言文把话更精简了,带来的问题就是在理解上如果没有比较好的领路人容易有比较大的认知跨越。

国外的教材的确适合自学,到现在为止跨度比较大的,或者过分干燥的可能都是研究生左右的教材,譬如 Rudin 系的。

知乎用户 潜衡 发表

国内教材的语言风格是统一的,没有个人色彩。严谨、学究气,但不生动鲜活。缺乏对学问的热情和对学生的感情。是站在高高的位置上说教。是一个乏味的老师在做他讨厌做的事 – 讲授一门乏味的课。

而国外的书都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有些书的语言很有文学味道。通过阅读你能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脾气。涉猎广,旁引博证。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这门学问的热情。能学到很多学问之外的东西 –(或许更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如果作者很牛,甚至还能学到一点文学的东西). 他是用交朋友的口吻在传授交流。大家是平等的 – 闻道有先后。所以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和自信。

这表面的不同背后,我想说其实他们是故意的。故意把教材搞成那种鬼样子。

知乎用户 伟鹏 发表

简单来说

国外的部分教材是写给小白自学的,所以要浅白,生动,就好像作者在身边教你,这样一来,结合英语书写特点和教材的 margin 特点,页数多也不奇怪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教材也不见得都很厚,也有 100 多页,里面内容也会艰深难懂的。

国内的教材尽可能去作者化,也就是说,是给教学用的,老师甚至学生可以不跟着作者的思路。

这样一来,效果就很明显了。

我要去学习一门新学科,没有老师的带领,我自然更喜欢国外的那些小白教材,但如果我在校或急着解决问题的话,我会觉得国外的教材废话太多,不够简明扼要,或者深度不够。

换句话说,

那些我国的教材从来没有考虑过给小白看,它的预设是有老师代领(这样很符合教材的定位),比如线性代数,说真的,光看教材我是看不懂的,但上课时老师循序引入,我就懂了。

以前学传热学时,用的是国内和国外的两本教材,国内**陶文铨的,国外用的是霍尔曼**的,最后下来的结果是,我宁愿看国内的教材,也不愿意看国外的,因为国外的对我来说,写得太啰嗦,老师又是教学能力非常好的,讲得清晰有条理,这时候国内教材是更加的好。

比如我给英语专业的学生上翻译和语法,我编写的讲义基本上就很简练,内容方面难度也很大。但给非英专学生,四级都没有过的学生上课,讲义方面都是写得很浅显,导语非常多,例子非常多。

再比如,我的老本行,英语,国外语法教材,其实都很浅显,而且不够硬核,因为这些书都是给自学的人看的。这种书在教学上老师的发挥空间并不大。

所以,归根到底,我国的教材需要配合老师和教堂使用,能不能结合好就得看老师的教学实力,那么这就是另一个大课题了。

如果有人认为国外教材都是非常厚,也非常浅显的,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他看的国外教材并不够多而且基本上看的也是小白入门书,而这些书基本都不会作为我国高校的教材。

* 当然,国内外都有垃圾教材

* 这时候我就要吐槽一下语言学的相关书籍,国内关于语言学的教材说真的,好像并不成系统,反正在语言学这方面,国内的教材是真的被国外的碾压。

知乎用户 舟舟舟舟子 发表

国外教材

知乎用户 花爹 发表

国外教材基本适合自学, 国内教材基本适合烧了内服.

知乎用户 呆苏克 发表

为了呼应

@summerDay

放一张英文生化课本

当年是租的 也没有量多厚 不过我也看过你放出的王镜岩版本 确实比两本加一起薄 比单本厚,但是全彩加硬皮 特别沉。

别问我内容.. 我就看了三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国内某些教材是这样: 数字一作加法,加上另外一个数字一,最后得到的值,是数字二。

知乎用户 梓谦​ 发表

不说别的,经管类的教材,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写得是真的好啊(拍大腿)

有血有肉的,数据翔实,例子准确不枯燥。所以老师说外国教材是血和肉。

中国的教材,直接整框架,清晰直观,但是架不住太抽象看不懂啊,所以老师说这是骨头。

私以为,只看外国教材,得会解剖摸骨,摸不着骨头,就是稀里糊涂的,云山雾罩,得在里边绕挺长才能出来。而只看中国教材,只知道骨头,干巴巴的,不知道具体啥意思。

所以,中国教材和外国教材结合起来看,一个搭骨架,一个丰血肉,岂不是美滋滋。

知乎用户 huyygv 发表

最近在看经济学,同感至极。西方的经济学教材无论是著名经济学家个人还是专业编篡者都喜欢把简单道理繁琐化,很少像国内教材一样提出一个准确简练的定义描述,比如宏观经济学 GDP 概念,什么曼昆萨缪尔森之类的大牛都那么叽歪,全篇看了三遍都说不出来什么叫 GDP,一句准确的概括都没有,举一堆例子证明着一看就会的一句话,美国青年智商都那么低?接触的美国作品也基本如此,一句 “思维决定存在在社会科学和金融市场的运用愣是被索罗斯写成 500 页的《金融炼金术》”,一个简单至极的风险管理论被塔勒布写成《黑天鹅》就红遍全球。难怪美国政治决策和执行效率低,可能跟文化有密切关联吧。

不知道是中美文化差异还是美国人就喜欢这样写书,存活者偏差更是加强这点,可能把话说的多说的绕能证明一个人真有学问,把一个人都看得懂的话写的鬼都不理解更能证明 “我是专家”,这点国内有很多专家是得到真传的。

知乎用户 小小兵 发表

国外教材把你当白痴在讲,国内教材把你当懂行的人在讲。

知乎用户 寒夜天 发表

就我读过的市面上能买到的 美国的经济学教材和数学教材来说,很明显,国外(主要指美国)教材是 “循循善诱”,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一步步前因后果的,小步推进,哪怕多说废话(增加冗余),也要让学生尽量没有理解上脱节。

而国内教材,大多是 “灌输”(说的就是你 —- 大学数学三件套!!),学生看不看得懂,不是作者第一考虑的,编书的人喜好才是第一位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与其说是他们在给学生写教材,不如说他们是在写自己的 “知识笔记,—-” 极尽精简,毫无冗余,多余的话能不说就不说。 这种书卖给学生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一些老师抄国外教材的时候把自己看不懂的删去了 (仅限 cs,比如各种 c++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外教材:你要是看不懂,你是我爹。

国内教材:你要是能看懂,你是我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两天看完自考中的一门离散数学,那教材,翻开第一章,作者废话两句接着就是定义、证明、定理、例。这个形式往下写,头脑风暴到考试结束,气的想撕书,还是忍了准备卖钱,卖之前想看看作者怎么想的,翻开作者简介里面一句话我还记得,大概是:本书深入浅出,力求每位读者了解并灵活运用本书知识点通过自学考试。当时带我气笑了

还有 C++ 程序设计这本书,这书上来写的高深莫测的,一直没弄懂作者想干嘛,C++ primer 上来还只是说 C 艹基本语法和介绍几种编写环境,都被人吐槽入门有些难度。这自考书更好,上来就是指针,struct,new,delete 的,当时我是跪着看完的 (好像根本没看完)。

对比下 C++ primer,我真的觉得 C++ primer 的开头太友善了,谁再喷它不适合入门我就给他推荐自考书:《C++ 从入门到入土》

自学考试教材不适合自学,这话我觉得没毛病

知乎用户 桔了个仔​​ 发表

很多答主进行了横向比较,也就是拿中国写的教材去比英文写的教材,从编书习惯去解释。

我打算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明明是一本书,为啥中文版经常比英文版要薄。**这个原因是这个问题下的答主们没意识到的,而且很重要,就是:

中文的信息熵是最高的(至少是「最高之一」)

信息量是事件可能性不确定度的度量, 熵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中包含信息的期望平均值。这么说有点高深,而且这个问题的 tag 没有计算机相关,我就用简单的语言说吧:

熵越高的语言,需要表达同样信息时,需要的文字更少,占用的字节空间更少。比如「计算」这个词,如果用含 21000 多个汉字的 UTF-8 编码,每个字 3 字节,则共 6 字节。英文 Compute(7 字节),Computation(11 字节), 都比中文的占用字节多。而且很直观的看出,三个字节的一个汉字,占用打印空间的长度要比两个英文字母短一些。可以直观看出,中文的熵要比英文的高。当然你也可以举出英文单词中熵比中文单词高的反例,但平均来说,中文的熵比英文高,同样信息占用内存空间更少。这不是我胡乱说的,而是有论文的。

参考文献 [1] 中,论文作者做了一个实验。为了测试每种语言的熵,作者以英语为基准,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做压缩。估计读这个回答的人也不太想读原论文,我就给简单描述一下。

  • 首先纵向对比,同一个书籍或文件每个语言各用了多少字节。可以看出中文就已经比英文的占用字节数低了。
  • 然后对其进行压缩(试了好几种压缩算法),对各语言版本的同一个书籍或文件进行压缩。作者认为,熵越高的,可压缩比例越少。很好理解,已经很精简的语言,还能继续精简的空间真的不多了。

作者采用了几个压缩算法:

第一是用 PPMD 算法压缩各版本的圣经。

可以看出不仅中文版的字节数少,而且可压缩比例也小。

  • 中文压缩后 size 是原来的 337505/884860 = 0.38
  • 英文压缩后 size 是原来的 390846/1936473 = 0.20

明显中文的可压缩空间更小。何况压缩后中文占用字节还是比英语少。

然后是用 PPMZ 算法压缩各版本的圣经。

无论可压缩空间还是压缩后的大小,中文依然是胜出的。

最后用 BZIP2,结果还是一样,中文胜出。

可以想像,我们日常的教材不是用压缩语言来写的,所以只需看上面几个表第二第三列,中文的 ratio 只有英文的 0.457 !即使考虑到最精简语言的情况下,中文的占用字节也只有 89.9%,所以看到中文的教材很多都是原英文教程的 45%-89% 厚度间(只是理论上,当然实际还有空白行,占位符等,但总体感觉正确)

最后更直观的给大家一些例证。

例如同一本书, 乔布斯传

当然也有中文版页数更多的。可能是由于排版和字号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英文原版页数的要比中文翻译版的多。当然我没统计所有的书,都是直观感受,有兴趣的可以做个爬虫统计下。

参考文献:

[1] https://www.irif.fr/~dxiao/docs/entropy.pdf

知乎用户 天天 发表

因为受众不一样,以我的经历而言,国外的书很贵,老师上课都是脱稿讲不发教材,板书就是教材。如果学生上课听懂了,那么他就不需要另外买教材学习,如果学生没听懂,那么他就需要多花钱买教材来进行额外的学习,所以国外的教材写的特别臃肿,从基础开始慢慢讲,因为受众就是这些需要看教材来学习的学生以及没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兴趣爱好者。一般好学生不需要看教材,想深入学习会看扩展文献,一篇文献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非要看一部厚厚的书来解决。

而国内的教材更像是规范化的板书,价格便宜,受众是所有学生,无论老师水平好坏,至少教材里的内容该包括的点都有涵盖,好一点的学生可以根据基本定义自己推导那些推理,差一些的学生可以直接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批量的产生懂得书中定理的工程师,而不是培养学习兴趣或者让学习者都搞懂所以然。

知乎用户 石凯 发表

为什么很多人会把人家写的这些例子视为废话???

david clay 写的线性代数里,例子巨多,但这些都是为了你更好的理解,更好地去应用知识,比如配平化学方程式,比如预测经济增长。

你们难道只想着考试,把题做对就 OK 啦?

这些知识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拿抽象代数来说吧,如果不是有 5 次方程这个问题摆在前面的话,伽罗瓦会相出群环域这些东西吗?

还有就是价钱问题,贵有贵的道理,james steward 写微积分教材的时候,人家可是花了 7 年,国内的是便宜啊,但让手下的研究生东拼西凑的东西本身就不值那个价

知乎用户 店小壹​ 发表

看了几个高赞回答,并由衷地感到肝疼。

学校很多课都用的美版砖头教材,身边大部分同学开学就会入手对应的中文教材。为啥呢?

首先,砖头可以啃,但是浪费时间啊,我在某课程(基础课程)试过不买中文教材只啃砖头,概念是能看懂的,它花 2-3 页给你讲一个概念,每页我会划出 2-3 行重点,其余的都没有看第二遍的价值。砖头里夹带大量 “相关阅读”,考试不考,仅用于拓展视野,功利主义者可以直接略过。至于拓展视野,说实话,没有系统学习过的知识 emmmm,将来都是要花时间重新系统学过的。

为了啃这个砖头,我每周要花两天时间只看书来赶上老师的进度(一周一到两章),而事实上,真正让我了解概念的并不是 2-3 页的举例论证,而是用小方框框起来的例题。

对于 pearson 系列的美国教材风格,我觉得,没有时间去了解的同学们可以打开封存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书物理书等,感受一下极其相似的风格。

反正我高中三年没打开来看过。

一本带概念介绍带习题的 200 页中文教材,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只要你看了概念并带着脑子刷了题。

不带脑子看书,砖头教材也救不了砖头脑子。

其次,许多美国教材,是有中文翻译版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中文版,毕竟这样就不会出现章节安排和美国教材大相庭径的问题,查找知识点和做作业都会方便很多。

这种时候,母语带给我的强大影响开始发挥作用了。同样一个概念,英文定义看得我满头雾,中文我就能看进去。为什么?因为我对中文的理解比对英文深刻啊。外国人看一眼某个新接触的英文概念,心里会根据组成该概念的单词,词根,语法等等对这个概念形容的东西有一个基本概念,而中国人就很难。相对应的,中文教材就能起到这个效果。当然,如果你英语如母语,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知识理解不深的话,当我没说。

有趣的是,这些中文翻译版并不厚,它们对应的国外教材也并不厚(例如 cpl 系列)

国外也有不厚的教材,它给我的感觉和中文教材就只剩语言的差异。

至于那些厚的国外教材,只是把 2-3 行就能搞定的知识强行吹到 2-3 页而已,用一个个小故事吹起了 1000 页的气球,事实上好的教授根本不会根据这种教材来一板一眼地授课,人家会给自己的 pdf 课件,而课件里的概念介绍,和中文教材一个套路→_→

所以学习在哪都是烧脑的,书山的路就那么一条,讲几个故事就能寓教于乐是不可能的,有这点时间不如把概念多读两遍。

知乎用户 魔法训练营 发表

上了一学期的课,美帝教材给我的感觉就是,扯淡太多。

交换生要上原校要求的必修课机械振动,于是我对比了一下我同学和我的教材与课程。学时差不多,但我的书显著厚于我同学们的,却先花了 1/3 个学期讲 EOM… 最后教到的知识点还少一些。

我这还是研究生课程。我的同学们是本科大四必修。

掺水,留的空白要多,页边距要大,例子要简单而丰富,说明要繁琐而无趣。一个简单的一页纸写得完的数学证明过程要用三页纸来表述。

不这样怎么卖贵一点呢?

知乎用户 周一剑 发表

好多人借着这个题把国内教科书批判了一番,其实我觉得这个得看具体学科了。
有些时候包罗的东西太多了不利于突出主线,比如费曼讲义。国内的教科书至少让你明白必须掌握什么。
其实最想说的是,国内这些书其实是成体系的,作者认为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一般不会再帮你复习,如果之前学得不扎实也不该责备教科书。国外的书很多时候会帮你把相关的知识扯一遍,你觉得很容易理解,但是真的要查个什么东西显然还是前者更方便些。事实上,该讲的就那么多,相关的几本书加一起,发现国外教材重复内容太多。

知乎用户 弥生 五日 发表

先说一下自己对国内教材和国外教材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吧。

国内和国外教材真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但写作思路的确有明显的差异。个人觉得是国人和欧美人思维差异导致的。欧美人长于演绎 (deduction),国人长于归纳 (induction)。欧美人倾向用非常多不同情况的例子推出普遍的结论,而国人倾向用同一的结论去应用于不同的例子 (教材里面通常就一个,经常一个不给,给多了那叫练习册)。所以国外教材易理解,但框架性很差。国内框架性强,但理解性差。

建议第一次学的时候用国外教材,复习 / 重学用国内教材。

(本人的智商和语言能力达不到那些说国内教材垃圾从来不看,只看国外教材的你乎平均水平,而且国外教材一本都没有读完过,复习的时候在里面找知识点找到怀疑人生,还有强调一点国外教材能看原版不要看译版,垃圾译版能让人看到怀疑智商)

-—————————- 正题 ——————————

分类讨论

第一类

英文原版 v.s. 中文译版

这两类教材厚度不一的确是语言的问题。想想写东西的时候。用同样的字号,中文用一排就说清楚了,英文往往需要 2 - 3 排。以下是为什么英文普遍而言会比中文长的原因。

原因一:

英语的单词普遍要比中文的单词占用更长的长度,特别是教材里面会出现大量的合成术语,就会更长。

原因二:

英语里面的虚词比汉语多。在相同有效含义 (最少实词组成的能表达全部意思并且不会造成误解的短句) 相同的情况下,英语会长一些。

原因三:

英语里面修饰多用从句,汉语一般用副词、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处理。一句话去修饰词会比一个词去修饰一个词长。

第二类

中文译版 v.s. 国内教材

译版和国内教材的厚度差异就不是语言差异而是思维差异了。前面已经说过,国外教材会用很多例子来推出结论,同时也学生对结论有更加具象的理解,所以会发现一章的结论也就几个,但页数就飙到了 50+。但国内会直接给结论再应用于一个例子之类的,然后希望学生举一 (课本上的一个例子) 反三(配套练习的 n 个题目)。所以结论数量相等的情况下,例子多的书就厚。

第三类

英文原版 v.s. 国内教材

推导 + 结论如下:

∵原因

  1. 厚度:英文原版 > 中文译版 > 国内教材
  2. 厚度具有可传递性

∴结论

厚度:英文原版 > 国内教材

知乎用户 江湖术士​ 发表

《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526 页,1762 年出版,包括大量手抄和绘图,一页字数有限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e Philosophy》

373+254=627 页,两卷,完整排版,现代印刷

《自然哲学的科学原理》

400 页,北大出版社,忠于原著翻译 (lingua latina)

就没有人觉得跟语言有关系么?

有些人总觉得国内教材不如国外,我倒觉得翻译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内容是不会有问题的。

还是有人觉得将牛顿著作翻译为英语的人比牛顿还了解牛顿的思想?真是滑稽。

中文信息密度本来就高,脑袋转不过来还不好好上课,倒怪起课本来了。

知乎用户 Kristall Wang 发表

对于入门级教材来说

需要把学生当傻子教…

于是各种解释… 然后就厚了…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国情完全不一样。

国内写教材很多时候特定人群的 kpi 任务,为职称服务;有些人请人写书是为名服务,譬如混进作协,当个体面文化人,云云。

民间要是私人出书,好书很容易被盗版,更不用说又是专门的教材,受众更少,再加上国内科学文化程度与国外有很大差距,有本事写出好书的人也不多,更不要提审核打非云云。

基本上,国内写书是无利可图,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粗制滥造抄袭成风是必然,混口饭吃而已!

在这种情况,大家只能另辟蹊径。譬如,我国的网络小说行业倒是很繁荣,一本书给你写个百万千万字,何止是厚,简直是水如大海!那些以前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在我们的网络写手手速面前根本不足看。

你要说我国教材一直都是这样,也不是,譬如在古代,四书五经的教材那阐释那包装完全可以与现在的西方有的一比,四书五经,我们是专家。

还是要寄希望于国内科技的进步和超越,国内科技公司越来越壮大,等啥时候,我国成为科技发达的国家,有足够从事领先科技研发的就业群体,我们的课堂教材也会越来越厚,越来越易读,学生们学习这些课程也不会再那么吃力,国家科学底子薄,学生必然吃学习的苦。

然而,当务之急,还是建议学生多读原版的国外教材,学好英语和数学。

学好英语,贫贱也能姨,

再学好数学,赛先生就是你的老师。

国外的很多教师都有着资深的业内经验,故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很好,做出的文章才会通俗易懂,国内目前的照本宣科,理论对理论,晦涩难懂,与当前国内职业壁垒,以及国内产业落后直接相关。不要傻傻地学,要有效率!

但是可喜的是,网络上能就专业发声的朋友越来越多,也算是进步明显喽!

知乎用户 我才不是奇葩​ 发表

老生常谈的线性代数

国内教材,首先我们来讲行列式,然后我们来说矩阵…………… 我学完了,我会算了,我考试 90!什么?线性代数是干嘛的?不知道

国外教材,首先我们来说向量,这么写表示向量,向量放到一起变成了矩阵…………… 我学了两章,我知道了线性代数好多运算其实就是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

学完了光会做题,这门课是不是白上了?

知乎用户 鲶鱼殿 发表

我校学刑法都得把书给撕成总则和分则,否则急起来这玩意儿杀伤力太大

我想题主觉得国内教材小而薄主要是没经历过法学和医学教材的洗礼

知乎用户 宋洋 发表

前苏联教材会表示中国教材干活太少湿货太多……

知乎用户 亚铁氰化钾 发表

设备说明书也有这种现象,西门子的说明书又长又乱,专业词汇太多,而不得不一遍一遍地解释。。。。日文和中文的简明扼要得多,而且符合一般规律,而国内一些小厂的说明书就太简略了,没有专业范

知乎用户 蔡鹏程​ 发表

国内教材是这样的,连翻四页全是干货。国外教材时不时给你舒一下情。再有就是一维语言和二维语言的区别。汉字天生是二维的,信息量本来就大于一维的字母组合。

知乎用户 穿红衣服的小子弹​ 发表

我看过的国内外的心理学教材,国外教材比较容易自学看懂,会用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讲一些比较绕口的理论。统计学的一本教材,课后有大量的习题,每两章有一章详细解答。非常容易自学上手。国内的统计学教材我看了一节就直接扔一边儿了。真的晦涩难懂。

但国内教材真的很适合考试,条理清晰,废话不多,很容易整理考试重点。

知乎用户 babybaby 发表

学完外国教材后感觉,我虽然不聪明,但是学习后我确实懂得了很多东西,而且我还可以给别人讲解。学完中国教材后感觉,书上每个字我都认得,连在一起却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看来我是个无可救药的笨蛋。

知乎用户 烈日烤鱼 发表

除去前人说的内容编排,就没人提到英文本身就比汉字费地方吗?

我看过很多英文大厚教材,也看过不少官方译本。我的经验是,只论页数,我看英文原本和中文译本速度是一样的。

这是因为我英文阅读速度大概是汉字的 3/4,但同等内容英文印刷往往比汉字多用 1/3 页数,一来一去,我相同时间看的页数就一样了。但因为英文页数更多,所以读英文还是慢些。但读英文原版的好处是有些翻译比英文更难懂,翻译看半天不明白找到英文看一下就恍然大悟了。

知乎用户 王凯伦 发表

我搞到了《C 艹 Primer Plus》的中文英文两个版本。中文版的篇幅仅为英文版的一半。仔细对比发现,中文版删掉了英文版中许多略带幽默在某些人看来可有可无的话,另一方面中文的确比洋文简洁。

知乎用户 Gale Boomerang 发表

如果能有一本书把国外的书的课文和国内的书的课后练习综合到一块就应该是最好的了。

我现在在自学高数准备考 AP BC,看的是国外 Salas 等人写的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手头还有一本交大版高数 (没错… 不是同济版)。我的感觉就是,国外的教材正如有人说的 “把读者当弱智”。好处就是很多东西的来源都给你铺设清楚,而不是一上来就 “定理 4.1.3(罗尔定理)”,但缺点就是课后习题太坑。一节七十道左右的习题,二十个求导函数的,二十个求导数的,二十个求导数变体的,十个证明。感觉这种 Routine 的训练太多了。倒不是说多不是好事儿,但是全是这种训练是不是有点…

再说交大版,刚好跟上面的相反。我更愿意管交大版叫 “Handbook” 而非 “Textbook”。只要翻到目录里的某一页,一下就能找到你想找的定理。但是这样的缺点是,这种输入可能一开始不易于接受。

所以说,我的做法是,看国外的教材,刷国外教材后面的题,最后刷国内教材对应节后面的练习题,有余力就再刷补充题。

知乎用户 唐沐肿 发表

就高中生而言我觉得国外教材比较厚的原因是他们把必修一到必修五,选修一到选修三全都整成一本书了。

知乎用户 Riinn 发表

首先说中国的教材。我的个人感觉是很多写得跟我平时看的 lecture notes 画风差不多,完全不像是教材。(哦不,我现在觉得 lecture notes 比教材要好懂……)

关于英文教材,它们不全是那么厚啊~

我个人的感觉是那种美国的「标准教材」通常厚的离谱,特别是那种历史悠久出了一大堆修订版的(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好像都到第 19 版了……),其他的基本上厚度和内容相匹配,比如 GTM 系列。

我有一个猜想:用最新修订版的版数可以估计教材注水量,有兴趣的可以考虑拟合一个函数出来 ^. .^

PS:我非常想抱怨那些该死的编教材的人把教材弄那么厚还不分上下册,导致我每次抱着它们到处走的时候都有种要被压死的感觉。此外拿着它们看体验也很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周末开开心心的在图书馆找了个凉快安静的地方,掏出一本国外教材放在桌上准备预习:

Chapter 8

先来一个 introduction 讲故事环节,满满当当一整页,中间睡过去两三次,终于在第二页的页面边缘引出一个小小的 tips,正式告诉你我们要讲 blahblah

8.1 为了探究这一理论,让我们先回到 4.25,在增加了 xz 条件后,经过对比可以发现 blabla(哗啦哗啦翻书到 4.25)

4.25 简单的代数变换后,联立以下方程即可,部分证明步骤略过(详见 essentials of xxxxment 5th .ed 机械工业出版社 pp114-115)

离开座位去钻进阅览区一顿找)

“其实 xxx 的思想很简单,其中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因为我吃了饭,所以今天天气不错,详解请参考 xxxxment 9th .ed 机械工业出版社 chapter 8”

强颜欢笑回到座位继续。“8-6 方程明显要优于 5-3 和 5-4,但它真的就是我们要找的模型吗,在后续的 9.3 节中,我们会发现 8-6 仅能用来预测。我们以 3.21 中的数据为例,根据 3-11A,我们在其中加入一个新的趋势变量,在经过 4-56 的公式检验后,得到等式 8-9,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我还学个 我学,为了学一个知识点我手边的书得堆到我脸上,所有时间都拿去翻书了,几百页的书,学一天下来指关节都癌变了,英文版更是密密麻麻看的头大。一天下来懊恼不已,我有这功夫我为啥不去买一本十二五计划课本起码就着百度也能学进去点东西嗷。

知乎用户 bugfix 发表

对于大部分的书来说,是因为中文的信息墒要比英文大

知乎用户 微蓝 发表

国外有没有很薄基本干货的教科书呢?当然有,很多人的智商不足,以至于根本到不了看那些教科书的层次。给

@包龙图

的答案一点补充。

知乎用户 Henry Li 发表

我还在上高中时修过 AP 美国历史,那本书将近 2000 页。还附送一本单词册。每天拿着上学感觉都要疯了。但很神奇的是,比 800 页的生物书便宜太多。45 块有交易,生物要 150。美金,不是人民币。但 AP 美国历史的书是真的是每页都翻过,看过,读过,老师页一页不漏的讲了。感觉就是事无巨细,强行把几百年的美国历史弄成了几千年的长度。生物就是老师想怎么讲怎么讲,一天跳一个 chapter 的讲,最后书拿出来的次数少的不可想象,自己会怀疑买书究竟干吗。

中国的理科书对于我而言就是,看了想睡觉,文科就是故事太少不精彩。

知乎用户 阿振哥哥 发表

0 国外的教材: 能把我这样心高气傲 急躁自负是人,带到一个不属于我的高度。

国内的教材:阅读中……(?????????????? 他在讲什么)

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书是这样的。你们的书我不知道。国外的很啰嗦。有点沉不住气,然后一直看下去,就发现这个教授是有很深投入,他是想把你一个陌生人教会,感觉更像在跟你一起探索,完全能看出他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他在出书的时候明显是有兴趣的(或许他也喜欢这种探索过程)他会表明他也不太懂的地方。然后去问别人,他会一直找,去发现。如果还是不懂,他就会说,根据他的经验大概率和上世纪发生的事(20 世纪)是怎么怎么。比如我看的书,一个哈佛教授的博士。他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学校和其他学校的教授,甚至他本人的老师是怎么教他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尼福尼亚大学。戈尔曼真的很多次提到加州的教授。(因此我对加州大学很有好感,他的实验帮我得到了知识)然后通过别人的实践。告诉我这件事,细节方面也会表达出来。反正我的理解就是:对得起买材料的人。真诚的想把陌生人教会。

国内的教材:妈的我太熟悉了。我感觉看目录不乱,一读起整本书来来就很乱,这种乱是说不出口的那种。我甚至感觉很多词和章节莫名其妙的在重复。国外的书也有凑字数。但他是反反复复从不同点强调一个知识。这样至少你在后面用起来印象很深。可国内这完全就是重复。给我一种大师的感觉。可能是我这种读者水平不够。或者说他没有考虑读者参差不齐的水平。部分章节卡住需要翻其他的教材。有时候读完感觉没读一样。国外的书读完也有忘的。不过能想起来核心内容。我的理解:好像是为了出教材而出教材,读者的感受也会考虑,不过总是考虑一点点就(算了,让读者自己翻其他教材,懒得写了。)

页数对比 国内:86 页 国外:467 页

内容知识量收益对比:我感觉是碾压国内了。这样的 86 页读 10 遍我感觉…… 我可能不配当大师的徒弟

知乎用户 Wooster 发表

第一次接触美版感觉这 TM 这么厚啥时候才能读完啊?

但结果很快轻松又快速的读完了

【1】:美版教材说的是人话,不存在理解不了的情况

【2】:很厚是因为加了很多实例 / 模型进去,看懂概念以后模型可以按需阅读,以后碰到未看的模型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很快就明白了

相反:

【1】苏式教材只能算是老师上课的讲义,根本不说人话,国内为了凑洋码简直是群魔乱舞

【2】基本没实例 / 衍生模型,碰到问题需要你自己探索一番浪费了大量时间,到头来发现人家早已经有标准解决方案,TM 气的人想砸桌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于两国教材,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材。本人深有体会。

国外教材,厚。重点是全书重点,阅读痛苦,满书画记号。然后,你啃完了,去参加考试,至少是及格,成绩中等是正常,理解不错是优秀,能归纳总结基本就能等到朝纲分(满分左右,是的,国外大学很多科目有所谓的超满分制度)。

中国教材,薄……… 吧。全书提纲,偶见重点,阅读打卡,经常云里雾里,需要额外找相关资料深入学习。甚至要带本字典辅助学习。老师带着划重点,重点数量约占全书 1/3。如果你只看教科书,不做做题家和资料 dog,去参加考试。中等可能算超常发挥,及格算普通,不及格极有可能,高分和满分全凭智商。

我原本没想到事情会如此复杂,直到我开始学习高数。外语毕竟木有母语亲切,我花重金,从国内邮了一套高等数学,看了 2 章……… 挫败得很,只能回去看原版的外语教科书了…… 说好的同一本教科书,同样的知识呢?!怎么就英翻中之后,我能 “每个字都看得懂,但连起来就是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呢?

不信?举个例子,有个东西,英语直译叫 “无单位”,并在例子后面对此现象的产生做了说明。中译本给了个译名 “冈量”,还省略了脚注。因为我基础差,不明白冈量是个啥,只能找度娘查意思。如此这般,几回一来,只能认命,英语版都比中译版好懂。

就这还是英文版翻译中文的教科书,那你说纯国产教科书,岂能不令我糟心… 诶。

知乎用户 空谷幽兰 发表

留学党一枚 坐标法国 我们上课用的教材都是老师自己整理的讲义 A4 纸打印的 都比较薄 讲义里面涵盖了课上所有的重点

知乎用户 木须​ 发表

在英国留学,中文教材和国外教材都看过。对于官方教材来说,国外教材真的是整体好太多。我是学计算机的,国外教材里面的图解,例子相对比较多和全面,占了很大篇幅。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教材确实挺干的,太干不好理解。但是,国内有很多非教材,却特别好可以自己看当做教材的书。这些书浅显易懂,细致入微,排班精美,最重要的是,物美价廉。反而,我见到的,国外比较好的书,通常都作为了教材,或者老师推荐读物。这类书太贵太贵,上百镑是很常见的,所以充分利用了图书馆藏书全的优势。

另外,英国的书,主要都是硬皮,相对好保存。老一点的书和国内的书纸质差不多。而新书,纸质,颜料都好了非常多,纸张加厚了许多。所以,整体变厚,变重。

知乎用户 小白 发表

国内教材很多都是定义罗列,是写给懂得人看的:不懂的人看起来很费劲;懂的人一看就懂,可是他还需要学这教材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HXAw4 发表

一人之言,谨慎采纳。

我比较喜欢国家的教材,很多人说教材薄少了很多内容,这些少了的内容只不过跑到其他书上去了,该学的还是要学的。如果你研究过教材你会发现,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薄,内容清晰,主线明确,逻辑承接很好,内容非常核心化。对于自学来说,先学教材花的时间短,非常容易弄懂,并且会对课程有个整体的概括,然后再补充那些拓展内容也很有效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吧

国外的教材 有 80% 的内容对于某些人基本是废话 只有 20% 是真正有用的 虽然啰嗦的 但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覆盖面不一样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覆盖 99% 的求知需求

国内的教材吧

说好听点是言简意赅

说难听点就是

“证明过程,略”

知乎用户 名字什么的不重要啦 发表

皮一下。同样内容,翻译成中文汉字最节省篇幅。

知乎用户 范二真人​ 发表

除了教材内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汉语的信息密度大。所以哪怕是同样的内容,使用汉字书写的文本也要比拼音文字写的文本要短得多。

之前大堆老外吐槽《流浪地球》的字幕,说他们根本看不过来,看字幕就没时间看画面,看画面就没空看字幕。而中国人普遍习惯看字幕电影,很多人反而不喜欢配音电影,觉得配音很出戏不协调。因为外语加汉字字幕,本身就不长,阅读也快,中国人一眼扫过去就看完了。而拼音文字的字幕,要长得多。

知乎用户 梅赛德斯 发表

国内教材感觉就怕你看懂,显得作者没水平;外国教材就怕你没看懂,显得作者没水平!

知乎用户 tommaxmim 发表

完全想多了,主要还是教材所承担的主体作用决定了。

国外的教材贵啊,如果不尽量满足读者,谁来买单?出版商,作者哪里来钱分?作者的名气如何建立?

国内的教材,是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我有这门课,大家一起来攒一个教材吧,学生还必须买单,从古代就如此了。

国外的教材内容涵盖比较丰富,语言组织也比较多样,带有一部分阅读能力提升、锻炼的味道。其实读薄比较容易,关键通过大量的阅读,占用年轻人的宝贵时间,尽可能的用在学习上,这也是一个常用的教育手段。在中国这个占用模式被做习题给主导了。

整体上而言,教育自有其系统和特色,殊途同归而已。当然沿途看到的风景不一样也是必然的。看取舍和口味吧。

知乎用户 Coolwx 发表

今天开始从新复习了一下本校课程,没办法八月份要考试,之前其实没怎么仔细看本校的教科书,其实看了一点也很蒙蔽

后来一看,可以对本校使用的教科书,本校作为著名码农生产基地,评价一下

高数用的绿皮那一套,算是经典

c 语言本人看的 primer,不过学院发的居然是谭浩强,呵呵呵,垃圾教材。

线代是本校教程,只能说垃圾至极,本人当时学线代的时候是一个本校刚毕业的博士讲师来讲的,那感受,只能说自学了一个学期,最后硬背 90+。

本人极端厌恶大雾课程以及各类实验,大雾用的是西交的那本,反正也提不起兴趣,自学完事

概率论是本校教程,现在差不多也还回去了,学的时候很懵逼,靠 “不懂但要会做题” 的原则 95+,百分之八十是考前 3 天嗯背的功劳,本校教程可以说讲的很好,奈何数学这一块做题难受至极。

数据结构是严蔚敏那本,经典教材不解释

电路,只能说不愧本校是冠了 “电子科大” 的名号,王松林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很 nb,我也上的他的课,老师真的是好人,这本书是好书,可惜本计科学子要 “考试” 啊,无奈无奈,所以没办法硬着头皮学的,不过其实是好书,心里有数

信号与系统,本校王牌课程 + 王牌教材,好书,其实一个学期很多东西还是不明白,网课之类的,其实我也划水了,但是知道是好书 + 好课 + 好教授。

离散和数电用的是本院课程,离散是我导师教的,好课 + 好书,数电那时候没怎么听讲,最后考试的时候突击了一个星期 90+。

通网,作为三大专业课,只能说这本复旦翻的黑书及其垃圾,一章节我都能给他挑个 10 个错误,垃圾至极。至于实验,本次在线实验居然是网管课程,无语。

操作系统,本院垃圾课程,旁听了本院其他一位老师的课程,我的教授上课 ==ppt 复读,更可悲的是这本教材,我可以说专为考研而定,没办法啊,我感觉真的容易挂啊,太他妈恶心人了(主要期末考试居然还是这本书,呕)。

计组,好书 + 好课,这学期算是正常的一门课,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难啊,没办法。

模电,玄学,反正听不懂,不知道怎么过

知乎用户 啦啦啦 发表

外国教材是平时用来消遣看的,国内教材是考试前拿来突击用的 (≖ิ‿≖ิ)

知乎用户 huiyellow 发表

看不下去了实在,道理很简单,表达同一个意思,英文往往比中文长,长很多。

信息论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熵,放在语言上就是一个符号所能承载的信息量。英文总共 26 个符号,中文符号有多少,常用就上千了吧。信息熵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看看 tweet 和微博都遵循有限数目字符原则,一篇英文推文用满了限制表达的意思还不如微博几个字说的东西多。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联合国文本,每个文本一定都有对应的五种语言版本,其中中文版本永远是最短的。再举一个例子,英文原版教材的中译版,要薄不少的哦。

求别什么事情都黑中国教育了。国外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中国教育真的很公平,教育水平很高。这个可以展开另换一个帖子说了。总之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这个答案很简单,语言表达力不同,所以英文教材厚。至于内容么,真心差不多

知乎用户 荼离离 发表

这是我大学四年最厚的专业书,700 多页,其实里面的原理很简单,中文版的也就不到 200 页,把英文版的阐述得很清楚。

这是英语六级的翻译题,答案很明显了啊,

英文的表达效率比中文低啊,同样的内容,中文五排半字,英文八排半,放到全书那差距更加明显,当然这也是我看不下去英语原版书的借口……

知乎用户 wyt 发表

大家都上过高数吧,把易得,易证,不难得出,很显然这样的词全都变成解释我们的书就可以厚一倍

知乎用户 我想想 发表

作者是这么说的

知乎用户 锐鸣 发表

国内的教材只产出知识,外国的教材会加入一些作者的感受、历史背景之类的,加深读者的理解。

就算你看不懂关键的知识点,但总有些啰嗦的内容能让你看得明白的。当然,看似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容易培养粉丝,以后好卖书。就像知乎上的干货,远不如故事获赞多一样。

知乎用户 莱克西西 发表

政策原因而已,课本页数是有规定的。

知乎用户 余唯 Yui 发表

排名第一的回答怎么说呢,个人感觉并不赞同,别的学科不知道,金融领域国外教材编的就是好,拿一个蒙特卡洛模拟来说吧,国外教材都是从最基本的定义开始慢慢导出蒙特卡洛模型,并且在不断的举例当中贯彻操作方法,并且每章课后的习题都有网站可以供你操作。最牛逼的是,国外教材的很多章节是共通的,你不用死记硬背,只要你掌握了最基本的模型,可以从头推理更加高深的的模型。最后,金融领域很多国内教材都是编不是著,而编的意思基本等于抄,干货多的原因是没抄好。

知乎用户 Oliver Lu 发表

国外教材接触的不多,仅仅根据少有的经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国外教材厚的原因有二(除了英语印刷本来就比中文厚之外):

1、国外教材对初学者特别友好,很多都是针对零基础的。这就需要说的特别仔细,解释很多基础的东西。所以教材自然就比较厚了。

2、国外的教材有更多的插图,图表。这可以使教材更加易读,代价就是书变厚了。

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中国学者想表现自己的写作能力时喜欢写得更加简练,而英语学者则更喜欢用更加复杂的语句来表现自己的能力。

知乎用户 谷月老师讲 Office​​ 发表

我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纸贵(不是洛阳纸贵)。

我写了一本书(算是教材,教你用苹果 Keynote 的)。考虑到纸的成本和书的定价,编辑老师要我减小篇幅。我大约砍了三分之一的内容,除了前言后记致谢参考文献以外,还砍了一些案例。

[

从 PPT 到 Keynote:商业幻灯片设计指南 (博文视点出品)

京东

¥58.8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501148029453676544-0-1&p=JF8BARYJK1olXg4FUlpbDUMQBF8IGFodWQUCUm4ZVxNJXF9RXh5UHw0cSgYYXBcIWDoXSQVJQwYBVVZZC0sRHDZNRwYlLVteJxs8AU51ZxFNXC9yC1Z_VDYOaEcbM28BG1kdXAcCU11tCEoWA2sNGFgTXDYyVFttWiXPtdnQvuoJiayNgdbKOEonA2gMGlwcXQILVV1fDHsXC2s4zfWBiI69je743uG51uK4ztK-ibiEZG5tC3tMVjtBXkcVWQcCVFtUCUgfBmsKHF0SWQMHSF9BCHsXAm4KGVoTXAMDOltcCUoVB24PGVh7XwcDV1hVAEgWB18IK1glA2gDB15dDUkXCgFVGAgdWk5HVTBbDEkVC20BK1kUXAQAZA)

总之,成本因素也是限制条件 。出版社出书是商业行为,出版社也是要考虑赚钱的。如果书太厚,篇幅太大,成本太高,为了覆盖成本,定价就会太高,定价高了不好卖,就不好赚钱。

(我当然知道,根据西方经济学,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不是由成本决定的。不过如果定价不能覆盖成本,出版社也不愿意做的)

欧美的教材,如果只看绝对价格,那肯定比国内更贵,但是考虑到欧美的收入水平比国内高得多,欧美教材做得厚,成本高,定价高,也卖得出去。

知乎用户 大脸猫 20777777 发表

冷知识:你打开汪志诚的热统,再打开林宗涵的书,你会发现基本上一模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本书是抄哪个苏联教材的

知乎用户 eeyylx 发表

国内教材 特别是大学专业课教材。 就是没有工程经验的 学术派 做题家们, 利用业余时间 东平西凑搞出来的四不像而已。

首先 混乱, 各种理论公式 从天而降。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跳出来了。

其次 解释极不清晰 几乎没有图片解释 没有箭头标注。没有好的教师 根本看不懂。

再次 公式特别多。感觉作者在故意展示自己的理论水平。 但是又毫无意义 因为实际工作中没人这么用。

最后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 故意用复杂的计算 去解释某个问题。 但是在工程上 没人这么干。内容几十年不变 新东西一点没有。 还在强调手工计算解决工程问题。

最后补充一下 教材的字体 图片 [黑白] 和排版 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 还不如中学生教材用心。看起来费劲。

知乎用户 甲级桃子 发表

个人感觉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思维方式。国外的教材默认读者的起点不高,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且各种公式推导娓娓道来,逻辑也十分清晰,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看的很明白。国内的教材起点较高,适合相关专业的读者,有时候会省略一些推导和说明,大多数思维也比较跳跃,所以就偏薄一点。

第二个原因是价格,国外的教材动辄成百上千,教材里的习题每章都很多道,如果再算上习题讲解,那就更厚更贵了。反观国内的教材,一本基本不过百,习题册也没有很多。

个人感觉国内国外教材结合来看比较好。

知乎用户 句心句意 发表

先告诉大家第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

即使你忍无可忍,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你也只能去面对并且强迫自己去想方设法适应

中国教育总是习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的东西省略化、原本一条完整的知识结构硬是要拆开来分别胡乱解释(而且文字表达还高度疑似语病)绝大部分的教材就是一个笑话,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国内的各行各业(知识领域都这么无可救药了,其他领域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个要告诉大家的残酷事实:

筛选不是等结果出来才算,而是从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进行了

具体的措施可总结为以下为三个 “故意”

1. 故意把简单的知识讲难

2. 故意让你充满困难地学习

3. 故意让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4. 故意在你寻求知识的路上制造各种无谓的困难,逼你就范

可即便如此,并不影响中国的人才照样辈出

那绝大部分普普通通的人就注定成为了炮灰,可想而知在中国要想成才究竟有多难

——

知乎用户 臭豆腐红烧肉 发表

题主的问题我最近也在学习中进行了思考。此时我手里正好有一本纽约摄影教材(本人不会摄影),也跟题主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国内外教材的对比,我认为无非只有一个区别,就是设计思路的区别,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进行体现。(国内教材大家都比较了解,文中主要插入国外教材插图)

一、在学习内容的感受上,国内教材是一本工具书, 国外教材是一本连环画

连环画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课后习题你要是不把教材前面的内容再翻三遍,要想都能做对是不可能的了。

在作者心中,传达故事似乎更像讲一个故事。

要当一个优秀的男朋友,没点货怎么行!!!

看国内的教材基本是在背第一大点、第二大点、第三大点、第一大点的第三小点、第三大点的第一小点,公式一,公式二………… 书上讲啥我就知道啥。

看国外的教材,看完了,哦。咋没了,一看练习题,咦 ·…… 刚才说啥了,不行,刚才好像没看懂,得再看看,哦,好像是这么回事。

二、在角色作用上,国内教材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严师,国外教材更像是和自己共同进步的朋友。

三、在编写人员编写动机上,国内教材是一个专家受领了上级下达的死命令,国外教材更像是一个多年的从业人员在主动跟大家分享自己学习历程。

四、在实际内容上,国内教材是一本理论权威,国外教材更像是一本参加实践的指导书。

旅行摄影,连其他杂物都给你准备好了,

两本课后思考题,对比。

结论是… 小说 + 连环画>单课目的工具书

小说肯定比

知乎用户 沉默就是羔羊 发表

就不说那本原本《运筹学》跟《管理学》了 …

别问我说什么,我毕业了我也不知道说的是哪个故事~

别问我怎么毕业的,我在中国读的大学

知乎用户 小状元 发表

上大学用过麻省理工的奥本海姆编写的,一千多页全英文,想想就泪水止不住的流,没挂科也是运气好!都写的什么鬼,一个单词那么长,能不厚吗。。。

知乎用户 文小都 发表

国外教材示例图:

国内教材示例图:

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吧,CS 专业,众所周知,这个专业的经典教材都是国外的。(别跟我提谭浩强,我不认识)
国内教材大都有通病,该讲的地方浅尝辄止,或者简单代过,然后直接上代码至于代码质量我就不吐槽了)有时候反复看那一部分都无法理解,就不得不跑到图书馆找几本相关的书,看看都是怎么来讲这个知识点的。国内教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干货太密集(如上图),节奏感不好,当个工具书查下还好,要是抱着啃,绝对是相当枯燥的。
国外教材,其实都是用比较简单的语法和词汇,不要求太高的英语水平,只要沉下心一点点读,就能读进去。而且国外经典教材的坐着大都很喜欢把个人爱好代入书中,语言诙谐,而且超爱用比喻修辞,跟看相声一样。读这些教材就像与一位有趣的人交流互动,而读国内的教材就像听一个感受留着山羊胡的老夫子在那念书。
所以,如果上图所示,国外教材大块篇幅用来扯淡,调侃,聊天,类比,比喻。干货部分也是一点点带着读者,尽量让你看懂。而国内教材虽然不那么厚,但是读起来总有那么一种感觉,坐着在跟你讲,你看看,多么简单。什么?看不懂,那是你笨

知乎用户 不亦悦乎 发表

因为他们是用费曼技巧来思考 然后写出来的。他们写书时有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的理解能力的,他们写书是按神经科学的规律来写的。

知乎用户 鲸落 发表

这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

其中对 GDP 的讲解,结合有趣的小例子

这是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可以对比一下教材的语言风格

知乎用户 考而思教育​​ 发表

主要是教学形式上的差异

外国的教材里面内容比较详细,各种细节都会讲到,可以让自学者或者学生不在课堂的时候也能详细的了解知识内容。

比如国外的教材在介绍一个定义公式之前,喜欢举很多的例子,生活中的、学术中的等,而且会用很大篇幅去进行历史介绍和各类物理实验描述等,对公式的推导会有很多佐证以及公式推导的细节。

而国内的教材基本都是一个框架,例子举的比较简单、理想化,主要由老师去填充内部的东西。

知乎用户 塔楼上的人 发表

感觉老师和教材其实都差不多

美加老师上课: 今天我们要讲的标题是 xx, 在生活中 xxxxxxx,我们会遇到 xxxxx,这其中的 xxxx,就是 xxxx,然后开始举历史上的例子,或者用川普或者其他名人相关的事开玩笑加深印象,然后给一页 ppt, 上面一个公式,开演示写出推导过程,问大家有没有问题哪里不理解,然后是几个练习题,由浅至深先讨论后提问,最后总结一下再问有什么有问题

中国老师上课: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是 xx,适用的情况为 xxx,公式是 xxx,可以变换为 xxxx 和 xxxx,衍生公式为 xxxx,大家听懂了吗? 听不懂没事,会做题就完事了,那么大家现在来做几个题, 几分钟之后问有没有得出结果的? 等半天一个人说出来了,老师告诉是对了还是错了之后直接就给出步骤,问有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提出来说不理解也没事要不就回去看书,考试套公式就行了

加拿大的中国老师也是这样

知乎用户 13531​ 发表

这个现象,其实国外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已经有一些学者对它做了一些分析。国外教材为啥那么厚,他们认为:

1. 作者的私心。说白了,教授们也要恰饭,虽然国外的工资补贴 / 科研经费相比国内已经很优厚,但利用知识创收的同时扩大学术影响力,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途径。把一个能用一个公式定理说清楚的问题,首先讲个故事引入,然后条分缕析地展开介绍,再严密地论证… 一步步走下来,能用几页说明的问题,被敷衍成几十页上百页。

2. 出版人的利益。非专业人士,略。其中的道理,大家懂得。

知乎用户 perfectstormac 发表

最近考研复试的时候,因为学校竞争比较激烈,所以不得不看了看本专业的经典教材——当然,天真如我选择了英文原版,既能看原著,又能练习英语,是不是很机智?

然而,打脸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年幼无知的我打开了我们这个学科可谓是开山祖级别经典的著作(有点夸张啊,专业人士打脸可以轻一点)——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这本书有大概 700 多页,一瞬间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英语顶多也就算六级的我感到瑟瑟发抖。

正当我准备硬着头皮,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时候,才发现我懵了,是真的懵了。

因为我实在很难从他的长篇大论里面找到他想表达的观点。别说观点了,就是准确的定义、特性、作用之类的知识点都提炼不出来。要不是作为经典理论在别的教材基本上学习过他的观点,我真的不可能知道这位仁兄到底想表达什么。

至于说国外教材厚主要是例证丰富,是方便自学的,可是有一点,对例子的理解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许多西方作者的专著、教材,举的例子也是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的,没有那个背景知识真的不见得可以理解,尤其是社科。最起码我在这本书里感受到的,只有劝退二字。

当然,不同的教材编写方式也和不同国家的学术理念有关吧。具体还是要符合自己的国情。至于中文教材遇到很多很垃圾的也非常让人窒息。但中文教材这种相对简洁、知识点相对较为浅显和易于归纳的编写方式,至少说更适合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Fab2x 发表

苏系教材: 我把所有东西精简的全告诉你,然后一遍遍把你烦懂。难学? 那就让老师手把手教,再不懂,揍你。

美系教材: 我把所有东西包括有联系的全都告诉你,别烦我。难学?考试不过的后果下没有难学,你敢睡觉,揍你。

国内教材 1: 我姓苏

国内教材 2: 我姓美

国内教材 3: 我把所有的东西精简的告诉你一部分,别烦我。难学?小心考试不过!真没过,补考意思意思算了,我给你答案,你好我好大家好。

~~~~~~~~~~~~~

抖个机灵,大佬们轻拍 ,预备,跑~

知乎用户 skywear 发表

我从另一个方面说下原因吧。

简单来说,国内高校订教材,有一个定价封顶线,这个线在大概 5 年前,是 “原则上” 定价不能超过 50 元。这个也好理解,毕竟高校中同学们家境差距还是蛮大的。

现在由于环保问题,使印刷成本大幅上升,高校现在教材的封顶线应该是 100 元左右。

所以,在前些年,我出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黑白印刷,页数都在 200 页左右,定价也是 30-40 元,超过这个线,教材的销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出版社大多也只愿意出定价在 50 元以下的教材。

这种情况今年开始改观很大,我 1 月份出的一本书《商业动画全攻略》,定价 79 元,是我之前正常教材的两倍,但是出版社也是考虑到成本,没有全彩印刷,只是 70% 左右全彩。

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水佩风裳 发表

我一个法国老师很喜欢中国文化,读过《水浒传》,当然是法语版的。有次聊天,他告诉我法语版《水浒传》一千多页,我后来查了下中文版的一般六百多页。

据说联合国文件各种语言版的,中文版最薄。

知乎用户 捣糨糊的大多数 发表

人家的教材是一遍遍改出来的,我们的是剪刀加糨糊出来的。

知乎用户 liyun 发表

当时看国内写的计算流体力学的书,几乎全一样,全是公式,也不知道有什么内在联系。直到看了一个叫什么安什么森的外国人写的一本《计算流体力学》,我是真的震惊了,这也太详细了。我虽然不是专业搞 cfd 的,但也觉得看的很明白。

从此就觉得还是老外的书好呀,写的很详细,有类比分析等,不像国内,一看就是一个抄一个,公式贴上就完事了,赶工期一样。

知乎用户 happyWithVictory​ 发表

也不全都是吧,我们老师自己出的教材(不算书,lecture notes)很多时候就很简略,也是为了避重就轻。

你看复旦的数分就很厚,我看也不比 Rudin 的数分薄。国内也还是有好的教材的,我们不以偏概全,虽然很多时候国内教材确实有很多问题。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好啊,要美式教材,要不要美式书价?

所谓苏美高等数学教材的区别本质上是科研体系的区别。苏联需要通过教材筛选未来的科研人员并在国家范围内统一分配科研经费,美国需要自以为科研人员的人去找财团或者机构争取经费。

这点区别针对的恰恰是苏联对高等教育师徒传授制度的改革(对,我针对的就是马前卒的某些观点),因为与此同时配套的政策是国家总体指导的研究人员筛选机制,是社会主义理想对原始朴素制度的改造——我把满足基本条件(通过高考)的人交给你,也给你了教材(教育部若干个五年计划对教材体系的建设),你教不好到底是谁的错?

说教材不行?图书馆没有吉米多维奇么?学校没有针对专业配套的数学加强课程么?你自己遇到问题不会上网查或者问别人么?我国这么便宜的教科书出版体系,用起来了么?

既然你不会用,那么你学的不好主要是教学质量的问题——教科书质量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下讨论,而不是自言自语自顾自打靶。

10.20 补充:

说到底,教科书质量、教学质量、就业质量三者是合一的。

过去苏式教科书,对应的是有能力学好,你有机会搞科研;学习亦步亦趋,那么就业分配工作;学习实在不太行的,怎么还没你一口嚼谷?

现在分配工作没了,教学质量升不上去,就业一天天的药丸。这时候一些学不好的开始问:我能不能靠看书自主学习、多学一点,考研、进事业单位?

只有学不好、不会学的人才这么问。

都是通过四六级的人,外文教科书的 pdf 也没有那么难以得到,为什么要消耗不多的资源来照顾这些大概率不可能学好的人呢?

知乎用户 莺歌燕舞革委会 发表

因为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写教材的明确利益机制。

说白了,没有人认真写教材,因为没有任何好处,基本没有稿费,评职称也没用。

为了上好课?你开玩笑吧,现在高校谁关心上课的事情,能把 PPT 做好都不错了。

现在唯一写教材的动力是某些学科建设,教学评估,为了这些随便写点,花点钱找出版社出一下,凑个数就完了。

所以不会有人认真写教材,有那时间写几篇教改论文都比写教材收益大。

国外写教材是真的赚钱,一本一百多美金,好一点的教授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教材,一年收入不少,而且这些教材真的要给自己上课用的,当然有动力好好写。

国内如果把写教材,教材的使用量作为评职称的依据,马上出来大把优秀教材。

知乎用户 谁曾问 发表

我觉得朗道就写得很好,不啰嗦,语言干练。书也不厚。

知乎用户 雨点 发表

看曼昆经济学,直接找概念,省略其它废话。还是国内课本比较有料!

知乎用户 小狐狸做笔记 发表

研究生阶段用的英文影印教材,稍稍有点资格回答。国内教材感觉像没发过的牛蹄筋,直接啃无比费牙,还特别难消化,国外教材是发过的——也就是加了好多水的,读起来就好读多了。要做成水嫩可口而不是稀汤寡水是要技巧和心思的,要满满地全是干货是要功夫的,各有所长。

知乎用户 鲨牙刃 发表

某以为,国内教材表现一个思想,这些都是对的,七里八里的你就别想太多了,赶紧把这些塞肚子里就行了。先记忆后思考,一直以来的方式。

知乎用户 高 QY 发表

很简单!

老外写书生怕学生看不懂,没人学他的书,干他的专业,得引诱!

中国教授生怕别人说他水平低,容易学,吓走一批来入行抢饭碗的 ^o^。

国情不同!

知乎用户 zhuhelin 发表

因为很多课程国外的学校都不教的啊,他们讲的是主干课程,强调的是通才,我们的方式是专业内什么都学,培养方向是业内精英。

学校看来,其实这种所谓的精英方式只是培养了几个业内高级工程师或者研究员罢了,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很牛的科学家或者企业家。

你比如说,在大多数学校里面,科研性质越强,排名越高的专业,反而培养的学生越不适应社会节奏,王牌专业的学生找工作很多时候居然不如吊车尾。

其实像国内高校这样讲特别多的课真的毫无意义,每门课都讲一点,但是感觉又像没讲,老师觉得不尽兴,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磨没了,不如就拿几门很重要的主干课程,深入讲,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其实挺好的。

当然啦,这只是理想情况,显示可能比我说的更糟糕。比如,学校从国外聘请了某大牛,然后这个大牛做的方向又是全新的,于是,恭喜你,又多了一门课。听起来很荒谬,事实就是如此,开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参与培养学生的小目标。

不过呢,也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样的,也还是有很多老师明辨是非的,只不过点头同意还得靠领导,话说多了还得挨批。我们院有个干了十几年讲师的就是这样,祸从口出,毕竟我们学校扛把子已经当权几十年了,差不多算是土皇帝了。至于学校嘛,不是什么好学校,中部某 211 农业院校。

可能更奇葩的就是让本科生选研究生课程,这一点真的让人琢磨不透,选的课程过了,研究生这门课可以免修,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别人要留校读研究生?有同学告诉我说,这样子可以控制保研人数,让不保研学生挂科就达到这样是目的,也许人家不保研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甚至单纯想工作或者创业,你这样子做良心真的不会痛吗?没有办法帮别人甚至要补刀?得到的锦上添花,得不到的雪上加霜?

这几年,学校似乎也看出了些问题,光靠引进教授学校总是叫好不叫座,上面的意思好像是要搞改革,毕竟这几年媒体都是这校友捐款,那校友搞发布会什么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心动。对于已经是大三狗的我来说,已经无所谓啦。快乐都是后人的,我什么都没有,不是很正常?

其实很多东西,快读完大学才有点明白,课本的厚薄,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更多体现的是学校都教学理念,课本薄,甚至没有课本,学习的主动权就给了老师,课本厚,才是教育的返璞归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毕竟爱因斯坦不是教出来的不是。

虽然我吐槽的挺多的,但是我对于教育改革也是很有信心的,毕竟现在学校都青年骨干教师都是知书达礼的海龟高知。相信再过几年,阻挡在高校的红卫兵都要退休了,那个时候中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和现在肯定不可同日而语。双一流和学科评比应该是个开始,好期待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yASrce 发表

英文信息熵小,中文信息熵大,几乎是英文二倍

中文书薄点不是很正常?

知乎用户 啊哈哈​ 发表

还有个中英文 1.5 倍长度关系

知乎用户 蛙乎 发表

先不谈内容,英文排版比汉字排出来就要多很多吧。。。你看英文原版的书一般都会比中文版的厚出一倍去,中文书翻译成英文之后也会厚很多。

啊抱歉,我好像打扰了诸君批斗中文教材。

知乎用户 乡居剑意 发表

有个想法不知道站不站得住脚

同一段含义的文字

汉语表达的篇幅

多数是英文表达篇幅的

四分之三以下

一般在三分之二左右

而且同样的字体

中文用更紧凑的排版

影响不大…

知乎用户 王凯​ 发表

国外:看完这本书,没几个需要老师

国内:没有老师,看懂这本书的不多

btw… 国外的教材多贵你造吗…

知乎用户 溪辰子 发表

真要说的话,我感觉英文教材更喜欢从原理开始讲起一直到你懂。。至少这几本书是这样的,最右边是朱玉贤的分子生物学,国内教材感觉少了不少相关实验和衍生小故事。不过外国人说话各种嵌套各种修饰,用华丽的语句告诉你简单点道理。

知乎用户 六如山人 发表

随便找本教材,你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然后再比较一下字数。

知乎用户 tk wild 发表

国外教材基本上是一个有引导学习的过程的,所以在背景知识、举例、注释等地方着墨颇多。国内教材这些统统没有,所以相比来说,国外教材对自学者还是比较友好的。不过,这仅仅是对于部分专业而言的,对于咱们数学系来说,这些都是然并卵,不如直接上干货,反正都要自己慢慢琢磨。

知乎用户 Piter FM 发表

感觉国内的大学教材就是为背书而设的,国外教材,所谓的知识点不多,但是知识点在例子里。大学时学习经济学,我是看外国翻译的教材,国内的就是考试是用来背考点的。

知乎用户 欧启 发表

实名回答,我,北航,学生。

自己编的 C 语言和线代教材都什么垃圾?狗都不用!

知乎用户 别开玩笑了​ 发表

因为学习方法不一样

国内的教材相当于一本学习指南,只有基本要领和大纲,自学是很困难的。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教科书只能算笔记本的摘要作用

国外的教材相当于面向自学者的教材,所以非常详细,结合了很多内容,相当于教材完全指南 + 重难点手册。而且还有非常多的拓展,可以让有兴趣的人发掘出更多感兴趣的内容,甚至作为今后专业方向的判断

知乎用户 Nikeshamidilum​ 发表

国外的教材也分教科书和讲义。 讲义其实都挺薄的,只有教科书比较厚。

教科书是自学用的,也就是说在没有老师讲的时候看这个也能看懂。能做到这样的书那自然解释性语言就要多一些,书也就厚一些。

讲义主要是要配合上课,这样的书只有内容罗列和关键部分的说明,因为大部分的解释都靠老师上课讲,这样的话书就薄一些。

国内的教材讲义形式的多一些,虽然没写成讲义但是大部分也还是以讲义形式出现的,苏联遗风么,这个十年八年内估计是改不过来。国外的教材讲义也挺多,只不过一般不太出名所以国内不怎么见得到。。

知乎用户 红果大糖墩儿 发表

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好像做过一篇英语阅读,内容是说,等字号等信息量的英文翻译成中文,英文的长度大概是中文量几倍。汉字是象形文字为原型的示意字,信息含量高,英文是排列组合,同等表意英文单词长。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q7xx26 发表

中国的教材太操弹了,就拿初中数学来说吧,每章开篇先讲事例,这个没问题,然后接下来问你发现没发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你想在书里找答案,甭想找到,这部分需要老师讲,也就是离开老师你想自学一下都不可能。

知乎用户 丹丹 123 发表

可能是照顾像我这种完全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 我完全不懂化学,化学元素表都不知道的人,也英文听不懂老师课,硬是靠啃书啃了个满分. 老师说 “你都听不懂我说的话,你这成绩怎么来的?”! 教材仔细. 不过很费时间……..

知乎用户 Leon He​ 发表

回想起差不多 20 年前大学时,学习微观经济学教授选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平狄克的教材,每一章节先来实例,生动有趣,以至于 1 个学期学完后还会没事翻看。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宏观经济学,另一个教授选用的是国内大学编撰的教材,真的叫做 “干货”,厚度不及前一个学期那本微观经济学教材的 1/3,只记得背概念和公式,学起来索然无味。

知乎用户 HMPA 发表

借用我高中化学竞赛物理化学启蒙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一堂课用三本书,第一本是傅献彩的书,这本书是主要教材,我会通过我的讲解让你们明白具体怎么推导,之后大家可以看一下高盘良的物理化学书,里面有一些新的解释。下课后推荐大家看一下 ATKINS 原版的物理化学,以加深你们对于公式的了解。

万金油:为什么感觉国外的教材都比国内的厚得多?

知乎用户 saturnman 发表

关注到这个问题很久了,个人感觉和市场化竞争有关系。国内的教科书大多不是市场化竞争的产物,出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就可以了,因此越是短小越能尽快满足尽快推出的要求。

而美国的教科书尤其是大学教课书本身并不是教科书,而是被一些教师选择成为了教科书。那么这些写书的作者就面临强烈的市场化的竞争,甚至微积分那本经典的教科书因为众多大学选择而让作者赚了数千万美元。这些书面临的不仅是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选择,还要面临大量社会上的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选择。

美国的教科书现在的内容几乎都包含了知识的诞生背景和当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的知识,并加入了详细的参考资料和例程。这些内容对自学的学生还有社会上的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也是非常友好的,而国内的教科书普遍对自学的情景很不友好,没有教师讲解就很麻烦。

实际上一个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其诞生背景和历史,后期不是从事相关工作那么是特别容易忘记的,多少学过大学线性代数和矩阵理论的在大学毕业后还记得其中的内容?或是哪怕记得这门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采用国内教材的应该可以说绝大多数不会记得,因为国内的教材几乎全部都没有介绍二次型,没有介绍其诞生的原因和当时为了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才诞生的二次型,这样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关于线性方程线和矩阵与线性变换的深层次关联就是空洞的没有抓手的,经过几年之后几乎肯定会被忘记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问题在我自己学习近世代数和计算数论时感觉尤其明显,因为这里面的知识确实表现得比较离散并充满技巧,如果对于知识背景没有了解那么就会感觉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极其微弱,难以建立起知识网络,甚至证明过程都是机械模仿和记忆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个人觉得这样的教材是极其失败的。而那些包含知识背景和历史的教材,在学过之后就算细节已经全部忘记也会记住这些知识的内核和基本原则,效果完全不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并不是。

国外也有很多薄的教材。

我手头有如下不太厚的英语书。Ladefoged 的 A Course in Phonetics,这是一本标准的美国教材,第七版全书 332 页。Mitchell and Robinson 的 A Guide to Old English,全书 400 页,去掉词汇表,只有 316 页。Geert Booij 的 The Grammar of Wards: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Morphology,全书 345 页。Feynman 的 Quantum Mechanics and Path Integrals,365 页。实际上 Feynman 的书,除了他大名鼎鼎的三卷本讲义,我接触到的其他的书都不厚。Dirac 的 _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_也不厚,311 页,不过这本书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了。Reif 的 Berkeley Physics Course: Statistical Physics,397 页。限于我个人的见识,应该还有更多更薄的。

作为对比:林焘、王理嘉的《语音学教程》,280 页;张永德《量子力学》,358 页;喀兴林《高等量子力学》,550 页;秦允豪《热学》,398 页;汪志诚《热力学 · 统计物理》,378 页。

而中国呢,也有一些很厚的教材啊。梁灿彬的《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就很厚,三大本。据说是他老师 Robert Wald 的 General Relativity 的扩写版,而且教材质量也非常高。你看,这不是中国教材比美国教材厚了吗?但是梁的书也根本就不是为了一学期教学设计的,这书看完要好多年吧。

说实话,我觉得 300 多页才是正常的一学期教材的厚度。有东西看不明白?去网上查文献,去图书馆查其它书啊。难道指望仅仅靠一本书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明白吗?我觉的就算西方那些动辄上千页的书也达不到这种效果。一学期教材就应该是提纲性的,用最短的话把话说明白,搭出课程的框架,打好进一步学习或应用的基础,而不是无所不包。具体到是不是每本教材都做到了是另一回事。但是优秀的教材是能做到这些的,而且这样的教材也是存在的。

教材的好坏与薄厚无关,与中文或是英文或是其它文也无关。教材的好坏只是教材自己的问题。

知乎用户 尤诺​​ 发表

好多英文教材是类似于 reference book 那种,可以读一辈子的。

教授上课并不会全部都讲,你需要自己看,自己学。

国内的教材类似于讲义,要配合教授教课一起食用。

知乎用户 Rex 发表

回答全是个人观点,还请各方大神轻喷

手上两本货币金融学,一本 Mishkin 的,一本国内某教授的。

单单拿其中一小结来说,货币的职能

老美能举出各种农夫 农妇 经济学教授的栗子,并提出各种新的名词和概念,交易成本 ,双重吻合 balabala。由于各种栗子的存在,比较难懂的道理自学起来也不觉得难懂,而且多读几遍了也不觉得枯燥

国内教授的教材主要承袭国内文科生的定势,不停地,翻来覆去地,初读如文字游戏一样,如绕口令地炒那几个知识点,没有栗子,没有延伸,读第一遍就想拿打火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第二遍被脑子被绕得山路十八弯,第三遍才略通文意。

其实两本书的内容差不多,教材的厚度主要还是国内外学者思维不同的体现,印象中国内教学更倾向于填压的方式,给很多抽象的干货,背得熟了,文意也熟了。用心,多读,熟能生巧。国外的教材更倾向启发式,就给一个支点,至于那个球怎么翘还是看自身的领悟吧。

像三傻里,主角(名字很长记不清辣)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思维活跃也成就他发明家的梦想。而另一个主角大学时期的宿敌,对课本上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深得老师喜爱。一个墨守成规,一个不拘一格。虽然是印度电影,但是这两个学生就像题主说的教材厚度问题,也是国内外教育制度的缩影。且不说优劣,也是各有千秋不是嘛?主角的宿敌最后不是也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知乎用户 马小哈 发表

中国人穷啊,买不起那么厚的教材。

所以中国人要学得好,全靠抄老师的笔记。现在知道中国老师的好了吧。

知乎用户 JUNE3rd 发表

举例:

中文教材:

股份支付,是 “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 的简称,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加拿大教材:

A share-based payment is a transaction in which the entity receives goods or services either as consideration for its equity instruments or by incurring liabilities for amounts based on the price of the entity’s shares or other equity instruments of the entity. The account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share-based payment depend on how the transaction will be settled, that is, by the issuance of (a) equity, (b) cash, or (c) equity or cash.

知乎用户 WenQiLab​ 发表

上次彭笑刚老师来学校吹牛(→_→)的时候说,国外的教材都是绿色的,是向着绿色的美刀的产物→_→

或许可以呼应一下 @

蒋澈

的答案。

知乎用户 李佩斯 发表

对于我这种脑子一般的,需要大量重复解释,配图,笔记区域才能学明白。

在国内的精简教材下,我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知乎用户 Suacrbah 发表

个人感觉,夸张一点的说,国外教材大多把读者当智障,国内教材大多把读者当天才。

知乎用户 CHEN​ 发表

经管类的书,就那米十斤的货币金融学来说,开篇先告诉你为啥要学这张,在实际生活中有啥用,然后先引入一个小概念,解释这个概念,加入例子,例子是美国的实际情况,然后会有数据和图表,然后就是加深这个概念使这个概念更完善,每个知识点结束都会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讲解

虽然外国教材很厚但是排版很好,语言也通俗移动,故事案例很多,其实看起来很快

国内教材大致只有国外教材的一半厚度,语言太过晦涩,一段话真的你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啥意思,喜欢讲分类,讲特点特性,也不知道有啥用,考试还全要背,

知乎用户 来自灰暗 发表

国外的教材是教科书,国内的教材是工具书。

国外的教材是教知识,国内的教材是查阅知识。

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字典。

新华字典教你学语文,你觉得你语文学的好吗

知乎用户 三无小号 发表

实际上中国教材跟苏联的很像!如果不同意请看看俄罗斯教材去。教材废话很少几乎每句话都需要你去认真阅读领会。美国的教材是大家接触最多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是特别牛逼的人写给有基础的人阅读的教材还是很精炼的。给高中生数理基础较差的人读的书就比较啰嗦一点。中俄教材通常来说是需要老师辅助的,因为越是精炼的东西理解越可能有偏差。

这两者的差异没有谁好谁差的比较,因为写作理念不同。实际上我更喜欢例子多的写作风格,例子往往在应用里会比较多!所以大家要想搞明白可以多看看应用向的东西。

知乎用户 桥桥永远的老父亲​ 发表

因为一堆废话

国内教材就是随便来点 freestyle 导语引入,给公式给特性给重点,最后总结 blabla,插两张图搞定。

国外教材从头到尾给你扯一通,公式都要在字里行间扣,全部都是叙述性的话语,还不时给你讲个故事,那,就看得很累啊(个人观点)。如果上课不好好记笔记的话,考试前复习就歇菜了嘛,太多了,也不知道重点在哪儿,就瞎读呗,全读一遍才能摸个大概。

虽然国外教材会比较详细也比较通顺???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国内的吧,简单直接,看的时候舒服!!!

知乎用户 张景斌 发表

你说的没错,外国的教材比较厚。

本人只接触过美国,俄罗斯的教材,还有越南人范建雄(好像是这个)写的《不等式的秘密》,总体感觉是它能把整个思维逻辑结构解释的很清楚,而不是国内的看书步骤:

教材 - 啃练习册 - 刷试卷 - 再整理资料 - 归纳体系。

算上这些书籍,以高中阶段为例子,就要买

1,王后雄 - 5.3 - 龙门,天利,衡水模拟卷

2,知识清单 - 一大堆草稿纸做思维导图 - 各种网课 - 各种知乎干货

3. 文言文 / 单词本 - 阅读理解技巧 - 作文高分技巧

这么算来,国外教材一本更比六本强,虽然小小的一本就要 200 + 刀,但是比起吊炸天的补习费用和难啃的废话,国外教材性价比算是比较高的了。

不过,中美国情有异议,不建议买文科类的外国教材,个人比较推荐的是**(高中大学理科生通用)**

1 金融类

2 医学,生物,化学类

3 科学科普类可以订阅《NATURE》等杂志

4 美国高中生拔高类的数学,物理教材

带你拓宽视野,完整一套更加成系统,有逻辑的知识体系,还能积累专业词汇,岂不美哉?

知乎用户 小熊熊熊熊熊 发表

外国教材都是说人话的,中国公开教材基本都是不说人话的…

中国大学教材你不配个老师根本没法看,是精通了的人写给学过的人的一本工具书,忘了回头翻一下很快就找到了,不是给小白写的一本教科书,看大学教材自学能学会的都是大神…

知乎用户 不语与不眠之前 发表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内容简单的情况下

中国教材

“不行,光看翻的太快,我抄吧。”

于是,抄完差不多就会了,也无需老师。

外国教材

“我擦,这么厚,叫我怎么抄?讲的是什么啊,半天就讲这么一点显而易见的东西,把我当傻子看了?差评!”

内容困难的情况下

中国教材

“这我就是抄也不行啊,就给个公式,由读者自证?艹!慢慢做题啃吧。”

外国教材

“卧槽,这么厚!嗯嗯嗯,还行,由浅入深,原来是这么回事,好好好。”

知乎用户 不爱学习的狗蛋儿 发表

看这些答主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堆,实际上真正原因是英文字母比汉字长,不仅仅是教材,你随便拿一本小说,看看英文版的厚度和中文版的厚度差了多少。

知乎用户 CY LL 发表

你可以去翻看中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高中大学函授教材与自学教材,跟现在的教材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定位不同,讲的东西也自然就不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专业设置原因 专业课用的都是国外的教材。

1. 国外的教材会举很多很多例子,其实专业小白如果英语还好完全可以自学。

2. 同样的内容【英文词数:中文字数】约等于 1.4:1。

主要是以上两个原因。

但国外教材的缺点是内容太过庞杂以至于使人容易失去结构感与体系感。

以及,真的很重(这个才是真正缺点

知乎用户 喉咙吐出来个拉珠 发表

当初看同济高数,一瞬间不明白是教科书还是讲义笔记

有些定理推演过程真的不简单,书上也没怎么着墨。

知乎用户 小青蛙科密特 发表

语言的差异是切实存在的。同样的文字内容中文书就是比较薄。我记得看过一个联合国的中国官员,说每次文件出来,六种语言六份,最薄的一定是中文的。

教材编写风格上,姑且算是文化差异吧。英文教材普遍喜欢讲得比较详细,各种例子图表使得也比较多,所以也增加了教材的厚度。

注意这个是写作风格,和水平是两回事儿。发达国家教材水平高是因为人科技水平高,不是因为例子多图多。而且过尤不及的情况也有,我就看过废话连篇的美国教材,作者学校还不错呢。而国内也有写得好的。我一直最推崇的工科微积分教材就是国内的:言简意赅,各种举例也是很好地平衡里精炼与详尽。唯一缺点就是印刷技术所限(99 还是 98 年版),图片很粗糙。如果再版就肯定没问题了。

外国不一定是美国。我在美国图书馆 里见过苏联,不是俄国,的线性代数讲义,当然是翻成英文了,薄薄的小册子,覆盖内容非常全面。后来一个师弟(中国人)要考试问我有没有值得推荐的参考书,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使用微言大义这个成语。

后来该人回国前把一本法国人写的书给了我,目前我看了好几次都没有突破前 40 页。。。

知乎用户 S1mple 发表

国外教材是不是比国内的厚的多 这个说不准

但是

国外教材 一定 比国内的 贵的多

知乎用户 宋伦 发表

还有个原因,同样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会少很多字

知乎用户 DeconstructHugo 发表

和语言绝逼有关的,我把一大厚本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之后没几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我不知道 因为考研我看过经济学方面的教材 比如斯蒂芬罗斯的公司理财 贼厚贼大一本 相比之下 国内的公司金融学等等真的很薄 但是罗斯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例子 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讲完以后 都会举一个例子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且国外的教材 在数学推导方面写的十分详细 还有国外的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 相比之下 黄达和戴国强编的货币金融学就有点枯燥无味了 大段的概念和定义 而米什金的有很多的例子 你一下子就能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一些概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what??认真的吗?西班牙学传媒的表示:我们老师上课从来没有教材。只有个别老师他自己写了书,就会要求我们去买,他就讲他自己的书。老师一般就是上课哇哇哇的讲,我下课一脸懵的查各种老师上课讲的理论,系统。并没有书并没有书。最多就是老师会在在快进入复习前一个月给你说几个书名 ,嗯我们的考试学习会和这几本书有关。这种是仁慈的老师,起码会给你个范围,能买书,啃书,已经很幸福了。有些老师纯靠嘴讲连 PPT 都没有是最心塞的了…

西班牙老师上课,从来不用书,用 PPT 的都是谢天谢地的年轻点的老师了。感觉他们会不希望学生提前看书,上课都是和我们争论的氛围。只有快到期末的时候,会告诉我们 clave 是哪几本书,自己去看。

学经济的同学也是,他们都会自己买国内的教材先自学…

羡慕有教程的….

(PS:西班牙排名第一的大学,国王也上的这个)

知乎用户 夏樣 发表

我觉得是英文本身比较长再加上排版比较空,然后字比较大。

原因的话我就说我自己在使用的电磁学导论,这本书有中文翻译版,价格十分之一,厚度一半不到,一页的内容快顶两页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08oAn7 发表

这是原因,不是结果。

结果是,以整体来说,在特定阶段中国人比外国人更擅长解谜、推导。

当一个人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的时候,看中国教材就不会那么容易通畅。结果就是中国学生必须强化自己的思维强度训练和意志力,中国学生的质量比国外学生超出甚多。

当然,国外教材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可以提高社会平均水平。

知乎用户 abner 发表

国外的教材拼命的想让你看不懂

国内的教材拼命的想让你看得懂

知乎用户 LiMD 发表

在法国学数学,还没遇见过教材

要么就是老师自己写的讲义的 pdf 版,懒得老师不写,上课现编(虽然很多错。。)

知乎用户 wushukang 发表

都是由浅到深,举个例子分析就七八页,我们的教材上来就直接给你一个公式完事。

知乎用户 kaka 发表

国外的教育是为了让人具有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

国内的教育不是为了让你学东西,而是要把人分成等级。

国外的教材是让你学会某一学科知识。

国内的教材是让你通过某一个考试。

比如说:你高考 300 分,OK,专科,去工厂。4、500 分,OK,本科,去办公室做白领。600 分,OK,985,去搞科研,赚大钱。

所谓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只是给白领水平的那些人,两次翻盘的机会。

所以国内的教材本质上只有四个字:考试技巧。

我举个例子:

我现在编一门课程,叫做《三体星》政治学:

有一个星球叫做三体星,三体星上生存着一种有智慧的人类叫做三体星人。

三体星实施全民民主选举,有两个议院:下议院和上议院。

下议院议员主要负责立法。

上议院议员主要负责选举三体星总统和各地区长老。

然后考三道题:

  1. 请简述三体星的政治体制。
  2. 请分析三体星的政治体制的优点和缺点。
  3. 请阐述三体星政治体制的缺点的改进方案,以及改改进方案所带来的后果。

哪怕用这种虚构的学科来考试,老子照样可以从普通人中挑出学霸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那啥 我就围观一下学经济的

知乎用户 何志斌 发表

中国没有教材,好的老师也非常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抖个机灵

汉语本来就简短,同样一句话英文一般都比汉语长不少,一本书累计下来下来汉语书比英文书薄多了。

知乎用户 麦粒 发表

网上翻看了 2016 版七年级历史课本 内容如下:

隋朝的统一:

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权,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史称隋文帝。当时南方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加上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使人口增加,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疆域辽阔 国力强盛的王朝。

含嘉仓: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最大国家粮库,遗址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达 18 米底部最深 12 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藏粮食和物资可供应五六十年。

开通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征发百万人,,从 605 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 黄河,淮河 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000 多米。

如 隋文帝杨坚怎么灭掉了陈朝,找到陈后主时他在哪里?如何安置陈后主? 隋朝统一后又通过那些政策发展经济 编订户籍 等等措施都没有完全就是一个结论,我认为省略掉过程 直接结论一点意义都没有

知乎用户 关注太多不玩了 发表

其中一个原因: 语言本身的特点

知乎用户 塔塔塔 发表

不然怎么给你标价好几十刀?

知乎用户 Ablaze Asteroid​ 发表

我们学的系统分析设计

500 页的书

实际有用的不到 30 页

但是看完那本书

相当于上了那门课

知乎用户 Abracadabra 发表

差不多吧,那个国外微积分教材是大,但是图示,什么的多,证明过程少,评价是浅入浅出。不过定理什么解释的透彻,背景也有。千来页。

国内的比如同济版的上下册加起来也是五百左右,是不适合初学者入门,都是定理往那一摆再甩出来一个自学肯定费劲的证明,好像那些个编书的炫技呢,苏联味很重。

知乎用户 布伦瑞克伯爵​ 发表

国外很大。

之前在德国读书,我们不是统一采购教材,而是由任课教授自己编写。有的课程的教材很厚,甚至要拆分成上下两册。还有教授直接把 ppt 打印装订起来作为教材。

更有甚者,有一位教数学的老教授,他从来不给学生发教材,学生只能抄他的板书。

知乎用户 修行的猫丶 发表

国外的教材编写人热爱教育,认为教导孩子是光荣的任务,具有热情,恨不得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你真理的味道。

中国教学的弱点也在这里。

一是写教材的没有教人的热情。

他尽职尽责的编写教材了,每个例子都很经典和贴合。但是他缺乏对教育的热爱。就如装修设计的给你专业的设计了装修方案,但他不是在这里生活,他缺乏对装修的热爱,就不会考虑到你的生活需要,审美需求,精神情感一样。

二是教书的没有写教材的理解透彻。

比如那我教侄女历史,我恨不得拿卫星地图,给侄女讲解为什么虎牢关很重要,虎牢关长什么样子,关于虎牢关发生过的重点战争的演示。但我缺乏大量搜寻真实资料的能力,也不想费精力去为一个知识点寻找大量资料,也缺乏用三维、动画教学的能力。

这确实也怪不着中国教材编写人,是你,你一样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和热情。

就不要骂来骂去了,其实骂的还是你自己。你工作中,为工作做到了极致了吗?

你一样没有,你可能尽职尽责都达不到,甚至可以说你的能力不要说尽职尽责,可能你的能力都不配上你的岗位。

我建议:各位有能力的人建一个群,将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政治,历史等九科,用外国人的方式在哔哩哔哩弄一个免费视频教学平台。

比如语文的《出师表》,搜集大量出师表相关的历史资料,用动漫的形式重新演绎出师表的故事,背景,用处。用三维沙盘地图的方式,将 “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路线越过了多少高山河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演示出来。

比如数学,用最最通俗的现实情况,来讲究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工作中的应用,以及讲解所有最简便和快速的解题技巧,以及学习方法。

比如英语,以最正规的,有趣的涉外交流,传授音标和口语能力。

比如生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演示中学微生物,细胞,病毒,内脏的形态,功能等等,用最通俗的解释、比喻来介绍什么是血型的 Aa。

比如化学。我现在都不懂元素和原子哪个更大,更小。你们可以搜集所有学渣的疑问,制作每一个元素的讲解视频,化学演变的动画演示,记录每一个有趣的全面的化学实验过程,像《流言终结者》一样。

比如物理,至今我没搞懂光速测量那个实验测量是什么意思,能否更清楚更通俗的解释?

比如美术,如何从初开始学习绘画,又怎么走向漫画、笔画、书画、颜料画的分支道路,他们又有什么不同?

光抱怨现状,指责别人,要求别人怎么样没用用。首先问问自己,你做到了什么?其次,问问自己我们能不能不依靠别人改变不喜欢的社会?

我是真心的希望有人能系统的弄出先进全面的视频教学。我那怕 30 岁了,也会重温学习。

当然,这事最好一人一块弄,避免烦躁。统一管理,互帮互助。希望真能实现,利国利民!

知乎用户 脾气不好别回复 发表

曾经有老师教的我:老外的课本就是纯废话

现在的我:老外的课本真香呜呜呜呜,都不用看网课了

知乎用户 hellottik 发表

因为有个东西叫教师用书

你拿来看就真的很简单……

所以压根就不是什么教材的问题

而是故意就是这么写的

缺乏教师用书,直接就造成了没有办法自学和预习

至于为什么这么教……

知乎用户 漫路 发表

因为英语忒么就是费纸,你把同样一段话翻译了看看长度就有直观感受了。

知乎用户 houjun li 发表

正经教材没看太多,但从知识类书籍的区别可见一斑。

国外的好像生怕你看不明白,想着法儿举例子打比方。比如《经济学原理》一书,各种什么冰棒汽水甚至还有勒布朗詹姆斯,就比较贴近读者。语言表达上也时不时搞点小幽默,比国内刻板严肃的行文习惯要活泼的多。国内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愈发明显。

国内的在生动性上差了好多,语言不能说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但大多不是站在一个求知者的角度。换句话说,陷入了知识的诅咒。编者似乎不能想象求知者面对这些陌生的概念和字词时的迷茫状态。这两种不同的写法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字量,教材的厚度也相应的有所区别。

当然,我已阔别校园很久了,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回答只针对约十至二十年前的教材状况,至少在我那时已经看到一些教材有所改观或者在尝试了。

知乎用户 拾二​ 发表

国外教材,我拿美国的 AP 化学说说。

我本科上 AP 这门课的时候实在有点头疼,因为其实就没考虑过出国,也不打算搞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当时还没双减,也有学长学姐搞 AP 和竞赛的教培),但是手贱又给选上了,天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老师全程英文讲,我跟不上就只好盯着教材猛看。

英文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句用中文写起来十分简短的话,它要加上 N 个定语… 用近乎一大段来尝试从完全不理解的角度解释这么个概念。

这么说不太直观,你们可以翻一下英文词典,英译英的那种,就是那个味道。

确实,这样会很容易懂,英文教材,大多自学起来很简单,讲的太细了,细到有些没有必要的程度。如果你想非常系统的学习化学,AP 我一般是推荐给那些竞赛生的。

但是竞赛生也经常抱着巨大的一本书发懵,太长了,有时候啃了半天,然后发现这段话不过是用另一个角度把前面的知识总结了一遍,易懂,但是冗长。

当时那门 AP,我是真一节课没听过,就全靠着英文功底和啃教材过的。

但你问我还想不想再看一遍,我是绝对不想了,真的让我感觉浪费生命…

知乎用户 不会数学的数学汪 发表

英美教材:把馍掰成一片一片塞你嘴巴里面

中国教材:自己吃 吃不下就噎死

俄罗斯教材:给你一块牛肉干 完全掌握能打通任督二脉

说到底 我觉得中国大量教材真的没打算教会你

知乎用户 惹不起小管家的人​ 发表

国外教材:

生活里 balabala,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现象 aaaaa,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些问题 xxx。为了这些解决问题 xxx,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联系之前提到的内容 ccc,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dddd; 在这个假设下面我们可以推到出引理 e,引理 e 可以这样 balabala 换种说法变成定理 f。因为定理 f,我们可以成功解决我们之前提到的问题 xxx。这个定理 f 还有其他的一些应用,比如 ggg,hhh。下面一章,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一些定理 f 的应用。

国内教材:

有引理 e,因此有定理 f。

知乎用户 knifefire 发表

以下恶搞,我不怎么学习的!

题主大概看的是老美那边的教材,那边风格就是要善待学生深入浅出,当然难度是学科内蕴的,教材写得好只是尽可能降低了与读者沟通不畅的问题。

Russian School 的教材风格是简明扼要,少讲一点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做作业,不过这不代表它就没有厚的,毕竟简明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而国内的优秀教材往往吸取他们的长处取其平衡, 其余教材则不幸地将他们的特点理解为不说人话和内容繁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教材的生产,多半是找一本国外的现成的教材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至于图片啊,附录啊,引用什么的,可能是因为拖欠研究生工资,这些东西多半都没有完整地抄过来。

当然,也不排除有仁人志士想自己动手来的,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才会有,个人的才能也有局限,一来二去,就成了个言简意赅,遍地疮夷。

知乎用户 羞涩的黑胖哒 发表

美国有一些经典教材,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非常适合自学,容易理解。

貌似美国写教材的人可以赚到很多版权费用,这可能是他们的作者会用一生不断完善,有时一本书会修订十多次。

国内有些教材,也许是老师需要一本专著,也许是学生编的,也许老师都没怎么细看。

国内早些年教材,走苏联教材的简明化路线,确实不易理解。

比如争议很多的同济版高数,自学起来不太友好。

知乎用户 eddystorm 发表

国内很多教材都像是手册,还是不全的手册,所以才会比较薄。

知乎用户 荒岛​ 发表

记得大学里有一门选修课,叫做《财务经济分析》,整个一门课下来就两个地方印象最深,而且都是在第一节课。

第一个重点,就是老师开宗明义讲述这门课名字的由来。据老师说这本书是他结合、借鉴(实际上我认为是照抄)了美国的财务分析理论和前苏联的经济分析理论,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编出了这部伟大的教材,为我国的财务经济分析理论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拿出教材一翻,发现所谓的结合就是,前半部分抄自美国,后半部分抄自苏联,那时候距离苏联解体也快十个年头了.. 我瞬间就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然后缓缓进入了梦乡,

后来一个重点就是被下课铃给惊醒了,这位正在扯什么 “我国的前领导人非常重视妇女工作云云。。。” 都不知道他前后是怎么衔接上的。

所以这门课是我大学里唯一一门从头到尾都在逃课的科目,也是唯一没及格需要补考的科目。

知乎用户 莱布尼兹之梦 发表

所以你应当用外国的教材入门,然后在有一定基础之后,利用国内教材中内容不错的部分建立一个足以支撑进一步研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下一层次或者其他相关科目的学习中重复这一过程。

效果拔群。

知乎用户 微风细雨 发表

看过国外教材的人好像都觉得国外的教材比较厚,但是你详细看过就会发现国外的教材虽然厚,但是他讲的非常详细,他属于那种考虑到所有的读者的阅读需求的那种入门型的阅读书籍,因为教材在国外是最低等级的,阅读专业知识的工具学的比较深的,需要一些其他的辅助资料。

国外的很多教材都比较厚,但是他讲的真的很详细,比如说你学数学的时候,到了大学你会学微积分,这个东西觉得特别难,自己怎么学都学不懂怎么办,你就可以选择在网上找一些国外的资料,有一些国外小学生中学生都能看懂的微积分的这些教材他说的非常详细,有的时候你觉得他很啰嗦,但是就算你没有基础,你看这些东西都能看得懂,所以人家这个教材的设计者考虑的是非常全面的,没有把你当成一个有基础的人,就是觉得你什么都不会要从零开始给你讲懂讲通。

我们国内的很多教材看起来很薄,但实际上里面是陷阱重重,虽然看起来薄,但是里面每一段都要求背诵,而且讲解的内容特别少,为什么你在上课的时候老是要疯狂给你补笔记呢?尤其是文科生,可能高中的时候你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老师给你补笔记,一补能补半节课乃至更久,就是因为教材写的不全,虽然看起来挺薄的,但你在弦上那些补充的东西厚度可能增加了一倍。

国外和国内的这个教材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内很多学科不是起点,不是我们开创的,比如管理学金融学,这些是国外的那些人开创的学科,所以他们对于这一些东西的理解会更全面讲的更详细一些,人物介绍之类的可能会更多**,发展历程讲得更多,所以教材就会更厚,而我们更多的突出理论知识,不突出这些发展历史。**

知乎用户 exia 发表

很多回答都提到了,欧美教材更像做熟的饭菜可以直接食用甚至于饭菜的布局比例营养都经过设计。而中国教材是原材料和少数半成品,需要一个厨师进行选材加工,而最终产出的食物品质自然受到厨师水平影响。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所以这个回答我就简单聊两个我能讲明白的。

1.【教材编撰权,字面意思,这是一种权力。

美国教材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一些偏门的领域的教科书,全部是民间编写,或者说美国的公权力机构里,并不包括统一编写教材的部门。而我国的教材编写则完全收归在公权力体系内。

欧美教材的编写权是分散的,对应领域的专家们都可以编撰,学生和教师择优选购,为什么编的这么鞭辟入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内卷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人文关怀之类高大上的玩意。你写的我看不懂,我就买别人的了,又不是非你不可。写的不好就没人买,没人买就赚不到钱。同时,印的越厚,卖的越贵。

而我们国家的教科书编撰权是集中的,一方面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还需要服务于政治。比如语文课本并不仅仅是教语法、词组,更要掺杂雷锋精神、孔融让梨、儒家文化;物理课本会掺杂涉及中国火箭、卫星等的应用题等等,这些夹带的私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科书的内容质量。另一方面,具备绝对权力的教材编撰公职人员,没有竞争压力,因此并不需要对教材质量负责,写的烂也没人能反对,写的好也没人给他多发一毛钱,因此该放什么放什么。】

2.【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原因 - 人。这世界上任何书籍,总归都是需要人来编写。

相信大家的长辈们,现在还经常把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 “经典”,中医,武术,尊师重道之类的挂在嘴边,恍然无视这些东西已经不知到底多久没有进步改革,放到现在已经是陈旧落后的糟粕。而这些人总负责编撰的教科书,又怎么可能进步先进呢。

他们也有话说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这样,大家统一学习各种 “经典” 然后靠教书先生做出解读。效果蛮好的,改它干什么。

也因此这些编撰人的干扰下,即便是简单科学知识中国化,也会产生失真,大量的证明、解释、应用等都被当作无用的内容阉割了。教科书也就失去了发展进步的可能。】

知乎用户 花生酱 发表

六年级的政治教材里有一句话,必考:经济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当初局的这句话可能出自于上世界 50-70 年代,是革命理论中的一句,换言之对于 90 年代初中生的我来说,毫无意义。大学时才慢慢感觉这句话是对的。现在 30 好几,确信这句话无比正确。

倒也不是智商岁年龄增长了的关系。而是这一句话在六年级的政治课本中根本没有详尽的解释。老师也没有把这句话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至少我和小伙伴们都没有接受。

我当时我的想法是经济关系如果是爱情的基础,灰姑娘妥妥的要完蛋啊。而且往大了说,这句话就是在指责人人都是势利眼嘛,因此六年级的我判断是:这句话是错的。

知乎用户 富贵​ 发表

对于普通二本大学的学生来说:

老师:照本宣科,到点打卡

学生:趁机摸鱼,到点打卡

教材:知识点罗列,考试备用,很多教材到毕业都是新的

毕业以后才开始真正的跟学和自学模式。

这就是我觉得普通大学没必要上的原因。

知乎用户 曾经 发表

别说教材,普通畅销书也是一样。国外书基本是一个观点,可以车轱辘转的反复说,简单说就是把你当傻子。哪怕自己真是个傻子,整篇看下来,也能把自己整明白了,但是,也确实明白得少了点。

这玩意跟文化也有关系。中国传统一直对书和文字很重视,传统上讲究述而不作,不是什么人都能出书的,也不是随便就能写本书的。出的书就要求字字如金、微言大义,这种书属于可以反复看甚至看一辈子那种,所以可以看到,早二十年前的正规书籍远没有现在这么 “水” 的。不过,这些年都在学西方,谁都能写书了,出的书可以一目十行的看了,几十块的书,除了包装精美点,含金量可能还不如随便网上一篇普通精品贴。这类书,几个小时就能翻完,而且基本以后也不会再看了。

所以你说哪个好呢?西方那种会更 “友好”,不感兴趣也能看一些。对于真想学的人,国内这种更合适,需要自己琢磨。而且自己想复习或重温时,国内这种可以起到“查词典” 的作用。

作为还算爱看书的人,我其实更习惯国内这种。看国外书,有些费眼睛。

知乎用户 翻滚的土豆 发表

很多教材就是瞎 jb 闭眼抄的,写书的老师都不一定知道逻辑通不通。有的甚至是找一群研究生,本科生瞎凑凑,然后老师署个名就出版了。

知乎用户 一个简单的人 发表

中国的教育都是在做筛选,普通的直接去社会大学,稍微努力点的去本科,特别努力加聪明的,985211,天才的走的都是特殊渠道,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把教材搞那么复杂,死记硬背就行了,大部分的知识只是为了让你知道,至于是什么原理,根本不关普通人的事。

老外比较实在,直接让普通人躺平,边读边玩上社会直接打工,中国喜欢藏着掖着,给你来点虚无缥缈的希望,其实都是耗材,大大方方承认就好了。

知乎用户 qianjin 发表

也不能这么说。我们国家所有学科都轻理论重技能。结果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曾指示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时至今日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可有丝毫的长进?我看没有。关健的问题是知识分子堕落了。他们只顾赚钱,出垃圾论文。谁还有兴趣去研究吃力不讨好的基础理论。士大夫的无耻是为国家的无耻。钱串子脑袋的所谓博导,院士,教授你叫他们会编有水平的教材?做梦吧。我们说的是整个知识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工程界都包括在内! 所以,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不要怪孔夫子身上。把锅甩给孔夫子。时至今日孔夫子可没让你所谓院士,博导,教授只顾捞钱不干正事。而且先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哪怕你这些人模狗样的东西尽职尽责,我也不会指责你。学术界坏风气也是孔夫子教你们这样做的吗?

知乎用户 呵呵哒 发表

国内,特别是上海教材减负减到书都废了,没有大纲没有逻辑,东一块西一块,例题不全不好。我考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非参数分析,应用回归分析,计量经济学等等,都是图书馆找的 2005 年教材,看看以前的书才知道什么是知识的连贯性,把书从头到尾读几遍,例题都弄明白,考试没啥问题。2008 以后教材一年比一年差,需要自己整理大纲和复习逻辑。

知乎用户 戏子 发表

也不说国外了,国内的教材,感觉就像一个答住说的 “故意写得不清不楚,仿佛就是为了刷掉那些看不懂的学生”

知乎用户 米修 发表

我感觉,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国内的小孩子上学,真的是全家必须陪读;所以很多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很少,都是老师布置了让家长给孩子讲、陪孩子读

很多时候,尼玛,小学 4 年级的题,我都还需要百度……

知乎用户 康怡安久​ 发表

外国写书是为了卖钱,更注重消费者体验。国内写书是为了评职称。。。

知乎用户 又又 发表

因为同样内容的文字互相翻译,中文就是比英文短很多啊,中文表达更简洁明了,英文浪费在时态、介词上的单词太多了。

知乎用户 北之闲者 发表

作为老师,补充一点:出版教材或专著是老师的聘期考核内容之一。这等于逼着灌水写教材。既然是灌水,完成任务就行,写那么多字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

知乎用户 萌豆 发表

我感觉在计算机领域,早期的老师还是因为各种起步晚、资料少、缺乏留洋经验、缺乏互联网信息方便的流通、学校没有积累等相对客观的原因,导致教材写的相对较差。

但是这几年,如果还是这样的状态,那真的就是功利心作祟 + 懒惰!!

懒得自己真正脚踏实地地专研,或者懒得把某个领域搞通透,懒得自己画图,懒得做实验出实际数据和表格,懒得横向对比竞品,以及懒得研究这个领域过去和未来,甚至懒得自己去写稿(有可能各种研究生代理完成)。

为什么要累死累活亲力亲为呢?东抄抄西抄抄不是挺简单么?出了书灌了水论文不就够评职称评优秀了么?评职称评优秀的时候又没人关心你的书好不好。吃点快餐,快速拿结果快速变现不是挺爽么?勤勤恳恳去做那是傻子。

其实,互联网企业里,不也一样充斥着大量的这种产品、架构、技术么?要什么创新、要什么通透、要什么长期发展?三个月就得搞出来六个月就得上线。什么?客户不买单?挣不到钱?那这个产品立即下线,立即抄个别的,再造一个轮子。垃圾产品太多影响客户心智?那我管不了,这是下面的人、接盘的人要去解决的,我自己绩效拿到了就好了。

无意冒犯任何人、无意批判任何公司、也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是觉得在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关系下,咱们真的不能靠 “吃快餐” 来解决教育、产业的发展问题了,不能再盲目“赢麻了”,中国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本质上还是靠快速搬运国外的成功产品到这个蓝海市场中而得到的。

未来,无论是软件、硬件、各种基建,还是要持续投入、聚焦方向、啃硬骨头、鼓励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脚踏实地的老老实实的从基础做起来,长期才能破局啊!

最近对我自己的学习要求:慢就是快(不要贪捷径,得真正弄懂),少就是多(不要指望自己啥都会,要聚焦)、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来(不要指望看一点别人的博客就以为自己懂了,那只是入门,是无法上生产的)!

知乎用户 1P 和 1N 发表

国内教材节约啊。

你见过一个句子能写 3 行,不带标点符号的么?

我在国内理工科教材里见过。

每个字都认识。至于作者想说什么

天知道。

知乎用户 HH ZZ 发表

感觉国外大佬写书是生怕你看不懂,把知识掰碎了讲给你,国内的教材是生怕你看明白,写的很晦涩又难懂

知乎用户 AN0NYM0US​ 发表

世界上信息熵最大的语言是汉语吗?

关键字:

香农

信息熵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LaLZq 发表

你把 tju 高数和托马斯微积分(有中文版)进行对比你就知道了

托这本书会讲一些 tju 没有的知识点,还有一堆实例,甚至代码练习题(同时另册 1000 多页的答案),尽管入门部分看起来像个初中水平,但是学完你就比学 tju 高数背一堆公式的朋友们强完了

知乎用户 倪老板​ 发表

初中至今,我最爱看的教材依旧是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写就的课本和科普读物 ^ ^

认真吸收其中爱国主义教育之余,还能看到学科学史,从现象级疑问产生到粗略实验进而精妙思想实验,事无巨细应有尽有。

基础的引线制作、雷工水的压制风干、禽类稚猪的去势、地下室里黑色人形动物的养殖技巧…… 等等等等,几乎一切个人小工坊式的技术,都能在这个年代找到对应教材。

原本我是打算当兽医的,可是地下室里的黑色玩意泛滥成灾,为了避免污染环境,我只能把他们关在餐厅里当服务员了。

^ ^

小华为了考试早晨买了一杯小米粥喝,让黄飞鸿 Q 蒙

题目中有几个苹果,但是郭麒麟刷牙选中华为的就

是干净,速度快,每次只挤 5g 就够用。

我喜欢在大城市生活流浪地球不爆炸我就不退缩,

平时也看看《东吴京剧》、

《大战狼人》,

《鸿蒙

至尊》等经典电视剧。

我用中华为的就是便宜实惠,而且每次只用 5g,我

最喜欢的画家是达芬奇。,尤其喜欢他的代表作佛罗伦萨画派蒙娜丽莎。。

秦始皇派蒙恬还原神舟十二对接并顺便一提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知乎用户 彼尔德 发表

国外的教材都是 xxx 著,人家作者都是原创的,都是运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除了定义定理之外还有很多例子和辅助语言。

国内教材都是 xxx 编,是汇编来的,并非自己写。相当于国外教科书的 ppt 版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教材类似于工具书 / 用户手册,把相关内容列出来就完事儿了,怎么用看你自己水平(讲课老师的水平)怎么样。

国外教材比较适合自学,基本把读者当做 baby 一点一点哺育。你应该听说过一种说法,就是你要教人一桶水,你自己得有三桶水。所以国外教材厚就厚在那三桶水上了,教材涉及的内容其实大大超过核心思想。美国的讲课方式都是自己去看教科书,课堂上更多的是一些总结思考和讨论,教科书的写法和他们这种教育思路有关。

不过看国外的教科书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整合归纳能力,读国外的教材很容易跑偏。有时候周围同学问我问题,我都会觉得我们学的不是一门课。

知乎用户 Eric Qiang 发表

这个话题也是 本乎 上高频常见了。

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住宿不要钱,一年学费几百元,贫困大学生也占很大比例。在东北的九八五大学的海南学生四年不回家只因付不起火车票钱的也不少。每年除夕,校、系领导都要陪这些学生在食堂吃一顿有肉有鱼的丰盛大年夜会餐、包饺子【别管南方人吃不吃得惯,入乡随俗】。当时,广东的学生放假返校都已经飞来飞去了。

此时,大学教材多少钱,是不是一个很大压力? 是! 起码一本书也得 15-30 元钱。 那时候 30-50 元能在这种大学混一个月的食堂饭菜钱了!所以,题主摸着良心 扪心自问,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大学各科教材精炼简明,字数印张尽可能少、纸张与印刷成本尽可能低,是有利于富学生还是穷学生? 决策的屁股坐到了那边?

知乎用户 Mendax 发表

语言问题吧。

当初香农提出过一个信息熵的概念,汉语言文字(包括东亚的汉藏语系)的信息熵相当之大,要远远大于采用字母组合印欧语系语言。就是表达同样的信息,用汉语比用英语短罢了。

知乎用户 查无此名 12138 发表

怎么都没有人说化学相关的

右边武大版无机化学下册 讲了所有元素

左边经典格林伍德元素化学中册,虽然说是三本里最厚的一本,但是也只讲了氮族氧族卤素和稀有气体四族的元素

元素的内容不像数学和物理内容,公式的推导没那么重要,国内的教材实际上没有那么拉胯

实际上我觉得真要细细学肯定是格林伍德,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快速过一遍那还是国内的教材比较好

知乎用户 石头 发表

想像一个 “用手指月” 的场景

用西文意境去描述,这样说:我李四,今天很高兴,和张三在街上闲逛,抬头时,看到一轮月亮,真是又大又圆,我用手指着月亮说,“张三,这又白又大的果子上,是不是正有一个极品美女在洗澡?”

用中文意境去描述,可以这样说:我李四,今天很高兴,伙着张三轧马路,抬头看到天上白玉盘般的月宫,用手指月道,“张三,你说嫦娥是不是正在洗澡?”

差不多的意思,前者用字和符号占格 76 个,后者用字和符号占格 55 个。

这样一段描述就相差 21 个格,要是一本完整小说的话,那得相差多少格?

所以题主的问题答案,可以想见了

知乎用户 芒果丝 发表

我觉得三方面吧。

首先国外的著作讲究 self-contain。就是喜欢把需要的基础知识什么的都包括在一起,这样读者只用读这一本就够了。

其次英文相比中文表达同样的意思更占地方,所以更废纸,看起来书就更厚。

第三个国外著作权保护更好,知识版权更值钱,体现在书上就是书很贵,稿费贵。那作者当然是写越多越好了。这一条和第一条相辅相成。我一本书把基础边边角角都写了,你就不用去买别的书了,这一本贵点也能接受了。

知乎用户 海东喵 发表

第一,英文要说明白一句话要比中文长得多。

第二,英文教材的例子多,稍加研究即可自学。

综合两点,肯定比国内教材厚多了。

知乎用户 刘昊然古荡分然 发表

英文教材一步一步从无到有比较详细,适合自学,但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否则容易抓不住重点;中文教材更像提纲,定理 / 定义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改掉其中一个假设会发生什么这些很少讲,章节之间也有一些跳跃。如果在书上做笔记的话,英文教材上的笔记大多是一些总结和概括,中文教材上的笔记大多是一些补充和扩展

知乎用户 CYY​ 发表

我的感觉是:国外教材适合新生入门,自学的时候用,从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中国的教材适合入门之后回过头来查公式用,没有情景,直接把公式习题搞上去,这也算是苏联的影响了,优点是省纸和结构清楚。

当然,以上说的国内教材属于非常好的国内教材,至于某些大学编写的自用的,学生指定购买的,我们一般称之为学术垃圾。

知乎用户 追风少年 发表

作为一个爱国青年表示,可能是因为老外写书啰嗦,文学造纸没有国人高

知乎用户 小黑兔小灰兔 发表

国外的教材完全不需要老师自己都能自学成才了。就跟国外大学的教育一样,每一节课入门的时候把每个人都当成是婴儿,从最简单的知识开始教,然后越来越难,最后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学术论文里现搬的都有可能。一个课的那本教材一学期不可能上的完,都是教授挑的内容出来讲。

而国内的教材一般只有中间的部分,不难不简单,刚好概括了这学期该学的东西,再多了也没了。很多课本都是上这门课的人老师自己写的,没必要弄的太详细,反正自己上课也要讲的,哪个公式在第几页都记得清清楚楚。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MAVJn 发表

也有部分原因是中文简明扼要。

知乎用户 速成教育 发表

童鞋,你把买教材花的钱摞一起看看,国外教材的那摞也比国内的厚得多呢。毕竟书砖多用了那么多页纸(不是)

开玩笑。国外教材厚主要这么几个原因,一,书写语言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二,当地对写作的要求规范,第三是教科书在课堂当中的角色不同。

头两点其实可以合一起说。首先你应该不难感觉到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如果必须使用书面语言的话,英语一般都要写得比中文长才能达到确切和严谨。联合国文件最薄的都是汉语那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长句和复杂的结构在英语习惯当中是有助于表达的,而汉语则相反,崇尚 “言简意赅”。语言结构是否完整是评判英文写作作品学术性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所以英文的写作篇幅相对都会比较长,这是语言方面的原因。然后还有结构方面的原因,英语学术写作有比较严格的通用结构标准,开头怎样开,中间内容要有哪些必不可少的逻辑组成部分,哪里要有注解哪里要有引用支撑,内容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顺序,如何衔接和层层深入,最终如何收尾,都是有一套参照流程的。所以一部分篇幅是为了满足这套流程而出现的。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英文教材一般内容都比较 solid,它是大于教授的 lecture 的。所以教授会在课前布置很多阅读内容,学生读起来也肯定不会太轻松,就是这个原因。教授讲课的内容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带有自己视角的理解,而教材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听课之前也要完成一遍吃透它的过程,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听课。说白了就是自学一半听一半。当然你可以不读,但是一般认真读过教材的学生考试时候都会轻松一些,尤其文科类专业,书的内容比教授讲的厚实得多,花了那么贵的钱买课本绝对不是白买的。国内相反,前面很多回答也说了,lecture(远远)大于教材,教材很多时候只是起到了给老师提供期末画题范围和学生期末背题范围的作用。就,不大是为了让你好好读的,你懂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你看国外原著书籍比较多你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外文书籍都比中文(无任何删减的)版本厚很多,一方面是语言文字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纸质不同,国外更倾向于 “口袋书” 轻便,一般纸很轻但却会厚一点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csnJwh 发表

其实厚不一定是内容多,也可能是字比较大(误)

内容多的也有不同的情况:

比如 Stein 的四本分析书,它们厚是因为除了数学的体系还会讲很多来龙去脉的东西。这样的书强调循序渐进,所以会写得很长…

而 Bourbaki 系列仿佛是给机器读的,遵循定义 - 命题 - 证明 - 推论 - 例子的模式,事无巨细非常完整,甚至每个证明都是好好写的。他厚是因为讲的东西真的多…

如果我们面前有一座无知的大山,Stein 类的教材会带着我们走最好走的山路,弯弯曲曲地翻过去;国内一些苏联模式的书会带着我们走最直的路爬上山;Bourbaki 系列那种就是带着我们把山搬了… 中间那种的工作量最小,第一种最容易,第三种效果最好。

知乎用户 骆磊 发表

中文: 你怎么看

英文: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知乎用户 藕霸 发表

大概有一个可能是英文德文表达同一个意思时用的字数和行数比中文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我看过的专业书来说,国外的书偏向于讲故事,先讲讲这个学科历史啊,要研究什么问题啊,在研究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啊,怎么解决的啊,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给你一些结论和计算过程。而国内的专业书很少有讲故事,基本每一章前面一两段简单讲一下这一章我们要学习什么,然后就开始了繁复的推理。此外同一句话中文和英文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国外的专业书都好厚好厚的。

有个极端就是费曼物理学讲义,基本上完全就是在讲故事,很少看到成片的公式,导致即便翻译成中文也是厚的一比。

知乎用户 芒果然 发表

因为很多语言比如英语每个词之间都有空格,是真的挺占位置的。

感觉像海绵,能挤出不少水来。

知乎用户 南极有小鹅 发表

大学到现在为止读了两年数学,用过的书也差不多 10 本了

都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厚

我感觉 300 页起步吧

为什么呢?

因为说的极端点,每本书的作者编书的时候都是先假设读者的数学水平是只会算数…

如果从这个水平开始教一直到大学水平…

那我感觉 300 页起步已经很精练了

知乎用户 ProoGenji 发表

作为物理系的学生我的经验是。中文教材大多更像是参考书,很多就是对一些理论的陈述,所以可以很薄(当然也有写得好的,例如杨福家原子物理学和赵凯华光学)。而英文教材则把教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书本基本默认读者没有相关领域经验,所以大多耗费大量笔墨从头对各种概念进行解释,所以显得厚。

知乎用户 南瓜 发表

我没研究过国外教材,但是最近看了统编版新教材解读讲座,说说吧。

咱们的教材可以算是媲美文言文一句话一个知识点,补充部分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或者老师课上部分拆解讲的。但是教育部对课程又卡得非常禁(你以为十节课能讲明白的知识点,教育部只给两节课)剩下的肯定要你自己下功夫。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强人所难,是填鸭式的。但是教育部的主旨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写教材的编辑给出的方案并不是通过补课来达到讲解清楚知识点,而是希望老师们通过正确引导来教孩子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扩展问题的能力。

当然以上不是我说的,是讲座的部分内容的个人解读。

这样对老师们的教学思想转变要求很高,如果真的能实施并且学生们能够领悟,的确是个好的方向。

当然,希望学生与老师们真的能够向此方向发展。

个人感觉这方案是按照学霸的思路走的吧 哈哈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生素质高呗,我国学生人均不需要看实例就能掌握知识,不需要知道 “圆锥曲线” 为什么叫圆锥曲线就能上手做题,不需要知道行列式矩阵是做什么的就能学大半本线性代数。

知乎用户 戴维森丶 发表

知乎用户 lynn 发表

不做厚一点一本卖二百刀消费者会生气的…

知乎用户 编乎 发表

看看质能方程就可以了

对就是这样,一行搞定

怎么来的?听我慢慢说… 去年讲的质能方程就是这样,大家懂了吗?

因为国内教材讲的是是什么

国外的呢讲的是为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教授把量子力学教材从 Griffiths 换成 Shankar 的之后我就再也不敢逃课了。

知乎用户 Schrodcat 发表

原答案: 因为定价不一样。

补充: 如果国内教材与国外一般厚,甚至更厚,那定价几何? 又如何实现教育平等呢? 有些人可能连教材都买不起。

知乎用户 灵醒 发表

从我的经验来看,国外教材假设你什么都不懂。

国内教材假设你什么都懂

知乎用户 Freddie​ 发表

实话实说,至少会计教材明显国外英文教材比国内中文教材好理解很多

知乎用户 JoJo 发表

厚的部分是科学底蕴和沉淀

知乎用户 程显通​​ 发表

因为国外(欧美)的教材是按着故事写的,国内(中国大陆 / 老苏联)的教材是按操作手册写的。

有人喜欢前者的风格,因为易懂,有人喜欢后面的,因为看起来都是知识点,学起来难。

我自己是觉得前者会比较好。

知乎用户 智商下线的阿囧 发表

另一个角度:中文信息熵高于英文

知乎用户 屁屁狗​ 发表

先说下背景:在国内读完初中在美国上高中,因此以下的讨论仅限于中国和美国本科以下教材的对比。只讨论特点,暂且不对比优劣性,哪个更好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首先要说一下,美国很多人文学科的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喜欢自己指定书目用作教材。这里的书,指的是历史学家等人写的最初目的不是用作教材的书。我也不知道怎么描述,总之这些书就类似于放在家里书架上的那种书,而不是指定的教材。由于题目要讨论教材,这类情况暂且不讨论。

美国的教材,从直观的感受来说,就是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比中国的教材更容易看懂。美国教材一个知识点配有大量的例子、图片、引入以及精细的易懂的解释,基本上就是把一堂老师上的课转换成了文字版。因此,在知识点不超纲的前提下,往往上课前一天预习的时候知识点就大致都能懂一点。中国的教材可以看作是精简版的,书中除了几张并没什么用的配图之外基本就是各个重点的总结。这就导致在上课之前,光是预习课本,中国课本的预习效果会比美国课本差。但是中国课本精简的特性造就了一些美国课本无法带来的好处。比如说,在考试前复习的时候,看美国课本要从大篇幅的引入和例子之中找出重点(就算 highlight 了依然比中国课本要难找),而中国课本基本上翻开课本不怎么太用找,很多都是重点。另外,至少在我美国的学校,老师上课基本都不是对着课本上课的,就是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用一张纸或者本子记笔记。教材是不出现在课堂上的。而中国老师据我所知都是上课照着课本讲课的。为什么?首先毋庸置疑的是,美国教材太大太重,没法带着上课。并且在上课的时候,其实美国课本那么多例子、引入之类的解释反而让课堂难以集中。都去看那么大篇幅的字了谁还去听老师讲课?

总结一下,美国课本引入多、例子多、解释多。中国课本精简,突出重点。美国课本的好处是自己看容易看懂,坏处是相对难以发现重点。中国课本好处是到处都是重点不用找,坏处是自己预习相对难看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只能说其实国外的大厚本也分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活示例导入如果你还是看不懂我这里还有七八九十个例子上百道例题配上我冷幽默带玩梗的讲解直到你看懂为止

我毕生功力皆凝聚于这几千页书中至于你能看懂百分之几就看你造化了

两种。。。。

当然大部分厚是因为第一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我而言,国内的土木方面教材差不多默认读者是天才的,

知乎用户 啦啦啦啦啦​ 发表

这个问题我还跟我导师讨论过,他说有人研究过这个课题

后来发现,国外的学者写书是默认读者都是小白,而中国的学者写书是默认读者都是内行

然后话锋一转告诉我要改变中国思维,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 more explanations!

硬是逼着我把原先两百字的一段作业,扩展出了近 4000 字,心累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国内的教材,言简意赅,国外教材,真的,废话太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英语教材讲得比较深入浅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同样的内容,用中文表达出来真的比较节省空间!

用英语 blabla 一大篇才能讲明白的道理,中文两行就完事儿了!汉字语言博大精深!

知乎用户 咸鱼自游人​ 发表

看完楼上的一个观点后我想说,国外的教材虽然详细,但是却不适合大学考试啊!记得当初考财政学,国外的红本教材,光花时间找核心观点就耗费了很长时间。在期末备考这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候,可以说是用户体验极差了!

知乎用户 二硫碘化钾​​ 发表

很简单啊:

教材用的书纸张厚实,且内容繁杂,需要花好多时间去看。需要在阅读了很多引子,说明,例子,图示以后,我才能看到结论,甚至还有可能看不懂。

习题?抱歉没有答案。想要答案?都可以,你得掏钱。

实话说吧,因为油水多。所以人愿意为了钱去把书做的漂漂亮亮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大二开始能白嫖电子版就嫖电子版,能借就图书馆借书,再不济二手书,或者电子版原价。

反正这么多钱花了这书能不能卖出去还是个问题,干嘛做无谓功呢?

————————————————————————————————————————

不要说什么哎呀方便啊例子多啊深入浅出啊,屁。

真方便的可汗学院,免费,简单,一个概念入门不到 5 分钟。

实惠?跟人拼单电子版的书回来一人一份 pdf 合不合算?

必要?老师推荐你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多了去了。

知乎用户 旧事重提 i 发表

因为大部分国内教材不说人话!

知乎用户 杨东 发表

看了很多答案,很有感触

斗胆说一下我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现在一般的认知认为,中国的教材更多的是在提供定义、原理、规律、工具,更适合老师教学

中国教材提供的是知识的结果大于过程

国外的教材普遍会采用生活案例、逐渐加深,更适合自学

国外的教材提供的是过程大于结果

我们首先来理解下什么是学习,一般我们实际上是怎么学习到新的知识的。

其实人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案例压缩、总结出知识,然后将这个知识去验证到无数情况的过程。

而国内的教材侧重点在于告诉你规律、知识

国外的教材侧重在于让你知道总结这个规律知识的来源和过程

我以为从书本的教学结果来看:

国内教材的短板在于,知道了知识,但是缺乏对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了解

从而导致中国的学生,在自学、在 “新案例” 应用方便普遍是弱于国外的学生的

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好在现在的教育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慢慢改善,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博采众长,以后越来越好吧

知乎用户 lzccharley​ 发表

国外的教材是完整的参考书,可以让常规学生看懂一个事物的原理与作用,是可以独立使用学习的主食。

国内的教材是教辅书,难以让学生自学,主要用来参考,是对老师授课内容的具体记录与重复,是需要主食的配菜。

知乎用户 陵南皮皮侠 发表

就我看过的歪果仁的教材,写的很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知乎用户 魏玛良心德意志 发表

这是国外的数学教材

这也是国外的数学教材(statistic 也算它是数学吧)

你觉得这两本哪个内容多?

前者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学期的教材量,后者只有半学期的教材量,而且大部分时候是拿来查后面的表的

前者是三本五十刀(因为还有习题集和练习册),后面这本一本两百刀

国内的教材大多和第一本粉红色的差不多,全是字几乎无图,第二本就全是图

所以本质上国外教材就是图太多,同样内容换成 ppt 都只有大概两三百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接触过美国教材,但是接触过英国教材。

英国教材真心跟英国人一样,严肃正经,一本研究生科目教材跟辞海差不多,还要装上特别正式的硬纸壳。还好有电子版或直接把书拆了。

英国教材编写特别简单,可以自学,让我开始产生硕士特别好读的错觉,结果第一学期直接挂一科。书上写有简单的原理解释,考试指望你举一反十,不不不是举一反百。

知乎用户 Nilerr 发表

数学分析原理,菲赫金哥尔茨俄罗斯教材翻译版,两页纸能讲几个课时

fundamental of physics,两个课时能讲一整个 chapter 几十页

知乎用户 剪影 发表

国外教材详细,生怕你看不懂。

国内教材苏式编写法,生怕你看懂。

知乎用户 张新杰 发表

除了其他答主所说的编写方式差异外,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字母文字占地方。

这么说比较抽象,有兴趣可以自己尝试一下。随便 google 上下载个外文的 pdf 学术论文什么的,复制一整页粘贴到 google 翻译里看看翻译结果,会发现,可能一页外语论文翻译成中文只有半页。

排除了一些字体行距之类的习惯区别,纯属笔译作业和笔译兼职的经验之谈。

知乎用户 十六夜千星 发表

是这样的,这里捧一踩一的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学 pathira 的统计力学,也不会知道林宗涵写得有多好

知乎用户 Lee 发表

因为相同信息量的各国语言中,汉语往往最短。另外,国外教材中文字叙述比较多,国内教材公式多、文字叙述少,所以厚不起来。

知乎用户 五六为一​ 发表

为啥我感觉国内的更厚呢?英语书籍之所以看起来感觉厚,最大得原因在于语言。

这就是汉字的优点与英文的累赘的区别。看起开很厚,实际上未必内容就能相一致地多。明明 6-7 行汉字能解决的事情,用英语表述,非得花 10 行以上。要是翻译成更为精简的文言文,外国人不得哭啊!常常看英文论文,看得真累。

再如我手头的中英版《分子克隆》。原版是外国人写的,一共 3 册,虽然没有页码,但目测合计起来,跟同级别有页码书书籍比较起来,英文版《分子克隆》起码近 3000 页。但翻译成中文,变成上下 2 册,缩水至 1900 多页。

再如,对比牛津大学出版的这个《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一共 589 页,如果翻译成中文,不过是三四百页

而国内教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就有 541 页,翻译成英文,不得 700 页以上。

知乎用户 李马刀 发表

因为很多是废话,或信息量不大的东西,只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国外教科书把学生当成弱智,写得比较细致。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的教材行业市场化了,出版商为了多挣钱,写书的人被鼓励书中掺水,就象网文一样。

知乎用户 左三三​ 发表

国外教材适合自学

国内课本你没教参基本也就别指望能理解透彻,我们小时候都喜欢去教育书店买教参看的

坐标魔都,80 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国出版商注重可读性,为的是卖书赚钱。

某国刚过完穷日子,印某书的纸都用来印考试卷子了,节约用纸,删繁就简。

知乎用户 littlestar 发表

本人大学学的软件工程,当时也和很多答主一样,迷信外国教材,尤其软件这行业本身技术都是美国发源的,想当然的认为肯定外国教材更先进。

事实证明,都特么扯犊子的!

过了这么多年才明白,学习,是学变化,是学怎么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为了跟人显摆什么逻辑、什么理论、什么体系。这也是 “百无一用是书生” 的另类解读,知识体系一定要在现实中去实践,因为变化是透过实践掌握的,而很多很多书生,不实践、背书,当然百无一用。

外国的书,很多都是基于原理的分析,而且给你整的特别的云里雾里,既没有接地气的比喻,也不简练,表面上他是给你讲解这个分析过程,可实际就是国情不同,我们用个成语、典故就能让人茅塞顿开的事情,他得给你掰着手指头说。

知乎用户 hhwj 发表

难道不是为了马内吗?。。各种外国的月亮更圆的回答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知乎用户 飞黄腾达 发表

因为国内那帮编教材的,其实都很业余,特别是大学教材

知乎用户 马兰花 发表

国内的教材大是为了评职称和卖给本校的学生。

知乎用户 黑狐様 发表

下文以我在加拿大留学高中 4 年的经历为基础。

四年间就读过两个学校(Cardinal Newman)和(Brebeuf College)都是 TCDSB(Toronto Catholic District School Board)的学校,各两年。

首先,这面的英语课(编号:ENG)我是从来没见到过教材的。真实的,老是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当然有一丢丢知识点是必讲的,尤其是 12 年级的论文文体)有些老师会去复制一些别的书上的东西发下来(一般就很少几页,可能是避免版权问题),剩下的大部分课就是读书。我遇到的最变态的老师,一学期带读和自己读一共有 9 本(四本带读,含莎士比亚的鬼英语,五本自读,要求是没有翻拍过成影视作品的,可是当时问老师能不能读狼与香辛料的英文版的时候她说不行???)。然后其它的课上写写论文(这面 ENG 课都是以写论文为主的),做做 presentation(这个我不太好翻译,反正就是做个 PPT 上台讲一个话题)什么的。

—————

下面我们来说说教材的事,我把要说的分为理科和文科(其实加拿大不分文理)。

———

先了解两个前提。

一,不是所有加拿大高中生都学习 / 都好好学习。有些人希望上个 university 搞研究,有些人希望上个 college(请不要做任何 university 和 college 对比的发言,你们大部分人没权利。)搞技术,甚至有些人希望就高中毕业随便找个工作。这些都是没对错好坏的。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上中下层都要有人,那么一个良好的社会,上中下层的工作就都应当有人喜欢做。而且按照多伦多最低工资来算的话,一天就算工作 8 个小时一周五天,一个月就有 2400(30 天 / 月),还是很够的(请各位用最花钱的闭闭嘴),所以说人各有志。

二,TCDSB 所采用的教材都是别的组织编写的,教育局是采购过来的。为了被采购,就会产生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厚的看起来就高级一些容易被采购(大概)而且厚的也好提书的价格(大概),这面采购一批书之后能用好久好久好久(我们化学老师明确说过,书里的东西太老了,还是不是从网上下载打印一些新的数据给我们做补充)。所以做书的那帮人也挣不到什么钱,所以教材也贵。

———

那么我们先说说(我上过的)理科(function/calculus/physics/chemistry/Data)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面理科教室里的水平差距是真的大,尤其是数学(可能因为是必修)上至 99 分,下至 29 分(微微夸张了些),11 年级的课,还有人问,为什么 2x+x=3x 的。你说这书怎么编?只能把从基础到该学的全写上去。而且为了照顾这帮基础巨差的学生,无论多简单的知识点都解释的剧详细。各种注释各种图。自然篇幅就大。同时在每个小节结束后又题,每章结束后有很多题,每单元结束后有更多题。所以这面理科教课书(我用过的),就是中国的教科书学生用书 + 教师用书 + 练习册。好的,当你把这些东西都翻过去后,你会发现这书还剩好几十页。前几十页是公式 / 知识点总结,再几十页是 terms(我不知道咋翻译,反正就是一些重要的词的出现地点),在几十页是前面题的答案,最后还有几页是来源出处。不厚就有鬼了。

而且这面(我用过的)教科书都是彩色的那种油油的纸,本来就比一般纸厚。而且!我拿到过的所有教科书,他的封面都是那种有十几二十张纸厚的那种硬壳,不显厚就有鬼了。

———

下面我们来讲文科(历史、宗教)没错我就上过这两个,还是因为必修。

宗教我们还没拿到过书。

至于历史书,除了上面那些所有书都有的原因,还有就是文章太多。

中国考试是考你书上没有的,这面考试是考你书上有的。你说这面书能不厚?

好吧,我承认我没好好听历史课没几乎没看过历史书说不出来啥。不过。。。

你们来打我呀~

知乎用户 寒冬盼暖春 发表

外国教材应该是从本质讲吧!为了让读者彻底了解,就需要举例,从本质讲起。这无疑就增加了厚重。其次语言也是一方面,英语一句话本来就较长。

中国教材基本上都是浓缩的,先给出结论,至于怎么来的一句话带过,不知道是编写教材的人怎么想的。让人无语。提到一个概念,不是去讲怎么来的只管把结论给出或者概念。完全让我们玩语言啊!讲点本质能怎么啊!不行就直接翻译外国教材啊!搞得里外不是好书。

知乎用户 涵江雪​ 发表

我看过我们学校蒙特威(美国高中)部的物理教材

厚厚一大本,卧槽,看上去这叫一个强

我翻开一看,好家伙,也不过是把中国的高中物理几本必修选修合订在一起嘛(厚度也差不多,滑稽)。内容好像也都一样,确实差不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低码率有损压缩

国外:高码率无损压缩

知乎用户 李明月 发表

我感觉国内教材是为了扼杀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知乎用户 吃不吃番茄呀 发表

国内的教材大多是为了让你看一晚上就能通过考试

知乎用户 做自己该做的事 发表

外国教材除了英语词汇方面的困难,在理解上真的比国内教材好懂多了,我是学国际经济学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看起来厚,但是看的快。我认为国内和国外教材的区别就像定理和定理的解释的区别,国内教材是给有一定基础的人看的,语言很凝练准确但是难懂,国外教材是写给所有人看的,没有基础也能入门。

知乎用户 nemo 发表

中国文字简洁

知乎用户 Rui 发表

有一部分原因是跟拼音文字比起来语素文字是一种描述能力很强但分析能力较差的语言。

知乎用户 健步侠阿杜 发表

难道没有人说过本来英文书页数就会多一些吗?

比如同样是格里菲斯的量子力学

这本影印版

![](data:image/svg+xml;utf8,)

正版現貨 量子力學概論 英文版第 2 版 格裏菲思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Griffiths 國外優秀教材精選

去掉了原书的第 12 章后记和附录,页数是 429 页 (原书 465 页)

![](data:image/svg+xml;utf8,)

《量子力学概论 (翻译版原书第 2 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 ** 教材精选)》(美) 大卫 ·J· 格里菲斯, 译者:贾瑜, 胡行, 李玉晓【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中文翻译版,12 章和后记都在,只要 311 页

就因为翻译成中文 少了快 30% 的页数(厚度)

另外国外用的纸似乎更好些,加上一般都是精装,就更厚了

所以厚的多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假象 = =

当然具体差多少应该跟书的内容有关

比如 C++ Prime

![](data:image/svg+xml;utf8,)

C++ Primer (5th Edition) (8601300202778): Stanley B. Lippman, Josée Lajoie, Barbara E. Moo: Books

英文原版 976 页

@vczh

轮子哥强势审校的中文版是 838 页,还是少了 100 多页 但是页数也就减少了 10% 左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有这个现象。国外很多教材隔几年就出新版,价格昂贵。为了保证能卖出去,就不断修改内容包括添加新内容。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变得很厚。

国内的教材相当于顶尖专家给删减的精华本。优点是课程核心内容清晰而突出,缺点是更新极度缓慢,经常落后于时代和技术前沿。

我看某本国外厚砖头教材的感受是,国外多的那些东西,有的很好,有的只是开阔眼界,而有的内容,甚至接近胡扯(我碰巧在那个细小的主题上懂得比作者更多更深,所以知道。)。没办法,国外写教材的人也是肉身凡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外教材厚但是好读懂啊,在其非我母语而且我外语水平不算太好的前提下,我也能很系统地掌握好课本里的知识。国内的教材薄,但是一句话里的信息量和潜藏的知识链接多得很,让人第一次读时每个字都看得懂但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打个比方,我们专业离散数学用的是英文教材,乍一看是非常厚,但其实它里头的每个小节都在循循善诱,缓缓地向我们讲述知识的内在关联,即便是门数学读起来也不那么吃力。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我们用国内的教材,读起来我的天,这是在讲啥,好好好看不懂我再看一遍就是了,你到底想在讲啥……(掀桌子

作为学生,我知道没有资格评说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水平,也不应妄自尊大发表过多意见。但我真心觉得,在成为一个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人之前,我首先是个知识非常稀缺的初学者,课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向我们讲述这些知识概念的由来与关联,引导我们按照这些东西产生的轨迹去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像填鸭子似的强迫我们认同它、熟悉它。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国的一些教材编写是失败的,而且很可笑,在计算机领域里,那些大学里学得好的人都纷纷走向了产业界,而一时无法走上开发岗位的人,选择了考研(当然并非所有,不可否认保研考研的人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人),却可能是对未来教材有所作用力的人,因为他们或将因导师的安排翻译产出许多难以阅读的书或文章。

知乎用户 拜一刀 发表

别小看空格,每 2 英文单字之间的空格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一本教材,上下两册,中文版就一本搞定

知乎用户 教主 发表

详实与精炼

知乎用户 龙门泥鳅 发表

厚了多卖钱。

国外的好像要花钱买,而且定价超高。

国内的因为是国家补贴,而且很多选编资料不用付版权费,成本降低很多。

第三就是语言差距。描述同样一个事件,英语比汉字占的篇幅长。这个对比一下英文原著和翻译就明白。

知乎用户 小乔呀​ 发表

前段看电视说联合国的同一份翻译资料中文的是最薄的,中文一个字就有一个字的意思,英文得组合起来什么的

知乎用户 金先生 发表

相同字节数的汉字比英文信息量大。

你把英文本翻译了会变薄一半左右。

知乎用户 不要叫我小蕊 发表

因为同样的意思, 中文所占的书写空间比英语少.

知乎用户 江肥仔​ 发表

你看看国外教科书那价格,再看看国内教科书那价格,不厚点,对得起良心嚒?!

知乎用户 木又 发表

因为国内的便宜

知乎用户 lens​ 发表

说一个很少被提到的因素,中文是冗余最少的语言,当然,不要以为这是优点。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6Kkxz 发表

曼琨的微观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

对比

曼琨多类比,对读者友好

中国全是理论,精简但枯燥。

但是我个人喜欢中国的,因为由最简单的理论可以引申出复杂的理解,可以薄书读厚。网络也很发达,不懂的网上查也比较轻松。我习惯把曼琨当索引字典用。不理解的就上曼琨查。

Emm 可能我心比较急,看曼琨会让我打瞌睡。。。节奏太慢

知乎用户 缙中杨哥 发表

你先看看国内教材有几本。

知乎用户 欢夏 发表

我觉得吧,国内高中及一下的教材没有某些答主说的那么不好吧。至少也是看的懂的,解释的也挺清楚。

至于国外的教材为什么厚,是因为他们的练习题都在里面啊,而且那些题目都是以平时作业两倍的量出的。。。你不厚谁厚。所以像我上课都不带纸质书,都是下载 pdf 到 ipad 上。

坐标土澳,只说我经历过的。

知乎用户 unread 发表

建议题主多看看书,国外教材和国内一样,有厚的有薄的,没法一概而论。不过同一本书,中文版肯定是最薄的。

知乎用户 波普波波 发表

当年刚去美国读书

看英文教材很慢

就买了英文版教材和这个英文教材的中文翻译版。

对比下来之后我只能说

“中文博大精深简洁明了实用大方”

同理参考最近 twitter 把英文字数限制又 150 字提高到了 200 多字。 因为同样的意思英文可能要 bb 还几行,中文可能几个字就讲明白了。

知乎用户 木白为柏 发表

我只想知道中文专业的教材哪国的好

知乎用户 秋小姐 发表

你用英文抄一篇文章跟你用中文抄哪个字写的更多?

知乎用户 蓑衣小黄瓜 发表

这不是因为英语单词比中文长么→_→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971yI 发表

抖个机灵,文字信息密度不同

知乎用户 糖喵喵 发表

因为贵啊,一本快 200 刀了

知乎用户 贺瑄​ 发表

方便入门和方便考试的区别

知乎用户 Cholexr 发表

英语翻译过去本来就多

我们管理老师说如果一个营销报告写成中文就要十几页

换成英文就要一本

知乎用户 xxxu 发表

别说什么显然了,国外教材里面很多东西放在国内教材里面,只有一个逗号

知乎用户 王海平 发表

国外的教材很适合自学看了就明白了,国内的教材需要老师讲才能懂。

我不知道国外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学生都明白了老师干什么。反正我是选薄的。

不过事后想起来,还是应该选引进版的,改学生上些融汇的内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只看 Thomas calculus 不看 Baby rudin 就是如此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废话多,卖的多。两百刀一本,隔个一两年加减几个没卵用的句子美名新版本再拿出来骗钱。

所以都买旧的,几十刀。

知乎用户 切尔姆 - 索兰 发表

汉字是一种非常精简的文字,同样一本书的中英文版对比一下就看出来。

知乎用户 seaF 发表

本来拉丁字母表的表达就没有中文精简,而且考虑到人种的智力差异,老外就喜欢搞得人性化,一个小知识点都加备注说明,那文本必然厚咯。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更圆,别质疑国内教师的水平

知乎用户 春叔 发表

正好涨价嘛。

知乎用户 欢乐儿童问题多​ 发表

因为国内书价相比之下过于便宜,,,,

知乎用户 卢湾 发表

国外的教材逻辑更加清晰,由浅入深,再加上很多例子,国内的教材感觉编的不是很用心,多数是到处抄来的,还有一些是学生帮忙写的,可想而知质量如何

知乎用户 俞悦 发表

做一个非常没有技术含量的回答。

自己有门课要求用英语写实验报告,我一般先用中文写了,再翻译。同样的字体大小,翻译过去页数可以翻倍。

有许多门课用的是国外的教材。高数,用的是托马斯微积分,A4 字,上下两册,每一册厚度参考《三国演义》,是真的大块头。我都是把书拆车两章一份的带去上课的。其实阅读起来很快,里面内容绝不比怎么同济版的教材多多少(虽然有不同)。感觉是厚在单词太长,同一句话,英文占的宽度更大(我的回答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自己都想吐槽自己)。不得不说,托马斯微积分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当时看得津津有味。

信号分析与系统这门课是用的奥本海母的,非常经典的教材。有些同学买了国内的教材(我也不知道是哪个版本,就瞄了一眼),真的薄好多。但是奥本海姆读起来也很顺畅,不吃力。我想绝对不是我英语阅读水平高的原因,对于专业课来说,这点阅读水平可能没什么用。大概是讲得真的非常细致,尤其是证明过程每一步都很清楚,还会给出好几种证明方法,对于我这种学弱来说在适合不过了。这时候看国外的教材真的省力很多。还有一点,我上面提的两本教材,国外的教材的图真的比国内的多好多,尤其是微积分,看彩色版的里面的函数曲线还蛮漂亮的。

对于大部分教材我还是偏向于选择国内的,因为国外的教材特么的太贵了!!跑了~ 跑了~

知乎用户 我不是验证码 发表

稀释一下,然后卖个好价钱。

知乎用户 刘雨林 发表

我们这边的教材就像玩 csgo,硬核,肝肝肝。

美国的教材就像玩吃鸡,入门简单

知乎用户 李明 发表

一是汉语一般比英语简练,二是表达同样意思的词汇汉语一般宽度较短,三是国内教材一般作者都是正儿八经给你讲东西不会在教材里说上一大堆然后突然补上一句我上面说的都是逗你玩的!

知乎用户 Vixerunt​ 发表

实在话,中国的学费都不够买国外几本教材。

我有限元和模态分析的教科书两本 109 英镑。

知乎用户 shift​ 发表

主要是英文相对较长,表达不如中文精炼另外就是老外教材大多啰里啰嗦的,解释的更详细些。

知乎用户 Isaac Lee​ 发表

一般来说,一章里面,有用的也就那么几段,其他都是水,给教授创收用的。。。

知乎用户 Aiden Li​ 发表

看看价格就知道了 印刷费都贵好多

知乎用户 9queens 发表

一是文字不同,表达同样的内容,英语的篇幅约为汉语的一倍半到两倍,日语是汉语的至少两倍。二是写作风格不同,英语文章是又臭又长,屁大的事也能写二三十行,在我看来,意译过来两三句话就够了,这是字母拼音语言的天然劣势。三是英语教材夹杂大量案例,且不知简略,如果中文教材也是这个风格,至少厚上一倍。我在大学学过英文原版中级会计,篇幅约是国内教材的六倍,按字符算,但是内容只比国内教材略多,约是一倍半不到两倍(原因是会计制度差异造成,与教材优劣无关)。

知乎用户 Tommy Zhao 发表

教材厚说明什么?

线性代数 4,小小薄薄的一本,能把你搞奔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还以为所有的学校上课都不用书呢,原来国外还有国家上课用书的,看来和我一样不用书的学校不多了

知乎用户 早为十山雨 发表

难道不是我中文言简意赅吗?英文洋洋洒洒一大篇的,咱中文一段话说完。

知乎用户 神奇老骚 发表

1. 国内教材也有变厚的趋势

同一本书越修订越厚

国外的教材是不是后来逐渐变厚的其他答主说过了 我也懂的不多

2. 两种类型的教材适合不同的学生

薄而精简的教材如果学生理解能力够强可以以很快的速度理解掌握 避免接收过多冗杂信息降低效率

厚而详细的教材可以更便于理解没那么快的学生掌握

更适合无基础自学

两种教材其实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合人群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降低学习难度

3. 我更喜欢薄的教材

不是吹自己理解能力强

是因为便宜。。。

没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VDsO3F 发表

我艹,你老婆漂亮,自己去理解

知乎用户 黄伟 发表

国外的教材有一个非常小的细节:文中出现的专业名词大部分都会在书籍的一开始或者最后给出注释!他们是真的怕你看不懂,学不会!

国内的大部分说白了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 那一套,你学不会那是你自己蠢,跟我没关系。

知乎用户 从小外号叫三金​ 发表

语言效率低,废话太多,但也有些好处,会有些实例笨也能看得懂

知乎用户 Carlos 橘子柠檬 发表

很简单,语言提炼是中文优势。

知乎用户 愣痴定律 发表

没在国外读过书,手上刚好有同一本教材的中英文版,如图上面是英文版下面是中文版。

角度比较单一,但语言文字的信息密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本的厚度,尤其是我们这些吹牛逼的科目。

知乎用户 又米 发表

我讲一些其他方面观点

中国人很多,由于人很多。

教材不需要做到教会每个人,而是去筛选出能学得会的人。学得会的人本来就是【人类】的精英。

而且学会的效果比教会的效果要强不少

任何想发展的更好都需要精英,

教会的只是流水线式的基石,学得会的才是建筑上璀璨的明珠。(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主动接受)

想教会是一个费事费力的事情,筛选就简单很多了,反正人多的是,总有能学会的。

以上

知乎用户 王得发 发表

看见这个问题就回答下吧。我没有出国留学过,我是一个开饺子店的,两年前想自学制作视频,给自己的店铺引流,在选择视频剪辑后期软件时选择了 达芬奇 blender 这两个学习,因为开店需要制作海报菜单,我在九年前自学了 ps,在店铺早期自学了一些前端编程,制作过店铺官网和部署外卖系统(系统是别人开源的,不是自己开发的),由于觉得自己自学能力还行,所以开始自学达芬奇剪辑特效调色以及音效,在这次自学的过程几次想要放弃,在网上找各种视频教程,似乎完全入不了门,偶然间想到官方网站会不会有入门的视频,果然在官网的培训页面,有相关剪辑、音效、特效、调色的入门视频,不仅如此还有入门的书籍。

我拍了下我 ipad2(目前此 iPad 只有看电子书的功能了,其他都很卡顿)目前 17 版的书的总页数是 15278 页。这些书我很多看了几遍了,关于 fusion 的书部分看不懂,因为涉及到 lua 编程,我自己不太想学习新的编程语言,看完这几本书剪辑声效特效调色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调色的书籍最难读,因为我之前学习 ps,也不是系统性的学习,很多关于色彩通道什么的,我是学习达芬奇之后又再去学习的,今年开始剪辑调色的教材都有中文版了,特效和音效还是英文版了,分享一下我自己做的我的名字效果

希望你们有机会来我的饺子店。拜拜

知乎用户 踏歌而行 发表

我没见过外国教材,但就现在国内中小学教材来说,内容干巴难咽,可读性很差。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可持续的长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一上来就是要用困难生涩难懂来吓倒学生的,从学生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奔着不快乐去的。

当然,我们同意学习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但那是乐此不疲,而不是苦此不疲。

比如,语文教材,一年就那么几十篇课文,老师分析过来分析过去,孩子们学得味同嚼蜡。

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抒情的,说明的,根本不适合小学生口味。

应该多一些叙事的,故事性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至于那些写景抒情说明的文章,第孩子们再大些,通过其他写人叙事的课文渐渐介绍渗透,孩子们会有学习的愿望与动力的。

知乎用户 这 yg 发表

因为中国人聪明 ,自己理解聪明的意思……

知乎用户 广州闫率律师​ 发表

嗯。。您看看张明楷教授的《刑法学》,或者朱锦清教授的《公司法学》,或者看看周围学医朋友的教材?

知乎用户 徐汇古天乐 发表

看了这么多答案,都没说到点子上。

中文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每次联合国开会,你去看下发给与会人员的稿子,中文版本的稿在相同的内容情况下。永远是最薄的那一个。

方块字的印刷结构和文法决定了在单位印刷面积上能传递最多的意思。

在普通日常的报刊杂志上这一点的体现还不明显,在那些专业的医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刊物上,动辄二十几个字母的英文单词比比皆是,一个词组要用几个单词,你说咋不厚。

特别是我在写 PPT 的时候感受最深。

写中文的 PPT 一页可以很紧凑,然后翻成英文或者直接写的时候,完蛋,根本写不下。

知乎用户 rush 发表

别的不说了,如果你看过冈萨雷斯教授的《数字图像处理》,再看看国内同类的书籍,就明白为什么了。

知乎用户 陈茂语 发表

我学电工电子基础的时候,一个食指指节厚度的书里面,涵盖了数电和模电,我后面专升本的材料,数电一本模电一本也都是一指厚的,多了不知道多少东西,而且我们上课,老师上课基本不用书本,如果纯按书本上课,那就要记他上的哪一章哪一页,期末估计就考这个。

至于那些教材说实话,真的看不懂,像我最开始文科生,物理只要能过就行,电学太难了我当时直接就丢了,现在捡回来每天学的真是和要了命一样,老师上课听不懂,回来自己看看书,更离谱,完全不知道在看什么东西,明明全是字,就是不明白放在一起是啥意思

有的教材还是我们学院老师出的,要么上课更本用不到,要么就是给你划个重点,什么意思不重要,记住就行。

知乎用户 极品学渣 发表

国外的是教材,国内的是手册。看的越多越有这种感觉。

知乎用户 喝酸奶不舔盖 发表

高情商说法:

我国教材适合学会之后自我复习,知识点高度凝练,书本薄因而易于携带,且有效降低价格,以减轻学生负担。

低情商说法:

这压缩饼干真硬啊,还是白面包好吃。

知乎用户 ccccc​ 发表

还是利益相关高中生。仅仅从高中课本出发 普高体系学生 最近自己看看 alevel 的课本 高中生阶段就已经被吊打 学术水平有限 进行说话方式来说。一个是生动形象地描述知识 一个是体制内中年领导干部贴着你脸面红耳赤地按着你的头

知乎用户 王军 发表

就没有一个人回答 汉语比英语简练的多吗?同样内容的文字,汉语比英语少 1/3 的字符。

知乎用户 19376482 发表

一个是通过让你看得懂来体现自己的高明,一个是通过让你看不懂来体现自己的高明

知乎用户 廖金玉律师​​ 发表

外国经典教材看着像小说,看完这章还想看下一章,能完完全全勾住你的魂。

国内大部分教材像念经,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如果不是考前画重点,看没两页得睡着。

知乎用户 王彦​ 发表

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觉。

因为我们对参考书和教材理解口径不同,这造成了我们把大量的专著性参考书误认为是教材。

我是学医的,拿医学教材而言,我觉得美国的教材和国内教材在厚度上差距不大,因为他们图、表太多了。

国外没有常规的指定教材,就拿医学生都会用到东西,执医考试书来比。

拿执医考试比,fisrt aid step1 抛开讲考试的讲知识的东西就五百来页,包含了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生化免疫 (其实还叠加了很多内外妇儿的东西),这知识密度,还要有逻辑有条件,可以说非常薄了。囯内贺银成的执医参考书也是一千多页,基础 + 临床各一半也是五百页上下。

大家觉得厚的那是专著,像西氏内科学、坎贝尔骨科学手册这种。专著很少有人一页一页看,都是做参考书备用。这跟国内的其实一样,实用内科学也没几个人看完。

然后稍微比一下入门性的书籍,西氏内科学精要和内科学 9 版,两者在厚度上也差不多。

所以从教材上比,国内国外厚度上差不多;专著上比国外可能要厚一点,因为要讨论的内容确实更多更细致。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提纲挈领的薄书,快速拿握重点,然后快速布署应用,这就是 “教材” 的目的和作用。专著更多的是补充,作用查阅参考补充的工具。

知乎用户 Porka​ 发表

随便打一段中文,把它们用翻译器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然后你就能体会到中文意群有多简洁浓缩了。

机翻英文:

Type a random paragraph in Chinese, translate them with a translator into English, French, German, Russian, etc., and then you can appreciate how concise and condensed the Chinese ideograms are.

机翻法文:

Tapez un paragraphe aléatoire en chinois, traduisez-le avec un traducteur en anglais, français, allemand, russe, etc., et vous pourrez alors apprécier à quel point les idéogrammes chinois sont concis et condensés.

机翻德文:

Geben Sie einen beliebigen Absatz auf Chinesisch ein, übersetzen Sie ihn mit einem Übersetzungsprogramm ins Englische, Französische, Deutsche, Russische usw., und Sie werden feststellen, wie prägnant und komprimiert die chinesischen Ideogramme sind.

机翻俄文:

Наберите произвольный абзац на китайском языке, переведите его с помощью переводчика на английский, французский, немецкий, русский и т.д., и тогда Вы сможете оценить, насколько лаконичны и сжаты китайские идеограммы.

机翻西语:

Escriba un párrafo al azar en chino, tradúzcalo con un traductor al inglés, francés, alemán, ruso, etc., y entonces podrá apreciar lo concisos y condensados que son los ideogramas chinos.

…………

知乎用户 夢羽靈泉 发表

外国教材可以作为课业教材,也可以作为自学教材

中国教材可以作为课业教材,不可以作为自学教材,作为课业教材,非常考验教师水平,因为它基本无法自学

高鸿业版经济学基础教材长这样

我个人最推荐的,斯蒂格利茨版微观经济学,长这样

不管是对核心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阐释,还是对其运作基础模式的解析,斯版虽然是译制版,但在系统上,都更加易懂、直观、有趣和详尽

高鸿业版的教材就是基本上照本宣科地把基本模型介绍一下,运作原理以背大书的形式,把数学模型用 “用数学模型解释数学模型本身” 的方式给复述一下,用语官方化且非常生硬。

所以同样的内容,我看高鸿业云里雾里,甚至发困,但看斯蒂格利茨就,啊原来这么回事儿啊,这不是很简单的原理吗?

微观的经济学原理数学化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道理,而国内教材把它变成背大书,就不论在潜意识里,还是教学实践中,把它变成了一种艰深但空乏的东西

就像解析几何就是把几何解析化一下的逻辑这么简单,你用初高中知识的接收方式,完全可以理解斯版教材的直观易懂和生动

同样解释一个事情,为什么有的人解释的明白,有的人越解释越不明白

我觉得这里面反而是硬核水平的差距,毕竟斯蒂格利茨并不是专职幼教,人家是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

而且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事情

就是大一的数学分析和微观经济学是平行学习的

明明是前置课程你平行学习,你不解释清楚,你还指望让经济学老师教你数学?

但斯版教材还真就解释得很清楚

知乎用户 你阳哥 发表

国内教材一个概念就喜欢用一堆更晦涩难懂的概念来解释,解释来解释去考完试我一个也没记住,我记得我当初学图像处理找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的定义的时看了半天概念不知所然,最后找到了一个教材上的澳大利亚地图的仿射变换图,一下子茅塞顿开

知乎用户 将运动进行到底 发表

国内大学的课堂约等于浪费时间。

把研究生做的 ppt 读一遍完成任务,作业给研究生评分。

课堂效果没有人在意,下面人能不能听懂自求多福。

知乎用户 犹唱水中龙 发表

因为国外教材注水太严重。

知乎用户 Carrie Wells 发表

也有语言文化差异叭。

西方多属于 low context culture 这样,就是说,有点话唠。说了一句话之后,就要用另一句话解释一下;担心解释得不够清楚,再解释一下解释的那句话;然后还是担心不清楚,就一句接一句地解释下去。

一方面,方便精确,方便批判性思维的施展;另一方面,达到一种交流和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会是为了多一点稿费叭 - 有可能哦。)

国内的好教材也有很多叭我理解。可能不会像国外这么话唠。

其实国外也有那种解释得不多的教材(嗯,我们法学院的)(虽然我也反思过,是不是我比较话唠,所以特别需要各种角度的解释… 所以我还会买教辅书…(你是有多话唠?))。

我会觉得有一些国内的教材解释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定义和体系是精准的。我感觉更像词典,而不是教科书。

不仅如此,我们律师日常用英文写邮件就是会比汉语长… 可能翻译专业的小伙伴更有体会一点。

也可能和人文教育,启迪、注入个人化的思考有关。就是更加人性化这样。(虽然前一句可能不懂,但是可能解释到第三句、第四句就懂啦~)

知乎用户 猪八戒 发表

国外的教材方便自学,国内的方便控制!

知乎用户 meica 发表

我是大学物理教师,用的教材就是我们教研组自己编的。我的体会是,国内的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听课的前提下编写的,你把我上课讲的内容一字不漏都抄下来,就是一本西方教材。然后把不能省略的内容集中起来,就是国内的教材

知乎用户 Masiakasaurus​ 发表

国内教材简明扼要很多,框架很清晰,都是干货,国外教材就是先来一大段引入,然后引出定理,然后打个比方,然后再打个比方。国外的比较适合初学自学,国内的更适合复习,或者一个好的老师。

知乎用户 好像是藏蓝色​ 发表

我大学的时候,有个专业课叫传热学,是美国人编的教材的中文译本。那本书就巨厚。

按说用同一种语言翻译的教材不应该那么厚呀,比如制冷技术教材才 300 多页,而传热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至少有 600 页。

一打开教材,发现不对。

这教材一个章节引言巨长。然后呢还会用具体实例引出这一个章节要讲的定理或者公式,从实例来推导公式,而中国教材是用公式去证明实例。

然后课后习题,美国人的课后习题最多的时候能占据 3 页,还是那本制冷技术,习题基本只有 1 页多,而且人家的习题也全是实例

知乎用户 杨 yyy​ 发表

在我研究的领域里,国内的教材越牛逼越像是复习大纲,概念公式习题概念公式习题,看不懂说明你基础不好,而国外的教材是真的从基础讲起想让你学会一门知识。

前一阵子试图读大名鼎鼎的西瓜书,完全被那一小小薄本震惊了,有些可以单拎出来写一大厚本的东西在西瓜书里就占一章或者几张,完全不知道这本书适合谁看,不会的人看不懂,懂的人又不用看。

我觉得国内的教材只适合学过一遍的且英语不太好的人把忘掉的知识快速捡起来时看,剩下的情况英语大厚本都是首选。

知乎用户 索马里稀有葡萄​ 发表

因为有大量的 case studies

知乎用户 白玉栋​ 发表

国外人写教材就跟写本论文集一样,写一大堆这个结论出处,介绍是谁谁的观点,谁谁的功劳,甚至还要介绍下这个人。

而且国外的人写教材啰里啰嗦,些一堆没用的内容。

还有就是些一堆引用的论文表,一堆第几版几版的前言,第几版几版的序之类的一堆。

这都是为了把书弄成几千块甚至上万块人民币,才只好装模作样弄得好像多么对得起观众一样。

国内一般都是直接上干货,上完拉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猜测某书编写: 某大佬拿到了编写教材的课题,分配给底下的小老板,小老板们自己也忙着写文章,于是乎分配给底下的博士生甚至研究生,每人一章。但问题是学生们也是一知半解,怎么办,东抄抄西抄抄,最后汇总一下,学生能抄得没错就阿弥陀佛了,哪还顾得上讲故事?

知乎用户 比邻 发表

外国教材例子多,废话多,有的章节没多少有效信息。国内教材字数都比较抠,精炼,需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在加上语言差异,表达同样的意思,汉语板书更少。翻译书籍一般都比原版的纸张要少

知乎用户 asdfgh 发表

为了卖钱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嗯,语言方面确实会导致字数的差异,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也是讲述的逻辑不一样。

国外大概是把你当成一个小白,从举例子开始慢慢讲。

国内的话直接上概念和公式。

这个问题可以在知乎上搜索数学推荐教材有哪些,微积分、线代之类的,然后读一下中外教材感受一下区别。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想以一个相对愉快的过程学通一门学科,国外的教材更适用,当然你也得挑选一下,不是凡是用英语写的就是好教材。如果不求完全懂、只是想快速应用的话(或者期末考试前临阵磨枪),中文教材更适合。

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国内也有好教材,只是有些国内大学指定的学科教材实在是令人头疼,作为让学生入门的教科书体验极差。即便被一代又一代学生吐槽,就是不换,就是不换!再遇上照本宣科的老师,上课体验直接起飞。国外一些教材被大家称赞一方面是作为教科书确实好,另一方面差的教材也流传不到国内。要是有素质同样优秀的中文教材谁愿意费那个劲啃英语书啊!唉,这个事也不能全怨老师就是了。

知乎用户 枪兵滚毒爆 发表

国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本自学都没问题

国内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学生靠老师带也没问题

说白了自学就多看点书呗

知乎用户 天然​ 发表

因为那就不是教材,很多老外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教材,大学上课都是看老师的讲义,国外的书不是一般的贵啊

知乎用户 安静的大树 发表

可能是我太笨了,刚开始学郑君里那本信号与系统才学到卷积就有些不理解,换本奥本海默的就好多了。

知乎用户 zhangzc 发表

我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1 具体一门课程,同样的内容,国外的教安排在一门课里,国内的可能安排在两门或三门课里。

2 国外的教材讲得比较详细,甚至相关的其他知识也同时介绍一下。国内的教程比较精炼。

3 国外教材的结构也复杂一点,附录、习题答案、关键词索引等附属内容也多一点。

4 表达同样的意思,英语比汉语占用更多的页面。

知乎用户 这个人很懒 发表

很简单,人有聪明普通愚蠢,哪怕是再富有教育程度再高的国家也是一样。美帝需要利用的人口比率很高,所以必须尽量把学生拉上去,使尽一切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弄懂。天朝人口很多,高端岗位却很少,需要利用的人口比率很低。所以教材就随便写写,难懂无所谓,只要选够需要的人就行,其他人能不能弄懂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反正最终不会让他们从事需要这方面知识的工作。而且教材难懂,刚好挑出智商超群的人,把智商一般的人刷下去,不用在他们身上浪费教育资源。

知乎用户 相子三足 发表

以下只针对人文社科,以法学为样本。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还很落后,撑不起来教材的写作。

国外的教材打开了,直接就开始教你怎么运用规则。许多规则的变化,案例的考证,非常清晰。

国内的教材打开了,有关规则的部分少,简单的可怕,大部分在写什么呢?制度的历史变化。而且国内很喜欢 “某某某综述”,写一堆宏观上的看法,却不深入了解其细节。

为啥?因为我们国家的规则没有那么细,而且也不知道为啥别的国家规则那么细。相关的规则考证尚且处于幼年阶段。

知乎用户 Ryan 发表

为什么感觉国外的教材都比国内的厚得多?

Why do I feel that foreign textbooks are much thicker than domestic ones?

知乎用户 purewater1 发表

因为他们真的想教会学生吧,大学教材基本上课不看,大家都是老师的 PPT。

知乎用户 多月 发表

吐槽下几个社科类的教材,你既然都给了思考题,能不能给个参考答案啊。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哪怕给点主流的见解也好啊。冷门科目,真是欲哭无泪,网上搜索除了广告啥都没有……

知乎用户 2240 万平方公里​ 发表

学制不一样决定的。

苏联版的高校教材可能更精简些。

知乎用户 fisher 发表

你们就不考虑中文字符跟英文字符的区别吗?同样一本小说,英文版比中文版厚 1 倍很正常啊。

知乎用户 TSOl 发表

泻药。

以前以为理科嘛,就该这么学。

直到看到苏联教材和欧美教材的对比。。。

不过苏联无论是理工还是数学也不差吖。。。

知乎用户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发表

首先你看看,电影的字幕。

中文字幕和英文字幕长度对比

英文字幕在缩小字体后,还要 2 行才能显示。

当你把英语放大到和中文一样的字体大小。

至少得相当于中文的 3 倍以上长度了。

所以即使是同样内容的教材,只要字号相同,

外文书也肯定比中文书厚至少 1-2 倍。

中文就是全世界最精简的语言和文字。还非常节省纸张,省储存空间。

其他理由都是鬼扯。

比如拉丁文,英文就是非常浪费阅读时间的文字。各种超长的生造单词,中国 1-2 个字就结束了。

知乎用户 yuan 发表

1、英文本身就比中文占空间;

2、国外教材的排版跟国内教材的排版不一样;

3、国内教学承接的其实还是苏联教学传统和教学方法,所以国内教材的体例也是依附于这套教学方法而来的,跟依附于英美教学方法的英文教材体例不太一样。

所以英文教材比国内的厚。

知乎用户 黑豆 39 发表

国外的教材也比国内的贵很多

知乎用户 一半如海水 发表

当年国内编纂教材的那一堆人,自己都看不懂吃不透适用不了教材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强行精简,理工科教材好比是最早的机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希望各位在高中学政治的逻辑学时不会遇到连课都讲不明白,只会硬套概念和党八股的垃圾老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的教材是默认为老师教学的辅助工具的。小初高的教材也差不多,为什么没感觉难懂,一方面是相对简单,另一方面是老师生怕你不懂,一个知识点翻来覆去讲,还要刷题巩固。到了大学,教学水平直接下降,老师通常照着教材搞个 PPT,念下来就差不多了,愿意重点知识点多出几个例子来讲解的就算相当认真的老师了。也就是说,国外教材多出来的那些东西,国内教材是默认为老师讲的,教材就是知识汇总和讲义。

简单来讲,国内教材就不是让人自学的,但是大学老师逼着人自学。

知乎用户 欢儿 发表

吼国内考点知识点有多少书本上没有

知乎用户 棠村 发表

外国教材能自学,初学者自己学都能学会大部分,但是十分贵,买得起书的才是有钱人。

国内教材据说是继承的苏联体制,属于课堂使用的,价格便宜。

个人感受。

知乎用户 Ziming Xu 发表

你们就没想过,外文的字母比中文长么?同样表达一句话,中文相对简短,外文就比较长么

知乎用户 偷吃狗狗的骨头​ 发表

一句话总结:

国外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国内的教材是给老师(领导)看的。

知乎用户 带带小向晚 发表

国外的教材是给傻子自学的,缺点是太罗嗦了,我当老师时都看不下去,不如看视频里讲的大白话

中国的教材是给已经学会的人复习的,没天赋又上不起培训班的人进厂不是正好?

知乎用户 又一 发表

因为要贵有所值

一本教材动辄上百刀啊

知乎用户 反面教材​​ 发表

我年轻时候也批评国内教材不好,但是现在不会了。教育这个事儿,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老师学懂了才能教学生,可是从 77 年到现在,那些真正学懂的人,有多少愿意留在国内栽树呢?所以,我不会批评那些写中文教材的人,哪怕写得再差,最起码他们真的栽树了。

知乎用户 书山外 发表

确实容易给人产生这样的印象。但是严格来讲是西方欧美国家的教材更厚点,相比之下,苏联俄罗斯的教材就不是很厚。

我之前也认为厚的教材写的详细,深入浅出,方便自学,比喻比较多,又方便理解……

但其实不必有这样的刻板印象。无论国内外都有写的好或者写的差的教材。而且都不在少数。

如果要追求好书,每个学科,每个领域,经典的也就那么几本。另外,你到亚马逊上去看一看,国外那些著名的大出版商,出的书底下的评价也是一片骂声…… 什么哈泊柯林斯,什么培生,什么爱斯维尔……

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国编写教材,早些年学的苏联,写的比较简略。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见到一本,天元基金出版的俄罗斯数学教材的翻译系列。马尔切夫写的理论力学。书真的不厚,捏在手里小小的一本。但是里面的内容之深奥,足以让力学专业的人从本科学到博士毕业。

知乎用户 无己无功无名 发表

别在意。语言不同罢了。内容讲的都一样。举个例子:按照 11 号字体设置,一个汉字对应两个拉丁字母,在默认的版式下,汉字用了六页多,拉丁字母用了差不多十页。这仅仅是无意义无空格的机械测试,遇到有意义有停顿的真实书面语,汉语对应的英语译文用字还将会翻倍。

知乎用户 望川 发表

国内老师: 你看不懂教材,是因为你还没学会,你只要学会了,看教材很容易的。

国内学生: 那我要怎样才能学会呢?

国内老师: 看教材。

知乎用户 孔涛罗 发表

我的经历是,国外的书我可以直接拿来自学,学完就真的会了

国内的…… 自学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

知乎用户 YourDaddi 发表

因为国外教材你自己看也能从 0 到 1,悟性好勤奋的自己再扩展一下可以到 3。

国内的教材你只看是没用的,需要一个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讲解给你,你能学到 1 或者 3,全靠上课的悟性。如果这个老师教学水平无法描述,那你看自己的悟性吧

知乎用户 tmpuser 发表

小时候我总是抱怨书上为什么不把原理告诉我,而只是教给我计算过程。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卧槽,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把定义解释的清楚一点。

知乎用户 vija 发表

看到前面有回答提到这张图。

说实话我觉得这段话写得一点问题都没有,科学联系政治,我觉得很好,不喜欢的人可以选择不看这本书,没什么值得批评的。

我曾经视政治如洪水猛兽,但凡在教材上涉及到的,我都认为是虚伪、丑恶,现在想想这种情绪的来源还是无知罢了。

知乎用户 王絮飞 发表

国内的教材有不少是翻译的英文教材,英文翻译成汉字就短了。

知乎用户 云山外 发表

目的不一样。

一个是培养人才。

一个是挑选人才。

知乎用户 guojiguanxi 发表

同样的一本书,就算是英文翻译成中文,也是会变薄的。

知乎用户 我是她 发表

我们老师说的,外国的教材把学生当傻子,中国的教材把学生当天才,所以外国教材写的特别多,不仅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还有更多案例。中国的教材像是题库,只有理论其他 nothing。

知乎用户 飞机​ 发表

外国人比较笨,需要讲的更明白一点,所以书就厚

知乎用户 钛合金钢铁侠​ 发表

难道不是因为中文输入一个字只占一个字符,而英文一个词语要用好几个字符的原因吗。

例如,美丽,两个字符,beautiful,占了 4 到 5 个字符,明显长度就不一样,所以同样的内容,英文的教材比中文要厚不是正常事情吗。

难道还有人说,因为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更清晰,内容更丰盛,更加明了。

知乎用户 春哥 发表

国外教材是做好的美食,张嘴就吃。国内的教材是需要学生去收割,晾晒,脱皮,磨面,和面,醒面,然后擀面,烙饼。

知乎用户 山中瓜果落 发表

国外是个很大的范畴啊,没法一概而论在德国读书时,学校老师只提供电子 ppt 和一些书单。书单就是需要自己买或者借阅,一本在 100-300 人民币左右。我感觉辅助性材料比较多,但是核心资料很少。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培训机构遍地,中国人为什么还是学不好英语?

学人简介:伍国,四川乐至人,美国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研究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人类学史及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和学术话语构建过程。本文原题为《中国英语学习的碎片化问题》。 前一段时间,一名在国内高校任教的朋友向我 …

方宗熙:从人教社走出去的著名生物学家

方宗熙:从人教社走出去的著名生物学家 作者:郭戈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成立不久,叶圣陶引进了伦敦大学遗传学博士方宗熙(1912—1985)。方宗熙在人教社工作时间不长,却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组建了生物组、生物编 …

为什么很多人出国留学了就不再想回来?

知乎用户 我爱我的祖国 发表 为什么要回国呢?你们真的以为疫情外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吗? 牛肉 2 块钱一斤,油比水还便宜,蓝莓 2 块钱四盒。别墅四十万一套带个院子的,跑车四万一辆。物价很低对吧,但是工资高啊。 很多国家蓝领和白领赚得一 …

为什么有的青千回国后,发的文章质量下降很快?

知乎用户 Corbicula​ 发表 所以这答案也要无声无息地删? 是我说的话太实在吗? ————原答案———— 什么实验条件不行这种客观原因,不是没有影响,但绝对不是普遍性和决定性的。 不怕得罪人的话,说白了就是只擅长做题。 在国外靠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