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和生活方式研究进展的媒体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医学、健康和生活方式研究进展的媒体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编译 | 大猫  来源:科学猫头鹰

最近,科学猫头鹰发布的“科学杂志上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能用来指导健康决策吗?”一文称,不鼓励那些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民众从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中寻求治疗手段,因此而改变或者放弃现有的治疗方案。文章表达了对新闻媒体在传播有关医学、健康和生活方式等话题时所表现出的不专业的担忧。一些尚不成熟的医学进展被蓄意夸大,甚至那些停留在细胞水平、小鼠等模式动物中的研究结果也被一知半解的媒体直接照搬到人体上。

JAMA杂志日前发表了Ioannidis博士的一篇文章,该文章系统地分析了那些被Altmetic收录的、媒体高度关注的有关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论文,得出了与上述文章类似的结论,即,一些值得重视的健康问题和生活方式被有意无意地无视或忽略,而那些无关痛痒的枝端末节和缺乏专家共识的推测性结论却被肆意夸大。

Altmetric收录科学文章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中获得的关注,并给出综合评分。 每年,Altmetric都会列出评分最高的100篇文章,能够进入前100名的科学论文的Altmetric分数线已从2014年的746分上升到2018年的2001分。收录论文包括各种各样的研究内容。2017年和2018年引起人们最多关注的有关各个科学领域的文章总计有200篇,其中有49篇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Ioannidis博士的分析文章以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例,首当其冲的就是抽烟。21世纪,抽烟导致的死亡人数将会达到10亿人,而这完全是一个可以改变的行为。但是,在2017年和2018年获得新闻和社交媒体报道最多的49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是有关专门针对烟草滥用的主题。大多数得分高的论文都与营养、饮食或肥胖有关(49篇中有29篇)。肥胖也是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但在这29篇文章中,也只有3篇直接涉及肥胖,其他26篇文章则讨论了诸如特定的营养素、食物、补品或流行的饮食方式等。这29篇与生活方式相关的论文中只有2篇报告称,所研究的目标对健康没有影响。引起最多关注的文章往往研究的是对健康风险很小甚至没有影响的因素。例如,有3篇广受关注的文章研究了咖啡是否有益于长寿。即使论文报道的是具有高风险的因素比如饮酒(5篇),通常其重点也并没有放在酗酒行为的巨大且明确的已知风险上,而是关注于少量饮酒的不那么确定的风险。

我们可以理解,由于读者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关心,有关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会在公众话题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受到高度关注。尽管大多数科学研究(无论其多么复杂还是投入了多少资源)很少会立即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但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却不一样,它们会让人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如此相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这些被媒体高度关注的文章中,关于吸烟或肥胖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而选择吃什么以及怎么吃的论文却占了很大比例。例如吃某种坚果可以让人长寿,什么样的饮食习惯跟某些疾病有关等。该分析文章的结论非常明确,在生活方式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内,很多重大健康问题目前在媒体传播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点关注。

基于上述结论,作者认为,正确地向公众和媒体传播科学信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与公共卫生问题和大众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如果所传播的信息与肥胖症或高血压之类的能造成重大健康的问题有关,而且这些信息是真实的,则其益处将是可观的。相反,如果次要以及没有确切结论的话题占用了公众过多的注意力,对更关键的、具有更确定结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对较少的关注就会引起混乱。如此的混淆主次甚至主次颠倒可能会模糊关键的知识和科学答案。

作者进一步建议,想要有效地传播公共卫生信息,就需要减少关注点,避免炒作所谓的热点。要选择那些对健康有重要影响、无争议且易于理解的话题,例如吸烟、运动、饮食、肥胖、饮酒、睡眠等,而当前媒体上却充斥着无关紧要的话题和混乱的信息。其结果就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大众被各种所谓有益营养素的琐碎信息狂轰滥炸,被迫为了健康而养狗,关注那些仅处于研究早期的药物,或者对使用现代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感到不安。即使在拥有最佳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国家(例如瑞士),许多人也仅了解最基本健康知识的一小部分。各种各样健康风险信息的泛滥,传播那些不那么重要的、涉及健康问题的信息不仅徒劳无益,而且令人生厌。

媒体传播的许多信息不仅和其重要性不成比例,而且往往是没有科学界共识的,甚至是虚假的。有时关于同一问题的得到高度关注的文章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饮食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健康的影响就是典型例子。出于主观的解读通常对鸡毛蒜皮的风险添油加醋,许多媒体(尤其当前的自媒体)偏爱那些无休止的辩论,以“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博取知名度。但是,这些无休止的辩论只会损害公众对公共健康的认识,降低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公共健康政策的制订成了谁嗓门儿大或权力大谁说了算,导致任何关于健康和生活的话题都可能在自媒体上的喧嚣。

许多引起广泛反响的文章都是被无知的公众、牟利的业界和捍卫自己固执想法的科学家们大力鼓吹的主题,这样的关注和推介甚至可能导致对不同观点的霸凌。例如,愤怒的营养学家最近要求期刊不要发表一系列经过广泛同行评审和接受的有关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食品对健康影响的论文。这些激烈的辩论使得一篇指南论文在发表后的7天内达到了3480的Altmetric分数。这些领域的一些专家级“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中拥有大量追随者,他们在信徒中传播他们所相信的,并对反对者大肆攻击。也许这种行为是基于良好的意图,但是激烈的鼓吹和推介并不适合进行缜密和无私的学术交流,似乎更像是不宽容的宗教狂热。

另外,在Altmetric得分最高的49篇文章中,大多数是观察性、非随机分组的研究,或基于此类证据的综述或专家共识。诡异的是,和没有得到显著结果的严密随机分组的研究相比,观察性研究更容易上新闻。作者提出疑问,如果科学家也呼吁压制异议者或阻止发表不同意见的论文,那么研究还有可能公正进行吗? 这些发表了数百项观察性研究的科学家,在审稿和评审基金的时候,能支持发表与他们意见相左的论文或建议资助这样的研究吗?

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被广泛吹捧的研究其实得出的是错误结论。无论有什么证据,很多人的想法都已经牢不可破。几乎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排除影响很小的因素。无论是通过喝咖啡、低碳水饮食、低脂饮食还是养狗来延长寿命,都还算是合理存疑的做法。但是住在交通要道附近会导致失智、食用绿叶蔬菜可以降低失智风险、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这类问题,即使有相关性而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大多数这种因素的作用小到可能不值得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公众已经被大量地灌输微弱或干脆没什么影响的健康信息、而且这种不可靠的信息在呈指数式地传播的同时,盯着你钱包的商家和别有用心的非科学团体有意利用这些渠道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例如,尽管在Altmetric得分最高的49篇文章中,没有一项专门针对烟草危害的科学研究,但烟草业却在新闻和社交媒体精心安排了对其所谓“改革”的报道,以误导性的信息来推介新产品。在公共卫生专家对很多根本无法确定效用的营养素大声争吵的时候,社交媒体却在散布反疫苗和否认气候变化的错误信息。虚假新闻总是比真实报道更容易广为传播。

为了让公共卫生行动有最大的收益,科学家和传媒界需要仔细选择传播的主题。这些主题应该有确定性的结论,强行向公众介绍不确定的争议性主题只会造成认识混乱。传播真实而基于科学的信息是科学论文的作者、期刊编辑、新闻发布机构和媒体的共同责任。对存在偏差的观察性研究应该少在普及性杂志上发表,这些报告应放在专业期刊中,并在摘要中恰当地描述其局限性。无论它们发表在哪里,这些文章都不应附带新闻稿。新闻媒体应大幅度减少对此类研究的报道,这是媒体和传媒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科学期刊和媒体都应策略性地选择需要重点传播的公共健康主题,优先选择那些能解决主要健康风险的干预措施,并报道具有明确专家共识的知识。媒体也应避免发布来自对健康有重大负面影响的行业或其他团体在利益驱动下炮制的片面信息。例如,不承认吸烟和喝酒对健康有危害(甚至鼓吹对健康有好处)的商家应被禁言。当报道重大健康问题时,不仅科学期刊而且公共媒体也应声明作者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本文主要内容选编自“Neglecting Major Health Problems and Broadcasting Minor, Uncertain Issues in Lifestyle Science. October 18, 2019. doi:10.1001/jama.2019.17576”)

(XYS20191102)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评论大公司的姿势

朋友圈隔三差五会出来一篇写大公司的文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种类型的,还都又臭又长,基本上我看个开头就会关掉,如果只看个标题就评价,或是完全不看,则无从置喙。 自媒体写大公司的文章,只要标题足够唬人,内容足够长(注意这是必要条件),就几乎一定 …

抗击肺炎疫情,我们不仅需要口罩,也需要优质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它对每一个人的健康都形成了威胁,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不去助长它的传播: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是:一起构建一个更好的信息环境,支持那些优质信息的传播。 白岩松在节目中 …

追问阿尔兹海默病新药真相:惊天突破还是欺世盗名?

追问阿尔兹海默病新药真相:惊天突破还是欺世盗名? 作者:孙滔 阿尔兹海默病新药“九期一”正在刷屏中。“22年坚持”“填补全球17年空白”,这些宣传语甚是夺人眼球。 媒体一致赞誉的背后,也不乏质疑的社交媒体舆论。国家药监局为何是“有条件”批 …

2019年中科院公布新科院士, 造假大咖浙江大学叶志镇成功当选

2019年中科院公布新科院士, 造假大咖浙江大学叶志镇成功当选 中科院共选出新科院士69名,分别如下: 信息学部: 王怀民、段广仁、冯登国、崔铁军、江风益,相里斌,王金龙 数理学部: 方忠,常进,常凯,陆夕云,叶向东,高原宁,汤超,张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