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表示 2022 年 4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9102 亿元,这数据说明了什么?
知乎用户 戒烟室主任 发表 已经丧失信心。 以我自己为例吧,一直从事 “互联网 +” 的业务,也就是为公共部门和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我从事的细分领域中,2020 年合作的几个头部城市的年人均数据下降超过 35%,公共部门也开始缩紧投入。为了自 …
其实能放的早就放了,银行放贷现在本身就有业务压力。我们公司是某行的工资卡,消费贷、信用贷之类的直接 App 里面点两下就款项到账了。
现在的问题是,有很多贷款处于一种微妙、诡异的状态,我总觉得不太对劲….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之前想办一个消费贷,我跟和我工资卡银行的经理了解了下年化,得到一个值。
但是这东西很显然要货比三家,我就在四处咨询,然后接到一个电话联系我,说是某某银行正式员工,我直接问利率不和我说,非要我带材料去某银行面谈。
那也行吧,我也不知道带啥材料就把工资流水和公积金、社保记录都打印了,结果这大哥把我约到了珠江路另一个银行,我直接震惊这银行还能这么联动的吗…..
后来出来这老哥的 “同事” 出来接待我,我的材料看都不看就给我介绍他们这里包下款、包可用到退休(我现在也没懂啥意思)、利率多少云云,我一听利率这么高我就没兴趣了。
结果这个 “同事” 继续自顾自地介绍突然给我说,他们要“抽两个点”,就是 4.25%+2%=6.25%。
我一听就觉得神奇,这是什么操作,听了半天大概明白了,那个老哥是正儿八经其他某行的员工但是这个 “同事” 不属于任何银行是个类似于担保的贷款公司员工,带我来第三家银行也是利益使然。
利益就是那 2 个点,好几个方面一起分,如果试图贷款 30 万,他们就要抽走 6000。还说因为我资质好才只收两个点……
那个最开始跟我联系的银行某员工本质上是把资源(我)介绍给游离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民间贷款渠道拿提成….
我看了下这个银行破旧二楼办公室,不少看上去挺缺钱的人在办理贷款,都有这种老哥 “同事” 在反复和借款人沟通背景和费用…..
说实话,我经历过这种事情后还是蛮震撼的。
我知道房贷有担保公司操作,这个我完全能理解确实有很多个体户、打零工等人群无法通过银行的筛选,必须依靠相关 “金融” 公司修饰材料,但是这群人都是过日子的人,我认为这个群体大部分会好好偿还贷款。
我在这家银行二楼看着借款人、渠道方、银行信贷人员甚至有神奇的其他银行员工参与的利益活动…. 我自己虽然五分钟就离开了,但是真的很担心这个群体和链条会导致什么后果…. 从我听到的那些人聊天的内容来看这群人可不是要本分过日子的那种…..
你知道上文请领导定夺某事最怕领导什么批示吗?
“按规定办”
你特么那是办还是不办?
能按规定办的还要你来批示?
领导的意思是让你办,但是出了事锅你要背
同样
应放尽放没问题
到时候出了问题,追责的时候就会说
前提是合法合规做足前戏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放尽放,而不是让你应放乱放
板子又打到经办人手中了
追责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你猜那么多年下来,大家学精了吗?
你又不可能说不追责,不追责那就是盛宴了
国有资产流失的大锅谁也背不起
最后,那就只能 “借你头一用,妻女我养之”
但是业绩和政治压力在啊
那只能靠房贷和消费贷了
房贷安全优质
消费贷放给资质好的个人
中小微企业?
搞出来炒房可以,实业不行
不怕你炒房,就怕你搞实业
谢邀。
突然想到了这个视频:
戏言尔戏言尔
“宽货币、窄信用” 问题我去年就说过了:
不是你没钱(250 万亿的 m2 余额),是社会不借钱;
尤其那些比较能创造就业和税收、拉动较长产业链条、沉淀有效投资和消费的买卖(主要是实体经济),更不愿借钱。
因为所有资本——不管是外国、本土私有还是国有,不管是用于投资还是消费——都厌恶风险。
当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时,普通人节制消费、企业收缩投资,这是一种必然。
如今是个不确定性过剩的时代:
美联储下一步的加息刹车力度会有多大?俄乌战争对粮食和能源的高价波动会有多久?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是深化还是缓解?欧央行加息会不会引爆新一轮欧债危机?我国房地产横盘会不会被外债违约带崩?
这些不是图一乐的键政问题,这是真能影响你失业还是就业的时代问题,但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回答。
给得出的也不用在破乎混,直接小车车带去讲课,几个小组陪你练手。
一层层的不确定性叠下来,抗风险能力最弱的收摊(小微和个体户)、勉强能活的节流(中型企业停止招聘或裁员)、有实力的收缩(大型企业减少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
面对这种全民避险行为,单纯加钱没大用(但也好过不加),因为社会整体都意识到了收缩,因此也都想象不出花钱的地方。
不用还的钱我可以有一百万种花法,但你现在释放的是贷款。就算连利息都不要了,本金也是要还的。
这个节骨眼上还热衷借钱的,会有相当大比例是拿去做虚拟投机。风险增高和稳健收益走低时,总会有脑袋别裤腰带上的。
给他们放款不会带来什么增长,只会加重债务压力(甚至是连锁性的)。
说得宽泛点,我国经济眼下最需要的是 “立信”。
你说这些买卖能做,那就是能做,不会做到一半又突然要关门;
你说交了这些钱不会再收,那就是这个数,不会过俩月又有体制人来敲门;
你说做这些买卖会发钱,那就得有钱到账,不会到时候拿出一堆新文件找借口。
外部不确定性高发时,内部更要给出更高的确定性。如同刘邦的约法三章,约定之内的我必办,约定之外的我必放,只要我老刘在就是这个规矩。
这样才能真正入关,因为你能给出极其稳定的市场交易成本预期。从巨贾富商到贩夫走卒都能算明白你的账,而且不担心这账会天天改,交易才能繁荣。
什么叫 “國”?就是画个框,框里的 “或”(不确定性)是有边界有限定的。(这是我个人的歪解)
“加快贷款投放” 不新鲜,两年前的 3 月就这么干,3000 亿专项再贷款和 5000 亿再贷款再贴现,这还只是 20 年 3 月上旬的力度。
但那时候社会预期是 “短期冲击”,就一波,熬过去后就是回归常态。所以两年前企业敢吃下新增贷款额度,海底捞们甚至敢逆势扩张。
现在有谁能出来说明:还有几波?下一波什么时候可能会来?来了需要熬多久?怎么个熬法?怎样算结束?
不要把这事理解成路线问题。不管是要防还是要放,都要有清晰的路径和执行标准,这是任何路线的根本。
先把这个根本做好,再来讨论路线,再再来讨论不同路线的具体经济刺激计划。
说清楚 “常态” 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眼下最大的“信”。
武林盟主岳不群最近比较烦恼。
亲闺女岳灵珊死后,他虽身居盟主高位,在武林中说一不二,并娶了八房小妾,但一直未能有子嗣。
后来华山派广发英雄帖,邀天下名医给岳盟主看病,并表示要是能有子女诞生,赏金万两。
各大帮派各大名医纷纷来看病。神医平一指给的方子是盟主心忧天下操劳过度,需喝老参汤七七四十九天气血补足就能喜迎小盟主诞生;胡青牛闭目搭脉,最后满脸喜色,恭喜岳盟主,虽然年逾七十却龙精虎壮,定是八房小妾身子有恙,休了重娶定能生子。
岳不群摸着光秃秃的下巴,心情大好,所有医嘱补药照单全收。
岳盟主生子有望,各大门派名医拿了赏金,武林上下其乐融融。
如果情况属实,再加上流出的经济会议录音稿,基本上就是个 “小四万亿”
5 月 25 日,国务院举办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结束后不久,录音稿已经在网上流出了,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现象。
会上,总理提出了一个宏观经济目标:努力确保二季度中国经济正增长。这意味着全年 5.5% 的目标将会调整,稳增长调整为稳经济,某种意义上是为各部委和各省领导松了绑。
在具体政策方面,救助企业是第一要务。一个重要的手段是退税,全年退税总额达到 2.64 万亿。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比如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新增信贷额度 8000 亿元、延期还贷等等。
基建和房地产也是关键词。稳基建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加快发行地方政府的专项债,确保用于项目建设的 3.45 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在 6 月底前基本发放完毕,同时要把专项债券的支持领域扩大到新型基建、新能源等项目。
在会议上,消费被提到了 18 次。特别提到一个可能的措施是给老百姓直接发钱以刺激消费;另外对于部分房贷、消费贷也将实行全年延期偿还。
至于网络上传出的 “30 万亿”,应该不至于,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问了金融口朋友,对方都表示催着加快放贷从去年底就开始了,但至今实际放贷金额是还是月月缩水的。
这次大会,无非是又催一次而已,见怪不怪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出口企业的实际出口产品数早就到顶,还在上涨是因为原材料涨价带动额售价上涨。服务行业忙着节约成本灵活用工。科技企业好点的只接受股权投资,差点的那贷款就和扔海里没啥区别。
美国那边官方都承认衰退无法避免 (虽然发明了个堪比“暂时通胀” 的新词“温和衰退”),咱们也别端着,现在和我老妈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也都知道衰退来了,更别提那些人精的企业家了。
先给他们提供个为了能快速增长的产业预期才是正事。
我上一篇回答已经讲过了,现在的方向表面上说是稳经济、实际上是稳就业。各种措施不再像过去那样全都要,而是开始有了取舍。
从资金配置的角度来说,要求应放尽放,其实就是牺牲了资金效率,或者更直白的说是牺牲了 GDP 增长的效率,为的是换得失业率不走向深渊。
虽然我一直都是主张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是一样的对待方式,有的企业值得扶持,但有的企业可能就应当退出舞台,而有的企业根本就是骗子公司,怎么可能一视同仁大锅饭呢?
但,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并没有沉淀下来足够的,以支撑规模化的识别优秀中小微企业的能力。
即使上面要求应放尽放,下面依然很难做,不放则违背上意,放则导致烂账。
到最后,依然还是我们熟悉的情景:1、银行千方百计想把钱借给根本不需要、不想借钱的企业和个人;2、各种花里胡哨模型到最后都指向了抵押物,而所谓抵押物到最后的大头,依然还是房地产。
当然,力度足够大的话,势必肯定有量能够流得下去,但是问题又来了,眼下如果能从银行拿到一笔低成本的钱,你会去干啥呢?你会把钱拿去扩产还是拿去欢快的造了?20 年的深圳还记得吗,这不又绕回去了吗?
现在的居民和企业杠杆率都不低,如果有机会拿到一笔低成本的钱,我猜很多人会把这笔钱拿去还旧账,一来一回直接降低自己的生存压力,但,资金又回到了银行手中了不是?
当前的重中之重,还得是回到疫情问题来,这个问题不解决,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手段依我看恐怕不要报什么大的期望。
未完,待续。
想要了解有什么影响,就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近期金融数据显示,4 月以来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萎缩,信贷增量主要靠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增长疲弱。
央行在 5 月 18 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4 月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同比少增较多,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在 4 月信贷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居民贷款继 2 月之后又现负增长,而且是包括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的各分项全面负增长,显示出零售贷款和包括经营贷在内的普惠小微业务成为当下受冲击最大的信贷业务。
5 月 23 日,央行、银保监会召集 24 家主要金融机构开会分析信贷形势。
会议要求,各主要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调动行内各方面力量,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强化政策传导。
此外,会议还强调,金融系统要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特别指出了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领域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财新采访多家金融机构人士了解到,作为 “稳增长” 的主力抓手,制造业和基建为主的对公业务贷款在今年前四个月整体投放较为平稳,但是未来进一步加码的空间有限。
而昔日信贷增长 “大户” 房地产今年以来未见起色,政府类贷款受制于趋严的监管,在大部分地区亦增长乏力。
目前尚属能源和粮食等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保持较强融资需求,而这些行业以央行和地方国企为主,相比之下,更有经济活力的民间投资似乎尚未恢复。
5 月 26 日,央行发布《通知》,指出近年来金融系统服务小微企业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惧贷”“惜贷” 等问题。
“惜贷”“惧贷”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普遍较一般企业贷款更高,银行相关人员放贷时会更谨慎。
一家大行江苏某二级分行的行长对财新表示,当前受冲击最大的是一些小微企业或基本面原本比较弱的企业,银行对这类企业的新增贷款会比较谨慎,而好的企业在疫情防控下,也没有新的投资,不需要贷款,“手里有大把现金,可能还会提前偿还贷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少银行人士提到,出于对疫情反复和严格防控状态的担忧,不少企业未来新增融资的意愿会受到持续影响。
由于受到疫情等各方面的冲击,自 2021 年四季度以来居民也持续出现 “贷少存多” 的情况。
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近期也撰文提到,居民在存贷款方面的持续行为变化已经反映出,最微观的经济主体可能已经开始趋势性地调整自身资产负债表,尤其是自发地开始趋势性去杠杆;而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显示,一旦居民开始趋势性地调整资产负债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将更为持久。
相较于零售、普惠小微业务的拖累,对公业务的投放或是前四个月信贷增长的最大支撑,尤其是城市更新、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一些政策鼓励的重点领域。
城市更新领域正成为 2022 年对公信贷投放的一大发力点。据财新了解,包括工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在推动 “城市更新” 贷款的投放和落地。
对于市场预期比较高的城投和基建领域,因目前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合规要求仍延续 2021 年以来的从严基调,基建是否还有大规模超前建设空间存疑。
以上
参考内容:
国办明确盘活存量资产重点领域 支持 REITs、PPP 等盘活方式
经济非常时期信贷扶持这种事情,最后经常一个两难境地:
所以有时候就会变成大家都拿盆接水,看看谁的盆大。
美国在疫情期间搞的企业扶持贷款,那真是点击就送,无抵押,30 年固定利率 3.5%,除了上传公司税表,啥材料都不要(你猜我怎么知道的?)。我估计最后起码一半以上都收不回来,因为都是无抵押的,大公司的还好,小公司基本就是等着几年后注销坏账了。然后美国就发生了 2 件事:房价涨幅和物价涨幅都是 40 年以来最高。
当然,我没觉得这就说明那时候就不该这么干,但大家也不用动不动对通胀闻声变色。通胀总比通缩强吧。
祝大家都能蹭到水!
首先说答案:央行,就是释放了一个信号,仅仅释放了一个信号。
再说点干货:
关注我的人,知道我是做消费品销售的。就是很常用的日用百货等耐用快销品,或者是快销品。
我公司原来七个人,现在只有两个。意味着五个人失业。
我之前的工资只发的 3500 元,五险一金合下来,每个人的支出是 4300 元左右。
我合作了甘青宁三省很多客户,还雇了一些兼职促销员。大概四五十个吧。一个月他们多的拿一千提成,少的五六十,中位数是两三百。
很低端的一个行业,很低端的一个产业链。
但是问题是,我这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公司。
直接养着我一家四口 + 一个单身小内勤,还间接养着四五十个年龄四五十的大妈大姐,长期合作着两三个货运司机,一个月运输支出个五千多块,一次 150-200。
疫情让我这两年亏损严重,今年我已经开始琢磨退路了,负债几十万,每月光还利息就几千块。
我也不奢求能贷到款,或者享受扶持。自己能扛一天算一天吧。
现在所有的政策,所有的高端人士的口中。
都是如何产业升级,如何扶持高精专,但是中国有 2 亿多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 3 亿都够不到灵活就业水平的劳动人口,他们中参与到高精专或者产业升级的人数,可能只占 5%(滴滴司机和外卖骑手也是产业升级,至少在政府口中是服务业升级)。
如此庞大的人口,靠的是最普通的衣食住行的服务业,比如,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搬运工、建筑工人、保洁员,售货员等等。
如果国家再不出手,终端像我这种小破公司都死的差不多了,那就真的放烟花了。
还有一个现实,就是 80 后逐渐成长为政策决策者了。
但是社会分裂,就是从 80 后开始的。
有些 80 后从小成长在部委机关大院,国企高管家庭等,从小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阿谀奉承,衣食无忧,出国学习后更是被洗脑,他们是无法理解最普通的人的拮据和窘迫。
前些天某报说的凌晨 3 点的迪,也不是没蹦过。。。
现实是,80 后,90 后,00 后,很多人的生活费根本承担不起蹦迪的费用。他们没进过夜场,很多人也许这辈子就进过一次两次酒吧。
我本人就有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93 年,我家在小县城,我爸妈工资一个月一百多好像,有一次去省城,见到了一个领导,大人在说事,我们小娃娃就瞎玩,先不说眼花凌乱的玩具了,最后那个领导的儿子和他爸要了 50 块钱,说带我出来买个零食。
五十块啊!我老爹半个月工资,是人家一个小孩的半天零花钱,随便要,随便花。。。
我平时要个 5 块钱,都要鼓起勇气,酝酿很久,找各种时机、理由,还不一定能成。
所以,不同成长类型的人,制定的政策,就必然存在各种不一样的看法和结果。
老百姓为什么不消费?
别扯什么储蓄率啊,抵抗风险啊。都是狗屁。
就是单纯的没钱而已。
要储蓄也得有钱才能储蓄吧。
之前一个灵活就业的朋友说,我要有闲置的房产,私家车,我是猪脑子吗?我不知道出租,跑滴滴?
另一个朋友家里两个孩子长大了,原来的 90 平房子真住不下。
咬着牙在 21 年的 11 月买了个 120 的房子,房贷利率 5.8%. 还首付 40%。
没想到,攒了好多年的首付,高位接盘,利率也是最高的。现在利率降了,跑银行去问,能不能下降,银行的答复是,这只是针对新买房的,以前的房贷利率不能调。
那老哥普通人一个,现在有点抑郁症的倾向。
说回正题:
上层制定的措施稳经济,稳的是那两个亿有社保有正式工作的盘子。
剩下的灵活就业和普通劳动人口,已经不算人了。
最底层的民生消费,很多是无法计入统计口径的。
领导在乎吗?不在乎,在乎的是能计入统计口径的数字,这是考核 KPI。
只要社会稳定不出问题就好了。现在正好趁防疫理由,严格管控,社会稳定多了。
反而是,国家每次出政策、都有一部分人吃的满嘴流油。
国家投大基建,各路神仙已经摩拳擦掌了。
一个疫情,生成了多少个利益链条,换我我也愿意天天有确症病例。
一个封城,炸出了上海多少牛鬼蛇神。这是上海,其他城市呢?你敢说没有?
结论:
我们普通人,好好过我们的生活就行。能过一天是一天。
我也没指望抗疫给我多带来的那几天寿命能有机会逆天改命。
(最近比较悲观,输出的都是负能量,见谅。)
我就不明白了,08 年的时候人家直升机撒钱我们四万亿刺激政策。
2020 年疫情其他国家又开始发钱发了两年了发到宣布疫情大流行结束,我们这俩月数据都拉拉尿了还是弄生产端,弄企业贷款,还是不发钱,还整个 “全发钱等于不发钱”。产能过剩的另一边需求释放了多少?现在这种贷款方式钱还是注水在生产端不撒到需求端,宁可搞坏账也不直接保需求端。
谁能解释下这是思维惯性还是内在有什么逻辑。
2022 年 5 月 25 日 (敲黑板)召开了史无前例的数万人规模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会议。
虽然我没收到参会邀请,但作为一个热心市民,还是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媒体认真学习了会议精神,与大家共勉。
1. 不要问中央要钱,中央今年已经给你们不少了,况且还要支撑国防教育,没有多余的钱,地方自已发展经济解决
2. 物价很重要,要稳住物价
3. 中小企业很重要,要稳住中小企业,落实退税政策,减免企业社保费用政策。
4. 无产阶级很困难,不要给无产阶级增加负担
5. 粮食能源很重要,要稳住粮食能源生产
6. 银行贷款很重要,不贷款银行就会亏本,要促进实体产业信贷
7. 外贸很重要,是中央重要税收来源,要保证物流畅通,不要影响外贸。
8. 前两年疫情我们坚持住没放水,不然现在会难看很多,你们要珍惜机会,力挽狂澜
经过认真学习领悟会议传达精神,我分析出一套可同时满足中央 8 项要求的解决方案,希望领导们可以参考。
1 适当印钱成立国家住房解决烂尾问题,提升信心,缓解就业压力
2 通过阶梯房产税解决土地财政问题,限制土地兼并,控制贫富差距
3 降低工资税社保税增加资产持有税,资产收益税,遗产税,提升财政收入,控制贫富差距
4 适当补贴扶植高附值加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5 堵住财富外流通道,征收巨额离境税限制先富卷钱外逃。
6 不再盲目追求纸面 gdp,以实际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内需提升作为 kpi 考核标准
7 优化股市准入规则,加强股市监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鼓励美国上市企业回归,增加国内投资机会,避免受制于人
8 选出一些能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大代表,提升无产阶级投票权重,平衡各方利益,增加社会稳定性
现实情况是,银行已经找不到 “符合条件” 的贷款企业了。
我前几天听了一个笑话,说某银行行长为完成上级分派的小微企业贷款任务,打电话给一个相熟的小企业老板,请他帮忙再贷款 200 万。
老板一看是行长打来的电话,就知道是对方又想让他借钱。老板本来不想接,但想着以后还要和银行打交道,不得不硬着头皮接通。
果然行长一开口,就是拉兄弟一把,帮忙再借 200 万云云。
小老板一听,脸都绿了,当场回到:“可不敢再借了,现在我每月利润刚好够支付以前贷款的利息,现在每天都在给你们银行打工。再借下去,我就得破产了!”
这个笑话是金融系统一干部讲给我听的,不知是真是假,但这个笑话真实地反映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对当前的企业来讲,银行利率太高。
如今形势不比以前,企业平均利润降了很多,原因很复杂,不多说,但企业利润率下降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以往企业尚能负担的银行利息到现在已成了不堪承受之重,尤其是对制造业这样本就利润率较低的行业来讲,银行贷款利息已吞噬了太多的利润。
贷款利息太高,这个问题对很多企业来讲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
二是银行已经找不到新增的 “符合条件” 的贷款企业。
银行这种机构有个特点——钱的安全性永远放在首位。
对于银行而言,钱给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出去的钱一定要能保证收回来,否则银行领导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考核机制下,银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被大幅削弱,比如笑话中提到的那位行长,难道他不知道市场上有无数小微企业需要资金吗?
他知道,而且无比清楚,因为这些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们的贷款申请就放在他桌上,但他一个都不会批。
对这位行长来讲,你等钱救命关他屁事,市场上因缺钱死掉几千几万家企业,也动不了他半根汗毛,相反只要他贷出去的钱有一笔收不回来,他就得付出代价。
所以行长的贷款对象永远只有那些 “符合条件” 的企业,比如国企以及风控评估出来的“无风险企业”。
事实上这种企业根本就不缺钱,也不存在任何生存问题,而那些真正等钱救命的企业,却在银行的风控评估中处于 “风险极大” 的一类,若没有其他力量的推动和干预,银行是绝不可能贷款给这类企业的。
所以中央虽然一再强调要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但只要一到银行的执行层面,就会卡壳,这也是为何救了这么久的中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处境却一直未曾得到扭转的根本原因。
现在问题已经摆上了明面,商业银行的利益和无数家中小微企业的生死,这二者只能尽力保一个。
下硬指标令银行放贷,那么无数家中小微企业会得以存活,从而保住我们经济大盘,但商业银行却会因此增加坏账,毕竟这么多企业里总有一些是救不活的。
如果继续让商业银行按自己意愿办事,银行自然毫发无损,但死去的小微企业恐怕就是个天文数字,甚至动摇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怎么选,一目了然。
从昨天开始,各地都是 3.7% 的贷款点击就送
希望各位坚守自我,坚决不被银行家们吸血,坚决不为楼市接盘,这种地狱让我先下
各位最好再坚持一段时间,这样我拿到的利率说不定就变 3.1 了呢!等等党永远胜利!
别特么宽信贷了,只要稍微有点脑子都知道,在这种时候上杠杆的人绝不会想着扩产稳就业,正经企业谁敢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扩产招人? 疯了吗? 现在贷出去的钱绝逼只有炒币移资跑路一条龙,领导小舅子再在扭腰客买两套大豪斯,至于坏账? 再苦一苦老百姓。
这种艰难的时刻,唯有 ubi,唯有全民发钱才能救中国!!!
喊全民发钱会导致通胀的,球球你们闭嘴吧,整个经济学领域就知道通胀一个词就别来丢人了好吗?
宽信贷去给人贷款才会导致通胀!!!直接发钱不会通胀!!
现在这种经济情况贷出去的钱会干嘛?一部分会跑路,另一部分会进入投机领域,会去炒房炒大宗炒农产品,从而引发恶性通胀。
走信贷渠道这钱炒啥都行,就是不会进实体产业,为啥? 因为需求不足,没有市场也没有利润,投资实体产业结果也是卖不出去,哪个傻子会干?
资本家一看各类原材料价格暴涨,产品却卖不出去就,办厂不如炒大蒜,正常人都会关厂套现加入炒作行列,结果就业率崩盘,市场上炒作热钱更多,有效需求和产品却更少,进入恶性循环,原材料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胀爆炸。
事实上稍微了解经济状况的人都知道,ppi 与 cpi 已经长期剪刀差,在这种情况下你跟我谈消费品通胀?
但如果全民发钱,则会直接扩大了市场,改善了需求端,去年火热的出口产能刚好回流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货币和商品同时扩张。钱多了,货也多了,他凭什么通胀?
你告诉我全民发钱凭什么通胀? 还是中国商品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中国人不配消费自己制造的产品?
中国的制造业产品输出帮助美国这样一个社消品市场比中国还大的市场平抑了二十年通胀,也就是说,理论上中国这些制造业产品不输出了,留在国内,中国立刻把每个人的收入翻一倍都不会通胀!
改善了需求端,市场上有需求了,产品能卖出去了,企业才敢扩大生产规模,才敢招人,才能稳住就业率,生产企业的市场保住了,才有可能谈制造业升级,连卖袜子都没利润的时候,谈制造业升级就跟太监谈性爱一样可笑。
…………………………………………………………………………………………
再强调一遍
单纯印钱不会导致通胀!!!印钱 + 缺货才会导致通胀!!美国印钱印了二十年了,也没通胀!!因为他不缺货!!最近美国通胀是因为物流跟不上导致缺货,而不是因为全民发钱!!!中国是地球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全球都缺货中国也不会缺货,所以全民发钱不会导致通胀!!这是基础知识!!
另外,现在宽松信贷本质上也是发钱,只不过是发钱给有钱有权的,因为有钱有权才能拿到低利率贷款,他们拿到钱就会去炒房炒大宗,让老百姓日子更难过,还不如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现在印钱搞赤子货币化已经是个必然了,你居然还在担心发钱导致通胀? 发给穷人通胀发给有钱人就不通胀? 这是啥逻辑?
什么叫做 “应”,具体怎么个应法儿,谁来断定应不应,尽不尽?
银行不爱放宽给小微企业非常正常,银行喜欢那些有抵押的。
我前段时间都说过了,几个月前我在广东一个县级市的神马神马乡村金融神马座谈会上作为嘉宾陪几个基友出席。
地级市的主要国营银行+金融局都要安排驻点人员到具体的村镇驻扎。
就是要解决他们的乡镇企业贷款难问题。
结果怎么样呢,区长开局就点艹市里金融单位的驻点人员,说他们老往市区跑,不肯多住在村里。
叫来一帮企业代表,除了一家之外,其他的都说不上最近上头又给了什么小微企业贷款扶持政策。
广东沿海哦,算发达地区了。
除了一个什么农机拖拉机厂是有农行的长期贷款,其他的基本靠民间借贷解决,利息嘛,肯定远高于跟国营银行贷。
你上头跟他们说什么应啊尽啊的,人家理由很简单,我要风控的嘛,风控出了大问题,啊易你来赔嘛?
为什么这个工作这么难做呢?
现在就是阿里在推动这个农村普惠金融,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国家机关单位的行政管理数据共享,来对农村企业和农民授信,来对乡镇小微企业授信。
靠着移动应用,卫星技术,成本做的相对很低了,但是网商银行的贷款利率还是高于国营银行正常贷款的,尤其高于有不动产抵押的。
但是,阿里,网商银行在做的事情,数十年前美国人已经在技术落后得多的情况下做了。
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金融市场竞争足够充分,从而形成了大量细分领域。那些能躺挣的领域也被充分竞争把利润怼薄了,从而让小微企业和乡镇企业,农场的个性化多层次投融也变得算是有利可图。说直白点儿就是也值得做了。
要给乡镇企业和小微企业做无抵押或多维度抵押贷款,同时做到利息不是特别高,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
技术远没有今天阿里,蚂蚁,网商银行的年代,就有人做到过了。
做到这件事,需要设计很复杂的风控系统,抵押物可以是不动产,可以是知识产权,还可以是一些更奇葩,更虚拟概念的东西,例如农场主的期权收益预期贴现。
如果有农场主地区协会组织,那么抵押担保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多维度,同时利息也不高。
中国的农村合作社,生产队,虚化了好些年头,最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搞起来,预计再过几年会比较成型,可以作为一个更优质的乡镇小微企业和农户个体户融资平台。
而城市小微企业反而更难,还缺乏一个利益共同体行会啥的。
矛盾最大的点在哪里呢?
你看我上面说的就知道工作很繁琐,很头疼,成本不低,但是利润不高。
也就是说要做的又好又多利息还不高的话,油水特别少还特别费力气。
与之相比,做不动产抵押贷款,在不动产的宏观趋势属于上涨预期贴现刚兑的局面下。
我去,简直稳赚不赔,也不费脑子不费力气,连出勤差旅费都减少了,也不用聘请那么多调研人员和投行研究员。
躺着就赚钱了,我特么干嘛费那个功夫搭建小微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多层级投融体系呢?我闲的蛋疼吗?
于是,乡镇企业和小微企业只能去寻求民间融资借贷,那么民间融资借贷哪儿来的便宜资金套利呢?
一小部分是自己做的实体经济挣的,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不动产去抵押,得到了廉价资金,然后腾挪一番,借给小微企业,有时候是一倍甚至两倍息。
赚了钱,继续买不动产,然后又可以抵押更多的低息资金去借给需要钱老老实实做实体小生意或小科技创新的傻鸟。
哪怕明天就死,也要今天快活,今天的痛苦与煎熬还不是昨天吸得太狠。过了凌晨明天又成了今天,日日月月凌迟。拿时间换空间,时间到了!相信后人的智慧,十年走完了别人三十年的路,自己也就成了后人,自私自利的因果报应。
宁愿最坏的结果也不愿意优化分配,也不愿意发钱跟欧美周期同步,也不愿意取消高周转预售制度,就是天天电话贷款。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反馈回路,路径依赖永远不可能打破循环,可能有效不去做,没有用的瞎做。只要不影响老爷们的利益,他们不管是否对错,牺牲谁都无所谓,都是耗材。请勿 call 老实人,老爷们只是任务,下面是一辈子生计。按说现在的环境也不是很差,危险都在后面呢。这么急不可耐天天出政策喊话,不就是两个月房子土地萎缩个三四成,专家不是说把空置的房子租出去呀,灵活售房。
美联储加息周期搞大水漫灌,估计是嫌脖子上的绳子勒的不够紧,然后又绕了两圈钢丝。
PS:这两天劳力士热门款暴跌跌上热搜,配上美股、上证、创业板、虚拟币今年的大幅回撤,多少说明点什么事了。
多次提出要加快贷款投放的要求
但是,可没说要降利息哦
之前 4 月央行宣布降准 0.25 个百分点,再加上 LPR 降息,以及存款端利率调降,现在的资金是充分且便宜
银行的资金是充分的,这是肯定的。
本来就是空转,还降准 0.25,虽然降不降差别不大。
至于 LPR 降息,毛毛雨啦,反正是浮动的,今天少收你一点利息,如果需要,在明后年在加后来就行,小问题
存款端利率调整,这个就有意思了。如果居民再不贷款,还跑来存款的话,就给他们降存款利息。反正说好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因市场需要,你们的钱还不花,那就降到负利息为止咯
发现没?讲来讲去,都是向银行 “提出” 要求而已。
反正银行没有责任的
该怎么保障银行利益,继续怎么保障银行利益就好。
贷不出去,最多就是给指责一番
贷出去之后,收不回来,那可以掉官职掉饭碗的事
4 月有过一波大动作,还是不理想,说明居民对消费市场的信心还存在不足
一、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2022 年 4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9102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9468 亿元,同比下降 51%。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4 月上海封控对长三角一带的供应链冲击不小,出行受阻,企业停产,融资需求自然会收缩。后续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以及政府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逐渐加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将逐渐修复,但是短期内回升幅度有限。
二、疫情之下,居民与企业信贷双双大幅回落
2022 年 4 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 6454 亿元,同比少增 8231 亿元,降幅 56%,缩量为 2016 年 8 月以来新高。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减少 2170 亿元,同比少增 7453 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 605 亿元,同比少增 4022 亿元; 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 1044 亿元,同比少增 1861 亿元; 经营贷款减少 521 亿元,同比少增 1569 亿元。企 (事) 业单位贷款增加 5784 亿元,同比少增 1768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1948 亿元,同比少减 19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2652 亿元,同比少增 3953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5148 亿元,同比多增 2437 亿元。
居民信贷需求急剧下降。一是季节性因素。 一季度各项支持政策前置,导致 3 月份信贷超预期增长,4 月信贷需求空间缩小。二是疫情冲击。 当前居民对未来收入的担忧以及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加之疫情封控带来的影响,消费需求一降再降。三是房地产刺激效果仍未显现。 克而瑞数据显示,4 月份全国 30 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 18%,同比跌幅扩至 58%。以上,直接导致居民的住房贷款、消费贷款以及经营贷款全面回落。
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 2022 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要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2022 年 5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下调首套住房商贷利率下限,在一系列稳定房地产政策影响下,居民住房贷款需求在疫情形势有所缓解后,有望逐渐恢复。
票据也支撑不住的企业信贷。 受疫情冲击、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及经济增长预期转弱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2.9%。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虽然疫情期间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现金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票据和短贷融资,但仍然无法弥补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度回落。本轮疫情 4 月份从上海开始大规模爆发,从疫情之前的数据看,3 月末,新增人民币贷款 31300 亿元,同比多增 4000 亿元,增速 14.7%。信贷超预期增长得益于中国稳增长大背景下的推动政策,随着 4 月份的上海疫情爆发,信贷高速增长戛然而止。
疫情最严重的 2020 年 2 月与当前情形类似,住户贷款同样受疫情冲击明显,居民消费需求与购房需求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住户部门贷款减少 4133 亿元,同比多减 3427 亿元; 企 (事) 业单位贷款增加 1.13 万亿元,同比多增 2959 亿元,当时企业贷款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央行采取了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促使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增加较多,拉升了企业贷款同比增加。5 月 6 日,央行发文称,根据国常会要求,将尽快推出 1000 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促进解决疫情防控中的痛点、难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并将其作为有利于经济稳定政策的重要内容。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后续仍需政府政策发力。
三、供给端持续发力,M2 两位数增长
2022 年 4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 249.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8 个和 2.4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 63.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1%,增速比上月末高 0.4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 1.1 个百分点。
我感觉效果不会太好。
因为现在是世界经济衰退的开幕式,不要说中国,就算是能摄取世界资源的美国,在其商务部公布的修正数据中也显示,美国 2022 年第一季经济萎缩程度较原先公布的数据更加严重,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降 1.5%,低于道琼斯此前估计的 1.3%,也低于最初公布的数字(1.4%)
中国因为内部的房地产大山,导致一直以来都是以出口经济为重要经济发展动力为主的模式。
但,现在就连美国都明显消费不动了,中国的其他出口贸易合作伙伴国家估计比美国还要困难,这种情况下出口经济基本上没什么大盼头了。再加上俄乌冲突后,国际上一系列的能源、粮食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疯狂涨价,这让中国这种制造业国家更是难上加难,制造业成本上升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进一步让消费萎缩。
就不说始终过不去的新冠肺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消费还是起不来,那要银行贷款有什么用呢?银行贷款又不是免费给的,本息你一分钱都别想少,除了实在急着要贷款的,其他都是想办法在缩减开支吧。
如今经济明显处于下行期,而且整个世界看样子都没有什么好办法,重新把经济拉起来。我今天看新闻**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劝美国应重返 CPTPP。**美国是睬都不睬她,这下我就懂了,就算是资本主义老大哥美国,也没有多余的钱了,连个红包都舍不得给了。你们可以就这个事情,好好想想看,现在经济是个什么局面。
中国经济不好,美国经济不好,欧盟经济也不好,请问钱究竟被花到哪里去了???
这才是 21 世纪新的经济难题!
我有一个熟人朋友,比我早几年来上海闯荡,是地产行业的建筑设计专家。15 年以上的职业职业生涯,只服务了 2-3 家房企,职位是总部的技术总监,专家型人才。
去年失业了。当业务需求没有的时候,你的所谓的「越老越吃香的技术」,好像一下也没有办法做护身符了。企业都不拿地不开发了,还要建筑设计能力干嘛。就算拿一些地,保留了一些项目,那肯定也是怎么省成本怎么来,再养太多高级专家就没意思了。
这两天我和这个朋友争论一个事情。
他在上海杭州有两套房产,去年为了置换上海的新房,都卖了,拿钱去摇号。可惜一直没摇中。
因为他看中都是红盘,比如蟠龙天地这种,摇号房源比太高了。
最近他准备再次披挂上阵。我就劝他不要在这个大环境下投重资产。
他的理由是:
1 家里房产都卖了。总要有一个房子住。
2 孩子需要上学,新房子可能有相应的学区。
3 总不想一直租房住。租房感觉不好。
4 大几百万现金在手里,存银行等于贬值。
我的观点是:
1 你们一家人,其实一直有房子住。没看出来,非要买房才有房住。
2 你家孩子一直在上学。没看出来,非要买房才有学上。
3 到底是你现在租的房子不好,还是租房不好。这是一个先要定义的问题,月租金再提升 5000 元,会不会租房的品质其实很好?
反正我在上海、北京这几年都在租房,我觉得租房特别好。
首先,灵活。在这个时代,一个可能会流动的工作者,最适合匹配的住房也应该是流动性的。是房子服务人,不能人围绕房子转。
我问他,如果真的摇号中了青浦的蟠龙天地,以后一个浦东的房企找你去上班,你是不是准备每天来回 3 小时耗费在路上?
他说:「是的」。
我:「……」
其次,租房省钱。如果房子的增值属性消失的话,上海这动不动上千万的房子,租金每个月才 1 万多,显然是租来划算。
第三,流动性好。就算你买了一个所谓的红盘,一手二手有 30% 的价格倒挂。但假如你真的想用钱,你能很快把房子卖掉吗?在一个比较萧条的环境下,有时候半年都卖不掉自己的房子。
我 17 年就是花了半年多才卖掉在普陀的一个自住房。是当地社区里的优质楼盘,但在比较萧条的环境下,一样是非常费力、各种降价、各种见买家,才把房子出掉。耗尽心神。
他说,你说的我都懂。但是…… 看他在电话那一边,似乎有难言之隐。
我问,「你买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为了自住、投资、还是教育?」
其实我和很多朋友、熟人发生过上述对话。每次层层剖析,最终就会发现,其实中国大城市人,买房的核心动机是投资,少数情况下才是教育和自住。
为教育买房,通常是一个家庭的孩子上小学前,购房时的考虑。但一个家庭不会只有这一次买房的操作。
自住更是伪命题。其实买不起和暂时不买房的人很少,没地方住的人我就没见过。
但我们的普遍性的可以理解的虚伪在于,一般绝不肯承认自己买房是为了投资。他们会把学区、自住、丈母娘、老婆、孩子、环境、银行存款贬值都各种理由,像面膜和化妆品一样,抹在事实的皮肤之上。
结束电话前,我最后说了一些比较直接的话:
我们都是 80 后,我们愿意辛苦工作,忍受各种挑战和痛苦,移民到大城市,努力安家买房,薪水连年上涨。
你觉得这个故事版本,会在 95 后和 00 后身上复现吗?
过去十年,中国很多行业,公司的平均薪水是翻翻的,经济规模一直在往上走。正因为大家收入是往上走,所以才有可能买房和支付房贷。
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型网游。房子本来就是一游戏中的黄金道具,是用来回收玩家们辛辛苦苦打怪升级后的金币的。不管你打了几只怪,存了多久的钱和运气,运营商都能发行一些新款的牛逼道具,直接把你收割掉。
换而言之,如果你期待房市能兴旺、房价能涨,就等于期待中国的劳动者们就业好、收入能涨。
现在的情况下,从今天往后看十年,薪水我看很难再继续明显增长了。不仅如此,很多行业,比如你所在的房产,和我所在的汽车,是否还像过去那样,需要那么多工程师、营销人、项目管理者呢?
其实从规模的角度来讲,地产和汽车在中国显然已经过了巅峰期了。
地产行业没有创新,是个低科技行业。所以规模一过,产业人的就业和收入就会出问题。
汽车比较幸运,规模上过了巅峰,但迎来了智能、电动两个大转型周期的爆发。所以最近几年,看起来汽车行业红红火火,各种折腾。但很快,也许 2 年后,汽车行业不过就是今天的房地产。
我说,你从地产公司离职之前,肯定看到公司里有一些 95 后已经入职了吧。你看看他们的样子,他们的生活状态、收入情况、价值观,像是能高价接盘你 800 万一套的房产的人吗?
你自己看。
他说:「我不得不承认你说的有道理,可能事实就是这样。但是我老婆她的观念…… 还是要有…… 我们不像你……. 租房对我们……. 因此…….」
我估计,六一儿童节过后,上海房地产行业就会有大招出来。
疫情给了所有人最好的理由和必要性去救市。
招数一定是凶猛的,银行一定是配合的。
这个朋友一定能如愿买房的,估计利率上也会让他比较满意。
其实我也对此满意。没有这一波低的利率和新的血液注入,我该怎么把我手里持有的房产卖出呢?
虽视图扳回局面,但无法乐观。
这种局面的出现,本质上,是资源使用的无效率导致的。
太明白的话我不敢说,只能打个比方:
骆驼祥子通过拉车卖苦力,加上借贷,搞到了 100 块银元
他买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这样他不用付租金,用自己的黄包车,便可可持续拉车了。
这是小说中的祥子。
现实中的祥子,虽然口口声声说买自己的黄包车
但是其实根本不重视,只不过买了一辆破旧的二手车敷衍了事。
大部分银元拿去搞好大喜功撑场面的东西了。
某天破旧二手车散架了
祥子失去了收入来源,一步一步向深渊滑落。
要知道,为了搞到那 100 块银元
祥子跟典当行预支了 30 年大半的收入啊
现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央妈已经两次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推出 23 条金融支持举措,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推到 10% 以上。
由于担心后面有困难,一些群众存款的增加,贷款都贷不出去,实际上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会给金融带来风险**。**
4 月金融数据,已经亮瞎了不少人的双眼,但 5 月份仍然「再接再厉」。截止到目前,5 月新增贷款量仍然还是负数。
近日央妈会同银保监召开了 24 家主要金融机构的会议,部署金融机构扩增量,稳存量,全力以赴实现 5 月份新增贷款的合理增长。
一是确保货币政策力度到位,将流动性总量保持在较合理充裕的高水平。
加大为小微贷款的投放力度,推动国有大型银行今年新增普惠小微贷款投放 1.6 万亿元。
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预计提供再贷款资金超过 1.4 万亿元。
二是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放款进度。
拟新增政策性开发性信贷额度 8,000 亿元,增加 1,500 亿民航应急贷款,支持民航业发行 2,000 亿元的债券。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矫正对民营房企信贷收缩的行为。因城施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引导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平台企业的白名单制度,给予相关的融资支持。
三是适当提高宏观杠杆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支持财务可持续的企业适当加杠杆,居民家庭部门稳杠杆。
支持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司机、车载以及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年内实施延期还本付息。
持续推动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四是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连续性。
兼顾长短期的因素,统筹内外部均衡,尊重经济客观规律,及时预调微调。
保持中长期广义货币的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以名义经济增长的增速基本匹配。
五是做好预期引导,及时回应市场关切。
加强政策宣传,组织考核组织引导,以实际案例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积极性。
各国央妈的骨子里,都是「现代货币理论」的拥护者,当一国经济遇到瓶颈的时候,央妈基本都是采取「大水漫灌」形式,
弱弱补充一句,超级货币浪潮下的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又变毛了。
每日商业财经点评,欢迎点赞关注 @九霄 ^_^
严惩不贷!,不贷者 die!!,不贷影响三代!改革开放富起来,意气风发走进新时贷!
应放尽放,应收尽收!
中国共产党万岁!
林平之练了《葵花宝典》绝了育,令狐冲被勒令关在思过崖。
然后这时候你愿意把岳灵珊嫁出去了,但对他俩来说,这能有什么用呢?
资本圈儿里,总有几个对信息嗅觉最敏感的人。
这不,央视刚刚播出了消息,社交网络就有一张截图传播开。
“现要求每家分行 5 月末贷款余额必须按上周五条线会上预报的计划数落实,今天反馈的比上周五计划数减少的分行请务必自己补平窟窿,其他分行请想一切办法再加大投放,正在审批的可加快审批、已批未放的可提早投放、因疫情原因难操作的可走应急机制,总之,应放尽放。”
特事特办,应放尽放,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政治任务,不可小视。
话说回来,商业银行是企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前提是保证安全,保证风险基本可控。如果不能保证信贷资产的质量,谁说也没有,毕竟,逾期率指标、不良率指标在那里卡得死死的。
一味听从领导安排,到时候贷款收不回来,责任还是你自己承担:我让你 “应放尽放”,我没让你乱放,我没让你放贷给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句话把你气死。
话说货币投放是有放大效应的,货币乘数了解一下。
现在加大信贷投放,还要看看是不是具备条件,企业有没有需求。
再说,对接有效信贷需求,不是开个会下个通知就能立即见效的,授信政策、产品制定、目标选取、客户营销、调查审查、贷款发放,一套流程下来哪能一天半天立杆见影呢?
在疫情影响严重的大形势下,不是企业缺钱,而是缺原料、缺项目、缺客户,没原料生产不出来,有原料无法生产,生产出来了无法销售,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靠资金撬动的。
对于某家银行的内部通知,做信贷的同学,还是看看就好,保持理性冷静的头脑,就是保证职业生涯的安全。
米斯特汤
1270 次咨询
5.0
银行优秀回答者
92833 次赞同
去咨询
关键是看银行打算怎么放贷,
如果是不需要抵押物,
并且头两年不怎么需要还贷的话,
实际上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解因为疫情停摆的个体户的困境,
需要充分意识到,
从 19 年疫情至今已经两年,
大量的个体服务业已经经历了两年寒冬,
大抵上是能借的都借了,能抵得都抵了,
目的就是顶过寒冬,
因为这些个体户实际上是有能力在正常条件下盈利的,如果给个半年时间是能够缓过来的,
但现在,很有可能因为资金耗尽被闷杀了,
这不好,财政和货币政策有义务支持这些个体户至少在疫情期间不会破产倒闭,
这也是出于人道意义上的关怀,
实际上让一家在疫情前具有效益的商户,在疫情中借遍债务最后无奈出清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而且也会永久性的损伤经济持续性
所以说,我其实认为放松信贷是有效果的
前提是必须改变放贷方式,
如果要求还是那么高,收债还是那么紧,
那么实际上这在利好拥有庞大地产和资产的大企业,而这些企业起码还撑得住。
钱仍然没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本狐为知友们带来更多解读:
【重磅!央行、银保监会部署加大信贷投放,看看都有哪些重点领域? 】
5 月 24 日,央行官网公布最新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5 月 23 日,央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分析研究信贷形势,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信贷工作。另外,央行召开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电视会议,对当前和下一阶段的信贷工作部署,也释放多个信号。
· 各类型银行不同侧重对接信贷需求 强化政策传导
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近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会议指出,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具体到各类型银行来看: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补短板、跨周期调节的作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发力、多作贡献,股份制银行要充分挖掘潜力,大型城商行要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会议称,各主要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调动行内各方面力量,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强化政策传导。
资深宏观分析师王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央行和银保监会此次发声的内容和时点都有考量。
一方面,当前全国疫情影响临近消退,复工复产稳步展开,在国常会部署的一篮子经济措施上,货币当局有必要对未来一个阶段的信贷工作进行布置和动员;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应该在 “稳信贷” 促“稳增长”中切实发挥作用,但考虑到自身风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中小微市场主体不易获得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从而使得货币当局的宽信用措施不能法尽其用。
在王好看来,面对当前进一步增加的 “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充分动员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更好地支持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全面提升效力,保证“稳增长” 工作的顺利展开。
· 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 延期还本付息
会议强调,金融系统要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围绕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要落实政策要求,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增长,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要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放款进度。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平衡好信贷适度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可以看出,此项政策部署与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的相关表述一致,即结构性货币政策要做好加法。
另观市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抗击疫情、保产复工的道路上,多地银行已经在以各种形式为用户纾困解难。例如上海一银行就针对中小微企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纾困方案,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切实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北京也有银行逐步落实差异化延期还款,以更灵活、更精准、更有效的举措强化稳企业保就业支持政策。
对此,王好分析道,一方面,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另一方面,当前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同样需要政策给予适度支持和宽限,毕竟眼下 “保市场主体” 和“保就业”是 “稳增长” 的基础。
不过,在王好看来,“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和信贷主体的背景尽调,避免出现大规模坏账以及‘骗贷’行为的发生,保证货币政策高效直达。”
· 未来一个阶段的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基于本次形势分析会释放的信息,以及政策应出尽出的原则来看,王好预测,未来一个阶段的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一是,稳健货币政策依然将保持灵活精准的政策基调,流动性仍将维持合理充裕的状态。
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创新力度、覆盖范围和政策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三是,总量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空间,降准和降息有望伺机而动。四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将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货币政策效力提升,促进经济信贷增速企稳和经济 “稳增长” 工作推进。
来源:北京商报
八九十年代有段时间,我没抓住发财的大好机会,现在想起来还捶胸顿足。
那个时候,国家鼓励私人经商,贷款非常容易,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银行的工作人员还都有放贷任务,必须完成,完不成要扣工资。这些工作人员都犯难,很难完成任务。所以很多银行工作人员,就像搞传销,卖保险的人一样,专找亲戚朋友熟人下手,上门求你贷款,苦口婆心。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务,领到工资,至于你能不能还起贷款,他们根本就不考虑。
可是那个时候的人,都刚从公有制计划经济里走过来,多数人都非常老实本分,担心自己贷款还不起,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贷款。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被银行工作人员说动了心的,也有的可能是碍于情面,还有的人本来就抱着恶意,所以还是有一些人贷了款的。这些贷款的人,有人拿到钱就撒丫子跑路了,还有的做生意亏本,还不起贷款,还有一种是贷款做了生意发了财,但是就是耍赖不还贷款,因为没有抵押担保,他们不怕。
所以最后这些贷款收上去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成了烂账。于是上方的大领导把巨手一挥慷慨地说,统统地勾销。银行的这些烂账就被勾销了,贷款没还的人也都安然无恙。所以后来就改规矩了,贷款必须有抵押担保。
我就属于那种老实本分的人,当时我觉得自己可能还不起贷款就没敢贷。现在想一想,当时如果贷了多好,如果做生意赚钱了当然更好,直接拿钱跑路也不错,就是做生意亏本了,又不是亏自己的,自己还能潇洒走一回,有各种好处,为什么不贷?
所以现在我就像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说:我当时真傻,真的,我万没想到……
给政府支个招。
1、先成立一家长租公寓公司,以十年为期从老百姓手中收拢房源。
2、政府给长租企业应贷尽贷,长租公司给客户一次性支付十年租金。
3、只要把房子租给政府,就可以解除限购。
4、限购没了,十年房租首付也有了,新一轮 “货币化棚改” 又来了,房价就稳住了。
5、最后再让长租公寓公司上市,再圈一波钱,完美。
甚至银行内部的人自己贷款
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从自己的银行贷到款子吗
能
不信你去看信用社
《定义:当年居民储蓄率 - 是谁在全球主要国家排名中倒数第一》《全球各国对比: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例 - 及宏观杠杆率 - 当年居民负债率》《居民杠杆率与政府杠杆率比较,我国政府债务的扩张空间有多大?未来十年全球保持长期低利率的可能性》《厦门篇:居民存贷比国内第一,均价 3.37w / 平,终局会是什么?全国居民杠杆率加速见顶意味着什么?居民主动去杠杆在何时?》《中美消费对比,美国个人储蓄率与零售总额、居民杠杆率、家庭偿债率的几大关系,为何 2008 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长期厌恶风险》《香港、深圳、杭州各项经济数据对比,谁的风险更大?》
《卖房》在上述几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居民杠杆率和经济的关系,对比了我国各城市的居民杠杆率,及全球各国居民杠杆率对比,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的居民杠杆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我们对比过 1997 年香港居民的存贷比,研究了杭州居民的存贷比,分析了美国居民杠杆率,以及次贷危机前美国新屋销售与成屋销售的成交量关系,基本确定了我国商品房的未来下跌周期。
**那么所有人关注的法拍房数据与居民杠杆率及房地产泡沫有什么关系呢?**阿里法拍已经屏蔽了挂牌量,因此这个指标已经失效,商品房被法拍中有第三方机构测算,属于无法还贷断供法拍的比例在 20% 以上,有三分之一规模的法拍房是债务债权纠纷造成的。
因此法拍房数量只能作为观测指标,并不能具体的说明什么结果,那么二手房挂牌量呢?
随着新房房产证的逐步办理,限售二手房逐步解冻,挂牌量确实出现了上升,但是目前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底层市民并没有察觉危机正在到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挂牌。
追踪了几个城市以后,我们发现天津、太原、重庆近半年来二手房挂牌量几乎没有太大变动。与去年 9 月份对比,2022 年 4 月份南京、重庆挂牌量分别微增 3.05%、2.36%,成都、西安、广州、苏州、杭州、天津二手房挂牌量在 7 个月内分别增加 35.52%、26.35%、18.45%、17.88%、12.98%、10.79%,其中成都、西安、广州有二手房指导价。
是否是因为二手房指导价把部分投机客吓唬出来了呢?
投机客是否在二手房指导价的影响下嗅到了房地产的危机呢?
同样,成都、西安、杭州主城区存在倒挂楼盘,有摇号投机的商机,难道是这些人卖掉二手房去摇号买新房吗?
这些我们都无法知道,而显而易见的是 2022 年 9 月份以后全国二手房成交量和新房一样,出现了大规模的下跌。因此第三种可能就是二手房成交量下跌导致挂牌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消耗,最终使得挂牌量看起来增加了许多。对比 2021 年 12 月份的数据,2022 年 4 月份挂牌量增加较多的城市主要有郑州、苏州、杭州,分别增加 16.01%、14.43%、14.1%。挂牌量越多,成交量越低,那么房价越容易下跌,这是一个铁律,随着 2017 年以来新房的陆续交付,房产证的陆续办理,挂牌量一定会只多不少。贝壳系员工总数 45.45w,占我国房产中介总人数 158w-200w 的 20%-30%,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实际我国各城市的挂牌量即为贝壳系挂牌量的 2-3 倍,真实的二手房去化周期可能远比我们想的要大,卖房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加大,参考《真实的挂牌量是多少?数量远远还没到来》。附:
-—–
2022 年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了 1.26w 亿,一季度末住户贷款余额达到了 72.37w 亿,季度环比增速下降到了 1.77%,增速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 0.49%,按照这个下降速度,2023 年第一季度住户贷款增速将接近为 0,甚至为负数。
住户贷款的扩张也是实体经济的扩张,住户贷款的扩张 = 新增贷款 - 还款金额,还款金额是固定不变的,借新还旧的前提是,年化贷款增速大于贷款利率增速。
目前年化基准贷款利率为 4.9%,实体经济的综合贷款利率在 5.5% 以上,债券市场政府债利率为 3.5%,那么按照基准利率 4.9% 来测算,实际每个季度的贷款增速必须在 1.22% 上,一季度我国住户贷款增速大于 1.22%,说明我国实体经济除去借新还旧以外,还有多余的扩张空间。
低于 1.22%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借新无法还旧,社会资金链开始断裂,即我国的季度贷款环比增速必须大于 1.22%,按照每个季度下跌 0.49% 的速度,三季度末,我国住户贷款季度环比增速为 0.79%,四季度末增速降为 0.3%,合计全年住户贷款增速为 4.14%。2022 年全年我国的住户贷款增速将低于 4.9%,低于 gdp 目标增速 5.5%,gdp 目标的完成将主要依靠政府加杠杆,这就说明从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的实体经济将会出现大规模的负反馈,即资金链开始断裂。
这与《房企篇 - 4:国内主要房企的信用评级是多少,房企暴雷系数是多少?Top10 为何撑不到年底?》**我们对于房企资金面的测算如出一辙,房企资金绝对撑不过年底,**而实体经济也从第四季度开始大面积的负反馈。有人认为降低贷款利率即可续命,但是住户贷款已经见顶,增速开始放缓,最后负增长,贷款利率能降为负数吗?
住户贷款增速降低,将会伴随着失业率的升高,消费水平的降低(手机、餐饮、家电、汽车)。
我们要警惕住户贷款增速在下半年加速下行,资金链在断裂崩溃的过程中,往往是迅速的,如海啸一般推进,已经无法用传统的线性递推去演算。
他们依然以为现在的经济问题,是由于放出去的贷款不够。
那我就这么说吧,你们去看看互联网贷款,什么微粒贷,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美团,度小满,他们的贷款年化利率基本上都在 10%~20%,15%+ 的产品相当多。
银行的利率是多少?基本上高于 5% 就可以盈利,10% 是一个很舒服的水平。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有人放着更低的贷款不去贷呢?你说这部分客群质量不好,那互金的不良也是合规的啊,能按时还款的客户还是体量很大的。那银行为什么找不到这部分客群?是不是银行自身的能力有瓶颈,产品的市场覆盖度不行,服务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
然后,一说让你放款就是行政瞎指挥,外行领到内行,突破合规底线,制造金融隐患。那有想过是你自己水平不行,找不到合格的客户,然后胡乱放款,最后收不了场?
反正 5% 的利差在那摆着,但凡互金还能活动很舒服,银行就别说没有合格的贷款人。
日本在最后一轮泡沫经济前。
放了大量的土地和住房抵押贷款。
搞低息,是广场协议后汇率变化出口不利。
泡沫推高后
股市破
楼市被房产税给打垮。
日本一直到 2003 才慢慢复苏。
中国会复制一轮吗?
企业居民负债过重,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各类商品生产产能及产品严重过剩!这两样就已经把投资和消费的路给堵死了。出口这边受到国际社会整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只会进一步的下降!
央行开出的药方是什么?
继续加大信贷的投放力度,促进生产,促进消费!
What?……
这是觉得泡沫不够大,死的不够快吗?
再接着吹个超级大的?
那好吧,紧接着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大家做好相应的准备。
说白了就是稀释现有的货币,让财富加速向极少数人手里集中。
美其名曰挽救现在的经济状况,实际情况就是财富再分配!向谁分配就得看谁手里能接得了这波水了,离水的源头越近赚的越多,离水的源头越远,自然就赚的越少,大家看着办吧。
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当你的钱被别人悄悄偷走的时候,你还不知不觉!
银行就是靠吸储放贷赚差价吃饭的,所以银行的业务销售脑袋都琢磨秃了,完成贷款指标与否,超额还是未达标是与工资奖金挂钩的。
所以央行的意思是让银行发放高呆坏账率的无担保贷款?
即便如此,也解救不了小微企业倒闭潮。
掐死小微企业的是清零运动,一边掐住病人的脖子一边给病人输液是救不活病人的。
别折腾了,一群无能之辈!
问题不在银行供给侧,而在需求端!
我发现我们国家解决问题的思路,老在供给,对于需求,明明知道很重要,就是老停留在嘴上,比如什么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之类,你倒是像欧美日本一样,发钱啊!
最近,我每周都能接到四五个银行贷款电话,银行已经也很积极了,早就应放尽放了。
现在,随着利率下行,已经有开始搞房贷置换的注意了。
以我这里为例子,经营贷的利率已经到了 3.95%!而房贷利率最低也是 4.25%,高的还有 5% 以上的。
很多贷款公司都在搞置换了,这无疑会让经营贷流入房地产,进一步加大市场风险。
人们都不是傻子,有利的事情,人家自然会去做,甚至是钻空子都要做,看看上海的物价!
没有利益的事情,牛不喝水强按头也没用!
我是时代之,茫茫人海,我们终会相遇,祝你幸福!
作为一个中部农商行基层信贷员工,今年的信贷投放可以是我从 2015 年参加工作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而这个征兆实际上从去年就有所体现。
受疫情影响,农村居民的投资欲望已经非常低了,就我所认识从事工业、建筑、农业、餐饮等各方各面的客户都表示目前以稳定为主,不扩大经营规模,不扩大经营面,所以都不需要资金。甚至有很多原来开店、开办加工厂的客户今年选择外出务工,务工起码可以赚钱,而创业说不定还要亏本。所以说哪怕我们下调了贷款利率,放松了贷款条件,每天在各个村委会发布贷款信息,仍收效甚微。在我所在的网点,授信 1.3 亿总量中已有近 5000 万元客户未用信。
而在信贷需求大幅下降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提高了很多,我所在县城所有的银行都在一季度完成了全年的存款任务,甚至有些行完成了全年任务数的 200% 以上。人民群众用脚投票,选择稳定,哪怕是放水恐怕也很难打动人。
但是,我们的信贷投放任务却没有随之下降,甚至比去年还提高了。基层信贷员工的工作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就算你想躺平,不要收入,总行仍然要求你采取 “冲时点” 等方式来提高信贷指标。作为员工只能联系未用信客户,要求客户临时发放贷款,至于贷款利息只能自掏腰包,我们都自嘲还要带钱来上班。而受这次信贷会议的影响,我们已经收到了总行下达的 3 天之内投放 500 万元的任务指标。今日冲二百,明日冲五百,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任务又至矣。然则存量客户有限,而任务之数无厌,冲之弥繁,侵之愈急。
作为个人来说,银行的工作已经没有任何的获得感了,以往还觉得通过信贷投放支持了居民创业,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群,有些客户通过贷款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很感谢我们对他们的支持,总得来说还算有一点成就感。而现在先是求人贷款,贷出去后要求人还款,坏账了先查道德风险,再查操作风险,哪怕做到完美无缺,工资收入仍要受一定的影响,现在只能想办法通过公考来转型。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是对工作的吐槽,也深刻的认识到经济政策对个人产生的巨大影响。明天的生活还要继续,好想变成一条咸鱼。
我建议购房首付变为一成,然后允许房贷三十年后一次性还清。这样买房的不用担心月供,卖房的不用担心库存,银行也可以拿更多利息,多赢。
央妈狼狈的样子
就像拼命给拔河者喊加油的老妈子一样
我的房贷,周一早上提交的放款资料,
中午房东就收到尾款了,
从看房到收尾款,一个月不到,
从拿证到放款,一天时间,
我当时都惊了,早知道,2016 年我买房的时候,
放款等了 3 个月啊。
满足要求的怎么可能不放。。。这句话本身就是不应放也尽量放
官场话术
“我要饿死了”
“喏,给你碗,拿去吃饭吧”
“我不是说我缺碗,是说我要饿死了”
“来人,给他个更大的碗”
“…… 我是说我就要饿死了”
“我还真就不信了,来人,这个月强制必须每人多发一个碗”
并没什么卵用,什么是应放?
应放就是有资产的人能继续用杠杆,这波开始不会进制造业,而是进 A 股可能更大。
市场都在别人手里,自己又没市场,自己还封城,只能整点古稀贷,彩礼贷,婚育贷,大学生创业贷,这样子,刷刷数据。
央行不降息怎么放,要放早放了。国家总债务已经是 GDP 的 3 倍了,企业债都是 1.5 倍,哪儿还有余地扩表。
有人嫌我说车轱辘话,还是得说。
现在就两个办法,一手私有化一手中央化。
私有化是所有权收益权分置,并把收益权私有化向社会广泛融资缓解国有债务,其中非核心资产适当私有化或股份化甩债务包袱。
中央化是中央要承担起责任,又是督促银行放贷,又是督促地方增信,中央放政策就行了?央行要果断降息回购债务扩表,中央财政一手提高赤字率积极财政,一手为地方政府做信用担保,让他们放开手投资和消费。
这一波不放水是不行了,再不弄就晚了。
与其费劲给小企业贷款,不如给大企业贷款,让他们去兼并小企业。
现在的老板们都在抱怨生意难做,当老板难,那就不要当老板了嘛,去大企业当个小领导不是挺好。
再说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老板吗?十个小企业变成一个大企业,就有 9 个资本家变成了打工人,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了,产业集中度提高了,不是一桩好事?
这句 “应放尽放” 非常妙,不但妙,而且微妙。因为没说什么是 “应”,所以之后出事了,那就是你没把我好这个“应”,如果后面觉得你放的不够,那就是你阳奉阴违有“应” 不放。
单说这句话,这就是句无论如何不会错的话。
妙!
其实主要问题已经在原文中挑明了,就是投资需求的问题。
贷款这种东西,一边得有钱借出去,另一边得有需求想贷款,现在的问题出在后者身上,银行手里可能有大把的贷款放不出去。
从更宏观的角度讲,刺激性经济政策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市场信心不足,消费和投资都出现了问题。
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目前主要的发力方向,还是将贷款规模和各种优惠政策绑定在一块儿。
比如说,生二胎三胎的,给予更大规模的住房贷款支持,创业和扩大生产规模的,给予更多的贷款额度和税收优惠。
再就是给银行要求房贷指标,让银行承担房贷压力,倒逼银行思考可能行之有效的措施。
至于有意向的贷款,应放尽放,能放的加快放。
不过,这些政策的效果其实是很表面很有限的。
投资信心不足本身就会影响大众的贷款意向,这种情况下再怎么催也不会放。
比如对创业给予更多贷款额度支持,大众知道垄断,疫情,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叠加影响 创业等于送死,这种情况下无论政策多优惠也不会去贷款的。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房贷和生育支持上,大众充分认知高房价和二胎三胎的风险,无论政策优惠力度多大也不会选择贷款的做法。
企业在产能过剩,消费萎靡的问题下,扩张意向也很弱,连互联网这种民间资本热度非常高的行业,现在都倾向于裁员自保,保努力保存自己核心业务的做法,产能过剩风口浪尖的实体行业就更难受更偏保守了。
这种情况下,银行本身也无可奈何,反而可能会因为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银行相关方面的从业者大批流失。
国内长期分配公平失衡与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并在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下进一步加剧,导致现如今这种近乎 “死胡同” 的局面。
从经济举措讲,要想确保刺激性政策的效果,恢复信心,看来又要着落在国家带动投资上,以国家为名义,把太多因投资信心不足无法进入市场的钱花出去。
曾经是 “基建狂魔” 的老基建,现在就是数字化建设的新基建,由国家创造和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复苏。
不过对基建的更强依赖,注定在未来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就和曾经 “基建狂魔” 的拉动把问题推迟到现在,但是问题还是发生了一样。
怎么想办法扭转资本社会分配失衡导致的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压力,从 “高房价” 和“基建狂魔”下车,而非在车上继续漂移到刹车失灵,这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事情。
给我的感觉就是病急乱投医,国家没有长期目标,只想着度过眼前难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改革我认为有三个,地税改国税,卖地补贴财政,取消福利分房,第二是国有企业改制,第三是取消农业税三提五统。这三个改革,都有副作用,都有质疑,甚至联想问题去年还在讨论,国有企业改制导致了多少人下岗?突然增加了多少失业率?农业税江西丰城…… 国家壮士断腕,坚决执行这些改革,甩掉了国家负债大包袱,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大量自由劳动力,是我国新世纪 20 年经济腾飞的主要因素 (个人观点)。
现在问题出在哪里?地方财政靠卖地这一套已经玩不下去了,我认为必须要创造新的税收来源来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或者根据常驻人口大数据由国家拨付财政,总之,地方财政才是核心问题。
地方财政解决了,微小企业这些问题可以慢慢来,落后地区的营商环境甚至都不那么重要了。
社会福利没有兜底、征信一黑全完蛋、负债没有破产退出制度,买房烂尾了、存款在银行都能被没,这时候你们夹着尾巴不说话了,合着好处都给你们了,风险和责任一点不不承担,现在玩崩了真是你们活该。
这个真的蛮吓人的,结果就两个,要么成功刺激经济,引导经济复苏,如果没成功,这会让爆炸变得更加猛烈。
疫情期间,经济下行,企业的还款风险是大大增加的,这时候反而应该加强信用审查,加强贷后管理,谨慎放贷,防止坏账。现在为了刺激经济,一纸命令下来,应放尽放,还分配了任务指标,属实在沿山公路上油门踩死。成,则快速通过,败,则尸骨无存。
提一嘴,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是不一样的。银行信贷的另一头是老百姓的存款。不负责任地批贷款,实际上是在拿老百姓的储蓄在玩火。操作上是以银行信用,但银行就那么点净资产,炸了老百姓的储蓄就血本无归了。政府的财政扶持本质上是政府信用,表现为财政赤字,炸掉的风险很小(真炸了快逃难吧谁还在乎那点存款啊),今天霍霍了老百姓的税,往后总有一天是要紧缩财政收支平衡还回来的。
现在国内经济的根本矛盾是俩,一是消费不足,二是疫情的供应链冲击。消费不足短期也没啥办法,过去十几年用高房价都割光了,转成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投资。投资掉的钱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眼光放远点其实没啥大问题,反而因为之前高投资带来未来的高增长。疫情供应链角度,放宽管控,把核酸的钱拿来普及疫苗,让经济流起来。
上面这俩是根本矛盾。企业生产的原料进货进不来,卖也卖不出去,利率再低也没有贷款需求,只有借来还黑社会的钱然后跑路的需求(贷款置换);企业没利润裁员老百姓,最大的老百姓贷款就是房贷,明天还有没有工作都不知道,谁敢举债啊,估计借来也是拿来还黑网贷。这么看…… 似乎是把地下钱庄的坏账风险转移给银行了?魔幻
贷款放不出去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消费不足不是因为赚不到钱更不是因为中小企业,而是因为外汇枯竭。
对广大的 “人民富豪” 们来说,钱赚的再多换不成美元那就是废纸,人民币既不能满足它们加拿大豪宅、进口豪车奢侈品、常春藤名校赞助费的需求更不能给它们安全感,在外汇管制如此严格的当下那也没必要再赚那么多钱了。“人民富豪”没了赚钱的动力那社会自然没了生产投资贷款的动力了。
首先贷款大户从来就不是什么中小企业,而是房地产、基建、独山县烂尾楼这样的大项目,贷款不靠中小企业拉动。
其次就大中国六亿月入不过千的收入水平就决定了靠消费压根就赚不了几个钱。消费拉不起多少贷款的,房价瞄准的不是消费是积蓄。
至于赚钱,这些贷款大户比如基建比如独山县烂尾楼,对它们来说能把钱从银行贷出来它们就有办法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只要进了自己的口袋就行了,项目本身赚不赚钱烂不烂尾那并不重要。
经济衰退有经济周期造成的衰退,还有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造成的衰退。90s 年日本的经济衰退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1995 日本企业出现过一种集体趋势,在当时市场环境利率接近为 0 的情况下,企业们不但不爱借钱,反倒特别积极偿还旧债,一直持续了十年。
照理说都 0 利率了,企业不但不借钱扩产,还不停还债,要么是对未来市场预期悲观,要么就是企业资产在加速暴跌,资不抵债。
日本是后者,在 1990 年经济泡沫破灭后的 15 年里,大量的资产发生价格暴跌(比如:50 亿的资产抵押给银行,现在资产变 10 亿了,但还是要还 50 亿),企业虽然看似经营良好,但资产负债表上还是资不抵债,情况恶化就会走向破产。
所以就算银行愿意放贷给企业,但企业的目标已经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负债最小化。日本企业直到 2005 年才开始恢复借贷,15 年下来,整个日本的资金需求下降超过日本国内生产总值 20%。原则上说,这 15 年日本没有衰退,而是停滞了,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扛起投资大旗,发国债来推动基建。其实可以看作是日本政府借走了本来该企业借走的钱,让钱不是在银行躺尸,而是进入经济循环。
这一招我们 2008 年用过了。2008 年 4 万亿元投资中有 32% 与房地产业相关,现在的形式,也算当年种的因吧。4 万亿投资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势头,但却是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节奏时间为代价。
陈年病根加上疫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情况是:
1. 消费端勒紧裤腰带不敢消费了,看看上海民众,开始省吃俭用,有回归到断舍离的基础消费需求上的趋势(利好大宗商品)。
2. 企业端特别是中小企业主,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很多企业主在被现实连环暴击的情况下,萌生退意,不想玩了。要知道中小企业主解决了 8 成的就业,中小企业无法存续,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时需要稳住资产价值,不然就像 90s 日本一样,不然就算拿到低利率贷款,也是优先用于还债,资金利用效率极低。
3. 银行也不好做,大环境不好,不良贷款率高,央妈又催着放款。借钱给效益好的企业吧,人家不缺现金流,勒紧裤腰带准备过冬;借钱给中小微吧,又怕不良贷款继续飙升。能做的只有提高不良资产转债处置效率,或者债转股这些路数,能做的不多。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注水撒钱的话,大概率钱的利用效率会很低,转一圈又流回银行,银行还要承担在流通过程中的不良贷款损失风险。
要让内循环流动盘活起来的话,首先需要政府改善目前财富的分配结构,从税收入手。
国际上主流的税基分为三类:国民收入、国民消费、国民财富。
中国的税收结构跟美国不同,就美国 2020 年税收结构来说,个税占比 47%,企业所得税占比只有 6.2%。而中国的税收更依赖企业而不是国民,企业部门相关要占 65%,个税占比只有 7%。
中国要拉动内需转型,首先要通过税制改革来缩小贫富收入差距。怎么缩小差距呢?高收入者实行有效征税,企业中高收入者提高个税,然后政府重新分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道理大家都明白,实际操作时,又是一波投机套利,拉大财富差距的神操作,也未可知。这就需要政府在监管上下大力气。
根据中国的税收结构和居民习惯,学西方那样直接发钱到消费端,盘活市场的效果该不会太好。但如果是极低利率的消费贷(补贴)+ 低利率中小企业贷 + 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如果风险可控的话,不妨一试,“应放尽放”的难点是那个 “应” 字。
这些血要输给谁,怎么输,起决定作用。就像一个生态,养料和阳光是有限的。是供给生态位上的重要节点的大树?还是供应给周边的小植物?怎样才是高效的盘活生态,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看目前深圳的做法,是先救大树。
最后借图,央妈施法,尽人事听天命。
从去年公务员降薪的那一刻起,公司老板就开始不贷款、不扩产了。就连贴息贷款都不要。
t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知道冬天来了,所以提前还房贷,节制消费。大家开始不愿意花钱,当然也没有钱花了。
群众手里没钱了,咋办
这是准备大水漫灌了,你手里的钱可能马上就会变得越来越毛,你手上的 100 块钱可能买的东西更少了,钱就更不经花了。
现在是经济一片悲观之声,已经基本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收入了,今天中午去吃快餐,发现小区里的快餐店已经倒闭了好几家了,小卖店也倒闭了好几家了。
而现实中,网上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在裁员,找工作越来越难找,而且还越来越内卷,这些年韭菜们是越来越清楚了,于是很多人大喊躺平。
几年前借的钱,几年后继续借钱还债,这一次借的钱,下一次继续借,看来这债是永远还不清了。
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就我所知,交行是最早动现金贷和好享贷自动分期的利率的,3.1 折,年利率单利 5-6%,
后来是工商,农业啥的,但力度没有交行大。工商 6 折,农行只有 3 期是 3 折。
其他银行降利率更像是做做样子。
还是有用的,我反正贷了能贷的上限,去年因为经济跟楼市,从事行业销售量大降,公司待产,今年 5 月刚协商处理完,又碰上天津口罩接二连三的大筛,新工作一拖再拖,要吃完住还要还房贷,是真压力山大,有根稻草让拽拽,窝知足了。
人行现在知道着急了?哼哼
信用一旦被摧毁,要重新构建社会整体信用有多难,这帮何不食肉糜的家伙根本不在乎。前两年蚂蚁上市,多好的机会,马云慷慨陈词言犹在耳:每个人都应该有信用,就连讨饭的都应该有信用。
现在在催银行应放尽放了?
别人降息的时候,你不降;别人放水的时候,你不放;别人全民发钱的时候,你不发。现在风险都转移到你头上来了。现在经济要崩了,民间也没有购买力,必须要降准降息,但是你又不敢降了,因为美国要加息,现在只要降息,资金立刻跑美国去了,等于帮人家完成收割,最后只能咬着牙挺着。这一套逆周期操作玩的,真是太秀了,说的就是你,土耳其。
当你在街上看到:
你兴奋的冲进人群
排除万男
终于抢到一张:
主旨就是放贷给中小微企业,它们虽然资质很烂,坏账率高,但是你也必须放给它们。
中国有海量大龄低技能低学历人群,这些人从来不上知乎,也不骂资本家,他们唯一的诉求就是多加班,多赚点钱。
这些人的就业只能由中小微企业解决,虽然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僵尸企业,技术水平低,资不抵债,劳动强度高,环境恶劣,给社会的负外部性远大于产生的价值。
但是没有办法,只有它们才能解决海量低技能低学历人群的就业,你必须救。
换句话说,在这些人群退出劳动力市场前,中国的产业升级会继续举步维艰,中国的就业环境会继续恶劣,继续极端内卷。
但是没办法,稳定第一。人口红利的债,必须要还。
“贷出来的钱要还吗?”
“啊?要还的呀~ 那告辞了”
现在这种经济情况应放尽放,银行得要多大的勇气。
我觉得上面要给免死金牌,不然恐怕会阳奉阴违。
我突然想到这里面还有个问题,现在是强调 “应该放的全部要放下去”,那以前那些应该放的不放是什么个意思???
又又又来更新了,说是要放贷,银行内部能不能做个表率,任务分解下去,银行行长借 10 万,信贷经理借 5 万,柜员 2 万,反正信用贷也不用什么抵押,怎么样?低利息哦~
自己人都不贷就不要忽悠别人去贷款。
前几天我跟我一个同学在群里聊天
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笑翻了
他说,他们银行,最近放了不少贷款出去
然后说,利息才 3 点几
你看看这话,才,3 点几
现在整体经济形势,你别说才 3 点几
有谁能保证,一年内干啥不赔钱的?
别说过去一年,过去几年,不管你做啥,有几个不赔钱的?
炒房房价跌,炒股股价跌,不过房价更多滴是用一种有价无市的假象来迷惑你,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不让它跌,但是原价卖,卖不出去,降价卖,不允许,没有成交,卖不出去,所以价格就固定不动了,炒股就不一样了,股票流动性大,每分钟都有大量成交,所以股票的价格比较真实,问问股民,有几个赚钱的?
开店?店老板几个月一换,换到今年干脆不换了,没人租了,直接走人,没老板了
不管你干什么,多半都在亏钱,不亏当赢
所以估计银行心里也很清楚,林北,这贷出去了,不成烂账就烧高香了
至于 3 点几,估计他们也没指望过说还能还上,能保住本金,就算成功
我跟他说,我说,国外都是直接发钱,你这 3 点几的贷款,自己去想一下吧
然后他说,会有一批伟大的企业幸存下来
嗯,伟大的企业,那我们就看看到时候,会不会有这种企业伟大起来吧
活下来的企业,将会诞生在那些二三四线城市,是那些注意控制成本的企业
而不是那些只会一味烧钱的企业
不过现状已至此,很多城市的银行其实也没多少选择
银行看到这些冲过来片钱的,估计就有种当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无奈感
只能在矬子中拔个将军了
视频关键句:
近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金融系统要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
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增长;
引导金融机构全力以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祝大家未来好运,还能好好赚钱吧~
风险警示:文中内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尊嘉竭力但不能保证以上内容完全准确与可靠,亦不对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操作而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应 x 尽 x】的句式,真是有(sha)效(bi)。
最近几周银行拼命打我电话,问要不要贷款。。
可我不缺钱啊,我既不想投资,也不需要扩大消费,既不用过桥,又无需垫资。。。
银行要完成硬指标,但银行同时又要风控,不能让钱有去无回。
这就是个死结了,需要借钱的没有还款能力,高风险。有还款能力的低风险不需要借钱。
需要借钱的求着银行,银行求着不需要借钱的。。
但到了最后,恐怕不良贷款率上升板上钉钉。
我国银行的股价和收益率倒挂,市值和净资产的 3 成,猜猜是为什么?投资者傻吗?
还是老一套、大干快干瞎干恶干,干了再说。解决不了货币发行流通分配结构性失调根本问题,也救不了当前货币流动停滞危机。以前搞出了 PTOP,把中产现金折腾没了,这次估计要把仅有的国有全民家底资产都整破产倒腾到内鬼手上。真正的解决之道,卸掉买办官僚洋人套上的三座大山、发挥组织动员起最广大劳动人员的人力资源潜力和消费驱动价值,它们不会做的。只是把社会资源家底瞎折腾,败光了就都做鸟兽散,留下被困住的底层人。
必须意识到中国的内外系统性大危机大挑战来了。必须要抓住窗口期大破大立、破局涅槃重生了
**一、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归属、利用开发、分配。**在过去 40 年出现了重大改变和恶意失误。直白话就是社会资源被无德无能无才(买办官僚先富者)窃取了。这就是生产资料归属于少数恶意人,它们的生产资料不为中国利益、中国人民服务。一旦起事,这些生产资料便会被移走甚至遭到恶意破坏,比如联想之流;
生产资料的利用开发也是最基本基础的垄断组装、说直白点就是隔壁村的大爷大妈也能玩转它们这一套。它们致富的方式就是选择了最简单的剥削压榨本国人民,将中国的矿藏人力资源贱卖压榨给它们的主子。没有走最正确的以我为主,洋为我用的独立自主工业技术发展路线。所以今天中国的生产技术体系处处受限,根技术关键技术都严重依赖受制于国外。
生产资料的价值分配更不用说,只要是个人,不眼瞎、不心黑,都知道已经遍地哀鸿满城血了。
**二、危机已经明明白白外化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也就是中国各种潜在系统性风险已经到了爆发边缘,时刻会引爆。
中国潜在性系统危机,包括但不仅限于人口老龄化、生育文化被买办敌对势力勾结利用媒体女权、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给打趴下了。能源粮食供给问题,生产技术体系具有四头在外特点 — 原料、根技术关键技术、市场三头在外、耗费巨资培养的人才也被第五纵队煽动官僚买办三座大山压迫也想在外。但这只是极极少数,只要有正常逻辑和分析思考能力的肯定心向中国。亡国奴从来就没有好下场。出卖民族利益的殖人更是如此、它们不过是被利用完之后进入集中营改造成肥皂的耗材。
还有跟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货币运行流通分配体系也出现了巨大问题,直白话就是货币流通被金融内鬼给打断了。金融内鬼要么无底线给非法企业发行货币让他们扩张、挤压小微企业造成大面积失业;要么就是突然收缩货币,疫情期间,让高周转的个体小微中微大微企业现金流中断不能运转造成他们的大破产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昂撒犹太联合体都知道要大规模无限量发行货币救助生产运行体系的个人企业。它们就是不做,到底是何居心。这帮 chusheng 不懂金融就 TM 的滚下去。**金融货币最核心的是定向流通控制、说白点就是要干正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金融货币最核心的是定向流通控制、说白点就是要干正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 知乎 (zhihu.com))
**而最大的潜在系统性风险,是中国慢慢彻底僵化了,社会资源调配权彻底被买办控权了。不再具备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彻底破局的能力。**所以这个重整中华的窗口期,真的要把握住,不能错失了,一旦错失了,所有普通人就被锁链彻底锁住了,尤如乌克兰,普通人被彻底献祭了,男当炮灰、女当娼妓。
三、如何破局
必须认真分析清楚、政权力量的根本来源在哪里,夺取政权靠这股力量、保卫政权、扩张政权还是必须靠这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能够被动员团结起来的最广大劳动人民。他们是最朴素的依赖于政权、也归属于政权的最决定性力量和根本力量。个别利益体敌对势力代言人,别看它们现在气势很大,掌握着绝大部分非法生产资料,但它们是狐假虎威,它们的势是借助这个政权的。
找到了力量根本来源,再谈如何利用组织起这股力量。
第一,要把压在这股力量身上的三座大山拿掉。
首当其冲的就是房贷,房贷的发行本质就是个负货币,发行的货币都被集中到少数人手上了,负货币的普通人只能艰难谋生来换取货币。如何最低成本的把货币又重新聚齐到政权控权者手里了,从而能够调用货币调动社会资源干大事(也防止少数人利用它们手上的货币挤兑小微、囤积资源等等干坏事),最简单高效的就是发行无限期低利息国债,将它们绑定在这个政权控权者手上,强制这些占有货币的少数人,将其手中货币等价置换为国债,**将它们的货币调配能力剥夺。**如有反抗者,即视为叛国罪。货币的主动权被掌控了,普通人的负货币即房贷就可直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让他们直接提前偿还贷款负货币。 其次的教育、医疗都是简单问题,调动社会资源多盖多建即可。
第二,如何打造出完整独立的生产技术体系。
1、先要全面摸底分类分层标记企业、个人、自然资源
中国的企业个人小微,利用控制的数据、进行全面标记。每个企业掌握了多少技术以及技术潜力、在生产技术体系中的作用权重,恶意企业买办企业要全面标记,利用金融法律手段剥夺它们的资产、技术人力储备,剥夺恶意企业的恶意控制人,换上愿意为中国服务的技术管理人。对个人社会倾向进行光明正大式的全面摸排,对已经变质死不悔改甘做敌对势力的人,罪大恶极的剥夺它们的资产。全面摸排中国的粮食土地能源储备可持续性情况,逐个行业逐个设备逐个零件的全面摸排中国正常运转需要的技术体系情况。
2、标记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控制货币的定向流动说白就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问题
能源有新疆大西北的光伏新能源,抓紧时间抢占能源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世界不可持续的稀缺资源,或者开发不依赖于稀有元素的新技术。粮食可以不断开垦荒漠沙地、乃至海洋甚至扩展领土。技术生产体系无非就是一项项公关突破。能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搞出两弹一星的精气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
**货币要集中统一有序发行流通到这些领域,不能东榔头西一棒子任由地方瞎折腾瞎上项目,把资源货币时间都浪费了。越是危险危机时刻,越是要心中有数、总控全局、识人善辨,且不可佞臣馋臣庸臣在卧不自知甚至沉迷于其溜须拍马之言。假不能识人善辨,切独断乾坤;抑或前倨后恭,摇摆不定、被人玩弄于鼓掌,皆危已。**广大劳动者要能够获得低成本、有希望有盼头的普惠性的货币,让社会生产秩序能够可持续性可扩张性。对被标记有良好信用的个体小微,可以发行货币鼓励其小规模小范围试错创新,模式原理验证通过的、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产业模式、可以大规模发行货币让其推广扩展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第三,如何应对国外敌对势力的恶意持续冲击。
把货币主动权即社会资源分配调动控制权,掌握了、利用好了。国内的能源、粮食、完整独立的生产技术体系、人口问题乃至其他各种问题都能解决。
国内的问题解决好了,国外势力在中国内部没有了切入点。它们唯一的切入点就是军事暴力切入。军事力量,技术上中国已经没有代差、甚至局部领先、同时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力,精神上打过硬仗不怕打大战。对待敌对势力恶意挑起的军事冲突,要么卧薪尝胆隐忍不发暗中准备;要么备份好中国生存延续基地,彻底将这个世界敌对势力打残打废。
四、后续
把中国的问题根源分析清楚了、自然而然能发现,利用好窗口期、善于作为、主动作为,能够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中、破局重生占据先手。至于是选择李鸿章的纸糊和稀泥、还是选择左宗棠的坚决破局抬棺收复新疆开创后世之基业。普通人又有多大抉择权了,不过是无愧于归属最广大人民的心和根吧了。
这个很难处理,现在的情况是:想借钱的借不到,不想借的催着借。
国家的本意,肯定是希望放水给中小微企业,他们承担了 80% 的就业,但因为体量的缘故,疫情下最惨的也是他们。
理想状态:银行借钱给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就能保住就业率,只要就业没问题,消费就能起来,消费一起来,未来也会被看好,股市和楼市也能迎来春天,这一环扣一环,整个大盘就能被带起来。
现实情况:银行不敢借钱给中小微企业,结束。
“应放尽放” 这种口号没用,银行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是回款率,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借给他们很容易打水漂,所以银行要他们拿实物(就是房子)做抵押,没有就不借。
而大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强,地基稳固,借的额度也不会小,利息收益自然客观,年底一对账,真香!
不借钱,无非被领导批评几句,被舆论骂几句,年底拿出贷款给大企业的收益,上头哈哈一笑就算完事。
借了钱,特别是借给小微企业,收不回来,领导可不会管你是什么原因,应放就放不是随便乱放,钱收不回来,你自己想办法。
《半泽直树》说,银行是晴天借伞,雨天收伞,对小微企业来说,真就是这个意思。
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除非规定,那些借给中小微企业导致坏账的,酌情处理,不予追究。
且不说这里面会隐藏的暗箱操作,就算一切光明正大,让阿爷做这个冤大头,可能吗?
我是老猫,同名公众号:特例的猫
经济是一整个链条…… 其他阀门都掐死了,你放再多水也流不过去啊。
据说今年因为疫情,上海损失了 4 万亿。
哦,熟悉的 4 万亿。
总之就是:
我们没有钱了,
他们知道我们没有钱了,
我们知道 他们知道我们没有钱了,
他们知道 我们知道 他们知道我们没有钱了,
于是,贷款放水了。
我们有钱了,终于可以继续封控,做核酸了。
我只想问过几年[应坑尽坑]的时候,是不是又是各银行客户经理担责?
听央妈话吃不吃糖没所谓,过几年还要挨打追责(终身)……
什么影响,继续降薪,准备走向自由的灵活就业大军。
这个很简单的:不换思想就换人呗。
当全社会都鬼哭狼嚎,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自身牺牲还是推着走上断头台,那就是两个方向了。
当国家面对如此境地和环境下,必须要有人来做出牺牲,毫无意外,在【疫情】中,通过年报的披露来看,银行当之无愧是稳坐钓鱼台。
2021 年,上市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保持平稳,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提升。九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1.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5.34%,其中浙商、招商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最快,分别达到 14.19% 和 14.04%,浦发、民生银行营收同比增速为负(见表 1)。与此同时,九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4615.5 亿元,同比增长 13.71%,其中平安、兴业和招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较快,分别达到 25.6%、24.1% 和 23.2%,仅浦发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为负(见表 2)。
那在各行各业都鬼哭狼嚎的境地下,就唯独银行日子整体好过,不牺牲你,又牺牲谁呢?谁叫你日子过得舒坦呢?
但问题是,这种政治账算的清楚的情况下,对于银行在公司治理以及权责分配的格局下,自然会受到抵触。显而易见的是,政治账是想让银行作出牺牲去对冲社会的风险,损失。
社会,企业,个人获得了新的头寸资金,银行则是增加了更大的风险,在明显应当收缩战线的情况下,反而还要主动扩大出击,从这点来讲,银行的风控与理念被击的粉碎。
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更大的稳定,为了更大的收益,哪怕你看不到,感受不到,你也得作出让步,总不能让‘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宋 ·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 参政范文正公》:“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银行历史积累的丰富经验,心理预期,经营周期与积累的营收都让银行成为不二人选。
况且银行从 2003 年到 2013 年以来享受了黄金十年,又因为疫情等原因实现了增收,家底自然是厚实,更不要说在经历 08 年的次贷危机的情况,银行还能够一路走来,说明银行在承受风险,抗击风险上有着很强的韧性。这种表现,历史的表现为银行作为抗击风险过程中,成为不二人选。
不过回过头来看,债转股的历史以及【个人破产制度】的试点,都将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摘干净的情况下,唯独面对不良贷款和坏账,唯一承担损失的恐怕就只有银行了,而更为惨的还是经手的信贷员们。
按照嵇少峰先生的观点和时间线来看,我国的信贷技术早就已经破产,在本身已经累积了巨大风险的过程中,仍然还要踩上油门,以【硬着陆】的方式对冲全社会的风险,这种惨烈的可怕后果,都会让银行头取们不寒而栗。
表面上各机构的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围,但各种情况表明,现有的不良率仅仅是一个开始,信贷机构的风险离真正的底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恪守多年的信贷盈利模式、风控模型体系大都已接近失灵,银行纷纷再次扑入政府平台、国企央企的怀抱,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自信荡然无存,生存几乎只剩下抱体制大腿或单纯追求不动产抵押这两种做法。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中国这一轮经济危机可能会跟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一样,我们过去奉若神明的风控体系、风控模型已无法保证自己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多年反复钻研的信贷技术、管理模式的优势,并不能让机构从容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与市场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国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破产
相比于银行不良的激增,对于信贷经理群体,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背后也是有着家庭,有老人,有父母,有孩子,不良最终砸到的只能是这些群体以及背后的家庭。
据闻,当年某大行的老大就是在 4 万亿上,出于对于本行利益的维护,最终这位被誉为现任行长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任内平安落地,再无可能前进一步。
这种处于理性与立场的做法,的确维护了本行的利益,但是在次贷危机的更大的背景下,这种理性与稳健反而被视为【错误】,我们就清楚,当下的喊话只不过是未来银行面临更大承压的试探。
相比于帖子的各项说辞,则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哪怕你的模型再好,风控再严格,技术再好,在一个更大的背景和至少你看不到,国家能够算到的情况下,都不堪一击。
理论,小逻辑在更大的环境和压力小都是那么的苍白。
尤其是国家曾经花费大力气剥离各行的不良,才使得各行迎来迅猛的发展,在国家看来,反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理所应当的事情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板上钉钉。
这就是历史,历史的厚重与庞大的惯性都让各位以及我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树立的一切都显得不成立,忽略了历史,就自然会与高层的判断相违背,南辕北辙,自然就会引发【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现实。
当然,灵泛的地区银行已经开始抱团取暖,最近几年区域性银行的合并就是快速反应,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来获取生存下去,活下去的依靠,底气。相比于质疑,这些行领导的确还是想的更多更深远。
银行财眼丨中原银行吸收合并省内 3 家城商行获批 资产规模将达 1.2 万亿_凤凰网 (ifeng.com)
银行 “合并” 成趋势,又有几家银行要被合并了_腾讯新闻 (qq.com)
这里摘录一段袁剑先生的《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也许,我们在历史的回顾中,多少还是能抚平自己的心理和逻辑,至少才能把整个事情想通。
虽然仰融一直声称,在华晨的 “奇迹” 中,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站在仰融的角度,这可能是对的),但仰融可能忘记了,直到今天,他的这种 “特殊出身” 依然是可以卖钱的,又何况在 90 年代初期呢?换句话说,作为金融家的仰融如果没有这种特殊身份,他能够顺利地贷到款来取得他的第一桶金吗?如果没有第一桶金,仰融又如何能在以后大展其金融天才的身手,并逐渐建立起他的华晨帝国呢?没有这种 “特殊出身”,仰融又如何能够在十年的资本运作中如此顺风顺水呢?我们倾向于相信,仰融已经在账目上还清了所有的原始贷款,拥有比较稳健的财务状况(这在中国地下的私有金融家中可能是非常少见的),但站在赋予仰融“特殊身份” 的那些国有部门的角度讲,仰融还远远不能是一个干净的 “私有者”,赋予仰融以特殊身份,即是赋予了华晨巨大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在这些人看来,仰融的这些成就应该归属于某种“职务发明” 行为,仰融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是微不足道的。而仰融恐怕很难这样看待自己的这些成就。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仰融曾经提到他与宝马董事长相谈甚欢,他将这种彼此投缘归结为他们的共同之处:用自己的钱心疼。
央行喊话,能放就快放。
银行回答,不良谁承担?
放贷款又不是放屁,放出去就完啦?
放贷款要是收不回,咋办呢?
我们之前也经历过非常高的不良贷款比例,差一点国有大行都技术型破产。
后来把不良贷款剥离出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
银行轻装上路,重新上市。
好不容易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指望经济增长,不能单单靠银行贷款。
银行天量信贷,就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
如何操作不当,留下一地鸡毛的不良。
最后谁来收拾烂摊子?
又再次应放尽放吗?
放款的对象会是什么企业?
心里要有数啊。
各种国有大集团>各地投资集团公司>各地投资类平台公司≈各地支柱国企>下属企业
顶的是地方开发,地方开发顶住了,才是产业发展,然后是国有企业发展,接着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大型私人企业
不过,对中小微企业也会散些胡椒粉,增加香味
这才哪到哪哦。
一部分人又要先富起来了
对于这点,央行完全可以放心,因为银行是逐利的,对于有效信贷需求,银行一定会对接。
目前来看,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的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当然也可能是我 zz 觉悟不够,是我的理解有偏差)。
其实在 4 月底,各地就陆续开始出台了各项纾困政策。包括留抵退税、租金减免等等。有的地方出台的政策更多的还是偏向于救大企业,因为只有大企业的才能纳统,跟 gdp 挂钩!
至于金融行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吸血的,想让他们担当起来?帮帮忙吧!
所有的金融机构的 “积极作为”,背后都是财政的贴息或者奖励,又或者是国资机构的担保。
在昨天的视频会议后,随着国务院大督查的跟紧,希望能够加大对小企业的补助力度并且能够真正落地。
等了这么久,发现没有人说到点子上,那我就来补一下。
我觉得这次的政策文件里,最关键的就是第一条——要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都在提醒大家我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创新不足,实际风险并没有评估得出的那么高,因为以往的评估方法上并没有把西方没落的条件给算进去,参数出现了严重偏差导致市场过度悲观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就西方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十年二十年都不可能恢复得过来,这就给国内创新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期,因为主要的外国竞争对手都已经被国家拖累了,剩下的就是天高任鸟飞。
另外,世界失去了西方这个经济火车头,需要另一个火车头来代替,中国在现在这个位置上就是不发展也得发展,所以现在加大对创新的投资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机,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放开风险管理的责任是会造成大量的债务泡沫,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大家还不清楚创新增长点在哪,只能撒一张大网希望能捞上一些支撑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大鱼。
这毫无疑问就是在赌国运,但不赌不行,因为西方提供的终端需求将一去不复返,中国要么选择与它们一起没落,要么选择自己闯一条新路出来,而后者是唯一的活路,我们只能够赌。
至于那些投机倒把的人,我劝他们别趟这波浑水,因为这次的机遇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中国的金融系统根本不可能完全接得住,金融扩张的速度很可能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导致出现通货紧缩,所以留给他们玩的钱并没有预期的多,借债太多很可能会还不上的。
我不信,发钱这种事轮不到我知道。
如果真大放水,当天晚上就分完了。
放水下一步只能是推高房价,股价。
所以这不过还是救世的动作罢了。
麻烦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哪些贷款应该放?哪些贷款不该放?
有没有相关 BM 出台具体的鉴别办法和实施细则?
如果没有,那就是摆个态度,把压力给到下面执行单位,下面执行得好就是上面指导有方,措施得当,如果下面也觉得 “应放尽放” 是一句官僚术语,无法从技术上去理解和执行那么就会为了保住乌纱帽而做一些形式上的应对之策和数据上的美化以完成任务。
最终会沦为一句官话套话和专业术语,唯一的作用就是考公的时候用来写八股文答题。
不知在座的诸位为啥都不说实话而装模作样的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在糊弄玩套路那你们又是在糊弄谁呢?知乎回答问题又不给钱毕竟!
本质上我们的银行就是当铺,且接受的唯一抵押物是不动产,你让这种银行怎么去理解什么是有效信贷需求?又怎么去执行应放尽放?
连存款都在骗了,你还指望这群官僚冒着丢乌纱的风险救济小微企业,这合乎监管机构的风控要求吗?这无异于喊他们砸自己饭碗啊。
除非上面拟出一个 “应放尽放” 具体企业名单,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只会让占据信贷资源的大佬钻空子饱私囊。
事情到这一步已经不是用什么政策来救经济那么简单了……..
核酸要做到【应检尽检】,贷款要做到【应放尽放】,阳性要做到【应收尽收】…………
现在投资收缩、消费萎缩、三架马车还剩进出口贸易,我建议全民创业,就做国际贸易,捡石头卖去大洋对面,因为他们砸自己的脚缺不了石头。
卖空我们的石头,砸烂他们的脚!赚外汇买粮食买能源买芯片!把苹果英特高通全部收购了!经济殖民它们!
增加信贷找这些银行干啥,他们都有风控标准的,谁敢瞎放啊。
这种勇事只能找国开行来啊。现在不是信贷也不行,房市也不行吗?那就让国开行以 “加快公租房、廉租房保障工作” 批准一批贴息贷款,贷给国内租房需求强劲,房屋供需关系紧张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
然后这些城市成立 “公租房保障公司” 吃下贷款,以各种方式回购商品房,改作租赁。比如市面年租金回报率超过 3% 的房源,市政平台拥有优先回购权。
包租公比各地方城投现在做的大部分生意赚多了,还真的可以贴补土地财政缺口。现行的那堆城投平台,基建收益很多是在体制内左手掏右手。
当然了,这活只有房子本身供需紧张的城市可以用,比如几大一线和少部分二线,甚至可以在不放开限购的情况下搞回购,名声和实惠都有了,一切都是为了改善底层民众住房条件嘛。 以前 500 租金一个月还是 20 人大通铺,现在公租房 500 一个月住个双人间,1000 能住拆套小单间,环境优美而且有稳定长约,猜猜大家怎么选。
至于自己规划房子已经超量的城市,那就没办法了,抓大放小传统手艺。
这个口子的合法性,早就已经开过了,现在就差国开行的贷款就起飞咯。
15 年住建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
各地可以通过购买方式,把适合作为公租房或者经过改造符合公租房条件的存量商品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
各位领导可能都是吃食堂的,他们知道现在茄子多少一斤,西红柿多少一斤吗,他们知道青菜多少一斤,知道还能不能买到 6 块以下蔬菜吗?他们的经济学常识里面,物价和货币发行挂钩吗?他们把信贷给房地产企业救苦救难,看得到谁在付出代价吗?
有时候真的觉得,
和这帮虫豸在一起,怎么能够搞好经济呢?
客户:没钱的不敢借,有钱的不用接
银行:想给有钱的借,风险小;
不敢给没钱的借,风险高
所以银行自负盈亏的情况下,能给谁贷。
参与的一个投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上面也可以研究一下,转变一下思路
拉动经济和就业的只有三条路。
出口,投资,消费。
如果出口不能带动经济增长,那就只能通过投资来带动。
为什么不能直接发钱带动消费呢?
比如给一个老百姓发了一万块钱,让他消费,你觉得他还愿意去工地搞建设吗?
可能很多人拿到这个钱就离职回老家了。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再一次启动基建。
以前有人羡慕德国的公园鹅卵石都是手工铺的。
你可以到苏州这边看看,吴淞江沿岸上百公里,都在建设沿江公园!
带动了一大批的就业。
现在为什么经济不好?GDP 三大组成,消费投资进出口,也就投资能抗一抗。
消费拉胯,没钱了。本来就没几个子儿,被房租房贷疫情失业抽干了,在算上日常开支还能剩多少? 有剩余也存着啊,有什么意外也好防备。
进出口,美国那正要加息呢,美股很拉胯,也别指望美国能带来多大的消费市场。
投资,也就基建能投一投,铁公基,不过边际效益递减,可能投资负效益。新能源充电站可以建一波,反正以后都是电车,现在直接建了,以工代赈。
我也提几个个人的想法,谈不上多好,抛砖引玉吧。毕竟,海专精算,你懂我懂。然而,不知道经济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首先,消费是一定要提上去的,有消费才有信心。那么,钱从哪来呢?对于这次修建的基建项目,全部严格执行劳动法,禁止加班,能多雇人就多雇人。甲方是政府,审查也是政府,我相信这一点应该不难。
投资的主要方向,除了充电站,学校和廉租房也应该是重要方向,在大中城市,修建一批廉租房,标准可以适当提高,数量要大,能满足五口之家的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不要担心没有效益,这种贡献劳动力的事能没有效益吗?没有人干什么都不行啊。
学校,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进行大规模建设,什么心理咨询室啊,实验室啊,运动场啊图书馆啊全建上。鼓励应届生去学校工作,小班教育,能多雇就多雇。把钱发出去就有消费,还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一举多得。
成立国有机器人集团,主要研发全自动智能养老设备,为将来的老龄化冲击做准备。既有了投资,又吸纳了劳动力,还能降低将来的老龄化负担,一举多得。
说了这么多,钱从哪来?先发国债、地方债,等形势好转,遗产税、财产税、资本利得税、脱籍税和房产税,应课尽课,缓解贫富差距。
最后说一点,现在很多政策老是犯同一个毛病,指令不清,规则不明。防疫和经济保哪个?防疫不好死人,经济不好也会死人。你得说清楚到底哪个重要?不说清楚都要,那就是都不要。防疫防不住,经济也拉胯。其实惩罚也说明了,防疫防不住要处分,经济不好我是没见几个处分的。还是说清楚,到底是要哪个。不说清楚就很容易,背黑锅你去,领奖状我来,这就没意思了。哪些做了没防住就不处分,没做就处分。上级溜肩膀,那下边只能糊弄事了。
就像这个贷款,应贷尽贷,那么贷出去了成坏账了,这个责任谁来背?这个屁股谁来擦?给一套规则,符合要求的贷出去了坏账了把责任分清楚,不符合要求就不贷。
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共存,别急着骂。对于老年人应强制打疫苗,不愿打疫苗的说清楚,无特殊情况不打疫苗,隔离医保不报销,感染了自己负责。采取防御手段,只有中重症送医,轻症自行康复,还是出行戴口罩,但是不大规模隔离和检测了。为什么保经济更重要一点?经济下滑,你就得吃存粮,存粮总有吃完的一天,何况我们底子本来就很薄。除了新冠,还有很多别的病人,那些突发恶疾的,孕妇,需要长期治疗的人都需要救治。防疫不好死人,经济不好也会死人。要知道这是一个每年要去世一千万人的国家。有牺牲,但要把风险控制在最小。
做必要的决断,没有多少时间犹豫了。
一大波骚扰电话在路上;
“这里是 ** 银行,请问您需要办理贷款吗?”
“你好先生,请问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这里有一笔低息消费金给到您,请问需要吗?”
“先生请问您考虑买车吗?我行推出了无息贷款”
。。。
根据前两天的国常会最新部署。
总结起来还是一个字_“稳”_。
所以央行此次急火火的开会,想着赶紧把款子放出去。
但放给谁?
![](data:image/svg+xml;utf8,)
企业他们自己都说了,当地出口加工企业目前面临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导致海外订单锐减 2-3 成,资金流转需求下降。
所以企业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来的勇气去借款。
毕竟又不是不用还。
房地产?
最近又降息了,但人都是追涨杀跌的 ,绝大多数人都是观望。
并且由于疫情还没有终止的迹象,加之企业萧条,大家都是苦哈哈的过日子。
大家都没了信心,已经慢慢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拔剑四顾心茫然啊。
中国贷款无用。
需要贷款的,不会贷给你。
不需要贷款的,也不会去贷。
短短三十年,从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奋斗成了负产阶级,我 TM 都佩服我自己!
原来先富带动后富就是给大伙们发借条,看起来人人都脱贫了实际上人人都欠着人民富豪们的钱,大写的牛逼!出生在城市,有几套房就领先全国至少七八成人了,城镇平均资产三百万!全蓝星最平等的地方!
才十来年软妹币实际贬值了多少?这跟明抢有个锤子区别啊?就这样 GDP 才个位数增速?一帮酒囊饭袋!说是垃圾简直就是对腊鸡的侮辱!艹
稳经济的本质是稳预期
因此造成的坏账由全民承担。
央行急了,亲自下场,手把手辅导,纠正动作偏差。
事到如今,还要什么体面?商业银行的道德,实在不堪入目。
他们无恶不作。比如,恶意抽贷、断贷,哄瞒顾客,让其高息过桥借款,却只收不放,逼死了对方。
这其实也是金融欺诈,只不过施害人是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及工作人员免责,遑论刑事责任。
长此以往,银行负责断贷,老板负责跑路。你坑我更坑,单人墓坑变双人,最后众志成城,成了万人坑!
美国法学家英格索尔说:“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报应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法人还是自然人。
有这么多钱,不如直接奖给二胎三胎。建议学习新加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父母第一胎发 5 万,第二胎奖 10 万,第三胎奖 15 万,既能立竿见影地刺激出生率,又保证了优生优育。
如果出生率回升 50%,按一年多生 500 万人、平均奖励 10 万计算,一年也就花 0.5 万亿,恒大一家欠的债都够发四年。
出生人口一上去,很多市场需求就又回来了。二房换三房、三房换四房,改善需求就激活了,置换链条重新打通,房价保住了,地皮也不愁卖了,恒大融创们搞不好就缓过劲来了,更别说随之而来带动的巨大消费市场。
这么简单的方法不用,最该刺激的出生率不作为,非要放贷。整个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的当下,资本家都想着润,哪里来的需求呢?
注意货币流通速度!
MV=PQ
好烦这种应 X 尽 X 格式
最大的问题还是
谁能知道哪个城市一定不会封城?
团结和发动可用的力量,应放尽放。有点百团大战那味儿了。
属于是 “既要,又要”… 了。
人家那是不想借吗?
人家那是不敢接。
且不说你那个利率还能不能继续降。
就国内外这个烂得一塌糊涂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水平。
借了钱生产,产出了谁买?
一百年前,牛奶生产过剩还能倒进河里,现在倒进河里还得被罚钱呢。
横竖折腾都是难受,干嘛不找个舒服点的姿势躺好。
摆烂也要摆的自在一点。
主要是银行借出去给资质不好的,又怕他们还不起钱。
于是就出现,想借不敢借,借出去又怕收不回来的尴尬局面。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事,央行都紧急到需要紧急开会提高信贷需求,还临时在 5 月快结束的时候增加工作指标,可见借贷形式是有多惨不忍赌…
坏时代,来临力(悲)
1. 设食物链为 A→B→C→D,
已知 A 营养级的能量为 N,
则 D 营养级最多可获得的能量=0.99N;
最少可获得的能量=0.001N。
2. 如果是在食物网中,
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中获得能量,
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相等,
则按照各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 在食物网中分析,确定生物量变化的 “最多” 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a.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b.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
有的地方赈灾发钱,有的地方赈灾发粮,
有的地方赈灾发贷。
宋朝王安石推行新法,颁布了青苗法:官府出面,向青黄不接的百姓提供借贷,一年可以借两次,帮助农民救急。
没想到,青苗法一经推出,百姓们反而怨声载道,央求王安石收回此法。
王安石百思不得其解,找来弟弟王安国询问。
青苗法乃善法也,富民强国,为何反对。
王安国很无奈:善法害民。
哥哥的青苗法,实官府放贷,九出十二归,盘剥百姓尔。
青苗法将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 15 贯,末等户 1 贯。
一等户之家,家底殷实,生财有道,无需向外借钱。
便是一时紧张,向外借贷,15 贯小钱顶的鸟用?
末等户者,生计紧张,却如何还得起利钱?
为了不让官府钱粮亏本,下户借贷,需上户担保。
大户用不上,小户用不起,岂非无用?
更兼哥哥推行新法,考成百官,青苗法推行的好,便可升官晋爵,有心之人,便摊派青苗贷款。
治所之内,无论上户,下户,全需借贷。
强迫百姓们签字画押,带走本金,待到期满之日,连本金带利息,上交到公堂。
大小官员更以此牟利,哥哥定利钱 2 分,下属便把利钱加到 3 分,4 分,一年两次,应放尽放,将府库中的的钱财,全数放了出去。
更有胆大心黑者,与民间借贷合作,上下合谋,盗取府库中的钱财,以民间 5 分利息放贷,逼迫治下百姓签字画押,承认自己借贷。
期满之日,补交利息,2 分利息归公,3 分利息官民分账。
一年下来,政绩有了,钱财也有了。
只是苦了百姓,生活清贫者,欠债入狱。
上户人家,善者受担保连累,代下户偿还利息,
弱者被官府摊牌,每年交两份息钱。
恶者则与官府同流合污,一起盘剥下民。
为善者受别人害,为恶者害别人。
官府打着王安石相公的名义,放高利贷,不就是恶政么?
这几波 国民信任度下降的厉害 我是不相信真的会为平头百姓好了
《红楼梦》第 46 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讲述了老淫棍贾赦欲强娶贾母的婢女鸳鸯的故事。
刚烈的鸳鸯坚决不屈从贾赦的淫威,斩钉截铁地说:“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
让前来劝说的邢夫人和她嫂子好好地尴尬了一回。
当然,鸳鸯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社会层面没有钱了,哪里来的市场流动?赶紧把钱放出去让社会层面开始动起来。反正钱里里外外最后还是回到央行这里来。
这就好比是手里拿着溜溜球。球不动不行!甩出去自己只要手法好求救自己改的回来。不回来还有根线不是?
说句不中听的话,银行搜刮的差不多了!再不吐真的看不下去了。
除了烟花,看都不看。
它急了它急了
贷款干啥,抗疫吗?
知乎用户 戒烟室主任 发表 已经丧失信心。 以我自己为例吧,一直从事 “互联网 +” 的业务,也就是为公共部门和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我从事的细分领域中,2020 年合作的几个头部城市的年人均数据下降超过 35%,公共部门也开始缩紧投入。为了自 …
知乎用户 晓伟宏观 发表 4 月份的金融数据,犹如黑夜中依稀可见萤火虫在闪烁 央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用心良苦,原本每月 12 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挨到周五晚上才公布,因为央妈知道,如果周四公布,周五股市定会轻松跌破此轮反弹底部。 无论从哪个 …
知乎用户 天道花怜 发表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就有钱还贷了。 回到正题。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始终存在 “共存派” 的一个重要原因——没钱了啊。 很多人不是不支持动态清零,可是各级地方政府、金融行业是不是应该出台政策,给予因为 …
▲金融业向社会让利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方向。 (人民视觉/图) 全文共452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你知道(小微贷款)永远不能跨越的鸿沟是什么?抵押物!” 抵押物盛行,叠加贷款利率下行,滋生了套利空间,要当心使金融活水渗漏至房地产市场。 …
虽然安全垫较厚,但资产质量下滑、净利润承压已成定局;疫情之下,上市银行如何接招? 「我们做过很多压力测试,年年都做,惟独没做过疫情下的压力测试。」招行行长田惠宇近期在该行业绩会上如是说。上市银行近两年略有改善的经营业绩,大概率又要因新冠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