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一教师捅死同事,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可能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封面新闻​ 发表

作为学术界同行,我比较关心这几个问题:

  1. 姜在复旦难以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学术水平不够,还是因为性格原因导致的重大教学事故?
  2. 姜在复旦期间为什么没有申请到任何基金 / 人才项目,是学术成果的因素还是有其他因素?
  3. 如果姜是个性格正常的人,教学中规中矩没什么问题,凭借他的论文,过去 6 年没中基金,39 岁,是否有可能在上海的本科院校找到教职?

我看到有自媒体说,姜虽然发过 Annals of Stat 这种统计顶刊,但是那是博士期间和导师合作的结果。他在复旦期间论文一般。我看到这个只想苦笑,这个社会对学术圈青椒要求太苛刻了。不仅要有高质量产出,还得有稳定的高质量产出。姜在复旦的论文情况的确比博士期间弱一些,但基本全部是独作啊,又不是没有产出。说句不好听的,张益唐搞出 prime gap 的大新闻,距今也快 10 年了吧,这 10 年期间,他似乎没再写过一篇论文?

我们当时填志愿的时候,有人说计算机虽然高薪,但是是青春饭。高校还是稳定一些。现在看来,学术界也要发展成青春饭了,实在是讽刺啊。这碗平均收入不到码农三分之一的青春饭,到底香在哪里呢,不嫌噎得慌么?

知乎用户 Yuhang Liu​ 发表

二桃可以杀三士,现在就一个桃还整来几十士,这不是坐等出事吗?

知乎用户 六只正在飞的羊 发表

首先为这一悲剧感到惋惜。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不少制度的改进,都是由一些极端事件引发的。

德川幕府于 1615 年彻底消灭了丰臣家,由于丰臣家招募了大量的浪人,幕府便下令禁止浪人出仕,导致很多浪人的生活十分艰难。同情浪人遭遇的兵法家由比正雪便聚集了一部分对现实不满的浪人,计划于 1651 年在江户城发动暴动推翻幕府。由于秘密被泄露,幕府迅速予以镇压,很多主要参与者被捕,由比正雪得知事情败露后切腹伏法。

这一事件被平定后,幕府立刻修改了法令,废除了浪人出仕的禁令,允许养子继承家产,为浪人提供工作机会,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知乎用户 ylshao 发表

答了两个相关问题,结果进了两天黑屋~ 有趣

其实 fdu 的人无需要护校啥的,这个又不仅仅是复旦的问题。大家本身在讨论的是国内高校的 tenure 是否合理,从来没有认为 jiang 的行为正确也没有人觉得他性格正常,试图通过论证 jiang 的性格有问题来证明国内高校 tenure 制度合理,这是糊弄不了人的。

所以还能说什么呢,反正耳光不打在自己脸上也不会觉得疼,说说风凉话谁不会呢。不过这个事不仅仅是青椒制度的问题,背后的因素牵扯方方面面,牵一发动全身导致我根本不认为他会改变。你今天看青椒说说风凉话,改明儿在自己的领域被耳光打在脸上希望也能这么淡定才好。

知乎用户 大白杨 发表

想想国内某些大学的 “万博计划”!好吓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知乎用户 三亩疆 Sam John​ 发表

有时候新闻对比着看,往往更有意思。

[如何看待上海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力全球第四?上海为什么这么吸引青年科学家?​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231999)

现在大家应该可以知道,上海把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过来是要干什么了吧。

就是不知道高校的党委书记够不够多,以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党委书记也成了高危职业了。

你用不了这么多人才,吸引过来又有什么用呢?

知乎用户 王东来​ 发表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姜某刺死系领导王某一案,公众目前得到的信息还很少。但是,这样的恶性事件,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姜某在复旦工作 6 年,最终学校选择不续聘,由系领导王某通知他结果,这是导致姜某行凶的直接原因,也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姜某是因为考评不达标还是精神疾病导致无法上课被解聘,还有待官方通报,但是在广大自嘲为 “青椒” 的大学青年教师群体中,他刺向领导的一刀已被理解成青年教师对考评的反抗。有些自媒体甚至称对于凶手“舆论一边倒”,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如果你留心高校青椒集中的微信群,确实能够发现有普遍的共情存在。

“非升即走” 是当前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普遍考评模式。所谓 “非升即走”,就是对博士后或者副教授在一定期限的学术 KPI 考核,达不到标准就走人。尽管具体操作有差别,但是中国相当多的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核办法。

“非升即走”考核的严酷性进入了普通公众视野。过去两年,人们为 “996”“内卷” 争论不休,现在发现即便是象牙塔也难避免。你大学毕业不想就业,一路读到博士,最终却发现进入了更严酷的 “内卷” 境地。对三四十岁的青年教师来讲,不续聘就意味着此前漫长的努力变得没有价值,因为也无法再找到同类的工作。

一方面,“青椒”可能是内心更脆弱的人群。在一个微信群我看到有人抱怨学校不给 “正式编制”,把档案“挂靠在人才市场”,这对硕士以下的“打工人” 来说早已经是“普遍待遇”,但是一些青椒中还被视为“迫害”。

另一方面,博士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本科扩招、硕士扩招,最终也导致了博士扩招,20 年前,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选择到普通大学工作,不但有安家费这样待遇,也能给配偶 “安排工作”。如今,即便你是北、清、复、交的博士,想到普通大学也并不容易,而稍微好一点的大学,普遍采用“非升即走” 这样的严酷考评,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就业市场上的博士生太多,即便是海归博士,也不再稀罕。

“非升即走”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怪胎”。有人指出,这个期限相当于 “实习期”,它长达 3 年或 6 年,已经明显违反了劳动法。它缺乏公正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一些高校,已经评上教授的老师,就不在科研绩效考评之列,也就是所谓 “上岸”;此外还存在有怪异的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专门考核这两年入职的博士生。

中国高校历来是一片 “飞地”。“非升即走” 是汲取市场化原则,向公司一样考核员工,但是整个大学系统,则仍然是传统的 “铁饭碗”,按资排辈,这让“非升即走” 的残酷性大大增强。学校看重排名,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是重要指标,而又不能对那些教授们提出什么要求,最终只能利用招聘新人的机会,多加 “盘剥”,让“青椒” 们成为学术苦力。

这让人们心目中宁静和平的象牙塔成为最不公平的地方,这一点可能超出公众的想象。大公司的 “996” 虽然残酷,但遵循的是彻底的市场原则,管理层虽然挣得高,压力也更大,而在高校,你一旦 “上岸”,获得教授这样的“终身职位”,就意味着和“青椒” 们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教授、博导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方面,有着更强的优势,甚至可以让 “青椒” 或者自己的博士生为自己打工——学术体制的下的“不公”,就这样不断“再生产”。

复旦发生的这起凶案,可能和 “非升即走” 没有必然的关联,但是 “青椒” 们的“共情式苦闷”,却值得人们给予更多关注。呼吁取消考评,普遍采用“终身制”,当然极不可取,但是这一考评如何更科学、更具人性化,有没有改善的空间,确实需要高校领导多加掂量。至少,它对青椒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作为雇主的校长们不得不多加关注。

文 / 张丰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不是有个热搜的邯郸路某大学杀人事件已经被撤了吗?

可以说每个热点背后都是公关的较量,

邯郸路大学撤了一个热搜,新闻媒体就又搞出来一个。

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真的是关注度很高的,特别是在人均 985/211 的知乎。

承担法律责任这点,有很多法律专业人士都出来说了。

我也就 值得关注的问题说几句。

大学商业化、官僚化在当前可以说是一种中华特色。

导师叫 “老板 “,院长带级别。

大学成为了商业气息浓厚的官僚主义组织,

某种程度上很像日本那种年功序列制大企业,僵化过度。

这种氛围对学术研究者,年轻人,都是不友好的。

最最不友好的当然是搞学术的年轻人。

高赞答主说了,家里没钱的年轻人不要搞学术。

但现在另一个问题是大学还在不断的增加硕士博士

社会的内卷蔓延到校园,

一是给本科生提供不了那么多岗位,

只能让他们再在学校呆几年了。

二是本科生太多了,找不到好工作

没办法读个硕博增加点筹码。

硕士博士多了,教职却没增加多少,

而且教授这种脑力劳动职位,65 退休都算早的。

上面一层层的老人压着,下面一茬茬的新人往里进。

就把压力都集中在了中间段,完美符合原子弹的引爆原理。

压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先爆发的当然是那些最不稳定的原子。

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养成了高自尊高自信的人,

现在发现自己的人生是这么失败,各种压力到临界点就受不了

或者毁灭自己,或者毁灭别人。

那么多硕士博士跳楼的,都是毁灭自己的。

这个留美博士 弄死 书记的,是毁灭别人。

这种事怎么说呢? 还是不要压着的好,

多发生几件,让所有人一看,哎呀,核弹快爆了。

才会有解决的办法。

当然,我这么说,好像有点三观不正,

在 时代的大机器里,每个人都是燃料。

知乎用户 周游世间 发表

啊这,锁了一个邯郸路又推出一个复旦,这波是让大家把答案再搬运?流量密码?

作为 “非升即走” 制度下的大学青椒一枚,我还是想说,这个事件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关注:1. 青椒博士们的心理健康;2.“非升即走” 制度的利与弊。

很多人会说这个复旦的博士何必想不开,都博士了,又是复旦大学的老师,这都已经是很多普通人奋斗一辈子也达不到的位置了。就算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再差你也是复旦出来的,去一个差一点的大学总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嘛,一线不行就二线,二线不行就三四五线。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按这个道理,我们都应该无比幸福,虽然我在一线也许是 “凤尾”,至少去非洲也还是能做个“鸡头” 的嘛对吧哈哈。

对这个博士的心情有点感同身受,因为现在的大学,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非常非常大,**以至于我的研究生想读博士的,虽然我会给他们提供帮助,但心里也在担心他们选的这条路对不对。**我有一个很优秀的硕士今年毕业的,他研一的时候跟我说想读博士,我问他为什么读博士,他说不读博士以后出来哪有钱买房买车?我赶紧跟他说,那你赶紧打消这个念头吧,你得看淡了名利才能读博读的开心。后来他真的没有读博,当然不是因为我,是因为他女朋友那边催婚,加上疫情,不方便出国读。我觉得挺好的,他现在找的工作还不错,回到家乡三线城市,每个月到手 1 万左右,然后结婚生子,他很努力,以后日子不会差的。

现在的大学,青年教师 / 博士后们,普遍都没有铁饭碗了,非升即走搞的大家身心俱疲。很多在企业的人会说:那我们一直都是没有铁饭碗的,至少你们还有两个长假,够幸福了。主要是什么呢?博士毕业的时候,大家普遍都 30 岁左右了,早一点的也二十七八了。我们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然后家人朋友都对我们寄予厚望。对于有些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博士来说,身上背负了太多,可能真的是 “全村的希望”、“天之骄子”。好不容易工作了,其实相比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的同学,自己除了博士学历,啥也还没有,而别人买房已经上车了,趁着青春年少可能也结婚生娃了。30 左右的自己,要背负成家立业的压力,亲人朋友的厚望,工作的压力。有很多博士都是在 30 上下结婚生子的,这时候要面临的压力,可能来自孩子的抚养,妻子的产后抑郁(如果是女博士就更惨,还要面临生子压力),婆媳关系的困扰,买房买车的压力,科研的压力,教学的压力,甚至行政的压力…

单说工作吧,拿我自己来说,这几年以来,我一直很焦虑,当然自己也有调整。**我们是跟学校签了合同进来的,这个合同里面直接写明了要拿到什么级别的项目,和多少篇什么论文,这是科研考核要求。**关于教学呢,有一条: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条就有点迷啊,谁知道学校给我安排多少教学任务呢对吧。而且,过了一年,学校让我们补签合同,这个补签合同有多坑呢,他主要有两条:1. 每年完成 XXXX 学时的课时量;2. 接受学校对于前面那个合同的调整。反正你的什么户口、社保啊都转过来了,你的家人孩子也来了,房子也买了,你说你有什么办法?签还是不签?

日常工作方面,我们第一要搞科研,而且规定的论文和项目,也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拿到,每年国家就那么多项目,期刊就那么多位置,肯定远远不够啊。**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没有新发现的时候,你也得写,那这时候写的不就是学术垃圾吗?**而且你都焦虑的不行了,你能有什么创造力呢?一天到晚的学校有填不完的表格,报个账能烦死你,还要上课、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带研究生、本科生,当班主任,给研究生开会,给本科生开会,组织本科生毕业答辩、研究生毕业答辩,包括一些学院组织的国际会议,你得参加、接待专家学者、当翻译、做海报、写报告,还有搞评估资料等等。

这都不算完,你还要写论文啊,论文是考核硬指标,你想写出高水平的论文,起码你要经常看论文吧,说不定还要组织学生做实验吧。**但是呢,你看论文的时候呢,行政人员甲乙丙丁要你统计 ABCD 各种表格,各种微信群没停过,**你又难以静下心看论文和写论文,你甚至都没有一段大块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

这还不够,怎么才能拿到项目呢,你得写项目申请书啊,你以为写作文那么简单,你得查资料,写了改,改了写,得有你的创新… 当然这期间,你要跟本科生、研究生、同事、领导、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对接,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试卷、监考,对了顺便还要监考四六级、公务员什么的。如果这时候你还要面对家庭里的孩子教育、老人看病等问题,那真的是要长十八支手。

当初我们 80 后读博士的时候,也是为了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也是怀揣着在象牙塔里教书育人的美好理想而去读的,**但现实呢?我们是韭菜。**在 “非升即走” 这个制度出来之前就先占坑的同事们,他们很有安全感。看着同办公室快退休的阿姨们,规划拿着每个月两万块的退休金去哪里旅游,而我们在苦逼的看论文写论文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焦虑的。如果我写的东西对社会有很大的价值,我会很开心,很乐意写。但是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自己都怀疑自己写的东西是否有价值,真的会怀疑自己选了一条错误的路。对我而言,我可以接受自己收入低,但自己做的事没价值的话,真的我不想做,宁愿把这个时间拿去把课上的更好些。

我是一个在这种 “非升即走” 制度下还坚持一点教书育人美好理想的青椒,所以我的科研一直努力维持在能考核通过的位置,上课的时候我才感觉自己更有价值。现实却是,学生们也能感觉到青年博士们花了很多时间搞科研,教学上不够上心,他们不理解青椒的苦衷。领导一句“年轻人就应该多干活”,学生一句“老师就知道念 PPT”,对渐渐步入中年的青椒博士都是很大的压力。

当然,压力再大,也不是新闻里面那位挥刀的理由,改变不了周围的时候,你得学会调整自己。你可以不认同,但始终你要坚持一点美好的理想生存下去。也许有的人觉得读博士进高校这条路选错了,是啊,选择大于努力,但是这个 “非升即走” 的制度又是否合理呢?

我个人觉得是不太合理的,因为教书育人,很大程度上需要的是教师的责任心,你很难逼出来这种责任心,某种层面上,有种公益性质在里面。如果教师的心理状态很差,连生存都困难,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他连自己都顾不上,让他去教学生,这不是很危险吗?今天有挥刀向领导的,下一次会不会有哪个反社会人格的,挥刀向学生?针对教师的体制,应该首先确保教师搞得定自己的衣食住行,有一定的职业安全感,这个职业有安全感、荣誉感,才能激励老师们更好的教书育人。

我觉得可以设置奖励机制而不是一刀切,考核不过就淘汰。何况考核的也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大学用于提升自身水平的科研成果,本科教学并不需要这些。有的老师他教学生很在行,学生也喜爱他,但是他科研成果不多,或者不屑于搞学术垃圾,那你这个大学还是要把他解聘,不是又秒杀了一个好老师吗?这种老师他就没有价值吗?现状是,这种老师几乎没有高校愿意聘用,因为全部都在搞科研竞赛。再问一句:科研是能逼出来的吗?爱因斯坦、爱迪生… 这些科学家有谁是因为科研竞赛产生的?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生存都不能保证的话,工作都朝不保夕,谁会去创新?谁有能力创新?

再就是考核机制的问题,像我们合同里面的那种 “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其实,随随便便都能让我违反合同,你给我安排一个我完不成的教学任务,我就能被你炒了,简而言之,行政被赋予过大的权力。

不知道其它大学怎么样,我们学校这边行政事务耗费了青椒太多额外的精力。以前我在日本读书,其实搞科研是非常纯粹的事情,你就算一篇论文也没有,只要你硕士论文 / 博士论文被答辩组认为是有学术价值的,一样能毕业,就连东京大学也是如此。大学老师也不需要拿什么国家项目、省级项目,别人压根就没有这些个基金。但是那些大学老师们,我的老师们,各有各的特色,爱写书的就专心写书,爱教学或者爱参加会议,都可以。他们没有那么多焦虑,当然他们能一心一意教好学生,想搞科研的,也能一心一意搞好科研。当然他们待遇也好很多,只需要一个人工作就能够养活全家,也不需要买学区房什么的。回国参加工作后,突然处于这种焦虑的学术环境下,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去适应。

说到底,现如今大学对于青年教师的考核,就是一边一刀切的看指标(虽然教育部发了文说不许看论文指标,但是现实并没有改变),一边让行政凌驾于学术之上太多。青年博士们,好不容易挤过了 “博士毕业” 这座独木桥,成为了 1/10000 的存在,不仅没挣到钱,发现还要挤 “学术竞赛” 这座独木桥上的独木桥,而且位置就那么多,必然有一部分人掉水里。这些天之骄子们,被割韭菜了,被捧杀了,国家和他们的家人培养他们不容易,他们想发光发热却无门,真的很可惜,很值得反思。


以上内容均由湾区博士科研教育签约导师 W 博士提供。

如果这个回答对你有用,欢迎点赞支持!

如果你对**「科研背景提升」、「论文发表」、「名校升学」、「保研考研」**有任何想法的话,

欢迎来**【湾区博士】公众号免费**咨询我们。

给到你最专业的建议,让你从同龄学子中脱颖而出,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

对于 2021 年高考志愿填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如何看待计算机科学几乎渗透到所有学科的研究当中?

湾区博士

6 次咨询

5.0

7716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湾区博士​ 发表

[《三体》中,你如何看待章北海谋杀老航天的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640371)

三体还是太理想化了,现实远远比这残酷,在三体中,章北海谋杀几个老航天就改变了技术路线,而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老航天代表的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就算他们死了,这个利益集团也会选新的代表上去,实际上不会有什么改变。

在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时候,“老航天” 不是无辜的,没有人是无辜的。
路线错了,越努力,就越是浪费整个人类的资源,消耗人类的生存希望,如果真的按照工质火箭的路子往下走,到了末日之战的时候,就没有一艘星舰可以逃出去,整个人类都只能死无葬身之地。
老航天是权威,拥有行业内至高无上的威望和话语权,对上层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能够动用海量的资源,走什么道路,怎么走,他们一言而决。
他们坚持保守的技术路线,不只是因为科技的原因,更是因为利益,庞大的利益共同体,科研、产业、商业结合在一起,惯性巨大,是 “百万槽工衣食所系”。你要他们改变思想,改变的不只是思想,更是无数人的饭碗和利益。
这就好比商鞅变法、革命派刺杀立宪大臣、不只是路线之争,更是利益重新分配。商鞅杀的贵族们无辜吗?革命党刺杀的清朝官僚无辜吗?看起来无辜,但他们屁股太大太重了,挡了文明的新出路。
人年纪大了,权力重了,就会慢慢变成保守派,变得目光短浅、肉食者鄙,只顾一家一姓之利益,只顾一行一业之前途,忘了居安思危,忘了迫在眉睫的危机,忘了未来人们的生机

知乎用户 Robin Hood 发表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说明该案的社会影响较为重大,具体怎么重大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条 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二)客观、公正、效率;
(三)保守秘密、严守纪律。
第四条 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案件范围:
(一)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抢劫、绑架、强奸、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案件;
(三)恐怖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等有组织犯罪案件;
(四)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或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涉众型犯罪案件;
(五)有重大社会影响、人民群众或媒体较为关注的案件;
(六)自治区级以上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挂牌督办的案件;
(七)法律适用争议较大的案件;
(八)社会影响较大或舆论媒体高度关注的案件;
(九)其他认为确有必要介入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感谢大家关注

@谷律师与劳动法

,一起更加博学

知乎用户 谷律师与劳动法 发表

做出犯罪行为,当然首先是姜文华自身的问题。

如果一大群人面临同样的压力,面临类似的处境,别人没杀人,就他杀了,那证明他性格确实有问题,有人说他遇到事经常选择忍耐,不善与人交往,这必然是重要原因。

当然,换个角度看,如果一群数量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陷入窘迫的处境………… 那么按照大数定律,这种小概率事件出现的次数,会逐渐接近 “概率 X 总人数”。

怎样能避免呢?可以从 “师源” 上解决。比如都招聘富家子弟,他们生活无忧,压力不就小了吗?总人数是在增多,但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降低恶性事件概率嘛。

补充:看到有很多人揣测这个被害的书记有问题,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以官方说法为准,认定书记是个好人。书记如果被评定为烈士,对他的污蔑是要判刑坐牢的。

知乎用户 于禁 72 年​ 发表

重申,没点家底不要搞科研,没点家底不要搞科研,科研是给那种搞不出结果就只能走人、回家继承家业的人搞的,再有天赋的人,人情世故搞不好,又没有退路,再没有家底兜着,最后不是杀人,就是自杀,除非心理素质格外强大,韬光养晦收集敌方黑料,适时给予致命一击,报仇雪恨

但如果偏向虎山行,一定要给自己找个心理上的退路,或是找个不离不弃的配偶,或是养个让自己为父为母则刚的孩子,最好是攒些固定资产,或者做点小生意,不要把全身心都投入一个工作里,思维狭窄,就同意走极端,上世纪一群学者下海创业,这种魄力,现在的学者反而越来越少了,大家唯唯诺诺,为一个脆皮饭碗,持笔的手拿刀,又何必呢

要是我如果遇到这种事,我就在踢我出去的大学门口摆摊卖麻辣土豆片夹馍,打印一个牌子 “本校离职教师爱心早餐”,给来排队买夹馍的学生爆料仇人秘闻,故意碍眼,当然我也有自信我做的麻辣土豆片夹馍好吃到可以排队

我发现好几个评论都被删除了,我看不到,也不是我删的

干嘛都要我独家秘方呢,大家知道了都不搞科研了,全都挤在我旁边摆摊怎么办

好多人都提醒我现在不让摆摊了,那,那租个门面…… 卖各色小吃?

知乎用户 五瓶养乐多​ 发表

首先说几个事实:

1. 国内读博欲望和读博人数在下降

2. 出国读博欲望和实际出国读博人数在下降

3. 国内博士毕业难度猛增而国外博士毕业难度变化不大

基于上述事实可以推测:

青年科研人数过剩的情况也许存在,但很快就会逆转,呈现减少甚至供不应求状况。

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我国特色,日本早就出现 “研究者不足” 的状况。我当时留学日本八年,深刻感受到研究室的日本读博学生由多到少,最后甚至几年没有一人。同时,留学生人数在数年前有爆棚状态之后,也是减少倾向。我不认为这是我们研究室的特殊现象,虽然我们不是大热门,但好歹属于核心学科。隔壁研究室是绝对的热门学科,也从最初的两人一张桌子到现在实现了人人有桌,研究室是没有扩建的,单纯是人变少了。

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读书成本随着整个教育界的内卷加剧而上升,导致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人选择尽快就业而不是继续深造。

2. 读博之后就业前景的不明了让很多只追求学历的人止步硕士,真正想从事研究的人才会去读博或者出国。

3. 过去都把继续读书当作是逃避就业的退路,现在选择读博之后会导致就业途径更加狭小,读博是走上绝路,没有点家底的人还真不敢随便尝试。然而不缺钱又有爱的是少数,读博的自然就少了。

结论:

1. 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恶用看似提高门槛内卷,实际上是在消耗未来的人才储备。现在高校自信可以通过地位源源不断招人,实际上吃的是未来粮,吃完自然要面临人才断层。

2. 学院对人事的话语权进一步减弱。习惯了非升即走制度的人事部门很难意识到供求关系的变化,他们会误以为 “招不到人是因为我们门槛足够高”“没人来就对了,这样只有优秀的敢来”。忽略学院的实际状况。越招不到人越想加码。

3. 人才供给失衡对 985 高校影响最大,对于头部高校(清北等)的影响也许不明显,但绝对会对中端高校的科研能力进行洗牌。最终会导致头部继续内卷,底部全部躺平,中间招不到人半死不活。

PS:我所在高校学科就是如此,人事部门以学校综合排名定了巨高门槛和考核标准,严格数文章决定青年老师去留,无视学院的需求,导致学科教师数量不足,多年未进人,连投简历的都没有几个… 内部教学压力大、科研压力大、人手不足,甚至到了课多没人上的地步。

知乎用户 AkitoFFX 发表

复旦大学的悲剧深深折射出了当事人的不幸,要是这名教师是在北京大学,一定会被 “人性关怀” 到心中只有感恩。因为在北大杀人事小,惹恼教授事大,请听北京大学教授阐述真理:

评论再怎样也没有杀人吧?北大教授就判他们 “没人性” 还归咎于中国教育。但复旦姜文华是真的动刀杀人,北大教授就不说姜没人性了,也不提姜受的教育了(因为有雷奕安心念的美国教育),开始替姜考虑 “有没有患抑郁症” 了。足见:冒犯教师是大罪,中国教育得背锅。教师杀人是小事,要怪就怪抑郁症。

这种杀人后抑郁症可真方便,常用于美国影视中刑事辩护。你问,北大教授怎么不考虑惹他的评论者是抑郁症患者,应该受人性关怀呢?北大雷奕安便慈祥地温柔露出人性关怀的微笑:你受中国教育的,也配得美国的抑郁症么?

要是抑郁症不能减轻罪责,雷大概要我们考虑姜被外星人心灵遥控的可能性。毕竟复旦事件中王书记 “只不过失去了” 一条命,雷奕安呢?他为人性光辉割舍去北大教授的尊严,陪姜去承受网友的非议。这难道不足以换到一声 “人性之光” 的称呼吗?伟哉!北京大学!伟哉!费云奕安!

上海教师的案件给广大学子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一定要选择富有【人性关怀】的单位,有人性关怀的班主任就再好不过了。比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就有这样人性关怀的班主任,是理想的学习与工作去处:

[如何看待雷奕安担任北大物理学院 2020 级班主任?​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182028/answer/1709093978)

毕竟,一切问题都可以用【人性】来解决。北大教授启示我们:“人性地执行,就是合理的。不人性地执行,就是不人性。”雷奕安完全无需考虑 “尽量保证留用预聘者” 和“资源稀缺疯狂内卷”间的矛盾冲突。一言以蔽之,“人性的制度”就是让他赢,“不人性的制度”就是让他输。可见北京大学让教授生活得多么安逸,上海这位姜文华真是选错地方啦!

@不想上吊王承恩

@思过崖山洞的石壁

@Qiu Liqian

@桑嘚午驰止仞

@厚朴黄芪

@ChiuChveh

@是梦终空 41

@缴灶布

@Kail Musk

@盛夏厅的忧郁

@RIAJYUU

@北方的狼

@浮于尘世独善其身

@小刀断雨

@曾勃藩

@阿伟不打电动

@AdamDeng

@Anor

@明勃宗朱常渤

@迷失银河之影

@达荷美男战士

@安里湾

@唔妖王

@墨村鸡腿哥

@风吹走了时间

@断言 Trend

@以向

@春风得意肖冠佳

@比勃燃

@永夜无风

@吉安娜普罗德霍尔

@我与我周旋久

@蠕动的宝贝

@Claire-K

@真理道人

@肖战党立汪爽勃哲

@天罡 36 人

@ale sa

@既丑又穷还凶

@纳垢神选鲍里斯

@实践赛高

@十亿年后的来客

@八月二十六年

@曹不哲

@Esture

@imspider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本案的受害者祈祷:若是学术方面有心愿未了,愿你们来生像雷奕安一样门路顺畅,考试无需知道考什么科目,写论文只需要知道审稿人是谁,万事通人性!

[大学挂科影响考研考北大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17115/answer/782779945)[北京大学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老师?​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404139/answer/933185127)

知乎用户 傅铁强 发表

这个砍人的人,除了最后砍人的那一刀,算不算科研界的完美受害者?

国内比较厉害的本科,US 留学,回来报效祖国,在 top 校兢兢业业干了两个 tenure track,然后被弃之如敝屣。

注意他是 11 年回国的。

黄金十年的开始。

我之前说过很多次,过去 10 年,国内翻天覆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然而如果你没有多买几套房子,只搞什么事业,股市啥的,现在生活也不会过的太舒服。

这过去十年,一日千里的情况下,成功有且只有一种:房子。

还是黄金十年。而现在,才刚刚开始。

房子也不顶用了。

固化,卷,996,年轻人报之以佛系,躺平。

说海归混的不好是自己水平差劲的,是不够勤奋的,是不顺应大势的,是眼光短浅的,可以看看这个人。

我真 tm 敬佩现在还敢回来报效祖国的。仅此表达我的,呃,羡慕之情

知乎用户 SigmaCore 发表

你给翻译翻译,什么叫不唯论文!

不唯论文就是不把论文当作唯一考核标准

翻译出来给我听,什么叫不唯论文!

不唯论文就是过去你发了好论文谁都拦不住你,现在你就算发了顶刊,想让你留不下你还是留不下

翻译翻译,翻译翻译!

不唯论文就是你既要有几篇好论文,还要拿基金拿帽子,平常打点好 connection,这样才能留得下

哦,原来这就是不唯论文啊

知乎用户 格于上下​ 发表

我只想提醒下大家,不要忘了复旦大学对于媒体的影响力。

现在流传的几个说法,都是一面之词,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证据?

1. 姜老师脾气暴躁,上课凶学生。

2. 复旦大学本来准备给姜老师安排行政岗位。

3. 被害者王书记仅仅只负责党建和学生工作,对于姜老师的留任与否毫无话语权。

此外,说非升即走是愿赌服输的,应该至少明白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签订合同的时候,是否明确了有多少人竞争?这个人数会不会变化?标准会不会变化?有没有标准外的因素考量?这是最关键的,不限于本次事件,对所有非升即走都适用。

希望上网冲浪的时候擦亮眼睛,不要轻易被似是而非的言论改变思想,让子弹飞一会。

知乎用户 苍月小心 发表

不想评论本事件的双方,但想对还在读博或者刚毕业没几年的博士生说几句。

说真的,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国内的产业界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升级,每家上市公司都需要一批高级人才,如果你懂深度学习,有 AI 工程应用和落地能力,那么产业界会很欢迎你。

博士毕业的起点本身就很高,其实各方面来讲,真的没必要去高校扎堆儿,高校有编制确实稳定,但国内科研气氛,除了 985 高校和部分 211 之外,在踏实做科研的学校不多。从高校行政化实行这么多年以来,大学的官僚气氛几乎已经盖过了学术气氛。

很多人才引进政策并不是以你的能力和实际的科研价值而制定,而是高校内部多方博弈的结果。学术派占上风,那么学术领导的话语权就高些。官员占上风,那么行政管理领导的话语权就高一些。目前看来,后者还是要占比更大一些。因为一些搞学术的领导,也身居行政管理的要职,都是什么处级、厅级领导,这样的组织架构,很多时候出台的政策不是服务于引进的人才,而是服务于上级们的意志与支持力度。

产业界是不同的,产业界也需要科研人才,但还需要你的产出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需要你拿出真才实学,现在产业界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升级过程中,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完全不亚于科研难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也不亚于学术科研上的意义。

比如图像检测分类领域,如何实现对某个细分行业某件产品的缺陷进行精准识别分类?

光是这种分类的应用场景,就有大把的企业需要用到,相比于比较容易的人脸识别,产品缺陷识别和分类是很复杂,场景也是多变的,因为市面上的产品种类太多了。

你若是能拿出真正的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或者工程应用与落地能力,产业界不会亏待你。时间久了,你的价值和经验也往往让你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因为这种经验和能力是具有累积效应的。

都去挤高校这座独木桥,并不适合所有的博士,也不够你赚钱养家实现财务自由。

知乎用户 骑士​ 发表

现在大学里科研制度以及职称评审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心做科研的人才应该去科研院所,一个人既要担任教学工作又要有科研成果,这不可能。高压下不是暴毙就是扭曲。

想把自己的一门课带好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对于地质专业来说,需要一个团队一起提升野外实践,需要一起探讨这个地区的实习路线与每一个地质观察点上需要观察的现象。地质团队如果能考察建立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格局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还需要调研这个地方的地质灾害,这些工作就需要耗费很久的精力。如果一个专业团队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怎么建设专业呢?

怎么可能还有其他的时间去做科研呢?

现在按照科研工作量决定去留的制度让很多老师再也没办法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和专业建设上。

如果是这样的大学的话,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愿意把未来的孩子送入这样的大学求学吗?

大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授专业知识,让一个专业可以传承下去。

老师发表文章只是代表老师本人的科研能力,与授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前沿的知识是探讨性还需要证明的,不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老师过多的科研工作会影响教学。

国家应该建立更多科研单位,让从事科研的人可以安安心心的从事研究,不然大学老师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学生不远万里前来可以学到什么呢?

知乎用户 四一一月 发表

一句话,都是内卷惹的祸!全中国自下而上,就没有人不受这种煎熬。

美团与滴滴,京东,拼多多在社区团购领域疯狂竞争,内卷早以蔓延到上层的资本层面。就连看似清闲,与世无争的科研界,学术届其实早就暗流涌动。这起恶性事件,只是将学术界的不堪展露出来。打碎了大众,特别是年轻学子对科研界的幻想。哪怕你能克服自己对名利的执念,甘愿为科学信仰奉献,也得看体制给不给你奉献的机会。有人心的地方就有各种勾心斗角。在中国学术界,不仅有科学家,更有官员。所以即使是知识分子被体制压制,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样会采用最原始的暴力抗争,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兔子逼急了也咬人,再文明再有教养的人被逼到绝境,也与野兽无异。

高校执行 “非升即走” 的聘用制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前也有很多高校教师被解雇。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生这种惨剧呢?因为以前,大学还在扩招,教师职位是增加的。被解雇,大不了换一所大学任教罢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犯不上和体制对抗,采用过激行动。但是当下,明眼人都知道出生人数越来越少,人口拐点到来,大学的教师职位只会越来越少,被解雇就是下岗失业,想要重新就业。难度丝毫不比体制外 35 岁人员被大企业扫地出门再找到同等次的职位小。所以,被解雇就是被人砸了谋生饭碗。断人财路犹杀人父母,如果受害者本就和凶手不好,官报私仇,借用考核升迁能力打击报复受害者,那么被杀完全不奇怪。

以前大众的印象里,高校教师可能收入相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不高,但是胜在体面,稳定,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生活在高校这种人际关系简单的地方比起体制外各种勾心斗角更省心。现在,是时候打破这种幻想了。内卷之下,众生皆苦,学术圈又怎能例外呢?!

知乎用户 jacky’s 发表

6 月 7 日,一起发生于复旦大学的校园伤害事件引起舆论哗然。

当事教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滥杀总归要接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惩罚

同时,反思也不可或缺,如何从舆情处置“青椒” 困境社会心态等方面作出突破与变革,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警方通报与学校舆情处置反思

6 月 7 日 19 时许,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一则通报,称 “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随后披露为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姜文华挥刀割喉王某某并致死,行凶者被逮捕的视频在网络平台大量传播,引发巨大舆论震动。

上述通报亦被指欲盖弥彰,“直接点明复旦就行”“此地无银三百两” 等吐槽充斥评论区,网民纷纷猜测此举系保护名校,防止影响招生,“好事就是复旦,杀人就是某大学”,甚至直接上升至城市本身,如 “上海的官方和媒体很懂怎么保护自己的形象”。

可以说,该通报不仅没能保障公众知情权,反而因为 “有所保留” 而留下话柄,激起网民逆反心理,不利于后续舆论引导工作。

处于风口浪尖的复旦大学,直到 6 月 8 日晚间才发布相关讣文,尽管 “成立工作组,配合警方调查” 的积极态度得到舆论一定认可,但回应的不及时,仍导致信息混乱以及谣言的滋生扩散,舆论猜测复旦大学之所以迟迟未正面回应系时值高考这一特殊时期。

整体而言,该事件牵涉高校、恶性突发等情节,关注度势必高居不下,杀人动机、案件背景、精神鉴定等问题均是舆论焦点,因此,警方应主动及时发布案件进展,以官方权威挤压不实信息发展空间;校方在表达态度的同时,不可轻易采用责任切割的粗暴方式,否则极可能会被舆论反噬。

困在制度里的高校 “青椒”

在内卷化深入各行各业的当今社会,越是 “头部” 群体就越容易感受到无从释放的竞争压力。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复旦大学 “青椒” 持刀伤人,高等学府的头衔,加之 “青椒” 的特殊身份,注定了该起事件不同于普通的恶性伤人事件。

舆情曝光后,网络媒体集中挖掘、披露嫌疑人的身份、经历,高校 “非升即走” 的争议性制度迅速呈现在公众面前,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核心焦点。该制度实行了 20 多年,在高考第一天的特殊节点,直接导致了一场惨烈的恶性事件。

3+3“非升即走” 制度下,作为 “头部” 群体的嫌疑人虽然履历辉煌却屡屡受挫,入职苏大、复旦均未能续聘。可以说,嫌疑人人生中科研能力最强、生产力最强的 12 年被压榨再压榨,其科研成果却成为学校刷数据、提排名的工具,最终却只能沦落到出局。

可以想见,国内还有多少嫌疑人般的 “青椒” 被困在制度下被迫内卷,该事件应被作为典型案件,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事宜等亦应提上日程。

当然,这起极端凶杀事件不能仅仅归因于制度层面,嫌疑犯的人格、心理等个人因素亦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因素。

准确定性案件性质,公开透明案件诱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事实,公平公正处理案件,给公众一个交代,才能从根源上平息舆情。

和谐社会到法治社会变迁下的社会心态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短时间内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发展 “阶段性” 问题经过移动互联网传播孕育出种种不良社会情绪,并最终深刻影响到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对国家社会治理提出挑战。

回看 20 年,从 “和谐社会” 到“法治社会”,尽管国家关于社会治理方略出现变化,但隐藏在社会巨变下的社会心态问题,却始终未能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今年 5 月以来,短短数月全国发生包括恶性杀人事件数十起,其中如大连 “5·22” 轿车撞人逃逸案、安庆持刀伤人案的犯罪嫌疑人都因遭遇挫折、心态失衡而选择在公共场合随机行凶报复社会,严重冲击社会秩序。

为此进一步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成为实现现代社会良好治理的重要一环。它将帮助降低社会交往成本、减少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成为良好的社会 “黏合剂”。

在治理层面,还应当重视 “社会安全阀” 机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规则和制度,确保社会群体成员有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宣泄,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虽存在多种 “安全阀” 制度供给,但通常 “殊途同归”,无法解决社会成员不满,最终导致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扰乱社会秩序,“异化” 社会心态。

知乎用户 小法名律​ 发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xueshulinshigong@126.com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杀人犯自然是罪不容诛,但是他有罪,警方会宣布,而不是 fd 铺天盖地的找人写诋毁他的文章,案犯比比皆是,第一次见各大咖争相攻击一个罪犯的生活和过往工作,攻击他过往工作的 fd,他过去那么差,你们要他干嘛?本来是无意在朋友圈看到,拿两个人过分对比就离谱,用受害者的心怀天下来对比他的恶毒阴鸷,构建一个完美人设来突出其可耻,受害者已经去世都不忘靠他来博眼球,他们真的爱这位主任吗?用别人的生活来攻击别人在工作上的状态,来说自己为什么要开除他,其心可诛。我没进过学术圈,不懂学阀,但是 fd 这做事方法的背后不得不让人觉得是有鬼。一个普通公司尚且知道不去诋毁离职过被开除的员工,这件事情上,fd 德不配位。用离婚后不娶来说别人心理有问题,更是恶心至极,现在农村妇女尚且不屑于这一套,这样的高校公关,连农村妇女都不如。

更新……

看了一些评论就很无语,反对的评论基本与我回答的内容无关,只是为了杠而杠。我没有一句话是说罪犯无罪,没有一句话是说制度,杠精臆想的倒是天马行空。我只是对铺天盖地的脏水感到疑问,用别人的私生活和过往工作来说这个人精神有问题本来就是第一例,如果只是为了撇清关系和辞退理由更是大可不必。中大王晓玮,华工王雨磊,这一类人都没见到攻击他们成长经历和私生活的帖子,姜某平静的人生轨迹倒是被人过度解读,从小到大优秀都能变成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遇到挫折就成变态就搞笑,身边的那些学霸抗挫折能力可比一般人强。那些大咖怎么个个是他的师弟,怎么个个知道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他不是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吗?怎么突然那么多人认识他,自相矛盾。还时不时冒出几个 fd 学子,就更搞笑了,王晓玮和王雨磊问题出的时候怎么没有那么多高校学子来说他们上课怎么样,这些加起来就离谱。

那么慌着去泼脏水,是怕别人会说什么对他们不利的吗?

成大真好,至少没有过度诋毁毛洪涛。

合作一场好聚好散不行吗?

最后总结: 杀人犯罪不容诛,制度如何不评判,fd 泼脏水做法恶心至极。杠精杠的时候前面都可以忽略,只看这个就能理解全文了。

知乎用户 末等生 发表

该抓就抓,该判就判。只是这个姜某不报复社会,不拿弱者下手,不波及无辜,对比起最近一系列社会案件,比方说开车撞人,拿刀在街上捅人,已经算可以的了。

-————————– 更新 ———————–

不是比烂。而是冤有头债有主,谁跟你有仇,你如果要报仇就应该找谁去。这个事情不合法,是犯罪。但还是你俩的事。

A 得罪你,你倒好。不找 A 算账,跑去幼儿园门口无差别伤害那些无辜小朋友和家长。这是我最唾弃的。

知乎用户 一觉醒来又赢了 发表

偏个题

昨天看新闻推送,上海一大学被简化成了上海大学,上海大学风评被害……

然后今天刷热榜,看到 “上海复旦大学”,感觉这表述也怪怪的。大家都知道复旦在上海,本部在杨浦区邯郸路,平日都是直接称复旦大学,很少会在前面强调是上海的复旦大学。

至于如何评价这件事,目前官方披露的信息不多。只能说,大学、学术圈,如同其他人类构成的社群一样,该有的善会有,该有的恶也会有,发生什么事都不意外。

近期认真回答——

[印度文明对世界产生过哪些影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2960421/answer/1929515263)[波斯文明对世界作出过哪些贡献?​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1304212/answer/1906113146)[量化比较人类历史上的各项成就,哪个国家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最大影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2962357/answer/1923317336)[如何对知识分类?​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16696/answer/1916421893)[哪本科普书籍让你感觉十分惊艳,打开了你对世界认识的另一扇大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6082089/answer/1915509342)

知乎用户 ag 獭​ 发表

内卷的原因其实是资源被既得利益者把持着。很多大学老教授占着岗位不发论文,天天混吃等死,然而青年教师生存空间一个比一个难。社会要发展,还是得靠年轻人的,不是靠那些老年人。把年轻人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极限对这个社会是没有好处的。真的,这个社会应该对年轻的人才应该好一点。想到以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复旦,还有请学历不高却才华横溢的沈从文去北大教书的时代,对比现在青椒十比一的留任率的复旦,我觉得现在社会搞到这样的竞争率简直太可怕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985),大学老师不好好教书,上课读 PPT,行政老师教课让我们自己看书,老教师也就吹自己年轻时多么多么厉害,搞得上课和相声一样,真正的理论不教,青年教师上课时也在赶论文,查文献。据我复旦的同学说,他们老师上课也是念 ppt。这样混乱的教学和研究,怎么能叫一所真正合格的大学?

要我说,研究和教学应该分开,研究就是研究,教学就是教学,两者不能混起来,研究做得好的人教书不一定教得好,教得好的人研究也不一定做得好。如果又要青椒承担教学又要赶论文,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对下面的学生也不好,人家好不容易考上来的,难道就是听你念 ppt,上完课拍屁股走人,作业不留?学校也应该有一套学生评价体系,定期做匿名教学评价,形成正向循环,对于教学不用心不合格的老师应该处罚或者解聘,研究员应该少承担教学任务,给他们环境去研究,6 年出 10 篇论文,我想一篇真正的论文一步学术著作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而不是短期之内要求出成果,如果是这样,你能期待这个成果有多好?所以,真的是制度出问题了。

这位姜老师,我不相信他在正常状态或者原来的脾气可以差到学生来问他问题他可以叫人家滚出去的程度,如果不是工作上不被尊重,自己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是不会这样的,有个效应叫踢猫效应,就是自己遭受挫折把怨气发到比自己弱小的人或事物身上,我觉得他应该就是这样的。他的学术能力,不说是非常出色吧,做个大学老师应该是够格的,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走上这条路?

知乎用户 清泉石上流 发表

好多人都说涉案的教师心里有问题,这是废话,正常人就算受了打压,就算丢了工作也不会报复杀人,问题是我们打算怎么办。

如果有一个机会,时间倒流,我们怎么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有人大可以说风凉话:这是他的问题,凭什么社会买单,他自己有病自己吃药啊。那结果就是学校要赔一个书记,有两个家庭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的人报废掉,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把问题完全归因于过错方可以逃避责任,但是不能解决问题。什么是制度问题,就是随着时间拉长事件增多,出事是一种必然。比如中学门口不设红绿灯,没有过街天桥还连着高速出口。那学生出车祸是一个必然,你可以说肇事司机全责,但是要想避免悲剧重演只能按红绿灯。

目前科研口非升既走最大的问题还不在压迫,而在于退出机制,走了去哪?企业辞退还有 n➕1,你总不能说把优秀人才还给社会吧。而且科研是高度定向的,六年时间,你让他怎么调整方向。刚毕业的时候他还可以选调,走人才引进,安安稳稳拿个副科过日子。那现在我们社会在制度上要怎么接收他们。

总会有有问题的人,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个就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不是什么立场占位的问题。


本来呢,我也只是有感而发,觉得面对社会存在的矛盾不应该假装岁月静好,没想到回答被顶上来了,看了评论区的观点,我再提几个小问题。

1,当今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真正是谁?剩余价值到底在谁手里?

2,为了公平,我们是要把穷邻居变富,还是把把富邻居变穷?

3,我们知道真正的问题但是解决起来太难,那么挑个软柿子假装解决一下问题,有利于所有人的利益增加吗?

知乎用户 林夕邦邦​ 发表

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执行制度的人。各行各业都需要考核,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要怎么样考核?是像赫连勃勃大王修筑统万城那样墙倒杀工匠,墙不倒杀士兵的考核?还是以前机关单位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考核?考核什么不是问题,怎么考核,考核谁才是问题。姜教授是千万个被压榨青椒中的极端抵抗者,大多数青年老师都是选择沉默的找下家。相信有良知的青年老师不会忘记姜教授,我相信一两年内姜教授的文章就会成为高引论文。我比姜教授大几岁,经历了三次非升即走的考核。幸运的是最终熬过去了,在入职 10 年后成为拿到正式编制的高校教师。我和姜教授的经历也类似,没有大团队的支持,没有圈内大佬照拂,也没有可以依仗的背景。论文只能靠自己写,因为不会灌水,产量也不高。属于那种质量尚可,但是产量不够亮眼。基金,项目,教学,文章,奖励,样样都不缺,但是样样都不强的平庸老师。有团队的老师,自己写的文章挂第一作者,协助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发的论文挂通讯作者。有些团队甚至目标明确的协调论文署名。在保证学生毕业的前提下,该谁评职称就把文章挂在谁名下,或者第二作者,或者通讯作者。所以,与其他老师竞争,人家一作 4-5 篇,通讯和二作可能就是 20 多篇。反过来看,你一作也是 4-5 篇,通讯和二作一篇没有。这不说明问题么?不是你平时指导学生少,就是你们老板不支持你。中国人这一套玩的特别熟,很多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高校的用人制度已经被华人玩坏了。华人团队的老师基本是排队升终身教授,二作(现在是并列一作)和通讯作者的论文基本上能够在数量级上超越竞争者。最近评审制度好了一点,搞了五篇代表作,否则我估计和姜教授一样得被解聘。最后就是还要感谢学校领导,虽然是隔几年考核一下,毕竟没有当面解聘,伤人但是没有害命。那些老师考核不合格,也只是降低绩效,其中不乏忍受不了屈辱离开去其他小学校的老师。

回头说下不唯论文的新方向。这其实为执行者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省属院校就不用说,因为实行的是聘任制,职称和职务基本完全看领导喜好。直属高校内各种利益交换,平衡,导向也是不胜枚举。有时候是学科建设需要,有时候是拔尖人才培养,有时候是避免学缘单一,有时候是扩大国际化影响,现在则是不唯论文和思政建设。反正最终解释权归领导和秘书所有,正所谓写论文青椒苦,不唯论文青椒也苦。反正你不是熬不成辣椒你就是苦。不唯论文后,不利的情况就是降低了评聘的门槛,极大可能导致更多的行政人员挤占高级职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盛京原双一流的某高校,搞了一个德育教授的升迁路径,让辅导员和主管教学的领导挤占高级职称名额。最后的结果就是博士毕业不需要发 sci 论文,想来这些德育教授的博士生想在管理学生方面发论文也是比较困难。最终跌到双一流 B 档。所以了,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对的执行人,好的政策不是落不到实处,就是给掌权者更多的操作空间。极端的结果就是造成双输的悲剧。

知乎用户 joyce724 发表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复仇,这个世界上也有无数复仇正在发生。

比如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是关于复仇的:《哈姆雷特》。

比如 08 年金融危机,美国无数青年尝到了濒临破产的感受,其中就有 WSB 论坛上的大散户。这些人多年来真金实银在市场上锻炼交易,12 年以后的他们做多 meme 股,打爆华尔街的空头。

比如姜某持刀伤人。

他用他某种形式的权力伤害了我,可惜这世间竟然没有相应规则可以制约他,所以我只剩下复仇一条路。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数学家:

张益唐导师一封信导致张益唐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去餐厅工作,业余做数学。五十多岁后解决数论中孪生素数猜想,他说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的导师狠狠伤害了他,害他吃了多少苦,他连成名的今天都不能真正意义伤害他导师一根毛。不过他取的这样成果就是对他导师最好的复仇吧。如果张益唐像姜某一样持刀伤人,恐怕今天也不会有这么伟大的传奇。

中国古人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必一时逼急就要做出不合理的事。

姜在复旦的职位,完全就是几个大佬聊聊天就决定的,参考因素可能就是最近几年的表现,几篇他们自己可能不深入阅读的论文,甚至包括关系长相这些完全可笑的因素。姜不值得这么做。

他明明用他某种形式的权力伤害了我,可惜这世间竟然没有相应规则可以制约他。

上面这句话就是这个世界最奇妙的地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这里交汇了几乎所有的黑与白,所有的进取和堕落,所有的斗争和妥协。复仇或者说系统的反馈就在这里发生。一个好的复仇就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反馈。凡是伟大的复仇家,都是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生态的人,他们卧薪尝胆多年才可以实现其复仇的目的。伟大的政治家某种意义上一定是理性而睿智的复仇家。

知乎用户 卡卡卡基 发表

有本小说叫《活着之上》,讲的是学术体系内的一些事。

主人公聂致远,追求单纯简单的学术道路。

“认真做学问,写出了好文章,别人想挡住我前进的道路,让我边缘化,那怎么可能?”

然而现实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发表论文,想在权威刊物发布,如果不经营各种关系,即使有足够含金量,乏人问津。

评职称,更加赤裸裸,学术成果和教学成绩是次要的,首要的是圈子和资源。他第一次评副教授,尽管材料过硬,但还是被刷了下来。


然后看下这次邯郸路主人公的学术水平(下文数据均引用自 https://www.zhihu.com/answer/1928084977):

09 年有篇 AoS,被引 170 次。

17 年一篇 Stat。

19 年在顶尖 review 期刊有篇 comment,一篇 Bernoulli。

20 年一篇 EJS。

得到的结局是:解聘。


一篇论文好还是不好,一杆秤在人们心里,一分一毫,都是清清楚楚的。

小说里写过的桥段,现实中会不会有?有一些?只有一些么?

一个人发布,不给别人雨露均沾,有什么错呢?

阀字的前缀多元化,可以是军,是财,是学。

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商业社会冲击,坚守独立人格,不苟合,太难了!

希望能免他死刑!监狱里平静做学问,将功补过!

知乎用户 辟雍 发表

有些朋友圈我,我也看到这个教师恋爱的故事了,这波我不说锅男问题,因为没必要。

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对中国的顶层设计充满信心和对未来抱有非常积极的看法的人。

那么这类事情怎么办呢?我的看法是,凉拌,以后会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讲。我只能先借

@吴天微

跟我谈过的一个说法,就是 “后现代的浪潮汹涌而至”。我对后现代研究的比较少,我就用个我自己的说法 “虚无主义”。

我对虚无主义的理解来自多年上网的本能感受,就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很朴素的青年,他在遭遇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之后,这个文化可能是西方的电影,可能是微博知乎的 kol,他过去的观念就会完全被冲的稀烂,只留下一点残余,从而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我之前把这种称之为 “思维变成了自由主义的碎片”,严格来说,这种说法不准确。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这种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说了,这个教师这么传统,他跟后现代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恰恰是他的传统成为了后现代的养料,而他自己本身也在这种供养中走向崩溃。

这个教师文化水平这么高,怎么还会虚无主义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他的能力比较强,这就让他的传统观念有了更多生存的空间,现代的文化没有把他冲垮,而只是对他造成了一些影响。

如果那个美国的同学对他的恋爱流程描述属实的话,我的看法应该是准确的。这种人很矛盾,他传统的渴望没法满足,他也知道没法满足,他效仿一些恋爱的形式,把形式当成了相处本身,最终的失败是没有偶然的。话说回来,由于他能力比较强,因此即使失败也不会显得彻头彻底的失败,就反而妨碍了他的反思和突破。

我看到有人说,男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家,这样就不会精神出问题。这并没有意义,因为总会有没钱没家的,而且一直也都有。怎么能让没钱没家的的人也能过的比较幸福呢?这是很难的,因为当传统的思想崩溃,现代的虚无涌入,人的生命就会失去意义。失去意义的生命就会变得偏执,偏执中就肯定有走极端的,偏执的越多,走极端的就越多。

费尔巴哈提出的,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说,人本身就是一种跪拜的,懦弱的动物,需要一种信仰。这里还有个很深刻的意思,就是这类走极端的人,他们可能是完全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是却把其他的一些东西当作了宗教。

人的愚昧无知是无穷的,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由于愚昧无知而失去根据和由于幻想而失去界限的自然力,就是神的万能。

把神换成爱情或者阶级跃迁,比如说,幸福的爱情完善自己的人生。比如说,阶级的跃迁实现更高的飞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感情的寄托。

我之前写过这么一篇回答,里面有这么一段

[李北方:如何看待网传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室不雅监控视频?​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908438146)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性的解放会带来爱的淡漠,性如果唾手可得,人们就不会再重视家庭。典型的如美国,离婚率极高,人越年迈就越孤独。
这样的观念引导下,比较体面的人们会对性的追求不屑一顾。相对广泛的群众呢,则各有各的花样,有的把性视为洪水猛兽,有的把性当作喝水一样自然。
随着现代化的展开,人的精神需求也越发提高。可以想见,对于缺少亲密关系经验的人来说,贸然进入婚姻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失望,在感情经营中将会多么彷徨和无措。在这样的矛盾中,性的新鲜感总有一天会消磨殆尽。
越是对性保守的人,越是缺乏感情经营的人,就会在相处中越彷徨。越是因为缺少经验而受到信息社会思想冲击而走向偏执的、僵硬的、单向度的人,他们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就会越失望,失望过后就是更加极端。这两个层面相互作用,螺旋向下,足以冲破任何性冲动带来的稳定家庭。

我在这里讨论的就是,这个东西不是任何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毕竟之路,你这条路没走过,你就不懂。你不懂,你就会搞砸,搞砸了怎么办?搞砸了也没什么,大多数人搞的也不好。但是扬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极端因素,这也是一种必然。

我可以用 “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否定之否定来进行个类似的比喻。

旧唯物主义,指霍尔巴赫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一类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理解不了人如何通过实践和世界联系起来。

唯心主义,指康德黑格尔那些人的古典哲学,他们主要分析世界运动的规律,回答 “怀疑论” 的问题,一直到黑格尔成功的塑造了一整套思维运动规律,也就是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指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批判费尔巴哈后发现的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客观世界与人通过人的主观活动联系到一起。

我想到的是:“传统人”,指未受信息文明渲染的人,他们朴素的、原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比如天天 lol 的学生,对爱情充满幻想,对世界偶有愤慨。他们就像旧唯物主义者,但他们早晚要步入第二个阶段,在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以后。

“现代人”,指接受了信息文明的洗礼的人,比如左棍和 BoBo,他们感受到痛苦和难过。因为他们已经发现了一定的社会规律,但是是不全面的,只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碎片,就像唯心主义者 。由于他们不能对世界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在信息茧房下变得焦躁而狂热。如果他们不能突破到 “突破的人”,那么就必然会走向偏执,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就会变得极端。

“突破的人”,能够系统的认识世界,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的理解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和自身的位置,以此为基础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认识到了这点的人,就可以成为 “突破的人”。

理解了这一个否定之否定,就阐释了为什么我说未来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朴素的小世界里面被撕扯出来,受到现代信息的冲击。甭管是什么形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款。

能上知乎的,应该对 “一人我饮酒醉” 和“女人你听着”只有鄙视,但你还真别小看这种文化形式。人家的受众比你广多了,稍微一推敲就能发现,在这类的信息茧房里面,走向偏执和极端的人总会有的,因为他无论怎么喊“女人你听着”,大概率都没有女人听。

你可以去骂他们,用你的比他们更高的局限性。你在知乎 b 站开喷,但没卵用,这些文化的受众,从来就不看那个。

网络对大部分群众来讲,还是很新颖的,玩不明白。认知能力、分辨能力没有到那个线。主播一忽悠,认知就跑偏了。这显然就在积累单向度的成分。

而即使小部分群众,就拿知乎来说,我可以断言,知乎这些瞧不起喊麦的人们,也大多数并没有突破,只是仗着优渥的物质和教育条件身处于一个更大的局限性罢了。

某些苍蝇就不用说了,看看大多数人对资本,资本主义,资本家相关话题的态度,以及对两性关系相关话题的态度,就很明显。这些人偏执的成分也很大,未来也必然有一部分走向极端。

作为文字社区,知乎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在全国来讲是比较高的,知乎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也是必然。这就说明,这种情况是没有任何完全避免的可能的,只能是多还是少。

“任何文化都只有在适于其滋长的土壤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铲除土壤比澄清观念更重要。”

我们可以用发展来铲除贫穷落后的土壤,但任何事物都必然有自己的副产品,最难对付的也是这个副产品,因为它必然在一套逻辑体系中不断再生产自身。这个逻辑体系说的不是思维上的,而是标志一切客观实在的范畴。

话回前言,我说过未来 20 年将是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时代,经济发展必然平稳又高效。这也就必然导致有更多的人进入信息茧房,成为单向度的人,或者说,单向度的成分在全社会的总量上得到增加。

有什么办法,我也还在探索,但我可以确定,马克思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如何分析 “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直观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所以费尔巴哈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即成为社会的动物,社会本身即是人类的主体,人自身则成为社会的客体,客体共同构建主体,主体则建构每一个新的客体。他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通过自身实践来获得与社会的统一,使社会关系构成自我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再是单独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在这个前提下,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局限性和他的深刻。

局限性在于,马克思没有见过互联网时代,但是我们顺着马克思的思路就可以发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有了新的形式,一个人可能没有朋友,在工作中也是得过且过,而他的生命的本质规定性可以是在微博八卦,在快手吃播,在抖音刷腿,在知乎当苍蝇。正如

@谢流远

所说,现实的 BoBo 是一具空壳,知乎的 BoBo 才是真的 BoBo。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的真理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应该说:来自实践的理论,才能是客观的真理。这就同时指出了:真理是有局限性的一个范畴,因为人类的实践运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发展的真理才是真理。

发展与变化,走向扬弃是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走向偏执的人是不理解的,这很正常,因为 “唯心主义” 或者说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苦苦挣扎” 的人,他们的感情在信息时代走向僵化,反而成为了“抽象孤立的个体”。

诚然,基于互联网信息的互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从属于 “一定的社会形式” 的。但是这是一种完全概念式的结合,比如有什么给立党点赞,这不是给立党本人点赞,而是给立党的碎片化的表达点赞。

在具体的信息网络中,这些当然是比较复杂的。同理,一个走向偏执,极端的人,他身上的成分也肯定是很复杂的。但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信息的普及,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信息反过来规定,成为 “单向度的人”。如果浙大第一伯克利博士都不能成为克服这种现象的教育前提,那么任何责备都没有意义。

说了这么多,都是讲 “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 的正产品,就是信息的广泛,经济的发达,知识前所未有的普及。因此,在我看来,未来整体来说肯定还是比较积极的。

再说这个宗教感情的问题,在这方面,生为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贡献之一,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一种不依托寄望于超验之彼岸实践又超越世俗价值、能让亿万人民信受奉行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取任何宗教之名相,一方面却能现实地承担起宗教之功能,即对有意的生活何以可能、生命之终极意义何在的宗教性问题作出有效回应。这一思想贡献形之于文字的最好代表,便是老三篇 “《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中儒家的乐天顺命慎终道远、道家的与天争衡人定胜天,不即日用亦不离日用,人皆可成圣,圣不异于人,真正实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类宗教而超越宗教的生命 - 生活意义开示。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类宗教组织,(既具有巨大的道义感召力、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又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个意义上)。则此三篇可谓修行法门所在,而“为人民服务” 一语更是一切修行法门之最方面、了义、圆顿的总摄。

之前吴天微谈到:

我个人认为 当下我们面对的问题 根本上不是什么左右对抗 走资走社 也不是中美对抗 意识形态 而是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秩序的需求 与后冷战和平带来的普遍的单向度唯心主义带来的后现代混沌的对抗

我不能断言,吴天微所说的就一定是未来的主要矛盾。但我可以确定,思想的博弈与斗争已经打的火热,这必然是一场极其激烈的斗争。从个体单位来说,这甚至比病毒还要不可见,但却远远比病毒更为强大,因为他的扩散是必然的。

要和病毒斗争,就必须有抗体,这个抗体就是马克思主义。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力量,才能在 “后现代浪潮” 的冲击下屹立不倒,砥砺前行。

年轻人应该感到光荣,因为,这是上一辈人已经难以理解和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们左支右绌,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只有年轻人,才能真正懂得网络,才能真正明白信息社会的本质,才能和它的消极面进行真正的斗争。

我们必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锅男必然灭亡!

知乎用户 李北方 发表

我就奇了怪了,分析这起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科研制度原因和学术环境因素,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就会被有些评论指为带节奏,为杀人者洗白,甚至还扯到境外势力上来。咱也学习一下类似逻辑,怀疑一下,这类评论恐怕是某些公关团队故意带节奏,混淆是非,模糊重点,转移矛盾吧。杀人者有罪当刑,这一点无可质疑,但是仅仅归结于杀人者性格问题或精神障碍,此外不准谈否则就是带节奏,就能堵住悠悠之口,保证以后天下太平了么?

…………

法律问题咱不懂。只想从一个心寒的在读学渣的角度,吸取血的教训,吐槽点个人的消极情绪。乐观人士、奋斗人士及学霸请绕行,俺只想躺平。以下只是牢骚之言。

作为普通人,家境一般者,大龄单身者,对学术圈(juàn)无兴趣者,切勿上贼船,如果实在挡不住好奇,那么去读专硕,在职读博,一切以混毕业为原则,以好就业为导向,拒绝所谓学术理想画大饼,拒绝 pua,一旦苗头不对,赶紧抽身,及时止损。

如果侥幸毕业,混得一张高等学位证,千万不要进一线城市高度内卷非升即走的高校,运气好的成为北大韦神,运气不好抑郁终身,实在忍不住激情杀人,那就一辈子毁了。去小地方院校混个编制,不要搞科研,尽职尽责教学,顺带搞点副业。趁着学历还值钱,去中学认真教书,去职校看住那帮半大孩子顺带引导他们不要跑偏,去参加地方人才引进,去国企发挥光热,总之逃离学术圈(juàn)。

什么科技创新学术情怀,肉食者们都做不到,你一个毕业即失业的眼镜崽掺和什么。须知刑不上大夫,学阀们可是有豁免权的,不要骂翟天临了,他只是个替罪羊,对学阀大佬轻轻放下,对普通硕博重拳出击,只敢拍蝇不敢打虎,这就是所谓整顿学术风气。

知乎用户 琅琊仙客 (吴梦楼)​ 发表

在美国,社会的进步需要牺牲品。

每一部涉及民权的法案,每一个公正公平的案例,背后都有一个逝去的生命,和死亡引发的激烈社会反响。

所以美国的很多法案都带着人名,很多案例都直接用受害人或加害人的名字命名。

那么,面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时,尤其是需要牺牲品去推动的制度时,你会怎么选择?

沉默并忍受?

主动当牺牲品?

让别人当牺牲品?

严苛又混乱的学术管理制度下,沉默忍受的是大多数。

自己主动当牺牲品,跳楼的已经好几个了,不过并没有推动什么。

这次有人选了第三条路,献祭一个书记,不知道能不能带来一些改变。

知乎用户 马达熊​ 发表

我为

@李北方

老师做注脚

如果复旦持刀杀人的那个姜文华真的如高赞和截图(放在最后了)里所言的话… 这简直完美契合 “锅男老实人” 的画像。

建议各位男同胞都能自信自爱风流潇洒一点,一不要做舔狗,二不要太天真,最后不能走极端。

然后关于师兄对姜文华的评价多说两句:

  1. “一旦遇到他认为的不公正,他完全不知所措,心里的反应会比普通人激烈,会有一些极端负面的想法,但他绝非是心里不正常的人,他会咬着牙,把咽不下的那口气咽下去。” —— **可惜,这还真的就是心理不正常。**心情需要发泄的时候就应该发泄出来,强行咽下去只会积累不平直至内心扭曲。
  2. “对爱情与婚姻很向往。对于自己爱的人和他认为爱他的人,他会用心去交往。文华在 Rutgers 的头 4 年,应该半个女朋友也没交,一门心思做学问。快毕业的那年,不知道是他忽然想恋爱了” ——对爱情向往,就去追求啊,外国妹子开放的一批,满校园直接去问能不能交往试一试,成功的几率都不小。4 年**光等着怎么可能等来爱情呢?**至于忽然想谈恋爱就更好笑了,想必这里的内心动机是:只要想谈就能谈上。
  3. “在师道尊严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的学霸,对老师言听计从,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从不惹事,如果别人和他发生争执,文华习惯性地会以自己退让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不用多说,只要用一点文艺复兴后的哲理思想去看这句话,就知道问题很大。
  4. “但文华做为 nerdy 式的爱情小白,完全看不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对于每一个约会都拿出做学问的态度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对待。” ——同样不用多说,做题家的思维是不能帮助你在更广阔的人生路上获得成功的!!

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我就不一一指出了。总之需要明白姜文华走到现在这一步,和他是老实人、锅男、做题家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

@李北方

同志批评锅男是为了宣泄情绪吗?并不是。其实是为了点醒你们啊!同样,我指出姜文华的问题是对他没有怜悯之心吗?我恰恰是希望越来越少的人会步他的后尘啊。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美国大学本科生如此的现象倒是已经很少会看到了。

知乎用户 褚斯时 发表

很多复旦的师生辟谣声称姜某杀人与 “非升即走”(中国特色 tenure 制度) 无关。

我个人非常不赞成。姜某在视频中也声称在数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具体不公正是怎么一回事不得而知,但复旦整体对于年轻老师的待遇确实系统性的不好。数院的一些行为激化了年轻老师与学院之间矛盾也是正常的。四十岁的人被单位打压,tenure 失败,人生也很难有重来的机会,基本上在学术圈社死了,去业界年龄摆在那里。说实话所谓的学术圈并不比一般的职场纯粹,文人学者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挤和倾轧甚至远甚于业界,而且近亲繁殖、门第观念更为严重学术圈完全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种光辉的象牙塔。这些情况在所谓的 “非升即走” 制度的执行上是可能出现的。

杀人罪无可赦,数院的领导王书记也非常不幸让人同情,但复旦确确实实要反思人才招聘、管理、培养、考核留任等一系列制度,不要搞养蛊。我也很希望复旦能够多招一些海归人才,提升一下整体的教学科研能力 (有的老教师水平真的一言难尽)。但如果学校的经费和编制有限,那就还是少招精招,效仿美国的学校只招收那些能够留校的人,然后给予充足的启动资金和其他学术资源,充分培养人才,而不是让他当写论文的流水线工人。

最后说一下我好朋友的经历,他目前就在复旦,去年期末的时候他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出现了试题泄露,导致考试出现不公平,当时这门课的任课老师知道情况后和同学积极协商补救方案,但因为一个同学向上反映而被院长知道了。

然后这个年轻老师就被记录教学事故,之后开完会回来这位老师就情绪失控,整个人跌入谷底。她当着我朋友和一大群学生的面哭了,哽咽地和我同学们说她不能留在复旦了。

实际上试题的泄露她不是主要责任 (是截图的人的过错),她也是受害者但她因为这个事故而无法上 tenure。当时我朋友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难过的,他说那位老师能力很优秀,教学和科研都很强,奈何没有什么过硬的关系,又阴沟里翻船,所以也就无缘留任了。

现实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就是空出一个岗位,然后找好几个人竞争,留下来的概率可能 10% 都不到,如果稍有出错就基本上得走人,年轻老师在重压之下战战兢兢不断内卷,最终还是免不了走人。只有学术和关系都满分的人,才能上岸。

知乎用户 独特立行的猪​ 发表

评论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从昨天发布到今天,评论区不断爆料,事件也越来越清楚)

1. 姜某本来在苏州大学稳稳的(目前采信的说法是到期未续聘),被当时是人事副处长的现书记,也就是受害者游說去了母校复旦,结果六年非升即走。(因为年龄超过 35 岁,不再享受相关福利,也很难找到下一家同等级的单位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作案动机就很充分了。但评论区也有人提出,学院招聘向来学院自管,人事部门不接触具体招聘这一疑点。这一点还等待继续爆料。目前评论区反馈,苏州大学不续签后,是他的博导帮他争取到复旦的。

2. 姜某在苏大教学时就有问题,曾经上到一半拎着凳子要打人。在复旦时不许学生发问,问就骂人。

——如果是这样,评论区的另一个问题:**条件这么好,可以换别的下家,为什么要走这一步?**也不难解答了。

根据最新网络消息,姜某是属于非升即走的协议(即原来说的是对赌协议,我个人对该类协议的态度是:辣鸡),也就是 6 年后如果不能升职,就得走人。评论区则表示他的科研成果是足够强的。

由此,得出两个没有决定性证据的推论:

1. 内卷太严重了,连学术界都到这个地步了。

2. 对赌协议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很梦幻。评论区说,他们的协议更像是养蛊,也就是没有固定指标,最后谁最强谁留下,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就不能按常理揣度了。可评论区同样有人表示,数院缺老师,不太可能只留那么几个。)

如果他是学术成果挺强,但只是因为不会做人被解聘,那对比下北大的学霸老师韦神,不得不感慨:在数理类专业上,我们对人才的管理真不能太官僚。(这段不知道怎么得罪评论区了,说韦的学术成果不如姜,不能类比——我很疑惑,这个举例需要学术成果对比?而且退一万步说,韦不如姜,不是更能说明问题?)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只有一点:在当事人除了被解聘,没有受到其他损失的前提下(以通报为准),采取这种行为,绝对是要受到谴责和制裁的,这没什么好洗的。评论区有不同意见的,最好补充点材料,不然大家信息不对等,你义愤填膺,我一脸懵逼,这就没意思了。

知乎用户 人类致富研究员老白 发表

之前关于这个事件的问题和答案不那么容易找到了,我把之前写的贴在最后面。从法律来说这个案件案情并不复杂,故意杀人当场被抓。唯一和之前各方报导略有不同的是,复旦的公告说凶手对被害人怀恨在心。之前的说法都是凶手对学院不与续聘的决定不满,蓄意报复领导层,和被害人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

凶手是 2017 年进的复旦,算起来是 35 岁开始的 tenure track,真的是…… 头太铁了。这个年纪进 tenure track 拼一把的,一定要给自己想好退路。不管是去企业还是跑路到次一级的学校,哪怕进三本带专职校,总要了解一下这些去处并且做好心理准备。而且他之前在苏大已经呆过一轮了,一般这种没拿到长聘的情况,大部分人都会去差一级的学校躺平。再开一轮 tenure track 的都是猛士,而二轮长聘还没拿到的通常结局都很惨烈,不管是在北美还是在国内。这是从个人层面讲的悲剧。

我在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突然想起了几年前敝系 tenure 考核没过的国人 AP,自从离校之后这位老师 linkedin 也不更新了,有两年完全没有消息。不过没过几分钟就查到他已然回国拿了正教授的职位,而且身在天坑学院但是现在主要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看起来是发达了。北美也有 tenure 不过的问题,但是一来人数少,除了最顶尖的学校以外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国内这些 985 级别的学校哪儿来的脸学哈佛不留自家 AP?二来就像我刚说的那位老师一样,拿不到 tenure 还可以跑路回发展中国家的母国一流学校。国内 tenure track 上的这些青椒,如果真的是很想做学术不愿意去二三本,跑路能去哪儿呢,非洲 985 吗?

最后,我觉得有司趁着调子还没有钉的太死,最好反思一下还要不要对躺平口诛笔伐得这么狠。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也是从 Rutgers 统计系出来的,按说比这位凶手晚毕业晚回国好多好多年了,应该是卷的更厉害了吧,但是人家直接回我们老家一个双非一本,不在双一流跟人卷了。稍微动动脑子想想也该知道,到底是不跟人卷来卷去舒服躺平的人,还是此案这种带着不成功则鲨人狠劲儿的人,对社会稳定经济进步的危害更大。

知乎用户 半瓶醋 发表

上午刚关注的一整个高浏览量的问题 + 回答,下午发现已经被删除了。

看到这个事件很遗憾很遗憾很遗憾,真的非常遗憾这样一位学术上优秀的人才最终以这样子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以下分享一点点我所了解的,如果有误,还请各位大佬见谅。

自己目前也是在美国的大学就读 PhD,作为社科类专业,到目前为止,以 graduate student 的身份经历了一次系里比较完整的招聘过程。结果就是在两位已经 campus visit 的最终候选人中留了一位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权衡下来也许更适合的教授。

同时也参与了心理学系的一次 job talk,最终的最终也只是在四位候选人里留了两位。

也就是说,系里招人,一定是根据岗位的需求而设定。

而入职的 title 一般来说是 assistant professor, 如果是 tenure-track, 一般五年期间,只要该符合的标准都满足,期间没有重大问题,考核过关,一般都能够晋升 associate professor。我的导师给我说她的经历,五年间也包括同事们对她的评价评分等等。

而且以州立大学来说,如果个人没有强烈的雄心壮志要去更好的学校,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 relocate 的话,一般来说,这份教职的工作最后就是一个铁饭碗。

看到被删除的高赞答案对于国内高校环境的描述,真的让人感到窒息。包括提到国内的高校一个岗位招很多个人,然后五年后只留一个,非升即走,实在是太残忍了。如果说一个完全靠自己的人,没有任何门路的人,外在这股强大扭曲的力量时刻在告诉自己你只能往前走,否则你就会完蛋,试问这如何让人不无助?不孤独?不扭曲??况且在今天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信仰的土壤太过贫瘠,比如说没有佛法中正确的知见来了解、认识、进而排遣、缓冲自己所有境遇中扑面而来的种种压力、斗争和困扰,又怎么不会出现类似这样子伤人伤己的极端事件呢??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一直一直要向外延申,我们的精气神的内耗会非常非常的严重,长此以往,外境的压力继续催生我们精神的内耗,而我们没办法去有效的调节和蓄能。当一个人失衡,远离中道,必然会出问题。

当然,关于「佛法」的知见,这里暂时略过,有兴趣的欢迎移步我其他的答案。

总之就是很遗憾,我相信姜老师在事发第二天的此刻,一定一定会懊悔不已,纵使心中有再多的抱怨、愤恨和不甘,也一定有让他懊悔却无力挽回的片刻。

可是此生已经没有办法重来,年轻时求学路的顺利,和多年后的求职路的坎坷,这种强烈的落差,这种高开低走的心理冲击,这么多年都在一点点地推着他走到今天这个令人唏嘘的局面。

很遗憾。

阿弥陀佛

知乎用户 传蕙 发表

有人说:“非升即走”是从美国学来的。但是,这些搞 “非升即走” 的单位,没有注意到一个区别:中国的绝大部分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掌控在体制里,离开体制,不容易有好的出路,特别是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即使是社会上混得开的老板和各式人等,多数也是会处理与体制的关系才混得开。

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和研究所里面,混日子缺乏学术水平的人占了大半,权力也很大部分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姜博士是无可争议的优秀人才,却被逼得离职而去 – 俗话说就是 “混不下去了”。这里面包含了什么呢?

知乎用户 只会抓兔子的猎人 发表

说一说,我对 “不唯论文论” 的理解吧。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我说了算(解释权归我)

与其不唯论文论,还不如整体一刀切:论文达标即可留任。

就像高考,你只要不过线,就没有录取资格。这就是我理解的公平。

但是,你这儿出规定,那儿出规章的,这一出,那一出,谁知道该遵守哪个?


只是就算我再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杀人者死,正当防卫者除外,是我一直坚持的。

我曾经说过,就算是非升即走,我可以搬砖,我可以码代码,我可以做家教,我可以做培训,我可以做外卖员,我可以做快递员,我可以做自媒体,我可以做胸罩推广,我可以回老家去种地,我可以回老家养猪,那么多年的教育告诉我的是:就算是不做老师,不走科研,不进大企业,我仍旧能快快乐乐的活下去。

只是杀人就算是再有可以怜悯的背景,也不值得同情。

只是教职的改革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如果事无统一标准,那么就会沦为黑暗交易的渊薮。

此外:

罪行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影响特别广泛,杀人者死,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只看判死刑和执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别的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其情可悯,其罪难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知乎用户 阅读修身​ 发表

以前看过一个消息,国外有个博士被导师无限延毕压榨,愤怒之下,杀死了导师。然后高校就规定了最长延毕期限。

知乎用户 子不语​ 发表

故意杀人罪是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判罚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杀人罪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

中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

知乎用户 悠然听风​​ 发表

知乎用户 P 等于零点零六​ 发表

此次事件对复旦意义非凡,至少影响 5 年发展。

很多年前复旦就运用其强大的 zz 敏锐度,提前布局,倾注大量校友媒体资源,建设党史教育纪念基地,其实际意义当然是好的,但也不乏少数 zz 投机份子希望借此百年党庆之际开启快捷通道。

原本顺风顺水,只待上海视察之时一举成为典范,岂料竟发生如此恶劣事件。回到事件的关键词 “行政书记 + 数学天才”,折射的却是复旦学术理想和党 z 领导的不融洽,加之发生在高考前夕关注度骤增,不免为 71 行程的不确定性蒙上阴影。

和西南某技术学院不同,复旦一直为校友资源投入巨大,具备强大的主流媒体控制能力及公关效率。此次公关还算及时,本来只需掐断主流报道 + 付钱撤热搜,等着事件淡化就好,奈何多此一举,广播精神病嫌疑 + 被害人和蔼可亲套路,引得自媒体入场发酵。

希望该案件能公开审理,给大家一个真相。

知乎用户 无本之木 发表

在学院党委书记当面向其宣布解聘决定时突然发难,杀害了该书记。

这个案件里我注意到的就是这句话。很多知友在讨论非升即走的制度,我反倒觉得制度只要做好配套措施,就不是问题。

非升即走的系统,自然就意味着压力很大,用人单位是应该考虑到被辞退者的心理压力这些,做配套疏导,并且为后续求职提供一些帮助的。

受害者是数学院一位行政人员,而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HR,应该也没有受过专门的辞退流程的培训。这样一个对他人影响沉重的困难时刻,让一个未受训的非专业人士处理,其实是一件相当不负责任的方式。

现代企业管理里面,裁员已经成为了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失业不仅毁掉了前途,甚至会毁掉一个家庭。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专门提供裁员(downsize)服务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这种公司主要是帮助企业在裁员过程中处理法律问题,尤其是劳资纠纷。当然最好的处理就是能避免纠纷。裁员公司不仅能扮黑脸拉仇恨,还能给员工提供心理引导和再就业辅助。即使真的出现问题,锅也是第三方公司的。

乔治克鲁尼的电影《在云端》就反应了一些裁员专家相关的工作情况。

在知乎搜了一篇这个电影的介绍:

[HR 应该看的电影《在云端》,一名好的裁员专家是怎样的?剧情感动而残酷​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93656373)

截屏一段,大概能了解一个裁员专家、裁员公司需要能提供什么服务。要让一位研究数学的书记去培养好共情能力、学习心理疏导,显然是不合适的。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

知乎用户 一横 发表

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该怎么承担就怎么承担,但这件事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能被忽视。

比如非升即走的制度是否还能这么加速地玩下去?

[高校教职非升即走是否真的不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何?​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1415192/answer/1929787640)

非升即走这种制度不是不能用,只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有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执行环境。

这样,即使是最残酷的竞争,也好让参与竞争的人在心里有一个对自己比较准确的认知与定位。

很多人不去玩这个游戏,他们所反感的并不是竞争,毕竟当年都是从高考这样的独木桥挤过来的,没有多少人会惧怕竞争。

大部分人所反感的,就是这种由单个的人所操纵的不确定性。

非升即走,明面上是制定了一堆的考核制度,实际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拿到名额的,依然还是一堆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这就好像一些公司会神经质一样地重奖或重罚一些员工一样,一个员工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经常经历大悲和大喜。

喜欢这么做的领导,一般都是为了享受这种 “自己可以随意操纵别人悲喜” 的掌控感。

待在这样公司的员工,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努力方向,如果有,那最后肯定会是揣摩领导的意图。

我看了这个青年教师的履历,应该属于那种很有能力,却又喜欢在学术上单打独斗的类型的人,发表的论文很少有那种多多与别人合作,轮流来一作的情况,也没有抱国内大腿的情况。

这种人在非升即走,又人情复杂的环境里竞争,最后大概率都会拿不到名额。

对于非升即走式的竞争,我觉得个人不是不能参与,而是要提前给自己找好确定存在且可靠的退路,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下,就觉得自己也有的那种退路。

比如很多人之所以会去这种高校去非升即走,想的都是,自己大不了还能去个地方院校混个编制。

而事实上是,某些学科,即使是地方院校,也开始变得十分挑剔。

挑剔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有的选。

而他们有的选的原因,也是因为太多人都觉得自己大不了还能去个地方院校。

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这个退路,就没有了。

还是那句话:

这世上本来有很多条路,只是走的人太多了,也便没了路。

愿世间再无此类悲剧!

知乎用户 终将谢幕 发表

知乎用户 朱英楠 David​​ 发表

高校既然走聘用制,就应该签订劳动合同,应该完善相应劳动法规,什么博后不达标连工资都要退这种吃干抹净的,劳动法应该管,劳动法不管,就只能刑法管了。

知乎用户 范小茗嘿嘿嘿 发表

死刑。这只是开胃菜。如果问题根源无法解决,再发生十起,也只是媒体津津乐道的 “趣事”。

知乎用户 Toby​ 发表

自称是姜文华在美国的博士师兄,真假自行判断

知乎用户 岳京杭​ 发表

干得漂亮


画像开始偏离人们的常识,或者人的常识被迫着趋向现实。

jojo 里有一个吉良吉影的连环杀人犯,其形式深刻而真实。

杀人案的发生大家一般对于凶手的画像是:单身、男子、失业、鲁莽、低素质。

然而现实情况是拥有美满家庭、稳定工作反而更可能造成连环杀人案。

当街捅杀这种事件其实也有所耳闻,但是某高校老师作为凶手却很有新意。

某高校公关真是厉害,这个事件的新闻都没有在标题去提学校的名字。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这么极致的选择出现在了一个比大多数人都要成功的人身上。

选择权的丧失没有人可以逃脱,不升即走单方面掌握在学校的手中,逃不掉,无处可逃,竭力跪舔等待施舍。

其实大多数人并非舍不得放弃尊严,但是舍弃尊严后也换不来施舍的话,交易的信用共识就会瓦解,生没有道路,那就剩下死的道路。

知乎用户 逝影绝忧 发表

不要污名化凶手的精神病,而是要反思中国为什么,高校有这么多心理创伤的人,反思为啥大批量制造抑郁症的高校环境。

需要反思的是制度问题,而不是污名化凶手。

我在医科大学的时候那是我人生中最阴暗的日子,我在附属医院的时候,我也没上几个夜班。

我一边看着执业医师考纲的 精神疾病,一边思考自己的处境。

我当时就是抑郁症的 3 条核心症状的一条 ,兴趣减退。 附加症状 2 条,

1. 睡眠障碍,2. 自主神经功能絮乱。头疼头晕,

轻度抑郁的诊断标准,至少 2 条核心症状,2 条附加症状。

我当时在医院的实习时候,我已经有了 1 条核心症状 2 条附加症状了。

我距离抑郁症仅仅一线之遥。

我不是傻子,我知道,抑郁症的人下场,没有一个人在中国的大环境有好下场。

在东北的环境,抑郁了身边人只有落井下石,没有雪中送炭,只有自己能救自己,我要是真的抑郁症了,我的女朋友也会离我远去了。

附属医院的规培生,研究生,博士,抑郁症的超级多。他们就是前车之鉴。

我在附属医院时候压力很大。

我觉得我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为啥读个医科大学变得心理不健康了呢?

我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的心态最好人了,我都这些症状,比我心态差的,都在硬撑着。

好好的一个人,学医后,为啥变成这样。

抑郁症是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点。

那些衣冠禽兽,专家教授,老师,正义的人士全在这个附属医院里,他们都懂抑郁症,但是为啥那么多抑郁症的医学生就在他们眼前,那些白衣天使反而视而不见呢。、

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只剩下了唯一个一个结论。

附属医院是藏污纳垢的地方,里面都是白眼狼,谋财害命收红包,收回扣,睡护士,做手术和女生开黄段子,性骚扰,医院里充满着职场霸凌。

都是一群虚伪又做作而伪善的人。好人都被排挤走了,能在附属医院的剩下的大夫都是王八蛋。

一个个在知乎写故事,写自己医者仁心,你看看他们现实中在医院干的什么事????

然后当时在附属医院有个护士对我挺有好感的,我当时已经告诉他们了,我有 211 女朋友,异地。

护士说没事,她也有男朋友。

然后护士给我拉进去了医学生的 SM 群。把我恶心坏了。

学习群 20 人都凑不够,医学生 sm 群怎么凑够的 400 人的??

QQ 群垃圾人数那么多,为啥在现实生活中反而隐藏的那么好?

原来大家各取所需,眼不见为净。

因为不合理的规培制度,医学生已经大面积心理创伤了。

我母校的那个我不写了。熟人太多。类似的群,知乎粉丝拉我进去过,晒个和我没熟人的东南大学的医学生的群吧。

这是东南大学为主医学生建的 SM 群。女生远多于男生。管理都是女孩子。

这群里 清华 北大 复旦 协和 中国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的都有。不是学渣群。

医学生劣根性,歧视低学历的人,认为学历高的人就是比学历低的厉害前途好。

当时我就顿悟了,原来大家都是互坑互害。(我不晒有熟人的群,东南大学的距离我这十万八千里)

(我自己母校熟人多的那些群我就不写了,毕竟拉我进这些炮群的护士,对我很友好的。也没做伤害我的事情)

二八定律,在男女关系也适用。

只要男孩子足够有能力,真的很多女孩子追你,和你约。男孩子没能力,写 1 万封情书也追不到。

大家都在闷声发财而已。既得利益者又不会到处说。

社会上坏人多,好人少,正是因为我是好人,所以在当时的医科大学不合群。

第八版精神病学写了。

大多数患者性欲低下,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家庭环境往往不和谐和破裂。事后多有愧疚之心,但往往难以控制自己。

医学生啥都懂,但是大面积的医学生病了,医者不能自医。

该反思的是附属医院垃圾的规培制度,反思的是不合理的夜班制度对人的摧残,该反思的是医学院的课业压力大,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该反思的是不合理的研究生制度。

只要这些吃人的制度不改,这类案子还会发生。

知乎用户 玩玩玩玩玩玩大夫​ 发表

有点被震惊到…….

任何群体里都有性格偏激的人,性格决定命运,何必自断前程。

其实,高校有时候也是人间修罗场啊,里面的门门道道多着呢,青年教师的 “非升即走”,硕导博导和自己学生之间的恩恩怨怨、唯论文论、申请项目的激烈竞争、学院派系之间的人际关系……..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修行。

只是说,这位老师,作为复旦大学这样顶级学府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不是选择理智地和平地去解决,而是选择了暴力伤害他人。

还是有点不能理解吧,这位老师的心态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一场悲剧,两个家庭,两个读书几十载的专业领域人才,就这样因为冲动而无法挽回。

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位青年教师是走的人才引进计划进的复旦,他和复旦签的是为期六年的科研任务,六年时间到,他没有通过考核。由该名学院书记代表学院宣布解聘他,然后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回想起,我在读研一的时候,跟我的导师说的是我以后想继续读您的博士。

然后,在读研的几年中,看到了搞学术、搞科研,真的是不容易,师兄师姐们为了小论文、为了毕业论文一个个熬夜秃头、几乎都是单身。

我也发现做项目是多么的难、多么的熬人,老师的一个社科基金项目,单里面的一个小小分支就可以拿出来写一篇硕士毕业论文。

即使辛辛苦苦读完博士,找工作也是相当的难,土博留在本校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而去其他高校的师兄师姐们压力也是巨大,基本上青椒就是非升即走。就算是去考公务员也是竞争激烈!!

所以,在我读到研二的时候,就跟导师说,我改变想法了,不打算继续读博,想先工作挣钱。

然后,到现在,我当了一名高中老师。每次和去了某高校的博士师兄聊起来,感觉还是我的工作压力更小一些,而且工资还高一些。

-————————————

说真的,搞科研、搞学术,真的熬人,不仅熬掉你的青春,还熬掉你的脾气。

青年教师非升即走,走?他们能走去哪里呢?

比如说我师兄吧,他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 35 岁了,假如跟学校签一个 5/6 年的合约,等他几年后如果因为考核不合格被解聘。

那时候他已经 40 岁了,那么他还能去哪儿呢?

去企业吗?他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啊,他只会搞模型,写论文,讲课啊!考公务员吗?他的年龄早已经过了啊!!

真的挺心酸的。

-——————————–

这件事情本身不需要多解释,这位老师的影响已经十分恶劣了,即使是被解聘,也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去伤害他人。

即使是被解聘,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出路,也应该是有出路的。他这样做,才是封死了两个家庭的路。

这件事,也不必去上升到整个教师群体,任何群体都有偏激的人存在。

只是说,现在青年教师、科研人员的压力确实是大,还是希望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高校能和青年教师站在同等的高度,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知乎用户 数学老师考编记 发表

人口红利、内卷受益最多的还是他们这些党政干部,劳动力哪怕高级知识分子都不是稀缺资源,稀缺的是权利

知乎用户 gunner​ 发表

数学专业的科研型老师不擅长教学和有点怪脾气是合理的。不应苛求。纳什有精神偏执,,图灵是同性恋。

呼吁刀下留人。干卡脖子项目需要千千万万像姜博士这样的天才。姜博士这类天才,全球也没几个。姜博士死了,美帝最高兴了。

我怀疑当年大力推行非升即走的闵维方和张维迎之流简直就是美帝的卧底,故意恶化我国的创新环境加剧内卷,逼走人才!这两人在都曾留学美帝。

而王书记这类官僚型干部,随便一板砖拍下来,肯定能拍死不少。去年面对新冠疫情而盲目乐观的湖北省原省长就是典型代表。擅长欺下媚上!

数学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数学家长期工作只需要三样条件。

诺大的国家,连几个数学家都养活不起吗?倒查几个贪官和无良院士足以!

知乎用户 Schumann 发表

首先吐槽知乎把原本问题的上千个答案都删了,动不动就删答案,对问题和回答者太不尊重了。然后也写一点感想。

从复旦统计专业的朋友那了解到,姜老师平时就是很极端的类型,上课也让学生比较反感。所以这次也不能完全归咎于 “非升即走” 的机制,还是有很大的个人性格原因在里面。

但评论个人如何意义也不大。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有 2 点。

1. 从国家层面,“非升即走”确实给了青年教师很大的压力,但你说这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制度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采用 “非升即走” 制度的原因是,高校远远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博士!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即使取消非升即走,高校也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岗位,取消之后只能一开始就不招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让博士们有更开阔的就业眼光与更广的就业路径,不要让他们 (以为) 只有进高校当老师这一条路。

2. 从个人层面,人不要被学历束缚了眼界。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它给予了一个人足够的认知和思考的能力,从而让他有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的能力。更大的成就不应该带来更大的压力,姜老师即使不能续约,也完全可以过上 99% 以上的人都可望不可即的生活。学习带来的收获不应该只在试卷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生活中处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在读博期间了解了科研的情况,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并不适合科研。从而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路,而没有去逐很多并不了解情况的人的波和流。这是学习给我带来的收获之一。我很感谢自己的导师,在我表示想去中学当老师的时候,他表示这很适合我,而不会像很多导师,一定要求自己的学生进学术界 (或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裙带关系),而不管他适不适合。

——————

“非升即走” 槽点很多,超高的淘汰率是一个大问题。不过我不是来争论这个的。看问题不仅仅是二元的。不是只能支持或反对,然后两个阵营开始互喷,只管立场,而不管说的有没有道理。(当然这批人也很重要,会影响上面的重视程度。) 看问题可以是多元的,为什么有这个现状,如何解决,自身怎么去做,都是看问题的角度。这样看问题,会从文字中得到更多受益。

知乎用户 罗承成​ 发表

tenure track 引发的血案?

看了很多长篇大论的回答,感觉不痛不痒,只有极个别国外亲身经历 tenure track 这种学术职业模式的才能说出合理的话出来

姜文华,上海本地人, 复旦当年特招进入数学班,后来一路数学专业,但职业过程不顺利,上课时脾气不好学生无法接受。

以上为新闻资料,其他个人透露的具体细节,无法考证。

那么发生这种惨烈的情况,到底是谁之过?

一 我们过去没有这种 tenure track 的土壤,学术风气不佳,怎么办?

造假,短期批量制造论文狂发 SCI,论文数量经济学,肆意欺压学生,匮乏学术民主讨论和决策,项目奖项评审糊弄舞弊丛生,没有高水平教学及其责任心和确有效果的导向,低水平人员数十年来积累 的占据了大量岗位,被举报的连大案要案都得不到强力惩罚(不仅属于学术腐败,还属于人民纳税钱的诈骗),

就是水平过低,行为错误(数量导向),监管失效

在种种局面下,怎么来评价包括招收 tenure track 的人员,或者如何在最后一刻抓住这种救赎式的改革呢?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譬如六零后,七零后,绝大多数占据了所谓的导师岗位,实际就读年代和实际水平,包括个人素质,所有人有目共睹,他们还需要待在位置,包括继续影响下一代学徒 20-60 年,而且在监管没有强力改善的情况下,局面自然很难改善

怎么办,就得抓住类似美日德英这种,好的大学,譬如类似中游以上 985 的大学,他的条件和学生,平均水平要高,让这些大学有理论上的条件实现 tenure track 的良好结局,不然更无从谈起改善

那么,如何评价和招收 tenure track 的人员就是最最关键的问题:

1 如何评价,数量经济学,已有位置的人员来评价,或者生化环材式的评价一切学科,用杂志档次个数量?

绝对性的不行,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很多国外的例子

从知乎和科学网上有几位国外的走 tenure track 的老师的个人论述,和我们可以观察著名大学里最近二十年已经 tenured 的老师的学术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有造诣者绝对不是靠堆积杂志论文来获得学术名望的

举几个著名反例,某科学网红,几十年如一日用同样的别人的方法和别人的工具年年大批量制造高档次杂志论文,美其名曰他还有大成就未实现(因为去当管理者了),这样的学术品味三流的家伙会支持什么样的 tenure track 呢,而且他自己本人当年正是钻这个真正的国际知名专家都耻于钻的空子,而且这家伙在前面近二十年里从未获得过行业重要奖项,但是高档次杂志论文非常非常多

第二个例子,就是韩春雨事件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些所谓生化环材的比比皆是的号称大师们的家伙的表现,某 “大师” 讲,韩是小作坊出大成果,已有的大师是大批量正规作战(类似这种话),可是这种固定打法,制造出了大批量论文,这能代表何种水平呢

换到其它学科,能复制生化环材这种模式吗,就是猛发论文,你就厉害了,问题是即使是生化环材大家都猛发,比的是工作水平,还是高档次杂志的发文数量能?,其它学科不能猛发高档次杂志,又比较什么呢?

各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呢,譬如数学周期很长,工程类的难以猛发高档次文章,

被认可的成就又是什么呢?就是大家追捧你,跟你的风,不然你就是平庸学术人一个而已,没有比任何人强的高人一筹的资本

可是,我们不去谈生化环材,大家说我们国内怎么能做得到,这么说都没法吃饭了,

2 根子来了,就是我们雇佣多少个高水平或者未来有希望成为高水平学术工作者,我们才够

中山大学据称断断数年招收了 8000 个年轻科研人员,然后再大规模淘汰,

各个国内知名大学招收很多人员,然后大部分淘汰,被知乎孩儿们成为割韭菜,就是拿到了大量的论文数量,然后再开掉,剩下的是最能发文的这种(这种例子现在很容易在身边看得见)

我们在招聘上本质上还是搞的数量经济学,

i 那么譬如类似朱文华的 tenure track 人员,a 评价他的或者有位置的人水平不如他,他怎能服气,b 数数的话,不重视水平,他还是不服气,c 你拿数量经济学搞新的 tenure track 的人员,他怎么办,只能找他自己最容易发的内容套取高档杂志的版面而且还能稳定在 6 年里经常性的发表。因此他哪有心做难的,或者创新的这种唯一能博得学术造诣和声望的工作呢?

ii 6 年本身就不足以去探索一个难的或者新的领域,而且最后还能发出高档次杂志文章且引用数较高,这个太难了,新的东西被认识和承认都需要一定时间,学术评价必须 “让子弹飞”,生化环材里的譬如很多诺奖也是 “让子弹飞”,做了多年冷板凳才终于迎来被尊重承认的一刻

iii 我们本质上还是现实里真需要招聘很多人员,然后让他们 PK,六年以后很多人贡献了一堆文章再走人。不需要,如果是按新的大学发展计划,要有可以对比的国际一流大学,不算生化环材,国际一流,绝对不是数数,而且数数也绝对得到不了 国际一流,国际一流必定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会有很多个人从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就意味着他会搞高水平的科研?

可以讲没有意思的科研水平和平庸的科研想法,才是绝大多数博士毕业者的本质,否则世界前列培养的大量博士生都成了知名学者了,实际现状就是大多是人没有留在学术界,留在学术界也不见得表现好

再举二例,某诺奖获得者在默默无名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多年苦心孤诣的成就,他在多次不被认拒绝发表后,最终发表时他发现居然和另一诺奖学生(此时已非学生身份)的工作在非常接近的时间里发表,而该学生从未有该方面的学术经历,气的该诺奖后来拒绝相关的学术邀请,另一个例子是某国际大师的学生多次剽窃他人思路,且被其它大师所揭发,这样的建立个人进军学术圈的没意思的科研想法,是没有意义的

归根结蒂,就是这个人必须要有好的想法和好的工作做支撑,他再走 tenure track,不然平庸的博士毕业生,大家为了谋生,有一点无聊的点子,就来应聘,最终是绝对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3 国外著名大学搞了那么多年 tenure track, 也不能说应聘的多多宜善,必须要 100 个招一个,可能未来都不见得有成就,招了很多只会灌水的,未来就算留下来也必定只会灌水。

人数必须得非常少,其次要优中选优,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一流

那么有人说人少所以多招,这是鬼话,讲课的师资,相当于 985,211 的里面的人员早就绰绰有余了,几年招几千人,最后留下一点点,这叫需要大量招人?大量招人也必定招不到好的人员

4 招完很少的两三个人,培养 8 到 10 年,我们得投入啊,招 8000 人,怎么投入,招 8-10 个都没法投入,招来的人要好好培养,大力支持,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可比较的高手,(这段话是参考了国外 tenure track 人士的说法)

二如何保障国际著名大学的做法在国内得以实施

1 一定要权力彻底退出专业领域,任何决策,任何举措,都要充分民主化讨论

i 但是对于高水平的学术要求和招聘要求及其考核,必须要按中国人民的 意志,你不能做低的,只会灌水祸害钱,祸害学术发展,祸害技术及对应的经济发展,所以高的可以对比国际高水平的要求,必须引入国际学术发展水平的标准,而不是国内混学术大锅饭批量制造 SCI 者的讨论来定,譬如某科学网红的意见就必定不能采纳。

ii 新一代的高水平学者,他们在现实中发现了学术,学生,大学,教学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一个非常民主的讨论决策环境,就可以随时高水平的改进,而个人,或者少数人决策就会非常片面,或者有明显的问题,或者自私谋私,总之结果必然是常见的很差,甚至有害他人,益处寥寥无几,或者干脆无法改进,拖延拖置那都不算个事。

2 权力退出专业领域,民主化决策,还学要高度的民主化监管,这样一套下来,所有我们看见的,大学里的,学术圈的丑闻,丑恶现象就会大幅减少,这样有利于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成长,不能高标准,土壤不改善

3 已有的低水平人员的出路,去教学,不要再死皮赖脸的搞灌水科研,不承认,不给予任何表扬物质鼓励,

三 教学和退出机制

我们找个非学术职位的人员,告诉应聘者,你被开除了!

i 疯了? 你必须要搞一个专业评审人群的意见,然后在可对比的情况下,留下 1-2 个人,其它人心悦诚服的离开

ii 而且你一开始就要告诉应聘者,最后三选一,或者达不到国际高水平,一个也不留,不要长期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一开始就只要高水平的几个人,他自己的科研认知当然很高,离开也是按高水平的科研认知来的,绝不会不理解退出的原因)

iii 不同的专业必须要有不同的时长,而且个别人员如果仍处于在评估良好开展中,要多延续额外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目前科学研究水平较落后的领域

iv 教学的水准,要先订好(这也是参考多位国外 tenure track 的人员的论述),你不好好讲,学生接受不了,这种教职,3 年后就免掉了,这样的人再强,也不能在学校里待着,去大型研究机构就完事了

四 考试文化下的学生和专业人士的成长问题和心理问题

就朱文华,无法了解其少年成长轨迹(但是该人被多位所谓的熟悉者声称不善言谈交际,且明确的近几年脾气不好不被学生接受无法授课),无法说明其必定是单一考试精英型的,但现实里的中国考试精英们,无论长年累月搞奥数,还是长年累月拼高考的都可能高度存在以下问题

i 中国是世界上的考试大国,考试水平能够达到极致的状态,就是奥数,高考都能搞到接近满分的程度,而且对于考试精英们,全部青少年时期全部投入到高强化的其它人生内容一切从简或者约略不要的的考试训练的程度

a 素质教育哪去了,个人爱好,个人娱乐,个人感情交友,亲子的时间哪去了,最重要的阅读时间哪去了,人的全面成长全垮了,知乎上关于衡水中学土猪拱白菜里,有很多学生讲,我支持,我大学里才建立三观(某 top2 原话),

发展心理学,在考试精英们的人生里失效了?人的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不要发展心理学了,只要考试训练大纲了

b, 玩命搞考试,还中学生的,对高等教育的帮助有多大,这么玩命得到的分数没有直接意义,而且分数唯一证明了玩命的情况,和智力水平相关性很差,学生在智力水平不是很差,平均水平附近下就完全可以实现高分效果(否则衡水中学的中学生难道比北京天津学生的智力高得非常多?),绝非适合大学高深的理论专业学习,尤其是一分数千人,在较高的分数段里根本就证明不了任何实质差异,结果到了大学里由于教学问题,和学生放松了,适应不了深入的抽象理论学习,最后都是只得到了一塌糊涂的专业结果

这样的大学积累是超低效的,当然非常更不利于研究阶段的发展了,根子在哪里,其中一条就中国人把人生最宝贵最富精力的阶段扔给了非常极致的中等知识的考试训练,耗光了对知识的兴趣,没有后劲了,考到吐,考上了就一切 OK 了,

玩命考试是有是个人就知道必然有副作用的,包括衡水军事化训练考试模式的人们,他们也知道这么做不对!!! 归根结蒂,即使中等知识考试过度训练的危害从方方面面讲:是终生的,是价值奇低无比的,

ii 中国人的心理问题,这里主要是考试文化下的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心理问题

a 由于国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开展,包括专业人士的素质,不仅圈外的人感觉不理想,即使是圈内的(本人亲属做这方面工作,本人多次因此参加过专业领域会议)也认为很差劲

根据不确定的新闻常年报道的人数,中国 9500 万人正被抑郁症困扰 (腾讯新闻),我国有超过 5400 万人患有抑郁症 职场人群已成抑郁症 “主力”(央广网),我在多年前看过一个省会的关于中学生抑郁的调查(印象里超过 80%)

b 大学里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有多少,那么同理,老师难道就没有多少严重的抑郁倾向的人士,而且在人格障碍里或者精神方面的问题里,按诊断标准,有数百种障碍,而且现实中,我们轻易 的发现各种各样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这些障碍很容易的发展在人生早期,或者由职业造成。这是非常现实的,但大学里开展相关帮助或救助都很弱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见关于大学生,研究生的抑郁或者双相的话题,仅仅在知乎上就是多么猛烈的出现,令人震惊,关注了一些相关的话题,让见者非常沉痛,有家庭造成的, 学业造成,倒子们(恶劣卑鄙的‘导师’)造成的

iii 怎么办?成长的烦恼风靡中国三十年,三十年前,少年时代的我们就非常喜爱这个引进喜剧,恐怕很多人 都希望有一个西沃精神科医生的父亲,可是精神科博士毕业,还要经历多年的上级医师培训,才能独立诊治,而我们呢,三十年后,还是非常匮乏如此专业水准培养的治疗者,大多都是完全业余的,或者少部分是本科硕士毕业之类的治疗者

现在是 2021 年了,社会在急剧变化中,必然有上百种精神障碍发生在普通人群里很正常,心理长期抑郁,畸形观念,暴躁,双相障碍,不管是学生,教师,企业职员,公务员,还是老年人,都需要一个专业治疗,它和新冠病毒一样需要专业治疗,有了专业治疗,才不会进一步发展,在某专业会议上,最知名的安定医院的一个医师讲,有些青少年容易发展成双相障碍,这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

iv 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抵御一切问题的核心

有了心理问题,人需要找大夫,那么平时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不容易在外部压力,畸形的外部环境或者畸形的环境要求里,心理发生畸形,疾患

a 所以我们要多读好书,多读人文类的书,多读大师写的书,多看大师们的言行,多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像钱钟书,李敖,心理学名著

b 我们除了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还要有知心同好的朋友,有父母可以倾诉,感受家庭的温暖,或者自己一个人在外,有多年的好朋友,这样的亲情友情,是人生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c 走过多年后,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大家意气相投,讲究温良恭俭让最好,至少要讲仁义理智信,从小没有良好的品质,再会考试,考到世界第一,别人也不愿意和你交朋友,最多只是利益交换而已,臭味相投的小团伙罢了

这里再试举两例,都是人生大多数时间专攻某一领域的,陈景润先生是七八十年代名震中华大地的偶像,我们小时候钦佩的不得了,在文革互相揭发,品质败坏的年代,陈景润(很多没文化的人称之为书呆子)在强大的恶势力下拒绝揭发陷害自己的老师华罗庚,

再有,张益唐先生博士毕业后多年离开学术圈到处打零工如饭馆或者讲一点本科的课,非常不得志,但是仍然 有很多朋友,而且张益唐先生有音乐文学方面的爱好,他的旷世成就就是在音乐家朋友的家里面突发的灵感

有好朋友,自己有好的素质,非常非常的重要的,因为人生不是做题,考试,搞一点学问就是全部了,太多的不同纬度的空间了

五 为什么大学里的人员素质很多已经走到了非常糟糕的程度

1 人格崩坏到一定地步,危害性是非常高的,它体现在对他人的损害,对没有强大民主制约的必然的乱用权力对他人的损害,总体说就是对公民和社会组织正当权益的侵害

具体有很多人格特征,譬如对现代公民遵守的规则毫无了解和养成相应习惯,缺乏对好的和坏的事情的对应的感情变化,对于一切侵害他人自己得利的损人利己行为的高度习惯,甚至麻木得即使没有利益也要损害他人

原因在哪里,上面可以充分找到:

归根结蒂就是早期没有正面教化,和部分人群具有很强的负面教化,和后天不良职业环境熏染

随着长期的恶性发展,最终如在读博士或者毕业几年之内就会达到本人人格扭曲,和必然的伴随的精神疾患

2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给予物质上的刺激,漏洞一大堆可以钻,负面行为处理虚设,与管理人士 不当勾结,如果再掌握本来学术圈就不应该存在的权力那就是最糟糕的情况了,就会持续恶性发展,,走到了反社会的地步,很多人侮辱学生,侵害女生,无理不让学生毕业,大搞项目资金诈骗,最后就出现了让学生叫爸爸,转移经费给老公,称王称霸唯我独尊,每一年在许多知名高校都有数个学生因此自尽,纯属流氓和犯罪行为

回想起八十年代,当时社会出于一种刚刚摆脱文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闲散人员,在社会上耍流氓,地痞,混混,引发了后来的严打。观倒子们的行为,与八十年代初城市里的严打对象的特征高度接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需要严打

3 当素质糟糕,人格崩坏者,再不最大限度的搞专业领域,职业民主,那当然任何规章制度,任何有效的规则,譬如 tenure track 的招聘,考核,实施,监管就无法确有效果的实施

4 我们也可以联系到众多知乎孩儿所痛斥的大学里的倒子们(无良导师),以及考试精英们除了自我摧残式磨砺出来考学本领以外毫无正面素质的状态,就可以知道在考学岁月以后的职业出现这样的人生结局,其实是非常非常必然的

知乎用户 糊弄拯救不了本质 发表

看了视频,其实他被捕时还是比较冷静的。但是说到不公正待遇和陷害明显又有情绪波动。觉得需要他把不公正的待遇和陷害都写出来和学校相关人员对簿一下,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知乎用户 lundao kun 发表

6 月 7 日晚上 7 点多,上海警方在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被害人王某经 120 现场确认已死亡,犯罪嫌疑人姜某被警方控制。

对于这个公告各网友的注意力在第一时间均被试图匿名的某高校吸引,忍不住纷纷吐槽,众多营销号也觉得槽多无口:

不少营销号在转载此条新闻时时带上了百度地图,或者是直说 “百度搜索后邯郸路上唯一的一所大学是复旦大学。”

6 月 8 日,关于这个血案的各种消息在硕博圈里漫天飞

警察到场后的视频也流传了出来。

已经确定的消息为:被害人王某,为复旦大学数学学院的党委书记。犯罪嫌疑人姜文华,为复旦大学引进人才,青年教师。在 6 年内,他需要完成科研任务考核,不达标会被解聘。据犯罪嫌疑人所说:被害人此前与他有严重矛盾。党委书记对犯罪嫌疑然当面宣布解聘决定,后被犯罪嫌疑人割喉,当场死亡。

网传:学校以犯罪嫌疑人科研考核不达标为由辞退他。

此事在网络上发酵了整整一天,6 月 9 日,它突破高考与疫情消息的包围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与此同时,非升即走也荣登微博热搜榜,就小编我自己看到的情况而言。非升即走这一话题热度最高时位于微博热搜榜第 24 位

此时网络风向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种主要来自普通网民:犯罪嫌疑人品德败坏,会做下杀人罪行者怎么能当高校老师?你们这些与犯罪嫌疑人共情的人思想有问题。你们又在玩受害者有罪论。

第二种来自 “青椒”、科研工作者或者是对科研工作有所了解的人:犯罪嫌疑人的遭遇很可怜。他会做出极端行为与非升即走制度有关,非升即走制度压迫人。我们急需改革。

第一种声音在疯狂攻击第二种。认为会同情或者叫会与此案的犯罪嫌疑人产生共情是因为你品德败坏。小编我对于第一种声音谨谢不敏。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受害者和完美罪犯。犯罪嫌疑人犯下了罪行,他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是在案件发生之后,我们除了惩罚犯罪者,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预防犯罪,解决犯罪背后的问题。

有些人提出了对高校教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但有些人认为对制度的改革更加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两个概念:什么是 “青椒” 而什么又是非升即走。

青椒

对不起,错了,不是这个。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戏谑自称,通常是指硕士及以上学历,初入职场、年龄小于 35 岁、中初级职称的一类人群。

他们是面临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主力军,通常自认高校的韭菜。收入低、压力大,科研做了一大堆,实际回报约等于无,随时面临失业危机。也是与这次案件的加害者产生共情的主要人群。

非升即走

虽然说非升即走是来自于美国的 Tenure Track 或者是叫做 Academic tenure,终身教授制,但它与美国使用了 80 年且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终身教授制有非常大的区别。

美国的终身教授制基于 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这一宣言。共赢取决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和自由阐述, the common good depends upon the free search for truth and its free exposition,这是该宣言的核心理念。它被用于为美国大学筛选顶尖学者,确保学术研究的自由性公正性与客观表达,减少政治等因素对科研的影响。

国内引进 “非升即走” 非本意是为学校剔除浪费资源的尸位素餐者,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青年学者进行成果产出。但是国内的非升即走的淘汰率要远远高于美国,据悉武汉某高校淘汰率高达 93%。“青椒”们对该制度怨声载道。

非升即走制度究竟有没有问题

非升即走与终身教授制有四个最大的区别:

一:终身教授制的招聘人数远远低于非升即走。欧美大学以它能够再承载多少个终身教授为指标,来制定招聘人数。而非升即走,根本不管实际承载能力疯狂招人。最著名的当属被称为蛊皿的东南沿海地区某大学,几年招聘近万名博士,全部教职人员加一起只有招聘的年轻学者总数的一半。

二:终身教授制有明确的标准,几乎没有内竞。多数情况下,只要达标基本就可以肯定能晋升。如果此轮所有人全能达标,则所有人都可晋升。如果存在内竞,通常为 2-3 人竞争一个岗位。而非升即走,尤其是 “青椒” 们的处境,往往是 200-300 人竞争几个岗位。好的竞争比在十比一左右,常见的从几十比一到几百比一。

三: 进入终身教授制的青年学者往往是有退路的,而非升即走没有。使用终身教授制的学校是两种制度并行的,Tenure Track 和 Non-Tenure Track。因为内竞导致无法称为终身教授,但实力达到标准的学者有机会等待一年,或者是进入 research track 与 teacher track。继续其研究生涯。青年学者在应聘时也可主动选择 non-tenure track。而非升即走,在 99.99% 的情况下,只有走人这一条路,而且 “青椒” 们想进入实行非升即走的高校从事科研类工作,几乎只有非升即走这一条路,没有第二选择。

四: 终身教授制对青年学者的评价体系与非升即走不同。终身教授制对学者实际能力的评价虽然更多依靠系统性的同行评议,但它的本质是对科研工作者进行多元与尽量科学的评价,评议权利主要归属学院与科系。非升即走体系更多的时候会是学校、学部对博士后、研究员进行一刀切式评价。

这四个区别有些是非升即走制度本身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高校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未将年轻学者的利益纳入考虑、毫无契约精神所带来的问题。在此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的现象有:

“青椒”们拿到手的工资、福利甚至于科研经费和学校承诺的、签订合约时的说好的相去甚远,更有甚者工资拖延、莫名被扣除,在 “青椒” 们想解约、跳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又面临不合理的巨额违约金。

有人说终身教授制关键在于 “”,而非升即走关键在于 “”。高校将青椒当廉价劳动力,付出远小于它承诺的成本收获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研究成果,多划算的买卖。

非升即走究竟是背锅?还是原因?

虽然现在网上也有传言说杀人的老师是因为心理问题,所以被学校解雇的。并不是所谓的以学术能力不够为借口,将其解雇。但非升即走制度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非升即走绝非直接原因,最终成为犯罪嫌疑人更多是凶手自己的个人错误。但非升即走在这个血案中并非无辜的背锅侠。

实际上跟非升即走相关的各种冲突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2016 年中山大学礼堂暴力事件,“青椒” 们的解约官司、自杀、猝死事件更是三天两头见诸媒体。今年 3 月 - 4 月,短短一个月内,有 3 位杰青不幸离世。

有些人会将此事归咎于凶手无能,无法承受压力,所以走上极端,违法犯罪。将此完全视为凶手的过错。但谈及压力,我们往往会忽略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压力是合理的吗?应该有这么高的压力吗?作为切实接触科研接触非升即走制度的我们来说,非升即走制度带给 “青椒” 的压力明显是不合理的。

在此小编我想举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是很能说明本质的问题例子:家暴反杀案。在小编我小学时代,也就是 2000 年左右,cctv12 法制频道经常播报妇女、儿童因不堪家暴伤害奋起反杀,最后落得自己锒铛入狱的案件。这不单单是法制教育普及的问题,更有以家务事做借口,警方乃至妇联不管不问的过错。随着后来对反家暴的制度的建立健全,这样的案件越来越少。

虽然行为本质有明显差别,但是这次的行凶者在心理上与选择反杀的最终将自己变成加害者的家暴受害者有非常明显的共通之处。对于他们而言,自己所处于的困境就算求助外界也不能得到解决,甚至于得到的是更大的心理伤害。

解决制度实行中的种种不合理情况,才是减少风险维护科研健康发展的关键。

写在最后的话:

“青椒” 会与此次复旦血案的凶手产生共情真的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甚至奇怪的事情。共情不是开脱,所有人都认同一件事:复旦血案是谋杀,有预谋的谋杀,是犯罪。凶手的行为与选择必须受到谴责,他也一定会收到来自法律的严惩。

共情能力或者是叫同理心、同情心是社会安稳的基石。无法共情的人往往是反社会人格。共情是不希望处于或者可能处于类似处境的自己有一天也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像抑郁症不是不是矫情,不是承受能力不行一样。只是处在类似处境的人物伤其类,不希望自己也成为了那只被稻草压死的骆驼。

反社会人格者非常稀有,我们通常会遇到的无法共情者往往是三种人,一种已经麻木了,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一种他是既得利益者。

虽然我们常说你不能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但没有改变不良环境的心,再怎么强迫自己适应,最终只会迷失自我。这也就是为何最近 “躺平” 一词为何如此之火的原因。

躺平一词往往被人或无意或故意曲解。躺平不是不奋斗,躺平是对非合理性压力与职场 pua 选择非暴力不合作。我完成我应该完成的工作,奋斗我应该奋斗的。拒绝额外的无酬劳的劳力剥削,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能者多劳这句后面本来就应该有多劳多得。

同为韭菜,谁又比谁高贵呢?

知乎用户 酸菜​​ 发表

无论如何,采取杀人的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始终是无法进行原谅的,那么再大的委屈,也不至于去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这个教授以前是苏州大学副教授,然后通过人才引进进入复旦。从履历上看,这个教授还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的,承接了相应国家级项目。

那么为什么学校最终终止和他的聘用合同呢?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具体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偏偏要对这个王书记进行下手?这些都是我们外人的一个迷。

也许等警方侦查完毕,嫌疑人如实供诉之后,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然后对于大学而言,院领导以及政工干部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不会轻易产生辞退的结果发生。只有聘用制的老师,才会依据合同的约定和相关规定,进行解聘或辞退。

这里面主要还是要看一下辞退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可以达到信服的标准。

另外,大学也是一个社会,也需要人际关系,不能只埋头苦干。

知乎用户 珍惜当下​ 发表

当前的消息很杂,无法判断真伪,所以八卦的归八卦,法律的归法律吧。仅就能确定的一些内容说法律上的处理。

1、罪名

从目前公布的案发过程来看,持刀割喉,当场死亡,这是非常典型的故意杀人罪。不会有什么争议了。

2、与量刑相关的情节

(1)重判的量刑情节

  • 作案手法——割喉

在杀人的案件中,这算是比较恶劣的一种杀人手法,但也不算最恶劣的那一类。所以这一细节会把量刑推向死刑,介于死缓还是死刑立即执行之间。

  • 客观环境——当众

同上,这也是一个比较恶劣的情节,但也不是最恶劣的那一种。只能说这个情节也是略显不利。

  • 预谋杀人

事先准备好刀具,加上 “自述因工作关系怀恨在心”,以及一些小道消息所称的此前积怨,或是因考核制度不合理而杀人等,都表明这是预谋杀人。而预谋杀人相对比起临时起意的杀人,处罚当然也更重一些,更容易考虑适用极刑。

(2)可能轻判的量刑情节

  • 可能存在的自首

报道之类都没提过。但是从 “警察到场控制” 等描述内容,以及此前有人转到微信群的现场抓获视频等内容来看,姜某在杀人之后并没有逃跑。那可能是杀完人后就束手就擒,甚至可能是自己主动报案的,这些都属于 “自动投案” 的表现,再加上到案后如实供述,还是很有希望争取到自首情节。

而这个情节如果能成立,当然对他是很有利的。

  • 犯罪动机

事实上当前各方面的八卦消息,都是围绕这一点细节的。到底姜某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杀人,是考核制度不公正,还是纯粹自己失败了就迁怒于他人,这些都决定了 “动机” 是否有一定的道德正当性。

如果有,那想保命就容易些;如果没有,那可能反过来会因 “动机卑劣” 而导致重判。

但需要说明的是,“制度”不合理,与 “对姜的考核不公正” 是两码事。前者是制度的设计问题,只要不是明显不合理,对案件的处理都没影响;但如果是姜在考核过程中遇到了王某给他的不公正待遇,那显然就说明杀人的动机有一定的正当性了。

  • 学术地位、贡献

如果姜在学术上真的有很高的地位或贡献,那对于是否要死刑立即执行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只不过这点在本案中恐怕也很难成立。因为如果他学术地位高、贡献大,也不至于被辞退了。

综上,从一些能确定的信息内容来看,对姜的量刑都很不利;而有利的因素都属于案件细节,外人不得而知。所以整体上说,姜最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知乎用户 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 发表

不谈后续什么杀人偿命的!就谈不升则退这个事,难道这不是一种赌博的行为?对于一般人金钱赌博行为,可能还算正常的一种行为,但是这是在中国的顶级学府中,在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明确教导学生严禁赌博的地方,而且涉及了国家最高层次人才的领域,居然以赌博的方式选拔更高级的人才,如同鸡蛋里挑骨头一样,这是何等讽刺!

知乎用户 一剑随风 发表

今有复旦教师姜文华刺王永贞。复旦有司报曰:“姜乃癫症至狂也,死有余辜。”

Azar 忽做南柯一梦,梦孔子与复旦校长语。

子曰:“无乃汝是过与?夫姜文华,昔者学于复旦而成就于西国,且有诸论文知名于世,学成而归国,近于国士也。何致于此?”

校长曰:“其人有疾,素不能就课,复旦不得已而为之也。”

子曰:“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校长书记何为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校长曰:“今夫姜文华,患夙疾而不能就教,且神情躁狂。今不去之,后必为患。”

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陈果之流能养,文化则无立锥之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欲振兴社稷,民族复兴,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汝为校长,掌复旦,文不足以折冲樽俎于列强;理不能促造芯片以强国;人才远来而不能安,而锱铢必较于校内。吾恐复旦之忧,不在姜华,而在校墙之内也。”

知乎用户 Azar​ 发表

看了很多的答案,觉得世间太苦太累,这两天股市跌了快十万块了。

不论相信还是不信,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山河 发表

我不认识他,我仅仅是唏嘘而已,知乎上高学历搞研究的多,自然明白其中的苦衷。

不要说我一个普通学生可怜这些老师…

至于公关什么的,懂得自然明白。

到了高校,面对高校的行政,其离谱程度一言难尽。

其中的痛苦挣扎,不在其中的人不能体会。

这绝不是工资多少、丢饭碗的事情,这是压榨,是践踏,是对科研人的羞辱。

害,多的我能说什么呢?

我只记得我还在高中的时候读知乎的一篇答案,上面是个生物博士写的,问题大概是什么时候突然绝望。

意思就是这个答主,他辛辛苦苦搞研究,最后被领导整,调去做出纳,这对他而言是莫大的屈辱,他感到他之前兢兢业业的努力一夜白费。

所幸这位答主躺平接受,文末还写到,也没啥不能接受,工作都不需要脑子,朝九晚五不加班,可以陪孩子。

当时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答主无力和强颜欢笑的样子。

对,什么样不能活,一个被人才引进发表多篇优秀论文的人才,家里是上海人有房,怎么可能活不下去。

但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他的理想、抱负、志向完全被践踏,他人生的价值完全被抹杀,他的智慧无法施展。

这是何其不幸,何其痛苦。

这是比杀了一个人更让人痛苦的事。

其实,我支持赞成所有对他的法律惩罚,但是,现在国内的科研环境,对人才的态度,是不是应该反思?

知乎用户 我叫什么啊​ 发表

转一个

我们中国大学对搞科研的人要求特别高。不仅对你业务能力要求是世界级的标准,还要求对方情商高,会搞关系,会拉项目,会让领导高兴,会应酬会喝酒、会这个会那个,如果大学不要你了自己还得会送外卖生活…··

大家都知道,搞科研的人,个性方面,最常见性格是偏执、专一、内向、倔强、不善言辞、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外部环境能力差等,尤其人际关系,恰恰都是他们最弱的领域。不要说爱因斯坦、霍金等这样大科学家,一般普通搞科研的,这类个性的人占了多数。都按照我们国内大学的期望,有多少科研人才可以真正留下来发挥作用?也就难怪颜宁这样的人才,回国后多年最后又出国了,去了普林斯顿后不久立刻大放光芒、成就连连。

哪个地方能包容这样的人,哪个地方的科研水准才真正会上去。

知乎用户 黄小檬 发表

没有报复社会,没有残害弱者。但他也不是 “抽刃向更强者” 的勇者,他只是个肉体凡胎。他无法对抗高耸入云的光华楼,只能舍弃一切,撬下光华楼微小的一角。

最令人绝望的地方,他仰头一看,他眼前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是 “罪魁祸首”,甚至没有一个是“加害者”,没有一个“有错”,每个人都很“干净” 很“无辜”。但 “那些人”,的的确确地沐浴在无数个“他” 燃烧所点亮的 “日月光华” 中。


ps:把之前的问题封掉,这一手实在太过精妙。

知乎用户 赵兄​ 发表

无可靠消息来源?

@知乎小管家

怎么?不认证一下贴一点不适合公开传播的视频,放点聊天记录就是无可靠来源?


Update:建议自己看

[关于王永珍遇害案件的几点情况说明​news.fudan.edu.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news.fudan.edu.cn/2021/0617/c1726a109397/page.htm%3Ffrom%3Dgroupmessage)


update:你们觉得校友访谈不够完善,那当事人之一现身说法总可以吧

[上海复旦大学一教师捅死同事,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可能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哪些问题值得关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773359/answer/1930995308)

你们有兴趣可以去 fdu 的网站上查查 “青年副研究员” 和“青年研究员”一共有多少人,反正随便看了看,诺大的基础医学院,大几十副教授里面夹了五六个青年(副)研究员,一个细分系室就一个,而且他们还负责大量的正经授课内容

你们管这个叫 tenure-track 养蛊?反正我不信,蛊大的那 97% 和 6000 特聘可没那机会给你上课


根据精神卫生法,他可能是部分行为能力

根据校友的访谈和泄露的视频,姜某曾在过去数年间,多次与本科学生在上课时无故爆发冲突,冲突的起因缺乏逻辑,难以理解,例如用粉笔怒砸一学生,将其赶出教室,并口中念念有词:你知道你干过什么。

结合多方反馈的姜某履历,他人际关系一般甚至较差,离异单身,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情绪变化难以捉摸,曾表现出攻击性,被捕时自述在复旦大学任教以来 “一直受到迫害”,与学校曾试图为他寻求 tunure 失败后的行政职务的信息相背离,同时,我校的 tenure track 论卷度不如西南某高校,更弗如蛊大远甚

所以单凭公开的资料,姜某有可能符合 偏执型精神障碍或者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上信息均来自公开消息,最终以警方侦查结果为准

知乎用户 Phantom 发表

最需要重视的是,学术政治化的科研环境是否正在 destroy 高水平人才?

这个群体孤傲,不暗俗事,甚至孤僻,不屑谄媚,不懂站队,不懂拉项目搞钱,但却是民族崛起的关键!

毕竟,卡脖子不是薛定谔的猫,他一直都在,不是喊政治口号能实现的,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解决这一个个具体的难题!

血泪书写的万般屈辱的近代史,满满的不都是落后便要挨打么?所以,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沉疴积弊,虎狼环视,扪心自问,高台之上,Who is the murderer?

知乎用户 朱扒戒 发表

书生之怒,果然不同匹夫之怒!他怒得真实,杀得精准!” “上海毕竟是国际大都市,复仇也因应普世标准,手起刀落,直奔元凶党棍,煞是痛快!” “前有杨 JIA,现有姜博士,老实人的冲冠一怒!你不给我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一、凶手是留美海归博士,复旦出身! 据上海警方的通报,凶手为 39 岁的姜文华,美国 Rutgers Universit 的统计学博士,2009 至 2011 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和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 年后在苏州大学任教,五年期满后,以引进人才的身份任职复旦大学。 据知情人透露, 姜文华是纯正的复旦人,中学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本科上的又是复旦大学。而且在校成绩极其优异,他 2004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时,曾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首届复旦大学校长奖。他后来一直数学领域深造,研究方向包括有: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变量选取、多重假设检验。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投资支持的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姜博士可谓是在这一基础学科领导极具前途的科学新星,现在却成为了一个杀人犯,令人唏嘘不已。 二、姜博士称饱受书记陷害,自己独自行凶! 以下是现场的逮捕视频,可以看到姜博士是积怨之深。 知情人称,视频中坐在地上,衣袖已经撕烂且带着的血的带眼镜、淡定回答警方提问者,就是疑凶姜文华博士。他对警察说,刀是他从网上买的,是自己从家里带着刀直奔书记而去的。警察问他,家在哪里?他说从复旦教工楼 277 栋 18 号 402 室过来,一连串数字表达得 极其清晰。 网友称,姜博士不愧是数学博士,对数字极其敏感,在那么紧张血腥的场面下,还丝毫不会出错。网上有退休的老刑警则表示,姜博士能够如此从容淡定,从犯罪心理学来说,他是抱着必死的复仇决心,绝非临时起意的激情犯罪。 视频中姜博士说:他在单位受到了很多的陷害,遭到很多恶劣的对待,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应证了老刑警的判断,姜博士是长期积怨得不到宣泄。 警方问到姜博士,你持刀出来,还有谁知道。姜博士说,就我一个人,别人都不知道。这也引来网友称赞,“一人做事一人当,绝对有当年上海滩青帮老大杜月笙的风范”

知乎用户 天天被禁言 发表

当初当初复旦 18 驴友冷漠对待救人牺牲的民警时,全学院洗地。

复旦学长毒杀同舍时,177 人联名求情。

现在老师都敢杀书记了!

洗地求情是个大工程,有的人已经在为 “人才鸣不平” 了。不知道现在的舆论环境炒作“官逼学反”,炒作国内高校的学术环境不如国外,号召学子都出国别回国,还有用吗?能挣到狗粮吗

知乎用户 知无不言者慎 发表

故意杀人必受严惩。我们谈谈背后的 “非升即走”

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起青年教师刺死学院书记的惨剧,引发了全网的讨论,不少人在声讨 “非升即走” 的不合理规则,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这里我们简单的说一下 “非升即走” 的设计逻辑以及其根源问题。

一、什么是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 政策就是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采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对于青年教师,对其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以科研为主,此外也包括教学等,如果在考核期结束未达到标准,那么就辞退。

学校之所以选择非升即走,主要是在学校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吸收更多的年轻博士来补充学校的科研实力,择优留下。

当然,非升即走并非没有优势。事实上,这个群体享受着超额的待遇。

1、收入方面

一般非升即走要比正常序列的教师待遇高不少,甚至能达到 2 倍以上。

2、经费方面

学校一般会给非升即走的教师一笔专门的经费,用于科研,这些是正常序列教师无法享受到的。

3,招生方面

非升即走的教师一般会直接授予硕导或博导,可以直接招硕士博士生,而这一点对于正常序列的教师来说,要经历逐步的评选和竞争才能获得这个资格的。

4,职称方面

非升即走的教师一般是入职即授予特聘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而对于许多高校来说,正常评选往往需要经过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一般间隔时间都是 5 年起步。

可见,非升即走序列享受着超过了正常序列教师的待遇,那么这种待遇背后,必然是承担着相应的风险,也就是,在考核期达不到标准,就要被辞退。

二、为什么会有非升即走?

虽然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非升即走,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供大于求。

我国的博士太多了,而高校的职位却有限。

2008 年, 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正式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到如今,我国每年毕业博士 6 万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如此庞大的博士规模,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归来学子,可以说,我国的博士是严重超量了。

但是,我国高校的教师缺口却没有那么大。

事实上,对于一个稳定的高校来说,每年退休几十个教师,那么理论上,也就是只有几十个人的缺口。

尽管放到全国范围内,按理说应该还好。

2020 年 6 月 30 日,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 3005 所, 其中: 普通高等学校 2740 所, 含本科院校 1258 所、高职 (专科) 院校 1482 所; 成人高等学校 265 所。

按理说,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容纳相当比例的博士的。

然而,现实中是,大家都会涌向那些好的学校。

这就导致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比如,中山大学,6 年之间引进了 8000 位博士人才,而这些人,大部分是非升即走。

而一些西部地区的专科院校,博士都寥寥无几,招聘条件都下降到了硕士了。

为什么大家会优选名校呢?

因为名校的平台更好。名校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实验条件,名校拥有更好的科研力量,名校还拥有更好的生源,这些都和个人的科研发展息息相关。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哪怕面临着名校强烈的竞争,甚至忍受着名校所在城市的高额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依然愿意选择去名校竞争。

就以这次悲剧的犯罪嫌疑人姜某,他从海外归来,先来到了苏州大学,获得的是副教授,甚至可能是稳定的序列,然而他为了更好地科研资源,放弃了苏大的稳定,选择去了竞争更激烈的复旦大学,而且是不稳定的非升即走。

然而,非升即走,竞争非常激烈。

三、通胀下的激烈的非升即走竞争

由于大量的优秀博士去名校竞争,结果导致名校的非升即走是非常激烈的。而且,这种竞争是随着时间越来越强的。

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十多年前,国内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人尚少,如今隔三差五就有国内发表顶级刊物的消息。

可以说,这些年来,国内的科研竞争越来越激烈,非升即走序列更是竞争压力大。

以清华大学为例,每年的国家杰青评选,清华大学有大量的副教授评选上去,可见,某种程度上,清华大学副教授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准杰青这个层次。而这种层次的人才,搁到普通院校,那属于极其优秀的人了。

正因为如此,这种不断加强的竞争,也导致了很多名校的非升即走竞争十分残酷,前两年,

武汉大学对一批非升即走的教师进行考核, 119 位被考核教师中,只有 4 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 97%。

四、“走?”——现实与不甘

那么,没能通过考核的青年博士们怎么办呢?

其中一种策略是:向下兼容

就是去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

这一点,可以阅读

@司马懿

老师关于中美非升即走的介绍。

高校教职非升即走是否真的不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何?

其实非升即走并非我国首先发明,在美国等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非升即走模式,也并没有造成如此激烈的结果。那么,美国方面是如何解决的呢?

答案就是:严格把关入口。

在美国,高校并不是可以随意招聘非升即走,他们会对学校的缺口进行评估,然后给出对应的需求,而对于同一个位置,学校并不会招聘多人来,而是择优选择一人,保证该人和学校要求基本匹配。接下来,该应聘者就进入非升即走序列,在经历数年考核后,达到学校标准,留下获得永久的位置,如果无法留下,那么学校会继续招聘。

由此可见,美国的解决办法就是:严格把关。同一个位置进入非升即走序列的只有 1 个人。然而,到了我国,却发生了大变样,同一个位置,同时进入非升即走序列的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最终能否留下,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成就,还要看个人在所有非升即走序列中的排序。

可以说,对于美国来说,大部分非升即走的前景是明确的,哪怕强大如哈佛大学,也有接近三分之二的非升即走人员可以成为正式序列,反观我国,武汉大学进入非升即走后只有 3% 的人能留下,两者悬殊高达 20 倍。

因此,解决非升即走策略,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严格把关,严格控制非升即走名额,不得随意招聘非升即走,更不能像养蛊一样招聘大量的人员,然后再数年后只留下少数人。

而对于其他不能进入名校的博士,应该鼓励他们向下兼容,进入其他院校,甚至进入产业界,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非升即走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不是像眼下这样会导致大量的人在数年后面临失业的情况。

当然,也要加强对博士们心理预期的教育,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业界,而不是像现在拥堵在名校里。

然而,现实中,其实难度也不低。

一方面,这些教师难以放弃心中的执着,毕竟向下兼容,其实最先克服的就是内心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多重压力。

目前国内不少情况下,对年龄的限制依然存在,而不少非升即走的博士们年龄已经超过了 35 岁,都无法符合国家青年基金的评选标准了。而且经过多年的适应,其实学术水平和身体条件都不一定能够竞争的过很多新毕业的博士了。

因此,不少学校更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应届博士来。结果就导致,这些人的向下兼容其实难度也不低。

至于其他诸如全面改制、扩大高校规模等策略总体上程序缓慢且困难重重,眼下不具备可行性。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亲眼看到有答案被删除。

也懒得截图了,我只是留个脚印,插旗,看问题还在不。

然后:这一道题,我不是很懂,也不想变懂。

知乎用户 楚烈​ 发表

说句得罪人的话,如果只看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的回答,几乎是一边倒地为嫌犯解释开脱,我可能会误以为是死者杀人了。

大家心中有戾气没事,在网上发泄戾气也没事,别让戾气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行。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为什么被捅的不是豆咸糠。。。这货才是 3+3 非升即走人神共愤的罪魁祸首,而且没少做一些迷惑行为得罪师生。

知乎用户 拉菲艾尔 发表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然,你怎么知道被你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是先自裁呢?还是先泄恨呢?

匹夫之怒,大不了就是,以命换命。


高二的时候,我就想过,和我班主任共赴黄泉。只是当时,矛盾还没到达那种不能容忍的地步。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他不值。

大概这位教师他已经跨过那条线了。值不值,后不后悔,只有他自己知道。

知乎用户 r02620r 发表

先回答问题:

故意杀人,提前准备刀具,影响极其恶劣,大概率死刑。


再对本题的知乎高赞做个回答:

知乎各位是在给杀人者喊冤么?

此前有马加爵、药家鑫、南京新街口暴徒,

还没洗够?

姜某为什么被辞退?

  1. 论文没发够。
  2. 教学和学生矛盾太大,18 年就停课了

这和那个院系书记有关系么?

09 年那篇论文是厉害,可他 16 年才入职复旦,不能靠**当年的成果吃一辈子吧**?

教学的时候,能把一个正常学习的**学生赶出教室**,这合适么?因此被听课,有毛病么?

下面是复旦当事人写的原文,我知道知乎还有理性的人,请看一看。

在我正确回答了他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之后,他突然发火,并在第二节课威胁我如果不退课的话会给我很差的成绩,让我滚出教室,并且再也不要出现在他的面前。(补充,我离开的时候还朝我扔粉笔头,这里略去具体细节,已经交代警方)[如何评价复旦数院的姜文华老师?​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eAWgXQ9YdA953A2UrtohRA)

一个人杀了人,前排高赞清一色抨击制度。

抨击完了也罢,何必要对姜某惺惺相惜呢?

如果姜某是个教学认真,科研认真的无辜受害者,那也罢了。问题是:他教学认真么?他科研认真么?

入职之后,论文发够了吗?

论文没发够,教学也停了,你说这种人辞退不辞退?

就我了解,复旦数学院师生态度基本一致:为被害人惋惜,痛诉杀人者

如果知乎各位精英仍然沉溺于为杀人者喊冤,抨击制度不合理,那就请放过死者吧

知乎用户 机圈小白 发表

嫌犯是预谋杀人,无论动机如何,已经涉嫌故意杀人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即使对解聘有异议,法律对人事聘用合同争议是有救济途径的,可以申请人事争议仲裁。而不能走极端

而这次悲剧也引起很多人对背后原因的讨论,对这类聘用合同有争议,也就是所谓的 “非升即走” 的合同,目前绝大多数 “双一流” 高等学校及部分地方院校均已开始施行以 “非升即走” 为核心、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的教师聘任合同制度。

不可否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该制度自产生后也是争议不断

但其实聘用协议是可预见的,如果不服,还可法律救济,切勿冲动害人害己!

知乎用户 武汉律师王凡​ 发表

我们需要善待青年人才,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而不是 “抹脖子” 问题

知乎用户 Castiel 发表

姜老师的人品性格暂时不多讨论,因为没上过他的课,但是能到杀人这一步的,性格总不会非常柔和,能在数学圈子坐住冷板凳的,基本上都带点偏执和冷淡,这应该也不会用怀疑。

复旦这件事更多是揭了盖子,更多人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可能之后发现王书记是个好人,姜老师教学和研究真的有问题,甚至可能最后反转了(这两年反转的事情太多了),和非升即走都关系不大。

但是应该正确评价的是王老师和姜老师两个个人,而不是为那个制度遮羞。

复旦这次只是影响最大的 “非升即走” 案件,复旦之前各地相关暴力冲突就频发,此后也不会少,拿这件事讨论不是为了给复旦或者某个书记泼脏水,而是要预防恶性案件蔓延,改革制度不足,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护更多的人。

知乎用户 一只大河马​ 发表

财富可以继承,地位关系也可以继承。要是学识也能继承就好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肩膀越来越高,爬上去的时间越来越久。我记得大学数学老师说,现在人有没有可能二十几岁就成为欧拉这样的大数学家?不可能了,现在光是把前人的理论学习完,都要四十岁了。

财富可以吸引来学识,学识却未必可以成功变现。一个人的一生太短了,但是总要有人为人类而活。他们可能只是在思考一些 “没用” 的事,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有什么突破,但是过 200 年,过 500 年,今天这些 “没用” 的事说不定就推动那时候的先进技术了。今天的全息投影、触屏手机,在几百年前,不就是 “科幻” 么?

学识的无法继承,就导致科研变现不会那么快,很快能变现的,估计也不是什么大的突破。

我很喜欢复旦的野生校训,自由而无用,这是复旦人的精神归宿。象牙塔,就是 “无用” 的,养一群 “无用” 的人,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自由研究探讨 “无用” 的学问。

这世上,有些人就是带着使命而来的,他们不只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他们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然而,现实是,这样的人,可能不得不首先面对生活的窘境。我看到有博士再三强调,不要轻易搞科研,要想好退路,有人说,不如去企业,也可以赚钱。可能因为赚钱不易,几乎所有人都把赚钱当人生目标了。那有些人一辈子就喜欢解题,把解题当人生目标,难道不行吗?象牙塔就是这些人的归宿。

问题是,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象牙塔?大学也面临各种 kpi,各种资源的竞争。有人去争是好事,争来资源才能养活 “无用” 的研究。只是,那些纯粹喜欢解题的人,能否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理想主义的火苗能保持跳动,希望有人能够守护赤子之心。

知乎用户 柚子皮​ 发表

【更新:怎么突然题目就变了?】

原回答

上海滩,又出此一命案,两条人命將不复存在,人命珍贵,难免悲叹、哀叹不已!(最近,上海曝出的命案屡屡见诸知乎问题中)

竟然想起有首歌词,“浪奔、浪流, … 淘尽了,世间事 …”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没什么异议,既已控制犯罪嫌疑人,依法取证、审判、并定罪执刑即可。

**“关注的细节…”?**媒体并未过多披露,而是依旧按 “让子弹飞一会儿” 的老套路,坐等分析。我们也不敢臆想推测妄言,我们不造谣,也不做谣言的搬运者,具体案因等警方的进一步权威通报即可。

从前面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的蛛丝马迹,此事的大致端倪已可见一斑,任何凶案,事出有因,能正确分析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警示后来之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生而为人,生命何其珍贵,每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处于什么层次,无论处于什么优势,或是劣势,都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 无咎”,诚其然

每一个人,都应该敬畏生命!

还能怎么说呢?!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知乎用户 无何有​ 发表

本人和姜从业经历高度相关 比如本人曾经拿到过 NIH 的 postdoc offer 也就是姜毕业以后待了两年的地方 (虽然最后拿了教职就没接) 这些共同点导致本人在看到姜的新闻后 代入感极强 以至于边读边心惊肉跳。。。

言归正传

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抛开事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以及王书记遭遇的飞来横祸,周围圈子里的反应也是让人悲凉。

事情发生以后的第二天,朋友圈里静悄悄。只有一位假洋鬼子转发了一篇报导,然而应者寥寥,连点赞的都没有。本来我很困惑,但转念一想才明白,这个圈子里有太多不同的利益和立场。不论说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得罪人,所以大家都集体装聋作哑。

过了两天,朋友圈开始有一些转发的报导和评论了。那些文字总结下来,就是口径已经统一下来了:行凶者个人肯定有很大问题,复旦也许有点小问题,但是体制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点赞的人也开始多起来,然而沉默的依然是绝大多数。

前两天在校内开了一个小会,会上有三拨人,其实就代表了非升即走制度下的三个利益团体:领导,青椒,和普通老油条。我真正觉得悲凉的地方在这里:

本来这件事,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教训。领导应该去警惕非升即走制度执行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调整;青椒应该引以为戒,即便不能看清未来的路如何走,也应该找个职业以外的精神寄托,高不高级健不健康无所谓,哪怕抽烟酗酒也可以。然而现实呢?现实是,领导一味强调青椒要心理健康,而青椒们敢怒不敢言,对领导和体制失望透顶。当然。无论如何,老油条们都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顶多来两句人道主义的关心。

说回统一口径这个事。我相信这个口径是比复旦更高层的地方规定的。因为这个口径下,复旦后续依然会有麻烦,但是非升即走这个制度已经撇得一干二净了。而为什么口径能这么快统一下来,是因为事情刚刚发生,网上就直接开怼非升即走制度。与之相反,姜的个人经历甚至都没有太多人关心。而为什么会这么快出现对非升即走制度的讨论呢?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个制度已经搞得民(青椒)怨沸腾了。青椒的社会定位导致普遍具有软弱性,被制度摩擦了也只能心里骂娘,无可奈何。这次终于有了一个发言(虽然只是网上)的机会。

说回非升即走制度好不好。我认为这个制度的好坏不能单独看。因为这个制度具体怎么执行,是和每个学校每个学院的其他方面挂钩的,不像美国那样除了 top 以外都差不多。比如有些学院刚刚成立,需要凑人头以后去学校拿经费,所以一股脑大量低标准招人。更普遍的则是网上说的那样,学校要冲排名,老油条又指挥不动,所以只能无限制压榨青椒。有这么多弯弯绕的存在,单独讨论非升即走制度的好与坏,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这件事能否让现在高校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不知道。我只是想起来另一件事: 前几年刚回国的时候,某博士生走了极端。于是学校组织博导们开会,要求对博士生多进行心理疏导,面试的时候要考察对方的心理素质。开完会以后,学校层面已经认为他们把能做的都做了。btw, 会上如同现一样,对走极端的当事人也是一顿口诛笔伐。

如果时间可以倒转,我很希望这个热点发生在姜行凶以前。如果姜在行凶以前看到这些讨论和吐槽,读着读着能抒发他心里的那股戾气,也许他跟着骂两句吼两句也就没事了,王书记也能好好活着。可惜没有如果。一件早该引起重视的事,却只能在惨剧发生后得到短时间的关注,然后在统一口径和下个新闻热点的作用下消失,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一声叹息。

知乎用户 白云下面马儿跑 发表

要关注乖孩子的心理问题!!!

我不评价姜老师的个人品质,但从他同学对他的评价和他现在从事的职业来看,他从小一定是一个乖孩子,是被许多家长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太乖的孩子,又是学霸型的,小时候一定是心里干净,非常善良,他们没有时间想着如何讨好别人,因为他们中学以前的生活,收获了老师、家长的大多的赞美,他们偶然犯错,也会因为学习好被包容,没有 “吃一堑”,当然在处理人际、社会交往问题的时候,不会 “长一智”,他们思维简单,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心理反应自然会激烈一些。所以,这些人的大学以后的生活,碰到的问题会相对多一定,因为他们己不是 “团宠”,社会的复杂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乖孩子的性格是退让型的,小时候他们偶然有自己的想法,想反抗一下 ,会被各方面的压力束缚:

“你以前都很乖的。”

“你是乖孩子 ,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他肯定不会顶嘴的。”

太多的标签,让他们时刻在提醒自己:“我是乖孩子!”

他们心中的痛;心中的苦;心中的怨气就这样一次一次被压下来 ,他们习惯了对师长、领导言听计从,习惯了退让。长期处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内心一定会压抑,积累到一定的量以后,很容易暴发。

经常有人问我:“兴趣是什么?兴趣有什么用?”

我觉得兴趣就是在心底里的那份爱好,不一定要把兴趣做为谋生的手段,但是兴趣可以在你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有一个减压的方法 ,等到那一刻过去了,让你觉得:“原来事情也没有我想的这么糟”。

兴趣不用多 ,但要比较精,是你喜欢的东西 ,人一定是会有负面情绪的,希望以此提醒广大家长 ,一个孩子如果从来没有表达负面 情绪,一定会有问题。

知乎用户 徐老师的幼教园 发表

之前的问题被夹了。

这里只是客观的贴出他的科研成果,能不能过考核也不是你我说了算。说实话数量确实很少,但考虑到不和别人合作也就情有可原。

至于事件相关因素,不是相关人员不予置评。

不过无论怎样不该杀人。

知乎用户 VVValar 发表

对这件事感到悲哀,为行凶者,更为死者。

在高赞的观点上补充:

不仅仅是没钱不要搞科研,没钱也最好不要在学校呆太久,最多读完研就够了。(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本科就够了,除非在校也能稳定赚到四五千以上)

看过很多类似的悲剧,有抑郁的,有自杀的,有杀人的,还有中途醒悟的。与其花大篇幅分析这个事,不如直接给大家抛方法论:

  • **时代在飞速发展,请时刻更新自己的观念。**家庭条件一般甚至于不好的人,由于其生长环境以及能接触到的人和事比较有限,再加上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有意无意的伤害,潜移默化会形成一种生存执念,执念的程度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可获得的资源比较有限,每一步都是步步惊心,生怕下错了棋、选错了路,从此万劫不复。

解决措施: 成为普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在谋生存的同时或以后谋发展也不迟。不要跟别人比,少几千不重要,单位没那么好也不重要,以后的路不仅长,而且非常多样,如果你只想象得到一条路,那你需要多去见识世面、结识各种各样的人。

  • **相信自己的直觉,趁年轻,把自己想做的赶紧做了。**越年轻,越可能碰到生活智慧高的人点化你,因为你的圈子还没完全固化; 即使你犯了一些小错误,也可以用年轻气盛来解释,而且你几乎犯不到触及他人根本利益的错误。后工业时代的主流思想是,现在做的事,都是要为以后的生活铺路,所以要理性、理性再理性。这种思维方式有它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没法很好地运用,反而会被反噬,通过日复一日的行为来巩固这种思维模式,最后成为社会标准的螺丝钉,然而又不可能真的完全莫得感情,最后就是纠结、痛苦,要么内心冲突达到顶点,要么把内心冲突转化为外部冲突,找一个人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怨恨。

解决措施: 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去接触文科方面的知识,比如哲学、文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等,还有艺术专业的知识,比如美学、电影学等等,以及宗教和玄学。我读大二那年,电气学院有人砍伤两个室友,还有其他学院跳楼啥的。像我们电影学院,这么多年没出过这种情况,我觉得原因有两: 1. 课比较少而且大家都稍微听得懂中文,压力小,没必要走极端; 2. 你所想的东西,无论多奇葩、多黑暗、多惊世骇俗,艺术史、电影史上都有远甚于你的,这会让你觉得你一点儿也不孤独,甚至还有可能载入史册???不自杀了,也不杀人了,我要搞创作去。

科研是科研,教书是教书,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希望每个人都能把这里面的区别看清楚。论文写得好,不代表教书能力强,更不代表能够留在高校岗位上。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清楚地看到,高校里的勾心斗角、体制僵化、形式主义远远超过外面,反而是那些争不赢也懒得争的人,上课还有点儿干货,而且愿意跟学生打成一片。现实虽然是骨感的,但是人生那么长,实现梦想的方式是多样的。曾经在导演系上听到老师说的一句一下子点化了我:“如果一部电影能够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向转变,这比获得多少奖项都更有意义。”

如果你真的爱你手上做的事,不妨把这份爱分享给更多的 “人”,也许你暂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总有一个人会帮你完成的,而这也证明了你是真的纯粹地爱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证明自己等等。把别人当人看,你也会更像一个人而不是社会的螺丝钉。

如果有缘看到这个回答并且在生活中有困扰的人,可以私信我呀~

知乎用户 爱吃虾的小丹丹 发表

充分说明了躺平精神的重要性。

知乎用户 勃列日涅夫​ 发表

这个人当初应该赖在美国当非法移民刷盘子,没事出去散散心,他才会真正地接受自己。

人这一生永远是失败的,但认识到失败是很难的。

他回国之后恰恰进入到一个永不言败的、极度内卷的环境中,只能更加扭曲他的三观。

自己的失败,加上他人的打击,他的心中只剩下仇恨。

当然,一个人如果选择了永远向上走,走到不能走为止,那也是他的选择,没什么好说的。他愿意付出代价,即使那个代价是他人的生命,是自己的生命。

复仇是把因血而生锈的剑插到血池里去磨得锋利,悲伤则是为了治愈心灵的崩刃,而将名叫 “心” 的刀刃完全浸在血中。
越是磨,刀越是生锈;因为生锈就越要磨,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团磨碎的锈粉。
你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崩刃,布满了名叫恐怖的龟裂。你独自一人逃进了用自己的憎恶来燃烧自己的行动中,不对吗?你是一柄出鞘的战场刀,是一柄有无数崩刃,用血磨光又行将生锈的,布满致命龟裂的就快折断的剑。
——《剑风传奇》(三浦健太郎)

知乎用户 runner time​ 发表

对复旦大学确实尊重不起来,校方也好,学生也好,各种强行洗白。照这个架势,都要把那个王永珍说成了白莲花,把姜文华说成了十恶不赦的大坏人了。想当年在网大论坛,姜文华还是复旦马甲口中的优秀学长,拿到校长奖,留学名校的大神呢。姜文华是复旦本科毕业,作为复旦学生,不应该是物伤其类才对吗,还有空来知乎洗地?就为了母校复旦能过舆论这道坎,各种昧着良心洗地,真是一帮冷血坏怂。

知乎用户 快递小哥 发表

贵旦学生一枚,但非数学专业,从我朋友圈里流传的消息来看,姜博士在 fd 当青椒的这几年科研水平不算很出众,他真正厉害的还是在博士期间发的论文,但考评不可能看你过去的成绩,肯定是要看你这几年的成果。(这点得到了一位知乎上科大网友的证实,姜博士在被解聘之前曾到上科大应聘——

第二,院系知道他可能考核不通过,所以打算给他安排一个行政职务,因为考虑到他快四十岁了再去找工作不容易,而积极为他争取行政职务的就是这位被害的王老师。

第三,他在美国读博的学校是罗格斯大学,全美排二十几名,虽然也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但和网传的普林斯顿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博后是在另一所学校做的。他博士毕业后被耶鲁录用的消息也不属实。

第四,他回国之后第一个要他的学校是华师大数学系,但因为苏大那边的开出的待遇更优厚,他最终选择了离家更远的苏大。如果他一开始就进了华师大,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第五,统计学博士并非像知乎网友所说的那样找不到工作,当年与他一起拿复旦校长奖的一名同学就投身了金融,另外还有很多学统计的去了药企、大厂。姜某在 2017 年离开苏大的时候如果去企业应聘而不是去 fd,或许结局也会不同。

第六,姜博士在 2019 曾在父母带领下看过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具体治疗情况情况不详。

然后说一点我个人看法,姜博士作为大学老师,高知沪男,容貌尚可,这样的人在相亲市场应该是被疯抢的那种,但他自从十多年前与美国的女友分手后就没再找到固定的伴侣,茕茕孑立至今,令人有些匪夷所思。

最后,“非升即走” 制度确实有待商榷,但这不是杀人的理由。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的很多同学都在别的行业混得风生水起,而他死磕学术这一条路,成果不尽如人意,对他的精神状态造成严重损害,最终害人又害己。

ps:回答无人问津,略有心痛,看来大家已经有了默认的答案,别人再辩解都是错的(没想到这个回答有这么多跟帖的,这话就当我没说)

pps:之前事情刚出的时候,我也为姜博士喊冤,但是这两天了解了更多消息之后开始转变思想。作为一名医学 dog,我校几大附属医院虽不至于 “非升即走”,但内卷压力也大得夸张。留院打擂台,发了几篇十几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巨佬未必能留。即使留下来了也必须科研临床两手抓,把不少青年医生搞到猝死。所以现在很多同学都想通了,将来去差一点的医院、去市郊、回老家省会、去医疗公司,哪条路都好,没必要死磕着非得进中山华山。连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几个巨佬也做好了将来无法留院的心理准备。

三十年前上医一毕业就可以分配到 “两山四专科”,三十年后手持几篇文章的临八、博士未必能留院,这是不公,但也是社会极速发展的必然。也许会有尖酸刻薄的亲戚嘲讽你 “哎哟,复旦(上医)出来的只能去这么差的医院”,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放平心态,一笑而过。可惜姜博士作为曾经复旦数院的尖子生,海外高校博士,或许不能忍受这般讽刺。。

6.18 更新——

昨天 6.17 号,复旦官方发布了关于王永珍书记遇害案的几点通报,具体如下:

先在此处道个歉,目前看来没有证据证明校方曾给姜文华安排行政职务,因为目前还没到合同期,学校并没有做出解聘的决定。另外文中提出的校方考虑 “其特殊情况” 予以两次延长聘期,这个特殊情况是指什么目前还不知道,等待后续报道。

还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王永珍和姜文华之间不存在学术纠纷、论文剽窃(我想不通一个搞行政的为什么要抢别人的学术论文)。

关于姜文华的学术水平,这篇文章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Some facts about tenure track in FDU​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9172320)

他的论文放眼全中国的数学学术圈肯定是上乘的,可是比起同期在复旦 tenure track 的其他青年研究员,确实差了不少。

另外,我翻遍复旦数院的官网,算上姜文华总共才五个青年(副)研究员,哪来的招几百上千个青椒然后 3% 的通过率? 隔壁上海数学中心的研究员人数多一些,一共十三个青椒和三个助理研究员,但上海数学中心是国家级研究所,成立还不到十年年,所以研究员才会比较多。不能因为有的学校当海王,搞 “万人博士” 政策,就觉得所有学校都这么做吧?

还有并不是没有学校要 jwh,苏大他是可以留的,后面他去上科大应聘对方也是要他的,并不像网友说的复旦留不了他就要失业了,就不能再做数学研究了。相反如果他一开始就愿意留在一个不那么卷的学校,以他的水平现在说不定已经是教授、博导,招收学生、申请课题,都会比在复旦容易。

知乎用户 勃拉姆斯 发表

一个瓦列里改变不了北美

一块姜改变不了韭菜田

之前回答被删了。乐。50 赞祭天。

传媒人孝了

我院公关系请求出战

当然数学 还可以在号子里慢慢做研究✅

就 发一次删一次 只有这个幸免于难

且看且珍惜

(可能是同步到我校圈子的原因?

知乎用户 冰镇熊脑花​ 发表

电梯里一帮人都在谈这个事,他们的观点是 “犯罪嫌疑人心智不成熟,读书读傻了,早就应该接受心理教育。”

我心里的反应是一个字

“切”

我认为真正应该接受心理教育的是(为死者祈祷)一大批管理人员,

他们就从来没想过自己管理制度,方法,上有问题?

管不好,都是被管理者的问题?

说个真事。

某天一领导召集我们文案开会,说要做一本内部杂志,但是怎么才能让大家踊跃投稿呢?

我说: 高稿费

另一个同事说: 组织采风

还有资深老同事说: 培养优秀通讯员,奖励➕荣誉。

大家说完,领导嘿嘿一笑说: 你们都是专业编辑了,怎么这么点小事弄得这么费劲?

我告诉你们——

让集团下发红头文件,每个部门每周必须交两篇稿子,和奖金挂钩,和绩效挂钩。

不就行了?

我们几个听了,真是面面相觑,一脸惊愕。

不过很快表情一转,大夸领导 “顶层设计” 完美解决方案。

……

后来的事情可想而知,交上了的稿子没一篇能用的,好不容易有一篇,上网一查,我勒个去,抄的。

就这样的质量的稿子,三个月后,也是一份也收不到了。

人家就是不提交了。

集团那边每年发好多文,对比一下,哪一个都比我们这个重要。

你知道吗?

编辑几个特别抑郁,几十页的杂志,都得自己写,真的是想砍人,

那你说,是我该看心理医生,还是提出这个制度的人?

反正,我觉得,当时,如果我不想砍人,那我才不正常,才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吧。

正常人的心理状态,那时候都应该是砍人吧

知乎用户 王威​ 发表

在知乎两次目睹热门问题被删 华为 251 邯郸路大学 两个惹不起

我个人支持废除死刑 大概因为这吧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谢邀。

出了事故之后,最重要的是还原真相、记取教训,指东打西没啥意义。

摘录一下导师群里面看到的分析。(以下均为摘录)

行凶者的职称,早些时候写的就是 “青年研究员”,不是长聘也不是准聘。

青年研究员是个含混不清的职级,对外可以作为正高申请项目,对内则副高待遇,需要通过正高评审才算真正有正高待遇。

事情刚发生我就觉得肯定后面的讨论会指向 “非升即走”。但在事实层面,很难说是先有了精神问题导致无法完成工作和教学,还是考核导致了精神问题。

知乎用户 当代青年生活指南​ 发表

做科研、写论文,是高风险的投资,有可能做了一两年研究,只发现负面的结论。想尽办法也很难把这两年的收获串成一篇够高价值的文章。

大部分科研路上失败的人,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认识到自己发挥了上限也并非这块料,当然也可能是人际关系、或学院政治的因素。

极高的沉没成本,必然会引入各种 cheating、有形或无形的暴力。无数个 idea 才有一个能用,广大科学民工的青春,都只是无数 idea 的其中一个的燃料。

去给资本家打工,起码每个月都有薪资入袋为安,心里踏实。

做科研,那是比较体面的赌博
做科研,那是比较体面的赌博
做科研,那是比较体面的赌博

还没拿到学位或教职的各位,都是「科研」这张牌桌上的赌徒,筹码就是你们的青春。

万一输的精光,一无所有,那就人极必反、为所欲为了。

知乎用户 林高遠​​ 发表

我不是高校的,但是有朋友和亲戚是,跟凶手年纪差不多,有行政的,也有科研的,听他们平时的抱怨,感觉凶手的行为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知乎用户 仗贱走天涯​ 发表

6 月 7 日下午 2 点,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校内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该校老师姜某(男,39 岁)对他的同事王某(男,49 岁)割喉,导致王某当场死亡。事发后,姜某被刑拘,经警方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施害。据消息人士的信息,姜某是该校人才引进人员,六年为期科研任务考核不合格,将面临被解聘,而他的同事也即被害人要代替学院宣布这一决定。

事发后,网上引发了人们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和生存压力的关注。很多人也在讨论,到底是什么情形令一名高校教师掏出血刃,以自己的一生为代价进行报复?而这背后绕不开的是「非升即走」的高校人才制度。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up or out)这一制度学自美国,引入国内也有近二十年时间了。大概的内容就是全面仿照美国制度,招人首先是一个 3+3 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中期审核,如果通过则续签 3 年。六年后,引进人才需要评上副教授(有些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理论上就是终身教职。不能转正副教授就意味着离开。这也就是美国的 tenure(终身职位)制度。国内希望借此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此次案件中的姜某没有通过的就是为期六年的科研任务考核,而未达要求的他即将面临解聘。2003 年北京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和晋升制改革是国内高校引入「非升即走」制度的开始。

是年,北大为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起草了人事改革方案,由校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人事授权,征求各院系、学术委员会和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后,以「北京大学党政联席会议」名义颁布了该方案。该方案仿照哈佛大学的教员「分级淘汰制」,将教师职称作为聘任合同类型的依据:教授给予「长期教职」,副教授、讲师为「固定期教职」,规定时间内未能晋升职称者,校方不「低职续聘」。

随后各高校陆续仿照,虽然各校具体办法不同,但强化考核、对固定聘期内未能晋升者不予聘用是共同特点。不过,国内高校的教师聘任仍处于校方「一言堂」的状态。美国学术界 20 世纪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在国内并没有出现,美国「非升即走」制度确立过程中,大学教授协会与校方进行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博弈与妥协,美国大学「放弃了合作型和学院式的学术管理,逐步仿效商业管理模式后」,学术职业工会就「不得不采用集体谈判的方式,必要时采用罢工的手段争取权利」。而国内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依靠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行,虽然在不到 20 年时间里完成了合同聘任制的改革,效率不可谓不高,然而,在缺乏「劳资博弈机制」的前提下,教师正当利益诉求可能被掩盖,在固定期限聘任制度下,「学术自由」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简单移植美国模式,在我国目前学术传统中难免「水土不服」。有法律学者评论指出,即便在劳动关系领域,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制度设计都慎之又慎,各公立高校敢于签订「非升即走」合同,这也表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向深水区挺进,凸显了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性障碍。

美国的 tenure track


那么美国高校的教职聘任制度怎么样呢?在美国,大学工作员工可以粗略分成两类:教职员工 (faculty) 和行政员工 (staff)。这里主要谈谈前者。教职工大致又分成两类:有终身制教授(Tenure-track faculty members) 与无终身制教工(Non-tenure-track faculty members)。

美国终身教职制度 (Tenure-Track) 被人形象称为「非升即走」(up-or-out)。美国大学里真正的教师,即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的,只有三种,即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和正教授 Professor 或 Full Professor,与终生制挂钩。

还有就是只从事研究的教师,不从事教学的教师,前面加上 Research, 即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Research Professor。还有一种叫 Adjunct Professor,即兼职教授,讲师 (Lecturer)、这些都不与终生制挂钩,而是合同制,即 off the Tenure-Track. 评职称首先要有博士学位,而且要做过若干年的博士后研究,才有望被聘为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大约 5-6 年后(各州不同),可提升为副教授。副教授获得永久教授资格,不会被解聘。担任副教授五年左右(各州不同),可被提升为正教授。而助理教授不是终身教职,所以,任何人在这个职位上 3-8 年内如果不能升级成为终身教职的副教授(tenure),在一般情况下就必须离开这个职位另谋高就。

从非终身职的助理教授成为终身职的副教授,可以说是拿到了铁饭碗,此后便不必再为职位是否稳定而操心,只要自己愿意,可以在这所大学一直工作到退休,而退休年龄是没有限制的。只有三种情况终身教职的铁饭碗才可能不保:一是整个系被撤销,二是被发现学术造假、三是与学生恋爱爆出丑闻。这一制度的好处是,保障了研究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学术研究,堪称学术自由的「压舱石」。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里,终身职位评审的通过率都非常高,真正严苛的筛选过程往往发生在竞争「助理教授」这一环节。大学聘任的是认定有潜力在六年后获得 tenure 的学者,这些人大部分最终能达到 tenure 标准才是正常的。如果不能通过六年之期的考核反倒会对大学和学者本人声誉产生损害。

而三年的中期考核也是为了保证学者能够通过最终 tenure 考核,如果差距较大,还会被指出其优劣之处。如果前三年表现过差,tenure 希望渺茫,学校可能会建议此人主动寻找下家,以免最终 tenure 失败。当然其中优秀者还可在三年中期考核时提前获得 tenure. 美国在多年的 tenure 制度实验中,取得了很多成功,比如:正是有了 tenure 的保障,普林斯顿大学 Andrew Wiles 才得以花费七年时间攻克「费马大定理」,而不必担心在此期间没有科研产出而被学校解雇。

但也有很多遗憾的例子:新西兰数学家 Vaughan Jones 曾在八十年代前期在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但未能获得终身职位,宾大的说法是 Jones 的科研不够好,但当时 Jones 已经在算子代数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工作。在宾大的最后一年里,Jones 发现了「琼斯多项式」这一全新的纽结不变量,并由此获得 1990 年的菲尔兹奖。以 Jones 日后的成就而言,宾大的 tenure 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但是,琼斯本人对此似乎怨念颇深。2020 年,在美国数学会发布的对 Jones 逝世的报道中,连他仅工作过一年的 UCLA 都提到了,却没有提到他工作四年的宾大。

当然,因为 tenure 引发的「恶意伤人事件」也一样存在:2010 年,44 岁的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生物学助理教授 Amy Bishop 在被拒绝 tenure 后,开枪打死了包括系主任在内的三名教授,并打伤了另外三名同事。

Bishop 把自己的 tenure 失败归咎于同事们对她的压迫,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更可能是因为 Bishop 本人科研水平确实不高。事后人们调查发现,Amy Bishop 在 21 岁时曾经开枪打死自己 18 岁的亲弟弟 Seth,但 Bishop 和她的母亲说这是一起事故。2015 年,Bishop 认罪,并作出了首次道歉,被判终身监禁。

up or leave


此次高校事件的行凶者姜某曾经留美,回国后曾在苏州大学任六年青教,到了此学校后,还曾获得该高校大学第一届校长奖。

消息人士透露,看过凶手被抓之后的对话视频,可以说,凶手行凶之后非常冷静,是积怨已久的杀人行为,并非激情杀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在「up or out」制度下,无数青教备受压制,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 PUA,主动权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有些东西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每个人都是能动者,承受这种压力并生存下来,才是紧要的任务。也许抛开这些焦虑后,会发现还有一种选择:up or leave.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IQHQk3z79vl56rnpVb6q9Q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608A0CN4800

知乎用户 新智元​ 发表

讲真十八大以来唯一没有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社会领域是各大高校。

不腐来辩。

知乎用户 同源重组杰主任 发表

第一个问题涉及法律,我不懂,不敢妄言。

第二个问题,我的关注点比较特殊:这年头自媒体太发达了,凡跟名校名企知名科研院所的等沾点儿边儿的普通人,最好默默无闻一辈子,日子过得再苦也别自杀别犯事别闹事,日子过得再爽也需保持低调莫嘚瑟,否则若某日闯入大众视野被某些所谓知情人士同学同事合作伙伴等人扒得一干二净而自己连几篇过硬的 sci 都无,哪怕自挂东南枝了都不得清净遭路人嫌弃鄙视。借此我也立个 flag,在互联网上永远对他人的私事保持沉默,为自己积点德。

知乎用户 null 发表

有个东西叫做人性关怀。有人性的社会设置有人性关怀的制度。复旦姜老师杀人事件是一个悲剧。整个事件中,没有发现姜老师得到了人性关怀。

姜老师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发脾气骂学生,被投诉,被当成师德失范,成为留校一票否决的理由。

上课骂学生对吗?不对。有人关心姜老师为什么骂?或者如一些消息透露的那样,他为什么抑郁吗?没有人关心。一个抑郁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怀吗?在一个人性的社会里,会。他得到关怀了吗?没有,他得到了惩罚。连一个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预聘转长聘制度(tenure track)合理不合理?看如何执行。人性地执行,就是合理的。不人性地执行,就是不人性。

人性的预聘长聘制度,保证被预聘的人最大可能留下来,毕竟中年失业或者改变职业都是对人生的重大负面冲击。不人性的预聘长聘制度,让预聘的人疯狂内卷决斗。国内有的学校,预聘 6 个,最后只留 1 个。当然学校得到了大量可以充门面的论文,被预聘的老师呢?

姜老师会承担法律责任吗?当然应该。是什么罪名呢?故意杀人?激情(一时起意)杀人?

有人考虑过他是抑郁症患者吗?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吗?精神疾病患者应不应该得到关怀,减除部分责任?要看法律制度和社会是不是人性。

————————————————

看了一些评论,没有人性的人好多啊。也不算不奇怪,太多中国人的人性被教育掉了。

知乎用户 雷奕安​ 发表

内心深处的判决:

被告人无原罪,当庭释放。

知乎用户 Dr.Yan​​ 发表

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普林斯顿大学却对他一直不离不弃。

知识分子没有了尊严,所谓的科学创新科学进步也就成了笑谈。

知乎用户 僧庐听雨 发表

中国教育真正需要改革的是高等教育,这样中国的科研创新才有希望,而不是盯着小学生的补习班,排名表。。。

什么时候中国教育,医疗,央企,研究所,不论资排辈,对年轻的人才多尊重一点,对这些真正魔鬼程度内卷上来的人才好一点,也许社会才会良性发展更快。

知乎用户 fxsyy 发表

前一个主要讨论制度争议的问题被删了,这个问题下开始更多讨论凶手本人是否存在精神障碍。

复旦的这位凶手到底有没有精神障碍有待鉴定,但我们都知道有位名叫约翰 · 纳什的数学家,是真正地精神分裂伴随迫害妄想几十年,一样是离了婚,一样是性格古怪难以跟人沟通,但是纳什并没有去杀普林斯顿的任何人。

有可能只是随机的概率导致了两人结局的迥异,毕竟我们永远无法监测到现实中的任何微小扰动是否会给某个人的命运带去转折。

但我想提醒大家,现实中有一类人往往被我们称为 two brains, but half mind.

这些人因为自己拥有的 two brains 所带来的特定领域成就,让他们伴随 half mind 的各种古怪行为在世俗社会中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宽容,甚至还会让世人觉得他们一些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行为是如此可爱(例如最近大火的另一位数学领域学者)。

世俗成就是他们融入世俗社会的基础,而一旦某一天他们的 two brains 不再惊艳,剩下的 half mind 只会遭到嫌弃而不再让人觉得可爱。

早有海量研究表明,即便是精神正常的普通人,在遭受了社会排斥以后都有可能对排斥自己的群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If you can’t join them, beat them: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1]. 那么一个 half mind 的人在无法融入世俗社会的时候,你认为他的 two brains 可能对这个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我并不想在此说什么雪花的无辜来苛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宽以待人的胸怀,毕竟我自己在知乎的很多言论其实就很刻薄。

但是不是对于存在精神障碍的少数群体,我们就真的无力帮助他们,也无力预防他们因为无法融入世俗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这个事件当中,如果真如某些答案所说,这位凶手在复旦任教期间已经出现了种种跟学生非正常冲突的行为,用人单位除了息事宁人、熬到与其解聘以外,真就什么都做不了?


每当美国发生各类枪击案的时候,我们的媒体都不太会去关注凶手本身的精神问题,而是更多聚焦于美国社会的各种撕裂:诸如贫富差距的拉大、种族矛盾的激化。

我觉得我们媒体对美国相关案件的报道角度很好,毕竟人类就是需要不断吸取教训才能取得进步的,美国社会走在我们前面所经历的这些撕裂就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不该再走同样的老路。

而对于我们国内自己发生的案件,我也希望拥有资源的肉食者不是简单地谴责凶手是个有精神障碍的定时炸弹,而是认真想想自己手头的资源是否能通过一些柔性的措施,诸如真正专业的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让定时炸弹不成为炸弹?


我最害怕的,是肉食者们会秉承以往一贯的思维方式:积极排查炸弹并尽早把炸弹扔出去,别在自己手上炸了就行。

参考

  1. ^Twenge, J. M.,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 Stucke, T. S. (2001). If you can’t join them, beat them: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6), 1058.

知乎用户 熊希灵​​ 发表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转述一篇古文而已,没想到引起这么多关注。古典本来就是引起大家思考的,愿意对号入座的,宏观上思考的,引发情感共鸣的,觉得文不对题的,都取决于个人感受,我也无意参与评论和辩解。

最后,对被害人表示尊重,望逝者安息。报复杀人这种偏激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知乎用户 赛博朋克流猛男 发表

许多人都在试图从学校制度的角度来解读。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但是想从另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但是期望能抛砖引玉。

我国的心理科普依然有很多路要走。

  • 一个好端端的学生白天还去了学校,怎么就无缘无故跳楼了?
  • 一个大家公认的老实人,怎么一下子就成了杀人犯?是不是被这个社会逼的?

上面的问题,都可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发生。而且都有可能是心理疾病。我们往往用正常人的思维去解读他们的行为,殊不知他们的痛苦的来源却是正常人想不到的。

先说无缘无故自杀的人。他们很有可能患了抑郁症。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样。我周围有好多人认为就是他们自己作的。一天到晚没事瞎想、瞎琢磨、想不通。其实很多抑郁症是需要药物介入治疗的,因为他们体内的多巴胺因为某种原因不再像平常人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没有多巴胺,他们没有办法感知到快乐。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痛苦万分。尤其是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大家面前还要强颜欢笑,表现的像一个正常人,痛苦反而会加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征兆,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世界中,死亡恰恰是解脱。

再说老实人秒变杀人犯。以精神分裂里的被害妄想举例,这类人可能在平时表现的和正常人并无区别。但是发病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有人要加害、监听自己等各种的幻觉,而且没法区分幻觉和真实情形。有人制止他们、企图向他们解释的时候,都会被他们视为不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奠基人之一的约翰 · 纳什就是精神分裂。电影《美丽心理》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电影里的纳什幸运在于他智商超群,在最后选择和自己的幻觉共生。更多精神分裂的患者,终其一生都不被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没法走出自己的幻觉世界。平时,他们就是一个个正常人,但是一旦起病,就变成定时炸弹。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社会中有大量的心理障碍患者,因为不被大家识别、没有得到应有的干预治疗、甚至是因为病耻感,所以被无意识的 “伪装” 成正常人。

知乎用户 Aurora Borealis 发表

复旦太冷血了。

知乎用户 炊爱牛 发表

[张同学:上海复旦大学一教师捅死同事,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可能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哪些问题值得关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930995308)

一个经常出教学事故的人,大学肯定不能容他,很好奇望月研一怎么混到京大教授的?

他就该像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一样一个关门做研究,要是家里没矿申请中科院不用教书的职位也行啊,免得害人害己

知乎用户 萌之检事正 发表

躺平不让要 996,三本不让要本升专,博士要非升即走,然而公务员不能超过 35 岁,所以统统输送到社会。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 发表

姜先生在复旦的头衔是 “青年研究员”。据我所知,至少到大前年,是有直接竞聘四级教授的资格的。而在复旦,教授就是长聘了(好像到哪里都是吧?不过现在变化太快,很多变化我未必知道)。

换句话说,从级别和类型上说,其实和浙大、鸭大的百人是同类,而与鸭大搞的另外一堆不是一回事。而且,复旦的青年研究员不是随便招的,能拿到的并不多。

好吧,说句也许会被喷的话。从给予的 title 性质以及(实际上)晋升为长聘教授的机会来看,复旦是没有苛待姜先生的。

知乎用户 唤鱼 发表

他是一个数学博士。

据我观察身边真正热爱数学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对物质要求极低 (温饱而已) 的人。

他们沉浸在数学世界的美好里, 对数学,单纯只是因为喜欢而喜欢,与考试分数,找工难易,赚钱多少,社会地位无关。

这位留美的复旦博士选择了回国,进入了国内高校体制,意味着他一脚踏入了一个唯金钱和地位论成败的世俗世界,凡投入就必问产出,论文篇数,期刊等级,几作,再加上住房等生活琐事。他没法只是单纯,快乐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了。

留在美国,找不到教职,还可以去业界或社区大学,拿个身份,解决温饱,自己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来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没人会嘲笑你赚钱少,只有对你执着于数学研究的敬佩!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充实而快乐。可以学学 张益唐。

二桃杀三士的内卷,不是每个人可以破局的。顶尖选手和最差选手走回国路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一个中等级别的选手,留在美国还算是一条比较容易走的路。

研究数学,尤其是纯数学的人,就象温室里的花朵,是需要有人呵护的。他们需要一个舒适宽松的生存环境。

学的本是屠龙术,你让他在现实世界里自谋生路,他分不清楚宰鸡,宰鸭 和宰人的区别了了。

知乎用户 王女士 发表

如今的社会戾气太重,报复性伤害事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近日,已经接连发生数起恶性事件:前有辽宁大连宝马车主报复社会,行凶路人,后有南京新街口暴力事件,嫌疑人当街捅伤数人;再有安徽安庆步行街内持刀伤人,导致 6 人死亡,13 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如今,上海复旦学校又再发杀人案件。

从本次复旦大学伤人事件看,嫌疑人是该校数学系教师,39 岁,被害人是该校数学党委书记,49 岁,两人系同事关系。因工作关系原因,嫌疑人对被害人存在怨恨,故而采取极端手段。

据 @警民直通车 - 上海文保 通报,6 月 7 日 14 时 52 分,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民警迅速到场将犯罪嫌疑人姜某(男,39 岁,该校教师)控制,经 120 现场确认,被害人王某(男,49 岁,系姜某同事)已死亡。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一、嫌疑人属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不存在精神疾病等免责情形

从现场的视频看,嫌疑人被抓后,对公安部门所问问题能够清醒的认识和回答,可以排除有精神疾病的情形。而且,嫌疑人事发时是 39 岁,完全具备了刑事责任的承担条件。

所以,嫌疑人对其故意杀人行为,应当予以追责。

二、嫌疑人或将面临着死刑(立即执行)的刑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以死刑、无期或十年以上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至十年的徒刑。故意杀人罪的起刑第一档量刑即为死刑、无期或十年徒刑,第二档量刑方为三年至十年。

本案中,嫌疑人杀人的后果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结合现场视频看,嫌疑人也没有任何认罪悔罪的情形,依然认为被害人在工作上对其有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加之,社会关注度高,该事件又是舆论焦点,检察院提前介入,意味着官方重视程度高。

所以,嫌疑人大概率是死刑,立即执行。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知乎用户 孙健律师​​ 发表

凡是不意而被杀者,若换位在杀人者的角度,都不会或不敢去杀人,所以,他们才无顾忌地去做导致自己被杀的事情,被杀才具有不意的突然性,而没有防范。

知乎用户 渊鲸 发表

可能涉及的罪名: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

前者量刑自然重得多,如果主观供述表明就是要去夺命,或者实际攻击的部位就是致命,则一般会定:故意杀人。

故意杀人,目前多数都是死缓,少部分会死刑立即执行。

如果定故意伤害(致死),则会轻一些,一般无期徒刑居多。

除开定罪,在量刑上,还有一点就是考量事情的起因,被害人是否在本次事件上有过错。如果有过错,会适当减轻刑罚。

知乎用户 小安律师​ 发表

职业规划是终身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中国的教育在 18 岁之前都做得很好,但 18 岁之后就缺乏正确的引导了

知乎用户 光的继承者 发表

一个向权力开刀的人,他并不是针对某个人,他多半是针对权力,和李自成,洪秀全一样,最后被剿灭。

知乎用户 john lambt 发表

哪些问题值得关注?谣言问题最值得关注!

我都懒得看答案,闭着眼睛都知道,前排个顶个都得是造谣的,张口就来,学术腐败,制度不公,阴谋论,总之怎么吸引眼球他们就怎么喷,你信不信?

然后那些点赞的,自己吃不上人血馒头,看着别人吃也挺爽的哈?

这事要是发生在政府部门、大型国企这种地方,那里边水有多深我不知道,也不敢说。

但是你说这事发生在大学,还是数学系,咱不说他们一点问题没有吧,但是论简单程度,谁还能跟数学系比?

当然了,这里也确实存在着我的主观偏向,从小就在大学里,确切的说就是在数学系里长大,所以不可否认,对数学系有着原生好感。

为啥说他们简单?

一是基础学科项目少,项目少与社会接触就少,别看他们逻辑能力强,但是社会阅历少,基本功练的再扎实,没打过实战不也照样白扯?所以这帮人是真学究,而且越是沉迷于数学的,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二是逻辑训练导致他们只会 “讲理”,我从来没见过数学系的人胡搅蛮缠、思维混乱,你让他不讲理他都不会,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让他装不会骑,这事儿也挺难的。

就这么一帮子人,当年选领导都成问题,没人愿意当,当领导耽误讲课和研究数学,最后就是那个最好说话的老好人去当了。

当然社会在变化,现在肯定不能这样了,但是横向比起来,还是相对简单。

对于这样一群人,咱们最好还是放尊重些,吃人血馒头也不能这么不挑食。

知乎用户 墨子连山​​ 发表

现在的学校用人,真的是往死了用,国内学美国的 “非升即走”,完全变味了,变成了疯狂压榨的科研民工,缺乏对人才基本的尊重……

这个事件类似于前两年深圳被炒跳楼的 * 兴,外行总说高学历有那么多出路何必如此?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知道他们确实无路可走了。

韭菜的口头禅送外卖开滴滴也月薪过万呢,岂不知这工作 95% 的人是干不来的,魔都的副处长不是送了一天外卖才赚了 41 块么?

回头看,这人是已经给 * 旦骗走了最珍贵的 6 年青春已经 38 岁了,这个时候其它二三本院校研究所甚至中小学还会给他新的 6 年不升即走的机会么?他还能改行计算机么?他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现在 * 为 * 兴在互联网企业给 40 + 淘汰不是普遍现象么?但 IT 互联网企业 40 + 被淘汰之前已经买房赚不少钱了,而高校更残酷他却没钱没房。

一个办公室 10 个人,其中 5 个是老资历,当年房价 3000 的时候就买房了,还不止一套。再考虑到老教授们的子女已经 “作为教职子弟保底进了本校读本科”。这几个人中有追求的通过常年造假早混成系主任了,没追求的也躺平了,天天上课纯属个人爱好,手里讲义至少都用了 10 年了,估计再用 10 年传宗接代都没问题!

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你们剩下的这 5 个人,美国 top 50 公立 PhD 毕业、人均手里四五篇至少说得过去的工作的人来当 “特聘研究助理教授”,留下 2 个淘汰 3 个。

这么卷这么拼,学校能给你的就是每月到手 1w + 的工资,和一套怎么用都不舒服的廉租房。

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了,以上福利基本上属于买断。

对了昨天你还听说你们那个系主任其实是国外的野鸡大学毕业,克莱登之类的水货文凭…… 论学术水平给你提鞋都不配,这时候你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家里**没车,没房,没矿别搞科研。**最近学术圈里很火的韦神现在看着挺好,可能以后也会面对类似窘境。

水平一般人的需要掂量自己的分量去一个差一些的学校,或者冲击名校博一把做好六年随时走人的准备。

总之,中国不需要这么多人搞科研。需要更多的人进入实业解决实际问题。可产学研是脱钩的。都走高校的独木桥,自然就卷起来了。

知乎用户 王小板儿​ 发表

今天和同事聊这个事儿,我们以前都是老师,我俩虽然都不懂数学但对教学还算有点儿心得。

我们都觉得科研岗位尤其像数学这种主要靠个人脑力输出的工作,研究人员往往不需要每天和众人交流,自己就可以搞定,或者说最好独处才能出效率,他或她的脾气秉性真的不是重点。但对于教学岗位,老师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真的太重要了,因为教学的受众是活蹦乱跳的学生,而非纸上的公式。教学技术和态度都不好却仍留在岗位上,领这份工作的薪水,那么对教学优良的老师们就不公平了,对学生更不必说,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可能认为教学任务占据了科研时间,人的精力有限,难以平衡,就越想越恼火,最后两边都干不成,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诚如这个问题下很多复旦和苏大同学所言,姜老师上课脾气暴躁,不爱回答问题,常常怒吼,轰人滚出教室,并一言不合就扔粉笔头儿,甚至砸椅相向,这就实在不适合教师职业了,当初早些离开教职可能情况都不会恶化到今天的地步。

我看到有些朋友拿北大的韦老师和姜老师做对比,说前者上课也未必完美,但也在教课啊。我认为这两者没什么可比性,韦老师也许教学技术还需锤炼,但教学态度目前看来挺好的,听网上反馈说其认认真真备课,也耐心回答问题,对学生也没有言语或肢体暴力,一切都算平和顺利。况且像韦与姜一样一边教学一边科研的数学研究者,在世界上有很多,能双管齐下两皆优秀的也不少,我在给一个朋友写回复的时候,想到了丘成桐和陶哲轩,这两位都带过学生,特别是陶,还是现任教师,他们的数学水平我想至少不比姜老师差,但人家上课也没有扔椅子,学生们也很爱他,很喜欢听他讲课,并觉得受益匪浅。

所以,如果姜老师是因为教学事故不被续聘了,或者不续聘的理由里至少有教学不合格这一项的话,那离开是应该的。但离开教学岗位不意味着全完了,不当老师了也可以去做纯粹的研究者,丘成桐和陶哲轩模式走不通,也可以参考陈景润模式,陈当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数学,频频受到家长投诉,说他话都讲不利落,怎么教书,陈被迫离开四中去摆书摊为生,幸好遇到母校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做他的伯乐,把他聘到了厦大图书馆工作,使其有精力搞研究并发表《塔内问题》,由此引起华罗庚重视,被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因发表**《**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向前一大步。陈能有如此成就,少不了王亚南校长,王是真的践行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和北大的蔡校长选拔和晋升人才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两者都没有把老师们发了几篇文儿,文里有几个大佬背书当成人才聘用的最重要条件。但是复旦的机制是不是也切合这个精神,目前看众说纷纭,我不敢瞎说,但姜老师的悲剧是既成事实。如果机制有问题择善从之,则不善而改之。如果自己有问题,就多想想路不只一条,以姜的学历背景在其他机构谋一个研究员的工作应该不难,要知道除了相对难以马上改变的客观现状外,人还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对数学研究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持续输出成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万万不该走向如此极端的路,害人害己。

我看有些答案是从姜的同事还有同学的角度书写的,引发很多人对于姜的同情,认为他是优秀科研人才,世事不闻不知变通,可以理解,甚至可以从宽处理。我认为切不可如此想,不知变通本来也不是值得称道的事,更不是磨刀霍霍的理由,且被他刺杀的王老师也是专业人才,而且同事也表示王老师工作也是兢兢业业,难道同样的标准放在王老师身上就是该死吗,即便有矛盾难道必须付出生命代价?姜的悲剧有其客观因素,但其主观因素才是命案根本。

综上所述,从学校一方看,应该至少给在校的工作人员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不善教书但科研能力好的人有去纯粹搞科研的机会,其成果完全可以让科研能力不如他(她)但擅长教学的老师去传递给学生,各尽其能,大伙儿也能少些戾气多些平和,学生们也能多学到东西少担惊受怕,强行逼迫他们样样好样样会,往往适得其反。从老师个人一方看,作为一个成人,尤其是已经步入工作岗位步入社会良久的人,应当知道世殊事异,有风险的路在踏上之前就应该多准备几条别的路备选,否则路到了尽头就太被动了,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别人无法全权负责,要对自己更关怀和负责些。哪怕遇到风险临时准备也不晚,我的长辈里有很多是当年工业化初期的技术工人,年轻时候都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工厂,然而后期产业升级,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很多人被迫离开像母亲一样的工厂,自谋生路,许多人每日唉声叹气怨声载道,为此与世界说再见的也有,但也有人在产业升级的气氛刚释出后,就敏感而迅速地寻找机会了,这些人大多后来实现了转行的平稳过渡。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研究员或者其他职业,其实没有真正的一尘不变可言,世界一直在变才是世界一直不变的道理,如果对这个真理还没有觉悟,会很吃亏啊。

知乎用户 Zai L 发表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我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同志不幸遇害身亡

据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消息,2021 年 6 月 7 日下午,我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同志不幸遇害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学校及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竭力做好善后工作。
忆及往事,历历在目,哀思之情,难以言表。王永珍同志的逝世是我院的重大损失,全院师生无比悲痛,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我们勤勉敬业、和蔼可亲的王书记!

据 @警民直通车 - 上海文保 通报,6 月 7 日 14 时 52 分,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民警迅速到场将犯罪嫌疑人姜某(男,39 岁,该校教师)控制,经 120 现场确认,被害人王某(男,49 岁,系姜某同事)已死亡。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知乎用户 封面新闻​ 发表

看到这么多义愤填膺的,我其实觉得很奇怪。

如果是被忽悠进来,待遇不兑现的,要么去找人事处,要么去找院长或者院里的学术委员会或者教授委员会负责人,你找书记干嘛呢?这也能算冤有头债有主吗?各位的学院里面都是书记负责教师的招聘工作吗?

还是说另有隐情,是书记和这个老师之间有私人恩怨,书记在工作中挟私报复呢?这两个的性质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按理说我作为一个青椒临时工,跟着大家骂一骂非升即走也就罢了,但是这件事看样子并不简单的是非升即走的锅呀

知乎用户 纳米天线 发表

啧啧啧,一个个都是当事人,都认识杀人者,知道他是抑郁不得志的有才青年对抗社会黑暗的英雄,脑补大戏哭天抢地宣泄情绪,真相根本不重要

知乎用户 何极 发表

我可能算不上姜的数学同行

毕竟我暂时连博士学位都没

如果我是姜的话 我可能会自杀吧 没有杀孽的话可能还能跟阎王打个商量 下辈子不当人了

抨击非升即走大概不是为了给杀人犯洗地,而是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带砖人都能未来可期,博士却生不如死

这不是乾坤颠倒了么

前几天和别人聊天 说起来某 TOP2 某学院养蛊,四五十 AP。我觉得养蛊这个比喻不恰当。废掉的蛊虫会死,一了百了,被解聘的青椒还活着,可是他们咋活?三十四五基本没人要

明年找工作的时候打算找一个没有非升即走的高校,让数学成为自己的爱好和育人的工具,其次才是工作 保不齐哪天我也张益唐

非升即走的话,大概就是 就算我是个老色批,你拿枪顶着我让我夜御十女我也是不会愿意干的

如果没有这种高校,受蜗牛爸的启发,我家附近可能会多出来一家大头肠粉和大头麻辣烫

知乎用户 牧野太行南 发表

都别说了

说了也是被删

知乎用户 思进取 发表

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牺牲品。该判刑就判刑,但是公关洗地能不能稍微有点廉耻?

邯郸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知乎用户 325 发表

中国的科研人员有严重的输入性通胀问题。

金融上的输入性通胀,大家一直在解决,但学术界的输入性通胀,在过去几十年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更何况解决了。由此,导致了严重的输入性通胀问题。

把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当成货币,待遇 position 当成商品,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中国的博士生有巨大的顺差,中国博士毕业能去海外工作的少,海外博士毕业回国的却多,大量的海归加入这个 pool 争夺少量的待遇 position,导致了中国学术界的输入性通胀。

内卷啊,地狱 tenure track 啊,这些都是输入性通胀的体现。

输入性通胀有一个特点,就是输入的量不随本地市场的调节而调节。培养多少中国博士,把其中多少留下其中多少反注入回中国,决定权基本在美国。你经济形势好,好的 position 多,想要放开招人,美国可以收紧(出台 phd 毕业即给绿卡,延长 opt 年限等政策把人留在美国);你经济形势不好,好的 position 少,美国可以放开(鼓励排华,签证 check n 年等政策)把人赶回去给你来个大通胀。类似美元潮汐一样,美国也可以通过制造” 人才潮汐 “来虹吸其他国家的科学界。

调控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我是苏州大学 12 级数学学院的学生,统计专业。为体现真实,我不匿名。

14 年上半年,我大二下, 姜教我概率论二,14 年下半年,我大三上, 姜教我应用多元分析。我印象中的姜,上课讲课不是很清楚,脾气暴躁。他整个人气场很古怪, 不上课的时候, 他感觉有点阴郁. 但是上课的时候, 似乎又有那么一丝丝的激情, 甚至有些学生觉得他的课很好, 比当时学院里另一位杨姓大佬都要好.

1 大三上学期,我复印了学霸的笔记,上课后迟到几分钟进入教室,被姜当众羞辱

2 大二下学期,下课后我问姜一个问题,他认为我问的问题太弱智,(或者他认为我故意问他简单问题去挑衅他)用凶狠的眼神盯着我看了 5 秒钟,然后离开教室。我觉得即使学生问的问题再弱智,老师也不该这样。姜凶狠的眼神,我至今难忘,也因为这个眼神,我对苏州大学的印象大打折扣。以前我回家,都会和我妈开心的分享大学里的生活。这件事以后,我没有再分享过大学的生活。而且我也不再问大学里老师问题。

3 他的试卷非常难而且都是必修。导致当时很多人挂科需要大四重修。但是重修他依然不让这些人过,这些人大四再不过,就要延长学年,不是一个两个延长学年,是很多人,大面积的。最后只能由辅导员再三求情,加上学院里其他老师的求情。

4 我经常看到他一个人去商场买吃的,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很孤独的样子,他很喜欢吃面包房的甜品。在社会上偶遇他, 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大学老师, 高级知识分子, 你会感觉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 甚至有些可怜的人. 有的时候我再想,如果我作为一个学生,在不同场合遇到他,能和他主动聊一聊,是不是能改变他一点点。

5 他对那些学霸,挺温柔的(尤其是女学霸)。对于我这样的学渣,很凶。

6 有些学生说姜讲课很好,我没觉得。但是有件事是肯定的,大二下学期的概率论很难,我一直想提前预习,但是他每次都是上课前每人发一张纸,纸上有三五个数学公式。然后每节课的那张纸就成了我们的教材。然后每节课前我连这节课上什么内容都不知道,更不用说预习。然后当时我们的教室在商学院的 MBA 教室,就是给社会人上课的教室,这样的 “教材” 导致我们每次上课什么也不用带, 反正他会发 “教材”(最多带个笔),再加上这个教室,让我觉得太 “随意” 了。

7由于上面的那些事,他对我格外关注或者说意见非常的大. 每次考试都是盯着我。我说的盯,不是在远处看着我做试卷。是站在我身边,弯腰(他的头几乎和我的头在同一水平面),看着我的试卷,看着我解题的过程。这个画面感,你们能想像吗。

8大三上学期的课,期中考试。考完以后,他占用上课时间给我们发试卷,喊着学生名字,分数从高到低发。我无所谓,有些同学,成绩差,排名后,他们会觉得有被羞辱的感觉。大学数学考试,都是大题,也许仅仅一两道题没做出来,你分数就特别低,但这不代表你能力差,然后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被这样喊出来,有些学生确实不舒服。

性格决定命运。昨天当我看到 “姜某” 字样,我就断定是姜文华,因为他的之前的做事风格,很可能会酿成大错。成年人应该有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何况一个老师。处理一件事情有很多种方法,就像解决一个数学题目,姜老师选择的暴力求解。怎么说呢,我觉得偏执的性格成就了他,也毁掉了他。

关于内卷。如果这个故事里,他是主角,确实这个主角有点惨,或者说剧情没有按照常理去走。但是如果故事中,姜只是一个小人物,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比那些送外卖的,干体力活的,得癌症的,出车祸的,他的命运幸运的多。就看姜怎么看他自己的剧本。可惜他看这场戏的方式是前者。内卷或者不内卷,生活都要过的,人生哪有一帆风顺,人总是认为付出就得有回报,却没有人意识到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这个和内不内卷无关)。你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不代表你在所有的事情上失败了。复旦校长奖,有人说另外两个人,是因为选择选的好,选择大于努力。可是另外两个人就真的没有收到挫折,沮丧吗。做私募的,能成为大佬之前,难道没受过委屈,当他找投资的时候,当他被人挖苦他的量化投资的时候。做老师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再觉得他大才小用。重要的不是你曾经拥有过什么辉煌,重要的是你能扛得住多大的打击。这件事,至少 60% 责任在姜。

知乎用户 LuoJ 发表

发现是数学系,挺悲哀的。大学读的数学系,毕业后就转成程序员。讲道理,数学系除了当老师,要么考研,要么转程序员(要上培训班),就业极其狭窄。我记得我们解析几何老师,讲了他如何当博士的。他大学的时候,他老师给他讲,本科毕业也不好就业,成绩这么好,去考个研吧。考上研究生,然后研究生老师说研究生也不好就业,直接读博士吧。博士毕业之后来到我们大学当老师。天天愁发论文,头发掉了好多。感觉学数学就是一坑到底。数学系的老师大部分是很清贫。我们院长衣服素的不行,甚至有两个补丁。高代小组的组长天天骑着自行车上班。

当然这都是研究纯数学的,研究应用数学的要好很多。纯数学由于无法和公司合作,基本赚不到钱。这名老师也是研究纯数学的,干了那么长时间,最后被解聘估计也是受不了吧。

其实数学博士也是内卷的不行,我们院的老师全是博士(毕了业才知道原来大学老师是可以硕士任职的)。当年有两个北大的博士来我们应聘,都很干脆地被刷掉了。

其实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基础,关系到所有学科的发展。虽然无法产生直接效益,但是可以间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我国的数学水平在世界上也不占一流,希望国家能拿出些钱补贴一下。

数学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是难出成果,出成果的时间比较长。前几天火的韦东奕,数学界的牛人。发表了很多论文,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那种一锤定音的成果还没出现。其实很多现代数学家穷其一生,也就解决了一个难题。如果没有什么支撑的话,数学家很难支撑下去。

所以要我说要么国家给予补贴,让研究纯数学的安心研究,扩大纯数学的就业量,减少内卷。要么数学系别召那么多人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一位高人谈复旦凶杀案,这才是背后唯一的真相!

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端这碗饭(当然我甚至还没端上这碗饭),真的能感受到这个悲。 传闻是因为非升即走没通过导致的。说下所谓的非升即走。我感觉总的来说这是这一轮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大概的内容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