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欧洲是博士的天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天坑专业,在瑞士度过了 20-30 岁的大部分时光,拿到了硕士博士。如果说在瑞士读书的优势,我觉得有下面几点: 1. 钱多。我这些年靠博士的工资,去了二十多个国家。后来毕业离开瑞士去别的地方工作,退回了部分养老金。 …
如果你爹实权处级以上,
你会发现所有教授是如此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申请资料早点交,科研要抓紧,这是我博士的微信,以后他带你。
这篇论文你好好看看,马上要投了,你是一作。
投论文不中很正常的,投这个期刊吧,我是副主编。
早上怎么这么晚过来,不要熬夜,年轻人要注意身体。
实验室有一笔经费,实验设备够用吗,GPU 要不要再买几块?
什么?想交换,我有个好多年的朋友,在卡内基梅隆,有没有兴趣?
什么?怕自己不能服众?每次组会我都夸你一顿,傻子都给你吹成牛顿。
别笑了,这是导师最喜欢的学生,日后传承衣钵那种。
等他毕业了,手底下招几个 985 干电池,假牛顿就变成真牛顿了。
师出名门,书香门第,养尊处优,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教授。
至于你,发不出论文,毕不了业,还不是你爹不够努力。
每天蓬头垢面,说话不自信,活在自己世界里,女朋友都找不到。
天才 = 天生有资源,醒醒吧,该搬砖了,你爹等你光耀门楣呢。
说个笑话,不要当真,有了项目和人脉,论文自然就有了。
什么天才,一群耗材
有些人可能不太懂地方上的实权处级干部什么概念。
谨慎评论,很多都被和谐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欧洲待了几年。说一个好玩的事情,这件事情也是慢慢才知道的。
我们所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八十多岁科学家,美国外籍院士。好多出名的科学家大牛都是他的学生。
然后嘞,好玩的事情来了。
所里几乎所有资源丰富的老板,往上倒两代,都能跟这个八十岁老头扯上关系,无外乎都是他学生,要么就是学生的学生。
行吧,至少还有一个六十岁的知名科学家不是他学生,在所里也很有话语权。前一段刚知道,他是这老头的女婿…
我们所长,学术界家族式垄断,几乎一家子人不是这个研究所所长就是那个研究所所长。
半斤八两。
唯一和国内不一样的是,这些人至少在做事情。
最后一句话貌似引起争议了啊,没必要,顺口说了一句。我改改吧,
唯一和国内不一样的是,这些人至少在科研上灌水的少。国内情况复杂一些,这也和前些年唯文章论有关系。
理工科可能还好一点吧,身边很多人都读上了,毕竟自带劳动力和论文机器属性,导师要发钱的。关系户有,但是普通人也有机会。
文科这边就是完全丧失公平,没什么活儿要做,学生没什么价值。香港,坡县,据说都是理工科强导师制,文科强 committee 制度就是这个道理。咱们文科都是导师决定制。很多收上来的都是各种关系户,专硕,在职人员,社会人员,行政。
文科发文章难,各路人马,只要有个硕士学位,管你是一本二本,专硕学硕,拿着一篇文章,找到熟人博导就是文科博士了。大量学硕连文章的影子都见不到。就算有幸发了文章,也只能去考为数不多的导师组。
之前特别傻,总是查录取名单,你看这个 top 录取了 211 的发了一篇普刊的人。错了,你发邮件就是一封拒信。
其实归根结底并不是考博还是申请考核的问题。是导师单招还是导师组的问题。就算是考博,导师单招也黑得很,博导出卷,博导面试,懂得都懂。40 岁三本在职老师,考得比本校应届学硕都好。
学术近亲繁殖?学术近亲繁殖指的是老师带本校直博生,师门各成一派,排挤外来,这叫近亲繁殖。文科导师单招,那叫,九品中正???
严重丧失公平,强烈建议学校先按照 1 比 1.5 或者 1 比 2 初筛,把导师熟人的舅舅的妹夫的姐姐的同事家的阿花筛掉。。。再把那些拿着与自己教育经历严重不符的高级期刊的人筛掉,避免那种文科双非硕士拿着顶刊一跃成为 985 博士的现象发生。高考一考没定终身,考研两考还考不出,读研就成了科研天才了?!毕竟,他的文章哪里来的,如何发在顶刊上的,是不是本人做的,都画问号。。。
博士是真要干事情的,我在这儿干了三年,研一勤勤恳恳读文献写报告。
研二勤勤恳恳做实验跑模拟。
研三勤勤恳恳帮助学弟学妹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在做实验跑模拟。
我熟悉实验室的课题,并且已经做了几年了。熟悉每个老师的脾气,知道对哪个老师该说什么话。熟悉组内的各种模拟软件。
这时候我要读博,你跟我说要选别校的一个不知底细的学生。
我不得怀疑这老师是不是思想出了问题?
这跟很多公司招人是一样的,宁肯招聘双一流高校毕业没什么经验的,或者是熟人推荐,而不是招聘简历中有很多实习经验的。因为这样风险更小,且成本低。
首先,读博又不是中五百万彩票,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地开个帖来嘲讽有点那啥了啊。就读博的五六年时间里,有能力的人去一线工作年薪 20-30 (我身边大把这样的例子),能多攒好几十万吧
第二,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招到坑是很难受的,因为你要和你的博士生相处四五年啊。盲招很容易踩雷,毕竟存在一些人简历上夸夸其谈实际上屁也不懂(我导曾经就给他的烂泥研究助理开过两个月高薪结果啥也不懂,简直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所以招学生要么招别人推荐来的能做事的,要么招一些下面大家鄙视的 “有关系 “的(就算不能做事,也许能给课题组带来资源呢),这两种人都能给导师带来正的收益。
第三,博士名额众多,有那么强的关系网想去赌博的人真的没那么多(有那么强的资源干什么不好,想不开要读博。。。)。个人观察,大部分名额都是给了有能力的能做事的学生,即使他们是被上一位导师推荐的,人也要有点干货不是。毕竟,所谓能混下去无非两点:你自己牛逼 + 你的牛逼被牛逼的人发现了
背景:某校 phd 第三年在读
申请考核制,明面上都是考核硬性指标:论文,专利。但导师不傻,上述指标只能反应这名学生在本硕期间的学术能力,并不代表其来到自己名下,更换方向之后的学术水平,怕 “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能发论文专利也仅仅只能表示该学生可以保证毕业,而导师招收学生,也有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做项目,一个学生做项目的能力,特别是横向,可不是申请考核制那简单的考核材料和几十分钟的面试就能了解的,这需要时间。所以导师要全方位了解该生的水平,那么该生在考核之前就应该与导师有着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对导师来说,申请考核生源主要包括:
1)本校优秀生源;本校自不必说,该学生都是经历过本校甚至本课题组的考核体制,导师对其能力的评价是最有把握的。
2)有 “外交关系” 的外校课题组生源,被对方推荐过来;这种生源的能力,导师可以通过对方导师的评价和对方课题组学术水平来估摸,由于经常交流,认识,所以对该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也比较有把握,再加上会碍于对方推荐的面子,这种学生的竞争力其实不比本校生差。
3)无上述关系的其他生源;导师了解这种生源的能力也只有通过那简单的申请材料和几十分钟的面试了,这跟赌石有啥区别?
招收学生不是赌石,综上所述,除非特殊情况,导师都会招收自己足够了解的学生,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变成了这种制度的潜规则。
硕士进组就按照博士培养,2-3 年后熟练掌握所有的研究工具快速出成果,同时勤勤恳恳的帮忙带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你说组内这样的硕士不该转博?属于近亲繁殖?
外国我不知道,中国哪个圈子大了不是近亲繁殖?
非但学术界有这个趋势,在其它地方也有。
而且不是近亲的,也可以通过法律方式变成近亲。或者说,只有变成了近亲之后,才能有相应的机会。
而且世界上永远不缺愿意成为近亲的人,即使在这部分人之中,也足够找出能够胜任的人了。
毕竟在资源给够的情况下,维持局面没有那么困难。
这就是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高考搞素质教育,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的原因,
留点机会给我们这些穷孩子吧。
近期繁殖也好,远亲繁殖也好,总之题主想描述的是变得不好了。
但是如果题主认可 “文章 + 项目 = 实力”,那题主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两件事还是紧紧约束住了整个科研体系,很少有人愿意牺牲战斗力去招一个关系户。
但,文章 + 项目,是不是真的等于实力?如果不是,那学术圈的问题,就根本不是近亲繁殖的问题了。
能近亲繁殖的基本都是资金和资源充足的课题组,这种能在资金和资源上给予极大满足的组里的学生,即使是硕士,其实也并不缺成果,因此申请考核制的门槛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而没资金没资源的组巴不得来几个科研能力更好的 “厌氧人才” 做自己的博士,这种情况下考核制的作用才能最大显现,无非卷的程度更激烈罢了。
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学界顺势而为~
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申请考核制” 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2012 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 号)中提出,要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为了克服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弊端,国际上通用的申请入学制被渐进式地引入我国。
但是近几年却变了味,在申请审核制下,传言寒门学子很难被录取,申请考核制度正在取代统一考试,这也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部分的双一流大学实行了申请考核制度。
近期,饶毅在其公众号 “饶议科学” 发文《不仅听怎么说的,更要看怎么做的:‘家天下’属于任何解释都无效的问题》,暗指蒲慕明院士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搞 “近亲繁殖”“家天下”。
在这种大型的国家机构中,都存在这种 “近亲繁殖” 现象,不少网友也对博士申请审核制提出质疑:对于申请审核制这样的发展趋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人为主观思想,没有那么多的硬性考试条件等框框,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只要有金钱有地位的学生,很容易被录取,这不就是拼关系的时代了吗?而那些寒门学子要想挤进博士生的队伍中,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了。
导师自己带的研究生或者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岂不是会被优先选择了吗,这些人能够成为博士生,就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了,这样的教育不公平,打击了那些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的决心,任凭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晋升通道了,而且个别高校对于学历也还有要求,申请者必须毕业于 985 和 211 工程院校。
更有网友说:
“近亲繁殖制”似乎正在演变成一个 “正常” 的事情,不论是博士生申请审核制,还是事业单位的任职都存在着这些情况,对此你怎么看呢?
近亲繁殖更严重的是教职,欧美大学通常禁止本校的博士留校任教职…… 何时中国能如此。
碰到一些一知半解的杠头,就再补充几句:
美国大学,尤其是头部大学,为了避免近亲繁殖,是很忌讳招本校的应届博士直接入教职的,本校博士往往去其他学校教职或者工业届工作若干年,取得成绩后,有的才有可能与其他竞争者同样标准,录用回本校。
stem 方向,大一点的系,每年可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博士毕业,而且教授治校下,教授都有很多发言权,留谁的博士,其他教授都不服,如果允许留校教职,其他外来大学的竞争者基本没机会,索性全部不要。
教育部应该要求中国大学学这个,比如清华的应届博士可以去北大或复旦,就是不允许直接留校,这应该作为非升即走的配套政策,当然你几年后升了副教授教授,还可以通过流程应聘回清华。
恶心的问题,不要什么都加上国内,你这样的人润也润不明白…
我估计你想表达的是学术圈内传承的问题
学术圈内不干净,是国内外一样的,甚至国内搞派系也是学国外的,毕竟国外学术体系建立的更早。
国内的权学交易是比较少的(注意是少),因为对口的权,也就是教授需要的权你并不掌握,权的分布太广,在学术上是不利于交换的。
最主要的就是教授的子女以及教授的学生形成的学术派系,但这一部分,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子女的传承由于耳濡目染,大部分做科研也不是很拉;教授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徒子徒孙也都是靠自己本事保研保博考研申博的,就算有黑幕,是面试部分的黑幕,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知根知底,你说一个刷题训练出来的考试面试机器能比这些好多少… 归根结底就是你也不行,没必要指责这些学术接班人…… 再说面试也不全是黑幕啊,每年也有外校考进来的,你不行而已了……
你恰恰说反了,申请考核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科研近亲繁殖的情况。
现在不管怎么说,你读博士前是有一个科研的硬条件卡着的,大部分高校是一篇核心期刊和一个项目,有的高校甚至条件还会更高一点。
这起码证明了,这个博士生是有发核心期刊的科研能力的,而且这个科研能力从明面上来说是跟所申请的学科专业没有关联的。
和尚是不是外来的不好说,但起码念的经有一部分肯定是外来的,这就算进步了。
至于这个能力到底是哪来的,那你就别管了。
运气还是实力的一部分呢,黑猫白猫,能发出论文的就是好猫。
总比之前强。
之前笔试——面试制度是什么情况?
虽然你能力比我强,发的论文比我多,科研成果比我丰富,但你知道我导师吃饺子喜欢沾酱油还是白糖?出门骑自行车还是开汽车?晚上八点在办公室还是在家?
都不知道,那你就老老实实笔试出局吧。
这都不是阴谋,全是阳谋了都。
你说你要查卷,好,给你查,但是你只能查自己的卷子对不对?
一查,发现你每门课都贼高,英语 89,专业课 95,但就是没进面试。
你总不能越权去查别人的卷子吧?
查了也没用,你一个外校的专业课都能考 95,我一个本校的研究生,亲导师亲自带出来的,专业课考 98 很合理吧?
所以在 2012 年以前,尤其是有些刚刚申请到博士点的地方性大学,每年的博士录取名单你去看看,说近亲繁殖都是客气了,儿孙满堂差不多。
反倒是这十年里,因为有科研要求这个硬杠杠,反倒筛下去了不少真的不知道为啥要读博的 “近亲”,地方性大学博士生的学缘结构反而要丰富一些。
当然,在我求学及工作的经历中,我从来没有遇到或听说过在招考环节有违规的情况发生。
与其谈论申请考核制,不如谈论硕转博制度,哪个更近亲
谈谈近亲繁殖。
同事博士毕业本来要去高校,然后本校不好留,于是去申请其他学校,但导师说你如果不留校就别搞科研了
本校老师带着几个博后和一堆博士自成一派,排挤其他人,这叫近亲繁殖了
繁殖吧!每个博士干几年苦力,落不下好,一传十十传百,导师赶紧庆幸自己升上去,升不上去就等着招不到人吧
其实申请制和考试制差异很小,只是前者成本较低,后者成本较高。
说实话,能在知乎上给出 3 个学科回答的,基本上可以知道大致水平了,给出 5 个基本上都可以锁定到人了。。。
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问题。而且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我导师已到了接近院士的水平了。但实际上也没有做到全国唯一碾压别人的水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世界同等级的天才也有很多的,并不是有谁真的无可取代 (除非你达到杨振宁那种级别可以强行出道,不然都得老实排队)。在这种时候一个知根知底 90 分能力的,要远比表面看着有 95 分的人好用的多。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扩散到,领导用自己人用的熟悉,导师喜欢本校的保研选手而不是外校履历高大上的学生等很多现实问题上
想多了,考博时代你的成绩也是在考试前出来的。
是吗?有数据统计吗?又是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
我是国内申请考核制刚兴起时候考上博士的,距现在也有好几年了,自身感受是并没有普遍的 “近亲繁殖” 情形。
因为考博和考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寻求平台的提升。所以考博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向上考的情形。虽然我们经常说读博时候导师比学校重要,但实际情况是大家普遍都还是想去更好的学校。
211 的硕士往 985 考,普通 985 的硕士往 Top2 考,这都是大量存在的现象。即使是考本校博士,也经常会换专业换导师,因为硕导数量比博导多得多。
换个角度看,面对向上考的考生,各高校的博导们愿意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呢?是硕士学校不如本校的、从来没接触过的学生,还是本校本专业甚至跟着自己读了三年的、大致了解的学生呢?对于绝大部分学校而言,博士生里最好的生源就是本校的硕士,同理,硕士生里最好的生源也是本校的本科毕业生。
毕竟像当初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面试时碰到的那种比较偏执的学生就很令人头疼。
总结一下,导师们还是愿意 “近亲繁殖” 的,毕竟知根知底,而且学术研究有连续性。但客观上考博选本校的硕士却不多。
各学校标准不一
由于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而是将招生权力下放到各个高校,因此申请考核的具体模式、流程、方法、条件差别非常大!往往是一个学校一个模式,甚至一个学院一个模式!考生如果报多个学校的话,准备起来也要各个分别准备材料。而且各个学校的招生时间相差很大,所以考生的准备期可能很长。
博导权力被放大
个别学校给予博导的权力太大,学生报考之前必须征得报考博导的同意或签字!即使符合学校、学院的报考条件,导师不同意也无法报考!或者即使报名成功,那么在录取时博导也有最终决定权。加上现在报名时都需要有推荐信,个别博导看到不认识不熟悉的推荐人或学生,就直接忽略,因此极易行成 “近亲繁殖”、“学术小圈子”!
招生偏好性差异
个别高校将大量名额倾向于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只留给跨校考生少数报考名额!尤其是对于往届生和社会考生极不友好!(原因可能博导们需要会写论文的考生,而应届生比往届生和社会考生有更好的论文状态!但其实有些学科有实践经历明显会更好,如商学等!)
招生条件 “五花八门”
招生条件设置 “五花八门”,但合理性有待考究。比如,有的学校设置英语六级成绩 5 年内有效,但又不给在 5 年之外的考生考试的机会 (如果你在大一就考过了六级,后面又没有再考,那你直接 out 了!);还有的学校直接规定毕业 3 年之内的考生才能报考、必须有一作论文 (硕士发一作很难)、必须有 SCI 论文 (这样的要求竟然出现在社科类专业中,恐怕连好多博导也没有吧?);还有的条件对往届生和在职人员很不友好,必须报名之前就必须要单位同意证明、提供政审表等等,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公考都是复试时才开具同意证明和政审表的)……
没数据,没案例,就凭一句话,中国的博士申请制就变成了近亲繁殖?
我所了解的几个大学,保研博士来源学校都很多样,有的大学还会很明确说为了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会有意限制同一所大学来的学生人数。
有吗?
人情社会,真的如此。正好最近在考虑申博,来答一答。
中国的学术界和国外还是不太一样,学术界的高层都是领导,那么这种近亲繁殖制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有很多硕士同学都申请博士了,最近看到一个关系要好的申到了英国全奖,我就问她申请流程。
用她的话说:国内没有认识的导师太难了,北大北师大都被刷了,录取的百分之八十都是本校的。
另一个小学同学,国内本,美硕,回国没多久就申上了中科大,我就向他讨经验,要知道国外硕士很多都没有论文,这可太难申请了!
他的原话:哈哈我家认识中科大的教授。
嗯 ok 嘻嘻。
如何看企事业单位岗位招聘早已成为近亲繁殖?如何看高校拉山头,抢资源,评职称近亲繁殖?如何看,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谁管你小 p 民如何看,爱咋看咋看
看你怎么定义近亲繁殖了?如果是指喜欢招自己学生读 phd,那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留过学的都知道绝大部分情况下本校硕留本校读博概率比申外校博大多了。尤其是读自己论文导师的博概率最大。
回到喜欢招自己人这件事上,我觉得很正常。在自己实验室干了三年,和组内成员关系融洽,设备用的滚瓜烂熟,组内项目都已经深度参与,为人勤奋。招这样的学生风险最小啊,因为在硕士三年已经被彻底摸透了。但是对于外校硕士,如果两边实验室没有 connection,鬼知道你的履历有没有水分啊?你的论文会不会是师兄师姐送的?设备用的熟练么?需不需要从头开始教。性格如何,面试的时候各个都是积极开朗好说话,到了实验室会不会和其他人合不来?所以招外校硕士潜在风险更大。
而且本校越好,本实验室水平越高,这种喜欢自己人的心态就越重。毕竟对于自己的生源,培养水平都是很有信心的。只有水平相对差一点,生源不太好的学校和实验室才会嫌弃自己的学生。
导师其实更关心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的连续性,如果有一个从硕士就培养好和自己整个课题组大方向一致的研究能力那会很省心。但是如果博士找一个外部的,那就需要重新进行培养,甚至还会存在该生觉得自己的方向很好,自己的能力很强,从而拒绝导师的研究建议,这对导师来说,真的是 emmmmmm
中国的教育体系就这样,你怪不得别人。中国的这种申请和教育体系或者考核制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的。所以就是你现在去说中国的博士的这种科研环境和招生环境。那导师基本上就是看你的听话不,是否能打杂活?然后至于科研项目和学术能力提高,和你没关系。你就也不用去积累这些。真正的提升的话,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努力。
权力没有监督。
都是这个结果。
那里都一样。
这叫近亲繁殖??
搞笑呢?
学术圈的近亲繁殖可比这点小事早了去了也大了去了
当年近亲繁殖的产物现在都在各个学校大教授坐着呢,一个系甚至省内学校同方向都是师兄弟
就申请考核这点东西算个事?
啥叫近亲繁殖?楼主能不能说明白点?搞这种带节奏的话题。
据我目前观察,还未发生这样的现象。
不能完全同意,博士申请考核制有他的合理性,与之相反,我是坚决反对硕士增大面试和考核比重的,原因在于:
博士名额很珍贵、稳定,而且不会爆发式增长,除非特别牛的 “带资进组”,大部分博导不会轻易把名额浪费给水货,毕竟博士是一个研究团队产出“成果” 的绝对主力;
而纯碎的申请考核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英语门槛过低,缺乏量化打分依据等,这个真的依赖于考核团老师认真公平打分了。
参考饶毅女儿和朱松纯女儿(朱易)的事情,学阀。
三年前,我不信这些。三年后,我信了。可耻!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应该认识现在这个年代所谓的科学家也不一定有很高贵的品质和自我要求。我们对科学家的印象和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建国初期那一批极具牺牲奉献和个人道德操守的科学家印象,无疑是这一批人使我在我童年的时候坚定我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也是仰望这这样一批科学家来不断提醒和要求自我的。可能我自己出生于也算有革命背景的家庭,外公是早期参加红军,后来参加解放西藏的士兵。外婆是中专毕业,在小学任教。外公外婆一直都是非常好学且自立自强的人。外公家里很穷,读小学时没钱交学费就一个人哪怕下雨也蹲在学堂教室外学习,蹭课。外婆也是很努力的人,那个年代家里因为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一直被别人瞧不起。外婆就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哪怕自己是女生,也一定要让别人瞧得起自己的家庭。我外公外婆也一直坚持和要求让子女凡事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我是在这种家庭文化和背景下长大的人,我可能受他们那个年代人的影响对自我道德品行要求比较高,生活中也一直自立自强。虽然家里有些人脉,但我小时候一直觉得比如通过人脉找老师这种事情,比较可耻,我一般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告诉家人,自己个人解决。即便后来工作,我也是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绝不麻烦别人。所以我比较反感朱易这种名不符实、德不配位、道貌岸然的人。(朱易这个事情发生后,让我有些小小的怀疑自己,从小我外公外婆对我教育的那些精神和品质是不是放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宜了,说实话,我有那么一点点伤心、难过和自我怀疑。但是应该给未来的青少年树立哪些正确的价值观是这个社会和国家决定,不是靠说,而是靠做,各种行为真实的展现。我看到有青少年也有和我一样的困惑。我想说如果我发现我的价值观和社会发扬的不匹配,我能 RUN,我可能都会 RUN。我既然做不到那个改变社会的人,我目前也不太想被改变,只能选择回避。)应该给青少年和青年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这是国家和社会应该给未来的青少年交的答卷。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和社会,但是可以做出我们自己的选择。可能结合这个问题,我谈了近期看到相关问题,我的一些看法。
我也看到很多会上总有很多年长的人或者代表对青年的各种现象进行批评。我想说的是先别急于把所有的一切单方面的归于青年的原因,仔细去分析下问题的本质。有时候作为年轻人,我也很无奈。
补充一下:很多人指责年轻人躺平、指责年轻人世俗、谄媚、官威,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指责,我想问在这个一个环境和文化中,年轻人应该怎么做。我接受的文化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塑造的风气不符合(不是靠说,而是看做的),也不能做其他什么吧!我只能选择消极避世。或者出去寻找我自己的天地。当然还有一部分随波逐流的,可能也是进一步的探索,做了那些的后继者。我们能怎么做?躺平可能是更多年轻人对很多社会现象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最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所以真的请位高权重,有道德底线的教授们想想你们的某些行为在做什么?真的是年轻人不想,还是年轻人不能。
但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可能建国初期那批科学家所具备的精神越来越少了,不通过学术要求、讨价还价自身利益的科学家越来越少,具有较高道德品行操守的科学家越来越少,谋取个人利益的人越来越多。我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按理我们被前一代科学家这样精神所灌溉的国土上,怎么培养出这样一批人。现在培养出来的人可能都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最后还想说一下:当整个一个社会和学术的风气都是这样的情况下,你指望这些学生怎么做?要么同流合污,曲意逢迎,也许心里不想要,但行为上也得装出来去迎合;要么就在思想上高度的认同,最后身心都沦为这样的人,灵魂堕落,继续压榨和荼毒下一批的人(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失害者);要么麻木,躺平,对社会和世界失望,稍微好点的努力的活着;要么有骨气、能力足够,或者家庭能够支撑的出国,寻找健康的环境。我相信在面对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学生也是无奈、无助、自我怀疑的,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下能做什么?保有信仰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信仰就是在这种东西下被消磨的。
就结合这几天另一个问题 “失业率这么高,年轻人为什么选择躺平”,我想说第一,大部分年轻人没躺平,疫情防控该上还是上。第二,如果有这样的氛围,年轻人不躺平,要干嘛呢?还能怎么做呢?如果有什么做法是不是又得出来批判了呢!
读博就是看 connection, 只不过在国内变味了
首先,大部分老师还是心里有数的,不可能招一堆低能关系户,不然自己的课题谁来做(逃…
其次,所谓近亲繁殖类似于法律中的担保人。你作为一个博导,你是愿意带一个不知根知底的新学生,还是愿意带一个被人举荐的学生。至少后者出了事情还可以问责。
最后,做学术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近亲不近亲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2022.5.20 更新:
刚刚得知,一位双非本硕出身的同学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录取的 off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怀疑那些否定 “申请考核制” 的答主都是没有考过博士的。。。。。。简直是一群门外汉议论博士的招考制度,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一个考生的卷面分与 ta 的科研能力根本不成正比好嘛??????博士毕业的标准难道是闭卷考试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线??????
我个人感觉,中国的博士申请考核制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非常公平的。如果硕士期间能够好好攒论文、做项目、练习口语,提高自身实力,再者,从研二开始联系博士生导师(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情商的过程),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我觉得通过考核问题不大。前端时间我一位双非出身的硕士同学考取了国内名校的博士生,期间我通过自身经验也帮 ta 出了很多主意,先是邮件联系一位国内某领域的大牛老师,利用假期无报酬地去那位大牛老师实验室打工,再者我同学硕士期间产出多项成果,自身实力非常棒,最终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劝那些准备考博的同学,这个话题下大多数回答都是不具参考价值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这功夫,还是去攒论文吧!!!!!!
这下和欧美接轨了
你好鸭!小录来答~
**还是看专业的!文科类专业确实产出比较难也会少一些的,**所以推荐比重占的确实很多,但是理工科类专业还是相对好一些的,毕竟有不错的产出,老师也是蛮愿意招的呢!
小录认为博士不仅可以在国内读,也可以去海外读,至少在申请的时候是一视同仁的!
同时海外读博士不仅可以拿到一个文凭,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更大的锻炼。
除此之外,海外博士读完之后回到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应聘,走的通道也有区别,但也更简单的!
以上是小录的建议,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任何问题随时滴滴小录~
我是博导,至少我会选以科研为兴趣爱好的同学。有背景的一般都是坑,很难毕业的,还带坏课题组风气。项目并没有那么缺,缺的是能做出漂亮工作的同仁。
没有人脉推荐的,可以尝试先做目标课题组的项目聘用或者助理一年,然后再申请:)
如果是比较好的学校,稍好的老师的名额一般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就占满了,哪轮得到你申请考核的人?就算要外招博士生,如果你是导师,首先关心的也是这个人是不是知根知底,来了就能干活,而不是这个人在劳什子入学考试考了几分……
话说,都混到博士了,还以为考的那点分数很重要?
最近几年博士毕业的门槛有所提高,教育部对博士论文盲审的要求变严了,哪怕是顶级 985 博士论文盲审被毙也是家常便饭,而且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也要承受一定损失(如罚款或招生名额限制)。所以现在导师在招生时也会更慎重了,完全不学无术的关系户想申请到博士的概率有所下降。
更需要担心的问题是,由于经济严重不景气,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学被迫进一步扩招,而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则是扩招重灾区(当然最严重灾区可能是非一流大学的专硕招生)。这会导致博士招生的整体门槛降低,并最终影想整体培养质量,并使学历整体贬值。
如果有三篇中科院大区一区一作 Article(即使生化环材 & 双非本硕),保底能申到中坚 985。这种学术成果,不是镜花水月,而是确实可以做到的。
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
有多少人愿意读博士?有多少学生愿意读你这个导师的博士?
双方都不知根底,你确定这样更合适?
无凭无据。接触过很多实验室,真没见过几个实验室存在这种现象,更别提演变成制度。
固然有极少部分,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比如我曾见过一个实验室的导师招聘过自己的亲属作为员工,但要说博士层面,还很少见过。
不排除会有,但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全部,这种个别事国内外都会有。
近亲繁殖已经不错了,清华的博导能招到清华的本科么??
学术也是有规律的,惯性处处存在。毕竟一年才 10W 博士,人少就容易贵族化,就容易受到个人的特质、因素的影响。
说是 “申请考核”,其实就是导师决定制。每个导师都有自己选人的标准,有的是任人唯贤,有的是唯亲。
只是近亲繁殖?没有钱权交易?阶层跃迁的通道正在逐渐关闭,历史的轮回也在周而复始。以前最少还要考一下,现在直接赤裸裸的不装了。
我一直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无法打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元老院机制?
比如电影节,音乐评选,歌曲,演员评选。
还有就是申请制,还有高校教师的考核晋升,为什么中国只要搞元老制评审,就会出现近亲繁殖和离谱的不公平?
为什么欧美就可以做到相对公平?
你这形容词就很有问题。我这么和你说吧,近亲繁殖这个词 其实换个意思 就是 “知根知底”,不管是考博,考研还是找工作,谁不喜欢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呢?
看到题目,先询问一下这个近亲繁殖的详细定义
如果是指饶毅抨击蒲慕明时说的,自己学校培养的人才参与公平竞争后留在自己学校任教就职,这种叫做近亲繁殖的话。那在我看来这种对公平性没什么危害,只是远期危害可能会有,比如这单位集体抱团,保守主义,为了自己一家的利益有可能做出误导产业发展误导国家战略浪费国家经费的事情 (章北海同志赛高)。 在我看来无论有没有申请考核制,这一类的 “近亲繁殖” 都不会少,人和集体总是更倾向于自己培养的学生吧
如果说这近亲繁殖的定义是真 · 近亲繁殖,是学阀把圈内的好资源好位置直接赋予能力资质与该位置不匹配的儿女 / 配偶或学生小老婆 / 亲戚这些真近亲,或者是用来跟别的学阀间利益交换,暗箱操作赋予其他学阀的关系户这种。那么申请考核制显然太有利于比一般寒门学生更了解游戏玩法的学二代官二代医二代们了吧
这里再分享一下前几天写的阴阳怪气我国高校 / 医院近亲繁殖任人唯亲成风的回答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医生觉得太苦太累劝不要学医,实际生活中的医二代却不少?
其实我觉得吧,高校圈的人应该都知道,能不能上博士就看跟博导老板联系好没有,就看在博导的眼里是你的统战价值高还是你竞争对手的统战价值高。至于说这个统战价值来源,可以是你发过的高分 SCI,可以是你的家世背景,可以是你钱多,可以是你表忠心表得好,甚至可以是你好看?这里引用专业抨击医学大前浪的
的回答
总之一句话,导师们有无限权力,你进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可以成为导师 pass 掉你的理由,这就是导师们喜欢的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博士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会不会变成真 · 近亲繁殖制,就看导师们良心
我自己就是个医二代,但我是个无知的不会看指挥棒的不会利用资源的老实人。跑路转行前考过两次博士,没发过 sci(深知生物 / 基础医学科研里的猫腻,实在不屑于图片误用或 cherry pick),都跪了。第一次考的经历我写过回答
第二次回去考他旦的博士我没联系导师光背了个 GRE 红宝书就来考了(以为起码初试英语先过了再联系还来得及),考的时候感觉题目简单得砍瓜切菜这难度我啥都是秒选感觉只要作文别太离谱我都能 90 左右了 (前一年去太医院考博时英语初试也是应届生里前五),结果成绩一出来就刚刚过线 65+。呵呵,顿时知道这分是吹风机打的,早就内定过了
我说过我是 OIer 保送学医的,中学 OI 时期的公平竞争,和学医后目睹的这些乌七八糟竞争,落差感实在有些大。我现在十分后悔当年没有参加过高考,这真的是对学生最最相对公平的一次考试了,即使是 OI,也有那么些不干净的东西。这里引用 byvoid 大神当年的博客文章
读研时课题组有几个学生。两个高一级的学长,一个低一级的学妹,一个跟我同级的科研大神老铁还有我。两个学长是热衷玩乐不好好做实验的(都是医二代或君二代),他们都顺利考上了博士,其中北京学长顺利考回了太医院(为了复习考博毕业论文没时间写,请别人帮他写的,你敢信?)我和老铁都是踏实做实验好好写文章的,下一年考太医院博士时也都跪了,老铁的 8 分文章都没能帮到他…… 虽然当时还没有推行申请审核制,但只说我的观感的话,申请审核制在导师们手里确实是方便给两位学长开门的
又胡言乱语了一通,以上都是瞎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学术 “近亲繁殖”,指的是一个学科、专业或学术研究团体的成员具有师承关系,或来自于同一所学校,同一导师,乃至整个学科和专业都是由师生关系的成员所组成,则这种由师 生关系成员组成的学术研究群体,就属于“近亲繁殖”。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类似于生物学 上的“近亲繁殖”,会滋生学术腐败,导致组织 僵化,创造力低下等弊端,不利于大学的长远 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研究者们的抨击。
我国学术上的 “近亲繁殖” 由于文化上的特殊性,存在的更为严重的危害。中国传统心 理特征和文化模式表现为极强的 “关系意识”, “家 - 家族 - 宗族 - 社会 - 国家” 成为一张巨大的 人际关系网络,而每个人都占据网络上的一 点。形成了我国文化传统中比较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特别重视亲缘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 各种宗派关系如师生关系、姻亲关系等。
一、国内高校学术 “近亲繁殖” 问题严重。
以教育部 2012 年公布的学科排名,在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排名中分别选取前 20 名的国内高 校进行调查。同时,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中心(ARWU)2013 年公布的世界大学经济学 / 商学排名,选取前 15 所国外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形成下表,对比下这些学校学术 “近亲繁殖” 现象。
国内高校学术近亲统计表(按近亲度由低到高排列)
国外高校学术近亲统计表(按近亲度由低到高排列)
具体来看,国内 16 所高校(17 个院系)的学术近亲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近亲度 低于 50% 的院系,共有 5 所,占总数的 29.4%;
第二个层次为近亲度在 50%~70% 之间,共有 9 所,占总 数的 52.9%;
第三层次是近亲度高于 70% 的院系,共 有 3 所,占总数的 17.6%。
从数量上来看,超过一半的高校学术近亲度处于 50%~70% 之间,处于此区间 内高校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 50.7%, 说明我国大 多数高校学术近亲情况集中在学术近亲度 60.6% 附 近区域内。前 1/3 的学校平均近亲度为 31.4%,而最 后 1/3 的学校近亲度达到了 75.9%, 两者差距超过 了 40%,说明我国高校学术近亲度虽然在 50%~70% 区间内的学校较多, 但处于此区间两端的学校近亲 度则较为分散,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
2015 年大连理工大学主要院系本外校教师占教师总人数比例
本校留校教师比例最高的电子信息与工 程学部达到了 75%,占到了此学院教师总人数 的四分之三,最低的航空航天学院本校留校教 师比例也占到了 17%,抽查的 12 个学部中居 然有 8 个学部的本校教师人数超过外校教师人数,本校留校教师的总人数占到了所调查教 师总人数的 52.6%,占到了一半还多,并且根 据调查发现这些本校留校教师大多数已经是 教授、副教授职称。
2015 年度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学院研究生来源情况表
学校的重点院系 如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软件学院中,研究生来源于本校(包括推免生和保 送生) 人数基本都超过了录取总数的一半以 上,最高比例的软件学院甚至达到 62% 以上, 从这可以看出学校重点专业的实力确实很强,本校学生很受青睐。但是这么高的比例也让人担忧,这些重点专业研究生来源过于单 一,不仅不利于教育公平,更不利于吸收外校优秀人才。
参考
1.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国内一流高校学术 “近亲繁殖” 统计表,搜狐号,2019-08-09
很多人是想当然的把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经验代入博士生笔试了…… 考研和高考是国家级考试,试题是机密,考点工作人员要经过培训,监考要从其它区域调配,阅卷过程有严格管理。博士笔试…… 相比较它们就是草台班子。政治和英语还好,一般是学校层面命题和阅卷。专业课基本就是导师或者学院层面命题和阅卷,换句话说,导师想要你,他有一万种方法让你通过笔试,道理和本科时任课教师让你不挂科差不多。反倒是申请考核制下凑文章比这个可能还难点。说到底,博士不是统招,用什么制度,决定权也是在导师手中。就算你千好万好,笔试满分著作等身,导师铁了心就是不要你,学校和教育部门也不能强迫他,也不能像考研和高考一样给你调剂,最多帮你去找愿意接收你的导师。话说回来,如果找工作时,老板就是不要你,就要他的 “近亲”,那时候又找谁评理呢?咱们总归有一天要从严格设计的教育体系中走出来,进入社会丛林,对吧。
呵呵,公立学校的很多老师怎么来的?近亲繁殖上来的,左边这位,院长儿子,右边那位,副院长侄女,前面那位,局长女儿,后面还有一位,教授儿子。每次公立学校一招聘,名额大都是内定好的,专业要求都是为人家量身定制的,招聘要求本科专业必须是物流工程,研究生专业必须是工业工程,招聘学院居然是商学院。。。
谁有特权能不享受呢?谁会拒绝呢?少数人会拒绝,可能是他们正直,但是大多数人都会贪图这些权利,坐享其成。
现在考博士难不难,太难了,所以大家都开始申请国外的博士了。。。
但是我希望学术界能有学术人的样子,让人敬佩,而不是乌烟瘴气的,因为我们无数科研人的希望都在这里,中国的希望也在这里,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作恶的人多了,这个环境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就像疫情来了,大家都深受其害。
全世界都这样,欧美国家一直都是申请制度。
好,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制度是好的。博士生的是一个完全长板效应的职业,没法统一的考试。博士生是一个很细的方面的科研能力要考创新,怎么考。举一个例子,一个博士生类似于长跑运动员,比如说 2000 米长跑运动员。一切都是围绕这个考核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考,让大家一起集体综合体能训练比赛?(高考)还是只考长跑(考研)。但是长跑可以 2000 米,1000 米,马拉松。把他们扔到一个考试里其实不能找到谁最擅长长跑 2000 米,只能找到谁最会按照规则比赛的那个跑。没有办法考 4 年的创新能力。而且说实话任何集中教育选出来的都是会刷题的。因为真正的天才不是全能选手,只是单科特别精细的人。诺奖获得者不考他文学能力多好。高考 150 分数学 60 分语文没有 120 分数学 120 分语文的人得到资源的多。可是那个 150 分的数学才有可能拿到 fields medal 呀。
科研需要的是专才,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泻药
楼上说的挺对的,教授们很希望自己的项目是连贯性的,有人能一直维持一个项目,而不是半路来接手。所以我们组的教授是即使博士论文不怎么好,但是项目做得好,教授也会乐呵呵地同意他毕业。我教授留我读博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说我留个三年,博士正好就和我们小组这个项目一起结束。不得不说我心动了时间,但我不信,毕竟是教授的话,骗人的鬼。
硕士即将毕业,打算回国读个博士。最近因为教授们没有普博招生名额气笑了。
向国内的朋友打听了一下,她和我说局势不是很好,现在大部分的课题组都是组内消化的。组里的硕士转博士,然后教授就没有招生名额了。我一个学生物的朋友本来打算去欧洲读博,但是疫情的原因也考虑回国读博,她问了在上交的朋友有没有哪个教授有名额什么的, 得到的回答也是大多数的教授都是没有普博招生名额了。我现在的感觉是,发了 sci 也没用,回国读个博比去国外读个博都难。毕竟我们来韩读硕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雅思成绩,硕士期间也发了文章,国外的博士反而更好申请一些。
我有个学姐当年考浙江大学,当时教授答应了学姐,学姐还加了组里其他博士的微信什么的。然后就一直准备复试了,结果过了很久之后那个教授告诉学姐不要来复试了,因为他组里的一个硕士想读博,之前一直想找工作,然后后悔了。于是我学姐跑去找那个教授,教授避而不见,组内小老师转达了他的想法:希望她不要出现在复试当中,不然会给教授造成困扰。
就挺可怜的吧,耽误了学姐的其他学校申请入学时间和找工作时间,然后她工作了两年来韩国继续读博了。
谢邀
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申请 - 考核制的,我把它定义为一种合理范围内的、优化的近亲繁殖培养体系。
我们学校明年开始改为申请考核制了,之前都是统考(专业课由组长医院命题、基础课由中山医学院命题、英语是国家命题),然后学校划线,医院按照名额 1:2 进入面试。但是,这样对绝大部分 top100 医院的专业型学生都不公平,因为这种水平的教学医院临床抓得很严格,反而给了在职的、垃圾医院可以脱产复习的极大的备考刷分机会,这样只会导致招一堆质量很差的、延毕的博士!反而丢失了非常优秀的本校本院学生。
申请考核制至少可以把那种大龄的、能力差的、学历差的都先过滤掉,经过初筛后,如果还有自己课题组的学生,那不更有利于课题的延续!?至少上医和上二医这样搞了很多年了,都是优中选优的,毕业留院再过滤一次,留下的都是内卷狂魔,所以人家 CNS 顶刊发得多呀、基金中得多呀!
社会将博士功利化的结果罢了。
有多少读博是为了坚持科研的?
又有多少读博之前就确定了体制道路的?
再说一句体制内又有多少只有博士才能胜任的岗位?
只说理科方面,问题客观性本身就是个问题。
老板招博士是为自己招博士,招个坑货过几年经费怕不是都没了。你觉得真的可能因为关系招个没点水平的人。再者万一给搞延毕了岂不是帮人还帮砸了。
有关系老板也不会把他当个宝的。
就算你爹是校长,最多给你搞个非官方联培,挂个名发个共一忽悠忽悠算了。正规军门都碰不到。
你以为的近亲繁殖靠关系,其实人家确实靠关系,但不是在考核面,他们可能高中就靠关系进实验室,比你在岗年纪多七八年都不止。
部分学校比如上海某蛋,基本只招本校学生,不管它本校水平咋样,那也是它主观就觉得自己的学生好,起码心理层面他是择优录取而不是靠关系录取。
不服申请考核要不来考中科院,笔试面试硬考顺位录取的。你会发现该上不了的还是上不了。
这个问题可以把中国两个字去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现在这种博士选拔培养机制的利弊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不要觉得以前的笔试面试比现在公平,觉得公平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是近亲(手动狗头)。从出题到阅卷照顾自己人的方法多了去了,要不然 “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 这句话怎么来的。至于各种微妙的同行关系,只能说学术圈从来就不是白莲花,自古以来各种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多了去了,只不过很多为的不是钱而已。但是另一方面,现在科研搞得又细又深,很多方向可能全世界就那么几个组在做,有基础的所谓近亲的优势相比于天资相近哪怕更好一点的非本方向学生来说实在是太大,即使是完全公平评审也一定是近亲胜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复杂实验系统,一个近亲硕士可能之前已经用了两年时间来搭建完善和熟悉它,现在一个零基础的学生过来,哪怕极其聪明努力可能也需要一年时间才能达到那个硕士毕业之后博士入学时候的状态,怎么比)。
作为一个今年开始招生的新青椒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博士名额是非常宝贵的,学校和学院里面的博士名额每年都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导师选择博士其实是非常慎重的,绝对不会因为是自己的硕士就一定留下来。每年硕士名额会远远多于博士名额。(我这边讨论一般的博导,特殊的大牛就不在此讨论范围内,因为他们不缺名额。)
第二,招收一个博士,他 / 她即将是这个实验室未来 4-5 年内某个课题的带头人,绝对是这个实验室今后的主力。那么如果站在实验室 PI 的角度,决定会选一个能够马上上手,并且出成果的人。
第三,如何选?从自己培养的硕士中选,因为他们熟悉自己实验室的体系。但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可能这一年实验室没有合适的硕士毕业生。从合作者的实验室推荐过来,因为合作者的实验室的实验体系会和自己的类似,所以一般推荐来的学生也会很容易上手;而且一般导师都会很在乎自己的 reputation,这个圈子很小,一般不会推荐差学生(也类似于 peer review 了)。
第四,对于未来希望读博的学生的一点个人建议。至少提前一年联系导师,这样的话你至少提前一年半左右要对你感兴趣的导师开始关注。比如他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最近发表的文章,有哪些用到的实验室技能。那么你套磁的时候就往这方面靠,显示你与这个导师的契合点,突出你可能带给这个实验室的东西。多站在你套磁的导师的立场考虑问题。
其实就是博士甚至硕士阶段已经不讲公平了,不然怎么不全国统考呢?考试这玩意儿,效度信度有限制。只要试卷流出,完全可以逆向分析,制造考试机器。面试环节,就是用来排除考试机器的。但面试也是可以被训练的。
博士是要做科研,光当好学生没用。理论扎实是基础,有没有好的科研动机、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统筹能力、行动力和兴趣灵感等等,最终决定了有多少科研产出。我见过许多笔试面试特别优秀的,做出来的东西简直无法评价。
理论上,最善意的角度来说,申请考核制是比较理想的。国家要的是出成果,至于成果谁出,完全不在考虑范围。而大牛就是容易带出好学生。
实际上,这个制度也确实容易产生门阀。大体上这是中学、本科、硕士三道筛子,重重筛选的结果。比较现实的办法是,申请者要保证比竞争者有明显优势。
但说到底,还是人太多了。
23333,考研不也是优先本校吗?且这种现象国外也有,还会减免学费。近亲繁殖,笑死了
优秀是持续性的。面对审核和考试,没人管你为啥上不了清华北大,上不了双一流,当不了院士子弟。
你总得有点啥吧,刷分也是种才华,这个你可以拥有 至少说明自己能吃苦,我们会考虑这点的!
第一点,高校教授也不傻,如果真有某方面能力特别出众且正是他团队需要的人,不管你是不是近亲,导师基本会优先选你!
第二点,能力差不多,优先选自己熟悉的人 (近亲) 这无可厚非。如果近亲本身很烂(人品烂或者学术烂),导师也不愿意要。
从我身边考核成功的博士了解,基本都属于第一、二点。
最后,我想从另一个方面谈下为什么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现象。学生读研或者读博都会优先选择比本校好的学校,这就导致本校招收的外校硕博士的出生都比本校差。从生源上来说,本校教授本能的更喜欢招收本校学生。在本校读研的学生要转博,因为之前研究的原因,也更容易留在原来硕士导师的组里。这就造成了一种 “近亲繁殖” 的现象!
博士相比硕士考核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拔适合做科研,能做科研的人。
在这个背景下,申请考核显然是更优解,而不是仅靠一场统一考试。
至于说公不公平~我能看到的几个学校都还蛮公平,综合看材料和复试的表现。
现在博士名额这么有限,博导却越来越多,想考博的学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光是平衡老师们的利益,选拔机制也会越来越严格。
至于硕士如果进了大组,跟着大佬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有更多资源和数据,发了不少文章导致申博更轻松。这种也很有可能,也无可厚非,人家确实有真本事,而且自带资源,哪个导师不想要。
不会有人现在才知道吧
同行评价体系就会导致近亲繁殖啊。理工科还有可能靠特别牛的客观数据翻身,文史类的就纯看点赞数了。现在教授都已经很成派系了,培养教授的博士体系能跑得了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大学里的经费分配靠领导意志,结果就是官僚主义;如果经费分配靠同行评议,那结果就是近亲繁殖;如果经费分配靠市场选择,那结果就是资本要什么结论,学校就保证给你出什么结果。
这么看,给钱和权捧臭脚的已经够多了,学校只是近亲繁殖实属难得。
你可以想象学术界是一个武侠世界。每个大学就是一个帮派,每个学校的院士都是没事不出山的长老。那些院长就是一些各个山头的峰主。重点学科就是内门,不入流的学科就是外门。想想能进内门的武侠世界里是什么人,要么天赋异禀,要么有背景。大佬的关门弟子更是人中龙凤,要么自己爹妈是龙凤。等弟子长大通常要继承师傅衣钵的,弟子也辅助师傅声望名誉更上一层。就是相互的关系,总要有有价值提供才能吸引大佬,不然收来添乱么。其实其他圈子都一样
这个就是学阀的问题。虽然也是全世界科研界通病,但中国是绝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的。
为什么?
因为中国有保研制可以借鉴啊!
其实只要全面推行博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就行。硕士生必须先拿到母校的推免资格,然后才能参加意向学校的面试。
至于推免指标如何制定、制度如何完善,这个可以交给时间来解决。
PS:博士考试就算了,真没太大意义,选出几代只会做题不会做实验的科研人员,祸及千古。
一个高中同学
长的蛮帅的
家里有一个当官的亲戚
高考考的一塌糊涂
然后人家在一本,正规的全日制本科生,还是该学校的王牌专业
去年还看他在朋友圈晒毕业证和学位证
和和他关系还不错
他亲口说只是那个亲戚带着一起去吃了个饭,饭桌上提了他一嘴
然后就进去了
人情社会嘛
我还是理解的
当然也很羡慕
?不很正常吗,带什么节奏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以及成本问题。
在如今的招生制度和高校制度里,导师们喜欢招自己相对熟悉的学生这很正常,因为这样能节省一定的成本。一方面博士名额在各单位都是抢手的,如果招本校优秀的硕士或本科直博(不够优秀同样难申请上),既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又能保证生源的稳定与质量,导师当然会更倾向选择这些学生。博士申请时,很多学生会申请很多学校,最后挑最好的去,当然导师也会同时让多人参与申请,但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导师招人的成本。很多学校是导师连续一段时间招不到人,招生资格就会收到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导师有一些重要的项目(不管横向还是纵向),原来参与项目的学生想读博(能参与并完成相应任务,证明也是比较优秀的),那导师也会给予足够的支持,因为这样项目更容易推进,并且博士论文很多都是以项目为依据的,这样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按时毕业。如果招一个跨专业,跨研究方向的学生,一切从头开始,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目前的情况不能把所有责任归咎于导师。那些原本计划在国外完成学业的同学,当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相应的风险。现在国内外学生的差距正在明显缩小,英语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做研究写论文的障碍了,雅思等英语能力以及国外经历虽然能加分,但比率已很小,除非你绝对优秀(这样的同学,也许也没什么人回国吧),否则同等条件就不能抱怨国内导师更偏爱自己熟悉的学生。
随着国内类似研究助理这样的岗位的普及,也许以后对于那些非常想读博,但暂时没找到合适导师接收的学生,可在自己喜欢的导师那里先做一段时间的研究助理,加深学生导师之间的了解,确实都合适,在名额充足的情况下,没哪个导师不招吧,当然这其中的风险也是需要谨慎考虑的。(对持廉价劳动力观点的同学,这里就绕道吧,极端情况暂且不论。)
也许以后会朝大类招生的方向改革,学生进校后再选择一个或多个导师。但这在国外都难进行,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内,其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以上回答比较片面,不喜勿喷!
题主这个提问角度让我想到了西方媒体惯用的对中国的发问方式:用一个 “莫须有” 的罪名提问,还追问为什么给读者强加这种印象。哈哈 don’t take it personal。
简而言之,大多数一流高校的导师一定会考虑自己的 reputation 的。大家都不傻,带一堆学术水平很差的学生以后都是毕业困难户,给自己的研究带来不了任何价值,而且对导师自己的职业发展是致命的伤害。研究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点,试想:你是愿意花 1 年的时间重新培养一个学生熟悉实验室的工作和科研的方式方法(最后还不一定愿意做),还是选择自己已经倾注了 2-3 年心血培养,并且已经对组内从事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的硕士生?我觉得答案对任何人都显而易见。
当然,在本组工作 3 年还依然愿意读博士(很可能对研究有兴趣),而且在本组读博士(适应并喜欢本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是这里的前提条件。导师不会傻到强留那种对研究没有任何兴趣的混日子的学生,即使是本组的。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
我就是我硕导推给他师弟的(我硕导要退休了不准备带了)。
我是地质专业,不是所有的博士都是做方法性创新的工作的。有的博士只需要把一套成熟的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踏实”“听话”的优先级是高于 “聪明”“有想法” 这些优点的。
说白了导师的想法是,这个娃老老实实当个科研民工就行,三到五年后课题拿成果他拿毕业证。
真从社会上海选一个,闹出个数据造假或者跳楼自杀的,整个组整个所都受影响。
你猜为啥导师都倾向于让自己的硕士转博,带了几年知根知底,新来的给你整个狠活咋办?
国外也有啊,不然那些学派是咋来的
这事可能是国内与国际接轨最快的事情…..
只要不是天生的都有师傅教。
圈子越小,越容易溯源,越团结,也就越排外。
只要不解决人不能天生就有博士的知识就解决不了圈子问题。
现在大佬们连硕士都在推动审核制了
我本科是西电的,当时上遥感的老师是去成电交换过,我们问他老师也要交换吗,他说是的,怕近亲繁殖。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用在这里。
我觉得近亲繁殖并不是逐渐演变的,而是一开始就是如此。一开始中国人才少,后来者都是前辈的徒子徒孙。包括西电,在上世纪的环境下能沉下心来搞研究的老前辈太少,导致许多学科在中国他们可以说是开山的,后人的思路也是从他这启程。
缺乏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自然界从来不怕近亲繁殖,优胜劣汰,自然法则。
学术界怕近期繁殖吗?不怕,探索未知领域,谁管你是牛是鬼,能向前走出一步就是人类英雄。
怕的是什么?怕的是学术垄断还不思进取,薅羊毛的同时,还阻碍他人的梦想。
身边例子吧:
我研究生舍友 A,本科垫底二本,读研期间四级 426,考博被他导师弄到 top10 985,他博导的同事全都劝其不要 A,因为各方面太差了,其博导力排众议,把 A 收了,因为其博导是硕导的师姐。
舍友 B,一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其硕导是副厅级干部,同时也是教授。B 考博面试最后一名,但是最后 B 还是录取了,因为 B 硕导跟博导关系非同一般。
一个研究生学长 C,毕业论文一塌糊涂,研究生期间一篇 C 都没有,一样被导师弄到了一个考核不过可以考试的学校读博,对了,C 导师是副校长。
没办法的事,学阀近亲繁殖是必然的,都有共同的 “祖师爷”,互相吹捧,自欺欺人,不讲学术,只讲感情和关系……
1、什么是近亲繁殖?
2、近亲繁殖优劣如何?
如果上面问题回答不了,就别哔哔了。
当一个问题不是事实层面问题,而是价值层面问题,就必须把字眼扣实了!
这种事已经延续多年。
因大学生态,到了研究生(硕博)这个层面,大家对学校、对特定小集体、对具体老师的依赖就很深重了。换句话说,命运掌握在老师手中。
更精确一点说,命运掌握在小部分 “有办法” 的老师手中。有些老师带的研究生多得推不开门,要求人的,这个不是秘密,有的老师就带不了几个。
这样 “近亲繁殖” 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什么有的老师就 “有办法”、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不排除学术强的因素,但考虑现实职场生态,背景和关系也是明确的因素。
坐在台上的所谓精英,未必是真正优秀的,这是国内学术界、科技界一个难以掩饰的硬伤,更不用说他们还要受到很多拘束。具体的社会和国家发展说明问题:不大缺投资的话,人才的使用算关键因素了,可发展仍然不够乐观,产业上档次难,管理合理化难。
…
另外因为种种原因,总有些研究生毕不了业,这一点比本科阶段压力大多了。落到谁身上谁也怕。于是相对于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老师更接近于掌握生杀大权的领导,甚至某种程度上比职场领导都牛——换工作容易,换导师你试试?这是一个关口哎。
当然如果学生 “爹好、贡献大、够躬”,待遇就好些,起码不大会 " 卡 “。这在大学不是什么秘密。
这才是正常情况,科学家的孩子就容易出科学家,读过书的都知道,多少伟大的科学家是父子母女,别把科研想的高大上,就和古代拜师学艺一样,科研就是拿钱去养,惠及自己身边人是人性,想象中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穷,古今中外都一样
其实德国和日本(至少东京大学是这样)的近亲繁殖也挺常见的,不过别人至少在认真做事,也不会不学无术…
正常现象
是为了克服原来统一招生考试中存在的机械化、“分数论 “等弊端而设置一种新型招生制度。设置这种制度原本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在申请审核制下,传言寒门学子很难被录取,申请考核制度正在取代统一考试,这也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部分的双一流大学实行了申请考核制度。
说起来,我考上大学那会儿,我老爹带我去拜访了我们学校一个和他经常有业务往来的园林专业教授,那教授就直接说虽然我选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但后面要是本科毕业后觉得土木工程不好混,考虑换园林专业,在职硕士考研选他就行(交 6 万学费),答辩后他把我从在职硕士弄成在读硕士。
后续:我 17 年在工地没呆上一年就提桶跑路也没有走这条路,先是靠我姨父关系(小时候父母离异闹得一地鸡毛,两边好久不往来了)在本地教育局当了一年临时工,后面调去了本地一个政府平台公司
什么近亲繁殖?小仙女也可以坐升职器获得呀。
硕士实验室有一个师兄老板巨喜欢,我硕士的数据全成了师兄的,他就改了改我的文章一作到手,我能说什么,求个共一就不错了。实验室所有文章他都一作或共一,做没做过都有份,有什么办法,老板爱他。
现在工作的实验室,同组男生自己申中大别的老板屡屡被拒,自从实验室老板有了名额,躺着进,走个过场,没文章试验能力差有怎样,资源还不都是他的。至于我,苦哈哈的准备了两个月才拿到境外学校的 offer 和全奖,别人 ppt 都是现准备的,面试完立马告诉你录取了,中大基础医学院博士,呵呵。资源好了,努力和实力都是笑话。
这个必须匿名。
工作的特殊性,大概接触了行业内 200 多个学科带头人级别的大牛,都是在区域或全国甚至国际有影响力的该领域专家,“中级” 或者说在当地学校是个主任或者是教授、研究员,但全国没影响力的我接触的反而少,但是 100 个还是有的。
据我跟他们侃大山和他们秘书们的接触,了解的情况。只能说不用悲观,这种事有么,肯定有。但是远没有达到需要悲观的情况,现在各个大学的硬指标、硬线其实杜绝了很多 混子入内的机会的,越往上越是。很多你觉得是近亲繁殖,但看人家履历、考试成绩,人家足够优秀,人家只是近水楼台而已。但不得不承认,刚可以招收博士的导师,尤其是 一直副职走上来的或是超级大佬的二代门人,自主选择学生的自主性就差一些,但这并不全是近亲繁殖,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给他自己的老板招劳工呢。
真正的一些弯道超车路,题主应该也不知道路,咱也就不提了。
我什么也没说。
补充一下,最近陆续都在复试,这几年疫情之下,无论是最近的博士复试,还是前段时间各个单位签的博士,卷的离谱。加油吧,孩子!
近亲繁殖?我校申请考核博士是最受区别对待的,毕业标准最高。已经把我弄无语了,不知道学校怎么想的
正常。
导师的资源都是交换的,这个项目有没有意义没人说的准,而且科研,大部分项目真的没有产出的,所以利益互换就很重要。
高赞回答,说到去卡纳基梅隆交换,那也不是免费的,卡耐基梅隆的教授条件可能是个几百万 / 几千万的中美 xx 项目,你有能力让这个烧钱且无用的项目成,你就是明年的大弟子,导师创刊让你发文章。
当然,女生有些可以靠身体,只能说不罕见,但也不常见。这个级别的利益交换,金钱比美色重要。钱带来的不只是项目,还有履历,美色最多偷着乐,还有风险。
男生读博很蓝的啦。没意思的。然后读出来工作,依旧还要被这些人压一头的,图什么呢?
这不是必然的结果吗?
还用得着惊讶?
全世界的导师都喜欢招自己熟悉或是朋友推荐的学生
事实是关系很强的,没几个读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读博的)。有那强关系,直接掮客,去搞金融,年入千万轻轻松松。受读博的罪能干嘛?能发财?
至于在职的博士,不占普通的名额,属于两条赛道。何况官场中人来读,可不是一般的处长能干的事,一般都得厅长以上,去让秘书读,九成九的导师根本遇不到这事。
现在就是博士功利化了。时代不同,都想读博了,所以考不上的开始各种臆想,纯属想多了。
这样的行为的好处是可以确保解一定是可行解,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是他规避了出现错误解的风险。
这种行为的坏处是同样很有可能错过更加适合科研的人,即最优解。
但是,按照大家说的,似乎所有没上的都是最优解,我也是不信的。
其实不全是 交大就卡的比较严
十个人打材料分,很多导师自己想要的学生没进复试。
当然这也有一定弊端就是只看文章影响因子,硕士多水快水可能才是最优策略
也没有全是近亲吧,还有远房亲朋好友呢
其实一直被批评的行政力量才是维持科研的最后力量
真让那些教授高校自治,那是真的不知道得有多黑
换个问题大家是不是就能看开一些了。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席位恢复考核制逐渐演变为人脉关系制?
我是坚定支持申请考核制的,到博士阶段了,更需要综合判断一个人合不合适,笔试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关性还是挺弱的。至于近亲繁殖,我没见到,没有产出的博士招进去干嘛,嫌自己成果太多吗?(仅限理工科)
看签名 ··· ··· 习惯就好了
想改变 ?首先变成 “蝙蝠侠” 吧!哦,对了,再首先、你得有钱。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导师一般喜欢直博生,近亲繁殖比较低
其实零几年时候就是这样子了,而且只是老乡朋友关系就可以,还是比较顶级的那种。
要么认了,要么你就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大多数学校的教职工,都是近亲,每年进进出出的人事流动,稍微一查,全都是谁谁谁的近亲。(尤其中高层干部)小地方的学校,那都能说是世袭制了。
对于你说的博士申请考核制,那不是很正常吗。
当我们看到小学生能研究出研究生都不一定搞得出来的课题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有大问题
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夸张。而且博士考核机制本质上全世界都一个样。
所谓的学术素养其实 也就那么回事,博士圈其实和任何一个职业圈层都是一样的。骨架是学生,血肉和皮其实就是一个职业。
很有问题的制度,可是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眼看着越来越不公平,眼看着问题越来越多,眼看着阶层越来越固化,眼看着申请考核过程中腐败频发,我们除了哭泣还能如何?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希望您永远繁荣昌盛、繁荣富强!
事实上对一些水平不高的学校来说,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这三种方式确实比普通招考的博士平均素质水平高一些,要不然也不会当做工作的一项来抓,基础好的学校压根不招考博士,客观上还是提高了博士生源水平的。
不就是古代的察举、举孝廉嘛,几千年的落后东西又被这帮臭老九捡起来了
学阀的诞生
寒门的退场
豪门的附庸
利益的交换
圈子的培植
再过几年
中国的高知和智库
成为一个湖畔大学式的存在
也挺可怕的
emmmm
按照我身边的例子来说
研究生其实就是关系户居多了
其实你要有面试环节,基本上关系这个在哪都省不了的
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过于集中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根源上,学术大碗的就是利益团体,不停的获得各种利益,并且会通过定力规则来增加抢夺利益。朋友所在的学校,不但博士考核,而且博士名额全部倾斜到大碗的团队,普通老师基本没有。你不跪舔啥都没有。
问题确有,但过分夸张,因为个例否认整个考核制度是不合适的。
远在申请考核实施之前,靠关系读本科读硕读博的也不在少数。
老美名校还要推荐信呢,是不是也是近亲繁殖啊?
不行就国外,存钱吧
两年前的问题在上热榜
而且评论只有 50 个
知乎热榜的算法岗是没人了嘛
只要还存在亲子解构这种东西就不可能避免
你是不是申请博士被刷了
我还巴不得近亲呢,最好九品中正制,不然怎么让老百姓觉醒呢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我有个关系很近的亲戚是我在读医学院的博士导师,但是不是我专业的,以后读硕读博会不会有福利呢
申请考核制本质上就是鼓励近亲繁殖。申请考核制禁止调剂,对于导师来说少了很多选择。学生可以到处报很多个学校,导师只能从报自己的人里面挑,还得防止学生跑掉。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如何保证让有能力的学生报自己还不会跑掉?还是熟人推荐一个靠谱的学生最保险
谢邀。其实目前而言,大部分学校还好,招生面还算比较多元。有些雷区已经在学生间成为共识,尽量避开就好。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或者某些导师比较看重出身,因此愿意选择 “近亲” 或者是其他有关系的人,这需要提前做充分了解。我身边的同学里来源有本校或非本校的本硕 985/211,本硕普通一二本,还有上述两种情况的组合,甚至还有本科独立院校、硕士二本到博士 985 的三连跳。
这个问题就是个笑话。博士本身就是 “繁殖”,但却不是” 近亲 “。因为博士阶段以前一个人根本没有形成学术风格和学术眼光,也没有独立科研能力。硕士阶段那些所谓的科研训练完全不够。而对一个人的学术眼光和学术风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博士阶段,可以说,博士阶段是导师在” 繁殖 “自己的学术下一代,但却不是” 近亲“,因为硕士大概率没有独立科研能力。真正的学术近亲繁殖指的是留校任教。
很简单,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建议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申请考核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申请,要有一定的科研积累,文章点数,如果近亲能如此优秀,那何尝不可呢?
不去近亲那块,万一落入魔爪哪里咋办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申请考核的话感觉更偏向那些有导师介绍的同学,毕竟还是个人情社会~身边的一位双非的学姐顺利申请到了 985 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另外一个日本海龟硕士朋友也想申请,和老师联系之后没有收到回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天坑专业,在瑞士度过了 20-30 岁的大部分时光,拿到了硕士博士。如果说在瑞士读书的优势,我觉得有下面几点: 1. 钱多。我这些年靠博士的工资,去了二十多个国家。后来毕业离开瑞士去别的地方工作,退回了部分养老金。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根据蟑螂效应,发现一只蟑螂,家里面已经有十几万只蟑螂了。建议教育部,出台对导师有约束性的文件,别再停留在师德师风层面。这种学生自杀的事件近年来频出,不是偶然事件,但是没有那个老师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建议纪检部门,对 …
知乎用户 宇宙战神郭奉孝 发表 先附上新闻原始地址。 2022 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 总共招录 24 人,男性 12 人,女性 12 人,非常的蒸汁正确。籍贯方面,浙江 6 人,江浙沪皖 10 人。周边省 …
黄高乐以中南大学计算机系连续四年年级第一的成绩,保研进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读“直博”,也就是硕博连读。理想情况下,四年之后,他能拿到一个北大的博士学位。现实却是,读博第五年,也就是2019年,他办了退学。 就读期间,他所在的实验室有5位在读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不用培养,硕士进中小学早已经是常态。 从十年前开始,硕士进中小学就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我们这里 13 年之前硕士进中小学可以直接定中级,14 年开始就没有这个政策了,因为 14 年以后进中小学的硕士越来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