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海医疗求助电话里说了什么?
这篇文章的来由是编者在参加志愿者活动时,面对那么多求助信息没有办法很快扩散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有很多媒体关系,于是就联系上了栗子。 对很多志愿者来说,这次所面对的不是网络上,看似离自己很远的求助信息,而是真实的,处于巨大困境中的个体。 面对 …
**文 ****|**蔡家欣 招韵玲
**编辑 **| 王姗
5月2日 购物
没关系,淋的也是自由的雨
小区解封已经五天,购物还是一件难事。27岁的小林想买面包和纯净水,武康路-安福路仅在营业的几家店,门口大都贴着“只能线上点单/团购”的提示语,能接线下单的店,水要成箱才售卖,一家面包店的订单已经排到了5月中旬。
几天前,小林的小区降级为防范区,她第一次被允许走出家门。一个月不见,街道全换了样子。上次出门,她穿的还是皮衣,树也只是微微冒芽。现在,梧桐树都长出了弧形叶子。隔着栏杆,只能在小区里散步的陌生年轻人朝她喊,“好羡慕你啊!”天上掉了几滴雨,年轻人劝小林赶紧回家,小林慢悠悠地说,“没关系,淋的也是自由的雨。”
那一天,曾经挤满网红店的安福路,门户紧闭,拉满警戒线,野兽派橱窗里的绿植全枯了,“真的有点瘆人。”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小林还不习惯,总担心被盘查,一见到警车就赶紧拐进小路,20分钟的路,她骑了40分钟。
●安福路上的野兽派,店里的绿植全枯了。林睿 摄
现在进入五月,街道渐有人气,但往日拥堵的复兴西路仍见不到私家车。偶尔,运送物资的大卡车轰隆隆驶过,外卖员的电动车和单车从街角飞驰。有人在马路上打起羽毛球,或是躺在绿化带上晒太阳,身边是咖啡壶和啤酒瓶。
终于在一家营业的烟酒铺买到水,结帐时,警车来回驶过两趟,小林吓了一跳,“像做坏事一样”。后来,小林偶遇一家营业的超市,又赶紧钻进排队的人群里。她其实也不知道要买什么,又不想错过机会,看到货架上有巧克力,直接要了4盒,连价格都不问——虽然她并不爱吃甜食。
一辆电瓶车突然凑过来,车上的人压低声音:“咖啡、啤酒要不要?”对方自称是咖啡店员工,还掏出手机给小林看核酸报告。“有美式吗?”小林试探性地问。那人立马从脚下的箱子里拿出两杯,“10分钟前刚做出来的。”安全起见,咖啡杯上的logo被撕掉了。
生意人不易,小林有些心酸,更让她难过的是路上遇到的那个80岁阿婆。阿婆一个人站路边,用上海话小心翼翼地问小林:“妹妹,你知道哪里能买到馒头吗?”老伴早餐只能消化馒头,她不会做,居家隔离一个月,都没能好好吃一顿,现在终于能出门了,熟悉的菜市场却没开。想起家里还有物资,小林让阿婆坐在便利店门口等,她来回骑了一个小时,带来了牛奶馒头和腊肉。
阿婆掏出钱给小林,她的指甲很干净,纸币整齐地卷成一卷,几乎看不到折角,“是一个体面的人。”小林拒绝了,还留了电话,打算下周再给老人送馒头。阿婆不住鞠躬道谢,头越来越低,本来是精心染过的棕发,现在发根已经全白了。
●复兴西路上,两个年轻人在打羽毛球。林睿 摄
4月26日 复诊
像一只金毛
时隔40多天,再次出门的艾米,形容自己“像一只金毛”:脑袋拼命往车窗方向探,眼睛四处张望,就连路边的小花和绿叶,也让她感到新鲜。
为了能到医院看病,艾米等了足足一周。那七天,她得到的答案永远是:正在安排车辆,在家等待通知。
今年3月,艾米的身体出现问题,医生要求她连续做六个月治疗。如果没法及时复查,症状会加剧,病情也会恶化。
但社区对于外出有一套严密流程:填表申请,等待社区的派车通知,领取出门单和转回单,上面会标明姓名、身份证号、外出事由、地点和时间。艾米要在上车和下车前递给司机,少了任何一环,都会被拒绝。
直到就医前一天,艾米才接到居委会通知:第二天能派车,但没有明确时间,只能等电话。艾米定了早上6点的闹钟,“我不能错过,要不然就出不去了。”两小时后,司机的电话来了:15分钟内到小区门口,过时不候。
艾米第一个上车,车里的座位都套上黄色塑料袋。那一天,上海暴雨倾盆,但没人因此放弃出门的机会。很快,四人座就挤满了五个人:一个孕妇和坐轮椅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家属。艾米挤在后排中间,担心压到旁边的孕妇,只能尽量将身体前倾。
路途只有半小时,司机的电话几乎没断过。等红绿灯的时候,孕妇家属紧张地提醒司机,不要看手机。艾米趁机瞟了一眼,原来司机是在群里报告病人的接送情况。
不到一小时,艾米在医院结束治疗。按照规定,她给居委会打电话,重新等待派车。
暴雨天,司机已经忙了一早上,还没吃上饭,他决定先将艾米和另一个看病的年轻人送回家。那个年轻人身体内置的导尿管支架过期20多天了,好不容易申请到出门机会,去的医院却做不了相关治疗。
中午12点左右,艾米回到小区,首先要接受抗原检查。到家没多久,居委确认的电话也来了,这场准备了一周的出行,总算完成了闭环。距离下次治疗,还有一个月,“如果还是这么严重,只能再交申请、等安排。”
●兴国路,一辆三轮车上载着3个抗疫人员。林睿 摄
4月8日 误食84泡腾片
没有力气举起手机
喝掉那杯水之后,68岁的母亲口腔最先感到不适,紧接着开始恶心呕吐——她误将84泡腾片当作维C泡腾片食用了。公交车早停了,出租车也无从找起,一家人不知道怎么去医院。
小飞只好先让母亲喝水催吐,10多分钟后,母亲的胃部泛起灼烧感。情况正在变严重,误食84,轻则呕吐头晕,重则腐蚀咽喉,甚至导致消化道大出血。
邻居主动提出开车送他们。按照流程,外出要先线上报备,等待审批和回复。但是小飞等不及了,居委会同时管理21栋高层住宅楼,早就超负荷运转,小飞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什么时候能被看见,她直接奔往居委会开证明。
听完小飞的讲述,居委会立马开了出门条。但是,到哪里看急诊又是另一个迫切的问题。一番权衡,小飞决定让邻居走沪闵高架,再上内环高架。这条路途经医院最多,六院、八院、龙华医院——他们决定逐家求救。
六院曾发生院内感染,直接跳过。首先到达第八人民医院,结果医院大门紧闭,全院都去支援方舱了。下一站是龙华医院,此时距离误服84已过去将近一小时。所幸这里接收急诊。母亲还是感到恶心,但能走路,隔着玻璃窗,医生判断问题不大,建议回家喝果汁牛奶自行催吐,如果有神智不清的症状,再到医院洗胃。
小飞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回程的路,她也终于有余力打量这座被封锁的城市。落日余晖依然很美,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匆忙驶过,到处都拉满了警戒线,一辆装满菜的三轮车上,大白躬着背,正使劲蹬车踏子。
小飞是一名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一切是她的习惯。但这一刻,当她瘫坐在车里,望着萧条的街道,心中怅然,发觉已没有力气举起手机。
4月25日 发工资
这种规矩,让人感动
天气预报称,上海将出现7-9级的雷雨大风,气象台先后发布了雷电、大风、冰雹黄色预警。
恶劣的天气没有阻止张强出行的决心。张强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家医疗企业的创办者。每个月10号,是公司发放工资的日子。封控来得突然,张强把发工资时需要的U盾落在了公司。
工资已经拖欠半个月,虽然没人抱怨,张强心里清楚,40多个员工大都背负房贷和车贷。况且还有外地办公的员工,社保要委托第三方人才中心缴纳,工资能否在月底前发放,将会影响他们的社保。
直到看到一篇关于“企业负责人向居委会申请出门条,给员工发放工资”的新闻,张强决定效仿——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张强所在的小区属于防范区,申请出门条的流程不算复杂。备齐核酸、事由等材料说明,张强向管家提出要求,再由管家向居委会汇报,当天条子就批下来了,“可能是医生的身份,让大家更信任我,不怕我出去做其它事。”
出发前一夜,他准备好防水衣服,又往背包里塞了雨伞、一瓶矿泉水和一个黑麦面包,想到封锁这么久,街上没人,可能会遇上觅食的野狗,他又带上自拍杆,既能记录,也能防身。
社区规定,出门只能步行,不能开车。从家到单位,20多公里的路,张强决定步行,沿途看到共享单车,他就骑一段,再走一段。事后,张强回忆,这趟出行至少被拦过5次。从单元楼到小区门口,大路上还遇到过3次警察,检查出门条和核酸证明。
在办公室发放完工资,张强顺道去看了83岁的母亲。封控期间,他每天要和母亲通视频聊天,确保她的物资储备和健康状况。隔着一堵墙,母子俩合了影,母亲给他递来一捆自己种的莴苣。
街上几乎没有人,商铺全关闭了,想到商铺背后的老板和员工,张强有些共情,“要坚守确实很难”。沉重中也有安慰,十字路口没了警察,骑手还是很守规矩,红灯亮了就主动停下来,“这也是有希望的地方,这种规矩,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出行路上的张强 视频截图
4月21日 阿托品告急
幸运得让人后怕
就在孩子眼药水即将见底的时候,楼栋里的阳性病例被转移走了,按照社区的出门规定,Marcia这才能够走出家门,亲自到医院配药。自从小孩患上重度近视和散光后,阿托品就变成家里的必备药。麻烦的是,这款眼疾药的保质期只有40天,过去三年,Marcia每个月都要跑一趟五官医院。
居家隔离一个月,居委会虽能帮忙配药,但仅限于社区医院。阿托品是处方药,社区医院没有;网上的跑腿员一趟300块,时效也不能保证,通常要晚上才能送达,但阿托品又要低温保存。最理想的情况是,Marcia亲自到医院取药。
出门需要48小时核酸证明和出门条。Marcia事先跟居委报备事由,居委将加盖印章的出门条送到小区门口,再由物业转交给Marcia。
4月21日,Marcia终于踏出小区大门。阳光晒在皮肤上很温暖,“自由真好,呼吸空气的感觉真好”。之前,楼栋接连出现病例,居民足不出户,就连垃圾也只能放在家门口,由保安统一收走。核酸结果比别人迟,Marcia就担心是不是阳了,情绪也跌到谷底。
出发、取药、返家,不到一个小时的行程,Marcia不舍得关车窗。沿途到处是黄色的警戒线,淮海西路和衡山路几乎看不到人,曾经的网红地标武康大楼,门户紧闭,一个人也没有。
也有遗憾的地方。由于缺货,这回出门没能配到小孩要用的过敏药。这款药疗程特殊,从每天一滴到两滴,再到三滴,如果中间断药,就必须从头开始,而且“过敏的反应就会严重一点,咳或痒就会更多。”
Marcia不敢抱怨,这次疫情中,她已经靠运气撑过几次难关。
父亲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上海就爆发疫情,被药品所困扰时,楼里的医生主动站出来,承担小区的配药任务。后来,父亲的额头摔了两道大口子,120救护车来得还算及时,更庆幸的是,他们拥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这是能被救护车接收的重要前提。
不过,这种运气,也让Marcia后怕和不安。小区曾被降级为防范区,可以下楼散步,但她还是劝父亲待在家里,“尽量自我保护,不要出额外的事情”。
●Marcia的出门单。讲述者供图
4月21日 出国留学
来不及告别
飞机计划在中午11点起飞,凌晨3点半,父亲就开车带小凡出发了。天色尚黑,还飘着毛毛雨。车走的是中环,小凡以前上学的必经路。
小凡18岁,要出国留学,已经为此准备将近一年。
从家到浦东机场,不到60公里,提前这么早出发,是担心在隧道出入口和高架上下口被警察拦下盘问。沿途,小凡不敢睡觉,直到车跨过黄浦江,从跨江隧道穿出来,才稍微心安——她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在外环被拦,有人签证材料被卡在海关,还有的因快递停掉拿不到签证,或者居委会不配合,拿不到出门条,最后都错过国外的开学时间。
小凡还算顺利,不到5点,已经到达浦东机场。机场前所未有的冷清,只有1趟国内航班和3趟国际航班。出发层的商店全关了,几个穿着防护服的人员在移动。休息区的椅子几乎全空着,零星散落着20多个打盹的旅客,有人直接躺在地上,身边堆着行李。
这是小凡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离别仓促,她都没来得及跟朋友、亲人道别。疫情中,想要回国也不易,再回到上海,也许就要一、两年后了。
●凌晨的浦东机场 讲述者供图
4月29日 宝宝打疫苗
昂贵的机会
全家兵分三路。杨玲直奔居委会开证明,丈夫在家给宝宝换衣服、收拾纸尿裤,公公提前去地下车库启动车。75分钟之内,杨玲和4个月大的宝宝必须到达18公里外的一家私立医院,接种第二剂轮状病毒疫苗。
过去两天,杨玲几乎打遍附近医院的电话,得到的回复不是没有疫苗,就是医院不接收有阳性病例小区的病人,好不容易都能满足,也只能排在5月15日以后。这超出宝宝的接种周期。轮状病毒疫苗是为了预防轮状病毒肠炎,每两剂的接种周期应在10周内。超期虽没有明确的削弱作用,但在宝宝的事情上,这位新手妈妈不希望有一丁点偏差。
4月29日下午3点半,杨玲发现4点到5点半,某家私立医院空出一个号,尽管这里一剂疫苗就要1000多,比社区医院贵了不少,但疫情期间,接种时间和疫苗库存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必须抓住这昂贵的机会。
去医院的路途,好几条道都封了,路上的救护车似乎变多了,闪着灯和急救警报。一位年轻的妈妈骑着电瓶车,后座载着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可能是出去看病的”,杨玲猜测。
距离医院5分钟的地方,一位警察把他们拦下了。杨玲担心过号,心里着急,她事先做过攻略,很多地方盘查细致,会费去不少时间。隔着车窗,杨玲将通行证贴在玻璃上,警察双手罩住玻璃,避免反光,一字一字检查,确认无误后才放行。终于,在5点医院收费处即将下班时,杨玲一家卡点赶到。
●杨玲的出门条 讲述者供图
4月16日 散步
两小时自由
34岁的李清独居,除了工作,双休日基本都不踏出家门。居家隔离20天后,连她这般宅的人,也快受不了了,“宅得霉了,感觉再不出去真的会抑郁”。4月16日起,社区降级为防范区,她也随之收到防范区的居民通行证:每户每天出去一人,自由活动两个小时。
李清素喜植物,家里的阳台种满了郁金香、海棠花、月季、满天星。一出家门,绿植们正是她所关怀的对象。和过去相比,外面的树叶变得油亮油亮的,在李清看来,之前它们被迫吸收汽车尾气,奄奄一息,“现在终于有空为自己生长了”。路边杂草疯长,蔷薇、月季、石楠,还有各种叫不上名的花,都开得娇艳。
“短暂解封的人到底能有多疯狂?”超市门口的盛况满足了她的好奇心,人群在外面的广场上绕圈排队,另一家超市的客人从路口排到路尾,约莫有两百米。只是货架上,这里空一块,那里缺一角,可供选择的也不多。
这里虽然属于上海郊区,少了汽车尾气,还是能明显察觉到空气的变化。隔着海,远处的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岛一览无余,就连山顶上白色的灯塔都能纳进眼底,平时最多只能看清两座山。城市沙滩公园的边缘坐着一个垂钓人,李清猜测,“是不是看门的保安太无太聊,在钓鱼?”
注:一位社区志愿者告诉我们,关于出门,不同小区有不同规定,有的小区机动车不能开出门,只能步行或小电驴;有的小区可以开车,对出行理由也没有要求。另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称,4月下旬起,部分防范区开始升级管理,比如已经做好的出入证,预计第二天发,但临时接到通知不让发了。
(文中艾米、小凡、小飞、杨玲、李清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这篇文章的来由是编者在参加志愿者活动时,面对那么多求助信息没有办法很快扩散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有很多媒体关系,于是就联系上了栗子。 对很多志愿者来说,这次所面对的不是网络上,看似离自己很远的求助信息,而是真实的,处于巨大困境中的个体。 面对 …
本文作者:吞吞、yxtlavi 3 月 30 日晚上,居住在上海浦东的夏依(化名)在微博上紧急求助:她的外婆是乳腺癌晚期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依西美坦片。29 日,外婆吃完最后一颗药,即将面临断药。 4 月 3 日,上海全市新增 425 例本土 …
本文作者:yxtlavi 3 月 27 日,上海「划江封控」,将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实施核酸筛查。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全区以及闵行区部分街镇先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 月 1 日 5 时解封。 3 月 31 日,就在浦东解封的前一 …
知乎用户 李小粥 发表 时间线如下,大家感受下谁的责任, 4 月 29 日,婴儿由姑奶奶照顾, 误咽异物,抠出半个南瓜子: 20 点 10 分:姑奶送医,医院第一时间 “初步判断为气管内异物”,进行急救; (根本没让提前提供核酸,而是现 …
今日,针对网传护工殴打老人事件,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称,网传疑似护工殴打老人的视频经确认是该中心总院住院部患者及护工。 通报称,目前,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涉事护工已停职,其所属家政公司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开展整顿工作。区卫健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