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人容易混淆的一个逻辑:有无能力长期做某事和是否做过某事完全是两码事。这也是上次陈柏宇兄弟把周星驰被冤枉和韩寒父子连体代笔捆绑起来,而缺少区分的原因。
至于那篇文章是不是周星驰写的,周星驰确实无法自证。
而小韩寒有没有写作能力,这完全是可以自证的;好比我们说周星驰完全没有导演、演戏、说戏的能力,那星爷可能明天就邀请你或者优酷直播整个拍戏过程,给弄一个短片出来看看。这个区别点应该是能够明白的吧。比如说你会编程、法律、医学、艺术、写专栏这方面的能力,这些是一定可以自证的。天底下连自己赖以为生的能力都无法自证了,这绝对是忽悠不懂写字的人。宁财神、范冰冰、大嘴砸钱、无脑力挺相信与问个论,加上韩寒父子连体的以幼女赌咒发誓,绝对震慑不了谁,况且嫌疑犯及其亲属的表现也不过如此。
**一个是拥有的能力,一个是单一的事件,前者绝对可以自证,而后者或许不能,这两者之间是永远画不了等号的。**而公众、学者揭露的是:@韩寒 是一个根本没有写作能力的代笔骗子。回避这个问题的都是耍流氓。韩寒父子连体诈骗代笔文坛已经没有争论了,谁还有疑问咱优酷直播见。注意是写作能力,这一定是可以自证的。随便你问知乎上任何一个以写字为生的人,把他关起来,优酷直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随便写一篇文章都不是个事儿,包括前面的那几个答案,把他们关起来让他们写一篇自己赖以为生的职业介绍不会是个事儿。
邀请我回答问题的兄弟,随着不断的代笔证据被挖掘出来,前面那几个老师如果有心的话,应该补充多看看更多的材料,包括韩仁均早期以小韩寒之名在《少年文艺》发表的文章。因为我注意到最开始答题时间是 2012 年 2 月,那个时候小韩寒的抄稿《光明与雷洛》(自己说是手稿)还没有印出来。这本书里大量的抄写错误已经证明小韩寒的手稿论实在说谎,至于是手稿(第一次下笔时写的文字)还是抄稿,兄弟,你可以网上找个电子版对照看看。
所以写到了这里,是否方舟子质疑或者论证充分与否,这些都可以有讨论的空间。
差不多快三年了,被挖出来的证据是越来越充分了,这个时候如果自己阅读了更多的材料,还在相信小韩寒父子的要么是笨蛋要么是坏蛋。笨蛋指的是看不出韩寒父子连体诈骗,坏蛋指的是看出了连体代笔诈骗而为了屁股利益还继续支持的。包括从上海图书馆找到了韩仁均早期作品,然后经过修改后装进了后来的《零下一度》等书里。
兄弟,如果你是 985,C9 或者最顶尖的 Top2 在读或者毕业的,你可以把倒寒网倒寒网 | 文盲当作家,流氓成导师,骗子变公知 (这个网站加上维基百科永远是无脑韩粉的噩梦)上的原始材料拿去给贵校的中文系或者以写字为生的人看看。让他们看原始材料(韩寒连体父子印刷出版的东西),不要发送别人的评论和观点,让他们自己得出观点和评论。
以前相信小韩寒的教授包括易中天、贺卫方、萧瀚、张颐武、崔卫平等人都不再为韩氏父子骗子发声了,因为他们已经识别出了骗子。最开始的李承鹏,到最近的肉唐僧,这些都是心知肚明的人,心里已默认韩寒父子连体代笔了。哦,对了,还有梁文道也是默认了这个事实,还有最近某位财新专栏作家以为小韩寒是天才结果还是默认了为了子女计父代子笔这个事实,前面这一串都是以写字为生而有点良心的人。即使有五千万缺少文字鉴别力的韩粉支持骗子,也改变不了韩寒父子连体代笔诈骗这个事实被后世文论家写进文学史,如果他们父子的东西有资格能进去的话。
分享一句话吧:韩寒父子连体可以一时蒙蔽欺骗所有的人(信息流通不发达的年代),但不可能永远蒙蔽欺骗所有的人;可以永远欺骗蒙蔽连一段话都说不清楚、不会作文写字、缺少文字鉴别力的人,但绝不可能欺骗蒙蔽搞了一辈子文字文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和那些以写字为生的人。
再分享一个案例吧,也是为了子女计的人,南方周末文化主笔编辑朱又可朱夏妮父女,还有日本作曲家佐村河内守请人捉刀作曲十多年,请百度吧。
再多说一句,你可以把上述提到网站里的原始材料转给任何一个你认为能说实话、有良心的、有文字鉴别力的人看看,包括不限于知乎上的任何一个人,例如初期凭感觉相信韩寒父子的马伯庸、柏邦妮等人,你可以问问他们现在的态度在他们阅读原始材料之后。这些都是可以一条私信问的。顺便再驳斥一个挺韩危险的观点,不是挺与不挺,而是相信常识与否的问题,如果面对造假还说假话,则绝对是坏蛋,而且如果挺韩真的危险,广电总局能让韩寒父子编剧的剧本上映,能让他们父子自由活动,能让他们父子的淘宝店与文化公司开起来,能让他们一家经营的网站正常访问。在常识面前,允许人们可以不说真话,但绝不允许说假话,这才是前期相信韩寒父子,后期默认韩寒父子代笔事实的人们沉默的原因。
再说一下,如果从一开始就代笔了,接连十多年代下来,还信他剧本创作能力吗?写作本身也是一门技艺,和画画、音乐是一样的,连素描都不会,四大件都不懂,让人怎么相信你会画画与创作音乐。这也是为什么批评一群知乎业余影评人士在近期某部烂片里的所作所为。顺便问一句,韩寒的亭林镇乐队搞的怎样了?不会一样乐器,不会作词谱曲,小韩寒又什么能力敢出来走两步吗?除了挂个微博账号忽悠不懂音乐的人,还能忽悠谁?你可以求证知乎上一些专业写乐评的(以写字和搞音乐相关的活计为生)的人,比如邓世择等。

知乎用户 刘北海 发表

从韩寒晒的手稿来看,
双休→双体,
硬着头皮→硬着头发,
粗野→精野,
这样的错字,表明晒的这份手稿,是对着原稿抄的。
都是原创手稿不可能错成的样子。

知乎用户 风间苍月 1999 发表

倒韩网上有海量的力度强弱不同的证据和分析,但国人的思考能力,你懂的。韩寒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演成了一个反叛的、容易受体制迫害的形象,所以一切的恶意都指向质疑他的人,却浑然不觉他多次碰瓷郭敬明。好在郭完全不买他的帐。能够上知乎的人,应该都不会高中七门不及格。真的需要一个至今不敢出头正面回应的人来指导你们反教育、反体制吗?这个人还当初大言不惭的说他父亲是个清高的人,他一定会帮他拿回来,现在都七年了。

一点点添加更新。

##### 有人提到什么专家证明笔迹分析、什么语言指纹、什么文风研究 #####

其实扯这种过于专业的东西没有必要,因为:

1、我们普通人很难再去讨论和直接质疑专业性极强的结论,因为我们不懂。总不能说有几个专家出来造假挺韩,我们就也去学习成专家或者请到相应领域的把他们否定掉吧。

  普通人做普通人的事,平常领域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利用专业手段。好比出去下馆子,根据口碑知道哪一家的好、哪一家不好就基本上行了,不需要好与不好都买上一份然后做成份化验,或者让高级厨师盯着别人炒出来,然后定结论好与不好。

2、逻辑上讲显而易见的是,要证明韩寒这个作家是假货,只要有一两条疑点被证明是造假就行了,而如果他是真货,几乎所有的疑点必须全为真,个别疑点可以是巧合。面对车载斗量的间接证据,无知识储备、无阅读积累、无写作经历(渐进的)、无写作时间、大量低级错误、新概念异常流程、采访时东拉西扯、高中七门功课不及格等等,概率算下来结论在哪一边还需要讨论么?

  还有两个人提到代笔是不可证伪的。这是个哲学概念,本来意思是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应能被证明是假的。这两个人还根据字面意思猜测,不可证伪性指的是 “找不到证据来证明是有代笔的”。而事实是,逻辑上当然可以证明代笔是诬陷,只要前面说的所有的质疑点全部被证明是没有造假——知识存储是天才、写作经历是故意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写作时间是见缝插针、低级错误全巧合、新概念流程是意外事件、阅读储备是各种灵机一动、东拉西扯是故意为之、七门挂科是刻意装逼,那不就能证明倒韩的全部是构陷了吗?

  这二位学了个名词又不理解涵义、乱用还不学习,被驳倒后又装看不见,真是可笑。

  又及,知乎争论的经常会把矛盾引到方舟子身上,却看不见还有其它一众作家同样认定韩寒是代笔。而且这些作家跟方后来很多都闹矛盾,但却没有几个投向韩家一方的。就算方人品有问题,这些人也有问题么?

看看这个图,韩家平时究竟是睡床铺还是床辅,真心搞不懂啊。所以不能以常理看待一个 7 门不及格的人。。https://ww3.sinaimg.cn/mw690/43b9471atw1ek4yxqfbwmj21av0tx1bv.jpg

短短七行,错了 12 处。其中悟然一词是抄串行。

知乎用户 amessage 发表

当有人来质疑你的学术能力时,最好的反击方法,就是拿出和你学术能力匹配的作品。
一两年不要紧,五六年也不要紧。方舟子只是质疑,并不是审判。真正审判的是时间和人们的耐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上关于韩寒的回答怎么总是又臭又长。。。知乎上各种有名有姓的有识之士对韩寒一面倒的支持一直是我心头的不解之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韩寒的文风是比较可疑。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味道,哪么部署名,拿过来看一眼肯定能猜个差不多,才华这个东西最难模仿。你模仿王小波能模仿的像吗?有那水平你自己早出名了。

为什么冯唐,王小波,这些不被质疑?水平在,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郭敬明不用质疑,他是明抄,但他的文风不用质疑,没人怀疑他代笔。风格,大家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韩寒,可疑的地方蛮多的,文风跳跃太大,不像一个人写的,做节目不谈作品大谈赛车。并且单就文字水平来说,如果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不帅不会炒作的人,不可能红,欠缺太多。

知乎用户 雅赫维 发表

以下是方舟子的文章《“韩寒代笔门” 概述》: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 · 文化周刊》(2014 年 8 月 19 日)发表《“天才韩寒” 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让已平静了一段时间的 “韩寒代笔门” 再次回到公众视野。肖鹰的文章一部分是评论以 “韩寒” 名义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我未看过该电影,不予置评;一部分是关于韩寒文学作品被代笔,姑且称之为 “韩寒代笔门”。因我算是揭露韩寒代笔门的主力,所以那些反击肖鹰的大学教师、媒体人,就拉我陪绑,或曰代笔之事不可能找到证据,或曰作家无法自证清白(或干脆更无耻地捏造说我没有证据却要求韩寒自证清白),或曰我没有证据,只有猜测之词云云——所有这些论调,在 2012 年 1 月“代笔事件” 东窗事发之时,都已出现过,自那以后不断被挖掘、发现的直接、间接证据在这些人看来仿佛不存在一般。
针对 “韩寒代笔门”,我写了四十多篇考证文章,在我的博客上建了一个专辑收录(方舟子 | 倒寒网)。我当然无权要求别人都去仔细看我的这些文章。但作为学者、媒体人,要评论一个人的工作,总该先把相关的文献研究一下吧?善意地说,这些人文品太差,习惯了想当然地信口开河。恶意地说,这些人人品太差,虽然看过了相关资料,却故意歪曲。
肖鹰在文章中归纳了论证韩寒代笔门的一些证据,但不全面,其文章毕竟不是要证明韩寒代笔门的,而是要评论这一骗局的。韩寒代笔门此前已经被我和其他人充分证明,有来自多方面的众多直接、间接证据,这些证据有强有弱(为韩寒辩护的人往往只挑出一两条较弱的证据说事,而无视更强有力的证据,这种做法也是人品、文品俱差),但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其结论又被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所补充、证实,越来越牢靠。这些证据依据我分析的次序,主要包括:
一、韩寒的语文水平太差,不具有写作能力。(见《“天才” 韩寒的文史水平》《“天才” 韩寒的写作能力》《韩寒再次自证有代笔——韩寒的真实语文水平》)
二、当事人对同一创作事件的说法相互矛盾。(见《“天才” 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韩寒〈傻子〉是韩仁均代笔的证明》)
三、署名韩寒的纪实、写实作品的内容和文字中体现出与韩寒年龄、阅历不相符的时代烙印。(见《“天才” 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对 “天才” 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三度剖析韩寒〈求医〉之谜》《“天才” 韩寒〈书店(一)〉分析》《韩寒的就诊记录否证了韩寒〈求医〉》《“韩寒”〈新老师〉为韩仁均代笔的分析》《“韩寒”〈纸上的情书〉为韩仁均所作》)
四、韩寒在接受访谈时表现出来的对本人作品的茫然无知。(见《韩寒自证〈书店(一)〉和〈三重门〉是别人代笔写的》《韩寒作品〈就这么漂来漂去〉有人代笔的两条铁证》《韩寒自曝路金波是其枪手之一》)
五、韩寒被无意中录下承认自己有代笔的通话。(见《韩寒自称被 “代写” 的视频分析》)
六、韩寒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故事是编造的。(见《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 “破” 朔迷离》《韩寒现场作文〈杯里窥人〉只是传说》《公证处档案证实韩寒获奖是骗局》)
七、韩寒自称在课堂上写作《三重门》,但几个月前《三重门》的手稿已交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他在课堂上实际上是在抄写。(见《韩寒的同学证实〈三重门〉“手稿” 是抄稿》)
八、韩寒出版的《三重门》手稿号称是一气呵成的创作稿,但大量的抄写性错误(不是笔误)证明乃是抄写稿。例如 “四两拨千斤” 抄成 “四两拔干片”、“功亏一篑” 抄成 “功号一贯”、“抑扬顿挫” 抄成 “柳扬顿挫”、“手脚笨拙” 抄成 “手脚笨掘”、“一撕为二” 抄成 “一撒为二”、“隐隐约约” 抄成 “稳稳约约”、“硬着头皮” 抄成 “破着头发”、“曹聚仁” 抄成 “曹聚但”、“失望” 抄成 “火望”、“脑袋” 抄成 “胸袋”、“光线” 抄成 “光钱”、“妓女” 抄成 “枝女”、“组稿” 抄成 “姐搞”、“眼睛” 抄成 “睛眼”、“秒表” 抄成 “表秒” 等等,以及多处抄串了行。(见《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的补充证据》《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的新证据》《说说韩寒〈三重门〉抄稿中抄错的句子》)
九、“韩三篇” 在发表在韩寒博客之前已先登在韩仁均的秘密博客上,并在正式登出前做了相应改动,证明其作者是韩仁均。(见《“韩三篇” 为韩仁均所写的铁证》)
根据以上证据,加上其他旁证和分析(参见《韩寒博客文章的真实作者是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韩寒早期的小说、随笔由韩仁均代笔。
二、韩寒后期的小说为路金波找人代笔。
三、韩寒早期的博文和中期博文那些写赛车、生活流水帐的部分文笔拙劣,为其本人亲笔。
四、韩寒中期博文那些时评部分,由路金波组织团队代笔,团队成员包括南方报系离职编辑。
五、韩寒后期博文,包括 “韩三篇”,由韩仁均代笔,最先发在韩仁均的一个秘密博客上。
韩寒小说早、后期以路金波接手包装为界。韩寒博文早、中期以路金波接手包装为界,中、后期以韩家与路金波暂时分手单干为界。代笔门事发后,韩家与路金波再度合作。
此外,还发现韩寒在各种事情上经常说假话,是个习惯性说谎者。(见《习惯性说谎者韩寒》《韩寒是 “作者”、“作家” 还是“作假”?》《韩寒的绯闻与谎言》《韩寒自证刘明泽是托儿》)
韩寒代笔门是否称得上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可以讨论,但韩寒代笔门脉络清晰可见,各种直接、间接证据构成完整证据链,确凿无疑,已成定谳,必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颠扑不破。韩寒代笔证据链(一)—— 强证据
韩寒代笔证据链(二)—— 强证据 (续)
韩寒代笔证据链(三)—— 稍强证据
韩寒代笔证据链(四)—— 稍强证据 (续)
韩寒代笔证据链(五)—— 其他旁证

知乎用户 Robin 发表

1、我觉得首先就应该对天才论有所质疑。历史的确不乏天才的存在,但那些天才成功的背后却是付出常人不敢付出的努力才最终有所成功。而韩寒却多次在媒体上说自己不看书,只看些资讯内的杂志,这样的答案确实很酷,也能让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觉得这人有意思。但细细一想,做为了一个专业作家不看书不积累思想,光靠想和看资讯独立思考不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家的。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韩寒是看书,他这么回答就是为了装逼而已。但是从最近韩寒回复的几篇文章来看,文笔实在是太差了,如果对韩寒文笔差不认同的话,请马上去看一下他最新的这篇博文《这一代人 (2012 年版) 》。你看完这篇文章以后,过一个小时,你再向你的朋友转述韩寒想表达什么内容,你肯定转述不出来,因为你可能完全没看明白他想说什么。我想这大概就是韩的真实水平。
2、韩寒在有限的几次媒体采访的表现来看,实在是太差劲了。谈赛车和女人口若悬河,说明其口才不错,但是一谈到文学或者他的作品,就支支乎乎,要么说我忘了要么就是想把话题引开,引到他生活的锁事上来。我也是看了这些视频之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3、很多网友都说,要证据才能指出韩寒代笔。首先,要反问一下,你说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证明韩寒有代笔吗?有这几种可能,韩寒的老爸自己站出来说,韩寒家安排了摄像头十几年前刚好拍下来了这些视频,或者是他们家邻居为了偷窥韩寒拿了个摄像头放在韩寒房间,不小心拍下有人代笔的那一幕。如果说,这些才算是证据的话,是韩寒是绝对没有代笔的。再举个例子,有人杀人了,所有的人都说我看见是 A 杀人的。但 A 说,那时候大家眼镜都同时出问题,除非你拿出视频出来,拍到我杀人,不然,就没有判定我杀过人。目前这种情况,只有通过韩寒的前后矛盾的说法,和他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常识与他的知识完全不匹配,来推断他是否代笔。就像方舟子做的这些文本分析,也只有这种办法了。
4、还有一些朋友说,为什么不打贪官而要打韩寒呢?首先我承认我高中的时候受到过韩寒的影响,要说那时候的把叛逆多多少少受了那本三重门的影响,还有我的一个好朋友,那时候总觉得老师是傻 B。韩寒这种天才叛逆的方式走火,或多或少受影响一些青少年,现在他 30 而立了,也逐步的转向了政治评论这方面,我觉得如果韩寒像影响青少年一样影响成年人,那会更加危险,所以把韩寒趁早揪出对这个社会有益无害。而叫方舟子打贪官,那你也太高看他了,他有这个能力吗,又没有公权,这些应该是政府做的事。韩寒被打了,起码有更多人的,比如大学教授叫研究生研究再自己署个名上去,政府领导叫手下写好文章自己署个名上去发表,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或者会考虑一下,会不会方舟子有天来查他们,韩寒都被整了,自己什么就没有可能被打假呢??从这个层面来说,意义太大了。
5、再说说方舟子这个人吧。以前我也很讨厌这个人。觉得他太轴了。什么和人交朋友呀。但看认真看了他的一些文章和专访后,我确实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春节回家,我爸竟然推荐我,要我多看一下方舟子的博客。特别是前些天,看到方舟子年轻时候书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在我的内心深处可悲地无可奈何地深爱着这个多灾多难一点也不可爱的民族”,我被感动了,我真的相信说,这世界上有一类人叫方舟子,他们不仅仅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老婆孩子为了混得更像人样为了成为青年导师,仔细想想,打假这种事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丰富的知识,还要能写文章又能有丰富的理工知识,这种事谁能做得了呀。从我看内心来说,我真的是看他的博客和微博后越佩服他的知识。当然他不是我的偶像,就像方舟子说过的一样,如果非要找个偶像就要找个死人,这样你就不会失望了。就像高中时候的我,把韩寒也当成偶像,现在还不是失望了吗。方韩大战,看着那么韩粉谩骂方舟子还有自以为幽默的嘲笑漫画,我觉得挺可气的,我们民族才有多少个方舟子呀,就算不同意他但有必要骂他吗?
我看了这次方舟子的采访:http://v.ku6.com/show/BolLIE5blGYMsS6W1re6DA…html 我佩服他的逻辑能力,有几次董路都设了陷阱想让他说一些感性的话,但方舟子都以理性的角度一一绕过,除了他的声音比较难听之外,逻辑能力没话说的。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可能词不达义,大家见谅。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本人从来没有说过韩寒肯定是代笔的,我只是认为以现在公布的信息来看,存在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不小。

当然你也可以说一个作家完全不记得自己的作品很正常,世界上不还是有失忆症这个东东嘛;你也可以说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完全没有修改痕迹很正常,人家韩寒是天才嘛!十几万字几十万字那都是一气呵成的;四两拨千斤写成四两拨干片,双休写成双体,硬着头皮写成硬着头发,粗野写成粗精,等等很多也都是正常的,因为天才的思维我们不懂嘛;范冰冰都支持两千万了,韩寒还突然撤诉是因为大度嘛,是因为对方舟子有真爱嘛;一个作家平时写个邮件连基本的文法顺畅,语句通顺都做不到,那也很正常嘛!因为天才总是异于常人的嘛!

所有这些疑点你都可以选择无视或者自己说服自己。

而我无意说服你,我只是觉得以上这些还有其他已经公布的疑点已经足以让我怀疑韩寒手稿的真实性,足以怀疑其作品是不是原创的。当然,我无法肯定他是否代笔,没人能够做到。

再强调一下,我从未说过韩寒肯定存在代笔行为,我只是觉得,这些作为指证韩寒代笔的证据或许是不充分的,但已经足以让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对韩寒产生怀疑。仅此而已。

并不是所有怀疑都在一件事有了定论之后才产生的,而是正相反。

你可以继续深信不疑,而我会继续对韩寒持怀疑态度。

祝生活安好!

知乎用户 Robert 发表

《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

苏杰

韩寒被质疑有人代笔,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其间断断续续,我大致看了两方的主要论辩文字。方舟子是我一直很敬佩的人。与方舟子一起质疑韩寒的麦田、彭晓芸等人,他们的理性和克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质疑者有不少分析论证,有相当强的说服力。相比之下,韩寒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由于手头的工作比较忙,一直没时间看韩寒父子的相关作品,不过,我心中的天平,已经向质疑者一方倾斜了。

新的学期开始了。这学期我有一门课是 “西方校勘学概论”。“校勘学” 英语是 textual criticism,也可以译为“文本鉴别学”。我打算把质疑韩寒事件作为一个个案与同学们分析讨论,于是找来《三重门》和韩仁均的有关作品,从质疑者的立场出发,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心中的天平,开始向韩寒一方倾斜。

谁都无法证明?

面对代笔质疑,韩寒晒出手稿。质疑方说,手稿太干净了,不像创作稿;所以,即使笔迹是韩寒的,也不能证明文字是他撰写的。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最近,韩寒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是 “谁都无法证明的东西”,“如果这个事情可以成立的话,那这就意味着,全中国只要看哪个作家不顺眼,然后就可以说,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那这个作家就百口莫辩。作家这个行业很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在家里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质疑成立的话,那这个作家就不用混了,我觉得他就直接完蛋了,他的职业生涯就不用继续了”。

这未免有点危言耸听。文本的作者身份,真的没有办法证明吗?

当然不是。近几十年,欧美各国有一个方兴未艾的边缘学科,叫 “司法语言学”( Forensic Linguistics)。司法语言学家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语言分析、文本鉴别,确定文本的作者身份。下面我先参考马尔科姆 · 库尔撒德(Malcolm Coulthard)的经典论文《个人语言特点和作者身份认定》(Author Identification,Idiolect and Linguistic Uniqueness),对这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作一简单的介绍。

语言指纹

语言学家解决作者归属问题的理论出发点是,在操同一种语言的庞大人群中,每一个个体的言说和写作,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英语叫 idiolect。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一个常用词汇集合(或者叫常用词表)。这个词表,与其他人所建立起来的常用词表可加以区分。这种区分,不仅表现为每个人的词表所包含的词语项不相一致,还表现为每个人对不同词语项有着不同的偏好。

打个比方。大卖场里的货物不下几万种,理论上我们都是可以选购的,也就是说,这是 open selection;但我们经常买的,也就不满一百种吧。这每一种选择(selection),都是出于我们的偏好和习惯,体现了一定的个性。单一的 “选择”(selection),譬如有人每个月都会买雀巢咖啡,区分度不是很大,因为有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选择”。可是,如果多个“选择” 形成一个集合(co-selection),那么区分度就会很大,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譬如经常买雀巢咖啡 + 涪陵榨菜 + 中华牙膏 + 绍兴黄酒 + 弥猴桃 + 喜跃猫粮的,整个大卖场记录里,恐怕就只有一个家庭。

“因而虽然从理论上讲,任意说话者 / 书写者在任意时间可以使用任意的词语,但在实际上会有典型性的个人化的好尚拣择。这意味着应该有可能设计出一种‘语言指纹’的识别方法,换句话说,特定说话者 / 书写者在语言上所形成的印象是可以用来进行身份辨认的,就像签名一样。”

把基于 co-selction 的个人语言的独一无二的特点(idiolect)称作 “语言指纹”,这很形象。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语言指纹” 与生理指纹之间的重要不同。

“生理指纹的价值在于,每个样品都是可以通过比对进行同一认定的,也是穷尽性的,也就是说,包含了对于个体身份进行同一认定所需要的所有信息。相比之下,语言样本,即使是很大的语言样本,也只能提供相关个人语言特点的非常局部的信息。” 因而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建立一个 “语言指纹库”,并在此基础上对争议文本进行比对检测。

虽说如此,但 “语言指纹” 的识别方法也不是全无作为。因为实际案例中常常有一些线索,可以将所要比对的文本样本局限在几个人(通常是两个人)之间,从而大大地简化了问题。实践中有一些通过 “语言指纹” 对作者身份做出同一认定的著名案例。

UNA 炸弹客案

美国有一个人,在 1978 年至 1995 年之间,每年一次,向多个地方邮寄炸弹,先后炸死 3 人,炸伤 23 人。最初看不出有什么规律,几年后 FBI 注意到,受害人都是在大学或者航空公司工作,因而取 “大学”(University)和 “航空”(Airline)的首字母,称神秘人为 UNA 炸弹客。

1995 年,6 家报刊机构同时收到自称是 UNA 炸弹客的人寄来的一个 35000 词的文章,题目是 “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该人提出,如果文章可以发表,就停止邮寄炸弹。

1995 年 8 月,《华盛顿邮报》增刊发表了这一文章。三个月后,有一个人联系 FBI 说,从文章中的一处特别措辞来看,这个文章像是他十多年未见过的兄弟写的。他以前注意到这一措辞,印象深刻。FBI 通过搜索,在蒙大拿州荒野中的一个小木屋里找到并逮捕了这个人的兄弟。

这个嫌疑人叫泰德 · 卡茨斯基(Ted Kaczynski),1942 年生于芝加哥,极端环保分子。幼称神童,16 岁考入哈佛大学,后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5 岁被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聘为助理教授,两年后辞职,在蒙大拿州的荒野中的一个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小木屋里,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

FBI 在小木屋里发现了卡茨斯基所写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十年前在报纸就同一主题发表的大约 300 词的文章。FBI 分析专家认为 35000 词的文章和 300 词的文章存在语言上存在重大相似性,有相同的常用实词、虚词以及固定短语共 12 个:at any rate(无论如何);clearly(显然);gotten(得到);in practice(实际上);moreover(再者);more or less(或多或少);on the other hand(另一方面); presumably(大概);propaganda(宣传);thereabouts(所在);以及由词根 argu(“论 -”)和 propos(“指 -”)所派生的一些词语。于是专家认定,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被告律师也请了一个语言学专家,这个语言学专家反驳道,这些相同的词语不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使用任何词语,所以词汇的重叠不具有甄别意义。

FBI 专家用互联网搜索进行了检验。当时互联网的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发现了有三百万个网页包含这十二个词语中的有一个或者多个。不过,当他们搜索包含所有这十二个词语的网页,却只得到 69 个;经过仔细考察,这 69 个网页都是《华盛顿邮报》那篇 35000 词文章的网络版!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个人词汇选择集合的独一无二性,证明了利用这一个人语言特点对文本的作者归属问题进行司法鉴定的可行性。

这方面的案例还有不少,不过我觉得仅此一例已能说明问题。

下面我以《三重门》和韩仁君作品作为文本样本,对其常用词汇集合进行初步的调查和分析。

材料与调查

关于《三重门》的质疑,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韩寒可能不是《三重门》正真的作者;二,韩仁均是嫌疑最大的代笔者。我们先来检验第二句话。我们尽量多地搜集韩仁君公开发表的文字,将其作为文本样本,与《三重门》进行比对,看两者常用词汇是否一致。

这里列出我们所用的材料,并尽可能附上网络资源,以便大家检核。

《三重门》,16 万字。来源: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938109.html?from=like

韩仁君作品,约 11 万字。包括以下:

《说说我自己》,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eu.html
《儿子韩寒》,来源:http://msn.qidian.com/ReadBook.aspx?bookid=1338594
《捉鸟记》、《黄主任的担心》、《暗号照旧》,来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264737/
《难成着属》(上),来源: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107705&page=1&1=1#8107705
《潇洒走一回》、《小康村里好事多》、《排队奇闻》、《难得糊涂》、《巧熄鞭炮声》,来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69122.shtml
《抢夺冠名权》、《拿不出》、《笨贼》,来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68869.shtml
《临时爸爸》、《争取》,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2963a010111up.html
《从留级到休学》、《长在肚子上的西瓜秧》,来源:学术期刊网
《压在箱底的花棉袄》、《养猪难卖》、《罚款》、《心灵感应》、《两家人和一群鸡》(即韩仁均微博所谓 “鸡不可失”),来源:期刊《故事会》、《现代农村》。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调查比对,我们发现,《三重门》和韩仁均作品在常用词语的使用频率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例子。

【没想到】《三重门》13 例,韩仁均作品 3 例(其中 1 例是引用韩寒的话)。

《三重门》

1.没想到林雨翔天生——应该是后天因素居多——对书没有好感。
2.万没想到这位语文教师早雨翔一步失了节,临开学了不翼而飞。
3.雨翔发自肺腑地 “啊” 一声,问:“梁梓君,没想到没想到!你现在在哪里?”
4.雨翔望着星空, 说: “其实我不想来这里, 我也没想到会来这里。”
5.万没想到被林雨翔先用掉,只好拼了老命跑。
6.雨翔道:“没想到人这么少,而且虫那么多——”
7.学生都为之一振,万没想到钱校长道:“但是,我还要强调几点……”
8.雨翔大大地窘迫,没想到自己已经酸到这个地步。
9.钱荣没想到 “哭妹” 真哭了。
10.(社长)说:“好!没想到!你太行了。你比我行!”
11.没想到万山大惊失色。
12.我做得一点兴趣都没有,睡了一个钟头,没想到还能及格!
13.钱荣说:“没想到啊,一个男的深情起来这么……”

韩仁均作品

1.《儿子韩寒》:“韩寒说,我只是看到它很好玩,没想到它会拉屎,要是它不拉屎多好。”
2.《难得糊涂》:“他更没想到,通过这次照相,自己又学到了文化馆摄影老师没有传授的本事。”
3.《小康村里好事多》:“没想到村民们怎么也不答应。”

【谁知】《三重门》1 例,韩仁均作品 15 例。

《三重门》

1.“谁知谢景渊道:‘老师凶点也是为我们好……’”

韩仁均作品

1.《儿子韩寒》:“谁知这天韩寒正好丢了钥匙,结果这天他在房门外的楼梯上蜷缩了一夜。”
2.《儿子韩寒》:“谁知他倒是一样东西都没有丢失。”
3.《儿子韩寒》:“谁知‘好好吃’太不易了,第二回重蹈覆辙。”
4.《儿子韩寒》:“谁知韩寒中午放学到我的办公室时挺高兴,似乎不计‘前嫌’了。”
5.《儿子韩寒》:“谁知护士见状说,手掌跟部会更痛。”
6.《儿子韩寒》:“谁知韩寒竟奇迹般地走了过来,居然会走路了。”
7.《儿子韩寒》:“谁知,韩寒向老师借来笔和纸,马上画了一幅画。”
8.《黄主任的担心》:“谁知刚伸出一半,里面就‘呼’地窜出个什么来,差点撞上黄主任的头。”
9.《难成眷属》:“谁知那小手用劲往回一缩,传来‘哇’地一声哭叫。”
10.《难成眷属》:“谁知今天因为小珊失散而又和肖丽意外地想见了。”
11.《难成眷属》:“谁知老太太好事做到底,实行一条龙服务。”
12.《排队奇闻》:“谁知道小伙子一个转身又回到女同胞的队伍里。”
13.《难得糊涂》:“谁知这时从人群中挤出一个人来。”
14.《养猪难卖》:“谁知收猪的汉子突然蹦出一句话来:‘这猪不收!’”
15.《小康村里好事多》:“谁知市里这回却认真了起来。”

副词【光】《三重门》11 例,韩仁均作品 0 例(有 1 例,是引用他人作品)。

《三重门》

1.光专家头衔就有两个。
2.梁梓君说这种信纸不用写字,光寄一张就会十拿九稳泡定。
3.林父光家教就请掉五千多元钱,更将雨翔推上绝路。
4.市南三中旁光明目张胆的电脑房就有五家。
5.光上课下课就十来万字。
6.可见思念之情不光是存在于头脑之中还存在于脚上,心有所属脚有所去。
7.人不能光靠爱活下去。
8.雨翔笑道:“光你挤出的汗也够我洗个淋浴!你受得了?”
9.雨翔听了暗笑,道:“他们光身上的衣服都要二三百块钱一件呢。”
10.钱荣说:“光读书不能称鸿儒……”
11.光凭这点,它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中占一席之地!

韩仁均作品

1.《儿子韩寒》:“你可别光盯着黑板,考虑什么中心呀选材呀,你得仔细打量一下讲台上的语文老师。”
(备注:这是引用 2000 年第 8 期《少年文艺》载广东兴宁一中林苑宁同学写的《教你作文——有感于应试作文》。)

【不幸】《三重门》22 例。韩仁君作品 0 例。

《三重门》

1.后来不幸收到出版社的退稿信函。
2.不幸财力有限,搬不远。
3.不幸坏马吃回头草这类事情和精神恋爱一样,讲究双方面的意愿。
4.不幸估计不足,差点跳水里,踉跄了一下。
5.不幸被一个国家先用了。
6.那才女收到雨翔表哥的文约,又和雨翔表哥共进一顿晚餐,不幸怀春,半夜煮文烹字,终于熬出了成品。
7.梁梓君硬是加快速度,终于有了临产的感觉,却不幸生下一个怪胎。
8.梁梓君不幸误以为林雨翔是个晦迹韬光的人,当林雨翔还有才华可掘。
9.不幸掷艺不精,扔得离目标相去甚远,颇有国家足球队射门的英姿。
10.不幸老 K 平日树敌太多,后排两个被他揍过的学生也虎视眈眈着。
11.不幸 “丰富生活” 的口号仿佛一条蛔虫,无法独立生存,一定要依附在爱国主义教育上。
12.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笑脸变成不稳定结构,肌肉乱跳。
13.林雨翔握紧拳,刚要张口,终于不幸,大坏气氛的事情发生了,Susan 早雨翔一步,说:“有什么事么?没有的话我回家了?”
14.不幸忙中出错,原来空出一块地方准备插一幅图,事后遗忘。
15.不幸的是慕名来靠这座山的人也越来越多。
16.不幸的是雨翔误入歧途。
17.两节数学课还算是数学老师慈悲为怀,隔壁二班,抽签不幸,碰上一个数学班主任……
18.雨翔始料未及,不幸考了个鲜红,四十五分。
19.免得说起来是不幸被动被甩。
20.不幸的是对钱荣垂涎的女孩子大多都骚。
21.钱姚斗得正凶时,林雨翔不幸生了在市南三中的第一场病。
22.林雨翔天生不会嘲讽人,说:“你的英语真的很不错啊。” 理想的语言是抑扬顿挫的挖苦,很不幸的,情感抒发不当,这话纯粹变成赞扬。

【这人】《三重门》26 例,韩仁君作品 0 例。

《三重门》

1.林雨翔这人与生具有抗议的功能,什么都想批判。
2.林父这人爱书如命。
3.说雨翔这人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4.林雨翔觉得罗天诚这人的性格很有研究价值。
5.林雨翔心里在恣声大笑,想这人装得像真的一样。
6.林雨翔暗吃一惊,想难怪这人不是大雅不是大俗,原来乃是大笨。
7.你这人也太自私了。
8.卡夫卡这人不仅病态,而且白痴。
9.说牛炯这人文章不好就借什么 “东日”“一波”“豪月” 来掩饰。
10.牛炯这人凶悍得很。
11.你这人脑子是不是抽筋了!
12.背后骂林雨翔这人自私小气。
13.林雨翔突然想这人也许正是 “鲁迅文学院” 里“走出”的可以引以骄傲的校友。
14.林雨翔拍手说:“好!这人的下场就是这样的!活该!”
15.这人是学校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
16.第二个讲话的是体育组教研组长刘知章,这人不善言谈。
17.使钱荣这人更显神秘。
18.不相信林雨翔这人如此多灾多难。
19.还有一派前卫的文笔,如 “这人真是坏得太可以了,弄得我很受伤”。
20.谭伟栋这人似乎被一号室的感化改造了。
21.雨翔对这人早已好感全无。
22.万山这人虽然学识博雅。
23.雨翔 “哇” 了一声,说这人写的情书和大学教授写的散文一样。
24.雨翔深知钱荣这人到结账时定会说没带钱。
25.而且钱荣这人比美国政府还会赖债。
26.为了让学生了解 Bell 这人,无谓把 Bell 拼了一遍。

分析与结论

【没想到】和【谁知】在语义上有交叠。《三重门》和韩仁均对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此长彼消,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补充,显示出不同的词语偏好。

副词【光】、【不幸】、【这人】,《三重门》用得很多甚至有点滥。比如有几例 “不幸”,改为“怎奈” 可能更恰当;有几例“这人”,完全是冗辞。相比之下,韩仁均作品中这三个词语用得极少甚至几乎不用(现有材料未见用例)。这应当是韩仁均与《三重门》作者在常用词表方面的显著差异。

两点说明。一,韩仁均作品和《三重门》都是叙事文字,所叙述的内容、所反映的生活有相当大的重叠面,语言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二,《三重门》和韩仁均作品都是公开发表的文字,中间都有编辑过手。编辑的影响(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减少文本语言的个性而不是相反。我们可以对编辑因素不予考虑。

从韩仁君作品与《三重门》在常用词表上的不同和偏好,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排除韩仁君代写《三重门》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绝不仅限于这几个词。之所以列出这几个词语,是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这几个词语比较典型;二,我有其它的用意,这个后面会谈到;三,这几个词语已足以说明问题。在司法鉴定中,排除比认定同一要容易的多。用 DNA(区分度很高)进行同一认定,也只是表述为 99.99%,但血型(区分度很低)的不同,就可以直接排除嫌疑。

在对《三重门》和韩仁均的不同用语习惯进行局步的揭示之后,我们用备受争议的韩寒新概念作文做个检验,看看更接近哪一个。

如前所说,【没想到】、副词【光】、【不幸】、【这人】,这四个词语在《三重门》中频频出现,在韩仁均作品中极少甚至几乎不出现。而经过检索,我们发现,这四个词语在篇幅不长的韩寒 “新概念” 作文中却出现了三个,具体如下:

《书店(一)》:“光介绍什么叫‘猪’就用了六七页。”

《书店(一)》:“光画面质量就让人心寒——齐天大圣非人非猴。”

《书店(一)》:“也有专门研究称谓的,告诉你女人无论老少,一律‘小姐’,佩服自己怎么没想到,‘小姐’、‘大姐’乱叫。”

《杯中窥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

《书店(二)》:“领头签名的人比较不幸。”

前几天,最早质疑韩寒的麦田在微博中说:“《杯中窥人》和《三重门》是同一作者,并且,不是韩仁均。” 我们的调查分析,印证了麦田的感觉。

那么,《三重门》的作者是不是现在写博客的韩寒?要在语言上进行同一认定,还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不过,经过初步的考查,我觉得,很有可能。这里仅举一例,以逗其绪。

【杀戮】

韩寒《我的 2011》:“我逐渐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

关于 “杀戮” 这一措辞,网上的评论,有说“霸气外露”(《南方人物周刊》),有说“重口味”,总之,不同寻常。

百度了一下,用 “杀戮” 表示严厉批判的意思,似乎始于韩寒,也大致仅限于韩寒。

网络上使用 “杀戮” 一词人也有一些,比如电子游戏 “打怪”,比如微博“拉黑”,都有人用“杀戮”,表示“灭” 掉,使其不再在眼前出现。虽然被 “杀戮” 的对象是虚幻的东西,但是 “杀戮” 一词仍然是用其词典义项。用 “杀戮” 表示严厉批判,比起词典义项,则是拐了个不小的弯儿,非常特别。

《三重门》:“林父一时愤怒,把整个出版界给杀戮了,说:‘现在这种什么世道,出来的书都是害人的!’”

《杯中窥人》:“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

另有网络校园小说缪歌《多种元素》:“慢慢地读了这些人的书,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李敖。他对自己看不惯的一一杀戮,就连国民党也在所难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这显然是在韩寒《杯中窥人》相应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写。

尽管搜集到的韩仁君的作品大概已占其所发表文字的 80% 以上,但这毕竟还不是穷尽性的调查。我的例证和结论,欢迎大家核对,质疑。随着材料的增多,我的例证有可能需要修正,甚至结论也需要重写。但是我相信,用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是可以对《三重门》以及相关作品的作者身份做出认定的。

结束语

方舟子不计成败利钝,对真相近乎偏执地追求,对于学术腐败造假流行的中国社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方舟子,多少人如芒刺在背,悄悄改回自己的简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韩寒以前曾公开表示对方舟子的支持和赞赏,并开玩笑说,如果方舟子质疑自己,自己就什么都承认。可是,当方舟子的矛头指向自己时,还真的就成了严峻的考验。

方舟子跟薛涌有过几次交锋,“新语丝”网站 “立此存照” 栏目有几十篇批评、声讨薛涌的帖子。可是薛涌却在很多问题上声援方舟子,为方舟子呐喊。方舟子的峭直,薛涌的雅量,都让我感佩。

麦田、方舟子等人质疑韩寒,是合理的,并不是构陷,是在追求真相,而不是要搞臭谁。这一事件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跟韩寒的应对不当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享受了名声和利益的公众人物,面对质疑,应当诚恳认真地应对(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然而韩寒却悬赏用钱砸人,尖刻轻薄地嘲笑谩骂,或者用韩寒的话叫 “杀戮”。几年前的网络骂战,韩寒一支健笔,曾横扫江湖;然而——

这人光杀戮,没想到不幸……

我从《三重门》中找出这十个字,求证真相。这十个字算是韩寒的文字胎记,也是暗示着这场文运劫数的谶语。我愿以此讽劝韩寒,请韩寒三思。

另外,听说韩寒再次起诉至法院,我颇不以为然,为之踌躇良久。江湖事,江湖了。名满天下,纵横江湖的大侠,今日被人质疑武功,却到县衙大堂击鼓鸣冤,请青天大老爷作主。用韩寒自己的话来说,真的很不 “酷”。

高晓松微博说,韩寒最近也意识到自己的膨胀,有许多反省。那我就再进一言: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
转载自豆瓣 原文地址不知。。。

知乎用户 沈香寒 发表

时过境迁,有感而发,随便写写,关于方舟子,我看过他 8 九到出国前,与友人的一些书信,文笔没的说,字里行间理想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肯定,但是这个人太敏感了,从后续的事情看,脾气性格也不好,睚眦必报,简而言之,大节无碍,私德有亏。

关于韩寒,他女人缘很好,看他采访是一个真性情的人,虽然学生时代是刺头,但是情商肯定比方舟子高,能导演,赛车,新概念那批也只有他和郭敬明真正成功了,说明他们是一路人,有商业天赋的同时,也很努力。

关于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逻辑不对,有道理的地方先不提,逻辑不对是因为作家这个职业,不算自然科学范畴,自古以来,你可以怀疑抄袭,但是一般不质疑代笔,莎士比亚和古龙都被质疑过代笔,但是这个质疑没什么意义,因为写作是一种很私密的体验,作家很难自证,只要作品优秀没有抄袭就足够了。

最后来谈一谈,为什么是有道理的,前文说了,方舟子汉语书写水平不低,这么说吧,但凡自己写过小说,散文,诗歌的人,才会明白码字的痛苦,才会体验到文字游戏天赋上的差距,譬如欧亨利和莫泊桑这种级别的作家,写得都是小人物和简单的故事,但是大部分作家都很难达到他们那个水平,不是不努力,而是讲好一个故事太难了,姜文曾经说,讲故事不难,那是因为电影和小说不一样,电影的场景切换简单得多,是剪辑在一起的,电影更重要的是追求视觉美学和哲学境界,而小说讲哲学的结果就是意识流看不下去,小说第一奥义就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那么韩寒暴露的问题在哪?事实上是三重门被低估了,三重门当然没有围城的高度,但是三重门的水平,其实早些年的苏童,贾平凹也不过如此吧,那种故事整体架构的完备,行文流畅不拖沓的天赋是肉眼可见的溢出,韩寒当时那个年纪和阅历写不出这种作品,韩寒之后的作品在文学性上也根本不值得一提,这里说点私货,国内网络小说作者里,本人喜欢的是烽火戏诸侯和江南,他俩都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刻画人物出彩,场景冲突画面感十足,但是靠人物推动剧情,导致空有精彩片段,作为一个故事整体性不足,天马行空收不住了,所以他俩都有一个喜欢太监烂尾的毛病。

知乎用户 铅笔叔叔 发表

答:韩寒失态,无疑。此次闹剧演变成狗血剧的主要原因就是韩寒失态,而方舟子中段插手此事遭挺韩公知谴责这事,只能导致这些韩寒的朋友的公知把韩寒害惨,骂政府是质疑,质疑韩寒是诋毁,是人品低劣,是下三流。这逻辑,这措词,怎么看怎么像文革文风啊,失态。

知乎用户 郑谨立 发表

可能一辈子也证实不了一个人的正直,但是,一句话就能永久的暴露一个人的虚假。
韩寒在 2007 年凤凰卫视何东访谈中说自己从没读过红楼梦,但 2000 年出版的《三重门》里引用了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该内容不是初高中课本里的)。
到现在,如果一个人具备和相信基本的常识,那么,他就决不会再相信韩寒,至少会保持中立。

知乎用户 楚轩 发表

看完答案得出一个结论,脑残粉不看任何证据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你们 NB,竖个大拇指!

知乎用户 湛蓝 发表

1985 年,福建师范大学计划破格录取一名偏科极其严重的 “学渣” 考生。于是,把该考生带到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现场命题,一个小时内作文三篇。然后,就录取了。
29 年来,从未有任何人质疑福建师大当年的录取决定。
所以,韩寒要打方舟子的耳光实在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我期待着……

知乎用户 播恩 发表

自从被肘子打假后,一个靠文学成名的作家文学作品停更三年,曾经那么高冷犀利有逼格的意见领袖转投娱乐界,天天晒女儿装傻卖萌,巧不巧?三年前你不信,行,但现在的种种,智力没问题的都应该能看出来是怎么回事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原来相信韩寒的人会开始狐疑:这个天才作家为什么没有作品了?

附上韩寒三重门手稿中窜行错误和五笔类错误的图片,如各位支持韩寒的朋友能有较好的解释这些错误的来源(除了碰巧,不要让韩寒永远活在小概率事件里),本人马上支持韩寒。

鉴于有的朋友认为韩寒手稿是誊清稿所以出现上述窜行类错误,下面附上韩寒说三重门是一气呵成没有誊清的资料。而且如果光明与磊落是誊清稿再出版的话能证明什么?岂不戏耍大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普通吵架:你个傻逼。
方式吵架:- 你造假!- 我操,你个傻逼!- 你说粗话,人品低下。

普通质疑:我怀疑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因为……
方式质疑:有人说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这是真的吗?

普通举证:你说我干了,请拿出证据。
方式举证:我说你干了,请拿出证据证明你没有。

普通脑残粉:支持偶像!
方的脑残粉:反对方的都没认真读文章,读了文章能独立思考的都会支持方。

普通解决:- 我道歉。 - 我接受。
方式结局:- 无聊,不陪你玩了。 - 你输喽!

最后学术一下
普通逻辑:A 推出 B,因为 A,所以 B
方式逻辑:A 推出 B,因为 B,所以 A,所以 B

我是书呆子,我只知道方的这些行为方式不科学不理性。

知乎用户 苏格 发表

几年前我和朋友聊过这个问题,我和他都蛮喜欢韩寒的,但有一个地方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他那篇新概念作文《杯中窥人》好像有几个又长又难记的单词吧,七门红灯的人比赛的时候居然能提笔就来……

知乎用户 张亮 - Leo♂​ 发表

不请自来。
韩寒 08 年的时候接受北青网的采访,他说: “我想证明我除了考试考不好,剩下的什么都能做好。”
他还说:“只有大家多要真相,社会才会越来越开放,而现在的网民似乎不要求知道真相,只要求一种情绪的指引。很多东西我自己都已经得到了,我是在为他们。如果真的能静下心来和他们好好地说,他们也能够明白我的意思。”、“我们很直观地站在老百姓那一面,但我们不能忽略有些行为是有问题的,违法的,是在以暴制暴。很多事情,我们并没有看到真相,很多网民说的帖子是民间的,但不一定都是真相,而是一种过分的煽动。我们总是习惯网络游行,总是觉得站在大多数里就是对的,就是安全的,就是英雄的,事实上不是这样。"

何东在《东邪西毒》里写韩寒,” 有一位曾对韩寒偏见了整整七年的年轻女孩,经过随后两年对韩寒博客及他种种发言的监视性跟踪,最近终于写下了如下评价——“韩寒,他如此低调,却还时时处于浪尖,被人说成哗众取宠。他如此真性情,却总是被人故意曲解,说成小人得志。他如此热爱生活,却被说成是生活放荡不羁。他捍卫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却被说成是刻薄、口无遮拦;唉!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隐藏了太多太多的偏见……” 韩寒是真寒。文化圈是真酸。“

OK,以上内容为了说我下面要说的话。

1、不论方舟子抨击韩寒对或者不对,都不能改变方舟子性格上的缺陷——这个人不会做人。
2、不论韩寒是否赢得这场论战,都不能改变韩寒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喜欢的继续喜欢,不喜欢的继续糟践。
3、从 08 年韩寒接受采访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有” 韩三篇 “是迟早的事情,而韩寒的话语也非常清晰的看的到他到底有没有变化,是否可能被代笔,恩,前提是咱们确实能从文字里看出是谁写的。(比如有人有天告诉我,他一眼看出某匿名答案是我写的,因为语气出卖了我。为此我非常囧)
4、方舟子并不代表真理,其实韩寒也不代表,但是每件事情都有一个真相。
5、这次,我作为观众,看到的真相是,方舟子屁颠颠的加入战团,给麦田助威,结果麦田收手了,他还意犹未尽,而韩寒的调侃,还真不是冲他来的,只是方舟子一贯的好斗,就这样接招了,两个天平座的人轴起来倒是很有看点,可惜,论战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在互抠字眼了,如果韩寒继续应战,其实和老罗与方舟子之战一样,得了理却损了形象(老罗形象很一贯,但是韩寒的形象还是需要维护一下的),对韩寒来说,这场论战从开始,就注定了自己会损失,而方舟子呢?反正无理也要搅三分,总归自己一贯胜利和正确就对了。
6、综上,我支持韩寒,但我觉得最后方舟子会宣称完胜。
-—————- 以下为题外话 ————–

7、 “我想证明我除了考试考不好,剩下的什么都能做好。” 这件事情,韩寒做到了,无论是写作、赛车、玩票做歌手、为别人写歌(给范冰冰,哈哈,估计也为了这事儿,范爷挺他)、代言、慈善、救援,韩寒远比很多考试考的好的同龄人更成功,也做的更好。
8、“只有大家多要真相,社会才会越来越开放,而现在的网民似乎不要求知道真相,只要求一种情绪的指引。很多东西我自己都已经得到了,我是在为他们。如果真的能静下心来和他们好好地说,他们也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这句话,他基本上也做到了。不是吗?
9、我觉得北青网的那采访的新闻题目很好:《韩寒 只说真相,不说真理》

-————– 有感而发 —————–
13 年了,从开始到现在,韩寒为啥老是被人泼脏水呢,这倒霉的孩子。

-————- 不得不说 ——————
发现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评论里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么不如直接去开个回答岂不是更好。

对于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今天已经结束了,韩寒表示不再理会,早这么做就对了,不过貌似诉讼会继续下去。

方舟子对文艺作品的采用的文本分析方式真的对吗?真的是质疑吗?在貌似正确的背后是否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请看此帖: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080934&page=1&1=1#8080934

文艺作品中的任何描述,都可以不是本人亲身经历的,甚至是可以想象的,且不说关于 1999 年的挂号费之问,且不说金山区到底在哪里,且不说金山区的医院和市中心的医院有什么差距,即使是放到今天,连并入浦东的南汇区原辖区内都还没有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即使是今天,张江的曙光医院挂号窗口依然是老鼠洞,你们以为脱离了现实的方舟子的问句,有依据吗?

即便逻辑正确,脱离了现实的逻辑就是空想的逻辑推演而已,无法站住脚。

最后,不想接受任何新的评论,非常感谢支持者的投票。

-—————– 最新更新 —————

在凯迪发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帖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余秋雨还是很有远见的,六年前说的那些话,放到六年后来看,嘿嘿:

从方韩大战中嗅出文革的味道,分享 6 年前余秋雨的观点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88167

知乎用户 两由之 发表

要评价方舟子的质疑,超码得先看一下方舟子原文吧!从前面回答的内容来看,好些人压根就没看过,自说自话痛打稻草人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事从 12 年吵到现在,假如最终是不了了之,多年以后没准会出现《方韩学》研究,养活无数文人。

倒韩的认为一个包括语文在内 7 门功课不及格,高一读两次都读不下的体育特长生,一个 05 年至 06 年写出一堆如巜京城》这种小学三四年级水平博客的人,却能在 99 年一小时写出《杯中窥人》这种咬文嚼字,并引用生僻拉丁文字 “Corpusdelieti”,能在上课时偷偷摸摸一气写出 20 万字的小说,而创作稿中没有任何情节调整修改,却充满大量匪夷所思的错别字,专有名词、人名漏字,句子串行等离奇错误,这是严重违背常识的。

但是,这些确实不能说是证据,只是疑点。生活中绝大部分事情是符合常理的,但总有因为各位特殊因素而出现意外,最终显得完全不符合常理。比如有人 6 岁就上大学,并且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不了解贾斯汀之前,我是完全不信的。

韩寒的问题,一是疑点实在太多了,二是不回应还好,一回应,反而让人更加怀疑。

举个例,方舟子说《求医》是韩爹写的,理由大致如下: 文中说自已体弱多病 (韩爹因病退学,符合。韩寒青春年少,体育特长生,不符合),称 20 多岁的护士为小姑娘 (韩爹符合,韩寒不符合),描述的医院,包括格局口号都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情景 (韩爹符合,韩寒不符合),听到自已名字被叫错之后的愤怒 (韩爹符合,普通话不标准,“韩仁君 “听起来像 “害人精”,韩寒不符合),讽刺的现象是八十年代初期医院里,典型的官僚拖拉低效率,而不是九十年代后期典型的医患矛盾 (韩爹符合,韩寒不符合)。总之,求医一文,处处跟韩爹符合,处处跟韩寒不符合,所以代笔无疑。

方舟子的分析对不对不好说,但你看韩寒咋回应的?信誓旦旦说这是自已某次看病的亲身经历,还晒出病历本作证据。卧槽,这阅读理解能力,还真是语文考 40 分的水平,居然把方的质疑理解为说自己没去看过病,这神回应,不把自己搞死不罢休啊。

反韩挺韩的都举着常识、逻辑或证据的大旗,但彼此都无法被对方说服。不过,双方应该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强烈要求和支持韩寒把方舟子告上法庭,通过司法机关的调查,得出一个权威的定论。最终,要么是 “造谣者” 方舟子得到法律的严惩,要么是 “大骗子 “韩寒身败名裂。否则,这口水仗一万年也打不完。

我相信真心挺韩寒的人,绝不愿意看到在方舟子的质疑甚至羞辱下,韩寒采用赌咒、悬赏、晒手稿、转进娱乐圈等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应对。是个爷们儿,咱法庭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方的质疑很正常,注意到那些疑问后,如果还不质疑,那倒是不正常。

我其实也不相信韩寒的文章大部分是代笔,但是,从现在的证据来看,我比较相信《求医》和《书店》是有代笔者的,而后来的博客,我倒觉得是他自己写的,08 年以后的博客以及韩三篇,韩三篇与之前的博文其实是一致的。

方舟子不是神,所以,别期望他没有什么个人情感。但是,他的质疑很到位,很有理。并且他很有修养,不会开口就骂人。(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是 “修养”,那我来解释一下:觉得你不行只说你“不懂” 是正常的评价,说成 “SB” 就是没有修养。)

代笔能否证明?

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红楼梦》不是一个人写的?

知乎用户 罗罗 发表

如今再看,很是可笑。说知乎正确理智占多数的挺韩派,他们倒真像标准模式的脑残粉。所有质疑证据均是我不听我不看我不信也有其他可能,直接选择性全部无视。他们对质疑方证据嗤之以鼻呵呵一笑来句又不是百分百铁证完事,以致由一至全所有便都这般对待,顺便骂起方舟为人的也不乏其人。我此有一言,证据自不是 100% 的可能性,但何以成了某些人口中的 1%,那明明是从常理而言占过半可能性的合理质疑,相反挺韩派推倒的假设情境却是那小概率事件显得牵强异常。即便一个质疑这样子说就算了,多项合理质疑均成小概率推翻,你哪来的自我说服力?就算你说十几条质疑不合理,便能推至所有质疑全是不合理的了,当真一条合理质疑都没有?他们对这合理质疑的态度,便是或无视,或强言推翻,还要摆上一副我理智我客观别人都是恶意诬陷造谣的装逼嘴脸。既是没有百分百的可能性,让人起疑心的程度是早够了,奈何他韩寒就真是圣人特例凡事不能从常理度之皆是另有蹊径?当真叫人呵呵不已。

知乎用户 施白牙 发表

当很多质疑足以使人以常识评判出这是事实时,那质疑足以构成证据链从而成为证据。很多人只单方面看了韩寒的辩解就想当然认为是方舟子无理取闹。我认为最说明问题的几个证据有,第一,是在 03 年韩寒出了《就这样飘来飘去》后在视频中说封底一段话肯定不是自己写的,而这段话是书中原文,是被编辑认为是全书精华的一段,我看到这条证据后才加入倒寒。第二,韩寒给石述思的一条短信被公开,内容大致是感谢石述思,这段话文笔极差,连词乱用,毫无逻辑,表义不明,可以说是小学生改病句的模板题目了。具体可百度: 石述思私信。看了这个证据我认为以这等文笔决计写不出小说。第三,韩寒老师在访谈中说韩寒语文从来不及格,作文拖后腿,可他对外却说自己语文常考 8,90 分,很明显韩寒在撒谎,并且从他 06 年前的博文可看出韩寒的语文水平确实是初中生水平都不如。最后,韩寒在公开场合从来不谈自己的作品,被问及文学问题也向来避而不答,有作家说作品就像作家自己的孩子,是作家最爱谈的,绝没有别人问起作品却避而不答的道理,再不善言辞的作家被问及作品也会侃侃而谈。还有很多证据没有列举,如果你看了我说的这些还认为不足以证明韩寒代笔那么我认为你心中偏袒韩寒丧失了客观公正的判断能力。

知乎用户 无内存 发表

可悲的是韩骗子还在拍电影招摇撞骗

还很好奇回答的人有多少是经历过当时事件全过程的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会判断 可能他们只是不想相信偶像的倒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韩粉。我只列干货,请各位自己判断。

其实这场世纪争论之中,相当多指向代笔的资料并不是方舟子提出来的。比如:

1、fjfh6602,这是一个信息量爆表的魔咒,不知道这个的,搜索一下,会让你颠覆。例如,著名的韩三篇,首发于韩仁均博客。而后又发在韩寒博客时,文中的 “父辈” 还被改成了“爷辈”。而这个账号,居然还在天涯骂过韩寒。分裂到无法言说。

2、有网友去公证处查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名单的公证记录,里面没有韩寒。

3、韩寒公开找 “哪怕只有一行字代笔” 并以此悬赏 2000 万,但网名 “道前子” 在韩寒的采访视频中却挖出他亲口说封底的几个金句 “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这完全不是我写的”、“特别不是我的话”,却不知这几句话就选自书里第一章!这等于亲口承认代笔。虽然韩寒随后删除了悬赏公告,但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怎么洗。而且,先悬赏再删除悬赏帖,即使不说代笔,这人品也真是……

4、韩寒除了悬赏还有赌咒。那些以 “编辑润色” 解释韩寒不知道自己书里金句的人看好了,韩寒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而我是一个特别特别爱惜自己文字的人,把小说给出版社的时候,包括现在出版社改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我的同意。…… 我是对文稿有异常可能洁癖要求的人……”

5、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指责别人书里也有编辑润色,只针对韩寒?因为别人可没有像韩寒那样发毒誓说 “如果我的作品曾被人代笔过一个字,我诅咒自己没法活着看到女儿成人”,也没有像韩寒那样悬赏 2000 万找 “哪怕一行代笔”。如果如某些人所狡辩,韩寒大段文字都是编辑写的,那可比一个字、一行字多太多了吧?祝贺韩寒喜提大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证据学角度看韩寒事件
韩寒事件其实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复杂。方舟子质疑韩寒是不是人造,提出的证据也的确多为间接证据,公知和韩寒不断的要求方舟子拿出直接证据。

韩寒和公知们心知肚明,只要韩寒幕后的捉刀者不出来,方舟子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直接证据。公知和韩寒有意无意的误导了大众:直接证据远远比间接证据有力。你方舟子拿不出直接证据,你就是坏人,你就是无理取闹。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是证据学上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间接占据和直接证据并无所谓证明力强弱。比如一个凶杀案件,直接直接有在现场五岁小女孩的证言,证明了自己看到凶手是谁,除此之外没有目击证人。那么在现场的指纹、DNA 鉴定报告、脚印鉴定、尸检报告和占满鲜血的匕首都是间接证据。检察官出示这些证据给法官,法官也绝不会像公知和韩寒一样说:你只拿出五岁小孩的证言就够了,因为这是直接证据,证明力最强。

如果把方舟子和韩寒当做原告和被告双方,我们是陪审团。可以按照高度盖然性标准裁判韩寒抄袭了。就是说韩寒有很大的可能性抄袭了,并不需要什么直接证据。因为无论是老百姓的判断也好还是法庭审判也好,其目的并不是还原事情的原原本本的面目。因为事情的本来面目根本不可能完全重现。假如韩寒他爹写了文章后,让韩寒抄一遍,自己又把手稿烧毁,是不是谁也不能质疑韩寒呢?

间接证据是刑事侦查中最常见的证据,侦查人员往往从一个疑点开始找证据。那福尔摩斯探案来举例,他看到的一般也都是间接证据,比如雨滴、痕迹、匕首插入的方向。如果福尔摩斯太遥远,韩粉们大部分都看过《神侦探柯南》,工藤新一也是从间接证据入手来侦破的。当间接证据收集到一定程度,按司法实务常说的 “形成完整证据链” 的时候,检察官就可以把案件起诉到法院。这里的“证据链”,就是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之间形成一个“链条”,达到证明嫌疑人犯罪的目的。

当然,方寒之间的争论不需要达到刑事证明的高标准,只需要达到让一般老百姓感到一方极有可能说的真话即可。但是公知们无论内心如何确定,嘴巴上总是咬死不放,当然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题外话是方舟子并不是要求韩寒 “自证其罪”,在诉讼中,控辩双方质疑对方的证据并不是要求对方自证,而是面对法官或陪审团降低对方证据的证明力,从而让自己证据在法官或陪审团心里占优势。民事诉讼不是刑事诉讼,方舟子不是检察官,而是民事诉讼中和韩寒平等的一方,当然有权质疑韩寒的证据,不然法庭上的唇枪舌战是干什么呢?

在大对数国家刑事诉讼中,检察官承担全部举证责任,所以被告才 “有权保持沉默”,你检方拿不出足以让法官或陪审团信服的证据就得放人。在民事诉讼中,被告韩寒当然也可以沉默,这样方舟子的证据肯定会占优势,法官看到韩寒不说话的样子很心虚,韩肯定输官司。韩寒本人这一点特别法盲,方舟子不是检察官,你韩寒面对的也不是刑事诉讼。韩寒不断口口声声让方舟子拿出有力的直接证据,就是因为自己搞不清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别。

还有的是,韩寒说一个 “写作者” 都无法证明自己?真的如此吗?曾经有人质疑鲁迅,鲁迅几刷子写几篇文章就把质疑者打得落花流水了,你韩寒也可以这样。老百姓并不傻,质疑海岩的的人也不是被海岩拿出的手稿服服帖帖吗?你韩寒拿出的东西达不到 “高度盖然性” 的标准,只有自己认输了。当然,韩寒有没有可能就是一个能几十万的三重门一口气写出的天才,又是一个病句连篇的差生?按照人类的理性和老百姓的一般标准来判断就可以了,因为法官和陪审团成员也是普通人,有自由心证的权利。只是多几顶傻逼的帽子而已。

知乎用户 Velaciela 发表

一个韩粉的反省——不再寄希望于奇迹 才是进步的开始

我以前也是韩寒的粉丝,可惜在方舟子质疑他之前我就先有所怀疑了。主要是作品质量的下降以及博客里无脑的公知范儿。后来方韩大撕逼,我一直做看客,今天才想起来回应一下。

稍有常识的人就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韩寒高中都没上,自己说语文都不及格,这几本长篇大论的书难道完成得了吗?这几本白纸黑字记录的画面,与某些脑残粉丝宣传的恰恰相反,说明了我们的智商,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很多网友给出的证据已经充分说明韩寒的书是他爸写的,他不过是个好司机,没有代驾。至于博客里的是不是自己写的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就有一些人跳出来说:你们这是对一个天才少年的污蔑,是扭曲变态的心理… 甚至是当局的走狗,迫害 “民主斗士 “!

我以前也一样,特别是最早看过那个电视对话,觉得韩寒酷毙了,那些庸碌之徒无非是给他泼污水。韩寒的小说内容叛逆,个人经历更是叛逆,不上学自己可以当作家,还可以开赛车,最后写文章批评当局。“为民请命”,简直是当代的鲁迅。

其实这些都只是我内心里的影子的投射,也是这一代人内心的投影。因为不满教育制度,认为学校里学的没有用。然后认为年轻人应该做点什么,不 走寻常路也可以成功。最后认为都是国民党的错,我们要革命,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世界就美好了。

韩寒父子充分把握了这一代人的叛逆心理,投其所好,送上了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你们不想上学,我就告诉你我孩子不上学也行。你们想要年轻有为,我就又能写字又能飙车。你们对当局不满又不敢言,我就出来喊两句 “当局不好” 于是你们鼓掌欢呼,才不管我真的假的,最后我拍个烂片,你们买单。

韩寒父子出售叛逆,你们消费叛逆。韩寒父子出售思考,你们购买思考。韩寒父子替你们喊一句,然后装出一副为民主献身的英烈状,说什么我的书被反动派烧了,所以没有第二本了,你们说真是英雄啊!总之你们期望的影子在他身上实现了,于是大家争相买单。

而我后来发现,小说不是他有能力写出来的,后来证明了是他爸写的。

再后来发现独唱团里文章大多很烂。

然后学过政治常识就知道,不是喊一喊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韩寒的三篇无非是最最入门的东西,哪有一丁点政治家的样子呢?

就这样的人还当民主斗士,难怪有人要唱素质论了。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精英阶层,我呸啊,这不就是个混混吗?

一切的一切就如此,没有奇迹发生。

我想说的就是,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相信奇迹了,不相信有天才神童之类的,也不盼望救世主帮你请命,才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开始。

也许他真的是个好司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整件事情下来,质疑一方靠的是大太阳下没有新鲜事,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思路,在列举种种疑点后认为除非代笔没有第二种解释,也发现了很多类似当年新概念的猫腻,四两拔干片,父辈爷辈这种间接证据,只要代笔集团内部不分裂,基本不可能有口供这种更直接的证据,再说我一点也不怀疑就算有人出来说自己是某某文章的代笔者韩粉照样要他拿出证据自证是他写的文章。

本来韩寒这边比质疑派有充分的条件拿出让人信服证据,可惜除了一个出版的手稿外再无动作还害的韩粉要想办法怎么解释四两拔干片。其他方面韩寒一方完全是靠自己的信誉让大家相信自己没有代笔。很可惜,代笔事件爆发前,进行中甚至余波过去,我是很从韩寒身上很难看出这人有什么信誉可言。所谓的叛逆不羁那只是韩粉一厢情愿加给他的标签,你们能捧起一个韩寒但你们绝不会成为一个 “韩寒”。

最后,为什么要质疑韩寒,以韩寒名义发表的文章和言论我是喜恶参半,考虑到这些文章很可能大半不出自他手我对他本人其实无感。有个挺韩的回答提到自己曾信公知的话错过了买房时机,现在的共识是房价至少不会跌,但 2012 年乃至之前网上充斥着房价走势的争论,面对截然相反的信息如何取舍分析韩粉确实要补补课。我是无所谓的,本人家庭资产国内 top1 没有问题,以阶级立场来说是期望知乎人人喊打的阶级固化实现的,如果在接受足够信息基础上你们还相信韩寒那你们用的方法论注定让你们没机会阶级跨越,反过来你们意识到韩寒有假那也会让社会减少这种不正常的阶级流动,我就看着网上舆论今后如何发展。

知乎用户 小猫帝释天​ 发表

本来不想回答的,但是看见几个老师辈的人都评论了,我就讲下自己的想法。不站队,只是讲我看见的事和想到的事。

事件的直接正面影响:
首先,想说,这是一件好事情,无论谁对谁错。因为两个团队都用了一些西方常用的比较严谨的考证方法,方自己经过系统的美国教育,所以列举了很多西方的考证方法。支持韩的人也用了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比如楼上提到的 **Forensic Linguistics。**这些方法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使得更多的青少年(韩粉主要集中在这个年龄段)感受到了西方研究方法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对抄袭的严重性认知。(中国论文抄袭问题一直都比较严重。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就不在乎这个意识,经常教我们,天下文章本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

关于韩寒的评价:
韩寒也曾经是我的偶像,不是佩服他的文字,而是佩服如下几点。第一,一直关心社会问题,向公众提出一些不良的现象。这是好事情。他利用自己的名气造福于社会,是好事情。(虽然他只是提出问题,调侃这些问题,并没有提出实际解决的方法,以他的学识也不足以解决问题,这就是教育程度不够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第二,他作为车手和影视文化人都是相对成功的。这也是增加他个人魅力的地方。 第三,他讲话幽默,使得人产生亲近之感。人们大部分都是喜欢幽默感强的人。

说完好处以后,我个人觉得他最严重的附带效应之一就是误导了很多年轻人。因为他要建立起自身的形象 —- 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帅哥天才,所以他间接强调了 “教育无用论”,这样很多年轻人会以为高考无用,当作家,开跑车,学韩寒。但是韩寒成功是个例。这样客观上一些年轻人会迷失自己。

事情的定论:
话说多了,回到问题本身,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韩寒的文章确实有人改写过。这里有个问题我想强调一下,有人修改你的文章并不意味着你是别人代笔。修改和抄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韩寒说的两千万毒誓确实过了。但是通篇抄袭,从现有的证据来看,不能成立

可是,反过来,个人觉得方舟子,作为一个前辈。是否应该对待年轻人更宽容些?尤其是一个成名的并且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社会变得更透明的更加美好的年轻人。不论你愿意承认或者不愿意承认,**韩寒已经有名气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有的人用名气赚钱,有的人用名气泡妞,但是韩寒还是愿意用名气去改变一些不好的制度,推动政府发现问题。(上海市政府市长曾经公开表示过自己看韩寒反应交通问题的博客,感触很多

事件后人物发展:
事情过去近三年,直接导致了韩寒**长期封笔,**停止更新博客,严重打击了他的创作积极性。其实写作这个东西,后来培养也是很严重的。韩寒 18 岁以前不爱读书,不代表他未来不读书,不进步。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可以随着学习进步的。韩寒最后选择了进入影视界(更接近于娱乐圈,符合他的偶像气质和形象)。

方舟子也随着国内主流媒体的封杀,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视野(学者们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境外发表途径,看他的更新)。这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他自己宿敌过多造成的。别说什么打假者都是孤独的。我觉得人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打假的目的不是要整死人,而是让别人认识到错误之后更好的提高自己。对事不对人,这应该是基本准则。可惜,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但是方老师应该比别人更加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研究型博士应该有的素质。可惜效果在他身上体现不明显。

结论: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事情,反思很多事情。这个世界没有神人,不论是天才韩寒,还是打架英雄方舟子。不是神,就一定会犯错。双方都犯了一些错误吧。(虽然双方都未必会承认)。

知乎用户 王凌 发表

只辩真假,不论胜负。对事不对人,论事不要揣测人心。

我认可方舟子的质疑态度,我认同他的大多数质疑点,我能看到其他一些质疑点的牵强,我没有看到韩寒对方舟子提出的疑点有针对性的释疑。

如果韩寒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又那么 “光明磊落”,很容易对疑点进行一一解释的。但他对大多数疑点没有有效解释,感觉像在回避。

比如:
1. 方质疑 《书店》所描述的闭架售书。
韩寒很好解释,只需说明他文中说描述的书店具体是哪一个书店,大家自然会去考证那个书店从何时开始开架售书的。

2. 方质疑《求医》所描述的不是韩寒自己治疗疥疮的经历。
韩寒若承认确实不是自己治疗疥疮的经历,然后再说这纯粹是文学创作,硬要说是说的通的。坚持说这就是根据自己治疗疥疮的经历写的,那就说一下这具体是哪一家医院,大家自然会去考证那家医院在 1999 年时是否是韩寒所描述的那个样子。

3. 方指出了《求医》中韩寒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熟练引用与韩寒自称的 “唯中外名著不读”“直到现在,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 之间的矛盾。
韩寒可解释说其实自己是熟读名著的,当初那么说是想装牛逼,就像 “一个考试很好的学生喜欢说他在家里从来不复习一样 “。那样的话,现场展示一下功力即可。
反之,硬要说自己虽然没有读过屠格涅夫,但刚好读过那两段 “精华片段”,刚好那么应景的给用上了,大家觉得太过神奇以至于产生怀疑就很好理解了。其他所有作品中的引经据典,都可以这样解释,比如《三重门》引用《红楼梦》,但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的话,我想韩寒总应该可以接受这算“合理” 质疑吧。

何为真?全无假才是真,有一点假则假 — 有一篇有代笔就是有代笔(“逻辑与”,理科生懂得)。这就是为何真如此可贵。

知乎用户 众神共舞 发表

写在《后会无期》上映时:
记得方寒大战时 正是 2012 年春节 我在澳洲如饥似渴的刷屏双方的洋洋洒洒 回国之后 发现流量超花了 1000 多大洋 但我觉得很值!
1、方寒之战后 对我来讲 方舟子还是那个方舟子 韩寒却不再是那个韩寒 想论战前作为同龄人 我是自诩韩寒的粉丝而自豪 之后我再也不提 论战对我的影响一目了然 这种感情很不爽
2、方舟子是偏执的 韩寒是愤怒的 当时韩寒应对的方式和失去的分寸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3、很多人不接受方舟子的质疑 是因为立场 而不是论战本身 这一点公知表现特别明显 他们想塑造一座神 这个神能让很多年轻人接受:普世价值 自由主义等等 韩寒恰恰能满足这点 充当中国的呐喊者。但是他们忘了 普世价值也好 自由主义也好 他的过程和目的一样 都要符合真实这一原则。自由主义的本身就是解放自我 要 “毁神” 而不能通过“造神” 去解放自我。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我不能接受打着自由的旗号去反自由
4、我不是方粉 但方舟子早期的一些论述中医的文章确实影响了我 因为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我们需要解放 不需要迷信 看完西医的一些书籍 在回过头看中医的经典 我只能放弃中医迷信 因为我要相信逻辑和道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回过头来挖坟,发现网民的智力提升很快啊,几年前的水平真是不忍直视。

知乎用户 吃黄瓜不吐萝卜皮 发表

让我瞬间想到这个片段。

让子弹飞一会儿 – 到底几碗粉

感觉陈坤在这段里的演技还不如现实中的方。

网络暴力如此简单,只需要莫须有的罪名加上部分网民的智商。

你想自证清白?好啊,刀子在那儿呢。

知乎用户 带三个表 发表

我不是参与感很强的人,我想象着如果有一天中国搞全民选举,我也懒得投票,因为从来就不差我这一票。

可能是韩寒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就清楚不是那么回事,看了麦田的文章我就觉得有点无事生非。所以之前在知乎上解释过。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不管什么事情,如果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把真实情况告诉更多人,至于正确的人是韩寒、麦田还是方舟子,一点都不重要。

只是后来麦田的《三重疑》和方舟子的介入,我觉得有点太无聊了。这个事件自始至终,韩寒一直被泼脏水。不是因为我认识韩寒才替他说话,也不存在我非要支持谁。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深感有人太无聊了。

为什么韩寒每次跟人论战都不吃亏,我倒不觉得是韩寒能言善辩,而是,它跟下围棋不一样,吵架这件事,谁先出手谁被动。韩寒在做人这方面,毋庸置疑的。他要是不正的话,也不至于在今天不正,可能刚一出道就跑偏了。所以,当你去怀疑他的时候,才发现你的证据远远不如他自己的多。你为什么不去想想,为什么韩寒总是正确呢?

怀疑一个正直的人,原因有很多——嫉妒,不相信人的正直,或者自己见到的坏人太多或者自己就是个坏人。“你怎么可以正确呢?你怎么可以做到正直了呢?这怎么可能呢?” 从来不去想自己该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你的羽毛太洁白,所以弄上点污点点缀一下似乎看上去更真实,傻逼们的审美观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 希望的守护者 发表

我以为知乎上会更多人支持方舟子呢,我错了。
我支持方舟子。

知乎用户 yzxj 发表

一个海员出海三年没回过家,也没见过他老婆,刚回到家就听有人说他老婆出轨了,他老婆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婴儿说 “没有捉奸在床,怎么能污人清白?特悬赏两千万元给奸夫,有本事来拿!”。

知乎用户 思扬 发表

他俩打架,最痛苦的莫过于我这种双料粉丝。
被韩寒称作教徒,被方舟子叫做韩粉。
之前也 YY 过他们打架时我会站在哪一边,想象他们的战争会成为经典,并和平结束。

没想到一切来得那么快,而且没有那么美好。
从现在的情况看,方舟子这次的表现有些令人失望,但这不会影响我对他的支持。
韩寒至今表现不错,当然这主要取决于他没有什么把柄。
很高兴看到今晚(2012.01.20)韩寒的停战博文,充满了 JI 情,并且表示愿意转攻为受。
附上片段供大家 YY:想搭个顺风车给自己增添一些履历,刚坐下伸了伸腿,不料司机跑了,车上也没几个人,于是方舟子一屁股坐上驾驶席 车很明显是指韩寒自己,而方舟子上车。…… 关上房门,拉好窗帘,灭了灯,聚一窝,然后点一支幽幽的小蜡烛…… 这段就不解释了。。。 因为在他的放大镜中,我会变得很大,很大。

这段也不用解释。。。最明显的暗示是标题《孤芳请自赏》,这不正是指菊花么!

-—–
PS:
最可恶的就是那些站在中间看热闹的人,大叫韩寒完败,又或者喊着方舟子这回终于栽了。
就算方舟子在韩寒这件事上错了,也不会影响我对他的继续支持。

知乎用户 honestWong 发表

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候的训练,会影响一生的思维习惯。大家看一下采访韩寒的视频,韩寒的表现完全是胸无点墨,不仅语言匮乏、没有文采,还经常说一些粗俗不堪的话。比如,女主持人问他选择女朋友的标准是什么?韩寒昂然回答:活好!意思是 “床上功夫好”。这像是一个有文化熏陶的人对女性讲的话吗?这像是一个有廉耻的人在电视镜头前讲的话吗?如果你非要相信韩寒是天才,那也可以。但是否可以再解释一下,韩寒是怎么抹去中学时的文学训练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记的?韩寒的表现,完全不符合心理学。

知乎用户 向佳 发表

《中国人欠方舟子三个答复》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fangzhouzi2/
面对方舟子咄咄逼人的质疑,李开复终于回应,澄清事实,表示歉意,并承诺修正。舆论一片赞许,因为这是公众围观方舟子多年打假生涯以来罕见的正面回应。事件可能因此告一段落,但还是留下了 3 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等待所有关注方舟子的中国人来回答。
1、专 “修” 名人为何招反感?
2、打假为何总得劳烦他?
3、方舟子胜利的终点在哪?

方舟子是孤独的,因为他每次挑战的都是 “名人” 背后的潜规则。跟此贴,谨表达我对独行侠客方舟子对科普做出贡献的敬意
============= 关于方舟子质疑 “人造韩寒” 事件 ==================
凤凰网专题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fangzhouzipkhanhan/
我是支持方舟子合理质疑的,补充一句,大家都爱拿文本分析说方舟子的质疑不靠谱。先不讨论文本分析是否靠谱,对文本分析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大家不要以为方舟子只是做了文本分析,其实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手段是文学考据,文本分析只是文学考据的方法中一种。

知乎用户 侏医生 发表

虽然我现在已经不是方粉了,某种程度上还是方黑。
但是韩寒这个事件上,是坚定支持方舟子的。
韩寒在面对质疑时,确实没有出任何有说服力的招,所有的解释都是越抹越黑的感觉。
最关键的是,这几年过去了,韩寒已经彻底退出作家圈了。
一个真正有水平的作家,会面对这样的质疑后彻底退出吗?
嘿嘿。
明眼人自有判断。
其实名人找代笔也正常,很多人成名后,招人代笔,自己最后审核后出版,挂自己的名,这事情多了。我觉得这种模式也没什么不对的,可以说是文学工业化,流水线化的一种模式吧。
也许是韩寒确实影响了太多人,大家不愿意接受韩寒也招枪手这个事实吧。
韩寒自己当时也应对的非常差劲,越抹越黑,唉,当年我也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从韩粉转黑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家都在批方肘子,但又都是打口水战,却没看过方肘子的原文。我把原文放出来,相信知乎儿都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都会各自判断。关于一百多个回答里,什么是水军,什么是打手,有些煽动性的文字,大家应该会看出来,希望大家能跳出你们的立场,就事论事的眼光去看待。

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

原创:方是民方舟子2019-02-22

  我在《韩寒的同学证实〈三重门〉“手稿” 是抄稿》中已论证,在韩寒中学同学看到韩寒在课堂上写作《三重门》,号称每写一页给他们传看一页之前,《三重门》书稿已完成并交给了出版社,所以韩寒在课堂上实际上是在抄写《三重门》。
  韩寒手稿集《光明与磊落》在 4 月 1 日面世。韩寒声称这是其创作的原稿,而非誊清稿。我们得以比较全面地见到《三重门》手稿的面貌,与我们此前对《三重门》手稿实际上是抄稿的判断相符,理由有三:
  一、《三重门》手稿是比较干净地写在方格稿纸上的,符合抄稿的特征。所谓比较干净,指的是没有能够反映创作过程的段落、句子改动,只有错字、错词的涂改和漏字的补写。很难想像,一个人能一气呵成一部包含大量典故的 20 万字长篇小说,不必对情节、细节、表述做任何改动,却又表现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差,出现大量的书写错误,这更像是抄稿。
  二、韩寒曾经声称,他写作时 “的地得” 不分,所以要把博客密码交给朋友帮他修改 “的地得”,他的一些博文也表现出“的地得” 不分,一概用 “的”。韩寒的中学同学朱莲接受土豆网采访时也说韩寒分不清“的地得”,说明他在《三重门》写作期间就有这个问题。但是《三重门》手稿中的“的地得” 却分得很清楚,用法基本正确(有网友统计,准确率达 98.7%,加上写后修改,准确率几乎达到 100%),这说明它是根据一份已正确使用 “的地得” 的原稿抄写而成。
  三、更重要的是,大量的抄写性错误证明《三重门》手稿其实是抄稿。我们下面主要谈这个问题。
  书写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内心想法的撰写,一种是根据底稿的抄写。二者的区别是撰写时头脑始终处于清醒状态,而抄写则可能只是无意识的机械性书写,时间越长,意识就越麻木,特别是如果抄写的不是本人的写作,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不管是撰写还是抄写,都有可能出现书写错误,但是这二者的错误不尽相同。撰写时出现的错误(姑且称为撰写性错误)主要是错别字,即多写或少写一两笔的错字和同音别字,例如韩寒在化学白卷上给老师写信,“为歉” 写成 “为谦”。
  抄写时一开始还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书写的内容还过一下脑子,这时候出现的书写错误有两类:一类是与撰写性错误类似,写了错别字,所以靠错别字是难以区分是撰写性错误还是抄写性错误的;一类是见到某个字,下意识地联想到该字开头的某个常用词,受到干扰而抄错,或者是抄写时受到邻近字的干扰而抄错。我们姑且把这都称为干扰错误。抄写到后来,变成了机械性的抄写,对书写的内容已没有感觉,这时容易出现由于字形相近看花了眼而写错,错得往往很离谱、可笑。对这类错误我们姑且称为形近错误。
  还有四类错误,是在抄写时容易出现,在撰写时不容易或不可能出现的:一类是词语或词组漏字。一个词语或词组(特别是成语)是一个固定的认知模块,在有意识的撰写时不太可能写漏字,在抄写时则容易出现。一类是专有名词(例如人名、书名)错误。专有名词也是一个固定的认知模块,在有意识的撰写时有可能写错别字,但是却不太可能写漏字或出现形近错字,那是在抄写时由于不认识该专有名词才会出现的。还有一类是抄写时看花了眼,颠倒了一个常用词的字的前后顺序,姑且称为颠倒错误,与此相似的是抄写时抄错了行,姑且称为串行错误。
  总之,干扰错误、形近错误、词语漏字、专有名词错误、颠倒错误和串行错误都是典型的抄写性错误,如果一份手稿大量地出现这些错误,那么就可以判定那是在抄写时发生的,该手稿是抄稿。《三重门》的手稿正是大量地出现这些典型的抄写性错误,数以百计,举例如下。
  (一)干扰错误
  “拍手称快”写成 “拍手称慢”,是因为看到“快” 字联想到 “慢” 字,不由自主地写成 “慢” 字。类似的联想错误还有“小镇下(上)无敌”、“精(粗)野无理”、“羡(慕)名”、“英势(姿)”、“总比你口水慢(快)”。
  “耳朵更加灵敏”写成 “耳朵更加灵感”,是因为看到“灵” 字联想到“灵感”,下意识写错。类似的还有“不黄的道德(理)”、“难道(得)”、“冷饭(饮)”、“主要(意)”、“如此相信(近)”、“据信(说)”、“伙伴(计)”、“内部(容)”、“无不如今(此)”、“依照(旧)艳阳高照”、“才能(把)余雄的速度”、“嘲讽一般(番)”、“精神面容(貌)”、“上课(床)”、“只要(好)笑着说”、“难过(怪)”。
  “一脸为难”写成 “一脸为脸”,是因为受到邻近“脸” 字的干扰错把 “难” 写成“脸”。类似的这种干扰错误还有“层出不层(穷)”、“睁开眼开(看)天花板”、“旁(站)在一旁”、“三人多(边)吹气边吃”。
  (二)形近错误
  “四两拨千斤”写成 “四两拔干片”,如果说“拨” 写成 “拔” 在撰写时也容易发生的话,那么把 “千” 写成 “干”,“斤” 写成“片”,则只能是由于字形相近看错而发生的抄写性错误。
  有三处 “硬着头皮” 分别错写成 “硬头发”、“硬着头发”、“破着头发”,是由于“硬” 和“破”、“皮”和 “发” 字形相近而抄错。
  “然而无论文学年轻得发嫩或老得快死”中的 “发嫩” 写成 “发懒”,是因为抄写时没有注意抄写内容,误把“嫩” 看成 “懒” 导致。如果是创作不可能误把 “嫩” 写成“懒”,因为两个字发音、写法都完全不一样。
  像 “可以” 写成 “开以”、“妥协” 写成 “觅协”、“其实” 写成 “真实”、“失望” 写成 “火望”、“妓女” 写成 “枝女”、“秉公” 写成 “乘公”、“光线” 写成 “光钱”、“隐私” 写成 “稳私”、“吃面” 写成 “咬面”、“不至于” 写成 “不歪于”、“众生大哗” 写成 “众生不哗”、“手脚笨拙” 写成 “手脚笨掘”、“功亏一篑” 写成 “功亏一贯”、“抑扬顿挫” 写成“柳扬顿挫”,这些不可以思议的荒唐笔误,也都是由于字形相近抄错。这些字的读音、写法都差别很大,不是书写笔误。
  类似的形近错误在韩寒抄稿中比比皆是,例如:“干(千)山鸟飞绝”、“不断拖(施)问”、“乱而有轶(秩)”、“跳(逃)都来不及”、“阵(陈)年老醋”、“一撒(撕)为二”、“隐憋(蔽)”、“吓了一逃(跳)”、“弊(憋)不住”、“多(够)县重点自费”、“臂(劈)头就是恭喜”、“渴(喝)酒”、“稳稳(隐隐)约约”、“攀岸(岩)运动”、“学校翻(播)寄宿生须知”、“怎(急)得雨翔没话说”、“限(恨)不得”、“选选(远远)超过”、“拖(施)威”、“双体(休)日”、“单体(休)”、“撒(撕)得粉碎”、“雨果尝(堂)”。
  有网友认为这些错字有的可能是用五笔输入法出错,即韩寒是根据一份用五笔输入法打成的电脑打印稿抄写的。
  (三)词语漏字
  一种是成语、固定词组漏写了一个字甚至两个字,这在撰写时不可能发生,只能属于抄写错误。例如 “(摇摇)欲坠”、“堂(而皇)之”、“淡泊(名)利”、“嗜书如(命)”、“津津(有)味”、“激(动)不已”、“(历)史学科”、“(素)质教育”。
  一种是一个句子的第一个字就漏写,这也是在撰写时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写作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写的,不可能落笔就跑到第二个字去了。例如 “(骂)人时最痛苦”、“(推)翻了这理论”、“(震)醒了大众”、“(早)点睡”、“(毕)竟也是”。
  词语漏字还很多:“浓重的(夜)空”、“洗(发)水”、“很(荣)幸地”、“向来(看)不起”、“一眼望不(到)边”、“十(则)围之”、“家(庭)教师”、“体(育)事业”、“训练(疲)劳”、“队伍像(欧)洲海岸线”、“才两(星)期”、“(继)续说”、“考了(及)格”、“钱校(长)”。
  (四)专有名词错误
  韩寒自称高一时彻夜读过的《管锥编》,在抄稿中他一开始写成《篇锥编》,第一个字因字形相近抄错,他检查时发现,涂掉改写成 “管”,但又把正确的“编” 改成“篇”。《三重门》的真正作者是一个知道《管锥编》正确写法的人,本来是写对的,但韩寒和很多人一样误以为钱钟书的名著叫《管锥篇》,所以自作聪明乱改。
  “曹聚仁是谁”写成 “曹聚但是谁”,说明韩寒不认得“曹聚仁” 这位名气不算很大的作家,当成 “曹聚”,后面的“仁” 受“是”的干扰,看成形近的“但是”。
  “海德格尔”写成 “海德洛尔” 是因为 “格” 和“洛”字形相近。在靠手稿排版的年代,“海德格尔”也常被手民误植成 “海德洛尔”,都是不认得此人无意识地逐字照抄、照排而出错。“孔德” 写成 “孔道”,是因为看到“德” 联想到“道德”,不由误写成“道”。
  书中杜撰了一个山寨药厂 “辉端” 药厂,对这个模拟 “辉瑞” 药厂精心杜撰的段子,是不应该写错名字的,但是韩寒一开始却把 “端” 字写错了,说明他在抄写时并不知道这个段子。
  作家写书中人物人名,不太可能把名字写漏字,但《三重门》手稿中有四个地方把书中人物 “马德保” 写成 “马德”,有一个地方把书中人物“谢景渊” 写成 “谢景”,这也说明是两个字两个字无意识地抄写抄漏了。甚至有一个地方把主角“林雨翔” 写成 “林雨恨”,因为后面还有个“恨” 字,看错了。
  (五)颠倒错误
  字序错误在《三重门》手稿中也有一些,例如 “睛眼”、“表秒”、“赏欣”、“夏盛”、“腆腼”、“糊模”(模字错写成米旁)、“听是(是听)”、“监考二个(二个监考)”、“你给(给你)”。都是机械抄写时看花眼所致,创作时不可能把“眼睛” 写成 “睛眼”、“秒表” 写成 “表秒” 等等。
  (六)串行错误
  例一:“她小时候是林雨翔的邻居的邻居,深知林雨翔当年的厉害。可林雨翔向来对女子过目就忘,一点也记不起有过这么一个邻邻居。”
  手稿在第一句 “她小时候是林雨翔的邻居的邻居,” 后面先写了 “可林”,然后涂掉写“深知林雨翔当年的厉害。” 这是抄的时候看串了行看到下一句了,写了两个字后才发现(这也可见韩寒抄的时候是习惯两个字两个字地抄)。
  例二:“寝室长终于斗胆向校方反映,校方出兵神速,忙派两个工人来修,无奈突然漏水这种顽症历来不治,两个工人东敲西打一阵,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保障。水管也乖了几天,寄宿生直夸两个工人医术精湛,刚夸完,那天晚上雨翔又倒霉,半夜爬起来关水。”
  “无奈突然漏水这种顽症历来不治”这句显得突兀,“无奈”的转折莫名其妙。在《三重门》另一个晚出的版本(万卷出版社版本)中,这一句放在 “寄宿生直夸两个工人医术精湛” 后面,就通了:
  “寝室长终于斗胆向校方反映,校方出兵神速,忙派两个工人来修,两个工人东敲西打一阵,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保障。水管也乖了几天,寄宿生直夸两个工人医术精湛,无奈突然漏水这种顽症历来不治,刚夸完,那天晚上雨翔又倒霉,半夜爬起来关水。”
  显然这也是抄的时候看错了行,把后面的 “无奈” 一句提前写了,觉得似乎也通,就没有改,《三重门》的第一个版本(作家出版社版本)据此照排。但实际上是不通的,万卷出版社版的《三重门》当是按原稿排的或做了改动的(这两个版本的《三重门》存在不少的差异,见中财尚超的考证)。
  此外,韩寒还有几处抄错英文,例如把 art 写成 ars,把 Windows 写成 Windo,两处把 sea-urine 写成 sea-uring,也是无意识抄写的错误。
  总之,大量的抄写性错误证明这些错误的发生不是巧合,而是机械性抄写的结果。此前各种证据已表明,韩寒没有能力、没有时间撰写《三重门》,他在课堂上是在表演写作,实际上是在抄写《三重门》书稿。《三重门》手稿上大量的抄写性错误证明了这一点,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三重门》手稿就是韩寒不是《三重门》的真正作者的铁证。
  为什么韩寒面对质疑却要出版《三重门》手稿为质疑者提供铁证?这个手稿是当年交给出版社的,也许他以为当时能够骗过出版社,现在也能骗过世人。他花那么多时间、精力抄写 20 万字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向出版社、同学们证明是自己写作《三重门》,说不定还很高兴当初精心准备的 “写作证据” 这回能派上用场了。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破着头发”抄一部长篇小说,容易吗?当然,可能还有最后再赚一笔的商业考虑——虽然该抄稿集在实体书店无人问津,但通过自产自销,售价已在淘宝店上炒到数十元。他没有料到的是,通过分析抄写错误可以找到代笔的铁证。骗子总是低估了世人的智慧,在互联网的时代尤其如此。
  2012.4.9.
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的补充证据
  在《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一文中,我通过分析各种抄写错误,证明《三重门》手稿不是如韩寒所声称的原始创作稿,而是抄稿。之后继续研究《三重门》手稿,又发现新类型的抄写错误,特补充如下。
  一类是抄漏了句子。韩寒抄稿集附有 20 页《三重门》废稿(该部分内容未出版),与后来出版的正稿相比要干净得多,抄写质量也高得多,几乎没有涂改,里面有些错字也未作改正,可知写完后未再回头审读更正错字。但是有一处却插入了一个句子:
  “他俩运用杠杆原理,一个撬一个推,【呻吟不止,】如《淮南子 · 道应训》记‘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两人‘举重劝力之歌’唱了多时,那窗还是纹丝不动。”
  【呻吟不止,】是后来添加的。引用《淮南子》的话,是为了说明 “呻吟不止”,如果没有了这个短句,则前后文不衔接,可见这是抄写时看错了句子而抄漏了这个短句,发现后做了添加,而不是写完后的修改。
  正稿中有一处与此类似:
  “Susan 惊甫未定,对林雨翔赧然一笑。【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个被唤醒,脑子里幽幽念着‘绝代有佳人,绝代有佳人。’”
  【林雨翔怔住,】也是后来添加的。如果没有这一句,后面的一句不通(缺了主语 “林雨翔”,没有“怔住” 就被“唤醒”。),所以也可见是抄写抄漏了,而不是后来的修改。
  还有一类错误是因为不知道后文的内容,自作聪明修改改错了。例如:
  “他通莎士比亚戏剧,像什么‘我们爱的命运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命运’,莎翁最可怜,被称得像他的情人;他通西方史学,像什么‘在生活中,你是我的老师,也许位置倒了,但,亚伯拉德与爱绿绮思之爱会降临的’;”
  第二个 “比亚” 之前插入 “莎士” 两字,又涂掉。这里只用 “比亚” 是对的,因为后面一句说 “莎翁最可怜,被称得像他的情人”,意思是把“莎士比亚” 简称成 “比亚”,像是称呼情人。韩寒抄后检查,以为抄漏了字,补上“莎士” 两字,后来才明白并没抄漏,又涂掉 “莎士”。可见韩寒在抄写时,并不知道后面句子的内容,不知道这是一个想要表示幽默的段子,说明不是他创作的,他只是在抄写。另外,后面的“亚伯拉德” 一开始写成 “亚德”,然后涂掉“德”。如果是在创作,是不可能把“亚伯拉德” 写成 “亚德” 的,只能是抄的时候看漏了。也说明韩寒不知道这个人名。
  总之,这几个新发现的抄写错误,更证明了《三重门》手稿只能是抄稿。
2012.4.17.
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的新证据
  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参见《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的补充证据》)。最近 @有梦有蓝天 又发现了一个新证据,这个新证据比较奇特而且有说服力,值得分析一下。
  《三重门》手稿第 83 页(《磊落》第 85 页)有这么一个句子:
  “那书包瘪得骇人,几本书积在包底,整个包耷拉得仿佛【《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里□□□□境前自怜的胸脯与臀部】饿狗的肚皮。”
  【】里的字是涂掉的,改成了 “饿狗的肚皮”。《三重门》手稿中因写错或修改而涂掉时,都是用密密的直线、横线或斜线划掉,但是这一处的涂改不同,采用的是把涂改部分打框,然后用波状线涂抹,“饿狗的肚皮” 五个字的笔迹和书写风格也与其他部分不同(例如 “肚皮” 两字是连写,而其他部分的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分开写)。这表明这个地方的改写者和抄写者不是同一个人。
  涂掉的部分是一个出自《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比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相应的情节如下(原文这部分很长,只摘录相对应的句子):
  “康妮上楼进了自己的卧室,她做了很久以来都没有做的事:脱去衣服,在大镜子前观看自己的裸体。她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或看什么,但她还是调着灯光,照亮全身。…… 她的乳房有点小,呈梨形下垂着。但这一对梨并不成熟,有点青涩,毫无风韵地垂悬着。…… 她看看另一面镜子里自己的后背、腰肢和臀部。她正日渐消瘦,但瘦得不对劲。她转过头去看自己的腰,发现腰上添了不少疲软的皱褶,可她的腰肢当初曾经是多么活泼可爱。倾斜的长胯,还有双臀,也已失去了光泽和丰腴。…… 她仍然认为她最美的部位是腰线以下斜滑的长胯和浑圆慵懒的双臀。阿拉伯人爱说,那些部位像沙丘,柔软、下滑的长坡。是在这个地方,还生命犹存,希望犹在。但她的这个部位也消瘦了,生涩了,生硬了。”
  显然,这个比喻不可能是来自 “神奇的小本本” 的名句摘录,而是一个熟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人信手拈来的自创的恶趣味联想,自己做了归纳,而且最关心女人的胸脯和臀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此处实际上描写了康妮的全身各个部位,我没有全录)。
  这个地方有一个错字,“境”应是 “镜”,这个字前面有四个空格,即留了四个字没写。根据《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相对应的情节,这空出的四个字应是“康妮裸立” 之类的四个字(或是康妮的全称 “康斯坦丝”,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很少用全称,基本用康妮,所以读者记住的应是康妮。而且此处应包括“脱去衣服” 的意思,不应都是人名)。如果书写者是《三重门》的作者,在写到此处自创一个源自《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比喻时,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关键的四个字怎么写,特地空下来,跳过去写后面?
  合理的推断是,韩寒在抄写时碰到了他看不清或看不懂的四个字,不敢擅做主张,所以空下不写。有可能原文就把 “镜” 错写成了“境”(这种同音错别字在写作时是可能发生的),导致抄写者难以理解。等回家时问老爸这是哪四个字,韩仁均一看,这个句子儿子理解不了,而且少儿不宜,所以就大笔一挥划掉,亲笔改成“饿狗的肚皮”。这就是为什么此处的涂改方式和笔迹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因为这四个空格一直就没有补上字,所以不可能是交给出版社后编辑认为不合适而要求改的。
  所以这四个空格也是《三重门》手稿实际上是抄稿的铁证。
  2012.5.26.
说说韩寒《三重门》抄稿中抄错的句子
  我已写过三篇文章,根据抄写性错误论证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而不是他自称的一次成型的创作稿。我自认为这些论证已够充分。此后几个网友继续找出了其中很多抄写性错误,有的错误颇为搞笑,很有娱乐价值,例如把 “功亏一篑” 抄成 “功号一贯”,“无才之辈” 写成 “天才之靠”,“淮南子” 抄成 “准南子”,“刘邦” 抄成 “刘拜”,“伦敦” 抄成 “伦郭”,“直拍脑袋” 抄成“直拍胸袋”,都不是有意识创作时出现的错别字,而是无意识抄写时因为字形相近而出现的错误。也有熟悉五笔输入法的网友论证其中有的抄写错误是五笔输入的错误,即原稿可能是五笔输入后的打印稿,其中的错误被韩寒忠实地抄下来。
  但挺韩派主将、“青年学者” 押沙龙却认为这些错字不足为凭:“所谓‘五笔字型’错误,我觉得只能算疑点,不能算证据。道理很简单,这些错误没有排他性。这些错误敲五笔会犯,但不能证明手写就不会犯。如果出现排他性错误,比如文稿里整整漏了完整的一行,那这个就是抄写的直接证据。”
  换句话说,他认为以字为单位的抄写错误只能算 “疑点”,只有以句子为单位的抄写错误才能算 “直接证据”。我们当然不能同意这种说法。以字为单位的错误,如果不是正常书写时能发生的错别字,而是错得匪夷所思,因字形相近而起,那么不管错误是原稿中已有而被忠实地复制,还是抄写时看花了眼,都可作为抄写的证据。即使只看以句子为单位的抄写错误,那么在《三重门》手稿中也比比皆是。这类错误可分为三类:抄漏、抄重复和抄串行。
  我们先看抄漏句子的错误。我在《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的补充证据》中已举了两个抄漏关键句子使得前后文不通的例子。网友 @勤劳十点 后来又找出了几处韩寒抄漏的,有一处竟抄漏了好几句:
  林雨翔把话岔开,问:【“你没有中文名?” 沈溪儿代答道:“要你管,她在加拿大时我就这么称呼她。”
  林雨翔追问:“加拿大,怎么样?”
  沈溪儿又成代言人:“你没听说过?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只有大家拿!”
  林雨翔一听,爱国胸怀澎湃,又懒得跟沈溪儿斗,问】Susan:“你这样不冷?”
  【】中的部分全都抄漏了,抄成了:
  林雨翔把话岔开,问:“Susan,你不冷?”(手稿集 p.38)
  漏掉的这部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交代了一个关键的情节:为何女主人公叫做 Susan 而没有中文名这件读者会关心的怪事。这么重要的情节应该是在创作时就已想好、写成,不可能是在交给出版社出版时在编辑过程中才增补的,即使在编辑时要增补也不可能增加这么多的对话。所以这应该是抄漏了,而这个部分交给出版社的是另一个更原始的版本。
  对抄漏错误,韩粉可以狡辩说这是后来补充的,不是抄漏——押沙龙在别人找出抄漏错误给他看后,他就是这么狡辩的。比抄漏更不好狡辩的是抄重复了。这在《三重门》手稿中也有。例如网友 @nujilty 发现的这一处:
  林雨翔一个踉跄,稳后【□□本想说 “又不是脱给你”】说:“又不是脱你给的,老子愿意!”(p.169)
  【】中是涂掉的部分,其中有两字辨认不出。如果是创作的话,是不会连写两次 “又不是脱给你”,如果要删掉“□□本想”,只需涂掉这四个字即可,无需把“说‘又不是脱给你’” 都涂掉然后再写一遍。所以这是抄重了,发现后涂掉了重复的部分。另外,“稳”字前漏写 “站”,“脱给你” 错写成“脱你给”。
  更难以狡辩的是抄串了行,即抄的时候看错了句子的位置,导致上下文不衔接。我在《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中已举了两个抄串行的例子。最近 @勤劳十点 又发现了一处:
  钱荣问:“去消遣一下,泡网吧,怎么样?”
  雨翔深知钱荣这人到结账时定会说没带钱,让别人又先垫着,而且钱荣这人比美国政府还会赖债。推辞说:“现在市里管得很严。”
  “哪里,做做样子罢了,谁去管?”
  雨翔想也是,现在为官的除吃饱喝足外,还要广泛社交,万忙中哪有一空来自断财路,这类闲暇小事要他们管也太辛苦他们了。【这个谎撒得大失水准。】
  “不了,我肚子有些不舒服。”
  “算了,我去吧。”(手稿集 p.362)
  “现在市里管得很严”最多只能算是拿不必要的担心当借口,算不上撒谎,要说也是 “这个借口找得大失水准”。“我肚子有些不舒服” 才是很低级的谎言,所以 “这个谎撒得大失水准。” 一句本来应该是接在 “不了,我肚子有些不舒服。” 一句后面的,后出的《三重门》版本(2006 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版,该版本虽然后出,有可能是根据真正的原稿排的,错误最少)就是这样的。所以这里明显是抄写的时候看错行了,把下一行的句子提前写了。
  还有一处串行是《三重门》手稿集刚出版时就已被发现,这里顺便提一下:
  钱荣在旁边叫着注释:“太好了,好得逃了夜,快处分了!” 林雨翔脸色大变,弭患不及,【忙拾起听筒人扑过去】,那头问:“他是谁?是真的吗?逃夜?”(手稿集 p.396)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忙人扑过去拾起听筒”,因为电话是在墙上的,当时用的是免提,要拾起听筒只有人先扑过去。由于抄错词组顺序,导致早期《三重门》版本也跟着错,后来的版本才改过来。如果是写作,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颠倒次序的错误的,不可能想像着扑过去拾起听筒的情景,却写成了拾起听筒扑过去。
  当然我们不指望押沙龙会因此改变立场。决定一个人的立场的,并不仅仅是智商。
2012.7.2.

韩寒的同学证实《三重门》“手稿” 是抄稿

原创:方是民方舟子2019-02-20

  韩仁均在 2000 年出版的《儿子韩寒》中说,“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 1998 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 1999 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在 1999 年 3 月 28 日去上海市区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长篇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胡玮莳看后赞叹不已,马上送给了赵长天看。赵长天读后,自然知道它的价值,便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 半年以后,该出版社退稿,在 12 月将书稿送给作家出版社的袁敏,后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根据韩仁均的说法,《三重门》开始写于 1998 年 9 月(或稍晚),完成于 1999 年 4 月,先是由赵长天推荐到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在那里放了大半年,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但是这个说法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的说法完全不符。郏宗培最近接受土豆网的采访时说,《三重门》是韩仁均通过《故事会》副总编吴伦推荐给他的,没有赵长天的推荐。吴伦原来在上海金山区,与韩仁均认识,韩仁均是《故事会》的作者,几次获得过《故事会》的奖,而《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刊物,所以通过吴伦推荐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很合情合理。郏宗培在接受土豆网采访时当场给在外地出差的吴伦打了电话,吴伦确认了郏宗培的说法,即《三重门》是由他交给郏宗培的。
  《三重门》书稿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审了两个月后,写了修改意见退给韩仁均。郏宗培很肯定地说,在他们审《三重门》书稿时,韩寒还没有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因为当时韩寒获奖是很轰动的一件事,郏宗培说新概念作文大赛结果一出来他就知道了,但在他们审《三重门》时,并没有韩寒获奖的信息。那么,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的时间不会晚于 1999 年三月底,按审了两个月算,他们收到《三重门》书稿的时间在 1999 年 1 月,即 1999 年 1 月时《三重门》已完成。
  郏宗培的说法虽然是事隔多年的回忆,但有另一当事人吴仁的佐证,二人无作假的动机,说法合情合理,更为可信。
  韩寒在接受土豆网采访时说,《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由赵长天推荐给深圳的海天出版社,被海天出版社退稿后,才交给作家出版社。
  这样,我们可以还原《三重门》的出版经过:1999 年 1 月(或更早)韩仁均将《三重门》书稿通过《故事会》副总编吴伦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两个月后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4 月,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将《三重门》书稿交给胡玮莳,由赵长天推荐给海天出版社(可能还曾推荐给 “上海的一家出版社”,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郏宗培误以为《三重门》后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能是因为《三重门》曾在该出版社审过引起的错觉),半年后被海天出版社退稿,在 12 月交给作家出版社。
  但是这样的话,《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就最多只有 4 个多月(1998 年 9 月~1999 年 1 月),而且还要把韩寒回家过周末、过寒假的时间扣除(因为据称韩寒只在学校时写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部到处引经据典的 20 万字长篇小说,而且据称还写废了 10 万字,不合情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韩仁均要隐瞒《三重门》在 1999 年年初经《故事会》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事,尽量把《三重门》完稿的时间延后。《三重门》不是那种能一气呵成的小说,引经据典的写法,写作速度不会快,实际写作时间不可能只有 4 个多月,开始写作的时间应该比 1998 年 9 月早得多,那更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但是韩寒称他写《三重门》时有同学们作证:“《三重门》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韩寒上第一个高一时(1998 年 8 月~1999 年 6 月)的同班同学朱莲、陆乐最近接受土豆网采访时,也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两个同学是韩寒、路金波联系、介绍给土豆网采访的,口径与韩寒相同倒不奇怪。但是他们的具体说法却很奇怪。且看朱莲的说法(朱莲讲述素材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zwGQtEZOjw/ ):
  00:25
  答:三重门?好像是新概念以后开始写的吧。
  01:00
  问:就你所知,他写三重门大概是什么时候起笔的?
  答:他应该是,就是差不多他萌芽得奖了,差不多那个时间就开始写的吧,也许他早就开始准备了。
  问:您看到的三重门的书稿,那个时候您最早是什么时候看到的?
  答:他写第一页我就…… 我们都看了,开篇的东西我们都看了。但是后面,到最后的可能没看全,就是看得跳来跳去的,因为其他同学在看另一页。
  06:00
  问:高一结束的时候他留级了,那时候他有没有写完三重门?
  答:应该没写完吧?好像是没有写完的。
  10:05
  还没吧。反正我是没看到结尾的吧,没写完吧那时候,我们那次高一他没写完吧。
  陆乐记不得韩寒什么时候开始写《三重门》的,说在高一结束时《三重门》可能还没写完。(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iKwhl2f10M/
  按照同学的说法,韩寒在得新概念前后(1999 年 3 月)开始写《三重门》,写一页给同学们看一页,到高一结束时(1999 年 6 月)还没有写完。如果说,开始看《三重门》手稿的时间这种细节还有可能记不清的话,有没有看完一部小说却不太可能记错。到 1999 年 6 月韩寒第一个高一结束时,韩寒的同学没有看到韩寒写完《三重门》。由于韩寒留级,这些同学失去了看到《三重门》结局的机会。
  不管同学们是什么时候看到韩寒开始写《三重门》的,不管他有没有写完,可以确定的是,在高一下学期时同学们还看到韩寒在写《三重门》。但是在高一上学期,韩仁均已经把《三重门》书稿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了。那么在下学期时韩寒就不是在创作《三重门》,而是在抄写《三重门》,是抄一页给同学们看一页。明明是在抄小说,却要告诉同学们是在写小说,正是因为小说不是他写的。
  韩寒以及他的同学都声称韩寒是在上课时 “写”《三重门》的,韩寒的书桌周围还摆满了书,遮挡住他的书写,其用意据称是为了不让老师发现他在上课时写小说,但另一用意也是为了不让周围同学看清他是在抄,而不是写,小说。选在上课时抄,别的同学要听讲,不可能凑近了看,不容易发现这一猫腻。何况韩寒还声称他写作时 “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人看”(《鲁豫有约》),有人凑过来就不抄了。即使万一被发现在抄,只要解释成有一两页写坏了,重新写即可。
  韩仁均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书稿,或者是电脑打印稿(韩仁均在 1996 年已购买电脑),或者手稿,如果是手稿的话,可能是韩仁均自己抄写的,或韩寒在家抄写的。之所以要让韩寒在课堂上再把《三重门》抄一遍给同学们看,是为了证明《三重门》是韩寒自己写的。韩仁均当然不可能预见到十几年后会有人质疑《三重门》是谁写的而为此做准备,但是当时就不难料到,《三重门》出版了,如果韩寒的同学此前没有见到韩寒写《三重门》,一部长篇小说凭空出现,可能让人觉得奇怪,而如果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需要同学们作证,所以需要花几个月时间演一出写小说的戏,而其结果,就是韩寒现在拿出来证明他写了《三重门》的 “手稿”,但同学们的说法与出版社的说法一对照,反而证明了那是抄稿。
  2012.3.26.

韩寒《就这么漂来漂去》有人代笔的两条铁证

原创:方是民方舟子2019-02-16

  第一条铁证是网友道前子发现的,我做一些补充。
  2005 年 11 月韩寒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后不久,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7SHKhe0cT8/
  奇怪的是,就像他不知道为什么《三重门》要叫那个书名一样,他也说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漂来漂去》要叫这个书名,因为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代笔者?)给取的,而且他也不知道是哪个 piao(“漂”“飘”)字,说是打字的时候电脑默认了这个字。
  不过,铁证出现在第 16 分 12 秒处,其中对话如下:
  ……
  主持人:你的书里面写得很煽情,说,给你排气管的声音,然后你就感到自己……
  韩寒:啊,这不是我写的。
  主持人:不是你写的?
  韩寒:这…… 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放在后面,我自己都觉得很别扭,我看了,很肉麻啊。
  主持人:我也觉得很肉麻。
  韩寒: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
  主持人:啊。
  韩寒:特别不是我的话。
  主持人:哦。
  网易主持人试图念的是《就这么漂来漂去》封底的一段话:
  年轻人,
  谁都希望有速度。
  在街上,
  速度是车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
  所以在还没能拥有速度的时候,
  先给我感觉,
  给我排气管的声音,
  让我在半夜
  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传说……

  韩寒很着急地打断,声明那不是他写的,是出版社加的,觉得这段话很别扭、很肉麻。出版社有时为了吸引读者,会在封底上(韩寒所谓 “放在后面”)擅自加一些 “很煽情”(主持人语)、“很肉麻”(韩寒语)的话,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韩寒不知道这段话是出版社从哪拿来的,而其实这段话是从该书正文第一章最后一段(第 5 页)摘录下来的:
  年轻人,谁都希望有速度。在街上,速度是车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所以在还没有速度的时候,先给我感觉,给我排气管的声音,让我在半夜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传说,让我在若干年后新结识一个朋友,聊天之中他说起,有天晚上下夜班开车在三环上,开得也不慢,有个 120 吧,忽然有一个傻 X 开着一个牌照是 XXXX 的不知道什么车从身边过去,速度至少有 250 !然后我惊喜地说,这世界真小,那个二百五的傻 X 就是我!
  出版社编辑认为这段话是全书最精彩的文字,所以不仅把它摘录出来放在封底,还放在扉页的本书介绍中和作为第一章节的摘要,先后出现了四次。然而对该书最出彩的这段话,韩寒却说不是他写的,而且不知道这段话是从哪来的。韩寒不知道书的正文就有这段话,那就有了两种可能性:
  一、书总体上是韩寒写的,但是出版社编辑做了润色。但是这仍然不正常。正常情况下编辑会改正病句或删掉不合适的句子,却不会替作者添加好几个句子,更何况添加的还是全书最出彩的段落,那样相当于是替作者代笔写书了。何况韩寒最近一再声称他是一个对文稿有异常洁癖的人,出版社哪怕改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由他确认:
  韩寒接受凤凰视频专访:“而我是一个特别特别爱惜自己文字的人,把小说给出版社的时候,包括现在出版社改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我的同意。…… 我是对文稿有异常可能洁癖要求的人……”
  韩寒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的帖子《韩寒:请你们理解我的愤怒和无奈——就与方舟子之争答凯迪网友》:“我是一个非常爱惜文字的人,出版社要修改我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我都会反复的确认的争取”。
  难道出版社在书中正文添加这段出彩的文字时没有获得韩寒的确认,以致他很奇怪它为何会出现在封底?
  二、书不是韩寒写的,所以韩寒对书的内容、文字很不熟悉,没有在书中注意到有这段话,只是在封底看到,还觉得太肉麻。
  同一时间韩寒接受新浪采访宣传这本书时,同样表现得对该书的内容很不熟悉:
  http://v.ku6.com/show/EWDbjFLp98Z1yxVM.html
  第 12 分 26 秒处,主持人说:一个网友问了好几次,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写到韩寒赛车失败就哭了,是这样吗?韩寒惊讶地说:“没哭,有哭吗?” 然后尴尬地俯身拿起书翻起来。主持人继续问:“你为比赛哭过吗?” 韩寒说:“没有没有。我们下一个问题。”
  显然,韩寒没有为赛车失败哭过,他不知道而且很惊讶书中居然会说他哭了,急着当场翻书求证。
  对自己的新书内容陌生到如此地步,两处谈起都出错,说明这书不可能是他自己写的。
  韩寒博客上那些写赛车的文章文笔极差,完全不及格,可以认为是他自己写的。但是这本写他赛车经历的书,看来不是他自己写的,至少是经过别人大幅度润色的,他自己也亲口承认至少有一段话不是他写的。即使编辑只是替他写了其中某些段落,那也符合韩寒 “哪怕代笔一行字” 的悬赏条件,他和范冰冰应该各给代笔者 2000 万。
  2012.2.18.
韩寒现场作文《杯里窥人》只是传说

原创:方是民方舟子2019-02-10

  我在《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一文中分析,韩寒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萌芽》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策划的,让韩寒补考是《萌芽》为了保证韩寒能够获奖而策划的一个局。后来新发现的一些资料表明,韩寒甚至可能连补考都没有参加就直接获奖(他获的是无需参加复赛的 C 组一等奖,颁奖大会上获奖者合影中找不到他),所谓补考只是一个为了宣传其神奇的传说。本文想要说明的是,即便有过一次专门为韩寒一个人举行的补考,那么其补考的作文《杯里窥人》也不是现场完成的,而是预先备好的,在现场抄写或默写写出。
  按照几个当事人比较一致的说法,补考本来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韩寒只用了一个小时就交卷。对这次好不容易争取来、有可能影响其人生轨迹的补考机会,韩寒为何如此草率对待,不把时间用足,令人不解。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只用一个小时就把作文抄好了,就没有必要或没有办法再补考下去,总不能对着已抄好的作文在那里干坐两个小时吧。而且据说其他评委已吃完午饭陆续回来,在那里干坐着也容易让外人发现作弊。
  《杯中窥人》一千余字,用较为工整的行书写成,即使照抄一遍,也要用到 30 分钟左右的时间,那么实际的构思、写作时间只有 30 分钟左右。韩寒本人也觉得作文时间短得不合情理,在接受土豆网和台湾电台的采访时,都解释说这是因为他在打黑车前往考场的途中已经构思好了要写什么内容,不管出什么题目都往 “人生” 主题上面靠。这个平时作文考试都考不好的人,突然成了套题高手,而且知道了命题者会出那种没有特定的内容、容易套题的题目。其实真正的套题高手会在平时就准备好多篇作文,在考试时根据情况往上套。如果韩寒这么说倒也罢了,但是他说是在赴考途中临时准备的,却不可信。这是因为《杯里窥人》旁征博引,连文献出处都列上,甚至连生僻的拉丁文都用上,准备时需要手头有资料,不是靠在黑车里的胡思乱想能够做到的。难道韩寒把他那本神奇的小本本也带上车了?《杯里窥人》这一连文献出处都列上、连难记的拉丁文都用上的写作特色,表明它不是现场的临时发挥,而是有一事先准备好的底稿,而且这一底稿只能是在能查阅资料的场所写成的。
  仔细分析《杯里窥人》的内容,可以发现有些地方很像是抄写(或默写)出现了错误。这些错误有三类:
  一、脱节。《杯里窥人》至少有二处前后文不连贯,跳跃性太大。一处是:“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为什么思想便向列子靠近?列子思想是什么?缺乏说明,让人读得莫名其妙。另一处是:“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便会”什么?至少漏了一个表示 “便会容易受到诱惑而犯罪” 之类的意思的句子。突然转到“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显得很突兀。这些都像是抄写或默写时有所遗漏导致的文意不通。
  二、错字。文中用到了一个拉丁词 Corpusdelieti,但写错了,正确的写法应是 Corpus delicti,这像是抄写时没有注意到空格,而且把 c 看成了 e。
  三、串行。请看文中一个段落: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仔细推敲的话,会发现 “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 这句放错了位置,应该是放在最后才通顺。“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应该是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的结果,而不是胡适被气死的结果。胡适被气死是对 “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的感慨。如果改成这样,才通: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
  所以文中的写法,是抄写时抄串了行,或是默写时记错了句子的顺序。如果是创作,不会出现这种次序颠倒的错误。
  总之,不管是《杯里窥人》的写作特色,还是其中的抄写性错误,都表明《杯里窥人》不是现场作文,而是根据一篇已有的文章抄写或默写而成的。至于是考前背下文章然后在考场默写,还是把文章夹带到考场抄写,或是事先抄写好然后调包,难以确定。不管怎样,都表明该文由他人代笔,在补考时只用一小时一挥而就只是包装 “天才” 的传说。
  2012.5.3.

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

我在《“天才” 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一文中列举了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过程的一些疑点,令人怀疑其中有诈。对此《萌芽》编辑李其纲、主编赵长天和作家评委叶兆言都有所回应,一些原本模糊的细节变得更加清晰了。

韩寒在 1999 年参加《萌芽》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但是这个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获得的:韩寒并没有和其他入围参赛者一起参加复赛,而是在第二天单独为他一个人进行补考。如果和其他人一起复赛,题目是各个评委当场表决后决定的,没有作弊的可能,而单独为韩寒一个人补考,就有了作弊的可能。甚至让人觉得,正是为了便于作弊,才让他一个人补考。补考过程中的各种难以消除的疑点,也直指这种可能性。

韩寒去参加补考的经过,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是这么说的:1999 年 3 月 28 日(星期天),大约上午 9 点钟左右,韩寒接到《萌芽》杂志编辑胡玮莳的电话,问韩寒昨天为什么没去参加复赛。韩寒说他并没收到复赛的通知。胡玮莳说,她去给评委汇报一下他没能参加复赛的原因,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没多久,胡玮莳又打来电话,说是评委同意他在中午以前赶到上海市区评委驻地进行复赛。韩寒赶紧起床,早饭也不吃了,马上和韩仁均一起赶到金山汽车站,在那里找了辆黑车,一个半小时后,在评委们吃中饭以前赶到,找到了胡玮莳。

《儿子韩寒》是 2000 年出的,事隔才一年,记错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意说谎),注意两点:一、韩寒是在 9 点左右没多久接到让他补考的电话通知。二、为他争取补考的是《萌芽》杂志编辑胡玮莳。

赵长天自 2000 年起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说法都相当一致,记错的可能性也不大,却与韩仁均的说法大不相同。按赵长天的说法:一、在 10 点左右评委评完一等奖后,才电话通知韩寒补考。二、提出给韩寒补考的是两个评委,叶兆言和陈思和。李其纲说是 “爱才惜才” 的叶兆言。此外,赵长天还明确地说,韩寒是在 “大概中午 11 点” 赶到考场的。

王帆在 2009 年出版的《韩寒出道十年(1999-2009)全记录:韩寒 H 档案》一书中已注意到赵长天与韩仁均说法的不同:“关于打电话的时间,当事人的回忆略有差异,韩仁均说是 9 点,而赵长天说是 10 点,笔者根据时间推算暂取 9 点之说。”9 点和 10 点有什么大不同吗?我起初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首先注意到这是关键的是网友微易,他指出,如果是在 10 点通知的韩寒,那么韩寒就不可能在 11 点左右从金山的家中赶到考场。王帆显然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把打电话的时间推算为 9 点。

但是根据赵长天的说法,是不可能在 9 点左右就电话通知韩寒的。赵长天最近接受网易的视频采访时,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更确认了这一点。据赵长天说,9 点评委们才开始开会(因为这是开会的时间,所以可以准确地确定下来)。评委们要讨论确定一等奖获奖名单,增加获奖名额,然后由公证员公证,这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直到一等奖名单确定了,公证员也已离开了,才想起要打电话问韩寒,时间在 10 点左右比较合理。

赵长天说:“我们一般是 9 点钟开会,所以我当时我就说大概是 10 点,至于确切时间你让我回忆到底一定是几点钟,我说不太清楚,韩寒到底什么时候到的,好像大概 11 点左右,也只是个大约的时间。至于网上那个很清晰的做这个事需要几分钟那个事要几分钟来推算,我只能说我说不清楚,确实我也没有这么好的记忆,究竟是 9 点 40 分呢还是 9 点 50 分呢?”

赵长天把 “10 点左右” 的时间放宽到 “9 点 40 分”,这是下限了,因为再往前推就变成“9 点半左右” 了。实际上一般会把 9 点 40 分也算成 9 点半左右,而不是 10 点左右,我们姑且尽量为韩寒着想,就算是在 9 点 40 分评委们想起来让胡玮莳去给韩寒打电话。

如韩仁均所说,胡玮莳应该打了两次电话,第一次是问韩寒为什么没来,把没来原因转告给评委们,评委们讨论决定允许韩寒补考后,再由胡玮莳通知韩寒赶快来补考,还必须在电话里告知补考的地点。这些都需要时间,就算评委们以最快的速度表决同意韩寒补考,加上两次电话的时间,估计需要约 5~10 分钟。

胡玮莳打第二次电话时韩寒还未起床,接到补考通知后,以最快速度起床、穿衣服、洗漱,不吃早饭,估计需要约 5 分钟。

从韩寒家走到金山汽车站,据记者实地测量,至少需要 10 分钟。

到了汽车站,找到黑车,砍价,也需要几分钟。

从金山汽车站到考场青松城大酒店大约 63 公里。当时金山到上海市区的高速公路还未开通,据韩仁均任副总编的《金山报》在 2006 年报道,在高速公路开通之前(2001 年之前),“市民从金山出发到上海市区,快的要 2 个多小时,如果遇上堵车什么的,3 个多小时也到不了。” 有人说这指的是公共汽车,但从报道看不出来,而且当时开私家车经常往返金山和市区的网友也确认不堵车要 2 个多小时。我们姑且认为黑车不顾一切地超速、闯红灯,按韩仁均所说的用了 90 分钟赶到青松城大酒店。

停车,下车,进酒店,上电梯,找到考试房间,又需要大约 5 分钟。

这样算下来,从韩仁均接到第一个电话,到赶到考场,总共需要大约 2 小时,即使是在 9 点 40 分接到的电话,赶到了也已是 11 点 40 分。即使以上各个时间点还能挤出十分钟,也是没法在 11 点左右赶到的。所以韩仁均要说他首次接到电话是 9 点左右,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赶到考场。

但是韩氏父子在 9 点左右就接到补考通知,也就意味着该通知不是各个评委讨论、授权的,而是《萌芽》编辑擅自做出的,是《萌芽》已内定了要让韩寒补考获得一等奖。有几条佐证表明韩寒的获奖已经被《萌芽》内定:

一、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通知里头原来说的是将评出优胜奖(一等奖)10~15 名,最后获奖者是 20 名。赵长天说:“事实就是前一天晚上我们评委都把它(复试的文章)看完了,分数都已经统计出来了,统计出来以后,一般评委第二天开会就是把之前统计的分数讲一讲,然后我们评委定一定有几个人(能够获奖),比方说 4 分以上就算(得奖),看看有多少人,比如说 19、20 个人,或者掐到 4.1 分或者 3.9 分,就把这个(得奖名单)定下来。” 最后的 20 名获奖者是包含韩寒在内的,那就是说,在有人提议给韩寒补考之前,评出的是 19 名获奖者,这个数字很奇怪,既然掐到什么分数是可以随时变的,为什么不评出一个整数?不就是为了给韩寒留一个名额好补足 20 名吗?

二、李其纲称韩寒的两篇初赛作品(《书店》《求医》)让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作家叶兆言击节赞叹”,以致叶兆言出于“爱才惜才之心” 提出给韩寒补考(李其纲《对 “新概念作文大赛” 的 N 个问号的 N 个回答》)。但是叶兆言的说法却是“(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给我印象不是很深”、“事实上,如果我没记错,韩寒的得奖的排名也是很靠后。后来为了宣传,有意无意拔高,这是另一码事。”(叶兆言《也算多余的话》)与李其纲所说相反,意指韩寒参赛文章没那么好,《萌芽》为了宣传拔高韩寒,韩寒是《萌芽》推出的。

三、韩仁均说韩寒补考的机会是胡玮莳争取来的,赵长天和李其纲则说是评委叶兆言(或者包括陈思和)提议的,回避《萌芽》的作用。但是胡玮莳在 2000 年接受央视《对话》采访时,说:我想韩寒不获奖可惜了,当时还有评委方方、铁凝、陈思和包括叶兆言 “就也想到了”,并没有讳言自己的推动作用,评委只是随后也想到韩寒而已。叶兆言承认让韩寒补考是自己提议的,但是是在大家已经在讨论韩寒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让韩寒来是七嘴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 那么真实情况应该是:由胡玮莳介绍韩寒的情况,提出能否给韩寒一个补考机会,在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时,叶兆言提出给补考,从此由他来承担这个违规的“罪责”。

四、在为什么要破格给韩寒补考机会时,赵长天、李其纲、叶兆言都提到钱钟书、吴晗当年考大学时数学零分还是被破格录取。吴晗的事是误传,这且不说,问题是韩寒没有收到通知给补考机会,与钱、吴偏科不及格被破格录取,完全是没有可比性的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韩寒多门功课不及格,与钱、吴还有可比性,那么以钱、吴类比,是不是意味着评委们已知道了韩寒的情况?是不是意味着《萌芽》此前已与韩寒有接触(甚至与韩仁均熟悉),了解他的情况,所以要把他推出来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做宣传?

不管怎样,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韩氏父子如韩仁均在 2000 年所说,是在 9 点左右即动身前往考场,才有足够的时间赶到,而《萌芽》也已为他预留了一个获奖名额,而此时评委们还被蒙在鼓里。那么,韩寒的获奖,就是《萌芽》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策划的,所谓 “邮路不通” 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只是一个让评委同意让其补考的借口,可能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一、寄复赛通知这么重大的事按理应该用挂号信寄,那就不会如韩寒所说被 “贼子” 偷走。二、胡玮莳最近接受采访时曾说给韩寒的复赛通知是寄到松江二中的,而不是韩寒家。三、韩寒声称为了测试家里邮路是否畅通而特地寄的测试信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没收到复赛通知(参见方舟子《两封奇怪的韩寒家书》)。

如果让韩寒补考是《萌芽》为了保证韩寒能够获奖而策划的一个局,那么为了保证他能顺利通过补考,也要让他为补考事先做好准备。而种种迹象也表明,韩寒补考的作文《杯里窥人》不是现场完成,而是预先备好的,且听下回分解。

2012.3.4

“天才” 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

韩寒是因为在 1999 年上高一时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一举成名。这个结果是双赢。韩寒作为获奖者在高考后可以被协办大赛的大学直接录取(第三届开始取消了),而一个 “语文考 60 分” 的学生获得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一时成为新闻热点,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萌芽》杂志因此广为人知。据其主编赵长天回忆说:“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萌芽》发行量直线上升,2000 年达到了 10 万份。其后,每年以 10 万份增加,2005 年每期平均发行 50 多万份。”(《〈萌芽〉:韩寒在这里一举成名》)可谓一拍即合。
按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的说法,是韩寒自己告诉他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且也给我看过两三篇文章。我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 后来韩仁均无意中看到韩寒新写的《求医》一文,“我便说,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后来在电话中,我问他文章寄给《萌芽》杂志了没有,他说连同其他两篇一起寄了出去。”
韩仁均没有提到和《求医》一起寄去参赛的其他两篇文章的题目。据赵长天回忆,韩寒的参赛作品是两篇,为《求医》和《书店》。韩仁均对《求医》赞不绝口,却不觉得《书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两篇文章的水准没什么区别,文风都很成熟老辣,并刻意模仿钱钟书的刻薄、幽默和掉书袋,不必要地加注英文以显得博学。如果是成年人作家的作品,自然不足为奇,但是是高一学生的作品,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韩寒上初二时,也写过一篇同样叫《书店》的文章(发表在《少年文艺》1997 年第 9 期上),文风同样成熟老辣,同样刻意模仿钱钟书的刻薄、幽默和掉书袋,同样不必要地加注英文以显得博学。而且那种刻薄,完全是中年人才有的。也就是说,韩寒在初二时,不仅熟读钱钟书(而他自称在小学时还只读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17 岁时才迷上了钱钟书),而且文风也固定,甚至思想也成熟了。前后两篇《书店》,写作时间相隔两年,但是写作风格和水平是一样的,对成年人来说,这很正常,对少年作家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难道他这两年没有任何长进?
这两篇《书店》还都涉及到性:
写于初二的《书店(一)》:“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买此种书的人往往作贼心虚,付了钱之后就落荒而逃。”
写于高一的《书店(二)》:“渐近黄昏,民工们纷纷来食精神大餐。进了店门后直奔主题,拿起《人体艺术》纵览不已,看得直咽口水。略有文化者看文字上此类内容,现在大多小说书里男女主人公一路从第一章做爱做到最后一章,乐此不疲。更有书里大肆描写母子恋什么的,还注明是纪实文学。赫西俄德的《神谱》里,天神乌拉诺斯肥水不流外人田,娶自己老母该亚为妻,物尽其用,竟生得六男六女,但未料神话在今天竟成现实。民工们看完后出门作文学批评,互相交流心得。”
这完全是属于中年人的恶趣味。高一学生对性有种种联想并写下来公诸于众,也许还可以理解,初二学生也这么做,就太早熟了。
难怪评委们见到如此老练的作品都非常兴奋,但是自然的也怀疑是否有成年人捉刀。为了避免作弊,新概念作文大赛要对入围者进行复赛,当场命题作文。但是,复赛的时候,韩寒没有来。于是在第二天由发现韩寒作文的编辑胡玮莳(后来与韩寒成为好友)给韩寒打电话,获悉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后,评委会决定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对补考的情形,《萌芽》的编辑李其纲不久前在《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回忆说:
“评委们高度认可了韩寒的初赛作品《求医》和《书店》中所显示的才华,委托我给韩寒出复赛题。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一个钟点以后,韩寒写成此篇《杯中窥人》。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被韩寒机智地处理成一个人(广义的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过程的象征性同构过程。…… 令人感到韩寒的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一个钟头内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
按规则复赛的题目是由评委们集体讨论决定,现场告知复赛者的,这显然是为了防止有评委事先把题目透露给复赛者。但是奇怪的是对韩寒的补赛题目却改由李其纲一个人全权处理。李其纲所述的细节,与当时在场的韩仁均和胡玮莳的说法不尽相同。李其纲说是把一张白纸揉成一团塞进杯子,韩仁均在《儿子韩寒》(2006 年版)中说得更详细,说是 “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但是在 2009 年再版时,改成了“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不说是什么样的纸了。而胡玮莳在 2000 年央视“对话” 节目上说的却是,韩寒前面有一杯茶和一杯水,边上有一个袋茶的包装外壳,李其纲把袋茶外壳扔进了那杯水中。那么究竟是白纸、道林纸还是袋茶外包装?三个人,盯着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竟然连是什么样的纸都说不清,一个人一个说法,以致韩仁均后来要含含糊糊地说是“纸”。这不是很奇怪吗?
李其纲说韩寒文章处理的是 “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而韩寒在文章《杯中窥人》(根据手稿,应是《杯里窥人》)的最后也说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但网友的实验发现,不要说是防湿性强的道林纸、袋茶外包装纸,即使是吸水性强的报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中,过一个多小时也丝毫没有下沉的迹象,更不要说沉到杯底了。所谓 “沉降”“沉到杯底”,都是想当然,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文学想像”。考官在出题的时候,韩寒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忘了先做实验了。
更离奇的是,尽管李其纲、韩仁均和胡玮莳对扔的是什么样的纸有异议,但是都说是纸,而韩寒的文章却写的是 “布”。李其纲说是“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问题是,韩寒为什么要把纸处理成布?有何必要做这样的处理?即使把文章中的“布” 都换成 “纸”,意思并没有任何的变化。明明扔的是纸,韩寒却说是布,就不怕因为离题而被判不及格?难道是因为事先没有沟通好,韩寒先入为主地认为考官会把一块布扔进水杯中?从手稿看,在第一个“布” 字之前涂掉了一个字,似乎对要不要按 “布” 来写有点犹豫。
《杯中窥人》行文半文半白,文笔中规中矩,可以推测是和写《求医》《书店》同一个人写的,但是和写博客文章的那个韩寒的文风很不一样,后面这个韩寒行文口语化,经常出现病句,分不清 “的地得” 的用法,以致自称要找人来替他改错别字。但是《杯中窥人》的 “的地得” 的用法正确,这并非是出书时编辑帮他改的,因为可见到的手稿部分已可见到正确地用到 “地” 字。很难想像,一个已学会正确使用 “的地得” 的人,几年后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会用了,尤其是一个一直不间断地在写作的作家。
《杯中窥人》一千余字,用较为工整的行书写成,即使照抄一遍,也要用到 30 分钟左右的时间,那么实际的写作时间不是极短的一个小时,而是更短的剩下的 30 分钟左右。李其纲以后应该改说 “令人感到韩寒的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半个钟头内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 才对。韩寒近来写作并不以手快著称,一篇回应别人的 2000 字文章都要花上 10 小时,何以对比如此强烈?
种种迹象表明,韩寒写《杯中窥人》时是有备而来,例如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又例如连拉丁文都用上。都不像是现场发挥、临时能想到的。如果有那种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功课也不至于那么差。《杯中窥人》的句子中规中矩,但是句与句之间有时跳跃太大,让人觉得有脱节或拼凑。例如 “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为什么思想便向列子靠近?列子思想是什么?让人读得一头雾水,似乎是默写时有所遗忘。如果默写的话,底稿很可能是手写的,这从文中用到的拉丁文 Corpusdelieti 的错误可以看出,正确的写法应是 Corpus delicti,如果是书上看来的,不至于看漏了空格,也不至于把 e 看成 c,从而背错。如果看的是手写底稿,就可以理解了。
赵长天不久前在微博上回答提问时说:“补考全过程我都在场。而且还有很多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 但是在 2006 年他接受采访时说的却是:“组委会留下一个《萌芽》的编辑监考,其他人就出去吃饭了。一小时后,赵长天和评委回来了,韩寒的《杯中窥人》也写完了。” 也即在韩寒写作过程中,只有一个编辑监考,其他人都不在。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也有类似说法:“评委和《萌芽》的工作人员吃中饭去了,留下一位叫林青的编辑监考。我则出去给韩寒买点心。” 所以赵长天现在的说法明显与以前自己和别人的说法矛盾。
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因肝炎病退,在 1982 年自考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出题考官李其纲是同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因此麦田认为两人是同学。对此李其纲在《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说:“事实上,如果不是拜读了这篇‘奇文’,我根本不知道韩寒的父亲曾经也在华东师大求学。” 韩寒也回应说:“毕业于同一个学校就必然会是挚友吗,我的父亲和李其纲先生直到现在都不认识。” 如果认识指的是有私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指的是见过面,那么韩仁均和李其纲在韩寒补考那天是见过面的,也知道李其纲的身份。在《儿子韩寒》2006 年版,说的是 “《萌芽》的一位编辑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而在 2009 年版,则明确说出 “作家、《萌芽》编辑李其纲受委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
一些人认为,《杯中窥人》已证明了韩寒现场作文的能力。的确,这是唯一能够证明他具有超出同龄人的现场作文能力的机会,其他的作品因为都是投稿或在网上发布,无法排除别人捉刀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知道了这次现场作文存在着这么多的谜,你是否还会那么认为?

韩寒博客文章的真实作者是谁?

原创:方是民方舟子2019-02-09

  “韩三篇” 之一《谈革命》被发现在韩寒博客登出之前已先在韩寒之父韩仁均的博客登出,被一些人视为证明韩文代笔的 “终极铁证”,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宣布韩寒代笔事件即将落幕,甚至连大五毛都要来抢夺 “胜利果实”。
  其实单凭这一证据并不能证明韩文被代笔,如果没有此前已发现的众多证据和分析已证明韩文被代笔,它几乎不能证明什么,韩家完全可以做出种种狡辩。只有在此前众多证据的基础上,这一发现才构成了证据链的一环,其作用不在于证明韩文有代笔,而在于把代笔者锁定在韩仁均。
  那么它是否能证明韩寒所有博文都是韩仁均所写呢?答案是否定的。韩寒博文有一部分显然是韩寒亲笔。韩寒博客最早的那批文章(2005 年 10 月~2006 年 11 月)每一篇都是语句不通、文笔拙劣、内容粗鄙,很好地体现了一个语文差生的形象,毫无疑问是韩寒本人所写。韩寒的包装者显然认为这些文章会暴露韩寒的写作水平,后来将它们从韩寒新浪博客中全数删除,但从其博客镜像点仍能找到。
  2006 年 11 月之后韩寒博客中部分文章,例如那些写赛车经历、生活流水帐的,其文笔、内容与其早期博文相同,也是其本人所写。但还有一部分时评类博文,语句通顺、文笔相对较好、内容偶有思想,与其他博文形成鲜明对比,不是韩寒本人所写,也不是韩仁均所写,而是团队写作的产物(很可能是当时声称要把韩寒打造成知识分子的路金波组织的团队),理由如下:
  一、我知道南方报系的一名前编辑从报社离职后曾是该写作团队的成员。
  二、这些时评都不是对时事第一时间做出的评论,而是等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再做出,即需要搜集资料、讨论、观察动向的时间。
  三、这些时评有典型的网文风格,一些诙谐语句和段子从网上搜集而来。
  四、这些时评的排版较为规范,例如每段开头都空两格。可知代笔者受过编辑方面的训练或对作文规范较为习惯。而韩寒自己写的博文则往往不遵循这些规范,例如每段开头要么不空格要么空很多格。
  在 2010 年 6 月之前,韩寒博客每隔几天即发表一篇文章,每个月都有数篇文章。2010 年 7 月起其博文发表频率突然明显减少,2010 年 7 月、8 月、10 月、12 月和 2011 年 4 月少到都各只有 1 篇文章发表,似乎表明团队的运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可能和路金波与韩寒分手有关。2011 年 7 月~10 月甚至有 4 个月的时间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以致有传言称韩寒被禁言。这个传言当然是无稽之谈,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写作团队在 2011 年 7 月解散,没人代写了。
  然后在 2011 年 10 月 16 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只有两个字:“测试”。这意味着韩寒博客的写作者换了人,而且此人对博客写作不熟悉,所以先发了个测试帖,发完了还不知道删除。测试之后,2011 年 11 月 2 日发了第一篇博文,到 2012 年 1 月中旬代笔事发为止,共发了 9 篇。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排版不规范,文风中规中矩,特别是所谓 “韩三篇”,完全就是一本正经的议论文,并不具有此前时评的网文风格。观点也与以前的时评不一致,以前的时评偶有自由主义思想,为柿油派推崇,而“韩三篇” 则是在上一代人中较流行的典型的御用政治观,以致有人怀疑其被招安。这些都表明其作者与此前时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且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所写。其中有三篇先发于韩仁均博客上,可证明这段时间的博文为韩仁均代笔。
  综上所述,韩寒博客文章 2005 年 10 月~2006 年 11 月为韩寒本人所写,2006 年 11 月~2011 年 6 月,一部分为韩寒本人所写,一部分则是团队所写。2011 年 7 月写作团队解散后,出现了 4 个月的空档,未能组成新团队,也不能长期空置,所以韩仁均在测试后亲自上阵写了 9 篇。此时韩仁均也开始使用微博。由于新浪微博与博客是绑定在一起的,在韩仁均微博没退出时打开新浪博客进入的其实是与韩仁均微博绑定的韩仁均博客,这导致有三篇博文误发到韩仁均博客。韩仁均发现后再退出微博、登录韩寒博客重新发布。就像没有去删测试帖一样,韩仁均也没有去删误发的那三篇博客,毕竟那是一个几乎无人知道的内部博客。到代笔事发之后韩仁均才想到要焚尸灭迹,但已被网页快照存下,最终成了韩仁均代写的证据。
  2012.11.27

韩寒是 “作者”、“作家” 还是“作假”?

原创:方是民方舟子2019-02-27

  “作家”一词现在是被大大滥用了,到了是人都可以被称或自称 “美女作家”、“网络作家” 的地步。不过作家也的确算不上一个高不可攀的身份,按《现代汉语辞典》的定义,作家是指 “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那么怎么算是“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 呢?按百度百科上不知从哪抄来的说法:“一般能被称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正规出版社的出版,并在市场上畅销,拥有一定的读者群。”这个说法是符合作家的现在用法的。根据这个定义,撇开是否有代笔不说,韩寒是肯定能被称为作家的,其粉丝还要吹捧其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呢。
  但是奇怪的是,在被质疑代笔之前,韩寒反复地声明自己暂时还没有资格叫 “作家”,只愿意称自己为 “作者”。2007 年 1 月 18 日,他接受《青年周末》专访时说:
  “事实上,从 1999 年到 2007 年,你们搜索我所有的新闻,在所有的采访里,我都从来没有管自己叫过‘作家’。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自己暂时还没资格。我都管自己叫‘作者’。”
  同年 6 月 18 日,他接受 “凤凰网非常道” 专访时,把话说得更绝,甚至悬赏一万元:
  “就是很多人他们骂我的时候,他们会说,像这个人自称自己是个作家什么的,但其实…… 我就是这点是有原则的,我从 17 岁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从任何一个媒体或者任何一次采访我说过我是一个作家,我说我的时候我都是用‘作者’两个字,或者说写东西的人来代替的,你能够从哪个地方说我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我给你一万块钱,这是我肯定是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己意淫出来一个话,然后自己去骂自己意淫出来的那句话,然后自己就很开心。其实不是这样的。”(http://v.ifeng.com/e/200706/4ab8c156-ba0b-4ead-9923-be2d28b362a9.shtml
  一直到 2010 年 7 月 22 日,他参加香港书展,难得地与读者交流时仍说:“自己从没有自称为作家,只自称为作者。”(《南方日报》2010 年 7 月 24 日,有视频可证)
  韩寒把 “作者” 视为比 “作家” 低一级的身份,倒是反映了一个语文差生的水平。“作者”指的是某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者,强调的是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并不用来泛指一个人的职业。当然,韩寒或韩粉可以争论说,他愿意独创一个词的新用法,你管得着吗?那就不去管他,我们只来看看,从 17 岁(1999 年)起,到 2010 年 7 月 22 日最后一次公开声明 “自己从没有自称为作家” 为止,他是不是在任何一个媒体或任何一次采访都没说过自己是一个作家?
  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那之前,韩寒多次自称是作家:
  例证一:2005 年 11 月 24 日《华夏时报》的专访(记者杨雅莲报道):
  “华夏时报:你的意思是你是帅哥?
  韩寒:我说说自己帅又怎么了,我不说自己是美男作家,中国就没有人敢说了!
  ……
  韩寒:我喜欢林语堂,他们那时候写作要求非常严格,对文字也相当讲究,目前来说,我觉得我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
  华夏时报:你是中国作家中文字最讲究的?
  韩寒:对,最讲究的,有智慧在里面。 ”
  例证二:2008 年 7 月 17 日署名韩寒的博客文章《我要求砸锅卖铁赞助奥运会》:
  “如果我这次卖版权卖车卖房卖身成为了奥运会的小赞助商,然后国家终于发现,原来一个写书的人也是有知识版权的,于是帮我强力打击盗版,这样,在中国我就成了唯一一个拥有了知识版权的作家了。”
  例证三:2009 年 7 月 8 日韩寒天涯网友交流会实录:
  “事实上,在这个国家里,我一直认为我是赛车手里最好的赛车手,作家里最好的作家。可能现在还要加之一,但我希望我可以把这之一都去掉。”
  例证四:2009 年 11 月 2 日《南都周刊》第 364 期的采访:
  “我是全国作家、赛车两大领域中最顶尖几个人之一。”
  例证五:2009 年 12 月 25 日《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你平时的交际圈子是怎样的?你觉得和同时代作家、歌手或者车手的接触,对你的写作影响大吗?
  韩寒:我朋友中车手比较多,作家很少。聊写作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而一个好的作家是不可能很容易被影响的。
  经济观察报:谁在文字上是你的前辈——你学到东西最多的哪些人?
  韩寒:很多,每一个成功作家都是在模仿很多作家的时候不小心模仿歪了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一名作家关心自己时代的政治社会问题应该到什么程度?
  韩寒: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基础职责,就像一个车手必须要会开手动档一样。”
  看吧,一面是反反复复地、极其狂妄地自吹自己是 “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作家里最好的作家”、“最顶尖的作家”、“美男作家”、“好的作家”、“成功作家”,一面又不断地声称自己从未自称过作家,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称作家,还要悬赏一万元找他自称过作家的证据。你见过人格如此分裂的一个人吗?这种人格的分裂,是不是反映了在他的潜意识里隐隐约约觉得自己被称为作家受之有愧,因为他不过是个“写东西的人”,把别人代笔的作品照抄了而已?等到代笔门事件爆发,他的人格终于统一了,在回应代笔质疑的文章、访谈中,他几乎每次必自称自己是作家,甚至以“全现今世界” 的作家代表自居。
  在代笔门事件爆发后不久,已有网民注意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人格分裂,找出他接受 “凤凰网非常道” 专访的视频和之后一段自称作家的视频向他讨要一万元的赏金。韩寒显然注意到了,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2012 年 7 月 15 日)专访时有所回应:
  “北青:你身上的标签很多,青年作家、车手、公知、意见领袖、公民、甚至公敌,自己怎么取舍和看待?
  韩寒: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性格,所以我被贴出各式不同的标签,我就像个旅行箱一样,被这样贴满。这没有办法,但我也不会去拒绝这些标签,那也显得太刻意了。车手算是,至于作家,在 2008 年之前,我还不愿这样自称,特别是《长安乱》之前的作品,有太多模仿的痕迹,比如模仿钱钟书等等,没有自己的风格。但 2008 年之后,我觉得可以称得上作家了,我的写作已经入门,自认还不错,《长安乱》之后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而且没有再模仿任何人。”
  让他觉得有了自己的风格因此可以自称作家的《长安乱》出版于 2004 年,为什么他要过了四年到 2008 年之后才觉得可以称得上作家呢?一种可能是他记不得《长安乱》是什么时候写的(在接受 “凤凰网非常道” 专访时他甚至脱口而出说自己已忘了《长安乱》是写什么的),另一种可能是表示自从在 “凤凰网非常道” 悬赏之后他的观点已经变了(该专访是 2007 年 6 月做的),自那以后他自称作家的不能算数。但是第一,在 2007 年悬赏之前,他已自称过作家,而且自称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美男作家”(例证一);第二,在 2008 年之后,一直到 2010 年 7 月 22 日,他还在声称“自己从没有自称为作家”,虽然在 2008~2009 年多次自称作家、“作家里最好的作家”、“最顶尖的作家”。所以即使到了今年 7 月份,他仍然没有改掉张口就说假话的习惯。
  至于那一万元的赏金,大家就别想去要了。郑重其事的两千万元悬赏他都可以随后说是 “玩笑”,何况区区一万元?大家只要时时记得这是一个习惯性说谎者,对他说的任何话都不必当真,就够了。
  2012.9.21.

知乎用户 伏枥听雨 发表

最后更新:

总不能一直吵来吵去,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以后评论区各位自己玩好了,我就不回复了。本来都多少年的事了,我也是吃饱了撑的,趟这趟浑水干嘛。

我的意思呢,就是基于无罪推定的原则,所以不能认为韩寒代笔。

无罪推定是一个司法概念。如果写法条的话肯定要很严谨,韩寒这事因为现在没有上升到司法领域,所以严格来说不应该用这个词。但是我认为里面有两条可以被视为一般规则的要素:一是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二是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那么不能认为有犯罪事实。(如果有人非要杠 “被告人”“罪” 等字眼,我也没办法…… 总不能因为没上法庭,所以我就不能用这条规则来判断吧……)

为什么要坚持这个概念,是因为如果不坚持这个概念,太容易造成冤案:远的如建国后的各种运动中的帽子,近的如聂树斌案、呼格案等。很多人也有被冤枉被错怪的经历,想一想是不是因为被有罪推定了?历史已经证明,用有罪推定的方法试图给别人定罪是错误的了——如果非要有人认为有罪推定是对的,无罪推定是错的,那你开心就好。

从无罪推定来看,现有的想证明韩寒是代笔的办法,基本都是错误的。

一派认为韩寒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不是代笔,比如现场公开命题作文,拿出毫无破绽的原稿等等,他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所以他一定不是清白的。这个就违背了 “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 这个原则,所以这一派的论证是错误的。

另一派认为韩寒的表现里有非常多的疑点,所以他一定不是清白的。问题是我下面原答案里写过,那些疑点由于本身的基础不牢,并不是能被认同为是有足够信度的存在。想有足够信度,要么严格按逻辑论证过程一层层推导下去,直到推导到无可辩驳、没有其他可能性为止;要么拿出被广泛认同的标准来认定,例如很多人提到的韩春雨,他所在的领域中,经过极大量的实验验证,仍然无法被复现的实验结果是不被学界承认的,所以是假的。或者翟天临,论文查重后重复率达到某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值,就被认为是抄袭的,所以他的学位有问题。然而看着某些人的所谓 “实锤”、“无疑” 的论点,再往上想一下它们的论证的前提,就会觉得很尴尬;也并没有人能够拿出被广泛认同的代笔的标准,来判断韩寒的行为。总不能因为标准本身很难判定,就可以不用标准或者自造标准吧?所以这一派的论点信度不足,就违背了“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那么不能认为有犯罪事实。” 这个原则。质疑当然是可以质疑的,毕竟是疑点嘛;但是有了疑点不够,还是得继续找到真正稳固的证据吧?七八年过去了,还是只能拿出这样信度不足的疑点,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有问题?哪怕数量再多,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价值——我可没听说过,只靠数量不看信度,就可以定论的规矩啊?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直到韩寒承认代笔,或者找到切实证据,或者反韩派认错为止,我就不掺和了,就此打住,各位继续争吧。

原答案:

既然相关问题好像挺火,我也蹭蹭热度,几个问题下都贴一下想法:

想证明一件事,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是耍流氓。

韩寒代笔,各种所谓的 “证据”,都只是疑点的程度。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对疑点的看法也不同,是否相信自然因人而异。但是疑点本身是不够定论的,不能当做证据。

例如韩寒有时会忘掉自己写过的东西。需要证明 “不是代笔的作家都能明确记住自己写的东西” 这个前提是对的,才能证明 “遗忘了自己写过的东西的韩寒是代笔” 是对的。然而前一条并不正确,已经有不少人贴出了一些数学家、作家遗忘自己的成果的例子。金庸先生的不同时代的采访中也给出过不少自相矛盾的东西,一直是金庸小说论战的焦点之一——虽然倪匡确实代笔过一段天龙八部,但我们也不能说那些小说不是老爷子写的吧。所以这只是疑点,不是证据。

例如错别字。需要证明 “把四两拨千斤写成四两拔干片一定是正常写字时不可能出现的错误” 这个前提是对的,才能证明 “出现了这种笔误的韩寒是抄的三重门,真正作者另有其人” 是对的。然而现代的笔迹鉴定已经是一个还算成熟的刑侦科目了,相关研究不少,但并没有能证明前一条的被广泛接受的论文或案例存在——否则我想反韩的各位早已经把它拿出来了。每个人的写字手法和习惯千奇百怪,笔误也是各式各样。所以这只是疑点,不是证据。

当然还有最坚定的铁证,比如找到给韩寒代写的人,找到他代写的证据;或者晒出代写来让韩寒抄的文稿,证明笔迹不是韩寒的且在韩寒的文稿写成之前。这个就是铁证,因为 “写出了和别人一模一样或相似度及其高的长小说是不可能的” 这个前提是正确的(不承认这点的人应该不太正常),所以一旦有这些证据出现,韩寒有代笔的推论也一定是正确的。然而并没有——我们已经看到反韩者把从韩父到韩寒的团队都怀疑了一遍,然而就是拿不出这个铁证来。这很尴尬。

等等等等。逻辑推理是一个很有条理性的东西,前提正确,证明方法正确,推论才是正确的。而反韩的各位,有多少能拿出信度很高的前提——例如被广泛引用的论文,被刑侦专家背书办案时常用的方法,被认为无争议的案例——来证明这些推论是正确的呢?如果不行的话,他们都只是疑点。即使有一千个一万个疑点,也不能给人定罪,只能说有嫌疑。否则是违背了无罪推定的原则——而如果不承认这个原则是正确的话,我认为是很灾难的。

如果韩寒有代笔,想证明出来,难,非常难。连想证明抄袭都很难,想证明一个人代笔,就更难了。

但是难,不是拿出些边角料就能给人定罪的理由。

靠捕风捉影,有罪推定,就能把一个人搞臭的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一点也不怀念那个年代。那是个愚昧落后,充满了狂热和无知的年代,是每一个参与者都要反思并且改变的年代。

时代已经进步了,所以即使翟天临不知道知网曝出了很大的疑点,我们也不能定论;只有真正扒出了他论文数量极少且抄袭严重,才能给他定论为学术不端,才能正当地摘掉他的博士帽子。

相不相信韩寒,相不相信方舟子,在只有各种疑点——还不好说是不是很站得住脚的疑点——的情况下,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想要就此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甚至像疯狗一样到处咬人,为我所不齿。

根据之前回答的评论区再说几句,反韩派的各位,你们的常识也是需要论证的,比如 1+1=2 就是基于皮亚诺的理论论证的。不用论证的东西叫公理,而世界上每一个学科用作公理的结论的数量,恐怕少到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你们的常识,可能只是你们孤陋寡闻,夜郎自大的结果。如果你们觉得你们所谓的 “常识” 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背书或证明的话,那我只能说你们的信心真强大,强大到了无知的地步了。

评论区真是群魔乱舞…… 居然连我是文科生都能成为被攻击的点,居然还有人附和……

无语了。被狗咬了多次还不长记性,妄图讲道理,是我的错。

至于还有人信奉有罪推定,必须由韩寒来自证清白,澄清所有疑点…… 只能说普法多年,效果够呛。

希望聂树斌、呼格吉勒图等愿意瞑目吧。世界还是那个样子。没办法的。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h2 其实已经站出来了。他给石述思的短信把我气笑了。要韩是天才,他老师就是一个非常阴暗的人。看到帅气这么有才的男孩子,还是自己的弟子居然刻意打压。这得多阴暗才能在学校当老师并且安心的混下去啊。重点中学会容忍这样的同行混下去?后来看到韩 2 的短信,他语文老师不见待他那是咎由自取。估计这么多年就忙着刷脸玩女人赛车。语文方面圣质如初。

这是短信原文:

“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录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的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年年快乐

-————————–

要是您觉得少年天才再刷了几百万字的畅销稿子,在思想成熟以后,穷途伤心气愤之余发的短信,还是如此水平是应该的,作为一个曾经的语文老师,看到韩寒满纸 “四两拨干片” 这样熟悉的只有那种极品差生才犯的错误,还想多说几句:

文学也是老实的学问与艺术。首先得掌握字词句意思文法这个工具才能谈其他,比如段落文章长篇。工具性都没有掌握清楚,谈什么艺术性,还写了无数的小说那以此水准只能是文法错误笑话集。得无数功夫修改才能达到能阅读的水准。而韩寒市面的那些小说还是有一定的水准跟阅读快感的。这很反常。

就好像画线都歪斜不合规矩,造烟囱都难的人,自称为修了无数大楼的高工。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点阅历的用人单位,都会再考证一下他的真实水平。只是韩寒打死再不出头。

小四我相信他绝没代笔,那种满纸矫揉造作,非刷名牌俊男美女,一点屁事可以缠绵几万字,顶级也就到总监,并且把所有总裁写得像后宫总监,取向弯成东三环的文笔非常符合这个从乡村到大都市的阴柔精明文科男的生活。

文人多是人穷而后文工,韩寒穷窘之下才发的短信,工成如此,平常如何可想而知。“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 都不会有这样的人存在。韩寒与他对应的笔名作者,只能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

知乎用户 牛天锐 发表

这种问题总是有人问,还总是有人一本正经的强答,要论证方舟子乱咬,韩寒没有代笔。

有没有脑子?

各位看官,就算你没看过或者没耐心看或者看不懂对韩寒文章、手稿、历史等众多分析论证。请看清一点,方舟子质疑的可早就并非仅仅是韩寒《三重门》或某部作品代笔的问题了,是韩寒根本没有高中水平以上的写作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别说写这些作品,就是写个普通作文,他也写不好。

你们不是说作家无法自证吗?那好,说破了天,他自己不承认,总是也无法让你们都相信代笔。可是证明自己有写作能力很容易吧。就像有人说你不会开车,那你就开一下打他的脸。可几年了,结果是什么呢,你们厌恶的方舟子没有被打脸,依旧在逼逼,讨厌不讨厌?你们的叛逆偶像作家,玩起了赛车和导演,不再叛逆,真宽容。从此一代才俊如流星过际,再也不发光芒。请问,依旧相信这位天才作家的人,是否能有点正常思维?但凡玩过狼人杀的还知道接了查杀的,不去反击这位跳预言家的,那就是个狼人认出呢。

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是我高估了人类的智商,还是低估了人类的感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假如韩仁军和尚爱兰结婚能不能生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知乎用户 norman ZH 发表

韩寒不只底裤,头套都被扒干净了,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现在还对此怀疑的,要么是完全没有任何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要么就是傻子。

而且方舟子在这件事上的功劳,也就三分之一上下。

知乎用户 陈晨 发表

我最近看了作家阿城的《文化不是味精》,里面有段阿城对自己的小传:

人们常常说的成名成家,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成名很容易。去卧一次轨,飞起一砖,击碎商店玻璃。总之,造成社会的同情或扰乱治安以及产生种种社会影响,你便成名,令人挂在嘴上。成家极难。首先,要是一种劳动,再能将劳动的量变为质,通规律,成系统,有独创,方能成家。百姓中所称的 “把子”,就是家,虽然可能是犁田,打铁,却都符合 “家” 的要求。以此观己,远不到 “家”。

近半年常被称为 “青年作家”,假作镇静,其实在暗中控制惶恐…. 我已三十有六,早已进入中年,一定说我还未发育成中年便很苦恼.. 儿童时便真实地做一个儿童,不要充大;青年时便热情地做一个青年,狂一些也没关系;中年时便认认真真地做一个中年人,为家庭为国家负起应负的责任,自有中年的色彩与自豪,非要挤进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干净也仍有一片青,很尴尬。青年人常以为事情可以由一个人做,中年人就明白成功的事情总是众人造成。就是众人齐努力,才得以让人看到铅印出来的文章,因此感谢编辑部不是一句客套话。

——中年作者阿城

读过阿城的书都知道,他老人家是真厉害,36 岁时况且自称作者…. 现在应该能算作是老年作家了…. 韩寒书没怎么看过,大概能勉强算作一个比较狂的青年作者吧。韩寒写的东西首先质量达不到作家的水平,即使是他写的,青年的狂气反抗与毁灭算不上本事,创造才算本事。韩寒嘛,只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大渔村式的出名趁早,算不得什么了不起,会创造也只不过是作者,没有达到 “家” 的水平,其次质疑别人是不是写作造假,若没有证据。就像读了圣经质疑上帝是不是存在一样。教会永远能探究文学的极限,给你一个无聊的解释。你追求文学倒不如去逼问教会,梵蒂冈的那群老头实在是真正被逼出来的文学天才,而上帝,我是说真正的上帝,不是人造的偶像,即使存在,也不会搭理一个无聊的凡人,在乎一个凡人的想法。况且两边吵吵闹闹就像流氓泼妇打架,一副文革武化大跃进的嘴脸,可笑又无意义,有损各自的体面和尊严。依我这个 90 后后生觉得吧 (这群老家伙就爱把人归做标签,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德行),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真得懂江湖,要真得懂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拿出点干货来,有事说事,不要像幼儿园小孩一样信口雌黄,占用公共空间,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恶意,可以称作网络牛皮藓了,严重一点也可以打官司了。从传播角度说,老弄这些乌合之众娱乐至死偶像崇拜的无聊烂事,你们做传媒的做信息做内容的做娱乐的脸都丢光了,搞得我们这群 90 后都成佛成仙了,二十几年不看电视,不看畅销书,什么都不相信,到处吃瓜看魔幻主义反转,把你们这群老年人当小丑看。唯一的乐趣就是读读时间筛选出来的经典。吐槽你们为乐,他妈有意思吗?要知道文化就是告诉人怎么处理人与人,人与自己,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呀,你他妈武化的家伙,把文化当做味精撒来撒去,哪里赚钱撒哪里,哪做的是文化的事,哪还称得上一个做文化的人,底线都没有了,就是在破坏文化本身呀。咱们这群年轻人就是太他妈放任这群乌龟孙子王八蛋,太把自己不当人了。搞得好人难做,好事难行,咱们的生活都给这群孙子给毁了,要我说,我们年轻人只服馒头文学,什么是馒头文学?管饱的实在的管事的,别拿着点悬念文采结构麦高芬牵人鼻子鸡毛当令箭,咱不稀罕。告诉你们这群老头子,咱们都是吃馒头的,你有一个馒头吃,我有一个馒头吃,你敢喂我吃屎,谁瞧不起谁啊。重一点说,就因为我们太轻视文化。太轻视自己的权利和尊严,那些无良老板才敢裁你,咪蒙们才敢洗脑你,杨永信们才敢电人,翟天临们才敢学历造假,曲婉婷们才敢贪污几个亿。文化不是味精,文化是怎么处事,是道德是标准,是资源分配.. 是公平… 文化融进人的血液里… 是大家制造的想象的共同体… 太他妈生死攸关了啊.. 你们把文化搞成这样,怪不得那么多人没钱了就只想捞一笔,有钱了就想逃,有钱了就移民。我希望围观的大家早点散了,别看热闹不嫌事大,该读书多读点书,该写文章写文章,该码代码码代码,该做事多做点事,体制外的多做点正经事,体制内的多改进公平,该改变世界多改变点世界。就是别他妈给这群老不羞跪着,尊重起人,尊重起标准来,我觉得咱们年轻人,最要紧的就是抓紧学习,拿出一个质量合格的东西,恢复咱们的常识和文化起来,恢复这个世界的良币来,让好的东西普及开来,莫言们刘慈欣们阿城们博士们硕士们大学生们一切有价值的你们是有普及的义务的啊。学学人家托马斯潘恩吧,为人创作吧为常识创作吧。普及是一种力量啊!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咱们而鸣啊。哪怕是做商业化的东西,画牛容易画虎难。商业和信用就是标准,我们触及到标准了吗?他写的东西感动到咱们了吗?咱们的文化常识为人标准有没有因为这几个老不羞改变呢?没有吧。那就别侮辱商业了,承认吧,咱们触及到的是陈腔滥调,看的是猎奇无聊,做的是假冒伪劣。我们没有生态啦,成了荒原啦,仅剩钢铁水泥地里钻出仅剩的几朵哈姆林玫瑰啦,人们成了被金钱欲望逼迫着在城市大厦间走钢丝的金刚小丑啦,那你为什么传播呢?你说为了吃饭?为了钱?那你别着急啊,本事养好了再说啊,活不下去了?没饭吃了。行,你传吧,要做傻逼咱不拦着,谁不要吃口饭呢。一时不行还一世不行了?老百姓宽容,赏你们几个铜板吃。不是觉得你好,是看你们可怜,虽是看你们笑话,但也是望着你们好,是君子养艺人。这才是江湖气,是互相帮衬,好小子你们倒做起流氓来了,真把自己当一回事,把君子当起了韭菜,把老百姓当屁民了?知耻而后勇,知耻吧。咱们可是出过《诗经》《史记》司马迁,李白杜甫《红楼梦》的国家呀。传了就不要拦着大家暗地里鄙视你。他们这几个老不羞不要脸,敢拿屎喂人。还敢拿来赚钱,人家不害臊,咱们这些年轻人就要替这几个老不羞觉得害臊。你们要真争气出了点好东西,咱也为你叫好。可不能否认你喂人屎过。哈姆雷特念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 的时候,舞台下面的票友还起哄跟着喊 not to be 呢(你去死吧),那不演员没演好嘛,要不然干啥子嘘你?人演员还不是大笑着继续演下去?你要真堵上人嘴,硬要人装什么绅士贵族中产阶级上流社会(咱们 4000 年文明的老百姓们中的外的啥丑啥美啥残忍啥天才啥蠢货没见过,啥没传下来,还稀的这些烂玩意?),喂人吃坨屎还逼着人家叫好,逼着人往肚子里咽。那才当真没了文化可言了。

知乎用户 画中人 发表

韩寒造假是一个正常人都能明白的问题。

但是这又如何呢?社会就是这样,韩寒不会被打倒。

一切皆是虚妄,利益才是真实。

知乎用户 天光​ 发表

为什么非要去站队呢?
无论支持谁,现在已然是两败俱伤之局,对于公众来说,除了看热闹以外没有啥好处,反而失去了一位客观冷静的打假斗士。
诚然,这个事件客观上还是有胜者的,当然不是方韩二位中的任何一个,要是以胜者为王为观点的话,去站他们的队好了。例如:
1. 新浪微博:腾讯依赖和传统媒体的合作,刚起了点声势,被新浪这波方韩大战完爆
2. 各等腐败官僚,学术蛀虫,他们可以暂时安心了,方博士应该很长时间不会有心思去关心他们了
3. 老罗同志暂时解脱了,已成了摇旗呐喊派,方博士的板砖暂时是无暇招呼他了
4. 犬儒派的各位名人:看你韩寒有独立思维,针砭时弊,谈政论事,风头无两,怎么样?被打了吧,还是学学我们犬儒派吧。
5. 相关部门: 各派青年导师,青年偶像围绕着方博士纷纷吃蹩(含方博士自己),不可控的舆论以及思想影响力大大被削弱,虽然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雄起,但是潜在的威胁逐渐弱化了,也是件好事。

本着方博士质疑的精神,不吝以假设的阴谋论来看待这个事件的话,假如我用心险恶得居于上述胜者的任何一方,是可以轻易挑起这场大战的。
对于韩寒来说,正如网上疯传中传说王朔所说的那样:那么多人信任你,不见你出来谦虚几句,没几个人出来质疑一下,你就这么待见?但观截至到批麦批方的那篇反击博文,都是嘴上不饶人的主。(虽然我真的很喜欢韩寒很多文章)
而对于方博士暴烈的脾气来说,都无需这么麻烦,一个脑残韩粉的恶心评论,就足以挑起方博士战斗的熊熊意志了。当然,这个脑残,可以是真脑残,也可以是假脑残。

所以,你看,如果我化身为二,一头注册个韩粉,一头注册个方粉,两头都去对方地盘上挑衅几句,还努力把自己往脑残无理,满嘴喷粪里整,这场大战基本就不可避免。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悲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用细节打败了全局。本来想看韩三篇之后的讨论。

方舟子用事实证明了,韩三篇里韩寒诉求的东西是荒谬的。

要自由,要民主,是吧,要言论自由,是吧,好吧,给你言论自由。

民意是可以被操控的,舆论是可以被导向的,每一个自以为知道真相的凑热闹群众,都可能是被误导的。

事件的关注点是可以被转移的。注意力是分散的。

本来想看全民对韩三篇的讨论,结果迎来的是关注点的转移,没人在意那些破东西了,文学作家,天才少年,科学界清流,支持韩寒的和支持方舟子的都输了。天朝赢了。矛盾转移了,关注点变了,韩寒臭了,在说什么也没人在意了,方舟子无所谓了,因为他就是用科学逻辑发表陈述,无所谓胜负和信誉,只要说的东西符合科学逻辑,就永远有粉丝。韩寒不同,彻底臭了。

所以喽,消停过你的日子就好,消停做你的娱乐明星就好。

赚钱可以,你想插手其他的,对不起,滚。

知乎用户 高德纳 发表

我想冒天下之大不违说一句,韩寒方舟子之争我支持方舟子。

首先,和麦田不同,方舟子从来就没有打假韩寒,或声称韩寒有幕后团队代写行为。 方舟子最初卷入是因为韩寒回应麦田时话说得太满,号称只要有证据证明 “代写一行字” (初稿是一个字,贴出后改了),就立即奉上 2000 万。 方舟子是对韩寒话说得太满的傲慢态度表示不满,并以看客态度发表了几条评论微博。那几条微博实际上是方舟子用看客的心态和口吻,调侃了一下韩寒 “代写一行字就两千万 “的不严谨赌咒和发誓。 方舟子几天之前也用类似的方式评论过刘俐俐的英雄双行体,大家当时应该没有误认为方舟子在打假刘俐俐吧?方舟子自始至终都没有像麦田那样质疑过韩寒有代笔团队。方舟子的调侃虽然无聊,但起因是韩寒回应麦田时话说得太满,满则溢。 严格抠字眼的话,韩寒在郑钧笔战时确实有过朋友修改,添加博客内容的行为,因此抠字眼的话韩寒就输了,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很无聊,代笔两行字和完全代笔是两回事。

其次,韩寒没有读懂方舟子的调侃,甚至没有认真阅读方舟子的微博,就做出过于激烈的反应。把方舟子摆在了自己的正式对手和敌人的位置,并用这种态度对方进行侮辱性质的人身攻击 (攻击时也在尝试抖机灵劲,估计以为方舟子会像白烨或者郑钧那样成为自己的下一个笔下败将) 和扣帽子,以至于在 “正常文一篇” 中把很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方舟子,而不是对他进行正面质疑的麦田身上。这实际上是向方舟子主动邀战了。主动邀战也无不可,可惜韩寒误读了方舟子的调侃,从恶意的方向主观地揣摩了一些方舟子的动机,向方舟子身上扣一些不实的指责。这里韩寒错在误把方舟子当成主要假想敌,并用力过猛。 方舟子最初其实是在调侃韩寒发现一句话就送两千万的毒誓,而不是攻击韩寒有幕后团队。因此方舟子只需要对韩寒不实的攻击进行反驳就可以了,并无证明韩寒有幕后团队的负担。在双方纠结于细节,你来我往的过程中,确暴漏出了韩寒缺乏基本科学概念 (比如不知对照组为何物),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挖苦和攻击对手,但缺乏逻辑的毛病。

感慨是,尽管方舟子没有真的打韩寒,但当初也大可不必在敏感时期调侃韩寒,就目前暴露出的内容来看,韩寒没有大问题,但有小问题。 还有,韩寒不该把方舟子误读为恶意对手,高姿态邀战方舟子,方舟子说的是小问题,韩寒自己确实有点小问题

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换位思考真的很重要,不然很容易产生误会。

-————

2 月 7 日更新:本回答最初完成于 1 月 20 日,也就是韩寒发布 “孤方请自赏 " 一文当天。 此后方舟子转入攻势,笔战全面升级。因此本回答基于 1 月 20 日之前的印象。

经过近两个星期的交手,我对本次争执又有了新的认识。本人继续支持方舟子。同时,本人倾向于认为韩寒有大问题,至少早期作品,例如求医,书店,杯中窥人等存在极大的代笔可能

知乎用户 刘启明 发表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容我先谈谈我对这两人的印象:
方舟子,刚听说在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挺不错的,敢于揭露学术论文的造假,中国的学术论文造假的确很严重,有这样一个人监督这个问题也是很好的。但真正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近质疑李开复的那次。从开始质疑李开复,然后李开复拿出证据破斥质疑,最后没什么可说的,就竟然纠结起了 “assistant professor” 的翻译是否正确的问题,而对自己之前质疑错误只字不提。这个本来就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他拿来质疑而不是讨论,令我觉得这人的 EQ 真的不怎么样,到了这个时候,与其说他在追求真相,还不如是在死撑。最后李开复道歉了,才让他有一个台阶下了。
韩寒,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看过他的小说,也实在看不懂。至于他的博客,的确说明了很多很尖锐的社会问题,但也仅仅是说明而已,事实上也没有提出什么建议或解决方法。因此对韩寒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

好了,回到问题本身。如果要我说我支持谁,那我支持的是韩寒,因为暂时他展示出来的证据比方舟子的有力(如果什么时候方舟子能爆出更有力的证据,我或许会支持方舟子的)。
为什么说韩寒的证据更有力?因为他展示出来的是客观的第三方事物(手稿、人证等等),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这些东西是伪造的时候,我们是不能说这些东西是不可信的,就像在没能证明一个人犯罪之前,都不能判断他是有罪的,无论他的嫌疑有多大。因此我选择相信韩寒的证据。
反观方舟子的证据,靠字里行间的矛盾和常识推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的论证就相对弱很多了。@张亮 - Leo 引用的文章已经说明了为什么靠字里行间的矛盾来证明代笔是不靠谱的,我就不再累赘了。常识判断只是使用于普通人,而且只能用于为找证据提供一个方向,而不适合用来得出结论。韩寒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方舟子在微博中也经常用常识判断来得出结论,因此在我看来方舟子的说服力没有韩寒的强。还有其他论证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当然其他人也一一点出了,而我也对这方面不熟悉,所以也不详细说了。

在质疑李开复和韩寒的过程中,我开始对方舟子这个人有点不屑了。如我之前所说的,方舟子这人的 EQ 真的不怎么样。他的行为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是一个公众人物,没有考虑到在他身上是有公信力的。
网民大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都很愿意相信权威,特别是方舟子这种成功把唐骏拉下神坛的人。因此在方舟子质疑李开复的初期,已经有相当多的人大骂李开复和唐骏一样学历造假,是一个浪得虚名的人了。尽管最后方舟子自己也说他不是质疑李开复学历造假,只是觉得李开复在抬高自己而已。但是对于那些不了解李开复的人,就会留下一个李开复虚伪、爱慕虚荣的印象。更有甚者,那些不关心这些事情的人听身边的人说过李开复学历造假,就一直以为李开复学历造假了。人家好不容易建立下来的形象,就被你这么一弄,或许在你看来不是很严重,但蝴蝶效应下,就可能损伤惨重了。
这次质疑韩寒依然是这样。通过猜测(注意,是猜测,而不是推理,因为方舟子说的仅仅是建立在韩寒文章的字里行间和常识推断上,这个仅仅只能算猜测,真正的推理是需要有客观证据的)就抛出了韩寒代笔的可能性。当然在你看来可能只是一种探讨、一种质疑,如果韩寒能证明自己不是代笔的,那么就不是代笔呗。但网民可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会捕风捉影地认为韩寒就是代笔,然后不断寻找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无中生有并对反对自己观点的人谩骂。现在弄得各大媒体都关注这件事情,难道方舟子不应该负上大部分责任么?
或许对于我们大家,方舟子式的质疑是可贵的,它能令我们自觉追求真相,不盲目崇拜。但方舟子是一个名人,他必须考虑到他的任何公共行为都会影响到成千上万的人。如果你是质疑一个人,请拿出真凭实据,快速地证明出他是假的;而不是想现在这样拿出些似是而非的证据,一点一点地耗下去,要知道很多人是受你的引导的。从这一点上,麦田做得是不错的。他是最先质疑韩寒的人,但看到自己的论证不成立了以后,能迅速道歉并删除相关资料,尽管由于收到韩寒父亲要起诉他的消息以后,表示继续质疑韩寒,但也没有继续太多地参与这件事情中去。麦田的行为能有效地抑制住受他引导的人的想法,尽管麦田所做不一定是对的,但起码他有尽到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责任。而方舟子,我完全看不出来他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公众人物

知乎用户 锦江老人 发表

好在韩寒是上海人,金山的。同学老师 都还在,没有死绝。上海有个有名的本地论坛,宽带山,不止一次有人说,韩寒是他的表哥或亲戚的同班同学,是韩寒的老师,印象中 他作文从没好过。

一个以作文起家的文学少年,当年参加东方台的一档节目 做游戏,里面有一些成语的用法,他的表现实在和文学少年没有任何沾边的地方。

韩寒的博客上曾经有几篇 笔法幼稚,狗屁不通的文章。实在想不出他为什么会写这么差的文章,写给那个石老师的感谢信,也是深深的暴露了他的水平。再 曾经还有一篇韩寒 一年级打雪仗的日记,那水平也实在和所谓的文学少年差太远,就是一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

最后结合 现在再也不敢用文学示人,也不敢把手稿拿出来给大家鉴定一下。我只能说 如果这么多巧合都在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 嗯 你可以选择沉默,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

转一些,反正我文学水平有限,写得好不好的,我也看不懂。你们看得懂的看吧。

韩寒二年级的作文,也就那样吧。苛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当然不好,但是你找一些作文书看一下二年级的作文范文。你就知道他是什么水平。

转一段

我们不妨来看看早逝的文学神童子尤在一年级写的一篇作文《我与卓别林》:   “卓别林 (1899-1977)8 岁上唱歌的学校,1906 年自编、自导、自演。他在电视里演的我喜欢。我想在 2018 年也演。我在 2025 年演‘木偶’,2031 年演‘快乐’,2036 年演‘我家’,2038 年演‘大盗贼上集’,2042 年演‘下集’。在 2064 年演‘国王’,2074 年演‘女人真快乐’。1997 年 4 月 29 日”   非常独特和富有想象力,这才是别人写不出来的。把两篇作文一对比,就不难看出,子尤从小就有文学天赋,而韩寒没有

知乎用户 东至 发表

1、方舟子的行为是一种 “质疑精神” 吗?不是,他已经上升到 “洁癖” 的程度了。

2、“洁癖” 有害吗?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洁癖应该是无害的,但对其他人有洁癖肯定会让其本人及粉丝们不爽了。这次对准韩寒,我就不爽了。

3、方舟子以一种 “我的眼里容不下沙子” 的姿态狂扫天下名人。要知道,人总要犯错误,或大或小。抓到大错误名利双收,比如唐骏;抓到小错误无伤大雅,比如李开复;抓不到可以一脸纯真的无辜状:“我只是质疑嘛”。不过貌似方舟子就算抓不到也会说他抓到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嘛!
4、为什么有方舟子教?只要狂热就会有教众,走极端的人最有性格。方舟子的教众就是那些对他人有狂热洁癖的人。

5、其实可以方舟子的洁癖精神最大的战场在中国的近代史领域和政治领域,那里有着大片大片的处女地,可惜方舟子志不在此。

6、对于名人掐架、名人出丑等事件,民众是喜闻乐见的。可以看热闹,可以煽风点火,为无聊的生活出点彩。比如麦田主动道歉了,我就觉着很欢乐。

7、 祝大家过年好~

知乎用户 一班战士 发表

真佩服某些人那么大义凛然,只支持真理。。。且不说真理,就连真相都那么难得。
做个真实且自然的人吧,旁观的首先要中立对事不对人,事情看不清的,那就比比人品。。。都别轻信盲从。
生活中我是不会交方这样的朋友的。这事后我也很怀疑方打假的目的性和权威性。

知乎用户 Hillman 发表

恨方的人不要太恨,方做事不做人。这位高智商的文学爱好者和生化博士人生阅历 40 多年,指名道姓揪出那么多学术腐败的中国名校校长,院士,省部级高官(主要是卫生和教育部门)。他批评中医、风水的书使多少青年清醒过来。我多希望更多的人想清楚这点,给他最基本的尊重,就像老罗说的那样 “他做科普的事情基本上还是靠谱的”。爱韩寒的人不要太爱,人家迷倒且推倒万千少女,不缺爱。

方心底里就看不起没有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人,几年前跟老罗的见面使他更坚定立场。之后方对老罗的态度是不理睬。老罗不服,时不时撩拨一下方,最近更是提到方太太论文抄袭,让圣方舟子去打他太太的假。非圣方舟子火冒三丈,正式与罗决裂。韩寒作为老罗的朋友,也在方对老罗的报复之列,所以见到曾经诋毁过方的麦田质疑韩寒,方也好奇地去瞅瞅韩寒有什么把柄可抓。

韩寒本来是个心胸宽广、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逍遥文艺青年,不料麦田的文章使他的初中同学直接问韩寒借 “代笔者” 一用,韩寒说没有,发小就用麦田的那些证据来跟他对质,韩寒大怒,发挥失常地赌咒 2000 万悬赏代笔者。方看到韩寒的新博,心底里的偏见使得方立即认定韩寒是个不靠谱青年,于是加入质疑之列。韩寒在交战之初打电话去问已经跟方互相大打出手的老罗,加剧了两派的冲突。

激战正酣,各位看客且看且上茶。

知乎用户 王赫 发表

韩寒

我只是有点同情方舟子 麦田打开手电 方舟子顺着光柱爬了上去 然后麦田把手电一关 跑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谁都不是神仙,是人都会犯错,除了方舟子。

很多人说韩寒为什么不自证,质疑他身高那脱了鞋量一下不就清白了?质疑他代笔那当众写文章不就清白了?

这么讲,我只能说韩寒就是比你们聪明。

被方咬上的人还能有 “清白”?更何况还是对方神仙出言不逊的韩寒?

从方打假至今,始终处于 “不败” 之地,打过那么多假从来没输过,即便打错,你看他承认过吗?即便给无辜的人声誉造成严重影响,你看他道过谦吗?再即便法院判决方败诉,也只能强制执行判决结果,而方继续我行我素。参考西译案、刘子华案、肖传国案。

这样的铁鸡脖子,指望韩寒自证了他能低头?脱鞋量身高同样质疑你手术增高,出医学证明同样质疑你买通医生。当众写文章同样质疑你提前背好文稿,当场出题同样质疑你买通出题人。

这么玩下去,大半辈子都不够你玩的。

普通民众辩驳 他冷嘲热讽,司法打他脸他都能继续梗着脖子保脸面,这样的无厘头,韩寒去跟他打官司?有结果了方认吗?你们韩黑认吗?有结果你们不还是一样继续四两拨干片?韩寒当年还年轻,正是意气风发怼天怼地的时候,一开始不了解方,斗完麦田顺口把方也怼了,然后才反应过来方是什么脾性,还继续跟他闹腾,亏不亏啊?刚开始最爱的赛车事业,不鸟无厘头硬茬好好玩赛车不好吗?有机会拍电影好好拍不好吗?还继续去跟方扯皮妄想铁鸡脖子有朝一日低头认错,大好青春不凭着能力由着喜好过得更精彩些,陪一个中年男人玩到白头,哪个选择更值得还不清楚吗?

知乎用户 卞老板 发表

引用韩寒博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离这场闹剧大幕的落下到了倒数第二天,我先正经回答一些问题了。
这也许是我倒数第二篇关于此事的文章。
问题 1: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他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猜测就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而且大肆传播,为什么不上直接去法院起诉他们呢?
回答:是的,前几天很多朋友打电话给我,都这么建议我,我说必须要等两天,他们说,名誉事大,刻不容缓,但是我一句话就把他们说服了——因为⋯⋯春节放假,法院年初七才开门。开门了自然就能去了。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我也庆幸我留下了手稿,我在学校里创作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可以作证。我也为其他没有手稿和证人的同行担忧,怕你们有一天会被这样污蔑而百口莫辩。
问题 2:你早期的文章里出现了大量引用的书籍和英语单词,似乎已经超出了你的年龄范围,由此有人推定你的文章是你的父亲写的,你怎么看?
回答:首先,我的父亲根本就不会任何外语,我们写作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他在故事会上发表一些多为农村题材的故事和散文,而我则写一些杂文和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我的文笔故作老成、非常做作。这是非常非常好辨认的。我当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崇拜梁实秋和钱钟书,所以在模仿他们。之所以用很多英语单词是因为钱钟书也经常这样写。英语的单词或者一些生僻典故非常好使用,找一个词典或者生僻的学术书,翻看一些生僻词,记录下来,让文章发展的时候稍微拐一拐,就能很简单的使用进去了。可能这么质疑的人都是理科或者学术出身,但这是几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刚起步时候的象征,就是要把文章写的文绉绉,让人看着觉得好像这个作者很有学问。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有比同龄人多很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甚至故意去阅读一些生僻的书,而且也很巧妙或者说很功利的使用了这些东西。毕竟几个生僻的英语单词而已,你现在给我一本字典和一本古书,我能把我塑造成贯通中西的教授。这样写的确唬人,而且会显得和自己的偶像接近一些。人不都是这样么,模仿自己的偶像,再离开自己的偶像,寻找到自己。写完《三重门》我开始反思,觉得这样太做作,从第二本小说就开始彻底抛弃了这个风格。第二本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就几乎没有掉一个书袋,没有引用一个英语单词,文笔也更加自然。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能够一看看出来,《三重门》其实还是比较做作的模仿《围城》,反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可能一些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无法理解。
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 “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 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而且我当时也的确常常翻看词典,因为我的偶像钱钟书先生有个典故,就是看字典看了两个月,所以我没有也看字典,中英文的都看,虽然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其实对人生和创作都挺有帮助的,建议大家无聊的时候也可以这么做。
至于我的英语水平,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在汽车运动的专业领域,我比大部分的英语教授都要强,因为有很多专业名词组成,比如你们不会知道 “missingfire” 是“涡轮增压器的反延迟偏时点火”装置,你们也不会知道”sequential”是 “序列式变速箱” 的意思,不过出了专业领域,可能点菜都会困难,土豆和番茄都分不清楚。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 “葡萄酒” 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有才华的姑娘。不过不会说 “葡萄酒” 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 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 “酒” 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以此来解释所有说我文章里引用了大量古书和英语单词的人,这是一个崇拜钱钟书的文学爱好者的初级入门模仿。这本书在学校里创作,同桌等人皆可作证。此书没有任何人的润色和修改,我也没有任何的后台与背景,此书一度没有办法出版,因为我没有门路(在 1999 年如果不是自费,出版一本书是大事件),《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来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老师听说了这件事情,主动把书稿要来。而这本书因为是一本批评应试教育的书,所以出版的时候遭到了很大的压力,还删除了不少内容,好在最终能够面世。我是一个没有任何门路,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学生,寄宿制一个月连吃饭和路费加在一起生活费共 400 元,我父亲当时在几十公里之外,他无论是从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代写的嫌疑,我怎么可能有钱和能力又去找其他人代笔?
很简答,有些书我粗读,有些书我细读,有些书我翻了翻,有些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只摘抄一些,因为应试教育很无聊,所以这些现在看来很无聊的书在当时也不那么无聊,加上我偶像钱钟书的力量。后来从学校出去,海阔天空,一下玩疯了,就很难再读的进去这些书。到了几年前,我已经基本上不读书,但是我阅读大量资讯和杂志,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几乎每天的阅读量要好几万字。但是我少年时候度过的那些书,我基本都忘记了。很肯定的说,如果当时我的书不能出版,以我一直崇拜民国作家的性格,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至于后期为什么经常说自己不看书,甚至在电视访谈的时候故意说不知道《三重门》是什么意思,是因为我出道以后社会各界的质疑和压力都很大,而且很多地方对我充满了质疑和恶意,毕竟十七岁退学写作,所以我表现的比较逆反。在那个电视节目里,我说不知道《三重门》的意思是因为节目的氛围非常不好,当时几乎录制现场是一个批斗大会,而且几乎没有人读过我写的任何东西,我有权不回答来自非读者耍猴式的问题。至于有几次我前后供述对不上,我和我父亲供述对不上,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毕竟十多年过去了,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在电脑前的朋友,十三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甚至十三年前的这个月你在做什么?如果十几年前的一切都能对的严丝合缝,能才叫串通起来对过口供。而这些有细微偏差的供述对事实毫无影响,无非就是类似我爸说十几年的某一天吃了一个鸡腿而我说我吃了一只鸡翅,这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诚信的理由。如果抓住这些细枝末节的回忆偏差问题,那就是别有用心的无理取闹了。
问题 3:你的《书店》里说,当时你去新华书店看书,又舍不得买,有人查证全国从 1982 年就开始开架卖书了,不可能有书锁在橱窗里,所以断定你在撒谎,文章是你父亲代写。
回答:我 1982 年出生,1982 年全国书店开架肯定是不可能的,199 几年的时候,很多书店还在闭架卖书,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我所在的是上海郊区的小镇亭林镇,那里一直到我初中好像还在闭架卖书,那好像是我初二的文章,我回忆起小学的情景,肯定是闭架的,我小学零花钱很少,书的价格又在封底,当时服务员态度又差,放在柜台里不知道多少钱一本,所以每次买书都心惊肉跳。一直到我初三,我记得上海郊区的某些地方的书店里,一些工具书或者比较贵的书还是闭架的。不能因为新华书店曾经说过 1982 年全国将实现开架售书而信以为真,要以最终结果为准,新华日报好像在 1945 年还说过中国要多党制吧。而且就算全中国从来都是开架卖书,作家也有权利在文学作品中说书放在柜台里。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文学作品了,全都是新闻记实。
问题 4: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
回答:新概念复赛的问题,我父亲的文章里写的很清楚,绝对不可能存在作弊。到时候法庭也将把所有当时的证人找来。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被水(社会)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从当年手稿里,我看到我先写了一个干(因为要对应浸到水里以后的湿),然后后面那个字涂改掉了,改成了布,我猜测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 “干纸” 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 “干布” 比较顺口。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 “布” 字和 “不” 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我应该还向同学表达过类似的遗憾,说觉得如果写了这一层就更深刻了。你知道一个高中生,肯定当时很希望人家说他文章深刻。《杯中窥人》引用了不少东西,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一个作文比赛中凸显才华,征服评委,有些内容是阅读的积累,有些内容真的是强记为了炫耀的。至于这张纸团最后有没有沉底,十三年前的有些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写完就马上交卷了,因为越快交显的自己越厉害,因为我的文章在构思的最初,它就是必须要沉到杯底的,所以到了结尾,我就必须要这些写。有人说这篇文章是我爸爸当场买通监考人代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可以找来当时的监考人和组织方,还可以鉴定我的字迹。而且还是那句话,那篇文章和我父亲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那篇文章里为了装逼,我好像还引用了拉丁文,我父亲则不会任何外语。
问题四,你说你 “的地得” 不分,但怎么有时候又分?
回答:这三个 “的” 字的用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点脑子,谁都会用。就是有的时候会用错。如果用心——比如在写考试文章,比赛文章,投稿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用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人纠错,只要不用心,就可能用错。但我很烦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考虑这三个 “的 " 而打断思路,所以我曾经建议过如果能统一成一个白字旁的“的” 就好了。我也有一阵子这样实践的,就是希望用白字旁的 “的” 来代替三个 “的”,无奈好像响应者不多,到后来我自己也就不刻意只使用一个“的” 了。
问题五,你不接受电视的采访是因为怕口才木讷,有人代笔的事实被曝光么?
回答: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绝对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更绝对绝对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我知道很多作家甚至比我都不会说话,也不会交际,我已经算是作家当中非常够能口语表达的人了。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表达欲望更多是要集中在笔下,如果太喜欢说,或者说的很好,可能未必会选择写作了。如果按照必须能说会道才能成为作家这个道理,很多口才特别好的主持人或者演说家就必然是好的作家了。甚至我可以说,大部分作家上了电视是木讷的,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反差,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文字嚣张的往往温柔,文字犀利的可能平和,文字柔弱的也许强悍,就像络腮胡子往往经常爱唱张信哲一样。质疑者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在生活里的形象必须要符合他的想象。反而,我认为,作家就不应该经常上电视,因为作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进入到他的作品里,我很遗憾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问题六:有人说,你的文章《求医》中,你说你上学时候被传染了疥疮,但有人指出那种痒的方法不是疥疮的痒的方法,反而是肝炎的痒法,你父亲得过肝炎,所以你父亲帮你代笔了。
回答:我已经说过,我父亲和我的文笔截然不同,只有一个喜爱民国作家的我才能写出那样的风格,虽然哟点造作。至于痒法不同,这个纯粹是披着医学的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了,为了栽赃而栽赃了。完全失去科学精神,只是在忽悠路人,能骗到一个算一个了。当时这场病在我们好几个寝室传播,那是真的很痒,到处都痒,难道我痒的方法和痒的地方必须经过某人的同意么?而我没怎么听说过得了肝炎会全身发痒,可能是特例吧,我不太了解。退一万步,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哪怕我什么病都没得过,我也可以这么写。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问题七:有人质疑,你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成语是一首七十年代的歌里的,你这样的岁数是不会听的,只有你的父亲才会听。
回答:我父亲的文章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你也无权决定我必须听什么歌曲。你也不能根据出现了四个字就判定出我必然是听了那首歌曲。这种话看似好像很有逻辑,很有欺骗性,其实完全是谬论。
问题八:为什么你的第二本书《零下一度 > 里的文章反而看起来比第一本稚嫩,是给你代笔的人完成任务了么?
回答:首先,一个作家风格的转变是很正常的,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风格都有转变,一个作家 50 岁和 60 岁写的东西都能因为思考不同而不同,何况一个作家 15 岁和 30 岁的时候,那是人生变化最大的十几年,所有作家的十五岁和三十岁都是差异巨大的,如果以理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你们是不能理解的。
其次,《三重门》出版的早,但写的晚,《零下一度》出版的晚,但写的早,《三重门》的出版获得成功,我才有出版第二本随笔和短篇小说集的机会。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初二初三写的,还有一些是高一刚入校写的。所以才看着比《三重门》稍幼稚一些。前者是校园小说,符合我自己的阅历,所以显得更真实,《零下一度》里很多小文章都脱离了校园,直接写到了远方,而我事实上连一个人到上海市以外的机会都还没有,所以都是靠想象力在创作,必然显得幼稚一些。文艺作品是不能用理科标准来要求的。但我依然认为,十六七岁的我非常的厉害,我这几天回头整理,虽然有些地方很幼稚,但真的值得赞美。
问题八:你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你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你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帮你代写了吧。这个证据非常的明显。
回答:胡闹。吴承恩去西天取过经啊。
(题外话:今天我的父亲微博上发出了他找到的两份家书,有邮戳,虽然美好,但我觉得特别心酸,这些本都是属于私人和家庭的温馨回忆,却被被迫用来自证清白,而且可能还有人要逼着我们去做年代鉴定。这两封家书应该可以证明一切。如果还要加罪于我和我的父亲,我已无话可说。也请方舟子老师鉴定一下家书。
另外,由于给母校松江二中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我希望在这一两个月回到母校,进行一场演讲。希望母校的校友和老师们可以捧场。)
来自 @韩仁均叔叔 我 1999 年写给我父亲的信,测试为什么新概念作文比赛我家里的邮箱没收到信以及当时开的书单。
详情可见 Sina Visitor System
我的父亲韩仁均以及他的作品
今天一大早,我的父亲给我电话,说写了一篇文章来说明一下,问我这样写能不能把事情说清楚了。我觉得特别的凄凉。一开始,他们说我有团队,并重金鼓励网友举证,结果千万网友中没有人能举证出身边的亲朋好友属于我的写作团队,于是他们又说金波是我少年成名的推手,结果发现金波 98 年的时候还在河南的一个罐头厂工作。他们最后的一招就是把所有的脏水泼到了我父亲身上。说我的父亲替我写了我少年时候的文章,因为我少年时候的文章特别的老成,不可能是 17 岁的学生写的。这个非常可笑,我在很多的场合说过,我小时候喜欢阅读钱钟书梁实秋和很多民国作家,因为我觉得他们文字好。在一个人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你阅读谁,必然模仿谁。而了显得渊博和少年老成,我还摘录了很多典故或者英语,准备随时引用在文章里显摆。而我的父亲则对民国文人兴趣不大,所以我们两人的文字非常好辨认。如果这样去加罪文学作品,我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发表过两篇写大学生活的小说,十五岁的时候还发表过写成年人生活的散文,当时我非常得意于杂志社的编辑都不知道我的真实年龄,现在想来,这些岂不都是死罪。
我只想说,这就是一个好作家的底子。我的作品里的 “我” 如果一直是一个初中生形象出现,那岂不是和我喜欢的作家钱钟书梁实秋相去甚远?只要文学作品里的 “我” 不符合我的实际身份,我就是在造假,就是有人代笔?真是可悲,这么说的人恐怕从来没有体会到文学的乐趣。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文学的快乐就是可以把自己藏起来。不过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还要对人解释这些,的确更可悲。
我甚至发现还有伪科学证明法,忽悠了不少人。有理科生做了一个科学统计,选取了八九本书,其中有我父亲的书为 A,我的四本书 B,C,D,E,其他作家的书 G,F。分析书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比如三个 “的”“得”“地”,比如“因为”“所以”,结果发现,我父亲的书和我的那四本书出现这些词的总次数差不多,而另外两本书明显要数倍与 ABCDE。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我和我父亲的书风格雷同。这篇文章充满了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很多试图证明我的书是我父亲代写的朋友也像捡到了宝一样兴奋不已转发不止。甚至其中还有科普人士,他们认为最终还是科学和数据来说话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A,B,C,D,E 都是十万字,G 是三十万字,F 则超过了五十万字。所以结果当然是 ABCDE 的常用词出现次数差不多,而 G 是他们的三倍左右,F 则是五倍左右。像我这样的理科白痴也知道做这种对比的时候,抽样对象的字数得是一样的吧。我不明白这位理科生为什么这么恨我,虽然我一直对理科生特别有好感,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科学家。但是理科更需要严谨,能在完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把实验做的津津有味并得出结论,也算有本事。而文科生们更不能用“我觉得他 17 岁写的文章太成熟了,所以必然是中年男人写的” 来论证问题吧
好了,下面请欣赏我的父亲 @韩仁均叔叔 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有点长,希望大家能耐心的读完,再来判断我的文章是不是我的父亲代写的。最后还附有我的父亲以前曾经发表过的作品,我的父亲为人正直,可爱,他的文笔非常的淳朴流畅,根本就不像我十六岁那样,看似老道,其实做作。我父亲念书的时候没有初中高中,根本没学过也不会英语,其中又经历文革,构陷者居然能想象出我父亲帮我写出一本讲初高中生活的校园长篇《三重门》。也欢迎大家拿我父亲的文章和我的文章来对比。很多人劝我不要再与这些人纠缠,因为他们就是要找各种茬搞臭你,你说什么都没有用。他们的逻辑就是走街上看人不爽,上前一口咬定你十年内必然杀过一个人。如果你不能自证十年内每一分钟的去处,那么我枪毙你是天经地义。关键是居然真有看客似乎觉得他们很正义,是替天行道。我知道有些人是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的,但是我相信明白人如果能够看到现在,也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今天我希望为我父亲讨一个清白,不过,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时代,加害者像个原告一样,大摇大摆,不需要任何证据,只需要想象力,就能够损毁你和你家人的名誉,而且什么罪名都敢往你头上加,而被害者却要像个被告一样,不停的出示着人证物证,也未必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说说我自己
韩仁均
之所以想说说自己,是因为最近忽然有人发掘了我的超凡能耐,把我描述得能操控一切,既能写出《三重门》让韩寒 “默写”,又能一手操控组织严密完整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想买通谁就买通谁,想得什么奖就得什么奖,并且能一路代笔代思想,最起码有一个微型耳麦佩在韩寒耳边,可以随时指导这话怎么说,这事怎么做,而且能一路走红 10 多年。现在就差操控全国公务员考试的事还没来得及上提出来。当然说说我自己我也不会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我只是把一个真实平凡的我告诉一下大家。
我生于 1957 年,韩寒之前说我生于 1958 年,那是他把她妈妈的年龄记成我了。小学中学都在村里念的,中学当时只有四年,叫做中一中二中三中四,没分初高中。读好四年中学后就在村里务农。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拼命复习,但理科外语都不懂,只得报考文科类的,后来被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好像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1978 年初入学。进校后,在学生名单上看到了好几个当时已经非常有名的作者,感觉以后要在这里和这么些同学一起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涯很荣幸的。但事实上正经的课都没上过一节,第一个星期只是开会学习劳动之类,还有新生身体复查。结果是 GPT100 多一点,肝功能不正常 (当时指标 40 以下算正常),于是就住进了师大后门那儿的肝炎隔离病房。住进去后检查的范围更大,还查出是澳抗阳性(就是现在的大三阳小三阳之类),被定性为乙型肝炎。以后每隔一些时间查一次, 一直没有全部正常。最后 10 个月后,好像是 1978 年 12 月份,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同时抽了三份血样,分送华山医院等三家医院检验,三份结果完全不同,一份正常,二份不正常。于是,被认为还没痊愈,就被退学。因为大家都谈肝色变,我在病房里也很识相,不出去接触人,所以还没来得及认识一个同学就离开了学校,回到了家乡亭新公社(乡和镇的叫法是后来的事)。因为多少算考取过大学了,所以回来就到了亭新公社的文化站工作。当时的文化站和现在的文体中心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就一间办公室,就我一个人。所做大部分的工作就是为公社机关服务,比如开会拍照,并自己冲印贴在公社门口的画廊里,布置会场等等。文化站里的上级业务指导对口单位是县文化馆和县文化局。
县里每年对各公社(乡镇)有业务考核指标,比如群众文艺创作、演出等等。为了应付这些考核,或者说是工作吧,各个公社乡镇就得组织人员进行创作。组织者自己当然也得写。这个时期,硬着头皮学写故事、表演唱、小散文等等。金山有故事创作演讲的传统,县里也经常组织培训等。后来就陆陆续续的写了些故事及散文等东西。发表在上海的解放日报市郊版,上海的故事会、故事大王及外省市的一些故事刊报刊上。因为我到文化站后就开始学写些小东西,但又感到自己的名字太过普通,就取了个笔名叫韩寒,当时韩寒还没有出生,但实际上没怎么用到,只在一二个小豆腐块上用了一下,后来觉得舍不得,而且本来发表东西又比较少,所以就决定把这个笔名作为我未来的儿子或者女儿的名字。所以 1982 年儿子出生后就叫韩寒了。韩寒出生那年国家又开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因为受英语和理科的影响,也只能选择了文科,当时还是选择了华东师大中文专业的考试。自考每年考两次,每次最多可以报考 4 门课,大专在 10 门课左右,但还好工作时间比较空和自由,所以看书的时间比较多,晚上也是差不多全部时间花在读教材背题目上,当时也还不会打麻将,也没其他娱乐活动,电视机也只一个黑白 14 英寸金星吧。我每次报的 4 门课一般都能通过 2 门,分数大都是 60 分多一点那种,只够及格,最高也只考过 70 几分吧。所以考了两年半,就完成了华东师大中文专业专科 10 门课程的学分,拿到了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书。专科考过后,本科阶段还要考近 10 门课,觉得一些课太难了,像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等,所以后来就不考下去了(但韩寒多次在采访里把我说成是本科,因为他对这些专科本科的本来就没有什么概念)。但说实话,这种考试真的只为考试而考试,所学 10 门课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的,考过后也很快就忘掉了。但这个文凭也给我带来了好处,后来 1985 年文化站转体制时派到了用场,成为我转成事业单位编制的一个有利条件,户口又迁出农村到城镇,户口在当时的中国决定着好多东西。后来直到 1994 年底,当时时兴办区县报,金山也要办一份金山周报。当时文化局的一位领导调到县委宣传部筹办这份报纸,他觉得我去做这个工作也合适,就把我调了过去。当时的金山报 4、5 个采编人员,采编合一。甚至划版样、校对都是自己负责,一周一期。期间也还评了个编辑还是记者的中级职称。我一直没有入党,因为我没想过要进官场混,也自知没能力在官场混。在金山报时后来要提一个副主编,部领导决定民选,大家无记名投票,我被大家暗算。后任的宣传部长对我说,可惜你不是党员,是党员的话一切都好办。甚至还想有意 “培养” 我入党。我一笑置之。再后来我觉得我没义务付出那么多去负那个责任,就辞去了副主编的职务。2005 年底我们几个金山报的元老就各奔东西,我就去了我们区里的清水衙门文化局工作,做一个没有实职的主任科员,直到 2008 年底提前退休。
我到金山报工作后,韩寒还在亭林读小学。因为自己没什么社会背景,还有觉得当时县城朱泾的罗星中学教学质量什么的在全县算是比较好的,全县比较好的学生大都在这所学校里读书,里面有几个特色班,就赞助了几千元钱(相当于择校费吧),让韩寒的初中在罗星中学就读。我想等韩寒长大工作后,他的大部分同学将会是我们这个县里方方面面管事的头面人物,有这么一个人际关系基础,那对他的工作和发展会有所帮助。而我自己认识的朋友中,职位最高的也只是处级干部吧,我帮不上韩寒什么,以后只有靠他自己了,当时这么想的。
记得韩寒进罗星中学后,摸底考试几门功课平均考了 91 分(满分 100 分),当时他自我感觉非常好,想这下总会名列前茅了,不料只在班级第 50 名左右,倒数前列,不禁感叹那些同学读书成绩真好。他比较牛逼的是作文,当时一篇介绍自己的作文《我》,让当时的语文老师彭老师赞不绝口。有时为炫耀,一节作文课写二篇。一开始韩寒的成绩还算比较均匀发展,但由于和教数学的班主任老师关系老是处不好,影响了他对这门课的兴趣,但中考前恶补一下后他的数学还是考得可以的,反而是语文考得不理想。他的应试作文在那种正式的考试模式中老是得不了高分。在区里的传统作文比赛里也能拿二等奖,因为他的文章不是传统作文比赛喜欢的类型。但他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尤其喜欢民国的,钱钟书和梁实秋等人的文章,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所以他后来在第一本书《三重门》里刻意的模仿他的偶像钱钟书《围城》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
韩寒中考考了 468 分,有体育长跑比赛第一名的 8 分加分,就是 476 分,松江二中因为他长跑的成绩好,就又降低了几分特招了他。他当时是寄宿在学校的,不是每个星期都回来,那时松江到金山还得要转二次公共汽车。我发现他写《三重门》是在他差不多要写好的时候。我就对他说,要不要我拿去帮你复印一遍,不然弄丢后无法弥补。他同意了,说等写完后。写完后我就拿到对外营业的金山县图书馆复印室去自费复印了一份。我是这个时候才有了看的机会,总的感觉是非常幽默,有点像《围城》的那种笔法,文笔非常老练,而且我猜想,书中那个主人公身上,可能有他自己的影子。书中描写的生活,也从初中延续到了高中。这是一种没有生活的人想象不出来的情景。一般作者的第一本书,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模仿自己喜欢的偶像风格写很常见。现在看到有人竟怀疑《三重门》是我写的,那我真要谢谢他们的抬举了,我要写得出《三重门》,我早不是现在的我了。这种只要有脑子,而且能正常思维的人都想得明白的。不是一代人,文笔和经历完全不一样,你能写得出那种情景那种意境那种感觉吗?现在一些人觉得他们不可能做得到,所以断定韩寒在他们这个年龄也做不到。一个 17 岁孩子的文章是他父亲代写的并且还能走红中国十多年,是在编神话吗?如果大家都可以随意恶意的假设和推测,我也可以把你臆想得什么都不是。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过程中得了那种浑身奇痒的疥疮,后来学校怕感染其他同学让他回家养病一个星期。我是在那天回家看到他写的《求医》才知道他得疥疮的。那天回家时他去外面玩了,但文章在桌上。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幽默,笑坏了。因为我事先看见过新民晚报上一则上海萌芽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消息,所以就建议韩寒将这篇《求医》和另一篇《书店》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因为他觉得这次比赛没收参赛费,应该是真正的比赛,不是那种常见的近乎骗人的活动,而且既然是新概念,就不是应试作文的那种,就参加了。后来寄出去后一直没有回音,韩寒和我都有点失望,直到那天上午,一位叫胡玮莳的萌芽编辑将电话打到家里问为什么不去参加前一天的新概念复赛才知道那天新概念作文比赛就要揭晓颁奖了。(很多评委在初赛的时候就留意到了韩寒的两篇文章,觉得特别老练,就和现在大家的怀疑一样,所以他们委托萌芽的胡玮莳编辑给了我们电话,一方面是爱惜人才,怕因为客观原因错过了比赛,一方面也想当面考验韩寒)。韩寒说没有接到复赛通知(当时我们一家住在 50 多平米的老公房,楼下的邮箱都是没有锁的),后来胡玮莳去问了评委后再打电话过来说评委同意韩寒中午前赶到上海市区比赛的地方再考一遍,我带了韩寒就急急忙忙的赶到车站那里找了辆黑车去市区,到那边已经接近中午了。接下来就是评委即兴出题现场一个小时写出《杯中窥人》的事。这事居然让阴谋论者认为我是开了后门事先知道了题目写好后让韩寒背的。这真是天地良心了,我们知道韩寒其实入围了是在当天的上午,此前萌芽的编辑我一个都不认识。包括李其纲,我也是根本不知道那个出题老师叫李其纲,出题的老师叫李其纲是我后来在有关新概念作文比赛和韩寒的补考的新闻报道中才知道的。而且我根本写不出这种文章。我的文章根本不是这个风格的。再说如果新概念作文比赛可以舞弊的话,那韩寒真的不可能有这次机会,因为这个比赛很隆重,有很多的教授和著名作家作评委,真的这个比赛要走关系的话,参赛的学生里有这方面能力的家长实在太多了,能得到好处的肯定不会是我们,我相信有这种能力的家庭也不会只住在 50 多平方米的老公房里。我可以这么说,一切能够靠钱靠关系靠舞弊能获得的好处,都不会轮到我们先得到,我们甚至连号都排不上。这种污蔑直接玷污了这个严肃的比赛。韩寒作为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参赛者,我只能告诉这些我所知道的情况。
好多人都说我应该回应,其实我觉得这事真的无聊透了。韩寒诚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看他不顺眼可以直接批评或者骂他,而且一直以来也不少这么做的人,但用这种全靠自己的臆想和主观判断来污蔑和传播,我觉得就十分下作和无耻了。我对韩寒说,无论你怎么说,他们还会无中生有找各种各样的茬来污蔑你的,因为他们就是看你不顺眼。有一次韩寒比赛翻车了(拉力赛很容易翻车,他参加拉力赛好几十场一共翻车过两次,算是冠军车手里翻车最少的),他回头发现在新闻的留言里最多的都是咒韩寒怎么还没死的,所以他早就知道了在很多人喜欢他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他几乎从来不回应那些对他的辱骂,甚至有些谣言也不回应,但我觉得这次真的太过分了。包括这篇东西,我也只是说说自己,说说当时的一些情况。其实只要是韩寒的真正的读者,就会发现韩寒的文章和书从一开始到现在,其行文风格是有一条清晰一致的成长脉络的,像幽默什么的只是一开始比较刻意,一直在掉书袋,用典故,和现在的很多专家写的一样,那是因为受到了钱钟书的影响。很多典故和生僻的书本或者英语都是他硬记下来为了炫耀而背的,你要写过文章都知道,你随便记住或者摘抄下几个很生僻的东西,想要硬放到文章里是很容易的。韩寒的引用都不算特别自然,算是明显的故作老成。后来更趋于自然和内在。一直到了近几年,他说他写文章要做到不用典而把事情说清楚。我觉得这是他的进步。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到三十岁肯定是在不停的进步的,这也是人生中一个人改变最大的阶段,阴谋论的人不能要求韩寒永远和十五六岁的时候写的文章一个样子,否则就是有假,那样倒是要被人笑死了。我找了一下,发现韩寒学生时代写在各种作业本笔记本和各种不规则纸上的那些文章手稿都在,当时保存这些也不是为了日后打官司或者让人研究,这些不经意间保存的资料,现在看来是多么珍贵。看到这些原始资料,我不得不再一次为我的儿子骄傲,很多人,包括我,十几岁时根本做不到他那样,韩寒虽然有点虚荣,有点故作老成,但是他做到了,他还在不停的努力和进步。我到现在还是认为,韩寒的这种文风是骨子里的,不是随便可以模仿的。如果这年头连手稿都不能用来证明什么了,那大家都不要写作了,真是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韩寒现在决定要出《三重门》的手稿,你们到时还会惊羡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没毕业的少年写的字竟然有这么好这么老练,可以自己去对照一下或者发奋一下,能有几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字能有这么好看。韩寒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应酬和交际的人,别人可能在玩的时间,他在想东西,写作,阅读,练字,练车。他最大的娱乐就是有时候踢一次球或者周末和朋友们打一个《使命在召唤》的真人射击类的电脑游戏,他的名气不算小,但是他平均一个月都没有一个饭局。大家之所以觉得他能做很多的事情,精力很旺盛,是因为他把别人可能用来应酬和娱乐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你们可能不知道吧,如果没有比赛和游戏,他几乎每天晚上的八点开始写作或者看书,一直到早上六点,连续十个小时都在书房里。所以他的博客大多都是凌晨发的。虽然他口头上不承认,一直说他在玩,但这个就好像一个考试很好的学生喜欢说他在家里从来不复习一样。没有想到,他的努力反而成为了他的过错。有些人甚至拿出了韩寒小学两年级的作文要说明韩寒未来写文章不好,这真的是不厚道的,其实大部分的小学在两年级的时候还在教认字,那个年代很多的学校是三年级才开始写作文的,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是什么样的,我记得韩寒在两年级的时候好像是主动写作文给语文老师批阅的,也就是说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年级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还没有开始写作文。这种推测是有点胡搅蛮缠了。你不能因为刘翔学走路的时候会摔跤就推测他将来肯定跑不快所以有猫腻。况且我觉得韩寒那篇作文写的挺好的。可能他也觉得以 8 岁小孩子的水平来说还不错,就自豪的贴在了博客上,要不然大家也不会看到这些。韩寒写文章很快,修改也不多,这个可以从他的手稿里看出来。韩寒回应麦田的文章,其实写了两个小时,但是 4 点,6 点,8 点,甚至 10 点又修改过,这说明韩寒一夜睡不着,很在意这件事情,他修改的内容是让文章更简洁一些,语气也更缓和一些,包括一些不太礼貌的气话都删除了,可以说在一个作家遭到了污蔑又没有办法自证以后,他已经做的很平和。我知道他很珍惜自己的名誉,所以一定很生气。从半夜两点修改到十点也是韩寒自己写在博客里说的,以表示他很愤怒,气得都有点不会写文章了。他不说反而没有人拿这个来说事,他就是太老实太坦诚了,自己说了,结果吃了亏。被有的博士生拿来有意曲解为韩寒一般写两千字的文章都要花十个小时,所以有代笔,他的考试文章也不可能一小时写出来。有人也质疑说韩寒这几篇文章写的文采不如以前,说明以前是有人代笔的,这几篇文章可都是被迫的回应和申明啊,而且还是他人构陷在先,结果你不去怪那个加害人,反而要百般刁难受害人。这么说的人真的是太没有意思了。
再回到我。我是从看到韩寒写的《求医》等文章后就慢慢不再写东西的,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写不过他了,有点不好意思也懒得再写了,这种感受也许一些从事文化工作方面的父亲能够体会。我以前写的也只是一些农村题材的故事和一些应景宣传用的东西,根本没涉猎过中长篇小说。所以说韩寒的长篇小说是我写的很滑稽。和韩寒写的东西一比,反而是我写的实在太小儿科了。另外我也不怕浅薄,还要告诉大家,我根本不会英语,我们那个年代,从小学到四年中学到自学专科,从来就没有英语这门课。(大家好,我是韩寒,插入一下,我的父亲刚才经过回忆纠正了一下,说他们好像在四年中学里有过几节不正规的英语课,但是好像只学会了字母,他本人几乎不认识一个英语单词)我书读得比韩寒少多了,韩寒说的好多典故都是我不知道的,我甚至四大名著都没全看过(不过韩寒也没有看全过,因为他当时读书有一点炫耀的成分,要去读那些同学们都没有读过的书,才好像显得他很有学识),三国演义努力了几次都没看完第一回,我只看我喜欢的一些东西。他的书中文章中对好多事情的分析思考看法观点,让我受到过好多的启发。我是从心里佩服他的,当然从没嫉妒过他。我后来在韩寒的建议下申请了提前退休。现在的生活,就像我前几天在微博上说的,彻底告别了闹钟,一般睡到上午 10 点左右自然醒吧,先在被窝里和马桶上手机上会网,然后洗洗涮涮,弄点吃的,打扫下卫生,中午开始电脑上网,挂上 QQ 和 MSN 方便有人找和联系事情,然后看看新闻,翻翻微博,有需要在电脑上处理的事处理一下,下午出去办办事,有时去老家看看父母,遛一下金毛和萨摩耶,对了,金毛叫戆戆,萨摩耶叫闹闹,我的微博头像就是闹闹。韩寒博客头像上的金毛是几年前已经去世的木木。有时去看看小孙女。所谓含饴弄孙吧。好多朋友希望我贴小孙女照片,这个,等稍过几天小孙女的照片正式发布后我再贴张我和她的合影吧,绝对小美女一个。当然我也没你们想象的老。我自然年龄 56 岁,社会年龄就是你们看上来的年龄大概要小 10 岁,心理年龄也许还要小 10 岁。没韩寒英俊,但五官还算端正。如果有麻友来约,晚上就会去打半夜麻将。回家后再上网,看会新闻,翻会微博,有时看几集美剧,二三点钟后挂起电话洗洗睡去。就这么循环,很快,一年,一年,慢慢老去。
但韩寒还只是一个 30 岁的青年。我希望韩寒能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人与人之间具有基本信任和交流的社会环境里。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去和他争论,去批评他,可以看不顺眼直接骂他,但不要去用恶意的揣测去诬陷他,污蔑他。用各种谣言和臆测来扼杀一个韩寒轻而易举,而且我知道很多人想这么做,今天终于有了机会,所有一直不爽韩寒的人终于可以团结起来。不过我觉得韩寒不是那么轻易可以用谣言扼杀的。或者等他被扼杀了,你们就知道想 “人造” 一个韩寒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对不起大家,我已经很久不写长得东西了,所以写的很啰嗦,谢谢你们可以耐心的读完。也许在阴谋论的人眼里,我是故意写的这么啰嗦来和韩寒的东西很简洁的风格区分开来的。那么好吧,我找到了两篇 1999 年的时候,就是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我发表在《故事会》和《现代农村》上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和韩寒当时的文章对比一下。我知道如果要牵强附会,那么你也能找出我这个文章和韩寒的某个文章一两个用词是一样的,一两个形容词是一样的,一两个转折词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我发表在《故事会》等报刊上的文章就是韩寒写的甚至这篇文章就是韩寒写的。我们两个人是儿子代老子写,老子代儿子写,我们两个人太闲了。还是要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012 年 1 月 27 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要赞一句,韩寒的支持者在这个问题下普遍表现出了远超郭敬明支持者的平均素质。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许多人把逻辑学当成了分析的出发点,以此攻击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认为这些质疑无法直接推断出代笔结论——确实如此。但是,统计学,往往是现实中对判断更重要的工具。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的置信度下还原事实。在面对证据时,一味拔高对证据强度的要求,实际意义是有限的。

对辩护方来说,可能还有反效果。

韩寒访谈中和博文中表现出来的低文学素养和他自述中形象的对比,手稿里各种字形和涂改的疑点,韩仁均的博客和微妙修改的 “父辈” 等用词,这些都是证据。然而,我看不到对这些证据同等置信水平的回应。

诚然,证据有强弱之分,有低相关性和高相关性之分。如果你要说这些证据的强度不够,那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要是证据够强,所谓的论战就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了。问题在于,韩寒方一味拔高对证据标准的要求,但是又拿不出相应回复来——这就很尴尬了。

至少对于我这样的旁观者来说,韩寒在一系列的回应中表现出来的水平无疑令人失望。其实大家都知道,代笔的最终证明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第一嫌疑者是韩寒父亲的情况下。到最终,这场所谓的 “论战” 也不过变成了一出让韩寒这个形象走下神坛的闹剧罢了。唯一能证明的,只有韩寒本人的真才实学。

韩寒在这场 “论战” 后的转型,原因是什么,大家心里应该也有数。不管代笔与否,他已经无法支撑起以前的那个才华横溢的反叛者形象了。

今天发现韩寒又发了一篇博文,回来写点东西。

知乎用户 芢鋆 发表

看到 N 个韩粉在贴复旦苏杰的那篇洗地文,我也贴一篇反驳他的旧文:

首先,有过高中以上学历的网友应该都明白,频率它是有分母的。

词频 = 关键词数 / 总词语数

( PS. 总词语数和总字数并不是一回事。“我看见一只老虎”,7 个字 4 个词;“我工作兢兢业业”,同样 7 个字,却是 3 个词。)

为什么苏杰的文章里,通篇都是在比较个数?这实在很让人怀疑他的专业水准!

指纹词的遴选标准是什么?多大数据差异足以判定为两个人?苏杰语焉不详!

虽然没有明确的学术依据,但还是可以重复验证这一套理论:把这套文字胎记代入其他署名 “韩寒” 的作品,可以发现,差异更显著了!难道这些作品也都不是同一人所写?

苏杰教授对此问题的回应是:这套从《三重门》里提取出来的语言指纹,在韩寒身上会随时间改变;而在韩仁均身上,则是 30 多年里有着恒定的表现。

这让人很不好理解,这不应该是韩仁均的文字胎记么?

为了方便吃瓜群众们理解问题,苏杰打了个比方,这下就让人豁然开朗了,他的问题在于:不管有意无意,他是把【我所搜集到的所有】当成了【所有】在用!

苏杰搜集到的韩仁均 30 多年来的作品集,总字数约 11 万,还不如《三重门》的字数多。

而韩仁均,他 90 年代的创作量是每年 40 万字——苏杰只搜集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

这就相当于,苏杰搜集到 A 在 30 多年里零星几个礼拜的购物记录,就断言 A 从来没有做过某事,你觉得合理么?

苏教授引用一篇外国人学中文的论文,来替韩寒的诡异笔误作辩解。即便曾参与研究的正主站出来,表示这样反而对韩不利,他依然坚持己见。

误引论文,尚可原谅,而伪造证据,则不可接受。为了把问题往那篇论文上凑,硬是把韩寒的 “片” 字的写法,说成了 “牛” 字的写法,这是很严重的人品问题:

按照苏杰指出的案例,17 页的 “片” 字的确很像是 “牛” 字,但外形像不代表笔顺就一样,就好比一横一竖能写出个 “十” 字,一竖一横也能写出个 “十” 字,要看笔顺,得去找那些潦草的笔迹,这是常识。

从其他潦草字迹来看,韩寒的 “片” 字笔顺、“斤”字笔顺互不相同,最重要的是,它们都与 “牛” 字不同。那么,所谓因起笔相同而导致的挤占笔误,自然是无从谈起……

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今有苏杰认 “片” 作“牛”。

知乎用户 张旭 发表

我们国家是搞个人崇拜的传统国家,从封建社会对皇帝的崇拜,到建国初期对领导人的崇拜,再到近代、现代、以及可预见到的未来所存在的明星崇拜。对于皇帝和领导人的个人崇拜所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说自己没有经历过的话,那请看看现在的北朝鲜便知一二。我们很庆幸自己所生活的年代已经没有这些,但由于中国又是一个普遍无信仰的国度,大部分人都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人们为了寻找寄托,开始崇拜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文人、理想主义者、科学家。

方舟子和韩寒之争,其实主战场是在方舟子和韩寒的崇拜者之间。不过我们以前也经常见到过明星斗嘴,但这场战斗之所以影响如此巨大,还是和这两个明星的支持者质量有关。一方代表的是中国科学界,一方代表是中国青年读者界、文化界、思想界、赛车界。这是一场支持者智商最高的顶级 PK。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即便是旁观,此场辩论也有不错的观赏性和借鉴之处。

崇拜其实是一个过程,当你崇拜一个人的时候,起初会不断的放大他的优点,紧接着就会故意忽略他的缺点,进而拉拢可能喜欢或崇拜他的人,开始和反对他的人产生敌对,最终建立起一个意识阵营。

崇拜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事情。见过一些面试的攻略中,都会提到当面试人问你你崇拜的人是谁时该怎么回答。我儿时也曾因为在别的孩子还在看《大风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崇拜球星,而被妈妈表扬。我一直觉得崇拜一个人会让你更有个性,更有立场。后来才发现,崇拜别人会让自己变得狭隘。你的立场反而没有了说服力。所以,我现在被问起你崇拜谁,我已经没有了答案。因为一提到崇拜谁,就意味着很绝对,上纲上线。

中国人就是不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干什么都太绝对,喜欢扣帽子,上纲上线。影视作品里的坏人就应该矮胖丑,好人就应该高大帅。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强的思维定势。不管罗永浩的理想主义是否伟大,但我们都应该学学他之前对待方舟子的态度——即便是再讨厌他的人品,他再恶意攻击你,你也要承认他以前作对过的事,要支持他做的对的事——对事不对人。

对于方舟子,我对他很失望,他这次甚至比他的很多粉丝的表现都差,完全是对人不对事。他把韩寒当成以前和他交过手的神汉巫婆视为一类,想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并非神人。他的思路和往常几乎一样:
1. 发现神奇现象其中关键的情景。
2. 分析现象可能产生的非神奇的原因。
3. 告诉读者,只要按照他的方法做,谁都可以变得 “神奇”。
这样的三段论方舟子屡试不爽,之前他都成功的原因,是他每次在第三点所提出的方法,都是成本代价很低(仅需要一些道具),或相对低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这次他所假设的方法 “《三重门》由别人代笔,《杯中窥人》中有舞弊” 这两点,代价都太大。这已经完全不是他平时所擅长的小诡计的揭秘,这如果是真的,那就是惊天大案。另外文学作品不是科学定理,是不可证伪的,抠字眼所得到的前后矛盾没有任何意义,文学就是人思想的表达,人不能像数学公式或者计算机一样,思维是完全有逻辑的。所以,方舟子完全是以他很擅长的方式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他目前所表现出的自信和狂妄都是因为还没认清作者和巫医神汉的区别。

韩寒这次吃亏在于,他的故作神秘,他年轻时装逼狂妄。他说了很多类似于教主或者精神领袖的话,结果有意无意的让公众把它想象成一个神汉一样的人物,这种群体嘲讽自然吸引了方舟子的仇恨。我喜欢韩寒的文字,他希望每个人提高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观点我也完全赞同。希望他以后,要么老老实实做个学者兼车手,要么如他所说 “飞的再高点,至于你们泼不到粪”。祝好,韩寒。

知乎用户 孤鸿泽 发表

质疑开始于 第一次微博大战_孤鸿泽_新浪博客

质疑结束于 告别时刻_孤鸿泽_新浪博客

我做为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用博客记录了曾经的事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曾经是方粉。当年读唐骏传记的时候就发过 “唐如果在抗战时期准是个汉奸” 的状态。所以方揭露唐的时候还觉得大快人心,简直神马都是假的嚒。尽管讨厌方在转基因,中药问题上的论调,但还是粉了方,因为“色会需要不同声音,我毕竟不懂科学,虽然不确定他真懂假懂,但至少这种打假是有意义的”。

接着有次看到方批评王菲转发的信佛的微博,觉得这口方简直莫名其妙。在米国带了那么久 宗教信仰自由懂不懂啊。王菲很聪明的过去就过去了。

在接着是方打李开复。真是崩溃了。看方粉下面留言,根本这些人连方打假的文章都木有读,坚称 “李开复和唐骏一样 blabla”。我以为方是口能听进去话的井,,留了几段非辱骂,还有点儿道理的话。结果直接被拉黑。就此我也赤裸裸的黑了下去。
方说李开复没和奥巴马一起上过课,OMG,他 懂不懂幽默?李开复的话明显带着调侃意味,要有总统和我是级友,我也必然找机会调侃扯上点儿关系。以他这个标准 新东方老师都集体辞职吧。
最后开复老师 post 了自己成绩单。又有人笑而不语说他上中文课。OMG 可能我智力不够,在我印象里, 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应该都不能学编程还门门满,还在哥大门门满吧。我从州立校转到稍好点儿的学校 都深感校间教育水平标准的差异。columbia college(哥大本科学院)毕竟是不那么容易读的!方这口吃不到葡萄竟吐槽葡萄皮的~

然后罗永浩。从来没特别关注过老罗,但老罗之前经常回他不同意见者 “大便(图片)”,还有西门子那事儿,让我一直觉得他那么大人了还不成熟,无好感,,打架的时候没太围观,,,但也觉得方 annoying,,,干嘛 po 兼职小孩资料????简直为自己胜利不择手段!!!!

现在这是韩寒。我真是无理吐槽。绝得方简直就是个神经病。有道理的转发回复,像往常一样,他选择性忽视,删帖。留下一切他的水军,或者直接谩骂他的言论,好让他得出 “对方粉丝素质低” 的结论。胜利终将属于方!我退下了!

知乎用户 小笛子 发表

只改错别字的手稿。

见过的站出来。。。

大家上学没练过作文啊

知乎用户 王超 发表

我看完以上的发言,我们很多时候还是只看立场,不问是非啊。
韩寒是否有代笔,从他目前的表现肯定是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我支持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
**
**2,我支持韩寒通过打官司解决这桩疑案。
**
**3、我不同意方舟子下论断的方式。
**
**4、我理解但不欣赏韩寒一开始对对手的辱骂,
**
12、有人认为韩方大战纯粹无聊,不值得关注,如张鸣老师就持这种观点。这种想法千真万确是错了。(删除了一句我能看懂但是之前没想到的)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完全是当下国内思想状况的一场集体演出。从这可以看出多少事情来。比如,一个持温和立场的人竟然那么不受人待见,可见当前社会的思想对立是何等严重。(再比如,人人在说言论自由,原来言论自由的内涵这么丰富,不同的人的理解差异这么大,每个人还都以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
**我觉得,思想尽可多元,大家不妨求同存异。不管怎么说,彼此间还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基础,这就是咱们在这里胡思乱想的,远远还没变成现实。
**
以上代表我的观点,但完全来自 魏英杰 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001a0102e24o.html
我觉得他论述的比我自己想表达的还好。

补充一些不同的:
1,截至目前为止,我倾向于认为韩寒无代笔。主要是看了韩寒的最近 2 篇博文(转的那个不算),以及方舟子的推论实在主观。
但是,我很看不起那些直接就认为:我信任韩寒 的人;更觉得那些认为文字不可代笔的人简直可笑到不知道如何是好。虽然说你们 “盲目” 有点儿主观臆断,但是,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个词更好的形容了。

知乎用户 墨丘利 发表

知乎什么时候有翻旧账的习惯了…

我一直觉得,代笔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

读初高中时,我非常喜欢韩寒的小说,尤其是《三重门》,不是由于文笔什么的,《三重门》文笔算不上好,只是因为太像了。这一代所谓 “素质”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看到林雨翔,都会想到自己的经历。

所以,方舟子说《三重门》全是韩寒他爹写的,实在扯淡,我并不觉得没有经历过当年的初高中的人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但如果大框架结构和剧情设定韩寒写的,细节是他爹润色的,这就是笔糊涂账了,那算不算代笔呢?我写论文的时候,导师大刀阔斧地删删改改,应该不算是学术不端,导师代笔吧?而且作家又没有第二作者的说法,就更麻烦了

虽然我没学过语言学,但我猜第三方应该很难证明,这篇文章有多少他人润色的部分吧?更何况国家也没规定,超过百分之几的他人润色,就不算自己的作品


前面几篇回答有提到一个逻辑,“韩寒语文成绩差,所以不可能写得出小说”

这逻辑,我个人觉得是不成立的。作为应试教育语文答题机器,我有些比较主观的看法,我语文成绩至少在知乎平均线以上吧,高考语文 122,当年全省好像就没 130 的。另一方面,我的文笔真的很烂,写日记半天憋不出几百个字。

但语文考试,和语文没什么关系,病句诗歌文言文阅读理解,都是套路,我们所做的不是揣测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而且揣测出卷人想表达什么。考试的套路就哪几种,和你的文学素养没半毛钱关系。

至于作文,背模板就能得高分,我们很清楚出卷人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不那样写,就是低分了。

还有另一个问题,韩寒是很努力的学习了,语文考了低分,还是不怎么想读书,语文才考了低分。我个人偏向后者,课文文言文默写肯定是一分没有了,阅读理解的套路他估计也嗤之以鼻,低分是必然的。

我记得当年,韩寒大火的时候,引发了舆论对于语文考试制度的思考。现在想用这个备受质疑的语文考试制度倒推韩寒是在代笔,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

知乎用户 何仁勇 发表

旗帜鲜明的支持方舟子。参见:
http://hhrryy789.blog.163.com/blog/static/10658339201202211749558/
http://hhrryy789.blog.163.com/blog/static/106583392012028113949772/

知乎用户 钢盅郭子 发表

看好韩寒
之前方找的目标或多或少都带着些做作,但这次竟找上一位既不沽名钓誉也不哗众取宠更不惺惺作态的四有青年的茬,教人失望至极。

知乎用户 Zakk 发表

完全支持韩寒。
转帖芦笛一篇文章,《我看所谓 “人造韩寒” 的闹剧》。一、所谓 “质疑” 其实是诽谤
坦率地说,我对此纠纷毫无好感,因为始作俑者麦田从一开头就有凭空污人清白之嫌。他毫无证据便指控韩寒是一个写作团队。此乃最下作的诬陷,盖它还不光是无证指控,而且指控的罪名是对方无法证伪的,等于剥夺了对方自辩的可能。
我在旧作中反复指出过,文明人对他人的批判与指责,不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而且其指控必须让对方有证伪可能,否则即应视为诬陷。可惜由于极左文化的熏陶,许多国人(包括海内外所谓 “民主派” 在内)却毫无此种文明常识,动辄指控论敌居心叵测,是“五毛”,是“带路党”,是写作团队,等等。芦某本人就是受害长达十多年的受害人,对这正宗极左冤狱功夫实在是深恶痛绝。
早在 2000 年在《大家论坛》时,我就被人指为 “美蒋特务”。同年转到《说东道西》,又先后被指为“写作班子”、“台湾特务” 与“美帝特务”。2002 年转移到《海纳百川》网站后,我又变成了“共特”,最后又升级为“共特集团”。此类指控非常下流,只是提出者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而已。
其实这是明摆着的:被指控者该怎么才能证明自己不是特务,不是集团?根本就没有可能。自己再怎么辩解,别人都只会认为那是一面之词,不足取信,可又上哪儿去找旁证?请中、美、台的特务机构开出证明?那不是搞笑么?请他人证明自己不是集团?那不反倒成了 “欲盖弥彰”?因此,此类下作指控,与当年积极分子们指控右派分子奉旨提意见是“妄图推翻党的领导” 一样,令受害人百口莫辩。
诚然,没有证伪可能的指控,并不一定就不成立。但根据无罪推定的文明原则,指控者有责任证明自己的指控,否则即是诽谤。但问题恰恰在于,此类指控,根本也就是不可证明的(国家反间机关证明间谍罪除外),迄今我见到的 “质疑”,无一不是疑人偷斧,捕风捉影,根本算不上什么证据。
或许就是为此,麦田后来收回了指控并向韩寒道歉。然而刀笔小吏方舟子却在此际杀了出来,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就是专作对方无从证伪的指控,只是把指控从 “团队制作” 改为“韩父捉刀”。
可惜指控虽然改了,本质却没有改变,仍然具备上属两特性:被控方没有证伪可能,控方没有证明可能。可笑的是,“质韩” 方似乎只有小安子安魂曲隐隐意识到,所有的质疑都不是直接证据(direct evidence),因而提出,北美某刑事案件的判决案例表明,靠 circumstantial evidence(通译 “间接证据”,安译为 “环境证据”)也能定罪,而据说对韩寒的种种质疑,就是 circumstantial evidence。(安魂曲:《关于少年韩寒不可能写出《书店》系列的三重证!》,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68071
小安子此论,只暴露了他是个完全彻底的法盲,所以既不知道中国实行的是大陆法系,并不搞英美法系的案例法,又分不清刑事与民事案件的区别,竟然用刑事案例来作为处理民事案件的指南。就连什么是 circumstantial evidence,他也丝毫不懂。
下面是英文维基百科对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的解释,请小安子这就去学习学习: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rcumstantial_evidence 那上面解释得清清楚楚,法学上所谓 “直接证据”,是说不需要任何推导或是其他证据就能证明真相的证据,某人犯罪时被拍下来的监控录像就是此类证据。而所谓“间接证据”,也就是需要推导才能作出结论的证据,例如犯罪现场发现的指纹虽然被一般人视为直接证据,但要通过它们得出“某人犯罪” 的结论,还必须通过推理,因此其实是间接证据。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它才能被视为有效证据。例如在死者家里的杯子上留下指纹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凶手,完全可能是到死者家作客的无辜者。此乃人类常识,毫不费解,是不是?
因此,要间接证据成立,最主要的一条,是其他的解释统统被排除了,只剩下它那唯一能成立的合理解释,这才能视为有效证据。光有一个有效间接证据往往都还不够,还得有其他类似证据加在一起,法庭才会将其视为有效指控,否则连案都不会立。正是因为不懂这些常识,《聊斋 • 胭脂》里的昏官们才会把那无辜士子判为杀人凶手。
可惜昏官们实在太多,这才会看到控韩派的种种 “质疑” 便目迷五色,全然想不到其他解释不但存在,而且根本就是无法排除的。至于方舟子到底是此类不懂法律、不会思维的昏官,还是刻意诬陷人的刀笔吏,这个问题有诛心之嫌,老芦是文明人,不便深究。我可以说的,就是方舟子的一贯作派,就是专作对方没有可能证伪的指控,先定下罪名,再围绕那先入为主的罪状编织罗列 “证据”,凭这些毫不成立的“间接证据” 便作出定谳,放肆侮辱受害人,像煞了文革专案组的酷吏。“质韩案”就是最新最鲜活的表演,他放肆到这个地步,居然把韩家父子视为罪犯,连 “串供” 的侮辱话语都说出来了。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到后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围观者,都疑人偷斧,杯弓蛇影,越看越觉得韩寒就是“人造的”。
二、所谓 “间接证据” 根本无法成立
1)韩寒的中学语文不及格,怎么可能当作家?
方舟子此论,只说明他那 “高考状元” 丝毫不懂文学是怎么回事。文学才能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出方舟子那种呆板码字机,亦即文字通顺,有一定表达能力,但不仅毫无想象力与感染力,而且毫无才气,毫无文采,毫无个人风格(诸如幽默感,生动感,激情,等等)。看遍他的所有文字,您也绝对记不住一句富有个人特色的警句,或哪怕是一句生动、机智或风趣的妙语,更别说什么洞幽发微、发人深省的观察与剖析了。他最适合写作的,就是毫无文采与个人色彩的说明文或其他应用文。这种人当然能高分通过考试,可惜毫无希望变成作家,哪怕是他最心仪并视为师表的鲁迅的冷峻与恶毒讽刺,他也没能耐学到手,不得不以 “打假”作为文学魅力的替代品,藉此耸人听闻,吸引眼球。他最后以科普作家为职业,确实是作出了唯一合适的选择。
实际上,方舟子与韩寒恰好成了黑白两极,彰显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不合理。它跟驾校一般,只教会学生该怎么遵守交通规则,却并不教你开车。学生要想在各种路况下作出正确应对,还得靠自己去实践中摸索。它是一种 “规范教育” 而不是 “才能教育”,传授的主要是作文规范,诸如“的地得” 的正确应用,如何立意谋篇布局,外带阅读时如何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但学会这一套,并不是当作家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高材生”的最好前途也就是当个“驾校教练”,也就是去作语文教师。
如所周知,历史上许多大文豪,根本也就没受过多少教育。高尔基不必说,就连巴尔扎克又何尝不如此?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病句之多,连他自己都心知肚明,曾在某部小说中拿自己这个缺陷开玩笑。因此,优良的语文成绩,根本就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更何况韩寒的作文成绩是否忠实反映了他的写作能力,只有天知道。国内作文框框条条之多,严重限制、甚至不准学生发挥才能。我上高中时,俄文作文曾有一次不及格,那完全是因为它 “在政治上不正确”,突破了当时无比僵死的党八股写作范式。以韩寒飞扬跳脱的个性,他要能如方舟子一样,当上 “语文状元”,反倒不可思议。反过来,语文成绩优异也不能保证该生可以当作家,方舟子本人就是行走着的证据。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舟子倒像是个驾校的考官,专业就是告诉别人哪个动作不符合交通规则,而韩寒则是赛车运动员,从来以吃罚单的速度开车。以方舟子僵化狭隘的视野,看不惯甚至看不起韩寒是必然的。两人根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
有趣的是,跟着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人中,有的竟然列出韩寒得奖征文中的若干病句,并指出 “的地得” 不分是韩寒作品的突出特点,却丝毫意识不到,这正好证明了作家韩寒的所谓 “语文基本功” 不过关,恰是对方舟子的有力驳斥。实际上,2007 年初,湖北省八所中学联考就曾以韩寒的博客文章为“改错题”,说明韩寒的汉语语法学得确实不怎么的。但任何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都该知道,那与写作能力是两回事。
2)韩寒的写作速度与质量参差不一,悬殊太大。
这也是方舟子的指控之一。据他说,韩寒自称在一年内就写出了 20 多万字的小说《三重门》,然而却花了很长时间(好像是十多小时吧,请读者以正式指控为准)才写出了个答辩帖子,而且文字水平极低,这像是超级才子干得出来的事么?
这种指控都好意思提出来,只能说明方舟子长的是隧道眼(tunnel vision)与聚焦脑,不但视野极度狭窄,而且脑袋只会聚焦在一个兴奋点上,从来不会发散开去想想其他可能。怪不得他科研搞不下去,要去当靠抄袭为生的科普作家。
这人也就能浑到竟然不懂:首先,世上有各种文体,能写小说的,未必能写政论;能写政论的,未必会写散文;能写散文的,未必会写杂文,等等。就连小说也有各种风格流派,能写迎合青少年胃口的小说的人,未必能写出让成年读者感兴趣的作品。作家一般只能写他擅长的文体,在写他不习惯的文体时,当然速度与水平就不会具有通常的水准。其次,活人不是方舟子的机械脑理解的那种匀速运动的机器人。作家尤其感情丰富,甚至感情用事,其情绪常有大起大落,在恼怒甚至气急败坏之时,写出大失水准的文字来几乎是必然的。最后,韩寒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平时似乎也不曾与人在网上打相打,在蒙受了巨大的冤屈后必然极度愤怒与激动。何况他又无网战经验,估计此前从未写过自辩帖与反击帖,遇上的又是这种根本无法说清的严重指控,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巨大危险,心烦意乱,不知如何回答几乎是必然的,哪怕是气结失语都可以理解。方舟子一手给人带来巨大的困扰,非但不知自责,反而拿此做文章,完全是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3)韩家父子的行文十分相似,可见韩仁均是幕后枪手。
父子文笔相似又有什么好奇怪的?父亲常常是儿子小时候崇拜乃至模仿的对象,韩寒也很可能如此,他的笔迹很像韩仁均的就强烈提示这一点。别说是父子,就连兄弟也会如此。这还是从小在一起生活的人,就连网上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如此。《芦笛自治区》过去有个名叫 “锺会” 的青年网友,是韩寒高中时代的朋友。蒙他青睐,老芦一度被他视为师傅。他后期写出来的文字,好几个网友说都像芦文。类似的事其实早就发生过,最初光临《海纳百川》网站讨伐我的青年网友 “出尘公子”,在变成我的“野徒” 后没多久,文笔就变得与我的非常相似。莫非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断言老芦为他们捉刀不成?
4)韩家父子前言不对后语,彼此矛盾,可见他们说谎。例如韩寒声称从不看小说,但作品(似乎是《三重门》)中却引经据典,引用了大批中外名作。
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韩寒成名后,喜欢自吹,力图抹杀前人给自己的影响,意在将自己吹为无师自通的奇才。这似乎是王朔开创的时尚。你可以指控韩寒撒谎,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明他自吹,并不能证明《三重门》或其他作品不是他写的。
又如韩寒的《书店》与《杯中窥人》,很明显是模仿钱锺书的文笔,然而据说他后来却又说自己没看过钱锺书(或是不喜欢,记不得了),这又被吹求者们视为那两篇文字不是他写的证据。其实韩寒的高中朋友锺会网友就曾在芦区披露,韩寒当年对钱的小说非常着迷。锺会披露此事是几年前的事,那阵子此案还未发作,总不能说小锺与韩 “串供” 吧?其实韩寒之所以后来要否认钱锺书对他有过的影响,最简单也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上面说的那个——淡化他人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把自己说成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抒发对文坛的鄙夷(这是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常有的情结)。这当然很无聊,但毕竟是无法排除的更有可能性的另类解释,而上引英文维基百科在解释 “间接证据” 时一再强调的就是,间接证据要视为有效,必须先排除别的解释。
韩仁均也类此:儿子出名后,父亲自然很得意,要添油加醋吹一番。这也是俗人难免的情理中事。方舟子刻意搜集父子双方多年来信口说出的所有言论,当成法庭证词仔细对比,从中挑出 “把柄” 来“证明”预设结论,完全是蓄意制造冤案。当年延安 “抢救运动” 的一个绝招,便是让国统区来的知青们一遍遍反复写自传,找出其中不相符的话语作为突破口,就此成功地把人打成“特务”。我实在看不出方舟子与精通这一套的康生同志有何两样。
5)韩寒中学时代又写小说,又踢足球,还看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他的《三重门》和其他作品为证),他哪儿来的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此,韩寒已经解释过了,他并没有全看过那些他引用过的名著,只是作了摘抄而已。这完全是可信的。他那代人我不知道,可我那代人乃至更年轻一点的人有个习惯,就是专门搞个本子,把看到的所有名言都抄下来。许多人不过是寻章摘句,根本就没看全文。这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即使韩寒连这么干的时间都没有,那也不能排除他爸这么干过,而韩寒看过他爹此类笔记,在写小说时便引用了。这么做,根本不能算抄袭,也算不得作假,因为他并不像方舟子夫妇一样,在大段大段抄袭他人文字时,既不说明是引用,更不说明出处,被人多次揭发后还使举世无双的厚脸皮顶住。
6)韩寒的《书店》、《求医》与《杯中窥人》等作品,流露的完全是中年人的心态,其中甚至有对性爱的感悟,绝非一个高中生可以写出来的,因此必然是他爸捉刀。
这恰好证明了韩仁均不是枪手。任何一个头没让碓打晕的正常人都能想到:若是韩仁均真替他捉刀,那必然是处心积虑,处处怕露出马脚,岂会反倒在文中以中年男子口气发言?
其实,青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 “为赋新词强说愁”。青年韩寒既然迷上了钱锺书,当然只会故作愤世嫉俗看透一切状,而这正是王朔轰动文坛的原因。这很可能影响到韩寒,于是便去效颦赶时髦。这正好说明韩寒当时的不成熟与喜欢跟风的青少年特性,哪能反用来作为韩仁均代庖的证明?
青少年当然一般不会对性爱、对人生有深刻感悟,可一个爱读课外读物的高中生发点那种肤浅感慨,又有何难哉?随便看点名著就能东施效颦地说出那些话来。它们的 “老成” 只表现在口气上与态度上,内涵则毫无深刻可言。肖洛霍夫只受过四年教育,20 岁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的第一部,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复杂人生的观察与再现,岂是韩寒那几篇浅薄杂文可比的?肖洛霍夫也因此被人怀疑剽窃了他人的心血结晶,尤以索尔仁尼琴力持此说。但这冤案已在近年得到平反。这是国际学界的权威结论。莫非我们的同志还要在老索的死路上潇洒走一回?
安魂曲更滑稽,竟然说什么:“一个青少年完全可能模仿出中老年人的思想和文风,然而有一样东西他们绝对模仿不出来:这就是老一辈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谁说的?自己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难道不会人云亦云地转述别人的生活经验?或是不能在阅读的基础上,去想象某个特定场景中人的感受?
张戎她外婆是个军阀的小妾。按安魂曲的 “环境证据” 说,张戎应该写不出她姥姥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了吧?请小安子这就去看看《鸿》上对那些妻妾间的争风吃醋互相下绊子、以及对她姥姥的心事的描写又是何等生动。张戎后来介绍,她那些生动描写,主要靠的是她母亲留下的十多卷 “口述历史” 的录音带,部份则是靠自己的想象。例如对她姥姥出逃时的场景与心情描写,就完全是她设身处地想象出来的。就算是她只是翻译了录音带上的话,那也不是她姥姥而是她妈的口述。她母亲的经历、身份与地位,与她姥姥相去何啻天渊,当然不可能有作人小妾的真实生活体验。按照安魂曲的逻辑,《鸿》的有关章节必然是张戎早已过世的姥姥代为捉刀写出来的。您说这该有多可笑?
这类笑话,也只有毫无文学想象力与感悟力的方舟子、安魂曲辈理工干面包才会闹出来。因为他们自己没那个本事,便深信别人也没那本事。但凡别人显示了这种能力,便只会引起他们的阴暗心理大发作,认定那非偷即抢,绝无可能是自己写出来的。尤其是方舟子那种什么文字都能偷的天下第一文贼,当然只会想到剽窃与作假的下三路上去。
何况安魂曲质疑的韩寒那些心事,青少年照样可以有。例如韩寒在《书店》中谈到他从柜橱中拿出喜爱的书时的复杂心情:生怕看了不买丢脸,又怕太贵买不起。安却硬说,青少年绝对不会有这种心事,“反正我当年是只要口袋里有属于自己的钱,就绝无爱不释手却最后放弃的道理”。总之,他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没有过这种心理活动,就认定所有那个年龄段的人都绝不会有。
其实芦某从小就有这种心病。上小学时去书店 “站读”,每次都要鼓足勇气,才敢去书架上拿下书来看,因为自己只看不买,实在不好意思。脸皮是慢慢磨厚的。买书就更别提了,我在散文《初听》中写道:
“年纪虽小,也知道大人的艰难。一次我在书店看见一本五角多钱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思想斗争了半天,才跟她(母亲)开口要了钱。就这样,捏着那六角钱,我还是在书店门口转悠了老半天,把那钱都捏出了水才一狠心交了出去。交钱时我心里充满了罪恶感,仿佛那递出去的不是钱,是母亲那点点猩红的汗与血。”
这说的是上初二时的事,其时我不过十三岁,比韩寒上高中时还小吧?怎么就可能有这种 “老一辈人才会有的真实的生活体验” 涅?
当然,小安子还有后手,他说:
“如果说韩寒少年磨难、惊人早熟,因此在 14 岁不到年纪就懂得勤俭持家。。。这个尚有可能。可我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懂得生活艰难、懂得照顾自己面子和他人感受的韩寒,居然在自己父母望子成龙的教导下,居然会不好好读书、只想着扣女、任凭自己的所有功课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
这种事,直线脑壳确实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心目中的人,就是非黑即白的纸剪平面人,多侧面、多色彩的充满矛盾冲突的血肉丰满的活人是不存在的。例如按他的标准,老芦也算是 “少年磨难,超惊人早熟” 了吧。可这并不影响我从小学胡闹到中学,上了高中后还 “只想着扣女”,天天在课堂上偷窥女生做白日梦,以致高二教的内容竟然连一堂课都没能听进去,全靠晚上做作业前草草看一遍,才知道当天讲了些什么。那年所有的科目都等于自学。若不是必须交作业,则我就连自学也做不到,肯定要留级。我之所以“所有的功课” 都没有 “差到不能再差”,无非是我学习数理化的天赋比韩寒强一些,不必用功罢了。“天性悭吝,羞涩腼腆” 与“知艰识苦,勤俭节约”未必是一回事,而 “知艰识苦,勤俭节约” 也未必就等于 “意志顽强,能处处克制自己,全心全意学习”。这本是任何一个有“真实生活经验” 的成年人都该知道的事,可安神童却偏偏不知道,要在这三项之间画上全等号,您说怪不怪?
安魂曲列举的其他 “环境证据” 也同样可笑。例如他说,90 年代全国已是开架售书,而韩寒却描写了他在闭架售书时的感慨;“写文章可以致富”、“倪匡致富”等等,在 96 年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闻了,可韩寒却把 “写文章可以致富” 当成新闻讲。据安说,这些 “时空倒错”、“时空穿越” 的咄咄怪事,似乎就是韩仁均代子捉刀的铁证。
安的这些质疑是否有事实依据,已有网人驳斥,此处不赘。我只想指出一点(其实是早已说过的老话):酷爱作 “阴暗心理分析”,终生热衷于阴谋论,勇于并善于作阴暗猜想的狂热爱好,将小安子的智商几乎降为负值。此所以他以神童之身,仍不免时时闹出惊天智力笑话,例如胡说“芦笛‘扫荡伪民运’是为了讨好中共,以便在国内出书”,瞎猜网人“北京小左” 就是 “加人”,“然然” 就是 “RR”,“云儿” 是海纳百川网站斑竹,等等,从来是百发不中。这儿他又一次显示了独门功夫,证明了我当年这一观察真是鞭辟入里,一句顶一万句。
我说小安子,你怎么就不会想想:就算你说的那 “时空倒错”、“时空穿越” 是真,那岂不是恰好证明了韩寒发表的《书店》并非由韩仁均捉刀么?连小白都该知道,倘若韩仁均真个是代子捉刀,他就绝不会把旧闻当成 “近日喜讯”。因此,若是韩仁均代子作文送去发表,就绝不会出这种错;同理,若是韩寒抄袭他爸的旧作,并取得了他爸的同意,那这错误就必然会被他爸发现并加以改正,于是这“环境证据” 也就不会出现了。剩下来的唯一说得过去的解释,便是韩寒背着他爸偷偷抄袭其几年前的旧作,而这根本就无法证明。可你这网上赫赫有名的神童,居然会连这最简单的道理都想不过来,请问到底是何原因哪? 7
)韩寒自称《三重门》是用了一年时间在课堂上写的,这根本就不可能。
这指责再度暴露了方舟子以己度人的井蛙心态。其实,写手们若非方舟子那种低效码字机,就只会觉得,一年才写 20 万字,每天平均 548 字,已经是很慢了。如今的青年才俊动辄在网上连载长篇小说或史话,每日更新少说也有两三千字。网人 “当年明月” 也是 79 年生的年轻人,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但人家在网上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推出 90 万字的巨著《明朝那些事儿》。那还是史话,需要查对大量史料,不是无需案头准备的小说。他还是边写作边结集出版发行,其间有着大量的编辑校对等杂务。莫非那也是团队写作或他人捉刀?本人上网写作 12 年,一共出版了 8 本书,推出了 13 本免费电子书,共计六七百万字,此外尚有未结集的大量网战文字与聊天游戏文字,总字数几近两千万。那又该怎么说?
当然,用电脑写作比用纸笔快得多。不过,即使用手写,每天 548 字也绝对算不上什么高速度。而且,在校学生若不想高考,比成年的业余写手的写作时间其实多得多,成年人总有生活俗事要处理,公余应酬不必说,未婚者要谈恋爱筹措结婚,已婚者要做家务带小孩陪太太,哪比得上不想升学、一门心思写小说的高中生?
许多人怀疑老师根本就不会容许韩寒在课堂上写小说,重点中学尤其如此。其实不然,教师管不管,关键是看那学生有无升学希望。据安魂曲说,韩寒 “所有功课差到不能再差”,可见毫无升学希望。对这种注定要浪费教师心力的 “不可造之才”,老师根本就懒得去管。本人也曾作过教书匠,对此心理非常熟悉。
8)韩寒自称一次成稿,其手稿上很少有修改之处,可见是誊抄他爹为他写好的原稿。
方舟子此说,最能彰显此人心理之阴暗、狠毒与霸道,完全是不由分说入人于罪的文革专案组长——举证本是控方的责任,现在辩方拿出原稿来证明自己的无辜,控方却毫无证据地硬说韩寒出示的是誊抄稿,并非他爸为他写的原稿!
这到底是哪家的霸王逻辑?如果这逻辑能成立,天下还能有哪个作者是无辜的?肖洛霍夫 “剽窃案” 最终被推翻,其过硬证据就是发现了《静静的顿河》的手稿,其中 605 页是肖洛霍夫的手迹,285 页则是他妻子和姐妹抄写的,用于写作的纸张是 20 年代生产的。俄国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于此宣布,肖洛霍夫确实是该书的作者。而今方舟子之流在人家拿出原稿来后还要坚持诬赖到底,其霸道简直超过了张春桥与姚文元!
据韩父称,韩寒写作总是一次成稿,不必或很少修改,那也毫不足奇。鲁迅的手稿就很少作改动。鲁迅能做到,韩寒就不能?这也不是什么特殊本事。一挥而就有如宿构,与反复修改刮垢磨光,不过是风格上的区别,根本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而且,同一作者写作的情况也不一样。我本人有的作品是一挥而就,有的则几次修改,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写作状态。即使韩寒吹了牛,《三重门》经过了反复修改,那也不能证明它不是韩寒写的,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可笑的是,有人竟以韩寒出示的原稿上很少有改动之处为疑点。此类对出版一无所知的外行,竟然也敢来置喙,令人啼笑皆非——韩寒既要投稿,除非那手稿真如韩父所说是一次成型的,否则当然要誊清一遍。难道这也能当成韩仁均是枪手的证据?
9)韩寒错过了 “新概念征文比赛” 的复赛,却能在只有一名监考的情况下补考,违反了程序正义。
这是凯迪网友提出来的,也是本人所看到的 “质疑”中唯一能成立的一条。但这与 “捉刀门” 无关,并不能用作刻下韩方之争的证据。被控方其实是主持竞赛的有关部门,应作另案处理。建议有关当局进行调查,若所控是实,则应宣布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总而言之,除了上述第九条外,我所看到的所谓 “质疑”,统统是捕风捉影,涉嫌诽谤。 三、质韩案暴露了右愤们的反文明低素质 方舟子哗众取宠、胡搅蛮缠不是第一次了,本不值得文明人理睬,只是《猫眼》上许多自称 “民主派” 的喧嚣,引起了我的严重不安与忧虑。这些人的表现,恰好证明了韩寒的 “低素质论” 起码适用于许多反韩愤愤。这些人虽然号称主张民主自由,其实连文明素质都缺缺,实际上构成了中国文明化与民主化的障碍。看来,要在中国识字分子中普及“普世价值观”,有志者还真是任重道远。
右愤们与毛左的共同特点,就是信奉 “政治宇宙观”,以无比鲜明的政治立场去看待万事万物,将政治利益作为衡量一切人事的终极标准。他们把世间万事万物都政治化了,实行“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在他们看来,所谓“道德品质”,也就是“政治立场” 的同义语,而事实真相绝不能脱离政治立场而存在。因此,对一件事到底是真是假,不能超越于个人的政治立场去作出孤立的判断。只要为己方政治利益需要,假的也应该是真的,真的也应该是假的。
只需去《猫眼》看看右愤们的谩骂,立即就能洞见以上所说绝非厚诬之词。自 “韩三篇” 发表以来,韩寒便成了右愤们的眼中钉。如今 “人造门” 爆出,这些人更是如获至宝,总算找到了一个打击持不同政见者的有力武器,可以卓有成效地把韩寒搞臭,起码能让他在一部份粉丝中丧失影响力。
这些人怎么就不想想,这就是您提倡的 “民主自由” 么?若您真是个信奉普世价值观的志士,那您就得学会容忍别人发表与己不同的政见。您当然有痛驳韩寒各种谬论的神圣人权,但您没有权利诽谤侮辱论敌。韩寒的政见如何,与他是否作假,完全是两回事。对事实真相的认知,不能受本人政治立场与主观感情的影响。哪怕他真是专制政权的鹰犬,人家没干过的事就不能硬说成是干过的。连这点文明常识都没有,您还配冒充什么“民主自由派”?难道民主国家能靠具有这种野蛮素质的公民建成?
右愤还可以原谅,他们毕竟没有在西方世界的生活经验,对民主自由的认知只能从纸上得来,当然难免用源于党文化的误识去代换西式文明观念。最不可原谅的是方舟子、安魂曲那种含血喷人的文革专案组酷吏。这俩人都曾在或至今仍在自由世界生活,却非常精通极左那套造谣惑众的整人功夫,千方百计将韩寒打成政府豢养保护的走狗。方舟子竟然在微博上造谣,说什么 “上海宣传部禁止上海媒体报道对韩寒的质疑”,污蔑韩寒“乞灵地方政府的保护”。而安魂曲更下作,他竟然使出当年在海外抓“共特” 的惯技,在《猫眼》上贴说,据他统计,挺韩派多在白天上贴,而质韩派则多在夜间上贴,不但诬蔑韩寒受政府雇佣的 “五毛” 保护,而且一举将韩粉以及所有的韩寒同情者们全都打成了“五毛”!
这位安魂曲先生,就是我当年在海外发动 “扫荡伪民运” 的主要靶子。请诸位 “民主自由派” 看看,若是这类善于在网上 “清理阶级队伍” 的人当了未来 “民主中国” 的家,文革岂不是又要再度蹂躏神州大地?到底是这种人,还是韩寒那种“反革命”,对中国的前途的破坏更大? 四、给韩寒支招 韩寒毕竟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因此难免稍受折辱便暴跳如雷,大为失态,在这次与麦田和方舟子的冲突中,将其少不更事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固然,除了方舟子那种毫无羞耻心的人之外,作品被人指为来路不正,是一个作家能遇到的最大的屈辱,遑论是名作家。因此,韩寒在麦田发难后作出过度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他不知道,这种事只能靠自辩,很难或甚至无法靠旁证证明,而早有成见的人是绝不会相信自己的辩解的。相反,盛怒之下作出的辩解,难免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反倒会给别有用心者提供把柄。例如韩寒为证明《三重门》是自己写的,特地拍了张照片,立即就有人指责,韩寒居然将原稿铺在地上,还毫不心疼地坐在上面,可见那绝非他的心血结晶。遇上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人,越为自己辩解便越适得其反。
那个悬赏两千万的宣言就更是只能自伤了。韩寒大概以为,悬赏的数目越高,便越能表明自己理直气壮。殊不知那高到吓死人的重赏只能激起旁观者的反感。一般人并不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他的烦恼,却只会认定那是郭美美式炫富。在当今这贫富两极分化的极不公平的世界上,此举只能让韩寒失去中立者的同情,当真是愚不可及。可笑亦复可悲的是,那文盲范冰冰也来添乱,掺和她根本不配置喙的文人之争,将奖金增至四千万,更是雪上加霜,将 “代笔门” 直接变成笑剧。
其实韩寒若有方舟子的三分阴险老辣,也就不至于干出这一系列蠢事来了。方舟子是天下第一文贼,其剽窃的文字擢发难数,举报他剽窃犯罪行为的帖子也铺天盖地,却非但至今不身败名裂,反而能厚颜冒充 “打假英雄”。此中秘诀就在于,凡是有人举报,方便要发挥诛心神功,强加给对方无法辨伪的罪名,反咬对方 “报私仇”,然后再避实击虚,精心挑出一二难以成立的举报加以驳斥,却从来不敢理会那些铁证如山的指控。哪怕对方嚷翻天,他也只装作天聋地哑,全当无事人。因为他的知名度远远高于举报人,于是大众也就只看见他指责他人生痔疮,却看不到他本人满屁股流鲜血。
如果小韩知道这一点,则根本也就不用与方舟子去打什么官司,只需在此下载《方舟子抄袭剽窃年谱》:
http://www.2250s.com/read.php?2-6081-6081 ;
再请上几个学术上与法律上的内行作顾问,将其中具有过硬证据的指控挑出来,再在公开辩论时亮出来,逼着方舟子拿出个说法来,向读者作个交代就够了。
这里必须指出,该书搜集的案例良莠不齐,不是都能成立,有的证据不足,有的相当牵强,但确有相当多的案例铁证如山,根本就不是什么需要推理的间接证据,而是看一眼即能判定作案的直接证据。
总之,窃以为,韩方之争恐怕很难达到为韩寒洗清冤屈的目的,盖即使法庭作出判决,也会被方舟子之流诬为 “政府保护”,倒不如将它化为保护作者与读者的权益、惩罚文贼的正义之战。须知剽窃与所谓“代笔” 完全不同。上面已经说了,“代笔”的指控很难证伪。即使是真,也并未损害作者和读者的权益。而剽窃不但非常容易证明,而且案犯损人利己,严重伤害了作者与读者的利益。方舟子靠病态国情导致的偏激民气作掩护,逍遥法外多年,一面竟然还冒充打假英雄,甚至大言不惭地责问:“是我不正常,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正常?”放肆嘲弄全国人民的智力与良知,一至于此!这种极不正常的局面,早就应该结束了。
(全文完)
芦笛博客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ludi.index.html
芦笛 E-mail 地址:ludi666_45@hotmail.com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57382

知乎用户 余和平​ 发表

这次两人纯属擦枪走火,内耗性质,所以谁都不支持。

但是我一如既往支持他们。

我的立场其实来自老爸。我当年从愤青状态走出来就是因为老爸的一句话。他说,你这也不满意那也看不惯,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你到底是要做促进派还是促退派?我不吭气了。我知道尽管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并影响周围的人推动社会向好的方向前进。

我认为韩寒和方舟子都是促进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前从来没关注过韩寒,就听说是个特有个性的不考学去写小说开赛车的。只是知乎这些天不知道为啥反复给我推荐这个话题,就闲得无聊点进来看看了。

只是看了挺方派的各种所谓 “论据”,觉得荒谬至极,当然,我的愤怒是从一个被心理学拯救了的人的角度来看的,在我看来,挺方派怕是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学。

1. 对 n 多年前的回忆对不上也能作为 “论证” 依据?

这个语境也真是好意思用 “论证” 这个严肃的词语。

推荐你们看几篇关于人类记忆的科普文:

《为什么我们的记忆靠不住?》

https://m.guokr.com/article/439900​m.guokr.com

《抱歉,就算记得再清楚,你的记忆也未必是真的》

[抱歉,就算记得再清楚,你的记忆也未必是真的​m.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baidu.com/sf_baijiahao/s%3Fid%3D1582964697629292887%26wfr%3Dspider%26for%3Dpc)

2. 那些人可笑的 “常理”:

[有哪些心理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48815/answer/474455633)

以下引用————————

. 经济学上的 “理性人” 在现实中不存在。常见的偏见情况有以下几种:

1)易得性(误认为身边的状况是世界的一般状况)。四川人吃火锅不吃麻酱,就会认为全世界吃火锅都不吃麻酱,出四川看到别人吃麻酱就会认为很奇怪。

……(后面不全引用了,想看点上面链接)

引用结束——————

说白了,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生活习惯、行为风格、思想内容…… 间的差异能有多大。

推荐一篇刷新你们三观的文,看看你们以为的 “常理” 有多可笑:

《千万别在深夜试探人性:这 9.5 分神综,刷新我三观》

[千万别在深夜试探人性:这 9.5 分神综,刷新我三观​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TMzMTMwMQ%3D%3D%26mid%3D2682630081%26idx%3D2%26sn%3Dff3a296aa954a4670b057fe7232b322d%26chksm%3D853e334bb249ba5dc9daebc702301a55d2b229ee7c258fd0a2f2bfb54a8408e740f282fc25e1%26scene%3D27)

————

其它的,就随便说说我自己经历过的 “非常理” 吧(我不想逐条反驳你们掐架的观点,因为也压根不关心你们掐的结果,我只是对 “人可以对同类与自己的差异的认识如此浅薄” 感到无语)

我是个原创写作(包括作文)稍微快一点就错别字涂改字连篇的人,按作文那种对字迹的要求我 20 分钟 抄 一篇都抄不完;但是班里就有那么一些人,20 分钟 写 一篇作文,而且字迹工整美观通篇一个错误涂改的都没有;而我们语文分数却都 130±——那他们就都得是代笔、还得是两个人抄一篇作文才能赶完工的了?

还有,个人高中时是物理竞赛生,但是物理衍生公式完全记不住(比如 “V2²-V1²=2aS” 这种——这条是被老师找着机会批狠过一次,所以终于是记住了),考试的时候总是拿基本公式现推,经常挨捋,但就是能提前答完还打高分,有时候弄得老师想批都找不着理由下嘴。照很多人那令人无语的逻辑,我一个竞赛生还记不住衍生式就至少得有一个是撒谎了?

大学时候,因为学的专业的原因,记忆力算是被操练出来了,被室友追问 “记忆的秘诀”。有一次交流中,我忽然就问她们,“你们记(比如说,几条文字的时候),脑子里反应出来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书上印着这些文字的画面,还是这些文字所代表的内容的画面?” 然后她们反映说,是文字本身。但我知道,我脑子里反映的是后两者一——所以,你说人与人的意识之间的差异可以有多大?

————

再比如很多人大概都遇到过的:

跟上司请假被问原因 / 最近心情不好被朋友问原因…… 有时候你是不是发现,真实的原因不好出口只是因为 “听起来会太假”?——这就是“根据常理你太假” 啊,所以你说 “常理” 有多大的普适性?

所以,按照那些人的 “常理” 的思路,所有清北哈弗耶鲁最强大脑都是不应该存在的,存在你就是作弊了。按照那些人的 “常理” 的思路,男人就该勇猛强壮攻击好斗女人就该温柔贤淑感性善解人意,不是这样怕是你性别都要遭到质疑(推荐一下纪录片《面具之内》)。按那些人的思路,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得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不允许偏离平均值,不允许超出“常理”,正态分布是不存在的,连高斯的数学成果(正态分布又叫高斯分布)都是假的他欺骗了整个世界!

说白了,这群人的思维狭隘着呢,他们的生活圈子里能看到的世界——不,是他们以为的世界(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循 “常理” 的情况太多了)——就是得世界到全部,不然就是你撒谎你串供整个世界都错了反正不会是我无知。借另一位知友在另一个话题下的的引用:

少见多怪而已。

————————

总而言之,人的心理,和人与人的风格的差异,根本不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人所能想象的。好好观察一下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在说出任何一句话的时候,背后都有无数的动机无数的思量。不同条件不同场合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记忆清晰度下说的话可能完全就是反的,所以,拿既往几十年说过的话搂在一起当呈堂证供的行为本身就是耍流氓。

我不可能知道每一个别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 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的确切原因,潜意识的问题连目前心理学界都还没研究透呢。

我只知道,我觉得别人有多么地不了解我,我就会有多么地不了解别人,每一个 “别人”。

我只知道,哪怕每个 “常理” 都意味着 “在这件事上,世界上 90% 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在万千个“这件事” 上,任何一个人 每件事都 “遵循常理” 的几率都只有 0.9 的万千次幂——如果我不想某一天被别人拿 “常理” 攻击,我就不要去拿 “常理” 攻击别人。

所谓 “常理”,本质不过是思维与眼界的狭隘而已。

(事实上,我自己生活中用 “常理” 推测别人、和别人拿 “常理” 推测我时,一层 “常理” 的命中率通常不会超过 70%,这样下来,两层就意味着只剩 50%(49%)了。竟然还有人敢拿着层层嵌套的 “常理” 推测出来的东西当“还原事实”,这得是有多自以为是?)

最后的最后,你们说的那些事实(论据)我全都不知道真假,我也不关心你们关心的这个真相到底如何,我只是对这个 “论证” 过程感到无语。

以及很奇怪,为什么在医学上跳着脚要求 “随机双盲” 的方舟子同志,在这件事上会拿着 “常理” 就来质疑别人。

知乎用户 一袋米要扛几楼 发表

韩寒的逻辑
韩寒:“我满嘴脏话但是我内心纯洁,对方嘴上不说脏字但内心肮脏无比。”
然后别人也骂了他。
韩寒:“你侮辱了我的灵魂。”

知乎用户 冬天的松鼠 发表

看到上面长篇大论这么多。我只想说两句。
1,作者天然具有著作权和作者身份不可能被动摇,作者也没有自证的义务。
2,写作这件事情,只能证实不能证伪。从逻辑上讲,就算没有证据证明是我自己的写的,你也不能就以此证明就不是我写的。

最后一句:
鲁迅曾经说:“绝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知乎用户 宋某某 发表

揭露两字算是预设立场吗?

知乎用户 Mr Zhang 发表

支持方舟子。当小孩子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圣诞老人的时候,是会有强烈的不愿相信的情感的。

知乎用户 Delai 发表

關於韓寒,我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一:文字里的韓寒和生活中的韓寒是不是一個人,既生活中的韓寒是不是也充斥這博客文章中那個韓寒一樣的思索和質疑(韓寒骨子里有沒有寫出博客中文章的 “動機”)。二:韓寒是否有寫出博客文章的那種文采。

關於第一點,我們沒人會相信胡錫進會寫出那樣充滿質疑,充滿憤怒,充滿火藥味的文章。而韓寒,能麼?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從公開的錄音、視頻、文字中,看到了韓寒對這個社會和體制的不滿,韓寒總是充滿了自己的思索和疑問,不盲目的相信,不人云亦云。推薦大家看十年前央視採訪韓寒的「對話」節目,大家自己搜索吧,我就不加鏈接了。

關於第二點,我們同樣也能從採訪中看到韓寒的睿智和機敏,雖談不上出口成章,終究也是妙語連珠,以此推斷寫出博客中的文章不成問題。

既然如此,韓寒既有寫出博客中文章的動機,又有這個功底,那韓寒還有必要弄個團隊幕後操作麼?

關於方舟子,我只說一件事,有一次微博上一馬甲發了條說老羅英語騙人的微博,不知怎麼就入了方舟子法眼,方舟子還傻逼兮兮的專發了,有沒有評論我忘記了。然後這馬甲自己說這條微博是假的,是特意給方舟子設的套。大家知道方舟子所謂的嚴謹是甚麼概念了吧,天知道他熬夜找的資料有多少是假的。(很遺憾,我找不到這條微博了,但我以人格擔保我沒說謊)
以我不嚴謹的觀察,方舟子對人多做有罪推定,對對方有利的證據多視而不見。

以我嚴謹的觀察,方舟子有過混淆事實的先例,微博中說韓寒 “麦田质疑韩寒的文章提到韩寒在 2007 年 4 月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中年才子卡门》承认有朋友知道其博客密码、为他修改文章,我好奇地想看看这篇文章,结果却没在韩寒博客上找到,因为韩寒把从 2006 年 12 月 13 日到 2007 年 9 月 18 日长达 9 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 。韓寒並沒有 “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每個經常瀏覽韓寒博客的人幾乎都能為此作證。我不清楚方舟子是不了解事實主觀認定的還是故意混淆事實。

知乎用户 石二郎 发表

方韩大战,韩寒沦陷的决定性事件是:

一、韩寒在新概念作文重写的资格是谁赋予的?
按当时的记载,所有学生按要求写好文章寄到办事处,评委评好之后,韩寒的文章出现分歧,有人说极好,有人说极坏,争执不下,于是灵光现,说要他亲自来再考一次。

首先,是哪位评委在争执,哪位评委认为好?哪位评委认为他是天才?
从最终的真相来看,是一个人,这个人和韩寒的父亲是至交。
你们相信是举贤不避亲吗?
为什么其它考生没有获得关健的重考机会?反而是和评委利益十分重的韩寒得到了?如果你不是瞎子,如果你在中国待过一两年你就知道这意味什么。

二、韩寒补考的经过
流传得十分神奇,考官拿出一张约,捏后丢进水杯之中,这个神奇的少年立刻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

事实是:当时只有一位监考老师,韩寒和他父亲一起在那里。
而后,监考老师就和韩二的父亲就走了,两小时后,监考老师回来收卷。
整个过得只有韩二一个人在场。
如果他要作弊,他什么都可以,当然,我相信大家都会相信他是不会做的。

这件事披露之后,
关于讨论当年新概念作文这个活动立刻就热起来了,原来只是想评个奖,结果没想到内外勾结,内部关系成了最大赢家。
那段时间,获得第二三名,乃是第十名的,都对这件事吐糟得不能再吐了。

知乎用户 辛德林记 发表

知乎的没有帮助是不是就是用来打压反对意见的?
支持方舟子的人,虽然有的有很多票,但就被折叠了,是谁就点了没有帮助,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有独立思考能力高知识的知乎人吗?

问题是 “方舟子和韩寒斗起来了,你支持谁?”,看看被折叠的答案中,有多少是因为支持方舟子被折叠的。
难道说答案是支持方舟子符合知乎说的没有帮助的条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韩寒的三部电影都带着浓浓的韩寒个人风格,这也是我一直相信韩寒没有代笔的原因。以前看到一句话:“人们在批判他的电影的时候总是说他的电影跳不出韩寒风格怪圈,但是在说他代笔这件事上又绝口不提个人风格。” 所以对我而言,韩寒的电影就是证明他没有代笔的最好证据,因为你总不可能说都是他爸代导的吧。

知乎用户 萌萌哒贱熊 发表

当时在新浪博客上写的,决定放到知乎上凑凑热闹。方舟子,我很早就认识了,见其大名了,可能比各位网友都早,家里几本《少年科学》杂志,有不少他的作品,其作为一名 “反伪科学” 的科普工作者,当年我可是很佩服的;但是近几年,其人品貌似差了很多;但是其勇于质疑,敢于揭露骗局的精神,还是让人肯定的,尤其是反伪科学方面,虽然有些命题是矫枉过正,例如中医问题但是我想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中医这种经验性总结性为主的学科来说,反而是件好事,有利于中医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有人敢去打假,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打歪的说。
韩寒,我也很早就认识了,见其大名了,可能比各位网友都早,家里一本江苏版的《少年文艺》杂志,16 开的,上面有他的作品和照片,当年也是很佩服的,不用上学了,靠稿费就能过过日子,老子当年还在吭呲吭呲的上高中呀,至于那部《三重门》,我是大学里才去读的。当年很欣赏其成熟的笔调,因为比较叛逆。但是个人感觉近几年出版的作品,未必有多精彩,有点过度包装加炒作了,不过人家也是为了赚钱,这么做无可厚非,喜欢就买,不喜欢的可以不买,或者看了网上的,再去买也不迟。
人劣根性之一,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喜欢看别人之笑话,将自己欢乐建立在别人基础之上,乃是最大欢乐,请各位注意,这里的人不仅指国人,而是指地球人,当年柏杨有《丑陋的中国人》,现在本人细心发现,只要是地球人,其实都是丑陋的。
我想,也正是这小小的劣根性,才会促使麦田去质疑韩寒背后有写作团队,不过可惜人家肯定是没有团队的,这是我本人第一时间看见麦田文章时,头脑中便已经有次结论,而且分析论述的方法和出发点都是幼稚可笑的,所以,韩寒对阵麦田,韩寒赢,麦田输。
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不甘寂寞的方舟子,或者太过寂寞的方舟子居然踩了这趟浑水,以至于整个春节,两方就没有消停过,你一枪,我一箭,非常热闹,搞的我都想凑热闹了,真的非常想,这样博客的点击率或许会高点的噻。
不过方舟子同志,你老人家科普方面还行,这个文学方面你真的行么,我还是很担心的,至少在质疑韩寒方面,有些问题,在分析的手法上完全属于牵强附会。
最可笑的,就是分析别人的家书,有些观点明显就是站不住脚嘛,落款是 “儿:韩寒”,或者是 “儿:寒”,这有问题吗,偶尔改一下不可以吗,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对父母的称谓,父亲和爸爸,这也没什么不可以,所以方舟子认为是人家的两封家书很奇怪,我感觉是可笑的。
因此方舟子《两封奇怪的韩寒家书》,二人对阵,应该方舟子输。
对于韩寒的《求医》这篇文章,众多网友提出质疑,有人甚至发掘出了,瘙痒不是疥疮,而是乙型肝炎瘙痒症状的论断,我简直膜拜,五体投地,这位医疗系统的网友绝对有才啊,真的。
《求医》一文,有人在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以及是否为韩寒本人所作。
下面叙述一下本人的观点,那位网友质疑学校没有治皮肤病的药,便一口咬定是有人代笔,过于牵强了点,疥疮是传染性皮肤病,学校让其去大医院看和治疗,是情理中的事情,这个没啥。至于该网友后面的分析,有些倒也在情在理,例如医生看病、写病历、医院没有药等等这些搞笑情节,确实过于戏剧化,和小说化了。
个人看法是,《求医》可能是韩寒本人的部分经历,再加上小说化的情节而构成,属于自传体的微型小说,虚构的情节不少,说白了就是瞎掰着玩的,你要是把他当成是什么社会新闻,真人真事,你就真的有点二了。
《书店》一文,曾发表在《少年文艺》,此文我当时曾经读过的,家里那本应该还在,一直没舍得卖掉,准备留给自己未来的孩子看。
方舟子认为文章里面包含文革时期的语言,这个怎么说呐,笔者上初中、高中,可以这么说,学校里面的部分教育者仍有文革时期的遗风,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而当时的很多文艺作品,包括少年文艺之类的书刊,仍有不少是批判文革的,我当时读了很多关于反映文革时期的小说、散文,当时确有这样一种笔调存在着,我想韩寒模仿一下,总归是可以的吧。
关于《孙悟空大战奥特曼》,99 年的时候这种低级漫画仍然存在,书店里面肯定有的,方舟子查到 93 年就有此书不奇怪,92、93 年开始才有放奥特曼的,因此不可能再有比这更早的漫画,这个证明不了什么。
磁带、碟片同时存在销售,方舟子一口咬定是 90 年代初,我想告诉方舟子,2000 年我上大学,还经常买磁带听,也开始买 CD 听。
凭什么磁带、碟片存在就是 90 年代初?我想告诉你的是真实国内情况,90 年代初还没有碟片 CD,只有磁带,那时只有录像机,CD 是什么东西估计没有人知道的,97 年的时候,才渐渐流行 VCD、CD,这篇文章的年代明明是 97 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你非说是 90 年代初,97 年能叫 90 年代初吗??
再说到《三重门》,这部韩寒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有人代笔,并且有人一口咬定是韩寒父亲写的,不过既然人家已经拿出了原著小说的手稿,我想问题已经很明朗了,至于有人说,韩寒父子二人笔迹非常相似,这个可以请司法部门去做一下鉴定,就能大概搞清楚问题了。
最后,究竟韩寒的爸爸有没有给韩寒代笔,这个命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代笔肯定是没有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帮自己的儿子改改文章,指点一下,我想这应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情理中的事情,大家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难道没有被身边的父母老师指点过么,答案大家心里面应该很清楚的。

知乎用户 胡国宪 发表

不管谁对谁错,在中国有质疑就好,愿方舟子有更多的质疑,韩寒也能经得起质疑。也愿更多的国人去质疑我们周围的事物,也愿大家能够经得起质疑。呵呵,我们的社会就有进步了。最好是文明质疑,哈哈。。。

知乎用户 张东 发表

有请上面的朋友们认真读一下韩方两人的文章。不应该在没有认真读过他们双方相关文章的情况下,靠自己个人情感和好恶就发表看法的

知乎用户 王坚 发表

支持客观对待实事的一方。

知乎用户 cklover​ 发表

方舟子

仅针对这一次方韩之争,仅这一次,今天(2 月 2 日),我旗帜鲜明地支持方舟子。这无关二人的道德、人品、成就、影响力。

我的依据是:方寒二人最近一月个所有的博客文章(我逐篇阅读过)。
我的辅助依据是:多个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评论。
也许有用的依据:订阅韩寒博客多年、看过他几本书(《光荣日》、出版的《合唱团》、《1988》);曾经(08 年至 10 年)阅读方舟子在《经济观察报》发表的一些专栏文章、方 1989-1990 书信摘录。
-—————————————————————————————————————-
安迪 · 格鲁夫说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徐志摩说 “爱你的爱,崇拜你的崇拜”
以上两句都是经不起推敲(严格逻辑推理)的,但丝毫无碍我对这两句话的喜爱。

知乎用户 林潇湘 发表

我支持方舟子,不是说我信韩寒有人代笔,而是我觉得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应该经得起质疑。虽然我并不能确定韩寒是否心胸宽广。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起码方舟子没有开口骂人。
2 月 24 日修改:韩仁均发的那条暗讽方舟子还扯上方舟子女儿的微薄让我从心里鄙视韩仁均,最后还心虚的删了贴,简直是太恶心了。

知乎用户 JohnChiang 发表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事,只要你本着实事求是的心态,把方、韩两人的相关文章和作品都看一遍,自然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瞒你说,我初中到高中的脑残年代也是粉韩寒的,不过我的结论是:
方舟子的文章,不愧出自有科学素养的人之手,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让人信服。
方舟子的这次行为,合理怀疑,光明磊落。
方舟子的人品,不知道,也不关心。

下面攻击那个被赞的最多的回复,原因嘛,引用《新福尔摩斯》里夏洛克对女记者说的话:你让我恶心。
-——— 我是人身攻击的分割线,是的,我攻击的就是你

@张亮 - Leo♂

-———————————–

一条一条的吐槽
1. 方舟子不会做人。
我倒很想请教什么叫会做人。我真的很好奇,当这类先生摆出不屑的微笑,写出那些仿佛有啥人生哲理的词句时,脑子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种盘旋扭曲的结构。等等…… 我差点给绕进去了,方舟子会不会做人和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有直接的关系吗?还是他说话太实在,所以” 不会做人 “呢?
2. 不过谁赢,都不会影响韩寒的地位。
亲,如果方舟子所言属实,那韩某人不过一骗子而已,一个诈骗犯兼赛车手也会有 “中国文学” 和“近现代史 “地位?如果韩寒所言为真,我也不觉得其作品能有什么” 文学史“地位来,难道大家都停留在中学生的欣赏水平么?
3. 关于从文章内容和文笔上不能考据出作者真伪。
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世界上一大票搞文学考证和研究的都白干了。
4. 真相只有一个。
嗯,柯南也是这么说的。
5.blablablablablablabla
很好,原来在你的脑海中事情是这样的。老实说,我就只看到一个人发了 N 篇文章在质疑另一个人的诚实,而且还颇有道理。
6. 综上,你支持韩寒。
我也看出来了。
7. 韩寒很成功很牛 B
好吧,好吧。只是现在大家在怀疑你的牛 B 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8.” 现在的网民似乎不要求知道真相,只要求一种情绪的指引 “
其实吧,网民要求的只是一个真相而已:那些文章到底是不是韩寒写的。因为人都是不愿被欺骗的,被骗了才会有情绪。如果他们不要求真相,看方舟子干什么?可惜,这个世界上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人实在太多,真相早已被淹没在噪音里。
9.《只说真相,不说真理》
好吧,你想说明什么?

最后,关于你文章中提到的” 文革气息 “
无聊的我也看过不少文章,倒韩的,如同破案一般从各种方面找线索,宣称自己讲的是事实和逻辑。而挺韩的,则把主要功夫放在质疑方舟子人品以及歌颂韩寒人品上。哪种更有文革的气息呢?

到此结束,回复与否请自便,我也没有任何说服你的想法。真相?真正在内心深处愿意去追求这个东西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那些质疑方肘子动机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他的行为其实真的很简单:就是探寻真相、揭露事实呢。还是你们大脑里实在无法理解这个概念——有人就是愿意去单纯的寻找真相。难道诚实不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道德吗?哎,不说了,早点睡觉,明天还得搬砖。

PS:我特别希望韩寒能去告方舟子诽谤,或者有人去告韩寒欺诈,狠狠的告,因为我相信公安总会比各位胡编乱猜网民更能把握事实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本来不关注,看了两眼手稿,应该是誊写,如果说是初稿那我还是站代笔吧

知乎用户 阿鐵 发表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从头到尾拿不出几两干货,诛心之论被戳破了就转进千里,等对方懒得理自己了再单方面宣布胜利,前几天看着觉得兴奋,现在觉得无聊了

知乎用户 任逍遥 发表

在这个事件上暴露了两个关键点,第一,方舟子不会做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韩寒的无知和无耻。
正如王小波所说:人天生都是二流的,只有后天的培养才会成为一流或者三流甚至下流的。后天的努力培养很重要,不读书而依靠简单的价值取向做判断,其实只是动物本性,猪狗一样可以。而知识界居然以为这种动物本能是什么天才性的东西。真是大陆知识界的悲哀。

我既不支持方也不支持韩。

我倒是支持有人可以从韩三篇入手,完全阐释韩寒所代表的大陆如今的文化现象和知识界的整体堕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不太相信方舟子,但看了他的文章,我也不太相信韩寒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来 我来加一句

鲁迅要是还在的话 一篇文章就干掉韩和粉了 方比鲁温和多了 哈哈

喜欢韩寒的还都自觉爱好点文学和思考 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层次的文学和思考 以至于连基本的是非和逻辑都没有

不过其实也不应该怼韩粉 错不在他们 JOJO 上有句话 恶人有恶人的救世主 这 NC 必然也得有教主 就像拙劣的骗术一样 一开始就已经在筛选对象了 筛选到最后圈里的怎么可能有能力跳出来

韩寒说没人能证明自己写的文章 他现在可以跳出来质疑大刘了 一举把大刘和方舟子端掉吗!

知乎用户 贝尔罗斯福 发表

方是一个勇敢的人 连大大的假都敢打 中国还有谁

知乎用户 秋原 发表

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发生在 2012 年 1 月。这个事件,是第一次让我对方舟子的 “打假斗士” 形象、人品等各方面评价出现负分。
我和方没打过交道,在这件事对他的态度没有喜恶。跟韩寒,虽然曾收集过一本《三重门》的签名本,但基本也没啥来往。
所以说,在这件事之前,我的态度是中性,对他们二位都没有区别。
之前方舟子对科学界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打假,我主要是通过第三方了解的,那时候网络上有很多他揭批诸如 “基因皇后”、“留美博士” 等事件的全过程,作者把对方造假的证据和方 “扒皮” 的细节都讲的特别细致。但因为我不是学相关医学、生物学的,对这些文字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没有发言权。所以我看这些讲述方打假经历的文章,用现在正流行的网络术语,主要是身处吃瓜群众的立场上,本着好奇心态看热闹,看方舟子打别人的脸。
但是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涉及到我比较在行的文字和文学领域。因此在看到双方的举动之后,我处于本能就产生了想法,注意到了方舟子在这个事件前后表现出来的不足和认知错误。

我不能武断地就说 “韩寒一定没抄袭,没有找人代笔”,而是要说方舟子质疑对方代笔的逻辑不通,且缺少让人信服的论据。
既然是一个涉及文字真伪、是原创还是找枪手代笔的事情,那么判定的逻辑就应该从文学和文字分析的角度出发,而方舟子没有遵循这个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文抄公郭小四曾经的若干次已经被法院判定的抄袭行为,其中有他《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女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一个重要的判定依据,就是前者中大量出现与后者雷同的内容外,还由大量雷同的中国的北方语言文字风格。
那么,郭小四作为生长在四川,近年常住上海地区、没有在北方长期逗留生活经历的南方人,他的文学作品里怎么可能出现这种非常突兀的风格转型呢?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让其他人难以模仿的痕迹,比如说笔迹、口音、一些特质的神情等等。尽管笔迹可以被模仿,但很难做到天衣无缝;口音可以学习,但难以学到字正腔圆没有破绽的程度。
现在,你郭小四分明生在 A 地、活在 B 地,从没有在 C 地长期生活的经历,对 C 当地风土人情并不了解,却能在你的文学作品里大量运用 C 地的方言习俗。这就没法解释。
被抄袭者和法院就可以凭借这些逻辑清晰、有说服力的依据,认定郭的抄袭行为。

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学名家举例。
鲁迅和老舍,一个浙江绍兴人、一个北京旗人。如果突然有一天,老舍突对媒体控诉,声称鲁迅最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从立意、主要内容到人物对白,都是抄袭他的。大家赶紧翻刊载此文的出版物,发现这篇文不仅文风象老舍一贯的幽默闲趣风格,且与鲁迅以往的讽刺型文风大为不同,这就有极大的剽窃嫌疑了;
但是接下来,鲁迅反驳,说我在北京呆过很长时间啊,当年北京大学聘请我当老师,我在皇城根下住了 6、7 年呢,熟悉一些北京方言也是可以的了。鲁迅的反驳也的确有他的道理。
接下来,就进一步采用更细致的辨别方式。
比如说,鲁迅说这篇文章是我写作风格的转变的一次大胆尝试,我在北京这么写年,觉得北京话有意思,所以我才写了这篇文。
那么好,法官(或其他有权威身份的判定者)就会指出:文中还出现了好多北京土语等有地方性语言色彩的白话词汇,现在,把这些北京土语一一挑出来,鲁迅你作为本文的作者,能否说明这些北京土语的涵义?能否在标准的民国国语中找出相同或近似的替代词?
现在,我要求你用你文中出现的这些北京土语另行造句,以测试你是否能达到正确领悟词意并熟练掌握的能力,你是否可以做到?

上述我用粗线写出的内容,才是从专业文学、文字驾驭的技术角度出发,去判定一篇文字是否抄袭或是否有人代笔的正确方式。
而在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的闹剧中,他始终没有采取过类似这种技术手法。他质疑对方的逻辑就不对。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件类似的公众事件,就是去年年初的 “石天琦抄袭案”。谁有兴趣可以搜一下。
在 15 年 3 月前后,几名年轻的网络文学作家声称,女艺人石天琦最近出版的若干本小说,抄袭了他们的原作。这些人在微博上贴出了大量文字对比,指出在石天琦的书中,与他们的原作比照,在故事结构和字句上,有多少处雷同。
这件事在当时比较引人瞩目,因为里面牵扯到的不单是抄袭,同时还涉及到代笔——因为随后就有人声称,这个叫石天琦的不入流艺人,连抄都没有抄,她压根就没有写字,她的那些 “著作”,是委托其他枪手代劳的。而这些枪手为了攒书,就干脆抄袭别人的小说。石天琦根本就没有当作家的资历,也没写过一个字。枪手替她攒出书来之后,她也不看,更不知道这些书都是抄别人的,就当作自己的作品去出版了。
这是一个即涉及抄袭、又有代笔的复合案例。
法院审理此案的一个重要环节,依然是遵循专业的文学判定原则:石天琦,既然你说你是作者,这些书都是你写的,那好,你就当着大家的面,复述下这个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发展关系。几十万字的篇幅,都让你说出来也的确勉为其难了,但情节主体,你作为作者还是应该表述清楚的吧?如果你连书里讲的是什么事,有哪些主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在故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的变化特征等等基本环节都不能说清楚,那你这个 “作者” 就要打个引号了。
可间,这种判定文字是否抄袭或代笔的事件,依据的技术标准是来自文学创作规律本身。
而在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的事件前后,方没有采取这种专业手段,更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最终,导致 “代笔门” 成为他一手导演的闹剧

他这个逻辑就很空虚,他的质疑就很轻浮。
最后,方先生拿不出其他更多的依据,干脆把话题转移到韩寒的身高有没有水分去了。这已经步是辩论、合理质疑,而是俨然成为由他主导的闹剧。
这场闹剧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收场,从此,我对方的印象就越来越糟糕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方舟子指责蒋方舟文章由其母亲尚爱兰代笔?

知乎用户 小懋 发表 先说我的身份。我做儿童杂志已经五年多,其中三年做审稿编辑,每年接触儿童投稿大概有上千篇。最近几年在写童话和小说,自我感觉写得还不错。 刚刚看过蒋方舟从前的几篇文章,比如《白字先生》,个人感觉,就是十来岁孩子的文笔。蒋方 …

《三重门》抄稿读后感

《三重门》抄稿读后感 作者:王增杰 来源:个人博客 韩仁均真够可以的,如果你以儿子的名义出书,至少模仿他那个年纪的文笔、经历,装嫩总可以吧,偏不,各种卖弄英文单词句子,旁征博引,中外名著那叫一个抖呀,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书。真正的作家 …

写给那些骂方舟子的人

写给那些骂方舟子的人 作者:yu海jiao梦游人生 我第一次接触到方舟子,是方韩事件那个时候。 记得当时我是极不喜欢此人的,毕竟那时我属于“哈韩族“一员。我连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都不屑看,读完韩寒的“人造方舟子”就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全部真 …

韩寒代笔代导证据精编

韩寒代笔代导证据精编 作者:社民谠转世 韩寒,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吧。那些年,他的头衔一个接一个,“天才作家”、“公民韩寒”、“时代周刊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赛车冠军”、“博客之王”、“80后代表”……令人目不暇接。近几年他又有了 …

韩春雨“诺奖级技术”争议升级 方舟子指其博士论文造假

韩春雨“诺奖级技术”争议升级 方舟子指其博士论文造假 2016-07-31观察者网 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成了2016年生物学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从被部分媒体捧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到陷入国际性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