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学术成就?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婚姻?
人们怎样决定应当生几个孩子?
一些人为什么要犯罪?

50 年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们会去寻求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教育学家…… 等等学家的帮助。没有人会想到经济学家,因为当时的经济学家们正小心地将自己的研究限制在生产和贸易领域。

直到 Gary Becker 的出现。他带领经济学家们进军了这些本不属于经济学的世界。将经济学纳入人类的行为分析中,是 Gary Becker 的最大贡献之一。

犯罪复杂吗?复杂。反方有杀人放火抢劫偷盗,正方有法律警察法官监狱,NPC 里还有无助的民众。当时的学者,正从各个角度研究犯罪率的变化原因,各种关于违法(数量)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大相径庭,有的强调头骨的形状、生物的遗传特征,有的强调幼年教养和对社会抱有的幻想的破灭……

而在 Becker 这里,犯罪变成了犯罪的供给,上面那些复杂的因素,变成了犯罪的成本、犯罪的收益、定罪的概率与惩罚力度。如果再细化,每种犯罪又可针对其犯罪收益进行敏感分析,分为冲动型犯罪(犯罪供给对犯罪成本的敏感程度低)或者筹划犯罪(犯罪供给对犯罪成本的敏感程度高)。将各方的收益加总,再求解最优化,政策制定者就知道对各种犯罪行为应当设置怎样的定罪成本与处罚力度。

婚姻复杂吗?更复杂。爱情、性、道德、社会传统、家庭观念…… 每一个话题都说不完。但这么多话题,却难以为社会的变化提供解释。当时的流行看法认为,与富人相比,穷人更容易早婚而且离婚率更低。但实际情况与此相反;当女性收入提高时,没有人预测到结婚率会快速下降。但事实却仍然相反。

Becker 提供了他的模型。在那里,婚姻变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物:相对更能从事生产的一方,就让他花上全部时间去赚钱;另一方则负责操持家庭。这样的分配,会让两人结合的总产出大于两人单身时的产出之和。当「合伙」的预期收益大于保持单身或继续寻找配偶的成本时,人们会选择结婚。简单粗暴冰冷的理性人模型,却意外地与传统学科难以解释的现象相吻合。

生育复杂吗?还要复杂。宗教、文化、避孕知识、粮食的收成…… 几乎一切因素都会影响生育率的变化。人口学家们试图预测生育率的变化,但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等于什么因素都没考虑,于是人口学家的预测一般来说仅仅是过去数据的外推。当然,这样的预测几乎总是失败。

Becker 又来了,他的第一个假设就惊天地泣鬼神:子女是耐用消费品。不仅其他学科的学者们惊呆了,连经济学家都惊呆了。怎么能这样假设呢?子女如何会成为消费品?宗教的要求呢?社会传统的约束呢?医疗条件呢?给孩子的吃喝拉撒支出呢?父母对子女的爱呢?

Becker 不慌不忙,把所有变量一一归类并抽象:喏,这个是孩子的价格,这个是父母的利他偏好,这个也是孩子的价格,这个是孩子带来的效用…… 一个标准的理性人模型又出现了,在这里父母有预算约束,孩子有价格,孩子带来效用,父母选择「购买」几个孩子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按照他的模型分析,子女的需求数量简单地由三个因素决定:婴儿死亡率下降、子女成本的提高与避孕知识的普及。子女的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为了养育子女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这又与妇女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女性教育程度越高,为了生孩子与养育孩子所放弃的收入就越多。

事实证明 Becker 是对的,实证研究发现,只需要婴儿死亡率和年轻女性的教育年限两个变量,就可以解释从 1960 年到 2010 年世界上 150 个国家生育变化的 80%。不管人们如何抱怨经济学数学化,或者抱怨经济学的假设粗暴简单,都没有人能否认 Becker 为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最富有解释力的模型。

**建立精炼而又开放的基准模型,是 Becker 的最大贡献之二。**Becker 的模型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他为其他所有社会学科提供了接口,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可以在 Becker 的模型中找到自身学科所能影响到的参数。换句话说,Becker 的模型总是能根据学术上的最新发现进行调整,不管是不是经济学。他的特点就是包容和开放。

举一个例子,Becker 的所有模型都假设人们是理性的,都在优化自己的效用,而理性人模型可能会有这个公式:

其中

是消费,该式说明,一个人的效用是由他的总消费决定的。

这时来了一个人说,「Becker,你说人们是理性人,这是错的,你看那么多人选择捐钱给穷人,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消费,难道不理性吗?这证明了人们是有道德的。」

Becker 微微一笑,把上式修改为:

其中

表示自己的消费,

表示他人的消费,

表示利他主义偏好。

「你瞧,人们还是理性人,只不过他最大化的不是自己的消费,而是在一定的

下,选择一定的自己和他人的消费来最大化自身效用。而且,当

大于 0 时,说明这个人是利他的,当

等于 0,说明这个人不在乎他人过得怎么样,他是完全自私的;当

小于 0,说明这个人很喜欢损人利己。」

Becker 的模型不需要道德、传统这种东西。如果一定需要,那么他必须变成模型中的一个参数。事实上,简单的参数变化,就轻松地把看似完全不同的范畴统一在了一个模型中。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本身就是社会学科中较多的,到了 Becker 手里,更是如虎添翼,不管是社会还是文化,不管是宗教还是心理,不管是贪得无厌的资本家还是穷苦劳动者,在他的手里统统变成了成本、价格、收益和偏好,然后在模型里变成一个一阶微分,或者再复杂些,两阶。

让本文以 Becker 在 1976 年的书《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的一段前言来结束:

笔者虽然认为经济分析为理解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但无意贬低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甚至也不认为经济学家的贡献胜人一筹…… 但是,我还是要说,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也就是说,虽然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综合性方法,但是,其他学科正在并将继续提供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手段。
全书的中心在于,人类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行为有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好驱使,有时任随意的动机摆布;有时需要最优的信息积累,有时则没有这种需要。相反,所有人类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参与者的行为,通过积累适当信息和其他市场投入要素,他们使其源于一组稳定偏好的效用达至最大。
如果全书观点成立, 那么, 经济分析就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直为边沁、康徳、马克思及其他学者长期求之不得的统一的方法。

从中我们能看到 Becker 的野心——用经济学来建立人类行为的统一分析模型,并让所有学科都为其所用,为模型提供合适的参数和假定。

Becker 几乎把他的野心全部实现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Justin Wolfers 评价 Becker 时说:“Becker 很大程度上是第一位行为经济学家。” 在此,我就以 Becker 将利他主义(altruism)引入家庭经济行为的分析这一点来简单谈谈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吧。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交易中人是利己的。引用 Adam Smith 在《国富论》中的原句:
Give me that which I want, and you shall have this which you want, is the meaning of every such offer; and it is in this manner that we obtain from one another the far greater part of those good offices which we stand in need of.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但不可否认的是,利他似乎亦是人的天性。引用 Adam Smith 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的原句:
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

我们在家庭中观察到的行为就十分符合上述两点:一方面,家庭成员是利己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做出无私的奉献,照顾好年幼的子女、自己的兄弟姐妹、年老的父母……Becker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就开发出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在不违背利己原则的情况下,将这种利他的行为也包含了进去。

他一系列分析的前提是:一个独裁的丈夫

对完全利己的妻子

有效利他的。利他被定义为:丈夫的效用

随着妻子的效用

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效用函数本身是连续可微的,那么这就意味着:

具体而言,

其中,

是单调递增的,

则是丈夫消费的第

个商品。有效被定义为:由于丈夫的利他主义,他的行为被改变了。换句话说,当他通过选择

做决策时,均衡水平下的消费会因为

进入了

而产生变化。

为了简化表述,Becker 将丈夫的消费

抽象到一个商品

之中,而妻子也只消费一个综合商品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将价格标准化为

,此时丈夫的预算就是:

其中,

是丈夫自己的收入,

是丈夫为妻子所购买的综合商品。这样一来,妻子的预算就成了:

则整个家庭的预算:

其中

。现在,作为家庭的独裁者的丈夫开始做决策:在家庭预算的零集上最大化效用

。假设内部解存在,我们可以得到无套利条件:

如图所示:

如果初始状态下或在家庭收入重分配的情况下,妻子自身收入较少,如在图中的

位置时,那么在均衡状态下丈夫的选择

始终是帕累托有效的。而当妻子在初始状态下收入较多,如在图中的

位置时,丈夫就会变得不再利他。

Becker 用这个简单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由于丈夫利他行为的存在,家庭成员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假如妻子的收入下降了,那么丈夫会通过减少他自己的消费来增加妻子的消费,从而避免出现妻子被饿死的情况。反过来,假如丈夫的收入下降了,那么纵使妻子再利己,她也不得不减少消费,从而避免丈夫被饿死的情况。

在此基础之上,Becker 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模型,将多个家庭成员都包括了进来。他假设家庭中除了丈夫以外还有

个完全利己的成员,此时丈夫的效用函数就成为了:

而他的预算是:

其中,

是他对第

个成员的贡献。那么,第

个成员的预算就是:

则整个家庭的预算:

其中

。运用相同的决策方法,在家庭预算的零集上最大化效用

,我们可以得到无套利条件:

从而一般化了二人模型的情况。

然而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模型中新出现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完全利己的人,某一个人的利己行为会不会导致一种情况,即为了实现自己的小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人的大部分利益?换言之,如果家里出现了一个不孝子,他以破坏自己兄弟姐妹的所有为乐,那么他的行为会怎样影响其兄弟姐妹的福利?举个例子,如果不孝子找到一种方式使他自己的收入上升 1,000 元,但这会导致他姐姐的收入下降 1,500 元,那么他真的会这样做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Becker 提出了著名的不孝子定理(Rotten Kid Theorem),从而明确了答案:不会。阐述一下这个定理:

任何一个利己的孩子,无论他 / 她有多么的自私,总是会最大化其父亲的家庭收入,从而内部化由于他 / 她的行为所产生的对其他孩子的一切影响。

简单地讲,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不孝子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整个家庭的净收入就会减少 500 元,此时作为家庭独裁者的父亲可以通过转移不孝子消费当中大于 1,000 元(但小于 1,500 元)的某一部分,来 “补贴” 其姐姐所受到的损失。当不孝子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得不偿失的结果时,他就会抑制住这种通过损害自己姐姐的福利来获得额外收入的行为。为了更清楚的看到这个定理的精髓,我们考虑父亲的效用:

其中,

是不孝子

的效用,

是他自己的消费,而

则是他姐姐的消费。不孝子嫉妒自己姐姐的消费,因此:

现在我们求全导数:

如果姐姐的消费被优先考虑,那么无套利条件就保证了当

时,上述式子严格大于

。因此,如果不孝子的行为降低了整个家庭收入,那么他的效用不升反降。

不孝子定理是家庭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几个结果之一。[1] 而之后诞生的一系列与家庭经济和利他主义相关的文献或多或少受到了 Becker 的启发,包括后来引入博弈论的 intra-household bargaining process 方面的研究,如 Manser and Brown (1980)。实证方面,Becker 的模型暗示了家庭收入的集中处置(income pooling),因此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文献,如 Thomas (1990)。

限于篇幅,以上就是简要地介绍了一下 Becker 众多学术成果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但从中不难理解他 1992 年获奖时所得到的这句评语:
(He has) extended the domain of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o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nonmarket behavior.

-————————————————————————————————————–
[1] 当然,Becker 的模型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当效用不可完全转移时,家庭中就有可能出现懒惰的不孝子(lazy rotten kid)。Bergstrom (1989)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家庭中有一个父亲和两个孩子,第

个孩子的效用是:

其中,

上取值,代表工作的勤劳程度,因此

代表其休闲程度。假设父亲的效用以一种特定的函数形式存在:

假设父亲不需要工作,但依然有

的收入,且不会饿死。每个孩子的收入仅仅取决于其勤劳程度:

其中的

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工资率。此时家庭的预算是:

其中,

当父亲在预算的零集上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时,我们发现均衡水平下两个孩子的消费满足这样一个比例:

但是对于第一个孩子,相对于他工作勤劳程度,这一比例是边际递减的:

因此,这不是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

知乎用户 改之理 zcw​ 发表

这个问题关注一天了,没想到才这么几个回答。我就让它再热闹一点点吧。

故事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那时候古典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抱有悲观的预期,因为所谓的 “报酬递减法则”,其中最悲观的是马尔萨斯,他认为人的情欲是无法阻止的,因此生孩子会使得人口以指数形式积累,而生产的报酬却是边际递减的,所以我们早晚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水平之中。

我们常说,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但是马尔萨斯对生育的解释却是完全出于感性,出于本能的欲望;而贝克尔的解释则又回到了理性上,他认为生多少孩子是家庭最优化其效用的结果,当生孩子的成本非常高的时候,家庭就会选择少生孩子,因此(由于经济的发展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变高)人口的增长会逐渐慢下来。

现代人口演进规律和人们的生育选择,看来是支持贝克尔的。虽然我不知道保险套在其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我想这就是贝克尔的特色,他把经济分析扩展到任何可以用这种工具去分析的领域,譬如犯罪,李玫瑾老师会说这孩子犯罪是因为从小压抑着,他的痛苦和仇恨需要发泄,这是一个纯粹感性的问题,也能解释的通;但贝克尔认为犯罪也是理性人权衡的结果,一个人犯罪是因为犯罪的收益大于成本。不像前者那种毫无政策建议的解释,经济学复杂而精巧的模型会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路,例如同样是提高犯罪的成本,加重刑罚和提高抓获犯罪的概率,哪一个对阻止犯罪更有效?

这就是所谓 “经济帝国主义” 扩张的原因。

所以贝克尔可能和科斯一样,是最为非经济学领域所熟知的社会科学大师之一。

由于我才疏学浅,对他老人家的学术地位说不出什么来,但是他老人家的身影却总是在,法经济学领域当然不说了,前边提到的人口的内生化,现在已经常见各种增长模型之中;另外,他老人家也是最早研究人力资本的大牛之一,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理论上,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很久以前我们曾经组织过一个关于经济学是不是应该数理化的很二的辩论,其中有个同学举例希特勒的种族歧视,认为这种行为是无法用经济学范式去解释的。而贝克尔老师的博士论文就是用经济学范式去分析歧视的,所以。。。
效用函数真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无限扩展。假如理性自利就是最大化效用函数,任何行为都包含进来了,雷锋是自利的吗?是的,助人为乐在他的效用函数里。。。。

知乎用户 AmazingAng​ 发表

Gary S Becker 是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之一,在知乎上的第一次认真回答就交给他了!(有错误的地方请知友及时提醒!)

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到其贡献时,称赞他极大的拓展了微观经济分析的适用范围。(for having extended the domain of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o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nonmarket behavior.)

而 Becker 本人在其诺贝尔奖演讲中已总结过自己的贡献,十分到位。主要有四个主题,以下仅作简述,有心人还是读原稿吧。(要是仅作了解,读下四个标题即可,然后直接跳到最后一段。)(http://home.uchicago.edu/gbecker/Nobel/nobellecture.pdf

1. 歧视少数群体
代表作:歧视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在早期,经济学界对于歧视行为探讨的很少。Becker 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就试着把它纳入了经济学的框架。方法比较笨,就是把歧视直接纳入到一个人的效用函数里。举个例子,小明歧视码农,那么 Becker 就假设如果跟码农一起工作,小明就会不高兴,而且小明愿意为了不跟码农一起,去找个工资更低的工作。他就用这个框架探讨了歧视行为对经济的影响,从此,歧视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范畴。

2. 犯罪与惩罚
代表作:犯罪与惩罚:一个经济方法(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对于犯罪的探讨主要被精神问题(心理学)和社会抑制理论(社会学)所垄断。而 Becker 在一次停车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灵感。当时时间很紧,Becker 可以选择随便停在路边来节省时间(犯罪收益),但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会被警察贴罚单(犯罪成本)。而政府为了减少随意停车带来的负面效应,就会多派警察来查违章停车(侦查强度),但同时要支付警察的工资(侦查成本)。自此,犯罪行为也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范畴。

3. 人力资本
代表作: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劳动是恒定的,不可增加的。被少数学者提到的教育与其他形式的训练对于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被重视。在 Schultz 与其他几个经济学家开始先驱式的讨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后,Becker 也为这一主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举个例子,他利用美国的数据,控制住个人的智力因素(IQ 测试分数)与其他一系列变量,发现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仍使个人收入显著增加。这也影响了八,九十年代宏观经济学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4. 家庭经济学
代表作: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Becker 为了写《家庭论》花了六年多,期间绞尽脑汁。他自称写完这部书,休息了两年,才恢复了精力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在这部书中,他利用经济学框架讨论了结婚与离婚,养老,生育以及政策对家庭的影响。
举几个例子,人们大多认为富人比较放浪,离婚率高,但他推导出富人的离婚率比穷人低的结论。因为富人保持婚姻收益更大,一个穷女人则会觉得,与其跟她得穷汉子一起,不如离婚重新进入婚姻市场,再找个汉子。而之后的实证研究恰恰发现富人离婚率比穷人低。
还有就是生育行为,Becker 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生育成本不断上升,Malthus 模型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他认为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与质量之间是替代关系 (quality-quantity trade-off),从而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国家生育率普遍下降。

Becker 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仍然活跃在经济学学界,不断的拓宽着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他所涉及的主题有:肾有偿捐献,恐惧与恐怖主义行为,毒品,快乐等。

总结:
有些人的贡献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一件事,而有些人的贡献是告诉我们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做。我认为 Becker 最大的贡献就是,经济学不光可以这么玩儿,这么玩儿,这么玩儿,还可以那么玩儿,那么玩儿,那么玩儿,喏,你们玩儿去吧。

愿 Gary S Becker 安息。

知乎用户 车轮滚滚 发表

92 年经济学诺奖得主 Gary Becker5 月 4 号谢世了,比科斯少活了 20 岁,不应该为一个高寿 83 的老头离去而感到悲伤。但作为芝加哥学派一颗耀眼明星的他,划空陨落了,是值得纪念的。

贝克尔是弗里德曼的学生,经济分析的高手。他把经济分析推向了以前只有社会学、心理学才能分析的人类行为领域,拓宽了经济解释的范围而得诺奖。对于犯罪、婚姻、歧视等人类的行为,那些只能用道德、环境、心理解释的局限条件,被他一一简化为成本收益。在他的框架里,犯罪其实是一种经济活动,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结婚生子是一种契约和生产消费,子女是 “商品”。是的,他和科斯、博克、波斯纳等芝派教授一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法经济学革命。经济学解释和适用的范围被推到更广阔的领域,经济学如帝国主义一般入侵法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尤其是法学,科斯 1960 年发表的鸿文“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至今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法学而非经济学,我读的睡不着觉,看这篇文章智商会加十个点!法经济学搞得很火,作为一名法律人,我欢迎这种“侵略”。法律中的权利义务,看不见摸不着,在具体司法过程中如何取舍,总取决于法官的内心裁量。想必在某种程度上量化了的权利,对司法过程会有着不小的意义。即使它争议很大。

诚然,这种理论似乎有解释一切的魔力,它也是有局限的。把所有条件都简化,也许会忽略什么,对于心理、影响人类决策的因素不一定就找到了最终答案。但,科学就是这样,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是求在给定的局限条件下提出一套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而尚未被推翻的理论。没有被推翻,就是有解释力的学说,大可以拿来用,被推翻了,有了新的理论,科学可能是进步了,当然新的理论也有被推翻的可能性。这就是科学,没有绝对真理的。就是这样,这套简化的理论不也是很有意思的吗?

和 Posner 法官一起,两个老顽童每周更新一次博客 The Becker-Posner Blog,就最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法律经济分析的文章,另一个做评论,真刀真枪,没一点恭维。常看到波斯纳手起刀落的指出贝克尔分析出错,两人互动,甚是精彩。界内说他二人文笔犀利,是清楚的文章,坚持时常看几篇,既过老瘾又学到了英文。大一写婚姻法论文时候看到一篇契约婚姻的分析而思路大开,窃喜。只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博客常有休假,有时要等近一个月才能看到新文章,最新的一次是三月份开始,贝克尔挂出一篇呼吁解除对古巴贸易管制的文章后就说要歇一歇。一个多月过去,一语成谶,老人家永远的长眠了,波斯纳会感到孤独吧。

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只是跟着自己的兴趣,东看西看的自学了一点皮毛。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到前辈们一个个老去,心里多少有些叹息。但前辈们还会站在那里,激励后辈学生努力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去解释世事,不也是很有趣的玩意吗?

夜半睡不着,写下这些文字纪念他,也算是自己对经济学的一点情愫吧。

知乎用户 小迪刘 发表

泻药啊!

他老人家的领域我不熟。我就不给专业评价了,我来说点别的。

搞研究拼的就是 idea,他老人家一个 idea 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能不伟大吗?

拿现在的经济学眼光来看,也许有些理论可能有些过时甚至有缺陷。但你要知道这些理论当时提出来的时候是非常非常 NB 的。把你扔到科斯或纳什当年写 paper 的时候,你搞得出科斯定理和纳什均衡?

做学术就要敢为天下先,错不错对不对那是审稿人的事情,你的事情就是把你的那套话编圆满了。

知乎用户 张健 发表

谢邀。
弱弱地说,我对 Becker 其实不算了解,实在是不敢去 “评价” 他。
今天刚刚看到了 Jensen 的书,里面还提到了 Becker 的贡献,还有杨小凯的书,也提到了 Becker,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学者,比如张五常啊,经常提到 Becker,好吧这不算是什么正儿八经的评价,只是说,能让诸多大牛不停地谈论的家伙,一定是一个牛到极致的神犇了。
上面几位大神已经介绍了很多了,我觉得我没必要重复一遍是吧,说点儿不一样的吧。
他是芝加哥学派里面不太像芝加哥学派的人,他写过一本叫做《经济理论》作为芝大的诸多研究生教材之一,但这本书却一点儿也没有芝加哥学派的样子……
好吧我承认,我不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者,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把这句话给谁都是挨喷的节奏,不过,经济学殿堂里面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个评价可不低了吧。
求轻拍砖,因为我的答案权当是抛砖引玉了。

知乎用户 慧航​ 发表

不那么长篇大论的回答了。
我就说一点,你看哪个诺贝尔经济学家在几十年之后其名字还能存在于各个高校、名校的 PhD 课程的 syllabus 上?
注意,是现在的 syllabus 上。
就只说 1990 年以前吧,我能想到的比如萨缪尔森、希克斯之类的,你只能在教科书里面看到他们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MM 定理奠定了 corporate finance 的基础,但是其贡献也只是 MM 定理了,现在很难在 syllabus 上看到他们除了这个贡献之外的东西。
大家知道索洛恐怕就是增长模型吧?现在名校的 syllabus 上还有人推荐他的论文读吗?
舒尔茨、刘易斯?现在发展经济学的新进展都快把他们忽略了。
我不是说上面的人不牛,只不过他们的贡献影响的广度和影响的持久性可能远远不及 Becker。
如果你做应用经济学,你会发现 Becker 即使到现在也是避不开的一个人物。
说的不好听一点,多少人的饭碗是他开拓出来的经济学的疆界?
===============
另外贴个东西,Heckman 对 Becker 的评价:
Heckman on Becker Notes: http://t.cn/8srbWHL Slides: http://t.cn/8srbWHU From EJMR
===============
还有微博网友 子夏曰 的评论:
一个经济学者,如果 Google Scholar 显示有两篇引用数上千的作品,就是货真价实的大牛了。老一辈的诺奖得主,如 Fogel 和 Schelling,引用数上千的作品不足 5 篇。不世出的盟主级人物 Samuelson,有 14 篇而已。Becker 有 28 篇。在经济学的名人堂里,找不出哪一位前辈像 Becker 一样,名下有这么多本垒打。

知乎用户 astro yao 发表

一般来说,他理论代表作是这本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豆瓣) 经济学万能理论帝国气势汹汹 =。=

知乎用户 未古 发表

莫名想起辜鸿铭先生的感叹,大意即: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问题并非某某主义与某某思想之间的对立,而是艺术变得越来越科学!

知乎用户 洋小芋 发表

居然去世了。继德沃金之后又一个崇拜的大师离去。

本身是学社会科学的,对经济学了解有限,在研究犯罪问题的时候了解到有人用了经济学方法研究过犯罪问题,进入过社会学领域,并拿了诺奖,于是找到他的《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读了一遍,一发不可收拾,推荐阅读。

他最大的贡献,从一个社会科学初学者的角度上看,是将经济学这种数学性很强的科学引入了社会科学,利用数字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这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改变是很大的。

毕业答辩的时候引用了贝克的资料,答辩老师感叹:以后的法学会是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天下。

感谢严文同学指正错字。

知乎用户 bbb aaa 发表

Becker 的模型不需要道德、传统这种东西。如果一定需要,那么他必须变成模型中的一个参数… 这一点我是非常欣赏的。这也是我推崇并不断探索的思维方式: 思考问题设法排除个人感情,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而是把这些因素视为客观因素的一部分来考虑。

人的感情和社会道德,共通点就是它们都是人类的主观产物,但人在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下活动,对客观因素造成影响。然而,世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感情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人的感情来自人对世界的本能反应,跟求生有很大关系 (比如恐惧是为了警觉危险)。社会道德也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客观因素,不然人人野性泛滥,自相残杀,只会自取灭亡。

这上面的事实对思维的启示,就是我第一段所说的那样。思考问题是为了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那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准。但是,人类是感性动物,感情是人的本能,所以无法完全排除主观感情的影响,这就的把主观影响作为客观因素考虑。

比如说,制定一个计划,是必须以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的,在这里就要切实排除个人情感和社会看法的影响。不过,人是感情动物,在制定期间必然有感情因素在里面,比如说人一般是为了实现自己喜欢的目标做事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必定会有因为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各种不完善和问题。这样就要求计划要有灵活性,要预料各种因为主观因素而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偏见、懒惰、拖延等等),执行当中也要随机应变。

就拿设定时间表来说,我要定一个时段来学习。这里就需要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从客观因素出发考虑问题。比如说考试需要温习 3 小时,我个人不喜欢学习,最好半小时,但是这样的话温习量就不够了。或者,我是学习狂,定 10 个小时,但身体受不了。这些就是要排除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但是,人总是有惰性的。哪怕是我定了 3 个小时,但实际执行当中,因为我不喜欢学习,所以注意力不集中,3 个小时实际只温习了 2 小时。甚至可能这”3 小时 “本来就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考试可能要求 5 小时的复习量,但我由于主观” 不喜欢学习“,往少里估计,结果得出了 3 小时的结果。这些就是个人主观因素对计划的影响。那么,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就把这些主观因素当做客观因素考虑,制定对策,比如考虑到个人的惰性,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制定 4 小时,实际温习 3 小时。或者在执行 3 小时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专注不足,实际才学了 2 小时,那么就要想办法弥补,比如说再另外安排 2 小时来不足这个温习量。

同样,人是在社会里活动的,那么像社会舆论这样的东西可能会影响计划的执行。比如说,有些东西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甚至还是符合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但是社会道德、社会上多数人的感情却不一定能过关(所以有” 合情合理 “的要求),这样最计划的实现照样会造成障碍。所以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的国情中,都要设想到这样的情况,并预留空间和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排名第一的数据帝

@chenqin

的回答非常好,恰巧前几天在 FT 中文网 上看到其专栏作家 蒂姆 • 哈福德的一篇文章。贴出来供大家了解下。

5 月 3 日,长期患病的加里 • 贝克尔 (Gary Becker) 与世长辞,享年 83 岁。他曾领导一场将经济学思维运用到婚姻、歧视和犯罪等人类生活领域问题的运动。

贝克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煤矿小镇,在布鲁克林长大成人,后来以最高荣誉从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直到进入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他才意识到,“我不得不再次开始研究经济学是怎么回事。”

他曾考虑研究社会学,但发现它 “太难了”。不过,多少年来,他乐于运用严格缜密但化繁为简的经济学数理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回归社会学问题研究。这一方法在 1992 年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使他成为 20 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著述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博士论文以歧视经济学为主题,研究如何衡量歧视以及歧视可能产生何种影响。贝克尔发现,无论对歧视者还是被歧视者而言,其代价都非常高昂。经济学家涉足这一主题看来有些奇怪,贝克尔 1957 年出版一本有关歧视的书时,他的思想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他看来并未对此感到烦恼。2005 年他告诉我说:“我的整体人生哲学一直是,在服饰这类问题上墨守成规。但在思想方面,我就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如果我认为自己是对的,受到批评我也不怕。”

多年以来,他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他竟敢推出各种奇怪的经济学理论,有关于犯罪与惩罚的,有关于对儿童的需求的,有关于理性瘾君子(如果受到提高烟价的可信威胁,就可能戒烟)的。他的 “个人可以把教育视为一项有回报率的投资” 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愤慨。不过,如今谁也不会对 “人力资本” 一词的使用感到不快了。贝克尔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就叫《人力资本》。

这个例子展示了,贝克尔的研究方法是如何改变经济学家群体对自己研究工作的看法的,而后者在被改变时常常没有明确察觉贝克尔的影响。贝克尔在经济学上的兴趣十分广泛:同事们,比如另一位诺奖获得者拉尔斯 • 皮特 • 汉森 (Lars Peter Hansen),发现贝克尔总在考他们,并在似乎与他本人主要兴趣相去甚远的研究领域,发表入木三分的看法。

汉森教授说:“作为以创新方式拓宽了经济学分析领域的人、20 世纪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贝克尔将被铭记。”

终其一生,贝克尔深爱着这门被他改变的学科。周末的下午,他经常出现在办公室,或者写作,或者回答比他小 60 岁的年轻学者提出的问题。他一直与法律学者理查德 • 波斯纳 (Richard Posner) 合写博客,直至辞世几周之前。

多年与贝克尔同教一门课程的凯文 • 墨菲 (Kevin Murphy) 说:“他热爱经济学,许多经济学家受到了他的启示。”听贝克尔的课,最可能的结果不是掌握一种特定的正式技能,而是学到这位杰出经济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在前往接受 “与 FT 共进午餐”(Lunch with the FT) 栏目采访的路上,贝克尔违规停车,他的世界观由此可窥一斑。经仔细盘问后,他快乐地告诉我,在权衡风险与收益之后,这是一种“理性犯罪”。

墨菲教授说:“这就是加里。他那是决定现身说法地给你上一次经济学课。”

1970 年,贝克尔成为鳏夫,1980 年再婚,娶了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吉蒂 • 纳沙特 (Guity Nashat)。贝克尔过世后,他在世的亲人有妻子吉蒂 • 纳沙特,女儿凯瑟琳 • 贝克尔 (Catherine Becker)、妹妹纳塔利 • 贝克尔 (Natalie Becker)、以及一个继子和两个孙子。

注:FT 中文网 - 全球财经精粹 里面的内容真的很好!

知乎用户 刘展 发表

这位科学家我第一次听说,但是他的做法我很欣赏
一、老子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子说的啥意思?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人的行为是以利益来驱使的,这就是 “人道”
二、既然是利,那么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拿经济学衡量。
三,既然这种严谨的数学模式是建立在以利益为基础的前提下,那么它所阐释的,就是人间大道。

知乎用户 飞雪未央 发表

经济学帝国主义开疆拓土的一代先驱。。讲道理的话感觉有好多经济学家现在的饭碗都是靠他开辟的疆土支撑的

知乎用户 肖国元 发表

加里 • 贝克的经济学成就,简而言之,就是拓展了经济学领域,用经济学的思维与方法去解析家庭、婚姻等广泛的社会领域,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让人看到了这些熟视无睹现象背后的另一层含义。

知乎用户 赵老三 发表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来说,我认为这个公式就是标准的绩效计算公式。
其中 Y 表示劳动时间,就是说团队的绩效(就是对于企业的效用)与团队成员付出的劳动时间是正相关的,而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的乘数。
而这个公式同时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的效用和劳动报酬之间也具备正相关意义。
这就是 996 模式得以存活的原因。
同时又有了以下公式

其中

可以延伸为休假、激励、惩罚、员工关怀、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福利、奖金、培训等一系列不直接作用于提升绩效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而这个公式对于个人来说,除了提升自己的劳动报酬从而增加消费以外,也有了个人的生活。
结论:

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同时也是人们为什么讨厌加班的原因。
一个公式,奠定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让我有了吃饭的饭碗,这就是我对贝克尔教授的学术成就的认识。

知乎用户 刘杰 发表

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缔造者

知乎用户 想上天 发表

一百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天地,现如今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处理各界问题的 “经济学方法”。
附上大师晚年和 Posner 合开的精彩博客,以此缅怀这位一见如故的大师、好朋友 –Becker
The Becker-Posner Blog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经济学界的牛顿。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人为什么厌恶风险?

知乎用户 慧航​ 发表 反对上面没有看题目的所有人的答案。 但是如果当事人充分的理性,应该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风险只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当投资时间足够长,最后的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 这是题主的困惑所在,我觉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在于 “人为什 …

如何评价陈平和他的眉山论剑?

知乎用户 黄裳 发表 其实陈平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把西方经济学是玄学这件事,给拉出来晾晾。 我知道,经济学现在西方仍旧是主流,在中国也是这样,知乎大批的人是学习这种所谓的西方经济学的,他们绝对不愿意相信自己学的东西不管用,不中用,不好用。不 …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中国有可能拍出韩国那样优秀的犯罪片吗?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之前参与过某国有大型影视公司的电影项目开发。 其中一部非常精彩的高智商警匪悬疑动作片。 犯罪分子超高智商,与警方大玩猫鼠游戏,在最后一刻终于被技高一筹的公安干警绳之以法。 结果这个剧本审查了两年都没有通过。 第一 …

公交车坠湖案:安顺警方通报透露了什么?

今天下午,贵州安顺公安局发布通报贵州公交坠湖事件通报称,经调查走访,公交车司机张某钢常感家庭不幸福,生活不如意,有厌世情绪,酒后蓄意驾车冲进湖中,已在事故中身亡。公交车并无机械性故障。这份通报中透露了什么重要信息? 首先是案发的起因。此前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