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欧洲再成疫情『震中』敲响全球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疫情反扑?怎么做好个人防护?
知乎用户 爆料咖 发表 国外疫情现状 数据更新至 2021.11.18 09:39 新增确诊国家 欧洲多国新增确诊 国外疫情实时播报 11 月 18 日 05:51 捷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 2 万例 11 月 18 日 05:41 美国食 …
看到两位大佬
都提到了用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家的数据预测新冠死亡人数是不合理的,我也来提供一些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模型供大家参考吧。
把结论放在前面,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医疗资源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用这些发达经济体的死亡数据来直接推算中国的数据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上图的 x 轴是人均 GDP,y 轴是超额死亡人数除以确诊病例数(暂时定义为潜在死亡率),因变量自变量都取了 log10。其中确诊病例数用的是今年 1 月 3 日开始的 11 周的数据,超额死亡用的是今年 1 月 17 日开始的 11 周的数据,人均 GDP 用的是 2019 年的数据,样本量是 159 个国家和地区。图中标的红色三角从左往右依次是印度、越南、马来西亚、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拟合出来的结果还是挺好的,R 方有 0.79。
按照这个模型,人均 GDP 每翻一倍,潜在死亡率就会缩减为原来的 37%,中国的人均 GDP 是新加坡的 1/6,那么中国的预期潜在死亡率就会是新加坡的 13 倍。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发达经济体也有可能因为检测能力特别好,所以确诊人数占实际感染人数的比例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导致发达经济体的潜在死亡率被低估。所以为了排除这个假设我又拟合了一个人均 GDP 与平均阳性率的线性回归(同样两边取对数),用的是截止 4 月中旬各个国家(地区)今年公布的所有阳率数据(基本上都是 Q1 的)。
从上图可以看到人均 GDP 和阳率是具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的。我们知道,阳率越高,就代表着有越高比例的人没被检测出来。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发达经济体的低潜在死亡人数并不是因为他们被检测出来的确诊病例比例更高。
此外,还有另一个假设:发达经济体可能因为疫苗接种比例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导致潜在死亡率低,而中国的疫苗接种数据虽然没一些发达经济体高,但是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以这也有可能导致中国的潜在死亡率被大大高估。
同样,我们上线性回归。(这里接种数据用的是去年 12 月底的)
看起来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发达经济体确实接种率更高,那我们控制一下变量好了。
这里截图红框中的区域(疫苗接种率在 60%-85% 区间)人均 GDP 和接种率基本没有相关性。对这个区域单独拟合,斜率下降到了 1.9,调整 R 方下降到了负值,这个模型我就不截图了。
我们用这个区域的数据(一共 64 个国家和地区),重新做线性回归。
我们可以看到控制变量之后,因为这个训练集损失了大部分左边的数据,斜率下降到了 - 1.08,R 方也下降到了 0.58,不过这个 R 方还是能看的。那么新的模型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基于这个新的模型,人均 GDP 每翻一倍,潜在死亡率就会缩减为原来的 47%(原来是 37%)。也就是说,即便忽略中国和新加坡疫苗接种数据的差距,中国预期的潜在死亡率也依然是新加坡的 7 倍。
我一向主张直面真实的数据和权衡,而不是试图「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个数据的推导过程是有点问题的。
首先,用日本和新加坡 2021 年四季度之后的数据来推断中国是不妥当的。日本和新加坡并不是从 Omicron 开始才开始放弃清零政策的,而是很早就试图通过限制令和新冠进行共存。而新冠最大的问题就是「短痛」很严重,就是在开始指数传播的期间,会加速大量本身已经很脆弱的人群的死亡——在 2021 年 11 月,卡明斯爆料英国首相约翰逊对封城的抵触:男性死者中位数年龄 81,女性死者中位数年龄 85,『这可是高于预期寿命,那就谁染新冠谁长寿好了。』——这是约翰逊的原话。
当然,这主要是说明了首相大人不懂统计。其实这个数据说明的是,新冠对加速高龄人群的死亡是更有效果。而因为其高传染性,所以必然在传染的初期会有集中死亡的现象。在共存几个月之后,则会慢慢的恢复到之前的样子。
现在「共存」和「清零」之间的争议,绕过这前几个月的混乱和挤兑不谈,直接讨论稳态之后怎么样,这个还是有问题的。所以用新加坡和日本稳态之后的数据,来作为「亚洲」的代表,推断中国的情况,说服力不够。
其次,香港破防是因为 Omicron,所以可以用香港的数据来考察本身有一定合理性(不考虑香港和内陆医疗资源的情况下),但是推导的过程还是太过于粗糙。
例如香港 80 岁以上死亡人数中接种两针科兴疫苗的是 a(493),香港 80 岁接种两针科兴的人口比例是 b(28%),香港 80 岁以上人口是 c(40.18 万),那么香港所有接种两针科兴的人口数量是 b*c(11.2 万)。那么,对于八十岁以上接种两针科兴的人口的死亡约是 a/(b*c)(0.0044),再乘以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人口数量是 d(3774 万),就是假设所有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人口都仅接种了两针科兴,那么死亡人数就是 (a *d) /(b*c)= 16.55 万(见下表)。
这个等比放大只能说是一个数字游戏。因为梁的这篇文章就声称,是因为人口结构不同,所以用香港直接等比放大,会造成严重的死亡人数高估。但是他在这里也是等比放大啊!打疫苗的人和不打疫苗的人不是随机的,中国香港和内地都是如此。高龄有基础病的高危有不少没有打疫苗,而疫苗对这批人的保护能力本身就是更低的。所以假定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人都接种了两针科兴,那么死亡人数也不会仅仅只有 16.55 万。
然后在接下来的预测中:
中国 4 月初的疫苗普及率是两针超过 88%,三针超过 50%。未来应该较快可以达到两针 95% 和三针 60% 的水平。假设这是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水平
怎么能假设「这是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水平」呢?现在中国的高龄人群接种就是不足的。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截至 3 月 17 日,在 60-69 岁、70-79 岁、8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完成接种一剂次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88.8%、86.1%和 58.8%;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86.6%、81.7% 和 50.7%;完成加强免疫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56.4%、48.4% 和 19.7%。
我就用梁的表格,忽略是否打疫苗所体现出来的异质性,按照卫健委的这个数据来『等比放大』的话,那么仅仅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总死亡人数就在 567,837 左右,也就是六十万人左右。80 以上的老人总共 3774 万,这就是在几个月内,要承受 80 岁以上老人 1.5% 左右的死亡率。
疫苗覆盖率现在真的还是太低了。
后面的政策建议,里面有很多都挺好,比如:
尽快提升老年人第二、第三针的接种率,适时切换到防死亡政策,避免经济长期停摆。
利用人口大国的优势,统一协调医疗资源,来弥补局部的医疗资源的不足。
总之,这篇文章说的两个点,一个是考察死亡率,要注重年龄结构,大陆相比中国香港要年轻一点;二是打疫苗很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这些都是很不错的,确实是缓解疫情的根本措施。但是这个数据推导的过程,还是有待于打磨。
啊,好数字。
美国已经仰卧起坐式躺平两年了,理论上早就应死尽死了。
结果 2022 开年三个月,死了十五万。
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骤然开放,死亡人数乐观估计只有美国四分之一。
我们中国的数学(划掉)医学水平真是太厉害了!
Ps:要从美国新冠死亡统计标准玩文字游戏的,去跟这两年来占美国总人口死亡五分之一、共计一百多万的超额死亡玩去吧,你看那一百多万具尸体认不认可你。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专门把梁建章的《用香港和全球数据预测 Omicron 致命性》论文看了几遍。
梁建章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携程网创始人。
我本来以为会像看张朝阳的物理课那样,可以看到一篇精彩绝伦的算法和数学建模的文章。很遗憾,梁建章这篇论文里面仅仅用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
看来复旦大学的计算机系博士比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
也许梁建章当携程 CEO 久了,专业知识早忘光了。可张朝阳当搜狐 CEO 更久,登山、泡妞,妥妥的中国互联网教父,专业知识也没落下。
梁建章的预测是一个预设立场、预设结论的推导过程,目的就是为了给 “与病毒共存” 提供舆论支持。可以说是一个隐藏的不太深的 “共存派” 观点。
梁建章是上海人,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博士。他创建的携程网总部在上海,携程网是做什么的?旅游、酒店预订。
上海是 “共存派” 的大本营,携程网更是受疫情管控影响最大的互联网平台之一。换谁是携程网的 CEO 都不可能会支持 “清零派” 的路线。再清零下去,携程网还在不在是一个问题。
我们对梁建章论文的每个章节,逐个分析一下。
一、以奥密克戎来分析整个新冠病毒疫情趋势显然是荒谬了
梁建章以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疫情数据推断,这波奥密克戎造成死亡和感染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基本已经接近尾声。这个统计数据确实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新冠病毒不仅仅只有奥密克戎。
就是说,如果我们拿德尔塔来分析疫情走势,可以得出现在德尔塔疫情已经基本结束的结论。然后跟大家说现在可以解除疫情防控,恢复到 2019 年的状态。肯定有人说分析的人是傻子。
那拿奥密克戎疫情趋势给整个新冠疫情下定论,他们不是傻,他们是坏。
实际上,新冠病毒从 2020 年当现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突变。
目前传播能力更强的奥密克戎 XE 疫情也开始出现了。
病毒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病毒突变,不是为了让人患病,而是其自身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不存在每一种病原体都是 “越流行,致病力越下降、病人症状越减轻” 的规律。
如果我国全民感染,感染这么多人以后,新冠病毒将获得大量机会继续突变。
二、用香港和其他国家数据来预测新冠死亡人数可信度问题
根据中国香港卫生署的最新数据,这波 Omicron 疫情(从 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2 年 4 月 13 日)累计死亡人数 8735 人,占人口比例 0.12%。
按照香港的死亡人数,等比例放大到全中国的人口(内地的人口是香港 191 倍),内地就会有 167 万人的死亡。
而梁建章用香港、新加坡、日本和越南的数据预测中国内地因新冠去世的死亡人数为 15.3 万。
167 万和 15.3 万这两个数字相差一个数量级。
梁建章在这个用了统计来做预测。但统计的方法是要有足够多的采样点,否则结论通常都是不成立的。
因此拿香港数据来预测整中国显然比拿广州预测整个广东省的误差还要大。
另外一个问题是仅仅用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年龄和疫苗几个维度来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上医疗资源 (比如病床数)、人口流动速度、纬度、年平均气温等维度。
自从疫情爆发后,内地和香港为开放通关,香港人基本被隔离在香港区域流动性很低。
新加坡、日本医疗水平很高,医疗资源也很丰富。
越南、新加坡都属于热带地区。新冠病毒对高温布耐受。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寒带地区,有利于病毒传播。
从这些维度来看,梁建章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很大的争议。
疫情发生到现在美国死亡人数已经超过 100 万。
新冠病毒疫情,不是死的数字,而是活的生命。
哪怕是最低数值的几万,难道在资本家眼里,那些人都不是命?
作者: 青陆
ID: qinglu2000
很多人没明白最近这些学者的这波立论用意在哪,于是总觉得这种和暴论没区别的言论发出来是徒惹人笑。
实际上大家都没懂这波自由派和共存派的操作。
他们先通过主动扩散疫情的方式,给清零极限施压,不断逼迫共存,给自己的暴论营造最基本的舆论基础。
然后抛出无端乃至暴论式假设,对于 “共存” 结果给出一个非常极端甚至离谱的安全数字。
然后,倘若你坚持不共存,那么他们就可以拿着这个论点直接当做 “论据”,攻击你不肯面对现实,昏庸无能,刚愎自用,是真正迫害百姓的元凶。
然而倘若你真的共存了,结果死亡人数超过这个数字(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他们同样直接可以论点变论据,攻击你工作不力,管控无能,罔顾人民生命安全,是真正迫害百姓的元凶。
无论怎么做,最后都能在他们嘴里变成政府迫害百姓。双赢,他们赢两次。
更直白的说,他们现在立的所有暴论式论点,并不是和大家真的来探讨的,而仅仅只是作为将来攻击政府的 “合理论据” 的。
这是自由派以及南方系媒体这三四十年以来一直惯用的手法。
携程因为疫情,受到了极大冲击…
梁教授等不及要共存了!
以下数字过于真实,基于真实数据推算,心脏不好勿看:
首先记住一点:梁是 x 程旅游的创始人!
**如果没有 “新冠”,**世界每年会死多少人?
如果没有 “新冠”,根据数据统计:
17 年世界死亡:5693 万,死亡率 7.5%;
18 年世界死亡:5762 万,死亡率 7.5%;
19 年世界死亡:5839 万,死亡率 7.5%;
按照没有新冠算;
20 年世界死亡:应该是 5900 万,死亡率 7.6% ;
21 年世界死亡:应该是 5900 万,死亡率 7.6%;
而真实的 “新冠” 世界呢?
20 年世界死亡:6859 万,死亡率 8.8% ;
21 年世界死亡:6900 万,死亡率 8.8%;
数据来源:https://deadorkicking.com/
两年时间,超额死亡了 1800-2000 万人,其中在有了疫苗的 2021 年,死亡率并没有下降…… 当然这里面,不全是新冠直接致死的,但因为新冠免疫力降低而死,因为医疗资源挤兑而死,因为新冠后遗症而死,这些死亡,真的就和新冠没有关系么?
柳叶刀的报告也提出这样的观点: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报告的新冠死亡人数为 590 万,但在此期间因新冠大流行导致的全球超额死亡人数可能高达 1820 万,这一数字是官方统计数据的 3 倍以上。
在天天鼓吹,“奥密克戎 = 大号流感 = 最佳疫苗” 之后,你猜这个死亡率下降么?在美国,仅仅前六周,超额死亡人数就将近了 12 万人……
在天天鼓吹,“奥密克戎 = 大号流感 = 最佳疫苗” 之后,你猜这个死亡率下降么?在美国,仅仅前六周,超额死亡人数就将近了 12 万人……
如果这个数据换算到中国会怎么样呢?
我们人均医疗资源只有美国不到 20%(死亡率提高 2 倍),
我们并没有人均经过 2 轮病毒的洗礼下 (死亡率再高 2 倍),
我们的人口是美国人口的 4 倍的情况下 (死亡数再高 4 倍),
不考虑病毒变异,简单算算:
2 万人 * 4 周 * 2*2*4=128 万 / 月
看看护士,共存得利的都是哪些人?梁的屁股你还不明白吗?
旅游、出行、定酒店、火车票 / 机票、保险等等,都需要人们能够四处跑。携程才可以生意兴隆,而疫情防疫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自然会导致旅游业的大幅度下滑。
为了自己的利益,拿人民的生命安全当儿戏,甚至梁不惜编造一些数据出来,其人其心可诛!
对于说防疫影响收入经济的,看看美国共存的社会环境中的统计数据。资本家对于感染新冠的人,定义很清楚——高概率的废人。
更新———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甚嚣尘上的共存言论,更离谱的还有共存挽救经济,抗疫导致衰退,真照这个逻辑,美国现在的经济不应该是衰退了 8%,而应该是增长了 8%。
共存到底和经济什么关系,美国人心知肚明。
美国的出口降低了 5% 左右,进口增长了 20% 左右,工业能力即将彻底瘫痪,谁说共存还能开工的?
美国国内的投资更是大幅下降了 30%,谁说共存的营商环境就会好起来的?
相关报道比。比如美国人自己是这么说的:
The natio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clined at an annualized rate of 1.4% between January and March in an abrupt reversal of the prior year's strong growth.
…It was a marked slowdown from the 6.9% growth pace recorded in the final quarter of last year.
日本人是这么说的:
米商務省が 28 日発表した 2022 年 1~3 月期の実質 GDP(国内総生産)速報値は、年率換算で前期比 1.4%減となった。
前期(6.9%増)の大幅な伸びから 7 四半期ぶりのマイナス成長に転じた。
做生意的商人讲流行病学,肝病医生和卫生部门官员讲经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梁建章的博士学位是经济学。
张文宏倒是医学博士。
一个是医学博士研究经济学,一个是经济学博士研究医学。
他俩可以并称新冠研究之双壁。
疫情以来,我一直遵守疫情规定,到哪里都循规蹈矩。而且但凡出差基本是在地方政府办公大楼,按说我很安全对吧
然后这次我出差过程中就在郑州被一例上海来的无症状给精准狙击了。
这位无症状从上海出来以后先飞广州再到郑州,还到了河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开会,跟省委成员班子有过时空重合
我同事因为前后脚出大楼成了密接,我们其他同事都变成了次密接
这是我们的全单位两年多来出差这么多次,第一次有人在政府办公大楼变成密接的。其他的同事最多就是碰上地方组织的封控而改为居家办公。
你问我为啥在这个问题下提这么一件事?这位精准狙击我们的无症状感染者,是携程的一位高层级副总
我预测这人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可以救几百万人的生命。
上海的数据虽然没有任何公信力,吉林的还是可以看看的,因为吉林的防疫是国家专家组参与的,不信国家,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吉林阳性人数累计也有八万了,其中只死了两个人,也跟上海一样年老有基础病。这个结果是建立在充分的医疗救助,免费,国家层面重视的基础上的。如果吉林也像上海一样累积数十万,或者像韩国一样累计数百万,那结果也不会好。
也就是说,感染新冠病毒,得到充分救治的情况下,病死率可以很低很低很低。如果你把全世界得新冠的一部分人,包括川普佩罗西女王查尔斯包里斯 nba 明星等有钱有权的人凑上十万,再看他们的死亡率,也是很低很低很低的。只有鲍威尔那样的才会死。
所以,即使中国放开了,有一部分人依然能得到充分的医疗资源,那这部分人的死亡率也会极低,包括梁建章。
普通人就不一定了。
台湾不幸去世的两岁小朋友,等了几个小时救护车。台湾没有封城,已经决定共存,那天才确诊几百例。
昨天一位外卖小哥因为救护车花了一个小时,车祸身亡。在另外的平行时空,没有封控的上海,救护车去拉梁建章们了,不知道小哥要等多久
梁博士的这篇文章,真的是颠覆了我的三观。我原本也是用 “简单按照人口倍数放大” 的方法,估算认为 Omicron 一波疫情大陆会死亡大概 167 万人。但是梁博士用 “15.3 万” 这个数字震撼了我,让我彻底认识到自己和博士之间的差距。论玩弄数字,我在地表,梁博士在大气层啊。
首先,梁博士认为 “简单按照人口倍数放大” 不正确,理由有三点:
第一、香港老人比例比中国内地高很多;
第二、香港的疫苗接种率偏低,尤其香港 60 岁以上老人的三针接种率不到 40%,而中国内地 60 岁以上老人的三针接种率是 56%;
第三、香港对新冠死亡的定义非常宽松,导致其中包括了相当比例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的案例。
我们逐条分析一下上面几点应该对 167 万这个数值进行多大的修正。
首先,香港的老人比例比大陆能高多少?我壮着胆子认为是 1.5 倍,应该很高估了吧。
其次,我不知道香港疫苗接种率是不是真的比大陆低,就以梁博士的说法,40% 对比 56%,也就是大陆高 1.4 倍。
最后,新冠导致直接死亡还是新冠间接引发其他基础疾病死亡,我觉得都是新冠导致的死亡,因此就壮着胆子不做修正了。
三条修正做完,那么大陆应该死亡 167 / 1.5 / 1.4 = 79.52 万人,离 15.3 万差远了啊!
等一等,我还忘了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先进大都市,而大陆除了能与香港匹敌的一线大城市之外,还有大量的二三线大中城市、大量的小县城、农村、草原,人均医疗资源比香港差远了,这又要导致死亡数字如何修正呢?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 79.52 万,咱们就偷懒取个整,算 100 万吧。
再等一等,累计死亡人数 8735 人只是香港从 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2 年 4 月 13 日这 3 个半月、大半波疫情的死亡人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年应该是有 12 个月的;就算 12 月不会疫情一直这么严重,但是按欧美的历史情况看一年两波疫情大概是可以有的。所以放开之后大陆应该是死亡
100 万 * 2 = 200 万 人 / 年。
结论,如果大陆放开,以香港的死亡数据推算,应该至少死亡 200 万人 / 年。
200 万人 / 年。
200 万人 / 年。
理性分析的文字写完了,接下来我要骂人了。
梁老板是携程的老板,携程是国内在线旅游平台行业的龙头。疫情这几年旅游行业不景气,大家都知道。携程的日子应该不好过,我也表示同情。但是你为了自己的日子好过,也不能昧着良心编造谎言来欺骗大家去送命啊?15.3 万,这样的数字你也能编得出来?我呸!
尤其是这篇文章末尾的那些核心结论:
适时切换到防死亡政策,避免经济长期停摆。
引导轻症在家康复,集中资源治疗重症
这都是什么 XX 私货?你不如直接说放弃动态清零、全体躺平算了。但是但是,为什么 15.3 万这个数字就能躺平,你的逻辑在哪里?你坦白说自己公司办不下去了、再不躺平就要垮了,我说不得还支持你向国家申请一点困难补助。你玩弄数据、编造谎言来欺骗民众、夹带私货,我就实在是受不了。
什么狗 X 博士,我呸!
说个数据大家自己分析
台湾 19 年死亡人口 17.5 万 20 年死亡 18.6 万 21 年死亡 18.4 万
台湾自己公布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到现在也没超过 1 千
台湾今年第一季度死亡人数我没查到 但查到的台湾今年 3 月一个月死亡人数是 18200 多人
大家自己分析吧 如果大陆放开共存 不说新冠死亡多少 只说一年会超额死亡多少。
从上海公布的数据……
他预测的肯定不准。
又是复旦。。。都培养了些什么人啊。。
只说一下日本数据,失真的数据可能仍得到一个趋势结果,但完全虚假的数据只会得到一个虚假的结果。
这是日本每年的人口统计。
2018 年前 9 月同比减少 17.7w
2019 年前 9 月同比减少 19.3w
2020 年前 9 月同比减少 40.9w
2021 年前 9 月同比减少 64.4w。
2019 年 10 月 - 2021 年 9 月,日本两年多死了 60w+,即便考虑到自然增加的死亡人数,粗估估 50w 人以上还是有的。
而去年 9 月时,官方这一年半的新冠死亡数据是 1w6+。
仅仅过去了 6 个半月,现在统计的的新冠死亡人数是 2w9。
猜猜 2021 年 10 月 - 2022 年 9 月的死亡人数。
一个完全虚假的数据得不到有意义的结果。
新加坡共存后的新冠数据: 新加坡人口仅仅 570 万,去年大约是九月份实施戴口罩,打疫苗,禁止聚餐等严格条件下上共存,结果是六个月感染恰好一百万,死亡近一千二百人,平均每月死近二百人。
而今年奥密克戎泛滥的二三月份,新加坡两个月死亡四百人,恰好一月二百。
中国人口是新加坡的约 250 倍,同比换算就是如果中国和新加坡一样搞共存,那就是半年要新冠感染两亿四五千万,死亡三十万。然而的然而,中国人均医疗资源远远不如新加坡这是不言自明的,往少里说,半年新冠死个二百来万叫 “正常 “,要仅仅死一百万那已经算是 “侥幸”,往多里说,半年死个三四百万那都不是没可能,还 “最多死 15.5 万”?这是怎么算的账?
中国正常情况半年死亡人数是五百来万,一旦放开新冠,要面临同期死亡人数暴增几成甚至翻番的风险,这是什么样的惨剧?有什么能比几百万,上千万条人命更珍贵?
之前关于人口问题,我觉得梁建章虽然是携程的老板,但是确实是从学者角度出发来呼吁的,没有什么私心。
但是这次这个预测,就数据离谱到让人没法说了。
大陆人口是香港的 200 倍,香港死亡 1 万人,大陆死亡 3.7-15 万人?我知道携程因为疫情封控受了很大影响,但是也体面点吧。
别说香港,就算你说学数据最好的新加坡,也不可能才死 15 万啊。
我虽然因为个人利益支持清零,不反对宣传共存,但是我反对欺诈。
这个我会,真放开死亡人数爆炸,无外乎三种原因: 体制不行,体制不行和体制不行。
所以随便预测就完事,反正又不用担责任。
香港才 700 万人口,而且人均医疗比大陆高多了,其近四个月死掉快一万了,大陆人体质就特殊么???
大陆人口是香港 200 倍,假如彻底放开,中长期死亡人数超越香港几十倍都不夸张。
现在那些所谓专家学者,还有所谓的媒体,对将来还没发生的事百般渲染,制造恐慌。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次生灾害视而不见。说白了只是别人的口舌而已。
香港再拉胯,现在疫情已经逐渐结束了。病例跌到几百一天,社交限制措施逐渐解除。通过接种真正有用的疫苗加自然免疫,除非有新的特别厉害的变种,否则香港可以跟外国那样,逐渐回归正常日子了。
我们还是继续走有一例就直接封整个小区 14 天的科学路线吧。
其实你不是住高密度社区,你被感染的可能性可以无限接近于 0。
你和家人跟外界唯一的联系可能就是物资采购。而固定帮你采购的人员,如果每天做核酸和抗原,然后做好个人防护,被感染的可能性极低。
然后物资上有可能沾染病毒,这些可以通过清洗、紫外线灯、酒精,和一定的放置时间消杀病毒。病毒也要一定的量和活性才能感染。
假设你购买的物资拿回来,要你家司机在院子里穿着全套防护服,能用酒精的用酒精,不能用酒精的,用水冲洗。然后紫外线灯照射。然后每天你家保姆,做好环境消毒。然后不光是你,你家邻居都是如此。
小区物业也处于封闭状态,物业工作人员不缺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就是苦点,天天守着不跟外界交流,无非就是多发点钱。
总之,你所在的小区,如果密度低,物业负责,邻居都有一定实力,大家都把防疫当回事,你还真可以做到在疫情中心不被感染。
至于你要是能力更大一点,能有预留病房。家里备着呼吸机,甚至专职的医疗和防疫人员。那你被感染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就是 0。
所以本质上新冠,也是一种 “穷病”。这个“穷” 不光是个人,还包括你所在地区是不是“穷”,比如医疗机构有多少,医疗人员有多少,地方财政有没有余力等等。甚至你还能细分到,医疗机构的设备差异,医疗人员的素质差异。虽然都是白衣天使,治病救人都很伟大。但是你说一个地级市的医生护理人员,有多少能进顶级三甲。差距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任何把广义数据拿来分析是毫无意义的,还不谈这个数据是不是有疏漏。
只有大家都承认了,阶级的客观存在,不同地域的客观差距。然后再来分析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才是有意义的。
反对这种预测,内地和香港医疗差距很大,我们不是医疗资源很充足,只是个别地区爆发可以调其他区域的去支援,如果全面爆发,内地还有很多人用不起新冠药品,医疗资源会严重短缺,医疗挤兑造成的各种慢性病死亡率会非常恐怖,加上反复感染,可能要数年才能最终结束,整个死亡率你想想会有多少,根本不是你说的这个数,我估计会高一到两个数量级!
所以千万别放开,不知道你说这个话的意图是什么?是鼓吹放开,让我们牺牲掉这些人?
要不梁先生先当这 3 万人中的一员?
作家笔头一动,一粒沙重似一座山
“学者” 嘴巴一张,三万命轻如三张纸
太乐观了,就中国现在的铁路网物流效率,如果躺平,死亡人数上 1000 万用不了 1 年。
今天早上新闻说的奥密克戎 80 岁以上老人感染后死亡率可能超 10%,中国 1940 年以前生人的人,正是 49 年解放时 20 岁以上的建设一代。他们年轻时经历过饥荒运动,很难过量饮食,对于人的寿命提升是有好处的,但是各种劳动损害也非常严重。
今年是 2022 年,民政局 2018 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上说 2007 年中国 65 岁以上的老人约有 1 亿 636 万人,按照中国 2018 年测算平均自然死亡率数据是万分之 7,15 年也就减少了 107 万左右,就算疾病等导致这个数字增加 10 倍,中国现有的 80 岁以上老人也有 9500 万。
9500 万的百分之 10,950 万人,谁在说躺平你就大嘴巴抽他,往死里抽。
香港是发达经济体,每十万人重症监护室床位 7.10,中国大陆这个数字是 3.6,几乎只有香港的一半。
如果梁先生认为香港数据可以套到中国大陆,请给大陆筹集 50000 个重症监护室。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怪内地网民冷嘲热讽了。
之前未成人不被允许打游戏的时候,有个梗叫:
“你们现在不帮我们说话,等你们未成年了,看谁帮你们说话”
这句话看似非常滑稽,但是其滑稽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不会变成未成年人。其核心的思想恰恰是对的:如果你在社会里,对其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那就不要指望其他人关心你的利益。
别忘了,开放共存意味着让几十万老年人去死。那么,等你老了,谁来帮你说话?
你不会未成年,但真的会老。
一个模型想要有效模拟现实,得考虑假设是否贴近现实。而这个估计基于的假设是偏差非常大的。
第一个,新冠的死亡率与医疗资源是否挤兑有关。当医疗资源充足时新冠的死亡率很低,可以勉强用未接种流感疫苗人群的流感死亡率来模拟。当医疗系统被击溃时,新冠的死亡率无限接近于住院率,除上海外是接近重症率,上海是接近肺炎发病率。
第二个,中国的医疗资源不均衡。二三线城市哪怕没有疫情,有些科室的床位都是常年爆满的。很有可能北上广深医疗系统还没有吃紧时,三四线城市医疗能力就吃紧了。很有可能会出现病毒版的农村包围城市。
第三个,卫生习惯差异。香港人的卫生习惯可以比肩发达国家了,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可还没有建立手卫生习惯呢。我相信大部分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真想避免感染,能做到出入消毒,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碰任何东西都会有手消毒的习惯,但是农村不行,甚至可能很多城市人口都做不到,因为这要求人有基本的微生物病原体知识,且能真正的意识到微生物病原体的危害。中国有多少人求医问药靠的是朋友圈,而不是真正的医学卫生知识?
第四个,产业结构不同。香港以金融业为经济发动机,这个行业没有那么大的人员聚集需求。实际上,在美国的金融业从业人口,除了少数一线必须接触客户的员工,到现在为止也很少去办公室工作的,我们公司现在只要求一周去公司一天。但是大陆有大量的实体经济。工业产业想发挥效能,必须人员聚集。香港受制于行业结构,病毒是不可能感染到全香港的,但是在大陆,病毒有这个能力。病毒只要感染了工厂里的一个人,它就可以感染工厂里的所有人。这会让老年人等高危人士躲无可躲。
第五个,新冠死亡率不仅仅和年龄相关,还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相关。这其实和第四点产业结构有些类似,因为经济能力与行业密切相关。新冠不成比例的伤害了美国的贫困人口。美国人喜欢用族裔问题掩盖经济上的不平等,非裔与西裔的相对其他族裔非常高的死亡率实际上说明的就是贫困人口面对新冠的脆弱性。
每个模型都有它自己的假设和限制,当人们利用模型去做预测的时候,必须清楚模型有什么限制,并且明白自己可以接受模型限制带来的风险。
我想问,假设大陆有香港的条件,来计算新冠会造成大陆会死多少人,造成的实际结果偏差会由谁负担?肯定不会是由精英人士和他们的近亲属负担。真要疫情泛滥,有些人是可以自己躲起来让病毒找不到。对于高收入行业从业人士,他们不需要去办公室就可以完成职业要求,再加上国内发达的物流业,他们买菜都可以足不出户,他们是可以完美的躲避病毒的人。但是必须出门工作的人呢?你们能躲过瘟疫吗?
每一个嚷嚷着再封控不让出门工作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件事,现在出现疫情,你不工作有大量的人也不工作,你不会担心感染你在意的人,但是当你不得不出门讨生活之后,且要面对真实的泛滥的瘟疫的时候,你要面对的是只要稍有不慎,你就是把瘟疫带给你在意的人的元凶。
欧米克戎在美国造成的死亡已经比德尔塔要多了,而这里的高危人群早就习惯了躲避瘟疫,社交孤立等一系列防范措施。养老院已经很久都不让人探视了(让探视的基本上老人都死绝了)。我希望大家能明白,死在欧米克戎手里的人,他们是躲了两年,躲过了 alpha,beta,delta 等一系列可以杀死他们的病毒,但是却没有躲过欧米克戎的人。大陆的老年人、慢性病人,有没有美国这些幸存的人的躲避疫情的能力呢?
疫情防控决策不是真空里的球形鸡,它是真的会死人的。死十几万人不算多,但是这个模型是基于非常不切实际的假设的。当我们天真的解除了封控,发现死的人数十倍于预测的时候,推出这个模型的人可以很无辜的表示我是有假设的,只是我的假设不切实际而已。学术探讨,我没有任何责任。
但是对于真正背负了这个决策后果的人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
估计少了,目前内地的疫苗接种率其实并不高,或者只有上海这样?
我认识的上海居民里面,一针疫苗没打的都有一半了。
奥密克戎对于一针没打的人来说,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封也不是不封也不是,挺难的。
这个数字会不会过于保守?
后来一想,标题标明是 “因新冠” 三个字,又觉得这个数字好像有点夸大。
第一,他推算方法是用的病死人口 / 总人口。这是因为香港地区等同于我们最爱聊的躺平状态,也就是说在应染尽染的情况下,奥密克戎的破坏力得到了足够释放。
第二,香港计入冠病案例人数只占总人口 1/7。(之前我写过回答也做过相似的推算是科兴 220 万,考虑进去基本上是一致,因为疫情还不能说完全结束,但目前真的是尾声了)另外司马懿的答案比较纠结的就是这一点,所有老人打疫苗没错,但这个模型里面,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感染了。梁的 16.55 万,并没有问题。至于等比放大的问题,病死率和老年人口比例正相关,和接种率负相关,那反应到大陆的结果是要降低病死率的。所以梁自己说是过于悲观了。
第三,题目中推算结果是假设全人口 2 针接种率 95%3 针 60% 之后的情况。
第三,题目中的推算结果是在参照香港排除了与冠病致死关联度不大的部份也就是那 50%。
第四,人家文章的目的是对调整政策可能引起的死亡人数和医疗资源需求做比较准确的估计。
第五,分级整治完了医疗资源觉得有压力的看香港和越南部分,越南和咱们是不是一路货色么,那他一天二十万感染,我们怎么也得 200 万的能力吧!觉得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去看人口大国统一协调部分,真让你干正事的时候那引以为傲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你怎么不拿出来说了!这时候讲谦虚?实在不行,隔离老人半年,他们又不用 996,香港三个月疫情就扫尾,我们人均医护资源是他们一半,有序感染十个月可以吧,分批开放。这么多操作空间留给我们领导去发挥啊!梁告诉你开店人员成本是多少难道还得帮你进货排值班表吗?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mrna 相比灭活在放开状态下效果是病亡人口减半!!!性价比太高了
—————————————————————
梁建章原文如下
导读:本轮 Omicron 疫情在各国已经接近尾声,很多国家的死亡人数都维持在很低水平,但中国香港地区却在这波疫情中有 8735 人去世(截止 4 月 13 日数据)。针对这个数字,有人简单按照人口倍数放大来推算中国内地的前景,说内地如果学香港,死亡人数会高达 167 万人。这类分析恐有危言耸听之嫌,因为香港的老年人比例远高于内地,他们的疫苗接种率则远低于内地,此外,香港对新冠死亡的定义也远比世界卫生组织更加宽松。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依照香港分年龄段在不同疫苗接种组合下的死亡率,来推算内地在调整防疫政策之后可能出现的死亡人数。在达到两针 95% 和三针 60% 的疫苗接种水平情况下,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预测中国内地因新冠去世的死亡人数为 15.3 万。如果用其他亚洲国家的数据来预测,得出的死亡人数更低,大致在 3.7 万到 15.5 万之间。
过去两年,中国政府的防疫策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了极低的死亡率。但是,疫情进入第三年,病毒已经变异为致死率很低而传播力很强的 Omicron 毒株,使得防感染策略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更是不得不付出异常高昂的代价
抗疫两年多,在生命至上的理念指导下,我国果断执行了武汉封城等政策,短时间把感染数和死亡数降到最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防疫成就。
国家目前坚持动态清零的的防疫政策,但同时也需要对调整政策可能引起的死亡人数和医疗资源需求有比较准确的估计。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中国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的详细数据,来做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放松封控。有人说,有些国家的 Omicron 死亡人数并没有大幅下降。实际上,这是很多国家因为 Omicron 致死率很低而主动放松封控以后的死亡数字,换来的是社会生活逐步正常化。从最近的数据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大幅放松封控之后,死亡人数并没有反弹,反而继续下降。例如下图,是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的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图。
通过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在 Omicron 流行的今年前四个月,这三个地方的 Omicron 死亡人数从 1 月开始攀升,2 月底 3 月初达到顶峰,到 4 月初已经只有高峰时期的 1/4。其他国家的 Omicron 死亡趋势图也类似。由此可以推断,这波 Omicron 造成死亡和感染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基本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可以用这几个地方的本轮 Omicron 疫情数据,尤其是香港的数据,来分析和预测未来不同情形下中国内地的死亡数据。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表明,这波 Omicron 疫情的死亡数据是很低的。按照 WHO 统计数据,例如新加坡在 2022.1.1-4.14 期间,死亡人数累计 482 人,占人口比例 0.00823%;日本同期死亡人数累计 10432 人,占人口比例是 0.00825%。但是香港是个例外,其死亡人数比较高。根据中国香港卫生署的最新数据,这波 Omicron 疫情(从 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2 年 4 月 13 日)累计死亡人数 8735 人,占人口比例 0.12%。
于是有人就说,如果我们采用类似的防疫政策,按照香港的死亡人数,等比例放大到全中国的人口(内地的人口是香港 191 倍),内地就会有 167 万人的死亡。
但上述推导存在严重的问题。香港死亡人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香港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地方,老人比例比中国内地高很多;第二、香港的疫苗接种率由于宣传的问题偏低,尤其香港 60 岁以上老人的三针接种率不到 40%,而中国内地 60 岁以上老人的三针接种率是 56%;第三、香港对新冠死亡的定义非常宽松,只要阳性案例在收集日期的 28 日内死亡,就被列为新冠死亡案例,导致其中包括了相当比例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的案例。香港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陞也说 “约四成的新冠确诊死者与新冠病毒有直接关系…… 有两成难以分辨死因”,据此估计约五成的死亡与新冠病毒有关。因此,非常有必要按照年龄和不同疫苗的来具体分析死亡率,再根据中国内地的年龄结构和疫苗接种情况,来推算中国内地有可能出现的新冠死亡人数,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预测结果。
香港政府已公布 2021.12.31-2022.4.13 期间按照年龄段和疫苗接种分别列出的感染数和死亡数,另外香港还公布了人口中接种不同疫苗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推算不同疫苗接种情况下中国内地的死亡人数。
以下是按照年龄的香港死亡人数:
例如香港 80 岁以上死亡人数中接种两针科兴疫苗的是 a(493),香港 80 岁接种两针科兴的人口比例是 b(28%),香港 80 岁以上人口是 c(40.18 万),那么香港所有接种两针科兴的人口数量是 b*c(11.2 万)。那么,对于八十岁以上接种两针科兴的人口的死亡约是 a/(b*c)(0.0044),再乘以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人口数量是 d(3774 万),就是假设所有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人口都仅接种了两针科兴,那么死亡人数就是 (a *d) /(b*c)= 16.55 万(见下表)。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到,假设按照所有人都未接种两针疫苗,推算死亡人数是 308 万;假设所有人都仅接种两针科兴,预测死亡人数是 32.3 万;按照全员三针科兴接种率,预测死亡人数是 6.38 万(同样的也可以计算,三针复必泰的预测死亡人数 3.7 万),远远小于简单按照人口倍数放大的 167 万人的预测。
中国 4 月初的疫苗普及率是两针超过 88%,三针超过 50%。未来应该较快可以达到两针 95% 和三针 60% 的水平。假设这是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水平,我们根据之前的预测数据(未接种两针的 308 万、接种两针的 32.3 万以及接种三针的 6.38 万),对应按照接种比例分别是 5%(未接种两针)、35%(接种两针),60%(接种三针)来计算,预测中国的死亡总人数在 30.5 万,但这是按照香港非常宽松的和新冠相关死亡人数预测,如果按照严格的世卫组织定义,和新冠病毒有直接关系的死亡人数是五成左右,也就是 15.3 万。如果我们着重提升老年人的三针接种率,尤其是能够及时引进 mRNA 疫苗作为老年人的加强针来普及,也许可以进一步降低死亡人数到 10 万左右。当然所有预测的前提,是中国内地未来采用和中国香港地区类似的防疫政策。
用其他国家的死亡数据进行预测
上面的预测也可以通过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数据得到验证。如果用日本的分年龄的死亡数按照人口比例放大,那么中国的死亡人数只有 3.77 万(见下表);同理按照新加坡的数据进行推算,预测中国的死亡人数为 14.3 万(见附录)。
当然中国医疗条件和日本和新加坡不同,打的疫苗有所不同,所以这个预测应该只是一个近似值。
有人可能会说,日本和新加坡的医疗条件比中国好,直接套用他们的数据可能导致低估风险。那就继续用越南的数据来验证,越南 Omicron 流行以来(按照 WHO 公布的 2022.1.1-2022.4.14 期间相关数据)的死亡人数是 10710,按照两国人口倍数是 14.5 来计算,据此放大后预测中国的死亡人数为 15.5 万,和我们用香港数据做出的 15.3 万的预测差不多。
作为全球新冠死亡人数最高的美国,今年以来 Omicron 死亡人数约 22 万人。美国死亡人数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疫苗接种率低。根据最新数据,美国二针接种率是 64.5%,三针接种率只有 29%,远低于中国的水平。
上海已经有 30 多万人感染,但是重症率不到万分之一,死亡率不到十万分之一。吉林长春感染人数 1 万 6 千多,重症率不到千分之三,死亡率是零。上海的死亡率这么低,有可能是因为疫苗接种率高和医疗水平高,也可能因为其他基础病症没有统计在新冠死亡人数里。根据其他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数据,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的确占了死亡人数中的绝大部分。但是不管怎么样,上海迄今为止的极低死亡率,可能预示 15.3 万这个对于死亡人数的预测也已属偏悲观。
死亡人口的基础病症比例和年龄分布
香港的新冠死亡平均年龄是 86 岁,其中 90% 都有基础病症。其他国家的数据也有类似情况,根据已公布年龄段的死亡数据计算,日本 80 岁以上的老人占了死亡人口的大约 76.2%,新加坡 70 岁以上老人的死亡人数占比大约 83%。所以根据这些国家死亡数据做的中国死亡人数的预测,其中老人比例和基础病例比例应当也会大致相仿。
医疗挤兑的担忧
有人担心调整防疫政策会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毕竟前两年由于 Alpha 病毒的死亡率比较高,导致美国等地曾经发生过医疗资源的挤兑。但如今随着 Omicron 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降低了很多之后,已经很少发生医疗挤兑的情况。香港地区在 Omicron 爆发初期曾发生短暂的挤兑,那是因为很多轻症患者基于对过去毒株的恐惧,相对无效地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轻症患者普遍选择在家自我康复,医疗资源也就逐步恢复了正常。新加坡和日本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轻症患者被引导在家自我康复,从而让医疗资源被集中用于救助重症患者,保证了医疗资源不被挤兑。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金冬雁在论文《香港新冠疫情的教训及启示》中提到,香港疫情爆发以来的任何时刻,对于 ICU 的占用都没有超过 300 个。如果推算出中国内地的死亡人数是 15.3 万,是香港地区实际死亡人数的 17.5 倍,同比例放大就会需要 5240 个左右的 ICU 床位。而根据陈胤孜等在《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2020 年)中公布的数据,我国每 10 万常住人口综合 ICU 床位数为 4.37 张,即中国的 ICU 床位数量大约是 61700 张左右,所以最多也只需要用到现有 ICU 数量的 8.5%,应该不会发生挤兑的情况。根据上海本轮疫情数据,截止到 4 月初,Omicron 的重症患者只有 9 例,长春的重症患者也只有 42 例,无论重症率和死亡率都远远低于香港的水平。所以中国实际需要的 ICU 数量,也可能低于 5240 这个推算的数字。
如果病情没有严重到必须上呼吸机的程度,而是轻度肺炎症状可以在医院内通过输液等常规手段进行治疗。那么根据上海本轮疫情的数据,Omicron 感染从无症状转为确诊肺炎病例(不是重症)的比例大约在 13.05%(上海的确诊就是有肺炎症状),这和流感转肺炎的比例差不多(根据世卫组织流感转肺炎的数据比例也在 7-20%)。对此,现有的医疗资源应当可以基本满足治疗需求(尤其还可以用到已经建好的方舱医院)。当然,上述结论的前提,是我们不再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治疗轻症或者是高频次重复的大面积核酸检测。
中国人口多其实更有能力实行防死亡策略
有人说,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即便是再低的死亡率,也会导致庞大的死亡人数,所以必须要采取防感染策略。但这个逻辑其实并不成立,人口多,就意味着因其他疾病死亡的人数也会很多。例如中国每年因癌症死亡 300 多万,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457 万。而且人口越多,因封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也就越大。人口多并非应该采取防感染策略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能实现统一调配全国的医疗资源,从而避免医疗挤兑,更有能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患者,从而比其他国家更有能力降低死亡率。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更有能力实行防死亡策略,这原本就是人口大国的优势所在。
总结一下,根据内地的年龄结构和接种情况,用香港的死亡数据得到的分年龄段和分疫苗接种组合的死亡率,我们预测中国放松管控后的死亡人数是 15.3 万,这个预测远远低于把香港死亡总数按照人口倍数放大得到的 167 万。我们还可以用日本、新加坡的死亡人数,按照分年龄段人口倍数放大来验证这个预测,得到的推算死亡人数是:3.8 万、14.3 万,而根据越南死亡病例数据,按照总人口倍数放大,得到的推算死亡人数是 15.5 万。
根据我们的预测,死亡人数中 80 岁以上老人占比 42%,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有其他基础病,这也是在任何防疫措施中最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
政策建议
香港基本是城市人口,大陆不是
香港的人口密度远超大陆西部
没法类比的
槽点满满,一言难尽。
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计算,但是不能用统计学的 “创新” 去欺骗。
举个例子: 死亡置信区间是(3.68,308),请问是怎样得出 死亡人数远远小于 167 万的结论?从这个区间来看,我觉得 167 挺合理的,因为 167 搞不好还能是中位数。
(更新于 2022 年 4 月 26 日)
先不管人家是不是专家(我认为不是),也不管是不是资本家(事实上可能是),这些都不能去证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
我不想去下结论,每个人对数字的解读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在这段时间内,同样的数字一定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和观点。新冠当然不是流感,如果是流感,那么大家不会有争论;新冠也不是鼠疫,如果是鼠疫,那么大家也不会有争论。
我看了所有的评论,没有去注意,2021 年香港一共死亡了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死于肺炎。看一下香港卫生署的数字,我们可以用很模糊的语言去说 “每年香港死于肺炎人数近万”。在这个语境下,4 个月死于新冠肺炎 9300 人(新冠肺炎也是肺炎的一种),是不是就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不去观察,新冠到底造成了多少 “额外死亡”,单纯说每年死了多少人,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片面的事实。同时还得注意,这个“额外死亡” 是动态的,可能在前三个月非常高,而之后就衰减了,也可能不会衰减,目前我们还不知道。
另一个问题是,大家忽略了香港的医疗能力。并不是 GDP 越高的地方,医疗条件就越好。如果大家在香港就诊过,有过对比,你就明白,在香港,平均住院天数只有 3.5 天,但是内地,最接近的是上海,平均是 6.7 天。两种体系的不同在于,在一般情况下,香港医院的效率高于内地。但是,大量新冠重症需要住院时,香港的床位是没有冗余的。香港在建设时候要看病床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用最少的资金去解决问题,**人力上走精兵路线。**内地政府正好相反,用的是人海战术,先上量再说。举个例子,香港的医学院每年毕业多少医生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但是上海北京,每年至少 500 人医生的(两地分别有 5 所医科大学)。上海北京还不算多的,还有大量地方在扩招,我承认,地方院校没有能力培养像北上广,(不好意思,真没有深圳),一样资质的医生。但是至少这些人可以满足广大乡村地区的医疗需要。在乡镇地区,不是没有医生,是医生缺少培训。不过,一旦发生流行病,教医生照方抓药,还是可以的。
国内的体系下,对医生是最不公平的,读了最多的书,干着最苦的活,收入是国外同行的可能是十分之一吧。相比之下,香港医生的平均工资是全球第一的。用 GDP 去比较也并不科学,每个国家在医疗体系构建中,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偏重,可能在一种情况下,某个特定体系特别好,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这种体系又特别不好。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要看超额死亡率的,也就是去比较全面放开前后,社会总死亡率有多少的显著提高,不能把这 167 万全部归咎于 “因新冠死亡”。
大家可以自己去对比计算,我就不做图表和下结论了。
新冠当然不是大号流感。
参考数字(均来源于香港卫生署官方网站):
香港 2020 年总死亡人口是 50653 人,总人口基数是 740 万人,死亡人口占总人口 0.68%,按季度平均计算,每个季度是 12663 人。
第五波至今,也就是 2021 年 12 月到 2022 年 4 月,目前死亡人数是 9014 人。对比来看,2020 年肺炎死亡人数 9365 人。
分年龄组来看,2020 年香港 65 岁以上死亡人数 41308,65 岁以上人口是 105 万,总死亡率 3.93%,平均每季度 10000 人左右。第五波至今,65 岁以上死亡大致死亡 8300 人,死亡率是 0.79%
2020 年香港 65 岁以下死亡人数 9339 人,65 岁以下人口是 640 万人,总死亡率 0.15%。第五波至今,65 岁以下大致死亡 700 人,死亡率是 0.01%。
再给大家几个数据:
香港有病床数量 29000 张,平均 255 人一张,香港医护总数 88000 人,每 84 人有一人为医护。
上海有病床数量 165000 张,平均 133 人一张,上海医护总数 276000 人,每 70 人有一人为医护。
XX
纯 XX
纯的 XX
很纯的 XX
抛开这位的专业背景不谈。
这位早不说,晚不说。
偏偏火星子起来了,这么说。
想点啥,大家自有公论。
指望人之间互相理解,那是不现实的。
至于学香港,最利好谁,恐怕就是这位倒腾机票和火车票的了。
不愧是复旦
虽然我们这样那样骂张维为教授,但起码知道张教授是装糊涂,起码屁股不歪
这已经不是装糊涂的程度了
都不用太高深的统计学
已知美国医疗资源大于中国,已知美国医疗科技大于中国,已知美国人口聚集程度小于中国,已知中国还有大量欠发达地区
美国的死亡人口上百万级,哪怕最弱智的人应该都看得出我们放开后的死亡率不可能比美国低吧
就这弱智论文,骗骗领导差不多就可以了,别来骗人民
ps: 复旦社科类专业的教授和学生还真不配看不起张教授
我本来以为他研究人口就够荒唐了,再一看这个,感觉还是让他回去研究人口吧。
美国都这样,你确定大陆会就这点?
论法西斯军国主义恐怖主义邪教反人类无人性等级水平,文科知识分子首屈一指。
死亡率是感染新冠为主因的死亡人数占新冠感染总数的比例
想用统计学规律去套首先要有靠谱的统计数字
而现在感染总数、新冠病死数都是个迷
比如感染总人数,有的国家不想统计,有的国家没能力精准统计,能真正不漏不错还主观愿意的精准统计的估计也就人口万以下共产主义国家
而且统计标准本身就是个迷,别说各个国家了,一个国家不同地方确诊标准都不一样,比如……
至于主因病死数统计就更加难为生命科学程度顶多达到 80 多岁的目前人类文明了,顶多反推至主要脏器功能变化,想定病毒责任占几分,太超纲了,臣妾实在做不到呀
所以,唯物的讲,人类对新冠和多数病毒都是处于 “不了解” 的状态,其他病毒好歹还统计的时长一点,有点统计学层面经验,不知其里,但明其表,多少还能有点靠谱认识
新冠这种观测时间不长还受政治经济因素严重干扰的扭曲统计,根本积累不下做分析的可靠数据,真正具备科学精神的研究者都不吭气,就这些网红大 v 一个个摆着 “没人比我更懂” 的架势信口开河
居然也有人信
我的评价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科目加入义务教育迫在眉睫,实在敏感的话,哪怕不提马克思呢?
携程从当年业界翘楚经营成现在这熊样儿(十八年前我就用携程联名信用卡了),你让我信他的预测?
按比例算嘛。
美国三亿人,死了快一百万了。
中国十四亿人,同等比例得死四百五十万。
香港要不是内地支援,这次肯定绷不住。
这是体制原因,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学者只是学者,专家也仅仅是专家,打起仗能死多少人谁也不知道,军事专家也不知道。
真的,说死这么点人,你说这是战忽局的我都信。诶呀,内地学香港不会死多少人的,这就是让人放松警惕,但是决策者应该有自己的智慧。
而这么 “错不了的” 预测,才有钱赚。
梁老板为了携程的生意也是拼了。
不过话说回来,老板不懂算数也不是啥事,你看 G 胖不光算数,连数数都不会。
他是学者吗?就算是知乎,也得说一句 “利益相关,携程老总,再清零我就要死了”,怎么新闻里就成中立客观的学者啦?
作为普通的民众,看完这位专家学者的预测,我只思考了几个问题?
第一,梁教授会上抗疫前线吗?他有多大的概率成为这项预测数据中的分子,梁教授能预测下这项数据吗?
第二,各位在线的不在线的共存派清零派,有谁想成为这项数据中的一个?
第三,我不是共存派,所以病毒认人吗?
香港疫情结束了吗?
这让我想起 2020 年末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这不是死了 15 万人
而是死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 15 万次!
当然,互联网水军是没有记忆的。
单单一个数字,看不出有什么意义。我建议从共存爱好者中抽选 15 万人进行安乐死,模拟一下放开共存的后果。
什么意思?是说死亡人数少了?!
还是其它什么意思?
3.7 万绝对不可接受,更别说 15.5 万。
目前,上海累计死亡 55 人了,已经不可接受了,知道伐?
对比,
已经社会面清零的吉林省累计死亡 5 人;
去年严重的西安累计死亡 3 人;
再之前的武汉,3869 人。
这些都是冷冰冰的数字。
别说数万人、十多万人了,武汉 3000 多人就够悲伤。
每个数字的背后是家庭,亲情。
所谓的数据模型,我知道肯定是说这几万人作为代价,换来更好的经济发展。
好了,试问,
经济发展,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人民?
如果是为了人民,那就不可能让群众成为经济发展到代价。
况且是人民的生命!
有些资本家与企业家与学者大概做研究做上瘾了,硬是要做一些无可能的研究,是展示自己的高明?
还是想左右上面的决策?
用心不纯,不纯啊。
大概是旅游市场受影响很大,携程业绩差,希望全面放开,与病毒共存。
但,研究的不是数据,是生命,好吧?
这些预测看看就好了,不知道多少专家这几年预测了多少次新冠即将结束的消息了,脸都被打肿了还孜孜不倦,我基本不太看这些人的预测,因为可变量太多,每个人的预测多多少少都带一些屁股决定脑袋,另外一点就是还没我自己思考来的准确。
作为全网第一批对新冠提高警惕的人群,2019 年 12 月 31 日就购买消毒产品了,武汉封城是 1 月下旬的事情了。
已经卸载携程 app 了,从此携程一生黑。
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资本家,骂人的话我不说了,用我的钱包投票。
所以他会对死掉的多少个人负责呢?
疫情来了携程生意不行了,
梁老板有转换到专家学者的身份了,
怎么说的,不是每一门专业都是生意,
每天?
是不是:
如果我们严格抗疫,造成经济损失,梁们说,你看共存也就死这么多人,你们非要清零,定体问?
如果我们搞共存,死的人远不止这么多,梁们说,你看我的模型只死这么多人,你们搞共存死了这么多,定体问?
这点数量够干啥?
这能优化人口结构? 能提高经济活力?
大胆点,放开新冠防疫,
力争 23 年 24 年死亡人口提前到 22 年,
强力扭转人口老龄化问题。
已知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约 13%,如果能把年纪最大的 3% 优化掉,也就是约 4200 万人优化掉,
中国经济将会腾飞!
美国已经死了 100 万人了,英国还有不明肝炎,很可能是新冠导致的某种疾病。
个人认为,这个数字根本不可信,倒是加上两个 0,就有可能了。
该计算只控制了年龄和疫苗接种状态这两个因素,未控制既往感染史以及基础疾病情况。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既往感染史均可以基本忽略,因此按香港的数据计算结果相比日本、新加坡更有参考价值。由于内地和香港无基础疾病者接种率高于有基础疾病者,而内地接种率高于香港,有基础疾病者死亡率高于无基础疾病者,因此未控制基础疾病状态会使得计算结果偏低,或者说实际值会比计算值更高。
香港的死亡病例定义虽然较为宽松,但该计算认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只算其一半的估算明显过低。引用香港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的话进行推断过于粗糙。按 ONS 的数据,2022 年第 13 周中,62% 的涉及新冠感染死亡人员中,新冠为死因。
该计算假设全年龄段疫苗接种率达到了两针 95% 和三针 60% 的水平。实际由于内地老年人接种比例低于年轻人,也就是说有更多的老年人未接种疫苗并有更高的死亡率,因此实际值会比计算值更高。此外,内地统计的疫苗接种率也存在高于实际值的情况,毕竟为了完成疫苗接种率而虚报疫苗接种情况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会导致实际值比计算值更高。
另外,上海的数据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有那么一瞬间我有点恍惚了,感觉这些共存论学者呼吸的空气跟我呼吸的空气,成分不一样。
学香港
是指
政策左右摇摆
导致轻症患者 挤兑重症患者医疗资源吗?
作为携程的老板,梁老板还是很诚实地忠于公司利益的。这个 “研究” 预测是一个包装粗糙的“共存代价低廉论”。
屁股决定脑袋,不看人口总量,不看医疗水平,不看各地区差异,不看老龄化。最好的比较是和美国进行比较,3 亿,和 14 亿总人口,医疗水平大概是美国的一半吧,看看美国死了多少,简单算术题。
你们损失的只是生命,而我失去的可是钱啊。
你们死了就死了,我可不能没钱啊。
你们的命也配和我的钱比较。
从前一些网民玩键政有个好作风,“利益申报”。
梁建章是携程集团创始人。
这跨度,就是预测了个寂寞。
我预测 1 万 - 1000 万
梁建章搬起齐白石砸自己的脚
不止吧,就内地这个普遍的工作强度,一大堆打工人身体都本来就不好,按照所谓新冠死的都是身体差的年龄大的有基础病的,那保不齐死亡率可能还会翻个番。
我甚至觉得武汉时候那个死亡率和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比,可能真不仅仅是毒性下降造成的区别。
意思是可以接受?
这个计算方法让人充分了解统计学的意义。
md,如果只死这么一点人,我举双手双脚支持放开!!
这是道简单的算数题
已知大陆人口是香港的约 200 倍
香港人口不如国内很多三四线城市人口,且香港医疗资源远远好于大陆三四线任何一个城市(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问题:目前香港在控制不住疫情发展后,短短两个半月,第一波疫情下死了 9000 人
请问中国如果落到香港这样的境地,估计会在第一波疫情(注意是第一波)下带走多少人?
即使是美国这种被蹂躏了 n 轮的,医疗资源还不错的地方
第一轮奥米克戎的每日新增可达百万,每日死亡可达几千。
难道这就是流感的毒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根据上海本轮疫情数据,截止到 4 月初,Omicron 的重症患者只有 9 例”
默默拉上去看了一眼发布日期……
然后认真讲一下梁此文的错误。
原文提到
有人说,有些国家的 Omicron 死亡人数并没有大幅下降。实际上,这是很多国家因为 Omicron 致死率很低而主动放松封控以后的死亡数字,换来的是社会生活逐步正常化。
这纯属胡说八道。致死率并不是在一波疫情刚开始时就能知道的,而一波疫情开始的时候,必然是政府加强管控而非放松的时候,就拿梁后面说的日本为例,日本这波疫情始于一月初,这时候日本政府根本不知道奥密克戎毒株的毒性强弱,怎么可能主动去放松管控?事实上,日本政府 1 月 7 日颁布了 “防止蔓延重点措施” 来加强疫情期间的管控,期间不断追加适用的行政区域,直到 3 月开始才减少适用区域,3 月 21 日正式结束。而日本这波疫情的死亡高峰出现在 2 月中旬到 3 月上旬,请问何来的主动放松?
再说一个逻辑问题。原文写到,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表明,这波 Omicron 疫情的死亡数据是很低的。按照 WHO 统计数据,例如新加坡在 2022.1.1-4.14 期间,死亡人数累计 482 人,占人口比例 0.00823%;日本同期死亡人数累计 10432 人,占人口比例是 0.00825%。但是香港是个例外,其死亡人数比较高。
然后作者认为香港死亡人数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龄人口占比高。问题是他举的新加坡和日本这两个例子,高龄人口占比同样很高啊,同是世界前列,作者是什么脑回路才能把年龄作为香港死亡率高于新加坡日本的主要原因啊?香港与日本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日本已经死过好几波了,关于这点作者是只字不提。
另外补充说明一点,就是新加坡和日本这波疫情死的人数其实跟以往几波真差不多,见下图。
和作者所说 “Omicron 疫情的死亡数据是很低的” 可以说是完全不沾边。
再来看作者的一个别有用心的小 trick,原文
中国 4 月初的疫苗普及率是两针超过 88%,三针超过 50%。未来应该较快可以达到两针 95% 和三针 60% 的水平。假设这是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水平,我们根据之前的预测数据(未接种两针的 308 万、接种两针的 32.3 万以及接种三针的 6.38 万),对应按照接种比例分别是 5%(未接种两针)、35%(接种两针),60%(接种三针)来计算,预测中国的死亡总人数在 30.5 万。
问题出在 “假设这是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水平”,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假设。
假设两针达到 95% 水平这没问题,但假设高龄老人的疫苗覆盖率和年轻人一样高,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因为这一方面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严重降低了对死亡人数的估计,而且作者是有意而为之。
为什么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呢?因为疫苗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并且年龄越高风险越大,在现有疫苗无法保证其完全安全性的情况下,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其实是根据当前疫情环境和自己身体状况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
要想高龄老人提高疫苗覆盖率,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梁公子大喊一声:今年全场的新冠疫苗险由携程买单!我相信疫苗覆盖率肯定会上去,如果真的像梁公子想象的那样轻松达到 95% 的高龄老人接种率也不会有什么风险,跟保险公司谈价格就是,看保险公司理不理你就完事了。
如果政府采纳的建议造成比较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可以判刑甚至枪毙,至少也要负责的话,当然有利有益的也要奖赏,砖家叫兽可能会谨慎的替别人说话。
有人总在到处传说国外躺平已经死了一半了。
至于旁观的很多人,是想把别人搞到没饭吃,这样可以衬托着自己有饭吃的幸福,毕竟幸福是对比出来的。特别是曾经有钱的邻居,更见不得他好,嘴上可能冷言冷语安慰说怎么这样了?心里想说小样也有今天?
内部嘛,有人是可以趁机挥舞令箭抖威风的,胆子大点的是可以发财的。
结果 X10 X4 差不多,大约在 150 万到 600 万,消耗医疗资源后,其他患者得不到救治,总死亡或达到 1000 万,只要死的不是有钱人,别影响有钱人隔离享受改革开放红利就是好的。
PS:疫情清零期间,有钱人也要隔离,不能随意去出国消费,洋人来华的也少了不少,感觉平等了好多。
如果我们放开,可以预见的普通人想不到的一点就是。大量医生护士会忙的抑郁自杀。
我们的医生可不是资本国家的超有钱医生。不可以随意拒绝,无视普通人。
什么人都敢叫学者。
既然是学者,那就去学习。
他自己可以去共存。
说这话,他就是一个刽子手。
要千刀万剐。
美国死了多少?
许多事,即使没有当真发生,我们也可以猜到结果!
当今世界的话语权还在西方手中,在这套话语权下,美国侵略成性,却依然是正义的。在古已导弹危机中,认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会危及美国的地缘安全,美国可以正义的制止。而乌克兰迈出加入北约的步伐,危及俄罗斯的地缘安全,俄罗斯的制止则是邪恶的。
2020 年春,我们恢复生产,坚持新冠疫情动态清零。那时,我们一边和西方对我们的污名化做斗争,一边强力清零防止成为疫情区。
前几天,我无意间看到一段短视频,拍摄者自称在英国已生活了好几年。现在他在英国的生活,就是该吃吃,该喝喝,周边的人也一样,正常的购物逛街,疫情几乎对生活没有影响,他自己也没被感染。在这个小视频中,没有宏大叙事,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片断,似乎很可信。但背后的逻辑却是疫情不可怕,没必要坚持清零。
许多事,即使没有当真发生,我们也可以猜到结果!
假设疫情开始时,我们就任其自然,会怎样?
假设如他们所愿,我们在那时成了唯一的疫区国家,又会怎样?
这两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们受疫情影响最小,经济发展最好。给全球提供的抗疫物资最多,为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最大。为什么?都是因为我们做了正确的事,走了正确的路。
今天,按香港新加坡的疫情数据来推论我们,即使数据和模型完美无瑕,那算过经济帐吗?算过政治帐吗?今天,在国际上,我们有多少话语权呢?还有多少敌人躺在暗处亡我之心不死呢?
呸呸呸,他是携程网的老板,正经的资本家,恶毒的商人!
他是生活在一线城市,并且享受着极好的医疗待遇和高于普通人的优待,他不知道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医疗资源有多匮乏,他以为三四线城市里遍大街的眼科医院,男科医院,肛肠医院,不孕不育医院也是救死扶伤的医院!
他太不了解下边城市看病有多挤,做个手术要排多久的队,这种头顶光环的经济学者有知识,但是不一定有道德,也不一定有人性,在他们的眼里,大众只是他们的经济模型里的数字!
但是梁先生,人命关天呀,你愿意放弃你的医疗待遇和普通人交换吗?如果不愿意,请你不要轻易猜测,把死这么多人说的如此轻松,如果放开了,要死多少人,你负责吗?农村人的命不是命吗?
越来越讨厌这些公知学者了,跨领域指指点点的干啥?你还不如去研究一下怎么防止人民币贬值,但是这种事你有能力吗?
粗略的看了一下,我只补充一方面的信息,比较仓促,有错误可以指出。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由于香港新冠死亡患者判断标准是「阳性后 28 天内死亡」,所以死亡数据失真从而被夸大。
针对这一点来说,其实香港的判断标准和英国是一模一样的(毕竟殖民地),而且英国是有两个统计标准的。
一个是阳性后 28 天内死亡:
一个是患者死亡证明上描述新冠为死亡原因之一:(可以认为至少相关)
在这里其实可以至少大致做一下比较,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近 6 个月来这两种统计方式下英国的新冠死亡病例,结论是 omicron 相关死亡约占阳性死亡的数据的 3/4,有差距,但是前者的统计数字依然很有代表性,并不是天差地别。
同时,在 BMJ 上今年的 1 月份也有一篇 news 表达过这两种统计方式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显著(doi:https://doi.org/10.1136/bmj.o254)
当然我也认为后面以年龄组别和疫苗等比换算的分析算是一种研究办法,但是对待一个结果需要慎重,因为影响因素是很多的。
除了疫苗以外,omicron 致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高龄、一个是长期基础疾病,这些因素都不是随机分配的,例如伴有长期基础疾病的人或许本身接种疫苗的比例就比较低,打了疫苗的人又可能是身体相对健康的人,从而在数据上表现出疫苗的保护力度比实际保护力更强,流行病数据分析和预测是多因素的,国内可参考的数据少,真实度还低,草草地认为死亡率可以从香港代入国内我认为还需要讨论。
此外还有一点,文章中使用了 15w 人对比 13 亿以表现出数字的渺小,但是实际中死亡不是平均分配的,因为老龄人口和医疗资源不是随机分配的。
上海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 23.4%,高于全国平均,但是已经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了。国内看病不可能是全国随机给你分配的,一旦需要住院,一定是在当地医院就诊,因此单个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医疗水平就尤为重要。
以我国众多城市 30% 的 60 岁以上老人比例,再看看这些城市,想象了一下这些城市的医疗资源水平,想象一下这些城市人口中伴有基础疾病的数量。到时候挤兑起来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应对。
最重要的是,最后的结果,可能不会是 15w 死亡零星分布在中国的土地上,而是某些老龄化、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集中出现死亡,就像某传闻中的养老院老人集中逝世一样,一个小区集中几户人家长辈一起去世,到时候的社会舆论恐怕不会是「13 亿中的 15w」那么轻飘飘。
最后一点,为什么一边我们不能容忍封城造成的次生灾害,为不能及时就医而去世的人感到悲痛,
却一边要去畅想共存以后十几万人死亡有多么轻松呢?
如果只是照搬香港的疫情数据模型去预测的话,确实有可能是这个数据。不过,有一点他们没有考虑,那就是香港的医疗资源大大多于大陆的大部分城市,所以即便在初期经过紧张的疫情浪潮,医疗资源都没有被击垮!大陆什么条件?上海医疗资源总数医院,医护人员全国排前列,但每千人病床这个最能衡量人均的指标,也仅仅属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数据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现在上海什么情况,相信不用多说了吧?如果现在就选择开放,可以预见不会更轻松!一旦医疗资源耗尽就会面临其他疾病也得不到救治的局面!想想看,一个医院的医生护士成建制的感染隔离,医院就会陷入瘫痪!若是带病作业,则可能把危险扩散到其他带有基础疾病的人身上!
实际上抗疫后期,可能面临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封控带来的社会效率下降会造成其他方面的压力,比如企业的正常生产受限,成本升高,投资预期下降。居民的收入下降,可能还有就业问题。会放开管控,保经济(保就业);还是继续一段时间的封控,看疫情的发展在决策(老年人比较危险);要不就发一波货币维持社会活力,代价是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哪个都有代价,安得两全法?只不过要把代价控制到最低。无论是 3.7 个,还是 15 个,亦或 3.7 万,15 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命,经济的状况更是影响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祉。还是谨慎一点,至少把准备工作做足了,比如社区的管理,社会资源的供给,搞几个试点也行,千万不要盲目的一刀切开放,因为这个择决是没有回头路的!还有一点香港的私营医院在抗疫的过程中采取的保守策略,基本不接受新冠病患!否则这个数据会更低!
什么破学者。
一点文化都没有。
如果中国学香港。
死亡人数不会低于 500 万。
扯淡都不会扯。
看见就来气。
啊对对对对对
中国人已经不老不死,中国无人死亡
傻子也知道梁建章的数字有问题
搞旅游的梁建脏,没有写明利益相关!
我觉得可以接受啊。哪怕抽到我,我也认了。10000 人里抽 1 个也比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几十年来的好。落后就要挨打,背负抗疫这座大山还想不想跑的快些了。到时候像俄罗斯一样被列强收割,死的可不是以万为单位了。
这数字太可怕了。
我好怀念没有新冠的日子,每年都没有人去世。
感觉梁建章能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分析疫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凭借键盘和嘴炮来发表宏篇大论要强多了!如果感觉方法或数据有问题,你可以据理力争!
简单的数学。香港 750 万人,感染者 120 万。
百分之十六的感染率。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懒得查询最新数据就用了 18 年的数据)
感染率百分之十六就是 2.24 亿人会感染。
香港感染者一百二十万,死了 9212 人。
也就是死亡率是 0.00767666.
我国如果跟香港感染率一样。
会死 1719558 人。
嗯,简单的数学。
简单的数学。
你把学者去掉,就是出行行业大佬说感染不可怕,可以放心出行吗?
我说,信不过,我不放心。我始终对他那样的人保持警惕。虽然没有蛋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你看懂王开始就看透了,早就说如果新冠值死 10-20 万人,那说明我们干的不错。
深得懂王精髓!
携程干什么的?
我有一个建议,不如让梁建章先生再算一算,如果开放了,旅游业复苏了,携程公司以及梁先生能多赚到多少钱?之后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支付给梁先生,换这 15.5 万人不死可好?
让这 155000 人有机会活下去好不好?
这种预测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而且每个地区的情况差别很大,从人均医疗资源占比,慢性病占比,老龄人占比,经济水平的差别都很大,不能这样笼统的为了预测而预测。
对抗新冠是一场战争,战争都是要在前线打退敌人,没有到崩溃时刻,绝对不能放松防线,让敌人长驱直入,否则带来的破坏是无法预估的。
如果真的躺平,结果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哪个专家能负责?
在没有一个简便安全有效解决新冠的方法之前,一定要坚持做到动态清零,把病毒拒之门外,把损害降到最低,这才是对国家,对百姓负责人的做法。
被创业耽误的医学专家梁先生,建议回小学重修数学,还有思想品德课
携程网会计报表不好看了?要拿全中国的人命来换利润?
这个问题很片面,也没有说到重点,避重就轻。
想到一个比喻:A 公司发现,吃精粮比吃粗粮排便更少,能减少上厕所时间,有效的增加工作时常。为了生产效率,A 公司要求员工改吃精粮,大部分员工没有社会竞争力,只能选择服从。而张三知道,只吃精粮会营养不良,以后会有很多的病疼,而自己也有很强社会竞争力。最终张三决定选择换一家相同竞争力的 B 公司工作。三年后,A 公司的员工大部分出现基础病,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B 公司因此比 A 公司更有竞争力,后面的自己脑补不多说。
回到这个问题,一是题中没有考虑到其他因数,比如医疗资源和人均年收入。
在医疗资源方面,有太多地方不及香港,少了多少医疗资源就是少了多少人命。
在人均收入方面,有太多地方不及香港,真有什么病疼,别说呼吸机了,连辉瑞都吃不起。
二是题中没有考虑到时间。香港发生到现在只有不到一个季度,如果放开想想每年要死多少人。放开没有回头箭,一波又一波疫情没完没了。
三是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我们不像已经交卷的外国,我们还能继续做题,要把握好机会。
总得来说,这个问题就是避重就轻,自己犯了错误,想拖大家一起下水的负面言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大家不要盲目轻信,要有自己的判断。
要坚定不移的跟着党走,因为只有党是为国为民。
警惕网上言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你说鬼佬缺德,要自由、没亲情,躺平也就算了。
你个黄皮肤说没事的、要开放、要躺平,对这种论调的回答很简单:谁要躺平,就从他全家老小开始,合着 3.7 别说万了,3.7 个人头摊他头上看他还说不说废话。
清零和共存矛盾吗?清零可以有机会有预备选择合适时机的共存,最大保护自己的老百姓。你学鬼佬不要爹妈不要孩子只要自己爽?减少社保支出?降低老龄化?去除低端人口?开门自由共存发现砸锅了可以再选回清零?
中国人失业,回家种地的命运在所难免了
经济学家连经济都预测不准,何况频繁打脸医生的新冠?
哪个医生被打脸了?某个肝病大夫啊。
问个问题,除此之外,某经济学家和某肝病大夫还有什么共同点?
我预计直接死亡人数大概一千万左右,间接死亡人数大概在 13 亿,分二十年完成。
反正都是跨领域扯淡,看谁能扯。
真是给斯坦福 Econ 和 Ed Lazear 丢人
1、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香港可是>1%的死亡率。死亡率高低取决于医疗有冇出现挤兑,香港出现了(当初广东去支援主要目的是救人,可 HK 安排去方舱喂水喂饭),而大陆绝大多数地区人均医疗资源远低于 HK。
2、此人隐藏的推论:爱丁堡报告死亡的病例比香港少,瞎猜少于 1 千且多数未打疫苗,打了也是灭活!充分证明 Pfizer 的疫苗和特效药的良好效果!
3、此人乃携程创始人,得有多盼望放开,“共存”。
中国人口是韩国的 28 倍,中国人均医疗资源是韩国的 0.5 倍(乐观估计)。
美国已死上百万,韩国目前已死 2.3 万,怎闭着眼想,中国 “共存”,死亡一百万以上。
时代不同了,“学者” 们别把人民群众当傻子了可以吗?
看了下百科,还是个学计算机的学者
都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这样的所谓预测,让人连反驳都提不起来兴趣。怕是 1450 都不敢引用这样的预测,简直是 1450 的猪队友。难道是卧底同志?你不加狗头真认不出来。
这个数据真是牛逼大了。
梁专家是用上海的数据计算的?
啊,好数字。
美国已经仰卧起坐式躺平两年了,理论上早就应死尽死了。
结果 2022 开年三个月,死了十五万。
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骤然开放,死亡人数乐观估计只有美国四分之一。
我们中国的数学(划掉)医学水平真是太厉害了!
香港 omicron 死亡 8000 人,占总人口 0.12%。等比例放大到中国死亡 160 万人。
这还没算医疗资源差距、人均财富。
张文宏的硕士博士都是在职的,在职的有多水,懂得自然懂
为什么没有 ip
保守估计两个月内的数字是这 100 倍
近年,全国一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10 万 - 6 万。最近一年是 6 万,一天 200 人左右,要不把汽车也清零吧。
在病毒的毒性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定义是因为新冠死的,还是因为本身基础病死的,一直有争议。
我觉得拿香港为例,不管原因,只看数量,拿往年没有新冠影响的时候,全部正常死亡人数和和死亡率,对比共存后的同时段,全部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如果没有明显增长,那他就是个大号流感。
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多是利己的。
预测什么呢,上海数据摆着也没人信,预测还有什么可信度呢?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努力吧。
死亡人数对不对我不知道,但是携程现在肯定很难受。
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不拿韩国来对比。综合考虑一下中韩两国老年人口,疫苗接种比例,人均医疗资源等等因素么。
建议先到欧美巡回演讲一番。此等高论,不应藏着掖着。
就不说死亡百万人和死亡 15 万人
资本家眼里 15 万人难道就不是人了吗?
不是不开放,是没到时候,现在开放,就按照中国现在这人口密度,这医疗条件,有钱人肯定没事,那普通老百姓呢?
到时候中国可就乱了,美国巴不得你内部乱了。
这帮上海买办走狗就应该枪毙。
这三位学者准备好身先士卒了没有?
共存个几把。
要不是外省搞那么烂,会提共存?摆烂罢了。
拿香港比?西北小县城百万人,就两三个大医院,床位不到一千多,农村人不配活着,对吧?
评论都是骂的 那就接着封呗 哈哈看看最后谁吃亏
没事预测啥,还是搞好驴友吧。
按美国数据好了,算我们比美国强一倍,等比放大,死亡最起码有 200w 人。
就算是只是 15 万,中国人能接受吗?上海因为封控死了几个,政府都快被骂死了…
按美国的算可能会有 500 万
梁建章是谁,他有什么资格来预测中国全面开放的死亡数?
所有这类预测文章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所有开放地区,易感人群已经死过好几轮了。
而我们没经历过,这些易感人群还保护的很好。
如果放开,意味着要 “从头” 死一遍,死完后,剩下的人群才有可比性。
知乎用户 爆料咖 发表 国外疫情现状 数据更新至 2021.11.18 09:39 新增确诊国家 欧洲多国新增确诊 国外疫情实时播报 11 月 18 日 05:51 捷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 2 万例 11 月 18 日 05:41 美国食 …
知乎用户 精分的曹小灵 发表 有时候样本小一点,看起来清楚一点。 让我隆重的介绍一下欧洲一个小国家,荷兰。 一个 1728 万人口的国家,确诊了 17.5 万人,光荣的达到了 1%。 美国是 3.28 亿人,现在是 775 万确诊, …
知乎用户 李哪托 发表 所以说,有些人只讲屁股不讲事实。 新加坡不止一次被某些人说成是抗疫模范了,前几天我记得还有话题说新加坡和病毒 “共存” 了?,这都是惯常操作了,之前他们吹的还有日本、越南,真是吹谁谁死。 不过即使这样,在他们眼里, …
知乎用户 好好说话 发表 工作摸鱼期间多说两句: 知乎小透明看到这么多赞同很感动,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体会到疫情之下国家的不容易。 看到很多人的评论,也感谢很多在新加坡的小伙伴补充情况,不过有几种类型忍不住还是想回复一下: 不就死了十几个人 …
知乎用户 财联社智库 发表 意料之中。 港府本来一开始就是在演,演给 zy 看,表示我仍然在坚持抗疫。 实际行动上一路奔着共存去了。 更有甚者,中央有可能也是在配合港府演,你有求援我就应援,接下来怎么走你看着办。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各走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