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想谈恋爱,你只是害怕寂寞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浪浪老师最近开始谈起恋爱了。

每天早上说晚安,半夜说心事,洗澡中途手机一响,都要擦干净手去回短信,那画面你们或许可以想象,但我根本不愿意想象。

尤其是鬼知道他洗到什么进度了。

我问他跟小姐姐平时相处如何?见面感觉怎么样?挨打了吗?

他说他们还没见过面,就想保持这样一直隔空对话就挺好。

这就是当代柏拉图吗?现代年轻人的交友观念越来越让我看不懂了。

更让我看不懂的是,像浪浪老师这种情况,还不止他一个。

有人问遍了整个朋友圈,就为了找个人一起吃饭、探店、找美食;有人交朋友,为了能有人一起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有人交友一开始,就只是为了体验纯粹的情感交流,一起在城市的马路河边散步聊天。

社会在改变,观念也是如此。

现代年轻人的交友需求在逐渐的改变中,已经与上一代人呈现出的明显不同,在年轻人眼中,情感这东西没有对错,更多的是理念的差别。

交友不再仅仅只是为了恋爱、脱单,而是为了个人的精神需求。

是开放的追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自身专属的需求,有人喜欢吃饭,有人喜欢电影,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解密推理,兴趣爱好这东西人皆不同。

这种需求比恋爱更难满足,毕竟恋爱嘛,荷尔蒙上脑就行,看对眼就谈,不顺眼就分,合则百年好合,散则各安天命,数万年的进化,数千年的撕逼,这么点觉悟我们还是有的。

但个性化社交则完全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筛选成本。

讲道理,大家吃个烤肉都要分铁网烤肉派还是铁盘烤肉派,看电影还分硬核科幻还是文艺长片,一开始就谈不到一块去,不止浪费时间,还容易互相恶心。

因此这种个性化的社交首先就有很高的门槛,需要门槛来进行筛选,确保社交双方能够说得上话,而不是我带你听音乐会,你在底下拿着手机听郭德纲,郭德纲也没什么不好,但确实不适合。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城市独身青年通常终日忙于工作,忙于“社交”,一般无法花费太多的时间成本去寻找、筛选这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也就是说门槛的存在反而增加了我们的筛选成本。

两点一线的生活,时不时996,让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细水长流,聊到天明。

更不幸的是,在这问题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那就是当代年轻人社交贫瘠的同时,普遍不愿意承认自己缺乏社交。

无数人可以大胆说自已玩游戏五缺一,但不敢承认自己缺个朋友一起吃饭。

每个人都可以半推半就跟着朋友喝酒蹦迪看日出,但说不出自己就想找个人好好的坐下来聊聊天。

大城市的夜晚,看上去喧嚣热闹,但当你把镜头聚焦到个人身上,你会发现,孤独往往是常态。

也因此,城市青年的孤独,是互联网内容领域离不开的永恒话题。

在这个巨大的话题下,诞生了喝酒蹦迪的夜店文化,产生了逃离北上广的惊艳内容,也兴起了一起养青蛙的神奇风潮。

这种风潮终究不可持续,夜幕降临,孤单依旧。

年轻人对理解的渴望,对共鸣的期待,对陪伴的向往,种种需求依然被掩盖在那些热闹喧嚣之下,无法满足。

不敢承认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社会关系的集合。

在工作生活之外,我们依然需要“社交应酬”来保持社会关系,而“社交应酬”和“情感需求”很容易被混淆。

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社交应酬,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单一的“社交”。

应酬是功能性的,是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用来处理社会关系;而情感需求更为纯粹,单纯为“自己”服务,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大多数人依然将情感需求跟社交混为一谈,总觉得有什么问题去跟人聊聊天,去跟朋友玩就行。

以至于我们都不敢承认,自己有传统社交之外的情感需求,不敢承认自己其实不喜欢喝酒蹦迪,不喜欢跟朋友聚在一起,不敢承认自己喜欢一些别人甚至都不了解的小众文化。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的精神需求日渐增强,但现实条件却不满足之间的矛盾。

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多样性,外向的人需要跟人喝酒聊天,内向的人需要跟人安静相处。

有人喜欢搭伙吃饭,就有人喜欢一起看电影,也有人喜欢聊天交谈。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满足自己特定的情感需求。

这种情感需求,需要特定的筛选对象,因此交友范围需要扩大;我们自身对这种需求的难以承认,因此需要去熟人化。

有“需求”必然有洞察,有洞察必然有解决方案。

互联网发展之初,熟人社交兴起,熟人社交之后,匿名社交快速发展。

各种以脱单恋爱为主导专注于解决匿名交友问题的交友软件开始崛起。

诞生了类似Tinder、探探这样以“左滑右滑、喜欢匹配聊天”为核心的交友产品,并逐渐成为匿名社交中的主流方式。

匿名交友软件的崛起,正是迎合了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期,熟人社交日渐饱和,匿名社交恋爱交友需求崛起的红利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左滑右滑”精确定位得以实现,让这种交友方式有了可实现的现实基础,迎来了第一波爆发。

红利来了也得抓得住,没有人赚钱是奔着一波就走的。

做匿名社交,自然不能纯粹的在红利期下让用户自己左滑右滑野蛮生长,平时不擅长社交的人,换了个新名字就擅长了吗?

肯定不行,用户留不下,再怎么滑也没用。

平台需要给用户制造更多使用上的便利,带来社交生活上的增益,才能留下用户。

这种用户体验的提升,是需要融入到产品的整体运营和用户的使用流程之中的,换到具体产品流程中,就是要用技术和运营,为产品进行赋能。

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是探探。

为什么我会觉得是探探?

因为浪浪老师的知心小姐姐就是在探探上滑到的,身为一个坐拥四百万线上老公的男人,我自然对线上交友不感兴趣,但因为浪浪老师作为线上交友产业代言人日夜不停、有意无意的跟我进行一对一推广,所以我也多少了解了一些。

探探在技术方面采用了独特的社交场景的强化学习推荐算法,从用户视角出发,鼓励丰富的个人标签和兴趣爱好提高匹配概率,让你刷到的人,都是能够跟你说得上话的人。

让喜欢郭德纲的对上喜欢郭德纲的,让喜欢音乐会的对上音乐会的。最大限度的避免鸡同鸭讲,我看不上你看不上我的尴尬局面,给匹配的双方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让“互相喜欢”的双方,有更大的几率是真的互相喜欢。

同时,辅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利用用户的年龄、兴趣、爱好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让你匹配的人不止在兴趣这一个维度上契合,而是生活各方面都能有更高的匹配度,让现充对现充,宅男对宅女,甚至有线下活动也能快速开展,而不是聊得来想面个基发现他在东北,你在海南。

这种用户彼此间全方位的匹配,能够帮助他们更快的开始自己的社交生活。

国人普遍内敛含蓄,在社交中不愿意做先开口的那一个。针对这个特点,探探在产品内增加了朋友圈、真心话等功能,通过更多的信息点,给用户提供更多的破冰沟通方式。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看一下对方的生活片段,引申出更多的共同话题,让沟通更加高效简单。不至于所有的聊天都在两句“你好”之后就结束了。

除了“技术”和“运营”之外,防骚扰也是绕不开的坎。

讲道理,一说到匿名交友,必然会牵扯到“骚扰”的问题,这是人性使然,这种问题光靠用户自己在标签上写一个“勿扰”,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如果产品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扑街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如何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证用户最基本的使用体验,起码不能被恶心呢?

这需要平台方在整体的互动设计中确保防骚扰机制的落实到位。

像探探,将免骚扰机制融入到整个产品使用流程中,在对话功能中活用敏感词监测,从而在避免用户被骚扰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用户正常聊天社交的影响。

这种对红利期的有效承接,以及技术、运营、安全三合一的活化运用,是匿名社交产品此前能够成功的原因。

当然,到了现在,仅限于“脱单、恋爱”,已经远远不够了。

人在变,时代在变,产品更应该变。

在社交新方向开始出现,个性化需求开始提出之时,社交软件也开始做出了相应的变化。

脱单恋爱不再是匿名社交产品的主导功能,个性化的社交逐步成为主流之后,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开始在匿名社交产品上出现。

在“兴趣”这个关键指标在交友活动中的比重逐渐增大之后。

许多产品开始上线类似探探的“发现”功能。

“发现”功能卡片页集合了附近好友用户的动态信息流,让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展现其中,简单的来说就像一个真实的社区,或者是青年公寓楼下的活动大堂一样,每个人都在里面专注自己的兴趣活动,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大量的生活化内容涵盖了美食、健身、电影、骑行、模玩等几乎你能找到的所有兴趣相关的领域。

现代城市生活的忙碌致使私人时间减少,连游戏都开始逐渐偏向短平快。

针对这一点,社交软件也开始上线类似“闪聊”的功能,让那些喜欢聊天,渴望对话交流的的人能够快速建立沟通通道,极大地压缩用户的时间成本,让我们本已不多的私人时间不会过多的花费在社交上,聊完天,我们依然有时间看个电影,读本书。

而得益于漫游定位功能的增强,基于物理空间远近的优先推送,则让线上到线下的转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当你的交友进度到了可以融入生活,开始线下开黑,面对面搭伙吃饭看电影时,这种转换也变得极其简单。

你在街头,我在街尾,甚至你在楼上我在楼下。讲真,大学情侣都不一定这么近。

每一个功能都精确的打在了相应的痛点上。

当然,用户的痛点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每一个痛点被满足后都会诞生新的痛点。原本的需求被满足,就会诞生新的需求。

新的痛点是什么?

还不知道,新痛点的确定需要时间,平台还在探索,探索更多新的功能,新的模式。

像探探正在探索的根据用户自身的长相特征推荐相应用户的图像嵌入AI技术的算法,也就是所谓的的“夫妻相”;

还有在产品中加入更多的技术引导和运营扶持,借平台的系统机制和运营引导用户提升整体用户的社交素养的新平台模式。

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之下,当风潮变幻,痛点诞生,平台才有足够的底牌不被时代抛弃。

在社交产品不断进步变化的这几年,“大众社交”经历着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

从线下,到线上;从熟人,到陌生人;从恋爱脱单,到兴趣爱好;

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社交的交友渠道,交流内容,还是整体的展现形式,都在不断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再单纯的只有一种形式,而变成关于价值的多重选择。

社交真正的作为工作生活之外的一种自我延伸,让我们得以获取自己所需的愉悦感,填补情感上的空缺,成为一个更健康完整的人。

在以前,我们只能在饭局酒局中社交,只能自己去折腾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必须把时间专注在“有用”的事情上,而不能满足自己那些无聊的小爱好。

直到时代降临,社会开化,以社交为主导的产品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交正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的热爱,可以认真的寻找跟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可以把时间花在自己真正的兴趣上。

匿名社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谁都玩过,谁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玩过。

好像只要玩过就直接成了渣男渣女;或者没有朋友、约不到人的废宅。

但实际上,匿名交友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互联网崛起之后,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原本也不过是靠着一两个熟人关系网发展起来的非熟人好友,既然我们本身的关系网就是如此,那又何须畏惧再进一步呢?

承认自己的需求,承认自己喜欢的东西,承认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并没什么好丢脸的。

我们可以允许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也应当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需求。

有人喜欢一起跑步,有人喜欢一起吃饭,有人喜欢一起逛街。

每个人都没有必要羞于承认自己的需求。

参差百态,才是世间常态。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微博的绿洲,真的比撒哈拉还荒凉

微博救得了新浪,绿洲却不一定救得了微博。/图虫创意 张朝阳早就说过:互联网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用户那早被短视频、VR等吸引走的注意力,怎会轻易被单一的静态图片吸引回来。在视频时代,绿洲只有被降维打击的份儿。 俗话说得好:“要想生活过得去,就 …

特朗普杠上推特:社交网络迎来最大危机

推特“顶流”、重度用户美国总统特朗普火速签下了总统行政令,向推特“宣战“。 导火索却是因为两天之前,推特在特朗普两条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文下方加上了“事实核查”的标签链接,引爆了这场“社交媒体与总统的战争”。 特朗普勃然大怒,控诉社交媒体干预大 …

破圈之路

破圈之后,挣钱是否会水到渠成? B 站作为一个公司的历史,是从 2014 年陈睿成为董事长之后开始的。在那之前,它更像是基于兴趣的个人网站。如果有所谓公司账目,也是陈睿投资时请人厘清的。 B 站初期的创业故事已经被人熟知。比如它的名字「哔哩 …

闲鱼上的人间真实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92篇原创 1 熟悉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平时特喜欢看闲鱼,不一定买,但买东西前一定会看。 闲鱼上面可能有世界上最真实的卖家秀,真实到让你觉得他这辈子不想卖第二件。 其实这倒不是卖家不想吹,是如果他把这个东西吹得天衣无缝,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