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的城市居民强烈反对办奥运会?
品葱用户 大君主行动 提问于 7/10/2021 其实我是有点不太理解的,因为办奥运会,世界杯这种大型赛事,多多少少会促进当地城市发展,可能对国家整体的好处很小,但至少对举办城市应该是利大于弊吧? 假设沈阳要举办奥运会,正好可以借奥运之名来 …
虽然合肥的省内中心地位常年遭到隔壁南京的排挤,但在遭受省内白眼这一点上,倒是和徽京有着相似的遭遇。
文|海下
2020 年初,全国各地区的上一年度 GDP 相继出炉。安徽的表现十分亮眼,先是 2018 年 GDP 核算后上调了 4004.10 亿元,是上调绝对值最高的省份,而 2019 年 GDP 排名也上升两位,位列全国省份第 11 位。
· 在微博和贴吧上合肥人民喜大普奔
其省会合肥,2019 年 GDP 官方统计更达到了 9407 亿,超越福州栖身中国城市前 20 强。但这显然并没有缓解安徽与周边人民对省会的不待见。
隔壁的南京依然坐实徽京的名号,这几乎是苏浙沪皖人民耳熟能详的地域梗。很多安徽人的认同所系不在合肥而在南京,哪怕合肥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依旧如此。
大内斗省 2.0
虽然合肥的省内中心地位常年遭到隔壁南京的排挤,但在遭受省内其他地域的白眼上,合肥倒是和徽京有着相似的遭遇。
素有大内斗省之称的江苏民系复杂。大体而言,吴语区居民对南京认同最差,由于能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本身经济甚至胜过省会一筹,是黑南京的主力。
同为原江南省的胞兄弟,安徽完全具备江苏的缺点,却不曾拥有其优点。
其自然、经济、文化上的破碎离散与江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又长期以缺乏一个如苏南一样的经济文化高地。安徽省内地域认同的撕裂,比江苏有更甚,只不过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较弱,就连内斗也在全国人民中也缺乏存在感。
按照地图炮的一般规律,联系密切、利害相关,以及必不可少的发展落差,是地域歧视的充分必要条件。
阔的或者曾经阔过的,最喜欢 Diss 穷或者穷过而暴富的。由此不难发现,江浙沪几乎到处都在 Diss 合肥,而省内最喜欢 Diss 合肥的就是皖南人。
长江淮河将安徽分成了皖北、皖中(又称江淮)、皖南三大地块。其中皖南尤其破碎,按方言民系、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联系,又可以细分成皖江和徽州两大块。
**
**
· 皖南的方言分布尤其破碎,这主要是太平天国战争的结果
皖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原来都是吴语区,晚清太平天国战争使人口大量死亡,江北移民随后涌入,造成了皖南地区语言错杂的现状。
南部山区即是徽州地区,是明清徽州府的范围,从来自成一格。徽语和吴语关系密切,更由于其明清以来可以媲美江南的超高经济文化地位,徽州人对整个官话区都心存不屑,最烦官话区「白完」盗用徽州名号。
而皖江沿线,尤其是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是合肥之外安徽经济最好的区域,也是最接近于城市群的地带。皖北的中原官话区在他们眼中几乎被等同于河南人。
他们是安徽省中最以东边邻居为楷模的人,也喜欢在介绍家乡时说出细分区域:我是安徽南边人。在省内歧视链上也「妄图」复制苏锡常 Diss 南京的套路,把江北省会压过自己视为大逆不道,Diss 合肥不过是拨乱反正。
但事实是残酷的,合肥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经对皖江城市形成碾压。
**
**
皖江人常年对此愤恨不已。互联网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主张:马鞍山人一直说请放我走,我想做南京人。芜湖和安庆人则一直指责合肥抢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省会。
事实上,皖江人的骄傲和不满,与近现代——尤其是 1980 年代以来——安徽经济格局的演变,有着莫大关系。
先阔的皖江与后起的合肥
安徽的近代史,堪称一部充满血泪和动荡的衰退史。
大体而言,两个因素对此影响最大:一是太平天国和战乱影响,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二是长期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
从 1912 年 4 月到 1927 年 3 月,安徽军政首脑累计变更 40 余次。官长频繁易人,是民初安徽政治的特点,也为历史上所罕见。而在地方县一级,据学者统计,安徽各县县长平均任期不到一年。
到 1927 年后的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仍是将安徽省军政首脑的职位作为其巩固统治的一个筹码不停变换,以致政局继续不能稳定。
1911—1927 年安徽军政首脑任职简表
**
**
**
**
· 来源:任放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 华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中国以行政中心(首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格局被迅速打破。
当时名义上的省会安庆,一直缺乏有力的投资,加上自身交通产业条件并不突出,其在省内的经济地位很快就被其他城市超越。
1876 年的《烟台条约》让芜湖成为安徽第一个开放口岸。加之照顾老乡的李中堂随后把长江下游的米市从镇江迁移到此,这座城市很快繁荣起来,成为了皖江流域的经济中心。
**
**
· 民国时期芜湖码头抓拍的路人
1911 年,津浦铁路在蚌埠跨越淮河,铁路开通又带动了蚌埠崛起,控制安徽军政大权的军阀倪嗣冲长期盘踞在此,也为蚌埠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安徽的经济版图出现了南芜湖,北蚌埠的格局。
蚌埠的城市规模在后期超过了芜湖,但就工业基础和对外贸易发达程度而言,芜湖所辐射的皖江地区则是安徽近代经济的重心。以 1934 年数据看,皖江经济带有 91 座工厂,占有近代安徽工厂数的 61.49%,芜湖地区有工厂 56 座,集中了全省超过三分之一的近代工业企业。
1934 年安徽各分区工厂分布
**
**
· 资料来源:安徽省政府统计年鉴编纂委员会《安徽省统计年鉴》,1934 年
**
**
· 1908 年由徽商创办的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后被上海资本掌握,一直运行到公私合营前
同时,皖江地区的芜湖和安庆还成为了近代安徽思想文化的开风气之地。
1904 年,尚未出名的陈独秀决定靠自己的「沪漂」经验回乡创业。当年 1 月,《安徽俗话报》在省会安庆创刊。但一干革命同侪很快发现,在守旧的安庆办报有受政治迫害之虞。
于是,他们很快就转移到了通商口岸芜湖,这里宽松的舆论环境让《俗话报》一举成为安徽最有影响力的白话报纸,陈独秀由此逐渐成为足以影响全国舆论的意见领袖。
进入民国后安徽共出现了五份大报,都集中在皖江地区的安庆和芜湖,皖北的报刊发展一直迟滞。
但无论是芜湖还是蚌埠,都没有辐射全省的综合实力。芜湖口岸尚且不能完全辐射皖江地区,东部的马鞍山、和县等是南京的经济腹地,而西部的靠近江西的地区则处于九江 - 南昌的影响下。
更大的巨变则发生在 1949 年后:
随着计划经济体系另起炉灶,众多以对外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口岸城市一瞬间变得多余了。
计划经济模式在投资上偏向重工业,在区域上则鼓励各省、各市乃至各单位、各大院建成一个个独立而全面的经济体。此后,全国范围内市场分割的状况渐成常态。
当时的各省区普遍认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区位更有利于省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安徽省周边存在南京、杭州、武汉、徐州等多个大城市,省会应当定于皖中。于是,此前区域地位并不突出的合肥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
在此前漫长的历史中,合肥长期只是一个县。直到 1949 年和平解放后,才升级为市,此时城区面积仅 5 平方公里,人口不足 6 万。
1952 年 8 月,安徽省建制恢复,并定省会于合肥,至此开始了重点培育合肥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路。依靠省域经济发展和中央政府的财政和项目支持,合肥在省内的经济地位逐渐不可撼动。
皖江地区的经济格局也重新洗牌。
传统的区域中心芜湖未得到大规模的投资,经济地位大幅下降。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冶金工业,以及安庆的大型石化工业则得到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
皖江地区逐步形成以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和一般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但也由此造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封锁了未来发展路径。
**
**
· 安庆石化行业此后又经历了多次投资扩建,成为该市支柱产业,安庆也成了全国唯一的厂城一体的石化城市
摇摆的重心
1980 年代,随着改开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区域不均衡问题也愈发凸显。
由于缺乏中央政策的支持,安徽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很快只剩下给东部沿海省份提供廉价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
20 世纪末的安徽陷入发展困境,199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 76%,位于全国各省第 25 位,人均职工工资处于第 27 位,在沿淮和大别山区还有 20 多万人未脱贫。
靠近江浙沪的皖江地区,一度成为全省财政吃饭的救命稻草。时任芜湖书记金庭柏回忆道:
**省里财政非常困难,视芜湖为富裕户。****1985 年 3 月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决定,在十六个地市中,对芜湖采取特殊政策,让芜湖额外上交财政收入 1 亿多元……1990 年,全省财政收入中,地、市净上交 12 亿元,其中芜湖市净上交 4.1 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还多。**这一年,芜湖市财政总收入为 5 亿元,除去上交 4.1 亿元,地方可用资金只有 9654 万元。
望着东面春风得意的江浙沪,安徽决定将与长三角联系最为紧密的皖江地区作为开发重点。
1990 年,浦东开发,安徽也起而效之,做出「以芜湖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决策。
**
**
· 1993 年芜湖新百大厦揭幕,由南京公司和香港公司联合设立
皖江开发成为了安徽九十年代喊的最响的经济口号。但一切并未如预料中顺利。
芜湖缺乏大型企业,争夺国家项目也几乎不可能。出路只有引进对外开放,引进投资。
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指导思想下,芜湖较早对城市规划与市容治理投入财力。21 世纪初,芜湖在人均居住和绿地面积、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互联网普及度等方面都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一度构成芜湖人优越感的主要来源。
**
**
· 来源:李俊峰,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D]. 安徽师范大学, 2003.
然而,其 GDP 于 2008 年才超越安庆成为全省第二,与合肥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多年享受优惠政策和高战略定位,但经济发展并无起色,成了芜湖饱受抨击的「罪状」。
**
**
· 2019 年 GDP 出炉,芜湖又被网友「羞辱」一番
究其原因,在于对比较优势的错误判断。
皖江开发政策的实质性是对江浙沪常见的开发区模式的模仿,政府投入基建,给予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设厂。芜湖筹建皖江第一个开发区时,直接打出了学习昆山的口号。
这一预期无疑是脱离实际的。当时的江浙沪才刚刚赢来大规模外商投资,还有着大量廉价土地和粗放工业等红利,外资又怎么会溯江而上到达安徽?
直到 21 世纪初,中国加入 WTO 后,大量 FDI(外国直接投资)还是集中在沿海地区。皖江城市利用外资一直乏善可陈,额度甚至从 1998 年的 3.24 亿美元逐步下降到 2003 年的 2.63 亿美元。
**
**
· 从 2005 年后皖江城市带吸引到的 FDI 才大幅度增加,此后逐年保持高速上升,这主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发展饱和后,落后产业的外迁与资本的自然扩散。来源:殷越,FDI 与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研究 [D]. 东南大学,2017
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苏南模式来衡量,安徽对皖江地区的投入又是不足的。
全省财政依旧高度集中于合肥,行政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依然起着主导作用。1994 年到 2005 年——正是安徽省着力推出皖江经济带的同一时期,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平均为 21.57%。
**
**
· 1994 年以来合肥市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占全省比重
在皖江战略叫的最响的十几年里,沿江城市的发展远未达到预期,合肥却越来越强大。2005 年后,做大合肥成为了安徽经济的唯一选择。
2005 年,安徽再度修订皖江开发政策,提出皖江城市带的概念,将包括合肥在内诸多离长江较远的地区也纳入范围。泛化后的皖江失去了最开始的意义,经济发展即由多年来不温不火的芜湖,回到了省会合肥。
同一时期,中央推出了「中部崛起」政策包。合肥的省会首位度在中部六个省会中列居末尾,受此启发,做大做强省会遂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流话语。
2005-2015 年,诸多利好加持之下的合肥,以 959% 的增速位居省会城市第一,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也快速拉开,在 2019 年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对于直到 1949 年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合肥而言,这确实是破天荒的事。
强省会也带动了安徽省 GDP 总量排名的上升,然而全省人均 GDP 与九十年代相比并未有显著改善,依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 20 开外。
强省会的背面,是安徽的经济格局正向着更不均衡的方向发展。
壮大省会的过程,少不了从其他地方汲取资源。如果说省财政的集中尚且是无形的,那么省内各市重点企业和机构向合肥的迁移,则是肉眼可见的「虹吸」。
**
**
· 网友统计的安徽各市迁至合肥的部分企业机构
而最让皖省同胞不满的,则是为了做大合肥而对安徽交通版图的强行改造。
高铁时代前,合肥是地道的交通盲肠。无论是南北向的交通线——京九线和京沪线,还是东西向的交通线——长江,合肥一个都不挨着。而合肥的两大潜在竞争对手蚌埠和芜湖,正是各自依托京沪线和长江交通发展起家的。
从 2000 年代开始,合肥取得了省内铁道规划的主导权,随即通过新的规划,取代蚌埠成为省内铁路枢纽。尤其当高铁全面开建后,合肥得以有机会重构安徽省的交通网络,将自己置于中心,以此虹吸了其他地区原本的交通地利。
**
**
· 在近年高铁规划中,合肥的枢纽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出
对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安徽省,工业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和开发区,往往决定了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实力。
从开发区数量和政府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看,全省发展可观的地区俨然是只有皖江沿线和合肥两块区域。皖南由于山地地形,只能发展旅游观光和农业,而皖北除了零星几个城市以外,广大地区都是农业生产地。在省一级规划推进的江淮城市群,皖北和皖南也都被忽视了。
· 来源:《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 年)》
合肥的尴尬之处正在于此,接受自己经济辐射而发展起来的市县甚少,全省把握经济话语权的,除了自己,只有皖江沿线城市。而他们都更爱南京。
**
**
· 南京都市圈
参考资料:
[1]《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 年)》
[2] 殷越:《FDI 与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研究》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7。
[3] 兰传春,洪功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实证研究——以皖江经济带为例》,铜陵学院学报,2019,18(05)。
[4] 李俊峰:《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3。
[5] 任放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 华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
品葱用户 大君主行动 提问于 7/10/2021 其实我是有点不太理解的,因为办奥运会,世界杯这种大型赛事,多多少少会促进当地城市发展,可能对国家整体的好处很小,但至少对举办城市应该是利大于弊吧? 假设沈阳要举办奥运会,正好可以借奥运之名来 …
品葱用户 kulyefef_8964 提问于 7/10/2021 什么是降准? 中共国务院将要降准又意味着什么? 这对一般平民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品葱用户 呆呆加速师 评论于 楼市燃起来 品葱用户 佐助 评论于 比方银行有一亿元,准备金率 …
品葱用户 fb_china_today 提问于 7/9/2021 didi被整肃据南华早报消息来自最高层的命令。这种控制需要最高层干啥大概对党国不是好消息。如何看待在如今中国的政治环境下依然很多公司愿意去美国上市? …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中国债务水平在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GDP的290% ,创历史新高。 另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中国的企业在全国总债务中占很大比例,占GDP的160%以上。 国际清算银行数据还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家庭债务暴增 …
知乎用户 Kevin N 发表 其实更应该担心的是如此庞大规模的基建,在多年后老化后,更新成本和规模的巨大和困难。 美国其实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大量老化的基础设施更新起来很麻烦。 中国只不过是有后发优势,之前的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现在大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