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小区会沦为贫民窟么?
知乎用户 卖章鱼小丸子滴 发表 两年 送了 2000 多单(战力其实是个渣渣)的外卖小哥对这个话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因为我是远程骑手,不是在固定的地方跑单,所以上海的普陀、静安、闸北、虹口和部分长宁、黄浦还有宝山西部的各种新旧小区都比较了 …
有点小惊讶,这是我首答破千,希望能帮助一些朋友解惑,感谢各位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我在这个领域的其它回答,谢谢。
——————————分割线—————————
有些人提出他们县城的房子才 2K / 平,我答案里说成本要 2-2.4K,我这里做一下解释。首先我说的价格是最近这两年的价格。其次,各地的原材料、人工费、机械费价格都不同,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混凝土 C30(强度等级)470 元 / 立方,到了某些县市,只要 350 一立方;人工费也不一样,比如我的城市木工 280 / 天,到了县市 240 / 天,这是建造的直接成本,还有间接成本,比如安全文明施工这块,有的县市,拉个围墙就开始干,但是我们单位有公司自己的内部标准、图集,必须按照规定来,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居住环境,还要使人进入工地后看起来很舒服,达到标化工地、文明工地的标准,还得注意扬尘治理、卫生保护,和农村县城的农建队区别很大。
而且优质施工单位接项目做,基本都是奔着省优、省级最高奖项去做的,所以单价超过 2K,很正常,他们也要恰饭,他们不可能不赚钱给别人做,他们只能保证做出来的房子符合要求,质量过硬。
我有见过项目现场一塌糊涂的工地,进去就是一团糟,对人才机只选便宜的,成本只要 1500 / 平。
为了避免打广告的嫌疑,我把公司 logo 打了马赛克,这些房子都是 30-33 层的商品房。
成本高是有原因的。
————————————————原答案——————————————————
我从事房建工程工作也有大几个年头了,斗胆来答一发。
中国目前在建商品房普通高层普遍在 27-33 层之间,为什么极少见到 34 呢?因为我们国家的设计规范国家住宅设计_规范_》对房子层高要求是宜为 2.8m(注意,不是强制性),但是 2.8m 的空间做出来实在过于压抑(敲黑板注意),为了房子好卖,通常层高是 2.9m,然而我们国家《民用_建筑_设计通则》对超高层的区分在于是否超过 100m,超高层在消防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比普通高层的要求要高出太多,间接导致房屋建造成本大幅增加,而 33 层的房屋按照计算 2.9*32+5.5(首层一般作为商铺或者不作使用的架空层)+0.3(台阶)=98.6m,算是和超高层打了个擦边球,避开了很多高成本的地方,而最大化得到更多面积能够使开发商的利润变大,这是 33 层原始动力。这些房子给施工单位的建造成本约为 2000-2400 元 / 平米(二线城市),还要加上开发商的拿地价、营销费、管理费等,最后加上交给国家的税金和利润组成我们的房价。
一开始看到问题,我不由得一笑,拆迁这种无非小问题而已,我国在爆破方面的技术相当成熟,一栋楼拆掉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夷为平地,后面看了题主的问题:“我指的不是技术上的因素,而是高层小区那么多户就算拆了也无利可图啊,总不可能拆 33 层再盖 100 层的?” 这有一点小复杂,但是我愿意就我浅显的认知与知乎高知进行一番探讨,权当抛砖引玉。
作为地产商来说,既然重新开发,不管是做大型写字楼还是商场还是住宅,其中心利益点是为了赚钱,可是大家在这几十年中可以看到,很少有地产商在中心城区拿地,尤其是有一大片住宅区拿地的,原因是拆迁工作异常困难,拆迁补偿十分巨大,所以即使拿地,一般也是选择老城区中的棚户区,一来政府有棚改的需求,二来住户相对较少,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在我的城市中,政府还对拆迁户进行补贴,其实也就是合作互利,你帮我把城市形象提上来,我帮你加快拆迁速度。
然而 33 的高层则不然,现在的高层多为 2 梯 3 户两个单元,一栋楼 192 户,甚至有的两梯四户 256 户,一个小区一般都有 15-20 栋左右的房屋,约 3500 户,每户如何补偿?原价就已经是天价了何况是二手房价格?所以开发商的拆迁成本直线炸裂,尤其是当今的地产商,远的有万达(现在不做地产了),近的有碧桂园,都是高负债率,现金流真的非常稀少,可以说这些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将资金用到了极致,没有一分钱是乱用的。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拆迁是不符合房地产企业的需求的,现实中也是如此,大部分开发商拿地都拿的是城市周边的地,这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规模扩大,以前的老城区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慢慢的出现交通拥堵、配套跟不上新的时代要求,城市的中心开始缓缓向周边迁徙,实际上政府会起一个带头作用,比如我所在城市的省政府就搬迁到周边地区了,慢慢引导城市扩张的方向。至于原来 33 层的老小区,大概率会被主人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就像香港一样,自己买在环境好点的周边收租。
所以我的结论是拆不动,因为没有动力和价值,与其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不如将中心转移到周边地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如果有拆的,只是极少一部分,比如当地政府需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地标性建筑或者纪念性意义的建筑,如北京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如果确定要建在城中村,那肯定就是无论多大代价都会拆(这种可能性极小,鸟巢并不是在中心区),至于要让私人开发商进行拆迁改造,可以洗洗睡了。
其他回答:
房价让当代青年有多绝望?为什么少有设计院能够实现真正的 BIM 设计,还是死守着 CAD 这样的二维生产工具?
我觉得很多人小看了物业的重要性。
高层的物业是非常难搞的。一旦高层小区入住最佳体验期过去(5-15 年),优质住户大量迁走,那么物业工作很难开展。
而物业工作开展不利,会极大加速高层小区的破败程度。反过来加深物业工作的难度。
最后物业离场或者半死不活,小区的物业服务基本消失,政府出面维持住户人道所需。
这个过程俗称贫民窟化。
可能房子质量还算不错,能挺过 20 年 30 年,但物业挺不过。
以后的发展就是政府一直做基本维护,居民一直向下层轮换,直到居民都变成无依无靠的老人,然后老人去世,房子荒废。政府会以极低的价格从仍拥有产权的人手里回购。并推平该区域。(70 年后需续交土地费用,该费用如果远高于当时房价,政府再承诺一定补偿,还有人交嘛?)
更可悲的是,如果这个地方地皮都不值钱,那政府都不会回购,彻底成为鬼区废墟。
答案很寒心:33 层的住宅根本没人打算拆迁,开发商不会去傻到去拆迁 100 米高的住宅,这生意稳亏。
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拆迁,但总结起来背后一定有条规律: 把容积率低的(平房、六层一下板楼、城中村等)住宅拆了盖容积率更高的(高层)。这生意很容易理解,地还是那块地,容积率高了可以盖更多的建筑面积,开发商主要靠这个新增的建筑面积赚钱,当然可以适度提单平米房价。即使建筑成本每平米几千块,开放商算盘一打,如果容积率差足够大,新增面积足够多,是有利可图的。
旧城改造多是这样,把容积率 1 左右的城中村拆了盖成容积率 3.5 的高层小区,开发商赚了,政府也赚了,城中村居民住上了新楼房也赚了,大家都赚了那赚的从哪来?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呗。基本 100 米的 33 层住宅小区容积率 3.5 左右,把这块地已经利用到极致了,即使政府把这地的容积率调到 10,开发商也做不出能满足日照的方案。日照间距和日照规范在那摆着呢,大寒日两小时日照,简单说房子越高两房之间的距离越大。除非哪天人口暴炸增长,政府将住宅品质要求降低,日照规范作废。那你看看现在生育率。
一个容积率 3.5 的高层小区,哪个开放商敢拆迁?
在下从事地产行业若干年。可以比较明确的回答:
在现有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33 楼除非严重违反规范或者收到自然灾害损伤,否则不可能拆迁。
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事情,其实也不过 20 年历史,比如互联网,比如中国的房地产。
在我国一二线城市,拆迁可以大规模进行的基本原因是在于房价快速上涨,一旦房价增速恢复到与通胀同等水平,甚至年线级别的回调整理,那么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已然变得非常不划算。答主曾经做过多宗土地开发的测算,即使在考虑房价有一定增速的条件下,大多数开发商也只能承受 2-3 层的城中村和棚户区,而那些房龄在 30-40 年,高度在 5-8 层的老旧小区,是肯定拆不起的。
如今建造房子的成本,实际上现在如其他答主已经提到的,施工也就是每平米小几千块的事,即使是考虑装修也很少有超过 5000,超过 50% 的成本来自土地,此外还有 20% 甚至 30% 来自各种税费和财务成本,也就是说基本上土地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一个项目是否可行。
以上只是经济方面的因素,此外还有其他问题。比如中国的城中村是有比较好的自我组织能力的,通常与村委会和村中有实力的大家族达成赔偿上的一致后,拆迁可以比较顺利的进行。然而城市居民区由于住户多数互不认识,居委会对居民的管控能力很弱,再加上户数太多,这就导致拆迁进度完全不可控,甚至就是拆不动。8 层楼已然如此,33 层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出路?个人认为未来有两种可能。
第一,大家去国外看看,即使是发达国家大城市,有几个能搞成我国一二线这样满街 100 米高楼的,其实也不用出国,用 google earth 看一下也行。对老旧建筑物进行不断的改造、维修才是城市的本来面貌,中国最近 30 来开展的高速城市化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伟大运动,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拆迁本来就是件稀罕事。
第二,还是靠技术进步,等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进步到一个我们目前很难想象的程度的时候,人类产生了再一次重塑我们星球表面的客观需求,如科幻电影那样,到那个时候才有足够的动机和经济能力乃至政治手段,解决拆迁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去想吧。
个人感觉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本人地产业从业者,父母的房子正在拆迁。
恕我直言,这些高层将来不会拆,只会慢慢的沦为老破小,住的多是租房的人。情况可以参照英美的市中心的老旧小区,房子年龄老,但倒不了,会一直住下去。物业勉强维持做些打扫和收垃圾的基础工作,其他服务几乎没有。
不拆迁是因为没有拆迁价值。很多开发商是不愿意碰这块的,除非 ZF 要求改造这一区域。
我父母是中石油的职工,现已退休。目前的房子是公转私的,总高 4 层,1980 年左右交房入住的,房龄将近 40 年。因为房子质量还不错,所以完全能正常使用。有居委会,有两三个清洁工和一两个门卫。因为房子老,户型不理想(两室没厅,厅几平米,更像个过道),所以小区没什么年轻人,老人们都不会开车,800 多个能停车的位置连 100 个都用不了。小区绿化不错,大概一半是绿地。
从前年开始传出风声要拆迁,现在开发商已贴公告,给的方案是 1:1.25。据我搞预算的朋友说,这个比例是最高上限了。
这套房子是我父母的唯一房产,地理位置不错,离商业街几百米,生活很便利。但房产证上的面积才 60 平,按此方案我父母能免费拿到 75 平。看似不小,但我父母的房子是多层,公摊不大,实际使用面积 60 平左右(当时单位按使用面积发的房本),如果按拆迁后的高层来算,75 平的实际使用面积连 50 平都不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高层实际 50 平的房子(两室)。我见过的,次卧只能放下一张书桌和椅子。总之各种小。
现在老人们 99%都不同意开发,一是给的方案太吃亏,二是如果开发商的房子都是大面积,100 平以上,要补差价掏空积蓄,那可是老人们养老的钱。三是装修要再花钱,暂时会没房住,搬家 + 装修,老人们年龄大了,不想再折腾了。四是开发商信用太差。
之前曾经拆过一个小区,当时开发商为了拆迁承诺的很好,交房的时候各种为难,比如:要求购买车位和地下室才给钥匙。要额外多付出 20 多万,老人们普遍退休金才 4000 多,从前工资又低,大家存款都不多,想付这笔钱就得和子女们要。而且老人们根本用不着车位,小区内空地很多。
有些人提出让子女出钱,将来房子给子女,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房子,并且都有贷款,再背一套房子实在吃力。况且在那个六线小城市几乎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涌入就业,留下的多是农村进城的打工者,他们只租房很少买房,房租又很低,如果房价不能持续上涨,买房来租是不合适的。
有些聪明的老人提出不要房子要钱,但熟悉房地产开发的都知道,开发商现金很少的,想要拿拆迁款的可能性不大,开发商更想拖着你,等商品房卖的差不多了再盖个回迁房给你。
这个小城市的人口现象是这样的,老职工的子女们有一小部分离开了,因为那时候企业虽显疲势但尚能维持,而孙辈们绝大多数大学毕业后是不会回到那里的(效益大不如从前,很多孩子大学毕业都留大城市了),每年高素质人才回流很少。外地农民工持续流入从事服务业(卖菜、修水管等等……),但因为房价虚高(概念炒作上去的),导致他们只租不买,租金又很低,售价 50 多万的房子月租金才 800 块。
而且我父母那边的房子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价格差异特别大。比如位置好的房子一平大概 8000,甚至上万,位置差的才 2000 一平。说是位置差,那个小城市开车从城南到城北也就十几分钟,所谓的位置差也只是离市中心 7、8 公里。即使价格便宜到十几万一套,照样没人买…… 因为大家觉得太偏了,只有一些租房的农民工租和一些年纪大的退休老职工住在那里。
通过这个案例我大概能看到未来城市里高层的命运,不会拆,只会沦为老破小。
原因很简单:
1、不值得拆,不挣钱。
2、拆起来太麻烦,没有好处,人们都不愿意拆。
3、市中心沦为老旧城区,城市发展热点不在这里,更没必要拆。
唐宝儿
11 次咨询
5.0
287210 次赞同
去咨询
喜欢就点赞,有用就赞赏,你的鼓励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我是唐宝儿,欢迎关注我!
目前的模式 “拆掉低层住宅建高层住宅” 能赚钱,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只能出现在城市形态大变革时期。
在城市形态没有大变的时期,无法居住的旧宅,只能由房主出钱翻建。日本的房屋寿命短更新快,房主翻建住宅是很常见的事情。
高层集合住宅居民多意见多,需要成立合作社来决定翻建事宜,将来会有配套的法规政策来指导约束这样的建房合作社,兼顾公平与效率。
如果人口大量减少,空置房大量增加的话,人们会向居住条件较好的小区聚集,而一部分住宅楼被废弃。只有部分小区得到更新,更新方式是更低的住宅。
当然,下次人类住宅形态大变,居住更紧凑的话,现有模式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再来一波,拆高层建更集约的新住宅有利可图。
我在物业上班,是一名工程维修水电工,啥都会做,啥都不精说的就是我这类人,行业中称之为半把刀,灯泡电工。意思是说专业技术水平欠缺火候,只能做些简单易处理的问题。比如常见的电路故障,停电时能启动发电机组给小区公共区域供电,给小区安装路灯,老年健身器材,节庆日小区灯光亮化装饰,修补损坏的广场地砖,道路凹坑,设备房的日常维护等等杂碎活。大体上这些活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但要求样样会做。电工,水工,泥瓦工,木工,油漆工等等都会粗浅的掌握一些基础技能。
十八线内陆县城,移民搬迁,房产大跃进时代,县城开发南岸,老城区虽说都是低矮民房建筑,可涉及邻里,家族内部纠纷,拆迁补偿方案等撕逼问题,肉少难度大。县城南岸还都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征用农田发展房产经济。一张白纸好作画,高楼抜地而起,成片成区,很多人都购房入驻。我所在的高层住宅小区就是七八年前交付业主的,在这家物业公司也干了三四年,高层利弊也能瞧出一些问题。大体上讲三十层的高楼将来沦为贫民窟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对那些没有产业,资源优势,人口净流出负增长的县城,但吊诡的地方在于,和大家唱衰楼市的结果相反,县城房价依然保持坚挺,甚至可以说当下正是黄金十年。
我们小区交付使用才七八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房屋墙体渗水,PVC 排污公共管道脱节渗漏,管道堵塞,供水管道渗水,电梯经常性各类故障,建筑密度大公共空间小,停车位紧缺等。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开发商,可业主缴纳物业费,理所当然的把问题甩给物业。和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负面消息不同,保安殴打业主,动不动对业主刻意刁难,巧设各类名目榨取业主钱包,我所在的物业在我看来几乎快成了业主家奴了。物业领导毕竟不干具体事项,基层员工落实具体工作,即便物业如此偏袒业主,事事为业主分担,操心,双方依然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我心里明白,本小区要是业主作死,赶跑这家物业,换谁来只会让境况更糟糕百倍,而业主自治管理小区能够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见。
高层住宅要是保养维护得当一切都还好说,可问题是所有一切都离不开经费支持。一块钱一平米的物业费,两千块钱一月的保安,客服,一千五六一月的保洁阿姨,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为主,物业费收取难的情况下还奢谈什么上涨物业费。业主也很委屈,老子掏空六个钱包买了这么一套破房子住的还憋屈,一年大两千的物业费可不是大风刮来的钱。现在还能勉强维持,可经济通胀货币贬值下,公共水电管网,机电设备各种老化损耗,物业还能支撑几年就难说了。
击鼓传花的游戏可以一直运转下去,居民住宅也会迭代更新,残破的高层依然是香饽饽,还有许多类似城市贱民阶层的达利特会慢慢接收蚕食这些垃圾高层住宅,而这也是天朝的政治核心奥义。利出一孔,保持半饥饿半温饱的生存状态才能维持繁荣稳定,海精专比你懂更比我懂此中的奥秘,赛博朋克社会的结构其实是超稳定的,虽然最终走向是自我毁灭与终结,但没人会管我死之后的烂事,世界太大,我仅仅是蜗居方寸斗室,宏大建构的叙事主题远轮不到我来瞎操心,房子塌与不塌,是否沦为贫民窟关我鸟事,到那时老子已经挂了。
我工作的这个小区已经有人卖房置换更好的商品房,对不差钱的人来说住房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只是苦了大多数升斗小民,那些响应移民搬迁抛弃农田住进电梯房的人,从此不再土里刨食,和我一样得去给大户人家当长工才能维持生活。
去年本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在本县物业同行中算是数一数二的了,既使在我眼里看来物业做的很尽心尽力,高层住宅未来却依然堪忧,何况那些收支严重失衡,常年亏损的物业,他们的小区住宅更加难以得到尽职妥善的保养维护,而这些问题统统需要时间去酝酿,在这个时间节点内,高层住宅还能继续疯癫。
有的答主提到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事情,亲身经历所以来强答一波。
前公司租用的办公楼是一栋 90 年代末兴建的高层,总楼层 22 层。一到四层算临街铺面,有单独的电梯,五层是物业公司驻地,六层到二十二层是商住两用房,每层四户,每户建筑面积加公摊大概在两百六十平左右。也就是说,楼内有电梯两部,实际使用这两部电梯的业主一共 64 户。这些是前情提要。
2016 年,两部电梯到了使用极限,需要更换。物业贴出了更换通知,中间各种扯皮省略不提,单说结果,前公司所租办公室的业主大概交了一万六千多,物业公司有没有出钱不得而知,是不是有政府补贴也不得而知。单单是业主集资,两部电梯更换至少收了六七十万,因为每个户型大小有区别,不同户型业主交的钱是不一样的。
再说我自己所在的老旧小区改造。这个小区是企业九十年代自建家属区,目前房龄也就二十年。我们目前居住的这栋楼一共四个单元,总高六层,一梯两户,每个单元十二户。因为企业建了新高层,四层往上很多住户都去了高层,每个单元都有很多空户。而我们这个小区里这样的楼大概有十几二十栋吧,而且每栋楼的层高也不全都是一样的,这是前提条件。
去年接到物业的加装电梯征询意见书,要求每个单元从一层到顶层的住户,如果同意加装电梯就在意见书上签字,同时给出了加装预算。我们这个单元是总高六层的电梯,电梯安装在单元正门口,每层的出口开在楼层之间,比如第二层电梯,出口就是一层到二层楼梯中间转折的地方。
如图所示,就是图中大爷坐着这个窗口,如果加装电梯,这里将会被变成电梯门。
为了动员住户加装电梯的积极性,之前在小区里选择一个单元安装了一个样板电梯。电梯品牌为上海三菱,大小可以容纳五六个人,如果有老人出行不变需要轮椅,电梯也可以容纳一个轮椅外加至少两到三人站立。但是在轮椅老人使用电梯之前,需要有人帮助老人把轮椅从家门口的楼梯上搬下去,然后再搭乘电梯下到一楼,上楼则反之。也就是这部电梯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出行问题,但是对于年事已高行动不变的老人们,尤其是需要乘坐轮椅的老人来说,并没有能够一步到位的解决问题。
这样的一部电梯,物业报出的总预算是 45 万,分三部分出资。其中政府补贴 15 万,企业出资 15 万,单元住户集资十五万。底层住户不用出钱,但是必须要在意见书上签字,如果底层住户不同意,电梯也是不能装的。从二层开始,每层住户交的款项是逐步递增的。二层起步三千,三层八千多,四层一万三多,五层一万九千多,六层二万以上。最近地基已经做好,物业已经催着年后交费了。这只是预算,按征求意见书上的条款,施行多退少补政策,具体数额要等施工完成以后再确定。
这只是我经历过的两次电梯改造,因为涉及到的住户不多,所以相对来说算是比较简单了。具体到需要改造的个体项目,其中的各种因素更是错综复杂,费用预算也不是能简单用一户一千六来概括的。
有答主说一部电梯成本二十万,但是电梯改造项目中包含老旧电梯的拆除、新电梯的安装、电梯井维修施工等等人工材料支出,高层电梯的数量,楼上住户的数量也是影响电梯改造金额的变量,更是不能用简单的一户一千六来表述了。
应该是偏题了,羞耻。只是看了有的答案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有感而发来答一波,勿怪。
============= 分割线 ==========================
感谢评论中大家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问题的关注。
有朋友问后续,我们这个小区的加装工作在年前只进行到挖电梯井这一步。先前进行民意调查的时候,也确实出现了有的单元一楼住户不同意加装电梯、没有在调查表上签字的情况,这些没有全员同意的单元,都没有做挖电梯井和做加装的准备工作。目前物业也没有正式开始收费,收费通知已经贴出来了,2 月 20 日开始确认收费,安装电梯的顺序按各单元住户缴费的顺序来安排。
说一点我们这个小区存在的具体情况,因为是老旧小区,公司去年年底又盖好了新高层,所以赶在春节前,有很大一部分住户已经从我们这里搬去了新楼。也就是说,当时做民调的时候签字同意的那些邻居们,有一半以上都已经迁入新居。感谢他们临走前帮我们办了件好事的同时,也出现一个收费难题,拿我们这个单元举个栗子,前面我说过,一个单无从上到下一共十二户,除去一楼不算,其余十户分摊,当时物业算的出资数额也是按十户算的。现在十户中搬走了五户,余下的费用又要怎么计算?已经搬走的住户不可能再回来出钱帮我们加装电梯,剩下的费用如果都让我们这五户分摊,说实话,那这个电梯我们还是选择不装了。而且这五户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协调,具体哪户早交哪户晚交、哪户交哪户不交大家都不知道,而物业还一直在强调要按住户的付款时间安排加装电梯。如果同为一个单元的住户,有的人第一天付了款,有的人最后一天付了款,我就想问问物业,到底按谁的付款时间安排装电梯的时间?如果按照物业在意见书上所说,晚付款的住户还要承担晚付款产生的银行利息,那么那些第一时间就付了款的人,谁来支付他们被占用款项的利息?
说到底,估计春节后还要扯皮。
老公说能不能给物业说说,让他们先装电梯,然后卖电梯卡,按每月每人或者每年每人收费。- - 我觉得不太可能,大家以为呢?
除此以外,加装电梯以后每个月的物业费也会增加。因为电梯会产生电费、维护费等等,物业给出的价格是一年两千多,每个月要多出来两百多的费用,虽然不多,但是总觉得被人卖了。
============ 分割线 =================
2019.3.25 更新一波
感谢大家的关注,关于我们小区加装电梯的进程今天来更新一波,我会不定期更新这个回答,向大家报告加装进程,也供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
前面说了物业在年后集中收费,过完年后,直到收费这一步都是按步就班的。
加装工程的准备工作在 3 月初启动了,物料进场很快,脚手架也陆陆续续都搭建起来了。工程进度是肉眼可见的在稳步进行中。
到了上周五,老公做为联系人突然接到了来自物业的电话,说是想给我们这个单元,主要是五层六层的住户开个会。心里一惊不会真的要加收费用吧?结果下午两点多家里人接到了物业的又一个电话,说会不用开了,但是有件事情要和我们商量。说是因为同一单元的二楼一家住户,一直拖着不交费,物业公司和相关部门找了好几次,对方一直拒绝并称自己不需要电梯。但是加装部分他们家应交的费用没有出处,想和其余住户商量费用分摊的问题,我们家分到了五百块钱。老妈接了电话后说,我们交,前面的钱都交了,这五百算什么,但是电梯要加快安装。物业满口答应,说只要我们同意,当天下午就可以安排搭建脚手架。
果然,在我们承诺交款后,当晚加班把脚手架搭起来了。
今天去兑现了我们的承诺,后续的五百块钱交上了,坐等电梯中。手动狗头
============ 分割线 =================
5.27 更新一波
小区里的电梯加装项目原定是这个月结束的,但是过程经历了一波三折,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结果看上去还好, 陆陆续续都在开工中了。
这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工程现状,今天师傅们正在安装电梯门,离这一台电梯的正式完工想来应该不远了。但是整个小区的加装工程看来短期内是不太可能完成了。。。
============ 分割线 =================
5.28 更新一波
电梯基础搭建和部件安装是两个工程队在完成。明显感觉部件安装这一组的师傅们效率更高,今天早上六点开工,现在轿箱已经基本安装完成了。预计这一两天部件安装应该都能完成,现在只剩外立面玻璃还没有到了。
============ 分割线 =================
6.17 更新一波
嗯,我们的电梯还没有完工,今天来跟大家报告一下。目前的进度是电梯安装完成,电梯井地面部分外立面完成。工程中受到影响的地面和路面还没有平整完成,其它收尾工作(比如电梯门框也还没有闭合,每层的电梯走廊也还没有封闭、平整,单元内的公共卫生情况也是堪忧的)也都还没有完成。
有朋友问答主是哪里的,本来想匿了,后来想想为了给大家提供个参考,还是写出来吧。答主坐标西安,我们这里关于老旧电梯加装的政策不是二分法,而是每部电梯政府补贴 15-20 万,具体的安装方案由小区业主提出、完善后提交物业,通过物业向具体责任部门申请。
为什么答主说我们这个小区的电梯安装是最简便的,其实也是和本市其它改造小区的方案对比后才这么说的,当然,我们交的钱也并没有别的小区那么多。
============ 分割线 =================
6.26 随机更新一波
今天,电梯井周围挖开的路面用水泥抹平了。上一周,每层加盖的电梯走廊上的窗框装好了。
============ 分割线 =================
7.8 停工中,在等其它几个刚刚动工的单元追赶进度。
============ 分割线 =================
7.24 今年夏天西安雨水很多,连续的放晴的日子相对比较少,虽然明显感觉到工程队加快了施工速度,但是整个小区的电梯加装工程到现在也还没有完成。上周末又新进了很多铁柱,利用为数不多的不下雨的日子在小广场上喷涂防锈漆,应该是又有一些原本反对的业主改变了主意。
因为连续施工,小区居民和工程队的敌对情绪越来越重,昨天下午就在我们家楼下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
我们单元的电梯加装工程目前处理半停工状态,因为之前砸墙造成的墙面和屋顶损伤,一直都没有修补。这两天才终于用水泥把砸坏的屋顶和墙面补起来了,施工现场看上去也比前几个月能整洁一些,虽然还是满地粉尘。
今天会在楼顶铺设防水材料,雨水满地流的现象终于要结束了。
=============== 分割线 ===============
8.1 更新一波
应该快要收尾了,今天单元停电,可能是要给电梯接电源啦,开心!
=============== 分割线 ===============
9.20 今年的秋季雨水比较多,上周有工程人员来我们这个单元检查,据说有电梯漏水,好吧,算是工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了。
=============== 分割线 ===============
10.15 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电梯终于通电了!!
=============== 分割线 ===============
2019.12.3 电梯已经在 12 月 1 日正式开始运行了。
关于电梯运行费用的问题,11 月底电梯安装和物业联合召集相关业主开了个通气会,最后决定每个月收取的费用包括电费(120 元 / 月)、年检费(900 元 / 部)、限速器检测费(400 元 / 次,两年一检)、电梯管理员(每十部电梯一位管理员,月工资五千计)。具体每部电梯的征收情况,又按楼层和用户数分别计算。我们家在的单元为 6 层 12 户,实际用户 10 户,每户每月缴费 40 元左右。先期缴纳了半年的使用费,大概 240 多元钱,每户三张电梯卡(电梯卡不能用 NFC 读卡,是加密的)。
五、六年前的正好做过一个研究,当时计算了如果完全由商业化主体主导城市更新,采取完全拆了重建的模式,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的收益情况和原有建筑楼层数之间的关系。
从纯经济角度看,拆除 15 层以上的高层住宅进行重建已经是赔本买卖了。实际上,再考虑到分散的物权导致的沟通难度和时间(资金)成本,即使是现在普遍存在的 5-6 层的多层住宅,重建收益恐怕都难以覆盖拆除成本。
所以说,除非建筑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修修补补又三年恐怕才会是未来的常态,而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20 世纪上半页竣工的全球第一批高层建筑的实际现状。一直记得好像是芝加哥密歇根大街上银豆豆附近有栋楼就是外表看都快断成两截了,中间用钢索锚固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图没找到)。
去西南的一些山区县城看看就行了,那边地理原因,高层住宅实行时间普遍很长,整体上房价增长远期不乐观,比较能反映未来高层住宅的情况。
前任老家是四川某县城,山紧贴着河的一块狭小空间,县城里就有大量高房龄十到二十层没电梯的房子。
首先,能住、不是老人的话生活质量可以忍受。
物业?根本不需要,建筑外立面和公共空间自然风化就行,斑驳的清水水泥说实话也挺好看的,就是黑洞洞的像鬼片。
电梯?根本不需要,每天出门回家就是爬十几层楼,习惯了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个北方仔一米八五一百六十斤,爬个楼差点把心脏从嗓子眼蹦出来。女朋友妈妈五十了,蹭蹭蹭就往上蹿,蹿不动的老人就挪,挪半小时一小时,带个马扎,爬一层坐一会,女朋友练出来那腿我直接好家伙。
绿化?什么是绿化?物业一撤走,毛细血管直接彻底打通,楼下就是街,乌泱乌泱的冰粉凉虾凉糕冒菜水果摊子,比绿化可有意思多了。
中高档小区分化,高收入人群定期迁移,划个新区,修几个有物业、锃光瓦亮的小区。优质学校医院配套过去,房价一万左右买个入场券,整个县城的国企医生小老板就在这几个小区低头不见抬头见。业主开个会,这县城地界上的关系基本就能找的差不多。
不像北京,我这个老破小五层叙利亚小区里面,我这种真穷光蛋、对门玛莎拉蒂富婆、楼下除了房啥都没的土著混居。
高层物业很影响居住质量,长期阶层基本就分化了。
旧住宅区秩序基本被公权和社区自治接管,环卫进驻,大垃圾扫走,一个老头再拿个高压水枪喷喷,别生老鼠就行。
也没人在楼上充电瓶车什么的,因为拎不上来嘛,都是在楼下不知从哪里拖个插线板来充。
不体面,但是能住,如果能集资维持电梯运行的话,生活质量说实话可以,我一个在大城市挤小屋子、同事很多挤宿舍挤合租房的,觉得能有一套这房子真挺好,自己住的话在变老之前能维持电梯运行,那基本没啥问题。
但是当然了,增值基本上是没戏的。
行业相关,勉强答一波。
在二手房市场,2000 年以前的老房子除了学区房以外,都很难卖。而且是面积越大的,越难卖。小面积的总价低,刚需为了上班方便,靠近市中心,会选择拿来过渡一下。大面积的就很难了,总价摆在那里,同样的价格,选择太多了,谁也不想住又破又旧的老小区。我手里好几套挂牌两三年的老房子无人问津,除非远低于市场价,三房当两房卖,才有机会卖出去。
说老房子的困境是想说明,高层住宅的命运会比它更惨。2000 面以前的老房子基本是不超过 7 层的楼梯房,虽然环境差户型不好得爬楼梯,但好处也很明显,周边配套成熟,位置一般不差,小区就那么大,不需要物业做多少事。高层小区的弊病很多答主说了,我想补充一点,高层住宅的保质期特别短。2010 年以前的高层小区,你一进去就能感受到它的沧桑了。曾经鲜亮的门楼死气沉沉,小区里的喷泉池满是污垢,单元门吱吱作响,电梯上升自带电音,卫生间漏水等等各种问题。
我们业内人自己买房,基本都有一个硬性条件,高于 18 层的房子不要,我们看过太多房子了,33 层的房子,是真的没有未来。7 层的老房子拆不动,何况 33 层的?
有些意外,没想到随手答的获得大家这么多关注,还想再说几句。评论区有些人说我不过是个中介,算不上行业相关。我只想说,什么样的房子我基本都看过,几十万的公寓,几千万的别墅,仅仅这一点,我就可以在这个问题下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再说明一点,我说我不买 18 层以上的,很多人就嘲讽说快去买别墅。我猜他们应该是这两年不关注房地产。我去年看过几十个新盘,总高 33 的一只手数的过来,大多集中在 25 层附近,18 层的也不少,溢价也没多离谱。开发商不是傻子,什么样的房子好卖能卖出去比谁都清楚。
先说说我的职业,我在国土管理系统做了五年多,现在在 30 强房企工作。我负责城市更新和投资,也算有点业内吧。
旧城改造拆迁能做的前提是有利润可图。
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房价支撑。
二是,销售部分能覆盖你的回迁成本,且剩下的能提供足够的利润。
不是房地产行业投资线的人可能还不是很懂。
现在搞旧城改造,原来容积率是 1.5 以下,改造了后能达到 3.0 或者更高。你的利润就在差额部分去获取了。但是,如果是商品房,本来可能已经是超过 3.0 了,一线城市可能是 4.0 或者更高。你再改造能给多少容积率呢?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改的。
而在三四线城市,不用说将来,就算是现在,因为价格支撑不到,也做不了旧城改造。
答完。
对于这个问题,霓虹国似乎比我们更着急,他们的经验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他们的方法… 反正我看完是惊呆了
——–————————
在日本,工程师们为了减少噪音和粉尘污染专门设计了一套高楼拆除方案——这样用心良苦的方案也体现出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这将逐渐取代以往通过定向爆破的方式,野蛮、粗暴的将大楼炸毁。该方案是通过逐层分解的方式让楼房慢慢变矮,直至消失。
这种拆除方式通常是从长而下进行的,他们前将楼层顶部进行封闭处理,以保障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不会影响周围居民,且粉尘不会肆意扩散。
封闭楼顶后他们用天花板起重机逐段分解楼板,接着将墙体拆除。拆除完一层后,再继续拆除下一层直至拆完整栋高楼,拆出的建筑垃圾全部用塔吊运至地面装车运走。
以下拍摄的是东京赤坂的王子大饭店拆除过程,我们采用了延时拍摄方法,以便让大家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拆除过程。
在赤坂王子酒店时,他们在要拆除的大楼顶上造了一个 3 层楼高的脚手架层,而且这个脚手架层外部包着和大楼设计风格类似的面板,让人完全看不出它是后来添加的结构。
在这个脚手架层里,他们以 10 天拆 2 层楼的速度,用液压剪等重型设备逐渐拆除脚手架层遮住的楼层。
拆除时从内部看是这样的——
楼顶还有支撑重型设备的地板是用千斤顶顶住的。上层拆好后,千斤顶可以把它们降下来。
如果你每天经过这里,你甚至都不会感觉到这地方有什么变化。直到拆除的楼层变得越来越多时,你或许才会恍然大悟。
除了这种从上往下的拆楼方法,还有让人惊呆的从下往上的拆楼方法。
比如,在拆这栋 90 米高的大楼的时候,鹿岛建设株式会社的工人同时把支撑大楼底部的 40 根柱子削短 0.7 米,并用液压千斤顶撑住大楼。
这些 “文明” 的拆除法除了比较安全美观以外,还可以降低噪音和粉尘。大成建设的发言人市原秀紀表示,这种方法产生的噪音比传统方法少 20 分贝,粉尘减少 90%。此外,这种精细作业还有利于回收建筑材料,而且还能降低拆除作业的耗能。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设计品
原回答经过几次修改后,逻辑变得很混乱,重新编辑于 2020-04-30.
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产权年限
原则上来讲,只要建筑的骨架,也就是建筑的结构部分不倒塌,那么建筑就可以或可能一直使用。但建筑物夏季经过高温烤炙,冬季经过冰冻之寒,周而复始,年复年年。到期的建筑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医生尽管有手术刀,但并不能拯救老人于全身器官的集体衰退。同理,工程师并不能拯救一栋濒危将倾的摩天大楼。对建筑物的修修补补无法阻止建筑材料等性能的持续、全面的劣化,技术上目前做不到,经济上也不允许。
我们购买的房屋只是固定使用期内的使用权(目前是 70 年),它不是永久的。技术上做不到永久,政策上也不允许房屋产权永久(除非在能找到另一个让全社会趋之若鹜的替代品)
目前建筑相关的设计规范规定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比如居民住宅楼),极其重要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比如特大桥梁,重要的纪念馆)。设计使用年限并不等同于建筑物的真实可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只是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建筑物承担有限责任的期限。
到期的建筑怎么拆,如何拆?
国内的居民苦于房价许久,买了商品房后成为 “小业主”,房子也就成了自己的资产,成了所谓的商品。但商品到底是什么呢?对于房子而言,房子得能住人,住人是房子的使用价值。但很遗憾的是,我国的房子的使用价值,除了居住,还涉及很多其它,比如学区。这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栋老破小,竟然卖出了千万高价。
但,这不并不能否认:房子的基本使用功能,居住价值随着房屋使用年限的增加会越来越低。当房子成为危房,它的使用价值成零。
未来的这些危房如何处置,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建筑史的过程中都不难找到答案。城市变迁和新城规划,从来在历史的车轮上没有停止过,这本身就是弃旧迎新。
社会效率对收益率的追求是主动的,其上不允许大肆补贴老城区的拆迁户来进行城市建设,除非是个别地段升值空间极大,有利可图。而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弃旧迎新,规划新城能能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还能解决一系列老城区的遗留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经历了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也正在经历着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大发展,本质上并不是我们足够幸运,我们在见证历史,而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每代人,甚至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对于房屋拆除技术而言,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度,定向爆破可以让整个大楼瞬间垮塌,变为废墟。但大量的住宅以后不能拆,也不会拆。技术上做得到,但经济上不允许。这些住宅等建筑,会逐渐变为遗产,变为遗址。我们的城市也随着规划慢慢变迁。
关于超高层建筑防火问题
很遗憾高票答案竟然是建筑防火和消防的回答。和问题不太吻合。我不喜欢贩卖焦虑,不赞同某高票答案中关于消防车队消防车无法将水喷到超高层建筑的顶楼。实际上,对于住宅建筑,我们现在消防问题最大的是救援不及时。我认为消防车能不能及时赶到问题更大。
实际上在防火设计上,无论是建筑专业还是结构专业,甚至包括设备和机电专业都有详细的规范条文,经过消防设计的大楼基本上可以满足规范的基本要求。现实中遇到的消防问题很多都是消防专用车道被私家车占用,消防车无法及时抵达,造成火灾的迅速蔓延。但不能把火灾的蔓延扩散归咎于高层建筑的设计问题(比如现在民众普遍质疑的保温材料)
现实中对于超高层建筑,33 层的住宅为例,我们身边没有那么多火灾案例。所以根本不需要贩卖焦。当然,必要的逃生设备还是要准备。
关于高空坠物的问题
如何看待深圳高空坠物砸中男孩?这个问题,在这里谈谈高层住宅建筑形式的外挂物、附属物坠落的严重性。
建筑外饰面、外窗、幕墙等附属设施是高层建筑发生高空坠物的最大的危险源。前些年,经常发生建筑幕墙脱落伤人事故,近些年建筑幕墙坠落的事故已经很少,这是由于住建部早在 2006 年印发了《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各地也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更严格的地方条例。因此,超高层建筑幕墙的安全维护是强制执行的。
以广东为例,其地方法规规定:建筑幕墙的清理每年应至少一次,目前安全性检测每五年应至少一次。
这些规定,大限度的降低、减少了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板幕墙以及瓷板、陶板、微晶玻璃板等人造板材幕墙,以及包含以上各类面板材料的组合幕墙的坠落伤人风险。
但。以幕墙形式出现的建筑,大多数是商业建筑,产权明晰,责任人明确。这就给住建部出台的强制条例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所谓法不责众)
而,高层住宅,产权岁然明晰,但责任人不定。立面清污和外立面安全性的检测的花费没有人埋单,这就造成了法律法规的形同虚设。
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超高层住宅建筑的外立饰面,几乎不是整体式幕墙。其大多是一个简单的外保温层和粉刷。稍微高档的高层住宅,会有石材立面。几乎所有的住宅的外窗均为常见的铝合金等形式;这些挂件都是通过螺栓、钉子等和主体结构附着。建筑外立面要经受极其复杂的建筑环境,风吹日晒、雨雪交加。不过几年,就成为危险源。很有可能发生高空坠物。
根据我国的侵权责任法,高空坠物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房屋产权人、责任人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承担侵权责任。简言之,高空坠入伤人后,整个大楼的住户都要对其承担责任,除非能证明高空坠落物不是自己的。请参考下述的判例:
这就要求住在高层住宅中的住户,日常有举证意识。
建筑结构设计本质上是个概率问题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物在使用上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并不是也不应该完完全全由五方责任主体(开发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来承担。五方责任主体能承担的责任都是由明文规定的,但现实中,居住的建筑出现了任何问题都会先想办法追究五方主体的责任。实际上这是由于普通大众对房屋建筑的认知时有限的。
近年来的房价持续暴涨,已经让来百姓忘记了建筑是有寿命的。老百姓很难理解钢筋混凝土、钢材堆彻的建筑也会有生老病死,不能理解一块石头也是有 “生命” 的。(从地质学角度,石头是有生命的,石头 ->砂石 ->土 ->石头)
我研究生阶段从事病害调查研究,毕业在一线施工单位工作两年(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施工),后来在设计院(主要做超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和甲方(洁净厂房设计管理)各工作两年,到现在在研究所工作。整个建筑系统尤其是结构系统有一定的认识。
回到建筑本身。建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系统,仅从工程结构上来讲其就具有费用高、周期长的特点。保证建筑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够承受设计中允许的各种作用,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使用功能,不需要过多维护而保持自身性能,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对于今天的我们甚至是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评价放在工程上叫做可靠性(数学上的可靠度分析),工程人员已经对建筑的可靠性做了大量研究并极大地参考国外经验,颁布了工程可靠性相关的规范。
学过概率论的人对可靠性应该都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把握。工程人员把可靠度理论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从极限状态角度出发,利用荷载组合简单而又合理的将可靠度理论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为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首先要对建筑结构所用的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结构上各种作用特性以及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和结构的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即:设计规范和标准等理论基础要雄厚)。为了保证建筑的可靠性,还要做到精心设计,选取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和保证结构具有合理的明确的传力路径(即:设计人员水平要高,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规范及标准)。另外,还要做到精心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规程进行操作(即:保证按图施工等)。最后,竣工验收后还要保证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使用并进行正常维护。
然而,即便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严格按照规定功能进行使用,仍不能保证结构绝对的安全和可靠(在使用年限内),这是因为结构设计所依据的可靠度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概率,存在某种概率意义上的建筑功能失效可能。另外,结构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种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大量的经验公式的存在正好说明了理论研究的困难,工程人员不得不采用经验的方法,不确定性增加;再比如岩土工程领域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的离散型极大,很难找到一种理论方法来描述土体的力学行为)。因此,合理、正常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只是保证结构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0.6 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结构可靠度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
这种概率概念上的设计理论,比以前的纯粹的安全系数法更能符合现实复杂的世界。再回到建筑本身,基于建筑系统的复杂性和我们对建筑认识的局限性,国家对建筑的使用和维护进行了规定。_这样的规定反证了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潜在的损伤,_这是由于设计理论不完善、施工质量不合格、建筑使用功能不可控、建筑环境复杂恶劣等多因素决定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5.8 进行了如下规定:
3.5.8 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尚应遵守下列规定:
1,建立定期检测、维修制度;
2,设计中可更换的混凝土构件应按照规定更换;
3,构件表面的防护层,应按照规定维护或更换;
4,结构出现可见的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处理。
勘察、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业主工作的初衷都应是基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保证建筑在规定的设计年限内的可靠性。然而,现实中,设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规范理解的不到位,过分依赖设计软件的分析结果,没有对规范规定的各项控制指标的判断能力,设计出来的房屋很难达到性能要求。
施工单位为了进度和工期,违规施工几乎存在于每一个项目。而后期业主不按照设计要求使用,甚至违规进行结构改造的案例数不胜数。这些都潜在的对建筑功能的可靠性极大的降低。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时间成本越来越重要。各类工期节点的设置虽然保证了建筑如期验收,但不能保证建筑的合格。总承包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类隐患历来都是尽快二次装修掩盖。现场这类问题数不胜数。
然而,即便市场上每个楼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业主,我们大可不必成天提心吊胆房屋会损坏或坍塌。毕竟我们的规范适当的考虑了一些实际情况,因此在设计上都有一定的余量,同时那些极端的控制荷载(地震、狂风、爆炸等)组合的发生,在概率上的是很低的,因此我们现在即便住在有太多缺陷的大楼里,但其并没有坍塌。
真正检验建筑质量的是地震等极端荷载。
耐久性设计缺失
再次回到 33 层的住宅建筑,这类超高层大多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 - 剪力墙结构等。尽管规范规定了耐久性设计,但是仍然不能保证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本质上是材料性能随着时间发展而劣化,具体表现为材料性能的衰减: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出现锈胀裂缝、预应力钢筋开始锈蚀、结构构件表面混凝土出现可见的耐久性损伤(粉化、酥裂等),材料性能的退化进一步引起构件承载力问题,甚至发生破坏。影响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劣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其规律不确定性很大,一般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只能采用基于经验性的定性方法。一句话,虽然规范有规定要进行耐久性设计,但是现实很难做到。
而我们规范中关于耐久性设计的一些数据,大多数基于实验室内获得。实际的工程中,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实验室的数据应用于实际工程时,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例:
50 年设计使用年限下,一类环境类别的墙、柱的保护层厚度,规范规定为 20mm。这个数据基于大量的实验室数据,其中最主要的试验就是混凝土碳化。混凝土碳化是一个多因素很复杂的病害,大量病害调查早已发现 30 年寿命的房屋混凝土碳化深度很多都超过 40mm,远远超过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的厚度,钢筋锈蚀已经很严重。(之所以没有倒塌是因为没有遇到大的水平和在作用比如地震),这类建筑早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危楼。
即便对钢结构而言,也存在太多类型的病害,钢桥结构中,那些大量的微观裂隙,在车辆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慢慢发展,最终贯通成裂缝,影响这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桥梁都是定期的维护、监测和检测,一点都不得马虎。
建筑的加固改造
建筑本身出了安全隐患,按照规定当然可以进行加固设计。然而,结构加固并不是无限制的,加固规范给出了规定: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3.1.7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1,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商定;
2,当结构的加固材料中含有合成树脂或者其它聚合物成分时,其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宜按 30 年考虑;当业主要求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为 50 年时,其所使用的胶和聚合物的粘结性能,应通过耐长期应力作用能力的检验;
3,使用年限到期后,当重新进行的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
4,对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材料加固的结构、构件,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可由设计单位确定,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迟于 10 年;
5,当为局部加固时,应考虑原建筑剩余设计使用年限对结构加固收设计使用年限的影响。
同时注意到,对不满足需求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和改造和危楼的倒塌之间不是矛盾的。建筑最终的归宿就是废弃,然后万万年之后风化依尽。
对于非重要的建筑,比如普通的住宅,我们需要寻找更优质的建筑材料,其必须满足容易降解,强度、韧性等都符合建筑使用。这类材料大自然就有,木材和竹子。木结构房屋建造和拆除都很容易,同时不会产生太多的建筑垃圾。就像下图一样:
十层以上就不用想着拆迁了,还是想着怎么把手里的房高价卖给下一个傻瓜才是最有可行性的。
要拆迁,最重要的一点,你要保证政府在拆迁中有较大的利益,如此政府才有推动力。现如今,各个地方政府债务一大堆,没有大的收益,政府根本不可能搞大规模的拆迁,最多只是搞个几十户的小拆迁。
而拆迁的最大利益,来自于城市地价的高估与农村土地的低估,这中间的巨大差价才是政府最大利润的来源。
农村由于地广人稀,政府只要每户给个三四套房或者几百万现金,基本上很少有反对的,政府在安置了农村人口之后,还要大量的土地可以出售,这些都是稳稳的利润。
而城市刚好相反,人口密度太大,收入相对较好,给个几百万的安置款还不够买套同等位置的房子。而现在又是法治社会,又不能暴力拆迁,城市拆迁难度就变得更大了。
你真当政,府是你孙子,给你几百万上千万的现金的时候还得跪着给你磕头求你手下,你想太多了,这年头哪有这种好事。
说到底,大家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还是被这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给宠坏了,真把自己当小公主,小仙女了……
所以方案就出来了,保留原有城市建筑,美其名曰保留老城区古老特色,在城市边上重新搞快大的开发区,这不就解决了城市居民拆迁的问题,又带动了农村的发展,政府又有巨大的利润,一举多得……666
拆不动的,无非就是修修补补,用到城市自然衰落而已。
我倒是想到一个场景,现在的我们看三十年前的影像资料,一切都是那么破旧。
三十年后的人看现在的影像资料,一切都是那么崭新……
想想就很魔幻,可这就是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生活在现在的人真的很幸福,要珍惜。
20190828 插一个深圳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pin/1150134234416062464
写下这个答案的时候,希望各位不要见笑,我本人是一个相对悲观的人,习惯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些警惕。
提出这个问题的 2018 年正是国内某某园的项目出现几次倒塌大事故,以及某科的项目出现数千米垮塌事故的一年。
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几年,奉劝各位在关注地段,升值空间,校区等购房必考虑的因素之外,也考虑一下建筑质量。
下面举的例子,不是中国,是一个输掉冷战,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加大,经济停滞的国家的电影,一部俄罗斯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栋如同我们的 33 层高层一样的典型建筑,苏联时期的公寓楼
故事也发生在如同你我一般在这个国家生活的平凡的一家人(此处指收入等指标处于中位数的一群人,最平凡的大众。知乎里年入百万的请勿看此答案。)
故事是发生在一个经济发展调弊的小城(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且上升潜力无限城市定居的知乎网友不必往下看了)
楼的承重墙产生裂缝,已经快要倒塌了,房管局和消防局长前来视察。
腐败的市长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依然无法解决困局之后,无奈决定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背了黑锅,快要命丧黄泉的房管局长,祈求杀手放主角一条生路。
最终,逃得生天的主角儿挨家去叫那些居民撤出危楼,却被众人群殴。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在回答这个问题,心内是波澜起伏的。
中国有几十万栋 33 层及以上的高层,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提主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几十上百万栋建筑的命运就如同我们个人,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楼生,希望中国能打赢这场贸易战,也希望中国能减小现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不让电影中的故事在我们这重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7306747/answer/803527685
鉴于自己的一个评论惹怒了一些人,就删掉了,见谅
先不要说拆不拆的问题,先说说高层住宅能住多少年的问题。
自己目前就住在高层住宅里,已经有六年了。在这之前,住的是六层楼的三楼,后来卖了。现在真的后悔。因为住高层实在是太不方便了。首先,物业费的问题。现在的开发商,动不动就高档社区,北京物业,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新开盘小区物业费起码要 1.5 元,稍高档一点的两块多。一百平的房子,每年交给物业一千八,还不算电梯费,二次加压费。再加上车位每年六百,一年下来,交给物业的费用就得两千到三千。这个城市平均收入也就三千多一点,就意味着一个月的工资进入了。其次是楼房硬件老化的维修费,以电梯为例,我住的楼房六年,电梯已经老化,缆绳有断股,驱动轮有磨损,电梯不平层,自由落体,打不开等等各种问题都出现了。物业联系大修,起价二十万。我们一个单元 99 户,一层不用出钱,96 户,每户大约两千元。随着年限日益增加,各种管路老化,堵塞,外墙脱落,楼道墙砖脱落等等各种问题都会爆发,所有的维修都要花钱。一年下来,维护房子的费用可能将近六七千,相当于将近两个月的收入。这样的房子你觉得能住多久?
而且现在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新小区都是高层,几乎没有六层小楼了。高层空置率据个人感官,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因为到了晚上,每栋楼亮灯率不超过一半。现在我们还在享受着人口和城镇化的红利,再过二十年,年轻人大幅减少,老年人日益增多,就出现至少两个问题:一是老年人收入少,可能没有钱养楼了,就意味着很可能楼房彻底失去保养,有的就基本不能入住了。二是,人口减少了,会有大片的空房出现,空房是不会有人出钱维护的,会加剧高层住宅的老化。
真到了那一天,据我估计,也就二十年吧,高层住宅会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不认为国家会出面处理这个问题,因为全部处理的预算太大了,在社会养老金都可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国家不会有资金去往这里投入的。国家也不会去拆,因为拆就意味着要有补贴,毕竟很多住宅是房主背了几十年的负债才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能想拆就能拆的。另外还要有地方安置居住人员。投入比维护更大,国家也不会认的。所以,指望国家再来一次拆迁,可以歇歇了。虽然从技术上来说拆掉一栋 33 层的高层没有什么难度,但背后的各种善后费用却太巨大了。
如何解决?我看不到办法。个人来讲,我正在想办法把高层的住宅卖掉,搬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种六层楼。这样的住宅旧是旧了点,可是费用低啊,公摊小啊,不需要车位费用,周边配套成熟,有的还是学区房。虽然将来也可能面临着老化问题,但我觉得还是要比高层住宅乐观一些。
手机码字,很辛苦的,同意的给个赞吧
最有可能的一条线路是这样的
1、小区 20 年后成为老旧小区,这时有钱的住户开始搬走,本小区价格开始明显低于同地段同学区的新小区。
2、小区 30 年后就老旧的很夸张了,开始经常性的修修补补,小区不好出手,只能以比同地段同学区的新小区低更多的价格交易,更多人搬走,换进来一批买不起新房图便宜的住户。此时甚至有业主建议引进开发商拆迁重建,当然这时候是不会通过的。
3、小区 40 年后,一些质量不好的楼盘开始有了危房的趋型,更多住户搬走,出现较多无人住的房子,小区住户多数为租房的。此时业主出现较大分歧,赞成引进开发商拆迁重建的变多,甚至与保守派进行骂战。位置好点的小区也开始有开发商进场开展沟通协商工作。
4、小区 40-50 年,这段时间的业主经历着煎熬,一面是高昂的维护费用,一面是补偿给开发商一笔不算便宜的费用(千万不要以为开房商拆迁这类高层住宅还有钱补给业主,它不是做慈善的,除非是能大幅提高容积率或者是地段非常好)。这阶段各方利益拉拉扯扯,重建协商进入实质阶段,开始探讨户型分配、楼层选择、补偿金额等切身利益问题,自然是人多意见也多,互不相让。
5、小区 50 年左右,进展顺利的小区开始招标引进开发商,进展不顺利的小区依然僵持,业主依旧处于煎熬中。政府逐渐重视该问题,但面对多方利益关系恐怕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从中起到沟通维稳作用。
6、在僵持中出现很多奇人怪事,上访的甚至跳楼的等等怪事层出不穷,但总体方向是随着楼龄的增长,各方利益趋于一致,开始经历漫长的招商~拉扯、临时居住~拉扯、等等各项重建工作都在拉拉扯扯中进行。
总体而言,高层住宅超过 50 年不是值不值钱的问题,而是还要倒贴钱的问题(当然临近拆迁重建还是能卖个好价钱的,具体价格略低于新房市场价 - 补给开发商金额),除非开发商能大幅提高容积率,或者好学区。
居然真的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了。
正好把我公众号唯一一篇文章扔过来,非常合适,也比绝大部分回答要说得清楚明白。
贴个全文也行:
上面这两张图是盐城市的卫星图。工业用地和圈的地块可能占了建成区一半以上。并且,密度非常低。下面那张图是韩国仁川工业区,算是工业区应该有的正常密度。这种城郊大幅圈地,布满低密度工业园的做法,一线到小城镇都非常普遍,而 33 层板式高层紧临农田和容积率可能不到 0.3 的工业区,毫无自然发展情况下容积率的渐变规律,也算是中国特色。
所以为什么住宅用地容积率高,而工业用地容积率低?因为工业用地出让往往极其便宜,甚至免费提供只要能吸引产业。产业带来的是税收是就业是市场,是持续的现金流,而住宅用地出让是一次性的。印钱的巨大收益必然放大贪婪的惯性,那么最快的模式当然是卖地造城,Ctrl+C/Ctrl+V 的新区。
这个模式是 08 以后铺开的,12 以后恶性扩张,15 以后登峰造极,18 以后高位震荡。我也不谈房价贵不贵的问题,我自己就是讨厌那样的城市。
今天不讨论房价涨跌贵贱,插一句。
为什么 33 层板式高楼组成的封闭式小区特别不好?我其实说过很多次了,今天再说一遍:
1,高层住宅电梯管路长期维护成本非常高。
2,封闭环境短期看是物业保护下隔绝于外部烂环境的伊甸园,长期看是物业崩坏 zf 甩锅下隔绝外部公共服务的贫民窟。
3,面对物业崩坏低层住宅抵抗力较强,因为维护成本低,而高层住宅恶化没有上限,居住体验可能差到难以置信。
4,大型小区在小区治理上很难协调,无法产生准 zf 组织,高协调成本本身导致社区崩坏不可逆。
这四个理由都足够可怕,但是我拦不住广大人民群众对便宜干净方正舒适的追求,上杆子抢购全新的蔬菜盘。虽然我也经常说,附近的农田和工业区与房子的容积率巨大落差,是它实值的残酷体现。
这种蔬菜盘卖出比成熟市区旧房更高单价在一二线城市屡见不鲜,在三四线城市则是常态。对应的是大家对上涨预期的恐慌,对新东西的追逐,以及对一片白纸的区域未来改善的幻想。
好吧姑且都对。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乐观的时候什么都愿意相信,比如曾经土豪程度名满华夏的某草原明珠,把自己规划得和东部二线一般巨大。
——令人瞠目结舌。
有一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想过,特色的土地一次性出让加上分层散售,使得城市更新非常难,城市无法在地价上涨之后自发的调整容积率,因为就算没有 zf 限制,也不可能有小面积的地块自发协调然后整体开发。曼哈顿被填满上百年了,天际线还年年更新,换做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国内城市改造只能通过对用地结构尚未变更的旧棚户区 / 历史街区 / 工人新村进行拆迁改造,一旦通过招拍挂模式出让并变成封闭小区,城市更新便在这个区域到此为止。这是为什么 zf 喜欢不断造新城的重要原因,已经成形的纯新城区很难再调整了。比如下面这个西北省会的国家级新区,不惜在距离城区 40 公里以外的机场找一块平地盖楼,因为老城又破又高容积率拆不起,虽然这个新区是个著名的鬼城,鬼都不想去。
而且拆迁改造也很麻烦的,一二线城市尚有支持的利润,三四线城市根本不愿意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那么,三四线城市就有一个特点,愿意把资源投入新城区,吝啬老城区——因为后者注定亏本。但是,盖多了新房怎么办?
棚改去库存由此闪亮登场。CDB,商业银行和地方 zf 形成了套利联盟,用棚改货币化资本化盘活了城市棚户区,拓宽了韭菜盘的销路,然后,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
然后我这里还有下一个问题,城市化结束了怎么办?卖地怎么持续?我之前也很困惑,没有答案,但是我现在似乎有了。
大家知道一般说城市用地紧张的理由是耕地红线,那为什么建成区变大了耕地会变少?你们是不是乍一看这个问题真蠢。但是不一定啊,重庆市推广土地流转,用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城市化了耕地还变多。
但是大部分区域没有这样,也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乡镇并没有减少。所以说这个逻辑姑且成立,但是我看着工业用地那么浪费,其实我还是怀疑的。
不能普遍推行流转置换的原因还是农村作为蓄水池作用仍然存在,zf 没有足够的信心产业上和经济规模上可以稳定容纳十亿级的市民群体。但是城市化工业化要做,动能要有,所以会限制宅基地改建,放任乡村治理的崩坏,其实城乡差距本身是一个城市化的持续动能,但也不能说是蓄意为之,因为农村没有补贴连现在的生活水平也达不到。我粗略算过,如果让农村劳动力彻底不过剩,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大体平衡,城市化率需要达到 95%——韩国 91% 的城市化率依然农村人多地少,需要靠农产品骇人听闻的高价维持农民收入的体面。
所以说城市化还是会推进,用韭菜盘这种低成本方式推进,尽可能的是在产业上慷慨,在居住上吝啬——而且人民群众其实是喜闻乐见的,我讨厌我算老几?
所以大概终究会将几乎全部的劳动力固定在城市,然后棚改 2.0,货币化或者其他方式的农村自建房改造置换也会铺开,农村形态大部分消失,绝大多数人都住在韭菜盘里,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
好了,这里开始讲怎么办。以下都是我的脑洞,我不为此负责,但是逻辑是通的,希望大家有耐心看完,不带偏见的。
我前面说过高层封闭小区也就是蔬菜盘几乎必然会遇到社区崩坏危机,那么其实也是有改善需求的,而且很强烈。大家看到现在他们被掏空六个钱包,感觉没有了流动性,但是没关系,总会还清的,总会再有钱的,总会有钱置换的!
他们认为是幸福终点和人生希望的韭菜盘因为折旧和社区崩坏变得既不是好家园也不是好资产,而农村这个时候早已腾空,新征地因为人口密度低已经可以非常便宜,以及那样巨量的工业用地大概也到了年限可以让早就成为落后产能的工厂企业滚蛋或者集约化布置了。房产税也铺开了——并且大概率是普遍的资产税而非房价的调控税。而房产税逻辑下的城市开发从出让中心变成了现金流中心,节约建成区的必要性也减弱了。这个时候,因为蔬菜盘治理崩坏产生的改善需求就一批批产生。他们需要又买一次房又背一次贷款,开始城市化 2.0。
仰赖开发的集约,这个时候中国城市大部分,除了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尺度都没有很大,摊大饼当没有了用地限制之后其实不是问题,而基建的分散也找到了税源去支持,所以 33 层韭菜盘不需要再出现了。这种你们在朋友圈里面看到的第四代建筑,维护成本高得吓人,社区自组织水平瓶颈就会决定,看起来有多好,那么摔下去就会有多惨。
是不是花园草坪大豪斯?应该还是不能,因为美式低密度大饼,不光是多占地,还有高耗能——我很难想象中国一年进口 20 亿吨石油。但我觉得花园洋房和排屋的模式是可以的,以人居和生活美学为目标的城市化徐徐展开——毕竟税源有了保证。
那么大型封闭韭菜盘呢?70 年年限大概只需要三分之一就可以坏得不成样,有可能沦为低收入住宅区,房价低得难以想象,也可能被以极低的成本拆迁改造,变成新一代的美好家园——只要价格够低,拆高容积率盖低容积率也不是不可以的。
然后房价还是很贵——**新房很贵,不是二手的前新房很贵。**城市化完成了,大家付出了巨大代价上了车接了盘,用自己的血汗支持了世界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事业,然而最后发现自己以为的资产锚,锈得烂了。
由于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失先干掉农村,在逐级上到各级城市,鹤岗不会只有一个,可能会有数百个。年轻人外流,竞争失败的城市变成老龄化的末端,不断朽烂毫无流动性的韭菜盘就成为了城市的最终形态。而头部城市们,一直维持着光鲜亮丽的,中国主体的模样。
就算觉得可怕,也是合乎逻辑的幻想,比庞氏骗局的幻想,好歹更务实。比铁饭碗千秋万代的梦想,好歹更实际。我很多时候都是痛心于,棚改之后的全民上车恐慌,大量小城市高位接盘的新城市人,赔上了可能一生的代价。我可怜老乡。但是,这也许就是他们当下的快乐呢。
撸起袖子加油干,再战一个三十年。
高层带电梯大塔楼
不是一梯两户人家不是一梯三户四户
这是个一梯八户的(更正:两梯八户)
看现在这个程度都没人管
感觉之后也不可能焕然一新
黑漆漆的走道
各种广告牛皮鲜
能看到电梯的灯吧
…
让他们一人出 500 重刷走廊
问问这一层八户人肯不肯出钱呢
这一层同意的话
另外二十多层呢?
有多少人觉得看着舒服很重要?
又有多少人觉得屋里干净就行了,楼道好不好看关我屁事,我又不睡楼道…
如果你买房你会买这种吗?
如果你卖房你会愿意卖周边新房的一半价格吗?
如果你买房二手房是新房价格的八折你买新房还是这个老破大塔楼?(起码也买一梯二三四户的板楼吧)
…
最后,感觉拆不起,拆得起的那天估计得楼里一半以上空置(租都租不出去)才可能开始谈拆… 不然就是再市中心都拆不起…
考虑到众所周知的拆除成本和收益,我觉得可能不会拆,而是通过城市中心迁徙的方式更新居住环境。以及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50 年或者 70 年并不长,现在的一些市中心也有一些地段非常好以至于拆迁成本异常高,以至于,这类老破小现在处于一种无缘拆迁的困境。都在建新城区了。所以,可以看出,不论技术原因还是环境这类因素导致的拆迁成本不可承受,都只有通过技术或者环境的改变使得成本收益符合逐利需求后,这个楼才会被拆。
那么,如果没有那么多地建新城了呢?人口数量变动趋势,以及科技的发展导致的居住模式甚至居住地的改变都会是重要的变量因素,结局有无数种。
下图是在香港随手拍的一栋老楼,仔细看,管道全部外挂,用统一墙面颜色的方式弱化管道的突兀。香港这样处理的老房子不少。
利益相关,人在 25 楼,已下电梯。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觉得韭菜终究是韭菜,住在高层的,有几个敢说自己是高层?终究是底层罢了。
拆迁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口大爆炸,2050 年我国人口突破 100 亿,这时候开发商才有可能给足你钱把大楼推了盖个 330 层的,你有的赚,开发商也有的赚。
显然这是还没睡醒,随着生育率的不断下跌,未来的高层就是今天的中西部农村,住在里面的全是老头老太和留守儿童,年轻人逢年过节才会回高层农村看望爹妈。
但显然三十年后的高层农村的村民们会比今天的农村人惨的多。在老龄化社会里,他们的养老金会低的可怜,他们还要缴纳一年高过一年的物业费,以用于维护电梯和各种管道,而且他们还没有自留地,一个遍地高楼没有农田的贫困农村,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
看了一个高赞,莫名想回答一下我的情况,但是回答不能匿名,就单独开个。
我住过一套 25 年的房子(从小长大的房子,和我年龄同岁),那是人民子弟兵建的,质量好到让人流眼泪,简直是呱呱叫(大拇指)。
当时那一片基本村落都没有,规划设了个点,于是子弟兵就建起了一个大院子,多大呢,几百栋楼,医院幼儿园小学初中电影院都有的那种。
当时那一片都是荒草荒地,硬生生起了一片工作生活区。
现在的情况是,房子虽然还能住,但是因为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所以大部分人都回流城市(城市离我们几十公里),所以大院子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是为了工作,肯定人都会走光。
房子,政府全部回收回去了,每户补偿了五万块钱(只有五万)。这是个人有房产证的情况下。如果你说,我不要补偿,我就不交房。可以,反正越来越荒,医院学校也都搬走了,你爱住住。
收回来的房子怎么办,低价出租。如果真的工作有需要走不脱的,就租。也对外出租给附近的村里人。(后来附近村落很多)
后来听说,如果等这批定点工作走不脱的人退休,就会把不能继续住的房子用水泥全部灌实,变成一个大水泥体。就废弃了。这不是空虚来风,距离我们几十公里的另一个工作生活区就是这样,没有人工作了,职工全部撤走了。只用水泥封了窗户和门,结果当地老乡砸开水泥,在断水断电的空房子里非法居住,结果后来,住出了事闹政府。政府又觉得不值得花钱拆,就用水泥全灌实了,留下一片挺立的 “废墟”。再过十年,十几年,估计我们那也会这样…
房子现在还是好房子,又遮风又挡雨,结实耐用。质量好的无话可说。
但是经济发展抛弃了这一片,这一片就分文不值。
所以我觉得。如果以后你的老房子地段好,政府和开发商需要,你就可以当个拆户,吃香喝辣。如果以后你的老房子地段不好,政府和开发商不需要,那就是要不自己住,要不便宜租,要不就干脆放着没人理。
毕竟谁也不是做慈善的。
————————————————————
更新:
看了评论我才知道我们这是三线厂诶,百度一下,还真是,哭笑不得
现在大院子还在维持,但基础设施的老化无可避免,旧到不值得修的时候就会放弃,几百栋会逐渐集中,最后只维持一部分楼的正常使用吧,最后等所有人退休,就全都不要了吧…
具体水泥怎么灌实,这个工程操作我不懂,只能基本猜测,里面会不会有其他填充物之类的…
的确都是三四层楼
——————————————————
再次更新
很多评论纠结于怎么把整栋楼灌实,问题是我也不知道,成本问题也是政府考虑的事
灌实后什么样,我也不清楚,懒的去参观
但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些玉门油田废墟的图片,可以参考下
部分图片不清楚来源,就是百度找的
拆不动。
这种电梯公寓就只能反复翻新,加固。
有钱人最迟会在房龄 20 年左右时候就搬走,这种房子就成为贫民窟。
如果物业给力,至少房屋漏水、电梯维护、住改商等问题还不会影响居住。如果物业不给力,就只能等着完犊子。
成都桐梓林老牌富人区有个电梯公寓豪宅叫凯莱帝景,位置极好,位于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二环到三环之间。距离成都最核心的金融城板块只有 2 站地铁,距离老牌市中心天府广场仅有 5 站地铁。开车到双流机场不到 20 分钟,楼下又有很多本地美食,离大众点评几家黑珍珠餐厅也很近。
医疗也方便,周围走路就可以到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地铁 3 站就可以到全国第二的华西医院,配置可谓顶级。
周围写字楼很多,四川住建厅、泰国领事馆、新希望大厦、国家电网、华能、四川能监办、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都在附近。
虽然是 20 年前的房子,但依然做到了人车分流、高绿化率、1:0.5 的车位比。
然而,房价多少呢?
1.4 万 / 平。
这样绝佳位置的房子至今也没有拆迁的迹象,其他地方的房子就可以冷暖自知了。
算经济账呗,划算就拆,不划算就不管。
对,就是不管,自然荒废,像以前那些石油城,煤矿城,资源采完就完了,人走城荒。
能造房子的地不要太多,往郊区去建新城,卫星城反客为主,以一百年的周期来看,不算什么大的变动。
那些什么所谓的附属属性,学区医院啥的,又不是不能搬!!老家市政府太破了,搬到郊区,两三年周围楼盘起来快的狠,商场跟进,新医院跟近。
你说学校?呵呵,重点高中几十年前规划时那时的市区就已经没地了,它们本来就不在市区!
再往前推,七八十年代的市中心也不是现在的位置,那时候市区是围绕棉纺、电线厂那些大厂所在地的,十几年前就荒废的不成样子了。
谁说拆了住宅楼的目的是继续建住宅楼的?
举个实例,新加坡梧槽中心的拆迁记录,虽然不是 33 层超高建筑,却是个多栋建筑彼此相连的超巨型建筑,住户几百户,绝大部分都是已经退休无经济来源的老人
市区重建局说要征用这块地为新的高架做出口下匝道,于是开始浩浩荡荡的拆迁计划,全过程几乎没遇到什么障碍
1. 首先 HDB 就是 99 年产权,产权年限以建成日期来计算,非交易日期,产权低于 60 年的房子贷不了款,要全部自负,所以市面上的老房子本来就不容易出手,市价直接被压制
2. 屋契回购计划,这是一条毒计,既然年限短了已经不好卖了对吧,那我再加一招,原地养老,缺钱你可以把你的 HDB 一部分剩余年限反向卖回给建屋发展局,然后换取一笔现金享受人生,有些心大的,卖光了年限都不慌,可以在原宅住到寿终正寝。针对的就是没有收入的老人,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一般地段都更好,重新发展的优先考量地点,温水煮青蛙的降低回收土地的成本
3. 给予拆迁业主优先认购高品质新房的特权,而且不只是对原业主,新业主一样通用,一时之间大量新婚夫妇抢着入市购买马上就要拆迁的梧槽中心一度推高交易价,就为了一年后可以优先选择加冷河景苑的新屋(毕竟抽签你多半抽不上),有利可图自然会有人配合
没有做不成的事没有拆不了的房,一看你的市政单位有没有远见,二看它能有多不要脸
最后的最后,河水山大火了解一下?我觉得就没有几个新加坡人会相信当年这是一起意外
等到到时候(30 年后)咱们和咱们认识的人都应该集体出国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世界这么大,如果不是因为亲人在国内养老,哪里不能去呢?可是 30 年后亲人可以跟你去国外养老,甚至已经仙去,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成年人。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儒家思想上手铐,裹小脚,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束缚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顺为先无后为大的鸽子笼里。这样很累。
如果你在国内买的起上海新世界的别墅,那你肯定不需要出国。
如果买不起,建议你一定出国。如果有牵绊那就等 30 年等到没有牵绊,或者一起带走。
就算去澳大利亚卡卡车,你全家人和你的后代,过得都比鸽子笼、高考独木桥、国内程序员要好。这是实话吧?
人为什么不为自己考虑呢?人活着难道不是为了开心,幸福,舒适吗?
对吗?
两层高的木头房子 100 年寿命拆了建建了拆很方便。
应该不用担心这种高层集体拆迁居民集中安置的问题 =
这个问题必须参考隔壁的日本。
因为东京在 21 世纪初来了一波高层公寓的基建高潮。
最著名的就是武藏小衫和豊州。一个位于河流下游属于河水泛滥受影响区域,另一个位于填海造地区域,地盘及其不稳定。
武藏小衫
豊州
按理说这两地方都不适合作为住宅区域使用,但是武藏小衫经停 6 条地铁线路,豊州到银座仅 3 公里。交通的便利性导致这两区域盖了大量的超高层公寓。
这两地方的高层公寓现在面临什么问题呢?日本的建筑基本法规定每 12 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整备,例如外壁走廊下水道等公用设施。大规模整备的费用来自于居民每月缴纳的修缮维护费,这个费用平均每月 1000-2000 人民币,大家可能会觉得贵,其实住户的数量与修缮维护费用成反向关系。即使每月 2000 的维护费,到了 12 年每次的大规模整备,8 成的高层公寓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结果就导致了整备资金不够需要挨家挨户协商收取不足的部分。所以已投资为目的的买家会在这之前将房子卖掉让接盘的人来补交不足的维护费用,当然没人会告知接盘侠这些事。当然接盘侠也不傻,必然不会在补交维护费的协议上签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幸的是大部分的高层公寓现在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维护费用不足,所以只能对重要的部分进行维护,结果就是这几年一地震好多高层公寓的电梯就停了,还有马桶不能冲水了,甚至反水的…
回到正题,东京的高层公寓会面临什么未来呢,答案是废墟。因为修缮费用不足,30 年后抗震下水管道外壁等都会迎来问题的大爆发,解决这些可不是每个月几千块的修护费可以办到的。至于推到重建几率也很小,日本的都市再生法规定,重建需要住户 2/3 的同意。别说高层,1960 年左右建的数十万低层公寓迎来的重建周期,然而重建的也就区区一百来例。
总体来说日本的高层公寓的未来十分悲观,投机属性远远大于居住属性,在东京投机超高层的最好谨慎。
别说七十年以后了,就是十年以后,那些高层楼房居民就会面临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楼层里的电梯需要更换了,一般电梯的寿命在十到十五年左右,质量好加保修好的话勉强能撑个二十年。到时候肯定是要楼层居民共同出钱置换的,电梯置换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么问题来了,低层居民(尤其是六层以下)的很有可能就不会想出这笔钱,反正平时爬爬楼梯也行,到时候互相扯皮都能出一出年度大戏。
东北鹤岗,假如回迁房房价 200 一平方,2 万块钱一套。
上海汤臣一品 20 万一平方,假如 6000 万一套
如果需要更换电梯,水管,燃气管道,
不会因为鹤岗 200 一平方,金属管道就 2 块钱一米
汤臣一品不会因为 20 万一平方,金属管道就 2 万一米
两个房子翻新成本在差不多的情况下,比如 3 万块钱。
如果一套十八线城市 30 年房龄的老房子,市值只有几万块钱,你让住户花几万块钱去改造翻新他会理你吗?
如果是一线核心地段,市值几千万,花 100 万推倒重建他们都愿意。比如西湖边 0 距离老破小,市值 10 万块钱以上一平方,如果允许推到重新建设,多少人会抢破头?
不要说拆迁,30 年后,年轻人少了一半,接盘侠少了一半,十八线的县城高中有没有都是个问题(参考现在农村小学大规模合并,村口走几步的小学都合并到十几公里外的镇子上,日本小城市高中都没有,因为小孩子太少了。),没有任何拆迁的价值。一线二线还是有拆迁价值。北京厕所那么大的地皮都有人抢着要。
最垃圾的物业,一年也需要一平方至少物业费一平方 7 毛 5 才能保本,100 平方,一年至少需要 900 元,高层建筑电梯电费,自来水加压水塔电费,楼道保洁费,如果一栋 33 层高楼,本来住户有 180 家,30 年之后,搬走了一半,只剩下 90 家,90 家其中有 50 家是退休老人,不在乎楼道是不是干净,不需要打扫卫生。
但是电梯电费总是要出的吧,燃气,水管,消防设备需要更新吧,都 30 年了,无论是金属还是塑料管道都需要保养了吧。
60 岁的老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是不交钱,物业费也不交,反正房子都不值几万块钱,上征信黑名单也也不怕。那问题来了,剩下 40 户年轻人能受的了吗?
肯定逃离,180 户最后只剩下 50 户退休老人,又成了恶性循环。电梯电费都受不了。
。
2019 年,现在如果还有人在用苹果 5s,假如苹果 5s 的电池损耗了,容量只有新的 20%,待机只有 3 个小时,触摸屏幕也不灵敏了,话筒进灰了,有杂音了。需要换一块新电池,新屏幕,新喇叭。
③个零件成本加人工费,400 元够不够?你会花 400 元维修?还是说直接拿旧手机换一个不锈钢脸盆?30 年后,人工费必然高的一逼。
香港建筑工,美国建筑工,价格都贵的一逼,还要求像白领一样五险一金,节假日,8 小时工作。逼的老美和华人移民修马桶电灯都要自己买材料自己动手 [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
最后总结,十八线,乡镇,小县城,高层高容积率的小区必然成贫民窟。炸掉的价值都没有,人口流失的地方,农村叫空心村,城市叫鬼城,起码一小半城市房子无人问津。
补充一点,我不看空楼市,我不是空军!!!
之前有句话说得好,一滴水怎么才不能干涸,当然是融入大海!坚定看好人口不断流入的大城市。坚决不看好 30 个一线二线城市都市圈以外的其余 2000 个县城。。。
兄弟姐妹们,如果有钱,最起码要在都市圈之内定居啊。。。别被空军误导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916762/answer/699936026
先说结论:拆得动。
从技术上和财务合理性上,大多数房子都可以拆迁,但是实践里,会有点困难。
房子最重要的价值是位置的稀缺性。我拿美国来举例,那些房子特别贵的地方都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某个程度上居住建筑用地难以无限扩张:硅谷曼哈顿西雅图都是如此。像大家都说房价便宜的得州,房价相对最贵的奥斯汀也明显比达拉斯这个经济更火热的地方更难铺开(所以奥斯汀房价更贵,所以陈平的房子比立党的房子贵)。拿到北卡南卡佛罗里达这种一片平原又不缺水的地方,房价就无论如何涨不起来,因为地皮供应相对于当地人口简直是无穷无尽的。
理论上,中国这种地皮相对缺乏又有耕地红线的地方,地皮稀缺(不管是真的稀缺还是因为审批稀缺),社会治安良好,是不存在形成底特律那种贫民窟的条件的(美国所有贫民窟形成的必要条件都是治安崩溃,而不是什么经济倒退)。
很多人说高层拆迁财务上不可行的原因是今天拆迁是政府一种变相卖容积率获取资金的行为,5 层的房子拆了要盖 18 层开发商才能挣钱,所以 30 层的房子拆了要盖 50 层才能保本。但是这个前提条件是会变的,过 20 年,当大量高层建筑进入维持后期,拆迁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地方政府需要给开发商优惠政策来鼓励而非挣钱的行为(你们记得以前某个年代的老国企改制吗?)。特别是这些房子的价格下跌到和新房的差价大于建筑装修成本(5000 每平米)的情况下,这时候拆迁在财务上就理论可行了。
如果没有 70 年这个产权问题,假设你今天买一个房子,我告诉这个房子每 50 年后可以选择出今天的 6000 人民币扒了旧房给你个新的,你会愿意吗?我相信很多屋主都会愿意。
但是财务上可行不一定代表实际可行。中国房地产维护的重大问题是体系架构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没有一个强力的业委会机制,导致正常物业维护缺失。国外的业委会的权利是非常大的,相当于独立法人,而且大多数国家的业委会都有个基本权力:在欠费的情况下可以拍卖欠费物业。这个保证了一个比较强的统一行动机制和资源投入。当然这种机制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时候对于某些业主来说是个大问题,但是在长期维护一个大型物业可持续使用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这么说,国内绝大多数被评价为优秀物业的楼盘其实只是做到了一个正常业委会应该做的事而已。而那些普通的楼盘,基本上都处于一种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的维护状态下,缓慢走向破败,只是速率不同。
2,没有持有成本,所以不良资本的出清受阻。关于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前两天看了一些关于波多黎各的房地产资料。波多黎各是一个美国的特别行政区,那里的房子特别便宜,但是很多黄金地段的破房子一直没有人去拆迁重建,这个在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很少见,因为波多黎各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它的老城其实是很热门的世界级旅游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个解释是,波多黎各的房地产税系统有问题,很多房子的地产税低的离谱,还有个更扯淡的,波多黎各没有美国本土每个地方都有的公开债务拍卖市场。正常情况下美国一个房子欠了税,地方政府会把债务在市场上卖给私人,然后这个债权人会去想办法收债,不管是找屋主还钱还是法拍房子,让群众斗群众。如果欠税又低又没有后果,那么就必然有一部分业主拿着不良房产做钉子户。所以波多黎各的不良房产一直无法出清。
仔细想想你们其实会发现,以上这两个问题如果存在的话也许在美国是无法修复的,但是在中国却不是无法解决的。因为看起来复杂,但是其实就是几个制度补丁罢了,但是也只会在有足够大的压力以后才会解决。重要的是集体意志压过个人,有时候是种优越性。
所以拆迁还是很可能的,只是到时候那个拆迁和现在这种发财的拆迁不是一回事罢了。
当拆迁成本过高就不会有人拆了,而以后这种高层建筑如果成本过高的话,就不会有开发商来开发这块地了,当然,随着住宅品质的不断下降,有钱的人自然就会搬离这里。
成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北部的老城区之前一直再说进行北改,但显然,这种城内的拆迁成本是非常高的,于是政府规划了天府新区,在成都南边 10-30 公里的地方。重新建设的成本比老城改造低多了。而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在新区安家和工作。而成都对新区的口号是再建一个新成都,引入 700 万人口。而此时,北改计划就不见再提了。
另一方面,等这批 33 层高楼寿命老化之时,还有没有那么多需求就不见得了,中国现在搞了这么多高层楼盘,完全是城市化的产物,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需求上特别旺盛。比如在 07 年时,温江区在靠近城都城区的位置还盖了大量的多层住宅,那时真是人烟稀少,而到了 09 年,就不再批多层住宅了。全是高层,就是因为大量人口的流入。
可以参考台湾吗?
6 月去台湾旅游,看到路边高楼大厦的,外墙都是黑黑的,问司机,说都是 70 年代建的,老建筑了。这都 2020 年了,起码 40 年了。
我想说,我们现在的拆迁盖高楼,和台湾 60、70 年代很相似吧?经济发展快,遍地起高楼,但现在别说拆了,连外墙保洁都没人舍得做。物业就是低成本运营。像现在盖的 33 层的大片小区,现在能卖出去还盈利,背景是拆迁成本低,市场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农村人口,以前都是平房,住进楼房存在改善生活的需求。以后呢?谁买?你拆了会比现存的会更好吗?以后就是现在的农村废弃的农家院。拆迁成本和建筑成本根本不可能依靠房价来盈利。人口多的时候 20 个人你只盖 19 套房子,就疯狂涨价了。人口少的时候呢?
房子能不能拆是一回事,地铁怎么拆,上海的黄浦江能不能拆,杭州西湖能不能拆,重庆的嘉陵江长江能不能拆。
2010 以后的高层,在二线以上城市核心的,建筑标准都不可能太差,最多二三十年水电大改一次就能很好,根本不需要推到重建。
况且,33 层的高楼确实拆不了也赔不起,8 层的洋房,11 层的小高层就能拆的起吗。后者电梯维护均摊成本甚至更高吧。
要综合地理位置,城市交通等多个方面来看才行。同样的城市相同的价格,相信能买到的洋房和高层地理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好多人觉得 20 年房龄的房子没人要了,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认知。
实际上,只是 2000 年以前的房子没人要了。为啥,因为 2000 年以前,甚至 1990 左右的房子,缺陷太大。夸张的车位比,梯户比,容积率。10 层的房子没电梯,30 多层的住宅有一堆单间和超小的户型,电梯少,还动不动就坏,而且根本没有楼间距的概念,楼贴楼,窗对窗。这样的房子即使是房龄很新,我估计也不会有人愿意要。
而 2010 年以后(部分城市是 2006 到 2012 年以后,我说的只包括强二线以上城市) 的房子都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可能除了车位比还是偏少,基本没有了不可容忍的缺点,高层小区基本都能做到人车分流,小区不管大小都能有个样子,小孩成人的活动区也有一点规划,物业也能起一定作用。从容积率 12 的高层到容积率 3.5 的高层,完全是天到地的变化,从容积率 3.5 的高层到容积率 1.5 的洋房,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通风可能更好,采光和视野反而可能下降,梯户比可能更好,位置交通往往更差。
而且从位置上来说,最近 20 年正好是我国城市化最迅猛的时间,2010 年的房子可能比 1990 年的房子位置更好,但 2030 年的房子位置几乎不可能比 2010 年更好,为啥,因为城市中心留白区域在最近 20 年都给的差不多了。现在城市化快到了临界点,流动人口就那么多,和最近过去的 20 年根本没有可比性。兄弟们,地铁是搬不走的啊,搬新城了老城的地铁都扔了吗,尤其是一些二线城市,地铁都是近几年刚修的,政府傻掉了才会扔掉。只要地铁不搬,好位置差位置一目了然。
至于维护,我感觉更不是问题,2000 年修的高层 2020 年没人愿意维护是因为不值得花钱,有钱人宁愿搬走。2010 年修的高层,2030 不会和当时的新房有天与地的差距,反而位置可能更具优势,为什么要担心没人维护。
这个问题问的搞笑了,上海一大片 6 层的小区都拆不动,还 33 层。
怎么诸位吃了几年时代红利就觉得自己永生永世享用?
好心劝劝各位,那红利都是向未来借的,你不想还也可以,本金就别拿回去了。
康巴什是鬼城吧,现在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鄂尔多斯政府的骚操作把康巴什变成闹市区,老城区变鬼城。医院学校政府全搬走,你守着你的金银财宝传宗接代吧。
哥三十年房贷都还没还完呢?你们就在考虑十几年拆哥的套房了?
近期非常忙,但一直在关注这个答案下的评论,故更新一下。
我也不知道我的答案是不是刺激到了一些朋友。有些朋友针对我评论里的 5%*20 年的事质疑我数学能力的,也有朋友质疑我从业者身份的,但更多的朋友也是苦于高房价压迫讲述自己对于现状的。
高房价,是现阶段全社会所有人的共识。那么沉淀了大量资产在其中的房产折旧肯定是关注的问题。
先说我数学能力。从会计准则中就有资产折旧的做账原则,何况是房产这种大宗资产。我只是用 5%*20 年举例,我不是会计,为了举例就要去学会计学?
从业者身份不是你说我不是就不是的,这个行业没有准入许可,谁都可以入行,谁都可以离开。我也没用我从业者身份来做过非法的事,讲过非法的话,攻击身份有何意义?
资产折旧为零,就已经没有了价值。只不过这项资产名字叫房子,就可以无视基本规律了么?除了我国我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项宗旨可以作为倚仗之外,有哪条规律、法律法规说了必须必须拆除老旧房屋且给你高额补偿了?
除了相信国家不会亏待你之外,其他的请面对事实,要实事求是,不要痴心妄想才是。
不会做分割线,以下为原答案。
作为房地产从业者,我想告诉题主,房地产获利者在现阶段 2020 年前后都喜欢不高于 7 层的住宅。
现在一个新楼盘,高容积率住宅就是为了应付回迁户和刚需而建,高利润全部依托于低密度洋房和叠拼别墅等低容积率住宅。
这与你说的拆除有什么关系?
因为人是趋利的,为了 400% 利润杀头都不在乎,没有利润的事情,你求着人去做都不会去做。你觉得拆楼有利可图么?
政府开拓新区,以支持土地财政。地产商作为趋利者及夜壶总是会跟着政府规划走,老城区?对不起,无利不起早,那边保持稳定就行。
举个例子,本人所在重庆,由于依山而建地势险峻,老旧高层多不胜数。政府大笔一挥开发渝北两江新区,照母山周围新楼边野。谁会在意渝中区的老旧城区?除了打造网红旅游概念罢了。
现在千年大计都是开拓新区,老城区只作为文化沉淀供人瞻仰。别说高层拆除,就连老城区的低层也不会拆的。
2020 年 3 月 5 日
我发现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惯性思维,以为政府会反复的把一块地皮征来征去,可现实是一旦城市大规模扩张结束,就不会再拆居民区的房子了,现在已经很少拆了。
现在农村的旧房怎么样,以后这些楼房下场就是怎么样。等自然倒塌,或者炸掉,不叫原来的居民自行出钱拆就不错了,还想要补偿,想太多了。
为什么一定要拆呢?
中国人普遍觉得居民楼只有三四十年的寿命,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一种对自己买的房子不负责任的态度。实际上,房屋的寿命完全取决于养护水平。完全不做养护,跟定期维修养护,房屋寿命能差一倍以上。
我们假设两个极端的情况:
一个是物业形同虚设,水电管线老化完全不管;业委会完全不存在,业主毫无责任感,装修的时候砸承重墙,平常乱停车堵消防通道。
一个是物业和业委会尽心尽职,不管是外墙清洗还是内部装潢,电梯维修还是园林造型都做得很好。邻里关系和睦,平常互相体贴关照。
前者要不了二三十年,小区就会变成贫民窟,三四十年后就会变成危房,一场大火付之一炬。
而后者可以像美国的帝国大厦一样屹立将近百年仍然。
为什么欧洲城镇里一百多年的老房子看上去还挺新的,而中国 90 年代建的小区就已经破败不堪了?扪心自问一下,真的是建筑质量的差别吗?
多层 / 高层建筑和平房 / 独栋不一样之处在于,靠业主个人无法进行养护,不是你随便搭个梯子就能去刷墙补漆换电梯的。如果整栋楼的住户甚至整个小区的业主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共识和预算方案,很容易陷入谁都知道该管管,但谁也不愿意管的公地悲剧。
这就依赖于基层民主的实现。小区和农村一样,是一个相对民主自治的环境,政府一般是不会管小区内部的事情的,必须要靠业主选举的业委会配合物业进行工作。物业就像是行政机构,而业委会则是立法机构。物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自然是趋利避害的,收物业费的时候最积极,做事的时候不见人影,因此需要业委会的监督。
国内一个小区往往有 1000 户以上,人口可以达到三四千人以上,相当于欧美的一个小镇了。欧美的小镇有自己的议会讨论社区治理问题,而很多小区都没有业委会,决策谁来做呢?只能是大家都不管,任由其衰败下去,受不了的人就用脚投票卖房搬走。
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觉得选不选都一样,因此大多数小区都无法形成有效的业委会。一旦物业变差,交物业费的人就会更少,物业就会变得更差,陷入恶性循环。越是在老旧小区,住户人员构成越复杂,业委会的成立和工作就越难进行,因此小区衰败得也越快。
在很多新建的商品房(尤其是豪宅)小区,住户的素质比较高,社区参与意识比较强,业委会的组建和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因此能够跟物业的工作形成正向的反馈,小区折旧的速度就会大大降低。业主心里很清楚,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房子,必须要靠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环境来维护才能够保值升值。
当然,任何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也就会有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南京的东方天郡小区被爆料出业委会贪污了 800 万的维修基金。
http://js.people.com.cn/n2/2019/1227/c360303-33670050.html
虽然爆出了这样的丑闻,但是东方天郡的物业维护水平在南京可以算是非常优秀。一个 2004 年建的小区,建筑外立面和干净整洁和园林环境的养护水平超过了很多 2010 年后建设的小区。在整个仙林片区,东方天郡的房价要比其他房龄、区位和档次类似的小区高 10-20%。
**随着房地产从增量逐渐变为存量时代,靠着置换新房进行居住体验改善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对于社区氛围、小区环境和房屋质量的维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过去二十年的经验已经看出,业委会和物业搞得好的小区,其折旧速度普遍明显慢于没有业委会和物业不作为的小区。
这次武汉的疫情大家也看到了,物业服务好,业委会有作为的小区,其隔离期间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安全感远远超出陷入无政府状态,居民自生自灭的小区。在维护自家房子居住体验和安全感以及保值升职这点上,民主真的可以当饭吃。
考虑到以后中国的平均寿命会延长
知乎上人,大概率还有 50、60 年和房子打交道,有生之晚年,大部分人也是会赶上老楼拆迁的
我对高层住宅的晚年表示担忧
不说别的,这种住宅小区连收个物业费、成立个业委会、搞个绿化,经常都得在群里吵得头破血流
在住宅逐渐老化,业主逐渐搬走,租户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管理完善
而管理不完善,没有团结的议事机制,对于维修等,就又是一个大麻烦
房子是每年折旧的,大修不是每年有,到了某一年要大修,每户出 20 万,你觉得物业费都收不拢的情况下,可行不。有的住户可能说,我是放租,我无所谓的。有的说我家不朝阳,没有外墙脱落,你出 20 万,我最多出 2 万。
所以高密度的高层住宅区,以后就是租户化和混乱化。有人说很多老楼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很多老楼住的都是一个单位的人,有人做主这些事情。
而别墅,哪怕联排别墅就不同,你自己的房子,没有人搭便车,维修 20 万也是全给自己的,你当然尽心尽力,实际上很多别墅确实修修补补可以住上百年,而高层建筑少有如此。
所以,要么每隔 7、8 年就换新点的小区住,要么去郊区买个别墅
守着一套房子到老,注定以后很多糟心事
1. 怎么拆?
爆破
2. 拆得动吗?
当然拆得动,只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楼内居民绝大部分或者全部同意,第二有建设单位愿意开发这片地以获取更多利益
3. 是否需要拆?
不一定,从建筑使用寿命来说,可以维持几百年,从社会阶层来说,如果和日本一样把高层住宅当做奢侈品那就能大大提高住宅品质。当然现实情况是我国和日本相反,一户建别墅才是稀缺品,所以只有人为提高价值,向香港学习,将房价炒高,才能保证这些高层住宅变成中产阶级的象征
4. 是否会大批量拆?
大概率不会。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 80 年代前约有 60%居民居住于石库门等老式里弄房屋,改革开放 40 年经过大拆大建,市区的石库门还遗留了不少。截止 2015 年,黄浦,静安,虹口,杨浦等区还有约 200 万的居民居住于石库门,占全市人口十分之一,还有 9 万居民每天需要倒马桶。
解放后 60 年内兴建的工人新村大多为 4-6 层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层住宅,俗称老公房,现在得名老破小,全市有 20 万幢,以标准一幢楼 5 层,一层 4 户,一户 2 人计算,大约有 800-1000 万人居住于此,占全市人口 40%左右,这些老公房除了一些个别新的和供知识分子居住的建设标准较好的以外,大多数是面积 30-60 平方的户型,有的还没有独立厨卫,居住条件也很差,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合用厨卫问题,以及未来几十年逐步增加电梯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 80 年代至 2000 年代建设的高层公寓楼小区,基本上和老公房一样的居住水准,只是变成高层而已,一层十户甚至 20 户也很多,要拆也是先拆这些高层
当然还有众多的农民房,小产权房,集体土地和单位福利房等质量差的住房,这些也是率先拆迁对象
另外,目前的旧区改造政策已经从拆改留变成了留改拆,一句话就是拆不起了。所以,相对于新建住宅,拆迁的数量肯定是减少的
根据 2035 城市总体规划,2035 年全市城镇住房建筑面积规模大约是 9 亿平方米,套数 1100 万套左右,城镇居住用地规划约 830 平方公里,而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015 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18.1 平米,按照 2000 万城镇人口估算,现有的城镇住房建筑面积有 4 亿平米左右,现有城镇居住用地 660 平方公里,距离 2035 年建筑面积缺口 5 亿平米,用地 170 平方公里。在这本规划中,十三五期间的新增住房用地供应 55 平方公里,住房面积 1.27 亿平方米,也就是说,20 年内的四个五年规划如果新增住房面积都维持 1.27 亿平的话,是可以实现 2035 住房发展需要的,而且大部分的新增住宅供应都可以通过新增用地来实现。
所以总的来说,除非这些高层建筑自己变成危房,否则基本上在 21 世纪上半叶是不会批量拆除的,搞不好留存到 22 世纪都是可能的
市场经济下,一线强二线城市还有可能,小城市拆不动。
这是个数学问题:房地价比。
越是房价低的城市,比值越高;越是房价高的城市,比值越低;我说的是保本线。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不解释了。
一线城市,保本线可以很低,白地做到 1.3 是完全可能的,当然高层拆除还有额外施工与时间成本,算作 1.4 好了,也就是开发商收楼时最多能出到周边新房价格的七成。
不要觉得七成很低,现在贴你几成甚至几倍都是拆容积率低的房子。真到了那个时候,七成你也很可能接受。举个例子,杭州金隆花园的地段,如果开个新盘,卖 6 万算做慈善吧。但现在 95 年的二手房,出到 4 万随便买。当然,整体收 4 万是不够的,说服不了自住业主。但这个盘毕竟才 20 多年,等到 30 年,40 年呢?按新房七成收,绝对有的谈。
但是三四五线城市就不行了,房地价比到 2,到 3,这就没法谈了。开发商按新房三折收楼,急于置换的可能同意,自住的是无法接受的,我拿你这点拆迁费露宿街头么?虽然我的老房子已经丧失交易价值,但是只要居住价值在,宁可凑合住着也不会白菜价卖。所以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现在的高层未来注定逐渐空心化。
但还有个变数,就是非市场因素。如果老破高多到成了社会问题,同时又有创造需求拉动经济的意向,运动式拆迁也是可能的。农村三拆一改不是搞得很热闹嘛,稍微改改引进城市旧区就是了。我们国家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欧美日还是多的,这叫做制度优势。
也就是说,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容积率越低人均占地面积越大,绿化越多,采光越好,楼层越低,得房率越高。一个小区的容积率是政府卖地前就规定好的,开发商只是负责按照最大容积率建房子而已。容积率由高到低的建筑形态:33 层塔楼 - 33 层板楼 - 小高层 - 花园洋房 - 联排别墅 - 独栋别墅。
目前棚改的动力来自:拆迁底层住宅 - 建设 33 层住宅;在原土地上建设更多住宅来补偿拆迁安置建筑成本。
1.100 米以上为超高层住宅:需要设置避难防火层,以及更贵的电梯消防供水设施。建筑和维护成本都会远超出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
我们要坚定保护 18 亿亩耕地红线,一丝不放。
2017 年中国城镇拥有 267 亿平住宅, 按照容积率 2.0 人均花园洋房的标准,合计占地 133.5 亿平米,城市住宅占地折合 2000 万亩。估算城市 8 亿人人均占地不足 16.7 平米。
而同时期中国农村有 2 亿亩以上的宅基地(另据中国人民大学大学传授郑风田引见,有些人预算乡村的闲置宅基地或许从 7000 万亩到 9000 万亩都有)。估算农村 6 亿人人均占地超过 222 平米。超过城市居民十几倍。
假设有这样一种制度:**城市家庭出款 33 万买到 333 平米的土地;农村家庭则得到在城市边同样 333 平米的土地并且获利 16.5 万;农村家庭退出 666 平米的宅基地还田实现占补平衡。**当然这种事情在房地产税落地前暂时不可能发生,如果允许农民和市民交易会让地方政府失去赖以生存的卖地收入。事实上重庆有类似的地票制度,在实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轻松提供土地的天量供应,成为新一线房价最廉价的城市。
除了宅基地和耕地,中国南方丘陵地区还有大量因为产量灌溉不佳的土坡。起伏几十米的丘陵在农业社会是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而现代推土机分分钟解决。对于这种地区而言,城市越往外扩张就能利用越多土坡丘陵,不占耕地不占宅基地的无主之地,这些地区的土地成本约等于白嫖;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中国虽然缺耕地,但是唯独不缺住宅用地。十倍于城市住宅的宅基地一旦打通占补平衡(实际上早就有重庆的案例可以学习),能瞬间让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房地产市场崩溃。
未来拆迁成本高昂的时候,千万不要寄希望于自己上车的 33 层鸽子笼。高层公寓是不可能被普通收入社区正常维护。世界上除了中港新,没有地方把高层当成是普通居民的选择。美国二战后为了应对婴儿潮曾经给中产在芝加哥等地修了一堆高层平价住宅,20 年不到生态就崩溃沦为贫民窟炸了。伦敦维护不佳的高层住宅大多也沦为低收入阶层准贫民窟,前几年发生的伦敦大火就在这样一栋物业消防失修的大厦上。
全球超过 50 年维护良好的高层公寓清一色位于西方大都市的闹市繁华地段,光是单位平米的物业费就能媲美北上广深的普通公寓租金;新加坡依靠政府强力行政成本不计成本的支持而得以维持。
真正可以参考的香港模式:普通的新老住宅物业费因为香港人力成本相对廉价,控制在 10~50 元平米 / 月之间;相当于目前新一线 - 二线城市的住宅租金。香港住商品房的中产需要付出相当于美国房地产税的沉重代价才能维护小区的正常运转。
而且更奇特的是,因为大陆高层是大众的居住形态,而居民收入又普遍偏低;因此物业费普遍定在在 1-3 元之间;这个数字远低于中国 - 其他国家地区的收入差距;物业想要提升物业价格只会引发业主的囚徒博弈,绝大部分后果是劣币驱逐良币。简而言之中国目前的高层住宅的维护几乎都不可能持续。
我去过某新一线城市一个 15 年前某大开发的高层住宅楼小区,门卫已经全部大爷化,一台电梯长时期故障不能正常允许,一些楼层居民被迫徒步上楼;楼梯吊顶已经被新增网线、漏水改造等管线彻底破坏,灯泡大量损坏,绿化处于野生状态,居民绝大部分转变为租户。对应的此小区单位面积租金和房价都只有附近新小区的一半左右。
问题非常好!
高赞全是垃圾!
下面有几个赞的其实答的挺好的!
很多人没人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新常态!
意思要正过来、翻过去的理解,我们进入了 “新常态”,反过来是什么?
那种大拆大建的时代,并不是 “常态”,而是 “特殊的历史进程”!只是,恰好覆盖了你的成长期,覆盖了你认识世界的时间,让你误以为,这种大拆大建会一直存在。
如果觉得还是有点抽象的话,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时代,正好是美国 “城市化” 进程的历史时期,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到处在盖楼,到处在修路。各种方式爆发的富豪,纸醉金迷。
之后呢?之后城市化就完成了,不会再有大拆大建了。
大家要适应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房子是住的!
楼还会盖,房子还会有人买,旧房子也会拆。但是,就是没有了大规模的拆迁了!
这一栋楼,这一个小区,位置好,升值潜力大,开发商去谈,去拆迁,没问题,谈的下来拆,谈不下来就算了。
再往后呢?如果你还有好奇心的话。
这里提 2 个极端的例子。
1. 城市整体的衰退
这个不用多讲,都知道,破产城市——底特律。
底特律的密歇根中央车站——“巨人的尸骸”
不会有什么拆迁,这个城市都被抛弃了,楼直接荒废就完了。
2. 泰勒之家
芝加哥的 “公屋计划” 诞生于 20 世纪初,财力雄厚的市政府本希望借此为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与其他的公屋设计相比,泰勒之家的公屋面积庞大,每个单元的户数极多,一个小区至少可以容纳 75000 人。
后来随着经济的衰落,这个社区也逐渐沦为各种犯罪、黑帮的场所,最终被全部拆除,现在已经变成了公园。
以上。
如何判断这个进程的进展程度,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见解:春运!
如果什么时候,新闻里不再提春运了,说明这种人口大规模转移、流动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昨天一个中介给我打电话,郑州二环内,好像是 34 层,2 万 4,我说不买,核心地带这些高层以后没开发商接手,我不考虑这么高的楼层。
中介说:“别说核心地带没人接手,郊区这些高层以后也没人接手,还想着买低层楼以后拆呢?想哈呢!一方面现在 zf 不让拆,别说这些高层楼了,低的老小区都不让拆,更何况这些高的,洋房,别墅,低的楼房都别想拆,新的楼都别想拆,更别想有开发商接手。第二现在房子都卖不动,并且房地产税出来后更严重,巴拉巴拉一大堆”
我现在住在芝加哥,市中心大量超过 50 年房龄的高层住宅。
电梯高层的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这里同样地段同样面积同样房龄的房子,每个月的 HOA(相当于物业费吧?) 可以相差若干倍,比如电梯楼一个月 1200 美元,楼房 300 美元。
我家住的房子 70 年代建的,前几年据说电梯频频出故障,最后物业公司不得不下血本全部更换电梯才留住租客。这房子是单一产权的 apartment ,业主雇佣物业公司管理向外出租,如果业主自有产权的 condo 就只能强行征收高额 HOA 才能把大楼维持下去了。这时房子的地段就很重要了,同样两栋楼的维护成本差不多,假如一栋在市中心一栋在黑人区,值钱一点的那一栋业主按时缴纳 HOA 的概率才会高,投资回报率依然可观,另一栋则可能业主宁愿低价卖掉也不肯继续砸钱维护了。
怒答一发,所说全错!
答主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作为地产狗,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拆迁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是基于经济可行性的。无论是农村征迁,还是旧村改造,亦或者是旧厂房改造,都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一定能以更少的地或者货币将原有的 “地主” 给安顿好,而且能借此能挪出更多可开发土地,利用这部分可开发土地不仅能将之前的成本覆盖,还要有一定的利润。现在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或者农村征地,基本都是一二层的低密度房产,具有占地多,形象差,位置优(这个优指的是有开发价值,没有开发价值,基本只会危房改造,无人问津)的特点。这些地方,也是政府和开发商最愿意介入的地方,对政府而言,改善形象,增加收入,对开发商而言,获取优质土地。所以,拆迁有拆迁的内在动因!
然后回到答主的问题,大量的高层住宅,从 98 年房改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才 20 多年,这些房子本身连 70 年产权的一半都没到,从时间上看,不具备拆的时间原因。答主问题本质也是指,多少年后如何拆?如果按照现在发展水平,那么个人认为拆除的内在因素不足,即经济帐不足以促使政府或者开发商去拆除,新的居住区规范已经将住宅限高至 80 米了,以后这种高层小区,不可能会腾出更多的土地了,所以,基本不会存在拆迁的问题,因为不划算,所以不拆迁!
那么,这些房子过个几十年之后,怎么办?
我想了想,也许会有四种可能,如下:
第一,变成危房(概率很大,哪个开发商经得住质量检测),利用之前交的维修基金修修补补,或者业主集资对社区改造,可参考很多地方老城区的老的办公楼样子,整修后还不错,但是对业主来说,统一思想比较难,毕竟谈钱伤感情。
第二,危房改造计划成为城市重点计划(大概率),而不像现在更多的是覆盖哪些偏远的农村危房,各地政府都会按年将一些小区纳入危房改造,政府花钱!
第三,开发商整体购买,异地安置的情况,简单说就是,社区的房子已经很危险了,业主和政府无法继续进行维修,但是社区地段好,房价高,开发商可能以土地置换的方式进行另类开发,即在开发商和政府的努力下,原社区业主考虑到自身住房风险,同意异地安置;开发商在价值低的地方盖房子将原业主安置,并给与一定补偿,原社区的房子经过拆除重建或者整体改造,以高价值出售(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四,科技发达了,出现了更高密度的住宅产品,又具备了拆低建高的机会,那么拆迁继续,拆掉高的,建更高的。
建筑行业内有一句话是 “没有什么建筑不能改,拆掉重修都行”,所以技术上讲不存在能不能拆掉的问题。
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城市一直呈现出一种变化动态的趋势。就拿重庆来讲,百年前是一座典型的依山傍水而立的码头城市,大量民居为悬崖峭壁上的竹木结构建筑,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 “吊脚楼”。加之开阜以来长江沿岸的租借地中,洋行、兵营等欧式砖砌石砌建筑间杂在传统中式民居中,形成了独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风格。
解放以后,百废待兴,随着三线建设大量国企工厂建立或者迁入,围绕这些工厂建立了的职工宿舍,形成特有的工厂职工小区。你会发现一栋楼里,一条街上,一个段内,住的都是同一工厂里的人,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邻居。一些特大型工厂的职工小区中,甚至还有厂办医院,学校,澡堂,小卖部等配套设施,俨然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格局。那时候的工厂职工生老病死,一切由企业包办。如同话剧舞台般的人生——厂办医院出生,厂办学校成长,厂办食堂结婚,厂办宿舍成家…… 一辈子没出过工厂的势力范围。
改革开发以后,国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衰退,工人们主动或者被迫离开了原来以工厂为核心的居住圈,零售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圈开始兴起。同时土地政策改变,商品房大量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涌入,汽车普及,基建交通突飞猛进,人们的活动半径急剧扩大… 于是看到了现在的城市规模。
百年前,吊脚楼里的渔民想不到屹立百年,静观朝代更迭的石砌城门会被大炮轰开,二十年前,厂办宿舍里的职工也想不到赖以生存,老有所依的企业也会有破产清算的一天。城市居住核心圈由码头—工厂—商圈转变,居民迁徙辗转,旧时的地段逐渐荒废败落,形成了独特的老街映像、废旧工厂、集体宿舍等亚文化景点。
我们又回首这十年,互联网爆炸式的增长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模式,进而改变了居住的环境。电商和快递行业的迅速崛起,让我们足不出户收尽天下货品,小区周边的配套商业和集中商业实体店受到极大冲击。现在部分地区对于高品质住宅小区,从规划条件上已经不允许出现底商,必须达到商住分离。我们可以推断,曾经以商业中心为核心的居住理念开始转变,人们开始青睐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的纯住宅小区。
以我自己居住的小区为例,为 08 年某国企地产巨头的楼盘,开盘时周边房价 3k 左右,它能买上 4k,成为当地楼盘的标杆。10 年过程中,由于桥梁和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所在地由城乡结合部变成了 CBD,陆续也有其他品牌开发商拿地入驻,更合理的户型,更宜人的景观,更便捷的配套,更贴心的物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随之进入,导致原来的标杆已经全面落后,攻守相异。10 年的时候本小区二手房价 1w5,周边新建楼盘已经上 2w。同时本身这个项目由于物业费跟不上人工费的上涨,原来物业保洁人员都由中年人变成了轻微残障人士,同时设备老化,物件损耗,景观绿植人为破坏,小区品质逐渐降低。这导则部分业主购买了其他品质更高的新盘迁出,租赁用户大量增加,小区环境更加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二、三十年后这种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小区是否会成为 “九龙城寨” 式的旧城呢!
地球范围内耕地有限,但居住用地几乎是无限的。以现代工业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很多无法进行耕作的荒地,石漠,沼泽…… 均可以进行房屋建设。换句话说在技术层面上,城市是可以无限扩展的,但是政府必须从政策方面进行管控,这涉及到经济、教育、交通、人口流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所以这类老旧的 33 层住宅小区在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内并不会面临大面积拆迁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在旧城拆迁过程中,出现的高额赔偿,异地置换,暴力拆迁 / 抗拆等财政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让政府在这类事情是非常慎重谨慎。近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延伸的城市化进程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放缓,甚至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国内会接近似于西方国家那样几乎停滞的城市建设模式。
下面以著名的重庆索道为背景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年代的建筑群共存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重庆特色的 “赛博朋克” 风格。
同样在上图中,曾经象征着重庆起源和繁荣的渝中区下半城,也随岁月流逝变成了上半城高楼林立下的承托;曾经引以为傲的渝中区原居民,随着政府整体规划,被江北、渝北区抢去了富人居住区的称号。然而这些地方依然倔强的矗立在长江和嘉陵江边上,等待着新的商机换发第二春。朝天门,原来是小商品市场组成的批发市场,从第一张图片上看最前方白色建筑为长航的办公楼,第三张图片就是当年整体爆破的场景。同样白象街,十八梯等旧城也面临外来资本进入,成为城市新的窗口。
所以题主提出的 33 层的高层未来拆除的问题,其实只是城市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时间段的特例,城市一直在扩张变化,新旧社区不断交替,现在开始不可思议的技术力量,未来将会成为常规的工程手段。
不会拆,以后 33 层住宅肯定会成为城市贫民区,随着日后房地产税等政策逐步推进和落地,市中心产业空心化,这种市中心停车不方便电梯老化的房子会因为各种原因房价不断下跌,最后沦为群租,快捷酒店,电子商务提货点,airbnb 房主创业的盛地。这是一种不可逆的恶性循环,其实类似的盘在杭州已经有出现了,比如华门世家这个楼盘,现在内部基本已经没有正常居民了,被群租,中介,甚至开网店,开餐厅,网吧等占据。
答案是基本不会拆。城市贫民区的其中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城市的旧城区。
现代城市旧中心保持繁荣并不是常态,因为城区翻新比直接开发新区要付出多得多的成本。著名城市的旧区之所以能保持繁荣,是因为拥有特殊经济地位的缘故。那些对城市经济影响不大的旧市中心,最终是难逃被 “遗弃” 命运的。
所以你问现在大量高层建筑到达使用寿命以后怎么拆,答案就是如果该片区商业价值高,例如周围已经变成地价更高的经济中心,那么绝大多数业主都会有意愿出钱拆掉重建,又或者有开发商愿意出钱收购并翻新;而如果该片区地段没有升值,那么是没有人回来收购的,业主也不会愿意出这个拆更的钱,那么这个片区就只能继续老化,有钱的业主搬走去新的市中心,房子变成专门出租,剩下没钱的人继续留下,于是整个片区的消费衰落,经济价值更低,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成为贫民区。
再然后呢,如果运气好,市政有钱都更了,而片区内多数业主的心理价也随时间和现状降得够低了,那么市府也许会组织以低价集中回收这个片区,做棚户区改造,然后翻新成新区。
如果是技术方面,可以百度一下 “承爱汇商住楼”;
如果是关于征拆政策,那我斗胆聊一下。
拆楼有几种初衷,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拆平房盖楼,拆矮楼盖高楼,且不说 33 层在未来三五十年算不算高层,至少在城市越来越大的现在,因为这个原因拆高层楼的可能性很低;
第二种原因是安全,比如危楼,无论天灾人祸,假设地震导致墙板开裂,或者中低层大面积过火,这时候就算政府不推动,住户也不会住在里面的,不想搬?OK,你住里面等着塌吧;
还有一种可能是非法建筑,因为设计缺陷的问题参照第二种可能,因为非法占地之类的原因可以参照小产权房,人少强拆,人多拖着,这个指导思想短期不会变化。
所以总的来说,中短期内(50 年内)33 层住宅用房地产拆除的可能性很低,而中长期(80 年内)要拆除的话,可能就不是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揣测的了。
猜测一下,到时候可能住宅会向地下、空中发展,33 层这种尴尬的高度可能不会造成障碍,也可能材料工程有了进一步发展,可以在现有房地产基础上继续加盖,当然,也许突然而来的技术革命,会把整个大气层都变成人类的宅基地也没准。
另外,去年二季度,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说过,目前消耗全世界 40% 水泥和钢材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平均寿命却只有最多 30 年。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需要与城市扩张速度保持一个有机平衡,高密度住宅高效利用土地,在短时间内,满足更多家庭对居住品质改善的需求。
这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一种选择。
以后的居住类型会不会往低密度方向发展,高层会不会拆迁,起决定性的,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实,扩大城市,让更多人住更大的房子,行更远的范围,更有利于促进内循环,提高生育率。
我相信 2035 会有答案。
至于房子本身,拆会是难题吗?
当然以当前 2020 年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收益核算,那肯定是拆不动的。
事物的发展一般是螺旋上升的,先把 60-70 年代的房子拆了,一步一步来嘛。
**主要侧重于 “**怎么拆” 回答
一般情况下,城市内高层建筑物用到最多的就是类似挖掘机的传统拆楼机以及定向爆破,破坏大楼承重点 / 主体结构,让整栋楼倒塌,以达到拆除的目的。传统拆楼机存在的问题就是高度不够,一般拆楼机的臂长有限,即使是专门制造的,通常也只能担任 15 层以下的楼栋拆除工作。而采取炸药爆破的方法,一方面不可控因素较多,如: 楼栋实施爆破后倒塌方向;大面积的扬尘;倒塌后被破坏的建筑体飞溅,危险性大。整体风险高,所以不仅仅是中国,全球国家都在寻求一种安全,可靠,高效,可控的城市高层 / 超高层楼栋拆除方案。
近两年日本人想到一种办法是,利用大量的千斤顶,在保持楼栋外部整体结构不发生破坏的前提下,从低层逐步拆除楼栋内部主要结构,让整栋楼看起来像是慢慢 “夷为平地”。
个人感觉这个方法不错,但是存在一个盲点,就是目前城市楼栋层数和高度,楼栋分布密集度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对于动辄超过 40,50 层的超高层建筑,这个办法就不适用了。
我们院有一群结构专业的,他们幸福快乐每一天,因为他们不用画图,他们专门做鉴定。他们可以鉴定一个楼是不是危楼,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这个楼是做加固还是推倒重盖。
所以到时候可以缝缝补补的加固先用几年。
而且空地建一个楼并不贵,一平米二千出头的土建费用而已,你家几万一平的房子,二千多就能焕然一新,惊喜不,意外不。
拆楼的成本远低于盖楼,施工队负责人眼含热泪的和我说过,他新装的配电箱,一晚上功夫,就被好心人免费把里面的闸都拆光了。免费的呦。
别说 33 层拆不动了,老式没电梯的 6 层火柴盒都是拆不起的。
稍微计算一下就知道了,大部分老式 6 层,一层通常 2 户,每户套内实际面积在 70-90,加上公摊撑死了占地 200 平。算上有的一楼会有小院子,以及楼间距、绿化面积,平均一下拆掉一栋 6 层老楼能净得 333 平吧 (估算、平均、取此数好计算地价)。
333 平也就是半亩地,代价是 12 户人家的拆迁安置成本。
请问,如果拆的这栋楼含有你家房子,给你赔偿多少钱你同意拆迁?
起码得拆一赔一,不管是不是原址回迁最少一套住房总是要的。再小的城市,一次性上百万的赔偿款总要给的。你家被拆了,你没地方住,总是要租房子的,两到三年的租房款要给的吧。你家要拆迁,家里东西总要搬一搬,两次搬家费总要掏的。
再碰上一些强硬的邻居起头,拆迁条件拉锯几轮,往少了算,在二线城市而已拆一户最少最少要掏 500 万成本吧?
更不提这种六层老破小大多数都有很不错的学区,很多城市类似房子转手一卖可能都不止 500 万。
12 户就是 6000 万,6000 万拆完只能腾出半亩地。
一亩地就是 1.2 亿,还不算拆除费用,当然跟赔偿比起来拆除根本不算钱。
我随手搜了一下 2019 年土拍,杭州 2019 年 4 月 16 日土拍滨江区 B1/B2-30 地块,出让面积 10187 平方,成交地价 25583 万元。核算下来 15.3 亩不到,地价为 1672 万元 / 亩。
同样南京 2019 年土拍,迈皋桥 G01 地块,出让面积 90424.47 平米,成交总价 53.2 亿,核算 3918.4 万元 / 亩。
就问如果你家房子在南京杭州,要拆迁,只给你 500 万左右,你走么?
所以不管怎么算,政府想拆 6 层小楼都是要贴钱的,土拍正常价回不来拆迁款,抬高地价回头楼面价又高的离谱,新房入市也会贵的要死,买房人怨声载道。
所以性价比最高的拆迁,就是拆城中村,人虽多,但是没学区没产证,本身拆迁户面积又小,基本郊区赔一套回迁房再给点现金都能拆掉。
但是,超过 4 层的老楼,就几乎没有拆迁的可能性了。
题主你觉得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未来 33 层的楼怎么拆?
远郊区的高层超高层成为鬼楼是必然的,这是生育率下滑的必然,相信也不必多说。
其实,主城区非核心区的高层,也必然迎来烂尾楼的结局。
我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叫东湖丽苑,诞生于 1980 年 1 月 8 日,至今也不过 41 年的岁月。
不要说 50-70 年,现在看各大城市主城区的城中村,大部分都是 80 年代、90 年代的房子,也就是 30-40 年的房龄,都已经残破成什么样了。
这种主城区的拆迁地,除了瑞安、太古里这种主业就是搞旧改的开发商,其他的开发商个个都避之不及。
像目前主流的恒大碧桂园这种开发模式,都是要求拿地当天就要挖机进场的。
没办法,时间就是金钱,地多放一天,每天人吃马嚼都是多少个小目标。
城中村的拆迁,历来都是新闻头条,一不小心上个暴力拆迁的头条,公关费不知道要搭多少进去。
地产界是个毫无底线的行业,为了不让你入市,竞争对手找个人往地上一躺,得了收工吧,轻轻松松拖你个三五个月不是问题。
更不要说开发商垫付拆迁款这个大黑洞,单是扬尘污染、噪音扰民这些,一个投诉就是停工,搁谁受得了?
所以,现在的开发商都一个个宁愿去新城区拿地,也不愿碰主城区的城中村。
因为太难了。
在外部无人接盘的情况下,等待这些老小区的结局,其实也不言而喻了。
未来的房子,除了北上广深、各省省会,有产业支撑的强二线,其他都不看好。
根据这两年的走势,能支撑老小区房价持续坚挺的原因,也就是学区。
其他的非顶级学区的高层老房子,在 20-30 年之后,大概率人迹罕至。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集中放量供应及有意引导之后,大部分人其实已经不缺房子住了。
现在的 00 后还会买房吗?置业意愿相比 90 后已经断崖下降了。
原因其实也简单,房价高不可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从 1982 年开始,00 后是单脉相传的第二代,他们手上已经有了爷爷奶奶 + 外公外婆 + 爸爸妈妈三套房子的积淀,如果结婚加上另一半的,那就是 3*2=6 套,到了 20 年后,这个数字会再翻一倍,那么,问题就很严重了。
一家人一次最多住一到两套,其他的房子会被大量空置,大批量的非顶级小区,会迎来空心化。
你会慢慢发现,物业费没人交了。
你停水停电,无所谓,反正我也不住。
再然后,你会发现,路灯坏了没人管,垃圾遍地都是,小区的保安也不见了。
完成能力跃迁的家庭,会置换到更好的小区。
剩下的业主,会搬到物业还没有完全停摆的小区。
再然后,电梯坏了没人理,水管破了也没人理,电线坏了也没人理。
直到这里彻底没办法居住为止。
在因为公共安全被爆破之前,这里大概率是犯罪分子和流浪汉的乐园。
感觉知乎年轻人多了,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
我的观点是,没有绝对的拆与不拆之说。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社会发展也不是滚车轮,一定要向前冲,实际情况是,到了某个阶段,就停下来了。
决定房子核心价值的,是地段。不是房屋新旧,好低,好坏,而是房子下面的土地。
土地的价值,取决于该城市的人口,取决于土地绑定的附加值。
学区房,老破小,却是全城价格最高。纵然只有三层。
我之前去过一个小区,高层,18 层,坐电梯没把人吓死,位于水立方旁边。三居室的房子,一个月房租一万二,按季度上涨。
这是一二线城市。
那么三四线城市呢?十八线县城呢?
我老家在农村有一套很破很破的房子,我一度觉得那不是人住的,然而,某次回老家得知租出去了!惊呆了我…
什么人?流动人口,小摊贩。
我妈说,只要足够便宜… 有人租的。
同理,我家在十八线县城还有一套老破房,六层,买的时候,2003 年,九万块,装修下来十三万。现在,过去十五年了,住着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物业老旧,小区也没什么环境一说,市中心也迁了,周围连个公园都没有。小区出售的房子很多,多少钱,25w。十六年,原价也就翻了两倍多,在大家眼里是没价值的房子。
但是我们住了十六年啊,我妈说,按理说,住了十六年,折旧了,应该比九万还要便宜,最多值个四五万吧,没想到还贵了。
我担心不好卖,我妈说,只要足够便宜,能卖掉…
那个十八线小城市,有 500w 人口,城市化率还不到五成。
无产阶级,恐怕真的不入贵乎人群的法眼吧,但是社会是金字塔形的,你看不到的底层,数量庞大。
我家农村那个破房子拆迁了,补了一套很差的高层安置… 我不想要,觉得呸呸呸,什么破玩意儿啊,我爸妈坚持要个小套。然后,已经有亲戚来打听,能否我们便宜点把安置房卖给他… 我错愕…… 某某叔叔家,应该不至于此吧… 我妈说,你还是不了解社会啊。
我住在某个末流二线城市,结婚时买的高层,二手房,就是贵乎说的那种淘汰高层。
…… 我家隔壁一直是出租户,某一天突然叮叮当当开始敲,得知搬来了一家人,买的房子,在装修。
聊了聊得知,这是个三口之家,最近从我们小区隔壁的老公房置换过来的,对,就是大家说的那种凋敝的老公房,五六层,乱七八糟的那种小区。
他家搬来的第一个星期,我每次在过道,都能听到他家儿子开心的歌声,新家带给他的快乐,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在大家眼里是个破房子,十五年后会遍地牛皮癣,电梯坏掉。却是那个孩子(10 年后出生的)美好的记忆…
洋房,别墅,城市里也有,大城市有钱人很多,但是穷人更多。
我不认为我们十四亿人口,都能像美帝一样人人住别墅。也不会像日本一样,因为土地制度不一样。
知乎上的世界,还有我了解的世界,和很多人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前几天,我和一个亲戚说到我和婆婆家处不来。亲戚劝我忍下来,千万不要得罪公婆,因为我婆婆家在一个小城市有一套房子,就是大家看不起的那种高层。
“你忍一忍,忍到他们死了房子就是你的。” 这是她的原话。
你不稀罕的东西,是有些人愿意牺牲一辈子的幸福去换取的…
这一切的时代大背景是城市化…
说实话会被人骂,我前几天看到有一位比较耿直的专家统计的全国城市化率… 当然,他一出口就被人骂死了…
所以大家来,一起喊,三年后,房价如葱,人人都能住别墅,欧耶~
很多人都预测 30 年后高层住宅可能会变成 “贫民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是居居认为或许要不了 30 年,高层住宅就将面临 3 个 “大难题”。因为现在很多的高层住宅已经有了 10 多年的房龄,居住体验已经在逐渐变差,到了 30 年后,房龄就达到了 40 多年,所以可能要不了 30 年这些问题就将 “爆发”。
我们来看看高层住宅将面临哪些难题,真的很现实。
1、拆迁难题
现在我国还有很多 2、3 十年房龄的老房子未拆迁,国家在 2019 年 5 月份还提出了新旧改计划,明显想让这些老房子再多一些寿命。如果真的要拆迁,肯定会是先拆老旧的平房和多层,高层住宅拆迁肯定会排在这些房子之后,而且现在高层住宅的数量极多,就算要拆迁也会耗时很长才能普遍拆完。拆迁还有个大难题是到底由谁来拆?现在的老旧房屋因为拆迁的面积小,涉及的户数少,开发商在拆完后建成高层住宅,还会有很大的利润。如果是拆迁 2、3 十层的高层住宅,开发商将如何实现盈利?难道建成 4、5 十层的超高层住宅?还有就算开发商愿意拆,小区的业主都会同意拆迁吗?要想上千户人都同意拆迁条件,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高层住宅的拆迁会是一个大难题。
2、质量问题
很多房龄十多年的高层住宅,有部分高层住宅的电梯和其他房龄较短的高层住宅差别不大,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也有部分高层住宅的电梯性能明显下降,不仅速度较慢,而且还经常会出现异响或者故障。电梯的寿命一般为 10 多 20 年,经常的维护保养也能提高寿命,但是电梯要想用 3、4 十年是不太可能的,也就是我们在居住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更换电梯的问题,一部电梯的成本为几十万元。一个小区可能有几十部电梯。这得需要多少钱?除了电梯,其他设备设施和房屋质量都将面临这些问题。保养房屋和维修更换设备设施都是需要用到维修基金的,但是按照目前的维修基金收费标准来看,一个小区的维修基金可能用不到 40 年以上。如果真的出现维修基金用完的情况,需要业主们再次缴纳维修基金,这个费用能顺利筹齐吗?根据现实中的其他类似筹钱情况来看,要让所有业主交维修基金会很困难。
3、消防问题
现在的高层住宅大多为 2、3 十层,高度为 60-100 米,我国现在高的消防云梯为 50 多米,勉强能达到 20 层的高层,但是要想达到更高的高度,在现在看来不太可能。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致死率是很高的,一是因为高度太高,救援难度大,二是大多人未经过消防演练,在遭遇火灾时可能不如何自救,三是因为以前的高层住宅里的装修材料很多为易燃材料,一旦燃烧,可能会使火灾更严重,四是因为现在大多小区容积率较高,楼栋挨着较近,也增加了消防车进入小区的救援难度。随着时间越来越久,电线老化等情况也将出现,增加火灾的发生率,所以未来消防问题也将是高层住宅的大难题。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高层住宅将出现这些难题,但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难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让大家在未来仍然能有很好的居住体验。
你说的的确是个问题,我回答过类似的题目。
要我说,没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上个题目是说 “高层住宅未来可能会成为贫民窟!”
我的回答是很有可能。
一是住户多,折旧快、维保要求高;二是一般高层住宅相比洋房、叠墅、联排价格最便宜。住在里面的人群大部分应该都是工薪族。三是再次开发的确空间不大。33 层的房子拆迁了不能想当然再造 50 层、60 层的,因为项目规划首先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一般住宅很少有超高层建筑,也就是建筑高度 100 米的,所以为啥高层到了 33 层、34 层,没有 35 层的?3 米一层,33 层 99 米高,不超过 100 米。34 层的做个坡顶,檐口高度不超过 100 米就行。所以高层建筑折旧快、底薪群体聚集、再次开发难度大等方面因素,的确有可能成为贫!民!窟!
解决办法呢?估计只能作为政府的民生工程,就是不搞商业开发。到了时候房子成了危旧建筑,先把人找地方临时安置一下,或者自己找地方住,政府报销房租,然后把房子拆了,原址重新再造高层,造好了再把原居民请回来。
商业开发,也就是为了赚钱的开发真的很难盈利。所以高层比其他产品便宜,不是没有理由的!
总体上,这个事归住建部管。除了城市萎缩造成的空置破败,核心城市的人不要太担心这个。
提拆迁的想的有点远,做了这么多北京业主,我也就是在丰台那边见过老小区拆迁的。
拆虽然难拆,但是修缮保证可安全居住运行,肯定是有人管的。问这个问题,大概率是了为买房居住,是否有良好的修缮维护的可能,还有完善的物业管理提升才是根本。
而聚焦在这一点,主要看房子在哪,直白点说,和这个房子是否影响市容有关系。
北京的话,已经看到好多楼做重新装修,外立面修缮,门禁完善的。比如马甸附近有几个小区就是这样的。马甸在东城,对应的小学应该是育翔,东城也比较有钱,靠近三环的我看园区的管理和楼本身的管理都上来了。
但是这个事也和难说,比如西单我看到很多砖瓦的小楼都修缮的很好,楼梯都搞瓷砖了,有的还装了电梯。但是距离不远的绒线胡同,这可是挨着国家大剧院啊,那里有一些老小区,楼道管理门禁管理,外立面修缮都很一般。大概和这个小区不挨着景观街道又关系吧。
现在东西城,除了拆除违建,还拆除很多私搭乱建随意扩张的窗台,然后月坛我还看到过一些老楼,是政府给楼加大,扩张面积,就是你买了这个楼,然后面积突然增加好几平米,我也觉得很神奇。
如果说位置不好,城市本身没钱,这个事不知道咋办。
但就北京来看,如果你的楼虽然老,但是位置比较好,所在的区也比较核心还是可以期待的。
谈一点小观察。
我父母住县城 6 层住宅。
1998 年的房子,当年房价是全县南波汪。
第一批业主主要是医生教师公务员,
以及一些有钱的日子人。
我家楼上甚至是退休的线程 xx 肠胃之女,市團位副书记
刚开始十年,小区确实舒服,物业公司保安都是青壮年,前台漂亮小姐姐。服务也很好。
加之业主素质普遍高,楼道上很少见到灰尘和垃圾。
2013 年左右,我们楼上两户全部卖房搬走,应该是高升了,去另一个地级市做副市长了。房子换了主人。
从那一年开始,我经常要去楼上敲门,楼上两个狗崽子很烦人,大晚上还在家里蹦来蹦去,我完全没法看书和休息。
不过那家人屡教不改。
有时在楼道上看到很多饮料瓶子和垃圾食品包装袋。都是楼上两家的小孩扔下的。
后面知道楼上是父母在外面打工,孩子爷爷奶奶带着,那也难怪了【我没有攻击打工人的意思,只是说呢,爷爷奶奶带着很多习惯养成不好】
目前这个小区已经处于业主自管状态,我母亲和其他几个老阿姨在管物业。
政府老旧小区硬化改造,需要业主每户缴纳 700 元。
就这 700 块钱,200 户人收了 4 个月,还有 20 来户没交。
有些人是顽固不化,有钱也不交,有的人确实是到年底还没拿到钱,又养着两个孩子,拿不出钱。
有些韭菜以为自己买的房子会像帝国大厦那样一百年不许变。
实际上也就 2 30 年光景基本就是贫民窟了。
——————
再一个物业从业者的视角。
从其他小区的物业从业人员来看,县城的新楼盘,那保安和前台,至少都是 40 来岁的人。
保洁都是老阿姨了。
跟 20 年前的从业人员完全没法比。
就算成都,高新某个 it 人最爱的小区,物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也大概在 30 大几 40 出头。
可能现在青年人确实做保安不好活吧。
高层住宅,如果不是被逼的,狗都不会买!
社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也不知道为啥要打这么一句,可能是刚刚关了卡姆的视频,脑子里还留在卡姆不着四六的开场白。
33 层这样的高层住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地相对不广而人肯定不稀,所以高层建筑很解决问题,一梯四户,一户平均三四个人,一幢房子轻松装进 500 人,如果一梯六户就是小 800 人,十几幢的一个小区就能轻松装下一个师。
题主的问题是拆的动吗?这个 “动” 指的是钞票,那么高密度的小区,拆迁成本会巨大。其实是这样不?并不是。比如上海里弄里房子,一个亭子间能弄出 10 几个户口。上海老式里弄的密度要比这种高层小区更大,需要拆还是会拆,比如上海现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金陵东路地块拆迁。
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即使上海,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在远郊依旧有大片空地,空地如果不去人就发展不起来。
一块地从四周啥都没有变成人烟稠密,需要几个步骤?就一个步骤,造好房子,把大量的人员导入,OK 了。最多配个学校,配个邮局,银行都不用国家刻意去配。很多大型社区开发商建设是需要铺好道路,顺带造好邮局和学校,其他交给市场。
人一多,为这些人服务的人就多,比如早点摊,小饭店,快递公司,超市,银行,烟店,水果店,彩票店,为啥要说彩票店?可能是刚刚中了 15 块钱心情比较激动吧。
反正林林总总吧,只要人到位,其他生意就和苍蝇闻到裂缝的鸡蛋一样,不用三五年,马上就成规模。
这样有啥好处?市区腾出来一块优质地皮,郊区一块荒地又有新人去拓荒,两全其美。国家唯一要付出的是啥?无非是面积上多给一点,这个是问题不?反正没人去地也是荒在那里。
最多再给点拆迁补偿,这个是问题不?给你的毛坯房,你总归要花钱装修买电器,拆迁补偿款最后又拿出来还给社会,等于拉动内需,每样消费国家还能收点税,还能捞点回来。很多人搬的离市区很远了,还要买辆车,弄不好还能从之前不肯花的积蓄里面掏一点出来。完美。
所以这个账你算算,划算不?
美国西部怎么开发起来的?之前美国西部没人要去,国家给个政策,去西部,土地不要钱,这样哗啦啦一大帮人奔过去跑马圈地,有人了,自然就开发起来了。何况我们这个还要本钱,是拿市区好地皮的房子去换的。
上面说到的金陵东路拆迁,金陵东路来过上海的估计都知道,一头是外滩,一头是人民广场和淮海路。一等一的地段吧,给的拆迁安置房在南汇野生动物园附近,查了一下,开车单程大概 40 多公里,半夜不堵车都要开 50 分钟。
金陵东路不止地段一等一,而且建筑风格也是一等一,是上海难得一见的老骑楼。金陵东路始建于 1860 年,当年法国领事馆就在这里,这条路当时叫 “领事馆路”,中文翻译叫做 “公馆马路”。
老上海都知道上海有条 “大马路”,我小时候一直听到一句上海话:“兜到外国大马路 “,这里的大马路指的是南京东路,当时英国领事馆所在的马路。但金陵东路当年也被称为大马路,因为法国领事馆在这里。
一等一的地段,还是那么有名的建筑群,在我眼里,在很多老上海眼里,金陵东路建筑经次于外滩建筑群,也不是照样拆了。
至于金陵东路这片地的人员密度,看过《梦想改造家》的朋友应该有体会,有一期水塔的就是这里。
除了金陵东路,前几年还在拆的就是董家渡还有老西门,也都是上海一等一的地块,给的拆迁安置基地也都是在郊区。
现在上海郊区一个大型安置基地,包括拆迁安置房和经适房,一个基地导入人口都是 20 万这么来的,就算 33 层一梯六户,一家平均四个人,也要 250 多幢。三林南,鲁汇,奉贤,航头,南汇,顾村,泗泾,松江南,等等,都是这样的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本来郊区的地皮,有几十万人一下子导入,不用多少年就能成为成熟地皮。这里有一个什么好处?在一大块空白区域里有一个点导入了大量的人,周围的空地也就能增值了。因为这一片给这个点都带动起来了。之后在卖周围的地块,价钱要比之前直接卖荒地贵很多,这个差价是巨大的。
而不管是市区的好地皮还有郊区的荒地,地皮都在谁手里?所以算算账,无非这个口袋出那个口袋进,这个口袋早一步先出钱,等个若干年另外一个口袋就能翻倍往里装钱。单算拆迁安置的账可能是亏的,但眼光放长一点,算上拓荒后周围地皮增值的钱,那就赚大发了。
现在南汇野生动物园附近的商品房要三万多了,奉贤那里的商品房也要三万多,呵呵。
90 年代的上海,谁愿意去浦东,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现在再去看看浦东,房价算很生猛了。当时浦东就是郊区,现在才过了 30 年不到。浦东已经是世界闻名了。浦东发展靠的肯定是人,第一批去浦东的都是市区拆迁过去的,分配的房子是今天的上钢,潍坊,东陆,杨思,等等。
上钢就是现在的世博区域,潍坊是陆家嘴区域,东陆是金桥,杨思是三林,现在都是好地方。浦东设立区到现在 30 年都不到。
还有一点就是什么呢?拆迁安置或者买经适房的人,更舍得消费,要比很多买商品房的舍得花钱。因为他们的房子不要自己掏钱,像买经适房的相对买商品房节约了一大笔钱。他们不用去凑首付,去每个月还贷。所以他们口袋里的钱都舍得花,作为中国人,最大的一笔开销房子不用花钱买了。所以这些人去开发郊区地皮,开发的更快,因为相对舍得花,这些人是拓荒的 “特种部队”。
所以不用担心拆的起拆不起,就看到时候城市发展的规模有没有必要拆,城市发展带来的钞票多不多,如果多,什么房子都能给拆了,一切为发展一切为 GDP。这个操作并没有错,把生地开发成熟地,把熟地开发成好地,趁现在有钱,把城市规模扩大化,一个城市要有竞争力,就需要大量的人。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让时间继续,时间一分一秒的继续走,这种容积率很高的高层小区,不用十年,在那么多人员集中使用下,电梯就会出问题,公共区域就会出问题,停车位就会出问题。没有一个好的物业去维护,没有那么多居民的维护,过二三十年,本来崭新的高层小区就会变成 “高破小”,这时候拆迁的意愿都不需要刻意普及,很多居民就愿意等拆了。
城市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发展进步到哪一方面,就看到时候钱到不到位了。
这题我会
日本这边就有大量这样的房子
这房子我不告诉你,你能看出来 40 年了吗
层数虽然没有三十多层那么高,但是不算矮了,日本还是多地震的国家,结构的老化速度肯定要大于中国
但是这个房子依旧有人住,依旧能自由流通交易
为什么?
有一个修缮储备金 + 管理费,没一户每个月必须掏的钱
不停的加固,检修
如果要推到了重新建也可以从那个里面出
说白了靠的是绝大多数住户的高素质以及管理公司的理财能力
更新一个切题的高层居民楼
总计 31 层,楼龄 32 年的钢筋结构
管理费 (物业费)+ 修缮储蓄金,也没有差很多嘛
评论区就别抬杠了。
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寿命非常的长,50 年的设计寿命是指 50 年内保证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其实房屋主体结构际寿命应该能达到几百年(这一点争议比较大,但个人认为即便到不了几百年,也肯定不止 50 年)。只要能够对建筑的外墙及公共区域不断进行维护,高层建筑就可以一直用下去。重新装修一遍,就又成新的了,唯一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政府是不可能容忍高层建筑沦为 “贫民窟” 的。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未来将会征收房产税,而房产税将会抽出一部分作为公共维修基金,专门用于老建筑的更新改造。甚至以后物业费都有可能通过房产税强制征收,然后再统一交给物业公司。只要解决了钱的问题,高层建筑的未来就不是问题了。
======================
再补充一点,建筑成本是相对固定的,目前每平米三千块左右,在一线城市房价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假设房价 5W,房产税每年收 1%,那么只需 6 年收的钱就够推倒重建了。当然,放到全国平均水平,钱不会收得这么快,但五十年估计也够了。只要坚持收房产税,就会积攒下一笔非常可观的基金。
当建筑真的已经非常破旧,而有一笔基金可以免费把房子推倒重建,而且就算不重建这钱也拿不走,我想应该不会有人还会阻止推倒重建了。说到底还是钱的事儿。
======================
如果真到了非拆不可的时候,日本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那些高层建筑到了 70 年年限,谁来拆,拆的成本如此高,怎么办?
一年前还拆得动,现在拆不动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拆就富,城中心大量老旧房子的主人们盼着政府来送钱拆迁,前年去年趁着货币化安置的风,很多关系户的老旧房子就拆了,没拆的翘首期盼,然而中央也没这么傻,大笔一挥停止了货币化安置,断了棚改资金来源,既然中央不愿出钱,地方也不会用自己的钱拆迁,最近想要拆就很困难了
你们以为现在的不停的开新区是为了什么?
老城区开发资金太贵,没钱怎么办?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你们以为老话是说着玩的?
1. 开新区吸引老城区人口和外来人员驻入 (政府迁移,建新医院,学校,广场,完爆老城区)
2. 老城区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老化,荒废,人口流出,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
(你以为政府接下来会迁回来?政府再次迁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慢慢轮,老城区死的差不多了再说)
现在再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大量 33 层住宅怎么办?
随着时间流逝,最基本的电梯老化,这个维护钱肯定是业主出,你们觉得 1 到 5 层的业主都是好人和你们一起掏钱修电梯?这个新闻你们百度下有多少人不愿意掏钱的,这几年经济增长还算好,以后呢?不要怀疑人性。
如果你是开发商开发在建设成本那么高,给你们翻新重建?可能吗?给你们大笔拆迁费?可能吗?政府继续印钞票放水?可能吗?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任时间流逝,一点一点的慢性死亡。
如果你们有心的可以留意一下,这几年房价暴涨不错,涨的最快的除了学区房以外就是别墅了,有人说别墅偏远孩子上学不方便?一二线学区老破小很贵,那么三四线城市呢?三四线的优秀学校真的不比一二线差多少,我认识的不少人都是买一套别墅,在买一套三四线学区老破小挂名字。
当然了,这一切前提条件下都是你有钱为前提
再给你们说一点,现在的 30 年房贷不是十年前十几年的房贷了,以后能全款还是全款吧。总归到底还是要有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怎么样和你关系不大,随便买吧
这个问题要看小区的状态。
前几年有一次看房,就被中介带到大屯路上的一个高层里,楼下没有任何绿地,一出电梯就发现满墙都是小广告,垃圾随处可见,当时就没了继续看的兴趣。
当然,相对的,也有的小区管理很好,物业齐全,虽然是高层,但是有小区绿化,各种设施有维修。
一般来说,前面那样的房子,未来就是业主和政府都头疼的类型了。维修跟不上,设施老化就特别快,危险性也就增大,业主里面再有一批当年靠分配得到房子的人,没钱。这种情况下你谈什么,都绕不开钱,一栋楼里要是有个 20-30% 的业主一分钱都不舍得出,那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就眼睁睁的看着房子成为危房吧。(参见北京市近年来推行的老楼加装电梯,政府那么鼓励、撮合,也没几个成功的,这还是一家只需要出 2-3 万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真的,去老工业城市里,老企业 6-70 甚至 80 年代盖的房子,现在都是这个状态,政府也修不起(其实北京也有这样的老楼,只是北京市政府相对来说有钱,拆得起),顶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些应急维修,想拆的,除非是出了大事故,要死人了,政府才不得不做,甚至依然不拆。不相信的,你们可以去查一下,4-5 年前,辽宁一个市里有液化气爆炸,炸瘫了半栋楼,政府想把临近的类似房子都翻建,住户却想借机多要,除了那个被炸坏的,其余的房子现在还扔在那里呢。
对于一些条件好的小区,我觉得经过不断的更替,业主相对来说还是有些钱的,真到了房屋成了危房的时候,大家出钱重建吧。要知道现在房子的价格里,建设成本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尤其一线城市里,大概 10% 都占不到吧。你花 500 万买个房子,住了 40 年后,再花几十万翻建一下,应该还好接受一些。
你们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物业费的金额
二是政府的作为
既然很多谈到电梯的,政府出资搞三三制的不在少数,重庆前几年的老旧电梯改造,还是比较顺利的,政府出资并不夸张
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572722772220550&wfr=spider&for=pc
还有物业费的问题
一个小区如果物业费和大修基金收缴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其实楼房老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太大问题。现阶段棘手的问题是一些老小区的物业费太低,业主不肯 “与时俱进”……
其实物业费应该有一个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由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出面搞一个公正合理的指导意见出来,是有必要的。
无论国内国外,其实变成贫民窟的小区,都是有在经济、产业、交通等等方面的原因,不存在一个各方面都没出问题,仅仅因为时间长了就非得变成贫民窟的小区。
所以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段有问题、自住比例偏低、配套建设空白的小区,如果各方面条件不错的,其实都还算不错。
33 层的不算,二十来层的二十多年的老小区,你们身边就真没有几个运转的还不错的?
别多想,未来绝多数房产都会是负资产,现在的拆建经济模型根本就不适用。
别的国家不论,中国的城市更新应当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业主配合。
对于高层建筑,政府主导的整备必然是少数,因为成本太高,政府会倾向于扩大城市边界,整备成本较低的集体土地和城郊土地,用于产业空间和公共用地的拓展。对于高层,一方面给予开发商地价、容积率或者税收的政策优惠,一方面可能出台拆补的最高标准和税收方面的限制防止出现钉子户,并要求开发商必须无偿贡献部分用地返还政府。
钉子户我不认为是个大问题,对于超过五十年成为危房的建筑,面临安全、限价、税收、交通及公共配套等问题的夹击,尤其对国人来说重要的教育问题和安居问题,不拆迁就会面临极大压力,普通人可没有多套房。
同时要注意到,目前钉子户多一方面是大家知道开发商有较大利润,另一方面业主房子多为独栋。高层建筑拆迁开发商利润不可能和现在一样,需要严控成本,政府限价的话,能谈的空间有限,且同一栋楼业主众多,少数钉子户将真正面临三方战争的汪洋大海,没有多少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得不偿失。更不要说,出个八成业主同意可拆除的政策的话……
当然,如果放开土地使用年限政策,即土地私有化,业主将跪求政府和开发商来拆。
如果一座旧高层住宅建在发达的大城市,建造质量好,妥善维护,同时又因为地段好,人气旺,居住方便…… 那继续住就是了,根本不用拆。一直维护到一百年也是可以的。
如果一座旧高层住宅建在发达的大城市,但不幸,因为住户层次下降等原因,疏于维护,居住质量差——那么它的价格就必然降低,和同地段新建住宅的价格差距巨大。拆迁成本相应降低,拆好后再建同样高的先进住宅,也可以卖出高价。别担心房主不愿意拆,破房能有人来收购,他们巴不得赶快出手。
如果一座旧高层住宅坐落在衰落的城市,那么它的房价就会大幅度下降,同时,因为城市已经衰落,也不会有人来收购,只需等它自行荒废,被房主抛弃即可。
没错,这是个问题。部分业内人士已经在预测高层住宅的未来了。简单说下我的见解。
任何建筑都存在一个寿命,根据建筑的重要级别,设计寿命少的五年十年,寿命长的一般也就一百年。住宅设计寿命是五六十年,2000 年建成的高层住宅在三十年后可能就到了年限。也不是不能住,混凝土质量合格的坚持七八十年也差不多,产权七十年呢,想住国家也管不着。产权听说过了七十年,可以续期,怎么续期就不多说了。届时也就是五十年以后,就绝对是危房了,房子如果没有卖可能是孙子在住,还敢住吗?指望开发商来征迁?那是不可能的事,拆迁成本巨大,容积率都到极限了,拆了盖更高容积率?卖更高价钱?都不太可能。最后只能靠政府来收场。
如果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国家收回重建,产权国有,廉租给原住民。住宅慢慢都会走这条路,房地产行业就只有政府来做了。先民积攒了一辈子,就换来一套房,后代依然租房。有房的人岂不亏死?大家都共同富裕了,人人有房住,也倒不是坏事。
如果国家没有那么富裕,这些高楼大厦总有不怕死的人,没钱的人去住。只要不塌就行,有钱人弃城逃跑去年轻的城市,穷人坐等楼塌。房子不再是穷人们想拥有的固定资产,但有钱人依然可以掌握最年轻的住宅资源。两极分化严重,促进社会酝酿下一次重大变革。
看下国家新政策,高层病国家智库早就看出来了,老百姓要是什么都懂,那开发商怎么骗你买高层住宅啊。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so/FOOSNM970535EAS7.html
现在很多密密麻麻的高层,就是为了安置拆迁户和没钱的刚需的,所以这部分永远都没有被拆迁的机会,甚至着火了都没有被救的机会。
时间到了划块空地,低成本开开心心搞一个新区出来,以前的老老区就等没落废弃,以前的老新区就等变成老老区,如此循环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粉丝咨询我购房或者看房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一看房屋结构是塔楼的然后多问一句是不是低层小洋房,在获得否定回答以后我会将其直接 pass 的原因。
在看房选房中除了地段以外,最重要的房屋条件在我看来有两个,一个是楼房的总结构;另一个则是所选购房屋的结构。这个第一个方面其中就包含了这个问题说的 33 层的问题。
其实就目前来看,这种超高层高密度的塔楼小区基本上会看房子的人是绝对不会买的。无法拆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大的问题还是住着不舒服,安全隐患大。
一个一个说,住着不舒服,容积率很有问题,一个小区内超高层建筑多,势必造成底层住户采光问题;电梯的可靠性出问题会给高层住户的上下楼带来很大的不便;由于楼房结构的问题带来的住户房间结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住着不舒服的原因。以至于很多值乎我的粉丝拿出一堆户型图向我介绍问我购房选择的时候我会直接给他两个条件 1,把塔楼的选项划了;2 把南北不通透的划了。剩下的在说什么性价比户型。为什么?房子,是要住着舒服才是真的好的。
回归问题。拆不动,因为现在这种 33 层楼的高层住宅会在未来的 20 年之内成为一种新式的贫民窟。绝大多数会成为流动性打工人口的租住地,而他们本来的主人则会过着外国” 公寓房东 “那种职业收租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某栋楼的房东会自发形成小团体承担物业的部分职能,当然能不能处理的好这就是个问题了,我觉得这种趋势咱们这一代人是一定可以看到的。
政府绝对不会出面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只会制定相关安全标准来规范或者约束这种高层物业的行为,并不是拆不动,原因我说了,并不是钱的问题,因为这种高层住宅兴起的时间就是 2005 年后,那时城市中心基本已经被占用完毕,轮不到这些高层住宅去占用;就算是用回迁这样的方式建起来的在市中心的高层住宅也基本没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反,在某些中介上人家挂的价格高着呢。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那些非回迁直接买的非中心地段的高层住户,对他们来讲这样的高层确实十分鸡肋:自己住着不舒服,卖不出好价钱,租金回本太慢。
所以综合我的说法,大多数拆得动,但是没有拆的必要,因为费时费力不说 zf 也得不到好处,小部分在市中心的拆不动,但是并不影响什么,房东该租租,会有大量的年轻人抢着租。我们应该怎么做?很简单,买房真的别买塔楼,已经有不少人私信骂我断人家生意,但是本着对粉丝负责的态度我还是要说这句话。自己手里有塔楼的想办法赶快出手。
过了那么多年维修基金早就告罄了,要修电梯,修门禁,维护老化管线,通水管补外墙,楼顶漏水,水箱保养 blablabla 都得住户们自己掏钱,大概率是玩到最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反倒是业主大会被解决,住老旧高层公寓的成本越来越高,接手的物业反正也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油水早就给前任捞光了,服务事项能赖则赖呗。正常点的住户谁还会想接着住啊抢着卖都来不及还管你资产保值?
当然有骨头硬的要继续蹲在里面,可是到时候各种资管公司把邻居们的房子低价收来,想尽办法套钱,群租、改造、用作经营统统来了,你扛得住伐?街区的兴起和没落都是有迹可循的。
到最后按照残值补偿一点毛毛雨,政策环境好的话可能搞一个异地安置,谁知道呢?几十年后的事情,到时候房子怎么生产的都不知道,十年前我都还在用非智能机。
钢混结构的高层,用 150-200 年也没啥问题的。
上海 1921 年建成的钢混 8 层居民楼,到现在 100 年了,还用得好好的,单价 9 万一平。
现在的钢筋水泥质量比当年好得多,现在根本不需要考虑因为质量问题而拆迁。极少数严重偷工减料导致寿命缩短,但绝大多数不是问题。
这个问题,我很早就考虑过,综合考虑下来我坚定了绝对不买高层,只买 6 层商品房,而且买之前必须看清房产商是哪家。高层建筑很多问题,第一电梯的自然老化,电梯是要靠保养维护的,我观察过我们商务楼的维护工人贴的年检标志,上面写清楚维护时间为一年一检,但如果是民用大楼,特别是老旧的那种,还有上海的廉租房等等,这块以后绝对是大问题,因为他们的物业费可能都收不齐,更别说每年给电梯做每年维护了,他们只能保证小区最基本的运行。今年上海新天地某高档小区,还出现过业主一起集资换电梯的新闻,关键哪个小区也不是太老,上海还有很多 9 几年的大楼,有些是拆迁分配的,我真是难以想象那些大楼的维护,所以,为了自身安全,我绝对不可能买高楼。
未来 33 层的楼肯定是拆不动的,现在大部分小区内楼房的间距已经小的可怜了,开发商拆了 33 层,原地直接起 50 层?那楼房间距肯定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我们国家规定建筑高度超过 100 米属于超高建筑,超高建筑因为高度和体量等原因,需要在楼层中建设避难所、对开发商的建筑资质要求更高,别的水电防火等都有特殊要求,与一般商品房相比,超高建筑的造价成本太高了,开发商的利润会直线下降(卖的贵也没人买呀)。
超高层建筑由于需要更多的配套设施,所以公摊面积也会更大,价格贵,公摊面积大,大部分消费者就会放弃选择这样一种住宅,所以 33 层拆了就没法再往高了盖了。
因此,我觉得 33 层未来没法拆迁,等大家 30 年房贷还完,也就成了老房子了,以现在 30 年以上房龄的二手房交易量,恐怕只能等这些楼自然垮塌吧。这些当代高价值的东西,只能等下一代想办法解决了。
多年来,规划部门批复的自主权很大,多批楼层和容积率,另外,开发商私自加盖。大家都挣了钱,老百姓搬新家,大家都高兴。开发商拿了地,是一定想尽办法多盖房,100 米是性价比最高的,但是人员密度太大,居住体验不佳。对于开发商,也不自己住。市场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有极致追求利润的才能干掉同行。这就是 33 层强排小区的由来。(强排就是做规划时不管实际情况,往里强行塞楼,居住环境不敢恭维)
现在许多 33 层的小区改成 60 层能不能解决问题。这里关键一个是容积率的问题。(容积率含义百度吧,懒得写了)一个小区即使楼盖的再高,停车位、公共设施、绿地等资源很难相应增加。以前规划、建设方肆意增加容积率。现在追责厉害,已经不敢批那么高的容积率了,建设方也不敢未批先建,肆意增加容积率了。另一个是消防和安全的问题,超高层需要解决的消防和安全,竖向通道等等问题太多,成本也高。容积率上不去,新建小区经常就能盖 20 多层。33 层小区如果拆迁的话,基本越拆面积越少。没有利润,这种情况下怎么拆?
至于结果看看各国的贫民窟。二十年后,拆不拆的无所谓了,另建富人区就可以了。有钱的搬走,没钱的租房,房租不愿意交或者交不起凑合住呗,各种设备老化,各种设施不足。最后就成了贫民窟,或者如同底特律变鬼城或者鬼小区。还有可能学区房或者黄金地段,住户有钱,协调得力,共同掏钱维护设备和设施,这样的小区还可能好些。至于物业费和维修基金,杯水车薪,许多楼都是最便宜的方式盖起来的。各种设施老化迅速,维护困难,甚至不考虑后期维护的可能。前面省钱,后面就要花更多的钱,甚至花钱都不好解决。
拆了重建,需要花费大量财力,资本家基本不要想,不知道有没有活雷锋。
(建议修改,许多事情不能明说,大家猜吧)
我觉得短期来说应该不会拆,比如曼哈顿的许多几十层的高层建筑都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不断的装修使得其并不显得破旧,也许现在的高层建筑一个多世纪过后会因为建筑材料的老化而失去使用价值,到时候只需要集体定向爆破就可以处理。
你以为等这些高层住宅寿命到了的时候,房地产还是跟现在一样吗?
那时候拆迁按市价补给你就不错了,有可能都不补钱,直接给你异地安置,然后把旧楼炸了。
反正以后人口会锐减,大量住房会空下来,也不存在拆了没地方安置。
房地产行业相关,其实一直以来有个误解,就是高层建筑设计年限的事儿,现在绝大部分高层建筑可以这么说,它的生命周期可以送走两代人很轻松,混凝土这个东西随时间越久越结实,过去一些砖木结构的大板楼,楼梯是混凝土浇的,你会发现三十年以上红砖开始粉了,楼梯面曾明瓦亮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看高层建筑不能以过去的眼光看,这个东西的结构、管网设计、电气集成化等等,都预留下来很大的维护和维修空间,维护得当的话线路管网等等都是可以逐渐更换的,主体结构这块寿命其实真不用考虑,至于外墙的油漆涂料也不是不可以重新涂,就是说在正常人的一生里面实际上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当然我不否定存在豆腐渣工程,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某些酷爱优化成本的企业不在我说这个范围内。
而长期维护保养目前看紧靠现在的物业公司是没指望的,维修基金的普及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儿,不过好在已经展开了,乐观的看十年以后维修维护费用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十年要看物业行业发展的情况了,过去物业更多是开发企业贴钱圈养的,以后要出现真正的市场化物业。
上面都是说用的事儿。
拆的话技术上也不是问题,别说你就是个三十三的高层建筑就是超高层也就是多俩炮仗的事儿。其实更多人担心的是未来开发企业无法再玩容积率游戏失去了拆的动力,这个担心我觉得大可不必,商品房和城市改造这个形式只是我们近三十年背景下的产物。而开发企业也是一样的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实际上建筑行业直接做这种拆了重建的活儿更有成本优势,如果几十年后真有贫差乱的倾向,区域需要改造只要有匹配政策,建筑行业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原拆原建不动产所有人补缴出让金和一定的建筑费用,也就没中间那一道开发环节了。
有很多改变还是在发生,没必要担心太久远的事儿,你像以后出让金税局来收,这个事儿影响就特别深远,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性能上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能维持百年的牢固度,本地到现在还有十几个日本人当年修的碉堡,至今除了当年被苏军炮弹砸的窟窿连渣都没掉过一个。
回到正题,一般老旧住宅区都会有街道办,这是底层行政单位,不会因市场成本和经济结构变化。
在物业公司逃离之后,老旧住宅会出现短时间无人管理混乱局面,住户从忍耐到忍无可忍向政府机构投诉,所属区域政府为了不出现难民营情景,会指派一些物业公司顶缸,但是利润几乎为 0 的情况下顶缸的肯定会跑掉,一来二去政府会面临更多复杂的投诉问题,所以会动用市政机构通过居委会去接管维持工作。
从中国城市发展角度来说,住宅区和商业区必然是混合成由内而外辐射状发展,老旧住宅区基本都会被新建区域所包围,成为路网的枢纽地带,所以是存在潜在价值的。
在人口换代的过程中,旧区域人口会逐渐减少空心,当减少到一定数量之后,政府可以选择进行拆除,33 层大楼相较于工业几百米的蒸馏塔来说还是很容易拆掉的,住户要么给钱走人要么原地回迁,规划一下地块就又会变成新城区吸引人口,这就是循环过程。
实际没什么大不了的,建 - 维 - 拆本来就是个循环,只是在控制面上要考虑到一区域的定位,从长远角度出发也不能忽视当前情况,否则就会出现如今地方经济被房地产吸血的病。
最佳结果可以参考香港。香港老破大楼很多,但内部物业管理优秀,入住人员素质也较高。所以,完全可以做到继续高质量的住下去。
最差结果就是越来越破,没人愿意住。那就是不值钱了,就完全可以征收走拆掉。
我觉得,都不是太大问题,看着办呗。
现在这种,很多高层又破又贵,有钱看不上,没钱买不起的情况,是属于特殊时期,也就是房子供不应求的时期:高配套、高前途的大城市就那么几个,全国人都挤过来,那么自然破房子也值钱。
看到这个问题我笑喷了,幸好我没在吃饭。
请题主先想想最基本的问题——拆迁是为了干啥?是政府现在钱太多了,建筑公司太闲了?
归根到底,拆迁不是为了拆,是为了建。为什么要建,因为要推动城市化,大城市要容纳更多的人口,这样才有如此庞大的基建。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你看看现在的生育率,看看现在已经建起来的一切。再想想按照现在的趋势,过个三十来年。结论如何,你应该心中有数。
某些贪官污吏会拆了建建了拆来刷 GDP,但对正常全国来说的话这不可能。已经建了的楼房,只会让它在那里,年久失修的就直接风化了。城市化城镇化不会一直持续搞下去,这玩意只能搞一次,而且除了再来一轮人口爆炸,不然不可能再来一次大规模基建了。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拆迁以后建的东西得更大更先进更有价值,比如拆了城中村盖摩天大厦或者高速高铁,那请问拆 33 层高的大楼来盖什么呢?我想象力有限,或许只能盖星舰基地,三十层的立交桥,或者过百层的居民楼吧。
我就抛出我个人的简单结论,将来的话,如果你在一线城市有房,那别说拆迁了,要是房产税能晚几年才开始征收你就应该觉得自己多赚了几年钱,就应该偷着乐了;至于如果你在二三线的话,房产税或者不会征到你头上,但指望拆迁那更是痴人说梦。
生育率已经决定了这个结局。
定向爆破了解下,技术上不是问题,主要还是为什么拆、怎么补偿、怎么把一栋楼那么多人都安置好、不出现矛盾
看看 20 年前的 7 层楼板式小区,现在已经成为贫民区了。停车,光线,阳台,楼道,面积狭小等都非常落后。有部分房子租都没有人租,于是空在那里。但是当初这些业主奋斗多少才住进去的(尤其单位分房,多少潜规则了),搬进去之后住新房的喜悦,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的到,跟今天买 33 高层的一样。
作为个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他们至少在年轻时有个小家,在奋斗的年纪享受到家庭的乐趣,而不是做个什么都舍不得买的租房客。我们作为个体,实在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担心几十年后的高层变老。
作为政府,应该眼光长远,维修基金的费用,应该要求建筑物至少隔 10 年重新装修外墙。与时代进步。
没有 “永远不会被拆” 的高楼。
人类社会发展,人口更迭,文明和科技进步,有一些楼很快就被淘汰。比如 90 年代北京三环内修的那些鸽子笼一样的塔楼,很快就会成被淘汰目标。
楼不符合居住条件,哪怕没有到 70 年,也会被拆掉的。
至于怎么拆迁也没必要关心,毕竟曾经有一批人从胡同里先搬出来,后来等大家都从胡同往外搬,他们又买了胡同房子搬回去了…
以前外地准二线城市,大家都觉得民国时期围绕运河形成的 “市中心” 才算市中心,直到到处建万达、家乐福,市中心反而老破小了…
想想底特律,这种城市没落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还有电影《暴力街区》中的楼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拆高楼
用旧时代沉淀下来的老思维处理未来新时代的问题不会有答案。
这些高层住宅难拆是因为技术不够吗?不是。难拆是因为一个核心要点——房屋承载的资产价值太高。以现在的拆迁模式为例,一栋普通的农村独楼,拆迁后将要赔偿同等地段的套房至少三套以上。如果按这个模式拆迁 30 层高楼,需要原地修建 90 层楼来作为补偿,开发商要盈利则要造 180 层以上吧。这就是老思维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几乎无解。
但是沧海桑田,资产价值的重估在三四十年的周期内几乎是一定的。届时拆迁户守着老楼,周边设施也早已老旧,这种贫民窟的日子谁愿意忍受呢。那么接受一个更低的报价无疑是很容易的,一套远郊的房子或许就打发了。市场行情决定一切,哪怕有钉子户,只需要法律上做些修正就可轻易破解。
再来说说资产价值有哪些路径重估。第一,城市中心转移,新的设施,更方便的交通,更好的工作机会都将导致城市迁移,交通的进步使得地形的限制减少,城市重新优化设计是很有可能的。第二,通信发达 6GNG 的普及将使得集中办公被部分取代,每个人在家装个虚拟全息办公室就可解决几乎所有工作交流问题,集中化生活方式或将彻底瓦解。第三,房屋对于生活的重要性被重新定义,更好的地段这个概念模糊以后,房屋将回到以人的生活为初衷,田园诗式的优美环境将会是房屋新的价值体现,近郊乃至远郊才会是好房子的标志。
未来的人看到我们一本正经地讨论这个问题,恐怕会噗嗤一笑吧!
这得 20 年后了 高层就是贫民窟的代表。 没法动迁 只能翻新, 但是 20 年后会有超多的房子空置,多到你随便住。 多到你爬楼梯爬到脚软,因为电梯坏掉了。
这是个住宅刚需和土地资源平衡的问题。
拆固然是个问题,但绝不是个决定性的问题。
——总不能为了几十年后好拆,而让更多人无家可归睡大街吧。毕竟中国 14 亿人口,哪怕每 5 个人需要一套住宅,那也是近亿套住宅的刚需。
——总不能为了几十年后好拆,而进一步挤占耕地、林地面积吧。或者把房全都修到城市外围?
小时候我奶奶去澳大利亚探亲(大概 2000 年左右),回来跟我讲发达国家的见闻。他们的车开进墨尔本,两边许多百米高层,要知道 2000 年中国可没那么多高楼,大多数人还住在窝棚里呢,我奶奶看着眼花缭乱,问这些楼看着真气派,人家回答她那都越南难民住的,本地人都住独栋别墅。
如今中国也遍地百米高层了,未来这些高层何去何从?当然也都是穷人住的,富人住得起别墅和洋房。
别害怕,这就是城市发展规律,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年的中国老百姓还没能适应,就好像 90 年代有人还觉得穿西服留标签比较洋气、在肯德基结婚引领潮流一样,这是落后的思维方式被先进所碾压结果。
人类天生对土地有种渴望,富人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也同样是土地,穷人没有土地,只能一层层垒起来居住,就像养鸡场的速成鸡,只配住在转身都不自由的笼子里,而散养鸡可以到处觅食。
然而虽然同样都是鸡,散养鸡的肉和蛋就是高贵一些。
先说怎么拆。
温柔型
硬核,图解日本的顶尖建筑公司如何优雅地拆除 100 米高的摩天大楼
暴力型
再说拆不拆的动。
主要是看赚不赚钱。如果规划一块新的地皮,只需要一些 ppt 和规划图纸的成本,那么肯定不会首选拆迁,而是拓展新区;其次是如果一定要拆迁做城市更新,就会选择老破旧,然后建高层才可能回本,但是高层成为老破旧后,再拆只能修超高层(越来越香港化),超高层的成本比高层更大,这时需要更高的房价支撑,然而买单的人基数比高层更少,因此同样拆迁面积的地皮修建超高层是不划算的,没有开发商愿意做。所以结论是拆不动,并且造成城市建设用地永久废弃。当然不排除未来的未来,城市化顶峰过后,人口下降到一定阶段,整片区爆破再修低层。那时高层住宅已成为高层老破旧,人们才会发现,若干年前修高层能节约用地的说法(理由、目的)是不成立的,只是一段时期大家谋生的手段。
题主你得知道,大城市圈数百万、数千万人口对于环境的破坏能力是极大的,而且是快速毁灭性的。
建新城迁人口。
拆不动的。
工作相关,接触过前期拆迁的土地准备。
一、钱不够
以前可能还有开发商征收这个说法,但是现在为了维稳,基本上都是政府负责。土地由政府征收后,准备好基础条件,出让给开发商。
这里说几个概念:
生地
生地是指已经完成土地使用权批准手续(征收),尚未进行或只是部分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开发和土地平整,目前还未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
熟地
熟地是指已经完成土地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几通一平”),形成建设用地条件可以直接用于建设的土地。
毛地
毛地是指已经完成宗地内基础设施开发,但尚未完成宗地内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土地。
净地是指已经完成宗地内基础设施开发和场地内拆迁、平整,土地权利单一的土地。
现在开发商拿到的地基本都是熟地了,政府是有义务来配置基础条件的。
政府的钱哪来呢?经济这个情况大家都知道的,政府的钱都是要省着花,花在刀刃上。
用来拆一栋 33 层的房子?还要协商那么久,还不去去拓荒。建条地铁还是业绩,拆栋 33 层的房子,可能还要被投诉。
二、人不够
建房子的本质需求是啥?是房子不够,人口太多,供需关系决定。
生育率下滑成这样,建了给谁住?
所以,除非人口大爆发,只可能出现小区的人主动要求政府协调重建或者维护,不然政府为啥要来拆楼?开发商又没有需求咯,无利可图的事怎么会有人去做。
现在已经不是房地产增量时代了,是存量改建时代。除了一线城市,房子真的不缺。一线城市也只是缺核心片区的好房子而已。
而且,随着疫情的发展,大家对居住环境的看法逐渐有了改变。已经看到很多人说想离开上海,或者搬去郊区大房子了。
至于未来这批房子怎么办,物竞天择,总归会被更迭掉。
也许那个时候已经没有拆迁了呢?总归有个新名词,顺理成章的解决一切表面上的问题。
动态清零?
我就想问,这不四川那边刚地震吗,住高层的怎么跑啊?
高层不是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吗,应尽快推动房地产税的立法,这个就是拆高楼的核心。
觉得高层房子难拆的前提是,里面全住着人,而且房子的价值是相对于其他产品的价值较高的基础之上。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前提。
土地使用权拍卖可以获得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税收取可以获得高额税金,可以说土地出让金是创造财富,房地产税负责调节和善后。
比如 A 城市目前有 100 万个家庭,都是住的土房,这个时候你要拆迁,对不起人家不肯拆,第一个拆了没地方住,第二个凭啥相信你,楼房就一定比瓦房好么?
这时候你犯了难,你没办法只能去建几万套保障房。然后跟他们说,你们可以先住进保障房,这个再加一块现金补偿。
于是很多人看在钱的份上还能白嫖一套房子,那就搬了,拆了。同时旧址拆迁变了新城,瓦房中有一部分有钱人和已经拿到补偿款的之前一批原住民,想着改善住房,手里也有钱,咱就再把新盖的楼给买回来,虽然贵了不少,但是房子毕竟新呐,还有好的物业,还有学区。。。
在这个过程中房价逐年提升,土地出让金也是逐年提升的,如果 100 万个家庭对应 100 个地块的话,每年卖 10 块,分 10 年卖掉。当第 9 年的时候,80 个地块对应的 80 万套房产生的房地产税已经足够多,远超过土地出让收入的时候,税收一定会到位。后面那 20 块地自然有财富自由的富人在任何时候都交得起税有能力改善,由他们去自然消化,或者之前没有买房的自然上车。
对于存量的 80 万套,没有后期持有成本,自然是不会搬走,你也拆不掉,就算硬拆成本也是极高的。如果每年收房价的 3% 的税,而且二手市场流通极差的话,理论上就是个赔钱货,就好比美国的底特律。到那个时候不是讨论拆掉都少钱的问题,而是大片的房屋即便业主自费花钱拆,皇族都不愿意拆,拆掉的都是稳定的税收单元。
如果 80 万个家庭的后代实在受不了了,一定要拆,以免自己再受这每年 3% 的侵害,那就干脆大家募捐一笔钱(地产公司),跟皇族去谈判。整个地区全部铲光重来,创造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城市,也就是说这套房子从生到死,所付出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由业主来出,除非你有钱或是肉体毁灭。
更新
有很多朋友就这个回答私信我关于房地产税和房价之间的关系,也有问如果房价未来没有接盘侠一文不值了还怎么收房产税。
目前土地出让金模式创造的不动产成本构成主要是,土地出让金 + 各交易环节税费 + 建安成本 + 销售费用 + 契税维修基金 + 杂七杂八城建税、教育基金等等。所有的税费在房屋购置时就已经可以算的很清楚,我们如果算一下按揭能够承受的话,可能就会下手了。
房地产税开征的前提是房屋总量和房屋平均单价两者上升趋势达到极大值(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理论上可以推推算出大概)。或者说当开征房地产税的收入能够远大于土地出让金的时候,房地产税就一定会到位。
我们现在努力获得购房资格,也就是努力成为一个稳定的税收单元。我下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可能有一些误差,只是测算一个大概。
以我家乡城市为例,常驻人口不到 500 万,姑且按照 500 万计算。2018 年存量商品房 300 万套,2018、2019、2020 三年土地出让金约为 450 亿、500 亿、550 亿。(平均楼面价 1 万,500 亿土地出让金对应 = 500*10000*10000/10000=500 万方,再乘以平均容积率 2,也就是 1000 万方,按照平均每户 100 平算,也就是新增 10 万套)也就是说 2018-2020 三年土地出让可创造几十万套的新增住房,姑且按照全部卖出去加上 2016、2017 年新增的住房,2021 年存量商品房总数就是 350 万套来估算。
如果每套商品房每年收 1.5 万元的房地产税(如果按照平均房价 2 万元每平,每套房屋平均面积 100 平计算,每套房屋平均总价 200 万为征税基础,按照 1% 计算是,2 万,减去免征面积扣除 0.5 万元),房地产税总额是 350 万 * 1.5 万 = 525 亿,已经和土地出让金相差无几了。这还没算商业的房地产税。
下面几年唯一要做的就是彻底锁死二手房流动性,不能让资产价格下跌,最理想的情况是稳步上升,那么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得到保证了。而且富人改善需求、新增刚需上车每年必定还有一块新增的土地出让,这个时候收入结构会变得非常稳固。
从这个角度看条件其实已经具备,甚至有些地方非常成熟,只是在等一个信号而已,可能就是一夜之间。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房地产税开征后房价不说,一定会碰到的问题是二手的流动性大幅度降低,限售、有条件销售、增值税等等都要确保房价稳定为前提。
平均房价未来是没有任何可以下跌的可能,因为跌掉的就是税基,之前周么多年的高周转,爆拉房价都从方方面面稳定高税基做了前期铺垫,后面再跌下去的话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所以即便是若干年后,咱们的 33 层楼风雨飘摇,千疮百孔,没有任何人买,他的价格一定不会比现在的低,就算是实际价值到 0,甚至是负的,征税的基础还是那点只会多不会少,没有新的成交价格可以去改变这个税基。
有人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假成交,压低成交价,找个托以 1 块钱成交,是不是税基就变成 1 块钱了呢?
呵呵,你想得美。别说未来以房地产税作为主要税收来源,就换做现在,咱们为了省二手交易税,去房管局窗口,他都能给你拿出一套价格评估系统来,低于那个价格都无法备案,这可是偷税漏税行为,自然也就成交不了。至于你作为卖房人签阴阳合同少收买房人的钱,那是你的事情,税都得按照这个标准来缴纳。高于价格的可以成交备案,低于不予备案。至少交税的时候,你永远不可能看到房价暴跌。
不用拆,30 年后,这些高层区域就会变成低收入者聚集区,低密度豪宅区形成富豪区、城郊变为中产区等等
有一种工程的学名,叫做老旧小区改造。
你们说的也是危言耸听,现在 40-50 年的房子又不是没有,满大街都是啊。。虽然没有 33 层,但是 8 层是有的。。砖混结构。。。不也没塌?33 层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怕什么?
谈一谈腐朽没落的英国。
以前造的老高楼以格伦费尔塔楼为代表
二战期间伦敦被德国轰炸,大量建筑变成废墟。
二战结束后,一方面要振兴经济,淘汰掉 19 世纪的建造的破烂缺乏卫生条件的低矮老房。
另一方面要与苏联竞争,整治城市贫民窟。
所有建了许多高楼住宅,格伦费尔塔楼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设计,七十年代建成的成果。
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建筑标准了。
楼道里面也堆满了垃圾
这种房子英国也没拆掉,只是翻新一下。
那么有没有新造的高楼?
有的
几英里外,就有新建的豪华高楼。
我认为未来不存在拆迁问题,甚至可能不存在拆迁补偿问题
没人考虑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吗?
按照目前房价对年轻人的绝育程度来看,据不乐观估计,到 2060 年的时候我国人口就有可能跌破十亿,到 2100 年我国人口将有可能跌破七亿。
最惨可能只有 5.5 亿,不到现在的五分之二。
而按照现有的房产存量以及未来几十年房产增速
如果不拆的话到那个时候可能人均三四套房子
所以现在房子还是香饽饽,到那个时候可能一文不值
那些炒房的也就只能再逍遥个十几二十年了,未来的他们或他们的后代将是最惨的
我估计到 2040 年以后,将不会再有新建高层,未来的新房子将全部是多层甚至是别墅
再过二十年将没人买二手房
等到 2100 年,就算是目前最新的高层也到了七十年的年限,国家要求过了七十年你就要再买一遍,本质上与永久房产的房产税是一个意思。
但因为有了这个七十年的年限,到时候等到年限一过,很多小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十室九空,没人愿意续买,尤其是高层这种奢华的贫民窟到时候要么荒废,要么政府直接全炸了盖别墅或者工厂或者公共设施甚至公园。
所以,狗屁的搬迁费啊。
我看了不少高赞的回答,有房地产行业的,有建筑行业的,都是专家,提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其结论基本是拆迁不了,高层房屋价值会逐步下降,设施维护成本高昂,无法维护,最终沦为贫民区。
我同意他们的分析过程,却不同意他们的分析结论,我恰恰认为房子居住体验下降越多,越有可能拆迁,反而担心的却是房屋价值下降有限,新旧房拉不开差距,导致拆迁缺乏动力。
先定一个前提,高层住宅拆除,原样重建,容积率不变。
现在住宅价值的关键是什么?是地段,地段是王者,其主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你去遥远的郊区建再好的房子也卖不起价,城区的老破小照样价值高昂。与地段有关联的条件 A: 是不是学区房、与地铁口的距离、道路交通条件、周边有没有公园、商业配套如何、是否临街吵闹、是否靠近污染源等等,这些都是地段决定。由小区本身建设成果决定的条件 B: 小区环境、户型、朝向、停车位等等,这是开发商通过设计和投资能决定的。很明显 A 条件远胜 B 条件,所以我们看到的房价,基本是一个地段一个价,同一地段差异很小,也正因为如此,好的开发商其实优势无法体现,精心打造的小区,最终也敌不过地段优势。在地段称王的背景下,老破小价值高企,高层今后变成老破高层,价格依旧会坚挺,自然无法重建。而只要房价不降多少,就不会是一个问题,你不喜欢,无法忍受,可以卖掉。房价坚挺的原因是有人会为了地段价值容忍这些缺点。
什么时候地段价值影响会没那么大了,我不知道,但前面已经说了,房价坚挺,业主可以卖房,而一旦房价下降较多就有了旧改的空间,总有一条路可选,不会变成贫民区。国外的贫民区之所以是贫民区,是因为他们本身是穷人,而不是因为房子不行。比如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改造完就是高档住宅了,原来的租客就搬走了。
高层住宅老化,居住体验差,设施破解维修费用高,最终会体现在房价上,只要房价拉出足够空间,就可以改造。我们测算一下需要多大的差距,以一线城市为例,中心区新房价格按每平米 10 万考虑。建筑成本按 2500 元 / 平米考虑,租金价值按 60 / 平米 / 月考虑,既然是老破住宅相信租金也高不了,5 年时间足够了,就是 3600 元 / 平米,原装修损失按 1000 元 / 平米,加上家具更换一起算 2000 元 / 平米。这样算起来各种成本加起来一万差不多了,当然实际操作会有很多因素,那么有二万的价值差异也就有启动的可能,如果差到三万,恐怕业主会主动要求改造,毕竟这笔账大家都会算,7 万的房子拆掉重建能变成十万,为什么不干。我甚至可以想象一种场面,业主自己请一家公司完成拆除重建工作。
我国第一批的高层住宅在一线城市,大约九十年代初期建成,这些住宅满足这样的条件,黄金地段,住宅设计老旧,设施不齐全,现在唯一差的条件就是新旧房的价值差异没有拉开。担心这些高层住宅变成贫民区?根本不可能。现在深圳的罗湖区从原来的中心区逐渐边缘化,情况可能有些特殊,但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并未转移,以后也很难转移。
现在拆迁当然不可能,但不代表以后不可能,以后的模式也会不同,只是单纯的建筑拆除重建,不需要房地产商了,不涉及房屋销售,全部原样回迁。第一个吃螃蟹的预计会很困难,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但只要运行了几例,就能找到一种新模式。
这种运作模式需要建立在房价高昂,房价坚挺上,目前只有一线城市有这个条件,二线城市以后也可能达到条件,有些三四线城市可能会永远没条件了。一个城市,人口大量涌入,为了在有限土地满足住宅需求,只能新建高层,人口涌入就会造成房价上涨。如果人口不增加了,自然不需要那么多高层了。如果人口流失或基本稳定,房价就涨不起来甚至下降,那么本来就不应该建那么多高层,这些高层未来自然很麻烦。这属于决策问题。
拆迁?不可能的。
(以下都是我根据生活经验得来的,没有专业依据,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个问题我早就在十多年前就想到了,并且我当时就想如果有钱一定要在老家附近的农村买宅基地建房子住(我自己的老家已经被拆了),其次选择买别墅。为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商品房有多垃圾。可是我是深有体会的。
现在住在 18 层 30 + 层楼房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大部分都是人生中第一次住商品房吧。而且他们的父母辈爷爷辈都没住过商品房。所以他们被忽悠惨了,花费了六个钱包去买一套房子。
别的答案说的什么房子质量装修之类的,这个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房子真的可以住五十年七十年,只要你要求别太高,翻新一下还是很好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
商品房和农村不一样,农村因为宗族关系,亲情,户口,风俗等等原因。很多优秀的人才不会离开,即使出去打工,每年也会回家,他们的亲人也会留在农村,甚至很多人飞黄腾达了还会回乡帮助老家。所以一个村再差,也是有好有坏。可是一个小区里面优秀的人只要有钱了,他觉得有一点点住的不舒服不喜欢,他会马上换地方住,并且再也不会回来。渐渐的这个小区就会只剩下一些没能力搬走的人。
我跟大家仔细说说我的亲身经历。
我因为父母九十年代就买了商品房,我从小一直住在商品房,我就能真正知道商品房的坏处,而且怎么说九十年代能买的起商品房的人肯定算是比较好的人家吧,对比起来就是当今的高端小区。
先说下房子基本情况,六层楼没电梯,没有围起来的围墙,是开放式小区(当时的小区几乎都没有围墙的)。周围非常繁华,交通要道,可以说是镇中心。
可是呢,刚住进去的前几年是没什么问题,大家的生活水平,素质等等都差不多。但是越往后就越不好了。差不多第十年开始,房子中一些有钱人就搬走了,到现在第二十年,只有我家还没搬,整栋楼的房子都已经卖了好几手了。(我爸妈后来就没怎么赚钱没能力再搬走)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 1. 自己有钱了肯定想住好点换房子住,就跟以前农村有钱了盖楼房一样。但是楼房至少地基地址不变吧。2. 整个楼的有钱人渐渐搬走,住进来的人越来越杂。一个方面继续住下去显得档次太低,另一方面确实邻居变差影响生活啊 3. 周围的繁荣程度确实也没多少变化,但是市中心建的更好了,要去更加繁华的地段。
你们可以对比下现在,有钱人肯定是人往高处走的,他们每隔几年就会换新房子,所以旧房子里面住的人也会越来越杂。绝不是你们想的一直都是同一批邻居。
这个时候各种问题就会慢慢出来,有人会乱拉电线,装各种空调外机,楼上漏水,占用公共空间等等,各种问题很多很多。我家只是住在一梯两户,六层楼,一共只有十二户人家的房子里,就已经有这么多问题了。还有物业费收不齐导致物业也不怎么扫垃圾,老人在领居家门口摔一跤就要邻居负责之类的,烦心事一大堆数不胜数,说真的要是有钱真的会搬走。
反正只要是涉及到管人的事,尤其是还是邻居这种,真的是各种扯皮,非常麻烦。怪不得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能大部分人都是好人,可是你想想那些 18 层 30 + 层商品房的差不多几百人,你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好人吗?不可能的。
再说说电梯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坐过 30 年以上的电梯?反正我觉得高层楼时间长了,物业收不齐物业费,电梯失修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到时候住高层的人就惨了,每天爬楼梯吗?
大家可以去看看美剧港剧,那些地方普通居民高楼才是真正高楼三十年后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们掏空六个钱包买来的房子就会比他们的高大上。就是一样的。
也许还没有还完贷款,你就想着要搬走了。
不要觉得我说的事情很遥远。我也才结婚没多久,住进新小区三年。我家楼上楼下差不多已经有好几户人家赚了钱搬走了去了更好的地方,有的房子都转第三手了。
新房主显然比老房主各方面都差一些,学历、收入、谈吐等等。甚至年纪都要大一点。(千万不要用这个喷我说我看不起人家学历低什么的,我只是为了表述事实这么说,我自己还是很喜欢我的邻居的)我们还在还房贷的时候,优秀的人早已经把我们甩开。
而且我也已经听物业抱怨很多次了,物业费收不上来,一年比一年难收。等他们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工作了,可能就变成恶保安了。
另外大家说的房屋质量,或者线路跟不上时代,这种真的都是小问题。商品房有商品房的坏处,平房也有平房的坏处啊。比如说农村房子一般不科学,冬冷夏热,墙壁容易发霉,不方便打扫等。但是只要能用钱解决就好办,。
但是商品房,比如电梯坏了,你就算能把整栋楼钱出了,也会有奇葩邻居出来不让你修。等等,这个就很难解决了。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没有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没有见识。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学习。
看了大象公会和知乎一位师傅发的文章,文章说的很好。再看看城里那几十层高的居民楼发愁。
房子本身的质量,房屋、小区设施老化,小区环境的恶化。还有物业的问题。
近来看了很多小区里高空抛物伤人的新闻。把人砸伤砸瘫砸死的人都有。还有楼上往楼下扔垃圾,最离谱的是塑料袋包着大便就往楼下扔。
有人跳楼,从居民楼上跳下来,胳膊腿是怎么的就割断了,人裂成好几块。又有鳏寡孤独死在家中多日的。邻居们下了夜班回家什么感觉?
不是每个人都想和邻居打交道。
老小区楼里的公共电没了。物业不管。自己去挨家挨户敲邻居门赔着笑脸要钱。
楼板薄,小孩子蹦蹦跳跳。男女亲亲我我。夫妻吵吵闹闹。
有的老人年纪大了,发了神经病,专门喜欢在楼道里堆垃圾,谁劝骂谁,油盐不进。老小区里把绿化都给嚯嚯了,种上了菜。有的在顶楼养起了鸽子,臭气熏天。有的还在地下室,楼道里里喂起了鸡。
楼上老管道堵了,水漏到楼下,楼下来找。你住一楼管子总堵,楼上漏水,漏了你一地。气的你拿水泥把管子封了。楼上来找你,和你撕巴。
老小区楼顶漏水,没有维修基金,按规定维修的钱不光是顶楼一家需要拿。楼盖下的业主也得掏钱。顶楼的住户向楼下各住户讨要维修钱,可谁愿掏?
养狗的小区里狗叫扰民,养狗不拴,绿化里都是狗粪,电梯间狗尿味冲天。咬到了你孩子,他还说我家狗不咬人,大不了打狂犬疫苗。
还有电梯的问题。
老小区没有电梯。老人买个菜连个楼都爬不上来。
小区停电,电梯停运。影响居民生活。老年人下不了楼了。几十层楼年轻人爬着也吃力。
物业收不上钱,物业提供的服务减少。微博上看过的视频新闻,是高层居民楼的水箱,多少年都没有人清理过,居民打开水龙头,水里居然有虫子。
基于基本的自私自利的真实人性。自己的东西才会上心。公共的大家都拖着耗着谁也不管。
楼房仅仅是能住。舒适度并不够好。为什么国家不推广日本那种小的一户建,每家人有自己独立的庭院,独门独户,避免了很多居民小区里的烦心事,住起来安心省心。
社会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自己的房子是自己和家人长时间居住的一个建筑物。不是一天两天就不住了。倾向于使用好的材料。可这是房地产公司开发,大建筑公司承建,大公司分包给小公司,小公司分包给包工头,或者哪位领导打招呼把工程给了他的亲朋。质量就是大差不差,能有自己用的好么。电线水管防水你个人能用价高的好的,说不定会研究半天才决定用哪个品牌的材料。他们未必吧。不是他们住的房子。他们要盈利,要控制成本。更别说一些隐蔽的工程,需要埋进去的活。会不会偷工减料。这些东西。我总觉得不亲眼看看就不放心 。
房屋的结构,朝向,房间的规划,房屋的外形,有的人喜欢线条简洁的,有的喜欢色彩鲜艳的。有的人喜欢卧室大一点,有的喜欢大客厅。这里栽个花,那里种棵树。这里安个水龙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基于有限的土地,怎么去预先设计规划,合乎自己的审美,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去营造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如果是自己的土地,这一切实施起来方便的多。如果是买的商品房,人家都盖好了,实施起来就困难了。
还有防火消防的问题。在知乎看过有答主说过,超过多少层高的高楼,消防的水就上不去了,难以扑灭救助。而且建筑高了,周围有风的更容易增大火势。小房子的优势就明显了。一些部件需要维修、安装,层数低了他也方便。
政府把大蛋糕做成小蛋糕。把土地分割成小地块。让老百姓参与买地。让全国知名的建筑院校的专家教授出几个这种小的建筑的设计图,供老百姓们参考选用。不满意的让他们自己找设计单位设计师,但设计结果应满足各个法律法规建筑规范的要求。去组织各个建筑材料的生产厂家,把这种家用的各个构件的长短尺寸统一标准,方便日后的检修更换 ,标注上监护设计的图集中。让老百姓自己去找小建筑公司去建设自己的房屋。限定好标高和间距。把公共的部分做好。道路。线缆铺设。管道的预埋。到时候他们自己找人盖屋,把需要的线路管道接一接就好了。
知乎上看过去移民新加坡的知友,羡慕人家有学历,有能力。他发了个新加坡管盖房子的政府机构,他们的领导办公室挂着字画,是我们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增加百姓的福利 ,提升百姓们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活的更好,更有尊严,我们更应该做的比他们好。
没有新技术,比如噬泥菌或者纳米机器人之类,应该还是五十年前的技术。
先拆能回收利用的部分,然后定向爆破。
大型机械过来砸碎了收集拉走,应该可以作为矿渣利用吧?
不请自来
题主应该没有听过容积率的概念,只要能够提高容积率,拆迁就有利可图,更层高没有必然联系
比如之前容积率是 1,拆迁后建成容积率 2,可售面积多了一倍
许多高层的容积率只有 1.8,甚至更低,老公房反而在 2.0 以上
那么我们问题变成了,容积率很高的小区以后怎么办?拆又拆不动
将房子换成车子就好理解了,车子多年以后变旧了怎么办?卖废铁呗
房子也一样,多年以后到了使用年限该拆就拆,不过这个拆不会像现在征用一样给予高额补偿。房子都成一对烂水泥了,又不是国家修建重点工程的拆迁,谁给赔偿?
另外,房子报废期很短,现在大部分房子的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只有 50 年,50 年后评定为危房就需要拆除了。不然不符合建筑质量规范,国家也不允许你交易。
在技术上,拆楼是一个技术常识,我们国内教科书不太会讲这一块而已,因为主要还是建设时代。国外教科书里就会有专门章节讲如何拆楼。
另外,国内结构方面的规范十年编修一轮,三轮下来的楼,在结构方面的改造绝不如拆掉重建合算。至于构造和机电,都很简单了。
有坏到好排序
拆的难度大,更大可能是改造和不断的维修,定期的翻新。
我家两套 90 年代的塔楼,一套 80 年代的砖混楼,还有一套 2010 年以后的商品房,现在分别说说是怎么改造和维修翻新的。
两个塔楼,都建于 90 年代初,电梯都是换过两到三次了,目前用的都是五年内换过的,每年会年检,更换电梯只是找业主签过字,没收过一分钱;
楼体外观翻新进行过三次,一次是 01 年申奥前,第二次是 08 年奥运会之前,第三次是 2013-2015 年开始的楼体加装外保温层;
大的设施翻修是在 2013-2015 年,一是楼体加装外保温层,二是住户窗户免费更换为塑钢窗,注意是免费!住户也可自选断桥铝窗户,但需要补差价;三是楼内楼道电梯厅等重新修补粉刷;四是小区绿化和道路翻修;注意以上一切都是免费的!!!
小的改造例如加装楼门门禁,也完全是免费的!!!
80 年代的砖混楼,确切说是 1979 年的楼,最大的翻修是历时一年半的抗震加固,全楼搬离,但是没关系,不但一分钱不用业主掏,而且按一个月一平米 100 元给你租房补贴!60 平米就是一个月 6000,足够租房,愿意住远点你还能剩下钱!
下面重点来了!!!
抗震加固改造,是在原来楼体外面又接出来一块,是会扩大室内面积的!改造后不仅窗户大了,采光好了,而且平均每户多了 10 平米面积!按照区域房价,等于政府掏钱给你改造,补你房租,最后还白送给你 100 多万!!!这还不算改造后旧楼变新楼升值的钱!!!
而且抗震加固的同时,把老化的上下水、暖气、天然气一股脑全给换了,就跟盖一栋新楼一样,关键是业主不掏一分钱,反而还挣钱!!!
重点是:这不是机关大院、家属院,这就是普通住宅楼!我们手里就是普通的枣红色房本!是随时能交易的商品房!!!
等题主说的 33 层的楼也老化了,就看政府的吧,要有信心,到时候不定又有什么改造的新招了!!!
2000 年前,现在的上海是一片汪洋。
67 年前,黄河还在江苏入海。
40 年前,深圳只是一个海边的宝安县。
36 年前,中国最高的建筑不过才 117 米。
……
50 年,又或者是 70 年,总之是沧海桑田。
你手中的钱物,如沙聚散。
你所在意的今天,终究变成昨天。
你看花开只一季,然后四季轮转。你以为花还是那些花,可它们每一朵都是全新的。
人类的社会应是还在,但你或者已尘归尘土归土。
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恒。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价值规律,所以我只是想说,现在这些高层建筑不过当下的时代产物,但是并不符合未来,也不合适用如今的价值评价体系去进行评价。它们会逐渐被更新的居住方式取代。
至于拆迁,最好的拆迁队就是时间,越来越少人愿居住的城市和高楼,无需拆迁,便会逐步的废弃,失去原有的光鲜亮丽。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必耿耿于怀。
人类终究在进步,而不是抱残守缺。
大概只能相信我们的后人比我们也更多的智慧吧……
不用拆。
规划新城即可。
首先,我要说一下,大量两个字完全不符合现实。
不说别的城市,就说上海,真的有大量 33 层高层住宅吗?答案是 NO
33 层高楼大厦可能占上海住宅总量不到 1%,就算往高了算,也不会超过 3%
不信大家去看看 33 层的建筑年代是哪一年的,一般建筑年代早于 2015 年很少有 30 层的高层。
晚于 2015 年的楼盘是有,但是数量太少。不信大家试试去租房,只找 30 层以上的,你会发现,可选择的数量极少。
其次,没必要拆。除非开发商脑袋被踢坏了。上海那么多老破小,一梯两户三户总高六层的不去拆,拆三十层的高层?图什么?图它贵吗?
可以修外立面出新,然后接着住。
具体可以看欧洲那些动辄一百多年的老居民楼,都是外面修的很漂亮,里面一泡污的类型。
另外楼这种东西,只要不是豆腐渣工程,意外地结实。法国当年的石造建筑格局是外面垒石外墙,里面用木头搭架子,然后木架子上直接石膏 + 灰泥做墙和楼板。
这种材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一个正常男性在楼上拿根铁棍砸地板,花上一点时间就可以直接砸穿楼面。现在来看这种建筑根本就是劣质货,然鹅依旧能撑一两百年不出大问题。就不说国内现在常见的钢混结构了。
“房龄 50 年老住户置换临近小区房龄 35 年空置房,110 平方米换 130 平方米,精装修,拎包入住(或毛坯房加 xx 万装修补贴),先签先得,早签协议早搬家”。
大天朝,有的是房子。
只要笼子够多,多少鸟都换得过来。
鸟都腾走了,剩下来的空笼子,怎么拆只是技术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大家现在还停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棚户区改造拆迁的思路上,30 多层的楼,为什么要去拆呢?任他自生自灭了呗,有钱的买新房搬走,没钱的继续住,直到不能住了为止,这个时候这些地方已经是贫民窟之类的地方了,开发商会在别的地方另建新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有钱人过去工作生活,留下来的都是穷人和没有什么保障的老人,美国就是这样,不会有类似现在的棚户区改造拆迁了。
现在很多之多七八十年代比较高的楼,也没有人去拆了,尽管地段很好,真正的寸土寸金,有的楼也已经没人住了,可能以后楼塌了,70 年产权也到了,政府会另做打算吧,但拆迁,估计遥遥无期了
为什么要拆?
这是香港,房子普遍五六十年了。
这是曼哈顿,我估计这些楼平均下来怎么也七八十岁。
欧洲那些石头建筑,修吧修吧,五六百年了还能用,你认为钢筋水泥的建筑多少年能到寿?
古罗马修的水渠,我不想说用了多少年了。
好吧,钢筋水泥、钢结构的房子,养护得当,几乎是永恒的,6 不 6?
为什么万科说房地产繁荣期过去了,万达干脆把地产业务都卖去了一半,你当他们都是打嘴炮的空军啊?
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了啊,人家船大难掉头,提前行动。地产这一波,赚的是子子孙孙好几百年的钱,不是你祖孙三辈六个钱包。重孙子辈还想住新房,做梦呢。那时候都是以二手房交易为主了,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房屋维护花费更多。
拆不动,你不要说以前了,就是现在,其实很多小区也没法拆
拿我们这边一个小区打比方
小区很大,也很老,都是那种 5-6 层总高的老破小
在 N 年前就有在传要拆迁了,结果好不容易,在 5 年前有开发商愿意拆迁了
然后家家户户的去谈拆迁补助问题
结果因为谈判的时间过于漫长,好不容谈下来了前面的 2/3
房价稍微涨了一点
好家伙,然后前面谈好的又不承认了,要求加价
然后开发商也不干了,爱咋咋地,谁特么爱拆谁去拆
结果到了今天,这个小区还没拆,在周边的一片高楼大厦中显得格外孤单
拆是不太好拆的了,但总有办法的,在到更新年限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电梯维护问题 + 消防救援问题。
基于这两点,我个人不是很建议买楼层过高的房子。也非常反感中国大量根本不缺地的小城市也造 20 + 层高的住宅,明明多层 + 小高层模式就可以满足居住需求的。
高层的居民,70 年以后,他们现在住的高层一般在市中心,地比房子贵。未来,这里的居民,大概率不会还住在高层,而是住在城郊的 “一户建” 里,俗称“别墅”。
人类住宅的发展路线图是: 山洞 > 草房 > 泥房 > 砖瓦房(1-2 层)> 城市多层或高层砖混结构房 > 联排别墅 > 独栋别墅 > 庄园。
那么,原来的高层谁住?如果还能住,当然是原来住在砖瓦房(含)以下级别的房屋里的人群,他们也有改善住房条件的欲望。
50-70 年后,经过评估,如果房子还能住,那就可以继续自己住,或者卖给有改善需求的人群,或者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如果不能住了,就会被纳入危房改造,升级后继续住。或者被征收,由政府评估给予补偿,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新的楼盘,或者用作公共福利用地。也有可能开发成商业用房,例如写字楼、市场等。现在的高层,70 年后,绝大多数都处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好,不愁地皮卖不出去。
从技术上来讲,更容易解决了,一爆了之!
精彩推荐:
现在小米 10pro(5499)和 iPhone11(5499)那个更值得买?
最受欢迎的平板电脑有哪些?2020 年平板电脑销量排行榜 (TOP10)
扫地机器人哪个牌子好?2020 年最新扫地机器人排行榜(前 10 名)
家用破壁机什么牌子好?2020 年破壁机销量排行榜 (排名前 10 名)
没懂你为啥说为【总不可能拆 33 层再盖 100 层】
如果不能盖更多的层,那么开发商根本没有拆迁的动力啊
而且现世界线上【拆 33 层再盖 100 层】确实发生过:
以前——1926 年建成的 21 层的 Drake Hotel
现在——2015 年落成的大名鼎鼎的 432 Park Ave,96 层,现世界最高纯居民楼
几乎不可能。除非以后都建成 101 大厦。要不然拆迁是不顾及成本的。目前的拆迁都是六层左右的拆迁变成十八层或者三十多层。由此可见十八层的房子盖 54 层,三十层变成九十层。但是高层大楼不宜居,土地没那么贵都是问题。我们国家的土地财政形成了两种印象,一种是政府喜欢大包大揽,对于老旧社区政府有旧城改造义务。但是,我个人认为政府有利可图是诱因。第二种,强制拆迁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等十八层和三十层房子老了。那些人就等着政府拆迁,但是政府不拆迁。也会影响公信力。对政府信用也是巨大考验。
“建个房子又没多少钱,都是地价贵” 你们不是一直挂在嘴边的吗……
反正地还在,拆了房子再造一幢,又没多少钱不是吗 XD
当年城市的地标建筑,以后也可能成为贫民窟。甚至因为改造太多,提前毁坏。
香港和台湾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就不提了。著名的重庆大厦就是一例,台湾有一幢大厦因为改装成为危楼。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如此密密麻麻的居住者,而开发商早已经撇开关系。
美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情况,一幢高新大楼结果入住之后发现了结构问题。住户和开发商进入了冗长的官司。问题是,即便住户官司赢了,开发商也没有资本重新再建一遍房子。
在中国大陆,因为拆迁致富的新闻太多,经济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大家对拆迁难的问题并没有充分的意识。
尤其一些开发商本身建的楼层就有问题,这样的大楼,不到二十,三十年就要出问题。到时候根本就不是有没有人来拆迁的问题,而是住户花了 100 年的钱,结果买了只能住 20 年的房子。
最近的新闻有很多类似秦岭的别墅事件。开放商用尽手段骗得了住户的钱,结果房子根本不能住人,这样的问题也比比皆是。
至于解决方案只有一个,严格执法。
房屋改造,审批,核查,事后监督。
房屋建设,严格审批,事后监督。
而不是出了事情,才发现开放商已经跑路,瞎改造的住户说自己没有钱,物业说自己没有责任。。可笑啊
先说一点:
反正 2016 年下半年到 2018 年许多开发商盖的房子能不能住 50 年都是问题,
3 人死亡!万科工地又塌了!公司火速致歉旗下所有在建基坑项目紧急停工,
其实你了解下面就知道,
新闻报道的是只是少部分,
你塌方了,没有出人命问题,谁也不知道,
现在你看维权只是小 case 而已,
真正维权厉害的应该在 2019 年到 2020 年,
因为 2017 年出售的房子往往在 2019 年交房,
回到您的问题:
1 现在为什么拆迁?
开发商拆迁 100% 是为了钱,
拆迁这块地方可以赚一笔啊,
为什么不拆迁了?
地方政府拆迁,
除开少数任务,
大部分也是为了赚钱,
不赚钱,谁去拆迁?你去拆迁吗?
2 大多数时候,
住宅非常不合适建造成 40 层 +,
为什么许多开发商会建造这么高?
因为开发商会用尽每一点的容积率,
多一平方米,就是一平方米的钱啊,
有人说楼梯房好,呵呵哒,
我建设一个小洋楼,自己安装一个电梯可否?
住的比高层舒服得多,
楼梯房好,是被开发商洗脑了,
3 其实中国大多数城市不缺少建设用地,
为什么住宅用地这么值钱,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依靠这块,
市场方供应只有一个,你觉得住宅用地会不贵吗?
故肯定是能卖多贵,卖多贵,
一些小地方,甚至和开发商联合一起,抬高地价,
许多里面写成论文了,
万科不是宣传自己不行贿吗?
其实我告诉你现在许多大开发商都是间接行贿的,
4
未来肯定要收房产税的,
本来今年就差不多要开始立法了,
可遇到 myz,所以推迟一些时候,但收肯定要收的,
10 年内肯定要收房地产税的,
中国依靠卖地已经走不通了,
2013 年卖地 4.2 万亿;
2017 年房价翻 3 倍不止,卖地 5 万亿多一点,
再卖地,房价飙升不说,也卖地卖不了多少钱,
收益的反而是炒房户 + 中产囤房户,
翻遍古今,看遍全世界,
没有那个执政党愿意让轻轻松松中产赚取暴利,
因为中产都赚钱暴利会导致大量底层破产,
社会资源只有这么多,
你让所有中产获取暴利了,底层破产了怎么办?
会出事情的,
至于怎么收,看接下来政策吧,
根据政府惯例:开始缴纳的肯定少,慢慢会变多的,
一旦收房产税,
而且在收房产税前面搞不好加上限售(让你们炒房),
必然导致房价下跌,
5 既然有房产税了,
有些房子肯定不值钱了,
却每年还要交税,
所以 1 万元出售,
甚至 1 元出售轻轻松松的,
美国,日本有许多现成的例子,
所以到时候给他们收购了,
拆了重新盖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更多的会是底层人民居住的地方,
直到变成危楼,
变成危楼就没人住了,
6
我们买的房子是 70 年产权 + 永远建筑权,
要不你交税,
要不你出售,谁买了?
成为危房不能住了,谁去买了?
你说投资?
笑话,除非有钱人谁买的起,因为必须拆了重新建造啊,
你得买起所有的房子,才能拆啊,
所以到时候出售价格会很便宜的,
但是有些精明的人会留在最后,有钱人不得不出高价钱买下来,
还有一种办法是政府收购危房,
因为危房下面土地值钱啊,我可以拆了重新盖,
看了楼上何为的回答觉得都没把,科技发展考虑进去。
这里我说一下我的两种推断。
1 无人驾驶车技术的成熟
这时候的无人驾驶已经非常成熟,出行无论到哪只需要你输入目的地就可以了。然而你想着坐个车去上班那就错了,很可能移动的已经不是只有两座或者 5 坐的小轿车,而是一个移动的房车,全家人都在里面然后更具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移动之家按规定的时候到规定的地点。
基于这一无人驾驶 + 房车的概念,这时候家很可能已经不是固定住宅,就算还有固定住宅,那也一定是在环境优美的一个大公园般的居住区,这样只有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才会是新住宅的选址地,而距离不是最大的问题,配套设施才是主角。然我来描绘一下这时候生活场景吧。清晨你从梦中醒来,拉开窗帘发现已经在 S78 号高速公路,距离自己的公司还有 84 公里 距离老婆的公司还有 92 公里 而里宝贝上的小学还有 106 公里,你起来洗漱后叫醒小宝贝然后开始选着今天的早餐,等穿好衣服早餐已经由机械助手(可以是厨房机械手)放好在餐桌上。吃好早上这是已经里公司还有 10 分钟的路程,准备好要带的东西之后,也就在公司楼下下车,然后依次老婆在公司楼下下车,宝贝再学校门口下车。之后放车开到统一的房车车库充电等待。
等到了下午房车按预定路线分别接宝宝老婆和我下班,然后开到湖边的居住区域,这里有餐饮娱乐购物等等中心,房车在特定的位置接上电源水源和排污通道,并升出阳台等多功能房间~~ 夜幕降临看着满天的繁星安然入睡~~
答案是,根本没人来管你拆。
最后变成废弃之地,或者流浪,社会底层人员聚集之地。
首先告诉你个逻辑,房屋贷款是有年限的,你买个 70 年房龄的高层,根本没有银行肯贷款给你,为嘛?没有抵押物啊,贷款 20 年,还了 10 年断供,法院查封耗费 5 年,现在 85 年房龄,远远一看,外墙水泥,门框都在自由落体,结果就一个买卖超过 50 年房龄的高层,房子都是砸在自己手里,动都动不了。
你想要维修房屋,可以啊。动用房屋维修基金,然而,你千万不要吐出来。
————————————
上海所有外观看起来还不错,层高在 20-33 层之间的高层,
其实都是在 2009-2011 年之间,借着世博会的东风,市政府补贴了一大部分钱,才完成了外立面,顶部和水管的修缮改造工作。
除非 2044 年在办一次奥运会,不然,你可以好好欣赏,外立面局部剥落后创造出来的抽象画作。
可以到重庆贵州看看那些年老失修的高层,房龄 20 年以上,就在市区,完全没有拆的意思。住户以老年、低收入群体为主,要注意 20 年前住这里的可都是有钱人。
50 年 70 年以后,小区会慢慢变成危房,人都会慢慢迁走,那里的房价也会跌下来,到时候参考底特律,可以用非常低的价格回收就可以了。
而且以后会出房产税,你房子变危房了,不配合拆,你又住不了,每年还得交房产税。
别这么狭隘嘛,不是拆了重建个新的就是拆迁了,我们可以创新式拆迁。或者说是改造。一般的高层建筑设计寿命高层都是 50 甚至 70 年以上。实际房子的外立面,管道,线路设施 30 年就很陈旧了。到时候可以像现在拆迁一样,政府将这样的房子划入需要改造的范围。根据评估价值给出一定的货币补偿对房租进行征收。然后再找几个开发商来招投标,在房屋现有建筑结构上进行加固,改建。然后再次作为商品房进行销售。这样的话,建筑费用应该会比拆掉重建更低。未必就没有利润空间
答案分两派。一派说是能坚持上百年以后也有拆迁安置的;另一派说以后一文不值的。屁股决定脑袋,在支糊真是绝对真理。
现行技术条件下,房地产的核心还是地段,当时的地段条件。地段不太好的就逐渐废弃了。地段太好的,逐渐成了旅游区,以高价翻修维护,做旧如旧。
有一定商业价值又谈不上景点的地方。会涉及到拆迁。我的父母辈亲戚在日本置业的,他们买的公寓明确会标明预计还有多少使用年限,什么条件下必须拆除。如果拆除不交钱,业权会被拍卖。
建筑有没有价值,首先取决于地皮还有没有价值。地皮有价值的情况下,目前拆迁重建的成本往高里算 5000 一平米打住了。相关法律自然会向利益让步。钉子户真的那么好做吗?
至于还指望万年不倒的,城市化进程结束后做房地产的都要扎脖子上吊吗?那川普大帝是怎么发的财?
如果考虑技术进步,对城市的扩张的影响。我不觉得 50 年后房产还是一个多么要紧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你挣的房子就别指望流传子孙万代了。
河北保定西三环有个小区,其中有栋楼建在了建筑红线以外,被要求拆掉,我听说后特意去看了下,大楼 33 层,除装修都已施工完成,拆除的方法你们绝对想象不到,极为简单,就用一个挖掘机换上炮锤,在楼的北侧地面,一点点砸掉剪力墙,我去看时一二层已经被砸掉 2-3 米了,过了几天就听说楼被放倒了。当时我拍了段视频,不过现在找不到了。大家可以查一下,大概是去年 11 月份的事情
现在的一些住宅小区建筑命运可以参考以前的工人新村。这里有两篇文章,我们或许可以从中一窥一二。
文章转载自解放日报
彭浦新村、曹杨新村… 上海曾有 200 多个工人新村,它们的现状如何?
彭浦新村、曹杨新村
田林新村、鞍山新村
……
上世纪 50 年代上海曾建设过
大大小小 200 多个新村
近 60 万工人家庭欢天喜地搬进新家
60 年过去了
很多工人新村已经随着城市建设消失了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
昔日彭浦新村
然而,留下来的不仅有工人新村互帮互助、人情浓浓的烟火气,还有原始的房屋结构形态、公共设施配套等。
![](data:image/svg+xml;utf8,)
鞍山新村的 “二万户”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题目,摆在管理者面前——
今天,工人新村的荣光还能延续下去吗?
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当时的工人新村建设,不仅满足于 “住” 的需求,还具有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
上海,作为工商业集中的城市,自近代以来汇聚起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体力劳动者,较高的地价使普通劳动者很难拥有一处宽敞明亮的住房,简陋拥挤的旧式弄堂和棚户简屋是他们栖身之所。
据统计,1949 年,上海全市居住面积 1610.8 万平方米,当年全市常住人口 414.1 万人,人均居住面积仅 3.9 平方米,而工人的居住条件还在这一平均线之下。
1950 年,上海正式确定住宅建设属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拨款,考虑首先解决工人的住房困难。当时已有少数工厂企业开始新建职工住宅,同时政府为全市 227 处简屋、棚户区修筑道路、安装路灯、铺设下水道、设置公共给水站,使这些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从 1951 年上海建设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开始,至 1958 年底,上海市先后在普陀、杨浦、虹口、徐汇、长宁、原闸北等区域开辟了 34 个住宅建设基地,建造新住宅达 468 万余平方米,建成大小新村超过 200 个,近 60 万工人及其家属搬进了新村。
曹杨新村 提供
普陀区最先被作为兴建工人住宅的试验区,当时市政府工作组、市政建设小组经过实地考察认为,以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最为理想。
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于 1951 年 9 月动工,次年 4 月全部竣工。整个新村有砖木结构、立帖式二层楼房 48 幢,167 个单元,可分配给 1002 户人家居住。二层房屋总高为 6 米,房屋前后间距 13 米,保证冬季室内有充足阳光。每户分一大间和一大间一小间两种,大间每间净面积超过 13 平方米,小间面积则在 5 到 8 平方米。每户均配有简单的抽水马桶,但无洗浴设施(另建有集体公共浴室),灶台和洗衣池三户合用。
1952 年 6 月 25 日,第一批迁入曹杨一村的,包括杨富珍、裔式娟在内的 114 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他们在各厂工人敲锣打鼓欢送中,乘着十几辆卡车来到这里。当时新村里插遍红旗,悬挂着喜字灯笼和 “欢迎生产先进者迁入曹杨新村” 的横幅。迁入的工人和家属在新村门外下车步入新村,接受各单位代表的欢迎和少年儿童的鲜花。
1958 年,为加快上海经济步伐,上海决定在广中路至走马塘地区,辟建以基电为主的彭浦工业区,占地 5.5 平方公里,先后有 28 家大型基电工厂入驻,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文明的工业区之一。
彭浦工业区,曾拥有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彭浦新村便是创造这些 “第一” 的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地。
根据彭浦工业区的建设需要,彭浦新村为工业区 15 个大厂新建了职工宿舍和家庭住宅。彭浦新村真正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原闸北区档案局副局长胡伟祖说,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提出要建设 12 个大型居民区,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这促使彭浦新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在 1984 年,彭浦新村拆掉 12 个自然村,农民变成市民、搬进新房。
1959 年,为配合上海市冶金、化工等工业项目落户吴淞工业区,上海在张庙路(长江西路)辟工人住宅区,建设新型的商业大街——张庙一条街,当年完成建筑面积 9.55 万平方米。
当时的工人新村建设,已不仅仅满足于 “住” 的问题,而是采取 “一条街” 的建筑结构。下面是商铺、上面住人,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还有街心花园等绿化带,算是个不错的社区了。上世纪 50 年代末,张庙工人住宅区也曾是家喻户晓的地区商业购物中心和文教娱乐中心,作为曾经的外宾接待窗口,每年有几千人慕名前往参观。
张庙社区今昔 张庙街道供图
如今环境、社会问题显现
岁月流逝,对于很多工人新村而言,昔日荣光之下,如今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却不断显现。
走进曹杨新村,小区道路略显狭窄,道路两侧停满了车,这里已成为外来租户占 70% 的小区。走进楼里,木楼梯吱呀作响,楼上人走路说话的声音清晰可闻。因为室内空间太小,狭窄的过道里堆满了杂七杂八的生活物品,脸盆、自行车、旧书报、纸箱……
“时代变了,曹杨新村却没变。” 这里的老住户说,刚刚搬来时每家也就三四口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4 平方米,如今演变成一家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挤在一间 20 平方米的小屋里。
曹杨一村,过去曾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60 年来先后接待了 155 个国家和地区 7200 余批、10 万余人次外宾。“从 20 年前开始,曹杨新村有了新公房以后,就不再把外国人带到一村来看了。” 居委干部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工人新村。
79 岁的居民吴忠义在彭三小区住了 58 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彭三小区在当时是 “明星小区”,能住进来的都是工人中的佼佼者,他父亲当年也是优秀工人代表。“当时刚住进来的时候,全家非常开心,不用拎马桶了,住的还是楼房,比过去居住条件好多了。” 但几十年过去,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更好、更现代化的商品房在周边拔地而起,老工人新村在硬件上的硬伤开始显现。
吴忠义结婚生子也在彭三小区,一家五口与隔壁同样一家五口的邻居合用厨卫。“一到早上,十口人都要上厕所,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彭三小区改造项目设计负责人陈健洲说,早期工人新村在设计时都模仿前苏联,建造出来的都是大户型。但当时的居住条件没有那么好,一套三房可能分配给两到三户人家居住,这就造成厨卫合用的情况。由于年久失修,小区房屋结构老化、雨天道路严重积水、上下水管道堵塞频现。
彭浦新村 提供
相对老旧的城区环境,还引发出市容环境脏乱差、违法建筑点位多、安全隐患多等诸多城市管理短板。
作为国内第一批建成的工人新村,在拆违前,张庙的老式住宅约占建筑总面积的 80%。在一楼,曾经家家户户都有天井。不少居民破墙开门,占用小区公共空间养花种菜,甚至开起了馄饨店,这就是张庙街道久攻难克的顽疾。据工作人员统计,仅街道泗塘五村一居委,居民破墙开门开店率就达 54%,二居委则高达 88%。
当年的彭浦夜市非常有名。早在 2004 年,这里的马路摊贩由零散的小商品摊起家,2010 年发展成为上海北部最大的地摊集聚区。“临汾路以卖小商品为主,闻喜路以卖烧烤、油炸小吃为主。” 街道城管中队党总支书记周东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当年来自上海各个区的商贩、食客都慕名而来,两条马路乱设摊有 2 公里多,高峰时流动设摊数量达上千家。街面垃圾产出量激增,油烟噪音严重扰民,居民每月投诉多达 400 多件。
人口严重老龄化,是工人新村近年面临的新问题。以彭浦新村为例,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 38% 以上,80 岁以上老人比例在周边街道中算比较高的。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就医看病难,地段医院压力大;看护难,独居、纯老家庭多,目前养老服务虽然基本覆盖老人需求,但是与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老人下楼难,老公房较多,爬楼机难以满足众多老人需求,加装电梯存在很多软硬件困难。
彻底改善面临不少障碍
以当下眼光看,工人新村多存在设计上的不成熟。近年来,本市通过探索非成套住房改造等逐步解决。
对大部分住在工人新村的居民来说,居住环境是最大的硬伤,尤其是建造较早的房屋大部分都是非成套的。因此,最近十多年,上海在不少工人新村以各种形式探索非成套住房改造,解决房屋设计以及后来使用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彭三小区居住着上千户居民,2008 年开始,彭浦新村街道试点在彭三小区实施 “拆落地” 改造项目:居民先通过在外租房过渡等方式搬离老房,由政府将老房拆除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
在曹杨新村南岭园小区,普陀区对一些楼栋里的住户则采取 “贴扩建” 改造方式:对楼梯的位置重新划分,将楼内公共空间适度退让,划入居民家,原来一套近 15 平方米的房间一下多出 6 平方米空间,打造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实现非成套改造。
工人新村由于建成较早,以当下眼光看,多多少少都存在设计上的不成熟。近年来,有些街道尝试在工人新村中引入 “微更新” 理念,改善小区内部环境以及周边公共配套。
2016 年曹杨新村更新项目就被列入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试点,曹杨地区启动环浜公共空间贯通方案:打通原有被分割的滨河空间,建设滨水公共空间带,对公共空间优化升级。
在张庙社区,能看见遍布的凉亭、纵横交错的慢行步道,学校门口还安装了整齐的座椅,方便家长接孩子放学。2015 年,张庙启动 “十小工程” 建设,在小区内部建设道路、广场、绿化、亭廊、步道、路灯、坡道、健身、充电、停车等 10 个方面的便民设施,将微更新用于社区改造。
工人新村荣光能否延续
老旧面貌与居民环境改善需求存在不小差距。这两年上海社会治理的亮点有不少诞生在工人新村。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工人新村在硬件提升上尚存很多难题,但相关部门对住在工人新村中老居民的管理与服务始终没放松。“居民居住的房屋可以是老的,但他们享受到的政府服务一定要是‘新’的。” 彭浦新村街道负责人说。
这两年,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点与亮点有不少都诞生在工人新村。
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 “2017 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 中,张庙老旧小区综合治理项目榜上有名,张庙还是全球第 389 个被命名为 “国际安全社区” 的区域;
彭浦新村在全市率先成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依托全要素管理服务智能平台,实现辖区 “零” 无证照餐饮,城区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改善。
同样是工人新村集中的临汾社区在全市第一批上线智慧管理 “社区大脑”,辖区内 2.1 万个传感器可以实现对非机动车停放、电梯运行、独居老人生命体征、人员高密集信息警报、河道等监控与管理。
转载自解放日报
还有一篇 2016 年工人新村动迁的新闻。
如何留住你,上海的老工人新村
上月,上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 228 街坊旧改征收成功,最后一家住户搬离。在这个位于敦化路、延吉东路、安图路、长白路的四方地块里,是清一色 “两万户” 住宅,随着地块内居民搬离,上海人在成片 “两万户” 中居住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长白社区 “两万户” 将何去何从?记者了解到,杨浦区将对长白 228 街坊进行整街坊保留。市规土局今年 5 月启动了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其中一项为 “魅力风貌计划”,是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产业遗存、风貌道路及其他城市记忆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长白社区“两万户” 老工人新村保护性改造就在其中。
相比上海的旧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像 “两万户” 这样的工人新村似乎建筑艺术价值并不高,历史也并不悠久,为何要纳入风貌保护范畴?又该如何保护?
![](data:image/svg+xml;utf8,)
“两万户” 是一个有着时代特征的住宅群。
1952 年初,毛主席做出 “今后数年內,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 的指示。当年 5 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在之后不到一年时间,一批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的工人住宅诞生了。
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砖木结构,上世纪 50 年代初共建造了 2000 幢,可供 2 万户家庭居住,“两万户”因此得名。据说,“两万户”原型是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下面一层养马、养牛,楼上住人,边上还有一圈马槽,供马喝水,每栋住一户。因其建造简便,而当时上海又急需大量工人住房,因此就被 “引进” 了。
“两万户” 每幢房有两个公用厨房和两个公用厕所,上下两层各 5 间房,住 10 户人家;每一二百户住房排列成组,中间有 5 亩空地,为绿化和活动场所,房屋前后间距为房高 1 倍到 1.5 倍,室内可得到充足阳光。工人新村中心地区建造合作社、卫生所、银行、邮局,附近还配套建了小学、小菜场、小商店等,便于居民日常生活。1953 年落成的 “两万户”,主要集中在杨浦区和普陀区。
“别看每户只有不到 20 平方米,在当时的上海工人心目中,这样的‘两万户’房子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能住进来的,大都是劳模,至少也是先进工作者。” 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回忆说。
最让这些 “两万户” 居民自豪的是,上世纪 50 年代,曹杨等工人新村还接待外宾参观访问,“两万户”住宅成为世界了解上海,尤其是了解中国工人生活的一扇窗口。
光阴荏苒,“两万户”住宅群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一点一点变得老旧,环境也变得脏乱。从 1985 年起,曹杨新村的 “两万户” 住宅逐步被拆除改造。2002 年,杨浦区的 “两万户” 也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商品房小区。今年 7 月,杨浦长白社区 228 街坊这一最后的成片“两万户”,也完成了旧改征收。
像 “两万户” 这样的工人新村,经过数十年风雨剥蚀,大多已显得简陋破败。从外观来看,显然比不上那些花园洋房和旧式里弄,为何被列入风貌保护范畴呢?
“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建筑才值得保留和保护吗?这是认识上的偏颇。”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说。
什么叫 “年代久远”,这是一个动态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不少建筑,因其独特的社会或人文价值,近些年被政府部门纷纷增补进入文物保护目录,比如“人民公社”。所以,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工人新村、“两万户” 等,被列入保护范畴,也是理所当然。
那么,好看的历史建筑才应该被保护吗?并非如此。曹永康说,对保护对象的界定,不是 “好看” 与否,而是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名人故居、花园洋房比起来,工人新村、工业遗存之类的算不上好看,但有代表性,在历史记忆中占有很大空间。
当年,工人新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城市改造之间关系密切,反映了城市形态的变化,从 “消费型城市” 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工业曾经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建构起工人们对社会、国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体现了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人新村在上海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有一定象征意义,对其进行风貌保护,是留存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如何保护是个课题
工人新村、“两万户” 之类的建筑,该如何保护?
曹永康认为,比较理想的保护模式是,按照社区模式把工人新村保护下来,留住部分原住民,保留其社区功能,辅助商业、文创、文化等。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硬件条件较差,给居住其中的老百姓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在保护这类建筑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要想办法保留其富有历史感的外观,但内部功能的改善也要与时俱进,给居住者提供便捷和舒适感。
像长白社区 “两万户”,居民动迁后,人去楼空,这片街坊如何保留?政府部门目前尚未 “定稿”。
专家建议,在这些保护建筑中植入文化、创意类新兴产业,与周边社区相生相容;还可以建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参观者能够体会到工人新村所代表的那一段历史,找回解放初期工人们集体生活的影子。
也有专家建议,一部分工人新村经过修缮后,是否可以作为 “廉租屋”。既可以保存建筑原有结构风貌,又能再现建筑本身曾担当的社会保障功能。
部分图片来源:上海杨浦 本文编辑:徐敏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唱个反调,目前拆不动,但是几十年后很有可能拆得动。
现在拆迁成本高是因为拆迁有利可图,未来拆迁也是因为有利可图,不过现在图的是增量,未来可能赚的是拆迁本身的钱。
假设一下,未来房屋老旧,一部分人外迁部分房屋废弃,但是房产税要交,虽然地不是你的房子可是你的噢?
业主们是愿意花钱请开发商拆楼重建呢,还是愿意每年白白花钱呢?卖出去?谁买危楼呢?你说不交税也不交钱拆楼,那你百年之后房子自动放弃不能继承,那国家正好再卖一次。
当然,想要走到这一部城市更新,需要国家立法完善相关法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未来最可能的走向。
美帝雇佣沙特恐怖分子协助拆迁工作!(⋈>◡<)。
为什么要拆?拆迁只是为了解决没地的问题
33 层的房子拆了至少要修个 66 层才算多了一倍的建筑面积吧
那容积率要乘 2 好不好…
不会拆。国家已经出了新政策,国家出钱改善老小区住宅环境,以后老小区依然会存在,但是居住环境会提高不少。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扁舟
高层单方造价好像 2000 元 / 平方米(不含土地出纳金等)。
只要国家出一部法律,定为危房的建筑(或达到建筑设计使用寿命的),如所有人不进行拆除,由国家强制拆除,理由就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毕竟这么大的房子,出事了都是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赖着不走的人就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捉起来,然后拆除费用由国家承担,土地所有权续期和建设费用由业主承担,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然后业主推荐几名业主代表出来或者找一个代建单位管理新楼盘的招投标以及建设,100 平米毛坯房也就 20 万,自己再装修一下 30~40 万搞定,就按现在的物价,不考虑未来任何因素。(不同意给钱修建的就由政府花钱回收土地所有权(然后再卖给下一批购房者),或者协商一致挂牌、拍卖这块地,谈不妥的就慢慢磨咯,反正相 1 关 1 部 1 门踢皮球就行,损失是你们业主)
最后,大修大建时代来临,我大土木又得到了房地产开发红利,拉动 GDP 增长,岂不美哉?
你以为所有拆都是征地拆除吗?不是所有拆除都有补偿的,在市区都有拆违建的说法。
而且未来人口老龄化,人口总数持续减少,指不定大部分房子慢慢都无主了,全收归国有。
重新写了第二次,第一次补充完保存提交,知乎居然没有按最新稿发布,丢失了部分内容,懒得想,懒得改了。
我的答案是大多数不必拆,没有动机。先回答为什么要拆,再看这个问题就清晰了。
我觉得这个局限在建筑本身看这个问题是错误的方向,既然拆与否不是技术上的因素,
那么是否住在这样的高层里也不是技术因素决定的,是市场需求、城市变化和人口经济的因素。
房屋是有使用期限的,具体不好说,我做这行的我也不套用那些制度、设计规范了,
我也不认为从建筑质量可以说事,那个千差万别。
我知道很多人想听什么答案,借机会说说高层建筑规划那么多是不合理的,顺便揶揄一下买了高层的人应该提前认倒霉,再吐槽一下建筑质量垃圾怎么办,总之是把卖地规划的,开发的、能买房的都膈应一下。
但是这种想法就偏了,这种房子不会成为一种难题,它会自然化解掉,最后仅剩技术方面的问题(拆迁技术,其实现在的技术而言这都不是问题了)。
那么是什么影响这样房子的存续?
居住需求和使用价值的附加,这方面所有房产都差不多,环境、交通、配套,产品本身、社区服务、价格、周围的安全程度、就业和经营情况。
如果未来这房子综合价值走低了,长远看普通住宅老房子是年限越久越便宜,但不影响居住的二三十年内,自然有人住。真正大家选择搬走的很多不是年限问题,例如大家熟悉的老城空心化,很多老城区的地段原先各种配套好,尤其事学区和医院,后来各地政府、区政府前往新区,顺便也把各种资源倾斜过去了,过了十几年新老城区发展迥异,关键是老城区的居住需求下来了,新进入城市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去老城区有什么必要性,老城区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如新区堵车严重。
每个传统老城区都经历过吧,各个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新城区、工业园区之类的都是后来居上。这种情况下老城区房产在建筑质量没问题的时候也没有人住了,尤其事年轻人就业都在新区,老城区居住需求降低。
不要以为我跑题了,**回来说无论是什么房子,失去需求支撑,拆不拆无所谓,不想开发的地方放着,值得开发的地方自然有对标的土地拆迁成本,只要算得过账来。**你想说高层住宅户数多拆迁赔偿高不好控制成本?别墅拆迁成本就低?不可能啊,人家也占着地呢,如果拆迁是为了再开发,你要的是地,不是砖头,不是拆出来建筑材料多就给补偿高啊。
你想说高层住的人多,户数多,拆迁补偿算得多?不会啊,拆迁成本是计入地价、然后进入开发成本的,不合适就不拆呗。那个是未来看具体区域发展的,如果经济支撑不了开发,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拆迁实际上会降低,或者开发住宅供应增长本身就会降低。
回来说好几十年房子住着可以没必要拆的就不说了,无论在哪里,高层怎么了,照样住啊,为什么要拆啊。电梯之类的拿维修基金到期维保、更换,包括外墙。我真滴维修基金申请比较难,到时候大项修缮业主大家都同意没问题的,这钱不是白交的。
你告诉我无论是哪里的房子,高层也罢,多层也罢,最后因为建筑年限变成了危房,不适合居住了,我们不太好想象当时的社会情境,只是推论一下,危房就是正常拆迁,且不说当时有多少人还住在那里,危房不能住而拆掉就仅仅是技术问题了,这个篇首提到过了,技术上不是问题。
北京人都在抱怨:自己被轰出了北京城。为什么?拆迁闹的。
想想大杂院是怎么腾退的?一是政府行为,这个黄金地段,是给 “适合” 这里的人住的;二是你的居住条件确实不怎么样,给你一个好价钱,往外搬吧。
仅以北京为例,最早的一批高层在三环甚至二环沿线,给你一个好价钱,然后盖更高级的,也是可能的。
拆迁了还能没钱?原地再买一套房子不就结了。不好意思,拆迁了真的没钱。
本质上,一二线城市卖的就不是房子,而是地,你的房子在什么地方,决定了房子的价值。
打个比方,马甸到安贞,远吗?不远,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了。价格差距大吗?大,马甸单价 15 万,安贞 8 万。
换句话说,对于安贞来说,开发商是有利润空间的,至于拆不拆,就看什么时候比安贞利润更高的地方没有了。
至于什么时候安贞是利润最高的地方,不得不拆的时候,嗯,看吧。
房子是有折旧的,到时候可以用折旧以后的价格作为拆迁赔偿,如果房子过于破旧甚至居民还要自负拆迁费。
盖的新楼自然是新房子的价格卖。怎么会无利可图?
更应该担心的是火灾问题。
由于 2022 年人口将会减少,未来不需要那么多建筑,
因此拆迁没必要,也不会拆迁了,
最终可能就是废弃,就像底特律市区一样。
现在的大量 33 层的住宅是过去的住宅市场以及土地供应机制共同决定的。但那是过去的模式,这两年无论土地供应的渠道方面还是市场本身 (人口结构城市化率) 上都有了变化。
拆不是问题,拆除产生的大量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才是问题,这跟以前不一样,以前都是砖混结构,建材还可以回收,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怎么回收?这里面可能就有很大一个市场。
不要认为,你现在在城市就可以成为第二个拆二代,政府要拆你的房子,给高价补偿,为什么,因为历史的高潮不会来第二次,任何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他都有一个规律,过了高速发展,接下来就会进入到一个人人都想离开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已经不适合人居住了,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人的观念也跟本改变。
现在有一部分人,他们离开了城市跑到深山老林生活,过着很简单的生活,繁荣以后就会物极必反,这都是因为经济社会带给人的痛苦,当人们尝试了经济生活以后,他们会发现其实自已本不需要那么多,房子再富华,他只需要一张床,睡在一晚 90 万的酒店里的床不会让自已的生命更健康长寿,反而让自已迷茫,人生一切美好的都享受完了,他已经找不到人活在的价值了。
人物质上越丰富,精神上不足,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精神上提升上去了,人们就会放弃对物质的追求。
我们知道以前那些大富的家族,到了今天他们的房子都是空空的,没有人住了。
经济社会,人们不断的放大自已的欲望,可是欲望一直得不到满足,这样人就会一直活在痛苦当中,因为这个社会他会创造出更多他买不起的物质。
我们发现,一个城市越展,这个城市已经不适合人居住了,因为做什么都非常浪费时间,开一个车堆上三至四个小时,时间都浪费在交通上了。
城市化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了头了,现在要追求城市和农村一起发展,这才是一条可以发展的道路,让城市和农村人都可以居住,发展农村经济,而不是一直发展城市经济,让人们可以在城市里居住,也可以在农村里居住。
其实农村是最适合人居住的,他只要一城地,他可以做自已喜欢的吃的,就可以解决自已吃的问题了,就可以自给自足了,并且他没有很大的压力。
让那些想在农村生活的人,生活在农村,
一般来说,这种高层住宅没有拆迁的价值。
这可以从如今的城中村体现一些问题,早期广州的城中村比较容易拆迁,不过如今的城中村居民的要求都比较高,当然站在居民方面来说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没错,于是如今的城中村拆迁基本停滞。
城中村的拆迁可以通过建高层来获得更高容积率从而获利,然而拆迁的难度已大到让开发商望而却步,对于那些超高层住宅来说拆迁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随着高层住宅楼的消防、维护、使用成本高等弊端的显现,如今相关的政策已开始限制超高层住宅楼,未来的住宅楼或许也将向低层住宅楼转变,这对于高层住宅楼的拆迁更为不利。
如图所示,这类密集的高层住宅楼,谁会愿意去拆迁?拆迁的价值在哪里?
对于这些高层住宅楼,未来的结果就是房主只能承认大幅贬值,在房子已变成危楼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贬值的结果,形成共识答应拆迁。
相比起如今老小区可能有拆迁的机会而获得更高的估值,高层楼房的结果就是使用时间越长,就贬值得越厉害。
这个挺简单,以后出台房子强制报废制度就可以了。对于一两层的别墅,没有这个必要,层越高,时间越长,年检周期越短。
等到强制报废时断电断网断水,并用水泥封上楼门口。强制报废嘛,参考过期车辆处理方式。我觉得没几个人能在无电梯无水电的 33 层楼居住,碰上了硬茬子只需要制度上设计拖得越久补偿越低就好了。
从目前人口规模趋势和高层建筑旧改可实施性看,这就是个无解的问题了。
之前建筑师王澍就说过,以后的高层建筑会成为最难处理的建筑垃圾(建筑设计的正常使用年限是 50 年,50 年以后楼里的各种设备管道基本都老化了)。
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说,要旧改,那是在有利润的前题下进行,如果没有,那就进行不下去。
目前,99.9 米的住宅小区随处可见,这种类型的小区一般综合容积率在 3.5 以上,甚至还有突破 100 米的超高层住宅(在一线城市居多),其实已经把地块的开发量做到极致。
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业主们集资,然后委托开发商重新建(这个例子在香港已经有过),不过到时候业主们出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钱,所以只能是在高档次、核心区域的小区有这个可能性,其他的住宅小区就只能说顺其自然了。
如果后续处理得不好,那么过于老旧的高层小区就只能被丢弃,这就是结局。
我的答案是:不拆
我指的不是技术上的因素,而是高层小区那么多户就算拆了也无利可图啊,总不可能拆 33 层再盖 100 层的?
那么回答中有很多了解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优秀答主,在技术可能性上已经谈到了,小高层想拆迁,从技术层面上做得到。我并非相关专业,不提及技术问题,题主也不涉及这一块,就不多谈了。
至于后半段,这一点比较复杂,因为确实从收益的角度而言,6 层平房改 33 小高层有利可图,那 33 层小高层咋办?改 50 层?改 70 层?改 100 层?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现在的高层住宅,未来会利用不拆迁的方法,达到拆迁的效果。
核心就是放弃老城区,撤离资源,转移到新城区的开发上。
以我所居住的城市为例,很典型的老城区便是市中心周边,而在城市外侧,有着新开发的 “科技区”“高新区”“经济区” 等,相信很多城市也有类似的称呼。
很多年前,老城区一片大好,经济中心,商业中心,那时候的新城区的地,还是一片荒草罢了。
那么随着新城区的开发,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例子,有的比这更加极端,有的没有这么区别明显。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就业岗位也就自然而然在新城区落地生根,那么在各种资源的加持下,总会有人选择在新城区落地落户。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城区的各项资源停滞不前,逐渐离社会时代越来越远,跟不上科技的步伐,就会逐渐有更多的人为了更优质的资源,更大的学校,更好的停车场,更优秀的商圈而选择转移。
再然后,老城区就会逐渐只留下一部分 “无所谓资源如何,有吃有住饿不死就行” 的住户,他们不买车,不向往宽敞的大马路,也无所谓什么大商圈,等到那时候,老城区的转移就其实已经完成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住哪都一样。
你看,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不拆迁,不动土,却实现了新老城区的交替和转移。
而且这样的事情,正在很多城市身上发生。
已经有许多城市的老城区,外墙面风化无人修缮,公交车贫瘠,停不下车放不下电瓶车,医院撤走,学校搬迁,为的就是建设新城区,很多城市的老城区,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中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就业、资源和科技创新,选择离开了老城区。
如果生活累了,那就摸个鱼吧。
自然变成危房就行了。
随着房地产行业不断地发展,为满足更多人的居住需求,住宅被越建越高。在城市中,随处可见高楼大厦的影子。
高层住房由于视野更开阔、采光通风效果也更好而备受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但近年来,高层住房的弊端却开始逐渐显现。首先是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维修和维护成本也较高;其次是容积率较高、公摊面积较大,居住体验感相对较差;最后是对电梯的依赖度高,出行不方便等等。
正由于高层住房存在着许多问题,今年以来,住建部多次出台 “限高令”。
住建部一锤定音
今年 6 月时,住建部等 15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规定县城新建住宅以 6 层为主**,6 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 70%;同时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 18 层,确需建设 18 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置等建设。
今年 10 月时,住建部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人口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 15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 25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 25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 50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也就是说,对于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以后不能再建 250 米以上的高楼了,想建 150 米以上的高楼也很困难;而对于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上的城市,以后则**不能再建 500 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了,想建 250 米以上的高楼则需要经过重重审核。
这相较于以往的 “限高令” 来说,则更为严格,已经没有 “特殊情况” 可以例外了。而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摩天高楼将进入存量时代。
新规下,2 类房子或吃香了
从住建部发布的相关通知中我们可以知道,接下来高层住房将会按照新规处理,其高度会有一定的限定,同时高层建筑的建造必须要与其他的资源相匹配,例如消防安全资源等。而在高层住房的弊端逐渐显露下,未来 2 类房子或会比较受欢迎。
一是低容积率的房子。要知道,容积率越高,那么小区的公共设施资源就越难享受到,例如会遇到车位紧缺等问题,而且小区的整体环境也会十分嘈杂,居住体验会比较差,高层住房就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容积率低,也就意味着整体的居住舒适度更高。而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也会更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容积率的房子作为居住地,所以未来低容积率的房子也会更抢手。到房产相关平台也会看到,“低容积率” 成为了现在很多房子的卖点之一。
安居客房源页
二是楼层低且带电梯的洋房。与高层相比,洋房的得房率更高,整体环境和绿化率也更好,居住起来会更加安静舒适。同时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楼层低且带电梯的洋房会让住户更加方便出行,这样居住体验感也会更好。所以在 “高层住宅” 的时代或渐渐退场之下,楼层低且带电梯的洋房在未来也会更吃香。
总而言之,随着高层住房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且在 “限高令” 频出的形势下,未来低容积率的房子和楼层低且带电梯的洋房或将吃香。这对还没买房的购房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对此,你怎么看?你会选择高层住房吗?欢迎下方留言。
如果了解城市更新的人应该清楚,城市更新的本质就是将低容积率的住宅类用地改造为高容积率的住宅用地,而开发商通过改造前后住宅建设面积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对原住户(一般为城中村居民)进行赔偿和提供回迁房。
好了,回到问题你就会发现,如果未来这些老旧的 33 层高的住宅想要拆迁(相当于再一次的更新),政府和开发商如何对这些住户进行补偿,建更高的住宅楼吗?所以答案显然是拆不动。
然后给大家一个信息,你知道雄安新区为什么建筑限高 45m 吗?因为国家消防部门的领导说大城市高层建筑消防灭火时,装备有条件、扑救有把握的高度是 45m。
因此,大家如果要买房的话,尽量买在 15 层以下吧 = =
拆不动,50 年以后会沦为贫民窟
为了避免自己的财产变成贫民窟,建议租房
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
加不加狗头呢….
实际上做这种预测完全是无厘头,50 年前是 1971 年,肉都吃不饱,全国甚至没有几座摩天大楼
50 年后是 2071 年,离赛博朋克 2077 年开始的时间还有 6 年
以现在的思路去预测当时拆迁的成本、收益,真是毫无价值
不拆,为什么要拆?
为什么用现在甚至二十年的惯性思维来考虑以后二十年的事呢?
大拆大建这种事在大多数中国城市已经结束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二十年后,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居住不再是刚需,也没必要再拆旧建新。城市化率已经 60%,地产开发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当然,大城市房子还会值钱,价格还会继续分化。再发展下去,同区域好房子和差房子能差几倍的钱。
首先,政府肯定不会出钱拆迁,政府最多成为一个协调人,中间商,帮忙找建筑公司,这是政府为公共安全考虑的最后作为,有些人也别想着成为危房之后政府要帮忙拆迁,都成为危房了,影响公共安全了,那就是炸掉,一分钱不赔的,影响公共安全是你的事,不是政府的事,你在大街上高速开车影响公共安全警察把你车扣了胎扎了车掀了,合着你要怪政府?怎么到房子上就有了这么多对政府不切实际的期待?
房子的建筑成本也就 3000 元每平方,未来如果用工业智能机器人进行建设,估计成本还会降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我觉得 50 年肯定够了,想想 50 年前我们在干啥,连黑白电视都不是每家每户都有。
按 2000 元每平方计算,把楼炸掉,100 平方的房子平摊 20 万重建,损失装修费 20 万,损失 2 年左右的住宿,这个费用估计也在 10-20 万。
总成本 60 万左右。
如果是北上广深的房子,500-1000 万,60 万炸掉重建之后至少又能有 70 年产权,其实还可以,差不多 10% 的翻新费。
如果是那些不值钱的房子,那就惨了,50 万的房子,20 万 + 装修费 10 万 + 住宿费损失 5 万,怎么都要三四十万,翻新费率 80%,您还是重新买吧。
小地方不要买高层,尽量买别墅和楼梯电梯两用房,层高在 10 层以下的那种。
大城市,尽量买低层或者别墅,高层出手比较难,最后一般是出租,没什么意思。
别墅只要地段还行,长期来看就是最好的,你以为有钱人傻逼?
过 20 年世界还在不在都难说,20 年前我记得用的都不是智能机,苹果还是一种水果。。
看看香港,多少 70 层的,人家怎么不担心呢?
1. 等几十年,房子真没法住,然后居民还有钱,自己联合搞定。
2. 假设几十年后商业用地的价值比居住用地价值高,然后以变更用地使用性质已经增加地下室等少量扩容,作为利润空间吸引开发商改造。
3. 开征房产税,一大批有房无钱的人交不起房产税,房产收归公有,作为公共资源来维护更新。
这些楼设计使用年限基本是 50 年,让用上 100 年,之后强制报废。没有补偿,或者象征性的补一点。
城市要发展许多危楼和老旧楼房就必须要拆除。
大部分人可能都只知道,挖掘机拆除和爆破拆除两种方式。
日本的一款拆楼神器,它可以轻轻松松将 20 层高的楼房夷为平地。
常见拆楼方式的弊端说起虽然挖掘机是使用频次最高的但是毕竟高度有限。
面对高层建筑还是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而爆破拆除一听就比较简单粗暴。
所以日本人就建造了这款名叫 SK3500D 的拆楼神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拆楼神器。
可将 20 层的高楼轻轻松松夷为平地,启动起来犹如一个钢铁怪兽般充满了摧毁力。
经它一拆就像是切水果一样轻松这台拆楼机配备有一组高压输水管。
在拆楼的同时会有水雾喷洒出来,降低粉尘扩散,为了减少噪音和粉尘污染
又专门设计出套高楼拆除方案, 这套方案能悄无声息的将楼房夷为平地。
日本 40 层赤坂王子酒店,楼高 140 米,使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既环保又省力,可以说是建筑界的黑科技。
看我们的小兄弟,台湾省啊。
台湾现在有个很重要的政策,叫都市更新。 既然重要,肯定就推不动。
公共住宅也是政府的一项政策。当地居民一定会反动公宅。 大量的人口会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压力,低消费人口也会拉低当地房价。 所以,非常不好搞。
一些人还搭了许多违建,我搭了四十多年的违建,开发商你到底补不补我?
都更还必须要全体业主一起同意。 所以,每栋楼都有一两个奇葩。
台湾虽然在地震带,但是住房的抗震等级比较低,尤其是台北市。
这个得考虑未来几十年的科学技术进步速度。
如果未来材料学,能源科学在几十年后等进步飞快,这将不是一个问题。
房屋可以靠新材料 3D 打印,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造出一套,房屋未必要附着在地面,可以悬浮在空中,甚至可轻易移动。随着各种 AI 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学区房也将成为历史;房屋地段不再重要。现在的这种棚户拆迁模式,彻底的玩不下去了。
如果房屋不能悬浮在空中,而是依然附着在地面也没有太大问题,四五十年后的交通,速度和方便性比现在好的多应该是大概率,想想四五十年前普通人出个县是多费劲的事。买房买地段这个概念将基本成为历史。美式大 house 摊大饼可能会成为新城区建设主流,但是由于交通科技的大进步,几十公里的通勤距离也将不是事。开着空中飞车,几十公里上班可能就是几分钟的事。
在各种科技大进步下,原有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将成为过时古董,除了少数建筑,他们的命运应该是变得毫无价值,大概率被遗弃,毫无作用也没有价值,慢慢应该会成片的炸掉很多,因为种种原因拆不掉的,将改造成为半旅游区的老城区,也会有部分人继续居住,不要低估现代建筑的坚固性,不遇大地震,整体塌是塌不掉的。随着技术发展,返修维护的技术也会进步,住人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建筑技术,材料科技的技术进步很慢,跟现在差不多,那这事就有点麻烦了。
现代建筑的技术和材料都远远好于过去,虽然很多人在各种吐槽国内建筑业的偷工减料,不过其实即使是偷工减料的情况下,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依然远远比过去的建筑结实。。。而且除非踩了大雷,出问题的房子一般也都是里面各种细节问题,想让整个楼塌掉,那依然是很难的。也就是说不出现天灾战争的情况下,四五十年后,至少 90% 的高层住宅楼依然耸立是没有问题的。想住人,绝对能住,住的好不好就另说了。
这个可以参考很多 80 年代,90 年代初的老住宅,也就是那种赫鲁晓夫楼,很多都是处于好地段,拆不起,而且楼也塌不了。怎么办,各种外墙刷新,安外置电梯各种魔改操作,只要楼的核心主体结构不出毛病,里外怎改都能改。
那时候如果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模式依然和现在差别不大,那这些高层住宅想统统拆迁,几乎不可能,大概率也只能这样子办了,粉刷外墙,更换电梯,内部装修;再战个一二十年依然没什么问题的,这些从技术上不难,难得是业主之间的协调出钱这一块,所以到时候不同的小区可能会差很大,业主有钱且大部分人也能达到共识的小区,可能依然会很不错。以租户为主,业主经济实力不足,物业混乱的一些小区,只能自求多福了。
如果是核心地段不值钱的三四线城市,那估计就会和很多人预测的一样,这些老城区只能成为贫民区了,城市的中心将往新盖的新城区迁移,毕竟中国大多数城市其实不缺盖楼的地。
拆迁爆破盖楼 + 翻新附近市政系统的成本太高,只能推倒重来。现在的很多城市已经有这个现象,曾经的 “核心城区”“老城区” 房价卖不过曾经被本地人鄙视为荒郊野岭的新城区。像北京那种围绕故宫核心,核心不能变的城市,是极少数,大多数城市的核心都是可以变的,富人在哪,核心在哪。
在这种情况下,大片的高层住宅真就是破败的钢铁丛林了 如果到时候全球经济不景气,我们可能真的 “有幸” 能目睹一大批的九龙城寨诞生。这些密集高层楼会在几十年后变什么样子,可以参考九龙城寨和很多悲观黑暗系的赛博朋克作品。中产及以上阶级逃离这些破旧的老城区进入新城区购房,这些高层住宅不拆也不塌,穷人阶级住在里面,成为一个个九龙城寨样式的贫民区。
九龙城寨怎么拆掉的?
九龙城寨的黑涩会们有枪支有组织有数量,结果呢?
不用担心 33 层的拆不掉,解决方式有几个
第一个,强行拆迁,异地安置,把你三环内的拆了,送你十三环外别墅。中国从来不缺土地,哪怕北京上海待开发土地都一大把。
第二个,干脆不拆,异地建新城,逼人离开老城,你看底特律的房子当年车厂工人还不是贷款辛辛苦苦的买不下来的,大家还不是非常诚实的南下了。
第三个,技术进步,可以修 66 层的房子,那么利润空间就腾出来了。
第四个,政府少抽成一点,让利房地产开发商,建筑成本又不贵,开发商自然有办法把钱赚回来。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
引发战争,按照现代战争的烈度,一个城市打上三天保卫战,估计人人都可以住新房了。
不用等到多少年以后。
你就看北京现在拆不掉的房子有多少和为什么拆不掉。
就知道未来的路如何泥泞不堪。
另外,消防、给排水、治安等等都会是大问题,现在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等到少子化真正来临,那就是要到最坏的时代了。
拆不了,除非是一线城市核心 CBD,具体原因别的答案都说了。
没水没电没电梯破破烂烂以后,就等着变贫民窟。就是赛博朋克那种,再之后可能一片炸掉重建城市更新。
虽然现在钢筋混凝土高层的荷载取值和耐久性取值是按照 50 年考虑。但是在房屋使用几十年后加固加固又是可以继续使用的。
不考虑建筑功能不适应新时代的话,这些房子用个二三百年没啥问题
拆是一定拆得动的,这些建筑的设计寿命都不是很长,当这些高楼成了危楼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降价,70 年的土地使用权也即将过期,要楼得重建,要地得重买。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业主你们看着办。
而且,七十年很长的,新中国也才这么多年。以后房子就不值钱了。
为啥会觉得拆迁高补偿这种社会福利会永远存在?怕不是中国共产党把你们宠坏了。
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做法,到了 50 年设计使用年限,残值 = 0 元。法院一纸强制令给你,必须从危房里迁出。谈什么补偿,还得倒找危房拆除费呢。
一、真想拆的话,没有拆不动的房子。
我从 1995 年开始接触高层建筑爆破,不是什么难事。一般高层建筑都是爆破。
即使不爆破,几台挖掘机上冲击锤,吊车吊上去,慢慢搞一个月就能拆平一栋高层。
二、现在规划的高层,将来不会拆迁。
既然规划好了,除非城市规划改动,政府征用地皮建设其他公共项目,是不会拆迁的。
什么时候拆?至少现在没有制度上的规划:这栋楼 21** 年计划拆掉。。。。这是不可能的。
三、没有拆迁动力。
你要是多层住宅楼,多年之后绝对有拆迁可能,因为容积率低,地皮有价值,拆掉建高层有利润可图。
但是 30 层以上的住宅楼,没人愿意拆迁的,即使是香港。香港那么多的高层住宅,不就仍那么住着。。
怎么拆呢?一栋楼几百户人家,拆了之后再建一栋楼安置他们,建得很可能还是那么高一栋同样的楼,有什么收益呢?神经毛病?
四、钢砼框架建筑,使用寿命都比较长,70 年没问题。
有维修价值,外墙屋面上下水暖通电线,都可以维修更换翻新。
我在欧洲,甚至俄罗斯,见到大批 300 年以上的老房子,维修之后美轮美奂。
难拆,火灾见光死,电梯维修,小区清洁工作 都难办。
我从小到大都没觉得住的高是件好事,反而觉得楼高看着压抑。 现在很多人的心态,我无法理解。我觉得最棒的房子就是一户建 或则 6 层以下的房子了..
拆?为啥要拆?
你看看美国纽约市中心的老房子,一两百年的高层楼(二三十层)了,还不照样用着。每年定期维护罢了。别太低估房屋寿命,房屋的实际使用寿命比建筑设计使用寿命长多了。
新楼住 70 年成旧楼,旧楼住 70 年成老楼,老楼缝缝补补又能住 70 年成危楼,然后真到看着感觉随时要塌了要塌了,还能再坚持 70 年。
280 年,国家成啥样都不知道了。指不定一个导弹轰下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拆房子和建房子一样,不过是反着来,成本很高,只要周边环境开阔才会采用爆破
政府与居民按比例出钱就是了,或者政府大方点,免费重建,建好了回来住就是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点你们不用担心。
七十年后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富裕的超级强国,财富大量过剩,其实现在中国己经出现国家总体财富大量过剩了,比如汶川地震把房子弄坏了,免费给你修了让你住,这在全世界都不可能的,以后政府钱太多为了让社会财富扭转,会不停的拆房子修房子,估计再过七十年拆修房子免费了。———————–
[
汽车用活性炭竹炭包纳米矿晶除甲醛新房家用新车除异味
淘宝
¥18.90
去购买
规划原理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从规划角度来讲,现在的大高层均属于城镇化中的东亚特色,全世界除了中国和日本很难在其他国家找到关于高层拆迁参考的对象,目前就国内来讲,也很少有成片高层住宅拆迁的实例。
33 层的住宅是前些年顶着防火规范的超高层设计出来的产品,说难听点也是唯利是图的产物。政策层面讲究节约土地,经济层面讲究利益最大化。北方还好,有日照这个标准卡着,南方城市则出现过握手楼的规划设计。
不过好现象就是,随着今年新出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高层住宅最高允许盖到 80 米,也就是 26 层左右。各城市对容积率要求也日渐严格,以后这种大高层的现象应该会得到遏制。
前面高票的回答也都从各个方面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很专业,值得学习。
从安全角度来讲,大量的高层建筑短时间不用怀疑安全问题,以北京市某小区为例,始建于 1960 年代的多层住宅,到现在依然能安全放心的使用。
从设备角度来讲,高层住宅的管线寿命其实很短,50 年属于极限了,在达到使用年限之后,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漏水,漏气,安全隐患随之增加。居住体验肯定会大打折扣。
从建筑角度来讲,这些建筑势必会经过修修补补,屋顶防水整治,保温整治,小区环境整治。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居住理念的提升,这些住宅一定会被新设计所替代。成为租户的沃土。
我在石家庄租过某高层老楼,或许这个楼会成为一个照进未来改造的例子。
首先说位置: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大公园旁,地理位置很好,建于 1990 年,是当时石家庄第一栋高层住宅,26 层。
配套齐全,周边生活方便,交通便利
楼平面图是这样的,
户型长这样
户型设计是当时的先进户型,厂里的高层和领导才分的这里的房子
现在看,户型设计一堆问题,
卫生间基本都是暗卫,厨房正对走廊
墙体不保温,不隔音,隔壁咳嗽一声都能听见
管道基本都老化了,铸铁管掉漆很厉害。
整栋楼有两部电梯,不过电梯只能运行一个,而且隔三层运行,6 层以下不设站。这些肯定都是物业为了节约运行费用,但是不失为大高层的一个参考。
这栋房子一层 9 户,动迁费用太高,由于地处核心区,土地费用太高。而且新建没有利润。暂无拆迁的可能,可能未来十年都不会拆迁。现在除了一部分经济能力差的老住户,剩下的都已经租出去了。
或许这就是未来 33 层住宅的归宿吧
挺难的,我算乐观派了,而从我角度去看,即使人口再增长,我对二三线的 33 层高楼,也不乐观,不过中国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意外。
趁着房价盘整,买低层花园洋房会好一些。
一线城市应该有人住,二三线的 33 层,实在是不看好。
不过我对未来,谨慎乐观,不是那么那么的绝望
不靠谱的答一发
大家还记得远期中国人口调整到 7 亿的目标的阴谋论吗?换句话说其实到 70 80 90 这一批开始去世房屋就开始逐步过剩空置了 。为什么产权是 70 年 70 年以后 90 后都要 90 多了 不要说 80 70 后了, 到了 70 年以后 tg 将以最廉价的方式收回土地 反正都没人住了 炸了便是 。 然后配套的政策就是雄安新区的住房模式 拒绝高层 公租房 共有产权房为主。
政府有的是办法来慢慢来解决这个问题,
1. 土地你要继续用,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2. 房子你持有过多,需要交税,这不是房产税即将落地了吗。
3. 征收的法律几十年一改是很常见。2010 年以前还是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11 年就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从以当年的人头为主改为以面积为主,开发商主导的拆迁许可证时代变成政府主导的征收决定的时代,以前还能和开发商讨价还价,现在政府统一 “阳光征收”。
4. 城市化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出现逆城市化。
5. 商品房出来才多少年,在这之前还是包分配的公房时代,房产的追捧期到了一定程度,总会被其他东西所取代。
区别于集体土地上的征地,33 层高层住宅只是一个水泥壳,没什么文化和底蕴。
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什么拆不动的,十几年前还有人说要守着自己家的祖宅,死也不走;如今听说是拆迁,怕是做梦都感谢烧了十几年的高香;往后的拆迁,说不定又是另一番别有滋味的景象。
只不过那会儿说不定大家都不想要房子了,追求更为真性情的东西,我倒希望大家都能这么干净纯粹。
50 年后可能是你求着政府把你的房子拆了!
很多答主的问题是以现在的国情、技术、社会情景去往 50 年后去套。
现在之所以拆迁有利可图,是因为地方政府在拆迁中是受益方!既增加了本地购房需求又获得优质地段土地资源,在当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这套逻辑是可以运行的!
但是 2020 年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有目共睹的,未来 10 我国就可能会迎来人口拐点,50 年后城市人口会下降到什么地步不可想象!到时候存量房都消化不了,何谈拆旧建新?
而世界各国成熟的政权,地方政府都是以房地产为主要税源,不能大规模拍地建新房,必然会征收房产税作为税源!都不用等到 50 年以后,最晚到 2045 年,必然全面征收房产税!到时候谁会把房子压在手里?政府有充足的税源,又哪来的动力去搞拆迁,拆掉的都是税源啊!!
有人说,征收房产税了,房价肯定就降了,就收不了税了!实则到了那时候,政府完全可以收紧一手房供应,要买房只能买二手,二手房价格就不会掉。到时候新房供应就真的成了顶壕的游戏!
到了这一步,就是真的实现了房住不炒,房子回归了原本的居住属性!这是现在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那是不是现在不能买房了?也不是,起码 2025 年以前,我国拍地的收益依然是显著高于征收房产税的,所以还是汤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套路。而且如果只是一套自主,征税可能也是征不到你头上。即便征,也不会太高,苦的是房哥房姐。
刚需别想着房子的价格会降,以上讨论的是房子的价值下降(主要是投资价值下降),房价的绝对值是不会降的!这也是征税的基础。未来 GDP 还在涨,所有东西的价格还都是会涨!
刚需别犹豫赶紧买,你要不是个投机者就尽量别靠投资多套房产赚一辈子钱了!短了我肯定不知道,50 年后你肯定折进去!
除非碰上点特殊情况,绝大部分不会拆的,未来的贫民窟。
说什么拆不动的都是用现在的拆迁政策对付未来,这明显不对。
如以后房子仅仅是白菜价,本身不值钱,而且存量资源多多,那所谓的拆迁成本就只是工程费用而已了,哪会有那么高的补偿款?怎么拆不动呢?现在吃不起饭住不了房是贫穷,30 年后呢?新新人们追求的可能是全新的东西,哪里一定会被房子绑架?
第二,如果高层住宅变成不适合居住,那必然会因为需求产生新的住宅产品和形式,新的建筑垃圾回收技术,新的拆迁技术,并带动新的产业链,这就是拆迁的新动能。
当然还有种情况,就是技术大爆发,人类拓展了新空间,地面生态大错乱,那么这些高层才有可能被遗弃成为贫民窟。这种情况科幻片到处都是了,问问阿丽塔和机器人瓦力。
曼哈顿的三十三层会花上接近建筑成本的钱大修,此为建筑成本远小于土地成本的精华区房屋。
大多数人二三四线的市区或者偏郊区的三十三层,每平米大几千万把块的,建筑成本和土地成本一半一半,房产会随着老化,陆续有住户搬离,开发商可以随意坐地起价,理由很简单:老龄化至少在 2050 年还看不到头,没人在乎非精华区的容积率了。
换句话说,拆迁没收益了,有的是人等拆迁。
等到拆迁的少数三十三层,最不济还有个着落,没等到的,请你和你的家庭表演现实版的百年孤独。
至于建筑成本远大于土地价格的一些乡镇的高层。。
还记得日本,美国的那些售价 100 日元 / 1 美元的房屋么?
人都没了,拆不拆的有什么影响吗?
看了高赞的几个回答,说买了高层几十年后就完蛋了!感觉这样的回答简直就是危言耸听,实际什么情况的确不好预测,可是看看欧美发达国家,越发展,高楼会越多。其实,高层也要按地段位置区分的,就像五六十年前的四合院,北京的只会越来越值钱,而落后农村的四合院最后只能荒废,一文不值。所以未来的高层建筑还是会看地段,人大附小旁边的高层无论多破,还是会很值钱,当然拆迁可能就费劲了。而偏远郊区的高层,到了年限,肯定就不值钱了,到时候说拆就拆。
盖房如同做衣服,不可能不坏,更不可能让你穿千年万载,有钱人一月一换新,没钱人三五年也是要换新,否则服装厂怎么生存?
衣服做的越差,更新越快,越能赚钱。
房地产亦如此,这代人把所有家底拿出来买套房,下一代人就不能住了,重新买房,一代人一代人循环,挣的钱大部分用在买房上。
高楼 70 年产权,到期推倒,从零重来。
未来拆迁,可以拆,但业主不会在拆迁这事上赚到一分钱。
根据全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
人口在减少,高层的需求年年降低。
有大别墅住,谁愿意住鸽子笼?
现在的城中村是老旧的农民房。
以后的城中村是现在的高层小区。
高层小区,就是以后的城中村。
现在的城中村,土地利用率低,还有很多开发商愿意去拆迁。
以后的城中村,容积率 3 字开头,拆了对开发商没有任何利益可图。
开发商都吃不到肉,那么这些想要被拆迁的业主自然也喝不到汤,只能老老实实等着自己的家变成危房,变成泡沫。
房哥认为未来的拆迁模式是半价买房。
当一个高层小区年久失修,开发商承担拆迁,拆迁后建新小区,业主可以半价买房。
举个例子吧
2010 年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失火
十年多过去了,这楼没人住了,但也没拆,用水泥把它封住了。
https://wap.libaclub.com/t_13_8569859_4.htm
这可是在上海的繁华地段。
房产假设按房龄每年折旧百分之一好了,作为房东是完全可以接受也没什么肉疼的。
50 年就铁定跌破地皮价了,那时候房东当然哭着闹着愿意被打包收购拆迁满血复活。
楼板价本来就很低,2500 / 平方。
北上广均价超过 5 万,你算算 2 万 5 / 平的老破房值不值得改造吧。你以为房企主要的资金成本会是建造嚒,当然是拿地啊。改造没了这部分资金压力,不会要业主出一分钱。
所以 50 年或 70 年后这事,压根不用你操那闲心。市场分分钟解决这问题 。话说特朗普不就靠这个发家的嚒!
但还没到临界点之前的房产,的确就比较惨。
PS. 这个答案居然会有不少人看不懂。这说明即使是符合基本原理的,但是当游戏规则只要稍稍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之外,就无法理解了。
可以搜一下沈阳美好愿景,烂尾七栋 27 层楼,碧桂园收了,最近在陆续炸掉,挺容易的,挺轻松的,随随便便就炸了
说句实在的,能买别墅不买洋房,能买洋房不买高层,能买高层不会不买,所以纠结高层未来怎么办没有任何意义。同样的钱目前还是买个高层大房子还是买了 7 层高的小房子,我肯定选择大的。买了高层的小伙伴不用纠结二十年后会怎么样,如果二十年后你还没有实力换房子,你现在还敢多贷款吗?或者你选择以后都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面,要是再造两个小孩真是住不开。所以,努力挣钱吧,朋友们,别啥都想好的又最低付出,当你有实力了就不会那么纠结
为什么要拆?
等到大部分楼栋老化的时候,政府搬迁岂不美滋滋?
又不用花钱拆迁,还能高价卖地。
看了知乎突然觉得买房子问题真多,我还是买别墅吧!
其实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了,厦门中心城区营平片区由于建筑密度过高,政府拆迁成本远超可承受范围,厦门市采取的办法就是,住户自己拆了重建,面积不准增加,政府补助一半的建设资金,房屋建设的成本本来就一两千块一平米,加装修也多不到哪里去,与周边动则 7/8 万一平米的楼价相比,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重新修好的房屋转手就能以高价租出去。实际上以后这种 33 层的房子完全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限就政府居民各出一半原址重建大楼,产权不变,政府还可以通过比如免费延长房屋产权,免交房产税等办法鼓励普通住户参与,当然要避免之前一些答住说的少数住户不管不顾,故意不参与的情况,可以通过立法,比如房屋被定为危房就不能住,三分之二同意重建即可实施等办法,其实长远看,只要防住那些想要借重建发财的人,完全可以同意政府补贴,居民参与的方式实现房屋更新,毕竟对于政府和居民这是双赢的措施,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带动了片区的品质提升,对于居民当然是低成本改善了居住环境,自己的房屋又重新实现长久的增值。这样政府的投入实际上并不多,一个平米一千,一个一千户的小区也就一个亿,相比每平米动则上万的赔偿是少很多的,当然这一前提是城市土地的价值要足够高,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要严格控制住。高地价高房价的环境才能催生居民的积极性
问题下一群买不起房在讨论高层拆迁问题,挺搞笑的
先上结论,目前情况下是不可能拆的,成本上不划算。
本人这几年都在十八线县城的棚改拆迁部门工作,我们本地既有拆老城区 (房屋大部分建于 1980 至 2000),也有拆城郊村。坦白讲,从经济角度出发,拆旧城区是远远比不上拆城郊村的。我们做过成本核算,拆旧城区然后去卖地最终是会“亏本” 的,我们这里老城区全部都是七层以下的楼梯房,其中一半以上还是二三层的自建房,没有一栋电梯房,即使这样,拆完后的卖地收入依然难以覆盖拆迁成本(可能一二线城市地价高情况会不一样)。城郊村的村民宅基地拆迁成本也高,但是征农田的成本低,平均一摊就把平均价格给降下来了。
很多人提到的市中心区域问题,说真的,可能一二线城市的市中心是固定的 (比如北京故宫),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市中心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规划,是可以变动的。大家仔细回想下,所在的县城学校、医院、政府有没有搬过,随着老城区整体建筑年代的上升,政府是可以把单位、学校、医院这些优质资源转移的。这样做有几个优点,一是搬到新区有利于新区的卖地和房价;二是随着发展,原来的学校医院建筑也会变旧,需要改建扩建,在旧址上扩建学校医院显然不如在新区新建一个要方便;三是有利于缓解旧城拥堵。很多地方为了避免直接搬学校医院导致旧城居民不满,一般都是在新区新建一个学校医院,旧城区的继续保留,但是原旧城区好的校长、院长、医生、护士、教师会慢慢调去新区,效果是一样的。我所在的县原本城区只有两所高中,其中一所高中位于老城区,高考一本上线率原来还是可以的,最近五年在城郊新征地的区域新建了一所高中,把一部分优质教师调去新建的高中,同时将中考优秀学生优先分配给另外两所高中,老城区高中得到的生源为中考第三梯队,现在老城区的高中每年高考的一本数寥寥无几。这就是典型的教育资源从老城区向新城区转移。所以你们真的认为自己家边上的学校医院十年后二十年以后还在麽?
也行有人会问,既然不划算为什么这几年政府还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 为什么很多县还在拆旧城? 一是前几年棚户区改造是中央推广的项目,有上级政策有项目资金。二是安全问题,这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很多地方的老城区管道网线老化、许多楼变成了危楼,不拆迁不改造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造技术还不能和现在的比,很多三四十年的房屋没有维护已经变成了危楼。很多地方老城区地下的管道老化又难以更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安全事故,这也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可以看到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拆旧城。但是以后这一批高层建筑临近使用期限,拆迁成本恐怕是目前低层旧城区的好几倍,到那时候是否还会有新一轮的棚户区改造来解决这些危房问题就说不准了。
产权到期之后,房子只可能是你的负担,15 年要一次大修,50 年的房子结构上都可能有安全隐患,即便是国家不要你的土地出让金,不要你房产税,你也住不起用不起。
因为土地不是你的,房子跟车子没什么两样。
越用越旧,越用越容易坏,还不省油。
最气的是一栋房子还是大伙一起买的,出故障了谁掏钱?怎么掏?
建筑物,或者说房地产是有生命周期的,跟人一样。
现在这个时候好比是大学刚毕业,
回头看,全是一步一步成长的脚印。
那是一生最美好的一段。
往后看,还要就业,还要养家,还有疾病和事故,当然还有死亡。
就我们现在的物业管理,别说驻颜有术了,不让你英年早逝就不错了。
50 年或者 70 年大限到了,你所拥有的就是一堆钢筋混凝土。
要么一年一年掏钱修,要么一次掏钱拆掉。
不要想着政府拆迁把房款都给你,不倒搭钱就不错了。
落后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对建筑物重建设轻维护,舍得花大价钱建新楼,但舍不得年复一年花高价修缮。
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整个社会明明没那个经济实力维护好这么多建筑物,但出于好大喜功的心理,还偏偏要建这么多建筑物。
打肿脸充胖子的结果,一方面是维护保养费用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建筑的用料也不咋地,耐久性差,从施工那天起就决定了过不多久就会变成破楼。
于是呢,我们总是看着周边簇新的建筑物,没过几年就开始破旧了。不光是新建的住宅小区如此,新建的大学校园也好不哪里去吧,另外经济落后地区铺的柏油路,柏油层那个薄,用不了几年就得翻修。
接下来才有了各位的忧虑。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无论是政府主动推动也好,还是居民被迫改变也好,全社会对旧建筑物的维保费用投入都会越来越高的。
维保费用上去了,破楼照样焕发第二春。
混凝土有个好处是可以改造。
日本叫都市再生。
香港叫旧街活化。
未来一段时间,开发商做这事儿还是有钱赚的。
前提是有个好的地段。
香港李首富说过,地段,地段,地段。
ZF 未雨绸缪,禁止摊大饼,保护地段的意图明显。
只是
我们现在剪力墙结构,能改造出很大价值的余地非常非常小。
这个怪不得谁,怪只能怪科技进步太快,而科技进步能改变生活方式。未来 30 年的科技变化?30 年太长,10 年一阶段吧。
所以先别管已经建好的高层建筑,接下来别建就是了,因为炸起来简单,炸了之后处理太难。
真有那么难吗?炸就完了。然后建筑垃圾可以回炉利用
我的观点与绝大多数人相反——
人们有的是办法解决高层建筑再利用问题。
首先提问:
要建起类似上图这样一座天桥,需要多长时间?
半年?三个月?一个月?
——实际情况是如果不考虑基座,这样的天桥最快一个晚上就能建好。
做法很简单:先在铝合金生产车间里做好各种构件,再挑个人烟稀少的半夜用大车拉到需要建桥的地方,像搭积木一样 “搭” 上去再固定,一座天桥搞定。
多说一句,上述天桥技术早就成熟了,我好多年前采访南南铝的时候人家就能玩得转。
天桥技术只是一个缩影——这些年来,各种建筑技术已有突破性发展,我虽然只是在采访中略懂了一些皮毛,也已经感觉到 “时代不一样” 了。BIM 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现如今 “盖房子” 的办法跟很多人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题主至少有一句话说对了:“现在的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只是我认为这种 “留给下一代” 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的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我的看法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下一代很有可能已经研究出更便捷、更省钱省力的建筑方式,甚至可能无需对现有建筑进行大规模拆除,即可对其进行加固、装修;即使不能,新建一栋高楼所需成本也可能会大幅降低,“老房子”住户无需花费太多钱、等待太久时间就能完成现如今必须 “大动干戈” 的拆迁。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可能会有知友觉得我太过乐观。
那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老师总是讲 “煤炭、石油资源可能会枯竭”“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压根就没有面对什么能源危机;
1998 年,我姐姐在江苏打工,她要给我妈打个电话必须在信里约好时间、然后我妈提前到离我家十几里外的集镇上的公用电话等候;而 2018 年,我们全家人手一台手机,上初中的外甥还嫌内存不够大影响他玩游戏。
我的意思是,下一代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然我这么说绝不是说要把所有问题都甩锅下一代,但我们理应相信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退一万步说,即使高楼拆迁问题真的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 30 层 N 年后沦为 “贫民窟”,
这也不足为奇。
即使在 “拆迁有利可图” 的今天,在我国广大的城郊结合部、偏远农村地区,也存在一大批住不下、拆不起、搬不走的旧房子,这是正常现象,毕竟拆这些地方的房子盖高楼同样不现实。
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 N 年后也一样。
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地段优秀的高层,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维护更新,这些钱会由业主来承担,当然核心地段的高层业主也一般是相对富裕的人,愿意承担更新维护的费用。这里也提一下地段,地段分可复制和不可复制,比如西湖,就是不可复制的资源,西湖附近永远不可能变成贫民区,所以西湖附近的房子,会比较有可能得到较好的维护。第二种就是地段不好或者城市不好的高层,未来大概率会变成贫民窟,简单来说,电梯高层的维护费用不管在很好的地段或者很差的地段价格是差不多的,那么在较差地段的高层建筑,无论是居住者的经济水平或是房子本身以租金计的投资回报都很低,那么自然没有人愿意出这份较好的维护维修费用。所以以前听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讲过,千万不要让贫穷的人住在高层建筑里,不然高层建筑就会变成贫民窟,这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应验。
看一下香港就知道了,闹市区那些很高很破旧的老楼。一楼装修的很好当街边店铺,里面的话除非改造成一些经营场所,否则就是那样破破烂烂,想拆了重建,基本不可能。
首先你得保证 50 年后还有那麽多人需要住房。
当人少房子不值钱以后,拆房子就是点炸药钱。
还想拿拆迁款?别做梦了,给你个危楼补贴算是挺客气了。
北京二环内老破旧就压根没想动他,反正几千万几亿价你随便叫,郭嘉要地有的是,哪里不能建,什么不能搬,火车站,飞机场,码头这些交通枢纽都随便搬迁,何况是韭菜心心念念的医疗教育商业环境。
租了个 33 层的拆迁安置房,2013 年左右的房子
12 户 3 梯,电梯经常坏,电梯困人偶有发生
小区保洁少,卫生状况堪忧
厨房习惯性漏水,最开始是一个角落,现在中间也开始漏,漏到屋顶墙皮都烂了
卫生间各种堵,马桶堵,下水堵
小区没有花园,楼道装修简陋,脏乱
好在楼间距还比较宽,西向的屋子,下午阳台能晒着太阳
家庭自住体验极差,房东好像到现在也还没拿到房产证
想多了,拆不动,不会拆,那么这些高层住宅以后谁来住?穷人!
以后中产和富人住哪里?从市区高层住宅搬出来,住郊区别墅区。
中国的 GDP 肯定还要继续增长,十年后人均 2 万美金问题应该不大,这个收入水平的国家,居住环境,肯定不是大家都住高层鸽子笼。中产及以上,居住环境就应该是别墅配套。
广大二三线城市的高层住宅建设基本应该接近尾声,下一轮的住宅改善,就是配合乡村振兴,在大城市的周边及远郊,会兴建大批别墅。绵延上百公里的别墅区,20 年内会在中国大批出现。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十年左右,宅基地买卖应该会放开,如果不引导资本回流乡村,中国的广大农村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塌陷。随着老年人不断离世,农村很多房子将无人居住,农村将衰败不堪。
一边是衰败不堪的农村,一边是大家都挤在城市狭窄的鸽子笼里,非常不可思议。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不会允许这么荒诞的局面出现。鸽子笼住腻了后,随着高层建筑的老化,广大中产,一定会有强烈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下一轮的住房改善,一定是配合乡村振兴,宅基地流通,到城市周边及远郊,开发大量别墅。
上海市中心城区很多九十年代的 33 层回迁老宅已经开始平民窟化。
当然,房价还是非常高,比较难出售。
高层难民在很多国家城市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正常看待。
至于再次拆迁,按上海目前的情况来看挺困难。
让住户出钱,就这么简单。拆迁本身就不应该成为暴富的机会。
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想象?
只要位置好。地段好,原地扒掉一比一点二改六十四层有难度吗?
并没有。
原地改三十层塔楼,本来两梯四户,我改成两梯十四户,
有难度吗?并没有。
我们打个折扣,七十年。
更何况,随着城市圈的建立,比如说北京,总有一天,北京市区会把所有居民移出北京。你在北京的房子,会被改造成写字楼,城市综合体,商场。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轨道交通甚或更高精尖的形式链接。
给你安排在京津冀一体化的任何地区。与拆迁又有什么联系呢?
拆迁又有什么难度?
update 2020.07.01
先别担心拆迁了,有很多其他问题待解决的。
-——————–
几乎所有答案都在说 “拆不动”、“贫民窟化”,逻辑是合理的,这里不赘述。
我补充一点其他的想法:不拆!反过来改善周边环境,维持 “平民窟”,而不是 “贫民窟”
贫富分化加剧,中产滑落,底层赤化,社会稳定结构被破坏。一旦少了 “经济持续高增长” 这个降压器,就到了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时候了。
从国外经验来看,贫民窟基本就是滋生犯罪的温床。要知道,我们的每年的维 wen 费用可是要高过军费开支的,且逐年递增。随着经济肉眼可见的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剪刀差会越来越大,放任贫民窟形成,增加维稳开支显然不够明智。
所以我建议政府收购高层的部分住宅,时机当然不是现在,而是在高层房价出现暴跌之后。一般多套房产持有者先抛售,自住房主除非大量贫民涌入或者失业断供 否则不会轻易出售房产。政府在第一次暴跌后、自住房主恐慌之前介入,收购廉价闲置房产。然后作为人才房 低价提供给大学毕业生或者中低收入城市白领。这批人受教育程度高,犯罪率极低,有助于形成社区稳态,而不是低收入聚集后的恶性循环。
与其等着贫民窟形成,给城市发展和财政负担带来噩梦,不如及时动用财政支出改善社区环境(扩建高层周边公共设施、导入毕业生及白领优化社区人口结构、放松城管部门不合理的严打 给低收入者提供谋生手段)。既获得声誉也避免把财政资源扔进无底洞。
1. 以上针对的是非核心区高层,核心区自有 “房价” 这个天然屏障,不至于形成贫民窟。
2. 大量低收入者形成 根本上是 “分配” 的问题,低收入本身不是原罪。“低收入就是不努力”这种观点简直是何不食肉糜!
没有开发商会拆,除非被逼的非拆不可,因为没钱可赚,赔钱的几率更大,宁可拆多层也不拆高层,现在的建筑商很多已经是 “寅吃卯粮” 了,根本没考虑子孙后代,咱先不说以后拆不拆的问题,就是居民住着都会在不久的几年里出现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业主和物业之间的扯皮 “习俗”,近些年来中国兴建高层建筑,电梯使用率飞涨,但是售后服务和相关专业维修人员以及配套服务还不够成熟,到时候一旦电梯出现故障,物业和业主一扯皮(你不干活我不交钱,你不交钱我不干活)就会很麻烦,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我就见过几次,高层电梯坏了(新小区也就三五年的房龄)楼下聚集了一大堆的居民没法上楼,楼层高的根本爬不动(楼层低的在庆幸),买房子的时候觉得高层坐电梯很牛逼,可是他们似乎从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悲催案例” 面对高层有家回不去的 “常事儿” 似乎没能触发他们一丁点思考。我买的多层住宅,没买高层,我也劝我的朋友别买高层,以后如果想卖的话会很难出手,甚至砸在手里
拆?
33 层的高层,上百米高,拆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愿意一小时一两万租用直升机,吊小型挖掘机上去一层一层的慢慢拆。。。。
行业内。。。我们都用炸,用炸药炸!
工程行业内甚至有个专门的专业,就叫爆破拆除!
爆破拆除即使在我们业内,也是比较神秘的存在,无他,他们能玩炸药,我们不能,羡慕啊。。。
当然,爆破拆除不是简单的弄个几百公斤炸药一埋就可以的,要是那么简单的话,请空军来打个实弹靶,实地练习个闹市中精准轰炸岂不是军民合作的典范?
爆破工程,是一个高精准的科学工程,从流程上说,需要研究图纸 (建房时的结构图,一般各地区档案馆会有存档),检查结构强度 (混凝土强度是随着时间成正比的,几十年后会比设计强度高很多),检查是否有没登记的修改和改建,然后根据已有数据,建立结构模型,编制爆破施工方案,软件推演方案可行性 (这软件据说非常贵),最后按施工方案埋设炸点,最后。。。轰!安逸了。
爆破拆除,不仅要炸塌,还要炸塌在指定的范围内。说两个自己见过的案例。
案例 1,小时候,大概我十五六岁,每天上学会经过一个老久的 15 层商业楼,当时要爆破这栋楼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可是大新闻,可别小看它,新闻介绍这楼当年可是按抗爆建筑设计的。商业楼呈 L 型立在一个十字路口,内部是一个小广场用来停车,某天早上 6 点,我首班公交去上学,半路上被拦住了,离那栋楼大概 100 多米,只听到几声并不很响的爆炸声,甚至后面建筑垮塌的声音都比它大。烟尘布满整个十字路口。。。大概 7 点,交警放行了,公交经过那里时,车上的人都啧啧称奇,十几层的楼,就在路边,塌下来,路上几乎看不到碎石,就一层浮灰。
案例 2,2010 年,刚工作,我们一个项目现场的对面就是一个待拆的老化工厂,因为两边就隔一条马路,那边拆除项目部宿舍区跟我们的宿舍区在一块儿,他们人少,全员住我们这边管理人员宿舍区,连食堂小灶都跟我们一起吃,一来二去就混熟了。
我那时候年轻,好奇,想进他们现场看看。人家项目经理也不反对,跟自家项目经理和公司领导死皮赖脸的开到了介绍信,以友好公司的名义申请观摩他们的施工,经过 3 天安全培训我和另一个同事才拿到他们的门禁卡。
进去才看到,钢结构的厂房其实已经拆的差不多了,就剩下一栋办公楼,一栋控制大楼,一座烟囱,空气中还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化工品味道。其实那天我们根本就没看到什么,工人并不多,大多都在打眼,然后拆一些隔墙之类的工作。至少一半的工人我看着眼熟,特喵的从我们项目借过去的!难怪要观摩人家那么爽气。。。
第二天吃早饭,他们爆炸经理说今天要试爆。我二话不说,掏出门禁卡,狗腿的帮人家拎着电脑包,在同事领导的鄙视眼神中跟着跑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化工厂区内一般都有控制楼,可以说是厂区的大脑,在自动化还不是非常先进的年代,厂区内的控制楼也是临时的避难和集合点,加上年代问题,那控制楼结构规格相当高,5 层的楼,居然有大量的剪力墙,这也难怪要爆破拆了。
试爆是楼里几道剪力墙,20 公分厚,试爆顺便开几个可过人的通道,未来布线打眼埋炸点都会用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炸点的施工,在墙上预先打好的眼中塞拇指粗,只有几公分长的炸药棒,然后在墙面沿着标线贴了 4 根条形炸药,最后用厚毯子盖了起来。爆炸经理介绍,炸点是拿来炸碎混凝土的,条形炸药可以形成切割,切断钢筋。
上午埋炸点,午饭后就引爆了,爆炸经理和安全经理确认安全后我就进去看成果。。挺神奇的,矩形的墙体就在地上躺着,碎裂的混凝土就靠钢筋连着。洞口炸得至少我觉得还挺整齐,不过爆炸经理似乎不太满意。貌似炸药埋多了,洞口比他算的大。。
中国人口马上就负增长了。你以为低层就拆得动?你看鹤岗,谁去拆?30 层,你要房价跌成一万一套,一层四套也就 120 万一栋。你以为你买时几百万,就得给你几百万?
更新下:
都说明白了,倒塌以后房产所有权注销。自己筹钱重建吧!
物权是你的!
我认为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未来上千层的房子也会实现,所以不用担心。
况且随着新区开发,这些房子也会自然倒塌,不需要拆,到时候要么业主付钱重建要么……
你见过历史上有一百年以上的和平时期吗?那你为啥要在意一个已经和平 70 年后建造寿命 70 年的楼怎么拆呢?
1. 不可能拆迁
2. 有些东西搬不走,比如说地铁、路网、大型公共设施、自然景观
3. 不应用当前的老城区情形盲目看衰一二线城市中心区域的未来
4. 中国二三十年后很难像现在一样大修大建
5. 房产税可以让政府主导房屋维修,并且政府有利可图
6. 曼哈顿也高楼林立一百年了,照样最值钱
听说过棚户区改造吗?
现在的大量的高楼在几十年后就是当时的棚户区改造。
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中国政府会出头干这个事情。
政府,很多时候就会出头干一些无利可图而且纯粹赔本的事情,这在别的国家可能很奇怪,但是在中国,不管什么制度,这种事儿经常发生,毫不稀奇。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既然有人愿意以不赚钱的方式进行改造,那自然就能搞成,所以丝毫不用担心未来拆迁的问题。
如果是现有制度下,感觉没法拆…… 成本太高又无利可图。
不过这之间如果把房产税定下来的话,可以利用房产税的长期现金流对高层住宅进行维护,这样或许可以长期存在。
看了一圈答案,给我爸打电话,咱家的宅基地死也不能交。
很多人都有误区,单纯考虑你的这个问题的话,说实话就是不好拆;
但是重点是:高层不拆,小高层不拆,电梯洋房不拆,无电梯也不拆,未来能拆的可能只有平房了;但是大规模拆迁都没有了;
所以你担心高层拆除问题与低层拆除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拆的费用无论如何都要大于在一块新地皮上新建的费用;所以一些老破小虽然也不是高层,但是也不拆了,只是改造;
这也就引出来很多网友讨论的电梯问题:
这里只说较低层电梯与高层电梯问题(多层不带电梯的以后大概率也会加装电梯)
误区一:电梯 30 年老化需要换新,高层住户需要更换电梯;
这里必须要说明,低层的电梯 30 年以后同样也要面临老化,同样需要更换;
误区二:高层更换电梯需要花钱,人多众多难统一;
低层电梯更换同样也需要花钱,而且低层的意见更难统一,因为每一层都大不一样;反而对于高层业主来将 90% 的业主都是铁定要换的,对于三层一下的业主如果不统一换那就不管他们呗!为什么可以这么任性?因为高层住户多,一部电梯 20 万算的话,一户才需要 1500 多点,所以有五六户不愿意更换,根本没影响好吧;
而反观低层住宅用户,一部电梯同样也是 20 万,一户就得需要 1.6 万,这个价格就很贵了,如果一楼二楼的不愿意更换,那么三四五六楼的住户更换的价格就变成了 2.5 万。所以这个电梯想顺利更换实在是太难了!!!!!
分割线 —————–
这里再补充一下;多层电梯与高层电梯的价格确实不一样;但是绝不是你们想象的差别那么大;
首先电梯的基本部件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 5 根轿厢绳索,1 根差速器绳索,1 条轨道,都要比多层的要长而已,其他的电动机,差速器,轿厢,缓冲器,配重等等都是一样要有的,如果硬要说差别的话,只能说高层电梯标准要求的要高些,在加上一些其他费用,重点是安装费用会高一些。
对于维修的电梯,高层虽然高,但是基础设置都已经完成了,所以维修电梯的时候,基本更换的就是部件,而不是把所有电梯部件以及基础设施都完全拆下换新(且绳索与轨道往往是不会坏的);
对于维修价格我是不知道的,具体情况是要具体分析的;但是多层与高层的维修价格绝对不和新安装一台电梯的差价那么大的;
咱们可以先讨论下完全新安装电梯费用:
咱们可以都按照中档电梯来算,10 层以内的基本都是统一售价,算 23 万吧,高层电梯要个配置更高一些,价格 40 万也足够了吧;多层按照 12 户算,高层按照 120 户算;
那么完全新装电梯费用:
多层用户一户需要 1.9 万, 如果一层二层不安装则每户 2.87 万
高层用户一户需要 0.33 万,如果一层二层不安装则每户 0.3 万
所以还是同样:多层更换维修电梯的费用要比高层多的多
怎么?
原来大家都没见过爆破拆楼啊?
爆破拆楼
附赠爆破拆桥大礼包
爆破拆桥
己需三番钟,告令你渣都唔剩。
拆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说说迁的问题。
我的看法比较直白:迁不了就不迁,等住户都老死了就行了,谁也没承诺一定要世世代代给你解决问题。
也许没等产权到期,人也没死之前,房子旧得住户自己都不想住了,自动买新的了。
建筑这东西因为使用年限长所以人对它有错误的期待,其实它和车子一样会老会报废,报废了那就报废了,你付的钱买的就是这辆车活着的时候你怎么玩都行。
玩到报废了没道理退给汽车厂给你再组装个新的出来啊。这一代建筑等到快塌了不能住了,那就是集体撤离,肯定不能让人被砸死在里面,这个自然。
至于把人安置在哪儿,那时候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大概率就是一代人一代建筑,偶尔剩下了几个命长的安置也花不了多少钱,给他安置到哪个偏远安置区政府说了算。
子孙后代大部分也都是安家立业住在自己的工作区范围了,也没几个结婚了还跟父母住一块的,实在有也是少数,简单,还是安排到安置区。
上一代人都死了,下一代人都安家立业了,老房子也安安稳稳地服务了一代人了,产权也到期了,跟房子隐形绑定的医疗教育工作,你也享受尽了它的价值了,它就是个商品,你用完了就用完了,报废了就是报废了,跟车子一样,有什么地方讲不清道理呢?
反倒是拆了后送房子送房本又送钱这种操作,这肯定令人满意,但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没房的下一代,要么继续贷款买,要么退居房价便宜类似鹤岗的地方,你能全款买得起哪儿决定你住哪儿,买得起哪儿的买哪儿的,这很公道,也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说不定这样房子反而很便宜,几万块一套有很大压力嘛?
建立 “房子就是个房子,也是消耗品,传不了三代” 的思想,现在的房价会健康很多,甚至不需要贷款买。
现在就是大部分人以为买了房子就可以千秋万代地住在这个地方,导致全家砸锅卖铁愿意扛一辈子贷款,想世世代代享有附近的医疗教育工作资源,导致房价包含了过多不属于它的溢价部分。
同时也构建了 “有房” 阶级壁垒,这不利于公平发展——你世世代代占住了这个地方,那让别人怎么办?
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吗?
就应该顺应房子使用年限到期,正好一切清零,像车子一样,不管你是花多少钱买的劳斯莱斯还是夏利,都一样报废,这才公平。
住了一辈子好地方的人也享尽了好地方的价值了,够了,下一代能不能继续就看他本事了,以及自己的遗产够不够给孩子再买一套。
我的知乎文章:现在都是 30 层左右的高层,未来拆的动吗? - 我的后半生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7340180
这么简单的办法,最土最实用,我们有大量蓝翔毕业的。
至于怎么上去的,我大概猜的是在拆除前需要在高楼旁边架设一个附壁货梯,就和大楼在建设的时候那个差不多但是会大一些。然后把挖掘机送上去,作业期间比较长就把电梯就拆了。
多方案拆迁呗
有的是办法
现在原拆原建已经很多了
成熟之后肯定能玩出更多花样
比如小户型合并成大户型
业主自行选择加钱大户型或者拿钱(房)走人等
总归有办法的
多大的事情
很多人没有认清一个事实——未来大城市的主流就是高层,甚至超高层。你质疑高层如何拆迁的同时,那些矮层真的可以独善其身吗?不存在的。一个区域的高层按诸位所想,成了贫民窟,老破大,难道同意区域的多层就会始终保持生命力?什么,你说把多层拆了盖高层?你的逻辑有问题,你细想。拆多层还是高层不是取决于房子的高矮,而是成本。等某个区域的楼盘逐步走向无人问津的状态,它的拆迁自然就容易了起来。具体可以参考沈阳一环内无电梯的老房子。他不能住吗?当然可以。他生活不便利吗?沈阳一环内简直不能更便利。他房子特别破吗?并不是,二十年前我们能住到这种房子都是非常幸福的事。他不能让孩子上学吗?绝对可以,只是学校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可是为啥这些房子的价格一直在阴跌?要知道这几年的房地产慢涨都算跌,这老房子直接明着跌,说明什么?慢慢的这种老房子将有价无市。什么?你还想谈地段?嗯,好的,一平多给你发两千。什么?你不答应?好的,这房子你就传家宝吧,你不想拆又很难卖出去,最后变成弃管小区,直接砸手里。
这,就是房地产的逻辑,它的玩法太多了,你可别跟大势较劲,多累。
刚从小黑屋放出来,求保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12071?from=search&seid=14904576722218893246
114 米高楼轻松爆破,甚至没有影响旁边的居民楼,现在定向爆破很成熟的,我个人觉得爆破掉承重梁就好了,楼会自己垮下去。
难以解决,现在好多 8 层的都拆不动,何况 30 层,政府其实也不缺地,几乎没有看到拆除高层的旧改,以后可能人们不喜欢住高楼,一些楼会因为过于破旧人们逐渐搬离后荒废被拆除,应该不会有什么人会去做高层的旧改,即使建筑技术的进步、政府容积率的放宽,开发商可以建到 70-100 层,但这种楼住着舒服吗,假如未来几十年我国的人口形成逐渐减少趋势,对住房的需求就变低了,大家也不需要住的那么密了,香港模式只是为了将地卖个好价,可我们毕竟不是香港
拆肯定拆的动,但还让你迁回来就别想了
冷知识:
纽约的川普大厦建成 90 年了,
比 33 层还高一倍,
川普自己住顶楼
我個人看法是沒法拆,但可以修.
一棟樓如何,我之前開玩笑都說看其元素契合度:水,風,火,光,土
現在你只要不碰到高週轉,土短時間內基本是沒問題的. 火和光都是強條,設計和開發腦洞再大都蹦達不到哪裡. 風就更不用說了.
來說說水:要知道目前的防水材料基本上是有壽命的,老化完畢後配合混凝土長期使用產生的隙縫,很高機率會出現水簾洞的情況.
這個時候就是靠修,屋頂防水維修牆體維修地下室防水維修來了解一下. 費用保證讓你懷疑人生.
只要钱到位,上海中心我都能定向爆破,然后不影响旁边的金茂,环球。。
物理拆除不难啊,定向爆破就行了。
经济学上,就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了,以前的人们自行车可以骑几十年。现在汽车几年就换一部。
可以报废汽车,当然也可以报废住房。
不拆,让他烂。这栋超过 30 层的白色大楼至少烂了 10 年了。傍晚在市中心有一栋完全不亮灯的巨大建筑确实挺瘆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后可能慢慢地其他的楼也会变黑。(全部变黑了就不瘆人了吧手动狗头)
①老城区拆不动的不光是高层住宅,也包括大量 6 层住宅,但低密度社区居住体验就是比高密度社区好,这个不论新旧和一线四线。
②政府机关、医院的迁出会早一些,学校的迁出会晚一些,很可能不会全部迁出。老城区的居住意义还在。
③因为囤积了大量人口,商业配套的水平还基本维持。
④三线以下城市住宅的未来,是跟三线城市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只要城市不空心化,住宅的所有基本功能都能维持,未必就比新城区差——而且一般距离新城区也并不远。如果城市空心化,老城区老破小和新城区大空置低配套,谁也别嫌弃谁。
⑤如果有能力,当然是不要只拥有一套房,但这个说了有什么用呢?能跟随城市发展不断更新居住地点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总纲: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逐步从(一线城市的)带头富裕走向(绝大部分区域的)共同富裕,一线城市容纳不了 3 亿人的基本生活和发展,也概括不了全中国的意义,从二线城市带起,至少要带到四线城市级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走出超级国力。
另外,农村可以适当空置,开展集中化种植,提升效率和产出比。但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至少需要 20-30 年。
看看香港那些某某大厦不就知道了打
所以说永远不要做最后一个接盘侠,假设每十年一个周期将手头的房置换成一个新房,那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去想吗?
只要城市正常发展,就拆不动,别说 33 层了,北京三环范围 70、80 年代的 11 层老住宅都拆不动。
除非城市衰落或城市中心向外围转移,类似美国的郊区化和市中心贫民窟化。
我们城市现在就有这样的问题,老城市人口密集,车子没地方停,出门回家,可以给你堵个 20 分钟
但就这样将就着过呗,都等着隔壁邻居搬去新城区,好多一个停车位
自己买房是不可能的,买一套房 120 平的至少 80-90 万,在加上装修 20-30 万都过一百万了,买辆 30 万的车就很爽滋滋了
其实,拉长时间周期去看,我们的地产(or 房产)早已偏离 “住宅” 这一属性,它是高密集度、重属性、差流动性的投机品,也不是投资主体。
未来,人们会越来越发现:允许人们自购土地、自建住宅,是多么重要。而不是用人造集约市场和太过于富集的城镇化把人们都圈在高楼里。
现在很多之多七八十年代比较高的楼,也没有人去拆了,尽管地段很好,真正的寸土寸金,有的楼也已经没人住了,可能以后楼塌了,70 年产权也到了,政府会另做打算吧,但拆迁,估计遥遥无期了
除非有大战,否则现在大量的 20 层 + 的住宅,质量差,户数多 根本看不到拆迁希望。更何况现在都喜欢新区新城,直接卖空地,修地铁,迁移资源。
其实,别说未来这些高层建筑。今年 老家棚改暂停后,6 到 8 层的老房子,都没听说拆迁了。
不过现在该担心的,不是拆迁 而是空置。写字楼和住宅空置率都在上升。这些空置等于占用各种社会资源的建筑垃圾
先不说 33 层这种比较极端的,单纯说下我家附近的一个 6 层小区。
这种 5、6 层住宅在城市建设的某个时期曾大量建设,霸占了城市的大部分面积。我们小区属于 2010 年以后才开始建设的地块,以前这片属于工厂,是城区比较边缘的位置了,但现在随着地块重新规划,工厂拆迁,就剩这一个小区在地块的边缘。这个小区比较奇葩的地方在于,它比较狭长,绵延了五六百米,相当于把地块的一角全挡住了,影响了整个地块的对外交通。我们小区刚交房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问题,那段时间我需要到主干路上去坐公交,每次都要绕着这个小区走半圈,后来我去网上查了一下这个小区,发现从 05 年开始就已经有网上讨论拆迁的帖子了。。。可见这个小区的拆迁难度有多大。
再简单介绍下这个小区的基本情况,这个小区和他旁边的小区(同样情况)有 10 多栋,因为一栋有好几个单元,加起来有足足 1000 多户。。建设时间并不是很长,房子是 90 年代的。我曾经有几次翻墙过去(没办法,实在绕太远),里面物业基本等于不存在,一层很多各种自搭自建的小商铺,俨然一个小生态圈,拆迁已经是这个小区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然,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这个小区是不是没人拆,事实上,我曾在相关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区的拆迁一直都是会题之一。因为它占了规划路,所以设计院汇报方案总要提一提这个方案,领导也都清楚这件事。而且小区里的一些人经常会去反应问题,认为拆迁方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他们现在还有没有一直坚持下去。这个小区真正的拆迁难度主要在于:1、关于拆迁款和拆迁条件难以协商一致,首先这个小区太大了,大家都知道大的社区物业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你没有办法将所有人的意见统一,只要有一户不满意,你就没办法推动他去做下面的事。当遇到拆迁这种触及利益的事,想要统一所有人,且不能施加外部强制力的时候(不要说什么暴力拆迁),非常非常难以协调。小区的内部都难以达成统一意见。2、拆迁的诱惑力太大了,可能某个阶段的新闻,某某地方拆迁一夜暴富,让人多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拆迁暴富的情况常见于农村,比如浙江萧山、天津西青,这些我都亲眼见过所以不得不承认这种致富之路确实非常震撼。但是对于这种城市里的多高层住宅很难实现,除了人数翻了几倍不说,人一多乱七八糟的事极多。除却一些可能非常有商业价值的地块,有大资产的开发商介入的可能,否则开发商很难去推动这么大体量的地块改造。能给提供的条件也只能是市场评估价 1:1.n 这种,外加一些补偿,这种补偿条件对于大多数拆迁户来说,心理落差很大,极难满足。3、拆迁与经济形式挂钩。经济形式好的时候,开发商回报预期高,拆迁比较有动力。对于 ZF 而言,经济形势好,基础建设的资金比较充沛,它尚有能力去运作拆迁。在经济形式不好的时候,投资收缩,用钱的地方很多,ZF 着重于解决一些民生问题,不太可能去花那么多钱去搞拆迁。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问题,小区拆迁的问题迟迟运作不下来,最后不得已改规划,把小区给绕了过去,拆迁的问题虽然时不时有点浪花,但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搁置。
回到楼主的这个问题,33 层的住宅,问题只会比上面提到的情况更严峻,我刚才讲到的这个小区影响了整个地块的规划,地块改造本来是当地一个业绩项目,尚且如此,如果只是普通住宅,无利可图的项目,开发商根本不可能去接手,ZF 也没有什么力度去做这件事,毕竟 ZF 用钱的地方非常多,只能用在关键的地方。
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技术上毫无问题,给钱就拆,用不用炸药都能拆!
好多答主,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的。很明显这个问题是问利益问题,你们扯技术问题。说实话,有钱买新房子,谁会在意 50 年后的房子归宿问题,问题就是六个钱包凑的首付。30 年的贷款,只能住 70 年的产权。50 年的质量设计,
人家问的是 70 年后,房子拆不拆,拆了还会有补助么?补助的钱能不能保证住房需求。如果不拆那该是怎么样的情况?
更新。
看到大佬答案评论区,有点个人看法补充。
好多人的想法我觉得太单一,我觉得这个问题要结合很多事情来看待,我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生命的意义,多数评论说人口越来越聚集,北上广深没法不建高楼。说到这里我们回过来看看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至少觉得幸福快乐的精神生活跟物质一样重要,大量人口背井离乡南下深圳是为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分点小红利,为了以后的生活,才苦苦的在大城市里挤地铁,睡格子间,熬通宵受尽委屈,多数人注定跟大城市无缘的,红利不是经常有,已经是新常态了,如果在城市也仅仅是为了生存,挣的钱不是给交通就是给房东了,何不回到家乡的小城市。压力小,生活水平可能还会更好,说到医疗教育,这个不是我住在深圳,就可以享受到的,你就算住在清华边上,清华大学还得靠实力。不出几年,大家就会习惯这种常态的社会,大学生不会人人都还没毕业就想着创业变成富豪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我那在东莞漂泊了 30 余载的父母亲。今年也回老家了,现在的她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原本以为不会再回老家住了的,没想到现在坐啥都不好做,在外面挣的钱也花在外面。还不如会老家,绿水青山,农家小院起个小洋楼。拿之前的积蓄还可以过点清闲日子。
现在也不再关心我一个月能余下多少钱了,也许他们意识到了,正如 90 年代在家务农,爷爷也不会问他们今年剩了多少粮食。
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高速发展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现在终归回到了那个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平静年代,努力工作不再是为了发财而只是因为生活。
爷爷奶奶那一代,春种秋收冬藏,辛勤跟耘为的事平淡如水的生活。如今科技进步了,我们朝九晚五的上班同样是为了平凡的生活。
未来,一切都会回到原本的样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北上广深不再是每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梦工厂了。
主要位置够好,拆百米楼还是可以的,只是需要盖的更高
没成为危楼之前就是经济问题,没利可图的话拆不动。
成为危楼以后就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你说拆不拆的动?
所以能有啥历史遗留问题呢?无非是大量 33 层房子慢慢成为危楼,但没有及时拆除,连续出现好几次危楼高空坠物,危楼倒塌造成群死群伤事件,政府最后成立一个危楼鉴定管理机构,定期鉴定危楼,然后强制疏散强制拆除。
要么业主承担拆除和还建费用,拿个全新的楼。大约一户只要 25 万左右。
要么政府拆完房子,直接把土地回收重新挂拍。业主啥都拿不到。
所以听中央的话,房住不炒,炒到最后,旧房还要交拆迁费的。
亲别说是 10 几层的楼房了,就 6.7 层的很多都是不敢拆的,拆了难回本的。
瞎操心,拆了这么多年的房子,什么地形没见过?什么房型没见过?什么人没见过?难道 33 层就把他们难倒了?地皮不值钱就拆了该商业区,盖广场,你说值钱不?33 层有的楼层谈不下来,那就先把容易谈的迁走,钉子户就断水、断电,黑社会伺候,在你门上画叉,在楼外面挖深沟,砸你家的玻璃,半夜往你家扔二踢脚。哈哈,还不走?那就半夜把你拉车上扔到外地,等你家来,楼都倒了。好好看看历年的强拆方法,你就清楚了。当然了,也有可能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借别人之口说你心中之知。
拆迁是计划经济,几十年后我可不认为有拆迁,香港贫民窟什么样,未来高容积率的高层就什么样
不用怀疑。那就是未来的贫民窟。
定向爆破就行了。80 年代结构专业就有这个方向的研究生了。有学盖的自然就有学拆的。
我们总是喜欢用现代的眼光和技术来看未来可能带来的问题。
类似当年的煤炭危机,石油危机,耕地危机,历史证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当年担心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我仅提出一些个人的猜想。如果不讨论土地国有制还是私有制等特殊的前提。仅仅只是拆房子的话,国外已经慢慢在试验一些拆迁智能机器人了。我去年了解的时候,还只是在实验室阶段,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我没有接触到核心技术,但是从那个机器人描述来看,它可以把房子的钢筋和混凝土分离开,运输走,甚至有可能还能再次利用。如果这项技术在二十年后成熟了,起码技术上就没有问题,剩下的是政策,社会问题,过于复杂。我说的无法预测。
综上,我觉得未来高层,拆迁的技术上没有问题,其他的无法预测,就酱。
强答一波!!!
没有人邀请!野路子自己来的!本科工程专业!
这个问题一段时间我也宿不能昧的想着同样的问题!首先我用我的皮毛的知识为大家普及普及!
1. 为啥是 33 层?
因为建筑分为底层建筑 中层建筑 高层建筑 超高层建筑 分别对应建筑高度 10 米 25 米 100 米 100 米以上 国家规定 6 层以下含 6 层可以使用砖混结构 25 米以下必须使用框架结构 25 米以上必须使用剪力墙结构!100 米以上就有更高的要求和规范!所以房地产商为了节省成本所以盖房盖到 100 米最经济!一层 3 米刚好 33 层。
2,产权 70 年 70 年以后是不是都得拆掉。
答:并不是,首先先说建筑使用年限!一般民建,就是你住的是 50 年。你又要问这还不到 70 年怎么办!放心这个 50 年是指 50 年内不能出任何质量问题。出了质量问题设计方建造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那过了 50 年怎么办?过了 50 年你继续用检测质量没有问题继续使用。(我们要知道水泥可是使用上千年之久,古希腊人们就会生产水泥,像那各种神庙都是古代水泥做的现在还没塌,你就放心住吧。但是后来西方进去黑暗时期他们丢失了水泥技术)那到了 70 年呢,70 年是土地使用年限,土地都是人民所有的。所以可以再靠租用继续使用~~~~这里我也不太清楚我不是学法律的希望知乎大神指点~,反正房屋没有质量问题一般不会拆除。
3。那万一因为时代发展城市发展需要拆除呢。
对于我们住户,就和拆迁一样还是会给我们赔偿的。
但是在技术反面我当时也不清楚我们只学建造没学拆除!!!
所以我询问了我们导师他给了我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
首先我们就高层建筑拆除这个问题讨论: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这几个小问题。
第一这个高层真的挺结实的,并不像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城中村建筑一样的砖混结构。可以做这么一个比喻不标准的砖混就是豆腐渣的强度,那高层住宅就是大概硬质木头的强度。能破坏可是不容易而且那么高。
第二,时间的问题。 就现在的技术,如果进行分步拆除,类似先慢慢的拆门窗再拆填充墙,在用线切割机切除梁板柱。我觉得拆的时间不比盖起来快不了多少。那个成本,应该没人承担。
那使用爆破啊!嗯好想法。可是城市那么拥挤,烟尘的因素,不得不考虑。
好的我的导师这么说的!建筑是个工科,工科技术一般都是需求为引导。所以现在还没有到拆的时候需求不大,这个问题现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到了那个时候一定会解决的。但是现在一定会有技术储备。导师给我介绍了他同学在长安大学研究建筑爆破。现在行业里主要方向还是爆破,但是这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炸碉堡,也不是需要大场地费定向爆破,而是微量定向爆破拆除的,运用大量运算与建模,使每个结构受力点定向点定时定点爆破,在一个时间内爆破使其成为一种内塌的效果,就和 911 那个国贸大厦一样原地下落。对周围的影响减到最小。
拆迁只会发生在梦里。
广州农业银行再次发布明文规定,老破小、老破大贷款额度将和普通二手房不一样,等于是哪怕在一线城市,老破小、老破大的金融属性都要被压到最低,最后几乎没有流通性。
很多人说为什么国外那些老楼,楼龄都四五十年了,但是看起来还很新呢?那是因为人家每年都交着高昂的物业费和维修费,这两个费用加起来都快比房产税都高了,而我们国内还没开始收这种费用,所以我们国内 20 年的老小区,就老的不成样子了。
也并不是说国内房子的质量不好,所以老的快,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平时的养护方面,国外房子年年都在养护,而我们国内的房子基本上不养护。
你想想,你就算是买辆车回来,你定期都要去保养一下,何况你买个房子,长时间不保养,自然就老的快。
拆哥答:很多时候,33 层是开发商经过详细测算后,给出的建筑业态。未来拆迁很难。
首先,33 层的建筑卡在 100 米以内,没有突破 “超高层”100 米的标准,建筑配置标准不用提升一个档次。
新建小区通常会有高低配的情况。高低配是指高层住宅和洋房、别墅进行搭配,形成一个混合式的小区。楼盘由两种或多种高度不同的物业组成,比如高层 + 洋房、高层 + 别墅、高层 + 洋房 + 别墅。不论每种组合都会有高层,然后搭配低密产品。
因为在地块面积和容积率一定的情况下,你能建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是基本定死的事。而容积率是拿地的时候就被政府规定好的。在地块够大,建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理论上来说建几个多层比建两个高层划得来,因为多层公摊面积小,得房面积大,成本更低,关键是好卖!
从产品货值看,开发商看中洋房和别墅的高溢价能力。在相同土地指标、做足容积率的前提下,高低配社区能显著提高总货值。举个例子,一个 20 万㎡的 “高低配楼盘,假设高层为 18 万㎡,别墅为 2 万㎡,高层成交均价 2 万元 /㎡,别墅的成交均价为 4 万元 /㎡,这个项目的总货值为 48 亿元;假如把这个 20 万㎡做成纯高层小区,那么它的总货值为 40 亿。
通常来讲,洋房的定价要比高层多 15%~20%,联排等低密度形态住宅的溢价则更多,溢价可比高层多 30%-40%。单纯通过产品类型组合的差异,高低配社区实现总货值收益增加 8 亿元。在今天地价高企的背景下,毫无疑问,开发商拿到土地,做高层 + 低密产品是大概率事件。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高低配” 到底好不好?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高低配意味着什么呢?
就产品的多样性来说,高低配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高层住宅相对景观开阔,视野通透,楼间距大。别墅或洋房产品相对空间更大,居住舒适度较高。如果规划得当,一个小区内混建高层和别墅,在小区环境上,可融合两者优点,扬长避短。
但是,开发商或物业要同时取悦高层和别墅业主并没有这么简单,高层业主和别墅业主之间的阶层划分似乎永远存在。基本上 “高低配” 的高层大多为刚需户型,而小区大部分资源被别墅区掠夺,如果别墅区与高层区无法互通,再加上物业费不同,受到物业公司不同对待。这些 “高低配” 中的高层舒适度甚至不如普通的纯高层项目。
而对别墅区业主来说,交了更高的物业费,可是楼间距却小的惊人,前排邻居家有一点点动静都能听到。庭院里时不时闯进陌生高层业主,赶不走不说,人家来一句 “这是公共绿化区域” 就能把你怼回去。你在露台玩耍的一举一动,高层业主在阳台都能尽收眼底。别墅又或是高层业主,到底谁占了谁的便宜?可谓是一言难尽,提醒你要仔细谨慎考虑。
“现在的问题留给下一代” 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回答。
很多东西在过去觉得昂贵无比,比如以前的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现在还算个事么,也就几十年的功夫。
上世纪 80 年代的建筑,跟现在能比么。质量、面积、各方面配套,都大不一样了。现在的房子,放在 40 年后的将来,也都是渣了。
再过四十年,我相信又会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管那么多干嘛?那是经济学家考虑的事情,我们还是要活在当下,对自己好一点,在自己身上舍得投入,该消费消费,几十年后的事情想那么多干嘛?你永远不知道你在哪一天死亡,我们对明天都充满了未知,击鼓传花,有后来人去想办法吧。
白云宾馆占地面积 2.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91 万平方米,主楼 33 层,高 117.05 米,曾为当时中国大陆最高建筑。修建于 1968 年,今年已经为民服务 50 年了。不是一样继续服务社会吗?只要舍得维护。
时间到了 2029 年,改革开放后后的第一批高层住宅小区 XX 花园小区到了 50 年的使用年限,身在 2 环内的第一批高端小区业主陈大炮交着几十年前定的每个月 1 块钱每平方的物管费,享受着整个城市最优质的配套资源。
而在现在一碗面都要 40 块钱的时候,这紧紧只够小区内的清扫垃圾费用。电梯有时候不灵有时候灵,住在 33 楼的陈大炮非常惆怅,爬楼梯的日子让他痛苦难堪。
陈大炮想让大家集资交点钱把电梯修好,把多年前喷涂的真石漆补上,发现大多数人根本不会愿意交钱做这些事情。毕竟现在小区已经太老旧了,除了为了配套的学校及医院依旧留在这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已经买了更好的房子搬走了,留在这个小区的已经大部分是在附近工作的租户或者像他这样的老大爷了。
小区的土地已经过了土地出让年限了,房屋交易已经不能贷款了,为了娃能读书还是有人愿意全款买一套房子来为了娃读书。但是小区内新来的住户多次去旁边的小学闹事,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好老师都调往了环境跟好的西部新城的新校区了,这里仅有的还是只有十年前那几个老师了。
这个时候新区的修建已经初步完成,那里环境优美,写字楼学校等优质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全城均是低密度的小区。各个产业均在此发展,大量产业人群未来肯定聚集于此。但唯一的缺点是因为这边的全是低密度小区价格昂贵,而且得每年交房产税,一直这边都属于富人聚集的地方。
终于,在 2030 年,已满使用年限的小区按照当前价折算置换新区低密度小区的产品。陈大炮终于可以不用爬楼梯了。房产税终于可以收上了。老片区终于可以更新了,又可以卖一波高价地了。
答案是基本拆不动。看看这些小区
美孚新村,1968 年入伙,至今 52 年了。总过一万三千多户,每个单位至少价值五百万,拆迁费用和安置都是问题
看来还是古人聪明,修矮木头房子。
作者:小时,公众号:时耕科技(SG-TIMEWORK):深耕商业地产 14 年,现已形成以大商圈、智慧园区及 IT 服务为三大核心业务的软件企业。服务过华润、万达、华侨城、碧桂园文旅、大悦城等中国知名商业地产 50 强客户。
或许会慢慢成为遗产、成为遗址,而我们的城市也会随着规划慢慢变迁。
过去 20 年属于城市化进程的高度爆发期,大量农村人口挤入城市,原本容积率只有 1 点几,层高只有 7-8 层或者 10 来层的房子不够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啊,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拆了重建就是最快最好的办法。
对于无力不起早的商人而言,一旦拆迁成本过高,无利可图的时候,自然是想拆也拆不动了。
不管是从需求还是从经济成本,现在这些 33 层的高层住宅未来都没有拆迁的可能。
如果以几十年为跨度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人口问题可能也不支持通过提高容积率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所以,第一,现在已经达到容积率瓶颈,第二,现在政府不愿意拆高楼,第三,未来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压缩。总之就是并没什么利润空间,等时间到了就拆迁是不太可能的。
高层还有一个致命的死穴,一个几乎无法善终的命运,**房子也是有寿命的,**高层步入老化期,首先电梯会频繁的损坏,然后水电管网需要经常的维修,漏水、渗水、墙皮剥落等问题会经常出现,并且会日趋严重,面对这些老化问题,几乎是无解的。
所以以后我们看到拿大额拆迁补偿的拆迁户会越来越少,
欢迎关注时耕科技公众号(SG-TIMEWORK),获取更多大商圈运营管理解决方案
看这问题下的回答都是清一色的 " 拆不动,会变成贫民窟 " 就觉得好笑。
合着你们觉得现在住 33 层以上的就不是贫民了?都是住得起别墅但就喜欢热闹才住高层的人了?
没有什么能不能拆动,只看是否有利可图~
往前看,以前也觉得六七层的 “高楼” 拆不动~
好城市市中心的低密好房子,有的是人愿意出高价~
这么多年以后,这个小区早已破旧不堪了,长年的维护成本高企,搞不好那时候还要收房产税。
一套又旧还要不断投钱进去的房子,哪里还能算是资产?在此之前,有钱的人早就往外发展,此地只会留下老弱病残,或者变成贫民窟。唯利是图的商人估计是看不上这块地的了。毕竟周边和你一起建起来的配套,甚至整个区都变老了,开发商也没法把周边全部搞活起来。
房子没法卖出手,还要不断投钱。这样的负资产和开发商或者政府谈判都是没有筹码的,免费送人家都不要。
像上面的答主说新加坡的情况其实还算好的,政府慢慢赎回,等全部赎回了就可以重新将土地拍卖,重新开发。拆除的费用从土地拍卖金减就是了。也只有政府才能做得到把整个片区一点点赎回,慢慢盘活。不然只能城市空心化,像一棵老树,内部早已朽坏。美国很多城市就这个样子。
中国目前在建商品房普通高层普遍在 27-33 层之间,为什么极少见到 34 呢?因为我们国家的设计规范国家住宅设计规范》对房子层高要求宜为 2.8m(注意,不是强制性),但是 2.8m 的空间做出来实在过于压抑(敲黑板注意),为了房子好卖,通常层高是 2.9m,然而我们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对超高层的区分在于是否超过 100m,超高层在消防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比普通高层的要求要高出太多,间接导致房屋建造成本大幅增加,而 33 层的房屋按照计算 2.9*32+5.5(首层一般作为商铺或者不作使用的架空层)+0.3(台阶)=98.6m,算是和超高层打了个擦边球,避开了很多高成本的地方,而最大化得到更多面积能够使开发商的利润变大,这是 33 层原始动力。这些房子给施工单位的建造成本约为 2000-2400 元 / 平米(二线城市),还要加上开发商的拿地价、营销费、管理费等,最后加上交给国家的税金和利润组成我们的房价。
一开始看到问题,我不由得一笑,拆迁这种无非小问题而已,我国在爆破方面的技术相当成熟,一栋楼拆掉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夷为平地,后面看了题主的问题:“我指的不是技术上的因素,而是高层小区那么多户就算拆了也无利可图啊,总不可能拆 33 层再盖 100 层的?” 这有一点小复杂,但是我愿意就我浅显的认知与知乎高知进行一番探讨,权当抛砖引玉。
作为地产商来说,既然重新开发,不管是做大型写字楼还是商场还是住宅,其中心利益点是为了赚钱,可是大家在这几十年中可以看到,很少有地产商在中心城区拿地,尤其是有一大片住宅区拿地的,原因是拆迁工作异常困难,拆迁补偿十分巨大,所以即使拿地,一般也是选择老城区中的棚户区,一来政府有棚改的需求,二来住户相对较少,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在我的城市中,政府还对拆迁户进行补贴,其实也就是合作互利,你帮我把城市形象提上来,我帮你加快拆迁速度。
然而 33 的高层则不然,现在的高层多为 2 梯 3 户两个单元,一栋楼 192 户,甚至有的两梯四户 256 户,一个小区一般都有 15-20 栋左右的房屋,约 3500 户,每户如何补偿?原价就已经是天价了何况是二手房价格?所以开发商的拆迁成本直线炸裂,尤其是当今的地产商,远的有万达(现在不做地产了),近的有碧桂园,都是高负债率,现金流真的非常稀少,可以说这些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将资金用到了极致,没有一分钱是乱用的。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拆迁是不符合房地产企业的需求的,现实中也是如此,大部分开发商拿地都拿的是城市周边的地,这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规模扩大,以前的老城区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慢慢的出现交通拥堵、配套跟不上新的时代要求,城市的中心开始缓缓向周边迁徙,实际上政府会起一个带头作用,比如我所在城市的省政府就搬迁到周边地区了,慢慢引导城市扩张的方向。至于原来 33 层的老小区,大概率会被主人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就像香港一样,自己买在环境好点的周边收租。
所以我的结论是拆不动,因为没有动力和价值,与其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不如将中心转移到周边地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如果有拆的,只是极少一部分,比如当地政府需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地标性建筑或者纪念性意义的建筑,如北京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如果确定要建在城中村,那肯定就是无论多大代价都会拆(这种可能性极小,鸟巢并不是在中心区),至于要让私人开发商进行拆迁改造,可以洗洗睡了。
这一点眼光长远的城市开发规划已经早早安排妥当了,我们普遍使用了特殊建筑标准,住宅楼将在一定时间内自行倒塌。
不会拆的,人会从高楼住到地面上的别墅,这是居住条件改善的自然规律。
其实没什么是解决不了的事情。
房价贵主要贵在地价上,建筑成本没多高。
按照现在老房子的业主的想法,当然是赖着等拆迁,这样利益最大化,毕竟老房子本来就没花多少钱,现在也不允许自己拆除重建,政府目前也是希望通过拆迁改造的方式获得土地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增加 gdp。开发商按这种拆迁建高层再出售的逻辑还能挣钱。
二三十年或者三四十年以后,中国的住宅人均建筑面积肯定是足够的,房价肯定是稳定的,不会暴涨暴跌,价格肯定是有层次的,越新的房子价格肯定更高,层次会很分明。拆迁再建高层再出售的逻辑这时不可能再成立了。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房产持有人只有在原有的地上拆除重建,新的房产的价值肯定是老房产的价值的一倍以上,如果自己住肯定生活体验比老房子更要高出很多倍。
这个时候肯定是政府已经有一套制度规范这些拆除重建的规定(比如小区所有产权人 80% 以上同意拆除重建,就可以执行,另外不同意的最后肯定也会同意,毕竟老房子迟早要倒)。小区的房产权人肯定会有一个委员会性质的机构监督这些拆除重建的工作,银行机构肯定有一套贷款机制,房地产商建房子还是能赚钱。
拆除重建的材料、人工、机械等成本按现在的价格算四五千块一平,新房的价格扣除老房的价格肯定是超过这个成本的一倍以上。
这样所有人都会从中得利,皆大欢喜。
首先,70 年地权是中国国情。
地权到期,房子如果不再安全,政府会断电断水封门,可能偶尔有流浪汉,不会是贫民窟。
未来机器人拆成本未必高。
没有迁的成本,拆不是问题。
如果地没有价值,就留着不动就行。
拆迁贵的是地权,房子相对不值钱。假如房子不安全,政府有权力不让人住。假如需要解决住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廉租房。
总之,地权到期,业主要出钱维护房子到安全居住状态,这个成本会越来越高,同时根据市场价要支付地租,老旧房子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可能还是另谋新居成本比较低。
考虑的安全和得房率,我买了别墅,毕竟着火了,跳下去没有事,高层公摊 25 买 200 平最后也就 150 多。不划算啊不划算,上下左右的邻居有一家有熊孩子,有一家有睡不着的老人看电视就够烦躁了,电梯上上下下 32 层,上个班都能急死。 现在城市扩容买一个不太远的别墅多好有天有地有院子。
根本就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不可能。
全球现在大部分经济发展模式是凯恩斯那套,那就是政府投资以不影响现有既得利益者为前提下,投入市场循环,为资本提供利润。
具体到城建上就是划新区 - 大基建 - 转移行政经济中心 - 吸引资本跑马圈地 - 吸引流民安家建设经济循环 - 再划新区。
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随处可见。
拆迁的前提是原来的房子在新区范围内,哪个新区内会有 33 层的老房子?
北京都划拨雄安新区了,对老城区的不切实际幻想还是收收吧。
老城区的任务就是维护而已了。
主要要看业主有没有财力和动力去修缮和维修(几十年后,这些住宅的 kfs 还在不在都是个大问号)。
纯居住区域的大概率荒废,因为拆迁和重建的成本都太高了(现在市中心六七层的老破小都拆不动了,更不用说睡城的几十层住宅了),如果是一门一户那种联排住宅,维修起来比较简单,高层这种,涉及到钱的事情,就是个大麻烦,搞不好还不如弃了去别处买新房住,而且好多住宅本身建筑质量就有隐患。尤其是那种围起来的高层住宅楼大院。
地段好的混合多功能区域,临街的那种高层住宅,可以走统一变成以廉价出租房及 hostel、风月场所经营为主的楼的路子,因为地段所以不愁租金收入,业主比较有财力和动力去持续修缮、维护甚至是拆除重建。
另外,其实这个问题最值得忧虑的是并不是高层住宅会怎么样,而是这些住宅通常是一大片地块同时盖起来的。如果一个地方,房子有新建的,十年前建的,20 年前建的…… 直到七十八十年前建的,那么一栋已经不适合再使用的楼,即使荒废,也并不会对整个区域造成多少影响,可以慢慢的等着这栋楼失去使用价值,拆除,重新修建。但是如果是整个区域的所有房子都在同时丧失使用价值,那这个区域就完了
你认为以后 33 层住宅会拆吗?我不这么认为,现在和过去拆一些老小区或者城中村是因为有利可图,即平房或者五六层的老楼拆了,开发商可以盖 33 层的楼,一部分作为补偿老房东的房子,一部分用来卖,现在都是高层小区,根本没有拆的必要了,拆迁成本多高,即便国家允许住宅能再往高了盖,建设成本多大,如果以后想盖新小区,肯定是往城市周边发展。
目前的这些高层住宅,我怎么看怎么像坑。
高层住宅优势很大吗?
普通的多层住宅,容积率 1.2,18 层也就 2,30 层也就 3,省一半地,有那么重要?
一个 20 乘 20 公里的大城市,可供住宅的面积一般就是 1 半左右,大约 200 平方公里,按 30 层高层建设,可以造 6 亿平方,容纳 1000-1500 万人,如果建设多层,容纳少一半而已,但也能容纳 500 万以上人口,而目前市区常驻人口超 500 万的城市,一共也就十来个
问题是我们真需要容纳那么多人?粗略看看江浙都市圈,足够开发出 150 乘 150 公里的超级都市圈,如果都按高层设计,容纳 6-7 亿人都没问题
节约耕地?先不说目前很多好耕地都荒着。我国耕地红线,是人均 1000 平方米,不到 1.5 亩。而住宅人均来个 50 平,建多层需要 40 平方,建高层 20 平方,相比 1000 平,节约 20 平也只占 2% 的土地貌似也犯不着,少点撂荒的地比这强的多
所以综合看,我认为这一批高层,很可能是唯一的一批,未来很可能不再流行这种房子,更不会有闲功夫拆迁
拆不动,只能等着自己塌。
不用想那多
其实,看看叙利亚
一场动乱,战后,自然都是一片瓦砾了
然后又可以开始建设新的家园了
好学校搬走,好医院搬走,衙门搬走,
为了学生上学要不要走?
动不动停水停电停煤气。
电梯三天俩天坏,换新的整栋楼谈不拢,修不好。
啊,你这个线路老化,只能砸墙。
动不动漏水,渗水。
让你自己受不了,然后自己搬走。
没事,到时候贷款分期买一套新的,
养一家 + 供房,等着上吊吧。
去年有几个买房的,贷款 10 年,15 年的都有。
希望不会出问题,否则会出大乱子。
去年去山东一个县城,城市修建得不错,只是看到他们那里正在盖很多高高的塔楼,感到很不解,塔楼是最差劲的房子了,通风、采光、房间布局、隐私保护都需要 “将就”,往往一栋楼只有两部电梯,几十层高,一层至少 8~10 户,等电梯都能烦死你。4、5 线城市了,不该缺地皮了,纯粹是开发商为省钱,看那架势,这房子似乎不愁卖,地段还可以,靠近县中心。只能这样想,这里的收入水平还不高,老百姓只能买得起这样价位的房子。
我去的亲友家房子很好,也不贵,还有的朋友家房子更好,我闲逛时在他们小区转了转,不比北京的房子差。也就是说,在小县城里房屋的差距是很大的,不是盖不了好房子,而是购买力还不行。
仍有不少人能住上有电梯的高楼已经觉得是很幸福的事了,可是这些高楼其实很差劲,未来会很不舒服,可是购买者是在拿自己的大瓦房比较,登高望远,这种感觉在大瓦房是感受不到的,还有抽水马桶,电梯,…。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未来的麻烦,楼上楼下的噪音,漏水的管道,坏了的电梯,想晒晒被子都找不着地方晒,夏天的墙是滚烫的,冬天是冰凉,三面冲外一点不新鲜,有空调,你舍得电吗?大瓦房多好,夏天树荫掩映,冬天升个炉子,再备个空调,最热时用一用。
典型的围城现象,城里的羡慕大瓦房,城外的羡慕高楼大厦。
不过终有一天,住塔楼的人觉悟了,还是大瓦房舒服,城里出来的呢,太特么寂寞了,还是吵一些有人气,于是……。
所以不用拆。
看到好多人说电梯的,真的是一点常识都没有;
高层电梯大家不愿出钱对不对,行,物业公开招标,住户使用电梯刷卡给钱,成本收回来绝壁没问题,而且心黑一点的肯定赚翻,电梯公司巴不得你们不愿意集体出钱呢
雄安新区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去的,政府可能把雄安新区建设房子免费分配,政府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赚取税收来实现收支平衡, 类似于华为,华为每年给政府纳税几百亿,政府给华为员工解决住房 医疗 教育这些大事有何不可, 只要企业有竞争力,政府给企业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为啥就不行, 现在的住房建设效率很高的, 雄安新区就是政府的社会主义初级版设想, 一旦实验成功全国的国企和事业单位都会重新走向建国前 30 年的运行模式, 房子和教育由单位或政府负责, 最近三十年建设的城区慢慢放弃掉,重新规划新地址建设新城, 房东这种新时代地主慢慢退出历史, 老城区的房子自然也没有了投资和居住价值, 现在的城市根本就没有为未来的高科技留下能用基础设施,
专门开贴来歪楼一一一一说说老旧小区的事儿
先告题主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吧一一一一一
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谋划着给老旧小六层步梯 (80 年代后,约 30~40 年楼龄) 楼安装电梯……
当然了,像北京这么土豪的地方政府还有多少?我确实不太清楚,还需要拭目以待。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到底有多少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会城市,在接管老旧小区的物业。
这事真的很不理智,说句实在话,不符合契约精神,可是地方政府就是在干这件事情。
叫什么 “准物业” 管理,其实就是收一点点的物业费,然后由社区各种维修,各种管理进入小区内。
前两年还有一个特别流行的事情,在北方正在做叫作 “既有建筑节能”,就是给老旧楼房建筑换外墙保温、换暖气管、换门窗…
每户只会象征性的收一点儿钱,费用的大头是中央财政拿一半、省级以下财政拿一半。
这就是大家能够看到的很多楼的外立面改造,或者叫做 “穿衣戴帽”,官方的提法叫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所以 70 年后什么样我不太清楚,但是就 TG 现在的地方财政状况,我想一定会有闲人 / 闲领导 / 闲钱来维修这些电梯什么的。我们需要担心的是到那个时候地方财政还有没有钱?
如果已经开始征房产税了,那我想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这就是中国 TS 吧?
TS①是: 你让我们这些居民自己来商量事儿,吵得乱七八糟,老子就不干
TS②是: 如果暴力政府出来收钱,替我们管事儿的话,那我们没意见…
谢谢以上。
坐标长沙
魏家坡、花纸厂宿舍、湘卫花苑老旧小区楼栋改造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中标结果公告 - 项目建设管理公开信息
这是现在改建中的样子,之前的样子找不到了,搞了几张草图可以参考一下
之前大概是这样
回到原问题,“现在大量 33 层的高层住宅未来怎么拆迁?拆得动吗?”
原先的老宿舍单位房现在都是翻新了,你觉得高层会拆吗?
反正我不信
以后大概率把区域外迁,重新发展新区
刚需买城区,改善买郊区
千万别高层小区了,十年二十年以后,高层住房都是穷人住的房子了,会成为贫民窟的。
很多人在买房的时候,都会听到类似的话。
说未来高层住房会成为贫民窟的主因。
第一就是房屋老化,电梯,电线,水管等等,安全性差;
第二,拆迁难度,开发商买价格高的新土地,也不会拆迁高层住房小区。所以未来高层住房会成为贫民窟。
以上观点有道理,但是,我不认为都会如此。
事实上,未来大城市,一线城市和发展强劲的二线的高层住房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因为城市发展扩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会有无限的土地供应的,高层住房不会沦为贫民窟的。
而大多数二线以下的城市,高层住房沦为贫民窟是真的有可能的,因为人口本身就在流失,房屋总数本身就多,再加上房屋老化,入住率低,维修难度系数大。
现在楼市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了未来房子的状况。
好家伙,仔细看了问题描述
高层建筑本来就是奔着用到不能用为止的目标盖的。可预见的时间内,主流建筑高度应该不会从 33 层增加到 100 层,我估计很长时间内,33 层的高度都不会过时。建筑旧了就翻新,有小问题就修,绝不会拆了重建,除非彻底成危楼了,或者被地震之类的给毁了。所以只要还能住人,绝对不会有拆的需求,你担心的这些完全多余。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讨论技术问题,这么多高层建筑寿命到了以后怎么办,是拆掉还是修复还是放着不管还是其它的。一看问题描述,我很失望。
前年买房的时候说是 70 年产权,当时我就想,那 70 年后怎么办呢?到时候我是拆迁要补贴还是置换呢?后来一想,70 年后哪他妈还有我啊?
说什么高层变成贫民窟的 说得是没错 但是真的没必要哗众取宠。
要搞清楚,不是现在住高层住宅的人会随着房子变成贫民,而是这些人搬出去住新房子,而越来越穷的人搬进来而已。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别说的好像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似的。
1 为什么拆?
2 谁来拆?
3 拆了你住哪里?
4 谁出钱拆?
5 没有利益凭什么出钱替你改善?雷锋?
将来会有一个新网络用语:那个住 33 楼的人!
密集型建筑是比较难的,涉及住民安设与水电管道大规模改造,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地区系统调度,应该是比较困难的。还有一些较大的楼盘,具备一定的交通功能,拆的话会更加繁琐。炸楼可能比较简单,但如果是拆迁——城市拆迁,会复杂的多。
答主很有想法,因为这个话题其实关乎一个比较敏感的东西: 中国式城镇化的伪命题,中国式城镇化是单项的,并不是城镇和农村的双向流通。只是为了掏空农村,把人口进行集中转移纳入工业化管理——未来的城市人口将永远无法回到农村,大量优质土地资源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回到政府手里。
而网络导致的扁平化是未来的大方向(局座在最近的 b 站专访有讲),商业流通打破地域化之后,松散的希腊式城邦格局是迟早的事情,但是问题来了,就算是再度来一次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政府会把你送回农村吗?显然不会。(在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关于松散式城镇规划,知乎 2018 年有一个关于丹麦高福利社会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答案就提到了土地与人口,北欧国家的农村房屋规划,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看)
所以,你只要 “进城” 了,就不会再让你回去,自然也不会有轰轰烈烈的拆迁运动。台湾香港就是一个预见,再烂的楼也不会拆,而是不断的修修补补,分割成棺材房,留给韭菜们的孩子,就像重庆森林里的那栋鱼龙混杂的老式建筑。而农村则盛行各种高级住宅,形成与现在完全相反的都市圈,车流以主城向外辐射,中产阶级自由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那里有他们的住宅和耕地。而我们只能永恒的禁锢在市中心,再无拥有土地的可能。
PS: 最近知乎有个广告就是关于农村建筑规划和装修的,眼光也是相当毒辣了。
知乎组建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士平台
未来几十年科技飞速发展远远会超出你的想象,你这问题问的就好比别说几千年前,就 21 世纪咱们拆了多少建筑,以前的人们他们也不敢想,他们住的房子会被全部差点,你不信,穿越回去试试,绝对不敢想
你太低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了,这么多跨海大桥、填海工程…… 就五十年前咱们也不敢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不用杞人忧天,国家的强大、国家的实力绝对不是你能想到的,世界 统一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到时候一个小小的 30 层的房子算个啥……
买新地和拆迁,那个更便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为啥要拆迁?我们可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共产主义的。
来把 “居者有其屋” 抄写 100 遍。
来自一个工程人的浅薄思考。
目前随着地产市场饱和,人口增长乏力,改善型住房和刚需房需求大大降低,当下的地产开发已经开始逐步向国企靠拢,民营地产只会保留自有资金雄厚,品牌影响力较大的企业。(碧桂园已经放弃野蛮扩张路线改走品质路线。万科自野蛮人时间后已经卖身国资),大量的民企会退出地产行业,而作为高层业主(即便是八九十年代未拆迁的老破小),拆二代应该不会再有了。
那么现在的高层在达到使用年限后怎么办呢?我的思路是,考虑到拆除成本高,目前小区容积率已经足够大,重建后没有足够土地空间再进行开发商的外售房建设。但是不拆又影响使用安全。那么最终的出路应该就是业主自救加政府监督,即业主集资(出住房的拆除和建设成本)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土地成本)监督,国企(或有实力信誉好的建筑公司)参与组建城市改造工程公司。因为目前房价大部分是各种税、资金成本、营销成本在支撑,真正的建设成本和土地成本再加上拆迁成本、垃圾处理和建筑公司的利润,应该也就是购房价格的 2/3 左右。这样双赢的发现路线,我想以后应该会成为主流吧。
最近在看房,东北二环三环中间一堆 80 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老楼,都是各部委当年分的公房。这就要看原单位有钱没钱了,林业部一栋楼翻新别说电梯粉刷什么的,就连燃气水电上下水管道都给换新的了。快四十年的高层楼跟新的似的,房间都比边上的贵好几千
现在拆迁补钱,以后你只能求政府花钱让他们来拆,不信可以再过 3.40 年看看市场变换
为什么要拆?把一个个破烂小板房组合成高层混凝土大楼,装饰出好看的表面,无论从卫星里还是路过的人,都不会知道里面其实就是贫民窟,安置效率是小板房的几十倍。
容积率越大,就为国家省下越多的土地,拿来办厂绿化修公园,把私人资源变成公共资源,一片欣欣向荣。
参考日本,旧的高楼重建需要业主自己付钱
混凝土理论寿命很长,可以达到几百年。很可能超过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周期。
这里是详细的回答
保养的好,混凝土寿命是无限(以人类存续期比较)的。
很多建筑物是准备作为永久建筑的。比如重要桥梁。
几十年后,拆的动拆不动,恐怕不是由现在的业主决定的,因为到那时候,他们早就换地方住了。
到时候谁接的盘谁操心吧。
此前曾在深圳宝安中心的宏发领域小区居住过一段时间。
先来介绍一下这个小区:这个小区的位置有多好呢?地下是 1 号线跟 5 号线,走 300 米是 11 号线。这几条地铁线都是深圳很重要的路线。马路对面是刚开业的壹方城购物中心,宝安西乡、中心片区目前开业的最大购物中心。旁边是宝安区政府、区体育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可以说是整个宝安区的核心。16 年的时候,房价大概 5 万。现在,大概 10 万左右。
就是这么核心的小区,物业兢兢业业,但无奈房龄已有 20 年以上,外表看着很新。里面看着也不错。
但是!但是!电梯天天坏!两部电梯差不多每周都有一部在检修!滑梯是家常便饭!经常你坐着上行的电梯,突然掉了几层,停下来,然后继续往上走,就问你怕不怕?几乎所有业主都体会过这种恐惧,就这么昂贵、位置无敌的小区,依然换不了电梯!
试问,那些位置差一点的地方,他们过了几十年,电梯怎么办?我这辈子都不想再为了买菜爬 25 楼了!
一堆人在这说高层不能买,以后拆不动,会变成贫民窟…
我就问你,你买的起别墅么?
旧楼改电梯,一共也就十几二十户,协调起来都可以纠缠几年… 未来高层住宅一栋按两梯四户算也有一百多户,一百二十多户的处理难度不是二十户的六倍,而是六次方,电梯除旧更新都处理不了… 拆就不可能了… 与其纠缠何不另开新区,拓宽道路岂不美哉
多虑了
马上进入人口断崖式下跌期,世纪中期人口可能跌破十亿
全国各地到处是鹤岗,很多二三线城市郊区送房子求你定居你都不会去
到时候就是居民求政府甚至倒贴钱给他们搬迁了
根据西安经验(唐宋迁都)。
把城市的中心迁走就好了。
你看现在的广州,CBD 一路向西南发展。
这就像得了绝症的病人,不拆了
提高生活质量,延续生命。
之前有文章提到中国 i 现在的建筑不注重保养。以后应该也是注意养护,延长寿命吧。
然后熬年头。
毕竟危楼改造,就没那么贵了。
如果人类一直都要挤在市中心,还研发自动驾驶干啥?
2050 年辅助驾驶 / 2080 年自动驾驶成熟的时候,人们很有可能住到市中心外 100 公里远的地方,快乐通勤 1 小时 + 10 元电费…… 如果居住在市中心,一晚停车费 20 元?
33 层住宅基本上都是 05 年之后建的。
70 年产权,2075 年。
现在 2019 年,70 年前,1949 年,当时的人估计对七层楼怎么拆也很疑惑。
目前阶段,定向爆破吧。
以前租住过哈尔滨原龙江客车厂旁边清河湾小区(这个清河湾的清河指的是旁边一条排污河,夏天根本不能开窗户)
图中指挥部这个位置当初是龙江客车厂一栋十几层的写字楼。
有一天在家里,听到一声巨响,直接被从床上摇到地上,以为是地震,后来发现是这个写字楼被爆破拆除。
我住的 16 层,封顶 25 层,两栋楼距离大概 50 米。
你们这是陷入了思维定势!为什么一定要有利可图才可以拆?为什么一定要开发商才能拆除重建?只要国家放开政策,业主们完全可以通过商量投票自主招建设单位进行拆除重建。
房子贵在哪儿?地段啊!建房子才几个钱?就算原拆原建好了,一套房子成本也就 30 来万吧,只要房价不跌到 30 万以下,拆除重建对业主来说也是有利的,毕竟重建之后也升值了。
现在房子、建设用地还是稀缺资源,城市还是在不停的扩张当中。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结束之后,不再需要建设大量的新房时候,城里面的楼房老旧、破败了,甚至成为危房了,怎么办?其实参考农村建房的模式就知道了。那时候拆迁不再是有利可图的事情,楼房需要翻建,只能是所有业主协商,找建筑公司进行翻建了。和农村一家一户不同的是,到时候协调工作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至于需要哪些部门来协调,就是一个未知事件了。
大家都知道拆高层和现在普遍的拆迁有本质上的区别。高层住户多,拆了之后利润空间不大,似乎没人愿意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不论是政府还是地产商。
但是当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而楼房已经到了不拆了重建就无法再住下去的地步,楼内房产的使用价值已经低到了显而易见的程度,你觉得它不应该这么便宜,真的变成了只有你觉得它不应该这么便宜。或许换一种思路,不像今天普遍的拆迁补偿,补偿你两套房子甚至还要额外再补钱,相反只补偿你市场上区位相近大小同等房产的一定比例,比如五成六成(当然我不了解成本究竟有多高,臆测了一个数据),或者你想回迁还可以额外享受优惠购房的政策,但不可能白给你翻新的。这样地产商在解决了原住户的问题还有利可图,哪怕就算是重建之后住进来的还是这批人,地产商也是能赚到钱的,而真正刚需群体也解决了自己的住房问题。
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拆迁政策,但是当以后高层住宅变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可能这并不是一条完全走不通的路。
阅历尚浅,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还 50 年 70 年,30 年后房子和地就都不值钱了,造房子和拆房子的甚至都不是人了,想拆就拆。
房子和汽车手机没有本质区别,一个是慢消耗品,一个是快消耗品,总之都是消耗品。用一辈子非傻即笨,下一次大更新就是物联网时代的小区,用不上三十年,五十年,现在的高层就是贫民窟。时代再变,唯一的出路就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好给自己赚个新房子。
看今年推出的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意图,在不解决防火消防问题的前提下,不再支持百米高层建筑了。另外也看到了高层建筑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容积率的红利。
不过还有点空间,就是非住宅产品,采光要求能不能下降,这样还可能进一步追逐容积率。另外随着房产税等的推出,国家也要解决老百姓投资的渠道问题,持有房屋成本上升,减低对高层需求。能遏制高层住宅的市场。
说道拆迁,我有办法,国家也一定能考虑到,就是立法啊,我都私下里说了好几年了,将来立法了,就可以不拆了,如果危楼就业主掏钱拆楼啊,然后业主集资再建,要不就是业主商量好不建了,就这个危楼卖多少钱,看市场的力量谁接盘,如果再没有,政府强拆,业主付费,然后土地么。拍卖。
现在拆迁的动力来自于开发商,不过很多城市出现货币动迁以后,受制于文化氛围,让不少人成立拆 2 代,但这个机会很快过去了。
首先,给你介绍一下,国内的高层不能超过 100 米,而 33 层的高楼就是 99 米,太高的楼层需要特殊审批,况且无论建筑施工、建筑技术、建筑成本上都会增加,但是他的实际价值楼层越高越降低楼栋价值,而且高楼层的危险系数很高,一但遇到火灾无疑是必死无疑,所以特别高的高层卖得并不好,如果过分追求高层,最后楼盘烂尾,损失的也是开发商自己。
在回答楼主的问题,关于拆迁。大家都知道拆迁比建设高楼大厦费用更高。社会发展至今,拆除这些高楼大厦也是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现在的高楼大厦非常的密集,如果想要拆除一个高楼大厦很有可能就会对其他的建筑带来破坏。稍有不慎,甚至还会出现米诺骨牌这样的效应,从而引发更多的高楼大厦出现倒塌。那么面临 33 层的高层建筑,几十年以后会有人来拆吗,开发商还有动力和能力去拆吗?
首先,对于开发商来讲,一定要拆除这些高楼大厦,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但是作为商人的他们,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这种 33 层的楼房,对于开发商来讲,没有经手运作的目的,因为根本就赚不到钱,开发商丧失而来拆迁的动力。
其次,即使开发商有能力拆,但是这种高层涉及的住户过多,所以这种高楼拆起来会很麻烦,而且楼房里的拆迁户们都会出于各种原因不情愿。
最后,随着时代不断的前进,再过上几十年之后,这些楼房的楼龄也已经很长时间了,开发商根本不想去碰,除非是政府规划的大面积改造。有国家的合理补偿作为后盾,想必拆起来相对容易些。
即便如此,这种 33 层高的高层面临拆迁也不会发生在进 20 年内,即使是迫不得已的时候,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对这些高楼打拆除的主意。原因很简单,拆除工程大、成本大,开发商赚不到钱,怎么会白去服务呢?
拆不动 只能破败 没落。 前几个月走了广州越秀荔湾交界的一些地方 曾经客流量两万的状元坊只有几个人。 回来的路上都是破破的房子,连小卖部都少,真的是一股破败的感觉。以后老城区都会这样的
技术上是拆得动的。
实际上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经济好,房地产行业赚钱,而政府又不批地,那么就能拆掉。有利润就有人干。
不排除钉子户。有钉子户就拆不动。
人心多是贪婪的,楼房墙体不断开裂,变形,意识到真危险了,估计更容易妥协。
我现在住高层,但我也觉得高层是没有未来的。
我认为将来的高层,会沦为美国那样的 “贫民区”。小区勉强能做到收收垃圾,和一些基本的保洁这样。
住在里边的多半是一些穷困潦倒的租客,夹杂一些换不起房的。
想到这里,我一是庆幸自己,房子不在高层聚集区,这种有零星高层的地方将来说不定可能真的会拆到。二是勉励自己努力奋斗,争取换到洋房住。
按现在的政策肯定拆不动,但未来一定有房产税,那时候着急拆的就不是政府而是居民了。
楼上已经说了很多老小区已经拆不动了,赔偿太贵拆不起。
一旦有了房产税一切就不一样了,
首先供需平衡会被打破。房子本身价格会大幅下跌,若要拆成本也就大幅下降。
另外,政府也不愿意拆,政府以前卖地从开发商拿钱,现在我收税从百姓拿钱,拆了我就没钱拿了,为什么要拆?你住的是新房还是 60 年的居民楼一点都不影响我收的税。
拆不动。
除了极少数有特殊价值,值得拆的房子,大多数高层都拆不动。
虽说房屋一般设计寿命 50 年,但也不是 50 年后就塌了。但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整体环境越来越破旧。除了少数地段可以高额投入维护,大多数现在的高密度公寓小区,几十年后,住着会很不舒服。
未来房产价格差异会非常巨大。大多数现在的房子,几十年后会很便宜。与昂贵的新房和少量昂贵的老房共存。
在你担心 33 层时,示范区开始建 77 层住宅了
拆迁你得有个前提。为什么拆?
你就说现在为什么拆吧,同样的地皮,老房子盖 5 层,新房子盖 30 层,你愿意不愿意把老房子推掉盖新房?你当然愿意了。同样的地皮你卖更多的房。
以后的房子能建到 50 层 100 层吗?可能可以,但是意义不大了。即使能建到 100 层,也不过是现在的三倍,利益空间小了,没必要拆了。
所以房价的趋势就和楼房层数的增长是一致的,什么时候楼房不能再高了,什么时候房价也就不能再高了。
很多人是不是对拆迁有什么误解?别说 33 层拆不了,全国来讲四五层的商品房拆迁能占总数万分之一吗?拆迁的大部分是城中村,棚户区,城市周边的集体宅基地,以及很多集体或公有制的厂房仓库。这还是过去高速发展时期。买房考虑拆迁你就得买以上几种,然后像等着开奖一样坐等几十年,而且以上几种大部分都不会进入市场。
个人觉得,别考虑太久之后的未来。
现在是科技爆炸的时代,70 年以后,未来也许拆一幢 33 层的楼只需要奸星炮最小功率一炮的事,造一幢 100 层的楼只需要一个高中生开个自动造楼机。
所以,别为后人担心了,先考虑自己吧。
推荐一部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有一栋居民楼沉降开裂马上就要坍塌,里面满满住着人,男主是个房屋质检员,后面剧情不能说自己看。看看官僚体制下是怎么处理危楼的。
为什么不这样想呢 是 可能 暂时城中心老城区多层老房子不会拆 都说因为拆迁贵 拆不起 开发新城 但是新城总有开发完的一天 毕竟大部分城市都有边界
有的被四周大山隔断 要不就是城市辖区有限
都说人是增长率一定的 你饼摊的再大总有一天不管新城变老城 人居慢慢会集中 毕竟人是懒的 人还是群居的 你市政府 好学校不可能十年搬一次吧
新城不会永远是新城 30-40 年以后 大量高层可能更拆不动 那开发商和政府可能回过头来看那些以前那些你们口中的贫民窟 6 层楼
容积率再高也比 30 层拆来合算 而且一拆一大片 拆迁众望所归
高档商业学校也搬了大部分 拆来多轻松 算钱就好
不要忘记 30 年河东倒河西
通过房地产税。33 层高楼 30 年以上每年交 5%(顶额)的房产税,不交就没收产权。
没有产权后,就简单多了。
HK 大把 50-60 年代的 旧豪宅 现在半山上大概还要 30-40 万一平 台北一大把 10w+rmb 的
没市中心的房子的朋友 就表操这个心了好伐
真的以为 随便什么城市什么地 都配造 30 多层啊 。。。。
造高楼很贵的 每平米成本可能都要高 2000+ 也许更多 因为配套 园林什么的都上去了 反过来工程质量也上去了
说句难听的 很多大平层高楼的物业费总价都赶上一般小区的月租了
不一定要拆的,未来这些东西会变成室内农业,或者室内工厂。。
知道 80 年代深圳最好小区之一的鹿丹村吗?
当年用了海沙,都住了公务员和各界名流,入住几年后发现质量问题,漏水、有安全隐患,然后房子二十年维权也没人理。
好在深圳这轮暴涨,这小区位置也好,又是深圳这个缺土地的城市,
所以:城市缺土地、房子地段好、楼市暴涨,三合一才造就了鹿丹村原住民脱手
看了很对回答发现大家都搞错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未来为什么要拆高层?
直接给观点,房子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有使用期限,买房的钱就是买了这个商品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
等到房子老了,旧了,达不到使用预期的时候,自然就会被抛弃,这是很正常的。就像手机用旧了会扔掉,车用旧了换新的,既然都是商品,就有一样的本质,房子不会因为贵或者无法移动就失去商品的本质,这个需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
反驳几个常见的想法,
1,所以屁民要世世代代买房了?
我想问下哪种民不要世世代代买房?要不要世世代代吃饭?要不要世世代代劳动?世界上没有东西是永恒的,一劳永逸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2,国外人家就不用世世代代买,可以永远住下去
国外也有城市,城市里也有公寓,和国内是一样的。城外的别墅产权是你的,但你也要自己修自己弄,老旧被废弃的别墅也是多的是。全球现在来看没有大的本质区别,一味鼓吹国外的人要么因为认识有限,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3, 我现在买了房,以后变成贫民窟,我亏死了
如果你现在花一线城市的房价买了鹤岗的房子,那么你亏了,否则你买了你想要的商品,享受了商品带给你的服务,不知道哪里亏,还是觉得房子就应该永远保值,永远值钱?
再说几点常识。
城市是发展的,人口是流动的,万物都是变化的,用不变的理论预料变化的事物,殆矣。
房子是商品,大家量力而行,人要多想解决现实的需要,不要为太远的未来杞人忧天。
拆不动,恰如很多高票答案说的一样,老破小尚且拆不动,何况三十三层。这个拆不动不是说技术上拆不掉,而是经济上不划算。
但与此同时,考虑一下这些年频繁发生的房屋施工质量纠纷,我国目前物业管理的普遍水平,三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其实是可以推测的。
再补充一句,基本不用相信什么城市区域地段的价值,除了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不好改变之外,所有的地段价值都是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制造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拆迁补偿之中去。
只要有充分的必要性
1,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建筑成本较高,后期维护成本也高。虽然容积率能够短期大幅提升,容纳下更多的人,单位面积的土地能卖能多的钱。但是,代价也是不菲的
2,个人觉得超级大型的城市,主流以 8-15 层的住宅高度为宜,中大型城市 6-11 层住宅为宜
3,高层建筑,质量如果好,同时后期保养得利的话,可以使用很多年。即便最后需要拆除盖新的房子了,那是也是居住的环境不好了,住在里面的人都盼望着拆迁走人了。不存在题主所担忧的,拆不动房子,人们要求得不到这种情况。如果有,那么就说明拆迁的时机还不成熟,需要继续等。
这就是通过土地出让金来解决财政收入的弊端,你如果靠征房产税来解决财政收入就没有这些事,房子卖的便宜,但是得交税,如果交不上税,就将房子卖了,去不用交税的地方居住,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房贷。
不过也没事,土地使用年限是七十年,等到年限了,想继续使用土地就交税,不交就将房子卖了,因为你没有了土地使用权,因此你的房子就得低价出售了,土地使用年限少一点,房屋价格就贬低一点。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能建起来就能分分钟拆咯,随便找两张图吧,方法简直太多了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data:image/svg+xml;utf8,)
拆什么拆?!30 多层的建筑一栋楼好几个单元(单元一梯三、四户)这么多户拆迁款谁来付?!这么多户人肯定各自都有各自的小九九…… 你以为拆迁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吗?!开什么玩笑~这么多人这么多的利益纠葛,搁谁来也会被拆迁户们折腾的七荤八素。
你看城市中心或者周边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三层到六层的楼房哪一个拆的轻松?!这些建筑都是现在住的什么年龄段的人?!还不是这些小破楼坚挺在各个小区~
之前拆迁轻松的大背景是经济上行,当年房价也不高,暴力拆迁断水断电这样的招数也偶尔用。现在呢?!
以前拆迁平房盖洋房(10 层以内)或者盖高层,拆迁成本能覆盖还能有赚头,开发商也有拆迁的动力,毕竟开发商不是慈善家。
所以说:怕麻烦追求利润不是慈善家的开发商们是不会打拆迁 30 层高层的主意。重新划一块地怎么盖怎么是还不用考虑拆迁户,这样不爽吗?
这些高层住宅就等着自己塌吧。
未来科技的进步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大型机器人,会把拆除这种楼的成本降得很低。
70 年之后土地收回,上面房屋爆破拆除,再重建,再卖地,盖房
又是一波 gdp,美滋滋
有什么实际发展么?没有,本来大部分人活着对人类进步发展也没啥实际贡献,大家都出力,人人有饭吃,也不赖的
不需要担心。
将来人口越来越少,房子空置会越来越多,房产税又不能少交。
到时候,房主巴不得拆呢。
一直到 200x 年,我们大部分的居民用商品房建筑质量是熬不到 70 年的。再加上装修时,酣畅淋漓的砸光了承重墙,几十年后颤巍巍的破楼遍地都是。
应该担心的是没钱修,而不是拆不掉
不看好高层住宅的未来。
高层住宅人口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狭窄的小区里,能住几万人,顶一个乡镇了。
一个乡镇里,有政府,派出所,民政机关,有国家拨款,这样才能完成基本的管理。但一个小区靠什么管理?缺乏实权、没有强制力、内部矛盾重重的业委会?不得人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物业?这几千几万人的小区是很难管理的。
如果没有有效管理,小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物业费、公众维修基金收不上来,小区环境越来越差,基础设施越来越残破。让很多人担忧的电梯维护问题,只是难题之一。几千几万人争夺狭小的生存空间,各种矛盾很容易爆发,比如停车问题、充电问题、噪音问题、垃圾问题等,各种邻里矛盾极其难解决。
现在崭新整齐的小区,在二三十年以后,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施工来说,难度不是特别高,机械拆除,爆破都可以。主要问题在于 “利益”
我家只是 6 层房,没有这些糟心事..
这里可能要催生一个职业 : 电梯费催收员
工作核心:绝对禁止没有交电梯费的住户乘坐
大部分低层住户,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可以离开电梯,
虽说这个工资是维修电梯以外的钱 ,但这个工作钱 ,是愿意出电梯维修费的额外均摊 一个月也就几十。 扯皮和交几十比起来 不要太划算好吗
这样好处:
省事 省心
没交钱的会走楼梯,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 谁没交费 你说尴尬不
低楼层一般相互通过气,不是交不交的问题
而是谁先交的问题。谁也不想先越过那条线。
雇佣时间也就 1 个月 那些要脸的人自然会交,
有老人的,有孩子的,也会交
这样就剩下几户没交, 就不需要雇人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谁没交了
50 年后. 人均居住面积更大. 那时候的居住住房标准更高. 人口更少. 现在这些房子到时候可能难住的和监狱似的. 说不定早就搬空了. 到时候国家收的房产税 + 房子的维护成本估计都大于这房子的租金了. 业主说不定巴不得拆掉. 说不定以后考虑到环保城市形象等因素. 个人名下房产还有指标. 到时候你为了腾指标会出钱让有指标的人把你的破房子接手. 然后你腾出指标买更好的房子…..
支持自定义生产房屋的机器人,目前受场地限制做的是 house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3835673
https://www.jianshu.com/p/97706a984e16
房子根本住不到 70 年, 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生产技术和自动化发展让未来 50 到 70 年后,房子不会是现在的形态。
未来 10 到 30 年,由工厂生产接入专门供水电网络的模块化房子组成的社区,有点像立体车库那样把你的家堆积起来。
未来 50 年到 100 年的房子肯定是和房车结合,甚至像飞行器。
而现有的 33 层高层住宅大概会被当作古建文物保护或直接抛弃。未来机器人技术成熟后会让社会资源充足,即使是贫民窟的人住的也只是低配版飞屋,需要集中供电供水和网络。富人的房子可能是自备能源,具有交通工具属性的全功能高配飞屋。
自动化生产会导致开辟新城区的成本比维护老城区更低。房产开发商会被房屋生产机器淘汰,城市发展为动态布局,城市房屋白天和晚上呈现不同布局。甚至出现流动性城市。
类似雄安这样的新区会出现更多。
为什么会觉得未来拆高层无利可图呢?
大家对未来高层的悲观我都是同意的,“死气沉沉”“设备老化”“危房”“贫民窟” 等等,这确实是未来可能会发生的。
但是我觉得大家的思维都太固定了。还想着拆迁暴发户 “房子一扒,帕拉梅拉” 或者是站在开发商角度 “容积率增不上去,哪能赚钱啊” 这几套。
拜托既然都把未来的高层描绘的这么惨了,为什么还指望着拆迁致富呢?致富就不要想了,给你止损行不行啊?
简单一句话:我是开发商,我帮你把 “贫民窟” 拆了建全新的,但是只赔你一半的面积或者一半面积对应的钱,你干不干吧。不干?不干算了,你继续守着你的贫民窟吧。啥?你说你不想损失建筑面积,那也好办,你们业主花钱集资请我来拆旧建新,就跟以前农村建新楼房一样的。
这个样子利不就来了吗。
注:1、我说的赔一半就是随口一扯,具体百分之多少,以后开发商肯定会有自己的计算
2、本题讨论的是未来高层怎么拆迁的问题,至于放弃老城区建新区的做法,那对所有老小区,无论高层低层都无解,不在讨论范围内。而且我也不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一来新区不是说建就建,花费的代价,包括各种功能的迁移,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二来城市不是无限扩张的,新区也会老,拖得了一时,但到头还是得面对老城区的问题
2014 年做存量用地课题的时候我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组里负责人提出只能期待地价上涨到地面附着物只占很小比例时由业主集资进行更新。这个事情总体比较悲观… 所以去年很多城市开始提出有针对性的提供住房产品,说白了就是少建高层。
看了看各位的回答,其实有一个误区,就是自住和投资出租完全是两个概念。
自住更多的是考虑到 30~50 年后物业,维护和环境等问题,而投资一般十年左右就出手了,一般考虑的是小区周边的开发和地段价格的问题。一个侧重实用保值一个侧重投资升值。
从自住的角度来讲,市区老公房其实还蛮幸福的,图个稳定。住户素质较高,人员不复杂,物业有上级统一管理,设备有人维护。而且离市中心近,交通方便,而且大部分是学区。楼层也不高,以后大概率还是拆得动的。只要楼层不是 67 层,和行动不便的老人,爬楼梯也完全不是问题。
如果自住买在 33 高层,后续不再买改善房的话,到了 30 年后估计环境会大变(可能好可能坏),物业会至少更换一次,而且后续很难出手,地段不好的话更难出租。即便是有能力 50 年后集资翻新,这其中的扯皮麻烦事也得耗不少精力。
但对于投资来说,赌的就是这三十年这个地段的发展,而且前期可以通过出租回一大部分本,到后面直接卖了换新投资就是了。不需要考虑三十年后的问题。
而对于一二线来说,市中心的高层房还是有点保值,不管是自住还是拆迁还是出售。对于三四线城市真的就别折腾了,特别是有大量土地可开发的,每十年划个新区不是问题。很可能住着住着,市政府搬了,商场倒闭了,学校变菜小了,机场火车站也搬了。
唉,所以说我真是喜欢不上炒房团啊。
说什么高层会变贫民窟的,那你们别买啊,趁早搬进别墅,低层,复式去呀。
反正我家的就是 33 层的,不过买的三层走楼梯就行了,变成贫民窟也没事,我还有乡下的宅基地。
至于 50 年七十年后怎么样,关我屁事,都七八十岁快死了,谁管这个。
我真的被杠笑了,我想说的是顺其自然随便发展考虑那么多干啥,没想到这都有人杠,你可以不买,不用,不搬,但关我什么事,什么时候我也能影响这么多人的搬迁计划了,我是城建局的嘛,现在说一句,刚需该买还得买,其他的放放就放放吧,还有别杠我了,谢谢。
现在感觉解决不了的,不代表未来解决不了!
最近两年,高层住宅会沦为 “贫民窟” 的观点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其实早在几年前,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就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
普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高层住宅都会面临严重的老化问题,甚至会沦为 “贫民窟”。
就在去年,国家住建部一项重要的通知,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
里面有这样两条:
县城新建住宅以 6 层为主,6 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 75%。
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 18 层。
楼高作为一个城市研究学者,曾经参与过很多城市社区建设的工作,今天就帮大家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就要从我们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土地制度说起。
我们的国情大家都清楚,人口众多,有十四亿人口,又有 18 亿耕地红线的约束,许多中大型城市都存在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优的办法就是集约化发展。
另外高层建筑优点居住体验好,视野开阔、高层风景好、空气清新、采光和通风更好等,修筑更多的高层建筑进入选项。
同时地方采用的土地财政,单位面积土地修建更多的住宅,不论是对地方财政,还是开发商,都希望取得更大的利润。
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导致大小城市,即使是小城镇都建了很多高层建筑。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国家并不缺土地,只有大城市核心区缺地而已,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
这个现象就像以前一部分地区有大脖子病,全民加碘一样,可笑。
1,局部供应过剩,部分高层住宅的质量比较差。
目前我国的房产总量已经很多了,几年前有个数据,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40 多平方米。
当然这部分房子大部分都位于中小城市,现在地方都出现了户均好几套,从房子不够变成了人不够的问题。
另外开发商企业数量有十几万家,开发商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导致建设的房子质量比较差,而大部分差的又都位于中小城市。
未来 30 年,大多数高层住宅在都会面临集中老化的问题。
而这些质量差的房子,更会面临更多的质量问题,更大的风险。
2、高层住宅会面临设备老化的问题。
高层住宅的老化基本上都是设备的老化。
比如电梯、供水设备、供电设备、供暖设备等,任何一个设备的老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实际的居住体验。
这时候维修保养和更换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居住人群减少,维护的成本会变成一个很大的负担,甚至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3、高层住宅本身存在安全隐患。
在发生火灾、地震的情况下,高层住宅的人逃生难度就要高很多,特别对于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
另外高层住宅的救援难度也比较高,因为高层住宅的救援需要相应的救援设备,而这些救援设备的调动也需要时间,可能会耽误救援的时机。
4、拆迁难。
高层住宅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拆迁难的问题。
未来几十年这些高层住宅会面临集中老化的问题,想要将这些高层住宅推倒重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考虑到业主的安置和拆迁成本,以及新修建房屋的盈利,容积率至少是原来的 3 倍才可以。
多层的房子拆迁,建个 20 多层的就可以覆盖各种成本。而 30 层要建到一百层才能拆迁成功,这个成本是不可接受的,即使一线城市的核心区都很难。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一旦这些老化的高层住宅无法通过拆迁改善居住条件,那么高层住宅业主将会面临恶劣的居住环境,出现大幅贬值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有经济能力的业主都另外买房搬走了,只能将旧房子出租,租客越来越多,所以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底层收入人群了。
这些老旧的高层住宅小区变成 “贫民窟” 将很难改变。
一二线城市稀缺地段,物业能维护及时还没问题。
但是三线以下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远郊区高层住宅,未来成为贫民窟的可能性就很大。
随着城市进入后半程,小城市的人口继续流入大城市,中小城市的人口变少。
这些地方的高层住宅,管理慢慢就很可能跟不上,老化就很加快,导致居住人群更少,恶性循环,就会沦为贫民窟。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就目前来说,还不用太害怕。
高层住宅依然具有购买价值,不能因噎废食啊。
更何况,现在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不过既然知道这个问题,也要注意一下风险。
如果房屋处于一线城市的核心区,物业的管理以及房屋的维护都能及时,这个长期持有没有问题,香港的房子很多房子都 50 年了,保养的都还很好。
否则,一定要注意定时置换更新。
新房 20 多年置换一次,二手房 10 多年置换一次,让自己名下房产的房龄始终不要超过 20-30 年。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关注楼高城观,一起去探究:个人成长的心法,家族传承的家学,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靠技术和民主。
技术进步,一元钱,一天,就能拆除并重建。
民主,楼里住户形成业委会并民主集中制。
不用笑话美国 downtown 是贫民窟,咱们将来也差不多,只是还没到那个阶段而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今儿一天还没过明白呢,就开始寻思二十年以后的事儿,当下还没经营好就开始目光长远了。因为二十年以后高层住宅不行,所以现在就不买了?一梯两户的九层小楼我也想买啊,问题是钱呢?
任何人都是不能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在这个阶段就是高层住宅盛行的时代,该买就买,十年二十年以后自然有比你经济状况更差的人接盘。
我就问你吧,你想住这一百年前的浇筑框架结构的 33 层老楼,还是去年刚设计出来的磁悬浮新都市?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并不能预知在未来几十年后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这些都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因素之下,毕竟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只有 40 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也只有 69 年,把这几十年的发展速度作为参考,谁能知道在 70 年 100 年后的中国发展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知道科技发展成什么样,毕竟 10 年前用的还是诺基亚,未来是不是中国真正实现了共产社会未来的住宅形式又是如何,无从考究。
用现在的思维思考未来,是非常愚蠢的事。
20 年前,6 楼的房子大家都觉得高
10 年前,20 楼的房子大家都觉得高
第一批拆迁人都是农村的平房 2 层,换成了 5 层的多层。
后来城市的 5 层老房拆了都换了小高层。
现在市区的老破小 10 层以下的看房子拆迁都换成了 30 层的。
那么未来 30 层的房子拆迁一定会造 50 层 60 层的高层
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拆不起的存在?
这个思维像什么。
十年前套房子 100 万。租一套 1000 一月。大家都觉得傻子才买房?一套房子价值能租 100 年,谁会去买房?
爆破了解下
6 层都拆不动 何况 33 层
但是 大家有误解
房子不会老朽啊
现在房子 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层更是高质量
一个人有生之年 是看不到 房子老朽的
补充下
高质量水泥 就是 高质量石头 里面还加钢筋
石头山 正常 上千年 没问题吧 我们都见过好多
那高质量钢筋混凝土房子 一千年也不会有问题啊
要有问题 那是里面的钢筋腐朽 导致 房子老化 但这个钢筋腐朽 也得几百年
核心地段的高层 有人交物业费 有人维修外立面 维护各种设备
只要有人掏钱 核心地段的高层 可以一直崭新
不是核心的高层 也不会拆 只是慢慢可能就没人住了
将来的高层 超高层 可能会成为贫民窟
看了 n 多回答,悲观算是唯一观点?可是不客气的说,就这些答主,百分之 90 可能都没有两套房。要是真说得对,早买房投资赚钱了,还用来说危房吗,有钱到时再买就是了。
高层是有问题,多层就没这问题?可能更糟糕也说不定,本来人多,政府不得不管,你多层就那么几户,要维护就自己出钱,不维护就等老化,有啥区别?
除了别墅,哪个没问题?再说别墅,住的是舒服了,荒郊野外的老别墅真的有物业去吗,我估计都没人交物业费,你放心吗?要不你一个人交?
别操心了,咸吃萝卜淡操心,分析啥啊,等到了点,十二年后再看吧
今年上半年看了不下一百个二手房小区,总结出来就是无论洋楼、多层还是高层,最终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无论何种形式的住宅,拆迁户获得的收益只会越来越少。
交房十年二十年后的居住舒适度,几乎只与物业管理水平有关,和何种楼型没有多少关系。
80 年代初期甚至 70 年代末几年最早一批商品房或者房改房,按照知乎的标准那都是一梯两户总高 7 层黄金地段的高端住宅啊,可现在有几个拆的?关键是,那个年代的房子,很多连居住功能都丧失了?
90 年代开始有 12 层总高的电梯房了吧,现在拆了多少?还有大量的 00 年后建的无电梯 7 层楼梯房,现在住起来舒服吗,也没有几个舒服的吧。
反而是现在的房子盖的越来越好,水电的标准越来越高。就说电吧,90 年代的商品房我是住过的,全屋铝线,就问你敢不敢用!你看现在的房子,四平方线不够给六平方,纯纯的铜线,主干电力都是电缆架,强弱电机房做的工工整整。
拆的很容易,关键是高层时间久了,恐怕烂到不敢住了
未来的事自然由未来的人解决,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悲观也好,乐观也好,都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三十年前,能预测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至少我预测不到。
不过国外有一些例子可以参考,但是会不会走同一条路,我不清楚,也许会,也许不会。
所以活在当下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拆?楼就在那里你住不就完了吗。
真是为富人操碎了心。
看看现在住一二线高楼盘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基本上都算是不穷的人吧?不论以后 33 层住宅拆不拆,这群人的生活大多都会比现在好。
刚看到的视频。这个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人放过。
我只知道,大城市的一些 4-5 层的小区,拆了之后建 25-30 层的房子,有利可图
但是 30 层的这个拆了,再建的话,好像就有点难了
问题是洋房那是给老百姓住的啊?
现在想翻修都不让
但是有关系照样盖
怎么办?
还修个毛,现在哪个城市没有新区?到时候政府主导再换个新区!比如那个兰州大学,麻烦你再搬迁一下,好带动当地周边的人气!
未来这些 33 层的高层基本上不会再有拆迁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翻新。将这些到了使用年限或者已经变成危房的高层住宅楼拆除之后,在原地重建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房屋。具体操作模式是这栋楼的所有业主按照面积分摊新建房屋的费用,类似于农村宅基地上的老房翻新一样。操作流程就是由业委会招标选出建筑公司,业主暂时搬迁,建筑公司用最短的时间将整个楼全部拆除后重建。按照现在的价格水平来计算,1 万平的住宅楼拆除和重建的费用不会超过 4000 万。在一些一线城市,用房价 1/10 的费用换来几十年的使用或者是房屋的增值,我相信绝大部分业主会赞成这样做。
答主觉得无利可图所以不能拆,有一定道理,但是完全是思考错了方向。
参考下各地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专项,就可以发现:
1、购买力居中的多数,采取居民自费补充差价翻新翻建房屋 + 政府补贴部分周转期间周转房房租 + 专项 “商(贷)转公(积金贷款)” 融资降成本…….. 可以让多数用户花费比购买新房少得多的经费,获得新房。
2、购买力偏低的群体、小区,采取结构 / 地基补强、公共部分修缮、保温防水升级、水电气暖翻新的低成本模式。
3、部分高购买力群体,直接拆改后翻建成大宅。
其实感觉这 TMD 就是废话,我现在买的高层是 3.6w 一平,同样地段 6 层洋房是 5w + 将近六万,面积基本上是 140 往上改善,我有钱肯定上洋房,所以说这不是废话吗。
如果你连高层都没钱买的话,说实话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你需要担心的问题,老老实实搬砖吧,打工人
不拆,老城区废弃。
如果 20 到 30 层楼房,是不能指望房地产商来拆,坐等别人分自己多套房子。这些建筑住 60 年后,一般会变成危房,如果被检测机构定为危房,里面就不能住人,要搬出来,至于有人不想走,为了避免房子塌下来造成人命事故,会强力清场,封起来。搬出去的人,有钱的买新房,少钱的租房,没钱的,走救济渠道。
20 到 30 层的危房,对街上的行人会造成很大威胁。业主们须对房子的安全负直接责任。当房子被定为危房时,他们应自己掏钱去将房子拆了,以免危害公共安全。房子没有了,还要掏钱拆,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实道理很简单,自己车旧了,要报废,停在路边,不也要花钱去清理吗,难道还要求车厂免费送一辆新车给自己?
如果业主的经济实力总体很强,集资来盖房(以前很流行),应是很好的办法,花些建筑成本和延长土地使用权的费用,能让房产的价值增长数倍。难点在于要征得九成以上业主的同意。无力出钱的业主,应该将房产转卖给有能力出钱的人,或者缩小住房面积,原来旧房子是 120 平米,盖出新房子后分他 60 平米。
如果业主的经济实力总体不强,可以找有钱的人来合作,房子盖出来后,分自己房子或钱,但不能奢望还保有原来的面积。
还可以将危房和地皮一起拍卖,变成钱,业主分钱,去其他地方买房,这是最省事的方式。
以后房子应该回归正常高度,20 层,60 米,就是住宅建筑的最大高度,楼层太高,不安全,火灾没法逃生,维护困难,居住体验差,等等。其实,地是不缺的,搞这么多超高层住宅建筑完全没有必要。
只要投入成本够,长城都能搬到南极去当围墙!你担心 33 层楼不好拆
在业委会的组织下,原址原样重建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设费用由各方按面积平摊。难度是比较大,但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二线沈阳,2000 年以前的高层我是没看见过有拆的,但是居住体验完全比不上老破小,电梯巨慢,你要住 20 层以上就算不是高峰期都得两分钟,高峰期就热闹了,一两层一停上顶楼得 4-5 分钟,老破小就算 9 楼两分钟也爬上去了,还锻炼身体。
我这 80 年代的老破小至少一大半儿还没拆,高层还是洗洗睡吧,至少 50 年内根本就没有拆的可能。07 年之后是高层井喷式增长,很多人不懂容积率和房屋破损维修难度选择了高层,但是住了十年以后弊端才开始逐渐显现,随着当年优质人群不断离开,未来只能走向贫民窟化,高端物业小区还好,中低端的就自求多福吧。
市区有钱首选高端物业的多层或者洋房,其次是高端高层,没啥钱首选老破小,中低端高层无论如何都不能碰。
关注一下,我还是喜欢住高层,
可能因为我是底层穷人吧
我感觉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觉,认为自己花高价买的房子,将来老旧了还会被拆迁,又补偿一套新房子,然后那一套用旧了又会被拆迁,再补偿一套新的…… 然后生生世世永远传下去。
简直是做梦。
因为房价前几年疯涨,房子已经变成金融属性,很多人为了升值而买,而作为居住属性,实际算下来是亏的,为了弥补自己的心态,而脑补出一个以后会拆迁补偿的结局,这样买房子就永远不亏了。
而现实是残酷的。首先超高层住宅的成本会高很多,高层的拆迁成本也会很高。其次我国的地并不是传说中的人多地少,而是 “开发用地” 少。国家刻意控制开发用地,你的土地不能用来盖商品房,盖了就是违建可以给你拆掉,只有开发用地才能盖商品房。然后每年只审批很少的开发用地,这样政府就能把土地拍卖出高价。
所以土地很多,拆迁盖超高层成本又会巨高,没有谁会干这种啥事儿。
去过很多地方,个人非常不喜欢超级的高楼,特别 15 层以上的。
但是,确有一个城市规划的非常好:扬州!
整个市区几乎没有十层以上的高楼。多少年以后,等大量高层建筑出问题了,扬州人可以缅怀一下当初领导的正确决策!
有些地方根本没那么缺建筑用地,但是动不动 30 层的高楼!
会想办法来拆,比如收房屋维修基金。香港已经早已实施。可以搞得像住房公积金一样,也许直接拿住房公积金来做。老房子了,强制要求住户出钱,不出钱怎么办?也许新建的要减少他的产权什么的吧。
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发展中想办法解决,俗称摸石头过河。所以,有的房子拆了建,因为危楼,有的房子等塌了再建,因为没钱没办法。
看到你的问题,我前段时间想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到处建高层,而现在凡是建房子必须要打基础桩,那未来新房子变老房子,政策改了又改,真的要在我们的土地下面打上几遍又几遍的基础桩吗?
然后我脑袋里浮出了一个联想,未来会不会在现在的高层之间堆上某些物质,然后我们的房子就等于建在了地下。然后在地上建一个两层的小楼,当作下去的通道,外面是车,未来的车有可能已经能在空中飞翔。
未来的孩子见不到真实山、河流,只有在多媒体里看到画。
可以肯定的说未来 20 年后高层基本成为贫民窟,试问哪个国家大量建高层住宅,日本人口密度那么多,东京也大部分是一户建。
高层建筑地基所承受的压力比之低层建筑高了不知多少,在岁月侵蚀下很可能是地基先出问题。许多高楼修好以后还没等交房就先下陷了,更有甚者楼直接倒了。没倒的开发商会修理修理然后交给你,毕竟人的一生很短暂十几二十年以后就没人记得开发商是谁那时候楼到了墙塌了跟他有屁的关系。眼目前当然是把屁民的钱搞到手是要务。
高层建筑以后肯定有能屹立 100 年的但很可能也有坚持不到 20 年的。只看那极少数的优秀纯属扯淡。至于拆迁,很简单啊!有利可图就拆迁,而 33 层高层建筑拆迁难度之大比之老小区难度高太多。单单是拆迁以后的天量建筑垃圾运输处理就足够痛苦。然后再建一次…
请问划个新城区政府卖地开发商建房,没有旧有利益。这么简单既符合政府利益又符合开发商利益为什么要去啃骨头或者吃翔?
综上所述 33 层高层拆迁不可能!当几十年以后楼体老化很可能为了避免高难度的拆迁而直接遗弃现在的城区。
香港市中心有大量破旧高层住宅楼。
不会拆,可能连爆破都不会,等它自然崩塌
如果你如果底特律你就知道,当年的汽车城,现在大量的高楼建筑。简直就是鬼城,那些毫无人烟的地方,怎么拆。就算拆,开放商有利润吗?一点利润都没有,为啥给你拆
拆得动,但是拆迁费是没有的,而且重建的成本是由房东来承担,别想占开发商的便宜。
我也是地产人,说点看法。
33 层不算很高的,连小 38 级小县城都能造 40 层的高层,容积率楼盘介绍说 3 点多,实则 20 估计都不止
每次看到欧美影视作品中掠过的建筑,心里就二字:喜欢
臆想下:30 多层,至少 60 多户人家,十多年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通道斑驳,设施年久失修,老化陈旧会越来越严重,险情时时危及,因管理及维护的困难,成为居住的噩梦。
拆,永不可能!!原因很简单,造这样高不是让你看得更远,而是掏得更清!已没人心动!
推荐看看危楼愚夫,会如盲在背
中国会持续城市化,受限于严格土地制度和资源短缺而导致的集中利用,高层住宅仍然会被广大中产和工薪阶层使用,但未来人口稳定不再大量迁移,房价没那么贵了(核心区依然贵)。郊区或者人少的地方房子会变得特别便宜,也许像莫斯科一样,大家在郊区买个便宜的别院(农村小院的归宿)周末来度假。
那个说 33 层没法救火的,我只能说,有办法,办法是有的,不过没钱。
因为什么喷淋系统啊水箱啊,普通人是不相信的。非专业人士只相信高压水箱。
然而等火烧起来,确实是不好救的。
标准解决方案当然是各种感烟感温探头加喷淋装置加水箱。
太高的话,还可能存在其他工程问题,33 层的话,只要加钱就可以保证不出大型火灾。
主要问题是,这个不像消防队是政府掏钱,这些东西都会成为建设成本加在房价里。
所以…… 你懂的。
不是高层楼没法救火,是穷,没钱救火。
题主所说 33 层. 26 层等建筑,如果被拆迁一定是因为城市发展已经没有空地可以容纳更多的流入人口。
那么,这些 33 层建筑拆迁后,原址复建的目的只有一个: 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建筑会变得 1. 更高,200m,300m。。2. 更深,挖地面 10m,20m,30m。。3. 更密,原容积率 2.4 的小区拆后建到 3.5。。。
现实情况是今中国的城市率远远不足 50% 所以,所以现阶段为了容纳更多人口,普遍采取的方案是城市外扩,多中心发展模式。即增加了城市化率,又增加了人口容纳。
拆除现有的百米住宅实在是下下之选。
以前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深入的思考,结合身边遇到的现状(身边很多 1980S 房屋的修缮案例)未来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拆除重建:现代城市房价的主要组成已经不是建安费用,而是所在地段的价值,随着技术的更新,装配式建筑、3D 打印建筑等方式会从小众变得更普遍。在业主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由政府或城建开发商组织拆除重建,也许只需要很短几个月的时间,对业主的影响并不大。
2、房屋大修:其实现在已经比较常见了,成都市政几乎每年都在轮换着对 80 年代的老小区(尤其是临街的独栋 8 层以下房屋)进行翻新(穿衣戴帽工程),统一外墙和窗户,这些都是不需要住户自己掏一分钱的。的确有个别奇葩住户不同意,但别忘了,社区还有强有力的大妈,轮番上阵做工作,邻居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劝你配合的。
3、小修和更换设施设备:这些物业公司就可以做,而且积极性挺高的(一般会有利可图)。电梯坏了物业会通知业主委员会,开会讨论,通过后报房管局申请大修基金。一般换一部中等质量的电梯成本在 20W 以内,施工上由于井道是现成的,并不费事,大修基金由政府代管,个别业主不同意没关系,只要通过率在多少百分比以上就行了。
容易的方面:只要有钱,这都不是事。而且随着通情达理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主力,以后公共管理会更好做。
真正的难点:以前的老建筑抗震、消防设计通常都是执行的老规范,现在看来是落后的,在合规方面不达标才是修缮最大的难点。
如果想拆还是有办法的,中心外移啊
把政府,学校,医院等一系列优质的社会资源,搬到新区,减少对老城区的基建保养。几十年一过,房子一塌糊涂,配套一塌糊涂,到时候再拆,划区块的拆,再把中心搬回去…
前提是得给新区留足地…
当然也可能出现未来地铁速度高达 800 公里每小时 5 环到天安门只需 10 分钟这种情况,那中心城区的房价优势立马减小,也可以拆…
还有可能就是到时候 70 年土地使用年限到期,不给你续了(即便给你续,这房价,如果按市场价续,怕是也不少人续不起),那就直接补偿住房残值,或者一套远郊的房…
办法多的很,具体怎么实践,得看情况…
拆不了,去看看那些房龄二十年以上的楼层十一层以上的高层电梯房就知道了,我们本地就有一个这种小区,房价比周边便宜很多,老区又老又旧,电梯经常出事,租都不好租,根本拆不动,没人会来拆,再说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城市化目标早就超前完成了,远远超过预期
1,基本不可能拆
2,政府不会去拆高楼建新楼的,成本太高,这样不如开发新区,什么都是新的。
3,维修费用会越来越高的,高到一定程度大家负担不起了。那么物业会撤走,会来最低档的物业。
4,原住户会搬走,老旧高楼卖掉是没啥可能的,所以只能出租给底层人民
大体就这样,参考香港即可
题主思维被困住了,所有拆不动的理由都是太贵了拆不起。如果不贵不就能拆的动了嘛。只要时间长了,维护跟不上,有钱人搬走,大量出租,这样会让老化速度更快,房价会下跌,跌着跌着成本就下来了。
既然买了就想清楚 70 年是否划算呗。
城市是不断流动的 就像老城区渐渐被取代一样。你看看你附近,是不是有类似新城之类的地区。比如说政府都搬过去的地段,我见过的省会都这样。
有钱的人从旧房子换到新房子,没钱的人继续住着 渐渐的这些地方逐渐破败。然后一块新城渐渐开始发展。新城变旧城。变旧了有钱人继续换新新城。至于原地区?到时候下一任领导在想办法吧,反正和本任领导没关系。
有扩建需求换块地重建即可,用不着拆迁。
这样大家就可以不停的买房子了。
未来的方向是政府批准,由各楼业主集资原地拆除重建,比买新的便宜的多了。
谢邀,不谈技术,房子是有寿命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我个人建议,买房首选多层住宅,总层数越少越好。
从资本的角度出发,一套房子赔一百万,一栋高层最少 150 套,多则 200 多套。
也就是说,拆除一栋高层清退业主至少要花 2 个亿,然后拆除费用,再次建设的建筑安装成本 4000 万,约合人民币 3 亿。
那么,要卖多少一套资本才有利可图?赔偿的 100 万也许足够再买一套房子,但是,资本是逐利的。
不要谈货币贬值,房价涨到 500 万一套就得按 500 万赔。不要谈幸存者偏差,不是每个三四五六七线城市都像北上广深的中心一个平方十几万。
哪个开发商会用几个亿买一块 500 平的地皮?
马克思曾经说,资本来到世界,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腐臭的血液。
他们会货币清退这二十年间平地而起的数不胜数的高楼,还是遗弃,我们拭目以待。
七十年以后的土地出让费用,高额的维修养护成本,还有高楼日益增加的裂缝。一定会让这二十年的高楼集体变成历史遗留问题,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兜底。
真强答
以前一新加坡人说,你们这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以前经历过了的。买房子不要买太高的,不然以后拆迁重建人太多都不好谈拢
家有个老的单元楼,九几年盖得,单位的家属院,三层楼,一共三栋,一共也就 40 来户。地理位置很好,但是这么多年了,一直传言要拆,就是拆不动
因为拆了建高层,只能建一栋,小区的户主分一分,开发商就不剩什么东西了
连三层的小楼都有可能拆不动,何况 30 层的
可以参考一下现在农村的情况… 农村目前一些地区老房子不准你再去维修了… 有地的不准盖房子…. 那么对照城市 50 年后的房子必然老化变成危房… 高层不能维修.. 只能拆迁. 但是拆迁政府是不会给钱的.. 因为现在的拆迁是因为城市要建设有规划占用你的土地上的房子 所以给你补偿.. 但是那种高层的房子是房子本身使用寿命到期了.. 回家收回土地.. 房子也不能住.. 又得重来再来买新房
回答之前,先问下,为什么要拆迁?
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这 30 年,实际上是城市郊区不断城市化,城郊村变成城中村,或者有些干脆以前就是棚户区,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了拆迁一说,通过拆迁,拆出土地,用来进行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开发商、居民均受益,其实质上是高速城市化中的一种多赢方案,并且其前提是拆迁成本低,而获利极大,进而实现多方共同划分蛋糕。
这里所说的现代城市中大量的 33 层的高层住宅,其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出现的时间可能不超过 20 年,或者有的地方比较发达,会接近 30 年,这种建筑当年从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套完善的规范,这样建出来的小区一般不会太差。当然,时间长了,小区的维护、管理、环境以及业主与物业的关系等方方面面都会给小区带来折旧,但其实基本面在,是好的,针对这种建筑更多地应该是考虑环境改造、管理方式的提升、物业与业主关系的再平衡。
过去 30 年,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发生在中国,同期,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城市建设都没有中国多,并且我们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保留下来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建筑甚至整个老城区,或者成为城市的记忆,或者成为城市居民的乡愁。反而是中国把很多老城、老街都拆了。
所以,短短 30 岁的建筑,先不要想着怎么拆迁了,多想想怎么为城市环境的优化、提升、改造出点主意吧。
结合高赞很多观点我整理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除去重庆这个城市,重庆百分之 90%(随便说的数据,应该差不多吧,甚至包括重庆里面的所有区县)都是高层!!!不管郊区还是城区,都是高层!
1,城市逐渐向周边的新城发展,现在的 “核心” 地段逐渐变为老城。
2,当现在的 “核心” 地段自然演变成老城“郊区”,再加上房子出现“危险迹象”。
请问此时你是业主,你担心的还是拆迁价格问题吗?可能你都想求着开发商来重建了。
这个过程不是短暂的,是持续多年潜移默化的,即使有极个别有多套房,不住这里,恶意抬高价格才配合。
其他多数业主也不会同意,个别成为民众心中的恶人,此时只需要出个 “政策”“文件” 对付这个别恶人就行了。
最后,政府补贴,甚至业主还要自掏一点点,请开发商来推了重建。
注意,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不少年,无论是城市规划,盖楼技术,房屋格局等等各方面都比现在好了啊。
推了重建的高层各方面都会碾压现在的房子。
大体过程就是这样,当然细节可能更丰富,比如第一栋拆除的楼肯定最难,动用很多人力去说服,去动员去解释。当第一栋楼拆除重建后就起了示范作用,这第一栋楼新修的一定要非常漂亮。
3,这点就充满未知,算是期望吧。现在科技的进步速度有目共睹,而且还有个叫科技大爆炸的概念。
几十年啊,谁能看清几十年后的科技水平?倘若几十年后修百层大楼很简单了呢?包括百层大楼的一切配套设施等等都很容易了呢。
可以定向爆破,定向爆破是弊端最少的拆迁方式。成片的高层住宅拆除后可以建航天基地,人类迟早要进入星际文明时代的
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估计十年之内四五线城市就不允许建高层了。我觉得除了大城市,连多层的投资价值都不大,联排别墅好歹还有块地皮,多层到最后也是个鬼屋。
深圳刚刚出来政策,允许建超过 33 层的住宅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说拆得动吗?
70 年人都死了, 或者老的走不动路了该孙子来考虑这个问题了.
现在这么早操心干嘛? 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所以千万不要买老旧小区。
随着法制化的推进,随着信息透明化的推进。最后耍赖是寸步难行的,然后各种税收的跟进,不久的将来不用拆,有人主动放弃继承的。
单纯说拆的话,里面的废旧金属砂石其实是完全能回本的。何况以现有的环保技术,再发展个几十年说不定全都可以废物再利用。就是人工可能贵出天际。
个人认为,未来沿街的,可能存在政府为了市容市貌弄下外饰面,其它的非常麻烦!都是 33-34 层的房子外饰面翻新是个大工程,工程造价在 100 万以上,参照现在很多老房子换电梯都困难的情况让业主自理的情况基本没可能,不说别的,原来 6 层的小破小加装电梯政府补贴 10 万都装不了几个。
如果拆迁,新建的都不够这些拆迁户分的,当然你可以说以房子寿命到了,不安全了为由让政府来拆,我只想说,呵呵!你想想如果你家的房子设计寿命到期后政府强拆会你会怎么样?
早期,特别是 04 年到 17 年这段时间的小区容积率那是大的吓人,11 点的我都见过,同时有部分小区,以别墅区,商业区来缩小容积,那些高层或超高层住宅楼间距,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国家日照要求,且高层住宅的公滩一般比较大,为了增加使用面积,高层住宅一般户型都不大,17 年以后洋房、小容积率的小区才多了起来。
未来大规模棚改拆迁可能性不大,但非城市核心地区,可能存在因人口减少而出现整栋楼无人居住的情况,同时也因为小区住户少,难以引入物业集中管理的。政府可能会想办法用蚂蚁搬家的办法去拆。但成本高的吓人,而且拆除的建筑垃圾也会因为未来的基建工程少而难以处理等情况。
当然未来的事谁又能精准预测,万一国家出大价钱给人民改缮居住条件呢?
参考香港,业主成立法团自我维护,除非几十年后那块地依旧是商业旺地(如香槟大厦,恒基地产收购了九成业权准备重建),不然是不会有人接手的。
只要房屋使用寿命达到了预定年限五十年都是不必过分担心的,另外就是计算一下家庭 30 年总收入能买几套房子,对于大多数人(说的是平均,超过的肯定有,低于的也大有人在)来说,按照目前物价 30 年能攒多少?二三线城市普通工薪预计大多就是五百万封顶,所以基本能跟得上十年到十五年左右换一套,房子电梯完蛋就完蛋吧,该换就换吧,不能保证十年左右换一套的肯定是中间出了个小灾大难之类的,普通家庭就这水平了
补充一个外国博主揭露的大米国特朗普开发房地产旧改项目的案例:
特朗普看中某高层住宅后。
首先买入该楼的在售的低价房源,然后控制物业。(这是关键步骤一,对特朗普来说难度为零,因为他当时已经继承了家族的政府关系人脉,别把大米国相关机构当成清水衙门,他们的清水只限小事情小公务员)
然后命令物业人员故意破坏楼栋公共设施如走廊灯、水暖电气设施,让房屋的居住功能大幅下降,从而让不愿低价出售的业主受不了而卖掉,大米国因为配套好的区域的房屋持有税很高(类似东京)所以一般人很少会持有多套房屋,(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效率,要快)
等到特朗普控制了这个住宅的大多数房源时,他就可以实施自己的旧改计划了。
特朗普大厦就是这么建起来的。
和特朗普一样的有钱人也因为大多互相都认识也不会互相拆台,所以这就是有钱人的游戏,想咋玩就咋玩。
特朗普就是这么发家的。当时 2009 年还被央视称为青年才俊,其实以央视领导的社交面难道不知道特朗普的手法吗?诓骗洗脑平民罢了。
传统行业包括现在的互联网科技行业没有一个钱是能见得阳光的。
资本家没有例外的。
吃亏的必然是平民。
放在国内,我国没有房屋持有税,但是有物业费,考虑货币贬值很可能是未来中国解决经济问题的唯一途径(参考日本韩国),未来物业费可以忽略,这个时候肯定有人会说持有多套房屋的可能性。
但是这也是只能实现在有钱有势的人身上,会不会被强拆一是取决于你维护自己财产的决心,比如你可以为之付出生命,虽然即使付出生命也可能维护不了你的财产。二就是看你是不是有钱有势,可以去看看那些没能被拆迁的,大多都是很有些势力关系的。
通过官方的房屋质量评估认定为危房(一般是超过使用年限的且确实危险的,但不排除因为位置好而不得不认定为危房的可能性),认定为危房后会有相关法规制度的建立跟进强制用户搬出,如果不搬出就会实行危房不通水电暖的法律制度导致居住功能的丧失,接下来就是拆除,这种不需要任何补偿。
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未来会这样。
包括农村的房屋。
拆不动了,高层就是以后的贫民窟。
不考虑城市差异,高层只要结构良好,原则上来说不存在拆的问题。水电,电梯都是可以改或换的。在人口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拆 100 米(高),再建 150 米。现在看到的有些地方高层建筑衰败的情况主要是经济不好,或政治不佳。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的就不是单纯的建筑物问题。
现在 30 米以下的楼房被拆不全是结构问题。
怎么拆棚户区、老公房就怎么拆高层呀。
最多安全范围画大点而已,这又没什么难度。
所以一定要经常换新房住,远离房龄过老的小高层以及高层。
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在眼前晃实在忍不了了。
兄 dei 定向爆破了解下
现在多层拆除都开始定向爆破了你还指望高层开挖掘机上去搞?
我刚上班的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百年以后拆除十分困难,建筑垃圾不好处理。
我觉得钢结构特别好,施工快,百年之后拆除也容易,拆下来的钢重炼一下再利用。解决防火和防腐蚀的问题就 ok 了。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是感到咱俩想到一起去了,哈哈哈哈哈哈英雄所见。
得看拆它图啥。
为了盈利而拆,那么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就拆不动,因为 33 层基本到顶了。
为了安全而拆,那么就拆得动,但是钱很难出,尤其是财政困难的城市。
所以我反对小城市过多建设高层住宅,因为三十年五十年后它的财政情况负担不起这笔城市更新的费用。
西九龙那堆楼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建的,港府只翻新,懒得拆
为什么要拆。你没见过买楼一层的吗?广东这边很多,都是兄弟父母一起住,一层就是一户。
2019.06.11
冒个泡,谢谢评论区的关心,最近太忙,需要整理思路
一个暴恐倒一片?
开个玩笑。
都说电梯的问题,我也说一说吧。
我这南方,直接从 3 楼开始住人,1 楼 2 楼是镂空的,电梯也没有按钮,3 楼下去直接是 1 楼和地下停车场。
我是北方人,自打出生开始就住的大型国企单位房。在单位的员工大集体宿舍(有两种,一种是电视里演的那种,家里只有客厅,卧室,厕所,厕所具体有没有我还真忘了,然后厨房是一条走廊里公用的,这个记得也不清楚了;另一种是 4-6 层的居民楼,一个单元两户,面积 7 万平方米,单位在市区还有好多个不同区域的小区,每个小区都至少有 5 栋最少 5 层 4 个单元的居民楼,我家当时的编号排到的是 38,后面还有。)
未完,下班了,待更新
高层住宅会逐步出现各种问题,例如电梯、二次供水设备、外墙及顶部、下水管道、供电、供暖设施,内部地面墙面、地下车库相关设备等等的维护维修更换。
房屋维修基金只能解决其中一小部分问题,花光后就需要住户集资解决。
高端小区,中大户型居多,住户经济能力强,物业费高,日常维护到位,未来的维修更换也问题不大。
普通小区,刚需小户型房为主,住户经济能力一般甚至偏差,物业日常维护一般般,很多应付了事,甚至物业费收取都困难,未来的集资维修是个天大的麻烦事,经济能力得到改善变强的住户会搬离,有些人说变贫民窟有些夸张,但是穷人区可能性比较大。
目前多层老小区普遍存在以上问题,但有机会拆迁。
高层住宅拆迁变住宅的可能性为 0,除非政府变规划,建设一些地标性、商业建筑,才有机会拆迁。
不清楚纽约那些一百多年的大楼为啥还是值钱,值钱的是土地,不是楼。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大量三四线城市的 33 层高层住宅未来怎么办?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黄浦江边的高层怎么办?不用替别人操心。
首先这个问题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做过相关的研究了。但是时间证明他是错的。人类的房子经历了洞穴——土坯房——木质房——砖瓦房——底层洋房——高层
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新概念的房子又会被建立起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呢,毕竟中国内地的的房屋新建才多少年,以后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就行了。再加上中国是一个颇具建筑天才的国家。我们不会使得未来比现在还差。除非全球人都遇到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
还有弱弱的问一句你的房贷还完了么?哈哈
end。。。。。
有什么拆不了的,个个张嘴就是拆不了。
有人说几十年就建新城,呵呵,感情你觉得中国的地无限大是吧?到处开发到处建吗?那为什么不干脆现在就跟美国一样允许建别墅,省心省力你好我好大家好?而且你看看重庆深圳,还有多少地建房子,还有上海,你是要上海政府搬去奉贤么?好那等到时候奉贤也开发完了,那又往哪搬呢?
房子倒了自然要拆的,到时候是业主求着拆,怕什么?急个蛋儿。而且房子建筑成本也就 2000 左右一平,陆家嘴的房子现在好像几十万一平吧,好嘛,拆了重建,每个业主按 2000 一平补个几十万,没钱补不要紧,有各种金融垫资,反正最后新房子出来又值钱就行了。看看,还怕什么拆不了
几十年后中国人会发现,现在住的就是未来价值最低的高楼公寓。
看看香港的猪笼房就知道了!
楼主,买房子要买能升值的地段,然后住个 10 来年,卖了,拿着增值的钱再换更大更好的房子就行了,别操这心,操不完。 人生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操劳的。过好今天。
你想多了。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寿命至少 200 年。200 年以后什么情况,超出我们的想象。
拆不拆还是得看地段。
地段差的高层会慢慢老旧,房子维护差,随着总人口增长放缓,老人去世,会变得没有人流量,价值降低,而且高收入者都去更好的地方了,这里慢慢变成 “平民窟”。这样即使拆了重建也没人接盘,只能等到房子变成危楼,逐渐被遗弃,除非政府有什么其他计划。
地段好的高层周边还伴随着有大型商场,高档写字楼,轨道交通,政府行政中心,学校,不缺人流量,关注度高,不管是出租还是出售,价值都不会低,反而价值会逐渐变高。
实际寿命不止 50 年
大城市高层价值下降,变成贫民窟,小城市高层建筑会荒废,一文不值(现在很多村落已经荒废)
刚好是本专业。以东莞为例:拆迁是要经济测算的,如果区域内现有建筑物的体量过大,且政府批复的规划面积又不能满足成本要求(拆迁成本、返还政府地价、道路和学校及公共资源贡献等、后期建设成本、资金成本),那么这块地不可能纳入拆迁。换句话说:你可以去看看拆迁的项目:基本都是旧村旧厂,在该地块即使存有少量的高层建筑很有可能会现状保留,不纳入拆除范围,理论上说:三十三层的高层建筑如果拆迁意味着你可能得做几百米高的建筑才可能满足成本要求,几百米的建筑涉及的问题又涵盖:规划限高、间距、遮挡、消防、成本、结构安全、设备要求等等一系列问题。
归根结底,市场经济要符合市场,33 拆迁可能在超一线城市个别中心地段,极端情况下个别出现,其余地方出现可能性低,毕竟,得有人买得起啊!
一开始我看了不少大家的回答,感觉还是普遍呈悲观态度,我特意问了一下做设计院的同学,他从行内人去说,目前设计规范是 50 年,但是正常情况下,主体结构安全维持 100 年也是没问题的。
所以从这里就看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在主体结构没有出现危险的情况下,拆迁可能性有多大呢?
当然,住得安全和住得舒适是不同的概念,电梯维护、管道和水电的维修,这些都会影响居住体验,如果入住的小区的物业管理得比较专业,小区的整体住户素质比较高,那还是能维护得比较好。
之前我也赞同拆不动 但是我现在认为拆的动
说拆不动的是因为觉得拆迁补偿不了
但是这种事情房屋 70 年或者 140 年随便以什么理由不再续期就完事了,例如危房什么的。你也不能说什么,毕竟土地是国家的 买房子也如合同住满了 70 年。
你能怎么样,一切合理合法合规。
当然你可能觉得那不行,就算是危房了也必须找个冤大头来给我拆迁掉然后补偿我,但是你仔细想想 你这个理由能站住脚吗。
所以 到时候该拆掉还是会拆掉 无非就是某天爆破的时候会吵一些罢了。
拆迁项目在几十年后基本不会出现了,欠发达地区,以后的高楼只能任其自生自灭,自然损毁。无法转移的经济政治中心,老旧高楼应该会进行加固改造升级而非拆除,参考旧小区装电梯的行为,未来可能会针对性的修复外立面和电梯之类的。
说个现实,几十年后人都少了,再盖那么多高楼有啥用?
主要你这个地段值这个钱,别谈 33 楼高层了,大型商场拆了建公安局的见过没?就发生在我家门口。
本人物业人员一枚,从业小区为超高层住宅,都超过了 100m,最高楼层有 46 层的,有时我也在想,这些楼以后该怎么拆,拆了又能怎么再改造?
因为就我了解(不一定准确),我所在的小区因为地皮的昂贵,所以开发商只能往高了建才能保证不亏且有一定的利润,至于以后对于住宅的处理,估计也只能看以后的实际情况来了。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所处的小区是 97 年建成的,现在基本上三天两头都有白事。所以,这些大量建设的 33 层高层住宅楼和小区,最后就会变成实际入住率不够大量闲置或者荒废。
一种状况是对底层进行改造,增加停车充电存储等服务,或者两层变一层,提升居住空间,继续撑着。另外一种,就是推到,或者新建低层住宅。那是,房子太多,如果不是人口流入多的一线城市,基本上房子就和白菜一样,失去目前作为资产的属性了。所以,要拆除的话,成本不高的。估计给点政策,都会求着政府拆除。
住宅的土建成本不高,目前是 2000 一平。住宅寿命 50 年,平均到每年的折旧是 40 元每平。所以,50 年拆掉重建的成本并不高。
政府都可以承担的,然后通过房产税找回来。
不拆
城市人口迁出
郊区化
城市内圈的房产以出租房为主
拆了盖公园啊。
什么,户主?中产阶级也配叫人?
我刚结婚时候住的房子,据说是苏联援建时候建好的,3 层房子,前几年终于拆迁了,墙什么的大量的使用木板的,那时候绝对的豪宅。
对了,拆的前几年还有一栋楼着火了,那栋楼后来空置好久。
我小时候住的房子据说是日本人在的时候建好的,
等到经济发展到那一步了,别说 33 层,330 层都拆的动,
13 区看过吗?未来高层住宅区就那样。
没事出去转转,感受一下我大中华的地大物博。运作空间很大,现在不少城市也在规划城市新城,从房地产兴起(以前是单位分房)到现在,不过二十年,石家庄新建的,北京城大了三圈,再过五十年后的房子什么样,谁说的清啊。
未来城市,天上飞的,海上漂的,宜居之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科幻世界里的样子,就是以后城市的样子,不过分吧。
未来的农田,都搬工厂去了,在基因工程和可控核聚变的加持下,一座农业工厂的粮食能赶上现在一个县,到时候还缺地吗?
现在的城市中心,就是以后的老城区,怀旧的人可以去住下养老,为什么要拆呢?不能住了怎么办,换下一栋,老房子就在那儿等它慢慢显示就好。
拆不掉,才能形成未来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贫民窟
现在的拆都建立在涨的基础上
以后涨不动了,起码小城市涨不动了
就放着啊,贫地区多得是,你怕是见少识少
一些地区超过 2-30 年,基本没人住的房子还不少的
或者说低矮、只能通个水电的也大部分是老年人在住
这种一般都是子女打工 没法管
等他们老去,你觉得子女会去住吗?
ZF 其实可以熬啊,你有产权、交房产税啊,熬到 5-6-70 年
你自然就求着拆了,而且小地方很多人估计都不敢要房了
——————————————————
考虑到最近有房子倒塌,
我认为完全等得起,等你倒塌就完了,按照最近房子的质量
产权 70 年的基本 40-50 都估计要倒了
首先,我很赞同无利可图可能不会拆的说法,事实上人口已经下滑,即便是人口吸引类型的城市,也不会无限制涌入,城市流入不仅仅是住不住的下的问题,还有配套、机会等很多因素,就算把小区容量扩大 10 倍也没有用。
但是是不是真不拆呢,肯定还是拆的。现在来 50 年前的小区,无论是格局、舒适度还是设施健全度都远不如新建楼盘,今天的很多房子未来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但占据的优越位置可淘汰不了。住宅的升级换代肯定会发生。就好像绝大部分人都有手机了,手机市场还是如此繁荣。
_明日不同今时;_由于楼间距很小,周围的配套都密集,现在想象一下人头攒动的没法儿下手,但实际上若干年后这里变成了 “老破小”,就不再是今天的光景了,这是个前提。
**隔离墙;**事实上很多年前我们也不知道如何优雅地爆破拆除高楼,但现在不是有各种精确的爆破嘛。在及其有限的空间里拆除高楼,主要还是得考虑周边影响。如果用一个 “大桶” 把被拆除建筑罩起来,问题不久解决了。至于这个罩是水泥的金属的,薄膜片,甚至是声波墙、空气墙,就不得而知了。
**搬山卸岭;**大块头建筑搬家已经实现了,把一坨要拆的建筑挪走恐怕也不是难事吧?如果横着没地方出去,吊起来抬走也是没问题的吧?
**量子破碎;**别纠结这个名字,游戏名而已,但是听起来似乎有点像:现在的拆除主要还是块状的爆破,有没有一种新技术,就像橡皮擦一样逐层破碎?从最顶部开始,一步步往下 “擦除”?
房价上涨周期,的确很难拆,成本太高。房价下跌周期,楼龄 50 年、60 年的好拆,原住户很乐意搬到新房子里住,爆破拆除简单。
我家两年不到
我觉得药丸
物业跟没有一样,只有收钱的时候在
小区绿化靠荒草,管理基本没有
电动车停在家门口
电梯里时不时就一股尿味
旁边是火车道呜呜呜
我也不知道我爸妈怎么想的
我买的房子下来的时候我应该 30 岁了,50 年之后就是 80 岁,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去考虑吗?
第一,现在距离二战已经 70 多年了,再过 50 年就是一百多年,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先不说,第二,政府只要出台房产税,有专项资金,什么都好办,第三,按照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旧高层商品房开发商和政府肯定不愿意动,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现在城里的城中村,社会底层人群居住的低端环境,第四,政府的新城区规划会越来越远,到时候的中心城区可能会发生改变,现在的高层到时候就不值钱,只要房子不值钱,再加上房产税的专项资金,即使重新修,也没多大问题,最后就是,以后中国的发展也会和欧洲差不多,农场主形式,大部分人肯定会在郊区和农村安家,独门独院,城里只是工作,高层未来可能都是办公楼之内的存在,目前政府对于高层商品房的批复也是逐渐减少了,
拆是很难了,现在这两年没发现拆迁发财的都少了么,现在是拆平方,顶多是拆多层,建高层,有利可图,以后这种机会很少了,现在流行,建新区,成本更低,征地更方便
大家都不生,未来都是空房,你怕啥。
太多胡说八道的答案了 我认为这个事情水到渠成 不需要讨论 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 好 我们现在说说理由 第一 所谓的地权 70 年是个伪命题 国家早有定论 不再做评述 第二 为什么要拆 是因为要塌了吗?中国所有 33 层的住宅 100% 是 2000 年以后的建筑 而且肯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离变成危楼最起码还有 50 年 50 年以后的科技会变成什么样子 都不敢像啊 就是 50 年以后中国人口会变少这是肯定的 也许大城市会变得更密集 要拆迁一个楼很容易 定向爆破就可以了 至于拆迁补偿的问题 目前人多地少 补偿比较困难 50 年以后人肯定比现在少 可用的土地比现在更多 科技更发达 可以在别处盖一个 150 层的楼 把这个小区的人都安置进去 保证居住质量高于拆迁前 至于钉子户嘛 放心 不会有的 可以提起法律诉讼 让他征信记录不良 在未来的社会里必定寸步难行 也可以有其他我们目前想不到的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50 年以后的事情 不要胡思乱想 杞人忧天 50 年以后想拆个楼还不是小意思
我见过很多人买房以后,都有个爱好:拆墙。
找个设计师,把客卫改成衣帽间,或者把卧室改成客厅,或者把阳台改成厨房,总而言之,很多人买房只有最大的热情就是,敲墙。
33 层的高层住宅,未来是否需要拆迁?我觉得,业主需要搬家。但是政府不会买下你房子所在的土地。
拆迁,会。但是政府不会付钱给你。
这就是 kfk 说的,打印房屋会是一个大趋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会变的。就像我,希望买个大别墅。
地段不好的楼拆不掉,而且居民素质逐渐劣化,一片破败之像。
33 层高层住宅将成为未来教科书上记载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只顾当下,不顾长远。
居住区规范已经更改了,以后住宅楼层不得超过 26 层
不过以后如果高层住宅变成贫民窟,那么富豪都住在哪里呢?大规模的建别墅区国家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容积率低的小区开发商也不会开发,照这个趋势下去,还是建小高层啊,花园洋房在中国不可能大面积建造的,国情和人口都不允许。
所以我认为多层或者小高层还是主流,花园洋房独栋别墅,在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下是不太可能的
或许我现在的思想就如几十年前的我们看待西方的事物一样,但是我仍旧期待未来的城市规划将会是怎样。
大面积拆的可能性不大,我国设计的使用年限是 50 年. 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房屋加固上的技术创新趋于常态化!
看地段。但是地段看的是什么?公共服务!地铁,学校,医院,zf 等等。
下面又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市中心。一线城市还好。基本上动不了了。即使北京市政府搬到了通州但是天安门依旧在。二环外三环里一大堆 20 多层的筒子楼,但是因为学校和医院。照样一平米 10 来万。虽然户型垃圾,楼道连太阳都看不到,楼道都是牛皮癣。而且极少有年轻人都是老头老太太。
但是问题是二线及其以下的城市,甚至包括县城。旧区直接废弃,直接拆了旁边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和医院学校都搬了。老城已经荒凉的没法看了。这个以县城尤为明显。普通的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也有趋势。
既然买房的时候,所有买得起房子的人都嘲笑买不上房子的人没能力,房地产就是这样喽,我们是市场经济,你买不起活该喽。那以后假如你的经济条件达不到 20 年换房,只能继续住。那么也不要指望开发商帮你拆了盖新的,因为人家不挣钱。也不要指望政府强制帮你拆了再盖新的,因为套用已经上车的人的一句话:政府不欠你一套房子。
再说关于很多人说的不怕民意吗?搞笑。你们上车的人体谅过我们没有上车的人的民意吗?现在又在乎过我们的民意嘛。毕竟市场经济嘛。你没钱你活该喽。对不对。
中国 14 亿人,以 4 口人为一个居住单元,大概有 3.5 亿户。我保守估计在公司单位每天通勤时间在 3 小时,或者 150 公里以内没有房子的不少于 1000 万户。这个数据很保守吧。现在又有谁在乎过他们这 1000 万户呢?
Zf 即使给也是廉租房,回迁房,经济适用房,可从来不给你商品房。所以。以后可能给老小区清清垃圾,维护维护治安。至于像现在一样的高端服务想都不要想。因为这就是市场经济,你到时候假如没钱了,那么只能住在这种低端小区或者贫民窟。这也很正常嘛。就像现在租房住和住桥洞的人一样。毕竟没有人欠你一套房。
办法肯定有,我都能想到,比如楼龄太老了收个危楼维护费呗,你不走楼龄越高就越收越贵,或者政府给你个选项由政府低价收走~~不交的话大把的手段(社保、信用等)
所以说爆破拆除行业是朝阳行业,土木类的赶紧转专业吧,
手动滑稽
想那么多呢,一般 5-10 年大家就换房了。
一个小区的黄金时间就是 10 年。
哥哥换房了拜拜了您内
不要说 33 层的,就算是 10 层甚至 3 层都拆不动!因为要逐家逐户的谈很困难,几乎没可能。我在广州市,你可以用百度卫星地图看看海珠区,大片大片的蓝色屋顶的老破小就是那种 2 层 3 层的。有的房子解放前就盖了,现在都危房没人住,但就是拆不了。除非那个片区经济有跳跃式的发展,地皮突然变得值钱了才会拆。现在政府都是说微改造,根本不拆。广州市区大片发展的土地很少,这两年也就是广钢,广纸,广船这三个片区。为什么?因为都是工厂容易拆啊。
自然倒塌即可,不用拆,当被宣布为危楼,大家不敢去住,慢慢的就会越来越严重,
直到有一天,轰!!!!!
我不太清楚房屋维修基金够不够用,我住的 33 层楼房,共 130 户,每户大约交了 1.2 万元公共维修基金。看上去不少,但换电梯要多少钱我不清楚。
水管和暖气还有燃气,大约能用多久我不知道,用 40 年还是 30 年?40 年后我就应该 83 岁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土地多的是,空房子很多,因为土地具有垄断性,所以价格高。
去过多个城市,只有步行街人群攒动,走出步行街不远的街道人烟稀少。
现在的高层相对于本小区的多层来说,是便宜廉价的代称,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喜欢高层了。
现在的高离婚率,低结婚率,低生育率,未来人口会减少。
拆高建低,会呈现更多低密度的别墅洋房一类的建筑。
拆不动,要么眼看着自己的房子变成贫民窟,要么就再被上面盘剥一回买新房子。
现在城市自己有很多旧楼空着没人拆迁了。就现在的出生率,以后也不需要那么多房子。地肯定是够的,用不着拆迁。换个中心区继续开发。
33 层不算高的了,广州这边广钢都是 40 几 50 层,亚运城天珑 57 层,三梯六户,拭目以待住户体验以及十年后的前景 ♀️
了解一下中国的爆破技术,有专家专门根据当时的结构设计一系列验算,然后布药,最后类似于美国双子塔那样光辉的粉身碎骨,当然要配合环保洒水等。
又不是农转非,赔的不会很多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一般情况下就是采用定向爆破的方法拆迁,拆的动,炸药多放就是了,至于拆迁的费用嘛,羊毛出在羊身上,参考现在的农村拆违建就行,就是个定性问题。
青岛市南区市北区 7-9 层楼的老破小都还等着拆迁呢?33 层拆迁?真的要建 55 层摩天大楼呀!
现在是拆一个单元楼几个亿的成本,再建房肯定要挣回来钱才去拆,前几天去看房浮山后保利大国璟 和 鞍山三路 碧桂园云著 都是三万左右一平的房价,地开发商早些年就拿到手了。现在地这么贵,开发商要再在主城区盖新楼盘要赔给原住家户补助多少钱啊。
看看山东头算青岛拆迁比较晚的城中村了,当时出来了很多千万拆迁户。然而盖起来的房子均价 1000 万一套。当然离不开它的好地角和高端盘。
村里平层一套房加上院子就能盖一栋楼,只需补偿一户人。那些 7-9 层老破小到底有多少户需要拆迁补偿呢?
换个地方建设!
我又活不到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搞定。。。
两代人以后,光遗产税 + 土地续租费用,就能让你主动抛弃房子。。。
不会逼你拆的,只会逼你自己放弃。。。
你觉得 50 年之后还能有多少人活着的?
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SKXOcqlXPNAPZsupSDiVsA
拆不动,应该用不了五十年,三十年后估计就……
原来的高楼 s 如果是框架核心筒结构,,或者剪力墙对住宅改动没太大影响的话,也就是说楼有改造前途!接下来就要看居民能不能达成共识自救,集资改造。除此之外只有跌到足够便宜,拆得动了菜行
不清楚,我在想怎样才能活到 2070 年以后。
先说结论:可以拆。
以我建筑从业者角度看,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没问题,经济角度上还不行。
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认为未来有可能,具体的说要看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程度。
我以现在大家熟悉的老破小为例,我所在的三线城市老破小二手房已经多年没有大的上涨了,而且这些老破小还是有学区加持的。究其原因就一点居住环境太差:户型差砌体结构无法改造,配套差地上没几个车位而且内部道路狭窄,环境差有点追求的人都不愿意住,没电梯上下楼不方便。总之除了在三线城市不怎么稀缺的学区还帮着顶着二手房价格以外实在没有任何卖点全是槽点。
按照这个发展再过十几年这些老破小就会变成没有居住价值的房产,房屋所有者几乎不会继续住在里面,租也租不上价。土地的价值在业主手里根本无法发挥,这样到时候的拆迁工作就会很好谈。不是原住民坐地起价了,而是开发商和政府或者业主组织谈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注意这个方案可能在现在看来是原业主损失惨重,但在未来却只能接受。
那推理一下那些建的早的高层住宅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下场呢,肯定会。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建筑其实也是在飞速发展的,南方地区的新房都开始配地暖,为什么?因为追求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人们的合理需求。未来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建筑改造维护成本过高就只能拆掉重来。
一切皆有可能,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准确地说,高层建筑将来不会被 “拆”,只会被 “炸”。定向爆破,只要控制好倒塌方向就行。
先说结论,拆得动,不仅拆的动,那时候的拆迁可能是拆迁户求政府签约,而不是政府求拆迁户签约,甚至可能是拆迁户集体要求政府拆迁,并同意给政府一笔钱。
国有建设用地的出让年限最长是 70 年,考虑开发等因素,大多交房后还剩 65 年左右。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基准期是 50 年,因此,使用 65 年,问题不是太大。
临近 70 年的土地出让使用年限时,建筑物假如已经破旧到需要拆迁的程度了,那么需要着急的不是政府,而是普通居民,政府完全可以收回土地重新开发,但是普通老百姓肯定不愿意,那时候会有另一个问题出现,就是续期的土地出让金补缴。于是居民会和政府谈,土地续期,政府拆除重建,收居民建安成本价,对居民来说,原拆原建,还是很合算的。
为什么要拆迁?你知道啥叫新城区 啥叫老城区吗?再过好多年后,现在的新城区就变成老城区了
看到多数人都好悲观啊,言之凿凿过二三十年高层统统变成贫民窟(其实,我觉得这些答案里多隐含另一层意思,现在花大价钱买二十年后变贫民窟的高层住宅,都是在交智商税)。好可怕,向窗外望去,那就是现在的城市将来几乎全是贫民窟。因此,我想从我理解的这两层含义里讲讲我的想法。
首先,在我国十四亿人口的国情面前,高层住宅几乎是唯一选择,现在大多数人买房也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余地。(土豪无视)。所以即使是智商税,你也不得不交,杠精如果要杠租房的情况,那是另一个世纪难题,比这个问题更复杂难以解决。其次,我个人认为解决的方式远比沦为贫民窟乐观。一方面,只要适当维修改造,建筑的寿命应当远大于二三十年,(我所在的城市已经有些 20 年前的住宅小区了,当年的高档小区,现在依旧是高档小区)另一方面高层住宅的建筑成本并不高,即便推倒重建,成本上并非不可接受。说到这,有人要说没说到重点,这些成本谁来支付。
下面我想讲讲我对高层住宅未来命运走向的想法。市场化的,许多高层建筑在走向贫民窟的途中,价格比同地段新房明显低,开发商可以买来维修翻新或者干脆推倒重建,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获利,或者以另一种形式,业主达成共识,集资找开发商翻修重建。当然,已经有许多人讲了这种情况有多难,业主多难以协调,补偿高无法获利等等。下面是我要讲的核心,划重点!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可以对市场进行调控,如果国家出台一部分政策,我可以想到的:一,住宅 70 年产权到期要补交土地出让金,如果不交,无法完成交易、继承等流通。二、收缴房地产税。三、按规定申请翻新和重建,视情况减免土地出让金。(彻底重建的,补齐 70 年产权,维修翻新的经评估使用寿命,减免部分出让金)前两条是已经有的政策,降低高龄住宅的价值,第三条,给你一条出路,让你正在沦为贫民窟的负资产重新获得价值成为优质资产。提供动力,推动高龄住宅的维修翻新重建。
有人要说了,政府在这里没有好处,没有动力减免出让金。我想说,第一,优质资产和贫民窟收取的房地产税肯定不同,税收可以弥补一部分出让金损失。第二,通过减免出让金推动大量的旧改,搞活整个产业链,增加就业,拉动经济,这个帐未必没有动力。可以参考现在政府扶持的加装电梯,三供一业改造等旧改。
三十年前,我还住在平房里,要去几十米外的旱厕解决问题,三十年后,我住在崭新的高楼里,我对三十年后的期待是更加美好的生活。总之,在当前国内欣欣向荣,每个人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情况下,我不认为我们改革开放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二三十年后竟然会让我们的城市整个变成贫民窟。只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没有什么困难能真正打倒智慧伟大的中国人民。
有的答主想的太多!建筑成本没多少啊,3000 每平,100 平,30 万,
假设,老小区房价很低,或者卖不出去,新小区卖 1 万 5 一平,这就简单了,
你现在卖不掉,人家用 3000 一平成本,可以卖 1 万,那我们 5000 一平才有钱赚,这样就得出,如果不拆一分没有,并且住不了,
有人来开发我就可以赚 1 万一平,或者亏 5000 一平住新房,
怎么选应该很明确吧
未来的 30 年人均收入应该要过万的吧,相信几十万应该问题不大,哪怕退休的人也负担的起吧,实在负担不起的是不是可以退而求其次,换个价格便宜些的地方住!或者会乡下住行不,别想的那样过不下去!说不准以后都没有学区,会不会在家里就上课!在家里就可以看病!未来很多不可测!
不用拆 自然倒 能提前疏散最好 不能就自求多福啦
为什么要拆呢!如果拆除,基本上 20 层以上,定向爆破
到时你人都没了 你还操心房子问题 ?管它是谁的 如果有儿女就给他们 不想要就还给国家 因为总有一天都会成为危房 那就成了负资产 别再往里扔钱就已经万幸了 所以人这一辈子别啥事想不开 记得你的财富花了才是钱 在时间面前没啥是永恒的
我升迁之后管它洪水滔天,33 层是我的 z 绩,拆时候又不用我拆
楼主的问题挺好,但是我歪一下,我害怕的是那些用石棉当暖层的房子,在拆的时候,石棉破损,周边人群要有多少人得病?
洗洗睡吧,我们这里拆迁多层小区(六层)已经是开发商来回算账之后才介入,而且有的刚开始又放弃了,其实就像楼上说的,现在我们这里有的八十年代小区的人已经在打听能不能拆迁的问题了,而政府的动态依然是开发空的农村,我觉得再过二十年,现有新区也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现在等拆迁的老城区应该已经破败不堪,全部是退休的老人无力再次买房,那结果就是等房子塌了土地使用权收回。
你真以为商品房能够住上 50 年啊!
错,你能住满 15 年就已经算不错了
物业差了,你住的感觉也就差了
我现在这个小区我进来才 4 年我都想要搬出去。
现在已经拆不动,别说以后存量更多
国家政策方面都是鼓励城市更新,严禁大拆大建
这个问题可能应该和现在的生育率挂钩,按照现在的生育率,可能以后这些高层密集的住房空置率会非常高,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置方式,一种是,70 年产权到期的时候,政府可能会协调收回产权,少数住户用产权交换或者安置的方式搬离,大量占据优质地段的高层拆除;另一种,不排除鼓励外来人员接盘,特别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非洲等国家的人,像日本就是这样,鼓励房市正火热的中国人去购买房产。
这几年货币化安置不就是个例子!
首先,城市规划会避免重复规划。
真要拆,画安全区,定向爆破
新加坡房子是强制报废的 过了时间必须搬走 房子拆除 内地可以考虑引进
拆是不可能拆的了,懂点常识的都知道 GDP 增长减缓的时候甚至不增长的时候,整个市场活力就会下降,货币流动性下降,大部分人就会感觉钱越来越难挣,一个行业如果不增长,那么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就会下降。房地产行业现在就到了这种地步了,所以很多房企都在裁员缩小规模,以前行业规模不断扩张,房价不断上涨,有源源不断的钱流入,房企和政府有能力承担天价的拆迁赔偿,在当下这种技术条件和经济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肯定没有人愿意去搞拆迁,以后更加不会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是这样了,政府只是引导危房居民搬出却没有实质性的改造或者重建计划,因为住房建设投资实在太大了,随便一个盘就是几十亿的投资。先不说建设成本,拆迁赔偿谁买单?这种成本连房地产这种巨大产值规模的行业都负担不起,估计没有几个行业能负担得起。像现在国家在很多老旧小区推动加装电梯就知道这种小区拆迁的可能性不大。
我觉得以后肯定还是以开发新城区为主,这样一来成本较低,二来可以一直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带动产业。即使老旧小区改造或者拆迁估计建设成本要住户自己负担,很可能是成本价买房。当然这是在现行技术和经济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所以现在刚需买老破小的要三思而行,除非你能保证他要拆迁。一是因为住房安全不能保证,二是大概率是脏乱差,设施陈旧,体验不好。
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多几十年后的 33 层高层老楼就像卡在 C 轮 D 轮很久的初创企业,无法再融资(房屋抵押贷款),估值(房价)升不上去,商业模式(居住环境)落伍。
这种情况下的无论是老楼还是企业只有两个主要出路,要不接受收购要不死亡。
未来三四线城市对于这种大楼处理方式很简单,就是再找片土地赋予一个新的规划把行政机关搬过去,开发商自然也会跟着过去再盖新大楼。
而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比较宝贵,更可行的办法是利用政府土地平台对这类老楼采用自愿收购(比如北京采用的超过 90% 几签字才收购)并对原业主进行货币补偿或异地置换的方式,然后将老楼成批爆破按几十年以后的新标准重新招拍挂出让。
很多现在 30 几层楼房所处的位置在几十年后会有更高的开发价值,比如拆除十栋 33 层换 Mixed Use,地下负三层至地上 3 层商业再上面 50 层办公或住宅,容积率理论上还能再提高 1 倍。
事实就是拆不动。
别说现在的高层住宅了,我家这边有一大片过去单位分的福利房,都是只有五六层的老房子,十年前就传说要拆迁,到现在都没拆。因为这片房子的面积太大,拆迁涉及到的人数太多,而且这块地段现在也没有什么发展潜力,房企都不愿意接手。这一片小区慢慢的,有钱都搬走了,年轻人结婚买房也搬走了,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没钱搬的。在我父母那一代年轻的时候,这边是很繁华的地方,分房的单位也都是效益很好的国企,谁能想到这才二十年,就变了。
不过,如果幸运的买房者,房子是比较有潜力的地段,还是有拆迁的希望,只是恐怕拆迁的方式,不一定会接受。前几年我家这市中心某小区拆迁,房企就在偏僻的地点盖了楼,把拆迁还原的统一都弄去那边的房子,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拿钱不要房。去年,我家旁边的老旧小区拆迁,同等地段的新房卖九千多,而拆迁费只有五千多一平,一拆迁房子变首付。
第一,现在除非特殊情况,不然肯定不会拆。。。比如挡住了某条重要道路,地铁必须要从这里走这种特殊情况。。。当然这样拆迁的成本是惊人的,毕竟你低于市价,人家也不会同意拆迁的。。。除非特殊情况,谁也不会做这种冤大头。
第二,未来肯定会有的,但是如何拆迁可能就是个迷,有几种可能性,有谁把老的 33 层高层住宅买下来拆了或者改造自己需要的房屋结构类型再利用,或者参考 HK 的建筑风格,也许不远的将来,人口较多的一二线城市,就像香港那样,老旧的房屋住着一大群人,毕竟这个土地出让金制度就是从 hk 那边学过来的,过成师傅的模样也正常。
最后,除非中国人口坍塌,不然高层建筑肯定还是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主流,不然怎么住得下那么多人?
70 年前中国都没几辆汽车,你让当时的人分析道路要修多宽来适应中国发展,你说当时的人会怎么分析?
发挥想象力,70 年后的世界可能都不需要这种建筑作为房子了。
拆,要有利可图,那么我就来分析下
现在平房或者矮楼房拆了盖高层,可以多出来的卖,那么 33 层的多盖来赚钱就可以拆了,那有人要问了,不能更高呢?
简单,除了更高,还有一个更值钱的,地段!你现在市中心的高层,拆了在郊区一人赔两套,市中心的再盖新的翻十倍卖给有钱人,不该有的赚嘛,现在郊区的等到未来需要拆的时候那就又不是郊区了,地段又算好了,拆了也有的赚啊,所以担心什么呢,有的赚肯定会拆了盖新的啊
这种房子,几十年后。住的都是老人比例越来越高,物业和环境越来越差,房子价值越来越低。还涉及到土地权归国家,到时候恨不得老百姓求着政府拆。政府都没有拆迁的动力。
我看有些蠢货一看标题就说拆不动,我告诉你不要说 33 层的住宅,就是 330 层的住宅也拆得动。拆这些房子的难度是什么,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经济上的。你必须要让这些房子拆掉以后有利可图,才会有拆的价值,地产商才会有动力。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小区有利可图呢?答案就是容积率低的小区,容积率 = 建筑面积 / 土地面积,所以容积率只要足够低,那么就拆的动。
放心吧拆得动
不拆早晚倒塌
这不就拆的动了
其实要考虑的并不是怎么拆,拆的动吗?
而是要考虑,拆的起吗?还有拆的划算吗?
做一件事,只有经济问题,没有其他问题的
预估是直接建设新城区。如果地理位置特殊原因,那基本就是某个区域直接拆掉重建。
我老家就经历过搬城区的情况,曾经最繁华的老城区,因为挖矿有些塌陷,直接在四十多分钟直线坐公交路程的地方,建设新城区。老城区成了真的远郊区。新城区建起来以后,老城区很快就搬的没多少人了,除了当地工厂的家属还在,其他的都搬走了。
拆 33 怎么比得上拆 6
五倍差值呢
还有可能不断向外扩展新的科技园,卖周边地皮和新居民楼
老居民区拆都不拆
干嘛要拆,再开一片新区不香吗?
关键看土地价值,一个地方的房子哪怕是一层,如果没有人住,没有市场需要,也拆不起。
33 层得楼层还是要看土地价值,楼肯定是一年一年老化,但是土地值钱。当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不断的创造财富,这个土地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土地价值高,那么把楼拆了重新盖个新楼,价值也自然就高,这样就拆的起了。
住户的质量也决定了,土地的价值。在一个国泰民安其乐融融的社区里生活,和一个充满了犯罪欺骗和攻击的社区里,生活品质截然不同啊。
拆不了,成本太高
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就跟美国一样,高层住宅区慢慢的就贫民窟方向发展了
有钱人继续换个地方住,资源也会跟着迁移,对他们来说,这并无所谓啊
但是没钱没势的,你就以为这些高层住宅你以后住得起了?那太天真了
看看美国,贫民窟的租金也不低啊,即使有大量的空余房产,房东们也不愿意降低租金水平
推荐看一本书《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就是留给下一代解决的
~~ 里不负责的情况多了去了
其实相比地上 33 层,我更好奇地下的东西应该怎么拆…… 包括那一根根动则入土几十米的桩基…… 如果一栋建筑原址重建,这些桩该怎么办?
破坏永远比建设容易,随着 AI 时代的到来,拆迁会变的更简易。
无人机加爆破拆迁,大数据无敌,效率第一。
我们的时代会更加神奇,现在的一切在将来都没有什么意义。
能啊,低估了人类的毁灭能力,忘记一战二战是如何把家园打成一片废墟的了吗。
感觉没那么麻烦啊,高层住宅建筑都是成片建造的,拆除的时候也是成片拆除,到时候是爆破还是从上往下拆就看哪个省钱了。
人类祖先最早就没有房子,和漫漫人类历史比较起来有房子的历史很短,在人类文明中房子主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70 年后土地续期价格贵,政府提供廉价的回收服务。
然后起了楼再卖。
只不过几个条件,医疗水平能延长人均寿命。
房价降低到仅需 15 年左右中等偏下工资水平。
房子不在是核心产业,不附带保值功能。
建立 1-2 线城市生活圈,分布位置合适,低位 2 线及一下地区主要变成产业集群(各地分工不同),成为城市生活圈的卫星辐射区域。
这是人少的手段(随手想的)
人多。
大力生娃,评价家庭生育 3 以上,,房价稳住。
保障医疗,公共设施、教育。就好了
现在 14e,变成 20e 这些都是小问题
我还以为你说技术上怎么拆,如果不是技术上的事情,那就是经济上的问题,经济涉及政治,这个不好说,也说不准。
还是从技术上来说,就算是维护的再好的建筑也是有使用寿命限制的,包括你看到的各种超级工程,道路,桥梁,房屋都是,普通高层楼房大概撑死也就 75 年,一般在 50 年后就会出现严重老化,估计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小区彻底荒废后,才被集体拆除吧,反正这都至少是 50 年后的事情了,好多人从现在少盐少糖都活不到那时候呢,担心什么?
反正我觉得拆不起了,没有任何利润可言,只有寄希望于将来政府
不用拆了,也难拆得动单幢,我估计跟灯塔国那样,以后中产和有钱人都去住郊区了。
一个小区是养出来的。
怎么养
先得有人住,再得有人交钱。
不然设施再先进没用的。
我就不操心
活不活得到还不一定呢
拆不动,而且不好出手。一二十年内就会暴露问题了,有可能上演中国版危楼愚夫。
我觉得会这样: 等 30 年之后 房子变成危房之后,等居民自动撤离之后 然后一下子炸掉 然后再搞一个大楼 让你买。之前的危房会折很低的给你置换。
知乎用户 卖章鱼小丸子滴 发表 两年 送了 2000 多单(战力其实是个渣渣)的外卖小哥对这个话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因为我是远程骑手,不是在固定的地方跑单,所以上海的普陀、静安、闸北、虹口和部分长宁、黄浦还有宝山西部的各种新旧小区都比较了 …
知乎用户 古都闲云 发表 《大国空巢》的最大贡献是启发公众对人口与计生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比如:人口只是如宣传所说的是负担吗?计生的一孩化合理吗? 该书在数据上是有一些问题的,论证过程也不是特别严密。但从能够启发公众思考这一方面,它就是瑕 …
知乎用户 微藻躺平专家 发表 引用两则笑话 “如果撒哈拉沙漠实行计划经济,沙子都会出现短缺。” “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永远在解决其他社会根本不会出现的问题。” (这两则笑话是骂苏联的,与其他国家无关) 苏联分配的轻重缓急是严格计划好的,假设 …
知乎用户 关之檀 发表 让《子弹飞里》六子被人诬陷多吃了一碗粉,最后卖粉的老板不敢作证,六子为了自证清白,刨腹证明自己没吃粉,结果六子因为一碗粉用生命证明了自己。 生活现实国与国之间也是有话语体系的,比如说人权,很多人讨论人权时候的就落入 …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妈妈和儿子在洗碗,爸爸和女儿在看电视。突然,传来一声盘子摔碎的声音,然后便无声了。 女儿看看爸爸,说:“一定是妈妈。” “你怎么知道?” 爸爸问。 女儿回答:“她没有骂人。” 知乎用户 岩石 Rock …