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年 2.4 万亿研发投入意味着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发表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 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 2.4 万亿元,达到 24393.1 亿元,比上年增加 2249.5 亿元,增长 10.2%,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增长态势,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回落 2.3 个百分点。

知乎用户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发表

从各种意义上看,我国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都是好消息。

奈何这个问题下一堆回答唱衰,“低效浪费”、“科研空转” 等声音不绝于耳,索性多说几句。

1、从数据上看,我国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持续提升,且投入的主力已经是企业

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下,我国不仅研发投入总量延续同比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也在提升

2020 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24393.1 亿元,比上年增加 2249.5 亿元,增长 10.2%,增速比上年回落 2.3 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40%,比上年提高 0.16 个百分点

一些回答里谈人均研发投入,那我请问一句,没有总量增长哪里来的人均提升?

政府、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中,企业占据绝对大头: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1867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 3408.8 亿元,增长 10.6%;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1882.5 亿元,增长 4.8%。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 76.6%、14.0% 和 7.7%。

可以看到,企业研发投入不仅占据绝对多数,增速也比较快。

我不否认当前高校科研存在不少乱象,但如何衡量科研投入产出本身就是世界性的难题。

更关键的是,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占据比例超过七成。

拿高校的种种乱象攻击整体的科研投入,未免是打错了靶……

2、企业研发投入与补贴等产业政策类似,必然不可能绝对高效,但在市场环境下佼佼者自然能脱颖而出

看到一些回答提到企业为了税收优惠虚报研发投入,这种情况肯定也是存在,但无关大局。

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总体上都有优惠,完全虚假研发的企业纵然短期能支撑,长期看也必然会被淘汰。

这个道理跟补贴等产业政策是类似的,之前的回答我曾分析过:

补贴政策的本质,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扭曲市场,不可能绝对高效选中最正确的产业路线;
补贴等产业政策的作用,是鼓励极少数优秀企业在早期的野蛮生长中脱颖而出,不可能绝对精准选中最终成功的企业。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补贴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低效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衡量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是否达到加速关键行业成长的战略目的,因顾虑 “骗补” 而放弃补贴是因噎废食
衡量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成功与否,是要看是否有企业脱颖而出,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走向良性循环;
是要看是否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
诚然,加强治理能力和执行力,尽可能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本身也是必要举措。
但如果眼睛只盯着补贴过程中的低效浪费,盯着骗补或者倒闭的部分企业,看不到产业发展的全局,那是因小失大!是因噎废食!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 176 期?

从历史上看,高铁、显示面板、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无一不曾经历大量舆论的冷嘲热讽。

但正是在国家持续不断的投入下,我们才有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有全球最强的光伏产业链。

也正是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京东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带动国内产业链茁壮成长。

同理,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也绝对是好消息。

3、产业升级和研发投入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研发投入增长是从后发跟随转向先行者的初步迹象

过往知乎在讨论科研或产业创新时,很容易给先行者赋予道德光环。

甚至于,不少网友将欧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上升到体制、文化甚至种族层面。

“欧美创新创造,中国只会山寨” 等声音不绝于耳。

当时乃至现在,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一直是某些人论证其 “制度先进” 的重要论据。

如今中国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增速领跑全球主要国家,《nature》等高质量、高引用论文也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初吹捧欧美研发投入的人反过来质疑这些数据的水分,如此双标岂不可笑?

说到底,虽然不排除部分人怀着高尚情怀或有一定理想主义成分,但经营企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利为先。

从全社会范围看,研发投入多寡,本质上是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之间的权衡。

我在过往回答中,曾分别提过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理想中的市场,存在多家企业互相竞争,淘汰落后企业,使得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然而现实中,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某个企业研发某种新技术或开拓某种新商业模式——产品或模式大受欢迎——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大量利润——将所获利润投入研发迭代技术或开拓新市场
这是先发优势的良性循环。
而后来的竞争者往往面临这样的局面:
模仿先发者的技术或模式做出产品——同时先发者已经经过一次或多次迭代——山寨产品无力与正品竞争——产品滞销——亏损直至彻底退出市场
这就是后来者的恶性循环。
导致的结果,就是先发的一个或数个企业垄断了整个市场,凭此可以(一定程度上)任意定价,获取巨额利润。
这就是所谓的 “先发优势”
将一个企业放大为多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将一个行业放大至所有行业乃至整个世界,就能大致拼凑出现代国际社会的全貌:
发达国家高高在上,低价采购原材料,高价卖出工业制成品,凭借剪刀差剥削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在内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外,其他国家都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

先发优势带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使得先发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不断拉大与后发企业的技术差距,进一步巩固先发优势。

应该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先发企业的研发投入切切实实确实推动了企业乃至全人类技术进步。

但应该看到,先发者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是实现上述一切的前提和根本要素。

说到底,物质决定意识。

一些人渲染和鼓吹的 “情怀”、“民族性”、“工匠精神”,总体上也是依附于先发优势的物质基础才能存在,并非决定性因素。

神户钢铁、高田气囊、三菱汽车、东丽轮胎、小林化工……

日本各大传统行业巨头在最近短短几年内接连被爆出造假,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在逐步丧失。

如何看待日本药企小林化工造假达 40 年,被勒令停业整顿 116 天?

当然,先发优势也不是绝对的,否则也不会有中日韩等国家的经济腾飞。

从历史上来看,不止一次有国家在某个技术领域试图阻止后来者学习,短期内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效。

但拉长时间看,这些努力无一例外遭到了失败。

归根到底,人类历史上诸多技术创新,很多时候并非技术本身有多复杂,而是 “没有朝 XXX 方向想过”、“没有想到 XXX 能搞成”。

一旦先发者取得了技术突破,后发者减少了大量试错成本,跟进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 “后发优势”。

不是说后发企业或国家不需要创新,事实上跟随先行者也需要做出差异化,且后发追赶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转向自主研发。

但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后发国家选择跟随先行者的路径是成本较低、风险可控的做法,也更符合经济规律。

至于上升到国民素质、种族结构、国家文化等等,更是荒唐无稽。

从历史上来看,后发工业国无一不曾走过跟随先行者,尽可能利用后发优势的道路。

德国工业起步时,英国不是还特意立法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注明 “Made in Germany”,试图羞辱对方么?

美国工业起步时,不是用尽包括盗窃技术才内的一切办法从英法获得技术么?

日本韩国工业起步时,被嘲笑被指责抄袭山寨的事还少么?

说到底,大家都是人,不同国家固然有文化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研发耗费越来越高。

新兴科学技术诞生,越来越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成熟的市场以及完善的教育人才梯队。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想法和有创意的人,但能否实现工程落地,能否取得商业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而今,新技术新产品高度集中于全球少数工业化先发国家,难道其他数百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天才没有创新?

所以,产业升级和研发投入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论研发投入不能脱离实际。

中国乃至所有后发工业国在追赶时期,研发投入比例自然比较低,给人的印象也是缺乏创新。

但随着后发国家产业链逐步发展壮大,跟随策略陷入瓶颈,必然要转向自主研发,研发投入比例由此升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近些年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本身也是产业升级的表现之一。


PS:以上分析都是宏观趋势,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事实上,部分企业、部分领域也存在不少反例。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选择自主研发固然会加大难度,但也可能进入更高精尖的技术领域,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甚至于,少数优秀企业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时代和社会环境限制,在高技术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个人认为,大陆的华为和台湾省的台积电,都是在不同领域产业升级超出所在地区平均水准的例子。

华为能成长为如今国内产业升级的一面旗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立之初就坚持研发和攻关,以及连续二三十年超高的研发投入比例。

台积电能成长为半导体代工领域的全球龙头,固然有赖于台湾当局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和美国的放行,但创始人张忠谋敏锐抓住 Fabless 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两次机遇,以及台积电上下员工的技术攻坚都功不可没。

就国家层面而言,我认为有实力的后发国家应对重点领域进行长期扶持,不宜因短期的发展阶段放弃。

落后时可以不要求国内企业或产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但要尽可能保持产业链和人才梯队不彻底流失,如此时机或市场环境成熟时再发展会容易很多。

以前专栏文章中曾分析过,我个人认为半导体行业是有一定教训的。

产业升级的理论和现实——中兴事件有感

其实不只是半导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造成的混乱,在很多领域都有负面影响。

我个人对中国产业升级一直是乐观的,但对于国足短期内的发展不是很乐观,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知乎用户 现实主义理想者 发表

作为一名最最基层的科研人员,我也是能感受到这几年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的,传递到基层的最直观感受就是 “越来越忙了”。

以前我们一直是跟着欧美后面搞研发,项目专家评审时先问一句 “美国人咋弄的”,但是现在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近了,所以得考虑超越的事情了,我觉得当前阶段是我们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科研经费增长是必然的。但有人说中国科研经费转化率低,这个我不否认,我觉得这也是后面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纵向课题的使用已经限制的非常严格了,必须专款专用,而且是分阶段验收分阶段打款,有些课题还是多定点,多家单位 pk,大家一起干,最后统一打分,打分低的直接出局,一分钱没有,而且评审专家事先不公布,最后从专家库里挑选。我觉得这样办很好,起码现在的“科研忽悠” 越来越难以生存了!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几个地方需要改进一下的:

1. 防止重复申报,现在很多研究所和高校老师,经常把同一个东西换做不同花样在不同地方 “撸口子”,当然了,有些确实是没办法而为之,比如我干一个事情成本要 100 万,但是某方向经费只能给 50 万,那另外 50 万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想办法。

2. 合理安排项目节点,现在很多项目节点安排的很不合理,导致 90% 的项目在交付时都存在延期,当然了,这跟部分研究团队总喜欢 “最后一个月干活” 有关;

3. 实事求是,不要定过高指标,许多单位在申报课题时,都想让自己指标看起来最高,导致 “指标内卷”,但很多指标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或者在极苛刻条件下才能达到,如果指标达不到,许多人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糊弄评审;

4. 给普通高校和年轻教师更多机会,现在的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头部高校和一些业内大牛常常项目拿到手软,而那些普通高校和年轻老师只能望而兴叹。有的大牛团队十多年了,反反复复申报同一类型课题,实际上有没有做出进展很难讲,但是大的经费一直没断过。而很多年轻教师有好的想法,却一直找不到支持的口子,或者说非常甚微。在科研界,其实目前还是 “资源为王”,但是我觉得现在已经逐渐下沉了,比如科技部上次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的公告,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加快发展速度,不能让部分人搞 “学术垄断”。

总的来说,我感觉现在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了,更多牛逼的先进技术也即将面世。

知乎用户 间歇性失智症 发表

加大研发费的投入只是取得诺奖级科技突破的必要条件, 并非充分条件。看看东亚地区(新加坡,韩国,香港)的对比就知道了。为什么只有日本能出,不单单是个钱就能解决。当然我们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经过努力一定也可以。钱 + 人最重要。

1,先看钱。日本虽然遭遇了 “失去的二十年”,但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即使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期也没有出现下跌。目前,日本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在 3.0% 以上,明显高于美、德、法等国。

2,再看人(环境)。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确遇到了一些难题,青年学生因贪图安逸越来越不愿意出国留学,大学行政法人化迫使部分教师不得不由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这些对基础研究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是,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运转仍然比较正常,而且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因此有理由相信,日本的 50 年 30 个诺贝尔奖计划完全有可能顺利完成。只是当中国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很有可能会夺走更多的诺贝尔奖,以致日本的诺奖井喷现象很难维持太久。

知乎用户 东亚留学咨询​ 发表

最新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 2.4 万亿元,再创新高。

连年刷新纪录的中国研发投入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加大这项关键投入,我们做了什么?

知乎用户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 发表

这意味着我国是世界上研发能力最高的国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学阀,所以我国研发经费都可以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我国研发经费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是我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的根本性体现。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投资科技,就是在为人民的未来投资,就是在为人民的幸福而投资。政府投资科技,老百姓们都感到很开心。

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科技水平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为研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就以 5G 为例。

根据伟大网站《观察者网》所提供的资料:中国在 5G 技术方面已经领跑全球。[1]

讨论制定 5G 标准候选技术方案的国际电信联盟 “WP 5D” 第 32 次会议日前在巴西闭幕,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正式提交中国 5G 候选技术方案,并获国际电信联盟发出正式接收确认函。
方案将于明年 6 月揭晓,若中国方案获通过,意味 5G 技术将採纳中国标准。据了解,目前中国在 “标准必要专利” 已居领先地位。

迄今为止,5G 技术已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于老百姓,并且,5G 技术的前景仍处在不可估量的地位。我经常接到联通客服打过来的电话,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介绍了 5G 技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等;这让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国家伟大,国家的进步,以及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结。

“5G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对话的方式。” 著名媒体如是说。[2]

参考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253361175807246&wfr=spider&for=pc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573999964561225&wfr=spider&for=pc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我在一个民营企业,公司要搞科研并且作为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指标,本人于 2018 年申报了一个 “科研项目”,科研经费 20 多万,我觉得此项目没价值,纯粹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实际此项目也没正儿八经进行,公司基本上也没花钱,我们项目组也没做实事,也就搞了些文字游戏。但随后公司在高新技术企业评估时,我看到此项目竟然作为公司的重要科研投入,所谓科研经费投入也膨胀了好多,公司还叫我写了一些材料,当然公司肯定还有其他辅助性材料支持这类 “科研投入”。

也不知道这类企业搞的比较虚的科研投入是不是在这统计数据里面。

知乎用户 防守中场 发表

很多人对 “砸钱” 这个事没有概念。

以为所谓的砸钱,就是我投了 1 万元进去,这 1 万元就都花在刀刃上了。

现实生活里没有这种事情。

当你看到某个行业要 “砸钱” 了,它指的基本就是:

我投 1 万元进去,20% 被人骗走了,70% 是被人划水摸鱼拿走了,属于光打雷不下雨的那种,剩下 10% 用在了我想用的地方。

而这 10% 里,运气好的话大概能有几个我想要的成果出来。

这就已经属于达到了砸钱的效果了。

不然你觉得为啥叫 “砸钱”?一堆一堆钱扔下去,就指望能靠数量碰巧砸中几个。

你说那种精准投资,一投一个准的,那叫做花钱消费,我花一分钱,就买到一分东西,不叫砸钱。

注意,这是不分国家投资还是资本投资的。

你以为那些资本投一个行业是怎么投的?他们是事先就看准了腾讯阿里谷歌推特特斯拉吗?

才不是,他们是看好这个行业,那就把这个赛道上的企业全都投了,哪怕死掉 99%,有个 1% 成功的,我也赚了。

当然基本的尽调是要做的,但你猜这些被投项目里面有多少浑水摸鱼甚至直接奔着骗钱来的?

那你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严管资金投向,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很简单:因为做不到。

或者说,哪怕能做到,“严管” 花掉的成本,恐怕比你一开始计划要砸的还要多。

知乎用户 第七地区 发表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 2.4 万亿元,达到 24393.1 亿元,比上年增加 2249.5 亿元,增长 10.2%,延续了 “十三五” 以来两位数以上增长态势,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回落 2.3 个百分点。

“由于 R&D 经费增速比现价 GDP 增速快 7.2 个百分点,R&D 经费投入强度(与 GDP 之比)达到 2.40%,比上年提高 0.16 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近 11 年来新高。”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介绍。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 R&D 经费投入呈现稳中有进态势。一是总量稳定增长。2020 年,我国 R&D 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 54%,是日本的 2.1 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 年至 2019 年,我国 R&D 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 2000 亿元,约为 G7 国家年均增量总和的 60%。二是增速全球领跑。2016 年至 2019 年,我国 R&D 经费年均增长 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三是强度追赶加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 R&D 投入强度水平已从 2016 年的世界第 16 位提升到第 12 位,接近 OECD 国家的平均水平。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保持增长,占比基本稳定。2020 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 146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增速较上年回落 12.7 个百分点;占 R&D 经费比重为 6.01%,连续两年保持在 6% 以上。应用研究经费 2757.2 亿元,增长 10.4%;试验发展经费 20168.9 亿元,增长 10.2%。

张启龙表示,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是我国基础研究活动两大执行主体,受疫情影响,复学复工较为延迟,对部分科研活动正常开展产生一定影响。2020 年,高等学校、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 724.8 亿元和 573.9 亿元,二者对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贡献率由上年的 89.6% 减少到 50.4%,是基础研究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分活动主体看,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0 年,企业 R&D 经费 1867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占全国 R&D 经费的比重达 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 77.9%,分别比上年提高 0.2 个和 9.4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 1527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3%;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 1.41%,比上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重点领域 R&D 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 R&D 经费 4649.1 亿元,投入强度为 2.67%,比上年提高 0.26 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 R&D 经费 9130.3 亿元,投入强度为 2.22%,比上年提高 0.15 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研发投入增势良好。2020 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R&D 经费分别为 16517.3 亿元、4662.9 亿元和 3212.9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9.2%、12.0% 和 12.4%,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 4 年超过东部地区,追赶态势明显。

“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 R&D 经费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张启龙表示,未来在继续扩大经费投入规模的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提高投入质效。一是优化政府资金投放,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要的重大需求集中、向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倾斜,改进经费预算管理和拨付方式,发挥好 “指挥棒” 作用。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技术攻关的投入,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 “主力军” 战斗力。三是健全全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社会捐赠、风险投资、金融科技产品等资金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营造多元化生态。

知乎用户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发表

众所周知,中国的数据高的要么不重要,要么就是虚假的。

由此可得我们知乎壬都是统计学无师自通的大师。啥统计学定律都不需要只需要目力就可以观测一个十四亿人口超大型社会的整体数据与情况、OGAS 不需要继续研发了。叫贵乎业内人士目力测量就能得到极为精确的数据。至于成都自由电子极紫外光源曝光技术实验线、上海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上海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绵阳航空城二期、神光四号激光点火装置、花豹冲地面试车台集群等都是我国贪污浪费 90% 经费之后剩下的钱献祭工科生给亚空间从奸奇哪儿换来的技术建造的。

知乎用户 A-SET 发表

意味着在国内绝大多数地方,科技局都是一个预算较为充裕的单位。

相比之下,答主所在的工信局在大多数地方的部门预算都比较寒酸,很多时候开展工作时不得不想方设法蹭隔壁科技局的预算。因此如果有知友想考公,在政府的几个广义的经济主管部门里,首选话语权大且预算多的发改,次选上级政府会考核下级地方政府的科技预算数,大多数情况下钱多到花不完(因为预算数是上级规定不能少列的但本地能合法支出预算的项目数量偏少)的科技局。再次选商务局,因为本地的商务项目多,且各地的商务项目基本不会跨区域竞争,在商务相对容易出政绩。最次选工信局,由于工业的全域竞争特性,本地的工业不但要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工业相互竞争市场,还需要和全世界同领域的企业相互竞争市场,这就造成工信局系统下出成绩非常难,大部分工业项目都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信同仁相互内卷,投钱进去没啥成效是大概率事件,不但不容易出政绩,大多数情况下还得动心思从科技局或发改的盘子里薅预算挂名头来推进本地的工业项目。

知乎用户 MUMA​ 发表

事实上,在 2016 年之前,研发费用都没有计入国内 GDP,而是作为 “中间消耗”。

2003 年,受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托,联合国、欧盟委员会、OCED、IMF、世界银行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简称 SNA 2008)。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第四十次会议上通过将 SNA 2008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统计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都尽可能按照 SNA 2008 来统计并报告其国民经济账户 SNA[1]

全球第一个采取 SNA 2008 新国际标准的国家,则是美国 [2]

2013 年 7 月,美国 BEA(经济分析局,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统计机构)宣布,新的 GDP 计算方法将把研发 [3]、版权支出 [4] 计入投资,并将房屋交易时的多项税费、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赤字等纳入统计。合计起来,新统计方法将使美国 GDP 提高 3%。

2014 年,欧盟国家也调整了统计方式,以符合 SNA 2008 新国际标准。

而国内的 GDP 统计方式,则经历了 MPS(苏联采用的物质产品核算体系)、MPS 和 SNA 混合、SNA(废除 MPS)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5]

2016 年 7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按照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的 SNA 2008,对研发支出核算方法进行改革,新的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据此,统计局还修订了 1952 年以来的国内 GDP 数据,据此修订后的各年 GDP 规模也相应增加。从 2005~2015 年数据看,年平均增加幅度为 1.06%,2015 年的 GDP 增速则上调了 1.3%。

于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基于相同国际标准 SNA2008(以及原 GDP 规模均已上调)的情况下,科技研发费用的真实含金量就成了这个问题的核心 key factor。


在 SNA 1993 中,将研发、版权方面的支出计入投资,以计算其资本化产生的增量。而在 SNA 2008 中,成功的研发会给生产者带来利益,所以可以计入投资,但失败的研发仍然不能看作成功的资本化过程,因此不计入 GDP。

而当 2012 年国内的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 [6]、位居全球第三时,当时国内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几乎每年都以近 20% 的速度递增。但在这种科技研发费用 “爆炸式” 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充满了特色主义的 blackhole。

首当其冲的,是政府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经费。

与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存在 “跑部钱进” 一样,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要争取经费也往往要打通经费主管机关和官员的关节,而这一切运作都是暗箱操作,局外人莫知其详。

于是,在缺乏透明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不仅成了国内科研人员心知肚明的 “行业规则”(FB 的温床)[7],而且还导致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国内科研经费的 “恶性问题”[8]

用广州副市长王东针对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腐败案及李兴华(广东省科技厅原厅长)被查等事件的回应来说就是:

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 40% 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 [9],其余的 60% 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用国内某 985 高校社科处的一位内部人士的话说则是: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合作,尽管国家级项目对可支配的劳务、餐饮、会议等费用会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但社会合作项目却基本上由课题负责人一人决定,除了可计提 30%左右的劳务费,可报销的单据也几无限制,科研经费成为变相收入补贴已是 “公开的秘密”。

实际上,在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对科研人员采取 “基本工资+津贴+奖励” 的薪酬制度中,津贴 + 奖励主要来自于“科研提成”[10]。因此,课题还没开,一部分资金就已进入某些人员的腰包。

尽管国内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并非无章可循,但科研项目封闭运行、监管制度却难以形成有效约束。用上述 985 高校社科处内部人士的话说就是:

课题经费既然已经拨下来,财务人员一般认为这笔钱就是属于课题负责人的,财务报销程序不过是走个过场。

而这种扭曲的机制,不仅导致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科研造假。

例如,震惊国内外的汉芯造假事件 [11],不仅骗取了天量的科研经费,而且有关涉事人员至今都毫发无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学术造假指控一旦被证实,不仅联邦拨款机构将会(依据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给予个人行政处罚;而且,如果学术不端涉及刑事或民事欺诈违法行为,联邦拨款机构还会移交美国司法部门或其他调查机构,涉事的高校则会受到政府处罚、并返还联邦研究基金。

例如,2019 年,杜克大学因该校生物学家 Potts-Kant 学术造假案 [12] 向美国联邦政府支付 1.125 亿美元赔偿金 [13]

又例如,2011 年 7 月,澳大利亚沃尔特 - 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和研究伦理学家 David Vaux 写信给《Science》杂志,认为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MGH[14])前首席研究员 Sam W. Lee 新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几个严重缺陷 [15]

最终,《分子细胞》于 2013 年撤稿了被指控论文;《Science》杂志则于 2018 年撤稿,尽管该论文多年来其已经累积了不少引用。

2021 年 9 月,Sam W. Lee 承认了自己通过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行为骗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基金资助,并同意支付 21.5 万美元赔偿金;而他所属的机构 MGH 则将全额返还此前获得的项目资金约 94 万美元 [16]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Lee 的造假行为是在哈佛 MGH 进行内部拨款审查时被发现,当时 MGH 选择停止提取联邦资金项目拨款并主动向美国政府披露;而且,Vaux 举报的两篇论文与 Lee 申请的 NIH 项目无关。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比,水更深的则是企业研发费用。

从 2010 年开始,国内的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就一直超过 70%,并从 2000 年的 540 亿元飙升至 2019 年的 16922 亿元。

而在这背后,则是国内对于企业研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扣除比例为 75%[17]

尤其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话说就是,2020 年,国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兑现减免税额超过 3500 亿元,同比增长约 25%。

到了 2021 年,管理层又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比例从 75% 进一步提高至 100%。

2021 年 3 月 2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会议当时决定,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 75% 提高至 100%。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全年的研发费用经最终确认为 1000 万元,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000 万元。这也是 2021 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 [18]

除此之外,国税总局还调整优化了 “其他相关费用” 限额的计算方法:原来按照每一研发项目分别计算 “其他相关费用” 限额,改为统一计算所有研发项目 “其他相关费用” 限额 [19]

然鹅,这项减税政策也成了国内各大企业的 “财富密码”。用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苏剑的话说就是: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好监管工作是一个大问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办理方式是 “真实发生、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应的惩罚机制,加大对偷税漏税企业的惩罚力度。

See?政策要求的只是 “真实发生、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

那么问题就好办了。

2011 年 4 月,国内婴幼儿奶粉龙头企业贝因美在 A 股市场 IPO 时,谢宏(该公司原董事长、实控人)曾向投资者宣称,“贝因美已建立同行业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及研发能力,公司目前拥有 28 项专利权、13 项专利申请权,并已掌握多项与婴幼儿食品相关的关键技术。”

但在 5 个月后,贝因美就爆出了 “伪高新” 造假门:不仅通过冒充 “高新企业” 享受了 3 年所得税优惠(10% 的税率优惠),而且还顶着 “高新企业” 的帽子募集了超过 17 亿资金。

事实上,在贝因美所拥有的 28 项专利权中 [20],仅一种 “微米花果山金猴子糖消食益胃奶粉制备方法” 与公司主要产品相关,其余 27 个专利都是关于产品包装、展示等不直接相关的技术。且贝因美 13 项专利申请权中,也只有 5 项与主要产品直接相关。

然鹅,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中信医药的板块划分,目前国内 A 股市场共有 278 家医药企业。2017 年,278 家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总计为 306 亿元,仅占总营收(1.19 万亿元)的 2.55%,而同期销售费用合计达 1781 亿元,相当于总研发支出占的 5.8 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 年全球研发投入 TOP 10 的药企分别为:

罗氏(研发投入 139 亿美元 ,占营收的比重 22.2%)、默克(136 亿美元,28.3%)、强生(121.5 亿美元,14.7%)、百时美施贵宝( 111.4 亿美元,26.0%)、辉瑞(94 亿美元,22.4%)、诺华(89 亿美元,18.2%)、GSK(77 亿美元,16.1%)、赛诺菲(66 亿美元,15.3%)、Eli Lilly(60.8 亿美元,24.8%)。

也就是说,2020 年国内的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仅仅只相当于美国强生一家公司的研发费用。

显然,对于国内的医药企业来说,医药代表的 “存在感” 要远远高于创新药的研发。

然鹅,比研发投入低更加严峻的,则是研发费用虚报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发布的《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 年全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 784.6 亿元。其中,研发投入 Top 3 的药企分别为:百济神州(83 亿元)、恒瑞医药(48.89 亿元)、复兴医药(40.03 亿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立 10 年来始终处于一直亏损、但却一直疯狂烧钱的百济神州。根据其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 2020 年度的研发费用总计 12.9 亿美元(约合 8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9.11%,占营收比重高达 412.73%。

2021 年 6 月,百济神州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已通过证监会上市委审议,距离成为全国首家在纳斯达克、港交所、上交所三地上市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仅一步之遥。

然鹅,根据该公司的财报显示,2016~2020 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 - 1.19 亿美元、-9310.50 万美元、-6.74 亿美元、-9.49 亿美元、-15.97 亿美元,5 年时间的累计亏损高达 34.5 亿美元。尤其是 2020 年,其归母净利润亏损同比猛增了 68%,仅 2020 Q4 的亏损就高达 4.73 亿美元。

但神奇的是,百济神州的研发却一直处于花钱如流水的状态。2017 年~ 2020 Q3,该公司的研发投入费用总计达 197 亿元,营业收入与研发费用完全不成正比。2020 Q3,百济神州营收仅 12.59 亿元,研发费用却高达 66 亿元、超营收 4 倍。

2019 年 9 月,香港投资咨询公司 JCapitalResearch 发布报告称,百济神州研发人员的开支畸高,“该公司要么存在极度浪费的行为,要么就是虚报开支”。

例如,根据该公司的招股书显示,王晓东(百济神州的联合创始人和公司董事会非执行董事)自 2011 年起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2016 年加入公司董事会,自 2020 年起被委任为董事会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并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但该公司 2016~2020 年支付给王晓东的报酬竟高达 1.32 亿元 [21]

再例如,吴晓滨(百济神州的中国区总经理、总裁)有 3 条任职信息,周边风险有 13 条,另有预警提醒达 107 条。并且,他曾担任高管的广州百济神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有动产处于抵押状态,被担保债权数额高达 5.8 亿元。

同时,百济神州还存在严重的关联交易问题:其最大股东(安进公司)在 2020 年突然跃居为该公司的第一大供应商,而在报告期其余年份均未进入其 Top 5 供应商之列。

而百济神州的造假和研发费用虚报问题,不仅是国内医药行业的现实缩影,也是国内各大企业心照不宣的 “财富密码”。

【此处删除 1090 字】

没人知道,在 2020 年全国 24393.1 亿元的研发经费投入中,究竟有多少成为了不为人知的 “财富密码”。

柏拉图说,一个人被蛇咬过之后,不会把他的痛苦告诉别人,除非那个人也曾被蛇咬过;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对他表示同情,而没有被蛇咬过的人只会把他当作傻瓜。

楼下保安则说,在这个走邪路、让正路无路可走的时代,越是动听的故事背后越是隐藏着一把锋利的镰刀。


⚠️以上内容节选自《香草的天空 V》,所有 sensitive 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或 new base 中查看。

参考

  1. ^SNA 以全面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2. ^ 美国的 GDP 统计方法平均每 5 年修订一次,旨在更加精确的反映现代经济发展。
  3. ^ 企业、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研发费用支出将被视为固定投资。
  4. ^ 有关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支出也将作为固定投资纳入统计数据,另一个类别将包括电影、长期电视节目、图书、录音等。
  5. ^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zgtjfz/201009/t20100920_71147.htm
  6. ^10240 亿元,占 2012 年全国 GDP 的 1.97%。
  7. ^ 尤其是在科研经费的立项和分配环节,无论高校还是科研机构,都是拳力主导的衙门化机构,存在着 “拳力的游戏” 现象:项目和课题的审批和确立并不体现学术研究的需要和逻辑,而是体现拳力的逻辑和意志;课题项目经费的分配由拳力决定,为拳力服务,随拳力流动。因此,在 “拳力的游戏” 下,拳力越大,“理所当然”的学术水平也就越高、得到的课题经费就越多。在这种扭曲的分配机制下,科研机构行政 power 的拥有者霸占了大量课题与经费但却无力完成,反而挥霍浪费、甚至中饱私囊,而真正有科研能力的无权者不仅得不到课题、也得不到经费。
  8. ^http://www.gov.cn/jrzg/2013-10/16/content_2508286.htm
  9. ^2011 年 8 月,中国青年报也刊登了一篇题为《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的记者调查,对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上的腐败情况进行了揭露。根据调查的结果,科研项目经费真正被用于科研的比例,只占全部科研经费的 40%。
  10. ^ 例如,广州某部属高校一位从境外回国任教的教授,在国外每年薪水近 100 万人民币,而回到广州后工资收入不过 10 余万元。“之所以回国,一是职称提高了,二是,工资收入虽然降低了,但有科研经费作补贴,实际收入并不低。”
  1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674574/answer/1953208979
  12. ^2013 年,Potts-Kant 因盗刷学校公务信用卡并伪造收据,涉嫌贪污 2.5 万美元被捕,并被校方开除。随后,杜克大学实验室分析师 Joseph Thomas 举报 Potts-Kant 篡改实验数据,以获取大量联邦资助。2015 年,Potts-Kant 收到法院传票,称其伪造的数据或帮助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机构骗取政府补贴总计 2 亿美元,已涉嫌违反《虚假申报法案》。根据该法案,违法一方需要向联邦政府支付最高 3 倍的罚金,而举报者可从中分得 12%~30% 的奖励。
  13. ^ 自 2006 年以来,Potts-Kant 凭借造假数据,从 NIH、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等机构拿到了至少 49 个项目的 8280 万美元联邦资助,还间接帮其他研究机构申请到了 15 项额外经费,共计 1.209 亿美元。
  14. ^MGH 建立于 1811 年,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教学附属医院。
  15. ^ 他和多位同事都对这篇名为 “通过小分子靶向 ROS 的应激反应选择性杀死癌细胞” 的文章提出了质疑。Vaux 还指出,Lee 团队于 2009 年在《分子细胞》上发表的题为 “AMT,一种 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调节剂,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反应至关重要” 的论文,数据也不可靠。
  16. ^ 据美国司法部网站近日公布的和解协议,Lee 在 2014 年 6 月向 NIH 提交的一项资金项目申请中作出虚假陈述,包括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行为。2015 年 3 月 1 日~ 2018 年 6 月 7 日,MGH 从该项目拨款中获得了 939495.27 美元的联邦资金。这笔资金如今将由 MGH 全额返还。
  17. ^ 自从国内 1996 年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来,研发费用范围不断扩大、扣除比例不断提高,申报审核程序不断简化。
  18. ^ 在实施这项政策后,相当于 2021 年可为企业进一步减税 800 亿元。
  19. ^ 允许多个项目 “其他相关费用” 限额调剂使用,总体上提高了可加计扣除的金额。
  20. ^ 对于婴幼儿奶粉行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奶粉的营养成分和质量安全,因此,婴幼儿奶粉的生产与企业的高科技水平密切相关,也是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1. ^ 报告期内,百济神州存在向王晓东采购劳务情形。报告期内,该公司会对咨询费、绩效相关的现金奖励和购股权计划及受限制股份单位的股份酬金合计分别为 3057 万元、2413 万元、4572 万元、3133 万元,累计金额达 1.32 亿元。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鉴于总的放水速度和规模,

若科研经费保持不了两位数的增长,

意味着科研投入实际是在萎缩。

同时,如果低层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如果保持不了两位数的增长,那就意味着其收入在下降,研发积极性和效率是在降低。

所以,要看相对值,不能看绝对值,讲平均没意义。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作为税务局,最近几年查过零星几家企业研发费用。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填列的研发基本就是造假来的,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研发项目几年就是变个名字而已来来回回,有些就是外面买个芯片或者叫个公司开发个 app,端口一连接就叫研发,人工加材料加其他各项费用全套研发口袋。今年查到一家企业,研发项目听着唬人,实际一看实质就是施工的时候拿个相机拍照留存也叫研发,大几百万的研发投入,特么实际效果就是我拿台佳能就能达到企业几百万研发费一模一样的效果。

我指出来企业没一个研发项目能算真正的研发,怎么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千万,企业一年收入就 2 个亿,学历 8 成以上是大专。其他人基本研发费用核查就是让企业自己随便调整下,我报上去,领导就说这些项目科技局都通过了你不要搞得部门难看,意思下就好了,最后我也是在扯皮不动,象征性调了点就算完成任务,毕竟企业补多少税跟我工资没半毛钱关系,弄强硬了领导不开心,政府不开心,科技局不开心,企业不开心,我干嘛去得罪人。

所以,企业只要胆子够大,尽管往大了去报。政府开心,领导开心,上面也开心,一看研发大大投入,政策有效果,科技强国大大的正确,赢麻了。

知乎用户 Alnsong 发表

拜登前不久在美国新能源车谈论上发表演讲,他提到 2008 年的前,美国研发投资全世界第一,中国排名世界第九,而如今倒过来了中国研发投资世界第一而美国第八,美国新能源车研发和制造已经落到中国后面,未来世界将由更加注重创新的国家来定义。

那么,中国会不会成为那个重新定义世界的国家呢?

一场疫情,中国是世界唯一的正增长经济体,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却是庞大国内消费市场惯性而不是创新科技带来的高附加值增长。

那么过去一年中国投入的 2.4 万亿花到哪里去了呢?

市场主体在创新上敢投入、愿投入,离不开创新政策支持。随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完善,2020 年,规模以上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金额为 242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9.4%。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对该政策认可度高达 87.7%,比上年提高 2.7 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政府以财税形式鼓励了研发投入,但是企业花了钱可能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向。

华为前不久请了两个大鼻子成为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教育战略布局支撑点,法国顶级数学家、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洛朗 · 拉福格来进行基础性教育和研究,华为为了引进他在法国设立研发中心。另外一个是 BBC 前新闻高管艾伦作为华为全球媒体形象公关高管。

而阿里巴巴则建立达摩院来进行生态研发,这种集中资源建设研发大脑做法在疫情中通过了考验。

2020 年 2 月 1 日在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帮助下,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了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该平台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 AI 算法的加持下,已经将原本要耗费数小时来分析的疑似病例基因的分析速度缩短至半小时。

腾讯推出了【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一下简称冷链追溯平台),进一步弥补冷链导致的新冠病毒不好查,不好追溯源头,不好控制的三个方面问题。

也就是说 2.4 万亿研发投资花的是否科学需要一个客观评估机制,我们要警惕研发投资变成企业品牌推广的一个商业元素。国家鼓励企业从 0 到 1 进行创新创造是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打造做战略布局,无效和浪费的研发投资将破坏细分领域创新生态。

[

从偶然到必然:华为研发投资与管理实践 华为创新 + 华

¥50.00 起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430884351709544450-0-1&p=JF8BARoJK1olXgQLVVZYCU4SA18IGloXWQ4HVFdeD0oXAl9MRANLAjZbERscSkAJHTdNTwcKBlMdBgABFksWAm0ME14VVAUFVV5cFxJSXzI4QllPOQ5dCzk_YDV_XwsJZDlMKmNpJFJROEseA20AGloVWgUyVF9cCE8SAGwOGmslXQMyFTBdCUkXA2kIHmsUbQYFVlxVC0MSA2oJGVIlXQ4GZIjznJ6fvLa4vo2_89OP5IvUo5-phV84K1glBlNWHRtBCE4VAmYBHlkRXQADXFpYDU4TAnMJB1slXQcDV1lbD0wVCgELHV8UWg9sVl9cCU0RC2kPHGsVbQUyCjBcW0sUAm4NSTVPGVoEARgBSiUfAG0JE14cXzYAVV9fCns)

知乎用户 唐果​​ 发表

我以前在事务所的时候就审计过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后来转行后也和本地的高新技术企业打过交道。

这么说吧,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不做研发,专利要么是买来的,要么是以前的技术,每年的研发费用是主要是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拼凑出来的。

大家这么热衷于造假的主要原因是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补贴,研发支出有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加成抵扣)。

当然也有真研发,但夸大费用支出是普遍现象。

PS:我不相信上面不知道这种情况存在,但高新技术企业再怎么说也是生产制造企业,制造业生存艰难,通过研发费用给点税收支持总是没错的。

知乎用户 猫大叔​​ 发表

一边是科研经费年年两位数增长,

一边是清北博士都抢着去中小学当老师。

一个高速增长且门槛相当高的行业,人才反而不断外流,反正我怎么想都不合逻辑。

知乎用户 狼狈 发表

相关问题:

去深圳「四大校」之一的面试教师有一半是博士,如何看待当前的「从教热」现象?

知乎用户 Dr.Yan​​ 发表

饱和式科研了解一下。

知乎用户 想摘下金箍的猴子​​ 发表

研发投入还是太少了

别看美国的研发投入,美国的研发投入自二战后持续好几十年,冷战时研发投入非常高,现在只是维持期。

要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需要加强很多方面。

一、需要砍掉面子科研

中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很多钱现在用于不切实际的项目需要砍掉,如研究宇宙星系,黑洞。

这些项目根本产生不了实际作用,在做大量无用功,花了很多钱,如同科研的面子工程。

对于超越实际作用太远的科研没有什么用,如苏联当年也是搞各种太阳系的行星研究,根本没有什么用,转化不成经济价值。

在计算机中算法最好的是最优解算法,就是砍掉任何做无用功的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运行,效率极高,集中焦点,才能点着火。

二、需要加强支撑美国的科技产业相关的科研

中国需要加强对经济有强大支撑的项目研究,特别是支撑美国的科技产业相关的科研,如芯片,软件,高端硬件,高端工业品,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算法,高端机床,高端化工,电子科技。

三、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工程项目化科研需要持续加强投入。

如像高铁技术看上去没有什么好突破研究的,但深入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修建,有了低成本修建,可以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看上去不是科学突破点,但能产生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的项目需要持续加强。很多工程化科研实际的社会价值更大,如制造芯片就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化科研。工程项目化科研,突破后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这个是立杆见影的。

四、对于科技瓶颈需要加强研究。

如电池这种遇到了科技突破瓶颈,可以多弄几个技术路线,一旦突破了能源限制,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就不需要进口那么多石油了。

五、科研资金投入需要新的思路,需要加大软件、硬件开源基金建立

美国搞了很多开源软件基金,通过公开源码,实现软件垄断,如 Linux,安桌,大数据处理框架 hadoop,这些背后都是开源软件基金在投入。可以鼓励互联网公司,可能获得利益方捐赠开源软件,建立多级多层多来源的开源基金,使用开源软件,开源硬件,持续投入开源软件基金中,可以破除美国的技术垄断。

六、立目标式的科研重大奖励

古代商鞅变法,就是使用重奖执行来激发人实现目标,科研可以设立实现目标科研重奖,这样激发创新。现在的奖金太少了。

七、需要成立更多的专业科研机构

泰勒科学管理学中,只需要把人实际专业分工就能提高很大的工作效率,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分工,可以建立 N 多大的专业专长科研机构,而不是现在的综合性研究所,专业分工差。

八、一种研究需要多搞几个研究机构或公司研究,相互竞争

先做专业分工研究,需要多建几个让他们相互竞争,这样才有竞争意识,而不是搞科研垄断,干好干坏一个样,全国独此一家或三家。可以对科研机构进行拆分独立发展,相互竞争学习。

九、对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的科研需要重奖

对科研生产的社会效益实际多方评估,有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的科研需要重奖

十、防止科研成果情报被美国撑控

美国有三大情报机构全面收集全球科研成果,需要断网,特别注重网络安全审计审查,防止美国盗取我国的科研成果,重大科研成果不能被美国发个论文,授个奖给骗走了,论文最好别写英文摘要,需要做好防止美国窃取科研成果工作,期刊优先发国内。

知乎用户 find goo 发表

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几个人知道真正的科研是什么,科研要做什么。

建议大家在真正弄清什么是科研的时候,去考察一下中国到底有几个有科研天赋的人,这些人又在哪里,他们又都干了些什么。尤其调查一下科研单位里面有几个人是有科研天赋的人,在中国好像能读书有学历的就是科研料子,其实这是不懂科研和不负责任才得出的结论。

科研经费基本都被一些不知道什么叫科研的人在用,这样的情况下只会有一大批 “中国式的科研成果”,最终将成为档案里的成果,作为晋升职称和官位的基石。什么是科研都不知道,那就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果,如果问题中所说的“成果” 只是说中国式的成果,那就多了去了,只要你有后台,只要你通过活动,你就能获得经费并做出“成果”,如果问题中所说的成果是真正的科研成果,那在中国就真正很少,而不是一般的少。

目前科研经费报销制度也有特点,由于怕人贪污科研经费,使得报销科研经费比完成科研任务还难,还复杂。真正搞科研的人没有时间去折腾就报不了账,而方便那些整天吃喝玩乐买发票折腾的人,结果还是使真正的科研人员不愿意要经费,那些天天守着发票折腾的人倒高兴。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也只利于不做实验,只做假成果的人发财。

真心希望国家可以继续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拿着纳税人的钱挥霍,总归不是什么好事,在这种氛围下,也没几个人真的想着搞科研,只不过是为了捞钱而已。

知乎用户 Harlan 化浪​ 发表

从各种意义上看,我国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都是好消息。

奈何这个问题下一堆回答唱衰,“低效浪费”、“科研空转” 等声音不绝于耳,索性多说几句。

知乎用户 帅气无比的郭昊东​​ 发表

这么算的话中国研发投入达到 10 万亿美元也不会太远,对于 10 万亿的研发投入概念可能不太明显换算一下,相当于 64 万亿人民币,这么巨大的研发资金投入,可以想象中国的科技水平肯定是相当牛了!

我国 2020 年总共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 24426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 2.4%,为史上最高,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 OECD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研发投入总额为 20141 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达 5815.53 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 28.9%,美国 2018 年 GDP 为 20.58 万亿美元,研发投资占 GDP 的比重为 2.83%。

从 2018 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数据来看,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仅次于美国,2018 年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为 2915 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 14.5%,美国是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的 1.89 倍。

到 2020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 24426 亿元,折合美元大概是 3540 亿美元,研发经费占我国 GDP 的比重上升到了 2.4%,研发投资比重逐渐增大,而且从研发投资总额上面来说,也进一步拉近了跟美国研发经费的差距。

如果我国研发经费达到 10 万亿美元,那么意味着大概 64 万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即使是研发资金占 GDP 的比重为 20%,那么中国经济的总量也将将会达到 320 万亿人民币。而这么巨大资金的投入,显然足够让中国科技发展到非常非常牛的水平了。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都清楚了,美国 2020 年制定了重返月球的 “阿尔特弥斯” 计划,这个计划总共计划花费 300 亿美元,包括登上月球,并且在月球上面建立一个基地等等,而这个计划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够实施完毕。

而如果每年的研发经费都能够达到 10 万元美元,那么足够支撑向美国这样的登月计划数百个了。显然,这样的研发经费是非常惊人的了。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研发经费能够达到 10 万亿美元,可以想象,每年的研发成果将是非常惊人的,足够中国科技水平向着更高阶段迈进了。

知乎用户 怎么不给我改名字 发表

数据显示,2017—2018 年白酒行业上市企业 TOP4 研发费用存在明显差异,而 2019 年 Q3 白酒 TOP4 研发费用差距略小些。其中,2019 年 Q3 贵州茅台研发费用最高,为 6515 万元; 其次五粮液的研发费用则位列第二,为 5965 万元; 洋河股份研发费用则位列第四,为 2960 万元。

知乎用户 Kepler-452b 发表

意味着,依法纳税深入人心。

你要是企业老板你也喜欢研发,华为研发高算什么?我要是华为,所有的支出恨不得所有支出都计入到研发费用里,加计扣除能省多少税啊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起始于 1996 年。当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联合下发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 号),首次就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问题进行了明确。

加计扣除是企业所得税的一种税基式优惠方式,一般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支出数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如对企业的研发支出实施加计扣除,则称之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企业为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 50% 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 150% 摊销。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 50% 提高到 75%。

财税〔2015〕119 号文件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调整完善。

1. 放宽研发活动适用范围。原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要求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期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两个目录范围,现改为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除规定不适用加计扣除的行业外,其余企业发生的研发活动均可以作为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纳入到优惠范围里来。换言之,从操作上以及政策的清晰度方面,由原来的正列举变成了反列举,只要不在排除范围之列,都可以实行加计扣除。

2. 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除原有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外,将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与研发直接相关的差旅费、会议费等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同时放宽原有政策中要求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等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限制。

3. 将创意设计活动纳入加计扣除范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 号)的规定精神,明确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以加计扣除。同时明确了创意设计活动的具体范围。

4. 简化对研发费用的归集和核算管理。原来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必须单独设置研发费用专账,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可能没有单独设立专账核算,申报时往往不符合条件。此次政策调整,只是要求企业在现有会计科目基础上,按照研发支出科目设置辅助账。辅助账比专账更为简化,企业的核算管理更为简便。

5. 减少审核程序。原来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必须在年度申报时向税务机关提供全部有效证明,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有异议时,由企业提供科技部门的鉴定意见,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享受优惠的门槛较高。调整后的程序将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简化为事后备案管理,申报即可享受,有关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即可。另外,在争议解决机制上也进行了调整,如果税务机关对研发项目有异议,不再由企业找科技部门进行鉴定,而是由税务机关转请科技部门提供鉴定意见,从而使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通道更加便捷高效。[1]

2021 年 9 月,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在允许企业 10 月份纳税申报期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2021 年 10 月份纳税申报期再增加一个季度优惠。同时,优化简化研发支出辅助账样式,调整优化计算方法,促进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2]

知乎用户 盲目愚痴乌贼鱼 发表

绝大多数问题,都能用钱解决!

且可预见接下来 5 年,中国的科研投入将保持年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预计 2022 年,中国的科研投入费用将突破 3 万亿元;到 2025 年时,这一数字将超过 4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将接近 3%。

中国科技经费(R&D 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是少见的。2019 年中国 22143.6 亿元的科技经费投入,按当前汇率约为 3213.04 亿美元,与美国更加接近,达到了美国的 55.3%。中国 R&D 经费投入规模已经超过排名第三的日本、第四的德国、第五的印度、第六的韩国的总和。

有专家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认为中国 R&D 经费已经超过美国,但预计按汇率计算在 2032 年前后中国将正式超越美国,成为科技研发投入第一大国。

……

延伸阅读:

《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0 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20 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2020 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附注:

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解读

知乎用户 涛涛​ 发表

有个政策,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可以抵扣(全部或一部分)。

于是,你懂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就会去琢磨这种政策,反正,这些钱可以抵扣,不花白不花。

研发不是一种任务,也不是一个评价指标,更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业绩去瞎糊弄,而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或改进,做出来的东西也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过程,销售,管理和降低成本确实有帮助,这个过程是很有计划性的,也要坚持不懈,成为企业成长的支柱,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弄虚作假。

某些知名品牌,一年的研发费用,基本可以占到销售额的百分之十左右,所以呢,人家可以牢牢地占据,甚至持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引领业界发展的头部企业。

在这点上,我国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看研发费用总额和快速增长的趋势,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知乎用户 老疙瘩汤 发表

别的行业不知道,石油行业都丢水里了。垄断的锅

知乎用户 赛博朋克里的 NPC 发表

其中: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 76.6%、14.0% 和 7.7%

显然主要来自企业 那是为何增长呢?

按照税法规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可实行 175% 加计扣除政策,如果企业当年开发新产品研发费用实际支出为 100 元,就可按 175 元(100×175%)在税前进行扣除,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该规定自 2018 年起大规模实施之后 研发费用自然连年暴涨 再多抵税还能涨更多

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我从事审计工作 曾经遇到过一家做矿泉水的就不点名了 政策一出当年就多计了几千万研发费用

仔细一看 所谓研发 就是给他家矿泉水瓶子改了个形状

更可怕的是打给税务局熟人问这能不能抵税 税务局竟然说他也说不好 那 “说不好” 这三个字内涵的意思就很明确了

其中又有多少是有意义的呢?

贾跃亭造车的研发投入有多大意义 说要造人工智能造出来却都是玩具的有多大意义 天天说万物互联实际上就是做中介服务线上化的有多大意义

当然 也有很多真的做实事的好企业 也有很多研发费用物尽其用 但显然 没有 2.4 万亿这么多

监管还是要跟上 希望能越来越好吧

知乎用户 henry 发表

这两万零四千亿块钱的人民币,砸向了研发的领域,这真的是太棒了。扣除去一些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因素,这钱还是花得值得。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如果是墨守成规的话,不用说要不了几年的时间,很多亚非拉国家的覆辙,就会在我们的身上重演。与其哀伤嗟叹他人之不幸,倒不如去借鉴吸取他人之不幸的深刻教训。古语云 “苟日新,日日新。” 面对着这千年难遇的大好机会,我们可不要让这个机会从我们的身边,无声无息的溜走而不对我们打一声招呼。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代的我们,只能是上对不起祖宗先人,下对不起子孙后代,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知乎用户 孤独的人 发表

我不赞成有些人看的发,科研投入高,即使是有一些所谓的 “低效项目”,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正所谓,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只有持续而不断的研发投入,自然就会吸引到各种人才。我不认为美国的高科技领先的研发,都是一直讲情怀,讲高效产出的。

相反,有些所谓现在反对,甚至唱衰的大 V,对于美国长期 “低产“的基础科学领域的所谓成就,可是大家追捧,从不缺乏赞美,跪舔的词汇。而对于我们一旦“低效” 就会颇有微词,横眉冷对。

就像有些人,对于自己主持的会议,别人摸鱼狂加指责,对于参加别人的会议,自己摸鱼,就觉得高人一等的样子。

这样的人太多了。

其实想想,只有人才的不断累积和研发的形成一定规模,自然就会一定层次推动,形成合力。

研发积累创造是顶端优势,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位能。就像现在能够到达火星,实行地外科研的就几个国家。

这就是顶端优势的现实具现,积攒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资本。

国家贫穷的时候,再穷不能穷教育;国家强盛的时候,再缺不能缺研发

如果国家的钱不给未来发力,那除了衰弱,还有什么出路?

知乎用户 知幾 发表

科研这玩意,

投钱了,可能会成功。

不投钱,肯定不会成功。

我们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总是跟到别人后面捡食吃的,别人没有的东西,才能获得暴利。

总要搏一个未来的。

知乎用户 纸糊的药丸子 发表

抛开人均谈总量就是耍流氓,具体到科研圈子,甚至谈人均都是耍流氓。先摆两个宏观统计结果:1.《 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 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 46.6 万元。2. 根据 2020 年 8 月 “中国科学技术智囊论坛 2020” 上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拥有超过 1.01 亿科技类人力资源。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 10000 万 规模保持世界第一 (baidu.com)

从人均经费来看,我国科研从业人员应该获得十分滋润,然而现实确实大佬们经费多的花不完,小弟们还要为了生存而拼命,存在很大的 “被平均” 问题。不然为什么青椒们为了一个 3 年合计资助二十几万的青年基金争得你死我活。况且超一亿的人力资源中会继续产出大量的从业人员,持续加重科研行业的饱和。

到手科研经费的不足,既造成了内卷,也降低了产学研结合浪潮下的真实成果产出率。拿工程学科来讲,科研的流程是:拿科研经费—> 出科研成果—> 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去—>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因为经费不足,为了能拿到科研经费继续生存下去,学术界大多处在 “没事找事” 的状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浅显的东西深刻化,把一类问题区分为多类问题再逐一解决,在性能和成本中,学术研究会优先选择性能,这样才能出更好的成果,发表更高级的文章,最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空中楼阁。而真正关系到人们日常使用的量产型产品的时候,则需要在成本与性能之间进行折中,甚至优先压低成本。这就造成了学术研究与生产生活之间价值导向的不同,二者之间注定存在鸿沟,最终才导致了科研产出无法匹配科研经费投入的问题。


我是摸鱼学者

@知乎摸鱼学者

,发过顶刊也做过产品,一个想支棱起来的理工男。

知乎摸鱼学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学博士在读

644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知乎摸鱼学者​​ 发表

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_部门政务_中国政府网

有些答主应该把正式公告的内容给看明白了,再回答此问题,避免情绪输出和片面理解。

摘取个人觉着比较重要的两段数据如下:

"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 146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应用研究经费 2757.2 亿元,增长 10.4%;试验发展经费 20168.9 亿元,增长 10.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 6.0%、11.3% 和 82.7%。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1867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 3408.8 亿元,增长 10.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1882.5 亿元,增长 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 76.6%、14.0% 和 7.7%。"

个人评价:

1 目前国内前沿研发的重点依旧是 “复制作业” 和“抄作业”。啥意思?就是高达 82.7% 的试验发展经费和高达 11.3% 的应用研究经费。应用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开发产品,大部分是国内既有技术的产品研发(复制作业),少部分是抄西方已经有的技术(抄作业)。

2 国内对基础科学的账面投入比例是美国的约 1/3,实际上如果从事学术研究就知道,基金委的项目申请指南偏向于 “应用研究”,大部分人的项目是“跟跑国际上已有的研究” 而非“探索无人区”。这部分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我国是否应该开始更注重基础科学?现在国内的科研环境是怎么样的?

3 其他答主提到的学术圈资源分配的问题,说到 “增加十倍也就是给大佬多添几台不用的设备”。确实有这个问题,不过,这只是小问题,因为我们的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真的是弱爆了。上峰也清楚的很目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技术赶上西方,距离无人区还有很远一段距离;此外,上峰也明白贵学术圈种种乱象,其背后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才们水平实在很一般,指望他们大部分去做基础科学实在难为他们了,他们可能连基础科学的论文都看不懂了。投入弱,有弱的道理嘛,“时机尚不成熟”。

4 一大堆人提到的 “企业造假式研发”,的确存在。我在中国康宁研发中心待过,也在锂电民企干过两年。说实话,如果不是政府强行压迫企业(规模以上,越大越压迫)做研发,这帮资本家们有一个算一个,他们目光会极其短浅,连做账都懒得做。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里的企业研发投入,统计的是 “规模以上” 企业,指的是销售收入大于 2000 万的企业,不包含尚未有足够销售收入但是却在砸钱研发的独立初创企业。所以,企业投入 1.8 + 万亿,从财务的角度来看,统计少了。

一正一反,有没统计到的数据,也有 “财务造账研发”,到底是多少,很难统计全面了。

不过国家统计局是给出数据了,各位情绪化的答主们,能给出点数据么,或者给出合理的质疑推理原因?

这次通报里没给出国营经济体和民营经济体的研发投入数据。我自己的观察,研发投入的主体是国营经济体,就是那些被喷了有三十多年,如今依旧被喷的国家电网、国铁、五矿基团、中车基团等国企。

知乎用户 固体电解质烧砖员​ 发表

这玩意就和浇田是一样的。

你不浇水,庄稼就全干死了。

你大水漫灌,庄稼倒是得到了水,但是杂草也得到了水,还有好多水蒸发了渗透了浪费了。

你精准滴灌,确实精准,庄稼得到了水,浪费的水也少了,杂草得到的水也少了,但是你装一套滴灌的装备要不要钱?要不要时间?

所以我国的做法是啥?

  1. 如果有其他地方比这亩地的庄稼更需要用到水,比如再不喝水就渴死的人,那就优先给那个人供水,这个庄稼随便给点保持大部分不干死就好。
  2. 给庄稼分的水多了,就可以稍微大手笔一点,浪费一些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庄稼要能吸收到水,但是同时滴灌系统也得慢慢建,建好之前该漫灌还是得漫灌。
  3. 滴灌建好了就可以多快好省地浇水了。

知乎用户 德川家康薛定谔 发表

分配有问题。以国青基为例,本就是扶持刚毕业的年轻博士一笔基础研发的启动经费,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自由。搞这么复杂干嘛?评审制度下就变成有大佬罩着有饭吃,没大佬罩着时有时无也能吃上点。大家又不傻,还不纷纷去抱大腿?要我说,既公平又便捷的机制不是没有:比如首次申报按照毕业人头数匹配,无论你博士毕业到企业还是进高校,都有;二次或多次申报再进行评审,二次卡 10% 比例,三次极其以上卡 3% 比例,主要评审上一期工作质量。

你说那骗国家钱装自己腰包但是又不干事咋办?那就当沉没成本,拉黑下次没有了;只要有一些靠谱的、开创性工作,这笔钱投入就是值得的。再说了,以修桥铺路工程建设那帮人的尿性,但凡纪检、审计给力一点,让他们工程建设节省一根毛这笔钱就够了。

知乎用户 clementdeli 发表

高斯 拉马努金 20 多岁就是天才了,我们的天才要打个引号,毕竟做题家,某为员工搞了个机械臂也能叫天才了

知乎用户 乐无异 发表

好事是好事,要想科研水平有质的飞跃,不被卡脖子,加大科研投入肯定是必须要的。

但是

科研经费的增加意味着钻空子的人也多了,谁都想借机分一杯羹。

那么如何使科研经费分配地更为合理,如何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各部门接下来亟需思考的问题了。

对于那些甘心做冷板凳的研究要给予更大的支持,让他们有动力去攻坚克难

对于年轻学者要多些支持,不能让资源被一部分群体所垄断

唯有此,才能真正将资源用到实处!

知乎用户 Return3656​​ 发表

恕我直言,骗补的 “科技企业” 太多太多太多了。。。。。。。。。。。。

知乎用户 志当昊然 发表

研发费用的会计计算很复杂,包含的科目也很多,没有明细的话其实看不出来什么。

知乎用户 严重朱震 发表

人均科研经费还是不高。

国内申请项目难度大,金额少,报销流程复杂,管理僵化。

这些问题还是极大地阻碍了科研效率。

有时候并不是钱多少的问题。

知乎用户 Dr. 北海 发表

也许顶层来说足够振奋,而且结果上的确是好事,但落到我头上我没什么好说的。

我是刚毕业的硕士,之前三年有两年管理组里的 “科研经费”,就是从老师的科研经费中报我们学生的每月的劳务费(1500 一人,平均每年保持 7 人学生规模)出来,然后再全部收回来我来管账,隔三差五给老师转账,比如给 xx 局长买酒(都是茅台五粮液),给 xx 所长买烟(中华起步),请客吃饭,然后给老师做过的账包括但不限于:去上海带孩子看病假装是去考察,买工作站假装是重点研发项目里的耗材(找皮包公司开发票),我自己的小基金的钱不给我她拿去报专利费用。然后她自己虽然平时看起来很简朴,就一辆电动车上下班,但家里不知道几套房,儿子上本地(省会)最好高中的国际班(上国际班时自我介绍的 PPT 都是我做的)。

我发第一篇伦文时,比较粗糙,找了一个中文核心,三千版面费,都录用了,嫌贵,不让我发,让我发一个不要钱的 EI,好家伙我直接被期刊拉黑别人投稿带我名字都被拒了,而那个 EI 也拒了我,后来折腾一年半再找了一个可以免版面费但会失去 OA 权限的 SCI 折腾很久投出去了。上面提到的小基金就 6000,别的组都是老师想办法发给学生自己当零花钱了,我呢,呵呵。然后年底发 1000 或者 1500 意思一下,给她做了上百万的项目(都是所谓科研项目)好像最后总共给我 3000 不到。

而据我所知我们学校老师是可以从科研项目里提成的。

这就是我对科研经费的理解。

不过我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科研越来越好,也希望我这个只是极少数现象。不过我也相信混过科研圈的人心里都有数。

知乎用户 王 Marc 发表

日本 NHK 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科学技术强国” 中国的跃进和日本的严峻现实》。**里面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急速成长。“科学技术强国”口号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与此相对,日本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越来越低。在都是以 “科学技术立国” 为目标的同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距?


中国科技跃进的象征——超级计算机。

各国在开发竞争中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发力。在最新的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中国在前 500 名中占有量为 200 多台,远远领先第二名美国。(中国:206 辆,美国:124 辆,日本:36 辆)随着研发投入的增长,科技强国的成果正在稳步地呈现出来。


网罗世界智慧的 “千人计划”。

在上海科技大学致力于免疫和癌症研究的王建鹏教授这样说道。“中国的研究环境越来越好,研究用的机器和美国一样,或者比我在美国用的都要新。” 他原本在美国的大学进行研究,后来参加了 “千人计划”,2015 年回到中国。

千人计划当初是以在海外取得实际成绩的中国人和中国出身的研究人员为对象,现在外国人也成为了对象,据说在 10 年间千人计划聚集了 7000 人以上的高端研究人员。还有迁移到中国的日本研究者中国提供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对于外国研究者来说是很大的魅力。

中国著名大学复旦大学工作的日本人,服部素之教授(36 岁),在日本和美国研究蛋白质的构造等,也参加了 “千人计划” 来到了中国。复旦大学提供教授职务和 5 年 1 亿日元以上的研究费,服部教授率领 10 名研究员和学生从事研究工作。

“在日本,即使是我的同事、或者比我有业绩的人,也有很多人还没有研究室。中国提供的条件,在日本几乎是不可能的环境,我非常感谢。” 服部指出中国的研究环境的巨大吸引力之一,是大学方面愿意高价购入实验设备。

“在中国,很重视博士课程的研究结果,而且博士生的工资也很高。所以,大家都积极地进行博士课程的学习,有着想要取得研究成果的热情。复旦大学的学生和东京大学(日本顶级学府)的学生相比,不但没有逊色,反而比东京大学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服部教授说。


日本科技发展困境。

另一方面,日本的科学技术研究怎么样了?与不断前进的中国科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悲痛的声音接连不断。日本大学为了让研究人员能够共同使用,一点点地添置实验装置,但是现在,很多设备都坏了不能用。

比如调查细胞数量和 DNA 量的装置,要 5000 万日元左右。对于一般的研究人员来说太贵了,地方方大学也没有能力购买。从使用记录来看,最后使用的是 4 年前。修理费很贵筹措不齐,设备就一直故障着。


持续削减的运营补助金

不能使用的机器。越来越少的研究人员。所有大学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日本从 10 多年前开始,就有选择地将研究预算投入有竞争力的领域,大学的运营费持续减少。静冈大学这 13 年间削减了 13 亿日元。(H16 年度:108 亿日元,H29 年度:95 亿日元)为了得到一点研究费,静冈大学的本桥教授每周都会写外部资金的申请书,但是竞争很激烈。

“克莱夫电子显微镜”,定价为 1 台 10 亿日元,东京大学也刚刚配备。在日本也只有 5 台,但在中国已经运行了数十台了。

“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研究费,也就是说是设备,但是如果大量投入的话,无论如何都会失败。我们也已经被忽略了。” 此外,让日本人担心的是,担负着日本未来的年轻研究人员的海外流出。看到在中国做研究的服部先生的研究室照片后,在日本的湿木教授这样说道:

“这样的话大家都会去中国的。这样的环境在日本不会允许的。他能去中国真是太好了吧。我一想到日本就很遗憾。”

日本面临国内大学的职位减少,人才不断外流的现实。没有年轻的研究人员,也就是说日本的科学技术已经无法发展。如果不能从海外把年轻人叫回来,科学研究就会中断。这是整个日本的社会问题”。

知乎用户 张艾菲​​ 发表

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什么钱没这么多,什么钱只有一部分研发,什么这的那的。

我只有一句话,量变引发质变。

你们说的那么多情况美国没有吗?美国没有垃圾项目骗取资金的吗?

不能因为极少数问题就恐惧,就退缩。研发投入一定要持续,虽然我不知道未来科技会不会爆炸,

但是研发投入少必定会导致科技的落后。

不仅要继续持续投入,还要加大投入。你想超车只有在别人打盹的时候继续努力。你想不被人用手掐着你脖子你就得逼着自己更努力。

知乎用户 江左左 发表

对这个数据别太在意,要在意的是对企业利益相关的一件事。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好了,大家可以各显神通了。

知乎用户 夏东 发表

建国初期,50 年左右,我国仍处于半旧社会阶段,

即使是到了 90 年代,解决吃饭问题仍然是最重要的,我出生于 92 年,为了养活我,也是借过百家米的,

到了 2000 年以后,大家吃饭不是问题,开始解决生活质量问题,缝纫机,自行车,小汽车,小楼房,

但是,这这与灯塔国的差距太大,甚至别人只觉得我们是个人多的市场,不觉得是威胁,

最近几年,白皮肤的那群人逐渐发现我们发育的还太快了,胳膊粗,腿脚利索,开始卡我们脖子,

长得壮只能说是一个莽夫,装备一些高科技装甲和武器就是个尖兵,

所以,最近看到了做机械臂的天才少年,也看到了做火箭的硬核大佬,真的觉得中国和他们一样,又年轻又有希望,

曾经我们一无所有,以后我们会应有尽有。

知乎用户 一株冬青​ 发表

意味着,投入了这么多钱,却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由中央直接领导的的学术反腐败机构,去监督这些钱到底有没有用到地方。政府有公检法监督,有群众监督,企业尚且有监管部门监督,有消费者监督。然而你很难相信,一方面我们都在声称中国的学术腐败是多么严重,经费浪费是多么可惜,然而学术机构居然一直是自己监督自己。因为学术机构最重要的产出之一,也就是论文,他的消费者主要就是科研人员本身,因此他没有消费者和群众监督机制。而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学术委员会不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没有绩效考核的,由自己人组成的非法人单位,这如何行使监督职责?而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等单位,他们同属于体制内,委员会的人很多也是知名学者,因此还是无法有效监督。

有人说,学术非常专业,一般人无法监督,只能他们自己监督自己。知乎上很多关于学术腐败的讨论也是这样一种口气,对于我这种外行,就经常被指责为我不懂,就没有资格评论。然而,在中国特殊的人际社会文化下,自己人监督自己人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在我看来,光饶毅一人就能举报多个大佬,光一个没什么学术成就的方舟子跑去学术打假都能一打一个准,光一个民间的 PubPeer 网站就能找出一大堆的问题论文,说明这事也不是太难,无非是没人愿意在圈子里混不下去而已。而且官员反腐是相当隐蔽的,但学术论文和著作却是完全公开无法抵赖的,这说明,只要抛开经济问题,也不管动机如何,只管论文本身是否有问题也就没那么难。

吾有一计,大胆言之:

在博士青椒严重过剩的今天,将我国 2.4 万亿经费中的零头,每年拿出几十亿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学术反腐。成立一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独立学术反腐败机构,并在各省和顶级科研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分学科招募国内外身家清白而学术无望或者有志于此的合格博士青椒数千人,以学术反腐为主要绩效考核,设置丰厚奖金和晋升渠道,每年打掉几个大老虎,该撤稿的撤稿,该扣钱的扣钱,该取消的取消,该法办的法办,同时建设专门的实验室,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反腐软件(自动识别各路 PS 大神、机翻达人),上线中国版本的 PubPeer 接受那些谋求上进的青年学者匿名评议监督,从此再不用依靠外国人帮中国打击学术腐败,实现学术反腐败技术的国产自主,才是对我国科研投入的负责态度。此投入甚小,所获极大也!

至于有人说,要这么查,那就没几个干净的,特别是以前的在职论文什么的。那么完全可以先大赦天下,设置一个发表时间、期刊、学位的范围嘛。这样一来,就不至于出现当年廉政公署动作太狠导致的大罢工了,实属文明的办法。

不过写完我想,这个主意其实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能想到,可为啥一直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知乎用户 曹江​ 发表

目前全国科研院所都在提倡成果转化

因为之前科研院所,特别是高校很多都是为了职称为了项目结题,然后申请的很多专利都是没法实际转化的。

我所合作的很多单位都开始了将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以及科研考核的内容中,这是国家未来几年的大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21〕3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有力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但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

(一)简化预算编制。进一步精简合并预算编制科目,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直接费用中除 50 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要提供明细。计算类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可在设备费科目列支。合并项目评审和预算评审,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评审时同步开展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工作重点是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不得将预算编制细致程度作为评审预算的因素。(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落实)

(二)下放预算调剂权。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不再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其预算调增。项目承担单位要统筹考虑现有设备配置情况、科研项目实际需求等,及时办理调剂手续。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由项目承担单位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安排。(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三)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不再编制项目预算。项目负责人在承诺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经费全部用于与本项目研究工作相关支出的基础上,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在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独立法人科研机构开展经费包干制试点。(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财政部、单位主管部门负责落实)

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

(四)合理确定经费拨付计划。项目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特点、研究进度、资金需求等,合理制定经费拨付计划并及时拨付资金。首笔资金拨付比例要充分尊重项目负责人意见,切实保障科研活动需要。(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落实)

(五)加快经费拨付进度。财政部、项目管理部门可在部门预算批复前预拨科研经费。项目管理部门要加强经费拨付与项目立项的衔接,在项目任务书签订后 30 日内,将经费拨付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牵头单位要根据项目负责人意见,及时将经费拨付至项目参与单位。(财政部、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六)改进结余资金管理。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后,结余资金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将结余资金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直接支出,优先考虑原项目团队科研需求,并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健全结余资金盘活机制,加快资金使用进度。(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三、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

(七)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其中,500 万元以下的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为不超过 30%,500 万元至 1000 万元的部分为不超过 25%,1000 万元以上的部分为不超过 20%;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 60%。项目承担单位可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八)扩大稳定支持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试点范围。将稳定支持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央级科研院所。允许中央级科研院所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经费、有关科研院所创新工程等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不超过 20% 作为奖励经费,由单位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激励引导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奖励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由试点单位自主决定,在单位内部公示。(中央级科研院所负责落实)

(九)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根据其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其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落实)

(十)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结合本单位发展阶段、类型定位、承担任务、人才结构、所在地区、现有绩效工资实际发放水平(主要依据上年度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数据确定)、财务状况特别是财政科研项目可用于支出人员绩效的间接费用等实际情况,向主管部门申报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水平,主管部门综合考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保障基础研究人员稳定工资收入、调控不同单位(岗位、学科)收入差距等因素审批后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分配绩效工资时,要向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较多、成效突出的科研人员倾斜。借鉴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年薪制的经验,探索对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极少数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单位主管部门负责落实)

(十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各单位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规定,对持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照法律规定,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剩余部分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具体分配方式和比例在充分听取本单位科研人员意见基础上进行约定。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四、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

(十二)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每个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财务助理所需人力成本费用(含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可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情况通过科研项目经费等渠道统筹解决。(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十三)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项目承担单位因科研活动实际需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加由其主办的会议等,对确需负担的城市间交通费、国际旅费,可在会议费等费用中报销。允许项目承担单位对国内差旅费中的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难以取得发票的住宿费实行包干制。(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十四)推进科研经费无纸化报销试点。选择部分电子票据接收、入账、归档处理工作量比较大的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纳入电子入账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推广范围,推动科研经费报销数字化、无纸化。(财政部、税务总局、单位主管部门等负责落实)

(十五)简化科研项目验收结题财务管理。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在项目实施期末实行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完善项目验收结题评价操作指南,细化明确预算调剂、设备管理、人员费用等财务、会计、审计方面具体要求,避免有关机构和人员在项目验收和检查中理解执行政策出现偏差。选择部分创新能力和潜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作为试点单位,由其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报表作为结题依据,取消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审计。试点单位对经费决算报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项目管理部门适时组织抽查。(科技部、财政部、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落实)

(十六)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规定,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可不进行招标投标程序。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向财政部申请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的,财政部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项目,原则上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部门要研究推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除外条款。(单位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司法部、财政部负责落实)

(十七)改进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管理方式。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应与行政人员有所区别,对为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目标、从科研经费中列支费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按业务类别单独管理,根据需要开展工作。从科研经费中列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不纳入 “三公” 经费统计范围,不受零增长要求限制。(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负责落实)

五、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

(十八)拓展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发挥财政经费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发挥金融资金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使用,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渠道,促进基础研究与需求导向良性互动。(财政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负责落实)

(十九)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领域,遴选全球顶尖的领衔科学家,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任务范围内,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3 至 5 年后采取第三方评估、国际同行评议等方式,对领衔科学家及其团队的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以及聘用领衔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单位服务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绩效评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二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实行 “预算 +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鼓励地方对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支持方式,给予稳定资金支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围绕科研投入、创新产出质量、成果转化、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人才集聚和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估。除特殊规定外,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科技部、财政部负责指导)

六、改进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十一)健全科研绩效管理机制。项目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绩效导向,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加强分类绩效评价,对自由探索型、任务导向型等不同类型科研项目,健全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项目承担单位要切实加强绩效管理,引导科研资源向优秀人才和团队倾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二十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检查。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与日常监督的贯通协调,增强监督合力,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实行随机抽查、检查,推进监督检查数据汇交共享和结果互认。减少过程检查,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强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项目承担单位要动态监管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确保经费合理规范使用;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失信情况,纳入信用记录管理,对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追责和惩戒。探索制定相关负面清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禁止性行为,有关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和负面清单进行检查、评审、验收、审计,对尽职无过错科研人员免予问责。(审计署、财政部、项目管理部门、单位主管部门负责落实)

七、组织实施

(二十三)及时清理修改相关规定。有关部门要聚焦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地 “最后一公里”,加快清理修改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不符的部门规定和办法,科技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督促落实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落实好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权责一致的要求,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及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科研自主权接得住、管得好。(有关部门、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

(二十四)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门户网站、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以及开设专栏等多种方式,加强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政策宣传解读,提高社会知晓度。同时,加大对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科研财务助理、审计人员等的专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经办服务能力水平。(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二十五)强化政策落实督促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跟踪指导,适时组织开展对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强督查。要适时对有关试点政策举措进行总结评估,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财政部、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财政部、中央级社科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要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参照本意见尽快修订中央级社科类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各地区要参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改革完善本地区财政科研经费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

2021 年 8 月 5 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天锐律成

立足于重庆服务于全国,且与各省科学院、研究所、高校及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全国各地的**优先审查业务(发明专利 5-9 个月授权)、快速预审业务(发明专利 3-6 个月授权)**均具有实际案例,秉承专业、快速、质量优先的理念为全国客户服务。律知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利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专利授权率、获得大而全面的专利范围

知乎用户 殷兴旺 - 天锐律成​ 发表

10 月 5 日,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应邀出席记者发布会。

当被问及为何由日本入籍美国时,他表示,“我不想回日本,是因为没有在‘协调’中生存的能力”。会场上顿时传来一阵笑声。

真锅淑郎于 1958 年赴美,之后也曾有一段时间应日本政府邀请,回到日本工作,但那段生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1997 年,他曾在日本科学技术厅(今文部科学省)旗下的机构担任全球变暖预测研究负责人。

2001 年有报道根据对其本人的采访分析称真锅会回美国,其中这样写道:“与分管范围各不相同的各研究机构之间需要忍耐的协调工作、研究人员不足、日本独特的不坦率说真话的习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承受了在美国想象不到的本职研究以外的很多辛苦”。

作为结构性问题,真锅指出日本的科学家和政策决定者之间缺乏沟通,研究者与永田町和霞关(代指日本的政策决定部门)的距离很远。

在美国则能尽情地投入研究。真锅表示,“上司很宽大,研究方面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虽然美国也存在组织条块分割的弊端,但曾在日美两国工作过的真锅的发言很有分量。

——转自《日本经济新闻》

知乎用户 布达拉猫 发表

穷的更穷,富的更富。硕博研究生的补助多少年没有涨了,导师好心发点那叫 “情分”,一毛不拔是 “本分”。

知乎用户 Autumn’sFall 发表

17 还是 18 年的时候接了个项目,sz 电科院的一个科研项目 直接委托我当时的公司做。

我们从设计道投板,开模,测试都公搞定,然后给他们整 200 来套样品,他们去申报完这个科研项目,事后给了我们 70 万还是多少来着。反正整个项目几个月就出来了,没有啥复杂的技术,我们的整体投入不超过 20 万,其中最贵的还是十几万的模具费……

从那时候我就对所谓的科研投入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以前知道水很深,但是没想到有这么深……

所以呐,光看数字是不行滴,得看到底投了些啥,现在都产出了些啥

知乎用户 任逍遥 发表

这个研发投入达到 GDP2.4%

这是创新性经济体的特点

说明我国已经成为创新型经济体

研发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保持这样的研发强势投入并不容易

需要有研发对经济增长的回报作为鼓励

也就是说研发投入要有高效率

否则就会减少研发投入。

怎么保持研发高效率呢?

坚持企业研发的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研发投入

而不是向企业征收太多的税收让企业没钱投入研发

收上来的税收交给科研院所或者大学搞研发往往效率不太高

他们只追求发论文

或者追求轰动效应

比如水变油、二氧化碳变淀粉、医药医疗论文最多但没有类似 car—T 这样水准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因此真心希望公布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以及财政投入的研发经费数额

这样大家就能直观感受经济创新驱动潜力

无论如何中国研发投入数额保持高水平都是值得肯定的进步

体现了企业的大气

也体现了财政对未来的科技关注。

知乎用户 虎杖 发表

知乎用户 不烦世事 发表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研发经费的上的投入能够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实力,让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知乎用户 小优爱美 发表

有什么用?博士生月收入不到三千元,出事故没有赔偿,遇到黑心老板剥削不跳楼都没人管;青年教师招生指标奇缺,经费申请不到,还非升即走当民工用;早就过了科研黄金期的学阀关系户垄断大部分项目经费,个个赚的盆满钵满,至于项目意义嘛,无非就是跟在美国人后面灌水,要么跟着企业搞横向。国内企业的横向和 space x,deepmind,openai 那种有本质区别,非常接地气,那种虚无缥缈的尖端项目别想拿钱。对比美国的博士,青年教师的科研待遇,美国企业的投资品味,人才能留在美国的都留在美国不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吗?


分享一些相关回答:

为什么美国这么乱,还能世界第一?如何看待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称「华为 AI 彻底摆脱了美国任何技术」,华为 AI 技术现在是什么进展?调研发现「Z 世代」结婚意愿呈下降趋势,低婚恋意愿青年在想什么?如何才能让青年 「敢恋敢婚」?2021 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 7 成,旅游收入恢复至 6 成,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如何看待美媒曝 「美海军陆战队在台秘密活动至少一年」,美台官方对此都未明确回应?网传陕西一家医院将无病女生推上手术台并在术中要求其筹钱,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医院应该承担那些责任?「北京大面积下架民宿」,如何看待此事?民宿给其他业主带来了哪些困扰?有哪些影响?为什么现代中国还会出现汉奸?

知乎用户 unknown 发表

噗嗤

我记得我以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回答,当时的问题是我国科研投资额增长第一。回答不知道还在不在。

这个问题和那个问题,某种意义上简直是 “异曲同工”

下边我开始整活了。

据集微网统计,2016-2020 年全国 27 个省级半导体重大项目 301 个,投资额高达 2.955 万亿。

江苏、重庆、福建三地最多,占比全国 1/3.

其中至少 38 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搁浅,平均项目搁浅率(暴雷率)为 12.5%

河北省暴雷最为严重,暴雷率超过 30%

暴雷项目如——

保定华盈电子器件制造有限公司,投资额 10.15 亿,2016 年拟建,2017 年定为省级重大项目,此后没有任何公开项目信息,2019 年高碑店市公安局对其母公司非法集资立案侦查。

**唐山龙凯投资有限公司,**2015 年列为省级重大项目,之后没有任何实质信息落地,天眼查显示,公司无实质经营项目,企业经营异常,存在法律诉讼纠纷,经营人更换。

河北昂扬微电子,投资 10 亿,该项目发起人徐国中,伪造存款证明,伪造虚假借款合同,骗取地方土地信贷,骗取土地,项目已流产。

再看其他城市的项目。

湖北:武汉弘芯

这个就太出名了,曹山的 “英雄” 事迹不用我说吧?

此人先后在武汉搞了弘芯,然后去了山东济南,搞了泉芯,济南 zf 不想比武汉的芯片项目落后,特地从济钢农场收回了一块地,给了泉芯项目。

曹山看到了济南的热情,又整了个云芯,还成立了泉芯芯片研究所。

并且甚至还在贵州一个贫困县搞了个项目,诈骗。

四川成都:格芯、超硅半导体

江苏南京:德科码(这个项目一开始在江苏淮安,骗完了去南京,然后 19 年暴雷后,又去了浙江宁波,注册了宁波承兴半导体,现在已经没下文了)(江苏省内还有个新能源著名暴雷案例:拜腾汽车)

像曹山这样的人很多,关键他们直到今天,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所以钱到底去哪儿了?各位自己琢磨琢磨。

有人可能要说,就算有这么多失败的,不是还有那么多成功的嘛?

那你最好仔细再看看,“投资成功” 的项目里,有多少是真正的科研投资,真正的科技项目投资。

真正的科技项目投资,比如大家熟悉的紫光集团、京东方、维信诺、三星、华虹、中芯国际都在内。(紫光现在已经破产了)

然后刨除这些,就是一些名字听都没听说过的企业。

你再仔细扒开这些项目就会发现,大多是冠以产业园的头衔。

什么 XXX 产业园,XXX 镇。

这些都是啥呢?

房地产项目。

有个例子是洗地党再怎么洗都洗不了的案例。

北斗。

根据中国北斗总负责人杨总师的原话:中国北斗产业装满一个产业园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全国各地到处兴建了至少上万个打着北斗名义的产业园。

典型的房地产项目。

不少半导体项目,你看着是投资半导体,实际上也是炒房地产(所以这下懂为什么房价下不来了吧?)

所以别看到投资额增长了,就高兴了,先别笑得太早,落实不到实处,流入诈骗项目和房地产,都是毫无意义的投资。

知乎用户 影灵衣的神判 发表

意味着不久后会出现大量的学术腐败问题。

知乎用户 逸清 发表

代表不了什么,大佬们腰包更鼓了,徒子徒孙更多了,“高水” 平期刊更多了,行业更卷了。

本来经费多了对科研人员是好事,但在现行的分配,考核与审计制度下,只会造成马太效应,资源(含人力资源)浪费更加严重。

这么大国家的科研产业繁荣,不是凭那几个天才和头部团队就能支撑的,要形成梯度与角度,百家争鸣。

话说回来,如果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科研人员,不能保障基层博士的体面收入水平,就别扩招了,大家早早去技校吧(现在已经这么搞了)

知乎用户 张继英​ 发表

哪怕再翻 10 倍最后 90% 也都给到了少数顶层大佬,然后大佬再层层分包给 A,B,C,D…… 最后发文章的时候一大串名字,作者相互之间都不认识……

现在就让你们这些最基础的科研人员舒服了,以后年轻人怎么会奋斗,怎么保持一年 N 篇的战斗力?

明明就是市场经济的生意。就不要戴什么高帽子了。

不说了刷试管去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经费用到一线的有多少。很多都是被大学教授申请走了。但是真正落实到科研的有多少。国家统计的大部分科研经费都被教授拿到,然后给研究生们操作。然后稀里糊涂的做课题验收。至于这些课题是否有经济价值你可以看看清华,北大的校企。看看他们这么强的学校,他们的知识产权转化都相当失败。那些其他非市场行为的科研是否能适应市场可见一斑。

知乎用户 紫罗畅想​ 发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发展无不伴随着生产工具的变更,强大的生产工具的变化是依靠技术和科技的。古代中国在农业、工业和贸易上有强大的能力,就在于那个时候强大的技术,直到明中后期,科学技术的没落,很多都落后于西方了,最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冲击下来了。

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当前,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掌控了一些卡脖子的技术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工业产业的发展,落后就要挨打,尤其在以尖端的科技之下,如果我们现在不追赶未来将更差,差距也会更大,别的国家也不可能施舍。

**第三次、第四科技革命。**把握时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性的对人类有重要贡献的产业发展起来。

知乎用户 爱英斯塔 发表

太好笑吧,看完所有回答,只觉得这就是中国啊。

知乎用户 小赤 发表

苏联科研投入占比比美国高得多,结果苏联解体前夕,科学家几乎都跑到了美国。

我想说的是,重视一下基层人员的待遇吧!投入再多,分配不公又有什么用?

知乎用户 T34 比 4 号强​ 发表

我导师又买了一套房了

知乎用户 关水 发表

根据我本人所见所闻,来捋一下思路

首先科研经费下发到各地方政府和机构

然后个地方政府开设人才引进计划,把钱打包成为房补等各种补贴来引入人才(类似孔雀计划)

之后各路人才拿着人才计划的政策回来套现,当然也有一些做出了成果

人才领了补贴拿去当地买房安家,成功把 30 年房贷压缩到 10~20 年(一般大城市才能有科研大红包)

所以最后钱转了一圈实际回到了房子里,顺带还收割不少科研成果,国家赢两次。

知乎用户 大白杨 发表

问题 1:2.4 万亿里有多少用来采购设备?

问题 2:采购的设备里有多少是欧美进口的?

问题 3:2.4 万亿有多少进了欧美的口袋?

结论:高端的仪器设备才是研发的根基,任重道远,吾辈还需砥砺前行。

知乎用户 胡可 发表

意味着和研发费用的高速增长相比,研发人员收入过低了。

知乎用户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发表

某市番禺区要有什么科技创新团队,老板跟某领导打了个电话,领导说,你准备材料去吧。然后,不到一个星期通知答辩。

答辩的时候,总计 5 人团队,还有一人是假的,那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岗。

然后,答辩委员会的人在演讲结束后说:你们研究这些 xxx 都是非常传统的东西,没有任何创新性啊?等等辛辣的问题,可以说就是一些毫无创意的东西,好在别人还不懂,要是懂就更是漏洞百出。

另一个答辩委员会的人问:你作为领军人,好像做了这么多年都跟水处理无关的工作,申请了六个方面专利,授权一项,而这些专利都跟水处理无关等等等等。

可以回答你的疑问吗?

知乎用户 Confucius​ 发表

老子一学期助研才 800

知乎用户 FeelatHome 发表

2020 年,我国 R&D 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 54%,是日本的 2.1 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 年至 2019 年,我国 R&D 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 2000 亿元,约为 G7 国家年均增量总和的 60%。

2016 年至 2019 年,我国 R&D 经费年均增长 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 R&D 投入强度水平已从 2016 年的世界第 16 位提升到第 12 位,接近 OECD 国家的平均水平。

2020 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 146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增速较上年回落 12.7 个百分点;占 R&D 经费比重为 6.01%,连续两年保持在 6% 以上。应用研究经费 2757.2 亿元,增长 10.4%;试验发展经费 20168.9 亿元,增长 10.2%。

2020 年,企业 R&D 经费 1867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占全国 R&D 经费的比重达 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 77.9%,分别比上年提高 0.2 个和 9.4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 1527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3%;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 1.41%,比上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重点领域 R&D 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高技术制造业 R&D 经费 4649.1 亿元,投入强度为 2.67%,比上年提高 0.26 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 R&D 经费 9130.3 亿元,投入强度为 2.22%,比上年提高 0.15 个百分点。

2020 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R&D 经费分别为 16517.3 亿元、4662.9 亿元和 3212.9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9.2%、12.0% 和 12.4%,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 4 年超过东部地区,追赶态势明显。

知乎用户 gkj155 发表

科研这个事情其实比较玄乎,纳税人肯定是希望大笔的科研经费用在 “有用” 的研究上。但是什么是有用?这个事情在科研上本身就不好区分,科研在于探索,探索就在于不知道有没有用。所以无法排除那些打着科研的名义,实际做着无用科研的动机不纯的人,而且这部分人还真是有不少。

另一方面,目前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靠写本子,然后盲评,盲评的专家又很难对他人的科研做出评判,往往评审就成了看本子写的质量。但科研都还没做呢,怎么好做评价呢?那些善于写本子的 很可能也就是会写本子了,精力放在写本上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我只是个科研小白,没有资格对这个做出评价,但是以上就是我真实的体会。

知乎用户 桥隧的朱小博 发表

我来说说这个 “研发经费” 到底用在了哪里。

大头:研发人员工资。一个 1000 人规模的队伍,20 万一年人均税前工资,那么一年仅工资(含企业承担的社保)一项就得 2.7 亿元(约 27 万 / 人 * 1000 人)。

外包项目支出:现在很少有企业能把所有研发工作都自己扛,很多需要外包给第三方公司,企业自己负责把控,那么外包的研发费用也要算到研发里。

设备硬件采购及运营:各种超级计算机、工作站、软硬件器材,耗材,都是要掏钱买的。

差旅:研发工作经常得天南海北跑,比如车企每年都有大量路试工作,去黑河、去吐鲁番、去海南、去格尔木等等,来来回回飞,还要吃住,还要补贴等等。

不过显然,很多国人还不适应 “研发”,我居然看到有人问,为啥华为手机越来越贵。。。

就是为了赚钱啊,这丢人么?

只有赚了钱,才能养活近 10 万研发人员(如果以研发人员人均工资 70 万计,华为仅研发人员工资投入一年需要 820 亿,而华为全年研发投入大概是 1400 亿),才能进一步研究新的东西,才能吸引顶尖人才。要不然,研发人员并不直接生产产品,不能直接产生收入,靠什么养活,靠西北风么?

所以你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按照 50% 用于工资,而全国研发人员平均 20 万人均年薪计算,意味着中国养着 500 万研究人员,加班加点在追赶世界技术。

500 万这个总量算下来跟新闻报道接近。

况且客观来说,中国人人均工作时长明显多于欧美发达国家。

换句话说,中国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总人工小时投入,要远超发达国家。

这也是为啥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能在几乎方方面面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实现赶超。

辛苦是比西方工程师苦,但是我们这一两代人吃苦,如果实现了技术的反超,那么意味着我们的儿孙们可以有机会不那么苦。

知乎用户 崔磊​​ 发表

这让我想起了红旗,每年研发经费耗子 100 亿。

所谓的研发,结果是先仿奥迪 100,再仿丰田皇冠,然后仿完劳斯莱斯,再仿路虎揽胜。

最后,反腐部门开着加长型公交车去红旗抓人,一抓一大片。

知乎用户 莒句 发表

去深圳「四大校」之一的面试教师有一半是博士,如何看待当前的「从教热」现象?

扫了眼热搜,突然觉得这条新闻十分扎眼。

一方面是科研经费增长,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博士生走向校园。

当然我知道深圳老师的工资高,待遇好,且稳定,水平好的甚至能在深圳买房。

但是,我也从另一个答主的回答中得出。

去深圳「四大校」之一的面试教师有一半是博士,如何看待当前的「从教热」现象?

原来科研这条路竞争没那么激烈的时候,大家还是会选的。

但时时境迁,我国工业发展还是十分缓慢,无法消耗这么多高阶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各种不当人,搞非升即走,并因此发生了不少悲剧。

上海复旦大学一教师捅死同事,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可能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并且,随着房价暴涨,消费主义盛行,如果没有点家底的话是很难继续走下去的。

毕竟怀着一份赤子之心为科学现身的人还是少,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只是想要体面的活下去。

但无法否认每个人的心里都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知乎用户 小豆丁 qaq 发表

意味着还要多年才能让生化环材不劝退

知乎用户 一巴掌 发表

各种电动汽车算不算,恒大的算不算

知乎用户 鱼鱼鱼 发表

前公司申请南方某省会科研项目 120w,老板 60w 两个主管各 20w 财务他娘的竟然也分了 20w,项目成果水水,验收红包塞塞。底下科研民工一个子儿都莫得。哈哈哈哈哈鹅鹅鹅,爽不爽,赢了没。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没有神 发表

我国的科研花费很多,但有三个表面问题和一个深度问题一直没有理顺,由此造成的浪费与拖延问题非常严重。

先说一个表面问题吧,其他问题以后陆续补上:

表面问题一:应用科研缺少科学的管理。

刘华清将军当初设立的正军级海军装备研究所那样,对某一领域未来 20 年左右的应用科技方向制定自上而下人安排,并严格论证后实行 (056/054/052/055 / 航母等都是提前 20 年左右就圈定了技术方向,而后各单位领了研发任务,这样大家研发方向很明确,研发结果交付时间很明晰,研发成功后的应用也有保障)。相似的事情在歼 20 上也有体现。更早的时候在两弹一星中也成功应用过。

而多数应用科技领域并没有这样的组织与安排,甚至国家年度研发重点是自下而上提报,而非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进行统一规划的,造成了很多东西不知道该不该研发,研发好了去哪应用都不知道等问题,研发什么时候交付看各自审批人喜好等。这样一窝蜂的乱上,最后不乱才怪。

结果还是人川普看不下去给指出了一批该研发的方向 (建国同志再立新功)。

所以在应用科技领域,我们还是需要先做若干统一的规划,依靠国力优势可以支撑几乎所有行业进行重点项目。对这些项目的科研人员给与高薪。而重点项目外的科技方向,则以企业投资为主,并建立起结果导向制而非地位拍板制的资金分配体系。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赢,感恩

知乎用户 干饭仙人 CSY 发表

看孩子成绩好不好是看买了多少学习用品,还是看考试成绩呢?

知乎用户 万能胶 发表

术业有专攻吧,有的企业没研发能力但是会要钱,有的企业没研发能力但是也不会要钱。

最后就都便宜那些没研发能力但是会要钱的企业了。

所以,做企业要会要钱。

知乎用户 费费​ 发表

意味着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知乎用户 惬意柔风 发表

加油,继续加油,多投入才会多产出!

知乎用户 沉雾 发表

一年 2.4 万亿研发投入,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但是,2.4 万亿的大部分,如果真的花在了科研上,提升基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上,而不是花在了管理层吃吃喝喝旅游等消耗上,那么科技很可能会再上几个新台阶。

“研发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一年的经费投入就达到 2.4 万亿”

这样的,每年的巨额经费投入,有没有研究和计算这些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回报比,才是需要关注和反思的:至少到年底了,通过统计与计算,清楚了每年拨付的这些科研经费具体花在了哪里,2.4 万亿经费里面,究竟有多少经费真正花在了科研上,哪些项目投入产出高,哪些项目投入产出低,哪些值得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哪些需要减少经费投入甚至停止经费投入……

知乎用户 夏桑. 崔博侯 发表

一个字,虚,,有多虚呢?真正的估计不会超过 50% 是研发投入!

知乎用户 呼啦啦 发表

不要都给了水变氢汽车就行

知乎用户 已读 发表

那感受到什么切实的好处了吗?

知乎用户 德国师爷德国法律 发表

有人发财爽疯了。比如某量子大牛开高科技公司套现。

知乎用户 不废江河万古流 发表

一线从业 15 年的老研狗一条。副高,每年的一线实验量绝对国内一流(硬件设施条件好),工程开发能力尚可(航天、军工、轨道交通项目经验比较丰富),水论文能力不行(工作集中在工艺开发和横向项目上)。自认为科研工作中没有和工业界脱节,也能与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保持接触,但没有资源、不是大佬、生化环材的普通一兵而已。

从我的认知来看,不论研发经费怎么增涨,只要分配格局不变,考核评价方式不变,对提升科技水平和工业界竞争力的助力已经非常有限:任凭大水漫灌,没有一滴流给你;钱就是多到烧掉,不会漏一分给你。无他,现在的科研领域,已经是结构稳定的状态了,任凭上峰怎么刺激,经过层层屏蔽,底层也受不到扰动。任凭上峰在给钱上怎么玩花样,也是科研利维坦吃够了,才能给下面分点渣,扔点脏活累活让不想水论文的、没资格分蛋糕的、装死躺平的苟延残喘。

现在搞科研就是搞钱,有课题有经费就可以搞,没课题没经费就滚,有价值被人需要就能留下,没需要没用武之地,就是飞升疾走。集体协作什么的,不存在的,考核就是要落实到个人头上,项目以外的价值等于零。长期目标什么的,不存在的,经费往哪里投,科研规划就往哪里走,玩的就是饱和式科研。你两位数的科研经费增长,只是让下面的灌水任务更多而已,哪个研狗是能稳定安心搞科研的?不担心明天飞升疾走卷铺盖滚蛋的?一级一级的考核下来,哪有什么科研情怀,每年绞尽脑汁、剜门盗洞去申报项目的泯泯众人,不过是拉磨的驴、要饭的狗而已,老爷们给打赏,才能混得下去、有口饭吃。至于哪些包装出来供您 “自豪、感动、沸腾” 的精品,那都是好几个山头才能养出来一个的神仙。

对于现在的运作模式,对业内人士无需赘言,都明白拿项目是怎么回事。对外人和新人,只需要考虑清楚上峰的难处即可:怎么能证明你有资格获得资助 / 支持?结合门生故旧乡党的联结,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开始。然而纵使经费增加一倍,也不会使大佬的一天变成 48 小时,边际效应就越发明显了。那大佬不会多招一倍的人干科研吗?这就不是高智商人的选项:老板会因为利润增加一倍就多招募员工么?再说现在行情变幻不定,也不能丰年嫩模荒年吃屎吧?所以,有多少经费像仓鼠的存粮一样躺在大佬的虚拟账户上还不好说呢。就这,每每看到小粉红 “沸腾” 的精神高潮,赶英超美的壮志,禁不住想笑。

实验室灯光明亮,年轻人总是干劲十足,但我现在不再羡慕他们。大概梦想破灭的那一刻,青春就死了。

知乎用户 噬菌体 发表

像国家 2025 和省市重大专项是什么玩法呢?

首先政府定调子,科技局出个征集文件,文件里定各个研究方向,然后下一步就出《指南》。

这个《指南》就是具体的研究内容,本来应该是由政府和相关方向的专家来定的,然后高校课题组联合企业来参标,谁中了谁领《指南》的项目,也就是来研发课题,分国家的补贴。

结果呢,《指南》是高校和企业自己编的,交上去给专家,然后政府发布。

相当于先射箭,再画靶子。

《指南》的研究内容和配套指标是企业或者业界早就解决的,这样企业和高校根本不需要真正的研发,只需要做相关的验收工作就行了。

时间一到,企业做好财报,高校课题组让学生写两篇论文,专利,和审核专家打好招呼,走个过场,几百万的补贴就各自分账。

校企联合解决了早已解决的 “技术难题”

你事后去查,每一项都做到了,滴水不漏。

很多人以为高校的东西离民用量产化主要是成本和规模的问题,据我接触到的行业来讲,高校做的所谓先进技术,在性能指标上离成熟民用都差一大截,别说成本了。

以上不包含全部,但绝不是个例。

制造业的研发,呵呵。

知乎用户 谢玄 发表

无语了,这都能让深深带节奏

我建议不如把科研经费全砍了,反正都没用,是吧

过几天我提一个问题,就叫 “如何看待美国研发经费连续多年增长,4 万亿研发经费意味着什么”,描述就和这个问题一模一样,就想看看下面回答是什么样子的

知乎用户 LinSinnn 发表

发钱的人水平太差

知乎用户 巨窝 发表

研发酱香科技?

知乎用户 三上悠亚 发表

学阀贪腐

某些科技公司抵税

一年几万专利最后赚不了钱

制裁一年就趴窝了

我是个门外汉,不会制冷,麻烦会制冷的同学给我这个文盲普及以下

全球第二大,接近第一的研发投入,都产出了哪些有效的科技?

无人超市这种就别提了

对了,可以提提巴铁,现在内个木头套铁皮的东西还在秦皇岛把?

知乎用户 唐宋 发表

不够不够。

科研有两种,实打实的真刀真枪干和 PPT 科研。

公务员有编制可以无任何后顾之忧的为人民服务。

科研人员干不出来就滚蛋的考核方式,大家都不会实打实的真刀真枪干,读那么多书的人脑子不比那帮行政人员差,只不过多多少少有点情怀罢了。

知乎用户 积极向上 发表

如果我们谈论一个相似的案例,《爱情公寓》中依托漫画《爱情三脚猫》而建立的动漫基地将诞生一个日本料理连锁店。

《爱情三脚猫》与日连锁店

“爱情三脚猫是国内最高水准的漫画,很惭愧,我居然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它,为此,我甚至牺牲了家庭。但是,好在一切都没有白费。一家香港的地产公司已经和我们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将以爱情三脚猫为基础,开发一个新的动漫基地,在这块地皮上,将诞生全国最大的日本料理连锁店!”

知乎用户 你想叫啥就叫啥 发表

『秋』姓起源

1、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

2、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西周时置司寇,当时称为秋官,后代便以官名为姓,称秋氏。

『堂号』

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英勇牺牲。称当代女杰。

知乎用户 听妈妈的话吧 发表

单论高校而言,读过本科的大多都知道科研经费使用的混乱情况。有老师用科研经费给自己家人买电脑打印机等等的,有给学生造劳务让学生返还的,还有开虚假发票冲账的。经费不要看涨,怎么落到实处,出来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才是关键。教育界多久没有严查经费使用了?

——————

评论里的兄弟似乎搞错了一件事情,认为这些行为是待遇不高所致。我觉得,没有严格的监管,人都是爱占便宜的,所以才有了年入千万的 nba 球星集体骗保,一部电视剧收入过亿的郑爽超市偷喝饮料不给钱。另外,能做出给学生造劳务再要求学生返还的,副教授起步,待遇还真不低。

知乎用户 张逸恒 发表

高新技术企业有个下限 3%,然后这就是一个框,合适的都可以往里装,尺度大家懂得。

我看过某公司财报,里面的研发人员薪酬数据我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具体数据忘记了,人均六七万左右,明显偏低的数据。很多指标和同行对不上,同行基本上应该是一个水平,不可能同行人均薪酬 30,你才给 10 吧

说多了怕答案保不住,也不要问我哪家公司,我不会说的

知乎用户 灰铁 350 发表

养了一帮蛀虫

知乎用户 mine​ 发表

读研的时候,实验室有个老师各种拉项目,预算几十万到一百万,没添置什么设备,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最后这钱也不知道花哪了,都是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实际用到正途的有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知乎用户 188 号打工仔 发表

为什么说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仅从科研这一项来说,我们已经是科技大国、科研大国,但是 “大而不精” 四个字,都已经高估了我们的科研(我指的是整体)。

用 “撒胡椒面” 四个字来形容,似乎更恰当一点。胡椒面很多,但是撒的洋洋洒洒,毫无针对性,任谁都可以吃上一口,只要胃口足够大,脸皮足够厚。

而那些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却往往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因为那些人不争不抢,不会哭就没奶吃。

科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软硬两种实力的根本,如今却被市场径济浸染的太深了。

@苏晚亭

知乎用户 苏晚亭 发表

有个屁用,所谓的研发多数都忙着堆材料写报告,都特码纸上东西,尤其这个研发国企占有大头,大部分都浪费了

知乎用户 虾壳闹 发表

投入的越大,耻辱便越大

国内在自然科学领域目前还没有一个成果,连一个也没有。

知乎用户 RiverofTruth 发表

意味着大佬们有钱可以挥霍了。

知乎用户 乘风破浪会有时 发表

任何投入都存在投资回报率的说法,既然中国的科研投入已经量化到了财务数据,那我们不可能抛开成果只看投入,即使这显得具有一定 “功利性”。

中国的这一科研投入,如何去评价,想必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当我们回首过往的历史,会发现相当大一部分的成就是来自 “人” 的牺牲。

当我们说中国基建,很多人自豪地讲 “基建狂魔”,然而没有多少人关注那些埋骨他乡的一个个伟大的英灵,就像我们常感叹于长城的雄伟,却忘记这千年磐石中的血肉之躯。

当我们说中国科研,很多人对 5G、智能制造、隐身战斗机、高超音速导弹侃侃而谈,然后媒体报道我们投入了多少资金,对比而言老牌发达国已日薄西山。巨量投入的数字掩盖了科研人作为研发主体的荣誉和尊严,而又有谁知道这数字是多少尸位素餐者的遮羞布呢?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很多人说毛那个时候鼓励奉献和牺牲,注重集体而忽略了个人。此观点对,也不对。因为那个时代从未忽视过 “人” 的价值,因为一个数字不足以掩盖 “两弹一星” 的光辉,不足以刻画人们坐在 “杂交水稻” 前乘凉的惬意,更不足以展现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追求国富民强的伟大征程。

知乎用户 HMY2021 发表

利好茅台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基础科学不懂,只说应用研究,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 50% 以上,我国现在是个位数。

说实话知乎上的小朋友们怎么想真无所谓,无非让真的做这些工作的人看到了感慨一句 “小朋友们真可爱”………

如果真的想关注,更值得关注的不是投入多少,而是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相对而言)的改革进程。哪怕投入只有现在的一半,转化效率如果能提到美国的一半,仍然是不得了的跃升。

知乎用户 阅思​ 发表

意味着骗补贴正成为一门好生意

知乎用户 Nemo 船长​ 发表

你看高校的教授有缺钱的么?

知乎用户 黑底白纹的斑马 发表

这是 2020 年上市公司数据,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几乎都是国字头,当然,知名企业美的、比亚迪、海康威视、三一重工也靠前

知乎用户 初善君​ 发表

我做高企辅导的,你猜有多少钱落到实处?

这 2.4 万亿,能有半成真的落到实处真的去搞研发就已经佛祖保佑了,如果这半成研发费用里面能有一成有点真的研发结果也算非常乐观了。粗算一下,换句话说,如果 2.4 万亿里面有 100 亿的研发费用到了刀刃,那就已经是非常乐观的情况。

至于监管,滥竽充数做出来的资料和真在做研发的资料,形式上是一样,监管成本很大。另外研发投入的资金也是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点,真卡严卡死了,专项资金没花完,相关部门是要被问责的,势必会睁只眼闭只眼。

所以,怎么看这 2.4 万亿?不过是砸天量的钱,来求一点点真的效果而已,宛若大水满贯,能有一点流入荒远处的旱田就不错了

知乎用户 遗弈 发表

国内工业界的硕博还有人不知道院校科研是啥样么?资源利用率能有个 5% 都谢天谢地了。年轻老师发文章,搞几年开始搞钱。各种想方设法从项目里掏钱出来。

1: 给每个学生发 2000 劳务费,然后返 1500 遇到过没?

2: 工作 n 年发了几篇下水道,系里公共经费一出来就各种出国学习,暑假两个月美帝消费 20 万。遇到过没?

3: 买几个貌似高级的仪器放那,过两年师兄师姐毕业了都没人会用了,上百万的仪器放那生灰。遇到过没?

………

反正我都遇到过,很多年轻教师怀着热血进去了,发现学校里的勾当更加黑,各种学阀打压,各种投机取巧。

知乎用户 宿命的刚翼 发表

深圳东莞各种骗补的垃圾研究院,不知道是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基本上不干正事没活,员工工资还挺高,就是骗几年补助就注销就换个项目换个牌子继续骗

知乎用户 Jaylen 发表

我们公司为了骗补贴搞了个研究院,然后里面人什么事也不干,工资也低,就是很舒服

经常过程导向补贴,就不能结果导向,你做出东西我再给你反补,或者我现在给你补贴作为贷款形式,能做出东西不要了,做不出东西给我还贷款,要搞清楚你们拿的人民的钱,到处撒水

知乎用户 Merki 发表

你们是不是科研投入回报率不高于百分之百就不叫有成果。。。砸进去的钱有十分之一能正经科研就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这十分之一里面有五分之一能出个响那就相当不错了,科研这种带有黑箱性质还非常赌的东西不就这样

知乎用户 摸鱼 发表

持谨慎中立态度。

就我个人所看到的现象(大学和企业),真正的有价值的前沿性科学研究是少数,大多数就是为了赚钱。核心的自主研发技术比较少,具有世界前沿技术的更少。很多实体确实有骗取国家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嫌疑。

当然国家高层也知道,反正 100 个里面只要有 1 个成功它就赚了。研发经费的增长总归能掏出几个真正能干活的企业和人才。

至于效果好不好那就看看 10 年后和 20 年后,中国能否有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能否有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应为世界公认的,吹牛和骗补都不在此列)?能否有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业?

知乎用户 jerrycn 发表

我国现在正在努力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其中一个关键手段就是: 发展高科技含量 (高附加值) 的行业。

总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行业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行业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

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 (贫穷国家) 的发展模式:

1、通过廉价劳动力,争取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转移。

2、一穷二白的国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住房、桥梁道路、水电能源……)

3、通过制造业富裕起来的人民,需要大量的生活工艺品 (电视、冰箱、汽车……)

4、上面的因素也造成了该国欣欣向荣,投资进入……

这就是我国常说的 “三驾马车”: 出口、消费、投资。

而三驾马车 “马力充足” 的前提:

出口: 劳动力廉价。

消费: 未完成国家基建和家庭消费品普及。

投资: 上面两项前提存在 (还有利润空间)。

在三驾马车快速狂奔的时候,整个国家欣欣向荣,人民无限自信 (人人都按照高速发展的标准超前消费)

而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上面的三驾马车走到关键时间节点时,都会走到 “中等收入陷阱”,不可避免。

因为: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工资) 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就下降,(低端)制造业就会离开,比如我们现在的低端纺织业已经开始向南亚国家转移。

消失一大批岗位 (人民收入水平降低)。

2、基础设施建设到一定程度之后 (道路村村通,地铁城城通……),以及消费品普及(家家电器 / 汽车齐全) 之后,无路可建,消费市场也会快速萎缩。

又消失一大批相关岗位 (人民收入水平再降低)。

3、基于上述问题,投资也会跑到另外一个 “新兴蓬勃” 的市场(国家)。

又影响一批岗位 (人民收入水平再降低)。

我们国家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就是走到了这个关键节点。

往往上面三个问题出现的时间越是集中,国家经济崩溃的速度越快。

你把几亿人从农村拉到城市,并让他们已 1 万 / 月的标准生活,突然收入水平降到 5 千,整个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怎么办呢?

先说消费:

高速路建的足够了是吧,那就

4 万亿基建搞起,公路村村通,机场 / 地铁不管需要都建,到非洲去搞基建……

城市家庭消费品空间没了,那就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开拓非洲南亚市场 (那边就像改革开放的中国急需家庭消费品)……

但是,上面的措施,只是 “暂缓发病” 的举措。

基建狂魔之后,还是 “无路可建”。

家电下乡普及之后,还是 “无消费者接盘”。

真正的解决 “中等收入陷阱” 的方法,还是产业升级,把产品附加值增高。

一架飞机换一亿件衬衫的事,我们也要做。

待续……

知乎用户 Will 发表

意味着有无数导师 教授 负责人 主任成了百万千万富翁。 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lovanu 发表

讲个小事。

发生在身边。

科研经费花不完,每天招学生来帮忙,给他们工资,一天两百,事也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玩。后来又往每个学生银行卡上发一大笔钱,让他们取出来归还给老师,现金,这笔钱是以工资的名义发放的。

五十万的经费搞了大几万。

知乎用户 赤二 发表

我是个文科博士

我从事过的项目,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投入十几万几十万,动辄十几二十个人

最后的成果无非是给上面一份以厚度论质量的报告(基本也没领导看,交上去就没什么下文了),然后在期刊上发几篇论文,好一点的话出本书。

报告内容至少 80% 都是东拼西凑(毕竟不查重),没什么质量可言,最后每个人领个几千劳务费。

这种没太大意义的研究,实在是对科研经费的浪费

然而我还是挺喜欢做的,要不哪来的钱呢?哈哈哈

知乎用户 旧时光 发表

2.4 万亿有 2 万亿是空饷。

感恩就完了

知乎用户 工藤新之助 发表

长期和企业研发打交道,说几点吧。

第一,国内的研发创新整体氛围不好。国内绝大部分制造型企业都属于生产加工型,东西能做出来卖出去就满意了,还没有考虑到东西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做?怎样做才能引领行业发展?如果有人做出了一个热卖的新东西,第一考虑的是怎么模仿也做一个一样的,挖人偷学都是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几个企业愿意真心实意去搞研发,好不容易弄出来的东西别人直接就模仿过去了,投入的研发成本都打水漂了。所以中国的整体大环境没有良好的研发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如果一个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费用一定是有猫腻的。

第二,政府政策是驱使企业关注研发的重要原因。很多企业都热衷于宣扬自己重视研发,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政府认可,但其实是不是重视研发,企业老板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心里都清楚的很。很多人也说了,政府对于研发这一块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比如高企,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等。很多企业明明就是个加工厂,但是为了能获得这些政策支持也是拼命往研发靠。主要手段有哪些呢?比如,编写保护范围很小以及价值不高的专利以作为具有研发能力的资质证明;比如,把一些成熟产品的生产制造费用以一定方式改头换面作为研发费用。政府里的官员有两种,一种是真的不懂企业里的这些门门道道,被企业忽悠的; 一种是懂一点,但是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假装不知道,甚至帮着企业来过去政策支持,以作为自身政绩。所以,如果真的较真起来,很多大型的企业别看都是高企,都说重视研发,其实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企业里研发人员话语权很低,都是老板说了算,比如某想就是最好的代表。在商言商,坦白说仅仅从商业角度,国内企业在经营资源不多时,盲目投入研发是自寻死路,我要是老板也不会这么干。

第三,研发投入计算方式可靠性低及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估监督。国内的研发费用审计绝大都是会记事务所进行的,一群搞财务的对业务了解哪有企业那么深,正常情况下只要有能够作证的证明材料,比如发票,比如付款单等,审计人员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方面是不会计较太多的,毕竟他们也是拿钱办事,所以审计结果基本上也是按照企业的需求配合审计下,只要不是太过分,没人会去管你一个东西是用于正常的生产制造还是研发。另外,研发工作的绩效评估一直是难点,毕竟研发的东西大多都是不成熟的,要快速见效不太现实,所以绝大部分研发绩效评估以报告,图纸和专利等文件审阅为主,而文件是最有弹性的,全看审阅人的心情。

通过以上三点,对于新闻上公布的研发投入增长我是怀疑的,我基本上对国内媒体公布的研发方面的成果和新闻都不太感冒,那些都是企业想让媒体知道的,一堆不懂研发的媒体为了配和金主爸爸,把很多普通制造企业夸的天上有地上无,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这家企业很重视研发,就是靠研发成功的。在我看来,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只是企业成功的方法之一,还是性价比很低的一种。企业如果可以靠其它方法躺赢,何必要做研发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

知乎用户 铁匠 发表

意味着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多少是不方便提的。

知乎用户 木落归本 发表

苏联研发费用也很高,人家不是不重视科技。但他们科技转化率不行,结果就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了。除了军事科技还凑合,其他被甩得越来越远。最终苏联官僚丧失了赶超的信心,那套计划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最终也被抛弃了。以后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苏联科技转化率为什么不行?缺金融体系,风险投资。一切资金需要都是靠官僚系统拍脑袋决策。但行政官僚又懂什么呢?哪怕懂,这层层审批,效率也太低。

所以这金融体系,是苏联与西方世界根本的制度差异。

风险投资么,是拿资本家的资本,去投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东西,投石问路。如果亏了,就血本无归,赚了就是血赚。投一百家有一两个血赚的就够本了。这也需要敏锐的嗅觉,毕竟风险自担,亏了的比比皆是。那可是资本家自己的钱。所以,科技的风投之中,资本家们尸骨累累,前赴后继。一将功成万骨枯。最终锤炼出来的全是百战精兵。资本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练成的。

苏联呢?行政官僚坐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巨额资金就投出去了。这投资再没水平,也不至于因为亏本叫这些官僚掉脑袋。那么他们安稳得很。这就没有优胜劣汰。苏联人就算再有钱,热爱科技革新,又如何呢?苏联搞互联网,搞晶体管,都是废了。不是科技水平不行。是没有发现科技革新的慧眼。这安稳的苏联官僚,拿什么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资本家比科技嗅觉?

所以苏联死得不冤。没良好的金融体系,想赶超美国是不可能的。

这里只说苏联,直接融资体系跟国家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在科技革新上的差距不可以以道里计。那是天壤之别。

间接融资的是银行体系,国家主导,他们懂什么投资呢?这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下,想与基础需求沟通是很难的。它天然嗜好稳定,而科技革新这就是风险巨大,特别不靠谱的事儿。无论是国家官僚还是银行官僚,本质都是官僚,厌恶风险。他们最擅长的是按图索骥。

也就是苏联前期的长足发展么,西方有,他照抄。这就安稳得很。苏联官僚们效率很高,抄得有模有样。抄成了世界第二。然后,面临美国这第一了。还叫他们抄么?抄不了了。到了前沿,就算美国不禁止他抄,但美国也不知道技术前沿该往哪儿用力。

这对苏联官僚,不就抓瞎了么?何况美国也严令它小弟,不准再叫苏联抄技术了。

这还真就抓瞎了,最终苏联被美国的科技革新拖死了。苏联唯一比美国差不了太远的,就是军事科技了,叫俄罗斯吃了几十年的老本儿。为什么这方面行呢?原因就是这官僚们有硬需求,差距太大苏联要被直接干死。而且,军事技术根本不谈价格。没有市场机制。

所以苏联技术,傻大黑粗,但凡需要控制成本的非军事的科技,苏联都不占优势。

研发投入多,不说明什么,关键是要有产出。不止要有产出,得能完成市场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物美价廉。

当然中国跟苏联有所不同,研发也不止是政府在投资。私人也在搞。中国也有套差强人意的金融投资体系,只不过风投方面,一般是国外巨头居多,这比苏联有利,但也不是太有利。

研发骗补严重,浪费严重。政府有意搞研发,但如何多快好省,是个大课题。苏联教训需要避免。

我有什么意见?多发挥私人部门的能力,构建成熟的金融与风险投资体系。叫该死的死,该活的活,大浪淘沙,顺其自然。ps : 不要叫骗补的活下来,关键得是嗅觉灵敏的资本家做公有资本管理人。不过要换他们的诚心,交换的就不只是薪酬了。这得是名正言顺的 zz 地位。

也不要把国外资本全部劝退,只不过别叫他们拿到决策权。他们的谋略与视野,国内资本多有不及。

十余年前,与当下有所不同。那是个巨头规模初具,风云乍起的时代。私营资本八仙过海,极具活力。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就是当年奠定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海外资本的主导。

至于政府研发体系,研究机构直接叫公司负责不好么?好项目,叫教授们自己拉投资去。搞出一堆不实用还不赚钱的科技玩意儿出来,那就不是科技贡献,而是无用的累赘。当然,基础研究除外。公有机构的垃圾投资人,该治罪的治罪。

总之,金融与政府的关系,得要认真考虑。是政府服务还是政府主导。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这不是双方关系正常的处理后果。这应该有个稳定且高效的顶层设计。

迟飞:eziv587

知乎用户 迟飞​ 发表

很大比例钱到不了正确的人手上。

知乎用户 EVANGELION 发表

美西方科研经费利用率低:行

中国科研经费利用理没达到 100%:不行

都是老理中客了

知乎用户 jVifvEB8 发表

前几年打过一辆顺风车,司机是武汉某 211 高校教授,武汉仲裁委委员,开了辆 GLE 接了第一单顺风车体验生活就碰到了我。

车上聊天了解到这辆 GLE 是用项目经费的名义买的,具体什么骚操作我也没好仔细问。

知乎用户 止水 发表

不了解,简单说说自己的直觉。

  1. 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这是能够保持研发增长的重要基础。
  2. 研发投入中,政府机构和高校应当占主要成分,说明科研投入的增长是财政依赖型的。
  3. 经费的冗余与浪费不可能不存在,但是否会严重影响到科研经费上涨的涓滴效应需要更详细的研究。在一般情况下,科研经费保持稳步提升对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总体有益的。
  4. 政府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数据泡沫依旧存在。以本司和本司正在调查的科研机构为例,在科研领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比如今年定的经费是 100 万,即使今年花不到 100 万也要努力花完,到最后为了凑数采购大量设备、各种举办实际意义不大的会议,邀请各类专家进行交流,等等。为了花掉科研经费,公务卡常年购置原价国航机票是稀松平常的事。如果花不到 100 万,明年财政的拨款就会减少,如果明年真的需要更多经费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受限。而如果花到了 100 万,财政一般会追加补贴。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科研投入是上涨了,但实际上有没有响应的实际投入跟进是不好说的。

知乎用户 Tulisen 发表

企业所谓的研发,都是买个国外的样品,然后开始抄袭。或者国内间相互抄袭。

知乎用户 风牛布勒哈 发表

数据别太在意,各显神通罢了。

说说企业的那 76.6%,认知有限,仅供参考。

懂的都懂,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都是依葫芦画瓢,看高企政策定调(占营收的 3%):要达标,要逐年增长,数字漂亮,各种奖补到手。政府满意,领导开心。税务局科技局统计局和高企专项审计事务所达成共识,审批和检查中每一项都做到了,滴水不漏,通过。哪有功夫计较费用组成的来源。

虽然但是,各种说 “骗补” 的,要肯定的是,R&D 经费是假的夸大的,研发是真的。科研项目普遍虽是先射箭,再画靶子(先生产,再成果转化),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是否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有帮助难以考究,但是做了也比不做好,做的好比做的差好。专利也分好的和水的。R&D 造假不可避免,也与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挂钩,划水的企业迟早淘汰。无伤大雅。每年连续增长的科研经费指标,意味要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还是能看到基层的科研人员每年为此掉头发的。

国内乱象确实存在,研发经费连续多年增长,意味着国家政策(高企和加计扣除等等)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已经推动企业的科研能力良性发展。

知乎用户 WOOJ 发表

分享一些研发投入的结构性数据:

1. 研发投入与经济水平相关

以 2017 年数据为例,中国企业科研经费与省份经济水平相关,呈现沿海强,内陆弱的趋势。

2. 研发投入高,不代表投入力度大

研发强度, 是指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比值。研发强度越高, 说明该企业对科技投入力度越大。研发投入前 20 的省份里面,其实上海和北京的投入强度最大,其次是天津。这和企业性质有关系,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投入强度才高,此图也说明了不同地区的企业总体性质差异。比如北上科技密集型企业的比例更大。

3. 部分城市科研投入占 GDP 比重很高

比如西安,其研发投入总数看起来不高,但比例很高,变相说明了 GDP 的科技含量不同。

知乎用户 勤奋的润飞 发表

意味着都进了企业的 “高新项目” 和大学教授的口袋,以及研究生得到了无偿劳动的机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知乎用户 鲤鲤 发表

相比之下,科研从业人员的工资增速是不是过低了……

认识一个巴基斯坦老哥,他出来读硕士的时候,拿的巴基斯坦奖学金,一个月一千欧。

中国奖学金相比之下… 博士才一千三,考虑房租和物价,是够生活开销了。

很多媒体一直吹国家多么富强,但是感觉还不如邻居大方啊。我知道有国内副教授工资到手才八千。本来还以为巴基斯坦挺穷呢。小丑竟是我自己。

知乎用户 锻谨 发表

郭嘉本意是非常好的,不过领导们是不是可以看看目前在二三线的一些所谓的研究所,比如中电科这种的,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在参与研发,多少关系户,不然投再多的钱也是纸面上参数要上天,国家队口号喊的震天响,关键处还是被老外卡的死死地。扪心自问,里面的总工总师,有多少真的在做技术,懂最新的技术

知乎用户 123 哈哈 发表

百年大计 得舍得花钱 监督好怎么用的 给大家一个交代就行了

知乎用户 阿辉 发表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4649.1 亿元,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 2.67%,比上年提高 0.26 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9130.3 亿元,投入强度为 2.22%,比上年提高 0.15 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 500 亿元的行业大类有 10 个,这 10 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 73.6%(详见附表 1)。

所以要分析研发经费问题,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问题,必须重点关注。

一: 研发经费数据水份

研发经费政府支持力度大,造假的动机也大。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 3 年。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颁发之日的年度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所得税由 25% 减按 15% 进行征收),同时各地方还可享受到地方财政部分给予的一定金额的资金奖励,研发费用还可以在所得税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如符合税务条件的制造业,发生研发支出 1000 万,那么税务上让你享受 2000 万的扣除),有的地方是按照上一年度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

既然研发经费这么大优惠,所以大家造假的动机当然很大。上面当然也清楚现实这些问题。比如就今年,江苏今年就取消了二百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当然对于水份问题,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可能得出观点也不同。有人认为造假的都是体量小的企业,微不足道,也有的认为数据水份,一定程度上原因比较复杂,牵扯到多个部门,多种利益。我们先来看一份公告。

**关于取消南京安普瑞斯有限公司等 220 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公告(**苏高企协〔2021〕12 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 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9 号)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取消南京安普瑞斯有限公司等 220 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特此公告。

附件: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名单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 2021 年 5 月 21 日

二:现实中研发造假的情况分析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造假泛滥和研发经费造假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不同的造假情况。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种造假:

一是技术资料真实,但是财务数据造假,这部分最多,也可以说是 “泛滥”;

此情况下,是技术真实,技术资料研发部也能提供出来。但是落实到财务数据方面,很多企业就需要造假了。因为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财务数据,对于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两套账的企业来说,他们是没法提供出真实的数据的。

不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都存在两套账,两套账问题都无法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数据问题就更没法解决了。

还有一大集团或上市公司,人家一套账的情况下,可能因为对于研发活动管理不善,或者研发数据日常管理不到位,也没办法提供最准确的财务数据,也是后面人为加工。

当然这种财务数据造假,主要是数据归集和管理混乱,不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虚开发票等等问题),那么问题就复杂了。

二是技术资料和财务数据都造假,这部分也比较多;

此情况下,是技术真实,但是技术资料没法像高新申报要求的那样,提供的那么详细和准确,更多的事后的补充,或者造假一些资料。比如什么研发制度呀,研发会议,立项文件之类的,可能都是后面人为搞出来的。

财务数据如第一点所说,也是造假搞出来,人为弄成符合各项指标。还是前面所说,就怕查,一查你企业要经得起查。

三是技术、技术资料、财务数据都造假,这部分也存在。

这种造假就非常严重了,每年都可以看到不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被取消,就是这种情况。当然前面两种造假被取消资质的也有,但是相对这种少一些。

这种情况被抓也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用了一个很大的谎言(技术,技术资料,财务数据),后面三年也几乎再要用一个有一个谎言,去把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谎言试图让被人相信,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三:管理现状

既然现实中有这么多问题,上面其实也知道,但是主调是不能因为这些乱象,而影响整体对研发的重视,所以管理上会出现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的这个问题。怎么办,政府继续加大打击力度呗,升级管控方式,让大家不敢造假,不想造假。但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可难了。

知乎用户 云中流浪​ 发表

贪的更多了

知乎用户 黄头发妹妹 发表

对于肿瘤患者最要紧的不是天天挂营养液,而且应该尽快把肿瘤切除。

知乎用户 三体星人爱德华兹 发表

根据二八法则,大胆估计一下,20% 的经费真正用于了科研,80% 用于了 “养活”80% 圈子内的人。

知乎用户 ZHHH 发表

我有个中科院的亲戚

我第一次知道的时候,本学渣像是看神仙一样看他

恨不得当场跪在地上求求他给我开开眼

我国最牛逼的一群人天天都干些什么

毕竟中科院人均博士后

是在科研修罗场吃鸡的人

而我,一个四级都没过的垃圾

然后我小心翼翼的询问,我说如果触及到保密协议的问题,你就说告诉我不能说,我不会追问的

他显得特别大方,没啥玩意,就是做项目,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

国家出钱,他们做,但是大部分都不能商用,不是为了保密,纯粹是太学术,根本无法商业化

他们常年就是在这种不考虑商业利益的情况下,上面报项目,审批,做项目,验收,然后准备接受下一个项目

跟一般公务员没啥区别

然后我急了,就没啥惊天动地的?

他说,其他研究所可能有吧,但是他们所是真没有

然后他笑嘻嘻的看着我

结束了这次对话

那之后我深思了很久,真的是很久

开始觉得他们是一帮浪费了牛逼智商,被领导带着吃国家经费的家伙

后来我觉得他们是活在象牙塔里面的书呆子,毕竟做一些不被市场认可的东西,就像大学的毕业展,可能牛逼,但也可能没什么意义

现在我觉得他是把我当行走的五十万了

因为我后来才知道,他是中科院研究芯片的

知乎用户 钟雨轩 发表

我进这个问题就是黑人问号脸

怎么排名第一的回答是说自己公司弄虚作假虚增研发费用的

这个问题问的是研发费用的提升意味着什么,贵公司虚增研发费用要么举报要么查处要么勒令改正

最后,端劳自己的饭碗

以上

知乎用户 小表的分身 823 发表

看了下面的这些回答就知道为啥国家和民众要保华为,华为研发自掏腰包年投入 0.14 万亿,一个公司投入达到国家的 5.8%,而且真的能看到一些结果。(2019 年 1317_亿,2020 年 1419 亿_)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的研发投入,在全球也只能排到老三老四,欧盟统计的企业研发投入排行前十里,美国企业占一半,华为研发费用接近第二的微软,大约是阿里巴巴 + 腾讯 + 百度 + 富士康之和还多,第一名是亚马逊的母公司,研发投入是中国排名第二的阿里巴巴的 4 倍。

这个榜单上,总共统计了 2500 家企业,中国企业 537 家,美企 776 家,中企研发总投入和为 118809.9€million ,美企研发投入和为 347707€million 中企研发投入规模比美国也有较大差距,国家的投入对于研发能力的对抗其实影响还是很大的,看怎么能把钱投到有效的位置。

救回孟晚舟,算个千金买马骨吧,希望真的在投研发做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The 2020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

The 2020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

知乎用户 姓名应为 2 到 8 汉字 发表

被骗的有多少呢

知乎用户 落霞孤鹜 发表

娱乐圈的肮脏程度乘以 70% 差不多就是学术圈的肮脏程度吧。

都是彼此彼此。

知乎用户 反季节飞将军​ 发表

还是算了吧

现在的高校导师,接几个亿的自然基金项目

接几个亿的中央军委科技委的项目

给学生一个月发 200-400

还是国家的钱好骗

中国的导师制度不改,多少科研经费爷白搭

出去实习一个月也一万多

200 块钱做出来的东西什么样,只有自己知道

知乎用户 底层人民​ 发表

产出效率之低,连知乎高呼懒人遍地的北欧都不如

知乎用户 来自深渊 发表

研发费用可以退税,懂了吧

知乎用户 吃多了 发表

2.4 万亿乍听起来非常多了。

但是这 2.4 万亿到底多少能用在真正的科研与创新上?有很多支出可以放在 “科研经费” 这一栏下,买个电脑打印机,做个 app,买点生产耗材。。。

至于中国科研投入到底多还是少,与发达国家投入差距有多大, 可以关注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德先生:基金委正式公布:2020 年总预算减少 22 亿元!资助率还有多少?

虽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也不是百分百投入到国家和人民期望的科技创新中,但相比企业所谓的科技创新投入来说要实在多了。

2020 年中国自科基金一共 280 亿,占 2.4 万亿的差不多 1.167%。这是中国搞基础科研工作者唯一的靠谱的资金来源了。

中国有近 3000 所高校,其中 “双一流” 建设高校 137 所学校、共 465 个学科, 平均到每个学校,每个学科还有多少? 在考虑下中国高等资源分配情况,北京上海就能切走全国近一半的蛋糕。

自科基金 280 亿里,有面上项目, 有青年基金。面上资助 300-1000 万不等,得很多教授一起申请。青基资助一个 20 左右。

这跟发达国家多大差距?美国,日本不清楚,肯定没法比。说说我比较熟的德国,DFG(德国科学基金会)类似我们国家自科基金委。2020 年总投入 34.5 亿欧元,德国一共就 8000 万人。

来源:DFG 网站:Finances

除了 DFG 还有类似 BMBF(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 也会资助相当数量的基础科研项目,具体没有数据,以为部分 BMBF 的投入也会资助一些教育类的项目(懒得去统计)。此外德国的本土企业十分注重科技创新:汽车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和科技公司每年都会为高校资助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科研(资助科研企业也能免税)。我所在的破学校就年年都有来自企业的投入。

可怕的是,即便这样,德国的本土学生还天天想着往美国跑,说美国钱给的多,学术氛围好(德国全职博士每月税前 5000 欧左右,到手 3000 左右)。德国评教授有美国经历的优先。。。

差距看出来了吗? 基金资助率没有数据,我想也没有必要比了。

我经常安慰那些国内的同事,你们的基金没有中,不是因为你们做的东西不好,或者题目立的不好,仅仅只是国家的预算不够而已,必须有所取舍。。。无论如何请坚持自己的科研理想!

科技的进步依赖长期大量投入和积累,德国如此,美国日本亦如此。中国想要跻身科技强国也必须如此。

我坚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希望未来媒体和一些管理者能在科研投入这一块把账规划好,算清楚。要向公众和一线科研科研工作者传递正确,负责任的信息。仿佛甩出个 2.4 万亿的数据,就觉得投入很多了,就能让中国的科技实力比肩欧美列强了。

知乎用户 likegeo 发表

请别吹牛了吧,今年(2021)很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国拨经费直接砍半甚至砍 6,70%,以至于一些校所人头费都出不起。寒冬之下,先养活自己吧。

知乎用户 老顽童 发表

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答主,下面我将从集成电路的角度回答题主的问题。

研发经费的增长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实力的重视,这于国于民无疑都是一件好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的生活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科技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但是由于核心技术落后,大部分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从 2013 年开始,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突破 2000 亿美元,已经连续四年远超原油这一战略物资的进口额,位列我国进口最大宗商品。

集成电路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端核心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直接威胁我国国防系统的信息安全和通讯、能源、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支柱产业的产业安全。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其产业能力决定了各应用领域的发展水平,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018 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论述中,把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放在实体经济发展的首位强调,凸显出在中国制造大投入、大发展、大跨越的趋势下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和先导性。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颁布国家和地方政策,成立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 2014 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发展集成电路热情高涨,纷纷兴建新工厂。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0-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从 2010 年的 1440.15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7562.3 亿元。2020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 2 位数增长,全年销售额达到了 8848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17%。由此可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大幅跃升,相信通过对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扶持,我国科技实力将继续稳步提升。

* 声明:问答内容系编辑个人观点。

知乎用户 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 发表

意味着今年我们才开始追赶!前面的 100 多年都在拉开差距。

今年之前的每一年我们都在拉大和美国科技投入的差距!

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呢?

如果从美国成立算起有点妄自菲薄了。

我们就以我们就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开始算吧,那时候美国科技比我们强,没有疑问吧。

就说飞机制造,据说那时候该死的福特每一小时就能制造一架战斗机。

我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啥时候生产的?1954 年试飞成功!!!

不仅仅是飞机制造,可以说是全面的落后。

并且在这之后的近 100 年里,美国在吸引人才和科研投入上一直领先于我们!

我是在夸赞美国,贬低自己吗?

不是的,我国最后一场国际战争打到了八几年,在那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发展,即使从改革开放开始算也不过 40 余年。

一个十几亿的人口大国用四十年时间的发展,就可以和地球扛把子硬钢了,你说牛不牛?厉害不厉害?

厉害,牛。但是我们冷静下来,要正视差距。

不能啥时候都觉得中国不行,这是上百年的差距,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弥补的,我们还要耐心心思,假以时日的。

但是我有信心会超过,那 B 的!

中国自古就有雄踞于世界的臭毛病,这一点你照照镜子就能看到他的影子!

知乎用户 科工帝 发表

怎样才能让科研成果率高于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的增长不管只是统计口径上的增长,名义上的增长,还是实际上的增长,都是非常正面的,为什么,说明大家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都认可未来的发展要靠技术创新。

再说缺点。不管是什么优秀的机制,都会存在浪费成本浪费资源的现象,所以,虽然现在我们可能还存在为了花钱申报科研,为了评职称申报科研,科研机构臃肿,科研与生产经营脱节,统计口径虚增等种种问题,但我们要向前看,国家深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人,不是更应该思考如何去解答以及改善这些问题吗?

何胖不是科研工作者,只是旁观提点建议:

1. 科研资本机制

在国企框架下建立很多小公司,充分给这些小公司授权以及激励,这些小公司市场化的竞争订单,在竞争过程中必然会自我加压,努力提质降本,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这个机制的前提是国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化基本杜绝贪污腐败。

2. 科研信用体系以及激励

做好科研领导机构的建设和领导人员的选拔,建立整个科研人员以及评委的信用体系,让评委和全体科研人员公正公平诚信的从事科研。加大对科研评委和人员的激励,让有成果的得到实惠。

3. 科研的选题以及招标

选题要符合未来发展,尽量选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同时在大范围内发布科研招标公告。

4. 加大应用科研中各专业的结合

以效益化的思路引导大部分科研课题,充分组织不同专业乃至跨行业的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与科研合作。

喜欢何胖,就给何胖点个赞吧!

知乎用户 何胖 we 上成都​​ 发表

写一点自己的想法吧。

没有做过什么科学研究,做个不恰当的比喻,科研我感觉就像是种地。科研人员就是农民,项目是种子,经费就像是化肥、农药。播下种子肯定会有收获,但是收获大小在于管理,科研经费增加了,等于给种子施肥和打农药,肯定有利于庄稼的成长,收获就多。当然不排除有偷奸耍滑、懒惰的农民存在;也会有不达标的种子,导致即使施肥、打农药也不会发芽,即使发芽也不会结果;也会遇到天灾人祸,导致颗粒无收;甚至丰收了也卖不上好价钱。但这些都不是主旋律,俗话说:听喇喇蛄叫还不种地了?科学研究是存在风险的,而且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些风险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总的来说,研发经费增加是好事,是大好事!说明国家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其实,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增加,国家提出多项举措发展科研,比如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打破不合理限制,重大科技项目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成果评价制度,破解简单靠论文评价人才的问题。

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途一片光明!

知乎用户 三千青丝尽是愁 发表

本文来自《每日经济新闻》,36 氪授权转载,记者 张蕊 编辑 姚祥云

回顾 1949 年以来的 70 年,我国科技创新是在过去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 “向科学进军” 到迎来 “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一直在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

70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科技事业也从以跟踪为主迈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时代,实现了整体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跃升。

“我国科技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解放思想,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把我们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充分吸收世界科技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1949 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发展现代科技的基础比较薄弱,与国外的交流比较少,我国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重视技术的提高,也注重提高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以稳步提高。

而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就是逐步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管理的弊端,对科技体制进行了深刻变革。在刘东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8~1998 年是第一个阶段。从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科技界迎来了 “科学的春天”。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工作方针。随后开始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等一系列发展计划。1995 年提出了 “科教兴国” 战略,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第二阶段是 1999~2011 年,这一阶段主要围绕怎么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聚焦在应用层面的发展。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其中技术开发性的院所进行了企业化转制,公益性院所也进行了转制;2006 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2012 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进入更宏观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要坚持三个面向:一是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三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16 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2017 年,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即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5 年,科技实力要有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 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对我国科技创新加快实现赶超跨越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1949 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下,我国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科研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使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 621.4 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 403.4 万人年,是 1991 年的 6 倍,1992~2017 年年均增长 7.1%。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 2013 年超过美国,已连续 5 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在研发经费投入上,2017 年达 17606.1 亿元,是 1991 年的 123 倍,1992~2017 年年均增幅达到 20.3%,超过同时期 GDP 年均增速(现价)5.3 个百分点,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并于 2013 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目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超过六分之一。

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与艰苦拼搏,我国科技产出水平实现较大跨越,科学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迅速扩大,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中国科技发展进程已经由过去的难以望其项背到如今的 “三跑” 并存。

以知识产权为例,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 7 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先后出台《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已设立 3 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了 19 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 76 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仍然面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容易被别人 “卡脖子” 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怎样才能做到化危为机、与时俱进, 继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刘东表示,下一步我们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做好制度建设,把创新主体的活力更好地激发出来,才能发挥出我们的后发优势,在一些领域成为 “领头羊”。

(图片来源:pexels)

知乎用户 Everyday 发表

当然是好事啊。

低效的研发也好过不研发。这是明显的事。

知乎用户 海上明月 发表

中国研发经费低 = 不重视科技

中国研发经费高 = 利用效率低

外国研发经费低 = 减轻纳税人负担

外国研发经费高 = 重视科技进步

也不说别的,就先把标准统一一下也行。

知乎用户 感恩牌加速器​ 发表

Wow,那么 2.4 万亿里,学阀吞了多少呢

知乎用户 积极的心态 发表

意味着刚好能还了恒大的窟窿。

知乎用户 计蒜机大牛 发表

很多日本人来中国开公司,目的不是真的要去搞什么企业,而是想拿着国家给的钱来搞地皮生意

知乎用户 地藏皇 发表

比 2.4 万亿研发投入更吓人的,是中国研发人员总量有 500 万人。自 2013 年起超过美国,稳居全球第一。

都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的 500 万就算全是臭皮匠,也够顶死美国了。

知乎用户 高岩 发表

得看钱具体流向,是用了还是用上了。

知乎用户 corvus 发表

大学教授或许能多包养一个小三吧!

知乎用户 一只狗 发表

从财务角度科普一下什么是 “研发费用”

和研发费用关系比较密切的时候高新技术认定,通过认定的企业可以获得 15% 所得税优惠。

除了税率优惠,研发费用还可以在抵扣时加计扣除。即同一项费用支出,正常列入 “管理费用” 是 100 元,列入 “研发费用” 可以当做 175 元。

下面这个表是前几个月我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使用的研发支出总表。可以看出其实有很多项目都可以列入研发费用,包括研发管理人员工资、研发人员办公费用、研发人员材料费、归属研发车间的水电费、委外试验费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摊销等等。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人员工资,这部分人员包括:毕业刚入职的研究生、高工总工副总各种管理人员、五六十岁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老师傅。

知乎用户 shuac 发表

为啥不支持匿名呢?

知乎用户 未月有星辰 发表

看产出,

建设有千分之一浪费了,

我觉得正常,

假设有百分之五十浪费了,

我觉得我不觉得有什么

知乎用户 伪史 发表

该问题不支持匿名回答,那没什么说的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媒体称中国科研经费超过五千亿但成果寥寥,原因何在?

知乎用户 张天​ 发表 看完乐一下得了…… 不要赞了,过去很久了…… —————————————— 网上的一张关于新闻媒体和科研工作者的图…… 知乎用户 减紫​ 发表 因为很多从业者科学素养基本上为 0,当然就看不懂科研成果了。 这方面按他 …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知乎用户 蓝色云彩 发表 钟帷德钟南山院士儿子,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青科协及省青联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广州医学会主任委员, …

惊闻中国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

惊闻中国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 ·方舟子· 中国科技部发通知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的建议,还要搞全国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这种做法才是真的有颠覆性,颠覆了人们对科技研发的认知。这再一次暴露出中国科技部那帮官僚缺乏科学素养,没 …

惊闻中国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

中国科技部发通知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的建议,还要搞全国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这种做法才是真的有颠覆性,颠覆了人们对科技研发的认知。这再一次暴露出中国科技部那帮官僚缺乏科学素养,没有科学理性的思维,反而有伪科学妄想家的思维。 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