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专家称「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实际情况如何?
知乎用户 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 · 其实是死于社会压力。 学校就是社会。爹妈如果是没文化的苦力,家里不管他们的学习,还能一个人养活一家五口加条狗,能买房买车,每天回家锅里都有一只鸡,这样的生活他们会鸡娃吗? 就是因为这种好事不存在。拉车的扫 …
那就要请人民日报来解释解释了
什么叫做卑微的成年?
做农民做工人就是卑微?
是的,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
可唯独你人民日报不能说
因为你是要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发声,人民日报的人民二字作何解?难道不包括广大的工人和农民?
不论是阶级叙事还是民族叙事,工农都是必须要拉拢的对象
你这倒好,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中坚力量,自己跟盟友一刀两断,硬是要做孤家寡人,真是佩服佩服
——
至于说人民日报能不能代表人民
我认为至少在形式上它是代表着的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于 1948 年 6 月 15 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1949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 1948 年 6 月 15 日的期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怎么不能代表人民
但有时它的观点也不一定就与人民群众相契合,也就是说从本质上,它不一定时刻都代表人民。但在形式上,它是一直代表着的
人民离开人民日报依然是人民,而人民日报离开人民则什么也不是
还有,身处最底层的工农是人民中最广大的群体,最坚实的基础,不论他们看不看得起,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十年后《先生,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凄凉的晚年》。
四十年后《大爷,我宁愿欠你一个安详的晚年,也不愿看到你下一代动荡的童年》。
道理都是好道理,薅羊毛别指着这一代人可劲儿薅啊。
最初你握着我的手,叫我同志,叫我张大哥、李大嫂;
后来你拍着我的肩膀,叫我老乡;
再后来,你叫我农民,叫我是劳动人民;
之后,你只是远远的望着我的方向,称呼我是 “那群农民工”;
现在,你指着我的照片,告诉你的后代:孩子,你以后千万不要像他一样没出息,他这样的人,只能进城打工,做辛苦的工作,他们的孩子在留守…
——————————————————————————————————————
补充回答:
感谢大家的提醒。
老一辈人的艰辛和付出,刻在了他们的皱纹里,刻在了他们不善言谈的沉默里。他们那一代人扛过了那个时候的国家,下面要我们这一代扛了。
什么是卑微?啥卑微?我读书少,麻烦人民日报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卑微?
清洁工?服务员?农民工?电子厂工人?机修工?厨师?掏粪工?还是什么别的职业?
为什么这些职业是卑微的呢?
如果不是这些职业,那是什么?
是不工作?
那为什么大家都不工作呢?
还是说娼盗毒赌之流?
那意思是,只要少年快乐了,长大之后就一定从事这些违法犯罪职业呗?
怎么样算是卑微呢?
你总得给个说法。
成人只有三种状态:
1、从事正常不违法犯罪的工作
2、不工作
3、从事违法犯罪的工作
那你人民日报总得选一个,到底是哪个叫卑微呢?
还是都卑微?
现实情况?什么叫现实情况?
我咋不知道咱们国家建国以来有宣扬过什么现实中农民、工人是卑微的职业呢?
要是有这样的现实,你身为主流媒体之一不应该去批判这种现实、解决这种现实问题吗?怎么反过头来还好像是认命了呢?
请你一定要好好给我解释解释,因为我真的是很无知,我读书真的不多,我脑子笨,我嘴巴快,你不解释清楚,指不定啥时候什么话就秃噜出去了。
请告诉我,什么叫卑微的成年?
补充一下:
看了评论。
评论里有说,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大学生不值钱找工作被轻易替代,个人无一技之长活的不如意,这些就是很卑微啊。
我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上面说的这些,只能说是现实。
而现实≠正确
显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只能被迫干活,这是有问题的,这是不正确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干什么的机会,这才是对的,是我们追求的。
无法实现这样的追求,是我们社会和个人的悲哀,而不是具体哪个人卑微,他不卑微,是社会中的一些坏东西强迫他卑微,然后以此吸血。
同样的,大学生被轻易替代,这个问题不在大学生自己,如果只是一两个大学生,那可以说他们不好好上学,没有学习好本领,所以被轻易替代。
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是卑微,应该说是遗憾,遗憾他们本来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却因为没有好好读书,被迫去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比如大学生不好好读书,毕业了去当服务员,但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卑微的,因为服务员这个职业不卑微,人家也是靠自己双手吃饭,不偷不抢正经工作,怎么就卑微的。
遗憾是因为,这些大学生可能不擅长服务员的工作,不擅长在集中的时间点进行精准快速的对客人的服务,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关系最后被迫去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当然是遗憾。
不过,目前的问题并不在这里,显然不是一两个大学生有这样的问题,是很多,是 90% 以上。
那问题就肯定不在大学生自己,而在学校教育。
985,211 这样的大学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普通本科和专科学校,大家可以自己对比看看,现在学校教的东西,是不是落后于市场的?是不是很多学校还拿着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教材来教导学生?
教学本身就没有跟得上时代,怎么能期望教出来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呢?到最后自然是容易被替代。
这不是个人的遗憾,这是整个大学教育的问题,是要去解决的。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别轻易替代,80% 的错误不在大学生自己,如果教材有用,如果教材说人话,如果教材没有那么五十页往上的:XX 行业自古以来的发展历史介绍,输出的是干货,是趣味,是有用的知识增加了,学生怎么会不学呢?真当大学生都是没有脑子的傻子?
最后,个人没有一技之长,活的不如意。这同样不是卑微。
这天底下的行业那么多,总有一个是适合某个人的,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什么都不会,那也应该有社会、政府机构来培养他,让他拥有技能。
所谓的一技之长,大家都心知肚明,并不是说哪方面擅长,其实就是说他没有知识,不能做办公室,只能端盘子、搬砖、种地、扫大街。
那么问题又回来了,端盘子、搬砖、种地、扫大街怎么就卑微了?人家不偷不抢,怎么就卑微了?
有人会说赚的钱少啊,所以活的不如意。
那赚的钱少是应该的吗?
我觉得不是应该的。
扫大街每个月不应该只有八百、一千,应该有三千往上。
种地的不应该一年到头出去成本赚不了一万,应该赚 5 万 +。
同样端盘子一个月也要有四五千。
搬砖更不用说,重体力劳动 + 危险 + 对基建来说必不可少,更得有稳定的每个月 1 万 + 的收入,外加各种保障。
这样一来还觉得卑微吗?
有人会说不现实。
当你产生不现实这个念头时,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为什么就不现实,为什么不能变成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更高的收入,哪个行业都值得更高的收入。
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它应该宣传这样的观点,应该让广大老百姓都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很值钱的,自己劳动不是不值钱的,自己需要保障,需要按时发工资,需要福利,这是天经地义的。
而不是说,社会就是这样,所以你要卷,然后将来才能不变成这样。
这样的话,救的了三五个,救的了一两千,但救不了身后数十亿的普通百姓。
我们可以劳,但我们不要苦。
8.19 更新一下
人活着如果不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幸福,不是为了成为 “懒人”,那我不知道我们这么多年的奋斗是在干什么?
单纯提高生产力,然后老百姓还是天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工作,工人还是被拖欠工资、大学生还是很廉价,还是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孩子和病、养不起老?
从小打大,老师、家长、社会不止一次说过,可以说是天天说:你现在努努力、你现在拼拼命,将来就可以休息了、将来就可以耍了、将来就高枕无忧了。
且不说努力不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这个错误观点。
我只问问,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被骗了?大学很轻松吗?工作很好找吗?工作轻松吗?工资高吗?敢吃、敢买、敢病、敢玩儿吗?
嗷,我们没办法过上幸福生活就是我们不努力呗?
全国 0.1% 的月入十万 +,他们是努力的,是成功的。
剩下的 99.9% 都是不努力,都是小时候不够拼命,都是初中高中天天就知道玩儿,所以活该被淘汰吗?活该成为卑微的人吗?
什么时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我们国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了?
曾经殖民者以此洗脑被殖民百姓的言论也搬到我们这里了?
什么现在不拼命,将来就没机会了。
命是拿来拼的吗?我是有好几条命吗?要是拼的时候我死了怎么办?谁会对我负责?吃了父母,谁会为我掉一滴泪?
为什么只考虑让老百姓多干活,不考虑多给老百姓发点儿东西?
都发钱等于都没发是吧?
1 千块在你们上层眼里一顿饭钱都不够,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多月包含一切开销的生活费,对广大山区、中西部的老百姓就是大半年的辛苦。
我们的分配机制公平吗?再让老百姓拼命之前,先回答一下,我们的分配机制公平吗?
生产都过剩了(这不是我说的,是国家政策说的),工地的大哥大嫂大姐大叔大爷大妈们怎么还吃着馒头咸菜呀?是他们不喜欢吃肉吗?
8.17 更新一波
评论我看了很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下面我对其中一些评论做一下集中回复。
评论当中普遍存在:
阶级客观存在且无法被消灭。
现实就是这样,你这文章也只是博人眼球的漂亮话,反正底层孩子想改变阶层只能考试实现阶级跃迁。
农民工待遇就是不好,你再说它不卑微它也是卑微的,反正我不想我的孩子当农民工。
基本上就是这几个意思。
这几个意思也只有一个意思: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无能为力,要么加入要么麻木。
这句话被两个逗号分成三份,第一份显然是正确的,现实就是这样,现实就是农民工被看不起,农民不赚钱、工人被恶意讨薪。
但后两句恕我不能认同。
如果我们无能为力,处理办法只有成为它们或者逐渐沉沦,那我不知道我们一百年前那些是为了什么?
如果都这么认为,社会肯定会停滞下来甚至倒退。
以我浅薄的历史知识,记得在中学时候,学法国历史时同学们都惊笑,法国巴黎人民一次又一次攻占巴士底狱,连老师都感叹巴黎人民好忙。
但倘若当时法国巴黎的人民没有那么做,法国巴黎人民都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然后什么也不做,没有巴黎公社,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提出,没有拒绝童工,那么现在的法国又会是什么样呢?
如果百年前我党没有成立,如果我们面对侵华日军全部采取不抵抗,如果没有解放,我们也从不宣扬进步、民主、开放、自由、科学,那我们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百年前的人生活很好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之如何?
我们现在的生活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曾经的苦难好像也不是三五个人一挥手、一动嘴就改变了吧?
倘若百年前的老百姓们什么也不做,只是等,那么最后我们能胜利吗?
为何要把自己身为人的尊严给交出去?
为何自己的幸福希望要托付在别人身上?
为何会有人庆幸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来自于主子们高抬贵手,并且觉得这才是处世之道?
普通人家只有考试实现阶级跃迁成为它们才可以?
为何想的是成为它们?
为何自己的幸福只能建立在踩踏他人的基础上,不奴役别人就活不了吗?
我们百年来的努力就是为了到今天,让我们这些人底层人也抱着压迫底层才能苟活的思想吗?
马克思主义说对新事物的发展解释的很清楚,出现停滞、倒退是常见的,但这不是合理的,历史一定是前进的而不是轮回的。
欧洲不就走出了中世纪的怪圈吗?
觉得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放弃希望的,自己可以算算巴黎人民行动了几次,他们是不是一次做不到就认命了,他们怎么就可以,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们是真的做不到吗?
真的甚至连想一下这个问题,甚至连动一下嘴皮子,甚至连写几个字、看几本书都做不到吗?
你要非说这是漂亮话,那就让它漂亮着吧,好歹赏心悦目些。
8.24 再更新一波
评论里还是有很多和之前说的差不多的问题。
甚至还出现了:“人民日报是在揭露现实啊,你既然想听好听的,那我就喊好了,农民、工人最伟大,行了吧?”
另外还有一些跟我回答的另一篇有关 “媒体评论年轻人假精致” 的问题一样。
“用得着这么咬文嚼字吗?人家的原文明明是在教育孩子,让孩子小时候努力学习,这样长大就可以选择自己可以想做的工作。这是社会现实啊,难道你认为孩子不需要努力学习吗?”
我按顺序再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我回答里已经写了,我们要做的是什么,重新宣传农民、工人这些最广大劳动群体的伟大,各个方面进行宣传,想影视剧,多少年没见过农民、工人啦?别说农民工人,就是普通人也没见几个。
电视剧里的高中,那是大多数高中生活吗?
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云贵川藏等这些地方的高中生活就是天天恋爱,扔纸飞机,上课玩笑,下课打球,天天逃课、翻墙吗?
我也想这样,可现实呢,我是河南的,早上五点半之前到教室,一天 17 节课(对,你没听错,一节课 40 分钟),自习也有老师来上课,卷子论斤发,中午午休有作业,能睡 10 分钟偷着乐吧,晚上十点下自习,吃饭跑着去跑着回,每顿饭 30 分钟(包含路上时间、排队、还有回来上厕所、整理东西、洗头等)这才是我们这边高中的真实生活。
这些有哪个电视剧去拍、去宣传呢?
这还是学生群体,相对农民、工人还要好一点,农民、工人的生活更不用说了,不说别人,说我爸妈。
家里种地,一年下来一千挣不了,你以为的农民是开着拖拉机、开着收割机,坐在小木屋里,看着监控,调度室里按钮一按,各种机器自动运转,然后就等着收粮就行了。
实际上是,夏天的时候四点多就起床,随便吃点儿东西,带上白开水和火烧或者馒头,好点儿的带一包咸菜,扛着锄、背着喷农药的蓝箱子就下地了,遇到锄头、耙子弄不了的,直接上手,大多数农活都得上手,要赶在 10 点前全部弄完,不然太阳出来热起来可有你好受。
如果是浇水或者收割,你中午只能呆在地里,带的馒头、开水就是这个时候用的,有树遮阳就谢天谢地吧。
什么,为什么不打把伞?
你觉得浇水、收割的时候伞能打得开?你觉得是不是站在一旁看着就好了?
要上手的!要弯腰的!干一天活腰直起来疼得要死那种。
你以为这就完了?只有太阳晒吗?
地里的虫子,傍晚没干完还要喂喂蚊子,草叶子、收玉米的话玉米叶子,到家里后身上都是血道子,又痒又疼,那可不是开文学夸张的。
工人呢?厂里的工人我不知道,但散工我是很清楚的。
因为我爸妈就是干这个的,给别人拉货,拉砖、沙、土、垃圾、树这些。
早上三四点(你没听错),就出门了,不是起床,是出门了。
晚上 11、2 点才回来,有时候晚上不回来直接在车里睡。
车里有枕头吗?
没有。
车里有床吗?
没有。
你以为是那种长长的大半挂,那很贵,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
是三轮蹦蹦开起来颠来颠去的小车,驾驶室有两个座位,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余的空间。
为什么要三四点就出门呢?七八点也可以啊,没必要为了多干那一点儿活把自己累成这样吧,累出毛病怎么办?
实际上是,你不早点儿去抢活,活就被别人拿走了,即便是一堆砖、一堆垃圾也有一堆人在后面排着队要挣着去拉,你来晚了,就没有这个活了。
活不是一直都有的,三四点到了,1 个多小时把砖搬到车上,沙土会很快因为有挖掘机直接挖起来往车厢里倒,垃圾也会快一些,但砖得你自己一恰一恰搬(恰:是我们这里搬砖的方言,一个铁制工具,一下子夹起来五块砖,你得使劲才能夹住,那不是电子机器,是你全手动的,全靠力气和你自己的经验技巧)
我在暑假的时候,也会跟着我爸去,不是天天,我是男生,你让我搬五块砖我当然搬的起来,但你让我一直搬,我只能说真的是天昏地暗,眼前都黑了、花了,但是不能停,你一停会更累,一天搬完到家,手上全是泡,啥也不想干只想睡觉。
一般三点多出门,四点到砖厂,一个多小时,干的年数多的工人,比如我爸,四十多分钟就能搬完,一般是三千块砖,然后就快五点了,慢点儿搬就是五点左右。
开着车往目的地去,离得越远,越赚钱,因为赚的就是运费。
在路过胡辣汤店、羊肉汤店、路边摊的时候吃一顿饭,然后继续开。
一般都是跑一个小时以上车程的,不然没得赚。
到了地方,再花时间把砖搬下来,然后开着车回来,这一趟算是跑完。
按照现在的价格,一般一趟下来可以赚到 150 左右,但你还要算油费,这可不是空车是拉着 5 吨重(我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三轮车能装的量是 5 吨,每次装都是装满的)的砖的。
油费一般在 50~80(具体要看路程,也有更高的),刨去这些,剩下的就是这一趟赚的。
这个时候时间一般就九点半了,一般砖厂就没有活了,因为烧砖也是需要时间的。
那就只能回家了。
有人一看,哇,好棒诶,九点多就可以回家呆着了。
白居易有一句诗叫:心忧炭贱愿天寒
跑着一趟你可就只赚了 60 多块,要是每天都这样,一个月可 2000 都赚不到。
所以就要不停打听消息看看哪儿有活干。
就今年,夏天这么热,但大中午,我爸妈还是不得不去外面干活,不然家里就没钱。
一般每天都要跑 3 趟左右,有时候活多了能跑 5、6 趟,但这样就不会家里。
一个月下来一般能赚 5000~6000,这是两个人一起的收入。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假期,不仅没有假期,还害怕被迫放假。
冬天基本上是不干活的,可以歇三四个月,因为环保要查,这也就意味着我家每年有三四个月是没有一分收入的。当然现在我上了大学那会有一点,放寒假我也会打工,虽然只有两千多,但好过没有,不过我不能一直这么干,因为还有学业,所以假期我也只能打一个月工,这两千多就是我们家三四个月里唯一的收入了。
像 2020 疫情那段时间,就是半年没有收入。
这就是起早贪黑、卖力气的结果。如果按照评论区所说,这可够卑微了。
而我之所以反对人民日报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因为,它只写到了这里。
它只写到了:你看,这就是卖力气人的生活,你不想变成这样,你就好好学习吧。
难道我父母就是活该干这样的工作吗?
这种说法也太没良心了点儿,不仅没良心,还彻彻底底地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身为官媒,你怎么能不去为了这些人发声?
这些人是什么人?我爸妈就是初中学历,换到现在那就是中考没考上的人,那可是 50% 啊。
难道我们国家中有一半人就该过这样的生活嘛?
不是我要说他们伟大,他们确实伟大,我们国家的一砖一瓦不就是他们搬起来、他们拉起来、他们盖起来的吗?
我们吃的每一口粮食,不都是他们下地里一锄一锄干出来的吗?
谁敢说,我们的国家可以没有农民和工人?
既然他们如此重要,是不是应该给更高的收入,工厂里的工人是不是应该提高工资、降低工时?五险一金是不是该给到位?
像我父母这种打零工的,不是正式工,那么村集体、社区团体、街道办等是不是该发一些补贴?
地里的农民,村集体有没有可能相当于雇佣他们种地,不要让他们一年到头只赚一两千,父母被迫背井离乡,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这样的问题不该是我说的,我算什么东西啊?这应该是你媒体的职责,特别是你官媒的职责啊!
为何要发一些无关痛痒,甚至还背刺农民?工人的文章呢?
有人可能会说:你提出的办法根本不可行。
但到底可不可行,得经过大讨论,经过试点实践才知道。
官媒的责任就该是把事关国家、社会、百姓的重要事件放到台面上,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只要讨论就有可能出现解决办法。
如果一直避重就轻,自然会积累矛盾,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我这篇回答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重新高喊出农民、工人伟大的口号,还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扯有的没的,直接给钱。
不要说什么都发了等于都没法,1 千块对于富人顶个屁用,一顿饭都不止这个数,但对于老百姓那可是过年一个月的全部,而且还不一定花的完。
现在人民日报这个问题是,它好像连口号都不愿意喊,都不说让它解决实际问题了,直接一句:现实就是这样,不想变成他们,你就卷吧。
支持这样的观点的人,你们是否考虑过,中考没考上,高考没考上,或者考上的不是本科,不是一本,不是 985、211,这些人该怎么办?
第一名只有一个,1 万名开外的数不胜数,这些人怎么办?
录取率只有 5%,那么剩下的 95% 该怎么办?
如果注定考上清北、985、211、一本的只有 50 万人,那剩下的 500 万人该怎么办?
然后我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我为何如此 “咬文嚼字”。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影响力,受众面。
如果发出这种文章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公众号,是我邻居,是我同学,是一个我不认识同时也没什么粉丝的普通人,或者干脆是某些明星。
我理都不会理,我连一句评论都不会发。
这就像你的邻居突然说,我要称帝,我是帝王,你们都是我的臣子,这天下都是我的。
你会理他吗?报警都不一定会吧?
你要称帝你就称呗,祝愿你能找到几个心怡的大臣。
但如果说出这话的是某市长、省长,那么你的反应会如何呢?
你的同桌说,全班同学把高考所有必考古诗词写 1 遍你什么反应?
这句话让你班主任、你语文老师来说,你又是什么反应?
所有我为何写这篇回答,因为发表 “我宁愿欠你………” 这个文章的是人民日报,是官媒,不是什么营销号,不是什么小编。
我不得不关注,不得不思索,不得不认真回答。
就像我现在的回答,我只要不违反法律、道德,我尽可以说,因为我的影响很有限,我又不是权威,我算什么东西,谁又会听我的?
但如果我哪天有一百万粉丝了,我说话就不得不小心翼翼,也必须要求我自己小心翼翼,因为会产生一些影响。
这就是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抱歉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有点浪费你们的眼睛了。
多少人,既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没有一个有尊严的成年?
教员七十多年前的评论如今看来也不为过。
这个问题在 timeline 上出现两天了,找原文来看了下,真是越看越不舒服。
原文里出现了两个例子,作者的女儿和作者同事的表弟,分别来看看。
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作者的女儿想要的快乐,不是好逸恶劳,不是逃避学习,更不是想要随心所欲的放纵。女儿想要的无非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增长见识的渴望。女儿对假期结束的不快,正是因为这两条在假期中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两条愿望哪一条碍着她成材,碍着她提升成年之后的竞争力了?恰恰相反,很多教育研究都证明,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和广博的见闻对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有车,周末有空闲时间,生活品质应该是达到温饱到小康了,满足女儿的心愿本不是难事,却被作者的 “呵呵” 两声给全部击碎。
作者的 “呵呵”,十足地暴露了她的狭隘和自以为是。整篇文章啰啰嗦嗦一大通,通篇却只看到“为你好” 这三个字,打着这三个字的旗号来掩盖作为家长的懒惰——懒于陪伴,懒于思考,懒于激发孩子内生的学习动力。觉得把孩子往学校一塞,往补习班一塞,用书山文海把孩子的时间占满,孩子就自动成材了。
作者的第二个例子
那是我姨和我表弟,家里就这一个男孩,宝贝的不得了。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好容易苦巴苦结上了个技校,毕业后表弟去一个工厂实习,不到一个礼拜就回来了,说太累。我姨就惯着他,让他在家里啃老。
这不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了,一有人介绍对象人家就问,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姨才明白,这么大了该找份工作了,不然就打光棍了。你看看能不能给照顾一下?让他在你们那当个学徒工就行。
自己找工作还要妈带着,与人交流怯怯懦懦,能相信这样的小孩真的是敞放敞养出来的?独立性没培养起来,沟通能力没培养起来,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也没培养起来。恐怕从小就是诸事被包办,而且还带点独断专横,亲子间缺乏交流,结果就是孩子不敢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懂如何与人打交道。他的童年是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了,可是要说快乐嘛,也未必见得有。
作者和作者同事姨妈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合理的,不健康的,甚至是有点畸形的。偏偏作者还觉得自己才占着理,洋洋自得地说教一番,可怜的不过是她的女儿罢了。
呵呵,你知道不快乐的童年造成的性格问题在成年后要付出多少代价去填坑吗?
意思很明白:
中国普通人家庭的孩子本来就不配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中国普通人成年后大部分都过得比较卑微。
人日,果真很人日。
富人家的孩子,童年也快乐,成年也体面
穷人家的孩子,童年也不幸,成年也卑微
我就说穷人家的孩子。我童年的记忆只有无尽的题海,打着补丁的衣服,父母的咆哮,同学的不屑…
在可以预料到一段时间内,我将成为没有车,没有房,挤着地铁在公司和出租房两点一线间奔波的社畜
而我那些童年过得快活的同学们,有的去了国外学习商科,准备回来接手父辈的事业;有的醉心于攻读人文社科和艺术
所以 “痛苦的童年” 和“辉煌的成年”之间并没有什么卵关系
只怕是有的父母既给不了孩子圆满的童年,也给不了孩子丰富的中年,还要甩锅给孩子贪玩不努力
也怕知乎是各位高收入人士给我们这些底层垃圾扣上一顶懒惰的大帽子,然后大加挞伐。你一定不愿意承认,你的成功辉煌除了努力之外一定有别的因素
现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24.6%,这还是官方给出的数据,我觉得实际的比率应该比这个还要高。
在这种状况下,人民日报荐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中国的孩子不配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少年,青年吗?难道他们只能每天压抑地活着,每天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不能有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有一点自己的自由时光,不能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有人说:中国人的美德就是忍耐,能吃苦。说实话,我真的对这种赞美苦难的论调非常的痛恨。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所创建的新中国难道只是为了让人们继续的吃苦,继续的忍耐。难道老百姓每天辛苦的工作,农民自己吃不饱也要把粮食捐献出来支持国家的建设,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继续吃苦,继续卑微的活着吗?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购买国的时候,却让老百姓继续吃苦,继续忍耐,继续牛马一样的工作,农民七八十岁还要下地干活,我觉得真的是一个笑话。
家长的出发点总是好的,但是很多人做起事情来就是带着那么一股子偏执的味道。咱分析分析这个标题啊: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看完了之后,我就感觉家长朋友们让孩子学习就跟要迫害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个标题大有 “老娘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的气势,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要让孩子去好好学习。咱仔细一分析发现,标题里面还蕴含着这样两条前提假设:
咱先来驳斥第二条,**难到学习就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吗?**或者换句话说,全班学生的快乐指数是根据他们的成绩排名而递增的吗?
如果家长抱有这种观念的话,说明他们在让孩子学习之前,就先给学习染上了一层痛苦的味道。家长自己把学习当成了 “吃得苦中苦” 里面的苦,这其实说明家长自己本身就是不爱学习的。谁愿意没事儿吃苦啊对吧?那么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自然也找不到学习的理由,也缺少学习的方法,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自然也很难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ps,这里说的学习 = 考学,不是广义的学习)
紧跟着驳斥第一条,成年的卑微和童年的快乐有关系么?
实际上,在很多心理咨询的案例中都会发现,那些成年后体验到卑微的人,多有一个卑微的童年;那些童年时足够快乐的人,将来的生活主观幸福感也很高。将幸福水平和经济实力划等号,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
你会发现 “卑微” 这个词语使用的非常刺眼,因为它太过主观,而且我们会很自然的通过这个词,联想到 “歧视” 这一社会现象。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如果不是为了文章的文学性而选择使用 “卑微” 这个词语的话,那么他本身很有可能是一个特别容易歧视别人的人。
综上所述,此文三观极歪。倒是和杨教授那里的三观有些类似。
————————————
下半场咱分析分析文章。
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母: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
不得不说作者文学造诣之深,简单两句话就勾勒出一名低情商母亲的形象。我们想象一下,一名高中女生,在开学之前说自己要 “滚” 回学校,她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我想其中可能会有思念吧,也可能会有一些不舍,或许还有一些期待,期待着自己母亲能 “心疼” 一下自己。这样一句邀宠的话到了母亲耳朵里不知道变成了什么味道。
你看,一个高中姑娘说自己 “滚” 回学校,这面已经有了一些调侃味道的“卑微感”;一个企图跟母亲邀宠的女儿却没能得到宠爱。如果说一个人会体验到卑微,那也是他在自己的爹妈面前得不到重视。说的心理学一些,在自己的原生家庭_百度百科中缺少被共情_百度百科的体验。
从开篇一句话中,我们就感觉这个母亲有些强势。那么一个强势的母亲,通常会配一个相对柔和的父亲。因此你会发现在家庭中,父亲却是那个能够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那个人。换句话说,父女二人关系更近,至少在去海边这件事情上将母亲孤立了。
教养孩子的另一个禁忌也在这里呈现,便是**夫妻教养方式不一致**。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毛病最多的孩子,通常都是爹妈意见不同的孩子;而爹妈教养意见一致,只要不太过分,孩子通常成长的比较好。(【家 “误” 事】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 教养风格不一致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上文对此内容有相对详细的解析)。
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
这句 “醋意十足” 的话背后说明了什么呢?感觉一个母亲在和父亲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所以这个家庭不仅有教养方式不一致的问题,还有夫妻两个人相互竞争,不懂得配合的问题。
几个线索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个小伙子成为了 “卑微” 的人。
敲门进来一位小伙子,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
小伙子气馁地看着那位阿姨:妈,人家说不行。那位阿姨堆起满脸笑和我同事解释:他就是技校毕业的,只是毕业后没有干过技工,也就没拿证。
一个能工作的小伙子,其母亲五六十岁,推算一下这小伙子最小也有 20 岁了吧。一个 20 岁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找工作还要亲妈来陪着(居然不是亲爹!?!?),你有没有仿佛看到一个 1 米 75 的巨大婴儿被妈妈抱着?(扩展阅读:什么是「巨婴心理」?)
一个巴掌拍不响,小伙子没能力独自找工作是他的问题;母亲是否相信儿子有能力找工作,并把儿子撒出去让儿子自己闯荡世界呢?其实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小伙子从刚发育那年开始就天天不着家在网吧通宵喝酒打架泡妞,他的社会交往能力是这样怯生生的么?
个人曾经有过在中专工作的经验,我发现中专的学生虽然成绩都很糟糕,但是他们和长辈、领导说话的方式和态度非常成熟,顶多让你感觉到 “没礼貌”,但绝不会让你看到他很 “怯懦”。
如果故事是真实的,我很难相信这个小伙子童年是幸福的,我倒更愿意相信,他家庭里面实在太过难受(冷漠?压抑?恐惧?),只有通过跑出去疯玩儿来暂时麻痹自己。
———————————
回答原题主问:
很难成栋梁之才。填鸭式教育的核心是 “我让你干什么,你就要干什么”。而栋梁之才的核心是 “我觉得什么是对的,就要干什么”。因此小时候习惯了填鸭式教育,将来就很难发展出工作思考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但是填鸭式教育却是培养常规性员工的好方法,详见
常规型 C(但并不意味着好的常规型人才都是填鸭教育出来的)。
成材率不知道。
因为补课所带来的利益实在是太直观太紧迫了,而 “素质教育” 带来的利益过于长远和缥缈。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来补课,每天涨一分”,家长就会计算“我家孩子现在考 530,三个月后就能考 630,就能上 985 了”;但是缥缈的目标则更偏重于主观幸福感、价值感、自尊心,这些太难以想象了。
而且人们在时间管理上有个错误的倾向,习惯于 “先做着急不重要的的,再做重要不着急的”。于是随着时间的推演,你会发现那些重要不着急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
“孩子,我宁愿你 blahblahblah,也不愿意你 blahblahblah。” 不管这个句式的空白处被填以什么样的内容,他的潜台词都是:我是为你好,我是真心诚意为你好,你快听到我,你快看到我,你快理解我,你快恍然大悟,然后心甘情愿地按我说的做!
更深一层的潜台词是:我自己也知道我给你的东西你不喜欢,我也没有信心让你喜欢(因为我自己的童年深处也曾努力挣扎过),我又不能打你,那我只好苦口婆心来感动你了。
无论是写这篇文章的人,还是生活中说这句话的人,他们最关心的,既不是你童年的快乐,也不是你成年后的尊严;而是他们自己的声音是否被听到。
从 “棍棒底下出孝子” 到“用爱发电”,不过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省事儿的途径到另一种省事儿的途径。打也好,骂也好,苦口婆心也好,抱头痛哭也好,都是在凭本能办事而已。
培育子女这么重要的事情,大家没有人认真研究过。毕竟为人父母是无需培训上岗的,所以干嘛要去看书店里那些厚厚的不知所云的教育学书籍呢?更不要说去进行专业的教育咨询了(当然这一块儿中国目前本来也缺)。
我认识一对小兄妹,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哥哥读初中二年级,妹妹小学二年级。当老师告诉哥哥他妹妹逃学的事情时,哥哥抽出一根竹条就向妹妹身上打去!
我知道一个男孩,高中生,爱玩手机,被妈妈抓住。男孩当场跪下,和妈妈抱头痛哭,忏悔自己甘于堕落。结果第二天依然继续玩手机。
我们很多为人父母的,比上述两个男孩儿高明到哪里?
打人的,难道真的相信打一顿孩子就痛改前非了?泪流满面的,难道真的相信这一番真情剖白之后,孩子就换了灵魂?
写下这一篇《孩子,我宁愿你 blahblahblah,也不愿你 blahblahblah》,难道青少年看了,就真的会幡然悔悟、从此做个好人?
我一直觉得,诉诸情感的教育方式,是最没有诚意的。那只不过是一种省事儿的、但求心安的绑架,家长如是,老师也如是。
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有没有用?有。
用大量的时间去补课有没有用?有。
我写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或者和孩子抱头痛哭一番,或者对着他苦口婆心,能不能让他在填鸭式的学习和补课的时间里变得快乐?不能。
你真的觉得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吗?在知乎上随便邀请几个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来回答问题,他们讲出的道理没准儿比你还多。
如果可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学习效率极高,永远不知疲倦的人呢,他们也希望古诗词可以过目不忘呢,他们也希望一开口就是流利的英语呢。
他们大多数人在课堂上打瞌睡的时候,其实也在提心吊胆呢。
他也希望数学试卷可以全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考试就看漏一个小数点或者看错一个符号。
他也一个劲儿检查试卷了,但是交卷后才发现居然最简单的那个字写错了,选择题卷还是空白!
他不明白,你也不明白。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明白,你却觉得自己明白。
“你不就是态度问题么?你就是不认真!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啊,我宁愿你…… 也不愿你……”
我点了进去,看到那张遗书,心情很平静地看完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平静。看完后,心里突然有种可怕的想法:国家不就是要淘汰这样一类人么?高考要选拔的,不就是积极的、乐观的人吗?高考总要逼死一类人,这样一类人是在未来生存不下去的人,不该遵循着强者生存吗?我有时候对这个世界真的厌恶甚至绝望,可没勇气去死,说白了,就是怂。
——摘自某学生记录渠县考生自杀事件的随笔
受了伤再偷偷好起来,那是大多数人的运气;少数倒霉鬼没能痊愈还要被嘲讽为玻璃心。但即使你内心强大人格健全,一辈子能少些伤疤总是好的。如果有一天,这类文章变成了 “孩子,我宁愿我们现在少一点情感绑架,少一点棍棒教育,少一点冷嘲热讽,多一些时间彼此陪伴彼此了解,多一些时间去共同学习人生路上必然要学习的知识,多一些时间去看彼此的心灵是如何在幸福的温泉里渐渐苏醒,也不愿意在将来只需要嚎啕大哭一场或者是揍你一顿,就可以换来家庭的短暂宁静。” 我相信,这个世界会更美好,下一辈的家长和孩子会更幸福。
朋友们,老师每个学期每一年都有培训和竞教;做为家长,每年花点时间看两本书,或者看两节相关的公开课,读两篇有利于自己科学教育子女的文章不丢人,也不会导致你事业颓败倾家荡产,真的。
让我们大家一起加油。
看到去北京看病那里彻底怒了:前面还批评孩子啃老,自己的做法难道不是啃孩子么?一把年纪了连去北京看个病的钱都没有还好意思说?
如果孩子混的不好,不能带父母去北京看病就是 “卑微”,那你自己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能在北京买下一套房子,还要等到老了指望孩子来帮一把,你的人生不是更卑微?
口口声声批评孩子玩多了,不努力,那么请问,你年轻的时候难道努力去了?你要是当年努力过,孩子打一生下来就是北京人了,何必早晚奋斗就为了在大城市立足,立不了足背后还被人戳脊梁骨说 “卑微”?
如果真是那样,“去北京看病”,对你而言也没什么稀奇:医院就在我家门口,不舒服走着去就是了;那个什么科的主任是我同学,想看病打个电话给他也就是了。自己没本事,靠孩子救济还有理了?
说白了,这种想法才不是为了孩子快乐,只是拿孩子当自己赚钱显摆撑面子的工具而已。
说这些话的父母,就是传说中的第三种笨鸟,自己不飞,然后下个蛋,告诉下一代说你必须给我好好飞。活的例子。
无论现在开心与否,至少上技校的小伙子少年的时候曾经开心过。而那些童年被牺牲了的孩子,成年后也不见得就开心,反正都是为自私的父母活着就是了。
这么宏观的问题,竟然没人邀请我,哎,悲伤 ing。
整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3 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民日报文章的看法。
虽然乍看这个标题感觉人民日报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认,党报还是比较精准的把握了当世家庭教育的现状。
当世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学习型家庭,第二种是强迫型家庭,第三种是快乐型家庭,第四种是放任式家庭。
做为多年的教育从业者我清楚知道,第一种家庭,对学生对孩子的培养是最好的。这种家庭,父母本身就是学习型人才,家长以身作则的带动孩子学习,让孩子从认知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表现是,每当学生学习时,家长摒弃所有的娱乐设施或在孩子身边读书,或自己研究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是惊人的累积。这类孩子也不需要课外大量补课,只需要少部分的补课,就可以达到优秀的成绩和相对轻松的童年。
比如我们省市这届高考状元,就是本市 top4 高级语文老师的孩子,教育模式就是这样。孩子在两位高知父母的影响下没有课外补习过一次,但是依然取得优秀的成绩。
但是!可但是!大部分家庭没法形成这么优良的学习氛围。因为大部分的家庭,家长的工作是需要在上班时间完成,其余的时间家长需要休息和娱乐,这点我们需要理解。所以,就有了第二类家庭。
强迫学习家庭。这类家庭的特点是,家长普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或者对子女教育方法的缺失,没办法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学习型氛围。所以将课外教育部分托管于机构。不能不说,这虽然是一种花费较多,但是风险极小的方式。毕竟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是当下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
但是,并不表示这类家庭的孩子童年不快乐,这类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要求孩子课外补课,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会给孩子充分且有趣的娱乐,比如钓鱼,比如迪斯尼,比如出国游等等。第二类家庭,在补课之外,给予孩子的娱乐仅仅是电脑或者手机,或者楼下公园这些有限的娱乐。
通过对比可知,前一类的孩子可以说童年相对快乐。后一类可以说童年并不是很快乐(这一类孩子就是人民日报所说的不快乐的童年)。本质上是由于家庭的经济能力决定的。而且,中国绝大部分家庭,达不到即给孩子补课,又给孩子丰富的娱乐这种经济水平。人民日报还是很客观的。
第三类就是现在所倡导的快乐童年即放养式教育。这类孩子我也见过很多,由于没有数据统计我只能说,如果这类孩子成才那么他们的人格相对健全,人生相对完整。但是,个人感觉成材率很低。且女生成材率要大于男生(同年龄段的女生要比男生成熟)。我见过独自去酒吧的这类高中生要远远高于独自去图书馆的高中生。
第四类放任式教育,可以参考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即无法给予成长陪护时间也很那给予充足金钱,在这里就不多讨论。
可见人民日报的讨论对比第二大类第二小类的家庭和第三类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占现在中国家庭的大多数。如果让国家选择,我想国家肯定倾向于前者。如果让我说,我还是不说了,作为补课老师,用知乎的话讲我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少说话,多分析吧。
················································································································
下面分析题主的第一个问题,作为教育从业者,我并不太 认同中国属于填鸭式教育,或者哪位高人跟我解释下,什么叫填鸭式教育。
如果和美国教育对比。我打个比方,如果有中美各有 100 个人接受教育,美国方面成为人才的可能是 10 个人,成为普通人的,可能是 50 人,街头流浪的是其余的 40 人。(没有数字统计,只是直观感受). 中国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可能是 5 个人,普通人是 80 人,街头流浪是 15 人。如果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来说,后者要优于前者。
当然,两者的优越对比,写上几万字不算多。至于所说的成材率,其实是为伪命题,什么是成才?这个问题够写几百万字的论文了,到现在都很难说一个人学习到什么程度算是成才。
如果说行业顶端算成才,那么美国肯定优越;如果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算成才,我个人感觉得中国要多。
`````````````````````````````````````````````````````````````````````````````````````````````````````````````````
再分析题主的第二个问题,关于课外补课的问题。
作为既得利益者,我还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发言吧,这样虽然有些难看,但是说的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真心话。如观感不适,请别喷,谢谢。
中国教育,由于其大学的录取率,决定他是一个淘汰性质的教育,而优胜者获得的资源毕竟要多。参考日本的就得知,在这种模式下,课外补课必然将长期占据教育市场。在课外教育已经经济化多年的现在,补课确实可以提升大部分孩子的水平(在这里不讨论补课没效果的情况)。那么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补课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这个跟提倡不提倡没有什么影响,据我所知,课外补习这些年越来越火爆,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成型。很多家长有了不死板的追求在职老师补课的这种思想,会造成一个很尴尬的趋势,即优秀的教育从业者不愿意再进入公立学校挣取低廉的收入反而大量进入教育机构获得不菲的收入。这些年,在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据我观察,是一个越来越走低的趋势。所以在我看来,课外辅导只会越来越火爆。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的这个背景下,课外辅导教育反而快速发展,这本身就是个值得讨论的现状。如果中国经济恢复元气,那么教育商品化的趋势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连我们业内人都不敢预测。
······························································································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作为教育从业者,我最大的担忧,并不是题主上面所说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在现行中国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甚至有一些矫情。我最担心的是在这中教育环境下,我们中国的低收入的家庭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教育商品化的今天,低收入的家庭在无法承担课外商品化的补习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在校教育质量下降的后果。这必然导致低收入孩子的成材率下降。这可能才是真正的阶级固化。
富人阶级现阶段已经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用自己阶层独有的方法来维护财富的继承和增长。
中产阶级正在享受着教育商品化带来的好处,用高考来完成财富的一代代累积。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年的现状:北上广由于地区优势,有足够的资本来优化初高中在校老师的待遇而带来的后果是,家长需要通过周围学区房的方式来弥补这些差价。
收入在低一些的家庭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非专业的补课老师来弥补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但是,我请问,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者来说怎么办?!
他们即无法支付优秀学区的费用,又无法支付昂贵的补习费用。而且!他们还要为日益降低的教育质量买单!我想问问国家,这就是进行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吗?!中产阶级的稳定必须以剥夺了低收入者的教资源为前提吗?!
各位市长大人!中国并不是只有几百万的富人,一两个亿的中产。还有比他们多的多低收入者,当这些低收入者进阶无望的情况下,暴力,可能是唯一改变的方法!
说实话,我并不希望课外教育火爆,即使作为从业者,每年拿着十几万的收入。我清楚的知道,中国本该有大量的优秀的老师是为了改变低收入者的未来去工作的,是为了弥补贫富不均去工作的,是为激发低收入者为了美好未来去奋斗而工作的!可是呢,我想问,在教育机构遍地的中国,面对低收入者的绝望,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又能做什么呢?!
我和我的朋友讨论过这些,其实知乎的大部分人可能也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毕竟作为有能力支付教育商品化的阶层,你们更感兴趣的是怎么去合理的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而不是考虑这些教育资源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我想提醒在座的各位,中国的中产阶级是非常脆弱的!一场大病,一场事故,就可能让一个中产家庭迅速低落成低收入者,那时候你的子女面临的教育将是彻底商品化的教育,想要重回中产程度将比我们要难上加难!
我记得,有一部港剧叫我的天空,里面有一集说道一个场景,一个补习班的校长面对一个穷孩子的质问
“老师,为什么你不愿意教我了,是因为我付不起补课费吗?”
“老师,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没钱,我就没有资格上学吗?”
" 老师,难道因为穷,我就上不了大学吗?“
这些振聋发聩的质问,从我就业开始,时刻提醒着自己,中国教育正在像远离他的本质。
但是,我还想提醒在座的各位,中国二十四史,每一行每一页都告诉我们。
当穷人失去希望,他们不会放弃挣扎,他们会将重拾暴力!
·················································································································
继续添加一些我的意见。
首先我要解释评论里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在优质学区重点学校中,老师的学历质量在大幅增加,这不能说明中国的教育整体在增加,知乎大部分的受众都是主城区的居民。但是,别忘了,哪一个一本毕业的本科生愿意去郊区教书,这里我都不说一些稍微偏远的农村。这是问题所在,优秀的学区和偏远地区的教育由于经济增长在大幅拉开。
这里面受损的并不只是低收入者,中产阶级就能幸免了吗?不能!看看优质学区的房价,你就知道,你要为学校里的老师支付一个怎么样的代价。
第二个问题是,真正自由经济的教育,应该是国家提供一个无差别,水平差距不大的基础教育。而家长有能力去支付课外补课。,这是真正自由的经济教育。而不是中国现在这种,需要通过支付高昂的房价让子女拥有良好的基础在校资源。如果失去了公平,那么自由的存在对穷人来说是多么无情的嘲讽?!
第三个问题,你们真觉得,低收入者没有在反抗吗?你们以为国家掌握着暴力工具,中产阶级掌握着话语权,低收入者就会安稳吗? 错,大错特错!
看看现在犯罪的低年龄话,当我们还在谴责为什么少年犯可以规避刑法的时候,背后的本质不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吗。一个安稳优良的基础教育可以减少多少少年犯,暴力犯,我想不用列举数据,诸位就能想清楚吧。
并且你觉得这些问题少年成长以后会伤害富人阶级,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富人。却可以出入任何一个中产小区。想想吧,诸位。
我们以为,十四岁之前免于刑法,就是少年犯爆发的根源。其实是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才导致了少年犯的残暴。而受伤的,对不起,就是这些利己的中产者。
覆巢之下无完卵。诸君仔细想想吧,为低收入者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资源,不仅仅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这篇文章很有趣,很适合用逻辑来捋一捋。
【上】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它的基本逻辑是:「失去快乐童年」是优于「拥有卑微成年」的;
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快乐童年和不卑微的成年是冲突的,只有愿意接受卑微的成年,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文章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说作者自己女儿的:重点中学开学比其他学校早几天,女儿不开心,想去玩,作者说:「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
第二个例子是说一个小伙子的:家里人对他十分宝贝,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后来他在技校中连从业证书都没有拿到,找工作也四处碰壁。
第三个例子是一个语文老师说的:我儿子努力后才在北京立足,让我有了较好的医疗环境。如果不在一线大城市,「素质教育」只是麻醉剂。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能力去争夺,一旦遇到危机,就只能在困难面前束手就擒。
最后,作者总结道:如果你想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更加精彩,你就要多吃一些苦,多读一些书。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
文中的三个例子,本身都是有道理的,最后的总结,道理也大致正确——都是浅显易懂的大道理。
但这篇文章有一个致命的毛病(也是许多类似文章都会有的毛病),那就是:
这三个例子在逻辑上根本就串不起来,它们并不能得到文章的总结,更无法和文章标题所呼应。
按照文章的逻辑,我类比了一篇短文:
大牛对小牛说:你已经玩泥巴玩了 50 天了, 再不练习一下耕地,你就要忘记怎么耕地了。
从前有一只小牛,天天不耕地,一直被它妈妈罩着,后来没有一个牛场要它。
一只丰富的老牛说:如果你不是贵族牛,你就要努力练习耕地,否则未来形势一紧张,你就没地可耕了。
结论:如果一只牛想未来吃到上等的饲料,你就要辛苦一点,多耕一点地。
文章的标题:《牛儿,我宁愿让你不要快乐的玩泥巴,也不要让你未来没地可耕》
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吗?
前 2 个例子说明同一个道理:牛不能总是玩泥巴,也要练习耕地;第 3 个例子和结论说明另一个道理:普通的牛要比贵族牛更努力地耕地,只有努力练习耕地,未来才能过得好。然而标题的意思却是:牛就不要玩泥巴了,否则未来就不能耕地了。
很显然,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逻辑错误:在「天天玩泥巴」和「天天辛苦耕地」之间,是有很多很多中间态的,两个「天天玩泥巴」的极端例子,并不能说明「耕地和玩泥巴相结合」的过法是不对的。
类似地,在原文中,一个暑假玩了 50 多天没干正事的女儿,一个进了技校就没有好好学习的小伙子,都是很长时间完全不学习的典型。而那个语文老师的儿子,也只是在北京立足而已,并没有说他多努力,更没有提到牺牲少年的快乐,然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说:要牺牲少年快乐才能让未来不卑微。整篇文章,就像做是非题般地分析了学习和娱乐的作用,直接把娱乐否定掉,而把更值得分析的一种情况——「劳逸结合」——完全无视了。
【中】
事实上,一味地努力,尤其是填鸭式的、牺牲了生活的努力,也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们知道,大部分情况下,边际效益都是递减的。
一天 24 个小时,除去吃饭睡觉至少还有 14 个小时。这 14 个小时中,如果有 10 个小时用于学习(工作)和其他信息输入,另 4 个小时用于休息和娱乐,那他的生活节奏将会十分舒适,不会特别不开心。但假如,他把全部的 14 个小时都用来学习和工作,那么:
多出来的 4 个小时会效率非常低;
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进而影响到正常的 10 个小时的信息输入;
由于疲惫,人的心情会不好,进一步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接触到的信息源过于单一,从而影响到他的爱好拓展、与人社交等等,让他变得十分无趣。
这么看来,牺牲了生活的 4 个小时,失去了很多东西,却也几乎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得不偿失啊。
也许有些人会反对:我见过很多厉害的人,他们似乎一整天在学习(工作),而那些按部就班学习和娱乐的人,似乎也都发展得很一般啊。
那其实是效率的问题。
不信?你把那些所谓只学习(工作)不到 10 个小时的生活按照每半小时拿出来,看看他们真正在学习(工作)的时间有多少。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所谓**「按部就班」学习和工作的人,他们真正用在这上面的时间,都不足 5 个小时。**
一天 10 个小时的工作和学习,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已经是极长的时间了。一个有着严格时间规划的人,即使一天只工作 7-8 个小时,剩下 6-7 个小时都用来做自己的事情,他可以过得很快乐,也可以比很多补习(加班)到死的人做得更多。
无他,唯「高效」尔。
【下】
让我们回到文章。
其实,文中的第 1 个例子,正确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读重点中学的女儿,平时上课 6~7 个小时,加上做作业每天大概 9~10 个小时用于和学习相关的事情。那么在暑假里,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些,每天就花 4~5 个小时在学习上(已经放松很多了),剩下的接近 10 个小时,可以发展一个爱好,也可以出去玩。这样,在暑假里,她既学到东西,又发展了特长,还玩得不错,这个暑假一定是充实而快乐的,在开学前,因为心里有底,她也不会因为害怕而抱怨。
但这么做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规划时间不是生来就有的本事。所以说到底,这一切能成立的前提,是父母们愿意去教孩子,帮助他们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并时不时以身作则、陪伴他们度过。这样,孩子才能既不觉得特别辛苦,也不会比落后于别人。
然而,有多少父母愿意去手把手地教孩子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呢?
他们自己都不一定会呢~(笑)
写在前面:
我从未否认努力的重要性,可是努力也是要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无限的压榨学生的精力,并不能带来无限的提升,剥夺学生一切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带来的效益远没有你想得那么好。
只懂得压迫孩子,牺牲孩子正常的生活来提高一两分的老师家长,要么懒,要么无能,要么两者兼有。
=============================== 分割线 ===================================
文章写到这份上,其实挺没意思的。
你只有一块面包,昨天吃了,今天就要挨饿。
于是你哀叹,如果能重来,我昨天一定不吃面包,那样我今天就肯定能吃饱了。
可你今天吃了,明天就不会发出同样的哀叹了么?
更何况,一块面包就能喂饱你?
「我宁愿你昨天饥寒交迫,也不愿你今天忍饥挨饿。」
你从来不会思考,为什么我只能有一块面包,这个扯蛋的设定是谁硬塞给我的。
初高中教育很重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需要这些知识来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可是你我都明白,我们每天从六点到深夜,一个月只放两天假让你回家拿钱,高三寒假只有一星期,这种不间断的苦役式的学习,真的是掌握了知识,还是为了从字缝里拿命抠出一两分来?当年学到流鼻血背下来的考点,有多少从那年六月九号开始就再也没碰过?
刻苦学习很重要,可当「刻苦学习」演变成了军备竞赛,你就没有一瞬间觉得有点不对劲?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觉得「自己牺牲初中,高中一切娱乐时间去做题,去做卷子,去上补习班,今天就会幸福得多」,但我知道这些人一定会把这种心态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些痛苦,总是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啊顺便说一句,你真的以为少年一直痛苦,成年就能云销雨霁了?想多了吧?
噗…… 你看把孩子逼成啥样了,人话都不会说了…… 噗嗤
啊一时好奇,看了看这位「江心月」。
![](data:image/svg+xml;utf8,)
博士诶,TOP5 呢~
说起来中国 TOP5 至少有十所吧……
坚定的反环保主义者 / 神创论拥护者
啧啧啧……
好吧个人信仰问题不好说什么,那么我们来看看他的水平,随便打开一个答案。
三句话不离「文凭」也就罢了,您能告诉我「不值一唏」是个什么意思么?
我没猜错的话您是想说「不值一哂」吧?
哂,shěn。
您为了应试教育军备竞赛都舍得开这么脏的口骂人了,想必当年刷题无数吧?没看过《论语》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啧啧啧…… 就这水平?
啊顺便说一句,我第一次看到「哂」这个字是在小学五年级的寒假,懒得写作业,第一次用一星期时间刷完了毛本《三国演义》。
很庆幸当初我没有把我有限的时间投入无限的刷题中,这有效地避免了我像
一样当众露怯。
《孩子,你 99.9% 会有一个卑微的成年,就别在少年太折磨自己了,尤其不要信其他卑微的成年的鬼话》
何况成年的悲剧很多与不幸的童年阴影相关。
为什么少年必须不快乐?
为什么成年必须卑微?
是所有人都这样吗?
人民日报能否告诉人们:谁是人民?具体怎么定义?人民,不应该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
我一直在问:钱以何种方式到了谁的手里?
14 岁提人生第一辆兰博基尼,依靠的是什么?他依靠的依靠,靠什么方式聚集了财富?
46 万家企业倒闭,因为什么?又有多少人因此失业?又会影响到多少家庭?
GDP 的总量在那儿摆着,普通人的工资比占多少?普通人的福利又占多少?
现状,只要不傻,都看得见。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何在?
我说。。你们答题前都没怀疑过人民日报会发这种朋友圈文体的文章吗?
我很怀疑啊~ 去搜了一下,上图:
最大的媒体也就是搜狐,人民日报呢?
总算找到一个
纳尼?这就是人民日报发布?
好吧再搜下公众号,也许是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的呢。。
看题目的表述应该只有加 V 认证排第一的人民日报才是正主儿,那就打开看看,终于找到了,8 月 31 日的最后一条。
做公众号的都知道,当天发布的文章榜首那条最重要,其他次之。前三条的来源分别是人民日报微信、人民网、信息时报、生命时报,只有最后一条即本文的来源是个人,相当于读者文章选登,不代表人民日报的立场,再结合发布日期 8 月 31 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实际上是紧扣时代脉搏搞了一次热点营销而已。。。转到知乎上就变成人民日报的文章了?认真你就赢了哄谁呢?
人民日报的公众号选登该文章,只能说明国家层面知道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也对许多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看在眼里,可它不解决问题,也不代表带头批判,引起转发欲望才是小编的任务,没必要过度解读。
脑袋是个好东西,但它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拍的。
三个故事举例的论据驳斥的是 “学生减负”、“素质教育”、“停止教育内卷乱相”、“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一系列基本教育国策。人家学校给学生补个课都得遮遮掩掩,上面来人查还要准备另外一张课表应付检查。《人民日报》把事堂而皇之摆在明面上,他是觉得他发现了了不起的东西?还是觉得自己比所有人都聪明?“素质教育” 是教育的基本国策,《人民日报》转这样的文章,我只能说他冲塔有一手,比我强!
崇尚唯分数论必然导致教育的无效内卷,除了能培养出制一班逆来顺受的奴隶,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几乎为零。
这样的孩子怎么扛起未来?
这样的文章堪称流毒无穷,我不知道怎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动笔之前有没有研究过我国的教育政策?
二流媒体?太高看了。不入流才是他应该在的位置。
填鸭还能填出来点社会阶级加分就知足吧。
起码我那时候,我这种二线城市家庭年收入不到 10 万的屌丝儿童,还能买得起题上的起额外的英语课,还能高考拼一枪概率拿个金领入场券。
知道我那时候最怕的是啥吗?这最后一条翻身路都被堵死了。这里是中国,几十万几百万人的未来算得了什么?那时候我看到有人黑应试教育填鸭我就怕这是舆论前哨战,看看一些发达大国,我知道鸭都没得填的那一天很快就会来的。
我国历来都有一个极度错误的观念,就是吃苦,好像不吃苦不能取得好成绩,不吃苦不能感动全中国,现在职场上的 “吃苦” 已经广被批判了,学业上面的 “吃苦” 却似乎还没有引起重视。
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作用应该是引起兴趣,指导方向,而不是抓住孩子硬塞。鄙人是经历了应试教育的,但是小学时代却算是逃离应试教育以外,因为上课的时候靠喊的,不喊的时候学会的可以自由去玩,没学会的才需要努力学。大家都很开心啊,并不比那些被拘束在教室里上课,满本子抄抄写写的下苦力的学生们差劲,我们小学的成绩全镇第二呢。后来就搞了应试教育,不能玩了,只能坐在教室里,甚至不能讲话,除了读书声就是一片死寂,学生昏昏欲睡,效率奇低。
人生里面无论做什么,都只有一次,应该时时刻刻找寻趣味,开心至上,你好我好大家好,搞形式,一刀切,既拘束人令人痛苦,又埋没兴趣,妨碍个人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快乐的方式,非要去褒扬与追逐痛苦的不快乐的那一种,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难道年少时候无法自由无法开心,到了成年就自然而然会安排事务,自由又开心了吗?并不是,年少的记忆是刻在灵魂里的,本能错过了练习,就永远地失去了。我没见少年时候被约束到痛苦的人在成年以后能开心快乐,一直被安排,根本缺乏找到快乐途径的能力好么。
文章并不消极,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我上高中时候班里流行一句口头禅——开心就好,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每天玩耍,给别人取外号,斗嘴打乐,后来他们都没考上大学,但是他们混得都不错,接了父母的生意,每年收入二三十万,不说成为千万富翁,但是生活上绝对能过得体面。
而无奈说出这句话的家长,本质是因为兜不住他的孩子,无法给孩子留退路。
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读书是成才唯一的出路,如果不能在读书这条路上打败别人,父母又无法提供人脉与平台。那么,未来在社会竞争中极有可能做卑微的工作。而出生在中产和精英家庭的孩子,就算读书中等甚至垫底,至少都有父母提供的平台和人脉做保障。
**其次,大部分人对快乐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孩子笑了就说明他快乐,有玩的时间就会开心。这的确是快乐的一种,但这种快乐是廉价而短暂的。**拿半衰期来说,这种快乐的半衰期特别短。并且,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这是短暂的快乐。但是,作为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建立其长期快乐的意识。
最后,读书是有乐趣的,它有逻辑的美,语言的震撼力,超越自我的成就感,这些何尝不是快乐。但在传统中国人眼中,读书必然要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便将读书与快乐相对立了。有了快乐的童年,就会没有快乐的成年,这样的逻辑比比皆是。若家长真的有心,何不试着发展孩子读书的兴趣,而不是单纯将读书看成是换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将孩子当成是考试的机器。
填鸭和题海真的效果好的话,中国人才数量目测比现在多十倍,还不止。
首先,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有个共识,填鸭,题海之类的战术,效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用,因为他们用不了效率更高的方法。
为啥用不了效率更高的方法?教师要背一锅,家长更要背一锅。
我曾经吐槽过家长会基本上是没啥用的,为啥没用呢,因为该来的家长他不会来,用不着来的家长一个个都来了。
中国的家长,大多数擅长两件事情:第一件,过犹不及。第二件,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过犹不及是啥意思呢?就是要么啥都不管,要么啥都管,很少有能在当中把握得了平衡的。至于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呢?就是完全不考虑学习下怎么较好孩子,然后还特别勤奋地按照自己错误的方法教导孩子。
说实话,如果真的是条件不允许,我也不说啥了。
但是很多明明条件允许的家庭,明明可以快乐的童年和体面的成年兼顾的家庭,因为家长在战略上的懒惰,将多选题做成了单选,才是真的叫人痛心的。
一般的家长既会给你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也会给你一个卑微的成年。
因果关系不清晰的典范。
快乐的童年和卑微的中年有多少因果关系,两个身边的也许是编造的并且并没有实际推导出来的例子就能写一个评论文章,是我们议论文典型的思路,这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短板,逻辑混乱。
我建议人日写一个系列文章,好爸爸和好的童年,好的中年的因果关系,鞭策下成年人,别老欺负孩子了。
人想要痛苦只要把头往门槛上撞就行了
用不着像人民日报推荐的博文教得那样麻烦
这种小学生作文式的鸡汤,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描述两个极端的家教。一个极端就是,父母一味惯着孩子,然后长大成一个一无是处的莎碧;另一个极端就是写这个文章的碧池一样,周末去一趟海边未来就毁了(实际上放假 50 多天为毛都不带孩子去海边,然后开学了孩子说还没去海边呢!你说影响学习?哦,原来你忙),玩乐是必须得到禁止的。然后说完无聊的故事,开始总结一些是个人都懂的大道理。实际上对怎么教育孩子,屁帮助没有!
但是呢,有没有均衡的教育?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又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有!只不过这对家长是一种很大的挑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去陪孩子,去判断去规划,在恰当时候说 yes,在恰当的时候说 no。难不难?很难啊!
所以上面说的那个两个极端其实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省心省事。一个是所有的事,孩子提出都说 yes;一个是孩子所有提出的事,只要自己凭感觉觉得会影响学习,一概说 no。多简单,养育孩子啊,so easy!
为何家长会把孩子送给杨永信教育一下?省事呗!我哪有空管那么多啊?我出钱了,这心里的愧疚感就假装没有了,这心里的责任我就假装尽到了~ 从治疗中心出来,乖乖的多好!有这个结果就行了,过程?who care?
呵呵,真是应了伊坂幸太郎说的那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最后跳出博文到底说什么想解决什么,我们来看看博文的套路是什么:简单、浅显的鸡汤,与大多数家庭的问题有关。这样的博文最适合转发,博眼球,赚粉丝。这才是主要的目的,至于我写了什么能不能解决问题,谁特么在意啊?
然后你们看,人民日报的微信编辑都推荐了,目的达到了就 OK 了!然后你们再批判一番,更火得不要不要!
——努力做什么?
学习
——学习做什么?
考好大学
——为什么要考好大学?
找好工作挣很多的钱
——为什么要很多钱,少一点不行吗?
挣得少生活不下去的
谁让挣得少的人活不下去的?
原文中
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幅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我扭头看着她: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暑假能放到快五十天的学校已经很舒服了,我整个高中的暑假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五十天_(:з」∠)_
第一个问题,填鸭教育如果真的有用,农村中学的本科率这二十年就不会节节下降了,别说栋梁之才,能考个好大学都不容易。举个例子,湖北,农村学生的人数多,学校又可以猛劲填,不用担心家长的反对,结果呢?武汉一城吊打全省。
ps:15 年武汉的高中考入 / 保送清北的学生占了全省的一半(144/302),剔除落后地区的照顾名额,基本上一半多的清北学生都出自武汉,剩下的一半中的一半,来自襄阳。武汉考生人数占全省的七分之一不到。
忽视学习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认为只要努力、刻苦、玩命就能学好,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观点,如果老师能靠填鸭教好学生,那么这份工作就太简单了,简单到机器人都可以干,何必非要招啥师范生,重本生?灌输知识并不难,但是学生能全吃得下去吗?会不会混淆呢?吃下去的知识真的会运用吗?
城市中学能以低强度的学习带来高产出,说白了,效率,是利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的效率。不过反过来,如果在学习效率上不能提高,延长学习时间也是可以提高产出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能最大限度的榨干学生的时间,当然这种学校我们肯定都是不愿意上的,所以只能存在于一些贫苦地区。
至于应试教育我不想撕逼了,我一贯支持教育改革,尤其支持自主招生等一系列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改革,反对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毕竟我归根结底还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嘛。
第二个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学校强制补课了吧,补习班这不是全靠自愿么。这个被迫也是被家长所迫,至于家长为啥要强迫孩子去上补习班,这说明家长并不相信西方那一套理论啊。至于家长为什么不肯让自家孩子快快乐乐玩个童年?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别说啥值不值得提倡的,凡是暴利的生意,国家还都不提倡呢。
归根结底,这就是东亚一千年来的游戏规则,不爽不要玩。科举也好,高考也好,都是国家留给底层民众的上升空间,对于贫寒子弟而言,科举里暮登天子阁,高考里考上那 20 几所 TOP10,就可以过上和父母完全不同的人生,也让自己的孩子不必重复自己的艰辛。但是从比例上而言,无论是科举还是高考,能金榜题名的都只是极少数人,那么剩余那 99%(考上 985 的学生占总数的五十分之一)需要家长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养育吗?从理性上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将过上默默无闻的平凡生活,但是,从感性上而言,家长只要有机会,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过这样一种生活。
这种生活对于风险而言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历史上,中国每次天灾人祸,底层老百姓都要死一地,不混入统治阶级,不但要忍受苛捐杂税,死了都没人管。同样,中国最近这几十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依旧缺乏保障,这才使得贫寒家庭有着无穷的动力来读书。比如原文里面的
我认识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得了重病,在北京治疗。还好,大儿子上完大学后在北京立足,能够为父亲提供吃住的地方,还能带他去比较好的医院治病,病情得到了不错的控制。
这就是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写照,这个大儿子留在农村的同学会面临怎样的人生,也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显然是最简单也是最可靠的提升社会阶层的通道,所以不管媒体再怎么吹风 “减负”“快乐学习” 等等这些,家长会相信么?家长好歹也是活了三十年的人,什么好听的道理没听过,可惜现实早教他们做人了。
人民日报这也是典型的脑臀分离,这些编辑好歹在大城市有个家,孩子在大城市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一些应该自己暗地里想的道理这么堂而皇之的说出来多不好,我就问一句,没有大量便宜的劳动力,能有你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吗?人民日报究竟应该为谁说话,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有些编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阶级本色,竟然宣扬起无产阶级那一套东西,药丸呐。
文章好啊,好的地方在于引起把快乐和学习对立了,并且只给了你两个选项,让读者在这上面打架,根本不去想成年人的卑微是什么造成的,你看不到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好像他们好好学习就不会被利益集团压榨一样,好像他们好好学习,他们组织的扶贫 NGO 就不会被强行关闭一样。对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最喜欢让学生好好学习,不要来反对国民党的各种决定,就连北洋政府都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不要去南方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天下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革命打出来的,是人民选择了中共,中共党员们要是听国民党的话,不去参与活动,还有共产党吗?
转移社会突出矛盾焦点者,其心可诛。
我点开找了半天,就是没找到举报按钮!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远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说,他们根本没机会,或者说没时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文中所举的例子是什么?
一个混子,中专的混子找不到工作的事。
怎样一个混子呢?
懒惰、贪玩、妈宝、好逸恶劳
这个是现在孩子的普遍现象?
我可去你的吧!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远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孩子没有快乐的少年,那是因为家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充足的经济、没有一颗安定的心。
我们每天都在工作中忙忙碌碌,每天都在为下个月的车贷、房贷奋斗着,我们自己都无法顾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有时间去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卑微的成年是啥?
送外卖?
进工厂?
去工地?
扫大街?
我觉得最卑微的成年就是: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个例,扩大称为社会普遍现象,然后挑起矛盾。
官媒应该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那才叫人民日报!!!
我们社会主义的官媒就是天天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教育、辱骂人民?
下岗吧!
来人民中间体验一下,看看 “小镇做题家” 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看看孩子为什么不快乐,看看人民的成年为什么卑微。
案例一:
1、“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2、“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
3、“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格尔勒诺布尔。”
4、“拿破仑 · 波拿巴占领里昂。”
5、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
6、“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
案例二:
案例三: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少年,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成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中年》
《后生,我宁愿欠你一个体面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凄惨的老年》
《先生,我宁愿欠你一个安稳的老年,也不愿看到你无助的晚年》
《逝者,我宁愿欠你一个盛大的葬礼,也不愿看到你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苏韵锦 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 - 1733 播放 · 1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26576986295291904)
读了原文,不是很明白,快乐不快乐,跟努力不努力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吗?
对于这样的作者,姑且不提她文章中的真实度。反正我是要远离的。
这年头靠技术吃饭的大神多了去了,自己眼窝子浅没看到就算了。写出来真是暴露自身问题。
都觉得写字楼办公室公务员才是体面工作,那咱们早晚都得抱团饿死,最后连个收尸的都没有。
有些人啊,无知无畏真的玩的溜。
关键是快乐的少年不是卑微的成年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卑微的成年生活可能来源于懒惰,来源于不努力,来源于没文化不思考不学习,来源于没眼界选择错误,来源于没能力…… 那个把时间奉献给补习的少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很多方面的补充教育,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会真正意义上学好一门功课,快乐也不是用学不学习来衡量的……
被你们赞的心慌,各位,我先收拾细软跑了
牛马的后代们既没有快乐的少年,也没有体面的成年,小时鸡娃,老大一样。
李刚的后代们童年在北海公园划船游乐,长大了开红色法拉利在深夜蹦迪。
我就曾经是相信小时候被鸡娃长大了可以不当牛马的,直到出国留学都相信别人玩遍澳洲,我在图书馆调参加班研究可以工作了不用 886,
后来发现我确实 “没有” 加班,只是每天早上 8 点半搞到 22 点,精神状态也跟下图差不多了:
为啥每天八点半搞到十点多不算加班呢?
公司加班要报备领导批准才能搞加班费,这个 “报备” 要提前的,而导致加班的业务需求都是下午四点到七点陆陆续续来的。
几个卷王带头加班不报备地干到 10 点,只要不报备,这自然不是加班,不用给加班费咯~ 就像是:
![](data:image/svg+xml;utf8,)
我小时候补课特别多。
97 年 5 周岁开始家里买了钢琴请老师辅导,00 年我爸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辅导作文的老师,又把我安排进去提前学写作文。
钢琴练到 05 年小学毕业,而作文呢,一直到 07 年,才终于意识到那个老师实在是个骗人的,根本没有能力教学生写作。
初中的时候,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各个老师家里补课,初一开始是数学,初二是数学物理英语,初三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
基本我的周末,很少有自己能安排的时间。
那你问,我成绩很差吗?
并不是,初一我考过年级前十,初二开始因为早恋成绩慢慢下滑,但是毕业还是以年级前一百的成绩进了省中。
只是,那些补习班真的对我有用吗?
我当时非常讨厌数学补习班,当年的数学老师是班主任,为人真的很恶心。
我爸经常给老师送钱,希望他们对我过分关心一些,有一段时间我爸忘了送,数学老师就直接把我叫到办公室打我巴掌。
去数学老师家补习也是噩梦,每次去都是做一份试卷,我们做试卷的时候,他就上网勾搭女网友,还会把一个女生单独叫到他卧室里辅导。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发生什么,但是现在看来确实是越线了。
其他的老师家,不过都是混混日子,随便让我们做点练习题。
我最后的成绩要感谢我的物理化学。
那两位老师当时让我对物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他们为师本身也是很有魅力。
到高中的时候,曾经一周只有一个下午的空闲,但是我依然被叫去补课,我爸又通过不知道什么关系,认识了老师,让我去补习。
当时给我补过课的老师太多了,而真正能让我成绩有所改善的,说实话,一个也没有。
那么多科目,补习老师不下十几个,但是无一例外,都是让我做做习题,稍微讲解一下,再没有老师能让我对学科产生兴趣,对做题产生兴趣。
但是高一我曾经一个寒假自学数学,下学期考到年纪第一,当时对数学的兴趣,远远比上补习班的用途大多了。
而那么多老师,基本只是用补课,作为一种敛财手段。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回忆起来,初高中的日子,始终有层阴霾浮在记忆之上。
总觉得我什么都不记得,那些日子也不曾有过任何开心留下。
我曾经感兴趣的功课,只是上课,我已经很有兴趣,如果不补习,自己回家多练习,有问题直接问老师,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效果呢?
不得而知。
但是我的少年时期,是真的什么都没留下。
其实,从父母成家立业的那一刻开始,
我们的成年卑微与否就已经基本上定了。
这篇文再一次体现了某报一贯罔顾事实和强行粉饰的立场。
对孩子而言,没有乐趣的童年是痛苦的。另外,这些孩子焚膏继晷,夙兴夜寐,为青春奉献了童年,为成年牺牲了青春,难道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这些孩子的生活可真艰苦,但是苦难从来都不是一笔财富。
少说什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 “被拐卖的妇女还能早当妈”,这算不算是磨练意志用的人生财富?
人类社会发展了这么多年,其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理当不断进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人民的福祉,应当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创造良好的条件,正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所有试图宣扬 “苦难是一笔财富” 的集体或个人,往往有意回避人们的生活困苦和环境恶劣这些糟糕的现实。
给孩子以欢乐的童年,正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所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往往是统治阶级不愿意改善民众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而掩饰现实用的托辞。
而且我觉得,这些孩子即使奋斗了,也不见得就能拥有美妙的前途。
有答主说到,在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底层民众上升的管道非常往往被堵死。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催生了中国特色高考制度。无数学子在体制的压迫之下准备考试,记诵重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在这样一个公共教学资源根据财富分配的国家里,精英阶层和权贵的孩子能够享受更好的待遇,而那些普通民众家里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令人担忧。
少拿寒门学子出状元的故事来骗人。穷山沟里,考上重点名校的学生,在那里绝对算新闻。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所以说学区制度是最最令人无法容忍的制度之一:买得起房上得起重点高中的孩子们,就是比穷乡僻壤的孩子更有机会上重点名校。然而居然还有老不休告诉我们:“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练你们。”
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替我国特色教育分配制度洗地。
有些人天赋异禀,属于开挂级的人物,也许会觉得在哪里上学都一样,但是请注意,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能接受更好的中学教育,就多了一分上重点名校的机会。
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害怕承认过去的这些付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它们当做财富,否则心理不平衡。
但是当权者不一定会做出改变。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而不是对体制进行变革。只要宣传一点 “艰苦奋斗” 的精神,就可以掩盖他们不愿变革的态度。
可是有没有人告诉我,这些苦难,到底有多少是培育你的人格、增进你的水平的,有多少是不合理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强加给你的。
说白了就是,有多少是有意义的,有多少是浪费时间的。
你做解析几何,理解上有难度,做题有可能会出错,这的确是学习的路上不可避免的麻烦。
然而你所在的公立高中学校水平渣渣,却还要被告知 “寒门出状元”,请问这些苦难是不是你的必由之路?另外,房屋架构不合理,地方政府治下的建筑偷工减料而不被监督,最终导致那些号称“抗八级强震” 的建筑在地震中以摧枯拉朽之势倒下。事后不去反思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本可以避免的局面,却高呼“多难兴邦”,难道没有推卸责任之嫌疑?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是教育体制决定了教育分配不公。
很难想象,如果孩子加倍努力,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却发现自己仍然获得了一个灰暗和卑微的成年,谁来补偿这些可怜的孩子和付出心血的家长?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中学生活。初中时,我在小县城念书,中考后,我的家人拼尽全力要把我送到省重点高中,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为我创造更好的条件,不让我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
如是而已。
在现行体制下,无法拥有光明前途的人,大多数并不是不努力和不想学啊。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少年,我宁愿欠你一个后浪的成年,也不愿看到你悲惨的中年》
《先生,我宁愿欠你一个安稳的老年,也不愿看到你无助的晚年》
《逝者,我宁愿欠你一个盛大的葬礼,也不愿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我宁愿你从未来过》
谁去写一个《家长,我宁愿你欠一个舒坦的中年,也不愿看到孩子憋屈的童年》?
我有一朋友是解放日报公众号的……
这种文章……
纯粹就是个人喜好……
你们别太当回事了呵喂……
官方的喉舌目前还是以纸媒和 cctv 为主的……
个人价值观:
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天注定,真的。
填鸭式教育也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一世的问题。
甚至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我认为也只能解决到 60 分。
剩下的全是天赋。
说的好像我卷成小镇做题家,你就能放过我一样。
填鸭式教学?
都忘了这个新闻吗?http://3g.163.com/touch/article.html?channel=news&docid=BS8DDSVF00014SEH&version=gll
大概是伊顿公学毕业的不列颠老爷们终于发现快乐教育教出来的平民子弟连给他们做奴才都做不好了?
不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干嘛花大价钱把毒菜国家 “制造听话的奴隶” 的教学方法搬回去?
学习本来就没有捷径走,就算觉得中国药丸想跑路,学英语也得自己把单词一个一个背下来。
当然愿意偷渡然后在中餐馆洗一辈子盘子也是可以的。
对了,谢邀
倡导素质教育的是你们,鼓吹应试教育的又是你们,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给条活路行不行。大家都知道孩子以后的成就跟学习成绩的关系远没有跟家庭背景的关系来的紧密。
你们做好教育的公平性,远比讨论应试还是素质来的实在。
我的天,这句话还 TM 要辩证啊?
这句标题最早出自两千年前的汉代《汉乐府》。
原文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换个说法,你们都变成外国人了么?
=========
如果今天开始有个人养活你,
给你几年时间让你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你可以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儿,
你觉得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呵呵,别费脑了,你照样会一事无成。
大学四年,已经给了你这样的环境,
而你摸着良心想想自己在大学是个什么德行。
**一个成年人尚不可自律,
向前推 10 年的 8 岁儿童,快乐成长就能突然如沐神恩,变得人生大不相同么?
**
前 20% 的天才,填鸭教学毁不了他。
后 20% 的人,填鸭教学也救不了他。
但是对于中间 60% 的普通人来说,
填鸭教学能普遍降低纯傻逼出现的概率,
把废柴变成可以体面养活自己的人。
抛开个例我们看 80s 这一代人,
填鸭产生的大学生们,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转。
和他们同岁而快乐长大的低学历者,普遍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样的现实,难道不就是答案么。
===========
有几个其他回答,我是抓心挠肝的不赞同啊。
一个是说填鸭教学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更优质的教育方法才能解决。居然百赞。
如果把这句话代换一下 “谷糠解决不了问题,需要肉糜才行” 是不是更熟悉了?
更高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好的资源分配,重点学校收高价,你们不乐意; 跟权贵拼资源,你们又拼不起。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叫做 “填鸭式教学”,只有在以下情况下的教学才被定义为填鸭教学:
1,学生主观不想学,或学不进去(受动者因素)
2,家长和老师,不具备 1v1 量身教育的能力或资源(施动者因素)
3,强行灌输,高强度训练。(施动结果)
以上三条缺一都不叫填鸭。
填鸭教学是在无法解决前两个先决条件下,家长又没有挑战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的能力时的妥协方案。
把知识硬塞进去,能消化多少是多少,不能成为一个壮士,好歹成为一个耐饿的胖子。
我们一味的强调填鸭教学的施动结果,而无视前两者的先决条件就开始反对,那就是不食肉糜。
(港真,所谓的填鸭真是对末位的人有压力。我读到高二暑期,开始主动要求做冲刺 600 分(满分 650)的补习。我爸说家里穷,希望我不要挑战北京的学校。。。)
还有一个答案说孩子快乐成长和不卑微的成年可以不冲突。
确实可以不冲突。
但是能做到这件的父母,本就是极少数。
学习是孩子的主业,而任何学习想要进入高级阶段都不可能愉快。
基本上所有孩子的童年不愉快,都来源于学习。
快乐生活和痛苦学习之间实际上一直是互相博弈的,能良好平衡拿得住轻重的成年人,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能在痛苦中咬牙坚持,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极为高贵的品质;而拥有这种品质的人,通常是童年有着极其严格家教的人。
当然,成才的模式不只一种,总有人可以出现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但这同时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极强容错能力。丁俊晖的父亲是商人,就算做不了世界冠军,他的未来也优于中国大部分青年人。普通人,有几个能容错让孩子打台球后一事无成的失败呢?
所以,我认为这个话题,该讨论的主体是中国 80% 不那么成功的家庭。
家长不是 211 的硕博,没有百万年薪,没有几套房子的家底,没有强大的人脉,甚至连晚上陪孩子写两个小时作业都难以实现的家庭。
这些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用一个 “不那么快乐的童年” 换一个“不太卑微的成年”,这句话并无不可。
我很不想这么说,但是不得不说,这个作者十分狭隘、刻薄且善妒!(友善度不要了!)
这个问题在 timeline 上好几天了,我都没兴趣去看一眼,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注定我不是受众。
直到飘上来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 泰姆雷的回答
里面引用了几个文中的举例,我似曾相识啊!
我立马去百度了下,发现她果然也是另外一篇《
》的作者。
两篇几乎不是一个话题的文章为何会令人感到相似,就是因为举例时那种对于被作者认为自己观点另一方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的狭隘、刻薄和嫉妒!
本文的例子可以看
的回答,基本没啥补充的,**反正作者拿这些例子佐证的时候,也没考虑过逻辑性,甚至连咪蒙那样的共鸣感和煽动性也匮乏。**那就看一下另一篇文章的举例吧——
大学同学 S 一毕业就结婚了,婚后不久怀了孕。本来她想等孩子满一周岁就出来工作,可是她身体底子太差,生孩子时落下一身病。老公体贴她,让她安心在家照顾孩子,不用考虑挣钱,他一个人能养家。
从此,S 便一心一意在家做全职太太,再不考虑上班的事。几年后,S 又生了一个二胎,更不想出来工作了。
两个孩子都上了学,S 有了大把休闲的时间。她经常在朋友圈晒照片,美食,旅游,帅气的老公和两个儿子,还有宽敞明亮的家,让我们这些苦哈哈的上班族羡慕得红了眼。我偶尔和她聊天,夸奖她老公能干,一个人能养四个人,还把日子过得那么滋润。S 总是表现得不以为然:“男人嘛,挣钱养家是应该的。”
当初体质虚弱的 S,经过这么多年的调养,已是珠圆玉润,看着比同龄人年轻很多。她时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文字,大多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之类的内容。她微信上的名字干脆就叫 “岁月静好”,我常常加班到深夜刷朋友圈时,一低头看到她的头像就忍不住心生悲凉 ——- 同学不同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会那么大?
狭隘、刻薄、嫉妒!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对同学的生活的窥探、意淫、鄙夷和自己的自大、自卑融合的这么好!
恨不能别人也展示一下自己面黄肌瘦、奔波家暴、天天哭诉的祥林嫂生活,这位作者才能心理平衡吧!
同学 S 并不是没有付出,她和她的丈夫可以自己协调家庭分工,她更可以自己选择在朋友圈里晒什么,作者去夸赞别人的老公能干,同学 S 难道一定要跟着你一起夸才叫正常?可能她有一些虚荣,但是比她的虚荣跟严重的是作者的红眼病!
春节刚过,公司要举办一个大的商务活动,我负责采购红酒。记得 S 的老公就是红酒经销商,于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要了他老公手机号。
电话接通,S 的老公听我说明来意,很是兴奋。他说去年和我们老总推销过他经销的红酒,但是没有签成,这次希望我能在老总面前多美言,促成这个大订单。
……
S 的老公执意不肯在车上等,他说这样不礼貌,就站在车旁等着。北方二月里的天,和冬天差不了多少,温度还很低。我怕冷不愿下车,就在车上坐着。料峭的寒风里,S 的老公西装笔挺地站在外面。他和我只隔着一层车窗玻璃,脸上冻得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带着谦卑的笑容,专注地看着会议厅门口方向。
……
酒桌上,为了表示诚意,S 的老公一杯接着一杯地干,把我看得心惊肉跳。我劝他少喝点,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他笑,没事,已经习惯了,经常这样喝。我这个老板说得好听叫 “总”,其实就是销售员,不喝酒怎么卖酒?
中途的时候,S 的老公说去一下洗手间,我看他脸色十分难看,就追了出去。洗手间门口,一股刺鼻的酒味迎面而来,S 的老公弯着腰在洗手池那吐,表情痛苦不堪。他看到我,强颜笑了笑,继续吐。
我默默退到门口等他。想起 S 秀的那些幸福,不由苦笑。她一定不知道自己老公的工作会如此辛苦,那些光鲜背后,就像他穿着单薄的春装站在寒风中等客户一样,不过是咬紧了牙关的支撑。
狭隘、刻薄、嫉妒!
下一段不出现点婚外情,我都觉得对不起自己曾经看过的《知音》啊!
如作者所愿的看到了 S 生活负面的一面了,立马就摆出一副痛心疾首、不听老人言的样子了。这个例子和本文的举例何其相似——生活往往是没有结局的,但是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硬要弄一个事件作为结局,然后将其实不怎么相关的东西拉进去作为论据…… 最后还升华一碗鸡汤!
想起以前网上讨论大学生宿舍要不要装空调的时候,有些人大喊现在学生吃不得苦,将来不会有前途。**其实深层的意思是,我没得到的东西,你现在就算得到了,将来也会有付出代价,等着瞧吧!**这位作者哪是在讲事情,根本是在下诅咒啊!
我一般不介意别人炖鸡汤,因为我不爱喝就不喝,别人爱喝就喝吧。鸡汤大多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危害,基本和情感专家一样,劝你努力、劝你隐忍、劝你付出、劝你向上…… 但是有些是例外的,在情感专家的例子就是 ayawawa,又比如这位作者,她们对于不符合自己鸡汤的人是满怀着恶意的,人生常有不如意,她们就把这些不如意统统归罪于你不符合她们鸡汤的那几个小小方面上,企图证明自己有多么正确!
这些人,不过是会几句散文的黑巫师,拿文字赚钱,竟然也不想给看文字的人多点真善美!
苏心,北国女子,《文汇报》APP 专栏作者,流行期刊写手,自媒体人。驰骋职场,也热爱文字,追逐向阳花般的日子。关于职场, 关于生活, 关于婚姻, 关于女人, 我手写我心。微信公号:suxin98498。
一句话就把它按下去了,如果少年不快乐,成年还是卑微怎么办?能不能订个协议
这种文章的出现,简直就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体现和整个社会的悲哀。
所谓的欠快乐童年,预防卑微成年,字里行间充满了迂腐,愚蠢,酸臭和残忍的味道。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鸡娃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负责宣言,实际上,它一方面诠释了丛林法则,等级观念和极度自私自利依然是某些中国人的底层精神信仰,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社会一些独有的荒诞逻辑。
作者首先默认一个基本事实: 天朝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卑微的。
“卑微” 这个词,它其实指的是社会地位,劳动强度,收入情况,做人尊严都处于完全的劣势,生命完全没有正常的安稳和幸福可言。
而普通人改变自己 “卑微” 命运的最好途径,就是在扼杀天性的应试教育里吃苦奋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以拿到步入中产阶级的入场券,从此具有了在一二线大城市当房奴车奴的资格。
(所谓的中产阶级,在天朝其实是一个小众群体,我不厚道的笑了。)
我倒是想问,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注定卑微,这是不是一个社会的必然?
第二,大家有没有发现其中 “零和博弈” 的味道?
我们把高考看成是一个大筛选器的话,由于优质高校教育资源基本上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管再怎么内卷,也就只有极少数考得好的人能够理论上(仅仅是理论上)过上不那么卑微的生活。
这跟考试难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反正每年就固定按比例招人,考的难整体分数偏低,也招那么多人,考得简单,照样按分数从上往下筛人。
这就让所谓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这件事情变得没什么意义,因为应试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掐掉分数靠前的一部分人,孩子全部吃苦也好,都不吃苦也好,我都只按冷冰冰的分数选人,而分数这玩意儿,更多的是考验死记硬背和按套路做题的能力,并不利于考查对人生更重要的创新能力,以及各种特长天赋。
也就是说,这个苦,是人为造成的阻碍,对社会只有内卷功效,没有增值能力。
作为鸡娃家长来说,不管他知不知道这个道理,他都会追求大概率事件,因为在他看来,不管有多少其他因素,孩子考上好大学总之比考不好,要多一份更大的竞争优势,特别针对没权没势没人脉又没钱的 “卑微” 普通人家庭。
于是,分数成了一个既没用又有用的东西,它对培养孩子成才没什么用,但又对向社会上层爬有用,它的作用更多是保持社会上下层的流动,维持社会稳定。你要上去,就要把别人挤下来,这就是丛林法则方式的优胜劣汰。
第三,快乐童年 = 卑微成年,这个恒等式无论怎么看,都是十分黄疸可笑的,所谓 “吃不了读书的苦, 就要吃生活的苦”,它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天朝独有的 “吃苦逻辑”。
这个世界上,神经质一样歌颂苦难的民族,可能也就是我们独一份了。
而实际客观情况是,先苦并不等于后甜,世界运行的真实逻辑是投资效益比,努力吃苦如果用错了方向,全部嗝屁。
读书,只是天朝这个畸形的人才选拔制度下,一种较大概率的改变命运方式, 而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当然,综上所述只是理论情况,实际上的社会真实面貌要复杂得多,考上 985 不见得就是人上人,考不好也不见得就注定社会底层,一个人能否混得好,不仅仅在于考试分数,跟个人后续努力,情商,具体实际能力,家庭背景,人脉关系以及运气等等因素都有关系。
而这些复杂因素,都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句口号掩盖了。
而现在看来,这个口号更像是一个谎言。
现实的真实情况是,985,211 等名校身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家庭背景,人脉关系,和个人的非正当竞争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你如果不相信,你去看看近几十年来很多暴发户是怎么发迹的就知道了。
某些人可能真的吃了苦,更多人是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或者是投机取巧钻营的本事更强。
靠高考路径出头,其实更真实的本质,是在不冒风险,不违背良心的情况下,混得一份比绝大多数底层优越一点的中产阶级生活。
国企和央企以及大型民企,它们在选人的时候,是比较重视学校品牌的,底层人家的孩子的 985 文凭,其实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上述企业在安排完关系户后,如果还缺大量的人,就会想到他们。
但这是在经济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经济萎靡,名牌大学身份也无法保障好就业,人上人。
而现在看来,这种运行机制是有问题的。
因为我刚才都说了,高考选拔人才并不考察实际能力特长,所以一个有名校文凭的人,其专业能力,不见得就比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的普通文凭人强,这种情况,在工科上很常见。
至于文科,呵呵呵呵……
所以,如今的国家政策发现了这一点,又开始努力压缩高校招生规模,大力发展职校技校,以达到社会人才的更优化配置。
好了,上面说了一大桶,我做个总结。
读书苦换来成年甜,这个逻辑本来就荒诞。
应试教育的书本来对人的实际能力没有好处,反而压抑人性,摧残心灵,换来的无非就是为了一块敲门砖。
普通劳动者挣的少,不见得是没真本事,只是没有读书拿敲门砖的本事。
就算有敲门砖,也不见得就一定成为人上人。
大多数老百姓苦,是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问题,跟教育关系不大。
打一架吧
没看过原文,打开链接已经失效,根据理解说说吧。
01
这事我亲眼见过。
邻居家的儿子今年 8 岁,生的挺俊,皮肤很白,打扮的特别精致。从小就学什么画画,音乐,小提琴,还有滑冰,轮滑,游泳……
反正你能想到的,他的父母都要让他做到。
18 年我第一次买钢琴那会,他的母亲看到我抬着钢琴的样子跟我说 “我们家孩子早就会弹了。”
说完一脸的骄傲。
曾经有别人问过他们 “你让孩子学那么多,能接受的了吗?太累了吧,他这个年龄,还要要解放一些天性。”
她的回答大概和主题一致 “我宁愿他失去一个有快乐的童年,也不要让他长大后什么都不会”
后来补充了一句实话 “我只是想把我们失去的找回来”
听完这句话,我立马就离开了。
因为按照我的性格,立马就会回怼一句 “你失去的东西,为什么要让别人找回来?”
换句话说 “可能你当年没有那样的机会和条件,但你现在有了,你失去了时间,那你现在在做什么?那你这些年都干嘛去了?”
你可以说,上班忙,下班焦虑,压力太大。但是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没时间。
好些成人都是一边玩着手机刷着抖音追个剧,反手看到小孩子玩着玩具恼羞成怒的来一句 “别光知道玩!”
那你在干嘛?
你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要求下一代做到?你可以享受成人的快乐,为何要让别人用童年的痛苦来替你分担?
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目的是什么?是靠儿子的成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剥夺他的快乐来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
说真的,父母做到这个份上,真的很自私。
讲到这里,我还是想说,我不是不赞同小孩子报一些培训班,我也不是支持他们放飞自我。而是成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向和主见。
要懂得洞察孩子的性格和兴趣,要充分给他们制造快乐。
知道除外力之外,一个人能在赢在起跑线的前提是什么吗?
就是完全喜欢并专注于某件事情上。
他喜欢这件事,并专注于这件事。所以如何引导孩子坚持和更加热爱才是父母要关心和要做的。
而这些,会让他进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加倍的快乐。
要知道强扭的瓜只能解渴,不会甜的。
02
简单的说,主题这句话是废话,也是谬论。以前的人愿意听,现在的资本家愿意听。
因为这句话有利于 “卷。”
试想一下,假如每个孩子都缺少了一个快乐的少年,并且其技能增长的还不错。那么,长大之后供社会选择又有什么区别呢?
就好比去年的某天,我从公司人力办公室呆着没事做。偷翻了几个 00 后的简历。
随后我便有此感慨
“幸亏哥早出生了几年,要和这一代人一起竞争的话,要饭都他妈找不到地方。”
回顾一下他们的履历 “大学四年暑假期间去了 x 公司做了实习,去了大厂做了兼职,门门功课都拔尖,还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考过乱七八糟证的。业余爱好能写上一大堆,特长写满了各种生存技巧”
而我呢,即便我现在拿出简历,能写在纸上的,也比不过他们。
可他们的薪资,也仅仅只是我的几分之一。
当然,我承认他们可能会比我更出色,但是,他们面对的对手也更加强大。
3
没错,我就是那个欠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还卑微的成年的人。
小时候的我考试不及格,打!
补习班翘课,打!
兴趣班被搞的没了兴趣,打!
由于家族里面的姐姐妹妹智商高,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被父母当做发泄生活的对象。
“你看看你叔家妹妹,又考了第一!”
“你看看你大伯家姐姐,考上山东大学了!”
“明天去上补习班!”
这些东西让我进步了没?说实话,一点没起作用,甚至起了反作用。
参加补习班之后,我的成绩从班级前十名一路跌倒了 20 几名。直到后来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才慢慢喘了口气,成绩也找了回来。
我之所以成绩不如别人,是因为我早熟。那时候我就清醒的知道人力有时穷尽,很多东西不是努努力就能够到的。
而我之所以补习班之后成绩差,是因为被打乱节奏,也被高手落踏的开始怀疑自己。
而当兴趣成了任务和职业,就会立刻感到他的枯燥和乏味。
或者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
一路走来,我一直对自己的诟病就是 “对自己不认同。”
这与少年时代的阴影是分不开的。
明明相比之下各方面都算中上,可是面对家族的优秀基因,我却妥妥的避开了。
父母的言辞会在生气之时格外激烈,他们顾不上一个少年的想法。
所以,久而久之,我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对没出现结果的事情焦虑,对自己的事业始终不能用尽全力。
喜欢上一个人,第一个感觉,永远是配不上她。
这种感觉持续到了 25 岁,终于在一次爆发之后,彻底的改变了。
但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自信心恰恰是最重要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搞清楚首要任务是什么。
简单的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以为的输在起跑线,在别人的眼里,根本算不得变量。很多骚强的操作,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极有可能只是,花里胡哨。
还是务实比较重要,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成年自然会知道怎么去摄取快乐。
04
在这里,其实我也应该感谢父母。
那种教育方式虽然没有让我变好,但至少,没有让我变的糟糕。
比如,我不会随地吐痰,每当骂人时候都会想起小时候妈妈的棍棒。别人的东西不会随便拿,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人要客气……
可能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父母,还是想着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哪怕不能大富大贵。
只是,这个时代连平安的需求,都卷起来了而已。
1、你现在过得苦逼是因为你以前过得太快乐了。
2、你以后过得苦逼是因为你现在过得太快乐了。
3、你过得苦逼可跟我没关系。
一个卑微的儿童成长成卑微成年的故事?
或者是
一个卑微已久的儿童成长成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成年的故事?
卑微是一种状态,你搞强买强卖压服别人的时候,被压者就满足这个状态。
从小卑微到大就能不卑微了?
没后台,你照样是卑微的,甚至比一般人还要显得更卑微,因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孩子们 为了你们快乐的少年和昂头挺胸的成年 我们这一代人要站出来打到现在虚伪的所谓的代表人民的人
大多数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无法正视自己有局限性。
经查,以下为客观定义及确认事实: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但是——————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却转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
这文章其中有一个内容是:记得今年春节刚过的时候,我正在上班,敲门进来一位小伙子,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小伙子怯怯地问:听说咱们公司招一线工人,请问有什么条件吗?负责招聘的同事把招聘简章给他看:一线工人中技以上学历,有从业资格证书。小伙子在包里翻了半天,只找出一个技工学校的毕业证,没有从业资格证。同事告诉他这不符合条件,等招学徒时可以再来。
这位想让孩子快乐的母亲,她一心由着孩子的不努力不上进,以为这是为他好,能够让他快乐。他少年时快乐了,可是,成年后呢?他没有高学历,没有一门手艺,怎么安身立命?靠什么获得尊严?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男人,又怎么能快乐?
如何看待?谁都可以说工人卑微,唯独人民日报不行。
《你的儿女》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至于题主问的怎样看待钱文忠教授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刚才我正好答了,可以去看看, 奶糖:怎样看待钱文忠教授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我是奶糖,8 年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做父母不需要考试,但需要学习,有什么育儿问题欢迎来奶糖的公众号,【大白兔育儿说】,和奶糖一起聊聊,愿我们都能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引路者,支持者。
将 liberal arts 意义上的成长与高考意义上的能力对立起来,将人口红利和教育资源的问题偷换成学生及监护人的问题;高瞻远瞩是郭嘉的、目光短浅是草民的,培养奴才的思路很正确嘛。
就牺牲童年来说吧。。有个说法是,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童年所缺失的东西。。如果,为了钱,就缺失了,亲情,爱情,友情,安全感,兴趣,童年,这长大以后是不卑微了,那又有什么用处,后悔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珍惜,是选择性无视自己已得到的好处,
换句话来说,欠缺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能换来一个不卑微的成年,家长对自己掌控世界的能力也太他妈自信了吧,也没看到那些不快乐童年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卑微啊,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钱多钱少总要活命,钱确实很重要,但真的跟童年这种东西比起来,还是不要他妈的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的经历最牛逼,自己怂就怂,不要把什么飞黄腾达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人家有自己的人生,
作为家长,还是不要天然的,把快乐和孩子的未来对立起来,嫉妒不是个好动机,
这种公众号经常用一系列老套笔法却总是奏效这让人对世界失去兴趣。宁愿…… 也不愿…… 暗示了二者是矛盾的但实际却未必是啊。而且如果这是矛盾的,那一定是社会有病,控诉社会制度去啊。其实就是暗搓搓地给百姓洗脑,有问题自己做好取舍解决精神内耗,别往上拱。
说的好像小时候好好学习长大就能找到好工作一样,这说明父母从根本思路就错了。
学习从来就不是逼出来的!
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喜欢死板的套路,上课从不记笔记,但是我有个优势就是热爱思考,专研问题会比较有深度。
结果就是偏科非常严重,英语基本没及格过,物理化学虽然不做笔记但因为理解的足够深刻所以基本是优秀水平。这个时候,我爸妈开始逼我学英语,从初二一直上补习班到高三,结果高考依然不及格。
这就是教育方式的错误,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引导兴趣而不是强迫,兴趣引导成功了以后学习也是快乐的,何来 “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之说!!
父母的另一个错误在于太过看重大学的重要性,不管父母是否上过大学,但肯定没上过现在的大学,那你们又凭什么确定只有读大学才能有出路?现在多少大学里的本科教学质量差的还不如职业技校?人家职业技校学的是糊口的技能,至少学出来了有一技之长,大学生又有多少是不逃课不打游戏考试不作弊天天认真学习的?确实有,但这类人都去考研了,本科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混日子拿文凭。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从小被填鸭式教育学傻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我大学读的是土木工程,但是我对这个一天到晚在工地研究怎么把东西造起来还要被老板骂因为太实在了于是开始学习如何偷工减料应付检查才能赚钱的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
毕业实习的第一天项目副经理跟我说学校里的那些东西没什么大用处,你要赶紧学会的是如何在可以偷工减料的地方偷工减料,因为除了市政工程以外的所有项目的投标价都比成本价还低,你不偷工减料就活不下去。
那时候我就确定了以后不做这一行,想让我做这行?等中国市场规范以后吧!
那么现在看,大学的高等教育和专业学习对我有用吗?我认为对我来说更有用的还是那些我自学的东西,轮滑,旅行,摄影之类的。我的兴趣在此,自然会顺着兴趣走,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摄影师,户外领队,开拓旅行线路,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根本不觉得累反而很有意义,而且很快乐!
如果能够倒退十年,我宁愿不要读大学,真是浪费时间!甚至不要读高中,只要让我去学我自己想玩的东西就行!
人民日报列出来这样一个体系:你的父母给你造成的痛苦,都是为了你以后有出息。
此处如果成立,那么。
父母给你的痛苦,都将合理化。
母亲今天被领导骂不开心,回家,看你七点半没做作业,于是大发雷霆,把今天上班的委屈都在你身上发泄出了,然后为了使此行为合理化,就是人民日报的那句话,为了你好。然后说你学习不用功,太伤父母的心。接着就数落你的种种不对,你是不能辩的,你辩就是不听话。
你成绩一般,高三开学交学费的时候你找你爸。你爸也是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昨天晚上打输了牌,两个月的工资没了。你找他要学费,你爸爸一肚子气没地方撒,就说你不好好学习,浪费他的血汗钱,这个学期的学费自己去赚,体验一下生活的不易,看看他是怎么辛苦的。
父母有时候确实是为你好的地方也有,也不少,但你能都说,父母每次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吗?
截止二零一五年,中国六十岁老年人已有二点一五亿,谁来养?年轻人,年轻人凭什么养?凭孝心。
<<日人民报>>永远不会告诉你,
绝大多数拥有靓丽生活的成年人,
他们小时候也多是泡在糖水里长大的;
而相当多数量为生活奔波的苟且成年人,
或许小时候正是那些悬梁刺股的寒窗苦读者。
这个结论就有点奇怪: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作为国家主人的农民工会卑微?是国家的问题还是人民日报认知的问题?
提醒各位同学注意一下,这篇文章仅仅是由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而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并没有转载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也并非出自人民日报,或者报社之下的其它子媒体,而是来自一个认证身份为个人的微信公众号。
这一消息我已经更新了问题描述,以免给后来的答题者造成误导。
因此,可以看作这是《人民日报》新媒体部门当中负责官方微信的同学的个人行为。很多时候,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编辑处理一些事情的方式都很随性。《环球时报》的微博编辑(paingod,肾 6,mate7)通过其个人微博树立了非常人性化的形象。现在你还可以把他们邀请过来回答问题(
)。
我可能会就人日官微的近期风格写文章评论,但现在还不确定是否要写,所以如果就这方面延伸的话,可以期待我今后的稿子:)。下面我只想就事论事的说一下这篇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对孩子们来说,刻苦努力既不是通向成功的充分条件,可能也不是必要条件。这篇文章固然说出了教育的不平等背后是社会阶级的不平等。但是文章给出的解药就是让孩子背离自己天性,使劲往上走,这当然并不是一定灵验的。
聪明的家长,也许会因材施教,针对自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质来决定到底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案。比如,假如孩子就是有艺术天分呢?假如孩子就是愿意赛车,电竞或者别的什么反正不去学习呢?或者,有能力的家长可以任凭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试错,尽兴或者败兴而归时,家长可以放心地说我一直都在你身边可以依靠。
而不管是溺爱孩子放任自流,还是对其实行严酷的管制,不管什么都跟孩子对着干,甚至是把孩子送去国学班或者电击,我认为,这些统统都是属于家长养育能力不足的体现。对孩子宽还是严,就失败的结局而论,并不存在高下之分。
我身边就有孩子,表面上看。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受到各种挫折。但是,在家长并不懂得孩子学习的瓶颈,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的情况下,一味逼迫孩子学习,比如说,不听话就打,这样他就能大了顺利点儿?谁能保证他不会恨家长,青春期逆反,彻夜不归?家长只是一厢情愿的期待而已。
我上面举例的孩子,可以说,他家长对他管理上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他们忙着赚钱——或者自以为忙着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很多时间段孩子独自在家。我之所以说是 “自以为” 忙着赚钱,是因为家长实际上很长时间深陷各种传销和近似传销的骗局,比如永远也不会达到成才质量的动物养殖什么的,把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底都陪得干干净净。
表面上看,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孩子个人的懈怠,背后有可能是非常深层次和非常复杂的家庭问题。而家庭内部问题,还有家长的问题,毫无疑问,同样属于家庭阶级差异的一部分。
有些孩子,家庭钱确实是少,父母确实是没有好工作,拼命维持生计,但是穷孩子的父母难得三观正,视野宽,没有文雅的大道理,也能让孩子成长为正直努力,自食其力的人。你能说,这孩子生活在一个贫瘠的什么都没有的家庭里吗?他实际上比很多孩子幸运得多。
1. 如果你一定要欠,那么你要记住去还。如果你还不了,那从开始就不要欠。
2. 如果你的目的真的这么高尚,那么,努力,先从自己做起,你的努力,也能让下一代不再卑微。孩子在课后学习,补课的时候,你也去加班,去兼职,去赚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没有意识到,其实,一个不快乐的少年,仍然有可能会活成一个卑微的成年。
少年时代的快乐与否,与成年时期的卑微与否,并不存在作者所期待的那种相关性(少年不快乐,成年就不会卑微);有时候,事情的发展恰恰相反: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小时候不快乐,不自信,长大了很卑微,很猥琐。
少年时代,被爱,学会爱,快乐,阳光,身心健康;成年之后,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堂堂正正,不卑微。
什么叫 “卑微”?
你觉得孩子成为普通岗位上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是卑微吗?
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上画着镰刀和斧子,镰刀和斧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先锋队, 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斧头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
你觉得孩子长大之后赚不到足够享受生活的钱是卑微吗?
《共产党宣言》里明确写着: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他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这篇文章在政治上的正确性有待考证。
人为什么不能卑微地进入成年?
曹德旺 9 岁上学,14 岁辍学,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板车,“卑微” 的他创立了福耀汽车有限公司,立志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董明珠 30 岁那年丈夫不幸病逝,她孤身一人下海打工,成为销售业务员,“卑微” 的她成就格力电器,成为叱咤商场的传奇人物。
高祖刘邦是泗水亭亭长出身,相当于没有编制的基层公务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子弟,穷得家人死了,连口棺材都买不起;
西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是遭人鄙弃的私生子;
一声没打过几场败仗的拿破仑出生在意大利的破落贵族家中;
……
多少伟人青年时的 “卑微” 成为史官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瞧不起卑微?去看看人类文明发展史!
这篇文章在精神上的正确性有待考证。
父母没有提供优渥的生活环境意味着孩子步入成年的 “卑微” 吗?
我小时候丢过一本新华字典,我永远记得爷爷得知这件事情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你妈妈一天的工作白做了。”
我父母那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三百块,我是家里的老大,是有幸亲眼看到爸爸妈妈把家庭经营得越来越好的孩子。
我妈妈一直跟我传达的一个观念是:日子要好好过,钱多有钱多的过法,钱少有钱少的过法。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
父母给他吃醋溜土豆丝,他就觉得他的生活是用醋溜土豆丝做成的,这种生活和用鲍鱼龙虾做成的生活没什么不同,因为食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是外界环境把 “鲍鱼龙虾比醋溜土豆丝’高贵‘” 的观点给了孩子,而父母又没有及时矫正和正确引导,导致了孩子思想的变化。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却未必是最好的老师,甚至是焦虑、攀比和虚荣的制造者。
“宁愿…… 也不愿……”
这是多么致命的一个句式。
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其实只是自己的虚荣心无处安置,迫不得已做成了枷锁,套在自己身上过于沉重,于是分给了孩子,而已。
虚荣也就罢了,还自私。
这篇文章在动机上的正确性有待考证。
我和我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有很多分歧,但是我至今感谢我爸爸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周末带我去新华书店坐上俩钟头,那两个小时,我除了看书,什么也做不了;感谢我妈妈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几乎没有原则和底线地支持我和妹妹,陪我们早起晚睡,这种状态占据了我妈妈最美好的年华,她没有山南海北出去玩、不去化妆打扮逛街购物,只是陪伴在我和妹妹身边,妈妈 45 岁之前的 20 多年是用我们两个孩子的 “鸡毛蒜皮” 做成的。
这些事带给我的影响持续到今天,我还能坐下看书,还认为上学很重要,我和几个最要好的朋友们都快奔三了,却不怎么认识奢侈品的牌子,因为我们在 “看人” 这件事情上有着共同的默契:物质影响人,精神决定人。
父母们不需要给自己的虚荣心找借口,小孩子需要的只是高质量的专属陪伴,是大人对自己的小小世界保有始终如一的好奇和关注,就这么简单。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感谢阅读。
点赞再走,生活富有。
赞 @长败娘 研究精神可嘉,这是篇李鬼文。
能引起共鸣的原因,是它契合了社会层级流动性问题。读书高考是众多寒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谓的快乐教育在他们那里没有市场,别人讲的是改变命运,讲的是多一分汗水多一分收获,讲的是头悬梁锥刺股。
国家给你打开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你要是没有自己的近路,维护这个通道还是很必要。
师爷真是装糊涂的高手。
就差骑在脸上告诉你,人是分三六九等,工作是有高低贵贱的你们才满意吗?
我们可以嘴上说着人人平等,和谐一家,但是实际情况,大家看不到吗?
焦虑,内卷,没办法,你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什么时代?
打仗最多的军事强国国家领导人拿诺贝尔和平奖。
公租房廉租房的车位比豪宅都紧张。
你不努力,就会被其他努力的人超越过去,抢占更多的社会资源,然后反过身来嘲笑你。
但是说实话,你越努力,贫富差距越大,因为工人们越努力,财富向中心集中的速度也就越快。
二八定律逐渐向一九比例前进,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官微都默认了这种环境,你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过好余生每一天。
我觉得大部分情况是童年不快乐,成年之后还是卑微。毕竟这个世界上总是卑微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所用的手段,既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少年,又使他成年饱尝卑微。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你以为洒脱的成年是想拿忙碌童年换就能换的吗?
家里的狗叫你非说听懂了
问题是你欠了他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一定就看不到他卑微的成年。
作为一个已经为父三年的男人,说说我的看法吧,中国的绝大多数父母(对!我说的就是绝大部分毫不夸张,也包括我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种深入到骨子里的权威感,在孩子面前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对的,极少会去反思,即使一切都按他的想法实施了到最后还是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那也是孩子不够努力,甚至于孩子基因不适合,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完全错误了!我始终认为做好一件事,细节的完美只是其次大方向的正确才是根本的核心,大方向都错了细节的完美只会让结果偏差的更远,即所谓南辕北辙!超级赞同 kun yu 的观点,即所谓战术的勤奋战略的懒惰!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很受感触,“你想让你的孩子热爱生活吗?你想让你的孩子乐观大度积极向上吗?你想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吗?那么你先给他做个榜样!” 极其厌恶甚至于痛恨某些家长(我爸就这样)的观点:我要把我儿子培养成科学家!拜托!要点脸行吗?您当爹那会也就二三十岁,你自己的人生也才刚刚开始,那么想当科学家当去啊,即使当不了也让孩子看到你为梦想努力的背影!自己做猪望子成龙的人有多少我就不说了!通过我对孩子的观察,孩子很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对知识是充满渴望的,这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作为父母应该最大限度的去保护这种好奇心!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可以在某一阶段走在前面,但一旦目的达到很难再继续坚持,很多人以为已经成功,但是他们不懂得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才是让他一生学习的根本动力!父母还必须清楚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喜好,家长应该去了解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喜好,然后因材施教,他是个当画家的料就该让他去学美术,他对音乐痴迷就让他去当音乐家,很多父母看不透一个事实,一个优秀的画家音乐家并不比一个理工科的高材生逊色!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跟风随群,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却最见不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中间的逻辑是极其分裂的!说学习很苦的那个人,我只想说,不是学习苦,是中国的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折磨人,有的孩子为了研究一个汽车模型,能整整折腾两天,连饭都顾不上吃,书都翻了好几本,结果被父母训斥为就知道玩不好好学习,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也是一种学习!总之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你让他切身感觉到学习(我说的是学习,不是为了考试的填鸭)是一件痛苦煎熬的事,不管这个孩子现在看上去多么努力多么优秀,这教育都是失败的!因为不管他今天跑的多快,他总有一天会停下脚步,而被那些跑的比他慢却一直享受奔跑的人超越!记住人生是场马拉松!
只看图,不说话
我有个同学怨恨他的爸妈没有在他初中高中的时候逼他一把
而我怨恨那个没有拼尽全力的傻逼自己
我就针对题主提出的问题来说吧
1.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能不能培养出栋梁之材。
首先,我吐槽下,应试教育说的是教学目标的错位,是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填鸭式说的是教学方法的简陋,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讲究知识的理解。这两者并不是重合的。不是所有的应试教育都是填鸭式。
关于应试教育,我说实话,只要有考试,就有应试。考试的分量有多大,应试的程度就有多长。
至于填鸭式, 说老实话,现在真正的填鸭式真的很少,在我的印象中,只遇到过一位完全填鸭式的老师(当时已经 60 了),学生也极其反感。现在老师很多都会研究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帮助理解新知识,研究如何拆分一个难题来逐步讲解,研究如何让学生快速记忆基础知识,他们虽然是以应试为目标,但绝不是所谓的 “” 填鸭式“。
能不能培养出栋梁之才??说实话,我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扼杀一位天才。你觉得现在高考很难,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实在太简单,简单到他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尝试各种活动,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而网络提供了这种便利。他们的发展不会被教育模式所限制。(有可能被家庭经济限制)”
你以为人大附中等高中名校为什么能把素质教育搞的如火如荼,高素质的老师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能够以更少的时间完成应试任务。而县级中学,光是完成应试任务就已经用尽最大的努力了啊。
2. 现在孩子太苦太累。。。
首先,要明白,学生太苦太累不是教育的锅。
主要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人多资源少 )
如果你不够聪明,就应该足够努力(苦)。
如果你不够聪明,就应该足够努力(苦)。
如果你不够聪明,就应该足够努力(苦)。
这和教什么,怎么教都没有关系。如果高考纳入 lol, 这将是最受痛恨的一款游戏。(想象一下,老师要你每天补 50 组兵,错漏不超过 10 个。老师不停对你放技能,要求你能躲避 90%。)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中国的福利保障和英国同一水平就行了(先实现一个小目标…….)。没人愿吃苦,都是被逼得。
题外话(牢骚):
教育是门槛最低的科学。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我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只有三句话:
1. 光会考试不行,应该实行素质教育。
2. 孩子应该在快乐中学习,现在的教育孩子太累了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好三句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能扯淡,能撕逼, 一览天下老师小。
孩子用快乐的童年换取不用卑微的成年,那到底是父母的原因,还是这社会的原因?
一个娱乐明星一天拿着 100 个【卑微】的工人一年都拿不到的钱,还能偷税漏税,我他妈连纳税线都没到。
【卑微】的打工人猝死在工作台上,快乐的负责人表示用命换钱很 OK。
任何父母都有资格跟孩子说你要努力少玩点,以后长大了才能更好面对着操蛋的社会。
但你,代表官方喉舌的人民日报,你有个勾八资格说这话,你没建设好没引导好,然后你让我来背责任?我一个纳税线都不到的卑微小民替你努力?
叮~
您已被迫失去 “快乐童年”×1(此操作不可取消)
叮~
您已获得 “无趣的时光”×20
叮~
您已获得职业 “〈♂♂♂♂〉”(此操作不可取消)
叮~
您已获得称号:一成不变的上班族。
叮~
您已完成 “无趣的人生” 任务。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优势,在未来的生活中都是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真正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一帮帮滴格儿的伢儿,背负着父母的厚重恩情,戴着厚厚的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做着做不完的作业。
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再像我们这几代人一样,还停留在追求生存追求安全感上面,他们应该要去追求幸福,让孩子学会感受幸福的能力最重要!不管成功不成功,都能感到幸福!
有什么好说的,支持的反对的各有各的道理,要说对都对。
但是有个问题是。如果你没个大几百万,我就不说千万了,对很多家庭来说千万不现实。。又不是在一线大城市。你也敢跟人学所谓的素质教育?
山东河南考生和北京上海考生相处,考上 985,211 的分数线相差一两百分,家里很有钱的话,考不上大学也没有关系,家里有钱可以送去国外镀个金。有钱有关系总是不会太担心以后的人生的。
如果你不具备上述条件,也没那么多钱。高考可能就是孩子唯一的路。这时候你去谈素质教育?抛开成绩去谈孩子快乐的童年?呵呵。。知乎上教育专家的文章看多了吧?当然了,如果孩子自己能够接受以后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也挺好。但是往往是孩子到时候又要回过来头怪父母不管你。。
知乎在教育上的很多文章我也看,有很多也很有道理。但是教育这事最重要的一直都是因材施教。更何况,有很多所谓的素质教育,一个前提是有钱。说没钱就没资格生孩子的就不要在这里哔哔了,拒绝跟耍流氓式的强词夺理沟通。
刚好之前和几位朋友聊过小孩教育
(起因是饭局上,某总为儿子操碎了心,各种惹事,各种管束,大家就深入探讨了一下,一直聊到饭店打烊)
我的个人意见是,我的孩子,希望保持 快乐,健康。做个好人,平平安安,就成。(当然教育是必须的,自立自强,正常的世界观等,只是不需要为过大的压力扭曲性格)
在座几位,子女哪怕躺着不上班,也不会变成 “卑微的成年”。经济条件 足以维持 还不错的生活。所以说,只要做自己开心的事,就好。
换句话说,我们这一代,职业规划,还需要挑一下专业,想一想就业前途,比如我喜欢画画,但是不能学艺术啊,前途不可控,不挣钱咋办,所以更愿意(或者说不得不)去学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到我儿子这一代,如果喜欢画画,那就画去吧,如果喜欢哲学,那就想去吧,做自己喜欢的事,多开心。
现实的压力,爹扛着。
孩子,你少年时,爹护着你开心,成年了,你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不折腾,爹保证你不 “卑微”。
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感觉现在的共产党员,信共产主义的是真的不多了,和演宣传的成绩是大大的。
还是那个:人活一世,为公?还是为私?的问题。
我年轻时是看样板戏看得太多了。这事不赖我,因为我当了五年兵,海军战士。那部队就反复放样板戏,那是得列队进场看的。我有什么办法?
那个红灯记我看了十几遍,那是部队要求看的。所以对剧中日本宪兵队长鸠山教育共产党员李玉和的话记得牢牢的。鸠山说:做什么都要有诀窍,做人也要有诀窍,最高的做人诀窍是三个字,为自己,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我没有这个打算要从道德上批判为私的人生观。因为就是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私的人生观是和资本主义制度相合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基础是为孩子的个人利益好。孩子呀,为了您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你应该努力学习。
那国外怎么会出为公的人呢?比如什么瑞典女孩要把一生奉献给环保啥的,这不是为公吗?
那无数革命先烈不都是为公才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的吗?
我还见过一个视频,里面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外国手拿标语向园内喊话,只有民主才能抗得了疫情。那女孩也算是为公了,为了那扯几把淡的什么民煮而奋斗。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
也不想想为什么,一个技术工人,一个古时说天荒饿不死手艺人的技术人员,要活得低声下气,什么样的社会让他活得低声下气。党媒还有脸了。
这算不算扛着红旗反红旗?
————————————————
真有技艺就能有高薪?知乎上的小中产对底层是有种怎样的幻觉?
哦,我都忘了,小中产们最怕就是 “努力没有回报”“有技术但是没等额收入”,毕竟都是成功学拥趸, 信奉努力就能成功,宁可对真实世界视而不见,自欺欺人。
中国有 14 亿人口,根据官方 15 年的数据,中国中产阶级有两亿人。
知乎 er 们生活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并不在同一个世界,生活在一线城市跻身中产的仅仅是少部分人,绝大部分中国人还在疲于奔命。用知乎上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国的主体们:‘‘仅仅是活着就已竭尽全力了’’。
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孩子,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没有一流的教育资源,没有更多的出路与机会,如果没有考学成功,他们的选择只有去工厂车间、做家政、送快递、做服务员,成为大城市里的 “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各种意义上的‘’底层‘’。
一部分拼尽全力考出来的孩子们,他们从小到大除了教材教辅外没读过几本书,没离开过家乡或出过远门,没有社会经验,眼界狭隘,见识短浅,没有特长,甚至连一项上得台面的兴趣爱好都没有,他们在大学里往往表现得内向腼腆,木讷呆板,浅薄愚钝,缺乏自信…… 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由于他们出身低下,不幸投胎到了劳苦大众人家,以至于只能上没有优秀师资的地方中学,只能从小被填鸭,无法享受哪怕一点点与素质相关的教育。
对比大城市的孩子,他们不敢奢求也没法奢求快乐甚至稍微轻松一点的童年。如果不被填鸭式教育,不在一个又一个衡中式的中学里燃烧生命,他们真的无路可走,只要能进入还算可以的大学,就能给贫穷的家庭带来无限希望,只要能有一点点跨越阶层的机会,就算他们有上文所说的各方面落后,那又算得了什么?
最后借用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每当你要对别人品头论足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优越的条件。‘’
一句话回敬回去:我听你的话牺牲快乐童年,可以;但如果成年后没想你说的那样 “缤纷绚丽,高人一等”,你把你那眼珠子给我挖下来当泡踩喽,做为我童年的赔偿!
看见招聘会那一帮费拉了吗?这就是走国 “学者” 智商的写照。到时候千万别找关系挖门盗洞,因为 “关系” 不是孩子的悲催童年换来的。
知道我为什么不说村炮吗?因为村炮都知道,如果所有人都种大白菜,那你说啥也不能跟着种,供过于求必然铁定赔钱。
结果现在所有人都削尖脑袋求学历,“学者” 却来一句 “所有人都去,那我更得去了”。
我觉得这些 “学者” 可以去问问村炮:“大家都种白菜,你种的更大更多不就行了”。你看村炮是惊叹“好有道理呦”,还是笑你学习学傻了?常年刀笔混饭,结果连基本常识都扔了,就这些二尾子学者。
突发奇想一部微小说:
虎妈:孩子,你不是喊着金钥匙长大的,因为妈妈只是个芸芸众生,你必须自己努力做年级前 xx。
虎崽:没关系的妈妈,你已经教会了我致富良方,我就是个废柴也有盼头。
虎妈:说来听听。
虎崽:我给你生个孙女,学着您的样子让她努力做人上人,我只需要和你一样做个芸芸众生就行了。
这就是 “费拉逼孩子做人上人” 在道义上的悖论。
作为一个” 一心想给孩子快乐童年和少年 “的人,其实看到这个问题,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也想起了这十几年育儿路上的所跨越的沟沟坎坎和经历的风风雨雨。
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一就叫 “孩子,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想看见你卑微的中年 “,题目二:” 孩子,我想给你一个快乐的少年,可是我错了 “。
其实就是真实记录了我这十几年从” 快乐教育 “忠实拥趸者,到被现实打击得头破血流,无奈只能转而支持这句话的心路历程。
[
家庭教育正面管教正版 亲子教育父母必读如何教育孩子
京东
¥125.00
去购买
没想到文章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有人说,“我咋这么感同身受呢?”,
有人说,“这不就是在写我家孩子吗?”,
也有人给出了一些建议,很客观也很中肯。
但是也有人说:
“童年不快乐,未必中年不卑微?”
“不快乐的童年要靠一生去治愈”,
甚至有人说,
“你的文章就是在贩卖焦虑!”
最好玩的一个评价是:某市的教育部门负责人,白天刚在全市的教师大会上要求减负,减负,少留作业不补课。晚上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孩子:” 你今天的课补得怎么样啦?“
哈哈哈~~
[
减 100】家庭教育全套 5 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不吼不叫培
京东
¥134.80
去购买
但总结下来,所有的父母其实就一个声音:“孩子,我们都是为了你们好!”
【小孩画外音:“爸爸妈妈,可拉倒吧!我最不能听的三个字就是‘为你好!’‘为你好!’‘为你好!’”】
哦,尴尬了。
[
正版书全 4 册 樊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正面管教 + 不吼
京东
¥129.80
去购买
其实,作为父母,既想看到孩子快乐的童年少年,更想看到孩子自豪的青年,幸福的中年,如果有可能,还想看到孩子安康的晚年。总之,哪个父母都希望看到孩子的一生都是幸福的。
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哪个人能永远快乐。关键是作为父母,不知道如何把握既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又能让孩子紧跟时代步伐,还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的这个” 度 “。
[
家庭教育全 5 册父母教育孩子书籍 哈佛家训 + 犹太人教子
京东
¥129.80
去购买
并且千人千面,同样的教育理论放到不同的娃身上,效果可能截然相反。就比如《家有儿女》中的小雪和刘星,小雪懂事乖巧小学霸一枚,妥妥的 “别人家的孩子”,而刘星则贪玩叛逆不喜欢被管束。所以就需要父母格外费心思。并且父母这个岗位又没有岗前培训,其实真的还是挺难的。
你认为,到底怎么才是对孩子好呢?
教育内卷是一种病态。这个无论如何也要承认。
面对教育内卷,个体是无力的,所以用力去卷才是正道。
但并不代表内卷到病态的教育是对的。
人民日报的言论,我认为不代表某个个体或者某个家庭,而是代表着公权力。
就好象是说,交通拥堵,完全失序,大家都加塞。
这时候某个开车的,他老婆对他说:没有一个人遵守秩序了,你也赶紧往前挤啊。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时候出来一个当地的交通局长,说:孙子们你们咋那么怂呢,你不加塞没你的机会了。
你看看人家骂你不?
因为这一个问题,我去关注了下这个微信公众号。一查看历史消息,惊呆了!!这是一个中华最高媒体的公众号吗!!简直就是一个街头小报!!各种文章都是标题党,内容庸俗无聊,没有一点正规媒体该有的样子!!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太震惊了!!
“孩子,
我宁愿你长大后因为无暇和同龄人玩耍而变得沉默寡言;
因为缺少锻炼而整天病怏怏;
因为过度的填鸭教育难以自主学习……
也不愿意妈妈自己在别人面前没有面子啊。”
然而迈克尔 • 杰克逊为了找回失去的童年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而且还未果。
南方公园里二老表面把他黑的够呛,黑他整容,黑他没有责任感,但却对他怀有一种同情。
他确实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他建乐园,他疯狂购物,他不断整容,这些都是为了找回失去的童年,最后还是失败了,死前还要注射镇定剂。
同样没有完整童年的人还有希特勒,父母是叔侄女关系,这个家庭天生就是畸形家庭,天天家暴,希特勒想成为画家,父母逼他当公务员,结果他最后成长为了一个冷血,偏执的人,差点毁灭了世界。(不过从纳粹军服的设计来看,如果成为画家也许真你能有一番作为)
一个没有完整童年的人,可能失去天生的童真,变得冷血,也可能会想拼命找回失去的童年,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感,只顾自己的伪大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都是悲剧。
所以,该给孩子的还是要给。
我并不是在说孩子就应该无忧无虑,天天玩。而是想说应该把这个(被动)选择权交给自己,父母可以引导,但绝不能强迫。很多人会觉得很可笑,孩子当然会选择玩了,其实不是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反感应试教育,但反感不代表不会接受,我们虽然反感但还是接受了。你的选择权在于接不接受应试教育,你接不接受应试教育,只要父母没逼你,你都有个完整的童年,对于不接受的人来说,致力于自己的兴趣,玩耍的时光就是完整的童年,对于接受应试教育的人来说,为美好的未来奋斗的时光就是完整童年。
当你不接受应试教育,父母逼着你学,你还能学出成绩,这样的人精神需求都会高于常人,所以他眼中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当你接受了,父母逼你选择别的路,比如辍学打工。。。,这样的人童年也是不完整的。
有些人可能会后悔,觉得自己是读书的料,想重来一遍,拿当年快乐玩耍的时光来换高学历,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想说,当你会为了某件事后悔时,就说明这件事是必然会发生的。路是自己选的,不会因为你的年龄大小就会作废。
只要没人强迫,你的童年都是快乐并完整的。
我们高中有个少年,他每节课间都第一个跑向乒乓球场,我们整栋楼都忘不了他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的表情,对了,他最后考上了清华,他和我们都是河南考生。
为了未来给你点赞,现在先点踩
星期天去海边玩,当天来回,这么一个不算高难度的要求,整个暑假都没满足孩子,这妈妈得多不在乎女儿啊?还说什么快乐少年、卑微成年呢!这孩子现在就这么卑微了!
另外,不去海边玩,节省出来的星期天是要用来干嘛呢?也没说。如果是睡懒觉、写作业、看电视,那还不如去海边玩呢。
1992 年,奥地利有个富有的女伯爵,她一生没有后代,最后她把遗产留给她的狗 “冈瑟三世”。
遗产约价值 9000 万美元(现在价值约五亿人民币)。交给信托管理。但要确保冈瑟三世能过上富豪的生活。
于是管理人员为了能让生性好动的牧羊犬可以恣意奔跑,特意为它购买了一大片草坪,制定好让冈瑟三世每天早晚各运动一个小时的计划。
只要冈瑟三世要出门,都是由最高级的豪华车接送,比如劳斯莱斯、加长奔驰,若是要出国,则动用私人飞机进行接送。
冈瑟三世家里还有三位女仆,负责全天候为冈瑟三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日常起居饮食、毛发打理等,甚至还会陪同它吃饭。每天只要一到饭点,就会有男仆拿出菜单给冈瑟三世点菜,只要冈瑟三世的爪子点到哪里,厨师就会去准备那道菜。这份菜单上的菜基本上都是高级牛排、松露、鱼子酱等名贵食品,就连蔬菜水果也是直接从生产地空运过来的新鲜事物。每一样食物都价值不菲。
这么多人伺候这条狗,这条狗应该不 “卑微”。
狗寿命不很长,后来冈瑟三世享受玩狗生自然死亡,它的遗产又它儿子冈瑟四世继承。
此时财产已经增值到约 24 亿人民币。
所以,那个微信公众号的作者这么爱孩子,那就自己担当起责任,去努力!去赚钱!留下五亿人民币给孩子,孩子既有快乐童年,也有不卑微的成年!否则,凭空鸡娃,最后鸡出来个小镇做题家,孩子既失去快乐的童年,也避免不了卑微的成年!
书读的再好,在周公子们面前,也是抬不起头!
这是在缺乏专业教育知识下,现有社会条件中风险最小的办法:
1. 少子化背景下,子女教育是一项超低频率、风险超高的投资——这篇文章在少子化今天提出这一命题,是给普通人的几点建议。
今天,多数家庭背景下,如果子女教育不是很理想,面对的将是成年后非常残酷的竞争。传统家庭子女很多,无形中也是某一种分散风险的办法,除了极少数极端案例,家里有 4、5 个孩子总是会有一些相对较好,从整个家族角度看,风险通过多生得到了控制。
如果家里只有一两个孩子呢?这一两个孩子进入成年没有很好地基础,整个家族面对的是巨大的经济社会压力。我当然知道在美国如何如何、在欧洲如何如何,但是普通人如果没有足够资源去改变这一切,总要有对策。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近期媒体上频繁出现的关于中国传统 “孝顺” 的公益广告,我国的养老系统还不完善,除了应该发展成熟的养老体系外,我们个人要明白现在的环境下子女的贡献在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本文的第一个命题实际上顺理成章:
要注意到社会现实,认真对待子女教育
我们一定见过事业有成但是子女教育不理想的案例,当然这类家庭一般都是有兜底方案的,所以子女成年后并不会混得太差。但是一般家庭,如果没有既有的权利、资源、资本作为防范家族风险的手段,不好意思奢望快乐教育是不现实的。这里面家族意味着长辈和晚辈,更包括我们本人。
2. 在一个超长投资周期和超高风险投资项目面前,没有专业能力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这,是很难的。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教育知识,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如何系统学习子女教育,即使像我们上知乎比较多的人,阅读和吸收知识也是两码事。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这些当成段子看看就好,教育如果是看短文就能弄明白,那也太小看这样一个一级学科了。
目前对于如何投资子女教育,有这么几派观点:
1)悲观派:不要挣扎没有卵用
这种观点有意义,但是阶级流动还不是一潭死水的今天,总要有些什么行动。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周期性严谨的过程。70 年代参军、80 年代上大学、90 年代下海、00 年后国企、10 年附近考公务员。中国在最近几十年中还没有出现过怎么挣扎都没有用的年代,所以普通读者当然要挣扎。
2)无为派
反正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顺其自然就好,这显然低估了教育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老实讲无为确实能在心理上免去很多人的烦恼,比如说面对成年后境遇不佳、面对生活不和睦等等。这里,“无为” 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无为,更是需要心理上的清净。对于很多人,最难的是如何坦然接受不好的结果。真有这样的人,我认为无为就无为了,可惜这个社会上多数人,还是不接受阶级下降甚至固化,如此还是得正确投资教育。
3)投资派
这才是本文谈论的重点,到底怎样才是相对比较合适的子女教育办法?
不好意思,目前
你就要多吃一些苦,多读一些书
确实是更稳妥,风险更低的一种方式。
3. 持续吃苦、持续读书在中国是多数人风险最小的一种投资方式
套路这东西,全世界都有,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美国有志于给子女优质教育的家长给你列出的长长的清单:
-- 课程成绩;
-- 体育活动;
-- 学科竞赛;
-- 文艺活动;
-- 慈善、志愿活动;
按照这些 “规定动作”,可以提高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的几率。然而以上这些,都是钱。
我们当然可以说美国给了很多体育奖学金、给了很多艺术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不好意思,普通美国家庭谁信谁啥。没有几个步入中产的家庭会把宝压在子女进入 NBA 或者当歌星这条路上,在这点上理智占据了上风。
在日本,想上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操作很容易:考试通过就可以了。所以日本的补习班文化很盛,很多人为了进入东京大学复读 3、4 年很正常。日本中小学的压力可能比不上中国,因为同样的压力都转嫁给了:私塾。这以上,还是钱。
说起费用问题,我们就再往前推一推。很多人中国的补习班贵?其实日本的补习班一样不便宜,补习班在日文中叫做塾(じゅく),好一点的(一线大学升学率高的)塾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学校的学费,学英、数、国语三门 7-8 个月就能飚到 100 万日元(约 5.5 万人民币)。
如果希望在中国提供子女较好的未来,持续努力和持续读书是最稳妥的方式。我们的制度目前尚对没有钱的人打开了一扇窗,**虽然这扇窗正在关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最近的信息了没有: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变成美国的全面申请制,那个时候才真的会变成钱说了算,希望一直用快乐教育理念指导生活的家长,真正看看在 “综合实力” 面前,自己子女的机会真正几何。
4 填鸭式的成材率几何?
sorry,填鸭式的学习从来不是为了成材,是为了提高成为栋梁之才的成功率。美国人经过一系列的 “规定动作”,也是为了先进入名牌大学,进而争取成为:律师、医生、华尔街大鳄、硅谷员工,至于栋梁之才,美国人还真是信奉 “实践检验”。
-- 当然,律师、医生、金融、硅谷出栋梁之才,概率更高——说白了还是概率。
没人知道这么干成材率到底多少,但是相对更高,不信概率,行么?
5. 从小开始就被迫的补课,占用大量休息时间
这就是一场军备竞赛,投入的是时间,产出的是成绩。美国人交出的成绩是 “综合素质”,日韩交出的成绩叫 “入学成绩”。不愿意投入时间的美国人、日本人,父母是什么阶级,子女多数就是什么阶级。也许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千百年来前人不断争取得到的制度设计。
考试给了人们机会,别因为刚过了几十年好日子,就忘记了那么多靠着大学、公考造就的阶级跃迁的鲜活案例。从现在看,绝大多数人还没忘,
我只想说一句,很多博士还是很穷,德国哲学博士开出租理工博士麦当劳打工很普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过度的问题正在照搬到国内…… 所以是否将宣传改为【努力学习刷钱,为权为利从少年抓起】?
成绩好不等于未来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其中因果必然性很差,只不过对于一穷二白的阶层,貌似是唯一的希望——其实也不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几个发家的穷苦人是靠读书呢?
所以,自古读书高,纯粹是自欺欺人的老旧观念,想刷钱出人头地,就得更加功利一点,刷成绩和刷钱刷权利还离得很远
呵呵!又黑我技校毕业生了!理论上以后不管你读不读书你都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淘汰掉,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现在就已经在这样进行了。更何况你家小孩出来混的 30 年后,另外有一个好童年跟以后又有什么关系。转这篇文章不就是为了忽悠老百姓买学区房吗……
一、我的少年时代不怎么快乐,成年之后照样卑微。怪我自己啰?
二、学习多数时候是个苦活,但绝不代表 “以爱为名强加痛苦” 就能叫学习、或者就能起到学习的作用。
三、文章本身如何可以再讨论,标题党就是个害人的东西。
四、让孩子少年童年时快乐,成年后就一定卑微?您还真堂而皇之呵,你他妈是亲生的么?
五、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就是:该学习、该练功的时候,就(帮着他)全神贯注,吃多大的苦都得坚持到结束——但,得有个结束,哪怕只是一天的结束。结束了就得(放着、由着、帮着他)尽情的快乐。
而绝对不是一直苦哈哈不快乐的 “学习”。
绝对不是给点快乐就是恩赐,然后以此为由苛责学习的结果,却并没有半点帮助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过程的意思,不是说一定得辅导做题,而是从心理上肯定孩子确实努力过。
无论什么样、什么派别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应该是最最基本的吧?是有脑子就应该明白的吧?
然而绝大多数情况是,你不仅欠了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还顺便成就了他卑微的成年
标签化人生和人是病,得治。
真不觉得人民日报品味会这么差。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99.99% 的人,即得不到一个快乐的少年,也得不到耀眼的成年呢。
真滴好惨呀,怪不得一个个负能量报表,因为从未有快乐过。
是,底层就应该互相搏杀,越卑微越内斗
有没有一种可能,底层可以联合起来,制定一种社会规范,让竞争不要发展到恶性的地步,让大家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卑微呢?
我听说是有过这么一种尝试,不知道人民日报听说过没有?
你国从幼儿园开始鼓励人吃人而已。
这话没问题,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逻辑是这样的:
1,百分之 99.9% 的穷人家的孩子童年再努力,成年后依旧卑微。
2,百分之 99.9% 的富人家的孩子童年再荒废,成年后依旧高人一等手握重权。
跑题!
题目可以改成《我先夺走你快乐的童年,再送你卑微的中年》,
以后还可以续写《我留给你的凄凉晚年》。
这篇文章论点没有问题 可是就举了一个不太成熟的例子来做论据有点支撑不住,而且快乐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两者根本不是对立的。为什么要给孩子灌输学习是痛苦的事情呢?学会东西是很有成就感的啊!犹太人在孩子开始看书的年纪会在书本上撒上糖,让孩子尝并询问书是什么味道?孩子尝完答到甜的,现在好多家长都在拔苗助长所以孩子学习起来会吃力很多 没有成就感 自然不爱学习。
别叫《人民日报》了,就叫《日报吧》。
童年快乐,成年就一定卑微吗?
人民日报官微转载的这篇文章我看过了,作者写的这篇文章很明显具有当年《读者》、《青年文摘》等毒鸡汤的味道。表面上看着很有催人上进的味道,其实经不起推敲,我真的愿意相信作者举得例子是真的,但是我怎么也看不出例子的真实性。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作者(姑且认为文中的 “我” 就是作者)在上班的时候,来了一队母子,是来应聘的,但是孩子的条件不够,所以没有应聘上,然后作者的同学 “燕子” 就打来电话,说这对母子的情况。燕子既认识这对母子,也认识作者,而且知道这对母子是来应聘的,为什么不在这对母子来之前打电话呢?大家熟知,中国是人情社会,如果燕子知道这对母子今天要来应聘,按照常理,应该在这对母子来之前,给自己的同学打个电话,托付一下,成不成再说,最起码能给那对母子一个人情啊。而这个燕子在之前什么都没做,在这对母子应聘结束后,打电话来给同学吐槽我这个亲戚是多么奇葩,而且燕子一上来就问,刚才是不是走了一对母子,这个电话就是来补刀的,这对母子是如何得罪燕子了,什么忙都没帮,连人家孩子学徒的路都堵死了。因为作者跟这对母子说,等招学徒时可以让孩子来试试,燕子这通操作,直接让这家公司的人,认识到这对母子有多奇葩,以后就算招聘学徒,也不会考虑这个孩子了。
另外,如果公司招聘,那么过来应聘的人应该很多吧,应该排队拿号吧,燕子的电话出现的时间那么准确,就在那对母子走了之后。燕子是在跟踪人家母子吗?正常想啊,如果你是公司负责招聘的,一天来应聘的人好几百,一个接一个,难道只有这一对是母亲和儿子一起来的吗?如果不是,燕子打电话来,说,刚才是不是来了一对母子,那么 “我” 的反应应该是:哪一对母子?因为 “我” 的身份是负责招聘,像这样直接拒绝的,是不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必须要人提醒才能想起来。
这就是这个故事在情节上的不合理之处,如果作者真的听过或见过这个故事,那么说明他在描写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仔细的琢磨,或者就是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结论编造了一个故事。
这种写作方法,其实是写作中的大忌,作者写的其实是个议论文,中心论点是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你有一个卑微的成年”,确定论点之后,要根据论点找例子,而不是根据论点编造例子。
这就是 “为情造文” 和“为文造情”的不同,“为情造文”是我们先看到这件事,然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这篇文章,“为文造情”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感,强行编造一个故事来煽情,为情造文,会让人觉得真实,为文造情,会让人觉得虚假。
另外,作者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快乐童年,一定会带来卑微成年吗?
在爱与快乐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卑微吗?
不对,就像霍金,贝多芬,张海迪,残疾是他们成功的决定因素吗?贝多芬为了创作《命运》,先把自己搞聋了?好像不和逻辑吧?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就好办了,要想获得成功,先把自己搞残废。
所以,这种统计学的方法根本是错误的,我不是说统计学有问题,而是作者的出发点有问题,用有问题的出发点,来进行的统计学,才是有问题的。
“头脑里没有理论的影子,所以只能算是二流的报纸”
.jpg
基本同意田中 123 的言论。
并且添加一句他不会同意的言论:这就是为何要反对资本主义的原因。
我只想用着微薄之力掐死这篇文章作者。
现在阶级流动性变小了。光考上好大学已经不能保证出身卑微的人不继续卑微了。
妈呀!人民日报!人民的日报啊!毛爷爷提写报纸名字的人民日报啊!他在替说说话?谁卑微?难不成是先烈们抛洒热血为之争取权利的底层百姓?谁不卑微?难道是剥削我们的狗日的资本家?!地主老财?我们 996 都卑微?你马爸爸牛逼呗?!
人民日报这是在放的哪门子屁
人民日报早就失去了原本评判事物的公正性。曾经的人民日报在我心中是绝对的价值观标准。会对有争议的事情保持客观评价,对违法乱纪,伤风败俗的行为进行严厉斥责。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人民日报越来越像是一个掌控舆论的工具。这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对于教育,人民日报竟然可以完全认同一个教育方式,而不是辩证客观看待利弊,这是我没想到的。这种文章应该出现在 vx 的鸡汤公众号上,而不是人民日报这种权威的客观媒体上。尤其是最近,从对地狱笑话的批评,到飞盘媛的裹脚布,人民日报或转发,或发布的这几篇针对社会时事的文章都充满了单方面的认同或批判,完全用唯心的角度认知事实。还有这篇也是,完全认同一个与一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分道扬镳的理念。现在的人民日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趾高气昂的领导,自以为是,完全不能让人认同。 或者说,这些言论就像是在给群众 。。我不能说了,懂得都懂这个词,意会就好
没用,家长老师填不出来栋梁之才,哪怕填出来他表面能够附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考上大学就有光明未来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大部分芸芸学子毕业就待业,有没有工作还是在你找不找。
大部分能当尖子的学生也不是能够填出来的。
有工作有钱你能摆脱的也只有穷酸,摆脱不了苦恼。有人愿意坐办公室,有人愿意卖拉面,快乐的价值不能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体面否和薪金衡量。
我就不信你们没听过这句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篇文章不过就是这个意思罢了。
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庭,不遭遇天灾人祸的话,基本上也用不着担心孩子成年后的物质生活过得不好,倒是那些让孩子童年过得不快乐的家庭,孩子成年后很多都过得挺寒酸的,至于快乐不快乐,反正当事人自己知道就行。
也因此有了 “优劣之分”。开启了 “内卷之路”
究其原因,想要人才是其次。想要优质人才才是根本。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
内卷本身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学技术的比不过学治人的……
如果能重来,我就在小学的时候要死要活缠着爹妈给我买两套内环的房子。
童年时,哪怕学不进去也要奋笔疾书,通宵达旦刷题,早早的戴上了眼镜。
成年后,哪怕工作不顺心也得兢兢业业,时常九九六,真正的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到了老年,算了,这样的人也不一定活到老保,可能在成年时就猝死在了岗位上,又或者早早的把身体熬坏,病病殃殃的走了。
少年时不能肆意青春不悔年少。
成年后还是唯唯诺诺整日奔波。
你能给我什么?我有的不都是我自己争取的吗?
如果人活一辈子就为了活着,满足吃喝和繁衍其实和动物也没什么区别了,有何面目自称万物之灵呢?
我感觉这是一种教育责任甩锅行为。
为什么不能把孩子教育的能够开心的提高自己呢?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最喜欢把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好成绩由内因(获得好成绩孩子自己开心)变成外因(各种对成绩的奖励),一旦这种奖励因为家长的某种疏忽而降低了,孩子就会出现厌学情绪。所以没必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实在是担心偶尔过问一两次,不要表现得过于关注,以免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好多各种各样的因素,这都属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范畴。
总之至少我见过的学霸,没有从小被家长逼着学这学那的,都是自觉学习的同时该玩玩,童年过得那叫一个充实。所以不要提什么痛苦的童年什么的,就跟在宝马里哭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一样,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好巧,昨天跟同事们聊起驾照,B 本开大货,A 本可以开大客,因为我们有个系统供货车司机办证的,讨论要不要留着现场办证的功能。
说是大货司机如果年龄偏大,可能不习惯线上申请证件那一套。有一个有经验的同事说,大货司机有年龄限制,太老都不让开。他说估计 55 岁,最多 60 也就开不了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概念里,60 岁其实都不算老。想想,我 60 岁,我家二宝也才大学毕业而已。
结果,另一个同事通过网络查证,大货司机限制年龄是 50 岁。
50 岁,多年轻啊。我心里感叹着。之前看过一个新闻说,60 岁以上不能进建筑工地。那让这些干了一辈子这事的人们去干嘛呢?
这些人的少年快乐吗?
这些人的成年算是卑微吗?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这种声音存在于社会上不奇怪,但是官微去转发是要鼓励什么呢?
我的概念里,少年都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有人为你遮风避雨;成年人,无论你处在哪个位置,都需要应对生活的不堪,没有人可以万事如意。
面对成年后的不堪,年少时的快乐就像夏日里的凉风,可以减少你内心焦虑和不安。如果没有,这份成年后的焦虑自然变本加厉,回忆整个人生,一直在咀嚼着苦和累,你让他拿什么与当下的不堪去的解呢?
谁能保证年少的不快乐一定能换来成年后的不卑微?如果此路不通,这将是被痛苦覆盖掉的一生。我们可以以爱的名义找一个功利的目标,去引导,但请不要强加给孩子,对于孩子,快乐的成长大于一切。
孩子说,我宁愿长大之后跟你划清界限,也不愿跟你这个毁了我性格的多事婆有任何关联。
有个教育学家说:“一些人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一生治愈童年”
只看标题,我就很赞成。
撕逼的就不要来,除了不让孩子上学这种明显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事情,我支持别人给孩子快乐教育的权利。请继续就可以了。后面内容就不要看了。
父母爱子女,为之计深远。脑子正常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感谢父母责罚你努力学习的皮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们看弹钢琴的朗朗现在风光无限,你们知道他有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吗?我告诉你们一定没有。任何一项技艺如果要出众都需要天量的必要时间付出。天才和庸人的差距,只是天才一个小时的训练量,相当于庸人几个小时的训练量而已。所以说勤能补拙。越是人资质平庸,越应该笨鸟先飞。又要舒服,又要过好日子,基本都是大脑发育不良造成的幻想。有人说中国竞技体育魔鬼训练,没有人权。他们不想想科比这样成就球星一样早上四点就去练球,他们不想想,能进入 NBA 的球员,即使天赋异禀,训练量都是远超过常人的。美国拿奥运体操奖牌的女孩子,一样是每天训练累到哭,一样要压腿压倒哭。谁家的父母给孩子压腿的时候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求饶不心疼?但是负责人的父母不会一时心软就说算了吧。不忍孩子压腿,就不要让孩子去练习什么舞蹈和体操。这时候一个态度的问题,在任何一项技艺上的学习,都需要付出辛劳。今天不想吃苦,明天就要上舞台变成杨丽萍。敢这么想的,一定是傻逼吧?
教育是唯一的高确定性的打破阶级壁垒的途径。没错,职业体育、演艺事业一定能出万众瞩目的明星。比如王宝强。你可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傻根的成功,从概率学上来讲,背后有成千上万怀揣着演员梦过着三餐不继生活的年轻人。贫民窟的黑孩子成了 NBA 巨星,拿着千万年薪,他的朋友圈都是吸毒贩毒一事无成的游手好闲的人。你们羡慕丁俊晖,又知道有多少天才台球少年最后都在社会底层徘徊。之前有人问我专业重要学校重要,我说爹重要。除非你有一个足够牛逼的爹,否则好好读书学习是对你自己最大的负责。古话说,穷文富武。读书是投入最少的,那几本书往那里一座坐,就给你跨越阶级天花板的的途径。穷孩子越要好好珍惜。无论从中国来看,还是世界来看,顶尖游泳运动员,都是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普通人的经济水平,根本承担不了专业游泳馆的训练机会。中国的公共游泳场,一到夏天跟下饺子一样,你还游什么泳?偷偷带块肥皂当洗澡好了。穷人就不要幻想复制孙杨这条路了。至少现在还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公平公正的中高考制度。一旦跨入 985,211 这样的学习,只要你不主动作死,你人生的下限就锁定了。基本不会流落街头三餐不继,男生基本都能娶到媳妇,女生基本都能赚钱自己买买买,而不需要依附男人被迫嫁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负责任,有远见的父母,必然是宁愿给你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见你一个卑微的未来。
前两年有个大新闻,渣打银行的实习要求带 50 万元的存款。稀奇吗?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现实社会就是等价交换。最近也有朋友的孩子进入银行当爹妈的七大姑八大姨各处帮着拉存款求爷爷告奶奶。这还是直接找了分行一把手的关系入职的。不好好读书,不在技能上有不易被替代的本钱,不在学历上有个更高辨识度的门槛,草根你跟人家竞争,你能玩得过人家吗?
说来也巧,父亲刚刚通过微信给我转发了这一条,便在知乎上看到的相关问题。
看到了几位答主客观理性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的,不过大数据底下总会有变数,每个人的家庭教育都不尽相同,我的童年,就是那种非典型的不快乐童年。
我父母的学历都不高,是普通的手艺人,母亲性格温和,我这里要说的是造成我不快乐童年的父亲。
我的幼年时期过的真的是挺幸福的,父母虽然严厉,但玩具,零食,互动从来都没少过,到了小学的时候,我由外公外婆抚养,那个时候,我对父母的感觉,仍然是不舍和依赖。
从初中开始,重新和父母一起生活,那三年,我只能用地狱来形容。每一天都提心吊胆 ,不知道会因为什么事而被父亲教训,没有了自由,畏手畏脚,由于家庭的压迫和学校里的不顺利,我变得极度自卑,心里只想着怎样才能不被打,怎样别人不会看不起我。一个 13 岁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在人身安全还没有保证的情况下静心学习的。而我学习越来越差,父亲的态度也越来越差,刺耳的辱骂和无端的暴打成了我的家常便饭。那几年简直就是奴隶。
好在一切终有结束的时候,因为我的自卑 ,所以不能理解同学没有恶意的玩笑,自认被欺负的我拖着孱弱的身体和同学打了起来,当然我永远是被打的那一个。不过我学会了反抗,初中生嘛,脑子很简单的,我开始抓住一切机会锻炼我那因为心肌炎而缺乏锻炼的身体,我开始逐渐捡拾起我那已经支离破碎的尊严,一次,我被迫跪在父亲面前挨打,在一根空心铁棍被打断之后,我怒视着他,他突然间慌了,辱骂随着停止,反复说到:你再用这种眼神看我!你再用这种眼神看我试试!
当时我的身体素质还不足以反抗我父亲,而且内心的胆怯也让我不敢做出任何反抗举动。后来我选择了教育水平稍差但远离家里需要寄宿的高中,并抓住机会去了外地学艺术,和同学们平等的相处让我很开心,很快便成了最受欢迎的同学,但我没有一天忘记停止锻炼,我仍害怕被打。
再后来,我可以和父亲平等相处了,至少表面上是融洽的,我从不提他带给我的痛苦回忆,他也不敢再打我,他大概从我当年的那个眼神中读出来了,表面是我父亲,名义是我父亲,但这辈子,也不可能再得到我发自内心的尊重。
到了今天,我仍然很卑微,我改善了身材,学会了处世,并且在恶补上学时期没有精力和欲望去学习的知识。但少年时期留下来的自卑感,恐惧感,还有焦虑和浮躁都仍然深深的烙在我心底,摧残着我。我无数次的想摆脱,但谈何容易。我是个童年没有过完的孩子,现在想在这个成人堆里想找补回失去的童趣,可能只是妄想了吧。
不吃学习的苦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
连人日都知道社畜是没有好下场的
我就是那个童年还算得上快乐,现在卑微的人。
但我觉得,如果我有的选,我都要。
可我没得选!
我只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 他很有可能有一个性格缺陷 压抑 有心理疾病的成年。还有可能还没来得及成年就一跃而下了。
我们一个老师说 人的一生有段时间就是要玩的。这个时候不玩,其他时候玩。哪个皇帝啊,学习贼好 ,小时候被管的可严,没有游戏,没有朋友,结果长大以后天天不上朝,这个国家 over。
改改这位母亲的教育观,改改这自以为是觉得是为孩子好的教育方法,学习的枯燥是可以被部分改善的。提供几个方法:
1. 放学交流法
每天上下学路上,如果孩子没有特别想表达的,准备一首诗或者成语故事分享给孩子,最好做到你说 1-2 次,引导孩子说 1-2 次,最后孩子复述一次。
2. 自制学习棋。
这是我发明的,跟我学生娱乐时间用过的方法,准备白纸和色子,画一个类似大富翁的地图,或者网上下载一个,但格子要是空白的,货币就是学习积分卡,奖励是孩子喜欢的小文具,或者卡通人物贴纸,不同格子有不同任务,小的孩子是说出 10 个水果的名字,10 种动物的名字,大一点是 5 个成语,3 首诗等。根据孩子程度设计,运气卡是可以指定对方读一篇课文啦,多得到一个贴纸啦,比赛跟对方背一首新诗啦,跟孩子比赛谁的故事讲的好啦,比赛谁 a 开头的英语单词说的多啦。。。。玩法多样,自己开发。
3. 角色扮演法
给孩子转换角色当老师,当家里的小厨师,当一天的小爸爸,小妈妈的机会。比如没周三晚 7-8 点,孩子要当小老师,给爸爸妈妈讲解这一周的数学知识。
4. 手工制作,尤其是模型制作
这个一定要尝试给孩子玩一玩,从最简单的开始,做完后画画三视图,画的如何不重要,主要是培养空间感。
其实学习随时都有好玩的方法,我有个读小学的孩子,不懂拟人,我就跟他一起想象,自己是教室里的各种东西,我是铅笔,又瘦又长,身材很棒。我是橡皮,白白胖胖还很香呢,我是桌子,四四方方稳当当。。。小朋友一下就明白了拟人,说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句子,意犹未尽,学的很开心。
有些家长,也是我现在孩子的家长会说,老师你是搞教育的,你当然知道,我们不懂啊,但我想说的是,有些家长自己不懂,选择问了改正,尽力去做,有些家长,一意孤行,宁愿孩子童年难过,这其中的区别,大概还是爱的多少吧
人日也不得不卖鸡汤了。
快乐,是一门学问,越学越快乐。
痛苦,也是一门学问,越学越痛苦。
童年不快乐的人,我很难想象成年后他如何懂得快乐。
而成年痛苦的人,正是因为他痛苦的时候没有快乐的记忆来冲淡。
我衷心的希望大家相信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然后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做题,最后在面临竞争的时候可以痛痛快快的碾压你们大多数人。
当你们带着愉快的童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我孩子可以愉快的掏出他的高考成绩,当你们说成绩不代表能力的时候他可以踏进 985 的门槛,当你们说幸福并不取决于物质的时候,他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再来琴棋书画谈人生谈理想,跟你们说其实我也很羡慕你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呵呵哒,不用在这里装高尚,什么厂妹,清洁工不卑微。不卑微他妈逼,卑微到地上去了。不卑微你怎么不去干呢?搁这里说风凉话。
我他妈知道他妈的工人卑不卑微,就是很他妈的卑微。在火车站大包小包的,你们都要说几句闲话,那嫌弃的眼神你真他妈以为别人瞎吗?在肯德基摸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币,店员不情不愿的收下,还要嘟哝几句乡巴佬。你他妈的现在跟老子说不卑微。
卑微,真他妈的卑微。你们就是看不起我们,看不起也就算了,不用在这里给自己立贞节牌坊,高呼着他们一点都不卑微,人民日报怎么可以说他们卑微呢?虚伪,真他妈的虚伪。
我什么活没干过,我干过油漆工,洗碗工,洗车工,服务员,搬家工,清洁工,房产中介老子都干过。老子告诉你,就是很他妈的卑微,最他妈卑微的就是服务员和清洁工,被顾客骂,被经理骂,被吆来喝去,谁他妈当你是个人了。
饭店前面跳操看过没有,傻逼兮兮的在那跳,在大马路上训人看过没有,谁他妈给你留一丝面皮。你还要告诉我这一点都不卑微,我就想操你妈逼。
我跟你说,你去问这些人要是能回去小时候让他们好好读书肯不肯。我告诉你十个有九个都希望能好好读书的。而且很多都是自己小时候非常希望能读书,但是父母不让他们读的,让他们早点出来打工。
父母愿意让你读书就谢天谢地吧,不然吃苦的地方还多着呢。
你们别说看不起我们了,所谓小镇做题家你们都看不起,你都不知道多少人梦想能成为所谓的小镇做题家,梦想有读书的机会。
不号召家长往孩子身上砸钱
二胎不白开放了么
三千块请不来农民工,三千块的大学生满地是。
何不当农民工?
可能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日报吧。
如果有人跟你说:来来来,交十万块,我保证你十年以后大富大贵
你肯定认为他是骗子(啥?你交了?)
为啥有人说:来来来,放弃你的童年快乐,我保证你成年以后大富大贵
就这么多人信呢。。。
对了,因为其实那人说的是:来来来,放弃你孩子的童年快乐,我保证他以后大富大贵
反正给的不是自己的。。。
刚刚没注意,这居然是一个 2016 年的题目。。。
现在被顶上来,估计是因为 “演员和科学家同样有价值,小镇做题家都是嫉妒狂” 这个事件的后续。
那是应该骂!狠狠骂!
你特么不能 6 年前忽悠我要努力读书,争做小镇做题家,是为了今后能阶级跃迁,下半生可以过得有尊严~~~~等到六年后特权踩死一群苦逼大学生时,又要求所有努力读书的学子认命,因为你天生没有大富大贵被资本捧的命,所以只能一辈子庸庸碌碌、老老实实当个 “小镇做题家”。
官媒要点脸!
—————————————
答题区不要骂了,其实人日无非是把最后一层遮羞布揭开而已,何必呢~~~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阶级,更不可能平等到人人获得一样的收入。所以,阶级不公、贫富差异,这就是个所有人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
我们的老祖宗是用封建礼教、三纲五常让大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你可以不认命,然后通过科举或者建立战功去改变,若是身逢乱世,索性揭竿而起,要么株连九族要么改朝换代、为后代博取世代荣华。
那现在怎么办?不承认尊卑长幼,没有天生贵族,人人平等确实让大家都获得了法理上的尊严和自在,但实际上呢?做得到吗?做不到。
就算我们天天搞扶贫帮困送温暖,也还是会有贫富差距。至于为啥我们做不到隔段时间就杀富济贫,平均一下全民收入,这个属于经济学基本原理,不用多说,大家都懂。
而所谓的阶级之间的鄙视链~~~~拜托,从小到大,你看过的鄙视链还少吗?鄙视链为啥存在?是因为人性就是如此,没有解,虚荣心和嫉妒心是天生的,没法压抑。
所以,那些低收入工作就是在鄙视链末端,这是大实话,不是作者倡议,是事实存在罢了。
所以,人日只是用不符合 zzzq 的态度写出了大实话,很难听,但也就那样
努力跟快乐又不冲突。
报道说的是大实话,在目前的社会,中下层的人想翻身,主要就是靠读书。别提什么扼杀创造力,现在的中青年科学家不都是这个体系出来的。最搞笑的是还有一个人自称一个月就能教好高中物理,我只想问这位朋友,如今是在中科院,还是北大清华高就啊?学习就是重复地锻炼,初中时我以为掌握大致的原理就行了,但上了考场动不动就疏忽大意打错题。讲成功说得轻而易举的人,不是骗子就是白痴!
老爷们现在演都不演了?来来来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 tmd 叫卑微的成年?送外卖端盘子农民工,算卑微吗?人家自己凭劳动挣钱,就算卑微了?大家谁都能这么说,但是你人民日报是中国的官方媒体,把人民二字放在哪啊?人日既然要拿着老爷的作派天天四处点名,发表转载文章的时候就不要假装独立媒体。
老爷们以前还愿意敷衍一下小民,现在干脆连演都不演一下。
喉舌这是嫌现在的孩子压力不够大吗?
杨永信成最大赢家?
应试和填鸭是正交的
人民日报倡导的要反着看吧,这是在中国最起码的生存常识。去年人民日报不是说 4000 点是牛市的起点,结果怎样?
这篇文章被我身边残酷的事实严重打脸,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年少时相当刻苦,当年高考全省排名 27 名,后来毕业于国内某名校。考上了公费留学,却被有关系的顶掉。在所在大学的一线城市打拼了 3 年,看不到任何希望回到老家三线城市从事房地产销售,开始老总对他很重视第二年他单位又来了一名国内某名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要说他们从事的工作,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完全能够胜任!
还有一位同学是电力系统的官二代,中学阶段成绩中下,大学也一般,毕业后直接进某央企,福利相当好,还能代表单位参加逼格很高展销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篇文章看似正能量其实就像一个绿茶婊总教育你如何纯洁但说的这些鬼话她自己根本不信~
在中国如果你是平头百姓的孩子活得没有眼光,只知道随波逐流地努力,你的童年不会快乐,你的成年依旧是卑微的!当今中国现状是权贵阶级看不上高考,工薪阶层对高考非常忧虑,劳动人民放弃高考。
人民日报的人心里和明镜似的。
这文章写出来就不是冲着知乎上的小资用户去的。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代表人民的人民喉舌已经对诸位放弃治疗,换句话说,人民已经放弃你们了。
这算是非常仁慈了。
再往前倒四十年,今天在下面各种说怪话,各种知识太多的人,都是人民要消灭掉的。
建议反复念一念《人民日报》四个字,反思一下为什么没有和人民的喉舌一条心,再想想搁人家眼里自己算不算人民。
为什么非得少年不快乐,成年才能不卑微呢?这两者没有关系啊!
摆出这种观点,无数头脑简单不懂教育的家长就会更加简单粗暴的处理教育问题。孩子不快乐,就会被当成是教育成功的一个指标,然而快乐和成功并不是对立的,两者也无法等价交换。
竞争激烈是事实,但学业繁重就一定会不快乐吗?或者说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受苦受难压抑自己吗?成功有成功的方法,快乐有快乐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让子女受虐就能得到回报,身为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理解社会的游戏规则,有爱好,有热情,有目标,有志向才能成功,如果只是承担着别人的期望,承受着无法逃避的压力,麻木的在重压之下被动的前行,那教育只不过是成年之后卑微人生的演习而已。
而且,无数勤奋的人也只不过是苟活而已,任何一点变故都能让一个人基本的尊严需要面对考验,难道社会给他的回应就是:因为你是个 loser,所以 suck it 吗?
说假话你们又说虚伪,说真话你们又不爱听。怪我咯? 梯子都要撤了,还不赶快爬,等摔死么。
你以为自己是一个公共媒体,请问,你单位的人们有几个不觉得自己卑微的,不卑微的你,又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得到了什么?别说官话。
以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小时候父母基本上不管我,他们忙,忙于生活,忙于照顾弟弟,我就是那个偶尔需要拿回试卷让他们签名的时候才知道成绩的大女儿。二年级考 88 分也被打,可是打完之后也不会关注我的成绩,其实也是放任自流的方法吧。小学四五年级就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但是家里从来没有想过给我买书,去文具店买书包和笔算是不错的了,当时只能借老师的书看,基本上中国古代历史在小学的时候我就自己看过一遍了。当时也不知道买书,完全不会提这个要求。还好我为数不多的优点就是记忆力好,背古诗读几遍就能背诵。当时获取知识的方式就是看电视,看各种科普片。到读初中的时候,每个月有 20 块零花钱,我都买杂志,和书去了,反正没买几件衣服。那时候的我如饥似渴的吸取各种知识,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常客。初三自己家里条件变好了,买了一台二手电脑(06 年 03 系统)但是好歹能接触更广阔的东西了。
父母并不认为我能考上重点高中,而他们对我的学习只有要求,没有教导。反正就是一句话没考上重点就别读了,还好,我考上了重点。高中的要求就是没考上二本就别读了,还好,我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其实我英语很差,初二开始就没有及格过。当时想过不读大学,因为觉得大学学英语我应该也考不过,最终还是没按捺住自己的心,去了大学,果然我这吊儿郎当的,大学英语必须过不了,看着他们轻而易举能记住那些单词,自己死活记不住,当然我也没有逼自己到那个地步。
现在出来工作三年,回看自己读书的时候,觉得父母不关注我也是好事,至少没有压力,给了下限给我也是好事,至少我知道我不能混的太差。感谢他们负担了我读书的经济。
不过还是会羡慕别人的父母,可以引导他们,跟他们亲密如同朋友,不是在毕业之后就想收回成本,补贴弟弟。
如果有人引导我,我觉得我会比我现在好,不过还好,我觉得我现在也不差。我想如果我有小孩,我肯定会带他体验很多东西,看书,旅游,玩游戏。我接触到的东西太少,少到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我觉得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为此努力就够了。人生是完善自己的过程。
至于快乐的同年和卑微的现在,我觉得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该开心的时候就开心,该吃苦的时候就吃苦。只要自己有能力,其他都不重要,其实想要自己的孩子不吃苦,自己站的高一点就好了。而不是想着小孩小时候多吃苦,长大了让你自己轻松一点,本末倒置。
好歹说这话的,还能够选择。
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即使牺牲掉快乐的少年,仍旧还是卑微的成年。
但是,如果不,那,成年时可不只是卑微了。
这话还有个潜台词,就是,有失就有得,或者说,付出总有回报。
我想,很多人最终崩溃掉,就是因为坚信这个吧。
你这样想了,你这样做了,你得到了,为什么非要闹腾下,宣扬下,是要互相伤害吗?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而我,有一个蚁狮般成年——人日,也该长大了。
卑微与桀骜,不那么简单的。
鲁迅在他的时代,比宋美龄成功吗?他简直是个小镇做题家。
多年之后,我们尊重鲁迅。
也但愿多年之后,人日归来仍少年。
毛先生,是个富农子弟。
最终,骄傲的驱逐了湖南省省长。
他有骄傲而正直的少年。
于是他有了辉煌巨大的成年。
一个不够快乐的少年,必然对应一个足够阴暗的成年。
卑微猥琐的《人日》,真的反思过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引导灵魂?
你也配!
《人日》想要引导怎样的未来?
丢掉初心的这份报纸,在文革期间,你们引导什么?90 年代你们引导什么?现代你们引导什么?
除了 “真善美”,你们啥都坚持了,啥都追求了,啥都引导了。
我的成年很卑微吗?
若我是一个在爱与善良中长大的少年,我点解会卑微?只因为我那伟大的母亲憎恶人情世故?
若少年不快乐,则国家无未来。
快乐的少年 = 卑微的成年,这逻辑太感人太强大了,我竞无言以对!文章我研究了一下,妥妥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啊。这么扭曲的世界观居然还是出于一位家长之口,我承认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不代表弱势群体就一定要活的不如狗一样,以至于要用卑微来形容,如果真是如此,那就不是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就算你让孩子们牺牲了 “快乐的少年”,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就人生赢家?“高考工厂” 批量生产那么多没有任何休息和娱乐的考生,是不是都摆脱 “卑微的成年” 了? 作为家长,老师千万别给孩子灌输 “努力一定成功” 的鸡汤,这是在误导他,是让他在复杂的社会上立足幼稚化,这种人在剧集里通常活不过第一集!事实上,努力只是增加了你成功的概率而已,增加多少,还要看其他条件和要素,资源雄厚,稍微努力一下,就进了天堂。没有资源的,或许努力一辈子,也只是别人眼中的“卑微”,要知道一个真相:阶级社会如果这么容易通过努力就能跨阶级,还叫阶级社会吗?
古往今来,多少贤达志士奋斗终生,甘冒艰险和非难,就是为了在制度,社会运行法则上消除阶级鸿沟,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之目标。我告诉自已的孩子学习知识,从来不是什么成功,什么上等人,而是一个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人,才具备强大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在资讯发达,垃圾信息充斥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把学习视为习惯而不是负担,把读好书视为享受而不是受罪,循序渐进,而不是好高骛远,何来的不快乐?
该报只能算是第二流报纸。——毛主席
所以说,人民社在搞什么飞机?
卑微的成年?全国上下谁卑微了?
你知道大家卑微了你特么早干嘛去了????
实话难听,我上学那会,老师天天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就想我是具有自由平等思想的先进的当代少年,当人上人这事严重违背了我的政治正确,怎么能骑到别人头上呢?直到我进入社会摔了一溜跟头才明白,政治正确和道德不是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竞争才是
略感荒唐,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人民日报似乎本末倒置了。
首先,读书学习,哪怕应试教育,都不是导致孩子丢失快乐的根源。
教育是否只能应试?在我国,形式上似乎是这样的,应试教育有诸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是目前较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
只不过,仅仅通过应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忽视孩子的其他正常需求,然后给这种行为扣上一个大义的帽子,导致孩子除了应试一无所有,才是导致少年丢失快乐的最大根源。
我初衷有个同学 A。在他小的时候,他爹最喜欢带他去的地方是图书馆,他妈妈则喜欢带他去旅游,拍照。所以 A 从小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性格活泼,兴趣广泛(用他的话说就是新奇的玩意儿都想尝试一下)。虽然 A 并没有向很多同学一样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但由于自小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所以成绩并不差,只不过也确实不算顶尖,长年浮动在我们班 5-8 名左右。当然,A 的父母对他的成绩也有一定要求,有一次 A 没好好复习掉到了班级 11 名左右(下一次考试依然是 5、6 名)还被其老爹揍了屁股。
A 在初三升高中的时候,由于其父母的强力要求,终于进入了向他人一般的自律、刻苦时期,该时期他十分痛苦,很多兴趣项目都被强制取消,但他在难得空闲可以喘口气的时候,他父母会给予他很大的自由和陪伴,他想睡觉就睡觉,想打游戏他老爹就陪他一起打一会儿,想出去旅游,全家人就一起去周边游玩 1—2 天来放松心情。后来他也考上了我们市重点高中,最后 A 考上了南开。
这是一个平淡的故事。我再想,A 在学习中痛苦吗?我相信在某个阶段一定是很痛苦的,毕竟,学习不刻苦,就得 “回家卖红薯”。成绩以及知识的积累,不是靠偷奸耍滑就能换来的,而坚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是 A 丢失快乐了吗?我想也没有,因为 A 并不是除了成绩就一无所有,家人的陪伴、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是其快乐的源泉。
所以你看,A 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可以做到痛并快乐着。那为什么有的学校、家长就认为,少年时期只有痛苦才能助其成长呢?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其次,关于卑微的成年人,学习成绩与生活的尊卑直接划等号,真实可悲可叹可笑。其余我就不过多赘述了,很多答主的回答都相当优秀,直击人心。
最后,我只讲说,大清已亡好多年,2022 年人民日报这一转载的行为,似乎将时代又拉回了 20 年前,彼时,人民高呼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赤裸裸的资本主义。说白了,就是钱呗!
理论上都没错,实践起来,整天犯错,关键还不改,这就是现在父母的现状
培养孩子的世界观,增长见识,体验童年快乐,应不应该?该
让孩子从小自律,自我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欲望,对不对?对
但任何事都有个程度,把握其中的平衡就比较困难了
我真的想不通,人民日报还能发出如此阶级立场分明的文章,这个在说教育还是在讽刺底层劳动者卑微?这种话是人民日报能发的?
老鹰啄断了雏鹰的翅膀。
说到:孩子,你这么调皮,我宁愿你一辈子只能爬行,也不希望你挣扎着飞翔掉下悬崖。
没有看法,毕竟我们都是拥有丰润豁亮人生的呢。
这么有趣的问题不叫我,反而是一堆问高考复习模式的叫我…… 哎……
首先支持下
和
的观点:
1.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没听说过没了快乐的童年就能有成功的成年。
2. 浓浓的朋友圈风文章,只是代表了人民日报——微信!编辑!(看黑板!划重点!)所处阶层的困境和焦虑而已,别上升到人民日报的高度。
其次,说些重点:快乐和学习并不矛盾,将二者统一起来本来就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真当那些专家都姓杨整天混吃等死喝稀饭啊?而一个人童年的幸福程度,很大程度影响着他三观的形成、而三观中本身就包括对知识的态度、求知欲望(注意力集中程度)、思维方法、认识论等等内容,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真以为直接能拿玩乐的时间换学习时间的(别以为不可能,我见过这种反智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玩多了,机械强压孩子拼命学),找龙珠许愿或参加圣杯战争比较省事吧?
最后,像这篇文章的 “故事”,我抬手就来啊:
案例 A:A——绝对学霸,少年时各种奖各种第一,全国前三大学保送生,灯塔国硕士,葫芦娃(藤子上的)博士,定居某高福利国——人生范本吧?绝对精英吧?知乎不开放注册之前的用户比他强的都有限吧?宁肯养条狗,放假过节也不愿见父母一面——当然有些人认为这种亲子关系没问题,嗯,反正 yy 不上税。
案例 B:B——一般学霸,985 本科、985 硕士、985 博士,高二下半学期,认知障碍,听力盲音,高考失败(高考真空区的,所以失败也能上一般的 985),硕士才缓过来,你以为完了?——完全无法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被害妄想,异性伴侣只要有一点不如意处,B 就认为对方是在故意虐待。再加上社交恐惧,对家庭的病态依赖。
案例 C:C——逆袭学霸,三本本科,211 硕士,985 博士,葫芦娃(藤子上)交流,初高中强烈厌学,而且我们都知道在非真空区,学校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是什么氛围吧?由于其逆袭学习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并未给其帮助,现在基本上是反社会人格——如果从我看这个案例之后的几年其心理治疗没有进展的话,最后变成莫里亚蒂、汉尼拔还是其他类型的恐怖分子,我都不意外。
上述三个例子,是我改编的(看黑板!划重点!),改编的意思是什么?
1. 三个例子都有原型,我只是用题中文章同类的——例如用 “偎在我身边” 渲染一种 “母女情似姐妹” 氛围或是 “两个极端例子比较” 的以偏概全的手段,把比较严重的方面突出描写了一遍。
2. 证明只要我愿意 + 有人出钱养我,我完全能以一种恬不知耻、寡廉鲜耻、厚颜无耻的态度,加上暗度陈仓、暗箭难防、暗信偏听、暗送无常死不知的小儿把戏等级的文字游戏,日更新连载一年不带重样的写主题里的那种文章。
结论(敲黑板!划重点!):
1. 像主题里这种一没有理论分析、二没有数据来源,只靠写几个 “身边的故事” 加“强烈反差对比”的鸡汤文章,如果没有利益支持,基本上中心思想就两点(敲黑板!划重点!)
我没错!我没错!我没错!我没错!我没错!我没错……(此处省略一千遍重复)
我是对的!我是对的……(此处省略一千遍重复)
重复下,我不是说只有主题里的这篇文章,我是说所有这一类的文章!
2. 干货(敲黑板!划重点!)由于教育和学习都是很复杂的,我不能说做了什么就能保证孩子有个成功的成年,但是我敢说,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他肯定会有一个心理扭曲的成年,区别只是他幼年、少年甚至青年时期的心理阴影、心理创伤甚至心理疾病,最终产生的损害结果的
出现时间不同(有时确实是父母去世之后才出现,这些父母可能一生都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有问题)、
伤害对象不同(可能是父母、可能是配偶子女、可能是其他社会关系人,甚至可能是针对全社会人群的不特定伤害)、
损坏结果严重程度不同罢了。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找个十篇朋友圈鸡汤 / 反鸡汤文,分析下我说的对不对,童鞋们,下课。
有个词叫寓教于乐。为啥非要苦兮兮学习得天昏地暗脑袋疼回忆中没有亮彩或者放任自流破罐破摔视读书为大敌。
要是可以回到过去,我一定再认真多读书,多吸收一些各方面的知识。
劳您大驾,去趟天安门。
看着他的眼睛,大声告诉我:
什么叫 TMD 的卑微!
第一个问题,我想那看你怎么定义栋梁之才了。
真正的精英乃至大师在我看来,与刻意的培养没有太大关系,更别说您题目中的 “填鸭应试教育” 了。当然这只是我直觉上的观点,没法佐证。
文题的所谓 “快乐” 与“卑微”,在我看来也是伪命题罢了。
什么是快乐的童年呢,一味玩不学习就快乐?玩的时候快乐,当真到了名次成绩特长说话的时候,面临与他人的比较,又真的可以做到毫不在乎的快乐么?
我想更多的孩子不能。横向的比较与年幼的虚荣心,大多数孩子应该免不了去面对。然后,就是个人的取舍了——到底想要哪一种快乐?有些小孩可以自己通过看书等等想明白,有些则需要老师家长去给他洗脑,引导或者帮他做出选择。
当然,看书学习本来可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但为了迎合那个应试的量化标准,没人免得了做各种题,参加早晚自习,而那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在我看来才是最令人生厌的。
但是,通过应试教育培养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通过应试教育与竞争感培养这样的学生,进入不错的大学,是不少底层家庭的孩子谋取出路好途径。接下来的路也很难走,但至少他跳脱出了底层的死循环,有了阶层流动的希望,这已经很让人高兴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孩从小就开始补课。
说到补课,那我就不考虑各类特长了,特指补文化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获得考试的好成绩。
而为何用补课的方式:一是对单纯上课课外写作业自学的方式的不信任,觉得单靠个人自觉性不行,父母又没时间或没能力引导,还是找专业靠谱的人帮着孩子看着孩子学习好。
二是横向比较的结果,别人都补课,自己孩子不补,总觉得差点什么。
最终的目的都是获得一个好的成绩。说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对孩子的希望)也好,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也罢。而这些家长选择的这种方式到底是不是最好的,真的因人而异。
倘若为了孩子的将来,我要悲观地说一句。要是只想维持一个基本体面的工作,但凡上学的时候用点心,在我看来并不难。但如果要从中产移到社会熠熠生辉的顶层,那难度实在堪比登天,人们面临的种种壁垒,绝不是单纯的应试,单纯的努力能够击破的。如果觉得这样的努力与时间付出可以解决一切事,实现一切梦,那等到面对严格阶级壁垒的那天,只会觉得残酷到令人失望到难以想象……
码完字跑去看世界杯预选赛了。哈哈。
这个问题看来很久远了,不过还好,毕竟从 19 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觉醒了,到 20 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比起以前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没有空闲,有了空闲的人们开始质疑和反思一些社会上的既定价值观。
比如说,曾经所有人都觉得努力读书是为了 “阶级跃迁”、“改变命运”,后来人们开始回过味了,出现了 “我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让世界上不再有人下人”。当许多人已经开始准备把那套小布尔乔亚的精英主义丢进历史的垃圾桶时,人民日报开始了复辟,足以说明他们的屁股是歪的,至少当时转载这篇文章的人屁股是歪的。
他们在默认一种等级制,一种 “布尔乔亚>中产阶级>底层劳动者” 的等级制,通过学历、收入、素质三方面让我们产生一种隐性的歧视,从而把社会的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合理化。
最后再怪你不努力。
这篇文章最近很火,但是非常开心看到有人同我一样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意见。就题目本身探讨的两个问题说下自己的看法:
填鸭式教学是否能培养栋梁之才?我认为是不能的。填鸭式教学关乎死记硬背,关乎学习那些考试型知识,那如果孩子对别的事情有兴趣,就势必被填鸭式学习排挤,没有精力去做。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顶多是社会的螺丝钉,不是栋梁。栋梁之才不仅要起到支撑作用,更起到引领、决定格局的作用,每一个真正的人才都是充满个性的人,世界因他们而改变,绝不是小小螺丝钉。当然螺丝钉没什么不好,但是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成为栋梁的机会。
为什么不提倡补课但还是停不下来?因为人们没有安全感,也因为人们的视野、对人生的理解太狭隘了。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就会尽力去培养孩子的学业,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 殊不知孩子承受着这么多的压力,到头来不过是一颗螺丝钉… 再说对人生的理解,人们似乎不知道人生除了上学 - 工作 - 结婚生子 - 死去之外,还有什么活法,孩子,除了学习应付考试还能做什么呢?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我们都经历了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最后我们都大学毕业,有了一份工作,然而我们却都快乐不起来,生活中缺了些什么,哪里不对,却也说不上来,空惆怅了几番,最后都叹口气说,也许自己太矫情了吧,至少有稳定工作、衣食无忧。其实我们错了,因为这样的教育体制、学习生活忽略了我们的个性,忽略了与生俱来的喜好… 我们没有机会去照顾触动自己灵魂的事情,没有精力给他们,为了将来有 “好生活”,我们努力地打磨自己,去适应螺丝钉的那个模子,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有的那个光芒,渐渐暗淡了,直到消灭。当然我们还可以活着,只是不快乐。
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最好重新思考一遍,是否还要让 ta 继续走我们当年一样的路… 选择安全地活着,还是绚烂地绽放?
什么卑微不卑微的,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螺丝钉
革命工作不分高低
我是来看吃后悔药和给他们点赞的人的。笑笑。有了闪光简历后也许会羡慕别人的金色年华吧。有了闪光简历后面也许也要放弃一切快乐吧,因为老了看看别人还有后悔药要吃。我建议老了一起吃,省的麻烦。笑
回答第一个问题,填鸭式教育难以培养出来创造性人才。
回答第二个问题,中国贫富分化严重,中国家长怕穷,怕跌入社会底层,在恐惧的驱使下,他们强迫孩子学习!
二极管,只有两个极,没有中间状态。
不能总是这样思考 。
劳逸结合,学习和玩耍是可以兼顾的。
你们跟孩子有多大仇,就不能既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又让他有一个成功的成年?
我想了想,作为父母是挺难的,你们要是自己没信心没能力,大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方法,什么填鸭式教育,补习班,杨永信,为孩子好嘛。
我还是愿意努力一把的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有一篇课文叫《触詟说赵太后》,里面老头劝老太太的一句核心观点就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说白了,这就是中国父母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公司旁一超市老板的孩子,一个月补课费一万。两口子看着穿着都挺朴素,却肯往死里给孩子的教育砸钱。
这两口子不就是这篇文章的意思嘛。
但我好奇,《人民日报》转载这个干嘛?不提 “给孩子减压” 了?有意思。
早屏蔽了。
可惜那两个字喽。
以前的新闻,小学就收集家庭状况了,连个小学班干部都潜规则成了权和钱的专有,卑微,从孩子做起!教育,从孩子做起!
很多年前,有人告诉我,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当然也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其他新闻节目,我没有执行,回首,最少失去了很多幸福和快乐,也活成了卑微的我!
看到这个标题,第一感觉,不像人民日报,没有提倡或者批评,旗帜并不鲜明!当经济发展远远超过思想变化的速度,在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思维持续发展的时候,需要人生的灯塔指明方向,而最主要的媒体给出来这样一篇文章,各种人都能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理解,并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也许,这种转变也是好事,有争论才能找到对错和好坏,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成就,有目共睹!
基层岗位地位卑微与否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就明说了,你让一群通过做题去考上铁饭碗事业编的人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没有当过工人,他们也没有当过环卫工服务员,他们只知道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就这样一群饱读圣人之书的废物们教出来的孩子,本身对于社会上职业的认知就畸形了,基层劳动者的地位低到令人发指,而现在分流政策下总有一大部分人要进私企,要进厂进工地。
而基层岗位待遇又一塌糊涂,大家肯定有怨言。
本身应该社会去解决的事情变成了父母通过鸡娃的方式让孩子继续一条路走到黑。
只能说不愧是你啊,人民日报。
第一,之所以说 “填鸭” 式的应试教育,是因为目前的教育形式是类似于工厂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产品,因此量化标准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形式的教育就是伴随着工业化而生,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所需的大量人才,当然,说好听了是人才,不好听点就是 “零件”,坏了一个再换上去一个就行,这是为了国家机器能够快速运转,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既然是零件,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好使他们都 “趋同”,只有如此,才方便使用。这就是为什么说目前的应试教育压抑个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不到 70 年,算起来其实没有几代人,但是使得国家能够发展到现在所需的人才规模,是在 70 年前难以想象的。这当然是应试教育的好处,**培养的人才多,不精,但是有了基本的素养。
至于栋梁之才,**题主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是精英?还是天才?表示不知道什么叫栋梁之才,要是像毛泽东一样的人,貌似不是体制 “培养” 出来的吧。至于成才率问题,当然我说的这个才就是普通的人才,你看现在这些能看到的岗位上,不基本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吗?
第二,孩子从小补课这个事情,其实是由于 “军备竞赛”,当然谁都不提倡,但是又必须得做。这个逻辑很简单,**害怕对方有一个优势而你没有,说到底还是竞争激烈。**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做的原因。
其实关于那个文章,我还有些想说的,是关于教育的 “功效” 问题,文章似乎默认了一种逻辑,就是经历教育的过程必然是艰苦的,这个观点我不做评论,毕竟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如果我们要学习深入,必然要下些苦功夫。但是,我想,**这个过程中的很多艰苦,并不是来源于学习本身的。**就是说,学习的确苦,但是没有说的那么夸张。很多时候,这么苦,可能只是我们没有一个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误~)。
真的好懵,快乐和学习什么时候是对立的了?优秀的孩子都是牺牲一切娱乐时间拼命读书吗?
如果要靠上补习班疯狂刷题熬夜学习来达到好成绩,其实就是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不够好。
(我也没有炫耀的意思,毕竟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中学时排名大概在 40-50,语文和英语成绩基本上是拔尖的,其他部分学科比如历史拖了很多后腿。
快要大考,身边学霸们都在夜以继日地刷题,周末放假一定补课安排满满。而我因为不喜欢补课就自己复习着,做了很多整理的工作,还刷完了 4.5 季的美剧,一切娱乐活动都没停。
二模,我考了年级第一。
大考,成绩也是全校前五。
在现在的学校里,我比以前认真很多,但也没天天熬夜,也没补课。一开始 20-30 名(人数很少,差不多 90+),上学期期末考试和总评第一。我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需要靠 “不快乐” 来提高成绩,“不快乐”也根本提高不了成绩。
所以想和家长们说一句,孩子成绩不好真的不一定是不够努力,成绩好的孩子也不是拼命读书,有的时候真的只需要一点点引导和关心。
如此卑劣的托词,难道不是因为社会给孩子们的选择空间太小了么。
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对那个打着人民旗帜的伪娘说: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欠我少年的债,我的人生轮不着一条蛇来规划,我卑不卑微岂是你这样的可以衡量!你这坨屎只配用你的尺子去衡量屎人!不要再打着以爱为名让却我恶心的行为,我的人生我做主!是好是歹我的选择!我不做傀儡!也不做被规划人生的猪。自己是一头猪,就觉得人人都活成猪才是正确的? 一刀切的机械教育,一个尺子标准的单一衡量模式,只要共性抹杀个性的教条主义,你以为教育是批量生产的电脑呢?草包阿斗的肚量,操着曹操的心理!单一的教条引导模式,怎么配引导教育方向。炫技你的所谓反转语录?这标题党到是学会了!怎么做人却忘记了呢?
我发表的分析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你可以看看,也可以不信,我不强迫谁信。你可以就事论事发表你的观点,但不要人身攻击用语言对准我的个人。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盛世思想土壤营养全面的土壤。不喜欢可以翻过去不看,信不信由你的选择权。
投胎好,一辈子都快乐啊
说的好像童年不快乐长大就能不卑微一样。
应试教育和网瘾电击疗法有点像,成功的人会感谢它或者无所谓,但失败的人会更痛恨它,因为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却一无所有了。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世,也不愿看到你卑贱的一生。
是这个报纸的文章吗?
说的这么冠冕堂皇难道快乐的少年和不卑微的成年冲突吗,开心最重要并不意味着不教育溺爱和放任自流啊。。。
可能不是太切题,但是不得不说,中国的教育总是要培养成功的人和共产主义接班人,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完整的人。
很多年前杨红樱的《女生日记》,有一段大意是,冉冬阳问他爸爸,想让她长大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她爸爸说想让她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冉冬阳很失望,说,是不是因为我不聪明,不漂亮所以才有这么低的要求,她爸爸说因为爱她并且这比成功更难。(记不清了,大意如此,各位可以看看原文)
可能现在的事实是那篇文章和某些人所说的,不快乐的少年似乎可以换来更成功一点的成年,但这不足以成为让家长老师理直气壮的借口啊,虽说两全其美很难(甚至是理想主义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啊。不能光找个借口吧?
虽然共产主义永远不可能达到,但我们也要一直追求为之奋斗啊不是吗?
而且,我认为所谓快乐不是短暂的,比如一个任性的为所欲为的少年,带来一个充满悔恨的成年。这种快乐应该在以后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当然,这对父母的要求很高,要悉心教育,发现孩子擅长和喜欢的并加以培养,而不是盲目的,大家都补奥数,我孩子也要补,大家都考大学,我孩子也要考。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并没有哪一条一定会通向一个不好的结局。
所以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给我的孩子快乐的童年和完善的教育(包括但远远不限于学校教育)。
……………………………………
好久不见。评论都很认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角度是我没有想到的,很感动,也很惭愧。
感动的是,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大家都在很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惭愧的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本意其实只是想发发牢骚,看过评论之后真的很惭愧,甚至不敢回复什么。
这个答案并没有往深挖,说的也只是空泛的话。作为一个尚且不算深刻的大学生,似乎还没有能力来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往后的学习,经历,思考中,也许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添加在这个答案下。
谢谢。
作为有孩子的职场妈妈,我对这个观点非常认可。
宁愿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因为职场和生活真的很不易,我不愿看到我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生活和工作,委屈求全。
作为成年人,为了生活,真的会舍弃很多,
受很多委屈,比如说职场歧视、老板批评、用户刁难。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现在在北京上学的人,这个问题可以从我这个小人物的角度说一说。
农村的教育能获取的资源可能比那篇文章里所提到的要少的多,条件艰苦的多。从小在农村,目睹着一代一代扛活种地的,在中国或许说农民应该光荣,可往往是得到最底层的资源,连农民自己都经常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儿子:“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像你爹你娘一样,一辈子种地。"。农村人有的一辈子没坐过火车,没出过省,没旅过游,生病了也只能在小县城顶多去市里,被侵犯也不懂用法。他们常常说,好好学习,别像他们一样。
到现在我都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我的小学同学几乎都只上到初中,也只有我和另外两三个同学还在上学。现在的我可以看到农村里看不到的世界,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东西,思想也更开阔,我感觉自己的世界是很大很大的,我可以好好地去走走闯闯。可是农村那些没有能读书走出来的人呢?有一次,学校办车展,我给我妈拍照片让她看,我妈说看不懂,还说了一句让我掉泪的话 “我要是你就好了”。我想,等我出了学校可以养活自己了,我也要带着我爸妈出来看一看,我也要让我的弟弟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而这些都是因为我读书带来的机会,我可以带我妈来北京看一看,她以前只知道北京很大,北京有鸟巢故宫。那个暑假我带我妈来北京是我这二十年来最高兴的事。真的很感谢爸妈当年逼着我上学,而到现在我喜欢上了上学,因为它给了我更多的机会,至少我的世界大了。
可是有时候回家看看,看得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辈子没出过小县城,看着那些还在没日没夜为他们下一代扛活的父母,他们的命运如何改变呢?不过,想说的是,他们至少还在努力改变着他们下一代的命运,至少还努力地活着。再反过来看看北京那些乞讨的人,不说那些被迫乞讨的,看看他们蜷缩在天桥地下向人下跪,吃垃圾箱里的食物,或许以前他们也是可以好好学习的,也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至少不像现在这样活的没有尊严。再想想那些没有生计的人,倘若有一次给他们学习技能的技术,他们会怎么选?
其实,我想说的是,没有拼爹的命只能拼自己。有些人就是没有过天天旅游依旧不愁吃喝的命,就是生活在不学习就种地的穷乡僻壤,你跟他们谈兴趣教育? 他们连辅导班都上不起,哪有选择教育的资格? 只能说就是好好学习,没有兴趣,有一天当我们能够走出来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选择兴趣的机会。
所有孩子的童年都快乐,他们长大建立的国家很可能更美好更繁荣。
军人会更勇敢——因为他们愿意保卫一个带给所有小伙伴快乐的国家。
所有的孩子都不快乐,他们长大了会 “全员不卑微” 吗?不!
会能 run 的 run,润不了的自行绝育——他们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痛苦童年,不忍心让孩子们再来一次。
这貌似是中国人的普遍通病,认为好的动机就可以正当化自己的行为以及结果。或许是因为我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坏的例子而妖魔化了这篇文章,但是在我的第一印象里这就是一片为自己的放弃了思考的更好的方法的无能开脱的文章。不值一提,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努力的方法,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这一点我可以善意的解释为是作者没有想到把这一点加上去。但是,我必须得问一句,你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孩子交流过了吗?文章里貌似没有提到这点。我是说交流,把你的想法转化成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在平等的立场上,把辈分这种只能拿来当作理亏时的反驳材料的东西扔垃圾桶里进行理性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宣告。这篇文章里到处都是单方面的,自作主张的所谓的 “一心为孩子好” 的所谓的 “大人” 的腐臭味。
结论,最为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论的文章是不合格,但作为正当化中国大部分无脑家长的行为的政治宣传文来说我给他满分。
。。。。。。关键是你成年也没支棱起来呀…… 小镇做题家说的难道是别人吗?
反正绝大多数人快不快乐都是最底层
这是病,童年快乐不快乐与成年卑不卑微有半根毛关系,神马逻辑,人生而为人不是让你这个有掌控狂操控得,而是体验生的美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操,说这话的人神经病,小时候都不快乐,长大了能快乐,爆它菊,有病得吃药,就像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靠,到中国居然让读书成为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这是多么逆人性的事。无语
看到这么多说后悔当初以前没好好读书的,还有说阶级固化的,大家就应该明白这种观点多有市场。
当年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想的
现在他们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未来……
这难道是你们家族的宿命?你们家每一代都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种当年要是如何如何,如今我也如何如何。你们觉得很积极向上?不想着现在努力,居然想着如果以前努力,你不药丸谁药丸?
这种想法说白了就是自大,还没认识到人生的不确定性吗?你们怎么还和少年时幻想征服世界一样,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看起来现实点的方法。你们还觉着依靠着个什么东西就能把握人生?骑士的剑?
谈什么努力,就凭你也配谈努力。不长脑子你谈什么努力。
口胡!我学习就不算差,我感觉我童年少年青年都过的挺开心的啊!哎拜托诶,凡事不要走极端,一个周末看看海怎么了,是能一下从年级第一降到年级 100 吗?
我在高中的时候,早上八点起床收拾,在迟到的边缘游走,每个早上都像一条凌乱的疯狗。九点二十开始早读,中午一点五十五放学,吃饭溜达逛小店到三点半上课,六点四十五放学,一群人跟野马一样冲出去。回家吃饭看电视照镜子磨蹭到九点半十点才开始写作业,我妈还忧心忡忡的递个酸奶水果怕累着了,结果一进门发现我已然躺倒,后来我有了一个技能,一听到脚步声就火速弹起,再快点估计能飞出地球,乐此不疲。
体育课照上,运动会照开,学校各种音乐节晚会照样举行。
每个课间都跑去吃炸蘑菇炸鸡腿,偷偷摸摸的逃操去吃炸蘑菇炸鸡腿,偷偷摸摸的逃课去吃炸蘑菇炸鸡腿。
在操场上散过步自过拍,在天台上聊过天,在课上偷看过杂志也偷看过电视剧。
老被老师提溜到办公室骂,也老被上课点名批评 carrie 能不能再不要跟同桌说话了!其实我觉得老师心里想说的是你俩他妈再说话把你俩嘴给你俩缝起来,但又想到自己为人师表硬是忍住了。
在教室里钻研过怎么扎鱼骨辫,也钻研过怎么画眉毛,我永远记得躲在后面偷画眉毛的喜悦以及语文老师 “哦呦咋变美了”。
周六周天也补课,但也不是全天,下课了去吃个烧烤(我特爱吃烤鸡皮),在奶茶店里片个传子(就是八卦),有时候也约个电影,甚至就是约个随意溜达。
但是!!!这些跟学习不冲突好吗!!!我也三天两头的打个鸡血要好好学习啦,有不会的题我也往办公室窜的很勤快啊,考不好了也会伤心啊,为了集中精力也往图书馆跑啊。
我觉得这是正常的高中生活,节奏很快,学习为主,但也不是只学习,还穿插着很多高高兴兴的事儿,我高中反正挺累,但又每天高兴的跟个傻子一样。我这样的生活,是我们高中很多人的生活,没见着谁就因此学习差了啊,又不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家长有必要这么担心吗?
想起高中,我们很多人都是 “啊我美好的高中生活啊”,而不是 “狗日的跟地狱一样”
这样就很好。
讲真,就算我这两年有点心情差,那也是因为上了大学后想的太多,比如老想到就算学习再好也很难在上海买套房子,何况我大学学习不咋样,你说我心塞不心塞?
再往前推导,反正都是买不起房子,都是得卑微的活着(讲真,家长眼中不卑微的活着首先是得有套房子吧),那还不如少年时活的稍微像个人,稍微快乐些,不妨碍大局的,那句话咋说的来着,脱离剂量谈毒性那是耍流氓啊!
毕竟看心理医生也是挺贵的呢。
总结一下就是
《废物的诞生》
《莫欺少年穷》
《莫欺中年穷》
《莫欺老年穷》
《死者为大》
《盗墓贼的眼泪》
不搭噶。
首先,快乐成长和努力学习不冲突,强行对立属于没安好心。有很多人就是能一边打球冲浪一边考试拿第一。也确实存在那些天资不足需要靠刷题才能敲开高等学府的大门的人。你要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学海无涯苦作舟没问题,但不要带上那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天才。一句话,因材施教。
其次,成年人卑微很正常。就算是清北,多少人是以学校为荣,又有多少是学校以他为荣的?大部分人终将平凡,年薪百万千万,也不过是在我们这些穷人眼里看着体面。成年人对生活的妥协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卑微的活着的大多数才是世界的大多数。不卑微是有代价的,马某不是销声匿迹很久了么?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
都拿出命来拼,也总有人考不上双一流,成为卑微的成年,吓唬人有意思吗?
当卷王不一定赢,但趁着少年时精力旺盛,多玩玩一定不亏。
一个以 “人民” 冠名的日报,屁股已经不知道歪到哪里去了。
1959 年 10 月,全国群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时传祥作为北京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英模代表。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淘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到了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让时传祥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到了晚年时,时传祥依旧非常激动,说:“万万没想到,市长也能跟我们一起做清洁工作!”
原来,在 1960 年,刘少奇做出指示:“要提高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 号召各级干部下到当地一线去,与工人同志们一起劳动,从而改变社会上工作有贵贱的传统观念。
在这样的指示下,北京市长彭真主动提出要去崇文区,和时传祥一起做几天掏粪工人。
不过,因为彭真当时已经快 60 岁了,而且身体很不好,所以副市长万里主动请缨代替,就这样,万副市长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掏粪工人,当起了时传祥的徒弟。
掏粪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你需要熟悉三样基本工具,就是粪勺、粪斗和粪车,除此之外,如何让自己做起来游刃有余也是一门技术活儿。起初,万里在学习掏粪时,经常因为经验不足、气力不足,手忙脚乱,有时甚至还会把粪撒到身上。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万里才逐渐熟悉了掏粪工的流程,还一度成为清洁队里的学习模范。
专门去看了一下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宝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其实我是挺认同这种说法的。
但是这种认同倒也不是说不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少年,而是确实不愿意看到孩子有一个卑微的成年,对于孩子来说怎么样才是快乐的呢?通过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陪伴中爱上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也不能说孩子的少年就不快乐不是吗?
拿我自己来说,三十多岁的年纪却总是在后悔少年时期在应该学习的年纪,懵懵懂懂,不懂得读书的意义,也总是有很多人会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些类似的话语,以至于就相信了,对于学习得过且过,也没有什么压力,生活的很快乐,父母在外打工也管不到。直到现在才知道,对于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好的一条路。
因为学历不高,要想找一个好一点的、轻松一点的工作,是需要去求人、找关系的;要去一直维持、讨好能够帮助你的人;在工作上,要想有升迁的机会是很难很难的;在生活中,也总是自卑,可有可无,不被重视;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尊重。
所以,作为母亲,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像我一样无能,我希望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希望他有自己可以选择的机会,我希望可以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在柴米油盐中挣扎。当然,我可以接受他的平庸,前提是你有努力过,你尽全力去付出过,你认清了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为父母,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找工作只能找最底层的工作,每天累的要死不活的,工资确只有一点点。在对象父母面前抬不起头,卑微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父母想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快乐不代表不学习,不成长,要有最基本的底线。并且正确的去引导,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你怎么在这张白纸上去画他,他就会成长什么样子。
所以,我希望在孩子该学习的年纪,努力的学习,劳逸结合,该放纵的时候放纵,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父母尽力去帮助、支持,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坚定的帮他坚持。哪有不付出就能够收获成功呢?
这个社会阶层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所谓的 “中产阶层” 进一步上升瓶颈,而在于真正的 middle class 也就是中位数收入者的生活没有尊严。2015 年,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9320 元。这是统计局的数据,是的,大家做普查时候都瞒报收入。那么世界银行的数据是什么呢?人均国民总收入 7400 美元 = 49424.6 人民币元,真正的中位数数据绝对不会比这个高。我们就算中位数收入 3W 元,一家三口一年 9W,除去供房子能剩多少?这样的生活有质量有尊严么?
对于那些收入甚至低于这个标准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怎么和知乎所谓的 “中产阶层” 拼素质教育?怎么进入“中产阶层”?除了靠应试教育上一个 211985,还有其它的手段么?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占用时间上就是对立,家长多赚钱和多关心孩子在占用时间上也是对立,需要 tradeoff 需要权衡,你可以说很多人做得不是最优权衡,但是离最优权衡没你想象得那么远。
————————————————————————————————————————
然后我特别要提一下某些北京的关心孩子的特殊群体,挑个周末坐 930 到燕郊食品城站下,向南走个二里地,随便找个网吧,里面都是玩 LOL 的娃。这些就是父母放弃了应试教育的孩子,反正怎么都考不过,义务教育混完读个中专了事,甚至小学退学的都大大的有。不谈以后的坎坷,就算现在,你们看不出这些孩子会面临什么诱惑与危险么?
《二舅,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少年成年中年壮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晚年》
而事实是:一般都是买一送二。孩子长大后卑微不卑微是你说了算的?
深信这篇文章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既不快乐,而且会依然卑微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但我不会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实行散养。因为答案在文章里写得很清楚:
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出生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会楚楚动人。
我,211 毕业,出国留学时也是目光短浅,为了早日能工作赚钱,放弃了日本大学保研的机会。我现在就想,不是抱怨父母哈,因为他们也很尽力地抚养培养了我,但是他们没有足够高的认知度,我也没有足够高的认知度,我放弃了学习,就改变了人生的轨迹,有好的发展机会,人家都要研究生以上学历,我只能空叹。
那么,我的孩子,从小培养她爱学习的习惯,她能做到哪个程度就达到哪个程度,至少我没有因为以爱的名义就让她随便浪费时间,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体会不到做出一道难题后的快乐感与成绩领先的自豪感。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不是我们个人能改变的,国家的教育体系就这样,我不想以爱的名义,告诉孩子你使劲玩儿,不用补课,快乐最重要。要知道,有些快乐是短暂的,有些快乐是一生的。没有尝过努力过,怎么能知道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潜能?
教育信息资源的不均衡性,让农村及至三四线的孩子们已经从幼儿园就开始落队了。双减的政策下,富裕层在请一对一家教,中等及以下生活条件的想补也没有地方了,支付不起贵的,便宜的机构都关了,欢呼雀跃地给孩子减负吧。
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生与养。照顾孩子的生长生活,培养优秀品质,教育成长。没有天生爱学习的孩子,因为大社会环境下的游戏社聊等都太能让孩子马上得到快乐的反馈,而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大人都舍不得扔下手机学习看书提升自己,那么孩子们会理解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不可超越的。另外,凭什么说学习的孩子的童年就是不快乐的呢?遨游知识的海洋,不比小区里到处乱跑乱窜过得有意义?
当然,也不是像一部分夸大强调地高压孩子天天学,不能玩,有智慧的父母肯定会让孩子劳逸结合,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顺便说一下,什么样的父母有资本倡议这个快乐教育:
1)社会地位高,都是官场权威人士,自己的孩子的将来不愁,再差也比咱苦大根深家庭的起点高。
2)经济条件优越,有山有矿有厂,任凭孩子自由生长,将来不愁吃喝。
3)教育界精英,孩子学习不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出路让孩子接受教育,考上不国内好大学,我们可以直接出国留学,而且视野更宽广,条条大路通罗马,对吧?干嘛非得在国内这一个独木桥上累坏了孩子,抑郁死了自己?
社会本来就是有阶层的,想感觉你能感觉得到, 但是没有人会给你明确划分出来。所有的职业行业没有卑微高贵之分,只是生活的质量有所不同。不懂事的孩子和懂事的你,如何做才能快乐,也没有固定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他们到底说了什么直白的大实话啊?
劳动不是最光荣么,卑微???
文章的争议集中在学习和快乐能否结合!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在 “卑微” 的职业属性上!引发关注者的愤怒!
我特意搜了全文看,作者没有职业歧视,举例求职的孩子也不是因为职业 “卑微”,而是因为母亲溺爱孩子,孩子被惯成妈宝男,几乎丧失生存能力!
在这里,“卑微” 定义为,能力不足,条件不够的人,要放低尊严求人得到一份工作。
卑微是个人的感受,没有定义职业!
为什么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就是孩子不具备行为能力,判断是非曲直的时候,父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我家亲戚,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父母姑姑都跟眼珠子一样疼!爷爷奶奶说,将来我们的钱都是你的!姑姑说,将来孩子大了,我直接安排进国营企业!父母听着眉开眼笑,顺其自然的不管孩子学习,快乐就好!孩子好吃,很快成为小胖子!父母高兴,吃吧,咱们家吃得起,吃得多身体好!
孩子长大,爷爷得肿瘤,积蓄看病都不够!姑姑的企业改制,国营改成股份制,她提前被退休!20 岁大小伙子,200 多斤重,血压 180。他没有稳定工作,眼高手低,能力不行还不服领导管理!最终失业!
35 岁,他中风住院,心脏做了四个支架,重症抢救三天,卧床两个月,才能下地活动!目前,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家里养着!父母为给他看病,欠债 60 万!幸好家里有几套房产,卖掉还债绰绰有余!
可怜老两口,两个人加起来退休工资两千多,晚年生活堪忧!
可怜年幼的儿子,只有五岁!未来生活谁来保障!
老婆要离婚,要求带走孩子。老两口不干,舍不得独苗,也舍不得房子!老婆不离了,辞了工作在家跟丈夫一起啃老!
我背后说,老两口就该让人家离婚!凭啥不放孩子?已经培养出一个废物了,还要再祸害下一代吗?
这就是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例证之一!
再说快乐教育的问题!那是一门学问!不是简单的孩子自由,赏识教育,陪伴成长一句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
你至少看三本好书,吸收实践一年以上才能掌握一二!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正版书 樊登读书会推荐育儿书籍
天猫
¥21.80
去购买
樊登说,你想做医生治病救人,你去学好久,考试通过,你成为好医生;你想做法官,你也要学,要考!我们从事的职业哪有不学的?你要做人家父母,你不学就敢做吗?(非原话,大概是这意思,见谅)
我听了茅塞顿开,为啥我们夫妻做父母不成功?我们没学好呀!这本书是樊登老师推荐的!他在为人父之前,去买回十几本书回家学习,认为这本书最好!推荐给各位!
[
育儿书籍父母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
天猫
¥24.50
去购买
18 年,我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相见恨晚!我能在孩子上学之前读到它,不至于给了孩子不快乐的童年,还没培养出学业有成的孩子!
通过此书,你能学会如何解决繁重作业和看爽剧的冲突?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完成作业?如何帮助孩子平衡学习和游戏?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等等!
全书展现的都是作者和女儿的真实成长案例,不枯燥,不说教,真情实感,爱意满满!你可以当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读它,也可以当 “好妈妈和女儿加好爸爸的幸福成长日记” 来看。销量过百万!
知友的愤怒主要是代表官方的公众号宣扬职业卑微上,有点愤青了!
咱们换个思考方式,你愿意你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做什么样的工作呢?随处可见的,轻易被替代的保安保洁,还是难以替代的航天工程师,金融顾问等!
但是,话说回来,哪些功成名就的能人背后,除了学习刻苦,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而非被逼无奈!
我在摆烂人生中爬出来,想干啥都挺难的,只能做个门槛低的销售!任何时候,不要活的太舒服,爬出舒适圈,制造困难克服一下,人生才有点意思!
童年时克服的困难太少,成年后补回来!
与君共勉!
当有人骑在你头上的时候,你受灾受会被他解释成理所当然,少年不快乐说明急功近利消费儿童的风气大行其道,成年人得不到尊重,说明劳动分工和阶级问题日益严重,这样的严肃社会建设问题不因这些弱智报纸企图构建的歪理而转移。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没有这些卑微到尘土的人民也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这些卑微的人贡献的血汗哪来的繁荣昌盛?哪来的这些新兴的先富裕的资本家?
现在国家强了,资本家瞧不起我们也就罢了,狗日的们就这德行吃爷喝爷瞧不起爷挖空心思榨干爷,所以呢我们这些人想跨越阶层已经无力,这时候您这国家喉舌却告诉我们的后代宁肯牺牲童年也不可以度过卑微的成年时代。
这就瞧不起我们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人虽然卑微可是却是国家的基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道理不用我们教你吧!
我们这些卑微的人也只有童年时代可以回忆了,无论穷富我们的童年都有许多快乐,现在您这意思是要把我们快乐的童年也要给剥夺了,那么我们这些人这一生也就没有了快乐。人民日报您弄啥嘞!
现实是,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同样,变成了卑微的成年。
然后日报又该说了,宁愿欠我们一个有尊严的成年,也不愿看到我们凄惨的老年。
可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就是,不快乐的童年,卑微的成年,凄惨的老年。
不快乐的童年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成年,也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我们凄惨的老年。
能说出这种话的家长自己肯定就混的没个人样,所以只能寄望孩子以后出人头地改变家庭条件。看看人王思聪的爹是怎么给儿子既创造了快乐童年又创造了幸福成年的。
" 小镇做题家 " 大多数既不会有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会有一个快乐的成年。
少年时期淹没在题海里,满脑子算数题和英语单词,高考就是唯一的目标。那个时候我们是相信凭自己是能够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诗和远方。
到了大学才发现,屁。
我们本本分分地学习,工作,却时不时被冠以 “小镇做题家” 的名号拉出来批斗批斗。
我们的成年怎么能不卑微呢?
本科学历贬值,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结束了,又要许许多多的人去争那有限的几个名额,去考研去考编。
若是真的公平也就罢了……
中学六年,谈恋爱都是年级的 “红线”,被抓到就叫家长,处分,以为犯了天大的罪。甚至有的家长到大学还不准孩子谈恋爱。
大学毕业了,没几年又开始急着催婚。
中国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上一辈人的经验很难对这一辈人产生帮助。没有共鸣,也缺少理解。传统的思想促使他们将过错加在这一辈人身上,许多家长长辈还没从 “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为你好” 中出来。
“你们现在过的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我真不知道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茶余饭后,我的长辈们经常会这样说。
是,物质条件相比而言要好得多。但人活着不只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
在我父母那一代,他们是相信凭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创造未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我们早早地绝望了。
不吃不喝工作几十年,可能也无法在工作的城市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买一套房,甚至要掏空六个钱包。
婚后面临四个老人的养老,车贷房贷,孩子的抚养教育,我只想想就觉得身心俱疲。
人生一眼望到头了。
童年快不快乐和成年残不残酷没有什么联系
文章是搜狐公众号的一个 70 后女性写的,并不是人民日报的文章。赶在开学前夕的晚上发在一个以父母为受众的公众号,而且蹭了人民日报的推荐被拿出来讨论,说明这篇文章无论观点正确与否都是成功的,这就是新媒体时代
先说一下文章举得例子,女儿想去海边,父亲说可以周末去,而母亲则认为要为以后着想,接着举了一个啃老的找不到工作的中专毕业生举例,最后得出结论
实话说这篇文章的深度还不如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不过没关系,这个是给父母看的,要的就是给父母们一颗定心丸,为自己给孩子学习压力提供理论支持。不过依然要承认,这是一篇好的公众号文章,目的明确,行文简洁,观点直接
接下来就是抛开文章来看,童年快不快乐和成年残不残酷有多大关系?
这条逻辑线是这样的
1、童年快乐和学习是矛盾的,想要学习好童年就没有那么快乐
2、学习好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
3、有了社会资源和机会那么成年就不残酷
先说第一条,拿自己举例子,童年的时候我是没有到海边这种想法的,作为内陆地区土生土长的小毛孩我都不知道海在哪。现在假如退回到我童年的时候,让我不去上学了,然后在家里,我会很快乐么?
当然不会,你不知道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的孩子放了暑假都是要去干活的么?!
跟你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不同,我们童年能去上学就很开心了好么。你以为那些山区的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去学校上学?真觉得穷苦地区的娃天生懂事爱好科学么?图样,还不是因为去学校就不用干活务农打工,而且学校有同龄人跟着一起玩耍的,学习好的考上大学还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从一开始童年快不快乐这种事和学习没有绝对的矛盾,想象一下你让一个孩子不去上学然后呆家里,未成年人去不了网吧酒吧没驾照没钱买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有什么好开心
有人说孩子天生爱玩,还有的沉迷游戏沉迷网络,算不算学坏了。更甚者要把孩子送去杨教授那里去治疗的,可见这一届家长的水平实在不行。并不只是儿童会沉迷游戏,实际上沉迷游戏只是逃避现实,走上犯罪道路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更复杂的原因,实际上这些和学习好不好没有必然联系。我认识的基友里面就没有不玩游戏的,按照室友的说法,高中班里玩的最好的考去清华了,我们这种手残党只能混个 985 读。我认识的成绩不好的大多也都顺顺利利娶妻生子,没有锒铛入狱的
第二条基本没有疑问的,这几乎是一个什么背景都没有的人性价比最高的奋斗方式了
第三条,相信就没有多少人认同了,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哪怕你学习好,名校出身简历亮眼,生活依然很残酷。想象一下,你孩子小初高一路领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名校,然后填了生物专业,你找谁说理去呢?
这里并不是黑生物,只是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如果十年前我就知道互联网行业火热,说不定我也能成为码农呢,可是未来谁知道啊,我填志愿的时候大家讨论的还都是金融、建筑,还有鼓吹学医的。同样让你预测十年后,从事什么行业最好,智能领域?新能源?高端制造业?未来本就不可预测,何况就算进入了,还是有无数的困难在路上等着你,就算你事业有成,你能保证家庭幸福么,就算你春风得意,你挡得住时代大潮么
只想靠着学历就觉得人生坦荡的,现实中我还没见过几个,哪个成年人不是拼尽全力的。课外时间补补课就能保证你一生坦荡的,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填鸭式的教育并不是为了栋梁之材,对大多数人是普及教育以便于努力当现代化的螺丝钉,对少数人是争夺教育资源,这之后才是反哺社会成就自我
挤占课余时间休息时间学习,从边际效应角度来说并没有你想想的那么有利,这跟你老板让你加班一样。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和工作时间努力工作的,并不靠那点挤占的时间,补课和加班更多的还是家长、老板的安慰剂,他们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心安理得。或者你可以把标题改为,《加班,我宁愿欠自己一个幸福的生活,也不愿看到老板失望的眼神》
挺好的哈
广东揭阳死了个 4 岁的孩子,17 岁的杀人凶手还不知道要不要坐牢呢
所以,还是不生好
别说欠一个快乐的少年了,就是欠一个人生又有何妨
为了避免卑微的成年,还是别生了吧
本来想转去我们专业群里,静观我大佬把人民日报狗血淋头一番,转念一想,这真的是人民日报的文章?确定人民日报已经蠢到这样了?接着就看到了
的答案。
你们就长点心吧。
关于文章内容本身,就俩字: 垃圾。多说浪费时间。愿意听信的你们信就好
文章写的很好,相当于我初中写议论文的水平…… 通过一个模棱两可的例子,硬生生的去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这么片面的文章…… 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富豪的子女,专业一般是哲学,音乐,这类考试没有标准的。
某二代学历就是镀金得来的。
没到那个层次,就只能这样。
他们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那个年代没有富豪,唯学历是从。
看完这个例子。。 我只想说 是不是在这些人眼里,只要好好管 ,孩子就有好的中年,自己也明白不对,下不去手,非要找点理论依据。你这到这种文章我妈都什么时候发吗?打完我之后发 Orz
只可惜 好多人没意识到,你就是用你的好好管,我的好好配合,还是给了我一个悲惨的中年顺便还夺走了我快乐的童年。
我接受我母亲的管教 10 多年,因为我相信她,相信我遵守她给我的规则,我压抑自己最终一定会成功。然而实际上,她一不管我,我的人生就走上巅峰 (微笑脸)
很好理解,你看谁最喜欢用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民日报这些公众号的。
人家的 “群众基础” 就是这一类人。
还有啊,谁说童年快乐,成年就一定卑微?
好好读书,考个大学,我都是为了你好
好好读书,不要谈恋爱,我都是为了你好
快点结婚,年龄大了,好的都被挑完了,我都是为了你好
早点生孩子,穷生穷养,富生富养,我都是为了你好~~~
耳朵起茧子了吧
为了你好,就是个符咒,贴哪儿哪儿灵
你的儿子的生活本来有一万种可能。
结果,你的符咒让他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
作者就是那种非得拧巴着跟孩子来见不得孩子快乐的主,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实则满足了她变态的控制欲。
知乎用户 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 · 其实是死于社会压力。 学校就是社会。爹妈如果是没文化的苦力,家里不管他们的学习,还能一个人养活一家五口加条狗,能买房买车,每天回家锅里都有一只鸡,这样的生活他们会鸡娃吗? 就是因为这种好事不存在。拉车的扫 …
知乎用户 斜风细雨 发表 知乎首答。 人正在美国 ucla 进修社会学,对中国教育一直很关心也做过一些思考,正好把这些想法汇聚成文章写在这个问题下面。总体上是一些抽象宏观的思考,同时讨论了一些具体现象,基本都是自己的想法,但是因为看过不少这 …
知乎用户 盛京剑客 发表 首先一定要在思想上彻底放弃一切跃升的企图。须知跃升是基本不可能的。越早放弃越好。 然后,没有然后。 你就能活的很好。 知乎用户 大锤 发表 我在很多回答里说过,穷人改变命运,就得想办法改变认知。 有人说,“锤哥, …
知乎用户 游凯超 发表 先说结论:一次启蒙活动是否能让小朋友从此爱上编程我不确定,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借助互联网力量也能更好地普及编程教育。 我的理想是完整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原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在高中时痴迷物理竞赛,经典物 …
知乎用户 阿董 Adong 发表 我大一的时候干过一段时间的家教,带过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是个高二的男生,语数外政史地六门都烂得很平均。第一节课试讲的时候,他母亲就坐在后面时刻盯着,就和慈禧太后垂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