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批评(4)– 替代弹性的毛利与净利之辨
上一部分科普了替代弹性的概念。我们提到,替代弹性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在于,替代弹性的大小,代表了在资本回报率降低情况下,资方和劳方总收入比值的变化。在标准的Cobb-Douglas劳动生产率模型下,替代弹性等于1,此时虽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 …
注:对计算替代弹性的公式进行了勘误
21世纪资本论批评系列在新浪博客同时发布。链接为:
(1)原文简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8131f0101r00u.html
(2)r>g与储蓄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8131f0101r00y.html
(3)“替代弹性”科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8131f0101r04c.html
正文:
这一次先科普点基础知识。
上次的资本论批评已经说明了,所谓r>g导致资本恶性增长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不存在。其实关于r>g的问题还有很多可说的,但我们暂且先搁置该问题的其他方面,而是集中精力审视和经济不平等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替代弹性,搞清Piketty在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中,到底有什么问题。
这是个看起来很专门,很高级的经济学概念。但其实只是对我们日常接触的,很容易理解的一些经济学现象的理论包装。本来,学者在面对公众讲解问题时,不该使用过多学术性专业概念。但在这次的争论中,专业名词一再出现。比如在最近何帆对21世纪资本论的赞扬性评论中,就又提到了替代弹性。这种做法的问题是,容易给公众一个印象:既然你没法理解这些学术概念,那你就缺乏思考和质疑有关结论的能力和资格,因此最好接受我们专家的意见。
因此,笔者作为不同意有关结论的反驳者,只能专门辟出一节,先对这一经济学概念进行科普。争取让读者有机会把握其精髓。已经熟悉这一概念的朋友可以跳过。
这具体是啥呢?和经济不平等又有何关系?让我们从Piketty原书的论述说起。
前面我们讲过,Piketty认为,资本总量会按回报率r增长,国民总收入会按g增长,因为r>g,所以会造成相对国民收入的资本总量恶性增长。这个论述的问题,不仅在于没考虑资本家的储蓄/再投资率s_c,还在于,资本总量,那是个总存量的概念,而国民收入,是个流量概念。拿存量和某时间段的流量相比,多少有点莫名其妙。更加合适的做法,应该是把每年的国民收入拿出来具体考察,看看其中归于资本家的是多少,归于劳工的又是多少,这个比例又如何变化。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假定经济体内的总人口不增长,劳工供应总量不变。按照Piketty的说法,随着不断扩大再生产,资本总量供应会越来越多。但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竞争性市场,各种资源定价由供求关系决定。如果资本总量供应越来越多,单位资本的回报也会随之下降。
比如资本是房产,回报是租金。可供出租的房子多了,而人口没增加,租金只能下调。又比如资本是机器,回报是产品利润,机器多了,生产的产品多,价格也会降低。
另一方面,对劳动力来说,如果供应总量不变,但资本在增多,则劳动力会相对稀缺。因此工资会抬高。
这都是常识。
但这时问题出来了,在资本(机器,房产)增多的情况下,资本家获得的资本回报总额和劳工获得的工资回报总额的比例,如何变化?
这个问题就难判断得多。每个劳工工资提高,所有劳工的总收入肯定提高。但资本方面呢?单位资本回报降低,但资本总量又在增加,两个数乘起来,总回报可增可减,和劳工阶层的总工资收入的比例也可增可减,还有可能不变。
替代弹性的概念就是描述这问题的。
如果资本总量增加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后,资方总回报和劳工总工资比例保持不变,则替代弹性等于1。如果资方总回报的增长比例超过了劳工总工资的增长比例,则替代弹性大于1。如果资方总回报的增长比例落后于劳工总工资的增长比例,则替代弹性小于1。
举个例子。某个工厂,原有100台机器,雇了100名工人。每台机器每天生产100件商品,每件商品售价2元,但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为1元。而工人每天工资是60元。
因此,每件商品销售获得的利润为1元。这也是该工厂生产所创造的附加值–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差值。
对该工厂来说,每天总产量为100×100=10000件商品,销售总利润是10000元。给工人发放工资总量为60×100 = 6000元。剩下的是资本家的回报=10000-6000=4000元。该厂资本家总回报和工人总工资比例为4000/6000 = 67%。
然后工厂主觉得利润不错,决定再购入10台机器,扩大生产。这时总机器数量变为100+10 = 110台,增加10%。工人还是那么多。每个工人干的活多了,所以工厂主为防止工人跳槽,不得不加工资,假定每人每天多给两块钱,工资变为60+2=62元。
所以这时工人总工资增加到62×100=6200元。因为工资提高,工人没有跳槽,因为机器增多,每天产量增加为110×100=11000,即比原先增加一成。问题来了,现在每件商品利润多少?还是一元?
肯定得有所降低。因为不仅这一家工厂会扩大生产,所有的工厂都会有类似的策略。所以全社会该商品总供应增多,价格和利润不得不降低。但利润具体降低多少,很难判断,和各种复杂的经济,市场状况有关。我们先假定一个数值,看看会发生什么。
假定每件商品的利润从1元降低到九毛四,即0.94元。
此时,销售11000件商品的总利润,不再是11000元,而是 11000×0.94 = 10340元。发工资后,还剩下
10340-6200 = 4140元,归资本家。这时资本家总回报和劳工总收入比值是4140/6200 = 67%,和以前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资本家决定扩大再生产10%后,虽然他的回报从4000增至4140,但劳工总收入也从6000增至6200,二者增加比例一样,资本家在收入分成方面没有占到更大优势。
按照我们前面的说法,用经济学专业术语来讲,此时替代弹性为1。也就是说,资本家总获利增长的比例,和劳工总工资增长的比例相同。
但是,难道那个九毛四的利润不是我们自己设的吗?如果扩大再生产后,每件商品的获利高于九毛四,则资本家总回报会超过4140元。比如,我们假定每件商品获利为九毛五,则通过同样的计算,资本家总回报增长为4250元。这时工人总工资仍然为6200元,所以资方回报和劳方总工资比例为 4250/6200 = 68.5%。高于刚才计算的67%。也就是说,资方在收入分成中占了优势。前面说过,这种情况下的替代弹性大于1,具体该怎么计算?
为计算替代弹性,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考虑两点。
扩大生产后机器总量增多,劳工不变。所以要知道资方总回报与劳工总工资比例的变化,可以先计算机器(资本)总量与劳工总量比例的变化。
工厂里原有工人100人,机器100台。所以机器与人比例为100/100=1。扩大生产以后,工人总数不变,但机器总数变为110台,机器与人的比例为110/100 = 1.1。所以,机器与人的比例,扩大生产后是扩大生产前的 1.1/1 = 110%。
然后,扩大生产后,劳工工资提高,每台机器生产的商品总数不变,但利润降低,这说明相对单个劳工的工资,每台机器从其为资本家获利的角度看,变得“不值钱”了。这种“不值钱”,会抵消机器总量增加的效应。所以第二步再计算每台机器为资本家带来的回报,与每个劳工获得的工资的比例变化。前面的例子,扩大生产前,每天每个工人工资60元,资本家总回报为4000元,平均到每台机器,为4000/100=40元。所以每台机器为资本家赚的利润,与单个工人的工资比例为40/60 = 0.67。扩大生产后,工人每天工资变为62元,资本家总回报增长为4250元,但机器总数为110台,所以每台机器为资本家产生的回报降为4250/110=37.64元,与工人工资比例更加降为38.64/62=0.623。所以,每台机器为资本家带来的回报,与每个工人工资的比例,扩大生产后是扩大生产前的0.623/0.67=93.48%。
很明显,1和2中的两个比例,代表了两种互相抵消的不同效应。他们的乘积,正是劳资双方在总获利中分成的比例变化。事实上,这二者乘积为
110%×93.48%=1.028。
或者说,资方与劳方分成比例,扩大生产后比扩大生产前,增加了2.8%。这正和前面计算结果一致。因为先前我们的计算是,扩大生产前,资方总分成是劳方的66.7%,之后升为68.5%,增加量正是(68.5-66.7)/66.7 = 2.8%。
这事情和“替代弹性”有何关系?特别是,从哪里体现出来了“替代”?经济学上,可以将前面2中提到的资本(机器)的相对(于劳工工资)“不值钱”,看成1中提到的资本总量的上升(相对劳工人数)的原因。也就是说,资本的相对低价,造成了资本对劳工的“替代”,资本家宁愿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员工。如果替代弹性高,则少量的资本降价就会导致较多的劳工被资本替代,反之,替代弹性低,则意味着较多的资本降价也只带来较低比例的劳工被资本替代。因此,资本降价时,高替代弹性对劳工不利,低替代弹性对劳工有利。
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商品利润下降代表着资本更“不值钱”,这和房屋租金下降代表房子本身不值钱一个道理。如果替代弹性为1,则商品利润降到九毛四,造成的后果是工人总数虽保持为100,但机器总量增加至110,但按扩大生产前的比例计算,此时“本该”有工人110人。也就是说,10个工人被替代。
而在后面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商品利润仅下降到九毛五,就造成了同样的机器总量增加,即10名工人被替代的情况!
那么替代弹性的值到底是多少?是前面1和2中计算出的两个比例,先取自然对数,再求比例,然后取相反数。即
e = -ln(110%)/ln(93.48%)=1.41。
这里涉及到一些数学,笔者不再解释,基本能理解前面所说的“替代”之含义即可。
再考虑一种情况。反过来说,如果扩大再生产后产品利润下降比较大,例如,降为九毛三,又会如何?这时,产品总利润变为11000×0.93 = 10230元,给工人发工资6200元后,资方利润仅剩4030元。所以资方总回报和劳方总工资比例降为4030/6200 = 65%。比起扩大生产前的67%,劳方占了优势。
这时的替代情况如何?很明显,资本利润需要降到九毛三,才导致10名工人被替代。说明替代强度较低,替代弹性小于1。按前面同样的计算方式,得到的替代弹性值为0.79。
真实世界的替代弹性是多少呢?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美国经济学家,前参议员Paul Douglas早在1927年就发现,无论经济规模如何扩大,美国国民收入中,劳工部分占比长期稳定于70%。根据我们前面的说明,这表明,替代弹性的数值就是1,因为不断的扩大再生产,没有造成劳资双方中任何一方的优势。
为解释这个现象,Douglas和另外一位数学家Charles Cobb合作,提出了著名的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这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标准模型。
但是,近年来,有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出现了劳工收入占比滑坡的现象。把具体数据代入一些模型经过测算发现,对应的的替代弹性数值大于1,很可能达到1.2。这说明,可能劳工在利润中的分成随着生产的扩大发生了减少。这样的结果,为“收入不平等”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本公微专门关注美国政治经济话题。本人为理科生,语死早类型,除了干货,无以奉献。欢迎大家搜索“北大飞”,或点击屏幕右上角图标进入菜单选择关注。
上一部分科普了替代弹性的概念。我们提到,替代弹性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在于,替代弹性的大小,代表了在资本回报率降低情况下,资方和劳方总收入比值的变化。在标准的Cobb-Douglas劳动生产率模型下,替代弹性等于1,此时虽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 …
原图 https://twitter.com/FlavoryCofean/status/1320640358322073600 我在今年2020年7月份左右时,在品葱转发过NYT(纽约时报)一篇对新疆维吾尔族劳工转移计划的调查报道。 …
知乎用户 Kevin 发表 我自己是研究政治哲学史的,平时做的主要是分析文本。我从对文本做分析的角度,来说说这篇访谈里的一个点。 我不知道大家读访谈完整版的时候,对于访谈的内容,有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断裂感。但至少我自己第一遍在粗粗扫读的时 …
《胡锡进观察》公众号到底谁在运营 正文 1 有资本的影子 从一个投诉截图说起 12号《胡锡进观察》公众号发了一篇以胡锡进口气写的文章,文章结论就是,人不能有与法律和道德严重抵触的坏毛病,应该清心寡欲,不贪恋钱财。这点是现实主义认知,所有人都 …
知乎用户 李子安 发表 我还在菲亚特集团当实习生的时候,有一个教我画图的师傅,是个 50 多岁的意大利大叔。 大叔的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但毕竟工龄 30 年、也赶上了意大利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所以收入不低。他老婆是家庭主妇,膝下一儿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